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农业职业教育与远程教育考察报告(共7篇)
加拿大农业职业教育与远程教育考察报告 篇1
加拿大农业职业教育与远程教育考察报告
朱岩、张琼、夏林华
一、农业职业教育:
教学形式十分灵活,主要以二年制的职业培训证书班为主,也有少理的三年制和四年制的学历教育班。同时,也根据行为开雇主的需求,开办多种形式的短期培训班。一般来说,接受三年制、四年制学历教育的学生,大多都具有从事农业工作的背景,有农业行业的实践经验。他们工作一段时间后,根据个人发展计划和行业工作需要,又回到学校接受系统的理论知识教育。而二年制的学生主要是高中毕业生,在参加工作之前来学校接受就业培训,以获取某种技能。二年制学生学业合格可获得职业技能证书,证书上写明所学技能和专业,是首次就业的“敲门砖”。三年制和四年制学生学业合格可获得本科学历文凭,大多可获得三级绿色资格证收,毕业后大多担任行业部门经理。而二年制学生,可获得一级绿色资格证书,毕业后一般做行业的技术工人。
以行业需求为核心的谭程开发体生活费和以培养学生能力技巧为本的职业教育理念是这两所农业职业教育学院的共同特征,他们的思路和做法给我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行业需求具有重要的地位。每一个行业(岗位)技能要求的提出、技能图表的设计、培训过程的实施以及技能检测的通过都是由行业承担和完成的。在这一过程中,政府只起管理、监督作用,并不直接组织培训活动。衡量培训最终成果的指标,是可检测的行业技能,而不是以时间为基础的课堂理论知识学习。经过十年的发展和积累,smf课程已形成了一套科学有序的考试方法。每名学生都有一份smf课程学习评估表,分优秀、一般、不合格三个等级,由3位指导教师共同考核,最终签字生效。考核的根据是:1.每个学生每星期上交的工作时间表;2.学生在农场的实际劳动情况,如在工作中所表现出来的团队合作精神,收获后的油菜籽堆放是否合乎规格要求等,以及最终的商业表现,是否赚钱等。不同的角色(如组长和组员),根据其职能不同,各项工作在总分中所占的比例也不同。学校为了妥善管理smf课程,专门成立了董事会。董事会负责监督学生农场的运营过程;确认农场发展的长期目标,以确保农场生产、经济效益和各项政策的可生长性;提供学生农场运营所需要的土地、机械和其他必需设备;接收来自smf课程的学期总结报告;对重大事故的最终批复权。
此外,学校还派出了3名指导教师具体参与smf课程的实施。指导教师布置安排smf课程的活动;确认和限定学生在管理农场时的策略,提供必需的训练场所;为学生做出决策提供委员长中思路,给予反馈,预查学生的报告等;评估学生的表现;向董事全报告和讨论smf课程的进展。
smf课程对组长和组员也分别制定了职责。
smf课程的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通过课程学习和实践操作,使学生形成了团队合作精神。他们的调查结果表明,当前企业,尤其是在大型企业最重视的是团队精神,而不是技术水平。他还列举了跨国公司——卡菲尔肉牛公司之所以招聘他们的学生,是因为他们的学生学习过smf课程,知道如何与人相处,如何去找商家,如何与商家打交道。该公司认为smf这门课程缩短了学校教育与社会从业之间的距离,招聘这些学生能够很快地为公司带来利益。
二、远程教育:
远距离教育中心是针对阿省地域辽阔,许多孩子生活的地区偏远、入学不方便而由政府提供资助建立的,主要开设初、高中课程,通过电话和计算机网络进行教学和交流。在开展网上教育时,他们加强硬件建设,鼓励学生参与网络学习。在开展网上教育的过程中,他们不断借鉴同行的经验,培训适宜于网上教学的教师,开发网上课程,使得学生人数每年以10倍的速度增长。越来越多的学生认为网上教育对他们帮助很大。
在开展网上教育的过程中,最大的挑战是网上教育行业的发展需求。这不要求教师教材、教学方法都要不断地更新,不断地开发。
接受继续教育的学生不仅要学理论,更重要的是要学技术,要有实践环节。教育中,他们十分注重学生软能力即态度的培养,即如何与人交往,在行业工作中应当具备什么样的职业素质等。在教学管理上,由阿省教育部统一管理,如教材审查、收费标准等。辛努克学院是教育企业,政府不拨款,也不允许找赞助商,只允许按课程收取费用,一门课的收费标准为350加元。每年有五次学生注册机会,在卡尔加里市共有40个教学区,每个教学区有网上学习课堂。考试分两部分,理论课教师负责考理论部分,实践课教师负责考实践部分。在教师管理上,采取聘用制,一门课聘一位教师,订一份合同。
三、思考与建议:
考察活动结束后,考察团成员针对我国农业职业教育的现状与加拿大农业职业教育改革的成就,进行了认真的总结,并提出如下建议:
1.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对农业职业教育的投入和政策支持。
我国在对农业职业教育的投入和政策支持方面还很不足。大部分农业职业教育机构(农业中心、农业高职)资金长期缺乏,基础设施落后,教学、实验、实习设备还不很完善。特别是近几年政府对农业职业教育的投入又呈现减少趋势,社会上对农业职业教育的轻视现象仍十分严重,使得中、高等农业职业教育发展更为艰难。在农民培训方面,激励政策不完善,虽然采取了免费培训、抵扣义务工等措施,农民参加绿证培训和积极性和主动性仍然不高,大多数农民尚处于“要我学”的状态,培训效果不理想。借鉴加拿大的经验,我国各级政府应该加大对农业职业教育的政策支持,增加经费投入。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应对加入wto的挑战,政府对农民职业教育的支持和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2.要进一步加强对农村妇女的科技培训。
在我国农村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人员中,妇女占52%,有20%以上的农村妇女是文盲。在过去的农民培训工作中,我国在注重女性参与方面已做了大量的工作,为提高农村妇女的科技文化素质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应该意识到,注重女性的参与,不单单表现在数据的统计上,更重要的是要深入研究妇女在当前农业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确定哪些岗位适合女性参与,哪些岗位必须由女性参与;在做培训资金预算时,要考虑向女性学员倾斜;要加大农民培训师资中女教师的比例。
3.要改革农业职业教育政策措施的制定方法。
一是课程开发和设计以学生为本,与农业行业、用人单位或雇主紧密结合。二是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注重对学生态度的培养。三是科学评价农业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质量。
(编号:2002-5-2-96)
加拿大农业职业教育与远程教育考察报告 篇2
1 主要区别
1.1 培养目标
加拿大圣力嘉学院兽医技术员专业 (Veterinary Technician program) 的培养目标是兽医技术员, 可在动物医院从事医生助理、化验、仪器操作、行政管理等岗位就职;也可以在专业化验室从事化验、管理等工作。兽医技术员专业培养目标的特点是定位准确, 教学内容针对性强, 教学过程比较轻松, 学习效果好。
我国高职院校小动物医学相关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宠物医生及宠物医生助理, 毕业生需要通过农业部执业兽医资格考试, 可应聘宠物医生, 也可以应聘宠物医生助理, 培养目标定位过高 (目前我国规模较大的动物医院一般是由硕士和博士毕业生担任主治医生, 规模较小的动物医院一般由本科生及高职毕业生担任主治医生) , 3年的教学内容既包括宠物医生的教学内容, 也包括宠物医生助理的教学内容, 对学生的要求过高, 增加了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难度。
1.2 课程设置
培养目标决定了课程设置, 圣力嘉学院兽医技术员专业的课程设置:第1学期开10门课, 第2学期开9门课, 第3学期开7门课, 第4学期开9门课, 其中兽医医药数学、动物营养、外科学3门课开设2个学期, 动物临床护理、兽医临床实验室操作、临床医学3门课开设4个学期。课程设置完全针对兽医临床的基本操作、基本理论, 对兽医技术员而言简单实用。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宠物养护与疫病防治专业学生正在使用的教学计划包括48门课, 各门课的学时数不同, 但基本都是在一个学期内完成, 相对圣力嘉学院兽医技术员专业而言,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开设了更多的课程, 用了更多的课时, 但重点不突出, 更重视基础教育, 职业性不突出。
1.3 师资队伍
加拿大圣力嘉学院的兽医技术员专业的师资队伍包括专业主任1人, 主要负责专业日常工作, 专职教师5名和兼职教师8名, 在专职教师中, 有2名注册兽医师和3名注册兽医技术员。注册兽医师和注册兽医技术员要参加行业协会的活动, 不再需要其他的临床实践活动。学期初教师要上交教学大纲, 大纲包括主要教学内容的文字描述、课时数。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宠物养护与疫病防治专业有专职教师7名, 平均每学期请兼职教师4名, 圣力嘉学院以外请教师为主,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以专职教师为主。
1.4 教学
加拿大圣力嘉学院的教室一般很大, 课堂教学用多媒体, 教师一般还准备纸质PPT讲义, 这些材料在校园网也可以找到, 学生可以用笔记本电脑在教室同时上校园网记笔记。在实验室教学时, 学生较少, 12~15人, 一般是按项目教学法, 教师先讲, 然后学生做, 最后是教师打分。考试的通过率较低, 学生的学习紧张、压力大, 一般会有部分学生不能通过考试, 所以学生都很认真。
1.5 学校教学环境
加拿大圣力嘉学院无论校区的主教学楼, 还是兽医技术员专业自己单独的教学楼综合性都很强, 体现了多功能, 集管理、教学、图书馆、餐饮、休息、体育活动于一体。而北京农业职业学院一般是分开的。
