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三峡职业学院

2024-09-08

重庆三峡职业学院(精选10篇)

重庆三峡职业学院 篇1

摘要:大学生就业难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重要话题。作为一所高职院校, 如何在就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 使培养的学生由“找到工作”—“找到好工作”—“找到满意工作”, 增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是其有效的途径之一。本文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切入点, 通过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 全面提升学生就业质量, 促进学生稳定就业, 增强学生就业满意度。

关键词:语文教学,创新教育,视点

一、就业满意度内涵界定

依据顾客满意度理论, “满意”本身是心理方面的一种状态, 是一种心理的体验, 属于心理活动范畴。如果求职者对就业实际的感知与期望相符, 求职者就会感觉到满意;如果求职者的实际感知达不到就业期望, 他们就会产生不满;如果求职者的实际感知超过就业期望, 他们就会感到非常满意。

二、大学毕业生就业满意度现状

麦可思研究院《2013年就业蓝皮书》所示:在就业的2012届毕业生中, 55%的学生对自己的就业现状表示满意, 其中“211”院校为62%, 非“211”本科院校为57%, 高职高专院校为51%, 相比2011届的54%, 49%, 44%都有所上升。在大学毕业生对母校的总体满意度调查中, 《2013年就业蓝皮书》统计分析, 2012届大学毕业对母校的总体满意度为85%, 其中高职高专2010届、2011届、2012届毕业生对母校的总体满意度分别为:81%、85%和83%, 呈逐步上升趋势。

三、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抓手, 提升学生就业满意度

在我国, 学者们认为, 职业能力即岗位能力, 是指从事某种职业所需要的能力, 具体表述为为完成某专业特定目标岗位任务所需要的基础能力、基本能力和核心能力的综合。学校通过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促使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 帮助学生实现由“找到工作”到“找到满意工作”的转换, 全面提升学生就业质量, 促进学生稳定就业, 增强学生就业满意度。下面以重庆三峡职业学院为例, 探讨高职院校如何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抓手, 提升学生就业满意度。

(一) 深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走产学研发展道路的办学方针, 培养出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这就要求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必须走“工学结合”的道路。制定人才模式必须坚持行业企业调研, 依据行业企业调研发现, 现有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不足, 结合行业企业需求及学校实际, 重构培养目标及方向, 并在此基础之上建立一套完善的教育过程、管理和评估制度以及科学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重庆三峡职业学院把“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出发点和总要求, 根据各重点建设专业特点, 形成和完善园林技术专业“工学六合, 四段递进”、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五段递进、工学交替”、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师徒式四岗递进”、畜牧兽医专业“五环递进”等工学结合多种人才培养模式, 在此过程中坚持校企共同制定和实施人才培养方案。

(二) 搭建三个平台, 做好“三个课堂”

高职教育是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理论知识的学习, 以够用为本。因此, 就必须搭建好三个平台, 做好“三个课堂”。三个平台, 即实训基地平台、社会实践活动平台及第三课堂平台。在传统的高职教学过程中, 我们常提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第一课堂是指课堂教学, 指教师在学校内, 按照人才培养方案对学生知识能力的要求, 在规定的时间内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系统教学的课堂教学活动。第二课堂是指在学校内, 第一课堂外的时间里, 围绕人培养方案对学生素质能力的要求而开展的一系列活动。通常由学生会、团委与辅导员等组织, 由学生自由参加的各种科教文体等活动。第三课堂是第一二课堂的延伸, 则是指在校外, 按照人才培养方案对学生技能的要求, 由专业指导教师或者行业企业专家实际指导而开展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综合性实习。在教学过程中, 第一课堂侧重理论教学和系统知识的传授, 是三级课堂教学中文化基础课程与专业理念课程教学的主渠道;第二课堂侧重实践锻炼和学生个性的发展, 是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部分;第三课堂是学生实现“零距离”就业中, 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关键环节, 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及职业素养的关键, 是第一二课堂的延伸和补充, 是提高高职教学质量的重中之中。“第三课堂”教学, 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通过“第三课堂”教学, 让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多次走出课堂、走出学校, 深入到行业企业, 参与到行业企业的实际工作中。通过在实际工作中与实践课程老师共同探讨, 与行业企业技术能手共同学习, 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学校与社会相交融, 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和学习企业的文化, 了解企业的发展, 并逐渐了解自己的工作、熟悉自己的岗位、认识自己将来的职业。不断提高学生自身的职业能力, 学校教育阶段对职业能力训练的不足, 从而有效实现学生能力与社会需求的无缝对接。

参考文献

[1]李颖.大学生就业能力对就业质量的影响[J].高教探索, 2005 (2) .

[2]杨容等.重庆高校毕业生就业满意度及影响因素调查[J].重庆师范学院学报, 2003 (3) .

[3]张建奇.关于大学生就业意识、能力准备与就业满意度之间关系的研究[J].河南社会科学, 2001 (7) .

重庆三峡职业学院 篇2

扶”实践服务团开展留守儿童问卷调研活动

为深入了解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以及情感生活的现状,7月6日,重庆三峡学院外国语学院“走进城乡社区市民学校·教育帮扶”实践服务团到万州区甘宁镇永胜村内开展了留守儿童情况问卷调研活动。

经过事先的踩点工作,服务团成员了解到永胜村的留守儿童数量多、年龄小,长期远离父母生活,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以及心理健康情况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成员们在活动前开始了详细分工,分为3个小组在永胜村走访调查,深入留守儿童的家庭和学校了解情况,与他们进行心贴心的交流,在他们有疑惑时,积极并耐心的为他们解释问卷题目含义,了解他们内心的真正需求。问卷调研过程中,成员们不畏困难,团结协作,圆满的完成了此次问卷调研活动。

本次问卷调研活动过程中,共发出300份调查问卷,收回有效问卷286份,使成员们充分了解了永胜村儿童的英语学习状况,也更走进了儿童们的内心,可以更好的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做出积极奉献。同时,此次活动锻炼了队员们的团结与协作能力,增强了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

重庆三峡学院外国语学院

“走进城乡社区市民学校·教育帮扶”社会实践服务团

7月6日

重庆三峡职业学院 篇3

重庆商务职业学院创办于1 962年,是经国家教育部备案,重庆市人民政府举办,重庆市商业委员会主管的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2008年7月23日,重庆第一财贸学校(国家级重点)并人重庆交电职工大学。2009年2月25日,重庆市人民政府批准重庆交电职工大学改制为重庆商务职业学院,同年在重庆商委的领导下根据市教委的要求,成立了食品工艺系,开设《烹饪工艺与营养》、《餐饮管理与服务》两个专业。

201 0年1月8日,重庆商务职业学院邀请重庆市商业委员会陈国华主任、重庆市商业委员会宣传教育处张葵处长,重庆商务高级技工学校向跃进校长、以及重庆小天鹅集团、武陵山珍,饮食行业协会、火锅协会等企业及协会负责人举办了一场烹饪专业校企合作研讨会。会议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双赢,共同发展”的原则,讨论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学校与企业的合作等实质问题,同时与会企业签订校企台作协议,协议规定企业成为学校实习,就业基地,学校为企业定向培养所需人才,从而解决了学生就业,企业用人问题。

新兴农产品——旧院黑鸡

重庆三峡职业学院 篇4

1.藏族大学生遇到的“新问题”

内地高校辅导员队伍中只有部分辅导员了解藏族的风俗习惯和禁忌, 某些辅导员及专门从事学生管理的教师对于藏族的禁忌毫无所知, 所以作为藏族大学生的管理者, 不得不否认, 我们的管理还存在一些漏洞。藏族大学生有着独特的性格特征和民族信仰, 要了解他们, 必须了解他们的风俗习惯及禁忌, 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和矛盾。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应该了解他们的习惯, 尊重他们的风俗, 对他们倾注亲情之爱, 让他们感受到家的温暖, 更好地融入大学生活和学习中。

1.1反感起外号。藏族人姓氏比较独特, 一般的藏族是无姓的, 只有名。因其名字的特殊性, 名字与内地学生有所不同, 有时被起各种外号, 让其感觉被人排斥, 从而引发民族间矛盾。

