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职业教育体系

2024-09-25

现代农业职业教育体系(精选12篇)

现代农业职业教育体系 篇1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重点。“现代”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这一术语的关键词。“现代”不仅是时间概念, 更代表了一种特殊的“类”, 代表着当前这种职业教育体系与以往职业教育体系的本质差异, 即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现代性”[1]。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现代性”进行辨析在理论和实践层面都是极为重要的议题。

一、职业教育体系的“现代性”:结构还是功能

从结构功能论的角度, 任何系统都有结构和功能, 是结构与功能的统一[2]78。职业教育体系是一个独立的系统, 有其自身的结构和功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现代性”是体现在体系结构上还是功能上?笔者认为, 功能的现代性是职业教育体系现代性的本质追求, 然而现代功能的实现离不开相应的结构, 但现代功能下的职业教育体系结构形态又是多元的。

1.功能的现代性是职业教育体系现代性的本质追求。功能是指“具有特定结构的事物或系统, 在其内部和外部的联系和关系中, 所表现出来的特性、能力和作用”[3]16。“功能”概念是结构功能论的核心, “失去功能就意味着灭亡”正是结构功能论的名言。“功能作为表现于外的系统的外在规定性, 体现了一个系统对于另一个系统的意义、一个系统对于另一个系统的价值。”[4]对社会系统而言, 功能更是被认为是一定社会结构或组织形式下的社会要素的存在理由和目的;社会系统的要素及其组织结构是为功能而存在的, 是由功能表达其意义、体现其价值的, 它们的最终作用都要体现在功能上[3]16。从这个意义上说, 正是职业教育体系的功能, 决定了职业教育体系存在的价值。因此, 我们对职业教育体系是否现代的判断, 从根本上说, 就是对职业教育体系功能现代性的判断。

职业教育体系的功能存在“现代”和“非现代”的区别。在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时代, 职业教育源于技艺传承和手工作坊生产的需要, 这一功能当时主要是由学徒制承担的。工业革命带来了生产技术和经营方式的变革, 社会结构亦发生重大变化, 中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要求享受正规学校教育的呼声日益高涨, 学校职业教育大规模发展, 成为当时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与传统社会相比, 现代社会在诸多方面发生了巨大且深刻的变化。职业教育体系亦需要改革自身, 首当其冲的就是要从满足新的时代需要的角度来重新定位自身的功能。职业教育体系功能的与时俱进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追求。

2.功能的现代性必须依靠结构的现代性来实现。“功能与结构是对应的, 结构是功能的基础, 功能是结构的表现”[2]80, 结构作为基础, 制约着功能的作用、能力及其活动范围。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功能亦只有基于相应体系结构才能得以实现。如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突破仅限于中等和大专层次的职业教育体系框架, 向上构建本科、硕士甚至更高层次职业教育。

3.现代功能下的职业教育体系结构是多样的。虽然结构和功能是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 但结构与功能的联系是复杂多样, 有同构同功、异构异功、同构异功, 也有异构同功。所谓“异构同功”是指虽然结构不同, 但都有着相同的或类似的功能[2]81。换言之, 相同或类似的功能定位的职业教育体系, 可以有不同的结构形态。

纵观世界教育发展史, 未曾见哪些国家职业教育体系完全相同的案例, 就是一个国家教育发展的不同阶段, 职业教育体系各要素的比例及构成方式也不尽相同。现代社会, 各国职业教育体系虽然表现出了一些共同的特征和改革趋势, 但没有哪个职业教育体系是完全相同, 呈现出职业教育体系多样化的发展趋势。这种多样性根源于各国经济、政治、文化及传统方面的差异[5]8。

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功能的价值取向

社会本位与个体本位是教育功能的两大价值取向。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 我们应该追求社会功能与个体功能的统一, 主要体现在以下4方面。

1.提供高质量的人力资源。职业教育产生的根源就是社会劳动分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首要功能也是以社会生产劳动为基点的。职业教育体系对社会经济的推动作用, 是通过培养高质量的劳动者间接实现的。在各种人力资源开发手段中, 职业教育是最为系统化、规范化的手段之一[6]。以第三次科技革命为先导的技术变革, 使得企业对劳动者的岗位技能要求不断升级。新的企业生产管理模式要求劳动者的技能更加多面、更加灵活、更具创新性。与此同时, 产业结构亦不断调整升级, 一方面落后产业迅速淘汰, 另一方面新兴产业蓬勃发展, 这就要求职业教育体系做出调整。因为在传统职业教育体系中, 无论是单一的学校本位职业教育还是单一的工作本位职业培训, 都无法培养出这样既具过硬岗位技能又具强力发展后劲的高质量社会劳动者。此外, 传统职业教育体系在本质上是一种供求引导的计划模式, 难以避免供需失衡带来的结构性失业和技能短缺等问题。因此, 应对这一更高的人才培养功能定位,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结构必须做出相应调整和变革。

2.满足个体全面的、可持续的发展需求。育人从根本上讲, 就是要促进个体全面而自由地发展。然而, 职业教育的职业定向性容易使受教育者成为片面发展的人, 产生“劳动异化”[7]。这并不符合现代社会中人的发展需求。现代职业教育的“人道”范畴尤其强调“人”的主体地位, 认为知识与技能应当是为人服务的, 不能以“知识与技能”作为人的唯一规定性和本质, 人是具有多样化学习的主体, 而不是片面知识异化过程中的奴隶[8]。非片面、“全人”概念, 是当前发展与未来发展的统一, 它是可持续发展观下的“成人”“成才”。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要尊重学习者的个性, 鼓励多元成才, 提供充分的可持续发展空间。

3.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公平正义是“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也负有促进社会公平的职责。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体现为促进教育公平。教育权是现代社会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力, 这一原则为《世界人权宣言》《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公约》《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等国际和国内重要文件所广泛认可。开展职业教育本身正是教育公平的需要。心理学研究已经表明, 人的智能是多元的。有的人擅长抽象思维, 他们是普通文化学习的佼佼者;有的人擅长技能操作, 职业教育则为这些人提供了成才的空间。因此, 发展职业教育体现的正是教育的公平性。其次,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有力地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性, 而非固化社会阶层。客观上, 来自社会弱势群体的学习者所占的比例是较高的, 因此, 相比于其他教育类型, 职业教育事实上担负着更大的社会“托底”职责。因此,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职责是要让学习者能够“体面就业”, 从而“体面生活”, 此外还要通过制度设计, 让职业技能人才通过接受更高层次和质量的职业教育, 获得职业晋升的空间, 促进社会向上流动。

4.服务于终身学习与学习型社会。终身教育不仅是一个教育概念, 更是一个“生存”概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中指出, 要通过终身教育使人们“学会生活, 学会如何去学习, 这样便可以终身吸收新的知识;学会自由地和批判地思考;学会热爱世界并使这个世界更有人情味;学会在创造过程中并通过创造性工作促进发展。”[9]终身学习直接产生了学习型社会的概念, 它是“一种提供各种各样的学习机会、使人既能在学校也能在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活中进行学习的社会。”[10]有学者指出, 职业教育从本质上就是一种终身性的教育[6]。这是因为, 职业教育直接面向职业, 现代社会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职业的形态, 社会职业的变迁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动荡、分化与重组, 传统的职业种类消亡和迁移方兴未艾, 新的职业种类层出不穷[11]。这就对终身职业教育提出了要求。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指出的那样, 职业教育与培训应能使所有群体的人都能入学, 所有年龄层的人都能入学, 其应该为全民提供终身学习的机会[12]。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构建学习型社会不可或缺的推动力。

三、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结构的典型特征

从国际比较来看, 虽然由于国家背景的差异, 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体系在具体的结构形态存在多样性, 但基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功能取向上的共同点, 这些结构又表现出某些共同的典型特征。

(一) 与经济体系联系紧密

“跨界”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在形态上的首要特征, 这既是职业教育自身属性所决定的, 又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高质量人力资源的功能取向所要求的。“跨界”的最重要联系对象就是经济体系。在这一点上各国的主要策略包括:

1. 跨部门协同合作机制。

跨部门协同合作机制主要是通过组织机构及相关运作制度来实现的。许多国家的职业教育都是由国家教育部门和劳动部门共同管理或共同组建成一个新的部门来管理的, 这种制度设计的目的就是加强职业教育与产业的联系。如德国职业教育体系建立了包含政府、行业、工会和学校的利益相对均衡的合作机制。德国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所领导委员会、行业协会中的职业培训委员会及考试委员会, 都是由人数比例相当的雇主、工会、政府、学校代表组成的, 对职业教育相关事宜, 以集体协商的方式做出决定或建议。

2.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世界各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学校体系, 以中国、前苏联和东欧国家以及资本主义国家中的中央集权成分比较大的国家 (如法国) 为代表, 全日制职业学校是这类国家职业教育体系的主体。二是自由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企业模式, 以日本为典型, 职业教育主要以企业内训形式开展。三是社会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企业加学校模式, 以德国、奥地利、瑞士及北欧的丹麦为代表, 即“双元制”或“现代学徒制”[13]。目前, 第三种模式正越来越受到各国的认可。

(二) 与普通教育体系等值融通

鉴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促进个体多元成才、可持续发展和促进教育公平的功能价值取向, 在结构设计上, 许多国家 (地区) 都视职业教育体系为与普通教育体系完全等值的教育体系, 并且还设计了普职转换的通道。当前国际存在两种普职转换模式。一是基于资格框架的模式, 如英国的资格与学分框架 (QCF) 、澳大利亚的国家资格框架 (AQF) , 该模式已经被欧盟所采纳, 并在所有欧盟国家推广。基于资格框架, 相同等级的职业教育资格与普通教育学历完全等值, 凭借资格等值, 学生可以在继续深造时实现普职转换。二是基于学制的模式, 这类模式强调通过学制设计, 构建普职相互转换的上升通道。在我国台湾地区的职业教育体系中, 普通教育或职业教育的学生可以通过考学进入更高层次的另一类型教育中。在美国职业教育体系中, 社区教育不仅承担职业教育职责, 也承担着转学教育的职责 (从社区学院升入4年制普通高校) 。当然, 普职的转换通常还需要设计一些过渡性安排。国际教育标准分类中的第四级教育, 就是这种性质的过渡教育:普通高中毕业生通过第四层级职业教育的补习可以进入高等职业学校学习, 而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通过第四层级普通教育的补习则可以进入普通高等学校学习。以德国为例, 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的生源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完成“双元制”的学生, 其入学前还必须取得技术高中毕业文凭, 通常需要为此补习1-2年;另一部分是文理中学毕业生, 他们需要先到相应企业进行半年左右的职业实践作为“预实习”, 方可进入应用科学大学相关专业学习[5]156。

(三) 内部层次完整、衔接顺畅

除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转换的“立交桥”外, 各国通常还在职业教育体系内容方面构建了层次完善、衔接顺畅的“直通车”。职业教育内部层次体系的设计, 既是满足个体在职业教育体系内部持续发展的需要, 又源于社会外部经济的新要求。根据技术经济形态来划分时期就有了原始经济时代、农业经济时代、工业经济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四个技术经济时代[14]。伴随着技术的不断升级与分层, 职业教育体系也经历了“不分层的阶段———集中于初等和中等层次的阶段———集中于中等层次、高等层次初步发展的阶段———高等层次快速发展且立体化的阶段”。知识经济时代, 生产技术已由以经验技术为主转向以理论技术为主, 导致了对本科层次技术人才需求量的大大增加[15]。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依此需求, 也快速发展出了本科层次, 硕士、博士等更高层次的职业教育项目也在发展中。当然,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内部层次的增多, 还对层次之间衔接的顺畅性提出了要求, 尤其体现在中高职衔接上。课程衔接是中高职衔接中最实质性的内容, 这需要一体化的制度设计来实现[16]。

