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文化

2024-05-27

重庆文化(精选12篇)

重庆文化 篇1

中外企亚式化2015重糸哞会2015年11月15日-1 7日重庆“十二五’’奋亚忒化总结暨考項忒化政试会议内容:1、总结“十二五”时期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的典型经验;2、学术报告:“十三五”企业面临的形势及文化观念创新;3、发布中国企业文化建设“+三五”指导意见;4、学者观点: (1) 经济新常态下的企业文化任务 (2) 互联网+时代与合作共赢 (3) “一带一路”国际化方略中的文化作用5、企业专项文化落地方式;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会务组电话:010-67671611 010-68004840

重庆文化 篇2

文学院2011级1班:张豪

摘要:雾都重庆湿气重,常吃辣喝酒来节,久而久之,饭桌上单调的环节满足不了

人们的需要,为了增添酒兴,烘托气氛,于是发展了酒桌文化,其中以划拳最

为流行,人们在吃玩中练就了全国闻名的火爆性格。关键词:重庆

酒令

文化

目的:记录民俗文化;透过研究酒令文化来分析人物地域性格。方法:对民间划拳人士的采访。

酒令又被称为酒桌上的游戏,最早可以追溯到东周时代。“画蛇添足”被认为是最早的酒令。《战国策·齐策二》: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其中,“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便是一种行酒令的方式。

漫长的发展中,酒令形成以下六大类: 1.诗令:即席赋诗、歌诗、唱和、联句等。(如颜色诗令:赤橙黄绿青蓝紫、乐器诗令: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2.字词令:一品令(如目瞪口呆、喜怒哀乐、口若悬河、哑口无言、囊空如洗等)

反字词令(此时无声胜有声、东边日出西边雨等)3.猜字谜:知谜面猜谜底,知谜底猜谜面。4.筹令:即使用酒筹的酒令。

5.游艺令:即用游艺性的动作或技巧。

6.手势令:划拳、猜拳,又称拇战、指战。起源于唐。重庆气候温和,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夏季炎热,冬暖夏热,无霜期长、雨量充沛,因此有“巴山夜雨”之说,有山水园林之风光。重庆多雾,素有“雾重庆”之称,地处四川盆地(巴蜀盆地)东南部,其北部、东部及南部分别有大巴山、巫山、武陵山、大娄山环绕。地貌以丘陵、山地为主,坡地面积较大,因此又有“山城”之称。

重庆人最流行的行酒令是手势令——划拳和猜拳。他们有的是因为红白喜事而划拳,尤其是丧事,闹丧不闹是不可以的。饮酒时,两人同时伸出手指并各说一个数。谁说的数目跟双方所伸手指的总数相符,谁就算赢,输者喝酒,喝多少,大家约定,大家的马儿大家骑。划拳数目从0到十共十一个数,其数皆用典故巧妙呼出,且语带吉祥,祝福。但也有不入流的东西,粗俗下流,此不作介绍。

一,一心敬——表示诚心敬酒。

二,两相好(爷两好,哥俩好)——以此开局。

三,三星高照(桃园三,三结义}——盼福星,禄星南极寿星高照。

四,四鸿喜(四季发财,四红喜)——古人认为人生四大喜事是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

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五,五魁首(五福同受)——指古人苦读《诗》《书》《礼》《易》《春秋》五种经典著作,求取功名,夺得魁首。

六,六大顺(六六大顺)——《左转》说“君义,臣行,子孝,兄爱,弟敬,此数者,谓之六顺也。”

七,七个巧(巧到七)——指农历七月七日,天上牛郎织女相会,民间妇女穿针引线,斗巧取胜,祝贺织女喜会牛郎,俗称“乞巧”,又称“乞巧节”。

八,八马(发发,八仙庆寿)——周穆王驾八匹马四处游玩,相传曾在昆仑山瑶池与西

天王母诗酬谢唱。

九,久长——谐音“酒长”,寓相聚长饮美酒。

十,十全(十全十美)——福.禄.寿俱全,称之为“十全”

但这只是基本框架,在数字上,各有变化地域不同,叫法也略有差异。如一字叫:一条龙,一锭金,一心桥,一夫当关,单刀赴会,一表人才。

二字叫:两家好,双桥路,并蒂莲,双喜临门,二嫂过关。

三字叫:三星照,三羊开泰,三元及第,三结义,三顾茅庐。

四,四喜财,四季发财,四季如意。

五,五魁首,五花骢。

六,六六六,六六顺。

七,七个巧,七仙女,七夕,七巧巧,七子团圆,七巧妹。

八,八匹马,八大仙,八大寿。

九,九连环,九重天,九马快,酒倒满,九龙盘柱。

十,满堂红,全来了,合家欢,十全十美。

这些在酒桌上没有固定套路,可随机应变,千万不要墨守陈规,能紧扣时,地,事,人,也许不经意间能口出珠玑。

重庆的江湖味划拳文化《最炫乱劈柴划拳风》视频近日爆红。怀念重庆的江湖味、划拳文化的重庆崽儿“小小”,不仅把两者结合起来,还做成了视频《最炫乱劈柴划拳风》,在网络上广为流传。搞笑的台词和画面、略带普的唱腔,让不少重庆人大喊过瘾。

“酒桌上划拳是我的爱,五魁首乱劈柴舞起来,扯开喉咙喊拳是最呀最摇摆,一圈下来全赢才是最开怀,选火锅烧烤还是江湖菜,七星岗六晓庆四季发财……”伴随着《最炫民族风》的曲调,五魁首、乱劈柴等重庆言子儿挨个亮相。

乱劈柴、十五

二十、小蜜蜂、黑白猜、美女色狼等重庆人平时钟爱的划拳方式都出现在了歌词中。挽起、操起、吼起等一系列动词,也体现了重庆人的耿直、豪爽。

可见,重庆人眼中的划拳俨然是一种文化了,传播的广泛而深入,甚至划拳人士中,不止光有男性,女性特别是年轻女性也占了一定比例。闻名全国的“辣妹子”不是没有由来的。

结果:

结论:雾都重庆湿气重,常吃辣喝酒来节,久而久之,饭桌上单调的环节满足不了

人们的需要,为了增添酒兴,烘托气氛,于是发展了酒桌文化,其中以划拳最

重庆城市文化生态状况及其对策 篇3

一、重庆城市文化生态状况、特点

悬挂在联合国大厅的世界地图上,仅仅标出了中国四个城市的名字,其中一个就是重庆。下面我们基于文化生态视阈予以解读,简述一下这个城市的状况及特点。

1.独特的自然环境造就了城市的个性和人文特质。重庆地处两江(长江、嘉陵江)六峡(温塘峡、沥鼻峡、观音峡;猫儿峡、明月峡和铜锣峡)之汇,市内江河纵横,水网密布,加之境内地势高低起伏,群山突兀,主城倚山而建,傍水而栖,城在山上,山在城中,造就了享誉世界的“山城”、“水城”的城市个性。另外,重庆地属亚热带湿润气候,由于受四川盆地和青藏高原的影响,这里冬暖夏热,雨雾量多,湿度大,气候资源丰富,这就形成了重庆“火炉”、“雾都”、“巴山夜雨”、“巫山云雨”等景观特色。

2.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和个性鲜明的城市文化符号。历史文化遗存是该地域第一性的文化生产力。重庆是一座具有三千多年悠久历史和光荣革命传统的城市。它是巴渝文化的中心,是三峡文化的繁衍地,是抗战文化和红岩文化的诞生地,为我们留下了丰富多姿的物质文化的和精神文化的遗产。如:巫山原始文化、巴族巴国文化、三国文化、巴渝民间文艺、辛亥革命文化、陪都文化、红岩文化等。还有山城、夜景、火锅、吊脚楼、大礼堂、解放碑、洪崖洞、三峡博物馆、朝天门等城市文化符号。

3.移民汇聚和多民族融合,积淀出开放兼容的文化性格和丰富多彩的市民生活。重庆市从秦朝以万家迁徙巴蜀始至建国后60年代的“三线建设”止,前后经历了7次较大规模的移民迁徙,形成了民族融合、移民汇聚的局面。整个重庆市辖区内有土家、苗、回等49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总数为175万人。这推动了重庆与中原和东南等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也丰富了重庆文化的多元化因素,并在相互习染融合中,形成了开放兼容、热烈豪放的文化性格和多姿多彩的市民生活,其文化的平民性、兼容性及亲和力特征突出。

4.现有的区位条件、基础设施、发展机遇等,为文化生态构建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重庆地处长江上游经济带核心地区,中国东西结合部,是中国政府实行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开发地区;是中国西部唯一集水陆空运输方式为一体的交通枢纽。“十一五”期间,重庆市的经济将以年均10%的速度保持快速增长。到2010年,重庆作为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框架基本形成。为建成与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相适应的文化中心,重庆在未来五年将大力提升城市文化竞争力。

5. 文化体制改革先行一步,具有先发优势。2003年6月重庆被中央确定为文化体制改革综合性试点地区以来,初步理顺了宏观管理体制,为激活微观运行机制、重塑文化市场主体、完善文化市场体系、加强国有文化资产管理、推进文化市场综合执法、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大大优化了文化发展环境,增强了文化发展活力。

二、重庆城市文化生态构建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重庆城市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表现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日益丰富,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大众文化空前繁荣,文化消费水平上升,城市文化日益全球化、多元化等。这些现实成就,无疑对重庆良性文化生态的构建是有益的,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缺陷。

1.对城市文化生态构建的认识缺陷。首先,对文化的基础研究薄弱。尤其是关于城市文化生态这门新兴学科的知识体系缺乏足够的关照。我市对城市文化的基础研究与其他城市(如上海、南京、广州等)相比相对滞后,没有一个稳定的、专门的科学研究团队。这势必造成我市在城市文化生态构建的策略设计和实践运作上缺乏智力支持。其次,对文化在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的现实价值认识不足。缺乏整体、长效的文化发展的战略性规划。第三,在城市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的关系上存有误区。

2.城市主题文化不够突出,城市特色逐渐衰退。城市的街道、广场、建筑、雕塑等,它们是彰显城市个性、理念和审美的直接载体。在当前信息革命与经济全球化浪潮下,许多城市都出现了形式趋同,城市的特殊地理特征和人文特征越来越模糊,这在全国是普遍现象。这种问题我市也存在。随着城市的扩建和改造,以前原生态的“城中山、山中城”特色逐渐弱化,铺天盖地的水泥森林,一进入解放碑步行街,给人一种空间错觉,似乎置身于香港街头。另外还有很多特色行为场所被商业功能和氛围替代。如沙坪坝三峡广场,其商业功能大大掩盖了它的休闲、娱乐等文化功能。

