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通用12篇)
十二五 篇1
(一) 推动工艺技术进步, 实现转型升级。
发展清洁、安全、低能耗、高纯度、规模化的多晶硅生产技术, 提高副产物综合利用率, 缩小与国际先进生产水平的差距。实现太阳能电池生产技术的创新发展, 鼓励规模化生产, 提高光伏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推动行业节能减排。密切关注清洁、环保的新型光伏电池及材料技术进展, 加强技术研发。
(二) 提高国产设备和集成技术的研发及应用水平。
以提高产品质量和光电转换效率, 降低生产能耗为目标, 支持多晶硅、硅锭/硅片、电池片及组件、薄膜电池用关键生产设备以及发电应用设备研发与产业化, 加强本地化设备的应用。推动设备企业与光伏产品企业加强技术合作与交流。
(三) 提高太阳能电池的性能, 不断降低产品成本。
大力支持低成本、高转换效率和长寿命的晶硅太阳能电池研发及产业化, 降低电池产品成本和最终发电成本, 力争尽快实现平价上网。推动硅基薄膜、铜铟镓锡薄膜等电池的技术进步及产业化进程, 提高薄膜电池的转率效率。
(四) 促进光伏产品应用, 扩大光伏发电市场。
积极推动上网电价政策的制定和落实, 并在农业、交通、建筑等行业加强光伏产品的研发和应用力度, 支持建立一批分布式光伏电站、离网应用系统、光伏建筑一体化 (BIPV) 系统、小型光伏系统及以光伏为主的多能互补系统, 鼓励大型光伏并网电站的建设与应用, 推动完善适应光伏发电特点的技术体系和管理体制。
(五) 完善光伏产业配套服务体系建设。
建立健全标准、专利、检测、认证等配套服务体系, 加强光伏行业管理与服务, 支持行业自律协作。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 建立完善符合我国国情的光伏国家/行业标准体系, 包括多晶硅材料、电池/组件的产品标准, 光伏生产设备标准和光伏系统的验收标准等。加快建设国内认证、检测等公共服务平台。
十二五 篇2
--文化产业:十二五规划促其发展
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起开始重视培养与发展文化产业,《 “十五”纲要》明确将发展文化产业列入国民经济发展规划中,《“十一五”纲要》确定了文化产业发展的各项任务和文化体制改革重点,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将文化产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点。“十一五”文化产业规划的成功实践已为“十二五”文化产业规划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十二五”文化产业规划在“十一五”文化产业规划的基础上可以站得更高,走得更远。
“十二五”规划建议为中国勾画出了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和民生的发展路径和蓝图,主题是科学发展,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为主线。我国产业发展过多的是第二产业--工业,第三产业发展水平比重相对较低,经济增长应该依靠科技,依靠体质的活力,依靠管理的创新,但我们更多的还是依赖物质投入,这是应该转变的。“十二五”规划建议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到2015年,三次产业结构达到6:52:42,这应该立足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这一主线,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发展才是硬道理。”
发展文化产业是贯彻科学发展观,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一条重要途径。文化产业属于第三产业,文化产业很多都是服务业,它是21世纪最有发展前景和最具市场潜力的朝阳产业,被誉为“21世纪最后一块暴利蛋糕”。文化产业,是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和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文化产业的范围包括提供文化产品(如图书、音像制品等)、文化传播服务(如广播电视、文艺表演、博物馆等)和文化休闲娱乐(如游览景区服务、室内娱乐活动、休闲健身娱乐活动)的活动,这是文化产业的主体;同时还包括与文化产品、文化传播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活动有直机关联的用品、设备的生产和销售活动以及相关文化产品(如工艺产品等)的生产和销售活动,这是文化产业的补充。
正如美国学者沃尔夫所说,“文化、娱乐--而不是那些看上去更实在的汽车制造、钢铁、金融服务业--正在迅速成为新的全球经济增长的驱动轮。”当今世界,文化产业已成为一些发达国家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跨国文化产业集团已成为影响国际文化市场构成的重要力量。
文化产业负载着丰富的意义--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国家整体实力;它同时又与市场相关,因此文化产业今后会面临着较大的发展空间,有挑战,也是一种机遇,机遇大于挑战。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应理智科学地应对加入WTO后的挑战,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入手,以创新体制和机制为重点,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文化产业数字化、网络化趋势正在给文化产业的存在形态和发展趋势带来革命性的变化,许多发达国家都借此壮大自己的文化产业,大规模的转化新的战略资源,国家文化主权已具有新的形态和经济形态,我国文化安全形势愈加严峻。因此需要抓住“十二五”规划文化产业发展机遇,迎接挑战,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我国存在文化产业体制壁垒,缺乏健全的投融资体制;文化企业缺乏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整体实力弱,对国际贸易准则不熟悉,受跨国文化产业集团冲击大。建议,“促进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大力发展特色文化,以龙头产业带动整个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制定积极的文化产业政策,构建既与WTO原则相适应又符合我国文化国情和文化发展需要的文化管理与文化产业政策系统;放宽市场准入,以市场机制为基础调整和重组文化经济利益关系,积极稳妥的构筑国家文化发展的文化经济利益共同体;建立国家文化安全预警系统,加强文化安全立法建设。”
一方面,我国文化有事业和产业之分。公益性文化事业与经营性文化产业协调发展,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这是文化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也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必然选择。
规划在强调文化公益性事业特点的同时,又要“坚持以市场为主导,通过完善产业政策、调整产业结构、繁荣文化市场,着力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出台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推进国产动漫振兴、数字电影基地等重大工程建设,发挥骨干企业对产业的带动作用。注重培育各类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努力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良好市场环境。充分发挥非公有制企业在资本运作、生产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的优势,鼓励和引导非公有资本进入政策许可的文化产业领域”。
相信这些政策,都是文化体制改革的一部分,其目的就是“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的,“要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文化产业“十二五”规划,高瞻远瞩,立足国内,放眼世界,将文化产业放到世界文化产业格局中去考量,帮助文化产业摆脱计划经济思维的束缚,将正常乃至超常发展文化产业。“科学评估国际文化产业发展的趋势和我国整体、各省市文化产业的国际地位,从国际和自身文化产业发展双重要求出发确定文化产业发展目标,制定既有一定前瞻性又切实可行的未来文化产业发展策略,内外统筹,加快‘走出去’步伐,扩大我国文化的覆盖面和国际影响力。”
“十二五”新意 篇3
为此,“十二五”规划中所强调“两条腿走路”的重要性就是充分反映了中国政府重视目前自己所处的发展阶段及其内在的发展规律,以及最大程度地去提升“民富”水平所需要的市场支撑能力。
改善民生
具体而言,“十二五”规划的“新意”就在于努力实现基于“科学发展观”基础上的“包容性增长”的战略。它具体表现在“改善民生”和“提升企业竞争力”这两大方面的“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上。
在“改善民生”方面,首先它是想从“三个层面上”发力来解决中国社会存在的“没有钱消费”(民“不富”)的问题。即一是想通过农村的城市化、城镇化来推进农业现代化,来建设农民生活的美好家园,从而创造出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的空间;二是通过推动区域经济发展,调整区域发展结构失衡的问题,达到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的效果;三是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其次是通过强化社会保障的功能等公共服务机制的完善和优化,来解决“有钱不敢消费”(民富而“不乐”)的问题。比如,“十二五”规划中会涉及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并正确处理好这方面存在的人民内部矛盾,以切实维护好社会和谐稳定。只有百姓各种的“后顾之忧”得到缓解,大家才会乐于使用自己宝贵的财富来改善自己生活的质量。
最后是通过发展高端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来充分激活高收入阶层在国内消费的巨大潜力,从而解决“有钱没处安心消费”(民富而“不和”)的问题。这次特别提到了发展文化产业的必要性,一方面它是提升中国社会整体积极向上齐心协力的价值观,另一方面它也能很好的满足高收入消费群对“精神粮食”的旺盛需求。如果无视这种消费潜力,那么,很有可能在贫富分化的格局中,中国过剩的流动性会走向金融投资领域,造成大宗商品通胀严重、资产价格泡沫膨胀的问题,从而不可能通过高收入群体资源的消费行为来将财富自然转移到为他们提供高质量产品和服务的低收入阶层的手中。于是,富者显富的投资行为让富者更富,而生活在一个屋檐下的一般大众会“被”生活成本日益上升的环境而逼得自己的消费变得更加“拮据”。于是,“仇富”的心态日益膨胀就很难营造出一个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市场活力”(事实上,在不“和”的社会环境下少数“富”人的“快乐”成本会大大增加!)。当然,在很多发展中国家的经验中可以看到:对高收入实行高税收的政策都不同程度导致了“官员腐败”和资本外逃的不良现象,从而使得原本“收入再分配”的公平效果大打折扣。
提升企业竞争力
另外,在提升“企业竞争力”方面,也能从“四个方面”看出国家的主攻方向:
一是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来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为此,“十二五”规划中,强调了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性;同时指出,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是让我们成为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保证。
二是深化改革开放的路线,强调科学发展观。通过构筑区域经济优势互补、主体功能定位明晰的发展思路,来提升市场经济的活力,打造“包容性增长”战略中所追求的“两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理想环境。我认为在这方面一定要重视让民营资本发挥更大的积极作用。不打破是市场垄断的格局和不重视战略产业的政策扶持,企业是没有动力去自己承担巨大的“埋没成本”来推进社会所需要的“结构转型”工作。
