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科普工作(共10篇)
“十二五”科普工作 篇1
进入“十二五”的新时期、新阶段, 经济社会转型步伐不断加快, 自然灾害频发现象十分突出, 各种突发事件日益增多, 多种因素的交错给应急通信保障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通信行业, 我们必须认清形势, 担起责任, 切实增强做好应急通信工作的紧迫感和使命感, 深刻认识加强应急通信管理工作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事关社会大局稳定, 必须高度重视、切实加强。
征战“十一五”冲破难关奋力行
“十一五”期间, 江苏应急通信工作在体制、预案、指挥手段、装备、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 应急能力有了较大提高。
其一, 理体制, 抓预案。根据《江苏省通信保障应急预案》, 设立了应急通信保障领导小组, 负责领导、组织和协调全省的应急通信保障和通信恢复工作。按照自然灾害、反恐维稳等不同特点和要求, 修订了通信网络安全、互联网安全、反恐通信保障、上海世博会通信保障等应急预案;各电信运营企业也制定了各自详实周密的应急通信预案, 基本建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应急预案体系。
其二, 强指挥, 抓装备。初步建成了与应急通信要求相适应的具有应急指挥、检测监控、辅助决策等功能的省通信应急指挥平台;“十一五”期间, 我省通信行业新增卫星通信车2辆, 移动应急基站车14辆, 移动油机车82辆, 卫星电话30部, 大大提升了应急指挥通信装备水平。
其三, 提能力, 抓保障。通过每年组织参加一系列实战性、针对性很强的演练, 锻炼了应急队伍, 提升了应急处置能力。“十一五”期间, 圆满完成了党的十七大、北京奥运会、国庆60周年、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等重大活动的通信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任务, 取得了抗击2007年特大洪涝灾害、2008年雨雪冰冻灾害和支援四川抗震救灾的胜利。
成绩固然令人欣慰, 但问题更应引起重视。目前我省应急通信还远不能满足当前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其面临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日益突显, 主要表现为:一是应急通信相关法律法规较为缺失, 现有相关制度亟待修订、补充、完善, 依法管理的能力尚待加强;二是由于条块分割、市场竞争等因素影响, 对应急通信的投入长期不足;三是政府及通信企业应急通信管理专业队伍人员不足, 难以适应新形势下应急通信保障任务要求;四是公用通信网的抗毁能力、优先服务能力等十分欠缺, 应急装备水平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五是各相关部门间协调机制仍需加强, 要在实战演练中完善各种预案, 而通信主管部门在市、县无机构, 上下衔接不够顺畅;六是应急通信的宣传教育、社会参与、科研支撑、技术创新等起步较晚, 需要加快推进。
分析新形势强基固本谋长远
关于“十二五”期间应急通信工作面临的形势, 可以简单概括为以下三点。
第一, 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应急通信工作的任务更重了。“十二五”时期是我省实现“两个率先”目标的重要时期, 经济社会发展将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我省应急通信必须准确把握江苏发展的新特征, 坚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 不断发展完善应急通信保障体系, 积极拓展应急服务领域, 坚定不移朝着“两个率先”的目标奋勇前进。
第二, 面临新的行业形势, 应急通信工作的要求更高了。信息通信技术加速发展演进, 通信网络向泛在、宽带IP化, 业务接入向移动、个性化, 信息呈现向多媒体交互的方向疾进。物联网研发应用全面推进, 三网融合正在试点, 并将逐步在全省推行。在产业、网络、技术、应用快速融合发展的背景下, 未来应急通信必须加快推进技术体制、业务应用创新, 大幅提升应急保障能力和水平。
第三, 应对新的严峻挑战, 应急通信工作的责任更大了。诸多情况预示着未来五年我国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将更趋复杂, 应急通信工作不能有丝毫松懈。尤其是2008年以来, 我国进入突发事件多发高发期。突发情况下人民群众对通信的需求更为迫切, 通信网络在应急处置中作为新型媒体传播和信息发布渠道的作用日益凸显。这些变化要求应急通信保障体系加快完善以适应新形势的变化, 肩负起更大的责任, 发挥更加突出的支撑作用。
前瞻“十二五”提升六力谱新篇
围绕“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和行业发展的目标任务, 我省应急通信工作应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应急能力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在提升六种能力上有所作为。
一是加强政企联动, 提升发展力。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 加强规划工作, 引领应急通信发展, 不断加大对其支撑和财力投入。通信企业要做好应急通信规划和计划, 加大应急通信投入, 不断提升专业人员应急处置能力, 为党政提供更好的应急通信保障, 为百姓提供各种应急通信手段。通过政企联动, 努力为应急通信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
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安全性、抗摧毁性, 提升保障力。目前公众通信网规模巨大, 一旦发生问题影响极其广泛。要积极做好容灾、备份、迂回路由建设, 重要通信节点之间可以采取不同运营商间传输路由互为备份, 通信枢纽抗摧毁性、数据灾备等可探索与人防工程有机结合。通信企业应在全省重点地区建设可抗御重大灾害、具备卫星路由和增强电源配置的超级基站。此外, 要探索实践并不断提升对党政等重要单位的通信网络优先接入能力。
三是加强专用应急系统建设, 提升创造力。在指挥平台建设方面, 要进一步完善建设省通信管理局应急通信指挥中心, 向上联结国家应急通信指挥调度平台和江苏省应急指挥平台, 向下联结江苏各通信运营企业, 形成上下级指挥快速协调, 内外部通信互通共享, 逐步建成卫星通信保障、公众通信网络、现场通信装备的天地一体的应急通信保障系统;在专用应急通信网络建设方面, 要推动公用应急宽带卫星网络工程升级改造和站点扩容, 推动应急短波通信建设, 并充分利用我国自主研发、独立运行的北斗卫星系统, 组建应急通信卫星移动通信专用网络, 将相关用户终端纳入应急通信装备储备体系, 为应急现场提供安全可靠的卫星移动通信服务。
四是加强互联网发展对应急通信影响的研究, 提升辐射力。随着信息化的不断发展, 尤其是互联网的不断演进, 网络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领域越来越密切, 应急通信不再仅仅局限于战争与非战争时期提供遂行保障。美英等发达国家已组建网络战部队, 网络战可能成为未来军事对抗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十二五”期间, 我省应该将互联网络应急保障作为重点建设内容之一。政府应该加强应急突发事件情况下互联网络处置工作能力的研究, 充分发挥好互联网的优势。
五是加强应急演练, 提升执行力。应急演练是检验应急预案和处置能力的最好方法。通过组织实战演练和桌面演练, 一方面可以查找应急预案中存在的问题, 进而完善应急预案, 提高应急预案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另一方面可以检查应对突发事件所需应急队伍、物资、装备、技术等方面的准备情况, 发现不足即及时予以调整补充。对于跨部门之间协作不畅的问题, 可以通过组织综合演练来提高不同单位之间应急机制、互联互通和联合应对能力。
六是加强专业队伍建设, 提升战斗力。随着突发事件处置实践中多样化的指挥联络、信息传递、现场监测等需求巨幅增长, 对专业应急队伍快速响应有了更高的要求。应急保障队伍的组建应该依托全省各通信企业、广电网络公司、专用通信局和其他各专业应急通信保障机构, 实现全省应急保障队伍固定化、专业化、规范化, 不断提升应急保障队伍的应急处置能力。“十二五”时期, 要建设我省应急通信一类保障队伍, 并整合现有各单位的通信应急队伍。在平时的应急处置中, 可由各单位分散管理, 在突发事件升级到一定级别时, 则归入由省应急通信办公室统一管理和协调, 以提高应急队伍的整体协作能力。要发挥我省应急通信培训基地作用, 加强对应急管理和技术人员的岗位培训, 提高应急管理和技术人员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基本技能。
