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水利科技重点研究方向

2024-08-12

十二五水利科技重点研究方向(通用11篇)

十二五水利科技重点研究方向 篇1

十二五水利科技重点研究方向

一、长江流域综合治理重大问题

1.三峡等建成后长江中下游防洪关键技术

上游干支流梯级水库建库后长江中下游防洪形势分析,长江中下游江湖关系,涉河工程群对河势、防洪综合影响,梯级水库泥沙调度与有效库容长期保持技术,河道崩岸预测及综合治理技术研究与示范,长江中下游分蓄洪区布局及风险管理研究与示范,干支流水库群防洪调度研究与示范。

2.调水工程与汉江水资源持续利用关键技术 汉江流域水资源配置及统一调度研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输水系统风险分析及对策研究,长距离输水系统水力学研究。

3.长江流域水资源配置及管理关键技术

长江流域水量分配技术指标体系及实施保障措施.洞庭湖、鄱阳湖及西南国际河流水资源综合利用研究,上游人类活动对梯级水能利用的重大影响研究,流域综合管理及数字流域整体模型、河流综合监测体系及其预警与示范以及流域水工程信息平台建设。4.水电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关键技术

长江流域水电开发的生态与环境影响评价,重要水域水质安全保障措施(体系),水电开发水资源综合监测体系及其预警研究,河流再自然化及重要栖息地修复研究与示范,基于生态环境与社会效益的大坝降等、拆除风险分析与决策方法,水电工程生态调度研究,区域生态补偿机制研究与示范,大型水利枢纽下游河道水沙变异及生态响应。5.复杂条件下工程技术

高寒地区筑坝材料耐久性研究;复杂条件下施工导截流及围堰安全、高边坡及大型地下洞室关键技术研究;高坝大流量泄洪消能技术研究;高水头抽水蓄能电站技术研究;小型水库健康诊断与安全管理;大坝工程安全监测、检测及风险管理技术研究。

二、黄河流域综合治理重大问题 1.黄河防洪防凌减灾关键技术 黄河宁蒙河段防凌关键技术,黄河中下游河道洪水演进及主槽调整规律,多目标洪水泥沙调控,黄河防洪水中进占堵口新技术,水利枢纽泄流结构损伤检测及安全预警技术。2.黄河水沙调控关键技术

黄河中游水库复杂流态与边界下水沙运移及河床调整机理研究,基于多目标的水沙调控动态指标研究,水沙调控过程模拟及动态优化耦合系统,黄河水沙调控体系运行模式及效果评价,古贤和小北干流放淤联合运行模式研究,骨干水库泥沙处理技术及装备。3.黄河水资源统一配置和综合调度关键技术 黄河引黄灌区水资源调控,多沙河流污染物输移扩散水质模型及预警预报关键技术。黄河生态调度实践及功能性不断流指标体系.黄河水量水质联合调度关键技术。4.黄河水质监测与环境保护关键技术 黄河水环境承载能力优化配置技术,黄河重点城市水源地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迁移转化规律及风险评估,黄河重点河段水污染指示性生物筛选与评价技术。5.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关键技术

黄土高原坡面一沟道系统侵蚀产沙关系研究,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数学模型研究,退耕还林还草技术及效益评价研究,水土保持植物措施适宜条件研究:淤地坝坝系布局优化技术研究。

三、淮河流域综合治理重大问题 1.淮河防灾减灾关键技术

淮河平原和里下河地区涝灾成灾机理研究,洪泽湖水位与淮干中游及洪泽湖周边排涝的关系研究,淮河骨干分洪河道分洪与本地区的排涝关系研究,流域采矿塌陷区洪水资源综合利用与排涝研究,淮河暴雨洪水预警预报及调度系统关键技术研究,旱涝灾害损失评估技术研究。2.水资源保障及水环境保护关键技术 流域水资源安全保障措施研究,流域限制排污总量研究,流域跨省行政区水污染补偿机制研究,流域水质预警预报系统及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应急处理系统研究。流域水生态系统保护及补偿机制政策研究.典型地区水生态修复关键技术研究。

四、海河流域综合治理重大问题 1.水资源综合管理与配置关键技术

海河流域水资源风险管理研究,南水北调工程通水后海河流域水资源配置、管理体制,海河流域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合运用转换机制研究,海河流域平原地下水超采区遥感蒸腾蒸发监管技术等。

2.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关键技术

水污染成因分析、防治对策及其对环境生态影响,受污染水体自我修复技术,海河流域地下水管理办法前期研究,供水水源地污染事件应急反应系统关键技术。3.防洪减灾和洪水风险管理关键技术

下垫面变化对暴雨洪水关系的影响,蓄滞洪区安全建设、风险管理及风险分担、补偿机制,河口减淤机理、措施、对策及管理研究等。

五、珠江流域综合治理重大问题

1.河口咸潮上溯的预警预报与抑制关键技术 珠江河咸潮上溯规律研究.珠江河口咸潮上溯动态测报技术研究,磨刀门拦门沙阻咸调控技术研究,基于珠江水资源统一调配的抑咸技术研究。2.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关键技术

岩溶石漠化小流域水土资源优化调控与高效利用关键技术研究,珠江水质生物监测与评价技术体系研究,西江水电梯级开发对生态环境影响研究,珠江三角洲地区水污染及综合修复技术研究,河口城市水环境容量关键技术及标准体系研究。

六、松辽流域综合治理重大问题

1.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防治及黑土退化控制与修复关键技术 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状况和初步防治效果的监测与评估,东北黑土区侵蚀沟等各类型水土流失与耕地土质退化机理、有效防治技术和对策,黑土区坡耕地不同防治措施在不同土壤类型、不同坡度及不同利用方式下的水土保持效益模型,寒地黑土退化控制与修复示范研究等。2.东北商品粮基地大面积农业污染控制关键技术

灌区农业非点源污染状况的本底调查及时空分布特征,灌区农业非点源污染形成机制,灌区农业非点源污染负荷的估算及对水环境污染贡献量级研究,不同类型湿地对农业非点源污染物的净化效能研究,灌区农业非点源污染的生态环境影响与污染控制对策研究,河滩地生物改善河流水质的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等。

3.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与建设商品粮基地的水资源保障关键技术 东北地区农业结构调整与水土资源优化配置,利用冻土水文特性缓解东北黑土地耕地春旱措施.应对干旱年份粮食稳产水资源调配机制与对策,新开水源的水循环调控措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研究等。

七、太湖流域综合治理重大问题

1.平原河网地区水资源调度与管理关键技术 太湖流域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集成,平原河网地区水工程调度及促进水体有序流动的技术手段,流域用水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制度,流域水资源实时监控与调度,河网地区农业用水监控管理,流域取水许可总量控制指标考核评价技术。2.大型浅水湖泊及河网受损水生态修复关键技术

水资源水环境监测信息共享,水环境预警预报与应急响应,太湖与不同生态区内源污染负荷.太湖污染物自净过程与影响,太湖底泥释放吸附机制.太湖水质变化趋势与蓝藻风险,太湖适宜换水周期及生态水位,非点源污染的模拟和治理,太湖水动力对营养盐循环影响,太湖物质输移、平衡与入湖通量研究,太湖蓝藻异常增殖的生物学机制与控制技术等。3.流域水文和水质实时模拟关键技术