三是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我们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支撑。这就牵涉到中国鼓励创新的制度完善问题,比如,知识产权保护措施,技术专利制度的完善等。尽管今天社会上对“山寨市场”的就业吸收能力和社会消费意识的引导上所发挥的积极意义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但是,创新类企业承担风险的高额成本如果得不到市场应有的认可,那么,中国是很难出现世界一流品牌的企业和高端的产品,从而,也就不太可能让中国高收入的消费群体在中国的消费市场上“立足”。
四是“做强金融”服务业更好的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供重要的支撑。虽然这次在“十二五”规划中没有将“金融创新”放在特殊的地位加以强调,但是,它还是反映在规划中所强调的财税金融深化改革的内涵中。我也注意到,中央高层领导在很多场合都提出要增加直接金融在中国经济建设中的贡献比例的建议,要让银行依托不断完善的资本市场平台,做一些可持续发展的创新业务。否则,不要说金融机构的活力受到严重制约,而且会影响到上述的社会保障功能目标实现所需要的庞大金融资源的支撑问题。
总之,民富了,才有“资本”消费;大家生活上的“后顾之忧”一一得到妥善解决了,才能从消费过程中让“富裕”变成“快乐”(否则,“致富”就会成为人们心理上的负担,精神上的枷锁);而尽快营造一个“市场活力、反贪反腐、公平福利”的社会环境,则是让中国普天下大众“和睦”相处,齐心协力,奋发向上的前提条件。
诚然,“十二五”规划给我最深的印象是反复提到的“发展方式的转变”。但是,我想说的是,我们一定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尊重中国经济目前发展阶段所存在内在规律,循序渐进,扬长避短。即使我们现在已经不需要地方政府再搞过去的那种GDP增长的“锦标主义”竞争机制,但是,如果我们对“民富”的目标没有一个明确的“绩效评估”体系,那么,还是无法避免过去那种“树标兵式”的“形象工程”出现。同时,长期习惯“政策市”的中国经济也可能因为“努力目标的不确定性”而会迷失方向,或者对“民富”的价值判断的偏离而削弱了我们对“有限资源”配制的“效率”。
所以,关键一点我们还是要处理好“量”变与“质”变之间的内在关系。比如,还是要将“人均GDP的增长幅度”和“同等条件享受社会福利的程度”等衡量“民富”指标的变化,与“民乐”、“民和”等衡量“幸福”指数的变化等都纳入到各级政府“绩效考核”的指标体系中。
十二五 篇4
“十二五”期间, 我省把学前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 将其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之中, 开创了学前教育跨越发展的新局面。
实施两期行动计划 扩大学前教育资源
学前教育曾长期是我省教育发展的一块“短板”, 学前教育资源严重短缺、区域发展不平衡、幼儿教师严重不足等问题较为突出。
“十一五”末, 我省有幼儿园2407 所, 在园 (班) 幼儿38.73 万人, 学前三年毛入园率39.68%。
为解决“入园难”问题, 满足适龄儿童入园需求, 促进学前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我省先后出台了《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甘肃省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 (2011-2013 年) 》《甘肃省学前教育五年发展规划 (2011-2015 年) 》等文件, 抓住发展机遇期, 全面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 通过强化政府职能、加大经费投入、扩大教育资源、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等一系列举措推进学前教育发展。
自2011 年甘肃省第一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启动实施, 经过三年的发展, 截至2013 年底, 全省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66.15%, 共有幼儿园3141 所。其中, 公办幼儿园1613 所, 民办幼儿园1528 所, 在园幼儿 (班) 54.98 万人。
省、市、县三年累计投入28.69 亿元用于实施学前教育重大项目, 新建、改扩建城乡幼儿园1300 所。同时, 部分市县积极探索名园办分园、民办公助、强园帮弱园、集团化发展等多种办园模式, 适龄儿童入园难的问题初步缓解。
虽然我省学前教育发展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但学前教育资源城乡分布不均、农村地区学前教育资源依然短缺等结构性困难和问题依然存在。为此, 省上在2014 年又启动了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 持续推进学前教育发展。
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实施以来, 我省坚持“扩资源、建机制、强师资、提质量”并重的原则, 学前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2014 年, 投入资金5.612 亿元, 完成省政府“为民办实事58 个集中连片贫困县316 所乡镇幼儿园改造建设”任务, 实现了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乡镇幼儿园全覆盖。全省新命名18所省级一类幼儿园, 省级示范园达到51 所、省级一类园达到105 所, 优质学前教育资源有效扩大, 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70%。
2015 年, 我省又将学前教育发展与教育精准扶贫相结合, 启动实施“7+1”精准扶贫教育一揽子专项支持计划和革命老区跨越发展行动计划, 推动学前教育向行政村延伸。在集中连片贫困县和藏区分别新建幼儿园939 所、113 所, 全省58 个贫困县2000 人以上有需求的行政村幼儿园实现全覆盖。
在甘肃省第一期和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实施的五年间, 全省新建、改扩建2555 个农村乡镇和行政村幼儿园。
除新建、改扩建幼儿园外, 我省还通过增设农村小学附设幼儿园、利用富裕校舍改建幼儿园、鼓励民间力量和个人兴办幼儿园等多种途径, 扩大学前教育资源。
“十二五”期间, 部分市县通过减免税费、以奖代补等多种方式, 积极规范扶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发展。2015 年, 全省新建民办幼儿园125 所, 认定、奖补300 所农村普惠性民办幼儿园, 落实资金3185.32 万元。
过去的五年, 学前教育资源成为我省各阶段教育资源增速最快的部分。截至2015 年底, 全省在园 (班) 幼儿70.1 万人, 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75%, 比“十一五”末提高35.3 个百分点, 超过“十二五”规划目标10 个百分点;贫困地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73%, 全面实现了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55%的目标要求。
建立师资补充机制 加大教师培训力度
随着学前教育的发展, 我省学前教育硬件资源不断扩大, 园位不断增多, 但学前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与幼儿园建设速度并不匹配, 师资短缺、素质不高等问题严重制约着学前教育的协调、健康、可持续发展。
2010 年底, 全省在园 (班) 幼儿38.73 万人, 有专任教师13668 人, 生师比的配置难以满足学前教育快速发展的需要。
为确保教师队伍有效补充, 提高学前教育师资水平, 自2011 年起, 我省全面启动实施了“幼儿教师特岗计划”, 面向社会公开招录大专以上学历的幼儿教师分配到乡镇中心幼儿园任教。各地则通过公开招考、短期集中培训、转岗教师培训、置换脱产研修班等方式充实学前教育师资队伍, 提高师资水平。
同时, 西北师范大学、兰州城市学院等拥有学前教育专业的省内相关院校, 均根据三年行动计划的要求增加了学前教育的招生计划, 全省有条件的高等院校也积极增设学前教育专业。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幼儿教师紧缺、素质不高的状况。
2013 年, 第一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结束时, 我省幼儿园专任教师达到20621 人, 比2010 年增加6953 人, 教师补充渠道逐步拓宽, 幼儿教师数量得到扩充。2014 年, 全省幼儿教师数量进一步增长, 幼儿园教职工数达到37023 人, 其中, 专任教师数达到26097 人。
自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乡村教师支持计划 (2015-2020年) 》后, 我省按照教育精准扶贫的要求, 加大贫困地区师资补充力度, 按需设岗、按岗招聘、精准补充。
2015 年, 全省共招录幼儿教师5846 人。选拔3520 名高校毕业生, 采取“点对点”形式精准分配到939 所行政村幼儿园任教;招录500 名学前教育“巡回支教”志愿者到农村幼儿园任教;招录400 名“顶岗支教”志愿者到藏区幼儿园任教。
“十二五”期间, 我省不断拓宽师资补充渠道,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省政府民生实事项目、教育部特岗计划等实施效果明显, 共招录农村中小学教师32344 名, 其中, 幼儿教师10603 名。随着专任教师数逐年增长, 全省幼儿园生师比总体呈下降态势。
在加强学前教育师资培养、补充的同时, 从2011 年开始, 我省还不断加大教师培训力度, 着力提高幼儿教师专业素质。
2011 年-2012 年, 在省级财政的支持下, 全面推行幼儿园教师培训计划, 全省范围内共培训幼儿园教师19341 人。其中, 国培计划2787 人, 省级培训300 人。
在组织好国培计划的同时, 还通过幼儿园教师远程培训平台定期开展幼儿园骨干教师培训工作。
为进一步完善教师培训管理制度, 2013 年, 省教育厅出台了《甘肃省中小学教师培训学分认定与管理办法 (试行) 》, 将幼儿园教师参加培训和完成学分的情况作为教师年度绩效考核、评优晋级、职务评聘等的必备条件之一。
自2014 年以来, 我省重点加强乡村教师培训, 扎实推进“三计划两工程”和“精准扶贫教师培训三行动”, 采取送培下乡、专家指导、校本与网络研修等形式, 切实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014 年, 将民办幼儿园教师培训纳入国培计划, 通过“国培计划”项目、省培项目和各类基金会项目等, 全年共培训中小学 (幼儿园) 教师、校长、园长、教育管理人员等14.3万人次。
2015 年, 培训公办幼儿园教师、园长3600 名, 培训民办幼儿园教师、园长7750 名, 全省共培训幼儿教师18520 人次。
规范办园管理行为 提升学前教育质量
办园质量决定着学前教育发展的水平。第一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启动后, 我省不断加大力度改善办园条件, 对幼儿园进行分类管理, 分级指导, 加强对幼儿园教育教学、卫生保健、安全管理等方面的监督管理, 规范办园行为, 有力地促进了学前教育发展。
2011 年以来, 出台了《甘肃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甘肃省幼儿园保教管理指导意见 (试行) 》《甘肃省学前教育督导评估实施方案 (试行) 》《甘肃省幼儿园办园行为规范》《甘肃省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 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
全省进一步实行政府统筹协调、地方分级办园、部门分工负责、教育归口管理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全面建设学前教育联席会议制度, 及时研究、解决本地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的突出问题;多地成立学前教育指导中心, 为学前教育发展提供全面、专业的指导与服务。
为进一步促进全省幼儿园办园的标准化、科学化、规范化, 促进学前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2015 年, 我省出台了农村幼儿园基本办园标准、公办幼儿园编制标准、学前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和学前教育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三个标准、一个办法”, 投入1724.55 万元免除了57485 名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幼儿的保教费。
