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课题方案写字教学

2024-08-27

十二五课题方案写字教学(共10篇)

十二五课题方案写字教学 篇1

“归类集群 识写结合”

教学模式及其变式的研究与实验

黑河市第三小学写字教学模式研究小组执笔人:富敏

一、问题的提出

《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加强写字教学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加强写字教学,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是所有老师的共同任务。规范、端正、整洁地书写汉字,是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基础。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具备熟练的写字技能,具有初步的书法欣赏能力,是现代中国公民应有的基本素养。

2008年9月,我校结合学校教育资源实际,秉承立足教育实现特色办学这一宗旨着手尝试写字教学模式与研究。在三年多的研究与实践中课题实验小组,从课堂教学研究入手,初步形成了一套适合学校写字课堂教学的教学模式。为了进一步深层次的探索适合当前学校教育的写字课堂教学途径完善该教学模式,我校拟将此课题做为“十二五”科研课题研究的重点内容。

二、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

其一、《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的明确要求,“中小学要出各自的特色”,当今社会,创办特色学校或办出学校特色,已被认同为是教育改革深化与发展的必然趋势。“特色兴校”是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应该看到,随着教育现代化进程的逐步加快,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校际间竞争的日趋激烈,传统的“千校一面”的发展状况已难以适应教育改革的要求,教育的个性化和办学的特色化已经成为我们的必然选择。该课题实验将有利于促进我校特色办学形成与发展。

其二、汉字是中华民族献给世界的文化瑰宝,它记录我们的语言、交流我们的思想、传播我们的文化,是炎黄子孙走向世界的一张名片。写字是中小学生应具备的一项重要基本功,汉字书写对于学生文化素养的提高、审美品味的提升、良好行为习惯、心理素质的形成,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写字教学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字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是巩固识字的手段,对于提高学生文化素质起着重要的作用,必须从小打好写字的基础。”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具备熟练的写字技能,并有初步的书法欣赏能力是现代中国公民应具有的基本素养,是基础教育 1

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但在目前国人书写能力严重滑坡,在“央视调查国人书写能力”的调查结果中:一共有4102人参加。其中写字的时候,经常觉得很费劲的占48%,偶尔觉得很费劲28%,经常觉得很费劲的人占是24%,有近八成的人,写字出现过费劲的情况。另外,现代社会电脑越来越普及,学生过于依赖于用电脑打字。一项调查显示,在不想改善字迹的学生中,超过七成的人认为可以用电脑打字替代手写。23.3%的学生甚至认为,电脑越来越普及,手写很麻烦、易出错,写字根本没必要练。许多老师反映:写字课常常会被占用,家长肯给孩子在电脑和其他兴趣培训班上花钱,但专门让小孩练书法的却不多。也有很多学校及老师认为,现在提倡“减负”,写字可有可无,现在“减负”正好减掉;另有一些学校一直没有开设写字课。由此可以看出汉字的书写呈弱化态势。因此加强学校写字教学的研究提高学生的书写能力,势在必行。

其三、当前黑河市区内写字教学现状

A、师资现状:目前写字师资严重缺乏,大多数都是由语文教师兼教本班的写字。在语文教师中,他们不可能在写字教学中花太多的时间,费太多的精力去

研究,尤其是对毛笔字教学的研究。让他们上写字课,效果一定不是很理想的。

B、教材现状:教材即教科书,是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法的要求,系统而简明扼要地叙述各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它既是教师教学的依据,又是学生获得系统知识的重要工具,更是教育思想、教学目标的具体体现。因此,书法教材无论在指导思想,内容确定,还是编排形式等方面都应体现出它的现代性格,而不能拘泥于一本传统的字贴。从我省新华书店为中小学提供的教材征订单中看到,主要以小学生《写字》课本为主,(我校所使用的是我省自编写字教材)但却没有相关的指导写字教学方法的统一用书,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常常存在着写字教学管理与指导严重滞后的现象。

C、社会办学黑河现有书法辅导班约十一家,其学员大多面向中小学生,辅导人员多为书法爱好者,学生受教育面不及我市在校生的5%,授课形式以小班授课或一对一指导,对写字教学方面没有专项的研究。

因此,以学校教学为基点开展写字教学的研究,有利于推动我市写字教学的整体发展,同时以学校大环境来加强对学生写字素养的熏习,更有利于整体提高学生的书写水平。

三、研究的内容和目标

1、继续针对我校研发的“归类集群 识写结合”教学模式进行实践与研究,并将就课堂教学中教学生成通过其变式进行归类与整理以此完善本教学模式。

2、进一步改善现有的书写工具,为促进学生书写创造条件。

在以往的研究过程中,我校已在写字课堂教学模式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设计并印制了第三小学硬笑书法专用纸;初步形成了以创设情境归类集群-----归类指导揣摩结构------综合拓展内化提升为框架的“归类集群 识写结合”写字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实际操作,充分证明此教学框架能有效提高教师把握写字课堂教学的教学节奏,教学环节清晰明了,有助于提高写字教学的教学效率。为此课题实验将在以“归类集群识写结合”教学模式框架的基础上,继续完善流程细节,及其在教学过程中的不同内容及不同学段研磨在此教学模式下衍生的相关的教学模式的变式结构。从而使此教学模式更加完备。并在此甚而上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学生书写评价机制。根据书法考级标准,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学生等级评价为主,其他方法为副的评价方法,以促进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同时通过此课题的实验与深入研究,促进我校教学特色的发展,营造与之相适应写字特色建设的文化氛围。

四、课题实验中的相关变量

本课题实验中的相关变量:实验教师、归类集群识写结合教学模式、实验学生、相关写字工具„„,其中自变量是写字教学模式,因变量是实验学生,无关变量是实验教师及相关的写字工具„„因此在课题实验中,我们将严格控制无关变量,以保证本课题研究的效性。

五、实验原则:

遵循整体性、渐进性、兴趣性、课内外结合的原则搞好实验。

六、实验方法:

实验研究过程中可采用调查法、观察法、实验法、比较法、测评法(测量、评价法)、访谈法等方法,行动研究法等。

六、实验措施:

1、确定实验对象:为达到最终的实验目的,根据素质教育面向全体的要求,我们把全校学生定为实验的对象,把相邻的平行小学的学生确定为对比对象。

2、明确写字教育的总体要求和阶段要求,进行全体总动员。

(1)认真制订实施写字教学计划。一二年级写字教学的内容为铅笔字;三四年级为钢笔字;五六年级为毛笔

字。

(2)严格遵守课改方案要求,开齐开足各年级写字课,落实“专课专用,保质保量”八字方针。

(3)学校将“写字特色课”纳入日课表,由专职教师执教,安排每班每周一节。

(4)保证每周中午的写字时间,由班主任负责指导学生写字,做到“天天练”。

(5)聘请专家指导,举行专家讲座,发挥名人效应。

(6)遵循直观性原则,采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设施,推出样板课,组织听课,研讨摸索写字教育的基本模

式,确保写字课的质量。

(7)全校教师自觉练字,确保每周“二二一”(即每周二页毛笔字,二页钢笔字,一块粉笔字),每周一上

交教导处批改圈阅,统计登分。

(8)各科教师的示范板书和作业批阅均要求字迹工整、清楚、端正,一丝不苟,做学生的表率。

(9)提笔即是练字时,学生写字训练不管在校内,还是在校外,不管什么课,所有动笔过程中,均要做到:

