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区县报(共7篇)
重庆区县报 篇1
摘要:作为传统媒体系统中一个特殊的群体, 具有公益事业单位属性、不参与市场经营的重庆区县报, 在与新兴媒体的融合中, 应着力打造“影响力平台”, 顺应新媒体环境, 借势新媒体思维, 探索符合自身发展实际的媒体融合路径, 重点在组织、渠道和内容三个方面下好功夫, 在接轨移动互联时代的同时不断改进自身, 通过转型升级不断巩固和提升区域主流媒体地位。
关键词:重庆区县报,移动互联时代,组织融合,渠道融合,内容融合
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的趋势已不可阻挡, 且脚步愈发加快。媒体融合实际上是媒介形态的融合发展, 其本质是重新定义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和习惯。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资深教授童兵这样描绘媒体融合的理想路径:按照一体化发展的理念, 实现各种媒介资源、生产要素的有效整合, 实现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人才队伍的共享融通, 形成一体化的组织结构、传播体系和管理体制, 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1]但在融合大势中, 应该看到, 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产生的时代环境、技术条件、成长土壤等具有较大差异, 两者在现实语境中的龃龉磨合需要一定过程, 至今尚未形成一种较为成熟、可供借鉴的成功模式。尚处在探索阶段的媒体融合实践, 对于具有特殊属性、不参与经营的重庆区县党报来说, 当下主要需要做好两件事:一是顺应新媒体环境, 从组织、人才等方面为融合发展准备条件、奠定基础。二是借势新媒体思维, 在渠道、内容等方面探索一些满足受众体验需求、适合报纸发展特性的创新举措, 在接轨移动互联时代的同时不断改进自身。
一、组织融合:建立统一指挥调度的多媒体信息采编平台
媒体融合的理念与实践已盛行多年, 绝大多数区县党报也在办报之外, 做起了网站、手机报, 建立了微博、微信发布平台, 朝着全媒体格局迈进。然而, 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窘境是, 大部分区县党报与其发展的新兴媒体在业务实践中还是“两张皮”, 没有实现信源收集、采编业务、信息发布等方面的真正融合。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 首先要进行组织融合, 改造新闻编辑部, 形成强大的全媒体信息采集、加工、传播合力, 这是融合发展的基础条件。
(一) 构建“联合编辑部”, 从“内容复制”走向“联动报道”
如今, 区县党报所办新兴媒体的内容采集大多采取从报纸复制粘贴的模式, 这样似乎实现了简单意义上的新闻资源共享, 但新媒体的渠道特质、传播优势却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新媒体甚至沦为报纸的附庸, 且不说其影响力扩张, 连生存都出现困境。这是业务运行结构和流程模式带来的弊端, 实现真正的融合发展, 就要打通组织机构的壁垒, 建立统一指挥调度的多媒体信息采编平台, 即构建“通讯社”模式的“联合编辑部”, 实现新闻信息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在这种组织构架中, 可以更方便地根据内容特点来选择传播载体, 信息将在更大范围内得到交换和共享, 从而提高传播的整体效果。
(二) 培养和储备复合型全媒体业务人才, 为融合发展准备条件
在组织融合的背后以及融合发展的具体实践中, 还需要体制、机制、技术、人才等多方面因素的支撑。其中, 复合型的全媒体人才队伍建设是一个需要长期积累、渐进培育的过程, 也是实现信息采集传播“一体化”的关键因素, 应早做准备。《合川日报》近两年从中国矿业大学、西南大学、重庆师范大学招录了3名具有新媒体传播、广播电视新闻、影视艺术知识背景的研究生、本科生;同时与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联合开展“FAQ全媒体实践教学”课题项目研究, 将新媒体实践要求介入新闻专业教学中, 并从中发现和培养全媒体人才。
二、渠道融合:从受众体验出发实现传播方式的多维互动
新兴媒体最大的优势就是渠道优势, 信息发布的及时便捷和跨越时空的传播技术, 正是纸媒的“短板”。在与新兴媒体的融合中, 区县党报更需要借助这种特质背后隐含的传播思维, 即从受众体验出发, 实现传播方式的多维互动, 通过渠道融合, 实现优势共享。
(一) 利用新兴媒体, 拓展信源渠道
新兴媒体的海量信息为纸媒提供了丰富多元的新闻选题资源, 是有待开掘的“新闻富矿”;同时, 新媒体技术超时空的交互式联络特性也为纸媒拓展信源渠道提供了多种可能。一是关注网络论坛以及官方微博、微信上的信息发布, 以敏锐的“新闻鼻”嗅到其中隐含的价值, 淬炼线索、核实信息, 进而选取可用的新闻选题, 《合川日报》获得中国地市报新闻奖一等奖的消息《推了一杯酒, 丢了两条命》就是从这一渠道获悉的线索。二是推行“数字化通联”, 建立骨干通讯员QQ群、微信朋友圈, 分享、收集、获取信息并实现对报道内容的跟进与反馈, 《合川日报》已根据版面和栏目定位建立了7个特定主题的通联QQ群。三是聚拢“公民记者”队伍, 与论坛版主、知名博主、微信达人等建立友好联系, 让自媒体时代的“微传播”为报纸所用。四是在所办新媒体上开辟“爆料平台”, 与报纸信源联动使用。
(二) 联动新兴媒体, 延伸传播渠道
新兴媒体传播的及时性、交互性是最为显著的渠道特征和优势, 区县党报与新兴媒体在传播渠道的互动中, 重点要在这些方面探索创新。一是建立联动播报机制, 特别是面对突发性事件时, 统一采集信息, 由新兴媒体及时播报并主动推送, 报纸跟进深度解读。二是推行“新闻预告”制度, 精选第二天的深度报道、看点新闻 (主要是时效性不强的专题策划类软新闻) 等, 提前在网站、微博、微信上做内容提要, 引导关注。三是通过扫描“二维码”实现报纸新闻在新兴媒体上的延伸, 弥补报纸版面有限的缺憾, 《合川日报》在开展“寻找最美合川人”系列报道时就采取了这种方式, 获得极高的关注。四是强化“二次传播”效应, 通过新闻信息线上线下互动, 反复发酵, 持续扩大传播影响。
三、内容融合:从新兴媒体汲取营养适应受众的多元需求
内容融合的主要方式是, 在“一体化”采编平台下进行统一的新闻信息生产, 并根据不同的传播介质进行差异加工, 实现新闻内容在不同媒介形态中的共享互惠。区县党报与新兴媒体在内容融合的具体操作中, 需要相互借鉴、相互促进。内容生产是党报的强项, 其严谨的作风、客观的立场、主流的呈现等都应延伸至新兴媒体中;而新兴媒体的表达方式和受众思维, 也能为区县党报的内容建设提供借鉴, 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 革新表达方式, 让党报语言更“接地气”
在媒介生态持续影响和多轮自我觉醒式的改革后, 党报逐渐拉下“板着的脸孔”, 努力与老百姓靠近, 但程式化表达、模块化写作的“刻板印象”依然被读者诟病。而反观当下流行的网络语言, 直接、亲切, 就像平时好朋友聊天一样。区县党报应该从网络表达中去粗取精, 用更“接地气”的语言传递信息。一是善用群众语言, 适当采用一些民众间广为流传的俗语、方言, 增强亲切感。二是开门见山, 避免“正确的废话”, 提高语言表达的“含金量”, 用有限的版面提供更多实用信息。
(二) 拓展关注视野, 让党报内容更“聚人气”
人们与媒体接触的需求是多元的, 看新闻不是唯一目的, 娱乐、社交、通信、表达、群体认同等也是他们的需要;即便看新闻, 人们的心理需求和关注点也是多元的, 除了实用信息外, 消遣、放松心情也是重要内容。[2]区县党报要赢得读者, 必须适应新媒体受众的这种多元需求, 提供丰富而有特色的内容选择。《合川日报》获得重庆区县报新闻奖一等奖的专栏“生活碎片”, 每期抛出一个主题, 刊登百姓生活中与此有关的照片, 注重参与性、情趣性, 虽没有提供实用信息, 但在读者中反响很好。
参考文献
[1]童兵.基因互补资源共享避害趋利融合齐进——对“文化传媒新政”的一点感悟与思考[J].新闻与写作, 2014 (10) :52.