在提高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方面, 我省则采取了加强保育教育教研与指导、探索建立学前教育研训基地等多种方式。
成立了全省学前教育专业指导委员会, 举办全省幼儿园教师基本功大赛、幼儿园教师教育活动观摩展示、幼儿园青年教学能手评选、校地学前教育合作等一系列活动, 组织研发了 《甘肃省幼儿园快乐与发展课程资源包》《甘肃省级示范幼儿园科学保教实验课程资源包》等。
此外, 还建立了全省学前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学前教育宣传制度和城乡幼儿园对口帮扶机制, 通过举办学前教育宣传月活动、推进科学保教实验区工作、开展“小学化”现象排查等形式, 提升了学前教育质量。
十二五报告 篇5
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二、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三、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四、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五、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
针对“十二五”规划,我们要认真贯彻和实施以下方面:
一、提高思想认识,深刻领会“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的重要意义
规划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和行动纲领,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是政府履行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规划水平的高低,决定发展的快慢。要在当前错综复杂的环境中把握发展规律、找准发展方向、凸显发展重点、强化发展措施,实现科学跨越、和谐崛起,就必须立足现实,放眼长远,客观审慎地对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目标,进行准确定位和认真论证。只有站在全局的高度,以战略眼光和创新思维,精心编制符合实际和未来发展的“十二五”规划,才能确保全市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
(一)做好“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是承接“十一五”发展良好局势的需要。“十一五”规划中,我们编制了全市整体规划和15个重点专项规划,完成13个重点课题调研,建立了近300个项目的项目库。由于各项规划起点高、看得远、考虑全,五年来,开发了一大批好项目,循环经济试点载入国家、省、市各级规划纲要;20多个投资在5000万元以上的项目列入省重大项目库,100多个投资在万元以上的项目进入市重大项目库。争资工作一年一个台阶,争资1.85亿元,争资2.26亿元,争资2.86亿元,争资5.22亿元,预计今年全市争资将达6亿元,五年累计可争资18亿元,给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为即将到来的“十二五”奠定坚实基础。在这样的前提下,坚持用继承的视角审视过来的办法措施,用客观的态度总结经验教训,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今后的形势走向,编制好“十二五”规划,对保持我市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至关重要。
(二)做好“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是抢抓发展机遇的需要。未来五年,将是我市加快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和优势凸显期。从国家宏观政策看,“十二五”期间,国家将深入推进中部崛起战略,中央关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改善民生、共享发展成果的政策取向将更加凸显;从全省的发展战略看,省委、省政府深入实施“一化三基”战略,加快“两型”社会建设步伐,作为政策核心区和全省优先发展的中等城市,我市在推进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基础工作上享有独特优势。从我市发展态势看,经过多年的发展,以循环经济为主的工业体系初具规模,以规模种养为方向的农村经济更趋明朗,以屈子文化为内核的旅游业开始升温,社会事业和民生保障不断加强。如果我们认识明确、思路清楚、措施有力,编制一个富有前瞻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十二五”规划,与全国、全省和市的规划呼应好、衔接好,就可以在新一轮发展当中抢占先机、赢得机遇。
(三)做好“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是解决发展过程中突出问题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群众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但是,客观地、发展地看,我市仍然存在经济总量偏小、经济结构不合理等不容忽视的突出问题。尤其是根据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实施方案,我市无论在发展速度、发展方式,还是在发展质量上,任务都十分艰巨。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如何构建“两型”产业体系,如何形成有利于“两型”建设的体制机制,如何承接产业转移,如何争取项目支持,如何应对“前面标兵越来越远,后面追兵越来越近”的形势,都需要在编制“十二五”规划时,找准着力点和突破口。
(四)做好“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是加快项目建设的需要。近几年,我市之所以能够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主要得益于有一批好项目、大项目。当前,全市上下高度重视项目建设工作,要发展抓项目已经成为不争的共识。但与此同时,项目工作形势也发生了重要而深刻的变化。随着国家决策程序和宏观管理手段的不断完善,项目建设的科学性、计划性、规范性不断增强,大量的项目将在不同层次的规划当中予以确定,机动项目、机动资金将越来越少。随着规划约束性的不断增强,靠跑关系、靠临时行动,促成项目尤其是大项目的可行性将越来越小。把项目挤进规划、靠规划落实项目将成为今后项目工作的主要切入点。我们必须通过编制“十二五”规划,把关系未来发展的大产业、大项目千方百计挤进全国、全省和市的规划盘子。只有这样,才能使“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起到打基础、谋长远的作用,才能使“十二五”规划不再是一个束之高阁的简单本子。
二、理清发展思路,准确把握“十二五”时期发展的关键问题
市委、市政府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进军全省五强”的总体思路。实践证明,这个工作思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符合省、市的战略部署,也符合我市的实际,是我们在新的起点上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行动指南。在“十
二五”规划编制中,我们一定要深入贯彻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工作思路,努力把这一工作思路转化为加快发展的规划蓝图,做到“五个突出”:
(一)突出项目支撑作用,夯实经济社会发展基础。要紧跟国家、省投资方向,精
心筛选和编制好项目。一是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项目。要突出循环经济和节能减排、湿地保护、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农村能源、环境治理方面的项目。二是交通电力项目。要突出通乡通村公路、市级公路、乡村客运站所、旅游专线和农村电网项目。三是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要突出水域综合治理、农田灌溉等项目。四是民生保障和社会事业项目。要突出屈子文化、就业和社会保障、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体系项目。“十二五”时期,要确保全市争资30亿元,力争50亿元;开发重点项目400个,力争150个进入市级规划、60个进入省级规划、6个进入国家级规划。
(二)突出工业强市,着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是我市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十二五”规划编制要进一步明确我市工业强市战略的主攻方向,立足和挖掘特色产业和优势资源,积极探寻规模化、集群化的发展模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深化落实“一园两廊”的工业平台体系,真正发挥工业平台主战场的战略地位。进一步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按照产业入园、要素聚集的思路,加快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园区的服务功能,增强工业园区对项目的聚集力和承载力,同时,要规划好107国道和201省道工业走廊建设,不断发展规模经济,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
(三)突出现代农业,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农业是的优势所在。“十二五”规划编制要扎实践行“农村城镇化、居住社区化、农民工人化”理念,切实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要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在提高科技含量、扩大生产规模上取得实效,重点扶持已经成形的牛、猪、林、菜、稻、薯等六大特色种植养殖业发展。根据市场变化和企业实力进行调整优化,做优做特加华牛肉、蓉泰薯业、及时春金银花、长乐情甜酒、天井茶叶等龙头企业。要在培训农民、输出劳务上下真功夫,整合市内各类培训资金、项目,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大规模的农民培训,切实提高农民的科技技能、市场意识和增收致富能力。规划好农村住宅建设、公益设施建设和农村基础设施改善,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切实改变农村面貌。
(四)突出城镇建设,带动第三产业加快发展。要突出新市工业新城和沿江旅游新城的发展定位,编制好城市道路、供气、供热、排水、污水处理、生活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拓展城市空间,完善城市功能,将我市打造成长株潭
城市群及武汉城市圈的美食、休闲、娱乐及节会中心城市。要编制好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充分挖掘和利用屈子文化、江湖泊水面等特色旅游资源,促进旅游产业大发展。编制好现代流通和服务网络项目,规划城乡专业市场、综合市场、农村流通网络建设和商务信息服务工程,促进第三产业发展。
(五)突出民生保障,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社会建设、推动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方面。就业再就业、社会保障、公共卫生服务等问题,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不仅会影响社会稳定,还会动摇经济发展的根基。“十二五”规划编制必须坚持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着力推进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逐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加快构建现代教育服务体系,抓紧推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积极发展社会服务产业,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通过调查和学习,我深刻地感到: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理论创新的一个突出成果,体现了中央新一届领导集体对发展内涵的深刻理解和科学把握,对发展思路、发展模式的不断探索和创新,对我们把握大局、做好各项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坚持科学发展观已成为我们的重大国策,作为一个当代公安干警,我就学习科学发展观的收获,谈以下几点体会。
