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三峡库区

2024-10-09

重庆三峡库区(精选12篇)

重庆三峡库区 篇1

摘要:分析重庆三峡库区的生态条件以及发展柑橘产业的机遇、潜力、优势, 介绍当地柑橘园的管理技术, 包括柑橘园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内容, 以为生产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柑橘,管理技术,重庆,三峡库区

近年来, 重庆三峡库区柑橘销售状况不佳, 原因如下:一是因三峡工程蓄水的影响, 造成柑橘成熟期延迟;二是全球金融风暴导致对柑橘的需求相对减少;三是西南某地的蛆柑事件, 对三峡库区的柑橘销售产生了负面影响。该文针对三峡库区柑橘的管理现状, 提出科学的管理措施, 以期提升柑橘品质和商品率, 促进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

1 重庆三峡库区的生态条件分析

对重庆三峡库区459个柑橘园0~30 cm土壤取样分析表明:库区有78.7%的柑橘园土壤pH值适合柑橘生长, 有60.3%的柑橘园土壤有机质含量偏低, 土壤速效氮和磷缺乏区分别占72.4%、41.7%, 土壤速效钾缺乏和过量并存。库区柑橘园缺乏有效硼、锌、铁、锰的比例分别为86.3%、37.9%、27.0%、20.3%;土壤有效铁、锰、铜含量在部分果园存在过量现象, 分别占柑橘园的52.5%、36.4%、26.4%。因此, 适宜地区的柑橘生产要因地制宜, 建议在柑橘园增施硼肥、锌肥、石灰和其他碱性肥料, 同时要减少喷施含铜的杀菌剂。

2 重庆三峡库区发展柑橘产业的机遇、潜力和优势

重庆市将建设全国最大的晚熟柑橘和脐橙出口基地。2010年3月14日, 在忠县召开的重庆长江三峡柑橘产业带建设专题会上, 提出了重庆三峡库区柑橘产业发展的目标:将重庆柑橘打造成中国柑橘第一品牌;实现加工与鲜销、内销与外销结合;形成江津及周边鲜销柑橘生产片区、长寿至万州沿线橙汁加工原料生产片区、奉节及周边脐橙生产片区;依托北京汇源集团、重庆三建集团、重庆恒河果业公司及美国博富文公司四大龙头企业, 带动果农和产业的发展。完善种苗、种植、加工、防疫等环节建设, 调整柑橘早、中、晚熟品种及鲜销与加工品种比例, 让柑橘真正成为三峡库区人民的“致富果”。截至2010年底, 重庆市已建成集中连片标准化柑橘园213 333 hm2, 规模在133.3 hm2以上的果园有30多个。据调查, 2004年以来, 巴西、美国等柑橘产量持续下降, 国际橙汁价格上涨了3倍多, 这对重庆市柑橘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市场空间。根据全市柑橘产业规划, 到2012年, 江津、长寿、忠县、巫山等10个重点建设区县将集中发展柑橘标准化果园53 333 hm2以上, 全市柑橘种植面积将达到173 333 hm2以上, 年总产量超过200万t以上;年加工鲜果150万t以上, 其中商品化包装处理量至少有50万t, 橙汁加工处理100万t以上。为此, 重庆市将充分利用“重庆柑橘生产无冻期”的独特优势, 使早、中、晚熟品种比例达到1∶6∶3, 鲜食与加工比例优化为1∶1.22, 从而为重庆市建成全国最大晚熟柑橘基地和橙汁出口基地奠定基础。

3 重庆三峡库区柑橘园管理技术

3.1 柑橘园管理

3.1.1 肥水管理。

柑橘需肥较多, 盛果期大树每年应施肥3~4次。第1次是采后肥, 作为基肥在10—11月施入, 坑施有机肥50 kg加楝素生物复合肥1 kg。对采收较晚的中熟品种, 可在采果前1周施用[1]。施肥量占全年用肥的40%~50%;第2次是催芽肥, 在春季天气转暖、柑橘萌芽前1~2周施入, 促使春梢抽发整齐, 生长健壮, 延迟老叶脱落, 提高坐果率[2]。每株施氮肥1 kg加楝素生物复合肥1 kg;第3次是壮果肥, 在生理落果停止后的7月施入, 每株施钾肥0.5 kg加楝素生物复合肥1 kg, 幼树可结合放梢肥及灌水一起施用。

3.1.2 保花保果。

柑橘落花落果的现象比较严重, 应区别原因采取不同的措施。对于生长差的多花弱树, 应加强肥水管理, 进行疏花疏果, 保持一定的叶果比, 并做好冬、春季的保叶工作[3,4]。对因枝梢旺长, 特别是夏梢萌发过多而引起的落花落果, 要适当控肥控梢, 并喷施喷茬克1 000倍液。对花多生长旺的幼树, 可从花蕾期到谢花后在旺枝上用快刀环割2~3圈, 暂时抑制生长。

3.2 病虫害防治

3.2.1 病害防治。

(1) 柑橘脚腐病。又名裙腐病, 主要危害根颈和根群, 病部有酒糟气味, 流有胶液。后期如遇干旱天气, 病部常干裂, 变硬, 造成根颈“环割”, 根群腐烂, 叶黄易落。一般在4—8月发病, 以甜橙砧受害最重。防治方法:当发现病株时, 及时将腐烂皮层剥除, 并刮掉病部周围健全组织, 然后于切口处涂抹2%~3%硫酸铜液。 (2) 黄龙病。初期的典型症状是在浓绿的树冠中出现1~2条或多条的发黄枝梢, 叶质硬化、无光泽, 但在黄梢下部的老叶仍呈正常绿色。防治方法:实行检疫;挖除病株;防治柑橘木虱, 通过水肥管理控梢, 以减少木虱繁殖和传播。新梢期喷施1~2次杀虫剂。在果园四周栽种防护林带, 对木虱的迁飞也有阻碍作用。 (3) 流胶病。主要危害柠檬、红桔的主干, 病部有裂口和流胶, 病部扩展引起树干“环割”。每年的4—8月多为高温多雨季节, 果园积水, 土质黏重, 树干郁蔽易发病。防治方法:先将病部粗皮刮去, 再纵切裂口数条, 深达木质部, 然后涂以多菌灵或甲基硫菌灵100~200倍液。 (4) 裂皮病。病树的砧木部分外皮呈纵向性暴裂, 树皮翘起, 后呈鳞片状剥落。防治方法:涂上菌线威1 000倍液或用菌线威3 500倍液灌根, 每株灌药液1 000 mL。 (5) 溃疡病。初期在叶背出现黄色或黄绿色针头大小的油渍状斑点, 扩大后形成近圆形、米黄色隆起的病斑。不久病部表皮破裂, 表面粗糙木栓化。防治方法:新梢生长期喷药是在萌芽后15~20 d, 果实生长期喷药是在谢花后15 d开始。可用菌成或国优101杀菌剂1 000倍液加喷茬克1 000倍液喷施。 (6) 炭疽病。常从叶尖开始, 初为暗绿色, 像被热水烫过的样子, 病、健部交界处不明显, 后变为淡黄或黄褐色, 叶卷曲, 脱落。防治方法:可在春、夏、秋梢的嫩梢期各喷1次药。保护幼果要在落花后30 d内进行, 每隔10 d左右喷药1次, 连续喷2~3次。可用菌成或国优101杀菌剂1 000倍液加喷茬克1 000倍液喷施。 (7) 疮痂病。主要危害新梢、叶片、幼果, 也可危害花萼和花瓣。防治方法:第1次在春芽萌发时, 第2次是在谢花2/3时。可用菌成或国优101杀菌剂1 000倍液加喷茬克100倍液喷施。 (8) 黑斑病。多发生在将近成熟的果实上, 而很少发生在青果上。防治方法:在落花后45 d内要进行喷药保护幼果, 每隔10~15 d喷1次, 共喷2~3次, 可用菌成或国优101杀菌剂1 000倍液加喷茬克1 000倍液喷施。 (9) 青霉、绿霉病。柑橘青、绿霉病的症状基本相同, 都只危害果实, 引起果腐。防治方法:采用喷茬克1 000倍液浸果, 对青、绿霉病均有很好的防治效果。采后越早进行处理效果越好。对贮藏库消毒, 果实进库前, 库房用菌线威5 000倍液喷洒, 密闭熏蒸3~4 d, 然后打开门窗2~3 d待药气散后方可入库贮藏[5]。

3.2.2 虫害防治。

(1) 柑橘红、黄蜘蛛。1年发生18~20代, 红蜘蛛主要为害叶、果、嫩梢, 以春、夏季 (4—5月) 发生最多, 有向一年生春梢叶片转移为害的习性。黄蜘蛛主要为害叶片、花蕾和果实, 也有从老叶向春梢转移为害的习性。防治方法:可于冬季采果后防治1次, 当春芽萌发嫩叶长0.5 cm时, 喷洒40%氧乐果1 000倍液或73%克螨特3 000倍液。 (2) 天牛。其是典型的枝干害虫, 主要为害根颈部, 以幼虫蛀食树干, 深入木质部, 并向外蛀一通气排粪孔, 内形成隧道, 有粪屑, 削弱树势, 重者枯死, 受害树干常千疮百孔。一般1~2年发生1代, 6—8月为盛发期, 以幼虫在隧道内越冬。防治方法:应采取捕杀成虫与毒杀幼虫相结合。毒杀幼虫先用细铁丝将通气排粪孔粪屑钩出, 塞入1~2个敌敌畏或氧乐果10~50倍液漫过的棉球或注入敌敌畏500~600倍液, 再用湿泥封口。 (3) 诱壁虱、潜叶蛾、木虱。诱壁虱又称柑橘锈螨和锈蜘蛛等, 喷施螨帮1 000倍液和巧妙1 000倍液防治。潜叶蛾、木虱, 喷施巧妙1 000倍液防治。木虱是传播黄龙病的介体昆虫, 生长在柑橘的新芽、嫩梢上, 用巧妙1 000倍液喷防, 可兼治潜叶蛾、蚜虫。 (4) 大实蝇。主要为害柚类、柠檬、甜橙, 是重要的检疫性害虫。以成虫产卵于果实上, 以幼虫于果实内蛀食, 形成“蛆果”, 致果实未熟先黄腐烂或脱落。一般5月中下旬至6月上中旬开始危害, 9—10月形成“蛆果”。防治上抓好3个环节:一是成虫羽化高峰期 (5月下旬至6月上中旬) 配制诱剂毒杀成虫, 可用90%晶体敌百虫1 000倍液加3%红糖 (敌百虫0.5 kg+水1 000 kg+红糖1.5 kg) 喷雾, 每隔4~5 d喷1次, 连喷3~4次;二是9月下旬逐株采摘蛆果, 集中处理消灭幼虫;三是加强冬季田园管理, 消灭越冬蛹。 (5) 柑橘蚧类。常见种类有矢尖蚧、吹绵蚧、糠片蚧、粉蚧、红蜡蚧等。以成、若虫吸食叶、果汁液, 致果实不能充分成熟。1年发生3~4代, 常在4—9月混合发生, 以矢尖蚧为主, 世代重叠。防治方法:采取桔园管理与药剂防治相结合, 搞好冬季修枝施肥清园, 剪除蚧虫严重枝, 保证通风透光, 增强树势。抓住若虫分散转移期施药, 选用速扑杀、乐斯本、速扑蚧等高效药剂, 以每年3、6、9月为防治重点时期, 连续施药多次[6]。 (6) 小实蝇。成虫产卵于果实内, 幼虫于果肉内蛀食, 使果实常表现为未熟先黄、黄中透红且腐烂或脱薯。防治方法:药物堵塞虫孔;用脱脂棉蘸巧妙1 000倍液后, 塞入虫道内, 再用黏土封闭虫孔, 药液毒死幼虫。

参考文献

[1]徐丽华.夏季柑橘园管理技术措施[J].福建农业, 2010 (6) :17.

