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职业学校(精选12篇)
农业职业学校 篇1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这是中国共产党从“十六大”以来,根据新世纪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特征和主要矛盾,致力于突破城乡二元结构,破解“三农”难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党的“十八大”又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促进“四化”同步发展。但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还远远滞后于其他“三化”,“四化”之中农业现代化是短板、是弱项。农业现代化以农业机械化为基础、生产技术科学化为动力源泉、农业产业化为重要内容、农业信息化为重要技术手段,其中的决定因素是劳动者的素质。在以劳动者为主体的各类农业经营组织中,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中坚力量,是带动农户实现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的重要主体; 因此,加强对农业龙头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培训尤为重要。重庆三峡职业学院( 以下简称“学院”) 作为重庆市唯一一所农业类高职院校,近四年来,坚持“政校行企”四方合作,积极开展了农业职业经理人培训和相关职业标准建设探索,为制定农业职业经理人国家标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 当前“三农”面临的困境催生大量农业经营组织
国家统计局的调查显示,2008 年,重庆输出近700 万农民工,而到2012 年,国家发改委统计,重庆输出农民工数量上升至1 208 万,占重庆农村总人口的48% ,甚至一些村镇的青壮劳动力外出务工率达到近80% ,留在家中的劳动力以老、弱、病、残居多。留守劳动力对信息、科技、和农村政策了解不够,导致家庭农业生产处于半荒废状态、农产品质量难以保障、耕地大面积撂荒等[1],特别是经济欠发达、离城区较远的山区农村,土地荒芜现象更为严重,加大了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推进的难度。
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土地抛荒现象如不及时解决,必将动摇农业的基础地位,影响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从而会带来更大的问题。出现土地抛荒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 一是因为传统农业效益较低,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 二是农业基础设施设备薄弱,耕作粗放,独立抗灾能力差; 三是耕地流转不畅,土地承包管理不力; 四是随着城市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吸引了大批农民工入城打工,在家务农的基本为“九九、三八”式劳力结构[2]。
如何切实解决好农村土地抛荒问题,是党和国家各级政府当前面临的一项重要而又紧迫的工作。解决的关键就是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承包政策,强化农村土地承包管理,扶持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土地流转进程,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为此,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2 年聚焦三农,为着重解决三农民生问题出台了一系列有力措施和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农民以土地经营权入股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创新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方式。于是大量的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主体蓬勃兴起[3,4]。
2 建立农业职业经理人职业标准迫在眉睫
为促进农业经济有效转型,各地方政府相继出台相应政策保障,提出大力发展特色效益农业,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这对于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现代农业建设、农民就业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截至2013 年9 月底,我国有种粮大户68. 2 万户; 全国粮食生产合作社有5. 59 万个; 全国依法登记的农民合作社达到91. 1 万家,入社社员6 838 万户。而重庆自2002 年至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由700 余家增加到2 000 余家,其中国家级32 家,市级474 家,亿元以上市级龙头企业121 家,这些农业龙头企业吸纳了大量农户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但很多龙头企业由于农业类经营管理人才匮乏导致集约化经营后的管理难以到位,甚至有些农业企业因此而半路夭折,若不及时加以解决,必将影响现代农业的长远发展[5,6,7]。因此,建立农业职业经理人职业标准,迅速培养出一批有知识、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农业职业经理人迫在眉睫。
3 农业职业经理人职业标准实践探索研究
发展现代农业是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和基石。农业职业经理人的出现,满足了农业产业发展的客观需要。笔者根据多年的理论与实践探索,率先在全国开展“农业职业经理人”培训与标准制定的探索研究,以供国家相关职能部门及学者参考。
3. 1 标准制订要以农业企业“经营管理”为着力点
农业职业经理人是在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下的各类农业经济组织中合法从事农业经营和管理的中高层人员,而不是农业生产技术员,也不是农村经济人,更不是普通的职业经理人,应以市场农业特色为导向,以农业企业、专业大户、农场主要经营管理者及农业院校大中专学生为主要培养对象,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养一批具有一定农业生产知识和科学文化素质、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术、擅于农业经营管理、会与农民打交道的农业企业行业的引领者。
通过近几年学院农业职业经理人培训实践,笔者认为标准框架除职业道德和相关的法律法规要求外,重点应包括: 现代农业生产管理、农业企业组织管理、农产品质量管理、农业企业财务管理和农业企业领导力培养等五个模块。
3. 2 标准的等级划分既要尊重现实又要着眼未来
农业职业经理人技能等级划分要与国家职业大典职业技能等级接轨。国家职业技能等级一般为“五级”标准。鉴于农业职业经理人是指在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下的各类农业经济组织中合法从事农业经营和管理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因此“五级”分类不适用于农业经理人的职业等级分类。根据对重庆万州60 余家规模农业龙头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摸底调查并参考四川成都部分农业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学历结构( 被调查的农业企业中: 高中及以下文化程度为40% 、大专文化程度为45% 、本科及以上文化程度为15% ,而且本科生及以上文化程度多数为后续学历) ,农业职业经理人技能等级不需要设初级,以“四级”标准为宜,即将农业职业经理人划分为一级到四级。农业职业经理人职业等级的“四级”标准建设,既照顾了在农业企业中只具有高中及以下文化程度、从事农业企业经营管理多年的实践人员对职业技能的需求,又考虑到了现代农业发展对高素质农业企业管理人员的需求。
3. 3 标准要坚持“实用”“可操作”的原则
农业职业经理人职业标准制定的基本要求应体现以“实用”为宗旨,既要讲理论,更要突出实际操作,让学员一学就懂,学后就能用。因此,农业职业经理人标准制定落脚点首先是要用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组织管理知识、农产品质量管理知识、财务管理知识去指导和管理农业企业的生产经营全过程,用领导力培养、提升农业企业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方法能力; 其次,标准制定要适合该职业培训所需的教材综合开发和题库建设; 再次,标准制定还要符合农业职业经理人鉴定中对实际操作评价的基本要求,做到“考点明确、操作可行”[8]。
3. 4 标准制定要以“理实相合”为基础
在职业标准内容的制定中,既要强调理论,又要重视实践,做到“理实相合”。理论部分应包括: 种植业相关理论、养殖业相关理论、市场营销和财务管理、成本核算、职业素质、农业政策法规等。实践内容应包含: 标准场园建设、成本核算实际操作、农业项目申报书撰写、财务报表分析、“三品一标”的认证申报、实地考察学习等内容。
在标准的内容培训组织实施过程中,除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外,还应组织进行座谈交流互动: 一是与专家座谈交流; 二是农业职业经理人之间交流; 三是与企业交流等方式,及时消化培训内容,巩固学习效果。
对标准内容培训的整个学时安排,建议除四级农业职业经理人为160 学时外,其余等级农业职业经理人只需120 学时即可。
3. 5 标准制定还需建立“政校行企”四方联动的培训机制
农业职业经理人国家标准的建设还需要配套比较完善的培训机制,以保证该国家标准的顺利诞生。通过近三年的不断探索实践发现,建立“政校行企”四方联动的现代农业职业经理人培训机制,是推动我国现代农业快速发展,确保农业职业经理培养质量的一种较好的模式和机制。
一是建立“政校行企”四方联动的培训模式。政府作为联动培训中的引导方,可通过建章立制,在政策上建立激励机制,出台免税政策或在经费上给予农业职业经理人培训支持,建立跨企业培训中心或培训学校,发挥政府在“政校行企”联动培训中的催化引领作用。学校作为“政校行企”联动培训中的主体,要以职业能力为核心,参照行业企业技术标准,融会国家职业资格认证标准,整合政府、行业、企业的优质培训资源。行业协会是职业资格标准的主要制定者,是市场信息的传播者,是整个培训过程的载体,执行监管和质量考核,并通过跨企业培训中心与高职院校合作开展在职员工培训。农业企业应参与到培训中去,保证培训的农业职业经理人真正适合农业企业的需要。
二是建立“政校行企”四方联动的考评机制。首先是要建立相应各级农业职业经理人的考评制度,保证考评公平公正; 其次是组建一支高素质的职业资格考评队伍,考评人员聘请重点高校、示范性高职院校副教授以上教师,同时还可聘请分管农业的地方专家型领导、农业站所高级农艺师、会计师、营销师及相关农业行业专家。各考评队伍经过严格的考评人员培训,真正做到“政府搭台扶持监管,学校行业合作培训,企业市场检验评价”四方联动,从而达到“政校行企”四满意[9,10]。
4 农业职业经理人培训和发展面临的困境和思路
4. 1 农业职业经理人的国家职业标准亟待制定出台
全国已有近十个省区开展了类似农业职业经理人培训,但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培训对象各不相同,不少省市参照农村经济人或职业经理人来培训,不足以体现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下农业职业经理人这一现代新型职业的特点。因此,农业职业经理人亟待准确定位,其国家职业标准有待制定和出台。
4. 2 农业职业经理人的培训评价方式有待完善
