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十二五规划”

2024-06-08

黑龙江“十二五规划”(共12篇)

黑龙江“十二五规划” 篇1

2010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 也是“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年。“十二五”是黑龙江省乃至全国饲料工业及畜牧业发展的关键时期。推动和保障饲料工业健康持续发展, 对于质量效益型畜牧产业建设和“十二五”畜牧业发展规划的顺利实施, 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为更好地做好黑龙江省“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 省畜牧兽医局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 决定成立黑龙江省饲料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编制委员会, 具体负责黑龙江省饲料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草案编制及论证工作。编制委员会主任由省畜牧兽医局洪英华副局长担任, 成员由省饲料工业办公室、省兽药饲料监察所、东北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和饲料企业等单位人员组成, 办公室设在黑龙江省饲料工业办公室。办公室现已开展工作, 计划2011年2月份完成规划编制工作。

黑龙江“十二五规划” 篇2

黑龙江:总的看,我省发展趋势向好,机遇大于挑战。一是国家继续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为我省打造国家级先进装备制造基地、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国家可靠的商品粮基地,提供了强力支撑。二是国家鼓励支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使我省能够在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高端装备制造等重点领域,抢占先机,争创新的竞争优势。三是国家支持农产品加工向产区布局,财政支出重点向农业倾斜,将有力推动我省农产品精深加工,加快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四是国家已批复《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规划》,启动天然林保护二期工程建设,为我省保护生态环境,大力发展生态主导型经济,加快林区经济转型,提供了重大机遇。五是国家进一步扩大沿边开放,有利于我省深化对俄经贸合作向纵深发展。只要我们紧紧扭住这些宝贵的发展机遇,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发挥自身优势,用好用足国家相关政策,加快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就能迎来一个发展潜力的释放期。未来的五年,就一定会大有可为,就一定会加速振兴与崛起!

“十二五”时期,我们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建设为引领,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创新科学发展体制机制;坚定不移推进结构调整,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坚定不移推进科教兴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坚定不移推进城乡统筹,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坚定不移推进生态建设,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坚定不移推进民生改善,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十二五”时期,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和地方财政收入分别比2010年翻一番。立足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实现可持续发展,要强化产业项目建设支撑,强化基础设施支撑,确保实现“两个翻番”。立足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要提高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提高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不断增强整体经济实力。把我省建成国家现代化大农业示范区,重要绿色食品产业基地,重大装备制造基地,国家重要能源原材料基地、国家对俄合作重要桥头堡和枢纽站,国家重要生态屏障。使“十二五”成为我省经济发展方式实现重大转变时期,成为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时期,成为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时期,成为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加快推进时期,成为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时期,成为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最好最快的时期!

各位代表!以进入“十二五”为标志,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龙江已站在新的起点上。我们要认清形势,科学审视省情,在发展中突出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是必须突出“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建设。“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建设,是我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成果,是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已经引领全省人民走出了一条科学发展的道路。我们必须始终坚持这一战略,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一以贯之地抓下去。通过大力发展产业项目,让每个经济区、每一项工程都有实实在在的支撑,都能迸发出生机与活力,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增长极,推动全省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二是必须突出加快发展。加快发展是全省人民的热切期盼,是我们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是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紧迫任务。确定“两个翻番”的目标,是我省当前和长远发展的客观需要。只有加快发展,才能在全国“第二经济板块”中站稳脚跟,并积蓄力量奋力追赶发达省份;只有加快发展,才能补偿历史欠账,有效解决各种社会问题;只有加快发展,才能创造更多就业岗位,不断增进人民福祉。

三是必须突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我省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原字号”产业比重大、链条短、附加值低。我们的优势资源一直源源不断地输出,而自身结构却得不到优化。要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必须从抓产业项目,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入手。一方面,要深入推进产权制度改革,焕发国有经济活力,依靠科技进步发展资源精深加工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做活做优存量;另一方面,要通过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做大做强增量。着力构筑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全面提升经济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四是必须突出创新发展。我省体制机制不活,科技对经济的引领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我们必须把体制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促进生产要素优化组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发展动力,使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创新驱动的轨道。

五是必须突出生态建设。低碳绿色发展是国家的重大战略,也是我省可持续发展的长远大计。我省良好的自然环境,不仅对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也是我们发挥比较优势的根本依托。加强生态建设,保护是前提,发展是首要。我们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不断加大生态恢复和保护力度,发展生态主导型经济,做到合理开发局部、保护全局,努力走出一条发展与保护双赢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六是必须突出共享发展。我省是老工业基地,民生历史欠账较多,又地处高寒地区,与南方相比,居民收入水平相对较低,而生活成本相对较高,人民群众要求提高生活水平的愿望十分迫切。我们必须以富民为先,以民生为重,在发展中更加注重社会建设,更加注重民生改善,着力扩大基本公共服务,全力实施重点民生工程,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全省人民同步分享改革发展成果,生活得更加幸福,更富文明,更有尊严!全面做好2011年政府工作

今年是“十二五”规划第一年,做好今年的工作,至关重要。我们要突出发展抓大事,执政为民办实事,确保“十二五”开好局、起好步。

根据中央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和省委十届十四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全力推进“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建设,积极扩大内需,大上产业项目,加快结构调整,推动自主创新,深化改革开放,统筹城乡发展,着力改善民生,确保社会稳定,推动全省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今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2%以上,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以上,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15%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控制在4%左右,节能减排万元GDP综合能耗下降3.5%。实现上述目标,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从龙江实际出发,重点做好以下九方面工作。

(一)全力推进大项目建设,支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大项目建设是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是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的强大动力,是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有效途径。要举全省之力建设一批能扩大经济总量、壮大财源的产业项目,建设一批支撑发展、关系长远的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一批改善生活、惠及百姓的民生项目。一是大力推进工业产业项目建设。没有工业经济的较快发展,就不可能有整个经济的较快发展。要以开展产业项目建设年活动为牵动,重点推进重点产业大项目建设工程,提高产业项目所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在这方面,要以提升制造业整体竞争力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核心,继续实施“双百工程”,重点推进100项投资亿元以上的传统产业大项目建设;重点推进100项新兴产业大项目建设。全省投资亿元以上产业项目达到500个,建成投产5000万元以上的产业项目300个,全年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3500亿元,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3%。二是大力推进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和产业化项目建设。在

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上,要突出抓好以防汛抗旱为重点的水利工程,建设14处大型灌区工程、44个重点县农田水利工程。发挥农业大省的优势,加快推进重点农副产品和山特产品加工项目建设,完成投资360亿元以上。三是大力推进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加快现代综合交通网络体系建设,改变运输瓶颈制约。公路建设计划完成总投资256亿元,建设重点工程31项,新通车里程4146公里,确保公路建设三年决战目标如期实现。着力解决铁路运量与运能的矛盾,加快哈大铁路客运专线、前进至抚远铁路等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哈齐铁路客运专线、牡丹江至绥芬河铁路扩能改造工程、哈尔滨西客站、大庆西站等项目建设。积极争取尽快开工齐齐哈尔至漠河铁路既有线扩能改造工程;积极争取尽快开工佳木斯至鹤岗、佳木斯至双鸭山铁路等既有线扩能改造工程。积极筹备开工哈尔滨至佳木斯、哈尔滨至牡丹江铁路客运专线等项目。力争开工建设抚远、加格达奇、五大连池、建三江机场以及哈尔滨机场改扩建工程等项目。开工建设富锦东平港区,续建抚远莽吉塔港区等航运工程。四是提升各类园区对项目建设的承载能力。园区是项目建设的载体,通过园区建设促进产业集聚,通过园区建设促进产业定位。要结合土地规划修编,坚持集约用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加强各类园区整合,扩大重点园区建设规模。拓宽多元化融资渠道,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综合配套能力。固定资产投资50亿元以上工业园区达到10个。按照“八大经济区”布局,根据各地区域优势,省市联手,打造一批工业产业园区。今年,先在哈大齐工业走廊再建食品、生物、化工、装备制造、物流等五个大园区,这既强化对哈大齐工业走廊的支撑作用,又进一步发挥带动作用。支持开发区加快发展,引导大项目、大企业、大资本、大产业向园区集聚,形成布局优化、要素集聚、项目配套、产业集群、特色鲜明的产业园区体系。

(二)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经济结构不够优化,资源优势不能充分利用,一直是困扰我省发展的难题。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是加快发展的紧迫任务。要充分发挥我省科技、人才、产业基础、资源等比较优势,加快发展“十大重点产业”,促进结构优化升级。一是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做活做优存量。我省传统产业有优势,但需要进一步提档升级,实现新突破。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业,重点发展食品加工业,推进全省农产品由初加工向精深加工延伸,实现多层次加工增值。今年,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力争达到1600亿元以上。大力发展化工产业,重点建设石油化工、煤化工、生物化工等产业集群,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830亿元,增长18%。大力发展矿产产业,积极开发铜金、铅锌钼、石墨、大理岩等金属、非金属矿产,实施重点开发、规模开发、系列开发,矿业经济总产值达到1000亿元(不包括石油、天然气)。大力发展林产品深加工产业,重点发展木材深加工业、药材及林

果等山特产品深加工业,林业总产值力争达到940亿元,增长18%。二是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大做强增量。要加快发展,必须做好新的增量。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空间广阔。新材料产业,要重点建设先进复合材料、高性能轻合金、化工新材料、光伏新材料、生命材料等特色产业集群,推进重点产品基地建设。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要重点发展核电、燃气轮机、风电产业集群。生物产业,要着力打造创新药物、现代中药、动物疫苗、生物制造等产业集群。新型农机装备产业,要加快大马力动力机械、田间配套机械、联合收割机械研发制造。交通运输装备制造产业,要大力推进支线飞机、直升机、发动机、铁路高速货车、中高档乘用车、新能源汽车研发制造。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力争达到1420亿元,增长22%,尽快将其打造成引领全省经济加快发展的先导性、支柱性产业。三是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培育壮大新的增长点。加快现代服务业体系建设,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来抓。旅游业要进一步整合资源,全力推进北国风光特色旅游开发区建设,加大12个重点旅游名镇建设力度。支持30个省级和150个市县级旅游重点项目,打造成规模、上水平、效益好的旅游精品。要更加注重旅游业“软件”建设,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金融业要不断完善金融体系,在中心城市建立金融聚集区,支持驻省金融机构加快发展,扩大金融资本规模,推动地方金融机构做大做强。发展和完善农村金融市场,积极发展小额贷款公司和村镇银行,探索新的融资渠道。扶持壮大各类担保公司,不断提高担保能力。进一步完善资本市场,采取境内外上市、基金投资、股份融资等多种形式,提高市场融资能力,今年争取一批企业在国内外上市。商贸流通业要重点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培育和打造20个国家级大型批发市场,30个省级大型批发市场。要加快建设现代物流园区、大中型综合性现代物流中心,培育壮大现代物流企业。信息服务业要加快物联网建设,推进哈尔滨国际数据城等一批大项目落地,大力发展云计算产业。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加快完善电子公共服务体系。服务外包业要重点建设哈尔滨、大庆服务外包示范城市,打造国家重要的服务外包基地。四是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提升文化软实力。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产业、冰雪文化产业、影视文化产业、动漫文化产业,加快群力文化城、大庆梦幻城建设,做大做强出版发行、现代传媒、演艺娱乐等骨干企业,培育和发展大型文化产业集团,推动文化产业取得突破性进展,力争实现增加值270亿元。

(三)深入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我省农业优势明显,发展潜力巨大。要加快松嫩、三江两大平原农业综合开发试验区建设,积极发展现代化大农业,推进我省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一是稳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这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所在。要深入实施千亿斤粮

食产能巩固提高工程,加快新增1000万亩粳稻基地建设。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集中建设100个以上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继续开展农业科技合作共建,大力实施种子工程,推进农业标准体系建设,提高粮食单产水平。加强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增强示范作用。粮食总产稳定在1000亿斤以上。二是大力调整农业结构。这是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大力调整种植业结构,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杂粮、果蔬、花卉、苗木、食用菌、饲草等优质高效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要扩大到2000万亩以上。实施绿色食品精品战略,绿色食品种植面积达到6400万亩以上,实物产量达到2950万吨。继续实施“千万吨奶”和“五千万头生猪”工程,发展特色水产养殖业,畜牧业产值增长10%。要坚持生产与加工并重,调整种养结构与打造品牌并举,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吃干榨净出精品,提高附加值,增加效益。积极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实现劳务收入380亿元。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组织化程度,让农民成为市场主体。各级政府要为农民搭建产品销售平台,“倒排市场价格”,搞好产销对接服务,努力减少中间环节,把利润空间最大限度地留给农民。三是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这是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重大举措。继续实施新农村建设工程,认真总结推广省级重点示范村经验,创新建设模式,实施以奖代补,进一步提高建设水平。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大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力度,解决150万以上人口饮水安全问题。科学规划农村新型能源建设,发展适合当地气候和资源条件、便捷适用的新型能源项目。完成第五批750个整村推进扶贫开发任务,人均收入达到2600元以上,实现20万人口脱贫,逐年尽快减少贫困村、贫困户。四是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县域经济不发达,财力弱,就难以投资项目建设,就难以改善民生。要坚持走各具特色发展路子,打破行政区域界限,实施园区共建,分头招商,优势互补,税收分成,加快发展强县产业,不断增强县级经济实力。县域财政总收入增长18%以上。通过考核奖励工业、财政、民生、总量增幅等四个方面的“十强县”,鼓励先进,鞭策后进。五是加快小城镇建设。尊重城镇化发展规律,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试点工程,突出抓好“百镇”建设,打造沿301国道小城镇建设示范带,打造新型民俗村镇,加强对城关镇和区域中心镇建设,强化产业支撑和公共服务,提高小城镇吸纳和承载人口的能力。充分发挥垦区、森工示范带动作用,扩大小城镇合作共建范围,推进区域、城乡一体化发展。

(四)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不断增强经济发展驱动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老工业基地振兴,最重要的是靠科技支撑。要深入推进高新科技产业集中开发区建设,加快实施科教人才强省富省工程,切实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省本级财政预算用于科技进步和创新的支出,比上年提高15.8%,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4800亿元,增长20%以上。一是积极培育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主体。整合优质科

教资源,组建10个基本能够覆盖重点产业领域的行业研究院,组建15个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实施30个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突破和掌握一批重大关键技术。优选50项高新技术成果,进行产业化运作。认定高新技术企业50家,确定专利优势培育企业30家,专利优势试点企业20家。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力争研发资金占GDP的比重达到1.5%。积极推进“质量龙江”建设,加快建设国家级和省级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促进全省产品质量总体水平提升。二是积极推进科技园区建设。加快哈尔滨科技创新城建设,首批实现70家科研院所和科技企业入驻,打造新兴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把科技创新城建设成高端创新人才的聚集区,建设成高端技术研发集成的核心区,建设成高端成果孵化运用的主导区。推进哈大齐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牡丹江、佳木斯两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及煤化工、硅基材料、农产品精深加工、生态保护与开发等四个基地建设。其中,哈大齐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中的高新技术产值增长30%以上。三是强化政策引导和扶持作用。落实好科技创新政策,对国家级企业研发中心给予奖励,对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实施优惠政策,对院所科技创收部分,省财政给予全额返还,支持科技人员提取科技开发经费的10%作为劳务津贴,允许科技人员到企业兼职兼薪。

(五)继续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体制机制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焕发活力的源泉,是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保障。一是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是我省经济发展的“软肋”,也是发展的潜力所在、活力所在,更是今后加快发展的主体力量。要大力支持全民创业,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强化政策扶持,实施轻费减负,降低创业门槛,新开辟建设16个省级创业基地,储备1000个创业项目,大力开展全民创业,深入开展创办小企业、开发新岗位和培育“万名小老板”活动。营造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环境,形成全民创业的文化氛围。进一步扩大民间投资,深入落实国务院关于鼓励民间投资的“新36条”,实行“非禁即入”,打破行业垄断,新上的产业项目要向民营经济放开,引导社会资本更多地投向“十大重点产业”,非公有制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要达到50%以上。加快培育中小企业成长,年内动态评价认定600户成长型中小企业,建设6个国家级,建设30个省市县三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力争增长18%以上。二是继续深化国企改革。在我省的中直大企业办社会负担重,引进战略合作伙伴难。要坚持从实际出发,积极稳妥推进改革,通过积极争取国家政策资金支持,帮助其化解办社会负担,争取用一年半时间完成向地方移交工作。地方国有企业产权单一,活力不足,要大力推进产权多元化,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盘活国有资产,向优势产业、优势企业靠拢,加快产权多元、兼并重组的步伐。三是统筹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深化

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扩大公务员聘任制试点。健全非税收入管理机制,深化非税收入收缴管理改革。继续推进医药卫生体制和基本药物制度改革,抓好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扎实推进城区经济发展试点。统筹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文化教育体制、粮食流通体制、集体林权制度、国有林场、林区体制等各项改革,加快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六)进一步深化对外开放,提高外向型经济水平。我省经济外向度不高,对经济拉动力不强,尤其需要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加快发展。一是继续深化对俄经贸合作。抓住国家重点推进沿边开放的战略机遇,积极谋划绥(芬河)满(洲里)沿边开放带建设,依托建设东北亚经济贸易开发区和哈牡绥东对俄贸易加工区,加快推进对俄经贸结构调整。坚持出口抓加工,进口抓落地,把产品推向国内外,把增加值和就业留在省内。要壮大和引进出口加工企业,提升机电、轻工、建材等地产品出口比重。加快发展进口资源深加工业,努力建设进口能源原材料精深加工基地,提升原油、木材、矿产等进口资源落地加工比重。要加快绥芬河综合保税区、乌苏里斯克经贸合作区等境内外园区建设,继续抓好抚远三角洲开发建设,推进同江铁路大桥建设,加快重点口岸提档升级,进一步完善推进“大通关”区域合作机制,提高铁路、公路、水运、航空联运水平和服务水平,降低口岸物流成本。构建更加便捷顺畅的对俄国际贸易物流通道。办好绥芬河中国名优商品展、中俄(佳木斯)农机产品展、中俄(东宁)机电产品展等展会。力争对俄进出口总额实现120亿美元,增长60%。二是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继续加强与日、韩、欧美及新兴经济体的经贸合作,多元化开拓国际市场,提高对外经贸发展速度和质量,争取赶超进位。鼓励企业“走出去”,进一步开展国际工程承包,扩大在周边国家的投资规模,推进能源、原材料等大项目合作,全省境外承包工程项目营业额力争达到10亿美元以上。三是抓好招商引资。围绕我省“十大重点产业”、重点项目和专业园区,开展定向定点招商,加强与央企合作,扩大省际间经济合作。深化龙江与港澳台的交流合作,办好第二十二届哈洽会,办好黑龙江(台湾)商务周等活动。全省实际利用外资力争突破30亿美元,增长15%以上;利用省外资金1500亿元,增长25%。

(七)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促进低碳、绿色发展。生态是资源、是财富、也是最大的品牌,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依托。要积极推进生态环境建设保护工程,切实保护好“绿水青山”。一是抓好生态保护与修复。抓住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保护区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大机遇,加强生态功能区保护与建设,积极培育和发展生态主导型经济,加快林区经济转型。积极探索开展碳汇交易,支持大兴安岭国家级低碳经济示范区建设,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低碳经济示范区。加大湿地保护力度,加快草原生态功能恢复。完成封山育林11.3万公顷,森林抚育

54.4万公顷,造林20万公顷,治理“三化”草原17万公顷,新增湿地保护区、湿地公园面积5万公顷,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6万公顷。二是继续推进松花江流域水污染治理。全面开工建设47个新增补的松花江流域治理项目,力争70%的项目当年建成运行。全面改善支流水环境质量,不断提高干流断面水质达标率。省辖城市集中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坚决达到国家规定标准。三是强化节能减排。省本级财政预算安排资金5000万元,支持节能减排项目建设,开发和推广应用节能减排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抓好建筑节能,强化节能减排工程建设,严控“两高”行业,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在钢铁、有色、化工、建材等耗能大的行业中,实施100个节能产业化项目和100个节能改造项目。抓好国家级、省级循环经济试点。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3.5%,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下降2%。通过加强环境保护,推动我省绿色发展、绿色崛起。

(八)全面推进社会事业建设,进一步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发展社会事业既有利于全面发展,又有利于改善民生,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基石。今年,重点抓好四个方面工作,办好14件实事。

一是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教育是为人生奠基的大事。(1)要巩固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确保财政性教育经费增长高于经常性财政收入增长,到2012年我省财政性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达到或超过国家规定比例。(2)完善和落实经济困难家庭学生就学补助政策,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小学、中学每生每年由500元、750元,分别提高到750元、1000元。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标准每生每年由1000元提高到平均1500元,资助比例由15%提高到20%左右。将中等职业学校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纳入免学费范围。高校助学金标准平均每生每年由2000元提高到3000元。(3)以“校安”工程为牵动,完成义务教育400所标准化学校建设任务。(4)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集中力量加强示范性职业学校和综合性实训基地建设,组建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职业教育集团。(5)支持高校化解债务,省属本科院校债务化解40%以上。筹集资金全面化解农村义务教育债务。

二是加快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家有百事,健康为要。(6)要加快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重大疾病防控体系建设,加强药品监管,强化重大疾病防控,提高疾病救治和应急处置能力。完成101个县级医院、1000个村卫生所、20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项目建设,扩大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覆盖范围。(7)继续加强建设高层次医疗科研人才队伍,培养基层卫生人才,今年计划培养县、乡、村卫生骨干人才1万名。(8)积极实施人口和计划生育“惠家工程”,认真落实计划生育奖励政策,关注计划生育弱势家庭和特殊人群,推动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均等化。

三是进一步繁荣文化体育事业。文体事业的发展程度,是生活品质提升的重要标志。(9)要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重点推进省博物馆新馆建设和市县图书馆、文化馆达标工作,乡镇综合文化站覆盖面达到95%以上。(10)推进全省数字图书馆建设和乡镇、城镇社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网点建设。投资3000万元,建设1500个农家书屋。(11)加快广播电视数字化进程,推进全省广电网络改制整合,搞好哈尔滨“三网融合”试点。全省新增广播电视数字用户100万户,数字化率达到50%。(12)加强城乡全民健身工程建设,兴建2000个全民健身场地设施。要重视建设中小学校冬季冰场,丰富青少年冰雪经历,锻炼意志,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普及率。不断提升竞技体育水平,加快体育强省建设。

四是积极推进城乡社区建设。社会建设,重在基础。(13)要实施城乡社区基础建设“双百”示范工程。打造100个城市示范社区,全省城市社区达标率达到56%;打造100个农村样板社区,农村社区建设的覆盖面达到60%。(14)实施社区专业化社工服务“百千万”工程。建设100个专业化社区工作服务实验基地,选聘1000名专职社工,定向培养1万名养老、救助、教育、助残等方面的社区工作人员,提高服务水平。

加强民族宗教工作,切实维护民族团结、宗教和谐。支持国防军队建设,加强国防动员、边境管理和人防工作。加强国家安全工作,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境外敌对势力渗透破坏活动。继续做好外事、侨务、台务、统计、档案、气象、社会科学、参事文史、双拥共建、妇女儿童、残疾人、红十字和慈善等各项工作,全面做好防灾减灾工作。通过全面加强社会事业建设,促进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推动社会公平正义、和谐稳定。

(九)突出抓好民生大事,让人民群众共享更多的发展成果。保障和改善民生,政府责任重于山。我们要认真落实省委关于进一步加强民生工作的决定,顺应全省各族人民过上幸福生活的新期待,继续实施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工程,坚持民生优先、目标不变、加大力度、逐步提高的原则,积极实行民生财政,坚决落实民生预算,倾心、倾情、倾力把民生搞上去。今年,省本级预算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民生的支出达到115.6亿元,比上年增长20.9%。突出抓好十个方面26件实事。

一是抓好“稳价保供”工作。(15)认真落实“米袋子”和“菜篮子”行政首长负责制,强化调控手段,确保粮油、蔬菜等食品有效供应。按照蔬菜产业三年发展规划,从今年开始新建蔬菜温室大棚12万栋,全省蔬菜面积发展到650万亩,有效缓解我省冬季蔬菜过度依赖外地的局面。(16)严格落实中央和省里有关政策,降低流通成本,兑现各种价格补贴。依法做好物价监管,严厉打击违法涨价行为。加强食品安全监管,确保城乡居民吃上放心食品。

