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足

2024-08-26

重庆大足(精选8篇)

重庆大足 篇1

一是投入2000万元完成濑溪河清淤3千米, 建成城区截污工程12处、场镇垃圾收运站22个。

二是关闭砖厂14家, 关停电镀酸洗企业68家;城区生活用煤减少219吨, 二氧化硫排放减少5.3吨。

三是建设道路声屏障及绿化带3.1万平方米, 实施路面降噪119.4万平方米。

四是完成营造林0.93万公顷, 新增城市绿地16万平方米, 绿化覆盖率达48.2%。

五是投资1187万元, 完成7个村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建成农村污水处理设施354座, 配套管网42.2千米。

(来源:重庆市政府网)

重庆大足 篇2

饶国梁纪念馆始建于1929年,现总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为中西合璧二层砖木结构楼房。历经岁月沧桑,纪念馆因年久失修而显破败。饶国梁纪念馆修缮工程于3月3日开工,红岩联线遵循“修旧如旧”原则,对建筑结构进行加固,解决了文物安全隐患,同时对建筑中的灯具、吊顶、石匾额、门窗等采用传统工艺进行修复,最大限度地保存和恢复了文物历史原貌。饶国梁纪念馆陈列展览采用大量仿古花格对展墙进行装饰,使整个陈列表现出强烈的历史文化气息,并与纪念馆的本身建筑在风格上达成巧妙的一致。展览由基本陈列、书法作品陈列、实物场景展示及多媒体展示4大部分组成。基本陈列通过150张珍贵历史照片、78件文物和文献资料、50件文物代用品,展示了饶国梁为寻找救国之路,加入同盟会,参加广州黄花岗起义的革命人生。纪念馆也展示了饶国梁的妹妹——红岩女杰饶国模,受哥哥的影响追求进步,鼎力支持中共的人生轨迹。其中饶国模使用过的景泰蓝花瓶和神龛,是红岩联线珍藏多年的文物原件。

书法作品陈列是运用艺术手法写真饶国梁、饶国模的书法作品、油画,创作饶国梁加入同盟会场景等连环画。实物场景展示部分,根据当时的历史情况,对饶氏堂屋及私塾、饶国梁卧室、书房进行复原展出。为增添与观众的互动性,展览加入了烈士家属访谈录专题片、触摸式多媒体查询系统及影视播放等多媒体展示手段。建成后的饶国梁纪念馆已纳入红岩联线进行统一管理,供社会各界人士参观,成为重庆市又一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

重庆大足 篇3

关键词:花生,双季栽培技术,地膜覆盖,增产增效,重庆市大足区

重庆市大足区位于重庆西部, 为全国商品粮基地县和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区耕地面积4.25万hm2, 其中旱地面积1.53万hm2, 花生常年种植面积0.17万hm2。长久以来, 花生1年只种1季, 干果产量每667 m2在150kg左右, 产量少、效益低。根据本地气候条件, 推广花生地膜覆盖栽培, 使花生种植1季变为2季, 既能提升经济效益, 又能增强土壤抗旱保墒能力。

1 大足区花生种植的优势

1.1 土壤气候

大足区有侏罗系沙溪庙组母质发育而成的灰棕紫泥土和沙土约0.33万hm2, 主要分布在邮亭、珠溪、三驱、拾万等乡镇的浅、中丘顶至中下部, 土层浅薄、利于耕种, 适宜花生等农作物种植。但是, 这些土壤多缺乏养分, 尤其缺乏有机质和磷钾肥, 加之水分多易发生渗漏, 很容易受到旱情威胁, 因而需要补充养分、科学灌溉, 推行节水保墒种植。

大足区具有热量丰富、冬暖春早、雨量充沛、无霜期长的气候特点, 年平均气温17.3℃, 年均积温6366℃, 有利于各种农作物生长, 尤其3—10月是花生等大春粮食作物的最佳生长期。过去, 很多耕地只种植小麦、红薯, 往往产量很低;或只种1季花生, 下半年土壤闲置, 温光资源没有充分利用。

1.2 品种优势

花生作为一种传统的粮油作物, 其种植时间不长、面积不广, 因而发展缓慢。经过多年的筛选, 大足种植的红皮花生, 因早熟、籽粒饱满、口感好, 具有补血健身的功效, 很受昆明、成都、重庆等地市民的青睐, 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

1.3 区域优势

大足距重庆主城区56 km, 距成都市200 km。境内的大足石刻为世界文化遗产, 是著名的旅游圣地。农业上生产、开发以花生为特色的农产品及加工食品, 有利于带动旅游业的发展, 也是发展优质特色农产品的需要。

2 推广地膜覆盖, 花生种植1季变2季

过去, 花生一般都是4月初开始播种, 9月收获, 产量通常不高。为提高花生产量, 2001年我们在珠溪镇佛岩村、邮亭镇土福村开展了花生地膜覆盖栽培试验。采用地膜覆盖栽培, 花生3月初可开始播种, 7月中旬就能收获鲜花生。地膜覆盖栽培使花生收获期提早, 产量大幅提高, 产品提早上市, 价值成倍增加。2002年在珠溪镇佛岩村进行了秋花生栽培试验并一举成功。从此, 大足花生生产从1季变为2季, 栽培技术不断完善, 产量不断提高。

花生采用地膜覆盖栽培, 播种期提早, 产量提高, 比常规栽培的露地花生增产30%以上。通过早播、盖膜, 花生长势好, 抗逆性明显增强, 大大增强了抗御低温、干旱、病虫等危害的能力。地膜覆盖使花生收获早、效益高。提早播种、增加积温, 比露地花生提早20~30 d成熟, 上市早、销路好、价格高。花生鲜果7月中旬就开始上市销售, 一度成为市民欢迎的热销食品, 因此, 农民种植地膜花生的经济效益好, 每667 m2收入达2000元以上, 并且还可充分利用秋季光热, 生产第2季秋花生, 2季每667 m2收入可达4000元以上。

3 双季花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经过多年的探索总结, 大足区花生地膜覆盖栽培累计推广面积0.57万hm2。2011年, 珠溪镇推广花生地膜覆盖栽培面积0.08万hm2, 秋花生种植面积0.07万hm2。经过重庆市专家组测产验收, 头季 (春季) 花生每667 m2鲜果产量503.8 kg, 折合干果272 kg;秋季花生每667 m2鲜果产量451 kg, 折合干果259 kg。例如, 珠溪镇熊家坪村1社农户, 全家春季种植花生0.13 hm2, 共收鲜花生990 kg, 收入6236元;当年又收获秋花生820 kg, 收入4100元。1年2季, 平均667 m2收入达到5168元。2013年他家春季地膜覆盖栽培花生0.26 hm2, 收鲜花生1960 kg, 单季每667 m2收入达到2740元。

长期以来, 很多耕地由于土层浅薄, 只能种植小麦、红薯等作物, 一般每667 m2产量在350 kg左右, 产值仅有600元。种植双季花生后, 每667 m2产值达到了4000~5000元, 提高了6~7倍。因为这些土壤多为坡顶中上部沙壤, 长期耕作受雨水冲刷, 土壤耕作层越种越薄, 农耕环境越来越差。通过地膜覆盖栽培, 不仅土壤抗旱保墒能力大大增强, 而且水土流失得以有效控制, 土壤肥力得到保护, 确保了花生高产稳产。耕作制度的改革和技术的创新, 使种粮效益大增, 成为一项高产高效的农业种植新模式, 深受广大农民欢迎。

