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日记(共10篇)
三峡日记 篇1
三峡旅游日记(五)-小三峡之旅1作文
2月2日 星期四 雨
今天一早,下雨了,我们坐上小游船前往巫山,途中经过小三峡,听爸爸说小三峡的风景比大三峡更美。
游船起航了,大宁河平静而缓慢地流着,水流清澈见底,两岸的`风景非常美丽;水非常浅,我们的船底时常撞到石头,发出响亮的声音。有一段因为水太浅,为避免刮坏船,爷爷、爸爸还有大部分人都上岸走了好久,船变轻了,顺利走过浅滩,在等他们回来的时候,我上岸捡了许多奇形怪状的石头,这是我最得意的收获。
三峡旅游日记(五)――小三峡之旅1作文200字
小学生作文(中国大学网)
三峡日记 篇2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人们的精神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外出旅游已成为人们在黄金周及小长假期间首选的度假方式,随着三峡工程的兴建和三峡地区旅游资源的逐步开发,已成为全国著名的旅游城市,三峡民歌作为三峡旅游资源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人文景观,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越来越受到游客的欢迎与青睐,本文将就三峡地方民歌的产生发展和在旅游产业当中的开发利用做一个论述。
二、三峡民歌有着深厚的文化土壤
我国古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就包括三峡地区,大约距今200万年前就出现了巫山人活动的踪迹、在经历漫长的时代变迁,各朝各代此地区的人们都依托着这条伟大的河流繁衍生息。伟大的秦国在两千多年前统一了六国,从而很好的融合了中原文化和巴蜀文化,使其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自明朝开始,在经历了几次大规模的迁移,使三峡地区的民众在风土人情、思想观念上均发生了重要变化,使三峡地区的文化内涵不断充实发展。尤其到了近代,当我国其他地区文化和西方外来文化与三峡文化在不断地碰撞、融合中增加了许多新的元素,在独特生态环境的影响下,三峡文化之所以能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风貌与传统,得益于其基本文化内涵的保持与传承。例如民间艺术文化、石刻文化、建筑文化军事文化、巫文化、诗词文化、等等。其中民间艺术文化中的三峡民歌就散发着其独特的艺术光芒。
三、深刻的艺术内涵
自然景观极为丰富的三峡地区,江涛拍岸,巍峨群山,以此生长繁衍分布稀少的的人们构成了三峡文化的一部分。人们在此赖以生存的环境里生产、发展,其中的民歌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也是如此。由于封闭的地理环境,单调的文化生活和还不便利的交通,人民在生活中抒发情感、排遣寂寞由此诞生了三峡民歌这样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文化,如热情奔放、大胆真挚的情歌;苍劲有力、心酸悲苦的劳动歌;还有内容丰富、唱词优美的山歌等等。
三峡地区民歌种类特别丰富,仅仅其中的号子一类,就有上百种歌曲。在三峡地区的每一段江河上的劳动号子都各具特色,他们在水上船帮中都自成体系;不同地方的水上娱乐号子也是种类繁多,纪念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端午龙舟竞赛的“龙船号子”较有特色的就多达上十种;除此之外,大量的民歌也在各个地方代代相传,如劳动号子山歌、田歌、情歌和嫁歌、丧歌等。
四、有丰富的表演形式
三峡民歌的种类较多曲调甚广,非常有代表性的就是山歌、情歌、船工歌、劳动歌、摆手歌、哭嫁歌、跳丧歌、南曲等。“山歌”是三峡民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内容丰富,唱词优美,是三峡地区喜闻乐见的民歌;“情歌”是在三峡民歌里,最有特色、最富有艺术魅力的。“无粮无麴不成酒,无郎无姐不成歌。“船工歌”又称船工号子,此类号子一般旋律性强,拉纤时船工很累,为缓解紧张情绪、统一脚步和力点集中的需要而形成了音乐特点;“摆手歌”是土家族独特的祭祀活动之歌词,土家族通过摆手活动来祭祀上天,祈求赐福,艺术上修辞手法带有土家族的民族特色;“哭嫁歌”是土家族在“哭嫁”过程中哭唱的歌词,其内容丰富多彩,语言生活形象,善用多种比喻手法,体现了土家族独特的数字崇拜心理,善用典故、俗语和方言,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打丧鼓”是土家族独特的丧葬习俗,它又可分为而“跳丧”和“坐丧”。“丧鼓歌”则是在“打丧鼓”过程中吟唱的歌曲,其内容讲究韵律,也善于运用典故。“南曲”又名丝弦,是湖北古老的地方曲种,词曲丰富,优美动听。逢年过节、娶媳嫁女、诞子祝寿,以及劳动之余,冬夏之夕,人们相邀聚会,你弹我唱,拍板帮腔,自演自乐,世代相传。南曲的演唱几乎全部口传心记,间或有手抄唱词及工尺谱本留传民间。南曲无专业艺人,演唱南曲的有农民、手工艺人,也有商人、医生、教师和算命卜者巫师等,或独唱独乐,或群邀共欢,所谓“闲时简板邀明月,醉后渔翁唱夕阳”,真正是大众化民族化的群众文艺。
五、是取之不尽的旅游资源
极品三峡《三峡》改写 篇3
她超凡拔俗,与众相悖。山拥曲水,水饰俏峰。山水相依,水山分明。如此特立又如此温情。容颜因晨昏变幻,性格随四时不同。三峡的美可用一个词概括,那就是奇美。奇美的三峡,绝对是一轴摄人心魄的山水长卷。
三峡的山美,美在连亘奇绝;三峡的水美,美在清幽奇丽。
三峡的山,如连体同心的兄弟,任七百里蜿蜒跌宕,经数万年岁月洗礼,始终比肩携手,不离不弃。两岸刀削的石壁,默默地倾情对视,从彼此的身上,参悟生命的密码,阅读和谐的信息。
峰间的崖陿,是向上的天门。昼夜之间,只在正午和半夜打开片刻,迎进一罅热情和清凉,回答日月探寻的好奇。
三峡的江水,是川剧奇妙的变脸,在粗犷与含蓄、多情与冷漠中自如地穿行,随四季的轮番登场,尽情地演绎个性鲜明的主题。
夏季的江水,是奔腾狂欢的舞蹈。惊涛是激昂的伴奏,浪花是出彩的高潮。凭大山的万千娇宠,借夏日火热的威仪,东向狂奔,且歌且舞。携沙裹石,击岸穿礁。秀一路旁若无人的张扬,展一程大江东去的狂野。
在燥热的夏季,率性不羁的江水,总是拒绝一切虚飘的承载,像一个野性的孩子,只专注于我行我素的张狂,少了些无关紧要的担当。每当此时,舟排歇桨,商旅停航。因为,追名逐利的凡夫俗子,无不知晓这样一个朴素的真理:与生命相比,一切的财富与荣耀,都不过是轻若燕雀的羽毛,微乎于大千的尘埃,身外赘物,仅此而已。
当逢军国大事,十万火急。一纸诏书,一道金牌,那是至高无上、不可抗拒的圣旨。无畏的信使,每每驾乘一叶扁舟,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千八百里,一日即达。这恰恰又赖江水的疾驰之功。当可为而为,扶济民之事,這正是夏水豪放真诚的性格。
这就是三峡的夏水,粗犷中不乏人情,不羁中遵循大道。
如果说夏水是豪放的乐章,那么春冬之水则是婉约的曲调。
春冬之水,冷却了夏日的焦躁,收敛了散漫与张扬,规规矩矩地奔驰在仄仄的峡谷。远远望去,白色的激流,似一束飞射的银箭,在风的狂野中疾速前行。两岸的山峰被尖锋的呼啸惊扰,把一身苍翠紧紧裹住高挺的身躯。那些奇形怪状的柏树,也惊吓得丢落了飘忽的身影,连同青色的记忆,一同被碧绿的深潭接住,让清澈的潭水轻轻安抚。
