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高校

2024-09-05

重庆高校(共12篇)

重庆高校 篇1

摘要:采用点面结合的方法,通过科学确定关键指标及权重,使高校财务风险的度量和评估有了较为科学的计量依据;首次将层次分析法和功效系数法相结合来研究财务预警模型,对高校财务进行实证分析,为高校的财务预警提供了准确度和可行性;提出了加强政府外部监管与高校管理内部控制相结合的风险控制和防范的建议。

关键词:财务风险,层次分析法,功效系数法

一、引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教育经费也随着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而增加。但由于国家投入经费不足,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增量经费主要来源于银行贷款,由此积累了相当的财务风险。如何在努力增加投入,缓解高校发展经费不足的同时,加强财务管理,提高经费使用效益、减少浪费和损失,已成为当前特别需要关注的问题。

重庆市高校也不例外,高校贷款规模逐年增高,资产负债率上升明显。以重庆市委直属的19所高校为例,2002年,重庆市委直属的19所高校的平均资产负债率仅为28.70%,而到2006年,重庆市委直属的19所高校的平均资产负债率已上升为41.65%;高校贷款利息负担与日俱增,财务风险凸现。据统计,重庆市高校2002年至2006年间每年的贷款利息支出占事业结余的比重分别为136.85%、77.44%、114.48%、138.02%、178.21%,并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高校的事业收支严重入不敷出。在这种形势下,设计高校财务风险评估指标体系、构建合适的风险评估与预警模型,对加强高校财务风险管理、提高财务管理水平,确保高校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尹中晓、韩彦峰(2006)以陕西省省属16所高校2004年和2005年的财务数据为样本,通过功效系数法,对16所高校进行了财务风险预警分类,闫天池、朱荣(2009)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对高校的财务风险进行识别,韩彦峰李雪华(2009)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高效财务综合指标体系,但都没有用到利用层次分析法和功效系数法两种方法相结合来做实证研究,本文通过运用层次分析法而确定各因素的权重后,再在功效系数法运用该权重求出该校财务风险水平的综合功效系数。最后再把实证分析的结果与图1,图2的分析结果作对比,最后再给出高校财务风险防范的对策与建议。

二、重庆高校在校生规模与贷款规模的实证分析

如图-1,是重庆市高校本科在校生人数(1)与贷款额(2)的折线图。单位:千元

从图-1中可以看出,重庆市高校本科在校生人数与重庆市高校本科院校贷款额成正比。高校不断地扩招引发出高校的财务发生越来越大的困难,每年的贷款额度也在不断地增加。

如图-2,是根据《重庆市教育经费统计年鉴》统计出的98年到07年的教育经费收入与支出图。

注:教育经费收入:包括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民办学校中举办者投入、社会捐赠经费、事业收入和其他收入。教育经费支出:包括事业性经费支出、基本建设支出。事业性经费支出包括个人部分和公用部分。个人部分又包括工资福利支出、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公用部分又包括商品和服务支出、其他资本性支出。基本建设支出还包括预算内基本建设支出。单位:千元

从图-2中可以看出,这些年来,随学生规模的扩大,教育经费一直呈现增长的趋势,从1998年到2000年教育经费收入(含贷款)略大于教育经费支出,从2002年到2006年国家财政性拨款几乎没有增加的情况下,各高校依托银行贷款惨淡经营;从2002年到2004年,国家收紧银根,高校财务状况更加恶化,并且在2004年到2006年之间,教育经费入不敷出;但到了2008年的时候,情况才有根本性好转,但相当部分高校由于前期负债过大,积累了大量财务风险,严重地影响了高校的教育教学进程与发展。

要准确评价高校财务风险,还必须先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A H P(层次分析法)为科学计量高校财务风险评价指标的权重提供了切实可行的途径。

三、层次分析法模型的建立

A H P(A nalytic H ierarchy Process)又称层次分析法,是由美国匹兹堡大学教授萨狄(T.L.Saaty)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提出的。该方法的基本流程是:首先,将复杂问题分解为多个组成因素,并将这些因素按隶属关系进一步分解,按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排列起来,形成一个多层次的递阶层次结构;然后,通过两两比较的方式确定各因素的相对要性;最后,基于各因素的相对重要性确定层次总排序,即各因素相对于总目标而言的权重。

(一)基于A H P的高校财务风险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1、构建高校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递阶层次结构高校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共分为三层:最高层为目标层,即高校财务风险,准则层包括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发展潜力三项指标,三项指标下面又包含若干个子指标,即指标层(见表-1)。

2、根据递阶层次结构构建两两比较判断矩阵,并进行层次单排序和一致性检验。首先,将高校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每一层因素写成矩阵形式,并利用数值对其相对重要性做出判断。

这里使用基建投资负债率、招生计划资金比率是为了更好的说明扩招给学校的负债带来的影响。

其中,矩阵A表示A i和A j两两比较的相对重要性,通常取1—9以及它们的倒数作为标度。标度的判断值可以根据调研数据、统计资料以及专家意见综合权衡后得出。其次,利用和积法、方根法或幂法计算判断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然而由于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判断矩阵很难出现严格一致的情况。因此,在得到λm ax后,还需要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定义一致性指标CI=[(λm ax-n)/(n-I)],λm ax用M atlab软件得出,当CI等于0时,判断矩阵具有完全的一致性,CI愈大,判断矩阵的一致性就愈差。接着,将CI与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 I进行比较(R 1的取值见表4),当判断矩阵CR小于0.10时,则此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否则就需要对其进行调整。

在此,利用专家打分进行高校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之间的两两比较,通过和积法计算其两两比较判断矩阵的层次单排序和一致性检验的结果如下(专家打分和计算过程略):

(1)判断矩阵A i→A(相对于高校财务风险而言,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发展潜力之间相对重要性的比较),如表所示。

(2)判断矩阵U 1j→U 1(相对于偿债能力而言,各指标之间相对重要性的比较),如表-6所示。

(3)判断矩阵A 2j→A 2(相对于营运能力而言,各指标之间相对重要性的比较),如表所示。

(4)判断矩阵A 3j→A 3(相对于发展潜力而言,各指标之间相对重要性的比较),如表所示。

以上各判断矩阵均通过一致性检验。

3、层次总排序和一致性检验利用同一层次中所有层次单排序的结果,计算本层所隶属的因素相对于上层因素的权重(因篇幅原因,计算过程省略)。

此计算结果即高校财务风险评价指标的权重(见表-9),其层次总排序具有满意的一致性。这为高校财务风险评价指标的量化以及高校财务风险防范与预警系统的建立提供了前提条件。

高校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具有多层次、多指标的复合体系,应用A H P不仅可以提高指标权重确定的科学性,而且有利于提高指标权重的可信度和有效度。同时,从建立层次结构模型到给出成对比较矩阵,人主观因素对整个过程的影响很大,这就使得结果难以让所有的决策者接受。因此计算权重的方法还有待改进。

四、运用功效系数法进行实证研究

(一)功效系数法的原理

对所选定的每个预警指标根据行业经验规定满意值和不允许值:满意值是人们根据自身或行业经验给出的一个值;不允许值是指被评价指标中可以接受的最低值或最高值。

满意值的确定应遵循以下原则:第一,许多财务指标都有标准值,应尽可能使用指标的标准值;第二,若该指标无标准值,可采用同行业的最高水平为满意值。不允许值可按同行的最低水平或本企业历史最低水平来确定。当进行企业间横向比较时,采用前者;当进行本企业纵向比较时,采用后者。确定满意值和不允许值后,再用运用层次分析法等方法确定的各指标的权数。用加权算术平均求得平均数,即为该企业的综合功效系数,然后根据综合功效系数的大小即可进行警情预报。根据预警指标中各指标的特点,可按照以下规则确定单项功效系数:指标数值(实际值)越大越好的,定义为极大型变量;指标数值越小越好的,定义为极小型变量;指标数值在某一点最好的,定义为稳定型变量;指标数值在某一区间最好的,定义为区间型变量。

对上述四类变量分别设计单项功效系数:

(4)极大型变量单项功效系数=

(5)极小型变量单项功效系数=

(6)区间型变量单项功效系数=

综合功效系数=∑(单项功效系数×该指标的权数)/权数

(二)根据功效系数的数值的大小,可将警情划分为相应的警限区间,如表所示:

上表根据综合功效系数分值情况,确定了各类警限区间。确定了各类警限的区间后,便可通过观测综合功效系数所在的区间监测警度,预报警情,即:巨警、重警、中警、轻警和无警。

(三)综合功效系数的计算

下面以重庆市某高校为例,运用功效系数法,分析该校的财务风险水平及风险因素。选取该校2007一2008年的财务报表,计算了财务风险的十二项财务预警指标,通过上面运用层次分析法而确定各因素的权重后,求出该校财务风险水平的综合功效系数。具体的各指标值的确定及单个指标功效系数的具体计算过程略。功效系数计算表如表-8所示。从表8中可以看出:

2007年,该校综合功效系数为84.56,警情等级:轻警;表明该校财务风险较低,资产状况较好。2008年,该校综合功效系数为77.71,警情等级:中警;表明该校财务风险较高,资产状况一般。

同法,可算出样本高校(重庆市某高校)1999年3月~2009年3月各月份的综合功效系数。

(四)预警曲线绘制及结果分析

为了直观表示风险程度,运用计算出的各月份综合功效系数的数值,绘制出该校财务风险综合功效系数变化曲线,而财务风险是随着综合功效系数的增加而降低的,所以看的时候应该倒过来看,见图-3。

由图-3可见,1999年3月~2000年3月,该校的财务风险从无警到轻警,表明这可能是因为高校第一次扩招引起的财务危机,到2000年提示学校的财务状况有轻度风险,可能有部分财务预警指标超过了安全界限。2000年9月~2006年9月,该校的财务风险一度攀升,从轻警一直降到巨警,其原因可能是该校存在决策方面的问题,导致财务风险持续增加,形成了过度负债经营的状况。自2006年9月起,学校决策层对资金使用方案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使该校的财务风险数出现缓慢回落,但是下降速度较慢,表明仍然面临较大的风险,此时,学校面临的偿还能力不足,运营能力和发展潜力仍处于不良状态,预计该校财务风险将会有所下降,但是下降幅度不会太大,可能仍会处于中度风险区间。

图-3的结果与图-2的相互呼应,说明我们运用层次分析法和功效系数法做实证分析的结果与实际情况是一致的。

四、高校财务风险防范的对策与建议

1、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帮助高校化解财务风险一是切实加大教育财政投入。

学校依靠银行商业贷款搞建设,是扩招后资金短缺造成的,有必然性。从总体上讲,重庆高校的建设是适度的,效果是明显的,风险是可控的。截至2006年,我国教育财政投入仅占G D P的3.03%,距法定的4%相差甚远,切实增加财政投入,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高校的财务困难。对此江浙一些发达省份正在出台相关解决方案:江苏省政府将拿出三四十亿元财政资金直补高校贷款,浙江省财政则拿出40亿元为高校贷款贴息,重庆市从2008年起,根据教育部标准,也对扩招的学生按人头经费补齐。

2、实行贴息政策,发行教育国债。

全国政协的调研报告建议,应尽快着手对高校贷款实行贴息政策,由中央地方和高校各自承担2%左右的利率负担,同时国家发行1 000个亿的教育国债,这样中西部义务教育的欠债和高校的合理贷款就基本可以得到解决。政府要按照科学发展观、教学自身规律及重庆市的实际情况,明确每一所高校的定位和规模,强化功能,适应社会多元化、多层次要求。要科学规划,发展有比较优势的学科,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并以机制保证,避免人才资金浪费。

3、出台相关政策,支持高校还贷。

比如拥有多校区的高校可以通过置换土地偿还部分贷款,对过度征用的闲置土地采取拍卖措施用于偿还贷款,等等。事实上,浙江、河南、山东等省高校已经开始了以土地置换方式还贷的行动,其中浙江大学就以24.6亿元卖掉了靠近西湖的湖滨校区。对于国土资源部有关“高校不得擅自转让国有划拨土地,用所获收益抵偿债务”的质疑,教育部有关人士做出了解释:“高校土地置换过程都是经过正常渠道的,已经发生的高校土地置换都符合政府规定的程序和现有土地政策。”

4、建立高校贷款监督机制,并且服务外包化。

监督内容包括贷款额度、使用方向、使用效益等。学校对于贷款项目的论证必须实行“三公开”,即立项公开,论证公开,结果公开,自觉接受群众、银行和社会有关部门的监督,形成由主管部门牵头,社会、银行和广大教职工共同参与的监督机制。高校要节约办学,贷款要严格审批,超出不由政府买单,请专业银行帮助高校理财,增加造血功能。

重庆高校 篇2

2014年04月13日来源:重庆日报

本报讯(记者 匡丽娜)4月11日,重庆市属高校转型发展联盟成立,包括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在内的我市6所高校成为首批联盟成员。

据了解,重庆有市属本科高校22所,和全国其他地方高校一样,这些院校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办学定位不清、办学特色不明显、学科专业趋同、人才培养同质等问题。重庆市属高校转型发展联盟的成立将有利于进一步推进我市市属院校的改革发展。

据悉,重庆参与首批试点的院校一共有6所,分别是:重庆科技学院、重庆第二师范学院、重庆三峡学院、重庆人文科技学院、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今后6所院校之间将实现专业互选、学分互认、教师互聘,着力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

