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控中心十二五规划(通用8篇)
疾控中心十二五规划 篇1
西郊乡中心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
(2010——2015后勤)
为配合我校在“十二五”中有新的突破发展,提升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巩固我校的办学特色,现根据我校及全乡的实际情况,结合全市的教育发展形式特制定我校总务处的的“十二”五发展规划,内容如下: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为战略指导思想,深挖潜在教育资源,合理配置师资。以教师队伍建设为核心,以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为重点。围绕“创人民满意的教育,办人民满意的学校,做人民满意的教师”这一目,牢固树立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的思想。努力把我校建设成“设施过硬、特色显著”的学校。
二、“十二五”期间发展目标
【总目标】
在“以人为本、开发潜能、注重发展、适应未来”的办学理念的指导下,致力于办学理念的科学,教育管理的和谐,教学质量的提升,教师队伍的建设,办学特色的鲜明和办学条件的完善,努力构建文明校园,文化校园,和谐校园,平安校园,办人民满意的现代化教育。
【具体的目标】
1.在2010年至2015年的五年中,我校将进一步完善校园的绿化和美化工作;积极争取教学楼的重建;进行操场的改造,争取铺设水泥操场,让学生拥有一个安全、整洁、幽美的学习环境。
2.改善各功能室的设施设备,解决学校用电电压过低不稳的问题,努
力把学校变成学生放飞智慧的乐园,精神栖居的家园和灵性流淌的生态园。
3.加强学校食堂建设,搞好学校财产的维护管理工作。
4.加强学校公用经费的管理使用。严格按照上级规定报账,用好每一分钱,同时尽可能从其它渠道筹措资金,进一步完善学校的各种设施。
5.跟上时代步伐,争取实现班班均有电子白板等先进教学设施,把学校建成现代化的农村小学。
6.进一步完善安全管理体系,在每一名师生心中树立“安全第一”的理念,时刻不容忽视安全的重要性。
三、主要措施
1.以人为本,确保学校安全。
安全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全校师生应牢固树立安全工作无小事的思想,随时随地的开展安全工作,严禁杜绝一切人为主观因素的安全事故的发生。把校园周边环境治理工作继续深入地开展下去,高度重视,加强防范意识。(1)、重视学校安全工作制度,明确各自职责,与教师签订安全责任书;(2)、结合季度变化和学校地理位置特点,开展多种形式的安全教育;
(3)、切实认真排查学校房屋设施与周边环境中所隐伏的安全隐患,检查各种安全提示,隔离设施。(4)、充分利用好安全教育宣传周和安全工作总结周活动开展安全专题教育。
2.搞好公用经费的使用,不浪费一分钱。
(1)严格执行公用经费申报制度,管理好公用经费的账目。
(2)财会人员要在每学期初做好收支预算工作,收费公式工作,保证正常合理的开支。
(3)、加强用电管理,节约用电。
(4)争取其他方面的支持,筹措资金,开展各种活动。
3.改善办学条件。
(1)重点是积极争取资金,翻建教学楼,铺设水泥操场,整体规划校园文化建设和校园绿化建设,建设校园景观,凸显学校办学特色。通过校园改建对校园进行“绿化、美化、人文化“建设,使学校达到校园文化建设标准。
(2)加大信息技术的投入,更新部分设备,努力配备班级的现代教学设备,完善校园网络运行,拓展其功能,提升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整合学科教学的能力。
4、加强校园环境建设。
加强校园人文建设,创设优美的育人环境,使校园成为知识的殿堂,艺术的园地。
(1)绿化校园营造优美环境,校园环境整体规划,绿化、景观精心设计,体现“庄重典雅,活泼灵动”的特点。
(2)校风、教风、学风、办学目标、办学宗旨装饰上墙上栏,让办学理念变成师生的共同追求,内化为全校师生的自觉行动。
(3)公共场所、走廊、办公室布置有名人名言、学生作品,班级有《艺术园地》《成长的足迹》等,用名人佳作体现艺术的完美。
(4)规范师生日常行为,构筑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公物无损坏、语言无脏话、地面无纸屑,创建文明、和谐的校园环境。努力使校园环境优美,功能齐全,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艺术氛围。
四、实施的策略
1.加强组织领导,做好宣传发动工作。增强发展意识,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成立五年规划实施领导小组,积极做好学校规划的实施工作。学校将在每学年初围绕五年规划,制订出具体的实施意见,并把具体工作目标逐一落实到各处室、各年级中去。学校将于每学年结束前对规划落实情况进行自查自评,及时总结规划实施成效。对没有落实的项目,要具体分析原因,提出整改意见,限期加以整改。
2、注重服务保障,增强学校发展后劲。增强服务意识,认真做好学校发展的后勤服务工作。重视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推进数字校园建设。加强后勤服务的管理,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各专用室的服务功能,为学校的协调发展提供后劲。
3、重视评价引导,认真做好调控监督。积极增强监督意识,努力做好规划实施过程中的评价与监督,建立自评操作体系,确保学校五年发展规划稳步有序的落实。
总之,“十二五”时期,我校后勤面临着严峻挑战,全校教师必须团结起来,开拓创新,协同西郊乡各村委班子,在鸡冠区教育局的领导下,在上级政府部门的关心下,为实现“十二五”的战略目标而努力,共创西郊乡中心学校的美好明天!
