重点方向(精选12篇)
重点方向 篇1
“未来5~10年, 橡胶领域可望在13个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和突破。‘十二五’期间橡胶领域的11个研究方向和6个交叉领域的研究将获优先支持。”在12月6日结束的第四届中国橡胶基础研究研讨会上,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有机高分子材料学科处长马劲透露出上述信息。
据马劲介绍, 未来有望获得突破的13个橡胶领域包括:基于大量的基础研究, 可以从计算机上直接设计出新型的橡胶材料, 较为准确地呈现出可能的链结构、聚集态机构、动力学特征和热力学特征;新来源的天然橡胶以及高性能的生物基橡胶;更加节能、耐磨和抗湿滑的轮胎用新集成橡胶材料的设计与制备;更宽温域服役的密封用橡胶新材料的设计与制备;填充和交联的橡胶复杂网络结构的科学描述;橡胶材料复杂结构与其黏弹性能间的新本构关系的建立;橡胶磨耗以及摩擦的新原理和新表征方法;更加节能环保的橡胶分散新方法、加工成型新方法;新型橡胶纳米增强剂和交联剂的设计与制备;液体浇注高性能充气轮胎;新一代热塑性弹性体材料;高效绿色节能的橡胶回收新方法和新原理;具有医疗功能的生物弹性体材料及制件。
为了实现上述突破, 我国将在橡胶领域对11个方向的研究给予优先支持, 即新来源的天然橡胶以及高性能的生物基橡胶、轮胎用新集成橡胶合材料、复杂网络结构的科学描述、复杂结构与其黏弹性能间的新本构关系的建立、磨耗以及摩擦的新原理和新表征方法、橡胶分散新方法、加工成型新方法、新型橡胶纳米增强剂和交联剂的设计与制备、新概念高性能热塑性弹性体材料、高效绿色节能的橡胶回收新方法和新原理以及生物功能弹性体材料及制件将优先得到国家创新基金的支持。
同时, 马劲表示纳米颗粒与大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定性描述与定量表征, 橡胶材料生物法合成的原理与新方法, 橡胶复杂结构和复杂内相互作用的表征与描述, 生物功能弹性体材料及制件, 橡胶加工 (含回收) 的新方法、新技术、新装备以及橡胶新合成化学这6个学科交叉重点方向也将是未来几年的研究重点。
重点方向 篇2
绩效考核,实质强调的是过程,是对于绩效全过程的管理,一种通过对人的管理去提高成功概率的方法。通过对人的管理来提高业绩。
实现工作过程的一种控制;对员工实施绩效考核,就是要通过对员工业绩的评价,来实现对员工在工作过程中行为的约束和限制,使其保持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界限中。绩效考核本身就是员工相互评价、相互比较、相互影响、相互监督,也是员工的自我教育和自我调控。绩效考核的结果会以一种特殊的力量引导员工,使公司得以驾驭生产经营管理的全过程,掌握对员工的使用支配权,从而保证生产经营出成果、创效益。
员工自身价值的一种提升;对于能力强的员工来说,自身价值的实现比金钱更重要。对员工实施绩效考核,关键在于让人才实现自身价值的提升。
如是把绩效考核看成了是奖优罚劣的行政手段,管理者这么看,于是就按照该思想操作绩效考核。员工这么看,就是采用各种手段,以获取考核高分。最终,绩效考核成为大家最不愿意触及的事情,成为大家发泄愤怒和怨言的集中点,于是考核成了累赘,成了额外的工作负担。
首先,绩效考核不是简单的打分,而是对绩效管理工作的总结。那么,这里的关键词是绩效管理和总结,而绩效管理又包括绩效计划、绩效沟通辅导、绩效考核与反馈、绩效诊断与提高,
所以,绩效考核不是简单地对着表格打分,而是对主管和员工之间的共同工作、彼此沟通以及所取得的成功的一个总结。在此基础上,找出双方在绩效周期内存在的不足,进而进行总结和提高。
由此看来,绩效考核绝对不仅仅是对表格的内容的完成情况进行打分这么简单,而是包含一系列的内容,包括主管和员工以什么样的方式确定考核指标,考核指标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怎么衡量,多长时间衡量一次,主管将如何以帮助者和支持者的身份帮助员工实现绩效目标并提升能力,部门主管和员工应该保持什么样的沟通方式,部门主管是否能及时地把员工的绩效表现反馈给员工,员工是否获得了足够的资源和领导力支持,等等。绩效考核就是上述这些内容进行综合的总结,而不是简单的填表打分,填表打分只是绩效考核中很小的一部分而已。
管理者很容易就直接进入主题,抓住考核打分不放,认为考核打分做好就是完成了绩效考核,实际上不是。主要是总结,要沟通。有了总结和沟通,员工才能真正获得考核打分之外的东西,而这些东西对员工来说是最重要的。当然,这对于部门主管来说也是相当重要的,因为员工的绩效一定意义上就是部门主管的绩效,员工的绩效都提高了,部门主管的绩效也就水涨船高了,胜任力也就获得提升了!
其次,绩效考核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员工改善绩效,这是关键。既然绩效考核定位于帮助员工改善绩效,那么我们就不能仅仅把目光盯在绩效考核上,就不能仅仅完成填表打分这样的简单动作,而是要做好这之外的系列工作,包括沟通、辅导、反馈等。
检察权配置的重点和方向 篇3
【关键词】检察权 配置 构想
检察权配置的重点和方向,关系着检察权的运作及其效能。长期以来,我国理论界和司法实务界对检察权的定位一直争论不休,难以形成统一的认识。与此相对应的是,我国检察权的配置也缺乏整体架构上的协调,在配置的各个检察权能之间、具体检察职能与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地位之间,也缺乏必然的关联性。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推进司法改革的任务之一,就是“按照公正司法和严格执法的要求,完善司法机关的机构设置、职权划分和管理制度,进一步健全权责明确、相互配合、相互制约、高效运行的司法体制”。因此,如何准确定位检察权、合理配置检察权,建立起科学合理的检察权配置运行模式,既是当前检察改革的一项重点课题,又会影响着司法体制改革的目标和方向,甚至会直接影响到检察机关的宪法地位
一、我国检察权配置现状之分析
一般而言,我国检察权的配置,包括不同级别检察院之间的权力配置、检察院内设机构之间的权力配置和检察人员之间的权力配置。本文主要研究的是基层检察院内设机构之间的权力配置问题。事实上,基层检察院作为检察权行使的基本单位,除法律规定只能由上级检察院行使的职权外,法律赋予检察机关的职权,基层检察院都有权行使。
从检察权权能划分来看,基层检察机关行使的检察权主要包括:对职务犯罪进行立案侦查的权力;对各类案件批准和决定逮捕权;对刑事案件提起公诉的权力;对刑事诉讼、民事审判活动和行政诉讼监督权、控告申诉复查权等等。这些职权分别由反贪(渎检)、侦查监督、公诉、民行、控申等部门行使。
从检察权运行程序来划分,检察权可分为诉讼检察权和非诉讼检察权。所谓诉讼检察权是指侦查机关立案侦查进入刑事诉讼程序后,检察机关对一切执法活动、审判机关诉讼活动、裁判执法活动监督的监督;而非诉讼检察权则是指对诉讼程序以外司法行政、司法执法活动(如强制收容、教育、戒毒等)的监督,当然也包括对特定主体群(主要指国家工作人员)违法犯罪预防等专项检察职能。
综上所述,我国基层检察机关内设机构之间的检察权配置呈现出一种平行配置的模式:在各个环节都配置了相应的检察权,各项权能互不隶属,行使各项检察权的检察官之间地位平等,各部门均可以平等地代表检察机关行使职权,在检察长的直接领导下独立行使各自的职权。
二、我国检察权配置的基本原则
(一)、分工协作的原则。“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是我国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分工协作原则实际上是这一基本原则的高度概括。分工协作原则运用到检察机关内设机构的检察权能配置上,就是各部门和部门成员要依法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严格按照分工开展检察监督工作,不能相互替换,互相混淆,互相包办,也不能超越职权行使检察权。一是检察职能上的分工,根据《刑事诉讼法》等相关法律的规定,直接受理案件的侦查权、公诉权、诉讼监督权、控告申诉复查权等职权分别由反贪(渎检)、侦查监督、公诉、民行、控申等部门行使。二是职权运行上的协作。如前所述,包括公诉权、诉讼监督权在内的各项检察职能,其职权主体上往往是重合的,在职权运作上更需要强调协调与配合,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检察权的各项权能,从而实现维护宪法和法律统一正确实施的目标。
(二)、检察一体化原则。“检察一体化”是大陆法系国家和英美法系国家均确立的一项检察组织原则,它包括两层基本含义:对外是指检察独立,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行使检察权,不受法定机关、事项及程序以外的干涉;对内是指业务一体,即检察机关上命下从,在肯定检察官相对独立性的同时,作为命运共同体统一行使检察权。在检察权的配置问题上,要树立“大检察理念”,形成自上而下、上级领导下级的一体化管理模式。明确检察官作为一个职业主体独立行使检察权,进一步用法律的形式规定执政党和最高国家权力机关领导和管理国家事务的程序,从真正意义上实现检察裁量权的独立运作,从而彰显现代法治社会的基本要求,最大限度地维护和实现司法公正的目标。
三、我国检察权配置的重点和方向
中国司法体制改革的关键,是完善司法职权划分,适当配置司法职权,科学界定司法职权的范围,廓清司法机关之间的角色边界。在检察权的合理定位下,与法律监督相匹配的检察权能应当逐步得到加强和完善。作为一种制度化的检察权配置,应当立足立足我国国情和具体运作需要进行考量,以更好地推动检察改革的深入进行。
(一)、在宏观方面,从制度上和理念上完善检察权配置。
1、建立以检察独立为中心的管理机制,实现检察权的内部独立。应当淡化检察机关的行政管理色彩,精简现有检察官队伍,实行检察官等级管理制。在这种体制下,处(科)室负责人在案件的处理上不得随意干涉检察官办案,也不得随意更换承办案件的检察官,而是按照相应的《检察官法》等级规定扮演协调人、案件质量监督人的角色。检察长对外代表检察院,对内行使行政管理权。检察长、副检察长必须从资深检察官中产生,并且不得脱离检察实务。取消书记员等文秘、协勤人员的检察官待遇,对这类人员依照国家公务员法进行管理。与之相配套的是,要进一步深化主诉检察官办案责任制改革,明确检察官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实行检察官独立办案的责任追究制,确保检察权的内部独立性得到确认和保障。