重庆高校 篇3

运动员是高水平篮球队的构成主体,其在年龄、身高、体重方面的身体素质情况直接影响到其篮球训练效率和训练质量,甚至直接决定着其在篮球比赛过程中的竞技水平。在第十六届CUBA联赛中,重庆大学高水平男子篮球队共有11名运动员参加了比赛,分别为易书豪、张沛焱、郑吉旭、郭鉴锋、何俊岐、汤越、唐世博、谢建川、胡嘉琪、果硕和李泞江。其平均年龄为21.7周岁,平均身高为192.3厘米,平均体重为86.7公斤。重庆文理学院高水平男子篮球队有王安、闫方壕、江志鹏、洪详、朱建桦、李铭谦、孙亚楠、张峰川、姜广文、管超、陈家枫11名运动员参与了比赛。其平均年龄为21.6周岁,平均身高为190.3厘米,平均体重为82.3公斤。相对而言,重庆文理学院高水平男子篮球队在年龄方面与重庆大学高水平男子篮球队基本相当,但平均身高低了2厘米,平均体重少了4.4公斤,因此,其抢篮板球与身体对抗上可能不及重庆大学高水平男子篮球队,但运动员身体灵活性可能会好一些。

3.4.5教练员

目前重庆大学男篮教练员为殷克明,自1987年开始执教球队,呈现出丰富的执教经验;龙雪峰自2009年开始执教重庆大学高水平女子篮球队,拥有6年的执教经历;罗孝军和李洪川自重庆文理学院高水平男子篮球队和重庆师范大学高水平女子篮球队2011年建立以来便开始执教,也拥有三年的执教经历。这三支球队主教练与助理教练员的平均年龄为37.5周岁。其中,殷克明和罗孝军是博士研究生毕业,龙雪峰和李洪川为硕士研究生毕业,但四人目前都拥有副教授职称。总体来说,无论是年龄结构,还是学历结构都形成了有效搭配,一方面能够实现执教经验、执教方式的互补;另一方面也能够充分保障球队教练员的顺利更替。

3.4.6日常训练

重庆大学、重庆文理学院、重庆师范大学高水平篮球队的教练员在执教球队的过程中,往往都制定有系统的年度训练计划、季度训练计划、月训练计划、周训练计划甚至是日训练计划,随后经过学校领导评估通过之后,在相关部门的监督之下加以执行。

3.4.7 文化课学习

文化课的学习内容与学习方式既关系到运动员的文化课学习效率与学习质量,以及未来的就业情况;同时也影响到其个人的文化修养与身心健康情况,从而决定着其未来的生活与工作质量,因此,加强文化课的学习,提升自身的文化修养和专业知识水平同样是高水平运动员必不可少的任务。

3.4.8 硬件设施

完善的硬件设施是高水平篮球队顺利开展篮球训练与篮球比赛的重要保障,其内容涉及到篮球场、篮球馆、力量房、田径场等等。目前,重庆大学拥有一个为篮球专用训练场地的球类馆、一个室内篮球场、五十个室外篮球场、五个标准的塑胶跑道以及五个力量房等等,由此来满足高水平篮球队以及校内其它方面篮球训练、篮球运动与篮球比赛的需要。另外,重庆师范大学近年来也建构起一套系统的硬件设施,包括一个体育馆、两个室内篮球场、四十五个室外篮球场、六个标准的塑胶跑道以及三个设备完善的力量房等等。由此构成了重庆师范大学高水平篮球队日常训练与日常比赛的硬件设施。

3.5 重庆市高校篮球运动存在的问题

3.5.1 篮球选修课教学无法发挥其应有的功能价值

目前,重庆市高校篮球选修课大都流于形式,既无法激发学生的篮球运动兴趣,更无法丰富学生的篮球运动知识,更不用说是提高学生的篮球技战术水平等等,从而浪费了大量的教学资源,尤其是使学生和篮球教师对篮球选修课甚至是所有的体育选修课形成错误的观点和看法,从而影响到此项课程总体的教学质量。究其原因在于,一是当前重庆高校篮球选修课虽然率先采用了学生自主选择运动项目、自主选择任课教师、自主选择上课时间“三自主”的课程模式,但在课程设置的时候,无法考虑到学生实际的篮球运动水平和篮球知识需求情况,而是采用统一化的方式进行班级设置。这大大提高了篮球教师进行专门化教学的难度,而不得不以基础性、普及性的知识进行课程教学,从而导致“基础差的学生学习难度大,基础好的学生学习情趣不够”的尴尬困境。二是当前重庆市高校篮球选修课仍然沿用传统的“言传身教”式的教学方法,无法激发学生篮球训练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三是重庆市各个高校对于篮球选修课的重视程度不够,既缺乏对于篮球教师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考核;同时也很少对篮球选修课的教学过程、教学效果、考核方式进行有效的监督,从而无法调动篮球教师创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积极性。

3.5.2 校篮球俱乐部缺乏多样性

在正常情况下,高校篮球俱乐部应呈现出多样化的组织形式,既有学校团委、组织部根据学校现有的场地、器材、师资、经费和学生需求情况组建的篮球俱乐部;同时也有在校学生、教师利用学校现有的场地、器材所创办的篮球俱乐部。除此之外,还有公共体育部与社会单位共同创建的更加专业化的篮球俱乐部等等。然而,目前重庆市高校篮球俱乐部过于单一,缺乏多样性。这根本无法满足在校学生的需求。究其原因在于,目前重庆市各个高校缺乏对校篮球俱乐部性质特征、功能价值的认识,无法对各种性质篮球俱乐部的发展给予必要的支持和帮助,更不用说是主动地建设校篮球俱乐部,由此导致当前校篮球俱乐部数量少,形式单一的现状。

3.5.3 高水平篮球队的管理不足

目前,重庆大学、重庆文理学院、重庆师范大学虽然都设置了一个独立的高水平运动队管理机构,并专门安排了一位副校长来负责高水平篮球队的日常管理工作,在其领导下,包括招生办公室、教学部、体育部、教务处、运动员所在院系以及后勤处协在内的相关机构调管理球队。然而,通过实地走访活动发现,在高水平篮球队管理过程中,各个机构的权责不够明确、不够具体,从而使球队的大部分管理工作都是由体育部来完成的。其它机构往往是被动地接受上级部门安排的工作,久而久之便容易因循守旧、缺乏创新,甚至对于相关工作存在相互推诿的现象,由此影响到球队的日常训练质量和训练效率。不仅如此,目前这三所高校虽然也建立了系统的教练员选聘与考核制度,尤其是注重对教练员中长期训练计划的评估活动,然而,在日常训练过程中,却忽视了对教练员工作的监督。

【参考文献】

[1]王家宏.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主干课教材·篮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2]廖熙碧.篮球专项选修课个性化教学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2,(05).

[3]江明华.用判定树归纳对篮球技术动作的分类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9,(04).

重庆高校体育文化现状及对策研究 篇4

1. 研究对象

以重庆市范围内的十五所各类各层次高校为研究对象, 其中包括理工类高校3所、师范类高校2所、专门学科类高校3所、职业技术类高校1所、民办类高校1所;采取分群抽样的方式, 以各高校的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

2. 研究方法

(1) 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筛选大量有关科研方面的论文和书籍作为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2) 问卷调查法。此次调查发放学生问卷2000份, 回收问卷1856份, 回收率为99%, 有效问卷1767份, 有效率为88.35%;本调查问卷采用专家检验其效度 (效度值达R=0.85, 具有统计意义) 和抽样检验其信度的形式, 其中问卷的信度达92%, 具有统计意义。 (3) 数理统计法。对调查所有数据, 运用excel2003和spssll.5统计软件加以统计、分析整理。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1. 校园体育规范文化

校园体育规范文化是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衡量学生对体育文化认知程度。体育文化的发展势必要建立在对体育运动规则、体育法律法规等规范正确的了解之上。根据回收的问卷调查研究表明:重庆市大学生对比赛规则的了解还有待提高。在回收的1767份问卷中, 只有19.97%的学生比较了解相关的规则;48.55%的学生对比赛的规则只是一般了解;17.94%的学生了解一点比赛规则, 但还是有13.52%的学生对比赛规则不了解。同时, 体育纠纷也是体育规范文化的重要部分, 从体育纠纷的角度可以看出大学生对体育规范文化的了解程度。大学生都是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在校学生, 他们有一定的思想素质, 大多数学生遇事能够寻求比较理智的方法解决问题。据调查显示:32.71%的学生用相关的体育法律法规解决纠纷;49.07%的学生上报学校或相关组织;18.22%的学生不能够运用正确的方法解决体育纠纷。一个学校在参加比赛过程中, 是否购买体育保险, 关系到学校领导对体育法规及规范的认知程度。根据调查显示;有40.12%的学生反映没有考虑过购买保险;有59.88%的学生反映考虑过, 但是一般不购买, 原因是对于体育保险不太了解, 购买体育保险的比例不到3%。由此可见, 学校以及学生对于这一层的体育规范没有引起重视, 没有形成共识。

2. 校园体育物质文化

校园物质文化是体育文化的基础, 物质文化的发展是其他文化的保证。众所周知, 校园的体育场馆是学生、参加锻炼的载体, 而体育场馆的建设和开放程度也影响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据调查显示目前重庆市高校的大部分学生认为该校的体育场馆建设和开放比较合理。在场馆建设方面:总体上比较满意, 但有部分学校的体育建设还有待提高, 篮球场、足球场等建设不太合理, 甚至有的高校还没有标准的体育场馆等, 这表明:有少部分学校没有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未能让其更好地为学生服务。在体育场馆的开放方面:根据调查数据显示, 有1.56%的学生反映体育场馆不经常开放;而有47.96%的学生反映体育场馆可以随意进出, 经常开放, 但总体上还比较满意。学生是学校体育的主要参与者, 体育场馆应该根据学生的需要对学生进行开放。另外, 体育服装是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必需品, 因而调查学校内有卖体育服装的商店是各高校应该认真对待的问题。根据调查数据显示:校内的体育服装设施, 如衣服、鞋、体育用品等, 而突出反映的问题是只有1.14%的学校利用好了学校内有卖体育服装的商店。这表明:绝大部分学校还未充分利用好学校内有卖体育服装的商店这一日趋大众化、便捷化的途径为学校宣传服务。

3. 校园体育精神文化

学校每年组织的体育竞赛活动, 能够让学生们欣赏自己身边的体育健儿的风采, 来激发学生积极进行体育锻炼。但是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学校每年组织的体育竞赛活动, 只有1.58%的学生经常参加学校每年组织的体育竞赛活动;有50.62%的学生偶尔参加一两次学校每年组织的体育竞赛活动;仍然有47.8%的学生从来没有参加过学校每年组织的体育竞赛活动。根据调查显示:有32.5%的学生长期关注喜欢的运动信息和知识;有51.8%的学生偶尔关注喜欢的运动信息和知识;仍然还是有15.7%的学生不关注喜欢的运动信息和知识。由此可见, 学生的校园体育精神文化还有待提高, 仍然需要进一步发展。

4. 校园体育智能文化

运动损伤是运动参与中难免遇到的麻烦, 正确地处理运动损伤能够加强锻炼效果, 提高运动成绩, 促进身体健康, 错误地处理往往适得其反。大多数学生在遇到运动损伤时无法进行正确的处理, 这是由于学生的运动知识缺乏, 参加体育运动但不能寻求科学的方法;同时, 学校在运动卫生知识的传授中出现问题, 缺少此类问题的宣传、讲座等。例如长跑是一项对人体健康非常有益的运动项目, 又是一项消耗体能最多的项目, 需要补充适当的糖类、水等物质, 但运动过后什么时间才是最佳的补充期?很多学生选择练习长跑, 但对这个问题却不能正确作答。据调查显示:有32.58%的学生选择立即补充;有34.22%的学生选择5分钟左右补充;有25.2%的学生选择30分钟左右补充;有5.2%的学生选择1小时左右补充;有2.8%的学生选择任何时间都可以补充。正确者不足30%, 由此可见, 学生对饮料补充、运动休息时宜等等也不能作出科学判断, 运动实践中难免出现问题, 降低运动效果, 校园体育行为文化发展不足。准备活动是参加运动的前奏, 因此运动前准备活动程度是运动成绩发挥好坏的关键。据调查显示:32.58%的学生选择稍动即可;有34.25%的学生选择微热轻冒汗;有31.17%的学生选择出大汗;有1.25%的学生选择做不做准备活动影响不大。由此可见, 只有34.25%的学生是选择正确的, 应调动学生养成做准备活动的习惯, 来提高学生的运动成绩。

三、结论及建议

1. 高校体育文化现状总结

其一, 学生对体育规范的认识不足。学生对体育规范文化的了解存在一定的盲区, 是阻碍重庆市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因素。在被调查的十五所高校2767份有效问卷中, 对体育比赛规则比较了解的不到20%, 购买体育保险的人数更是不到3%。普遍的在校大学生对于体育竞赛规则的基本知识和体育法律法规知识知之甚少。学校在这一层上有所忽视, 没有提出相应的措施方法, 宣传教育力度不够, 在购买体育保险等实施上不够完善。其二, 场馆设施比较落后, 有待提高。体育场馆设施是学生运动健身的载体。体育设施落后是阻碍重庆市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又一重要因素。本次调查发现, 重庆市各高校学生对体育场馆的开放情况普遍反映比较满意。但有部分学校的体育建设还有待提高, 篮球场、足球场等建设不太合理。场馆设施建设方面的问题限制了大型体育运动竞赛的组织开展, 致使各高校无力承办较大型的体育比赛, 制约了体育运动水平的提高, 失去提高宣传体育文化的良好机会。甚至有的高校还没有标准的体育场馆等。其三, 学生的运动知识缺乏, 参与意识较低。在体育行为文化几道选题中, 对体育卫生常识的几个问题能答对的学生都不足三分之一。大多数人在遇到常见的运动损伤时不懂得如何进行处理, 不懂得运动后如何进行补充水分, 不懂得运动前如何进行准备活动。另一方面, 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比较淡薄。调查中, 有近一半的学生没有参加过学校组织的体育活动, 60.62%的学生认为自己有必要花时间、精力参加体育锻炼。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热情并不高。学校体育运动氛围不够浓郁。

2. 关于加强高校体育文化的建议

首先要加强校园体育文化环境建设。环境本身就具有教育的作用, 建设一个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环境, 是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有利于良好校风的形成。其次要加强校园体育文化设施的建设, 就是要在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上, 提供充分可靠的保证, 努力确保各类体育设施齐全、先进, 为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学生身体锻炼、开展体育文化娱乐活动和体育文化的传播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要在加大学校教育投入的同时, 通过联办、共建等多种形式, 积极争取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 并努力促进国家和地方的大型体育场馆设施能够建在校园和园区。最后还要积极开展多层次、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加强组织领导, 建立健全切实可行的体育活动制度, 是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的可靠保证。我们要尽量避免盲目性和片面性, 切实加强工作中的原则性、科学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 力求所开展的体育活动内容新, 涉及面广、质量高。必须注意校园体育文化的层次性、多样性, 处理好学校代表队的训练与校园体育活动的关系。

参考文献

[1]陈媛媛.当前我国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探讨[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4, 8:32-33.

