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现代农业(精选12篇)
都市现代农业 篇1
都市现代农业审计在保障农业稳定、促进农村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维护农民切身利益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审计层次也能得到提高,审计成果也能得到更好的应用,审计本身也能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深化都市现代农业审计探索工作对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使审计成果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农业、农村和农民(“三农”)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对凸显整个农业专项审计工作的作用和影响力都具有积极意义,进而可以推动整个审计工作发展到新的高度。
一、都市现代农业审计概述
(一)都市现代农业的定义。
20世纪30年代,都市农业的概念首次出现在日本,日本学者青鹿四郎在其著作《农业经济地理》中将“都市农业”作为学术名词进行了定义,90年代我国引入都市农业的概念。都市农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主要目标,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实现城乡结合、经济社会健康发展。都市农业是城市化和农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合体,是农业和城市发展关系的体现。从我国的情况看,农业和城市的关系呈现出三个阶段:城郊农业阶段、都市农业阶段、都市现代农业阶段。都市现代农业是指靠近都市或位于都市边缘区域,仅仅依靠并服务于都市,以为都市居民提供优质、安全农产品和优美生态环境为主要目的,集生产、生活和生态于一体,符合都市自身客观要求的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
(二)都市现代农业审计的内容。
都市现代农业审计的内容主要有:一是各级财政(包括农业局等主管部门)是否按照人大通过的预算足额安排都市现代农业专项资金和财政配套资金是否按有关规定及时且足额拨付到位情况;二是项目资金投向是否合理,资金使用是否受到严格管理、是否专款专用,资金是否能够如数到达使用单位或农民手里,有无挤占挪用、虚报冒领、损失浪费等问题;三是建设项目计划或规划完成情况,有无未批复建设的项目,有无超计划、超预算的项目,有无擅自变更规划等问题;四是专项资金是否按照经过批准的数额向计划内项目分配,使用单位财务管理和内控制度是否健全有效,是否厉行节约,加强管理,会计核算是否规范、准确;五是都市现代农业制度落实情况,各级党政机关加强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政策和目标是否落实到位,效果是否达到预期。
(三)都市现代农业审计的必要性
1、开展都市现代农业审计是对公共财政资金加强监督的必然需要。
都市现代农业专项资金属于公共财政性资金的一部分,而公共财政是全体人民的财政,这就要求各级政府部门必须对专项资金负责,要时刻以满足社会公众的需要为己任。
2、开展都市现代农业审计有利于提高项目单位的资金使用效益。
通过都市现代农业审计,可以发现项目单位在专项资金过程中出现的不良现象,并及时改变资金的使用方向和方式,采取适当可行的措施,减少甚至避免资金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违规行为,从而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3、开展都市现代农业审计有利于发挥审计的决策参谋作用。
审计具有宏观性的特点,可以从其他不同的、更高的层次认识和把握都市现代农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通过审计,可以总体把握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情况,正确反映各级政府推动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所采取的措施及其成效,同时尝试找出有关政策执行中出现的偏差,以及体制机制上的漏洞,然后从审计的角度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为政府决策出谋划策。
(四)都市现代农业审计发展现状。
现阶段都市现代农业审计从审计对象、内容、重点、范围、组织方式等方面都进行了探索,以促进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全面服务“三农”为目标;把预算执行审计与专项审计相结合,同级审与“上审下”相结合,审计与专项审计调查相结合,审计与整改相结合,注重从上层和宏观角度反映审计发现的问题;现在的审计还很注重审计作用是否真正发挥,对审计问题的整改落实情况进行认真细致的跟踪检查;在查处违规违纪问题的同时,对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进行了一些尝试性的探索,使都市现代农业审计的作用得到延伸。如今审计的对象也渐渐向农业、农村和农民的项目扩展,因此都市现代农业审计的理论研究也逐渐在各地活跃起来。