流域降雨径流模型。河网一维水动力学模型,河网水质模型。太湖三维湖流模型,太湖三维水质模型,太湖生态模型,蓝藻预警模型,模型的整合集成。

八、内陆河及其他流域综合治理重大问题 1.黑河下游生态用水的合理配置关键技术

黑河中下游经济社会用水特点和用水关键期研究,黑河下游不同水文过程对尾间地区地下水的补给规律研究,黑河下游植被与地下水之间的响应关系研究。2.塔里木河水资源调度关键技术

塔里木河下游生态修复目标研究;区域、流域尺度地表水、地下水资源量及其变化规律、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关系和转化强度研究;塔里木河天然植被与地下水之间的响应关系研究;流域适宜的生态调度模式研究,建立生态调度效果后评价体系;建立水量实时调度模型。3.石羊河流域水资源高效利用关键技术

石羊河流域区域尺度耗水特性,石羊河流域以ET为核心的水资源管理体系,石羊河流域地表水地下水转化规律,石羊河流域适宜的灌溉农业生产规模和节水灌溉规模,基于水资源高效利用的洪水调蓄方式和引洪灌溉技术等。

九、行业共性技术重大问题 1.水文水资源领域主要科技问题 大面积长历时干旱监测预警技术,中国东部洪涝预测预报技术,河流功能区划与管理关键技术,需水管理理论和技术,基于总量控制的水资源调控技术,流域水文及污染物迁移过程基本规律研究,大面积陆面实际蒸发估算技术,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关系及地下储水空间利用技术,洪水资源及非常规水资源开发利,先进实用的水文、水资源、水环境和水生态监测技术。

2.农村水利领域主要科技问题

建立大尺度(县域)农田水利建设技术体系,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技术,高效农田用水管理技术,中低产田改良灌排综合技术,中小型泵站改造技术,多水源开发利相关链接用技术。

3.水土保持领域主要科技问题

侵蚀劣地退化植被演变规律及恢复关键技术,地面侵蚀与泥沙运移规律研究,开展全国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预测预报数学模型研究。4.农村水电领域主要科技问题

灾害条件下小水电应急供电安全保障技术;农村水电增效节能与安全保障关键技术;水能资源管理体系及支撑技术;小水电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相应的补偿机制、政策、措施和修复关键技术。

5.工程建设与大坝安全领域主要科技问题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生态与经济社会影响评估方法研究,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生态补偿技术与补偿机制研究,构建堤坝风险管理模式与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研究,小型水库大坝安全与管理研究与示范。6.信息共享与水利通用软件研发 研究构建水利信息汇交、共享服务机制和面向服务的组织管理框架体系,共享技术标准的究和编制,不同领域水利通用软件的研发,水利软件的通用性测试,水利通用软件的推广。7.水利标准化领域主要科技问题

汛限水位、水旱灾害风险评价、用水定额和指标评价等标准关键技术研究,水文测量、水量计量和水环境监测标准及检定规程,水文、泥沙、小水电、沙棘、水土保持等标准的国际化,水文与水量计量标准装置,重要水环境标准物质,节水产品与农村饮水安全产品认证等。

十二五水利科技重点研究方向 篇2

2014年1月3日, 电动汽车科技发展“十二五”重点专项总体专家组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 会议针对国内外电动汽车技术发展动态和电动汽车重点专项下一步发展思路进行了研讨。会议分析了国内外电动汽车技术最新发展动态、技术发展和推广应用中存在的相关问题,对面向纯电驱动的智能化技术、燃料电池技术、 动力电池成组及安全技术、IGBT封装、电动汽车分时租赁和物流领域应用等热点问题进行了充分讨论,并对下一步工作进行了部署和安排。

电动汽车技术对我国汽车动力系统技术转型和促进汽车产业升级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也是当前业界普遍达成共识的节能环保技术。目前我国已累计推广各类新能源汽车5万多辆,并在政策驱动下呈快速发展态势。本次研讨会从技术和战略上分析了我国电动汽车的发展情况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为下一步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十二五”北京科技五大重点工作 篇3

“十二五”已经开始,展望未来五年,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朱世龙表示:“‘十二五’时期,北京科技创新工作将瞄准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发展目标,服务国家战略与支撑首都发展。坚持成果突破与产业化相结合、机制创新与科技创新相结合,在科技资源整合、科技振兴产业、科技改善民生和创新环境建设等方面不断探索新的路径,寻求新的突破,开创科技创新的新局面。”

NO.1实施全面对接工程,大幅提高持续创新能力

对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产生批战略性、前沿性的核心技术,完善科技成果的发现、筛选、转化机制及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建设,推动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完善央地科研及产业资源开放共享机制,鼓励中央和市属单位联合建设国家级研发基地。

NO.2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引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推动农业先导技术与集成技术示范,促进农业产业链升级和产业融合,将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城建设成为服务全国农业科技创新和现代农业产业链创业的战略高地。以关键技术突破和标准创制为切入点,积极培育生物工程与新医药、新能源与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大科技对现代服务业的支撑力度,以科技服务业和文化创意产业为发展重点,大力促进设计产业发展。

NO.3强化科技支撑工程,推动科技成果惠及民生

围绕垃圾资源化、水资源保护与利用、空气质量改善、生态系统建设等,开展科技攻关,科技支撑城市发展、现代交通及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北京食品安全检测仪器研发与产业化示范项目。开展城乡结合部污水处理技术及装备、等离子体处理生活垃圾示范工程等研发项目。开展轨道交通规划、建设及施工、运营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支持各类科技型企业参与城轨建设,推进“公交城市”体系和智能交通體系建设,实现交通智能化。

NO.4全力加快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

加强统筹协调和体制机制创新,深化先行先试的改革措施。加快实施“十百千工程”,支持企业加强技术创新管理,促进企业创新能力与竞争力提升。充分利用在京中央单位资源,通过优化整合、体制机制创新和城市规划管理创新,加快建设中关村科学城。加快中关村人才特区建设,探索建立吸引和利用国际高层次人才资源的新机制和新模式。

NO.5努力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环境

十二五水利科技重点研究方向 篇4

1、“十二五”重庆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研究

重点研究“十二五”时期国内外宏观形势对重庆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重庆所处的发展阶段、基本特点和发展趋势,分析面临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提出需要采取的对策措施。

2、重庆“十二五”规划总体思路研究

重点研究“十一五”时期重庆经济社会发展现状水平及基本特点,制约发展的关键因素及面临形势环境,提出“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主要目标、发展战略、重点任务及政策取向。

3、重庆“十二五”发展目标体系和主要指标定量研究 重点研究“十二五”时期重庆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指标体系设置、主要发展指标多方案测算比选,并对2020年目标进行展望。

4、新十年重庆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思路研究

重点研究过去十年西部大开发政策效应和“十二五”时期国内区域合作发展趋势,提出新十年重庆利用西部大开发政策进一步推动发展的思路、重点领域和举措。

5、构建“西三角”经济区基本思路研究

重点研究以重庆城市群、成都城市群、关中城市群为主体,构建“西三角”经济区的重要意义、基础条件、重点方向、1

保障措施,以及重庆在构建“西三角”经济区进程中具备的优势条件及应发挥的作用。

6、重庆“十二五”统筹城乡改革重点及推进方案 重点研究“十二五”时期重庆统筹城乡改革思路、重点领域和方向,研究提出改革分步实施的具体方案,发展目标、路径选择、政策措施和保障机制。

7、“十二五”重庆与西部省市全面小康社会进程比较研究(含“一圈”全面小康实现途径和“两翼”进程研究)重点研究“十二五”重庆全面小康进程、主要目标及与西部省市进行比较,需要重点突破的领域、措施;“一圈”到“十二五”末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的薄弱环节、战略重点和对策措施;“两翼”全面小康趋势和进程,加快全面小康进程的重点领域和对策建议。