数条清泉从山中挤出,挂成一帘透明的纱幕。击石成拍,空谷和鸣。于是,三峡的柔情,灵动成一道秀丽的风景。
三峡的秋天是思考的时节,昔日的喧闹和清丽褪去了浅薄的浮华,归于深刻的理性。山峰默默地沉思,仿佛回忆春夏精彩的故事。江水成熟了,稳重地东行。张扬远去,羞赧不再。高处的猿群耐不住这严肃的气氛,几声呼叫,撕破了这一片安详。三峡也伸长了山峰的耳朵凝神聆听,终于听到了一曲历史与未来的重唱: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三峡的孩子爱三峡音乐教案 篇4
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三峡的孩子爱三峡》体验音乐亲切、活泼的特点,激起学习音乐的兴趣。能准确的、有感情地演唱歌曲《三峡的孩子爱三峡》。在歌声中激起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以聆听、默唱、模唱的方法唱会、唱准歌曲;通过在小组讨论、交流、探究等方法,了解学习中的问题,以不同的形式演唱、表现歌曲《三峡的孩子爱三峡》。
3、知识与技能目标:在浓郁的音乐情境中了解和音乐相关的文化:知道三峡的地理位置、优美的风光。巩固音乐知识:休止符、反复记号的正确使用。
重 难点:准确、有感情的演唱歌曲《三峡的孩子爱三峡》
教学过程:
一、师生互问好:
二、导入新课:
1、齐唱歌曲:《长江我的家》
2、语言导入:
老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你都去过哪些地方呢?
学生:今天,老师带你们旅游。让歌声把我们带到这个美丽的地方吧!闭上眼睛,一起出发!
三、学习新歌:《三峡的孩子爱三峡》
1、初听歌曲:播放歌曲《三峡的孩子爱三峡》
A、老师:歌声把我们带到哪里去了?
学生:
B、老师:你眼中的三峡是什么样的 ?
学生回答:
C、这首歌曲的名字是什么?学生说,老师板书课题:三峡的孩子爱三峡
2、复听歌曲:
带着问题: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这首歌曲和我们平时学习的歌曲有什么明显的不同吗?
学生:
3、按节奏朗读歌词:
4、老师范唱:老师想把这首歌曲献给你们,请你们听一听,老师是怎样演唱的?
唱歌一定要保持端正的姿势、积极地表情、声音自然优美、气息流畅、口型圆润。
5、学生张口默唱:
老师:老师知道五堰小学的同学特别聪明,我先请你们自己试着唱一唱,请用张口默唱的方法进行,用你的眼神,你的表情告诉我你在用心歌唱。
6、学生跟琴用“LA”模唱。
7、唱歌词:请同学们填上歌词跟琴歌唱吧!
讨论:你在歌唱中有什么困难吗?
处理歌曲:
8、巩固歌曲:接龙、对唱
四、拓展延伸:
1、老师:同学们学得很棒!我们能不能以不同的形式来表现这首歌曲呢? 小组讨论:
学生展示:
2、师生共同齐唱并以舞蹈的形式表现歌曲。师:同学们歌唱的太棒了,如果能再加上动作表演就更美啦!我们以歌舞的形式来表现这首歌曲吧!:
3、老师展示:演唱自创歌曲《武当汉水情》老师我们感受到了三峡的孩子以动听的歌声表达了对家乡的热爱与赞美。王老师也创作了一首歌曲表达了对我们家乡十堰的赞美。今天我把她献给同学们,你们想听吗? 学生聆听:
老师:老师创作得怎么样?
学生:
四、总结:
老师:今天我们非常出色完成了歌曲《三峡的孩子爱三峡》的学习,同时也感受了老师的音乐作品,同学们一定也急不可待想进行自己的创作了。望同学们大胆创作,有机会我们下次交流!让我们在歌声中结束今天愉快的合作吧!
三峡日记 篇5
成果类型研究报告
出版时间2006年1月至2007年12月
出版单位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正部级)
成果内容简介
“三峡工程及三峡总公司舆情监测分析”报告项目,监测持续时间跨度为2006年至2009年,本次申报的研究成果为2006和2007年的监测分析报告。
1.篇章结构、基本观点
2006和2007年的监测监测分析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总论
本部分主要是对三峡工程及三峡总公司舆情态势的总结和概括,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舆情监测的背景与价值,二是监测统计与分析方法,三是舆情综合情况。第二部分:数据统计篇
本部分主要是2006年(4871篇)和2007年(3250篇)全年报道进行整体和分类统计,主要包括报道总量的监测统计、境内媒体与境外媒体的报道量统计、电子媒体与纸质媒体的报道量统计以及每月、每季度的监测统计等。
第三部分:内容分析篇
主要包括中外媒体对三峡工程及三峡总公司报道的报道内容分析、媒体结构类型分析、正面与负面报道、报道体裁和正负面关键词分析。
第四部分:典型事件篇
本部分选取峡工程建设过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或者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事件如2006年的“重庆干旱”、“随州地震”以及2007年“洞庭湖鼠灾”、“三峡款项违规使用事件”等,分析典型事件中传媒视野与语境下三峡工程及三峡总公司的角色及其如何进行危机与风险的应对和处理等。
第五部分:决策建议篇
本部分主要在对中外媒体报道监测统计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典型事件,总结三峡工程及三
峡总公司的舆情态势,分析中外媒体、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报道的差异、原因,从与中外媒体的日常互动,突发性危机事件的应对以及建立中长期的舆情反馈、应对机制等层面,提出具有可操作性、前瞻性的策略建议。
第六部分:附录
本部分主要包括课题组监测视野内的中外媒体、课题组成员及其分工等。
2.主要创新和学术价值
本研究的创新与学术价值主要体现在:
①主要创新与学术价值:
第一,首次提出了对巨型企业作为社会舆论场焦点进行舆情监测的创新模式。这一模式,由舆论客体与舆论主体的双向互动及其内在机制构成,具有较强的学术解释力和学术涵盖力、学术预测力。从学术解释力的角度来看,它能够解释在媒介融合背景下,以巨型企业为客体的社会舆论生成机制从自上而下向自下而上转化的总体趋势;从学术涵盖力的角度来看,它能够涵盖传统媒介、基于互联网形成的新媒介所生发、整合、提升与转化的社会组织舆论场域的各个主要的相关要素;从学术预测力的角度看,它能够有效预测社会组织在当下的金融危机蔓延、扩散与社会突发性群体事件高发叠加时期可能出现的重大公关危机事件的发生。
第二,提炼了从舆论客体的责任者向舆论主体转化的动态传导机制。本课题运用新闻传播、危机传播、风险传播以及其它相关的国学科学术资源,在长期追踪、深度洞察中国三峡工程及三峡总公司舆情动态变化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引导社会组织从舆论客体的责任者向舆论主体转化的动态传导机制。这一机制的基本构成表现在:广泛分析国际、国内关涉三峡工程和三峡总公司新闻报道文本,考察报道关键词及其频次,进而为三峡总公司实施有效新闻传播提供对策与建议,使之适时发布相关事实信息,采取有效传播对策,从舆论客体问题的责任者转化为舆论引导主体。
在此基础上,本课题解决了长期困扰舆论学与公共传播研究所涉及的媒介融合背景下巨型企业形象构建与调适的理论难题,极大地拓展了相关学科的理论研究视野,从而体现出独特的学术价值。
②应用价值