(四) 体系充分开放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不仅满足个体终身学习需求、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等功能价值取向, 还要求其在结构上是充分开放的。既包括面向人人开放, 又包括面向人的一生开放。除了将教育对象从接受职前教育的青少年向需要接受职后继续教育的在职员工扩大外, 各国职业教育体系主要是通过向学习者提供更加灵活的学习和成果评价机制来实现职业教育体系的开放性。典型的做法就是弹性学制、学分制和学分银行。如学习年限是依据职业训练的容量和学生个体学习进度而灵活制定的。瑞士中等职业教育分为二年制、三年制和四年制的职业技术培训, 学制的长短取决于职业的类别。但无论是二年制、三年制还是四年制的培训, 毕业时都可以获得全国认可的毕业证书[13]。英国以“模块”策略, 向学习者提供了多样化的学习选择, 学习者可以自由选择受教育的时间和机构。模块化的学习最终可以通过资格与学分框架, 组合成完整的学习项目, 获得相关认证。在成果评价机制上, 也有越来越多的国家将非正规、非正式教育与正规教育等值看待。如在英国、德国、法国, 通过“对先前学习的认可”机制, 学习者的工作经验等非正式学习可以被转为受认可的学习成果。凡对人格的形成及人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的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及非正式教育, 都被视为有意义的教育要素[17]。终身教育理念下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呈现出充分开放的特征。

总之,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当代社会职业教育体系功能现代性和结构多样性的统一。职业教育体系的现代化就是职业教育体系应对时代需求不断调整其功能、升级其形态的过程。当然, “现代”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随着时代的发展,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功能取向与具体形态也必然会随之变化。

摘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职业教育体系功能现代性和结构多样性的统一。功能的现代性是职业教育体系现代性的本质追求, 然而现代功能的实现离不开相应的结构, 但现代功能下的职业教育体系结构形态又是多元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功能的价值取向是提供高质量人力资源, 满足个体全面的、可持续的发展需求,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服务于终身学习与学习化社会。在形态结构上的典型特征是与经济体系联系紧密, 与普通教育体系等值融通, 内部层次完整、衔接顺畅, 体系充分开放。

关键词: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现代性,结构,功能

现代农业职业教育体系 篇2

构建广东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

肖志恒 宋海 2011年7月21日南方日报

2010年,国家高规格地召开了全国人才和教育工作会议,也相继颁发了规划纲要。在“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省委省政府出台职业技术教育《决定》和《纲要》,是在新形势下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人才、珠江三角洲地区规划纲要的具体行动,是坚持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不动摇的重大政策。我们要准确把握其科学内涵和基本要求,抓好贯彻落实。

2010年,国家高规格地召开了全国人才和教育工作会议,也相继颁发了规划纲要。在“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省委省政府出台职业技术教育《决定》和《纲要》,是在新形势下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人才、珠江三角洲地区规划纲要的具体行动,是坚持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不动摇的重大政策。我们要准确把握其科学内涵和基本要求,抓好贯彻落实。

一、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必须着力构建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省委十届八次全会提出,我省“十二五”时期的核心任务是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实现这一宏伟目标,职业技术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必须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首先,构建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是推进广东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但总体而言,产业仍处于产业链的中低端,导致劳动力素质整体偏低,劳动力素质偏低,反过来又限制了产业的升级转型。因此,产业要转型,首先工人要升级,人才要优先发展。最近,汪洋书记访问德国慕尼黑手工业技师学院时指出,“广东正在进行产业转型升级,无论是引进高新技术产业,还是提升传统产业,都离不开高技能人才的强大支撑,迫切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世界银行在《中国21世纪教育发展战略目标政策报告》中指出:“技能已经取代其他因素,成为全球化经济竞争优势的基础性因素”。到2010年底,我省技能劳动者占从业人员的比例约为24%,低于上海(约35%)、浙江(约27%)2007年的水平,特别是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例不到16%,低于全国24%的平均水平。因此,我省要加快转型升级,就必须从建立新型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做起,充分发挥职业技术教育的支撑保障作用,加快培养现代产业体系所急需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其次,构建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是加快建设幸福广东的重要途径。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活动,不仅是培养人生活的能力,同时也是在培养人获得幸福的能力。职业技术教育是面向人人、面向全社会的教育,通过职业技术教育,可以使劳动者获得一技之长,实现高质量的就业,过上有尊严的生活,提升自我幸福指数,同时,也能利用自

身的技能为社会生产创造出更丰富多样的产品,为全社会带来幸福感。因此,无论是加快转型升级,还是建设幸福广东,构建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都至关重要。

二、实行“五个统一”政策,加快推进广东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建设尽管我省已经成为职业技术教育大省,但还不是职业技术教育强省。职业技术教育基础能力仍然薄弱、师资队伍建设比较落后、职业技术教育资源分散、校企合作尚未建立长效机制等等,这些问题都在不同程度制约职业技术教育实现从大到强的转变。其中,如何创新体制机制,整合优化资源,促进职业技术教育科学发展成为迫在眉睫的重要课题。

汪洋书记说过“体制机制创新是成本最低、效益最好的推动发展的方法”。当前,广东要构建与现代产业体系相适应的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成本最低、效益最好的方法就是创新体制机制。在这种思路的指导下,我省创新举措,提出了实行“五个统一”政策。发展规划、招生平台、经费投入、资源配置、人才培养评价标准作为职业技术教育最基础、最关键的五个要素。实行“五个统一”政策,就是要在加快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尤其是发展壮大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问题上,统一发展规划、统一招生平台、统一经费投入、统一资源配置、统一人才培养评价标准。其实质就是充分整合优化职业技术教育资源,扫除制约我省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发挥不同部门的优势,形成统筹推进职业技术教育的合力,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

一是统一发展规划,着力构建广东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基本框架。《决定》和《纲要》提出,必须建立与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相匹配、与社会充分就业相适应、体现终身教育理念的、富有生机和活力的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也就是说,构建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就要科学地、系统地、大规模地、可持续地为现代产业培养高素质的技能人才。如果没有统一的发展规划,整体的设计,放任自流,那么就难以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因此,统一发展规划,就是始终紧扣支撑现代产业体系、实现大规模培养高技能人才、助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目标不放,从理论上完善、在实践中探索,一边实践,一边完善。统筹规划、科学布局,促进职业技术教育与经济社会同步、协调发展,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朝着共同发展目标努力奋进。

二是统一招生平台,着力筑牢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规模基础。保证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招生工作规范有序进行是构建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基础。统一招生政策,使中等职业学校与技工院校在建设、招生、经费、编制等方面步调一致、标准统一,有利于保证招生规模的稳定发展。通过统一招生平台,采取统一招生办法、招生计划、网上统一录取等办法,确保中等职业学校和技工院校共享毕业生信息资源,使原有的招生平台更加完善、招生网络更加健全、招生秩序更加规

范,为不断壮大我省职业技术教育规模,推动职业技术教育内涵发展提供了基础保障。

三是统一经费投入,着力建立现代职业技术教育的稳定投入机制。职业技术教育由于以培养技能人才为主,更强调实训实操,相比其他教育更需要大的投入,必须建立统一、稳定的投入机制。《决定》和《纲要》明确要求健全多渠道投入机制,首先强调了政府要建立健全职业技术教育拨款机制,继续实施以生均综合定额为主的职业技术教育预算管理制度,首次提出国家重点以上中等职业学校和技工院校参照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标准设定生均基准定额,地方教育附加优先用于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和技工教育,同时也明确了企业要按规定足额提取企业职工教育经费用于一线职工的教育和培训的办法。统一经费投入,极大地保障了中等职业学校和技工学校的发展,使它们能够把主要精力集中在规模和质量协调发展上,大大加快了构建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进程。

四是统一资源配置,着力提升现代职业技术教育基础能力。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要求高效地、合理地发挥各种资源的最大效率。统一资源配置,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整合有限的资源,合理优化配置资源。我省将通过逐步建立统一的师生信息库、教学数据库、职业培训信息平台、就业服务网络等,统一办学资源和信息资源。同时,还计划从2010年到2020年,着力实施六项工程,即南方重要职业技术教育基地建设工程、示范性院校建设工程、实训中心建设工程、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程、职业技术院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信息化建设工程,从而为构建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提供有力的载体支撑。

五是统一人才培养评价标准,着力培养适应现代产业发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面向社会,面向产业,面向企业,着力培养适应我省现代产业发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是构建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面临的新任务、新挑战。我省针对产业转型升级带来的对高端技能人才的需求,充分发挥各级各类职业技术教育的优势,共同推进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实现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的无缝对接。通过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加快培养我省紧缺的高技能人才;通过大力发展技师学院,着力培养技师、高级技师。通过加强职业培训,提高服务效益,满足经济社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同时,进一步健全和完善高技能人才培养与考核、使用与激励相结合的机制,为高技能人才的成长创造更有利的环境。

三、建立“党政主导、部门协调、社会参与”的联动机制把“五个统一”政策落到实处

构建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事关广东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事关幸福广东建设大局,是关系广东发展全局的战略大计,必须加强领导,建立“党政主导、部门协调、社会参与”的联动机制,全面推进全省职业

技术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

一是明确落实“五个统一”政策的责任主体。健全完善省职业技术教育工作联席会议议事和决策制度,落实由省直相关部门组成的联席会议办公室组织实施“五个统一”政策的主体责任。省级教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发展改革、经信、财政、国土、建设、国资委等有关部门,要依法履行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职责,统一执行省职业技术教育工作联席会议的决定。各级地方党委、政府要加大对职业技术教育资源配置、条件保障、政策措施等方面的支持力度,抓紧实施“五个统一”政策。

二是尽快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各地、各部门要结合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抓紧制定具体的、操作性强的配套政策和实施办法,以构建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为统揽,将省委、省政府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战略部署转化为行动,将“五个统一”政策落到实处。要在办学模式、培养模式改革、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构建等方面加强研究,制定措施,早出成效。

现代农业职业教育体系 篇3

入选理由 以前瞻性的理论、系统性的阐述、操作性的政策设计,创造性地提出职业教育的三层次理论,并应用于实践。

主要观点 书中指出,在创业型经济社会中,职业教育就是培养人的职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教育活动。由于社会分工不同,不同的职业对职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要求是有差异的,就这决定了在创业型经济社会中的职业教育是多样化的、复杂的巨系统。这一系统包括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基于新技术、新技能和新创意而能催生新产业、新商业模式的创业家的职业教育。第二个层次是培养具有高级技能或技术人才、促进人与产业匹配的职业教育。第三个层次是提供应对产业摩擦与社会摩擦的社会普遍服务性质的职业教育。

书中强调,创业型经济社会的内涵更为丰富,决定了职业教育的外延也更为宽泛。因此,在创业型经济社会职业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必须从多维度认清和把握创业型经济社会的特点及其对职业教育的需求变化,树立正确的职业教育价值观。一是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二是迎合时代需要,树立新的能力观,在注重对职业人专业技能(技术)培养的同时,更要注重对创业能力的培养。三是顺应社会发展,强化终身职业教育。四是认清职业教育属性,坚持职业教育核心观。

现代农业职业教育体系 篇4

一、河南现代农业职业教育体系的价值内涵

现代农业职业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建立现代农业职业教育体系。《纲要》指出, 要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 积极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县域职业教育与培训网络。《纲要》极具战略性地将农村与县域职业教育、将农业职业教育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紧密联系、同步建设。从中外农业职业教育的相关文献和发展实践来看,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不等于现代职业学校体系。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除了正规的学校教育以外, 还包括非正规式教育的职业培训, 以及自学、电子学习、网络学习等。经过多年的改革与发展, 到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初等、中等、高等三个层次互相之间, 以及与普通教育、成人教育之间相互衔接, 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并举的农业职业教育体系框架。

