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工程建设

2024-07-26

三峡工程建设(共10篇)

三峡工程建设 篇1

三峡工程及三峡总公司舆情监测分析报告(2006-2007)成果名称三峡工程及三峡总公司舆情监测分析报告(2006-2007)

成果类型研究报告

出版时间2006年1月至2007年12月

出版单位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正部级)

成果内容简介

“三峡工程及三峡总公司舆情监测分析”报告项目,监测持续时间跨度为2006年至2009年,本次申报的研究成果为2006和2007年的监测分析报告。

1.篇章结构、基本观点

2006和2007年的监测监测分析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总论

本部分主要是对三峡工程及三峡总公司舆情态势的总结和概括,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舆情监测的背景与价值,二是监测统计与分析方法,三是舆情综合情况。第二部分:数据统计篇

本部分主要是2006年(4871篇)和2007年(3250篇)全年报道进行整体和分类统计,主要包括报道总量的监测统计、境内媒体与境外媒体的报道量统计、电子媒体与纸质媒体的报道量统计以及每月、每季度的监测统计等。

第三部分:内容分析篇

主要包括中外媒体对三峡工程及三峡总公司报道的报道内容分析、媒体结构类型分析、正面与负面报道、报道体裁和正负面关键词分析。

第四部分:典型事件篇

本部分选取峡工程建设过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或者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事件如2006年的“重庆干旱”、“随州地震”以及2007年“洞庭湖鼠灾”、“三峡款项违规使用事件”等,分析典型事件中传媒视野与语境下三峡工程及三峡总公司的角色及其如何进行危机与风险的应对和处理等。

第五部分:决策建议篇

本部分主要在对中外媒体报道监测统计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典型事件,总结三峡工程及三

峡总公司的舆情态势,分析中外媒体、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报道的差异、原因,从与中外媒体的日常互动,突发性危机事件的应对以及建立中长期的舆情反馈、应对机制等层面,提出具有可操作性、前瞻性的策略建议。

第六部分:附录

本部分主要包括课题组监测视野内的中外媒体、课题组成员及其分工等。

2.主要创新和学术价值

本研究的创新与学术价值主要体现在:

①主要创新与学术价值:

第一,首次提出了对巨型企业作为社会舆论场焦点进行舆情监测的创新模式。这一模式,由舆论客体与舆论主体的双向互动及其内在机制构成,具有较强的学术解释力和学术涵盖力、学术预测力。从学术解释力的角度来看,它能够解释在媒介融合背景下,以巨型企业为客体的社会舆论生成机制从自上而下向自下而上转化的总体趋势;从学术涵盖力的角度来看,它能够涵盖传统媒介、基于互联网形成的新媒介所生发、整合、提升与转化的社会组织舆论场域的各个主要的相关要素;从学术预测力的角度看,它能够有效预测社会组织在当下的金融危机蔓延、扩散与社会突发性群体事件高发叠加时期可能出现的重大公关危机事件的发生。

第二,提炼了从舆论客体的责任者向舆论主体转化的动态传导机制。本课题运用新闻传播、危机传播、风险传播以及其它相关的国学科学术资源,在长期追踪、深度洞察中国三峡工程及三峡总公司舆情动态变化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引导社会组织从舆论客体的责任者向舆论主体转化的动态传导机制。这一机制的基本构成表现在:广泛分析国际、国内关涉三峡工程和三峡总公司新闻报道文本,考察报道关键词及其频次,进而为三峡总公司实施有效新闻传播提供对策与建议,使之适时发布相关事实信息,采取有效传播对策,从舆论客体问题的责任者转化为舆论引导主体。

在此基础上,本课题解决了长期困扰舆论学与公共传播研究所涉及的媒介融合背景下巨型企业形象构建与调适的理论难题,极大地拓展了相关学科的理论研究视野,从而体现出独特的学术价值。

②应用价值

(1)本课题成果为中国长江三峡工程总公司掌握国内外舆情态势的掌握,重大新闻事件(包括突发危机事件)的发布、策略应对,塑造和维护品牌以及建立中长期舆情反馈应对

机制等提供重要决策和参考。

(2)本课题成果对于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中国铁路建设工程总公司、中国宝山钢铁公司、中国武汉钢铁公司、中国国际航空公司、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等巨型企业的舆情监测和形象塑造具有更大范围内推广和应用价值。

3、研究方法

本课题使用以定量研究为主体,定量研究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科学、全面、有效地展开研究,实现研究目标,取得成果。

(1)定量研究:本研究采用数理统计的定量研究方式,对2006全球范围内涉及三峡工程的4871篇新闻报道文本和2007的3250篇报道文本,进行整体和分类统计,通过新闻报道总量的监测统计、境内媒体与境外媒体的报道量统计、电子媒体与纸质媒体的报道量统计以及每月、每季度的监测统计等多层面定量研究,提出结论、涉及对策。

(2)定性研究:本课题还结合使用结构分析法、个案分析、对比分析法、话语分析等相关研究方法。结构分析法,主要用于揭示报道文本的内在框架结构,洞察相关媒介的立场、价值观念;个案分析法,主要用于分析一些具有代表意义的典型事件、报道文本及其媒介,以便发现他们发布相关报道的背景、因素与指向;对比分析法,主要用于三峡工程的相关重大新闻发布时,或者国内外重大公共危机事件发生时,国内外媒介报道话语与文本、媒介议题设置、解释性结构的异同,以便适时、适媒调整自己的传播重点;话语分析法,主要使用关键词分析技术,逐月提炼、分析报道文本的关键词,根据关键词语的变化趋势,提出相关的传播策略。

4.学术影响或社会效益等

三峡工程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也是中国最大的工程,举世瞩目,具有投资大、规模大、修建周期长、影响大等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是我国综合国力、国家形象和价值观的一种符号象征。三峡工程的修建是极具新闻价值的新闻事件,从三峡工程的立项到各项工程的修建过程直至工程最后的完工,可以说都是中外各大媒体报道的一个重点和焦点。

现代社会,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是媒介化的社会,一方面,大众媒介飞速发展,无论是社会组织还是公众,从信息交流到文化沟通,都对大众媒介产生了高度依赖;另一方面,大众媒介的影响力与日俱增,日益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在现代社会中日益具有多元化的功能,成为建构和引导公众认知的桥梁和平台。因此,在全球化背景下,为了对三峡工程及

三峡总公司的国内外舆情环境进行全面、及时、科学的监测和分析,并提供决策指导,2006年,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首次与国内专业学术研究机构—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合作,对三峡工程及三峡总公司国内外舆情进行监测分析,项目监测分析时间跨度从2006年至2009年,监测国内外代表性媒体近200家,至今已完成33期监测分析报告(2006年4期,2007年13期,2008年13期,2009年3期),总字数180余万,监测收集中外媒体相关报道1万2千多篇,目前均以由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验收(优秀)、采纳,获得高度评价,一些策略建议被采用,应用于对国内外媒体的互动以及重大突发危机事件的决策中,获得了积极显著的社会效果。

从宏观层面,在全球化背景下,对三峡工程及三峡总公司国内外的舆情环境进行监测分析,掌握国内外的舆论环境,从而塑造三峡工程良好的媒介形象、口碑,进而塑造和传播积极、健康的国家形象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和社会影响与效益。具体而言,表现为四重价值与效应:(1)政治资本价值与效应,三峡工程是我国国家形象的一个象征,塑造和传播良好的三峡工程形象促进了我国国家形象的国际化、全球化传播;(2)经济资本价值与效应,健康、积极的舆情环境为三峡工程的修建以及各种功能的发挥营造了一个良好、和谐的舆论氛围,同时良好的三峡工程媒介形象也促进了旅游等相关产业的发展;(3)文化资本价值与效应,在一定程度上,三峡工程也是中国文化的体现,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全球化的传播;(4)社会资本价值与效应,积极、健康的三峡工程舆情,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公众的认知、社会资源的优化和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发展。

