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蚕桑产业(通用12篇)
“十二五”蚕桑产业 篇1
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安康综合试验站依托单位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桑丝绸研究所,示范县包括石泉县、平利县、汉阴县、勉县和绥德县,有站长1人,团队成员4人,技术骨干15人。“十二五”期间共承担2项体系重点任务、3项功能研究室重点任务和1项自主研发工作。经过团队成员共同努力,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
1 体系重点任务执行情况
1.1 省力高效蚕、桑生产技术研发与试验示范(任务编号CARS-22-01A)
1.1.1 考核指标
通过试验示范,筛选出适合省力化生产要求的优质高产桑树品种1~2个,筛选出强健优质、耐轻简饲养家蚕品种1~2个,集成创新省力高效栽桑养蚕系列配套技术和装备,总结形成适合陕西主产区的省力高效蚕桑生产技术标准和规程,并在333.33hm2(5 000亩)桑园和50户养蚕大户进行示范,单位面积综合收入提高15%的预期目标。
1.1.2 完成情况
1)新品种筛选和示范:通过在石泉和平利基地分别建立20个桑树新品种试验示范园进行相关性状对比调查和筛选,对连续3年产叶量超过主栽品种10%,且综合性状优良的陕桑402、强桑1号、金十作为主要示范推广新品种,陕桑406、陕桑9312作为示范新品种,示范应用新品种840hm2。为适应轻简高效养蚕需要,提高夏秋蚕产量收入,近年来以调整夏季和早秋蚕品种为重点,进行了多个品种引进试验示范。连续多年引进苏秀×春丰、川蚕23号、明丰×春玉、鲁菁×华阳、两广二号、HK2等6对家蚕品种分别在石泉、平利和勉县生产试验,试验示范春用蚕新品种3对、夏用蚕新蚕品种3对,确定两广二号、明丰×春玉和HK2为适合陕南蚕区夏季和早秋推广优良蚕品种;推广饲养新品种累计13.82万张,占示范县夏秋饲养量的50%左右。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目前已经形成了春季、晚秋蚕多丝量菁松×皓月、陕蚕六号和春玉×明丰为主,夏季、早秋蚕强健好养品种两广二号、HK2为主的品种格局。
2)轻简省力高效技术试验示范:总结集成轻简高效蚕桑系列配套技术,并逐步完善和总结形成桑园轻简化管理规范、小蚕共育技术规范、大蚕省力化饲养技术规范以及桑园冬闲季套种地膜洋芋、桑园养鸡等技术规范,并在4个示范基地村和86户养蚕大户试验示范,配套省力化蚕桑新机具和设施设备,覆盖桑园476.33hm2。十二五期间,4个示范基地村年户均蚕桑综合收入13 889元,比2010年增加57.53%,示范户年均蚕桑综合收入达到28 838元,比2010年增加76.16%;蚕茧张产从2010年的38.94kg增加到41.9kg,提高10.76%,667m2桑园面积产茧量从64.17kg提高到75.2kg,增产17.19%;户均养蚕张数增加3张,达到13张,养蚕收入18 908元,比2010年提高22.71%。
3)技术标准和规程:创新了桑园养鸡新技术和新模式。制定了果桑菌核病防治技术规程、桑园养鸡和桑园套种地膜洋芋等3项技术规程,其中果桑菌核病防治技术规程发布为地方标准。
4)技术效果:桑园轻简化管理提出以微耕机和桑枝剪应用为主的轻简技术,劳动工效提高3倍以上。以示范推广小蚕一日二回育、一日一回育等少回育技术,同时配套先进设施设备,减少用工30%左右,增加养蚕收入10%左右。以轻简省力化为方向,试验示范大蚕轻简化蚕台饲养及自动上簇技术,劳动工效提高1倍以上,技术普及率达到45%。以提高桑园综合效益为目的,试验示范冬闲套种地膜洋芋、桑园养鸡和桑枝食用菌栽培为主的复合经营技术,示范基地技术普及率23%,非养蚕收入占蚕桑综合收入40%。示范基地村轻简省力饲养普及率64.5%,自动上簇达到80%,示范户100%。培育年收入10万元以上的职业蚕农3户。
1.2 蚕桑现代生产模式研究与配套技术集成(任务编号CARS-22-03A)
1.2.1 考核指标
通过试验示范,筛选出适合陕北生态桑栽植的桑树品种2~3个,提出生态桑饲料化利用技术1~2项,建立试验示范基地1个,总结形成生态桑生产模式,示范推广桑草间作生态桑133.33hm2(2 000亩),平均每亩经济收益比非基地提高20%的预期目标。
1.2.2 完成情况
1)对陕北梯田埂桑、沙漠桑、桑草间作桑和乔木桑等生态桑类型、分布和现状等进行了系统调研,完成了《陕北生态桑考察调研报告》,提出了发展建议和思路。
2)筛选生态桑品种:收集保存抗旱耐瘠生态桑种质资源35份。建立了子长县黄土丘陵区、榆阳风沙区两个陕北生态类型桑品种试验园,试验抗旱耐瘠桑品种28个,初选出新一之濑、选792、辽鲁11号、U 11号、吴堡桑等适宜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生态桑品种5个,这些品种表现良好,生长量大,叶片多,叶大小中等,树形成型快。初选出冀桑3号、大花桑、策沙1号等适宜沙漠区生态桑品种,其表现突出,发条数多,枝条柔韧性好,生长势强,耐剪伐,生物产量高,而且落叶迟。
3)试验示范基地建立:分别在绥德县西贺家石建立桑草间作示范基地133.33hm2(2000亩)、子长现代生态蚕桑示范基地20hm2(300亩)、榆阳风沙区治理生态桑基地26.67hm2(400亩),桑叶和间作物养羊,每667 m2经济效益比单纯的退耕还林提高600元左右。
4)生态桑栽培剪伐技术试验示范:初步总结出生态桑以灌木化养型为主的剪伐技术和饲料化利用一年两次平茬收获技术。试验表明在陕北地区生态桑春季齐地平茬桑树生长旺盛,发条数是乔木形的1倍左右,桑叶产量高出52%,亩桑叶产量可达1 000kg,比较传统乔木式栽培有更多的生长量,而且收获方便。为进一步探索生态桑饲料化利用和机械化收获,2014—2015年在绥德县坡地桑园和榆阳区沙地桑园,进行了“一年两次平茬收获”技术试验,即春季发芽前对桑树近地平茬处理,7月中旬平茬收获条桑1次,9月中下旬再平茬收获条桑1次。试验结果表明,两次平茬收获桑叶产量增加21.22%,枝条木质化程度降低,桑叶老化推迟,更适合饲料化利用。同时连续多年定点定时进行生态桑园水分变化规律调查。
5)生态桑快速育苗技术试验:试验表明采用硬枝短枝扦插和以苗育苗压条繁殖方法效果比较理想。以苗育苗压条繁殖方法第一年每亩出成品苗8 604株,比不处理增加76.71%,第二年每667m2出苗量在12 000株以上,而且以后靠压埋的老条发芽继续生产新苗,比较嫁接育苗省工且节省繁殖材料,甚至可以机械化作业,有望成为生态桑快速繁殖新技术。选择容易生根品种和促进新条生根是技术关键。
6)生态桑高值化利用技术研究:(1)通过对桑叶加工过程中的鲜叶摊放、杀青、烘干等不同处理后产品的感官品质比较,找出了最适合桑叶超微粉加工的工艺,为桑叶食品化应用打下基础;(2)研究出桑树木醋液生产工艺,并对桑树5种来源的木醋液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组成成分在生长年限、品种、倍数体等存在明显差异,同时试验证明桑树木醋液对多种植物病原菌具有抑菌活性,具有潜在的生物防治应用价值;(3)研究了桑树乳汁中1-DNJ的分布和变化规律,并对其分别在体内、体外进行药物释放和降血糖效果试验,结果表明桑树乳汁具有抑制餐后血糖升高和缓慢释放作用,可直接作为降血糖药物加以收集、保存和利用;(4)通过实验室分离培养金花菌,并分别以绿茶、红茶、黑茶工艺制作桑叶毛茶,进行手筑茯砖茶制作,发花成功且效果良好,初步探索了桑叶茯茶制作工艺,为解决桑叶绿茶青草味重、适口性差,不利于推广开辟了新的途径;(5)开展了桑叶蛋白粉制备工艺、茶菜桑栽培技术等试验研究,取得了初步成果;(6)完成了桑叶添加育肥牛、羊试验,在肉牛育肥过程中添加适量的干桑叶能明显提高牛肉以及高档肉的产量,在肉羊育肥过程中添加适量的鲜桑叶和干桑叶对山羊适口性好,育肥效果明显。此外,帮助企业建立了66.67hm2(1 000亩)沙地生态桑园。
2 功能研究室重点任务
2.1 规模化养蚕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CARS-22-07B)
2.1.1 考核指标
通过试验示范,实现小蚕共育规模化、大蚕饲育省力化、熟蚕上蔟自动化等技术创新,提出适合陕西的小蚕共育专用设备和蚕具3~4种、大蚕饲育省力化设施2~3种及其应用配套技术规程,建立3个示范点的预期目标。
2.1.2 完成情况
1)开展小蚕人工饲料育试验:连续多年进行小蚕人工饲料育技术试验,摸索总结出试验条件和方法,筛选出适宜品种广食1号,示范饲养300余张,效果良好,可达到规模化饲养。
2)试验研究出适合陕西的桑叶省力化收获技术:研究总结出“春伐———春季重剪———春伐”的轮伐式省力化桑树剪伐收获技术,实现全年约80%条桑育,提高桑叶收获效率30%,桑叶产量提高10%,符合多批次省力化养蚕的要求;研究试验了桑树自动脱叶省力收获技术,中秋蚕期脱叶率达到50%~60%,晚秋脱落率可以达到90%以上,提高收获工效5倍以上。
3)小蚕共育省力化技术:开展小蚕少回育等先进技术引进试验,采用小蚕一日二回育技术能减少用工28%,每工增加养蚕张数50%,增加养蚕收入10%左右,在各县示范推广3 000多张。
4)集成了小蚕少回育共育专用设备,如高压消毒机、切桑机、温湿度自控器、喷粉器、饲育箱等,劳动工效提高30%以上。集成筛选出微耕机、省力桑枝剪等桑园轻简化管理机械,工效提高3倍以上。筛选集成了简易蚕台、自动上蔟等设施技术,工效提高1倍,取得良好效果,已大范围示范应用。上述省力设施技术已在5个蚕桑基地示范应用。
5)开展了蚕室屋顶自压水雾降温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使蚕室温度降低1~1.5℃左右,节约成本50%。实施了冬闲季桑园早熟地膜洋芋栽培试验,结果表明,早熟品种费沃德667m2产775kg,比当地红皮洋芋增产335kg,早熟10d,比当地白皮洋芋增产更显著。
2.2 蚕、桑生产省力化设施研发、选型与试验示范(CARS-22-09B)
2.2.1 考核指标
通过试验示范,实现应用新型省力化机械和综合开发机械设备3种以上,提高劳动效率3~4倍的预期目的。
2.2.2 完成情况
1)叠式小蚕饲育框研制与应用:为了达到省力节本,提高空间利用率等目标,经多次试验示范明确了了叠式小蚕饲育木框制作标准,即蚕框标准100cm×85cm,或90cm×70cm,蚕框高5cm,脚垫高2.5cm,木框总高度7.5cm;叠放时木框与空间比为2∶1。使用时在底脚架上叠放木蚕框,每撂1龄蚕放10个,2龄蚕放15个,撂与撂间隔20cm,用一块大的塑料薄膜包围。配合使用电加温自动控制设备调节温湿度。按照常规小蚕饲育技术规范(一日一回育、一日二回育)操作。劳动工效提高50%。
2)木(竹)制大蚕简易蚕台研制与应用:针对陕西蚕桑主产区地域特点和经济发展现状,达到增加蚕室利用效率和养蚕轻简省力化目的,在反复试验基础上,优化了木(竹)制蚕台的制作标准和应用技术。即蚕台架用木料制作,由梯形架和横杆组成。梯形架为4层,立柱高190cm;第1层蚕台距离地面高50cm,第1、2、3、4层间距各45cm;梯形架宽度120cm,两立柱间在层高处用横杆固定,架脚用短木做成三角形稳定。蚕台横杆用竹竿或木杆,长度随蚕室而定。蚕台(竹帘或竹笆)用直径0.6~0.8cm的小圆竹、尼龙绳编制,长200~300cm、宽120cm。或用长120cm、宽2cm的竹片编制,制作规格120cm×120cm。根据蚕房大小安排蚕台搭建位置,将蚕台架和蚕台(竹帘或竹笆)搭建成4层立体蚕台,固定,垫好隔沙编织布。每1张蚕五龄32~35 m2,条桑育略少。简易蚕台比传统蚕匾养蚕成本降低3/4,比固定式水泥蚕台节省空间,提高劳动效率1倍。
3)桑园轻简化管理设施试验示范:试验比较了桑园防治病虫害电动喷雾器、省力施肥器、桑树剪伐机具、微耕机等,并明确了型号和使用方法,提高功效3倍以上。轻简省力设施设备和技术已在示范县全面示范应用。
2.3 蚕桑产业经济分析与跟踪调研(CARS-22-11B)
2.3.1 考核指标
1)配合产业经济研究室完成相关调研布点与调研问卷工作,及时汇总并上报本试验站相关调研数据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
2)积极配合技术负责人工作,监测分析本试验站石泉示范县蚕桑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按时完成并上报本试验站蚕桑产业发展情况的报告。
2.3.2 完成情况
1)配合经济研究室完成了蚕业风险及其防范、基地县农户蚕桑生产效益情况、基地县(乡、镇)蚕桑生产情况、基地县蚕桑组织化程度等调查问卷并提交;完成5个示范县蚕桑生产情况(2013—2015年)调查表,并提交分析报告。完成小蚕共育和大蚕不同饲养形式的人工成本调查以及蚕桑产业技术体系有关的蚕桑生产要素的投入、病虫害的监测等相关数据与资料的收集等。
2)完成并提交了岗位专家李龙研究员要求的示范县桑园间作调查表;完成并提交了蚕桑生产规范和标准调查。
3)每年给病虫研究室提交蚕病调查表、桑树病虫害普查表、桑园用药普查表,蚕药生产销售情况调查等调查数据。
4)完成了蚕桑综合利用情况调查表并提交综合利用研究室。
5)先后为相关部门撰写提交产业建议和发展报告等7篇次。
3 基础性工作
3.1 考核指标
按照首席科学家办公室要求提供相关数据。配合该数据库牵头人开展数据库建设工作,协助提供区域性数据,完成数据库建设任务。
3.2 完成情况
3.2.1 完成了280份桑品种资源、200份家蚕品种资源基础数据采集整理,并上报育种研究室。
整理完成陕西蚕、桑选育品种和实用品种信息和图片,并提交给相关岗位专家。及时完成国家资源基础条件平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桑树种质资源圃”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家蚕种质资源库”信息更新。
3.2.2 完成并提交了本试验站5个示范县蚕病和桑树病虫害检测、发生情况、蚕药、桑树用药情况调查等,提交蚕桑病虫害研究室。
3.2.3 完成5个示范县桑园土壤抽样调查和采样分析,并提交给栽培专家。
3.2.4 完成示范县桑园间作调查表、蚕桑生产规范和标准情况调查等。
3.2.5 完成陕西蚕桑综合利用企业和加工生产情况调查,并提交综合利用研究室。
4 前瞻性任务(自主研发任务)
4.1 果桑品种选育及产业化技术研究
4.1.1 考核指标
1)选育出果桑优良新品种1~2个。
2)研究提出桑椹“两虫一病”防治技术规范,桑果绿色食品生产技术规范,并示范66.67hm2(1000亩),亩产桑椹1500kg以上。
4.1.2 完成情况
1)果桑品种选育:收集鉴定果桑品种和资源23个,并在周至基地重点扩繁了红果1号、红果2号、北方红、陕玉1号、白玉王、长江1号、台湾果桑、北京白椹等品种母本园。完成了红果1号、红果2号、北方红品种多年多点试验鉴定,提请审定。批量嫁接繁殖了果桑苗木。