1.2生活禁忌。在藏族生活区, 马肉、驴肉和狗肉是从来不吃的, 有些地方的藏民连鱼肉都不吃。因为藏族人认为狗和马是通人性的, 是不能吃的;而驴被视为一种很不干净的东西, 也不会食用。对于不吃鱼肉, 有两种说法:一是在藏区, 很多平民百姓死后采用水葬, 所以很多老一辈的藏民是不吃鱼的, 二是鱼为高产动物, 一胎多子, 吃鱼就是杀生, 罪孽深重, 藏传佛教中宣扬不得杀生, 所以有些地方的藏族不吃鱼肉。 [1]

1.3反感摸头及双肩 。在藏区 , 很多藏民有男尊女卑的思想, 极其反感女人抚摸男人头部, 或拍其双肩。这样的行为被认为是非常不礼貌、不友好的, 甚至是有罪的, 会带来晦气。而在内地高校的藏族学生经常会受到其他同学或者女同学善意的“骚扰”, 所以了解和掌握藏族的风俗和习惯, 对于藏族学生管理工作尤为重要。

2.藏族大学生在内地高校学习和生活中常见的困难

2.1语言障碍。因中国地方语言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 藏族大学生进入内地高校后, 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语言障碍, 尤其是来自藏区的学生来到内地后, 很难听懂内地各地区的地方语言。这些藏族大学生的文化素质相对较高, 而普通话水平却一般, 所以在与当地老师和学生的交流中遇到很大障碍。

2.2性格特点。藏族学生进入内地高校后 , 由于独特的民族文化、特殊的成长背景和宗教家庭教育, 其性格豪爽刚烈, 个性鲜明, 思想也相对单纯, 具有较强的民族自尊心。并且藏族学生常以本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感到自豪, 加之国家对待少数民族的优惠政策, 使之具有强烈的民族自信心。这种较强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不但表现为对个人的尊重, 而且要求别人同样尊重自己的民族, 遇到矛盾时, 处理方法相对单一。一旦认为自己受到轻视, 部分藏族大学生便以简单粗暴的方式解决问题[2]。

3.心理障碍

能够进入内地高校学习的藏族学生都是当地教育的佼佼者, 生活在光环之下。但藏区的教育水平总体来说相对于内地偏低, 进入内地后, 藏族大学生在学习中明显感到自身知识的不足, 与内地学生的成绩差异明显。这种落差让他们难以接受, 甚至导致低落、自卑心理障碍。

4.如何解决藏族大学生遇到的“新问题”

4.1一线辅导员应加强学习藏族风俗习惯和禁忌。高校辅导员作为学生工作的“一线战士”, 必须了解少数民族学生的风俗习惯及禁忌知识, 这样才有利于各民族学生和谐相处, 有利于民族融合与复兴, 而现在内地各个高校还没有关于辅导员对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及禁忌的学习和培训, 这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产生严重的影响。以重庆三峡职业学院为例, 我校在每年12月份都要举行辅导员培训, 聘请少数民族研究专家及本校少数民族老师, 为全院辅导员教师讲授及探讨我校少数民族学生的管理办法及经验。

4.2给予藏族大学生更多的关心关爱。藏族大学生因其民族特点、成长背景不同, 导致其在对事物的认知、处理问题的方法上与内地学生也不尽相同。藏族大学生进入内地高校后, 远离父母和朋友, 容易产生孤僻感, 学校应对藏族学生从生活和心理上给予帮助和安慰, 使其尽快融入学校这个大集体。遇到矛盾时, 教会他们遇到问题应该冷静思考, 正确处理, 使藏族学生的行为更接近于内地学生, 帮助其尽快融入内地的学习生活。我校在藏族人特有的节日里 (如藏历新年) , 组织他们过好本民族的节日, 让他们感受到学校这个大家庭的温暖。

4.3学校应建立有效机制与服务平台。内地各高校应建立有效的藏族学生管理机制与服务平台。在内地各高校, 藏族学生被称为“特殊群体学生”, 在管理中仅仅停留在“特别重视”的口号上, 而未建立起真正有效的管理机制与服务平台。以重庆三峡职业学院为例, 我校各管理部门对各个少数民族学生建立管理台账及档案。学生处成立“藏族学生管理小组”, 安排专业心理辅导教师定期为他们进行心理调查与疏导, 了解他们的心理状况, 关心他们的生活, 并对他们建立心理健康档案。教务处每年都要对藏族学生进行“少数民族师生交流会”, 在教学中了解到, 藏族大学生英语基础差, 部分老师地方口音重等问题, 及时安排专业英语教师对基础薄弱的藏族学生进行无偿辅导, 加大学校教师普通话能力培训, 有效解决藏族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后勤部门专设“少数民族大学生关爱小组”, 加大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关爱, 及时了解他们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并给予及时解决。团委成立“少数民族学生交流协会”, 旨在我校各少数民族间进行文化、音乐、体育等方面的交流, 为各少数民族舞蹈与音乐之间的学习和交流提供平台, 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 提倡校园文化内涵的多样化发展。

在高校中, 为了维护各个民族学生更团结地学习与生活, 高校教师, 尤其是高校辅导员掌握和了解少数民族学生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是非常重要的, 这样才有利于学校的和谐、团结、发展, 使各民族之间团结友爱、和谐相处。笔者建议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要多开展关于少数民族风俗、宗教信仰的课程学习与交流。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141510.htm.

[2]杨周贇.如何加强内地高校藏族学生的管理工作[J].新校园 (理论版) , 2013 (1) :54.

[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0.

重庆三峡职业学院 篇5

我的中国梦·文化宣传实践服务团在甘宁镇

开展文艺汇演活动

“青春中国梦,文化宣传勇争先”,7月14日下午,重庆三峡学院美术学院“我的中国梦·文化宣传”实践服务团在甘宁镇群众健身广场为当地群众开展文娱艺汇演活动,汇演以“青春中国梦”为主题,以歌舞表演为主线,为当地群众奉献了一场精彩的文艺演出。

音乐响起,一段激情奔放、活力四射的街舞舞《the boys》吸引了广场上歇凉散步的所有观众,也拉开了文艺汇演的序幕。汇演节目内容丰富、形式新颖,集体舞《爱的华尔兹》以优美的旋律,优雅的舞步让台下的观众沉浸在精彩的节目中,忘情鼓掌;演出过程中高潮不断迭起,精彩节目层出不穷,尤其是小品《诊所奇遇》、手语操《我最棒》,配乐诗朗诵《青春中国》,赢得了在场观众的阵阵喝彩,现场热闹非凡,气氛高涨。最后汇演在大家耳熟能详的广场舞《最炫民族风》的旋律中落下帷幕。文艺汇演紧扣时代脉搏,紧抓青春中国梦的主线,积极呈现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风貌,抒发当代青年勇担强国使命、争先报效祖国的情怀。文艺汇演节目内容全部由“三下乡”的志愿者自编、自导,自演。文艺汇演的落幕也标志着重庆三峡学院美术学院“我的中国梦·文化宣传”实践服务团2013年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圆满结束。7月11日至7月14日,我院“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团的22名师生在甘宁镇开展了为期四天的社会实践活动,开展了美术作品展览,爱心支教,义务为群众画像,农村文化生活现状调研以及文艺汇演等活动。各项活动得到了甘宁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开展地有声有色。在社会实践的舞台上,志愿者们不惧高温,不怕吃苦,进一步增长了才干,了解了国情,增强了爱国情感,坚定了报效祖国的理想信念。

美术学院我的中国梦·文化宣传实践服务团

重庆三峡职业学院 篇6

高等院校的体育教育专业是培养体育教师的摇篮, 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今天是受教育者, 明天是教育者, 肩负着振兴体育事业, 提高国民体质的特殊使命。其社会工作主要是传授和传播相关体育知识好技术、技能。

2、重庆三峡学院体育生教学能力的现状

2.1 教学设计能力

教师是体育教学的设计者, 教学目标的确定, 教学类容的安排, 教学方法的选择、对学生技能的指导、教学秩序的维护与管理、教育教学效果的评价等, 都要按体育课的要求进行科学合理的策划和安排, 以免学生分层次设计能力差, 不能因材施教, 学生的个性展现不出, 教学效果不尽人意。

2.1.1 不能制定准确的教

我校体育专业学生在进行教学时, 对教学目标的制定没有明确的思路。在制定教学目标时, 对教学内容的量掌握不准确, 有的实习生制定的目标内容过多, 班上学生记不住:有的内容过少, 完不成教学目标。部分实习生对教学目标不清楚, 没有明确的制定出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比如在进行太极拳教学时, 第一节课应先教授太极拳的基本动作路线, 手上和脚上动作, 重心的变换, 但是大部分同学直接进行的是整体动作的教学, 班上学生学习时不明所以, 只能模仿表面动作, 教学效果不佳。