笔画正确、字体端正、大小适中,结构匀称、整洁、美观。

(10)学校宣传用字均要求准确、端正、整洁、美观。

(11)调动广大家长的积极性,取得家长的大力支持,举行家长问卷调查,如开家长会,向家长汇报成绩。

3、抓好表率

(1)树立写字标兵,表彰写字能手,定期举行作业展览,请“能手”介绍经验,给予重奖,形成你追我赶,后浪推前浪的局势。

(2)成立学校书画社,由部分师生参加,定期开展活动,展出优秀作品,为广大师生树立榜样,推动学校写

字教学。

4、重视考核

(1)教导处和工会每月对教师的“三字”进行考核,与月奖金挂钩,期末列入综合考核,奖优罚劣。

(2)加强写字质量管理。教导处建立“写字考核评分表”,对各班书写质量进行实验前后对比、横向对比,帮助教师确立提优补差的意识,鼓励教师抓大面积写字成绩的提高。学校领导加强对各科作业的书写、单元练

习卷、期中期末考试卷的书写质量管理,检查结果向教师反馈,定期举行质量分析会。

(3)根据国家教委要求,参照书法等级考试条例,在学生中试行写字段级考核,以激励学生奋发进取,提高

写字水平。

5、设专项奖

表彰做出成绩的教师,激励教师专心致志抓好教育教学工作,凡大面积提高写字水平的班级,奖给班主任科研

成果奖,凡学生在写字比赛中获前三名的,其班主任也给予一定的奖励,教师写出阶段性科研论文,经过评议,按等级给予奖励。

6、建立档案

(1)实验前学校写字教育现状分析资料。

(2)试卷书写质量分析。

(3)统计记载写字竞赛和作业书写评比中各班优良合格的学生姓名及人数百分比。

(4)作业常规检查记载。

(5)教师有关写字科研与教学总结和论文,以及学生练字心得,家长感想等。

(6)开展写字科研的大记事。

(7)各种评价写字的资料、表格。

7、经费保障

用于购买理论书籍,订阅有关教育杂志,开题论证,外出学习和邀请专家来校作辅导报告,结题鉴定等,经费

约5000元。

九、实验步骤:

第一阶段:2011年2月-----2011年7月,准备阶段,做好宣传教育,使教师、学生、家长三位一体,达到共识,建立组织机构,形成计划,培训教师。

第二阶段:2011年9月-----2012年1月,起步训练阶段,激发学生的写字兴趣,促使学生养成正确的书写姿势。

第三阶段:2012年1月-----2013年7月,实验提高阶段,通过各种方法和手段扎实训练和教学,大幅度提高全校学生写字水平,特色初步形成。

第三阶段:2013年9月------2013年7月,巩固提高,展示成果,总结经验。

第四阶段:2013年9月-------2013年12月,验收阶段;撰写写字教育论文,形成经验材料,提交理论研究报告,成果验收。

十、预期成果

(1)写字课堂教学模式及其变式课例录像

(2)写字特色教育课题研究报告、论文、案例等。

(3)全校教师和学生的写字水平有明显提高,每个学生都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作业端正、美观。

(4)学校有浓郁的书法艺术氛围,形成鲜明的写字教学办学特色

(5)师生作品,师生获奖作品等成果。

十一、课题研究组织机构:

总负责: 富敏

课题主持人 :杨慧荣富敏

十二五课题方案写字教学 篇2

江苏省海门市城北初级中学是一所城郊结合部的农村初中。近年来, 随着海门经济的发展, 城市化进程加快, 学校生源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 成为海门镇外来务工人员孩子集中就学的一所初中, 学生来自全国二十多个省市。2013 年1 月, 进行课题开题论证时, 学校外省市学生占全校学生总数近80%。时隔三年, 外省市学生在全校总人数中占比已达88%。通过调查走访, 发现部分外地学生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 缺乏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 跟着父母过着流动的日子, 影响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的养成。有的学生学习基础差, 底子薄, 跟不上教师的讲课节奏和进度, 对自己缺乏信心;有的学生索性抱着“混日子”的态度到学校, 不听教师讲课, 课堂上不是开小差, 就是趴在课桌上睡觉, 厌学情绪较为严重, 造成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下滑。在以分数为主要评价标准的应试教育体制下, 这些学生成了一群弱势群体。这样的生源变化, 给学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这几年, 学校出现的最大问题就是缺乏“自信”。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缺乏自信, 教师对自身的教学能力缺乏自信, 师生普遍缺乏学业和职业成就感、幸福感。面对基础差, 底子薄的学生, 教师更多的是无助, 久而久之有些教师对工作减少了激情, 缺少进一步的思考和提升。鉴于上述背景, 摆在面前的问题是, 必须向课堂要质量, 向教学要质量。必须为教师搭建研修平台, 引导教师对自身的课堂教学行为进行思考, 完善学校文化建设, 转变不科学的教学行为,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提升师生幸福感, 帮助学生进步成长。

二、研究内容及方法

(1) 研究内容。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 受制于教师的教育理念, 离不开教师的教学基本功, 但更是教师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手段的直观体现。由于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涉及方方面面, 涵盖的内容有很多, 对这一课题的研究主要侧重于教学情境的创设、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引导、教材的合理使用、板书设计的合理性、小组合作探究的有效开展、加强教学反思等方面的研究。

(2) 研究方法。教育科学的研究方法有很多种, 根据本课题研究的性质, 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 课题组成员通过研读文献资料、执教实验课、展示课、评比课、培训讲座、发表论文等实实在在的研究, 将课题研究落实在每一位教师、每一天教学、每一节课上, 再从一个个课例的教学过程中进行梳理和提升, 总结经验教训。具体表现在:第一, 研究文献, 以理论指导实践。通过查阅文献资料、文本资料及有关网络信息, 搜集资料, 进行先期的文献研究, 为课题实施奠定基础。三年来, 研读了余文森教授的《有效教学十讲》、李炳亭老师的《高效课堂22 条》、干国祥老师的《构筑理想课堂》、李希贵校长的《面向个体的教育》、刘铁芳教授的《什么是好的教育》、美国帕克·帕尔默的《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等教育教学专著, 用于指导课堂教学。第二, 研究个案, 找出学生文化成绩差的原因。通过调查走访、座谈会、随堂听课等形式, 了解我校学生的家庭环境、成长环境等, 从而找出影响学生学习状况的因素。随着研究深入开展, 发现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是他们的成长环境, 以及家长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不科学。教师理解了学生学习素养差的原因, 他们转变了教学理念, 放慢教学步骤, 降低教学难度, 以更多的爱心、细心和耐心, 加强个别辅导, 经常沟通谈心, 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第三, 研究课例, 从中加强经验总结。在有效教学理论的指导下, 开展有效教学实践活动, 探究各学科教师有效的课堂教学行为, 总结实践经验。课题组加强研修, 提升专业素质, 通过对一个个课例进行剖析, 扎扎实实地开展课题研究, 使教师在研究中获取对教学、对教学改革的一种坚定的教学主张, 并坚持在教学实践中运用、证明而发展。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提升了能力, 找到了职业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三、研究成果

