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控中心实验室

2024-05-17

疾控中心实验室(共8篇)

疾控中心实验室 篇1

一、总体布局

一、总体布局

疾控中心实验室的建设要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生物安全标准。

疾控中心实验室的空气具有洁净度的要求,洁净等级按病原性微生物实验和污染程度确定,其地理位置应选择远离人烟稠密、交通繁忙和空气、水源、噪声严重污染地区。疾控中心实验室要按照功能用途划区布置,将实验室与各区严格分开,人流、物流路径分明,有污染排放的区域要设在实验室的下风向,吸风口设在上风向,实验室周围不宜种植飞扬花粉、绒毛和落叶的植物。

疾控中心实验室不同于其他医疗工程。其区别在于,不仅要求防止环境因素对实验室的污染和实验之间的交叉污染,同时还要防止实验过程中所使用的生物危害和潜在生物危害不致向周围环境释放造成污染。

二、设计概念 1.设计理念

(1)确认实验室内的物理控制对产品、环境和操作人员的保护作用;

(2)确定洁净区、非洁净区、污染区和半污染区,以及连带辅助区的功能和用途;(3)确定需要封闭或不需要封闭的操作区域;(4)确定一次屏障、二次屏障的净化控制方法;(5)试验和化验要合理的分开;

(6)暖通空调、真空、压缩空气、供水系统、消毒灭菌要符合GMP要求;(7)确定不同区域的气流流向和流速;

(8)确定原材料、设备、产品和生物废料的流向;(9)满足“三废”排放标准;

(10)确定人员,特别是关键实验操作人员的流向和控制;(11)确定防止潜在危害物质释放的措施;

(12)突发性“故障”的紧急关闭和自救方案;(13)防火、保卫设施;

(14)备用:电源、通讯、控制设施。2.生物危害因素

生物危害的根源是病原微生物,其危害程度的大小取决于病原性微生物的种属、形态、抗原、变异等特性以及人体的免疫防御功能。病原性微生物形成生物危害的致病作用,取决于病原性微生物的毒力、侵袭力、数量和侵入部位。3.生物危害的污染途径

病原性微生物对实验工作者的感染,一般都是意外的吸入、吞咽以及创伤、接种或注射等途径造成的。吞咽和皮肤接触这两种侵入方式均可在操作时当场察觉,能从操作步骤上注意防范。吸入途径的感染,由于其数量较小,散发于实验室的环境气氛中,除非浓度过高,形成可见的类似霉菌孢子的云雾或成品飞扬的粉尘以外,一般往往难以察觉。这些数量较小的病原性微生物随着气溶胶进行传播,据统计实验过程80%的感染都起因于气溶胶的危害造成。气溶胶是以胶体状态悬浮在大气中的液态或固体微粒,其直径在0.01μm~200μm之间,一般约为1-5μm,是最适宜引起感染作用的尺寸,肉眼不能发现。气溶胶的颗粒大小与其危害程度的关系至关密切,颗粒越细,在空气中的悬浮时间越长,越容易穿透普通的过滤介质,越容易潜入呼吸系统的深部。气溶胶的几种类型:

(1)滴核:溶液或悬浮液表面在操作时的振动等破坏性应力,则溅出液滴。微小的液滴经过大气迅速蒸发,体积大为缩小,成为滴核。

如:用移液管连续稀释,用平皿移种培养,对培养液强力振荡,进行离心分离操作不慎而产生溅滴和发泡,或在实验罐培养过程中通气鼓泡,排气夹带液滴,取样操作的液流喷射,液滴飞溅等。

(2)干粉:在某些常规操作散发的细微颗粒,在热空气对流循环下极易传播。

如:打开菌种砂土管,拨动孢子菌落,粉碎冻干培养物,旋开盛有培养物的瓶盖,拔出瓶塞

等。

(3)浮尘:这类气溶胶大都是已经被污染的粒屑,绒毛,皮肤屑,短纤维,灰烬,粉尘,尘团等。

4.常见的实验操作的危险

液体操作、接种操作、琼脂培养、深层培养、离心分离、注射操作、塞盖操作,以及使用的器械、工具和器皿等。

三、设计方案

自上所述,疾控中心实验室的建设是一个分工极细、专业极强、施工技术极高的生物医疗工程。设计中还要注意到:①征求使用者和操作者的意见,确定工艺流程图;②按照四类病原体的特性和污染途径,确定控制技术方案和灭菌杀菌方案;③根据气溶胶特性和实验操作的危险,制定出洁净度、气流流向、流速和压差梯度参数;④有实验动物的实验室自成一区,独立传递,动物尸体要完全焚尸灭菌后,才能传出;⑤确定所有的实验设备、工具、箱柜、台案数量和尺寸;⑥确定实验室的预警、关闭、自救和逃生方案。1.人流和物流(1)人流:

初更室—气闸更衣室—淋浴更衣室—缓冲室—进入实验区。离开时进入净身室(房间负压),脱下身上所有的衣物,衣物放入双门药液浸泡柜(或其他方式消毒柜)内(双门药液浸泡柜的门设计成控制式的,不允许同时打开);然后进入淋浴室淋浴;淋浴后进入记录室,登记记录自己的工作和身体污染情况,然后拿着身体状况表进入体检室,作污染和常规检查或住室观察,无问题进入气闸更衣室换上自己的衣服下班。(2)物流

物流:设计成单向性的,从专门的库房(或暂存间)进入缓冲间,再进入实验室。离开时必须通过双门热压灭菌锅进入另一个缓冲间(双门热压灭菌柜的门设计成控制式的,不允许同时打开)。任何物料只要进入是实验区,不能原路返回。(3)三废处理

a.废液:废液处理的方法是根据废液的性质确定的处理方法的。一般采取的方法有:化学处理方法、物理处理方法、生物处理方法。

b.废气:废气处理可采用的方法有:加热灭菌方法、高效过滤器方法、混合灭菌方法、火焰灭菌方法等。

c.固体废料:固体废料的处理方法有:蒸汽灭菌方法、气体熏蒸方法、液体浸泡方法、辐射灭菌方法、焚烧处理方法等。2.建筑

主体结构采用土建方法,有抗8级以上地震能力,在温度变化和振动情况下不产生裂纹和缝隙,建筑为单层和多层均可。最好是独立的多层建筑,按工艺要求分层划区,便于实验和管理。

(1)墙板和顶板:室内装修材料与洁净厂房的装修材料不一样,彩钢复合板不宜在疾控中心实验室中使用;原因在于板与板之间的插接缝隙太大,虽然打胶密封,但在四季温度变化中很快裂出缝隙。参考方法:

a.装修的墙板和顶板可采用机加工金属板方法。四边制成有密封垫的咬口槽,通过卡口槽密封,房间的阴仰角制成120度角的斜边;他的特点在于卡口严密,螺栓紧固密封,无渗漏,不受温度影响,不怕撞击变形,强度大。缺点是装配速度和机加工速度慢些。b.装修可分成两部分,净化区采用彩钢复合板,污染区和半污染区采用第一方法。c.在土建过程中墙壁预埋下金属构件,打不透眼孔,攻丝;顶棚与技术夹层采用钢筋水泥浇注,预留下孔洞,埋下金属构件;墙壁和顶棚表面涂胶粘贴不锈钢板,板与板之间采用不锈钢板压条,注胶,用螺栓紧固密封;阴仰角采用圆弧R50金属材料,特殊加工后,粘贴在墙角上。

d.在土建过程中的墙壁和顶棚上预埋下塑料构件,装修时焊接塑料版,阴仰角用塑料板加工制作,防静电可镶嵌金属条,地面作成防静电地板或金属地板。

e.其他材料,可选用表面光洁、平整、无缝隙、不起灰、耐腐蚀、耐冲击、易清洗的材料。

(2)地面:地面应光滑、平整、不起灰、耐腐蚀、耐冲击、不积聚静电、易除尘清洗。(3)根据病原性微生物的生物危害和致病特点,要合理匹配实验室房间和净化设施,每个实验项目与净化设施要自成系统,而且操作中的传递距离要最近,最好是在净化设施内传递,这样净化设备可以制造成群组性的,传递停留处设有气闸仓,而且每个实验阶段的净化设备要独立房间自成系统,房间之间用气闸仓连接,防止环境污染。

