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之秋》教学反思

2024-08-01

《三峡之秋》教学反思(通用10篇)

《三峡之秋》教学反思 篇1

《一夜的工作》主要讲了作者何其芳在陪同周总理审阅一篇稿子时,目睹了周总理一夜工作的情形,歌颂了周总理不辞劳苦的工作态度和简朴的生活作风,抒发了作者对周总理的崇敬和爱戴之情。

儿时烙在脑海中的印象让我读起这篇课文时内心涌动的是一种深深的敬意。经过单元整体备课和对这篇课文的自学、研究,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通过抓住文章细节,体会周总理辛勤工作的态度和简朴的生活作风,感受他伟大的人格。

2.领悟文章以朴实无华的文字,生活中的小事表现人物高尚品质的写法。

在自己初读、自学的前提下,我先解决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问题,接着参考教参书进行查缺补漏,下面就是对于本课的教授有一个初步的规划,还不放心再上网查一查资料。无意间,看到了特级教师王崧舟关于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仔细的品味特级教师的课堂,把能够借鉴的环节进行了再一次的品悟。最后,拿起笔来把教学设计写了下来,在写得过程中,遇到连贯不住、不满意或者有问题的地方在翻阅、查找资料。在不断地改,不断地想的过程中,自己对周总理的认识和感受更深了,以至于在做课件的时候,随着音乐和图片眼泪直往下流,这是一位伟大的人,作为老师,我应该让所有的孩子认识这样一个人,学习这样一个人,铭记这样一个人。

公开课的日子到了,我早早起床又一次在脑海中过了一遍教案,审查各个环节。上课开始了,我带着孩子走进了课堂,走入了周总理一夜的工作。

第一个环节的设计,我个人觉得还是比较满意的。第二个环节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所在,我能够把握课文的题眼,从细节入手引导学生了解周总理工作的劳苦,生活的简朴,体会周总理高尚人格和伟大精神。但在课堂上自己过于关注教学设计,忽视了课堂上的生成性资源;其次学生对总理精神的体悟还停留在肤浅的层面上;第三,缺少整组课文的单元整合意识。

虽然这篇课文执教已不下三次,但每次都会有新的收获,教学也是“常教常新”的。

三峡之秋的教学反思 篇2

1、图文结合,在适当的图片旁边配上文字,比如在带有露珠的橘柚树旁边配上介绍橘柚树的文字,既让学生直观感受橘柚树的美,又进而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

2、小组分工合作,在小组合作讨论问题时,让每一个小组成员都积极参与,在小组汇报交流时,每一个成员都有一个问题回答,小组分工明确,不遗漏每一个学生学习的机会。

3、朗读方式多样,既有自己的范读,也有同学们的个别读,还有男女生赛读,以及齐读等方式,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让更多学生参与到对语文阅读的学习中。

这节课也存在不足,主要表现在:

1、我对学生的引导还不够好,学生有时候回答问题比较偏离主题,我没能通过有效的引导,让学生正确回答问题。

2、当堂检测缺乏层次性,当堂检测的问题设置,没有根据不同程度的学生设置,所以显得比较单一。

针对我课堂教学的不足,我将在以下几方面努力:我会在以后的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培养他们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另外,我将在当堂检测中设置不同的问题,面向不同的学生,让他们都感受到进步的喜悦。

三峡之秋教学设计 篇3

一、谈话导入

师:据老师了解,我们班许多同学都喜欢旅游,你们中有谁去过长江三峡?

生:没有去过。

师:没关系,今天我们就来“神游”一番金秋的三峡。(板书课题)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疑惑?

生:三峡指的是什么?

师:谁能根据自己的课前预习帮这位同学介绍一下长江三峡?

生一:三峡,由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组成,是闻名世界的风景区。

生三:三峡的特点是“瞿塘„雄‟;巫峡„幽‟;西陵„险‟。

二、展示图片,构建知识框架

师:刚才同学们介绍的长江三峡,“听起来很美”,那么,三峡的山到底什么样?三峡的水又是什么样?你们想不想去看看?

生:想!

师:老师这有几张图片,请大家欣赏一下。

(课件展示图片)

师:欣赏了三峡的美丽风光,大家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三、初步感知

师:是啊,图片中的三峡真美;那么,课文中描绘的三峡又是什么样呢?请同学们仔细听录音,听完后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听录音)

师:大家觉得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生(齐回答):时间顺序。

师:大家是从哪些词语中看出来的?

生:“早上”、“中午”、“下午”、“夜”。

师:对!这些词作为段落的开头,明确显示了文章的层次。你们最喜欢哪个时间的三峡?

生一:早上。

生二:中午。

生三:下午。

生四:夜里的三峡。

四、深入自学

师:同学们打开课本,把自己喜欢的部分多读几遍,想一想你为什么喜欢它?

五、全班交流

师: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你最喜欢的部分?

生一:我最喜欢“下午”的三峡。我觉得这部分写的“下午,太阳还没有落,峡里早起了一层青色的雾”,这一句写出了独特的景物“雾”。

师:你找到了下午的景物:雾,很好!谁能给他作一下补充?

生二:下午的三峡还有一个特点:黄昏来得很早,去得很迟。还有两岸峭壁的倒影一齐拥向江水,使江面上剩下一线发光的天空。

师:你介绍出了黄昏来去时间上的特点以及山、水的对比,讲得很好。其他同学怎么认为?

生三:下午的三峡,长江平静轻缓,像一条小溪。师:哦,你注意到了长江的水势变化,非常细心。你能把这段读一读,读出长江的平静、轻缓吗?

生三:[读文]

师:他读得怎么样?