3.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不尽合理。城市的一些文化群落老化和边缘化。重庆历史名胜众多,文脉悠长。它们是我市的核心文化载体和记忆。普遍上看,我市历史文化资源及文化群落(如一些抗战遗迹等)随着城市的改造、扩建以及新区的发展,处于老化、边缘化或听任自生自灭状态。

4.城市文化品位和市民素质有待提高。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先后投入47亿元人民币兴建十大文化设施,全市新增文化设施达10多万平方米,文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但也有问题存在,主要反映为市民素质和市民空间的品位有待进一步提升。我市从整体上看,市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与我国的其他几个大都市相比,还比较低。城市文化品位也有待提升。市民文化空间矛盾显现。如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矛盾;主旋律文化与精英文化、市民文化之间的矛盾;雅文化与俗文化的矛盾。

5.城市的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不对称。一是相对于城市经济建设而言,对城市的教育、文化、艺术建设等领域的投入相对不足;二是文化游移于经济之外,把文化建设从经济建设中绝对脱离。出现了以经济为目的、文化为手段的偏差。

6.生态城市建设与城市文化建设两驾车运行。在我市城市规划与管理的实际运作中,把文化生态城市建设系统分离成了“生态城市建设”和“城市文化建设”两块,由互不隶属、彼此缺乏协调的两个部门分管。这既有认识上的问题、又有实践的问题、还有体制上的问题。这种划块与分割,会导致城市文化生态系统构建的系列困境并显露出滞后性。

三、对策建议

1.统一认识,制定城市文化发展策略。在理论上,要澄清思想,提高认识,统一思路,牢牢把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要求和前进方向。在城市发展规划中,要充分重视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制定科学的长远文化发展策略和目标。

2.深化体制改革,建立合理有效的城市文化建设机制,激发文化活力。改革文化体制、调整文化领域生产关系,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必由之路。首先,要确立政府在城市文化建设中的角色和地位。政府应更多地充当文化建设的推动者、指导者和保障者的角色。其次,要实现城市文化建设主体的多元化,提高城市文化建设的参与程度。第三,要坚持多种建设机制相结合,实现福利机制与市场机制互补,走城市文化建设产业化、市场化和社会化相结合的道路。第四,要建立起有效的城市文化激励机制。充分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城市文化基础设施和历史文化资源的建设和开发,提高城市市民对城市文化建设投入的热情。第五,健全城市文化建设的法律和制度,使城市文化建设有法可依,保障城市文化建设向合理化、有序性发展。

3. 加快人才积聚,为文化的基础研究和实现文化创新提供人才保证。人才是文化的主要载体和能动性推动力量,是文化创新的决定性因素。要坚持以人为本,培养和引进高层次文化人才。建立起有利于文化理论研究与创新、有利于优秀文化产品生产、有利于优秀文化人才涌现的新机制。

4.打造品牌文化,营造高雅的城市空间和文化氛围,提高市民素质。第一,要大力度保护、弘扬和发展城市特色文化。对抗战文化、三峡文化、民族文化、移民文化等开展专题研究,进一步提炼和弘扬重庆人文精神。第二,要注重精英文化的建设,使精英文化的发展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和转型社会的需要,同时要对大众文化进行积极的引导,以现代人文精神提升大众文化,倡导积极向上、健康文明的城市文化。第三,要在重视对城市社会成员文化素质培养的同时加强城市思想道德建设,注重对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共同信念的培养。第四,发掘重庆文化市场潜力,培养市民的文化需求意识和文化消费观念,让市民最为广泛地参与到城市文化中来,提升城市整体文化活力,增强重庆文化的对外影响力和辐射力。

5.合理开发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充分发掘历史遗迹和文化群落的人文内涵。对于城市文化资源,我们首先要做好开发工作,发现和发掘城市文化资源,明确城市的历史轨迹和历史地位。其次,对现有的已经发现和发掘的城市文化资源,我们要做好保护工作。第三,要合理利用城市文化资源,充分发掘城市文化资源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并借此提高城市文化的现实价值。

6.发展文化产业,打造支柱产业。加大文化建设力度,缩小文化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将重庆文化产业发展成为支柱产业,不仅是重庆文化持续繁荣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重庆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现实需要。第一,要调整文化产业结构,提高文化产业集中度。第二,鼓励社会资本对文化企业投资或创办经营文化项目,使社会资本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第三,利用文化产业提升传统产业,推进文化与经济加速融合,将文化内涵更多地注入服务业、制造业及其它领域,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运营能力,通过深度开发和文化包装,提升物质产品的经济附加值。第四,要加快城市经济建设,解决城市文化建设上所需要的经费来源问题,缩小城市文化供给与需求的矛盾。改善城市文化有效供给与文化需求不对称的现状。

7.将生态城市建设和文化建设纳入统一管理和规划。城市文化的内涵不能脱离生态城市的物质载体和物质需求,生态城市建设当属于城市文化建设的一部分。我们应运用系统思维方式,纠正两块划割的认知缺陷,改变将生态城市建设和文化建设分开管理和规划的陈旧模式,构建新的以城市文化建设、生态城市建设为两大关键要素的城市文化生态建设系统。

基金项目:重庆市科委软科学研究项目(CSTC,2006CE9026)“重庆城市创新文化生态建设研究”成果之一

重庆都市文化旅游开发分析 篇4

1.1 文化旅游

文化旅游, 是以旅游文化为消费产品, 旅游者用自己的审美情趣, 通过艺术的审美和历史的回顾, 得到全方位的精神上和文化上享受的一种旅游活动, 是集文化、经济于一体的一种典型的特种旅游形态。从时间维度上讲, 可分为历史文化旅游和现代文化旅游;从活动形态上, 则包含了教育、科学考察、探险、访古、宗教、康疗等。文化旅游对旅游者产生的吸引力是其他旅游形态所无法比拟的。人们通过高品位的文化旅游, 不仅获得较高层次的精神享受, 而且能全方位接触现代社会, 扩大眼界、增长知识、娱乐身心。可以预见, 文化旅游将是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

1.2 都市旅游

都市旅游是近年来旅游业的新热点和发展方向, 是以都市为目的地的旅游活动, 是人类对都市风光、都市风情、都市生活、都市购物、都市娱乐等旅游需要的实现途径。

2 文化旅游与都市旅游相结合的必要性分析

都市旅游资源开发有多种模式, 如商贸型、文化型、娱乐型等, 选择何种模式, 表明了该城市的旅游特色和发展侧重点。笔者认为, 重庆的都市文化旅游应该以文化为先导, 以都市景观为载体, 以商贸和娱乐为支撑, 走文化与都市旅游相结合的道路。

2.1 文化是都市旅游的魅力所在

从文化与都市人文旅游资源来看, 文化孕育着人文旅游资源, 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鉴赏需要文化的参与结合;从文化与都市自然旅游资源来看, 尽管其本身不具有文化, 但自然美需要从文化层面来欣赏。可见, 所有都市旅游产品都蕴含有一定的文化因素, 使之维持着对游客的吸引力。比如, 提到巴黎, 人们就会想到艾菲尔铁塔、卢浮宫、凯旋门、时装及浪漫的爱情故事, 这就是文化的魅力, 都市旅游需要的正是这样的文化内涵和持久魅力。重庆的都市文化有古巴渝文化、抗战文化和红岩革命精神文化及现代都市文化等, 文化资源丰富, 为发展都市旅游提供了有利条件。

2.2 文化是都市旅游的灵魂

此处“灵魂”更接近于“主题”的概念, 要求以文化作为都市旅游的核心。从旅游心理学角度讲, 客观事物只有具备独特的形象、突出的属性, 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和知觉。因此在设计都市旅游产品时, 应将带有核心文化的因子以多种形式刻画于都市的每一个角落。比如, 为突现巴文化, 可以兴建像重庆人民大礼堂那样具有标志性和民族特色的建筑;还可以体现在细微之处, 如将具有巴文化的图形置于车站站牌上。强调文化作为都市旅游的灵魂, 就是要留给游客清晰而深刻的主题印象。

3 重庆都市文化旅游资源

重庆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文化旅游资源丰富, 城市的现代化建设又带来许多新的、可供利用的都市旅游资源。

3.1 历史名城文化

重庆有着3000多年的文明史, 800多年建城史。1986年, 被国务院确立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1997年确定为直辖市, 市内各类文物、遗迹12212余处, 历史文化内涵极为丰富, 被中外游客赞誉为中国西部一颗璀璨的明珠。

(1) 巴渝文化。

重庆, 简称“渝”或“巴”, 源自于巴渝文化。巴渝文化是巴族和巴国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地域性文化, 是我国古代南方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 是以重庆大巴山以南、嘉陵江与峡江流域范围内, 巴民族为代表创造的区域性古代文明。巴渝文化孕育了中华文化中最早的音乐, 如川剧、川江号子、巴人歌舞等都体现了浓厚的民俗风情。此外, 市区的高雅古文化区、巴渝民俗文化街区、磁器口古镇等传统街区, 都展示了巴渝文化在各个历史时期典型的民俗风情、人文景观、建筑艺术。

(2) 抗战文化。

抗战时期, 重庆曾一度作为“陪都”存在, 抗战文化表现丰富。抗日战争爆发后, 重庆成为了当时的政治、军事、经济及外交中心, 不仅是国民政府的“陪都”, 也是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国的远东指挥中心。抗战结束后, 留下了大量国民政府机构遗址、外国使馆遗址和众多名人旧居等人文景观70余处, 抗战遗址200多处, 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具有巨大的历史价值和教育意义。

(3) 红岩精神文化。

红岩精神是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以周恩来同志为首的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八路军办事处在歌乐山麓、嘉陵江畔与反动势力作斗争, 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斗争实践中, 用热血与生命锤炼、培育、形成的崇高革命精神, 是重庆革命传统的象征, 是民族精神和名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2 自然风光文化

重庆的自然风光文化, 既有自然景观, 又具人文价值。山城有山有水, 嘉陵江和长江将重庆分为三大片, 歌乐山、中梁山、铁山, 群山环绕, 山水道路形成了层次错落有致、魅力十足的山城特有景观。水环山城, 城在山上, 山高水低, 形成了强烈的立体形象。再加之三千多年重庆人民的辛勤装扮, 山城己成为融山水风光与人文色彩为一体的园林城市。

3.3 现代都市文化

重庆地理位置优越, 物华天宝, 自古就是西南地区的物资集散地, 商业十分繁荣。如今城市建设更是使其繁荣, 由解放碑购物广场、沙坪坝广场、朝天门广场、人民广场等组成的重庆都市旅游广场构成了都市旅游的特有人文景观;此外, 重庆的“亮化工程”, 更是把山城的夜晚装扮的美丽动人, 山城夜景成为了一大亮点。还有气势恢宏的跨江大桥、大型的商业中心、火爆的球市、大型休闲广场及众多的知名剧院、展览馆、音乐厅、研究院所等, 都显示了重庆的文化品味, 构成了大都市的鲜明形象和文化品味。

