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县级疾控中心(共11篇)
区县级疾控中心 篇1
县级疾控中心, 是我国四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中的最基层[1], 它承担着县域疾病预防控制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当前,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多样性和不可预测性都在增加, 危害性和破坏性越来越大, 卫生应急工作形势严峻。加强卫生应急管理, 做好卫生应急事件的应对工作, 是疾控机构面临的一项十分紧迫的重要任务[2]。如何做好县域卫生应急工作, 是县级疾控卫生应急工作者所要面临和思考的问题。
1 县级卫生应急工作的现状
1.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有资料显示, 湖北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呈逐年上升趋势, 引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主要为传染病疫情 (82.70%) , 其次是食物中毒 (12.02%) ;事件级别以一般为主 (89.15%) , 较大次之 (10.56%) ;学校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高发场所, 占报告总事件数的72.14%[3], 与江苏、黑龙江、辽宁等省报道情况一致[4]。2008年, 武汉市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占全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77.27%, 全部为呼吸道传染病, 均为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5]。2009年, 襄阳区报告两起未分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起发生在学校, 为甲型H1N1流感;另一起为散居儿童的手足口病重症病例。
另外, 调查核实网络预警130起次, 疑似或潜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68起。其中, “发热、上呼吸道感染”57起 (83.82%) , 感染性腹泻6起 (8.82%) , 亚硝酸盐中毒3起 (4.41%) , 其他事件2起 (2.94%) 。
1.2 卫生应急工作现状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应急体系和预案体系初步建成, 卫生应急处置能力不断提高。县级疾控机构没有经编制部门批准的卫生应急管理机构, 由防疫科/急传科兼管。卫生应急工作经费和应急物质储备经费没有纳入同级政府年底财政预算, 财政投入不足, 缺乏有效的应急保障机制, 难于保障应急处置工作的持续、高效开展[2]。县级疾病控制机构硬件设施尚不够完善, 专业技术人才欠缺。这两大因素制约了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在硬件设施方面, 表现为实验室检测设备落后、不足, 检测能力低下;在专业技术人才方面, 表现为在编工作人员第一学历低 (95%以上为中专) , 非预防医学专业人员所占比例较大 (90%以上) , 公共卫生和卫生检验人才所占比例较低 (不足10%) , 现场流行病学人员达不到在编人员的40%~50%[1]。现有人力资源配置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不是人员过多, 而是人力素质过低。之所以出现这一状况, 除了我国高等教育普及率不高的国情外, 不可忽视的因素是从事疾病预防控制的工作人员与医务人员相比, 其社会和经济地位较低, 对优秀人才缺乏吸引力;但作为事业单位, 对无专业特长的人员却不乏诱惑力。作为基层疾病控机构, 公共卫生和卫生检验人才的数量及质量是衡量现有疾控水平和决定未来发展的关键[6]。因此, 在应对较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 不能及时查明原因, 反应不够迅速, 常常表现出停滞现象。
应急预案的宣传教育不够, 在卫生应急工作中还是按既往经验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预案常常成为摆设。县以下疾控机构应急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较弱, 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完全依赖县级疾控机构。卫生应急物质贮备品种及数量有待进一步补充和提高。部门职能不清, 资源分散浪费。如发生食物中毒事件, 疾控和卫生监督各自为政。同一事件, 两个部门, 得出两个不尽一致、甚至是相互矛盾的结论。即不能很好地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 又让群众迷惑, 造成不必要的心理恐慌, 增加了社会不安定因素。
2 如何做好县级疾控中心卫生应急工作
2.1 卫生应急工作的重点应放在基层
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级处理和属地负责的原则, 县域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由县 (市、区) 处理, 而县以下的乡镇疾控机构应急处理能力相对比较弱, 主要是由县级疾控中心完成。因此, 要及时有效预防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 防止事态的扩大和蔓延, 重点应加强县 (市、区) 级现场应急能力、应急队伍的建设[3]。
2.2 建立持续稳定的卫生应急经费保障机制
抗击非典以后, 政府加大了对公共卫生的投入。但是, 在建立长效投入机制、保障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正常有序运行方面还有很大差距[7]。因此, 政府和财政部门应明确职责, 列支必须的应急经费, 确保县级疾控中心卫生应急工作的开展。
2.3 加强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人力资源建设
要针对疾病预防控制队伍的现状, 制定人才建设规划, 多形式地培养专业技术人员, 提高整体素质, 储备技术力量。要区别不同情况对现有疾病预防控制人员进行轮训;要抓好中青年重点学科带头人的培养, 形成重点学科梯队, 建立高层次疾病预防控制人才;进一步完善疾病预防控制继续教育制度, 加大人才培养经费投入, 加强岗位培训[7]。
2.4 建立健全县级疾控中心卫生应急机构和应急队伍
县级疾控中心, 负责辖区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调查与信息收集、报告, 落实具体控制措施[1]。就是说, 县级疾控中心要独立应对、处理占85%以上的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同时, 还要参与较大级及以上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调查和具体控制措施的落实。另外, 还要调查、核实网络预警以及大量疑似 (潜在)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因此, 在县级疾控中心建立专门机构和队伍, 势在必行。
2.5 科学制定和完善卫生应急预案、方案
加强应急工作人员对应急预案、方案的学习教育, 使预案和方案成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依据, 科学处置, 防止经验主义错误的发生。
2.6 加强对乡镇和社区卫生人员应急能力的培训
传染病疫情是导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主要原因[3~5], 尤其是丙类传染病中的流感、流腮、风疹以及水痘、上呼吸道感染等。一方面, 这类疾病病死率低, 一些乡镇和社区卫生机构重视不够。加之, 报告体系不够完善, 往往发展到聚集性病例增多时, 才作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报告和处理, 控制的时效性比较差, 对这类传染病的控制造成不利影响[5]。另一方面, 由于乡镇和社区卫生机构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较弱, 没有甄别能力或不愿承担责任, 往往把一些捕风捉影的信息“放大”, 人云亦云地报告县级疾控中心。虽然, 提高了监测信息报告的敏感性, 但也同时增加了县级卫生应急人员的工作量, 造成大量、不必要的卫生资源浪费。
2.7 学校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高发场所
学校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整体走势具有决定性作用[4]。因此, 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苗头, 将其控制在萌芽状态, 使其不构成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具有重要意义。所以, 卫生部门应与教育部门密切合作, 改善学校卫生工作状况, 加强学校传染病防治管理和食品卫生监督, 建立学校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监测机制, 针对性对学生进行健康知识宣传和个人卫生教育, 提高学校基础卫生设施建设, 切实改善广大学生学习生活条件, 尤其是增加对农村地区学校基本卫生设施的投入, 确保农村学生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是今后卫生应急工作的重点[3]。
2.8 部门之间有效地配合与沟通是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关键
在调查处理食物中毒、职业中毒等非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工作中, 要做好与卫生监督、职业病防治等机构的配合与沟通, 建立合作机制, 采取分工协作的办法, 明确职责和任务, 避免重复调查、重复采取控制措施, 防止造成资源的浪费, 减少群众的心理负担和精神压力。
参考文献
[1]卫生部.关于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的若干规定[S],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 (2005) 第40号.
[2]赵江义.鄂州市卫生应急形势分析[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2009, 20 (1) :102-104.
[3]刘斯, 刘力, 朱建如, 等.湖北省2004-2007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病学分析[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2009, 20 (2) :22-26.
[4]武晶, 祖荣强, 梁祁, 等.江苏省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特征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 2010, 26 (3) :364-365.
[5]金小毛, 李晓暧, 胡权, 等.武汉市2008年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病学分析[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2009, 20 (1) :33-35.
[6]辜伟伟, 叶伟.十堰市疾病预防与控制人才队伍调查分析[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2009, 20 (4) :55-56.
[7]何明辉.浅谈新形势下如何开展疾病预防控制工作[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2009, 20 (1) :100-101.