1.6 动物医院
笔者与多伦多急诊动物医院进行了交流, 该医院面积为1 500 m2, 结构紧凑、布局设计复杂, 功能多, 设备全, 工作有条不紊, 环境安静、干净, 是个很专业的动物医院。
2 分析与讨论
(1) 我国高职院校宠物医学相关专业的培养目标应明确定位为技术员, 主要从事实验室化验、特殊诊断的仪器操作、手术室管理、住院部管理及行政工作。目前我国院校的培养目标一般定位为宠物医师及技术员, 定位过高, 增加了教学的难度, 影响了教学的效果。
(2) 根据培养目标将课程进行相应调整。建议加强实验室诊断、影像学、麻醉学、治疗学、解剖学、操作实训、医院实习等课程及内容, 建议各院校根据本地区具体情况合并、压缩动物免疫学、生物化学、药理学、繁殖学、中兽医学、内科学、外科手术等对宠物医生很重要的课程。
(3) 关于教学队伍。笔者的体会是应以专职教师为主, 专职教师更加熟悉教学, 也便于管理。我国宠物医院的病例量较多, 宠物医生的工作量已经很大, 很难保证再将大量的精力投入到学校教学。
(4) 圣力嘉学院的教学内容比少, 教学过程比较轻松, 但阶段考核很多, 也很严格, 所以学生们很认真。建议北京农业职业学院也要更加严格执行考试制度, 加强考试的作用, 以考促学。
(5) 集管理、教学、饮食、休息、体育活动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教学环境, 为教学、生活提供了方便, 也提高了效率。以专业为主体的实训教学楼, 可以保证学生更加方便地护理、使用实验动物。
加拿大农业职业教育与远程教育考察报告 篇3
【关键词】加拿大 高职教育 社会环境
【中图分类号】G5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039-02
一、加拿大高职教育的社会环境的感性认识
加拿大的大学和职业学院以公办为主。加拿大国家层面没有教育部,或者说没有国家层面的政府教育管理机构,加拿大政府的高等教育管理机构全部设在省一级政府,省级教育管理机构管理本省的大学(University)和职业学院(College),大学和独立设置的学院在省政府的管理序列上是平等的,市一级及其以下政府不管理高等教育(含高等职业教育)。加拿大各个高校在广义人格上是平等的,全凭各自的办学声誉和人才培养实力在社会上赢得地位和尊重,这是此行的第一感触。
另外,在暑假中,乔治亚学院还有1000多名学生在校内学习,很大的图书馆内入座率超过50%,校区内餐厅、办公机构、实验实训机构、体育馆都很正常的开放和运作。校园内的停车场上小轿车也很多,前来注册学习和运动的学生很多,不像国内的高校学生一放假就不参与校方的学习和管理了。
第三个较大的感触是加拿大的高职教育社会认可度高。还有好多曾经在University学习过的人也来College学习,学习就业技能和考实用证书。包括加拿大排名前列的世界知名大学多伦多大学毕业生,也有来学习的。在安大略省的乔治亚学院,在校生的平均年龄在25岁。说明职业学院获得很多社会在职人员的认可。
二、加拿大高职考察的现状汇报与分析
在加拿大学习期间,对于高职教育的很多问题在课堂内外与加方教育教学及管理人员多次交流,对加拿大的高职教育、教学、就业、招生、管理、师资、人力资源管理等诸多方面进行了学习和交流。基于现状的分析,后来大家又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大家认为弄清加方的相关教育现状,对于今后的我方借鉴运用相关知识、理念、制度有着十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在了解探究了加方的相关情况后,觉得两国的高等教育或者高职教育的现状差异很大。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知名研究性大学很多系科的本科生在念了4年或者4年零8个月后按期毕业率不到60%,甚至有的更低至30%左右,导致很多人不愿在知名的一流大学苦熬下去而选择高职院校。还有一个突出的社会现象是据加方教授讲加拿大全社会的失业率高达17%,连政府也公开表态说特别是年轻人的工作难找,导致应用型高职受社会热捧。
加拿大的高职院校基本都是政府公办的,全加拿大3000多万人口,有95所大学,有131多所职业学院。江苏省目前有8000多万人口,85所高职院校,按人口比例来说,加拿大高校数量比江苏省要多。
加拿大的名牌大学本科教育主要面向高中应届毕业生。而高职院校的生源从年龄上看分布较广,从应届高中毕业生到50多岁都有,高职院校的平均在校生年龄为25岁,具有明显的成人化的特征。
加拿大的高职教育历史与本科大学相比要短得多。加拿大的很多名牌大学都有百年历史。但加拿大的重要的人口大省和经济文化大省安大略省在1965年以前没有大专。后来安省有了大专,招收上不了大学的人,再后来由于社会对人才的结构性变化,上完大学本科再来上大专的人也很多了。例如安省的乔治亚学院的就有三分之一是本科毕业或大学本科生。
加拿大政府对高职也非常重视。加拿大政府把全国的工作岗位分为2万多个工种,并认为其中的70%工种的劳动力需要高等教育,而目前现状是44%。所以尽管我们认为加国人口少学校多,但加国的职业教育从规模上讲还是没有发展过头。
加拿大的公立学院的经济来源有50%是政府拨款,第二是学生学费,第三是自己创收。所以公立学院对政府的依赖很强,政府对学院的支持和协调作用也很好。例如,在学院的招生上,安大略省的28所职业学院相互配合,各自有自己的传统的招生区域和范围,不搞恶性竞争。另外,省政府也对职业院校进行考核,主要从毕业率、学生满意程度、就业率、雇主的满意程度四个方面进行调查与考核。所以,我们感觉到学院内部井井有条,校区有规模,建筑宽敞,设施齐备,管理和服务都很有水准,没有一点抠门和局促的感觉。例如,在乔治亚学院,看到学生的运动健身设施非常完备,有很好的室内攀岩设施,室内的两个篮球场暑假还都有学生在正常打球,其他健身器材琳琅满目。
另外,加国的教师待遇也很好,一般很多低薪的岗位每月才2000至3000多加元。而高职教师的工资相对就很高了,乔治亚学院的全职教师的工资是年薪7.5万加元起步,最高12万加元。另外还有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休假,因此在加拿大的高职教师很受社会上班族羡慕。优厚的待遇和保障也是高职院校吸引优秀人才的重要因素。
作者简介:
日本职业教育现状与考察报告 篇4
一、日本职业教育体系
(一)日本的教育体系
日本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小学六年,中学三年(初中)。中学后分流,高等学校三年(高中)或高等专修学校三年(中专)。实施高中后教育有大学、女子短期大学、职业专门学校等。学生在义务教育后的任何阶段,经过职业培训后均可就业。
目前,日本高中毕业生的去向是36.3%上大学,18.9% 上专门学校,8%上短期大学,余下的36.8%直接进入社会就业,其中少数成为社会无业者。
(二)日本的职业教育体系
日本的职业教育体系分为两个系列,分别由文部省和厚生劳动省经办。但根据《教育法》,所有学校的业务都服从教育部管理。日本的职业教育机构统称为”专修学校”,包括专门学校(高职)和高等专修学校(中职)。
日本职业教育以私立学校为主,但所有学校均可通过培训项目从政府拿到经费。公立学校无论当年招生数量多少,每年从政府拿到固定办学经费。私立学校则看接到国家公共培训计划的大小获得相应的经费。学校的规模都不大,一般为几百人,最大也不过几千人。专修学校全国在校生数79万,是各类大学在校生数260万的三分之一。
二.职业教育改革情况
(一)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
为了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文部省为专门学校毕业生颁发“专门士”称号,相当于“准学士”学位,在学生继续深造和应聘国家公务员等方面给与同等待遇。同时,厚生劳动省和有关省批准和授权职业学校开展职业资格的鉴定工作。许多行业协会和知名国际公司也与学校合作,共同颁发他们的资格证书。
职业学校也以自己的实力和质量赢得了社会认可。2004年,职业学校的就业率为77.1%,另外还有去大学继续深造的没算,而大学就业率仅为55.1%。
(二)建立公共培训制度
在国家层面和47个都、道、府、县建立相应的公共培训管理机构,由国家和地方政府提供财政预算,开展免费公共职业教育与培训。重点对失业人员、在职人员和没有工作经历的学校毕业生在137个行业进行职业培训,以缓解紧缺人才的现状。
(三)开办国家职业教育研究机构
由厚生劳动省出资,成立独立法人的国家劳动政策研究所,并在各地方政府成立相应的下属机构,承担国家下达的职业与职业教育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有国家经济发展政策、劳动政策、社会保障政策、改善劳动力市场、人力资源和职业能力开发、劳动培训政策等。所研究的成果供劳动部和国家相关部门及地方政府采用。也承担其他机构和个人委托的研究。由于是独立机构,同时也对劳动部和其他政府部门的有关决策和工作做出客观公正评价。
(四)支持民办学校
政府制定职业学校办学条件标准,无论是学校法人、财团法人、行业协会、企业和个人均可开办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旨在鼓励社会各界力量办学。因此,在日本民办学校为职业教育的主体。政府的理念是:企业都是私立的,为私立企业培养人,应该以私人办学为主,政府只是加以支持。但私立学校承担公共培训计划将会得到政府资助。
(五)建立国家职业资格鉴定制度
国家推行了职业资格鉴定制度,对鉴定的程序作出明确规定,并对各项考题、考务和考试时间也作了规定,由各地方政府具体实行。各地按标准自行开展实践技能考试,考题由各都、道、府、县知事签署。全国统一在同一天进行理论考试,考题由厚生劳动省大臣签署。只有通过了技能考试者,才有资格参加理论考试。目前认定的职业有137个,一般分为特级
和一、二、三级,有的行业不分级。特级:具有本行业管理和监督指导能力;一级:技术最高级,“高级技能士”称号;二级:中级,“中级技能士”称号;三级:初级,“三级技能士”称号。
(六)建立终身培训制度和学习型社会