2)果桑栽培技术试验:开展了果桑栽植密度、树形速成、树形养成、剪伐方式、水肥管理等试验研究,总结出果桑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3)果桑病虫害防治技术试验研究:对果桑菌核病流行规律进行了系统研究,采用不同防治方法试验,研究出菌核病有效防治技术;对果桑椹瘿蚊和果蝇进行了不同防治方法试验,总结出较佳的防治方法。总结提出以综合防控为主的桑果绿色食品生产技术规范。
4)果桑示范园建设:在周至县马召镇和千阳县南寨镇分别建设6.67hm2(100亩)和13.33hm2(200亩)的果桑标准化示范园,在杨凌建立了0.67hm2(10亩)果桑展示园。在临潼、千阳和周至指导200余hm2果桑示范基地,辐射带动陕西1330余hm2果桑生产。
5)为5家果桑种植和加工企业提供种植技术和桑果加工技术支持。
4.2 其他试验研究工作
收集引进抗逆桑树资源15份,特殊资源8份。开展桑树抗逆育种、家蚕食用和丝绵用品种选育、桑树抗逆生理系统研究、桑树抗逆蛋白筛查、桑叶超微粉和蛋白粉研发、桑枝木醋液和桑叶茯茶生产工艺研发、桑树乳汁利用试验以及桑叶作为饲料饲养牛羊等试验研究,均取得阶段性成果。
5 应急性任务
5.1 考核指标
监测本产业生产和市场的异常变化,及时向农业部上报情况;发生重大自然灾害,及时制订分区域的应急预案与技术指导方案;组织开展应急性技术指导和培训工作;完成农业部各相关司局临时交办的任务。
5.2 完成情况
每年监测气候气象情况,预测菌核病发生趋势,及时建议果桑种植区桑椹菌核病防控,示范基地发病率大大降低。针对多次主产区早春倒春寒和夏季暴雨引发的桑树冻害和水淹等情况,及时实地调查了解灾情,提出防灾减灾和灾后桑树管理等措施,减少灾害对桑树生长影响。及时完成体系交办的临时性任务。
“十二五”蚕桑产业 篇2
(一)大连市住宅产业化 “十一五”期间工作回顾 “十一五”期间所开展的主要工作包括:(1)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
编制完成了《大连市环境友好型住宅建设管理规定》,出台了《关于推进成品住宅建设的通知》、《关于推进环境友好型住宅示范工程建设的意见》、关于印发《大连市环境友好型住宅示范工程建设标准》的通知、《关于开展大连市住宅智能楼盘星级评定工作的通知》。为进一步推进住宅产业化工作奠定了基础。
(2)标准体系不断完善
编制完成了《大连市环境友好型住宅示范工程建设标准》、《大连市住宅智能化配置规定》。
(3)示范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坚持样板引路,以点带面,推广成套技术应用,推动住宅建设整体水平提升。
1.开展环境友好型住宅示范工程建设工作。
按照市政府“继续推广大有恬园住宅建设模式”的要求,在总结环境友好型住宅示范工程(以下简称示范工程)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深入推进示范工程建设,已有15个住宅项目成为环境友好型住宅示范工程,累积建筑面积330万平方米。
2.成品住宅建设市场日趋成熟。
以点带面,发挥示范工程的引路作用。每年组织5—— 10个成品住宅示范工程建设项目,通过组织成品住宅示范工程建设经验交流,加大媒体宣传,营造成品住宅销售市场等多种方式,推进了我市成品住宅建设市场的快速发展,至2010年底,我是成品住宅建设比率将达到30%。
3.住宅智能化示范工程建设及相关工作有了新的进展。从2005年开展住宅智能化示范工程建设工作以来,我市住宅智能化建设标准逐年提高。启动了住宅智能化产品技术备案工作,为规范我市住宅智能化建设市场提供了保障。
4.“四节一环保”等住宅建筑成套技术领域取得突破性成果。
示范工程以普通住宅为重点,在着力提高住宅规划、建筑水平,提高土地利用率和提高功能空间合理性外,在墙体改革、节能、节水、全装修成品住宅等技术领域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
1)淘汰落后非环保、节能产品,大力推广新型墙体材料(产品)及技术。
示范工程以推广新型建筑体系及新型节能环保产品为宗旨,如示范工程中大多采用了商品混凝土、商品砂浆、新型模板、清水混凝土免抹灰技术、新型防水材料、新型排烟道、地漏等,有效地解决了住宅质量通病问题。
2)推广系统技术集成,提高住宅建筑整体节能效能。建筑节能是示范工程的重点,所有示范工程都要求从能 源高效利用、围护结构、设备选型和运行管理全方位采取节能措施。建筑围护节能方面,推行了屋面、外墙、门窗、楼地面一体化的系统节能技术集成,并率先在住宅建筑围护体系中推广应用双层中空节能门窗(有的还采用了三玻双空)技术等,提高了住宅建筑整体节能功效。示范工程部分已达到节能75%,成为住宅节能示范样板。
3)推广太阳能等新能源技术应用。
示范工程在太阳能的使用率近100%。用于热水系统(100%)和照明(光伏发电50%)。同时,部分示范工程推广应用了地源热泵技术、海水源热泵技术等新能源技术。到2010年,太阳能应用将达到80%。
4)推行全装修成品住宅建设。
示范工程把全装修成品住宅作为新的突破口,要求项目必须有30%以上比例的全装修。通过示范工程带动,全装修住宅的理念已经被多数开发商和消费者所接受。并已成为商品住宅项目销售的亮点。我市公寓式住宅基本上实行全装修。集合式住宅装修比率逐年提高。
5)推广应用中水回用、雨水收集技术。
示范工程率先在住宅小区建设中采用中水回用和雨水收集技术,用以解决小区绿化景观、冲厕等用水,受到了良好效果。
6)推广垃圾生化处理技术。
示范工程积极推广垃圾生化处理技术,有机垃圾通过生物处理,达到了居住区垃圾减量化,对城市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重大的贡献。同时,24小时新风换气技术、立体停车技术、箱式变电技术、生物制气等节能新技术以及施工建造成套新技术在示范工程也大量推广应用,也取得了良好效果。
(4)与媒体合作,采用多种方式加大住宅产业化与建筑节能宣传。组织住宅产业相关企业考察学习国外先进的住宅产业化工作经验,同时到我国住宅产业化工作先进的城市(广州、深圳、上海)学习,并于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及相关单位举办住宅产业化相关政策、规范、标准等培训班。
(二)大连住宅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1)政府推进住宅产业化的机构还应健全,工作机制还应明确;
(2)住宅产业化的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还相对滞后;(3)缺少推进住宅产业发展的激励政策和创新机制;(4)缺乏成品住宅建设规范、标准及相关激励政策;(5)住宅示范工程的组织与监督管理尚待加强;(6)科研及成套技术体系还有待完善;
(7)对住宅产业化的宣传力度还需要加强,要充分运用各种媒体进行宣传,提高全社会各方面对住宅产业化工作的重视。
二、大连市住宅产业化“十二五”规划编制的指导 思想和依据
(一)指导思想
指导思想是: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快住宅产业和相关行业结构调整、优化,提高住宅建设的质量和效率,初步实现我市住宅产业现代化。
(二)主要目标
大连市住宅产业现代化发展的主要目标是:以住宅建设为中心,以工业化住宅的生产方式及成品住宅建设为突破口,围绕增加品种、改善质量、提高性能、节能降耗、保护 4 环境、增加科技含量和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住宅产业的改组改造,加快住宅产业和产品结构的优化升级,提高住宅建设工业化、信息化、集约化水平,推进住宅产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并在生态型、智能型住宅建设方面有所突破。
到2015年,1、城市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将超过30平方米;
2、开发建设节约型住宅。城市新建住宅全部达到建筑节能65%的标准,成品房建设比例达到80%,建筑建造和使用中的节水率在2010年基础上提高20%,材料利用率提高20%;
3、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太阳能热水器采用率达到90%; 太阳能光伏发电应用率达到50%。
4、建立住宅性能评定制度,提高住宅的适用性、环境性、经济性、安全性、耐久性,新建住宅80%以上通过A级住宅性能认定。
三、大连住宅产业化“十二五”规划重点工作
(一)加强住宅产业化工作领导,健全机构,明确职能 住宅产业关联度大,涉及到许多行业和部门,已经不仅仅是建筑业的范畴。上游涉及到:建材、冶金、轻工、石化等;下游涉及到设计、施工、装修、物业管理、部品生产及配件等,而且各个环节都有一个优化和配合的问题,同时还涉及到诸多政府管理部门。调整大连市住宅产业现代化领导小组成员,健全机构,明确职能,使住宅产业相关管理部门共同支持住宅产业化工作。
(二)加快相关标准、规范的编制工作
1、编制成品住宅设计导则(标准)、建设监理要点、建 设施工企业要求、及建设技术、材料(部品)选用目录。
2、出台示范工程建设管理办法。
3、住宅建设成套技术指南。
4、出台《大连市成品住宅建设导则》。
5、编制太阳能光伏与建筑一体化设计标准
6、编制太阳能热水器与建筑一体化施工规程
(三)建立大连住宅产业化集成基地
1、产业化基地应研发、推广符合居住功能要求的标准化、系列化、配套化和通用化的新型工业化住宅建筑体系、部品体系与成套技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突破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提升产业整体技术水平。
2、鼓励一批骨干房地产开发企业与部品生产、科研单位组成联盟,选择对提高住宅综合性能起关键作用的核心技术,集中力量开发攻关,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带动所在地区的住宅产业发展。
3、将产业化基地逐步发展成为所处领域内的技术研发中心,积极参与相关标准规范的编制与国家住宅产业经济、技术政策的研究。
4、支持和引导产业化基地的先进技术、成果在住宅示范工程以及其它住宅建设项目中推广应用,形成研发、生产、推广、应用相互促进的市场推进机制。
(四)通过住宅产业化基地的建设,培育我市与住宅产业化相关的科研、设计、施工、建材及部品生产和房地产开发的先进企业8个。建成生态、环保、节能及成套技术应用 住宅产业化综合示范和专项示范小区30个。
(五)增创国家住宅产业化试点城市
通过创建试点城市,研究制定推进住宅产业化的相关机理政策和机制,以加快住宅产业化进程。
(六)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加快农村住宅建设的产业化进程。
四、大连住宅产业化“十二五”规划保障措施
(一)加快住宅产业化的法律法规建设
适时制定《大连市住宅产业化发展条例》,编制《大连市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实施方案》,明确政府在推进住宅产业化过程中的职能、专门职能机构和相关部门的职责,规范住宅产业各主体的行为,并维护其权益,提出相关的推进机制、经济政策和技术政策,努力提高住宅建设的科技含量和住房质量,使我市今后住宅产业化工作在法律规定下规范运作。
(二)建立并完善推进住宅产业化的扶持性政策
1、设立大连市住宅产业化发展专项资金
设立“大连市住宅产业化发展专项资金”,由住宅产业化主管部门和财政局共同管理,主要用于我市住宅产业科技基地启动资金、促进住宅企业技术改造、鼓励科研单位、生产企业、开发企业组成联合体、扶持承担住宅科技转化和技术集成的企业集团以及支持我市中小型住宅服务机构的发展等方面。
2、给予积极开展住宅产业化工作的企业在融资、土地供给、税收等方面优惠政策。
(三)构建住宅产业发展的技术政策和标准体系
1、建立住宅性能认证体系
出台我市住宅性能认定实施办法,并试行由专门的住宅性能评定机构负责的方式,全面推进住宅性能认定工作。
2、初步建立统一的住宅标准化体系
根据国家关于住宅产业化的72号文件以及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18号文,结合我市具体情况,综合各企业的标准体系,成立相关组织机构和评估机构,初步建立统一的住宅标准化体系,通过标准和规则的制定与完善,规范住宅产业的发展,完善技术创新、孵化和推广的体制,进一步加强技术创新在住宅产业化中地位和作用。
3、建立住宅部品认证体系
以节约型住宅建设和全装修成品房建设作为切入口,实行部品认证制度,推广使用环保、节能、节材、节水的部品(材料),提高住宅部品的质量,扩大优质部品的使用覆盖面。
(四)建立健全住宅产业信息服务制度
完善住宅产业化网站建设,由住宅产业化主管部门牵头,对住宅产业化的工作进行整体评估,为住宅产业的预测和规划提供有力的信息支持;及时对有关部门和公众公开住宅产业统计信息,实现健全的住宅信息统计及公报制度。
(五)、扩大开放,引进消化国外先进适用的技术、产品
积极引进和消化吸收国外先进适用的成套新技术,借鉴和采用国际先进的理论、标准以及管理模式。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有计划、有步骤地开放住宅建设市场,积极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引导外资更多地投向产业发展导向项目,促进大连住宅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水平的提高。扩大国内外技术 交流与合作,加大国际间政府、行业协会、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科研合作,提高科技与管理创新能力。
(六)加强宣传,加快成套技术的应用和普及 加强对住宅产业现代化的学习宣传,提高全社会对住宅产业现代化的认识,增强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的自觉性。加强住宅产业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管理部门、生产企业、房地产开发企业等与住宅产业相关人员对住宅产业现代化有关政策、技术标准、产品的了解,增强职业素质、业务技能,加快成套技术的应用普及,推动住宅产业现代化发展。每年举办一次住宅产业现代化论坛,普及推广住宅产业现代化知识。
“十二五”蚕桑产业 篇3
2011作为“十二五”规划的开局年,承载着未来5年中国经济和社会转型起飞的重任,从国家到行业都将根据“十二五”规划,开启转型之路。