区县级疾控中心 篇2
一、传染病管理工作
1、法定传染病监测报告情况:本,全县共报告法定甲、乙、丙类传染病18种共xx例,死亡0例,报告病例数较去年同期上升了xx%(2014年同期报告1539例),发病率763.98/10万,死亡率4.97/10万,病死率0.65%;发病数位于前五位的分别是肺结核(587例)、乙肝(451例)、梅毒(369例)、丙肝(135例)、甲肝(52例)。(2)对传染病(散发疫情)处置管理:全县共报告百日咳1例、甲肝58例、麻疹12例、AFP1例、风疹2例、流行性腮腺炎17例,均已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处置。(4)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0例。没有甲类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和报告。
针对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与处置,科室施行的是24小时疫情值班,节假日安排有专门值班人员,疫情电话全县公布,24小时有人接听,疫情卡片全年及时审核率100%;有效的做到了疫情早发现,早处置;全年共接到预警短信145次,分析排除145起。为了及时研判疫情形势,每月都对传染病疫情进行一次分析,并将分析报告以简报的形式上报给县卫生局、中心领导和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系统监测信息反馈平台;年终对全年疫情进行了综合分析,以年报形式上传到了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系统监测信息反馈平台。
为提高全县传染病报告与管理质量,校正法定传染病发病率,在10月份对全县29个网络直报单位的传染疫情报告管理工作进行了法定传染病疫情漏报调查,调查病例流量30581例,查出法定传染病15种142例,通过登陆疫情网络直报系统核实,漏报10例,我县传染病漏报率为7.04%。
人感染H7N9禽流感外环境监测工作:2015年对* **区进行定点监测,病原检验*份,检验*份,完成全年监测任务。
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管理情况
1、本,我县目前辖区目标管理人口数为268749人,建档人数256004人,建档率为95.25%。(2)全县纳入管理的65岁及以上老年人19151人,各(乡)镇场陆续对老年人进行全面体检13269人,体检率69.29%。我县应管理高血压病38398人,已登记管理高血压病人16642人,管理率43.34%;应管理糖尿病病人19812人,登记管理糖尿病患者6045人,管理率30.51%。(3)积极开展死因监测审核工作,13家医疗机构上报死亡病例418例,全县医疗机构死亡病例报告覆盖率为100%。(4)积极开展死因监测审核工作,对7家医疗机构上报的75例死亡病例进行了审核。全县医疗机构死亡病例报告覆盖率为35.29%。
三、宣传、培训及督导检查工作
在提升自身业务工作水平的同时,积极利用各种机会,向基层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站举办手足口、人感染H7N9禽流感、死因报告等4期业务培训,累计培训人次200人次。向各类人群提供疾病防控相关知识讲座1次,参与各种户外宣传活动2次,累计发放宣传册600余份。科室累计下乡督导3次,累计天数24天。
今年,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卫生工作会议精神,认真履行防病工作职能,落实重大疾病防控措施,切实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在重点传染病防控、慢病综合防控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一、重点传染病防控工作
1.法定传染病监测和疫情管理。1-6月份全县共报告乙、丙类传染病523例,其中:乙类传染病356例,发病率为74.16/10万;丙类传染病167例,发病率为34.79/10万。及时报告523例,及时报告率100%,及时审核671例,审核及时率100%,无重复传染病报告卡,全县医疗机构传染病网络报告率为100%。编写全县疫情动态分析6期,按时完成了各类表、卡、册的报送及审核工作。
全县报告发病数居前五位的乙类传染病是肺结核(207例)、乙肝(71例)、痢疾(31例)、甲肝(27例)、丙肝(8例),占乙类传染病发病总数的96.62%。全县报告发病数居前五位的丙类传染病是其它感染性腹泻(72例)、流行性腮腺炎(56例)、流行性感冒(19例)、急性出血性结膜炎(12例)、手足口病(8例),占丙类传染病发病总数的100%。
3.多措并举、严防H7N9禽流感、手足口病、腮腺炎等春季传染病流行。召开由县乡医疗机构负责人、防疫专干参加的春季传染病及H7N9禽流感防控工作会议。要求县乡村医疗单位要进一步加强疫情实时监控工作,前移疫情监测关口,早期识别聚集性或暴发疫情,有力的促进了传染病控制工作的扎实开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人感染H7N9禽流感外环境监测工作:2015年对* **区进行定点监测,病原检验*份,检验*份,完成全年监测任务。
二、慢病管理工作
1.高血压、糖尿病综合防治。全县共发现登记高血压患者42248例,规范管理41747例,规范管理率为98.81%;发现登记糖尿病患者14667例,规范管理14584例,规范管理率为99.43%。
疾控中心档案管理实践 篇3
近几年来,公共卫生问题、传染病、人畜共患病的频率越来越高,为疾病控制中心的档案管理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为了顺应当前的形势,一定要强化档案基础建设,将档案管理模式进一步稳定,将档案的管理范围进行统一,将档案的处理过程进一步规范,以便促进档案的信息化建设。
一、档案管理对疾控中心的作用
疾控中心是政府创建用来进行国家级别疾病预防控制以及公共卫生技术管理的公益型事业单位,它的责任是透过对疾病进行预防控制,打造健康的生活氛围,进而完成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国家安全、提高百姓健康的重任。
疾控中心的创建对于国家和百姓都有着较为深远的意义。医疗物资在采购、应用、储存上都影响到疾控中心的自身利益,所以,档案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对疾控中心而言十分关键。只有将档案管理规范化、合理化,才能够有效降低财务的支出,有利于监督和管理,有利于合理运用医疗物资,从而降低损失和浪费,预防发生损坏集体利益的问题。疾控中心的档案管理需要对采购进行规划,以确保能够正常供应,充分运用,合理储存,杜绝浪费,严格管理财务,创建出公正、完善、合理、规范、标准的操作流程。
二、主要方法
完善组织,明确工作内容。近几年来,在加大疾病控制工作的同时,也把档案管理工作提到日程上来,同其他工作一共进行组织、部署及审核。每年都将档案管理归入到中心及科室的年度工作审核目标内容当中,组建通过主要领导负责的档案管理领导小组以及档案鉴定小组,选取素质较高的工作人员担负中心档案管理人员以及所有科室兼职的档案人员,并通过人事变动进行调整[1]。中心档案人员肩负所有中心档案材料的收集和整理的工作。兼职档案人员担负着科室档案的收集、整理、归档的工作。所有档案管理人员都要具备大专及以上学历,都要具备相应的疾病控制业务的工作经验,进而构成领导统领、中心档案管理人员为主要力量、业务科室兼职档案管理人员为辅助力量的管理团队,为档案的整理及归纳发挥出有效的作用。
加大投入力度,将基础工作做好。档案是通过信息及载体相结合的物质,是无法再生的资源,并且寿命极其有限,只要遭受破坏就会形成无法估量的损失。所以,提高档案的基础工作,将档案保护完整,不但具备现实意义,还具备历史意义。近几年来,中心攻克经济困难加大了硬件的投入力度,在办公用房紧张的状况下,通过档案管理的需求扩大办公用房,把档案室移交到新建的大楼中,实现了将借阅、办公、库房分开的办公形式。面对资金欠缺的困境,节省专用经费把原铁皮档案柜变成移动档案柜,进而提高了档案的存储空间。并且,还配备了计算机、灭火器、装订机、除湿器、温度计、干燥剂等一些档案必备的物品,真正实现了防虫、防尘、防潮、防高温、防有害气体、放光、防火、防盗,从硬件角度为档案管理建立了有效的保障,顺应了现代化的管理要求。
将制度完善,将档案管理规范化。档案管理在进行时,需要通过《档案法》以及当地疾病控制档案管理条例、卫生部绩效考核工作标准和实验室计量认证管理体系的相应标准进行管理,并持续完善原始资料记录制度,对档案归档的范围、程序、整理标准以及借阅制度、管理人员的工作职责进一步明确,以保障档案从资料的原始记录到收集、整理、归档、借阅等环节的规范化管理[2]。
对于原始资料的管理而言,疾控中心综合一季一次以及一年一度的责任考核目标及试验质量管理体系的审查、管理等工作,对所有科室资料的原始性、完整性进行严格审核,对于出现的问题尽快反馈,落实整改方法,随时进行跟踪验证。对于每年进行的档案材料收集工作,通过中心档案管理人员对所有科室归档的材料进行审核,对于没有及时上交或者收集不够完整的需要进行催促,或者透过科室主任进行会议通报。
近几年来,疾控中心没有发生大型档案遗失或损坏的事件,确保了档案材料的真实性与完整性。对于档案材料的借阅及检索方面,除却具备严谨的借阅制度之外,疾控中心还配备了档案管理系统单机版软件,将近些年的档案信息进一步整理,并输入到计算机进行统一管理,较大的提升了检索速度。并且创建了办公自动化等相关的管理软件,让疾控中心的档案工作逐渐迈向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
加大培训力度,提升工作能力。为了保障档案管理工作的持续性以及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我们通过机构的人事变动和对档案管理人员的调整,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加大档案人员业务能力的建设。
细心编研,加大研发运用。档案主要在于研发和运用,档案管理仅仅是一个必要的手段。所以,疾控中心在规划好档案的建档、归档的工作之后,应当综合实际情况,及时将检索工作以及编研材料编制好,将检索体系进一步完善,有利于所有材料的查阅和运用,为所有工作的实施、评审同职工科研论文写作以及人才的运用、审查、晋级乃至违法案件处理给予可靠的根据,有效地加快疾病控制中心工作的进行。
三、疾控中心档案管理的发展前景
创建业务档案分级管理的制度。疾控中心的业务档案分级管理指的是由疾控中心档案工作管理团队所领导,把疾控业务中构成的技术档案分成中心级、处室级两个级别的管理模式。详细的做法是:把一些体现中心主要业务工作的分析性、综合性、具备相应学术价值并保管期限较长的资料判定为中心级档案,来保障中心保存的业务档案可以从整体上体现和囊括机构业务的活动以及能力[3]。所有业务部门在平时的工作当中,或者对下属单位执行的经常性疾病控制、常规卫生监测里构成的普通材料被判断为处室级档案,以上材料不但在当年的疫情、监测中可以使用,并且因为疾控业务具有持续性,许多年后也可以作为参考使用。
进行分级管理滞后,能够合理的处理档案存储空间以及业务档案数量之间的问题,并且,不但能够实现业务日常工作的需求,还可以确保中心档案资源的整体水平。
将档案管理信息化、现代化建设提到日程中。由于信息技术的高速运转,尤其是疾控中心办公自动化系统以及业务自动化系统的应用,令档案的产生形式逐步出现变化,令疾控中心的档案归档方式、范围的协调、信息的存储、数字化的处理、收集档案、传递网络化均为必须采取的行动。所以,强化档案管理规范化的同时,也要加强档案的网络化、电子化建设,丰富档案的运用方式,逐渐展现出档案信息的全面共享。