国家推行了“生涯职业能力开发”和职工再培训制度。具体做法是:政府将社会福利和人们的养老基金与生涯学习挂钩,通过国家各级“职业安定所”(注:再就业办公室)调查登记失业人员和退休人员,对还有就业要求的就安排到公共职业培训机构学习,一般是免费的。65 岁退休的人一般还有20年的生涯,如果不安排好他们的工作会是一个很大的社会问题。政府安排他们学习、介绍他们到海外工作,一些日本企业再次聘用他们。
有条件的企业也对自己的员工开展业余培训,一方面是让员工更新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是为员工下岗后的退路作准备,不将问题推给社会。
日本现在18岁到50岁的无业者有250万人,对他们的教育与培训也是学习型社会的任务之一。
(七)成立全国专修学校联合会
在民间“全国专修学校振兴会”的基础上,由文部省批准成立独立法人的“全国专修学校联合会”,有了政治上的权利和经济上的援助。并与许多议员为他们说话。目前已发展到3000多会员单位,是个全国性的、半官半民的组织。它成立的作用是: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使社会更加尊重和了解职业教育;各校有机会相互交流和学习,开展职业教育研究和教师培训;依法办学,规范和统一职业教育教学,共同购买保险,减少学校开支;收集、整理和分析社会职业信息和学校信息,资源共享;承担文部省的有关任务,为国家起草政策性文件,并得到相关经费;向文部省提供统计数据和研究成果,供政府决策时参考。
联合会还有一个最重要的职能,即向政府反映职业学校的意见和建议,和政府据理力争,向政府和议员施加压力,争取职业学校的更大权益和政府更多支持。同时也为政府排忧解难联合会经费来源于会费、国家补贴和社会捐助。
三、考察学校情况
(一)文化服装学院
该校是日本最有名的服装学校,也是世界知名学校,是民办学校,与美、英、法、意等国家有合作,与我国上海中国纺织大学有合作。其办学特点是产学结合,学校为企业设计服装、学生的作品被企业采纳。学校有先进的服装制作设备。学生毕业后长期与学校保持联系,甚至是合作。全国共有2.5万服装专业在校生,该校拥有5000学生,并且只有服装类专业,占五分之一,是最大的职业学校之一。由于日本许多服装厂移到中国去了,所以,该校非常愿意与中国合作,但要求较高。他们希望自己的学生能懂汉语,以便企业派到中国工作。也希望到中国培训中国学生。现有99名中国留学生。毕业生每人均有20 个以上的企业供选择。就业率不仅仅是高,他们培养的是引导服装潮流的人。由于该校名气大,学费大大高于同类学校。
学校将服装设计、服饰设计、制作、染整、服装贸易等专业方向分成17个模块,学完一块考核一块,理论与实践教学之比为1 :1。学制一般两年,也有一年毕业和三年毕业的。服装表演:学校有自己的T型台表演大厅,有1000座位。上正好遇上毕业生作品表演,每场1个小时,学校请我们代表团看了一场。全部灯光、音响、动画、解说、编排和组织均由学生自己张罗。每一位学生都要上台表演,校长、系主任、老师、家长、同学,尤其是企业都来看。有很多学生的作品当场就被企业买走。
资料库:学校有完备的学生作品资料库,几千件成衣由电脑编程存在自动输送架上,需要时只输入编码即可自动挑选出来。这些服装是历届学生参加各类大赛的获奖作品和知名公司已采纳其设计的样品,可供历届学生参考和开展大型活动时用。资料库中还有服饰设计与
制作的样品以及各类与服装相关的装饰品。均是由学生设计的。
影像库:藏有全世界知名服装杂志、时装发布会和世界服装展示会的文字书籍、刊物和音像资料。
材料库:有8000多种面料,分别编码,标明产地、质地、性能指标、生产年份和照片。查找时,在电脑中输入编码,就可调出这种面料,了解相关信息,同时面料架上的样品也会自动的转出来,察看质地和手感。如果想观察整体设计效果,还可以调出更大面积的面料。由于品种齐全和管理现代化,调看方便,他们的材料库还供企业来查阅,为行业服务。图书馆:有22万册图书,除了直接用于服装设计、面料选择和制作工艺的书籍外,还有大量的时尚杂志和有关艺术、摄影、广告、语言、民俗、绘画、文学、材料学等各种启发学生创意的书籍,也有出售教科书和参考书。
商店和布店:有各种绘图和裁衣所需的工具出售,还有各种面料卖,供学生练习时购买(实践教学所用工具和布料是由学生自己出钱购买)。学校商店的所有物品都比市场上便宜得多,而且就在教学大楼中,非常便利。
实习车间:设备高档、齐全。有先进的电脑打板机、数控裁剪机、数控染色机(可将照片印刷在衣服上)、整烫机和电动缝纫机等设备。可同时容纳两个班120名学生实习。
(二)大阪工业技术专门学校
该校创建于1895 年。主要开设机械自动化专业和建筑技术专业。机械专业学生主要机电一体化和机器人技术,机器人主要运用在消防设备、环境设备、家电自动控制和玩具工业。学生所设计的机器人多次获得国际大奖。两年学习中有半年毕业实习,由学生自己找毕业设计题目。建筑专业学生则在建筑实务、建筑装饰、建筑技能、建筑设备和环境土木等方面各有特色。在校学习期间,学生同时获得文部省、建设省、国土交通省的“技能士”、“建筑士”和行业协会或知名公司的职业技术鉴定证书。所有合格毕业生获得文部省的“专门士”称号。该校在学生管理和招生方面有三个特点:一是,学籍管理方面,对在体育、文艺、和社会公益活动有特殊贡献者的特长生有学分和学费优惠。二是,是招生手段有特点,每年暑假通过网上和散发学校宣传册,将高中毕业生请到学校来,进行为期一周的学习体验活动。并由系领导和教师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劝说他们来校读书。三是,搞好与学生的关系,由于经费和志向的原因,中途退学者占8%,为了能将学生留下来,防止流失,学校老师均分有任务和学生以朋友式的关系一起做专业项目、做文体运动和社会活动,热情为学生服务。因此,该校就业率达到100%,求人倍率为9.5倍,深受学生和家长的欢迎。
(三)神户情报大学院大学暨神户电子专门学校
该校成立于1958年,是日本最早开设计算机专业的学校。日本大多数计算机教科书是该校编写的。我国清华大学也采用他们的教材,并且与他们共用设立研究所,有合作研究项目。该校的教授一直到清华大学讲学。与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有合作项目。主要开设有软件技术、游戏软件、计算机硬件、电子商务、图像技术、电子合成音响、网络技术和建筑CAD技术等专业。在高等职业教育的道路上该校大胆探索,在专科层次的基础上,争取到了文部省的批准,挂牌为“神户情报大学院大学”,2005年开办研究生层次的高职教育。
该校的办学目标是:快乐学习——让所有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边干边学,在工作或实训中掌握知识。务实学习——理论联系实际,开展项目式教学。与NEC、地铁公司、广告代理商、新闻媒体等18家企业联合技术开发,以项目式教学带领学生发表作品和生产软件。学生许多科技成果直接被公司采用。更高层次职业教育——大胆探索高等职业教育的更高层次,率先开办电脑动画、数字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专业硕士层次高职教育。
加拿大、美国社区服务考察报告 篇5
2008/02/25
------
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与世界银行关于“‘十一五’中国城市社区服务体系发展规划研究”合作项目,社会发展司和5个省、市发展改革委一行7人,于2007年11月25日至12月4日赴加拿大、美国进行了社区服务体系考察。
考察团先后访问了世界银行总部、美国住宅与城市发展部(U.S.Department of Housing and Urban Development),加拿大安大略省社区和社会服务局(Ontario Ministry of Community and Social Services, Canada),美国洛杉矶市社区和老年人服务局(Los Angeles Country Community and Senior Services),以及美国城市联盟(National League of Cities),国际劝募协会(United Way),美国企业基金会(Enterprise Foundation)等参与社区发展的知名非政府组织,并实地考察了加拿大温哥华、多伦多和美国洛杉矶市的多个社区服务机构和社区民间组织,与世界银行的社区发展专家,美、加两国的联邦、州、市(郡)各级政府官员、非政府组织负责人和社区工作者、志愿者代表进行了座谈交流。全团同志丰富了经验,对世界银行在社区发展领域的工作和加拿大、美国在社区建设方面的基本情况有了进一步了解。现将此次考察的主要情况及建议报告如下:
一、美、加两国在社区发展领域的主要经验
(一)各级政府分工明确,各有侧重,共同承担社区发展的主要责任
此次考察团访问的政府机构涵盖了美、加两国联邦、州、市三级政府负责社区发展的主要部门,深刻感受到两国各级政府对社区发展的高度重视,对各级政府在社区发展方面主要政策和做法也有了初步了解,大致有以下三方面的特点:
第一,各级政府在社区发展领域职责明确,各有侧重。根据在美国住宅与城市发展部和加拿大安大略省社区和社会服务局了解到的情况,一般地,美、加两国联邦政府主要负责制定社区发展规划,明确社区发展的目标和主要内容,并通常以立法的形式加以确认。如美国1974年颁布实施了住房和社区发展法案(Housing and Community Development Act),并在此后的30年内以修正案的形式不断完善。HCD Act法案要求美国各届政府不断以政策扶持、直接投资等多种形式推动地方社区建设,保证了美国社区发展政策的连续性和一贯性、同时,HCD Act也有效规范了各类非政府组织和私人机构在参与社区发展中的行为,使它们既能广泛、有效的参与到社区发展工作中来,其工作又能够与政府的社区发展目标高度一致。
美、加两国州(省)一级政府一般是在联邦立法的框架内,制定具体的社区发展执行计划。州(省)一级政府的社区发展政策通常是覆盖全体社区居民的,但有时也会实施有针对性的社区发展项目,如加拿大安大略省在现阶段社区发展计划制定过程中,就非常重视移民群体的社区参与,并在省政府投资支持的社区发展项目中向移民就业培训、社区参与等方向倾斜。
市(县)是美、加两国最基层的政府,也是社区发展政策的具体执行者。两国市(县)政府工作主要包括:一是具体实施联邦或州(省)制定的社区发展项目;二是为本市居民提供基本的社区服务设施和服务;三是根据地方实际,在联邦或州(省)政府社区发展项目没有涵盖的领域,资助或直接提供针对特殊社区群体的服务,如加拿大多伦多市和美国华盛顿市都将为学龄前儿童提供社区照料和教育作为当地政府社区发展的重要内容予以支持。