生四:没有错字,流利。

生五:语速平缓,读出了感情,挺好。

师:同学们介绍了这么多,你觉得下午的三峡概括地说有什么特点呢?

生六:青色、透明。(板书:下午──青色、透明)

师:其他同学谁愿意接着介绍自己喜欢的部分?

生一:我喜欢“早上”的三峡,因为早上空气好,还有露水,像一颗颗珍珠。

师:你加上了自己的比喻,真好。

生二:早上,柚树、橘树上有一层洁白的霜,清新而明净。

师:你找出了早上独有的景物:霜,又用两个词点明了特点,概括力不错。

生三:早上,“太阳出来,露水消逝了,橘树柚树闪烁着阳光,绿叶金实”。

师:我们发挥一下想象力:阳光照耀下,橘树柚树的枝叶越发地绿,果实的颜色越发地金亮,相互映衬,三峡中又是一片秋天的───

生:(齐答)明丽。(板书:早上──明丽)

师:谁能用自己的体会,把这种明丽的特色读出来?

生一:[读文] 师:大家觉得她读得怎么样?

生二:语速有点快,不够轻柔。

师:你愿意再读一读,争取超过她吗?

生二:试试吧。[读文] 师:不错,你确实读出了三峡早上的明丽。下面谁来接着介绍其他部分的景物?

生一:我最喜欢中午的三峡,因为中午的三峡充满了秋天的热烈的气息。(板书:中午─热烈)

师:你概括出了三峡中午的特点,提炼文章的能力不错。谁再给他补充介绍?

生二:中午,长江像一条金鳞巨蟒,整个峡谷波光荡漾。

师:你说说:为什么长江像一条金鳞巨蟒呢?

生二:因为中午的阳光把长江染成了金色,长江又很长,所以流动时,像一条金鳞巨蟒。

生三:我给他补充:另外,中午时长江的水势很急,翻滚着,呼啸着,奔腾流去。

师:你能把描写水势的词句读出来吗?

生三:[读文] 师:谁来给他的朗读点评一下?

生四:太棒了,把山的“静”、水的“急”都读“活”了。

师:确实如此,我们要向他多学习读课文的基本功。自己试着,像他那样读一读这段课文。

[全体学生读文] 师:只剩下“夜”没有介绍了,谁愿意试试?

生一:夜晚,有渔火、灯标,渔火像星星一样眨着眼。

师:你用得比喻,很恰当。生二:夜里还有赶路的驳船响着汽笛,“于是渔火和灯标,都像惊醒了一般,在水面上轻轻地摇曳。”

师:为什么像惊醒了一般?

生三:因为夜很静。(板书:夜晚──宁静)

师:关于夜晚,谁还有补充?

生四:夜里还写了“月”。这里的月来得迟,不知不觉中就出现了。

生五:我给她补充。月出的景色很美,我想给大家读一读。“而月亮,从山顶上,顺着深深的、直立的谷壑,把它那清冽的光辉,一直泻到江面。就像一道道瀑布,凌空飞降;又像一匹匹素锦,从山上挂起。”

师:面对如此朗月夜,你觉得这种氛围──

生七:有一点儿神秘,让人产生幻想。(板书:神秘)

师:最后方纪先生告诉我们这一天正是——中秋。这句写在这里有什么用? 生八:点明时间。

生九:暗含了一种思念。

师:我们了解到了早上、中午、下午、夜晚的三峡各有不同之美,那么,《三峡之秋》整体上带给我们一种什么气息呢?

生:(齐答)成熟的气息!

师:为什么这么说呢?

生一:秋天是成熟的季节,丰收的季节,两岸的橘树柚树上结满了果实。

师:在这个成熟的秋天,假如我们现在就坐在一艘游轮上,正行驶在长江三峡,谁愿意当向导给大家介绍一下美丽的三峡风光?

生一:早上,橘树和柚树…

师:作为导游,先给大家打个招呼。

生一:各位游客,大家好!我们正行驶在长江三峡的第一峡──瞿塘峡,现在正是早晨,大家看:满山的橘树和柚树上,透明的露水闪耀着,仿佛撒下一层洁白的霜,清新而明净…今天恰逢中秋节,祝大家心情愉快,身体健康,合家幸福美满!

师:大家觉得这位导游合格吗?

生:(齐答)合格!

师:不错,尤其是最后的祝福,充分显示出一个优秀导游的良好素质。

六、扩展

师:其实,三峡吸引人的地方,不仅仅是刚才导游介绍的这些景物,它的美可以说是美不胜收,关于它的故事也是数不胜数。以后有时间我们再相互交流。最后,让我们在一首描述三峡两岸风光的古诗中结束这次三峡之旅吧!

全班齐诵:《早发白帝城》

七、谈感受(随机掌握)

师:课文学完了,大家还有什么要说的?没有发言的同学,可以先讲。

生一:我感到三峡太美了,长大了一定要去看看。

师:不必等长大,假期有机会就可以去。

师:作者怎么会把三峡写的这样美呢? 生:因为他爱三峡,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三峡之秋教学设计 篇4

一、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激发热爱长江和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知识目标:自学生字词语,积累好词佳句。理解一天当中三峡景物的不同特点,感悟长江三峡秋天的美景。

3.能力目标:学习本文按时间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一天当中三峡景物的不同特点,感悟长江三峡秋天的美景。

难点:学习本文按时间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三:教学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1、引入环节:请同学朗读个人作品《秋天到了》,引出课题。

2、介绍作者、作品。

3、出示图片,让学生对三峡在视觉上先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4、学生初读课文,出示问题:

(1)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三峡景物的?(2)画出体现顺序的词语。(3)三峡秋景总的特点是什么?(用文中的词语回答)

5、再读课文,说说早晨、中午、下午、夜晚分别重点写了什么景物,写出了三峡的什么特点?