[2]吴晓燕, 黄昌荣.柑橘园秋冬季管理技术[J].果农之友, 2010 (11) :36-37.

[3]陈金印, 刘后根.江西柑桔产业现状与展望[J].江西农业学报, 1998, 10 (3) :75-79.

[4]杨友柱.柑橘园生态管理技术要点[J].湖北植保, 2010 (5) :52-53.

[5]张建文, 黄立权.柑橘高产稳产果园管理技术[J].农技服务, 2009 (7) :98, 102.

[6]陈怀铸.柑橘的夏季管理及病虫防治技术[J].河北果树, 2007 (5) :56.

重庆三峡库区 篇2

在长江三峡的中段巫峡,有一条支流大宁河,大宁河河道较窄,水比较浅,水流湍急,否则清澈见底,大宁河上有一三处相连的狭谷,称为小三峡,即龙门峡、巴雾峡、滴翠峡的总称。小三峡的特色是秀美、神奇。有人认为它有六奇,即山奇雄、水奇清、峰奇秀、滩奇险、景奇幽、石奇美,可称为“天下奇峡”。它南起龙门峡口,北至涂家坝,全长50千米。被评为“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之一。

游览小三峡,一般是从巫山县城边的大宁河口上船,逆水而上,进龙门峡,经巴雾峡,至滴翠峡,然后折回。

龙门峡全长3公里,位于巫山县城西北。峡口两山对峙,峭壁如削,天开一线,状若一门,形势甚为险要,因此有人说它“不是夔门,胜似夔门”。这里峰奇石怪,礁多滩险,景观叠现,峰回路转。泛舟其间,妙趣横生。民间传说是巨龙出山关,入长江,潜大海的水路。峡中有中国最长的古栈道遗迹的起点处。还有龙门桥、龙门泉、青狮守门、九龙柱、灵芝峰等胜景,雄壮巍峨,险峻峥嵘,令人如痴如醉。素有“雄哉,龙门峡”之誉,

资料

船出峡口,便是惊险万分的银窝滩。

巴雾峡在乌龟滩至双龙镇之间,全长约有10公里。峡谷之中,谷深且陡峭,钟乳密布,山的形状景色颇像天然雕塑,有猴子捞月、马归山、龙进、虎出、回龙洞、仙桃峰、观音坐莲台、悬棺、白蛇出洞等景观,千奇万状,令人叹服。贯有“奇哉,巴雾峡”之称。

滴翠峡在双龙镇至涂家坝之间,长约20公里,峡中钟乳石遍布,石石滴水,处处苍翠,故名滴翠峡。是小三峡中最长的一段峡谷,峡中既有磅礴的.气势, 又有玲珑剔透的小景。这里绿树长青,竹篁耸翠,山花吐艳,瀑布凌空,溪流潺潺,泉水叮咚,石寨壁峙。两岸群山滴翠,与峡中碧流相掩映,群猴攀援,鸣声阵阵,胜景如画,饶有野趣。有水帘洞、仙焦林、摩崖佛像、天泉飞雨、罗家寨、绵羊崖、赤壁摩天、巴人船棺、双鹰戏屏、飞云洞等景点,清幽秀美,令人留连忘返。常有“幽哉、滴翠峡”之称。是小三峡中最富诗意的一个峡。

重庆奉节 三峡库区的绿色梦想 篇3

一年种了十年树

奉节,地处三峡库区腹地,长江横贯而过,境内库岸长达54公里。正是因为这条黄金水道的存在,历史上的奉节成为了长江上的战略要地。近年来,该县全力实施森林工程,狠抓长江绿化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2008年,“森林重庆”建设的号角吹响了,奉节县积极响应“一年种了十年树”的号召,抓住难得的发展机遇,以保护和建设三峡库区林业生态为己任,负重拼搏,按照“会战森林工程、保护三峡生态、再现两岸猿声”的奋斗目标,高规格编制造林规划、大手筆实施森林工程,并广泛调动各方积极性,创造性开展工作,为森林重庆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博得了老百姓的一致好评。

三年来,全县共完成造林面积74万亩,栽植各类苗木5600余万株,完成投资近9亿元。据统计,1998年至2008年十年间,奉节县荒山造林面积约40万亩,栽植苗木2600余万株。

数字是历史的最佳见证!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县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县“林业人”的勤耕不息。记者了解到,在具体工作中,该县结合实际资源保护突出“三严”,即严制度、严管护和严打击,确保了工程的建设成效。在工作中,他们建立了严格的森林资源保护制度,与全县各乡镇、有关部门签订了天然林保护、森林防火、松材线虫病、防止乱砍滥伐目标责任书,明确乡镇和部门职责与任务,做到了资源保护有章可循。同时,他们还加大了林地管理力度,坚持严格的林地征占用审批制度和木材经营加工许可制、种苗“一签两证”制,维护了全县木材生产经营加工的市场秩序和种苗生产管理的规范秩序。在林业执法上,对所有乱占林地、乱砍滥伐案件都做到及时立案、及时查处。全年共查处各种林业行政案件229起,刑事处罚4人,罚没收入突破百万元大关,创历史之最,有效震慑了各种违法犯罪分子。

在工程建设上,奉节县创新了模式和技术,确保了造林速度和质量。同时,还创造性的制定了创面绿化措施。全县针对移民搬迁后形成的256个、50多万平米的高边坡、高切坡、高挡墙绿化艰难的问题,投资2000余万元,采取“网格支撑、客土回填、乔灌结合”的措施,栽植各类花草、乔木、灌木、藤本植物等,城市景观明显改善。他们还完善了质量监管体系,聘请专业监理单位对施工进行全过程监理,聘请专业中介机构对造林质量进行施工过程验收、综合质量验收和成效验收,再由行政监管部门对中介机构验收结论进行抽查,认定结论作为支付验收费和工程款的重要依据,有效解决了质量监管难的问题。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他们按照“数字林改、信息联网、系统管理”的思路,对全县24.5万户林农的418万亩集体林地进行数字化林改,颁证率、颁证面积均达99%以上。同时将林改数据、资源管理、日常办公等功能集成一体,实现了林业管理的数字化、规范化和科学化,为建设现代林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创新模式,有力推动了“森林奉节”的建设进程,为全县筑起一道生机盎然的“绿色”屏障。

构建长江绿色生态屏障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一千多年前,诗仙李白就以笔代画,将一个风景秀丽、青山耸翠的静幽之地淋漓尽致地展现在世人眼前。这个地方就是奉节。

长江是中华儿女的母亲河,绿化长江意义深远。三峡蓄水之后,奉节县承载起库区生态保障的崇高使命。特别是承担长江两岸森林工程试点示范段建设任务以后,长江两岸的工程造林更成为了该县生态建设的重中之重。

据了解,奉节县长江两岸造林难度大,单株投入相对较高。为此,该县按照“招标法人、融资造林、三验终验”的造林新模式,通过市场化运作,招标确定施工企业,由施工单位垫资造林,工程通过施工过程、综合质量、竣工成果验收后再付款的方式,有效破解了造林资金不足、管护不到位的难题。针对长江两岸立地条件差、造林难度大、成活率低的客观实际,奉节县在总结造林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大力推行“大窝大苗、足水足肥、客土植树”的造林新技术,基本解决了因立地条件差、土质脊薄、缺水少肥造成的苗木成活率低、长势差的问题。从验收情况看,该县前两年森林工程新植苗木成活率、保存率都在95%以上,长势良好,效果明显。

与此同时,该县还通过建设纪念林、植纪念树等方式吸收社会资金捐资造林。在全县“绿化长江重庆行动”启动仪式上,参加长江两岸义务植树者达到了45万余人,栽植各类苗木135万余株。活动中,县学校、机关、企业、社会团体、个人募集资金3900余万元,创奉节公益性捐款之最。部分企业与社会团体也与该县达成了捐资建造纪念林的协议。

在全县务林人的努力下,奉节长江绿化工程成效显著。造林规模、任务完成量、造林规格、绿化效果等均走在重庆市各区县前列。两年累计完成长江两岸造林27.8万亩,种植米径6厘米以上的大苗910万株,基本达到了“一次栽植、立地成景”的效果,使全县长江两岸绿化现状得到了有效改善。

重庆三峡库区 篇4

重庆库区指重庆市的万州区、涪陵区等15个区县1 500万人口, 重庆库区高校指万州区所在地的6所高校、涪陵区所在地的3所高校。从目前的情况看, 三峡库区从域外大量引进人才和寻求智力支持难度较大, 依托库区高校解决库区社会基本面和发展面的人才与智力需求才是有效途径。

一、重庆三峡库区高校现状

万州区职教水平大幅提高。截至2012年底, 万州区普通高等学校6所, 普通中等职业学校13所。普通高等院校6.2万人, 普通中等职业学校3.33万人。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全社会投入科研经费104 106万元, 比上年增长10%。取得重大科研成果43项, 实施重点科技项目410个, 增长51.3%, 其中国家和市级科技项目163个。获得授权专利307件。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6.5%。

万州区职业技术教育规模保持在10万人 (包括技能培训2万人) 左右, 占到了全市的12.5%, 成为全市职业技术教育“一核两地”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布局结构得到优化。中职学校由23所调减到12所, 校均达3 300人;高职院校发展到6所, 校均达7 500人;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由35个增加到63个。同时, 办学条件也逐步改善。近年来, 万州职业教育办学质量有了明显提高。建成国家级重点中职3所、市级重点中职两所、市级示范高职院校两所。荣获全国技能大赛一等奖3个、全市技能大赛一等奖30个。一次性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 学生稳定就业率达90%以上。

服务带动能力增强。围绕产业发展开设17个大类专业162个专业方向, 生源覆盖三峡库区及周边省区, 中职在校学生中区外学生占77%, 高职在校学生中区外学生占87%。每年完成移民技能等各类培训3万余人次, 输送毕业生2万余人[1]。