河南现代农业职业教育体系是以农业高职院校、农业中职院校、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班为主, 以农业科研机构、高等农业院校、农民专业合作社和涉农行业 (企业) 内部培训为辅的全方位的教育体系。现代农业职业教育体系内涵的关键要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方面是农业职业教育和其他教育的沟通关系。第二方面是农业职业教育内部各层次之间的衔接关系。第三方面是在构建现代农业职业教育体系中, 除了学校学历教育之外, 必须明确应该包括职业培训。实行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重, 让有意愿接受农业职业教育的人, 比如在职人员、回乡务农青年、进城务工人员、复转军人等都有学可上, 学者有其校。

河南现代农业职业教育体系包含学制体系、资格体系、课程体系、管理体系等诸多方面。其中, 农业职业院校学制体系创新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拓宽直接面向中职生的升学渠道, 设计对口中职与本科“3+4”联合分段培养模式;二是打通对口农业高职与本科及研究生层次的纵向提升通道, 尝试农业高职与本科院校联合开办4年制本科专业或“3+2”、“5+2”分段培养模式;三是探索涉农专业学士学位培养模式。

构建河南现代农业职业教育体系的重点, 是探索农业职业教育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条件、师资队伍及学习效果评价等有效衔接的路径, 构建以课程衔接为核心的中高本一体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其核心是促进各级各类职业教育的衔接与沟通, 促进各种相关要素的相互协调和有机整合, 系统确立和更新农业职业教育观念、专业体系、课程体系、教材体系、教学模式、考试评价模式等, 改变农业职业教育脱节、断层或重复现象, 科学布局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应用型本科和高端技能型专业学位研究生等人才培养的规格、梯次和结构, 以着力打通和拓宽各级各类技术技能人才的成长空间和发展通道为重点, 构建体现终身教育理念、满足人民群众接受教育的需求、满足三农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的现代农业职业教育体系, 是构建河南现代农业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要求。

二、构建河南现代农业职业教育体系是对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主动适应

现代农业是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原则, 以现代科技、现代装备、现代管理、现代经营理念为支撑, 以政府对农业的宏观调控和支持保护为保障,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产供销一条龙和工农贸一体化的农业再生产各环节相衔接, 由现代职业农民和现代企业家共同经营, 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农业产业体系, 是集市场化、科学化、组织化、设施化、机械化、集约化、信息化、社会化等诸多特征为一体的农业发展模式。其主要特征表现为:市场化程度日趋成熟, 产业体系日臻完善, 工业装备普遍使用, 先进科技广泛应用, 生态环境受到重视, 信息农业、数字农业、生态农业、设施农业、都市农业、休闲农业等相继出现。

2012年, 国务院印发《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 为强化农业科技和人才支撑, 明确提出“壮大农业农村人才培养, 培育一批种养能手、农机作业能手、科技带头人等新型职业农民。”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大力发展家庭农场。家庭农场是世界农业生产组织形式之一, 也是基本的农业生产组织发展方向。与家庭承包向家庭农场的转型过渡相适应, 需要更多复合型、创业型的农业人才, 需要大量农业工业化人才、生产技术人才、科学化管理人才、产业化经营人才以及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新型人才等。构建现代农业职业教育体系, 开展各种形式、不同层次的农业科技教育与培训, 是实现新型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举措, 也是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强力推手与合格载体。主要表现在:第一, 农职院校从农业教育规律出发, 及时准确把握农业发展信息, 有针对性地调整或改革专业设置、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培养目标等, 能为农业现代化培养生产应用型、技术推广型和经营管理型等各类农业专门人才。第二, 农职院校贯彻为区域经济和行业服务的思想, 根据区域农业特点和农业现代化对人才的需求设置专业和课程, 坚持学历教育与短期培训相结合, 能为农业现代化培养大量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第三, 通过构建现代农业职业教育体系, 能实现农村劳动力思想觉悟和文化技能的不断提高, 实现农村劳动力有效转移, 并由此走上一条解决农村人口转移问题的良性发展轨道, 即加强职业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岗位、吸纳更多的农村转移劳动力。

三、构建河南现代农业职业教育体系是农业职业教育自身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

农业职业教育与整个教育体系一样, 遵循着两种基本规律。一是农业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的关系。农业职业教育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是以产业服务为基础的, 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离不开为产业服务。其培养目标只有定位在为地方和产业提供人才服务、技术服务和社会服务的基点上, 贴近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 贴近产业发展的需要, 贴近农民群众的致富需要, 农业职业教育才能产生旺盛的生命力。二是农业职业教育自身内部的职业型农业技术人才规格的塑造。一方面, 农业劳动力市场是直接影响农业职业教育发展的最重要的市场。发展农业职业教育的第一要务, 必须考虑学生的充分就业, 这是农业职业教育能否持续发展的命脉, 也是衡量农业职业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另一方面, 从教育内容看, 实践训练应在农业职业教育整个课程体系中占很大比重。为使学生毕业后能直接上岗, 为企业所用, 要求学生在职业教育或培训阶段掌握基本操作技能、专业技术等综合能力, 并加强职业信念、职业态度、职业素质的锻炼和培养。

目前我国农业职业教育还处于相对困难的境地。一方面, 一些涉农院校和专业不能与时俱进, 想走学科设置“去农业化”的捷径, 多数学生及家长不愿意选择农业院校, 学校普遍存在生源少、质量差的现象。另一方面, 我国农业职业教育体系, 存在着联系不紧甚至割裂的情况。各教育类别与层次之间协调衔接不够, 从而造成重复办学、教育资源浪费, 制约了农业教育发展的同时, 也导致办学主体功能的混乱。因此, 要改变农业职业教育脱节、断层或重复的现象, 科学布局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应用型本科和高端技能型专业学位研究生等人才培养的规格、梯次和结构。要以着力打通和拓宽各级各类技术技能人才的成长空间和发展通道为重点, 加快建设现代农业职业教育体系。

四、构建河南现代农业职业教育体系是践行终身教育理念的必然结果

人的一生都应该接受教育的思想在世界很多国家由来已久。现代终身教育理念的基本内涵可以概括为四点:第一, 终身教育理念提倡“教育应贯穿于人的一生”, 主张“学习不应该成为年轻人的专利”。第二, 它强调未来的国民教育体系应该是连接家庭、学校和社会的, 并纵贯人生各个阶段的一种综合而协调的体系。第三, 作为社会责任, 终身教育理念是在充分体现学习者“自主性”和“意愿性”的前提下, 形成一个发挥人类潜能的不断的支持机制。第四, 在终身教育视野中, 学习活动开始超越传统意义的教育范畴, 而正在成为一种重要的生存责任。葆有良好的终身学习力, 会使人更加适应变化的世界, 提高生存质量, 实现最佳生存。

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的教育, 具有职业性、人民性和社会性的特征。职业教育要使更多的人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和发展空间, 通过提供各种不同的成才道路, 尽可能满足所有人不同的教育需求。通过多种形式, 发展职业教育, 让人学会技能, 能够就业, 过上有尊严的生活, 这是促进社会进步, 实现社会和谐的有效途径。职业教育是终身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 是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重大举措, 有助于社会全面发展和人的终身发展。在传统的教育体系中职业教育往往被视为以就业准备为目的的“终结性”教育, 而用终身教育的观点来看, 任何教育都不再是“终结性”的, 职业教育也不应是“死胡同”。

改善农业职业教育现状, 让农民接受更多的教育, 是一项应该引起高度重视的战略性、全局性问题。由于目前我国农村人口受教育程度偏低, 科学文化知识掌握少等导致了农村发展落后、农业建设在较低水平徘徊、农民收入不高等“三农问题”得不到解决。又由于农村社区教育条件较差, 学习型农村的构建不可能由农民自己来完成, 必须借助于外界的力量。因此, 现代农业职业教育体系在学习型农村构建中居于轴心地位, 它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服务站, 是构建学习型农村的动力站, 是学习型农村构建的组织者。现代农业职业教育体系将有助于满足农村劳动力持续的职业能力发展需求, 是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罗迈钦.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职业教育[J].湖南农业, 2014 (4) .

[2]黄尧.构建现代职教体系须着力研究六大问题[N].中国教育报, 2012-11-07.

[3]景琴玲.我国农业职业教育发展模式[D].杨凌:西北农业科技大学, 2012.

[4]孙光友.论现代农业发展与农业职业教育改革[J].云南农业教育研究, 2007 (4) .

[5]何跃飞, 刘羽平.高等农业职业教育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J].职教论坛, 2011 (5) .

[6]雷喜斌, 陈宜安.乡镇文化建设[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7.

现代职业教育教学体系的建设论文 篇5

职业教育是以培养具有优质职业技能的人才为目标,来向企业输送动力,提升企业经济效益,进而实现“人才强国”战略,提升国家综合竞争力的一项基础性工作,职业教育作为一种全民性教育模式,不仅不断地向社会输送人才,促进就业,更是实现技术岗位持续性、终身性教育的关键,那么职业教育教学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何提高教学水平,推进教学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就是每一位职业教育教学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职业教育抓好了,才能建好人才培养的立交桥,实现技术到价值的转换,真正凸显出我们的科技软实力。

2.2准确定位教学目标,实现学有所用

为保证职业教育长足发展,就要找准教学方向,真正把培养应用型的专业人才和高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针对各职业院校的专业定位,开发特色课程,紧紧围绕岗位需求,在完善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加大实践技能教学力度,将教授知识和传授技能融为一体,全面提升学生的一线操作能力,让学有所用,学有所成,为其更好更快地适应市场、企业、岗位需求打下坚实基础。

2.3完善课程体系,确保职业教育教学跟上时代步伐

完善的课程体系是提高职业教育水平,建设现代化、国际化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要冲破传统课程的桎梏,以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为导向,以培养更加对口的高素质劳动者为目标,调整、选择教学课程,由重理论转向抓理论不放松,重实践重技能,突出个人能力教学、特色专业教学、岗位教学,培养出基础扎实、技能熟练、素质良好、思维开阔的新时期专业技术人才。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还需要紧密结合现代职业教育特点及要求,在教学中强调课程要同岗位,同职业标准,甚至具体的生产过程实现无缝对接,顺应市场、社会的发展,满足自传统企业到新兴产业等各个生产领域的需求,在发展中教学,在教学中发展,打造专业、职业、持续、创新的教学模式。

2.4不断丰富教学方式,进一步提升教学水平

在职业教育教学中,我们要向世界看齐,努力打造更为多样、更加先进的教学方法,除了传统的理论教学,要加大实践教学力度,融教学、实践、学习为一体,借助先进的仪器和设备,在教的同时动手做,在动手做的过程中加深学习,突出教学的实践性,逐步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及素质;开展情景教学,模拟教学等教学模式[3],让学生们在小课堂中就能走上工作岗位,通过实例增强学习兴趣,找出学习方向和职业目标;有效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借助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平台,共享更加丰富、先进的课程内容,拉近同世界先进职业教育发展的距离;培养学生的抓好每一次现场教学的机会,在国家大力支持社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政策下,充分利用对口企业提供的实习、教学场所,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锻炼,有针对性地增强岗位适应能力,为更好地融入社会和岗位搭好桥梁[4]。同时,全力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引进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兼职教师;鼓励完善教师培训机制,特别是增强实践培训,教师要积极参与集中培训,锻炼专业课程实践能力,又要自觉进行持续的自我学习培训,不断创新教学思维,提高教学水平。

3结束语

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我国现代职业教育工作得到了长足发展,但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对人才尤其是高水平、创新性、可持续性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紧迫,职业教育的发展仍然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距离实现到20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目标还有很多的路要走,职业教育中的教学工作做为全面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就要不断的提高认识、准确定位、完善体系、提升水平。本文从当前职业教育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开始分析,对如何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从转变思想提高认识、准确定位教学目标、完善课程体系、丰富教学方法、不断提升教学水平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参考文献:

[1]丁金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质量观的探究[J].中国高教研究,(1):11-15.

[2]邢辉.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方法[J].职教论坛,(9):22-27.

[3]吕永贵.职业教育现代教学方法体系的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2):18-23.