在培训上要进一步完善“政校行企”四方联动的培训模式,从而保障农业职业经理人培训顺利开展。建议由政府组织倡导并给予相关优惠政策,以政府、农业高校、农业行业协会共同组建农业职业经理人培训基地,以农业龙头企业中高层管理人才为培训对象,培训基地负责培训教学与鉴定,整个过程采取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式进行。
4. 3 农业职业经理人的发展需要政府加大扶持力度
地方政府应围绕本地区主导产业进行合理布局,制定相应政策,加大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培育,因地制宜推进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农业企业集群化建设,完善加工区公共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入区兴业,促进产业集聚、企业集群; 把国家扶持资金投入到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中,投入到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中,进一步加大对“有基础、有优势、有特色、有前景”的农业龙头企业扶持力度,实施“农业龙头企业规模效益升级工程”; 支持有一定规模和市场影响力、对本地特色主导产业发展带动作用明显的企业创建省级、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与此同时,政府还应注重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农业职业经理人的同步培养,加大培训力度和农业人才资源库建设,以配套农业企业的发展建设。
5 结束语
学院通过四年多的培训和探索,在农业职业经理人的职业能力培训和职业标准建立上取得了一些成果,目前此成果已得到人社部、农业部高度认可,由学院承担并牵头制定的农业职业经理人国家职业标准已通过两部委专家评审。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一批批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下的高素质现代农业职业经理人将遍地生花,并随着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极大地推进我国现代农业的快速健康发展,真正做到党中央提出“四化”同步发展。
摘要:一直以来“三农”问题都是全党工作的重点,由于农村大量的土地抛耕和国家对“三农”政策的扶持,由此引发大量新型农业经营组织的诞生。然而这些农业经营组织由于人才匮乏导致其在管理水平上参差不齐,严重阻碍其发展,因此急需一批有知识、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农业职业经理人。笔者在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大环境中,通过“政校行企”的创新模式开展农业职业经理人培训,进行农业职业经理人职业标准的探索研究。
关键词: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农业职业经理人,职业标准,探索,“政校行企”模式
参考文献
[1]赵伟,黄婧,范莉,等.重庆近5年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变化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5(7):115-121.
[2]邱道持,郎义华,魏薇.城乡统筹试验区农地流转研究:以重庆市九龙坡农村农户调研为例[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0(6):130-134.
[3]杨庆媛,信桂新,石彦,等.重庆市农地经营的规模问题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1(4):143-147.
[4]蔡进,邱道持,王静,等.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建设面临的挑战与对策探析[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8(3):179-184.
[5]王英,刘秀华,刘勇.不同经济区农村劳动力结构失衡及其影响研究:基于重庆市的实证分析[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7(7):119-125.
[6]郝小斌,贾崇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村生产经营组织模式构建[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1,24(3):91-96.
[7]彭莹莹.农民专业合作社企业家成长的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J].农业经济,2010(7):71-73.
[8]许亚东.培养农业职业经理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J].中国农业信息,2013(7上):33.
[9]杨建宏.重庆市农业职业经理人培训实证研究:以重庆市万州区为例[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3(11):10-11.
[10]汤志光.田坎上的“三农”问题[M].北京:中国三峡出版社,2011.
农业职业学校 篇2
【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专业】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招生网站-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分数线
第九条 符合国家高考报名条件,参加本高考的考生,根据我院各专业培养对考生身体及其他相关要求,按我院录取原则和招生计划录取。第十条 在高考成绩达到同批次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的考生中,按照各省招生办制定的投档比例接受投档。第十一条 院校志愿级差:当第一志愿生源不足时,按未录满的专业补缺录取其它志愿考生。具体情况根据各省的生源实际确定。第十二条 专业志愿级差:同批次同一志愿报考我院的考生,其专业的确定,按从高分到低分的原则,依所报专业顺序进行录取。第十三条 专业志愿的调剂:在同批次同一志愿报考我院并服从专业调剂的考生中,按从高分到低分,调剂到未录满的,符合专业培养对身体及其他相关要求的专业中。第十四条 符合教育部
规定的加分或降低分数要求投档的考生,在高考文化课成绩与其他考生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
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重点专业:
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全景地图:
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历年分数线:
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报考指南:
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招生计划:
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人气校友:
农业职业学校 篇3
摘要:农业职业教育发展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紧密结合,两者相互依赖、互相支撑,是一种协同关系。本文在客观分析湖南省农业产业现状的基础上,通过梳理农业产业发展对职业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在强化行业指导办学、完善政策措施、加强专业内涵建设与推进农业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等方面提出了促进湖南省农业职业教育与农业产业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业产业 现代农业 农业职业教育 协同发展
《湖南省“十二五”农业发展规划》提出湖南省农业生产方式转型升级与重点产业发展布局的战略规划,对以培养农业技术技能型人才为根本任务的农业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湖南农业职业教育如何对接当地的重点产业与优势产业,既是实现湖南省涉农高职院校特色发展的需要,也是实现湖南省现代农业产业持续稳定发展的需要。因此,客观分析湖南产业结构现状,探讨湖南农业产业与农业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的对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农业产业与职业教育的协同关系
国内外多数研究认为职业教育与产业是一种“互动关系”,所以职业教育与农业产业之间表现为一种协同关系。
(一)农业职业教育为农业产业发展提供支持和动力
教育不仅具有人才培养的基本属性,同时兼具科技创新职能。具有人才特征的“新型职业农民”是农业产业升级的动力,是现代农业生产的决定性因素。农业职业教育作为与农业区域经济发展最紧密、服务最贴切的教育,通过对接农业产业,培养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所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现代农业提供长久的技术人才支持服务。区域农业职业教育的发展能够直接研发和创造新的科技成果,农业职业教育院校通过加强与区域农业企业合作,针对企业的技术难题重点攻关,可以为现代农业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优化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二)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为农业职业教育发展提供支撑与引导
农业产业结构是农业职业教育依托产业办学的基础,涉农专业设置与调整是应对农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做出的积极反应。一方面,农业产业转型升级造成劳动力市场人才需求变化,从而通过影响人们选择专业来实现农业专业的动态调整;另一方面,农业产业的水平高低引发的人才数量、类型、水平需求变化影响农业职业教育的办学思路、定位和规模。同时,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而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决定着对职业教育发展的支持能力和有效需求,一方面影响职业教育的办学规模,另一方面影响政府、行业与企业支持农业职业教育的力度。
二、湖南省农业产业现状分析
(一)加快湖南农业产业结构升级、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任务仍然艰巨
“十一五”以来,湖南省的农业产业结构有了较大的改变,从第一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来看,除2007年略有回升外,一直是呈下降趋势,从2007年到2012年下降了3.6个百分点。但是与全国同期相比,2012年仍高于2.5个百分点。其下降的趋势(0.48%/年)远远大于全国平均水平(0.17%/年)。一方面表明湖南的产业结构不协调矛盾仍然相当突出;另一方面也表明湖南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仍将处在深度转型时期,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农民和整个农村社会正处于裂变重组过程中,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任务仍然艰巨。
表1. 2006-2012年湖南省与全国第一产业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和城乡人口结构对比
湖南省 全国