2、是改革现行人事管理体制和司法经费管理体制,确保检察权的外部独立。在目前的体制下,检察机关完全独立的垂直管理是不现实的(如果能当然最好),但财政经费权和重要人事权一定要独立,这是检察权独立行使的基本保障因素。在经费管理体制方面,实行司法经费单列,由地方各级检察院编制预算,逐级上报最高人民检察院,最高人民检察院核查后编制全国检察系统财政预算方案,报全国人大审议并批准,由中央政府从中央财政中统一下拨;或者采取检察官按国家规定所享有的薪金、补贴由地方财政足额按时拨付,其他经费由中央财政拨付的办法,对地方财政无故不拨或延期拨付检察官所享有的薪金、补贴行为应作出规定,明确相应的处罚措施。与此同时,也应对各级检察机关的人事管理体制作出调整,下级院检察长由上级院检察长向同级人大提名任命;副检察长、检察委员会委员和检察员由本院检察长提名,同级人大常委会批准、任命;各级检察机关在各自的干部管理职权范围内依法任免干部,报上级院和地方党委备案。这样,在管理模式上,就形成以上级院领导为主、地方领导为辅的体制,即由上级院负责业务领导、人事调配和划拨业务经费,地方负责行政开支和班子协管等,从而为检察权的独立行使提供必要的外部保障。
3、建立检察官职业化制度,为检察权独立行使锻造一流的检察队伍。一是建立严格的检察官选拔制度,主要包括司法考试和培训制度。担任检察官除必须具备法定的学历资格外,还必须经过严格的司法考试,获取司法证后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严格培训或具有一定年限的法律工作经验,才能选拔为检察官,独立行使检察权;二是建立检察官逐级遴选制,为确保检察机关的执法水平,规定市级以上检察院的检察官选拔必须在辖区范围内公开招考,择优录用,或者从下级检察院的优秀检察官中遴选;三是健全检察官惩戒制度,规范检察执法行为,对检察官违法违纪行为要给予严厉惩处;四是完善检察官保障机制,实行检察官“精英”政策,在物质保障和职位保障上予以适当倾斜,吸收优秀法律人才的加入,进一步推进检察官职业化建设。
4、加强对检察权运行的监督与制约,保证检察权的独立正确行使。对检察机关和检察权的监督,需要通过立法,明确规定监督的主体、内容、形式、程序、责任等,使监督科学化、具体化、規范化。应当注意的是,国家权力机关对检察机关的监督一般应限于工作监督,在两者权力关系的配置上则应更多地考虑对检察权独立地位的保护,而不是干涉检察权的运行,以实现检察权在人大监督下的相对独立。目前,许多检察机关正在开展人民监督员试点工作强化外部监督,还有些检察机关还尝试筹建监察部门完善内部监督,这些试点工作在司法实践中均取得了良好成效,值得好好总结推广。
(二)、在微观方面,从管理上和操作规程上完善检察权配置。
1、规范名称和机构设置。如前所述,检察机关四级设置的名称存在不严谨的现象。因此,应进一步规范检察机关的称谓,明确规定县(市、区)一级称“XX县(市、区)人民检察院”、设区的市一级称“XX市中级人民检察院”、省一级称“XX省高级人民检察院”。这样,既与各级人民法院相对应,又避免了名称重叠和混乱。在人员分类,对检察机关内部人员进行分类管理,分为检察业务人员(检察官和书记员)、司法警察和检察行政人员三类,分别按《检察官法》、《人民警察法》和《公务员管理条例》进行管理,由检察官考评委(检察委员会)、政治部门综合考评。摒弃检察官职务行政化色彩,不再把检察官的行政级别而是把检察官等级(或者说是检察官的职称)作为区别检察官的基本标准,并与工资和津贴挂钩。同时,对内设机构的级别按照其职能加以确定,以基层院(正处级)为例,重要部门如反贪部门、政治部门列为一类机构(副处级),其余部门列为二级机构(正科级)等。
2、建立健全主诉、主办检察官制,优化运行机制。在检察机关各职能部门中,剥离行政、政务管理人员,比照国家公务员进行管理。根据业务量的大小,各业务部门相应设立若干检察官小组,实行主诉检察官(主要在公诉部门)和主办检察官制(主要在自侦和侦监等部门),主诉(办)检察官可以配置“检察官助理”(已经取得初任检察官资格的人员),配设若干协勤人员、办事人员。主诉(办)检察官受检察长指派,行使具体的、完整的检察权(如审查案件、调查取证、提起公诉和诉讼监督,或者非诉讼检察权等)。主诉(办)检察官行使检察权直接受检察长和本级检察委员会监督,非经检察长同意或检察委员会决定,不得终止其职务和检察行为。
3、以侦诉一体强化刑事公诉权,切实维护社会治安和打击犯罪活动。公安机关和检察机关在刑事诉讼中具有一致性,共同承担着控诉犯罪的职能。在当前的司法实践中,侦查权和公诉权存在严重脱节现象,侦查权未能有力地支撑公诉权,公诉权对侦查行为的控制力度也显然不够,难以形成指控犯罪、证实犯罪、打击犯罪的合力。为此,检察机关的公诉职能应当向侦查职能合理延伸,介入公安机关的侦查活动,围绕批捕、起诉标准,引导公安机关确立正确的侦查方向,准确、全面地收集和固定证据,及时预防、纠正侦查活动中的违法行为,使侦查、批捕、起诉工作相互协调。公安机关具有侦查人员、侦查技术和侦查经验等方面的优势,而检察机关的检察官具有较高的法理水平和分析判断案件的洞察力,侦诉一体能够较好地实现追诉主体优秀侦查能力和良好法律素养的完美结合,从而准确、客观、及时地追诉犯罪,确保打击合力。
4、改革检察长对检察业务的领导模式,明确检察委员会对检察业务的直接决定权。按照《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的规定,“检察长统一领导检察院的工作”。于是,在司法实践中,有的检察机关将检察长领导直接同化为检察长决定,具体的检察业务工作也由检察长“一言堂”说了算。笔者以为,为实现检察权的合力配置,必须改变这一模式,明确检察委员会对检察业务的直接决定权。事实上,检察机关的行政管理与检察业务工作是完全可以分开的,检察长的领导实质上是一种行政性质的领导,行使检察权的检察官独立办案,不受任何人包括检察长的干涉,这是检察权作为法律监督权的必然要求和必然结果。检察长与行使检察权的检察权之间基于领导与被领导关系,产生了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即检察长有权也有责任监督检察官客观公正地行使检察权,当检察长认为检察官有错误或检察官对重大、疑难、复杂案件行使检察权有困难时,检察长可以直接提请检察委员会讨论决定,必要时,具体负责办案的检察官也可以将案件提请检察长决定提交检察委员会讨论。
打造全新供销合作社的方向与重点 篇4
打造全新供销合作社的方向就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40号文件精神,以转型发展为基本路径、创新发展为根本动力、跨越发展为目标指向,坚持服务立社、发展强社,努力将供销合作社打造成为具有强大市场竞争力和雄厚为农服务实力现代化的合作经济组织,成为党委政府推进“三农”工作的抓手、农民增收致富的帮手、现代市场竞争的强手。
具体归纳为“一二三四五”。即:坚持一个原则:在为民服务中发展本级经济,在发展本级经济中提高为民服务的能力。突出两个创新:新形势下供销合作社发展模式和服务模式创新。打造三个平台:金融平台、科技平台、合作平台。做好四个结合:供销合作社的工作要与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相结合,与经济口的招商引资工作相配合,与农口的服务“三农”相联合,与商贸口的市场流通工作相融合。实施五大战略:一是项目带动战略。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在大力发展本级经济上取得新突破;二是系统联动战略。以资源整合为手段,在推动系统联合与合作上取得新突破;三是人才兴社战略。以集聚各种要素为支撑,在打造供销合作社龙头企业核心竞争力上取得新突破;四是强基固本战略。以基层社“三位一体”建设为重点,在基层社改造重组、激发活力上取得新突破;五是品牌优势战略。以规范化、标准化为先导,在提升专业合作社发展水平上取得新突破。
围绕打造全新供销合作社的目标,当前要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解放思想,抢抓机遇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打造新时期全新的供销合作社,首要一条就是要解放思想,要站在一个全新的高度审视我们的工作。用宏观思维、系统思维和辩证思维的方法,把供销合作社的发展融入到国家、地方整体发展形势中考虑,从宏观上把握问题、系统地思考问题、辩证地认识问题;要跳出传统供销领域的圈子,以更高的角度,更宽的视野,更大的气魄,顺应时代发展,扬长避短,科学决策,谋好全局;要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势,突破既有的条条框框,突破原有的机制束缚,坚持与时俱进,运用现代经营管理理念和技术改造供销合作社传统经营项目,不断融入新的时代元素,赋予新的时代特征,从根本上提升传统业务水平;要坚持开放办社的原则,积极介入现代服务业和新兴产业,引进优质资产和优势项目,不断开拓新领域,开创新局面;要紧紧围绕当地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结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以及城乡统筹、改善民生等,以强烈的责任意识、危机意识、发展意识,敏锐地捕捉机遇,把机遇转化为发展的动力,转化为新的竞争优势,做到解放思想促发展,抓住机遇求发展,创新思路快发展。
二、明确目标,夯实基础
目标是行动的指南。打造全新供销合作社,急切要解决的是明确具体发展目标,确立发展标准,夯实工作基础。
一是要全面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具体要达到“三宽一强”,即:眼界宽、胸襟宽、知识面宽,整合资源能力强。眼界宽,就是视角上有高度。站得高、看的远、想的深,善谋大势;胸襟宽,就是胸怀上有广度。从当前来讲,就是看开放办社的气度大不大,能将竞争对手变成合作伙伴;知识面宽,就是知识储备上有厚度。不但要做传统业务的行家里手,更要成为掌握现代科技知识、能成为行业领军人物的复合型人才;整合资源的能力强,就是在利用好现有资源的基础上,不断开发新领域,挖掘新资源,积聚各种力量,优化整合各种资源,产生倍增效应,实现跨越发展。
二是全面推行供销合作社发展模式创新的“五有标准”。即:有优质资源、有优秀人才、有高新技术、有龙头项目、有先进机制。有优质资源,就有了发展的基础;有优秀人才,就抓住了未来发展预期;有高新技术,就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有龙头项目,就有了发展的实力;有先进机制,就有了发展的活力。
三是全面提高供销合作社服务模式创新的“五大水平”。即:系统信息化建设水平;基层中心社“三位一体”建设水平;专业合作社标准化建设和助农增收水平;为农服务社的典型示范水平;开放办社的联动发展、合作共赢水平。
四是全面提升供销合作社实现跨越发展的能力。具体要提升“五种力量”。即:发展实力、服务能力、运行活力、社会影响力、核心竞争力。
三、项目带动,跨越发展
围绕发展目标,以项目建设为抓手,重点突破,实现供销合作系统的全面跨越式发展。