疾控中心的档案管理应当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发展,通过不断的改革与完善,来顺应当前社会的发展需求,如此才能真正体现出疾控中心档案管理的标准化与规范化。
区县级疾控中心 篇4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本文资料来源于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基本信息系统2011年数据, 人口数据来源于广州市统计局。
1.2 数据整理
从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基本信息系统导出广州市及各区县疾控中心在岗人员相关数据, 将区县分成中心六区和周边六区县, 同广州市级建立三组数据。人力综合素质指标按照2010年全国疾病预防控制基本信息统计分析报告方法计算[1]。
1.3 统计方法
运用Excel软件建立数据库, 通过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构成比进行描述性分析, 采用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学检验, 显著性水平α=0.05, 多个样本率之间的两两比较采用卡方分割法调整α。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广州市辖1个市级疾控中心、12个区县疾控中心。2011年广州市及区县疾控中心共有在岗人员1161人, 2011年末广州市常住人口为1275.14万人, 广州市平均每万人拥有疾控中心人员0.91人。广州市各区县每万人拥有疾控中心人员最多是从化市, 为2.014人;最低的是天河区, 为0.355人。广州市疾控中心在岗人员共有309人;12个区县疾控中心共有在岗人员852人, 平均每个区县71人, 12个区县总编制数为858人, 实际在岗人数与编制数大致相同。
2.2 年龄构成
2011年广州市疾控系统的专业人员年龄集中分布在25~54岁年龄段中, 其中广州市疾控中心45~54岁组年龄段人员所占比例最高, 占32.04%;区县疾控中心35~44岁组年龄段人员所占比例最高。35~44岁年龄组, 广州市、中心六区、周边六区县的比例依次升高;45~54岁年龄组广州市、中心六区、周边六区县的比例依次降低。
2.3 职称构成
广州市及中心六区高级职称人员较多, 而周边六区县高级职称人员偏少、无职称人员较多, 见表1。分析表明, 不同地区疾控中心不同职称所占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35.7, P<0.001) 。经两两检验, 广州市与周边六区县 (χ2=32.3, P<0.001) 、中心六区与周边六区县 (χ2=18.4, P<0.001) 职称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广州市及中心六区高级职称所占比例高于周边六区县。广州市及中心六区无职称比例低于周边六区县。广州市与中心六区职称比例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χ2=3.8, P=0.0285>0.0167=0.05/3) 。
2.4 学历构成
广州市及区县疾控中心在岗人员学历均以大学本科/大专为主, 见表2。分析表明, 不同地区疾控中心不同学历所占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22.8, P<0.001) 。经两两检验, 广州市与周边六区县 (χ2=83.8, P<0.001) 、中心六区与周边六区县 (χ2=24.5, P<0.001) 、广州市与中心六区 (χ2=58.2, P<0.001) 学历比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广州市研究生所占比例高于中心六区, 中心六区高于周边六区县, 而高中/中专及以下学历所占比例以周边六区县最高。
2.5 人员综合素质
将学历和专业技术资格所占的比例加和, 进行综合评分显示, 广州市疾控中心人员综合评分最高, 中心六区次之, 周边六区县最低, 以此反映出专业人员综合素质依次递减, 见表3。周边六区县中某A和B两个广州偏远区县人员综合素质评分较低, 本科以上学历构成比分别只占29.73%和22.5%。
3 讨论
3.1 广州市及区县疾控中心人员配置数较低且严重不均衡
卫生人力资源是卫生资源的核心, 是发展卫生事业的决定性资源, 而疾病预防控制人力资源更是落实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 中国公共卫生事业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然而, 目前传染病和非传染病的双重负担仍非常明显, 食品安全、环境污染以及流动人口等带来了诸多公共卫生问题, 疾控系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尚不适应现实需求。而广州作为国际大都市, 承担大型活动越来越多, 卫生保障任务也越来越艰巨。随着中国疾病谱的改变和居民保健需求的不断提高, 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将面临更大的压力, 这些都对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提出了挑战。
作为一线城市的广州平均每万人中疾控人员数仅为0.91人, 略高于2009年珠三角地区的0.79人/万人[2], 但却低于内地的成都市1.08/万人[3], 且各区县配置严重不均衡, 高低相差近6倍。天河区作为广州市经济发达地区, 经济总量大, 人员流动性强, 健康需求大, 每万人拥有疾控人员仅为0.355人, 这也成为制约该地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发展的瓶颈。
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研究报告课题组调研表明:当今中国, 要解决卫生资源的有限性与公众需求的无限性的关键在于合理选择疾病控制和卫生干预重点, 使有限的卫生资源投入能够获得尽可能多的产出。卫生实践和统计规律早已证明, 在所有医疗卫生干预手段中, 以疾病预防为核心的公共卫生服务是成本效益最好的, 必须优先选择[4]。因此, 政府部门应该高度重视疾控工作, 在考虑实施区域卫生规划制定辖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员编制时, 既要从达到的卫生服务目标测算卫生资源配置量[5], 正视目前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所面临的压力, 又要根据区域内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社会人群对卫生服务的需求和需要来进行测算[5], 综合考虑辖区内服务人口数、人口密度、服务半径、交通条件和流动人口等因素[6]。同时, 根据技术变化、消费者偏好变化和购买行为、经济形势、政府的政策、企业的市场占有率[7], 对需求进行动态预测, 动态管理人力资源计划及战略, 重新核定人员编制数, 适当增加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员编制数, 并且合理配置各地区人员数, 使得疾控事业能够可持续健康发展。
3.2 人员综合素质区域差异较大
近年来, 广州市及区县各级疾控中心高度重视人力资源建设问题, 使人力资源整体素质和能力不断提高。按照高级职称构成比国家建议的标准 (市级20.0%、县级10.0%) [8], 广州市及中心六区都已达到国家建议的标准, 但周边六区县没有达标。学历偏低, 无职称人员偏多, 高学历、高职称人员偏少的现象依然较为严重, 人员能力素质达不到工作要求, 大量高中、初中甚至无学历人员充斥疾控系统。研究结果表明, 在职称构成上广州市及中心六区要明显优于周边六区县, 而学历构成广州市优于中心六区、中心六区优于周边六区县。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问题更为严重, 广州市两个偏远区县, 人员综合素质评分最低, 本科以上学历构成没有达到国家建议的标准 (县级35.0%) [8]。这一现象应引起有关部门重视, 政府部门需要进一步完善人力资源建设机制, 消除人才地区差异, 协调均衡发展人才战略, 进一步建立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发展人才的长效机制。目前,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财政保障机制不健全, 缺乏稳定长效的投入及增长机制, 政策变动频繁, 缺乏稳定性, 缺少稳定和吸引人才的先决条件, 因此亟待完善绩效工资财政保障机制, 建立正常工资增长机制, 同时要制定系列优惠政策, 健全人才激励机制。要建立人员准入制度, 坚决把握入职招聘第一关, 加快高学历、高层次、专业对口的疾病预防控制各年龄层次专业人员的引进力度, 建立更加完善的专业技术人员年龄梯度、专业结构、技术层级。另外, 要高度重视职工的继续教育及培训学习工作, 鼓励中青年专业技术人员到国内外院校攻读在职学历学位, 提供政策支持, 协调工作, 统筹安排专业技术人员的学习、培训、进修与交流。培养学科带头人, 鼓励学科带头人参加国家、省 (部) 、市级重点科研项目。同时为其申报科研课题及配套经费提供必要条件[9]。逐步调整改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专业人员年龄、学历、学位、职称结构, 从而提高广州市疾控机构人员综合素质, 为进一步高效开展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0年全国疾病预防控制基本信息统计分析报告[R].2011.
[2]郝爱华, 伍菲菲, 刘勇鹰, 等.广东省2009年各级疾控中心人力资源结构现状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 2012, 39 (18) :4732-4735.
[3]王俐, 曾伟, 柴冰.成都市县级疾控中心人力资源现况及工作效果相关性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 2011, 27 (6) :608-609.
[4]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研究课题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研究报告—问题与对策[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
[5]凌莉, 方积乾, 柳青, 等.卫生资源配置标准测算及标准制定方法[J].中国医院统计, 2000, 7 (2) :79-81.
[6]孟军, 董柏青, 唐振柱.广西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力资源现状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 2010, 17 (3) :616.
[7]张一驰.人力资源管理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56-67.
[8]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进展报告 (2006年)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 53-81.