五、课堂小结

三峡的秋天总的特点是___。课文按___顺序描写了三峡的秋天,从___、___、___到___的美丽景色,歌颂了三峡的_____,表现了作者______________。

六、板书设计

三峡之秋

时间 景物 特点

早上 露水 橘柚树 阳光 明丽

中午 阳光 长江 热烈

《三峡之秋》教学设计2 篇5

哈尔滨市文苑中学

王颖

一、教材分析

《三峡之秋》是以“母亲河”为主题的第三单元中的一篇精读文章。本文以“长江三峡”为主题,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作者按时间顺序,抓住景物特点,描写了中秋这一天从早晨到夜晚三峡景色的变化,具体描述了三峡早晨的明丽、中午的热烈、下午的青色而透明、夜的宁静,表达了作者对三峡景色的赞美和热爱之情。本单元的重点是“训练学生读懂课文、体会句子含义,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根据这样的要求,我制定教学目标。

二、学情分析

三峡优美的景色一定会强烈地感染着学生的心,激发他们对自然的热爱,使他们充分感受到祖国大好河山的壮美。学生的学习兴趣会更浓厚。

因此在本课的学习中强化了“边读边思考,从作者生动的描写中想象画面”,即“变话为画”的阅读方法。教学本课,应注意继续引导学生多读、多想、多体会,深刻体会本文语言的优美,再由课文内容想开去,联系所学过的诗词。

三、设计思路

本节课“以发展与创新”的教育理论为指导思想,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自主、合作、共同创新的学习方式来进行学习。以读为主线,在读中想象,在读中体会,在读中发展,在读中创新。教学目标

(1)通过各种读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能简单说说三峡之秋的美景,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教育。

(3)了解三峡各个时段的景象特点

(4)了解本文的写作顺序。

2、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作者按什么顺序来描写三峡的景物。

(2)能体会三峡之秋一天当中的景象特点。

3、教学方法

采用陶冶法和畅想法这种方法强调教学中要“激发感情抓住心”“披文以入情”。教师读文“如出我口”,讲文“如出我心”。课堂气氛应和课文的内容相吻合。引导同学“入境”,使学生如临其境,爱作者之所爱,憎作者之所憎,喜作者之所喜,怒作者之所怒。把作者之情,化而为学者之情,使学生的兴趣得到激发,感情得到陶冶。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抓住课文中能触发想象诱导物,促使他们想象课文中可供咀嚼、回味的包含深刻内容的景象,并把诱发出来的想象引上科学化的轨道。在学生想象过程中,教师要进行适当的点拨,使他们的智慧得到启迪,思路得到畅通。点拨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开拓视野,展开想象。

4、学法指导

对于学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显得异常重要,这是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因此,本课十分注重以下几点 1.用普通话有感情地正确地朗读课文。2.学习使用圈点批注的方法读书。3.对基本资料的积累。

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在讲解新课之前,先请大家来观看一段影片。(播放《话说长江》片断)长江,她滋润了华夏儿女的心。三峡,昭示了祖国山河的壮美。那里峰峦叠嶂,飞泉吐珠,波涛拍岸。也许我们没有亲身去体验三峡的壮丽但今天我们却可以通过方纪的文章走进三峡,去品位三峡秋之神韵。(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展示资料

学生活动展示网上下载了的关于三峡的图片,关于三峡由来的传说。

(三)教师补充展示关于三峡的介绍

(四)朗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教师配乐,采用自由朗读的形式,使学生熟悉课文内容。并设计问题,对文章进行整体把握。请同学们思考,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三峡的?(找出关键词语)不同时间三峡都具有那些特点?(教师板书)

(学生总结)早晨--清新、明丽 中午--热烈

下午--青色、朦胧 夜晚--平静

(五)精读课文

请找出作者是怎样具体体现这一事物特点的。学生进入自主、合作学习。(学生展示成果)

a我们小组研究的是早晨,作者重点抓住了树上露水的变化,由像洁白的霜到消逝。描写了露水,也写了橘柚树的色彩的变化,“绿叶金实”显示了三峡之秋早晨明丽的特点。同时点明这是秋季,因为只有秋天才会收获果实。可以想象一下,在秋高气爽之时,满山的果实,江水在流淌,这时的三峡会多美。

b描写了橘柚树的生长环境:在陡峭的山岩上;颜色:叶子越来越绿得发黑,果实由青变黄;馨香的气味,这些都使三峡充满了成熟的秋天的气息。

c“威猛”这个词你用得恰到好处。同时用了一个比喻“金鳞巨蟒”写出了长江的颜色、形态,“翻滚”“呼啸”“奔腾”写出了长江的气势。“金鳞”还写出了长江在阳光的照耀下波光粼粼的景象,“翻滚”“呼啸”“奔腾”不仅写出了气势,还表现出了长江的生机与活力。d对夜晚的描写最细腻。“长江像是眨着眼睛,沉沉欲睡”表现了三峡夜晚宁静的特点。运用了拟人修辞。这里还有渔火、灯标,偶尔还有汽笛声,这些景物正是对宁静的夜晚的烘托。把夜晚的三峡写活了。

e峡谷中月色的描写。山是那样的“高”“陡”且“墨一般的黑”,在这样的背景之上,月亮升起来了,宛如一块“巨大的”“磨平发亮的云母石”,可以想象一下,黑色的背景映得它是多么的明亮。形容月光用了两个词“清洌”和“泻”,清洌很好地突出了月光的这个特点。“泻”更写出了月光在峡谷中没有阻碍一泻千里的气势,我觉得用得恰当。而且“清洌”“泻”和后文的“瀑布”相照应,体现出了作者巧妙地用心。课文中还有一句话似乎被我们冷落了,这句话是多余的吗?(点明主旨)