三年来, 课题组努力践行“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效教学行为”的教学主张, 在各学科进行了积极的教学实践, 无论在理论层面, 还是在实践层面, 都获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1) 在理论层面上。第一, 厘清了教学的核心理念。通过研究, 将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效教学行为与培养学生自信心和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教育有机联系起来。确立了“教师是学生的人生导师, 教师是学校发展的基石, 教师是最需学习的群体”的教师观, “每个孩子都是等待发掘的宝藏, 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创造者, 每个孩子都以错误为成长的垫脚石”的学生观, “把课堂还给学生, 引领学生自主发展, 把舞台让给学生, 欣赏学生生动发展, 把时间留给学生, 鼓励学生自信发展”的教学观。第二, 梳理了课堂有效教学行为。教师的教是以学生的学为基础, 要把学生牢牢地吸引在课堂里, 而不是控制在课堂里, 必须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引领学生合作探究、设计精美合理的板书、科学把握教学时间、点燃学生情智、加强教学反思等教师教学行为, 提升教学有效性。针对我们学校的学情, 在课堂中通过“低起点, 小步走, 勤反馈, 多鼓励”的教学节奏, 把课堂还给学生, 逐渐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只有教师的教学行为有效了, 做到向课堂要质量, 学生才会进步, 学校才会发展。

(2) 在实践层面上。第一, 推动学校的文化建设。在课题研究过程中, 师生的自信心增强了, 为学校的自信文化奠定了基础。2013 年10 月, 我校成功举办了“插上自信的翅膀飞翔”的自信文化展示活动, 全校师生通过缔造完美教室、教学主题沙龙、卓越课程汇报演出等环节, 向与会代表展示了我校的自信文化, 获得了来自市教育局和全市各所初中与会代表的好评。第二, 帮助学生进步成长。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进行, 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了转变, 学生的学习心态也发生了变化, 他们的积极性高了, 能积极主动地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级各类活动。在江苏省阳光体育节展示台上、在南通市中学生法治情景剧表演中、在海门市校园艺术节活动中、在能仁中学教育集团体育节上, 都能看到我校学生充满自信的身影。学生的身心得到了健康发展, 一定程度上文化成绩也得到了提升。第三, 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教师以研究促教学, 课堂教学水平得到了提升, 每位教师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的教学风格, 各科教师对本学科课堂教学有效教学行为加强研究和思考。三年来, 课题组成员执教实验课、公开课、展示课、评比课近40 节, 先后多次为海门不同学科教师开设培训讲座, 多次获得南通市、海门市优课评比和基本功比赛等级奖。还把自己的经验、困惑、反思形成文字,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政治教学参考》等刊物发表课题研究论文47 篇。多位教师成长为海门市学科带头人、海门市骨干教师、海门市教坛新秀, 起到表率、引领和辐射效应。

四、结束语

教师课堂有效教学行为是一种综合智慧的表现, 对于不断生成的课堂情况, 需要教师有足够的应对策略。而这不是一朝一夕能形成的, 需要教师不断学习, 更新教育理念, 有深厚的文化积淀, 不断提高自身的研究素养。如何保证教师课题研究行为的常态化和自觉化, 如何使研究成果更具有常态教学下的普遍意义和实用价值, 这有待进一步研究, 其中的策略及方法需要进一步总结和完善。尽管本课题研究暂告一段落, 但思考并未结束, 我们一直在思考探索追求的路上。

参考文献

[1]古鸿燕.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D].苏州大学, 2010.

[2]吴陆顺.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转变师生互动方式的思考[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0 (05) .

[3]吴宏, 徐斌艳.基于有效教学理论的教师专业化发展[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 2008 (02) .

十二五课题中期汇报 篇3

——《主动·高效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阶段性汇报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十年中,在教学中,如何更好的把握课程标准的内容,如何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如何设计高效师生活动,怎样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这些要素与有效教学息息相关。

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立足点在有效课堂。教学是践行教师教育理想的主要阵地,在课程改革日益推进的现代课堂,教师急切需要提高专业化素养。一些教师在对新教材重难点的把控上还存在误区,在课堂的构建能力上还有薄弱环节,在达成课堂目标上还有一定的困难。存在着教师很辛苦,而教学效果确不尽人意的现象。虽然教研活动搞得如火如荼,可是教师个人专业素养提高不大。这些都是需要研究并解决的问题。

根据我校“主动·高效课堂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课题实施方案,依据新课程理念,我们对教师课堂教学进行合理分析,以提高教学效率为目的,着眼于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教学各环节微观层面做群体性、持久性的行动研究,探索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和途径,促使学生获得全面、主动、和谐的发展。

本课题于2011年11月获准立项。区教研室专家对课题进行了开题论证。通过课题开题,课题组主要成员进一步明确了课题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根据教研室老师建议,我们及时召开了课题组、教研组长会议,将研究主题、目标进行了细化,确定了我们的课题研究必须“实践化、可操作化” 的研究思路。并对学生进行了调查问卷式的前期调研,明确了学生喜欢与讨厌的教与学的方式。课题研究内容涵盖师生互动,有效活动设计,培养学生良好习惯,挑战性学习活动,快乐游戏、培养学生自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途径等。目前,课题研究已进入中期阶段,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学习培训,提升教师理论素养。

课题研究成功与否,与课题研究成员的素质有很大的关系。本课题涉及九老师,实现有效教学,需要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教育理论的支撑就显得尤为重要。为使老师们认识到有效教学的意义、尽快掌握教育研究方法,从课题组成立始,学校就以“关注教师发展,服务教师成长”为思路,多层面开展培训,着力提高教师素养。主要做法有:

(1)组建学习型教研组,以学促研;

课题成员分布在两个教研组,辐射与带动全体教师共同研究。本着“学习引领成长,学习形成习惯”的思想,学校为各教研组购买了特级教师书籍、名师录象课光盘等资源。并订购了各种教育教学类杂志,供教师借阅。同时我们鼓励教师利用网络资源学习。

学校组织集中学习一月至少一次,内容有特级教师课堂实录、名师教育教学讲座、课堂教学评价分析、教学感悟等;拓宽了教师学习渠道,不断提升教师业务理论水平。在常规教学和学校组织的教学研讨活动中,要求老师们积极实践所学,善于反思,教师每月撰写反思日记4篇,并经常交流,互相学习,真正使自己的所学所思能运用于课堂教学。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引进走出,学为所用,开展“名师之路系列学习”活动;

为促进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改变,我校近一年多来开展的“名师之路系列学习”专题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校每学期都安排教师外出观摩名师课堂教学。学校采取“外出学习,回校汇报”的形式在赋予教师的学习机会与压力并重,要求老师们回校汇,报促使老师对名师高超的教学艺术在消化吸收,归纳反思的过程中有了更深的领悟和理解,起到了一人学习众人受益的效果。

在校内,学校也定期组织教师观看了以“有效教学”为主题的骨干教师专题讲座、多次集中学习了有效教学理论和策略。开展了“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教、如何学”的专题讲座。通过学习老师们觉得本课题与教师课堂教学紧密结合,真正能解决实际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学校还要求课题组成员每学期读专业理论书籍,撰写教学设计、教学反思、学习心得,并定期在教研组内汇报交流。通过多种渠道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理论素质,促进了学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为实现有效教学提供了“源头活水”。

二、立足实际,提炼问题,引导教师做课题研究者

“问题课题化”意味着系统而持久地追踪问题和解决问题。开题论证时,教研室专家建议我们从课堂教学问题入手实现对课题研究的突破。通过“问题课题化”实现有效教学策略的探索。近一年,学校各教研组在对全体老师进行的听课

评课活动中发现了很多问题,各教研组分别开展问题征集活动,在全组教师中提炼出主要突出的问题,出炉了“教学问题征集单”:如语文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1)课堂教学中教师讲解得太多,放得少,学生主体性发挥不够;(2)如何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如何以朗读带阅读问题;可以说老师们提出的问题集中反应新课程改革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从某种程度上说教师的问题意识、反思习惯正在形成。同时,我们对各年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归纳了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方式,为下一步研究归纳素材。