3.4 宗教文化

重庆宗教资源丰富, 独具特色。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和民族性宗教。宗教信徒100余万人, 开放宗教活动场所215处, 登记教职人员321人。著名的景观, 佛教方面有华岩寺、罗汉寺、慈云寺等及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大足石刻;道教方面有道观和摩崖石刻等;伊斯兰教方面有清真寺8座;民族性宗教主要分布渝东南边缘地区, 实体性宗教文化景观较少, 但富有民族特色的非实体性宗教文化却是重要的人文旅游资源, 约42个。

3.5 饮食文化

旅游离不开饮食, 二者相得益彰。重庆是著名的“火锅之乡”, 以火锅为代表的饮食文化, 已成为重庆的特有饮食文化。游客在感叹重庆满街遍地火锅的同时, 也领略到这座城市独有的火辣精神。麻舌辣心的重庆火锅, 已成为一种集味与趣、养身与强身于一体的饮食文化。

3.6 古老码头文化

重庆开阜源于码头, 码头文化深远浓重。码头文化是一种开放的文化, 胸怀宽阔, 包容四海;是一种拼搏精神、团队精神, 吃苦耐劳、团结协作;也是一种信息交流文化, 码头在过去交通不发达的时期, 就意味着交流、信息和沟通。

3.7 温泉文化

重庆蕴藏着罕见的温泉资源, 具有质量高﹑历史文化悠久﹑分布密集、开发难度小等明显特征。重庆温泉旅游资源品牌, 已成为了继长江三峡﹑大足石刻﹑山城都市 (夜景) 之后的第四张名片。

4 都市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建议

4.1 突出独特的文化个性

重庆要想成为国际化的旅游接待地, 必须挖掘其独特的文化个性, 突出文化品位, 渲染其文化特色。特色是文化旅游的核心, 文化是特色的基础。只有通过独特的文化内涵, 才能形成不同于其他城市的独特魅力和“看点”。打造重庆的特色文化旅游, 是重庆发展都市文化旅游的核心。

学者普遍认为, 旅游地形象是人们对所认识的事物的个人的、主观的、概念的理解, 或者说是建立在人脑信息处理过程基础上的, 所形成的一种内在的信念和印象。旅游地形象是由旅游地的各种旅游产品和其他因素综合而成的总体印象。因此, 在建设特色旅游文化时, 必须能使其符合游客的“胃口”。集中力量开发和改造游客特别关注的景点并强化在其心目中的印象。2002年11月通过对来渝的国内游客进行了问卷调查 (如表1) 。

结果显示:游客认为必游的景点为红岩景点、三大广场和重庆夜景;同时认为重庆的标志性景观为红岩景点﹑三大广场和重庆夜景。由此看出, 来渝游客参观的目的地非常集中, 这对重庆建设特色文化景区意义明显。

4.2 历史文化资源与现代城市风貌有机结合

重庆历史悠久, 文化积淀丰厚。现代化城市化建设中, 要保存作为重庆的“根”的这一文化资源, 使历史文化与现代城市风貌有机结合。如针对重庆有众多名人故居的特点, 可因时因地兴建一些古玩书画店;沿街塑造名人作品中的人物, 如 “棒棒军”“小萝卜头”等。这样既保留了历史文化风貌, 又增添了新的商业元素, 形成集购物、文化娱乐为一体的文化商业旅游城。

4.3 开发特色专题旅游

4.3.1 强化重庆都市文化旅游精品建设

重点突出“山城夜景”、“红岩精神”、“陪都文化”三大旅游主题, 大力发展以观光名胜、商务会展、娱乐节庆、购物美食为主要内容的都市旅游;规划建设旅游专用码头、旅游主题街区。

4.3.2 强化都市文化旅游产品

针对重庆旅游资源条件和客源市场需求, 对都市文化旅游产品做出如下设计调整: (1) 文化观光游——展示重庆巴渝文化、抗战陪都文化等; (2) 山城夜景游——展示山城独特的夜景, 尽显山城两江特色; (3) 爱国主义教育游——感受红岩精神, 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5) 饮食文化游——品山城火锅、渝派美食, 展示重庆饮食文化; (6) 购物旅游——促进旅游消费, 带动经济发展; (7) 温泉文化游——体验温泉, 享受舒适; (8) 休闲度假游—提供游憩空间, 感受山城魅力; (9) 会议旅游——举办大型会议、博览会, 宣传重庆形象, 制造都市旅游新热点; (10) 工业旅游——参观大型工厂企业, 体验都市经济发展;

4.4 加速开发文化旅游娱乐产品

在城区规划建设具有地方文化特色和民族风格的综合性文化娱乐城, 丰富步行街、美食街等主题街区的文娱内容, 加强大型文艺演出、主题节庆活动, 举办大型国内外体育赛事, 推陈出新, 大力开发文化旅游娱乐产品。

4.5 树立创新意识

树立都市文化旅游新战略, 塑造都市文化旅游新品牌, 建立都市文化旅游新内涵。比如, 开发历史文化与未来文化相结合、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自然资源与人文景观相结合的全新都市文化旅游产品。

5 结论

重庆应充分利用丰富的文化资源和都市旅游资源, 以文化引导旅游, 以文化提升品位, 走文化与都市旅游相结合的都市文化旅游之路。

摘要:分析了文化旅游和都市旅游的内涵以及文化旅游与都市旅游相结合的必要性, 结合重庆旅游资源现状, 提出了都市文化旅游发展之路, 给出了开发建议。

关键词:文化旅游,都市旅游,重庆,都市文化旅游

参考文献

[1]吴光玲.关于文化旅游和旅游文化若干问题研究[J].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6, 4 (11) :161-162.

重庆文化 篇5

易合作签约仪式圆满举行

重庆汉昌文化产业集团与重庆文化产权交易中心 艺术品交易合作签约仪式圆满举行

2013年9月6日,重庆汉昌文化产业集团与重庆文化产权交易中心签约仪式圆满举行。

中金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重庆汉昌文化产业集团董事长唐金龙博士,重庆汉昌文化产业集团总裁王小虎博士,重庆市政府代表、重庆市国有文化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总裁陈扬先生,重庆市国有文化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副总裁兼文化产业信用担保公司董事长陈立宏先生,重庆市国有文化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副总裁程峰先生等人共同出席签约仪式。王小虎总裁和程峰副总裁分别代表双方在合作协议上签字。重庆汉昌文化产业集团是中金控股集团重点参与的企业,后者持有前者百分之四十的股权。重庆汉昌文化产业集团主要从事整合全国文化产业领域一流专家、一流学者、一流实践者的成功经验和金融投资产业家,服务于重庆文化产业大发展,服务于全民文化素质上品位,逐步树立起文化艺术品产业链第一品牌。聚全国之力,打造重庆顶层文化创意人才中心、高端文化活动方案策划中心、政府、企事业品牌形象设计中心、高附加值文化产业园设计中心以及文化产业链的投融 资。

唐金龙董事长认为:“中华腾飞、文化先行,立足重庆,以艺术品为载体传播中国传统文化,让中华民族国粹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在未来的5年中,我们要紧紧围绕打造中国文化艺术品交易中心第一品牌战略目标,不断提升重庆文化艺术品的美誉度和社会影响力,培育一批在国际上有竞争力的世界级的艺术家,全面提高重庆人民审美需求和精神生活水平。”

重庆国有文化资产管理公司领导表示,我国文化产业尽管刚刚起步,但受到的关注程度非常高。在制定“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时,各级地方政府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将近一半省份明确了本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规划目标。一个文化产业高速发展的新时代,近在眼前,重庆市政府将抓住机遇,与企业强强联合,共同实现文化产业向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完美转变。

会议尾声,双方表示合作前景令人期待,政府将竭力支持企业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范围上给予最大支持与鼓励。企业与政府强强联合的巨大优势,将推动重庆文化产业发展新一轮高潮。

新闻中心

重庆文化 篇6

——编者

练福生:现任广州市天河区高塘石小学校长,天河区教育先进工作者,广州市天河区“校长高级研修班”学员。

邓晓颖:小学英语教师、校长助理。天河区小学英语科教学骨干、教研组中心组成员。天河区重点课题《基于天河部落的教育全球化区域推进策略的研究》课题组秘书组成员,广州市SAFEA(国家外专局)小学英语教师培训项目学员。

微风净浣花,春雨润新芽。2013年3月25日至28日,我们天河区第一期校长学习考察团奔赴重庆、成都几所品牌特色小学进行了为期四天的考察学习。

这次考察学习,让我真切地触摸到巴蜀地区品牌特色小学跳动的脉搏,领悟到巴蜀地区名校管理文化之精髓。重庆市四牌坊小学的融合教育特色彰显发展创新之本。重庆市珊瑚实验小学的“以人的发展为本,育未来人”的办学理念和民主管理模式让学校走上了洒满阳光的康庄大道。成都实验小学的“雅教育”以雅育雅、自主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幸福和发展奠定基础——优雅之境小而不凡,清雅之约管而有情,儒雅之师和而不同,文雅之生活而有常。四川大学附属小学的国学教育传响东山校园,理想播种儿童心中。成都市草堂小学的诗歌教育让孩子的生命在激情中飞扬。与此同时,我真切地感受到巴蜀师生崇尚的目标:每个人都是一个丰富的存在,教育的本质是对丰富存在的唤醒。而这丰富的存在不仅仅指那些天真活泼的学生,还有辛勤工作的教师们。成都市草堂小学的“执行校长”管理模式让每位教师都有被需要的感觉,让每位教师都有释放能量与展示能力的机会。因此,管理者的职责就在于不断引领广大教师“与学生脉搏一起律动”,不断推进“趋合时代、顺应潮流”的特色教育。

让思想落地,让文化生根

教育是一项道德事业,学校的全部工作都是一种道德努力。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师资建设》编辑部黄明超主任的专题讲座《道德力与学校发展》告诉我们,校长的道德使命与责任是学校发展的原动力,当代校长要以“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使命,致力于成为卓越的校长,以有效的行动策略引领学校的发展。川大附小校长余强作了题为《思想落地·文化生根——教师语言的沟通与发展》的专题讲座,他强调:作为教育管理者,要让思想落地,让文化生根,做有根的学校管理工作者。学校的教育发展规划就如同一根扁担,这根扁担一头挑的是教育思想,一头挑的是教育实践。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缺乏思想引领的教育实践是莽撞的,没有方向的;没有实践支撑的教育思想是毫无底气,缺乏生命气息的。作为一个学校管理者,要做有教育思想的人,要践行有魂的教育。在教育已走入科学发展的这个时代,我们要用教育规划这根扁担,做好顶层设计,挑起人性教育,做好品质教育。