一是全力打造以现代都市型高效生态农业为支撑的新型合作业态。加强对外合作,引入高效农业、生态农业、精细农业,建设新型农业合作试验区,使之成为现代农业高新技术的密集区、各类专业合作社的示范区、城郊生态旅游的精品区、职业技术教育的试验区。
二是合力构建区域名特优农副产品营销网络。以电子商务和互联网技术为核心,以规范化建设、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为重点,以供销合作社流通网络为纽带,适应消费升级需求,发展现代服务业,全面提升服务能力和市场竞争力。通过搭建一个平台,完善两个体系,联结三个环节,拓展四个渠道,达到五个满意。搭建一个平台:搭建以电子商务和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区域农产品购销平台,形成区域农产品购销网络。完善两个体系:建立和完善专业合作社规范化管理体系;建立和完善专业合作社产品质量认证体系。联结三个环节:通过内在的利益联结机制和电子信息管理系统,将农产品的生产、流通、消费三个环节联为一体,形成产业服务链。拓展四条渠道:以经营名特优农副产品为特色的精品农贸市场、中高档社区的精品农产品连锁专卖店、大中型超市精品生鲜专柜、网上超市。达到五个满意:让政府、农民、市民、合作社、企业都满意。
三是加强科技创新,实现实力跃升。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开放办社、科技兴社,大力打造科技创新平台,以高新技术拉动发展实力的快速跃升。积极吸收高科技领军人才,引进科技含量高的合作项目,力争在研发、制造、贸易、工程服务等方面取得突破,确保供销系统实现跨越发展、可持续发展。
四是扩展投融资领域,加速资本裂变。积极协调金融监管部门,争取政策支持,通过参股、合作、领办等方式,组建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并积极开展典当、融资租赁、信托理财、保险代理等业务。大力扶持农民资金专业合作社建设,待条件成熟时,积极参与村镇银行的组建。
五是走集约化经营道路,提升规模实力。以直属企业为依托,引入社会优质资源,组建供销实业发展集团,在将传统优势项目做大做强的同时,全面拓展经营领域,扩展经营规模,通过提升经济总量、优化经济结构,增强发展后劲。
六是整合存量资产,发挥聚合效应。改革社有资产管理体制,在保持原直属企业现有法人地位不变、资产权属关系不变、债权债务关系不变、人员隶属关系不变的前提下,将目前分散在各直属企业的经营性资产剥离出来,通过组建供销资产经营管理公司,集中统一运作,充分盘活现有资产,进一步发挥整体优势,挖掘新的利润空间,提高资产运作水平。解决目前资产使用效益低下、抵御风险能力弱等问题,实现社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和本级经济的壮大发展。
个人下一步工作方向重点 篇5
一、机关工作要求个人去适应团队,决不能也不可能让团队去适应某一个人。各个公司(包括二级公司和基层单位)都有各个公司的特点和企业文化,工作经历是个人的财富。在平时要多观察、多听、多看周围的人和事,包括领导、同事说话的方式、措辞等,好的方面要吸收变成自己的东西。做到紧睁眼、慢张嘴,说话之前要考虑周详。
二、利用一切机会提高自己,摆正位置,办事考虑周到,要做到处处严谨,保卫工作性质与其他处室有所不同,各部门配合之间也不同,横向少、纵向多。在这种环境中必须培养自己独立工作的能力。对某一项工作提出意见或指导性建议时,必须先仔细了解情况,反复斟酌,拿出自己独立的见解。
三、哪些人处在哪个位置,对某件事情他们都是怎样各自表述的,不同的场合,说话的方式方法有何不同。出去一次就要学回一些东西,要有收获,能不能总结出个1、2、3来。每到一个单位要尽量了解这个单位的人员情况、总面积、营业面积、探头数量、消火栓、水泵、保安方面、夜间值班情况、防汛重点单位、重点部位情况等等。
四、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提高独立作战的能力,逐步改变自身的基层作风,要有紧迫感和危机感,时刻不能放松对自己的要求。
五、现在自己的本职工作必须熟悉,多了解一些基层单位的具体情况,如:财会室位置、监控室位置、消火栓数量位置、面积等。要有计划的记录一些有用的东西,包括:单位位置、基层单位位置、门牌号、经理和书记、单位及周边环境、楼房(高层或普通等)平房等等。多了解专业知识,并将其运用于日常工作之中,如:烟道60天清洗一次,依据是什么等等,原来相关的标准比较少,现在新出台了不少具体标准,要尽快熟悉和学习。
六、对一些重要活动的情况和现实发生的问题或事情应该知道,领导问起时不能说不清楚。安全工作领导非常重视,绝对不能放松,敏感性要强,要能理解领导意图,要举一反三,不能说一干一,说二干二。下一步多思考,多动脑子,人际关系要协调好,要多记一些东西,遇事反映快一些。总之要多培养自己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多写一些东西,学会如何表达和表述,如相关情况、主要问题、解决的方法、建议1、2、3等,层次、排序等,写不同的文章要用不同的表达方式:
(一)对下:客观、温和、不严厉、不刻薄。
(二)对上:说明问题或隐患的严重性、后果等。
(三)如果是需要领导掌握情况的文件只需平述即可。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
先外后内,先重后轻,先急后缓。
重点方向 篇6
一、国际区域合作面临的新形势
当前,随着贸易自由化和投资便利化的不断推进,经济全球化获得较快发展。国际区域合作密切的地区成为推进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平台,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推进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切入点,也是推进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必然要经历的过程。在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方面,目前国际上已经形成了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区三大格局,国际区域合作的多极化趋势日益明显。随着国际区域合作格局日益多极化,新兴发展中国家将在国际区域合作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尤其是在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得到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积极响应,“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正在开展密切的全方位多领域合作,成为国际区域合作中的新亮点。
投资和贸易往往是国际区域合作的核心内容,但是从最近几年以来,国际区域合作的领域远远不限于投资和贸易等传统领域,合作的领域不断向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人文科技、金融货币、区域安全等领域拓展。合作领域的拓展和丰富,为开展国际区域合作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提升了合作潜力。比如在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中,就提出了以“五通”为主的合作内容,即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通过“五通”,打造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实现合作方的合作共赢。
二、我国国际区域合作的战略重点
(一)围绕“一带一路”推进国际区域合作
“一带一路”是我国新时期对外开放的总体战略,也是我国以开放促发展、以开放促合作、以开放促进改革的重要战略举措。“一带一路”横贯欧亚大陆,东接亚太经济圈,西联欧洲经济圈,南通澳新经济圈,正在通过与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开放与合作,在国际区域合作与区域治理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国际合作,而世界经济发展也离不开中国,深化国际区域合作,可以实现互利共赢,实现包容性可持续发展。新的历史时期,中國要围绕“一带一路”战略,继续深化国际区域合作,造福沿线国家和人民。一是要推进“一带一路”战略与沿线相关国家区域战略的对接,在国际区域合作上形成合力。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与欧亚经济联盟、蒙古国草原之路倡议等相关国家的战略对接,推进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深化中国与毗邻地区合作。二是依托“一带一路”重要贸易通道,加强与沿线国家合作。丝绸之路经济带主要有三条贸易通道,分别为北线通道,即中国—中亚—俄罗斯—欧洲(波罗的海),中线通道,即中国—中亚—西亚—波斯湾—地中海,南线通道,即中国—东南亚—南亚—印度洋。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主要有三条通道,分别为南部通道,即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印度洋—欧洲和非洲,东南通道,即中国沿海港口—东海—南海—大洋洲,还有目前正在筹划的西南通道,即中国西南地区—印度洋—欧洲和非洲。要进一步加快上述贸易通道的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通过全面合作,推进贸易通道向经济走廊的转变。
(二)围绕“五通”不断拓展国际区域合作领域