必须全面准确地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保稳定。作为公安民警,更加知道公安工作是一项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社会政治稳定的基础性工作。我们要提升职业道德水平和专业素质,提高办案能力和办案水平,提高对重大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
1、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科学发展观的前提。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纠正一些地方和领域出现的重经济指标,轻社会进步;重物质成果,轻人的价值;重眼前利益,轻长远发展的观念。我们必须在坚持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的基础上,来统筹各方面,促进全面发展。
2、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注重以人为本,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我们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的重要保证。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做好了、做扎实了,我们就能凝聚起齐心协力战胜困难、推进事业发展的强大力量。
3、制度建设是科学发展观的重心。从根本上说,树立科学发展观,要解决的是体制、制度问题。科学发展观同时也是科学的改革观。因此问题不仅在于我们“要”以人为本,“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必须着眼于
“怎样”实现这一要求。这就要靠体制改革,制度创新。但由于市场经济体制在诸多方面的不完善,因此根本的解决之道在于按科学的发展要求来深化改革,致力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法制的不断完善。
4、提高工作能力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新形势下我们尤其要具有综合分析研究的能力,能够在复杂的人物和事件中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并根据事物的发展趋势,预测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超前采取防范措施,把工作做在前面,掌握工作的主动权。公安出入境管理工作直接关系着社会政治稳定问题,近年来,由于经济转型期积聚的社会矛盾不断显露,擅自非法设立出入境中介机构、编造、倒卖伪假证明材料等问题性事件时有发生;非法入境、非法滞留、非法就业等活动俞演俞烈,严重地干扰了社会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如不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势必影响我市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而要胜任如此艰巨的工作任务,履行好国家和人民交付的神圣使命,就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
“十二五”产业嬗变 篇6
2010年8月,一条新闻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中国第二季度GDP总量一举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然而,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均对此新闻反响平平。有评论认为,从转换经济发展模式方面来衡量,中国距离世界第二还很远,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意味着中国进入了一个重要的转折期,即以“发展方式转变”为核心的第二次转型。
纵观世界局势,金融危机使国际竞争格局发生了变化,中国经济的竞争对手升级了,能生存下来的企业,只有不断创新才能生存。中国的产业转型,正在勇敢而艰难地迈出第一步。
危机之后,很多企业认识到,靠原来的资源消耗型、低廉成本型的“中国制造”产品,正在遭受着原材料涨价、劳动力成本上升、中间商压价的多重挤压,越来越难以为继。以陶瓷业为例,目前中国陶瓷年产量70亿平方米,原材料耗用量在1.6亿吨以上。据地质矿产部门估计,照目前情况发展,今后几十年内,我国多种用于建筑陶瓷生产的原材料将会枯竭。
显然,创新能力不足是中国当前产业发展的一大制约瓶颈,而提高创新能力仍然是未来中国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尽管中国的部分新兴工业领域规模上已经跻身世界前列,但是长期产业技术基础薄弱、研发投入不足等问题仍然是制约产业竞争力提升的主要瓶颈。
而实现这一目标,稳定持续的技术创新投入是重要保障。据国家发改委产业研究所关于战略新兴产业的一项调研显示,其涉及的大多数地区都表示“十二五”时期将加大对本地区重点新兴工业领域的创新投入力度,它们也呼吁希望国家层面的专项资金扶持。
3月,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正在召开,发改委有关人士宣布了“十二五”产业转型的相关亮点。其中,《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适应市场需求变化,根据科技进步新趋势,发挥我国产业在全球经济中的比较优势,发展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
中央的战略意图跃然纸上,“十二五(2011~2015)”发展规划的着力点就是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将调整经济结构作为攻坚战。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改造提升制造业。优化结构、改善品种质量、增强产业配套能力、淘汰落后产能,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调整优化原材料工业,改造提升消费品工业,促进制造业由大变强。要推进重点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布局、加强企业技术改造、引导企业兼并重组、促进中小企业发展。
车行“十二五” 篇7
我国众多行业都发出了同样的呼声:“十二五”是由大变强的关键时期, 但是如何由大变强, 不同的行业面对的具体问题不一样, 选择的路径也不同。就汽车产业来说, 大家取得的共识是:必须通过技术合作, 突破核心技术, 提升汽车产业整体水平;实现汽车产业与相关产业同步协调、可持续发展。企业携手, 精诚合作, 共同攻关, 共享成果, 难能可贵!合作如何持之以恒?正如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付于武先生所讲:“我们要不断统一认识, 不断深化对合作的理解, 不断深化合作的深度。”只有各合作方唇齿相依、荣辱与共, 我国的汽车产业才会做大做强。
共享成果, 不仅需要企业家有为企业服务、为行业服务的精神, 而且需要一个公共交流的平台, 让企业将“十一五”期间取得的“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思想创新”展示出来, 同时对“十二五”规划进行展望。从2011年第一期开始, 本刊将开辟“辉煌十一五、展望十二五”专栏, 来展示企业“十一五”成果及未来宏观发展。本期我们约请了一些专家、学者畅谈“十二五”发展, 同时对上汽通用五菱和云内动力“十一五”期间取得的成果进行专题报道, 希望其他企业也积极与我刊联系, 进行后续报道, 共享“十一五”成果, 一起展望“十二五”。
问计“十二五” 篇8
2月21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 讨论国务院拟提请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以下简称《十二五规划》) 纲要草案稿。
作为《十二五规划》纲要编制的依据,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以下简称《十二五规划建议》) 已于2010年10月18日在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十二五规划》纲要将对《十二五规划建议》进一步贯彻落实和深化、具化。
《十二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了“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要求、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站在新的历史起点, 物流企业将在国家“十二五”规划的指引下, 进入新一轮的增长周期。
转型关乎生死
近日, 应本刊之邀, 多位业内资深观察人士及企业家参与“十二五”规划对物流业影响的政策解读, 并指明《十二五规划》对于物流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指导意义。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发现, 企业非常重视此次宏观政策的出台。
“国家‘十二五’提出了中长期规划, 对企业是有一定影响, 企业肯定要把握好国家政策机遇, 对其进行学习分析。”中远物流一位不愿具名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毕竟, 企业的发展与国家政策是分不开的, 尤其是物流业, 本身就是涉及各行各业的一个复合型行业, 肯定要对国家相关的产业政策进行研判, 把握好企业下一个五年发展的战略和策略。”
浙江传化物流基地有限公司总经理姚文通对此也深有感触。他表示, 企业一定要考虑和分析国家政策和趋势, 并据此来制订自己的十二五发展规划。
《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 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 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性新特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 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 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 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 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可以说, “转型”既是《十二五规划》的关键词, 也是“十二五”期间企业的必然抉择。结合行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 多家业内知名物流企业在接受采访时, 不约而同提到供应链成本压力过大, 并且多家企业预期, 今年企业的成本压力仍将进一步上升。土地、能源及用工成本的不断提高, 国家节能减排车辆更换, 增值税扩围等诸多因素都会给市场带来一些压力, 这已在业界预料之中。
面对压力和挑战, 转型是关键。很多物流企业意识到, 转型发展才有生命力, 企业如果不能采取措施有效提高效率, 创新供应链模式, 将可能继续出现多家企业在2010年面临的“增收不增利”甚至“增收减利”的被动局面, 甚至最终被市场淘汰出局。一些物流企业提出, 网络型物流企业要继续生存下去, 关键在于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提升物流方案和运营效率, 并将“进一步降低物流成本”的传统思路转向“为客户提高供应链效率”。
与此同时, 多家物流企业认为, “十二五”期间物流业竞争格局将发生转变。本刊近期所做的一项“《十二五规划》如何影响物流业”调查问卷的分析结果显示, 60%的受访者在“‘十二五’期间物流业竞争格局的转变”问题上, 选择了“低价竞争情况有所改善, 企业要转型发展”的选项。 (详见P30《他们眼中的“十二五”》)
大新华物流有限公司总经理林林直言, 传统的价格竞争已经很难在“十二五”奏效, 企业必须转型创新。事实上, “深化转型, 创新发展”是大新华物流控股 (集团) 多年来一直坚持的重点。