年份 第一产业占 第一产业就业 乡村人口 第一产业占 第一产业就业 乡村人
GDP比重% 人员比重% 比重% GDP比重% 人员比重% 口比重%
2006 16.5 46.6 61.29 11.1 42.6 55.66
2007 17.2 44.9 59.55 10.8 40.8 54.11
2008 16.4 44.0 57.85 10.7 39.6 53.01
2009 15.1 43.0 56.80 10.3 38.1 51.66
2010 14.5 42.4 56.70 10.1 36.7 50.05
2011 14.1 41.9 54.90 10.0 34.8 48.73
2012 13.6 41.4 53.35 10.1 33.6 47.43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3)。
(二)农业产业的劳动生产率较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任务还十分繁重
从表1可知,2006-2012年湖南省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比重虽然下降了5.2%,但全国同期下降9%,仍然与全国平均水平有7.8%的差距;2012年湖南省乡村人口比重仍高出全国平均5.92%,而且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13.6%,第一产业就业人员为41.4%,两者相差27.8%。这些数据首先表明了湖南的就业结构与产值结构存在严重偏差,农业产业的劳动力就业比重过大导致了劳动生产率较低;其次表明了湖南产业的非农化并没有创造更多的非农就业机会,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对劳动力的非农业化转移作用有限,所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任务还十分繁重。从国际产业结构调整的经验上看,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变化速率应该大致接近,这是地区经济稳定协调发展的前提条件。如果不能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就不可能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将严重制约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与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三)农业产业化发展缓慢,农产品加工拉动作用不够
湖南省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4万多家,其中包括国家级龙头企业47家,省级龙头企业382家,但是平均资产仅20多万元,规模普遍偏小,技术水平落后。从表2可知,2011年湖南省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768.03亿元,比湖北省多198.73亿元,居中部第2位;但规模以上农副食品加工企业的产值却比湖北省少330.26亿元。数据表明了湖南省农业产业化链条中各环节耦合乏力,尤其是农产品加工拉动作用不够。在发达国家,农业初级产品与加工品产值比例已达1:5左右,我国这一比例为1:1,我省仅为1:0.92。
表2.2011年湖南省与湖北省农业产业化比较
2011年 第一产业 规模以上 规模以上
增加值 农副食品加工 农副食品加工
(亿元) 企业单位数(个) 产销总值(亿元)
湖南省 2768.03 984 2019.33
湖北省 2569.30 1215 2349.59
资料来源:2012年湖南统计年鉴和2012年湖北统计年鉴。
三、湖南省农业产业发展对职业教育的要求
(一)农业专业设置与农业产业结构与布局相配套
2011年湖南省大、中、专在校生137.2万,毕业生34.5万,农林牧渔类专业分别是6.3万、1.2万,分别占总量的4.6%与3.5%。而2011年湖南省第一产业占GDP14.1%。表明了湖南省农林牧渔类专业人才培养与产业结构比例存在严重的失衡,反映出涉农类专业设置与农业产业结构与布局的不协调,印证了农业人才紧缺的现实。
(二)人才培养规格与农业产业发展要求相适应
一方面,从表3可知,2011年湖南省农技推广队伍缺编1596个,缺编率4.0%,缺岗2148人,缺岗率5.3%。表明湖南省的农技推广力量不够。根据《湖南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湖南省乡镇农技推广技术人员需要达到32000人,总量增加9700人,年均需增加1200人,技术技能型人才紧缺已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
另一方面,每年培养的1.2万名农林牧渔类专业毕业生进入农技推广队伍就业的不足2%,进入农业企业的约在60%,大学生“下不去”的现象相当突出。从现代农业发展方向看,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将日益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军,农业职业教育必须调整专业培养定位,培养“用得上、留得住、能发展、会带动”的21世纪新型“大学生农民”既是大学生就业的需要,也是农业产业发展的需要。
表3. 湖南省农技推广队伍情况
年度 机构数 编制数 从业人员 在岗职工
2011 数量 缺编 数量 缺岗
年末 5974 40654 39058 4.0% 38506 5.3%
资料来源:2012年《湖南农业统计资料》
(三)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要反映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的技术要求
从现代农业的生产载体来看,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具有三次产业集成的特点。在传统农业中主要是种养业,而现代农业则是三次产业的集成,种养业是基础、转化在加工、增值在流通,三次产业的元素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农业类专业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不能仅仅局限在“技术”层面,不能把学生培养成纯技术型人才,应该培养成“懂经营、会管理、能操作”的具有创业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因此,课程教学内容不仅要反映现代农业的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的基本要求,同时要包括成本效益、环境生态、人本至上等现代管理理念的教育。
(四)拓展职业教育服务功能
现代农业的发展目标是实现农业的优质、高效、安全生产。而制约当前湖南省农业生产效率的主要因素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困难,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对劳动力的非农业化转移作用不强,导致了大量的乡村人口被动地留在农业行业。因此,湖南农业的产业化对农业职业教育社会服务功能的要求正在日益提高。随着传统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新农村技术人才、经营人才等“新型职业农民”培养,都要求农业职业院校面向企业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社会培训。同时也要求农业职业院校更多元化地参与区域经济活动,为其提供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服务,以及人才流通等服务。
四、促进湖南省农业职业教育与农业产业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强化农业职业教育行业指导,调整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类型
2012年湖南省农业厅牵头成立了“湖南省农业职业院校办学指导委员会”,先后出台《关于推进农业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指导意见》(湘农业发〔2013〕17号)等一系列的政策性文件,虽然体现了政府、行业对湖南农业职业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但是“行指委”的工作机制尚未完善。在人才需求预测、专业调整、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调整等方面的政策建议和决策参考不够。
目前,湖南省涉农高职院校中只有“园林技术”“畜牧兽医”2个涉农专业普遍保留,其他专业均在萎缩,新专业少之又少,近几年仅开发了“休闲农业”专业,专业类型没有实现与现代农业发展的同步优化升级,不能适应农业产业转型的需要。因此,需要强化农业职业教育行业的指导作用,通过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建立形成与我省现代农业产业结构和发展要求相适应的“种、养、加、机、贸”专业体系,才能使学校专业建设跟上产业升级的步伐。
(二)完善政策措施,促进农业职业教育与农业产业深度融合
农业职业教育是一项公共性、基础性和社会性事业,必须要制定相应政策措施才能推动其大力发展。因为承担大量产业人口的转移就业培训,需要促进中职与高职、高职与应用本科的人才衔接培养体系的建立;要吸纳毕业生到艰苦的农业一线就业,就有必要实施农技推广服务特岗计划,严格执行农技推广人员进岗准入制度;要解决涉农专业招生困难问题,就需要放宽涉农专业的招生条件限制。只有不断完善支持农业职业教育的政策体系,推动农业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机制的建立,才能实现专业链、人才链与农业产业链的有效衔接,农业职业教育与农业产业协同发展。
(三)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创新校企合作办学模式
为推动农业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农业行业部门、农业企业和涉农院校要大胆解放思想、创新办学体制机制,积极探索建立校企合作办学的新模式。农业行业、企业要通过参与农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制定,参与专业课程开发和教材建设等,全面参与教育教学各个环节,推动涉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创新。政府、行业、企业和院校要充分利用各自的资源优势,按照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原则,在资源共享、学生顶岗实习、教师实践、人员交流互聘、联合技术攻关与协同创新等方面开展广泛而深入的合作,努力提升专业建设水平与专业服务产业的能力。
(四)积极推进农业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打造农业职业教育的特色与品牌
2008年由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牵头组建的“湖南现代农业职业教育集团”,自成立以来,为推进湖南省农业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办学,促进农业职业教育与农业产业有效对接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集团运行机制、集团化办学政策环境、集团内职业教育资源整合与共享等方面有待进一步加强与完善。
集团必须明确“依托农业行业、服务农业产业、实现校企共赢”的建设理念,全省各级农业部门、农业企事业单位要积极支持和参与集团的工作,充分利用职教集团这个平台,推动校企合作深入发展,以特色专业群为基础,以校企合作平台建设为纽带,积极吸收农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集团成员携手培养农业行业急需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打造湖南省农业职业教育的特色与品牌,提升湖南农业产业化水平。
参考文献:
[1]湖南省农业厅.湖南省“十二五”农业发展规划[J].湘政办发[2012]27号.