2.1.2 对教学内容课前不做详细准备, 内容安排不尽合理

我校体育专业学生在上课时常常不能针对班上学生对技术动作掌握的实际情况来主观安排教学内容;其次, 对于学生那些不感兴趣的过时的教学内容仍按部就班的教, 不顾学生的感受, 不能引进反应时代特色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 ;还有, 我校学生对上课内容的重难点, 先后顺序以及逻辑结构不清楚, 对所教授的内容选择能力差, 对内容没有系统全面的认识。

2.1.3 教学方法程序化, 教学手段单一, 缺少灵活性

我校大部分学生上课时运用过时的教学方法, 没有将传统的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方法相结合, 压抑了学生的上课积极性, 影响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主动学习与接受。其次, 在学习动作时, 不能较好的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技术动作, 完成教学任务。

2.2 教学实施能力

实践教学能力主要包括基本语言表达能力、对技术动作的理解与表述能力、动作示范能力、课堂组织管理能力等, 是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不同于其他体育专业学生和人才的根本差异, 是学生今后职业能力的必备条件。

2.2.1 我校学生在对技术动作讲解时语言不够准确s

我校学生在体育教学中不能较好的运用各种形式的语言来组织、指导学生的学习, 在进行语言表达时不够准确、精练、生动、灵活。同时, 学生在进行教学时的肢体语言不够丰富。体育教师的肢体语言在教学过程中具有传递知识、技能信息的作用, 能使学生有效的得到输入与反馈, 融洽学生与教师的关系。

2.2.2 对技术动作的理解不够透彻

从我校学生教学过程中可以看出, 有部分学生对技术动作的理解不够深入, 对学生进行讲解时不知道先讲什么后讲什么, 影响学习的积极性, 因此在动作的认知和掌握上要多加完善。我校大部分体育师范学生在学习技术动作时是为了应付考试, 对技术动作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 不去搞明白技术动作为什么这样去做, 怎么样才能做的更好。

2.2.3 在动作示范方面不够规范

动作示范能力是开展体育教学的基本能力之一, 也是体育教学区别于其他学科教学的本质特点之一, 有时完美的动作示范本身就是一种艺术, 能吸引学习者的目光, 使他们产生兴趣, 主动学习, 使学习效果更佳。我院大部分实习生在自身学习技术动作时, 因为自己的不勤奋或学院课时的过少, 造成了学习内容记不住, 考完忘光的窘境。在自身教学时, 临时抱佛脚, 自己对动作的结构不清楚, 对动作的路线不清楚, 只能做个表面, 导致班上学生对正确动作没有完整的概念, 更不知道怎样用力, 怎么衔接, 在上课学习时产生消极情绪。

2.2.4 课堂组织管理能力较低

体育课教学与其他学科不同, 一般是在室外教学, 学生容易受环境的干扰, 而且往往班级人数较多, 不同性别和性格的学生兴趣、爱好也有不同, 这就决定了体育教师要具备良好的教学组织管理能力, 具体包括队伍调动能力, 课堂纪律组织能力, 整堂课的全面组织、调度和掌控能力, 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等。学院学生实习教学时不能在短时间内组织学生站好队列, 在队伍调动时, 队伍混乱, 不能保持整齐的队形 (女生在这方面显得尤为不足) , 课堂纪律很差, 学生开小差的现象时有发生。对一堂课的全面组织以及调度掌控能力有待提高。

2.3 实习生教态不够端庄

教态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身姿语和手势语, 是一种非语言信息, 它包括身体局部或全体, 在教学中是身教的重要方面。该院学生虽懂得这个道理, 但在实施中还有欠缺, 如有的衣冠不整, 两手叉腰, 有的分腿站立、身体有一定的倾斜夹角, 有的会不经意出现小动作等等, 给学生的印象不好, 形象不佳, 教学效果受到一定影响。

3、进一步提高该校体育师范生教学能力的对策

通过交流、观察发现, 该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已具备一定的体育教学实践能力, 但还没有完全达到要求, 理论和实践不能并举。对此, 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调整改善:

3.1 加强学生理论学习, 丰富理论知识

体育教学涉及的理论知识有很多, 除了本专业学科的理论知识外还有其它学科知识, 比如教育学、心理学、运动生物力学、人文社会学等其他学科。学校作为教育培养者, 可适当提高学科类课程比例, 在保证本专业学科技术技能的学习掌握情况下增加入文社会科学类课程, 将理论知识渗透到运动技术技能的学习中, 并且严格考核学生, 不能只重视技术, 偏废理论素养。

3.2 全面提高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运动技能水平

运动技能水平的高低决定学生在进行教学时对动作的理解和讲解水平的高低。我院学生在实习中所表现出的对技术专业的欠缺比较严重, 因为对专业技术的不够全面, 选足球和健美操专项的教不好武术和篮球, 选武术和篮球的教不好足球和健美操。其次, 大部分专业学生的身体素质达不到体育专业老师应具备的水平, 使其在实习时在实习班中没有威信和号召力。我校体育学院应该大力提高专业学生对各专业和技术的掌握, 严格考核专业技术课程, 对专业技术不过关的学生采取相应的措施。

我校应该对部分学习难度较大的课程 (武术、体操、健美操等) 增加课时。针对体育专业学生身体素质普遍不佳的状况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 比如我体育学院对2010级学生每星期增加的身体素质练习, 就是一个很好的开头。

3.3 努力提高学生专业技术讲解水平

讲解是练习的先导, 在教学中通过讲解来指导学生, 使学生掌握动作技术, 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实习学生讲解应做到清晰、通俗、易懂。在技术动作实践教学中, 体育学院的教师应该要求实习生对技术动作的重点、难点进行仔细的讲述和全面的分析, 从而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3.4 加强对学生教案编写的指导

指导教师应重视学生教案的编写指导, 按本班学生的情况进行教学设计, 编写教案。我院指导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学习编写准备活动的教案并让其实践, 而后在让学生别写整堂课的教案。此外, 指导教师给定范围, 让学生写有关体育运动的小论文, 教师及时的给予指导;也可以让学生写课程总结。

3.5 专业教师注重学生课堂实践, 规范基本训练

要达到培养学生多项综合能力的目标, 首先要讲究课堂实效, 注重课堂实践, 规范学生基本功训练。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有计划地利用课的开始部分让学生进行课堂教学, 如课前规定学生带准备活动, 加强学生对口令的强弱、节奏、队形的调整。在复习课中, 安排学生复述上节课所学运动知识技能, 并结合动作示范进行讲解点评, 以此来加强学生的语言表达、动作示范、评价等能力, 达到相应的规范程度。

3.6 完善教学实习制度

完善教育实习制度, 学校可从以下几点入手:将教育实习穿插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 而非集中在某一时段;为适应现代中小学体育教学, 增加实习时间;加强实习中的指导环节, 实习生的备课、编写教案、试讲均由指导老师具体指导, 实习生互相听课, 取长补短;将体育教育实践能力列为考试评比内容, 进行考核, 以提高实习的时效性。

3.7 加强体育场馆设施

体育教与学需要场地、器材, 尤其是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学习而言, 体育场馆、体育器材更为重要。学校应对现有场馆、器材进行检修维护, 适当增加场馆的建设, 规范场馆的使用管理, 充分发挥场馆的功能, 满足专业教学和学生的技术技能练习需要。

3.8 促成学生向教师角色转换的思路

3.8.1 要内化专业素养

要求每一位实习生, 在实习前都应该认真学习学校教育实习的有关文件, 明确体育教育实习工作的目的、意义、安排及要求, 并深刻认识体育教育实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并把他们的学习由被动转化为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锻炼活动中去, 只有这样才能为国家输送具有牢固专业思想的、合格的建设体育教育人才。

3.8.2 调整专业计划, 强化教学能力的培养

在专业教学计划的制定上, 应注意对学生的教学能力进行强化培养, 并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 培养工作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要求教师结合实习学校实际、结合师范性, 加强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对他们的教案编写、讲解和示范、纠正错误、应变能力、教法创新等进行重点培养, 对实践性教学环节和基本功进行强化训练。