8、重庆“十二五”推进城镇化发展研究

重点研究世界城镇化发展态势和经验教训,城镇化科学内涵、基本思路和政策框架,提出“十二五”时期到2020年重庆推进城镇化进程战略趋向、重点、路径选择和措施。

9、重庆“十二五”现代农业及新农村建设研究

重点研究“十二五”时期现代农业发展的阶段性目标和总体思路,创新农业生产方式和农业社会服务体系,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和促进农民增收的对策措施;提出“十二五”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重点和对策。

10、重庆市对接国家产业振兴规划建设西部现代产业高地研究

重点研究“十二五”时期重庆现代产业发展环境和薄弱环节,对接国家十大产业振兴规划,提出建设西部现代产业高地,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思路、目标、空间布局、重点领域、体制保障和政策措施。

11、重庆“十二五”建设国家重要装备制造业基地研究 重点研究“十二五”时期重庆建设国家重要装备制造业基地的阶段性目标、发展思路、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和举措。

12、重庆“十二五”建设国家重要石油天然气化工产业基地研究

重点研究“十二五”时期重庆建设国家重要石油天然气化工产业基地的阶段性目标、发展思路、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和举措。

13、重庆“十二五”加快建设长江上游科技创新中心和科研成果产业化基地研究

重点研究“十二五”时期重庆加快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以及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目标、发展思路、重点领域和对策措施。

14、重庆“十二五”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研究

重点研究重庆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原因,针对存在问题,提出“十二五”加快重庆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思路、方向、优先领域、政策措施和保障机制。

15、重庆“十二五”建设长江上游金融中心研究

重点研究优化和规范重庆金融生态环境,提出“十二五”时期建设长江上游金融中心,构建符合重庆特点区域金融体系的思路和措施。

16、重庆“十二五”物流业发展研究

重点研究重庆构建“一江两翼三洋”物流战略格局的总体思路、战略目标、重点任务以及“十二五”现代物流业发展的阶段性目标和对策措施。

17、重庆“十二五”积极发展房地产业研究

重点研究“十二五”时期重庆房地产业的发展态势、发展目标,促进房地产稳定健康发展的思路和举措。

18、重庆“十二五”提升交通枢纽综合服务能力研究 重点研究“十二五”时期加快路网规划建设、提升交通枢纽综合服务能力,落实畅通重庆目标的思路和举措。

19、重庆“十二五”能源发展战略研究

重点研究“十二五”时期重庆能源供求与结构变化趋势,提出“十二五”时期能源发展战略思路、目标任务、工作重点和能源综合平衡的政策措施。

20、重庆“十二五”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研究

重点研究围绕提高基础设施保障能力,提出“十二五”时期重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目标任务、重点方向和重点措施。

21、重庆“十二五”国土利用及优化空间开发布局研究 重点研究“十二五”时期全市国土利用总量平衡、空间配置以及区域发展空间战略格局,按照国土空间综合评价情况,分析全市空间开发存在的矛盾和问题,结合市委战略部署,提出“十二五”时期国土空间开发方向、时序、重点和政策取向。

22、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研究

重点研究落实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和重庆市主体功能区规划对当前区域协调管理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的要求,以及建立与主体功能区规划相配套的财政、土地、投资、产业、环保、人口政策体系以及考核体系的重点内容。

23、重庆“十二五”环境容量及区域配置研究

重点研究重庆的环境承载能力状况,环境容量的总体趋势,控制目标,区域分布,探索“十二五”时期环境容量指标跨区域配置方式和机制。

24、重庆“十二五”建设长江上游生态文明示范区研究 重点研究生态文明示范区科学内涵、范围界定,分阶段的目标、任务和重点,提出“十二五”重庆建设长江上游生态文明示范区,落实森林重庆、宜居重庆目标的思路、发展模式和保障措施。

25、重庆加快建设内陆扩大对外开放先行区的对策研究 重点研究内陆扩大对外开放先行区的内在要求和目标定位,分析重庆建设内陆扩大对外开放先行区存在差距和薄弱环节,提出“十二五”时期的阶段性发展目标和战略举措。

26、三峡库区移民安稳致富问题研究

重点研究影响库区发展和移民安稳致富的因素,针对存在问题,提出“十二五”期间促进库区发展和移民“融合”、安稳致富的思路、战略重点、主要途径和对策措施。

27、重庆“十二五”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研究

重点研究“十二五”时期重庆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阶段性目标、主要任务、战略重点和保障措施。

28、重庆“十二五”建设人力资源强市对策研究

重点研究“十二五”时期提高人力资源保障能力建设的思路和对策,提出建设人力资源强市的思路、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建议。

29、重庆“十二五”促进就业对策研究

重点研究“十二五”时期重庆的就业形势,从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等角度,提出“十二五”时期扩大就业的思路、目标任务和对策措施。

30、重庆“十二五”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重点研究重庆“十二五”完善公共服务体系面临形势、存在问题、工作重点及对策措施。

31、金融危机下世界500强在渝投资情况及趋势研究 重点研究世界500强企业在渝投资现状,金融危机及政府宏观调控政策影响下,世界500强进入重庆变化及趋势分析。

32、重庆市民展望“十二五”问卷调查研究

十二五规划总结公务员重点 篇5

规划是城市发展建设的总纲,科学的规划,要做到以人为本,把人口规划、产业规划、空间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城市文化遗产规划进行有效整合,实现“五规合一”,才能实现“区域全覆盖,城乡一张图”的构想。

以人口规划为基础、以产业规划为核心、以空间规划为引导、以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为重点、以土地利用规划为保障

把科学发展确定为“十二五”规划的主题

十二五规划的主线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以下是十一五规划中有关指导思想、主题、主线的原文摘抄。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化改革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十二五规划提及的一个主题、一条主线、五个坚持、五大目标、十大任务分别是什么?

一个主题:科学发展。

一条主线:加快转变经济方式。

五个坚持: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十大任务:

一、扩大内需。

二、推进农业现代化。

三、提高产业结构竞争力。

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五、加快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转变。

六、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七、加强社会事业建设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八、推动文化大发展。