[2]陈国权.新媒体拯救报业?[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 2012:69.
重庆区县报 篇2
一、必须推进区县报改革
据不完全数据显示, 全国75%的区县 (含县级市) 有自己的内刊型报纸, 总数约2100多家, 而公开发行的地市级以上党报仅为331家, 在数量上区县级党报占到了全国党报的85%以上。我市目前有40家党报, 除重庆日报外, 有39家区县级党报, 即使把巴渝都市报、武陵都市报、三峡都市报算作市级媒体行列, 我市区县报数量也占了90%的比例。
毫无疑问, 无论从绝对发行量和新闻宣传的有效性讲, 区县党报因为地缘属性, 在党报序列中更受读者欢迎, 是党报的主体, 是一个非常优良的新闻舆论“阵地”。
从区县报研究会成立, 到全市新闻宣传工作会的召开, 可以看出, 我市对区县报越来越重视, 但总的来说, 力度还显得不够。在39家区县报中, 仅有4家具有公开出版资格, 区县报系党报主体的地位并没有得到普遍认同, 有9个区县的报纸没有独立的出版机构, 区县报仍在“合法”与“非法”的边缘走钢丝。
更为关键的是, 区县报办报水平整体处于低级阶段。读者之所以相对重庆日报、人民日报而言更关注本区县党报, 仅仅是因为本区县党报的接近性, 无论是在新闻报道的质量、规范性、可读性还是策划方面, 区县报和重庆日报、人民日报完全不在一个档次。
说得更形象一点:我们现在守着一大片良田, 却天天啃着红苕包谷。因此, 改进这片良田的“种植”, 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二、政府是实施舆论监督的主体
一提到舆论监督, 很多人马上就会和“批评报道”、“负面新闻”联系起来, 其实并非如此。
在《科学发展观百科辞条》 (上海辞书出版社) 一书中, 舆论监督的定义是:新闻媒体拥有运用舆论的独特力量, 帮助公众了解政府事务、社会事务和一切涉及公共利益的事务, 并促使其沿着法制和社会生活公共准则的方向运作的一种社会行为。在新闻学中, 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的本质属性, 其核心构成是通过公开报道和新闻批评, 让党和政府的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起到预防不良行为的作用, 在必要的时候, 特别是当党和政府在处理公共事务过程中遭遇危机处理时, 新闻媒体还充当着社会的减压器和限压阀作用。
新闻媒体在规范、合法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地公开信息, 实际上在保障了公众知情权和监督权, 新闻媒体如果成为公众情绪 (包括正面与负面的情绪) 的释放管道, 实际上是在保障公众的参与权和表达权, 因此, 舆论监督重“引导舆论”而不是激化矛盾。社会对党和政府的监督方式有很多种, 党的十八大报告为什么只写进了“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这四种, 原因就在舆论监督的温和性和影响力。
我们现在所探寻的“提升新闻媒体舆论引导能力”的方法和途径, 实际上是在探讨“新闻媒体利用公众舆论的技巧”, 它必须建立在“媒体工具论”、“群羊效应”“沉默的螺旋定律”、“蝴蝶效应”等等众多新闻媒体规律的认识上来, 只有娴熟地掌握了媒体的特性之后, 我们才能娴熟地加以利用。这是一个庞大体系, 但新闻媒体作为传播介质, 舆论引导能力的提升空间是有限的, 主要集中在媒介的权威性塑造、影响力 (覆盖率) 的扩大方面, 因为真正的信息主体是政府。所谓的“舆论引导”实际上是“政府通过媒介对公众施加影响”, 提升舆论引导力应该是政府和媒介之间的良性互动, 包括合作 (配合) 与监督。
因此新闻媒体的舆论引导力提升如果只单方面探寻媒介的传播技巧, 而不探寻政府的作用, 新闻媒体的舆论引导力提升很难。就像我们呼吁的党报改革, 尽管已经改革了很多年, 也取得了一些成绩, 但真要把党报放到市场上来竞争, 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三、必须正视的现实问题
本文认为, 从目前的情况看, 区县报本身是没有改革动力和条件的, 在“求进”与“求稳”的选择过程中, 大家都想选择后者。
第一, 区县报受到事业单位性质的保护, 而且有区级财政作为保障, “旱涝保收”, 没有生存危机, 办好办坏都一个样, 因此缺乏改革的根本动力, 也缺乏市场意识、读者意识。
第二, 要提升区县报的办报水平, 首先要有较为充足的资金, 然后要有专业的人才。我市36家区县报都不同程度存在经费不足、人才缺乏的问题。
第三, 由于人事制度关系, 官员办报在区县报普遍存在, 通过公招进入区县报的人员大多数没有经过专业培训, 不仅不适应新闻单位的需求, 而且普遍缺乏新闻理想和新闻追求, 当记者只不过是进入体制内的一个过渡。
第四, 改革创新必然会增加“出错”的几率, 在新闻行业普遍缺乏“容错机制”的情况下, 谁也不愿意去冒这个险。“看好门、不出错”, 实际上阻碍了创新。
四、几点想法
要提高全市新闻媒体舆论引导的整体能力, 区县报是主体、是重点, 更是难点, 在个区县本身缺乏改革动力的情况下, 就只有从市级层面来考虑了。
本文认为, 要解决区县报的办报质量问题, 必须从根源入手, 然后再来探讨新闻媒体的报道技巧问题, 就是通过制度倒逼的方式迫使区县报进行改革。为此, 本文建议如下:
第一, 推行重庆市区县报的标准化建设
办好一份报纸, 必须有充足的资金和新闻专业人才作为保障, 要提升区县报的新闻舆论引导能力, 首先解决区县报低成本运作带来的低质量问题。因此建议相关部门制定一个区县报办报标准, 对办报规模、人员数量、经费等做出明确要求。对于不达标的区县报, 限期整改, 对整改仍然不达标的, 则予以取消。
第二, 推行区县报的企业化管理改革
新闻单位是生产新闻和报纸这种特殊产品的机构, 其本质是“生产”单位, 更接近于“企业”。而事业单位的管理方式、财政体制、考核机制、人事制度等严重制约了区县报的发展。
第三, 密切重庆日报与区县报的联系
区县报作为党报主题, 应当成为市委、市政府重要讯息公开的主要渠道, 而不应该只是本区县的“自留地”。重庆日报作为市委市政府重大新闻讯息发布的主渠道, 建议从市级层面推动并形成重庆日报与各区县报的联系, 重庆日报向各区县报发 (销售) 通稿, 各区县报必须刊登市委市政府的重大新闻, 使市委市政府的声音通过区县报传递到更广的范围。
第四, 鼓励区县报利用自身资源优势适度参与市场竞争
如何办好区县报副刊 篇3
副刊彰显和引领地区文化氛围和文化习风