[2]朱书祥, 周建生.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思考[J].商洛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3, 6:131-133.

[3]刘林箭.对现代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理性认识[J].浙江体育科学, 2001, 6:153-162.

[4]裴彩利.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另类思考[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6:45-47.

[5]王革, 张引.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与构建[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1, 7:12-13.

2023重庆市高校名单一览表版 篇5

重庆市本科大学

重庆市专科学校

重庆市本科大学排名情况(仅供参考)

1、第一梯队

重庆大学

这所大学为985、211大学,且为双一流大学建设之世界一流大学建设A类高校

2、第二梯队

西南大学

这所大学为211大学,且为双一流大学。

3、第三梯队

西南政法大学、重庆邮电大学、重庆医科大学、重庆师范大学、重庆交通大学、四川外国语大学、重庆理工大学、重庆工商大学、四川美术学院

4、第四梯队

重庆科技学院、重庆文理学院、重庆第二师范学院、长江师范学院、重庆三峡学院、重庆警察学院

(注:大学排名本身是一种过度简化的测量,违背了大学本身极度复杂这一基本事实,因此,该排名仅供参考,不具实际意义!)

高考志愿填报方法

1、根据高考位次确定大学,由于每年考生人数、试题难度、高校招生计划都可能有变化,每一年的院校录取分数线会有波动,但是排名是相对稳定的,因此考生最好采用排名法对自身报考进行定位。

2、根据兴趣能力明确专业方向,志愿填报之前,考生要对自己的兴趣、能力和性格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一个专业的就业率再高,如果自己不感兴趣,就很难凭借理性和毅力学好,有时连毕业都成问题,因此考生一定要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专业。

3、优选目标志愿,所谓优选,就是在前两步圈定可以报考的院校和专业后,进行组合取舍。这一步需要考虑的是如何让自己的志愿更稳妥,确保每个院校的每个专业都心中有数。

4、根据往年录取数据做好排序,在填报高考志愿时,考生应该将最想上、预计门槛高的院校放在前面,将录取几率大的院校放在后面,也就是为报考设保底院校。把握冲稳保大原则,冲一冲不要盲目乱冲,稳一稳要重点考虑专业及自己比较满意的高校,保一保要选好保底学校,避免高分低就。

★ 荆门有哪些大学荆门所有高校名单

★ 吉林高校名单和志愿填报

★ 成都一本大学有哪些学校名单

★ 云南一本大学有哪些学校名单

★ 高校大学重阳节演讲稿

★ 春节晚会节目单一览表

★ 东华大学高校专项自荐信

★ 高校大学国庆游园策划书

★ 长安大学高校专项自荐信

重庆高校 篇6

摘要:文章针对重庆普通高校师资队伍人才结构中专任教师总量相对不足、学历层次不高、高层次创造性人才队伍薄弱、整体学历层次不高、高级职称比重偏低、教师队伍过于年轻化等问题,认为应以科学发展观和系统理论为指导,统筹高校师资队伍的数量与质量、使用与评价、培训与提高等三大关系,从而推动高校师资人才队伍建设。

关键词:重庆高校;师资队伍;优化与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5831(2008)06—0066—05

胡锦涛总书记曾经提出“必须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必须吸引和鼓励优秀人才从事教育工作;必须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风气”的“三个必须”的总要求。在重庆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贯彻“314”总体部署,搞好城乡统筹试验区建设,实现建设长江上游教育中心和西部教育高地的战略目标大背景下,重庆市高等教育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高校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建设一支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的核心要求。因此,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在高校生存与发展乃至国家兴衰中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和现实意义。笔者根据2002-2006年重庆市教育事业统计分析资料,主要对重庆市普通高校师资队伍的现状进行了统计分析,目的在于正确认识重庆市高校教师队伍结构的发展状况,从而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优化与培养措施,期望能够对重庆市高校师资人才队伍建设之决策发挥参考作用。

一、重庆市高校师资队伍的结构现状与存在问题

(一)生师比偏大,专任教师总量相对不足

生师比既是一个效率标准,又是一个质量指标,衡量用人和办学效益,生师比是最直观和最简便的评价指标。1999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新时期加强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提出,在保证高等教育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全国高等学校平均生师比应达到14:1左右。由表1可见,2006年全市普通高校专任教师由2002年的13954人发展到23717人,增长了1.70倍;在校学生数由211221人发展到405118人,增长了1.92倍;生师比由2002年的15.14:1增加到2006年的17.08:1。这说明,随着近几年高校扩招规模的不断增大,重庆市普通高校专任教师数量并未同步增长,生师比偏大,专任教师总量仍相对不足。

(二)学历层次不高,高层次创造性人才队伍薄弱。

教师队伍的高学历化,不仅是现代科技和生产对高等教育的要求,也是构建结构优化的教师队伍的基本保证,是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的要求之一。从表2可见,2006年重庆市高校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历教师所占比例为37.15%,虽比2002年提高了5.14%,但仍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48%。根据《意见》,到2005年,具有研究生学历教师的比例,教学科研型高校达到80%以上(其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比例达到30%以上);教学为主的本科高等学校达到60%以上;职业技术学院和高等专科学校达到30%以上。重庆市教学科研型高校、教学为主的本科高校、职业技术学院和高等专科学校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历教师所占比例分别为61.10%、39.89%、10.70%,分别比教育部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目标低18.9%、20.3%、19.3%。研究生学历教师所占比例低于全国和西部地区的平均水平。其中,比同为直辖市的天津市低近5%(其中博士所占比例低4.06%),比同处西部的陕西省低2.68%。可见,重庆市高校教师学历层次虽有大提高,但总体上仍然较低。从全市人才结构分析看,这一问题更为严重。重庆的人才主要集中分布在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4J4.08%),而重庆具有研究生学历的人才,绝对量不及北京的1/5、上海的1/3,略低于天津;占人才总量的比例不及北京的1/4、上海的1/2,低于天津0.4%,与全国平均水平相近;具有研究生和大学本科学历的高学历人才在四个直辖市中处于劣势,占人才总量的比例在四个直辖市中最低,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学历问题不仅是重庆市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中的一个瓶颈问题,也是重庆建设和发展急待解决的矛盾之一。

(三)高级职称比重偏低,且呈逐年下降趋势

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比重是衡量一个地区师资、教学和科研水平的重要标志。表3可见,2006年重庆市高校具有副高级及以上职称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5.93%,比2002年下降2.42%,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52%。其中,教学科研型高校为43.9%,教学为主的本科高校为40%,职业技术学院和高等专科学校为27%,最高学历为外校毕业的教师所占比例为61.8%。相比之下,重庆市高级职称尤其是正高级职称比重偏低。值得重视的是,自2002-2006年,这一比例呈逐年下降趋势,而初级职称和无职称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比例却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从全市范围内看,重庆拥有高级职称人才所占比重5%左右,不仅低于京、津、沪三市2~5个百分点,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即使在西部也低于内蒙、陕西、宁夏三省区。因此,提升高级职称特别是正高级职称教师的比重应当作为今后专任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

(四)年龄结构不尽合理,教师队伍年轻化特征过于明显

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是衡量教师群体创造力高低的主要指标,反映着教师队伍教学和科研能力的兴衰趋势。合理的年龄结构,关系到教师队伍是否具有旺盛的创造力和生命力,关系到能否发挥教师队伍的最佳效能。从表4可见,2006年,重庆市高校专任教师中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占了教师总数的63.77%,比2002年下降了3.62%,其中30岁以下教师占教师总数的29.46%,比2002年增加了1.96%。这种状况表明,由于近几年高教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对教师数量的需求也相应增大,教师队伍年轻化特征过于明显。而据国外研究,高校教师理想的年龄结构应该是:30岁以下的比例小于20%,30~50岁的比例在60%左右,50岁以上的比例在20%左右。因此,解决重庆市教师队伍过于年轻化问题,是提高高校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键所在。

(五)专业构成中文科偏重,理科、农科偏少

表5反映了2002—2006年重庆市高校教师的学科分布情况。这里仅以学科门类区分,并不反映具体专业教师的余缺情况。2006年重庆市高校教师的专业构成覆盖了中国全部11个学科门类。比重大于20%的是工学和文学类,但笼统意义上的文科(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管理学)所占比重则为53.47%;理学类占12.01%;农学类仅占2.03%。而且自2002年以来,理学和农学类教师比例呈下降趋势。理学和农学类教师所占比重偏小,与重庆市大工业、大农村的状况不相适应,在人

才的引进和培养中,应注意学科人才与社会需求的相对平衡。

二、高校师资队伍的人才优化培养与培养对策

重庆市高校师资队伍虽在学历、职称、年龄等方面有了较大发展,但还缺乏整体的有机联系,还不能发挥整体的最大功能。因此,建设一支适应重庆市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高水平的高校师资队伍,关键是要以科学发展观和系统理论为指导,统筹师资队伍的数量与质量、使用与评价、培训与提高等三大关系。

(一)统筹高校师资队伍的数量与质量

1、有序扩大师资队伍的总量

一是从生师比看师资队伍需继续扩大。自2002年以来,重庆市高校在校学生数增加了192%,但专任教师数仅增加了169%。高校扩招5年来,虽然扩招的势头已基本平稳,但即使按2006年重庆市普通高校招生数13.38万不增加计算,到“十一五”末,全市普通高校在校标准学生数将不会少于45万人。按照生师比15:1计算,普通高校教师人数至少也需要达到3万人,因此,“十一五”期间必须有序扩大高校教师队伍的总量。

二是从人才结构看需增加高层次人才的比重。从学历看,2006年重庆市高校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历教师所占比例为37.15%,虽比2002年提高了5.14%,但仍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48%,从总体上来说仍然较低。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人数仅为1882人,占教师总数的7.29%;硕士教师的人数仅为7 715人,占教师总数的29.87%。从高级职称所占比例看,2006年全市高校具有副高级及以上职称的教师只有9281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5.93%,比2002年下降了2.42%,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52%,高级职称尤其是正高级职称比重偏低,且呈逐年下降趋势。因此,提高高层次人才的比重自然成为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题中之义。

2、加快提高师资队伍的质量

一是多渠道引进人才,优化高校师资队伍的整体结构,缓解生多师少的矛盾。第一,重点出击,大量引进国内外知名高校优秀硕士、博士、博士后人员,充实高校教师队伍;第二,借鸡下蛋,聘请国内外重点高校教授担任兼职或客座教授,逐步加大来自科研院所、大型厂矿企业等科研、生产第一线的科技骨干作为高校教师队伍的补充,尽快壮大高层次人才队伍;第三,盘活存量,关心青年教师的“生存”条件、努力改善“发展”环境,大力培养优秀的青年拔尖人才;第四,订单式培养,优化高校教师队伍结构。对在读的硕士以上人员,特别是留学国外的高级拔尖人才进行预约,提供相应的经费支持,提前预订。

二是提高师资人才队伍的素质能力。全市高校教师队伍主流是好的,但也有一些教师“身在曹营心在汉”,一些教师只授业,不传道或业不精技不高,不能很好地教书育人。因此,除了要求高校教师按照胡锦涛总书记“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刻苦钻研、严谨笃学”,“勇于创新、奋发进取”,“淡泊名利、志存高远”规范自己的行为外,还需要制定如《高等学校教师聘任办法》、《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法规性文件,在教师资格认定、职务评聘、培养培训、流动调配、考核奖惩、工资待遇、申诉仲裁等主要环节上,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依法治教、依法管理、依法执教,从法规上保证高校师资队伍素质能力的提高。

(二)统筹高校师资队伍的使用与评价

1、建立和完善高校师资人才队伍的使用和管理机制

一是高校师资队伍的引进和使用。第一,优化教师资源配置。通过校际合作,鼓励高校之间教师联聘、互聘,实现教师资源共享,以解决应用学科和新兴学科师资短缺问题,实现合理配置高层次人才资源,提高教师资源的利用效率。第二,加大人才引进力度,面向全国、面向世界招揽精英,特别是引进具有国际水平的拔尖创新人才和领军人物。采取平台建设、组建团队、科研启动费等多种形式发挥留学归渝人员的作用,有效带动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整体水平的提高。第三,适应学科发展的趋势,以学科建设与国家和重庆市发展战略相结合。加大学科交叉合作的深度和广度,积极组织以学科群为基础的高层次人才协作,组建重庆市高校及科研院所之间的学科团队、学术梯队,形成培养中青年专家和学科带头人的良好机制。团队是基础,重庆市高校要加强人才整合、知识整合和文化整合,营造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和空间架构。