中国的转型热潮对于信息产业是一个巨大的契机。以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而广泛应用信息化技术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和优化也是经济转型的重点,包括医疗改革、全民社保、教育改革等健全公共服务的过程中,信息技术和信息化应用也将扮演重要角色。在此过程中,信息产业和信息化应用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面对机遇和挑战,中国信息产业要吸收汇集国内外、行业内外、政府、学术界的产业智慧,理性谋划,积极转型。在主题为“转型与升级——寻找‘十二五’中国信息产业新坐标”的2011年中国IT两会上,来自工业和信息化部等政府主管领导、经济学家、相关行业主管领导、行业信息化的专家和企业界代表,共同探讨了“十二五”期间信息产业和信息化领域如何树立新坐标,如何让信息产业和信息化在国家的经济转型和健全社会服务中发挥更大的价值和作用,并在此过程中把握住产业发展机遇,使得信息产业和信息化在“十二五”期间获得更大发展。
IT两会由计算机世界传媒集团及所属计算机世界报社于2000年创办,迄今举办了12届,已经成长为IT产业和信息化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年度盛会,IT两会致力于为中国的信息产业和各行业用户搭建起彰显价值、沟通交流的桥梁,是中国IT 核心群体回顾梳理发展历程,交流验证创新思维,明确前瞻发展方向的高层聚会,也是牵引中国IT 产业未来发展和市场走向、探索信息化创新方略和深入应用的沟通平台。
“十二五”蚕桑产业 篇4
发展清洁、安全、低能耗、高纯度、规模化的多晶硅生产技术, 提高副产物综合利用率, 缩小与国际先进生产水平的差距。实现太阳能电池生产技术的创新发展, 鼓励规模化生产, 提高光伏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推动行业节能减排。密切关注清洁、环保的新型光伏电池及材料技术进展, 加强技术研发。
(二) 提高国产设备和集成技术的研发及应用水平。
以提高产品质量和光电转换效率, 降低生产能耗为目标, 支持多晶硅、硅锭/硅片、电池片及组件、薄膜电池用关键生产设备以及发电应用设备研发与产业化, 加强本地化设备的应用。推动设备企业与光伏产品企业加强技术合作与交流。
(三) 提高太阳能电池的性能, 不断降低产品成本。
大力支持低成本、高转换效率和长寿命的晶硅太阳能电池研发及产业化, 降低电池产品成本和最终发电成本, 力争尽快实现平价上网。推动硅基薄膜、铜铟镓锡薄膜等电池的技术进步及产业化进程, 提高薄膜电池的转率效率。
(四) 促进光伏产品应用, 扩大光伏发电市场。
积极推动上网电价政策的制定和落实, 并在农业、交通、建筑等行业加强光伏产品的研发和应用力度, 支持建立一批分布式光伏电站、离网应用系统、光伏建筑一体化 (BIPV) 系统、小型光伏系统及以光伏为主的多能互补系统, 鼓励大型光伏并网电站的建设与应用, 推动完善适应光伏发电特点的技术体系和管理体制。
(五) 完善光伏产业配套服务体系建设。
十二五新材料产业主攻方向 篇5
据了解,《规划》对新材料产业重点行业“十二五”时期的发展方向、发展目标、重点任务、重大工程、支持政策等作了部署和安排。《规划》提出,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新型功能材料、先进结构材料、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共性基础材料”,推进航空航天、能源资源、交通运输、重大装备等领域急需的碳纤维、半导体材料、高温合金材料、超导材料、高性能稀土材料、纳米材料等研发及产业化。
《规划》指出,目前我国新材料产业正处于强劲发展阶段,新材料产业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5%,预计年增长速度保持在20%以上。
数据显示,目前,全球新材料市场规模每年已经超过4000亿美元,而由新材料带动而产生的新产品和新技术市场则更为广阔,年营业额突破2万亿美元。据《中国新材料产业发展报告》预测,未来一段时期,中国新材料产业市场的年均扩张速度将保持在20%以上,将引发多资本进入,从而进一步加快扩张速度。2010年,中国新材料产业的市场规模超过800亿元,至2015年,这一数值将达到2000亿元左右,增长空间巨大。
中国建材研究院新材料研究室主任蒋荃表示,在我国的进出口贸易中,新材料产品的进口额远远大于出口额,并且差距呈扩大趋势。这说明我国虽然已成为材料大国,但并非材料强国,一些高品质、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新产品还主要依赖进口。
工信部有关人士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根据2008年的统计数据,中国的石化、钢铁、纺织、有色、轻工、建材六大材料产业的工业增加值占全国GDP的22.8%左右,从业人员占城市就业人口的15%左右,由此带动相关产业超过GDP总量的50%、城镇就业人口的50%以上,所以材料行业是基础。他表示,目前我国材料产业依然面临一些问题,如基础行业整体技术水平不高、资源消耗大,新材料行业研发以跟踪国外较多,原始创新较少,人才质量与结构问题突出、新兴产业人才流动性过大等问题。
针对我国新材料产业的发展现状,《规划》在未来产业发展目标方面提到,一方面要发展中国的新材料产业体系,另一方面要形成产业的集群化发展。《规划》在“产业目标”中指出,要在未来十年中形成一批新材料核心产业。新材料产业要大力发展稀土功能材料、高性能膜材料、特种玻璃、功能陶瓷、半导体照明材料等新型功能材料,积极发展高品质特殊钢、新型合金材料、工程塑料等先进结构材料,提升碳纤维、芳纶、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等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发展水平,开展纳米、超导、智能等共性基础材料研究,我国在电子信息材料、先进金属材料、电池材料、磁性材料、新型高分子材料、高性能陶瓷材料和复合材料等方面形成一批高技术新材料核心产业。
在细分产业发展方面,《规划》提出,到2015年,我国化工新材料及助剂、加工机械和模具制造等将形成2600亿产值的体系,届时化工新材料满足率将达65%。
据记者了解,近年来,全国先后设立了7家新材料产业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70余家新材料和相关特色产业基地。新材料产业基地逐步扩散和带动周边地区形成更大的区域新材料产业发展联盟,长三角汽车材料和化工材料产业联盟、环渤海湾半导体材料产业联盟、珠三角多元新材料产业联盟等各具特色。
对于未来新材料产业的集群化发展,《规划》指出,未来一个时间段,国家级新材料园区、产业基地要达到近100个,并建设技术创新平台、共性检测平台、产业战略联盟三类支撑平台。
在产业发展的支持政策方面,《规划》指出,未来五年国家和地方财政将支持成立新材料产业创投基金和新材料产业基金;积极发展私募基金、中小企业集合债券,支持企业上市融资;在现有担保体系的基础上,建立新材料产业信用担保体系,运用风险准备金的财政贴息、风险补偿等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新材料产业的信贷支持;对符合国家规划的新材料重点项目,减少行政事业性收费,降低税收或抵补税收,优先安排用地计划,减少土地出让金;设立人才引进基金,重点引进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专利技术的高端人才发展新材料产业。
十二五新材料产业主攻五方向
日前,《国际五金塑胶产业》记者从有关方面获悉,新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下称《规划》)已形成框架思路并完成初稿,正在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规划》指出,我国新材料产业将着力发展五大方面,未来五年产业整体增长速度保持在20%以上,形成比较完整的产业体系。
据介绍,《规划》对新材料产业重点行业“十二五”时期的发展方向、发展目标、重点任务、重大工程、支持政策等作了部署和安排《规划》提出,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新型功能材料、先进结构材料、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共性基础材料”,推进航空航天、能源资源、交通运输、重大装备等领域急需的碳纤维、半导体材料、高温合金材料、超导材料、高性能稀土材料、纳米材料等研发及产业化。
《规划》指出,目前我国新材料产业正处于强劲发展阶段,新材料产业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5%,预计年增长速度保持在20%以上。
数据显示,目前全球新材料市场规模每年已经超过4000亿美元,而由新材料带动而产生的新产品和新技术市场则更为广阔,年营业额突破2万亿美元。据《中国新材料产业发展报告》预测,未来一段时期,中国新材料产业市场的年均扩张速度将保持在20%以上,将引发多资本进入,从而进一步加快扩张速度。2010年,中国新材料产业的市场规模超过800亿元,至2015年,这一数值将达到2000亿元左右,增长空间巨大。
中国建材研究院新材料研究室主任蒋荃表示,在我国的进出口贸易中,新材料产品的进口额远远大于出口额,并且差距呈扩大趋势。这说明我国虽然已成为材料大国,但并非材料强国,一些高品质、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新产品还主要依赖进口。
工信部有关人士表示,根据2008年的统计数据,中国的石化、钢铁、纺织、有色、轻工、建材六大材料产业的工业增加值占全国GDP的22.8%左右,从业人员占城市就业人口的15%左右,由此带动相关产业超过GDP总量的50%、城镇就业人口的50%以上,所以材料行业是基础。他表示,目前我国材料产业依然面临一些问题,如基础行业整体技术水平不高、资源消耗大,新材料行业研发以跟踪国外较多,原始创新较少,人才质量与结构问题突出、新兴产业人才流动性过大等问题。
据国际模具及五金塑胶产业供应商协会秘书长罗百辉介绍,近年来,我国先后设立了7家新材料产业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70余家新材料和相关特色产业基地。新材料产业基地逐步扩散和带动周边地区形成更大的区域新材料产业发展联盟,长三角汽车材料和化工材料产业联盟、环渤海湾半导体材料产业联盟、珠三角多元新材料产业联盟等各具特色。对于未来新材料产业的集群化发展,罗百辉预计未来一个时间段,国家级新材料园区、产业基地可能达到近100个,并建设技术创新平台、共性检测平台、产业战略联盟三类支撑平台。
在产业发展的支持政策方面,《规划》指出,未来五年国家和地方财政将支持成立新材料产业创投基金和新材料产业基金;积极发展私募基金、中小企业集合债券,支持企业上市融资;在现有担保体系的基础上,建立新材料产业信用担保体系,运用风险准备金的财政贴息、风险补偿等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新材料产业的信贷支持;对符合国家规划的新材料重点项目,减少行政事业性收费,降低税收或抵补税收,优先安排用地计划,减少土地出让金;设立人才引进基金,重点引进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专利技术的高端人才发展新材料产业。
针对我国新材料产业的发展现状,《规划》在未来产业发展目标方面提到,一方面要发展中国的新材料产业体系,另一方面要形成产业的集群化发展《规划》在“产业目标”中指出,要在未来十年中形成一批新材料核心产业。新材料产业要大力发展稀土功能材料、高性能膜材料、特种玻璃、功能陶瓷、半导体照明材料等新型功能材料,积极发展高品质特殊钢、新型合金材料、工程塑料等先进结构材料,提升碳纤维、芳纶、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等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发展水平,开展纳米、超导、智能等共性基础材料研究,我国在电子信息材料、先进金属材料、电池材料、磁性材料、新型高分子材料、高性能陶瓷材料和复合材料等方面形成一批高技术新材料核心产业。
在细分产业发展方面,《规划》提出,到2015年,我国化工新材料及助剂、加工机械和模具制造等将形成2600亿产值的体系,届时化工新材料满足率将达65%。
各尖端领域,包括汽车、医用、微电子材料、显示材料、军工等方面都需要微纳系统特别是微结构的系统,塑料加工产业在这些高端领域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1、汽车配件领域
我们知道,现在发展汽车很大程度受制于能源,电动汽车前景看好,但需要解决很多问题,塑料行业能做什么呢?我们不光做一些保险盖、汽车内饰等,也能够涉及汽车散热、电池。汽车电池的电流很大,不可能背一个大机电解决散热问题,如果有高效的微结构通道的散热器,就可以轻而易举的解决这个问题。
2、医疗器材和技术
还有,近年来医学发展非常之快,医学的发展跟塑料加工技术是密切相关的。不光是装一个机架或者导管,现在国外已经有技术制造清理血管的机器人,用针头把它打到血管里,将有害物质清除干净,通过过滤使整个人都焕然一新,这就属于微米级机器人。这种技术已经在国外开始使用并获得成功。另外,医学方面现在从头到脚也有很多地方离不开高分子材料来作为先进的治疗手段,比如关节、骨骼这些都可以用高分子材料来替换;心血管等病症可以通过介入治疗手段微创治疗等,以后这方面的发展高分子材料大有可为。
3、检测研究领域
这些照片的微细结构都是几十个微米以下的微结构,能够做到这样的规格,需要很高的尺寸精度和技术。如果我们能做到这样的技术水平,市场需求将会非常大。像这里展示的光纤连接器,微过滤器,实验芯片,最小的微行星齿轮,还有这种微型的针等等都是用高分子材料做的。美国的一种生物芯片就是有机玻璃做出来的,表面看不出什么,但是上面有设计好的微型流道,可以把各种细胞按照设计分离开,应用于各种快速检验和药物开发。
4、军工航天领域
微纳系统在军工领域也有很大需求,特别是军工和航空航天领域必须靠自主开发,像微型的陀螺仪。美国的部队之所以能够在很多号称反恐的战争中以非常小的代价达到军事和政治目的,必须依靠强大的技术作为保证。将陀螺仪、慢性系统等做的微型化,很多小型飞机就可以像蜻蜓和蜜蜂一样,不光是飞行,还能执行很多信息的采集任务,这都离不开微纳机电系统和制造系统。如国外在做间谍用途的东西,可以把一些探测器做得很小,比米粒还小,像灰尘一样作为信息采集的传输功能。这个是美国人在1998年“黑寡妇”微型小飞机,已经做得跟蜻蜓跟蜜蜂一样的尺寸,都是非常高清的技术。