第二,政府不仅负责提供社区公共服务,更将保障社区稳定和促进社区长期发展作为核心工作目标
在考察中了解到,美、加两国的社区发展概念比我国要广泛得多,不仅包括提供社区教育、就业等公共服务,更将支持社区住宅改造、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社区弱势群体发展等纳入了政府支持的社区发展范畴,其核心是保证社区的稳定和长期发展。如美国自1974年颁布HCD Act后,联邦政府就设立了CDBG(Community Development Block Grant)专项投资,支持城市范围内的社区发展,其主要目标包括改善低收入和弱势群体生活,贫民区或旧社区改造,满足社区居民其他需求三个方面,支持的发展涵盖了社区住宅改造、公共设施建设、社区公共服务提供、社区就业促进、弱势群体保护和发展以及社区规划和管理等多个方面。
在此次考察中我们还了解到美国联邦主要负责社区发展的美国住宅与城市发展部,将评估和干预近期的次级债市场危机对美国社区发展的影响也作为了其工作的重要内容,通过联邦和州、市政府的共同努力,采取暂缓征收物业税、协调金融机构延长居民住宅还贷时间、甚至对部分低收入家庭给予住房贴息贷款等方式,减缓次级债危机对美国城市低收入家庭的冲击,使他们不会因此失去已购买的住房,从而保证社区在居民结构、就业结构等方面的稳定。这些工作已经超越了国内当前通常意义上的社区发展范畴,而是在一个更宽的视角下,将社区作为政府维护社会稳定和处理社会事务的基础平台和政策着力点,全面促进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三是十分重视对社区发展的投入,资金利用方式灵活多样。
在明确职能分工的前提下,多年来,美、加两国的联邦、州、市三级政府一直都采取各种方式投资社区发展项目。如前面提到了CDBG项目,就是目前美国联邦政府支持社区发展的主要投资渠道之一。自1974年设立以来,美国联邦政府在CDBG项目下投入的社区发展资金已经到了1200亿美元,其中 2007年CDBG项目的联邦预算为37亿美元,预计2008年将达到或超过40亿美元。美国各州、市政府也安排了专门资金配套使用CDBG项目下的联邦投资。加拿大联邦、省、市各级政府也有专门投资支持社区发展。
美、加两国各级政府在安排投资支持社区发展时,都将满足每个社区当前的实际需要作为重要的安排依据之一,因此在资金使用方式上非常灵活。美国住宅与城市发展部在介绍CDBG项目时,就反复强调了该项目执行的灵活性,这一项目资金以基层城市政府为主要的资金申请单位,除了规定不能使用的若干领域,如不得用于政府支出、政党活动、设备购置及作为社区服务设施的运行维护支出外,CDBG项目资金可以用于任何与社区发展相关的项目。在得到允许的前提下,CDBG项目资金甚至可以用于经营性的社区项目,但其营利部分需纳入下一的CDBG项目预算。这种灵活性,促使地方政府乃至各类社区民间组织有更大的积极性投入社区发展项目,如加拿大多伦多市针对移民群体的“Mentoring Partnership”社区培训项目,就吸引到了联邦、省、市三级政府及NOG组织、私人基金会的多方共同参与。
(二)社区民间组织发展成熟,成为社区发展具体事务的主要执行者
社区民间组织是美、加两国社区建设中一支非常重要的力量。考察过程中,无论是美、加两国的各级政府官员,还是世界银行的高级专家,都高度认可和评价了民间组织在社区发展中发挥的作用,将他们视作社区发展中必需的合作伙伴和具体执行者。美、加两国社区民间组织的发展成熟主要体现在:
一是数量多,服务领域广泛。美、加两国的社会管理方式为民间组织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考察了解到,仅在多伦多市从事各类社区服务的民间组织就有3000多个,涉及到社区服务、文化、治安、卫生等社区居民需求的方方面面。(1)通过设计和实施社区发展项目,直接为社区居民提供具体的服务。而这些服务项目通常针对社区居民的特殊需要,成为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补充。如考察团访问的洛杉矶市CentroNia组织,自1986年成立一直将为低收入和墨西哥裔、非洲裔家庭儿童提供社区教育作为主要任务,目前正在为大约1500个低收入家庭提供相关服务。(2)广泛筹资社区发展资金。民间组织筹集社区发展资金主要通过以下三方面的渠道:一是对部分社区服务少量收取费用,以弥补成本或筹集资金;二是通过依托灵活多样的社区发展项目,争取各级政府的资金投入;三是向企业、个人和私人基金会等广泛募集社会捐助。值得注意的是,美、加两国一些规模较大的社区民间组织的筹款能力是非常强的,仅国际劝募协会在温哥华地区的一个分支机构(United Way of the Lower Mainland)2007财年就募集到了约3800万加元用于当地的社区服务项目。(3)沟通政府与社区居民的桥梁,及时反映居民诉求。社区民间组织介于政府与社区居民之间,较居民拥有更加稳定、直接的政府沟通渠道,较政府更加了解居民需求,这是社区民间组织的优势所在。由此,社区民间组织往往能将社区居民的普遍需求汇集呈一个声音传递给政府,从而影响政府社区发展政策的制定,或者直接设计制定出能够解决社区需求的可操作的项目计划,供政府参考或争取政府资金支持。社区居民也可以通过民间组织了解政府的政策和信息。同时,部分民间组织本身就是某一社区群体利益的维护者和保护者,如多伦多市华人联合会(Toronto Chinese Community Service Association),就主要为来自中国的移民提供各类社区服务,并直接为这些移民群体向政府反映需求与利益。
二是专业化,人员素质较高。目前,美、加两国的社区民间组织在提供社区服务和自身建设方面呈现出专业化、规范化的特点。很多美、加两国民间组织在社区项目设计、实施、评估等方面,都表现出较高的项目管理与执行能力,很多影响大、效果好的社区服务项目都是由民间组织设计和率先提出的。同时因关注领域不同,民间组织呈现出细致的内部分工,有的多年如一地专注于提供某一领域的社区服务,成为该领域的专业机构,例如前面提到的CentroNia组织;有的发挥筹资能力强的优势,专门为其他提供具体社区服务的民间组织筹措所需资金,并推广、宣传已有的社区服务经验,以争取更多的社区发展资金,前面提到的国际劝募协会(United Way)就是这类民间组织的代表。
高素质的人员队伍是美、加两国社区民间组织成熟发展的重要保障。考察团接触到的社区民间组织工作人员,无论是管理人员,还是基层项目执行人员,乃至大量的志愿者,都普遍受过高等教育或在相关领域接受过专业训练,了解社区发展理论、政策以及社区组织、动员、宣传等技巧,并有很高的参与热情。专职的民间组织工作人员的收入和待遇也与政府工作人员大体相同,有效保证了人员队伍的长期稳定。
三是有比较完善的扶持和监督体系。一方面,美、加两国各级政府都安排一定的财政预算,支持或与社区民间组织合作开展各类社区服务项目,扶持民间组织的发展。另一方面,社区民间组织从组建、运行乃至解散、破产,都需经过严格的审计和评估,例如,包括各级政府在内的出资人,会就所资助的社区服务项目实施情况对在民间组织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监督和评估,也会委托专业的审计机构核查民间组织的财务管理情况。特别是当社区民间组织因某种原因解散或转为营利性机构时,美、加两国都有比较严格的“退出机制”对该组织的资产进行核查,以保证应用于社区服务的各类资金不会被挪用或侵占。
(三)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完善,成为提供公共服务、促进居民交流和增强社区活力的主要平台
考察团在美、加期间先后参观了密西沙伽市河谷社区服务中心(Mississauge Valley Community Center),安大略省Dixie Bloor儿童服务中心(Ontario Early Years Center,Dixie Bloor),洛杉矶市兰利社区老年人活动中心(Langley Senior Center)等社区服务设施,这些设施完善的服务功能和良好的服务氛围给考察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是设施规模合理,功能完备。考察团访问的社区服务设施基本都是针对服务需求确定建设规模和使用功能。为此,有的规模很大,如密西沙伽市河谷社区服务中心,主要是为周边学校的青少年人提供课外活动场所,同时为所在社区居民提供文化、体育和共同的活动场所,建筑面积达近万平方米,包括室外体育场、室内旱冰场、游泳池、壁球室、图书馆、健身房、幼儿教室等,能够满足社区居民绝大部分的社区活动需要。据介绍在人口50万的密西沙伽市就有大约10个类似规模的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而有的设施只针对社区的特殊群体提供服务,如Dixie Bloor儿童服务中心,只是有家长陪护的学龄前儿童提供日常活动场地,规模仅有300平方米左右,但仍然设有儿童电脑室、教室、配餐室、家长辅导室等多个功能用房,布局合理,结构紧凑。
二是社区活动丰富,设施利用效率高。无论哪一类社区服务设施,都十分重视设计和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区活动,以吸引居民参与,大多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考察团在访问兰利社区老年人活动中心时,恰逢社区开展的老年人评剧排演活动刚刚结束,很多中国裔老年人都在积极参与排练。据介绍,活动中心还定期举办老年人的合唱、乒乓球、电脑培训等活动,活动中心已成为当地老年人社区生活的重要部分。大多数社区服务设施都保持了很高的利用效率,有些应社区服务需求还要不断扩建。
三是政府保障运行,志愿参与普遍。考察团了解到,包括此次访问的各个服务中心在内,美、加两国大多数社区服务设施都是各级政府投资建设并保障运行的。除部分社区活动收取少量的费用外,大多数社区服务设施内的活动都是免费的,兰利社区老年人活动中心甚至还为社区低收入老年人提供免费的午餐。与此相对应的,政府直接雇佣的社区服务人员却很少,兰利社区老年人活动中心只有2名工作人员是由政府雇佣的,其余大部分日常维护和服务工作都由社区志愿者提供,不仅大大降低了社区服务设施的运行维护成本,更因志愿服务的广泛开展密切了与社区居民之间的联系。