[2]湖南省人民政府.湖南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J].湖南日报,2010.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3中国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4]栗劲松.职业教育与产业结构互动理论研究[J].新西部,2012.
[5]张晓刚.北京区域经济与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研究[J].职教论坛,2013(2).
[6]陈凤,唐天伟.湖南省产业结构及其调整分析[J].金融教育研究,2012(25).
基金项目:本研究是湖南农职院校特色办学研究团队(13TD04)、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湖南农业职业教育与农业特色产业协同发展研究”(项目编号:XJK013BZJ013)、湖南省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重点课题“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研究”(项目编号:ZJA2012018)的阶段性成果,并得到湖南省教育科学农职院校特色办学研究基地的资助。
作者简介:罗迈钦(1965—),男,湖南攸县人,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管理学硕士,高级经济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研究。
农业职业学校 篇4
中等农业职业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等农业职业学校肩负着服务新农村建设, 为发展现代农业培养新型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的重任。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 需要具有创造能力的劳动者。这一时代需求要求我们在教育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欲和创造能力。
化学课程是中等农业职业学校农林牧渔类、加工制造类等相关专业的限定选修课。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认识和了解与化学有关的自然现象和物质变化规律, 帮助学生获得生产、生活所需的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 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综合职业能力, 为其职业生涯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在化学课的教学中如何适应时代需求培养学生的创造欲和创造能力, 是我们化学课教师思考的一个课题。从目前我们学校化学课教学模式情况分析, 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
(1) 化学课的教学评价体系是考试、考查。静态评价, 方法单一。认为学习就是吸取知识, 用知识记忆的多少来反映教学的全部效果。积累和学习前人留下的知识遗产成了我们教育教学的全部内容。
(2) 教学方式多采取讲述式。教师整堂课在讲, 学生一字不落速记, 教师喉咙讲哑, 学生手腕酸麻, 课堂缺乏生气。尽管教师也不时提问, 但回答机械简单, 要么问而不答, 或者教师自问自答。
(3) 学生对教师讲解内容的消化方式是记忆, 缺少创造力。
在化学课的教学中如何贴近岗位实际工作过程, 实现以素质为基础、能力为本位, 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服务终身发展的目标?针对化学课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我认为应以教学评价考核制度改革为突破口, 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
1. 改革教学内容
在教材内容的安排上, 教师应打破重系统性、完整性的观念, 注重应用性、实践性。打破《基础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的格局, 可采用《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其中基础无机化学以动植体内主要元素的存在形式及作用、常见非金属离子和金属离子的定性检验、PH的测定及在生物科学中的应用为主要教学内容, 重点应放在定量分析上。在定量分析中, 应把重点放在应用定量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上。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应用无机化学理论定量分析的方法解决农业生产中的问题。例如, 在氧化还原滴定方法中, 牧医专业可结合进行葡萄糖注射液中葡萄糖含量测定, 医用消毒剂双氧水含量的测定, 饲料中糖含量的测定、维生素C含量的测定等。农学专业可结合进行土壤中腐殖质含量的测定、水果蔬菜中VC含量的测定、中和法测氮肥中的含氨量等。
2. 改革教学方法
教师在教学方法上, 应取消“保姆式”教学法, 采用“启发式”和目标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法。应打破教师教学就是传授知识的传统观念, 应把“教知识”与“教方法”结合, 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在课堂教学结构上应构建“教”与“学”协调发展变化的协同关系。现在的学生, 自尊、自信, 又渴求掌握科学文化知识, 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要有较高的学识水平, 获得学生的信任和尊重, 同时还要尊重学生, 扬其长, 避其短,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给学生一定的机会, 创造一定的条件, 发展学生的能力。要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 明确认识化学课与专业课的关系, 化学知识和技能在专业课学习、科研中的作用, 使学生明确认识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结合市场经济要使学生有学习的紧迫感和不学习的危机感,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要达到此目的, 教师不但要有较高的学识水平, 还要有较高的教学艺术和个人素质, 养成幽默的教学风格。
3. 改革考试方法
考试是对教学效果的检查, 考试应达到督促教学, 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搞好学生实践技能考核, 可有效促进化学课的教学改革, 达到提高学生能力的目的。化学课实践技能考核的方法可以多样化, 可采取口试、笔试、实验操作三结合的方法进行, 即做面试答辩、实验方案和实验报告的设制、具体样品的分析操作、常用仪器的使用、常用试剂的配制等。在考核内容上应打破考“基础理论”、“基本操作”的传统观念, 应以“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主题。在考试时间上应将集中考试改为“分散”“集中”相结合的考试。也可根据教材内容, 随时抽查, 根据具体情况, 灵活掌握, 把实践技能考核贯穿整个教学始终。
在实施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的今天, 中等农业职业学校的化学课教学如何改革, 有待和同行们共同研究探讨。不当之处, 敬请批评指正。
摘要:中等农业职业学校肩负着服务新农村建设, 为发展现代农业培养新型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的重任。化学课程是中等农业职业学校农林牧渔类、加工制造类等相关专业的限定选修课。在化学课的教学中如何适应时代需求培养学生的创造欲和创造能力, 是我们化学课教师思考的一个课题。本文通过对化学课课堂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分析, 总结了教学实践中探索的一些改革方法。
关键词:化学,教育模式,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农业学校工会工作总结 篇5
2012上半年,在市农林水电工会和局工会的正确领导下,我校工会紧紧围绕学校中心工作,以市农林水电工会2012年工作要点为指导,以不同形式开展思想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职工的精神面貌取得了可喜的变化,校园环境有了明显改观,办学形式进一步趋向多层次、多元化,办学效益明显提高,模范职工之家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工会自身建设不断推进,学校工会的工作活力大大增强。现简要总结如下:
一、加强教职工队伍建设,配合学校做好行政业务工作。
一是学校工会引导全体职工继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通过学校班子以人为本,实实在在地为大家办实事、办好事,广大职工切身体会到了学校大家庭的温暖,亲眼看到了发展的前途,亲口尝到了实实在在的甜头,全校教职工干事的多了,不干事的少了;主动承担任务的多了,推诿扯皮的少了;琢磨事的多了,琢磨人的少了;认真负责的多了,敷衍了事的少了;讲奉献、用私家车跑办公事的多了,讲索取,斤斤计较的少了;敢于走出去闯市场的多了,“宅男宅女”少了;以学校为荣的人多了,不敢承认是农校职工的少了,职工的精神状态明显转变,学校面貌焕然一新。二是积极引导教师参加“争创学习型组织,争做创新型人才,树立新时期教职工形象”活动,鼓励教师成为终身学习的先行者。三是引导教师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积极探索和实践“以人为本”的新课程改革,举办教学观摩课、教学研究课等教科研活动,组织9名教师参加精品课程培训,开阔了视野,提高了业务水平。四是参与教学、科研和实训基地建设,完成了农艺工、花卉园艺工、动物疫病防治员、动物检疫检验员四个工种151人次的技能鉴定工作。五是紧紧抓住“送教下乡”、阳光工程培训、成人教育等中心工作,学校办学形式更加多层次、多元化,办学规模也实现了大的突破,目前“一村一员”的招生工作正在进行中,力争在4年的时间里,为全市4419个行政村,每村培养一名农业科技人才。六是经过认真坚实的工作,我校重新拿回了市级文明单位的光荣称号。