二、涪陵区演绎区域教育提质

截至2011年底, 涪陵区高等教育学校3所, 中等专业学校1所, 中等职业学校7所。全年高校招收学生10 309人, 在校学生人数28 286人, 当年毕业生人数7 650人。中等专业学校全年招收学生2 250人, 在校学生人数11 468人, 当年毕业生人数1 650人。人才培养方面, 努力探索能够体现“能力为本”的人才质量标准体系, 形成了符合培养目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知识结构体系。拥有重庆市教改试点专业1个、市级精品课程3门;中澳职教项目成果推广项目1个;重庆市高技能人才培养专业3个;重庆市高职院校生物化工应用技术推广中心1个。

科学研究方面, 已申请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 与企业合作开展技术攻关和产品研发15项。充分利用校地合作平台, 按照“政府引导、院企主体、市场运作、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发展共赢”的原则, 积极投入“三区”统筹城乡建设, 承办银行、基金从业人员从业资格考试8 000多人次, 开展干部培训、企业员工培训、农民工培训、移民培训等年均5 000多人, 技能鉴定年均4 300多人次。

实践教学方面, 每年安排实训设备购置经费500万元以上, 不断加大各专业实训基地、实训室建设和仪器设备投入力度。按车间化管理要求, 为重点专业投入650万元, 近三年新增校内实训面积7 236平方米, 采用BT模式, 启动25 619平方米的“第三教学实训楼”建设项目;获得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的“创意设计教学中心”授牌, 免费获赠相应教学实训软件23款。大力推进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改革。依托重庆市、“三区”的产业优势, 与太极集团重庆涪陵制药厂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82个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 为各专业学生在校外顶岗实习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开办了“重安班”、“嘉陵—本田班”、“太极制药班”、“涪陵榨菜班”、“华峰化工班”等以企业命名的订单班, 以产学结合、工学交替强化学生技能[2]。企业不仅全程参与学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专业核心课程开发、工学结合的特色教材编写、“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教学质量评价、学生顶岗实习与就业等订单式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还在经费、技术人员、实训场地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

当前库区职业教育整体水平不高、中高职脱节、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不相匹配, 专业建设和课程设置重复建设、缺乏区域特色, 职业教育单打独斗的模式远远不能适应现代产业发展要求。“十二五”时期, 国家将以科学发展为主题,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需要一大批数量充足、结构合理、适应现代产业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这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要求职业教育提升服务产业、服务社会的能力, 要求统筹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3]。

三、服务库区教育发展策略

1. 整合优质资源, 提升职业教育教学效率。

中高职衔接主要解决的就是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在专业建设、课程设置、课程标准、教材体系、教学与考试评价等方面存在的脱节、断层或重复现象, 以提高职业教育整体吸引力。其核心就是整合教育教学资源, 优势互补, 克服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中的重复建设, 有效提高教育教学效率, 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如园艺专业, 中职教育中开设了植物生长与环境课程, 高职教育中也开设了植物生长与环境课程, 同样讲述植物、土壤、气象三个主要内容, 60%的课程内容 (理论和实训) 是相同的, 其他专业课也存在类似情况, 通过中高职衔接, 就能在高职阶段避免课程内容的重复, 这样既有利于保持学生的学习激情, 也有利于在课程标准的制定和技能培养方面做到有的放矢, 提升教育教学效率。

2. 合理布局, 优化配置高教资源。

通过挖潜提质、内涵发展, 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按照“一圈两翼”开发战略, 建设好以万州为中心、三峡库区为主体的渝东北地区重庆市副高教园区, 建设以综合性大学——重庆三峡学院为引领, 以符合区域发展需要的高职高专为主体的库区高等教育构架, 构建大体均衡的空间布局。以职业教育为重点, 统筹库区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 在库区农村初中和高中阶段增加职业教育的内容。将库区高等教育发展目标同泛三峡库区发展战略结合起来, 重点培养适应库区需要, 促进库区发展的各类人才, 把万州建成职业技术教育重要基地。

3. 准确定位, 理清发展思路。

把涪陵打造成职业技术教育的区域中心, 库区高校应以服务库区为学校发展基本定位。从川陕鄂渝四省市泛三峡库区区域看, 所涉人口数千万, 所涉区域数万平方公里。这一区域发展潜力巨大, 国际国内关注度较高, 以服务这一区域发展为学校的基本定位, 既能全面凸显学校的办学特色, 更能为学校后继发展注入不尽的活力。库区高校应深刻把握三峡库区内涵和发展脉络, 将学校办学目标、服务主体与发展规划与三峡库区发展共生共荣, 构建共生体。

4. 按需培养, 提高育人质量。

库区高校应认真研究相关人才需求, 按需培养人才, 通过提高办学质量, 达到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在量和质方面的双重满足。调整专业结构。瞄准市场需求, 形成与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匹配紧密、结构合理、覆盖广泛、特色鲜明的专业结构体系。立足提升先进制造业水平, 加快建设支撑和服务“6+1”支柱产业、“2+10”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相关专业和专业群, 优先发展信息技术、加工制造、石油化工、材料与能源、资源环境等类别专业。着眼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上档升级, 积极发展物流、商贸、旅游、护理、学前教育、金融事务、家政服务等相关专业。围绕现代农业发展, 加强农林牧渔等涉农专业建设。制定重点专业技能人才培养标准, 建立中、高职有机衔接、融合贯通的专业体系, 实现重点专业对重点产业的全覆盖。

5. 无缝融合, 服务区域发展。

一是针对库区发展的长期人才需求设置专业。既为库区社会基本面需求开设专业, 又为库区地灾防治、生态保护等特定需求开设专业, 更为库区预期发展需求开设专业, 建设好库区特色专业, 并实施具有库区特色的重点学科建设。二是直接为库区发展提供人力资源。加强库区实用人才预测并开展针对性培养。三是发挥培训职能作用。为库区同类人才的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提供在职和提高培训服务。四是强化校企合作。将学校的教学实习实训与产学研结合的实施空间放在库区大舞台上, 实现教学成绩、科研成果、人才培养与库区无缝对接。

6. 构建技能人才成长“立交桥”。

采取单独招生、技能考试招生、选优推荐、“3+2”、“五年一贯制”以及成人教育和网络教育等形式, 力争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接受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比例扩大到30%左右。支持示范、骨干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与本科院校合作试办应用技术本科专业, 创造条件组建独立设置的应用技术学院, 扩大普通本科院校应用技术专业和专升本招生规模, 力争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接受应用技术本科教育的比例提高到15%左右。以建立学分银行和实施模块化培养为基础, 探索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文凭证书认证互通机制和办法。鼓励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到技师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培训学习, 获取高级职业资格证书。加快推进普职融通, 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向技能型、实用型、应用型方向转变。

参考文献

[1]万州打造成重庆职业教育重要基地[EB/OL].http://www.china.com.cn/education/2012-07/23/content_25982612.htm.

[2]宋正富.高职院校办学思路的探索与实践[N].中国教育报, 2012-10-22.

重庆三峡库区 篇5

三峡库区重庆段主要支流春季浮游植物调查

三峡库区位于东经107°20′-111°01′、北纬30°31′-30°20′之间,流经重庆市和湖北省两个省级行政区[1].三峡水位提升至139m后,河面变宽,水深加大,水流明显减缓.库区主要污染源为工业污染源,其次按顺序排列为农田径流、生活污水、城市径流和船舶流动污染源[2],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污染物排放增加,致使水体中营养物质浓度升高,库区水环境污染面临严峻形势,部分支流发生了藻类水华.

作 者:胡建林 刘国祥 蔡庆华 胡征宇 HU Jian-Lin LIU Guo-Xiang CAI Qing-Hua HU Zheng-Yu  作者单位:胡建林,HU Jian-Lin(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淡水生态与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汉,430072;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39)

刘国祥,蔡庆华,胡征宇,LIU Guo-Xiang,CAI Qing-Hua,HU Zheng-Yu(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淡水生态与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汉,430072)

刊 名:水生生物学报  ISTIC PKU英文刊名:ACTA HYDROBIOLOGICA SINICA 年,卷(期):2006 30(1) 分类号:Q178.51 关键词:三峡库区   支流   浮游植物   水华   重庆  

重庆三峡库区 篇6

区水利学会积极开展科技咨询服务。学会协调区渔政处和区水产研究所等会员单位,今年以来在高梁鎮、新田镇等重要水产养殖地开展渔业科技咨询服务活动。在活动中,面对当地水产养殖户和水产公司的技术咨询,区水利学会专家仔细解答了水产养殖户在渔业生产中的疑难问题,同时系统宣传了国家的水产产业发展政策及相关法律法规,向公众发放宣传资料和水产科技书籍。在今年的科技咨询活动中,水利学会专家和科技人员已经为15家水产养殖公司提供了科技咨询,并为水产养殖户提供技术咨询或者政策咨询700多人次,发放《淡水名优鱼类实用养殖技术》、《鱼病防治实用技术》、《科学养鱼知识》等书籍500册,赠送水产养殖技术资料3 000余份。

围绕民生问题,为配合万州区政府、区政协开展留守老人关爱行动,万州区科协、区老年学学会以及重庆三峡学院科协部分学者共同进行了“三峡移民空巢老人现状”课题咨询。通过调研形成了50余篇论文和调研报告,分析了当前三峡库区空巢老人现状,剖析了基层街道、乡镇正在开展的社会化养老照护体制,并对加快基层老年科普文化服务提出了建议。通过此次调研,万州区科协和区老年学学会形成了专题咨询报告,并提交区政协。此项咨询调研有利于科学引导政府和社会资源对养老事业的投入,对营造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推动库区社会和谐发展,促进库区民生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区老科协围绕打造库区金融中心、服务业中心、科学研究中心、交通枢纽,发动学会科技力量优势,组织专家学者开展万州建设HDI共享型城市专题咨询,征集到《三峡水利管控一体化系统综合信息集成及应用》等数十篇论文,其中《三峡工程万州库区水运节能减排与可持续发展研究》已在《中国科技成果》杂志登载。 同时,区老科协还组织会员单位围绕三峡库区经济建设开展专项科技咨询,为会员单位重庆三峡水利电力集团有限公司和区港口航务管理局解决了技术难题,此两项咨询成果荣获2011年度万州区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并申报重庆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区税务学会致力于发展三峡库区低碳经济,积极开展调研,为主管单位万州国税局探索可持续发展的低碳税收政策体系构建提供政策咨询和理论依据,税务学会以低碳经济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从分析库区发展低碳经济的税收政策现状入手,通过调研税收政策促进三峡库区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从而提出建立低碳经济税收政策体系的构想,并形成工作建议,得到区国税局的高度重视。

此外,万州区心理学会、区林学会、区农学会等区级学会也组织科技工作者,在各自的领域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科技咨询,例如区心理学会开展了“走入社区、走入学校、走入企业”心理咨询系列活动,区林学会开展了松材线虫扑杀技术咨询,区农学会开展了科技助农增收咨询活动,均创造了较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姚世衡 编辑:渝科)

(重庆市科协)