[4]邢辉.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探索[J].职教论坛,(9):24-29.

[5]秦虹.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现存的主要问题[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1(4):5-9.

全面推进现代 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篇6

本刊辑录了部分全国两会代表有关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精彩语录,以飨读者。

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总工会副主席赵郁:无论是在加快结构调整还是推进创新驱动过程中,我国都需要着力培养大批、各种层次职业技能的人,但目前生产制造业一线高技能人才缺乏的现象比较普遍。提高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培养高技能人才需要社会各方共同努力。应做到:一是我国要加快职业教育法的修订,尽快列入立法日程;二是有关部门要切实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加强对落实情况的督察。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庞丽娟:要引导全社会改变对职业教育观念及认识,更重要的是政府切实突破现有的劳动、人事和就业制度,在薪酬、晋升制度上根据人的能力素养、业绩贡献来衡量。同时,在制度设计上,要打开职业教育学生的上升通道,比如允许他们考公务员等。要让社会、家长、学校特别是学生的观念都要从“学历本位”转向“能力本位”,给中职、高职的学生多一些出口和机会,这样才能为我国新形势下各领域创新发展提供所需要的各类人才。

全国人大代表、台盟上海市委秘书长李碧影:现在教育领域重学术、轻技术的现象依然明显,似乎大家都要小学、初中、高中、上大学,才是人才培养的经典模式,只有学习不好的孩子才上职业学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缺乏连续性,很多东西中职教了高职再教、学科交叉重复。职业教育毕业生的就业环境也相对不尽如人意,我进行过调研,很多毕业生签的是临时就业合同,需要迫切改变这种状况。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江南控股集团总工程师黄作兴:现阶段的职业教育存在三个问题:一是我国教育与就业矛盾十分突出。一方面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另一方面企业在市场上又招不到合适的技术技能人才,教育与就业的结构性矛盾表现得越来越突出;二是企业没有途径参与职业教育。新型的智能化设备缺少技工、技师操控,“机器换人”难以实现,严重拖了转型升级的后腿;三是职业教育缺乏政策支持和社会重视。职业教育师资力量薄弱,生源素质较差,在国民收入分配体系中,对有技术技能的劳动者,收入分配系数太低,职业教育学校缺乏吸引力。因此,政府要出台政策使技工与工程师、高级技工与高级工程师同等待遇;在公务员招聘中,职高毕业应与普通高校毕业生同等对待,让全社会重视蓝领技工;职业学校要多聘请企业专家担任学校改革方面的顾问,在专业设置、教材建设、教学过程、教师配置等方面实行校企交流。

全国人大代表、哈尔滨市第四医院老年病科主任高广生:高职涉农专业免费教育试点尽管成效显著,但大面积推广仍力不从心,急需得到国家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建议尽快出台支持高职涉农专业学生免除学费的政策和扶持措施,为农业现代化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同时也为政策逐步向全国推广起到先行试点作用。

全国人大代表、牡丹江职业教育中心学校校长张亚英:随着教育结构体系的战略性调整,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已经成为了解决新增劳动力就业结构性矛盾的重要课题,当前应当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和完善择业准入制度。建议用人单位招录职工必须严格执行“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规定,从取得职业学校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和职业培训合格证书的人员中录用。不培训不得就业和上岗。应建立能够反映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市场需要的职业资格标准体系,加强对职业技能鉴定、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评价、职业资格证书颁发工作的指导与管理。

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钟祥市石牌镇彭墩村党总支书记张德华:我国在农业职业教育中“轻农、去农、离农”现象普遍,即便是就读农科类专业,毕业生也争相“跳农门”。靠谁来实现农业现代化?这个问题应该引起社会的关注。随着农村经济发展,需要更多的科技人才。只有整合各方面资源,齐抓共管现代农业职业教育,才能更好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建议一是要及时调整农业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走农业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之路;二是要努力优化农业职业教育的就业环境,让农业专业毕业生成为“留得住、用得上”的新型职业农民;三是精心编制农业职业教育的培训网络,不仅依托农业专业毕业生深入农村作为,还要依托当地政府、当地教育资源。

全国人大代表、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古丽努尔·买买提:企业应为指导高校实习生的员工发放一定的补贴,提高员工带徒的积极性,鼓励员工为实习生负责,督促实习生掌握技术要领。职业教育是就业教育,培养一名学生,就要给一名学生创造就业机会;培养一批学生,就要推动一批人就业。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朱佳木:职业教育虽然在我们普通人的眼里没有像大学本科教育那样让人称羡,但是在社会需求上不得不说这方面的学生是供不应求的,我们应该从实际出发来调整我们的教育结构。日前,国家现在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出台了一些列职业教育领域的优惠政策,例如农村中职生免费、试点职教学历升本等,职业教育在我国教育的分量日益提高。我们应该从实际出发来调整我们的教育结构。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教科院副院长胡卫:建设现代职教体系,并不意味着要把所有的职校生都培养成硕士、博士,我们要警惕职业院校的过度升学倾向。过于强调职业教育系统内部的衔接与贯通,过分拔高职业教育学历,可能会导致职业学校成为类似普通学校一样的升学教育,从而削弱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失去职业学校的办学特色。因此,我建议应尽快完善、修订职业教育法,清理一系列歧视职业教育的规章制度和评价标准,真正实现依法治教。政府要集中精力做好顶层设计,从直接管理转向间接管理,从微观管理转向宏观管理,把该放的权力放掉,把该管的事管好,给学校充分的自主权,让他们在市场中获得自我生存的能力。

全国政协委员、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章义和:我国教育体系中有不同类别和性质的职业教育,如职高、技校、高职、大专、应用型大学、成人教育机构等,还有职业培训学校,在办学标准、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育目标、招生政策等方面,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目前还很混乱,亟须厘清。要整合资源,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设定职业教育合理规模,规范招生流程,扩大自主招生。要确立职业导向,坚持教育本质,建立具有权威性、科学性的国家专业教学标准,改变职业教育发展的混乱局面。

浙江省湖州市政协副主席沈琪芳:职业学校,尤其是中职学校面临三个严峻问题:办学经费不足、师资缺失、生源不好。由于生均经费不足,很多职业学校便不开设需要大量设备设施的工科专业,转而开设成本较低的文科专业。职业教育是“跨界”的教育,是另一种教育类型,其外延深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单凭一个学校、一个部门抓职业教育,不能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要培养出色的职教人才,夯实中国制造的人才基础,必须具备过人的一技之长,而职业技能的培养只靠学校是远远做不到的。学校与企业要合作,地方的产业和职业教育要融合,职业教育只有面向经济主战场,与地方经济的转型、升级、布局密切配套,培养出的人才才是为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也是更有质量、更受社会欢迎的。职教新政要落地,首先要打通责任壁垒,用有效的政策黏合政府、企业和学校,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列入国家和省市“十三五”规划,由政府统筹协调相关部门,形成分工合理、协调顺畅、信息资源共享、配合紧密的管理体制,努力实现职教链与产业链对接。

山西省政协副主席刘滇生:我国专业学位设置存在较多缺陷,表现为总量过少,比例失调,结构失衡。截至2014年底,学术型学位涵盖的12个学科门类中,包括92类506种专业,而专业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只有45种,不及学术型学位专业的1/10。我建议,应从改革现行学士学位设置入手,切实实行“专业学士”与“学术学士”学位分类设置,研究制定职业技术教育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并按照该目录学科门类,设置“专业学士”学位。同时应以“专业学士”学位为统领,引导部分普通高等学校调整培养方向,从偏重理论灌输转向注重实践操作。

现代农业职业教育体系 篇7

近年来, 在《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精神指导下, 职业教育得到空前发展。职教规模扩大、发展速度加快。但是随着职业技术院校毕业生增多, 企业却发现难以找到符合要求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因而出现“就业难”和“技工荒”并存局面, 这也是职业技术教育发展面临的挑战。服务社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归宿, 如何缩小职业技术院校人才培养与企业实际需求差距, 提高企业和学生的满意度成为当前职业教育改革的焦点。

1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根据学徒制发展, 可以将其分为传统学徒制和现代学徒制。传统学徒制, 在实际生产过程中通过师徒共同劳动完成教学, 徒弟在师傅指导和影响下习得知识或技能;现代学徒制, 是职业技术教育与传统学徒制结合产物, 以企业用人需求、岗位资格标准为目标, 以校企合作为基础, 以学生学徒培养为核心, 以课程为纽带, 以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为形式, 以学校、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和教师、师傅深入指导为支撑。

纵观世界职业教育实践, 凡是技术发达的国家, 政府均承担起发展职业教育的责任, 行业、企业积极参与职业教育运行。英国最初实行学徒制, 后改办职业学校教育, 近年又复归现代学徒制, 并与国家职业资格挂钩, 完成基础现代学徒制后获二级国家职业资格, 完成高级现代学徒制后获三级国家职业资格, 节约教育培训成本, 提升劳动力技能素质, 受到行业、企业欢迎;德国坚持把学徒制作为职业教育“双元制”支柱, 为工业化和技术创新提供保障;瑞士中职学校学生, 先要取得企业学徒合同后才能注册入学, 每周在企业顶岗和在校学习时间大致为6:4甚至7:3。除此之外, 还有澳大利亚TAFE、北美CBE等等, 这些先进的职业教育理论、发展模式和实践经验, 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理论和实践提供宝贵资源。

回顾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历程, 在校企合作、提高自身社会服务能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学徒制构建等方面, 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 许多职业院校认识到相关工作的紧迫性, 纷纷开始探索合作办学的新路子、新模式, 并获得理想效果。然而, 许多院校仍然处于探索阶段, 并未真正建立起有效体制与机制, 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学徒制涉及政府、行业、企业、科研院所、职业院校、学生等重要主体, 因此需要社会各界的参与和支持。因此, 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仍需尽快构建, 尤其是校企合作、学徒机制创新研究还要加强, 具有普遍适应性、创新性、有效性的学徒制、工学结合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仍需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2 存在的问题

中国的国际竞争对手拥有强大的制造业, 而中国的技术教育仍然落后于大多数发达国家, 通过制造业投资实现经济增长的能力仍然有限。与之相对应的却是, 太多的职业技术院校设置的课程价值很少或者没有职业相关特性。在院校评估时, 各项性能指标鼓励职业技术院校提供这些不够资格的资质。应当鼓励真正高品质的职业教育, 避免学生时间浪费和院校师资浪费, 以保证学生获得继续教育和高等教育机会, 这样他们才有可能获得良好的工作。

实践技能价值和个人相关, 也和社会、经济相关。国家繁荣取决于高度发展经济、高层次技术技能基础。个体获得更大发展机会, 实体经济腾飞均要求释放人才价值。年轻人选择的职业路线应当是条高速公路, 而非是个死胡同。学徒制作为技能就业和国家繁荣的关键路径能实现经济增长, 更高生活水准, 社区健康, 因此必须优先考虑职业标准。推动学徒制, 培养建设国家未来的技工是劳动力市场价值观和需求, 职业教育应提供不同内容、不同技能、不同教学形式。因此, 良好的职业课程受人尊敬, 具有价值, 同时为教育供给的重要组成部分。

2.1 问题现状

行业、企业是职业技术教育的直接受益者, 应适度分担人力资源成本。当前市场存在的“就业难”和“技工荒”并存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职业技术院校对学徒制认识不足, 专业设置缺少企业参与;教学改革与课程体系开发不够灵活, 教师实践经验不足;学生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数量不足;校企合作学徒制模式及其关系缺乏稳定性, 缺乏有效管理组织机构, 制度保障体系不严格;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不积极, 无法合理分担职业教育成本, 企业参与学徒制积极性不高;欠缺制度保障, 未充分发挥政府协调主导作用。