九、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十、实施互利共赢开放战略。

十二五水利科技重点研究方向 篇6

一、xx镇五年来工作情况

五年以来,xx镇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严格按照党中央“十二五”工作方案,并根据镇具体实际,将工作目标进一步具象为建设“生态、畅通、平安、宜居、亮丽和幸福xx”的“六个xx”。在这五年里,全镇上下万众一心,顽强拼搏,经受了各种考验,卓有成效地开展各项工作,狠抓招商选资和固定资产投资,全镇经济保持较快发展势头;狠抓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了城镇的品位和档次;狠抓社会事业建设,全镇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五年来,我镇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11年的4729元提高至2015年预计的7217元,提高了61%;全镇财政总收入由原来的1734.67万元提升至2015年预计的2847.51万元,提高了64%;在五年内,我镇先后创成了省级森林镇、省级生态镇、省级体育强镇、省级文化强镇、省级学前教育强镇等荣誉称号,并将在2015年进一步创成省级无违建镇以及国家级生态镇。五年来,我镇的主要工作成效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城乡经济态势良好,各项指标圆满完成。五年来,坚持以建设小康社会为首要目标,以招商选资为“第一工程”,本着强化执政为民的理念,按照统筹城乡一体化的思路要求,全力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每年完XX县定固定资产投资任务数110%以上,完成招商选资任务100%以上,引导雅尔一品矿泉水、尚锦苑新区楼盘项目、岙李农业科技产业园等项目成功落地,圆满完成了十二五规划中的各项指标任务。二是农业产业蓬勃发展,农民增收效果显著。牢固树立“发展是中心、增收是核心”的指导思想,坚持美丽乡村建设思路,引导农民发展科技农业、生态农业、可循环农业,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依托界坑、西岙社区高山有利条件,引导农民发展生姜、茭白、高山白菜等高山蔬菜,形成高山农业产业园区,使农民增收80%以上。同时,依托山区环境优势,积极推进农业招商选资,先后引进上光板栗、霞嵊铁皮石斛专业合作社、霞嵊食用菌产业园、西茂山农业园等一批生态科技型农业企业,成功带动了xx镇农业的发展,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三是城乡环境有效治理,风情水乡初步建成。按照中央建设美丽乡村的要求,积极推进村庄建设和环境治理。建设通村公路、林区道路超过200公里,成功建成永缙复线工程,完成覆盖所有村居的自来水工程,完成了60%村居的农村污水处理工程,完成镇区污水处理厂及附属管网工程,成功建成镇文化中心,建成村级文化礼堂4处,建成养老院3座、公墓2处并投入使用,投放使用村级垃圾桶超过500个、新式消防用车2辆。同时,我镇将下辖所有河流纳入保洁范围,推广使用河长制河道保洁办法,制定村居保洁机制,配备保洁人员超100人,使镇内环境焕然一新。

二、xx镇2015工作总结

(一)狠抓项目建设,促进有效投资落地。一是固定资产投资成绩喜人。实施“班子领导包项目”战略,做到项目的进度领导了解、项目的问题领导化解、优惠的政策领导讲解,确保项目落地过程畅通,从而使一批重点难点工程实现了新突破:投资超3000万元的,涉及岭东、石垟等7个村的桥梁建设工程推进顺利、永缙复线道路工程进度打破僵局,将于年内完工通车、四川中学、界坑小学的学生宿舍楼拆建工程正稳步推进。截止10月底,全镇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5885万元,县定指标完成率达131.08%,位居全县c类乡镇第二。二是全力抓好招商选资工作。以农业招商为重点,全力突出生态优势招商,引导食用菌农业观光园、新耕农业循环开发园等在内的3个新型生态农业项目落地。同时,积极推动一批已落地招商项目的升级工程启动,如霞嵊铁皮石斛加工生产线、童装技改工程等。截止目前,我镇招商选资实际到位资金1.64亿,县定任务完成率149%,位居c类乡镇第一。

(二)狠抓五水共治,促进风情水乡建设。一是镇区治水方面,总投资约400万的镇垃圾中转场已开工建设;镇区污水管网建设工程已完成管网铺设并成功投入使用。麻埠村、沙埠村、xx村的污水管网已完成立项工作,目前正等待县里统一进场。镇区600吨污水处理站工程进度理想,将于本月投入试运行。双坑溪溪流治理工程已竣工并投入使用,石染溪河道整治工程已完成立项,等待施工。二是农村治水方面。24各村的农村污水治理工程进度均较为理想,将于本内完工。水头垟、麻庄、沙埠、上董、石染,xx等村的溪流及山塘整治工程正在加紧开展前期工作。三是“清三河”工作方面。各村按照“三无”要求,对河面漂浮物、河内障碍物及河岸垃圾进行了集中清理,并分批次将河内陈年建筑垃圾进行集中清运。到10月底,已清理全域范围内河道76.65公里,清运垃圾140余吨,投入资金110余万元,落实村级河道保洁人员20余名,真正达到了“河水更优化”的良好效果。

(三)狠抓基础整治,促进城乡面貌改善。优美的城乡环境是我镇的主要特色,也是我镇的立镇之宝。我镇以创建无违建镇为抓手,不断推进全镇绿化、拆违和保洁工作,并谋划创建省级园林镇。一是在拆违工作方面,截至10月底,全镇共完成拆违47170.6万平方米,完成全年县下达4万平方米目标任务的117.9%,累计考核排名全县第一,并且取缔了全镇范围内的所有石材加工厂,切实的整治了小楠溪污染顽疾。二是在绿化工作方面,春季补绿植绿共计7万平方米,筹划启动永缙复线沿线绿化工程。三是在城镇卫生管理方面,不断创新制度,持续完善垃圾“户集、村收”管理机制,加快垃圾场扩容工程建设,城镇环境卫生面貌不断改善,在前几月的保洁工作排名中名列前茅。四是在无违建镇创建工作方面。我镇是两个无违建镇创建试点镇之一,我镇多次召开班子会议、全体干部会议布置该项工作,并特别聘请了多达7位临时工专门从事无违建镇档案整理工作,多次在全体干部大会上点名表彰无违建镇工作先进分子及通报落后村居。通过一年的努力,我镇目前房屋建档率高达100%,资料收集率达70%,已建档房屋测量率高达100%,在10月份的市级预验收中,我镇创建程度被列为全县第一。

(四)狠抓社会事业,促进民生和谐发展。一是社会保障进一步健全。1-10月份新报重度残疾人、农村低保户、核准上报大病医疗补助等较去年均有大幅增长,新增低保对象45户70人,全镇共累计910户1608人,建立健全以助医、助学、助困等相配套的救助制度体系,为农村生活困难的低收入群体提供了基本生活保障。二是大力开展社会维稳工作。已调解93件,调解率达100%;化解不稳定因素7件,调处民生问题5件,化解信访27件,解决信访积案10件,保持基层社会稳定。切实加强禁毒、“平安四率”宣传、反邪教宣传等工作。三是优化计划生育工作。今年以来,我镇针对往年计生工作困境,特别推出两项举措,先是对镇内村居片组进行了重新划分,将镇本部片组由三个拆分为四个,并在各片聘任了一位由中层担任的副片长;还在全镇范围内推出了计生末尾约谈制,要求我每月亲自对计生工作落后村的驻村干部进行约谈。通过这两大举措,我镇干部积极性被成功激发,镇内计生工作打了一个翻身仗,7月份的计生考核排名全县第四(乡镇类第二),9月份的计生考核更是位列全县第二(乡镇类第一)。

(五)狠抓党的建设,促进干部队伍奋进。我镇坚持以党的十八大四中精神为指引,有计划、有组织、分步骤推进基层党的建设工作。一是积极开展鱼水情、红色细胞等行动。镇班子成员开展联系社区、村居、企业、农户等“九联系”制度,继续开展“进村入户”大走访活动。制作并下发驻村干部便民联系名片和围裙,保证村民对驻村干部“全知晓”。二是严格村级基层党组织管理。严格按照县委文件要求,对村级党组织实行“三个一”管理培训,即要求村内小微权力一事一登记、涉及村内重大事项的决定实行“五议两公开”、每月召开一次村内党员学习会,并要求各村书记村长严格执行坐班制。对各村开展定期不定期的三个一管理督查,全年督查11次,要求整改项目49个。三是夯实基层组织建设基础。深化村级党组织“五星争创”活动,召开专题会议软弱涣散村党支部进行会诊,深入分析原因,按照“分类施策”的原则,逐个制定工作方案,明确工作目标,采取镇领导包干负责、派驻工作组、实行“一村一策”等办法,成功转化软弱涣散党组织4个,全镇“四星”以上党组织建成率创历史新高。四是加强党员队伍管理。年初,即由镇党委集体审核了党员发展计划书,分2批次开展入党积极分子培训、考试,全年新发展的党员25名,其中女党员、高学历党员等的比例均有所提高,结构得到全面优化。同时积极开展不合格党员处置工作。对8名无法放弃宗教信仰、计划生育违法的党员已按不合格党员处理程序进行处置。五是深入做好中层干部任用工作。今年5月,我镇通过中层干部民主推荐,提拔任用中层13人,其中,中层正职2名,中层副职11人。在干部选拔任用过程中,我镇认真执行中层干部任免审核办法,做到了“启用想干事的人,重用会干事的人,培养能干事的人,调换不干事的人”。五是力推“党建带多建”。以党建意识为引领,提前谋划做好征兵工作,征兵任务完成率全县靠前,抓好统战宣传工作,排名靠前。工、青、妇、人武、统战等党群工作均取得新进展。