不同的实验项目,采取不同的洁净技术手段。如放射性元素的实验室净化,就区别于其它的实验室净化。在制造净化设备时,在结构上要安装防射线穿透的材料,根据放射性元素的惯性和扩散原理,采用雾化离心技术,并且根据放射性元素的衰变期来决定排放控制方法和时间。在制造净化设备时,可以安装机械手和电视监控系统。

疾控中心实验室要有高水平的自动化控制系统和安全报警系统,有的房间要设立平衡压力的值班风机,要害房间要安装紧急关闭系统和自救逃生系统,确保疾控中心实验室的安全使用。总之,我国的病原性微生物实验室的建设,还在发展阶段,我们要向外国学习先进的方法和经验,少走弯路。并且按照病原性微生物实验室的规律建设出中国的病原性微生物疾控中心实验室来。

1、传染病所:腹泻病室、传染病诊断室、媒介生物控制室、人兽共患病室、应急实验室、医院感染室、布鲁氏菌病室、呼吸道传染病室、鼠疫室、生物信息室、PULSENET CHINA室、钩端螺旋体病室、莱姆病室、无形体病室、细菌耐药室、免疫室、结核病室、碘缺乏病室、生物安全实验室

2、病毒所:

疾控中心实验室 篇2

关键词:疾控中心,实验室,全面,质量管理

实验室是卫生防病工作的技术支撑。加强实验室的建设, 探索适应现代检验技术的管理模式, 是提高检验工作水平的重点。贵州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现有在职职工788名, 专业技术人员636人, 拥有国内外先进的检测仪器设备1 640台 (件) 。2002年机构合并后, 于2003年初即在实验室管理方面推行全面质量管理, 经过四年的体系运行, 取得明显效果。

1 建立质量管理体系, 分配质量职能

合理设置质量组织机构, 分配协调各项质量活动的职责和接口, 做到各项与质量有关的工作事事有人管, 项项有部门负责。明确由中心质量控制部门对各项业务工作实施全面质量管理, 确保实验室工作全过程的质量。

2 制定《质量体系文件》及管理制度

为确保实验室工作质量, 中心质量控制部门于2003年根据ISO/IEC17025:1999组织编制了《贵州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质量体系文件》 (质量手册、程序文件及作业指导书) , 并陆续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 如:实验室一般管理制度, 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 (特别是《生物安全手册》) 等, 规范检验行为, 确定各项工作方法, 使各项质量活动有章可循。

3 全面提高人员素质

人才是质量管理的第一要素。一支具有质量意识、强烈责任感、高水平业务素质的检验队伍是管理体系持续有效运行最重要的资源保证。中心管理层以“人才强中心”的战略眼光, 非常重视人员的素质培养, 首先是强化质量意识的培养, 特别是对内部质量体系文件的宣贯培训, 进一步增强体系文件的可信度;二是强化人员的操作技能、业务知识的培训或提升学历教育, 培养在职博士生、硕士生。实验室建立包括有关资格证书、培训记录、学历证书等在内的人员技术档案, 以证明技术人员受过教育、培训以及具有的技能和经验, 能胜任其承担的任务。

4 改善环境条件, 增加硬件投入

4.1 工作环境

工作环境包括人的和物的两方面。所谓人的环境是指管理层应给大家创造一个稳定、有安全感和积极向上的环境, 而物的环境则包括温度、湿度、无菌、电磁干扰、辐射、振动、噪音等。2006年, 中心实验室全部搬入新建业务大楼, 整个实验室设置了门禁系统和监控系统, 严格区分实验区域和非实验区域, 特别是P3实验室的建设尤以生物安全为核心, 合理布局, 确保实验人员的安全和实验室周围环境的安全。

4.2 仪器设备

仪器设备是实验室实现检验的基本保证。近年来, 中心加大了硬件的投入, 购置了气质联用仪、荧光PCR仪、全自动微生物药敏鉴定系统、生物荧光显微镜、病毒载量测定装备、自动DNA序列测定仪等。同时配备仪器专职操作人员, 给予正常地维护和保养。中心质量控制部门根据仪器检定周期表及时组织或通知使用部门送检或校准, 并在管理督导时, 严查仪器使用、维护记录, 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5 注重检验过程的质量控制

5.1 样品的质量控制

样品是检验工作的主要对象, 样品状态和特性的变化对检验结果的有效性和准确性将带来直接的影响。为方便客户送检, 提高办事效率, 接受社会监督, 中心质量控制部门一个窗口对外, 公示质量方针、检验流程、收费标准, 统一监管接收样品, 发出检验报告, 受理客户抱怨。

5.2 方法保证

检验方法是实验室实现检验的主要手段。为了确保检验结果的质量, 中心质量控制部门每年对实验室的在用标准进行查新, 适时对实验室的检验方法进行检查, 要求实验室在选择检验方法时, 优先采用现行有效的国家、行业、地方或企业标准, 对确实需要采用非标准方法的, 应编制作业指导书, 并经过验证 (确认) , 符合要求后方能使用。

5.3 分析过程的质量控制

由实验室采用空白试验, 平行双样试验, 加标回收试验等质控方法, 以保证检验工作的科学性、准确性、权威性。

5.4 检验报告的质量控制

结果报告是实验室一系列活动的最终目的, 也是实验室质量体系赖以存在的必要条件之一。为了使结果报告得到有效控制, 中心实验室实行三级负责制, 即检验人员根据检验记录、计算方法和导出的数据填报检验结果底稿并签字, 经检验科 (室) 负责人复核、签字;交检验质量管理部门 (各业务部门综合科) 编制报告并打印, 授权签字人负责检验报告的审核、签发;然后送中心质量管理部门统一复核, 盖章发出。

6 开展质量体系内部审核与管理评审

质量体系审核与评审是实验室质量体系不断改进和自我完善的重要举措。中心质量控制部门每半年组织一次内审, 详细记录内审的计划、方案、活动范围、审核结果和采取的纠正措施等并归档保存, 同时进行内审后的跟踪复核, 保证审核效果, 维持改进质量和质量体系。中心技术负责人每年年终组织一次管理评审, 对内审结果及质量体系文件的修订等进行评审。

7 严格不符合工作控制

在检验活动中发生的差错现象, 中心实验室通过各业务部门日常质量监督员的监督、仪器校准、消耗品检查、检测报告的核查、质量控制等来加以识别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防范。

8 正确对待客户抱怨

中心业务综合厅质控员针对客户提出的合理要求及一些口头抱怨, 及时与业务部门沟通处理, 一方面能提高实验室信誉, 帮助员工树立客户满意的质量观。另一方面, 实验室在收集处理客户抱怨的过程中, 往往也能发现一些内部存在的问题, 便于实验室针对抱怨反映的问题采取一定的纠正和改进措施, 以防止质量问题的再度发生。

9 效果

9.1 管理水平、人员质量意识进一步提高

确立质量管理体系和目标, 制订《质量体系文件》。各项管理措施在实验室建设中的应用, 促进了全体人员的质量意识和实验室建设的目标意识。

9.2 实验室能力得到加强

中心采用在职研修和短期培训的方法进行人才培养, 现大专以上人员达到60.03%, 中高级职称达到41.24%, 博士研究生3人 (在读) , 硕士研究生24人;新建实验用房12 000m2, 硬件设施不断得到改善, 德贷项目新仪器设备也逐步投入使用, 检验能力和综合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9.3 质量控制体系逐步完善

建立了一套质量控制框架, 即:样品的受理—流转—检验—记录—报告—审核—签发的检验过程质量环;另一质量环:从组织结构—程序—过程—资源有机组成整体, 进行有效控制, 使质量方针贯穿始终。2003~2006年共发出监测/检验报告10 293份, 没有一起客户书面投诉 (抱怨) 发生。

9.4 提高了科技含量和技术水平

近二年来在实验室全面质量管理工作的推动下, 中心将非计量认证部门纳入质量体系管理, 使质量管理工作渗入到每一个部门、每一个环节, 提高了疾控中心的整体工作质量。3个通过计量认证的业务所2003~2006年共参加国家级质控盲样考核 (能力比对) 26项次, 考核合格率占92.31%;预防医学科研领域, 2003~2006年获省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6项, 省医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2项, 2003~2006年国内外公开发表论文289篇, 提高了社会和客户对实验室检验数据信誉度。