尽管国家层面强调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学徒制, 但制度缺失、企业责任要求不明确, 影响了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改革的积极性, 同时也阻碍了职业技术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为此,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强调“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 促进校企合作制度化”, 围绕“建立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改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做出了新部署。今后, 学校应当依托既有校企合作平台, 积极尝试现代学徒制, 整合现有职业技术院校和企业行业教育资源, 进一步拓展校企合作, 改革校企共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 进一步提升职业技术教育对地方经济发展的贡献。

2.2 原因剖析

社会为其所有公民提供平等机会。在年轻人的世界中, 良好教育是未来生活的关键因素, 并为不断变化和不可预知的将来做好准备。

首先, 教育系统没有对青少年学习历程跟踪和导向, 给他们提供的项目是个死胡同。任何年轻人的学习项目, 无论是学术的或职业的, 应在广泛的战线上适应劳动力市场和教育进步。

其次, 民众有权利知道事实真相。这意味着提供准确和有用信息, 当事人能做出相应决策。对年轻人来说, 他们选择的职业课程、资格, 或者上什么学校决定了他们的一生。因此教育经费应为接受教育的人提供, 而非为提供这种服务的机构提供。学术界和职业教育不要试图认为他们提供的所有一切都同样值得, 对学生和家长而言更是如此。他们有权利知道自己选择可能会造成的特定后果, 他们有权利知道哪门课程或哪所教育机构的质量更高。因此, 政府有责任将信息提供给所有需要知道的人。问题不仅在于给予个人良好职业指导和建议, 还包括监管学术机构。对职业教育进行自我中心式的微观管理本质上是无效的, 同时还增加了政府担负的公共责任。

最后, 教育系统需要极大简化, 在给学生提供更好和更准确信息的前提下, 开放教学和学习资源, 鼓励创新和效率。以国际标准而言, 中国职业教育复杂而不透明。中央政府指令重复而交叉, 现在是到了改变院校微观管理和巨大官僚成本的时间点了。

2.3 劳动力市场特点

今天的职业教育体系必须应对劳动力市场的5个关键特点。

第一, 年龄18岁及以下的人, 教育或训练的主导模式是全日制。初中毕业后, 几乎每个人会继续上学到18岁。这种现象对劳动力市场有连锁反应, 并对青年劳动力市场解体负有部分责任。第二, 职业教育必须承认当今劳动力市场包含青年劳动力市场。第三, 雇主看重工作经验并非正式证书。但是好的学徒价值同他们习得的技巧一样重要, 任何形式就业机会均为职业生涯增加价值。尽管证书越来越重要, 但他们不能决定所有事物。工作经验提供了可替代的行进路线, 并且许多正式资格可能根本就不值得拥有。第四, 良好语言和数学水平是最有用和最有价值职业技能的必需组成。第五, 因为年轻人频繁改变工作, 劳动力市场不断变化, 所以学生需要一般工作能力;教育系统需要快速、灵活地应对变化的市场。

今天的劳动力市场对年轻人很苛刻, 经济调整加大了结构性压力。政府需要确保每位学生都有机会获得重要的和可再生的技能, 包括就业中获得的技能。这意味着教育机构应关注学生需求, 而非政府机构需求。资金和监督制度应灵活、高效, 并直接针对劳动力市场的变化。政府应该把重点放在监测和保证质量角色上, 提供客观信息, 并退出对具体院校的微观管理。

3 建议

无论是职业资格还是学术资格, 教育部应该明确区分哪些资格为评价学生习得基本知识的指标。决策标准应该明确、公开。必要时可由外部机构认可、咨询, 但评估和验证需要确保国家标准适用于所有学生。

学生希望从规范的培训机构获得资格证书, 国办学校应免费提供这些资格证书。无论这些资质证书用于测试, 还是属于法律、健康、安全的要求。作为课程的一部分, 为所有学生免费提供实践和职业课程。教育部应该检查现行政策中最低水平的学生能否达到这种水平, 以期提高能够直接在高层次水平接受教育学生的比例。绩效管理指标和评估系统应该鼓励学校提供为雇主承认, 或为其它院校接受的课程和资格。对于达到最低学习程度的人, 包括许多差等生以及那些对正规教育不满的学生, 政府应当努力对其核心职业技能和工作经验培训, 这包含语言和数学。资金和绩效措施应促进学生在这些核心领域和就业结果上的提高, 而非用于延长受教育的年限。

全日制高职院校提供的教学计划应包括执业资格课程, 并明确潜在发展目标, 以便学生在学校中获得的发展有助于其在技能、就业上的发展。教育部应评估学徒制框架是否具有足够的一般教育成分, 以便学徒中的部分学生进入高等教育机构继续学习, 或者接受其它类型教育。学徒制关系到雇主、特定岗位要求, 在当地劳动力市场条件下, 可考虑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承办学徒制教育。

在项目基础上, 以生均资金界定每名学生受资助水平。同时也应该考虑课程内容、学生团体等因素差异而加以调整。总之, 应遵循学生原则。政府不要过多限制学生应当获得哪类级别、哪种类型的资格, 学生有权追求自己的生活。为了改变学科或职业, 学生或学徒横向移动包括“向下”移动都是他们自己的选择。

学龄人口有权免费接受全日制教育, 雇主承担学龄人口学徒培训时, 他们应能直接或间接地得到报酬。当学徒接受明确在职培训、教育, 所学内容具有广泛可迁移元素时更应如此。教育部应该检查相应学徒合约, 借鉴国际最佳实践, 提高效率, 控制单位成本, 去除无附加值活动消耗。考虑到中小企业发展, 可探讨小型雇主参与学徒制培训实践。职业教育教学相关评估应由有资质专业人员进行, 目标在于提升课程、职业能力。他们不一定是教师, 也不必持有教师资格证。

教育部应为其他非学徒的全日制高职学生提供工作体验, 以灵活方式补贴雇主。应减少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干涉个人职业资格调节, 而集中精力于约束职业资格授予机构。

4 结论

年轻人生活在这样的一个世界里, 相当多的人进入大学, 家长的普遍愿望是孩子接受高等教育。政府必须承认家庭和学生的期望, 并认真对待自己承诺:机会平等。现实世界里, 雇主看重雇员在就业场所的技能, 看中学生在教室内获取的技术。大量高薪工作需要通过职业要求和具体工作培训来获取技能。教育保障问题同时反映了劳动力市场近期主要变化, 然而, 就什么是劳动力市场或什么是高等教育需求而言, 许多职业课程并不像他们许诺的那样好。尽管中央政府不断重新设计、重新调整和重新组织教育机构, 这些问题仍旧存在。质量良好、教育创新和成功实现借助于政府资金、优秀管理体系而实现。

必须使职业教育摆脱僵化、昂贵、集中、详细的做法, 这样的系统成本高、反应迟钝、决定不合理, 最好的系统代表了大量本土化决策和设计。中国是个人口大国, 经济结构复杂。教育、培训机构、雇主众多, 他们都是职业教育的活跃成分。他们需要更多的互联互通, 并与设计、授予资质机构相联系。这并不意味着放弃责任, 而是意味着:严密监管、事后评价, 更少的微观管理和更少的集权专制。权力下放和灵活性至关重要, 中央政府在保留核心责任的同时, 应强化政策设计和质量保证。确保教育系统不断适应变化世界, 跟踪劳动力市场需求。与世界经济, 年轻人长期发展相联系, 保证基本质量。

年轻人和学生学习活动是教育机构关注的中心, 也是资助和监督系统的中心。年轻人需要把自己的教育作为一个整体, 教育机构需要帮助他们这样做, 并为此得到报酬。政府制定政策、提供资金, 教育机构监督和管理均围绕这些活动展开。

文章提出了职业教育体系变化。提出了其组织和资金、监管结构、质量保证机制的变化。学校应对当地不断变化的劳动力市场做出回应, 并使雇主更直接和质量保证相关, 他们会给年轻人更多的专门指导。提出改动以提高系统效率, 减少无关领域的直接支出, 确保提供给年轻人的课程和资格具有真正的劳动力市场价值和信誉。

摘要:为了解决就业难和技工荒并存问题, 引出了职业教育的学徒制路径。归纳了传统学徒制和现代学徒制区别, 总结了现代学徒制成功案例和具体做法, 指出了我国职业教育实践中技能薄弱的原因在于课程设置和院校评估的不当导向。剖析了原因, 包含青少年学习历程跟踪, 教育系统提供合适资讯, 简化教育系统, 分析了当前劳动力市场特点。提出了具体建议:职业资格证书, 完全职业规划, 生均资助水平, 全日制教育和工作体验。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职业教育,学生,构建

参考文献

[1]姜大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理性追问[J].教育研究, 2011 (11) :70-75.

[2]范唯, 郭扬, 马树超.探索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基本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 2011 (12) :62-66.

天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发展对策 篇8

2005年, 全国首个“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在天津建立, 随后在2010年, 在国家教育部的支持下, 天津市与教育部签署共建协议, 天津成为全国第一家国家级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创新示范区。我们应充分肯定我市职业教育在过去历史上所取得的成就, 但也应当意识到我市职业教育一直存在的不足和进一步发展所面临的各项困难与挑战。例如:职业教育体系不完善;办学体制不灵活、特色不突出;职教师资队伍建设迫切需要提高;毕业生综合素质欠缺;职业教育国际化面临困难和挑战等。

2 天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存在的问题

2.1 天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尚不完善

(1) 职业教育办学层次有待提高。因为我国职业教育政策定位的问题,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本科及以上层次发展出现空缺, 学生无法接受更高水平的职业教育。在这样的模式下, 我国的职业教育缺乏潜力和活力, 也缺乏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2) 纵向职业教育衔接受阻, 与普通教育横向联系缺乏。由于缺乏严谨的制度设计, 中国的职业教育成为一个断头桥, 缺乏职业教育的内部连贯性提升, 导致职业教育的发展动力不足。中高职、高本之间缺乏纵向的连接, 无法实现立交桥式的衔接, 职业院校学生升学之路困难重重。普通本科与高职院校职之间流通障碍较大。

2.2 天津职业教育缺乏显著特色

存在同质化现象, 高职院校缺乏明显的办学特色, 不能充分体现本行业的特色, 存在专业设置雷同的问题。

2.3 天津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有待提高

专业教师在年龄分布上的特点, 不利于职业教育的长远发展, 从教师专业能力看, 只有三分之一的教师专业能力能够满足教学需求, 实践能力还不能满足教学需求, 外聘高技能、高学历的兼职教师人数并不多, 无法对我市职业院校培养高水平技能型人才起到应有的作用, 职业技术师范学校职教师资培养难以满足职业学校师资的需求。

2.4 天津职业教育毕业生综合素质欠缺

目前, 天津职业院校技能学生人才素质能力难以满足滨海新区的需求, 人才培养模式在校企合作中仍存在脱节现象, 毕业生赴滨海新区就业比例较低, 创业比例不高, 创业成功案例不多也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

3 天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发展对策

3.1 加快改革天津职业教育办学结构

3.1.1 完善天津职业教育学历层次

(1) 重点本科大学创建本科层次高职学院。重点本科大学结合自身特点开展高层次职业教育, 必将丰富职业教育的办学类型, 培养出特色的职教毕业生, 并充分发挥在职业教育发展方面所起的示范带头作用。 (2) 部分普通本科院校改制为本科高职院校。部分省、市属普通本科院校, 尤其以工学为主的高等院校突出, 他们在人才培养规格和定位上与高职比较接近, 可以考虑将这类学校转制成四年制技术教育本科, 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从而与市场接轨。 (3) 依托国外教育资源, 举办本科层次高职教育。许多欧美发达国家在职业教育积累了丰富的开办本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借助国外教育资源和成功经验发展我国本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 例如采用“2+2”或“3+1”的模式, 不失为一条便捷之路。

3.1.2 建立和完善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沟通机制

当前的职业教育体系主要问题之一是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之间仍然存在较大的流动障碍。建议调整目前的考试升学政策, 对职校生向普通教育升学应以基于知识和能力结果的入学考试标准替代升学比例。