二、都市现代农业审计的着力点
(一)关注各级财政安排的各类专项资金。
审计对象的基础就是资金,审计机关必须关注都市现代农业资金的分配、管理、拨付和使用等各个环节是否合法合规;有无随意申报项目或更改项目;有无不按批复和计划随意拨付资金;拨付环节是否存在“雁过拔毛”的情况;总体投入、投向和构成是否合理合法;资金使用管理是否真实合法,有无挤占挪用。从各地的审计结果来看,上述情况也确实有发生,因此审计过程中必须关注资金拨付、管理和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防止被挤占挪用、虚报冒领,如有发现及时纠正,确保资金完整、不流失。
(二)跟踪专项资金使用效益。
审计机关要从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大局出发,加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资金的监管力度,跟踪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促进项目建设单位的规范化管理,强化行政和企业监督机制,达到合理使用、提高效益的目的,从而促进党的惠民政策落实到位。
(三)加强对法规政策和制度计划等落实情况的审计。
有关政策的落实情况历来都是农业审计的基本任务,也是都市现代农业审计的任务之一,它既包括检查政策的落实情况,也包括促进政策的执行和落实,更包括促进政策的完善。对都市现代农业的审计,围绕资金进行审计仅是审计最基础的方面,更加重要的也更加有意思的却是要检查各级政府制定的有关政策和制度的执行及落实情况。
三、现阶段都市现代农业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一)存在的问题
1、都市现代农业专项资金分布分散。
笔者在审计工作中发现,由于都市现代农业管理由农业、林业、水利、海洋渔业、商务、科技等多部门负责,资金分布极其分散,使得都市现代农业资金使用过程中存在较多问题,进而影响了审计工作的开展。
2、都市现代农业审计定义不明确。
当前,大多数人都会认为都市现代农业审计就是对都市现代农业专项资金的审计,这种对定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结果导致了在审计工作过程中,全国各地在都市现代农业审计中选择审计对象、范围和内容都大相径庭,严重影响了都市现代农业审计作用的体现。
3、都市现代农业审计内容不明确。
前文提及,由于人们对都市现代农业审计的定义还存在不同的认识,因此在进行都市现代农业审计中,审计的范围难以明确,内容难以确定。经调查发现,现在各地开展的都市现代农业审计多是专项资金的审计,极少涉及都市现代农业发展制度、土地政策、金融政策、农业税减免政策执行情况的调查研究。
4、都市现代农业审计方式方法不够完善。
以目前都市现代农业专项资金审计的特点为例,常出现的方式多是在项目完成后对资金的投入、管理和使用进行全面的审计,这种方式是可以查处一些违法违纪违规问题,也能促进资金按照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有关规定使用,但在防控违法违纪违规问题方面却力不从心,是典型的“马后炮”。
5、都市现代农业审计工作质量有待提高。
由于我国政府审计属于双重领导体制,个别领导出于地方经济发展和地方保护主义的角度,都市现代农业审计中发现的诸如资金的违纪违规现象极容易受到地方政府的影响,审计结果质量难以保障。
6、都市现代农业项目建设单位财务管理不够规范。
由于很多农业企业,特别是合作社的财务管理很不规范,未建立正规的财务制度,甚至还有采用流水账的方式记账,白条报销也较多,这些资金是否真正地用于都市现代农业,在判定上给审计人员造成了极大的苦难。
(二)产生的原因。
纵观都市现代农业审计存在的问题,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由于有些地方政府对农业的基础地位认识还不够充分,不够到位,也缺少对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关注,造成对都市现代农业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2)由于都市现代农业审计是比较新的课题,有关配套法律法规制定还不够健全,都市现代农业审计还没有实现制度化和规范化;(3)都市现代农业审计的理论研究未能跟上业务发展的步伐,未能很好地解决审计业务进行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也不能指导当前的审计业务,更不能预测未来的审计实务,难以对都市现代农业审计活动进行综合地总结、概括;(4)审计人员专业素质还不高。目前,农业审计人员大多为财会专业背景的人员,对资金管理和使用情况的审计得心应手,而在计算机审计、制度审计等方面却差强人意。审计内容和审计方法的老套造成审计成果难以体现宏观管理层面的东西,也就难以为领导和相关部门做出科学的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四、都市现代农业审计完善建议