区县报一般是以本地新闻为主,集中反映本地区域的重大政治事件和民生消息,属于日常事件的集中报道。而副刊正好是这种现实报道的有机补充。它是在除了新闻主刊外,体现出报纸的文化内涵和呈上一道五味杂陈体味人生的精神大餐。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拓展了区县报的视野,扩大了区县报的辐射面和影响力。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非常鲜明地指明了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是要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办关心祖国的命运,关心人民的疾苦,唱出时代的最响音,熏陶人心灵,人民群众喜欢的副刊文化,是区县报副刊必须坚守的。坚守副刊的文化气质元素,主要体现在报纸副刊是否反映当下现实生活,是否弘扬时代主旋律,是否寓有新意和文采。高雅的副刊能够成为读者“精神的家园”,成为一种精神上的追求和寄托。因此,作为区县报副刊,应尽可能地把社会政治、思想内涵通过更加艺术、审美的方式表现出来。试从《北碚报》副刊为例,该报副刊连续开办12年以上,从未间断,副刊内容阳春白雪,雅俗共赏,立足于本区文学创作,还约请到了名家贾平凹、黄亚洲、叶延滨、吕进等为其写稿,同时亦有外地作者的感悟生命,体验自然的优美作品,还有本区作者的乡土文化、人文历史撰写。《北碚报》副刊俨然已经成为北碚区优秀文化的代名词和美丽风景线。
副刊要雅俗共赏
在快餐文化和泡沫经济时代,重新唤起读者沉睡已久的阅读情趣,避免重蹈连环画那样被遗忘直至淘汰的覆辙命运,突出副刊“三原色”,尤其重要。在绘画中,红黄蓝基本“三原色”,可以调配出五彩缤纷的颜色,美化整个视界。副刊风格,宜多姿多彩。红色:如热血沸腾的英雄檄文、充满激情的旷世佳作;黄色:类充满智慧的大师精品、品位高雅的哲理名篇;蓝色:像清新可人的玲珑妙吟,市民百姓的真情原作等等。副刊形式,既可短笛轻吹;也可诙谐散打;大俗要符合原则;大雅要顾及众爱。大师力作、名家新构、专刊约稿、百姓作品均可同版展示,任读者评说。副刊常青,不妨经常多方纳谏,领导指正、专家点评、同行传经、百姓建议…尽可择优采纳,还能借鉴出新。
副刊必须坚守本土元素
副刊的特色要鲜明,就一定要彰显地方特色。每一个地方都会有独特的、不为其他地方所复制的地域特色,只有地方的,才是惟一的。挖掘本地文化,彰显地方特色,这是区县报副刊张扬特色的重点。区县报副刊要赢得读者,必须突出地方特色。北碚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自然、旅游资源丰厚,有着丰富多彩的特色文化,同时具有独特的文化底蕴和故事。本地的风土人情、历史典故、人文景观等是地方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北碚报》的文化资源优势所在。报纸副刊反映本地社会生活、风土人情的作品,充满地域特色、人文韵味,与本地读者能够产生共鸣,从而形成报纸副刊的鲜明特色。《北碚报》倾听时代脉动,弘扬文化底蕴,展现社会人生。开设了书法、绘画、艺术摄影、篆刻、民间工艺等艺术作品栏目,同时开设了《桐荫茶话》《田园风雅》《心灵漫步》《市井巷陌》《灯下览读》《碚城风物》《吟云颂月》《校园习作》等主要文学栏目,以北碚文化为重点,同时把触角伸向全国,倾听时代脉动。
《北碚报》副刊还为本地有影响的作家、诗人开辟专栏,经常与这些作家、诗人交流、沟通,了解他们的创作情况,表明报纸近期组稿主要意图,需要什么样的稿件等,从办报的角度很主动,从创作的角度很踏实。因为有了这些作家、作者,我们有了一支高素质的作者队伍,副刊专栏就有保障,文章质量就有保障,办活副刊也就有了基础和底气。
四、策划提高副刊的影响力和档次
《北碚报》副刊注重策划,具体体现在关心当地的重大文化活动,关心当地文化人的活动动态与成就,关心以当地读者为主体的读者的生活与文化需求。在具体的实施上,就是要“走出去”,“请进来”,跟作者和读者交朋友,有针对性、实效性地进行互动。2012年,《北碚报》副刊策划开设了“校园习作”专栏。针对北碚是教育大区,区内众多的中、小学校园,把视觉投向学生群体约稿,既丰富了版面的内容又提供了大量的稿源。2012年12月12日,《北碚报》与北碚区委、区政府密切配合,为宣传好该区的“文化强区”战略,共同策划了“北碚报副刊首届名家讲座”活动,邀请到第六届中国作协副主席、著名作家黄亚洲为《北碚报》副刊读者和北碚文学爱好者讲授文学创作和文学赏析,同时参观北碚文化景点,全方位的推荐北碚文化,在当期《北碚报》头版新闻上,二版新闻深度报道刊载黄亚洲来北碚开设文学讲座信息;四版副刊上刊登黄亚洲特地为北碚所写的散文随笔。引起人民网、中国作家网、《重庆日报》、《重庆晚报》等媒体的关注和报道。黄亚洲为北碚所写一文《卢作孚是一块碚石》,相继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艺报》上发表,并被国内多家媒体转载,提升了北碚的美誉度。
五、副刊编辑要具备一定文学素养
编辑的水平直接体现在“约”和“编”的两个环节上。“约”就是能否约到读者雅俗共赏之作,名家之作,这对编辑“公关”水平有较高的要求。“编”实际上就是所谓的修改稿子,首先副刊编辑要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是或者爱好文学的人。当然,副刊编辑必须是一名讲政治、掌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观的专业人才,这样好文章才能脱颖而出、抢人眼球。编辑的水平直接决定报纸副刊的艺术审美水平。副刊绝不是报纸的“负(担)刊”,因为它独特魅力。
区县报姓“党”也姓“民” 篇4
近年来, 随着地方党委政府对宣传工作的重视, 区县报进入到了一个群雄逐鹿、蓬勃发展的时期。各地区县报纷纷加大投入, 招兵买马, 改版升级, 寻求更大的生存空间, 体现自身的应有价值。
任何一张报纸, 失去了读者就失去了它所存在的价值。如何改变党报在读者心中“高、大、全”的形象, 办出一张有特色、有品位、读者喜闻乐见的报纸?笔者认为, 准确定位目标读者群, 处理好党性和人民性的关系, 是成功改版的关键所在。
区县报姓“党”也姓“民”
区县报作为地方党报, 姓“党”不言而喻, 姓“民”也不难理解。
2013年8月19-20日, 习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的讲话中强调, 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坚持党性, 核心就是坚持正确政治方向, 站稳政治立场。坚持人民性, 就是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
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从这个意义上讲, 坚持人民性即是坚持党性。习总书记要求, 宣传思想工作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 把服务群众同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 把满足需求同提高素养结合起来, 多宣传报道人民群众的伟大奋斗和火热生活, 多宣传报道人民群众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 丰富人民精神世界, 增强人民精神力量, 满足人民精神需求。