摘要:进入“十二五”的新时期、新阶段, 经济社会转型步伐不断加快, 自然灾害频发现象十分突出, 各种突发事件日益增多, 多种因素的交错给应急通信保障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通信行业, 我们必须认清形势, 担起责任, 切实增强做好应急通信工作的紧迫感和使命感, 深刻认识加强应急通信管理工作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事关社会大局稳定, 必须高度重视、切实加强。
“十二五”科普工作 篇2
本次会议以前瞻性的战略思维和鲜明的务实风格,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深刻阐述了新时期加强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紧迫性,充分肯定了“十一五”期间环境保护工作取得的显著成绩,系统分析了当前环境保护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深层次矛盾,明确提出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积极探索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环境保护新道路,切实解决影响科学发展和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全面推进我国环保事业新发展。
新时期环境保护的宏观目标
实现全球“强可持续性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事业的终极目标。可持续发展,要求社会、经济、文化、资源、环境、生活等多方面协调发展,而强可持续性发展,则要求这些方面的各项指标组成的向量的变化呈现单调增态势。20世纪80年代前中国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模式给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虽然在1992年签署了《中国21世纪日程》启动了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但意识和行动及现状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目前我国处于工业化中期和能源需求的高速增长阶段,实现强可持续发展,需要持续强化环境保护的国家意志、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施绿色信贷和生态补偿机制等财政税收政策、大力推动各类环保产业、大力推动可再生能源和能源的研究和应用、全面提高公民环保意识和行动等途径来全面解决经济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从这一层面来看,本次环保大会召开得颇为及时,它既注重固化已有理念和经验做法,又将改革创新精神贯穿始终,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环境保护的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要切实抓好保护环境这件关系当前和长远、国计与民生、和谐与稳定的大事,为科学发展固本强基,为经济增长添加动力,为人民幸福增进保障。
“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积极探索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环境保护新道路”,这既是第七次全国环保大会提出的新时期环保事业发展的战略指导思想,又指出了符合当前国情的阶段性目标。终极目标虽然离我们很遥远,实现其需要很长的时间,但是无数个正确的阶段性目标的实现,将使我们最终达到强可持续发展的终极目标。因此,中国目前的环保目标、政策和措施的制定和实施,既要着眼于当下,更要高瞻远瞩,进行历史的、发展的、长远的考量。当前已采取或将要施行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采取财政补贴、减免税、低息贷款、折旧优惠、激励措施等加大对环保产业的政策扶持,特别是谨慎发展水利和核能发电、培育和推动风能、太阳能、生物能、地热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大力培育和扶持环保服务特别是城市固体垃圾和有害垃圾的全面回收、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处理等——正是新时期环境保护工作宏观目标在实践中的体现。
以行动落实环保目标提高社会文明水平,促进环保发展
一个国家环境保护的发展水平与这个国家的社会文明程度是相匹配的,只有全面提高全社会的文明水平,生态文明的水平才会相应提高。若每个公民皆能做到在没有强制、严格监管的情况下依然遵守法律和道德规范,那么该人类社会必已达到较高的文明水准。那么作为社会文明的组成部分,其环境发展水平定是与其社会发展水平相匹配的。
社会的道德准则、公民的认知水平和人们的行为规范决定了社会文明的水平。全面提高道德准则、公民的认知水平和人们的行为规范,也需要国家和个人长期而持续的努力。因此,国家各级环保部门及相关部门,不能只着眼于环保本业,还要兼顾其他方面,共同努力,全面推进文明水平的提高。再者,环境保护不能仅仅是国家意识,环保政策也不能脱离普通百姓的生活。要制定切实触及百姓生活的环保政策,大力推动和引导公众参与,使环境保护要成为每个公民“自下而上”的自愿自觉的行为。
小事做起,以身作则
作为新时期的环境保护工作者,不但要为环境保护事业尽工作之责,更要把环境保护当做一种生活方式和人生目标,尽一个公民的义务,以一己之力推动环保事业的发展进程。比如,可以从全面实施城市垃圾分类入手,使环保成为每个公民每天必须和能够做到的事情。又或可以确定“每个人的生存消耗指标”,像“碳足迹”计算器那样,制定出更全面的“个人耗能”,计算器。又如,倡导节能减排、垃圾分类、科学合理的生活方式和简约、精致的生活观念。勤俭节约、物尽其用,垃圾分类、节水节电、绿色出行,合理作息、自我保健,购买国产优质耐用的物品,支持绿色产品,购买节能电器,购买大包简装的日用品,把个人的能源消耗降到最低,促进民族绿色产业的发展。这些看似不经意的点滴小事,却是推动国家环境保护事业“自下而上”渐进发展的最具体、最易落实的行动。环保工作者,甚至各相关机关、部门,也应从小事入手,身体力行,倡可持续发展之风。
结语
总之,第七次全国环保大会确定了新时期的环保新道路,作为当代中国环保工作者,工作中虽要志高存远、与时俱进,但一切需以本职工作为根基抓好落实。首先要在思想认识上抓落实,必须明确并深入理解国家对于当前我国环境形势的科学判断,彻底领会国家和相关部门对新时期环保目标任务和重点工作的部署要求,同时准确把握第七次环保大会的标志性成果,牢固树立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一地的发展和繁荣,不单纯追求经济增长无视资源环境的瓶颈约束的发展理念,积极探索走出一条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环保新道路。其次要明确职责目标,明确环境保护目标任务,从细处着手,为大局服务,扎实推进各项工作,携手共进,确保“十二五”环境保护工作目标如期实现。
“十二五”植保工作开局六大重点 篇3
“十一五”辽宁植物保护工作, 是适应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新形势新要求与时俱进、实现创新发展的5年。一是政府主导的公共植保体制初步确立, “公共植保”理念得到落实, 成立了由分管副省长任组长的农作物病虫害防控工作领导小组, 全省14个市和大部分县成立了由政府主管领导挂帅的病虫害防控领导机构。省委书记、省长先后对加强植保工作做出重要批示, 以省政府文件印发了《辽宁省重大农业有害生物灾害应急防控预案》和《辽宁省重大植物疫情阻截带建设方案》;颁布实施了《辽宁省植物保护办法》, 以政府规章的形式确立了植保公共职能。二是网络化的病虫害监测与控制体系基本形成, “十一五”期间国家累计投资1.04亿元新建26个农作物病虫预警与控制区域站, 使全省病虫预警与控制区域站数量达到37个, 初步形成省、市、县三级病虫害监测与防控体系, 建起了“五位一体”预警信息服务平台, 实现了植物检疫审批的网络化管理, 推进了农药管理的“四化模式”, 全面提升了病虫害监测预警能力、重大病虫防控能力、植物疫情阻截能力和农药监管能力。三是重大农业有害生物灾害防控成效显著, 围绕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开展战役式统防统治, 玉米螟、二化螟、草地螟、水稻条纹叶枯病、稻瘟病等流行性暴发性病虫害得到有效控制, 黄瓜绿斑驳病毒病疫情发生地区由2006年的7个市8个县 (市、区) 减少为2个市2个县。5年全省累计病虫草鼠害防治面积8.8亿亩次, 占发生面积的95%以上, 累计挽回农作物损失超过3800万吨, 为连年夺取粮食丰收做出贡献。四是农药市场经营秩序明显好转, 全省累计收缴违禁高毒剧毒和各类假劣农药80余吨, 查处违法经营案件近千起, 农药标签和质量合格率达到82%和92.3%, 分别较2006年提高了10个和14个百分点;农药生产、经营秩序明显好转, 农产品质量安全得到可靠保障。