搭建平台,师生共演绎精彩

作为学校的第一责任人,校长更要用心思考如何给学校定位。四牌坊小学的融和教育、珊瑚实验小学的亲和教育、成都实验小学的大雅堂、四川附属小学的国学教育、成都草堂小学的诗歌教育,无一不证明了校长办学用心,学校才有生气,才有活力,才有特色。

教育规划的目标是发展学校、成就师生。规划的前提是传承学校文化,要以学校的历史发展为背景。校长要成就一番事业,应该先成就教师,成就学生,坚守师生的发展。搭建平台,让教师去精彩;搭建平台,让学生去精彩。校长应该以阳光的心态,开阔的胸襟,让学生享受学习,享受成长,也让教师幸福成长。最终在教师的身上达到这样的境界:学校给我提供多大的平台,我就还你多大的精彩。草堂学校的“执行校长”制度便是勇敢的实践,让每位老师都成为学校管理的重要参与者,发展的决策者。在“植养人文气韵,基奠诗化人生”办学理念下,老师们用自己的辛勤和智慧,把学校变成了一个流淌着诗意与快乐的家园,浓浓的诗意和书香滋润着师生的心灵。

用细节润物无声,

用环境培养学生

每到一所学校,我们都被那优美的校园环境所感染,仿佛走进了一所绿色花园、孩子乐园。每所学校的环境文化不同,但都有共同的个性,匠心独运的围合式建筑设计,走廊中的盆景布置、美观人文,带有童趣的教室布置。润物无声是教育的理想境界,让墙说话是使教育达到这种理想境界的巧妙途径。

在成都实验小学,浓浓的雅味扑鼻而来。学校的大堂、队部室、图书室、阅览室、家长委员会专用室、教师办公室、校长室全部用统一木质材料装修,充分地体现了什么是幽雅。学生阅览室设计成像家一样的温馨场所,学生阅览桌合起来像朵朵含苞的花朵,连原来给人冷冰冰感觉的铁制图书架,加了木质的边框后,也产生了雅的效果,令人眼前一亮。走进草堂小学,最吸引眼球的是诗意校园环境:诗意甬路、诗意走廊、诗意教室、诗意楼梯、诗意厕所……墙上有诗,地上有诗;教室内有诗,教室外有诗;凳子上有诗,厕所里也有诗。古人诗歌,师生作品,随处可见,满目都是。构思之巧妙,设计之唯美,内涵之深刻,总有一种看不够、悟不够、赏不够的感觉。从这些很小的细节,体现了校长的办学智慧,也让校园的一切都成为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工具,“文雅的学生,儒雅的教师,和雅的家长,高雅的学校”的办学目标,也就不难实现了。

用诚信办教育,

课堂成为锤炼个性的场所

成都草堂小学“教师校长”“年级校长” “学生执行校长”模式,很好地诠释了信任教师这一理念。教师执行校长的产生,是出于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让教师参与学校工作这一初衷,完善后现在成了草堂小学的特色。教师执行校长统筹学校的一月工作,开展的活动与学校的计划相结合,学校推行“执行校长”管理模式,为教师提供发展平台。

川大附小认为,小学生的兴趣特长应建立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稳定取向上,才能伸展、生长出个性化特点。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奠基是小学个性化教育的最终归宿。在校园里,图书、钢琴随意摆放在公共场所,都免费开放,让学生自习或练习。他们还建立了个性化的课程体系,进行符合儿童年龄特点的年级课程建设,实现年级课程的更新、优化;学科课程、综合课程、综合实践课程有机整合,实施学科生活化教学,把学生生活的材料作为教材的补充或改造,让教学材料全面贴近儿童的生活经验;在尊重儿童生活学习方式的基础上,对教学方法进行全面改造,如让儿童在好奇中学习、在合作中学习、独立学习、在具体而生动的情境中学习;课堂教学注意因材施教,用儿童学习的自身的经验作教学材料,提供30多种活动课程让学生自由选择,进行相对集中和分层次的教学,社会反响很好。川大附小的毕业生具有良好的品质、社会责任感、民主和法制意识,积极的继续学习的态度,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团结合作意识,面向世界的胸怀,健康的身体和心理,高尚的审美情操,热爱生活,改造生活质量的勇气。

因此,一个学校要发展,应该先信任教师,信任学生,坚守师生的发展。校长应该以阳光的心态,开阔的胸襟,让学生享受学习,享受成长,也让教师幸福成长。

领略了川渝的教育风采,我们思考:作为管理者,我们该想什么、做什么?怎样的引领,才能做到培养人、发展人?能带着空杯归零的思想, 放低心态吗?教育不是缺少点子,缺的是把每一件事做到位的精致;我们的教育不是缺少行动,缺的是对每一次行动的价值归一。教育的尊严,在思想;教育的幸福,在文化。中国人的教育,还得用自己的根去发芽、开花、结果。

重庆乡村基企业品牌文化研究 篇7

乡村基作为重庆本土市场占有率最高的快餐品牌,其优质的服务和极具价值的品牌价值是很多一流的快餐企业无法模仿和运用的。笔者对重庆乡村基的市场定位以及发展方向,提出了相关的指导和建议,在实际运用过程中,能够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相统一,最大可能地促进重庆本土乡村基企业的快速扩张和稳步求进。

2乡村基品牌及品牌管理的重要性

品牌是产品的容颜,是企业的无形资产; 对于品牌建设以及维持稳定发展的问题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乡村基作为重庆本土餐饮品牌的领导者,是西南地区极其重要的一种品牌示范点,品牌作为企业实现盈利和知名度的重中之重,可以说是企业快速实现推广和产品价格提升档次的一种有利砝码。而对于乡村基而言,有着本土气息,有着亲民传统,有着优质品质,在这一种品牌的带领下,实现稳步求胜的抉择是能够得到更大程度的发展的。

( 1) 一个好的品牌本身即具有识别商品的功能,能为广告宣传等促销活动提供基础,对消费者购买商品起着导向作用; 对于乡村基而言,所特有的本土气息以及品牌文化是重庆片区能够广泛接受的而且能够得到一定范围的扩展,其管理方式更多的是一种规模化,集团化的方式在实现有效地运作,对于它所想要实现的服务第一的目标是异曲同工的。

( 2) 有效的管理方式是决定企业品牌有效运作的基础, 乡村基以本土为据点,不断迎合本土消费者的口味,不断地推陈出新的食谱以及多元的发展各类平民美食,对于员工管理更多的是明确食谱的分工合作和员工文化下的合作共赢。

( 3) 乡村基品牌对本土具有更强的吸引力和倡导作用, 让本地消费者在选择肯德基、麦当劳等快餐品牌的思想下, 可能多了一层对于本土企业的支持力度,有利于占据一定规模的市场占有率。

3乡村基品牌管理状况分析

3.1乡村基品牌的创立

乡村基品牌的创立经历了很长的一段时间的磨合。包括市场调研、市场分析、竞争者分析等。对于快餐品牌而言, 目前仅有国外的肯德基、麦当劳在中国市场独占鳌头,至于为什么国外的快餐品牌会在中国的快餐行业中独占鳌头,我们不得不进行比较客观的分析和研究。无论是在品牌知名度、品牌价值、发展历史、市场开发方面等都应该是我们研究的范围。

查阅相关资料以及自己的亲身体会,对于快餐品牌的选择,消费者有着相对成熟的选择倾向,肯德基、麦当劳在目前属于最大且最有知名度品牌的前提下,消费者又有着一定的潜在意识。那就是如何实现在满足相同服务质量和品牌质量的情况下,实现最大程度上的价廉, 是否有着本地快餐企业有着相同的服务和质量,这给予乡村基一次巨大的时机,而确实,在自己亲自感受到几家服务质量的管理下,有着不一样的思考。国外企业是享受,国内企业是实在。作为本土快餐品牌的领 跑者, 乡村基采取了中国概念和小盘特点的中餐新方式来区别于其他快餐品牌的特色; 其次乡村基环境上更加注重品位与格调,有别于实力快餐品牌的多方式卡通化; 其中最重要的定位来自于口味的中国式,年龄段的层级性以及选址地段的排他性。

3.2乡村基品牌的推广

乡村基品牌推广的方向是以内陆为核心,辐射全国的推广方案。乡村基作为内陆本土市场占有率最高的一家快餐品牌,根据品牌推广上的金典话语: “借助重大的活动、事件不仅可以增强品牌的知名度,还能够有效拉伸品牌力,使品牌形象从整体上得到提升”。根据品牌管理的特性,以促销为主导,充分考虑到宏观、微观环境以及避开竞争者的方式来达到宣传自己的目的。

3.3乡村基品牌的维护

首先,定位上不同。在一定程度上所比较的对象是人们所熟知的肯德基、麦当劳。肯德基、麦当劳,是中档快餐, 而乡村基是大众化快餐。而且其品牌在中国相对不成熟,更多情况下局限于重庆本地以及周边地区,大范围趋于发展扩张受到很大限制。主要扩张方向在于重庆本地以及周边地带。在此压力下,其主要助攻方向是以本土为本土,以小市场为据点,避其锋芒,积蓄力量。

其次,乡村基需要完善公司管理体系,建立相对完善的属于自身发展情况的管理体系,从而完美体现和执行公司理念。采取快速品牌最有效的直营方式,简单快速有效率! 事实证明,国内企业在保证优质服务和产品质量的条件下,比国外知名企业更有优势!

3.4在美食、环境上努力

( 1) 美食方面。适合本土消费者的口味,实惠营养的健康搭配,口口相传的饭香,季节性的菜色调整等,简约而不缺时尚,大众而不失文化、快乐而充实消费者的胃口,实在是一种别样的家庭套餐。

( 2) 对于环境,大众风格下的情况下,根据不同区域实施一定程度上的增减调整颜色,给消费者展现不一样的本土乡村基本色。

4乡村基的营销策略

4.1差异化策略

( 1) 餐盘的大气化给予消费者高端消费的体验以及快餐享受到的现代时尚化。全天段的卫生定点清理,给予消费者最干净卫生的用餐环境。

( 2) 秉承绿色,健康的用餐理念,对于用油,油炸等食品有着较为严格的控制。

( 3) 中餐米饭特色,饭香对于南方地区是基础,正因为有着中餐米饭文化的基础,才有别于肯德基、麦当劳最不一样的快餐特色。

4.2价格区分化策略

价格战作为最简单而且最易用的策略,对于乡村基而言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手段,优惠实在,味道十足是当代消费者一直存在的思考方式,可能品牌在某种程度上对于他们而言没有多大的味道,毕竟这是在餐饮行业,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自身特色和味道而不是所谓的品牌,即使品牌打造必不可少,乡村基在与肯德基、麦当劳的对比下,品牌实力显而易见,更多的是在其他方面下工夫,价格是极其重要的一点。

4.3市场定位策略

乡村基的目标市场定位在一开始就想作为中国快餐品牌的主要领导者,在这一远大目标的基础上,做了一系列的目标递进策略,其中最主导的是对于肯德基的左翼进攻,在重庆本土的店铺与肯德基有着一定程度上的竞争,以价格,位置,品质为主导加之本土企业文化的倡导,给予乡村基企业极大的信心,步步为营,稳扎稳打,力求以本土为核心,以竞争为动力,以全国扩张为目标的战略格局与最符合自己的战略定位。

4.4消费者心理刺激策略

产品能够在市场立足且站稳脚跟,在拥有一定规模的消费群体外,更多的是提供更多的消费群体来消费。乡村基借助其所特有的本土特色和中国式、米饭式快餐,赢得了更多的消费群体,且口碑营销作用得到更大意义上的发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消费者刺激,实现了在味觉上的心理刺激, 可以作为乡村基以后道路上更为重要的细化消费者客户群的有效方式。

5乡村基企业文化及人资策略

5.1乡村基企业文化

顾客第一、先进先出、随手清洁! 尊重个人价值—树立自信,我是最棒的! 努力工作,必有回报! 每天进步一点!