二、发挥模范职工之家作用,加强工会自身建设。
一是改善办公条件。为每个办公地点安装了空调。二是美化校园环境。对学校进行了整体绿化、美化,花草种类增多,并设专人管理,校园内实现了“三季有花,四季有绿”,校园更加整洁、清雅;安装了照明灯具,校园的夜晚如同白天一样明亮。三是下大力对职工文化活动中心进行升级改造,职工活动室配备了高标准的乒乓球台、音响灯光设备、健身器材等设施,丰富了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四是对学校医务室进行了升级改造,增强了为师生职工健康服务的能力。同时按照上级工会要求进一步加强了群众工作室建设,做到了有场地,有制度、有人员、有活动、有记录,职工思想稳定,没有上访和突发事件发生。
三、开展多项活动,关心教职工生活,促进教职工身心健康
一是将学校破旧平房进行装修改造,解决教师午间休息问题,每个休息室铺设了地砖、更换了门窗、水电暖并安装了冷暖空调,学校职工再也不用在桌子凳子上睡午觉了。二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学校工会组织了迎新年茶话会、三八妇女节座谈会、全体职工外出旅游、定期在学校餐厅集体包饺子等活动,广大教职工在享受福利的同时,丰富了文化生活,增进了相互交流。三是关心职工身体健康,组织在职职工和离退休人员进行了全面体检;四是关心职工生活。学校在职或离退休职工婚丧嫁娶患病住院,学校工会都会在第一时间派人探望;对长年患重病的困难职工边建梅老师给予一定的困难补助,对军嫂石莹老师进行节日慰问,使每一位教职工都感受到了组织的温暖。
农民职业化破解老人农业 篇6
如今,农村留守老人大多只选择生产条件好的、离家近的田地耕种,离家远的坡地和旱地则撂荒;原来1年可以种2季作物,现在也只种1季,“省事田、懒人田”随处可见,造成耕地资源的浪费,农业劳力老龄化亟待关注和破解。
其实,务农人口严重老化,不只是发展中国家所特有的,而是一个带有全球性的普遍现象。根据经济发达国家的经验和现代农业发展的大趋势,这个问题要靠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来加以解决,其中重要的是要大力培育职业农民。
从我国实践看,培育职业农民宏伟工程已有良好的开端。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加大了对农民培训的投入。河南省近日启动了农民科技素质提升行动,计划10年培训250万职业农民;安徽从2009年开始,全省各级财政3年共投入7.5亿元,培训新型农民162.9万人,有力地促进了农民综合素质的提升;尤其是浙江省不仅开办了农业“MBA”班,在全国开创了培养现代农业经营领军人才先河,而且还出台鼓励和支持大学毕业生从事现代农业政策,最高每年补贴1万元,连续补助3年。这样,到“十二五”末,就能达到1个农业专业合作社1名大学生,浙江现代农业主体将拥有1支高素质的队伍。
当然,要根本上解决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和短缺,除了培育职业农民,吸引高素质人才从事农业生产之外,还需要各级政府充分认识并扎实扶持引导,采取加强农业组织化、机械化、规模化和信息化等综合措施,降低农民的劳动强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具体说,要完善国家的农机具的购置补贴,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降低农业生产对人工的依赖程度;把先进的技术成果及时转化为简单易学的适用技术,充分发挥科技对农业的支撑作用;构建人力资本面向农业、农业园区经营、农村社会保障等制度;建设农业金融和保险等不同形式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推进土地流转,进行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完善对农业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社会化服务体系等配套工程。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我国今后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只要我们认真落实胡总书记的要求,大胆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采取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政策和策略,就能破解农村劳动力老龄化这道难题。
摘编自新华网、《农民日报》等媒体
农业职业学校 篇7
(1) 需要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术与操作技能, 能运用新型农业机械从事农业生产, 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农业生产者。 (2) 需要能研究、引进、开发和推广应用优质、高效的农业生产新技术, 能直接服务于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环节的技术指导与推广者。 (3) 需要具有现代经营与管理知识, 市场意识强, 有开拓精神, 懂经营、会管理的农业产业的经营者与管理者。 (4) 需要能不断开发和应用农产品贮藏、保鲜、加工与包装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农产品加工者。
由此看来, 我国目前农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还较低、文化水平和接受教育的程度普遍不高, 农业生产中科技含量低, 与现代农业相配套的农业服务体系不健全, 市场信息闭塞, 农业生产管理落后, 不能适应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广大农民, 普遍缺乏科技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使大量的科技成果得不到推广应用, 有限的资源不能有效利用, 严重阻碍了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进程。
因此, 笔者认为, 农业职业教育应充分发挥其自身优势, 为发展农业产业化培养出大量的农业技术人才和经营人才, 为提高农民素质作出应有的贡献, 注重做好如下几方面的工作:
1 明确培养目标, 调整专业设置
农业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应该是面向农业、农村和农民, 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特别要适应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基础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需要, 培养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直接在农业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一线工作的应用型、创业型人才和新型农民。
农业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 应围绕上述培养目标, 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进行调整与优化, 使之与农业产业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相联系, 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 从总体上保证人才培养的适销对路, 以更好地为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服务。
2 调整课程结构, 优化教学内容
农业职业教育的课程结构与教学内容, 应以当地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为出发点, 打破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模式, 逐步树立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观念, 围绕当地农业主导产业, 有选择性地开设课程, 注重课程与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先进性、针对性、实用性和灵活性;在传授给学生以先进的知识和实用的技能的同时, 培养学生的综合适应能力, 自我学习能力, 自主选择能力, 以提高其为农业产业化服务的本领。
3 加强实践教学, 注重能力培养
实践教学是农业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培养学生操作技能、动手能力的主要手段。在实践教学中, 通过师生共同承担实习基地的生产、经营任务, 产教结合, 教师既传授知识, 又作为师傅传授技能, 实地指导生产与经营;学生既学习知识, 又直接从事生产经营活动, 增加感性认识, 掌握生产技能, 使学生在学中做, 做中学, 从理论到实践, 再从实践到理论, 既掌握了知识和技能, 又培养和提高了生产经营能力。
总之, 农业产业化要求农业职业教育培养输送的新型劳动者, 应是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应用型、创业型人才。因此, 农业职业教育应把对学生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与素质的提高有机结合起来, 牢固树立起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素质为目的的素质教育观念, 不负党和人民的历史重托, 为农业产业化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西茹.“三农”问题要发展, 需要职业教育做支撑[J].西北职教, 2006, (10) .
[2]扈艳萍.农业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新模式探讨[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7, (2) .