另一方面,研究成果为中国三峡总公司验收采纳,为三峡工程的国内外宣传和传播提供决策指导,获得了显著的社会效果:(1)通过对三峡工程及三峡总公司的舆论监测,为三峡总公司掌握和了解三峡工程的国内外舆论现状以及进行重大国内外宣传报道提供决策依据和实施基础;(2)针对三峡工程的国内外舆情现状,提出的一系列策略和建议,为三峡总公司采纳实施后,产生了显著的社会效果和国际影响,表现在:一是建立了定期的新闻信息发布机制,促进了三峡总公司与各主要媒体和公众关系,维持了良好的沟通渠道,保持了三峡总公司与新闻媒体以及公众间日常间的积极互动,了解舆情民意;二是对三峡总公司自办媒体(三峡总公司网站、中国三峡杂志和中国三峡工程报等)进行监测和策略指导,促使三峡总公司掌握对外传播的主导话语权;三是通过监测和策略建议,三峡总公司面对负面报道时(如2007年关于三峡违规挪用款的报道)应对和处理技巧日趋成熟和多元化,很好地主动、积极地引导了媒体舆论,扭转了舆论导向,塑造了良好的媒介形象;四是针对突发危

机事件如重庆干旱与暴雨、随州地震等自然现象的发生所带来的突发事件发生后,容易造成小道消息流行,尤其是和三峡工程修建想联系,针对此类突发性危机事件提供的科学、具有可操作性的策略建议,很好地帮助三峡总公司化解危机,树立了良好的国内外形象;五是针对境外媒体对三峡工程报道负面和反思性报道相对较多的现状,针对性提出与西方媒体日常互动、沟通的方式与机制,获得显著的传播效果;六是建立和健全了三峡总公司舆情监测反馈中长期机制,使三峡工程及三峡总公司的舆情监测分析成为一种制度性的运作模式,保持了三峡总公司与国内外媒体以及公众的即使互动,科学有效地塑造和传播三峡工程及中国的国家形象。等等。

成果社会反映

三峡工程及三峡总公司舆情监测分析报告(2006-2007)被三峡总公司采纳后,获得了三峡总公司及相关机构的高度评价,“是一项优秀的科研成果”,成为该公司应对公共危机事件和舆论环境变化的决策依据。同时,研究报告也获得了国内兄弟院校的高度评价,被认为是“高校产学研结合的典范之举”,“是我国新闻传播学科积极为社会服务的代表性成果”,“对兄弟院校的科研和教学具有很大的示范和启迪作用。”

成果引用或被采纳情况

“三峡工程及三峡总公司舆情监测分析”项目监测时间跨度从2006年至2009年,至今已完成33期监测分析报告(2006年4期,2007年13期,2008年13期,2009年3期),总字数180余万,监测收集中外媒体报道1万多篇,目前均已由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验收(优秀)并采纳,获得高度评价;本成果提出的策略与建议已被应用于该总公司与国内外媒体的互动以及重大突发危机事件应对的决策中,获得了积极显著的社会效果。(《<三峡工程及三峡总公司舆论环境监测>项目应用情况介绍》)

本次申报的研究成果为2006和2007年的分析报告即“三峡工程及三峡总公司舆情监测分析报告(2006-2007)”。

三峡工程建设 篇2

1三峡工程的骄傲/晓农

理论研究

4秸秆纤维素生物转化预处理方法研究进展/李海涛姚开贾冬英等

7农业机械化与劳动力转移/刘静明

9 1STJ—1型土壤捡石机样机试验研究/陈中玉马方

11忻州市玉米机械化收获的现状及发展对策/张花荣刘燕

13优质黑小麦高产栽培技术研究/郭媛

14试论我国农业网站的发展现状与战略/杨晓明

17黑河市张地营子乡土壤肥力分析/陈利强陈丽华赵利卓等

20埋弧焊中的氢对焊缝质量的影响/克西格达拉

22培养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然选择/韩晓燕

试验研究

24蓖麻高产栽培技术/杨丽针姜洪华

26浅析紫花苜蓿的栽培技术/郭丽玲

27 720 g/L异丙甲草胺乳油防治夏大豆田一年生杂草的田间药效试验/史文生翟献忠

29浅析高油玉米高产栽培技术/乔红兵黄国俊

30晋豆28优质高产栽培技术/赵翠珍

32玉米套种马铃薯高效种植技术探析/任海娥

33浅谈猪细小病毒病的防治/高志强

35桃树的栽培及管理技术浅析/高美琴郭翠珍

36浅谈核桃树种植技术/郭翠珍高美琴

专题论坛

38日光温室冬茬黄瓜生理病害的判别与防治/董安平张宏伟

40太原市蔬菜种子发展方向初探/杨锐琴

42以产业为重点推动小杂粮板块经济发展/王建才

44水稻增施硼、锌和磷酸二氢钾肥应用效果分析/周宏芳

46婺城区蔬菜生产机械化现状、问题与措施/刘土金林炳朝

48“十二五”期间搞好农机监理工作的对策/高文兴

50晚茬小麦优质高产栽培技术/李霞

51沁源县黄花菜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孙红丽

53洪洞县网目拟地甲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王小泰阴东娟

54临猗县苹果树施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李淑娟

56水利工程施工质量的控制/宋秋旺

58河津市小杂粮生产现状及发展措施/贺振东

60园林绿化施工及养护/林江艳

三峡工程建设 篇3

改行当上了摄影记者

杜华举的老家在山东农村。高考那年填志愿,他不知道该报什么学校。听老师说本地大学条件不好,他就想上大连财经学院,一是觉得财经专业好,二是离家比较近;至于一类院校,就报了北大、清华等几个顶尖的大学,想着反正也不可能考上。结果考试成绩揭榜,杜华举文科成绩排在山东前50名,被武汉大学中文系录取了。

1984年大学毕业时,工作还是由国家计划分配。新华社湖北分社到武大考察招人,学校通知杜华举到学生科谈话。杜华举记得其中有一个问题是,你在大学主要收获是什么?他的回答是,思想活跃了,会思考问题了;问到毕业分配意向,他表示不愿留在武汉,想回山东老家工作。学校辅导员说,新华社调动频繁,不会让你长期呆在一个地方的。就这样,信了辅导员的话,杜华举进了新华社湖北分社。

初进分社,因为大学期间在校报发表过一些文章,被认为写得不错,杜华举被分配当了文字记者。而杜华举喜欢摄影,他认为照片更真实,为此他自己买了一台相机。当时分社的一个文字记者罗辉(现任河南分社社长)也是摄影爱好者,俩人一拍即合,罗辉买了一台放大机。两个人在分社单身宿舍的卫生间建了暗房,开始了他们的摄影实践。杜华举说,他的第一张照片拍摄的是一个农村新华书店的送书员,为拍这个人,他从县城跟着送书员走了一天。

分社一位老摄影记者听说了这件事,支持他改行,并向他透露说,摄影组需要年轻人,你去找领导谈。1987年,杜华举从文字记者改当摄影记者。

因为工作关系,我与杜华举算很熟悉了。杜华举爱说爱笑,摄影记者扎堆时,他总是不停地说,尤其在推杯换盏时,和谁叫起真儿来便不依不饶。近20年在基层、工地采访中,照片拍了无数,酒量也练出来了。

2011年夏天,我为了寻找一位当年在中原突围中逝去亲人的踪迹,到了湖北兴山县。然后辗转到了秭归。在三峡大坝处,和杜华举有了一次长谈,才了解了他与三峡的故事。

第一次接触三峡

1990年秋天,新华社湖北分社摄影记者杜华举,从总社摄影部接到一个报道任务——去秭归县的三斗坪中堡岛柑橘经济带,采访相关的经济新闻。杜华举听当地宣传部门的同志说,三峡工程建设正在重新论证,三斗坪是以后三峡大坝的选址,中堡岛正坐落在坝址中心线上。杜华举知道,修建三峡大坝已经争论多年,对当地来说,争论的结果就是多年不搞基本建设,不搞开发。其实,当地的干部和群众都盼望通过开发,促进经济、生活各方面的发展。

那一次报道柑橘经济带,杜华举脑子里虽没有“三峡工程”的概念,但他拍摄了三斗坪镇中堡岛的全景。因当时彩色胶卷紧缺,只拍了黑白胶卷。这是他最初拍摄与三峡有关的照片。

老记者带着拍三峡

1992年三峡工程通过论证后,新华社摄影部对三峡工程的报道被列入日程。湖北分社摄影组长于澄建带着杜华举一起去三峡采访,杜华举是当时摄影组最年轻的记者。一同去三峡工地的,还有总社摄影部老记者薛铁军。当时,三峡工程处在施工前期,坝区已经成立移民局,坝区征地和施工准备工作已经展开。杜华举在两位老记者的带领和指导下,开始拍摄。