作者用这句话结尾,点出了时间,中秋的月夜也是最美的。也可以表达出作者思乡之情

(六)再读课文抒发情怀

教师配乐,让学生通过不同的朗读方式(引读,男女对读,表演读等),读出三峡之秋的美,大家评议。(这个环节给学生选择朗读方法的权利和相互评价的权利,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美读,在美读中进一步升华阅读情感。)

(七)拓展延伸

同学们,刚才通过我们这么长时间的讨论赏析共同体会了三峡之秋那如梦如幻的美。我想我们可以坐在教室里感受三峡的美,应该感谢作者方纪写出这么优美的文字。请你根据下列图片,选择你喜欢的方式(或诗或文)描绘画面。

(八)小节

同学们说得太好了,让老师有耳目一新之感。相信现在很多人都想快点到三峡去看一看,那么老师请同学们一起观看图片领略一下三峡的美景。(配乐《三峡行》教师朗读)“巫山云雨梦三峡”,这就是美丽的三峡之秋。当春天收回慵懒的双臂,当夏天满怀豪情悄悄离去,当冬天进入梦乡时只有你三峡之秋依然如此美丽。我爱你,美丽的三峡。

(九)板书设计:

三 清晨———明丽 峡 中午———热烈

之 下午———雾青水静

秋 夜晚———宁静

【教学反思】

《三峡之秋》是北师大版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的一篇精读课文,北师大版教材编排特点之一,就是以主题组织单元。本组教材是以“母亲河”为主题的。我所执教的《三峡之秋》重点是让学生在感受三峡一天中不同景色,体会作者热爱三峡的真挚感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难点是指导学生学习作者按照时间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及学习作者细致观察事物的方法。课后静心反思,感触颇多。现将本节课教学反思如下:

在教学预设时,我着重从以下几方面下工夫:

首先,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注重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训练。在课堂中,通过多种方式的读,让学生充分接触文本,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通过自由的朗读,思考、勾画,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通过朗读——评价,描述画面——评价,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良好习惯。

其次,注重传授学习方法,提示学习规律。教是为了不教,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学生了解学习规律,掌握学习方法,是实现学生终身学习的必要前提。在赏析语言时,我提示学生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再次,努力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追求三维目标(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达成。在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基本功综合训练的同时,我注重对学生爱护自然、关爱生活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引导。比如在朗读中潜移默化,在过渡语、小结语、激情语中渗透。从而让学生感受到:美就在我们的心里,我们的生活就充满了美。

教学永远是一项遗憾的劳动,虽然预设时考虑周全,但是真正教学时未必达到预期效果。静心思索,感觉课堂中存在以下不足: 由于在教学中既想使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又想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还想渗透写作方法,谈体会谈感受。设计的内容太多,想讲授的太多,因而对文章个别语句分析理解不是很到位。新课改的探究之路还很长,如何真正落实新课改的思想,是我今后教学思考和实验的主旋律。

·个人介绍·

王颖 哈尔滨市文苑中学语文教师,自2001年参加工作以来积极参加“新课程改革”的试验教学中,并取得良好的效果。任教以来,多次做教学示范课。其中语文研讨课《不朽的失眠》获教学研讨课一等奖,《麦琪的礼物》被中央广播电视大学音像出版社收录。在教学中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为主,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点评】

在语文课改着力于加大课堂教学改革的力度之时,王颖老师的《三峡之秋》较好的反映了语文新课标中倡导的新观念,是一次成功的教学。

这节课在教学上有一些新的探索。

首先,教者以人为本。再这节课中,教师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学生在知识、能力、人格素养等方面进行提升。教师根据作者描写三峡的四个时间段的各自特点,突出其熏陶感染的作用。运用《话说长江》的电视片段,给学生直观的感受,使学生的心灵得到感染;让学生诵读优美的语段,领略文章的情感美。在教学中,增强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其次,这堂课教师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学生互相学习补充出来的东西要比老师教过要好。老师让学生在理解内容之后互相讨论,营造了民主和谐的氛围,使学生有了满足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另外,教师课件的制作,具有直观性和时代性。三峡文化是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大多数学生没有去过三峡。课堂上教师调动多种手段图片、录像、歌曲等方法,帮助学生走进三峡,理解课文,很好的激发学生的情感。

《三峡之秋》教学反思 篇6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出现的两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领略三峡秋天的美景,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教育。

4、体会按时间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受到三峡美景的熏陶,培养审美情趣。、

2、让学生在地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让学生收集有关三峡的资料。供课前交流。

二、进入学习。

1、导入:谈三峡。(学生可从自己收集到的资料谈,也可以从电视上看到的谈,还可以背一首与三峡有关的古诗。)

2、学生用自发喜欢的方式来读课文。

三、学习课文。

1、学生学生讨论:A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三峡景物的?画出体现顺序的词语。B读一读开头和结尾的话,体会这样写的好处。C课文描写了三峡在中秋这一天的景物变化,读一读,说说早晨、下午、夜晚分别重点写了什么景物?写出了三峡的什么特点?