4 推广双季花生的主要经验

4.1 领导重视

大足区推广双季花生栽培工作, 得到了重庆市农委的高度重视和支持, 重庆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相关领导、专家经常前来精心指导。同时, 当地政府也高度重视, 示范镇乡从人力、物力、财力给予了大力支持。大足区农业委员会每年特设5万元奖金, 对双季花生种植大户进行专项奖励, 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种植积极性。

4.2 坚持开展技术培训

每年1—8月, 积极开展“地膜双季花生高产栽培技术”培训, 通过召开动员会、现场会、院坝会、村社会、示范户现身说法等多种形式, 宣传、培训主要栽培技术。

4.3 建立高产示范片

自2011年起, 在珠溪镇宝冲村、熊家坪村和佛岩村集中连片建立3个高产示范片, 面积达到200~333 hm2, 以点带面推广花生双季栽培, 效果显著。通过开展技术培训和示范带动, 农民普遍认识到种植双季花生的好处, 特别是在鲜花生价格高涨的利益趋动下, 农民种植双季花生的积极性高涨, 使双季花生种植面积年年都在扩展。

4.4 开展社会化服务

针对目前农村劳动力短缺的问题, 做好生产前、中、后期服务, 是解决当前粮食生产与市场对接的重要途径。

5 双季花生栽培要点

5.1 严控播种期

根据大足区气候特点, 双季花生头季必须在3月10日前进行播种, 秋季花生必须在8月10日前播种。

5.2 合理密植

经过多年密肥试验, 结果表明种植密度对花生产量影响很大。春季花生采用地膜覆盖, 种植密度以9000~10000窝/667 m2为宜, 秋季花生以种植11000~12000窝/667 m2为宜。

5.3 化学除草

播种盖土后, 每667 m2用乙草胺等化学除草剂10 g对水15 kg, 均匀喷施到土面, 可有效防治早春杂草。

5.4 增施钾肥

实行配方施肥。底肥在播种前7~10 d施用, 每667 m2用40%复混肥20 kg或过磷酸钙30 kg、碳酸氢铵20 kg、钾肥5 kg, 对入1000 kg猪粪水泼土后翻耕。播种时, 每667 m2用1000 kg腐熟土杂肥盖种。出苗后及时破膜引苗、除草, 每667 m2用清猪粪800 kg对入尿素5~8 kg窝施追肥。初花期, 每667 m2用草木灰50~80 kg窝施补钾;开花后期, 每667 m2用1 kg磷酸二氢钾加硼肥25 g对水30 kg, 进行根外追肥。

5.5 秋花生种植要点

重庆大足石刻导游词 篇4

大足石刻位于大足区景内,建于唐末、宋初,以佛教题材为主。大足石刻群拥有石刻造像70多处,现存雕刻造像四千六百多尊,是中国著名的古代石刻艺术,是中国晚期石窟造像艺术的代表,大足石刻规模宏大、艺术精湛、资料丰富,可与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齐名。其中以宝顶山和北山石刻最为著名。

游客朋友们,请大家注意脚下台阶,以防摔倒。宝顶山石刻共有13处,造像数以万计,其中以大佛湾和小佛湾规模最大。大佛湾、小佛湾是由19组佛经故事组成的大型群雕,各种雕像15000多躯,设计之精巧,竟无一像雷同,主要造像有:“千手观音”、“卧佛”等等。在这些雕像中,最著名的是被称为人间一绝的“千手观音”。此刻我们已经来到这尊佛像面前,大家请仔细观看。“千手观音”雕凿于南宋中后期,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这尊造像在88平方米崖面上,高7.7米,宽12.5米,刻有800多只手。其上下、左右、前后都伸出了手,有的手里拿着斧头,有的手拿着宝剑,千姿百态。真是名副其实的千手观音,被誉为“天下奇观”。这尊雕像集雕塑、彩绘、贴金于一体,状如孔雀开屏,金碧辉煌。

据了解,关于“千手观音”雕像,在民间还流传着一个动人的故事,千手观音是妙庄王的三公主,因献一手一眼为父王合药治病,佛感其孝行,赏还她千手千眼。因此,千手象征其法力无边,能拯救众生;千眼象征其智慧无穷,能明察秋毫。

其次,宝顶卧佛是宝顶大佛湾最大的一尊造像,也是大足石刻最大的一尊造像,全长31米这尊像是横卧着的,所以人们叫它“卧佛”。佛经里叫“释迦涅盘圣迹图”。卧佛头北脚南,背东面西,右侧而卧。两眼半开半闭,似睡非睡,安祥平静。在卧佛面前从地里涌出18弟子,或内向,或外向,或合掌而立,或手捧香花水果,或手持如意,或侧首伫望,表现了弟子对逝者崇敬厚爱而依依眷恋之情。

游客朋友们,我们这天的游览即将结束,期望这次游览能给大家留下难忘的回忆,美丽的大足石刻欢迎您们下次再来,谢谢大家。再见!

大足石刻导游词

女士们、先生们,欢迎你们来到我们大足参观我们闻名中外的大足石刻,很荣幸能成为大家的导游,请跟随我一齐欣赏这华美的大足石刻。

大足石刻主要以北山摩崖石刻和宝顶摩崖石刻而出名。你们此刻所在的地方就是面积最大,佛像最多的宝顶山摩崖石刻。它始建于晚唐,兴于两宋

大足石刻于12月1日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目》导游。

从正门出发,不一会儿就来到了千手观音佛像前。大家都明白,只要有10只手以上的观音,就能够叫千手观音。而大足的千手观音,才叫真正的千手观音。她一共有1007只手眼,分布在88平方米的石窟上

关于千手观音还有一个传说呢!在南北朝时,妙庄王有三个公主,长女叫妙金,此女叫妙银,小女叫妙善。妙金和妙银都常年在宫中,只有妙善出家为尼。妙庄王命妙善回宫,但妙善不愿回家,妙庄王一怒之下赶走了僧尼,可这惊动了天神。他们让妙庄王身上长满了脓包。有一位大夫说,要用亲身女儿的手眼方可治好。于是,妙庄王求助于妙金和妙银,但两位公主都拒绝了。妙善明白后,便献出了手眼,治好了妙庄王的病。这件事让佛主明白了,便送给了妙善一千只手眼。所以,她就成了千手千眼的观世音菩萨。

据说千手观音刻好以后,七仙女正好下凡,看见了千手观音。便在原先的手眼中又加上了7只手和眼。能找出这七只手和眼的人,便可长命百岁!

本次参观圆满结束了,谢谢你们的光临,祝你们一路顺风!

大足石刻的石窟艺术导游词

各位旅客朋友们:

大家好!