姚文通则认为, “十二五”行业价格竞争的现状不可能很快消除, 但竞争方式一定符合国家的转型升级的要求, “加快转向服务的竞争, 供应链模式的创新以及网络化、信息化的竞争, 使中国经济向更高层次发展, 这已经成为必然的趋势, 因此‘十二五’不可能是简单的价格竞争。”他认为, 在这个过程中, 企业应不断思考如何优化自己的业务投资, 运作方式和业务模式, 谋求转型发展。
市场规律历来如此, 在市场化竞争的优胜劣汰过程中, 企业不得不转型发展。“行业洗牌是必然的, 良性的竞争形成的优胜劣汰, 一定有利于行业进步和社会转型升级。物流行业发展到现阶段, 也需要出现行业洗牌的调整。”一位业内专家分析认为, 行业洗牌的必然趋势, 也对企业提出了进一步做大做强的要求。
进一步做大做强
“‘十二五’期间, 公司当然会进一步做大做强, 而加大兼并重组是企业做精、做稳、做大、做强的手段和发展方式。”据林林介绍, “十一五”期间多次参与收购战略的大新华物流控股 (集团) , 已在2011年工作会议上将集团“十二五”发展定位为“超越发展”。
“公司在‘十二五’肯定会进一步做大做强, 但目前难以预期具体的扩张速度, 要根据每年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在姚文通看来, 围绕国家经济转型升级的发展要求, “十二五”的政策环境将更加有利于集约、整合、高效地创造价值, 有利于企业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 因此在“十二五”企业的内涵式增长将更多一些, 而“十一五”则有一定的机会性投资, 这种趋势在《十二五规划》中亦有所体现。
一方面, 宏观政策环境给了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的契机。《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加快发展服务业, 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坚持扩大内需战略, 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 进一步释放城乡居民消费潜力;加强现代能源产业和综合运输体系建设等等, 这些无不意味着物流业迎来良好的发展契机和政策环境。
另一方面, 政策导向也有利于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中远物流的上述负责人就此对记者明确指出, “十二五”我国扩大内需的战略导向, 意味着相关制造、航空等行业的预期增长, 这也意味着物流业的发展机会;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 国家在扶持政策上就可能有重大投入, 相关的物流服务业也有望受惠。他表示看好电子、航空及精密设备等细分市场在“十二五”期间的发展, 但同时也认为, 具体还要看国家会否对各细分市场出台相应的扶持措施。“国家宏观政策主要是指明发展方向, 目前具有可操作性的具体政策出台较少, 期待有关部门能尽快出台具体的落实政策。”
据林林分析, “十二五”期间公司将借力虚拟经济, 实现超越发展。他认为, 虚拟经济领域会产生新的细分市场机遇, “十二五”更多的机会在于现代服务业中的虚实结合, 即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结合, 其中包括电子商务及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应用。据他透露, 公司在市场拓展上已经有了具体的方向, 模型也已搭建完毕, 从过去半年的执行情况来看, 效果是不错的, 但目前不便对外公布。
一组调查数据足以说明“十二五”物流企业做大做强的紧迫感。在本刊此次调查中, 其计70%的受访者提出, “十二五”计划收购公司或主动寻求资本战略合作。同时, 有65%的受访者认为物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将在“十二五”期间得到进一步改善, 行业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发展契机。
低碳物流已经开始
在本刊所做的上述问卷调查项目中, 有30%的受访企业已经在低碳物流上有所投入或制订了相应的低碳计划;另有25%的受访者认为, 践行低碳物流是企业的社会责任, 企业应尽全力为之。“低碳是物流企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之一, 但不是其社会责任的全部内容。”林林对记者说。
据了解, 中远物流在“绿色”供应链服务上, 许多资金投入与直接效益不成正比。对此, 中远物流总经理叶伟龙表示, 一个大型企业, 要是着眼长远的战略发展, 就不应为眼前利益而回避。“绿色供应链的价值是长远的, 绿色供应链服务是走向国际, 参与国际竞争的通行证。”中远物流的海外分公司参与了很多大的国际投标, 往往做很多承诺书, 其中必有一张对环保的承诺书。反之, 中远物流如果没有这些, 就可能被国际竞标项目拒之门外。
另外一些企业对于低碳投入的态度则非常务实。“在低碳物流方面的投入成本要控制在一定的营业额比例内, 最好是投入会有相应产出, 企业不会主动去做不赚钱的事情。”多位接受调查问卷的物流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
林林认为, 作为物流企业, “十二五”中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节能减排。而大新华物流早已着手此方面的探索实践, 具体包括新型工具的使用推广, 管理模式的创新, 救援、保障等方面的平台均已初见雏形。而在成本投入上, 由于物流行业跨度广, 根据不同业态会有不同的成本投入。比如, 推广一种新的低碳运行模式就不会有太大的投入, 而如果是运输工具的更新或新型燃料的使用, 可能就需要进行一些成本投入。
“事实上, 物流具有低碳环保的天然属性, 因为物流本身是一种集约的服务模式。”他向记者举例说, 第三方物流企业整合其他生产性、流通性企业的物流业务, 降低了全社会的车辆空驶率, 减少运力浪费, 这本身就是一种低碳行为, 就已经实现了节能减排。
顺丰速运的一位负责人则提出, 物流与低碳之间的结合需要国家层面的政策引导。例如, 在快递业, 包装物的用量非常大, 引进循环包装或是采用环保资源能在很大程度上实现节能减排, “相信企业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 也希望与国家经济命脉联系在一起, 但是如果有对应的政策措施进行引导, 相信企业就能更好的响应低碳号召, 将低碳落实到物流企业的实际行动中去。”
除了上述几方面因素之外, 有业内专家指出, 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启动, 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 资源环境压力的加大以及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的加快建设等四方面因素, 也成为物流业“十二五”发展必须考虑的重要命题。
《十二五规划建议》与物流业相关的内容节选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加快发展服务业, 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坚持扩大内需战略, 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 大力发展服务业和中小企业, 增加就业创业机会。要加强市场流通体系建设。
推进农业现代化,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加快发展设施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流通业, 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
发展现代产业体系, 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加快发展服务业。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 调整税费和土地、水、电等要素价格政策, 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和体制环境。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加强现代能源产业和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发展海洋经济。坚持陆海统筹, 科学规划海洋经济发展, 发展海洋油气、运输、渔业等产业。
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提高资源产出效率为目标, 加强规划指导、财税金融等政策支持, 完善法律法规, 实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 推进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循环经济发展。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完善土地管理制度, 强化规划和年度计划管控, 严格用途管制, 健全节约土地标准, 加强用地节地责任和考核。
National Twelfth FiveYear Plan
As the basis of making National Twelfth Five-Year Plan, Advice on Twelfth Five-year Plan was examined and passed at the 5th plenary session of the 17th CC plenum on October 18, 2010.Advice on Twelfth Five-year Plan put forward guiding principles, basic requirements, main targets and key tasks of economic society development during the twelfth five years.Standing at the starting point of the history, under the guide of National Twelfth five-year plan, logistics enterprises will enter the next new development cycle.Advice on Twelfth Five-year Plan puts forward that taking speeding up to transform pattern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s the mainline is the only way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It is a great social change in the economic area to speed up the transformation of pattern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to achieve the allembracing, balanced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promote industrial structure, f a c i l i t a t i n g b e t t e rdevelopment.
The Twelfth FiveYear Plan in Their E y e s
Since Advice on Twelfth Five-year Plan was passed at the 5th plenary session of the 17th CC plenum on October 18, 2010, logistics enterprises have made respective predictions and evaluation on development situation and environment in the next five years and some of them have made their own development plans during the next five years.Facing the second tran sformation of China’s economy, how insiders of logistics industry consider the plan?Dozens heads of logistics enterprises have been investigated with questionnaires by China Logistics&Purchasing Magazine for one month or so.As a service industry, logistics is, doubtlessly, a comprehensive industry and linked tight with all other industries.Most of entrepreneurs, who conducted questionnaires, express that the Twelfth Five-Year Plan will bring strategic significance to the logistics industry.