问题诊断出来了,各教研组又组织教师重点讨论如何通过课内教学、课外延伸解决这些问题?这就是下一步课题研究的重点。

下阶段我们还将进行个案研究,和老师们一道研课、磨课,教研组负责针对“有效教学设计问题”、“自信心培养?” “师生双边活动设计”等方面在课题研究中收集老师的课堂困惑、以解决困惑作为研究的主要方式,指导教师开展行动研究。引领教师做反思型教师、做课题研究者。

三、聚焦课堂,实践探索,开展 “教师行为转化”教学研究。

学习和培训,使教师的教学观念发生了变化,而如何落实在行为转化上是本课题研究的难点。每个学期学校都会组织课题组成员开展专题教学教研活动和教学技能竞赛活动。

一线教师善于从教学实际中发现问题,进行研究、探讨。我校以课题研究为突破口,以课堂为主阵地,大力开展课堂教学研究,让老师们通过磨课活动开展“教学研究”,促进老师们“教学思想和行为转化”。

各教研组先后组织了“专题”研讨课、骨干教师示范课、青年教师汇报课课堂教学比武课等,我们要求执教者必须带着“课题问题”上课,各教研组根据问题制定了“备——听——议——思——行”的循环推进式教研机制,在个人备课、同伴建议后进行“教学课例”展示,然后集体听课评议,再到反思小结,最后再将所思所悟付诸于教学实践,通过循环推进式教研,促进教师主动反思、互助提高。

聚焦课堂,实践探索,我们以“有效教学研究”为载体给教师搭建了平台,通过实践探索检验有效教学的设计是否合理、是否具有可操作性,是否具有普遍性,是否营造了有效教学的研究氛围等。这种“专家引领、同伴互助”的教研机

制改变了教师孤军奋战的局面,为教师自主参与、合作交流创设了平台,达到了资源共享。实现以教促研,以研促改。通过课题研究活动的开展,教师的教学行为在转变,教师的问题意识,研究的氛围不断增强,在课的研讨中参与听课的老师教学教研水平得到提高,执教老师更是在一次次研讨反思中成长。

但是在“课例”研究中有些环节做得不够细致,加之课题研究初期经验积累有待提高,因此在课堂教学法中还会暴露出来诸多教师对课程理念,对教材编写的意图学习体会不够,对教材处理不准确、全面、深刻、教学设计不够科学合理等问题。

下阶段,我们将通过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测试,开展 “课堂教学观察诊断”活动,对表现出的问题进行诊断和个案研究,集体评议后再上观摩课。在前后对比后,课题组成员针对问题写教学诊断反思,通过这个过程促进课题组成员的教研能力的提升、课题研究的深入。

四、成果初显,付出与收获并行。

1、教师们善于学习了。与以往相比,教师们的学习热情高了。因为在“打造高效课堂,实施有效教学”课题的实施过程中,既需要理论的支撑,自己的琢磨,又需要借鉴别人的先进经验。老师们在查阅资料、记写笔记、撰写心得体会、案例分析、教学反思的过程中,积累量日益加大,各有不少收获。

2、教师素养得到整体提升,青年教师迅速成长。

这两年我校教师在校本教研和课题研究中得到锻炼,教师整体素质有了较大提高。通过搭台子、压担子我校几位青年教师得以迅速成长。在教学比赛中这几位青年教师获得了许多荣誉。

通过课题研究,年轻教师学习锻炼的机会增多,教学能力不断提高。他们看到别人对自己的肯定,增添了信心;发现了别人的长处,找到了努力的方向;开阔了视野„„

3、课堂教学效率意识提高了。

通过课题研究,教学的针对性、目的性更清晰了。老师们都认识到教学要注重“课内培养、课外延伸”,教师应从哪些方面锻炼提高自己的业务素养?在教学中重点要培养学生什么样的能力、习惯等。老师们的集体教研、反思自省,评课议课,教学环节更趋合理,师生活动设计更高效„„

五、存在的问题及下阶段工作

经过一年多的课题研究,我校教师的课堂教学面貌有所改进,但对照我们的课题研究计划和措施还有一些落实不到位的情况,我们的研究还不够深入,离我们的目标还有距离。影响课题进展的瓶颈主要有:

(一)我们课题的研究主题当初定得还是太大太泛,实现高效教学是一项巨大、艰巨、持久的工程,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实践证明我们还缺乏深入的突破,一些研究蜻蜓点水。

(二)我们的课题组成员主动研究和推动课题的行动有待加强,解开课题实施的难度全集中在课题组的困局。

(三)如何通过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测试,开展 “课堂教学观察诊断”活动,对表现出的问题进行跟踪性个案研究,在前后对比中推动课题研究的深入。

本课题组前段的工作打下了较好基础,但今后的研究工作难度还很大。按照课题研究实施方案的要求和在前段研究工作中的体会,本课题的后续研究工作将解决以下问题。

1、进一步细化研究课题,采取措施提高课题组人员的自主能动性。

2、重点开展“学生学习效果”测试研究,进行个案跟踪研究。

3、重点加强备课、上课、作业等各个环节的管理和研究。

4.重点抓好课题研究成果提炼。

十二五规划课题研究报告 篇4

一、课题的提出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早在三十年代就指出:“不了解社会的需求,便是盲目的教育。”他还说:“做一个现代人必须取得现代化的知识,学会现代化的技能。感觉现代问题,并以现代化方法发挥我们的力量。”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是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指引中国发展方向的重要理论。而教育的重任就是要全面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献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面对全球经济的飞速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更新,我们的学生却还是在死啃书本,钻研已经陈旧僵化的知识,是远远不能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因此,我们必须改变这种落后的教育现状,更新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这样才能真正使我们的学生成为新时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才能赶超世界一流强国。江泽民同志曾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他还说:“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由此可见,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我们的培养目标,也是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

而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学做合一”的理论正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具体实施标准。虽然这个理论已提出了七十多年,但真正理解其理论含义的并不多,在教育实践中运用的则更是少见。“教学做合一”体现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唯物主义路线,构建了现代教育方法论的原则,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理论也符合我们的《新课程标准》理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正是陶行知先进教育思想的最好体现。因此,我们把这一先进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理论运用于新时期教育实践中去,并加以丰富和发展,必将推动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为培养新一代创新型人才作出贡献。因此,新课程背景下,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思想在农村小学的实践与创新研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它将为我们培养创新性的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一生从事乡村教育的实践活动与理论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先进的教育思想。他的教育思想对于改革当前农村小学教育,推进农村小学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建立适合乡村实际生活的活教育”

通过学习领会,我们发现陶行知先生的许多论述对我们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启示是多方面的。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由“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部分构成,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也是我国现代教育重要的教育思潮之一。生活教育理论对改变以当今仍然存在的“学科为中心”、“课堂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的弊端,加强教育与社会生活、儿童生活的联系,改善教育过程和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和参加社会实践的能力,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鉴于此,我们立足于学校校本特色,运用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思想,在已有课题研究的基础上,开发多样化课程资源,努力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创造。

2.“培养最有生活力的农民”。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现代化水平突飞猛进,日益发展。需要一大批高科技的顶尖人才。然而中国人口85%是农民,基础教育离开了农村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尤其是农村小学,更应该把更多的目光放在农村这块广阔的土地上。“培养最有生活力的农民”,这是陶行知先生的一个朴素而又美好的愿望。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一条主线,他十分重视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利用“八野”种植的劳动与技术教育,尝试与其它学科进行整合开展实践活动,探索具有鲜明地域特点的劳动教育校本课程,把教育同生产劳动结合起来,培养出最有生活力的学生。