西郊乡中心学校
疾控中心十二五规划 篇2
重庆市委三届八次全会制定了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路线图”:以“五个重庆”建设贯穿城市化进程的主轴, 使之成为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牵引力, 建成特色鲜明的国家中心城市。
要围绕建设国家中心城市, 努力提升交通枢纽、金融、贸易、物流等集聚辐射能力和综合服务水平。加强枢纽性功能建设, 致力于建成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和长江上游航运中心;突出提升国家中心城市功能, 进一步强化作为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对区域的集聚辐射服务功能, 成为要素聚散中心和消费中心。建成西部地区的会展中心, 充分发挥出直辖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在两江新区形成国际化的软硬环境, 积聚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成为创新区和增长点, 使重庆成为西部开放的“窗口”。
要以人为本, 打造宜居环境, 营造良好的发展条件, 使重庆成为居民幸福感最强的地区之一。我们绝不能“解决了温饱, 失去了环保;实现了小康, 失去了健康”。未来5年, 要按照“十年种出百年树”的进度, 建成国家森林城市、生态园林城市、环保模范城市, 实现城乡面貌大改善、城市品质大提升。还要继续巩固和抓好“打黑除恶”、交巡警警务机制、中小学塑胶跑道建设、“生命工程”等工作, 让市民感到更加安全, 生活得更加健康, 更有幸福感和质量、品位。
而要做到这一点, 绝不比实现全市经济总量迈上万亿元台阶、人均G D P达到8000美元等量化指标来得容易。台湾著名作家龙应台曾在一篇文章中, 生动形象地提出如何分辨是否发达国家的办法:“最好来一场倾盆大雨, 足足下它三小时。”“如果你撑着伞溜达了一阵, 发觉裤脚虽湿却不肮脏, 交通虽慢却不堵塞, 街道虽滑却不积水”, 这大概就是个先进国家。而“如果一场大雨使你全身泥泞, 汽车轮子陷在路坑里, 积水盈尺, 店家的茶壶头梳漂到街心来, 小孩在十字路口用锅子捞鱼”———这大概就是个发展中国家。因为, “它或许有钱建造高楼大厦, 却还没有心力去发展下水道;高楼大厦看得见, 下水道看不见。你要等一场大雨才看出真面目来。”所以, 重庆要真正成为国家中心城市, 非得“哈下腰苦干”, 明确具体目标。比如, 薄书记就提出一个具体目标, 让重庆成为主城“不塞车”的城市。他语重心长地说:城市如果能做到不塞车, 就很伟大。因此, 要让重庆这个国家中心城市名副其实, 我们就要按照既定的目标, 从一件件具体的事情抓起, 从点点滴滴的细节做起。
疾控中心十二五规划 篇3
一、“十一五”发展回顾
(一)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回顾
“十一五”期间,上海航运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迅速,港口吞吐能力大幅提升,集疏运体系不断完善,公路建设进展顺利,航空枢纽建设取得重大突破,航运服务业发展得到进一步重视和加强。《意见》进一步明确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的战略目标和任务,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由注重基础设施建设转入提升基础设施能力与发展服务软环境并举的阶段。
1. 国际航运主业快速发展
上海港年货物吞吐量从“十五”期末的4.5亿t增长到2010年的6.5亿t,年集装箱吞吐量从TEU增长到TEU;货物吞吐量自2005年以来连续5年位居世界第一,集装箱吞吐量2010年位居世界第一。
国际著名航运企业云集上海,全球二十大班轮公司均有分支机构入驻上海。在上海注册的国际航行船舶(包括国际航线船舶和特案免税登记船舶)从“十五”期末的223艘、493万总吨增长到2010年的356艘、869万总吨。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上海共有国际货物运输代理企业家,船舶代理企业139家,船舶管理企业97家,无船承运人(上海地区中国企业法人)948家,船供企业204家,船员服务机构57家,船员培训机构7家,注册海员人。
2. 集疏运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十一五”期间,集疏运体系不断优化,公路、港口、内河航道、铁路、航空等硬件设施建设进展顺利,规模化、集约化、快捷高效的多种运输方式一体化发展格局基本形成。港口集装箱水水中转比例由2004年的25.4%上升到2010年的38.0%,公路运输比例相应地由2005年的40.3%下降到2010年的37.5%。
一是港航设施建设成绩显著。东海大桥建成后,洋山深水港区一期、二期、三期工程以及外高桥四期、五期、六期工程相继投入使用,上海港码头年设计货物吞吐能力从2005年的3.0亿t增加到2010年的4.6亿t,集装箱专用码头泊位数和集装箱年设计吞吐能力由2005年的29个和920万TEU增加到2010年的41个和TEU;长江口深水航道整治三期工程顺利完成,主航道水深达到;长三角内河高等级航道整治工程全面启动,苏申外港线、大芦线一期、赵家沟航道经整治后均达到三级航道标准,初步形成连通江浙的高等级内河航道网络;上海港国际客运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吴淞口国际邮轮码头一期泊位建设基本完成。
二是公路建设进展顺利。上海公路总里程由“十五”期末的增加到2010年的,高速公路里程由增加到。随着长江隧桥、申嘉湖高速、杭浦高速等相继建成,沪宁高速、沪杭高速完成拓宽工程,上海形成“两环、九射、一纵、一横、两联”的高速公路网格局。“十一五”期间,上海与江浙联系的省道新增加6条,高速公路增加到8条、48车道,其他公路通道达到23条、74车道,港口集疏运通道路网结构进一步优化。
三是铁路建设全面提速。截至2010年底,上海境内铁路营业里程共计,建成“两主三辅”共5个铁路客运站。“十一五”期间,建成沪宁城际铁路和沪杭客运专线,有效释放沪宁铁路和沪杭铁路的货运能力;建成服务于洋山深水港区的芦潮港铁路中心站,完成南浦货站至闵行货场搬迁调整。京沪高速铁路于“十二五”初期竣工。上海地区铁路运输能力明显提高,布局进一步优化,为形成沿海铁路货运大通道、发展海铁联运奠定基础。
四是航空枢纽建设步伐加快。截至2010年底,上海浦东、虹桥国际机场已形成5条跑道、4座航站楼的规模,可保障高峰日架次起降。两大机场旅客吞吐量和货邮吞吐量由“十五”期末的人次和221万t增长到2010年的人次和t。已有81家国内外航空公司开通上海定期航班,国内外通航城市达到219个。浦东国际机场货邮吞吐量连续3年位居全球机场第三,基本确立国际航空货运枢纽地位;2010年浦东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排名国际机场协会第二十位,首次进入三十强排行榜。
3. 现代航运服务体系建设全方位展开
“十一五”后期,上海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战略部署,全方位展开现代航运服务体系建设,航运要素进一步集聚,航运服务功能加快提升,航运市场环境得到进一步完善和规范,航运服务体系框架逐步形成。
一是航运服务产业初步集聚。“十一五”期末,在上海从事国际海上运输及辅助行业的外商驻上海代表机构达到250家左右,有余家不同资本类型的国际海上运输和辅助服务企业在上海开展经营活动。全球九大船级社均在上海开设代表处,开展船舶检验服务。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上海海事仲裁院、上海国际航运仲裁院、中国国际集装箱班轮运价备案中心、上海国际航运信息中心等机构相继成立。开展航运经纪业准入制度试点,国内第一批专业航运经纪公司率先在上海成立。上海航运交易所积极落实交通运输部发布的《船舶交易管理规定》,2010年中国船舶交易信息平台公示成交船舶91艘次,接受艘次船舶的成交信息报送。非双边海运协议关系国际航运企业在境内设立独资公司取得政策性突破,全球第二大班轮公司地中海航运公司在上海设立独资公司。
二是口岸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十一五”期间,上海口岸深化推进“大通关”工程,完善“5+2”通关工作制,优化“一门式”服务,加快建设电子口岸平台;启动“统一平台、区域联动、选择申报、多点放行”改革试点,探索实施便捷通关、无纸通关、快速通关、分类通关等通关模式,推进“属地申报、口岸验放”“属地检验、口岸放行”“直通放行”等区域通关改革,提高口岸通关效率;改进空港中转联程流程,提高国际中转旅客通关效率。
三是航运服务集聚区布局不断优化。科学调整洋山保税港区、外高桥保税区、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管理机构,成立上海综合保税区管理委员会,“三港三区”联动工作实质性启动,统筹效果显著。虹口区落实专项资金扶持航运企业和航运服务业发展,北外滩已经成为国内航运产业资讯发达、航运服务相关产业门类齐全的航运企业聚集区之一。浦东新区充分利用港口资源禀赋、先行先试政策优势以及金融、贸易等现代服务业发展基础,发展形成陆家嘴高端航运服务区、外高桥航运物流发展区、洋山临港综合服务发展区、临空航运服务发展区四大重点区域。
四是口岸安全和环境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十一五”期间,上海港水上安全形势总体保持稳定,水上交通事故件数等安全指标值比“十五”期间有所下降。推进实施水上安全和防止船舶污染的源头管理,实现水上安全预防预控管理;实施长江上海段和长江口定线制,完善吴淞、洋山船舶交通管理系统,实施水上网格化巡航管理模式,完善口岸水上助航体系,优化口岸水域通航环境;建成水上自动识别系统信号网络,提高船舶进出港助航能力;发布《上海海上搜救和船舶污染事故应急处置专项预案》,船舶污染应急处置能力达到一次性清除溢油的水平,推进外高桥五号沟水上综合应急反应基地建设,建立船舶污染事故应急组织协调指挥体系。