二、“十二五”植保工作目标任务
总体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继续坚持“预防为主, 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 践行“公共植保, 绿色植保”理念, 完善“政府主导, 属地管理, 联防联控”的长效机制, 健全现代植保公共服务体系, 推进植保法制化管理、数字化预警、无害化防控、专业化服务。
工作目标:确保重大病虫害不暴发成灾, 重大植物疫情不蔓延危害。实现全省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处置率在95%以上, 粮食作物专业化统防统治面积到“十二五”末达到播种面积的30%, 绿色防控面积达到4500万亩;挽回粮食损失600万吨, 挽回蔬菜损失2200万吨, 挽回水果损省、市、县三级病虫害预警体系进一步完善, 发布电视可视化预报2500期, 预报准确率达到90%, 覆盖率达到95%;农药市场经营秩序进一步规范, 农药产品质量合格率稳定在90%以上, 标签合格率稳定在80%以上。
主要任务:切实保障农业生产安全、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和保障农业产业安全。
三、“十二五”开局年植保工作重点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 做好植物保护工作意义重大。预报结果显示, 全省农作物主要病虫害将中等偏重发生, 发生面积累计将达到1.95亿亩次, 再创历史新高。其中玉米螟、稻水象甲、二化螟、稻飞虱、黏虫、条纹叶枯病、稻瘟病等粮食作物重大病虫害在局部地区有可能暴发致灾。我们不能有丝毫麻痹和懈怠, 全力抓好工作。
着力推进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有关精神和农业部的部署, 按照政府支持、市场运作、社会化服务的原则转变思路, 强化监督指导, 全力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工作。在全省36个粮食主产县完善和发展专业化统防统治组织400个, 开展水稻、玉米、花生及标准化果园专业化统防统治面积1500万亩次, 实现重点地区、主要品种全覆盖的目标, 力争实现整县和区域联防联控。这项工作是今年植保工作的重中之重, 各地要进一步加强对此项工作的领导, 按照省农委的要求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 落实责任, 提高组织化程度。要加强对专业化统防统治组织的指导, 按照“服务人员持证上岗、服务方式合同承包、服务内容档案记录、服务质量全程监控”的要求, 积极引导专业化统防统治组织向规范化方向发展, 鼓励专业化统防统治组织不断扩展服务领域, 提高服务水平。
加强病虫害监测预警能力建设:进一步扩大病虫害监测预警范围, 在做好玉米螟、草地螟、稻水象甲、稻瘟病等粮食作物病虫害监测预警的同时, 把监测范围向蔬菜、水果等作物上延伸, 为新一轮“菜篮子”工程服务。稳定测报队伍, 每个农作物病虫预警与控制区域站都要配备3名以上专职测报人员;将预警网络向乡、村级科技示范户和种粮大户延伸, 建立起上下贯通运转高效的省、市、县、乡、村五级监测预警网络, 逐步实现病虫害监测调查规范化、会诊会商网络化、信息传送数字化、预警发布可视化, 做到在服务范围上粮、油、果、蔬主要病虫害全覆盖, 服务时间上春、夏、秋、冬全覆盖, 服务形式上纸介、电视、网络、短信、电话全覆盖。
推广普及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2011年铁岭市将实施玉米螟绿色防控技术推广项目, 为全省大面积推广积累经验;有条件的市也要在本地区大力推广本项目, 带动全省绿色防控技术的推广。要进一步推进安全控害示范区建设, 并与特色农业开发和现代农业示范项目结合, 与城市周边蔬菜生产基地结合, 与专业化统防统治、土传病害防控和无鼠害示范村建设结合, 强化技术集成推广和物化展示功能, 加快绿色植保进程。进一步加强安全用药技术指导, 启动新一轮农药科学使用技术进村入户农民培训行动, 宣传农药管理法规、农药合理使用知识, 提高农民安全用药自觉性;各级植保技术人员要深入田间地头, 指导农民正确识别病虫害, 推荐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 提高农民安全用药水平。
深化农药执法监管:继续开展农药市场监管年活动, 各地按照省里部署结合本地实际, 认真落实。以剧毒高毒农药管理为重点, 严格执行“剧毒高毒农药经营备案与销售流向记录”制度, 在蔬菜优势区域重点县积极推行“高毒农药定点经营”制度, 在蔬菜连片种植区禁止销售高毒农药, 在非蔬菜种植区合理规划高毒农药经营单位布局, 确保高毒农药实现可追溯管理。继续开展禁限用农药专项治理行动, 加大违禁农药检查、收缴和销毁力度, 建立大案要案区域通报、区域联动机制, 加大查处力度。省站组织开展的杀虫烟剂专项整治行动中克百威的检出率达64%, 各级农药管理机构对此要高度重视, 按照省里文件要求采取更加严厉措施, 对已发现的违法产品要严厉查处和坚决销毁, 按照“属地化管理”原则坚决遏制农药产品中掺加禁限用农药的违法行为, 为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驾护航。
强化植物检疫工作:推进重大植物疫情阻截带建设, 完善辽北、辽东地区阻截带监测点布局, 围绕沿江 (鸭绿江) 大道、沈四高速、京沈高速跨省界地区等高风险区建立健全重大植物疫情阻截监测网络, 实现果树种植区内诱捕器监测覆盖率100%;加强重大植物疫情协作联防, 对未发生、高风险的重大植物疫情以苹果蠹蛾、大豆疫病、马铃薯甲虫为重点, 做到第一时间发现、报告、处置、控制, 阻截于国门、省门之外;对已发生、新发现的重大植物疫情, 以黄瓜绿斑驳病毒病、花生根结线虫、苹果小吉丁虫为重点, 减小发生范围, 控制局部疫情, 铲除零星疫点, 降低危害损失。认真开展有害生物疫情普查, 逐步建立全省重大植物疫情信息数据库。依法严格实施产地检疫、调运检疫、境外引种审批, 加大种子市场检疫执法检查力度, 实现市场检查入库 (仓储库) 率和入点 (销售点) 率100%, 种子标签检疫证明编号合格率90%以上, 计算机管理入网率100%、应用覆盖率95%以上。
“十二五”科普工作 篇4
此次会议,深刻总结了“十一五”时期特别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绩的经验,科学分析了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新变化新趋势新特点,全面部署了2011年及未来一个时期的经济工作,对确保我国“十二五”时期开局之年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为“十二五”开好局、起好步,2011年要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努力保持经济平稳健康运行。
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对于“十二五”开局至关重要。从国际看,世界经济复苏举步维艰,国际经济发展存在诸多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我国稳定和扩大出口面临困难。从国内看,我国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各种有利条件仍然存在,但面临的矛盾和问题也不少,特别是输入性通胀压力上升,推动物价上涨因素较多,经济结构调整压力加大,资源环境约束强化,改善民生和维护社会稳定任务艰巨。根据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宏观调控政策要进行适当调整。
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指导原则和工作重点,2011年要积极稳妥地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把稳定价格总水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增强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可持续性和内生动力。要根据国内外多种因素对价格总水平的影响,采取综合措施稳定物价。要大力发展生产,特别是居民日常生活必需品和重要生产资料生产,保障供给,同时要提高宏观调控的针对性和及时性,进一步减弱较大规模货币存量对价格的影响。还要加强政府对市场价格的有效监管,坚决打击各种扰乱价格稳定的违法行为。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发挥财政政策在稳定增长、改善结构、调节分配、促进和谐等方面的作用,防止盲目铺摊子、上项目,同时要把好流动性这个总闸门,把信贷资金更多投向实体经济,特别是“三农”和中小企业,坚决抑制资产价格过快上涨,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