有一次,工地要进行一次大面积施工爆破,爆破时间定在早上五点。因为拍摄的最佳位置在面对爆破地点的江对岸,记者要在前一天晚上过江,而对岸没有住处,只能在临时搭建的工棚里凑合一夜,如果遇到早上大雾,也许就拍不到好照片,于是几个同时去采访的媒体记者都放弃了去拍摄。薛铁军什么话也不说,一个人高高兴兴地过江去了。薛铁军当时已是50多岁了,还有点耳聋,经常带着助听器采访。

第二天一早,果然江面大雾,能见度很差,但是薛铁军还是拍了照片回来。杜华举说,这件事对他触动非常大,什么叫机会,面对机会又要什么态度,什么叫敬业,老记者薛铁军都用自己的言行告诉了他。这件事让他特别佩服薛铁军。

让杜华举感受最深的是,新华社是所大学校,一线的记者很注重团队合作,尤其一些业务能力强,水平高的记者,很大度,从不摆架子,还尽量把机会让给年轻记者。

1993年下半年,三峡工程正式开工。开工典礼报道,工程指挥部给了新华社三个证儿,其中只有一个可变换拍摄位置的名额,而薛铁军、于澄建,还有总社中央新闻组的樊如均等几个老记者,把这个难得的可移动位置的拍摄证件给了杜华举。杜华举说,我第一次拍摄国家领导人,还是在世界瞩目的大工程开幕仪式上,老记者就把这么重要的位置留给我!当时的国务院总理李鹏为工程开工揭幕,还有其他领导人出席,于澄建、樊如均耐心教我怎样拍主席台上的领导人,我虽然有压力,但有大家的支持和帮助,底气很足。

杜华举拍摄的三峡工程开幕式照片,媒体采用很好。其中一张用鱼眼镜头拍摄的全景照片被《中国记者》杂志刊登在封面上,那是他的照片第一次上杂志封面。

第一次用数码相机拍三峡

由于杜华举对三峡工地已经非常熟悉,大江截流期间,他除了负责安排新华社摄影报道组的吃、住、行,还要想题目、搞策划,甚至承担文字记者的采访工作。为此,当时的新华社摄影部副主任于继华封杜华举为“参谋长”。

1997年,为了顺利完成11月份大江截流的报道,总社摄影部从年初就开始筹划。为了抢时效,报道组领了一台尼康数码相机,并安装了XH—200图片传输系统。

10月6日导流明渠通航那天杜华举很兴奋,也终身难忘,他第一次在湖北通过XH—200发出第一组数码照片。上午摄影部编辑打电话说,照片很好。下午又打电话说,你现在出名了,某领导办公室打来电话,图片说明中将导流明渠宽度350米写成35米了。杜华举当时操作电脑不熟练,数字少了一个零!幸亏有位审稿人说,关于导流明渠的稿发了三次,编辑应该记住或核实相关数据,这个差错不能全怪记者,编辑也有责任。

第一次航拍三峡

搞摄影的人有一个通病,就是希望自己的装备和采访条件比别人好。当看到央视的飞机在头顶上盘旋,杜华举便自嘲是“小米加步枪”。

自嘲归自嘲,杜华举总认为新华社没有三峡工程的航拍照,是一大缺憾。1997年,他先后向分社、总社摄影部有关领导提出了租用飞机航拍三峡工程的设想。时任摄影部经理李根兴一口答应经费由部里出。1997年10月,新华社大江截流报道领导小组组长、副总编辑闵凡路到宜昌听汇报。杜华举趁机将一直在做的航拍梦向他托出:除非调用军队的直升飞机,否则照片难以拍好,而调用军用飞机非总编室出面不可。老闵一口答应。在总参两位副总参谋长的大力支持下。1997年11月6日,总参谋部陆航局某部的米-17型直升飞机终于盘旋在三峡工地上空。

按照杜华举提议,在米-17型直升机肚子下用红纸贴上新华社字样。航拍当天,在工地上的工人看到新华社的飞机临空,情绪激动,欢呼雀跃。

三峡工程的利弊 篇4

随着长江中下游遭遇几十年不遇的旱情,不论是普通百姓还是专家学者对三峡工程的讨论也激烈起来,很多人认为三峡工程阻断了暖湿气流下泄通道、蓄水导致下游湖泊水面缩小、破坏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三峡水库在防洪功效上也并非有鬼斧神工。到底长江三峡工程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呢? 关键词:

防洪,气候,能源,生态,利与弊 正文:

三峡防洪,利远大于弊

三峡工程正常蓄水位175米时,有防洪库容221.5亿立方米,防洪效益及其连带的环境效益十分显著。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主要防洪作用有:

如遇“千年一遇”或类似1870年特大洪水,枝城洪峰流量达11万立方米/秒时,经三峡水库调蓄后,枝城流量可不超过71700-77000立方米/秒,配合运用荆江分洪工程和其它分蓄洪区,可控制沙市水位不超过45米,可使荆江南北两岸、洞庭湖区和江汉平原避免发生毁灭性灾害。

可使荆江河段防洪标准从“十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即遇到不大于“百年一遇”洪水时,经三峡水库调蓄后,可控制枝城流量不超过56700立方米/秒,沙市水位不超过44.5米,可不启用荆江分洪区和其它分蓄洪区。提高了对城陵矶以上洪水的控制能力,配合丹江口水库和武汉附近分蓄洪区的运用,可避免武汉市汛期水位失去控制,不但提高了武汉市防洪调度的灵活性,还对武汉市防洪起到保障作用。

减轻了洪水对洞庭湖区的威胁。三峡工程能有效控制上游来水,减少汛期分流入洞庭湖的洪水和泥沙,不但可有效减轻洪水对洞庭湖区的威胁,还可延缓洞庭湖泥沙淤积速度,延长洞庭湖寿命;可对澧水洪水进行错峰调节,减轻其下游的洪水灾害;并为洞庭湖的治理创造了条件。

增加了长江中下游防洪调度的可靠性和灵活性,便于更好地应付各种情况。例如:若遇特大洪水需要运用分蓄洪区时,因有三峡水库拦蓄洪水,即可为分蓄洪区人员转移、避免人员伤亡赢得时间。影响局部气候

在自然降雨的情况中,大气中的水分循环包括:外循环,即按地球自转规律水汽随大气环流进行输送的循环;内循环,即局部区域内大气局地环流中的水分循环。

从气象学的角度来看,三峡工程建成后,水体面积扩大了、水位升高了,是增加水分的内循环,到大气中的水分增多了。但大区域范围的水分循环并不会因为局部地区的地表改变而改变。外循环对降水的影响占95%,内循环对降水的影响仅占5%。“三峡水库与这个区域的降水因果关系很弱,不应该把三峡水库与周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联系起来。” 而且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根据三峡蓄水前后的气候监测资料分析表明,三峡水库对气温的影响是:冬季有增温不足0.5℃,夏季有降温不足0.3℃;对降水几乎没有影响。所以我们可以说,三峡工程与长江下游的几十年一遇的旱情没有必然关系,三峡影响的是局部的气候。清洁可再生能源

水力发电是清洁的能源。据测算,每发1千瓦时火电要向大气中排放0.l公斤二氧化碳。燃煤发电还排放出许多其它有害气体和大量灰尘,产生大量废灰、废渣。大力开发水力发电来取代部分燃煤发电,就可以大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以三峡水电站为例,每年可减少排放1000万吨二氧化碳、100~200万吨二氧化硫、30~40万吨氮氧化合物,1万吨一氧化碳和15万吨灰尘(已按火电厂除尘效率99%计算)。毫无疑问,这是三峡水电站对环境保护的巨大贡献,也就是三峡工程巨大的环境效益的一部分。

水力发电与燃煤、燃油、核能发电相比,能源是可再生的、永不枯竭的。煤炭、石油、天然气、核矿石都是埋藏在地下的矿藏,开采利用一吨,就减少一吨,不可能再生。而水力资源则只有丰水、平水或枯水之分,却无枯竭之虞。难怪说:“长江滚滚向东流,流的都是煤和油。”长江三峡工程兴建后,相当于每年减少使用5000万吨原煤或2500万吨原油。破坏了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

长江的鱼类资源丰富且易受破坏。由于河流的动态,河水的温度和化学组成的变化,以及符合这些鱼类生活特性的自然生活环境和食物来源的改变,都有可能对鱼的种类、数量产生影响,某些鱼种有可能因无法适应新的环境而数目骤减。而这一水域恰恰是中国特有的千种珍稀鱼类的主要栖息地,其中仅仅只生活在长江中下游的中华鲟和白鳍豚更令人关注。葛洲坝的建成可能已严重影响了中华鲟的繁殖,白鳍豚的数量也下降到仅有几百条,此外,另一值得关注的野生物种当属濒临灭绝的西伯利亚鹤,长江中下游恰恰是其越冬的栖息地,无疑也将受到大坝的影响。