5.2乡村基企业价值观

诚信务实: 诚信正直、实事求是。团结协作: 正面思考、积极沟通。拥抱变化: 主动改变、积极创新。全力以赴: 全情投入、精益求精。成果导向: 不找借口、绩效导向。

5.3乡村基人任务

让每一位享用过乡村基美食的顾客都有一个愉快的用餐经历,从而创造更高的餐饮价值。快乐的味道就在乡村基。

5.4乡村基自身特色的标准化

乡村基做到连锁成功最重要的就是特色的标准化。甚至包括店面如何打扫,如何把每个死角清理干净,原料标准的量以及切的形状和刀法都详细规定还有配图。这些都是乡村基在标准化路径上的经验和总结。

6总结及建议

乡村基企业为实现自己所提倡的定位目标,从品牌的建立、品牌的推广和品牌的延续上做出了相当正确的结果,其不懈的努力也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自己。

第一,乡村基更应该定位好自己目标消费群,细化自己的目标客户群和核心消费群,同时创造差异的优势定位好自己品牌发展的正确方向。

第二,在品牌推广上,借助重大的活动、事件不仅可以增强品牌的知名度,还能够有效拉伸品牌力,使品牌形象整体上得到一次飞跃。同时还要适时更改自己的VI形象,让自己的形象更深入人心。

第三,品牌的维护需要不断地调整与改变,以最大的热忱迎接每一个时代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促使乡村基品牌跟上甚至引领快餐行业的发展潮流。

第四,企业战略的实施需要科学有效的管理体系以及适合自身发展的实现各个阶段的理论体系。

毋庸置疑,品牌管理是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品牌文化是企业发展的源泉,而品牌定位和品牌衍生则是作为企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础,一步步把自己推上快餐时代发展的巅峰,去迎接快餐新时代的趋势。随着市场的日益完善,品牌管理成为公司获得竞争优势和稳定收益的重要手段,品牌管理是现代企业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一家企业快速稳定的发展离不开品牌管理的各个阶段,离不开众多科学有效的属于自身的管理方式,乡村基企业正一步步地向着属于自己发展的方向开拓属于自己的市场。相信作为我们重庆本土快餐品牌的乡村基品牌,一定能够顺势而为,步步高棋,去争取更广更大的一片天。

摘要:乡村基CSC国际快餐连锁有限公司于1996年11月23日在重庆成立,公司引进美国CSC国际公司管理模式,现已拥有直营连锁餐厅200余家,作为中国健康快餐的领跑者,乡村基的经营以直营连锁形式、集中式生产、标准化产品、中央配送等方式来持续保证所提供产品的质量及服务都是最优秀的。乡村基凭着十年持续保证的良好品质、优质服务以及舒适典雅的环境在快餐市场拥有了强大的顾客群,成为顾客最喜爱的用餐场所之一;也是大型购物中心及百货商场的最佳配套项目。乡村基提供丰富、美味、新鲜的健康饮食,成为追求健康、时尚人士的首选,力争打造最快捷服务的中国快餐第一品牌,已成为重庆市场占有率最高的快餐品牌。

重庆高校体育文化现状及对策研究 篇8

1. 研究对象

以重庆市范围内的十五所各类各层次高校为研究对象, 其中包括理工类高校3所、师范类高校2所、专门学科类高校3所、职业技术类高校1所、民办类高校1所;采取分群抽样的方式, 以各高校的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

2. 研究方法

(1) 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筛选大量有关科研方面的论文和书籍作为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2) 问卷调查法。此次调查发放学生问卷2000份, 回收问卷1856份, 回收率为99%, 有效问卷1767份, 有效率为88.35%;本调查问卷采用专家检验其效度 (效度值达R=0.85, 具有统计意义) 和抽样检验其信度的形式, 其中问卷的信度达92%, 具有统计意义。 (3) 数理统计法。对调查所有数据, 运用excel2003和spssll.5统计软件加以统计、分析整理。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1. 校园体育规范文化

校园体育规范文化是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衡量学生对体育文化认知程度。体育文化的发展势必要建立在对体育运动规则、体育法律法规等规范正确的了解之上。根据回收的问卷调查研究表明:重庆市大学生对比赛规则的了解还有待提高。在回收的1767份问卷中, 只有19.97%的学生比较了解相关的规则;48.55%的学生对比赛的规则只是一般了解;17.94%的学生了解一点比赛规则, 但还是有13.52%的学生对比赛规则不了解。同时, 体育纠纷也是体育规范文化的重要部分, 从体育纠纷的角度可以看出大学生对体育规范文化的了解程度。大学生都是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在校学生, 他们有一定的思想素质, 大多数学生遇事能够寻求比较理智的方法解决问题。据调查显示:32.71%的学生用相关的体育法律法规解决纠纷;49.07%的学生上报学校或相关组织;18.22%的学生不能够运用正确的方法解决体育纠纷。一个学校在参加比赛过程中, 是否购买体育保险, 关系到学校领导对体育法规及规范的认知程度。根据调查显示;有40.12%的学生反映没有考虑过购买保险;有59.88%的学生反映考虑过, 但是一般不购买, 原因是对于体育保险不太了解, 购买体育保险的比例不到3%。由此可见, 学校以及学生对于这一层的体育规范没有引起重视, 没有形成共识。

2. 校园体育物质文化

校园物质文化是体育文化的基础, 物质文化的发展是其他文化的保证。众所周知, 校园的体育场馆是学生、参加锻炼的载体, 而体育场馆的建设和开放程度也影响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据调查显示目前重庆市高校的大部分学生认为该校的体育场馆建设和开放比较合理。在场馆建设方面:总体上比较满意, 但有部分学校的体育建设还有待提高, 篮球场、足球场等建设不太合理, 甚至有的高校还没有标准的体育场馆等, 这表明:有少部分学校没有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未能让其更好地为学生服务。在体育场馆的开放方面:根据调查数据显示, 有1.56%的学生反映体育场馆不经常开放;而有47.96%的学生反映体育场馆可以随意进出, 经常开放, 但总体上还比较满意。学生是学校体育的主要参与者, 体育场馆应该根据学生的需要对学生进行开放。另外, 体育服装是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必需品, 因而调查学校内有卖体育服装的商店是各高校应该认真对待的问题。根据调查数据显示:校内的体育服装设施, 如衣服、鞋、体育用品等, 而突出反映的问题是只有1.14%的学校利用好了学校内有卖体育服装的商店。这表明:绝大部分学校还未充分利用好学校内有卖体育服装的商店这一日趋大众化、便捷化的途径为学校宣传服务。

3. 校园体育精神文化

学校每年组织的体育竞赛活动, 能够让学生们欣赏自己身边的体育健儿的风采, 来激发学生积极进行体育锻炼。但是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学校每年组织的体育竞赛活动, 只有1.58%的学生经常参加学校每年组织的体育竞赛活动;有50.62%的学生偶尔参加一两次学校每年组织的体育竞赛活动;仍然有47.8%的学生从来没有参加过学校每年组织的体育竞赛活动。根据调查显示:有32.5%的学生长期关注喜欢的运动信息和知识;有51.8%的学生偶尔关注喜欢的运动信息和知识;仍然还是有15.7%的学生不关注喜欢的运动信息和知识。由此可见, 学生的校园体育精神文化还有待提高, 仍然需要进一步发展。

4. 校园体育智能文化

运动损伤是运动参与中难免遇到的麻烦, 正确地处理运动损伤能够加强锻炼效果, 提高运动成绩, 促进身体健康, 错误地处理往往适得其反。大多数学生在遇到运动损伤时无法进行正确的处理, 这是由于学生的运动知识缺乏, 参加体育运动但不能寻求科学的方法;同时, 学校在运动卫生知识的传授中出现问题, 缺少此类问题的宣传、讲座等。例如长跑是一项对人体健康非常有益的运动项目, 又是一项消耗体能最多的项目, 需要补充适当的糖类、水等物质, 但运动过后什么时间才是最佳的补充期?很多学生选择练习长跑, 但对这个问题却不能正确作答。据调查显示:有32.58%的学生选择立即补充;有34.22%的学生选择5分钟左右补充;有25.2%的学生选择30分钟左右补充;有5.2%的学生选择1小时左右补充;有2.8%的学生选择任何时间都可以补充。正确者不足30%, 由此可见, 学生对饮料补充、运动休息时宜等等也不能作出科学判断, 运动实践中难免出现问题, 降低运动效果, 校园体育行为文化发展不足。准备活动是参加运动的前奏, 因此运动前准备活动程度是运动成绩发挥好坏的关键。据调查显示:32.58%的学生选择稍动即可;有34.25%的学生选择微热轻冒汗;有31.17%的学生选择出大汗;有1.25%的学生选择做不做准备活动影响不大。由此可见, 只有34.25%的学生是选择正确的, 应调动学生养成做准备活动的习惯, 来提高学生的运动成绩。