5、电子显示和存储材料
对塑料加工来讲,现在很大的商机在电子显示系统,液晶开始向LED和OLED发展,很多微结构制造技术需要我们来关注。还有存储技术,现在一个SD卡可以做到16G,就是从设计到制造解决了很多微纳尺度的关键技术问题,包括设计、制造、检验以及材料。日本有一个微纳制造的展会,里面有很多做跟能源有关的,他们做小型的发电机可以放到鞋里,走路的时候电可以储存起来,虽然现在还是一个原理,但以后类似这样通过微型振动获取电能的关键技术,在石油总量越来越少的情况下是非常重要的,而且是带有战略意义的,塑料加工在这方面有很多工作要做。
纳米技术方兴未艾
纳米技术已经越来越成为当今科学的热门话题,它的应用范围不仅限于化妆品成份,还直接涉及到产品包装领域。许多全球重要运营商都已经开始研究纳米技术,究竟纳米技术是什么呢?据国际模具及五金塑胶产业供应商协会秘书长罗百辉介绍,目前每年全球市场对纳米技术产品的需求已经达到几千亿美元,到2015年,纳米技术商品和服务据测甚至有可能高达1万亿美元。“纳米技术”一词一般是指控制原子,分子和超分子结构,使之能创造出与原分子属性相同,但结构更复杂的技术。1纳米(nm)等于一百万分之一毫米或十亿分之一米。当人们谈到小于100纳米的结构时(如原子结构或原子聚合结构),或当谈到使用某种大型结构不能达到化学或物理效果的时候,人们常常会涉及到纳米技术。工程师可以利用纳米技术制备精细的纳米级结构,并且利用这些结构产生某种效应。当我们以纳米级别观察一些材料时会看到一些平常难以被观察到的行为。纳米粒子通常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其内部的每颗原子间具有很强的排它性。这些纳米粒子可以在金属外部形成一层防刮性硬层,使金属外观看上去“透明”,并且能够抵抗低温,还会在高温下变得像塑料一样柔软。经纳米技术处理的材料表面可以具备防水或防灰尘的功能,当和大量的其他材料聚合在一起甚至可能成为“爆炸性”材料。因此,可以说纳米科技可以无限小地渗透到世界上任何物质中。
最新发布的一项报告显示,2009年全球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营业收入达2.23亿美元,应用范围包括航空航天、汽车、食品、医药和电子产品包装、体育用品以及电子电气产品。其中,黏土纳米复合材料所占市场份额最大,2009年销售收入达8965万美元,其应用包括包装、阻燃剂以及航空航天市场。2009年纳米复合材料的最大应用市场是塑料和包装,其次为航天航空和汽车。由于预期市场需求将继续快速增长,到2017年,全球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营业收入可达约10.4亿美元。
国际模具及五金塑胶产业供应商协会秘书长罗百辉表示,全世界大约有35个国家已经加入了“纳米”创新竞赛中。每年用于纳米科学和纳米技术的公共或私人研究项目预算能达到90亿美元。目前每年全球市场对纳米技术产品的需求已经达到几千亿美元,到2015年,纳米技术商品和服务据测甚至有可能高达1万亿美元。
全球纳米技术产业化初具规模
应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请求,世界技术评估中心在全球范围内展开了《纳米技术长期影响和研究方向:2000~2020》这项旨在了解纳米技术在过去10年间进展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的调查,来自35个国家的200名顶级的科学家参加了这项工作。负责这项调查的专家组首席专家乍得·米尔金(Chad Mirkin)称,在过去10年里,“纳米”已从“大肆炒作”的概念转为“真正的实质性科学与工程成就”。在纳米技术研究中,纳米生物系统和纳米医学将成为“最激动人心和增长最快的领域”,首个纳米疗法和纳米激活诊断工具已获得美国监管部门的批准。
纳米技术是最具竞争力的研究领域之一。根据报告,全球范围内基于纳米技术的产品市值已超过2500亿美元。尽管有关人士在这一领域做出许多承诺,但研究者仍难以获得足够的资金开展工作,米尔金表示,风险投资者越来越不愿承担风险,而政府没有完善的机制来进行有效投资。
展望未来,报告呼吁业内人士在材料创新、产业化、创造就业机会以及社会投资回报上给予更多关注,同时采取措施确保公众安全,并提出将纳米技术对环境、健康和安全的影响纳入主流研究体系。米尔金说:“至少从我的角度来看,没有理由畏惧小型化,但因为所有这些都是新的化学物质,所以必须获得监管机构的认可,并制订合理的发展规划。”
荷兰代尔夫特科技大学纳米技术和科学政策专家大卫·贝内特还提出了纳米技术研究领域普遍存在的问题:“一些在一开始就经过慎重考虑被认为很有前景的工艺路线,也许需要耗费比预计更长的时间,或者根本就难以获得生产许可;而另一些起初只是研究者突发奇想的工艺技术却能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国纳米科技产化化
1月11日,科技部与中科院、自然科学基金会等在北京召开了国家纳米科学技术指导协调委员会工作会议。兼任该委员会主任的科技部部长万钢在会上表示,“十一五”我国纳米技术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纳米研究重大科研计划等的实施,使我国纳米研究水平大幅提升,进入国际先进行列,已成为纳米科技大国。
委员会副主任、科技部副部长曹健林介绍,近年来,我国通过实施“纳米研究”国家重大科研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实验室计划专项、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以及各种人才专项等,发表的纳米科技论文总量超过美国排名世界第一,论文质量不断提高,论文总被引频次位世界第二;纳米科技专利申请数量已位居世界第二,纳米标准化工作与国际同步。其中,许多研究成果展现出广阔的推广前景,为我国纳米科技的产业化应用奠定了基础。
纳米技术与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共同构成当今世界高新技术三大支柱。据国际模具及五金塑胶产业供应商协会秘书长罗百辉介绍,包括美国、日本、欧盟、俄罗斯在内的50多个国家和地区都有各自明确的纳米科技发展战略。美国国家纳米计划(NNI)2011年财政预算18亿美元,每年投入稳定增长。日本尤其重视纳米技术在信息、金属、环境、能源、生命科学以及基础技术的应用研究。近年来,我国在纳米材料绿色印刷制版技术、仿生智能纳米界面材料、碳纳米管宏观薄膜及纤维结构的制备与性能研究、纳米结构金属材料达到高性能极限等诸多方面取得突破。
另据《国际五金塑胶产业》记者了解,科技部正在推动的科技计划管理改革中,将把纳米科学技术领域作为试点,在纳米科技指导协调委员会的框架下,加强部门间及科技部内部的协调,推动纳米研究在重大科学研究计划、“863”计划、支撑计划以及其他资金支持渠道之间的协调和整合,推动我国由纳米科技大国向纳米科技强国转变。
“纳米”在欧盟将贴上生态标签
今后,在欧洲市场上,含有纳米材料的清洁剂和润滑剂将获准贴上欧盟生态标签。2月11日欧盟生态标签局宣布的一项新标准将它们归为环境友好产品。这一决定公布后立刻在业界掀起了轩然大波,纳米材料的安全性再次成为焦点。
欧盟生态标签又被称为花朵标志或欧洲之花。为了鼓励在欧洲地区生产及消费绿色产品,欧盟于1992年出台了生态标签体系。该标签是一朵绿色小花图样,获得生态标签的产品也常被称为贴花产品。符合欧盟生态标签局规定的环境友好标准的电子、服装、建筑等行业成千上万种产品都被贴上绿色标签,具体标准几年修订一次。
在最初的标准中,通用清洁剂、洗涤剂和润滑剂如果含有纳米材料,将被排除在外。但根据欧盟生态标签局批准的最终版本,纳米形态的物质也可以与其他物质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英国生态标签组负责人保罗·沃恩(Paul Vaughan)表示:“我们要设定一个较高门槛,所以在某些情况下,如果无法获得纳米形态物质的足够资料,那么我们就不会允许它作为环境友好产品的一个组分。”
然而,欧洲环境局和欧洲消费者组织生态标签协调人卢卡斯·哈默(Lukas Hammer)则认为这项标准过于宽松。他说:“这对于消费者来说不是一个好消息,尽管我们允许这些含有纳米材料的产品贴上生态标签,但它们对环境和健康的影响我们几乎一无所知。”哈默声称,环保人士一直想将纳米材料列入黑名单,这次的最终决定明显是受到了政治阻力。他更关注的是,最终版本文字过于含糊,可能会导致各国对它有不同的解释。
欧洲环境局关注的另一个问题是,对于纳米材料,是否有统一的测试方法可以得到REACH需要的信息。对此,纳米技术产业协会董事史特芬·弗里德里克(Steffi Friedrichs)认为,没有必要发明新的测试方法,但她表示,一些现有的生态毒性评估方法还需要改善。她说:“我们正在努力改进具体测试方法,使纳米材料所有实验参数都符合REACH的要求。规范管理含有纳米材料的产品仍有难度,需要等纳米材料的定义获得欧盟通过。”欧盟新兴及新鉴定健康风险科学委员会(SCENIHR)去年年中就开始开始对未来纳米材料定义的科学依据向业界征求意见。SCENIHR认为,在定义纳米材料时,最重要的科学依据是尺寸。不过,业界人士持有不同看法,目前仍未达成一致。
英国皇家学会与英国皇家工程学院曾建议,欧盟应当立法将纳米微粒和纳米管列为新型化学物质,以促进相应安全性测试的实施。此外,纳米技术的相关产业应出台统一的安全检验细则。政府还应成立独立的科学安全委员会,对涉及到普通百姓的纳米技术产品进行检测,证明对人体无害后方可进入市场。
发达国家政府也十分重视纳米材料安全性,今年1月美国和英国的环境与科学机构设立了一个500万美元科学基金,将开发一个新的风险控制工具,以帮助政府官员更有效地管控纳米材料。该项目是投资1100万美元美英纳米技术研究计划的一部分,该计划由美国环境局、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和英国自然环境研究理事会、工程和物理学研究理事会、生物技术和生物科学研究理事会、医学研究理事会等共同资助。
拜耳在华投资总额超30亿欧元发展新材料
拜耳公司日前在上海宣布,计划2016年之前大幅扩大其高级别材料在中国的产能,在拜耳上海一体化基地将继续投资约10亿欧元,使聚氨酯原材料MDI年产能增加一倍以上,达到100万吨,并扩大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HDI)的产能,高性能聚碳酸酯年产能将达到50万吨。拜耳同时宣布,聚碳酸酯业务部总部将从德国勒沃库森移师上海,旨在确保更加贴近亚洲地区蓬勃发展的聚碳酸酯市场。此外,拜耳材料科技也于近期宣布将在上海和另外3个城市建造5个客户配套设施,集中关注定制化生产和深加工。
据悉,此次扩能投资计划涉及的项目,已在上海市经信委和拜耳中国有限公司签署的战略合作备忘录上落实。国际模具及五金塑胶产业供应商协会秘书长罗百辉认为,这些项目的实施,意味着拜耳未来5年将更多地聚焦亚太和中国地区。
拜耳集团董事会主席马尔金·戴克斯博士说:“扩大在华产能是加强我们在新兴经济体现有业务的重要一步。我们希望到2015年将集团在大中华区的销售额增至50亿欧元左右,预计拜耳材料科技将至少占到其中一半的份额。2009财年,拜耳集团在大中华区的销售额创下了21亿欧元的记录,其中12亿欧元来自拜耳材料科技。”
拜耳材料科技首席执行官唐佩德说:“目前,中国已成为拜耳材料科技全球第二大市场。作为到2012年长期项目的一部分,拜耳材料科技在上海投资将达21亿欧元,加上此次宣布的扩能计划,意味着投资额已逾30亿欧元。”
普立万推出新型纳米工程塑胶材料
日前,特种聚合物材料、服务和解决方案提供商普立万公司推出全新的Stat-TechNT碳纳米技术聚合物产品系列,产品系列包括基于POM(聚甲醛)、PEEK(聚醚醚酮)、PC(聚碳酸酯)和其他热塑性工程塑胶的多种产品方案。
Stat-TechNT采用了碳纳米管技术,无需使用过多的导电填充物。因此,可将强度、收缩度、翘曲度以及流动性的影响能够降低到最小限度。与采用炭黑或碳纤维的传统填充物相比,此类材料更易于加工。Stat-TechNT能够有效提高导电性并最大限度地减少导电填充物分布不均匀引起的“热区”。此外,此类新配方具有较低的颗粒生成指数,从而保证材料具有极高的纯净度、避免传统填充物可能带来的污染。
“十二五”蚕桑产业 篇6
制定背景
节能环保产业是指为节约能源资源、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物质基础和技术保障的产业,是国家加快培育和发展的7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
节能环保产业涉及节能环保技术装备、产品和服务等,产业链长,关联度大,吸纳就业能力强,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明显。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是推动节能减排、发展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的战略选择。
“十一五”以来,我国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创造了巨大需求,节能环保产业得到较快发展,目前已初具规模。据测算,2010年,我国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达2万亿元,从业人数2 800万人。产业领域不断扩大,技术装备迅速升级,产品种类日益丰富,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初步形成了门类较为齐全的产业体系。
我国节能环保产业虽然有了较快发展,但总体上看,发展水平还比较低,与需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主要存在创新能力不强、结构不合理、市场不规范、政策机制不完善、服务体系不健全等问题。
从国际看,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全球气候变化的挑战中,世界主要经济体都把实施绿色新政、发展绿色经济作为刺激经济增长和转型的重要内容。一些发达国家利用节能环保方面的技术优势,在国际贸易中制造绿色壁垒。为使我国在新一轮经济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必须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