4、小结

作为体育教育战线的后备力量, 我校有责任有义务培养优秀的体验教师, 体育师范生也必须具备较其他专业师范生更强的教学能力, 只有这样, 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能力要求不断提高的现实, 才能胜任越来越个性化、专业化的教育工作, 提高办学水平。

在现代社会, 体育的价值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 因此对体育工作者的培养显得日益重要。我校体育学院应紧跟时代的脚步, 大力加强对体育师范生教学能力的培养, 为当今社会提供合格优秀的体育工作者。

摘要:高等院校的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的是中小学体育教师和具有社会指导能力的复合型体育人才, 通过对重庆三峡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能力的调查, 探讨学生能力提高的方法路径, 为国家培养合格的体育人才及合格的体育教师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体育教育,体育师范生,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1]、莫迎锐, 张勤.微格教学对培养体育教育专业田径专修学生田径教学技能的实验研究[J].体育世界, 2008 (12) :5-7。

[2]、张云龙, 周蕴雪, 高师体育系学生能力培养之建议[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 1994 (2) :130-132。

[3]、彭跃清, 陈利和,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实践教学能力培养研究初探[J].安徽体育科技, 2009, 30 (3) :81-84。

重庆三峡职业学院 篇7

一、三峡 (重庆) 库区移民职业教育培训主要研究成果简述

2009年以来, 关于三峡库区职业教育培训的研究文献, 有代表性的成果和观点如下:

(一) 三峡工程移民培训工作回顾与思考

周银珍等 (2009) 对三峡工程移民培训工作进行了回顾与思考, 提出三峡后续工作时期移民培训工作要明确重点, 建立切实有效的保障机制。马传松, 张世友等 (2009) 研究了三峡移民培训问题及“后三峡”时期移民教育培训对策, 分析了重庆库区移民培训还存在着行政指导性过强、转移就业效果不够理想、培训经费资助不科学、培训资源整合不力等问题, 剖析了移民培训政策不系统、培训过程设计不完善、培训对象素质不高等政策和操作层面的原因, 提出了从指导思想、教育培训模式、资金保障、教育培训制度等方面进行修正的对策建议。

(二) 三峡库区移民职业技能培训绩效评价与质量保障研究

彭亮, 万明春等 (2009) 对三峡移民职业教育培训绩效评价进行了研究, 分析了三峡移民教育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行政指导性过强, 市场调节机制偏弱;培训时间较短, 实践性技能训练不够;培训内容缺乏前瞻性, 转移就业效果不够理想;培训对象选择不严, 就业考核指标不正确;培训经费资助不科学, 移民参与培训不够主动;培训资源整合不力, 就业合力机制不够健全。作者认为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 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 就是尚未建立绩效评价制度, 对三峡移民职业教育培训的全过程及其效果进行有效的监测和评估不够。要进一步做好三峡移民职业教育培训工作, 很有必要开展三峡移民职业教育培训绩效研究, 建立绩效评价考核制度和激励机制。基于此, 作者拟订了三峡移民职业教育培训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评分办法、评价结果处理和具体的实施建议。姜伯成、朱捷等 (2013) 进行了三峡库区移民职业技能培训质量保障研究, 指出在三峡后续工作阶段, 加大三峡移民职业技能培训力度, 提高职业技能培训质量, 是实现库区群众“基本生活有保障, 劳动就业有着落, 脱贫致富有盼头, 同心同德建设和谐稳定新库区”的一项重要举措。分析了移民职业技能培训质量影响因素包括动力因素、管理因素、教学因素、物质因素, 总结了目前移民培训存在职业技能培训质量评价标准不成体系、职业技能培训质量评价机制尚不健全、培训单位资格认证不够科学、培训资金配置标准不科学、培训项目管理办法需要调整等问题, 提出了保障移民职业技能培训质量的六个策略:建立权责统一的组织管理体系、建立自上而下的目标责任制度、建立承训单位的资格准入制度、建立承训学校 (机构) 竞争性比选制度、建立培训质量第三方考核评价制度、创新经费配置和项目管理制度。

(三) 库区产业、就业与移民教育培训之间的关系

梁福庆 (2011) 在《三峡工程移民问题研究》一书中阐述了“产业-就业-教育培训”之间的密切关系, 改善和解决库区移民生产、生活安置问题, 确保移民安置稳定, 加快库区产业发展是关键, 解决移民就业是核心, 开展移民培训是基础。总结了三峡移民培训的五条经验:调整完善移民培训思路, 创新移民培训模式, 坚持培训与移民就业紧密结合, 以培训促进移民安置稳定, 规范移民培训管理。

(四) 三峡 (重庆) 库区移民培训就业成果总结研究

(朱捷、程丽君等, 2012) ) 在《三峡工程重庆库区移民培训就业总结性研究报告》 (后简称《报告》) 中总结出三峡 (重庆) 库区移民的五个特点:移民人口规模大, 三峡 (重庆) 库区共有移民113.8万人, 占三峡工程总量的84.33%;三峡移民是非自愿移民和不可逆性移民;农村移民搬迁安置后因生产条件、生活方式的改变, 原有的生产技能不适应安置地农业生产的需要;部分城镇移民在新的安置区、新的生产条件下, 原有的生产技能、职业技术和经营能力基本丧失作用, 导致人力资本损失, 就业能力下降;移民群众平均受教育水平偏低, 就业竞争能力较差。

《报告》总结了三峡 (重庆) 库区移民学历职业教育的三个主要特点:第一, 对象特殊。即初中毕业后未升入普通高中和高中毕业后未升入普通高校的移民新增劳动力。第二, 目标明确。及通过接受中等学历教育, 取得学历证书和中级职业资格证书并实现就业。第三, 政府资助。即有政府对接受职业学历教育的三峡移民学生实行全程资助, 免收移民学生学费、住宿费, 并补助生活费。基本上可保障移民学生的教育支出。

《报告》还总结了三峡 (重庆) 库区移民技能培训的主要特点:第一, 受训对象多元。第二, 年龄跨度大。第三, 文化水平较低 (47万移民劳动力, 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37.7万人, 占82.21%) 。第四, 培训时间较短。第五, 政府提供补助。

《报告》统计了三峡工程重庆库区2004~2011年移民教育培训完成情况, 教育培训类型包括订单式劳力输出、致富带头人、农村实用技术、职业技能、资助中职学历教育、劳务经纪人、创业培训等, 累计培训436823人, 其中资助中职业学历教育59392人, 农村移民培训超过20万人次。

《报告》总结了三峡 (重庆) 库区移民培训就业工作的四种典型模式:资源整合、园校互动的“巫山经验”, 培训就业一体化的“万州模式”, 政府主导、政策扶持、部门配合、企业参与的“江津特色”, 创业促进移民安稳致富的“开县实践”。

(五) 重庆职业教育适应“五大功能区”建设的应对策略

谭绍华, 谭莉莎等 (2013) 对重庆职业教育应对“五大功能区” (包括三峡库区) 建设的策略进行了研究, 分析了“五大功能区”的职业教育需求, 提出了涵盖三峡库区腹地的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与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的职业教育应以服务现代农业发展和转移农村劳动力为主要方向, 梳理了“五大功能区”中职教育存在的四大问题:学校布局结构不够合理、专业设置不合理、优质资源利用不够、改革创新步履艰难, 提出了增强重庆职业教育服务“五大功能区”建设能力的六个应对策略:秉持服务宗旨、坚持科技引领、优化投入机制、密切产教融合、创新市场配置、改革评价制度。

上述研究成果对三峡库区移民职业教育培训进行了总结回顾, 对移民职业教育培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 对移民培训的成果进行了总结提炼, 主要集中于制度、师资、经费、质量保障、考核评价、模式等方面。对创新三峡库区移民职业教育培训机制, 整合三峡库区高职教育、应用本科教育及教育培训资源的研究和实践还有很大的空间。

二、三峡 (重庆) 库区移民职业教育培训工作实践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培训分类偏粗, 补助标准偏低

对三峡移民就读中等职业学校的资助实行了免、补、奖的政策, 能够基本满足就读学生的学习、住宿和生活的所需的经费, 但缺乏就读高职院校的资助政策。

三峡移民接受培训的经费补助分为二产技能培训、三产技能培训、简单技能培训、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创业培训、致富带头人培训、劳务经纪人培训等类别, 资助标准从200元~2000元不等。培训补助标准只按产业区分, 没有考虑各专业、工种的难易程度、培训成本和时间的差异以及产业发展的新需求, 导致部分专业和工种补助标准偏低, 从而影响承训机构开发培训项目的积极性和移民参训的积极性。