二是高校师资人才队伍的管理和激励。第一,适应人才竞争与人才流动的形势,通过补充优秀毕业研究生、吸引优秀留学回国人员、向社会公开招聘高水平教师等措施,调整和改善教师队伍结构,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第二,强化教师职务聘任制度。按高校教师职务结构比例,科学设置教师职务岗位,并充分利用岗位聘任的政策杠杆,加强高校教师的依法管理。第三,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利用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合理拉开分配差距,加大力度奖励做出突出贡献的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建立特殊岗位津贴和基础科研津贴等符合高校特点的岗位津贴制度,吸引和稳定优秀拔尖人才,激励教师在本职岗位上建功立业。

2、构建和创新高校师资队伍的评价体系

科学而有效地对高校教师进行评价能够促进教师的发展,为教师队伍的科学管理和教育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和客观的标准。第一,要健全教师考核评价机制,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教师综合评价体系,促进教师人尽其才、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第二,考核评价体系的建设要形成全面客观鼓励创新的政策导向和政策环境。既注重显绩,又看重潜力,既全面要求,又兼顾个体差异,既注重自评又注重他评,积极营造考核评价的政策舆论环境。第三,要合理利用考核评价结果,充分发挥其激励功能,在职务评聘、评先评优和内部分配等方面,充分体现“一流人才、一流业绩、一流待遇”。

(三)统筹高校师资队伍的培训与提高

1、根据重庆市产业发展需求状况制定培训规划

本世纪前20年是重庆市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全面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时期,经济结构的调整对人才的需求结构和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从对三次产业的人才资源供求预测结果来看,2010年前重庆市第二产业的人才需求量急剧增加,其年均增长幅度达到17.98%,占全部人才缺口的85.7%,在三次产业中人才供求矛盾最突出。因此,对与第二产业相关的教师进行培训时应注重其理论与能力的实用性、高科技性,另外,专业设置、学科建设、师资配备等应加强向第二产业的倾斜。

2、根据重庆高校教师的实际状况明确培训重点

第一,重庆高校教师队伍的年轻化特点非常明显,与老教师相比,年轻教师在职业责任感、教学能力与水平等方面都还有一定的距离,因此,“十一五”期间重庆市的培训重点应是年轻教师。第二,重庆高校在提高学历学位层次、改善学缘结构、优化职务结构等方面离《意见》中提出的目标还有一段不小差距,特别是市属本科院校、高职高专、独立学院与部委属本科院校相比,高级职称所占比例,以及具有博士学位教师比例还偏低,重庆高校教师的培训比例还需要在提高教师的职称和学历上有所作为。第三,加强教师的师德师风培训。目前,在实际培训工作中,注重业务培训、忽视师德教育的倾向依然存在。对学校教师职业道德内容不甚了解的竞占了70.9%。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和各高校要根据实际,明确培训重点,指导和做好高校教师的培训规划,有的放矢地安排培训。

3、根据人力资源配置开发计划建立培训体系

第一,要根据师资短缺的现状着眼于培养人才。通过制订合理的人力资源开发计划,选好培养对象、创造平台条件,交任务、压担子,通过选派国内外访问学者等途径,培养培训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学科学术带头人。第二,要设计有计划、有目的、有重点的长期培训方案。随着高学历学位人员不断进入高校教师队伍,教师培训的重点要由学历补偿教育向知识更新、提高学术水平和教学能力转变,高校要加强政策引导,制定长期培训方案,将高校教师的培训需求由过分追求学历培训引导到注重非学历培训上来,使高校教师培训真正成为更新专业知识、提高学术水平和促进自身专业成长的主渠道。第三,要探索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构建开放规范的高校教师培训体系。要通过整合资源,优化布局,建立健全学历与非学历教育并举,学校教育与远程教育结合,短期与长期、多种教育培训形式相互沟通的现代高校教师培训体系,以满足各类教师的不同需求。

重庆高校 篇7

但是通过调研,自2007年4月4日,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下发了“关于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以下简称《标准》)的通知以来,高校在对《标准》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对体质测试的过程及结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通过对重庆市10所高校体质测试工作中工作人员的激励管理分析与调查,从浅层面的研究,就如何提升体质测试工作人员的激励性措施与管理来提出可行性建议,提升高校的体质健康测试工作。本文将着重研究体质健康测试工作人员在测试过程中的激励性管理。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 1 研究对象

以重庆大学、西南大学、重庆交通大学、重庆邮电大学、重庆理工大学、重庆医科大学、重庆师范大学、重庆工商大学、西南政法大学、重庆科技学院10所高校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的负责人为调查对象。

1 . 2 研究方法

1. 2. 1 文献法

在文献研究过程中,根据论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的要求,通过收集有关的著作和国内外文献资料,查阅了有关《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文章30多篇,广泛学习、吸收和利用前人己有的知识经验和研究成果,为本篇文章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1. 2. 2 问卷调查法

根据本研究的目的,遵循问卷设计的基本原则,在充分参考相关学者的问卷设计经过咨询专家,反复修改后,设计了《高校体质健康测试激励管理分析调查问卷》。对测试工作人员采取随机发放调查问卷,了解工作人员对体质测试工作的认识和看法。问卷的回收率100%与有效率100%,均符合论文要求。

1. 2. 3 访谈法

在走访过程中,访谈了重庆市10所高校的体育学院院长(体育部主任),就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工作作为一项重要议题进行讨论,这为本文的理论研究提供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

1. 2. 4 实地调查法

在进行调研前,作者亲自参加了西南大学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对体质测试中的管理问题进行了实地调查,为本文的撰写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2 现状分析

2 . 1 组织管理方面

2.1.1 工作条例

高校学生体质测试主要由学校体育学院(部)负责,体育部负责安排场地和人员。调研过程中,绝大多数高校表示,学校在测试工作中有相应的工作条例。包括测试前,测试中和测试后的相应管理办法,在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了对工作人员的工作管理办法。但经过调查发现,在测试工作中,工作人员并未对学生讲解测试的目的、意义和要求,有很大一部分工作人员甚至也不了解《国家体质健康标准》的目的和意义。对学校体质测试的工作条例了解不清楚,也不会主动的去了解有关于体质测试的规章和制度。

学校的相关工作部门对体质测试没有足够重视,没有严格要求和监督工作人员,没有系统合理的培训,没有专项的测试资金来做保证,没有激励工作人员去主动的进行测试工作。相反,个别工作人员还出现消极对待的现象。

2. 1. 2 工作人员培训

对体质健康测试工作人员的培训主要是以了解器材的使用为主。例如:秒表;身高体重测试仪;肺活量测试仪;立定跳远测试仪和握力测试仪的使用方法。这样不仅让工作人员掌握了测试的基本技术和要求,而且提高了他们对测试工作的认识。但是对工作人员的其他工作要求则较少,例如:“在工作规章制度的遵守上,奖罚措施的执行上等”都没有明确的要求和规定。

2.1.3 时间安排

绝大多数学校体质测试时间安排在周六周日,体质健康测试工作时间的安排,工作人员大多数认为:体质测试工作持续时间太长,耗费大量的时间,占用了课后和周末休息时间。而且测试工作十分辛苦。但是学校相关部门却对体质健康测试工作不太重视,没有给工作人员给予合适的物质和精神上的报酬和奖励,没有出台相关的规章制度来保证体质健康测试工作的顺利进行。

2.1.4 奖罚措施

除传统的工资、奖金等物质激励方式外,和谐的工作环境、适当的交流和通畅的管理渠道等无形的激励方式也不可或缺。健全激励机制,有物质激励、奖惩激励、环境激励、情感激励、目标激励、参与激励等六个方面内容。

经过调查发现,高校对体质健康测试的工作人员只进行了少量的物质补助,造成“劳资”不等价,极大挫伤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2 . 2 工作态度认知方面

2.2.1 工作态度

我们知道工作人员在测试中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可以说工作人员态度的好坏决定了测试工作效率的高低。在体质测试的工作中,工作人员如果情绪高涨,工作积极,会给测试工作带来很大的便利。在对工作人员参与学生体质测试的态度上的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工作人员对于参与大学生体质测试的态度还是存在不同的看法的,在调查中没有人非常积极参与;而较积极参与的才占有了2人,占到调查人数的20%;有3人在调查中选择一般积极,这占到调查人数的30%。而且还有3人对于参与大学生体质测试感到无所谓,占到调查人数的30%;还有2人对于参与大学生体质测试抵触。

2.2.2 认知程度

为了进一步了解工作人员对于大学生体质测试的认识程度,针对相关内容对工作人员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见表2。

从调查的结果统计中看出,有4位工作人员认为大学生体质测试在学校体育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占到40%;有3位认为是较重要的,占30%,有2位工作人员认为大学生体质测试在学校体育中的的地位是重要,占20%,有1位工作人员认为无所谓,占10%。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大部分工作人员认为大学生体质测试在学校体育中的地位是重要的。

3 结论与建议

3. 1 结论

3. 1. 1 人员培训方面

通过调查分析发现,有部分工作人员没有系统全面的培训,他们只是了解其中的一部分流程和规章。由于体质测试工作的工作人员大部分是由体育学院(部)教师和学生组成,因此,在学生工作人员的选取和培训上出现了问题,即没有严格的人员选拔过程,没有对学生工作人员进行系统的培训。所以,工作人员的对体质测试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掌握不全面。工作人员对体质测试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了解不够,导致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容易出现关于测试项目知识和技能方面差错,影响他们的工作情绪和积极性,使他们因担心测试失误而不敢主动进行测试,不利于测试工作快速有效的进行。因此,在知识和技能方面的掌握不够,使激励工作受到了很大影响。

3.1.2 奖惩方面

通过调查分析发现,学校的相关部门对体质测试没有足够的重视。在体质测试工作期间,对测试工作的规章制度和激励机制方面都没有严格的规定,导致在工作人员的测试工作中没有明确的制度约束。当在测试工作中遇到应急事件或是职能之外的情况时,没有可靠的制度保障。而且,高校对体质测试工作人员虽然有明确的奖励措施,但是存在“劳资”不合理现象。有明确的奖励措施,但没有惩罚措施。奖励机制不全和执行不力,导致了在测试工作中工作人员的积极性调动不起来,无法激励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另外,我校的相关部门对体质测试的激励机制不健全,无论是从物质还是精神上都有体现。没有明确的奖罚机制来刺激工作人员努力工作,没有严格的考核制度来督促工作人员认真工作。

3.1.3 时间安排和态度方面

通过调查分析发现,体质健康测试的工作时间安排不恰当。测试工作的持续时间比较长,而且占用了工作人员大量自由支配时间。这会出现工作人员不愿意主动参加测试工作,或是测试工作不积极,影响工作效率。而且,大部分工作人员虽然认为体质测试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它有助于加强对学生的体质健康监测,了解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但是由于体质测试工作占用了工作人员的大量自由支配时间,因此他们有一定程度的抵触情绪,不愿意参加测试工作。有少部分工作人员更是不了解体质健康测试的目的及意义,他们只是觉得这是学校下发的任务必须完成,没有真正的认识到工作人员在体质测试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3. 2 建议

(1)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设立明确的奖罚措施。荣誉激励 ,对在测试工作表现优秀的工作人员进行荣誉评定,如:评选优秀工作者。薪酬激励,对测试工作人员进行适当的薪水报酬,按劳按工作时间进行薪水的发放,同时对工作表现优秀的工作人员还可以发放奖金。而对工作表现不好的,进行警告和批评,或是取消个人参与评优、评奖学金等方面的资格。

(2)工作激励,加强工作人员关于体质测试知识和技能方面的了解和学习,增强他们的工作自信心。对所有工作人员进行系统的、全面的培训。加强对工作人员的思想教育,明确体质健康测试工作的目的和意义,树立正确的测试观念,促进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调整测试工作安排,缩短测试工作的持续时间。

(3)环境激励,成立高校体质健康测试工作小组,由各个学院委派教师或是学生参与到体质健康测试工作中来,在学生体质健康测试过程中要责任到人。

重庆高校 篇8

数据包络分析法以现对效率概念为基础, 用于评价具有相同类型的多投入、多产出的决策单元是否技术有效的一种非参数统计方法[1,2,3]。其基本思路是把每一个被评价单位作为一个决策单元, 再由众多DMU构成被评价群体, 通过对投入和产出比率的综合分析, 以DMU的各个投入和产出指标的权重为变量进行评价运算, 确定有效生产前沿面, 并根据各DMU与有效生产前沿面的距离情况, 确定各DMU是否有效。由于DEA方法不需要预先估算参数, 在避免主观因素和简化运算、减少误差等方面有着不可低估的优势[4,5]。

1 DEA数据包络分析模型

设有n个决策单元, 每个决策单元都有m种类型输入和s种类型输出, 分别用输入Xj和输出Yj表示第j个决策单元的输入向量和输出向量。则有:

可评价相对规模有效性和相对技术有效性的C2R模型。

基于凸性、锥性、无效性和最小性公理假设时的具有无穷小量ε的C2R模型为:

2 普通高等院校教育投入、效益分析

通过对重庆市2013年高等院校的年报数据, 选取了14所院校作为决策单元, 产出指标为:本专科毕业人数和在校生人数;投入指标为:本专科学生占全校学生的人数比、专业教师人数、学校固定资产、素质教育人员数 (辅导员、心理咨询师) 。对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 采用极差标准化法处理投入、产出数据, 保留数据原有性质。