3.1.3 完善终身教育体系

天津职业教育应该树立终身学习和系统学习的思想理念。把成人教育、转岗培训和非学历培训纳入职业院校教育的体系, 并且在制度设计上综合考虑, 使受教育者可以通过连续学习、多次学习, 全面提高知识和技能水平。

3.2 构建高效、宽松、灵活的职教办学新体制

(1) 完善多元办学体制, 拓展资金筹措途径。目前我国对发展职教投入普遍不足。要充分调动院校办学积极性, 如筹集各项发展基金、尝试股份制改革模式, 以国家投资为基础, 充分挖掘社会闲散资金等对职业教育的投入。 (2) 组建职业教育集团, 积极开辟产学研合作。筹建职教集团, 是教育部和天津市共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的重要任务, 积极加强学校和企业、学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 形成集团内教育教学、顶岗实习、教师挂职实践、学生创业就业一条龙。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在产学研职教集团组建方面进行了尝试, 取得很好的效果。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广泛联系企业和科研院所进行高级技能型人才培养。科研院所和企业在学院设立研发中心和培训基地, 学院学生到中心和基地进行顶岗实践, 科研院所和企业选派实践经验丰富的兼职教师到学校讲课, 通过这种形式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3) 扶持民办教育发展完善各项政策。天津市的民办职业教育一是民办职业院校数量很少, 二是民办职业院校实力较弱。天津应大力培育民办职业教育, 在税收和教育用地等方面加大政策扶植力度, 降低门槛、鼓励发展。在政策上向民办职业教育倾斜, 提高民办职业教育院校的社会地位和认可度。发展民办职业技术教育, 还应积极吸纳民间资本投入职业教育领域, 形成多元化的投资体制, 从而弥补天津市职业教育经费的不足。

3.3 积极改进职业教育评价工作

(1) 评价主体独立。长期以来, 政府评价一直是我国职业教育评价的主要方式, 其课程设置、专业建设、教学评价、质量评估等都由政府主导。职业教育评价离开了行业的支持和企业的参与, 行业和企业作为职业教育评价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职业教育评价的本质, 应以社会为主导的评价体系为根本。把评价功能逐渐转移给教育社会评价机构, 实现职业教育中政校分开、评建脱钩、管办分离, 职业教育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才能得到有效解决。 (2) 职业教育评价要内外结合。外部评价是指学校以外的社会民间组织、用人单位、新闻媒介、政府部门等对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进行的评价活动亦即外部监督机制;内部评价是指学校自身进行的评价活动, 亦即自我检查机制。要保障职业教育的质量就必须以学校自我评价和质量控制为主, 外部评价则应侧重水平评价、质量审核和专业认证。 (3) 加强基于结果的评价方式。当前职业教育评价方法是一种基于过程为主的评价方法, 我们还应建立一套以结果评价为主的方案。这套方案以对人才培养的效果和结果作为主要的评估内涵和标准, 会有利于推进职教向着“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的目标迈进, 对引导职业院校学生志愿填报和职业选择也能够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

3.4 高标准通过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的验收工作

(1) 推动现代职教体系建设。天津的示范区建设要巩固发展高职院校优势, 增加专科层次人才供给数量和质量;加大中职院校调整改革力度, 创新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 以优化高等教育结构。统筹中职、高职 (专科) 、本科和研究生等多层次职教动态衔接、综合发展, 实行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普通教育相互沟通, 推动全日制与非全日制教育相并重, 搭建人才培养的立体桥梁。重点是课程衔接的体系, 创新招生考试制度改革、促经培养目标、教学资源、教师培养、专业设置、行业指导、评价机制和行业办学等领域互相衔接。以海河教育园区为载体, 推进整合高职院校优质资源建立海河应用技术大学这一试点项目建设。创新海河应用技术大学办学模式和管理体制, 力争取得突破。针对天津市职业教育举办方多元化的特点, 加大统筹协调力度, 进一步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 支持学校利用市场机制完善治理结构。 (2) 完善机制, 加大投入。职业教育示范区建设要进一步提高财政性教育经费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 加大财政对职业教育投入力度, 建立与办学规模和培养要求相匹配的财政投入制度, 完善经费保障机制。同时, 积极引导社会投入, 鼓励企业投资捐赠。 (3) 加大政策支持和环境保障。大力推进建设示范区的政策环境和法制法规。可借鉴德国和国内先进地区的经验,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相关规定, 尽快制定出“天津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和实施办法, 从法规层面确立校企合作在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 对职业院校、企业、行业组织、政府在校企合作工作中的责任与义务予以约定, 加大对校企合作的支持力度, 深化产教融合, 促进职业教育发展。 (4) 加强示范区师资队伍建设。示范区建设要畅通职业教育师资的准入途径。给予应用技术大学和转型独立学院一定的教师评聘自主权。

4 结论与展望

在新的发展阶段, 职业教育工作者应该坚定不移地以服务发展为宗旨, 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坚定不移地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发展道路;坚定不移地推进集团化办学和国际化办学。国家和市政府也应大力加强对天津职业教育的政策扶持力度, 切实落实好促进天津市职业教育发展的各项政策, 切实落实好职业教育学历层次提升、中高职顺畅衔接、职教和普教深度融通的问题, 切实增强职业教育的生命力。

摘要:文章从职业教育院校生源、专业设置、师资队伍和人才培养几个方面分析了天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现状, 指出了天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 在办学结构上进行改革的步伐加快, 建立和完善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沟通机制;构建灵活、宽松、高效的职业教育办学体制, 组建职业教育集团, 积极开辟产学研合作;积极改进职业教育评价工作;高标准通过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的验收工作。

关键词: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对策,天津

参考文献

[1]马庆发.中国职业教育研究新进展2009[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2]穆晓霞.高等职业教育的探索与创新[M].江苏: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3]姜大源.当代世界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研究[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2.

[4]鲁昕.在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工作会议上的总结讲话[J].教育与职业, 2011 (7) :22-28.

现代农业职业教育体系 篇9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的要求, 职业院校必须调整教育思路, 进行教育教学改革, 重新规划课程体系, 致力于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专门技术人才。对于《公共英语》课程来说, 也必须适应这些要求, 重新构建课程体系, 建立以专业需求为基础的实用型英语, 即专门用途英语 (ESP) 为主要内容的课程体系。这就要求《公共英语》课程改革充分考虑专业对英语的需求, 重点提高学生与本专业相关的英语应用能力。

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公共英语》的课程定位

2000年, 教育部高教司出版的《高职高专教育英语教学课程基本要求》指出, 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目标是“经过180—200学时的教学, 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技能, 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 从而能借助词典阅读和翻译有关英语业务资料, 在涉外交际活动和业务活动中进行简单的口头和书面交流, 并为今后进一步提高英语的交际能力打下基础。”

由此可见,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公共英语》课程应以帮助学生更好就业为导向, 增强学生服务企业、服务行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因此《公共英语》课程定位应以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为基础, 以所属行业对专业英语的需求为依据, 以所属行业的发展动态为指标, 以满足专业岗位需要为目标。也就是说,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公共英语》教学必须与培养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能力的目标紧紧联系在一起, 任何脱离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英语教学不会有发展前途。要做到这一点, 我们必须认识到职业院校开设的《公共英语》课程是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对完成职业教育总目标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将专门用途英语 (ESP) 教学思路和方法应用于《公共英语》课程教学, 充分发挥《公共英语》在职业院校学生的专业技能素质培养中所起到的作用, 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公共英语》教学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公共英语》的课程设置

1.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公共英语》的课程设置要针对实际需求

这里的需求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工作岗位的需求, 二是学生的需求。针对工作岗位的需求就是要考虑社会形势的发展与变化, 课程设置应该符合工作岗位对员工的要求, 将英语这门语言转换成一种专业所需要的语言技能, 对学生以后走上工作岗位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针对学生的需求就是要考虑学生的个性与兴趣, 使学生打好英语学习的基础, 使英语语言运用能力成为学生就业的优势, 可以拓宽学生毕业后的发展途径。

2.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公共英语》的课程设置要注重内容

按照人们的认知规律, 课程内容应该遵循从基础到专业、从英语语法知识等理论学习到英语实际运用和岗位英语实践这一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此外还应该充分考虑一些客观因素, 如专业设置、宏观教学管理、专业教学资源等, 以确保所设置的英语课程体系具有高度的可操作性, 使其能服务于本专业, 对学生就业提供更多的可能性。随着全球经济发展, 知识经济地位越来越重要, 英语的使用也更加广泛, 这就决定了高职英语课程设置一定不是一成不变的, 而是不断进行更新和调整课程内容, 不断提高课程质量, 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学习和工作需求得到满足。

3.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公共英语》的课程设置要遵循科学

也就是说, 英语课程体系要坚持系统性, 把英语课程做英语语言知识、行业英语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层次划分, 要坚持贯彻此三者之间的有机联系, 形成融合贯通的一个整体。总之, 课程设置的原则不仅要坚持让学生不断积累基础英语语言知识, 而且要坚持训练学生的英语语言实际运用能力, 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进行专业英语的学习和运用。

三、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公共英语》的课程实施

1. 课程实施坚持以能力为导向

这是课程实施的基本思想。在公共英语课程方面, 课程实施的能力导向根据不同课程的内容应体现为基础英语课程重点针对实际生活中会遇到的各种情景;专业英语课程应针对实际工作中的各种情景。具体来说, 基础英语课程的核心任务是使学生能够进入实际生活场景中出现的各种场面, 让学生能切实感受到英语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 并能用英语解决生活中出现的各种交流问题。同样, 专业英语课程应该使学生能够充分了解自己在工作中的角色, 培养学生阅读英语的专业著作和资料的能力;与此同时找出在工作中需要国际交流的场景, 然后运用基础英语课程中培养的基础英语沟通能力解决实际工作中的各种问题。

2. 课程实施坚持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基础

从当前的英语教学状况而言, 绝大多数的职业院校公共英语教学和专业英语教学的融合都还不完善, 还没有建立起非常专业的ESP教师团队。公共英语教师一般具备较为扎实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 在基础英语教学方面也都有自己的一套方法, 但都缺乏对行业的了解, 对行业英语没有深入的研究, 不能引导学生进行适合本行业的专业英语学习。而专业教师虽然具备足够的专业素养, 但英语的语言基础并不扎实, 缺乏足够的英语教学经验, 也不能满足专业学生对专业英语的学习需求。既具备高水平的英语能力又熟悉专业知识的教师如凤毛麟角, 这对高素质专业学生的培养极为不利。因此职业院校急需培养出跨专业的“双师型”教师团队, 以保障专业英语教学的教学质量。鉴于此种情况, 职业院校应制定出合理的激励政策, 通过鼓励英语教师自学或进修专业课程、补习专业知识, 或派英语教师到本行业的合作企业进行业务锻炼等方式解决“双师型”教师匮乏的问题。

总而言之,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公共英语》课程体系应顺应时代的要求, 将课程与工作需求有机的结合起来, 帮助学生锻炼专业环境下的英语应用能力, 培养出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应用技能型人才, 为学生就业和可持续发展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摘要:现代教育体系的建立需要构建新的《公共英语》课程体系以适应新形势。本文从课程定位、课程设置和课程实施三个方面分析了《公共英语》课程体系构建中应注意的问题, 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现代教育体系,公共英语,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唐高华.基于大职业教育理念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 2011 (22) .

[2]方玉琴, 肖德钧.基于岗位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英语课程体系探索——以机电大类高职英语课程为例[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3 (2) .