(一)加强法制建设,为深化都市现代农业审计提供保障。
(1)进一步完善审计条例,明确都市现代农业资金审计的范围和内容,保障都市现代农业审计不走偏;(2)研究完善都市现代农业审计流程,以适应都市现代农业资金分布部门多、涉及项目类型多等特点。
(二)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审计人员综合素质。
各级审计机关要结合当年的审计计划,对现有的审计人员进行针对性的培训,并录取有一定专业背景的审计人员,配足审计力量,提高审计人员调查研究、“解剖麻雀”等方面的能力,进而建立一支作风严谨、素质过硬、踏实肯干的审计队伍。
(三)探索效益审计。
经过多年的审计,各部门、各单位财务管理水平已得到普遍提高,而效益审计则成为今后审计工作的重点发展方向,针对都市现代农业资金使用效益比较低的现状,如何开展效益审计需要我们去探索。都市现代农业审计人员可以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结合都市现代农业自身特点,尝试制定效益评价的指标和标准,探索效益审计做法。
(四)创新审计方法,突出审计重点。
都市现代农业专项资金审计要在内容上与项目保持一致,多角度关注资金拨付使用情况,多渠道调查资金去向。都市现代农业专项资金审计涉及部门多,资金量大,使用资金的农民分散在各个村落,调查取证困难。这就要求我们创新审计方法,抓住农业专项资金审计的重点,延伸调查疑点。
(五)深化都市现代农业资金审计方式。
(1)由事后“马后炮”审计向事前、事中、事后“全方位”的审计方式的转变,将都市现代农业专项资金全程在审计的监督之下,可以发现专项资金使用管理过程中出现的不良现象,并及时改变资金的使用方向和方式,提高资金的使用效果;(2)由突击性审计向经常性审计和突击审计相结合转变;(3)由单一性审计向整体性审计转变;(4)由财政收支审计向财务收支、经济责任、专项审计相结合的形式转变。
摘要:本文从都市现代农业审计相关理论入手,在分析我国都市现代农业审计发展现状基础上,结合某审计局和笔者在都市现代农业专项审计工作中的实践,介绍现阶段审计中存在的问题,剖析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并提出推进都市现代农业审计发展建议。
关键词:都市现代农业,审计,对策
参考文献
[1]杨景茹.都市农业:功能、条件及发展模式——以长春市为例[D].吉林大学,2012.
[2]俞菊生.中国都市农业:国际大都市上海的实证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2.8.
[3]孔祥智.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内涵、发展思路和基本框架[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07.21.4.
[4]朱珠.农业审计对强农惠农的促进作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2.2.
都市现代农业 篇2
商河县农业局
近年来,在省、市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商河的现代农业有了一点起色。现在的商河,你不仅可以去唯美的现代田园农庄,去领略广大商河人民的淳朴民情;你还可以到现代化的乡村绿洲,去赏奇珍异草、观园林奇景;您更可以来到硕果累累的标准化品牌基地里,去感受商河农民满心喜悦的收获之情。园区、基地的发展,加快了商河现代都市农业进程,彻底改变了商河都市农业起步晚、发展缓慢的局面。放眼商河,她正经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处处现代化的品牌基地带动农民致富、一处处的现代都市园区带动产业发展。总结这些变化,三件“至宝”功不可没:高科技示范、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
一、以高科技示范,引领现代都市农业迅速发展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高科技示范是园区、基地的建设的重要目的,是带领农民生产致富的重要手段,是引领都市农业发展的方向标。发展都市农业的根本目的在于帮农民脱贫致富找到一条康庄大道,我们围绕“建一个基地、园区,兴一项产业,活一片经济,富一方百姓”的发展思路,把群众的所需、所盼、所急作为发展都市农业园区、基地的重点,从群众普遍反映的缺良种、缺技术、缺销路等主要问题入手,不断创新科技示范