疾控中心工作汇报 篇5
XX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尊敬的各位领导:
金秋渐远,银冬已至,迎着党的十九大胜利闭幕的喜悦,很荣幸能够参加全省疾控工作座谈会,首先,向各位领导和专家长期以来对XX疾控事业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多年来,XX县的疾病防控工作,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强化人员培训和学习,不断完善规章制度与管理措施,努力提高疾病防控业务水平,为保护全县人民群众身心健康做出了积极贡献。现将近年来全县疾病防控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XX县位于XX省西南部、XX山南麓、XX盆地北缘。全县辖16个乡镇、340个行政村,总人口XX万;总面积2946平方公里,其中山区和丘陵面积占96.6%,境内有大小河流百余条,顺山势流向汇入XX水库,基本格局是“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是全省25个深山县、7个库区重淹没县和53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和秦巴山系连片扶贫开发重点县之一,也是全省革命老区县之一。
XX县疾控中心现(新)址占地17.4亩,于2006年建成投入使用,建筑面积8000余平方米;人员编制为90人,现有在职员工140人,其中:事业全供96人(占68.5%)、自收自支44人(占31.5%),业务人员110人(占78.57%)、行政工勤人员30人(占
21.43%);具有中级职称27人、初级职称21人,具备本科文凭的15人、大专文凭的62人、中专文凭的31人。
根据工作需要,中心设置有免疫规划科、预防接种科、传染病防控科、地方病科、艾防科、结防科、消杀科、检验科、慢病和健康教育科、公共危害因素监测科、卫生监测科和办公室、财务科、药械科、驾驶员体检中心共15个科室。
二、主要工作开展情况
(一)以基本公卫服务项目实施为龙头,促进疾控工作全面健康开展
2014年6月,县卫计委研究决定,把全县基本公卫服务项目管理及经费拨付工作交由县疾控中心牵头负责,县卫生监管所、妇幼保健院共同参与,由此改变了以往该项目由县卫计委直接管理的方法,开辟了工作的新模式。面对新的工作任务,我中心统一思想,积极主动,探索创新,务实重干,一是完善机构、加强学习,二是建立机制、强化管理,三是明确分工、厘清职责,四是细化标准、严格考核,工作中坚持以基本公卫服务工作为龙头,将疾病防控工作与之有机结合,着力使二者互相促进,共同提高,取得了一定的工作成效。2015年7月,在省卫生计生委召开的全省疾控工作推进会上,我县作了会议发言,同月《XX报》进行了专题报道。2016年12月举行的XX省卫生与健康大会上,我县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管理模式作为先进经验在大会上交流。
(二)免疫规划工作扎实开展
我中心认真贯彻落实有关法规、规范和工作要求,积极探索免
疫规划管理的新思路,大力加强工作阵地和队伍建设,努力提高预防接种服务水平,以保持无脊灰状态、加速麻疹控制、推进病毒性肝炎监测与控制、防控疫苗针对疾病的发生和流行等工作为重点,在做好常规免疫工作的基础上,适时开展强化免疫和查漏补种活动,保持了免疫规划工作的规范运行,免疫规划疫苗常规接种率保持在较高水平,相关传染病得到有效预防和控制,有力保障了人民群众身体健康。针对山东疫苗事件的不利影响,我们积极探索在全县推广免疫规划妈妈课堂讲座活动,11月份组织了由全县各预防接种单位参加的妈妈课堂演讲比赛,提高了预防接种人员的工作能力,改善了预防接种工作在基层的开展情况,有效的降低了山东疫苗事件对我县的影响,受到广大儿童家长的好评。
(四)结核病防治工作不断巩固
一是实行目标管理。二是加强防痨网建设。不断加强以县结防门诊为中心,以乡卫生院为枢纽,以村为基础的三级防痨网络建设,充分调动乡村两级在结核病防治工作中的职能作用,不断巩固提高其工作能力和水平。积极开展县结防门诊达标建设,配备了DR,开展了结核分枝杆菌分离培养和分子生物学检测项目,业务水平和能力不断提高。三是狠抓“三关两措施”。即村医关、归口管理关、网络直报病人追踪关和报病奖励、处罚措施,提高各级结防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责任心,有效促进结核病归口管理的开展。四是积极做好学校结防工作。与县教育主管部门保持密切联系,落实学校疫情日常监测,建立通畅的疫情信息沟通机制,做好每年新生入学结核病筛查工作,对发现的学校结核疫情按规
定及时规范处置,有效预防和控制学校结核病疫情的传播流行。五是积极探索结核病分级诊疗和综合防治服务模式,在以县疾控中心结防门诊为枢纽,以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所为基础的结核病防治体系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创新防治策略,使结核病防治医疗资源配置更加合理,结核病患者得到更好的救治。六是积极开展结防门诊标准化建设,我们根据省疾控中心下达的建设标准,坚持设备到位、人员到位、房屋到位、基础设施建设齐全,在全市范围内率先为结防门诊配备了与XX市结防所对接的远程会诊信息化系统,使我县的结核病患者不出县就能享受到上级结防机构的诊疗服务,同时利用信息化系统,使县结防门诊工作人员在家就能接受上级结防机构的培训,提高了诊断水平,方便了人民群众就医。
在经费保障方面,除了将结防经费纳入县财政预算给予保障,我们还利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加大对结防工作的支持,每转诊一例结核病阳性病人,奖励村医100元,阴性病人奖励50元,疑似病人奖励20元,从而调动了村医的积极性和责任心,使我县的结防工作收到了省、市卫生行政部门的赞扬。
我们利用上级拨付的三免经费,对结防病人的检查费用全部免费,不足部分利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进行补助;针对贫困人员中的结核病患者,我们通过争取新农合政策的支持,在治疗的7个月内,每人每月可享受报销150元,把党和国家对人民群众的关怀,体现到具体工作中来。
(五)艾滋病防治工作成效显著
为有效控制艾滋病疫情蔓延,我们积极向卫生行政部门和县政府建议,县政府与各乡镇签订目标责任书,纳入目标管理,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研究解决。县疾控中心常年对辖区30余家公共娱乐场所暗娼高危人群开展高危行为干预,对辖区监管场所被监管人员进行HIV抗体检测;对存活的病人落实随访管理,进行CD4检测,对阳性育龄妇女及夫妇单方阳性的配偶随访率100%、检测率100%。XX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被选为全省艾滋病防治“一站式服务”试点,通过“一站式服务”的开展和我们扎实、细致的工作,为艾滋病人提供了更优质、更快捷的服务,使他们的生命质量明显提高,保证了这部分人群的社会稳定。
(六)慢性病和重性精神疾病防控不断加强
各乡镇卫生院均设置有慢性病门诊和精神疾病门诊,由专兼职人员负责管理,村级管理组织健全。工作中,以慢性病和重性精神疾病的日常发现与管理为重点,从群体防治着眼、个体防治入手,探索建立以卫生主管部门为领导、疾控中心管理评价,综合医院进行诊断、治疗和技术支持,村卫生所协同乡镇卫生院随访管理与医疗指导的县、乡、村三级管理模式和机制。
(七)地方病防治和健康教育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一是县疾控中心将“三热病人”血检当做常规性工作来抓,近年来组织了基层医疗卫生单位的镜检培训班,2016年顺利通过了河南省卫生厅的考核,基本实现了消除疟疾目标。二是在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联合畜牧、卫生、疾控等部门,建立了以县政府主管领导为组长,各相关单位为成员,多部门联动的布鲁氏菌病防控
综合体系,坚持防控结合,从源头入手,切断布病畜间传播途径,加强人感染布病的诊断、治疗,疫情已经做到了稳中有降,2016年全省布病防控现场会在我县召开,为我县布病防控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带来了新的思路。
我们在全县范围内通过组织健康教育巡讲活动,印刷健康教育宣传册,并积极利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方式,宣传传染病防控知识,让群众更进一步了解卫生防病知识,有效降低了各类传染病疫情的发病率。积极协调教育部门,选调艾防、结防专家,在学校开展艾滋病、结核病防治知识讲座,降低了结核病、艾滋病在学校发生暴发的风险。同时,我们要求对发现的聚集性传染病疫情要第一时间上报,及时处置,有效控制了乙、丙类传染病在学校等人员密集型场所的暴发,近年来,我县无学校聚集性传染病疫情暴发。健康教育科工作人员利用晚上人民群众到文化广场活动的有利时机,现场播放健康教育宣传片、发放健康知识宣传单,有效提高了人群健康素养。
(八)卫生检验、监测工作正常开展
检验科积极配合艾防、地方病防治、卫生监测科、传染病防控等科室开展了食品检验、水质检验、碘盐检测、消毒效果监测和学生、各类从业人员体检等工作,设立了XX县居民饮用水水质监测中心,先后配备了全自动水质分析仪等仪器,为我县城乡居民饮用水水质安全发挥了巨大作用。
三、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编制设置滞后,疾控专业技术人员缺乏。我单位的编制
文件是1998年下达的,人员编制90人、科室设置为10个,至今未变。多年来随着工作指标分类的不断更新,疾控事业的不断发展,单位人员和科室逐渐增加,原来的设置早已与形势不相适应,中心面临着严重的青黄不接现象,人才断档现象已非常严重,部分科室已缺乏学科带头人多年,相关专业大学毕业生进不来,也无法解决全供事业编制,单位只能根据实际情况招收大量人事代理人员,自1994年以来,我中心仅在2003年时从XX医学院招聘了1名临床专业大专生,而其编制至今未解决。同时乡村两级也普遍存在疾控专业人员配备不足、服务能力不强的问题。随着国家事业单位改革的逐步深入,工资水平的逐渐提高,这部分人事代理人员的工资发放将成为巨大负担,仅靠目前申请到的财政预算拨款,实属杯水车薪。编制、待遇问题得不到保障,基层疾控中心得不到年轻专业技术人才的补充,疾控事业的发展也成为空谈。
(二)工作经费不足。疾控机构工作内容和范围不断扩展,任务要求更加具体;今年四月,国家取消了预防性体检等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2017年中,根据上级统一安排,所有二类疫苗每支只能加价8元,仅能维持疫苗的冷链运转费用,但这部分收入原本是疾控系统收入的主要来源。目前,县级疾控中心所负责的任务越来越大,政府应承担的公益性卫生经费难以兑现,这就使我们开展工作举步维艰,导致开展的工作越细、干活越多“赔钱”越多,难以长久支撑,如不引起重视,预计2--3年内个别县级疾控中心存在运行困难的风险。
四、下步工作建议
希望通过国家、省、市卫生行政部门、疾控部门的共同努力,借国家事业单位改革的东风,更新基层疾控系统编制设置,以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坚持预防为主,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预防控制重大疾病”的精神为指导,以保证基层人民享受到充分的疾控服务为标准,在编制设置时不搞一刀切,适当增加县级疾控机构的人员编制数量,解开勒在疾控中心人员编制上的枷锁,打通专业人才进入疾控系统的途径,切实解决县级疾控机构人才紧缺的窘境。
(二)统一协调,加大对基层疾控机构的投入。希望以此次会议为契机,上级主管部门能够对基层疾控中心的运行情况进行调查,深入了解基层疾控机构运行的实际情况,本着解决基层疾控机构难题,造福地方百姓健康,保障疾控工作平稳运行的宗旨,正本溯源,实事求是,通过国家、省、市相关领导的共同努力,向中央、省、市各级政府统一协调,出台各种积极措施,全面加大对疾控工作的投入力度,彻底解决基层疾控机构所面临的“资金断流”之渴。
(三)想方设法走出困境,争取政府的大力支持。在预防性体检停止收费后,有些县觉得预防性体检无利可图,这项工作开展可有可无,在免费办理健康证时推三阻四,有的索性推到一些不具备预防性体检资质的机构去收费体检,这与国家减轻群众负担的初衷是相悖的。前段时间,在疾控系统开展的检验项目整合调查,其目的是将疾控中心所担负的部分检验职能与药监、质检技术监督部门整合,如果将我们的检验核心业务划拨到其他部门,原本系统性很强的疾控职能将进一步萎缩,这势必造成疾控部门在政府的话语权
进一步降低,疾控中心的发展将更加步履维艰,只有守着我们目前的阵地,保证疾控工作的公益性、全面性,才能引起政府的重视与支持,促进疾控工作的全面发展。
各位领导,XX县的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离上级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待还有很大差距。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一定要以此次会议的召开为契机,认真落实国家、省、市的工作指示和安排,不断总结经验,努力探索创新,进一步完善各项工作制度和机制,加强人员队伍建设,加强对基层的业务指导和管理,努力提高工作质量和水平,促进我县疾病防控工作不断登上新的台阶,为提高城乡居民健康水平、促进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做出更大贡献!以上汇报,不当之处敬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并请对我们的工作多提宝贵指导意见!