重庆市的大足石刻以其规模宏大、雕刻精美、题材多样、内涵丰富和保存完整而著称于世。它集中国佛教、道教、儒家“三教”造像艺术的精华,以鲜明的民族化和生活化特色,成为中国石窟艺术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以大量的实物形象和文字史料,从不同侧面展示了9世纪末至13世纪中叶中国石刻艺术的风格和民间宗教信仰的发展变化,对中国石刻艺术的创新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具有前代石窟不可替代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许多欧洲人、尤其是法国人,对大足石刻宠爱倍加。

大足石刻是大足区境内主要表现为摩崖造像的石窟艺术的总称。大足是石刻之乡,全县有40多处石刻,造像达5万多个。其中最著名、规模最大的有两处,一处叫宝顶山,一处叫北山。这两处都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国晚唐以后石窟艺术的代表作。大足县是重庆市所辖郊县,始建于唐乾元元年(758年),以“大丰大足”而得名,是驰名中外的“石刻之乡”、“五金之乡”,全国首批甲级开放区,国家确定的长江三峡旅游县的起点,全国生态农业先进区,重庆市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大足区历史悠久,人文景观、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区境内石刻造像星罗棋布,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摩崖造像多达75处,雕像5万余身,铭文10万余字。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大足石刻其规模宏大,刻艺精湛,内容丰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在中国古代石窟艺术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被国内外誉为神奇的东方艺术明珠,是天才的艺术,是一座独具特色的世界文化遗产的宝库,是一座开发潜力巨大的旅游金矿,是旅游观光的上佳去处。

大足石刻开凿于唐永徽元年(公元650年),盛于宋代。现存摩崖石刻造像5万余尊,铭文10万余宁,遍布100多处。其中比较重要的有北山(包括北塔)、宝顶山、南山、石门、石篆山石刻,是大足石刻中规模最大艺术价值最高的石刻造像代表。

重庆大足 篇5

一是稳定粮油生产。实施国家新增500亿千克粮食生产能力建设, 大足区粮油播种面积力争达到7万公顷, 产量45万吨, 重点培育3.3万公顷优质粮油基地。二是打造蔬果基地。全区蔬菜种植面积达到2万公顷, 其中基地面积增至0.9万公顷;新建枇杷、葡萄、笋竹、冬菜等优质农产品基地0.2万公顷;启动建设集农产品深加工、市场交易、现代物流等为一体的渝西农产品综合交易市场。三是壮大畜牧产业。新建黑山羊原种场 (存栏种羊500只以上) 15个, 一级扩繁场 (存栏种羊200只以上) 30个, 全区种羊达6万只;新建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15个, 实现养殖规模达100万头 (肉猪75万、仔猪25万) 以上;建成渝西地区最大禽蛋供应基地, 力争出栏家禽932万只。

(来源:重庆市大足区农业委员会)

重庆大足 篇6

在成渝经济区加速融合的背景下, 应对四川15个区域中心城市, 重庆只有6个, 为摆脱“中部塌陷”的困境, 经国务院和重庆市战略调整, 大足区 (原大足县和双桥区合并) 应运而生。新大足肩负建设“成渝经济区区域中心城市”的历史使命, 如何加速发展大足区区域经济是当前摆在我们眼下的重大课题。

1.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概念。区域性中心城市指在一定区域的城镇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 对辐射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发挥关键作用, 通过和区域的互动实现各种生产要素与资源的最优配置, 带动城市———区域共同体的共同发展的大中型城市。区域性中心城市有着明显的区位等比较优势, 各种生产要素密集、服务设施完善, 适宜二三产业集中发展, 能够形成产业聚集效应, 能够广泛吸引和聚集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 是区域内体制、管理、科技和观念创新的策源地。

2.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功能特征。一是区域市场经济体系的中心城市, 它具有优越的区位交通条件、完整的经济体系和高度化的产业结构, 左右着区域的经济状况和趋势, 具有控制区域经济的强大的经济实力和竞争力。二是具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 是一个以区域信息知识产业为基础、信息市场为交换枢纽、信息高度社会化的区域信息中心。三是具有高度的开放性和多种区域功能, 其中最主要的是经济功能区域化。四是具有发达的二、三产业和区域服务功能, 各形成一整套高效运行的经济一体化机制和制度体系。

3.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城建标准。从定性方面看, 具有交通便捷、通讯快速、环境优良、服务优质、布局科学、带动高效、特色鲜明、潜力深厚、规模较大、开放全面的特点, 对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要素的集聚辐射和作用显著。从量化的角度来看, 区域性中心城市城区人口规模应达到50万人以上, 第三产业 (服务业) 占GDP的比重应在50%以上, 人均GDP指标应达到8 000美元左右。

一、构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优势与挑战

要把大足建成成渝经济区区域中心城市, 根据其功能特征和城建标准, 分析大足的优势, 找准大足的差距。

(一) 发展机遇

纵观形势, 未来一段时期是改革开放以来大足发展环境更优、发展机遇更好的宝贵时期, 是崛起成渝之心、上位区域中心城市的决定性时期, 大足迎来了千年等一回的发展机遇。

1. 接受“双核”辐射能力更强。

成渝经济区作为中国经济版图的“第四增长极”, 在重庆、成都两座特大城市之间, 将催生出多个新的增长极。地处成渝腹心的渝西川东地区将彻底摆脱“中部塌陷”的困局, 实现强势崛起。而大足地处“成渝之心”, 同时进入“重庆1小时经济圈”和“成都1小时经济圈”, 可直接承接“双核辐射”。伴随成渝复线、重庆三环、南大泸等高速公路加速推进, 境内高速公路里程将达120公里, 便捷的“井字形”的陆上交通格网将基本形成。因此, 大足将成为加强川渝合作、引领渝西、川东地区发展的“桥头堡”。

2. 结构优化质量趋好。

大足产业结构比为12.3∶58.8∶29.2, 非农产业比重达到87.7%。一是中国重汽生产摇篮。双桥经开区是中国三大重型汽车生产基地之一, 已陆续引进双钱轮胎、鞍钢贝卡尔特钢帘线等生产企业, 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再生资源等几大产业集群初具规模。二是闻名遐迩的中国五金之乡。大足龙水五金历来产品齐全, 门类众多, 产销两旺, 已成为中国西南最大的五金产业集散地。三是重庆市唯一世界文化遗产所在地。1999年大足石刻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为世界文化遗产, 拥有全国首批5A级旅游景区、中国优秀旅游城区等旅游品牌。四是著名的“国家级生态农业示范区”。大足区是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区、中国农村信息化领先地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国家生猪调出大县、全国绿化模范县、中国枇杷之乡、中国荷莲之乡, 油菜、枇杷、葡萄、冬菜等产量均排在全市前两位。

3. 优惠政策更加优越。

“314”总体部署、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政策、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深入实施等国家级政策效应将叠加释放, 市委市政府给予大足新区区域中心城市待遇、给予双桥经开区国家级开发区政策待遇, 市政府也将出台《关于支持大足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 这些将成为带动全区经济发展的强力引擎。

(二) 面临挑战

1. 经济基础相对薄弱。

2011年大足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33.9亿元,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 086美元, 离区域性中心城市人均GDP应达到8 000美元的标准还有很大距离。

2. 产业经济还不强大。

本土企业多为小、散、多、弱, 规模工业户均产值为1.26亿元。从旅游来看, 旅游资源未得到充分整合和利用, 游、购、行、食等方面的消费未得到充分释放, 留不住客是不争的事实, 对区域经济带动能力仍不够明显。

3. 基础设施支撑不强。目前, 大足的水、电、路、气等瓶颈有较大突破, 与区域中心城市的要求有一定差距。

4. 劳动者整体素质不高。

大足人才总量小, 人才结构欠佳。境内没有高等院校、高职院校, 劳动力及高技术人才基本为净流出, 同时也缺乏吸引和留住人才的产业和机制。劳动技术、技能培训层次较低, 劳动者技术含量欠缺, 高新技术产业人才缺乏, 管理粗放, 家族式管理普遍存在, 企业间互挖技术人才的现象较为突出。