习总书记的讲话对新时期新闻宣传工作有着重要指导意义。而区县报作为最基层的党报, 与群众打交道的机会更多, 反映社情民意更方便快捷, 所以区县报改版, 除了“党性”应夯实得更加坚固外, “人民性”也应该体现得更加充分。
增强服务意识敢于破旧立新
有人说, 办报纸就是在钢丝绳上跳舞, 一不留神就会掉入万丈深渊, 承受着很大的“政治风险”压力, 这一点在党报尤其在区县报表现得特别明显。
坚持“政治家办报”是我国报业的办报方针, 然而久而久之, “无过便是功”的想法, 却在区县报成了主流, 谈及报社改革, 说得多做得少。在此思想禁锢下, 报纸从形式到内容, 缺乏新闻性、服务性, 见诸报端的大多是会议新闻、“简报新闻”, 每逢开大会, 领导讲话一版转二版、二版转三版, 而读者关心关注的新闻, 翻来翻去却难寻踪影, 长此以往, 读者就不看报纸了。
穷则变, 变则通。面对读者不买账的尴尬局面, 一些区县报审时度势, 与时俱进, 开始破旧立新, 改版升级。
2013年9月, 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召开后不久, 在该会议精神的指导下, 长寿日报社也提出了改版计划。
如何改版?改成怎样?长寿日报社没有依葫芦画瓢照搬照抄别人的经验, 更没有闭门造车随意拍脑袋胡编乱造, 而是启动了一项活动———向读者展开问卷调查。活动分为随报调查、网上调查和访问调查。经过近一个月的调查问卷收集, 共收到读者反馈问卷1177份、意见建议10000多条。他们对长寿日报的栏目、内容、版式等提出了许多中肯的意见, 并对长寿日报即将启动的改版计划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
问需于读者, 问计于读者。长寿日报社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 本着“党性”与“人民性”辨证统一的思想, 提出了“传递资讯, 服务民众, 滋养心灵”的改版方针, 并精心设置了产经、理财、创富、楼市、家居、环保、教育、保障、维权、道德、法治、城事、健康、养身、耍事等栏目。对于改版后的长寿日报, 许多读者评说, 长寿日报变了, 新闻性、服务性、可读性更强了, 更加好看、有用了。
从此次长寿日报改版提质, 我们可以得到以下两点启示:一是思路决定出路。时代在进步, 社会在发展, 读者对区县报的认识和需求也在变化。要适应变化, 顺势而为, 在服务好地方党委政府的同时, 也要服务好广大读者。只有读者爱看了、买账了, 报纸才有生存的空间, 才有发展的出路。二是定位决定地位。长寿日报改版方针提出的“传递资讯, 服务民众, 滋养心灵”, 是新闻性、服务性、可读性的概述, 而设置的产经、理财、楼市、环保、教育、保障、维权等栏目, 都是针对一些社会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 是广大读者关心关注的, 均有一定的目标读者群。久而久之, 这些栏目就会在读者心中形成品牌, 获得一定地位。
深化服务意识勇担社会责任
区县报在新时期的社会责任是什么?简言之, 就是唱响主旋律, 发出好声音, 传递正能量, 营造好氛围。
如何承担起区县报的社会责任?这需要新闻工作者进一步深化服务意识。服务不仅要经常挂在嘴边, 还要融入到思想中, 落实到行动上, 体现到稿件中。
首先, 要一如继往地坚持“三贴近”。“三贴近”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这是新闻报道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 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 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并牢固占领舆论阵地的法宝。
长寿日报改版前
如何坚持好“三贴近”原则?长寿日报改版后, 根据读者需求, 设置了系列栏目, 形式和内容均有了较大改观, 并逐渐得到了广大读者的认可。但为了坚持好“三贴近”原则, 给读者提供更多好看、有用的信息, 将栏目长久开办下去, 长寿日报社进一步完善了体制机制:一是加强策划、指导, 每周五上午定时召开策划会, 社领导和各部室负责人对各栏目报题进行会诊, 按照“三贴近”的标尺进行把脉, 力求稿件刊登后的实际效果;二是实行栏目主持人负责制, 具体负责栏目稿件的报题、采写、摄影等;三是清单式、表格化确定栏目出版周期、时间、版次, 保证栏目稿件如期出版。
其次, 一以贯之践行“走转改”。“走转改”即“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 这是坚持党的新闻事业性质宗旨、履行新闻工作责任使命的必然要求, 是落实“三贴近”要求、增强新闻宣传吸引力感染力的重要途径, 是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新闻工作者综合素养的有效举措。长寿日报开展“走转改”活动两年多以来, 来自基层的稿件越来越多, 记者队伍的作风越来越实, 新闻稿件的文风也越来越实,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走, 要求记者深入田间地头、厂矿企业、院坝楼栋进行采访, 并设置《记者新春走基层》、《走进重大项目建设现场》等专栏, 用真实的事例说服人, 用质朴的语言打动人, 不断增强新闻宣传的亲和力、感染力。
转, 让记者深刻理解到“接地气才能有灵气, 俯下身才能心贴心”。今年两会期间, 桃花河污染问题成为代表委员关注的焦点, 长寿日报社主要领导亲自带队, 沿着桃花河流域实地走访、追踪溯源, 探求桃花河污染的真相, 连续推出18篇调查报道和5篇评论, 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得到了群众一致认可。
改, 力求新闻报道“短、新、实”。“短”要求会议新闻、领导活动等报道一般不超过500字, 而反映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来自基层的典型事件和人物等稿件则给足版面;“新”要求新近及时、立意新颖、写作新奇, 会议新闻不能就会报会, 要从会议中抓新闻, 为读者提供有用信息;“实”要求文风朴实、新闻实用, 文章中不能有大话、套话、空话, 给读者实实在在、可知可感的感觉。
重庆区县报 篇5
一、为什么要加强新闻品质建设
随着手机移动终端技术的发展, 新华社、《人民日报》等权威官媒以及百度新闻、凤凰新闻、澎湃新闻等市场化媒体纷纷推出手机APP, 读者只需轻划手机, 即可知晓全国重大新闻。重庆日报、重庆晚报、重庆商报、重庆时报等市级媒体也纷纷转型升级, 在网页数字报的基础上, 增开微博、微信公众号、手机APP, 市级媒体几乎涵盖了全市所有的重要新闻。此外, 重庆晚报、重庆晨报等市媒大举进军区县市场, 在万州、黔江、涪陵等地增派记者, 开始与区县报“抢”新闻。在新形势下, 读者和广告商的选择更多。区县报唯有提升新闻品质, 才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二、怎样加强新闻品质建设