推广路,千方百计为农民解难题、服好务,形成了“品种引进–试验示范–种苗繁育–指导推广–信息服务”一条龙服务体系。都市农业园区、基地的示范带动作用主要体现在:一是把良种引进繁育的风险留给园区、基地,把实惠送给农民。在发展设施农业过程中,广大农民渴望使用良种,但由于新品种引进成本太高、风险太大,只能望而却步,仍然沿袭过去的种植模式,使用附加值较低的传统品种,直接导致了农业综合效益差、家庭收入水平低。针对这一现实问题,我们本着“把风险留给园区、基地,把实惠送给农民”的建设思路,与科研院所、农业大学积极合作,建设育苗大棚等试验基地,并建立科学化、标准化的工厂化育苗体系,为农民定向育苗,以成本价出售给农民。这样缺良种、缺技术、缺销路等问题就迎刃而解。二是免费为群众提供全过程、全方位技术服务。向农民提供优质种苗是起点,让农民掌握种植技术是关键。以农业科技示范园为首的现代都市园区、基地,在大棚里开设农民课堂,对广大农民分批进行科技培训,使农民所用的良种真正发挥它的效益。2010年,针对今年特殊的天气变化,我们做了有针对性的技术培训,真正从实处帮助农民脱贫致富,截至目前,共举办农民科技培训班12次,开设田间课堂20余次,累计培训农民3000人次。三是千方百计为农民找市场、供信息。我们加强了农业信息化建设,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加强了我县农业信息的流通,拓宽了园区、基地的视野,为园区、基地及合作社提供便利的网络沟通优势,从而为农民提供政策、科技、生产和市场上的信息,主动为农户和客商牵线搭桥,帮助农民拓宽市场销路,使广大种植户有了稳定的收入,发展设施农业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广大菜农由衷地说:“园区建在家门口,良种有人供、技术有人帮、销路有人找,真是我们的福气。”,二、以标准化生产,带动现代都市农业稳步发展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农产品质量安全是食品安全的基础环节,农业生产标准化程度直接影响着本地区农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也影响着都市农业的发展步伐。精细的标准化生产是商河都市农业的发展一个亮点,我们注重整体,狠抓细节,真正提高了本地区农产品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保证了从土壤到餐桌的生态安全。主要做法:一是产前抓引导帮扶。重视发挥政府的服务引导作用,制定了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的技术规程,并认真加以实施。自发展设施农业以来,我们共制定各种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13个,并深入田间地头发放各类技术规程资料5000余份。二是产中抓技术指导。我们以农技推广体系建设项目为依托,针对农民在农业生产中碰到的难题进行专题技术培训,同时注重标准化无公害种植和节本增效技术的引进和推广,加强对农业投入品的监督管理,对辖区内农资市场和农药销售点进行拉网式检查,确保了生产环节的安全。三是产后抓市场准入。全面实行市场准入制度,建立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配备专职人员,购进先进的检测仪器,对辖区内瓜、菜生产基地和批发市场实行动态管理,不定期进行
监测。对即将采收上市的瓜菜经检测农药残留超标的,及时发出禁止或延期采收通知单;对已经上市瓜菜农药残留超标的,采取没收、销毁并对责任人做出相应处罚的措施,确保上市瓜菜农药不超标。四是做好优质农产品认证,打造商河知名农业品牌。搞好蔬菜产品加工包装,拉长产业链条,增加农产品附加值,特别是加强与华联等大型超市合作,搞好农超对接,促进蔬菜销售。目前,我县认证无公害农产品32个,绿色食品7个,有机食品6个,标准化基地面积9.8万亩,占耕地面积的10.24%。
三、以产业化经营,推动现代都市农业健康发展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带动力量,是实现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是提高农业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更是推动现代都市农业健康发展的主要动力。近年来,商河县都市农业、设施农业建设采用“园区、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立足“激活百万亩土地”和“激活民间资本”,加大土地流转力度,以产业化经营为手段,深挖土地潜力,促进农业转型升级,真正把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在种植管护上。由园区、基地及合作社统一购种、统一技术、统一管理;销售上实行“订单农业”和“保底营销”模式,种植户足不出户便可把自己的农产品销售到全国各地。这种产业化经营模式,实现了农业集约化、产业化发展,形成优势农业产业带,增强了农业抗风险能力,加快了农业结构调整步伐。我们还注重农业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农业龙头企业的良性发展促进了我县农业产业化进程,截至目前,我县共认证市级以上产业化龙头企业17家,辐射带动农户9.923万户。目前,在商河农业科技示范园、乡村绿洲等园区、基地的带动下,农业龙头企业的影响下,全县农民发展设施农业、高效农业的热情高度膨胀,在怀仁,一个有特色的花卉农业正在兴起,该镇君子兰合作社会员达到200多人,已发展君子兰种植大棚100多个,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发展大棚80多个,每个大棚每年可为种植业户增加6-8万元收入。一位农民激动的说“以前看人家寿光搞大棚能赚钱,自己就跟着瞎搞,没技术,没销路,咋干咋不赚钱,现在好了,有了合作社,买种子,搞技术、找销路都是统一的,不光能赚钱,咱也能跟城里人一样上下班了”。这样,农业产业化、集约化发展,为商河都市农业、高效特色农业提供了不竭的动力,拓宽了农民致富的路子,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的步伐。