二是解决好就业难问题。(17)努力扩大社会就业。贯彻落实“就业优先”战略,紧密结合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城乡一体化建设,多渠道多形式地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全年城镇新增就业60万人。(18)以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完善并落实税费减免、小额贷款、资金补助、场地安排等政策,健全创业培训和服务体系,建设省级就业创业实训孵化示范基地,全年实现创业带动就业30万人。(19)推动重点群体就业。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援助彩虹工程、助残就业爱心工程,加大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力度,推进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返乡创业和进城务工,力争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85%以上,失业人员再就业50万人,困难群体就业20万人。

三是解决好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20)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促进非基本药物价格合理下降。城乡居民医疗保险财政补助水平由120元提高到200元,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由15元提高到25元。(21)提高参保患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和最高支付限额,扩大门诊统筹实施范围,积极开展门诊按人头付费、住院按病种付费试点,城乡参保居民住院报销比例达到60%以上。(22)积极整合扩大优质医疗资源,提高利用效率,鼓励和引导省、市级医疗与县区医院联网,并实施网络远程会诊,最大限度地解决群众就医难,满足群众就医需求。

四是解决好入园难问题。(23)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学前教育体制,将学前教育经费列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24)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按照三年建设1200所公办幼儿园的目标,今年开始完成新建、改扩建450所公办幼儿园任务。

五是解决好养老难问题。(25)制定出台养老服务机构“民办公助”具体办法,扶持民办养老机构加快发展,全省机构养老床位达到老年人总数的2%左右,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达到60%。(26)着力推动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全面开展,全省开展居家养老服务的城市社区达到60%,每个中心乡镇至少建立1个居家养老服务示范点。

六是解决好住房难问题。(27)加大廉租住房、公共租赁房建设力度,将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全部用于廉租房建设,10%土地出让金净收益用于廉租房建设。(28)继续大力推进棚户区改造,投资507亿元,改造各类棚户区43.93万户、4265万平方米。全年投资153亿元,改造农村泥草房22万户、1820万平方米。建设保障性住房15.28万套。力争提前一至两年,完成“三棚一草”改造任务。今年拆迁征地工作量大,要善待百姓、厚待百姓,坚持依法拆迁、阳光拆迁、及时回迁,确保百姓住上新房子,搬进暖屋子。

七是解决好城乡居民出行难问题。(29)建设农村公路4000公里,逐步扩大自然村通畅工程范围。抓好城市背街巷道的升级改造。推动城市公交优先发展,优化城乡交通网络布局,调整运输结构,合理配置运输资源,促进城际客运、城乡客运和旅游客运方便快捷。新增长途客运、城市公交、旅游客运车1500辆,城市出租车4000辆,缓解运能与需求的矛盾,逐步建设中心城市出租车服务站,帮助解决出租车司机用餐难等问题,为城市发展服务。加大各级财政投入力度,重点支持中心城市机械化清雪工作,保畅通、保安全,方便居民出行。

八是抓好社会保障。(30)着力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基本实现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覆盖,基本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570万人、473.3万人、480万人和305万人。将新农保试点范围扩大到40%以上的县,并将试点地区城镇无收入居民纳入养老保险保障范围。(31)继续提高社会保险待遇和职工工资收入水平。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标准平均提高140元。建立健全企业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最低工资标准提高10%以上。(32)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月人均补助标准分别提高15元和12元。(33)进一步推进低收入等困难群众临时救助制度建设,继续实施城市“一帮一”扶贫解困工程,落实临时救助资金,确保低收入等困难群体临时性、突发性困难得到有效解决。(34)进一步提高儿童福利机构供养及社会散居孤儿生活补助标准。(35)推进解决特殊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解决农林牧渔四场、刑满释放劳教人员等参加养老保险问题,解决城镇老年居民基本养老保障问题,解决国有企业老工伤人员待遇问题以及其它企业老工伤问题,解决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险与城镇养老保险政策衔接问题。

九是抓好城市人居环境建设。(36)继续开展“三优”文明城市创建,坚持以治理脏乱差为重点,加快城市裸土地面硬化、垃圾整治、城镇园林绿化建设,开展环境秩序综合治理等专项行动,中心城市主次干道、县城主要街道垃圾清运设施配备率达到100%,新建绿地1万公顷,绿化覆盖率达到36%以上,不断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和城乡文明水平。(37)继续推进“三供两治”建设,投资139亿元,新增城市日供水能力65万吨,供热面积3300万平方米,燃气用户20万户。新增污水日处理能力75万吨,垃圾日处理能力8000吨。

十是抓好社会稳定。(38)坚决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政府的监管主体责任。突出抓好煤矿安全生产,加大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不断提高机械化采掘率,不断提高安全生产科技控制水平,减少下井人数,提高生产效率。投入1000万元,完成国有重点煤矿实施的104项瓦斯治理工程建设任务,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39)做好森林草原防火、交通安全、消防安全等工作,力争不发生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建成1个国家级和8个省级救援基地,提高煤矿等高危行业的救援能力。(40)继续加强“平安龙江”建设,及时有效处理各类信访案件,落

实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完善大调解体系,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营造安定祥和的社会环境。

1、哈尔滨: “十二五”时期的主要目标和战略重点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深入实施新战略、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的关键时期。在这个历史发展阶段,我们仍然处于我国发展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机遇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我们既要珍惜机遇、抓住机遇、用好机遇,又要正视挑战、应对挑战、战胜挑战,主动适应宏观环境变化,牢牢把握科学发展规律,有效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努力增进全市人民福祉,以更加超越自我的精神状态和更加奋发有为的务实作风,推动哈尔滨经济社会更好更快更大发展。今后5年我们努力奋斗的目标是:

———民生状况明显改善。坚持把发展为了民生摆在首位,切实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一是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预期到2015年,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中低收入群体收入和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年均增速均达到12%以上,最低工资标准年均增长15%左右,力争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在同等城市中实现晋位。二是住房保障水平大幅提高。力争解决13万户低收入和中等偏下收入家庭住房困难,中低收入群体人均住房面积不低于15平方米,城区四环路内棚户区改造全部完成,棚户区居民全部入住新居,农村泥草房改造基本完成。三是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促进充分就业,新增城镇就业5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全力实施百万农民工技能培训工程,增加劳务收入100亿元。未来5年,将成为我市改革发展成果惠民力度最大的5年,成为全市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的5年,成为人民群众生活更方便、更满意、更幸福的5年。

———产业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坚持把结构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着力实施产业“倍增计划”,预期到2015年,装备制造、食品、医药、石化4大优势产业增加值实现5年翻番,重点培育装备制造、食品2个销售收入超千亿元产业。民用航空、生物、新材料、新能源装备、电子信息、绿色食品6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实现4年翻番,重点打造新能源装备、电子信息和绿色食品3个超百亿元产业。金融、物流、文化、信息服务4大产业增加值实现4年翻番,旅游总收入突破960亿元,占生产总值比重达15%。

———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坚持统筹发展社会事业,注重加强社会建设,加快建立健全符合市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

系。我们构建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既要符合我市经济发展水平,又要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需求相适应,涉及基本民生保障的各个主要领域,既覆盖城镇居民,也覆盖农村居民,特别是社会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和社会救助要实现城乡全覆盖,农村社区、城镇社区便民医疗、文化、体育设施实现广覆盖,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学前3年教育毛入园率提高到75%,城区和县镇义务教育学校全部达到标准化,职业教育取得突破性进展。12所县级医院全部建成2级甲等以上标准医院。新增城市道路130公里,道路完好率达95%,全面改造供水、排水、供气、供热等老旧地下管网,根本扭转城市基础设施落后状况。公交优先发展战略取得实质进展,公交在城市交通总出行中的比重提高到45%以上。

努力实现上述目标,最大限度地满足全市人民的新期待,要求我们切实做到以下几点:

(一)必须准确把握科学发展总体思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省委十届十四次全会和市委十二届十次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以改善民生和维护社会稳定为根本,紧紧围绕北国水城、工业大城、科技新城、文化名城、商贸都城的发展定位,全力实施“北跃、南拓、中兴、强县”发展战略,推动经济社会更好更快更大发展,为把哈尔滨建设成为现代大都市打下坚实基础。

(二)必须持之以恒深入实施新战略。按照“以松花江为纲———一江居中、两岸繁荣”的战略构想,持续推动城市发展空间向北跨越、向南拓展、向县域延伸。

一是“北国水城”和科技创新城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北国水城”中“2纵”、“2横”、14个湖泊基本建成,32座闸站、79座桥梁及相关附属景观设施投入使用,江北水系呈现玉带倩影,水生态功能得到恢复和保护。科技创新城起步区全部建成,交通、教育、医疗、居住等配套功能基本完备,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光机电一体化、电子信息等5大产业集群作用凸显,成为全省高端创新人才集聚区、高端技术研发集成核心区、高端成果孵化运用主导区。联通松花江两岸的跨江通道达到13条,沿江建设的哈尔滨大剧院投入使用,文化中心成为新地标,金融中心功能作用初步显现。

二是哈南工业新城产业格局基本形成。力争开发建设85平方公里,形成辐射贯通周边各工业园区的战略格局,航空、汽车等优势产业竞争力明显增强,云计算、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工业总产值突破3500亿元,成为全省最大的现代产业聚集区和全国重要的新型工业化示范区。

三是中心城区城市功能显著提升。老城区改造和哈西、群力新区开发提速,影响群众生产生活的市容卫生、公共交通、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等问题得到有效

解决,中心城区承载功能、生态质量、容貌形象、居住条件、管理水平和辐射带动能力明显提升,再现欧陆风情的独特魅力。大力发展都市型工业、总部经济和现代服务业,城区经济进一步繁荣。

四是县域经济社会统筹协调发展。实施区域发展和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城乡形成区域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新格局。充分发挥各级各类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的示范带动作用,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错位发展。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建设明显加强,农田水利化程度达到70%,综合机械化程度达到94%,畜牧业占农林牧渔业比重达到50%,粮食产能稳定在250亿斤以上,农业生产规模化、作业机械化、经营产业化、产品标准化水平显著提高。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建成一批特色突出、设施良好、功能完备、环境优美的小城镇。加大户籍制度改革力度,制定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力争把符合条件的百万农业转移人口逐步转为城镇居民,城镇化水平提高到65%。基本实现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市场和管理一体化,推动城乡走上生产发展、生态良好、生活富裕的文明发展道路。

(三)必须切实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努力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

一是结构调整取得实质性进展。按照稳农业、强工业、提档升级第三产业的思路,加快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现代产业体系。预期到2015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到8:40:52。

二是科技进步和创新支撑作用明显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到60%以上,全社会研究和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5%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年均增长20%以上,基本建成创新特色鲜明、创新活力充沛、创新氛围浓厚的国家创新型城市。

三是资源节约利用和环境保护得到加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广低碳技术,万元GDP综合能耗累计下降16.5%,城市生活污水、垃圾和县(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95%、85%和72%以上,水、气主要污染物排放累计下降15%和5%,城市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85%,市区环境空气质量2级及2级以上天数达到325天,消除内河劣5类水质,松花江出境水质达到3类标准。森林覆盖率达到46%。

通过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哈尔滨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预期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以上,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万美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实现翻番,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30%。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卫生城市和园林城市创建活动取得实质进展,城乡载体功能、服务功能和综合保障功能明显提升,全省经济发展支柱、科技创新先导、城乡建设表率、服务全省平台的龙头带动作用更加突出。

(四)必须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改革向纵深领域推进,更具活力、更富效率、更加开放的体制机制逐步形成。

一是深化经济管理体制改革。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努力营造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制度环境,预期到2015年,非公有制经济比重增加到60%以上。积极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促进国有资本向城市基础设施、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集中。

二是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快发展创业投资、工业投资、城建投资等大型国有投融资平台,大力发展上市公司。进一步理顺各级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和比例,加强县级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财力保障。

三是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加快农村产权要素市场化、资本化进程,新型农业服务体系实现区县(市)全覆盖,土地承包和流转制度进一步完善,农民组织化程度明显提高,土地适度规模经营面积稳步扩大,水利、林权、农村金融等改革取得积极进展。

四是深化行政管理和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推进政事企分开,依法调整政府、市场、企业之间的关系,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建立有效的用人机制和考核分配激励机制。加大社会体制改革力度,力争在医药卫生体制、教育体制、文化体制改革等方面取得实质进展。

五是深入实施互利共赢开放战略。以建设中俄友好合作示范城市为目标,深度参与东北亚区域合作,积极打造服务全国的对俄合作交流平台,推动对俄合作战略升级。进一步优化对外贸易结构,促进出口结构转型升级,积极扩大进口,更好地发挥哈尔滨内陆港国际联运优势,推动对外贸易平衡发展。预期到2015年,市属外贸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5%。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强区域经济技术合作,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长10%以上,国内经济技术合作资金到位额年均增长20%以上。

2011年主要任务

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是“十二五”规划开局起步之年,做好今年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按照市委十二届十次全会的要求和部署,我们将凝聚全市力量,集中开展“招商引资项目落实年”和“政风建设年”活动,全力以赴抓大事、干实事,千方百计促发展、惠民生。

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深入实施惠民行动,涵盖8个方面、40个项目,计划投资达205亿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

12%。城镇新增就业9.4万人,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转移农村劳动力134万人。新建各类保障性住房4.2万套,拆迁改造棚户区360万平方米,改造农村泥草房4万户。新增标准化义务教育学校80所。6个县(市)人民医院达到2级甲等以上综合医院标准。政府举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实行基本药物制度和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

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注重实现经济发展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预期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2%以上。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5%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8%。以内;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削减率达到“十二五”总任务的15%。新上一批支撑新战略实施、促进结构调整的大项目,全年市级以上重点项目达到300个,投资超过800亿元,带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

在城乡建设和管理方面,进一步畅通南北跨江交通,确保阳明滩大桥、松花江公路大桥扩建工程年底竣工通车。不断完善城乡路网体系,全年新建续建城区路桥工程130项,维修道路330条(段);建设农村公路500公里,竣工通车300公里。深入推进“三沟一河”综合整治,何家沟、马家沟郊区段和阿什河城区段建设任务全面完成,阿什河水质基本消除劣5类。

我们将统筹抓好以下10项工作:

(一)着力调整优化结构,切实增强工业经济发展实力。工业是哈尔滨的立市之基、强市之本。没有工业的振兴,就不会实现老工业基地的全面振兴。我们将牢牢把握新型工业化发展方向,着力调整优化工业结构,不断提升产业集中度和竞争力,确保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4%以上。

一是调整优化工业结构。做大做强4大优势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保持80%以上。落实6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重点实施核电主泵电机、新能源汽车、民用航空基地等一批重点项目和示范工程。继续抓好能源装备、汽车、精细化工等8大产业链,着力实施汽车自动变速器等一批产业链节点项目。积极培育主业突出、带动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重点支持哈飞、哈药、轻型车厂等企业扩大国内外合作。继续实施品牌战略,加快国家商标战略示范城市建设,提高企业产品市场竞争力。围绕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组织开展装备制造业“两化”融合指标体系试点,重点启动哈电集团协同制造平台等项目建设,提升工业信息化水平。

二是壮大工业园区规模。重点推进哈南工业新城开发建设,确保新哈缆等100个项目开工建设,云计算中心等100个项目签约入驻,启动京哈公路互通立交枢纽、哈五路拓宽改造等基础设施配套工程,完成新开发面积20平方公里。加快宾西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启动路网改造、蜚克图河流域综合治理等重点工

程,突出抓好哈工大奥瑞德、天路新能源等一批大项目建设,新增入区项目30个,完成投资40亿元。抢抓省在哈大齐工业走廊再建食品、生物、化工、装备制造、物流等五个大园区机遇,以呼兰河工业核心示范区为重点,加快哈大齐工业走廊哈尔滨段建设,新增入区项目100个,完成投资180亿元。整合优化园区资源,形成产值超50亿元工业园区6个,新增园区工业总产值400亿元。

三是突出抓好重大工业项目。结合开展“招商引资项目落实年”活动,加快建立完善市、区、县(市)领导包保责任体系和具体推进标准、考核办法,形成“一个项目、一个班子、一套人马”推进机制,力促大项目早谋划、早开工、早落实。重点抓好100个亿元以上大项目,确保50个重点项目竣工投产,力争工业投资增长25%以上。全年新谋划3000万元以上项目100个。

(二)着力夯实农业基础,切实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我市大城市、大农村特征鲜明,破解“三农”问题任务十分繁重。我们将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全面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积极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加大强农惠农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县域工业化、农村城镇化进程,确保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5.5%,县域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分别增长15%和20%。

一是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围绕实施增产50亿斤粮食产能工程,加快建设高标准良田、改造中低产田,加强气象灾害预报预警,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加强灌区配套、节水改造和提水泵站建设,完成堤防险工弱段和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推进少陵河、巴兰河等中小河流治理。加大农机补贴力度,新增大型农机具400台(套),农机田间作业综合机械化率达82%。加快农机装备产业基地建设,力争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5亿元,积极推进福田雷沃、约翰·迪尔等重点企业尽快落户我市发展。

二是大力推动农业结构调整。重点调优种植业,做大畜牧业。积极扩大高产、优质、高效作物面积,切实提高优良品种覆盖率。全力实施“提水扩稻”工程,新增水田面积75万亩。大力发展循环农业、设施农业和旅游观光农业,支持省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建成市现代循环农业示范园。加快蔬菜基地和有机农产品基地建设,棚室蔬菜生产面积达到17万亩,绿色有机食品认证面积扩大到800万亩。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新建规模化、标准化畜牧场和养殖园区50个。强化农产品质量监管和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三是切实增强县域工业发展实力。以做专做强县域工业园区和农产品加工企业为重点,努力提高县域工业化水平。继续扶持壮大产业化龙头企业,新增规模以上企业5家,产业化基地面积扩大到1797万亩。进一步做大拉长水稻、生猪、乳品等10大产业链,打造农业名优品牌,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力争县域工业增

加值增长15%以上。

四是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坚持走“强县先强镇”的路子,实施“百镇提档升级、20镇试点引领、6镇示范样板工程”,率先在基础较好的区域建设一批有产业支撑、各具特色的小城镇。研究制定促进符合条件的农民转变为城镇居民的政策措施,不断提高城镇化水平。启动第三批市级新农村试点,推进平新镇、红旗乡等一批村庄资源整合,建设新型居民集中区,完成饮水安全工程224处,高标准绿化村屯100个。抓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盘活农村建设用地资源。切实解决好失地农民住房、就业、社保、医疗、教育等问题。完成第五批116个村扶贫开发整村推进任务。

(三)着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切实提高服务业层次和质量。服务业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巨大的需求潜力,对拉动产业发展、扩大就业、带动消费优势明显。我们将抢抓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域政策机遇,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提高服务业增长的质量、效益和水平,确保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12.5%以上。

一是做大做强旅游业。以打造国际旅游城市为目标,进一步提升“冰城夏都”旅游品牌形象,全力推进北国风光特色旅游开发区建设,力争全年旅游收入增长20%。以保护开发“万顷松江湿地、百里生态长廊”为核心,深度挖掘整合冰雪、湿地、森林、金源文化等资源优势,促进旅游业成为助推经济发展、调整经济结构、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居民收入的重要支撑。启动呼兰三家子旅游小镇、长岭湖旅游风景小镇等旅游名镇规划和具体项目推进工作,引导发展乡村旅游。加快推进金河湾湿地公园等湿地游项目,着力打造5条松花江湿地游黄金线路,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办好首届“中国哈尔滨松花江湿地旅游文化节”,切实增强湿地旅游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努力把湿地旅游逐步打造成继冰雪旅游之后的又一国际品牌。

二是加快培育壮大物流和信息服务业。按照物流产业布局,加快推进龙运、新香坊等物流园区项目建设,规划建设重型装备及机电产品物流中心、哈药集团物流中心、化工物流配送中心、绿色食品博览中心等专业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积极谋划哈南工业新城国际物流港、江北综合物流产业园、果蔬净菜物流园等项目。加快打造哈满、哈绥、哈大、哈黑、哈同等陆路和航空物流大通道。扎实推进“三网融合”试点,鼓励广电、电信业务相互进入、融合发展。突出抓好国际数据城、物联网大厦、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等重大应用工程,大力推广物联网技术在产品溯源、环境保护、危险品储运等领域应用,促进汽车传感器、光纤传感器、电力电子等产业加快发展。

三是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抓好平房动漫园、群力文化产业园、太阳岛文化产

业园、出版印刷产业园、哈师大现代文艺产业园和呼兰黑龙江广播影视产业园6大文化产业园区建设,重点推进哈尔滨大剧院、职工文化艺术宫、博物馆、美术馆、音乐厅等一批标志性城市文化设施建设,积极打造中华巴洛克等特色文化街区。抓住国家第二批文化体制改革试点机遇,进一步深化电影公司、文艺演出院团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成立哈尔滨演艺集团,推动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等媒体转型。

四是积极发展金融业和商贸流通业。改善金融生态环境,积极引进境内外金融机构,支持哈尔滨银行做优做强,加快松北金融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优化城市商圈布局,推进老城区商圈提档升级,规划建设松北、哈南、群力、哈西新商圈。深入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积极培育和发展信息、咨询、会展、创意等新兴服务业。

五是鼓励引导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坚持社会化发展方向,将生活性服务业作为提供更多就业岗位、方便人民群众生活、培育新经济增长点的重要服务产业。鼓励扶持社会力量开办家政服务、养老服务、患病陪护、家庭教育和家庭用品配送等生活性服务机构,建立健全多种形式的生活性服务体系,满足城乡居民多样化的服务需求。全年新增养老床位1000张,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达到22张。

(四)着力推进改革开放,切实增强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实现我市经济社会更好更快更大发展,迫切需要不断完善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条件和开放环境。我们将以开展“招商引资项目落实年”活动为载体,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最大限度地增强发展动力、释放发展活力。

一是努力扩大招商引资和对外贸易。落实招商项目计划方案,成立招商项目推进组,大力开展普遍招商、重点招商、专项招商、委托招商,预期全年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0%,国内经济技术合作资金到位额增长30%。发挥政策性资金杠杆作用,灵活运用贷款贴息、贷款担保、定额补助等政策,吸引更多的民间资本和外来资金参与重大项目建设。高水平办好第22届“哈洽会”。继续巩固传统市场,积极抢占新兴市场,调整优化出口商品结构,重点扩大哈飞汽车、光宇蓄电池等地产名牌产品出口。做大做强对俄出口加工基地,吸引一批境外、省外企业来我市兴办对俄出口加工企业,新增对俄贸易超千万美元企业5至10户,逐步把哈尔滨打造成为哈牡绥东对俄贸易加工区的龙头。继续抓好国家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建设。预期市属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15%。

二是深入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加快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的国有企业改制重组,完善法人治理结构,重点推进哈电缆厂、哈一工具厂合资合作,哈轴集团、电碳厂整体搬迁、退城进郊。继续抓好厂办大集体企业改革。深化财政管理体制、投融资体制改革,完善参与式预算、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等管理制度,提高预算编制和执行的科学化水平;清理规范政府投融资平台,增强市场融资能力。深入推进农村产权制度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基本完成登记确权颁证任务。建立农村产权交易流转平台,鼓励农民采取多种方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规模经营面积扩大到350万亩。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400个。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和公用公益事业改革,逐步解决好政事企不分等问题。

三是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放宽市场准入,扩大民间投资,支持骨干企业、民营资本参与国企改革,进入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市政公用事业、社会事业、金融服务和商贸流通等领域。建立健全创业辅导、融资担保、人才培训等服务体系。深入实施中小企业创业成长工程,全年新增收入超亿元企业10户以上,规模企业50户以上。

(五)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切实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作用。依靠科技创新驱动经济社会更好更快更大发展,是我市的比较优势和战略选择。我们将抢抓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机遇,把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改善民生紧密结合起来,着力在重点领域取得突破,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到53%。

一是加快科技创新城建设。全力推进创新园起步区和产业园起步区征地拆迁及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35亿元,累计开发面积达9.34平方公里。加快省新兴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国际农业科技创新中心等标志性项目建设,启动兵装集团热能装备基地、LED产业园区等一批产业项目,确保中科院哈尔滨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软件园建成并投入使用。不断提升高端研发项目吸引力和集聚度,新引进项目开工建设面积160万平方米以上。