从国内看,面对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十二五”规划纲要确定的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必须加快提升我国节能环保技术装备和服务水平。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前景广阔。据测算,到2015年,我国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节能潜力超过4亿吨标准煤,可带动上万亿元投资;节能服务总产值可突破3 000亿元;产业废物循环利用市场空间巨大;城镇污水垃圾、脱硫脱硝设施建设投资超过8 000亿元,环境服务总产值将达5 000亿元。
《规划》明确表示,“十二五”时期是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发展难得的历史机遇期,必须紧紧抓住国内国际环境的新变化、新特点,顺应世界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大趋势,着眼于满足我国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需要,加快培育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使之成为新一轮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和新兴支柱产业。
规划内容
《规划》提出了“十二五”期间产业发展的基本原则,即政策机制驱动、技术创新引领、重点工程带动、市场秩序规范、服务模式创新。总体目标包括:产业规模快速增长、技术装备水平大幅提升、节能环保产品市场份额逐步扩大、节能环保服务得到快速发展。到2015年,节能环保产业产值年均增长15%以上,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达到4.5万亿元,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左右,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节能环保大型企业集团,吸纳就业能力显著增强。
《规划》明确了“十二五”期间节能环保产业的重点领域。其中节能产业包括节能技术和装备、节能产品和节能服务。节能技术和装备的重点是锅炉窑炉、电机及拖动设备、余热余压利用设备、节能仪器设备等;节能产品的重点是家用电器与办公设备、高效照明产品、节能汽车、新型节能建材;节能服务则是大力发展合同能源管理。
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包括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再制造、再生资源利用、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农林废物资源化利用以及水资源节约与利用。
环保产业重点领域涵盖了环保技术和装备、环保产品和环保服务。环保技术和装备的重点是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大气污染控制、危险废物与土壤污染治理和监测设备;环保产品的重点是环保材料、环保药剂;环保服务的重点是城镇污水垃圾处理、火电厂烟气脱硫脱硝、危险废物及医疗废物处理处置,推进环境保护设施建设和运营的专业化、市场化、社会化进程,以及大力发展环境投融资、清洁生产审核、认证评估、环境保险、环境法律诉讼和教育培训等环保服务体系,探索新兴服务模式。
《规划》同时以专栏的形式提出了“十二五”期间重点领域的关键技术,并围绕重点领域确定的工作方向,提出了重大节能技术与装备产业化工程、半导体照明产业化及应用工程、“城市矿产”示范工程、再制造产业化工程、产业废物资源化利用工程、重大环保技术装备及产品产业化示范工程、海水淡化产业基地建设工程、节能环保服务业培育工程等重点建设的八大工程。以重点工程为依托,形成对节能环保产业最直接、最有效的需求拉动,带动节能环保产业快速发展。
保障措施
《规划》提出来七个方面的政策措施。
一是完善价格、收费和土地政策。比如加快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深化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进一步完善污水处理费政策;改进垃圾处理收费方式,合理确定收费载体和标准;对于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城市矿产”示范基地、集中资源化处理中心等国家支持的项目用地,在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安排中给予重点保障等。
二是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各级政府要安排财政资金支持和引导节能环保产业发展;严格落实并不断完善现有节能、节水、环境保护、资源综合利用税收优惠政策;全面改革资源税。积极推进环境税费改革。
三是拓宽投融资渠道。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开展金融创新,加大对节能环保产业的支持力度;支持符合条件的节能环保企业开展非公开发行企业债券试点或上市融资;研究设立节能环保产业投资基金;推动落实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投融资政策措施;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和外资进入节能环保产业领域。
四是完善进出口政策。通过完善出口卖方信贷和买方信贷政策,鼓励节能环保设备以成套供货为主;对外援助时积极安排公共环境基础设施、工业污染防治设施建设等节能环保项目;建立进口再生资源加工区,完善与国际规则相适应、促进国内节能环保产业健康发展的进口管理体制机制。对用于制造大型节能环保设备确有必要进口的关键零部件及原材料,研究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增值税。
五是强化技术支撑。发布国家鼓励的节能环保产业技术目录;组建一批节能环保产业技术创新平台,支持成套装备及配套设备研发、关键共性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研究。
六是完善法规标准。完善节能环保法律法规体系;研究建立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制(修)订节能环保标准,建立能效“领跑者”标准制度,完善污染物排放标准体系。
“十二五”蚕桑产业 篇7
房地产业作为南京社会经济发展依重度很高的产业, 需要形成自我的形象风格和话语支撑体系, 需要产业发展战役实施者, 更需要产业发展战略思想。思想是有力量的, “没有文化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感悟点滴, 反思得失, 发展前瞻的意义恐怕于此。
一、坚持发展方向
1. 推进“人文绿都”建设。
根据南京独享山、水、城、林的城市特点, 构建城乡一体“保护、继承、开发、利用”生态网络体系, 以建设体现十朝故都历史文化、生态宜居的国际性人文绿都, 多层次推动具有品牌影响力旅游地产、休闲地产、养老地产等新型地产业的建设, 实现“天蓝、水清、地绿、城美”的远景。
2. 实现产业园社区化。
抓住日本海啸后, 国际产业转移战略新机遇, 以麒麟生态科技创新园、吉山软件园作为试点, 在园区附近建设大型商品住宅项目, 完善高科技产业园区配套服务设施建设, 重点推进其和周边环境建设、改造, 实现工作高效、物管覆盖、生活舒适, 社区政、产、学、研一盘棋, 科、工、贸一体化, 多渠道确保南京城市增长能级实现快速提升。
3. 提高城市功能档次。
规范办公楼功能等级、档次、标准, 通过政府引导, 形成多样化、多层面复合办公物业态;改善环境, 优化配套, 提升物业品质, 配合城市服务业和金融业发展。实现国际展会、跨国总部、科技研发、游轮旅游、教育培训等新经济迅猛发展。
4. 发展新兴市场。
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存量房市场秩序, 倡导住房租赁消费, 激活住房租赁市场, 同时, 加强租赁市场管理, 扩大租赁管理覆盖面, 多视角开拓租售并举、多维发展、拓展财源的新局面。
5. 展开文化商业配套布局。
围绕南京城市发展战略性规划, 结合河西新城及青奥配套区、南部新城、浦口新城、麒麟生态科技创新园等十大功能板块的开发, 加大区域大型文化体育设施、商业项目的建设力度, 多方位配套布局, 形成南京“纽约第五大道、日本六本木、上海新天地”。
6. 塑造宜居城市形象。
优化住宅区空间布局, 提高房屋设计和建造水平, 更加注重住房设计的人性化、科学化、合理化, 最大限度满足市民对住房功能、节能、日照、通风、采光等方面的要求。多手段推广建筑节能环保新技术, 积极推进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应用, 减少房屋建设和使用过程中的能源和资源消耗, 提高建筑物居住的“住健康、低污染”舒适度。完善住房品质评价体系及设计标准。建立绿色环保建材认定常态化, 提升宜居城市环保品质。
7. 提高物管服务品质。
围绕建设宜居新城、新市镇、新社区目标, 梳理主城区剩余危旧房片区, 加强危旧房改造、旧小区综合整治力度, 制订旧小区出新和房屋整治及危旧房改造工作方案和实施计划, 完成剩余危旧房片区改造任务。适当提高郊区危旧房改造补助。提高物业管理覆盖率, 构建多方式区、街道、社区三结合的住宅区管理新体系。
8. 统筹保障房建设、供应与分配。
建立健全以廉租住房、经济适用房、公共租赁住房和中低价商品房“四位一体”的城市住房保障体系。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规模与速度、力度, 积极落实其建设资金多方面来源, 确保建设进度, 保障基本覆盖, 实现应保尽保。结合区域规划, 重点完善交通、医疗、教育等基本生活服务设施配套, 提高入住生活质量, 带动建设、供应与分配良性循环发展, 提升社会和谐度。
9. 完善公建配套格局。
坚持“绿色环保”理念, 完善城市公建配套设施, 创建绿色环保的人居环境。多着重住宅小区环境绿化、生活垃圾无公害处理、水电节约和充分利用自然能源;坚持“环境友好”理念, 社区配建教育、保健、娱乐、便民商店、综合商场等便民服务设施;坚持“平安南京”理念, 提高安全防范系统和管理监控系统的整体水平。
1 0. 加强房地产消费模式创新。
不断优化与强化全市商品房供应结构, 同时多致力提升项目品质和区域品牌价值。一是提高规划设计水准, 引导开发适销对路的商品房。二是完善环境配套设施, 推广建设节能环保型住宅。三是提升售后服务品质, 加强项目售后的管理服务力度, 提升物业管理水平。四是优化房地产市场消费结构, 提倡创新消费模式, 实现多级市场联动发展态势。
二、重视发展瓶颈
--调控长效机制有待完善。南京宏观调控执行速度较快, 但持续力度略显不足;政策储备不足, 市场“过热”或“过冷”时采取应急性措施, 导致市场调控无法长效化, 引发住房供应结构不合理、市场秩序不够规范等一系列问题。
———保障性住房配套设施有待完善。保障性住房供应量与商品房相比偏低, 且多为解决拆迁安置户, 真正用于解决住房困难户较少。已建和新建的保障性住房主要分布在主城的边缘地带, 配套设施不足, 交通成本大幅上升, 生活不便。
———新兴地区有待满足发展需要。新兴发展地区, 商业、写字楼建设比例较低, 教育、医疗卫生、行政管理用房、商业和写字楼的新开工和竣工量较少, 商务配套设施的发展滞后令现阶段我市部分区域商务氛围较弱, 居住成本大幅上升, 直接影响新兴地区发展动力。
———存量房市场关注度有待提高。对存量房市场、住房租赁市场的监测范围和其动态变化的了解、监管力度程度远不如新房市场;经纪行业规范化建设不足, 管理信息化专业化程度不高。市场缺乏租售并举、多维发展的新局面。
———住宅建设有待适应低碳经济需要。资金投入和研发水平不足, 没有相应的重换跑道激励措施和产业化验收、性能评定标准。
———物业管理覆盖有待提高。2009年末, 全市覆盖率73.5%, 其中住宅85.7%, 非住宅仅51.1%;企业营业创收总体不高, 远低于“北上广深”等市;2010年初, 我市共有注册登记物管企业569家, 其中一级资质企业23家, 仅占4%, 其中外地企业占比又超过一半, 物业管理企业本土发展仍要加强。
三、推动三个创新
鼓励创新驱动, 按“环保、节能、低碳”创新型城市的发展要求:
———推进环保、节能型住宅建设和住宅产业化发展, 推进住宅产业在先进建筑施工方面的技术创新。实现市政设施发展、生态环保发展、科技产业发展。
———推动房地产业尤其是住房保障体系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逐步实现全市 (含郊县) 住房困难群体和保障性住房动态信息化管理手段创新。实现民生优先、和谐进步、管理创新。
———推进与房地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规划发展、公共行政服务、土地储备和出让、公积金管理等方面的制度创新。
四、实现两个跨越
通过未来五年产业十大前瞻, 逐步形成南京梯次消费体系, 全面实现两个重大跨越:
1. 在继续重视房地产开发的同时,
加大对房地产咨询策划、信息开发、估价、中介、代理、物管、租赁、抵押、金融配套等房地产服务业的关注, 推动房地产增加值由重点依赖开发向开发、服务并重的跨越;
2. 促进郊县房地产开发由侧重单一
的低附加值的普通住宅开发向高附加值的旅游房地产、休闲房地产和养老房地产多元化开发跨越。
五、争取快速进位
南京房地产业未来五年将进入凸显城市个性的内涵式竞争时代。
我们要注重城市规划和产业制度的地方历史文化特色特点, 牢牢把握专业性原则, 搞好城市形象、格调和品味提升, 着重主体形象定位改善升格;着力区分理念、地缘、人文明显识别, 展现城市面貌, 提振城市精神。
我们要体现地方特色, 彰显地区个性, 迅速提升城市品质, 结合南京城市个性, 按“十二五”我市房地产市场跨越发展战略构想, 要进行更全面的审视, 更仔细的找寻, 更到位的对接, 更有力的竞争, 实现更深入的探索, 更快速的进位, 更前卫的创新, 更高效的跨越。
战略性新兴产业:扬帆“十二五” 篇8
2010年10月18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下文简称《决定》);同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下文简称《建议》),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容在其中占有重要位置。
孕育于“十一五”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在着力转方式、调结构的“十二五”,将会迎来怎样的发展?