今天,这条以标准化生产、高科技示范、企业化经营、高收益回报为鲜明特点的都市农业发展路线已在商河大地上呈现出傲人的生命力,商河都市农业正在转方式、调结构的浪潮中蓬勃发展。
大都市的现代农业(下) 篇3
首先,城镇居民的乡村游对稳定乡村经济、保护乡村遗产是一个良好机会。旅游是巴黎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乡村的特定活动也为当地增加了旅游亮点。一些修复教堂、城堡和农场本地历史的计划也得以启动。于是,当地农民为来自巴黎城区的观光客提供客房、农舍等服务。有些地方被改造成了博物馆或用作招待、婚礼、音乐会等聚会场所。森林被用于骑马、骑车、徒步行走等运动项目。面向市民的旅游成为一项政策性财产,这影响着当局的经济政策。这些长期以来专属于农场主的农业用地和环境,现在不得不满足城镇观光客的观点和愿望。
其次,生态危机要求地区政府从政策层面去平衡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因为自然资源的持续可靠性受到了威胁,特别是水生态和生物多样性。这推动着地区政府的政策向濒危的生态系统倾斜,而大多数濒危的生态系统是湿地或牧场。在乡村地区,很多污染因子来源于农业活动。40多年的集约化种植使得土地愈益集中而易于拖拉机作业,这种方式摧毁或减少了树林、灌木篱墙和特定的小生境,而这些曾经是生态系统肥力和平衡能力的基础。这种减少趋势与化学品的大量应用相联系,从而导致水土流失、水体污染,并使生物变得脆弱。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对于缓解害虫泛滥和化学品浸浴不再那么有效。现代集约化农业已经引发系统性生态危机,这种生态危机开始干扰社会和经济生活。
市民对过度消费越来越担心。有关气候变化和生态危机的警报,已经进入到人们的意识。对食品安全的忧虑一方面促使部分消费者开始对本地出产的食品产生好感,而这些本地食品参与着本地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偏好本地食品的生活方式也更加适应自然生态系统。能量危机及其相关的气候变化问题质问着全球的生活方式。在城市,它质问着来自全球的食品采购;在乡村,它也质问着高强度机械化作业带来的对石油的依赖及其高水平的温室气体的排放。
政策引导
为了解决农业问题的政治动员已经往广泛性和综合性方向转变,成为一种系统性行动。这些动态改变了城镇及其市民和乡村及其农民之间的关系。
对于生态学问题,欧盟自20世纪90年代就开始建立面对环境降解的法则。这已经通过公共农业政策得到实施,这为生态保护实践引进了特别的动机。起先,在农场水平上,出于保护环境,在耕作系统中理性地使用化学药品。这种措施发生在人类深入理解自身对生态危机的影响之后。后来,为了保存自然资源,通过了诸如保护高价值的栖息地框架,或者用于濒危鸟类物种保护行动的鸟类框架,但这些措施也显示出局限性,因为在全球资源退化的背景下,这种局部措施不能达到效果。到了21世纪早期,生态学保护理念和农业保存合二为一,建立了空间参与度,考虑了面积和参与者的能动性等因素。在乡村地区,农业问题和生态问题不可能被割裂开,它们必须相互驱动,以达到明确的目标。这个新理念导致乡村地区地域化过程的出现。这种地域化过程是基于系统性分析,意味着这些因素不能从它们的相互关系中解离。农民们只要尊重整体的地域设计就可以得到补贴,完成自身的技术-经济转型。
还有一种方案是基于与社会服务前景有关的自然、农业资源和乡村遗产的保护。为了提供休闲和文化服务,乡村地区被保护起来而免遭都市化。地域化是一个强有力的方式,用以实施本地特定的政策,同时它提供一个场所,吸引市民前来,因而加强本地的服务性经济。生态学地域化的驱动来源于欧洲和国家政策,这种文化由本地居民带来,并且基于土地管理目的和经济工具角度考虑而在地区层面被支持。它们逐渐形成了一个地区性网络。在乡村地区,开始提出“自然地区性公园”概念。在巴黎大区,第一个“公园”建于1985年,位于巴黎的西南。在2010年,已在巴黎周围建成4个环绕森林,在土地规划上,它们被称作“绿带”,这么做是为了防止过度都市化而保留最后的农业用地。其最终目的是为了确保可持续农业经济,因为蔬菜种植者差不多已经消失,庄稼种植者愿意将土地高价售出,用于城镇化。这种“农业城市地域项目”的做法是在城镇居民、政府、农场主和其他空间使用者之间建立一种本地对话。