9.5 加快了与国际接轨的步伐

随着中心检测能力的加强, 通过国家实验室认可引起领导层的高度重视, 今年年初已正式启动中心国家实验室认证认可工作, 这项措施的实现, 可以使实验室的检测结果得到国内和国际的承认, 提高社会和政府部门的信任度。

10 体会

(1) 全力营造令行禁止的秩序是实验室实现全面质量管理的关键。体系的运行要求:“做到的要写到, 写到的要做到”。前者是要制定科学有效的体系文件, 后者要求严格执行体系文件。为做到这两点:一是要进一步明确职责, 特别是明确部门之间、人员之间、要素之间、程序之间的接口职责, 确保每一个任务能顺利、高效、优质的完成。 (2) 为提高实验室的工作效率, 完善各项管理制度, 实验室的信息化管理越来越受到重视。实施疾控中心内部的局域网建设, 加强质量管理部门与各业务部门之间的网络联系, 使用IS0/IEC17025:2005标准为设计原则的实验室资源管理系统, 对检验流程、仪器设备管理、样品的处置、数据处理、实验室人员的管理进行全面的一体化动态管理是非常必要的。 (3) 为了适应现代检验技术的飞速发展, 疾控中心实验室还应当引入先进的、科学的管理模式。现代实验室管理理念其实质是一项综合性的管理方式, 不仅仅局限于人、财、物的有机结合, 更突出体现在质量管理、标准管理、安全管理及信息管理, 最终表现于综合竞争力。

参考文献

疾控中心实验室 篇3

(北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广西北海536000)【摘要】本文结合实践经验,对目前基层疾控中心实验室质量管理中出现的一些容易被忽视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对质量管理活动如何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客观和公正提出了合理的意见和建议。【关键词】疾控中心;实验室;质量管理;卫生检验【中图分类号】R19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4-0400-01 省、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建设指导意见[1]指出,省、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下简称“疾控中心”)实验室的建设,应保证能有效实施疾病预防与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疫情及健康相关因素信息管理、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与控制、实验室检测与评价、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和技术指导与应用研究等职能。实验室建设涉及内容广泛,影响因素众多,建立和运行规范的质量体系是国家对实验室的基本要求,也是疾控机构加强自身管理,提高质量水平的内在要求。目前基层疾控中心实验室质量管理客观存在部分问题但未得到普遍的认识。本文就基层疾控中心在通过计量认证后,实验室质量管理中出现的若干问题进行了探讨。1 建立科学合理的质量管理体系质量管理是加强疾控中心实验室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实验室的基本任务是提供准确、客观、公正和及时的卫生检验报告,保证疾控中心各项职能的正常运转。因此实验室必须按照制订的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规范运行,此外还要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注意收集影响卫生检验质量的其它因素和环节,并研究相应具体对策以解决实际问题;同时要正确看待质量管理和卫生检验的关系,质量管理是卫生检验的保证,卫生检验是质量管理的最终目的,二者不是上下级,是相辅相承的,只有获得准确、客观和公正的检测结果,质量管理才是有效的。因此疾控机构内部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质量管理体系,不断完善真正的、适合的、全面的质量体系,才能使实验室工作沿着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的轨道不断前进和提高。2 加强对卫生检验资源的培养和建设2.1加强领导,大力支持。由于受到体制和财政预算的限制,基层疾控中心需要自己创收,常常过于偏向追求经济创收指标,因此实验室处于一个尴尬的境地,领导不重视,认为花钱多,每台仪器动辄就几十万、上百万,耗材昂贵,但创收少,而我国卫生检验收费项目大多是90年代制定的,收费偏低,有些地方更是全面取消了衛生检验收费,国家或地方财政缺乏预算导致检验工作无法正常进行。并且长期以来,大多数基层疾控中心的检验人员比例偏低,计量认证[2]或实验室认可[3] 只强调硬件建设和检验人员的技术能力,对检验人员的数量没有任何硬性规定,造成同一检验人员分工检测的项目过多、范围过广,或者兼职其他身份,加班时有发生,检验人员不能集中精力,常常被动应付日常工作,业务水平得不到进步和突破。当前,各地疾控中心承担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暴露了越来越多实验室的不足,有时基层单位甚至无法承担正常的检测。因此,无论是从体制上、国家财政预算上还是疾控中心的领导来看都应增大对实验室的资金投入,提供先进的仪器设备,充实检验人员的比例,使检验人员无后顾之忧,以全身心精力投入到检验工作中去。2.2建立独立的检验机制:疾控机构需要实验室提供公正的检测结果,必须保证检验工作的独立性。上级领导和质量管理工作人员应该严格执行质量体系,充分考虑检验工作的特殊性,给予卫生检验人员充分的自主权和发展空间,使其按专业特点加强自身的业务建设,不受外界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尤其是不能以任何手段及任何理由干扰检测数据的获得和检验工作的正常开展。2.3加强专业技术培养,合理运用人才。检验工作中常会遇到一些特殊情况,如未知干扰、少见菌株的发现或者检验标准方法的局限性导致检验过程或结果出现异常,因此必须加强对疾控中心检验人员专业技术的培养,增加检验人员培训、进修和学术交流的机会,培养检验人员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之能正确、及时、有效地应对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同时应加强检验技术人员创新能力的培养,鼓励开展新项目及新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其次,要合理运用卫生检验人才,卫生检验是一项专门技术,以前疾控中心实验室的优势是卫生检验人才,这是长期培养的结果,现在很多卫生检验人员都调整做其它工作,这是疾控中心实验室的损失,也是疾控机构的损失;而且实验室内部也要按照样品种类、检验项目、检测的难易程度和任务的轻重缓急科学、合理的分配工作岗位及人员的组合,充分发掘资源,调动检验人员的积极性和责任心,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有效的保障卫生检验工作的质量管理。3 加强疾控中心实验室外部质量控制实验室工作直接影响到疾病预防和卫生监督的决策,其检测数据面向社会大众,必须具有科学性、准确性、公正性。历来各级实验室都非常重视内部质量管理,经常进行实验室内部和实验室间质量控制以确保检测数据的准确,然而日常检测数据的不准确经常为外部原因,长期以来人们忽视了实验室以外的质量控制。要清醒认识到实验室外部质量控制的重要性必须抓好以下几个方面:3.1建立样品采集制度确保采样质量。现场采样不在实验室质量控制范围之内,但与实验室有着密切的联系,采样人员必须熟练掌握有关的样品采集技术,树立质量意识,杜绝草率、随意和不规范采样。为了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顺利开展,必须建立样品采集的约束机制,包括样品采集的方法、数量、样品采集的部位、种类到具体采集过程等各个环节都必须严格按国家标准进行,使采集的样品真实、可靠、具有代表性,为准确、客观的检测数据打下坚实的基础。3.2建立约束机制保证耗材合格有效。实验耗材包括实验所用试剂、仪器设备等,这些供应品对最终的检测结果有着直接的影响。科学、准确的检测结果要求应该建立必要的约束机制,从源头上杜绝不合格供应品进入实验室,包括严格筛选和审核供应商,选用质量完全合格的服务和供应品,建立供应品采购验收记录;其次负责供应品采购的人应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严格的质量意识,与实验室保持密切联系,保证一切供应品合格有效,绝对不能随便采购交差了事。3.3合理计划样品数量,适度控制工作量:采样人员常常不考虑单位时间内仪器设备、检验人员或实验室存放样品的最大承受能力,一天内采集大量样品,检验人员不能按时完成,检验结果受到严重影响;或者由于检验人员的严重短缺,为了按时完成任务,实验室常常在严重超负荷的情况下被迫违反操作规程,采取各种形式的“偷工减料”,其结果必然降低检验质量。因此,疾控中心应当制订相应的规范和制度,控制工作量,同时加强采样部门与实验室的联系,保障实验室工作质量。3.4维护外部环境,确保实验正常进行。检验工作能否正常进行还依赖于实验室的外部环境,如有保障的供暖、供电、供水、供气,要有备用和补救措施;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吹”,如果没水、没电、没气或者是气体的质量达不到检测的要求,即使有高超的检验技术、先进的仪器设备和顶尖的技术人才也无法获得准确客观的检测结果。同时,实验室的废气废液排放要畅通,确保实验人员的安全和检验顺利进行。总之,实验室工作是疾控中心各项职能正常运转的基本条件,而质量管理是实验室提供准确、客观、公正数据的保证。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非常重要,但外部因素也是不容忽视的,实验室只有严格内部质量控制,规范外部质量保障,两手一起抓才能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可靠,为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作出应有的贡献。参考文献[1]卫生部,国家发改委.省、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建设指导意见.卫办疾控发[2004]108号.2004,7,23[2]中国标准化委员会.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GBT 27025-2008[3]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 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 (ISO-IEC 17025:2005)CNAS-CL01:2006