三、结论及建议

1. 高校体育文化现状总结

其一, 学生对体育规范的认识不足。学生对体育规范文化的了解存在一定的盲区, 是阻碍重庆市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因素。在被调查的十五所高校2767份有效问卷中, 对体育比赛规则比较了解的不到20%, 购买体育保险的人数更是不到3%。普遍的在校大学生对于体育竞赛规则的基本知识和体育法律法规知识知之甚少。学校在这一层上有所忽视, 没有提出相应的措施方法, 宣传教育力度不够, 在购买体育保险等实施上不够完善。其二, 场馆设施比较落后, 有待提高。体育场馆设施是学生运动健身的载体。体育设施落后是阻碍重庆市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又一重要因素。本次调查发现, 重庆市各高校学生对体育场馆的开放情况普遍反映比较满意。但有部分学校的体育建设还有待提高, 篮球场、足球场等建设不太合理。场馆设施建设方面的问题限制了大型体育运动竞赛的组织开展, 致使各高校无力承办较大型的体育比赛, 制约了体育运动水平的提高, 失去提高宣传体育文化的良好机会。甚至有的高校还没有标准的体育场馆等。其三, 学生的运动知识缺乏, 参与意识较低。在体育行为文化几道选题中, 对体育卫生常识的几个问题能答对的学生都不足三分之一。大多数人在遇到常见的运动损伤时不懂得如何进行处理, 不懂得运动后如何进行补充水分, 不懂得运动前如何进行准备活动。另一方面, 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比较淡薄。调查中, 有近一半的学生没有参加过学校组织的体育活动, 60.62%的学生认为自己有必要花时间、精力参加体育锻炼。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热情并不高。学校体育运动氛围不够浓郁。

2. 关于加强高校体育文化的建议

首先要加强校园体育文化环境建设。环境本身就具有教育的作用, 建设一个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环境, 是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有利于良好校风的形成。其次要加强校园体育文化设施的建设, 就是要在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上, 提供充分可靠的保证, 努力确保各类体育设施齐全、先进, 为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学生身体锻炼、开展体育文化娱乐活动和体育文化的传播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要在加大学校教育投入的同时, 通过联办、共建等多种形式, 积极争取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 并努力促进国家和地方的大型体育场馆设施能够建在校园和园区。最后还要积极开展多层次、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加强组织领导, 建立健全切实可行的体育活动制度, 是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的可靠保证。我们要尽量避免盲目性和片面性, 切实加强工作中的原则性、科学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 力求所开展的体育活动内容新, 涉及面广、质量高。必须注意校园体育文化的层次性、多样性, 处理好学校代表队的训练与校园体育活动的关系。

参考文献

[1]陈媛媛.当前我国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探讨[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4, 8:32-33.

[2]朱书祥, 周建生.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思考[J].商洛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3, 6:131-133.

[3]刘林箭.对现代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理性认识[J].浙江体育科学, 2001, 6:153-162.

[4]裴彩利.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另类思考[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6:45-47.

[5]王革, 张引.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与构建[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1, 7:12-13.

重庆城市文化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篇9

重庆直辖以来, 受惠于党和国家的优惠政策, 市委市政府抢抓机遇, 科学谋划发展蓝图, 精心组织实施战略, 团结带领三千多万重庆人转变观念、拓新笃行、博采众长、跃马扬鞭、挥戈奋进, 及时更新和升级产业结构和核心技术, 增强了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促进了重庆经济的快速发展, 加快了重庆城市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带动了重庆城市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但是, 我们也清醒地看到, 重庆城市文化快速繁荣发展的背后, 文化建设还存在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与直辖市地位不相匹配、群众文化素养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等突出问题。这些问题若不及时加以解决, 势必成为制约重庆发展建设的瓶颈, 成为影响重庆形象的“紧箍咒”。笔者认为,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加强重庆城市文化建设:

一.凝练城市核心价值观念, 引领文化发展方向

受市场经济利益最大化和西方享乐、开放、自由思潮的影响, 当前, 相当一部分重庆人尤其是年轻人奉行享乐主义和实用主义, 追求时尚和超前消费, 常常沉溺于灯红酒绿、喧嚣繁华的都市生活, 在享受中迷失了自我, 不知道为什么而生活, 为什么要这样生活, 应该怎样生活等, 缺乏明确的奋斗目标和理想信念, 缺乏引领他们思想与行为的核心价值观。年轻人是国家的未来, 民族的希望, 更是一座城市建设发展的生力军, 用城市核心价值文化统揽年轻人思想、学习、工作和生活, 对年轻人明确奋斗目标、激发工作热情、回归理性现实具有重大作用。

要解决好重庆城市文化建设的这一问题, 建议重庆市文化主管部门, 加强对市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重庆五大功能区发展蓝图、建设长江上游经济文化金融中心、西部会展之都、“打造西部教育高地”等方面的教育, 唱响城市主旋律, 以此来引领城市社会思潮, 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 激励市民为之奋斗和拼搏。在实施过程中, 既要将这些教育贯穿于国民教育与文化艺术活动中, 又要把它们体现在政策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当中, 使之与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相融合, 从而真正内化为人们的价值观念, 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二.提高文化建设主体素质, 增强城市文化品位

群众是城市文化建设的主体, 是城市文化形成与发展的缔造者、创造者。由于地域生活习性的不同, 与其它城市的人相比, 重庆人码头文化浓厚。对于来渝的异乡客人, 重庆留给他们印象最深的往往不是快速发展的变化, 而是城市的脏乱、市民们随口而出的脏话、驾驶员的争道抢道、小商小贩的大声吆喝等等。他们常用“重庆人素质低”来评价重庆市民, 虽然这种评价有一定的偏颇和片面, 也有缺乏对重庆码头文化的深入了解与认识, 但是另一方面也说明重庆市民的整体素质确实有待进一步提高。

要提升市民的整体素质, 建议重庆市文化主管部门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一是要协调市级相关部门, 在城市规划、城市建设与发展、街道建设、小区建设的过程中, 体现人文关怀, 从小处着眼、细微入手, 方便民众。人性化的建筑设计、方便合理的出行、安逸舒适的居住环境, 都会在无声无形之中约束民众的言行, 净化民众的心灵, 提升民众的素质和修养, 促使民众文化自觉的形成。2008年渝北区被授予“全国文明城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优秀的案例, 值得深入的解剖、研究总结并推广。当前, 重庆正如火如荼开展的创模工作, 无疑是加强重庆文化建设的良好契机。文化主管部门可以在这项工作中创新方法, 凝练重庆城市文化特色, 大力加强宣传和教育, 最大限度地提高市民认同感。

二是结合新形势下重庆城市文化建设发展的需要, 进一步提炼重庆市民文明公约, 并广泛进行张贴、宣传, 引导市民践行公约, 自觉养成良好的基础文明习惯。公约虽然强制性不强, 但可以形成广泛的社会舆论, 在道德层面上给市民以无形的压力, 束缚市民言行举止。

三是加强环保卫生、城管执法和城市交通管理, 杜绝小贩抢摊占道、驾驶员抢道占道及乱停乱放等不良行为的发生。近年来, 重庆市通过市容整顿, 环境卫生明显改善, 城管执法和交通管理更加文明科学, 城市形象大为改善, 市民幸福指数和满意度不断攀升。在看到成绩的同时, 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 上述问题在夜间并未从根本上得以解决, 一些不良现象仍在持续和上演, 急需加以根除。

四是加强市民荣辱观的教育, 提高市民的荣辱意识, 从而自觉避免或减少不良行为的发生。要把深入持久地学习宣传贯彻社会主义荣辱观, 作为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强有力思想武器和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 在深入人心上下功夫, 在联系实际上下功夫, 在弘扬正气上下功夫, 使其广为普及, 成为全体市民的广泛共识和自觉行动。

五是从教育抓起, 加强市民基础文明养成教育, 将基础文明教育、道德规范等纳入学校的教学计划, 从源头上解决市民文化素养不高的现状。

三.打造地域品牌文化, 提升城市公共形象

不同城市的文化建设, 既有城市文化建设的普遍性, 也有文化建设的特殊性。一个城市要展现其独特的形象和魅力, 必须深挖城市文化建设的特殊性, 打造区别于其它城市的品牌文化, 防止城市文化建设千城一面, 避免同质化。就重庆城市文化建设而言, 只有巴渝民间文化、红岩文化、三峡文化、抗战文化等少数几个品牌文化, 品牌文化建设效果还不明显, 与重庆市文化发展规划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要改变这一现状, 除了加大投入、继续建设好上述文化品牌之外, 建议重庆市文化主管部门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挖掘:

一是打造火锅文化。重庆火锅, 声名远扬, 全国各地均有影响, 而且发展势头还在不断加快。但它仅仅是“一道菜”、一种吃法而已, 而在“吃文化”上的挖掘、研究还不够。作为火锅的发源地, 重庆完全可以在火锅中注入文化, 让全世界的民众既能享受重庆火锅的独特风味, 又能感受重庆火锅的文化内涵, 实现有品位地吃火锅, 有文化地尝火锅。可以从火锅原料、制作工艺、食法等方面展现火锅文化的独特魅力。

二是打造夜景文化。重庆起伏不平的地貌特征, 加上现代化的高楼大厦, 层次感强, 起伏性大。如果能整体规划灯饰等文化景观, 辅以观景台, 无疑将是重庆一道亮丽的名片, 尽显山城迷人风景。

三是打造生态文化。按照市政府提出的建设“五大功能区发展蓝图”的要求, 大量种植植物, 这既是改善环境、美化生活的现实需要, 又是惠及千秋万代的民心工程, 务必将这一工作抓实抓好。

四是打造棒棒军文化。重庆特殊的地形地貌造就了重庆棒棒的出现, 文化主管部门要进一步打造电视剧“山城棒棒军”, 探索棒棒军市场化运作和管理, 追溯棒棒出现的背景, 预测棒棒文化发展趋势, 这不仅仅是传承和展现重庆文化, 更是城市对棒棒市民的认可和理解。

五是打造辣妹文化。辣妹不是因为重庆美女的“火爆”, 而是因为重庆美女做事干练, 重庆的姑娘豪爽、能干、说一不二、说到做到, 且喜食辣, 无辣不欢, 所以博得辣妹子的美称。深入挖掘辣妹文化内涵, 并通过“辣妹文化”品牌创造直接经济效益, 以民俗造特势, 以特势引关注, 以重庆辣妹节旅游品牌为支点, 以品牌运营项目, 带动“重庆辣妹文化”产业发展。

四.依靠人民群众实践, 牢固文化建设基础

城市文化的建设发展应该来源于现实生活, 又反映现实生活, 人民群众应该是城市文化建设的主体。但是, 现实生活中却有一种不良现象, 领导一句话则可以决定城市文化发展的方向、主要内容、目标任务等, 文化建设发展不是群众文化意志和城市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 而是长官个人意志和兴趣爱好的反映, 城市文化建设失去了应有的根基。

要改变这一局面, 建议重庆市文化主管部门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一是要提高对人民群众是城市文化建设主体的认识, 采取一系列激励政策, 调动人民群众参与城市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确保城市文化建设来源于群众和基层, 又反映群众和基层。