4. 国际航运发展综合试验区作用得到发挥
积极落实《意见》要求,探索建立国际航运发展综合试验区。“十一五”期间,上海已经为注册在洋山保税港区的国际航运企业从事国际航运业务,以及物流、仓储等企业累计免征营业税超过元人民币;中资国际航运船舶特案免税登记政策有效延长;进口汽车保税展示平台在洋山保税港区正式启用。
5. 航运金融业务迅速拓展
“十一五”后期,国内金融机构加大对航运金融业务的投入力度,多家银行成立航运金融专营部门,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太平洋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均在上海筹建航运保险运营中心;船舶险和货运险等航运相关保险业务发展迅猛,2010年,上海产险市场中船舶险首次超越企财险,船舶险与货运险总和在上海产险市场的占比已经超过22%;融资租赁业务取得突破,成功吸引单机项目公司落户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单船项目公司落户洋山保税港区开展业务;上海航运交易所编制的新版上海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正式发布,据此指数开发的金融衍生品在国际市场实现多批次交易。
6. 邮轮产业发展趋势良好
“十一五”期间,邮轮产业发展环境日渐改善,市场经营主体纷纷进驻,世界三大邮轮公司均在上海设立分支机构,并开设多条以上海港为母港的区域邮轮旅游航线。邮轮通关便利措施进一步落实,邮轮母港船舶进出安全保障得到加强,邮轮旅客通关服务能力和效率提高,境外邮轮挂靠上海港日益频繁。2010年,上海港靠泊邮轮108艘次,其中母港邮轮60艘次,访问港邮轮48艘次;进出境旅客人次,其中母港邮轮旅客人次,访问港邮轮旅客人次。上海国际客运中心、吴淞国际邮轮码头两大邮轮港口、邮轮公司与相关机构开展的合作业务已发展至咨询、旅行社、教育培训、旅游电子商务、票务代理、劳务服务、技术研发等领域。2010年10月,上海港始发经厦门港至台湾高雄港的邮轮航线开辟,实现境外邮轮国内多点挂靠。
7. 港航装备制造业保持领先地位
“十一五”期间,以集装箱码头装备制造为主的上海港口装备产业继续保持世界领先地位,占据全球集装箱码头大型设备约70%的市场份额。上海船舶制造业能够制造各种类型的现代船舶和海上工程项目,在国际航运界的影响日益增强。2010年上海建造交付船舶110艘,合计万总吨。
8. 区域合作不断加强
“十一五”期间,国务院制定《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建立推进上海“两个中心”建设部际协调机制,长三角港口管理部门联席会议制度作用进一步发挥。市政府与交通运输部签署《交通运输部、上海市人民政府加快推进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合作备忘录》,取得国家主管部门对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全面支持。建立长三角、上海与中部六省市以及川渝沪等区域“大通关”合作工作机制,促进跨区域口岸物流联动发展。落实航运业交流与合作的双边协议,加强地区间港航业深度合作。上海国际港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不断扩大对外合作,继续实施“走出去”战略,与沿江多个港口建立合作关系,成立长江港口物流有限公司。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一五”期间,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总体上仍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主,航运服务体系建设相对滞后,航运集疏运结构还需进一步优化,航运安全保障、航运发展政策、法律、科技、人才建设等有待进一步加强,围绕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这一国家战略目标的各项任务有待深化落实。
1. 集疏运体系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
集装箱集疏运体系总体结构还存在进一步优化的空间,铁路设施运能不足且与港口缺乏紧密衔接,海铁联运等多式联运发展缓慢。洋山深水港区支线码头泊位尚待建设,内河水运优势有待进一步发挥。
上海空域资源紧张与航空需求增长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两大机场地面配套交通保障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基地航空公司的国际竞争实力、航空枢纽的管理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2. 航运服务体系建设相对滞后
航运服务业尚处于培育发展阶段。航运相关法律、鉴证、评估、代理、咨询、经纪、船舶管理等服务机构规模较小,专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高。
口岸通关环境有待进一步提升。上海口岸“分类通关”“属地申报、口岸验放”以及“直通放行”等通关改革覆盖面有待进一步拓展,与长三角、长江流域等地的口岸资源和跨区域物流通关信息网络需要进一步整合。
航运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船舶融资、船员个人所得税、航运企业所得税等相关税收政策,国际航运企业、航运辅助服务业外资准入条件,国际航线船舶船员国籍标准、航运仲裁法律适用、开放船舶供应市场等有待进一步探索研究如何与国际航运通行惯例接轨。
航运复合型人才结构、总量和整体素质需要优化和提高。熟悉航运金融、航运咨询、海商海事、国际公约、航运交易、邮轮管理、空中交通等领域的复合型人才严重缺乏,现有航运教育和培训机构难以满足航运发展对复合型高端航运人才的需求。
应急处置能力有待提升。上海港水上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有待进一步健全,应急力量建设和协调机制尚需加强,特别是水上油污事故和水上化学品事故应急处置力量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
3. 航运金融服务水平有待提升
大量中资船舶在境外注册,航运融资业务多在境外发生,影响境内航运金融业务规模的拓展。国内航运保险市场环境有待进一步完善,法律服务、航运交易鉴证、评估咨询等中介服务机构尚不能满足航运金融专业化外包服务的需要,其专业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4. 邮轮产业发展滞后于社会需求
邮轮产业相关专业法规、政策体系、行业协调与管理机制尚待完善,邮轮船队经营及航线开发等关键政策尚待研究突破,邮轮技术研发与装备制造水平有待突破。
二、“十二五”时期的发展形势和要求
“十二五”时期是上海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时期,“四个中心”建设进入攻坚克难的关键发展阶段,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既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
(一)发展机遇
1. 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将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提供有力支持
“十二五”期间,预期内需市场将不断扩大,国际资本将持续流入,劳动力综合优势仍将保持,我国国民经济将继续稳步增长。制造业由沿海地区逐步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国际航运要素加快向沿海和内陆新兴经济发展地区辐射的趋势将延续,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国际影响力将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得到有效提升。
2. 长三角地区、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的区域一体化格局将成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强大推动力
随着沿海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上海作为长江流域外贸进出口集散地,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10年5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明确提升上海核心地位,充分发挥服务全国、联系亚太、面向世界的作用。同时,长江黄金水道战略的实施也将有力推动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有助于提升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区域服务能力,使上海在服务区域发展的过程中促进自身发展。
3. 上海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将
加速促进国际航运中心建设