重庆三峡库区 篇7

1 重庆三峡库区自然地理概况

重庆三峡库区是指属于重庆市辖区内的部分三峡库区,沿长江自上而下,西起库区末端江津市,东至库区中前部巫山县,地处105°49′—110°12′E、28°56′—31°28′N,东西长约470km,南北宽约357km,呈东西向狭长地形[2]。库区内土壤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地质地貌复杂,植被类型多样,森林覆盖率较高,境内的大巴山、巫山、武陵山、大娄山等山脉高山绵延,长江、嘉陵江、乌江、长寿湖、大洪湖等水网密布,其生境差异显著,有明显的垂直气候带,立体气候特点明显,为众多的药用植物资源种类的生长、发育提供了适宜的条件,加之没有直接受第四纪大陆冰川的破坏,从而孕育繁衍保存了丰富的药用植物资源。

2 调查范围和方法

调查范围为位于重庆市辖区内三峡库区的22个县(市、区)。采取野外实地考察与室内相关资料查对相结合的方法,在野外进行访问、实地调查,采集重楼属植物的标本;在室内对采集的标本进行整理、鉴定,同时查阅资料,最后整理形成调查结果。

3 重楼属植物种类及生境分布

经调查统计,全属均为野生资源,分布稀疏。主要有:五指莲(Paris. axialis H. Li),别名亮叶重楼、小重楼、铁灯台,生于海拔700—3000m的潮湿常绿阔叶林下或针阔叶混交林下,分布于武隆、江津,民间用药。巴山重楼(P. bashanensis Wang et Tang),别名轮叶重楼(开县)、四叶一棵珠、金扁担;生于海拔1800—2500m的阔叶林或竹林下,分布于巫山、巫溪、奉节、开县,为《中华本草》收载品种。花叶重楼(P. marmora Stearn),别名紫背重楼;生于海拔400—650m的溪边杂林下,分布于江津,民间用药。小重楼(P. delavayi Fr. var. delavayi),别名紫背重楼(开县),生于海拔1500—1900m的常绿阔叶林下,分布于开县、江津,民间以重楼入药。卵叶重楼[P. delavayi Franch. var. petiolata (Baker ex C.H.Wright) H. Li. (P. fargesii Franch. var. petiolata (Baker ex C. H. Wright) Wang et Tang)],别名重楼,具柄重楼,生于海拔1300—1800m的沟谷阔叶林下,分布于巫山、巫溪、奉节、开县、万州、石柱、武隆、江津,民间用药。球药隔重楼(P. fargesii Franch.),别名海螺七(巫山,云阳),生于海拔550—2100m的山谷常绿阔叶林或竹林下,分布于巫溪、云阳、奉节、开县、丰都、石柱、武隆、渝北、江津,民间用药。七叶一枝花(P. polyphylla Smith.),别名重楼,生于海拔400—2600m的常绿针阔林或竹林,灌丛下,分布于巫山、巫溪、奉节、云阳、开县、万州、石柱、忠县、丰都、涪陵、武隆、长寿、巴南、北碚、江津、南岸、渝北、江北,正品,中国药典(2005年版)收载。短梗重楼(P. polyphylla Sm var,appendiculata Hara),别名重楼、七叶一枝花、生于海拔400—2000m山坡林下或溪边湿地,分布于涪陵、武隆,民间用药。条叶重楼(P. polyphylla var,brachystemon Franch.),别名狭叶重楼(开县),生于海拔1250—2400m的常绿阔叶林或竹林下,分布于巫溪、开县,民间用药。华重楼[P. polyhylla Smith var. chinensis (Franch. ) Hara],别名重楼,生于海拔400—1600m的阴湿林下或山谷草丛中,分布于巫山、巫溪、奉节、云阳、开县、万州、石柱、忠县、丰都、涪陵、武隆、长寿、巴南、北碚、江津、南岸、渝北、江北,该种为《中华本草》收载。长药隔重楼(P. polyphylla sm,var,pseudothibetica H. Li),别名重楼,生于海拔1600—2300m的阔叶林下,分布于巫溪、开县、万州、忠县、江津、渝北,该种为《中华本草》收载。狭叶重楼(P. polyphylla Sm. var. stenophylla Franch.),别名线叶重楼,生于海拔1300—2600m的常绿阔叶林或竹林下,分布于巫山、巫溪、忠县、开县、丰都、石柱、武隆,该种为《中华本草》收载。黑籽重楼[(P. polyphylla var. thibetica (Franch.) Hara (P. thibetica Franch.)],别名长药隔重楼,生于海拔1600—2700m的常绿阔叶林或沟谷针阔混交林下,分布于巫山、巫溪,民间用药。宽瓣重楼[P. polyphylla Sm.var.,yunnanensis (Franch.) Hand. -Mazz.],别名滇重楼,生于海拔840—2100m的常绿阔叶林或山谷草丛中;分布于巫溪、开县、江津,民间用药。北重楼(P. verticillata M.Bieb.),别名轮叶重楼、上天梯(巫溪),生于海拔1400—2600m的针叶林或落叶阔叶林下,分布于巫溪、开县,民间用药。

4 重楼属植物分种检索表

为了便于科研、教学和药材生产经营部门使用,我们对以上6种9变种药用重楼进行了外部形态观察和内部解剖,列出重庆三峡库区该属药用植物分种检索表(表1)。

表1 重庆三峡库区重楼属检索表

1.根状茎细长,直径少于8mm,近等粗,节间较长;子房无棱

2.叶片通常4枚,外轮花被片反折 1.巴山重楼Paris. bashanensis Wang et Tang

2.叶片通常6—8枚,外轮花被片不反折 2.北重楼P. verticillata M.Bieb.

1.根状茎粗壮,直径大于8mm,不等粗,节间短;子房具棱

3.子房1室,侧膜胎座;外种皮红色;蒴果开裂

4.叶片上面具白色斑纹 3.花叶重楼P. marmora Stearn

4.叶片上面不具白色斑纹

5.植株矮小;叶片狭窄,狭披针形或条形

6.叶片披针形,叶基部具短柄

7.叶背紫红色,边缘略皱折 5a.小重楼P.delavayi Fr.var.delavayi

7.叶背绿色,边缘不皱折 5b.狭叶重楼P. polyphylla Sm. var.stenophylla Franch.

6.叶片条形,叶基狭窄近无柄 5c.条叶重楼P. polyphylla var.brachystemon Franch.

5.植株高大;叶片宽大,不为狭披针形或条形

8.植株内轮花被片长于外轮花被片

9.外轮花被片向外反卷;花梗短于叶片 5d.短梗重楼P. polyphylla Sm var.appendiculata Hara

9.外轮花被片不向外反卷;花梗长于叶片

10.花药极短,短于4mm,药膈突出部分呈头状 4.球药膈重楼P.fargesii Franch.

10.花药较长,长于5mm,药膈突出部分不为头状

11.药膈突出部分为小尖头

12.叶基部楔形,叶柄较短,通常在15mm以下 5.七叶一枝花P. polyphylla Smith.

12.叶基部近圆形,叶柄较长,通常在15mm以上 4a.卵叶重楼P. delavayi Franch. var.

petiolata(Baker ex C. H. Wright) H. Li.[P. fargesii Franch.

var. petiolata(Baker ex C. H. Wright) Wang et Tang]

11.药膈突出部分细长

13.种子黑色,外种皮半包 5e.黑籽重楼P. polyphylla var. thibetica (Franch.) Hara (P. thibetica Franch.)

13.种子白色,外种皮全包 5f.长药膈重楼P. polyphylla sm. var. pseudothibetica H. Li

8.支柱内轮花被片等于或短于外轮花被毛

14.内轮花被片窄,中上部宽小于2mm;花药长为花丝的3—4倍 5g.华重楼P. polyhylla

Smith var. chinensis(Franch. ) Hara

14.内轮花被片宽,中上部宽大于2mm,花药长为花丝的1倍 5h.宽瓣重楼P. polyphylla

Sm. var. yunnanensis (Franch.) Hand.-Mazz.

3.子房4—6室,中轴胎座;外种皮黄白色;蒴果不开裂,呈浆果状 6.五指莲P.axialis H. Li5 小节与讨论

重庆三峡库区重楼属植物15种(含9变种),是我国重楼属植物的分布中心之一。库区各山区均有分布,其中巫溪县种类最多,其次是江津区和武隆县,巫溪、江津和武隆地处三峡库区边缘,其境内山区较多山地起伏、江河纵横、海拔较高、植被茂密、生境多样,这可能是重楼分布较多的原因。药典收载的七叶一枝花及《中华本草》所记载的华重楼均分布较广,说明它们适应性强,适合于大面积的人工驯化栽培。

上述重楼属15种(含9变种)植物,在重庆地区,均作商品重楼入药,主要是本地自产自销,少量销往国内部分省市。该属植物虽分布很广,但蕴藏量并不多,随着重楼药用功效的不断开发,民间及企业用药需求量的日愈增加,仅靠野生资源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要解决重楼供需矛盾突出的问题,笔者建议应加强重楼属植物原产地生境的保护和开展人工驯化及人工种植研究以增加资源量,满足人们的用药需求。

查考文献: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2]刘正宇,等.重庆市三峡库区国家重点保护植物[Z].重庆市第四界中医药论文集,2006.

摘要:经调查鉴定,重庆三峡库区有重楼属药用植物6种9变种,其中以巫溪分布的种类最多,华重楼、七叶一枝花分布最广。重点介绍了它们的地理分布、资源状况及其开发前景,为更好地开发利用三峡库区重楼属药用植物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三峡库区,重楼属,资源

参考文献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重庆三峡库区 篇8

一、重庆三峡库区商贸流通业发展现状

1、商贸流通业整体向好发展, 竞争力较弱。

2009年, 库区15区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32.51亿元, 占全市总额33.58%, 比1997年直辖时增长4 67.99%, 年均增长38.99% (见表1) 。批发零售贸易额为701.8亿元, 占全市的34.2%, 住宿餐饮业123.1亿元, 其他行业7.61亿元。从分析得出, 重庆三峡库区商贸、餐饮、运输服务业为主, 现代服务业比重低;其次商贸流通企业规模较小, 企业组织化程度低。重庆三峡库区各项基础设施受到库区蓄水的影响, 导致现代信息技术装备水平落后。在商贸流通业发展过程中, 商品流通成本和服务成本居高不下, 企业和经营者资本积累较慢, 经济效益差, 经济管理水平较低, 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较弱 (见表1) 。

单位:亿元

资料来源:重庆统计年鉴 (19 9 3-20 10) ,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商贸流通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重庆三峡库区在成库后, 水运利用当地航道条件, 发挥长江“黄金水道”的纽带作用, 依托综合交通运输网, 万吨级船队可直接到达万州港和重庆港。公路有3 18国道, 渝蓉高速公路。20 0 7年达 (州) 万 (州) 铁路和宜 (昌) 万 (州) 铁路等路线在三峡库区全线贯通。航空运输依靠万州机场, 三峡库区黔江机场也在规划建设之中。20 0 9年8月, 重庆万州万港吉田保税港仓库已经投入运营。从以上分析可见重庆三峡库区商贸流通业在流通方面已经基本具备运输条件, 已经形成了兼具航空、铁路、公路、水运等立体化的交通网络。