中国在“一带一路”倡议中提出了“五通”,即“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要围绕“五通”,不断拓展国际区域合作领域。一是要加快国际区域合作中的政策沟通。加强政策沟通是开展国际区域合作的基本前提,只有相关国家和地区在区域合作的政策上达成共识,才能开展后续的合作。二是要加快促进基础设施的互联。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是推进国际区域合作的重要平台,只有实现了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才能为人员流动和货物流通创造良好的外部平台。三是要加快推进贸易畅通。着力研究解决投资贸易便利化问题,消除投资和贸易壁垒,构建区域内和各国良好的营商环境,积极同沿线国家和地区共同商建自由贸易区,激发释放合作潜力。四是要加快推进资金融通。资金是区域合作的“血液”,是增加区域活力的关键所在。要不断深化金融合作,推进亚洲货币稳定体系、投融资体系和信用体系建设。扩大沿线国家双边本币互换、结算的范围和规模。推动亚洲债券市场的开放和发展。共同推进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建设与运营,筹建上海合作组织融资机构。五是要加快推进民心相同。民心相同是开展国际区域合作的社会基础,通过广泛开展文化交流、学术往来、人才交流合作、媒体合作、青年和妇女交往、志愿者服务等,为深化双多边合作奠定坚实的民意基础,使相关国家的人民能够有更多的国际区域合作获得感,共享国际区域合作的成果。
(三)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国际区域合作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其核心内容就是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这五顶重点任务,而推进国际区域合作,可以使中国能够在更大的区域范围内与相关国家联合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而进一步提高要素配置效率,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一是要厘清政府和市场责任,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当前国际经济复苏曲折缓慢,其中市场供给与市场需求的失衡是重要原因之一。中国在推进国际区域合作进程中,要进一步厘清政府和市场的责任,通过政府间的多方面合作,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中国要以推进国际区域合作为契机,与相关国家深化合作,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国际区域合作有机结合起来,在更大的区域范围内优化要素配置。二是发挥比较优势,积极推进国际产能合作。随着中国国际区域合作范围和深度的不断拓展,为中国优势产能开拓了更大的市场空间和回旋余地,要以机械装备、电力、钢铁、有色、建材、轻纺等优势产能行业为重点,根据国际市场需要,支持中国企业与相关国家开展产能合作,通过出口设备、境外建厂、联建生产线等多种灵活方式走出去。
(四)围绕重点国际次区域推进国际区域合作
在我国推进国际区域合作的过程中,要集中有限资源,以我国目前基础较好、体制机制比较健全、发展潜力较大的国际次区域合作区为重点,循序渐进地推进我国国际区域合作,共谋国际区域合作美好前景。从我国推进国际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实践和未来发展潜力来看,要重点推进以大湄公河国际次区域(GMS)、中亚国际次区域(CAREC)、图们江国际次区域(GTI)等重点区域的合作,通过不断完善国际次区域合作机制,促进国际次区域经济合作健康发展,并由此推动我国整个国际区域合作。一是依托大湄公河国际次区域合作,推动中国与东南亚南亚的国际区域合作。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合作机制和重点合作领域,要以推进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为引领,推进东盟10+3合作、东盟10+1合作、孟中印缅合作,为推动东亚经济合作和推动东亚经济一体化奠定良好的基础。二是依托中亚国际次区域合作,推动中国与中亚的国际区域合作。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入实施,中亚在推进中国国际区域合作中的枢纽作用日益凸显,要依托既有的合作平台,以“一带一路”战略为引领,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为重点,加快推进中国与中亚的国际区域合作,同时推进以中巴经济走廊建设为重点的中国与中亚、南亚的国际区域合作,为中国对外开放合作开辟更多的贸易通道。三是依托图们江国际次区域合作,推动中国与东北亚的国际区域合作。以构建“一带一路”东向和北向新起点为引领,通过以双边合作带多边合作,加快与毗邻国家发展战略的对接,发挥中国在东北亚国际区域合作中的主导作用,构建东北亚国际区域治理新模式。
三、推进我国国际区域合作的对策措施
(一)通过高层对话引领推进
国际区域合作是一个国家高层在区域发展领域做出的战略性和前瞻性安排,因此需要通过高层对话引领区域合作的扎实推进。从中国开展国际区域合作的实践来看,也都是由中国领导人与相关国家和地区开展高层会晤,就有关国际区域合作的重要内容达成高度共识后扎实推进的。随着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日益凸显,中国在国际区域合作中的重要性也日益提升,中国在国际区域合作中正处于大有可为而且也能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中国国家领导人与相关国家领导人的良性互动为中国推进国际区域合作发挥了高层引领作用。
(二)依托重点合作项目务实推进
扎实推进重点合作项目建设,是务实推进国际区域合作的重要举措。在中国与相关国家的国际区域合作中,一些重点合作项目有序推进,比如中老铁路、中泰铁路、印尼雅万高铁等,这些合作项目的有序推进,为进一步沟通相关政策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同时也为今后的合作积累了宝贵经验。在推进国际区域合作进程中,一方面要与一些毗邻国家共同编制国际区域合作规划,明确开展国际区域合作的重点任务,另一方面,要扎实推进重点合作项目建设,使相关国家和地区有更为明显的获得感,为开展国际区域合作奠定扎实基础。
(三)利用国际合作平台借力推进
随着中国在世界经济舞台上不断崛起,世界治理结构呈现日益多极化的趋势,尤其是随着中国合作共赢的和平发展理念日益为相关国家和地区所接受,中国也已经初步实现了由国际规则的被动参与者向国际规则倡导者的转变,中国正处在能够在国际区域合作中主動作为的战略机遇期。在推进国际区域合作进程中,中国要充分利用既有的国际合作平台,如G20、APEC、上合组织、东盟10+3、东盟10+1、世行、亚行、亚投行等多类型多层次的平台,借力推进国际区域合作,并为推进世界经济发展和构建新型国际区域治理模式开创新局面。
(四)完善政策措施统筹推进
开展国际区域合作,要发挥比较优势,在更大区域范围内优化要素配置,推进区域更好更快发展。为了推进国际区域合作的顺利实施,要根据合作需要,不断协同完善相关政策措施,为推进国际区域合作奠定坚实的政策基础。一是要协同完善投资贸易便利化政策,以投资贸易便利化为重要切入点,积极推进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降低交易成本,促进要素跨区域流动,为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二是要协同完善货币金融政策,积极发挥亚投行、丝路基金等金融机构的投资促进作用,发挥金融机构的杠杆作用,依托主要国际区域合作平台,逐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高考语文复习要明方向,抓重点 篇7
“研”是指研透《考试大纲》, 吃透考纲, 明确复习方向。现在时间短, 任务重, 要跳出“题海”, 克服复习的盲目性, 切实提高效率, 明确复习的重点尤为重要。脱离大纲、架空课本的复习, 如同空中楼阁, 是绝对不利于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语文能力的。因为大纲是我们组织教学活动的依据, 是语文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只有紧扣考纲、科学训练, 才能复习有效、高效。同学们要学会从提供的试题标准答案中去反推和寻找答题的方法和表述方式。只要平时能有意识地将每一道试题与考纲中的考点对应起来分析, 形成习惯就会分辨这道题的考点所在, 那么, 也就知晓自己在哪些题型、哪些考点上相对薄弱, 才能真正有目的地去强化巩固。否则, 盲人摸象, 做无效重复操练, 不能抓住问题要害, 只能使自己愈加急躁。
“理”是指在“研”透的基础上以大纲和教材为依据, 整理要点, 梳理归类, 通过知识归类, 反复练习, 以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学以致用的目的。在理清知识框架的基础上, 要反复地去做典型题目, 增强“一个题就是一个类型”的意识, 通过做典型题目去掌握答题的基本思路和技巧, 总结出一些有利于快捷而准确的答题规律, 提升应试能力。比如送别诗、羁旅诗、咏怀诗、边塞诗、咏物诗、写景诗等都有哪些共同点与不同点。比如, 我们做一个句子仿写题, 无论得分还是丢分, 对照参考答案进行分析, 都可以总结出一些仿写句子的解题规律, 即“三个一致”:句式一致、句意一致、句情一致。在整理考点内容时, 要按照高考知识点顺序, 从已做过的综合试题中理出易错点和重难点, 敢于舍弃, 抓大放小, 突出重点, 切忌主次不分, 越理越乱。
特别要强调的是, 在复习阶段, 名句默写、古文翻译等传统题型的复习应回归课本, 以课本为本, 注意文意, 归类梳理, 重视积累。教材中的文言文及古代诗词, 就是学生备考的极好材料。在文言文测试方面, 文言虚词和实词以及文言文句式考查与课文联系非常密切, 文言文试题的语段虽然选自课外, 但所考查的知识都在课本以内, 而这几年高考试题中涉及的文言词语大都能从课文中找到答案。我们的老师和同学们一定要用好、用足、用透这些古诗文, 切不可将眼睛只盯住繁复的资料而丢弃教材这个根本。而在高考作文备考中, 我们的课本就是一个巨大的材料宝藏, 不要忽略分类梳理, 平时积累。纵观近几年高考满分作文, 有较多的选材来自课文, 如果能灵活运用好我们课文中的素材, 我想, 定能克服作文应试时“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问题, 也可以增加文章的文学内涵及文化底蕴, 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查”是指检查自己的薄弱环节 ( 有效增分点 ) , 再次梳理一遍语文学科的知识体系, 做到有的放矢。哪一块是自己的强项, 哪一块是自己的弱项。找出错误较多的部分, 做到心中有数, 分析错误的原因, 要分板块, 补缺补差。只有对自己的薄弱点充分了解, 才能使考前有限的自主复习有效、高效。此时, 同学们要注意致误归类, 有的放矢地专攻弱项, 尽力去补弱项, 加强针对性训练, 以提高效率。例如, 病句六种类型里没有理解掌握、容易致误的是哪种类型, 文言文翻译准确率差是表现在特殊句式、古今异义、词类活用, 还有一词多义、古诗读不懂, 鉴赏出偏差具体体现在哪里, 考生就可以找典型的高考真题去训练, 从中寻找适合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一定会有收获。