2006年,胡锦涛总书记在上海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2009年《意见》颁布后,市政府进一步明确重点发展金融、航运、贸易等服务产业,着力建设“四个中心”。“十二五”期间,上海将聚焦服务经济,全面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和国际竞争力。国家和上海继续加大对现代服务业的政策倾斜力度,有效推动现代航运服务体系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加速推进,有助于加快形成以航运金融、航运保险等为主体的高端航运服务高地;国际贸易中心建设迅速起步,有助于夯实上海港航产业的发展基础,推进洋山保税港区等航运功能区的建设和创新发展。
4. 亚洲新兴市场崛起将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提速
随着世界经济逐步摆脱金融危机影响,国际贸易将再趋活跃,国际产业转移将在更广范围、更大规模和更深层次上进行。除继续承接发达国家制造业转移和服务业外包外,我国将更加重视发展金融、保险、信息、技术、会计、法律、旅游等现代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升级。这将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加快实现人才、货物、企业、船舶、资金、交易等航运要素的集聚创造良机。
(二)面临挑战
1.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面临多方位的国际竞争
伦敦、新加坡、香港等港口城市在海事服务、船舶登记服务、综合物流服务、船员税收政策等方面比国内拥有更为优惠的产业政策,并依靠传统优势,推动其航运服务业在全球扩张,这将对上海形成较大的竞争压力。
2.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深入推进遇到制约因素
随着《意见》的深入落实,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加快向纵深推进,体制、机制问题日益突出。如何通过区域性的“先行先试”为国家层面相关政策的调整提供实践经验,进而提高我国航运业的综合竞争力,成功参与国际竞争;如何在先行先试的政策措施在全国推广的过程中继续保持先发优势,有效实现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产业集聚和资源配置能力不断增强的战略目标;如何有效依托国务院推进上海“两个中心”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开拓航运中心建设条块联动、区域合作的最佳途径,均有待深化研究。
(三)发展要求
“十二五”期间所面临的形势要求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在全面贯彻《意见》精神的同时,进一步落实国家转型发展的战略目标,理清思路,明确重点,协同推进,创新发展。
一是充分发挥国际航运发展综合试验区政策“先行先试”优势和上海综合保税区“三区三港”联动发展优势,争取在航运金融、保险、船舶租赁、航运交易等方面实现跨越发展和重大突破,不断完善航运业态,规范航运市场,加强航运法制、文化建设,提升上海国际航运中心软实力。
二是主动站在落实国家战略的高度,加强区域合作,与长三角地区各港口城市协同共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共享航运中心建设成果。积极争取在国家有关方面的统筹下,合理布局长三角地区的航运和物流资源。
三是加快航运中心建设国际化进程。一方面,要进一步扩大开放,引进国际航运及航运服务企业和人才;另一方面,本土航运及航运服务企业要加快走向世界,形成国际经营网络,提升国际竞争力。
疾控中心十二五规划 篇4
(国科发高[2011]24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科技厅(委、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局,各有关单位: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加快推动我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发展,我部组织编制了《生产力促进中心“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区、本行业实际情况,做好落实工作。
特此通知。
附件:生产力促进中心“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
科学技术部
二○一一年六月二十九日
生产力促进中心“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
1992年以来,我国生产力促进中心逐渐发展壮大,特别是经过“十一五”时期的加速发展,生产力促进中心有力促进了中小企业创新成长、区域经济健康发展和创新型国家建设,已经成为我国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的一面旗帜。为贯彻《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科学指导“十二五”期间生产力促进中心的又好又快发展,制定本纲要。
一、发展现状与形势
1.发展现状
2006年以来,在各级政府及其科技主管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生产力促进中心实现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服务产业化的良好局面基本形成。
总体规模稳步扩大、体系建设进展顺利。生产力促进中心已经遍布全国所有的省级行政区域,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生产力促进工作体系。截至2010年,生产力促进中心数量达到2032家,从业人员2.3万人,总资产155.6亿元,服务收入69.9亿元。2008年起实施的生产力促进中心体系建设重点省行动,在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试点,有力推动了省地市良性互动、行业区域有机结合、县 1
市中心健康发展良好局面的形成。国际工业分包中国联盟、中国生产力工业设计服务联盟建设进展顺利,50多家中心参与联盟,初步探索了业务联盟建设的机制和模式。
服务能力不断提升、业务开拓初见成效。生产力促进中心为企业、尤其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进步和发展做出了贡献,服务领域涉及决策咨询、信息服务、技术推广、技术支持,人才培训、企业诊断等方面。2010年底,全国生产力促进中心服务企业总数24.4万家,为社会增加就业165.4万人,培训人员254.1万人次。成功引进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的工业分包与合作交流服务模式,累计帮助
6.1万家企业进入国际工业分包网络,匹配国内外订单261单,合同金额折合人民币27.6亿元。积极参与清洁发展机制实施、创新方法理论研究、科技信用体系建设、技术转移和成果交易等科技专项工作,不断探索服务模式,丰富服务手段,拓宽服务领域。
有效应对金融危机、创新支撑发展模式。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过程中,生产力促进中心利用自身优势,帮助企业度过难关。在支撑区域经济发展方面,生产力促进中心进入园区、服务产业集群、推广节能减排技术、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等工作深入开展,促进了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农业专家大院、农业信息化建设、农民技术职称评定等工作扎实推进,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积极服务软件、动漫、创意等新兴领域的企业,促进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对外交流合作水平不断提升,开展中欧知识产权保护培训5次,累计培训700人次。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与台湾中国生产力中心共同创办的“两岸生产力经管论坛”已成功举办四届,生产力促进中心服务台资企业转型升级行动成为惠台十项政策之一。2010年,开展国际交流4.1万人次,引进项目2266项。
管理考核日趋规范、示范带动作用明显。“十一五”期间,科技部制定出台了《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认定和管理办法》,加强了对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的动态管理,新认定了四批、共148家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颁布了《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绩效评价工作细则》,继续做好绩效评价,并从2008年起公布当年考核获得优秀的中心名单。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辐射带动作用明显,242家国家级示范中心已成为我国生产力促进事业的重要支撑力量。
2.面临形势