农业职业学校 篇8
1.1 科技人才优势
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还不健全, 严重缺乏从事推广的高层次人才, 而这正是农业职业院校最大的优势所在。农业职业院校多专业、多层次的办学模式培养了大量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人才。如服务于农业教学、科研单位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带头人;服务于农村社会的农业科技和推广人才;服务于农村基层及农业产业化企业的管理人才。这些科技人才资源的培养和储备, 为农村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良好的人才支撑。
1.2 农业技术优势
农业职业院校具有信息来源快速、技术研发针对性强、服务成本较低等优势。同时在相关学科领域, 已经根据自身资源和能力基础建立了一批优势学科。
1.3 科研成果优势
农业职业院校拥有自身的优势学科, 学术氛围相对活跃, 科研的切入点比较多, 能够将人才培养与学科研究相结合, 将基础研究与技术创新相结合, 并且根据自身特点, 较注重发展农业领域应用基础和应用开发的研究, 孕育出一大批优秀的农业科技成果。这些科技成果中有很大一部分只要通过适当的转化途径, 就能够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
1.4 科技培训优势
农业职业院校具有较强的科技培训优势, 一是拥有在各个农业技术领域的专家, 以及多年从事教育与培训工作的师资力量;二是拥有丰富的培训经验, 特别是在农业技术培训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农业职业院校的主要任务是为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人才, 着重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在教学内容上更接近本地区的农业实践, 更具有地方特色, 在教学手段上能够理论联系实际, 着重培养实践能力。
2 农业职业院校服务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的路径
2.1 创建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村科技推广服务组织
许多发达国家的农业科技服务都是公益性的, 而且服务的内容都比较全面和广泛, 农业职业院校可以借鉴发达国家在农业科技服务领域的先进做法, 进行服务模式的探讨和尝试, 如通过农业职业院校的教师和学生开展家庭示范, 将技术传授给周边农户, 从而形成了“农业院校+基地+农户”的新型农业科技推广模式。另外, 也可鼓励农业科技人员加入农村经纪人队伍, 作为农村科技推广服务发展的一个方向。如盐城生物工程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多次创新“科技下乡、兴农富民”模式, 落实“科技专家+优秀学生驻村入户”措施, 为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新农村建设发挥着科技支撑和引领助推作用。学校通过成立领导小组, 制订实施方案, 完善建设规划, 实施“专家+学生驻村、科技入户”等措施, 分季节时段、分专业特色、分田块特点、分实施进程, 把专家和学生派驻进村, 把科技送入户, 重点抓好特色专业村和科技示范基地建设服务。
2.2 发挥专业优势成为农业科技专家队伍的主力军
农业职业院校应当充分发挥专业优势, 鼓励专家、教授将应用研究与推广工作紧密联系起来, 成为农业科技专家队伍的主力军。通过服务于生产基层, 解决农村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使农民受益。如盐城生物工程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先后多次主动与建湖县人民政府、建湖县农业局对接, 就对接县、乡、村、专业示范户, 开展专家和学生驻村、进行特色示范建设、科技示范户、技术指导和培训等工作。
2.3 加速成果转化支持农业企业技术创新
农业职业院校可以充分利用已有的农业技术成果与农业企业技术需求进行匹配, 优选出符合企业技术需求的成果提供给企业, 从而缩短企业技术创新的周期, 加速科研成果的技术转化。也可以通过与企业组建技术研发中心, 共同开展技术和产品的研发。从而使农业职业院校成为本行业龙头企业的技术开发中心和技术服务中心。如盐城生物工程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在建湖县蒋营镇梅苏村引进苗木花卉品种8个, 培训推广栽培技术3项, 启动示范面积57.3 hm2;颜单镇三虹村土地流转66.67 hm2推广生产有机稻米, 引进3个水稻新品种, 推广4项综合种养技术, 示范基地初具规模;上冈镇冈北村流转土地66.67 hm2栽培设施葡萄, 引进品种3个, 培训实施2项实用技术;恒济镇芦舍村引进5个特色蔬菜品种、流转土地40 hm2, 引进蔬菜加工企业1个;庆丰镇北秦村引进2个杂交水稻品种, 土地流转33.33 hm2, 培训水稻制种技术2项。从而带动更多的农民增收致富, 推进农业特色化、规模化、产业化进程, 促进现代高效农业发展。
2.4 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村科技培训
农业职业院校主动走进农村, 进行农业科技培训, 通过科技下乡、科技110、青年志愿者、农村网络体系建设等活动, 组织科技人员和农业专家深入农村, 开展农业科技宣传。应特别重视在动植物病虫害的监测、通报和防治, 以及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和示范等方面, 进行多种形式的农业实用技术宣传和培训。此外, 还可进一步加强农业实用技术和非农就业技能多媒体课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拓展信息资源的开发应用力度, 保持课件资源的实用性、前沿性。
摘要:农业职业院校服务基层具有科技人才、技术、成果、培训推广等优势, 通过“农业专家+学生”的机制, 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的建设和实践中提出“农业院校+基地+农户”的新型农业科技推广模式。
农业职业学校 篇9
关键词:职业教育,现代农业,职业农民,高职
一、引言
农业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为农业生产培养合格人才, 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但是目前农业职业教育的发展, 已经严重与社会脱节。随着农业产业化进程的推进, 家庭农场、设施农业、现代果园、规模养殖、农业园区、休闲农业等农业新形态蓬勃发展;循环农业、绿色农业、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等农业新理念不断出现。新农业时代的不期而至, 各种产业的健康成长, 急需懂技术、会管理、具有创新精神、素质全面的农业专门人才。而作为人才输出部门, 农业高职院校或涉农高职专业却故步自封, 闭门造车, 难以适应形势的变化, 陷入了毕业生就业困难, 进而院校招生困难的恶性循环。
二、农业高职院校或涉农高职专业主要存在的问题
(一) 办学宗旨不明确
多数农业院校首先考虑的是生存和效益, 只要什么专业生源好, 就办什么专业, 不重视教学质量的提高, 很少从大局出发考虑人才培养方向及国家未来的人才需要等问题。
(二) 经费不足, 办学条件差
由于涉农高职专业招生困难, 办学规模小, 其发展得不到重视。农业高职院校或涉农高职专业农业社会化服务工作做得不如人意, 其发展与社会严重脱节, 得不到社会力量的支持和赞助, 国家对农业高职教育也没有特殊的扶持和保护政策, 所以相关院校经费短缺, 教学基础设施如实验实习设备、图书信息资源投入少, 得不到更新, 难以适应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
(三) 师资队伍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要求教师不仅要精通专业理论知识, 更重要的是要具有较强的实践教学能力。而目前, 涉农高职专业师资队伍建设落后, 年龄结构不合理, 青黄不接, 进修深造渠道不畅, 知识陈旧, 缺乏生产一线的实践经历, 实践经验不足, “双师型”教师亟缺。许多现任教师, 从学校到学校, 缺乏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锻炼, 难以胜任农业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要求。
(四) 教学改革滞后, 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跟不上形势的变化
许多农业高职院校, 特别是一些新建农业高职院校, 教学改革还只是停留在口头上, 其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远远跟不上新形势的要求。由于农业生产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大、周期长, 难以开展“工学结合”开发出适应职业院校学生特点的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新课程。仍然没有摆脱其前身 (农业中专等) 的影响, 课程体系结构不合理, 课程内容陈旧, 理论教学仍然唱主角。没有建立合理可行的实践教学机制, 在所谓的实习当中, 要么学生不能真正动手参与, 得不到锻炼, 掌握不了技能, 要么放学生回家, 美其名曰“顶岗实习”。随着社会产业结构的迅速调整和职业岗位的不断变化, 农业高职院校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模式陈旧的矛盾日益突出, 影响了其自身的发展, 也影响了其为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一线培养急需人才目标的实现。
(五) 生源数量不足、质量差
由于农业行业属于工作环境相对艰苦的行业, 再加上人们对农业的偏见还未完全消除, 因此, 涉农专业人才在市场竞争中不具优势。城市考生很少报考涉农高职专业, 即使是农村考生, 也大多以跳出农门为己任, 远离涉农高职专业。这样的情况造成涉农高职专业生源不足, 且文化基础差, 综合素质普遍较低。
(六) 教材建设落后
目前, 农业高职采用的教材大多还是沿用传统的教材编排方法, 偏重理论, 有些是大专、本科教材的翻版, 没有体现出高职教育“重技能”的理念, 没有开发出适应“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新教材, 不能适应农业高职教学改革的需求。