为“十二五”开好局、起好步,2011年要推进发展现代农业,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面对农业资源约束加剧、自然灾害加重、农产品价格上涨较快的挑战,强农惠农思想认识只能增强不能削弱,政策力度只能加大不能减小,再次表明了中央对“三农”极端重要性的认识。会议不仅就确保主要农产品供给安全提出了稳定粮食播种面积、落实“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等工作要求,而且强调要着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严守耕地保护红线,防止和纠正违反农民意愿、借各种名义侵占农民利益、乱占农业用地现象。会议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这些重大部署为进一步做好“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
为“十二五”开好局、起好步,2011年要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调整经济结构,需要重点做好几方面的工作:一是进一步扩大内需,继续增强内需增长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特别要积极扩大居民消费需求,使居民消费增长成为扩大内需的一支主要力量;同时要大力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率,有效发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二是加快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加强农业生产现代化,积极改造提升制造业,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三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提高全国的现代化水平。在调整经济结构的工作中,要十分重视强化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为“十二五”开好局、起好步,2011年要更加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好地发展各项社会事业。
各级政府一方面要继续高度重视就业工作,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为群众增收打好基础;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社会保障工作,大力救助和帮扶困难家庭、低收入家庭,健全和落实各种社会保障机制体制。同时,要进一步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实现职工工资有提高、收入分配有调节,分配秩序得到整顿和规范。各级政府还要切实推进公租房等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进一步落实和完善房地产调控政策,遏制房价过快上涨。人民群众是落实“十二五”规划的主体,只有解决好民生问题,减少群众的后顾之忧,才能确保“十二五”时期的发展。
为“十二五”开好局、起好步,2011年要进一步推进改革和扩大开放。
不断深化改革,加大改革攻坚力度,是推动发展方式转变,调整经济结构的根本动力,也是“十二五”开好局、起好步的根本保证。2011年要继续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同时要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要积极推进财税、金融、投资体制改革,稳步实施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要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这一系列改革的有效推进,将为2011年和“十二五”时期建设事业的顺利推进提供强大动力。新的国内外环境要求我国对外开放上升到新的水平。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推进外贸结构优化升级,推动对外投资和利用外资协调发展,将是2011年对外开放工作的重要内容。
电动车“十二五”规划七方面工作 篇5
科技部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司副司长张志宏4月20日表示,未来五年是电动汽车从研发向产业化过渡的关键时期,科技部已研究制定了电动汽车“十二五”科技发展专项规划,在“十二五”期间将重点开展七个方面工作来支撑行业科技发展的需要。张志宏指出,发展电动汽车是中国汽车工业应对能源环境、保持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途径,是中国培育战略新兴产业的重要选择。规划总体目标是,全面掌握电动汽车核心技术,培育自主创新开发能力,发挥市场资源优势,形成有较强竞争力的电动汽车及关键零部件工业体系。
“十二五”科普工作 篇6
为落实国家和集团公司“十二五”节能节水任务,依据国务院“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和集团公司“十二五”节能节水工作方案,玉门油田结合自身节能发展规划和生产实际,6月26日,制定发布了“十二五”节能节水工作方案。方案在重申国家、中国石油以及甘肃省节能节水目标要求的基础上,确定了玉门油田“十二五”节能节水目标,即:到2015年底,主要用能单耗指标在2010年基础上平均下降17%以上,主要用水单耗指标平均下降7%以上;累计实现节能量6.3×104t标煤、节水量50×104m3,全面完成国家、股份公司和甘肃省下达的节能节水目标任务;节能节水工作走在甘肃省重点用能企业前列。
该工作方案对玉门油田“十二五”节能节水目标逐年做出分解,并落实到11个重点用能单位,提出了重点工作、技术方向及项目部署。其中:油气生产重点是坚持按照“稳定老区,发展新区”的工作部署,依靠科技进步和精细管理,扎实抓好“产能建设、稳定并提高单井产量、油田注水、二次开发、地面标准化建设”五项工程,确保油气产量逐年回升。继续全力做好“老油田简化”、“新油田优化”两篇文章,大力推广应用“经济、适用、高效”的地面工艺技术,优化设计,优化系统配制,优化设备选型,打破厂、矿界限,实施地上、地下一体化改造,不断提高老油田总体开发水平和运行效率。炼油加工重点是坚持短流程燃料型加工思路,以建设特色精品炼厂为主线,紧跟市场变化,大力发展低能耗、高附加值和适销对路产品,建立生产操作动态模拟系统,优化原油资源、合理安排生产方案、以最小的能源消耗换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同时注重和加强炼油装置的整体能量优化,充分考虑新、改、扩建项目与公用工程及主体生产系统的匹配优化,努力消除因蒸汽不平衡、燃料不平衡等引起的蒸汽放空和火炬放空现象。发电供热重点是以提高热力系统效率、降低水耗和烟气除尘脱硫、脱硝为中心,推广节能、节水、环保新技术,提高中水循环利用率,建立废弃物回收系统,实现资源综合利用;推广煤粉锅炉小油枪、少油和无油点火以及各种浓淡燃烧器等节油技术;推广无功就地补偿和集中补偿技术,合理协调大机组无功出力分配,通过电网无功优化,减少电网网损,实现电网节能经济调度;同时,平稳组织水电暖供应,重点加强区域优化,充分利用电厂余热余压做好与周边企业及社区的能量梯级利用,降低厂用电率。矿区服务重点是围绕住宅园区及公共建筑、供热、供电、给排水等系统,实施锅炉技术改造、供热管网改造、电气系统改造、照明设施改造、给排水管网改造、中水雨水利用等技术改造措施,不断提高公用系统运行效率,千方百计控制能耗成本上升。“十二五”期间,玉门油田计划在机械采油、注水、集输系统及供配电、油井伴生气回收及新能源利用、加热炉(锅炉)、低效高耗设备淘汰和用能用水计量与监测系统实施14项节能技术改造项目,新增技措节能能力9.27×104 t标煤、节水能力190×104m3。
为保证“十二五”节能节水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玉门油田还从组织保障、制度保障、技术保障、完善计量、深化对标、加强监督、达标创建等方面,提出了7项具体保障措施,要求各单位认真贯彻执行。
“十二五”科普工作 篇7
“十一五”以来, 常州市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深入贯彻《农业机械化促进法》, 按照以规划引导产业发展、以工程支撑规划推进、以项目保障工程实施的总体思路, 加大农机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力度, 推动了全市农机化实现了跨越发展、全面发展和科学发展, 为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1.1 农机总量快速增长, 装备结构不断优化