Difficulties in Building Logistics Circle around Beijing
涂料行业“十二五”规划 篇9
产业政策发展规划
(一) “十二五”面临的发展环境
1.市场环境
我国涂料行业在大的经济背景和政策背景下, 市场形态变化及其特点主要包括:
(1) 市场需求日益品牌化;
(2) 市场需求已从一般的产品本身赋予的价值向两极延伸;
(3) 企业风险防范和决策机制的建立;
(4) 企业的战略调整和战略布局加速;
(5) 内需的涂料市场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6) 原材料的影响成为涂料行业发展高端产品的重要因素。
2.政策环境
涂料行业属于加工服务业, 它与原材料供应商及涂装工艺和涂装过程控制密切相关, 其上下游的变化直接影响行业的发展。2001年开始, 我国进入WTO, 经济全球化和市场国际化的步伐加快, 使我国涂料行业面临全新的竞争和发展环境。同时国民经济持续保持7%~9%GDP增长, 为涂料行业的发展带来动力。涂料行业产量和销售额的增速在高速成长的房地产、汽车、船舶、重防腐、家电等行业的推动下, 其增长速度高于平均GDP的增长速度, 中国涂料行业进入发展的快车道。
(二) “十二五”发展目标
涂料行业服务的产业面广, 所谓“关键技术和原材料”涉及的领域较多, 在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政策前提下, 坚持可持续发展和“低碳经济”的要求, 结合“涂料行业‘十一五’科技创新纲要”和从2009年开始的行业调研的初步结果, 提出“十二五”涂料行业发展建议。
1.产量预测
“十二五”期间国内经济仍将保持较高的速度发展, 涂料行业受下游工业和民用两方面的需求影响, 预计将保持年均10%的增速增长, 产量将由2009年的755万吨, 增长至2015年的1200万吨。
2.结构调整的重点和方向
鼓励符合标准的环境友好型涂料生产 (水性木器、工业、船舶涂料, 高固体分、无溶剂、辐射固化、功能性外墙外保温涂料等环境友好、资源节约型涂料生产) ;鼓励单线产能3万吨/年及以上、并以二氧化钛含量不小于90%的富钛料 (人造金红石、天然金红石、高钛渣) 为原料的氯化法钛白粉生产。
限制新建硫酸法钛白粉, 铅铬黄, 1万吨/年以下氧化铁系颜料, 溶剂型涂料含异氰脲酸三缩水甘油酯 (TGIC) 的粉末涂料生产装置。
科技发展规划
(一) “十二五”战略目标
1.环保、节能目标
全面推进涂料水性化, 高固体分醇酸涂料份额提高20%;履行相关国际公约, 禁止溶剂法氯化橡胶生产和替代, 禁止使用DDT、TBT等有机锡防污漆;全面推动钛白粉、氧化铁颜料清洁生产工艺评价指标体系, 促进以高品位 (大于80%) 钛原料氯化法钛白粉生产工艺;单位综合能耗下降20%。
2.创新、标准目标
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重大成果国家级奖3~5项;开发高性能涂料, 开发特种用途无机颜料;开发国家重点工程用涂料, 如大飞机、大船和高铁;申报有价值的中国和外国专利100项以上;完善标准体系建设, 推行国家、协会、企业标准的配套体系。
(二) “十二五”重点发展方向
1.应用基础和科学原理研究
涂料成膜动力学过程, 流变行为及结构变化研究;固化反应过程调控的研究;涂料配方试验设计的科学化、规模化及自动化, 利用好计算机的高速、筛选和客观功能;极端腐蚀环境中长效高性能防腐涂料及新防腐原理研究, 如高温、高酸性环境;紫外光固化涂料厚涂层和颜料化后新固化机理, 复杂形状底材的复合固化机理研究;纳米材料改性涂料原理和作用机理的研究;涂料、无机颜料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 拟由行业和高校合作办学, 培养高素质的研发人才。
2.高性能、节能、环保及功能性涂料及无机颜料的研究
水性汽车涂料、水性防腐涂料、水性木器涂料、水性集装箱涂料等技术性能和涂装工艺性的匹配的研究, 配套树脂和助剂的研究;紫外光固化涂料厚涂层和复杂形状底材的复合固化机理的研究;以功能性涂料为饰面的外墙外保温技术的研究;高效节能大型硫酸法钛白废酸浓液装置和工艺的研究;硫酸法钛白粉清洁生产集成技术的研究;氧化铁颜料生物法氨氮废水处理技术的研究和推广;达到修复如旧的文物保护涂料及其保护原理的研究;大飞机、大船及高铁用涂料的研究。
环保发展规划
(一) 规划总体目标
在2009年基础上, “三废”总体减排10%, 能耗减少20%, 物耗减少5%。
1.全面推进涂料水性化, 高固体分醇酸涂料份额提高20%。
2.履行相关国际公约, 禁止溶剂法氯化橡胶生产和替代, 禁止使用DDT、TBT等有机锡防污漆;开展环境友好型涂料如高耐候性粉末涂料、UV固化在水性涂料、粉末涂料和汽车涂料涂装中应用;涂料与无机颜料的循环经济建设等项目。
3.全面推动钛白粉、氧化铁颜料清洁生产工艺评价指标体系, 促进以高品位 (大于80%) 钛原料氯化法钛白粉生产工艺。
4.单位综合能耗下降20%。以功能性 (反射性隔热、耐候) 涂料为饰面的外墙外保温技术。建筑物耗能占总耗能的28%以上, 国家新标准要求建筑物要降低能耗35%以上, 该项技术开发目标既要达到国家标准要求, 又要符合环保安全 (阻燃性) , 性价比合理, 应用市场广阔。
(二) 行业环境保护的重点任务
1.水污染防治的任务
与各级政府配合, 在行业内宣传与贯彻国家技术监督总局发布的《涂料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使规模以上的涂料与颜料企业的废水治理率达70%以上;
依据国家发改委新修订颁布的“涂料制造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 (试行) ”, 在大中型涂料骨干企业建设中清洁文明生产工艺占60%以上;
整合、完善与推广涂料企业工业废水零排放技术;
氧化铁、钛白颜料生产过程的废酸、废碱得到治理和综合利用;进一步整合、完善与推广氧化铁颜料工业废水中氨氮处理技术。
2.大气污染防治的任务
在规模以上的涂料企业70%以上的工业粉尘得到治理;
溶剂型涂料全密闭一体化的新工艺在骨干企业中推行40%, 减少有机溶剂的挥发与污染;
规模以上的氧化铁颜料与钛白粉生产企业的工业粉尘、工业废气得到治理;
开发涂料与颜料制造过程废气治理新技术。
3.固废污染防治的任务
规模以上的涂料企业的80%以上的固废得到治理;
无机颜料制造业产生的废渣基本得到处理, 初步建立起循环经济体系。
标准发展规划
“十二五”期间涂料标准化工作将在环保标准、能耗标准、准入标准、产品标准等重点领域做好行业的标准化工作。
1.管理办法
制订《涂料行业管理办法》, 以促进国内涂料市场合理竞争, 加强企业社会责任;
对涂料行业危险货物进行分类。
2.环保标准
“十二五”期间, 将制订一系列污染物排放标准, 包括涂料VOC排放标准、涂装污染物排放标准 (分为汽车、家具、家电等) 、氨基树脂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助剂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氧化铁行业氨氮污染物排放标准、无机颜料 (如铅铬颜料等) 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
3.能耗标准
“十二五”期间, 将针对涂料、树脂及以钛白粉为代表的无机颜料生产过程制订一系列能耗标准, 其中在涂料方面涉及溶剂型、水性涂料、粉末涂料。在树脂方面制订树脂能耗标准, 规范以醇酸树脂为代表的高温树脂生产能耗和以丙烯酸树脂为代表的低温树脂生产能耗。在钛白粉生产方面, 分为硫酸法和氯化法两类, 其中硫酸法又包括锐钛型与金红石型两个套系。制订“钛白粉行业能耗标准”和“氧化铁颜料行业能耗标准”。
4.准入标准
制订《涂料行业准入条件》 (分为水性涂料、溶剂型涂料与粉末涂料三套体系) ;
制订《涂料行业管理办法》, 以促进国内涂料市场合理竞争, 加强企业社会责任;
在无机颜料生产方面, 将制订《氧化铁行业准入条件》, 而《钛白粉行业准入条件》“十二五”期间即将实施。氧化铁颜料和钛白粉行业将实施生产许可证制度。
5.产品标准
针对一系列国家新兴产业, 制订一批有针对性的涂料质量标准, 涉及风力发电、高速铁路等行业。
制订“水性陶瓷涂料”产品质量标准, 修订立德粉产品质量标准《GB/T1707-1995立德粉》规范涂料行业的发展。
“十二五”广东要“幸福” 篇10
“十一五”期间,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 面对超强台风、特大暴雨洪涝、低温雨雪冰冻等自然灾害的严重影响, 广东始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全面实施《珠三角规划纲要》, 大力推进“三促进一保持”, 在科学发展轨道上迈出新的可喜步伐。一是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10年广东生产总值达45473亿元, 比上年增长12.2%, 是2005年的2倍, 先后超过新加坡、香港和台湾。人均生产总值达46821元, 折合近7000美元, 进入中等收入国家地区行列, 在2007年提前三年实现比2000年翻一番的目标。二是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2 0 1 0年三次产业结构为5.0∶50.4∶44.6, 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 现代农业稳步推进, 产业结构高级化和适度重型化明显, 现代产业体系初具雏形。三是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珠三角经济一体化取得实质性进展, 广珠城际轨道开通、广佛地铁联通运营, 公交IC卡实现五市互联互通。东西北地区多数经济指标增速快于全省, 生产总值占全省比重从2 0 0 5年的20.2%提高到21.2%, 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成效显著。四是人民生活明显改善。五年共投入改善民生、基本公共服务领域财政资金9673亿元, 年均增长22.3%, 财政对民生投入占一般预算支出比重从40%增至57.2%。2010年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23898元和7890元, 增长10.8%和14.2%, 年均保持两位数增长,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3.15∶1缩小为3.03∶1。
今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 “加快转型升级, 建设幸福广东”的号角已经吹起, 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辛亥革命100周年也为世人瞩目,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望取得新突破。我们要立足“十一五”发展基础, 再接再厉, 推动全省的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 为“十二五”开好局、起好步狠下功夫。一是要积极扩大内需, 切实改变外部需求过高, 内部消费增长缓慢的状况, 积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 加快外经贸战略转型, 完善内外需协调拉动、消费投资相互促进的增长格局。二是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坚持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集成创新、原始创新并重, 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 着力攻克核心关键技术, 推动经济发展向创新驱动转变。三是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认真落实《珠三角规划纲要》的各项部署, 既要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的扶持力度, 提升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的质量和效率, 也要进一步明确和完善珠三角核心区域的定位和功能, 加快推进广佛肇、深莞惠、珠中江一体化进程。四是要抓好节能减排工作, 缓解资源环境压力。要以发展低碳经济为契机, 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积极调整产业结构, 淘汰落后产能, 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 加快构建清洁型、节约型的现代产业体系。五是要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不断加大民生投入。要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 逐步健全覆盖城乡、功能完善、分布合理、管理有效、水平适度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加大各项民生工程的投入力度, 切实解决民生的焦点、热点和难点问题, 将民生问题摆在优先解决的位置。