3、商贸流通市场及中心商圈初步形成。

重庆三峡库区从开工建设到现在, 库区15个区县的商业网点基本确立, 达到1816 7 1个, 营业面积达到7 27万平方米, 其中确定5 0 0 0平方米以上的市场数量为3 1个, 10 0 0 0平方米以上的市场数量达到3 3个。同时万州小天鹅综合批发市场、涪陵何智商业广场、开县工业品市场等一批新兴市场在商贸流通业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库区已在巴南区、渝北区、江津区、涪陵区、万州区5个区建立中心商圈, 发展已经初具规模, 商业氛围浓厚。巴南区和渝北区依托重庆市主城区, 发挥卫星城市作用, 商贸流通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万州在重庆作为第二大中心城市和渝东北商业中心, 利用立体化交通优势, 目前义乌小商品城、苏宁电器、重庆新世纪百货等入住万州, 为万州中心商业城市奠定了良好基础, 万州未来的发展任务是发展商贸物流业。涪陵充分利用水陆交通交通优势基础上, 近年来物流园区加快建设, 加快工业品流通, 已经成为重庆市三大物流中心之一。江津区作为渝西的区域中心城市, 江津区商贸流通业立足于建设重庆主城区休闲娱乐的后花园, 近年来随着大批商业龙头企业入驻江津, 江津正在逐步发展成为都市服务型和区域辐射型的地区性商业中心。

4、商贸流通城乡供应链基本形成。

物流结点地域在物流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重庆三峡库区将万州、涪陵规划建设为现代物流园区, 培植一批大型物流企业, 同时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 实现将运输、仓储、装卸、加工、整理、配送、信息等方面的有机结合, 形成完整的供应链。到20 10年, 三峡库区15区县政府所在地中心商圈, 24个中心镇商业中心区和15条特色商业街基本建成。“双建工程”覆盖80以上的乡镇和7 0以上的行政村, 移民迁建乡镇和行政村基本实现全覆盖。同时在江津、涪陵、开县、万州建成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 以县城政府所在地为中心, 依托中心镇重点建设超市、批发市场和各类专业商业网点, 以综合性生活服务为主的社区商业网点已经形成, 同时商业网点向农村网点扩散。

二、重庆三峡库区商贸流通业发展战略

1、建立健全商贸流通联络机制。

重庆三峡库区与鄂西、湘西和川东交界, 具有一定的地缘优势。在发展商贸流通时, 重庆三峡库区应建立与省外的联通机制, 消除地方保护主义, 吸引外地物流企业和大型商贸销售企业入驻三峡库区区域中心城市投资, 在万州、开县、涪陵、长寿建立区域性物流中心。利用各项对库区的优惠政策, 以库区的农产品脐橙、榨菜、中药资源优势, 建立西南最大的零售批发市场, 加强与我国东中部省份的联系, 以巫溪县就与吉林省建立的中药材物流联络机制为先导, 积极与外省联系;其次库区腹地区县与对口支援区县, 建立联络机制, 将商贸流通业中大型企业向库区转移或者建立分支机构;最后, 库区腹地区县还应建立联络机制, 形成互动, 定期召开商贸系统干部交流会, 沿着长江沿岸, 利用长江黄金水道运输优势, 形成三峡库区巨大商贸物流系统, 带动重庆渝东北和渝东南等区县物流业发展壮大。

2、巩固和完善农村商贸市场。

重庆三峡库区在完善县城商贸网络基础上, 巩固和完善“万村千乡”市场工程, 重庆市是城乡统筹发展的试验区。“工业支持农业, 城市带动农村”是我国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主题。农村有巨大消费市场, 在商贸物流中为工业品下乡提供财政补贴, 为农产品进城提供绿色通道, 建立双向流通渠道。完善和繁荣中心城镇的集贸市场, 建立和完善农产品基地和超市的农商对接机制, 加快农副产品流通速度。完善农村和城市商品流通电子信息平台, 促进农副产品网上交易, 助推“农户万元户”工程和新农村建设。库区应依托万村千乡市场“双建工程”, 将城镇大型流通企业向库区农村中心镇扩展延伸, 按着重庆三峡库区重点建设中心镇, 在三峡库区建立区域性物流配送中心, 乡镇连锁经营超市、村社便民放心店等“三位一体”的农村双向流通网络。

3、大力发展会展业, 带动物流业快速发展。

会展业在经济界被称为“第三产业的火车头”和“刺激经济增长的强劲引擎”。因此, 可依托重庆三峡库区在旅游文化、中药文化、码头文化、涪陵乌江榨菜文化节、美食文化节, 开县脐橙文化节、丰都鬼城庙会等10大品牌会展, 定期召开商品交易会, 来带动三峡库区商贸流通企业、餐饮企业、品牌食品企业快速发展;其次, 利用当地的旅游文化资源, 加强旅游产业和商贸流通业的结合, 在举行会展业的同时带动商贸流通业和旅游产业两大产业。具体可将重庆市政府、重庆市商委、重庆市库区15区县联合起来, 落实库区对商贸流通企业的优惠政策, 引导库区大型商贸流通业、品牌产品加工业、大中型餐饮业参加我国和全市的举办的商贸博览会、食品博览会、农博会、火锅文化节等大中型全国会展, 促进当地经济快速发展, 以此来带动重庆三峡库区城乡商贸流通业的快速发展。

4、支持现代物流业的快速发展, 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企业。

重庆市在“十一五”期间, 重点支持现代物流业实现快速发展。“十二五”期间, 重庆三峡库区应一如既往地支持三峡库区现代物流业发展, 通过改制、控股、联营、参股、兼并的方式, 打造一批现代物流业, 鼓励组建对行业有影响力、辐射力强的大型物流企业集团, 落户库区, 从而能够推进重庆三峡库区运输、仓储、报关、物流、分散到各区县等企业快速发展, 进而带动库区物流企业的转型和升级, 实现专业化运营。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 通过市场的竞争, 选择一批具有现代物流特征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进行重点培育, 将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壮大。在“十二五”期间, 库区培育出5家以上大型第三方物流企业。

5、加速库区商贸流通现代化发展。

面对我国商品市场已经从总体短缺变为总体过剩和及国际化竞争日趋激烈的严峻形势, 必须深刻认识大力推进现代化流通是国计民生的迫切需要性和现代化流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特殊重要性。目前, 随着现代化流通业从无到有, 从小到大, 重庆三峡库区商贸流通业现代化流通方式已经基本实现。在此基础上, 重庆三峡库区还应面向国内外实行电子商务, 利用三峡库区农业资源优势, 发展订单生产, 带动现代化流通产业快速发展。借助沃尔玛、北京王府井、小天鹅、德庄、桐君阁药房等品牌企业入驻三峡库区的时机, 实现连锁经营和流通业的现代化发展。在广大农村, 按着商务部提供“信福工程”试点要求, 库区已于20 0 6年确定区内基础条件较好的10 0个行政村作为首批“信福工程”试点村。通过“信福工程”, 让农村广大人民群众及时了解国际国内对农产品需求、价格信息, 引导生产和交易, 增加农民输入, 以真正实现农村流通现代化, 进而最终实现城乡商贸流通一体化。

三、结语

商贸流通业是国民经济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三峡库区随着百万移民宣告结束, 在未来发展过程中, 预计到20 20年前, 三峡库区商务导向型发展模式将基本确立。在此过程中, 将商贸流通体系向农村延伸, 带动农村市场繁荣;建立内外联动机制, 形成三峡库区巨大商贸流通系统;建立农村中心市场到区域性商贸中心再到大城市商贸圈和国家级商贸流通系统互动机制, 三峡库区商贸流通业和现代物流的实现, 不失为带动三峡库区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带动移民就业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甘宇平, 谭栖伟.当今世界殊—重庆三峡库区移民纪实[M].重庆:重庆出版社, 2007.

[2]梁振民.重庆三峡库区城镇化发展道路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010.

[3]冯维波.梁振民.刘新智.重庆市城市化趋势预测分析[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8, 25 (4) :91-95.

[4]魏庆华, 陆军.内蒙古商贸流通业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商贸, 2010, 11[b) :203-204.

[5]国家发改委网站.加快流通产业现代化步伐[EO/BL].http://www.sdpc.gov.cn, 2006-01-04.

[6]重庆市统计局.重庆市统计年鉴 (1993-2010) [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7]重庆市商业委员会汇编.重庆市商业委员会关于抓好十件大事促进三峡库区商贸流通业发展的意见[R].2006.

重庆三峡库区 篇9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抽取重庆某三峡库区移民大县的4所乡镇完全中学(含初中与高中)进行调查。4所受访学校基本情况相近,基本条件(如距县城路程、学生人数及素质、师资水平等)相互匹配。根据目的抽样原则,按课题设计要求对各校部分高一和初一学生(共8组,64人)、学校领导、校医、健康教育负责教师、县教委、县结核病防治相关负责领导(共14人)进行了定性访谈。

1.2 方法

以半结构式定性访谈为主,具体形式包括小组访谈,关键人物访谈与个人深入访谈。访谈主持人全部经过正式培训。访谈提纲均经过专家讨论修改,预调查验证完善。访谈以自愿为原则,非访谈对象一律回避。访谈内容经受访对象同意,双方签订知情同意书后,由专门的调查人员进行笔录与录音,每次访谈大约持续1 h。所有收集所得资料都严格保密,仅用于本课题研究。

1.3 资料分析

结合调查人员的笔录材料,对访谈录音进行文字转录整理,以WORD文档形式保存。在对原始资料进一步熟悉后以主题框架分析法,结合定性访谈提纲出现的新问题确定主题框架,使用MAXqda3软件对资料进行编码,分类管理并制表解释。

2 结果

2.1 结核病知识

近1/4的受访学生表示以前从未听说过结核病,其余的也只是大致了解。绝大多数学生对肺结核的基本症状有所认识,但对于引起肺结核的原因都不能进行正确描述。大多数受访学生认为肺结核病主要是由于生活习惯不良所引起的,如不讲究卫生、吃不干净或过期的食品、不锻炼、睡懒觉等,近距离接触共用生活用品与握手等则被认为是肺结核传播的基本条件;部分学生不知道感染该病的严重后果;受访学生大多认为只有较轻的肺结核是可治愈的,也有学生觉得肺结核是一种不可彻底治愈的疾病,只能持续吃药控制。

大多数学生认为,居住环境不好、卫生习惯不良、吸烟饮酒、体质较差是肺结核的易感因素;想要预防结核病,就得接种疫苗、经常体检、养成良好的卫生与生活习惯等。这些信息仅是据常理推断所得,而并非通过正确渠道获得。

感染肺结核后,学生普遍认为应该去有名气的、正规的医院就诊,最好是能找到专科医院的医生看病,但并不了解是否真有这类机构存在。几乎所有学生对肺结核病的治疗花费估计过高,不知道国家对结核病有免费政策,少部分听说过可以免费检查;关于抗结核药物可免费这一项,几乎没有学生知道,只有个别学生表示听说过药物可以打折出售,并认为这是今年才有的新政策。