各地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力度, 认真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 充分调动了农民购买使用农业机械的积极性, 有力推动了全市农机化事业快速发展。五年来, 全市落实购机补贴资金10 266万元, 新增各类农业机械2.2万台 (套) , 分别是“十五”期间的2.6倍、4.1倍。在农机总量快速增长的同时, 存量结构不断优化, 各种高性能农机装备大量涌现, 农机应用领域大幅拓展。大中型耕作机械、乘座式插秧机械、担架式植保机械、半喂入联合收割机逐步取代了传统农机具。到2010年底, 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146.5万kW, 平均百亩耕地农机动力达到60.7 kW。44.1 kW以上大中型拖拉机2 353台, 比2005年底 (下同) 增长40.6%;秸秆还田机2 093台, 增长109.5%;水稻插秧机5 652台, 增长234.4%;高效植保机5 497台, 增长9.3倍;高性能联合收割机1 171台, 增长16.7%。农业主导产业装备水平的提高, 更是一大亮点。设施种植机械、茶叶加工机械、畜禽水产养殖和农产品储藏保鲜等配套机械装备快速增长, 逐步改变了粮食生产机械占主导的格局。5年来, 全市新增现代农业装备4 400台 (套) , 其中微孔管道增氧设备1 500台 (套) , 茶叶生产机械1 600台 (套) 。
1.2 作业水平显著提升, 先进装备助力现代农业
2010年底, 全市粮食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2.7%, 比2005年底提高17百分点。水稻机种率达91.5%, 机收率达97%, 分别比2005年底提高62.5和10百分点。秸秆还田、高效植保等具有良好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农机化技术得到进一步推广, 应用范围不断扩大。2010年, 全市麦稻秸秆机械化还田率达44.5%, 植保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68%。现代农业各主导产业的机械化、设施化水平明显提升, 农机化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得到加强。根据江苏省农机化指标评价体系测算, 全市农机化生产水平达到76%。
1.3 服务组织蓬勃发展, 新型主体勇当生力军
5年来, 市级财政共投入450万元资金, 大力扶持以农机专业合作社为主的新型农机服务主体。2010年底, 全市农机专业合作社达144个, 其中五星级农机专业合作社3个, 四星级农机专业合作社1个, 三星级农机专业合作社12个, 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产业化合作社2个;入社人数5 112人, 全年作业服务总面积达7.59万hm2, 服务总收入达10 020万元。农机合作社社员人均服务收入近2万元。目前, 农机专业合作社平均每社拥有社员36人 (户) , 服务农户的数量达409户。合作社因地制宜推行“订单作业”、耕、种、收、运的“一条龙”、“土地托管”作业服务模式, 并把服务领域从原来以机插为主向粮食生产的全程机械化延伸, 从种植业为主向现代农业的各个领域拓展, 由作业服务型向生产经营型转变, 有力带动了先进农业技术的集成化应用、规模化推广, 促进了适度规模经营和产业化发展。
2 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主要措施
为了推进农机科技推广工作, 我们从常州实际出发, 主要采取了以下几项措施:
2.1 制定完善农机化扶持政策
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水稻种植机械化进程的意见》 (常政办发[2005]42号) 、《关于促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工作的实施意见》 (常政规[2010]2号) 和《关于进一步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意见》 (常政规[2010]3号) , 明确了各个阶段农机科技推广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具体措施, 切实加大行政推动力度, 增强政策的连续性、协调性和针对性, 更好、更全方位、更持久地调动各地发展农机化的积极性。市农机、财政部门结合实际需要, 每年都制定细化购机补贴和科技推广补助政策, 并逐步向农机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倾斜。五年间, 市财政共投入农机化发展资金近2 400万元, 是“十五”期间的4.3倍。认真落实购机补贴政策, 坚持“三结合、五到位” (三结合:农机补贴与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相结合, 与农机化重点项目实施相结合、与转变农机化发展方式相结合;五到位:政策宣传到位, 责任落实到位, 监督执行到位, 技术培训到位, 全程服务到位) , 充分调动农民购机用机的积极性。
2.2 全力推广水稻机插秧技术
坚持把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作为首要任务, 把改造提升水稻传统优势产业作为主攻方向, 以“高产、优质、节本、增效”为目标, 大力推广水稻机械化种植技术, 通过政府强势推动、政策扶持促动、典型示范带动、部门协作联动和督查考核驱动, 创出了一条农机、农艺紧密结合的发展模式, 2008年以市为单位在全国率先实现水稻生产机械化。2009年以来, 我市将工作重点转到巩固扩大机插秧成果、调控压减直播稻上来。在机具推广上, 重点发展大中型拖拉机、秸秆还田机、乘座式插秧机、育秧流水线、粮食烘干机等, 实现了装备结构的调整优化;在技术路线上, 更强调技术的综合集成和系统配套, 主推标准化壮秧培育技术、水稻机插与秸秆还田集成技术、重大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的水稻机械化栽培技术体系;在组织形式上, 重点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 推进农机农艺、良种良法的紧密结合, 将合作社打造成了集聚优势科技力量、集成先进稻作技术、集中各类重点项目的“三集功能”的示范窗口, 使“专家产量”变成了实实在在的“农民产量”。目前, 合作社水稻机插服务面积已占全市机插总面积的40%以上。机械化种粮对常州水稻单产创出全省“八连冠”的历史记录发挥了重要作用。
2.3 大力发展高效设施农业机械化
按照产业发展要求, 整合现有资金项目, 以农机化示范园区建设为载体, 一种作物一种作物地研究, 一项措施一项措施地落实。2009年以来, 重点开展了优质稻米、花卉苗木、设施蔬菜、茶叶等8个农机化示范园区建设, 探索农机农艺结合和发展模式的思路。从生产加工关键环节上, 配套耕作、开沟、起垄、培土、喷滴灌机械和农产品清洗、保鲜、加工机械, 开展试验示范作业, 应用先进适用节约型农机新技术。从建设主体上, 既有农业产业园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也有农机专业合作社。示范园区共投入资金463万元, 其中市级财政补助160万元, 新增高效设施农业装备510台 (套) , 新建喷滴灌33.33 hm2, 集成推广运用成熟配套的农机具和农机化技术, 实现了点面推进, 示范效果良好。江苏茅山青峰茶叶有限公司引进茶叶色彩选别机、茶叶乘用采摘机、微波名优茶自动生产线等进行试验示范, 基本实现了茶叶生产的全程机械化。
2.4 着力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
各地以省级秸秆机械化还田示范镇、示范县建设和市级秸秆机械化还田示范镇建设为载体, 认真按照项目实施方案内容, 加大行政推动力度和投入力度, 将秸秆综合利用纳入每年环保在行动, 实行以乡镇、街道为单元的环保网格化管理;广泛宣传秸秆露天焚烧的危害和利用途径, 提高各级干群秸秆禁烧意识;加大对秸秆综合利用机械的配套补贴力度, 配足配齐机具;积极探索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和模式创新, 重点培育了一批农机专业合作社和秸秆综合利用企业, 取得了明显成效。2010年, 全市综合利用秸秆105.07万t, 利用率为89.65%。其中秸秆多形式利用量61.62万t;稻麦秸秆机械化还田面积6.47万hm2, 占稻麦种植面积的44.5%, 还田秸秆43.45万t。
3 农机科技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及技术要求