三、课题的界定

新课程背景:指新课程观认为课程不仅是知识,也是经验、活动;不仅是文

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课堂学习要与生活实践紧密联系起来,以活动促学习,以活动促发展。

“教学做合一”思想: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它的方

法论。“教学做合一”的基本主张是:事怎样做便怎样

学,怎样学便怎样教;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做既是

学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

实践与创新研究:特指在我校的校本课程研究中,把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思

想落实到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践中去,进一步丰富其思

想的内涵,在研究中不断创新,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校

本课程。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基本原则之一。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提高社会生产力的一种方法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是“改造现代社会最强有力的手段之一”。从事劳动的实践既是取得有用经验的手段,又是运用和检验理论知识的一种机会。”邓小平也明确指出:“现代经济和技术的迅速发展要求教育质量和教育效率的迅速提高,要求我们在教育与劳动相结合的内容上、方法上不断有新的发展。”

2.自我建构的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的。这是我们在劳动与技术教育中进行课型设计与教学模式研究学习的主要理论依据。

3.多元智力理论

多元智力理论指出人的智力绝非静态的、客观的、一元的,它们主要表现在面对实际问题的解决之中。多元智力理论所倡导的尊重个体差异、尊重每一个体发展的思想,与这次新课程改革的方向是一致的,为我们挑战传统、形成新的有时代特色的课程设计与教学模式研究思路提供了有意义的借鉴,多元智力理论把智力的本质看作是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把这种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置于一定的文化环境之中看待,把智力的结构看作是多维的和开放的,把智力看作是有待于环境和教育激活及培养的潜能,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劳动与技术教育课题研究提供了理论层面上的新支点、新依

据、新视角和新参考。

4.国家教育方针和有关政策

我国现阶段的教育方针指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1999年6月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决定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各级各类学校要从实际出发,加强和改进对学生的生产劳动和实践教育,使其接触自然,了解社会,培养热爱劳动的习惯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十六大更是将其精辟为:今后教育必须注重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5.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理论

1)“生活即是教育”:健康的生活便是健康的教育;劳动的生活便是劳动的教育;科学的生活便是科学的教育;艺术的生活便是艺术的教育;社会革命的生活便是社会革命的教育。

2)有行动才能得到知识,有知识才能创造,有创造才有热烈的兴趣。所以我们主张“行动”是中国教育的开始,“创新”是中国教育的完成。

3)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创造需要广博的基础。解放了空间,才能搜集丰富的资料,扩大认识的世界,以发挥其内在之创造力。

五、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情况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努力学习、实践、研究陶行知教育思想,对于推进教育改革,实施新课程标准,培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全国各级陶行知教育研究会积极开展学陶师陶研陶的活动,许多学校把学习、实践陶行知教育思想作为思想理论建设与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并成为促进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推动器。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中,现实意义特别直接的有陶行知先生的学生观、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论、陶行知先生的创造教育论和陶行知先生的科学教育论,我国教育界在中国陶行知研究会的倡导下,已经由纪念陶行知,发展到

学习陶行知、研究陶行知的阶段。而具体把陶行知教育理论,特别是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运用到小学校本学习的开展,落实和实践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目前尚不够深入,特别缺乏一些符合新时期校本学科教学特点和学生特点的案例。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不仅给我们整个校本课程改革以启迪,同样可以具体指导小学校本学科的生活化,体现实践性。本课题组认为,这一研究很有价值,也同样能推动学陶、师陶、研陶的进一步深入。

在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2061计划”出版的《科学素养标准》和《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中,除了对探究教学模式、探究教学与学生认知发展的关系、探究教学对师生提出的要求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分析和实践探索外,还特别强调“实际去做才能做好、教好和学好”。

我国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倡导学生动起来,主动参与发现、探究学习。在2001年3月正式出版的我国理科各科国家课程标准中,体现教学做合一的科学探究的意义以及如何通过国家标准促进探究式教与学的实施问题,得到了普遍的重视。与此同时,成立了“科学探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验研究”课题组。该课题组在借鉴美国“在做中教”探究教学基本理念的基础上,结合我国课程改革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探究式学习的含义、特征及核心要素。充分体现了“做中教、做中学,教学做合一”思想和方法。

六、研究的内容:

研究内容:在新课程标准对劳动技术教育“以劳动教育为引导,以技术教育为主干,以实际项目与学科整合为载体,以综合实践活动为基点”的全新定位之下,初步构建农村小学以探究型、实践性、拓展型为基础课程类型和活动内容的劳动技术教育模式,努力践行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拓展出具有时代意义及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内容,体现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实践性,逐步形成我校的办学特色。

子课题设计如下:

1: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在新课程背景下的内涵如何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2:农村小学生发展的调查;八卦洲乡土资源的调查

3:以“八野”为特色的教学做合一的校本课程总体方案的设计。

4:以“八野”为特色的校本课程的内容体系及案例设计。

5:“八野”为特色校本课程具体实施形式和方法及指导策略。

6:校本课程的管理及学生发展评价方式。

七、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行动研究法

3.经验总结法

八、研究过程

1、准备阶段

(1)成立课题组。

(2)组织课题组的理论学习。

2、行动阶段

(1)开展“学陶”活动,通过典型教育活动,践行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

(2)八野种植系列劳动与技术教育活动。

(3)八野种植劳动课与其它学科的整合,开展特色的实践活动。

(4)八野种植系列劳动校本课程的编写。

九、成果展示

1.论文(围绕字课题 指导策略 案例)

2.调查报告(学生资源的调查)

3.校本课程

4.围绕教师的指导策略出案例集

5.校本课程的管理手册及评价手册

十二五课题方案写字教学 篇5

1、《关于提升滨海新区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研究》。研究重点:(1)分析新区在服务全市、环渤海地区和我国北方经济发展方面的现状。一是分析新区在“三个层面”联动发展中的龙头带动作用;二是分析滨海新区在产业链延伸、口岸直通与合作、保税出口加工、国际贸易与航运服务等方面与环渤海地区和我国北方的作用;三是分析新区综合配套改革、生态建设、人力资源、科技创新等方面带动周边发展的作用。

(2)结合实际,在产业对接、功能延伸、人才资源、综合配套改革、生态建设等方面,研究提出新区服务周边区域发展的对策建议。(3)对比分析滨海新区与其他国家级区域规划地区的优势与定位,提出提升滨海新区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的建议。

2、《关于滨海新区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体制机制创新的研究》。研究重点:(1)总结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情况,分析制约新区长远发展的主要体制机制性障碍及其原因。(2)分析研究新区深化体制机制创新的重点、难点和主要瓶颈,提出“十二五”时期新区体制机制创新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3)研究提出“十二五”时期新区体制机制创新的基本思路、主要任务、推进步骤和实现目标。

3、《关于滨海新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究》。研究重点: 1

(1)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涵、特点、发展趋势与方向。(2)研究分析发达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情况以及我国先进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重点与特色。(3)分析目前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现状及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原因;(4)提出滨海新区在“十二五”期间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和布局;研究提出发展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本思路途径和措施。