(1) 围绕中心工作, 选择报道方向。区县报是地方党报, 必须旗帜鲜明、理直气壮地将地方党委政府的工作宣传好。长寿区委区政府围绕“三地一中心”的宏伟蓝图, 一届接着一届干, 一年接着一年干。围绕工业高地、农业基地、旅游胜地、商贸物流中心建设, 《长寿日报》每年都要推出重点策划报道。今年先后推出《全面建成三地一中心、当好城市发展主力军》《来自大园区、大项目、大景区、大城市、大物流建设的系列报道》等栏目, 全面、系统总体“三地一中心”的建设成绩, 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提神鼓劲, 让全区人民满怀发展希望, 坚定发展信心。
(2) 心怀百姓疾苦, 持续开展“走转改”。近年来, 长寿日报始终坚持将镜头对准群众, 版面留给基层, 要求每个编辑记者每月至少2次到访联系街镇, 深入田间地头、企业车间, 报道基层动态、百姓心声。同时, 结合时令季节推出系列文章, 如春耕春播时推出了《今年庄稼怎么种》《今年庄稼谁在种》《今年庄稼种什么》系列, 受到相关部门的好评和读者的肯定。
(3) 紧抓热点难点, 提供建设性意见建议。区县报不仅要做好“喉舌”和“桥梁纽带”, 还要巧妙地“谏言”, 广集民智, 为地方政府推进专项工作, 解决民生难点, 提供具有操作性和建设性的意见建议。例如, 围绕“品质兴区”发展战略, 《长寿日报》刊发《尴尬的长寿商标》, 纵向对比, 总结“品质兴区”的成绩, 横向对比, 寻找“商标发展”的差距, 采访多名专家学者, 提供了加大干部考核、提高奖励标准、加强宣讲力度等多项建议, 最终区政府进一步完善了《商标奖励办法》, 长寿商标发展迈入快车道。围绕城区停车难, 长寿日报通过多方采访, 提出路边停车收费建议, 后续报道中, 又进一步细化, 提出分时段收费、分区域收费, 建议受到区政府采纳。
(4) 要有“报道策划”, 更要有“报纸策划”。好的栏目是报纸受青睐的一大法宝。区县报每天就4个版, 每个版应当放哪些内容?由哪些栏目支撑?新闻性与服务性如何统一?这些都应当纳入全盘考虑。《长寿日报》将栏目分为“新闻类”和“服务类”, 开辟《为民务实清廉》《桃花河污染整治》《记者在基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身边好干部》等新闻栏目, 设立《维权》《人文长寿》《健康养生》《芳草地》等服务类栏目, 报纸通过精准定位和栏目细化, 锁定目标读者, 进一步提升报纸的针对性和影响力。
(5) 创新表达方式, 用百姓话“讲故事”。要让百姓愿看、爱看, 必须学会讲故事, 注重新闻采写的环境、人物对话、新闻背景等, 少些永远正确的废话, 多些有血有肉的细节。例如, 《长寿日报》人物通讯《称沱村张仁光:生命比什么都重要!》较好地做到了“党报的心, 都市报的身”, 四个小标题分别为:“忙碌在救灾现场, 家被洪水淹了”, “第一次被拒绝, 妻子看到他在疏散群众”, “第二次被拒绝, 妻子看到他在救人”, “第三次被拒绝, 妻子看到他仍在救人”, “他回家抢出两箱饼干一箱奶, 分给群众”。全文文风朴实, 文笔轻快, 张仁光不计个人得失, 抢救群众生命的形象跃然纸上。其中, “这是人命啊, 超市没了可以再开, 人没了就没了”, 话语虽简单, 但让读者感受到一股分外强大的人性力量。
(6) 创新版式设计, 抓住“眼球效应”。区县报在组版时往往十分“谨慎”, “不求精彩, 只要不错”的指导思想长期存在, 这导致报纸在表现形式和视觉审美上显得枯燥、单一。版式创新是提升报纸新闻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区县报在组版上应大胆一些, 除了直线一破到底、三栏式组版、上下半版的传统组版模式外, 尝试融入表格、图表、漫画等元素, 在头版头条或者其他版头条的位置, 可大胆借鉴都市报组版思路, 将价值观、思想、创意、个性元素通通融入复合型组图中, 让读者一看版式, 就产生阅读冲动。今年初《长寿日报》回顾2013年十大表情、十大新闻事件、十大人物、十大热词时, 就大胆创新, 采取了电影胶卷式、球状放射式、键盘颗粒式等创新组版方式, 让读者眼前一亮。
(7) 重视评论, 做有“观点”的报纸。评论代表着一份报纸的观点, 倡导什么, 鞭笞什么, 一目了然。评论是报纸惩恶扬善的“投枪”、“匕首”。今年以来, 《长寿日报》加大评论的份量, 不仅要求编辑记者多写, 而且在通讯员中着力培养评论写手。高、正、宏话题的评论进入《今天谈》栏目;小、散、闲的评论进入《凤山茶座》;记者采写新闻后仍意犹未尽, 可以通过《记者感言》一吐心声, 编辑通过点评对新闻事件“说三道四”, 表明观点态度。《干部不能浮在下面的上面》《小微企要有大梦想》《孝心是最好药方》等评论, 立场鲜明、措辞有力、观点新颖, 让读者印象深刻。
(8) 重视图片, 做有“视点”的报纸。随着“读图时代”的到来, 许多读者已经不再像以往一样, 逐版阅读, 逐条阅读, 逐句阅读。图片美不美, 视觉冲击力强不强, 成为留住读者的关键。如何适应“读图时代”, 让尽量简短的文字搭配精美图片, 成为区县报面临的新问题。《长寿日报》在反映重大工程建设和民生事实中, 开创了“图说”模式。以400字短文配三五张组图, 形成板块, 然后再在相对固定的版面刊发。例如, 《整治山坪塘》《看病更方便、看病更便宜》《修好村级道路, 方便村民出行》等“图说新闻”, 就大胆采用精美的组图、大图, 此项创新引起社会强烈反响。
(9) 重视本土, 做有“卖点”的报纸。与市级媒体相比, 区县报有“根植本土”的强大地域优势, 对发生在本地突发、重大新闻, 一定要做深做透, 做出“卖点”。例如, 2014年9月13日, 长寿遭遇特大暴雨, 洪湖、葛兰等镇被暴雨淹没, 《长寿日报》陆续推出《众志成城抗洪抢险》《干群齐心自救在行动》《抗洪一线的感动》等系列栏目, 全方位、多角度地宣传抗洪前线中涌现出的动人事迹, 系列报道摒弃突出“领导重视”的传统模式, 将镜头和笔头更多地聚焦群众, 一大批奋不顾身、牺牲小我、有情有义的基层百姓跃然纸上, 高密度、长时间、大版面的不间断宣传, 极大地提升了报纸的受众群。
(10) 重视渠道, 让传播呈现“裂变”效应。区县报有了出色的策划, 有了精彩的内容, 有了漂亮的版面还不够, 还需要可裂变的渠道。这种渠道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发行报纸, 而是要借助新媒体, 提升报纸公信力和影响力。具体来说, 利用报社新闻网、微博、微信, 以及编辑记者的QQ朋友圈、微信圈, 提前预告重要内容和独家看点, 让报纸内容在无数次转发中, 起到“裂变”作用, 进一步扩大报纸受众面和影响力。
摘要:在新媒体冲击之下, 区县报也面临着生存危机, 唯有坚持“新闻立报, 新闻强报”, 通过加强新闻品质建设, 才能赢得受众和市场。
重庆区县报 篇6
一、文化及文化品位