二、构建区域性中心城市几点思考

(一) 建设城市, 定位区域经济发展目标

1. 优化布局。

扎实编制好《大足区城乡总体规划》, 按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标准, 到2016年, 大足区地区生产总值需达到600亿元以上, 年均增长18%左右;常住人口需达85万以上, 城镇化率达到70%。按照“80平方公里、80万人口”的发展目标, “棠香·龙岗”为政治文化中心, 建设成生态宜居型的国际旅游精品城市;“双桥经开区·龙水”为经济中心, 建设成宜居、宜业的产业新城。使大足建设成为“近者悦、远者来”的魅力之城。

2. 提升功能。

一是提升区域性交通运输功能, 打造渝西川东区域性交通枢纽城市。构建“井字形”对外出境大通道, 完善以公路、铁路为重点的交通网络, 改造提升通镇公路、旅游景区公路等级。二是完善城市道路, 加快城市换乘站点和停车场建设。三是加强城市管理, 推荐城市综合治理。

3. 完善公共服务。完善城市服务功能, 规划建设大剧院、

3D影院、科技馆、游泳馆、全民健身中心、公共图书馆、综合展览馆等公共文体设施。新建三甲医院1所、义务教育学校3所。新建城市森林公园10个, 为群众提供休闲的锻炼的场所。

(二) 发展产业, 壮大区域经济发展实力

1. 工业要有大发展。

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区”战略, 推进新型工业化, 做强经开区和特色工业园区“两大引擎”。一是以经开区为主战场, 全力打造以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为主体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再生资源循环利用基地、电子信息和新能源产业基地。二是以龙水镇为集聚区, 大力发展高端精密铸造、装备制造业, 建设现代五金产业基地。三是以万古为核心区, 积极发展笔记本电脑配套等电子信息产业、高精尖技术产业和创意产业。四是建设成渝直线经济带上的科技创新中心和成果转化基地。

2. 服务业要有大突破。

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要超过50%, 发展任务艰巨。一是建立商贸物流中心。把大足打造成为渝西、川东地区乃至成渝经济区商品货物吞吐量大、交易成本低、商业机会多的区域性商贸中心, 构筑区域中心城市的物流配送体系。建设五金产品、机电模具、钢材建材、综合纸品、废旧金属等市场集群。二是建设旅游目的地。加快推进景区景点建设, 开发打造新旅游路线, 继续完善旅游配套设施, 为游客吃、住、行、游、购、娱服好务, 特别要高度重视旅游商品开发和游客采购消费平台建设。三是建设消费购物中心。特色商业街, 发展新型商业业态和电子商务, 引进奥特莱斯等国际国内知名商贸企业, 打造良好的消费平台。四是建成区域性金融中心。引进国际五百强国内五百强企业落户大足, 进一步优化金融生态环境。

3. 农业要有大进展。

一是大力发展有机农业, 建设无公害绿色蔬菜基地, 保持“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二是紧密结合“美丽乡村”观光旅游, 重点发展宝邮路一带的枇杷、荷莲、葡萄、黄金梨等伏淡季水果, 培育发展特种观赏养殖业。三是要大力发展花卉苗木药材基地。四是大力发展畜禽养殖, 重点打造“大足黑山羊”品牌, 保持“全国生猪调出大县”称号。

(三) 保障要素, 增强区域经济发展后劲

1. 加强硬件建设。

要突破水、电、气等要素瓶颈。建成15万吨级以上的自来水厂1座, 保障城区生产生活用水;新建相应规模的污水处理系统, 保障城区排水顺畅。新建110KV变电站5座, 新增日供电能力200万千瓦时。新增日供气能力20万方。

2. 提供智力支持。

加快引进高等院校, 大力支持兴办高职院校和中职学校, 培养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和农村实用型人才, 为新区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引进科技人才, 注重校企联合, 出台住房、落户、子女就学等优惠政策。

3. 优化投资环境。

优化政府重点工作督促执行机制, 坚持月度督查。依托市电子监察系统, 推动工商、质监、交通等部门业务专网开放数据接口, 确保行政审批项目100%进大厅、100%接受电子监察。依托电子政务平台, 抓好区县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的市级试点工作, 加强网上办事服务和政民互动。

摘要:随着成渝经济区获国务院批准, 成渝两地经济加速融合, 作为地处“成渝之心”, 同时进入“重庆1小时经济圈”和“成都1小时经济圈”, 可直接承接“双核辐射”的大足, 要在2015年建成成渝经济区区域中心城市机遇空前, 挑战更甚。要找准大足的差距, 分析大足的优势, 探寻大足构建区域中心城市发展路径。

重庆大足 篇7

大足区属于城市发展新区,围绕这一功能定位,大足区委区政府经过深入调研、充分论证,确定了“138”发展思路。即一大奋斗目标:现代新兴产业城市;三大发展定位:国际旅游城、新兴工业城、生态宜居城;八大功能板块建设:双桥经济技术开发区、龙水工业园区、万古工业园区、海棠新城开发区、大足石刻旅游开发区、龙水湖度假区、市场物流园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大足新区依托国家级双桥经济技术开发区、龙水工业园区、万古工业园区,主动承接沿海和主城产业转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把大足建设成为成渝经济区的区域中心,现代新兴产业城市。

一、存在的问题

目前,大足作为城市发展新区,其工业经济规模小、发展粗放、效益不高、信息化水平低、抗风险能力不强等问题比较突出,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工业集聚平台建设滞后

一是规划实施不够到位。受资金、土地等要素制约和不利的经济大环境影响,融资难度加大,部分基础设施项目未能按计划完成,影响了重大项目投产;同时配套设施建设规划滞后,经开区、工业园区在文化、教育、医疗、娱乐等方面的实际投入少,不能满足基本生活需求,难以留住人才。二是水、电、气等配套建设门槛高、投入大。相关垄断行业缺乏灵活的市场运行机制,收费高、效率低、服务意识不强等现象仍较普遍。如重庆市双桥区中帝汽车配件制造有限公司,该企业老厂房建设时的规划已通过消防部门审核同意,照图施工完成后,遭遇验收不合格;大足铸造行业“大佬”重庆鑫业船舶件有限公司,新厂曾因电力建设问题无法试生产。三是资金要素制约突出。据统计,经开区、工业园区目前至少负债近10亿元,而建设任务又非常重,资金不足严重影响了基础设施建设进度;国家对投资的进一步控制,银行融资更加困难。四是体制机制还不能适应经开区、工业园区管理建设需要。经开区、工业园区建设作为全区工作的重中之重,其管理机构职能职责需进一步理顺,要彻底理顺“有责无权,办事靠协商用人情”的疲沓局面。

(二)招商引资平台建设薄弱

一是招商资金紧张。从承担招商引资任务的各有关单位看,普遍没有单设招商引资专项经费,招商投入太少。由于招商引资难度的加大,招商经费不足,加之相关的配套政策尚不健全,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招商引资工作的积极性;二是利用外资工作进展困难。2013年,全区共签约外资项目3个,签约合同外资1.5亿美元,实际到位资金700万美元,资金到位率仅0.47%;三是产业基础较为薄弱,引进新产业困难。从引进的项目来看,谈的多、落地的少,小项目多、大项目少,传统企业多、高新企业少,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企业多,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企业少,导致经开区、工业园区的活力不够,后劲不足。从引进的产业档次来看,产业关联度不高,互补性不强,产业链缺乏;四是用地指标紧缺,项目落地困难。经开区、工业园区内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标准厂房、入园项目建设等需要大量土地,加之土地报批程序多、时间长、占补平衡指标不够,用地保障非常困难。由于土地供应缓慢,许多项目因急于上马或者土地价格相对周边省市和区县偏高,使许多企业望而却步。