(1)本课题成果为中国长江三峡工程总公司掌握国内外舆情态势的掌握,重大新闻事件(包括突发危机事件)的发布、策略应对,塑造和维护品牌以及建立中长期舆情反馈应对
机制等提供重要决策和参考。
(2)本课题成果对于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中国铁路建设工程总公司、中国宝山钢铁公司、中国武汉钢铁公司、中国国际航空公司、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等巨型企业的舆情监测和形象塑造具有更大范围内推广和应用价值。
3、研究方法
本课题使用以定量研究为主体,定量研究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科学、全面、有效地展开研究,实现研究目标,取得成果。
(1)定量研究:本研究采用数理统计的定量研究方式,对2006全球范围内涉及三峡工程的4871篇新闻报道文本和2007的3250篇报道文本,进行整体和分类统计,通过新闻报道总量的监测统计、境内媒体与境外媒体的报道量统计、电子媒体与纸质媒体的报道量统计以及每月、每季度的监测统计等多层面定量研究,提出结论、涉及对策。
(2)定性研究:本课题还结合使用结构分析法、个案分析、对比分析法、话语分析等相关研究方法。结构分析法,主要用于揭示报道文本的内在框架结构,洞察相关媒介的立场、价值观念;个案分析法,主要用于分析一些具有代表意义的典型事件、报道文本及其媒介,以便发现他们发布相关报道的背景、因素与指向;对比分析法,主要用于三峡工程的相关重大新闻发布时,或者国内外重大公共危机事件发生时,国内外媒介报道话语与文本、媒介议题设置、解释性结构的异同,以便适时、适媒调整自己的传播重点;话语分析法,主要使用关键词分析技术,逐月提炼、分析报道文本的关键词,根据关键词语的变化趋势,提出相关的传播策略。
4.学术影响或社会效益等
三峡工程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也是中国最大的工程,举世瞩目,具有投资大、规模大、修建周期长、影响大等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是我国综合国力、国家形象和价值观的一种符号象征。三峡工程的修建是极具新闻价值的新闻事件,从三峡工程的立项到各项工程的修建过程直至工程最后的完工,可以说都是中外各大媒体报道的一个重点和焦点。
现代社会,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是媒介化的社会,一方面,大众媒介飞速发展,无论是社会组织还是公众,从信息交流到文化沟通,都对大众媒介产生了高度依赖;另一方面,大众媒介的影响力与日俱增,日益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在现代社会中日益具有多元化的功能,成为建构和引导公众认知的桥梁和平台。因此,在全球化背景下,为了对三峡工程及
三峡总公司的国内外舆情环境进行全面、及时、科学的监测和分析,并提供决策指导,2006年,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首次与国内专业学术研究机构—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合作,对三峡工程及三峡总公司国内外舆情进行监测分析,项目监测分析时间跨度从2006年至2009年,监测国内外代表性媒体近200家,至今已完成33期监测分析报告(2006年4期,2007年13期,2008年13期,2009年3期),总字数180余万,监测收集中外媒体相关报道1万2千多篇,目前均以由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验收(优秀)、采纳,获得高度评价,一些策略建议被采用,应用于对国内外媒体的互动以及重大突发危机事件的决策中,获得了积极显著的社会效果。
从宏观层面,在全球化背景下,对三峡工程及三峡总公司国内外的舆情环境进行监测分析,掌握国内外的舆论环境,从而塑造三峡工程良好的媒介形象、口碑,进而塑造和传播积极、健康的国家形象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和社会影响与效益。具体而言,表现为四重价值与效应:(1)政治资本价值与效应,三峡工程是我国国家形象的一个象征,塑造和传播良好的三峡工程形象促进了我国国家形象的国际化、全球化传播;(2)经济资本价值与效应,健康、积极的舆情环境为三峡工程的修建以及各种功能的发挥营造了一个良好、和谐的舆论氛围,同时良好的三峡工程媒介形象也促进了旅游等相关产业的发展;(3)文化资本价值与效应,在一定程度上,三峡工程也是中国文化的体现,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全球化的传播;(4)社会资本价值与效应,积极、健康的三峡工程舆情,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公众的认知、社会资源的优化和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发展。
另一方面,研究成果为中国三峡总公司验收采纳,为三峡工程的国内外宣传和传播提供决策指导,获得了显著的社会效果:(1)通过对三峡工程及三峡总公司的舆论监测,为三峡总公司掌握和了解三峡工程的国内外舆论现状以及进行重大国内外宣传报道提供决策依据和实施基础;(2)针对三峡工程的国内外舆情现状,提出的一系列策略和建议,为三峡总公司采纳实施后,产生了显著的社会效果和国际影响,表现在:一是建立了定期的新闻信息发布机制,促进了三峡总公司与各主要媒体和公众关系,维持了良好的沟通渠道,保持了三峡总公司与新闻媒体以及公众间日常间的积极互动,了解舆情民意;二是对三峡总公司自办媒体(三峡总公司网站、中国三峡杂志和中国三峡工程报等)进行监测和策略指导,促使三峡总公司掌握对外传播的主导话语权;三是通过监测和策略建议,三峡总公司面对负面报道时(如2007年关于三峡违规挪用款的报道)应对和处理技巧日趋成熟和多元化,很好地主动、积极地引导了媒体舆论,扭转了舆论导向,塑造了良好的媒介形象;四是针对突发危
机事件如重庆干旱与暴雨、随州地震等自然现象的发生所带来的突发事件发生后,容易造成小道消息流行,尤其是和三峡工程修建想联系,针对此类突发性危机事件提供的科学、具有可操作性的策略建议,很好地帮助三峡总公司化解危机,树立了良好的国内外形象;五是针对境外媒体对三峡工程报道负面和反思性报道相对较多的现状,针对性提出与西方媒体日常互动、沟通的方式与机制,获得显著的传播效果;六是建立和健全了三峡总公司舆情监测反馈中长期机制,使三峡工程及三峡总公司的舆情监测分析成为一种制度性的运作模式,保持了三峡总公司与国内外媒体以及公众的即使互动,科学有效地塑造和传播三峡工程及中国的国家形象。等等。
成果社会反映
三峡工程及三峡总公司舆情监测分析报告(2006-2007)被三峡总公司采纳后,获得了三峡总公司及相关机构的高度评价,“是一项优秀的科研成果”,成为该公司应对公共危机事件和舆论环境变化的决策依据。同时,研究报告也获得了国内兄弟院校的高度评价,被认为是“高校产学研结合的典范之举”,“是我国新闻传播学科积极为社会服务的代表性成果”,“对兄弟院校的科研和教学具有很大的示范和启迪作用。”
成果引用或被采纳情况