二是增强科技创新能力。重点实施科技创新引领等“6大创新工程”和100项重点科技计划,加快铝镁合金新材料等6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建设。加大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力度,重点抓好“哈科会”签约项目合作研发及产业化。依托大学、大所、大厂科技资源优势,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壮大产业技术联合体,促进新能源汽车等7条高新技术产业链发展,提升科技成果本地转化水平,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20%以上。

三是健全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继续推进技术研发、科技资源信息共享、科技企业孵化、技术转移服务和科技投融资5大创新平台建设。抓好国家知识产权工作示范城市建设,实现专利申请量增长10%以上。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完善项目建设人才服务“绿色通道”,引进和用好高层次人才,统筹抓好以领军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的各类人才队伍建设。

(六)着力加强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切实增强城乡载体和服务功能。城乡规

划建设管理事关发展、惠及民生,倍受期待和瞩目。我们将以深入实施“中兴”战略为牵动,统筹推进城乡建设,加快实现一体化步伐。

一是强化规划的统领作用。围绕实施新战略,落实国务院批准的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控制性详细规划,完善万顷松江湿地保护与利用规划,编制招商引资及可收储土地布局规划。高标准搞好重点地区、重要地段城市设计。启动建设哈尔滨市城乡规划展馆。加强城市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提升城乡规划科技应用水平。依法严格执行城乡规划,切实维护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二是加快推进以路桥为重点的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城市东部地区重点抓好东巨路、香福路等道路改造建设,为保护开发松江湿地、促进东部地区加快发展创造有利条件。西部地区重点启动实施哈平路、哈双南路等道路新建改建,支撑群力新区和哈西地区联通发展,密切哈南工业新城与城市中心区的交通联系。全面完成老机场路二期改造任务。中部地区重点结合哈站改造,配套实施哈站南广场改造、北广场新建和区域交通路网改造等关联工程,从根本上解决哈站周边区域交通拥堵问题。加快宣化街高架桥建设,确保“哈洽会”前建成通车。继续推进地铁一号线建设。积极配合铁道部如期完成哈西客站建设任务。加大出城口路桥改造力度,续建、新建哈阿公路等10条城市出口路和7个高速公路互通立交出口,同步推进江南中环路改建。启动双琦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厂建设,推进城市餐厨垃圾处理厂、粪便处理厂建设。完成依七高速依兰段、哈肇公路依兰段、铁通公路尚志至五常段、哈五公路平房至拉林段改造任务。

三是加大城市管理力度。深入开展市容卫生环境综合整治,全面实行环卫清扫保洁和清冰雪分级管理,完善垃圾收运机制,增加环卫设施,打造干净城市。加强牌匾广告、违章建筑、违规占道等综合治理,推进铁路环线及哈同入城口周边环境综合整治,高标准打造道外沿江风景线。强化交通环境整治,完善市区交通流量调控措施和配套交通设施,新增停车泊位1万个,提高交通管理水平。启动数字城管扩建工程,增加视频监控点位,建立城市地理信息查询系统,不断提高城市管理精细化、网格化、智能化水平。坚持市、区(县市)、街道3级管理体制,强化区、街城市管理职能,完善建管交接机制,切实发挥街道办事处推动城市管理、组织公共服务、指导社区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作用。

(七)着力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切实改善城乡生态环境。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我们将立足当前、兼顾长远,坚持不懈抓好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是加强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实施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总体规划,构建一体化城市水网体系。围绕“2纵、4横、18湖”水系规划目标,加快“北国水城”建

设,重点抓好松北灌排体系改扩建,开挖渠道23.8公里,完成4个湖泊及部分设施建设,力争实现通水见绿。实施松花江北岸东方红、三家子、松浦、外贸堤防升级达标和堤顶道路工程建设,力争实现区间道路通车。

二是加强节能减排。抓好重点领域和重点企业节能降耗,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开展重金属、产能过剩行业清洁生产强制审核,严格依法淘汰落后产能。加快推进城镇污水收集管网建设,完成阿城、双城污水处理厂增容工程,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提高到80%。加快电镀生态园和哈三电厂脱硫项目建设,全面推行排污在线监控和二氧化硫排污权交易制度,依法从严查处非法排放企业。

三是改善城乡环境质量。实施磨盘山水源地保护规划,推进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源治理工程,保障城乡供水安全。继续推进哈热电厂六期、国电平南热电厂新建、道里集中供热三期扩建等项目建设,加快拆炉并网进度,新增集中供热面积500万平方米。加快公交车双燃料改造,强化机动车尾气和施工扬尘污染防治,确保市区环境空气质量2级及2级以上天数不低于315天。实施城乡大绿化工程,农村造林1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45.5%;城区新植树木70万株,新增绿地400公顷,绿化覆盖率达38.9%。深入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加快村屯污水、垃圾、规模化养殖污染治理项目建设,新建示范乡镇、村屯36个。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6万亩。

(八)着力解决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不断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利益问题的必然要求。我们将以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方便、更满意、更幸福为目标,坚持发展为民生,扩大内需保民生,加快转变促民生,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水平。

一是全力解决好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要求最迫切的实际问题。第一,针对物业管理不规范、不到位、居民与物业企业矛盾突出等问题,严格执行法律、法规,完善相应政策措施,发挥属地管辖优势,切实提高物业管理和服务水平。第二,重点整治老旧小区,改造旧有居民庭院500个,建设社区休闲健身广场50个,改造土路巷道56万平方米,改善居民社区整体环境。第三,加快改造供水、排水、供气、供热等地下管网设施,强化运营监管,提高基础设施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第四,大力实施公交优先战略,推进公交枢纽、场站建设,增加、调整线路10条,新增、更新城市公交车辆300台,加快构建市区公交专用道网络,提高公交覆盖面和运营能力,方便群众出行。第五,严格落实国家和省“稳价保供”政策,强化市场监管,严厉打击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等违法行为。突出抓好“菜篮子”、“米袋子”、“油瓶子”,加大价格调节基金投放力度,建立物价上涨对低收入群体的动态补贴救助机制,努力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

二是继续扩大就业。大力推进创业型城市建设,落实就业和创业政策,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商贸流通业、家庭服务业和小型微型企业,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强化人力资源市场配置,加强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和城镇就业困难人员等特殊群体就业援助,全年开发公益性岗位5000个,培训农民工20万人。

三是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着重扩大城镇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实现“应保尽保”。把国有困难企业、集体困难企业未参保退休人员纳入城镇职工医疗保险范畴,参保的城镇居民纳入门诊就医统筹金支付范围,增设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缴费档次,提高城镇低保和重度残疾人员医疗待遇水平。调整城镇居民失业保险政策,提高失业保险金标准。抓好新农保试点,把主城6区及2县(市)纳入试点范围。完善低保动态调整、核查机制,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和低收入家庭救助水平。启动市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创建国家级标准减灾示范社区30个。

四是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围绕构建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推进利用住房公积金贷款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试点,全年新增廉租住房受益户2000户,提供经济适用住房4000套,开工建设公共租赁住房1万套,回迁棚改居民2.6万户。落实国家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加强房地产市场监管,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

五是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努力促进教育公平。新建中小学校4所,改造薄弱学校8所,为2.5万名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1000名特殊教育学校学生、3万名中等职业学校学生、1.3万名家庭困难农民工子女发放助学金。加快发展学前教育,提高公办幼儿园比例。积极发展职业教育、民族教育、特殊教育、民办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不断完善终身教育体系。

六是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新农合政策,提高补偿水平,参合率保持98%以上。加快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重点推进7个市属医疗卫生机构项目和10个县级医院项目建设。推进基层医疗卫生体制综合配套改革,抓好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加强食品药品监管工作。强化疾病预防控制,提高疾病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理能力。抓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试点。

七是大力繁荣文化体育事业。加强乡镇文化基础建设,推进文化惠民工程,依法保护历史文化遗迹、遗址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快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努力提高市民健康水平。以八区体育场综合改造和乌吉密滑雪场设施完善为突破口,加快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方便市民的15分钟健身圈,安装健身路径1400件。推进冰雪体育强市建设,提升竞技体育水平。

(九)着力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和社会管理工作,确保社会和谐稳定。稳定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基本前提和根本保障。我们将认真落实稳定是硬任务、是第一责任的要求,切实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群众工作,深入化解社会矛盾,为我市更好更快更大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一是加强民主法制建设。认真执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各项决议、决定,依法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自觉接受市政协的民主监督。及时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健全与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的联系制度。规范行政行为,增强行政工作透明度,畅通公民参政议政渠道,保障公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加强村(居)委会民主自治和民主管理,依法组织全市第九届村委会换届选举。坚持依法治市、依法行政、公正文明执法,努力创造公平正义的法制环境。

二是加强社会稳定工作。深化“平安哈尔滨”创建活动,重点启动实施“3531”工程二期建设,完善社会治安打防管控体系,依法严厉打击各类严重刑事犯罪和涉众型经济犯罪。进一步加强隐蔽战线斗争。切实提高突发事件预防应急处置能力,增强群众安全感。认真落实各级安全生产责任,全面排查安全隐患,加强道路交通、城市消防、危化产品、煤矿和非煤矿山、特种设备、建筑工地监管,有效预防重特大安全事故。加强信访工作,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及时解决、妥善处理人民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最大限度地从源头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

三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围绕推进新战略和创建“三优”文明城市,实施提升市民文明素质5年培训计划,培育壮大志愿者队伍,扎实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质。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营造超越自我、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友善诚信、邻里和睦、开放包容的社会氛围。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制定并实施《哈尔滨市妇女发展规划(2011-2015年)》和《哈尔滨市儿童发展规划(2011-2015年)》,推进妇女儿童事业健康发展。深入开展拥军优属、拥政爱民活动,巩固扩大“全国双拥模范城”成果。

四是加强城乡社区建设。开展“星级和谐社区”创建活动,促进家庭和谐、邻里和谐,带动社会和谐。推广“中心社区”建设模式,建成使用面积超千平方米中心社区5个。继续推进社区公益用房达标建设,确保主城区社区公益用房平均使用面积300平方米以上。统筹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力争启动率达到70%。

(十)着力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切实提高行政效能和服务水平。转变政府职能,增强行政效能,提高服务水平,是实施新战略、实现新目标的重要保证,也是新形势、新任务对政府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我们将认真履行人民赋予的权力,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行政环境、宽松和谐的发展环境,明显提升政府的公信力和社会满意度。

一是进一步超越自我。把超越自我作为加强公务员思想作风建设的重要内容,深入开展“做主人、敢担当、谋发展、惠民生”学习讨论活动。要求各级领导干部把事业当家业、把工作当学问,率先垂范、自加压力,用宽视野、高站位谋划发展,用实举措、强手段推动发展,把惠及民生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教育广大公务员深化市情认识,看到差距、正视不足,切实增强迎难而上、敢于担当的勇气和信心,努力营造竞相超越自我、创先争优的良好氛围。

二是扎实开展“政风建设年”活动。针对部分公务员存在的服务意识差、办事效率低、业务能力弱以及纪律松懈、推诿扯皮、吃拿卡要等突出问题,重点对91个具有审批、执法和服务职能的部门、窗口和关键部位进行监测,对50个涉及全市发展战略、投资额在亿元以上大项目的落实情况进行全程跟踪。通过自查自纠、设立专门网站、开设投诉电话等多种渠道,深入查找和剖析问题,从严进行集中整治,切实解决一些政府部门“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等问题。开展“百家企业、百名外商、百位代表委员评政风”活动,加大明察暗访力度,强化对政府部门的全方位监督。有针对性地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努力实现政风建设的常态化、制度化,着力打造素质过硬、作风优良的公务员队伍,树立服务型政府的良好形象。

三是不断提高执行力和推动力。坚持把创新作为提高执行力的“倍增器”,积极探索改进工作、解决问题、提高效率的新举措,努力实现行政效能最大化。坚持把调查研究作为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深入实际,贴近群众,及时掌握社情民意,完善决策风险评估机制,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大力倡导雷厉风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进一步精文减会,实行重点工作包保责任制,督促各级领导干部靠前指挥、靠前服务,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抓发展、促落实上。建立健全有效的横向协调机制,完善市直部门与区县(市)工作联动机制,提高政府综合调控能力,着力解决条块分割、相互掣肘、互为障碍的问题,确保政令畅通。按照“权随事走”的原则,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理顺政府机构设置和职责分工,进一步下放事权,为人民群众提供便捷、高效、满意的服务。

四是努力改善经济发展环境。牢固树立“企业创造财富、政府创造环境”的理念,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立标准一体化、环节整体化、进度同步化的审批新机制。对重大项目实行代办制,为投资者提供周到、快捷的无障碍服务。全面推行政府绩效管理,深入推进政务公开,严格行政问责,凡是把项目推走、挤跑、拖垮,甚至损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公务员,都要坚决问责,严肃处理。

五是切实加强廉政建设。全面贯彻落实中纪委十七届六次全会精神,以完善

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整体推进反腐倡廉各项工作。大力弘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做到公务用车、会议、公务接待、党政机关人员出国四项经费支出“零增长”。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坚决纠正对群众疾苦漠不关心、对群众呼声置若罔闻、对群众利益麻木不仁的官僚行为。突出抓好对工程建设、征地拆迁、产权交易、政府采购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监督,坚决查处与民争利、以权谋私的腐败行为,始终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把实施新战略的各项工程建设成为经得起检验的廉政工程、德政工程、民心工程。

2、齐齐哈尔: 到2015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60亿元,年均增长15%;财政总收入突破200亿元,年均增长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800亿元,年均增长30%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万元,年均增长12%;农民人均纯收入1.1万元,年均增长13%。面对又一个加快发展的“黄金五年”,我们要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全力打造“滨水园林城市、绿色食品之都、装备工业基地、生态旅游胜地、历史文化名城”,努力把齐齐哈尔建设成为产业实力更加雄厚、城市特色更加突出、生态环境更加优良、人民生活更加富足、社会更加安定和谐的创业宜居城市。2011年工作任务

今年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经济总量翻番为目标,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大项目建设为支撑,深入落实市委十一届十次全会精神,强化一个基础(农业),打好两个攻坚战(工业振兴、三产升级),培育六大产业(装备、食品、化工、新能源、新材料、新生物医药),推动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乡面貌明显改观、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努力实现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3%,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3%,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控制在4%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万元GDP综合能耗下降5%以上。

(一)以齐齐哈尔国家高新区和富拉尔基工业园区为龙头,以大项目建设为支撑加快实施“15211”工程,推进工业经济总量扩张和发展方式转变。举全市之力建设好国家高新区。齐齐哈尔高新区晋升为国家高新区,为我市推进经济转型、实现翻番战略注入了巨大动力。按照国家要求,抓紧理顺高新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修订完善高新区建设发展规划和政策体系。10月末前全面完成征地及主要道路和水、电、气、热等基础建设,启动建设专业孵化器、中试基地、金融街、高端人才居住园区。重点引进和培育高端装备制造和食品加工等高新技

术企业,加快推进以新能源汽车产业园为重点的“三新”产业发展,鼓励大学科技园发展和产学研结合,吸引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企业总部和研发中心、信息技术企业等进入园区,使高新区逐步成为引领产业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与发展方式转变的强大引擎和重要的经济增长极。今年高新区固定资产投资力争达到30亿元,到2015年销售收入达到500亿元。提升富拉尔基工业园区综合竞争力。依托富拉尔基区雄厚的工业基础和人才技术优势,以国际化视野和市场化手段,把富拉尔基区打造成为全省装备制造业集中建设区和国家高端装备制造业研发生产基地。重点发展以北钢、黑化为依托的500亿元钢铁化工产业集群,以一重为依托的300亿元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以蒙西集团为投资主体的100亿元新型建材产业集群,以石油天然气开发、风力发电、生物质发电等为依托的100亿元能源开发产业集群¬¬,到2015年销售收入达到1000亿元。今年固定资产投资力争达到62亿元,新上亿元以上项目10个。搞好富拉尔基工业园区与高新区的协作分工,推进两个园区相互支撑、互动发展,形成拉动全市经济发展的两大龙头。加快北苑工业园区建设,以东方红工业园、蒙牛、腾翔三大项目为依托,吸引更多的相关项目和配套企业入驻,延长产业链条,促进现代农机制造和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化发展。同步加快昂昂溪、铁锋、富裕、依安、龙江、讷河等重点园区及其他园区建设,整体推进“15211”工程加快实施。全力推进重点产业项目建设。把2011年确定为项目建设年,重点推进200个以上投资超5000万元项目建设,其中产业项目173项,计划投资128亿元。促进已投产项目尽早达产达效,抓好昊华“双三十”、齐二机床高档数控机床产业化等项目后续服务工作。推进已开工项目尽快投产,中粮60万吨玉米深加工项目力争6月投产,新能源汽车产业园项目确保7月整车下线,一拖东方红工业园项目确保8月产出第一台大马力拖拉机。加快推进一重大型铸锻件生产流程改造、齐轨道铁路货车产品升级、北钢500万吨钢和450万吨材、齐重数控重大装备产业化基地、腾翔30万吨铸锻造加工基地、宇通高档数控转台和铣头产业化、飞鹤乳制品扩能、风力发电等项目建设。大力支持装备制造、食品加工、化工等传统产业升级改造,积极引进“三新”产业项目。注重开发终端市场产品,优化工业产品结构。依托蒙东地区丰富的煤炭资源和大庆及本市的油气资源,加快煤炭和油气资源深加工产业发展。争取恢复启动昊华炼油生产,并延伸生产精细化工产品。围绕骨干企业和大项目,积极引进和谋划配套产业项目,确保配套产业增加值增长30%以上。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大力推进重点企业节能减排项目建设,积极争取国家“十城千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试点城市。全方位服务企业发展。加强与国家和省有关部门及企业总部的联系,加大企业项目和资金争取力度。加强政企沟通,完善项目建设考评机制。坚持大项目建设领办代办制度,对投资

超亿元项目实行市级领导全程包保,确保无障碍建设。科学搞好土地储备,保证项目建设用地供应。搭建高水平的融资服务、信息支持、产品展示和协作交流平台,为企业生产经营提供服务。支持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和重组扩张,增强发展实力。完善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专门设立中小企业办事窗口,实行“一站式”服务,扶持一批社会声誉好、发展潜力大的中小企业做大做强。

(二)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产品生产大市向加工大市转变,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提高粮食产能和市场竞争力。加快松嫩平原农业综合开发试验区齐齐哈尔项目区和粮食产能工程建设,走内涵挖潜、提高单产之路,确保粮食产能稳定在170亿斤以上。抓好国家级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基地建设,新建绿色食品原料基地100万亩。发挥杂粮生产的比较优势,建设全国杂粮产业基地,提高杂粮品质,扩大生产规模,签订销售订单,搞好深加工和精包装,打进大城市、大市场、大超市,杂粮种植面积达到120万亩,增长39.5%。大力发展牧草和经济作物,牧草面积达到4万亩,增长10%,经济作物面积达到195万亩,增长8.3%。加快兴十四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尽快建成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发挥更大的示范引领作用。实施畜牧业升级工程。通过政府引导和政策扶持,提高畜牧业组织化程度,全面推进奶牛、肉牛、生猪等畜禽品种的标准化养殖和产业化经营。继续建好大型现代化牧场,重点推广奶牛专业合作社、家庭牧场、规模养殖场和养殖小区等模式,培育发展更多的规模养殖主体和典型示范群体,促进奶牛存栏总量和质量进一步提升。力争奶牛存栏达到62万头、增长11%,其中规模养殖20万头、增长21.2%;鲜奶产量达到145万吨,增长9%。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因地制宜推进土地规模经营,力争达到1500万亩,建设好农业产业化基地。发挥“中国绿色食品之都”的品牌优势,积极引进大型龙头企业对农畜产品进行精细化、系列化开发,延伸壮大乳品、肉类、玉米、水稻、马铃薯、甜菜、大豆、杂粮和蔬菜等重点产业链。加大农产品品牌整合力度,着力打造知名品牌,扩大品牌农产品商品量,达到农产品总产量的20%以上。积极培育专业购销大户、经纪人、代理商、批发商等农产品经销主体,扩大农产品流通。抓住国家取消高速公路鲜活农产品运输收费的有利契机,加快蔬菜生产基地建设,提高蔬菜品质,抓好储藏、流通等环节,扩大外销,蔬菜种植面积达到56万亩、增长33%,其中梅里斯区16万亩、增长60%。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设和管理水平,扩大农机、流通等专业合作社的合作领域和规模,新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社800个。利用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新增千万元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50个。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加快发展塑料大棚和日光温室等设施农业。推进“旱改水”,抓好西部地区节水灌溉和东部地区水资源开发,新增水田30万亩、节水喷灌50万亩。加快泰来抗旱引水工程、尼尔基下游配套灌区工

程、音河和卫星两大灌区节水改造工程建设,争取花园水库工程早日开工建设。治理水土流失45万亩。扎实推进村镇建设。高标准搞好村镇布点规划、建设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积极推进10个省级试点镇和14个市级试点镇规划建设,加快发展主导产业,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增强对人口的聚集能力,引导农村居民逐步向小城镇移居。坚持先行试点、循序渐进、尽力而为,切实抓好12个整乡(镇)推进和127个整村推进的示范乡(镇)村典型。建设农村公路500公里,植树造林1.39万公顷,发展秸秆固化、气化和沼气等清洁能源。加强就业技能培训,打造劳务品牌,搞好劳务对接,力争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107万人,劳务收入增长10%以上。深入推进开发式扶贫,贫困人口下降8%以上。

(三)加快发展以现代服务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提高支持一、二产业能力,增强区域中心城市服务功能。加快发展商贸物流业。借助交通基础设施全面升级的有利条件,建设连接黑河、满洲里两大口岸的区域物流枢纽基地。加快综合物流产业园区建设,年内完成园区管理中心、信息平台、货运枢纽工程、汽贸城等项目建设,促进传统物流业向现代物流业转变,带动绿色食品和小商品等产业发展。引进国内外知名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培育发展大型物流企业集团。推动各类专业市场提档升级。提高中心商业区建设水平,支持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新兴业态发展,促进便民商业网点向社区和农村延伸。提高餐饮娱乐业建设水平和服务档次。高质量办好绿博会(观鹤节)、小交会等重要会节,引进国内外客商来齐办展。扩大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增长15%以上。做大做强旅游业。高水准编制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提升旅游业发展水平。积极推进扎龙景区及齐扎公路旅游节点项目建设,年末前在景区内建成湿地博物馆、生态放飞广场、木栈道和水道延伸等项目;9月末前完成齐扎公路拓宽改造和温泉小镇“五通一平”,在沿线建设富裕老窖酒文化展示、飞鹤乳业生态观光牧场、北大仓酒文化产业园一期、绿色食品及旅游商品展销中心、飞碟射击基地等景点,打造精品旅游带。启动昂昂溪俄罗斯风情小镇建设,制定罗西亚大街文物保护和旅游开发规划,完成一期工程拆迁任务。完善碾子山区山水旅游和劳动湖、明月岛自然风光旅游项目,启动梅里斯区民族风情旅游开发项目。开设市区直通重点景区景点的观光巴士和旅游环线车。在劳动湖南扩项目中建设风味美食一条街。抓好7个市级重点旅游名镇规划建设,争取1-2个镇(乡)纳入省级旅游名镇。办好关东文化旅游节、冰雪游览会及各类特色旅游节庆活动。争取高档星级宾馆落地建设,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和接待能力。推动区域旅游联盟合作,打造黄金旅游线路,开发优质旅游产品,加强旅游宣传推介,旅游收入增长25%以上。大力支持金融业发展。积极引进金融机构设立地区总部或分支机构,力争引进浦发银行、哈尔滨银行。支持现有金融机构恢复和增设分支机构。搞好县级信用社向农村商业银行转型试

点和金融机构设立村镇银行试点;力争小额贷款公司发展到20家、注册资本达到4亿元;规范整顿融资性担保公司,增强担保能力。做大做强城投公司,打造集融资、投资、资本运营和资源性开发为一体的城市经营平台。做好“十二五”及重大项目投融资规划。支持安泰生物在创业板上市,力争富尔农艺在美国纳斯达克主板上市,做好1-2家企业境外上市的培育工作。支持证券和保险业发展。加强征信系统建设,坚决打击高息集资、非法放贷、恶意逃债、非法和变相吸收公众存款等行为。积极发展文化产业。以旅游为线、文化为魂,用旅游带动文化产业繁荣,用文化促进旅游业振兴。发挥江桥抗战遗址公园、扎龙湿地、兴十四村、青年林场等影视基地作用,邀请知名影视制作公司和制片人拍摄反映齐齐哈尔文化特征、民族风情和地域风貌的影视作品。加快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推进广播电视节目制播分离改革。整合文艺院团资源,拓展演艺市场。规划建设文化产业园,制定优惠政策吸引企业进驻,做大地方特色文化产业,做强动漫、策划等新兴文化创意产业。支持体育产业发展,鼓励企业和高校创办竞技体育团队,利用好现有体育场馆和设施,积极承办各类体育赛事。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编制服务外包业发展规划,促进服务外包业加快发展。