另外河流的泥沙会带来一系列错综复杂的后果。长江是世界上泥沙量最大的河流之一,每年都会带走5到10亿吨的泥沙,尽管水库的泥沙流速难以预测,但专家普遍认为一般情况下每年河流携带的泥沙都将会被大坝截住。若此种假设成立,长江所携带的泥沙将在100年内填满水库。水库中的泥沙沉积会对下游造成影响。几千年来,长江三角洲地带一直把这些泥沙作为农田和渔业的营养源泉。没有了这些营养源,下游的种植业也将受到严重的影响。同样收到影响的还有大坝上游地带。大坝工程将淹没19个县的部分地区,其中包括有着1000多年历史文化的涪陵和万县的部分地区以及重庆的部分地区。我很难想象,以后涪陵榨菜还叫涪陵榨菜吗? 总结

每个水利工程在兴建的同时必然会产生许多对我们有害的方面,长江三峡工程也不例外。三峡工程给我们带来了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可以有效的抵御一般洪水,在南水北调上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但是三峡工程同样也带来了生态环境的破坏,局部气候的变化等不良反应。要说长江三峡工程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这还有待时间来验证。参考文献

关于三峡工程的危害 篇5

1992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兴建长江三峡工程;1994年12月三峡工程正式开工;1997年11月三峡工程实现大江截流。这是黄万里教授去世之前发生的。2003年6月三峡水库开始蓄水,之后三峡船闸试运行,三峡第一台发电机组投入运行;2006年5月20日三峡大坝全部完工。这是黄万里教授去世之后发生的。

现在要向黄万里先生报告的是∶“秋天到了,天气渐渐地凉起来了。穿着新衣的皇帝感觉到有点凉了。”

第一∶三峡大坝蓄水之后,清水下泄,造成大坝下游长江干堤发生严重崩岸。

2004年冬,荆江长江干堤发生多处崩岸。2006年春传来岳阳长江干堤发生严重崩岸的消息,湖南省水利厅负责人紧急赴京向水利部和国家防总汇报险情。一千多年来,长江干堤保护着中下游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1998年长江洪水后中央政府动用几千亿国债加固长江干堤,1991年联合国又资助长江干堤维修。三峡大坝蓄水后发生的长江干堤崩岸问题和黄河三门峡工程建成后的情况十分相似。1962年黄河三门峡水库下泄清水导致黄河大堤溃塌,***中央为此召开中央工作会议加以讨论,决定改变工程运行方式,并开始改造。黄万里教授用“清水顶冲长告急”来说明问题的严重性。长江干堤长告急,社会就不得安定,穿着新衣的皇帝也无法睡个安稳觉。

第二∶三峡水库蓄水后,三峡大坝阻碍长江航运的畅通。三峡工程根本不能使万吨轮船直达重庆,最多只能使万吨船队在一年中的五、六个月的时间内直达重庆。万吨船队只不过是将四艘或者六艘驳船捆绑在一起而已。三峡水库蓄水后,三峡两线五级船闸的通过能力马上得到饱和,运行的实践证明,三峡两线五级船闸的单向通过能力不可能达到每年五千万吨,最多只能保证单向通过能力每年三千万吨左右。目前长江货运需要用机械翻坝来协助完成。原计划在1997年完工的升船机至今未见踪影,客轮过船闸的平均时间为七小时,乘客难以接受,造成长江客运和三峡旅游事业的萎缩。

第三∶三峡工程开工以来,三峡库区一直是中国社会最不稳定的地区。三峡工程移民对安置工作不满,每年信访的次数高达八万多件次,连年持续不减。三峡工程的所谓开发性移民措施,不但没有使百万移民致富,而是使绝大多数移民陷入赤贫状态。负责三峡工程移民信访的官员将移民生活用“三低”和“三无”来描述∶ 收入低于搬迁前的水平;低于安置地当地农民的水平;家庭生活水平处于当地贫困线之下以及无田种,无工做,无出路。三峡工程移民问题是中国社会的一颗炸弹,随时可能爆炸。

第四∶到2006年年初,上报批准的三峡工程移民113万人已经安置完毕,批准的400亿元人民币移民安置费已经全部用完,但是还有数十万居民要搬迁安置。由于前期移民安置存在问题多,造成未来移民安置工作的进展更加困难。特别是,三峡水库蓄水后的实践证明,三峡水库的水面不是一个平面,而是有坡度的斜面。根据已经发表的数据,水力坡度为万分之零点五。按照目前水库泥沙砾 1

石淤积发展的情况来看,未来的水力坡度将超过泥沙组预测的万分之零点七(每一百公里七米高的水位差)。如此发展下去,许多新建的移民城镇要被淹没,就是重庆部分市区也要被淹没,包括朝天门码头,包括许多新建筑。

第五∶所谓的排浑蓄清措施无法解决水库的淤积问题。虽然中央政府为了防止砾卵石淤积问题的出现,在嘉陵江和金沙江上建造了和正在建造多座大坝,阻挡砾卵石和泥沙进入三峡水库,但这根本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最多只是把问题在时间轴上作个推移,把更严重的问题留给子孙。三峡水库蓄水之后,有约百分之八十的泥沙淤积在水库中,而且主要是淤积在水库的尾部。由于水土流失进入水库的红土微粒,粘性强,和粗沙、砾卵石、掺杂在一起,组成坚硬沉积层,和黄河中的细沙的特性有很大差别,排浑蓄清措施对这样的沉积层根本没有办法。重庆港口的衰落是不可避免的,重庆市已经做出计划,将重庆港上迁到寸滩和下移到万洲。

第六∶三峡蓄水之后,水流变缓,河流的自净能力大减,三峡水库水质明显变坏,特别是过去水质好的支流河段,水质恶化问题更加严重。三峡工程论证时,三峡河段的水质是全中国最好的,大部分河段属于二类水。虽然现在三峡河段的水质为三类水,但是由于这期间水质指标的更改,现在的三类水只是当年的四类水。由于三峡水库水质问题,三峡库区的各市、区、县都不准备把三峡水库作为生活饮用水源,而要另辟水源。可见三峡水库水质问题之严重。

第七∶三峡工程的电并没有照亮半个中国,目前三峡工程的发电量不足全国发电量的百分之三。三峡工程也没有为老百姓、特别是被涉及的居民提供“廉价”的电力。老百姓承担经济改革的成本,经济改革所创造的经济利益却流入利益集团的口袋,三峡工程则是最好的实例。

第八∶ 三峡工程能达到工程效益的条件之一是未来的气象变化是可知的。三峡水库运行三年的实践证明,现在的科学水平和预测技术都无法保证气象预报(包括长期、中期和短缺)的准确。2004年秋三峡水库调度出现错误,为了保证发电机能够正常运行,在洪水期间抬高蓄水位,加重上游、特别是开县、万州的洪水灾害。同样,2006年夏天三峡水库调度再次出现错误,虽然重庆库区已经出现旱灾的迹象,三峡水库仍大规模“泄洪”,造成水库水位不足,加重重庆旱灾的程度。

第九∶三峡水库蓄水之后,三峡地区仪器可测到的地震次数明显增加。虽然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发生破坏性的地震,但是地震专家认为有可能发生六级或六点五级地震。但是三峡库区的建筑,特别是三峡工程开工之后的新建的民居建筑物都没有抗震设计,一旦发生六级或六点五级地震,一场地质大灾难不可避免。三峡工程可行性论证报告说,三峡库区的滑坡地带一共一百五十余处,三峡水库蓄水至海拔135米后,三峡库区的滑坡地带上升到一千五百余处,是论证报告的十倍。受水库波浪的淘蚀,白帝城所在的山体有可能会坍塌下来的危险,现在白帝城海拔130-180米处加砌水泥围墙,以防万一。但是这水泥腰箍破坏了白帝城的自然和人文景观。

第十∶三峡水库正造成血吸虫病的蔓延,从高发病的湖南、湖北向原没有血吸虫病的重庆、四川发展。三峡库区已经发现血吸虫病患者。

第十一∶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远超出论证报告所估计的范围和强度。根据台湾的研究报告表明,三峡水库蓄水后,对台湾的东海渔业资源产生不利影响。而国内根本不让进行这方面的研究。