还有一种来自都市社会学的方案。该方案研究农业从业人员和市民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其中一个主要的因素是偏好有机农业运动,尽管这种运动遭到相对传统的农业的反对。有机农业拒绝使用化肥和杀虫剂这类化学药品,这意味着对农业人员的生产实践和经济平衡要全部重新定义。由于只能基于生态措施作业,产量将会减小,而且土地管理将被弄得更加复杂。不过,现在却有越来越多的市民倾向于采纳。这种做法的核心一条是选用产于本地的食物,而不是从遥远的地区引进。有机农业从业人员满足市民的生态学意识,通过在市民消费者之间建立直接的关联,而不通过市场的调节。在巴黎大区,谷物生产者建立这种模式已经15年了,他们为自己生产的有机面包建立地区商业化通道。他们定向分销给学校食堂、消费者团体和小型杂货店,需求量在稳步提高。这条经验已经启发了本地其他农产品的生产者,这些生产者采用这种方式销售苹果、酸奶、牛奶和肉类。这使生态友好型的本地农业获得了支持。类似的现象也发生在蔬菜行业,这是一种来自日本和美国的模式,在这些国家已经运行了10年:一群消费者团结成一个协会,与蔬菜种植者签订整年的购销协议。消费者要求每周拿到新鲜、安全的有机食品,这时的生态友好型农场是他们可靠的“菜篮子”。另一方面,农场主全年的销量也得到了保障。农场自身的投资、建设也因为这种购销协议而得到规划和预见,更大规模的经济平衡也就得到了保证。
上述这些农场功能的转变,值得进一步科学发展,从而带来创新。
两个创新案例
在巴黎地区,有两个生态农业的案例值得一提。
格里尼翁实验农场是一个混合有作物和牧牛生产的农场,位于巴黎集聚区西南45公里处。它是原法国国家农艺研究所的一部分。该农场拥有550公顷的作物生产面积,主要是谷物、牧场、休耕地和能料作物;拥有奶牛120头,绵羊500只。农场每年将50000升的牛奶加工成饮料、酸奶和奶酪。部分农产品直接在农场出售,每年接受10000位访客,其中4000名为学者。
自2006年以来,农场已经启动了一项新的应用性研究项目,即“格里尼翁”正向能量计划。该计划根据能量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评价和调节农场的整体表现。有观点人为,在资源稀缺型的21世纪,现代农场的表现不应该与流向外部的生产总量相关联。一个农业生产系统应该倾向于最小化的温室气体排放。事实上,在不久的将来,能量消耗会在农业生产经济中成为瓶颈,因为基于廉价能源的农业将产生类似氮的输入。温室气体排放将进入“调控市场”,排放量大的经营体将受到惩罚,而排放较少的实体可以出售它们剩余的“温室气体排放权”,以此肯定经济结果。因此,“格里尼翁”正在酝酿现代农业的下一个挑战,即在后碳时代,建立一个“正向农业”——不仅生产食物,也显示能量效益和气候效益。
这是一种兼顾种植系统、养牛业和其他农场资源相互协作的多水平诊断系统。在农业生产系统的评估中引进能量和温室气体间的平衡,涉及耕地、除草、害虫控制、播种管理、畜牧饲料、挤牛奶等环节,几乎对每个单一农事操作及其能量和温室气体影响都进行了评估。通过三年的运行,该计划在第一阶段已经显示了有趣的结果,相应的方法学也趋于合法化。到2009年末为止,该农场的温室气体排放已经减少了20%,能耗减少了35%。这些结果表明,技术和知识可以提供合适的工具,可用于实现这种“生态”目标,这对于巴黎大区其他农场也应该适用。
“格里尼翁正向能量”的第二阶段启动于2009年,该阶段把这个项目带入一个新的层面——建立一个沟通和教育的平台,这已经超越了农场主和市民讨论的问题。此外,新阶段计划增强基于生物多样性和环境质量的表现。要想成为一个“正向能量农场”,就要使制造生产的能量多于农场的消耗量,并且用生产平衡它的消耗。教育计划正被整合到全局管理的目标。
还有一个农场,属于一个瑞士-法国联合基金会,座落于巴黎西北部70公里处,位于法克辛地区的自然公园内部,有着很好的生态环境。这是一个职业农场,自1995年以来,成了有机农场。该农场拥有370公顷农业用地,其中310公顷既种植作物,也用作草场。农场还有80头带仔母牛和100只萨福克绵羊。另外的60公顷土地,专门用作谷物生产。
该农场进行了一系列有关农业生态学发展的试验。2003年以来,有64公顷土地用于作物的生产,开展长期的试验。这是一项基于8年时间轮种制度,也是一种有机的、自主的种植系统,不再外加任何肥料,如果不是单种栽培,一般在传统的开阔地进行生产。该8年制轮作顺序为苜蓿,苜蓿,冬小麦,黑小麦,蚕豆,冬小麦,豆-大麦混合,冬小麦。试验由法国谷物作物生产技术中心、法国有机农业技术研究所和当地的农业委员会联合主导。这种种植系统存在两个难点,一是肥力的更新,二是野草的控制。幸运的是,两年的苜蓿种植有助于更新肥力并清除全部野草。其中种植的蚕豆能够通过根部的细菌瘤把空气中的氮带到土壤里去。这些种植方式为冬小麦这样的谷物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而黑小麦是小麦和黑麦的杂交品种,用作草料。这种作物轮作制度因而是土壤资源分化使用的基础,与矿物质需求和植物根系和发育节律保持一致。冬春作物的更替有助于相同的目的。杂草的控制同样也基于作物轮作,增加多年性轮作可以限制多年性杂草增长的压力。同年栽种的作物的多样性使得工作日历非常复杂,只能根据每一种作物的特定节律和土壤的物理条件进行调解。经济上,当生产的谷物数量变得更小时,各种作物的稳定变得更困难,而饲养和种植系统之间的交互,使得农场自主能力被加强。另一个创新试验存在于传统农民作物种子的重新引入。不过,古代栽培品种有时候甚至能更好地适应本地的条件并对气候方面的灾害有更好的抗性。还有一种试验模式是在农场内将大块的田地用篱笆墙分割成一块块,这使得农场内部的生物多样性得到增加,因为篱笆墙能吸引鸟类和昆虫种群,借此制衡田地里的昆虫。篱笆墙还可以帮助疏松的土地,防止水土流失。
2006年以来,农场的经济发展中心通过组织会议、演示、课程培训和商业研讨会等形式,帮助提高区域性可持续发展的活力和敏感性,以此增进生态性转变。农场的建筑物也是根据生态原则设计,以求电力自给并实现污水自处理等功能。农场还培育了自己的消费群体——直接向这一群体供应肉类、蔬菜和面粉之类农产品。这不仅强化了经济自治,也增进了本地的社会交流。