我国现代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的研究 篇10

一、我国现行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困扰与问题

(一)相关职业教育法律、法规的修订问题

我国现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一部,涉及高等职业教育的内容不多,且多为条目性、纲领性条款,没有专门的关于高等职业教育政策的法律法规。很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在现阶段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出现了,在办学体制方面,单一的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成为高职教育唯一的办学主体,将行业和企业排除在职业人才培养过程之外;统筹规划和宏观管理协同方面,高等职业院校归教育行政部门管理,职业培训和技工院校归人社部门管理。这种方式导致政出多门、管理割裂、资源分散、效率低下;高等职业教育归属方面,高等教育包含高等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投入体制以财政拨款为主,然而高等职业教育的投入政策又归属于职业教育,故而教育投入以学生学费收入为主,客观上来看,高等职业教育财政投入比重被削弱了。

(二)高等职业院校办学的自主权问题

政府职能尚未完全转变,目前仍直接管控职业院校具体事务,这就混淆了政府与办学者的角色,严重影响了职业院校办学活力以及办学效率。(1)高职院校机构设置受编制及人才聘用受经费限制。(2)现行的招生与就业政策有缺陷,绝大多数考生基本上都是通过全国或全省统一考试这一途径选拔。(3)相关政策制定没有考虑到中高职教育衔接的课程安排断档和重复性,高职本科教学模式的不统一性,普通高等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的学习体系的巨大区别。(4)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宏观政策支持与指导力度不够,制约了校企之间的深度合作。(5)财政政策方面对高职教育的保障力度不足:一是政府在高等职业教育成本分担中存在偏差,比如湖南省高职与中职的生均经费拨款标准平均低于0.3万元/生/年;二是投资方向不明确,投资到学生身上的经费没有发挥好的作用,比如对中职学生和高职涉农专业学生减免学费的普惠政策等。

(三)高等职业教育资源配置整合问题

高等职业教育资源配置未能有效体现出效益和公平兼顾原则。现有的教育资源配置方式从学生人数和学校规模大小来分配教育经费,没有考虑到学校的整体办学效益好坏和教育质量高低,会导致很多高职院校一味地追求“大而全,小而全”;而且也不能全面反映出高等职业院校的教育成本,院校之间存在投入不足或重复投资并存的现象。在我国各个地区,高等职业院校空间分布不均的问题较多,教育资源空间配置也存在较大差异。经济欠发达地区优质教育资源非常匮乏,国家优惠政策落实不到位。同时供给决策机制不合理,投入以“示范性”和“精品化”为基准,以项目方式投入,很多非示范和非精品拿不到项目,享受不到公共的职业教育服务。

(四)农业高等职业教育配套政策问题

农业高等职业院校以及涉农高职院校,既承担着培养新农村急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和新型农民任务,同时又直接提供农业技术咨询与开发等方面的服务,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有着其他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长期以来,农业类高校由于缺乏国家的重视,扶植建设的力度显然不够。表现在农村职业教育法律保障方面政策的不足,从资金保障到制度建设方面都没有一个明确的整体规定。其次,学生不愿学农也源自我们的激励政策不强,农民难以上学还受历史、经济诸因素的影响。要想从根本上调动学生学农的积极性,光出台一些涉农专业及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费政策还远远不够。

二、构建现代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的对策建议

(一)健全职业教育相关法律、法规,落实依法治教

(1)修订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保障职业教育的办学灵活性,使之更好地切入企业、融合行业。对于举办职业教育,参与教育教学过程,接受学生实习等可以在税收优惠和具体责任等的企业相关问题上在法律上给予明确。(2)加快制定《校企合作促进条例》,从法律层面切实保障参与的校企合作企业的生产效益。使学校和企业在运行机制上真正融合。(3)完善职业教育标准体系,从专业课程标准和质量评价标准着手,覆盖教师编制标准、教师资格标准、生均拨款标准、公用经费标准等。(4)考虑制定“农民职业教育法”,积极推进教育优惠政策向职业农民教育体系延伸,为构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体系提供法律支撑和保障。(5)为提升高等职业教育层次水平,应制定“高等职业教育法”,对高职性质、职责、任务、举办者等以法律形式规定下来。

(二)加强顶层设计,构建明确的现代高等职教体系

(1)加强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相互转换融通,初级、中级、高级职业教育相互贯通。做到职前、职后教育并存,形成以高等职业教育为龙头,逐级分流的教育系统。改变现有的考试体系,大力发展普职融通的综合高中试点示范,逐步提高中职毕业生对口升入本专科高校的比例。(2)加快建立从中等技能人才到高等技能人才及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直通车”,完善职业教育层次,发展好本科及以上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3)加快修改和完善《中外合作办学条例》《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实施办法》,对不同类型教育机构中外合作办学,给予有针对性的科学指导,引导高职院校积极借鉴国外高职教育发展的成功经验,尽快探索建立健全的、适合我国国情的“产学合作”机制,努力打造中国特色高等高职教育。

通过对职业院校优化资源配置,布局结构调整,可以集中力量打造一批办学水平高、办学特色鲜明的高职院校;进一步削减人才培养质量不高,社会需求量不大的专业,全面梳理高职院校的所有专业,建立以就业为核心的职业教育评价体系。(1)考虑将教育部门管理的职业院校教育与人社部门管理的职业培训归到教育部门统筹管理,将人社部门管理的技工学校、技师学院等统一纳入国民学历教育序列。(2)全面评估民办职业教育,给予公益性的民办高职院校和公办学校一样的投入,鼓励和支持办学思想端正、办学条件和教学质量较好的学校发展,停办或合并一批不具备发展条件的院校。(3)积极发展企业制,探索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

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和条件保障体制应考虑还要以财政拨款为主,其他多渠道筹措为辅。将职业教育纳入基本公共服务范围和公共财政保障范围:(1)确保增加对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建立和完善政府为主渠道的高职教育财政供给制度。高职院校的财政生均拨款标准应达到当地区普通本科院校生均财政拨款标准。(2)完善职业教育的投入监督机制,建立教育投入问责制度,保障职业教育经费足额投入到位,同时适当提高学费在培养成本中的比例,并以此作为考核评估政府的教育工作绩效。(3)加大教育财政性投入用于职业院校基础能力建设比例,保障中央财政对经济落后地区职业教育的转移支付力度逐年加大。(4)全面加强政府对财政性职业教育经费与各类职业培训项目经费的统筹管理。(5)鼓励企业、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和个人向职业教育投入。(6)优化现有中等职业教育和涉农高职专业的免费教育制度,在投资方向上以加强高等职业院校基础能力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投入为主,而不是简单补贴到学生个人。

(三)扩大职业院校办学自主权,切实落实依法治校

建立政府宏观调控、学校自主办学、市场积极引导的运行机制和以学校为主角、市场为中介、企业为供需方、政府为调节方的相互作用的宏观模型;不断下放诸如所有权、管理权、配置权等资源权限,使资源配置权力分散化、地方化;为保障职业教育资源重组创造宽松的环境,并加大力度调动地方投资的积极性。

制定现代职业院校章程,将内部机构设置、专业课程设置、人才引进招聘、中层干部任免、职称职务评聘等权限赋予职业院校,最大限度地激发职业院校的办学活力;学校可拥有20%~30%的编制自主权用于按相关规定聘任专业兼职教师,财政按编制内人员经费拨款标准拨付,达到“政府买单”吸引“能工巧匠”进职校的目标。

(四)加强农业职业启蒙教育,提升农业职业教育吸引力

在少年儿童启蒙教育中渗透中华农业史、农业科技、农业经济、农业致富等知识,提高全社会对农业职业教育的认同度;引导新型职业农民逐步走上农业经营体系的组织化路子,实现从传统小农生产向社会化大生产转变;支持组建一批农业职业教育集团,优先扶持农业职业教育集团争创“国家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强化农业高等职业院校服务“三农”能力考核力度,推进农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培养途径的优化;整体提升农业职业教育内涵发展水平。

建立在科学合理职教体系框架下的职业教育将会对我国民众数千年的教育观念带来积极影响,给我们的高等教育带来崭新的、健康的面貌。

参考文献

[1]张应强.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的两个问题[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2):39-45.

[2]龚跃莲.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资源配置现状及优化对策[J].成人教育,2012(6):82-83.

[3]叶玲.新农村建设对高等职业教育的需求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8(7):59-60.

[4]李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政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7-12.

[5]刘明生,王玲,李建华.论高职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3(2):17-19.

现代农业职业教育体系 篇11

一、中职教育培养目标模糊,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遭遇尴尬

中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复杂性增加了中职学校教育的难度。第一,文化基础课与专业技能课及实习的双重要求,在有限的学时下很难把握比重适当,二者的关系始终困扰着职校,畸轻畸重在所难免。第二,升学与就业两个目标、两种标准,在有限的教学资源下如何兼顾,难免此消彼长。第三,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同时获得,孰轻孰重?中职教育在与高职教育衔接中暴露了诸多的不适应。

二、用心经营中职教育,夯实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根基

1.增值资本

政府通过中职教育助学金制度,对中职学校的资源配置从分配性转为竞争性,哪个学校办得好,对生源有吸引力,就能得到更多的政府投入。中职学校要主动适应市场需求,提高办学质量,增强生源吸引力,扩大办学规模,实现学校的“资本增值”。

2.抢占市场

中职招生市场竞争十分激烈,优胜劣汰的市场规律,必然促进中职学校要树立品牌意识,扩大社会知名度,增强社会影响力。通过开展招生宣传、校企结合订单式培养、参与公益事业等形式,可以使中职学校形象深入人心。因此,要紧贴市场需求设置专业,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各中职学校之间要相互竞争,中职教育与普高教育之间也可以竞争。

3.管理改革

一要更新观念,调整培养目标。要把为社会培养实用型中级技术人才和为高职输送合格生源作为中职的两大培养任务,加大教学改革力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学校要在资金投入、师资配备、生源质量、教学管理上紧紧围绕中职培养的两个任务,在培养学生就业能力的同时,注重学生继续学习能力的培养;二要“宽进严出”,严把质量关。中职校应对“宽进”的学生,加强基础文化知识的教学,强化学生管理,加强学习指导,严格考试制度和学生学籍管理,把他们培养成有继续学习能力的合格的中级技术人才。中职教育不能为追求升学率而照搬普高教学模式,它要求中职教师刻苦钻研、积极探索适于中职教学的教学方法,建立科学的中职教学模式。三要改变传统的评价办法,健全质量评价机制。转变以专业知识考试分数为唯一衡量学生、教师和学校的教育质量的观念,建立学生的素质全面提高、个性特长协调发展的综合评价体系,将学生的学习态度、课堂纪律、实操技能与大型考试(阶段测验、期中考试、期末考试)有机结合起来,采用更灵活的评价机制,为不同的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加强中高职衔接,扣紧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螺丝

当前虽然中职教育向高职升学的机制平台已经搭建,但两者间的联系并不畅通有序,要加强该体系建设,就必须加强两者间的衔接。

1.专业设置的衔接

中高职教育衔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专业的衔接,中、高职在专业设置上要从地区和行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设置专业,使两个层次的职业教育在专业上较好地衔接起来。

2.培养目标和规格的衔接

中、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和规格上有许多共性,例如,两者都具有职业性、实用性、技能性等特点,培养目标都主要从行业的职业岗位不同要求及相应规范中去确定,中等职业学校重点培养技能型人才,高等职业院校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

3.课程和教学内容的衔接

聘请中职校的专业教师和行业企业技术人才全程参与中、高职衔接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共同探讨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就业岗位和在中、高职两个阶段应具备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构建课程体系,确定教学内容。

①课程体系的衔接

根据不同阶段的培养目标要求,系统构建课程体系,课程设置由浅入深。中职课程重基础、强应用,让学生初步建立职业概念;高职课程重实践、强创新,让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的工作场景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实践性。

②课程内容的衔接

与高职合作制订相互衔接的课程标准,确定科学合理的实施路线,既要避免中、高职课程内容的重复,又要拓宽和加深课程内容,真正实现课程内容衔接的连续性、逻辑性和整合性。

③职业资格证书的衔接

分段完成职业技能培训,中职阶段进行初级培训,获得初级职业资格证书;高职阶段进行中级、高级培训,获得中高级职业资格证书。

④教学模式的衔接

无论是中职教育还是高职教育,在培养模式上都应突出操作性、实践性的职业教育特色,如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双证书”毕业要求、与行业企业的密切联系、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的建设等等,都是共性特点,哪个阶段缺少哪个环节都会使衔接出现故障。

总之,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已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中职教育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是基础、是蓄水池,抓好中职教育,理顺中高职之间的关系,才能实现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何文明.中职教育的应对策略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7(24).