(三)创新平台建设总量偏少

一是现有创新平台总量少、总体水平不高。虽然我区建立了一批高新技术研发中心和区域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但是由于受人员水平,设备等条件制约,许多研发中心只能进行简单的科研工作;二是区域科技创新平台运作模式有待探索。目前我区虽已先后建成了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中国锻打刀剪中心两个国家级科技平台,五金创新服务中心、五金专家大院、五金科技示范园、五金质量检测中心4个市级科技平台,博士后工作站、电子商务中心、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工业研发设计中心、五金培训中心5个区级共性服务平台,但实际能对企业技术创新发挥主体作用、取得良好成效的平台也不多;三是创新投入不足。以企业为主体的研发投入少,全区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仅为0.91%。技术领军企业也不多,缺少自主知识产权。

(四)要素平台建设瓶颈制约

一是土地问题。用地紧张一直制约着我区工业经济及其他产业和各项事业的发展,在当前土地管理十分严格的情况下,土地更成为制约发展的最大瓶颈问题,使得招商引资工作和项目建设步履艰难,建设用地与基本农田保护之间、土地投资密度低及闲置与新办企业急需用地之间的矛盾突出;二是人才问题。高层次人才紧缺,技术创新是企业持久发展的关键。据初步统计,全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约有1.27万人,占全区企业人才总数的23.6%,远低于发达国家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占企业总人才数50%以上的一般要求。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调查中,中、高层经营管理人才只占职工总数的6.13%,具有研究生学历的人更是凤毛麟角;人才分布不平衡,生产一线科技人才少;人才引进困难,特别是新兴产业人才不足,旅游、外贸、金融、信息、管理等人才相当紧缺;三是资金问题。地方财政收支平衡难度大,调控能力弱,难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融资渠道不畅,难以有效吸纳丰厚的民间资本和外资的强度投入,对内缺乏对资本的整合,资产的集聚效应和组合效应未能充分发挥,从而导致许多项目进展缓慢甚至搁置;企业规模小、效益差、经营理念落后、财务管理不规范的状况无法适应国有商业银行贷款要求,银行存贷比低,企业“贷款难”与银行“难贷款”的矛盾仍十分突出,难以形成大投入大产出的良性循环。

(五)政策平台建设亟待完善

我区财政较为困难,奖励资金的额度与周边省市和发达区县相比显得比较薄弱。经开区、工业园区和重点城镇工业功能区的规划尚不能到位,有的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还要加强衔接,争取留足工业发展空间;主导产业不明确,产业集聚度低,配套能力较弱;建设的思路、定位、目标还需进一步理清。政府服务平台和运作机制还不够完善,服务经济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有待提升,办事效率和机关作风需进一步改进。

(六)工业水平实现度偏低

根据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提供的主要衡量指标,经分析测算,我区工业化水平基本现状和基本实现程度为: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实现280亿元,一产完成31.9亿元、二产166亿元、三产82.1亿元,2013年我区人均GDP为6 128.63美元,从人均GDP实现程度来看,我区工业化还处于H.钱纳里提出的工业化发展中期水平,而且较为偏低。

二、对策及建议

(一)构建工业发展平台,推动产业聚集

当前,正是我区加快推进工业平台建设的关键时期。不利的宏观经济形势给工业平台建设带来了严峻挑战,但与此同时,相对宽松的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又给工业平台建设带来了难得的机遇。机会一纵即逝。谁抓住了机遇,谁就在新一轮的竞争中赢得主动。一是搞好规划,整合我区工业平台。有效整合资源,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站在全区的高度,高起点、高标准地做好修编工作。冲破行政地域观念,将全区所有工业平台视为统一整体,对各镇街工业平台加以定位和整合,形成布局合理、各具特色的工业园区群。二是用好政策,加快工业平台建设步伐。紧紧抓住当前相对宽松的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积极向上争取用地指标,缓解供需矛盾。同时大力盘活土地存量,扎实开展土地利用专项清理工作,有效遏制土地闲置和低效利用现象。三是拓宽融资渠道,搭建银企交流平台。完善银政企联席机制,深化银企合作,鼓励金融机构量身定制适应大足工业发展特点的金融产品,创新信贷抵押担保方式,加大信贷对工业的支持力度。四是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工业平台承载能力。加大投入力度,加快推进道路、管网、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与有关部门的联系沟通,探索水、电、气等配套设施建设中市场化运作模式。继续探索和完善BOT和BT等合作共建模式。加快推进经开区、工业园区生态化改造建设和信息网络建设。五是优化投资环境,发挥工业平台集聚功能。进一步完善经开区、工业园区和各镇街工业功能区的内部管理机制,改变因各自为政、缺乏协调而造成资源浪费、项目流失、成本加大、融资困难等现象,打破行政地域界限,树立全区一盘棋理念,着力研究在现行体制下既能调动和激励镇街的积极性,又能统筹协调、合力推进的良性机制。努力把全区工业平台建设成为“大、好、高”项目和特色优势产业的集聚区。

(二)加大投资力度,推进重大项目建设

建立“投产一批,建设一批,开工一批,储备一批”的项目滚动开发机制,以项目的持续投入支撑工业持续增长,不断扩大工业经济总量。加强项目前期工作,围绕优势特色资源和产业发展定位,从技术升级、产业链延伸、产品拓展、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挖掘、筛选、论证、培育一批储备项目。加强项目跟踪协调服务,着力化解项目审批、用地、资金、环保等“瓶颈”制约,推动项目落地、开工、建设、投产。

(三)加大技术创新支持力度,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完善鼓励技术创新的政策体系,确立企业研发投入、技术创新、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地位;支持企业建立国家、市、区级技术中心,增强自主研发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鼓励企业加强产学研联合,实施科研开发和科研成果转化项目,力争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科技含量高、核心竞争力强的名优产品。加快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广泛应用现代管理方法和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改造传统管理模式,全面强化质量、统计、财务、成本、营销、安全、生产现场等基础管理,提高组织运行和企业管理效率。以技术、产品、标准创新为基础,深入推动品牌创新,支持、鼓励企业争创名牌产品和名牌商标,着力培育一批名优特新品牌产品。以生产自动化、管理平台化、营销网络化为目标,有侧重地选择一批产业基础好,自动化程度高,人才队伍强的重点企业,通过建立企业投入、财政支持的投入机制,稳步推进我区工业信息化程度。

(四)扶持发展“龙头企业”,着力培育工业竞争主体

加快重点企业技改扩建、重组联合,促进优质资源向优势行业和企业集中。努力争取国内外知名企业集团参与本地企业重组,整合内外部资金、技术、品牌、管理和人才优势,嫁接改造提升本地企业实力,打造一批主业突出、竞争优势明显、带动性强的骨干企业。实行“非禁即入、非禁即放”的市场准入政策,拓宽非公资本的投资领域,放手发展非公经济为主体的中小企业群体,培育一批小而精、小而强的非公企业群体。着力推进中小企业成长工程,以成长性好、有竞争优势、管理规范、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在500~2 000万元的中小企业为重点,加快技术改造、实施重组联合、加强企业管理,促进规模、水平、效益同步提升。