浅谈疾控中心档案管理工作 篇6
关键词:档案管理;疾控中心;问题;对策
疾控中心的档案具有种类多、内容多、范围广、周期长、不可复得性等特点,做好档案的收集、整理、归类工作,有利于提高档案的利用率,促进疾病的监控、分析、防治工作的顺利进行。经过对我国各级各地疾控中心的档案管理进行调查发现,各级各地的疾控中心档案管理方法不一,管理标准不一致。有的疾控中心没有设置专门的档案管理部门,档案分散在各个科室中或是个人手中,几乎不存在档案管理的影子。有的疾控中心采用中心存目录、科室存档案的方式进行档案管理,档案管理效率低,经常出现档案的丢失、破损情况,这不利于疾控中心充分利用档案资料,做好卫生防疫工作。
一、疾控中心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1.档案管理意识薄弱。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非常复杂又繁琐的工作,它要求工作人员要有默默无闻的无私奉献精神,工作人员细致、耐心的做好每一天的基础工作,做到当日事当日毕。疾控中心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卫生防疫服务,是公益性机构,其档案管理工作做得再好也无法创造一定的社会效益。这种情况就导致疾控中心的领导忽视了档案管理工作,档案管理意识薄弱。许多疾控中心的领导只是将档案管理工作作为各个科室的一项基本工作任务,没有设置专门的档案管理部门,聘请专业能力强的档案管理人员进行系统性的档案管理,进而也就导致了档案管理效率低下的问题,档案丢失、破损已不鲜见。
2.档案管理能力弱化。有的疾控中心档案管理制度落后,不能适应新时期档案业务的发展要求。有的疾控中心缺乏对档案的整体把握能力,没能将档案集中起来管理,档案分散在各个科室中,许多档案没能及时归档整理,档案管理能力低,档案利用率低,档案的作用没能充分发挥出来。
3.档案管理规范性不强。档案管理缺乏规范性和科学性,疾控中心没有为档案管理制定出完善的工作制度和标准,没有明确规定各个类型档案的收集整理标准,这样就使得档案管理的规范性差。当需要查找档案资料或利用档案资料时,往往需要翻箱倒柜找很久,这样就降低了档案资料的利用率,档案资料的作用没有被充分发挥出来。
另外,档案的制作不规范。比如说,采用十六开的办公室用纸来进行规范的书写,并留出装订线,如果没有留出装订线,那么就给档案的装订带来一定的麻烦,不利于档案管理工作效率的提高。
4.档案管理信息化程度低。信息技术给人类社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也可以运用于疾控中心的档案管理中。运用信息技术可以提高档案利用率,可以更好的保存档案。虽然说许多疾控中心努力建立档案管理信息化系统,但是,系统的功能少、实用性不强,不利于档案利用率的提高,许多工作人员还是习惯性的查阅纸质的档案资料。所以说,还必须加紧档案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提高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二、提高疾控中心档案管理水平的对策
1.建立档案管理工作制度。疾控中心的档案具有不可复制性的特点,必须做好档案的收集整理工作,提高档案管理的规范性,从而有效提高档案的利用率。各地各级疾控中心应根据《档案法》的有关规定和本单位档案的特点建立完善的档案管理工作制度,明确档案收集、整理、归档标准。就拿档案的收集来说,应将随时收集、定时收集、跟踪收集和重点收集结合起来,确保档案、资料齐全、完整。同时,档案管理人员不仅要做好职责范围内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工作,还应定期、不定期指导督查本单位所属各科室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建立各类档案管理制度,提高档案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水平。
2.优先聘用高素质人才从事档案管理工作。疾控中心首先要提高思想认识,设置专门的档案管理部门,并聘用高素质人员从事档案管理岗位工作。同时,还应在实际工作中加强档案人员的素质培训,加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从而提高档案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
由于疾控中心的档案管理工作具有保密性和服务性的特点,所以说,应开展政治素养培训,提高档案人员的政治觉悟,使其以高度责任心面对每一天的工作。强化档案管理及相关业务知识培训,提高自身综合技能,创造性的开展档案管理工作,不断提升档案管理水平,为本地区卫生防疫工作做出积极贡献。
3.提高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水平。档案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是提高档案管理水平的重要措施,是减少档案管理工作量的重要方法,是提高档案利用率的重要方法。疾控中心将档案信息化建设纳入本单位信息工作中,统筹规划,完善档案信息化管理系统,充分利用室藏档案资源,提高信息化系统的实用性,增加功能,增加档案资料的查询功能,将模糊查询、综合查询、分类查询等有机结合起来,提高档案利用率。
4.实行档案两级管理。实行档案的两级管理就是说:将档案管理工作分成中心级和科级的两级管理。中心级的档案具有综合性、学术性的特点,比如说:档案管理工作标准、年度卫生检测报告、疫情流行病因分析报告等就属于中心级档案。而科级的档案则是在日常工作中产生的,这些档案资料要根据其服务对象的发展情况而变化,具有易变性,如疫情调查处理材料、工作人员的体检报告、公共卫生监测报告等就属于科级档案。
疾控中心可以根据自身业务的特点制定出明确的档案两级管理工作标准,明确区分中心级档案和科级档案。成立中心级档案管理部门和科级档案管理小组,由专业人员做好档案管理工作,逐步提高档案管理水平。
三、结语
疾控中心档案管理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其卫生防疫水平,关系到老百姓的身心健康。其档案具有种类多、内容多、范围广、周期长、不可复得性等特点,档案管理工作难度大,这要求各级疾控中心认识到档案管理的重要性,加大资金投入,进行档案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创新管理体制,采用职责权清晰的两级管理体制;加强培训力度,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修养;学习《档案法》,健全档案管理工作制度。
参考文献:
[1]尹福顺.浅议基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档案管理与建议[J].华章,2013(22).
[2]李丹.浅谈疾控机构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1(7) .
[3]刘俊秋.浅谈如何做好疾病预防控制档案管理工作[J].时代报告(学术版),2012(11) .
[4]陈莉.新时期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档案管理工作[J].办公室业务,2012(9) .
区县级疾控中心 篇7
一、疾病预防控制档案工作是一项系统管理工作
疾病预防控制档案是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履行疾病预防与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疫情报告及健康相关因素信息管理、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与干预、实验室检测分析与评价、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技术管理与应用研究指导及党、政、工、团等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各种门类、载体的历史记录。
从疾病预防控制文件材料的形成开始到最终形成档案案卷, 这个过程是一个复杂系统的工作, 需要进行系统管理。从文件材料的形成开始, 由纸张质量到书写材料;从用纸规格到文件使用;从监测方案的制订到监测总结的形成;从疫情接报到疫点处置结案报告的终结;从卷内文件的排列到案卷整理;从归卷文件目录标题的拟写到目录的计算机的录入;从上架排列到查阅利用。这一系列环节每个环节的质量都最终影响到档案的质量。因此, 每一环节都需要进行有效管理。
二、当前县级疾控中心档案工作存在的普遍问题
(一) 档案意识不强。
档案工作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工作。由于县级疾控中心对档案研发、利用能力较差, 加之人手不足、日常工作量较大, 在平时工作中, 大多数职工都存在着重视业务工作, 轻视档案工作, 对自身业务工作形成的档案的意义和价值缺乏有效认识, 不懂得档案的价值和作用;在平时工作中重业务数据, 轻过程性资料的形成、积累和归档材料的质量;平时没有时间和精力来主动利用档案, 不善于用档案资料来总结指导当前工作。
(二) 缺少专职档案人员, 兼职档案工作人员素质不高。
县级疾控中心档案管理工作属于办公室职能, 由于人员编制及工作量等原因, 一般情况下办公室只能安排一人进行专职或兼职管理。各科室也或设有兼职档案员, 但由于业务工作任务重, 能做到的仅是次年初帮助一次性收集科室归档材料, 平时各科室兼职档案员根本没有太多的时间和精力来主动学习档案业务知识, 很难做到对科室档案工作日常管理和指导。
(三) 归档材料系统性欠缺, 完整性不强。
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本身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作, 从制订计划到最终总结分析, 需要经过培训指导、落实措施、督导等多个环节, 期间应该会形成或产生大量的文件材料和工作记录, 这些材料本身之间的联系密切。由于平时职工档案意识不强, 导致应该形成的业务文件材料没有及时形成;另一方面, 业务科室对日常归档材料的积累和保管不够重视, 一些资料散存在个人手中, 致使一些已经形成并应归档的文件资料未能归档。最终造成归档材料系统性欠缺、完整性不强, 案卷质量不高。
(四) 档案服务滞后, 职工主动参与管理积极性不高。
由于各方面原因, 目前县级疾控中心对档案资源的利用、开发和服务方面滞后于疾病预防控制工作需要, 不能为疾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和职工个人提供高效的档案服务, 导致职工主动参与档案管理工作的积极性不高, 影响单位档案管理工作的高效实施。
三、充分发挥办公室职能作用, 大力推进档案工作
县级疾控中心办公室属本单位综合管理部门和枢纽机构, 同时也是本中心档案管理职能科室, 故应充分发挥办公室的各项职能, 大力推进单位档案工作。
(一) 发挥智囊参谋职能, 重视领导作用, 推进档案管理机制建设。
一个单位的领导者对组织各项工作具有主要的决策权, 对组织的发展起着关键作用, 县级疾控中心档案工作也一样, 只有在中心主任亲自重视下, 档案工作才能在管理机制、软硬条件建设等方面得到根本的完善。为此, 作为单位承担智囊参谋职能的办公室, 应充分发挥领导的智囊参谋作用, 取得领导重视, 推进单位档案管理机制建设:一是建立以中心领导为主的档案工作领导组织, 为档案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二是落实档案经费和用房, 加大档案软硬件设施等建设;三是建立健全各项档案管理制度, 确保各项档案措施落实到位;四是健全单位档案管理网络, 鼓励支持档案人员参加档案培训, 提高档案人员业务水平;五是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 对档案工作成绩突出的科室、个人及时肯定成绩, 并适当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 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二) 发挥计划规划职能, 实施全面管理, 规范拟归档材料的收集。