二是文化主管机构成员应当来源于基层, 熟悉基层文化发展的一般趋势和规律, 并且具备提升文化品位的能力。

三是城市文化发展规划纲要要广泛征求人民群众意见, 听取民众的建议和建设性的意见, 奠定城市文化建设发展的基础。

四是坚持集体决策原则, 对于城市文化的建设发展, 应该由不同部门的成员组成一个学术领导小组, 共同讨论决定城市文化建设的相关事宜。

五.加大文化设施投入, 丰富民众文化生活

重庆市城市公益性文化设施, 不仅质量低、数量少, 而且维护不及时, 设施的功能不能全部、有效发挥出来, 远远满足不了人民群众娱乐、休闲、锻炼等方面的需要。

要改变这一现状, 建议重庆市文化主管部门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一是深入社区调研, 了解群众对公益性文化设施的现实需求, 合理布局文化设施。

二是加大经费投入, 扩大公益设施的覆盖面, 满足广大群众娱乐、休闲、锻炼的需要。

三是加强公益雕塑、景点、标志性建筑等的建设, 塑造人文重庆、魅力重庆。

四是加大对公益性设施的日常管理与维护, 充分发挥现有设施应有的功能。

总之, 重庆城市文化的建设发展要立足重庆实际, 在重庆市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的指导下, 明确重庆城市文化建设的优势和重点, 找准重庆城市文化建设与发展的束缚因素, 结合重庆历史、地域、人文、经济等实际, 提出促进重庆城市文化建设的有效措施, 推动重庆城市文化更上一个新台阶, 确保重庆城市文化建设与直辖市地位、经济发展速度相协调。

摘要:重庆作为我国最年轻的直辖市, 要建设成为长江上游经济中心、西部教育高地, 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城市文化建设。因此, 对重庆城市文化建设进行研究, 找准重庆城市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提出促进重庆城市文化建设的对策, 对切实推进重庆城市文化建设, 提升重庆魅力和形象, 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城市文化建设,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 .《重庆市文化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 2005年2月29日。

[2] .徐良平, 对城市文化建设的思考, 《浙江日报》, 2002年10月28日。

[3] .张长乐, 加强城市文化建设, 提升文化软实力, 《学习时报》, 2008年9月2日。

江北打造重庆首个茶文化社区 篇10

江北区将通过对辖区内重庆市茶叶专业批发市场的改造, 打造全市首个茶文化社区。一是对茶叶市场及相邻周边地块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风格, 将采用明清建筑风格, 加入主题雕塑、小品、文化石、茶花、茶树等茶文化元素, 形成茶文化社区统一的建筑风格。二是将通过一轴、两点、三横、四纵、六社区的整体打造, 让市民走进社区就能感受到浓厚的茶文化氛围。重庆市茶叶专业批发市场是市政府2005年批准成立的重庆市唯一一家茶叶专业批发市场, 占地10万m2, 经营面积3万m2, 已入驻品牌茶企及茶商近260家, 年销售额近2亿元。

重庆文化 篇11

理念文化是凝聚职工的群体意识和价值观念

在重庆商社集团成立近20年来,在不断发展经济效益、回报社会的同时,一直致力于企业文化的建设。特别是近几年来,集团企业文化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经过逐年的完善和提升,已经形成了具有商社特色的企业文化体系。企业理念文化的形成,大致要经过理念的提出――理念的宣传、阐释――理念融入企业经营管理活动几个阶段。理念文化形成的主要途径是引导和灌输。

商社集团成立之初,经过深入地对几家构成商社集团的老国企的调查研究,初步形成了“发展商社,致富员工,服务社会”的企业核心理念。这短短的12个字,包含了深刻的企业经营哲学思想。商社集团是市政府主导组建、大力扶持的市属重点国有企业,集团的成立凝聚了市委市政府的殷切希望,因此“发展商社”,将商社集团打造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一流商贸流通企业,是集团的光荣使命和义不容辞的责任;员工是企业的主人翁,企业发展好了,经济效益有了,必然要饮水思源,惠及广大干部职工,因此,“致富员工”是企业发展的落脚点和目的所在;商社集团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各界的支持,作为负责任、敢于担当的大型国企,必然要以回报社会、服务社会为企业宗旨和不懈追求。因此归纳起来,这三条,是相互推动、相互促进的有机组合整体。随后,商社集团在内部大力倡导“诚信、团结、创新、奉献”的企业精神,这是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多年来,商社集团通过各种途径在广大干部员工中对这种企业的核心理念和核心价值观进行宣传灌输和引导,做到了在集团范围内众所周知,入脑入心,逐步成为广大干部员工的群体意识和价值观念。

目前,商社集团下属单位覆盖了百货、超市、电器、汽贸、化工、物业、酒店管理等诸多行业。多年以来,各单位在经营管理和企业文化的探寻实践中,也逐步总结、归纳出来适应自身行业特性的企业文化内涵,并大力推行,一以贯之。如重庆百货大力开展企业文化宣贯工作,在传承了几十年文化沉淀的基础上,确立了以“绿叶不忘根的情”为核心理念的企业文化体系。涉及其他行业的下属单位也都提炼、总结出了富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内涵。

制度文化是实现企业目标任务的重要保证

企业制度即是企业行为的规则总和,企业制度的内容体现了员工的权利和义务,其目的是保证企业目标的实现。国有企业的制度文化是由企业的法律形态、组织形态和管理形态构成的一种文化。一套严谨规范、设置合理的企业制度,是企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本保障。因此,一个企业的制度文化,是企业文化建设必须要抓好的一个重要部分。制度文化形成的主要途径是制订和执行。

从商社集团的实践来看,国有企业的制度文化建立一般要经过多年的不断发展和探索,企业的制度文化主要包括根据国家相关法规制订的企业法规、企业的经营制度和企业的管理制度等几个方面。集团编印的《重庆商社集团企业制度汇编》是企业制度文化的集中体现,它明确规定了作为商社的一员,不管是从高级管理人员还是到基层一线员工,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以及为什么要这样做。企业制度文化体系的建立,必将对构建一个管理严谨、和谐有序的企业起着积极而深远的推动作用。

行为文化是企业和谐稳定的基本保障

国有企业的行为文化是指企业员工在生产经营、学习娱乐中产生的活动文化。它包括企业在生产经营、教育宣传、人际关系活动、文娱体育活动中产生的文化现象。它是企业经营作风、精神面貌、人际关系的动态体现,也是企业价值观的折射。行为文化形成的主要途径是倡导和推行。

多年来,商社集团大力倡导文明先进的行为文化。这种文化集中表现为:在管理上,决策民主,效率快捷,规范有序,执行严格;在经营活动上,大胆果断,敢于创新,直面困难,勇于突破;在宣传教育上,讲究方法,注重实效,因材施教,确保成效;在工作作风上,配合默契,团结融洽,崇尚荣誉,追赶先进。通过这一系列行为文化的灌输和引导,有效地克服了官僚主义、闭塞保守、拖拉疲沓、扯皮掣肘、臃肿松弛等弊端,为企业改革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并在企业内部成员中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创业的动力,推动商社集团稳步向前发展。

物质文化是企业一切活动的落脚点和企业持续发展的根本

国有企业的物质文化主要包括企业效益、企业的产品(服务)以及企业环境等几个组成部分。物质文化形成的主要途径是企业全方位的活动。

从企业效益来看,发展是硬道理。重庆商社集团作为中国西部最大的商贸流通集团,国家重点扶持的20家大型流通企业之一,重庆市属国有大型企业,2012年,销售突破500亿元大关,中国企业500强第238名,全国商业零售企业第3名,连续多年居中国企业500强重庆上榜企业榜首。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之下,商社集团坚持做到了“不减薪、不裁员”的庄严承诺,为维护社会稳定、推动国民经济复苏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其中值得骄傲的是,商社集团是国内唯一一家销售占行政区域社零总额10%以上的企业,由于近年来企业超常规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国有商贸企业发展转型的成功样板,受到《中国经济时报》等国内多家经济金融研究机构和众多经济领域专家学者的关注和重视,2010年1月,《中国经济时报》登载的一篇近万字的《商社现象,考问中国国企改革》的文章,在业内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从企业的产品(服务)来看,商社集团的品牌知名度在国际、国内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在国际市场上,商社化工、商社进出口公司以及与台湾长荣集团深度合作项目“庆荣物流”,已经让重庆商社集团走上了国际竞争的大舞台,在国内特别是西南的重庆等地,集团旗下的重庆百货股份有限公司、商社汽车贸易有限公司、商社酒店等,已经成为与老百姓生活密不可分的一部分,成为零售服务行业的一面旗帜和优质服务、满意服务的窗口形象。

企业环境是一个企业精神风貌的直接体现,是企业的“衣妆”。商社集团十分重视企业环境氛围的营造,作为商贸零售行业,整洁、优美的环境,既是对顾客、客户的尊重,又是激发员工“爱企如家”的自豪感和归属感,更是调动他们的工作激情与创造力的源泉。在集团内部,已然形成了整洁、优美、宽松、清爽、大方、得体的企业环境与氛围,一个具有自我特色定位的大型国有商贸企业的形象已经初步形成。

nlc202309040951

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要方法

国有企业企业文化建设的方法,由于每个企业的具体情况不同不能一概而论,但就重庆商社集团企业文化建设的实践看,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要方法包括四个有机结合:

一是企业文化建设与党建、工建、团建工作有机结合。企业党建、工建和团建工作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是企业联系职工群众的纽带和桥梁,商社集团将企业文化建设和开展各类创优争先评选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使之成为塑造典型、增添活力的载体。如每年的最佳员工评选,这是集团对为企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员工的最高褒奖,在内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每年都要通过民主推荐,择优评选,产生一批“先进职工小家”“工会积极分子”等先进单位和个人;每年“七一”前夕,都要评选表彰党内争先创优的先进单位和个人,每年“五四”前夕,都要评选表彰一批“优秀团干部”“优秀团员”;充分发挥各类先进和典型的示范效应,带动和促进各项工作的开展。而企业所倡导的价值观也就自然而然地融入这些活动之中了。

二是与企业文明创建工作有机结合。企业“三个文明”建设工作是提升企业形象的重要形式,也是促进企业健康持续发展和保障提振职工士气的有效手段,国有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应将企业文化的宣贯和企业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使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三个文明建设”互为补充、互为调剂和相互促进,才能达到好的效果。

三是与思想政治宣传工作有机结合。每个企业的宣传阵地(企业报、企业网、宣传栏等)都是企业思想政治宣传工作的最直接、最有效的平台,也是集中展示企业文化的窗口。通过这些窗口,不仅能有效地宣传企业的重要工作思路、部署和要求,还能很好地交流企业各单位的信息,展示员工精神风貌,成为国有企业建设企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四是与各种寓教于乐的活动有机结合。国有企业的一个有利条件就是可以组织动员干部职工开展各种活动,用优秀文化和先进文化提升广大职工的精气神,通过开展各种有益职工身心的文体、健身活动,提振职工士气,营造健康向上、奋勇争先的精神风貌,增强职工群众对企业的归属感,使广大干部职工把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和企业精神自觉地转化为促进企业发展的具体行动。