疾控中心实验室 篇4

——董斌伟编

甲: 打竹板,走上台,真心实意来表白。乙:知心话儿难说完,疾病预防谈一谈。丙:疾病预防好处多,我把感受说一说。丁:疾病控制就是好,利国利民似法宝。合:疾病控制就是好,利国利民似法宝。

甲:国家项目得实施,人民群众美滋滋。乙:人活健康和快乐,有钱也别瞎得瑟。丙:中华家庭人口多,疾病控制要常说。丁:咱们还要多学习,字字句句都要提。合:咱们还要多学习,字字句句都要提。

甲:结核病,不可怕,早诊早治身体佳。乙:说艾滋,别色变,除非吸毒婚外恋。丙:麻风病,早治愈,不传他人需警惕。丁:谈疟疾,不着急,防蚊叮咬没问题。合:谈疟疾,不着急,防蚊叮咬没问题。

甲:打疫苗,须及时,病来如山恐怕迟。乙:被狗咬,先清洗,狂犬疫苗注射起。丙:视听难,找五官,医生技术不一般。丁:饮副食,要体检,老板健康才保险。合:饮副食,要体检,老板健康才保险。

甲:当医生,很辛苦,病人面前不马虎。乙:办公室,也很累,文才武功啥都会。丙:有疫情,先报告,引起传播不太妙。丁:干工作,要下队,十一二点还不睡。合:干工作,要下队,十一二点还不睡。

甲:玉屏疾控工作多,等你来了再细说。乙:这话说得不得体,谁会希望病找你。丙:麻疹麻风麻腮风,预防疾病样样通。丁:健康卫士一出手,非典流感马上走。合:健康卫士一出手,非典流感马上走。

甲:说完疾病说百姓,老百姓,不容易,养家糊口还种地。乙:近些年,政策好,帮扶助农搞社保。丙:咱玉屏,王书记,一来上任换天地。丁:茅坪区,飞凤园,以后赚的都是钱。合:风雨桥,钟鼓楼,华灯靓丽吸眼球。

甲乙:别气馁,别泄气,生活其实不容易。丙丁:要牢记,跟党走,玉屏发展好势头。合: 瞧一瞧,看一看,今天生活大变样。

疾控中心实习总结 篇5

2016年伊始,带着期待和未知来到了这里。开始了为期五个月的实习。如今,实习的日子即将结束,回忆这五个月的经历,分享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来到这里的第一天,我们就认识了很多来自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的同学们,简单交流中感受到了大家的优秀,心中也暗自庆幸,可以与这么多来自不同学校的同学一起学习交流,对自己而言也会是一段美好的经历来激励自己成长。

正式去中心报道那一天,王老师给我们介绍了疾控的相关内容,从所获荣誉到工作范围到接下来对于实习学生的培养计划、活动安排等等,都让我隐约间预感到了这次来疾控实习的值得。师生互选会中,每个同学都进行了简短的自我介绍,认识了更多同期实习的学生,大家来自于全国各地,每个人都在大学期间有很多经历和荣誉,我相信在这里的实习不仅仅是了解,体验疾控的工作,也是和更多优秀的人一起分享交流,取长补短的过程。

师生互选会后我们被分配到各自的科室进行定科,很快就接到了第二周学生介绍自己所在科室的任务,刚开始接到这个任务的时候内心是有些慌张的,PPT制作和最后的讲演工作工作量还是很重的,担心PPT做的十分粗糙,担心不能做到精炼表达,担心上台后过度紧张,担心自己表现很差,等等。因为这些担心,所以更加仔细地了解这个科的工作职责,在初入科的一周内,用最简单直接的看科室工作职责、看各种相关资料,对科室的工作、各种相关专业术语有一个综合的认识。相较于被“填鸭式”的灌输,这种主动进行了解的方式,会让我们对科室工作有更加深刻地了解。

接下来,我们每周都有了固定的学习任务,依次开展了穿脱防护服、咽拭子、肛拭子采集方法、消毒方法及消毒剂配置、余氯测定等专业知识,王老师还传授了公共卫生领域幻灯片制作及演讲技巧、论文撰写注意事项等等,都是在未来学习和工作中对我们十分重要的部分。这些对于我们今后的工作十分有益。除此,我们还进行了文献交流、五四青年节等活动丰富学生生活,拓展学生视野,增进师生情谊等活动

通过这五个月的实习,我们对疾控中心所从事的具体工作有了较为清晰地理解。接触到了真正的监测仪器、设备,并到学校、饭店、社区、酒店进行监测,真正从课本中走到了现实中,从抽象的理论回到了多彩的实际生活,使我对预防医学专业的认识从纯理性的上升到实践,从实践中的感性认识上升到了更深刻的理性认识。

在实习过后,我发现在校学生往往重视理论课的学习,而忽视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在学校总以为自己学的不错,一旦接触到实际,才发现自己的能力是远远没有达到工作的要求的,实际的工作远比想象中的要细致得多复杂得多,这时才真正领悟到“活到老学到老”的含义。实际的工作能力是书本上没有办法教授给我们的,必须要通过实际工作来积累与强化。所以我觉得学校应加强各种实验课,实践课,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勇于创新的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创新。

此次实习是我们从学校走向社会的一个过渡,它为我们顺利的走出校园,走向社会为国家、为人民更好服务做好了准备。这段经历也时刻提醒我,要不断的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这会使工作更加得心应手。一个人在自己的职位上要有所作为,一定要对自己职业的专业知识熟悉,对自己工作所在范围内的工作技能也要熟悉掌握,这样才算是一位合格的技术人员。为了弥补自己专业知识的空缺,我每天不断要求自己把这些知识补上,这不管对自己还是在以后的工作中都打下一个牢固的基础。

疾控中心实习心得 篇6

生产实习报告

姓 名: 学 号: 专 业: 实习日期:

疾控中心实习心得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我的大学生活就要进入大学四年级。此次暑假,我们学校安排我们这一届学生进行生产实习,我选择了疾控中心。四川省疾病控制中心的组织机构有很多,我们这次主要是做ICP-MS,离子色谱,GC-MS测定水,气相色谱,液相色谱,质谱,气质联用等实验。

由于时间等的原因,我们并没有亲手操作,只是看经验丰富的老师给我们演示了一遍。但是,仅仅是这样,也可以看出我们的不足。以前在学校做实验,我就是按照书上的流程把实验过一遍,得出实验结果,而且当时基本也是一些人一组,学到的东西有限。看了那些老师的操作之后,我感到了自己深深的不足,老师们做的比我们当时不仅要细致得多,也要复杂得多。当我以后进入了工作岗位,我觉得我要注意以下两个个方面:

第一,态度真的是很重要。假如到时候我抱着就做这个实验而已,得过且过,我相信我的工作不会有任何趣味。期中有一个老师的态度真的是感染了我,他工作了大概30多年,确实很久了。但他丝毫没有懈怠,一直在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我觉得我一定要学习他的这种态度,对自己的工作要抱有激情,要一直一丝不苟的完成。要知道,在疾控中心,你做的实验不仅仅是个实验而已。你做出的的数据是要给出一个结果的。如果把一个不合格的产品判为产品,流入社会,你不知道会带来怎么样的后果,如果你把一个合格的产品判为不合格,可能就影响了一个单位的进程,这都是极其不负责任的。所以我们要为自己的数据负责,这也是后来朱老师给我们尤其强调的一点。

第二,在这个岗位上,有了这个态度,我们就要平时多多思考。不能像我们现在有时候做实验那样走个过程,连实验仪器什么样的都不知道。有个老师说的让我很震惊,大家都知道国外仪器要比国产仪器要好,他承认,但他说国产仪器也有一点好,它容易坏,坏了我们就可以自己修,修得次数越多,我们就可以对仪器有更深刻的了解。不就是这样吗?我们就应该去多想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对仪器有了更深的了解,对实验有更深的掌握,做起了就更得心应手,数据也就越精确。而且我们还应该多多学习,掌握足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试着寻找更好的方法。改进的实验,现今的仪器不就是这么来的吗?