党的十七大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发展战略的核心、提升综合国力的关键。科技中介服务体系也已成为国家创新体系五个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生产力促进中心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过程中的使命更重要、任务更艰巨。
当前,科技直接面向经济主战场、服务经济发展对生产力促进中心提出了新的要求。深入实施技术创新工程,培育创新型企业、搭建技术创新服务平台、构建产学研创新战略联盟,引领企业创新能力建设,支持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已经成为生产力促进中心的责任。
科技服务业专业化、国际化进程加快,生产力促进中心必须加强核心业务培育,提高服务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占领国内科技服务业的龙头位置。同时,必须认真研究数量发展与质量提升、业务相似和差异化需求等新问题,有效整合资源,科学合理分工,增强生产力促进体系的公信力和综合竞争力。
二、发展目标
1.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为依据,高举中国特色自主创新旗帜,坚持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按照“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服务产业化”的目标,深化改革,不断创新,着力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着力促进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提升竞争力,着力构建引领科技中介机构发展的生产力促进中心体系,推动我国生产力促进事业科学发展迈上新台阶。
2.发展思路
“十二五”期间,生产力促进中心坚持“各具特色、各专所长、分类指导、分别推进”的思路,稳步扩大规模和实力,积极探索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科技创新服务的体制机制,建立与产业和企业发展相适应的生产力促进体系。行业类中心要依托行业主管部门和院所高校的创新优势,着力增强研究开发、技术支撑、标准服务的能力,重点提高“全程式、差异化”服务的能力;综合类中心要发挥科技部门资源,针对区域经济和企业发展的需求,重点提高“一站式、全方位”服务的能力;专业类中心要结合区域产业发展的实际,依托生产力促进体系,充分利用各类创新资源,重点提高“集聚式、专业化”服务的能力。
3.总体目标
“十二五”期间,生产力促进中心应发展成为服务产业、支持企业、促进创业就业的载体,发展成为促进传统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协调发展的载体,发展成为密切产学研用、衔接创新体系各主体、加快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的载体,促进提高全社会创新效率,促进知识成果传播、转化、应用。
2015年,全国生产力促进中心总数保持在2000家以上,从业人员总数3万人。服务企业总数50万家,服务收入年均增长10%。每年为企业提供技术开发服务6000项次,向企业导入技术8000项,提供产品检测服务2万次,技术推广服务3万项次。
三、重点任务
“十二五”时期,生产力促进中心的重点任务是以下五方面。
1.服务产业集群,培育发展动力
重点任务:面向高新区、产业化基地、特色产业基地等产业集群,建设公共科技创新综合服务平台,构建政产学研用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和“二次开发”,促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协助政府研究制定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技发展规划和产业技术政策。积极参与现代服务业科技专项行动,探索研发设计、创新创业服务、技术转移、科技金融、知识产权服务等科技服务业的新模式。加强涉农中心能力建设。
主要举措:开展生产力促进中心服务产业集群、服务基层科技专项行动,引导生产力促进中心采取多种形式进入园区和产业集群开展服务,大力培育科技服务业的新业态。
2.支撑企业成长,提升竞争实力
重点任务:开展企业管理咨询服务,帮助中小企业建立现代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水平,增强经营能力。开展工业设计、节能减排、清洁生产等共性技术研发和先进适用技术推广,为企业转型升级提供技术支撑。继续做好国际工业分包工作,支持中小企业“走出去”,提高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促进企业信息化进程,提供咨询、监理服务,引导企业在产品开发、设计、制造和管理过程中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科技型企业投融资项目的咨询与服务,帮助企业拓宽融资渠道,积极参与主板、创业板、股份转让系统、风险投资、担保、技术产权交易等服务工作。
主要举措:培育技术研发能力强、成长态势好、具有典型示范意义的创新型企业。扩大工业分包行动试点,培育具备参与国际竞争的科技型企业,加快国内分包业务的拓展。
3.密切产学研用,激发创新活力
重点任务:开展行业和专业的共性技术、先进适用技术、关键技术推广应用和技术服务的培训。开展行业科技活动信息的采集和基础数据的积累工作,促进行业信息资源的互通共享,提高科技资源的利用率。开展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宣贯活动,使中小企业了解标准,用好标准。帮助中小企业建立健全与国际接轨的企业标准化体系。推动企业参与国家和国际标准制、修订,推进企业的管理体系认证和产品认证。积极探索行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研究的模式,促进行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移。
主要举措:积极参与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促进创新源头和产业需求的有效衔接。围绕产业振兴和转型升级的需求,开展行业专业技术培训服务。探索支撑就业创业的新机制。
4.强化体系联盟,形成资源合力
重点任务:深入做好生产力促进资源的整合和互动,加强区域生产力促进体系的建设和培育,缩小地区间发展水平的差距,积极探索大中城市生产力促进体系建设的有效途径。继续推进工业分包和工业设计联盟建设,围绕咨询诊断、科技金融、新农村建设、技术转移等领域,组建业务联盟。研究跨区域生产力促进中心之间、行业中心与区域中心之间的长效合作机制,建立交流平台。加快国际化进程,积极参与国际科技服务业的交流合作,促进有特色的生产力促进中心与国际知名科研机构、科技中介机构开展合作。继续做好与台港澳地区同类机构的交流合作。
主要举措:推动业务联盟建设,完善体制机制和业务规范。开展生产力促进中心业务互动展望计划,促进东西部地区中心的交流合作。办好两岸生产力经管论坛。
5.深化自身建设,夯实服务内力
重点任务:加强制度建设,运用绩效考核、奖励评比等激励机制,推进分类指导,提升整体发展水平,重点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实力的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开展理论探索和战略研究,明确发展的总体思路。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重点培养中心负责人和业务骨干,建立有利于人才成长的机制,吸纳国内外优秀人才从事生产力促进事业。加大宣传力度,树立品牌形象,提高社会认知度。
主要举措:修订《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认定和管理办法》、《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绩效评价工作细则》和行业服务标准。做好绩效评价。定期组织生产力促进奖评比。
四、支撑条件和保障措施
1.法律保障。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推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实施细则的制订,参与《科技进步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修订工作,进一步确立生产力促进中心的法律地位。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开展中小企业法实施细则的制定工作。
2.科技部加大对生产力促进中心的支持力度。进一步落实扶持政策;优先支持生产力促进中心承担现代服务业的重大任务;结合86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火炬计划,加大支持力度。
3.地方科技行政部门要根据本规划,制定本地生产力促进中心发展计划,加强对生产力促进中心的支持和管理,鼓励设立生产力促进中心专项资金。地方科技部门要将行政管理改革中能够赋予科技中介机构的职能,优先委托生产力促进中心。
十二五规划 篇5
机械 受益现代产业体系
“……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完善依托国家重点工程发展重大技术装备政策、积极有序发展信息技术、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