“十一五”农机科技推广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但在发展中也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一是农机化发展的结构性矛盾还比较突出。粮食作物机械主要是解决了“有”的问题, 但还没有完全解决“优”的问题, 高效设施农业装备偏少的问题依然比较突出。
二是农机农艺结合的机制还不完善。现代农业发展中, 机械作业标准与农艺要求结合不好, 新型农机研发生产与种植模式脱节的问题依然比较突出。
三是农机化公共服务基础设施薄弱, 装备落后, 公共服务手段不足, 能力不强, 远远不能适应农机化全面发展的需要。
按照《常州市百万亩标准粮田建设规划纲要》、《常州市高效设施农业三年发展纲要》要求, “十二五”重点围绕以下八大农业产业, 主动融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内容, 跟进配套服务, 推进农机科技创新和经营服务机制创新。
3.1 水稻
重点推广先进适用的种子精选、育秧播种流水线、担架式高效植保机、谷物烘干机、与大中拖配套的秸秆还田机等, 积极推广乘座式插秧机、低温烘干及精米加工成套设备。
3.2 油菜
促进农机和农艺紧密结合, 积极探索油菜生产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 引进和试验油菜种植、收获机械化技术与装备。
3.3 茶叶
重点推广茶园耕作、施肥、喷灌、修剪、采摘、加工、色选、包装、储存保鲜等技术与装备。
3.4 林果
重点推广果园耕作、施肥、喷滴灌、植保、修剪、果品采摘、贮藏保鲜等技术与装备。
3.5 水产养殖
重点推广微控增氧、自动投料、净化处理、水产品初加工等技术与装备。
3.6 畜牧
重点推广畜牧养殖小区的牧草生产、畜禽饲喂、饮水、调温、清粪、挤奶、粪便处理等技术与装备。
3.7 花卉苗木
重点推广喷滴灌、工厂化育苗、容器育苗、移栽等相关设施栽培装备。
3.8 设施农业
重点推广适合于大棚作业的耕整、播种、移栽、植保、施肥、灌溉、清洗、包装、保鲜等技术与装备。
4“十二五”农机科技推广工作的对策建议
“十二五”期间, 常州市的农机科技推广工作, 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有关文件精神, 在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同时, 以转变农机化发展方式为主线, 优化农业机械装备结构布局, 协调推进现代农业生产各领域、各环节机械化, 加强农机农艺融合, 同时促进农业机械社会化服务深入发展, 拓展服务领域, 加快技术推广, 建设人才队伍, 强化公共服务, 全面提高农业机械装备水平、作业水平、服务水平、科技水平和安全生产水平, 为促进农业转型升级, 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提供技术和装备保障。
到2015年, 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160万kW, 其中大中型拖拉机保有量达到3 000台, 高性能联合收割机1 000台, 乘座式插秧机2 000台, 秸秆还田机械3 000台, 高效植保机5 000台, 全市百万亩标准农田粮食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0%以上。培育农机专业服务组织300个, 新增高效设施农业装备1万台套, 重点建设10个特色明显的农机化示范基地 (区) , 力争“十二五”末以市为单位实现农业生产的全面机械化。
4.1 以优化装备结构为重点, 提升农机化发展质量。
鼓励、支持农民购置使用大中型、高性能、多功能复式作业农机装备, 加快淘汰落后农业机械, 努力实现大中小型机械、高中低档次机械、动力机械与配套农具、粮食作物机械与其他农产品机械合理配置。积极探索精准农业机械化技术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 大力推广节水、节药、节肥、节能、节种等新型农业机械和农作物秸秆还田、畜禽粪便等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机械化技术。
4.2 以农机农艺融合为重点, 推动科技创新及技术推广。
结合农业主导产业, 遴选并用现代装备武装一批有较大规模和发展潜力、具有产业特色的现代农业园区, 建立农机和农艺专家协同创新机制, 强化适用技术组合集成, 探索适合不同区域特点、不同产业的农业机械化技术路线和模式, 加快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发挥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十二五”期间, 每年建设农机化示范基地 (区) 3~5个, 力争到2012年, 完成水稻、油菜、蔬菜瓜果、水产、茶叶、花卉、奶牛、秸秆综合利用、苗木、食用菌十大示范基地 (区) 建设, 园区面积达千亩以上, 每667 m2均效益5 000元以上。
4.3 以壮大专业合作社为重点, 引领农机社会化服务发展。
努力创新工作思路, 加大推进农机合作社建设的力度, 实行加快发展和规范建设并举, 强化扶持推进措施, 搞好规范引导服务, 不断加快和提高农机合作社的发展速度和建设质量。“十二五”期间, 每年新增星级合作社30个, 其中五星级合作社10个, 到“十二五”末, 全市农机服务合作组织作业面积占全市粮食种植面积的90%, 占高效设施农业面积的60%。
4.4 以提升技术装备有效供给能力为重点, 促进农机产学研推紧密结合。
充分发挥我市农机装备制造业比较集中、研发力量相对雄厚的优势, 鼓励支持农机生产制造企业、科研院所和试验推广部门加强合作, 集中力量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新型农机产品。推动农机制造企业品牌营销网络与流通企业销售网络相结合, 形成服务到位、功能完善的农机流通大市场。
4.5 以提高公共服务能力为重点, 完善农机化公共服务体系。
制订完善市级农机购置补贴、报废更新、政策性保险、作业环节补贴等政策, 认真实施农机化促进工程项目, 全面覆盖现代农业主导产业, 确保政策实施到位, 提高项目实施质量和水平。把技术推广、安全监理、教育培训、信息服务等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 多渠道积极争取投入与深挖现有资源潜力并举, 重点改善县级农机推广机构履行技术示范、推广培训职责必需的工作条件, 为农机手提供全方位、系列化的优质公共服务。
4.6 以统筹城乡发展为重点, 加强对农业机械化工作的组织领导。
“十二五”科普工作 篇8
1 农机安全生产的形势
近年来, 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道路的不断改善, 以及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深入实施, 农业机械化得到了迅猛发展, 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 农机安全生产形势依然非常严峻, 农机安全生产工作的问题和矛盾依然十分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驾驶操作人员及农民群众安全意识淡薄、驾驶员违法违章现象比较普遍;道路上的农机事故总量依然比较大;拖拉机超速超载、违法载人等重特大事故隐患依然存在;大量过期服役的拖拉机难以更新报废;拖拉机保险又呈现出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特别是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 农机作业范围扩大, 农机监理的难度进一步加大。同时, 农机监理工作还存在着监理水平与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不协调, 履行职责与赋予的权力不一致, 安全生产投入与农机科学发展的要求不配套, 基层农机监管体系与农业机械面广量大的特点不对称等矛盾和问题。
2“十二五”时期加强农机监理工作的对策
在进入“十二五”时期后, 面对新形势和新任务, 农机人必须从全局高度和整体利益出发, 充分认识做好农机监理工作的重要性和艰巨性, 进一步统一认识, 解放思想, 切实增强做好农机监理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加强做好农机监理工作。
2.1 认真贯彻落实有关法规和标准
要贯彻落实《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安全监理检验技术规范》、《农机安全监理机构建设规范》、《国务院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等法规、意见和标准, 提升监理工作规范化水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路途安全交通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 严格执法, 热情服务。