(四)高水准搞好新区规划建设,全面加快旧城改造步伐,打造开阔疏朗、自然亲和、整洁优美的城市特色。深入落实“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繁荣、铸造特色文化、突出滨水园林、改造新建并举、建设宜居鹤城”的城市建设思路,严格执行城市规划控制八项规定,认真实施城市建设各项规划,形成大建设、快改造、严管理的工作局面。高水准建设南苑新区。以国家高新区和南站建设为契机,抓好中央商务区、产业集中区、生活居住区、公共服务区等功能区规划建设,打造现代化、生态型、彰显文化内涵、体现独特风格的城市新区。把南苑新区作为今年全市城市建设的主战区,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加快推进南站、公路综合枢纽及广场建设,完成主要道路及配套设施,推进金融、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机构进驻。2012年完成90%的基础工程和公共服务工程建设,2013年基本建成功能完善的新城区,2015年形成承载40万人口的城市副中心。优化城市住房结构。以改善居民住房条件、满足各层面住房需求、提升城市整体形象为目标,搞好房屋开发和改造建设。今年市区开发建设商品房160万平方米,改造棚户区100万平方米、建设回迁楼140万平方米,建设廉租房1500套、6.75万平方米,建设公租房300套、1.8万平方米,配建一定比例的高档住宅,形成梯次供应的住房体系。加快“城中村”改造,建设实用美观的城市新居,改善“城中村”居民生活条件,统筹解决好农民就业、收入、保障等问题,实现农民向市民的转变。今年完成中心城区5个村改造任务。实施劳动湖南扩工程。劳动湖南扩是增强城市生态功能、改善城市环境的重大工程。今年6月末前完成全部拆迁安置任务,11月末前完成河道工程,同步搞好沿岸楼宇开发建设。到2012年绿博会前整体工程全面竣工,着力打造集生态、居住、休闲和旅游于一体的滨水景观带。搞好城市风貌改造。中华路是贯通中心城区东西的主要迎宾路,也是穿越卜奎古城区的道路。我们要用两年时间对中华路及两侧建筑实施路面、绿化升级和立面、亮化装扮的总体风貌改造,让三百年老城区的历史显露、文化呈现、绿荫绵延、交通顺畅。搞好广场、公园、滨水区域、主要道路两侧景观建设。提高牌匾广告规划设计水平,提升城市品位。完成沿江风光带建设规划,重点建设好浏园浴场和沿江景观节点。加大旧小区改造力度。对所有旧小区实施综合改造,年内改造完成1/3,力争3年全部改造完成,实现整洁、安全、美观、便民的目标。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路网建设,全面实现高速公路、齐富公路和跨江大桥建成通车。搞好城市综合交通规划,加密城区路网,完成卜奎大街南扩、中华东路、联通大道辅路等重点街路建设。搞好机场、火车站、汽车站、码头和站前广场、圣弥厄尔休闲文化广场等重点部位升级改造。提高原有热电联产供热能力,启动建设城南热电联产工程。抓好二次加压供水改造,提高供水能力和质量。加快南苑新区和各类产业园区供气设施建设。完成城区污水管网改造和垃圾处理场建设任务。做好嫩江西岸新区规划、水利设施筹建和生态保护工作。提高绿化水平。对5条街路、10个公园游园及广场绿地、10处街头转角进行绿化升级,提升城市公园文化品位,新增绿化面积18.4公顷,到2012年实现国家级园林城市目标。创新城市管理方式。上半年完成城市管理立法,实行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完善“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城市管理体系,实现城市管理重心下移。借鉴黑河经验,确立环卫作业市场化运行机制,推行城市精细化管理,实现全方位覆盖和全时段监管。综合运用城市数字化信息系统,提高城市管理现代化水平。以市容市貌、违章建筑、城市交通和公共秩序综合治理为重点,大力开展专项整治,达到净化、亮化、绿化和美化目标,营造更加整洁有序的城市环境。巩固主要污染物减排成果。加大对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一五”规划项目的后督察,确保污水处理设施切实发挥减排作用。强化各县(市)区政府、各企业的减排主体责任,对没有完成减排任务的实行严格问责。高质量完成全国污染源普查动态更新调查,为科学确定我市“十二五”主要污染物减排基数,全面完成减排任务奠定基础。

(五)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不断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优先发展教育事业。认真实施全市教育发展规划,切实加大教育投入,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建设标准化学校68所,改造危房校舍116.2万平方米,推进“校安工程”建设。积极支持民办教育发展,形成多元投入格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创新用人机制,制定全员培训规划,提高教师素质和教育教学

质量。深入实施课程改革,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推进素质教育。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制定学前教育三年发展规划,年内改扩建和新建乡镇、村级幼儿园230所和县(市)区级公办实验幼儿园15所。推行集中办学和寄宿制办学模式,促进农村义务教育发展。加快发展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达到85.5%,市直属重点高中自费生比例控制在30%以下。提高职业教育办学质量,根据市场需求搞好专业设置,为学生就业和服务社会打好基础。统筹用好就业培训资金,搞好职业教育公共实训基地建设。支持高等教育发展,加强校地、校企合作。切实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以打造区域医疗救治服务中心为目标,加强三级医院内涵建设,突出专科医院特色,促进综合医院更强、专科医院更优。抓好第一医院、中医院、结核医院扩能提质和县区医院建设。加快医疗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医疗救治能力和服务水平,增强对周边地区的吸引力,力争市外患者就诊率提高8个百分点。完成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三年任务,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推进社区卫生与城镇职工、居民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相结合,构筑以社区服务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农村医疗人才和卫生院所建设,完善新农合服务体系,构建信息化平台,实现“一卡通”和远程会诊。扩大公共卫生服务和计划免疫规划范围,搞好重大疫病防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着力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为评定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创造条件。做好昂昂溪古文化遗址发掘保护工作,加快史前文化遗址博物馆建设。推进黑龙江将军府复建工作,对重要的历史文化建筑进行修缮保护。整顿规范文化市场秩序,严厉打击违法音像制品和非法出版物经营活动。加强城乡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深入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进一步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

(六)全面推进民生工程,认真办好惠民实事,努力增进人民福祉。促进和扩大社会就业。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抓好省级创业型城市建设,落实好社会保险、职业介绍、技能培训等补贴政策,深入推进创业带就业工作。健全城乡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完善就业信息发布、资源共享机制,发挥好人力资源市场作用,建立失业动态监测机制,深入推进援企稳岗。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增强创业就业能力。抓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开发公益性岗位4600个,加大对零就业家庭援助力度,帮助4.9万名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实现城镇新增就业9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7.5万人。努力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抓好第二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解决好农民养老和城镇无业老人养老保障问题。抓好城镇化进程中养老保障省级试点,切实保障失地农民利益。完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市级统筹,加强医疗保险城乡一体化管理,着力解决关闭破产集体企业和困难企业职工医疗保险问题。继续推进城镇居民门诊统筹,深入实

施参保人员转诊转院试行办法,适时开展城镇职工门诊统筹,进一步方便群众就医。深入推进新农合,提高农民医疗保障标准。做好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工作。切实加强对贫困群众的救助,着力解决低保及低保边缘人群的生活问题;加强“五保”规范化管理,提高集中供养率;发放廉租住房补贴3084万元;加大对贫困革命老区扶持力度。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抓好社会治安防控基础建设,加强中心城区公安民警、武警联勤和公益岗位人员治安巡逻,加大楼宇门安装维修力度,推进3G无线视频监控系统建设,提升信息化管控水平,构建群防群治体系。加强公安指挥中心建设,完善应急处置机制,提高应急服务水平和处置突发事件能力。加大隐患排查力度,切实加强生产、消防和道路交通安全工作。开展查处取缔无证无照经营专项整治行动,加大对假冒伪劣产品打击力度,加强乳制品等食品药品生产、销售环节的监管,确保质量安全。强化供热温度、供气安全和供水质量监管,确保达到规定标准,对供热不达标的企业进行整顿清理。落实信访责任制,坚持领导干部信访接待日制度,搞好联合接访大厅建设,整合投诉电话和网络平台,加强市长公开电话受理工作,及时有效地解决各类信访问题。做好“六五普法”和人民调解、法律援助、安置帮教等工作,加快依法治市进程。有效稳控物价,保障群众基本生活。提高社区建设水平。加强基层政权建设,提高社区工作人员素质和待遇,推进居(村)务公开。认真实施社区公益用房三年发展规划,加大清缴开发商拖欠公益用房力度,完成70%的建设任务。深入开展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单位创建活动,加快发展社区居家养老等特色服务项目,建立更多的以兴趣为中心的社团组织,提高社区居民快乐指数。继续做好“国际老年友好城市”巩固提高工作,打造“孝亲敬老之城”。

根据社会调查和群众意愿,今年办好20件实事。一是改善公共交通状况,将客流量大的公交线路冬季延时至20点,夏季延时至21点,合理调整上下班高峰运营频率。二是搞好停车场(位)建设,新建小区严格按照城市规划控制规定的要求建设停车场,未建停车设施及停车设施明显不足的已建成小区,有条件的也要新建扩建地下停车设施,公共建筑要按照使用功能配建停车场。三是加大城区路网密度,打通“断头路”,拓宽“卡脖路”,改造次干道和巷道,在规模较大的小区增加车辆进出口,并对超大的小区分区处理,形成道路网格化,保障交通顺畅。四是搞好棚户区改造,力争1.2万户居民迁入新居。五是改造农村泥草房3.6万户。六是改造低温楼40万平方米。七是抓好廉租房、公租房建设和廉租住房补贴发放工作。八是加强小区物业和环境管理,实现物业收费、服务内容和服务标准三公开,在中心城区有物业覆盖的小区全部建立业主委员会,并抓好小区亮化、绿化、硬化和美化工作。九是解决行人如厕难问题,中心城区新增环保公厕10座、大型移动式环保公厕2座。十是确保中小学生用餐质量和在校安

全,通过招标方式选择餐饮企业为学生配送午餐,依法取缔校园周边流动摊点;加强中小学安保力量和送子车管理,规范校园周边治安和交通秩序,实行错时放学,减轻交通压力。十一是加强食品安全监管,严厉查处加工、倒卖、使用地沟油和不符合质量标准的食品添加剂等违法行为,运用信息化手段加大对饮食行业餐具消毒的监管力度。十二是抓好农村饮水工程建设,解决10.5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十三是实施创业带就业工程,为7000人发放小额担保贷款2亿元。十四是提高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金待遇标准,力争纳入城镇社保体系管理,进入省级统筹。十五是扩大医疗保险覆盖面,解决14.8万名关闭破产集体企业和其他困难企业退休人员医保问题。十六是实现基本药物零差价销售全覆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覆盖人口增加4万人,覆盖率达到100%。十七是做好贫困残疾人医疗康复和住房救助工作。十八是在劳动湖沿岸建设全民健身长廊。十九是加快民营托老所建设,中心城区新建100张以上床位的托老所5处,提升服务质量。二十是加快社区文化娱乐场所建设,城区1/3以上的社区公益用房使用面积要达到300平方米,并按70%以上的比例设置居民文化娱乐空间。

3、牡丹江: “十二五”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 以科学发展为统领,以求实创新、跨越争先为主题,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继续实施工业立市、金融强市、贸旅牵动三大战略,强力推进现代产业城市、一体化发展先行城市、沿边开放先导城市、生态宜居城市、和谐幸福城市建设,力争综合实力进入全省第一方阵,努力实现更好更快更大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十二五”时期主要发展指标预期是: 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左右,实现四年翻一番;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6%以上,实现三年翻一番;全口径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0%,实现四年翻一番;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6%,实现五年翻一番;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5%,实现五年翻一番;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5%,其中对俄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7%,实现五年翻一番。

“十二五”时期发展的主要任务是: ——围绕建设现代产业城市,着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

——围绕建设一体化发展先行城市,着力推进城乡统筹。

——围绕建设沿边开放先导城市,着力推进对外开放升级。

——围绕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着力提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

——围绕建设和谐幸福城市,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2011年重点工作:

2011年是“十二五”发展的筑基之年,政府工作的基本要求是:按照市委十届十五次全会战略部署,以提速度、重质量、抓调整、促提升为主线,以工业立市、金融强市、贸旅牵动为支撑,以“三实两创”为载体,以改善民生为落脚点,突出抓好产业项目建设、先导区建设、城乡统筹建设和社会建设,全面推动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努力为“十二五”发展开好局、起好步。

主要预期目标是:力争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5%,达到900亿元;全口径财政收入增长26%,达到11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0%,农村经济总收入增长15%以上;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2%以上,万元GDP综合能耗降低3.9%。

●狠抓产业项目攻坚,发展壮大工业经济

强力推进产业项目建设。以全省产业项目建设活动年为契机,坚持产学研相结合,围绕十大产业开展项目三年攻坚,专题推进光伏产业园、北方工业园、200万吨重油深加工、荒沟抽水蓄能电站、林浆纸一体化等21个市级重大产业项目。以产业项目为重点,全力组织推进300个市级重点项目,当年完成投资401.2亿元。做大做强新型工业。把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首要任务,筹建黑龙江光伏产业检测服务中心,加快建设光伏产业链,打造全省光伏产业基地。做大圣戈班、金刚钻碳化硼等企业,建设国家级硅硼类超细微粉及工程陶瓷和全省硅基新材料基地。以项目为依托,加快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和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继续实施工业裂变工程,加快传统产业优化升级。

扶持中小企业和非公经济发展。进一步落实国务院关于鼓励引导民间投资新36条,研究制定符合我市实际的全民创业和促进中小企业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把“非禁即入”落到实处,进一步落实“双百户中小企业成长工程”。

提升园区承载功能。适应产业发展整合园区资源,加快专业园区建设,发展“藤蔓经济”。推进开发区“南提北拓”,江南兴隆组团规划面积实现倍增,启动北区50平方公里产业园区一期工程规划建设,11个重点专业园区要个个有着落。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落实落靠强化产业招商规定,加强引资项目评价,更加注重引进战略项目、产业项目、金融项目,更加注重引资、引技、引人相结合,解决企业创新不足、管理滞后、人才短缺、用工不足等趋势性、方向性问题。创新招商方式,力争有一批战略项目、战略投资入驻我市。全年招商引资增长30%以上。在招商的同时,更要注重安商养商富商。

强化金融支持。继续开展打击恶意逃废银行债务专项行动,建立优化金融生态环境长效机制。积极谋划和推进资本运作项目。加强金融合作,争取交通银行等金融机构入驻。引导企业直接融资,加快响水米业、友搏药业等企业上市进程。

加快科技创新步伐。不断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加强专业服务平台建设。谋划和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加快黑龙江省中东部外向型星火产业带建设,抓好星火计划、富民强县等一批重大项目的实施和园区、基地、龙头企业建设。

●深化贸旅牵动战略,加快沿边开放先导区建设

深入实施贸旅牵动战略,坚持对内与对外相结合,进口抓落地,出口抓加工,贸易抓转型,合作抓延伸,加快建设面向东北亚的进出口加工中心、商贸中心、物流中心、旅游中心和会展中心,做大外向型经济、流量经济。

大力发展跨境连锁加工。支持6个境外园区建设,鼓励境内企业赴俄扩大资源、能源和农业等领域投资,支持圣象、大自然、华宇、吉信等企业,壮大境外原材料和半成品加工供应基地。支持东宁中俄服装鞋帽城等境内加工基地建设,扩大半成品、成品加工出口。

双向、多边推进对外合作。放大绥芬河综合保税区功能,促进腹地外向型经济发展。扩大石油、木材、原煤进口和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提高加工贸易和服务贸易比重。深化对俄经贸科技合作,扩大与港台等地区和国家合作。

加快发展现代物流。推进十大物流工程建设,抓好公路集装箱跨境运输,进一步畅通陆海联运大通道。加快源丰果蔬物流园区内陆口岸建设和“铁海联运”物流通道建设,提升物流质押监管服务中心功能,扩大融资监管服务业务。

在贸旅融合中壮大旅游经济。做大以镜泊湖为龙头、以雪乡为特色的旅游经济,完成镜泊小镇一期8.6平方公里、中期26平方公里总体规划,引进战略投资者加快重点项目工程建设。大力推旅游名镇和旅游特色村建设。办好第五届镜泊湖旅游文化节和中国雪城旅游文化节,全年接待境内外游客突破1000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突破60亿元、增长15%。

精心办好展会活动。完成国际会展中心和中俄文化交流中心建设。高质量办好第五届中国·牡丹江国际木业博览会、第五届中国·牡丹江(东宁)木耳节、第四届中俄名优商品展销会、第三届东北东部(12+1)市(州)区域合作圆桌会议和东宁机电产品展销会。

提升现代服务业。引进战略投资和品牌企业。加快服务外包产业园建设。积极发展连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营销方式,大力发展医疗保健、餐饮娱乐等消费服务业,不断拓展城乡社区服务功能,加快建设区域性消费中心。

●深入开展“三实两创”活动,进一步提升政府执行力

以求实、务实、落实为标准,提升发展能力。完善落实干部政绩考评、工作督查、绩效奖惩和行政问责等机制。深化“两集中、三到位、三减少、两提高”行政审批改革,深入开展治庸治懒和“万人评百科”活动,拓展“12345”市长热线,启用民政“12349”便民服务热线。

以创新、创一流为目标,提升工作效能。进一步落实“科学决策、落实责任、勇于创新、奖罚分明”十六字原则,全面开展政府思想大解放、服务大提升行动。

以依法行政和廉洁从政为重点,提升政府形象。加强与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的联系。健全科学民主依法决策机制。高质量启动“六五”普法工作,推进依法行政和法治政府建设。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开展工作。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

●加快城乡统筹步伐,提升“三农”发展水平

壮大特色现代农业。以打造中国绿色有机食品之都为主线,加快农业结构调整优化,在全省率先实现农民收入“万元市”目标。提升农业产业化、品牌化。建立健全种养加各业标准化生产操作规程和相关制度,大力发展外向农业、城郊农业、生态农业和乡村旅游及劳务经济。加强服务体系建设。加大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强化农技、农机、畜牧、金融、流通等领域的社会化服务。

加快城镇化、社区化。重点强化“五个带动”,继续抓好爱民区和宁安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重点推进城区8个乡镇城市化改革,重点在场(局)县共建上突破,与森工、农垦毗邻交叉的10个乡镇、190个村。统筹推进中心村建设和新农村建设。同步推进简政放权和强镇扩权。深入实施市本级财源振兴规划。

深化改革创新、维护农民利益。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流转市场,用好城乡土地增减挂钩政策。进一步拓宽投融资渠道,综合解决农村资金短缺问题。加快户籍制度改革,从城郊农民和城市农民工入手,配套推进户籍、土地、公共服务制度联动改革。

●以创建“三优文明城”为载体,加快生态宜居城市建设

进一步完善城市发展规划。启动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修编。落实“双增双减”原则。完善“三溪一河六湖”等15项重点工程规划。围绕拉开城市框架,抓好镜泊湖、牡丹峰、三道关旅游镇规划以及重点道路、重点园区规划。

加快城市基础建设。开工建设4条道路。加快西十一跨江桥、东四跨江桥二期建设。推进重点街路及重点基础设施景观改造,完善江南新区功能。市区新增公园绿地90公顷,高标准绿化居民小区30个。加快棚户区改造,全市完成棚改200万平方米,其中市区100万平方米,基本完成5000平方米以上棚户区改造。建设公租房3000套、廉租房2000套。实施天然气入市工程。开工建设林海水库主体工程。启动3万人以上乡镇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加快水系和大气污染治理。

推动城市管理整体提档。打造宁静、有序、靓丽城市。提高清雪、保洁标准,改善环卫工作条件,投入3000万元,加大裸土治理和清雪力度。实施废品集中交易、果菜批发、载重车辆和空车配货“四出城”。开通磨刀石、五林、海南三个乡镇公交线路,加快客运站和交通枢纽国际物流中心建设。开展“净空行动”,继续实施楼房“平改坡”。推动日常管理向江南新区、小区小巷、城乡结合部和出入口拓展。

推进可持续发展。坚持政策支持和强化监管并重,推进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加速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深入推进循环经济试点,延伸石化、煤化、精细化工、造纸四个循环经济产业链。加强重点污染源治理,强化生态功能区建设,新增治理水土流失30万亩,植树造林15万亩,让绿水青山成为牡丹江追赶跨越的不竭源泉。弘扬人民城市人民建的发展理念。以文明工程“五建”、人文精神“五进”、市民素养“五育”为载体,提高“窗口”部门、行业的服务水平及市民的整体素养,充分调动全市人民参与城市建设和管理的积极性,全力打造城市新形象,营造城市新文化,展示城市新优势。

让全市人民共享城市发展新成果

始终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第一责任,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今年,在广泛征求全市各界意见、建议的基础上,市政府将全力完成创业就业、社会保障、帮困救助、市民安居、改善交通、便民服务、爱心助学、城市建设管理八个方面29件利民实事,切实解决好社会高度关注、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不断提高市民的幸福指数。

积极推动创业就业

把增加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筹集2亿元专项资金带动就业,投放1亿元小额担保贷款扶持创业,全年实现5000个城乡劳动者成功创业,带动1.5万人实现就业。加大公益性岗位开发力度,新开发公益性岗位2000个,保持零就业家庭动态消零。规范用工市场,保障工人权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争创省级、国家级创业型城市。

进一步强化社会保障

继续提高社会保障总体水平,全年投入五项社会保险金30亿元以上。以农民工、非公企业、个体工商户为重点推进社保扩面,年内五项保险新增参保5万人以上。为3.5万名下岗失业人员发放社保补贴、为2万户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发放廉租住房补贴各6500万元。对低保、低收入人群实施一站式医疗救助。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和城乡低保人员补贴分别提高10%。推进工伤保险市级统筹。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门诊统筹试点,新农合参合率保持在98%以上。做好爱民区城乡一体化省级养老保险试点争取工作,“新农保”覆盖率由40%提高到50%。对市区困难孤寡老人提供生活照料服务全覆盖。建设区(县)、街道、社区三级公共服务体系,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构建社会救助保障体系,加快养老体系建设和养老事业发展。做大“爱心救助基金”,加大救助力度,努力让困难群众生活有基本保障、无后顾之忧。

推动教育协调均衡发展

推行义务教育师资管理制度、投入保障机制和城乡统筹发展教育体制改革,大力实施素质教育,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关注解决农民工子女和留守儿童入学问题,筹资1860万元,资助15200名家庭困难学生就学,完成十二中等5所市直学校标准化建设和朝中等5所市直学校校舍改造。进一步整合优质教育资源,扩大优质教育共享面。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全市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31所,其中市区7所。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适应光伏等新兴产业和主导产业发展,调整专业设置,探索多元化、“订单式”办学模式,推动职业教育集团化、市场化发展。启动江南新区学校建设规划。更加重视科技、人才事业发展,优化人力资源,构筑区域人才高地。推进地方与高校合作,共建满足发展需求的实用技术培训和研发基地。

提高群众健康水平

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和配套改革。做好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编制核定工作,落实财政补助政策。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鼓励社会资本举办医疗卫生机构。加快市中医院和二院建设,完成2个县级医院、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个乡镇卫生院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筹建江南品牌专科医院和康复中心。做好人口计生工作,强化优生优育优教,不断提高人口素质。

加快发展文化体育事业

加快东北亚文化交流中心城市建设步伐,积极申报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全力推进动漫产业集群项目园暨牡丹江文化创意产业园、中共六大暨绥芬河红色国际通道纪念馆、渤海书上京龙泉府遗址本体保护、中俄文化交流中心、书画院南迁等重点工程,搞好公共图书馆、艺术馆免费开放,承办好第21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牡丹江分会场工作,面向俄日韩等东北亚国家和地区开展多层次文化交流互访。大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为全市居民小区配备健身器材1000件,推动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协调发展。