(二) 培训及补助方式的灵活性不足

移民只有参加学校或培训机构组织的培训才能得到补助, 而自主培训获取证书却得不到补助, 有些偏离移民培训的初衷, 不利于调动移民提升技能的主动性。

移民培训市场的供需存在错位, 一方面培训机构提供的培训项目难以吸引移民参训的积极性;另一方面移民愿意参加的培训项目又因费用过高难培训机构以实施组织实施。

移民培训方式表现为“四多四少”:课堂集中培训多, 现场操作分散培训少;利用本地自身资源培训多, 跨区域按需培训少;短期初级培训多, 长期中高级培训少;技能培训多, 创业创新综合培训少。

(三) 培训资源整合不足

重庆中职教育的基础设施和实训条件相对薄弱, 处于三峡库区的中职学校和培训机构的基础设施和教学设施更显落后, 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难以对接, 教学方式、教学手段与现代职业教育培训理念难以对接, 优质专业师资不稳不足。各地各部门组织培训的条块分割较明显, 较为分散的培训资源缺乏有效整合。

(四) 受训移民自身尚存一些问题

部分移民参训主动性不够:对培训认识不足, 培训目的不明确, 因年龄和文化基础的原因存在畏难心里, 甚至认为培训无用。部分移民学员对培训的期望值较高, 对自身素质和劳动技能水平缺乏正确评价, 对工资收入、工作环境的过高期望缺乏理性分析判断。

三、前期研究与实践成果对三峡后续发展期间移民教育培训的启发与思考

三峡后续发展时期, 针对移民群众搬迁安置后文化教育程度不高、就业能力不足、就业困难等阶段性突出问题, 从职业教育培训的视角, 可兼顾当前, 考虑长远, 来逐步解决当前的就业困难和长远的移民安稳致富问题。

(一) 转变职业教育培训工作思路, 激活培训内部潜力

(1) 转变教育激励方式, 提高移民参加职业教育培训的吸引力。对所有符合条件的移民学生和移民劳动力发放移民职业教育消费券, 由移民自主选择职业教育培训项目, 消费职业教育服务;设立全市性的移民职教奖学金, 覆盖所有接受移民学生的院校和专业, 扩大影响力, 增加移民学生的认同感。开放式管理移民教育培训资金, 以培训结果或证书为主要依据来核拨移民教育培训资金, 教育培训机构凭移民教育培训消费券领取培训资金。通过培训资金的拨付方式转变引导培训机构围绕培训人力市场需求和受训对象转, 而不是相反。

(2) 转变职业教育的资助重心, 解决移民整体就业能力提升的源头问题。由资助就读中职学校移民学生向就读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移民学生并重, 对移民学生接受职业教育全覆盖, 确保应读就读, 并纳入对地方移民管理部门、教育主管部门和相关学校的工作考核。

(3) 转变技能培训的资助重心, 提高资助的灵活性和实效性。由基本普适性的技能培训向创新创业、中高级职业技能、和社会急需的新型职业技能培训转变, 由批量培训向个性化培训方式转变, 由按项目资助培训向按需资助培训转变, 由培训主管部门对培训成效的认可转变为由受训移民对象对培训成效的认可为主。确保受训移民对象应培就培, 培有所获, 并就培训的成效纳入对地方移民管理部门、培训机构的工作考核。

(二) 用大教育培训观念引领三峡后续发展期间的移民教育培训

顶层设计、系统推进三峡移民教育培训, 聚集全市的教育培训资源全方位开展移民的学历职业教育、成人教育、技术技能培训、现代生活与生产经营观念的养成培训、个体综合素质的提升培训, 在提高移民职业技能水平的同时提升移民融入新的生产生活环境的综合素质。移民教育培训的最终目标是促进移民安居乐业、安稳致富, 并最终超越、淡化移民身份, 使“移二代”变成“知一代”、“移三代”变成“知二代”。

(三) 强化职教移民和技术移民, 着力提升移民人力资本和就业创业能力

职教移民和技术移民是最具基础性和可持续发展性的移民发展路径。移民学生通过进入中职或高职院校学习实用技术专业, 移民劳动力通过培训掌握一技之长, 使移民的人力资本水平得以提升, 可以较顺利实现劳动力转移就业。

2014年三峡 (重庆) 库区15区县共有中职学校62所, 占重庆市156所中职学校的39.74%;高职院校17所, 占重庆市42所高职院校的40.48%;本科院校 (含分校) 5所, 占重庆市28所本科院校的17.86%。上述学校主要集中于江津、渝北、万州、涪陵等地, 库区其他区县基本上都只有一所职教中心。仅仅依托移民安置区县的职业教育资源, 难以满足移民学生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

三峡 (重庆) 库区接受移民安置的区县建有21家移民劳动技能培训基地、15个移民培训就业基地, 形成了服装加工专业等10个培训品牌、万州三峡电焊等10佳劳务品牌, 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三峡移民职业教育培训体系, 具有一定影响的培训品牌和劳务品牌。上述培训基地由于历史的原因, 也主要集中于有搬迁安置移民的区县, 培训涉及的领域相对有限。

面对新时期移民教育培训需求的多样性, 大规模运动式的移民培训任务基本告一段落。用开放的思维, 调动全市的教育培训资源, 打破区域和部门界限, 从政策和制度上保障移民学生跨区县在全市范围内自由选读中职学校相关专业, 保障移民劳动力跨区县在全市范围内自由选择培训项目。可以通过向移民教育培训对象发放教育培训消费券, 让其自由选择教育或培训的专业或项目。尤其是适合移民需求的非移民专项培训项目, 要鼓励移民培训对象自主参加并享受同等的经费补贴待遇。

(四) 创新三峡后续移民职业教育培训机制, 增强移民教育培训的吸引力、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峡工程重庆库区初步形成了以移民中等职业学历教育、二三产业技能培训、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移民致富带头人培训、移民创业培训以及移民干部培训为主要内容的三峡移民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和移民部门主导、教育、劳动就业、农业等多部门参与, 承训学校和培训机构实施的组织管理体系。

三峡后续移民职业教育培训, 要从吸引力、针对性、实效性方面下功夫, 创新教育培训服务项目设计、招标、组织实施、考核、补偿的新机制, 增强三峡后续移民职业教育培训的吸引力和针对性。

“针对资助培训获取证书得不到补助、培训机构培训的项目移民参训的积极性不高、移民愿意参加的培训项目又难以实时组织实施”的现象, 要依托市移民局教育培训处和库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职教试验区, 整合移民教育培训资源, 紧跟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的步伐, 通过公开招标评审的方式, 吸引各类优质教育培训资源, 动态开发移民认可社会所需的培训项目并向社会公布, 跨区县组织移民培训或送教上门培训、网络培训、远程培训。

借助国家职教政策的东风, 组建三峡 (重庆) 库区职教集团, 整合各类教育培训资源为移民培训提档升级所用。2014年6月, 全国职教工作会议召开, 出台《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 (国发2014 (19号文件) , 提出鼓励多元主体组建职业教育集团, 发挥职业教育集团在促进教育链和产业链有机融合中的重要作用;鼓励中央企业和行业龙头企业牵头组建职业教育集团。就三峡 (重庆) 库区而言, 由移民和教育主管部门牵头, 有代表性的院校作为发起单位组建三峡 (重庆) 库区职业教育集团, 吸纳重庆库区及主城区的本科院校、职业院校、中职学院、培训机构及相关企业加入职教集团 (联盟) , 以职责和利益为纽带, 统筹设计、资源互补与共享、有针对性地开展三峡后续职业教育培训, 可以有效克服库区职业教育培训“散、低、重”的状况。

(五) 注重培育打造三峡移民劳务品牌

三峡 (重庆) 库区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借助教育培训的翅膀, 可以形成有规模、有影响力的人力资源和劳务品牌。三峡 (重庆) 库区现有的“十佳劳务品牌”融入了三峡移民特别能吃苦的精神, 在国内用人市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此基础上, 还可挖掘各地人力资源潜力和优势, 培育打造新的劳务品牌。例如, “云阳面工”、“三峡保健”、“三峡家政”等, 并由移民和人力社保、地方政府等部门统一组织、打造和宣传, 使这些知名劳务品牌走出重庆、享誉全国甚至世界。对于知名的劳务品牌, 要进行品牌的注册保护和品牌质量监控, 使劳务培训输出科学有序, 确保每一种劳务品牌有规模、有核心竞争力、有稳定的就业市场。

综上所述, 新时期新阶段三峡 (重庆) 库区移民职业教育培训, 必须转变工作思路, 拓宽工作视野, 创新培训机制, 进一步提升职教移民和技术移民在移民后续安稳致富过程中的基础性作用和能动性作用。

参考文献

[1]朱捷, 程丽君, 等.三峡工程重庆库区移民培训就业总结性研究报告[R].重庆市移民局 (内部资料) , 2012.