“练”是指在“理”与“查”的基础上, 进行一定量的自主训练。从我们同学平时的各种形式的考试答题出现问题来看, 成语, 病句, 连贯, 名句默写, 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这类语言运用表达题, 应坚持每天训练, 夯实基础。出现错题时, 将一类试题放在一起, 可以看一题, 再有选择地练题, 做适量、高质量的题, 达到训练效果, 争取不丢分。
而阅读题就要认真审题, 细读文本。注意不同体裁的整体阅读, 要养成二次阅读的习惯, 就是先整体阅读感知, 了解写什么, 怎么写的, 再结合具体答题细读文本, 找出答题区域, 不要怕麻烦, 自以为是。要勤动笔, 圈点勾画, 筛选出关键语句信息;要结合具体语境来回答, 字斟句酌;要调整好自己的考试心态, 很多试题只要你静下心来细读原文, 根据你所读懂的内容推测读不懂的内容, 不难理出头绪, 找准答案;注意规范答题,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仓储业发展方向与未来工作重点 篇8
第十一届中国仓储业大会以“变革时代的仓储业发展”为主题,围绕电商物流、快消品物流、保税物流以及库存控制与管理等当前物流业发展重点领域和关键领域展开研讨,可以说是紧扣时代脉搏,抓住了热点、关键点,必将对仓储业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会上,商务部流通业发展司副巡视员张祥发表讲话,围绕仓储业发展方向与下一步工作进行了简单介绍和分析。
一、仓储业发展方向
1. 从供给侧发力,推动仓储业转型升级。
通过供给侧改革推动仓储业转型升级,主要是解决仓储基础设施供给规模、布局和供给质量方面的问题。
一是加强规划引导、合理布局建设。随着城镇化的进一步推进,如何保证仓储用地供应,仓储基础设施如何满足市场需求并得到高效利用,需要规划引导、合理布局、加强建设;仓储已经成为物流系统核心环节和运营中心,要降低无效库存,实现快速周转,这不仅不会降低对仓储设施的需求,还会促进高标准仓库的建设投资。就需要在解决仓储设施不足问题的同时,提高仓储业供给质量,因需大力发展高标准高水平仓储成为仓储业发展当务之急
二是调整优化仓储业供给结构。中国仓储业结构失衡主要体现在低端供给较多,技术水平不高。根据市场需求,灵活调整仓储供给结构,是仓储业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内容,大力发展专业化和标准化的现代仓储设施也是目前世界仓储业发展趋势。
三是开展仓储业服务创新。要引导仓储企业由传统仓储服务向多功能、一体化的综合物流服务商转变,由仓库出租向仓储管理、库存控制、加工包装、分拣配送、质押监管等多功能增值服务方向发展,由分散、粗放式经营向精益化、标准化与信息化方向发展,全面提升仓储业服务供给质量。
四是引导企业仓储资源共享。物流资源配置不合理已经成为业内企业普遍面临的问题,如何破解难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要改变经营理念,倡导企业自用的物流资源对社会开放,改变企业经营“大而全、小而全”思想,要通过信息技术将分散的物流资源进行整合
2. 以标准化为抓手,提升仓储物流系统效率。
在仓储系统方面,托盘标准规格不统一,物流系统难以互联互通,物流作业效率低下,成为物流成本高的主要原因;在仓储设施方面,标准化水平较低,缺乏物流建筑的标准规范;仓储服务方面也缺乏相关的服务标准。
近年来,商务部会同有关部门大力推进商贸物流标准化工作,在全国选择部分区域、部分企业予以重点推进,以标准托盘应用和循环共用为切入点,带动上下游相关设施设备的标准化,以及物流服务的标准化,从而提高整个商贸物流的标准化水平,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其中,在经济效益方面,通过统计监测,促进重点企业提升备货效率30%以上、装卸货效率3倍以上、车辆周转效率1倍以上,库存周转成本降低29%以上,货损率降低20%~70%,供应链协同作业效率提高10%以上,综合物流成本平均降低10%以上。据统计,2015年全国标准托盘市场需求占托盘总需求的33%,比试点前增加10%,其中试点城市租赁标准托盘同比增长97.18%,平均综合物流效率提升3.8%,试点城市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比重同比下降0.05个百分点。
中仓协制定了《通用仓库等级》、《现代通用仓储及库存规划设计基本参数》和《仓储服务质量要求》等系列标准,组织开展标准宣贯和认证工作,提升了中国仓储设施标准化和仓储企业服务水平。国家标准《物流建筑设计规范》正式发布,是仓库设计标准化仓储设施标准化的重要进展。
3. 顺应流通业变革,促进仓配一体化发展。
随着现代流通业的变革,电子商务等流通新业态突飞猛进,传统流通业也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向020和智能化发展,全渠道流通业态成为流通业变革大趋势。流通业的变革推动了仓储业向仓配一体化方向发展。随着物流配送量的快速发展,简单的分拨中心已经难以满足快递企业需求,大型快递企业已经开始成规模地建设配送中心,推动了仓配一体化发展;作为拥有物流配送巨大需求并掌握物流配送大数据的阿里巴巴,在推动智慧物流骨干网建设中也是以仓储设施的骨干网节点为建设主体,核心也是仓配一体化。
根据统计,目前中国仓储企业具备配送功能的占70%以上,但平均配送率(仓配一体化率)低于30%,还有一部分企业以出租仓库为主。仓储企业的仓配一体化是发展新趋势。
为适应行业发展的需要,中仓协已更名为中国仓储与配送协会,希望以此为契机,推动仓储业转型升级与仓配一体化的发展,深入探讨行业发展的新模式。
4. 实施“互联网+”,建立深度感知的智慧仓储系统。
商务部流通司一直重视发展智慧物流配送体系,组织开展相关的试点示范工作。建设智慧物流配送体系在仓储行业的体现,就是以“物联网+仓储”为关键抓手,推动建立深度感知的智慧化仓储管理系统,鼓励仓储企业建设自动化物流仓储中心,支持企业使用信息化手段,建立智慧化仓储管理信息系统,运用各种先进技术,提高仓库管理工作的效率,加强仓储管理系统与生产制造企业和终端零售企业信息系统的有效对接,促进供需信息精准对接,提高货物调度效率。
二、下一步的工作重点
一是加强规划引导。商务部将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会同有关部门出台《全国商贸物流发展十三五专项规划》以及《京津冀商贸物流发展专项规划》,希望通过规划引导,提高区域和全国商贸物流发展水平,引导仓储业快速健康发展。
二是进一步推进标准化。今年将继续开展商贸物流标准化专项行动计划,扩大试点示范区域范围,拓展相关业务领域,加大相关标准的实施力度,完善标准体系,提高标准化水平。也希望通过标准化试点,带动中国仓储设施标准化发展,促进仓储设备的标准化提升,提高仓储服务标准化水平。
三是推进重点领域发展。积极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冷链物流、跨境电子商务发展,推进电子商务仓储、低温仓储、保税仓储等方面的仓储设施建设,满足日益增长的专业化高标准仓储需求。
四是加强总结宣传推广。要会同各地、各行业中介组织及时发现、总结地方、企业一些好的做法、经验、模式、技术,采取多种形式进行交流学习、宣传推广。
重点方向 篇9
一、国有大型企业股份制改革现存在的主要问题
1. 股权结构失衡
基于我国特殊国情, 截止目前为止, 大型企业不论是有限责任性质, 抑或是股份有限性质, 均多数为国家独资或国家控股, 企业中权利代表和执行人——股东会、董事会和总经理, 完全呈现出由国家股控制的现状, 企业行政色彩严重。另外, 于国有控股企业中, 董事会成员基本由原国有企业原版人员组成, 且多数为政府官员或在政党职务中担任要职, 甚至于企业内部总经理就职也需先得到组织部门的肯定。这种政企难分的经营状态也成为了当前我国国有大型企业股份制改革的一大障碍。
2. 国有资产存在流失现象
企业为经济主体, 于其进行制度改革时难免会以为利益调整和资产出让等因素发生固有资料流失等情况。具体而言, 财产流失因素无外乎两点:其一, 个人为谋取私利利用职务之便非法处分企业资产;其二, 资产处分者低估资产价值。这之中, 以无形资产流失情势最为严峻, 究其根源, 还在于无形国有资产评估困难且难以识别, 较易被忽略。而实际上, 资产流失问题人所共知, 既往却难以引起重视。
3. 存在借改制之机逃避债务的行为
多数国企于改制之机规避法律法规逃避或悬空企业债务为现代国企改革中同样值得重视的问题之一。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 我国因国企逃避债务行为每年直接经济损失就达l880亿元。无疑这种缺乏诚信意识的行为严重损害了企业债权人的合法权益。现今逃废债务最为普遍的形式大致分为以下三种: (1) “空壳”赖债, (2) 出售逃债, (3) 分立避债。
二、国有大型企业股份制改革重点方面浅析
由上文可知, 国有大型企业于股份制改革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各种问题, 从法学角度看, 其产生根源可能源自于法律监督不到位及法律的滞后性。从经济学角度看, 很多高危因素则来自国有大型企业自身, 故而, 想要加快推进企业股份制改革进度, 国有大型企业于股份制改革过程中应当做好以下工作, 以为企业未来发展奠定坚持基础。
1. 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以实现投资主体及产权多元化
现阶段, 除却少数军工性质的企业, 其它性质的国有大型企业均需按照法律规定, 通过规范上市、中外合资、相互参股、兼并收购等多种途径以推动股份制改革, 实现投资主体和产权多元化。分析既往研究成果, 可知国有大型企业推行股份制改革可归纳为以下四种情况:其一, 即将实行股份制改革但尚未进行的企业。这类企业可参考其它企业改革成功案例, 建立并完善企业制度加快快革进程。通过政策鼓励多方主体参股, 以把企业改造成为规范化的股份制企业。其二, 进行过股份制改革但有待规范的企业。该类企业应当审视自身存在的弊病, 以现代企业制度为标杆, 针对性规划化股份制改革。可通过积极吸引社会投资及境外资金输入改善“一股独大”现象。其三, 亟需公司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企业。这类企业可通过合理流动国有资本以调整企业经济布局。其四, 国家计划新建的企业。这类企业可于建立之初便选用股份制资本组织形式来组建。