美国疾控中心卫生应急体系探究 篇7

2003年, 美国颁布了“国土安全第8号总统令” (Homeland Security Presidential Directive-8, HSPD-8) , 该法令类似于我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旨在加强美国在应对恐怖袭击、重大灾害或灾难以及各种危害 (Hazards) 时的预防、保护、响应和恢复等各项应急准备工作。这项法令构成了美国现行的国家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系统 (National Incident Management System, NIMS) [1]的基础, 也是美国各种危害的预防和应对的纲领性文件。国家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系统是美国国内各级各类部门或机构的通用事件管理系统, 不管是联邦政府还是州政府的部门和机构, 还是事件现场应对的响应人员, 亦或是私人企业和组织, 都使用基本相同的突发事件管理系统。

2008年, 美国发布了国家应急反应框架 (National Response Framework, NRF) [2], 该框架是美国《国家国土安全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美国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反应指南, 旨在确保美国各级政府、私营部门和非政府组织明确其在应急反应中的角色、责任和相互关系, 以实现针对各种突发事件的高效反应。其地位类似于我国《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该框架既是美国国家事件应对的基础框架, 也是美国预案体系的指导性文件, 它包括了基础性预案和三个附件, 分别是应急支持功能 (Emergency Support Function, ESF) 附件、支持性附件和突发事件附件, 以明确开展协调和有效实施国家层面突发事件响应所需的程序和规程。应急支持功能 (ESF) 明确联邦政府各部门在应急状况下需要履行的15项应急支持功能, 其中美国健康与人类服务部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DHHS) 的应急支持职责主要为“ESF-8公共卫生及医疗服务”[3]。作为美国最重要的卫生力量之一的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以下简称“美国疾控中心”) , 是实现该应急支持职能的重要力量, 具体包括:公共卫生和医疗需求评估、公共卫生监测;行为学医疗保健 (通过行为的, 而非药物的进行医疗保健, 例如心理疏导) ;各种危害应对的公共卫生与医疗方面的咨询、建议和技术支持;公共卫生和医疗信息;载体 (死亡病例、染疫动物、污染的水和固体废弃物等) 的控制。

NIMS和NRF既密切联系, 又有所区别:NRF提供的是国家层面突发事件管理政策的构架和机制, 可概括为需要由谁采取什么样的应对工作;NIMS提供了突发事件管理的标准模板, 即需要什么样的系统来实现NRF确定的协调响应行动;就其本质来说, NIMS可看作是实现NRF的一种管理机制和工具。

2 美国疾控中心应急机构

美国疾控中心卫生应急工作采用突发事件管理系统 (IMS) , 来履行应急支持功能ESF-8赋予的职责。在美国疾控中心内部, 专职负责卫生应急工作的部门是公共卫生应急准备与应对办公室 (Office of Public Health Preparedness and Response, OPHPR) , 其由中心主任直接管理, 下设有若干处, 其中应急运行处 (Divisionof Emergency Operations, DEO) 承担突发事件管理构架的核心内容, 并负责具体管理应急运行中心 (Emergency Operations Center, EOC) 。美国疾控中心内部的各业务中心、所和办公室 (Centers, Institutes and Offices, CIOs) 日常也都对公共卫生事件做出应对, 并不是所有的事件或紧急情况都要启动突发事件管理系统。总体来说, 当事件的应对要求超过了单个中心、所和办公室的资源和能力范围时, 美国疾控中心会考虑启动中心的突发事件管理系统 (IMS) 。

美国疾控中心也使用突发事件管理系统 (IMS) 作为卫生应急响应的指挥和控制系统。该系统既具备标准化的特征, 也具备灵活性。也就是说, 因为政府的各级各类部门、机构以及非政府组织都适用类似的管理系统, 这就便于美国疾控中心整合不同组织的能力, 较快取得多学科间的相互认可和一致性;同时, IMS也适用于各种情况:不管是小规模和还是大规模事件;不管是流感大流行、大肠杆菌、霍乱这样的传染病事件, 还是飓风、洪水、地震这样的自然灾害, 亦或是化学或原油泄露事故、大量人员伤亡事件的医疗救援、或是重大活动的卫生保障。

3 美国疾控中心的应急体系

美国国家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系统 (NIMS) 由指挥和管理、应急准备、资源管理、沟通和信息管理、技术支持、持续的管理和维护等子系统或要素构成, 其中的“指挥和管理”中包括突发事件指挥系统 (Incident Command System, ICS) 、多部门协调系统 (Multiagency Coordination Systems, MCS) 和公共信息系统 (Public Information Systems, PIS) 等子系统。突发事件指挥系统 (ICS) 既可以看作是IMS的一部分, 但又和IMS有所区别:ICS更加注重现场的响应, 即现场控制和决策, 需要承担一线工作成功或失败的责任;而IMS的作用则更加宏观, 包括协调信息流和响应行动、提供科学的支持、技术协助并提供资源等。

3.1 突发事件管理系统

3.1.1 IMS组织结构

美国疾控中心IMS的组织结构图 (图1) 。整个管理系统包括:指挥模块、科学响应模块和通用应急人员模块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3.1.2 IMS指挥模块

IMS的指挥模块是整个事件管理系统的核心, 包括:疾控中心领导、突发事件管理者、首席卫生/科学官员、通用应急人员主管以及6类特定人员。

3.1.2. 1 突发事件管理者

在突发事件应对中, 美国疾控中心IMS中的应急管理负责人协助中心领导开展卫生应急工作, 其通常来自于负有事件处置领导职责领域的人员。在卫生应急工作中, 至少设有管理负责人正职1名, 履行的职责包括:经过批准, 启动突发事件管理构架;明确相关岗位, 以确保配备合格的人员来支持相应的响应级别;保持对事件总体进展和所调用中心资源的把握和认识;获取事件进展简报, 完善后及时呈递给部门领导;保持对指挥人员所需核心信息 (Director’s Critical Information Requirements, DCIR) 的把握;必要时向部门领导和主要人员进行汇报;批准事件过程中的人员调用;确定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的重点和确定突发事件处置的目标。根据事件性质和应急工作任务负荷, IMS还可设立突发事件管理者的副手, 协助管理人员开展相关工作。

3.1.2. 2 首席卫生/科学官员

首席卫生/科学官员主要职责为监督疾控中心卫生应急响应的科学性和技术性, 包括:就科学性和卫生领域的议题向突发事件管理负责人提出建议;确定疾控中心各类人员的资质, 以满足特定任务的需要, 确保优质的人力资源调配至优先工作领域;审核对媒体发布的信息和其他文件, 确保科学准确;从科学响应模块 (Scientific Response Section, SRS) 的各领域专家和疾控中心的现场队伍获得科学信息的报告;必要时向指挥人员提供其他卫生和科学方面的建议。

3.1.2. 3 通用应急人员主管

美国疾控中心专门设置了通用类的应急专业人员, 支持和协助专业卫生人员开展应急工作。这些通用应急人员的主管也是IMS指挥模块的重要组成角色, 其具体负责包括:指导和协调IMS响应过程中的具体事务;确保通用应急人员向突发事件管理负责人提供及时更新的判断和方案, 以助于后续的应急行动;指导应急人员的工作节奏协调一致;指导应急人员内部和外部的信息流动;监督整个通用应急人员模块等。

3.1.2. 4 指挥模块中的特定人员

IMS指挥模块还包含6类特定人员, 包括:健康保护人员、安全保障人员、联络人员、卫生伦理学人员、战略储备和法律顾问, 在卫生应急工作中履行特定的职能。设立安全、健康和条件办公室 (Office of Safety, Health, and Environment) 确保疾控中心员工的安全并为他们的健康保护提供必要的工具。设立安全保障和紧急应对办公室, 提供主动的、动态的、高效的安全保障服务, 以及必要的国际安全和危险提示。联络官 (Liaison Officer, LNO) 负责就代表疾控中心与联邦政府、疾控中心合作伙伴就应急响应行动开展协调工作;美国疾控中心也可派出联络员驻美国政府的其他部门或机构, 比如国务院、国防部、红十字会、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际组织、健康和公众服务部等。公共卫生伦理委员会为根据不同的项目或工作, 去确定、分析和解决公共卫生实践中出现的伦理学问题。美国疾控中心是美国国家战略储备 (Strategic National Stockpile, SNS) 的重要部分, 主要负责对抗体、化学解毒剂、抗毒素、疫苗、抗病毒药物和其他与生命维持相关的医疗物品的储备。国家战略储备既有医疗物资的储备, 也有人力资源的储备, 以供快速响应所需。美国疾控中心设有办公室 (Office of General Counsel, OGC) 公共卫生分部, 为公共卫生服务提供法律方面的建议。