展望“十二五”, 广东将围绕“加快转型升级, 建设幸福广东”这一主线, 全面推进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关键领域的各项改革, 民生福祉将显著改善, 广东必定能在科学发展、先行先试的体制创新上继续走在全国前列。
谁的“十二五” 篇11
规划开篇即言简意赅地指出,“卫生信息化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重要支撑和保障。加强卫生信息化建设,对于方便群众就医,规范医疗服务行为,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和效率,降低医药费用,缓解看病难、看病贵,促进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具有重要意义。”
卫生信息化史无前例地“登堂入室”,成为国家卫生事业“十二五”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我国卫生信息化发展史上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有望从根本上改变国家对卫生信息化投入严重缺位的基本状况。
时光回溯到五年前,在国家卫生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中,我们找不到关于“信息化”的只言片语;如今,洋洋洒洒数千言的卫生信息化“十二五”规划,不仅充分肯定了信息化的地位,更对今后五年我国卫生信息化建设的基本蓝图进行了全面描述和具体部署:“2015年,初步构建全国卫生信息系统基本框架,加强信息标准化和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整合资源,逐步实现统一高效、互联互通,逐步建立可共享的健康档案与电子病历基础数据资源库,为全国30%的人口办理健康卡和建立符合统一标准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全国所有三级医院为每个就诊患者建立符合统一标准的全内容电子病历数据资源库;三分之一的二级医院建立符合统一标准的部分内容电子病历数据资源库。”
与之相适应,一些卫生信息化先行和经济发达省份,闻风而动,纷纷同步制定了结合当地实际的卫生信息化“十二五”规划。
事实上,2010年卫生信息化建设已经呈现出了快速井喷的发展态势,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系统和以电子健康档案为核心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都已遍地开花,其基本特点表现为由点及面、由一线城市向二三线城市蔓延,由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扩张的局面。越来越多的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医疗机构意识到,应该抓住机遇,以信息化支撑医改各项工作,提高效率,改善服务,提升决策水平。
“卫生信息化的春天来了!”“卫生信息化即将进入战略发展机遇期!”业内很多专家纷纷发出如此感慨。政策引导、领导重视、财政投钱,正在将卫生信息化推向新高潮。
共同欢呼:不曾有过的“大机遇”
“十二五”规划带有国家配套资金的支持,有望从根本上改变国家对卫生信息化投入严重缺位的基本状况。换言之,卫生信息化有望从整体上告别资金极度匮乏的年代,打一个漂亮的“翻身仗”。
“对于‘十二五’,我想做出两个基本判断:一是战略机遇期;二是服务模式转型期。”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医疗事业部主任于广军如是说。
为什么叫战略机遇期?于广军进一步解释说:“首先是政府重视,把医疗卫生提到民生和公共产品的高度;其次是需求旺盛,患者、医生、政府管理部门对信息化的要求都越来越高;三是投入增加,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财政和发改委都对卫生信息化非常重视,2010年中央财政投入27亿元用于卫生信息化建设,这个投资规模是前所未有的。”
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主任孟群介绍,在国家层面,卫生部根据国家发改委的要求,在充分借鉴国内外经验的基础上,研究提出了“十二五”期间卫生信息化建设“35212”的总体框架,即建设国家、省和地市3级卫生信息平台,加强公共卫生、医疗服务、新农合、基本药物制度和综合管理等5项业务应用,建设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等2个基础数据库和1个专用网络,加强信息标准和信息安全两项工作。
在省(市)级层面,各省(市)也都在制定本区域的卫生信息化“十二五”规划,而且都突出了自身的特色和亮点。
北京市在其卫生信息化“十二五”规划中提出了“一二三工程”。据北京市公共卫生信息中心副主任王晖介绍,“十二五”期间北京卫生信息化的主要任务是建设“基于北京市居民健康档案的医药卫生信息化工程”,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一个网络、两级平台、三个基础数据库”。
上海市则提出了“两个任何”的响亮目标,即“任何一个上海市居民,到任何一家医疗机构就医,诊疗健康记录都可以得到有效共享,同时电子健康档案实现自动更新和实时变动。”于广军还介绍了“十二五”期间医联工程的三个重点项目:一是医联扩展项目,要把医院范围从23家扩展到34家,覆盖上海市所有三级医院;在覆盖内容上,除了处方、检验检查等,还要把心电图纳入进来,并建立一个临床路径知识库和模板。二是移动医疗项目。三是基于医联平台的自助就医服务项目,实现从单个医院服务到联网医院的跨医院服务。
浙江在全省卫生信息化“十二五”规划中提出,要打造“感知健康、智慧医疗”工程,以居民个人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为基础,以“一卡通”为纽带,建立省、市、县三级健康信息服务平台;构建以省级医院为龙头、市县医院为骨干、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新型网络医疗服务平台。
广东省则提出“1248智慧健康工程”。广东省卫生统计信息中心主任李奕明对其做了进一步解释:1张网,即全省医疗卫生专网;2级平台:省、市二级平台;4个“行动计划”:“院院通”行动计划、“健康一卡通”行动计划、“绿色医院”行动计划、“电子病历”行动计划;8大系统:综合管理、电子健康档案、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农村卫生、社区卫生、新农合、基本药物。
南京市正在热火朝天地搞“一卡通”就诊。据南京市卫生信息中心副主任殷伟东介绍,目前,南京已经选择了6家医院推行就医“一卡通”。南京市妇幼保健院作为首家试点医院率先实现市民卡在医院的就诊功能,接下来还将陆续为市民卡用户开通医疗自助服务功能(挂号、缴费、打印检查单、查询既往记录、电子钱包、预约挂号等)。
在医院层面,各大医院也都制定了本单位信息化建设的“十二五”规划。据武汉同济医院计算机中心主任张晓祥介绍,“十二五”期间同济医院在信息化方面的投入将有两亿元的规模,主要任务是打造三个层面的平台:一是基础楼宇管控信息平台,包括监控、门禁、能源计量、温度调控、数字化手术室等;二是业务平台,整合各个信息系统,如电子病历、PACS、LIS、物流、质量安全等业务系统;三是管理决策平台,该平台的基础数据来源于前两个平台,重点是解决数据的决策分析,同时也包括一些管理业务系统,如OA、医教研系统等,各个职能科室的管理系统都在这个平台上,该平台涵盖了外网、办公网、业务网。
在我国卫生信息化领域一直保有强势地位的军队卫生系统,一个五年乃至十年的中长期卫生信息化构想也已成型并付诸实施。
顶层设计:理想与现实落差怎弥合
困扰卫生信息化前行的标准化之路依然漫长。“标准化是信息共享的必由之路。单纯的交换技术解决不了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共享,只有标准化才能实现‘3I’:Interchange(互交换)、Interoperability(互操作性)、Integration(整合)。”王晖如是说。
《规划》中多个地方提到“标准”与“顶层设计”:比如,《规划》首先分析了我国卫生信息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其中第一条就是“缺乏顶层设计和信息标准,信息孤岛和信息烟囱问题突出。医疗机构内部的信息化功能强,但医疗机构之间的总体协同效果差。标准化建设薄弱,纵向卫生业务系统的功能强,信息系统之间缺乏信息共享和业务协作机制,系统之间信息不能互通。”
总体思路是:“加强顶层设计,统一标准规范、整合信息资源、实现互联互通。”
在重点任务中,加强标准化建设成为“八大任务”之一:“以解决互联互通、信息共享问题为切入点,重点加强卫生信息标准体系建设。借鉴相关国际标准,制订符合我国卫生服务体系架构和业务活动实际的卫生信息参考模型、共享电子文档信息模型。完善卫生信息数据集标准与共享电子文档规范;制定重点业务信息系统技术规范、信息安全与个人信息隐私保护规范;以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两大基础数据资源库建设为重点,制定卫生信息标准测评指标体系及标准符合性测试规范,开展标准化测试工作。”
在推进步骤中,第一阶段(2010年〜2011年)就是要加强标准与基础建设。具体内容是:“加强卫生信息标准研发,完善居民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基础框架和区域卫生信息共享平台的基础标准体系。”
2010年11月15日,卫生部在上海召开全国卫生系统行政业务领导参加的信息化现场交流会。尹力副部长提出要借鉴国际卫生信息化的经验,“把标准化工作作为卫生信息化的重要内容,以典型引路,加以推广。”尹力还举了美国的例子,美国一直将标准化作为卫生信息化的重要内容,因为其IT系统的标准化程度不高,医院不同系统由多个公司开发导致信息共享困难。美国通过171个退伍军人医学中心构建了医院管理信息系统,国防部和州属医院共享退伍军人的信息,起到了典型引路的作用。
没有人可以否定标准的重要性,但是标准化的道路也确实异常艰难。有业内人士称:“实用化的标准对我们来说更加具有价值,标准不需要太繁琐了。HL7明显不适合中国,因为该有的没有,很多不用的一大堆。标准的制定需要一个真正的专家队伍,这些专家应该来自参与广泛实践的医院的各个部门,当然也包括IT厂商的参与。”
2009年4月新医改方案启动后,卫生部紧锣密鼓地推出了一系列标准和规范。如何将这些纸面上的标准和规范落地?如何将其转变为各地卫生行政机构、各医疗机构的真实系统?如何将其转变为各IT公司的真实产品?它们对于医疗机构和IT厂商的影响力恐怕还要画上一个问号。诚然,标准的落地是一个过程,IT公司根据标准进行的产品研发也是一个过程,如何实现标准化,卫生部应该更有作为,不仅出台相应的标准文档,更应扶持甚至主导研发、推广符合标准规范的产品。标准不能脱离软件,在卫生信息化的标准化道路上,“军字一号”堪称是一大典范,当前推行电子病历系统,应该从中找到值得借鉴的思路和做法。
有专家认为,这些标准和规范的可操作性不强,而且标准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根据技术和业务发展进行不断更新和维护。张晓祥表示:“标准是有更新的,卫生部会根据各地的意见反馈对标准进行修订,然后进行版本升级,比如1.0版、2.0版等。针对整个标准体系的维护,卫生部也在立项,确保实现良性循环。”
在标准的推广上,张晓祥做了个形象的比喻:“现在的卫生信息化好比是万马奔腾,而标准是由其中几匹马写出来的,要把标准规范到所有马的时候难度自然是非常大的,因为每匹马都有自己的想法。所以,必然需要一个逐步磨合的过程,不能强制。”
另一方面,与“标准”具有同样分量的是“顶层设计”,但是关于顶层设计目前还是说得多、做得少。“现在,卫生行业上下对‘要进行顶层设计和区域卫生信息资源规划’都很认同,但是又都认为找不到好的方法。”广州市卫生局信息中心王小明如是说,“如何让‘区域卫生信息资源规划和顶层设计’不成为空谈,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
王小明主张:“可以对本区域内所有的医疗卫生业务进行分类,对业务过程中产生的信息进行分类,并将这些业务和信息根据有关的法律法规、业务规范以及医疗卫生改革的方针政策进行整合,最后提出具体的顶层设计。但这是一项很细致而且工作量很大的工作,不仅要求区域的主要领导人重视这项工作,指派有专业水平的内行牵头,组织有关的专业人员(既精通业务又懂信息化)成立项目小组,还要立项、投入专项资金,组织人员潜心对大量的数据进行研究,才能做好这项工作。”
“区域卫生信息化,应该先做区域卫生信息资源规划,先做标准化,指望ESB(企业数据总线)、SOA(面向服务的架构)等纯IT技术包打天下是行不通的。”王晖认为,“顶层设计不仅仅是做规划,应该是由信息工程理论指导。顶层设计应该是政府主导的,落地和具体实施在卫生行政部门信息化主管部门。顶层设计不能完全依赖厂商或咨询商来做。如果我们自己都不明白该干什么,指望厂商或咨询商搞清楚、弄明白,是不可能的!”