农业高职院校或涉农高职专业要走出困境, 就必须适应新形势, 调整办学方向, 以服务“三农”为宗旨, 以为社会培养出不仅有技术而且懂经营, 会管理, 素质全面, 能应付复杂多变的国内、国际市场的农业专门人才为己任, 以培养出适应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和现代化农业生产所必需的面向农业产业各个环节岗位的各级各类从业人员、科研与技术推广人员、服务与管理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为目标。而这也正是新时期涉农高职院校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农业高职院校或涉农高职院校在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而农业高职院校或涉农高职院校首先必须找准自己的位置, 明确自己的责任, 才能不辱使命。如果把自己置之局外, 那么培养出的人才肯定难以适合市场需求。如果脱离了农业生产实际, 也难以培养出真正有素质的人才。最终将会失去存在的价值, 被社会淘汰和抛弃。
三、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我国
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当前, 我国农村社会结构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农村劳动力向城镇和二三产业转移, 轻农化、去农化、离农化趋势愈发明显, 农业发展面临“后继乏人”的问题。“70后”不愿种地, “80后”不会种地, “90后”根本不谈种地。农时缺人手、现代农业缺人才、新农村建设缺人力问题日益显现, 迫切要求一大批既有专业知识, 又有专门劳动技能, 还懂得市场经营的“职业化”农民从事现代农业生产。所谓职业农民, 是指将农业作为产业进行经营, 并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和规则来获取报酬, 以期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理性经济人。近年来, 在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过程中, 随着劳动分工的进一步细化和专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 “职业农民”这一新型职业群体呼之欲出。新型职业农民正在迅速发展, 不断成长。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聚焦农业科技, 着力解决农业生产力发展问题, 明确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突出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 着力完善农业生产关系, 进一步强调加强农业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将是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发展现代农业、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力量。
四、农业高职院校或涉农高职专业要勇挑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重担, 并以此来带动农业职业教育发展
职业农民是现代农业最核心、最革命的因素, 没有职业农民就没有现代农业的未来。培育职业农民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 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高度重视职业农民的培育培训工作。
作为农业部确定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整省推进省份, 陕西将本省新型职业农民分为生产经营型 (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专业合作社骨干等) 、专业技能型 (农业产业工人、农业雇员等) 、社会服务型 (农村信息员、农产品经纪人、农机手、代耕手、机防手、动物防疫员等) 和新生代型 (农科大中专毕业生、返乡青年农民工、复转军人等) 四类。
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对象为年龄在16—55周岁, 具备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和有一定的农业生产经营技能, 主要来自农业的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经营主、青壮年农民、返乡创业的农民工、农科大中专毕业生等。
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目标是培养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 良好的综合素质和职业发展能力, 较强的农业生产经营和社会化服务能力, 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要求的应用型、复合型和高技能型人才。
通过调查摸底和初步统计, 全省符合职业农民特征的培育对象达到20多万人。同时, 陕西省还认定了一批实训基地, 制定了《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大纲》, 设置了公共基础课、专业技能课、能力拓展课和实训操作课四大模块共计560门课程。
职业农民应具有强烈的现代意识、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较高的职业素养, 所以培育是关键。农业高职院校或涉农高职专业应当适应新形势, 勇挑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重担, 并以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工作为契机, 推动自身的改革, 突破发展的瓶颈, 培养出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合格人才, 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 为农村社会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1.农业高职院校或涉农高职专业必须审视办学宗旨, 重新定位, 反思教学理念, 大胆改革。要把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积极主动地承担培育新生代型职业农民的任务, 结合省内制定的《职业农民培育认定管理暂行办法》, 调整涉农专业培养方案, 保证每位毕业生一走上社会就是一名优秀的就业者或具有一定创业能力的农业创业者, 把涉农高职专业办成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重要平台。
2.农业高职院校或涉农高职专业要以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工作为契机, 促进农业高职教育模式大转变。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理论教学可采取空中课堂 (利用双向视频系统和互联网对学员开展在线教学和网上辅导) 和固定课堂相结合的方式。实践教学可采取田间课堂 (教师指导, 在现代农业园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实训基地进行实训操作) 和流动课堂相结合的方式。考核可采取操作为主、理论为辅的形式。课程开放, 模块设计, 形式灵活, 允许根据当地产业实际需要和学员自身的生产生活实际适当调整或增开其他课程。这些都和当前倡导的“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理念完全一致。涉农高职专业应当吸收借鉴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的做法, 抓住现代青年学生的特点, 利用互联网进行教学, 与当地的农业科技示范园、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龙头企业等联合, 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以培养职业技能为目标, 利用现代农业园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实训基地开展教学, 将实践教学作为主要教学方法, 一改过去高职毕业生理论差、技能弱的尴尬局面。
3.承担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教学任务, 需要涉农专业教师走出学校, 深入生产一线。教师来到了田间地头, 进入了现代农业园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 一方面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促进农业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锻炼了自己, 提高了实践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
2012年以来, 多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聚集于农业发展, 强调培育职业农民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和李克强总理也多次对这一问题作出了重要指示。这让农业高职院校或涉农高职专业看到了新曙光, 迎来了发展的新机遇。
参考文献
[1]周静娴.习明纳:斯坦福新生的最爱——习明纳在斯坦福的改革之路[J].世界教育信息, 2007 (2) .
[2]秦亮生.我国农业推广体系的问题与对策[J].广东农业科学, 2009 (7) .
[3]朱康, 张军.国外职业农民培育对我国的启迪[J].江苏农村经济, 2010 (9) .
[4]李惠.职业农民及其培养模式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2 (3) .
[5]温菊萍.现代农业背景下职业农民的培育[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4 (18) .