3.1.3 IMS通用应急人员

IMS的通用应急人员指的是卫生应急领域的通用专业人员, 按照其职能, 分为运行模块、计划模块、后勤模块、应急人力配置模块、财务/管理模块、形势把握模块、联合信息中心等7个功能模块。这些通用应急人员是应急管理方面的专家, 向突发事件管理负责人提供应急管理方面的指导、辅助和协调, 以确保应急响应行动符合既定规则和程序的要求。

3.1.3. 1 运行模块

运行模块 (Operation Section) 是IMS的核心模块之一, 也是应急运行中心的大脑和中枢, 该模块实现信息、协调和支持等三个功能即及时传送信息和开展协调, 确保365天每天24小时的全天候响应。具体来说, 信息功能是指运行模块是各州各地的卫生部门和美国疾控中心各领域专家间的联络中心;负责疾控中心内部的各业务单位 (CIOs) 与其员工 (包括正在路途或已派驻海外的人员) 之间保持信息联系, 确保健康和安全的渠道;随时掌握并向疾控中心领导和美国健康和公众服务部 (DHHS) 提供事件进展和应对情况的相关信息。协调功能是指激活应急指挥中心, 与中心内部及外部的合作伙伴共同开发、协调和实施行动方案、标准操作规程及草案;通过开展有关应急工作程序的培训, 强化运行部门的准备工作和中心内部及外部的合作伙伴一起, 协调、管理卫生应急准备工作和全方位实战演练中所有的行动。支持功能是指为公共卫生应急准备和响应办公室、EOC以及备用运行设施提供所有的视频设备、通讯和管理方面的支持。

运行模块的运行团队包括日常运行团队、应急状态运行团队和EOC支持团队等3类, 其中EOC支持团队主要负责上述运行模块的支持功能。运行模块的具体人员配置和轮换机制由响应工作决定, 当需求改变时随时补充和整合人员, 必要时从疾控中心应急志愿者库中补充。

3.1.3. 2 后勤模块

后勤模块功能是为所有突发事件应对所需的后勤需求提供支持和管理, 包括:办理疾控中心应急人员国际和国内的差旅事务、协调解决额外的空间和设施需求、协调运输工作和动用疾控中心的飞机以支持应急工作、提供派遣人员的装备和日常用品、协助采购部门订购物资和服务以及向疾控中心相关团队提供实验室和医疗用品。后勤模块的核心任务就是向正在派遣的和已派遣到位的, 包括位于EOC的应急人员提供365天24小时的全天候物资、运输和差旅的后勤支持, 以支持疾控中心应对暴发和突发事件的响应工作。

3.1.3. 3 财务管理模块

财务管理模块分为财务部门和采购部门。财务部门的人员来自疾控中心的财政管理办公室, 职责为提供事件/事故应对相关的花费追踪、财政政策指导和共同账户 (CAN) 的控制。采购部门的人员来自于采购和补助金办公室 (PGO) , 职责为协助进行市场研究、订购供应品/服务以及调配联邦合约办公室的官员。

3.1.3. 4 应急状况人力配置模块

应急状况人力配置模块的作用是在符合疾控中心调派原则的前提下, 提供人力资源和协调人员部署, 既要满足IMS系统中各类应急人员配置的需求 (EOC内的人员) , 又要满足对人员派出和部署的人力需求。简言之, 就是在卫生应急响应中, 做到“合适的人、合适的时间、合适的技能”。该模块的作用包括:管理疾控中心IMS系统中和位于处置现场这两个区域的人员配置, 开展与现役人员准备和部署办公室 (OFRD) 的协调工作, 在突发事件管理负责人、中心内部各部门的应急协调员和中心领导之间开展协调工作, 及时更新和报告人员配置的统计信息以及制定和发放应急响应中的相关补助和奖励。

为做好应急状况下的人员调配和部署, 美国疾控中心对应急人员开展四级阶梯式培训。第一级培训主要为介绍国家突发事件管理系统 (IMS) , 培训后的应急人员尚不能在疾控中心应急运行中心工作, 也不会被作为应急队员派往现场;第二级培训会增加突发事件指挥系统 (ICS) 和国家应急框架 (NRF) 的介绍、单一来源和初级行动事件应对等内容, 培训后的应急人员在应急响应期间将会被配置到疾控中心应急运行中心某个功能岗位;第三级培训将会增加突发事件指挥系统-300 (中级事件指挥系统) 的实践性操作, 培训后的应急人员将能够被派往现场;第四级培训是突发事件指挥系统-400 (高级事件指挥系统) 的实践性操作, 受训后的应急人员可作为突发事件管理系统负责人和联络员, 或是作为现场工作队负责人。美国疾控中心非常重视应急人员培训工作, 这为应急状况下的有效人力调配和部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1.3. 5 计划模块

IMS的计划模块的主要职责是制订工作计划、指导开展培训和演练, 以及评估疾控中心的公共卫生准备和应急响应功能。包括:制定基于清晰目标的, 针对不同危害和事件的, 短期和长期的计划以及应急工作计划;针对应急响应方案和应急运行中心的运行, 开发适合个体和群体的培训需求;在疾控中心演练的编排、设计、开发和实施过程中, 减少分歧、相互整合和保持步调一致;对各部门的演练和应急响应行动进行有效的, 分析性的评估和总结, 编写行动后报告 (After Action Report, AAR) 和改进计划 (Improvement plans, IP) 。

计划模块负责两个非常重要的技术文件的制定, 即现状报告 (Situation Reports, SITREP) 和突发事件行动方案 (Incident Action Plans, IAP) 。现状报告 (SITREP) 是总体概述一个确定的时间范围内, 已经实施的计划和采取的行动, 以及与灾害或突发事件相关的一切主题, 即:已经发生了什么。该报告是在特定时间点对事件情况的一个“快照”, 常被用作官方的报告或简报。突发事件行动方案 (IAP) 包括明确的, 可测量的事件处置目标以及实现这些目标的总体策略, 即未来工作的重点, 用于说明在下个运行时期内需要开展的工作。

3.1.3. 6 形势把握模块

IMS中形势把握模块 (Situational Awareness) 的设立是基于“更早知道和更快知道会更早响应和更快适应”的理念。形势把握模块让疾控中心具备全球“各种危害”的形势把握能力从而提高信息共享, 通过“知识管理” (Knowledge Management) 支持行动的一致性并加强决策支持, 从而支持疾控中心的应急响应工作。该模块的具体职责包括:开发和维护“知识管理”, 加强纵向的和横向的信息共享;向疾控中心IMS人员提供支持和协作;提供分析性的和含有地理空间信息的产出;搜集、处理和分析不同的数据, 获取行动支持信息以满足运行需求;监测全球的“各种危害”的发生情况, 以备美国疾控中心可能的国内或国际应急响应工作。

3.1.3. 7 联合信息中心

在美国国家响应框架 (NRF) 中界定的联邦政府需履行的15项应急支持功能 (ESF) 中, 美国疾控中心除了主要履行第8项职责-公共卫生及医疗服务外, 其第15项职能-应急状况下的公众信息和外部沟通 (ESF-15) 是所有政府部门都需要履行的应急职责。IMS中联合信息中心 (Joint Information Center, JIC) 的设立就是确保在ESF-15的范畴内协调一致的信息发布, 即向受影响的人群 (包括政府、媒体、含特定需求人群在内的当地居民) 提供准确的、一致的、及时的和易获得的信息, 以协助联邦政府的响应协调一致。