2、学生小组合作,讨论解决以上问题。

四、学生反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文中描述的情景,把喜爱、欣赏的感情读出来。

五、学习表达方法,体会情感。

1、开头和结尾有什么作用。(开头总写三峡的秋天,结尾点明具体时间。)

2、作者用这样优美的文笔写三峡之秋,想表达什么样的情感?(热爱三峡、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

作者邮箱: wuzin08@163.com

《三峡之秋》教学反思 篇7

1、认识本课2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领略三峡秋天的美景,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教育。

4、体会按时间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1、了解三峡秋天的景色特点。

2、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境导入,整体感知

师:1、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方纪笔下的《三峡之秋》。【板书课题】介绍作者。峡”是什么意思?(峡:两山夹着的水道。)“三峡”在哪儿呢?2、关于三峡你还知道些什么?介绍资料三峡位于长江中游,西起四川奉节白帝城,东至湖北宜昌南津关,主要景区: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长江,养育了炎黄子孙,滋润着华夏儿女的心田。长江三峡,那里群山耸立,雄奇壮丽,就像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圈。

古往今来,关于它的诗作竟然有近万首。唐朝最伟大的诗人李白就曾这样写过《早发白帝城》这首诗,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吟诵:三峡到底有什么魅力吸引无数文人墨客驻足流连,抒情感慨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三峡,共同领略三峡之秋的神韵。(播放课件)

二、交流感悟,感受美

(一)初读课文

师:现代作家方纪笔下的三峡秋天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要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师:谁来说说三峡的秋天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成熟、美丽

师:是的,三峡秋天的美,无处不在。(板书:美)

师:那课文又是按什么顺序写出了三峡秋天美丽景色的呢?请同学们再次浏览课文。

师:对了,请同学们用横线画出体现时间顺序的词语,谁找到了?

师:你们真会读书!课文就是按时间顺序,描写了三峡秋天早晨、中午、下午到夜的景色。板书

(二)深入精读

师:三峡的秋天有着怎样的气息呢?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总起全文告诉了我们。请同学们齐读第一自然段,找到三峡秋天总的特点。

师:从橘柚树的哪些变化中,知道三峡的秋天来了?

生:叶子绿得发黑,累累的果实由青变黄,散发着一种清香。

师:作者正是抓住了橘柚树的变化,让我们知道:三峡已经是--秋天了。

1、早晨

师:现在就让我们随着作者走进三峡的一天,从露水闪耀的清晨开始,去细细品味它的魅力。请同学们自由朗读三峡早晨的段落,想一想哪些景物可以体现三峡早晨的美?

生自由读,交流汇报。

说峡风有些凉意。我觉得作者说得很对,秋天的风吹来让人感到有点凉,要是风大一些,我想橘柚树上沉甸甸的果实会随风摇晃,可能还会掉下来。

师:在这种环境下,你想做什么?

师:是啊,三峡真令人向往!你能用一个词概括三峡早晨的特点吗?

生:明丽。

师:的确,在橘柚树的变化中,让我们感到早晨的三峡是明丽的。(板书:明丽)

师:早晨的三峡,色彩斑斓,明净艳丽。老师觉得三峡的早晨就像一首独奏曲,你们听(播放音乐)带着自己的感受,试着读一读。

生自由练读。

师:谁想把你感受到的美,读给大家听?其他同学闭上眼睛静静聆听,看看你的眼前会出现怎样的一幅画面?

生:我仿佛置身于峡谷,感受到一股凉风。

生:我好像看到了满山的橘柚树,好诱人啊!

师:大家看,和你想象的一样吗?共同读

师:我们刚刚学习了三峡之秋早晨的这一段,你们说说我们是用什么方法学习的这部分?

生汇报学习方法。

师:大家学得很用心,,那现在我们就带着这些要求,小组去自学后面的三个时间段,一会儿进行汇报。出示

2、中午

师:好,我们先学到这儿,谁来读读三峡中午的景色?

师:谁愿意把你的感受和大家一起分享?

师:谁能把你感受到的热烈读出来?

生读文,互相评价。男生齐读。

师:刚刚我们还沉浸在三峡中午热烈的气氛中,此时太阳渐渐西斜,已经是下午了。请同学们默读下午的这部分,想想下午的三峡有什么变化?

师:看看这段话,哪个字能体现出影子的动态?

师:对,“拥”形象地写出了影子的动态,也显示出雾中三峡的宁静。此时,笼罩着一层雾的三峡就像一位穿着纱衣的仙女,朦胧而优雅。

4、夜

师:走过白天的明丽和热闹,三峡的夜终于来了。想一想,三峡的夜又给你带来哪些特别的感受呢?

师:岸边的渔火是亮的,夜是暗的;驳船是动的,夜是静的。以亮衬暗,以动衬静的写作方法,形象描绘出宁静和谐的夜。

师:谁来读读这段话,读出夜的宁静来。

生读文,互相评价。女生齐读。

师:当一轮明月渐渐升高,又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谁来读读第6自然段。

生读文。

师:在这段,你体会到了什么?

师:月亮是夜的使者,给你无限向往,谁能读出月的神秘?

生读文,评价。

师:谁还读懂了不同的?

师:作者用了“像……又像”两个比喻,把月光的清冽展现在我们面前。那你能用“像……又像”说句话吗?

师:作者也正是抓住了月光的特点,运用生动恰当地比喻将月光的美,描写得淋漓尽致,

作者以动写静,让文章更生动。我们细细欣赏了月夜,体会到月亮的色彩、形态是那么素淡优雅、超凡脱俗。那你能把你体会到的美,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谁来试试。

生读文,互相评价。

师:这么美的月夜,老师也想读给大家听,行吗?范读

生齐读,配乐。

师:真令人陶醉!老师仿佛看见一轮明月高高的挂在空中,这一天,正是--中秋。课文结尾点题,首尾呼应。中秋的三峡时而宁静轻柔,时而翻滚呼啸,能够随时间不停地变换自己的身份,从容大方,变化自如,所以作者说三峡的秋天充满了--成熟的气息。

三、积累内化,回归美

师:三峡成熟的美在作者笔下是多姿多彩的,让我们赞叹不已。作者为什么能写得这么美呢?