三、2016年工作思路

(一)进一步推进有效投资。千方百计挖掘投资潜力,确保超额完成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和招商选资任务。积极推动xx1#、2#地块的招商项目落地,稳妥推进xx新区“尚景苑”项目的中后期工程、xx镇农贸市场改建收尾工程及岙李生态产业园等一批重点项目。继续加大招商选资力度,谋划生态招商和原有企业技改工作,以观光农业、生态农业为目标,抓好霞嵊菌类产业园、西茂山生态农业园等的建设。

(二)进一步优化城乡环境。以“五水共治”为突破口,全力打好环境综合整治组合拳,努力将xx建设成为小楠溪源头的风情水乡,形成生态优势。加大“四边三化”、“三改一拆”等专项行动力度,做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等重点工作,继续实行“河长制”专项工作,坚决做好河流双清工作。加强对加强对沿河各类污染源的执法监管,严厉打击偷排污水和违法采砂行为,尽快还百姓洁净的河道环境。突出抓好重点领域拆违,以坦五线、小楠溪为重点,加大拆违控违力度,对新建违建零容忍,确保年内建成“无违建镇”。

(三)进一步夯实综治基础。将村作为平安建设的核心节点,推动村级综治网格员活动常态化、调解工作经常化,形成更加全面的“大调解”氛围。健全信访工作机制,积极调处各类纠纷矛盾,防控群众性矛盾发生,及时疏导和化解矛盾纠纷,切实解决涉及群众利益的实际问题。大力抓好安全生产、食品药品监管、防汛防台等工作,全力维护社会稳定,确保我镇“平安夺鼎”。

十二五水利科技重点研究方向 篇7

一、申请条件

全国各级各类学校的一线教师、教育管理者均可提出申请, 要求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和一定的科研能力, 所教学科3年以上, 能积极参与课题的申报、研究等相关工作。

二、权利和义务

1. 教学研究员将享受总课题组对其培养、教学提升的权利, 可参加总课题组的各类教育培训、会议、教学教研活动。

2. 教学研究员将享受优先参加每年的全国优秀科研校长、优秀班主任、优秀教师的评选, 以及“全国教育教学优秀论文、教案、课件评选活动”的评选, 办理“获奖证书”时将给予减免部分费用。

3. 本课题以《学园》、《中外教育研究》杂志为学术研究、交流的平台, 教学研究员所撰写的论文将优先安排在《学园》、《中外教育研究》杂志上发表。

同时, 教学研究员可成为杂志的“特邀编委”, 负责推荐、组织优秀论文发表。

4. 教学研究员将免费获得12期《学园》杂志赠阅, 杂志每期定价为20元。

5. 教学研究员应积极组织所在地区的教师参加课题研究, 申报国家级重点子课题。

三、相关事宜说明

1. 申请者需填写“教学研究员登记表”2份 (加盖所在单位公章) , 提供职称证书、身份证复印件各1份, 2寸照片3张。

2. 申请教学研究员需交纳档案注册费、三年研究员指导费、证件工本费等合计680元。

3. 申请通过者将由总课题组联合相关杂志编辑部共同颁发“教学研究员证书”, 可通过《学园》杂志社官方网站“教学研究员”一栏查询。

4.“教学研究员登记表”请直接发邮件至总课题组电子邮箱 (cmedu@163.com) 索要, 邮件主题注明“索要教学研究员登记表”即可。

总课题组秘书处联系方式:

联系电话:010-88909559 88909677 18611137972传真:010-88909677电子邮箱:cmedu@163.com《学园》杂志社官网:www.xyzz.net.cn邮寄地址:北京市清华大学84-84信箱《全国创新型教师培养》总课题组

十二五水利科技重点研究方向 篇8

《实施意见》将国务院提出的内河水运发展6项主要任务细化为8项重点工作,并根据国务院提出的2020年内河水运发展目标,进一步明确“十二五”期间内河水运建设和发展目标,增强了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一是加快长江干线航道系统治理。重点实施中游荆江河段(宜昌至城陵矶段)航道治理、下游€Ha深水航道上延至南京两大工程,力争“十二五”期末基本实现《长江干线航道总体规划纲要》的发展目标。

二是加快其他高等级航道建设。力争“十二五”期末,西江航运干线、京杭运河和珠江三角洲等高等级航道网全面或基本达到规划标准,长江三角洲高等级航道网60%达到规划标准。

三是加快内河主要港口和部分重要港区建设。加快老旧码头的加固改造和港区功能调整;实现高等级公路或高速公路与内河主要集装箱港区的连接;推进主要港口向货物中转基地、大宗货物交易中心发展,逐步建成综合货运枢纽。

四是加快推进内河运输船舶船型标准化。力争“十二五”期末基本实现内河客船、危险品船等重点船型的标准化、系列化,其他船舶的船型标准化率达到50%以上;内河船舶的平均装载量达到800载重吨,其中长江干线船舶的平均装载量达到1 600载重吨。

五是着力提升航道及其设施的养护和管理水平。制定实施《全国航道管理与养护发展纲要(2011—2020年)》,开展内河航道定级或重新评定工作,加大资金投入,加强设施、设备建设和更新改造,健全技术标准和规章制度,强化内河航道行政执法。

六是着力优化内河水运结构。大力发展现代航运服务业;继续推进内河航运的公司化经营;完善江海直达、干支直达、江海转运运输服务网络;大力发展多式联运,积极推进集装箱、大宗货物的水铁联运;鼓励港航企业延伸产业链。

七是着力提高内河水运安全保障和应急处置能力。加强内河水运安全监管、应急处置及治安防控能力建设,建成长江干线全方位覆盖、全天候监控、具有快速反应能力的水上安全监管和应急搜救体系;制定内河防污染、水上搜救和航道保畅等应急预案,不断完善应急预案体系。

八是着力构建绿色内河水运体系。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理念贯穿于内河水运的规划、设计、施工、养护和运营全过程。在长江干线、西江航运干线等重点地区建设船舶溢油和危险品应急基地,力争长江干线、西江航运干线达到一般水域100 t和重点水域200 t的清污能力。

十二五水利科技重点研究方向 篇9

----总结“十一五”、谋划“十二五”之临沂篇

发布时间:2010-09-01 访问次数:8

一、“十一五”农业发展取得突出成就

“十一五”以来,在党的强农惠农政策支持推动下,我市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粮食连年增产,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农村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农村党群干群关系显著改善,保持了持续向好的发展态势。

(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提高。认真落实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政策。认真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百万农户致富工程和高产创建活动,大力推广良种良法配套技术,粮油果菜棉烟茶产量实现新突破。