4、《关于滨海新区发展循环经济的研究》。研究重点:(1)分析新区目前的循环经济现状。分析天津开发区等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和典型企业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分析新区内航空航天、汽车、电子、石化、冶金、农业、再生资源利用等重点产业链的现状、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分析这些链条在国际、国内范围内的最新发展趋势。(2)结合新区今后经济发展趋势,研究提出新区循环经济发展的方向和重点、对策与建议。

5、《关于滨海新区应对气候变化和发展低碳经济的研究》。研究重点:(1)阐述低碳经济概念的起源及内涵,分析低碳经济与气候变化的关系;分析低碳经济在国际上不同国家的政策取向、现阶段低碳产业类别及今后一段时期发展趋势。(2)分析新区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现状及存在问题。(3)研究提出新区应对气候变化和发展低碳经济发展的指导原则、目标、产业选择、发展重点,从经济、社会不同层面提出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建议。

6、《关于滨海新区发展现代服务业的研究》。研究重点:(1)

对比国际、国内有关城市和地区,分析经济总量及产业结构的关系、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趋势、规律。(2)分析新区服务业发展现状、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研究新区服务业发展的基础、环境和条件,提出“十二五”期间新区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思路。(3)研究提出新区服务业发展的主要目标、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及基本路径,特别是加快发展航运物流、休闲旅游、金融保险、服务外包、文化创意、房地产等领域的建议措施。

7、《关于滨海新区支持渤海化工集团产业布局调整的研究》。研究重点:(1)综合分析中新生态城、中心商务区、新区核心城区对发展环境的需求;分析渤海集团化工产业发展现状、布局和问题。(2)研究天津化工厂、大沽化工厂等企业搬迁的可行性,提出企业搬迁的方法、步骤。(3)研究该集团借助企业搬迁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企业综合实力的途径和发展方向。

(4)研究提出新区支持企业搬迁的政策措施。

8、《关于滨海新区发展文化产业的研究》。研究重点:(1)分析滨海新区文化基础设施、文化服务功能、文化产业、地方特色文化等现状、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2)结合国内外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研究提出滨海新区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增强文化服务功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彰显地方特色文化的思路、政策措施。研究提出一批文化基础设施和文化产业的重点项目,壮大文化企业实力,增强文化服务功能。

十二五课题方案写字教学 篇6

一、课题介绍

主管单位:教育部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管理办公室

课题名称:全国创新教学方法与创新型教师培养行动研究

课题编号:CTF120573

类型:全国重点

二、申报条件、方式

1. 申报条件:

(1) 子课题负责人需具备中级职称, 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和一定的科研能力, 所教学科5年以上; (2) 参与教师需具备初级职称, 所教学科3年以上; (3) 有时间参与课题的具体工作, 能积极配合课题的申报、参与和研究。

2. 参与方式:

(1) 以学校为单位, 由参与人员根据所教学科共同确定课题实验研究的方向、内容; (2) 每个子课题实验学校申报人数为6~20人, 其中普通实验学校参与人数为10人以内, 重点实验学校参与人数为20人以内。

三、申报时间

自2012年4月1日开始受理, 截止日期为2014年12月31日。各单位在规定时间集中送报, 逾期不予受理。

四、申报程序、过程

详细阅读《课题实施方案》→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确定课题实验研究方向、内容, 填写《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二五”科研规划重点课题申请表·评审书》, 校领导签字盖章, 一式三份邮寄至总课题组审批→总课题组批复后, 向子课题实验学校颁发课题立项证书、铜牌, 并根据学校要求组织实验教师的培训工作→实验学校制定实验方案, 并组织实验研究→实验教师做好实验记录, 积极参加教研活动, 及时反馈教学问题, 实施过程中的亮点、难点问题记录整理报告, 总结出相应的成果→实验学校根据实验情况提出结题申请, 总课题组审定上报的总结材料和课题研究成果后, 组织专家进行评审, 给予子课题结题, 并颁发科研成果证书。

特别说明:课题实施方案、课题申请表·评审书, 请登陆“名师教学研究网”下载。

总课题组秘书处联系方式:

联系电话:010-88909559 18611137972传真:010-88909677

电子邮箱:cmedu@163.com网址:www.msyjchina.com (名师教学研究网) 邮寄地址:北京市清华大学84-84信箱《全国创新型教师培养》总课题组

十二五课题方案写字教学 篇7

各部门、各课题组:

根据《吉林省教育学会“十三五”教育科学研究规划》、《吉林省教育学会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管理办法》和《吉林省教育学会教育科研课题管理办法》精神,吉林省教育学会(以下简称“省学会”)研究决定,开展吉林省教育学会“十二五”教育科学研究课题结题、“十三五”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2017立项(滚动立项)申报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结题工作

按照要求,为加强立项课题的管理,保证立项课题按期高质量完成研究任务,做好课题结题工作,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结题范围:2014、2015年立项的部分课题(附件1)。

(二)提交课题成果材料:

1.《吉林省教育学会“十二五”规划课题结题鉴定•审批书》一式三份(样式见附件2)。

2.立项通知书、申报表复印件1份。

3.研究报告(结题报告)一份。主要内容有: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研究方法(解决问题的思路)与主要过程,研究成果与效果,研究的未尽事宜(没有解决或者有待深化研究的问题,课题研究本身的缺陷或问题)。

4.研究过程中形成的调研报告、论文、著作、教材、音像作品、典型经验、成果应用及转化的佐证材料及其他能佐证课题研究工作的材料一份。

5.除纸质材料外,还需提供电子版。

6.课题变更材料。凡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应由课题主持人提出书面申请(附件3),经所在单位同意、盖章,报省教育学会审批。变更课题主持人及主要参与者。改变课题名称或课题学科分类。改变成果形式。对研究内容作重大调整。变更课题管理单位。对未经批准而擅自进行上述变更的课题,将不予结题。

(三)请各部门初审结题材料,保证课题研究的质量,结题材料格式要规范,内容要充实。对不符合要求和质量较差的课题,将不予受理。

(四)课题结题材料以部门为单位统一在2016年1月9日上报所在校区科研处。同时,把填好的本通知所有附件的电子稿发送到下面指定的电子邮箱。

(五)收费标准

每项课题收取300元结题费,由省学会出具发票。

附件1:吉林省教育学会“十二五”科研课题立项名单(2014年立项;2015年部分)

附件2:吉林省教育学会“十二五”规划课题结题鉴定•审批书 附件3: 吉林省教育学会“十二五”规划课题变更申请表 附件4:吉林省教育学会“十二五”课题结题材料清单

二、立项申报

(一)选题和申报

1.凡在我省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员均可申报课题立项。课题负责人应具备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和较强的综合研究能力,有能力把握和统筹课题研究工作,课题组成员要有一定的研究能力和团队精神。2.申请人可依据《吉林省教育学会“十三五”科研规划课题指南》(附件4)的研究范围和研究方向,确定具体的研究内容和选题,也可以不受《指南》内容的限制,自拟选题。提倡中小学校教师申报应用性小课题,选题时应结合实际,切忌题目空泛、过大,脱离教育教学实践或简单重复。