[2]梁福庆.三峡工程移民问题研究[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1.

[3]甘宇平, 等.当今世界殊——重庆三峡移民纪实[M].重庆出版社, 2007.

[4]陆纯.三峡移民管理概论[M].中国三峡出版社, 1999.

[5]周银珍, 等.三峡工程移民培训工作的回顾与思考[J].三峡论坛, 2009 (11) .

[6]马传松, 张世友, 等.三峡移民培训问题及“后三峡”时期移民教育培训对策研究[J].三峡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9 (11) .

[7]彭亮, 万明春, 等.三峡移民职业教育培训绩效评价研究[J].科学咨询 (决策管理) , 2009 (11) .

[8]姜伯成, 朱捷, 等.三峡库区移民职业技能培训质量保障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3 (06) .

重庆三峡职业学院 篇8

(一) 模拟法庭实验室建设是落实教育部相关精神的需要

2013年1月底, 教育部提出了“应用科技大学改革试点战略研究”项目, 在其积极宣传和大力推进下, 由以应用技术大学为学校未来定位的35所的地方本科院校发起和成立了“中国应用技术大学联盟”。很荣幸的是我校成为其首批联盟成员, 肩负的联盟使命是:探索中国特色应用技术大学办学体制, 探索构建中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推动中国地方高校转型发展, 推动中国高等教育分类办学和特色发展。[1]我校模拟法庭实验室建设正是落实教育部上述规定和精神的需要的体现。

(二) 模拟法庭实验建设是培养合格法律职业者的需要

法律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无论是英美法系国家, 还是大陆法系国家, 其法律人才培养都重视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的培养。[2]因为法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法律职业者, 包括律师、法官、检察官、公安人员, 和基层法律工作者等。要求学生要像法律职业者那样思维和行动。培养和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应变能力、思维敏捷度和辩才。[3]这就需要形成包括理论教学体系、实践验证体系和创新体系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而模拟法庭实践建设就是实践验证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

(三) 模拟法庭实验建设是适应地方高等院校转型发展的需要

按照教育部的要求, 中国大部分的高等院校要转型为强调技术技能的应用型大学。作为地方普通高等院校之一的重庆三峡学院要建设成为成为三峡库区及渝东北地区高层次人才培养中心和科技文化高地, 为库区经济文化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就必须有较好的实验室硬件基础, 有完善的实验室建设与管理规章制度, 有高水平的实验室管理人员和指导老师。模拟法庭法学实验室建设水平关系着重庆三峡学院的实验室建设水平。模拟法庭实验室建设将为把法学专业建设成与重庆三峡学院发展目标相适应的应用型专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我校模拟法庭建设的现状与不足

(一) 教学实验室建设场地、设备和人员严重不足

重庆三峡学院法学专业模拟法庭成立于2002年, 配备了一间教室作为实验用房。原来配备的实验设备包括:审判区桌椅五套, 音箱4个, 功放设备1套, 法槌一个。上述设备距离法院标准审判场地有较大差距;实验人员由有教学任务的老师担任;配备了学工人员兼任实验室管理人员。由于从老校区搬迁到新校区后, 没有配备场地, 开展模拟法庭活动只能借用新区学术报告厅来进行。但由于报告厅场地较小和设施简陋与缺乏, 导致教学效果不怎么理想, 所以模拟法庭目前的使用面积为0平方米, 实验设备配置严重欠缺, 没有专门人员配备, 不能较好满足模拟法庭教学的需要。

(二) 实验课程开设范围偏小

模拟法庭实验室承担法学专业模拟民事审判、模拟行政审判、模拟刑事审判实践课程任务, 但《模拟审判理论与实践》、《手写速记》、《电脑速记》、《演讲与口才》、《模拟仲裁》等没有开设。试验课程体系建设体现出明显的范围偏小特点, 需要围绕应用技术大学转型的大趋势, 在实践课程开设的范围上进一步拓宽, 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优化, 是实践课程门类和学时、学分的构成进一步合理化, 以有利于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

(三) 实验室管理规范完整性和针对性有待提高

目前, 法学模拟审判实验室在实验室管理方面的教学管理文件主要有:《法学模拟审判实验室管理办法》、《法学模拟审判实验室学生守则》、《法学模拟审判实验指导教师职责及考核办法》、《法学模拟审判学生实验考核办法》等。但是在法学实验室管理的针对性方面不强, 实验室管理文件体系完整性方面不全面, 需要进一步补充。

三、模拟法庭实验室建设的目标定位和实施措施

(一) 目标定位

为了响应国家高等教育发展转型要求, 我们力争将模拟法庭实验室建设成为与重庆三峡学院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发展相适应的, 在三峡库区由一定影响力的模拟法庭教学实验室。以建成具有较完善的实验室基础设施、能保值保量完成实验教学任务、能为国家法治建设与三峡库区社会和谐发展提供优质服务的模拟法庭实验室为目标。

(二) 实施措施

1. 加强模拟法庭实验室工作人员的配置

模拟法庭实验室拟设管理人员三人, 由公共管理学院教学副院长全面负责, 由公共管理学院办公室主任具体分管实验室硬件设施, 由法学系主任具体分管模拟法庭教学, 并兼任模拟法庭实验室主任。同时根据所担任课程制定指导老师多名, 并且聘请万州区法院刑事审判庭和重庆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庭各一名法官担任客座教授, 对模拟法庭进行指导。

2. 加强实验课程建设和场地功能扩展

在已经开设的《模拟法庭》与《法律诊所》的基础上, 继续增设《模拟审判理论与实践》、《手写速记》、《电脑速记》、《演讲与口才》、《模拟仲裁》等专门实验课程。同时为充分利用场地, 对其功能进行扩展。具体而言包括以下方面: (1) 课程模拟法庭。模拟法庭主要承担法学专业各年级所有的模拟民事审判、模拟刑事审判、模拟行政审判等实验课程的教学任务。同时, 作为模拟仲裁、模拟听证、法律诊所课程场地。 (2) 地方司法庭审。模拟法庭同时也为万州区人民法院、重庆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等司法机关提供审判场所。 (3) 课外模拟法庭。也可作为法学专业学生课外组织的模拟审判活动场地。 (4) 专业演讲辩论。可对学生专业演讲比赛或辩论比赛等开放。此外, 还可作为学术报告厅、多媒体教室和学院会议室使用。

3. 加强实验室基础设施建设

要加强实验室建设, 基础设施和实验设备是基本物质条件, 是硬件。需要从以下方面加强建设:

(1) 拟申请配备相应的教室为模拟法庭教学实验用房。由于新区搬迁, 原来在老区的模拟法庭实验室无法使用, 新区又没有配备, 需要学校提供适合开展模拟法庭实践教学活动的教学场地, 最好是可以容纳150人以上的大型场地, 以发挥教学设施的前述多种功能。

(2) 购置必要教学实验设备。根据到重庆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审判庭的实地考察, 按照现有设备充分利用, 不足补齐, 并且达到标准审判庭的基本配置的要求。需要补充采购如下设备:审判桌椅五套, 包括:被告席、书记员席、原告席、公诉人席、法官席;服装包括:法官袍3套、律师袍3套、检察官服和法警服各4套。还有文件柜、衣柜、各类徽章、标牌、电脑、室内装修 (窗帘) 、投影仪、投影幕、功放设备、麦克风、摄像机、音箱、、法槌等。