2.2 对结核病的态度与行为

大多数学生认为肺结核是一个离自己很遥远的疾病,无论学生还是教师,都对结核病相关信息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绝大多数学生都希望能由权威人士以生动有趣的方式、从专业的角度全面深入地介绍这种疾病。

如果感染了结核病,学生一开始可能比较消极,但愿意及时进行检查治疗。大多数学生愿意把病情告诉家长和教师,但只有少数愿意告诉身边的学生和朋友,让其注意预防,50%以上的同学表示坚决不能让同学知道病情。

在谈及对结核病人的态度时,绝大多数受访学生明确表示结核病人与自己的关系和病人本身的卫生习惯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自己的态度。访谈中发现,受访者表示会理解和支持亲属患者,并协助其积极进行治疗;而若是同学或朋友感染了肺结核,大多会害怕;如果关系较亲密,可适当给予一些口头上的鼓励,但在平日交往中注意保持距离,降低交往频率。

2.3 结核病信息来源

4所受访学校现阶段都没有专门开设有关健康教育的课程;学校各班课程表上并无相关课程安排,学校也无相应的师资。此外,学校领导表示从未有外部机构到学校来进行疾病宣传,而县结防所也证实结核病防治教育并没有在本县中小学开展过。

肺结核的信息学生主要是通过参与或旁听家长的聊天得到的。另外,广告也是了解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如电视与书报广告、墙上或电线杆上的贴纸。但几乎所有信息均为被动接受,学生并未主动去获取过与肺结核病相关的信息,医院的医生和公告栏也能起到一定的宣传效果。大多数的学生都表示宣传单的作用不大,不会仔细看,一般都是接过来就顺手丢掉,并不能达到宣传的效果。

家中有肺结核病人的学生对肺结核病的知识关注程度较高,正确的知识知晓率高于一般学生,但信息有误的地方仍很多,远未达到应有的水平。

3 讨论

近年来中学生结核病呈现出多发、高危害的特点,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1)中学生正处于发育的特殊时期,身心发展不平衡,心理冲突与矛盾严重,自理自主能力较差,在沉重的学业负担和成长的烦恼等负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很容易造成身心处于亚健康状态,内分泌紊乱,免疫力下降,为结核菌侵入提供可乘之机[6]。另外,中学生正处于快速发育阶段,对营养的需求量大。但有些贫困学生经济条件差,营养摄入不充分;不少学生缺乏正确的营养观念与良好的饮食习惯,如不吃早餐、以零食代替正常午餐晚餐、盲目节食减肥等,这都会导致营养摄入不足或不均衡,体质下降,增加结核病的发病机会。重庆三峡库区留守儿童比例较大,这些学生基本是在校住宿,生活完全靠自我管理,长期缺乏家庭关怀与行为引导,上述的问题更为严重。(2)中学生结核病防范意识薄弱,相关防治知识缺乏。大量关于中学生结核病的调查数据表明,中学生的结核病知识知晓率相当低[7]。农村的信息来源渠道及数量都较城市少,因而库区中学生了解肺结核相关知识的机会与程度更低。学校师生对结核病防治宣传不予关注。学生对结核病缺乏正确认识,相关防治知识不足,很可能导致患结核病后不能引起足够重视,如仅认为是单纯的感冒,通过简单的自我医疗甚至认为可自行痊愈,造成就诊延迟,增加传播的概率[8]。学校人群密度较高,生活与学习环境较差,若缺乏良好的卫生习惯,一旦出现传染源就很容易引起广泛传播,造成暴发流行[9]。这不仅会危害师生的身体健康,还会扰乱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造成严重的社会影响。学校健康教育是学生接受健康知识的最主要途径,学校健康教育不足是造成中学生结核病防治知识缺乏的最直接原因。国家虽然对学校健康教育有明确的课时规定,但在强大的学业压力之下,不少学校的健康教育很难按规定的课时进行,而健康教育师资缺乏及素质不高也是造成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健康教育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农村地区,不少学校根本没有专门的健康教育教师,或仅由班主任、体育或生物教师兼任,影响了学校健康教育的有效开展。另外,据县结核病防治机构的领导反映,政府对学校结核病健康教育仍未有专门的规划指示,也没有设立专项经费支持,下级单位在开展工作时缺乏政策与经费支持。由此可见,要做好中学生结核病防治工作,必须以“大卫生观”为思想指导,联合教育部门与卫生部门共同参与,加大政策支持与监督,积极培养与投入相应师资或采用同伴教育等其他替补方法,加强结核病健康教育宣传。

学生群体分布集中,组织性强,受教育水平相对平衡,可接受的知识层次基本一致,对于开展大规模的宣传教育相当有利[10,11]。另外,他们对健康的态度与各种卫生行为习惯也正处于逐渐形成的阶段,如果能在此时对其进行适当的健康教育,对学生一生的影响都是巨大的。学生对于同伴、家庭和社区有较大的辐射作用[12],一旦担当起宣传员的责任,健康教育的工作范围与效果就可以得到大幅度的提高,最终达到全民素质提高,共同控制结核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凌志强,曾建国,徐艳.结核病健康教育之我见.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05,16(6):87-88.

[2]王大春.一起高中学生肺结核病流行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5,26(1):74.

[3]李大罕,刘涛.一起农村中学肺结核病暴发流行的调查分析.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5,19(12):57.

[4]朱建平.别被结核病耽误了学业.健康博览,2006(3):6-7.

[5]苏锋,练曰南,叶青,等.广东信宜市中小学生肺结核病现况调查.中国热带医学,2006,6(4):605-606.

[6]陈立人,史春宜.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概论.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07:198-201.

[7]李思杰,肖潇,王宏,等.三峡库区中学生肺结核病知识、态度、行为调查.现代预防医学,2007,34(23):4403-4405.

[8]杜昌廷,王宏,唐琴.重庆市三峡库区村民结核防治知识知晓率调查分析.检验医学与临床,2007,4(8):714-715.

[9]贺旭英,夏冬臣.高中学生结核病普查报告.现代预防医学,2007,34(2):349,351.

[10]张河川.健康促进在学校结核病控制中的成本效果分析.中国健康教育,2000,16(9):516-520.

[11]刘辉,赵晓辉.中学生结核病健康教育探讨.中国校医,2005,19(3):277.

重庆三峡库区 篇10

收录日期:2013年9月4日

前言

三峡库区人口众多, 地理条件、地质构造复杂, 三峡工程建成后, 形成了长600多公里, 宽1~2公里, 面积1, 084km2的狭长河道型水库, 涉及湖北省和重庆市两个省 (直辖市) 的26个区、县 (市) 。三峡蓄水后, 形成的大幅度水位荷载易形成地震、地质灾害, 从而诱发库岸及周边出现失稳破坏, 危及库区村、镇建筑房屋安全。因此, 重视和开展农村民居抗震设防现状调查和防震减灾对策研究工作势在必行。

一、三峡库区地震地质灾害背景

(一) 区域地貌与断裂构造。

三峡重庆库区东西横贯两大自然地貌单元, 大致以重庆市云阳县为边界, 库区东段深嵌于奉节、巫山山脉中的三峡峡谷, 西段位于四川盆地东部低山丘陵区。三峡峡谷两岸的巫山-奉节山脉属于以侵蚀为主兼有溶蚀作用的中高山地貌景观。其东部山脉呈北南向, 长江深切上述山脉, 相对高差达800~1, 500m, 江面宽约为200~400m, 最狭窄处仅90m, 地形起伏较大。三峡库区重庆段主要断裂为基底断裂带, 如七曜山-金佛山基底断裂带、方斗山基底断裂带等。其最后活动时代多为早、中更新世, 只有部分断裂带的部分地表断层在晚更新世早期有过活动。

(二) 区域历史地震活动。

长江三峡库区位于华南地震区的长江中游地震带, 是中等强度的地震活动区, 存在多个6级地震的潜在震源和几处可能诱发水库地震的危险段。三峡库区的重庆市及其附近发育有华蓥山断裂、大茅田-建始断裂、巫山-金佛山断裂、恩施-印江断裂、黔江断裂和郁山断裂等。在这些断裂及其附近地区, 地震活动比较活跃, 曾发生1856年黔江61/4级, 1854年彭水53/4级地震, 1989年统景5.2、5.4级地震等, 对重庆地区城镇设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危害。

三峡库区重庆段岩溶发育, 库岸存在走滑或正断型的断层地段, 以及许多沿库岸分布的采矿点均存在因蓄水诱发地震的可能性。2003年6月三峡水库135米蓄水以来, 库区重庆段微震、小震明显增多, 频度与强度较蓄水前逐渐增强, 期间多次发生ML≥3.0级显著有感地震, 部分地区有感地震和小震群事件十分突出。根据中国地震区划图和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初步设计报告研究结果表明, 库区部分库段具有发生中等强度构造地震和水库诱发地震的可能性。

(三) 区域地质灾害。

三峡库区是我国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由于人为因素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崩塌、滑坡频发, 类型多、规模大、危害严重。三峡蓄水后, 长江中上游将增加水量达632平方公里, 库容量近400亿平方千米, 水深达百余米。三峡工程蓄水后巨大的水体荷载造成新的不稳定因素, 新的加载量必然造成库区渗流、承重与孔隙压力的剧升, 导致局部构造应力场的显著变化, 两岸岩体将进行新的动态平衡调整, 部分库岸稳定性将会变得更差, 除加剧老的滑坡、崩塌、泥石流危险区活动外, 还会产生新的滑坡、崩塌、泥石流危险, 进一步增加地质灾害的潜在危险性。近年来, 库区几乎每年都有较严重的地质灾害险情出现。据不完全统计, 三峡库区有崩塌、滑坡、地面沉陷、地裂缝、岩溶塌陷、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共计2万余处, 散布在库区两岸, 致使库岸处于不稳定状态, 随时可能出现灾情。

二、三峡重庆库区村镇民居抗震设防能力现状调查

近年来, 随着重庆市三峡库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城乡居民的住房条件, 特别是城市居民的住房条件有了明显改善, 但广大村镇仍有大量农村居民居住在旧房或者经改造后的房屋中, 这些村镇民居仍是防震减灾工作的薄弱环节。

(一) 村镇民居结构现状调查。

农村民居在日常施工建设中虽然采取了一定的抗震设防措施, 但是调查的各类结构的房屋发现, 在建造过程中主要是对房屋的地基采取了一定基础的夯实措施。其中, 具有较好抗震效果的砖混结构类型的农村民居, 采取打地圈梁措施的比例较高, 但有构造柱、顶圈梁、楼顶现浇等方式的比例都很低。说明群众已有了一定的抗震设防意识, 但抗震设防意识不强。