第十二∶按照目前的设计,三峡工程根本无法让北京喝到长江的水。要想让北京喝到三峡水库的水,还需要加高三峡大坝,或者新建泵站和隧道、新挖运河,其造价相当于再造一个三峡工程。

四、待到冬天来

三峡水库蓄水三年的实践表明,黄万里教授当初所指出的问题,现在正一个个地浮现出来。虽然感到凉意的皇帝在不断地给骗子加钱,希望这件新衣能有保暖功能,起码不要给朕受凉感冒了。但是,随着三峡水库蓄水位的继续升高和时间的持续,三峡工程问题会越来越严重,也越来越透明。

比如三峡大坝阻碍长江航运的问题,从今年秋天起的两年内,两线五级船闸将分别进行改建,届时长江航运将处在半中断的状态,改造之后的船闸通航能力不会改善加大。又比如水库淤积,淹没扩大问题,只会越来越严重,无法改善。保持原定的蓄水位不变,必须放弃重庆部分市区,迫使那里的居民迁移。又比如地质灾害问题,最可怕的灾害将发生在暴雨、洪水、地震、滑坡同时出现之时。所以,今日穿着新衣的皇帝只是感觉有点凉意,对三峡工程保持一定的距离,而不让人们察觉。但是冬天会到来,那时的皇帝就会被冻得哇哇叫了。

要想掩盖问题将不再可能。至于最后的出路,黄万里教授已经指明∶三峡大坝若修建,终将被迫炸掉。

工程项目承包合同-三峡水库工程 篇6

甲方:重庆市万州区鸿泰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乙方:

三峡水库2004年万州库区周边绿化带基本农田建设工程经招标由甲方中标,乙方承包施工。根据《施工合同》内容和有关规定,经双方协商,特签定本工程项目承包合同。

一、工程名称:三峡水库2004年万州库区周边绿化带基本农田建设工程

二、工程地址:新田镇五溪村

三、工程规模:平方米

四、承包范围: 总承包

五、工期:120天

六、工程质量:合格

七、合同价款: 29.7万元。

八、合同价款支付办法:按工程施工合同支付。

九、双方职责:

(一)甲方职责

1、负责《施工合同》的签订,接洽业务所需的资质证件及证明。

2、负责各项业务的检查和安排。

3、对乙方实行生产安全、技术质量、经营财务监督和工期检查。

4、根据工程情况,甲方工程管理部派员进行监督管理。

(二)乙方职责

1、乙方为本工程责任人,负责履行《施工合同》的全部权利和义务,独立核算,自负盈亏。

2、承担建筑施工任务,组织有建制的施工队伍进场施工,并保质保量地按期完成施工任务,服从总包方的质量安全、财务监督、技术指导。

3、负责全部业务活动经费及工程质保金、保证金、保修金。对工程

质量终身负责,并负责工程的保修工作(保修内容和时间按施工合同约定执行)。

4、乙方要加强施工管理,承担质量、安全、人员伤亡,以及对工程的法律责任。遵守建筑法规,服从建管部门的领导管理。

5、按国家规定交纳各种税款,按规定交纳各种建管费及政策性规定费用。

6、承包方向总包方交纳工程管理费,其费率按承包工程结算总价的支付的管理费,管理支付办法为:业主第一次划款时一次性付清。税金由乙方自行缴纳,税票交甲方,或者由甲方代扣。

7、根据工程情况,甲方派员的工资、资金、补助费用,差旅费(其费用具体协商)由乙方支付。

十、乙方必须重视安全生产,施工中若发生安全事故由乙方负责。

十一、本工程盈亏由乙方自负,若给甲方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由乙方承担费用和法律责任。

十二、该工程施工过程中所发生的债权债务与甲方无关。

十三、本合同一式贰份,甲方一份,乙方一份。

十四、本合同经双方签字后生效,在竣工结算,甲方将工程交付业主,业主支付工程款后,除有关保修条款仍然生效外,其他条款即告终止,保修期满后,有关保修条款终止。

十五、本合同未尽事宜,甲方与乙方协商解决。

甲方:乙方:

代表:代表:

三峡工程投运节能减排成效显现 篇7

当今世界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长江三峡工程2003年6月开始蓄水、通航, 并已有22台70万千瓦机组陆续投产发电, 枢纽投入运行已5年。

据测算, 自三峡工程首台机组2003年7月10日投产发电至今, 累计所发电力已相当于节约标准煤8400万吨, 减排二氧化碳1.9亿吨、二氧化硫229万吨、氮氧化物98万吨。

三峡枢纽2004年至2007年通过货物总量为1.98亿吨。三峡水库蓄水后, 川江航道明显改善, 通航能力提高6倍, 航运成本降低1/4, 与蓄水前比, 累计降低通航能耗约28万吨标准煤, 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63万吨。与三峡枢纽通航前历史最大年货运量1800万吨相比, 2004年至2007年三峡枢纽增加货运量累计1.26亿吨, 与相应公路运输能耗比, 约节省410万吨标准煤能耗, 相应减排二氧化碳约1000万吨。

中国三峡总公司正在探索将三峡工程及其下游38公里处的葛洲坝工程联合优化调度, 以提高发电量。2007年度, 三峡-葛洲坝枢纽完成发电量770.66亿千瓦时, 相当于节约2900万吨标准煤, 减少二氧化碳排放6600万吨。枢纽节水增发电量为39.6亿千瓦时, 其中, 三峡电厂和葛洲坝电厂水能利用提高率分别为4.5%和8.7%。

三峡建设资金为何难以公开? 篇8

2010年4月19日,等待了近三个月的任星辉终于收到了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以下简称“一中院”)不予受理的裁定书。

任星辉于1月26日向一中院提起行政诉讼,状告财政部,认为财政部拒绝向任星辉提供三峡工程建设资金相关政府信息的行为,违反了《政府信息公开条例》。

一中院的裁定书认为,任星辉所诉不符合人民法院的受案范围,裁定不予受理。

在收到一中院不予受理的裁定后,任星辉于4月21日上诉至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要求撤销该裁定,指令一中院受理该案。

扑朔迷离的三峡建设资金

毕业于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法律系的任星辉,现于北京传知行社会经济研究所担任助理研究员,参与“三峡观察——中国长江三峡工程研究网”的建设,该网站关注有关三峡工程的争议。

为筹集三峡工程建设资金,1992年国务院决定,全国(除西藏和国家扶贫的贫困地区的农业排灌用电以外)每千瓦时征收三厘钱作为三峡工程建设基金,专项用于三峡工程建设,在财政上列收列支,专款专用,由各省、市、自治区电力局(电管局)负责随电费一起征收。

十几年来,全国用电量每千瓦时加收的数额几经调整,受益地和经济较发达地区有所增加,最高达每千瓦时1.24分。也就是说,从1992年开始,每人购买每度电要至少贡献给三峡工程三厘钱。

三峡基金只是三峡工程建设资金的一部分。三峡工程建设资金包括国家拨付的三峡工程建设基金、国家开发银行贷款及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现已更名为“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筹集的用于三峡工程的各种资金。长江三峡集团公司的资金来源有国家开发银行贷款、商业银行贷款、国外出口信贷及国际商业银行贷款、发行企业债券、建设期电站发电收入及股权分红等。

任星辉在研究三峡建设资金的过程中发现,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得到的数据出现了相互冲突的情况。

2009年9月13日,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的网站上发布了一条新闻。新闻说国务院三峡办副主任卢纯在重庆介绍,“截至2009年6月底,三峡工程累计完成投资1849亿元,其中枢纽工程798亿元,输变电工程358亿元,库区移民工程693亿元。”

9月底,同一个网站上发布了另外一条新闻。新闻说9月27日,中国三峡总公司总经理李永安在接受中央电视台记者采访时说,“截至今年8月底,三峡工程累计完成投资约1514.68亿元,预计最终投资不超过1800亿元,比估算的动态总投资节省200多亿元。”

“这两条新闻对比读,让人啼笑皆非,既然截至6月底累计投资已经是1849亿了,怎么到两个月之后的8月底,累计投资又变成1514.68亿,又多‘节省’了300多亿?”任星辉说。

公开信息何其艰难

“三峡建设资金应当属于政府主动公开的信息之列。”任星辉说。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九条规定:“行政机关对符合下列基本要求之一的政府信息应当主动公开:(一)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切身利益的;(二)需要社会公众广泛知晓或者参与的。”第十条规定:“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应当依照本条例第九条的规定,在各自职责范围内确定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的具体内容,并重点公开财政预算、决算报告;重大建设项目的批准和实施情况。”