普通高校的实支成本, 一般可分为劳动投入:专业教师情况、素质教育人员;财力投入:固定资产值;物力投入:本科生所占比例三种形式。办学效益是对办学实践活动合乎目的性和有用性的实现程度的评价[6], 体现的是办学实践活动中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消耗以及占用与取得符合社会和人的需要的劳动成果的对比关系。办学活动涉及的因素量大面广, 彼此之间关系复杂、微妙, 且不确定性突出。这些因素从不同的侧面、以不同的方式影响和制约着办学效益, 所以办学效益实际上是众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根据上面的论述, 我们知道, 高等学校是一种具有多种产出的机构, 而从某种程度上来讲, 高等学校的毕业生和在校生数是高等教育的主要产出, 这两个指标可以客观反应高校的办学效益。

3 实证分析

3.1 综合效率、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分析

运用DEAP2.1软件分析结果如表1。

由表1可知:1) 综合效率为1的学校即达到了DEA有效, 共有西南大学、重庆大学、长江师范学院等7所学校, 占所研究高等院校的50%, 这些学校的规模和配置效率都达到了1, 说明这些学校在投入与产出上都达到了最优。2) 重庆文理学院、重庆工商大学、重庆师范大学处于技术有效、规模效率较为理想 (0.9<纯技术效率, 规模效率<1) 的规模报酬递减 (drs) 状态, 说明这些学校在目前的技术水平上, 其投入资源专业教师、本专科所占比例、固定资产、素质教育人员的使用是有效率的, 但需要适当地减少其经营规模, 从而提高整个学校的运营效率。3) 技术和规模效率都比较理想的有重庆人文科技学院、重庆交通大学、重庆科技学院、重庆邮电大学。

3.2投入产出的冗余分析

表2为典型的5所学校投入产出的冗余量, 可知, 西南大学和重庆大学的产出和投入均没有冗余情况, 说明其在投入与效益方面平衡, 没有出现资源浪费和产出不足的情况。

重庆科技学院、重庆交通大学、重庆邮电大学在投入方面均有冗余, 这可能是由于学校的专业教师和素质教育人员分配至各学生的比例较高, 学校可考虑减少专业工作人员;且固定资产投入过多, 可能由于学校投入的资产未能落到实处, 不能产生相应的效益。据以上说明这些学校应该减少投入要素。

而重庆交通大学产出指标———毕业生数有0.057的冗余, 出现了产出不足的情况, 可能因为其投入经营不当, 导致产出效益不足。

4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DEA方法的CCR模型对2013年重庆市14所高等院校本专科教育的综合效率评价, 可以推论出影响院校产生无效率DMU的主要原因是规模效率较低。此外, 技术效率不高, 投入资源使用效率较低, 也是导致无效率单位的原因。因此各校在提高办学效益的做法上, 除了应在教育资源使用上开源节流外, 还应特别注重各项投入资源的有效利用, 只有这样, 才能提升学校整体办学效益。各校应重视建立健全有利于教育成本管理的各项内部管理与控制制度, 使高校教育成本管理真正落到实处, 真正起到合理配置高校有限资源、优化资源结构、提高办学效益的目的。教师是学校的办学主体, 其自身素质和能力, 决定高校的办学质量[7,8], 因此, 各高校应以教师为本, 加强管理, 科学管理, 逐步完善有效的绩效考评机制, 实行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结合, 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的优质教师队伍, 减少非教师的其他人员比例, 降低教育成本投入, 从而有效地提升高校的办学效率与效益。

高等院校成本投入与办学效益评价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涉及因素量大面广, 而且许多问题尚无定论[9,10], 需要持续不断地进行多学科、多角度、多层次地进行研究, 才有可能揭示其内在规律, 把握其实质, 对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而言, 尤其如此。虽然本研究利用DEA分析法对高等教育成本与办学效益进行了评价, 但是任何一种方法都是在现有方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有可能比现有方法更为合理、可行、有效, 同时也必然会有其特定的适用范围和相应的限制。所以, 我们还将更加努力地探索更有效的方法。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 办学效益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本文是基于2013年重庆市本科院校的年报数据, 选取其中能有效反映办学效率的6个指标, 采用多投入多产出的DEA数据包络分析方法的CCR模型, 利用DEAP2.1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对重庆市具有代表意义的14所院校综合效率进行了评价, 得出结论:1) 影响院校产生无效率DMU的主要原因是规模效率较低、技术效率不高, 投入资源使用效率较低;2) 在提高办学效益的做法上, 除了应在教育资源使用上开源节流外, 还应特别注重各项投入资源的有效利用;3) 应使教育成本管理真正落到实处, 真正起到合理配置有限资源、优化资源结构、提高办学效益的目的;4) 应以教师为本, 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的优质教师队伍, 减少非教师的其他人员比例, 降低教育成本投入, 从而有效地提升办学效率与效益。

关键词:重庆高校,成本投入,效益产出,数据包络分析

参考文献

[1]李美娟, 陈国宏.数据包络分析法 (DEA) 的研究与应用[J].中国工程科学, 2003, 5 (6) :88-94.

[2]马占新.数据包络方法的研究进展[J].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 2002, 24 (3) :42-46.

[3]朱乔.数据包络分析方法的综述与展望[J].系统工程方法, 1994, 3 (4) :1-8.

[4]Colbert, Levary, Shaner.Determining the Relative Dfficiency of MBA Programs Using DEA[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2000 (125) :656-669.

[5]Korhnen, Tainio, Wallenius.Value Efficiency Analysis of Academic Research[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2001 (130) :121-132.

[6]李汝.对我国高等教育投入产出效益的实证分析[J].辽宁教育研究.2006 (1) :34-37.

[7]顾建民.大学职能的分析及其结构意义[J].全球教育展望, 2001 (8) :68-72.

[8]李淑霞.高等学校教育成本的影响因素分析[J].财会通讯 (学术) .2005 (6) :107-109.

[9]靳希斌.教育经济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

重庆高校 篇9

2003年4月《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 (教高[2003]1号) , 正式启动了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本科类、高职高专类、网络教育类、军事和公安类等不同层次或领域的精品课程。精品课程以网络为载体, 共享优质丰富的课程资源, 可以在网络教学环境下开展教学活动。

《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 (教高[2011]8号)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 (教高[2011]6号) 指出, 要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和普及共享, 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建设服务学习型社会, 教育部决定开展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工作。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包括精品视频公开课与精品资源共享课, 是以普及共享优质课程资源为目的, 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教学规律、展示教师先进教学理念和方法、服务学习者自主学习、通过网络传播的开放课程。

本研究拟采用内容分析法, 浏览重庆市现有可利用的精品课程 (包括精品资源共享课) 网络教学资源, 在网上抽样调查了75门国家级、市级精品课程, 从精品课程建设数量、共享性、课程资源情况、教学方法与手段、互动交流等方面分析评价精品课程网络教学资源建设与使用现状, 找出存在问题, 并提出相关建议。

1 高校精品课程建设数量

1.1 2003—2011年重庆市精品课程建设数量

自2003年教育部启动国家精品课程评选以来, 精品课程已建立起各门类、各专业的国家、省、校三级精品课程体系。重庆市各高校重视本校精品课程建设, 将其作为推动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

截至2011年底, 重庆市有本科及网络教育类国家级精品课程56门, 本科及网络教育类省级精品课程129门 (见表1) ;高职高专类国家级精品课程20门, 省级精品课程25门 (见表2) 。

1.2 2012—2014年重庆市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数量

2012—2014年重庆市市级及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情况见表3。重庆市市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共186门, 其中高职高专类53门, 本科及网络教育类133门;重庆市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共56门, 其中本科及网络教育类43门, 高职高专类13门。

从数量上看, 重庆市高职高专类、本科及网络教育类精品课程建设比较滞后, 教学资源的共享和应用还不够充分。

2 高校精品课程的共享性

通过访问75门精品课程, 有超过40%的课程网页无法浏览, 出现的问题有“连接错误”“服务器错误”“网站正在维护中”“需要账户密码登陆”“无法找到该页”等。能够访问的40门课程中, 部分课程网页跳转速度慢, 其课程访问量统计见表4。

从表中看出有35%的课程访问量不超过500次, 其次访问量集中在1 001至5 000次的课程较多。课程平均访问量为7 220次, 市级课程的平均访问量为5 781次, 国家级的平均访问量为15 382次。和市级精品课程相比, 国家级精品课程的访问量明显增加。虽然平均访问量不算低, 但课程的总体访问量偏低, 访问量不超过1 000次的占45%。

3 重庆市高校精品课程资源情况

访问了重庆市75门精品课程, 其中有效访问了40门课程, 包括30门市级精品课程, 10门国家级精品课程。查看的课程资源包括课程录像、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案、课程标准、教学日历、课程导学等基本资源, 以及图片、案例、动画等拓展资源。

3.1 基本资源

3.1.1 课程录像

课程录像是非常重要的基本资源。在能打开的30门市级精品课程中, 其中有一门没有课程录像, 平均录像个数为16个。在能打开的10门国家级精品课程中, 平均录像个数只有9个。个别课程录像无法播放, 有的录像画面模糊。课程录像的上网计划与网站建设实际不符, 如有的课程在计划里说2007年12月起继续完善维护, 不断更新修改网上资源, 3年内将本课程全程授课录像全部上网, 但目前网站视频录像只有4个。

3.1.2 文本文件

电子教案、课程标准、教学日历等文本文件比较完善。在呈现方式上, 多数课程以在线方式呈现电子教案、课程标准, 少数以下载方式提供, 极少数课程同时提供电子教案的在线演示和下载两种方式。只有少数课程有重难点指导、学习指导、课程导学。

3.1.3 教学课件

教学课件是集图片、文字、音频、视频等于一体的多媒体辅助教学资料, 呈现方式分为在线演示、下载呈现以及同时提供在线和下载3种方式。多数课程提供在线演示, 只有少部分课件能下载使用。课件大多以文字为主, 图片、动画应用较少, 缺乏生动性和趣味性。

3.2 拓展资源

拓展资源的形式有图片、课外案例、补充资料、网站链接、参考资料、课外内容、图书馆、著作名称等。大部分课程图片数量较少, 图片质量不高, 模糊不清楚, 有的图片没有文字说明或文字说明不清楚。原创的动画数量较少, 制作较粗糙。案例较少, 案例库形式单一, 缺乏生动性和直观性。只有极少数课程有仿真实训, 但无法在页面打开或显示。案例库案例较少, 形式单一, 缺乏生动性和直观性。

4 重庆市高校精品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与手段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 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教学手段与方法的使用是否恰当, 关系着精品课程的建设质量。

主要采取的教学方法还是传统讲授法, 即以授课者为主导, 把内容通过讲解告诉学习者, 课堂氛围显得较为拘谨死板, 但课堂中所讲授的内容都是授课者经过筛选后认为重要的, 并且应该让学习者知道的知识, 这样的授课方式可以充分照顾到学习者, 受众量大, 传播效率高。其他使用较多的教学法还有启发引导教学、理实一体化教学、案例教学、团队学习、角色扮演的情景教学、项目引导教学、仿真实训等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比较多样化, 但教学手段显得比较单一, 现代化信息技术没有充分利用到课堂教学中。

5 互动交流

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 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对课程建设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在交流平台, 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可以作出及时的反馈,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疑难问题可以得到及时的解答。

调查的精品课程中, 只有34.1%的课程有互动交流模块。互动交流的模式有留言解答、在线交流、学术交流、论坛、语音答疑、在线答疑、论文、习题库、试题库、在线测试、考试系统等。习题与试题是针对各章节的知识点而设计的单元测试和练习题。绝大多数精品课程都有这个模块。但同时提供参考答案和详细解析的课程只占很小的比例。

在线测试是指通过互联网进行基于现实考试环境的模拟考试。在课程的教学单元结束后, 学习者在线完成相应单元指定水平的随机测试, 测试结束后系统自动进行评分, 有利于学生对单元学习情况进行复习总结。在调查的精品课程中, 提供在线测试的课程占30.4%, 大部分课程尚未具备在线测试功能。

精品课程的在线考试平台可以记录学习者的学习情况。在调查的精品课程中, 有20.2%的课程具备在线考试系统, 为课程教师组织考试、学生参加考试提供了便利的网络平台。

6 重庆市高校精品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6.1 总体落后于东部和中部地区

截至2013年6月, 全国共有高校2 198所, 重庆市共有高校70所 (本科院校29所, 高职高专41所) , 占全国的3.2%。

2003年至2011年底, 全国共有国家级精品课程3 835门, 重庆市有国家级精品课程共76门, 仅占全国的2.0%。其中有本科及网络教育类国家级精品课程56门 (占73.7%) , 高职高专类20门 (占26.3%) 。

在这期间全国共有省级精品课程8 279门, 重庆市共有省级精品课程154门, 仅占全国的1.9%。其中本科类129门 (83.8%) , 高职高专类25门 (16.2%) 。

总体来看, 重庆市高校精品课程建设比较滞后, 分布也不均匀, 和本科院校相比, 高职高专院校在精品课程建设上较为薄弱。学科方面, 多分布在工学、理学及医学三大领域, 文学学科所建设的精品课程数量较少。

目前对优秀教学资源的共享和应用还不够充分, 精品课程资源对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提高作用与人们的期望还有较大距离。应增加重庆市精品资源共享课的数量, 缩短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

6.2 共享性不高

共享性不高是很多精品课程的现状, 表现为网页无法浏览、网站无专人维护, 很多高校精品课程知晓率低、点击率低、利用率低, 因而共享性低[1]。

重庆市高校精品课程也面临一样的问题。很多课程网站无法打开, 或页面出来后内容无法打开, 另外课程访问量也偏低, 很多课程的访问量只有几百次。由此可见, 有些精品课程在申报成功后缺少后续管理和更新, 也有些课程资源只对本校师生公开, 或是教师、学生的利用率偏低, 宣传力度不够, 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优质资源建设、交流与共享[2]。这违背了国家教育部建设精品课程为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开放和共享的初衷。