[6]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
农业职业学校 篇10
1 工作运行中遇到的重点问题
1.1 政策缺乏, 发展方向不清
目前, 我国职业教育以相对封闭的全日制院校教育为主, 吸纳产业要素办学的主动性和创新性相对不足。职业院校将精力放在全日制学历教育上, 忽视了终身教育、应用研究、产业发展服务和社区文化服务, 而企业参与也缺乏刚性制度规定和管理机制。
1.2 没有激励, 难以整合资源
很多企业的创新能力、业务改进能力不足, 希望通过合作解决。但院校为企业提供服务的动力不强, 科研分支机构、各系部的老师也是如此。由于缺乏激励机制, 导致校企间难以整合资源。
1.3 软实力建设意识不强, 投入不足
校企合作缺乏品牌推广与渠道宣传, 没有集团扩大化潜力, 对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吸引力不足, 而且院校企业文化服务能力也不强。
2 改革设想
创新集团结构, 建立职教集团长效合作机制。用通俗的话概括羁绊职教集团发展的原因就是“表面上同一屋檐下, 内心不是一家人”。
基于此, 改革思路就在于如何使大家真正坐上一条船, 打破条条框框, 真正地整合优势资源。要完成创新, 必须从职教集团结构入手, 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高卫东先生曾按照内涵、类型和功能将中国职业教育集团分为如下三种。
2.1 以资产为主要联结纽带的职教集团
主要特征是集团内部核心学院与企业关系密切, 资产联接 (全资、控股或参股) 。改革难度大, 因为涉及到产权的变更、拨款渠道的改变和管理体制的变革等较为复杂的调整问题。目前, 这种类型的职教集团较少见, 主要出现在民办教育领域。
2.2 以契约为主要联结纽带的职教集团
主要特征是维持集团成员单位原有的隶属关系、拨款渠道、人事关系等不变, 集团成员单位以签订合作协议或集团章程的形式联结在一起, 基本互不干涉。改革难度小, 管理体制冲突和摩擦较小, 适用范围较广, 为我国组建职教集团的主流模式。目前已组建的职教集团绝大多数都属于此类。
2.3 以资产—契约混合联结型职教集团
主要特征是集团构成单位之间的联结方式既有资产联结, 又有契约联结, 其中, 集团核心组成单位以一部分资产联结为主 (全资、控股或参股) , 集团又通过订立合作协议、契约、合同等方式与科研机构、企业行业单位建立合作、协作关系, 共同发展。
3 河北省唐山市技师学院职教集团改革分析
广东省南亚热带农业职业教育集团属于典型的以契约为主要联结纽带的职教集团。想要改革, 目前国内有成功的解决案例可供借鉴。
河北省唐山市技师学院职教集团高度整合, 作为集团核心层, 该校将校内企业作为二级法人, 担负着教学和生产双重职能, 对内是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 (实习工厂) , 对外是提供产品和服务的生产经营单位。教学人员和生产人员实行交叉任职、一岗双责。这种发展模式保证了生产活动与教学活动在目标、内容和时间上的协调性以及生产性的实习实训环境和企业化的育人环境,
这种集团化发展模式的创新点在于, 通过集团化办学, 将教育资源转化为生产资源, 生产资源再次转化为教育资源, 实现教育资源与经济资源的循环利用。
学校提供生产场地, 引入合作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原材料, 在机电实习厂共建了生产性实训车间, 既为专业开辟了新的实习实训基地, 也使合作企业扩大了生产经营场所, 增加了百万经济效益。学校还与唐山电视台《点石成金》栏目组合作, 在学院综合实训基地搭建合作平台, 增强品牌软实力。教师积极参与校级企业技术开发, 与中国重汽合作, 参与国家交通部重点技术开发项目“桥梁检测车”的研发制造, 获得了国家专利, 填补了新技术空白。
4 借鉴经验, 实现创新改革
4.1 合作模式
通过二级法人公司的落实开展企业间的对等合作, 形成利益共同体。通过“企业-企业”模式、非“学院-企业”模式开展基于合同、协议等商业合作内容的校企合作, 简化审批程序和合作流程, 实现合作双赢。
4.2 创新成果转化
二级法人能激发资源潜力, 提高科研转化、教师科研项目成果转化效率, 将科研变成切实收入, 促进教师对企业的深入研究, 由此解决了教师科研积极性不高, 不在乎内容、只在乎完成科研任务和数量的问题。
4.3 创新吸引企业投资模式
通过二级法人的合作, 引入行业企业投资, 提升院校整体知名度和固定资产, 以教学任务带动生产任务, 生产任务提升生产资源, 反过来提升教育资源, 再提升教学任务质量, 由此形成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胡坚达, 王孝坤.职业教育集团化体制改革路径探索[J].教育研究, 2013 (1) .
培养农业专业县域新型职业农民 篇11
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农业局在全面发展农业新形势下,加快培育一批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生产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新型职业农民,可以促进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快速形成,推进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和集约化的现代农业发展,可以吸引和留下一批爱农、懂农、务农的农业后继者,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随着农村劳动力大量向二、三产业转移以及新生代农民工对土地的“陌生”,留守农业人群呈现出总量相对不足、整体素质偏低、结构不尽合理等问题。为此,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农业发展,2004年至2015年连续十二年发布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了“三农”问题在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重中之重”的地位。
2012年,中共中央1号文件《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提出了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要求,同年,农业部根据这一精神,在全国筛选确定了100个县(市、区)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2013年浙江省启动省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在全省范围内筛选确定10个县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先行探索制定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办法、探索制定新型职业农民激励政策、探索形成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方式与制度等。
长兴县面临着农村经济规模化发展增效难,农民家庭增收缓慢等诸多问题,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农民老龄化、农村空心化问题比较突出,高效率现代农业高水平农业科技成果难以转化。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数量严重不足。成为制约长兴县农业发展突出瓶颈问题。因而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将随着现代农业发展的进程愈来愈显得重要。
新型职业农民是指具有科学文化素质、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能、具备一定经营管理能力,以农业生产、经营或服务作为主要职业,以农业收入作为主要生活来源,居住在农村或集镇的农业从业人员。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证,它有利于促进农业转型升级,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从而解决“谁来种地”的现实难题和“怎样种地”的深层问题。
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在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方面做足了文章。长兴县位于浙江省最北端,太湖西岸,与苏、皖两省接壤。全县下辖9镇2乡4街道,有行政村249个(含28个村改居)、自然村2200多个。县域总面积1430平方公里,总人口64万,其中农业人口45万。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5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545家,家庭农场233家。拥有水田60万亩、旱地10万亩、林地115万亩、水面15.5万亩,是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百个淡水鱼养殖基地县”、“蔬菜产业重点县”和浙江省的粮油生产大县。
近年来,长兴县立足强农富民目标,积极实施农业倍增工程,把发展农业优势产业、建设现代农业园区、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作为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全面提高农业整体效益的重要举措来抓,实现了农业农村经济蓬勃发展。以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及家庭农场为代表的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快速发展,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013年,长兴县根据自身实际及试点工作要求,确定了长兴县职教中心承担该试点工作,遴选了水果、水产、茶叶、蔬菜等4个专业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完成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认定254人。2014年,确定了水果、水产、茶叶、蔬菜、粮油、畜牧等6个专业开展新型职业培训,完成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认定456人,其中生产经营型401人、社会服务型55人;另有92人被确定为新型职业农民直接认定对象。今年还会组织畜禽繁殖工等专业技能型新型职业农民以及水果、蔬菜、茶叶、水产等生产经营型新型职业农民集中培训工作。
农业职业学校 篇12
中部某地级市负责人向中央调研组自揭“家丑”说, 过去常说留守农村的是“三八”“六一”“九九”队伍, 现在有一种说法是“三支队伍”进城, “五鬼”闹乡村。即农村有资金的人、有知识的人与有姿色的人都进城了, 留在农村的几乎是老人、小孩、懒汉、单身汉与丑女人。这位地级市负责人的话虽糙了些, 但反映了当下不少农村的实际。
2011年, 中国城镇化率首次突破50%。同时, 2011年中国农民工数量达到2.46亿人, 而且每年还在以900万到1000万的速度增加, 但务农农民尤其是高素质的青壮年农民数量却急剧减少, 致使不少农村土地撂荒。根据国土资源部调查, 我国每年撂荒的耕地有近三千万亩!由于农村出现了“用工荒”, 让这么多的耕地撂荒, 不免让人非常心痛。
古今中外, 土地资源无疑对任何国家都是极其重要的。俗话说, “无农不稳”, 农业的发展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协调发展。我国人口较多, 土地人均面积是世界人均土地资源量的1/3, 属于资源短缺型国家。如何做好农村土地的开发和利用, 让奇缺土地资源发挥最大效益, 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农业职业学校】推荐阅读: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08-29
农业职业院校06-12
农业高等职业院校09-20
南通农业职业技术学院07-21
农业职业治理管理创新05-30
城市农业职业教育探析10-23
现代农业呼唤职业农民10-27
现代农业职业教育体系09-25
农业发展职业生涯规划书05-16
河南农业职业学院录取分数线查询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