办公室应发挥计划规划职能, 做好档案工作计划、规划, 将文书、业务、科技、财务、特殊载体等等各种门类的档案均纳入单位档案统一管理规划, 对影响档案质量的人员、设备、材料、环境、收集方法等等各种因素进行全面管理:一是制订本单位档案中长期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二是细化本单位的归档资料收集细则, 浙江省卫生厅、浙江省档案局《关于印发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规定的通知》 (浙卫发[2007]315号) 中对疾病预防控制文件材料的归档范围、保管期限过于笼统, 而在实际工作中疾病预防控制文件材料内容专业性强, 形成过程复杂、资料种类繁多, 因此, 必须对其进行细化, 才能更有效地做好本单位档案材料的归档工作。三是落实拟归档材料的逐级审核措施, 在拟归档材料收集、保管期限等方面, 实施兼职档案员收集、中心档案员指导、科长负责复核、办公室主任审核、档案分管领导签字确认制度, 从而保证归档材料的质量。
(三) 发挥综合管理职能, 实施过程控制, 实现档案质量持续改进。
档案管理工作从大的范畴来看, 涉及归档文件材料的载体质量、材料形成、收集、整理、保管、利用、统计、鉴定和移交等若干个过程, 每一个过程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档案工作的整体质量。对每一个过程采取有效的管理, 使每一个过程存在的问题得到及时解决, 把影响档案质量的每一个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从而保证最终档案案卷的质量, 实现档案工作质量的持续改进。为此, 办公室应发挥综合管理职能, 积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利用组织与技术优势, 开展全员培训。意识和能力从根本上决定一个人完成任务的质量。为此, 办公室要在建立健全单位档案管理网络的基础上, 充分利用办公室的档案管理技术优势和组织职能, 大力开展单位全体人员档案业务知识培训, 使全体人员认识到做好档案工作的重要意义和价值, 使每位职工都树立起档案意识, 上至单位领导, 下至新进职工, 形成人人关心档案工作, 人人参与档案工作的氛围, 不断改进档案工作方法, 使档案形成的各环节中每位职工都能认真做好自身的工作, 及时形成档案记录、及时移交归档, 并关注记录质量。二是利用办公室物资管理职能, 从源头保证归档材料质量。县级疾控中心办公室基本上都掌控着本单位的各类物资管理, 而档案质量与形成档案记录的相关物资属性有很强的关联性, 为此, 办公室应加强与档案记录质量相关物资的采购管理, 比如:统一采购提供A4纸张, 耐久的签字笔或水笔, 耐久印章印泥, 档案专用复写纸, 传真机采购时购置激光传真机, 而不用热敏传真机, 电子文件及数码照片刻录提供CD-R光盘等等, 从而达到从材料源头上保证归档材料的质量。三是创新管理模式, 指导督促及时形成过程性档案记录。县级疾控中心办公室掌握着中心的人、财、物管理信息, 创新管理模式可以实现有效过程控制, 比如:建立职工论文报销、外出学习办公室登记等制度, 可以及时收集职工论文及外出培训学习带回的文件、材料、证书、学分等归档资料;建立科室下乡指导意见书制度, 办公室可以第一时收集到各科室工作记录;利用办公室车辆管理职能, 可以掌握业务科室下乡指导、疫情处置、监测等工作信息, 及时督促业务资料的形成等等。四是发挥综合服务职能, 倡导全员参与, 提高档案工作满意度。归档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有效地实现档案的利用, 对于县级疾控中心来说, 中心的各科室及职工是档案的最大利用者, 他们除了是档案资源的利用者, 同时也是这些归档材料的生产者和提供者。为此, 办公室应发挥档案服务功能:一是充分利用本单位网站等各种信息化设备, 为职工提供便捷、快速、准确、全面的档案查询服务;二是主动向职工提供档案信息, 为他们在绩效考核、日常工作开展、职称评定、科学研究等方面提供有价值的档案。让他们切实体会到“档案为我, 我为档案”服务价值和意义, 从而在今后的档案工作中变被动参与为主动参与;三是对档案信息进行深层次加工, 编制疫情汇编、组织沿革、职工论文汇编等编研材料使档案具有生命活力, 发挥更大作用。
摘要:疾病预防控制档案工作是疾病预防控制工作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 随着各级政府对公共卫生工作的重视, 疾病预防控制档案在公共卫生工作中显得越来越重要。本文就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办公室在档案管理工作中的作用进行探讨, 以促进基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档案工作更好地发展。
区县级疾控中心 篇8
1 西藏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状况
西藏现有82家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其中包括自治区级疾控中心1家、地区级疾控中心7家、县级疾控中心74家[5]。西藏自治区疾控中心成立于1961年。在2003年SARS爆发前,西藏各级疾控中心名称均为“卫生防疫站”。根据2015年现场调查发现,截止2014年底,西藏疾控系统共有各类人员1157名,其中卫生技术人员为905名。按级别统计,自治区疾控中心在职人员为184人,实际编制为240人,缺编率为23.33%;地区级疾控中心平均在职人员为59.50人,实际平均编制为61.75,缺编率为3.64%;县级疾控中心平均在职人员为7.52人,实际平均编制为10.93人,缺编率为31.20%。
2 西藏县级疾控中心在“四位一体”管理模式下的运行状况
在2003年之前,西藏县级防疫站平均人员为2~3人,多数情况下与县卫生局或县医院合署办公,无独立办公场所。县级防疫站的主要职能是发现传染病疫情,协助上一级防疫机构开展疫情控制工作,起哨点监测作用。为整合县级有限的卫生资源,西藏自治区原卫生厅于1998年提倡并鼓励将原有的县级医疗、防疫、妇保、计生等部门合并为县卫生服务中心,形成“四位一体”的管理模式。这种模式在随后几年内起到了人、财、物等资源有效共享的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这几个部门之间的协调障碍。
2003年之后,国家将防疫站更名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县防疫站统一更名为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其功能也发生了巨大转变。根据国家要求,县疾控中心的职责包括疾病预防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病原微生物常规检验、健康教育等七大类。职能的转变及任务的增加要求机构管理模式的转变和相应资源的增加,特别是包括相应专业技术人员的卫生人力资源的增加。随着时间的推移,各地市县级疾控中心出现3种管理模式:第一种是独立运行机构,以林芝市7个县疾控中心最为典型;第二种是半独立运行机构,人员编制在县卫生服务中心,受卫生服务中心管理,从事疾控中心相应工作,这种模式除林芝外,其他地市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第三种是完全隶属于县卫生服务中心,主要工作以医疗为主,疾控人员的工作以医疗为优先,这种模式目前相对较少,但在个别偏远地区如阿里、那曲等还存在。目前存在最多的是第二种模式。
根据调查发现,在第二、第三种模式下,疾控工作的开展面临诸多问题,主要归纳为以下三大类:(1)疾控人员身份不明确。外界通常理解为疾控人员属于卫生服务中心,因此在以疾控中心的名义协调开展有关疾控工作时,并不被其他部门充分理解和认同。有被访谈者反映,社会上很多人,甚至有些部门领导都认为疾控中心的主要工作就是“打疫苗”;(2)针对疾控中心的有效管理缺失。负责疾控的管理者通常情况下是卫生服务中心的副职,个别情况下是正职。但由于卫生服务中心以临床医疗为其优先工作,因此无论正副职,都会自然地遵从医疗优先的工作模式,疾控工作也就自然地居于次要位置,只有发生疫情时才会引起重视;(3)原先“资源共享”的优势逐步转变为医疗工作对疾控工作的“资源挤占”。除了交通工具、办公场所、设备等基础资源之外,更严重的是原本属于疾控中心的专业技术人员,如检验人员等被长期用于协助开展临床医疗工作,导致疾控中心本应开展的工作受到压缩。多数被访谈者认为,疾控人员需要经常下乡开展传染病监测、健康教育等工作,但在协调车辆和人员时往往都得费一番周折,甚至时常被拒绝。
3 讨论与建议
西藏各级疾控中心从“防疫站”转变为“疾控中心”,应该是疾控事业的一次重大发展机遇。县级疾控中心在“四位一体”管理模式下的早期受惠于资源共享和“小分工、大合作”的优势。但随着居民对公共卫生服务需求的日益增加和国家对疾控中心功能的重新定位,西藏县级疾控中心在“四位一体”管理模式下的运行已不适应形势的要求。这种运行模式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日趋突出。
当前,西藏部分县级疾控中心管理模糊、编制不清、资源缺乏的状态严重影响所应承担的公共卫生工作的开展,也制约县级疾控中心作为一个机构的未来发展。这种形势不利于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目标的实现。
鉴于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建议,以期使县级疾控中心回归正常的机构发展建设,并逐步正常开展本应开展的公共卫生服务工作。(1)自治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积极协调编办、人社等部门,将所有尚在“四位一体”管理模式下的县级疾控中心完全独立出来,形成独立管理运行的机构,以加强疾控工作安排与实施的自主性;(2)提升县级疾控中心的行政级别,达到至少与县医院平行的级别,以提升疾控中心在与外界协调时的话语权;(3)加强对县级疾控中心的资源配置力度,特别是专业技术人员的配置力度,以保证基本疾控工作的开展;(4)编制符合国家有关政策和西藏实际情况的《县级疾控中心服务指南》,使当前县级疾控中心既能保证完成国家规定的基本任务,又能提供符合西藏不同县域情况的公共卫生服务;(5)通过公益广告等方式,加强对疾控工作的宣传力度,提高社会对疾控中心的认知度。
摘要:目的:分析西藏县级疾控中心在“四位一体”管理模式下的运行状况,为进一步加强西藏疾控体系能力、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文献复习和现场关键知情者访谈收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西藏县级疾控中心在“四位一体”管理模式下的运行存在诸多弊端,包括管理模糊、编制不清以及资源受限等。结论:应将县级疾控中心从“四位一体”管理模式下独立出来,成立独立运行机构。
关键词:西藏,县级疾控中心,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荏苒.公共卫生的作用及政府职责[J].医学与哲学,2005,26(8):7-10.
[2]管仲军,黄恒学.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问题与原因分析[J].中国行政管理,2010(6):56-60.