生:作者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方法。

生:观察仔细,抓住景物特征。

生:作者喜欢三峡。

……

师总结:学习了这篇文章你有怎样的感受?把这句话写在书上。看来同学们对三峡的美感受都很深,纵然我们有千言万语,也说不尽对三峡的赞美。课后让我们再有感情地读读课文,选择喜欢的段落背一背。

再去找一些描写三峡的诗篇进行补充阅读,我相信大家还会有别样的感受;行万里路,胜过读万卷书,如果将来你有幸亲眼目睹三峡的风光,还会有更深的领悟。三峡,以它那迷人的风光吸引着无数中外来宾,而三峡工程又会给三峡带来些什么呢?请同学们课下展开调查,并相互交流。

三峡之秋教案 篇8

探究学习内容:

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三峡之秋

探究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能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了解一天当中三峡景物的不同特点,学习作者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2、能力目标:能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主动探究等活动,培养探究能力和想象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体验获取知识的过程。

探究学习重点、难点:

理解描写一天当中三峡景物的特点,学会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探究学习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探究学习的过程:

一、谜语竞猜,赏图入境——观景

师:同学们,上课前我们来猜一个字谜。“一边碧绿,一边通红,一边怕雨,一边怕风。”同学们动动笔,写写看。

(生猜)

师:很好,是秋天的秋字。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秋天的景色,哪里的秋天呢?同学们请看视频。看完视频,说说你的感受。

(生说)

师:是啊,三峡那里群山耸立、雄奇壮丽,好像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而三峡秋天的美景更是美不胜收。今天,让我们跟随作者方纪走进三峡,共同领略三峡之秋的神韵。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学习小资料的作者和三峡的简介。

(设计意图:谜语,图片引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样学生更容易有想要探究课文内容的欲望。)

二、字词过关,品读感悟——赏景

师:下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看看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介绍三峡之秋的?并画出体现顺序的词语。

师:刚才同学们读得都很认真。谁来说说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介绍三峡之秋?

(生答师板书:早晨、中午、下午、夜晚)

师:是啊!课文按时间顺序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风光秀丽的动人画卷。为了更好地欣赏课文,我们先来扫扫雷,把生字词认认读读看。请同学们也动动笔,写写看。

(出示词语:橘柚树,陡峭,果实累累,闪烁,金鳞巨蟒,荡漾,光晕,驳船,摇曳,朦胧,宛若,谷壑,清冽)

师:同学们说看看你们喜欢哪个时间段的三峡。(生说)

师:看来,同学们的欣赏角度不同,审美趣味也不一样,下面请你们根据自己的爱好自由组合成小组,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合作学习、交流探究。今天我们学习一下早晨,中午,下午的三峡。请喜欢早晨,中午,下午的同学分别入座第一,二,三组,分别命名为“晨之秀”,“赏午景”,“午后行”。

(设计意图: 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字词是第一关,通过认认,读读,写写加深记忆。小组合作学习是新时代课堂的要求,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带有目的性的学习会让学生的学习目标变得更清晰。)

三、小组学习,合作探究——议景(重点)

师:新课标提倡我们自主学习,现在同学们是课堂上的主人了,老师只是一个引导者。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学习一下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接下来三个自然段,就靠我们同学集集体智慧自主探究学习。

(点明季节:秋天。景物:橘柚树。从叶子和果实写出三峡秋天成熟的气息。)师:在自主学习之前,老师给你一个阅读提示,请看屏幕:

问题导思:

(1)三峡的早晨(中午、下午)介绍了哪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2)三峡的早晨(中午、下午)给你总的印象是什么?(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探究结果展示:

师:好,下面请同学们把你们交流的结果展示出来,看看哪一组同学先发言。(1)“晨之秀”小组

1、学生汇报

(板书:明丽)

2、学生朗读 师:听了你们精彩的汇报,你们能通过朗读把三峡早晨明丽的景象表现出来吗? 小组齐读

(2)“赏午景”小组

(板书:热烈)

师:这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景象呢?请看屏幕

你们一定也被这热烈的景象吸引了吧,谁来把这热烈的景象读出来? 个人读——小组读

师:让我们满怀激情,一起来把这三峡之秋的热烈气息朗读出来吧!(齐读)

师:其实现在我们很不容易看到这样的情景了,因为三峡工程的修建改变了长江三峡的面貌,“高峡出平湖”,三峡展现出了新的美。

(3)“午后行”小组(板书:明净)

师:下午的景色这么明净这么美丽,谁来读读这段?(个别读——小组读)

师:今天,我们共同欣赏了三峡之秋早晨的明丽,中午的热烈以及下午的明净。从早到晚,长江三峡给我们展示了它不同风格的成熟之美。你们喜欢三峡 的美景吗?你喜欢什么时候的三峡,你就读读相关的段落,把你的喜爱之情通过朗读读出来。

(设计意图:分小组探究,全班一起学习,主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以及感受美的能力。)

四、诗情画意,拓展交流——说景

师:大家已经非常了解三峡秋天的美景了,其实三峡那里还有许许多多美丽、迷人的景物。我们很多同学也从不同的途径搜集到相关的一些资料,你们愿意说出来与同学们一起分享吗?

(生说)

(设计意图:课外拓展是拓宽学生知识面的一个重要途径,虽然时间短,但日积月累,效果也是非常可观的。)

五、小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学习得很不错,现在让我们合上课本,听听课文录音,再次感受一下三峡各个时段的美,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三峡的夜色。

(设计意图:总结回顾,离开课文,用心去感受三峡的美,进一步培养学生欣赏美的能力。)

六、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你喜欢的句子摘录下来,并仿写一句。2.选做:

小练笔:描写家乡秋天的景色。

(三峡之秋是美丽的,三峡的景色是迷人的。我们家乡的秋天也是美丽的,也是迷人的。同学们,快快拿起笔来把你们眼中的家乡美景写下来吧!)