总的来说,企业文化建设工作是一项系统的、持久的、动态的工作,既要领导高度重视又要群众广泛参与,勇于实践,坚持实践才能奏效。

(责任编辑:崔小花)

重庆市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现状调研 篇12

(一) 产业现状

重庆是一个历史文化名城, 也是一个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在这里, 拥有巫文化、三峡文化、民族文化、抗战文化等丰富的特色文化资源, 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和基础。近5年来, 围绕“构建西部文化高地、长江上游文化中心”的目标, 重庆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文化产业总量不断增加, 增长值年均增长26%以上, 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群众的文化需求和文化消费显著增长。《2013:重庆文化产业发展报告》显示, 2012年重庆文化产业增加值365.89亿元, 同比增长29.63%, 高于我市GDP增速10个百分点以上, 占GDP比重提升至3.2%。按照目前的发展态势, 2015年重庆市文化产业增加值预计将达到750亿元, 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将达到5%, 成为全市支柱产业。

重庆在近几年, 通过加大文化领域财政投入, 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 取得了一系列文化产业建设成果。一是财政投入方面, 从2007年至2011年, 我市文化设施建设已累计投入三个“100亿”, 分别用于市级重大文化设施、区县公益文化大件和乡镇、街道文化设施建设。建设了具有国际水平的、标志性的文化公共设施。其中包括重庆大剧院、重庆图书馆、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重庆川剧艺术中心等17个市级重大文化设施, 全市大型文化设施建筑总面积达到71.58万平方米, 是直辖前的10倍以上, 形成了以重庆大剧院为龙头的城市文化设施群。二是新增重庆演艺集团、重庆电影集团、重报传媒、旅游传媒等一批骨干文化企业, 创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7个、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5个、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41个, 新办微型文化企业8200家, 初步形成园区+基地+企业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重庆市科委的数据显示, 截至2013年上半年, 全市已培育文化科技创新型企业5多家, 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200亿元。重庆市文化科技创新人才团队正在不断壮大, 目前, 已培养创新人才超过2000人。通过攻克100余项共性技术, 培育10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重庆特色文化科技品牌, 重庆市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已达到西部较高水平。三是文化产业专项资金提高到200万元, 文化产业担保金增资到1.8亿元, 成功注册文化产业中期票据14亿元, 投融资平台初步建立。

(二) 人才需求状况

近几年重庆文化产业总量不断增加,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人们的文化消费需求持续增长, 这就日益凸显出文化产业专门人才匮乏的短板。文化产业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在于人才缺乏, 不少地方面临着文化产业人才规模小、地区分布不均衡、类型结构不合理、作用发挥不充分等问题, 表现为文化产业高层次人才短缺且年龄老化;从业人员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单一;缺乏既懂经济又精通文化娱乐产业特点的复合型高素质经营管理人才;传统文化产业人才比较集中, 网络、动漫、游戏、广告设计、会展、数字艺术、多媒体技术、创意、体育休闲和健身等新兴文化产业人才严重不足等。具体来说, 重庆文化产业一是缺乏文化经营管理人才和文化中介人才, 具备较强应变能力的文化项目策划、文化产品经营、文化市场营销等专门人才明显短缺;二是缺乏文化产业高端人才, 文化产业战略专家、理论研究专家和资本与文化资源有机整合的企业家十分稀缺;三是缺乏创新人才, 那些能够立足本土资源, 富有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的文化人才储备不足;四是缺乏文化产业类教师, 重庆各高校相关专业建设严重滞后, 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实践水平都有待加强。

二、重庆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现状

(一) 学科体系不完整

虽然国家统计局对文化及相关产业进行了系统分类, 但文化产业作为新型产业, 在教育部高校专业目录中尚未成为独立的学科门类。从专业设置上看, 据不完全统计, 至2009年9月, 教育部批准开设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高校共72所, 其中近50所高校把该专业设在艺术学院或者是文学院。作为隶属于管理学学科门类的专业, 这样的专业设置显然不合理。这种“寄人篱下”的状况使文化产业无法形成独立完整的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 使高校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专业建设等方面难以迎合文化产业特有的产业秉性和运作规律。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实质, 还是以培养相关管理人才为目标。离开经济学和管理学的支撑, 该专业的学生质量将会受到莫大的影响。另外, 很多学校虽然随着市场需求的加大开设了文化产业相关专业, 但类型繁多, 缺乏系统规划和整体优化, 很多专业也未能享受到重点专业应有的待遇。笔者认为, 应当高度重视文化产业相关学科建设, 加强相关学科的理论研究, 逐步确立以文化产业管理为核心的学术理论体系, 科学确立文化产业相关学科的研究对象、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及范围。

(二) 培养目标不清晰

国家统计局2012年制定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将我国文化产业分为10个大类、50个中类、120个小类, 内容涉及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艺术等多个领域。面对这样一种纷繁的文化产业对象, 导致许多高校在制定以文化产业管理为核心的文化产业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时求大求全, 培养目标过大过高, 培养内容宽泛, 同质性很强, 专业定位不准确、缺乏特色。比如有的高校提出以全球化、系统化的理念培养通晓国内外文化产业发展规律的国际型、复合型文化产业管理人才, 而有的高校又旨在培养媒介、会展、娱乐等领域中从事管理、策划、经纪、营销、公关等方面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目标的不明确, 使得人才培养受到了较大的局限。而笔者认为, 文化产业类本科毕业生可以从事文化产业管理方面的理论研究, 也可在文化企事业单位从事文化创意策划、文化产品设计、文化企业管理、文化项目管理及咨询等工作;文化产业类高职专科毕业生则可以在相关领域内从事技术操作及应用、文化产品 (项目) 的运作及经营管理、文化项目附加产品的开发、文化项目服务、中小型文化企业的管理等工作。

培养目标的不明确导致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 无法利用有限的时间开展针对性较强的专业学习, 无法形成较精的专业技能和水平。以高职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为例, 由于文化市场主体庞大, 种类繁多, 所以高校在培养此类专业人才时肯定不能面面俱到, 一般应设置专业方向。根据笔者不完整的网络调研情况, 目前全国开设此专业的高职院校当中, 开设的专业方向主要有:影视演出方向、图书音像方向、媒体方向、会展艺术与管理方向、文化经纪人方向、报刊经营方向、艺术品经营方向、院线经营方向等。笔者认为, 应依据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建设发展需要和开设院校已有的专业基础水平来决定文管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向选择, 通过开设相关专业方向来提高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比如我校文管专业就根据重庆市优势文化产业的需求开设了影视和图书出版两个方向, 根据重庆市日益发展的演出业需求开设了演艺经纪方向, 目前学生在相关文化单位的就业情况很好。

(三) 培养体系不健全

我国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尚未建立健全的体系, 存在着整体数量不足, 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素质培训与技能培养、专业培养与短期培训未能有机结合等问题。以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为例, 虽然从2004年教育部批准了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云南大学等全国重点高校开办此专业至今, 全国已有70余所高校都开设了这一专业, 但是由于我国文化产业起步较晚, 现有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无论在数量和质量上都不能适应产业发展的需求。重庆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体系与国内发达地区相比有较大差距。因此要积极利用文化部在重庆建立的两部地区和长江上游地区文化人才培养基地的契机, 建立以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为核心的人才培养体系, 包括对全日制在校学生的培养和在职人员的培养。具体来说就是应建构类型丰富、层次齐全的学校人才培养和短期培训、脱产学习等形式多样的在职人员培训相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该体系应依托高等院校, 以行业协会为平台, 鼓励企业积极参与, 共同开展人才培训。

(四) 课程体系不实用

现有的文化产业管理类专业的培养目标很宽泛, 导致课程体系庞杂, 易出现多学科课程强行拼接在一起的情况, 缺乏系统性的设计。如很多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本科就是将艺术类、经济类和管理类课程等简单相加, 理论性虽强, 但与生产实际和社会需求严重脱节, 很难体现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本身的特点。而高职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就是本科专业的压缩版, 甚至连课程名称都是相同的。另外, 各高校对于课程体系的设计和建设各自为阵, 虽有利于专业特色的建立, 但其基本结构缺乏统一标准, 不利于教学大纲和教材的开发和撰写, 不利于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和能力结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培养的是既懂艺术又懂市场的人才, 学生在学习中不但需要掌握必要的管理学和经济学知识, 还需要培养其良好的文化素养、文化审美能力以及对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的把握能力, 而最难的则是将二者结合起来并应用到实际中去的能力。所以在专业下面再设置细分方向是目前较好的提高专业人才培养针对性、建立合理课程体系的方法。

(五) 实践教学太薄弱

目前文化产业专业教学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技术操作层面的东西涉及很少, 有的学校甚至以理论代替实践环节;有的尽管有实践环节, 但是形式单一, 内容滞后, 课时很少;还有的实践教学设计只是让学生进行认知和观摩, 并没有真正的技能训练。同时, 很多高校不重视文科实验实训室的建设, 对于文化产业类专业究竟应该建立哪些实训室, 开设哪些实训环节还没有清晰的认识。

(六) 师资力量太缺乏

因为文化产业属于一个新兴行业, 因此至今尚未形成有文化产业背景或者由文化产业专业出身的师资队伍。现有高校中的师资主要是从文学、艺术学、历史学、管理学等学科转行而来, 由于教师本身对文化产业这一新学科都有着各自不同的理解, 对某些问题存在不同的看法甚至争议, 再加上教师普遍缺乏在文化行业企业实践锻炼的经历, 所以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知识传授上难免有与市场脱节的地方, 特别是教师普遍缺乏技术运用和动手能力、缺乏项目运作和实战的经验, 更令这一状况雪上加霜。另外, 由于高校对教师的考核评价机制不完善, 导致了很多教师重科研和学术, 轻教学和技术运用。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对相关专业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需要大量的具有文化产业专业知识背景的教师, 这样的教师可以通过高校培养, 也可以在行业企业的优秀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中择优选拔。文化产业专业教师应该是兼具扎实理论功底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具有多学科背景的“复合型”教师。各高校应重视教学团队建设, 建立起既能从事文化产业理论研究, 又能胜任教学, 指导学生技能训练的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

参考文献

[1]吴进科.论文化产业政策体系的构建, 重庆日报数字报[DB/OL].2012-5-3.

[2]全市已培育50多家文化科技创新型企业, 重庆日报数字报[DB/OL].2013-8-28.

[3]张青.面向区域文化产业发展需求的地方高校专业建设[J].教育与职业, 2012 (9) .

[4]王文峰.重庆文化产业建设的战略定位与发展研究[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0 (3) .

[5]赫鹏飞.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现状与完善路径[J].中国成人教育, 2013 (22) .

[6]屈峰.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践的重要性及形式研究[J].职业技术, 2010 (9) .

上一篇:自主创新机制下一篇:市政工程公路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