众所周知,三峡工程于1992年由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的《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的决议》批准兴建,属国家重大建设项目,由国家财政拨款支持。

另外,为支持三峡工程建设而设立的三峡工程建设基金从用电消费中附加收取。根据1996年国务院《关于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的决定》,三峡工程建设基金是纳入财政预算管理的政府性基金。

据《中国三峡建设年鉴(2009)》,截至2008年底,三峡总公司累计筹集工程建设资金2042.30亿元,其中三峡基金1070.96亿元。三峡基金占整个建设资金的一半以上。

虽然公开三峡建设资金有法可依,但是除了财政部在《关于2008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09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中公开了2008年三峡工程建设基金的收支数据外,没有任何主动公开三峡基金的行动。

于是,任星辉依《政府信息公开条约》先后向财政部、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长江三峡集团、国资委和国家电网提出了要求公开三峡建设资金的申请。

匪夷所思的答复

财政部是三峡工程建设资金的管理部门。2009年10月12日,任星辉向财政部提交了《财政部政府信息公开申请表》、《政府信息公开申请书》以及身份证复印件。在申请表“所需信息的用途”一栏,任星辉填的是“科研”。

11月16日上午,财政部的答复书中,除告知2008年三峡工程建设基金收支数据已公开,可以登录财政部网站浏览外,对于任星辉申请的其它信息,拒绝公开,理由是:“根据您提交的申请材料,您所需申请获取的其他信息与您本人生产、生活、科研等特殊需要无直接关联。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若干问题的意见》第十四条规定,对于您申请获取的其他信息本机关不予提供。”

在向财政部申请的次日,任星辉向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和长江三峡集团提交了《政府信息公开申请书》和身份证复印件。三峡建委是1993年国务院专门成立的“国务院领导三峡工程建设和移民工作的高层次决策机构”,同时三峡建委办公室亦为三峡资金的使用单位。

10月30日,任星辉拿到了三峡建委的复函。关于每年为工程筹措资金和三峡工程建设基金的问题,复函称:“根据工作职责,这两个问题不属于我办的管理范围。建议向财政部、国家电网公司、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咨询。”

11月3日,任星辉收到了三峡集团的书面答复。该答复书以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法律事务办公室名义发出,由一位工作人员签名。答复书称:“我们认为,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不是行政单位也不属于公共企事业单位,不适用《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无义务向阁下提供上述信息。”

然而,《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三十七条明确规定了教育、医疗卫生、计划生育、供水、供电、供气、供热、环保、公共交通等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企事业单位在提供社会公共服务过程中制作、获取的信息的公开,参照本条例执行。

“我国法律对于何为公共企事业单位认定模糊,而且没有关于公共企事业单位信息公开的具体规定,三峡集团不公开我没有任何途径可以申请救济。”任星辉说。

在美国,政府非税收入项目需经法定程序确定,而且纳入预算管理。每项政府非税收人的项目和标准、控制与开征,要通过议会或选民投票来决定。每项政府非税收人都在相关利益人及其代言人——议员们进行辩论的基础上经过相应的立法程序设立,使单纯的部门行为乃至长官意志受到有效抑制。

三峡基金属于纳入财政预算管理的政府性基金,理应同其他预算项目一同接受代议机关的审议,同时向社会公开。由于我国预算不公开不透明,社会公众无法从预算报告中获得具体信息,无法进行监督。而寄希望于全国人大的对预算的审查来监督三峡基金,也显然不现实。这正是三峡工程投资备受非议的制度性原因。

三峡工程——移民政策评估报告 篇9

移民政策主要分为搬迁安置政策和后期扶持政策两大部分 评估项目名称:三峡移民工作 评估报告书 评估人:王国建

评估报告提交日期:2010年12月8日

一.评估对象:

三峡工程中移民的安排措施,安置移民后的生活及安置地政府工作状况

二.被评政策信息的收集

坚持依法移民是三峡移民工作的内在要求,是依法行政的具体体现,这既是一个重大的理论课题,也是一个重大的实践课题,是摆在我们面前一项艰巨而长期的任务,需要认真进行研讨和探索。重庆市直辖以后,担负着三峡库区百万移民这一光荣艰巨的历史使命,尽快建章立法,规范移民搬迁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库区各级政府及移民机构结合本地实际,在坚持依法移民方面努力探索实践,作了大量的基础性工作,促使移民政策法规工作全面起动,并取得了初步成果。

抓基础,建章立法,促使移民工作迈入规范化,法制化轨道;抓重点,深入开展移民政策法规调查研究;抓保障,加强移民法律服务和政策法规咨询服务;抓焦点,深入开展移民政策法规宣传。

出自:“坚持依法移民的实践与探索——重庆市三峡移民政策法规工作纪实” 作者:郎诚

三峡移民工作也是我国水库移民工作发展与进步的缩影。三峡移民安置遵循开发性移民方针,在国内第一次引入环境容量的概念,根据库区生态承载能力,按照可持续发展要求制定移民安置规划和有关政策。在移民安置方式上,着力推进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调整,加强职业教育培训,探索了完善移民社会保障的试点,促进了124.55万移民的搬迁安置及其生产生活恢复。

在三峡移民搬迁安置任务完成后,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要求,库区在移民安稳致富、生态环境保护、地质灾害防治等方面还面临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关系到移民和库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关系到三峡工程综合效益的可持续发挥。党中央、国务院针对三峡工程可持续发展已经作出开展后续工作的决策。

出自:“国务院三峡办负责人:三峡移民政策在探索中完善”

1984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三峡工程水库移民实行开发性移民方针。1985年至1992年三峡工程移民工作进行了8年试点,1993年开始大规模实施。至1997年10月底,在开发性移民方针指引下,一期移民搬迁安置任务顺利完成,保证了大江截流的如期实现。大规模实施5年间,三峡库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开发性移民方针日益深人人心。实践证明,开发性移民方针是能够使水库移民“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的方针,是“对国家负责、对移民负责、对历史负责”的方针。

开发性移民方针的重要原则之一,是要对水库淹没的公私财产进行补偿的原则,即开发性移民补偿原则。

对三峡水库移民的补偿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是新旧差价性补偿,这样补偿的目的是为了能够让移民在新搬迁的地方按照原标准(砖混结构)、原规模(原面积),盖起一栋新的住房。

第二种类型是适当发展性补偿,这类补偿主要体现在对受淹城市、县城和集镇在搬迁后的新城镇的占地规模上,还体现在对新城镇用水、用电容量及设施的补偿上。

第三种类型是动态增长性补偿,开发性移民与赔偿性移民的根本区别之一就是考虑了动态增长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考虑了移民的动态增长;另一方面是考虑了移民补偿资金在使用过程中的物价上涨(通货膨胀)因素。

实事求是、认真细致地搞好淹没线以下的人口和实物数量的调查,也可以说这是计算水库移民补偿性投资的基础,是执行好开发性移民补偿原则的基础。

开发性移民的补偿原则,还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要执行好这个原则,关键是要处理好搬迁与发 展的关系。库区移民安置是加速库区经济发展的难得机遇,三峡库区许多县(区),都把移民工作放在各项经济工作的首位,以移民安置带动库区经济发展,以库区经济发展促进移民发展,成效十分显著。

出自:“简论三峡工程开发性移民的补偿原则”

三.被评政策信息的分析

三峡工程移民实行就地安置与异地安置、集中安置与分散安置、政府安置与移民自找门路安置相结合。从安置地的远近可粗略地分为:外地后靠安置(县内)和外迁安置(出县、出省市)两大类。就地后靠安置的移民与安置地的经济、文化、习俗、语言等生活环境没有明显的差异,与当地社会的融合相对容易,是移民安置的主要方式。具体分布如下:

1、基本实现“稳得住”,社区归属感有待加强

(一)移民对外迁持肯定态度

调查表明,多数移民对外迁持肯定态度,愿意外迁;也有移民认为是为了国家的大局,不得不外迁。

(二)移民的社区归属感有待提高

社区归属感是指居民对本社区地域和人群集合认同、喜爱和依恋的感觉。移民对安置地文化习俗的适应性,移民对搬迁后未来发展前景的预期,移民对当地政府的帮扶政策的评价。

2、移民贫困问题

三峡工程农村移民安置采取“以农为本、以土为本”的原则,移民的贫困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