2.2 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建立健全农机安全的各项管理制度, 如农机具集中停放制度、农机安全驾驶制度、年度检验制度、安全设施管理制度等。在农机作业前, 农机部门要与各管理区签订安全生产责任状, 各基层单位要对有机户和参加作业人员进行农机安全生产教育, 并与受教育者签订“十不准”保证书, 层层落实责任, 确保安全生产。
2.3 提高农机监理人员素质
农机监理工作必须以全心全意为广大人民群众、农民机手服务为宗旨, 以忠于职守、无私奉献为工作核心, 以爱岗敬业、尽职尽责为要求, 以促进农民增收、农场增效为目标。农机监理部门要认真制定农机监理人才队伍培训规划, 深入开展以学法规、学业务为主要内容的“双学”活动, 迅速掀起新一轮农机安全大培训、大练兵、大比武的热潮, 着力抓好农机监理人才队伍建设, 努力提高农机监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依法行政水平, 使农机监理人员牢固树立为农机手服务的思想, 做到文明、严明、按法监理。
2.4 继续将提高农机“三率”作为整个农机监理工作的主攻方向
目前, 农机“三率” (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挂牌率、驾驶员持证率、驾驶员年检率) 还比较低。为此, 农机监理工作要以促进农业机械化安全发展为目标, 以全面深入贯彻《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为主线, 以提高“上牌率、检审率、持证率”为重点, 加强牌证管理, 尽最大努力减少事故隐患, 搞好农机监理工作, 推进农机安全发展再上一个新台阶。
2.5 抓好农机安全宣传教育
农机监理部门要充分利用电视、报纸、杂志、广播等新闻媒体, 宣传农机安全法律规章、安全生产常识, 分析农机安全事故案例, 加强全体农机监理人员、农民, 特别是农机手的法律意识, 树立遵守法律的良好理念。要提高农机驾驶操作人员的自我安全意识, 特别是要向广大农村群众宣讲搭乘拖拉机的危险性, 引导群众安全出行。
2.6 加大“田查路检”工作力度
要全面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基本方针, 切实加强农业机械的源头管理工作。大力开展清理“黑车、非驾”联合大检查, 配合公安、安监、交通等部门, 在重点地段开展联合检查, 重点查处和纠正上道路行驶拖拉机及其驾驶员无牌无证、违法载人、脱检漏审等违法行为。全面排查机车保有量和驾驶员定岗情况, 严把“入户关”、“办证关”、“检验关”, 做到机车和驾驶员一对一管理。对新购入的机车要及时办理注册登记, 并配齐返光牌或反光贴。对办理机车注册和驾驶证的材料进行认真审核, 严格驾驶员培训、考试。严格按要求发放驾驶证和机车牌证, 对不符合要求的一律不予办理, 通过规范管理, 实行农机监理政务公开, 提升服务质量。要充分发挥村社、基层农机安全管理组织和广大群众的积极作用, 建立完善农机违法违章信息举报和监督机制, 及时查处各种农机违法违规行为。
2.7 进一步丰富“平安农机”创建内涵
创建的重点要放在总结推广创建经验、丰富创建内容、巩固创建成果、提高创建标准上来。要及时总结“平安农机”创建经验及做法, 树立典型, 并进行有效推广和交流;要进一步完善创建措施和方法, 以点带面, 推动整个创建活动向纵深发展, 不断扩大覆盖面;对已命名表彰的“平安农机”示范单位实行动态管理, 要加强检查、引导和管理;特别要重视农机合作组织安全示范单位的创建, 力争在创建质量、水平和数量上再上新台阶。
2.8 加强农机监理装备建设
“十二五”时期农机行业总体目标是各类农业机械事故进一步下降, 主要任务是以法制和基层网络建设为重点, 完善农业机械安全监管体系。因此, 要加强农机监理装备建设, 建立农机安全管理信息系统, 保证政令畅通, 为各级领导制定农机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提供真实有效数据, 同时也为监理部门快速、便捷、准确地办理农机监理业务, 对农机事故进行预防和应急处理创造必要的工作手段, 从而大大提高农机安全生产监管水平。
2.9 搞好部门配合
各级农机监理机构要主动向当地党委、政府汇报, 积极争取各级领导的支持, 主动与当地物价、财政等部门反映情况, 争取多方支持。特别是要主动加强与公安交警、交通、安监等相关职能部门的配合, 研究探索预防农机安全生产事故的具体措施和工作方法。重点加强与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的沟通, 建立信息沟通机制和常规性联系制度, 搞好团结协作, 建立联席会议制度, 筑起共同预防农机交通安全事故的坚实壁垒。
2.1 0 进一步落实农机合作组织的安全责任主体地位
“十二五”科普工作 篇9
“十二五”时期,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广西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坚决贯彻中央和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勇于担当、改革创新,积极作为、稳中求进,圆满完成了“十二五”时期各项任务,多个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事业发展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就业形势保持稳定。连续5年全区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在44万以上,累计城镇新增就业超过250.71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超过49.64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超过15.3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每年控制在4.5%的目标任务以内。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新增累计达404.22万人次,比目标任务多104.22万人次。开展政府补贴职业培训203.42万人次。
——社会保障制度运行平稳,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成。制度建设取得突破,覆盖面不断扩大,基金规模持续增长,待遇水平稳步提高。2015年底全区参加基本养老、城镇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人数分别达到2410.83万人、1077.58万人、273.18万人、360.45万人、307.86万人,均比“十一五”期末有较大幅度增加。连续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月人均养老金由2010年的1182元提高到2015年的2036元。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标准从2011年的每人每月55元提高到2015年的90元。3次调整失业保险金标准,参保失业人员每人每月可领取失业保险金最高达1386元。广大群众享受到更多发展成果。全区社保卡累计持卡人数达到1232.68万人,已成为公共服务领域的重要载体。
——重大人才工程深入推进,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新进展。人才队伍规模不断扩大,以八桂学者为引领、特聘专家为骨干、人才小高地团队为基础、海外引进人才为补充的高层次人才开发格局初步形成。截至2015年,全区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140多万人,其中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15万多人;共有36名国家百千万人选,1491名政府特殊津贴专家,92名自治区特聘专家,528名十百千第二层次人选;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203人;资助引进外国专家959人次。全区技能劳动者新增220.67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36.1万人,分别比2010年底提高了83.79%和54.83%。建成国家级、自治区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12个;分别建成国家级、自治区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3个、15个。技能大赛蓬勃开展,2015年举办第二届全区农民工技能大赛,有300人获高级工职业资格。
——公务员队伍建设不断加强,事业单位人事管理进一步规范,军转安置工作扎实推进。公务员转任调任、聘任制公务员试点等工作取得新进展,县以下机关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平稳实行,考录、考核、表彰奖励、培训监督等各项工作全面加强,争做人民满意公务员活动扎实开展。累计招录公务员4.15万人,面向基层公开遴选区直机关工作人员488人,公务员来源结构逐步优化。事业单位聘用制度普遍推行,公开招聘工作进一步规范,岗位设置工作基本完成,卫生、教育领域人事制度改革取得新成效。安置军转干部4316名,计划安置方式不断创新,自主择业安置方式吸引力逐步增强,军转教育培训探索取得新经验,部分企业军转干部解困稳定工作扎实推进。