由于传统制造业、新兴产业、现代能源产业、现代农业、综合运输体系建设等都是未来重点发展的产业,因此以工程机械为代表的机械行业无疑发挥着重要作用。首先,未来人工成本上涨趋势明确,这将使工程机械的应用率越来越高,单位固定资产投资将更明显地拉动工程机械的需求。其次,目前国内工程机械行业规模占全球的比重只有20%左右,并且挖掘机等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不高,进口替代空间较大。再次,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是十二五规划的重点,将带动工程机械的需求持续增长。
上市公司中,工程机械一线龙头三一重工、中联重科、徐工机械均规划2015年达到1000亿元收入规模,二线企业柳工、山推股份也规划达到500亿收入规模。国泰君安认为,工程机械行业短期受益流动性和业绩高增长利好,中期受益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替代人工、行业整合。重点推荐徐工机械、三一重工、柳工、厦工股份、安徽合力。
节能减排 面临发展新契机
“……建立多元环保投融资机制,大力发展环保产业……”
从十七届五中全会会议公告来看,政策落实节能减排的决心和目标超出预期,环保行业在政策和资金上将得到很大的支持,十二五将是环保行业的黄金发展时期。在十二五期间,预计我国环保投资将达到3万亿以上,未来5年行业复合增长率至少有20%,到2015年将达到GDP的7%-8%,到2020年环保将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环保产业链上游是环保设备制造,中游是环保基础设施建造,下游是环保基础设施运营。环保上游产业的技术和工艺门槛比较高,投资回报率高于下游产业,容易出现爆发性增长的公司。下游产业投资回报率会受到行业政策的限制,重大投资机会在于并购。银河证券认为,污水处理和固废处理是环保行业中最具投资价值的细分行业,工业污水处理投资机会在产业链上游,生活污水处理投资机会在下游,固废处理在整个产业链上都有投资机会。
就节能减排的细分行业而言,以下四个投资方向值得重点关注:节能技术和相关产品的推广,重点领域是工业节能的电机节能和余热、余压利用;资源回收领域和综合利用领域,重点是核电燃料回收、海水综合利用等;“三废”治理中,重点关注脱硝政策出台和垃圾焚烧事业的破冰;撬动节能环保产业的相关专业中介服务,比如EMC、CDM等。
综合多家分析师的观点来看,与污水处理设备相关的碧水源,与电机节能相关的合康变频和汇川技术,与余热利用相关的易世达和海陆重工,与资源回收相关的格林美和九龙电力,与海水利用相关的双良节能和青岛碱业,与垃圾焚烧相关的桑德环境和华光股份,与EMC相关的泰豪科技和智光电气,与CDM相关的天富热电等节能减排概念股,均被分析师看好。
水电 再造五座“三峡”
“……推进传统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积极发展水电……”
我国水能资源储量丰富,可开发量居世界首位,水电也是我国第二大常规能源资源。
随着我国在碳减排方面压力和责任的增大,水电对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发展低碳经济的作用和效果将会愈加明显。国家发改委和国家能源局公开表示,为了达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中占比15%的目标,水电将承担至少9%的责任,以当前整个电力建设的平均水平看,水电的发展速度将要明显大于整个发电行业的平均水平,水电投资有望迎来一波高峰期。据英大证券测算,2015年中国水电装机容量计划达到3亿千瓦或者更多,也意味着十二五期间我国至少将有1亿千瓦水电开工建设,基本相当于每年兴建一座三峡水电站。
目前看来,水电将在可再生能源中发挥主体作用,相关企业将受益于国家对重大水电工程建设的支持,包括川投能源、国投电力、国电电力、长江电力等。
新能源汽车 前景广阔
“……积极有序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
作为十二五规划的发展重点,新能源汽车将为多个新兴产业带来广阔的发展前途,A股相关板块和公司也将迎来投资机会。
首先,新能源汽车将带动电池产业规模快速发展,相关板块的投资机会值得看好。锂电池行业相关个股较多,经营能力强、技术领先、有一定规模效应、未来有产能扩张或产业链延伸能力的公司将超越行业发展。个股方面,国海证券推荐上游碳酸锂材料企业佛山照明,电解质六氟磷酸锂企业多氟多,正极材料企业当升科技、中信国安、杉杉股份,锂电池薄膜企业佛塑股份,电解液企业江苏国泰、新宙邦等。
其次,作为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电动汽车充电站也有望爆发。考虑国家电网2015年建设1700个充电站的规划和新能源汽车发展状况,平安证券预计未来五年我国充电站建设年均投资有望达到30亿元,年均增速50%以上。直接充电设备是充电站的核心,目前进入该领域的上市公司包括奥特迅、科陆电子、思源电气、许继电气、国电南瑞等。
另外,新能源汽车也将为稀土永磁行业未来的高速发展提供强劲动力。按照国家新能源汽车发展规划,平安证券预计到2020年国内混合动力车年产量124万辆,纯电动车年产量超过400万辆,保守估计带来4.4万吨/年高性能钕铁硼需求,市场规模超过200亿元。行业内的重点上市公司中科三环、宁波韵升等将充分享受行业高速成长带来的收益,前景值得关注。
三网融合 畅游信息海不是梦
十一五期间,我们已经切身感受到了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给生活、工作、学习等等带来的无限帮助。如果未来这三网合成了一个更大的有机整体,那么我们在信息的海洋里自在畅游还是梦想吗?
所谓三网融合,即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融合发展,实现三网互联互通、资源共享,为用户提供话音、数据和广播电视等多种服务。就在今年6月30日,国务院办公厅正式下发通知,公布第一批三网融合试点地区/城市名单,包括北京、上海、深圳等在内的12个城市均在其中。分析人士指出,三网融合对于促进信息和文化产业发展,拉动国内消费,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具有重要意义。
十七届五中全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传媒文化是战略新兴产业的重要内容。近日,广电总局听取三网融合试点工作汇报,要求尽快细化试点城市间网络互联互通和业务共享技术方案。此外,按照广电总局计划,到今年年底前要在试点城市全面推广NGB业务,而为了给建网准备“弹药”,近期多家广电运营商也纷纷加快融资。
A股方面,研究机构大多表示看好传媒行业未来表现,传媒行业“强于大市”评级。投资主线上,分析师建议关注三网融合与有线整合板块,包括歌华有线、天威视讯、武汉塑料、东方明珠、电广传媒等。
“……实现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三网融合‟,构建宽带、融合、安全的下一代国家信息基础设施……”
云计算 第四次
IT革命
“……强化核心关键技术研发,积极有序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
所谓“云计算”,是指一种基于因特网的超级计算模式,通过建立大型的、集中性的远程计算中心,为普通用户提供安全、快速的数据存储和网络计算服务。云计算被认为是网络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出现的技术模式,代表的是下一代的因特网计算和下一代的数据中心,云计算产业被认为是继大型计算机、个人计算机、互联网之后的第四次IT产业革命。
10月18日,国务院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新一代信息技术紧随节能环保之后位列七项战略新兴产业的第二位,其中明确提出要“促进云计算的研发和示范应用”。10月22日,工信部与国家发改委联合印发《关于做好云计算服务创新发展试点示范工作的通知》,进一步表明了国家层面对云计算产业发展的支持。预计未来将会有更多的产业相关支持政策出台。
从市场的渗透情况看,云计算在目前甚至是未来几年内在中国仍是一门新兴产业,其未来的发展尚有赖于云计算知识的普及以及相关使用者对其的评价和反馈。机构预计,未来五年云端服务的平均年复合增长率可望达到30%以上,发展速度是传统IT行业的6倍以上。
投资机会方面,从产业链受益顺序来看,依次为硬件采购和软件开发——系统集成——运行维护——服务提供商。而在现有相关上市公司中,被众多机构共同看好的有华胜天成、华东电脑、浪潮软件等。
消费升级 奏响华美乐章
“……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
历史上每一次消费升级的代表性商品,其实就意味着一批相关产业的升级和发展。如汽车和住宅的发展会带动钢材、石化、建材等行业的发展,进而加速中国重工业化的演化进程。也就是说,消费结构的不断升级,带动了产业结构的升级。
从中国人均GDP的数据来看,2003年超1000美元,2006年超2000美元,2008年超3000美元,2009年达到3700美元,2010年则接近4000美元。而根据国外经验,当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并逐渐向上攀升的时候,住房房租及燃料费用、医疗保健、汽车、交通通讯、休闲娱乐等消费支出会明显增加。东兴证券指出,仅仅从第三次消费升级所涵盖的领域来看,目前我国居民在燃料费用、医疗保健、交通通讯、休闲娱乐等方面的消费支出还依然相对薄弱。由此可见,我国当前正处于第三次消费升级逐渐向第四次消费升级过渡和发展的阶段。