(一)绝对贫困

三峡库库区山高坡陡,土地贫瘠,自然条件差,信息闭塞,交通困难,文化落后。这些因素制约了该地区的发展与进步。这是自然原因。同时,由于三峡工程较长时间处于论证阶段,国家对库区的投入受到限制。

(二)相对贫困

移民迁入后,安置地比迁出地的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生活水平相对较高,这是选择安置地的基本条件。这样,移民与当地居民之间在绝对贫困之上又存在相对贫困。

3、移民特殊身份意识浓,依赖心理强

三峡移民搬迁实行国家扶持、各方支援与自力更生相结合的原则,采取前期补偿、补助与后期生产扶持相结合的方针。移民发展经济需要政府扶持,但从根本上说需要移民自身不断奋斗,勤劳致富。扶持不过是一种辅助手段,但是部分移民却想方设法从政府那里多得点实惠。

4、移民法规法制宣传任务紧迫,移民工作的透明性有待加强

移民法规法制宣传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宣传国家的移民条例与各有关省市的实施办法和

规定等;二是向移民宣传安置区的地方法规及法律实施情况。

(一)宣传国家移民条例与各有关省市的实施办法和规定

这种宣传当然不应局限于迁出的移民,而应面向所有的移民和普通群众,且应注重迁前宣传。

(二)宣传移民安置区的地方法规及法律实施情况

由于地方差异,某些法规的执行情况不尽一样。因此,急需对移民进行相关法律法规,特别是迁入地地方法规的宣传。为此,要组织实施“政策法规宣传工程”,以增强移民法律意识,提高移民知法、守法的自觉性。

(三)提高移民工作的透明度

国家到底给了移民多少优惠政策、多少补偿资金不清楚、不透明或不相信地方移民干部的宣传,甚至地方移民机构印发“移民法规节选本”,移民也认为是“删除了对移民有利的部分,保留了对移民不利的条款”。这样容易在移民与安置地政府、移民机构、移民干部之间产生不信任感。造成这种状况,可以说有移民的不理解,但对移民政策法规的宣传工作也应引起反思。

5、移民素质有待提高,移民子女教育应引起重视

(一)移民文化素质有待提高

移民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受教育年限较短。对此,要开展大量的工作。有的移民不会种稻谷,当地干部群众就“手把手”地教。当地发展的一些种养殖业,如无公害蔬菜、苗木、蚕桑等,对移民也是新问题。这些种养殖业都是移民尽快达到或超过当地居民生活水平的重要途径,需要开展大量的生产技能培训,才能尽快发展起来。因此,要通过各种途径加大对移民的教育,使移民素质逐步提高。

(二)移民子女教育应引起重视

移民对子女教育问题的看法,当前要注意防止的问题是:移民目前经济较为困难。

四.得出评估结论.三峡工程农村移民安置的重要地位

三峡工程农村移民安置是三峡工程移民安置最关键的部分,它的成败直接关系到三峡工程移民安置的成败。

2.三峡工程农村移民安置规划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峡工程农村移民安置规划自1993年实施以来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1)库区环境容量是影响移民安置规划实施的最大变数。环境容量是制定和实施移民安置规划的前提。(2)高昂的经济和环境成本导致土地开发得不偿失。(3)利益矛盾妨碍土地调整计划的实施。(4)移民的经济实力承受不起日益上涨的建房支出。(5)乡镇企业发展陷入困境。

3.对策和建议

三峡工程建设 篇10

1959年所编制的《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要点报告》和1988年完成的修订补充报告,都论证并肯定了三峡工程在治理开发长江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并推荐作为近期开发的重点工程,其主要任务是解决长江中下游、特别是荆江河段的防洪;向华中、华东和川东地区供电,同

同时还可以显著改善川江的通航条件。

防洪作用

长江中下游地区,有耕地9000余万亩,人口7500万,是我国重要商品粮棉油基地,又是工商业较发达的地区。由于地面高程普遍低于洪水位数米至十数米,历史上洪灾频繁而严重。建国以来,进行了大规模的防洪建设,完成了加高加固堤防土石方30余亿m3,兴建了荆江分洪等分洪工程,安排了一批分蓄洪区,修建了丹江口等有防洪作用的支流水库,目前正继续实施1980年制定的以防御1954年类似洪水为目标的平原防洪方案。

上述方案完成后,干流堤防能防御10-20年一遇洪水,其中荆江河段只能防约10年一遇洪水。超过这一标准时,需运用分蓄洪工程,牺牲局部,以保重点。但分蓄洪损失很大,如遇类似1954年洪水,需分蓄洪约500亿m3,淹没农田约1000万亩。特别是荆江河段,采取分蓄洪措施后,也只能勉强通过技城洪峰流量75000-80000m3/s。自1153年以来,宜昌洪峰流量大于80000m3/s的有8次,其中1860和1870年洪水,宜昌洪峰流量分别约为92500和105000m3/s,枝城洪峰流量均在110000m3/s左右。若这一类特大洪水再现,必将在荆江南岸或北岸溃堤,造成大面积农田和城市被冲毁、大量人口死亡的毁灭性灾害。经反复论证,除兴建三峡工程外,尚无其它切实可行的对策。

三峡工程地理位置优越,可控制荆江河段洪水来量95%,武汉以上洪水来量的2/3左右。三峡工程建成后,有防洪库容221.5亿m3,可使荆江河段的防洪标准从1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遇1000年一遇和1870年类似的洪水,配合分蓄洪工程,可避免荆江两岸发生毁灭性灾害;遇1931、1935、1954年型洪水,可拦洪120-200亿m3,减少中下游淹没农田250-300万亩;并可减轻武汉市的洪水威胁,为洞庭湖区的根本治理创造条件。

发电效益

三峡水电站装机容量1768万kw,年发电量840亿kw·h,主要供应华东、华中地区,小部分送川东,每年可替代煤炭约4000-5000万t。是供华中、华东地区的一个最优电源点。它将为华东、华中地区供应可靠、廉价、清洁和可再生的能源,并对缓和两地区的能源供应紧张、煤炭运输巨大压力和减少环境污染起到重大的作用。华东、华中地区工农业发达,但能源不足制约着经济的发展。两地区煤炭资源分别只占全国的3.6%和3.2%,目前即需从北方调入煤炭,进一步发展火电受到煤炭生产和运输的制约。华东地区水能资源开发殆尽,华中地区剩余的水能资源70%集中在三峡河段。据两地区电力发展规划,从1986年起15年内两地区需新增电力8000万kw,30年内需新增1.7亿kw,按兴建三峡电站并尽可能建设核电,预测2000年两地区从区外调入的煤炭仍分别达8500万t和4475万t,2015年分别达到1.7亿t和1.15亿t。若不建三峡,煤炭运输将更为困难。

航运方面

据有关方面预测,川江下水运量2030年为5000万t。目前川江通过能力仅约1000万t。主要原因是川江航道坡陡流急,在重庆至宜昌660km航道上,落差120m,共有主要碍航滩险139处,单行控制段46处。三峡工程修建后,航运条件明显改善,万吨级船队可直达重庆,运输成本可降低35-37%。不修建三峡工程,虽可采取航道整治辅以出川铁路分流,满足5000万t出川运量的要求,但工程量很大,且无法改善川江坡陡流急的现状,万吨级船队不能直达重庆,运输成本也难大幅度降低。

二、推荐的三峡工程方案

在1985-1986年国家计委、国家科委组织水位论证的工作基础上,对正常蓄水位150、l60、170、180m,以及两级开发和“一级开发、分期建设”等三种类型共六个方案进一步论证比较后,推荐“一级开发,一次建成,分期蓄水,连续移民”的建设方案。即坝顶高程185m,一次建成;初期蓄水位156m,最终正常蓄水位175m;移民按统一规划,20年连续移完。三峡大坝位于湖北省宜昌县三斗坪镇,为混凝土重力坝,最大坝高175m。水电站位于河床溢流坝两侧坝后。通航建筑物包括双线多级船闸和垂直升船机,均位于左岸。

工程总工期18年,其中准备工程3年,从正式开工至第一批机组发电的工期为9年。三、三峡工程技术上可行

三峡工程设计所需的基本资料,包括水文、泥沙、地形、地质等,经过几十年来的收集、勘测、整编、分析和审查,比较完整可靠。这次重新论证中,又补充进行了调查、勘测、设计和试验研究工作,对近年来各方面提出的问题和意见,都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得出了明确的结论,认为工程在技术上是可行的。