“三峡工程及三峡总公司舆情监测分析”项目监测时间跨度从2006年至2009年,至今已完成33期监测分析报告(2006年4期,2007年13期,2008年13期,2009年3期),总字数180余万,监测收集中外媒体报道1万多篇,目前均已由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验收(优秀)并采纳,获得高度评价;本成果提出的策略与建议已被应用于该总公司与国内外媒体的互动以及重大突发危机事件应对的决策中,获得了积极显著的社会效果。(《<三峡工程及三峡总公司舆论环境监测>项目应用情况介绍》)
三峡之秋教案 篇6
教材分析:
《三峡之秋》一课是第十一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方纪先生用他的亲身感受,向我们介绍了雄奇壮丽的三峡景色。作者按照早晨—中午—下午—夜晚这一时间顺序,抓住不同时间景物的特点,并恰当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出长江的气势,生机和灵性。文章脉络清楚,语言优美大气,韵律感强烈,琅琅上口,适合学生朗读。学生自读课文,既让学生受到三峡美景的熏陶,培养审美情趣,又让学生在品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情分析:
通过五年的语文学习,大部分学生会按要求预习课文,能抓住重点词句理解文意,能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并画出相关语句,进行简单批注,但是这些孩子受各种因素的制约,很少能到著名的自然景区旅游观光,不能亲身去体验、感受那些壮美的自然景观,缺乏感性的认识,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应让学生有充裕的时间去搜集资料,教师也要准备好相关的资料来弥补学生理解的困难。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激发热爱长江和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知识目标:自学生字词语,积累美词佳句。
了解长江三峡秋天的美景,理解一天当中三峡景物的不同特点。
学习本文按时间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及修辞手法的运用。
3.能力目标: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难点:
作者如何抓住特点描写三峡不同时段景色。
修辞手法在景物描写中的作用。
教材的处理:
这是一篇讲读课文,内容抒情,文辞优美,我采用开放式教学法。在课堂上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边读边思考。通过合作解决问题、1 讨论、研究、交流,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沟通与互动,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合作能力。使学生在读中体会三峡秋天景色的无穷魅力,在读中感悟作者的写作方法。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导入新课。
1、秋天是一个美丽浪漫的季节,香山的红叶,新疆的葡萄,陕西的苹果,不同地方的秋天有着不同的魅力。今天就让我们随着秋的脚步来学习方纪先生写得散文《三峡之秋》。(板书课题)
2、关于三峡你知道些什么?
请大家看这幅地图介绍:三峡位于长江中游,西起四川奉节白帝城,东至湖北宜昌南津关,主要景区:瞿塘峡、巫峡、西陵峡。这是一个神奇而壮丽的地方。
3、这节课让我们走进三峡,共同领略三峡之秋的神韵。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思考回答: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三峡之秋的景色的?划出表示顺序的词语。
2、思考:文章开头和结尾有什么作用?(开头总写三峡的秋天;结尾点明具体时间,告诉我们作者描写的是三峡中秋这一天的景色。)
3、既然开头总写了三峡秋天的特点,我们就一起来读读文章的第一自然段。
默读这段,这段主要写了什么景物?(橘柚树)出示课件
文章写了橘柚树的哪些特点呢?(叶子,果实,清香)
作者为什么要在这一段里写橘柚树呢?是要告诉我们什么?(秋天来了,三峡充满成熟气息)板书:成熟之美
4、在这充满成熟气息的秋天,三峡的早晨会是怎样的景象呢?
三、学法指导,合作探究
1、请大家仔细地读一读写早晨的段落,想想这一段作者写了三峡早晨哪样最突出的景物?(板书:露)
写出了早晨的什么特点?(明丽)
明丽是什么意思?从哪里体现出了明净?从哪里体现出了美丽?
怎样理解“绿叶金实”(作者运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又注意抓住早晨特有的露水变化的过程,结合对树和阳光的描写,充分表现出三峡秋天的早晨那份明媚与靓丽。然后再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并有感情的朗读。)
早晨起来,看到晶莹的露珠,明媚的阳光,看到这绿叶金实你有什么感受?(清爽、舒畅)
你想怎样朗读来表达你的感受?(语调应是轻快的,这样才能把三峡明丽的特点展现出来。)指名读,评价,再指名读。
2、刚才我们学习了描写早晨景色的这一段,说说我们是怎样学习这一段的?
3、学生汇报:这段话主要描写了什么景物。
写出了这个时段的什么特点。
从哪些词句感受到这个特点的?
我们刚才也带着自己的感受朗读课文了。(课件出示学习要求)
很好,大家学得很用心。那现在就用这些方法去学习后面三个时间段所描写的景色,大家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选择你们喜欢的段落批注,小组里的同学都学习这一段,思考后交流你们的学习收获,待会在班上交流。
4、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组长注意做好记录。
5、全班交流。
(1)中午的山峡作者主要抓住了什么景物?写出了山峡的什么特点?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种热烈的感觉,(出示课件)你感受到了吗?
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了长江的热烈?
出示两句话,“中午,群峰披上金甲,阳光照在水面上,长江奔腾流去,同时又把它的光辉,投向两岸峭壁。”“中午,群峰披上金甲,阳光在水面上跳跃,长江也变得热烈了,像一条金鳞巨蟒,翻滚着,呼啸着,奔腾流去;同时又把它那激荡跳跃的光辉,投向两岸峭壁。”
这两句话都是在写中午的热烈场面,你们觉得哪一段更好?哪些词用得好?还有哪里写得好?
老师小结:同学们说得非常好,“翻滚、呼啸、奔腾”这些词语,突出了江水那豪壮的气势,拟人句:中午群峰披上金甲,阳光在水面上跳跃。金色的铠甲应该披在威武的战士身上,跳跃应该是人的运动,这里用它们来写山峰和阳光,就 3 赋予山峰战士威风凛凛的气势,赋予阳光人的欢快,烘托出这种热烈的气氛。作者用比喻的方法,把长江化作一条巨蟒,咆哮奔腾、呼啸而去,所过之处,一片金黄,既写出了长江在阳光照耀下的色彩(金麟),又赋予长江巨蟒的翻滚呼啸的雄劲、热烈的气势,更具有生命力。可见用上好的词语和恰当的修辞方法,文章会更精彩。读中午的三峡,应该怎么读?(语速应快一些,语气是热烈的。)指名读,评价,齐读。
(2)下午的三峡作者抓住的景物是什么?写出的特点是什么?你从哪里感受到了下午的平静?