板书设计:

三峡之秋

方纪

成熟

品三峡之秋 篇9

品三峡之秋

向 迅

到三峡,是潜伏于心底很久的愿望。随着时间的拉长,那种愿望变成了一股力量。它拔弓似的强度迫使我下定了决心,不能再推移了。

和朋友从荆州古城出发,向祖国腹地上鲜明的一点疾驰而去。心情难以平静,如那滚滚而去的车轮,急切地想见到它的面貌了。心率随着车窗外飞逝的平原景色渐渐加快,并在心中算计着:等待我的将是什么样的画面?

平原消失,路过丘陵,渐渐有了山的轮廓。看到了山,希望值变大了。宜昌在夷陵山区,三峡更是山与水组合成的雄奇而秀丽的景色的地方。山,给人一种亲切之感,此刻,她正以博大的胸怀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

窗外的山渐渐地高大起来,云蓝起来,眼中绿了起来,心也跟着舒畅起来。山区适宜养眼,在短短的时间内眼角便有了长期居于都市从未有过的湿色。风,从车窗缝里吹进来,给人一脉清新,一脉自然的情怀。还有那些正劳作着的山民,如同古代的闲情逸士,以天生自然的清高冷漠地看着打扰他们“桃源”的现代化交通工具。

车行不过两小时。关于古代与现代化问题的思考还未来得及完成,宜昌市已经呈现于眼前。人称“小武汉”的宜昌市给人的第一感觉:一颗于长江边几年之间璀璨起来的明珠,颇有几分山城都市重庆的影子。道路宽敞明丽洁净,高楼大厦鳞次栉比。稻花香、关公坊的商业广告比比皆是,凭这一点,可以看见整个宜昌市的缩影。经过长途的山水跋涉,宜昌无疑开阔了一个靓丽的眼界。

夜晚,走在江风撩人的滨江大道,只见江中渔火与城市夜景交相呼应,水波起伏,灯光摇曳,很美。来往的轮船,美丽的夷陵长江大桥,如水的车流,给尽繁华之感。这繁华的一切,与夷陵山区的人民有关,与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有系,与现今和平安定的大环境也脱不了干系。心踩着水中的灯光通道,在夜色中,远远地,远远地探望三峡。

秋天的夜,在江风中有点瑟瑟。和朋友坐在世界和平公园谈到半夜。我们在那里享受着江边的都市风情,为宜昌市秀美的风光、飞速的发展感到由衷地欣喜。心里暖和着,今晚要在宜昌市的怀抱里温柔地睡去,明天就要到三峡了。

翌日,起了个大早。从夜明珠乘车直奔三峡。

怕遗落车窗外的风景,我们紧盯着,就像怕遗落了自己的心一样。我们的心砰砰地跳着,为即将见到牵念已久的三峡。于呼啸而过的风中,于滚滚的车轮碰击声中,于兴奋的语言之中,我听到了自己脉搏的跳动,跳动的声音是那样有力,富于节奏,充满了无限的希望。

车窗外,是深秋的景色了。由于车道的缘故,映入眼帘的差不多全是那种能反映深秋气息的植物――芒草。此时的芒草,已褪去了青绿的夏裙,换上了近乎金黄的秋装。特别是逢上芒花正浓,满山满坡银白色的芒花给人一派迷人的秋景,更给人一种刚劲虬拔的态势之美。久久地,我沉醉在那一片芒花的飘荡中。风吹过后,芒花倔强地站立着,犹如顽强的战士,站成车窗外脑海中一道道挥之不去的风景,站成一种至仁至善的精神。这种精神激励着后来者一年年花开,一年年逝去,给人美的视野,心灵上的颤动;它激励着山区的人民百姓扛着“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精神支撑,于芒花一年年的美丽中在湖北中西结合部创造了世界奇迹。

隧道一个接一个,芒花的影子在隧道的缝隙间时隐时现。它们已经扎根在了山区,扎根在了山区人民的心灵深处。近一个小时的跋涉之后,芒花的遒劲与长江的壮阔合二为一了。

那是第三次看见长江。第一次在荆州,第二次在宜昌市。荆州的长江在宽袤的平原,显不出应有的气势;宜昌市的长江在磨基山的衬托下,也显得过于秀丽了。只有三峡的长江给人一种气势来。山高水阔,也许只有这样的地方,才能显出大手笔来,也才能造就出世纪工程来。

秋之长江,有一种冷漠的高傲。我在那里,再一次体悟了自然的博大。三峡大坝所在的一带长江,似乎有一种近乎神奇和雄壮的语言。那是人类无法模拟的和抗拒的。表面上风平浪静,内心里却在汹涌澎湃。江面不时行过的现代化大型轮船在江边看来也不过是沧海之一栗,岸边的.一叶苇罢了,几分钟的时间便在拐弯处消失。偶尔响起的几声汽笛,在长江空旷的峡谷里绕荡几圈,然后无声地融入水波。在那里,我觉得无论什么样的人都得纳入她的胸怀,融入自然。站在空旷的江边,就如失去了重心一样,没有了方向感,只能在她的胸怀间或为宁静的思考,或为狂奔呐喊。面对眼前,把自己置身于自然,把自己置身于一捧江水一捧江沙。

我们在三斗坪下了车。那里已经不是过去边远的小村小镇了。现代化的街道,现代化的气象。隔江远眺,一个现代化的都市已经有了雏形。几座高楼大厦,五星级的酒店在群山在长江的映衬下有了几分特别的味道。规划好,设施好,三峡人民已经把梦托起,已解开了缆绳,扬帆起航了。