(五)强化措施保障,支撑工业发展

进一步建立健全和完善工业发展激励机制,促进大项目快速推进、龙头企业快上台阶、中小企业和特色工业快速发展的新格局。一是建立国有资本投资机制。成立国有资本投资公司,以国投公司为主体,加强国有资产资本化运作,通过市场手段实施对重点产业、企业的战略性投资,发挥国有资本在重点行业整合、重大项目建设、龙头企业发展等方面的调控、引导、杠杆作用;二是优先保障工业用地。加强项目用地申报,积极争取新增建设用地;加快土地置换和流转,努力盘活存量土地。在控制总量的原则下,优先保障工业用地,确保每年新增建设用地50%以上用于工业项目及配套基础设施,新增工业用地向经开区、工业园区和小企业创业基地倾斜。工业项目用地可采取出让、租赁、作价出资或入股等方式供地。工业企业采取租赁方式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可实行土地年租制,逐年缴纳租金。符合产业政策的工业项目用地按国家规定的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确定出让底价;三是建立健全工业发展激励机制。完善重大项目建设、企业上台阶、小企业达规、“工业强区”战略兑现考核、评选、奖励等一系列激励措施,促进企业做大做强;四是着力培养、引进人才,提供智力保障。建立科学的人才引进、培育、使用体系,加大对工业经济部门干部的培养和选拔力度,以经济类和复合型人才为重点,拓宽工业经济管理人员选人用人渠道,加大现有工业经济人才的选调力度,充实经济系统工业人才管理队伍。采取请进来、送出去、挂职锻炼等多种途径,加强干部素质教育,提高专业素质。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技术工人三支队伍建设,着力培养引进开放型、创业型、创新型企业家,以人为本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

摘要:大足区作为城市发展新区,未来重庆市工业发展的主战场,是成渝经济区重庆板块城镇群的支撑点,肩负着重任与使命,必须理清思路奋发有为加快发展。针对我区存在工业经济规模小、发展粗放、效益不高、信息化水平低、抗风险能力不强等问题;提出对策建议:一是构建工业发展平台,推动产业聚集;二是加大投资力度,推进重大项目建设;三是加大技术创新支持力度,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四是扶持发展“龙头企业”,着力培育工业竞争主体;五是强化措施保障,支撑工业发展。

重庆大足 篇8

——刘能风

他是一位农民。

他又是一位民间工艺美术大师。

作为农民,他拿过锄头种过地,握过屠刀杀过猪,也东转西跑当过小商小贩,人世的艰辛,他饱饮遍尝,而最终,用一把雕刻刀,雕琢出璀璨光辉的人生。他,就是享誉中外的民间工艺美术大师——刘能风。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2012年6月,当刘能风捧着国际职业规划鉴定中心颁发的“国际注册工艺美术大师”证书时,眼前浮现的是人生几十个春秋艰难跋涉的身影,激动与辛酸,自豪与荣耀刹那间象奔涌的潮水瞬时填满了心怀,这样的荣誉对于他,有如泰山压顶般的沉重与伟大。

是啊,凡是知晓刘能风的人,都为他高兴与欣慰,同时也深切感受到一种激励与鞭策。而时光影像也慢慢回到56年前的那个晚上。

1957年冬,在重庆市大足区中敖镇山区一户农家低矮的穿斗屋内,一个男婴的到来,对于躺在床上的刘能风的母亲——何中杰来说,无疑是她长期晦暗生活的一道亮光,虽天寒地冻,但何妈妈内心却倍觉温暖,然欣幸之余,她又觉些许惆怅……

时光再次追溯及1944年,19岁花样年华的她与相识仅5天的中学书生王章经媒妁之言草草成婚,从此一个旧社会时尚又顺理成章的名号便冠之于她——“童养媳”。有名无实的婚姻,充当着世俗中为病重老人冲喜的话柄,正是这封建迷信的陈规陋习,将一朵花样的生命恣意折磨并摧残。

嫁人后的何妈妈,开始在夫家暗无天日的悲苦生活,夫在外继续求学,她在家操持家务,侍奉公婆,没有丈夫的疼爱,没有家庭的温暖,甚至于连夫妻间本该有的幸福美好的欢爱也没有,有的只是超负荷的劳累和付出。如同机器般不停运转的她在夫家艰难熬过了整整12年,此时,俊俏的童养媳已容颜渐衰,美好青春已不复存在,一晃成了30岁上的已婚老姑娘。终于,盼天盼地,盼得有知识有文化的丈夫王章学业有成,志愿军转业又分得好工作的他回到自己身边,原想本该结束的有名无实的夫妻生活就此逆转,却不想,仅与丈夫有过一次短暂团聚后,远赴青海任职的丈夫不久便用一纸“离婚书”,将她所有的恩情、所有的希望一下掐断。尽管自己已身怀六甲,可尝尽了苦难,眼泪早已哭干的她,没哭没闹,坚强而果敢地同意了无情郎的离婚协议。

而今,这个未享受到父亲关爱的小生命降临人间,他是母亲身上掉下的肉,更是何妈妈她的寄托所在。然而,没有父亲的孩子姓氏从哪里来,思来想去,便随口取名为“毛娃”。由此,左邻右舍的乡亲也就“毛子,毛子”地叫开来。

毛子的命运,并未象何妈妈希冀的那样,能在她坚强的羽翼呵护下顺风顺水的成长起来。幼年时代的“大跃进”,“总路线”,以及“浮夸风”和“冒进思潮”的影响,在贫穷落后的小山村,更是极度的摧残,何妈妈又被刮进这样的大运动里,因童养媳的苦难经历,再者有少量文化又身为贫农的她被力挺为村长,她成天忙里又忙外,哪里顾得小毛子的成长,东奔西跑,有时甚至外出几天也不能归来。有一次,身为村长的何妈妈到毗邻的安岳县石羊场买红苕渣回来为百姓充饥又几日不能归,万般无奈之下,只好将毛子交与邻里一个瞎子照管,可那瞎子连自理生活的能力都不具有的人,哪能顾得了毛子的死活,饥饿困顿的小毛子差点命丧黄泉。

险些送命的毛子,依旧在自然灾害中过着食不裹腹的生活,除了饥饿,还是饥饿,饥饿象瘟疫一样蔓延,人们吃光了粮食、野菜,树叶树皮也被扒光来吃,甚至连田地的观音土也成了人们充饥的粮食。贫穷,困顿,大饥荒,自然灾害将人们推向生死边缘,为此,为让毛子能有一个更完整的家庭,能尽量生活得好一点,1962年,何妈妈带着5岁毛子无奈地改嫁给本地城西公社的刘成高。说是重新找寻的依靠,可刘成高家一贫如洗,住的是用高粱杆架成的茅草屋。而此时,刘家已有收养的一儿和生养的一女,加上毛子的到来,一家5口就挤在狭窄的茅草屋下。到刘家后,没名没姓的毛子,才取名刘能风。

都说苦命的孩儿早当家,贫穷让刘能风更多地品尝着人间的苦难,也磨就他坚毅果敢的性格,加之本就处于物质极度匮乏的困难时期,从6岁上,说是进入小学学习的他,学习似乎为副业,劳动却成了主业,刘能风更多的时间却是用在了家庭劳动之上。到11岁,便参加到生产队的农业劳动之中,每天挣着一分的工分收入。11岁啊,羸弱的身躯,稚嫩的肩膀,就承受起家庭的压力,但为求生活,也不得不这样做。

就这样,依旧过着贫穷日子的刘能风,便一半求学一半参加农业劳动,日子艰难的熬着。然而仅凭自己那点劳力,在队上评工分又最低,纵使天天出全勤也仅三五工分,到年底仍摆脱不了缺吃少粮。为解决温饱,13岁那年,刘能风开始跟着别人学着做生意。而在当时那个高吼着割资本主义尾巴的年月,一切发展副业的事情都得挨批斗,即或是正当生意也会被冠之于“投机倒把”。这期间,刘能风时常冒着被市管会人员追赶和强收的危险,东躲西藏、风餐露宿,尽管路途艰难,但只要是能赚取一分钱,能多赚一分钱的活,他都会想方设法去做去挣。这一年,又因自己是反革命的儿子(此时父亲已被打成反革命遣送回乡)未享受到生产队一年一斤猪肉的福利被继父毒骂,带着极度的愤懑和绝望,跑到后山的岩洞里彻彻底底痛哭一场后,他果断地作出决定:自己分家独立过!