出示课件,你看到这样的美景,你想到了什么词或句子?小结:在透明的薄雾中,峭壁的倒影使长江变成静静流淌的小溪,温柔可爱。如果中午长江是一个健壮的小伙子,那么下午时的长江就是秀美的少女?女生读,男生读(语速平缓,体现温柔之感)
(3)在写夜景时,作者用了两个自然段给我们描绘了两幅画面,在第一幅画面里先写了什么?(渔火、灯标、汽笛)偶尔的汽笛响,更衬托出长江的什么?(板书)你喜欢这一段中的哪句话?为什么?读一读,老师听出了你的喜欢。
在这宁静的中秋之夜,有一样景物不得不提,那就是月亮。三峡的月色到底独特在哪里呢?三峡的月色为什么这么独特呢?(因为山是墨一般的黑,所以月光才显得特别皎洁,清冽;因为山高,峡谷深,所以月亮就像一个巨大的探照灯发出明亮的光芒,倾泻而下,像瀑布那样凌空飞降,像素锦那样直挂下来。)出示课件文字,读到这么美的一段话,你想说点什么?只有三峡才有如此神奇美妙的月色,让我们仿佛进入了梦境,你能通过自己的朗读把它展示出来吗?(自由读,指名读)(读夜晚的三峡,语速应慢下来,体现三峡的宁静之感。)
7、小结:三峡的秋天就是这样多姿多彩,作者抓住有代表性的景物用细腻的文笔,形象的的比喻和拟人,写出了不同时段的不同景色,给我们展示了一幅幅美不胜收的画卷,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交流)下课后,大家像丁丁冬冬那样,把你的收获写在“我的视角”里。
五、课外延伸,感悟运用
1、秋天的三峡,有时热烈,有时平静;有时明丽,有时朦胧……真是气象万千。三峡的神韵又何止这些呢?你想更多地了解三峡的奇异风光吗?我们可以 4 读一读刘白羽的《长江三日》、余秋雨的《三峡》。
2、作者将这么美的三峡景色写了下来,让我们读了如临其境,模仿本文写法,写一个片段:《校园秋色》或《水城秋韵》。
六、附:板书设计
三峡之秋
早晨:露—— 明丽
成熟之美
中午:水——热烈
下午:雾——平静
三峡之秋教学反思 篇7
《三峡之秋》是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母亲河”这一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作者按照“早晨——中午——下午——夜晚”的时间顺序,以优美感人的语言描绘出绚丽多姿的长江三峡秋景。作者在文章中恰当地使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把长江三峡描绘的气象万千,充满生机和灵性。静心地品读着文章,就如同尽情欣赏着一幅绚丽壮美的三峡秋色图。全文处处流露出作者对祖国江河,对伟大祖**亲的赞美之情。
由于讲课所需,教学进度还没有跟上,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长江之歌》没有学,学生对长江了解甚少,再者大多数同学没有去过,对那里的风景没有直观印象;即使去过那里的学生,也只是走马观花式的游览,并无细心深入观察,缺乏深层次的体验。因此,在学习本课时,有意让学生在读中发现,在读中体验,在读中感悟,体会三峡秋天景物的特点,感受语言文字的美。具体教学环节安排是: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自读自悟,整体感知——交流收获,精读探究—————回归整体,深化提高————适当拓展,学用结合。板书设计力求体现统领全课、简洁、重点突出的特点,它贯穿全文,是全文情感的线索,也是本课的重点所在。
通过上课,学生能根据教师的预设,理清课文顺序,了解三峡秋天的总体特点。课堂上学生采用讲,画,圈、点的方式展示自己的学习情况,效果良好。
存在的问题:
1.教师对教材的挖掘还是不够深入,对教材内容的拓展延伸不够。2.课堂上教学的全面性,整体性体现不够,一部分学生没有得以充分的展现,少部分同学参与教学不够。
巴东三峡教案 篇8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三峡是万里长江上游最雄伟壮丽的峡谷。它西起重庆奉节白帝城,东至宜昌南津关,全长193公里,被游人誉为“山水画廊”。七年级我们学了郦道元的《三峡》,已初步了解了三峡的壮美。今天,请让我们随作家刘大杰一起走进《巴东三峡》,去领略那雄奇与秀丽,感受那惊险与激动。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巴东”指四川东部。文章以“巴东三峡”为题,鲜明地告诉了读者这篇游记的写作内容。
2、刘大杰(1904~1977),湖南岳阳人。曾在上海大东书局做编辑,在安徽大学、暨南大学、四川大学、圣约翰大学等校执教。1949年后任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兼中文系主任、全国文联常委、农工民主党上海市委副主任。参加过《辞海》、《中国文论选》的编写,主编《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专著有《托尔斯泰研究》、《易卜生研究》、《德国文学概论》、《德国文学简史》和《东西文学评论》(全三册)《魏晋文人思想论》、《红楼梦思想与人物》,另有《古典文学巨著<红楼梦>》《<儒林外史>与讽刺文学》等论文多篇。
3、本文选自《中华百年游记精华》。这是作者游览长江三峡后为其雄伟壮丽的景色所震撼而写下的一篇游记,文章主要描写了长江三峡的景色特点:奇险、美丽。
4、学习生字:
鲤鱼(lǐ)怒吼(hǒu)
恐怖(bù)
渺小(miǎo)
玲珑(líng)潇洒(xiāo)
袅袅(niǎo)情绪(xù)崆岭峡(kōng)谚语(yàn)
浣妆(huàn)秭归(zǐ)
壑(hè)蔚蓝(wèi)峰巅(diān)瞿塘峡(qú)夔门(kuí)
滟滪堆(yàn yù)
5、理解生词。
6、录音范读,学生自由读课文。
三、学生速读课文,用横线标出作者沿途经过的地方。
1.作者是以什么为线索来描绘三峡风光的?作者沿途经过了哪些地方? 2.文章采用了怎样的结构方式?有什么作用?