(二)农业结构实现战略性调整。全市形成了粮、油、菜、果、茶、烟、桑、药、卉九大种植业基地。“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各具特色。高效特色农产品基地达到700多万亩。

(三)优质农产品基地品牌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全面推行“一册两书三证”管理制度,制定推广地方技术标准23项。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得到加强。目前,累计命名市级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达148处。全市农业“三品”总数达453个,认证面积达250万亩。

(四)产业化经营已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主要经济模式。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企业成为发展县域经济的主导力量,农业龙头企业年加工销售收入,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收入的39%。

(五)农民合作组织迅速发展。目前,全市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协会)达到11299家。经营服务范围涉及种植、养殖、加工、流通等各个行业,参加合作社的成员83万个,带动农民97万户。

(六)农村可再生能源工作取得长足发展。最近5年,国家、省、市、县各级先后投入资金1亿多元发展农村沼气。到目前,全市沼气用户累计37.7万户,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累计163处。年产沼气1.8亿立方米,相当于节省20万吨标准煤。

(七)科技兴农成效显著。组织实施了十大农业技术推广,自主培育了临麦2号、临麦4号、郯麦98等20个粮油新品种,累计引进推广农业新品种306个,获各类农业科技成果200余项。

(八)农村政策全面落实。开展了农村土地承包突出问题专项治理,67.8%的村完成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换发补发任务。落实减负政策,实行减负一票否决量化考核,对末位乡镇实行“重点管理”和“工作警告”。普遍推行了村级账据、资金、合同、公章“四监管”。涉农信访案件大幅下降。以县区、乡镇、村居三级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服务体系基本形成。

二、“十二五”发展思路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转方式、调结构”这一主线,以创建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市为目标,突出抓好优质农产品基地和品牌建设“两个关键”,实行粮食安全、特色农业、农村生态“三管齐下”,实施沂蒙高效特色优质农产品基地、新型农民培训基地、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农村可再生能源建设示范园区“四项打造”,实现生产标准化、种植规模化、经营产业化、流通市场化、营销品牌化“农业五化”,确保主要农产品稳定增长,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农业农村经济快速、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十二五”发展重点

(一)突出抓好新增粮食产能建设,保持粮食生产先进市地位。以实施粮食新增千亿斤能力项目为契机,扩大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实施粮食增产计划。重点抓好郯城、苍山、沂南、临沭、河东(后备)5个国家粮食产能县建设,带动全市粮食总产每年提高2%以上。力争到2020年,建成百亿斤产能大市。

(二)突出抓好优质农产品基地品牌建设,促进农民增收。一是以基地为中心打造“三高”农业带。围绕建设城郊型高效农业带、环蒙山特色农业带、滨河高效农业带、苍山沂南优质蔬菜产业带,大力发展高端高质高效农业。以实施蔬菜果业产业振兴计划为抓手,高起点建设标准蔬菜园、标准果园,不断优化基地布局,扩大基地规模,提升基地管理水平。二是以品牌抢占市场制高点,努力打造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市。以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为主线,大力推行农业生产标准化。以农产品质量监管为重点,实施市场准入制度、从源头上加大对农业投入品的监管力度;实行产地准出制度和出口农产品可追溯制度,加强基地和市场监测体系建设,确保基地生产出来的产品全部达到无公害以上标准。

(三)做大做强农业龙头企业,增强辐射带动能力。按照扶优扶强的原则,围绕肉制品、蔬菜、干鲜果、茶叶、条柳编、乳制品、食品、板材等八大加工产业,加大扶持力度。支持现有的优势龙头企业,整合资源要素,进行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联合与合作,打造一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联合舰队”和“航空母舰”。

(四)规范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培育发展一批资本实力雄厚、辐射带动能力强、功能配套齐全的合作组织。指导合作组织制定合作章程,健全议事决策、财务管理、资产运营、利益分配等管理制度。深入开展“示范社建设行动”,(五)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继续大力发展户用沼气、风力发电、太阳能等农村可再生能源。积极推行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循环模式,建设一批观光园区、采摘园区和生态农业家园。大力开展农作物秸秆综合开发利用,促进农业可持续循环发展。

(六)加快培育新型农民,强化现代农业科技支撑。加强农民培训基地建设,认真组织好全市百个农民教育培训基地认定和挂牌工作,发挥好培训基地在全市农民教育培训中的示范带动作用。

2009年中央财政支农资金达7161.4亿元

○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迈上了万亿斤新台阶

○ 农民人均纯收入超5000元年均实增8.3%

○ 590亿元解决2.15亿农民饮水安全问题

家住河北省怀来县新保安镇西园子村的乔荣孝家近年来可谓喜事盈门。老乔逢人便说,“如今是种地不交税了,孩子上学不交费了,看病能报销了,咱们农民的日子越过越好了”。乔家的变化是“十一五”期间我国农村发展变化的一个缩影。

“十一五”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坚持把“三农”工作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统筹城乡发展,不断完善强农惠农政策框架体系,加大“三农”投入力度,在各级各部门和亿万农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农业克服严重自然灾害影响和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呈现了持续稳定发展的好势头,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速转变,为我国成功应对各种困难和风险、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大局发挥了重要作用。

强农惠农政策不断强化

农业农村发展后劲十足

“十一五”时期,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总体上面临良好的发展环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决策和部署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我国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开辟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但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也面临着不少的制约因素,突出表现在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加剧,农业基础还比较薄弱,市场竞争压力加大,农民增收难度增加等方面。为加强农业这个国民经济中的薄弱环节,中央连续出台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基础不断夯实。

千方百计减轻农民负担。2006年起,在全国范围取消了农业税、牧业税、农业特产税和牲畜屠宰税,延续2600多年的“皇粮国税”就此终结。2007年,农村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上学不用交纳学杂费了。2008年,全国农村基本建立起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2009年,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正式启动,农民看病贵、养老难的负担也大大减轻。

对农业农村投入大幅增加。“十一五”期间,接连五个中央一号文件对于财政支农投入的提法,从“三个高于”、“三个继续高于”、“三个明显高于”到“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显示出国家积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按照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不断增加对农业和农村投入的信心和决心。2009年,中央财政支农资金达7161.4亿元,比上年增长20.2%,“三农” 投入规模再创历史新高。

加大对农民补贴力度。“十一五”期间,除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外,农民还能享受农资综合直补。与此同时,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逐步提高。农民的积极性提高了,市场预期稳定了,种粮收益增加了。2009年,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四项达1230.8亿元,增长19.4%。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影响,中央明确指出,扩内需、保增长,最大潜力在农村。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中央继续高度重视农业,稳定粮食生产不放松。新增4万亿投资中,加大了向农业农村的倾斜力度,安排农村沼气、优粮工程、标准粮田等农业投资200.5亿元。支农政策不断强化,支农机制不断完善,农业基础得到不断加强。在最困难的时候,农业农村经济顶住重重困难,成为国民经济运行的最大亮点。

新农村 喜盈门——“十一五”三农成就综述 2010年10月11日14:36 人民网-《人民日报》

现代农业建设步伐坚实

粮食生产能力稳步增强

眼下正值秋收时节,金色的稻田里,收割机隆隆作业,农民们挥汗如雨,一派丰收在望的景象。

“十一五”以来,我国粮食连年增产,2009年达到10616亿斤,比2005年增长9.7%。特别是2007年以来连续3年稳定在1万亿斤以上,标志着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迈上了万亿斤新台阶。肉、蛋、奶、水产品、蔬菜产量大幅增长,市场供应充足,满足了城乡居民对农产品的多样化需求。