从乡、镇、村农村民居住宅的调查来看, 目前村镇民居主要分为土墙承重木顶架房、木构架承重房、砖 (石) 柱承重木顶架房、砖 (石) 墙木架承重房、砖混结构民居、框架结构民居等几种方式。村镇房屋的现状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地社会经济生活水平, 在个别经济发达地区的居民房屋建造情况相对好些, 有些偏僻山区的情况相对差些。

(二) 村镇民居建设情况调查。

随着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 村镇建筑建设的快速增长, 居民的房屋结构也由传统的土坯或土木结构逐渐改为砌体结构、框架结构。但由于缺乏有效的技术指导, 多数建筑在没有规范型设计、施工的情况下开始建设, 留下不少安全隐患。

目前, 三峡库区村镇建筑大多由当地村民出资, 在自有土地产权范围内建设, 建设房屋一般不纳入政府职能部门的基本建设管理范围中。因此, 一是房主为了满足自身需求, 依照施工方拟定的功能、开间尺寸、层高等进行建盖, 大多无正规设计标准;二是施工方大多属无资质的农民施工队, 建盖过程中仅凭经验建盖房屋;三是建筑费用使用不合理, 为追求住房的高大、明亮, 在外表装饰上投入过多, 结构上过分省钱;四是选址不合理, 地基挖掘处理方式非常简单, 深度不够, 大多数仅在地面下50公分左右填埋碎石或片石, 很少打地圈梁, 基本没有加钢筋;五是承重墙厚度达不到要求, 有的砖混结构承重墙仅是l2墙;六是建筑质量差, 忽视抗震设防标准, 达不到抗震设防要求。

(三) 村镇民居抗震设防能力综合分析。

从重庆库区乡镇民居的调查统计分析情况看, 乡镇民居现状大致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随着个别乡镇经济发展较快, 农民生活逐渐富裕, 房屋建筑情况也相对好些。如近年来建设的农居和村镇经济适用房, 结构以混合和混预结构为主, 采用了圈梁, 结构上具有一定的抗震能力, 约占调查总数的25%;第二种类型:主要是自主建设的楼房, 以砖混合预制结构为主。这些房屋外观较为美观, 但是未考虑抗震设防因素, 且部分房屋的选址不科学, 地基不稳定, 不完全符合抗震设防要求。尽管这类房屋具有一定的抗震性能, 但较为脆弱, 约占调查总数的55%;第三种类型:主要是在交通不便和偏僻的山区, 由于经济原因主要以土木结构或土坯房为主, 少部分为砖木结构, 房屋基本不具备抗震能力, 约占总数的20%。综上来看, 重庆库区农村民居抗震能力十分脆弱, 推广和加强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的工作十分必要。

三、三峡重庆库区民居抗震设防对策与建议

一般而言, 地方民房建设类型主要取决于当地群众的生活习惯、地貌、气候等自然条件, 同时很大程度上还受到经济条件、施工技术、常用建筑材料等限制条件, 因此我们应该因地制宜, 强化抗震减灾意识, 逐渐改变库区地农村民居抗震现状。

(一) 制定相关规定, 纳入设计规划。

房屋的抗震设计是新建工程抗震设防的一个重要环节, 也是关键一环。国内外多次地震灾害实例证明, 经过抗震设计的建设工程, 都能够有效地抵御地震的袭击。所以, 把好建设工程的抗震设计关是减轻地震灾害的重要措施之一。

目前, 位于重庆库区的多数乡镇尚处于规划编制收集资料的基础阶段, 规划的规范作用受到了限制。规划设计一般比较粗略, 或者在规划编制中常常缺少抗震防灾具体内容, 更谈不上考虑抗震防灾。再者, 规划设计滞后, 存在“先乱建, 后补规划”的现象。在村镇房屋建造设计的过程中, 建设主管部门和地震主管部门应切实做好农村民房的建造指导和管理工作, 对农村的抗震减灾工作提供技术支撑, 指导建造符合抗震设防要求和抗震设计规范的房屋, 并根据不同的新、改、扩建建筑的不同功能, 制定出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

(二) 科学选址, 加强工程抗震。

首先, 建筑工程的抗震设防包括选址、设计、施工以及对现有工程的抗震加固4个环节, 4个环节缺一不可。在工程抗震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到本地区容易发生地面沉降、塌陷、砂土液化等地震地质灾害的特征。选择有利地段, 尽量避开对建筑抗震不利的地段, 重视液化土层及喷砂冒水土层的不利影响, 选择抗震有利地段, 避开发震断层和易造成滑坡、塌陷、液化地段, 另外应当充分考虑房屋间距、避震疏散、道路设置、救灾等因素, 可以大大降低灾害损失。

(三) 加强农村建设市场管理力度。

地方政府部门应当加强村镇建材市场的管理力度, 做到不合格的材料不进市场, 特别应针对不合格的水泥和钢材, 同时指导农民如何挑选优质建筑材料, 把住建材质量关, 确保农村民房的质量;其次, 纠正农村建房的无序现象, 适当控制农村民房的建筑密度, 以避免倒塌的高层楼房砸坏矮房的现象, 阻碍人员疏散和灾害救援;第三, 加强施工建设人员的培训, 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 保障本地区建筑工程的质量和安全, 提高农村民房的抗震防震能力。

(四) 经济补贴加固老旧建筑。

通过各级政府对农村住房的投入, 加强抗震能力一般或者比较差的民房的管理, 对村镇存在的老、旧建筑进行抗震性能鉴定, 拆除危房。对未进行抗震设防或者达不到设防标准的建筑物进行基础加固或其他抗震措施, 避免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考虑到大多危房户的经济状况差, 可以由政府部门资助一定资金予以扶持进行重建。对确实非常危险的民房, 应列入更新改造计划之内, 逐步进行翻建、改造和加固, 提高其抗震能力。按照“农民自愿、适当补助”的原则, 政府拿出一部分补贴, 组织实施“地震安全民居工程”, 引导广大农民建造具有抗震能力的房屋, 并以点带面, 使农村住宅抗震设防程度能得到较大的提高。

(五) 强化农民群众的抗震设防意识。

加强防震减灾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工作, 采用科学、及时、灵活、有效的宣传方式, 通过宣传媒体, 将农村住宅建设防震抗震知识普及到乡 (镇) 、村庄和农户, 使广大农民把建设安全农居变为维护自身生命财产安全的自觉行动。

四、结语

长江三峡蓄水以来, 库区每年都会发生多起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和微小地震活动, 因此村镇民居的抗震减灾工作对减轻三峡库区的地震地质灾害尤为重要。三峡重庆库区民居抗震设防工作涉及面广, 受经济水平和社会重视程度的限制, 防震减灾工作进展仍不明显。随着我国城镇建设步伐的加快, 村镇民居建筑也越来越多。只有切实重视和加强三峡重庆库区农村自建民宅的抗震设防建设工作, 积极开展宣传, 把好建设选址关和规划关, 才能确保抗震设防工作落到实处, 最大限度地减轻三峡重庆库区地震地质灾害造成的影响,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

参考文献

[1]丁仁杰, 朱丽霞, 李克昌等.三峡重庆库区地震、地质灾害监测与防治技术研究[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

[2]罗书山.山地城镇防震规划初探[J].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1991.13.4.

三峡库区近10万人面临搬迁 篇11

贵州拟将150万农村贫困人口搬出大山

记者从贵州第十一次党代会上了解到,未来5年,贵州将大力实施生态移民工程,逐步把生活在不具备生存条件的深山区、石山区、高寒山区和地质灾害高发区35万户150万农村贫困人口搬出大山,切实搞好扶贫开发政策和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衔接,妥善解决丧失劳动能力和常年生活困难群众的温饱问题。

审计署:玉树地震灾后重建2.78亿元建设资金闲置

3月30日,审计署公布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2011年跟踪审计结果。审计结果显示,2.78亿元建设资金闲置未发挥效益。审计结果公告称,审计指出上述问题后,青海省人民政府已责成相关单位整改。

审计署:7519万援疆资金被挪用

重庆三峡库区 篇12

三峡库区因其特殊的地理区位以及国家过去长期就是否修建三峡水库争论不休,而导致在库区的固定资产投入不足,整个区域缺乏大的支柱产业,工业基础薄弱、发展水平低,产业空心化现象十分严重,这已引起了政府和学者的广泛关注[2,3,4]。本文以地处库区腹地的最大城市———重庆万州为例,从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产业的结构、产业的创新能力等方面,分析万州产业空心化的现状及问题,探讨其成因,并从产业结构优化、新型特色产业培植、政策扶持等方面,提出解决产业空心化问题的途径和对策。

1 万州区产业空心化的现状

1.1 经济总体水平地下

万州区属于国家级连片贫困地区,生产力水平较低,经济总量小。万州作为重庆直辖市的第二大城市,2004年全州区国内生产总值109.92亿元,仅占整个重庆市国内生产总值的4.10%;人均收入仅为重庆市人均收入的85%[2],与宜昌、黄石、岳阳、九江等几个规模相当的沿江城市相比,国内生产总值仅为湖北宜昌的18.67%、黄石的34.68%,湖南岳阳的18.61%,江西九江的30.81%。

1.2 产业结构不合理

首先是一、二、三产业结构不合理,存在着一产业不强,二产业不优,三产业不大的问题。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缓慢,农民缺乏稳定的收入来源;工业经济落后,尤其是国有企业机制落后,活力不足;第三产业因受第一、二产业的制约,发展水平低。其次是产业的内部结构不合理,缺乏活力。在第一产业结构中,以种植业为主,而种植业又以粮食生产为主;林果业以柑橘为主;畜牧业以生猪养殖为主;产品的种类单一,商品率低。第二产业中,建筑业所占比例高达21.36%,远高于重庆市9.5%的平均水平、全国6.99%的平均水平[2]。

1.3 缺乏支柱产业支撑

由于受三峡水库的影响,万州区受淹工矿企业达370户,而规划关闭227家,仅剩下143家[4],新的产业尚未形成且原有产业也未能升级调整。烟酒产业是万州的最大产业,但2004年重庆市(万州)太白酒厂的产值也只有3.28亿元[5],仅占整个万州国内生产总值的3%。同时由于受区位和交通的影响,万州属于内向型消费城镇,城乡经济关联度低,城镇处于孤岛状态,无支柱产业支撑。

1.4 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差,经济效益低下

万州的自主创新和科研成果少,缺乏有核心的自主知识产权的拳头产品,引进和转化先进技术成果、提升现有技术装备的力度不够,基本是发展初期的技术水平,信息化、网络化,高新技术产业化在万州还欠缺。同时思想不够解放,观念更新较差,机制创新能力弱,导致该地区的整体经济效益较差。

1.5 剩余劳动力多,就业压力大

统计资料显示:2004年末区内全部就业人员数为73.35万人,城镇就业人员25.35万人,登记失业人员7970人[2],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41%[3]。再加上在庞大的移民队伍中部分城镇移民和占地移民处于失业和半失业的状态(约占劳动力数量15%以上),使得就业人数增多,就业压力大,维护社会经济稳定的任务艰巨。