明确:本文是按空间顺序,以作者船行游踪为线索,由宜昌到重庆逆流而上,即“西陵峡——巫峡——瞿塘峡”。游览三峡:首先经过西陵峡(第一段黄猫峡;第二段灯影峡,其间有黄陵庙;第三段崆岭峡,其中有牛肝马肺峡,崆岭滩等处;第四段是米仓峡,出峡处有香溪)。船过秭归和巴东,进入巫峡。过巫山即入瞿塘峡。过瞿塘峡,到白帝城(有孙夫人庙,八阵图遗迹),最后船泊在夔府的江岸。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方式。这样的结构方式,将文中数量众多的景物进行了有条理地梳理,有序呈现,不仅便于将景物写得更具体生动,也便于读者理解。
四、默读课文,理清条理:
第一部分:(1-2)总述三峡山水的险恶形势,令人赞叹而恐怖。
第1段,写船尚未行时的所感、所想。第2段,总述三峡景观。游程开始,简括路线,引出三峡,宜昌→重庆→三峡→巫峡,从宜昌到重庆,以三峡为最险,三峡以巫峡为最奇。
第二部分:(3-9)分别描写西陵峡、巫峡和瞿塘峡的景色。具体描述游三峡的经过和感受。
第一层:(3-6)写作者游览西陵峡的经过。侧重写山势之高峻、水势之急缓。第二层:(7-8)写作者游览巫峡的经过。侧重写山水的奇险美丽、云雾的变幻多姿。第三层:(9)写作者游览瞿塘峡的经过。侧重写瞿塘峡两岸的人文景观:白帝城、孙夫人庙,八阵图遗迹。
第三部分:(10)写走完三峡,感到一种“脱去危险”的愉快,侧重写心情的放松,反衬出三峡的险恶。
五、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一。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词。
2、本文是一篇内容翔实、情文并茂的游记。以作者船行游踪为线索,依次记叙、描写景物,次序井然,文中开始先总述,然后逆江而上,分别记叙、描写西陵峡、巫峡、瞿塘峡。记叙最长的西陵峡时,分四段介绍,条理清楚。另外,全篇文章详略得当,对每一景点景物的描写并不面面俱到,而是择其最有特色的方面加以描述。
二、把握作者游踪,并体会各峡山水的特点及景物特色。
指名读课文后,小组讨论:想想在游览三峡的过程中,游客的心情有什么样的变化?填写下表。(老师要求:各峡的特点尽量用文中语句概括)
三、细读课文:
1、第1段安排了尚未去时的所感、所想,这样写的作用:一是使文章读起来层次井然,先后有序;二是设置悬念,“现在的三峡同往日一样吗?”“那里的山,那里的水怎么样?”如此,牵引着大家继续往下读,寻找答案。当然,作者也不忘发表自己对自然界的崇敬和向往:“到了这种地方,无论什么人,没有不感到自己是过于渺小,自然界是过于奇伟的。”
2、第2段,总述三峡景观。游程开始,简括路线,引出三峡,宜昌→重庆→三峡→巫峡,从宜昌到重庆,以三峡为最险,三峡以巫峡为最奇。
3、第3段,第一站——西陵峡,西陵峡分四段,第一段黄猫峡,无险奇之处,“山虽高,然不甚险;江水虽急,然不甚狭。”作者笔墨轻轻一点,移至他处。
4、第4段,西陵峡第二段——灯影峡,因为作者“最爱黄陵庙”,故笔墨停留较多,还有他即景的诗句:“黄陵庙下江南味,也有垂杨也有花”,可见爱之甚深。既然喜爱,必有理由:一是因为此为古庙,环境甚好,一面枕江,三方绕树;二是竹子潇洒,花儿艳丽多姿;三是与山水相调和,带着浓厚的江南风味。
5、第5段,西陵峡第三段——崆岭峡,这里有两处风景,牛肝马肺峡和崆岭滩,这里的山水很有特色,因此作者用了不少笔墨来描写,崆岭滩也极险,为了让读者对其险可想而知,作者接下来引用了一句谚语:“青滩叶滩不算滩,崆岭才是鬼门关”,这是对内容的极好证明和点缀。
6、第6段,西陵峡第四段——米仓峡,又名兵书宝剑峡,这里的距离不长,水势没有以前那么急,因此作者紧紧抓住富有特色的东西——山崖来写,后面的文字都是为了这个特点做铺垫。引用杜甫的诗“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方面极赞“赴”字所用之妙,一方面又从侧面烘托了此处山峰多而富于变化,这种间接描写的手法运用得很精妙。
7、第7、8段,过了西陵峡,到了巫峡,文章开头就交待过巫峡,这里是三峡最奇险最美丽的地方,因此作者着墨最多。
对于巫峡,作者是围绕三种景物来写的:山、水、云。“江水的险,险在窄,险在急,险在曲折,险在多滩”。“山的妙处,在不单调”。云呢,作者没看到,但这并不妨碍他对云进行描写,而是转述老先生的话让读者对云也有大概的了解。
对山水的描写中,作者的语言很精彩,“一层一层地你围着我,我围着你,你咬着我,我咬着你。”这一个“咬”字,将静的事物写活了,不由地在读者面前浮现出一幅山山环抱,山山紧连的情景。“偶尔看见一只黑色的鸟,拼命地飞,拼命地飞,总觉得它不容易飞过那高高的峰顶。”子非鸟,焉知鸟“拼命”?但作者知道了,而且也努力想让读者知道,因为山那么险峻,他“总觉得它不容易飞过那高高的峰顶”。
第9段,过巫峡即入瞿塘峡。这里的山水倒没有什么可写的了,但借着历史的沉淀,作者重点着笔白帝城,“古刹”、“苍冷”、“隐约”、“钟声”、“断断续续”、“凄凉”等一系列冷色调词语的使用则使人们不禁抚今追昔,默默伤感起来。
第10段,也就是课文的最后一段,三峡游完了,课文也该结束了,但作者仍未忘记再次点明主旨,游客们此时才真正放下一颗心来,可见经过三峡时,那种山险、水急的情景多么让他们紧张了。
四、教师小结:
这篇游记抓住景物特色,有详有略。长江三峡,山势之高低、水势之急缓、景物之特色各不相同,作者介绍时言简意赅,抓住了要领。西陵峡四段,着重写山、水的特点;巫峡,则着重描写其山水的奇险、美丽,同时写闻名遐迩的巫山云雨。瞿塘峡,不仅介绍了山势与水势,而且侧重记叙了两岸的人文景观,丰富了山川景物的文化内涵。
五、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二。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三峡为万里长江上游最为雄伟壮丽的峡谷,由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组成。
二、品味语言:
1、“江水的险,险在窄,险在急,险在曲折,险在多滩。”——连用四个“险”字,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有力地突现江水之险,江水的“窄”、“急”、“曲折”、“多滩”。
2、“江水冲在山崖上、石滩上,发出一种横暴的怒吼,有时候可以卷出一两丈高的浪堆。”——“冲”“卷”“怒吼”,足见江水之急,从视觉、听觉的角度生动地再现江水之险。
3、“这个峰很高,那个峰还要更高„„一层一层地你围着我,我围着你,你咬着我,我咬着你。”——用拟人,生动地写出了山的高峻、整齐,将群山写活了。
4、“两旁的高山,笔直地耸立着,好像是被一把快刀切成似的,那么整齐,那么险峻。”——“快刀切成似的”形象地写出山的峻峭。(比喻)
5“只见顶上云雾腾腾,有像牛马的,有像虎豹的,奇形怪状,应有尽有,那情形比起庐山来还要有趣。”—像牛马,像虎豹”,形象地描摹出云的变幻多姿。(比喻)
6本文是怎样采用不同的写作手法描写不同景物的?随着看到景物的不同,作者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提示:描写巫峡江水之险,作者连用了四个“险”字,这是排比修辞;而在写巫陕山峰之高时,则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文中还多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如“两旁的山,像刀剑削成似的”等;随着景物的变化,作者的心情也随之改变,如看到险恶山水之景时,有“恐怖”有“赞叹”,而看到宁静美丽之景时,心情则无比“愉快”“轻松”。