一个没有文化的民族是看不到未来的民族, 一个没有文化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国家。国学大师南怀瑾说:“没有自己的文化, 一个民族就没有凝聚力, 始终像一盘散沙。没有自己的文化, 一个民族就没有创造力, 只会跟在外国人后面模仿, 而无法超越。没有自己的文化, 一个民族就不会有自信心, 也不可能得到世人的尊重。”一张高品位的新闻报纸, 就是一个城市、一个地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城市和地区的文化标识、文化符号。到了重庆, 让人想到《重庆日报》;到了广州, 让人想到《南方周末》;到了郑州, 让人想到《大河报》;到了萧山, 让人想到《萧山日报》等等, 都足见一张具有文化品位的报纸, 其影响力和价值认同度有多大。区县报概莫能外。
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狭义的文化专指语言、文学、艺术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品味, 是指对事物有分辨与鉴赏的能力。文化品位通俗地说是指文化上的分量、文化的价值取向。就区县报而言, 它的文化品位凝聚在它的办报定位、办报思想、办报理念之中, 并通过其编辑行为所体现出来的, 反映在报纸具体办报过程中体现出的一种独特的对事物的分辨与鉴赏的能力。它不仅仅包括在某一篇新闻作品, 某一个版面语言, 某一期报纸所体现的独特审美, 重要的是体现在整个报纸策划、文稿、版面呈现出来的整体认知中。具有文化品位的区县报不仅能让读者从中获得新鲜、及时、大量的信息, 而且还能获得文化的艺术的美的享受, 让其精神境界得到升华。
二、区县报文化品位状况分析
媒体的多元发展, 一方面逼着媒体转型, 以更好地适应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另一方面, 市场类媒体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在这种背景下, 一些媒体为片面追求收视率、点击量、发行数、广告量, 往往把文化责任搁置一边, 为迎合读者, 不惜以低俗取悦受众, 以庸俗哗众取宠, 以媚俗“降格以求”。表面上, “三俗”现象的出现, 是不得已而为之, 实乃无奈之举。实质上, 这是媒体在新媒体时代前的一次“眩晕”。“三俗”暴露出来的正是媒体的“文化错位”, 媒体人的“品格沦丧”。
这是一些市场类新闻传媒在竞争追逼下的“失控”, 其主要原因在于媒体责任的缺失。相对而言, 区县报“三俗”现象虽不是“重灾区”, 但区县报在文化品位上的机械盲目倾向仍比较严重。就重庆区县报而言, 相对远离激烈的市场角逐, 重点在指导性、服务性上下功夫, 让区县党报在“尴尬”的生存境况中找到了“闲适”的心境。正是这种特殊的生存境况, 让区县报在适应市场, 适应大众审美需求上的表现并不太令人满意, 其在文化品位的追求上,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 新闻把握上忽略文化。突出表现在对时政新闻的把握上。比如, 对区县党委、政府的重大时政新闻的报道上, 多停留于“及时、准确”传递党政声音, 对涉及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重大题材, 缺乏总体策划意识, “八股”式的报道多停留于领导讲话, 而对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决策等重要的新闻事实却被淹没在讲话之中。“机械传声”、“刻板解读”即使宣传报道单调乏味, 缺乏感染力, 又使新闻报道因缺乏“文化浸润”而显得呆滞、木讷。第二, 新闻策划上轻视文化。主要表现在新闻策划中对文化新闻的策划不多不巧不精。而常常是对具体的新闻事件多以动态新闻的形式进行反映, 而缺乏深度系统报道。这是一个方面, 另一方面, 在新闻策划上轻视文化还表现在对各类新闻事件, 很少从“文化的角度”去策划, 而事实是, 很多时候, 新闻事件中本身就有文化的因素在, 而在实际采编过程中, 对其事件本身蕴涵的文化因子挖掘不深不透。第三, 栏目设置上漠视文化。一张报纸的办报理念、办报思想是通过很多方面去实现的, 而管窥的一个重要窗口主要是栏目设置。这里所说的栏目设置上漠视文化, 主要表现在:栏目设置不尽合理、栏目名称缺少“文化味”、栏目开办随意性强、栏目内容“文化气息”不浓等等。第四, 文化副刊上淡泊文化。普遍的事实是, 把文化副刊简单化为文学副刊或文艺副刊, 主要刊发传统意义上的小说、散文、诗歌、评论、学生习作等, 同时配发一些摄影、书法或绘画作品。而在文化理论、文艺评论等方面仍比较欠缺, 对于繁荣区县文化的推进作用还未得到充分发挥。第五, 文化价值上误判文化。在文化中存在一些“亚文化”, 部分“亚文化”其实就是负面文化。子曰:“其言之不怍, 则为之也难。”意思是说:那些说话大言不惭的人, 往往很难说到做到;“道听而途说, 德之弃也”。意思是说:听到传言就四处传播, 这是无德的表现, 如对色情、暴力等的过度渲染和失度报道, 片面满足读者猎奇心理, 其根本原因主就是对文化价值的误判所致, 结果只能是主流价值取向的偏离。
三、提升区县报文化品位的路径思考
众所周知, 区县报既是文化价值的需求者, 更是文化价值的承担者;既是文化价值的传承者, 更是文化价值的发现者。而那种忽视文化的做法, 则是与区县报文化品位提升相背离的。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马利在出席由人民日报社和人民网主办的“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风、提升新兴媒体文化品位”研讨会上指出, 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风, 提升新兴媒体文化品位, 是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共同的责任。同样, 抵制三俗之风, 提升文化品位, 区县报媒责无旁贷。如何提升区县报文化品位?笔者认为, 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是把握时代旋律, 弘扬主流文化。作为主流媒体, 区县党报以“讲身边的人, 说身边的事儿”而更容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和心理共鸣。为此, 区县报必须清醒判断、准确把握文化主流, 自觉抵制三俗之风, 提升区县报的文化品位。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提升对外话语权时强调:“讲好中国故事, 传播好中国声音, 阐释好中国特色”。这句话, 对于区县报如何把握文化主流, 指明了方向。一方面, 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倡导积极健康、向上的文化理念, 在新闻策划和传播中, 把时代要求与读者需求有机结合起来, 发挥好舆论导向功能, 积极引导健康的文化审美;另一方面, 在对各种文化现象判断上, 必须保持新闻的敏感性和鉴别力, 自觉抵制负面文化的侵袭和影响。二是注重新闻策划, 创造媒体品牌。“不同的报纸, 同样的新闻”。当前, 媒体同质化倾向已越来越明显, 这种同质化现象的存在, 既是对媒体资源的浪费, 也对读者需求的不尊重。究其原因, 首先是惰性思维使然。其次是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区县媒体如何克服同质化现象?很重要的一点就是, 在新闻策划上要下足功夫。从宣传内容的广度上进行拓展、深度上进行挖掘, 从宣传方式上进行创新, 创造具有自身特色的包括文化品牌在内的媒体品牌, 包括品牌栏目、品牌记者等。三是引导读者阅读, 回应社会期盼。文化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区县报文化品位的提升, 一方面, 要积极回应社会的期盼和读者的需求;另一方面, 不能在滚滚而来的时代大潮中“失声”, 更不能发“噪声”, 要以主流媒体的角色站位, 担负起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责任, 积极引导读者阅读、培养读者的审美能力。从而, 通过有文化品位的媒体宣传, 扩大区县报在本地读者中的影响力。