资金:不差钱但部门争利太多
国家对卫生信息化的投入力度有目共睹。就在前不久,财政部安排2010年新增加中央转移支付地方专项资金119亿元用于支持医改工作,其中27亿元直接用于卫生信息化建设。但实际情况也未必如此乐观,各地尤其是基层医疗机构在信息化资金的申请和保障上仍有很大隐忧。
一是政府能否持续投入。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主任孟群表示,“正在加强与国家发展改革委的协调与沟通,争取将卫生信息化建设纳入‘十二五’国家重大信息化工程建设规划。”可以看出发改委对卫生信息化的重视,这也必将在一定程度上确保政府对卫生信息化的持续投入。
二是资金如何科学有效地分配。政府划拨的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开展卫生信息化建设试点工作,发挥典型引路作用。在《卫生信息化“十二五”规划》的推进步骤中,第二个阶段(2010年〜2013年)的重点就是以点带面、逐步推进。尹力副部长在11月15日于上海召开的“全国卫生信息化工作交流会议”的讲话中提到:“要注意整合卫生信息化的需求和资源,建立各方广泛参与的机制,上下一致、各方联动,合力推进卫生信息化建设,避免走弯路和造成资源浪费,发挥卫生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的最大效益。”
据业内人士称,在之前的27亿元专项资金的分配过程中,很多省市都在以各种理由“争抢”资金,希望自己能分得一杯羹。27亿元中有很大一部分投到中西部地区的乡村卫生室,对此,也有业内专家表示有疑虑:“一是乡村卫生室人员的IT技能有待培训;二是我们恐怕还没搞清楚要从乡村卫生室抓取哪些数据。”
钱多了,抢钱的也多了。不少利益链条纷纷启动,都想在新医改的浪潮中捞点油水,于是抢课题、忽悠事、炒概念、画大饼、拍胸脯的事情屡见不鲜。比如说抢课题,谁能拿到课题并不是靠课题本身,而是要仰仗“课题公关”,这已经成为严重侵蚀学术科研和创新工程的潜规则。与信息化相关的课题审批同样难以独善其身。
如何把钱花在刀刃上、避免浪费和不公,是对资金分配的重大考验。
三是投入渠道单一。国家发改委高新司吴珏处长曾表示:“卫生行业信息化建设投资目前主要还是依靠政府部门,短期看会有问题,尤其是欠发达地区营运有问题,难以贴近群众实际需要,需要调动社会资源。”2010年11月26日,国务院办公厅专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意见》,从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准入、执业、监管和发展四个方面明确了相关政策措施。而且,中央财政已下拨补助资金5.5亿元,专项用于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办医,这对于民营医疗机构及其信息化无疑是一股春风。但也有人称,在更为细化的配套措施出台之前,投资者可能仍会观望。
组织保障:业务与IT不再“两张皮”
2010年,武汉同济医院在院办下增设了信息管理科这一部门,编制3个人,负责医院信息化的整体协调、规划和需求调研。信息管理科与张晓祥领导的计算机中心共同推进信息化工作,计算机中心主要还是提供技术保障。
为什么要成立信息管理科?“计算机中心是一个技术保障部门,在跨部门的协调力度上总感觉还不够大,我们都认为,有必要在院办成立一个部门来对全院信息化工作进行总体把握和协调。院办的协调力度更大,因为它代表院长。”张晓祥表示,“一年尝试下来,两个部门配合得很好,相互之间能够呼应。其实国外医院也有类似的机构设置,翻译过来叫信息策略管理委员。”
卫生部对行业信息化工作的组织运行模式也在发生重大变化。卫生部办公厅、医政司、规财司等多个部门都参与到信息化建设中来,它们的工作格局是:由办公厅牵头,协调各业务司局明确需求、制定规划;由规财司提供资金支持;由统计信息中心提供技术支持。
摆在卫生行业信息化组织机构面前最急迫的任务,当然是有效协调各方积极性,既明确责权,又能有机衔接,真正做到一个声音、一套体系。否则,将对各级医疗卫生主管部门和机构推进信息化带来很大困扰。
有了组织之后,紧接着是“人”的问题。信息化人才在卫生行业长期不受待见,已成为医疗卫生行业IT部门从业人员的集体伤痛。
“组织机构建设滞后,专业技术人员匮乏,专业技术机构建设存在职能定位不清、资金缺乏保障、人才吸引力不足等问题。卫生信息化专业队伍从数量和质量上尚不能满足卫生信息化建设的需要,缺乏既懂卫生业务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规划》开始正视这一现实问题。
在《规划》的重点任务中,有两条专门针对机构与人才问题:“提升卫生机构信息化水平,提高卫生队伍信息技术水平。提高医疗卫生工作人员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推进各类医药卫生院校普遍开设卫生信息化相关课程,有计划地开展信息技术普及教育并列入岗位技能达标考核。”
在《规划》的保障措施章节,针对机构和人才问题分别提出要“加强国家、省、地(市)和医疗卫生机构的卫生信息机构队伍建设。”“加强信息化人才培养与科研工作。研究制定卫生信息化人才培养战略,扶持一些有条件的院校建设医学信息学人才培养基地,培养具有医学和信息学双重背景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大力抓好卫生信息化知识、技能培训和普及工作。建立持证上岗、业务考核和职称考核制度,促进信息化专业人才能力提高。”
在省、市级层面,当前省、市级卫生行政部门大都建立了卫生信息中心,但普遍面临编制紧张的情况。如何对其进行科学设置?职能如何界定?如何加强其信息化建设能力?在医院层面,医院大多设置了“信息科”、“信息中心”这样的机构,但是信息科的级别却不一样,普遍感觉“协调力度不够”,所以有业内人士强烈呼吁:“医院信息科是职能部门,参与医院管理,而不只是技术支撑部门!”医院院长们也将日益面对这样一个问题:CIO是水电工呢,还是自己的左膀右臂?
图注:患者在使用自动查询终端
武汉同济医院计算机中心主任张晓祥:“现在的卫生信息化好比是万马奔腾,标准的落地需要一个逐步磨合的过程,不能强制。”
每周卫事
卫生部发布《基于电子病历的医院信息平台建设技术解决方案(1.0版)》
为配合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推进以电子病历和医院管理为重点的医院信息化建设,促进医疗卫生领域业务应用系统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卫生部在发布《电子病历基本架构与数据标准(试行)》(卫办发〔2009〕130号)的基础上,组织编制了《基于电子病历的医院信息平台建设技术解决方案(1.0版)》。(来源:卫生部网站)
北京将成立医管局
3月28日,北京市副市长丁向阳表示,成立医管局是北京市医改要走的第一步。该局将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医院的基础管理、分级管理和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设。据介绍,北京医管局将对北京市属22家大医院实行人财物和运行的统一规范管理,推进医院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的提升,优化医院工作流程和服务流程,实现医院医疗服务行为的规范化、专业化与精细化管理。
建立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实现政事分开,是北京市医改第二步的内容。另外,从今年开始,北京将力争5年完成居民电子病历建设,对遏制大处方、滥用抗生素、规范医疗行为发挥积极作用。(来源:中新网)
东华与IBM共同举办“公立医院改革信息化深入应用研讨会”
3月25日,东华软件股份公司与IBM公司共同举办了“公立医院改革信息化深入应用研讨会”,北京及周边地区医院管理及信息化专家参加了研讨会。
迈进“十二五”开创新辉煌 篇12
“十一五”期间, 在行业人士的共同努力下, 我国的畜牧业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并进入到了一个生产不断发展、质量稳步提高、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的新阶段。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小康社会的建设中, 畜牧业发展更是呈现出了一派产业带动硕果累累, 行业发展成绩骄人的蓬勃景象, 充分发挥了畜牧业在现代农业构建与发展中的先导作用, 同时也为实现畜牧业向“十二五”成功跨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新的起点, 孕育着新的希望, 新的征程, 展示着新的未来。“十二五”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 将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 并要求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作为农村经济的一个重要支柱产业, 畜牧业在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一个重要的有效手段。中央“十二五”规划的建议, 将“三农”问题以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地位, 被确立为“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 充分说明了农村经济发展在“十二五”规划中所处的重要战略地位。这对全国广大的畜牧兽医工作者既明确了新的目标和方向, 同时也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 激励着广大畜牧工作者在“十二五”新的征程中不断攀登与奋进。
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上, 我们欣喜地看到, 我国的畜牧业发展正继往开来, 以昂扬的斗志, 迈步走进“十二五”。行业上下正凝心聚力共谋发展, 以满腔的热情去拥抱明天, 喝彩未来。围绕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部署, 我国的畜牧业正积极推进生产方式转变和结构优化, 向着高产、高效、优质、生态、安全的方向发展。并着力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畜牧业, 促进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与提高。
年终岁末, 冬韵如歌。“十二五”蓝图为我们绘就了畜牧业发展的新画卷, 我们要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有利契机, 以“十二五”开局为强劲动力, 振奋精神, 开拓进取, 进一步调整优化畜牧产业结构, 提升畜牧业发展水平, 加快推进畜牧业现代化, 实现畜牧业发展的新突破, 以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 不断开创畜牧业新的辉煌。
【十二五】推荐阅读:
“十二五”蚕桑产业05-27
“十二五”科普工作08-16
十二五期间09-08
十二五规划纲要10-20
“十二五”规划建设07-27
“十二五”节能目标论文09-30
十二五规划内容08-10
十二五规划 试题10-14
十二五课题阶段报告05-13
体育法制建设“十二五”规划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