尽管都市农业面临产能和市场压力,但由于都市对安全的本地食物的需求和对文化遗产的兴趣等原因,城区与乡村的联系得到了加强。本文的两个案例回答了巴黎的农场如何在本地区划的环境和可持续角度实现转型这一全局性问题。
都市现代农业 篇4
都市农业在发展过程中具有三大特征: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 而其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却日益下降;每个单元的农业经营规模不断扩大, 而农业的布局更加分散;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不断提高, 而来自于农业的家庭经营性收益愈趋边缘。
推进都市现代农业建设, 要选准切入口。深化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是都市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基础, 通过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调整深化到布局结构调整, 能凸显出都市农业的三大特征;提升农业组织化是都市现代农业建设的关键举措, 要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农超对接”联动发展, 把农民组织起来, 提高农业应对市场的竞争能力;推进设施化是都市现代农业建设的物质基础, 要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 建立健全农业服务体系;依靠科技进步是都市现代农业建设的核心动力, 要大力发展种源农业, 构筑装备农业高地, 推动安全农业建设。
加快推进都市现代农业建设, 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紧紧围绕农业现代化这个主题, 把握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这条主线, 凸显都市农业三大特征, 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个落脚点, 才能推进都市现代农业建设沿着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再上新水平。
汕头: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情况 篇5
广东省汕头市位于东南沿海地区,是全国著名侨乡和经济特区。全市土地总面积2064平方公里,总人口539万人,农业人口376万人,占69.8%,常用耕地面积57.02万亩,山地100万亩,海岸线长289.1公里。北回归线横贯市区,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年平均日照2000-2500小时,平均气温21-22度,常年雨量1300-1800毫米,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物产丰富。
一、汕头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情况
汕头的耕地资源不多,但农业生产条件得天独厚,农民聪明勤劳,传统农业十分发达,有“种田如绣花”的美称,“潮汕老农”闻名海内外,粮食至2000年在全国率先实现“吨谷市”十连冠。进入新时期,汕头市委、市政府从特区发展、人多地少的实际出发,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农业产业集群发展战略,作出建设现代农业、效益农业和都市农业的决策部署,全市大力推进粮菜轮作农业区、“菜篮子”农业区、果林生态农业区、立体养殖农业区和南澳生态旅游农业渔业区等五大农业优势区域的规划建设,传统农业加速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2011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34.5亿元;农村经济总收入32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893元。主要体现在:
(一)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框架基本形成。汕头农业坚持在特色中寻找优势,我市的反季节设施蔬菜,三棱橄榄、玻璃油甘、胪岗蕉柑、乌酥杨梅、林檎、台湾水果、南澳桔红、宋茶等特色水果,狮头鹅、台湾白鸭等特色水禽,牛田洋青蟹、海门鲍鱼、莱芜紫菜、南澳的太平洋牡蛎、龙须菜等水产养殖,以及澄海远东国兰、市农科所蝴蝶兰等一大批名优特农产品生产基地已经初具规模,成为现代农业经济的支柱产业和增长点。蔬菜年播种面积67万亩、复种指数高,总产量150.33万吨,并进一步向设施化、无公害、反季节生产方向发展,经济效益凸显,部分设施蔬菜示范基地年亩产值超过3万元、纯收入约2万元。水果种植面积19.4万亩,其中台湾优良水果种植面积4.6万亩、年产值超3亿元。禽畜规模化、生态健康养殖发展迅速,全市生猪、家禽规模化场分别达到199家和437家,年生猪出栏142.8万头、家禽出栏2928万只。热带兰、名贵国兰为主的园艺花卉产业初现规模,年销售额1.3亿元。濠江、南澳、澄海莲华休闲观光农业方兴未艾,成为现代效益农业新的增长点。耕地产出水平日益提高,每亩耕地年种植业产值达到5800元。