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落实信访工作责任制,加大社会矛盾排查化解力度,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进一步完善联合接访机制,重心下移,力争把各种不稳定因素化解在萌芽状态。进一步做好保供稳价工作,抓好重要商品产供销衔接和储备调节,积极实施“菜篮子”工程,确保市场供应;完善价格监测、预警制度,整顿市场价格秩序,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积极支持民族宗教工作。强化安全生产监管。提升安全生产保障能力,推进企业主体责任落实。健全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食品安全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的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体系,启动

应急指挥平台建设。支持驻军和武警部队建设,深入开展双拥共建活动,巩固发展军政军民团结。建立民兵预备役维稳处突、抗洪抢险、森林扑火等“六类应急队伍”,加强针对性训练演练,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加强食品药品市场监管,确保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加快公安应急指挥中心建设,启动城市治安监控系统二期工程,深化公安体制改革,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防范和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继续开展“百日护游”、“平安雪城”活动,打造全省同等城市发案最少、破案率最高的最优治安环境,建设“平安牡丹江”。

4、佳木斯: “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发展振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更是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攻坚时期。市委十一届八次全会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形势进行了深入分析,确定了“十二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

“十二五”时期,我们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两区两带一城”和十项重点工程战略为引领,强化大项目带动、大企业引领、大产业集聚、大园区承载、大市场配套五大支撑。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创新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坚定不移推进结构调整,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坚定不移推进对外开放开发,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坚定不移推进城乡统筹,实现区域及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坚定不移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的承载能力;坚定不移推进民生改善,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未来五年佳木斯发展一定会进入一个潜力释放期,一定是大有可为的五年,一定是发展更好更快的五年,一定会建设成为经济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环境更加优美、人民更加幸福的现代生态宜居城市。

“十二五”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和地方财政收入分别比2010年翻一番。即到2015年,GDP达到1000亿元以上,人均达到37500元。地方财政收入达到5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30%以上,累计达到2630亿左右。

各位代表,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牢牢抓住发展的主动权,时刻保持清醒头脑,认清形势,发挥优势,抢抓机遇,锐意进取,着重把握好以下几点。一是必须突出加快发展。作为后发达城市,加快发展是我们当前的主要任务。佳木斯的崛起与振兴,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都需要加快发展,加快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只有加快发展,才能追赶发达城市,才能补偿历史欠账,才能有效化解各种社会矛盾,才能不断创造更多社会财富,不断为人民谋福祉。同时,加

快发展必须是科学的发展,是立足我市实际,充分发挥资源、人才、环境、区位、基础等优势,实现速度、质量和效益相统一的发展。

二是必须突出“两区两带一城”和十项重点工程发展战略。实践证明,“两区两带一城”和十项重点工程是市委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成果,是在佳木斯发展实践中探索出的既符合中央和省委的精神,又符合佳木斯实际的科学发展之路;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引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我们要紧紧抓住这个总体战略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一以贯之地抓下去。通过实实在在的项目生成,实实在在的产业发展,获得实实在在的经济总量增长和经济效益的提升。

三是必须突出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我市经济结构矛盾突出,一产和初加工产品比重大,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二产比重小,三产质量和效益不高,特别是缺乏大项目的支撑和大的产业集群。因此,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做优存量;必须有产业龙头大项目落地作为牵动,做足增量;必须形成中小企业的规模效益,形成产业集群和聚集效应;必须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就业和提升经济综合实力;必须高度重视金融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增强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

四是必须提升城市的承载能力。以打造“三气一亮”的快乐型城市为目标,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按照“改造老城、建设新区,产业拉动、东拓西优,景区带动、南融北展”总体发展思路,大力实施城市畅通工程,实现立体交通网络格局;大力实施住房保障工程,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大力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工程,实现城镇发展的有效保障;大力提升城市的环境工程,使我市成为全省卫生最干净、秩序最规范、市容最整洁、景观最有特色,环境质量最优的城市。

五是必须突出共享改革成果。我市民生历史欠账较多,人民群众要求改善生活环境和质量,提高生活水平的愿望十分迫切。我们必须坚持“万物民为本、万事民为先”的理念,在发展中更加注重社会建设,扩大基本公共服务;更加注重民生工程,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全市人民充分享受改革发展成果,生活更加幸福,更加快乐,更加富有尊严。

关于2011年主要工作

2011年是“十二五”的第一年,也是承前启后的关键之年。巩固“十一五”发展成果,为“十二五”规划起好步,开好局是今年政府工作的主要任务。今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全会、经济工作会议和市委十一届八次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全市抓发展,重点抓产业,集中力量抓项目,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改善

民生,继续深入实施“两区两带一城”发展战略,全力打好十项重点工程攻坚战。

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今年全市主要发展目标是:确保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以上,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20%,单位GDP综合耗能下降3.5%,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下降2%,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3.5%,城镇人口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1%以上。

按照上述目标,我们将重点推进以下八项工作。

(一)大力推进产业项目建设,支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举全市之力抓项目,深入开展“产业项目攻坚年”活动,加快重大产业项目建设步伐。全年固定资产投资确保实现300 亿元,增长30 %以上,力争超过350亿元,净增近100亿元。重点推进重大项目19项,全年开工建设投资亿元以上重点项目60个,完成产业项目投资120亿元。大力推进工业产业项目。装备制造业通过做大做强和裂变衍生项目,年底达到销售收入80亿元以上。农畜产品加工业推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项目,销售收入达到130亿元以上。新兴产业项目重点推进风电、生物质发电、核电、新材料和新型化工项目,到年底风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00万千瓦,能源产业销售收入达到35亿元以上,材料和化工产业销售收入达到65亿元以上。区域资源开发利用重点推进和谋划一批利用俄方资源合作开发的重大项目,努力推动产业结构扩展和升级。大力推进以大通道建设为重点的基础设施项目。重点推进哈佳客运专线建设、佳木斯机场迁建立项审批、中俄同江铁路大桥开工、西北绕城高速公路等发展战略项目。大力推进高端服务业项目。推进国际农机具博览中心、佳天农产品交易市场、大世界改造、温州城三期等专业大市场、香格里拉等五星级酒店、大型超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及黑瞎子岛、四丰山、柳树岛综合开发建设。大力推进农田水利项目。重点推进临江、引汤、悦来、幸福、乌苏镇等灌区建设,加快三江灌区、松花江水利航电枢纽申报、开工建设进程,提高农业生产和保障能力。大力推进招商引资工作。各县(市)区和市直重点部门要组织25个以上招商小分队,开展冬季大招商,参加好第五届黑龙江冬季国际投资合作洽谈会等有关活动。全市国内招商引资到位资金实现188.5亿元,增长30%;实际利用外资实现1.3亿元,增长15%。

(二)加快结构调整,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产业聚集。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把产业结构调整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和紧迫任务。一是做大做优工业经济。围绕工业三年再翻番的目标,即到2013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达600亿元,2011年,全市工业实现销售收入365亿元,增长26%;实现增加值80亿元,增长20%;实现利税30亿元,增长20%。全市工业新增销售

收入75亿元。其中,培育新增长点新增销售收入32亿元;骨干企业增产增效新增销售收入35亿元;新进规模企业新增销售收入8亿元。推进企业扩张,加快工业产业成长。全年实施重点工业产业扩张改造52项,投资亿元以上33项,当年完成投资60亿元。推动机械制造、农副产品深加工、新材料及建材、新能源及传统能源、木材造纸、化工制药生物、煤化工等产业全面进步,工业产业实力大幅增强。不断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争取在重大新产品研发方面取得新突破。二是加快发展以现代服务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以我省东部城市群和对俄贸易为基础,制定现代服务业发展实施规划,开拓各类专业市场,扩大服务种类,提升服务水平和档次,积极培育和发展信息、咨询、会展、创意等新兴服务业,努力扩大城乡及周边城市的需求,开拓城乡市场,推进沃尔玛城市综合体、温馨鸟商务会馆、永安集团商务酒店等项目开工,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增长15%以上。加强城镇市场监测和调控,进一步开拓农村消费品市场。积极做好“早餐工程试点城市”申报,争取成为全省地市级首批试点城市。大力培育现代物流集团,加快广源物流、天地华宇等重点企业发展,加快佳南浦东货运枢纽站、黑瞎子岛国际货运枢纽等物流园区建设。推进省级和市级8个旅游名镇建设,精心办好四大节会。接待海外旅游者15.8万人次,外汇旅游收入3697万美元,增长10%;接待国内游客277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11.4亿元人民币,增长15%。三是推进民营经济发展。以建设创业型城市为牵动,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制定落实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具体措施,建立中小企业专项发展基金,健全发展中小企业考核奖励机制,强化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完善服务功能,在政策、资金、项目、技术和人才等方面予以重点扶持。四是大力推进园区建设。把园区作为项目落地的载体和带动工业跨越发展的引擎,全力推进园区建设。继续加大力度推进高新技术开发区和各县(市)区工业园区建设。集中建设高新区2平方公里农机产业园的基础设施,完成建设投资10亿元,建成标准厂房10栋。重点推进产业建设项目50个,完成产业项目投资10亿元,确保开工项目30个,高新区雏形基本形成,为创建国家级园区奠定基础。各县(市)区的工业园区要在项目落地同时,加大园区的扩展和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园区承接项目的良性发展,年底前园区建设发展要形成一定规模。

(三)着力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以建设现代农业综合开发核心区为牵动,全面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一是提升粮食总产和品质。实施“百亿斤、千万亩”水稻发展规划,新发展水稻100万亩以上。推行规模化生产,对现有1000万亩规模化生产面积提升和规范的同时,各县(市)区继建1-2个10万亩以上的优势种植产业带。实施良种工程,建立水稻、大豆良种繁育基地。二是大幅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70个,培育示范典型35

个。新建农机合作社100个以上,向省申报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农机合作社175个。农机总动力达到300万千瓦,综合机械化程度达到89%。建立健全农业技术标准体系和检测检验体系,种、养标准化水平分别达到80%和60%以上。三是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启动“一城带六区”食品加工战略,建设以佳木斯食品加工城为轴心,以六个产业加工园区为支撑,辐射周边地区的经济区格局。引进和培育一批现代化养殖企业,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牧业产值实现62亿元,增长10%。2011年农业产业化销售收入达到225亿元,增长18.4%。推动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培训技能农民1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 35.5万人,创劳务收入23.4亿元。同时,积极培养农民市场意识,为农民搭建产品市场平台,搞好产销对接服务,从农产品终端市场入手,减少中间环节,把利润最大限度留给农民,促进农民增收。四是扎实推进新农村和小城镇建设。各县(市)区要通过典型引路,培育1—2个在基础设施建设、环境建设和产业发展等均衡发展好的试点,提升农村现代化的水平,并不断扩大新农村建设试点面。紧紧抓住与农垦、森工、科研院所的深度合作契机,把小城镇建设作为推进区域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载体,特别是已经列入“百镇建设工程”的黑瞎子岛、亮子河镇、新城镇等省级试点镇,要确保完成任务。着力抓好寒葱沟镇、鹤立镇等已经列为市级合作共建项目,带动建设一批农业重镇、商贸大镇、边贸强镇、旅游名镇,推进区域一体化进程。

(四)进一步扩大沿边开放,增强经济发展活力。充分发挥我市对外开放得天独厚的优势,继续保持外贸稳定增长,对外贸易进出口完成35.05亿美元,增长15%以上。重点支持和培育外贸关联度较强30户出口生产加工企业,扩大出口规模和份额,促进外贸主体企业做大做强。推进口岸建设,由普通口岸向专业口岸转变,推动国际汽车直达客货运输线路延伸、国际集装箱航运开通,并利用江海联运“黄金水道”,进一步向日本、韩国等开放港口拓展。开通佳木斯—哈巴罗夫斯克国际空中航线。积极推进异地签证业务和异地办证边境游。积极开通佳木斯至大连、青岛、三亚等地的航线,加密佳木斯至上海、广州、北京的航线。加强边境管理的有效性,杜绝不利于地区友好的事件发生。加强和俄远东各城市的经贸、科技、文化、教育、体育等友好往来,形成互访机制,促进两个地区间的互补发展。全力推进100万吨电解铝、3万吨海绵钛、鲁能集团犹太自治州煤电一体化等利用俄资源项目建设。高水平举办好第二届中俄农机展,扩大规模,提高效益,总成交额力争达到10亿美元。开工建设我市在俄远东办事处和地方产品展示中心。重点建设黑瞎子岛对俄合作示范区、佳木斯高新区对俄园区、同江桥头经贸合作区和抚远沿边对俄合作示范区四大园区,积极推动同江、抚远、富锦木材加工园区提档升级,形成500万立方米的木材年加工能力。适时推动走

出去战略,启动同江在俄下列建立园区的项目。要进一步扩大和港、澳、台的经贸联系,并通过和美国、德国、意大利、韩国等国家的友好城市的建立,扩大交流合作。

(五)强化城市承载能力,推进城市建设提档升级。以“七城同创、三优共建”为牵动,实施“城市建设管理升级年”活动,突出抓好规划、建设、配套和综合管理,全面提升城市形象和品位。启动市区生态安全规划设计,城市风貌和滨水景观规划设计,城市市政工程规划设计和城市园林规划设计。以市区松花江第二跨江大桥、悦来航电枢纽、航运新港建设和机场迁建启动为契机,继续按照“以路为纲,配套建设,坚持标准,一步到位”的原则,开工建设城区外环路;打通建设中环路;完善建设内环路,改造建设中环路内的区街巷道。加快推进“两区(四丰山、柳树岛)、四城(滨江、低碳、文化、香格里拉)、六镇(建国、四丰、敖其、长发、江口、望江)”建设,进一步提升城市辐射力和吸引力。组织制定市区供热运行管理规划实施方案,力争国电2台35万千瓦供热机组项目今年开工。完成国电调峰锅炉、华电直排水提热热源系统和达尔凯调峰锅炉完善等热源建设,加快供热管网改造力度,彻底取消供热管网区域内小锅炉。提高供热企业的服务水平,提高政府对供热企业的监管能力。进一步协调天然气气量和用户普及率的关系,探索各种方式提高气源的供给能力,提高天然气应急供气能力。加快城市供水管网区域内自备井的清除力度,实现大网供水,保护水资源,确保饮水卫生安全。实施将城市所有向内河排放的污水全部截流工程,提高建成区内排水管网普及率。深入实施住房保障工程,按照“高端引领,中端扩展,低端保障”的思路,棚户区改造200万平方米,农村泥草房改造8211户。结合文明示范社区建设,启动旧小区综合整治改造;结合物业管理升级,实施楼房保温和平改坡工程。新建廉租住房实物配租3950套。加大园林城建设力度,全面推进“道路、绿带、公园、水系”等绿化建设。深入实施环境质量提升工程,加大对水域、大气、噪音等污染的监控和综合整治,努力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继续推进“三废”和“十小”出城力度,有效解决居民区污染问题。深入实施市容环境卫生升级工程,推进环卫清雪运行市场化机制,加大建筑残土和装修垃圾的清运整治力度并建立长效机制,彻底解决街路绿带超高土和硬覆盖不足问题。进一步规范整治交通秩序,合理设置停车场和停车位。进一步完善12319服务热线,规范各类经营活动,促进行为遵章有序。进一步严厉打击在城市建设拆迁中突击违建,索要高价影响民心工程的行为,打造更加洁净、有序、优美的城市环境。完善各项工程“规、建、验、管”衔接机制。进一步强化耕地保护制度,大力实施集约和节约用地,不断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六)着力推进社会事业建设,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突出抓好群众关心的民

生大事。新增城镇就业6.9万人,加大对零就业家庭、残疾人等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援助力度。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培育城乡创业成功者3000人,拉动就业3万人。抓好城镇个体劳动者、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非公有制企业和社会组织人员参保缴费。做好新农保试点的总结验收并扩大试点范围。启动城乡社区示范工程,抓好区域性敬老院和五保家园建设,不断提高集中供养能力。低保补贴发放标准每人每月由221元提高到241元。认真落实好困难家庭、居民和特殊人群的子女上学、住房、供暖、供气、供水等各项救助、补贴政策。继续推进精神病人福利院二期工程、儿救中心等重点社会福利项目的建设。做好第五批93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的整村推进工作,实现全市28791名贫困人口脱贫目标。新增1322户廉租住房资金补贴。进一步开展城市“一帮一”扶贫解困、红十字扶危济困等活动,推动慈善事业发展,激发市民仁爱之心,形成仁爱慈善的城市风气。实施学前三年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启动公办幼儿园的新建、改扩建工程。推进标准化学校建设,完成市特殊学校改扩建任务。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全力支持佳木斯大学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申办工作,抓好博物馆异地新建项目,做好电台、电视台编播设备试运行。以“快乐舞步”为切入点,推动城乡全民健身工程,探索重振冰雪体育强市有效途径。加大对城市各类文化的挖掘和展示,加快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增建乡镇综合文化站15个以上,全力办好佳木斯全国图书博览会。积极探索医疗改革的有效办法,完善重大疾病防控体系,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继续提高机关事业单位公积金缴费比例,由8%提高到10%。加强国防动员、人防工作,切实增强民族宗教工作的主动性和自觉性。重视发展老龄、妇女儿童和残疾人事业,注重人口生育质量。认真落实“米袋子”、“菜篮子”和“油瓶子”行政首长负责制,抓好每个环节,确保米面油和蔬菜食品的有效供给,规范价格调节基金,全市蔬菜种植面积达到56.8万亩。着力强化食品安全和质量的监管,确保城乡居民吃上放心食品,形成食品安全放心的城市形象。树立稳定是第一责任的意识,维护社会安全稳定,认真接待处理群众来信来访,体察民情,妥善解决群众合理诉求,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切实建立健全安全生产长效机制,责任到位,监督到位,杜绝重大安全事故发生。强化应急救援管理,做好防灾、抗灾、减灾工作,保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深入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继续以高压态势从速从重从严打击各类犯罪,推进“平安佳木斯”建设。

(七)探索破解发展难题,增强经济发展动力。努力破解资金少、土地紧、运输难等发展瓶颈。拓宽融资渠道和方式。通过引导企业规范运营、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城镇土地整理、特许经营权经营、资产置换活化等方式扩大与金融机构合作、扩大国有和民营资本的进入,实现经济发展的有效支撑。提高商业

银行和政策性银行对企业的服务指导力度,确保完成开行棚户区改造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贷款11亿元,确保全市8家商业银行支持重点项目、中小企业,城市建设全年新增贷款100亿元,力争全年投放农业贷款达到120亿元。推动银企合作,防控资金外流,为企业发展提供融资保障。整合政府有效资产,继续开展城投债券融资业务。进一步优化整合市城投公司资产,规范运行,启动上市各项工作。净地出让,经营性用地和工业用地招拍挂率实现100%,土地出让金、年租金、矿产资源补偿费等应收尽收。探索破解运输瓶颈,积极争取国家和省铁路、公路等部门的支持,缓解企业产品运出难问题。认真研究有关政策,争取获得国家更大的建设用地指标支持,为经济发展和大项目落地提供充分的用地保障,重点做好哈佳铁路、高新区及县(市)区工业园区的重大项目征地、供地工作。进一步深化改革,积极探索教、文、体、卫等事业单位改革有效方式;加快县(市)区事业单位改革步伐。继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促进土地流转和规模化经营,积极探索土地股权融资新模式;建立完善林权制度改革配套措施,探索林业经营组织形式。抓住汤原列入国家实施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规划的契机,强化森林保护与资源培育。

(八)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提高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效率。面对新形势和新任务,我们必须牢记使命,认真履行好人民赋予的权利,心无旁骛,勤奋工作,努力建设勤政、为民、务实、高效、廉洁的政府。一是勇于面对挑战。着力解决发展所面临的各种复杂问题和矛盾,在继续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基础上,进一步激发为了发展寝食难安的忘我工作激情;进一步增强不甘人后、奋起直追的志气;进一步坚定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必胜信心。要在加快“两区两带一城”和十项重点工程建设的实践中,敢于触及矛盾,敢于直面问题和困难,解放思想,创造性地解决好各种难题。二是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提高行政效能和执政水平,提高政府的执行力、公信力。各级政府工作人员要牢固树立学习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弘扬求真务实的作风,深入实际,掌握实情。坚持讲真话、实话、短话、管用的话,以实实在在的实绩取信于民。要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势,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把主要精力放在抓落实上,把心思放在干事业上,把本领用在促进发展上。进一步推行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等制度,坚决做到失职必纠,渎职必查,维护政令畅通。三是切实推进依法行政。深入贯彻国务院和省政府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文件精神,实施科学、民主、理性的政府决策,使决策更加符合实际,经得起检验。进一步规范行政行为,强化行政问责,坚决纠正行政不作为和乱作为,努力做到规范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大力支持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职能。认真办好人大代表的议案、建议、批评、意见和政协委员提案。广

泛听取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意见。高度重视司法监督、舆论监督和社会公众监督。四是建设廉洁政府。要认真抓好“一岗双责”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落实,做到业务工作和廉政建设两手抓、两手硬、两手都能抓好。全力推进政府资源交易平台建设,提高行政审批公开的一站式服务水平,实现政府阳光采购、产权阳光交易,工程阳光招投标,提高政府办公透明度。启动电子政务系统建设,实现政府系统网络办公,文件网上传输和审批。加快市办公中心置换建设,实行集中办公,降低行政成本。进一步加强行政效能监察,严肃查处各类案件。狠抓增收节支,进一步健全非税收入管理机制,推行综合预算,规范行政职能和非税收入收缴管理体制,实行标准公开,统一收费。优化支出结构,集中资金干大事,把有限的资金用到结构调整上,用到人民生活改善上,用到社会事业发展上。

5、大庆:

“十二五”是大庆打牢发展基础的全面推进期,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攻坚决胜期。我们必须认清形势,明确责任,忠诚使命,开拓进取,努力构筑新优势、创造新生活。

新的阶段,我们要倍加珍惜机遇潜力。国家坚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促进资源型城市转型,可利用争取的政策环境更好;省里全力推进“八大经济区”、“十大工程”,扩张升级“十大产业”,可承接拓展的产业空间更大;中油集团加快建设“五大基地”,支持石化延伸增值,保障地方企业原料需求,可吃配加工的下游领域更宽;原油继续保持4000万吨稳产,中俄原油管道全线输油,地企形成强大合力,可依托的发展根基更实;120万吨乙烯改扩建、30万吨聚丙烯二期、沃尔沃乘用车生产基地等一批龙头项目将建成投产,可催生释放的内在动力更强。这都需要我们牢牢把握战略机遇,深挖多方潜力,发挥综合优势,不断夯实发展基础。

“十二五”期间,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市委七届九次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围绕“提前五年建成全面小康社会,让发展基础更坚实,让人民生活更幸福”的奋斗目标,全面实施“一二三四五”发展战略,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快速健康发展,整体改善民生全面加强社会建设,统筹推动城乡发展加快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不断创新体制机制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全力加快大庆科学和谐跨越发展。按照市委七届九次全会提出的要求,未来五年重点完成五大战略任务:——创建百年油田。坚持“发展共谋、责任共担、城乡共建、稳定共抓”方针,支持油田“增资源、保稳产、转方式、夯基础、提效益”,到2015年,实现原油高效益、可持续、有保障的4000万吨稳产。支持天然气勘探开发,力争油气当量稳中有升。支持多种经营、多业突破,未上市业务经营收入达到800亿元。支持开发国际市场,实现海外业务跨越发展,经营收入达到400亿元。支持和谐示范矿区建设,一年见成效、三年大改观、五年基本建成,百年油田建设再创新辉煌。

——壮大接续产业。围绕打造“5个销售收入超千亿的集群产业和10个销售收入超百亿的支柱产业”战略,推动石油化工、商贸流通两个销售收入已超千亿元产业实现倍增,分别达到2000亿元以上;做大油化装备、新兴装备,推动现代装备产业销售收入超千亿;突破发展汽车产业,加快形成整车生产和关联配套能力,实现汽车制造业销售收入超千亿;农产品深加工、新材料、新能源、建筑安装、旅游、电子信息、服务外包、生物工程、文化创意、现代物流10个产业销售收入分别实现超百亿。三次产业结构更加优化,绿色低碳理念充分体现,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建立。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和地方财政收入分别比2010年翻一番,非油经济比重达到60%,基本实现经济转型。