独立生活的刘能风,经受着更艰辛更大的考验,他又冥思苦想着如何挣钱盖房子填肚子,还辗转流离的去到成都等地做着小生意,尽管年岁幼小,但在他坚强果敢的生存法则下,又意外的生存下来。

16岁时,继父刘成高撒手人寰,此时,刘能风看着身体羸弱的母亲和年幼的两个弟妹无人照管,又痛惜的回到一起重新开始大家庭的生活。回归之后,他更加卖力地在生产队劳动,脏活、累活、重活抢着干,哪种活儿挣工分多,必能看到他的身影,然而,这样的努力,仍是难以维持一家四口的生活。

时光荏苒,转眼至1977年,刘能风20岁。这年四川省汽车运输公司第69队招募人员抬石头,这是一个能挣钱但却很苦很累的活,刘能风想尽办法得到了这一工作。一年的工时,他出得全勤,共挣得320元。回家后,他买了头牛,喂了370多天,转手卖得690元,一下赚了近一倍。自此之后,方才逆转了他家经济的窘况。

小有积蓄后,刘能风便寻思着干起了杀猪匠的行当。提起干这行业,他总是沉重地说:“一是因为当初吃不起肉,拼命想吃肉;二是因为杀猪能挣钱。”有了一身力气的刘能风,就这样开始做起杀猪匠来。没有工具,他就地取材用一节铁棍,自己锤打成刀样,杀猪刀做成;没有砍肉刀,家里的砍柴刀将就着用,即或如此简陋的工具,但丝毫没影响他杀猪的热情和本事,一头两三百斤的猪,他一人就可独自操作。有了正当“职业”的刘能风,又开始想,如何杀猪才能找更多的钱。于是,他总结出一绝招,就是去市场买来生病的架子猪,回家,去山坡上采来草药医治,如果能治好,就喂大杀了卖,如果治不好,马上处理立即卖肉,这样的好处,省了很大部分本钱。但生病的猪不是时时处处在市场上都有,他得翻山越岭,熬更受夜的走乡串村去到农户买,为此,吃的苦头那是数也数不过来。

也正是因为他的走乡串户,让刘能风的人生阅历和经历更丰富起来。有次,他在一个村子买病猪杀肉卖时,一位医生告诫他:“杀生害命,后人不会发达,你应该学门真正的手艺,这才是长久之计。”这句话,在他脑子里久久回响,让他深深的陷入了思考之中。

从此,刘能风象人生道路有了指路的航向,岁月风尘的洗礼中,刘能风增长着年龄,也成长着认识。艰辛,赋予了他坚强的意志;困苦,磨砺出了他果敢的性格;磨难,给予了他正对生活的勇气和信心。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1980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大江南北,重庆大足石刻旅游业勃然而兴。大足的开放,对一直以来苦苦寻求命运转机的刘能风来说,无疑充满了无限的良机。大足,千年的佛都文化,5万余尊的摩崖造像和精美的雕刻艺术让刘能风自小就着迷和喜爱。他想起小时候割草,放牛及上下学都要经过的北山石刻,那些美仑美奂的雕琢工艺,他痴迷了,他沉醉了……尤其是受某一日他的小儿子拿着一个小石像在门口玩,一外宾看中并高价买走这一事实的触动,刘能风便当机立断:“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所谓的“立地成佛”,无非是他要专门搞雕刻了,而且是从雕刻佛像开始。

他的这一决定,无疑在平静水面掷下一枚石头,瞬间激起千层浪,家人的不理解,邻里的讥讽嘲笑象潮水般袭来,但刘能风是个说干就干,说一不二的果断之人,纵有万般阻挠,他也决不放弃!

就这样,他放下了手头蒸蒸日上的生意,也放下了早已提着顺手的杀猪刀,而是粗拙地拣起陌生异常的雕刻刀。

雕刻,是工艺,是艺术,更得具有思想,哪象杀猪宰羊般容易。怀揣着万般激情的刘能风,没有专业工具,就找来铁条锤打,自己创造;不懂构图,就去揣摩古人留下的精美石雕;为便于造型,他找来松软的材质……无数困难和问题,他费尽思量,一步一步地克服和解决。面对雕刻,他殚精竭虑、苦心经营,一如当初应对生存那样努力、那样卖命。

第一件作品,他选择了雕一个罗汉像。三天三夜,罗汉像出来了,本该笑容可掬的罗汉,可却让人哭笑不得,怎么看怎么不像罗汉,于是比哭还难看的第一件艺术品,未能完工便被他激愤毁弃。

第二件作品,他想到雕刻观音像。大足石刻,很出名的就有媚态观音,日月观音,水月观音等,而于观音像众风采中,总能获得些许灵感吧?10天过去了,费尽九牛二虎之力的刘能风,却将精妙绝伦的观音像雕得雅致尽失,风观了无。

……

难道是自己真的不适合雕刻吗?继续走下去自己真能找到一条出路吗?他沉默了……

正当他沮丧之时,周遭反对之声越来越强烈,也越来越尖锐:

“刘能风,疯了,放着好好的生意不做,非去搞不伦不类的雕刻,他那手,哪是拿雕刻刀的,生就是拿杀猪刀的……”

“人一辈子干好一件事就行了,看你刘能风逞能的,吃着碗里的想着锅里的,这山望着那山高……”

……

面对外人的讥笑和嘲讽,面对亲人的不解和埋怨,刘能风痛定思痛,将心一横:闭关修行!

闭关场所,他选择老家所在的岩洞里,幽暗,潮湿,又多蚊虫,甚至连空气中也透出一股浓浓的霉味,这些,刘能风都不管,他带着红苕和干粮,躲在这与世隔绝的小天地,心便也沉静下来,冥冥中他觉得这里似乎就是一个佛国天堂,呆在这里,他的思想与灵魂便与诸佛融合在一起,有“一念石雕,诸佛皆见”的快感。于是,他更加虔诚地全身心钻研起雕刻技艺来,夜以继日,孜孜不倦,脑子里除了石雕还是石雕,除了佛还是佛。如果雕着雕着有哪些不能参透或者领悟,他立即会痴癫若狂般奔往北山的石刻区,驻足于那些精美的石雕造像前,凝神定气,虔心参悟,悉心求索,直至真切明了个中缘由,方又痴癫若狂般奔回山洞内,继续之前的雕刻。

一个月的闭关修行结束,刘能风早是逢头垢脸,状若野人的他抱着自己心爱的佛像走出了岩洞,面对世人非议的目光及妻子暴跳如雷的指责,他无暇理会,此时,他唯有的念想便是自己的心已经与佛紧紧地贴在一起了。