三、作者在描写三峡景物时,引用了一些诗、谚、典故,并把它们与景物描写融为一体。试分析一下这些诗、谚、典故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文中引用一些诗、谚、典故,渲染了气氛,收到了画龙点睛之效,使游记增添韵味。
文中开头引用谚语“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渲染了三峡一带险恶、悲凉的氛围,为全文定下了基调。
谚语“青滩叶滩不算滩,崆岭才是鬼门关”,表现了崆岭滩的险恶、可怕。前句运用对比手法,突出显现崆岭滩,后句用“鬼门关”形容崆岭滩的险恶,令人望而生畏。
引用杜甫的诗句“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突出赞赏诗中“赴”字运用之妙,从而进一步表现了沿江两岸如群马奔驰的山势。
引用作者的即景诗“黄陵庙下江南味,也有垂杨也有花”,诗中用“江南味”“垂杨”“花”,形象生动地描绘出黄陵庙一带山水景色之美
此外,文中写香溪,引用昭君浣妆;文中写白帝城,引用刘皇叔托孤的故事,突出了三峡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更耐人寻味。(典故)
四、合作探究;
1、作者在写三峡自然景色的同时,又写了哪些人文景观?其作用如何? 明确:黄陵庙、王昭君浣妆的香溪、白帝城、孙夫人庙、八阵图遗迹。写两岸的人文景观,增添了文章的文化色彩,也大大地丰富了三峡之美。
五、教师小结:(中心思想)
本文以作者的游踪为顺序,记叙了作者经过长江三峡时沿途所见到的雄伟、奇丽的景色,抒发了作者内心的真实感触和富有个性的情感体验。表达了他对三峡美丽景色的喜爱,同时表达了他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
六、板书设计
七、课后练习
1、巴东三峡
总写游三峡的感受:凶险三峡,紧张异常。写游三峡的见闻:西陵峡、巫峡、瞿塘峡。写游三峡后的感受:通过三峡,身心轻松。
《三峡》教学反思 篇9
通辽八中王艳平
回想整个教学过程,我感到有以下几点值得反思,以利于今后的教学。
首先,我让学生结合书下注释弄清字音,自行朗读课文。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由老师带感情朗读,配合优美的乐曲,把学生带到课文的意境中,然后再由学生仿读,边读边体会,读中导,读中悟,在两遍三遍的朗读中,学生大多对文章有了较深的印象,至少大多数同学都能流畅自如并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我把这一教学过程称为“品读”的过程。所谓“品”即发现,欣赏,咀嚼,感受。要想真正品出文章的味道,没有读的过程是不行的。“先读后品,品品读读,反复诵读,才是学好一篇文章的方法,特别是如《三峡》般美若仙境的文章。
其次,在教学中,我力求让学生在整体中去解读语言,真正实现学生与古人的对话,学到活的知识而不是孤立的字词。于是第二个环节就是弄懂文意,感知文章的内容。依据新课程标准,文言文阅读可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我就让学生借助注释来读课文,若有不能解决的问题,再拿到课堂上大家共同讨论解决。实践证明,有了前面品读的基础,学生是完全可以自行解决文意串讲这个问题的。
最后,《三峡》是一篇优美的古文,所以在教学时,考 虑到文章理解的难易程度,我用一个问题统帅全文:“同学们读读课文,看看哪些地方是你最喜欢的?”于是,学生的思维一下子开阔了:三峡的山是那么高俊秀美;三峡夏季水是那么湍急;三峡的春季是那么良多趣味,那么清爽;三峡的秋季有长啸的猿猴,进而学生对三峡的认识由表面进入本质,由肤浅进入深刻。《三峡》这一课文章的结尾很感性,或者说是作者有意而为之,“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怎么突破这个难点呢?教学中我放弃了对最后一句的理解体会,而是把作者的写作背景引进课堂,结合“哀转久绝”这句话来体会。学生们感受到了作者的心绪、秋季的清幽寂静,仿佛身临其境。再一次拿起书诵读三峡的时候,我听到了孩子们轻柔婉转的声音。虽然没有踊跃的发言,没有激荡人心的豪言壮语,但我真切感受到这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孩子们把那一溪活水引来的震撼写在了心底!接着又让学生感知全文的感情是什么。学生只能理解到“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赞美之情”,而对于渔民的同情学生没有考虑到,我又进一步引导点拨。
三峡游玩心得 篇10
三峡游玩心得1
衣土言土的土家族,风俗风情风气,焕发着一股浓浓的质朴情怀。吹着竹箫,唱着山歌,悠悠地观赏雄伟壮观的三峡大坝;景美颜美的坛子岭,俯首远眺,山下之景一览无余,高高在上,昂首挺立!难忘这段美妙的记忆,梦一般的三峡之旅!
一曲曲山歌悠悠地传到我的耳畔,一座座山岭屹立在我的眼前,一只只豌豆角般的小船溪上开出涟漪,一位位天天劳作的纤夫拉着船只为溪上亮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坐上这豌豆角小船,真是如《池上》中那个孩儿一般。手轻轻抚摸着船边的溪水,凉丝丝的,但不刀割般,唯有一股凉意直入身体,让热热的天气中充盈着一股凉气。“呼,呼”船上的纤夫开始劳作,小船如一个不倒翁一般,左摇摇,右摆摆,往前进,给人享受的滋味。小船开进了神农溪,两岸高山,却不乏有很多房子,是土家族吧!一叶小舟缓缓走过,不由得让我想起李白的著作《望天门山》,“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或许大诗人便是这样有感而发的吧。看那,在那儿悬崖峭壁的旁边,有一块青草地,一只只小山羊竟在那儿吃起了小草,小羊白白的、嫩嫩的,悠闲地吃着、嬉戏着、玩耍着。船一路开去,满怀一路好奇,我一刻也不安稳,探头探脑,好奇劲儿犹如在水中的海绵宝宝一般,缓缓撑开圆鼓鼓的肚皮。只见一棵棵的大树铆足了劲,生命力十足,竟然在这悬崖峭壁上生存、生长。树丛中有一座座若隐若现的房屋,那便是传说中土家族的屋子吧。没有大道,没有山路,唯有爬山,才可以进入这个神秘的住所,是不是更让人佩服呢?那一个凹进去的山洞外面,竟然生长着片片荆棘,似乎如变色龙一般,掩藏着自己独有的外形。我放亮双眼,窥视着那一切,里面似乎有一个长方形的棺材,木头破了,形态也有一点散架,仿佛经过了风烛残年,一代又一代,历经风雨。这,便是传说中的“悬棺”么?可这是怎么放上去的?或许这便是古人的智慧、果敢与勤劳吧!荡漾着,小船就在那充满神秘的神农溪上,一圈又一圈开出了美丽的涟漪……
游在三峡,难忘怀。在那三峡的每一个角落,每一寸土地,每一个至纯至朴的人都让我难以忘怀,这份回忆,让我无法抹去……今年,在我那个小小世界中的夏天,因为有三峡,变得更活力四射,光彩耀眼,这个夏天,真让人难以忘怀!