危机孕育革命
战略性新兴产业从何而来?时间要追溯到2008年底,当时的世界正在陷入一场近百年来最为严重的金融危机之中。
2008年9月15日,美国第四大投行雷曼兄弟公司申请破产保护,创立近150多年的老牌银行在美国愈演愈烈的次贷危机面前轰然倒塌,人们至今清楚地记得雷曼兄弟公司员工带着失望的表情离开办公大楼时的情景。然而这只是个开始,接下来的事情超乎人们的想象,在很短的时间内,美国许多大型金融机构相继破产或被政府接管,一场席卷全球的危机开始了。
由于金融衍生品市场牵连广泛,源于美国的金融风险通过各类渠道扩散到全球。随着信贷急剧紧缩、市场信心迅速恶化,实体经济也受到严重影响,金融危机逐渐转变为全球性经济危机,世界各国经济都出现不同程度的放缓或衰退,失业率明显上升。
中国也未能幸免。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2010年3月5日向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做政府工作报告时这样描述2009年初的中国:“我国经济受到严重冲击,出口大幅下降,不少企业经营困难,有的甚至停产倒闭,失业人员大量增加,农民工大批返乡,经济增速陡然下滑。”
无论官方或非官方,都一致认为“2009年是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上不仅中国如此,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是如此。
在危机中苦苦挣扎的世界各国开始思索如何率先走出困境,于是在2009年充斥世界各大媒体头条的新闻,都是各国出台的各种经济刺激计划。美国奥巴马政府2009年初部署了7870亿美元的“美国复苏和再投资”计划,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庞大的经济刺激方案。中国及时出台了以两年4万亿的投资计划和十大刺激经济措施为主的一系列举措,来应对汹涌而来的经济危机。在各种悲观情绪蔓延的环境下,世界各国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经济危机攻坚战。
经过半年多的努力,危机初现好转苗头,中国在世界率先实现经济回升向好,世界各国经济也逐渐止住了下滑趋势。
经济危机给世界带来了什么?又给中国带来了什么?虽然经济危机的影响远为消除,但如何早做打算,在下一轮世界经济增长中占据先机,成为世界各国开始思考的问题。
一个最直接的变化就是——此次世界经济危机导致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受到重大冲击,产业面临重新洗牌,这客观上推动了科技和产业的进步。历史的经验表明,经济危机往往孕育着新的科技革命。历数人类近代史上的历次全球经济危机,每一次都会带来一场大的技术变革。1857年发生了波及全球的生产过剩危机,由此引发了电气革命,工业文明成为世界发展的主流,人类也从蒸汽时代进入了电气时代。1929年发生了20世纪最为严重的全球经济危机,这场危机引发了电子革命,推动人类社会从电气时代进入电子时代。
然而自20世纪下半叶以来,尽管知识呈快速增长的态势,但是基本表现为对现有科学理论的完善。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的沉寂”至今已经有60余年了。温家宝总理2009年11月向首都科技界发表讲话《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时指出,“面对当前这场国际金融危机,各国正在进行抢占科技制高点的竞赛,全球将进入空前的创新密集和产业振兴时代。”“当今世界正遭受金融危机的冲击,也正处在新科技革命的前夜……进入21世纪以来,一些重要科技领域发生革命性突破的先兆已经初显端倪。”
这番讲话清晰地传达出一个信息,就是我们虽然处在一场前所未有的危机面前,但同时我们也正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机遇面前。中国近代史上在历次世界科技革命期间都由于国内的闭关锁国或动荡不安而错失了发展良机,今天面对这样的一场危机,面对这样的世界形势,我们一定要抓住机遇,迅速采取行动,在科技和经济方面缩小与发达国家间的差距。
迅速布局
2010年2月20日,正值全国两会召开前夕,国家发展改革委在这一天宣布,我国已成立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部际协调小组,正式启动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思路的研究工作,编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部际小组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信部、财政部等20个部门或单位负责人组成。
与此同时,该协调小组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张晓强挂帅,派出两路调研小组,到中西部展开调研。
张晓强第一站到达湖南,在长沙举行了中西部地区部分省市发展改革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湖南、山西、安徽等1 1个省市发展改革委的主要领导分别就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做了发言和探讨。调研小组还组织了专家座谈会,黄伯云、袁隆平、龙国键、卢光等各产业的代表性人物在座谈会上各抒己见,阐述观点。“新材料要建实验室”“杂交水稻要实现机械化”“立法保护我国干细胞资源”……诸多有针对性的建议汇总到协调小组,为规划的起草建言献策。
不久后的2010年3月5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北京开幕,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金融危机正在催生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经济科技制高点,决定国家的未来,必须抓住机遇,明确重点,有所作为。要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信息网络和高端制造产业。积极推进新能源汽车、“三网”融合取得实质性进展,加快物联网的研发应用。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入和政策支持。
于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了2010年全国两会期间的关键词之一,围绕新兴产业的各种提案、议案受到关注,媒体对各位领导接受采访时透露的产业规划及时解读,各相关产业的专家对围绕新兴产业的各种问题答疑解惑……人们对这个中国十大产业振兴政策后的又一剂强心针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
那么,究竟什么是战略性新兴产业?
2009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了一次调研,调研报告指出:所谓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指关系到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有全局性、长远性、导向性和动态性特征的新兴产业。
经过中央层面的调研,酝酿中的产业规划几易其稿,基本确定为节能环保、新兴信息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业和新材料等七大领域共23个重点方向。
基层和市场的嗅觉向来灵敏,在中央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展开调研的同时,各产业已经开始有所反应,各地政府开始陆续根据本地实际情况进行调研,并制订适合本地的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一些产业开始闻风而动。
新能源被认为是我国首要扶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因为其与当今世界的低碳发展要求高度符合,且技术成熟,产业规模基本形成。在我国,这在风电和光伏产业上体现得尤为突出。我国风电规模实现连续几年成倍增长,2009年新增风电装机1000多万千瓦,世界第一,总装机容量世界第四。在光伏产业领域,太阳能电池市场份额占全球1/3,年产量世界第一。全球前25家光伏组件厂商有8家位于国内。
持续扩大的国际市场需求使得国内光伏产业形势大好。2010年初,在江苏常州亿晶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的车间,工人们正在繁忙地工作。该公司副总经理秦玉茂说:“现在我们都实行三班倒,设备没有一天歇着,每周六天工作还来不及。今年5~6月间能把现有的200兆瓦产能提高到400兆瓦。”
在物联网产业,先后有多个城市建立了物联网研究中心、物联网产业基地等,积极参与物联网国际、国家标准的制定工作,一些知名企业也开始陆续推出物联网相关产品。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伴随着我国成为世界汽车第一产销大国,新能源汽车在各种政策和利好推动下走过了快速发展的一年。三种相关技术路线均有不同程度发展,电池、电机、电控方面积累了1800多项专利,为持续深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2009年被称为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元年”。
与此同时,一些省份开始纷纷行动,根据本省情况展开调研,迅速制订出本省的新兴产业发展意见和发展规划。
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2009年底印发《广西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计划到2012年新能源产业销售收入超过50亿元,2015年超过320亿元,2020年超过620亿元。
湖南省2010年3月出台《湖南省新能源产业振兴实施规划(2010~2020年)》,计划到2020年,新能源(不含水电)装机规模达到1845万千瓦,占总装机容量的约35%;新能源产业发展增加直接投资累计达3000亿元;新能源装备产业销售收入突破5000亿元。
甘肃省2010年4月下发《甘肃省科技厅关于依靠科技创新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意见》,确定了下一步要重点推进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新医药、电子信息战略性新兴产业。
此外,还有广东、江苏、山东、安徽等,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据统计,当时我国已经制订或者正在制订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发展规划、意见的省份已经超过20个。中央未动,地方先行,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始迅速布局。
大幕拉开
一个有望影响国家未来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的战略决定的出台,总要经历一个谨慎的过程。
国务院2010年9月8日召开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决定》,随后于10月18日下发《决定》。历时一年多,经过层层考察、调研、论证,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终于尘埃落定。在各方的期盼中,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七个产业,最终成为当前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
《决定》还确定了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和扶持政策,提出要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协调发展格局。至此,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正式从幕后走到台前。
具体来看,节能环保产业被列在第一位,体现了中央对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高效节能、先进环保、循环利用等产业的重视,而其他一些新兴产业的发展也都离不开节能环保的总要求;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则包括了诸如三网融合、物联网、下一代通信网络等当前技术上有重大突破、需求上炙手可热的产业;之前得到广泛认可的生物育种、新医药等被合并成为了生物产业;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也被纳入,有望在航空航天、高速铁路以及海洋工程装备等行业进行重点发展。据了解,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草拟的装备制造业“十二五”规划已经完成,发展高端装备被列为“重点发展任务”;新能源产业中有望得到大力发展的是太阳能、风能、核能和生物质能等;新材料产业作为最初提出的产业之一被保留;新能源汽车产业在强烈呼声中也顺利入选。据了解,新能源汽车的主要发展方向是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和纯电动汽车。
“两个结合”
一年多以来,对于国家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各地政府、专家、学者基本上都表示了强烈的期待,多数观点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将成为我国继4万亿投资规划和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后又一个大规模投资计划。而如何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未来目标是什么?《决定》给出了答案。
《决定》指出,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国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要“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
实际上,与4万亿投资规划有所不同,战略性新兴产业指向的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张晓强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之前的4万亿投资规划和十大产业振兴规划都是在扩大内需,加强基础建设,结合传统产业的改造和提升,而现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则是转至新兴产业项目。”
而“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的发展目标,也足以体现中央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视程度。
在如何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问题上,《决定》提出了“两个结合”的方式,即“市场基础性作用与政府引导推动相结合,科技创新与实现产业化相结合”。这既体现了政府在市场基础上的引导作用,又体现了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科技突破以及产业带动的双重特点。
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副总工程师石力开曾经参加发展改革委关于《决定》的起草工作。他对本刊记者说,“两个结合”的说法提得很好,基本上说明了我国当前国情所决定的新兴产业发展方式。我国目前相关企业的实力较弱,对新技术的推动力不是很强,所以就需要政府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一定的引导,但政府引导要注意“度”,不能一包到底。同时,在科技创新方面,我国国情使得政府没有能力在所有基础理论研究上进行投入,这就决定了以产业为引导的科技创新,在能影响重大国计民生的产业进行科技创新,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五剑齐亮”
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多处于发展的初期,不可否认,政府扶持将对其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决定》提出,中央政府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将在科技、市场、外资、金融、布局等五个方面制定相关的扶持政策,全面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科技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内容,中央向来重视高科技产业的培育和发展。2009年以来,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到科技创新的重要性。记者在调研中也发现,高科技的产业化一直是困扰学者和企业的难题。《决定》提出要推进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和产业集聚发展,表明了中央缩短产学研进程的意愿。
市场带动将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得以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一环,而许多战略性新兴产业由于投入和成本上的先天不足导致目前国内市场需求难以拉动。为此,《决定》提出,组织实施重大应用示范工程,支持市场拓展和商业模式创新,建立行业标准和重要产品技术标准体系,完善市场准入制度。
外资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提出,要引导外资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并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境外投资。
金融支持是政府引导的重要手段,《决定》确定了多项金融支持政策方向,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可谓“及时雨”。包括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增长机制,以及制定完善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税收支持政策等。业内人士认为,从资本市场看,在政策的影响下,2010年下半年的新增信贷水平,可能超出实际需求而形成过量贷款并推高资本市场的流动性水平。资本流出的问题也可能在下半年得到缓解。预计下半年A股市场的流动性水平可能维持有限宽松的局面。流动性状况将为战略性新兴行业的估值溢价奠定一定基础。
自2009年出现战略性新兴产业概念以来,各地政府纷纷根据自身情况出台相关地方发展规划,其中不可避免会出现地方利益割据、重复建设等现象。如何优化产业布局,处理好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间的关系,使战略性新兴产业从一开始就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也是一个重大课题。