成绩的取得实属不易。它得益于农业体制机制的创新,得益于农业科技进步的贡献,也得益于广大农民誓夺高产的信心和勇气。

面对罕见自然灾害,众志成城,力保粮食生产。“十一五”时期,地震、洪水、干旱、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我国农业生产面对严重挑战。直面灾害,中央加大了抗灾投入,各地各部门加强灾情监测,落实抗灾措施,指导农民科学生产。据统计,仅2009年春旱期间,北方冬麦区合计日最高投入抗旱人数1238万人、开动机电井118万眼,各地累计投入抗旱资金29亿元,完成抗旱浇灌面积1.37亿亩,为丰收打下坚实基础。

面对增产难度越来越大,高产创建示范全面铺开,科技攻关再上新台阶。收获沉甸甸的“六连增”后,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基数越高,增产越难。粮食生产要取得突破性发展,必须选择突破性的技术路线。“十一五”期间,创建万亩高产示范片的技术战略确立,优粮工程、动植物保护、种养业良种等一批重大农业建设工程实施,有效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一些先进实用的科学技术集成配套推广,为夺取粮食增产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2009年,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农机总动力、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分别达到8.99亿亩、8.75亿千瓦、49.1%,比2005年提高8.9%、27.7%和13.2个百分点。科技对农业生产的贡献越来越大,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由2005年的48%提高到51%。

面对传统生产方式的局限,农业经营体制机制不断创新。如今在一些地方的农村,即便是大忙时节,田地里也看不到多少农民,农民都说整地、育秧插秧、病虫防治、收割,都有专业服务合作社帮忙,现在种田轻省多了!“十一五”以来,各级农业部门通过政策引导和示范带动,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社和各类专业服务组织,各类植保队、农机合作社、农技服务公司空前活跃。2009年,耕地流转面积达到1.5亿亩,占家庭承包耕地面积的12.4%;全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达到22.4万个,带动1亿以上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达到24.64万个,实际入社农户2100多万。

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

亿万农民享更多温暖

2006年,既是“十一五”的第一个年头,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开局之年。围绕着“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我国的广袤乡村发生着真实的改变。

陕西省安塞县真武洞镇农民司云,这几年的日子是越过越舒坦。他在家里搞养殖,孩子外出打工,一年家里的收入接近5万元。村里的变化也大,路通了,水净了,房子翻新了,环境整洁了,农民见面打招呼的方式都变了。

司云的感受代表着很多农民的心声。“十一五”期间,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加速,从东到西,从南到北,我国农村的变化日新月异。

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十一五”时期,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先后跨越4000元、5000元大关,2009年达到5153元,年均实际增长8.3%;2010年上半年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3078元,实际增长9.5%。“十一五”成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收入增长最快的时期之一。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自2006年以来,国家累计安排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中央投资590亿元,解决全国2.15亿农村居民及农村学校师生的饮水安全问题,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任务。“十一五”前四年,新改建农村公路156万公里,比“十五”末新增28万公里,农村公路通达水平和通畅程度大幅提高。大电网对农村人口的覆盖率超过了95%,基本实现了城乡居民生活用电同网同价。国家大力扶持农村发展清洁能源,“十一五”末全国户用沼气将达到4000万户。农村危房改造项目已经启动,截至2009年11月30日,全国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试点任务开工率91.1%、竣工率64.9%。

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取得全面进步。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免费教育开始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全面覆盖,参合人数达8.33亿人。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全面实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试点成功推进。农村文化事业快速发展,一系列文化下乡工程顺利实施。

重庆水利“十二五”规划 篇10

、“十二五”水利发展主要目标。“十二五”期间,全市新增蓄引提水能力20亿立方米;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50万亩,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供水保证率达到75%;新增解决1000万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问题;完成148条中小河流重点河段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率达到100%;完成18个水电新农村电气化县建设任务,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率达到80%;节水型社会建设取得明显进步,水资源保护管理能力明显增强;水利改革试点任务圆满完成,初步建立促进水利良性发展的体制机制,在西部地区率先形成城乡水利统筹发展的新格局。、“十二五”水利建设重点任务。狠抓骨干水源工程建设,规划建设水源工程159处,其中大型水库4座、中型水库60座。狠抓城乡饮水安全工作,新建农村集中式供水工程1.3万处,新(改、扩)建城镇供水工程20处。狠抓防洪抗旱减灾工作,着力抓好长江干流及嘉陵江、乌江等14条流域面积3000平方公里以上主要支流重点河段治理,建设堤防护岸工程500公里;实施中小河流1700公里重点河段综合治理;全面完成44座小(1)型和1630座小(2)型病险水库、8座大中型病险水闸除险加固。狠抓农田水利建设,全面完成8个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建设,围绕蔬菜、柑橘等农业特色产业完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狠抓农村水电建设,全面完成农村老旧水电站增效扩容改造,大力实施小水电代燃料工程。狠抓水资源节约保护、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水库移民安置及后期扶持、水文水质水生态监测、山洪灾害监测预警预报等工作。、“十二五”水利改革与管理主要任务。建立健全权威、高效的城乡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完善水利投入稳定增加的长效机制,稳步推进非农用水利工程水价制度创新和城镇供水、农村集中供水、农业供水等水价体系建设,积极探索创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机制。认真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建立用水总量、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制度,切实加强河道管理、水旱灾害应急管理、水土保持管理和水利工程建设与运行管理工作。扎实推进依法治水,健全水法规体系,强化水行政执法工作。

“十二五”水利投资规模。“十二五”期间,全市计划完成各类水利建设投资1000亿元以上。

十二五水利科技重点研究方向 篇11

【关键词】辽宁;科技进步;科技活动投入;科技活动产出

为了更好地把握“十二五”期间辽宁科技发展的态势,根据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及综合评价课题组公布的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评价有关数据,对2011—2015年的全国科技进步监测结果进行了归纳整理(见下表),对科技进步环境、科技活动投入、科技活动产出、高新技术产业化、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五项评价指标,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分析、研究。

一、总体评价

从上表可以看出,“十二五”期间辽宁科技进步水平排序总体呈下降之势,2015年已降至全国第11位,但仍表现出相对较强的科技进步水平,科技潜力相对较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科技进步环境良好

主要突出表现在,辽宁具有较为丰富的科技人力资源,2015年“万人以上大专学历人数”位居全国第4位,仅次于北京、上海和天津。“十二五”期间,除2012年(第7位)外,均排名第4位。丰富的科技人力资源是辽宁科技发展的巨大优势。在科研物质条件方面辽宁也较为先进,其中“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新增固定资产”,排名较为靠前,反映出较好的科研物质条件基础。

(二)科技活动投入较高

由于辽宁科技人力资源丰富,相应科技活动人力投入也较高,“万人R&D研究人员数”一直稳居全国前列。科技活动财力投入表现要好于人力投入,尽管排名近两年有所下降,“地方财政科技支出占地方财政支出比重”2015年仍排名全国第9位,“R&D经费支出与GDP比值”排在全国第12位。

(三)科技活动产出能力较强

辽宁在科技活动产出方面的表现要好于科技进步环境和科技活动投入。2015年,辽宁科技活动产出排名全国第7位,在科技活动产出水平、技术成果市场化方面,辽宁均有不俗的表现。“万人科技论文数”、“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万人输出技术成交额”、“万元生产总值技术国际收入”等项指标均位居全国前列。