(一)枢纽工程设计和施工

三峡工程有优良的地形地质条件,主要建筑物设计与施工中的技术问题均可依靠国内力量解决,主要机电设备中除少量需引进外,绝大部分可以立足国内生产制造。

(二)地震和库岸稳定

三峡坝区和库区地壳稳定,基岩完整,历史地震活动轻微,经国家地震部门鉴定,坝址基本地震烈度为Ⅵ度。建筑物按Ⅶ度设防。建库后可能产生的诱发地震,估计最高震级为5.5级左右,从最坏的情况估计,假定距坝址最近的九湾溪断层发生6级地震,影响到坝区的最大烈度也不会超过Ⅵ度,不影响建筑物的安全。

水库库岸基本稳定,经多部门平行调查,干流库岸100万m3以上的大、中型崩塌、滑坡体约140处,其中有22处建库后可能失稳,但距坝址均在26km以远。经计算、实验,即使距大坝最近的新滩滑坡和链子岩危岩体整体滑入库内,坝址处的涌浪最高为2.7m,不会影响建筑物的安全。由于建库后水面拓宽,水深加大,滑坡对航道的影响较建库前为小。

(三)工程泥沙问题

三峡坝址多年平均输沙量5.3亿t,平均含沙量1.2kg/m3。借鉴三门峡、葛洲坝等工程处理泥沙问题的经验,经过大量现场观测、数学模型计算、模型试验、已建工程的类比分析,工程泥沙问题已基本研究清楚。水库汛期按防洪要求持低水位,以腾空防洪库容并排沙,汛末蓄水至正常蓄水位。采用这种运行方式(俗称“蓄清排浑”),水库有效库容可长期保留。据数学模型计算,防洪库容可保留85%,调节库容可保留90%。库尾和坝区的泥沙淤积,可以采取综合措施予以解决,航道、港口和建筑物运行的安全可有保证。如不考虑上游建水库拦沙和调节洪水的有利影响,枢纽运用100年后,重庆市100年一遇最高洪水位约199m,不会影响主要市区。

(四)人防问题

三峡大坝设有大批低高程、大流量的泄水底孔,下游河道的安全泄量也很大,临战前可迅速降低水位运行。加之水库为狭长的河道型,坝下游有40km的狭谷河段限制,据试验,万一大坝遭受核袭击,溃坝损失可限制在沙市以上的局部地区,不致造成两湖平原的毁灭性灾害。

四、水库淹没与移民安置可行性研究

三峡水库淹没区有耕地35.7万亩(其中水田约11万亩),柑桔地7.44万亩,人口72.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约占46%。推算到2008年,包括人口自然和机械增长、新城镇占地移民等,规划可能需迁安的移民总人数为113.2万人。

三峡水库淹没耕地和农业移民的总量虽大,但分散在沿库岸长达2000km的范围内,分属于19个县(市),淹没耕地占各县耕地的0.15-5.88%。根据调查和初步规划,移民安置区361个乡内,有需要改造的低产地200多万亩,荒山草坡300余万亩,可以改造、开发,用以安置移民;还可以利用水库发展水产养殖,因地制宜地实行防护,结合当地资源兴办二、三产业等。移民安置的环境容量是足够的。只要实行开发性移民方针并采取一系列相应的政策,结合库区经济发展统一规划,移民可以得到妥善的安置。此外,建议三峡电站发电后,每kw.h电费中提取3厘钱作为库区(含坝区)建设基金,促进库区改变贫困面貌。

目前,库区19个县(市)均已完成了初步的移民规划,并已进行了74项移民工程试点,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五、环境影响评价

生态与环境专家组在近年来中国科学院和长江水资源保护局分别组织60多个单位完成的有关课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环境影响的论证报告。

建坝引起的水库淹没和河流水文、水力情势的变化是影响生态与环境的基本原因。三峡水库是一座典型的河道型水库,全长600余km,平均宽度1.1km,较天然江面宽度增加约一倍。库容系数(总库容与坝址年水量的比值)为0.09,而埃及阿斯旺水库为2,丹江口水库为0.55,因此,三峡水库对河流天然径流的调节不大,水库各月下泄平均流量仅在枯水季节有变化,均在天然流量的变化幅度范围之内。

生态与环境专家组的综合结论认为,大坝兴建对生态与环境的有利影响主要在中游,不利影响主要在库区,其中库区移民环境容量是工程决策中比较敏感的制约因素,需要认真对待、慎重处理。并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六、工程投资估算

按照我国水电工程投资估算的有关政策、规程、规范、定额和1986年末物价水平,估算三峡项目的静态总投资为361.l亿元,其中枢纽工程投资为187.7亿元,水库移民投资为110.6亿元,电网的输变电投资为62.8亿元。第一批机组发电前的静态投资为169.2亿元,其中枢纽工程投资111.l亿元,移民投资43亿元,输变电投资15.l亿元。经反复研究,这个投资估算数作为综合经济评价的基础是可靠的。七、三峡工程综合经济评价

按照国家计委《关于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的暂行规定》,进行了工程的综合经济评价。

(-)国民经济评价

按影子价格和10%的社会折现率,对三峡工程本身的投入、产出和早建、晚建、不建三峡工程进行了动态经济分析。

计算结果表明,三峡工程的净现值(即产出总现值减投入总现值)为131.2亿元,经济内部收益率为14.5%。按规定,净现值大于零,或经济内部收益率大于10%,建设项目是可以接受的。说明从国民经济总体角度衡量,兴建三峡工程是有利的。对早建(假定1989年开工)、晚建(假定200l年开工)、不建(以其它工程替代)进行了综合分析,成果表明,三峡工程早建方案费用总现值最小,晚建方案费用现值大于早建方案,但小于不建方案。说明三峡工程建比不建好,早建比晚建有利。

(二)财务评价

根据国家现行的财税制度和现行财务价格,分析了三峡工程的获利能力和贷款清偿能力。根据以电养电的方针和有关规定,设想的资金来源是:自有资金(包括葛洲坝电站和三峡电站投产后的收入)占64.7%;防洪、航运分摊的投资74.5亿元,豁免本息,由国家基建投资占11.9%;国内贷款109.8亿元,占17.5%,年利率9.35%;国外借款37.l亿元(l0亿美元),年利率8.5%。三峡工程从第12年起机组陆续投产后,本身收益可以基本满足后期工程施工的资金需求,故筹措三峡建设资金的关键是前12年。前12年需要资金180.3亿元,除去自有资金,实际需要筹措的资金总额为153.l亿元,其中国家基建投资22.8亿元,国内贷款76.8亿元,短期债券5.0亿元。

按500kV末端上网电价9.3分kw·h(这一电价是按10%的投资利润率测算的,低于新建水、火电站的电价)计算,财务内部收益率为11%,利税率为12.1%,贷款偿还期和投资回收期均为20.6年,即在工程全部竣工后的次年,就可以还清全部贷款和回收全部投资,说明三峡工程在财务上是可行的。

(三)国家承受能力分析

三峡工程的总投资仅占工程建设期(1989-2008年)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均以1986年不变价计算)0.73%和1.23%,低于宝钢一期工程和攀枝花钢铁基地建设总投资所占份额。所需三大材料(钢材、木材、水泥)消耗量占施工期国内生产总量的0.12%- 0.33%,所需外汇约10亿美元。国家完全有能力承担。

(四)物价上涨对经济评价影响

在国民经济评价中,投入物和产出物均采用影子价格,并以规定的折现率计算出评价的主要指标,物价上涨对评价结论没有影响。

财务评价采用1986年末财务价格,若投入物价格上涨,则电价也同步上涨,因而对财务评价的结论也没有重大影响。据估算,如投资上涨30%,电价需由9.3分/kw·h提高到12分/kw·h,这一电价仍是较低的,贷款偿还期和投资回收期仍基本不变。

八、主要结论

1、三峡工程在技术上是可行的;兴建工程经济上合理,财务上也是可行的。

2、三峡工程有巨大的防洪、发电、航运效益,从治理开发长江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考虑,兴建三峡工程是必要的。

3、从中下游防洪和华中、华东能源紧缺的需要出发,并考虑尽量避免增加移民安置的困难,三峡工程以早建为宜。

4、建议国家提前对库区投资(每年约1亿元),帮助三峡库区改变贫困面貌,促进经济发展,并有利于今后三峡工程兴建时的移民安置。

上一篇:设计方案征集管理办法下一篇:护士敬业爱岗倡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