6.3 课程资源不完善, 更新不及时

重庆市高校精品课程类型丰富多样, 涵盖了文本、图像、视频、多媒体课件、参考文献、网站链接、虚拟软件等多种资源, 为学习者营造了一个多姿多彩的学习空间。但存在课程资源不完善、没有及时更新课程内容等问题。很多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案等内容从未更新过, 只有少数课程有全程录像, 很多录像还无法打开, 部分课程录像的时间显示是几年前录的。有的教学资源课件与教案不一致、不同步, 影响了精品课程的教学效果。互动学习板块上的网上作业系统, 发布日期很早, 表明至少有两年多没有进行升级, 让互动学习板块形同虚设。有的课程网站版面更新停留在当初立项的界面, 在几年前的评论中就有反映视频无法打开、无法观看, 现在问题仍存在。可见课程申报成功后网站后续的维护和更新并没有跟上。

另外, 课程打开速度慢, 视频录像播放不流畅, 部分需要下载的教学录像下载等待时间过长, 多数视频录像打不开, 链接无效或需要下载专用播放器;视频图像不清楚, 尤其视频里的PPT更加不清楚;部分视频的播放窗口很小, 不能放大播放, 影响学习效果。少数课程的课程标准、教学日历、课程录像、多媒体课件以及电子教案的章节名称不统一。教案过于简单, 不详细, 且格式、字体不统一。

7 提高重庆市高校精品课程建设质量的建议

7.1 提高精品课程的共享性

在精品课程建设中, 国家、学校、教师都投入了大量心血, 其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得到最好的教育, 达到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要提高精品课程的共享性[2], 除了课程本身需要完善, 使其更具吸引力之外, 还可以和学生常用的一些主流媒体、社交网站联手, 让更多的学习者有兴趣打开网站, 也让学习高校精品课程逐渐成为一种新潮流。

7.2 提高精品课程资源的质量

7.2.1 加强网站维护

精品课程建设除了教师参与外, 还需要学校信息技术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配合, 同时需要信息技术骨干参与课程网站的维护, 从而保证精品课程能被快速打开, 课程录像能正常播放, 真正为学习者服务。

7.2.2 及时更新课程内容

及时更新课程标准、教学日历、课程录像、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案、试题库、习题库等内容。同时让互动交流板块真正实现及时互动, 教师及时回复交流中提出的问题。

7.2.3提高课堂录像质量

课堂录像是精品课程资源中非常重要的资源。目前很多精品课程存在录像效果欠佳, 播放不流畅, 链接无效, 需要下载专用播放器, 看不清幻灯片内容等问题。建议可以采取Power Creator软件制作, 左侧显示教学录像和信息, 右侧同步显示多媒体课件内容, 这样就可以做到声音、图像和课件页面同步显示, 提高学习质量[3]。

7.2.4 充实扩展库资源

大多数课程的基本资源比较容易获得, 但不少学习者对拓展资源中的动画、案例、图片等更感兴趣, 增加这些资源对提高课程的共享性非常重要。

7.2.5 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将教师讲授转化为启发式教学, 运用适当的提问和讨论方式, 让网络学习者也能有一个思考的时间, 消化和巩固之前的知识。同时增加课程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让学习者能通过这些课程补充课堂上无法学到的、但生活中更实用的知识。

7.2.6 增加移动学习方式

移动学习是借助于移动技术和移动设备, 使学习者能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 以任何方式学习任何内容的一种新型学习形式。它的基础是移动技术和移动设备, 本质却是一种学习方式[4]。如我国东部地区的一些课程依托微信平台, 提供给学员丰富的学习资源, 从而让学习者能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学习。对于已有的移动学习平台, 多注重移动学习资源的提供以及课程在线作业的服务[5]。

参考文献

[1]王重润, 李恩, 赵冬暖.精品课程资源共享应用现状、问题及对策[J].高教论坛, 2010, 2 (2) :20-23.

[2]陈以海.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共享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 2008 (7) :58-60.

[3]马晓川, 黄肇增.Power Creator课件实时录制系统[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6 (2) :60-63.

[4]傅健, 杨雪.国内移动学习理论研究与实践十年瞰览[J].中国电化教育, 2009 (7) :36-41.

重庆高校 篇10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一)研究方法

研究主要运用文献综述法和问卷调查法。通过查阅大量创新创业教育相关资料,从大学生需求角度出发,基于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期望构成、理论构想和实地考察,进行个别访谈和专家咨询,编制调查问卷“大学生需要什么样的创新创业教育”。考察角度参照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本科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的通知(教高厅[2012]4号),主要包括: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目标、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创新创业课外活动、创新创业实践等[2]。

问卷主要通过一对一发放和回收,共发放问卷640份,回收有效问卷597份,有效回收率为93.3%,本研究调查问卷数据资料采用SPSS19.0进行描述统计分析和相关分析。经过信效度检验,具有较高信度效度。

(二)研究样本

本次研究选取西南大学、重庆大学等6所重庆高校597名本科学生作为研究样本,选取样本采取随机抽样和分层抽样相结合的方式,兼顾学生的性别、年级、专业等相关因素,见表1。

二、调查结果与数据分析

(一)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关注不高,理解存在偏差

创新创业教育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落实以创新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但调查显示只有8%的大学生一直很关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信息,64.8%的大学生偶尔关注,35.2%的大学生从不关注。58.8%的大学生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有必要,18.4%的大学生认为没必要,22.8%的大学生认为可有可无。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解:8.2%的大学生所理解的创新创业教育是教会学生做老板,40.8%的大学生理解的创新创业教育是教会大学生如何创办企业,甚至8.7%的大学生认为创新创业教育不务正业,影响专业学习,只有42.3%的同学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在于激发创新创业精神,为将来创新创业做好准备。

根据表2相关性分析,学生个人情况中,性别、专业、专业成绩、出生地、学生干部、父母受教育程度、家庭收入、父母职业,与“是否关注创新创业教育”“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是否必要”没有呈现显著相关,只有年级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大三年级显著大于其他三个年级。

上述数据表明,一方面,创新创业教育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校园创新创业文化氛围来提升大学生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关注度,否则创新创业教育在高校只能是无源之水。高校应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面向全体学生广泛、系统开展。另一方面,大学生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解还存在多元性,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过程中要强化大学生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正确认知,创新创业教育绝不仅仅只是培养大学生老板,更在于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个人,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3]。

(二)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方式及开展主体需求多元

普通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内容以教授创新创业知识为基础,以锻炼创新创业能力为关键,以培养创新创业精神为核心。关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55.2%的大学生希望获得市场信息和市场营销的知识,52.5%的大学生希望获得创新创业个案分析知识,51.4%的同学希望获得创新创业基本常识、技巧与方式方面的知识,42.6%的同学希望获得人际交往与沟通技巧(此题为多选)。关于当前获取创新创业知识的途径方面,32.5%的大学生是通过教师授课获取,34.9%的大学生是通过参加活动训练,32.6%的大学生是通过亲身实践获取。通过相关性分析可知,19.3%的大学生表示受家庭环境影响,32.7%的大学生表示受同学或朋友影响,48%的大学生表示是媒体和社会宣传的影响了解创新创业。由此可见大学生对创新创业认知是一系统工程,受到家庭、学校、社会多重因素的影响,但是在高校内通过创新创业教育获取创新创业知识依旧是主渠道。

关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方式,通过多项开放式选择,23.5%的大学生倾向于专家讲授创新创业必修课或选修课,41.6%的大学生倾向于创新创业者讲授创新创业必修课或选修课,46.6%的大学生倾向于由创新创业者或企业家提供定期讲座,34.7%的大学生倾向于以创新创业者和创新创业模拟分析作为创新创业指导课程的主题,24.2%的大学生倾向于创新创业协会举办的活动。关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主体,有31.2%的大学生认为应让创新创业方面的专业教师来提供创新创业教育,54.7%的大学生认为应由知名专家提供创新创业教育,61.6%的大学生认为应由有创新创业经验者提供创新创业教育,12.3%的大学生认为应由院系辅导员提供创新创业教育。

数据表明,传统的理论讲授已经无法满足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需求,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须强化实践,强化体验,增强教学的开放性、互动性和实效性。高等学校要配备足够的专任教师,积极聘请企业家、创新创业人士和专家学者担任兼职教师来承担一定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任务。

(三)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开设的需求偏向实践性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依旧是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载体。数据显示大学期间,30.7%的大学生上过创新创业相关的选修课或必修课,69.3%的大学生没有上过相关课程。因此调查中,62.2%的大学生认为学校应该开设更多的创新创业课程,37.8%的大学生则认为没必要。关于创新创业指导课程应该安排在何时这一问题,3.2%的大学生认为应该在大一,33.7%的大学生认为应该在大二,52.3%的大学生认为应该在大三,10.8%的大学生认为应该在大四。如果学校开设创新创业指导课程,通过多项选择,43.7%的大学生认为课程内容应该更加注重市场营销,31%的大学生认为应该更加注重财务税收,38.4%的大学生认为应该注重个性化辅导,48.8%的大学生认为应该注重人际交流与沟通技巧,37.9%的大学生认为应该注重创新创业案例分析,45.6%的大学生认为应该注重创新创业机会和环境分析。

关于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学方式及考核,通过多项选择,22.2%的大学生希望教学方式应该更加注重理论讲授,62%的大学生认为应该更加注重案例分析,32.8%的大学生认为应该更加注重小组讨论,53.7%的大学生认为应该更加注重模拟实训。关于考核,通过多项选择,13.3%的大学生认为学校创新创业指导课程考核应该更加注重上课出勤,21.9%的大学生认为应该更加注重论文发表,41%的大学生认为应该更加注重创新创业大赛获奖,61.3%的大学生认为应该更加注重创新创业实践。

(四)创新创业教育课外活动需求旺盛,实效性需提升

1.创新创业讲座及培训

高校一直以来通过组织开展创新创业学术报告、讲座、研讨、辩论、创新创业交流和科技创新等活动,营造浓厚的校园创新创业氛围。但此次调查显示相关活动参与度并不高,且效果并没有得到大学生认可。51.7%的大学生从未参加过创新创业方面的培训或讲座,32.2%的大学生参加过1~2次,11.8%的大学生参加过3~5次,7.7%的大学生参加过五次以上。只有20.7%的大学生认为参加创新创业方面的讲座或培训帮助很大,25.8%的大学生认为有些帮助,33.7%的大学生认为一般,11.2%的大学生认为帮助不大,8.6%的大学生认为基本没帮助。

2.创新创业竞赛及参与

目前高校往往通过创新创业竞赛活动,让大学生体验创新创业的全过程,熟悉创业程序,储备创新创业知识,积累创新创业经验。如“挑战杯”中国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和全国昆山杯创新创业计划竞赛中便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学生创新创业者。但创新创业大赛的参与度依旧较低。60.2%的同学没参加过任何层次的创新创业大赛。21.2%的同学所参加过的创新创业计划大赛是校内比赛,8.8%的同学是重庆市比赛,9.8%的同学是全国比赛。33.2%大学生认为参加创新创业大赛目标是重在参与,锻炼个人综合能力,36.9%的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大赛目标在于体现个人综合素质,只有19.9%的大学生参与赛事的目的是积极应对,为走上创新创业之路做好准备,10%的大学生是希望获得并得到大学生创新创业基金支持。对于创新创业大赛的效果,25.5%的大学生认为参加这些创新创业大赛对自己有很大影响,大大的提升了创新创业在心目中的地位。35.3%的大学生认为是有影响,了解了创新创业的技巧和手段。29.7%的大学生认为没有太大影响,和一般学生活动一样。9.5%的大学生认为纯粹是一种浪费时间和精力的活动。数据表明,创新创业大赛进一步扩大覆盖范围,完善竞赛规则与程序,鼓励学生依托创新创业竞赛活动,增强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激情,锻炼和提高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创新创业社团及活动参与

高校学生创新创业类社团及活动,发挥着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作用。此次调查显示学生参与度也不高,19.3%大学生加入过创新创业社团或协会,20.7%的大学生表示经常参加过创新创业社团或协会组织的活动,35.2%的大学生偶尔参加,24.8%的同学从未参加过。39.8%的大学生认为学校学生创新创业社团或者协会很有价值,是“有理想有追求的年轻人聚在一起”,44.5%的大学生认为创新创业社团没什么特殊的,和其他社团一样,7.8%的大学生认为没有价值,耽误专业学习,7.9%的大学生认为纯粹成了学生老板的俱乐部。数据表明需要进一步切实加强引导,鼓励和支持学生通过参与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明确未来发展和奋斗的目标,获得强大的学习驱动力,有针对性地进行专业知识的积累和综合素质的提升,提高职业技能、创新创业技能,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4.创新创业实训需求

有学者指出:“国内创新创业教育最突出的问题是缺乏有效的创新创业实训。”[4]此次针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哪些主要问题”的多项选择调查显示,39.5%的大学生认为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问题是没有创新创业方面的系统训练,59.2%的大学生认为缺少实践平台,44.8%的大学生认为缺乏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34.1%的大学生认为是大学生自身对创新创业实践环节的重视不够,28.1%的大学生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没有形成体系。创新创业实训成为创新创业教育另一个重要载体,79.2%的大学生认为创新创业实训将会有很大帮助。“普及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最佳短平快方式是利用计算机仿真模拟手段进行实训”[4],而如何在高校推行创新创业实训,22.5%的大学生认为如果学校有一个创新创业实训的平台,希望着重于创新创业知识的培训,61.5%的大学生希望着重于创新创业能力培训,16%的大学生希望着重于创新创业心理的培训。关于创新创业平台资源整合的问题,通过多项选择,51.4%的大学生希望实训项目开发能有效利用学校资源,65.3%的大学生认为需要积极调动社会资源,61.1%的大学生认为需要与学校勤工助学紧密结合,使得实训平台可操作化。