据了解,在相关文件起草过程中,就此问题也有争论。石力开表示,各地制订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本身没错,但一定要根据自身条件,因地制宜,发挥资源、人才、资金优势,择其长者重点布局,而不应该一哄而上,避免各类抢占资源的现象发生。
中国企业联合会研究室副主任胡迟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采访时表示,具体来看,产业布局可以分为不同的情况:一是传统产业从东部转移到中西部,东部则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集中精力发展新兴产业,而中西部则可以从传统产业起步发展,就像东部地区在改革开放之初所做的那样;二是区域内的传统产业可以不做大的转移,而是留存下来,一方面进行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另一方面大力发展新兴产业;三是中西部虽然相比东部发展起点要低,但也可以在发展传统产业的同时发展新兴产业。
就以上问题,《决定》也给出了初步的说法。《决定》提出,要优化区域布局,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协调发展格局。而实现布局合理化的重要途径就是即将编制和出台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以及产业发展指导目录。
扬帆“十二五”
“十二五”是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最为关键的转折点。走到了十字路口的中国经济如何在“十二五”期间实现“战略性突破”?七大新兴产业将为我们交出这份答卷。
《决定》中提出,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力争达到8%左右,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力争达到15%左右的发展目标。
对此,国家工信部总经济师周子学日前撰文指出,与此目标相对应,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约为4.3万亿元,占工业增加值的20%左右;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约为11.4万亿元,占工业增加值的40%左右。若按2010年粗略估算战略性新兴产业占GDP的4%计算,为实现发展目标,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十二五”期间将实现24.1%的年均增长速度。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生物、高端装备制造产业还将快于此增长速度。
尽管《决定》和《建议》中没有公布“十二五”期间政府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资计划,但分析人士普遍认为,这一投资额将远超上一个产业振兴规划中的“4万亿”。
据一位参与制订《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人士表示,中央投资资金支持的具体方式,会是一种政策和资金投资方式组合,而不是简单的政府资金投资。
他透露,目前可以明确的资金支持方式有两种。“一是由发改委主管的,有一个支持基金,如果企业在科技上有突破,进行大规模生产,符合条件的企业可以提出申请,国家进行投入。二是由工信部主管的,有一个企业技术改造基金,企业在战略新兴产业领域,增加或改造设备,可以提出申请,支持技术改造。”
“十二五”期间,我国产业发展领域的大格局将会是:一方面,“两高一资”(高能耗、高污染和消耗资源性)产业,将被大规模地抑制、淘汰、兼并、重组;另一方面,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将如火如荼,影响深远。从《决定》和《建议》来看,政策、金融、技术、人才等资源,都已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倾斜。虽然目前这些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我国GDP的比重还不到2%,但可以预见,战略性新兴产业将逐步替代产能日趋过剩的传统产业而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
多部委表态力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临近岁末,已有多个部委表态将全力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十二五”期间的培育和发展。多支强心剂的注入,使战略性新兴产业蓄势待发。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晓强日前表示,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牵头部门,国家发改委正会同有关部门编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规划将对今后五年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作作出总体部署,提出吸纳产业发展路线图,明确一批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和重大的应用示范工程。
国家工信部与科技部将在“十二五”期间联手,共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两部在合作当中,将做好科技规划和产业规划之间的衔接,共同落实科技发展纲要;加强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创新体系建设,沿着行业的产业链布局,开展创新工作,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共同做好重大专项的组织实施工作,加强体制机制创新,充分发挥重大专项在产业发展中的引领带动作用。
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的初期,离不开财政的投入。对此,国家财政部部长助理胡静林日前表示,财政部将鼓励金融机构提供融资支持和配套金融服务,多方面拓宽战略性产业的融资渠道,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和有效的风险管理。一方面,要综合运用风险补偿等财政优惠政策。国家财政部将鼓励各地财政部门根据本地区的产业导向和金融发展状况,研究相应的财政支持政策。鼓励地方通过政府出资参股的方式,积极发展创业投资基金和股权投资基金;通过风险补偿等政策手段,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另一方面,鼓励金融机构创新服务方式,提供符合战略性新兴产业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建立符合战略性新兴产业特点的信贷管理和贷款品种制度。
在金融支持方面,央行行长助理郭庆平日前表示,央行将从四方面拓宽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渠道:一是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快建立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专业信贷管理制度、专业金融机构、专项激励考核机制和差别化的监管政策。二是积极推进知识产权、股权质押融资以及产业链融资等信贷产品创新。三是多方面拓宽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化融资渠道,积极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四是积极研究采取有效措施,引导和鼓励外资及民间资本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
资本市场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中国证监会副主席姚刚日前表示,证监会接下来将主要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落实主板、中小板和创业板市场的功能定位,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企业发行上市和再融资,完善市场化并购重组制安排,鼓励优质资源向上市公司集中。二是加快推动场外市场建设,扩大资本市场服务于实体经济的覆盖面,为大量还不符合发行上市条件的中小企业,特别是创新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三是积极推动创业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行业发展,完善各项制度,加强软环境建设,优化投资者结构,培育成熟的机构投资者,同时完善监管体系,推动PE/VC行业规范化发展。
节能环保产业
《决定》中提出,节能环保产业将重点开发推广高效节能技术装备及产品,实现重点领域关键技术突破,带动能效整体水平的提高。加快资源循环利用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示范,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和再制造产业化水平。示范推广先进环保技术装备及产品,提升污染防治水平。推进市场化节能环保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建立以先进技术为支撑的废旧商品回收利用体系,积极推进煤炭清洁利用、海水综合利用。
据统计,截至2009年底,我国国内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达1.71万亿元,在节能服务产业协会注册的节能服务公司500多家,城镇污水垃圾运营企业1000多家,“十一五”期间产业年均增长率在15%~20%之间。
业内人士预计,“十二五”期间节能环保产业投资将达3.1万亿元,是“十一五”期间1.6万亿元的2倍左右。在相关政策扶植下,“十二五”末我国节能环保产业产值或达4.5万亿元。此外,国内碳交易排放交易体系有望在能源、电力和航空等行业先行试点。
目前,国家发改委会同环保部等部门编制的《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基本编制完成,近期将上报国务院。规划把高效节能技术和装备、高效节能产品、节能服务产业、先进环保技术和装备、环保产品与环保服务六大领域列为重点支持对象,在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
置于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首要位置的节能环保产业,将迎来“十二五”发展时期的黄金五年。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决定》中提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将加快建设宽带、泛在、融合、安全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推动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核心设备和智能终端的研发及产业化,加快推进三网融合,促进物联网、云计算的研发和示范应用。着力发展集成电路、新型显示、高端软件、高端服务器等核心基础产业。提升软件服务、网络增值服务等信息服务能力,加快重要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大力发展数字虚拟等技术,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十一五”期间,尽管遭受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我国信息技术产业总体上仍保持了快速增长势头。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从2004年的2.65万亿元增长到2009年的6.08万亿元;工业增加值从2004年的5192.98亿元增长到2009年的12012.52亿元;电子信息产品出口额从2004年的2075亿美元增长到2009年的4752亿美元。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创新能力稳步增强,应用日趋深入,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国际竞争力明显提升,初步奠定了建设信息技术产业强国的坚实基础。
在目前最为热门的物联网产业领域,“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初步形成从传感器、芯片、软件、终端,整机、网络到业务应用的完整产业链,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物联网产业领军企业。同时重点推动以物联网为特征的智能物流产业的发展,到2015年将初步建立起与国家现代物流体系相适应的协调发展的物流信息化体系。
到2015年,我国物联网整体市场规模将达到7500亿元,五年内年均复合增长率将超过30%,市场前景将远远超过计算机、互联网、移动通信等单个市场。
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通信发展司有关负责人近日也表示,“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加快光纤宽带网络、下一代互联网和新一代移动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建成宽带、融合、泛在、安全的新一代通信基础设施。
此外,“十二五”期间我国通信业将推动电信普遍服务从“行政村通”延展到“自然村通”,普遍服务内容逐步从语音业务扩展到互联网业务,基本实现村村通宽带。突破网络信息安全核心关键技术,基础网络、重要信息系统和关键应用安全可控,应急通信保障能力和公众信息网络抗毁能力大幅提升,使网络信息安全保障能力显著增强。
生物产业
《决定》中提出,生物产业将大力发展用于重大疾病防治的生物技术药物、新型疫苗和诊断试剂、化学药物、现代中药等创新药物大品种,提升生物医药产业水平。加快先进医疗设备、医用材料等生物医学工程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促进规模化发展。着力培育生物育种产业,积极推广绿色农用生物产品,促进生物农业加快发展。推进生物制造关键技术开发、示范与应用。加快海洋生物技术及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
早先的“生物医药产业”在《决定》中被替换为“生物产业”,涵盖面得到了相当的扩大。生物产业囊括了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能源、生物制造和生物环保等多个领域,不过,生物医药将依旧是“生物产业”的主要热点。
生物医药产业是未来10年的朝阳产业已经毋庸置疑。中国医药科技成果转化中心主任芮国忠预测,2013年中国医药市场将成为全球第三大医药市场;到2020年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将达到4万亿元的规模,超过日本和欧洲成为全球第二大医药市场。中国在全球生物医药产业中的地位将日益提升。
相关专家指出,生物医药产业“十二五”规划正在紧锣密鼓的制订中,有望与其同时出台的还有重大新药创制专项“十二五”规划。对于重大创新药开发的资金扶持规模将从“十一五”时期的66亿元扩大到105亿元。单个药品开发项目的扶持资金规模从100万至1000万元不等,技术开发平台的扶持规模则从1000万至6000万元不等。
值得注意的是,生物育种产业在已上报至国务院的《生物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上提到重要位置,这也意味着规划出台后,生物领域转基因研究将进入快速发展期。
农业部科教司副司长石燕泉表示,“十二五”期间生物育种产业的发展目标,一是要建立高效农业生物育种体系,提升生物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二是要培育生物育种产业化体系,提高产业创新能力。三是要健全生物育种条件的平台建设,提高自主创新的支撑能力。
高端装备制造产业
《决定》中提出,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将重点发展以干支线飞机和通用飞机为主的航空装备,做大做强航空产业。积极推进空间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卫星及其应用产业发展。依托客运专线和城市轨道交通等重点工程建设,大力发展轨道交通装备。面向海洋资源开发,大力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强化基础配套能力,积极发展以数字化、柔性化及系统集成技术为核心的智能制造装备。
国家工信部规划司司长莫玮曾提出,“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实力的重要标志。”但是目前,我国的制造业还在低端徘徊。因此,将装备制造业向高端跃迁将成为“十二五”期间产业发展的重点。
业内人士表示,“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借鉴国外同行业的振兴做法,研究制定《装备制造业振兴法》,建立重大技术装备跨区域、跨行业、跨部门的协调机制,统筹制定装备制造业的相关政策,组织协调重大技术装备联合公关,协调落实依托工程,组织并监督实施国产化方案。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加强行业检测和信息引导,引导企业健康发展。
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装备制造专家柳百成则认为,高端装备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在“十二五”期间一定会有所突破,并形成若干个有独特优势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群。
从现有的基础来看,四个区域已经粗具规模。首先是长三角地区的船舶制造等优势产业;其次是以沈阳为中心的东北老工业基地;此外,京津塘地区的大飞机制造、珠三角的汽车制造产业都有可能在“十二五”期间巩固现有优势,形成初具规模的产业集群。
新能源产业
《决定》中提出,新能源产业将积极研发新一代核能技术和先进反应堆,发展核能产业。加快太阳能热利用技术推广应用,开拓多元化的太阳能光伏光热发电市场。提高风电技术装备水平,有序推进风电规模化发展,加快适应新能源发展的智能电网及运行体系建设。因地制宜开发利用生物质能。
未来,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的规划期为2011~2020年,包含了“十二五”“十三五”两个时期,将不仅包含核能、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质能的开发利用,还包括洁净煤、智能电网、分布式能源、车用新能源等对传统能源的升级,规划将采取有效措施加大节能力度,提高传统能源清洁化利用水平,同时推进替代产业发展,加大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利用规模。随着规划的颁布和实施,未来10年我国新能源产业将累计直接增加投资5万亿元,每年增加产值1.5万亿元。