[3]吕筠,李立明.现代公共卫生体系的基本职能及其内涵[J].中国公共卫生,2007,23(8):1022-1024.
[4]来有文,扎西达娃,胡世云.加强机构能力建设提高西藏公共卫生服务能力[J].中国卫生经济,2012,31(8):47-49.
区县级疾控中心 篇9
1 材料与方法
温州市卫生局根据《指导意见》要求, 下发了《关于开展各县 (市、区) 疾控机构检验能力调查的通知》, 该通知包括《县级疾控机构检测能力调查表》、《县级疾控机构实验室主要仪器装备情况调查表》、《县级疾控机构在岗检验人员基本情况表》和《专业实验室建设情况调查表》。调查表数据由各县级疾控中心填写上报, 温州市疾控中心负责上报数据的汇总与分析, 并结合电话访谈、现场督导等形式提出问题和建议。
2 结果
2.1 检验人员配备状况
2.1.1 检验人员数量
11家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共有在岗检验人员113人, 其中男41人, 女72人, 平均年龄35.6岁, 最大54岁, 最小23岁, 最长工龄40年。从事微生物检验57人, 理化检验32人, 现场监测4人, 其他检验工作20人。
2.1.2 检验人员学历构成
11家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共有检验人员113人, 其中各学历人数及所占比例分别为研究生0人 (0%) 、本科32人 (28.3%) 、专科35人 (31.0%) 、中专/高专/技校31人 (27.4%) 、初中以下学历为15人 (13.3%) 。
2.1.3 检验人员专业构成
卫生检验或者医学检验人员89人, 占78.8%;非预防医学的医学相关专业 (包括临床医学、基础医学、药学、护理等) 15人, 占13.3%;其他9人, 占7.9%。
2.1.4 检验人员职称构成
113位检验人员的职称情况及所占比例为正高0人 (0%) , 副高3人 (2.7%) , 中级43人 (38.1%) , 初级44人 (38.9%) , 士级14 (12.4%) , 无职称9 (7.9%) 。
2.2 仪器配备状况
根据《指导意见》要求, 县级疾控中心应具备各类仪器设备75种, 197件。调查显示, 2008年已配备的仪器种类最多的县级疾控中心, 其仪器设备只有48种, 仅占要求配备75种的64%;最少18种, 只占24%;平均配备34种, 符合率45.3%;仪器数量最多的只有98件, 仅占要求配备197件的49.7%;最少的26件, 占13.2%;平均配备59台, 符合率为30%。
2.3 检测项目开展情况
根据《指导意见》中对县级疾控中心检验能力的要求, A类检测项目应开展118项, B类检测项目应开展61项, 新增检测项目应开展40项。调查各县级疾控中心A类、B类以及新增检测项目开展情况 (表1) 。
2.4 实验室建设情况
全市县级疾控体系基建项目 (包括实验室用房建设) 11个, 2008年已竣工5个, 在建4个, 有2个疾控中心的基建项目正在进入招标程序。2003~2007年各地实验室设备均有一定数量的投入, 但自筹资金比例占34.8%。根据《指导意见》要求对县级疾控目前专业实验室建立情况进行调查 (表2) 。
2.5 通过实验室资质认定 (计量认证) 情况
目前, 全市11家县级疾控中心均已通过了省级计量认证评审, 对外均具备了出具公正、科学、准确的检测数据的能力。
3 讨论
温州市县级疾控实验室平均检测人员10人, 超过全省县级疾控实验室平均检测人员数8人[2]水平, 但有3家疾控检测人员数低于全省县级平均水平, 6家低于全市县级平均水平。检测人员研究生学历尚无一人, 只以中专/高专/技校和专科学历为主, 两者学历人数总和达58.4%, 初中以下学历占13.3%。专业构成以卫生检验或者医学检验专业占多数, 两种专业人数占78.8%。职称以初、中级为主, 占77%。没有正高职称, 副高级职称只占2.7%, 低于全省平均4.9%[2]水平。初级以下职称占20.3%。通过访谈和督导发现, 大部分疾控机构的检测人员工作量大, 除了完成日常检测任务外, 还承担着额外的工作, 如健康体检、各类调查。部分单位因经费原因拒绝检测人员参加业务培训, 各实验室应积极创造条件支持检测人员的专业技术培训, 检测人员自身也要加强业务学习和钻研, 努力提高业务水平。县级疾控中心普遍存在仪器装备不全, 缺乏高精尖仪器, 虽然A、B、C三类仪器设备2008年较2003年有所增加, 但仍未能达到指导意见的要求, 仪器的种类以及数量的符合率都较低。而且现有的设备老化问题也非常普遍, 进一步限制了部分检测项目的开展。A、B和新增类检测项目2008年较2003年平均开展率均有不同程度提高, 但与2008年省疾控考核要求检测能力A类为60%、B类为40%的要求相比, A类勉强达标, B类不达标。通过了解发现, 检验能力开展受限的原因包括缺乏采样/检测设备, 缺乏相应的检测人才, 缺乏开展项目所需的技术, 少数因无客户需求未开展。11个县级疾控中心控均建立了血清学检测、HIV初筛、健康相关产品微生物检测、食源性病原菌及肠道菌分离鉴定等6个专业实验室, 结核病、地方病、寄生虫病、职业卫生和放射防护检测实验室的建设普及率较低, 均未超过65%, 原因为疾控系统结核病的诊治工作逐步移向医疗单位。随着经济的发展, 人们健康水平的提高, 一些地方病、寄生虫病逐渐被消灭, 原有的实验室功能逐步被其他功能替代, 部分疾控中心未开展职业有害因素监测工作等等。
参考文献
[1]卫生部办公厅, 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省、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建设指导意见[R].卫办疾控发[2004]108号.
区县级疾控中心 篇10
2005年, 卫生部发布《关于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的若干规定》。此后, 又对疾控机构能力建设提出了阶段性要求和相关扶助政策等战略措施。作为欠发达地区的瑞金市疾控中心, 紧紧抓住这一战略机遇期, 在提升疾控机构能力建设的实践中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1 能力建设实践
1.1 准确定位, 实施三大工程
1.1.1 实施业务用房建设工程
按照《指导意见》中“业务用房建设以填平补齐为主, 充分利用现有的土地和房屋, 盘活卫生资源存量, 严格控制整体新建或迁建”的要求, 利用130万元国债资金和近百万元的自筹资金, 改造建设1700平方米办公检测综合楼, 在现址新建835平方米附属楼, 使中心业务用房面积达2 535平方米, 其中实验室面积占35.1%, 实现了血清学检测、食源性病原菌及肠道菌分离鉴定、HIV初筛、地方病、寄生虫病、食品和水质以及涉水产品和化妆品等健康相关产品、理化、生化等功能实验室的合理分区, 既考虑了实验室的实用性、时代性, 又确保了实验室的安全性;既符合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区域性卫生事业发展以及红色旅游重点区域的定位, 又达到了《指导意见》中县级疾控中心建设规模的基本标准, 使其在房屋设施上具备了开展基【资源管理】
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1.1.2 实施基本设备达标工程
在实施业务用房建设工程的基础上, 对现有装备进行盘点, 同时对照《指导意见》和县级疾控机构装备标准, 对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工作实际和未来发展需要进行论证, 提出了分阶段添置和完善相关设施和装备的具体目标和实施方案。一方面, 通过国家转移支付项目资金和自筹资金, 切实解决实验室装备问题。先后筹资200余万元, 添置离子色谱仪、气象色谱仪、原子荧光分光光度计等一批新设备, 实现必备仪器48个品目96台件, 装备品目达国家标准的100%, 装备数量达国家标准的90.6%, 检测能力项目开展108项, 开展率达93.1%。仅2011年与2007年相比, 分别上升了118.2%、255.6%、77%。另一方面, 投资近200万元, 强化疾病预防控制网络和信息系统以及办公自动化建设, 重点加强大疫情及各种传染病、地方病专报管理系统, 儿童预防接种管理信息系统,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报告系统, 电化教学和宣教系统建设和传染病、地方病、寄生虫病预防控制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调查处理与卫生监督技术支撑装备建设, 既考虑到常规设备的建设问题, 也考虑了部分必需的应急设备需求;既实现了疾病预防控制数据的实时传输与动态监测, 又为高效处置重大疫情、食物中毒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了有力的装备保证。
1.1.3 实施人员素质提升工程
(1) 积极引进人才, 改善队伍结构。在争取政府的重视支持后, 破例在见习期按国家正式干部的优惠待遇, 一次引进5名预防医学本科毕业生 (该政策将在今后较长时间得到延续) , 初步缓解了专业人才短缺的问题。 (2) 多元化开展职工继续医学教育, 提高业务技能。适应不同层次专业人员的教学需求, 开展系列化培训和岗位练兵。逐步形成了单位集中培训与外派培训、市内培训与市外培训、中长期培训与短期培训、理论培训与实战演练等多元化的培训格局。 (3) 鼓励科技创新和撰写论文, 提高业务水平。仅近四年, 就有20余人次外出参加各种学术活动, 承接完成各种基金项目近十项。
1.2 积极筹划, 把握三个环节
1.2.1 计划环节
在对照相关建设要求和瑞金市经济发展水平与疾控事业发展的基础上, 按照轻重缓急、量力而行、因地制宜、分步实施的原则, 提出了“业务用房以改造建设为主, 适当新建扩大规模;装备建设以实验室配置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需求为主, 适当开展办公自动化建设;人才建设以现有人员培训提高为主, 适当实施高素质人才的引进”等意见, 拟定了瑞金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5~10年发展计划, 并根据国家和省、设区市在不同阶段的卫生服务能力建设方案要求, 及时予以调整和落实。
1.2.2 筹资环节
先后争取国债资金和国家转移支付资金项目用于业务用房的改扩建和实验室装备的购置。积极争取当地财政支持, 于2006年彻底解决单位人头费和公务费投入问题, 让多年来徒有虚名的“全额拨款”事业单位[1]予以正名, 以至于可以在确保单位正常运转的前提下, 腾出手来筹集资金用于各种项目的配套建设和人才培养, 从而加快疾控事业的发展。
1.2.3 审验使用环节
在能力建设问题上自始至终实行制度化管理。建设、采购实行计划审批和公开招投标制;房屋建设实行分阶段监理、总体验收和建设材料索证制;装备设施实行到货审验和使用调试验收制;工作进度实行按时间节点督导制。
1.3 统筹发展, 力求三个同步
1.3.1 能力建设与决策和执行机制同步实施