2 万州区产业空心化的成因

2.1 三峡工程建设上马的争论

由于三峡工程是否建设争论不休,导致该地区的发展思路不清,定位不清,缺乏具体的区域发展规划,因而国家和四川省政府很少在该地区安排、布局重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重点产业发展项目,导致该地区缺乏支柱产业。从解放到三峡工程正式动工之前的几十年内,国家对库区基础设施建设基本上没有安排大中型项目,严格限制了资金的投入。1950-1992年的40多年的时间里,国家对万州的直接投资只有6亿多元[6],导致万州的交通、能源、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严重滞后。现在万州的水陆空交通网络基本形成,但万州农村的公路路况极差,出境条件也有待提高,尤其是万州至宜昌路段,以前没有铁路、高速公路(现已规划动工),二级公路也很少,运输主要靠长江水运,交通运输落后,区位优势不明显,招商引资的效果不好,制约着本区的经济发展。

2.2 政策约束

万州区作为移民大区,要在时间短、压力大、情况复杂的条件下解决移民搬迁、新城基础设施建设、住房建设等繁杂问题难度大。虽然政府按照“开发性”的移民方针,实施的“先期补偿,后期扶持”的政策,但开发扶持力度有限,且政策优惠面和幅度都远不如特区那样刚开发时享受的优惠政策。另外,政府的地方保护政策以及程序多、手续繁、效率低、办事难的工作作风也影响了外来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发展。

2.3 市场约束

万州地处三峡水库腹地,与武汉、重庆等大中型城市较远,又受周边地形地貌阻隔,经济区位和交通条件相对较差,市场狭小,商品率不高。商品销售和资源摄取的主要市场距离万州较远,使得万州的商品加工业受到很大的约束,很多商品主要依靠区内消费,而区内的市场容量又相当有限。

2.4 人才约束

受经济条件和交通区位相对较差的制约,万州高素质人才流失严重,根据初步统计:在1990-2005年之间,具有研究生学历或工程师以上职称的人才进出的比例约为1:3。在特色农业产业化开发、投资创新、中高级企业经营管理、信息及旅游开发和高新实用技术等领域的高层次人才严重匮乏。

2.5 人地矛盾的约束

随着三峡工程建设的完成,万州将有2680hm 2耕地被淹没[7],同时万州有一大批“就地后靠”的移民,人多地少,使得大部分“就地后靠”的移民人均耕地只有0.02 hm 2,远低于国家规定的0.053 hm 2的警戒线[8],且很大一部分耕地属于坡耕地。在国家退耕还林政策性补贴结束之后,这些退耕地区目前尚未找到替代产业。

2.6 三峡工程生态安全运行的约束

万州原有工业基础薄弱,而且大多数属于污染较重的原材料、建材等企业,如:造纸厂,水泥厂等。而三峡水库作为我国南水北调的中线取水方案的远景取水点,为了保护库区水体及生态安全,这类企业的发展受到严格的限制而被迫搬迁(增大了成本)、或关闭破产等。

3 破解万州产业空心化的对策

3.1 科学规划,明确发展定位与方向

依据万州区的自然环境和资源、社会经济基础、区位优势、发展机遇等,以及存在的问题,以市场为导向,科学规划,明确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筛选确定本区的支柱产业,打造特色经济中心,以发展资源加工转化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科技密集型产业和生态环保型的产业为支撑,与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移民安置、生态环境建设相结合。

3.2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

区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国家政策的引导和驱动。三峡工程建设以来,万州人民“舍小家,为国家”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因此,国家在政策上对万州应予以倾斜。一是财政政策:加大对万州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二是税收政策:免除万州新办企业在企业兴建后3-5年的企业所得税,增强企业自身发展后劲;三是产业政策: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和利用当前对口支援的有利条件,鼓励外来优势企业落户万州;在同等条件下对万州的龙头企业优先安排上市;设立三峡库区产业发展基金,为产业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四是投入政策:积极调整投资结构,加大对基础设施、农民技能培训以及教育、文化、卫生等领域的投入力度;五是金融政策:集中使用国家提供的中长期投资和贫困地区开发资金、发行股票、债券,吸引国有商业银行、股份银行、外资银行在万州设立分行;开放民间投资途径,广泛吸引海内外商家,社会公众、民间资本共同开发万州;六是移民政策:万州是移民大区,而移民的生计问题又关系到全区的稳定,因此作好后期扶持规划落实发展移民的优惠政策是全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提。

3.3 改善优化发展环境,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

重点是消除交通颈瓶和和优化政务环境。在消除交通颈瓶方面:要加快出境通道建设尤其是要加快建设宜万铁路和宜万高速公路,实现万州同东、中部的顺畅交流;加强乡村道路的建设,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在营造良好的政务环境方面,主要是减少行政收费项目,简化审批程序,完善激励机制。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不断优化市场环境。以良好的环境对外开放,实现万州同东部发达地区的合作与交流,引进外来企业,尤其是沿海发达地区的优势企业,从而促进万州经济的发展。

3.4 实施“人才强区”战略

万州地处库区腹地,各方面条件相对较差,高素质人才外流严重。必须把乡土人才培训、高素质经营管理、专业技术人才特别产业开发方面的实用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放在重要位置。大力营造“筑巢引凤”的环境,在5年左右时间内引进、培养一批行政管理、企业中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和技术型人才,尤其是年轻型人才。同时政府可安排专项财政支持技术干部和管理干部到先进地区去学习培训,加强万州同发达地区尤其是沿海地区的技术交流。

3.5 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特色经济

立足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打造品牌,形成一批特色产业基地。

(1)特色工业。一是盐气化工基地:利用万州丰富的天然气和岩盐资源(其中天然气2400亿m 3,岩盐2800亿t[3])以及良好的化工基础,发展精深加工,拓展产品链,建设盐气化工业基地。二是绿色食品加工基地:利用柑橘等果品、蔬菜、茶叶、畜禽等农副产品量大质优的特点开发绿色食品、功能食品、休闲食品,如支持北京汇源集团在万州实施50万t柑橘果汁加工等[3]。三是生物医药加工基地:充分利用三峡库区丰富的生物药材资源及重庆医药技术开发实力,建成生物医药加工基地,如依托三牧集团建成全国最大的中兽药加工基地。四是蚕桑产业化基地:利用万州丰富的苎麻,蚕桑资源,建立万州蚕桑产业化基地,大力发展麻纺,丝绸及服装加工业,形成纺织、染整、服装一条龙产业链。五是浆纸产业基地:在符合生态和环保的要求下,结合国家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建设造纸原材料基地,发展优质的印刷纸、牛皮卡纸、牛皮箱板纸等纸制品。

(2)高效生态农业。一是自给型粮食种植业:按照资源节约型思路,通过“培土培肥”等工程提高粮食单产,通过间作套种,错季节种植,立体种植等措施来提高基本农田的复种指数,发展以节地为主要内容的自给型粮食种植业。二是生态经济林:根据万州的气候、地貌、土壤特征和政府的产业布局要求[9,10]:在环库区周边山地和丘陵的顶部、坡度在25°以上的陡峻山坡以及长江支流的河源一带,以营造水源涵养林、防护林、用材林、薪炭林为主,主要以松(主要是马尾松,华山松等为主)、杉类、栎类等,在兼顾经济效益时侧重生态效益;在土层较厚坡度在25°以下的退耕地上经营经果林,如橙、桔、竹(主要以慈竹,楠竹为主)、猕猴桃、贡桃等。大力发展中草药等,建立6666.67hm 2优质中药材基地[3]。三是发展蔬果业:万州的锦橙,柑橘,猕猴桃,贡桃以及大头菜等的产量大,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在发展生态农业时应因势利导,改良现有水果的品种,发展优质品种,建设2万hm 2优质柑橘基地和3333.33 hm 2南参贡桃基地[3]。对蔬菜则应按标准化、无害化的要求种植,扩大生产规模,建立6666.67hm 2优质榨菜基地。四是效益畜牧业:区内天然牧草丰富,种类较多,有一批优良牧草和人工种植的优良高产牧草。发展以牛、羊、兔为主的草食型牲畜业的条件优越,建立50万只草食牲畜基地,以优质山羊和肉羊为主。这样不仅可以减轻耕地压力,缓解人粮矛盾,还可以改善万州传统的农业结构,增加农民的收入。五是优质水产业:在保证三峡水库水体质量安全的前提条件下,大库养殖名、特、优、新水产品,培养优质鱼类,提高水产品的质量和档次。

(3)生态观光旅游业。万州的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有驰名中外的三峡风光,亚洲第一瀑布———青龙瀑布,国家级森林公园等资源。同时万州的三峡石,书画,竹编,黄杨木梳等许多具有浓厚的地方文化特色的艺术品,具有很高的开发价值。以万州区的特色果品(柑橘、南参贡桃)基地、特色蔬菜基地、生态渔村等生态农业为依托,借助库区宽阔的水域和优美的自然风光,发展万州的生态旅游。

3.6 建立并落实长效的生态补偿机制

库区腹地这一特殊的区位、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和经济发展的相对滞后性,决定了万州是一个特殊的生态补偿区,除要充分合理利用国家给予三峡库区后期的扶持资金外,还应制定相应的条规:每年从三峡水库的发电收入中抽出一定比例的资金设立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建设基金,专门用于加强该地区的生态环境的建设,以维护库区的生态安全和良性发展。

摘要:三峡库区是指受三峡工程淹没影响的地区,它主要涉及到鄂西的4个市(县)和重庆市的22个区(县、市)。针对三峡库区尤其是其腹地产业空心化日益严重的问题,本文以重庆万州区为例,从经济总体水平、产业结构、支柱产业、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经济效益低下、剩余劳动力和就业压力,分析了万州区产业空心化的现状;从三峡工程长时期论证、移民政策、资金投入、市场环境、人才素质、人地矛盾、生态安全方面,剖析了产业空心化的成因;提出了科学规划,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优化发展环境,实施“人才强区”战略,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特色经济,建立长效的生态补偿机制的对策。

关键词:三峡重庆库区,产业空心化,万州

参考文献

[1]张爽.日本产业空心化对中国的启示[J].世界经济情况,2004(6):4-7.

[2]重庆市统计局.2005年重庆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年鉴出版社,2005:473-475.

[3]重庆市万州区统计局.2004年万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http://www.cqwzzs.gov.cn,2005.01.

[4]詹培民.三峡库区产业空心化的内生机理[J].重庆社会科学,2005(9):125-128.

[5]万州重点企业网.http://www.wz.xinhua023.com.

[6]万州:突破深重的“围墙”破解空心难题.http://www xinhua 023.com.2004,4.15.

[7]中共重庆市委研究室.重庆市情[M].重庆:重庆出版社出版,2000:293.

[8]重庆市农业局.三峡库区鱼经济浮出水面.重庆晨报.http://www.chinafisheries.com.2004.1.9.

[9]张风太,苏维词.重庆三峡库区岩溶山区乡村生态农业发展模式与对策[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7,28(2):214-218.

上一篇:支持地方经济下一篇:英语绘本教学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