(四)高新技术产业化能力仍显薄弱

在高技术产业化方面,2015年辽宁排位比上年提高了2个位次,但依然较为薄弱,2015年仅排名全国第22位。高新技术产业化水平较低,近四年排位始终在20位之后。其中“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商品出口额比重”两项指标,位次不断下滑,排名均降到20之后。高新技术产业化效益水平略有好转,2014、2015两年全国排名提升到第18位,为“十二五”期间最高。

(五)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较好

在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方面,辽宁位次虽出现下滑,但依然排在全国第11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较好,其中“劳动生产率”稳居全国第6位。社会生活信息化水平较高,“万人国际互联网上网人数”稳居全国第7位。在環境改善方面,表现不尽乐观,已从2010年的19位,下滑到2015年的第23位。

二、科技进步优势不断弱化

“十二五”期间,辽宁科技进步水平排序依次为第6、7、7、8、11位,总体呈现出一种逐渐下滑的态势,主要体现在科技进步环境、科技活动投入、高新技术产业化、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四项指标上。

(一)科技进步基础相对减弱

“十二五”期间辽宁科技进步环境在全国的排序从2011年的第8位降到2015年的第12位,具体表现在:科技人力资源排序从2011年的第7位下降到2012—2015年的第11位:科技意识排序从2011的第8位逐步下滑到2015年的第15位,2015年“有R&D活动的企业占比重”只有7.74%,仅排名全国第25位。

(二)科技活动投入相对下降

2011年辽宁科技活动投入位居全国第9位,到2012年提高到第8位,2015年已下降至第13位。其中,在科技活动人力投入方面,由2011年的第7位下降到2015年的第16位,主要是“企业R&D研究人员占比重”较低造成,2015年该比重仅为48.80%,排在全国第19位;科技活动财力投入排序同样下降,从2011年的第9位下跌到2015的第12位,主要是由于“企业R&D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从2011年的0.94%下降到2015的0.66%,排名由第12位下滑至第16位,“企业技术获取和技术改造经费支出占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比重”由2011年的1.15%减少到2015年的0.42%,在全国排位从第12位跌至第17位。可见作为全省创新主体的企业,科技投入相对不足,创新的热情有待激发。

(三)高新技术产业化差距进一步拉大

“十二五”期间辽宁高新技术产业化,从2011的第18位,逐步下滑到2015年的第22位。高新技术产业化水平不断下降,其中“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从2011年的19位,下降到2015年的第22位,“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商品出口额比重”,从2011年的第13位,猛跌至2015年的22位,两项指标排位均在全国20名之后,与辽宁科技大省的地位极不相称。

(四)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下降

2011-2014年,辽宁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排序始终稳定在全国第7位,2015年骤降至第11位。这主要是由于环境改善水平的下降,由2011年的第19位,下滑至2015年的第23位。其中“环境质量指数”从2011年的12位,下降到2015年的第24位,“环境污染治理指数”,从2011年的第8位,快速下滑至2015年的第22位,环境质量不断恶化。

三、科技发展不平衡

(一)科技进步环境不平衡

主要表现在科技意识,与科技人力资源和科研物质条件不相称。同科技人力资源和科研物质条件相比,科技意识相对落后。2015年,辽宁科技人力资源和科研物质条件均排名第11位,而科技意识排名第15位,该指标“十二五”期间已下滑7个位次。可见辽宁科技意识相对落后。

(二)科技活动投入不平衡

主要表现为,科技活动人力投入落后于科技活动财力投入。2015年辽宁科技活动财力投入排在全国第12位,而科技人力投入只排在第16位,两者相差了4个位次。科技人力投入排序较低,主要是“企业R&D研究人员占比重”较低造成。可见我省企业不仅研发投入相对不足,在研发人员的队伍质量上也亟待提高。

(三)科技活动人力投入与科技人力资源不相称

主要表现为,相对于科技人力资源,科技活动人力投入较弱。2015年辽宁科技人力资源位居全国第11位,而科技活动人力投入仅居第16位。可见,科技活动人力投入落后于科技人力资源,说明辽宁还存在着科技人力资源闲置或浪费的现象,科技人力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四)高新技术产业化与科技活动投入不相称

主要表现为,相对于科技活动投入,高新技术产业化明显落后。2015年辽宁科技活动投入排名13位,而高新技术产业化排名仅为21位,相差了8个位次。二者间巨大的差距,说明辽宁科技在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方面,还没有充分发挥作用,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作用远远不够。

(五)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

主要表现在,环境改善落后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2015年,辽宁省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位居全国第10位,而环境改善只位居全国第23位,二者相差了13个位次。“环境质量指数”、“环境污染治理指数”,2015年分居全国第24、22位。可見,“十二五”期间,辽宁环境改善依然落后,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辽宁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仍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

四、关于“十三五”期间提高辽宁科技进步水平的几点建议

辽宁是科技大省,科技实力仍相对较强,但与北京、上海、江苏等发达省市相比,差距在不断拉大。此外,辽宁科技进步优势相对减弱,并存在着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为进一步提高辽宁科技进步水平,促进科技进步与经济社会的平衡发展,提高辽宁科技和经济竞争力,辽宁应着重解决好以下问题。

(一)加强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科技进步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科技创新是一个企业、国家、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离不开高素质的科技人才,科技人力资源是重要的稀缺资源。辽宁应加强对科技后备人才的培养,在留住现有人才的同时要积极引进高素质的科技人才,政府、科研机构和企业要为科技人才营造宽松的外部环境,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

“十二五”期间,辽宁科技活动人力和财力投入均称下降之势。特别是作为全省创新投入主体的企业,科技投入严重不足。科研经费投入不足不仅制约了科研物质条件的改善,而且影响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容易造成科技人才流失。辽宁应加大科技经费投人,进一步提高R&D经费占GDP的比重。在增加地方政府科技拨款的同时,尤其要引导企业提高科技意识,增加科技投入,鼓励技术创新,提高企业竞争力。

(三)加强新产品的研究、开发和推广

“十二五”期间,辽宁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呈下降之势。2015年该项比重仅为8.27%,位居第14位,远远落后于浙江、上海、北京等许多省份。辽宁应加强新产品的研究开发,特别是做好新产品的市场推广,形成产业规模。

(四)加强对传统产业的高技术改造

尽管辽宁已步入工业化后期阶段,但传统产业依然占据较大比重。传统产业发展的缓慢制约了辽宁经济的发展。传统产业发展缓慢固然有体制和管理上的原因,但忽视对传统产业的高技术改造也是一个重要原因。辽宁在扶植发展高技术产业的同时,更应积极加强对传统产业的高技术改造,为未来高技术产业的腾飞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五)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十二五”期间,辽宁经济增长方式有了较大转变,排名始终在全国前10位,其中劳动生产率排在全国第6的位置。但综合能耗产出率水平较低,仅位居全国第21位,说明经济增长方式仍然是粗放型的。辽宁应在提高投资效益、加快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上下工夫。

(六)加强环境保护

“十二五”期间,辽宁的环境改善情况不容乐观,2015年只排名全国第23位,为“十二五”期间最低。“环境质量指数”、“环境污染治理指数”排名均不断下降。今后辽宁在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的同时,要加强环境污染治理的力度,大力发展和引进清洁能源技术,因为环境的改善不仅标志着生活质量的提高,而且有利于吸引人才和投资。

参考文献

上一篇:河北省沧州市普通高中2018届高三教学质量监测地理试题下一篇:医院感染管理三级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