多年来, 瑞金市疾控中心一直实行中心主任领导下的两级负责制, 根据不同阶段的目标要求, 研究下达卫生服务能力建设目标任务书, 并将各项措施细化量化分解到各科室, 列入年度综合目标管理和绩效考核, 确保能力建设有序进行。
1.3.2 能力建设与质量控制体系同步进行
在抓好业务用房、基本装备和人才培养等基础建设的同时, 注重质量控制体系的建立。先后修改、补充、完善质量控制体系文件、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以及表格文书等一系列规范化文件, 积极推行实验室规范化管理达标活动, 使疾控中心的基本装备和硬件设施发挥最大效能。
1.3.3 疾控能力建设与完善行为管理规范同步开展
在落实房屋、技术、设备三配套的同时, 将干部职工职业道德和思想作风建设与之对接, 强化日常行为规范管理。一方面, 通过组织“卫生形象建设年”、“效能建设年”、“创业服务年”、“创先争优”和“科学发展观学教活动”等载体, 进一步建章立制, 规范职工行为。另一方面, 实行政务公开和“四比四看”活动, 塑造先进典型, 建立以老带新的“师徒”帮扶关系, 在全中心上下营造比学赶帮、创先争优、勤奋敬业、服务光荣的浓厚氛围, 擦亮服务窗口, 较好地纠正了职工思想上的“畏难病”, 工作上的“机械病”, 作风上的“懒散病”, 经济上的“攀比病”, 职工协作精神明显增强, 整个疾控团队的工作效率明显提高。
2 主要成效
2.1 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明显提升
逐步规范了门诊日志、住院登记报告, 推行了儿童预防接种以集中式门诊接种为主, 辅以定时定点接种和乡村医生巡回查漏补种的做法, 使传染病网络直报率由2007年的96%上升到2011年的100%, 传染病疫情报告信息质量评估综合指数 (率) 由0.61降到0。以乡为单位儿童预防接种90%达标并保持较高接种率, 全市6万余儿童受益。同时, 在全国首创“两步五式法”健康教育模式, 居民健康生活方式得到广泛推广。地方病防治取得重大成果, 实现了消除碘缺乏病目标。
2.2 卫生应急能力明显提升
每年排查处置各种传染病疫情十余起, 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有效控制在萌芽状态, 体现了良好的应对能力, 真正成为“反应快, 拉得出, 打得赢”, 能打硬仗的专业队伍。在2006、2007和2009年3次疫情应急处置的实战中 (风疹、甲肝局部流行和腮腺炎暴发疫情各一起) , 采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 分析其流行病学特征和流行因素并有效将疫情扑灭, 经受住了现场应急实战的考验, 得到了上级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2009年, 面对来势汹汹的甲型H1N1流感疫情, 全体职工从容应对, 将疫情控制在最小范围。2010年以来, 从流调入手, 以病原学检测为支撑, 分别处置喜宴引发的群体性食物中毒、家庭聚集性食物中毒和家庭聚集性煤气中毒事件各一起, 均在第一时间作出正确判断并在最短时间内查明病因, 为救治病人明确了方向, 维护了社会的稳定。
2.3 科技创新能力明显提升
瑞金市先后承担“江西省地方病防治健康教育项目”、“世行赠款江西三号公路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项目”、“艾滋病防治全球基金项目”、“农村中小学校饮水与环境卫生调查项目”、“农村集中式饮水安全工程水质卫生监测项目”、“饮水型地方性砷中毒病情调查”等项目工作, 获市 (厅) 级科技成果6项, 分别达省内领先、省内先进或市内领先水平。2002年以来, 在全国专业期刊发表论文35篇, 其中9篇发表于中文核心期刊, 体现出一定的科技创新能力。卫生防病工作整体推进, 总体工作上级排名前移, 先后获“全省预防医学先进集体”、“全省人体重要寄生虫病调查先进单位”、“全省艾滋病筛查优秀实验室”、“赣州市疾病控制先进单位”、“赣州市疾控能力建设先进单位”等相关表彰40多项。
3 讨论
在长期的县级疾控机构能力建设的实践探索中, 笔者认为还应注意如下几个问题: (1) 一味追求高精尖设备。不切合实际地追求大设备、大项目, 结果是小件怕落后, 大件钱不够, 一样也买不成。 (2) 一味追求高学历人才。不注重在职人员的培养和当地的实际情况, 一厢情愿追求高学历人才, 作为欠发达地区的优惠政策又很难兑现, 结果是“高才”不想来 (或留不住) , 整体素质难提高。 (3) 一味地沉浸在本部门建设的“自编、自导、自演、自评”中, 往往以行业方案支配跨行业政策 (如人员编制) , 以部门文件超越国家文件 (如建设指标) , 结果是当地政府不担责, 财政不配套, 编委不给编, 下面执行时无所适从, 部门间相互扯皮, 面貌仍然如旧。所以笔者建议, 疾控机构能力建设一要切合实际, 二要循序渐进, 三要在中央 (或省级) 政府 (或国家部委) 的层面上协调解决好相关问题。
2012年3月, 国务院正式批复了《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 2012年6月28日, 又出台《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 针对革命老区“量身定做”全面可持续协调发展的规划, 提出了“加快重大疾病防控等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建设”[2]的要求, 以瑞金为中心的原中央苏区等欠发达地区的疾控事业, 迎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新阶段。抓住这一历史机遇, 区域性疾病控制服务能力必将得到全面提升。
(本文编辑:赵瑞)
【资源管理】
摘要:目的 分析瑞金疾控机构能力建设的做法与成效, 为欠发达地区疾控机构能力建设提供参考。方法 在把握计划、筹资、审验使用三个环节的基础上, 实施业务用房、基本装备、人员素质提升工程, 同步完善决策执行机制、质量控制体系和行为管理规范。结果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卫生应急处置和科技创新能力明显提升。结论 瑞金市疾控机构能力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但与发达地区相比仍存在不小的差距, 与次中心城市的地位还不相称, 必须加快建设步伐。
关键词:疾控机构,能力建设,实践,探索
参考文献
[1]钟民荣.经济欠发达地区政府卫生保障措施不到位情况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06, 26 (3) :41~43.
区县级疾控中心 篇11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应用复习文献法和专家头脑风暴法[1],设定5个维度(组织管理、人力资源、物力资源、信息管理和专业技能)综合反映区县疾控机构的应急能力,按照精简的原则将5个维度分解为28个一级指标和88个二级指标。
以二级指标为调查内容设计疾控机构应急能力调查表,对全市18个区县疾控机构进行调查;同时平行设计指标权重赋值表,参照专业背景选择26名咨询专家对各维度和各级指标的重要性赋以权重,权重范围1~10。
以各二级指标权重的算术平均数为标准,对各区县疾控机构调查表的填答选择赋分,应用综合评分法[2],将指标得分之和作为比较各区县疾控机构综合应急能力的依据。
比较区县疾控机构各维度和一级指标积分均数,分析应急能力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 结果与分析
2.1 综合应急能力
综合评分显示,18个区县疾控机构得分均值341.32(调查指标权重平均数满分为453.03),其中最高得分411.66,最低得分255.34,标准差43.34。说明区县疾控机构的综合应急能力仍有不足,并且各区县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差距。
2.2 应急能力各维度比较
各区县疾控机构之间应急能力的差别主要表现在“专业技能”和“组织管理”2个维度,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和信息管理维度则差别较小。(表1)
2.3 各维度中的一级指标比较
“组织管理”维度中的差别主要表现在应急规章制度和应急预案是否完备;“人力资源”维度中的差别主要表现在流行病学和检验专业技术人员学历和职称构成是否合理;是否具有必要的仪器设备和防护用品是造成各区县疾控机构“物力资源”差距的主要因素;“信息管理”维度中的差别主要表现在非本地突发事件信息的获取和处理方式、本地基础资料是否完备,以及与当地医疗机构的沟通频率上;业务培训形式和内容则是各区县疾控机构之间“专业技能”维度内的主要差别。(表2)
3 讨论
2003年SARS之后,尽管各区县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给予了较高重视,投入有所增加,但是与基层疾控机构应当完成的公共卫生职能相比仍有不足,因此部分单位对创收服务仍然非常重视,一定程度影响着应急能力的稳步提高。由于国家对疾控机构准入机制和执业管理尚未完全到位,故使部分单位新进人员的职业素质不高。投入不足是影响必要仪器设备购置和个人防护用品更新的主要原因;单位领导对应急工作的重视程度影响着预案和制度的完备性以及能否有效开展内部业务培训;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则决定着基层疾控机构应急意识的强弱和应急准备措施的落实程度。
4 小结
区县疾控机构的突发事件应急能力仍存在一定差距,并且各单位之间参差不齐,差别主要表现在“专业技能”和“组织管理”方面,其原因可能与部分区县财政投入力度、基层疾控机构领导对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的重视程度,以及专业技术人员的职业素质有关。
摘要:目的比较和评价天津市各区县疾控机构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分析应急能力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方法复习文献法、头脑风暴法和综合评分法。结果区县疾控机构的突发事件应急能力仍存在一定差距,并且参差不齐,差别主要表现在“专业技能”和“组织管理”方面。
关键词:区县疾控机构,应急能力,比较,评价
参考文献
[1]吴照云.管理学原理.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区县级疾控中心】推荐阅读:
区县级电视新闻现状09-06
区县级广播电视台06-14
区县城市05-29
区县小学06-10
区县教师07-24
区县广播09-05
重庆区县报11-12
如何加强区县级电信公司基层党支部工作10-20
山区县创业现状分析07-16
区县重大项目谋划会议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