二、世界银行“社区主导型发展”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社区主导型发展(Community Driven Development,CDD)”是当前世界银行在社区发展领域开展的重点工作,也是世界银行在世界范围内推动社区发展的主要理念与方法。考察团在世界银行总部访问期间,世界银行社会发展部主任Steen Jorgensen先生,CDD项目首席专家、项目总负责人Rob Chase先生,世行南美洲地区CDD项目负责人、高级专家Ivo Imparato先生和东亚区负责人Keshav Varma先生等高级专家分别向考察团介绍了CDD项目的主要做法和经验以及正在实施的巴西和印度尼西亚CDD项目进展情况。
(一)“社区主导型发展”的基本概念
“社区主导型发展”的核心目标是提高当地居民参与社区发展的能力与范围,赋予社区直接管理社区发展事务的权利。在这一发展理念下,世界银行支持不同国家、不同地区采取各自的方式进行社区建设。项目通常包括以下三类:一是社区发展能力建设,例如棚户区改造、基础设施建设、小型社区商业贷款等等;二是改善社区发展环境,主要指改革和完善社区发展的机制体制和政策环境,如增强社区事务的透明性,完善社区选举等等;三是加强地方基层政府的治理能力,旨在通过政府行政能力的提高促进社区的长期发展,包括提高政府决策的透明性,加强政府与社区的沟通交流,以及建立社区信用机制,试点社区循环贷款等等。三种类别体现了世行“社区主导型发展”项目发展的三个主要阶段,前两种形式主要在初期采取,目前世行着力推出的是以加强地方基层政府治理能力为目标的项目,以提高贷款项目的可持续发展。据了解,目前世界银行每年用于支持“社区主导型发展”项目的贷款额度达到16亿美元,已成为世行最重要的贷款领域之一。
(二)“社区主导型发展”的主要成效
世行认为CDD项目的成效主要表现为:
第一,“社区主导型发展”项目有效改善了贫困社区的发展环境。“社区主导型发展”项目设计和贷款资金使用,主要向贫困社区倾斜。如此次世界银行重点介绍的巴西Salvador CDD项目和印度尼西亚CDD项目,在增强贫困社区发展能力发展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印度尼西亚CDD项目的实施,使700万贫困社区居民从中获益;而巴西Salvador CDD项目实施以来,已使当地社区的垃圾收集率由2000年项目实施之初的50%上升到2006年底的80%,居民清洁饮用水比率从37%上升到91%,污水处理率由21%上升到84%,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第二,在完善社区民主决策机制和促进社区自我管理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如印度尼西亚CDD项目下设计了无候选人、无竞选过程、无记名的社区董事会选举,大多数社区居民参与选出公认的诚实、可靠、有责任心的社区领导者,为其后的社区项目实施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三,提高了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使用效率和质量。“社区主导型发展”项目通过赋予社区决策和监督权利,提高资金使用的透明性,使世行贷款建设社区基础设施项目的成本降低。据世行介绍,正在菲律宾实施的KALAHI项目的道路建设成本较当地平均成本削减了59%以上,印度尼西亚CDD项目下的道路和桥梁建设成本也减少了36%。同时,建筑质量却显著提高,仍以印度尼西亚CDD项目为例,建成后的道路和桥梁设施满意率达到了70.7%,明显高于当地其他同类项目。
第四,增强了社区居民主动维护社区决策和管理机制的意愿,也使地方政府更多地关注社区服务。“社区主导型发展”项目的实施使社区居民逐渐认识到参与社区事务管理的重要性,更多地人开始积极参与制定社区发展计划,并监督预算执行。如印度尼西亚CDD项目下已有38%的社区居民开始主动参与和监督社区事务。同时,CDD项目所在地的基层政府,如菲律宾和缅甸的一些地区,也开始为部分社区的发展提供运行维护经费。
第五,促进了社区经济增长和居民收入提高。通过使用世行贷款实施“社区主导型发展”项目,拉动了项目实施社区的经济发展,如印度尼西亚CDD项目的内部收益率高达53%,菲律宾在社区道路和用水方面CDD项目的内部收益率也分别达到了12%和47%,并都带动了当地居民收入的提高。
第六,进一步密切了社区与地方政府的关系,促进了双方的沟通互动。通过世行的介绍,CDD项目下政府与社区的沟通主要是通过社区民间组织进行的,如在实施巴西Salvador CDD项目时,世界银行和地方政府都是通过当地数十个社区民间组织了解居民的需求和要求,并通过他们将社区建设的计划传递给社区居民,从而争取到居民的理解和支持。同时,在菲律宾和泰国的CDD项目也表明,这种方式在推动达成社区发展目标的同时,也有助于社区民间组织的发展成熟和促进地方政府增加工作的透明度。
(三)世行对今后实施“社区主导型发展”项目的一些想法
据世行介绍,目前“社区主导型发展”项目实施也面临许多挑战:第一,“社区主导型发展”项目以社区民主决策为重要内容,如何鼓励地方政府将更多的社会事务决策权力下放给社区,对保证项目有效实施十分重要;第二,目前,大部分利用赠款提供公共产品的“社区主导型发展”项目都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功,但如何保证这些项目的持续发展是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第三,在为私人提供小额发展贷款方面,世界银行仍面临着还贷率不高等问题,并且缺少成功的、可复制的经验;第四,对于城市和农村社区,在“社区主导型发展”项目实施方面还缺少各自有针对性的办法和经验;第五,保持政府社区工作的持续透明性、建立社区利益表达机制以及畅通社区信息沟通渠道,都是“社区主导型发展”项目面临的现实挑战。
世界银行有关部门还向考察团介绍,目前与我国扶贫办合作,正在广西、四川、陕西和内蒙古四省(区)一些农村社区进行项目试点。结合在其他国家项目实施的经验,世行进一步强调了实施“社区主导型发展”项目时需特别考虑几方面问题:
一是要确保“社区主导型发展”项目的设计和实施计划能够适应地方政府的治理结构和行政特点;二是要重视保持持续的信息监测和反馈,以有效评估“社区主导型发展”项目的长期效果;三是要优先在贫困地区实施“社区主导型发展”项目,以促进减贫目标的实现;四是要努力吸引更多的政府或民间力量共同参与“社区主导型发展”;五是认真评估在“社区主导型发展”项目下使用世行贷款建设社区基础设施的费用有效性;六是保障项目持续运行和有效发挥作用;七是在选择提供公共服务时,也要综合考虑资金回报率或内部收益率等指标;八是要不断提高地方政府工作的透明性,同时增强社区民间组织的能力以及社区居民参与。
三、借鉴和启示
(一)进一步完善政府对社区发展的职责定位
通过考察,我们深切地感到,政府在各国社区发展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是对于不同级次政府的职责有比较清晰的定位,在我国需要进一步理顺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在社区发展中的工作职能。一方面政府要制定规划、政策,加大社区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的投入,积极推动社区发展,同时要切实转变职能变行政命令、包办代替为服务、引导、监督,建立政府与社区的长期沟通渠道,为社区自主管理、自主服务、自主发展创造条件。对属于行政事务范畴的工作,避免硬性摊派到社区;而对必须依靠社区协助执行的事务性工作,要按照“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原则,委托社区承担;对于社区基本公共服务应更多地依靠社区各类组织提供。另一方面,要明晰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责任,中央应通过规划、政策、资金、法规等方面着力推动引导,社区发展的主要责任在地方,特别是市级政府,承担城市管理的职责,更贴近基层,要组织落实社区发展的各项任务,地方政府在扶持社区发展,创新社区发展方式方面可以又更大的作为。要建立健全政府统一领导、民政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社会广泛参与的社区服务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切实形成推动社区发展的合力,使社区资源合理配置,充分得到利用。
(二)加大建设社区服务体系的投入力度
发展社区服务体系是和谐社区建设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障。民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编制的“十一五”社区服务体系发展规划,明确了社区服务体系的基本架构、主要内容和发展目标。规划实施近两年,在中央与地方共同努力下,建设了一批社区基础设施,促进了社区公共服务能力的提高。但是总体来看,目前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资金投入规模小,来源单一,受益社区数量不多,难以满足社区基本公共服务的需要,特别是与中、西部困难地区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要求差距很大。由于社区服务主要是公益、非营利性质,应进一步加大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社区建设投入力度,同时应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借鉴美、加两国联邦政府的投资经验,尝试通过贴息、补助、公建民营、共建共用等多种形式,引导社会资金投入社区建设。还可以探索成立类似国家劝募协会和美国企业基金会等的社区发展基金会,专门筹款支持社区项目。
(三)大力推动社区民间组织发展