联合信息中心具体负责新闻媒体、美国疾控中心主页、健康警示网、全球频道、医师列表服务和电话会议 (Clinician List Serve and Conference Calls) 、国家公共卫生信息同盟以及流行病信息共享平台 (EPI-X) 等10余个美国疾控中心官方健康建议发布平台的协助运行。应急风险沟通是联合信息中心的重要功能, 主要表现为其负责指导疾控中心在面对各种危害时的准备和响应过程中的应急沟通工作, 确保在突发事件过程中, 向公众和利益相关者提供及时、一致、有针对性的、可行的信息。

3.1.4 IMS科学响应模块

IMS的科学响应模块 (Scientific Response Section, SRS) 在首席卫生/科学官员带领下, 负责向突发事件管理负责人提供科学的和技术方面的指导, 同时参与制定突发事件行动方案, 以协调和确保应急响应工作的科学性。此外, 科学响应模块还负责开发用于指导行动科学性的课程。该模块由公共卫生的各领域的主要专家组成, 包括流行病学/监测、实验室检测、社区减缓措施、传染病、环境和职业卫生、疫苗可预防疾病、医疗保健及对策等领域的专家。这些专家日常在疾控中心的相应业务部门工作, 突发事件应对时进入科学响应模块, 履行相应的技术指导和协助职责。根据应急工作的任务需求, 科学响应模块的规模可大可小。

3.1.5 IMS启动的标准

如前所述, 当事件的应对要求超过了单个中心、所和办公室的资源和能力范围时, 美国疾控中心会考虑启动中心的IMS。例如:发生了传染病的暴发 (流感大流行、大肠杆菌、西尼罗河病毒、鼠疫、非典、肝炎、汉坦病毒等) , 非传染病事件 (洪灾、公用设施破坏、流感或甲肝疫苗的大规模免疫接种、社区活动或公众聚会等) 、或是规模人员伤亡事件的紧急医学救援等。

3.2 突发事件指挥系统

突发事件指挥系统 (Incident Command System, ICS) 是美国总结既往突发事件管理的缺陷而发展起来的, 旨在最大限度避免应急过程中的缺乏问责、沟通不佳、缺乏系统的规划过程、突发事件指挥人员负荷过重和无法整合部门间的需求等问题。该指挥系统汲取美国数十年来组织和管理突发事件的教训并不断完善, 是近30年来美国各级政府和私人企业在突发和非突发事件应对中最佳实践的产出成果, 经过美国商业和军方的实践, 被证明行之有效。现行的ICS系统最突出的特点是标准化, 即采用标准化的结构, 将设施、设备、人员、程序和通讯联合为一个整体, 因此ICS简单、灵活、富有弹性, 适应于各种类型和大小的突发事件;加之其广泛应用在各个领域, 不光结构统一, 使用的术语和响应程序也是统一的, 因此便于有效的交流和部门间的良好协作。

ICS的组成构架 (图2) 。其中的突发事件指挥人员、公众信息官员、联络官和安全官员均属指挥人员, 下设由4类通用应急人员组成的功能模块:运行模块、计划模块、后勤模块和财务管理模块。安全官员职责为确保应急工作人员和演练中的观摩人员的安全;联络官负责协调和联络疾控中心外部的应急响应队伍;公众信息官员负责媒体和公众沟通。4类通用应急人员中, 除财务管理模块外, 运行模块、计划模块、后勤模块人员主要由公共卫生应急准备与应对办公室下属的应急运行处的人员组成, 其职责与IMS基本相同。

3.3. 应急运行中心

3.3.1 EOC概述

突发事件管理系统 (IMS) 是美国疾控中心卫生应急工作中的应急管理系统, 也是应急工作的组织构架, 应急运行中心 (EOC) 则可看作是承载这一系统或构架的物理平台, IMS主要是在EOC里面得以展开和得以实施。美国疾控中心的EOC是一个协调各方信息与资源, 以支持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行动的物理设施和场所, 它占地超过24 000平方英尺, 配有232个工作站点, 可根据需要设立15~17个功能小组的办公室。EOC的视频墙有27个独立的屏幕, 可以转播来自疾控中心内部和外部网站的、数据库、简报、电视频道、电话会议和其他媒体的信息。此外还配备远程视频电话会议、加密的电话系统、HF收音机 (短波电台) 和卫星电话。

3.3.2 EOC职能

常规情况下, EOC负责信息的收集与分析、做出保护生命和财产的决策、维持组织机构的连续性以及向相关部门与人员传达决议。在美国疾控中心应对国际和国内公共卫生威胁时, EOC作为协调各方应急工作的指挥中心, 协调中心内部开展准备、评估、响应、恢复和评估等活动, 并提供全天候的, 全球的形势把握。

EOC最常规和基本的人员是值班小组, 即IMS运行模块的日常运行团队, 其主要来自于疾控中心公共卫生应急准备与应对办公室下设的应急运行处人员。他们全年365天每天24小时全天候值班, 负责保持美国各州和地方的卫生部门和美国疾控中心各领域专家之间的联络;也是美国疾控中心各中心 (所、办公室) 与其员工 (包括正在路途或已派驻海外的人员) 之间保持联系, 确保健康和安全的渠道;该值班小组也掌握所有与应急响应相关的信息, 为疾控中心领导和健康与人类服务部 (DHHS) 提供事态把握。

3.3.3 EOC启动

EOC作为承载IMS运行的物理和功能平台, 启动并转入应急运行状态与是否启用IMS是一致和同步的。当突发事件发生后, 美国疾控中心不管是通过自己的监测系统发现, 还是由外部的其他来源获取信息 (比如州卫生部门的报告) , 所搜集或得到的信息都会汇集到应急运行中心。EOC将事件信息初步分析、整理后, 分别提供给与中心领导和与该事件相关的疾控中心业务部门, 一起对事件开展初步评估。根据评估结果, 确定是否需要启动应急运行中心的应急功能状态和突发事件管理系统。如果事件规模、影响较小, 不需要IMS的响应和启动EOC, 则由疾控中心的相关部门进行应对即可 (图3) 。

4 对中国疾控机构的借鉴

进一步健全完善我国的突发事件总体预案, 充分借鉴美国NRF, 特别是ESF模块, 明确各部分之间在突发事件之间的职责并加强协调, 确保在灾害发生后各部门各行其职、有条不紊地开展救援, 并加强部门间的合作[1];加强部门间、跨地区的演练活动, 以检验预案、理顺关系, 增强协同作战能力。根据事件不同的情形, 卫生部门可根据事先制订的预案进行配合协助。

NIMS是美国国土安全部提供的一个全国一致的模板, 包括突发事件管理一系列核心的理论、概念、原则和术语等, 使各级政府、私营部门和NGO在发生事件期间能进行协作, 并要求各州、部族和地方部门采用NIMS来处置突发事件。2008年12月, 对NIMS文件进行修订时, 进一步澄清了事故指挥系统 (ICS) 概念, 继续强调计划和准备的重要性。我国在突发事件处置时, 常规做法为成立领导小组或现场指挥部, 下设监测、流行病学调查、后勤保障、专家组、财务组等若干小组。这种做法由于没有事先计划, 缺乏科学性和连续性, 往往是在应急条件下临时组建成立, 组织框架和小组设置的调整性较差, 容易造成人力物力浪费或是组织机构运行不畅导致处置效率低而延误疫情处置。建议国家层面统一制定突发事件管理系统, 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包括机构设置、指挥架构、处置流程、信息报告、后勤保障等内容的指挥系统, 为各级卫生部部门提供一个统一、便于实施和操作的模板, 确保事件处置科学规范[2、3]。

加强EOC建设, 建立应急值守制度, 进一步规范并充分利用EOC。近年,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利用国家项目资金重点建设了卫生应急指挥中心, 但日常利用率不高, 大多为召开电视电话会议。建议同一区域内应急指挥系统原则上不要太多, 加快国家级和省级卫生应急指挥体系平台建设, 建立国家中心平台、省级分中心平台, 市 (第) 级综合利用平台的多级网络构架, 充分发挥资源整合优势、信息共享优势、指挥协调统一优势;三分建七分管, 尽快完善卫生应急指挥系统的应用功能;最大限度发挥指挥中心效率;建立卫生应急指挥体系的技术标准, 实行全国互联、互通, 避免因标准不统一等问题影响全国联动指挥机制的实现;各级卫生部门建立健全应急值守机制, 组建或指定负责应急值守的部门, 原则上为5人以上, 对气象信息、媒体监测、舆情监测、疫情信息、社会和政治等各方面信息进行实时动态风险评估和分析, 必要时上报相关卫生应急信息并提出预警建议, 同时相关内容在EOC大屏进行展示。

感谢美国疾控中心公共卫生准备与响应办公室主任Ali S.Khan博士、公共卫生准备和响应办公室应急运行处主任PeterRzeszotarski博士以及美国疾控中心卫生应急领域的诸位专家和同仁对本文的大力支持

参考文献

[1]邸泽青.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现代预防医学杂志, 2008, 35 (12) :2400-2401.