分析人士预计,到2015年,我国天然气利用规模将达到2600亿立方米,在能源消费结构中比例预计将从目前的3.9%提高到8.3%左右。水电利用规模将达到2.5亿千瓦,核电利用规模将达到3900万千瓦。水电和核电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占比将提高1.5%,达到9%。其他非水能可再生能源利用规模也将达到1.1亿吨标准煤,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比重提高1.8%,达到2.6%左右。到2015年,我国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的消费比重将有望达到11%左右,而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则会从2009年的70%左右下降到63%左右。
新材料产业
《决定》中提出,新材料产业将大力发展稀土功能材料、高性能膜材料、特种玻璃、功能陶瓷、半导体照明材料等新型功能材料。积极发展高品质特殊钢、新型合金材料、工程塑料等先进结构材料。提升碳纤维、芳纶、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等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发展水平。开展纳米、超导、智能等共性基础材料研究。
“十一五”期间,我国新材料产品的市场增长率基本维持在10%以上,某些重要的新材料品种市场增长率甚至超过20%。目前材料行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整个材料行业产值约占全国GDP的28%。
据了解,新材料“十二五”规划将对前沿技术、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业这三类新材料的发展予以支持。相对应的思路分别是抢占制高点、培育生长点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前沿技术包括高效能源材料、先进超导材料、纳米材料与器件、功能与智能材料、微电子材料、光电子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半导体照明材料、新型显示材料、高性能电池材料、稀土功能材料、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军民两用材料;重点产业包括石化、钢铁、有色、轻工、建材等。
为促进这三类材料发展,前沿技术将列入863主题计划,战略性新兴产业列入863重大计划,重点产业列入支撑计划。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6类新材料,半导体照明预计到2015年将节约用电1000亿度,节约标准煤4000万吨,减少排放1亿吨,产业规模达到5000亿元;新型显示材料将重点发展OLED、EPD、3D等新型材料,预计这些材料在5~10年后将逐渐成熟。高性能电池材料包括太阳能电池、燃料电池等发电电池,锂离子电池等动力电池,并突破相关核心材料如电解质、正极材料、离子交换膜等技术;稀土功能材料包括发光材料、磁性材料、催化材料等;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包括碳纤维、芳纶、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等。
未来随着国家对物联网、三网融合、新能源等领域政策支持的不断加大,以及未来我国航空航天的快速发展,电子信息材料、新能源材料、复合材料和新型金属材料将获得很好的发展机遇。
新能源汽车产业
《决定》中提出,新能源汽车产业将着力突破动力电池、驱动电机和电子控制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推进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推广应用和产业化。同时,开展燃料电池汽车相关前沿技术研发,大力推进高能效、低排放节能汽车发展。
根据《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草案),到201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将初步实现产业化,动力电池、电机、电控等关键零部件核心技术实现自主化;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市场保有量达到50万辆以上;到202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实现产业化,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和市场规模达到全球第一,其中新能源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氢燃料电池汽车等)保有量达到500万辆;以混合动力汽车为代表的节能汽车销量达到世界第一,年产销量达到1500万辆。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助理秘书长叶盛基表示,考虑到技术发展现状,近期将以混合动力汽车为重点,未来以纯电动车为主要发展方向。“目前,我国的新能源汽车产品长期处于试验阶段,缺乏充分的试验验证与改进,多轮的验证方面的产品还很少,纯电动汽车真正大面积推广使用还有距离。”叶盛基说,今年预计的汽车产销将达1700万辆,“十二五”末预计要2000万辆以上,如果2015年新能源汽车产销达到50万辆,那么意味着其他大部分还是传统车,新能源车还不能做到完全产业化。因此,不论“十二五”还是“十三五”,将来混合动力技术会用得非常普遍,只有通过混合动力技术的广泛使用,才能实现能耗标准。
他同时表示,包括充电站、充电桩、充电接口的标准国家正在紧锣密鼓地制定,特别是充电接口的标准很快就会出台。
各有重点
各大产业的“十二五”规划可谓初步定调,总结这七大产业在“十二五”时期的发展动向,在每个产业方向之下,又有若干不同的重点领域:
在节能环保中,将重点突破高效节能、先进环保和循环利用;在新一代信息产业中,将聚焦下一代通信网络、物联网、三网融合、新型平板显示、高性能集成电路和高端软件等;生物产业,将主要面向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制造;高端装备制造业重点将发展航空航天、海洋工程装备和高端智能装备;新能源产业将主要包括核能、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质能;特种功能和高性能复合材料将是新材料的重点发展领域;备受关注的新能源汽车,主要发展方向则确定为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和纯电动汽车。
“十二五”煤化工产业政策收紧 篇9
产煤大省山西, 同样不愿在此轮煤化工的浪潮中落后。山西省省委书记袁纯清在全省干部大会上称:“山西将抓好潞安煤制油、晋煤甲醇制油等标志性项目的建设, 发展一批百万吨级的新型煤化工项目和产业集群, 使之成为新的支柱产业。”
在国家煤化工政策与地方政府诉求不一致的情况下, 各省依然有诸多煤化工项目在做前期规划。根据了解, 陕西、新疆等地方政府正在与神华集团对接, 发展新型煤化工项目。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会长李勇武如是概述国内煤化工现状:“传统煤化工产能严重过剩, 新型煤化工尚处于示范建设阶段, 煤化工关键技术和装备亟待国产化, 产业面临极大的投资风险。”
“十二五”蚕桑产业 篇10
(一) 高纯多晶硅
支持低能耗、低成本的太阳能级多晶硅生产技术。在现有的基础上, 通过进一步的研究、系统改进及完善, 支持研发稳定的电子级多晶硅生产技术, 并建立千吨级电子级多晶硅生产线。突破高效节能的大型提纯、高效氢气回收净化、高效化学气相沉积、多晶硅副产物综合利用等装置及工艺技术, 建设万吨级高纯多晶硅生产线, 综合能耗小于120度/千克。
(二) 硅碇/硅片
支持高效率、低成本、大尺寸铸锭技术, 重点发展准单晶铸锭技术。突破150~160微米以下新型切片关键技术, 如金刚砂、钢线切割技术, 提高硅片质量和单位硅材料出片率, 减少硅料切割损耗。
(三) 晶硅电池
大力发展高转换率、长寿命晶硅电池技术的研发与产业化。重点支持低反射率的绒面制备技术、选择性发射极技术及后续的电极对准技术、等离子体钝化技术、低温电极技术、全背结技术的研究及应用。关注薄膜硅/晶体硅异质结等新型太阳能电池成套关键技术。
(四) 薄膜电池
重点发展非晶与微晶相结合的叠层和多结薄膜电池。降低薄膜电池的光致衰减, 鼓励企业研发5.5代以上大面积高效率硅薄膜电池, 开发柔性硅基薄膜太阳电池卷对卷连续生产工艺等。及时跟进铜铟镓硒和有机薄膜电池的产业化进程, 开发并掌握低成本非真空铜铟镓锡薄膜电池制备技术, 磁控溅射电池制备技术, 真空共蒸法电池制备技术, 规模化制造关键工艺。
(五) 高效聚光太阳能电池
重点发展高倍聚光化合物太阳能电池产业化生产技术, 聚光倍数达到500倍以上, 产业化生产的电池在非聚光条件下效率超过35%, 聚光条件下效率超过40%, 衬底剥离型高倍聚光电池转化效率在非聚光条件下效率超过25%。突破高倍聚光太阳电池衬底玻璃技术、高效率高倍聚光化合物太阳电池技术、高倍率聚光电池测试分析和稳定性控制技术等, 及时发展菲涅尔和抛物镜等配套设备。
(六) BIPV组件
重点发展BIPV组件生产技术, 包括可直接与建筑相结合的建材、应用于厂房屋顶、农业大棚及幕墙上的双玻璃BIPV组件、中空玻璃组件等, 解决BIPV组件的透光、隔热等问题, 设计出美观、实用、可直接作为建材和构件用的BIPV组件。扩大建筑附着光伏 (BAPV) 组件应用范围。
(七) 光伏生产专用设备
支持还原、氢化等多晶硅生产设备, 大尺寸、低能耗、全自动单晶炉, 吨级多晶硅铸锭炉, 大尺寸、超薄硅片多线切割机, 硅片自动分选机等关键生产设备。支持多槽制绒清洗设备、全自动平板式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汽相沉积 (PECVD) 、激光刻蚀机、干法刻蚀机、离子注入机、全自动印刷机、快速烧结炉等晶硅太阳能电池片生产线设备和PECVD等薄膜太阳能电池生产设备。促进光伏生产装备的低能耗、高效率、自动化和生产工艺一体化。
(八) 配套辅料
在关键配套辅料方面, 实现坩埚、高纯石墨、高纯石英砂、碳碳复合材料、玻璃、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 (EVA) 胶、背板、电子浆料、线切割液等国产化。
(九) 并网及储能系统
掌握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集成技术、百万千瓦光伏发电基地的设计集成和工程技术, 开发大功率光伏并网逆变器、储能电池及系统、光伏自动跟踪装置、数据采集与监控系统、风光互补系统等。
(十) 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十二五”蚕桑产业 篇11
11月15日,科技部等十个部门联合发布了《医学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我们认为该规划中提及的第七大任务指明了我国医药行业在十二五期间的发展重点。第七大任务主要是以重大新药、医疗器械、中药现代化为核心,发展生物医药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培育大健康产业,提高中高端医疗产品的国产化能力,提升产业规模和技术竞争力,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为提高医疗服务能力提供产业支撑。
重大新药研发是医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重大新药研发同时也是世界各国竞争的战略制高点之一。我国的目标是研制30个创新药物,改造200个左右药物大品种。我们预计中央财政未来将继续加大新药研发的投入资金,促进研发型企业的创新动力。我们建议关注研发驱动的上市公司如恒瑞医药、双鹭药业、翰宇药业、海正药业等。
未来医疗器械行业的发展主要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需求带动的放量增长。随着新医改的推进,医疗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未来我国的三级医疗体系有望从“倒金字塔”向“正金字塔”转型,诊疗人数的增加将带动基层配套设施的需求,从而具有成本优势的国内医疗器械企业将从中受益。我们建议关注相关的上市公司如和佳股份和阳普医疗等。
“十二五”蚕桑产业 篇12
国有林场林业产业重点发展了红松果材林、中草药种植、山野菜开发、食用菌基地、养鹿驯养、林蛙养殖、森林旅游等建设项目。主营业收入19.4亿元;森林旅游业接待旅游人数4500万人次, 其综合收入150亿元, 其中直接收入30亿元, 门票收入5亿元。国有林场职工自营经济蓬勃发展, 全省国有林场职工从事自营经济人员5897人, 占在职职工人数的34%。从事山野菜、食用菌、林蛙、鹿牛羊等经营项目达80余项, 产值8.5亿元。职工自营经济的发展, 增加了职工收入, 安置了富余人员再就业, 保持了林区稳定发展的良好态势。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林业产业的森林资源支撑较弱, 原料林基地建设缓慢, 质量不高, 效益较差, 人造板原料林基地的保障程度不到30%;
2.2 林业产业的整体素质不高, 经济增长方式粗放, 2008年林业的科技贡献率只有39.1%;
2.3 林产品科技含量低、品牌意识薄弱, 我国林产品国际知名品牌寥寥无几。
2.4 国有林场职工自营经济发展中的问题
2.4.1 思想观念落后, 认识不到位
总的看, 职工自营经济发展是初级的、松散的、落后的。首先, 思想观念上还存有一定的误区。少数基层单位领导和部分职工对发展自营经济的意义认识不足, 创新意识不强, 部分林场发展职工自营经济责任心不强, 部分职工对自营经济认识不高, “躺在森林资源身上等饭吃”现象仍然存在, “国有民营”的思想没有真正树立起来, 职工依赖林场生存现象还比较突出。
2.4.2 地区发展差距大, 进度缓慢
全国之间有差距, 本地区之间有差距。南方的国有林场相比东北地区发展快些。存在着徘徊观望, 畏首畏尾, 小富即安, 小富即满, 发展步子不大。职工自营经济规模不够。大多数自营经济户仍局限在小打小闹、分散无序的状态, 没有形成产业化生产格局, 高科技和高附加值的产品少, 市场占有率低, 经济效益不高。例如辽宁, 全省182处林场, 现有在职职工17178人, 从事自营经济人员5897人, 占在职职工人数的34%, 还不到一半。本省的林场之间相比, 发展仍不平衡, 辽东地区发展比辽西北、辽南地区快些, 有的林场甚至是空白。
2.4.3 缺乏技术支撑, 服务不到位
职工自营经济服务体系滞后。由于信息、技术、销售等服务体系不够完善, 导致立项、生产和销售等各个环节还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生产、加工、销售脱节, 产供销服务公司的作用发挥的不够。加快推进职工自营经济产业化、规模化进程, 使自营经济真正成为职工群众致富增收的主产业, 成为扩充全局经济总量的基础产业, 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发展难题。我们林场生产的产品科技含量需要进一步提高, 在生产过程中遇到技术难题不能很快解决, 缺乏名优牌产品, 市场竞争能力不强。市场不畅, 视野不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水
*来稿需知:
征
1、来稿确保不一稿多投、不涉及保密、署名无争议。请作者自留底稿, 恕不退稿。
平急需提高。
3 国有林场“十二五”产业发展思路
3.1 国有林场产业经营指导思想
国有林场林业产业经营指导思想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按照发展林业产业、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科学发展的方向, 牢牢把握生态与产业是林业发展的一鸟两翼主题, 仅有生态的林业是不完整的林业, 林业产业是林业发展的动力和依托。以林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 建立新型多元的经济结构, 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既要立足森林资源, 又要抓好新产品开发, 深度加工, 综合利用, 多种经营, 避免单渠道、单品种经不起市场变化的单一经济, 以增强国有林场经济实力和增加职工收入为宗旨, 提高国有林场的整体效益。以提高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 牢牢把握加快发展的主题, 始终坚持兴林富民的宗旨, 不断完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 进一步在林业产业建设中起标兵、示范、骨干作用, 努力建设森林资源良好、产业发展优化、经营管理科学、基础设施完备、职工生活改善、健康持续发展的现代林场。
3.2 国有林业产业经营指导方针
根据国有林场产业工作指导思想, 充分体现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指导思想, 顺应生态建设和林业产业发展的规律, 进一步明确加快国有林场产业发展基本方针:坚持国有林场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 生态效益优先;坚持严格加强国有林场林地管理和保护、科学经营、持续利用森林资源;坚持以场情和林业特点为出发点, 与市场调节相结合, 以基地带动产业发展, 按市场化、产业化、规模化发展林区特色经济, 走“小而精”, “大产业”, “名牌战略”的发展路子;坚持科学管理、科技支撑为基础, 着力加强职工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的培训, 实现国有林场经济、社会、生态建设的又好又快发展, 努力构建生态良好、经济发展、管理科学、民主和谐、职工富裕的社会主义新林区。
3.3 发展建设主要任务
3.3.1 中幼林抚育。要加大中幼龄林抚育力度, 提高森林抚育管理水平, 改变中幼龄林抚育欠帐现象, 促进林木生长, 提升森林质量。
3.3.2 低产林改造。
加快低产林改造步伐, 提高林地产出率和森林集约经营水平, 注重林地与树种的科学选择, 提供政策保障, 促进国有林场林业产业发展。
3.3.3 大径材培育。
不断改变林木生长密度, 改良树木生长环境, 选择立地条件好、林分质量高的落叶松、红松、油松及阔叶树林分进行大径材培育。
3.3.4 珍贵树种发展。
根据当地自然气候土壤条件, 整合林地资源, 因地制宜、合理布局, 科学种植刺楸、水曲柳、紫椴、黄菠萝、北美乔松、五角枫等珍贵树种, 发展面积11.3万亩。
3.3.5 国有林场依托自身资源优势, 突出抓好种植业、养殖业、
苗木花卉、森林旅游等重点产业, 根据市场发展需求, 国有林场重点培育造林绿化苗木种类。
3.3.6 职工自营经济。
要继续加大扶持力度, 强化扶持措施, 大力引导职工发展自营经济, 推进职工自营经济持续发展, 促进林场稳定发展。
2、编辑部对来稿有删修权, 不同意删修的稿件请在来稿中声明。稿件刊登后, 赠当期杂志一册, 以供用途。
稿3、本刊常年征稿, 所有文稿均在一周左右时间做出处理。
启
4、论文下方要注明作者的详细通讯地址[例:××省××市 (区、县) ××路××号××学校××收]、联系电话 (固定电话、移动电话) 、邮编、邮箱及QQ。以便我们能够及时快捷地与您取得联系。
*本刊为旬刊, 欢迎有一定组稿能力者为本刊组织稿件, 有意者请与本刊编辑部联系, 经审核合格者, 可设为当地工作站负责人 (需寄申请书) , 欢迎广大经济界、管理界、科技界、理论界工作者推荐、自荐。
事*投稿方式:1、投稿专用邮箱:GL-KJ@163.COM
*投稿地址:石家庄槐安西路88号卓达玫瑰园物业楼A501室
【“十二五”蚕桑产业】推荐阅读:
汉寿县蔬菜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10-23
成县王磨镇农业特色产业十二五规划09-21
十二五07-02
“十二五”科普工作08-16
十二五期间09-08
十二五规划纲要10-20
“十二五”规划建设07-27
“十二五”节能目标论文09-30
十二五规划内容08-10
十二五规划 试题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