目前国际上,政府与民间组织在社区发展中建立伙伴关系,政府依赖民间组织提供社区公共服务已经成为普遍通行的做法。与此相比,我国社区民间组织发展十分薄弱,一些民间组织比较活跃的社区,也是以开展歌咏、舞蹈、体育等活动为主,提供社区公共服务类的民间组织较少,志愿者规模不大。通过考察我们感到,在我国社区发展中,往往政府下派社区的事务比较多,而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参与意识比较弱,社区的自治功能不强,与社区民间组织不发达直接相关,我国在这方面与国外社区发展的差距十分突出。为此我们建议,充分借鉴国外社区民间组织发展的经验,积极引导社区民间组织积极参与社区服务和管理。政府要从资金补助、政策扶持、税收优惠等方面支持民间组织发展,从规范登记和撤销制度,完善审计监督,做好日常评估等方面促进社区民间组织自身建设,重点培育能够提供公益性服务、发展慈善事业、协助政府承担事务性工作和引导居民参加健康文体活动的服务类民间组织。创新社区管理运行方式,尽快组织开展政府向民间组织购买服务和提供部分必要的基础设施等试点,形成政策,吸引民间组织经营微利低偿的社区服务。同时,要大力支持倡导开展社区志愿服务。
四、完善落实促进社区发展政策
加拿大农业职业教育与远程教育考察报告 篇6
一、美国应急管理的基本情况和特点
(一)美国应急管理的演变历史
分散阶段:这时的应急管理是应对自然灾害引起的危机。直到20世纪70年代,美国联邦政府处理紧急事件和灾害的工作仍然是分散的,每次危机处理都需要及时地立法,以便对联邦机构和总统授权的组织之间的合作活动进行协调。
统一阶段:1979年,卡特总统命令把零散的,有救灾责任的机构归入联邦紧急事务管理局(FEMA),这个局把更多的资源从国防方面转到预防、恢复和减轻灾害的项目。这个阶段应急管理的主要领域仍然是自然灾害。
整合发展阶段:911以后,机构发生了改变。2003年3月,联邦紧急事务管理局同其他22个联邦机构、项目、办公室一起成为国土安全部的成员。国土安全部的成立标志着美国的应急管理已经进入整个国家安全体系的全方位管理阶段。
改革阶段:2005年“卡特里娜飓风”灾害发生后,美国公众对国土安全部应急管理措施不力倍感失望,有人主张重新打造FEMA,将其从国土安全部中独立出来。因此,美国政府开始在国土安全部制度框架之下改革FEMA.2006年10月4日,美国总统布什签署《后“卡特里娜”应急管理改革法》,赋予FEMA以新的职能,增强国土安全部对于各种风险和威胁的预防、准备、防范、响应及恢复能力。
(二)美国应急管理的基本特点 美国应急管理的基本特点是:统一管理、属地为主、分级响应、标准运行。
“统一管理”是指自然灾害、技术事故、恐怖袭击等各类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一律由各级政府的应急管理部门统一调度指挥,而平时与应急准备相关的工作,如培训、宣传、演习和物资与技术保障等,也归口到政府的应急管理部门负责。
“属地为主”的基本原则是指,无论事件的规模有多大,涉及范围有多广,应急响应的指挥任务都由事发地的政府来承担,联邦与上一级政府的任务是援助和协调,一般不负责指挥。联邦应急管理机构很少介入地方的指挥系统,在“911”事件和“卡特里娜号”飓风这样性质严重、影响广泛的重大事件应急救援活动中,也主要由纽约市政府和奥兰多市政府作为指挥核心。
“分级响应”强调的是应急响应的规模和强度,而不是指挥权的转移。在同一级政府的应急响应中,可以采用不同的响应级别,确定响应级别的原则一是事件的严重程度,二是公众的关注程度,如奥运会、奥斯卡金像奖颁奖会,虽然难以确定是否发生重大破坏性事件,但由于公众关注度高,仍然要始终保持最高的预警和响应级别。
“标准运行”主要是指,从应急准备一直到应急恢复的过程中,要遵循标准化的运行程序,包括物资、调度、信息共享、通讯联络、术语代码、文件格式乃至救援人员服装标志等,都要采用所有人都能识别和接受的标准,以减少失误,提高效率。
二、加拿大和哥斯达黎加应急管理的基本情况
加拿大地域广阔,人口较少,经济社会发达,其主要灾种是森林火灾、水灾、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综合性的应急管理工作起步较晚。如BC省2006年才成立统一协调的应急管理机构,现有人员600多人,加上警察等救援力量,共3000多人。在此之前,也是单灾种的应对。他们的应急管理机构已建立到社区,遇有突发事件按级别应对。其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与美国相似。
哥斯达黎加是中美洲的一个小国家,面积5.11万平方公里,人口451万,其主要灾种是火山和地震。因此,他们在这方面的监测和研究水平属世界前列,防范应对工作也颇有经验。
三、几点启示
(一)制定应急预案要具科学性、针对性和操作性 应急预案本质上是一个风险管理工具。制订预案是应急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其价值在于事先评估突发事件的影响力,明确采取统一的行动措施和程序,以利于快速有效应对,减少损失。
美国特别重视应急预案的制定,总统将此项工作确定为国家安全优先考虑的重点,为此,2003年12月专门颁布了《国家应急准备指南》,提出如下主要观念:一是有效的应急预案应明确应急响应的目的和目标,以及实现这些目标所应采取的行动;二是只有各组织机构了解并接受自己在预案中的角色,并知道如何配合整个预案的实施,应急响应才会取得成功;三是预案制订过程比预案文本更为重要;四是预案不是仅有文字意义的剧本,而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论述了制订应急预案的步骤,应急预案结构,哪些应归入基本预案,哪些应归入预案附件。强调对应急预案的制定和实施必须进行调查和评价,并与2005年组织进行了全国范围的预案调查评价。提出了制定预案应遵循的原则,即制订应急预案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应急预案制订工作并不需要从零开始,应充分利用别人的经验;预案制订过程必须让所有的合作方参加;预案制订过程中应当对任务和资源进行分配,确定各项任务的责任人;预案制订全过程中应当有高级官员参加,以便他们理解并认可制订的预案。
目前,我国已有应急预案130多万个,我省已有各级各类应急预案7万多个,应急预案体系基本形成,为处置各类突发事件提供了依据。但与美国相比,普遍存在文本化、“上下一般粗”、针对性和操作性不强、预案制定过程缺乏调查评价、协同部门参与度低等问题,影响了预案的质量。希望各级各部门在进行预案修订工作中能学习借鉴美国的做法,以提高应急预案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操作性。
(二)应急演练可采取多种形式,演练之后要及时评估、改进
应急演练是应急管理的重要内容,能有效检验预案、协调指挥、锻炼队伍,使相关部门和组织熟悉应对突发事件的职责和程序,以及如何进行工作衔接和互动配合。
2003年1月,美国国土安全部国内防备局颁布了《国内应急管理演练分类》,有7种类型。一是研习班。一般适用应急管理领域的新进人员,使其熟知工作职责、应急管理战略、规划和预案、政策、工作程序、协议、应急响应的各种资源,以及应急管理的概念和理念。二是专题研讨会。通常研讨参会者的研究成果。与会人员组成专业小组,在主持人的帮助下进行分组讨论。讨论的最后结果往往在全体会议提出并通过。三是技术演练。这是一种协调的,有指导的活动。常用于新设备使用培训,制定或测试新的政策或程序,或联系现有技能。四是竞技性演习。这是一种模拟演习,常涉及两个或三个小队,针对实际或假设的情景,在竞争的气氛下,应用规则、数据和程序。通常向参与者提供情景,要求参与者随情景变化做出相应的行动。五是桌面演习。这种演习旨在激发对于一个假设情况讨论各种问题。可以用桌面演习来评价预案、政策和程序,或者评价用以指导对特定事件的预防、响应和灾后恢复的体系。六是职能演练。这种演练的设计是检验和评价单一职能小组或几个相互依存的职能小组中个人的能力、承担的职责及其活动情况。七是综合演习。这是规模和费用最大,也是最复杂的演练类型,参与演习的机构可能包括联邦政府、州政府、大区和地方政府。其目的主要用来评估系统整体的应急应变能力,评估参与演练的单位和部门间在一段时间内的工作衔接和互动配合的整合能力。
2007年8月1日,美国35号高速公路位于密西西比河上一座建成40年、日通行量14万辆车的大桥3秒之内坍塌,104辆车、122人瞬间跌入河中,有的还被断桥压埋。其中有装载危化品的车辆,还有8辆车着火。明尼阿波利斯市政府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市应急办现场组织、指挥救援,在州及联邦应急机构的支持下,调动各方资源,整合力量,成功救出109人,有13人遇难,未造成危化品泄漏、河水污染等次生灾害。这次救援,他们调集了包括美国海军陆战队在内的许多专业队伍和设备,还有许多经过训练的志愿者队伍,现场统一指挥,有序组织救援,有效引导媒体,获得了极大成功,受到了时任美国总统布什嘉奖,赢得民众和社会各界好评。
这次救援之所以成功,是因为2002年7月全美国组织过一次综合应急演练,明尼阿波利斯市有80人参加。当时演练暴露出很多问题,他们总结了9个方面,计划用5年时间进行改进,耗资6000万美元,其中通信设施改进就投入2000万美元。改进过后30天就发生了上述大桥坍塌事件。因为有了充分的准备,他们按照预案及时应对,才使得世界瞩目。
反思我们,这几年也经常组织演练,但一是演练少,很多预案从未进行过演练;二是形式单调,只注重大型实地场景演练,缺乏日常灵活多样的演练;三是假设事件和模拟情景缺乏随机变化,“演”得多,“练”得少;四是演练过后,往往不能认真总结问题,尤其是不能落实改进。今后应该认真学习美国在这方面的先进经验。
(三)要加强应急能力体系建设
应急能力事关国家安全和地区稳定,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应急能力反映政府的行政能力。
美国非常重视应急能力建设。2003年,布什总统发布国土安全第8号总统令:“国家应急准备”,提出了国家应急准备目标和能力体系。2006年,在评价以往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的基础上,特别是吸纳了卡特里娜飓风应对报告的研究成果和建议,美国又公布了《美国国家应急目标能力体系》(2.0版)。这是实现美国应急准备目标,解决重大问题的指南。该目标能力体系,为完成宏观目标确定的预防、保护、应对和恢复四个方面的国土安全使命提供了一份综合能力清单。目标能力体系以支持所有灾害的通用方式,建设应对恐怖袭击、自然灾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其他重大灾害所需要的能力。美国国土安全部采用了“社会共识”的方法,吸引地方政府、州政府和联邦政府部门积极参与,100多个全国性协会、非政府组织和私立机构参与了全国应急准备目标和目标能力体系的开发制订工作。目前已开发并确定了37种能力。