三、意见及建议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完善扶持创新创业的优惠政策,形成政府激励创新创业、社会支持创新创业、劳动者勇于创新创业新机制。”并提出“实行激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新创业政策”[5]。为进一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基于实证调查,提出以下意见建议。

(一)树立科学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

布鲁贝克在《高等教育哲学》中认为,“大学确立它的地位的主要途径有两种,即存在着两种主要的高等教育哲学,一种哲学主要是以认识论为基础。另一种哲学则以政治论为基础。”[6]政治论为基础的高等教育哲学认为人们探讨深奥的知识不仅出于闲逸的好奇,而且还因为它对国家有着深远影响。创新创业教育在中国地位的确立是政治论的,“以创新创业带动就业”,创新创业教育是作为解决最大民生问题的手段而提出的。1998年5月清华大学成功举办第一届创新创业计划大赛,1999年团中央等部门组织首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大赛,被誉为中国创新创业教育的发轫。2002年,教育部确定以中国人民大学等9所高校为创新创业教育试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逐步在全国推广。截止到2011年,“我国已有600多所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开设了100多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全国近85%的高校建立了各种规模的创新创业基地。”[7]但科学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始终未深入人心。

国内许多学者把创新创业教育目标狭义地定义为“教会学生如何创办企业”,把学生在校期间创建新企业的数量作为创新创业教育有效性的一个重要指标。以致于后期评价以是否促进就业来评价,以是否拥有学生创新创业的公司为评价,这种评价机制又进一步加剧各地创新创业教育以就业率或者创新创业率视为自己的追求。一方面,重视创新创业教育的高校,主要是以工具价值取向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着眼于指导学生创办、经营微型企业或公司,从事各类商业经营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企业家。另一方面,现阶段没有就业压力的高校其实并不重视创新创业教育。无论是理念层面、组织机构层面,还是文化层面都没有开展起来,创新创业教育停留在应景式的作秀,没有顶层设计与基层落实。更值得忧虑的是,功利主义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导致大学生在创新创业中以个人价值的实现为唯一追求,视财富积累和创办企业为创新创业目标,从而滋长“实用、利己、享乐”的消极思想和行为。

其实,正如美国百森商学院蒂蒙斯教授所讲的,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不同于社会上以解决生存问题为目标的就业培训,更不是一种“企业家速成教育”,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创业教育,应该是着眼于为未来的几代人设定"创新创业遗传代码”,以造就具有革命性的创新创业一代作为其基本的价值取向[8]。创新创业教育并非一种急功近利的精英教育,而是涵盖博雅教育,人文教育,贯穿于教育各个阶段,各个环节,需要实现全员参与,全方位覆盖,全过程贯穿的一种素质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的科学理念应该是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其教育价值在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和谐发展。这一理念应该得到树立和弘扬,使高校师生认同、理解并践行。

(二)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紧密融合

创新创业教育在中国至今已有近15年的历程,其发展虽然声势浩大但在高校内部始终处于边缘化地位。有学者便指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几冷几热,即校外热、校内冷,课外热、课内冷,研究热、实践冷,社会氛围热、教师主体冷等[9]。其一重要因素便是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未能紧密融合,呈现两张皮的状态。高校脱离专业教育进行创新创业教育,一方面无法真正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大学生创新创业本应蕴含由知识优势和技术优势催生的创新优势也无法体现,大学生创新创业也丧失了其独具的竞争力。

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都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创新创业教育体现了时代发展的新特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专业教育体现的是专业学科细分工,注重学生专业学科知识。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更多体现为通用技能、可迁移技能和自我管理技能,而专业教育培养的是专业技能。专业教育理应成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是学生创新精神、创新创业意识与创新创业能力生成的根基。脱离专业教育的创新创业实践会停留在单纯的技能和操作层面,让创新创业教育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难以为继。”[10]我们应该借鉴国外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模式,通常包括课程建设的嫁接、嵌合来实现融合,依托专业实践如教学科研与企业实践一体化等实现融合,组建项目公司来实现融合。创新创业教育应融入于专业教育,也就是融入于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等全过程。在原有专业教育课程体系中寻找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结合点,开设相关课程,开发新的基于创新创业视角关照专业知识的相关教材,培养既精通专业知识又富有创新创业理论素养的高水平师资力量,依托“课程推进,专业实践,项目参与,产学研合作”,实现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联动融合。

(三)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学生的个性化需求紧密融合

创新创业教育应该紧密与实践融合,增强创新创业教育的开放性、互动性和实效性。首先,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内容增强应用性,贴近实践。课程内容要适应社会创新创业市场需要,注重协同创新,整合经济管理、法律等与创新创业实践结合密切的学科,多层次、多维度、立体化设置课程内容。课程教学方法倡导模块化、项目化和参与式教学,教师授课强化创新创业案例分析、无领导小组讨论、情景角色扮演、头脑风暴等环节,增强体验性。“课程教学实现从以创新创业知识传授为主向以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主的转变、从以教师为主向以学生为主的转变、从以讲授灌输为主向以体验参与为主的转变,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2]

其次是拓宽多样化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整合校内外各种资源,建立创新创业实践基地。校内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包括校级、院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训中心、各类科研实验室等。校外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由学校联合企业、事业单位共同成立。创新创业实践基地搭建产、学、研一体化平台,引进切实可行的创新创业实践项目,争取利用社会资源为创新创业实践提供保障,最大限度地为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实践提供便利。还要鼓励学生通过开展学习参观、市场调查、项目设计、成果转化等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来提升创新创业素质。通过搭建多样化的实践平台,为学生开展实践型的创新创业教育创造良好条件。

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应该以人为本,立足于学生的个性需要和个人发展,进行个性化和层次性的设计。“由于大学生在专业、性别、兼职经历等方面的差异,因此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具体需求会有所不同,这就要求学校要充分关注创新创业教育需求的具体差异,实行区别对待,而不是简单的一刀切。”[10]注意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开展系统性、渐进性的创新创业教学。面向低年级本科生主要侧重于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传授创新创业知识,陶冶创新创业精神,高年级学生及硕士生、博士生应侧重于企业观摩、项目运营和创办企业等实践。教育体系必须呈现为层次分明、梯度明显、前后贯通的特点,使学生在走出校门前就能获取有益的创新创业经验。

(四)创新创业教育与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紧密融合

创新创业教育既要有自己的特色又应立足于、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乃至支撑和引领地方经济发展。高校要始终关注所在地方重大战略需求和区域产业结构调整,抓住协同创新的机遇,加强与政府、行业协会和知名企业的联系与合作,充分利用自身知识技术优势和企业的资金与设施的优势,为高校学生创新创业者搭建广阔平台,与地方经济融合创新发展。形成“校企合作孵化创新创业”的机制,企业提出创新创业项目或技术难题,学校提供创新创业平台和创新创业服务,为企业和创新创业者牵线搭桥,提供对接服务,学校和企业共同孵化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形成创新创业者与企业、学校三赢的局面。

为了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严重落后于城市的问题,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等重要概念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基本理念。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了巨大空间。高校引导大学生进一步拓展创新创业视野,关注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利用政策红利,关注城乡之间创新创业资源的有效配置,在广袤的农村寻求创新创业项目,发挥自身才华,创造社会价值。

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还应与地方文化紧密融合。创新创业教育尤其注意挖掘地方经济发展过程中积淀形成的、富有地域色彩的创新创业精神。在我国历史上自古便存在着晋商、徽商、浙商等十大商帮,至今还在全球具有影响力的是浙商,浙商深受永嘉学派的影响,崇尚“通商惠工”,“义利并存”,注重“经世致用”[11]。浙商在艰苦创新创业的过程中逐步提炼出“一有土壤就发芽,一有阳光就灿烂”,“踏遍千山万水,吃尽千辛万苦,说尽千言万语,排除千难万险”等经典话语,形成了“敢为天下先,勇争天下强”的创新创业精神。浙商的创新创业精神无疑可以成为当今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文化资源。创新创业教育应该深入挖掘高校所在地方的文化资源,使创新创业教育贴近学生实际,贴近学生生活,贴近时代发展,充满感染力,吸引力和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刘延东.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培养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生力军[N].中国教育报,2015-10-26(4)

[2]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本科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的通知》教高厅[2012]4号[EB/OL].http://www.moe.gov.cn,2012-08-01

[3]王占仁.“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

[4]方伟.中国大学生创业实训教学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2):147-149

[5]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9

[6]约翰·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13

[7]张昊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全球视角与本土实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6-7

[9]候慧君.中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蓝皮书: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1

[10]蒋德勤.高校创业教育需要正确处理的四个关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2(8):42-44

重庆高校 篇11

遗憾的是,目前,我国的动画创作普遍存在过多模仿国外动画的现象,缺乏民族与个性语言。这表现为动画创作者对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的漠视或者茫然。创意并不是对传统文化的简单复制,而是依靠独特的民族风格和特色、独特的民族文化魅力,借助于高科技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再创造。对于国产动画创作而言,是如何充分汲取民族文化的精髓。

从理论上丰富传承民间美术的理论,在实践中使民间美术精华在动画创作中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应用,是现阶段高校动画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重庆民间艺术是中原民间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地方性的传统文化,它与动画艺术在新世纪的发展是和谐相生的,如何更好地认识、了解、传承和发展地方传统文化,并将其合理应用到动画创作中来,对于高校动画,尤其地方高校的动画艺术教育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

一、形式多样、风格独特的重庆民间艺术是高校动画教育取之不尽的营养源泉

重庆民间艺术形式多样,风格独特,内涵深厚,寓意深刻,它们拙中藏媚,俗中寓雅,集粗犷、细腻于一体,寓朴实、鲜丽于一身,极具装饰效果。重庆民间艺术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重庆民间美术:包括境内的大足石窟造像、木版年画、农民画、羽毛画、麦秆画等等。重庆民间工艺美术:包括皮影、剪纸、石雕、木雕、砖雕、刺绣、编织、建筑、纸扎、泥玩具、布玩具、竹或木玩具、金属工艺等等。重庆民间戏曲及舞蹈艺术:包括大平调、淮调、大弦戏、南调、乐腔、坠子、二夹弦、大罗戏、四股弦、四平调、大弦戏、落腔、豫剧等多种剧种,快板、大调曲子等曲艺,以及扁担偶、跑帏子、吕村战鼓、背阁、抬阁、竹马舞、莲花灯舞等民间歌舞艺术等等。

这些民间艺术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和层面反映着重庆地域文化和社会的变迁,包含着阳刚、大气、质朴和浑厚的中原大地的品格,极具地方特色,其体现出来的伦理道德、价值观念、人文观念具有强烈的中原民族地域特色,这些民间艺术的表现形式、价值追求和精神内涵是高校动画教育极其重要的营养源泉和灵感来源。

二、重庆民间艺术资源在高校动画艺术教育中的应用

重庆民间艺术资源在高校动画艺术教育中的具体应用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对重庆民间美术相关表现形式及内容的吸收与借鉴

重庆民间艺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炎黄的始迹在黄河流域,而从夏禹始,先民的传闻则已开始南渐。禹的出生地相传有三处,都在长江流域,即四川、江西九江和安徽。据大量史籍所载,禹生于四川境内的汶山郡广柔县石纽乡,娶于江州涂山。古江州就是今日之重庆。秦灭巴国设巴郡后,巴人更是长足步入了汉化的过程。重庆民间艺术种类丰富,艺术性独特,有綦江农民版画、秀山花灯、酉阳摆手舞、铜梁龙灯、木洞山歌等。

(1)造型观念

民间美术作为一种艺术形象,不是简单意义上客观事物的重复和真实再现,而是民间艺人根据诸多方面对事物原形进行大胆想象,用艺术的手法提炼、加工、再创造的结果。民间美术的造型,从民族传统中走出来,不是简单地重复移位和变异,而是从传统艺术中提取元素,以现代创造意识和表现技巧进行再创造,所创造出来的新的形象具有全新的视觉形象和效果。其传达方式中包含着丰富的构成元素和视觉表达效果,这一点与动画艺术有异曲同工之妙。把民间美术与动画设计造型观念进行对比研究,可以深化对传统艺术的价值认识,有助于弘扬传统艺术;同时,动画设计也可以借鉴民间美术,丰富扩展自己的传达方式。

在重庆民间美术中,各种不同的形象特征非常鲜明,其造型朴实、概括、夸张、古雅,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很适合动画的造型。如:灵泉寺南北朝及隋唐摩崖石窟造像及装饰造型独特,形式丰富,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滑县木版年画坚持手工制作方式,人物造型粗犷豪放而生动传神,线条刚劲有力而灵活自如,体现了极有特色的典型重庆传统文化,尤其在其扇面年画里,人物形象均取材于故事高潮阶段的典型人物和典型动态,这些戏曲、神话故事里的人物鲜活生动;綦江农民版画人物丰满壮实、质朴方刚、笨拙粗黑、豪放粗犷,充满了生机与活力;长垣的皮影人物优美、简练,线条粗犷豪放,大胆夸张,继承了民间剪纸的质朴、浑厚、劲烈、豪放的艺术风格,在表现方法上超越了对自然的摹拟,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2)色彩观念