三峡游玩心得2
相信大家都去过三峡吧,那里风光秀丽、景色迷人,可你们有没有听说过小三峡呢?那里又是什么样的呢?别着急,这个暑假我刚坐船去游览了小三峡,请听我慢慢道来。
小三峡位于巫山大宁河内,全长五十公里,集三峡之精华,俗称“三峡盆景”。清晨,我来到甲板上,微白的天空下,两岸的群山苍黑似铁、庄严肃穆。红日初升,一座座的山峰呈墨蓝色。紧接着雾霭泛起,乳白的纱把重山环绕起来,但见霞烟氤氲、浮云飘动,怪石嶙峋、隐露其间,有的似亭亭玉立的女子,站在山顶眺望远方;有的像一块块梯田,一层叠一层,错落有致;有的像奔腾的骏马,昂首扬蹄,觉着它就会发出一阵阵声震苍穹的长啸来。整个山坡,都是苍翠欲滴的绿色,没来得及散尽的雾气像淡雅丝绸,一缕缕地缠在它的腰间,阳光把每片叶子上的雨滴,都变成了五彩的珍珠。这一切在飘飘渺渺的云雾中,添了几多含蓄,很能给人一种“山在虚无缥缈间”的感觉。过了一会儿,雾又散了,那裸露的岩壁、峭石被霞光染得赤红,渐渐地又变成了古铜色,与绿树互为映衬,显得分外壮美。
太阳渐渐升高,两岸的风景逐渐变得明朗起来了。树便成为了一道美丽的风景。新绿、翠绿、深绿、浅绿……什么绿色都有,就像给群山穿上了一件绿衣裳。
太阳越升越高,已是上午时分。两岸时不时有一两只猴子在树间爬来爬去,一下子从这棵树爬到那棵树去,敏捷极了。偶尔会隐隐约约看到一些土家族房屋伫立于群山之间,还会听到土家族传统乐器—唢呐的声音,清脆明朗,给小三峡带来一丝神秘的色彩。
小三峡的美景,无不令人赞叹,真是世外桃源、蓬莱仙境啊。听我的讲述,是不是更想去了啊?
三峡游玩心得3
清晨,我们一家五人前往我心向往之的三峡大坝,激动之情自然是不言而喻。一路上,郁郁葱葱的树木像一个个迎宾使者,在和煦的春风吹拂下发出了轻轻地“哗哗”声,仿佛在说着“欢迎你”。
不知不觉中,我们的车已经到达了三峡大坝。巍然屹立的三峡大坝在我们的面前,近处的游人在拿起手里相机,把自己美丽的身影定格在这一刻。远处烟波浩渺的长江被三峡大坝一分为二,分为上下二段。这是的三峡大坝显得格外宁静,进一百八十多米高度,构成了它巨人般的身躯,同时又像个天然的人工瀑布,那瀑布上溅着的水花,晶莹剔透,远望去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微雨似的散落着。过了一会儿,三峡大坝的水从几个水槽中喷涌而出,像几条巨龙的尾巴在摇动一样,并发出巨大声响,像是巨人在发出呐喊、咆哮,唤醒这里的山山水水。并一路奔跑着跳跃着,他的心激动着、痛快着,似乎此刻的他每一根汗毛都有跳动的欢畅,让人有一种为他的表演喝彩的冲动并陶醉其中。
我忽然问爸爸:“三峡大坝是世界最大的水电站吗?”。爸爸说:“是的,它供应的是清洁能源,并减少污染”。我又问爸爸:“你不是告诉我长江水清澈见底么?怎么有这样浑浊?”。爸爸说:“这是你爷爷曾经告诉爸爸的,那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事情了。不过现在国家已经在保护长江了”。
夜里我作了一个梦,梦见三峡大坝的天空瓦蓝瓦蓝的,大坝的水是碧绿碧绿的,仿佛蔚蓝的天融了一块在里面似的,显得格外的鲜润—那个绿才真正的醉人呀!
三峡游玩心得4
7月25日早晨我们要去三峡大坝。
早上,船到达了太平溪港,要坐车到三峡大坝。
坐车坐了10分钟之后,就来到了一座叫西陵长江大桥的桥梁。妈妈叫我往右边看。哇,这就是举世瞩目、宏伟壮观的三峡大坝。今天我们要在三个角度来观察三峡大坝。
三峡大坝是世界第一大的水电工程,位于长江三峡的西陵峡的宜昌市郊区,距葛洲坝发电站约40公里。于1994年动工修建,2006年5月20日竣工建成。2012年7月25日,三峡大坝入库流量达7.12万立方米/秒,是三峡水库建库以来遭遇的最大洪峰。所以运气很好。
首先,我们到了屈原故里,屈原故里主要是介绍屈原和三峡大坝的。为什么中国人在端午节要吃粽子和划龙舟吗?就是来纪念屈原。他曾经写了一首诗,叫《离骚》(这首诗太长,我就不写了。)在屈原故里可以看到的是三峡大坝的背面,景色非常美。非常壮观。
第二个景点是三峡公园,这是看到三峡大坝的下一个角度,从这个角度看,就能看到三峡大坝的前面,也可以看到排洪的壮观景象。此外,排洪时的水非常急,这些水要奔向洞庭湖和大海。使三峡地区的洪水可以缓解一段时间。
第三个角度是要爬到一座山的山顶上看,在这里就可以看到三峡大坝的全貌了。到另外一侧看,就是上下游的阶梯。船要这里来爬上(下)五条阶梯才能到上(下)游。也是一个很大的看点。
三峡大坝是中国人的象征,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自豪。
三峡游玩心得5
今天,我们一家去三峡大坝景区游玩,我非常兴奋的走在路上。虽然我去过三峡大坝景区,但那时还没有完工,我期待能早点看到基本完工的三峡大坝景区究竟是怎样的雄伟。
我们乘车先来到坛子岭,坛子岭因为顶端的观景台形似一个倒扣的坛子而得名的。我爬上了262、48米的三峡至高点坛子岭观景台,放眼望去,不仅能欣赏到三峡大坝的雄伟,还能观看壁立千仞的“长江第四峡”双向五级船闸。整个景区以高度的递增从上到下分为三层,主要有模型展示厅、大江截流石、银版天书及坛子岭观景台等景观。我最喜欢“银版天书”了。在坛子岭景区的中央,矗立着一本用混凝土做成的翻开的大书,大约高2米,宽3米,有着镶银的外壳,在阳光下闪闪发亮,就像一本银书。
接下来,我们又乘车到了185观景台,185观景台位于三峡大坝坝顶公路左岸端口处,因为它与三峡大坝坝顶齐高,同为185海拔而得名。我站在平台上向下俯看,就像身临坝顶,可以感受到大坝的高度。
【三峡日记】推荐阅读:
三峡的孩子爱三峡评课08-01
三峡的孩子爱三峡教学设计09-13
三峡移民07-20
三峡好人06-15
三峡人家07-26
三峡06-02
三峡鉴赏08-21
三峡坝区07-16
三峡地区07-22
三峡水库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