2003年“非典”之后,我国高度重视应急能力体系建设。胡锦涛总书记多次讲话中都强调加强应急管理,提高处置突发事件能力。2003年7月在全国防治非典工作会议上讲话中强调,要大力增强应对风险和突发事件的能力,经常性地做好应对风险和突发事件的思想准备、预案准备、机制准备和工作准备,坚持防患于未然。2008年10月在全国抗震救灾总结表彰大会讲话中又明确要求,我们要进一步加强防灾减灾工作,显著提高防灾减灾能力。要进一步加强应急管理能力建设,大力提高处置突发公共事件能力。各级政府都制定并实施了《十一五期间突发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我省的《规划》确定了10个方面的建设任务,15个重点项目,总投资3.83亿元。这些项目建成后,基本上可以解决我省应急管理急需的部分硬件实施。但要真正发挥作用,还需要在软件应用、事前防范和预警、应急能力评估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各级应急管理部门,应从现在起抓紧调研,为“十二五”期间应急体现建设规划的制定打好基础。
(四)要重视发挥非政府组织在应急管理中的作用
毫无疑问,政府在突发事件的预防预警、应急处置和救援的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但仅仅依靠政府的力量却很难做到应对突发事件的快速、高效、协调、灵活。因此,我们在强调政府部门的快速反应性、责任性、透明性与合法性等原则的同时,也要运用公共治理理论,实现应急管理系统中参与主体的多元性,管理规范上的法律性和公民自觉合作的道德性相结合,最大可能的吸纳各种社会力量,调动各种社会资源,共同应对突发事件,形成社会整体的突发事件应对网络。
美国明尼苏达州发挥非政府组织在应急管理中作用,特别是在志愿者参与防灾救助方面也有很好的经验。犹太人建立的NECHAMA,就是一家专门从事灾后清理工作的志愿者组织机构。该机构正式雇员只有2.5个人,目前登记会员有2700多人,主要是青年学生。机构建立15年来成功参与过许多救助活动,其中包括2007年8月1日的35号高速公路大桥坍塌事件、新奥尔良飓风等。志愿者申请加入组织须签协议,包括免责声明(即参加救援活动发生意外,无须该机构负责,完全出于自愿)。机构给每位志愿者建档。遇有救援任务,他们通过Email发出信息,能参加的就来报到。他们经常对志愿者进行培训。其经费主要是社会捐助。目前,他们有4辆专用车辆(方舱),各类专业工具俱全。在明州,像这样的志愿者机构就有35家。他们的志愿者机构及其活动有完善的法律保障,可以募集资金,捐助者可以免税,包括所用时间都可以抵税。相比,我国在这方面差距较大。尽管倡导志愿者服务,尽管遇到像汶川地震等特大灾难也有志愿者辅助救援,奥运会、世博会等大型活动也有志愿者组织,但总体上一是缺乏完善的法律、政策保障;二是缺乏组织平台。这应是我们今后研究的一个重点。
(五)广泛开展应急管理科普宣教和培训,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广泛开展应急管理科普宣教和培训,可以提高公众和应急管理人员的危机意识和应对能力,也是决定政府应急管理质量的重要因素。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可以使我们开阔视野,学习借鉴世界先进的应急管理理念和技能,不断提升应急管理能力和水平。
美国非常重视对公众的应急知识普及和各级工作人员、志愿者的应急培训。我们访问的明尼阿波利斯市应急办、纽约市卫生局、纽约市交通局都给我们介绍了他们在这方面的做法和体会。加拿大BC省政府应急办介绍,他们特别重视对社区的应急知识普及和培训。Brock大学每年都对新生进行应急培训,近年来还特别加强针对校园枪击事件应急避险的培训。所到三国还非常重视研究机构对应急管理的支持。如哥斯达黎加国立大学火山与地震监测实验室不仅监测和研究国内的火山和地震,也监测研究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灾情。实验室同时也隶属于国家应急委,当监测到较大地质活动时,立即与政府相关部门会商,拿出应对意见,供应急委决策参考。尽管美国、加拿大在应急管理方面都很先进,但仍然重视和其他国家的交流与合作,以取长补短,共同应对人类社会面临的危机和灾难。
江沪地区老年教育考察报告 篇7
一、江沪地区老年教育的经验
(一) 准确定性定位, 解决老年教育办学方向的问题
老年教育如何定位曾长期不清楚。这不仅涉及对老年教育内涵的把握, 更涉及如何发展老年教育的认识问题, 进而明确老年教育该由谁投资、谁来办和怎么办的问题。直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 (下称《纲要》) 颁布, 提出“重视老年教育”, 明确了老年教育的定性定位问题, 从性质上看, 老年教育属于教育事业的一部分, 从定位上来看, 确认老年教育是“继续教育”的组成部分, 是“终身教育”的最后阶段。《纲要》对老年教育准确的定性定位, 对发展老年教育具有重大意义, 赋予了各级党委和政府明确的领导责任。
考察江沪地区老年教育, 各级党委和政府着眼于构筑终身教育, 把老年教育作为教育大业的一部分, 纳入党委和政府的议事日程。如2005年12月, 南京市委、市政府批转《关于加快发展我市老年教育的意见》, 就明确市区两级成立“老年教育委员会”, 党委分管书记任主任, 政府一位副职任副主任, 各涉老涉教部门负责同志任委员, 统一规划和领导老年教育工作。2010年, 平江区教育局与华东师范大学合作, 起草制定了平江区老年大学的规划方案。《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指出:“加快发展老年教育。以老龄协会等老年社会组织为纽带, 建设以各级老年大学为骨干、社区教育机构为依托、远程网络教育为重要形式的老年教育体系, 到2015年, 形成全覆盖的社区老年教育网路。建立养教结合的老年教育服务机构, 为老年人提供便捷的学习环境”;《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指出:“加强老年教育建设。适应老龄化社会发展需要, 推进市、区县老年教育机构建设, 为老年人提供便捷和更好的学习交流环境。改善市老年大学教育设施, 提高学校信息化水平, 探索建设若干所养教结合的老年教育中心。”这为我们树立了办好老年教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指明了老年教育的办学方向。
(二) 明确老年教育事业, 解决老年教育经费谁投入的问题
老年教育经费来源以政府资助为主, 也有少量的学员收费, 还有民间团体捐赠等多种形式。老年教育是教育事业的有机组成, 首先应具有教育的准公共产品特征, 具有公益性, 这为老年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财政政策支持。老年教育经费来源主要依靠政府支助, 据不完全统计, 2008年, 南京老年教育投入702万元, 平均每个老年学员投入近100元。平江区老年大学在区教育局的支持下, 2010年3月迁址到市区繁华地段———交通便捷的马医科小学原校址, 并且投入60万元对校区进行改造。学员交纳学费较低, 如南京金陵老年大学学费普通科目每门收费在180-270元 (南京市物价局, 宁价费[2009]104号;南京市财政局, 宁财综[2009]304号《关于金陵老年大学学费标准的批复》) , 苏州平江区老年大学学费普通科目每门收费60元 (苏州市物价局[2006]45号、市财政局[2006]12号文件) , 这充分体现了老年教育的公益性。此外, 老年教育是社会公益事业的一部分, 需要社会各个方面的支持与资助。如平江区开展“圆百名老人大学梦”得到香港江浙同乡会的资金赞助。
(三) 理顺管理体制, 解决老年教育谁来办的问题
现有的老干部大学有归口组织部门, 老龄委归口民政局, 退休教师归口教育局管理地, 多头管理难以有效推进老年教育的科学发展。要实现老年教育事业的发展, 必须理顺老年教育管理体制。苏州和上海两市已经建构了党政领导挂帅, 教育部门牵头, 各涉教涉老部门参与的管理体制。如上海长宁区实施“一头两线”管理模式, 一头:设立区学习委, 由区委书记担任主任, 区长担任第一副主任;两线:行政管理线, 以区学习办为主体, 下设“区终身教育指导服务中心”;业务指导线, 以社区学院为载体, 加强对基层的指导和服务。2009年年底, 平江区老年大学由民政口子管理划归到教育口子管理, 归属平江区教育局。由于理清了归属问题, 老年教育的编制独立, 经费落地, 保障到位, 实现实体化、专业化运作, 其管理的统一性和效率大大高于其他的管理模式。
(四) 突出老年教育特色, 解决老年教育怎么办的问题
1. 办学对象平民化。
老年大学从服务干部为主走向普通老百姓, 如南京金陵老年大学2011学年6000多学员中, 有三分之一左右的学员来自企业和居委会的老人;平江区老年大学和上海长宁社区学院, 学费低廉到每门学科仅收30-60元, 让每位老人都能读得起老年大学, 如平江区老年大学2010秋季报名就读人数达1300多人, 学员构成上以普通老年人为主。上海长宁社区学院就近在居委会设立居民教学点, 让每位社区老人方便学习, 吸引了社区老年居民的积极参与。
2. 课程建设自主化。
课程建设是老年教育事业发展的核心问题, 若课程建设不科学, 不成体系, 不符合老年人的需求, 就无老年教育的生命力可言。在课程建设上, 金陵老年大学以课程设置创新为龙头, 根据老年学员的特点, 自编、合编教材59种, 自供率达80%, 并被全国许多省市近300余所老年大学选购, 成为老年大学教材建设和供应中心。上海长宁区市民学习课程选编了10个街道共113项社区教育课程, 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多元化发展模式。
3. 队伍建设专业化。