——打造宜居城市。坚持“生态、自然、现代、宜居”的城市建设理念,加快城市现代化步伐,基本实现城市转型,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大城市。全面拉开城市框架,构建主城区核心组群、四县卫星组团、中心镇特色组团梯次衔接的现代城市布局体系。推进新城开发旧城改造,老区提升功能补位,集中建设配套完备的现代城市功能体系。增加航线航点开通国际航班,建成东西城铁路枢纽,开通城际列车,升级高速公路,畅通市区交通,完善农村路网,建成外通内畅的现代城市交通体系。实施植树、复草、治水、净气、降噪工程,建设防护林带,恢复草原植被,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5.5%,打造健康完整的现代城市生态体系。巩固“三城”创建成果,健全“四级”城管体制,落实“五化”机制,建立高效运行的现代城市管理体系。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着眼实现农村全面小康,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整体提升农村现代化水平。发展现代农业,巩固提升百亿斤粮食产能,畜牧业占农业比重达到60%,棚室规模达到30万栋以上,建成东北地区最大的蔬菜生产供应基地。建设现代农村,改造升级乡村道路1500公里,基本建成新型农村电网,全面普及自来水、有线电视、互联网,城关镇垃圾集中收集处理率达到80%以上,绿化村屯800个,完成造林70万亩。培养现代农民,提高文化、技术、健康、文明等综合素质,增强创业创收和经营管理能力,更好地发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作用。

解读“十二五”规划《建议》 篇3

中央“十二五”规划《建议》是指导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编制的纲领性文件。从“七五”计划开始,中央已经提出了六个中长期规划《建议》。“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对于编制“十二五”规划、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第一,《建议》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党的十六大确定,我国现代化建设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党的十七大根据世情、国情、党情、民情发生的新变化,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新世纪的头十年已经过去,现在到2020年还有十年时间,“十二五”时期是承上启下的重要时期。在新世纪头十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奠定了重要基础。但也要看到,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相比,特别是与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新要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当前,我国发展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性机遇,也面对诸多困难和挑战。中央“十二五”规划《建议》在全面分析国内外发展环境和趋势的基础上,对未来5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总体目标、战略任务、重大举措作了全面部署,这将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再上一个新的台阶,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第二,《建议》对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关系国民经济发展全局的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党的十七大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2010年初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胡锦涛等中央领导同志对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了全面系统的阐述?《建议》提出,“十二五”规划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并在各项任务和重大举措的部署中,全面贯穿了这一主题和这条主线,这必将有力地推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第三,《建议》对于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具有重大指导意义。我国外贸出口总值已居世界首位,境外投资规模也在迅速扩大,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对外开放面临新的形势,即由出口和引资为主转向进口和出口并重、吸收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重?如何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进一步开创互利共赢的格局,既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也是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建议》对未来5年的开放战略作了全面部署,提出了优化对外贸易结构、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区域合作等项任务,必将推动与围际社会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共同分享发展机遇,把我国对外开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第四,《建议》对于各级政府编制“十二五”规划纲要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在“十一五”规划主要任务胜利完成之际,围家有关部门正在研究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各地党委正在研究提出指导当地“十二五”规划编制的《建议》,各地政府也正在开展当地“十二五”规划的研究编制工作。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科学分析了未来一个时期我国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明确了今后五年我国发展的大政方针、奋斗目标、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这对各地区各部门贯彻中央精神、结合全国和各自实际制定好中长期规划,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大指导作用。

为什么说“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进程看,“十二五”时期处于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上,做好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工作,意义重大而深远。

第一,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来看,“十二五”时期是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本世纪第一个十年已经过去,目前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还剩十年时间、两个五年规划期,“十二五”时期正处于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对照“十一五”规划的执行情况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可以看出,总量指标完成得比较好。甚至可以提前、超额完成任务,而结构性指标完成情况存在差异,一些指标完成的难度较大。2001-200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 5%,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8%,这已超过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的速度要求。与此同时,服务业比重、研发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等指标与规划要求相比还有差距,缩小城乡、区域、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任务相当艰巨,特别是农村面貌还比较落后、社会发展一条腿短的问题仍较明显。“十二五”时期,我们在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同时,能否在解决结构性问题上取得重大进展,关系到为实现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第二,从深化改革开放来看,“十二五”时期是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近年来,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和经济体制的要求,各项改革积极推进,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但必须看到,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还不到位.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体制机制还不健全。“十二五”时期在不少重要领域都面临改革攻坚的重大任务。财税体制改革牵一发动全身,涉及多方面利益关系调整,要按照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要求,进一步理顺各级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加强县级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财力保障:要改革税制,完善有利于产业结构升级和服务业发展的税收政策。要吸取国际金融危机的经验教训,结合我国实际,进一步完善金融体制,提高我国金融业的竞争力和服务水平,维护国家金融安全。同时,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有待进一步理顺,垄断行业改革需要进一步深化,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需要进一步推进,政府职能需要进一步转变。还要推进社会领域的改革,包括如何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兼顾好提高效率和促进公平;如何把握好尽力而为与量力而行的关系,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推进基二公共服务均等化;如何创新社会管理体制,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总之,改革的任务繁重而艰巨,需要精心谋划、稳妥实施。

黑龙江“十二五规划” 篇4

区域文化作为文化的一个分支部分, 是指在社会历史沿革中, 某一特定地理位置中的人民所创造的物质与精神文明的总和。区域文化是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人文因素及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一种独特文化, 因此带有明显的地方色彩。对区域文化的认识有助于促进对该区域群体现实生活、精神文明等方面的探索, 也能以此引发对于个体在区域文化背景下价值的思考。由于文化对情操的影响, 身处其中的个体都或多或少地具有特定文化的烙印, 对于某种地域文化具有特别的认同感。区域文化具有亲切认同性、区域广泛性、继承发扬性等特征。这些地域文化所共有的特性, 也是黑龙江省地域文化所具有的。然而, 黑龙江省文化在漫长的历史沿革中所经历的特殊发展过程, 决定了其地域文化所独有的地方特色。

1.地区人文特征。黑龙江人具有东北人共有的热情、豪爽等性格, 同时也在历史的发展中形成了鲜明的黑龙江特色。作为我国的边疆地区, 黑龙江人的性格在很大程度上都受当地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 早期艰苦的生活条件, 寒冷的气候和肥沃的土地等自然条件磨砺了他们的意志, 也造就了黑龙江人豁达而直爽、善于吃苦耐劳的性格, 增添了开拓进取的精神。但受特定因素的局限, 黑龙江人的性格也具有一定的保守性, 早期边疆的混乱甚至为黑龙江人的性格增添了些许的“强悍”元素。因此黑龙江的地域人文特征是十分复杂的。

2.传统民俗文化。由于大量的少数民族与中原移民聚集于黑龙江省, 这里也汇聚了各种各样的传统民俗文化, 主要体现在生活方式、娱乐以及饮食等各方面。其中最典型的包括冬天常见的冰灯艺术, 在黑龙江乃至整个东北都十分常见的“扭秧歌”, 以及红遍了大江南北的“二人转”。此外, 黑龙江的传统民俗还包括冰糖葫芦、东北菜等特色饮食, 冬天在窗户上贴窗花的习惯, 甚至于东北农村冬天用于取暖的火炕。民俗文化体现在黑龙江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

3.少数民族文化。黑龙江省地处我国的边疆地区, 这里生活着较为典型的朝鲜族、赫哲族、满族、达斡尔族、蒙古族以及鄂伦春族等少数民族。他们都保留着具有本民族特色的生活方式以及文化传统。黑龙江省的渔猎文化就是由早期游牧民族流传下来的传统生活方式。满族的前身女真族曾在黑龙江省建立金上京, 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可见少数民族对黑龙江省地域文化的影响是深远的。

4.时代精神文明。黑龙江省在历史上不同的时期, 曾经涌现出不同的时代精神, 对后人产生了很大的积极影响。来自山东的大量移民, 在向东北边疆迁移的过程中形成了以开拓进取为核心的“闯关东精神”。抗战时期的抗日英雄在与日本侵略者的斗争中, 体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在共和国成立初期, 以王进喜为首的石油工人在建立祖国石油工业的奋战中形成的吃苦耐劳, 无私奉献的“铁人精神”, 以及与之类似的由早期开垦北大荒的人们所形成的“北大荒精神”。这些来自不同时代的精神文明, 至今仍对黑龙江省人民的精神文明具有深远影响。

5.开放型文化。黑龙江位于东北亚中心腹地, 区位优势明显。黑龙江省对俄贸易占我国对俄贸易进出口总额超过五分之一的份额, 因此黑龙江对俄贸易的发展在全省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同时也对黑龙江省的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十九世纪以来, 黑龙江开始受到西方文化全方位影响, 来自世界各地的众多移民带来了他们的文化, 为黑龙江的文化注入外来元素, 从而形成了黑龙江开放包容的多元文化。

二、黑龙江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

(一) 黑龙江省文化产业发展的成果

1. 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经济效益不断提升。

“十一五”期间, 为了深入推进文化强省战略, 实现黑龙江省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文化体制改革的政策。其结果是, 文化产业增加值以每年两位数的速度递增 (按可比价格计算) , 比全省GDP年均增速平均高出5个百分点左右。

2. 传统文化产业稳步发展, 新兴文化产业展露锋芒。

黑龙江省不但传统文化产业获得稳定发展, 新兴文化产业也同时迅速崛起。蓬勃发展的主要有数字电视、网络电视、数字出版物、网上论坛、手机报及网上书店等新兴文化业态。尤其是黑龙江报业集团的生活报、手机报、生活知道网等不同形式的新闻媒体已初具规模。

3. 文化产业园区发展势头强劲, 文化产业投资力度加大。

黑龙江省目前共有已建或在建的各类文化产业园区基地20余个。这些新建的文化产业园区带动并加快了出版发行、影视制作、演艺娱乐、艺术品生产等传统文化产业的发展, 也促进了旅游休闲、文化创意、动漫游戏、文化会展等新兴文化产业的迅速兴起。

4. 体制改革取得积极成果, 文化管理进一步加强。

近年来, 黑龙江省出台了多项与体制改革相关的政策措施, 加快推进了文化体制改革的步伐, 深入推进事业单位内部改革, 基本完成了对文化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 初步形成了新的文化体制与机制。目前已有大批与文化相关的事业单位在黑龙江省体制改革的潮流中实现了转企改制。

(二) 黑龙江省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

1. 落后的思想观念导致了认知上的误区和不足, 缺少对于文化产业发展的动力支持。

首先, 受计划经济思维影响, 黑龙江省偏重第一、二产业, 忽视第三产业发展。长期以来, 黑龙江省对文化产业的认识相对滞后, 有许多陈旧的文化产业发展理念已不再符合市场经济的新要求。其次, 文化市场意识不强, 没有准确认识到市场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基础作用和导向功能。目前, 黑龙江省尚未建立文化产业发展所需要的资金市场、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文化信息市场及艺术设计市场, 各种文化中介组织还没有有效地建立。

2. 欠发达的经济基础制约着对文化产业的资金投入, 文化产业发展缺乏财力支持。

首先, 企业投融资渠道不畅, 加之文化企业缺少可抵押担保物、难以进行无形资产评估, 使文化产业难以与金融资本实现有效对接, 这就造成了企业贷款和融资上的困难。其次, 文化经费投入不足。黑龙江省文化产业项目大多属于投资拉动型, 对政府投资具有较强的依赖性。黑龙江省城镇用于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固定资产投资的财政经费比全国固定投资的平均水平低。

3. 文化生产力受到不良发展环境的束缚, 缺少文化产业发展所需的社会基础。

首先是滞后的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按照中央事业单位法人的标准, 黑龙江省完成转企改制的经营性文化单位不及总数一半。目前, 黑龙江省出版单位、新闻网站、党报党刊发行机构、电视剧制作机构和区县级综合执法机构等领域改革均落后于国家进度。其次是文化政策缺位。在对国家已经出台的优惠政策的施行中, 思路不宽、执行力度不够等问题仍然存在。个别领域缺少充足的配套保障政策。

三、黑龙江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 提高对于文化产业的认识, 以思想观念的根本转变作为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内生力

坚决转变“重经济轻文化”的思想观念, 增强经济发展中的文化意识。所谓文化, 不仅是一种意识形态, 也是一种经济资源, 将文化作为产业, 文化产品就成了商品, 但它不同于一般的商品而是特殊的商品, 文化所具有的意识形态的作用与特质决定了它必须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追求社会效益。所以, 社会对文化产业的要求与物质生产不同, 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关键就在于正确处理好文化产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间的关系。

(二) 放弃“重评奖轻市场”的落后观念, 提高文化产业从业者的市场意识

把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作为评价文艺作品的最高标准, 是遵循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迎合广大消费者对于文化产品的需求也符合市场规律。因此要建立一套客观公正的评价体系, 科学设置量化指标, 切实把群众与专家的评价和市场检验统一起来, 形成客观全面、公平公正的文化产品评价标准。

(三) 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 为龙江文化产业的培育和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首先, 制定合理的投资政策。要切实保证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的投入比重, 需要采用各方面政策配合, 扩大现有文化基金和专项资金规模。对重点文化项目、文化遗产保护、艺术精品创作和文化人才培养与奖励等资金需求予以保护。其次, 建立有效的投融资平台。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投资基金, 使其向着多元化的趋势发展。同时要发挥国家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 鼓励工商企业、民营资本、金融企业和外资等来自社会的资本广泛参与, 建立文化产业投资基金, 为文化产业搭建投融资平台, 并实行市场化运作。

(四) 挖掘资源潜力, 打造优势品牌

黑龙江省地域辽阔, 具有独特的气候、地理位置, 自然景观秀美多样, 历史和民俗风情文化独具韵味, 特色文化旅游业发展具备一定规模, 然而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和管理服务相对滞后, 这需要黑龙江省着力改进。此外, 黑龙江省现已进入工业化中期, 工业化总体水平接近甚至略好于全国平均水平, 但文化产业的总体发展水平仍低于全国。因此, 黑龙江省文化产业需要继续加大宣传力度, 加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 延伸产业链条, 制订出台优惠政策, 更多培养和引进文化经营管理人才, 继续做大做强黑龙江省文化品牌。

(五) 完善对文化产业的宏观管理体制

首先要深化经营性文化单位改革。按照传统观念,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目的是推进文化产业发展,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必要条件, 这种思维方式的顺序是先改革后发展。然而, 当今世界文化产业的发展态势却反其道而行之, 普遍呈现出一种先发展后改革的新现象, 形成了一种以发展促改革的倒逼机制。这种机制有利于顺应先进生产力的强劲发展势头, 避免改革的盲目性, 降低改革成本。其次要强化文化政策支持, 积极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进行优化, 尽快制定相应的各项政策, 为文化产业的稳定和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 还要建立并完善文化产业政策体系, 逐步建立各项主导政策, 通过文化产业政策环境的优化来调控和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责任编辑:王凤娟

参考文献

[1]姜莉.非正式约束与区域经济发展机制研究:主体功能区建设的理论探索[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2013 (1)

[2]郝大江.基于要素适宜度视角的区域经济增长机制研究[J].财经研究, 2011 (2)

十二五规划点评十二五规划点评 篇5

事件:3月16日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全文。

十二五:转型的五年

“十二五”规划包括:结构调整、政治改革、社会建设、文化发展和生态保护,我们认为这是一次全方位发展模式的转型,其重要性可以称为继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社会制度转型”和始于1978年的“经济体制转型”相提并论。我们认为“十二五”不仅决定了未来5年我国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更决定了我国未来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

“十二五”期间,中国的经济增长目标调低到7%,未来更加注重增长的质量,7%的增长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留出空间。

收入增加是目的,产业结构升级是关键

增加收入,扩大消费。收入增加主要体现为农村地区人口收入的增加和城镇低收入群收入的增长,在“十二五”规划中直接体现为“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而“十二五”规划中专辟一篇着重论述的“改善民生,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其实是为增加居民收入而出台的相关配套措施,因为收入增加的目的是扩大消费,而“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是扩大消费的前提。

收入增加和产业结构升级相辅相成。根据我们在《不变的是政府投资,期待的是倍增计划》中论述的逻辑,收入增加和产业结构升级是互为因果的关系:收入增加的目的是扩大消费,为产业升级培育必要的市场需求;产业升级提高劳动生产率,是收入持续性增加的前提条件。第七篇“创新驱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是为了顺利实现产业升级培育必须的人才。

农村发展被摆上重要位置

支持农村发展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增加农民收入,二是扩大农业产出,稳定物价水平。但中国未来的方向将是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十二五”的城镇化率目标是“从47.5%提高到51.5%”,我们认为这一目标略显保守,预计未来五年城镇化率每年的提高幅度为1.2个百分点左右,这为区域发展和服务业的发展带来进一步的发展机会,这也是第四篇和第五篇的主要内容。

“绿色发展”成新的主题

注重“绿色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第六篇的主要内容,这符合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也是产业升级中鼓励发展的重要产业,“十二五”规划专门拿出一篇来论述可见“绿色发展”的重要性。

2011年的主要目标

黑龙江“十二五规划” 篇6

这一天,李克强出席中欧城镇化伙伴关系高层会议开幕式并致辞,出席中欧高层能源会议闭幕式并致辞,会见欧洲理事会主席范龙佩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活动一场接着一场,但天道酬勤,辛勤的劳动必将迎来丰硕的果实。

中国古诗云,“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说的是春天生机勃勃、光彩熠熠,正是展望和规划未来的好时机。

今年2月,第十四次中欧领导人会晤在北京成功举行。作为会晤的一项重要成果,双方领导人宣布建立城镇化伙伴关系,重点推动在城镇可持续发展广泛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同时,双方同意进一步深化能源合作,欢迎并支持举行中欧高层能源会议。

中欧城镇化伙伴关系高层会议和中欧高层能源会议便是落实第十四次中欧领导人会晤共识的重要举措。

皇家剧场是布鲁塞尔最大的剧场之一,是许多国家和国际知名人士的聚会场所及著名国际会议的举办地。3日上午,近600名中欧双方官员、企业家、专家学者相约在此,欢聚一堂,以“交流借鉴、互利共赢”为主题,围绕可持续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与流动性两个专题进行全方位交流。

欧盟委员会总部大楼是欧洲联合的象征之一。当天下午,300余名中欧高层人士在此举行能源会议,其中包括中国和欧盟27个成员国的能源部门负责人,就能源合作规划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在中欧城镇化伙伴关系高层会议上,李克强作了题为《开启中欧城镇化战略合作新进程》的讲话。“中国是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最大发展中国家。此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中欧双方开启了城镇化战略合作的新进程。”他的开场白直奔主题。

自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各国经受了严峻考验,世界也进行着一场“思想风暴”。世人深入思考未来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发展方式,使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一个共识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转型创新不仅成为中国的必需,也成为欧美发达国家的必需。

危机孕育机遇。面对世界形势的深刻变革,中欧有识之士惊喜地发现,中国的“十二五”规划和欧盟“2020战略”同步启动,立足当前,着眼未来,从长计议,描绘了各自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蓝图,体现出双方在发展思路和战略导向上难得的契合,将为双方加强合作、实现共同发展提供新动力。

中国“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绿色发展、清洁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规划还要求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城镇化健康发展。

欧盟“2020战略”则提出,要努力促进欧盟建设一个资源利用效率更高、更环保和更具竞争力的经济,主张与中国等国在能源和气候变化等领域进行高层次战略对话。

人气在凝聚,共识在升华。

李克强的两个讲话不断闪现出中国“十二五”规划深度对接欧盟“2020战略”的智慧火花——中欧能源合作的巨大潜力在于城镇化、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一方面,城镇化是中国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资源环境是中国发展的瓶颈制约,在城镇化中厉行节能环保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举措。另一方面,欧洲在新能源、节能环保上处于领先地位,在能源科技上有突出优势,需要开拓应用领域。双方具有的这些特性,恰好形成中欧战略性互补。

李克强对中国的城镇化进行了深入阐述。他说,中国的城镇化是扩大内需、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是与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协同推进的城镇化,是以人为本、公平共享的城镇化。

当“欧洲设计”遇上“中国制造”,“欧洲技术”遇上“中国市场”时,就会产生显著而奇妙的效应。李克强表述生动,听众聚精会神。

面向未来,李克强主张中欧突出加强节能环保、新能源等领域的合作,分享中国城镇化和欧洲高技术产业化带来的巨大效益,为中欧合作发展注入新动力。为此,他提出三项具体建议:共促绿色发展、深化项目合作、加强管理交流。

作为此次俄欧之行的最后一场正式活动,李克强与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共同出席了有关中欧城镇化伙伴关系、中欧能源安全、中欧促进电力市场相关合作等共同宣言和联合声明的签字仪式,双方宣布建立中欧能源消费国战略伙伴关系,标志着中欧能源合作进入一个新阶段。

继城镇化战略伙伴关系后,中欧互为能源消费国战略伙伴关系,中欧合作更趋务实,路越走越宽,在中欧双方人士中引起强烈共鸣。

中国驻欧盟使团团长吴海龙大使认为,中欧应抓住双方发展战略同步实施的有利时机,积极致力于实现中国“十二五”规划和欧盟“2020战略”的深度对接,扩大双方利益汇合点,努力寻求在可再生能源、城镇化发展、科技创新等领域开展务实合作,实现互惠互利、可持续发展。

武汉市市长唐良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在发展新型工业化的前提下推进城镇化建设,中欧能够实现互利共赢。他介绍说,目前有400多家欧洲企业在武汉投资,投资总规模超过20亿欧元,其中很大一部分与节能减排有关。中欧之间在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生态环保方面合作潜力很大,中国地方政府与欧盟的合作项目将会得到积极推动。

欧盟地区委员会秘书长格哈德·斯塔尔对记者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深化,中国需要在保持经济较快增长的同时实现可持续发展,而这正是欧中的共同利益所在,即实现可持续的城镇化建设,包括减少对能源的依赖及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社会问题等。目前,欧中在加强城镇化合作上已取得共识,接下来就是如何具体落实的问题,这需要相关机构、组织、地方政府积极参与、互动。他说,李克强此次访问欧盟并出席城镇化论坛,表明欧中关系已向更深层次、更广领域发展,欧中伙伴关系将更紧密、务实。

欧洲一环保组织首席执行官尼克·玛贝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欧中可以通过加强双边的能源合作来分享“低碳经济”蛋糕。中国发展“低碳经济”对欧中双方都意味着巨大的机遇。李克强此次访问欧盟,出席高层能源会议,显示出欧中需要更加频繁的高层对话,通过相互了解,展开务实合作,共同开发国际“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市场。

布鲁塞尔当代中国研究所的中欧问题专家安娜·斯塔尔对记者说,李克强此次与欧方重点就新能源、城镇化建设合作进行交流,是深化欧中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具体体现,恰逢其时。

欧洲一些媒体认为,李克强此访期间,中欧双方签署有关清洁能源、电力市场、城镇化等协议,表明中欧关系不断拓宽,双方合作得以深化。中欧双方将在建设能源节约型绿色城市上进行更紧密的合作,同时注意到李克强在多个场合力促欧盟放宽对华高技术出口,相信这对中国和欧盟双方都有利。

……

飞机在跑道上开始滑行,我还在争分夺秒地和国内编辑部电话沟通稿情,必须赶在飞机起飞之前将所有稿件发回国内。成功了!飞机腾空而起,离开了布鲁塞尔上空,带着我们成功的喜悦,返回中国。

欧盟简介

欧洲联盟(简称欧盟)是由欧洲共同体发展而来的,是一个集政治实体和经济实体于一身、在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区域一体化组织。1991年12月,欧洲共同体马斯特里赫特首脑会议通过《欧洲联盟条约》,通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简称《马约》)。1993年11月1日,《马约》正式生效,欧盟正式诞生,成员国12个。经过6次扩大后,至2007年1月,欧盟成为一个涵盖27个国家,总人口5.025亿、国民生产总值高达12万亿美元的当今世界上经济实力最强、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国家联合体。

欧盟总部设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最高决策机构为欧盟首脑会议,即欧洲理事会。欧盟首脑会议由欧盟成员国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及欧盟委员会主席组成,理事会主席由各成员国轮流担任,顺序基本按本国文字书写的国名字母排列。欧盟首脑会议主要负责制订“总的政治指导原则”,其决策采取协商一致的原则。目前,欧盟首脑会议每半年举行2次。2012年1月1日,丹麦正式接替波兰,成为现任欧盟轮值主席国,任期至2012年6月。

涂料行业“十二五”规划 篇7

产业政策发展规划

(一) “十二五”面临的发展环境

1.市场环境

我国涂料行业在大的经济背景和政策背景下, 市场形态变化及其特点主要包括:

(1) 市场需求日益品牌化;

(2) 市场需求已从一般的产品本身赋予的价值向两极延伸;

(3) 企业风险防范和决策机制的建立;

(4) 企业的战略调整和战略布局加速;

(5) 内需的涂料市场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6) 原材料的影响成为涂料行业发展高端产品的重要因素。

2.政策环境

涂料行业属于加工服务业, 它与原材料供应商及涂装工艺和涂装过程控制密切相关, 其上下游的变化直接影响行业的发展。2001年开始, 我国进入WTO, 经济全球化和市场国际化的步伐加快, 使我国涂料行业面临全新的竞争和发展环境。同时国民经济持续保持7%~9%GDP增长, 为涂料行业的发展带来动力。涂料行业产量和销售额的增速在高速成长的房地产、汽车、船舶、重防腐、家电等行业的推动下, 其增长速度高于平均GDP的增长速度, 中国涂料行业进入发展的快车道。

(二) “十二五”发展目标

涂料行业服务的产业面广, 所谓“关键技术和原材料”涉及的领域较多, 在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政策前提下, 坚持可持续发展和“低碳经济”的要求, 结合“涂料行业‘十一五’科技创新纲要”和从2009年开始的行业调研的初步结果, 提出“十二五”涂料行业发展建议。

1.产量预测

“十二五”期间国内经济仍将保持较高的速度发展, 涂料行业受下游工业和民用两方面的需求影响, 预计将保持年均10%的增速增长, 产量将由2009年的755万吨, 增长至2015年的1200万吨。

2.结构调整的重点和方向

鼓励符合标准的环境友好型涂料生产 (水性木器、工业、船舶涂料, 高固体分、无溶剂、辐射固化、功能性外墙外保温涂料等环境友好、资源节约型涂料生产) ;鼓励单线产能3万吨/年及以上、并以二氧化钛含量不小于90%的富钛料 (人造金红石、天然金红石、高钛渣) 为原料的氯化法钛白粉生产。

限制新建硫酸法钛白粉, 铅铬黄, 1万吨/年以下氧化铁系颜料, 溶剂型涂料含异氰脲酸三缩水甘油酯 (TGIC) 的粉末涂料生产装置。

科技发展规划

(一) “十二五”战略目标

1.环保、节能目标

全面推进涂料水性化, 高固体分醇酸涂料份额提高20%;履行相关国际公约, 禁止溶剂法氯化橡胶生产和替代, 禁止使用DDT、TBT等有机锡防污漆;全面推动钛白粉、氧化铁颜料清洁生产工艺评价指标体系, 促进以高品位 (大于80%) 钛原料氯化法钛白粉生产工艺;单位综合能耗下降20%。

2.创新、标准目标

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重大成果国家级奖3~5项;开发高性能涂料, 开发特种用途无机颜料;开发国家重点工程用涂料, 如大飞机、大船和高铁;申报有价值的中国和外国专利100项以上;完善标准体系建设, 推行国家、协会、企业标准的配套体系。

(二) “十二五”重点发展方向

1.应用基础和科学原理研究

涂料成膜动力学过程, 流变行为及结构变化研究;固化反应过程调控的研究;涂料配方试验设计的科学化、规模化及自动化, 利用好计算机的高速、筛选和客观功能;极端腐蚀环境中长效高性能防腐涂料及新防腐原理研究, 如高温、高酸性环境;紫外光固化涂料厚涂层和颜料化后新固化机理, 复杂形状底材的复合固化机理研究;纳米材料改性涂料原理和作用机理的研究;涂料、无机颜料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 拟由行业和高校合作办学, 培养高素质的研发人才。

2.高性能、节能、环保及功能性涂料及无机颜料的研究

水性汽车涂料、水性防腐涂料、水性木器涂料、水性集装箱涂料等技术性能和涂装工艺性的匹配的研究, 配套树脂和助剂的研究;紫外光固化涂料厚涂层和复杂形状底材的复合固化机理的研究;以功能性涂料为饰面的外墙外保温技术的研究;高效节能大型硫酸法钛白废酸浓液装置和工艺的研究;硫酸法钛白粉清洁生产集成技术的研究;氧化铁颜料生物法氨氮废水处理技术的研究和推广;达到修复如旧的文物保护涂料及其保护原理的研究;大飞机、大船及高铁用涂料的研究。

环保发展规划

(一) 规划总体目标

在2009年基础上, “三废”总体减排10%, 能耗减少20%, 物耗减少5%。

1.全面推进涂料水性化, 高固体分醇酸涂料份额提高20%。

2.履行相关国际公约, 禁止溶剂法氯化橡胶生产和替代, 禁止使用DDT、TBT等有机锡防污漆;开展环境友好型涂料如高耐候性粉末涂料、UV固化在水性涂料、粉末涂料和汽车涂料涂装中应用;涂料与无机颜料的循环经济建设等项目。

3.全面推动钛白粉、氧化铁颜料清洁生产工艺评价指标体系, 促进以高品位 (大于80%) 钛原料氯化法钛白粉生产工艺。

4.单位综合能耗下降20%。以功能性 (反射性隔热、耐候) 涂料为饰面的外墙外保温技术。建筑物耗能占总耗能的28%以上, 国家新标准要求建筑物要降低能耗35%以上, 该项技术开发目标既要达到国家标准要求, 又要符合环保安全 (阻燃性) , 性价比合理, 应用市场广阔。

(二) 行业环境保护的重点任务

1.水污染防治的任务

与各级政府配合, 在行业内宣传与贯彻国家技术监督总局发布的《涂料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使规模以上的涂料与颜料企业的废水治理率达70%以上;

依据国家发改委新修订颁布的“涂料制造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 (试行) ”, 在大中型涂料骨干企业建设中清洁文明生产工艺占60%以上;

整合、完善与推广涂料企业工业废水零排放技术;

氧化铁、钛白颜料生产过程的废酸、废碱得到治理和综合利用;进一步整合、完善与推广氧化铁颜料工业废水中氨氮处理技术。

2.大气污染防治的任务

在规模以上的涂料企业70%以上的工业粉尘得到治理;

溶剂型涂料全密闭一体化的新工艺在骨干企业中推行40%, 减少有机溶剂的挥发与污染;

规模以上的氧化铁颜料与钛白粉生产企业的工业粉尘、工业废气得到治理;

开发涂料与颜料制造过程废气治理新技术。

3.固废污染防治的任务

规模以上的涂料企业的80%以上的固废得到治理;

无机颜料制造业产生的废渣基本得到处理, 初步建立起循环经济体系。

标准发展规划

“十二五”期间涂料标准化工作将在环保标准、能耗标准、准入标准、产品标准等重点领域做好行业的标准化工作。

1.管理办法

制订《涂料行业管理办法》, 以促进国内涂料市场合理竞争, 加强企业社会责任;

对涂料行业危险货物进行分类。

2.环保标准

“十二五”期间, 将制订一系列污染物排放标准, 包括涂料VOC排放标准、涂装污染物排放标准 (分为汽车、家具、家电等) 、氨基树脂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助剂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氧化铁行业氨氮污染物排放标准、无机颜料 (如铅铬颜料等) 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

3.能耗标准

“十二五”期间, 将针对涂料、树脂及以钛白粉为代表的无机颜料生产过程制订一系列能耗标准, 其中在涂料方面涉及溶剂型、水性涂料、粉末涂料。在树脂方面制订树脂能耗标准, 规范以醇酸树脂为代表的高温树脂生产能耗和以丙烯酸树脂为代表的低温树脂生产能耗。在钛白粉生产方面, 分为硫酸法和氯化法两类, 其中硫酸法又包括锐钛型与金红石型两个套系。制订“钛白粉行业能耗标准”和“氧化铁颜料行业能耗标准”。

4.准入标准

制订《涂料行业准入条件》 (分为水性涂料、溶剂型涂料与粉末涂料三套体系) ;

制订《涂料行业管理办法》, 以促进国内涂料市场合理竞争, 加强企业社会责任;

在无机颜料生产方面, 将制订《氧化铁行业准入条件》, 而《钛白粉行业准入条件》“十二五”期间即将实施。氧化铁颜料和钛白粉行业将实施生产许可证制度。

5.产品标准

针对一系列国家新兴产业, 制订一批有针对性的涂料质量标准, 涉及风力发电、高速铁路等行业。

制订“水性陶瓷涂料”产品质量标准, 修订立德粉产品质量标准《GB/T1707-1995立德粉》规范涂料行业的发展。

黑龙江“十二五规划” 篇8

发展清洁、安全、低能耗、高纯度、规模化的多晶硅生产技术, 提高副产物综合利用率, 缩小与国际先进生产水平的差距。实现太阳能电池生产技术的创新发展, 鼓励规模化生产, 提高光伏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推动行业节能减排。密切关注清洁、环保的新型光伏电池及材料技术进展, 加强技术研发。

(二) 提高国产设备和集成技术的研发及应用水平。

以提高产品质量和光电转换效率, 降低生产能耗为目标, 支持多晶硅、硅锭/硅片、电池片及组件、薄膜电池用关键生产设备以及发电应用设备研发与产业化, 加强本地化设备的应用。推动设备企业与光伏产品企业加强技术合作与交流。

(三) 提高太阳能电池的性能, 不断降低产品成本。

大力支持低成本、高转换效率和长寿命的晶硅太阳能电池研发及产业化, 降低电池产品成本和最终发电成本, 力争尽快实现平价上网。推动硅基薄膜、铜铟镓锡薄膜等电池的技术进步及产业化进程, 提高薄膜电池的转率效率。

(四) 促进光伏产品应用, 扩大光伏发电市场。

积极推动上网电价政策的制定和落实, 并在农业、交通、建筑等行业加强光伏产品的研发和应用力度, 支持建立一批分布式光伏电站、离网应用系统、光伏建筑一体化 (BIPV) 系统、小型光伏系统及以光伏为主的多能互补系统, 鼓励大型光伏并网电站的建设与应用, 推动完善适应光伏发电特点的技术体系和管理体制。

(五) 完善光伏产业配套服务体系建设。

黑龙江“十二五规划” 篇9

“十一五”期间是黑龙江省农机化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 农机化发展速度、质量和效益同步增长。“十一五”也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期, 农机化在多个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 农机化由“基本化”迈入了“全面化”, 由“中级阶段”迈入了“高级阶段”, 农机化的领域由田间拓展到养殖业、加工业和农村能源等多个领域, 全面迈向农业现代化。

1. 装备水平大幅度提高, 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2006—2009年, 黑龙江省农村农机更新总投入预计达96亿元。农机总动力由2005年的2 234万kW增加到2009年的3 169万kW, 增长了70%以上;大中型拖拉机由21.7万台增加到2008年的48.1万台, 增长了97.4%, 其配套农具由31.9万台增加到65.8万台, 增长106%;联合收获机达到3.8万台, 增长了17%;水稻插秧机达到7.3万台, 增长了356%。

2006—2009年, 黑龙江省垦区农机更新总投入预计达64亿元。农机总动力由2005年的336.1万kW增加到2009年的494.5 kW, 增长了47%;大中型拖拉机由2.49万台增加到5.6万台, 增长了130%, 其中引进国外132.3~393.2 kW大型拖拉机764台, 使大功率拖拉机负担旱田面积近100万hm2;大中型农具从7.57万台增加到10.9万台, 增长了41.6%;联合收割机由8 532台增加到1.7万台, 增长了99.2%。

2. 农机化高速发展, 综合程度持续提高

预计到2010年年底, 黑龙江省农村机械耕整地、播种、中耕、收获和田间运输5项作业综合机械化程度达到86.3%, 比“十五”末期提高9.8个百分点;整地、播种和收获等机械化程度分别达到97%、91%和54%, 分别比“十五”末期提高5.4、9.1和18.2个百分点。其中水稻机插程度达到68.1%, 比“十五”末期提高33.7个百分点。

截止到2009年底, 黑龙江垦区农机田间作业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6%, 比2005年提高4个百分点, 其中旱田达到96.5%, 水田达到95.3%, 尤其是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有了新发展。2009年比2005年提高了9.3个百分点, 年均增长1.5个百分点以上。农业机械作业领域由粮食作物向经特作物、设施农业发展, 由种植业向养殖业、加工业和航化作业发展, 其中航化作业面积已达到87.8万hm2, 比2005年增加24%, 并由产中向产前和产后、由垦区内向垦区外延伸, 农机化发展空间不断扩大。

3. 农机服务产业化进程加快

预计到2010年末, 黑龙江省农村各类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将达2.4万个, 其中乡村两级农机作业服务组织5 300个, 新组建的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农机作业合作社1 590个。其中, 1 000万元资产规模的现代农业农机专业合作社632个, 担负耕地面积200万hm2。服务组织总数比“十五”末期增加了1 332个, 预计全省到“十二五”末, 各类农机服务组织将担负90%以上的耕地面积。

4. 农机创新活跃, 新技术推行成效显著

“十一五”期间, 黑龙江省重点围绕“500亿kg粮食生产能力战略工程”、“1 000万t奶战略”、“5 000万头猪养殖战略”的实施, 加大了对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航天技术、节水灌溉技术、农业新品种培育和高产栽培技术的支持, 提高了大型农机具的研发与应用, 全面推进黑龙江省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实现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的跨越。特别是研发的与大功率拖拉机配套的耕整地、播种、植保机械的广泛应用和替代进口, 打破了国外大功率拖拉机配套农具一统天下的被动局面, 使黑龙江省农业装备的研发由仿制、研学, 走向了自主创新的新阶段。

黑龙江省农机推广部门与农业技术部门密切配合, 农机与农艺结合达到新水平。重点推广应用了保护性耕作技术、机械深松整地技术、大豆和玉米精密播种技术、水稻大棚育秧机插技术及玉米机收技术。组织召开各种新机具演示会、现场会、培训班和技术讲座等, 加快了新技术、新机具推广应用步伐, 年实现农机作业节本增效30亿元以上。

5. 深入开展场县共建, 农机跨区作业稳步推进

“十一五”期间, 全省农村、垦区加大了“场县共建”、农机跨区作业的工作力度, 把此项工作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 跨区作业项目和范围不断扩大。共有75个农场, 年出动拖拉机、联合收获机7 200台, 完成作业面积133.3万hm2 (2 000万亩) 左右, 实现农村农民增收5亿元, 农垦农机创收2亿元。垦区农机化的示范作用带动了农村农业生产规模化, 提高了农业生产标准化、组织化水平, 促进了粮食产量和效益的增长。

主要问题

虽然“十一五”期间黑龙江省农机化成绩斐然, 但按照科学发展观衡量, 与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要求还存在很大差距, 还有一些发展的突出问题亟待解决, 主要表现在5个方面。

一是农机化发展倚重农机装备数量增长实现程度提高和效益增长。要尽快走上依靠科技创新、科技进步实现发展的轨道。提高装备的科技含量和装备的运用管理水平, 最大限度地提高装备投资效能。

二是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的规模化组织化程度, 发挥农机的使用效率和经营效益, 实现农机装备投入与农业效益、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的关联性提高。

三是控制农机化发展对生态和能源的影响, 加强农机管理, 制定对环境影响、单位面积油耗等环控标准。加大耕作制度改革力度, 推广免、少耕技术, 实现土地的用养结合和能源消耗。

四是坚持农民或农民组织自主购机为主, 与国家给予补偿的投入模式, 在推进规模经营的条件下, 大力发展农机作业合作化和服务社会化, 积极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 促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对平衡。

五是加快各类农机人才的培养。人才是发展的核心动力, 是发展的根本保障。农机化快速发展, 农机人才短缺问题日益突出。相当多的地方先进的农机装备因管理和使用水平低, 限制了其作用的发挥, 甚至造成破坏和损失。必须加强各类农机教育平台建设, 加强农机管理、使用维修人员的培养, 满足农机化发展需求。

“十二五”展望

1.总体目标

田间作业实现机械化, 迈向农业现代化, 综合机械化程度全国领先。加快推进畜禽饲养过程机械化和农产品处理机械化, 为2020年黑龙江省农业实现全面机械化奠定基础。

2.主要程度指标

黑龙江省农村6项主要作业农机化综合程度达到92.5%, 其中水稻插秧机械化程度85%, 玉米收获机械化程度60%, 水稻收获机械化程度75%, 麦、豆收获机械化程度98%, 旱田播种机械化程度98%, 耕整地机械化程度100%。

黑龙江省垦区田间机械化程度达到98%, 在这一基础上, 机械化向畜牧规模饲养和农产品加工拓展, 农业全面机械化程度预计达到90%, 有望实现农业全面机械化, 迈入农业现代化, 农业整体达到世界发达国家农业的先进水平。

3.农机装备水平指标

到“十二五”末期, 黑龙江省农村农机总动力将达到4 700万kW;拖拉机保有量达到175万台, 其中58.8 kW以上拖拉机保有量预计达到5万台;配套农具保有量预计210万台 (套) , 其中大中型配套农具达到100万台 (套) ;联合收获机械达到7万台;水稻插秧机达到11万台。田间农机装备的整体技术水平与垦区持平, 畜牧饲养机械化、农产品加工机械化差距仍然很大。

“十二五”产业技术创新规划 篇10

为贯彻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年) 》, 明确“十二五”期间工业和信息化领域技术创新的目标和重点任务, 引导和加强重点产业的技术创新工作, 促进工业转型与升级, 特制订《“十二五”产业技术创新规划》。规划范围涵盖原材料、装备制造、消费品、信息产业四个领域, 规划期为2011~2015年。

一、产业技术创新现状及存在问题

“十一五”时期, 我国工业和信息化重点领域产业技术创新取得了丰硕成果。

(一) 部分重点行业所需装备水平显著提升通过自主开发和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 部分重点行业所需装备的技术水平显著增强。成功研制了国内首条万吨无碱玻璃纤维池窑拉丝生产线。20万吨/年裂解炉、百万吨乙烯裂解气压缩机组和丙烯压缩机组、百万吨乙烯大型冷箱等石化关键设备投入运行。大型冷连轧成套设备实现了从工程策划到投产调试, 从机组能力到品种、质量的全面集成创新。研制成功世界上槽容量最大的400千安铝电解槽。实现了60万千瓦压水堆核电站设备的设计自主化和大部分设备国产化, 批量生产3兆瓦及以下风力发电机组, 并成功应用示范1 000千伏交流、±800千伏直流特高压输变电成套设备。建成投产了首套国产化年产100万吨对苯二甲酸 (PTA) 装置, 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第一条8.5代液晶面板生产线建成投产。我国自主研发的TD-SCDMA第三代数字移动通信系统投入商用。

(二) 重点行业关键和共性技术取得新的突破攻克了一大批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和共性技术, 部分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重点行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进一步改善。截止到2010年, 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已达127家, 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已达729家。有色金属行业在铝板带热连轧技术、多金属矿底吹造锍捕集技术、低温低电压铝电解技术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印染行业高效短流程前处理、冷轧堆前处理等工艺技术实现突破并在行业内推广使用。化纤行业在碳纤维T300、芳纶1313、芳砜纶、超高分子量聚乙烯、聚苯硫醚和玄武岩等高性能纤维上实现了技术突破。建材行业年产12万吨超大型池窑和全氧燃烧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钢铁行业高效复吹转炉技术、高速连铸技术等工艺技术取得重大进展。电子信息行业FT-1000CPU芯片和麒麟操作系统应用于“天河一号”高性能计算机, 先进芯片电子设计自动化 (EDA) 工具平台完成试点应用, 填补国产EDA工具的多项空白。CPU、移动通信芯片等一批中高端集成电路产品取得突破, 数字电视地面传输技术及数字音视频编解码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三) 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加强钢铁行业大力推广应用大型高炉的强化冶炼技术、高效低成本洁净钢冶炼技术、新一代控轧控冷技术、性能预测与控制技术等关键工艺技术, 实现了钢铁工业生产效率有效提高和钢铁产品的成本降低。石化行业开发应用了包括选择性催化裂化汽油加氢、超低硫柴油加氢技术、吸附脱硫技术等, 可生产硫含量满足国Ⅲ、国Ⅳ排放标准的油品系列清洁燃料。建材行业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纯低温余热发电技术、玻璃窑炉烟气余热发电技术、煤矸石制砖余热发电技术等一批环保技术的自主研发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信息产业在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领域、数字电视领域、电子专用设备仪器领域、信息安全领域、集成电路领域、关键元器件领域、下一代网络等重点领域的标准化工作取得重大突破。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 也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产业技术创新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主要表现为:一是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有待完善。企业尚未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产学研有机结合的技术创新机制有待形成, 产业链上下游之间的技术创新结合不够紧密。二是产业核心关键技术对外依存度高, 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与产品少。三是技术创新投入不足。投入强度不足和投资分散的问题长期存在, 特别是面向行业基础技术研究的投入严重不足。2009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究开发经费内部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仅为0.69%。

二、面临的国内外形势

“十二五”及今后一段时期, 国内外经济科技形势将发生深刻变化, 对我国产业技术创新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一) 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对产业技术创新提出了新挑战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全球进入空前的创新时代, 以智能、绿色和普惠为特征的新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各国都在加强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战略部署, 试图在新能源、信息、生物等新兴产业领域抢占制高点。美国、英国政府重新回归重视发展高技术制造业, 德国、日本竭力保持在高技术产业领域的优势和垄断地位。同时, 发展中国家的低成本优势对我国产业发展也造成巨大压力。要在如此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发展, 必须从源头上改变产业技术薄弱的状况。

(二) 加快工业转型升级为产业技术创新提供了新机遇产业技术创新是转变产业发展方式、实现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 控制总量、兼并重组、淘汰落后、节能减排、品种质量、两化融合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资源环境约束、气候变化问题的日益严峻, 要求我国工业必须转变长期依靠大量消耗资源、能源的粗放发展方式, 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绿色增长的新路子。企业技术改造、产业技术升级换代、生产过程节能减排等工作都离不开产业关键和共性技术的保障。

(三) 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产业技术创新提出了新需求《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把知识密集度高、引领带动作用强、发展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 作为现阶段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加以推进。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突出坚持创新驱动, 加强技术集成和联合攻关, 掌握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充分体现了产业技术创新工作要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发展过程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四) 建设创新型国家对产业技术创新提出了新任务“十二五”是我国实施中长期规划纲要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 是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把握国际经济秩序重构主动权和创新跨越的战略机遇期, 是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加强产业创新基础设施建设、突破产业共性技术、优化工程实验和工程化条件, 完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是“十二五”期间工业和信息化领域产业技术创新工作的重要任务, 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基础。

三、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 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把技术创新作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支撑, 坚持“企业主体、政策引导;重点突破、总体提升”的原则, 推进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着力突破重点领域关键和共性技术, 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 提升产业整体技术水平, 实现工业发展方式转变。

———企业主体、政策引导。发挥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 鼓励企业加大创新投入, 加强产学研结合, 提升企业技术水平。发挥相关科技计划和科技重大专项的引导作用, 强化技术创新支持政策, 推进重点产业关键技术的研发与推广。

———重点突破、总体提升。集中攻克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 加强重大技术研究成果的推广和产业化, 实现重点产业领域的技术突破。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加快成果转化和应用, 全面提升工业和信息化领域的技术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二) 发展目标

到2015年, 我国工业和信息化重点领域产业技术创新取得重大突破, 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 部分领域产业技术水平处于世界前列。

1.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初显成效, 技术水平逐步增强, 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究开发经费内部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超过1%, 一批骨干企业达到10%以上。

2.重点产业技术水平显著提升。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 在解决制约重点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上取得重大突破, 重点产业技术水平取得显著提升。

3.产业技术创新体系逐步完善。建设一批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和行业重点实验室, 培育一批引领行业发展、技术水平世界领先的创新型企业, 初步建成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培育一批高素质技术创新人才队伍。

四、重点任务

“十二五”期间, 工业和信息化领域的产业技术创新工作将紧紧围绕上述目标, 大力推进以下五方面工作:

(一) 加强技术创新能力建设

1.建设一批行业重点实验室

围绕重点工业领域产业升级和传统产业改造需要, 整合优势资源, 在现有基础上支持形成一批行业重点实验室;支撑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 在优势力量集中的领域, 新建一批行业重点实验室。

2.建设一批产业技术创新平台

围绕传统产业发展, 依托大型转制院所和骨干企业, 在较为突出的优势领域集中人才、技术和实验条件等资源, 采用新的运行机制和考核办法, 建立创新能力强、运行机制灵活、能为产业提供强有力技术支撑的产业技术开发平台。围绕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依托骨干企业, 建设一批产业技术开发平台, 为行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3.推进企业研发能力建设