四、《永川日报》关于提升报纸文化品位的探索
区县报既是地方文化的传播主渠道, 只有坚持不懈地以健康的文化引导人、激励人、鼓舞人, 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品位, 才能更好地吸引读者, 从而有效增强县区报的文化影响力。永川日报创办于1990年, 目前已经走过了二十多年的风雨历程。二十多年来, 永川日报在把住、掌稳政治导向这个定位仪和方向盘的同时, 以提升文化品位为切入点, 着力在增强报纸可读性、影响力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1) 以提升文化品位为切入点, 加强新闻策划, 放大新闻效应。永川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地方, 城市建设、经济发展等亮点纷呈。特别是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上, 永川创造性地推出了“以文化人、以文建城、以文兴业”的文化发展理念, 书写了“三湖”人文“传奇”, 打造出了“童诗一条街”等城市文化载体。为此, 本报予以持续关注, 倾力推动。策划推出了“兴龙大道为什么这么美”、“以文化人、以文建城、以文兴业”等有深度、反响好的系列报道。在引导培育永川人文精神方面, 对永川“中国书法之乡”建设等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常态化的跟进报道。去年, 在重庆首个区县女子读书会——永川怡西女子品读会成立三周年之际, 策划开展了组合报道, 积极倡导“书香永川”建设。全国著名诗人、诗歌理论家石天河被誉为永川的“文化符号”、“文化地标”, 在石天河先生九十岁生日之际, 永川区举办了规格较高的石天河作品研讨会。本报除刊发研讨会消息外, 以一个版面的篇幅, 从《一个“纸上的吻”引发了一场诗祸》《石天河的九十岁人生是一部传奇》《艺术的坚守, 挺拔的精神》《诗歌的敬礼》等多侧面进行深入报道。
(2) 以提升文化品位为切入点, 突出宣传重点, 做足新闻影响。围绕今年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做好常规动态报道的基础上, 《永川日报》以“文化”的视角, 出色策划了两个方面的报道。一是不惜版面, 图文并茂, 连续推出三期特别报道《春天》, 分别为《春风》《争春》《报春》。从总标题到每一篇文章标题, 就可以看出采编人员花足了“文化心思”。《春风》包括《开好门真开门开大门 (肩题) 我区“四全”方式开门征求意见 (主题) 》《打通“最后一公里”服务群众“零距离” (肩题) 全区三千名干部走基层 (主题) 》等内容;《争春》, 包括《引导台打通“最后一公尺” (主题) 人力社保局便民服务“零距离” (副题) 》《一天半浊水变清亮 (主题) 区水务局办实事从水龙头做起 (副题) 》《一周内路灯变亮了 (主题) 板桥镇积极回应群众关切 (副题) 》等内容;《报春》包括《多花三分之一时间换来煤矿更安全 (主题) 区煤管局抓好服务“最后一百米” (副题) 》《请让我来帮助你 (主题) 区经信委进百家企业问发展 (副题) 》等内容。二是充分发挥舆论监督作用, 实行舆论监督先行, 促进部门整改。《永川日报》4月2日第三版刊发《美丽打折, 令人惋惜》整版特别报道, 通过“雨后清闲的神女湖广场”和“神女湖旁车辆乱摆放”、“兴龙湖美丽夜景”和“兴龙湖旁建筑工地占道乱搭棚影响美观”、“繁华整洁的中央大街商圈”和“央大街商圈旁, 部分车辆乱停放, 一些小摊贩占道摆摊, 环境卫生堪忧”等图片对比, 同时配发了评论《以大美名义, 肩负大城市建设的市民使命》, 通过反差强烈的对比图片, 极富说服力的言论引领, 引导市民树立城市意识、市民意识。短短一个多月时间, 《永川日报》先后集中刊此类专刊近10期。同时, 高频率设立“曝光台”, 对城市“三乱”中的种种乱象“充分曝光”。永川区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按图索骥”, 建设整改台账, 督促有关部门、街道进行整治, 《永川日报》也开设“回音壁”进行跟踪报道整改落实情况。大版面、大反差、高频率的宣传报道引起强烈反响, 今年6月, 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中国青年报等对《永川日报》“舆论监督先行, 倒逼部门整改”的做法进行了报道。
(3) 以提升文化品位为切入点, 创新文化宣传, 打造宣传品牌。去年底, 《永川日报》策划并陆续推出了“发现你身边的永川最美”特别报道, 先后推出了“发现你身边的永川最美·树”、“发现你身边的永川最美·石”等5个专版。永川境内汉东古城遗址, 曾出土大量新石器时代石器, 填补长江上游宜宾至江津段空白, 改写永川有实物佐证的历史, 成为2014年全国20大考古重大发现之一。《发现你身边的永川最美·石 (三) ——精美的石头会唱歌·汉东城遗址》, 通过生动的图片展示, 进一步发现、挖掘、传承永川厚重的人文历史。
(4) 以提升文化品位为切入点, 注重社会效益, 提升文化价值。一个负责任的区县报, 首先必须有一个政治成熟、思想成熟、工作严谨、作风务实的办报理念和编辑理念。《永川日报》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在潮头面前不盲从, 在风头面前不跟风, 对娱乐新闻、社会新闻不媚俗、不猎奇、不夸大, 确保了定位不偏、品位不降。同时, 根据当前群众普通关注的问题, 开展生动有效的报道。如对打击欺诈、诈骗等经济犯罪的宣传活动中, 从群众身边发生的案例出发, 辅以案例分析, 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生财理念, 增强对形形色色的诈骗等犯罪行为的辨别力。同时, 通过“以案说法”、“警方热线”、“法制在线”等栏目方式, 报道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一些典型案件, 从而增强读者的法治意识。