[2]陈雷.日本地震对我国防震减灾卫生应急工作的启示[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11, 06 (6) :540—541.

上海疾控中心:一个城市的30天 篇8

卢洪洲的愤懑是可以理解的。不过20天,他和他领导的团队发现了一种新型流感病毒,在科学研究领域,这个速度本应被广为赞誉,“可以做一对比的是2009年在美洲发生的甲流,2月在墨西哥发生,3月传到美国,美国科学家直到5月中旬才给出确定的诊断。”

发现新病毒

卢洪洲确诊的,是世界上第一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患者李某,于2月19日出现发热症状,最终于3月4日去世,终年87岁。这一案例因父子三人均感染肺炎,两人去世而非常突出。3月初,网络上便有流传:一家四口突然发病、医院未上报及第五例病例出现……

3月7日,上海市卫生局官方微博曾对此辟谣:“经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已排除非典、人禽流感、新型冠状病毒和甲流感等传染病。”

上海市疾控中心主任吴凡在4月2日的新闻发布会上的解释,或许可以作为当初这段辟谣的注解:“这(H7N9)不是我们所知道的H5N1人感染高致病性病例,因为这之前在人当中有病例报道的是H5N1。”

然而,在这次新闻发布会之前,公众对于H5N1和H7N9有什么区别毫无了解,大家只会习惯性地把它们都称为“禽流感”。

事实上,在李姓老人住院后一个星期,2月26日,卢洪洲便参与了对李某的会诊。当时病人的情况已至晚期,院方虽按照甲流的治疗方法对其使用了达菲等药物,但效果不佳。卢洪洲于是提出:会不会是一种新病毒?

在当时,这只是一种怀疑,尚无法确定,但没等到实验检测出结果,老人便病逝了。

“从病毒的排查到确定的过程非常复杂,在不知道是什么病毒的情况下,还要找PCR的引物进行摸索。”卢洪洲对《中国新闻周刊》说。PCR是分子生物学中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的简称,用于放大特定的DNA片段,以便确定其基因组成。

就在实验室紧张检测的同时,同一家医院又住进了另一位病人。后来,这位成为上海第二例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的吴某,于3月10日病世。

研究人员先后排除了季节性流感的H1N1和H3N2、俗称猪流感的甲型H1N1流感,H5N1高致病性禽流感、SARS和新型冠状病毒的可能性,3月21日,在上海的P3实验室,基本确定这种病毒为H7N9,为世界上首次在人体中发现。

根据规定,上海卫生部门无权宣布新流感病毒的发现,而需将标本交由中国疾病控制预防中心实验室复核。3月22日,上海将这一发现和标本上报至中国疾控中心。之后,便是等待。

根据上海的已知两例病例,卢洪洲将H7N9禽流感患者的基本特征初步归纳为:早期为普通流感症状,咳嗽、发烧、血小板偏低,唯一有所区别的是少痰,通常发烧5至7天后,转化成肺炎,病程加速,有的会在24至48小时之内出现呼吸衰竭。

提速

3月31日,李某病逝后22天,中国疾控中心正式对外宣布:上海与安徽两地共3例人感染H7N9型禽流感,其中两例死亡。

“这等于是扣动了上海三级响应的扳机。”上海市疾控中心公共卫生应急处置与传染病管理办公室主任吴寰宇对《中国新闻周刊》介绍说,“各地的响应要根据各自的应急预案决定,并不完全相同。上海的三级响应中,有发现新的禽流感亚型病毒这一条。”

4月2日下午,上海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启动这一响应。同时,对确诊新病例的权限,也从北京下放到了上海,除了最初的两例,包括疑似病例的排除,均为上海独立确诊、宣布。

上海的流感监控网络,由130家开设发热门诊的二级以上医疗机构、43家流感检测哨点医院,和18家国家级流感网络实验室组成。哨点医院会对符合定义的病例进行病例登记和标本采样,然后送网络实验室。后者在全市17个区县均已覆盖,他们将对标本进行已知流感病毒的筛查。如无法确认,将送上海市疾控中心的实验室进行再次检测。

正是根据以上程序,筛查出了年纪最小的病例李某,年仅4岁。他于3月31日发烧,4月1日前往上海市第六医院金山分院就诊,之后离开。金山分院恰好就是一家哨点医院,院方将该病例上报,并对留下的样本进行实验室分析,一天后,即判定为H7N9禽流感病毒核酸阳性。院方重新找到这名儿童,将其隔离治疗。

“其实这时候孩子已经处在康复阶段。但出于慎重考虑,仍将其隔离治疗。”疾控中心主任吴凡在4月5日新闻发布会上说。4月8日,疾控中心宣布该儿童已康复。

事实上,当一种病毒从未知变成已知,对比标本和确诊病例的速度便会大大加快。卢洪洲介绍说,目前只需一天时间,即可确诊。

这也是为什么从3月31日起,华东四省市发布H7N9流感患者的人数持续上升的原因。一位不愿具名的流行病学专家认为,甚至不排除一种可能:“H7N9感染人也许以前也出现过,但是被归类在不明原因的肺炎中,淹没掉了。”他认为,此次长三角率先发现了病毒,恰是当地公共卫生体系有效的表现。

等待

4月3日,中共上海市委书记韩正为此召开了专家咨询会,复旦大学公管学院院长姜庆五作为专家之一参与了会议。据他回忆,上海市政府表态一定要对此次流感事件予以高度重视,多位专家在会上表达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姜庆五的建议是:在传染源尚未确定时,应尽量避免人禽接触,同时改善活禽宰杀、销售和运输的条件。

4月5日,上海市政府关闭了上海的所有活禽交易。

不过,多位专家都承认,目前上海已知的例感染H7N9禽流感病人中,除部分与鸡鸭贩运、家禽养殖相关,仍有相当部分无法确定和禽类的联系。因为流行病学调查只能以询问为主,回溯病人发病前7天的生活经历,这种主观的回忆必然有科学上的缺陷,尤其是死亡病例只能询问其家人,这就使其生活全貌无法得到充分还原。很可能,这些病例与禽类之间的直接联系将永远无法建立。

“流行病学某种意义上像破案,每一个病人就是一条线索。但是目前线索还实在太少,因此还无法确定病毒的来源。”吴寰宇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上海疾控中心表示,在发现病毒后,他们目前所能做的主要工作是加强监测,提高反应能力,向医护人员普及和强调识别H7N9患者症状的知识,以便早识别,早治疗。根据目前的经验,治疗甲型流感的药物达菲,在治疗H7N9病毒早期患者同样有效。

4月5日,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和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已被确定为上海市针对人感染H7N9禽流感的定点医院。除了因重症已进入其他医院ICU的老年病人之外,其他病例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都将转入此两处。目前,上海市疾控中心已将针对H7N9的治疗方案等技术文件下发到各区县医院,同时组织对下级医护人员的培训。

事实上,基层医疗机构警惕意识不高,也是造成早期几起病例反复就诊、迟迟无法确诊、最终死亡的原因之一。比如,公布名单中较为年轻的储姓男子,出现症状后,先去了私人无证诊所,治疗无效,一个星期之后肺炎症状爆发,送入同济医院,不到3个小时即过世。因此,上海疾控中心主任吴凡强调:“有病要早治,并去正规的医疗机构就诊。”

卢洪洲则补充说:“我们主张早诊断早治疗,但这对于老百姓比较难,因为刚起病时和普通感冒没有什么区别。”他只能提醒“发热以后要及早到医院去”。

所幸,根据流感流行的一般规律,4月底之后上海将逐渐进入夏天,气温的升高会降低流感病毒的活跃程度,如这一规律对H7N9禽流感也成立,则此次疫情距离结束并不太远。

上一篇:我最喜爱的一本书——《看见》下一篇:最闪亮的小精灵五年级想象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