2. 加快推进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
针对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 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表明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管理和监督体制应当“坚持政公共管理职能和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能分开。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对授权监管的国有资本依法履行出资职责, 维护所有者权益, 维护企业作为市场主体依法享有的各项权利, 督促企业实现国有资本保值值, 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由此可知, 加快推进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 完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系, 应当做到: (1) 国有资本出资人依法履行出资职责, 保障国有资产产权主体及责任主体的切实利益, 积极推动企业改革制度。 (2) 国有资本出资人应当于法律规定及企业规章制度内行驶其职权, 不干涉企业社会公共管理职能的事务。 (3) 严格履行出资人职责, 不得直接干涉企业生产经营活动。
3. 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
股份制之所以优于其它组织结构形式, 缘于股份制经过长期的发展和应用实践已经形成了一套规范且适应市场发展的法人治理结构, 由此保证企业的稳步运营。故而, 想要推动国有大型企业股份制改革, 避免股份制改革可能会遭遇的诸多问题, 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是关键所在。
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其中最为重要的一大步骤便是建立健全的董事会, 保证董事会具有较强的决策能力。就近些年来我国股份制企业发展现状来看, 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制度经开始建立, 但是为此所选拔的人才多为某一方面的专业人员, 缺乏高层管理经验, 决策能力还有待提升。独立董事制度作为董事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影响着企业的经营运转, 故而, 对于这种人才选拔制度应当予以改进。另外, 协调企业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关系也是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必须进行的工作之一, 具体而言, 就是应当妥善处理董事会 (决策者) 与经理层 (执行者) 之间的关系。董事会所代表的是所有者的权益, 经理层作为执行者只有依据董事会的决策进行生产经营活动, 监事会履行职责加强对上述两者的监督力度, 方可平衡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中的权利, 健全法人治理结构。
分析当前我国国有大型企业治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内部人控制”及“外部人内部化”问题均较为显著, 中小股东利益受损严重。故而国有大型企业股份制改革过程中, 必须对且有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权责义务予以明确, 以充分发挥法人治理结构的权力制衡作用。
4. 构建现代企业制度的产权基础
股份制企业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完全分离的管理制度, 所有权由出资人即股东所有, 但是股东并不能因为拥有企业所有权而直接参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 而经营权由企业出资人选聘的经理层取得。股权作为企业产权的重要组成部分, 故而应当予以保护和明晰, 具体而言, 即明晰产权、保护产权和允许产权合法交易。
三、结束语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国有大型企业股份制改革过程中问题开始显露, 为实现企业发展战略, 需结合企业管理制定规定, 通过多种形式以完善改革制度, 从而增强企业竞争力, 实现企业股份制改革目的。
摘要:股份制是企业资产的一种组成形式, 近些年来于企业建立和改革过程中应用范围较广。我国大型企业多为国家控股或国资独有, 为迎合市场经济发展需求, 国有大型企业开始施行股份制改革以增强其市场竞争力, 但是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 一些弊病也开始显现, 一定程度上牵制了中国整体改革进程。针对此, 本文主要通过对国有大型企业股份制改革问题的分析, 从经济学角度出发提出解决策略。
关键词:国有大型企业,股份制改革,产权制度,问题
参考文献
[1]谢广茹.对我国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若干问题的思考[J].中国外资, 2010, (9) :130-131.
[2]陈芳.浅析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后财务管理[J].知识经济, 2011, (1) :89.
[3]张春鸿.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若干问题的法律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 2009, (31) :103-104.
[4]茹珊.浅谈转型中大型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以对一家国有煤炭企业的调研为例[J].卷宗, 2013, (8) :101-102.
重点方向 篇10
丘陵山地地质灾害防治重点实验室于2012年开始筹建, 经过多方配合努力于2015年6月顺利验收挂牌。随着相关试验设备等硬件设施的日趋完善, 实验室今后的发展之路, 往哪个方向发展, 如何发展等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1实验室简介
国土资源部丘陵山地地质灾害防治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为福建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 由福建省地勘局所属福建省地质工程勘察院联合福州大学及福建省国土资源厅直属事业单位省地质环境监测中心共同建设, 发挥了各方的产学研优势。
依托单位所属福建省地质工程勘察院是重点实验室的主体, 在地质灾害研究及边坡防治的评估、勘察、设计、治理、应急抢险等多方面卓有成效, 主要承担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研究、防治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服务职能。
2人员架构
目前, 实验室由55名固定研究人员、11名技术、管理人员组成, 固定研究人员数量和质量稳步提升。固定研究人员中, 有2人次进入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防治应急专家库, 1人入选国土资源部杰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计划, 3人次列入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技术监审专家库, 2人次被聘为福建省应急管理专家组专家, 2人次被聘为福建省减灾委员会专家组专家, 6人次获福建首批国土资源专业技术带头人称号。
3研究方向
实验室研究领域围绕丘陵山地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为核心, 以岩土力学基本理论研究为基础, 重点研究东南丘陵山地群发性滑坡问题, 构建区域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 完善区域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理论与技术, 形成完整的丘陵山地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体系。实验室结合学科前沿发展和关键科学问题[1,2], 形成了以下四个稳定的研究方向:
3.1丘陵山地地质灾害形成机理研究
(1) 水对残坡积土强度及变形特性影响规律研究;
(2) 强降雨诱发突发性地质灾害的研究;
(3) 非饱和土特性的研究;
(4) 地质灾害的物理模拟与数值模拟;
(5) 村镇建设触发地质灾害机理及防灾模式研究;
(6) 福建—台湾地质灾害对比研究。
3.2丘陵山地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技术研究
(1) 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研究;
(2)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实施规程研究;
(3) 植被护坡技术研究 (生态福建建设) ;
(4) 地质灾害防治勘查技术研究。
3.3丘陵山地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研究
(1) 地质灾害监测新仪器、新技术研究;
(2) 地质灾害综合监测预警及预报方法研究;
(3) 地质灾害预测预报判据研究。
3.4丘陵山地地质环境评价与保护