4. 加强实验室管理规范建设

借鉴兄弟院系模拟法庭实验室的规章制度建设经验, 制定、完善并严格执行以下管理文件:《公共管理学院模拟法庭实验室管理办法》、《公共管理学院模拟法庭实验工作规程》、《公共管理学院模拟法庭实验室人员岗位职责》、《公共管理学院模拟法庭实验室学生守则》、《公共管理学院模拟法庭实验指导教师职责及考核办法》、《公共管理学院模拟法庭实验室安全检查管理办法》、《公共管理学院模拟法庭实验室卫生管理办法》、《公共管理学院模拟法庭学生实验考核办法》等系列管理文件, 并根据管理文件严格实验室管理。

5. 扩大实验室课程开设范围

模拟法庭实验室除了继续承担法学专业模拟民事审判、模拟行政审判、模拟刑事审判实践课程任务外, 应进一步开设《模拟审判理论与实践》、《手写速记》、《电脑速记》、《演讲与口才》、《模拟仲裁》等课程。并将有实践教学任务的其他法学专业课程均纳入其范围, 使其效用最大化。

摘要:模拟法庭实验室的建设是落实教育部相关精神、适应法律职业者培养要求、满足当前普通地方院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发展的需要。我院模拟法庭实验室现存在教学实验室建设场地、设备和人员严重不足;实验课程开设范围偏小;实验室管理规范完整性和针对性有待提高等问题。为将模拟法庭实验室建设与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发展相适应, 应在实验室工作人员的配置、实验课程建设和场地功能扩展、实验室基础设施建设、实验室管理规范建设等方面加强建设。

关键词:模拟法庭实验室,作用,现状,建设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推动成立应用技术大学联盟我校为首批联盟成员.http://ks.zjol.com.cn/05ks/system/2013/07/17/019474173.shtml.

[2]杨正华, 邓峰, 曲妍.模拟法庭实训课程设置研究——以贵阳学院模拟法庭为视角[J]..法制与社会, 2011, (4) (下) :236.

重庆三峡职业学院 篇9

一、重庆三峡库区经济发展情况及未来趋势

(一) 重庆三峡库区经济发展情况

1. 国民经济保持较快增长。

截止2008年, 重庆库区总人口1497.52万人, 非农业人口333.83万人, 城镇化率42.7%。2008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834.06亿元, 是1992年13.42倍, 年均增长为11.5%。

2. 经济整体素质大幅提高。

移民17年, 重庆库区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实现了从量的积累到质的跨越。库区财政实力大幅度提高, 迈上百亿元台阶, 2008年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39.25亿元, 是1996年的9.7倍, 年均增长20.8%。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由1996年3.6%提高到7.6%, 提高了4.0个百分点。2008年, 重庆库区非农产业比重达到84.8%, 比1992年提高23.7个百分点。三次产业比重为15.2:49.3:35.5, “二、三、一”产业结构表明库区经济已呈现工业化初期的特点。产业布局也进一步优化。以万 (州) 开 (县) 云 (阳) 综合产业发展区, 丰 (都) 忠 (县) 特色产业发展轴, 奉节、巫山、巫溪、城口、石柱和武隆特色产业发展布局点为特征的区域产业格局正加快形成, 农业、工业、旅游及商贸产业布局进一步优化。

3. 库区发展相对落后。

三峡移民工程给重庆库区的发展带来了大好机遇, 库区取得快速发展。但是, 由于历史、自然等多方面原因, 库区经济社会发展“输”在起跑线上, “困”在地理条件上, “限”在环境约束上, 库区发展相对落后。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经济总量偏小。库区15个区县的常住人口占全市的44.2%, 但2008年, 地区生产总值仅为全市的36.0%, 人均GDP相当于全市的81.4%。二是产业结构处于较低水平。2008年, 重庆库区非农产业比重为84.8%, 比全市水平低3.9个百分点。三是产业整体竞争力偏弱。库区产业总体呈现出小型化和分散化的特点, 总量偏小, 整体竞争力偏弱。2008年, 重庆库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824家, 占全市的38.1%;总产值1907.49亿元, 占全市的34.1%。

(二) 重庆三峡库区经济发展的未来趋势

1.充分发挥现有政策优势, 做大做强库区产业。重庆库区需进一步发挥中央和重庆市优惠政策的作用, 让政策落到实处, 通过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 充分发挥库区区位优势和劳动力资源优势, 做大做强库区产业。

2.推动库区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是紧紧抓住国内外产业转移的战略机遇期, 立足库区特色优势资源, 着力强化基础设施、要素供给、智力支撑、政策扶持四大保障, 努力构建布局科学、结构合理、特色突出、链条完善和技术水平、开放程度不断提升的库区产业体系。

3.面对东部产业转移日趋明显的新态势, 探讨三峡库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机制, 具有重要而又迫切的现实意义。在三峡库区应将重点放在综合性轻纺食品 (劳动密集型类为主) 产业上。承接产业转移, 推动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提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需要大力发展三峡库区职业教育。

二、重庆三峡库区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及问题

(一) 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难以对接

职业教育与经济之间“服务”与“依靠”关系的建立, 最集中、最突出的就是体现在专业设置上。产业结构是经济发展水平和现代化的标志, 专业设置是以产业结构的需要为前提的。库区职业学校教师尤其专业课和实习指导教师缺乏。但由于专业课、实习课教师不足, 还有实习设备缺乏, 实际上文化课的分量要足的多, 专业课和生产实习课要虚一些。实习方面文科类要强于工科类。

(二) 体制机制与市场经济难以适应

职业教育办学的活力在于创新体制、机制, 重庆三峡库区职业教育发展仍存在着思想观念和体制性障碍。一是办学思想上,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及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思想在不少学校尚未真正确立;二是在投入体制上, 依旧是靠政府有限的财政投入、辅以学校收费的投入方式, 融资、捐赠等筹资渠道不畅, 难以实现多元化投入;三是运行机制上, 虽然区域内组建了一些职教集团, 但是不少集团运行流于形式, 集团内成员之间交流合作还不够广泛与深入, 区域性职业院校之间、院校与企业之间合作交流的平台和有效机制尚未建立。

(三) 人才质量与社会需求难以契合

目前, 许多中等职业学校特别是农村职业学校培养的人才, 难以真正做到直接上岗, 与企业的要求还有不小差距。究其原因, 一是学生基础素质较差、学校办学条件不足、教师整体素质欠缺, 对教育教学效果产生不利影响;二是教学观念和培养模式陈旧, 教学内容偏离行动体系, 教师为中心、知识传输型的教学方式仍占据绝对优势地位,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模式难以推进。此外, 据我市相关部门预测, 到2010年后, 我市全市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将增长55%, 需求总量达216万人, 短缺4l万人, 对经营管理人才的需求增长46.8%, 总量达31.28万人, 短缺4万人;人才短缺率分别为19.1%和14.1%。

三、重庆三峡库区职业教育发展对策

(一) 加强高职教育专业现代化的建设

专业现代化建设的重点是教学内容的现代化, 在新的产业发展背景下, 围绕现代制造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 高职院校要善于把产业发展所急需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能源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去, 使学生学习到相应的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领域的先进知识和技术。专业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是师资队伍, 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教育质量的优劣。因此, 采取有力措施加强教师队伍的培养培训和师德建设工作是高职院校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 建立广泛的实训实习基地, 为实行差异化管理的企业进行定制人才的职业教育培养

差异化管理培训模式针对性强, 见效快, 适合于企业对新员工的培训, 而目前企业新员工主要来自学校毕业的学生。对此, 学校可以根据企业和学生的需求, 在学生毕业前半年或一年的时间内进行, 以缩短学生就业的适应期。比如旅游业将成为库区支柱产业, 政府力求构建长江三峡国际生态旅游试验区, 提升旅游文化品位, 提高长江三峡国际旅游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三) 结合发展库区优势特色工业, 与企业进行定单式专业技能型人才的职业教育培养