教育大计, 教师为本。教师是教育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考察江沪地区老年教育, 南京金陵大学依托六朝故都深厚的文化底蕴, 依托驻地高校, 单位共建社区老年教育的师资队伍, 依托当地离退休的教师与教授这个巨大的师资宝库, 吸纳他们参与老年教育教学, 学校聘用各类任课教师140多人, 其中教授、研究员等副高以上职称教师占80%左右。金陵老年大学归口南京市委老干部局, 由市委分管领导担任校长;平江区老年大学设有正式编制人员6人, 聘请30多名兼职教师, 原平江区教育文体局书记、局长担任平江区老年大学校长。
4. 教学方式多样化。
在教学方式上, 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课堂教学, 而是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充分发挥各种教学方式的作用, 针对老年的需求和特点, 为老年人教育提供方便。比较有特色的是上海长宁学院提出“学在数字长宁”, 学习方式数字化得到广泛重视, 建立了数字化学习的网络, 建立数字技术培训, 满足不同居住区域和不同文化层次老年人的学习需求。
5. 管理模式特色化。
在老年教育的管理方式上, 江沪地区一般根据自己的历史和现实条件实施不同的管理模式。南京金陵老年大学采取传统的学校管理模式;苏州平江区老年大学更强调老年自主教育, 他们自己创作了校歌, 设计了校旗, 特别是组织了班长自我服务的志愿者队伍, 既节省了聘请班主任的开支, 又让他们从自身实际出发, 自我规划、自我监督, 帮助老年学习者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终身学习者。上海长宁社区学院采取各街道申办老年教育学习苑, 来推进社区老年教育的发展。
二、发展老年教育的对策思考
2011年9月, 国务院日前印发《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规划指出, “十二五”时期, 随着第一个老年人口增长高峰到来, 未来20年, 我国人口老龄化日益加重, 到2030年全国老年人口规模将会翻一番, 老龄事业发展任重道远。那么, 如何发展老年教育呢?借鉴江沪地区老年教育的先进经验, 着力发展社区老年教育。
(一) 办学理念上, 把发展社区老年教育纳入教育事业发展规划
《纲要》明确了老年教育属于教育事业的一部分, 发展社区老年教育, 理应纳入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如《浙江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指出“大力开展岗位培训、社区教育、农村成人教育和老年教育等非学历教育”。要理顺社区老年教育管理体制。既然老年教育是终身教育的组成部分, 理应归口教育行政的主管部门———教育局来分管, 要选好领导班子, 明确办学宗旨, 然后在人力、财力和物力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支持, 各县市区政府要把办好老年大学纳入工作规划和考核目标。同时, 《纲要》指出“鼓励学校、科研院所、企业等相关组织开展继续教育”, 这对我们期盼的高校办老年教育是个有力的推动, 为此, 可依托社区教育网络优势, 参与老年教育, 建设老年开放大学, 打响开放老年大学的牌子, 能快速地普及老年教育, 让老年人老学所学、老有所为。如日前颁布的《温州市社会经济“十二五”规划纲要框架》, 明确指出要“发挥广播电视大学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加强温州社区大学建设, 发展老年教育”。要实现老年教育事业的发展, 党委和政府的支持, 是办好老年大学的根本保证。
(二) 办学行为上, 实现社区老年教育的开放式发展
1. 从办学投入来看, 坚持政府投入为主, 兼顾市场导向。
老年教育离开政府的投入是很难发展的。老年教育即使在发达国家, 都需要得到政府支持。在我国目前的发展阶段上, 更需要政府的制度支持与财政支持, 建议政府部门将有关老年教育事业的发展经费列入年度政府预算, 给予老年教育事业持续稳定的财政支持。如南京金陵老年大学现有校舍8000平方米, 普通教师27个, 专用教室14个, 有陈列室、书画展厅和礼堂;平江区老年大学学校面积达4551平方米, 有图书室、报告厅、多媒体教室、电脑房、舞蹈房、会议室等。
当然, 老年教育仅依赖于政府的投入也是很难发展壮大的。调研显示, 老年教育经费来源比较单一, 大部分依然靠政府拨款, 导致了老年教育的自我造血能力不足。老年教育毕竟存在于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 在坚持以社会效益为主的前提下, 也有一个如何适度坚持市场导向的问题, 比如可以进行市场机制的探索, 如针对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城市, 民间财富相对雄厚, 可以举办一些老年人高档会所, 为老年人提供一些个性化服务, 适当实施收费, 由此, 能满足不同层次老年人的不同需求, 真正办好老年教育。同时, 可以充分调动各种社会团体的力量, 形成社会资助老年教育的良好风尚。
2. 从办学规模来看, 依托社区教育, 普及老年教育网络。
如何让老年人在家门口也能上学?这几乎是有就学需求的老年人共同的呼声。为构建科学合理的社区老年教育, 老年教育从规模上看应该走向社区、小而多的格局, 这是由老年人的特点决定的。现阶段, 老年大学的校舍规模、师资条件、教学设备都难以满足更多老人接受继续教育的要求;不仅如此, 由于老年教育对象的文化水平差别悬殊, 实际上包括从扫盲到博士的所有教育层次, 这也要求老年教育体系必须是一个兼容各种层次、各类需求的多元体系。因此, 老年教育要防止片面追求办学模式正规化和高大全的倾向。《纲要》指出:“加强城乡社区教育机构和网络建设, 开发社区教育资源”, 社区教育是终身教育的一部分, 社区老年教育又是社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为老年教育在社区基层的普及指明了方向。为此, 建议政府依托社区教育的网络体系, 建立“政府统筹领导、教育部门主管、社区学院指导、有关部门配合、县 (市、区) 实施”的老年教育工作机制, 形成一个纵向连接老年大学—老年学院—老年学校—老年分校, 对各老年学院、学校、分校实施条件准入制, 统一LOGO, 统一设计, 统一教材, 统一师资。同时制定老年教育工作评价指标体系, 形成有效的督导评估和奖惩激励机制, 初步建成比较完善的老年教育网络体系, 有效地普及老年教育。如《温州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1-2020年) 》提出“依托社区大学, 创办老年学院”, 把老年教育办到社区, 办到家门口, 形成“就近、便捷、快乐、健康”的社区老年教育特色。
3. 从办学模式来看, 突出社区老年教育的特色, 提升老年教育质量。
(1) 在管理模式上。管理模式应充分体现老人的主体性。在发展社区老年教育上, 以老年人为主体, 根据老年人兴趣和需求实施管理、开展教学和设置课程。在老年教育管理上, 实施民主管理, 强调学习过程的分享、讨论和参与, 为老年人建立一个学习的场所、参与社会的场所和结交朋友的场所。老年教育管理模式体系也应该因地制宜, 可采取长学制两年以上、短学制一年、短训班数日至数周, 讲座、电教、网络课堂和各种活动、实践等, 实施学分制的教学管理制度。 (2) 在师资建设上。聘请一批德才兼备、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各门功课的教学工作, 是办好社区老年学校的关键所在。要开拓思路, 可借助民主党派雄厚的师资实力, 选择合格的师资力量来完成老年教育, 一来能解决好老年教育师资的问题, 二来也打响民主党派在服务老年教育的影响力。同时要建立有效的考核和培训制度, 让老年教育师资队伍得到专业发展。 (3) 在课程建设上。老年人是一个差异性很大的群体, 不同的文化背景、社会经历、家庭环境及志趣爱好, 使他们的学习动机也不尽相同。合理设置丰富多彩的老年课程, 接受老年教育的老年人因兴趣爱好、文化水平、工作不同有着不同的教育需求, 根据老年人特征因需施教, 保证课程的多样性、实用性和娱乐性。 (4) 在教学手段上。实现教育形式的多样化, 一是要充分发挥各级各类学校现有的、传统的教育教学资源, 利用各社区公园、图书馆、博物馆、社区活动中心等社会教育资源, 多样化、灵活地开展老年教育。二是要充分重视远程教育在老年教育中的作用。远程教育具有独特的优势, 不受交通、气候、地点等因素的限制,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不断普及与发展, 其学习成本低廉, 越来越受到老年学习者的欢迎。
摘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提出“重视老年教育”, 明确了老年教育的定性定位问题。如何让老年人在家门口也能上学?这几乎是有就学需求的老年人共同的呼声。笔者考察了江沪地区老年教育, 提炼了老年教育的办学方向、经费投入、管理体制、运作机制等方面的先进经验, 并就发展社区老年教育的办学理念和办学行为提出对策。
关键词:江沪地区,老年教育,考察报告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S].
[2][法]保罗.帕伊亚 (PaulPaillat) .老龄化与老年人[M].杨爱芬,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9.
[3]陈乃林, 孙孔鼓.终身教育的一项紧迫课题——关于我国老年教育的若干思考[J].教育研究, 1998, (3) .
【加拿大农业职业教育与远程教育考察报告】推荐阅读:
从加拿大民族构成,看多元文化的形成与多元文化教育的意义06-29
加拿大职业教育的启示08-17
加拿大教育局哪个好07-24
华人新移民家庭漫谈加拿大高中教育心得06-15
加拿大移民职业清单09-29
到加拿大留学10-22
加拿大语言标准08-13
加拿大硕士申请09-10
加拿大签证新政策08-27
留学加拿大怎么省钱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