从我国现阶段消费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来看,城镇居民在完成了从衣食向住行消费的过渡之后,正处在住行消费的推广阶段,加速推进住房、汽车等消费,同时完成阶段消费的升级换代。结合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所依仗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前景,东兴证券最终得出未来由消费升级所衍生的行业投资机会将集中在汽车、房地产、旅游酒店、化工燃料、医药、交通通讯、文化传媒以及家电等领域。其中,一汽富维、华域汽车、中天城投、首旅股份、康缘药业、宏图三胞、华谊兄弟及苏宁电器等是券商普遍关注的投资标的。
新能源 全球经济新希望
“……加快新能源开发……”
新能源将是推动未来全球经济增长的“希望”。我国已紧跟世界步伐,密集推出鼓励政策,大力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其中,新能源汽车战略正在紧锣密鼓的实施,电动汽车及其关键零部件产业链会出现爆发式增长;而从新能源产业内部分析,核能、风能、太阳能又是重中之重。
据国务院办公厅10月18日发出《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要求5年后,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将占到GDP比重的8%。而10年后,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将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
决定指出,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15%左右,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
在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方面,决定提出,要重点发展以干支线飞机和通用飞机为主的航空装备,而在新能源汽车产业方面,则指出要着力突破动力电池、驱动电机和电子控制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推进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推广应用和产业化。继续看好以下两类公司:首先,有望较早实现产业化并产生业绩的新能源电机类公司,如大洋电机、曙光股份、宁波韵升等;其次,产业链较为完整的公司,如中国宝安、杉杉股份。新能源产业汽车的发展也带动新材料产业的发展,如稀土材料,高性能膜材料等产品,主要受益公司为包钢稀土、厦门钨业、佛塑股份等。此外,传统行业中的威孚高科将长期受益于节能环保的发展要求和排放标准提高。
手机支付 市场蛋糕巨大
“……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
十二五期间,3G网络、智能终端、云计算三大新兴信息技术的重点培育和发展,将为移动互联网的突破性应用奠定坚实基础。作为移动互联网领域的重头戏之一,我国手机支付业务未来几年将得到高速发展。近日,中国人民银行与三家电信运营商达成共识,共同发展基于13.56MHz的手机支付技术标准。支付标准这一瓶颈的打破,为手机支付的大规模应用扫清了障碍,手机支付市场有望迎来井喷。
手机支付业务分类包括远程支付和现场支付,分别针对小额支付和大额支付。有机构预计,到2013年,中国手机用户数为9.96亿,手机支付用户数将达到4.1亿人,其中手机远程支付用户数为2.41亿人,手机现场支付用户数为1.69亿人。知名机构易观国际发布研究报告认为,我国手机支付市场规模将在2010年内突破30亿,年增长率将达到50%。
手机支付产业链上存在着两条主线:基础设备制造和运营服务平台的提供,可以细化为芯片、卡片封装、COS集成、POS 终端制造、服务商、运营商和金融支持等。分析师认为,手机支付业务在近几年内仍将处于投入期,先期受益的将是基础设备制造商;当手机支付用户发展到一定数量,移动支付平台和综合平台运营商将逐步受益。上市公司中,分析师一致看好的有国民技术(芯片)、长电科技(封装)、东信和平(卡商)和证通电子(POS 终端制造商)等个股。
海洋经济 描绘“蓝海”
“……科学规划海洋经济发展,发展海洋油气、运输、渔业等产业,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
十二五规划中对海洋经济浓墨重彩,这给包括海产养殖、港口运输、海洋工程设备等相关板块上市公司带来了非常好的投资机会。
例如,海洋工程装备涉及到的行业包括海洋油气开发、海工平台制造、配套设备制造、油气开采服务以及设备设计总承等。我国海洋工程装备业发展整体较为落后,自主设计能力不足。中邮证券认为,国内具备海洋工程装备设计、制造能力的上市公司包括中集集团、振华重工、上海佳豪、中国船舶及中国重工,上述公司有望受益于十二五规划政策利好。
值得一提的是,全球油气需求增加强劲,这不仅利好中石油、中海油等巨头,也为海运费的上涨奠定了基础。尤其是随着寒冬的降临,北方港口大风、大雾、冰冻等恶劣天气条件将严重影响船舶的周转,导致有效运力减少,加剧运力紧张的状况,为沿海运输船公司带来投资机会。
分析人士建议重点关注:中集集团、振华重工、上海佳豪、中国船舶、中国重工、中海发展、珠海港、东方海洋、好当家、中海油服、壹桥苗业、海油工程、中信海直等个股。
新材料 新兴产业发展的基础
“……积极有序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
新材料是发展其他新兴产业的基础,如果说新兴产业是经济发展的先导,那么新材料就是新兴产业的先导。投资新材料领域是绕不开的永恒主题。对于新材料行业,广发证券认为应遵循“两个方向、一条主线”的投资逻辑,即遵循自上而下选择相关行业和自下而上选择标的的方向,抓住节能环保绿色低碳这一持续贯穿其中的主线。
新材料领域的电池材料、磁性材料和显示材料等重点板块值得重点关注。山西证券则认为,新材料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石,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是十二五国家重点发展领域,具备较高的资源壁垒或技术壁垒,尤其是涉及新材料领域深加工、具有自主创新及开发应用和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值得重点关注。
就具体个股而言,综合多家分析师的观点,在化工新材料领域,与工程塑料相关的金发科技和普利特,与高性能纤维相关的中钢吉炭、烟台氨纶和中纺投资,与高性能膜材料相关的佛塑股份、云天化和南洋科技,可适当关注。同时,分析师建议关注与锂子行业相关的西藏矿业、天齐锂业、佛山照明、万向钱潮、多氟多、江苏国泰、当升科技、杉杉股份、南都电源等。分析师还建议关注金属新材料领域的西部矿业、厦门钨业、宝钛股份、贵研铂业、包钢稀土、厦门钨业、中科三环、安泰科技、豫金刚石。另外,三安光电、杉杉股份、综艺股份、中航三鑫、回天胶业、鼎龙股份、红宝丽、三维丝和三聚环保,也被分析师看好。
聚焦“十二五规划”主题机会:物联网 全球物相连
近两年,一个号称要建设全球“物物相连的互联网”的新技术浮出水面,专家表示,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随着中国的物联网产业政策逐渐明朗化,十二五期间物联网有望成为核心关键。日前工信部也表示,目前正同有关部门和省市共同努力,希望通过十二五专项规划的制定,完善物联网产业,短期内在制造业、物流业等领域的应用将大有进展。
刚刚召开的2010年中国国际物联网(传感网)博览会暨中国物联网大会指出,2010年中国物联网产业市场规模有望超过2000亿元,2015年中国物联网整体市场规模有望达到7500亿元。分析人士表示,目前我国物联网产业链现已形成了物联网制造业、物联网基础设施服务业和物联网服务业等产业链条,推广物联网的条件已趋于成熟。
具体到A股上市公司方面,券商研究报告指出,物联网主要分三个环节:传感器、系统集成和通讯网络。传感器层次包括智能监控领域的海康威视、大华股份、大立科技、威创股份和宁波GQY,位置定位领域的四维图形、超图软件、合众思壮和华力创通,金融电子领域的广电运通、恒宝股份、东信和平和三泰电子,电子标签领域的中瑞思创、远望谷等;在系统集成和通讯网络层次,有辉煌科技、赛为智能、银江股份、数字政通、东华软件、用友软件、键桥通讯、启明信息等。聚焦“十二五规划”主题机会:航空制造低空开放添“羽翼”
“……改革空域管理体制……”
航空制造业10月迎来多项利好,先是《低空空域管理改革指导意见》获批,此后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将“改革空域管理体制”,通用飞机和直升机类上市公司将迎来大发展的新机遇。
宏源证券指出,航空制造业作为高端装备制造业,属于技术和资本密集型行业,根据欧美发达国家经验统计,其投入产出比在1:10以上,所以推进航空制造业的发展将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尤其在民用飞机领域,近些年国家加大投入,有望在十二五期间呈现爆发性增长。
从产业看,通用飞机和直升机整机将首先受益,其次是飞机维护、机场建设相关设备,再次是通飞和直升机零部件公司。从相对估值角度分析,制造业相对估值仍然在该产业链中处在较高位置。重点受益股票:中信海直、海特高新。聚焦“十二五规划”主题机会:电力设备估值优势明显
“……加强电网建设,发展智能电网……”
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8%左右,到2020年达到15%左右。
上海证券认为,电力设备行业相对估值具有合理性,行业动态市盈率为24.65倍,市净率为2.24倍,低于沪深300指数;电力设备行业动态市盈率为37.38倍,市净率为5.34倍。前期沪深300涨幅较大,与其相比,电力设备行业估值已具有相对估值优势。建议重点关注核电,智能电网、清洁煤发电和专用变频器行业等技术壁垒较高、发展空间较大的细分行业股票,如国电南自、荣信股份、华光股份等。
聚焦“十二五规划”主题机会:农业 通胀预期提升价值