(1) 区域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与风险控制;
(2) 人类活动与地质环境相互作用。
4发展规划
4.1研究工作规划
实验室研究工作规划必须与社会需求和学科需求结合, 研究工作的规划直接关系到实验室未来的发展和社会价值的体现[3]。根据目前实验室的实际情况和社会需求, 在今后5-10年期间, 丘陵山地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室着重研究以福建为代表的丘陵山地中典型地质灾害防治的实际问题, 从基础理论研究、应用防治研究、仪器设备研发等方面出发, 组织团队针对性地开展研究工作, 设置以下几个研究方向:
(1) 潜在滑坡崩塌隐患点的分级评价研究
随着东南丘陵山地代表性省份福建省地质灾害防治“百千万”工程实施, 福建省境内已被调查出危害性大的滑坡崩塌隐患点逐年开展专业勘查设计施工工程治理或简易降险处治施工, 对相对零星分散的地质灾害点主要开展群测群防工作。然而这些零星分散的福建省丘陵山地滑坡崩塌具数量多、滑体埋深浅、规模小、突发性强等特点, 难以也不宜全面开展工程治理。因此, 需要一套相对完善的专业科技支撑分级评价系统对既往查明的潜在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隐患点开展分级评价。评价基础以区域地灾调查及详查成果数据为基础, 以每年新产生滑坡崩塌点复核为补充及校验依据, 构建分级评价指标体系, 最终形成由定性向定量、由手动向自动转化的可完善的专家分级评价系统。
根据实验室的总体部署, 拟成立以饶如龙为带头人的研究团队, 以实验室正在开展的福建省地质环境图系中地质灾害图类应用研究课题为基础, 利用3-5年的时间, 对此问题开展深入系统地研究。
(2) 丘陵山地滑坡形变机制及便捷高效的自动化监测仪研发应用研究
针对丘陵山地突发性浅层滑坡和深层滑坡, 深入研究其滑坡体内部及地表反馈变形机制, 由滑体内宏观牵引段、主滑段、抗滑段岩土体微观变形至地表位移形变实现立体监测, 实现监测及研究相互补充、相互保障、相互验证、相互促进。一方面突出强调境内房后切坡形成滑坡崩塌隐患点的简易低成本高效监测仪器的自主研发, 以利于农村农户的推广使用, 做到“全民皆会用、能用、好用”;另一方面, 加强重大深层滑坡的专业化多技术手段的多维监测仪器的改进应用, 实现深层滑坡变形机制的“逐个突破、高度总结、推广应用”的循序渐进研究进程, 并实现雨量、温度 (气温、水温或滑带土温度) 、水位、地下位移、地表位移、岩土压力等不间断监测, 获取三维空间监测数据与时间耦合的监测预警数值, 建立监测预警模型。
根据实验室的总体部署, 拟成立以郭云峰为带头人的研究团队, 以实验室正在开展的重大工程应用研究课题为基础, 利用5-10年的时间, 对此问题开展深入系统地研究。
(3) 数字化地质灾害防治技术信息系统建设研究
基于目前全国各地业已建设完成的国家-省-市-县地质灾害信息管理系统, 以及正在如火如涂建设中的结合城市地质调查为主的广义地质基础的数字城市 (地质) 信息管理系统, 以福建省为试点, 依托重点实验室拟建立数字化地质灾害防治技术信息系统。现有的各级地质灾害信息管理系统, 主要偏重于地质灾害的各级行政主管部门及时高效的管理, 对各地质灾害点防治技术仅限于笼统的定性概略描述, 对地质灾害点监测等专业数据更是缺乏。从行政管理角度而言, 具体详尽的地质环境条件背景及防治技术也不构成其必备要素。作为正在建设中数字城市地质信息系统, 对现有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及其地上城市建设规划具有很好的地质科学技术支撑作用, 对于受岩溶盆地或地面沉降灾害影响的城市也具有重要意义, 但该系统局限于城市, 对福建为代表的山间盆地型城市周侧及广大村镇分散性地质灾害未有足够的纳入, 具有局限性。因此, 建立一套地质灾害防治技术专业化信息系统, 作为全省地质灾害防治技术专业性管理技术支撑。一方面, 加强业已不同程度的治理施工灾害点的资料归整, 从中总结提升相关成因机理认知和防治技术水平;另一方面, 对后续待开展的治理灾害点形成“案例”借鉴, 提高后续灾点防治技术的效率和科学水平。
根据实验室的总体部署, 拟成立以柳侃为带头人的研究团队, 以全省业已开展的和正在开展的地灾治理工程应用研究课题为基础, 利用5-10年的时间, 对此问题开展深入系统地研究。
(4) 古老滑坡形成机理及预测评价研究
受地质历史时期构造运动及第四纪侵剥蚀作用, 以福建为代表的丘陵山地区古老滑坡分布较多, 但往往具有区别于一般滑坡的其它典型“潜伏、迷惑”特征, 不易被重视和发现, 长期角度而言易普遍发生缓慢蠕滑拉裂, 对地表建构筑物形成威胁破坏, 如福建长泰池头古滑坡、寿宁斜滩后井滑坡、安溪桃舟吾岩坪滑坡等, 局部区块因工程建设更易形成局部复活形成突发性的滑坡灾害, 如安溪蓬莱清水岩滑坡等具很大危害性。目前, 福建境内众多古老滑坡上依然分布着众多民居等建筑物, 构成潜在威胁和经济损失。因此, 对古老滑坡形成机理开展深入的测试分析研究, 细分古老滑坡的类别, 研判各类古老滑坡关键影响因素, 并建立典型古老滑坡的自动化多维监测, 开展古老滑坡稳定性判析、预测, 建立各类古老滑坡的预警指标。
根据实验室的总体部署, 拟成立以赖树钦为带头人的研究团队, 以全省业已区域地质灾害调查成果及工程治理实例为基础, 利用3-5年的时间, 对此问题开展深入系统地研究。
(5) 群集性浅表层滑坡特征及规律研究
近年来丘陵山地发生多起群集性浅表层滑坡, 造成重大人员伤亡灾害。如2010年6月13-6月27日福建南平、三明等地群集性浅表层滑坡数万处, 直接造成80余人遇难、数百亿元经济损失, 同时很大程度滞延了抢险救灾的进程。2015年5月19日以为代表的局部区域再次发生群集性浅表层滑坡数千处, 造成4人死亡及近亿元的经济损失。一方面除了极端气候影响外, 地形地貌、植被覆盖、地层岩性等地质环境条件也是重要影响因素。滑坡的表观形态、运动模式等诸多宏观、微观特征尚未开展深入调查研究, 滑坡发生时空规律尚不明确。开展相关课题研究, 可以掌握其滑坡特征, 揭示其发生发展相关规律, 为特定地区群集性滑坡全面防治规划提供科技支撑。
根据实验室的总体部署, 拟成立以郑敏洲为带头人的研究团队, 以全省业已区域地质灾害调查及历年地灾核查成果为基础, 利用1-3年的时间, 对此问题开展深入系统地研究。
(6) 潜在重大滑坡-泥石流 (碎屑流) 灾害链识判及预防研究
经福建省重大地质灾害研究成果可知, 从1980年以来福建境内个点单次造成超过10人以上伤亡的重大地质灾害共15个, 其中占很大比例的类型为滑坡-泥石流 (碎屑流) , 如闽清白沙、政和外屯、沙县大洛、福鼎白琳等, 均为强降雨耦合人类不科学的工程活动后诱发滑坡后, 滑体解体扩散运移形成碎屑流或泥石流造成灾害后果。因为重大地质灾害总体数量不多, 但发生后造成后果严重, 如果能“防患于未然”则可以“有备无患”。开展潜在重大滑坡-泥石流 (碎屑流) 灾害链的判识, 以中比例尺 (1/5万) 为尺度探讨分析重大滑坡泥石流灾害链的风险分级区划, 以便为后续特定外界条件如极端气候影响下开展预防预警。
根据实验室的总体部署, 拟成立以陈志超为带头人的研究团队, 以全省业已区域地质灾害调查及重大地灾研究成果为基础, 利用1-3年的时间, 对此问题开展深入系统地研究。
4.2实验室管理规划
管理制度作为地质灾害防治实验室的骨架, 是实验室未来运作和发展的基础。因此, 要让实验室具备良好的运作环境和研究氛围, 必须要建立完善、合理的管理制度。但地质灾害防治实验室处于创建初期, 制度的建设必须在不断摸索中建立和完善。因此, 在未来的5-10年间应团结实验室各方面力量, 从以下几点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
(1) 进一步修订完善实验室管理制度, 增强管理制度的可操作性, 主要包括实验室人员考评和激励办法、试验设备管理和共享开放办法。
(2) 进一步完善和建立试验设备自主研制和专利申报的激励制度。鼓励实验室研究人员及技术人员根据研究工作的需要, 积极探索和开发新仪器和新设备, 不断创造新的试验技术, 提高实验水平。同时, 鼓励实验室人员积极申报试验成果奖和新试验设备专利, 并制订优秀实验技术成果评审、奖励和专利申报资助的有关管理办法。
(3) 进一步创造条件, 拓宽渠道, 推进国内学术联合。完善协作单位福州大学、福建省地质环境监测中心积极协作机制, 探索学术联合新形式, 计划每年安排30-50万元的开放基金用于国内优秀科研人才或团队参与实验室科研项目, 积极邀请国内优势研究单位、高等院校的优秀人才合作承担科学研究项目。加强与台风暴雨型地质灾害作用显著的浙赣粤、台港等地联合科技攻关, 加强与国土、公路、铁路、水利等部门的合作, 针对重大工程建设中关键性科学问题、东南丘陵山地典型重大地质灾害问题组织跨学科高水平专题研讨会。
4.3合作与交流规划
合作交流是实验室发挥其基本职能作用的主要工作, 要把握“引进来、走出去”的原则, 从以下几个方面提供实验室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1) 积极邀请学术水平高的高校、研究机构人员每年不定期地来室短期访问和交流, 为实验室研究人员举行学术讲座, 开展学术交流。主动申请主办或承办省内、国内重要学术会议, 采取集中培训、野外实训等多种形式开展省内地质灾害防治专业知识培训。计划在未来5-10年内, 承办或协办1次以上影响面广的国内学术会议。
(2) 积极参与国内、国际知名学术研讨会, 争取实验室学术带头人在重要国内学术会议作特邀发言、大会发言, 扩大实验室在国内的影响。鼓励实验室优秀的中青年科研人员参与多种形式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活动, 重点支持青年学者参加重要国际学术会议并作发言交流, 扩大实验室的科学研究在国际影响。
(3) 完善和建立海外合作与交流制度, 开展实质性合作研究。依据重点实验室重点研究台风暴雨型丘陵山地地质灾害的特色, 先期计划3-5年内与香港、台湾等地相关学术交流访问, 后续计划5-10年内与日本、澳大利亚等开展学术交流互访, 争取更高层次的实质性国际合作研究。
4.4队伍建设规划
人才是实验室发展的动力和源泉。目前, 实验室的人才队伍并不能满足实验室未来发展的需要, 人才结构也不够完善。因此, 在未来5-10年间, 一方面应发展已有的人才队伍, 培养创新性人, 选拔优秀人才成为实验室未来的中坚力量。另一方面, 应引进新人才力量, 尤其是高端人才、创新性人才。具体通过以下几个方面逐步优化人才结构, 建立强大的人才队伍。
(1) 通过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培养、竞争和流动, 使实验室固定研究人员在目前55人的基础上, 稳步扩展到60人左右。积极引进省部级以上专业学术带头人和博士等高层次人才, 优先选择知名高校、重点学科培养的、具有博士学位优秀人才或博士后研究人员, 以加强学术理念、学科领域的交叉融合。同时鼓励培养现有硕士学历的研究人员积极努力提升至博士学历, 使具有硕博士学位的研究人员达到90%左右, 45岁以下的人员达到85%左右。