重庆民间美术的色彩一般都单纯、明快,就地取材着色是其最大特点。中国传统的色彩观可以叫做“五色观”,即红、黄、青、白、黑。黑、白是色彩的两极,“有”极归于黑,“无”极归于白,有之极和无之极奠定了以黑白代替一切色彩的水墨画基础。[2]同时五行色也形成了民间美术的基本观,在民间社火、戏曲、脸谱及地戏、傩戏面具中,五色成为身份性格品质的象征,有“红色忠勇白为奸……”等口诀。重庆民间木版年画大多用五色套印,强烈的色彩并置效果,响亮明确。另外,民间刺绣、泥塑等也多用五色。如:綦江农民版画和梁平木版年画的人物设色主要以黑、红、黄、蓝、绿设色,大红、大黄占主色调,紫色很少使用,画面呈暖色。版画颜色用水稀释半透明,不用白粉,并使用调和色,对比不强,画面鲜丽而雅致,其着色笔法也有渲染、平涂、水墨等多种形式,增强了画面的表现力,接近中国画的味道。

(3)审美观、价值观

民间美术是劳动人民为了满足自身精神生活的需要而创造,并在他们自己当中应用和流传的一种艺术样式。[3]它生存于劳动者深厚的生活土壤中,不受功利思想和价值观念的制约,体现了人类艺术最基本的审美观念和精神品质,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和生活情趣。重庆民间美术是当地民众的审美观及价值观的集中反映和体现,更接近于民间原生态信仰,更侧重于精神层面,充分体现了中原人民的崇拜与信仰,具有极强的长江和乌江流域民俗文化特征,具有深刻的人文内涵。

(二)对重庆相关民间艺术的学习与参考

任何一门民间艺术,都脱离不了其赖以生存的文化环境,它和其他的姊妹艺术在相同的背景下孕育、发展,具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以一种艺术研究为依托,加强民间文化的综合研究,才能更好地了解其本质特征。对重庆民间美术及其姊妹民间艺术如民间戏曲、歌舞、音乐、手工艺等进行综合研究,可以更深入地挖掘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及地方艺术特征,可以更好地促进重庆民间艺术的发展传承以及其在动画设计中的综合应用。重庆有着形式非常丰富的各种艺术形式,如古朴、诙谐、抒情、优美、集歌、舞、打击乐、琴弦乐为一体的秀山花灯;快板、大调曲子等曲艺,以及将石刻、木雕、泥塑、剪纸、挑花刺绣、蜡染等古老的民间工艺融入版画之中的綦江农民版画以及表现出土家人粗犷豪放的民族性格的酉阳摆手舞,红色故事等众多民间文学与传说,这些都将为地方高校的动画教育提供充足的营养与有益的启迪。

(三)对重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重庆文化是儒、道、释文化的融合,以巫文化为核心,充分体现出巴文化特征。巴文化在“辩、谐”观念下,一开始就孕育着自强自立、开拓创新的精神,以及重血缘、追求伦理秩序和乐观向上、渴望正气、除恶扬善的道德理念和意识。这表现为以礼义廉耻、仁爱忠信为核心的价值观;刚强有为、自强不息、中庸尚和的生活哲学;“安土乐天”的和平主义生活情趣以及兼容并蓄的宏大气势。重庆民间艺术中人与天地、自然和谐相处的哲学思想对于现代和谐社会中各种关系的正确处理,以及我们在动画设计中的深入理解与应用都有积极的参考价值。

(四)对重庆民俗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重庆特色鲜明、斑斓多姿的典型民俗文化,也是重庆民间艺术的一个重要题材,集中体现在日常饮食、起居、服饰、生产活动、礼仪、信仰、节令、集会等各方面。如形成于西周而逐渐演化成的提亲、定礼、迎娶等婚俗礼仪延续至今,且仍为农民喜闻乐见。中原的各种习俗,如春节祭灶、守岁、吃饺子、拜年;上元张灯、端午插艾叶、七夕讨巧、中秋赏月、九月重阳登高、除夕易桃符、放鞭炮等,以及由此形成的各种民俗活动,常常是民间艺术家喜闻乐见的表现内容。这些都将为现在动画创作提供丰富的素材。

三、对促进重庆本土原创动画片教学探索的意义

(一)增进高校学生的文化自觉,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传承意识,提高人文修养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需要全社会良好文化环境的孕育和滋养。高校尤其地方高校,生源多来自于本地,毕业后也有相当一部分要返回地方,因此,高校学生的民族文化传承意识的加强和对民族文化的学习与传承,对于本地民间艺术的保护至关重要。高校具有良好的科研条件,加强高校、政府与民间艺人的相互结合,可为传统民间艺术的学习、交流、传播与发展,提供更多切实可行的平台。促进对重庆本土原创动画片的教学探索,可以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宣传,普及民间文化知识,充分提高民众的文化自觉意识,为民间艺术的发展和动画设计的民族化和原创化提供良好的文化和生存氛围,使动画艺术的发展处于一种更合理、更自然、更符合传统文化艺术发展的空间。

(二)促进高校教育充分利用民俗艺术资源,完善高校动画专业课程建设

加强地方传统文化的学习与传承的一个重要意义,就是可以促进高校教育充分利用民俗艺术资源,完善高校动画专业课程建设。加强重庆民间艺术与动画创作的综合研究,可以加强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加强对教学效果的实践。对地方民间文化实验性动画短片的制作,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提升,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有利于高校服务社会职能的实现,从而进一步完善高校动画专业课程建设,使高校动画教育更加科学化、合理化。

结语

透过传统民间美术的历史脉络,我们可以看出,民间艺术本身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在新的技术与意识的冲击下不断地更新、拓展,而其文化内涵与精神追求则是民族历史长期积淀的结果,也是民族形式的灵魂所在。重庆民间美术是特定时期、特定地域文化的体现,是重庆所特有的精神内涵的直观反映,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要使民间艺术在现代动画设计当中得到延伸发展,打造出新的民族形式,我们应该在理解的基础上取其形,延其意,从而传其神。[4]因此,我们对重庆民间美术的造型、色彩、思维方式、审美追求与价值体现重新认识后的再创造,是深化和提升,是从传统民间美术的再现性表现发展到对动画设计及文化内涵的深刻剖析,这对现代动画设计是必不可少的。

高等院校是培养人才的基地,也是传承和发展优秀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渠道,将优秀民间艺术的艺术形式、文化内涵、审美价值体验以及形式各样的制作工艺融入到现代高校动画艺术教育中,不仅使动画设计教育保持了中国民间文化的根源,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同时将推动高校动画艺术教育向更远更深的方向持续发展。

注释

[1]徐有明《水墨画美浅谈》[J]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KDZK200724090.htm

重庆高校 篇12

关键词:民办高校,音乐专业,现状研究

近年来,随着民办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民办高校的音乐专业也迅速兴起,作为一个新生力量——音乐专业已成为重庆市民办高校专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重庆高校音乐专业的有效补充。它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阶层的重视。

自2002年西南大学育才学院(现已改名为重庆人文科技学院)设立音乐专业以来,重庆市民办高校音乐专业的发展已经12年了。在这12年间,四川外国语大学重庆南方翻译学院、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 西南政法大学海联职业技术学院也纷纷设立了音乐专业。随着招生规模的逐年递增,重庆市民办高校音乐专业在校生总人数已达到两千人,成为重庆高校音乐专业一支不可小觑的生力军。

本文主要通过对重庆人文科技学院、 四川外国语大学重庆南方翻译学院、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西南政法大学海联职业技术学院四所已开设音乐专业的民办高校进行系统的调查研究,通过办学模式、办学条件、师资力量、专业设置和发展、生源问题等五个方面的对比,找出重庆市现有民办高校音乐专业的优势与不足,以理论的高度对重庆音乐专业今后的发展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

一、研究过程与方法

本文历时两年,通过对四所高校多次进行实地考察,深入研究学校办学条件,教师、学生的综合情况;收集各高校历年招生信息、专业申报情况,教师职称状况、毕业生就业情况等信息;利用问卷法、对比研究法、科学分析法,多方位、多渠道的对重庆市民办高校音乐专业的办学模式、办学条件、师资力量、专业设置和发展、招生来源这五个方面进行分析,进而得出以下结论。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办学模式,大多照搬公办高校,办学特色不突出

众所周知,国内的民办高校起步较晚,办学思路和模式大多照搬公立大学,重庆市民办高校音乐专业的办学模式也大多存在这样的问题。面对办学历史悠久的公办大学的音乐专业,重庆市民办高校的音乐专业要想取得迅速发展,“拿来主义”无非是最快也是最好的选择。当然,重庆现已开设音乐专业的四所民办高校大都作为有相当办学实力和经验的公办高校的二级学院,那么照搬公办高校的音乐专业的办学模式就顺理成章了。因此,不管是教学、课程设置、培养方式、甚至考核方式都与公办高校如出一辙。就目前看来,这种现状可能还会持续。 那么,重庆市民办高校音乐专业怎样才能找到自己的准确定位,突出自己的办学特色,培养出具有民办高校特色的音乐人才,这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办学条件参差不齐,教学设施设备不够完善

作为一门特殊的学科,高校音乐教学活动的展开要依靠一套符合专业规定和专业标准的音乐教学设施与音乐教学设备。但由于招生规模与经费投入等原因,重庆市民办高校的教学设施存在着参差不齐的现象,且大部分无法满足教学的实际需求。这其中重庆市人文科技学院的设施设备相对较好,其余三所高校都存在严重的基础设施不配套,个别院校的办学条件甚至都不能满足基本教学需要。 例如作为学生练习表演技能最基本的场所--琴房,笔者所调查的这四所民办高校都存在严重的不足,其中南方翻译学院和海联学院的学生琴房比达到了15:1。

(三)师资力量薄弱,年轻教师为主,教学经验不够,教师稳定性差

师资力量以年轻教师为主,高职称教师主要是外聘教师,女教师比例过高,这些是当前重庆市民办高校音乐专业的师资现状。主要表现为:

1.外聘教师比例过高

以南方翻译学院音乐学院为例,现有专职教师35人,外聘教师26人,比例为1.3:1。外聘教师的来源主要有两种:一种为公办高校退休的音乐教授(约占35%),这部分师资与民办高校的自有师资比较来说,从教时间长、教学经验丰富,相对教学质量较高,为民办高校音乐教育教学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力的保证。然而大部分外聘教授年事已高,由于身体状况等原因很难长期留用。另外一种为从公办高校和各大文艺团体以高薪和优厚待遇“引进”过来的骨干教师(约占15%)。这部分人长期活跃在舞台和教学一线,精力充沛且舞台经验丰富,但因其本职工作和演出任务的限制,教学时间不固定, 且流动性大,对民办高校日常教学的顺利进行有一定的影响。

2.专任教师职称较低,以讲师居多,且大部分专任教师教龄不长

专职教师(约占45%)作为民办高校音乐专业的主要的师资力量, 是保证各高校专业教学的顺利进行的决定性因素。重庆民办高校音乐专业的专职教师大部分为近几年毕业的研究生(约占35%),其中也不乏有些海外留学经历的教师(约占5%)。他们学历高、年轻,有热情也有理想,教学方法新颖,且教学方式灵活。然而由于这部分教师大多教龄不长,经验稍有不足,职称不高,多为讲师或助教。

(四)专业设置不对等,发展不均衡;专业发展较单一

在专业设置上,各个院校的发展不平衡。其中重庆人文科技学院2002年开设音乐专业,现有音乐学、音乐表演、舞蹈学三个专业;四川外国语大学重庆南方翻译学院2005年开设音乐专业,现有音乐表演、音乐学两个专业,其中音乐学2013年才开始招生;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2008年开设音乐专业,现只有音乐表演一个专业。西南政法大学海联职业技术学院2006年开设音乐专业,招收专业以音乐表演(专科)为主。

在专业发展方面,重庆市民办高校音乐专业由于办学时间较短,专业方向、课程结构都较单一,其中音乐表演专业是重点发展的专业,重庆四所民办高校大都以此为重点招生和培养专业。当然专业单一问题对各个民办高校的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各个高校都在想方设法丰富招生专业,如南方翻译学院在2013年就成功申请到了音乐学专业,使该校招生规模有了大幅提高。且各高校都在已有专业的基础上开设新的教学方向,发展特色专业,如南方翻译学院的社会音乐方向,音乐表演空中乘务方向。涉外商贸学院的音乐表演与播音主持方向,实现了学科交叉和特色专业的开设。

(五)生源地不广,学生素质参差不齐

重庆市的民办高校音乐专业虽然是面对全国招生,但基于每个院校招办的实际情况以及当地省教委政策的限制,实际的生源有很大的限制。在招生人数中,本地考生占有较大比例(约占学生总数的65%)。加之各省音乐统考的标准不同、招生标准有高有低,这就造成了生源素质的参差不齐、良莠不等。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重庆本地考生参加专业统考时钢琴为必考科目,而全国其他省份钢琴大都作为选考科目,因此就出现了钢琴水平的大幅差距;而其他省份学生的文化线普遍比重庆本地生源要高,就更加剧了学生专业素质和文化素质的参差不齐。

三、结语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对比分析,我们不难看出,重庆市民办高校音乐专业的发展还处于不太成熟的初级阶段,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还存在很多的问题。比如专任教师的职称评定、专任教师的进修问题、外聘教师比例过高、教学设施设备亟待完善与提升、专业特色的定位较模糊等等。这些都是重庆市民办高校音乐专业当前存在的非常突出的问题。正是这些问题的存在,长期困扰着重庆市民办高校音乐专业的发展。

但是纵观全国,中国民办高校的发展不过二十来年的时间,仍处于初级阶段,它的发展和成长还需不断的磨合。笔者认为,这些问题的解决,首先取决于政府主管机构思想观念的转变,加强对民办高校日常教学的监管,避免民办高校管理家族化;其次,民办高校自身要及时更新办学理念、不断地完善办学设施和管理体制,努力提升自身形象,办出自己的特色。

上一篇:体育软实力的提升下一篇:氧化碳微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