笃定自己有颗“佛心”的刘能风,念念不忘的是如何提高雕刻技艺。他学艺不分辈分高低,不论资历深浅,只要是自己想学的,认为有必要学的,都谦虚地学,也由此不断地拜师,只要听谁说某某雕刻技术好,他就去请教,观摩别人的技艺,纵使路再怎么遥远,他也在所不惜。当时,大足旅游刚开放,石雕业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当地政府也看到这一朝阳产业,为提高本地民间雕刻艺人的技能,政府时常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大批工艺匠人进行培训,每每刘能风也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加。

他孜孜求学的精神,缘由他顶礼膜拜一个人,那就是清苦造佛70余年的僧人,大足石刻的开创者——赵智凤。赵智凤一生造像70余载,开凿出宝顶大佛湾这一举世瞩目的世界文化遗产,赵智凤的品格、毅力和情怀都影响着刘能风。在榜样力量的感召下,刘能风认定今后就坚定地走雕刻这条路了。

光阴流转,时过境迁,经过长期不懈努力,刘能风在雕刻技艺与思想水准层面均达至一定高度,并在大足这块能工巧匠云集之处脱颖而出。

随雕刻技艺的提升,刘能风的作品也如数家珍般多了起来,然仅凭坐守门前静候游客上门购买石雕的时机终归有限,如在旅游淡季,几乎很难看到游客,可堆在家里的石雕作品总得想办法推销出去。如此想来,刘能风便决计主动出击,要去大足以外的世界闯荡闯荡。主意打定,他收拾起自己的宝贝,约上同乡的另外两人,前往旅游名胜地杭州探寻出路。

本就带钱不多的他们在杭州呆了不久,带去的90元钱眼看快用完了,雕刻的石头却一个都没有卖出去。同来的人没有信心了,打起了退堂鼓,意见产生了分岐,是回还是留?刘能风内心也很是纠结,可是剩下的钱不够买三个人回重庆的车票,而另两个人又是自己带出来的,既然随行两名同伴回乡之意已决,刘能风只好掏出剩余钱替他们买好回重庆的车票,自己则滞留在杭州。

待同乡走后,刘能风也有些坚持不下去了,可转念一想,如果就此回去,又如何甘心?!他想:干脆到桂林去试试!于是用仅有的一点钱买了张到桂林的车票,买了车票后身上还剩一元二毛钱,就买了一个西瓜,称了半斤白糖,以此充当他从杭州到桂林两天两夜的“干粮”,此时刘能风口袋仅仅只剩两毛钱。

机运对智慧而又执着的勇者恒久青睐,天可怜见刘能风。到桂林后,刘能风从一搬运工口中得知一处名为阳桥的地方游客颇多,工艺品好卖。于是他马不停蹄地赶至阳桥,所幸身带全部雕像俱售一空,净赚500元。也就在桂林,刘能风遇见了一个人,这个人对刘能风后来系统学习雕刻技艺有着举足轻重的决定作用,他就是四川美术学院的袁友河老师。

孜孜求索,破茧成蝶

在桂林时,袁友河老师看了刘能风的雕刻作品后,便问刘能风:“这是你雕的吗?”刘能风说是。继之又问:“你想不想到四川美术学院去?”刘能风想:他是不是开自己的玩笑哦,自己要文化没文化,要画画又画不来,能去美院做什么啊?但刘能风还是回答说“想去”,于是,袁老师便开了一封介绍信给他,叫他回去后就到美院去上班。等到了美院后刘能风才知道,四川美院有个雕塑工厂,里面有个城雕办公室,而这个城雕办公室的主任正是袁友河老师。至此,刘能风遇到人生路上最重要也对他最重视的恩师,他便全身心地投入到这里的工作及拜师学艺中。

在工厂里,刘能风自知这千载难逢的机会得来之不易,他从最基层及最细小的事情做起,即或是自己很拿手的小艺术作品,也是兢兢业业,一丝不苟,不多久,他便在雕塑工厂里得到大家一致好评。袁老师看他如此上进和投入,内心认定这个年轻人将来一定有所作为,所以也特别嘱咐工厂里的其他老师对刘能风多一些关注。

待刘能风到雕塑工厂的第二年,就遇上“歌乐山烈士群雕”这个大型群雕活动,他便幸运地参加了这个群雕的雕刻;第三年,要在他们新招的这100多人中选13人到广西南宁去雕烈士群像,刘能风又有幸被选中;雕完后又要选5个人到黑龙江去雕“八女投江”,又选到他……

到美院后,好运时伴刘能风左右。刘能风也在一次又一次的幸运中,提升着自己,锻炼着自己,检验着自己的雕刻技艺。正是这样的雕刻,检验,再雕刻,再检验的过程,令刘能风这样一个出自山野的民间工匠日益向一个民间工艺美术大师完成着蜕变。后来,刘能风在回忆起这段岁月时,很是充满感激的说:“我之所以走上这条道路,主要是因为我生长在大足石刻之乡;我之所以有今天的成绩,一是我遇到了很多机遇,最重要一点,是我的师傅们交给我很多宝贵经验,这是人生最难忘的。”

如果说,在到美院雕刻工厂之前,刘能风的雕刻技艺尚处于“匠人”阶段的话,那么,经过美院老师的指点以及他本人的刻苦摸索,7年的系统学习、艺术熏陶、技术打磨,他的雕刻技艺于此时业已如日中天,为他后来有能力成立大足第一家石刻艺术品公司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后来美院教授都把我当成故事摆,用我的成功来鼓励学生。说,你们看这个人,以前是我们的石工,现在自己开公司。人家也没有多少文化,但人家的成就却很大,他身上主要有种精神,这种精神就是吃苦。”面对刘能风,一提及他的雕刻及他开的“重庆市大足石刻艺术品公司”,他总爱如是说。

如今,当走进位于重庆市大足区城南刘能风的“重庆市大足石刻艺术品公司”,便如走进一个大足石刻的展览馆。可以说,这是一个大足石刻微缩陈列馆,也是一个佛的国度。

刘能风,是一个用凿刀与石头对话的人,所以他的话就变成了手上的活,活做精美了,话便少了。话虽少了,然语出之际,却如其活般精美至极:“我想给大足石刻留下点东西,给世人留点东西,千年以后,当人们说起大足石刻,除了记得大足石刻的祖师爷赵智凤,还记得刘能风这么一个人吧。”“1999年昆明园博会我的石刻成功打进‘巴渝园’;2006年沈阳园博会,我的作品又成功打入;2010年上海世博会我受重庆市的委派,在‘重庆宣传周’表演石雕技艺;我雕刻出两百件大足石刻微缩精品,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进行展出,让世界人民更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忆及过往,刘能风淡定、沉稳又满怀自信。

原四川美术学院院长、著名雕塑家叶毓山对刘能风曾有如下评价:“刘能风主要有四点特别值得一提。一是他的艺术修养好,比如打胸大肌,你一看就是胸大肌而不是别的。我曾经看过一个老石工打石头,只见他一下一下的打,打得很认真,你感觉他打的是磨子,又像是栏杆,最后打出来了,是个人脑壳,这就是有没有艺术修养的表现。二是他的技术精湛。三是他这个人的人品,不仅仅表现在能吃苦、坚持。有的人是为了钱,但他把石雕当成事业、当成他的艺术生命,这对大足是个贡献。四是他是把大足石刻缩小的第一人,其他人很难超过他。”

取得卓越成就的刘能风,从1990年11月至今,他的雕刻作品在国内国际各项比赛中获得金奖达51次,他设计制作的汉白玉“佛头”被评为“中华民族艺术珍品”,而刘能风本人也曾多次被中央领导人接见,不少石雕作品已成功入驻中南海。

上一篇:秘书的参谋活动下一篇:显示服务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