鄂南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之框架设计 篇12

一、鄂南职业教育发展概况与成就

(一) 鄂南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概况与成就

咸宁职业技术学院是鄂南目前唯一的高等职业院校。组建十年来, 在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培养厚德尚能人才上迈出坚实步伐, 在师资队伍建设上造就了一批朝气蓬勃的新生力量。在工学结合、产教融合上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1. 人才培养取得可喜成效, 产生品牌效应

学校不断深化产教融合和工学结合, 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近三年来, 学生在全国全省各类职业技能大赛中获得各种荣誉200多人次, 2013年在湖北省53所高职院校参与的各项技能大赛中, 综合实力排名第七。在2014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会计技能比赛项目中, 会计专业作为湖北省唯一代表参赛, 勇夺团体一等奖。会计专业已在省内外形成品牌效应, 2013年在校生1452人, 2014年在校生1600人。

2. 校企合作日益深化融合, 取得显著成果

学校成立了“咸宁职业技术学院政校行企合作办学理事会”和多个行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形成了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为主的特色专业 (群) 体系。建有中央财政支持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省级重点专业、省级教学团队等34个。学校是中国物流人才培养基地、省级阳光工程培训基地、省级自主择业军队转业干部创业实训基地、省级中职学校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咸宁市旅游人才培训基地、咸宁市会计人才培训基地和咸宁市退役士兵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示范基地。

3. 工学结合育人不断完善, 办学资源优化

学校不断创新办学机制, 开创了“三室合一” (教室、实训室、工作室) 等实训基地建设模式, 合作共建校内十大理实一体化教学功能区, 建有国家紧缺型人才培养基地1个、国家新职业技能人才培训基地1个、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2个、省级实训基地5个、校内外实训基地300余个。学校被省人民政府授予湖北省高校省级实习实训基地, 被省教育厅授予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示范基地, 被省人社厅授予省级创业孵化基地, 为学生成才立业创造了广阔天地。

(二) 鄂南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与成就

鄂南现有中等职业学校9所, 其中咸宁技师学院 (咸宁职业教育集团学校) 、崇阳职业技术学校为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近年来, 鄂南中等职业教育在锐意改革中绽放出不少亮点。

1. 启动了“3+2”中高职分段培养改革

按照湖北省教育厅的教育改革安排, 咸宁市开展“3+2”中高职分段培养改革。咸宁职业技术学院可与全市省级以上示范中职学校开展“3+2”中高职联合培养, 前3年在中职学校学习, 后2年直接到咸宁职业技术学院就读。咸宁卫生学校、咸宁市生物机电工程学校、崇阳县职教中心、赤壁市机电信息技术学校共4所省级以上示范中职学校, 每所学校选择3个专业与咸宁职业技术学院开展合作, 每个专业招生计划为120人。

2. 加强技能训练取得了明显成效

近年来, 市教育局举办了多次全市中等职业学校技能大赛。2013年11月, 在全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 蒲圻师范学校吴之虎老师获德育课说课大赛一等奖, 并代表湖北省参加全国大赛获二等奖。崇阳县职业技术学校、咸宁财贸工商管理学校、咸宁职业教育 (集团) 学校代表咸宁市参加了全省学生技能大赛, 共获得一等奖2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9名和优秀奖10名。

3. 狠抓示范学校与品牌专业建设

崇阳县职教中心自2012年6月经国家教育部、财政部、人社部批准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以来, 努力建设客户信息服务、机械加工技术、汽车运用与维修、生物技术制药等重点专业与“创业教育”项目, 各项指标均达到国家部颁标准, 目前己通过省级检查验收。2013年, 咸宁职业教育集团学校、咸宁财贸工商管理学校等5所学校8个专业被认定为省级重点专业。

二、鄂南职业教育现行体系中的不足

(一) 职业教育发展速度缓慢, 职业教育规模遭遇挑战

一是本科职业教育尚未走入发展主途。近两年, 我国已有一些地方性 (行业性) 本科院校, 转型发展为应用型本科教育 (以本科职业教育为主) , 咸宁市尚未进入试点阶段。二是中等职业教育发展遭遇瓶颈, 尤其是处于县级的中职学校。有关情况见下表1。

表1数据显示, 鄂南高职教育规模近五年来保持稳中有增的态势, 发展形势喜人, 2013年在校生比2009年在校生增长26.76%;但中职办学规模呈递减趋势, 发展形势不容乐观, 2013年在校生比2009年在校生减少73.15%;普通高中在校生规模虽也呈递减趋势, 但降幅较小。中职发展规模由五年前的高于普通高中, 到2013年大大低于普通高中, 这与国家要求的大体持平要求差距极大。

(以上数据来自咸宁市统计局)

(二) 职教园区发展不尽如意, 集团办学效益发挥不力

咸宁职教园是湖北省与教育部教育改革试验合作建设项目, 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改革试验重点项目。入驻园区的咸宁职业教育 (集团) 学校由市区8所中职学校组建而成。集团学校在合作办学、同步发展, 特别是在政府主管、市场运作建设上取得了可贵的成绩与经验, 但还存在集团办学认识不到位、资源共享机制不完善、办学效益大打折扣等差距。

(三) 鄂南职教联盟过于松散, 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缓慢

鄂南职业教育联盟成立近两年, 在实训基地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专业建设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指导与支持作用, 对推进鄂南职业教育发展功不可没。其不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管理机制缺少活力, 政校行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还不够紧密;二是职业教育内部体系构建缓慢, 咸宁职院与各县 (市) 职教中心缺少深度衔接, 在“3+2”中高职分段培养上虽迈出可喜步伐, 但实质性的专业对接、课程对接尚属于空白, 这显然削弱了鄂南职业教育的整体实力。

三、鄂南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框架设计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指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 体现终身教育理念, 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 满足经济社会对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的职业教育系统。咸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包括:建设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体现职业教育宗旨的“对外服务子系统”;建设遵循职业教育宗旨、遵循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的“内外衔接的人才培养子系统”;建设保障技术技能人才“立交”成长, 职业教育持续发展的“职教内部结构子系统”。这三个子系统相互衔接、内外协调、缺一不可。

(一) 构建服务鄂南经济社会发展的职业教育子系统

鄂南 (咸宁市) 实施建设鄂南强市, 构建“中三角”重要枢纽城市的省级战略, 2020年的奋斗目标是“三个三、翻两番”, 即到2020年, 全市GDP达到3000亿元, 地方财政预算收入达到300亿元, 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达到30000元以上;主要经济指标比2012年翻两番。为实现“三个三、翻两番”的目标, 鄂南职业教育应构建“干在实处, 勇于担当”的服务框架。

1. 以“三个明确”推进“服务子系统”建设

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子系统关涉职业教育的办学宗旨, 关涉职业教育的人才去向, 务必要以适应鄂南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符合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为原则, 根据产业特点合理安排高职、中职的专业布局;要围绕区域产业发展、资源特色因地制宜地开发地方教材;要服务鄂南中小企业发展, 要将服务幕阜山特困连片地区开发扶贫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任务。

2. 以“315工程”为重点开创服务新局面

“315工程”, “3”指30个重点专业服务30家中小企业或行政村。用五年左右时间, 充分调动全市职业教育资源, 通过人才输送及职工培训、产业结构调整、新产品开发等方式, 服务企业自主创新, 农村脱贫奔小康。集中优势资源, 做成服务典型, 提升服务能力, 扩大社会影响。“1”指每年为鄂南培养培训1000名急需的实用技术技能人才, 满足鄂南工业化、信息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对人才的需要。“5”指“十三五”期间完成50门左右具有鄂南特色的本土课程建设任务。通过开发地方课程为做大做强咸宁“温泉之乡、桂花之乡、茶叶之乡、楠竹之乡”而服务。

(二) 构建内外衔接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子系统

1. 以工学结合、产教相融为特色, 打造向外对接的教育体系

准确对接培养“双证书”人才。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 (国发[2014]19号) 的要求,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 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 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 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通过“五个对接”使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更明确, 人才培养的内容更实用, 人才培养的过程更科学, 人才毕业后就业创业更通畅, 满足学习型社会人们终身学习的需要。

密切合作, 打造“双师型”教师。鞭策职业院校的专业教师到企业一线挂职锻炼, 完善落实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制度, 在企业创建专业教师实践与科研基地, 提升双师素质教师的数量与质量;聘请企业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担任专兼职教师。通过双师素质教师培养和兼职实践教师的聘任, 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

深化校企合作, 落实合作育人。把“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落实到校企合作的全过程, 把合作办学当作权利, 把合作育人当作光荣, 把合作就业当作责任, 把合作发展当作幸福。

2. 以资源共享、集团办学为纽带, 打造对内衔接的教育体系

统筹协调中等、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根据《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 (教职成[2011]9号) , 尽快解决中高等职业教育在专业、课程与教材体系、教学与考试评价等方面存在的脱节与重复现象。在国家层面确定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专业, 修订中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目录。围绕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统筹规划课程与教材建设, 明确各自的教学重点, 调整课程结构与内容, 完善教学管理与质量评价。

整合教育资源, 走职教集团化办学道路。教育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 (2014-2020年) 》要求, 到2020年职业院校集团化办学率要达到90%。要发挥职教集团作用, 鼓励中等和高等职业学校以产业为纽带, 与行业企业和鄂南经济紧密联系, 创新集团化职教发展模式。发挥职教集团在资源整合、优化上的功能, 实现优势资源共享与互补, 使集团成为教学链、产业链的统一体。

按咸宁市目前中高职办学的实际情况, 宜确立“一高职、二集团、五中心”的职业教育发展框架。“一高职”即咸宁职业技术学院, 在咸宁职业教育发展中发挥引领指导作用;“二集团”即鄂南职业教育集团、咸宁职业教育集团学校, 共同构成咸宁职业教育的主力军;“五中心”即赤壁、崇阳、通城、通山、嘉鱼五个县 (市) 职业教育中心, 是咸宁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力量。职业教育是公益性事业, 要用人民的钱为群众办成好事、办成大事, 根据鄂南人口基数, 职业教育没有必要在学校的数量上做文章, 各县 (市) 办一所职教中心即可, 集中优势师资, 提高教育水平;集中已有经费, 优化办学条件;集中已有生源, 办出学校规模。只有避免资源浪费、内部摩察, 才能办出质量、办出效益。

(三) 构建技术技能人才立交结构成长的子系统

教育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 (2014-2020年) 》为我们构建了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人才立交成长的总体框架, 如下图:

就鄂南职业教育结构的实际情况而言, 有1所高职专科学校, 9所中等职业学校, 另有17所普通高中, 作为职业教育“立交桥”上欠缺的是应用型本科。按照国务院有关文件的精神, 咸宁市宜在湖北科技学院将有关专业转型为应用本科专业, 并以其作为咸宁应用本科的主体;在咸宁职业技术学院将省级以上品牌专业升格为应用本科专业, 就资源优化配置上讲这是最经济、最便捷、最有利于咸宁职业教育发展的途径。

摘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适应经济发展、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体现终身教育理念的教育系统。鄂南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包括:建设适应鄂南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对外服务子系统”、建设遵循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的“内外衔接的人才培养子系统”、建设保障技术技能人才立交结构成长的“职教内部结构子系统”。

关键词:职教体系,服务经济,技能人才,鄂南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 (国发[2014]19号) [R].

[2]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 (教职成[2011]9号) [R].

上一篇:抗恶劣环境下一篇:禽流感灭活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