遥望三峡大坝,一流的设施已经足见规模。心情如江中的波一样,“一波未平,又起新波”,为眼前的壮丽而澎湃起伏。

我们没有从正门进入坝区,而是乘车到了立有“三峡石赋”巨石的地方。站在铁索旁,以俯视的角度观看世纪工程,大有曹操当年“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之豪气之感慨。宽阔的江流中,宽阔的大坝,建筑工程,来往的船只,薄薄的江水,在霞光的映照下给人前所未有的绮丽景观。放眼望去,高峡平湖在远方安稳地睡着。一种难以抑制的心情油然而生。那个时刻,我真想放声大呼,但是我的心已经彻底地宁静下来,没有丝毫的气息从嘴边传出。我把多年积攒下来的激动转化为了一时的缄默。我相信,在这歆慕已久的物象前,任何有声的语言都抵不过缄默。是的,在这种人工创建的“自然”面前,因它与自然同在的伟大,因它的壮丽,我无法把内心填满的内容用一句语言明确地表达出来。

久久地立在一片空茫之中,感叹着人民力量的伟大,变迁的历史,越新的时代。由人民崇拜自然到有计划有目的的改造自然这一历史性的飞跃所激荡的思绪在我的意识之外遨游着,带着我的灵魂潜入那烟波浩淼的江水尽头。

傍晚时,我们在三斗坪江边散步。晚霞落在江面,像给它染上一层红纱,红彤彤的,“半江瑟瑟半江红”。江面时有一种羽毛黑白相间的鸟来回飞翔,飞在水面,飞在三峡坝区的“橘子洲头”,甚是安详与美丽。立在堤岸,任江风吹摆衣襟,陶醉于母亲河傍晚的迷离之中。想写一首诗,来描绘眼前的景色,却同样畏惧于它的力量而放弃了,怕使它原本美丽的东西变得苍白而乏力。

向导说:你们来得正好,此刻五号闸门泻洪,景光壮丽得很呢!夕阳西下里,江水从闸门里奔涌而出。汹涌的气势如同古代战场战马齐嘶、战鼓齐鸣的场景。使人胸襟顿时开阔。这种气势的造就非自然而为,是建设三峡的工人赋予它生命,赋予它涌动的力量。

一天中最后的辉煌过后,便是渔火一片灯光普照的宁静的夜晚。坝区的夜晚是无所谓夜晚的,千万盏灯同时亮着,整个坝区的山水一片辉煌。此刻的夜色,当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夜色。夜晚住在江边的客栈里,听着窗外的声音,不久就安详地睡去了。原以为在一天的兴奋过后很难入睡的,没想到在短短的时间里就梦见了轮船。我想,这也是三峡的一种力量所在吧。

中学时代一位老师在他第一次乘上轮船游历三峡时吟出了陶渊明“舟遥遥以轻扬,风飘飘而吹衣”的诗句。当我踩着翌日的清辉立在舟头的时候,抱有同感。那是我人生中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乘船,而我,把它留给了三峡坝区的长江。仿佛真有一份缘似的,为它守侯了我生命中一段很长的时光。

清晨中,江面罩着薄薄的雾。当太阳从东边的山头露出来的时候,万道光芒直刺了下来。云,有了金边;雾,渐渐退去;江水,一漫金滩。在这些金色的光晕里,三峡坝区开始了新的一天。

在坝区街头,随处可见色香味俱全的黄灿灿的三峡齐橙,秭归齐橙;在舟头,看到的却是满山青翠。我惊讶于在秋的环境里竟然流露的满是春天的颜色。仿佛那里永远只有一个季节,永远饱蕴了深厚的希望。

收获之秋,希望之秋。

上个世纪,冯骥才先生写下了《三峡之秋》,没想到短短的五十余年过后,三峡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峡出平湖”也从诗词中走了出来,由预言变为了真实的景象。一江秀丽的景色因为三峡工程变得壮阔起来,不仅仅使景色具有壮阔的格调,更使民族增加了壮阔之气。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也无论是秀美还是壮阔,景色永远迷人,三峡永远是三峡。

课文《三峡之秋》探究感悟 篇10

探 究

1、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按时间顺序描述了三峡之秋的景色特点(早晨-中午-下午-夜晚),层次清楚。

2、请读一读中午,群峰披上金甲,阳光在水面上跳跃,长江也变得热烈了,像一条金鳞巨蟒,翻滚着,呼啸着,奔腾流去,想一想这个句子你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朗读呢?

群峰披上金甲要读得庄严一点;阳光在水面上跳跃要读得活跃一点;翻滚着,呼啸着,奔腾流去要读出气势。

感 悟

①早晨,透明的露水闪烁着,峡风有些凉意,满山的橘树和柚树上仿佛撒了一层洁白的霜,新鲜而明净。太阳出来,露水消逝了,橘树和柚树闪烁着阳光。三峡又是一片秋天的明丽。

作者以细致的观察和贴切的比喻,写出了三峡秋天早晨的明丽。

②中午,群峰披上金甲,阳光在水面上跳跃,长江也变得热烈了,像一条金鳞巨蟒,翻滚着,呼啸着,奔腾流去。 群峰像武士一样披上了金甲,阳光像顽皮的`小孩一样在水面跳跃,长江变成了一条金鳞巨蟒,翻滚着,呼啸着,奔腾流去。

这一句把拟人、比喻、写实融为一体,将三峡中午热烈的画面生动形象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③ 山是墨一般的黑,陡立着,倾向江心,仿佛就要扑跌下来。

上一篇:最新档案管理条例下一篇:加油站便利店商品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