——工资制度进一步健全,收入分配秩序逐步规范。机关事业单位优化工资结构和调资工作顺利完成,津贴补贴发放逐步规范,工资水平稳步提高,县以下机关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工资待遇、乡镇工作补贴政策兑现落实。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工作稳步实施,从2012年起全区所有事业单位全面实施绩效工资制度。3次调整最低工资标准,每年发布企业工资指导线,企业工资集体协商扎实推进,工资分配指导调控进一步加强。
——劳动关系总体和谐稳定,劳动者合法权益得到有效维护。深入贯彻中央关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意见,劳动合同制度全面推行,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三方机制作用进一步发挥。“十二五”期间,全区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由2011年的91.33%提高到2015年底的95.26%,集体合同签订率由2012年的31.82%提高到2015年底的86.41%。劳动人事争议处理效能建设显著增强,全区14个设区市和设有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的98个县(市、区)已全部成立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全区共处理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案件7.84万件。劳动保障监察“两网化”管理县乡级覆盖率95%,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成效明显,累计查处违法案件3.87.万件,追讨劳动者工资等待遇41.03亿元。落实国务院进一步做好为农民工服务工作的意见,追讨农民工工资待遇35.41亿元,农民工劳动保障等各项权益得到有效维护。
——作风建设不断加强,公共服务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坚决贯彻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特别是把调查研究、督导检查作为推进工作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厅领导班子分别带队到各市开展调研督导,推动年度重点工作、重大改革等落实落地。全面加强系统干部教育培训,干部队伍素质进一步提高。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为契机,以窗口单位作风建设专项活动为抓手,推动系统行风明显转变,服务能力不断提升。认真做好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工作,法治人社工作取得新进展。不断加大审批制度改革力度,推行权力清单,5年来共取消行政审批项目39项、定点医药机构审批2项。在全国率先完成自治区、市、县“五险合一”社保局组建工作,率先出台加快社保经办管理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着力推进社会保障“一卡通”工作,全区实现互联互通的定点医疗机构1924家,占全区定点医疗机构的83%;实现异地购药直接结算的定点零售药店3371家,占全区定点零售药店的81%。全区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平台建设覆盖73.9%的县、58.1%的乡镇,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为群众提供了更为方便快捷的服务。
“十二五”科普工作 篇10
七、加快节能减排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
(二十九) 加快节能减排共性和关键技术研发。组建一批国家级节能减排工程实验室及专家队伍。推动组建节能减排技术与装备产业联盟, 继续通过国家工程 (技术) 研究中心加大节能减排科技研发力度。加强资源环境高技术领域创新团队和研发基地建设。
(三十) 加大节能减排技术产业化示范。关键技术与设备加快产业化基地建设。
(三十一) 加快节能减排技术推广应用。加强与有关国际组织、政府在节能环保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积极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节能环保技术, 加大推广力度。
八、完善节能减排经济政策
(三十二) 推进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
(三十三) 完善财政激励政策。
(三十四) 健全税收支持政策。落实国家支持节能减排所得税、增值税等优惠政策。完善和落实资源综合利用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
(三十五) 强化金融支持力度。加大各类金融机构对节能减排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 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适合节能减排项目特点的信贷管理模式。引导各类创业投资企业、股权投资企业、社会捐赠资金和国际援助资金增加对节能减排领域的投入。建立银行绿色评级制度, 将绿色信贷成效与银行机构高管人员履职评价、机构准入、业务发展相挂钩。
九、强化节能减排监督检查
(三十六) 健全节能环保法律法规。修订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办法、能效标识管理办法、节能产品认证管理办法等部门规章。
(三十七) 严格节能评估审查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加强能评和环评审查的监督管理, 严肃查处各种违规审批行为。能评费用由节能审查机关同级财政部门安排。
(三十八) 加强重点污染源和治理设施运行监管。
(三十九) 加强节能减排执法监督。各级人民政府要组织开展节能减排专项检查, 督促各项措施落实, 严肃查处违法违规行为。加大对重点用能单位和重点污染源的执法检查力度, 加大对高耗能特种设备节能标准和建筑施工阶段标准执行情况、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建设情况, 以及节能环保产品质量和能效标识的监督检查力度。实行节能减排执法责任制, 对行政不作为、执法不严等行为, 严肃追究有关主管部门和执法机构负责人的责任。
十、推广节能减排市场化机制
(四十) 加大能效标识和节能环保产品认证实施力度。
(四十一) 建立“领跑者”标准制度。
(四十二) 加强节能发电调度和电力需求侧管理。以建设技术支撑平台为基础, 开展城市综合试点, 推广能效电厂。
(四十三) 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落实财政、税收和金融等扶持政策, 引导专业化节能服务公司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方式为用能单位实施节能改造, 扶持壮大节能服务产业。研究建立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节能量审核和交易制度, 培育第三方审核评估机构。鼓励大型重点用能单位利用自身技术优势和管理经验, 组建专业化节能服务公司。引导和支持各类融资担保机构提供风险分担服务。
(四十四) 推进排污权和碳排放权交易试点。
(四十五) 推行污染治理设施建设运行特许经营。
十一、加强节能减排基础工作和能力建设
(四十六) 加快节能环保标准体系建设。
(四十七) 强化节能减排管理能力建设。完善覆盖全国的省、市、县三级节能监察体系。继续推进能源统计能力建设。建立健全国家、省、市三级减排监控体系, 加强人员培训和队伍建设。
十二、动员全社会参与节能减排
(四十八) 加强节能减排宣传教育。
(四十九) 深入开展节能减排全民行动。
【“十二五”科普工作】推荐阅读:
某市“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05-13
党建工作十二五规划08-07
十二五”教师继续教育工作达标计划07-01
十二五07-02
十二五期间安全生产工作总结06-17
十二五时期检务保障工作07-26
街道十二五工作总结暨工作思路11-19
“十二五”蚕桑产业05-27
十二五期间09-08
邵武市十二五消防工作专项规划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