近期央行突然加息,进一步说明经济体中的通胀情况不容乐观,前期农产品价格大幅上涨已逐渐传递出这一信号。今年灾害天气频现、农产品供求紧张、流动性充裕等因素,仍将支撑农产品板块的火热行情。
中金公司认为,2007年以后农业股受关注程度大大提高,而且作物受灾时初加工产品多会上扬,由此,市场的关注以及明确的价格信号使得灾害天气极易成为农业股炒作热点。
浙商证券认为,农业板块调整后,目前行业整体市盈率已经落入2011年30-35倍的合理市盈率区间,通胀预期和政策支持将是农业股再次走强的催化剂,建议投资者在农业股下跌过程中逢低积极配置农业板块个股。中长线依然以种子和水产养殖为主。
齐鲁证券认为,4季度多数农产品进入收获及销售旺季,11月份惠农政策(种子产业规划等)可能密集出台,因此继续全面看好农业股的表现。除了景气度最高的水产品和种子外,重点关注糖、玉米油和饲料行业。今年冬天来得早且近期东北华北黄淮地区将遭遇12-16℃的降温,引发了市场对出现寒冬以及明年3、4月遭遇霜冻的担忧,建议关注遭遇寒冬或霜冻时业绩受益的农业股。
分析师建议重点关注以下股票:隆平高科、登海种业、丰乐种业、獐子岛、东方海洋、好当家、壹桥苗业、敦煌种业、南宁糖业、海大集团、新希望、中粮屯河、顺鑫农业、国投中鲁、海升果汁等。(胡东林)
“……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首要目标,实施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加大粮食主产区投入和利益补偿……”
聚焦“十二五规划”主题机会:核电 高景气或持续20年
“……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高效发展核电……”
在十二五规划出台之前,今年9月8日,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确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决定在现阶段以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七个产业作为重点培育对象予以加快推进。在新能源的重点发展方向中,将以核能、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质能为发展重点,其中核电被置于首要位置。
业内人士表示,核电将是未来新能源发展中确定性最高的方向。英大证券指出,根据既有的规划,到2020年和2030年我国核电的装机将超过8000万千瓦和2亿千瓦,按照当前核电装机不足1000万千瓦计算,这意味着未来十年核电装机容量将翻八倍,十年期间投资额将超过6000亿元。而且,根据目前相关部委人士的表态来看,中长期核电建设目标可能还会超出市场预期。
十二五规划 篇6
2010年10月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深刻认识病准确把握贵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科学制定十二五规划,对于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推进中国特设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十二五规划八个重点内容:
1.通过扩大内需,特别是通过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
2.通过增强创新能力,培育新型战略型产业,优化经济结构
3.通过推进城镇化和加快新农村建设,调整优化城乡结构
4.通过优化生产力布局,发挥地区比较优势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5.通过节能减排,发展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6.通过完善公共服务,加强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7.通过色和花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8.通过转变对外经济方式,形成国际合作和对外竞争新优势
“十二五”期间的五条发展思路:
1.以增强积极发展的稳定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为目标,推动需求结构、产业结构、城乡
结构、区域结构的全方位调整
2.以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为目标,把社会发展摆在现代化假设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民生为
先,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收入差距,保障社会公平正义。
3.促进人与自然资源之间的和谐,树立经济、社会、生态三者空间均衡原则,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加快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切实扭转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
4.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消除不利于市场基础性作用、不利于转变发展方式、不利于射虎
和谐稳定的体制机制障碍。
5.以培育形成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为目标,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丰富开放的内涵,提高开放的质量,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十二五规划纲要特点:
疾控中心十二五规划 篇7
发展清洁、安全、低能耗、高纯度、规模化的多晶硅生产技术, 提高副产物综合利用率, 缩小与国际先进生产水平的差距。实现太阳能电池生产技术的创新发展, 鼓励规模化生产, 提高光伏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推动行业节能减排。密切关注清洁、环保的新型光伏电池及材料技术进展, 加强技术研发。
(二) 提高国产设备和集成技术的研发及应用水平。
以提高产品质量和光电转换效率, 降低生产能耗为目标, 支持多晶硅、硅锭/硅片、电池片及组件、薄膜电池用关键生产设备以及发电应用设备研发与产业化, 加强本地化设备的应用。推动设备企业与光伏产品企业加强技术合作与交流。
(三) 提高太阳能电池的性能, 不断降低产品成本。
大力支持低成本、高转换效率和长寿命的晶硅太阳能电池研发及产业化, 降低电池产品成本和最终发电成本, 力争尽快实现平价上网。推动硅基薄膜、铜铟镓锡薄膜等电池的技术进步及产业化进程, 提高薄膜电池的转率效率。
(四) 促进光伏产品应用, 扩大光伏发电市场。
积极推动上网电价政策的制定和落实, 并在农业、交通、建筑等行业加强光伏产品的研发和应用力度, 支持建立一批分布式光伏电站、离网应用系统、光伏建筑一体化 (BIPV) 系统、小型光伏系统及以光伏为主的多能互补系统, 鼓励大型光伏并网电站的建设与应用, 推动完善适应光伏发电特点的技术体系和管理体制。
(五) 完善光伏产业配套服务体系建设。
《东北振兴“十二五”规划》获批 篇8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杜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规划》更加突出科学发展、转型发展这一主题主线更加突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这一动力机制,更加突出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一根本目的。
《规划》提出了“十二五”时期东北地区经济、社会、民生、生态等振兴目标:城镇化率将达到30%,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40%,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12640万吨,森林覆盖率达37.5%。民生方面的目标包括: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高于经济增长速度,城镇新增就业75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下,新建保障性住房310万套,全面完成棚户区改造,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8.5%。
《规划》围绕解决东北地区存在的体制性、机制性、结构性矛盾,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推动东北全面振兴的强大动力。
《规划》明确提出了“十二五”时期东北振兴的重点任务: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首要目标,巩同发展现代农业。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建设富裕美好新农村;完善现代产业体系。优化提升传统工业,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服务业,积极发展海洋经济;优化区域发展空间布局,推动产业集聚发展。依托科技和人才资源,增强区域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