根据政府规划要建设好万州盐气化工园区、长寿天然气石油和精细化工基地、涪陵化肥基地, 抓好绿色食品、特色农副产品、纺织服装等加工工业的发展建设。而目前这类企业的专业技能型操作人才十分紧缺, 这就为库区职业教育提供了培训项目和学生就业的市场前景, 学校可以为企业培养化验室检验人员、技术员、食品卫生鉴别员、实验室管理人员等, 并与这些企业进行长期合作联系, 保持广泛的良好的行业关系, 确保毕业生就业渠道畅通, 也为库区企业培养持续不断的专业技能型人才, 以保障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4. 结合重庆城乡统筹发展, 为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而进行农业技术人员的定单培养。将重点发展优质柑橘、草食牲畜、优质粮油、榨菜、中药材、蚕桑、笋竹、甘薯、无公害水产等优势产业带和特色产业区, 推动规模化种植养殖生产和经营, 建成一批现代农业生产示范基地、农产品加工基地和出口基地。这些产业的发展, 需要大量一线技术的产业工人, 而农民工劳动力转移为产业技术人员将是这些产业的首选方式。库区各所职业学校的优势专业和重点不同, 所以可以根据产业规划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 从而做到既有生源, 又为库区培养人才, 为重庆统筹城乡发展作出了贡献。大量库区移民经职业技术培训后, 既能进行就地就业, 又推动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也是重庆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途径之一。

摘要:作为国家级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如何加快库区产业发展和移民就业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文章分析了重庆三峡库区产业发展的现状与特征, 基于城乡统筹观点, 承接产业转移和推动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但重庆三峡库区职业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难以对接, 人才质量与社会需求难以契合等问题。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需要在发展战略上, 建设改革试验区, 推进重点建设;在发展策略上, 变革发展方式, 创新运作机制。

关键词:重庆,产业转移,三峡库区,职业教育,对策

参考文献

[1]吴海东.重庆三峡库区产业发展对策分析[J].天府新论, 2009 (4) :79.

[2]唐毅红.改善库区职业教育现状, 拓宽就业渠道[J].医学教育探索, 2007 (8) :764.

重庆三峡职业学院 篇10

1、志愿者服务精神不能有效转化为长期的自觉行为

目前我校青年志愿者行动更多的是依赖学校团组织的力量, 缺乏自主参与意识, 社会上大量存在的同样致力于社会公益事业的民间草根组织却似乎难以激发大学生的参与热情。同时许多学生都为虚名而加入志愿者组织, 许多大学生志愿者是为了奖励而参加服务活动, 对于活动的积极性也并不高。相当部分人的动机不纯, 未从思想上成为一名青年志愿者。

2、志愿服务队伍缺乏稳定性, 服务过于注重形式

我校大学生志愿者的积极性随着入校时间的增加而锐减, 志愿者大部分成员是一、二年级的学生, 熟悉工作又有一定经验的骨干一到高年级往往退出或积极性不高, 使工作出现断层。志愿服务行动大多停留在承担突击任务的层面, 流于形式, 并未从根本上改变“三月里来, 四月走”的单调形象。喜欢组织几十人, 上百人上街头, 开展短时期轰轰烈烈的活动, 对一些需要长期服务或默默无闻的项目则不愿去组织和参加。

3、志愿服务活动经费不足

志愿服务组织活动的经费一般都主要由团委、各院系学工经费中拨款, 有些组织还通过拉赞助, 或是缴纳会费获得经费。但是拉赞助不容易, 而组织的经费也有限, 因此许多志愿者组织都感到经费不足, 致使许多有爱心、乐于助人的志愿者, 很想参与服务活动, 但由于自身经济条件的限制, 只能很少参与活动, 这就制约了我校志愿服务的发展。

4、志愿服务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志愿者尚缺乏一套专门的志愿者评定机制, 还没有一个较统一的评定标准。主要的方式为“敲章”认证法, 学生对“优秀志愿者”这样的称号不是特别珍惜;再者, 学校也未将志愿服务的相关内容作为考核学生干部和选拔优秀学生的重要参考依据, 在学生手册和学校相关的规定中未对志愿者的地位做明确陈述。

二、构建我校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工作长效机制的建议

1、强化志愿服务理念, 稳定志愿者服务队伍

志愿服务所倡导的“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是志愿服务活动一以贯之的价值理念, 也是志愿者坚守的价值底线。应当通过丰富理念教育, 倡导主流价值的手段, 引导志愿者在坚持固有的志愿精神的前提下, 寻求志愿服务理念与时代精神的完美融合。为志愿者行动的深入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和强大的动力, 使其内化为大学生志愿者长期自觉的行动。

2、开设志愿者培训机构, 积极向专业化发展

对于基础志愿者队伍来说, 一个管理人员的能力高低是一个机构能够良好发展的关键, “好的管理者, 才是好的服务者”, 要求管理者本身就应该是一名最称职的志愿者, 不仅有爱心、有热情, 而且还要有方法, 能做到人性化的管理。由此志愿服务的基本常识、理论培训显得尤为重要, 同时还要加强文明礼仪知识、医疗知识、管理知识等培训, 当然还要发挥自身专业优势, 结合专业知识应用的志愿服务活动的实践中去。

3、拓展服务领域, 加强阵地建设

我校志愿服务活动应立足校园, 面向社会。不应仅在帮困扶贫、支教扫盲、环境保护、社区建设、社会公益服务等开展, 而应该结合我校、城市情况把志愿服务渗透到社会其它地方。不能用几面“旗帜”象征着我们的志愿者服务活动。从小事做起, 铺开面, 放大视野, 让志愿者无处不在。学校应该鼓励志愿者们走出学校, 去其它地方接受义务。同时我们应该加强志愿者服务基地的阵地建设, 保持长期性的联系与合作, 做出“品牌”效应, 号召更多人加入到志愿者队伍来。

4、完善工作机制, 优化志愿者管理手段

(1) 加强大学生志愿者的考核奖励制度。应建立大学生志愿者档案, 每学期考核一次, 并归入个人档案, 可作为推优对象和其它评先的重要依据之一。被评为“差”的青年志愿者, 要求在限期内改正, 否则取消会员资格, 并收回服务卡。另外学校可通过设立一定的奖励制度来体现学校对学生参与社会公益事业的鼓励和支持, 例如为长期服务的学生志愿者且成绩突出表现优秀的志愿者设立专项奖学金。

(2) 完善志愿者接力机制。“志愿者服务寿命短”、“志愿者流失严重”这是所有高校志愿者组织的通病, 这严重影响到志愿服务工作的正常发展。所以应尽量避免因换届而导致的经验空白、前后两届的工作风格差异过大。特别是一些已开展多年的、有一定特色的项目, 要将积累下来的经验一届一届的传递下去, 将这些项目向品牌化、社会化的目标发展。

(3) 应该加强志愿者信息化办公模块建设。通过信息化办公模块的建设, 尽可能简化对志愿者的管理程序和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程序, 实现志愿者在线注册、认证和项目申请, 并建立电子资源库, 实现组织管理和项目管理的网上操作。

5、拓展筹资渠道, 保障志愿服务经费

(1) 志愿服务活动根据不同的活动性质和需求, 可以采取免费为主, 收费为辅的方式相结合。志愿者服务不等同于完全免费的服务, 基本的工本费, 成本费是可以收取的, 这也是为了长期更好的开展下去。

(2) 积极与社会慈善机构, 企业加强联系。在活动中冠以慈善机构、企业名称, 它们则提供所需资金或相关设备等资源。建立志愿者基金会, 通过政府拨款, 社会企业赞助, 个人捐赠, 开展义卖等活动筹集资金。

(3) 仿造勤工助学中心模式, 所谓“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可以在学校、校外有条件的开设相关商业性质基地, 源源提供资金。

综上所述, 志愿服务工作思路需要进一步地明确和拓展。志愿者工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需要长时期地积累、思考、规划和落实。这就更需要志愿者组织工作人员能够勇挑重担、迎难而上, 更好地把握定位、明确思路、坚定信心、稳健步伐, 对志愿者工作进行长期规划, 引导、促进更多的大学生投身于志愿服务的行列, 从而为我校志愿者工作的深入开展和构建和谐社会长远目标的实现做出更大的贡献。

摘要:近年来, 我校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各项服务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面对这么一支庞大的队伍, 管理好我校大学生志愿者及其活动的工作是共青团工作的重要部分。本文将分析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活动在长期发展中遇到问题, 从而通过科学的制度建设和积极探索外部环境的支持, 推动构建我校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工作的长效机制。

关键词:三峡学院,志愿者,瓶颈,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饶国宾, 张莉芳.大学生对“红色资源”的认知现状及正向强化[J].大学生研究 (高校辅导员学刊) , 2010 (3) :29-32.[1]饶国宾, 张莉芳.大学生对“红色资源”的认知现状及正向强化[J].大学生研究 (高校辅导员学刊) , 2010 (3) :29-32.

上一篇:数据库全文检索下一篇:林业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