3.课题负责人只能限报一项课题,课题结题后方可申报下一项课题,“十三五”规划周期内最多可申报两项课题。每项课题只能确定一位负责人。

4.“十二五”课题未能按时结题者,暂不申报“十三五”课题。应继续做好原课题的后续研究和结题工作。

5.课题研究周期最短为一年,最长不超过4年。

(二)材料与要求

1.申报者需填写省学会“十三五”教育科研规划课题申报表(附件5),并提供纸质材料一式2份和电子版材料。申报表格等材料可从省学会网站科研课题栏目中下载。

2.申报者要如实填写申报材料,杜绝学术不端行为。凡在课题申报中弄虚作假者,经发现取消其三年申报资格,获准立项的无效。

(三)组织实施

1.课题申报主要由各单位会员、各分支机构负责组织。各单位应按照通知要求宣传、动员并组织好课题论证与申报工作,要对申报材料进行认真审查和严格筛选,择优推荐。

2.各部门将电子版材料和申报汇总表(附件6)发至指定邮箱。3.申报时间:2016年12月15日-2017年1月10日。

(四)收费标准

每项课题收取300元咨询费,由省学会出具发票。

附件4:《省教育学会“十三五”教育科研规划课题研究参考目录》

附件5:《省教育学会“十三五”教育科研规划课题申报表》 附件6:《吉林省教育学会教育科研课题申报汇总表》 联系人:张海燕、刘艳滨、康建国

联系电话:0431—85116807;89246215;89287365 电子邮箱:1581180950@qq.com(南湖);175949083@qq.com(高新);1819678318@qq.com(远洋)

吉林省第二实验(高新、远洋)学校

科研处

十二五课题方案写字教学 篇8

张浦镇:“34个调研课题”为“十二五”导航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及省市有关会议精神,切实完善‚十二五‛规划,更高水平谋划好‚未来张浦‛发展,张浦镇全体班子领导牵头,就事关全镇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34个重点课题组织开展调研工作。1.严把主题,确保调研的针对性。围绕‚深化‘三个未来’,打造‘三个特色’‛主题,主要领导认真研究推敲,提出‚产业是发展的根本,未来支撑张浦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是什么‛等6个共同课题和28个专项课题,涉及产业转型升级、保障改善民生方方面面。2.严明责任,确保调研的自觉性。每个课题均指定一名班子领导负责牵头,明确相关领导配合。规定成稿时间,并要求负责同志率先垂范,在第一时间深入基层,广泛接触群众,获取第一手资料,问需于民、问政于民。3.严守质量,确保调研的实效性。制定调研工作定时报告制度,及时掌握调研动向,保证调研工作开展质量;调研文章要求有理有据,用实例、数字说明问题,提出的对策和措施要求实用可行,切实保证调研报告质量。4.严推机制,确保调研的经常性。在开展重点调研的基础上,建立完善调研活动的长效机制,要求领导干部定时间、定内容、定目标,以召开座谈会、进村入户走访、开展问卷调查、设置意见箱、利用网络征求意见等形式,进一步深化调研活动成果。

十二五课题方案写字教学 篇9

一、课题介绍

批准单位:教育部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管理办公室

课题名称:全国创新教学方法与创新型教师培养行动研究

课题编号:CTF120573

类型:全国重点

二、申报条件、方式

申报条件: (1) 子课题负责人需具备中级职称, 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和一定的科研能力, 所教学科5年以上; (2) 参与教师需具备初级职称, 所教学科3年以上; (3) 有时间参与课题的具体工作, 能积极配合课题的申报、参与和研究。

参与方式: (1) 以学校为单位, 由参与人员根据所教学科共同确定课题实验研究的方向、内容; (2) 每个子课题实验学校申报人数为6~20人, 其中普通实验学校参与人数为10人以内, 重点实验学校参与人数为20人以内。

三、申报时间

自2012年4月1日开始受理, 截止日期为2014年12月31日。各单位、老师在规定时间集中送报, 逾期不予受理。

四、申报程序、过程

详细阅读《课题实施方案》→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确定课题实验研究方向、内容, 填写《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二五”科研规划重点课题申请表·评审书》, 校领导签字盖章, 一式三份邮寄至总课题组审批→总课题组批复后, 向子课题实验学校颁发课题立项证书、铜牌→实验学校制定实验方案, 并组织实验研究→实验教师做好实验记录, 积极参加教研活动, 总结出相应的成果→实验学校根据实验情况提出结题申请, 总课题组审定上报的总结材料和课题研究成果后, 组织专家进行评审, 给予子课题结题, 出具结题鉴定书, 并颁发科研成果证书。

五、总课题组秘书处联系方式

联系电话:010-88909559 18500150068

总课题组官网:www.cxjspy.com

电子邮箱:cxjspy@163.com

办公地址:北京市方庄芳城三区13号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科管办

邮寄地址:北京市清华大学84-84信箱《全国创新型教师培养》总课题组

邮编:100084

十二五课题方案写字教学 篇10

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课题指南

1.本课题指南供教育科研工作者选题论证时参考。

2.指南中的重点课题和一般课题均实行会议评审。

3.重点课题反映了我省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热点及现实问题,申请人可从中确定具体的研究课题,也可根据实际对题目作适当修改,但不能改变课题的研究方向。

4.一般课题表明了研究领域范围,申请者可从中确定具体的研究课题,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自拟研究课题。

5.鼓励理论研究者和教育实践者合作开展研究,鼓励跨学科、跨部门、跨地区、跨国别的合作,鼓励提出新问题,发现新材料,运用新方法,形成新认识,创造新成果。

一、重点课题

陕西省教育强省建设实践研究;经济带和跨行政区教育协作发展战略研究;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研究;陕西省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实施现状调查研究;陕西省学前教育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陕西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践研究;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有效策略研究;陕西省基础教育质量提升实践研究;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政策研究;中小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研究;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优质化发展实践研究;大学与普通高中联合培养创新型人才“春笋计划”实践研究;陕西省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素质提升实践研究;陕西省中小学“蛋奶工程”及阳光体育运动实施现状调查研究;陕西省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实践研究;招生考试与质量评价制度改革研究;职业教育相关专业课程体系研究;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创新研究;校企一体办学模式研究;加快农业职业教育发展的对策研究;中等职业教育督导评估制度研究;省内高校教学质量提升与教学改革实践研究;高水平大学建设实践研究;高校办学特色研究。

二、一般课题(领域与方向)

(一)教育发展战略研究

国际教育发展大趋势研究;教育应对国际化、区域化发展战略研究教育惠及困难群体战略研究;区域教育特色化、品牌化发展策略研究;地方教育发展战略规划研究;区域教育协同发展研究;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研究;教育决策科学民主模式研究;区域经济产业结构调整与教育发展方式转变实证研究;内地与港澳台教育协同发展战略研究;省级政府教育统筹发展战略研究;城镇化进程中的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战略研究;学校发展战略研究;教育办学体制与管理体制政策研究;农村教育发展战略研究;民办教育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西部经济强省建设中的教育因素研究等。

(二)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

教育预算管理研究;教育对社会和个人收益率实证研究;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收益率实证比较研究;学前教育成本研究;普通高中教育成本研究;学校生均经费基本标准研究;高校毕业生薪酬研究;非义务教育教师收入水平校际比较研究;非义务教育学费浮动影响因素研究;教育产权研究;家庭教育消费研究;教育对经济社会的贡献研究;教育捐赠制度研究;学校财务安全研究;学校公共安全教育模式与预警机制研究;城镇化进程中闲置教育资源再利用研究等。

学制改革实验研究;学校建设标准研究;学校“软实力”建设问题研究;学校和班级适度规模效益研究;现代学校管理制度探索研究;学校品牌建设研究;学校布局调整研究;农村寄宿制学校管理研究;校长领导力建设研究;校长队伍专业化研究;优秀校长治校个案及治校规律的研究;教师岗位分类管理研究;教师流动状况调查研究;教师任用制度和评价激励机