(2) 结合实验室研究方向和研究目标, 突出创新理念, 培养和造就1~2个以学术带头人为引导、博士青年骨干主持的较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创新团队。下一步加强组织国土资源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工程的申报, 争取5-10年内入围部科技领军人才开发与培养计划1-2人、杰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计划2-4人、科技创新团队培育计划1-2个。
(3) 通过仪器设备及研究环境的进一步改善, 为省内外丘陵山地地质灾害领域相关科技人才提供先进的实验研究平台, 使实验室成为聚集优秀科学研究人员开展相关科学研究的基地。
5存在的问题
(1) 实验室现有人员结构偏于年轻化, 朝气有余而经验不足, 应建立更有利于吸引人才的制度, 吸纳更多有丰富经验的知名专家来实验室指导工作, 建立导师带徒制度。
(2) 实验室目前研究方向还有局限性, 可根据国家“十三五”规划拓展更多方向, 如地下水污染整治研究、坡面环境保护等。
6结论
(1) 实验室研究方向包括丘陵山地地质灾害形成机理研究、丘陵山地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丘陵山地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研究、丘陵山地地质环境评价与保护。
(2) 实验室制定了多项发展规划, 包括研究工作、管理、合作与交流、队伍建设等, 为实验室长足发展奠定基础。
丘陵山地地质灾害防治重点实验室正处于积聚能量、蓄势待发的阶段, 把握正确的研究方向, 注重人才培养, 完善管理制度, 才能保持实验室长期的可持续发展[4]。
参考文献
[1]龚晓南.20世纪岩土工程发展展望[J].岩土工程学报, 2000, 22 (2) :238-242.
[2]黄理兴.新世纪的科技和岩土工程发展[J].岩土力学, 2003, 24增:641-644.
[3]时盛英, 黄森慰.福建省重点实验室发展研究[J].科技和产业, 2012, 12 (9) 110-112.
重点方向 篇11
低碳化、信息化、智能化是未来发展的方向。以移动互联、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方兴未艾,持续推动着汽车产业的转型升级和技术进步,新能源汽车成为低碳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的最佳平台。
我国新能源汽车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取得重大进展,技术创新取得显著进步,产业化进程处于引领地位。一是增程技术取得重要进展。二是关键零部件技术取得较大突破。例如,磷酸铁锂动力电池单体的能量密度从2007年每公斤90瓦时,提高到接近每公斤140瓦时。三元材料动力电池单体的能量密度达到每公斤200瓦时,与国际水平基本同步,等等。三是公共技术平台初步建成,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新能源汽车标准体系。建立了新能源乘用车和商用车以及动力电池等整车和关键零部件的测试平台,初步建立起支撑新能源汽车规模化发展的充电基础设施网络。
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化的快速推进,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其中安全问题急需解决。在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应用过程中,暴露出许多不足,比如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充电互联互通不畅、地方保护主义抬头、车辆安全隐患增加等问题。其中安全问题迫切需要解决。特别是近一年以来,电动汽车安全事故呈现上升的趋势,除少部分低水平的新能源汽车产品进入市场原因外,也有由于自身安全防护性不足、充电和运营监控防护不够等所导致的安全事故。
科技部在“十三五”期间将大力推进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发展。从2015年下半年开始,科技部联合财政部、工信部、发改委、国家标准委等部门,共同组织实施“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新能源汽车试点专项。深化纯电驱动技术转型战略,加强“三纵三横”技术研发的部署,从基础科学问题、共性核心关键、动力系统技术、集成开发与示范四个层次,结合新能源汽车发展的趋势以及我国推广应用的实际需求,重点对动力电池与电池的管理系统、电机驱动与电力电池总成、电动汽车智能化、燃料电池动力系统、插电增程式混合动力系统、纯电动系统等六个方向进行研发部署。完善我国新能源汽车研发体系,升级新能源汽车技术平台,抓住新能源、新材料信息化科技带来的新能源汽车新一轮技术变革的机遇,超前研发下一代技术。目标是到2020年建立起完善的电动汽车动力系统科技体系和产业链,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科技支撑。
目前,2016年度第一批项目已完成立项审核,2017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已完成编制,正面向全社会征求意见,完善后将在近期正式公开发布。下一步,科技部将充分发挥好科技支撑作用,不断加强新能源汽车科技创新,加快我国新能源汽车技术水平的提升,与相关部门一起共同推进示范推广应用工作,共同促进产业化健康有序发展。
重点方向 篇12
一、明确人才培养定位
1、层次定位。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层次定位, 应以能够在工业生产管理、商业经营管理、财务管理等基层部门担任实际工作的应用性人才为主。而对于以能够在学术界、教育界以及政府部门、企业界担任教学科研人员、高层管理人才为主的层次定位, 应是工商管理类专业研究生教育、MBA教育人才培养的层次定位。2、专业方向定位。根据市场需求, 可以将工商管理专业定位为人力资源管理、旅游与休闲管理、商业银行管理、电子商务、物流、项目管理等方向。3、行业定位。行业定位取决高校的不同行业特色, 例如水利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的人才应主要适应水利行业;石油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的人才应主要适应石油行业;财经院校或综合类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的人才可以广泛的适应工业和商业领域等等。
二、完善人才培养过程
1、知识传授。首先, 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应增加实用型的课程, 缩减与专业关系不大, 或者不能有效培养实践能力的纯理论课程;应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某一方面专业技能, 增加实验与实践教学的比重。其次, 教学要以强化实践力为标准, 教学方法要重自学、研究和实践, 具体为采用案例教学手段, 启发式、互动式教学方式, 组织课堂讨论形式, 或者成立学生项目组, 针对课堂讲授内容进行调查、研究。组织答辩的形式, 应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 增加理论与现实的联系。再次, 加强对专业课程与实践课程成绩的考核至关重要。考核的方法应更加灵活, 应在考核学生对专业知识掌握的同时, 更重要的是考核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研究和分析能力, 举一反三能力, 融会贯通能力, 以及将专业理论与管理实践有机结合的能力。2、能力训练。其目标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创新能力, 考核内容为训练方法及其效果, 其方法应以能否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践和自我发展的习惯和能力为唯一检验标准。3、技能训练。主要包括专业技能、外语与计算机应用能力。具体可以通过鼓励学生考物业管理员资格证书、通用管理能力证书、人力资源师、物流师等来方式, 有针对性地培养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4、素质培养。要求尽可能地使受教育者的个性获得充分发展。例如通过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青年志愿者活动、辩论赛、运动会、文艺活动、座谈会等各项活动, 有针对性地锻炼并考核其各项能力。
三、改善人才培养环境
1、文化氛围。为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的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 学校应积极搭建校企合作的平台, 为学生提供实践场地;积极开展企业家讲座以及学术报告会活动, 营造开放的学术交流氛围;实行导师制, 鼓励学生参与到学术课题研究, 激发其创新意识。2、师资建设环境。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有创新理念和实践经验的教师, 为此, 可以通过广泛开展应用型教学方法培训、教学改革创新的课题建设、应用科研与教学成果建设、教师企业兼职基地建设、实践教学教师团队建设、拓宽国际交流渠道等。
摘要:要提高毕业生质量, 关键在于教学环节质量的提高。为明确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方向和重点, 可以将教学环节分为人才培养定位、人才培养过程与人才培养环境三个方面。
【重点方向】推荐阅读:
农业发展的方向及重点11-28
十二五水利科技重点研究方向08-12
定位方向07-20
创新方向10-19
新型方向05-09
培育方向05-17
改变方向05-18
投资方向05-20
明晰方向05-24
岗位方向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