(5) 以提升文化品位为切入点, 实行整体推动, 提高办报水平。刊头题字, 打破“书记题字”的惯例, 组织知名书法艺术家精心设计, 采用现代合成手法, 借用王羲之的笔法, 合成了现在的“永川日报”报头字。正如读者所评价的, 有功力, 耐看。版式设计, 在总体风格突出美观、大方的基础上, 针对版面内容, 创新版面设计, 力求内容与形式的完全统一。内容组织, 突出语言朴素明快、生动活泼, 同时, 针对文化类题材的报道, 注重专业性、文化味与大众化的结合, 增强读者的阅读美感。
在舆论传播多元化的互联网时代, 作为地方主流媒体, 区县报既是文化的载体, 又是文化的组成部分, 必须以提升文化品位为切入点, 让每一篇文章、每一个版面语言, 都洋溢着文化的气息, 以格调高雅、思想健康、内容丰富、表达生动等“文化因子”构成的文化品位引领、引导、影响广大读者, 以高品位的文化影响力放大主流媒体的传播力。
摘要:在当前舆论传播越来越多元化的互联网、大数据、全媒体时代, 作为地方主流媒体, 区县报必须以提升文化品位为切入点, 让每一篇文章、每一个版面、每一幅图片、每一行文字, 都洋溢着文化的气息, 以格调高雅、思想健康、内容丰富、表达生动等“文化因子”构成的文化品位, 来引领、引导、影响广大读者, 以高品位的文化影响力放大主流媒体的传播力, 从而不断增强区县报的可读性、吸引力和影响力。
重庆部分区县经济发展综合评价 篇7
重庆位于东经105°17'~110°11'、北纬28°10'~32°13'之间的青藏高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过渡地带。辖区东西长470公里, 南北宽450公里。地界东临湖北、湖南, 南接贵州, 西靠四川, 北连陕西。重庆地处长江上游经济带核心地区, 中国东西结合部, 是中国政府实行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开发地区[1]。2007年全市共辖19个区, 21个县 (自治县) , 这之间无论是经济发展水平, 还是经济增长速度都存在较大差异。本文应用主成分分析对重庆市的13个区县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
二、经济发展综合评价
1. 指标体系的建立。
评价经济发展水平, 必须建立适当的指标体系。结合重庆市具体情况, 综合国内外相关资料, 本文选取了人均GDP, 第一产业生产总值, 第二产业生产总值, 第三产业生产总值, 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区县级地方财政收入, 专任教师数, 进出口总值, 工业总产值, 公路货运量共计11个指标建立指标体系, 其中数据来源——重庆统计年鉴 (2008) 。
2. 主成分分析。
主成分分析就是设法将原来众多具有一定相关性的指标, 重新组合成一组新的相互无关的综合指标来代替原来指标[2]。
本文首先对11个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 然后利用SPSS17.0软件对标准化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3], 得到特征值、贡献率、累积贡献率 (表1) 与主成分载荷矩阵 (表2) 。
表1中列出了所有主成分, 且按照特征根从大到小的次序排列。从表1中可知, 第一主成分特征根为7.097, 方差贡献率为64.514%, 前三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为90.391%, 根据提取主成分的条件 (特征值大于1) , 结果中提取了三个主成分。
从表2中可知, 第一主成分在人均GDP, 第一、二、三产业生产总值, 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区县级地方财政收入, 工业总产值上载荷较高;第二主成分在专任教师数上载荷较高;第三主成分在进出口总值, 公路运货量上载荷较高。
用表2中的数据除以主成分相对应的特征值的平方根便可得到三个主成分中每个指标所对应的系数 (特征向量) , 从而得到三个主成分F1, F2, F3。
虽然主成分F1, F2, F3分别从不同方面反映了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 但是单独使用某个主成分并不能对各区县的地位作一个综合评价。所以, 我们将每个主成分所对应的特征值占所提取主成分总的特征值之和的比列作为权重计算主成分综合模型:
其中:λ1=7.635, λ2=1.343, λ3=1.133
由此计算出各个区县的综合得分及排名 (表3)
三、综合评价
根据主成分分析中, 可以看出这13个区县的经济水平差距较大, 具有显著的地域差异性, 分值为正的只有4个区县, 这4个区县都有很明显的地域优势, 最高综合得分与最低综合得分相差5.86, 表明这些区县差异显著[4]。
对于第一类的涪陵区、江津区、永川区、长寿区在地理位置上离主城区较近, 属于1小时经济圈, 拥有能够支撑地方经济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 工业基础雄厚, 产业结构较完整, 交通发达, 是重庆市经济较发达地区。
对于第二类的开县、南川、大足、潼南、云阳、万盛具有一定的经济能力, 有很大发展潜力, 但产业结构不完整, 在重庆属于中等发达地区。
对于第三类的丰都县、秀山县、酉阳县少数民族较多, 交通欠发达, 经济主要以农业为主, 集聚经济和人口的能力较低, 经济综合发展水平较低。
摘要:以重庆市13个区县单元为研究对象, 选取反映经济综合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其经济发展进行综合评价, 将重庆市这13个区县划分为发达地区、中等水平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三类, 分析评价各类型的经济发展现状, 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主成分分析,经济发展,重庆
参考文献
[1]重庆概况[EB/OL].http://www.china.com.cn/city/txt/2007-04/16/content_8123667.htm, 2007-04-16.
[2]于秀林, 任雪松.多元统计分析[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1999:5.
[3]罗应婷, 杨钰绢.SPSS统计分析从基础到实践[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7:6.
【重庆区县报】推荐阅读:
区县城市05-29
区县小学06-10
区县教师07-24
区县广播09-05
区县级疾控中心07-25
山区县创业现状分析07-16
区县级电视新闻现状09-06
区县重大项目谋划会议06-14
区县科技创新对策建议09-26
区县级广播电视台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