制改革研究;城乡教师流动交流机制研究和补充机制研究;教育突发事件危机应对能力研究;教育舆情分析研究;集团化办学模式研究;教育督导评估问责制度研究;教学管理模式研究;民办学校分类管理研究;公民受教育权保障研究;教育中的歧视现象研究;非政府教育组织发育研究;我省民间教育组织机构发展现状调查及管理研究等。

(三)基础教育研究

基础教育教学质量检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研究;新课程改革实施难点及改进研究;基于终身学习的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实验教学研究;语言文字教育规范标准研究;社会实践学习研究;缩小校际教育质量差距研究;中小学薄弱学科建设研究;适合学生的教育模式研究;高效课堂和有效教学模式研究;大班额条件下的因材施教研究;研究性学习指导研究;少教多学模式研究;学生学习共同体建设研究;教师备课、说课、上课、评课案例研究;小班化教学研究;流动儿童城市生活和学习适应性研究;流动人口子女在流入地义务教育后升学考试研究;流动人口子女社会融合教育研究;学习困难学生教育援助机制研究;区域研训共同体的构建及其运行机制研究;校外教育基地建设研究;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普通高中选修课多样化研究;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衔接问题研究;建立高中学生发展指导制度的实践研究;高中生发明创造和动手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普通高中选修课多样化研究;中小学生出国留学现象研究等。

民办幼儿园自身建设的经验研究;新建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模式研究;幼儿教师职业准入标准研究;幼儿教师供给保障机制研究;学前保教结合研究;幼儿教学资源开发研究;幼儿游戏教学研究;超常儿童早期教育追踪研究;幼儿亲子教育研究;学前教育质量评估研究;托幼一体化研究;幼小衔接研究等。

特殊儿童全纳教育研究;特殊教育学校专业化研究;特教学校教育教学生活化的研究与实践;学习技能障碍儿童的特殊教育研究;残疾学生早期融合教育研究;残疾学生随班就读分类研究;残疾学生职业教育研究;残疾学生体育康复活动研究;超常儿童早期教育追踪研究等。

(四)高等教育研究

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研究;高校行政和学术权力的运行机制研究;高校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培育研究;高校课程教材开发研究;高校实践教学研究;高校学风建设研究;高校社会科学创新研究;高校产学研结合研究;高校社会服务模式研究;高职教育与应用型本科教育衔接研究;高校在继续教育中的作用和模式研究;高校教学质量评估与保障研究;高校教师工作绩效评价研究;学科带头人成长规律研究;高校青年教师成长研究;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研究;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大学生通识教育研究;大学生培养模式创新研究;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研究;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等。

(五)职业教育研究

地方政府统筹职业教育发展的实证研究;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的实证研究;职业教育特色学校建设研究;中等职业教育惠及困难群体战略研究;各层次职业教育专业体系、课程设置、培养模式衔接研究;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衔接研究;职业院校促进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研究;职业院校专业建设研究;职业教育信息化研究;职业教育数字化信息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研究;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与保障体系研究;基于互联网的技能性课程学习策略与实现途径研究;以提高质量为重点的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研究;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改革创新研究;校企共建职业教育校园文化的研究与试验;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研究;特殊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研究等。

(六)德育研究

学校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学校德育有效衔接研究;品格与公民教育实践模式研究;青少年文明素养与行为研究;学生德育综合素质评价研究;学生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育人功能研究;学生社会责任感养成研究;学生诚信教育、关心他人和团结合作教育研究;

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研究;学生劳动技能教育研究;学生社团组织建设研究;学生自主能力培养研究;学生互助合作能力培养研究;学生环保和低碳生活教育研究;增强学生积极社会交往能力的研究;校园网络语言和流行语教育价值研究;校内非正式团体现象研究;留守儿童德育研究;青少年犯罪预控研究;学校禁烟、反毒品教育研究;优秀教师人格魅力研究;教师专业伦理研究;师德建设研究;教书育人楷模研究;大众传媒对学生道德影响的调查研究等。

(七)教育心理研究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评价体系研究;校园暴力预防和应急机制研究;青少年心理健康行为模式研究;教师心理素养标准和心理干辅导技能研究;寄宿制学校学生心理健康调查研究;学生心理素质模型研究;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研究;学生应激和抗挫折心理训练研究;学生认知诊断技术研究;学生孤独症、多动症、抑郁症等异常行为干预研究;学生焦虑、厌学的行为分析及心理疏导研究;学生压力管理研究;学生心理发育特征研究;学生领导能力培养研究;具身认知的心理机制及其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研究;学生性别角色社会化教育研究;特殊学生的教育与心理救助研究;情绪和行为障碍儿童的矫治研究;儿童异常行为调查与干预研究;超常儿童心理与行为发展的鉴别研究;网络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研究;教学改革的心理学研究等。

(八)体育卫生艺术教育研究

体育教育课程研究;学生体育运动标准研究;体育学力及其评价研究;阳光体育活动的实施效果研究;教体结合培养高水平运动员有效模式研究;学校健康体育实施模式研究;学生竞技运动能力研究;学校趣味体育研究;学校运动队和运动会竞赛制度改革研究;体育专业升学考试制度改革研究等。

学校卫生教育有效模式研究;学校卫生教育标准研究;学校建筑美学和卫生学研究;学校突发卫生事件防控体系和工作体制研究;公共卫生与健康教育的实施与管理研究;学校卫生设施建设研究;学校医教结合研究;学校营养配餐及卫生状况调查研究;学生作息时间研究;学生健康行为养成教育研究;儿童健康相关行为研究;学生肥胖症防控研究;学生近视预防和矫正研究;学生逃生避难教育研究等。

学校美术教育课程研究;学校音乐教育课程研究;艺术特色学校建设研究;学校艺术教学质量标准研究;学生规范书写能力培养研究;学生艺术素养培养研究;学生特殊才艺能力培养研究;文教体卫艺结合的长效机制研究等。

(九)教育技术与传播研究

教育信息技术开发转化研究;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现状分析研究;数字化资源共享及其权益保护机制研究;教育信息化使用效益研究;数字化教学的公共服务模式、运营机制与监管体系研究;数字化校园网研究;农村智能学校研究;农远工程环境下有效提高农村学校教育质量的案例分析;网络新技术对教学方式的影响研究;网络交互教学成效研究;基于专题学习网站的知识建构研究;高校信息技术课异步教学研究;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研究;电子教科书研究;师生信息素养研究;学生数字化学习研究等。

(十)继续教育与终身教育研究

现代继续教育制度研究;社区教育网络建设研究;开放式现代远程继续教育研究;继续教育培训类型和形式研究;在职人员学习状况调查研究;不同类型在职人员继续教育质量标准体系研究;继续教育发展模式研究;教师、校长、教育行政领导培训模式创新研究;校外农村青年学习需求研究;农村新成长劳动力免费劳动预备制培训研究;企业职工文化教育和技术培训实践研究;企业员工岗前培训制度研究;各级各类学校参与新型农民培养研究;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研究;农村功能扫盲教育研究;退役士兵职业技能培训研究;继续学习成果认定和转换制度研究;非正规教育体系研究;社区学院能力建设研究;家庭健康教育研究;

社会教育培训机构经营资质和模式研究等。

终身学习体制机制创新研究;不同行业在职人员继续教育制度和激励机制研究;学习型组织的发展机制和评估指标研究;学习型社区运行机制和评估指标研究等。

(十一)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

上一篇:房地产公司X项目部半年工作总结下一篇:基层司法干部观看《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