鼓励企业加强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机构建设, 改善科研仪器设备及中试装置, 大力支持重点行业骨干企业提升研发能力。选择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研发基础好、具有行业带动性的典型企业, 作为技术创新示范企业。

(二) 构建技术创新服务体系

1.推进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

推进重点领域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 建立健全产业协同创新的新机制, 推动产业关键和共性技术研究。依托龙头企业, 建立“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开放技术平台, 统一产业技术标准, 协同研发新技术、新产品, 共享技术成果, 促进产业整体技术水平的提升。

2.加强支撑服务体系建设

推动在重点产业集聚区建设一批具有较强技术推广服务能力的中介服务机构和公共服务平台, 加强产业关键和共性技术的推广与应用, 实现区域行业技术水平的整体提升;发挥中介机构的研发、设计、检验检测、质量控制等服务功能, 支撑中小企业开展技术创新, 提升区域优势、特色产业技术创新能力, 促进有关产业集群的发展。

(三) 大力开发关键和共性技术

1.继续加大科技重大专项实施的力度

继续加快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 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技术及成套工艺, 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 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 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重大新药创制, 大飞机等科技重大专项实施,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鼓励企业为主体参与重大专项, 实现重点领域核心技术的突破。

2.加强产业重大技术开发

结合当前产业发展瓶颈及新兴产业发展急需, 围绕资源综合利用和节能降耗、新材料制备、智能制造、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等重点方向, 充分发挥行业龙头企业的主导作用和研究院所的支撑作用, 创新研究机制, 组织实施产业重大技术开发, 解决工业发展中的技术瓶颈, 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四) 着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1.加快高新技术成果转化

积极推动重大专项科技成果产业化, 发挥产业技术创新引领作用, 支撑重点产业向高端化发展。推动信息、新材料、新能源、先进制造等高新技术领域研究成果的产业化, 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2.加强节能减排及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推广应用

推广先进制造技术和清洁生产方式, 加强环保和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的推广应用, 提高材料利用率和生产效率, 降低重点产业领域资源、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在钢铁、有色、石化、建材等原材料制造领域, 推广各类先进环保技术, 实现节能、减排、降耗;大力发展高效、节能、少污染排放的工业锅炉、内燃机、电机、风机、水泵、电炉等量大面广的装备和产品;加强轻工业和电子制造业的原材料减量化、产品可回用化、废弃物资源化的技术推广。

3.积极开发先进适用技术为技术改造提供有力支撑

大力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 加快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以品种质量、综合利用、环境保护、节能减排、安全生产为重点, 积极研究开发新技术、新工艺, 为企业技术改造提供技术支撑。加强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营销物流、流程优化、供应链管理、产品信息化、节能减排、安全生产等关键环节的信息化, 支持企业信息化综合集成和信息化条件下的企业模式创新, 推动信息化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创新, 提高产业间的应用协同和产业集聚水平。

(五) 培育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围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需要, 加大重大关键技术研究开发力度, 突破产业核心关键技术, 推动重大科技成果应用, 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壮大。一是加强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相结合。通过增强集成创新和联合开发, 加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需求, 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 掌握相关知识产权, 建立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行业标准和重要产品标准体系, 促进技术创新成果产业化和推广应用。二是着力推进和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深入推动科技与经济的有机结合, 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加强部省联动机制, 促进产学研合作全面开展。三是制定并发布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发展指南。引导社会资源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发展。依托骨干企业, 围绕关键核心技术的开发和系统集成, 大力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技术和重点产品的发展。

五、重点领域技术发展方向

“十二五”及更长一段时间我国工业和信息化领域产业技术创新的主要任务是围绕原材料、装备、消费品、信息产业等重点领域, 突破技术瓶颈制约, 开发并掌握一批关键技术, 提高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

(一) 原材料工业

1.钢铁工业

重点开发:品种结构调整与升级用先进钢铁材料制备技术, 重大工程与重大装备用关键钢铁材料, 新一代高效、低耗钢铁流程物质流、能量流网络集成优化技术与装备及信息化智能控制技术, 钢铁工业污染物排放控制技术和废弃物再资源化、再能源化及物质循环关键技术, 钢铁材料低成本、高性能化关键工艺技术, 冶金矿产资源领域安全高效开发和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等。

2.有色金属工业

重点开发:矿产资源勘查与安全高效开发利用技术, 铝、镁冶炼重大节能技术, 铜、铅、锌短流程连续化节能环保冶金技术, 先进铝、镁合金材料制备技术, 高性能铜合金材料制备技术, 钨、钼、钛、锆、硅、锗、镓、稀土等稀有金属和半导体材料制备技术, 高效清洁冶炼分离提纯稀土技术, 大型矿产基地资源综合利用技术, 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 有色金属资源循环与再生金属回收利用技术, 有色重金属污染防控及有色金属工业环境保护技术, 选冶生产过程自动检测与仿真优化控制技术等。

3.石化和化工工业

石化重点开发:渣油沸腾床加氢、悬浮床加氢、灵活焦化、重油催化裂化等技术, 符合国Ⅴ标准的清洁燃料技术, 催化裂化烟气脱硫脱硝技术, 乙烯装置的裂解、分离、深冷、精馏等先进控制和优化技术及副产物综合利用技术, 芳烃生产成套技术, 合成基础油及民用航空润滑油制备技术, GF-4、GF-5等系列高档润滑油产品制备技术, 废润滑油再生技术, 合成树脂、合成橡胶高性能化技术, 特种合成纤维生产技术, 新型分子筛材料、催化剂载体和制备新技术等。

化工重点开发:氯碱、纯碱及黄磷等基础化工节能技术, 高效、低毒及环境友好农药制备技术, 环保型高档染料、有机颜料制备技术、先进煤气化技术, 高性能绿色、环保及功能涂料制备技术, 大型甲苯二异氰酸酯 (TDI) 、脂肪族二异氰酸酯 (ADI) 生产成套技术, 聚苯醚 (MPPO) 应用及改性技术, 高性能聚酰胺 (PA) 、聚碳酸酯 (PC) 等高端化工新材料制备及改性技术, 有机硅深加工技术, 有机氟特种单体及高功能含氟聚合物产业化技术, 再生纤维造纸专用化学品制备技术, 反应-膜分离耦合技术与成套装备, 大型粉煤气化技术, 煤制烯烃技术, 煤制乙二醇技术, 褐煤高效洁净综合利用技术, 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技术, 生物质液体燃料 (纤维乙醇) 生产技术, 窑法磷酸生产技术等。

4.建材工业

重点开发:水泥低碳化生产等建筑材料绿色制造的节能减排和资源综合利用技术, 材料制品与结构功能一体化制造技术, 非金属矿资源综合开发及高效深加工技术, 建材产品的低品位原燃料生产技术, 建材工业窑炉协同处置工业和城市废弃物技术等。

5.新材料产业

重点开发:稀土功能材料、稀有金属材料、半导体材料、其他功能合金等特种金属功能材料制备技术, 高品质特殊钢、新型轻合金材料等高端金属结构材料制备技术, 特种橡胶、工程塑料、功能性高分子材料等先进高分子材料制备技术, 先进陶瓷、特种玻璃等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制备技术, 树脂基复合材料、陶瓷基复合材料、碳/碳复合材料、金属基复合材料等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制备技术, 纳米材料、生物材料、智能材料、超导材料等前沿新材料制备技术。

(二) 装备制造业

1.机械工业

重点开发:百万千瓦级核电、水电设备设计制造技术, 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新能源装备设计制造技术, 煤炭、石油、矿山等资源开采与集输成套设备设计制造技术, 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设计制造技术, 石化、冶金、有色等材料生产高性能成套装备及关键设备设计制造技术, 大型工程与施工装备设计制造技术, 现代农业装备与食品深加工设备关键技术, 节能、环保、绿色回收处理与资源综合利用设备设计制造技术, 重要基础件和配套部件设计制造技术, 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与精密、智能化仪器仪表设计制造技术, 为高端装备的技术创新提供支撑的铸造、锻压、焊接、热处理和表面处理等基础工艺技术。

2.航空航天工业

重点开发:新支线飞机、大型飞机、先进直升机设计、制造、试验、适航验证技术, 航空发动机设计制造检测技术, 航空电子、机电系统设备及配套零部件生产技术, 飞机客户服务与支援、维修改装技术, 低轨移动通信卫星星座技术, 遥感卫星中型敏捷平台技术, 快速空间应急小卫星技术, 对地观测卫星定量化应用技术, 导航与位置信息网络平台技术, 航天器数字工程样机技术等。

3.轨道交通装备

重点开发:交流传动技术、网络信息控制技术、转向架及动力学技术、制动技术、轻量化技术及气动力学技术, 直流断路器、大负荷开关、铜合金接触导线, 高可靠性基于数字化轨道电路和无线通讯的列车自动防护系统 (ATP) , 列车运行控制及调度系统 (ATC) , 自动驾驶系统 (ATO) 等。

4.船舶工业

重点开发:主流船舶优化与换代技术, LNG船、豪华游船等高新技术船型设计建造技术, 船舶节能减排技术, 海洋油气资源开发装备设计建造关键技术, 海洋资源探测与监测系统设备技术, 船用柴油机设计制造技术, 自主品牌船用配套设备设计制造技术, 船舶数字化设计与建造技术, 船舶标准化技术等。

5.节能与新能源汽车

重点开发:高效内燃机、先进变速器、普通混合动力专用发动机和机电耦合装置设计制造技术, 先进汽车电子控制技术, 低阻零部件、轻量化材料与激光拼焊成型技术, 高比能先进动力电池新材料、新体系的前瞻性研究和新结构、新工艺等应用技术, 驱动电机系统与核心材料技术, 燃料电池电堆、燃料电池发动机及其关键核心技术等。

(三) 消费品工业

1.轻工业

重点开发:家用电器变频技术、空调器制冷剂 (HFCF) 物质替代技术、太阳能制冷在冰箱和空调中的应用技术, 绿色设计及废弃家电回收利用技术, 造纸循环利用清洁生产技术和纤维高效利用技术、绿色皮革化工和特殊功能表面活性剂绿色化及高性能纸基新材料, 食品营养等基础理论研究、食品生物技术、食品非热加工技术, 制革和毛皮加工主要工序废水循环使用集成技术, 造纸、塑料、皮革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 新型环保阻燃塑料制品生产技术, 废塑料改性及综合利用技术, 氢镍电池、新型结构 (卷绕式、管式等) 密封铅酸蓄电池等动力电池设计制造技术, 新型大容量密封铅酸蓄电池设计制造技术, 大幅宽、高车速造纸成套技术与设备, 大型废纸制浆生产成套技术, 高速、宽幅流浆箱、靴式压缩设备等造纸关键设备设计制造技术, 新型绿色分离设备、蒸发浓缩设备、高速和无菌灌装设备等食品装备设计制造技术, 节能型塑料成型设备设计制造技术, 光机电一体化工业缝制设备设计制造技术等。

2.纺织工业

重点开发:超仿真、差别化、多功能纤维产业化技术, 高性能纤维材料及应用产业化技术, 聚酯多元化产品及技术, 生物质纤维材料产业化及应用和纤维素纤维环保型加工技术, 新型纺纱技术, 纺纱过程质量控制技术, 毛、麻、丝专用纺织加工技术, 新型针织编织技术, 新型机织加工技术, 纺织品的智能加工技术, 高性能产业用纺织品加工技术, 高效短流程前处理技术, 少水及无水印染加工技术, 印染在线检测及数字化技术, 纺织品功能整理技术, 环保纺织浆料及特种助剂, 新型纤维及多组分纤维面料染整技术, 节能、环保技术, 废旧纺织品回收利用技术, 现代服装制造技术, 差别化、高新纤维制造技术与装备, 新型纺纱设备、新型织造设备、新型非织造布设备、新型印染和后整理设备、关键配套件等的设计制造技术。

3.医药制造业

重点开发:重大疾病和多发性疾病领域自主知识产权药物, 罕见病用药, 单克隆抗体药物、疫苗、基因工程蛋白质及多肽药物、核酸药物等新型生物技术药物, 市场用量大的新专利到期药物, 特色化学原料药, 中成药经典名方的二次开发, 疗效确切、安全性高、剂型先进、质量稳定可控的现代中药, 高性能医学影像、体外诊断设备及其核心技术部件。

(四) 信息产业

1.电子信息制造业

重点开发:计算机产品工业设计、主板制造、轻薄便携、低功耗、触控技术, 工业控制计算机体系结构;空中交通管制技术;地面数字电视关键技术, 数字音视频编解码技术, 蓝光高清光盘技术, 数字版权管理技术, 数字内容保护技术, 家庭网关技术, 家用电子设备互联技术, 统一的多业务认证平台技术;高端通用芯片技术, 12英寸先进工艺制造线技术和8英寸/6英寸特色工艺技术, BGA、CSP、MCM、WLP、3D、TSV等先进封装和测试技术, 微机电系统 (MEMS) 技术, 先进EDA工具, LED外延生长、芯片制造关键技术;基于SMT技术的新型片式元件, 基于MEMS技术的新型元器件和LTCC技术的无源集成元件;TFT-LCD、PDP、OLED、电子纸、3D显示、激光显示等新型显示技术;集成电路关键设备、新型平板显示关键设备、半导体级单晶设备、太阳能电池生产设备、高亮度LED芯片生产线和后封装设备、新型元件生产设备和表面贴装设备等重点电子专用设备关键技术;新型太阳能电池和高质低成本多晶硅工艺技术、锂离子等绿色电池技术, 高效、高亮度LED器件技术、电子级多晶硅、8-12英寸硅外延片等先进电子材料技术;宽带无线移动通信技术, 新型移动通信终端关键技术, 全波光纤技术, 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天线技术, Ka、V频段卫星通信技术, SOC片上集成系统, 无线射频识别 (RFID) 技术, 新型传感器技术, 电磁辐射、信息泄漏防护技术。

2.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重点开发:非结构化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数据库技术, 实时数据库技术, 中间件技术, 嵌入式软件技术, 信息安全软件技术, 智能人机交互技术, 中文信息处理技术, 地理信息处理技术, 分布式计算技术, 并行计算技术, 虚拟化技术, 网络化大型软件开发和验证技术, IP多媒体子系统 (IMS) 技术, IPTV中间件 (Middleware) 技术, 新型密码技术, 认证与识别技术 (生物特征识别技术) , 不良信息识别、防范与过滤隔离技术, 可信计算技术, 工业现场控制技术, 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技术, 软件即服务技术, 信息技术服务关键支撑工具处理技术, 游戏动漫软件技术, 虚拟现实技术, 绿色IT支持软件技术,

3.通信业

重点开发:IMT-Advanced技术, 基于TD-SCDMA/TD-LTE的无线城市技术, 系统架构演进 (SAE) 技术, 光传送网 (OTN) 技术, 分组传送网 (PTN) 技术, 星载处理交换技术;IPV4与IPV6过渡与融合技术, 互联网业务聚合 (Mashup) 技术, 三维互联网 (3D Internet) 技术, 服务质量 (QoS) 业务控制技术, FMC固网移动互通技术, 物联网安全与可靠性技术, 互联网管控溯源机制和关键技术, 统一身份管理 (IDM) 技术。

六、保障措施

(一) 建立统筹协调机制建立完善促进技术创新工作的统筹协调机制, 加强与教育、科技、财政等部门的协调配合, 充分发挥地方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以及行业协会等在推动产业技术创新中的重要作用, 科学有效地推进产业技术创新工作。

(二)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大现有财政资金对工业和信息化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 重点支持产业亟需的重大技术研发、产业关键和共性技术研究, 以及鼓励技术创新成果的产业化, 引导地方财政、企业加大研发投入。鼓励和支持企业加大对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的投入, 加大技术创新成果产业化力度。

(三) 发挥政策引导作用继续发挥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等税收政策的作用, 促进企业加快技术创新, 加快研究制订促进技术创新的新政策。对有利于推动产业技术进步及节能减排重大成果的应用和产业化给予资金奖励。

(四) 完善技术标准体系进一步完善技术标准体系, 倡导科技研究与标准研制同步进行。加快国外先进标准向国内转化, 开展国际标准对标活动, 显著提高标准水平。扶持以企业为主体研究制定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标准, 并将有代表性的标准推向国际。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积极构建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 制定自主知识产权支持计划。

(五) 扩大国际科技合作鼓励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承担的产业技术创新项目积极开展国际合作, 更多利用全球科技资源, 积极拓展国际科技合作渠道, 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先进经验。加强与国外有关科技发展计划的交流合作, 参与和组织产业技术创新的重大国际合作项目, 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积极参与国际科技合作。

(六) 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加快建立多层次的适合产业技术创新实际需要的人才培养体系。加快培育一批具有创造性的中青年科技人才, 特别要培养重大技术研发和系统设计的领军带头人才。注重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实施过程中培养一批创新型科技人才。重视员工岗位培训, 加强实践环节, 加大工程技术人员的培养力度。重视发展职业教育, 大力培养专业技能人才。

“十二五”规划的灵魂是什么? 篇11

一、“八五”计划(1991-1995年)的本质特征是具体化的、可操作的。“八五”计划编制之时,“价格闯关”失败,经济发展过热,正经历三年的经济治理整顿,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尚未从理论上根本解决。为稳妥起见,“八五”计划“把困难想得严重一些”,“留有充分的余地,把计划编得小一点”,设想保持6%左右的中速增长,建立“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体制。随着1992年南巡谈话和十四大召开,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明确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终结了数十年的计划与市场之争,形成总体开放格局。“八五”期间,GDP年均增长达12%,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增长速度最快、波动最小的时期。

二、“九五”计划(1996-2000年)的本质特征是务实性,并加入目标性元素。在“八五”创造的良好基础上,“九五”计划趁热打铁,继续抓增长、抓市场,提出“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实现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不料期间突遭1997年东南亚金融风暴袭击,国际经济形势陡转不仅弄乱了规划节奏,也使务实性规划的效果打了折扣,错失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时间窗口。“九五”前期抑制通胀,实现经济“软着陆”,后期却出现有效需求不足,不得不增加投资、刺激消费,开启与民生相关的教育、医疗和住房市场化改革,为日后埋下产能过剩、民生保障欠缺的隐患。

三、“十五”计划(2001-2005年)的本质特征既是目标性的,又是突破性的。与之前内省式的五年规划不同,“十五”计划第一次被放置在汹涌而来全球化浪潮背景中,因此,更多偏向于战略性目标,如国际化战略、城市化战略(新农村战略)、西部发展战略等,层次高、跨度大、范围广。这一点从指标数量上也可窥一斑,“九五”计划中,量化指标还有100多个,“十五”计划中仅余40多个,主要社会经济指标都变成了指导和预测性的,而不是硬性指令。积极重视加入WTO,与国际接轨,以开放带改革。开始注重民生问题,让民众感受“更宽裕的小康”,农业被重新重视。时任总理朱镕基还把“发展是硬道理”拓展为“有市场、有效益的增长是硬道理”。“十五”期间,CPI年均上涨只有1.2%,处于“高增长、低通胀”的最好时期。

四、“十一五”规划(2006-2010年)的本质特征更倾向于愿景性。延续50多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首次让位于“规划”,表明五年规划从具体、微观、指标性的产业发展计划向宏观的国家空间规划转化。“十一五”的核心是科学发展观,其本身便是愿景性的典范,意在追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包括能耗降低20%,以及生态、社会和谐等目标。由于“十一五”规划在“十五”经济平稳运行的前提下制定,不曾预见中场的系统性突变,导致国内经济结构和发展模式的短板被危机急剧放大。在此过程中,过去30年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各种手段、对策和思路也纷纷失效,4万亿投资连同10万亿流动性砸进去后,造成比以往有过之而无不及的产能过剩、货币过剩,通胀之虎再出牢笼,那些愿景性的静态式指标更显得不伦不类。

根据福卡判断,五年规划所彰显出的本质特征与当时所面临的背景环境、现实条件有着较强的相关性,主要体现在:当现实问题严重,或经济社会具备转型升级条件时,五年规划一般具备鲜明、务实和可操作的特点;当各种矛盾冲突仍处于量变的积累状态,尚未达到转型的临界点时,五年规划则更倾向于宏观性、方向性和愿景性。“十二五”(2011-2015年)时期恰与后危机时代相重叠,所面临的国际、国内社会经济环境的复杂度与不确定性前所未有,这决定了“十二五”规划不可能是突破性的、具体化的、可操作的,更多地呈现出兼容性、方向性、过渡性特征。

一、兼容性。既然形势太复杂,难以看清形势变化,因此应对举措不可能太精准,只好在内容上面面俱到,涵盖经济、社会、文化、改革、开放等各个方面,集中各种社会敏感点、热点和焦点,统筹兼顾各方利益,各个产业、社会阶层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关注的内容。甚至将有争议、悖论的内容放在同一篇建议稿中,如“两条线上”的调结构与宏观调控并举,两两相克的“不可能三角”(保增长、调结构和抑通胀)同列,宏观调控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与“针对性和灵活性”共存。除了统筹国内大局外,还将寻求全球经济再平衡。由此可见,“十二五”规划将在发展、稳定、安全、和谐的四维压力下寻求新的公约数,从某种程度而言,“十二五”规划体现出当下时代的政治本质,即均衡与妥协。

二、方向性。“十二五”规划的方向比较明确,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首提中国在全球经济当中的“新定位”,将扩大内需战略以及推动文化产业成为经济支柱产业单列,“对改革要进行整体规划和顶层设计”,“对外开放由出口和吸收外资为主转向进口和出口、吸收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重”,“推动机关事业单位养老改革”等。但问题是有方向无路径,虽然“科学发展”耳熟能详,但要从过去能用的、好用的、熟悉的、习惯的增长方式、理念,转变到新的发展方式,却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中国在全球经济当中的“新定位”的内涵尚不清晰,更何况确立这种“新定位”也并非是朝夕之事。“对外投资”、“事业单位养老改革”更遭遇现实挑战,对外投资亏损累累,事业单位养老改革三年原地踏步,试点成空。由此来看,“十二五”规划仅是指明方向,具体路径还要在今后的实践中摸索、探寻。

三、过渡性。从某种意义而言,“十二五”规划的方向性已经决定了其过渡性特征。正如“十一五”期间金融危机突然爆发让有关方面毫无准备,“十二五”期间“可预见与不可预见的风险”也或将不期而至,让有关方面只能“主动适应环境变化”,以“创造性”的方式应对。“十二五”规划化既不会太超前,好高骛远,把愿景当现实;也不会太落后,对未来的客观形势毫无预见;更没有缺乏系统性考量提出一堆自相矛盾的预期目标,使规划执行荒腔走板。总体上,承上启下,总结危机爆发后这一阶段的工作,着眼未来一个年代或更长期的转型战略,而不仅仅局限于五年时间的得与失。

黑龙江“十二五规划” 篇12

《专项规划》明确提出:

1、将提高新建建筑能效水平。到2015年, 北方严寒及寒冷地区、夏热冬冷地区全面执行新颁布的节能设计标准, 执行比例达到95%以上, 城镇新建建筑能源利用效率与“十一五”期末相比, 提高30%以上。

2、将进一步扩大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规模。实施北方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4亿平方米以上, 地级及以上城市达到节能50%强制性标准的既有建筑, 基本完成供热计量改造并同步实施按用热量分户计量收费。启动夏热冬冷地区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试点5000万平方米。

3、将建立健全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监管体系, 实施高耗能公共建筑节能改造达到6000万平方米。争取在“十二五”期间, 实现公共建筑单位面积能耗下降10%, 其中大型公共建筑能耗降低15%。

4、将开展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集中连片推广, 进一步丰富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形式, 实施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省级示范、城市可再生能源建筑规模化应用和以县为单位的农村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 拓展应用领域, “十二五”期末, 力争新增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面积25亿平方米, 形成常规能源替代能力3000万吨标准煤。

5、将实施绿色建筑规模化推进。新建绿色建筑8亿平方米。规划期末, 城镇新建建筑20%以上达到绿色建筑标准要求。

6、将大力推进新型墙体材料革新, 开发推广新型节能墙体和屋面体系。新型墙体材料产量占墙体材料总量的比例达到65%以上, 建筑应用比例达到75%以上。

上一篇:农业职业学校下一篇:一体化下的新城市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