(二)科技支撑能力不断增强。以农科所的蝴蝶兰、水稻、花生,白沙蔬菜研究所的蔬菜和白沙禽畜研究所的狮头鹅为龙头的新品种选育、研发取得新进展,市农科所新育成9个蝴蝶兰优稀品种通过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成为我国大陆地区首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蝴蝶兰品种,有11个品种获得英国皇家园艺学会国际兰花新品种登录;“汕恢316”和“博优691”杂交稻获国家植物新品种权,“天丰优316”杂交稻和“汕油851”花生获国家新品种鉴定。白沙蔬菜和狮头鹅加快科技创新和开发,其种业在国内外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以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为目标的农业生产新品种、新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5%,生猪良种率95%,鸡良种率90%,农业生产基本实现良种化。农业标准化和品牌建设一直走在全省前列,累计制(修)订地方农业标准218项,建设标准化示范区58个,面积8.25万亩,新增社会经济效益近6亿元。获省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证38个、国家无公害农产品认证34个,种植面积5.5万亩,年饲养生猪4.7万头、肉鸡40万只,农产品产量8.6万吨;“粮丰”牌大米等21个农产品获“绿色食品”(有效期内)认证,南澳“宋茶”、“佳盛”紫菜获“有机食品”认证,“蓬盛”等6个农产品(不含渔业)被评为省名牌产品。
(三)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推进。以“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为主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不断发展壮大,农业龙头企业联结基地和农户,发展特色农产品的种养、加工和销售,有效地带动了传统特色农业形成产业并走向市场。全市现有农业产业化组织251个,联结带动农户28.26万户,农户每年从中增加收入4亿元。农业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累计有县级以上龙头企业76家(包含市级43家、省级13家、国家级4家),年产值37亿元、市场交易额48.18亿元,联结农户24.6万户,带动户均增收1986元。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196个,包括18家省级和40家市级示范社,成员1万多人,带动3万多户农户,户均增收1200元。
(四)现代农业园区经济蓬勃发展。全市已规划建设现代农业园区44个、面积8万多亩,其中建成省级以上现代农业(示范)园区16个,面积近6万亩,辐射带动20万户农民发展高效、高值种养业,园区内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1.3万元。汕头农业科学园集科技研发、科普教育、园区观光于一体,成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潮南台湾农民创业园(我省第二个)获农业部、国台办批准并启动建设。牛田洋现代农业生态示范区被农业部认定为“全国农产品加工创业基地”。
二、下一步发展都市农业的思路和措施
近年来,汕头市农业农村经济在一些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受耕地资源、市场空间等因素的制约,现代农业发展步伐还不大,农业素质效益有待提高。下来,我们将抓住汕头经济特区扩大范围的重大历史机遇,以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为特征,以促进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为重点,强化现代农业物质技术支撑,突破资源环境制约,加快建设具有特区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推动汕头农业跨越式发展。主要是:
加快发展都市农业,培育现代农业亮点。
一是加紧实施新一轮“菜篮子”工程。
扶持澄海莲上、莲下、溪南、上华,龙湖外砂、新溪,潮南井都、陇田,潮阳海门、金浦、棉北等蔬菜基地的防灾和反季节生产能力建设,进一步加快深汕高速公路两侧濠江、潮阳、潮南1.5万亩节水设施蔬菜基地的开发和建设,挖掘耕地潜力大力发展冬季农业,引导支持禽畜养殖场扩大生猪、家禽规模生产和生态健康养殖,努力提高重要农产品自给能力。
二是加快特色产业转型升级。
在保护粮食生产能力的前提下,突出高效、高值、安全的目标,改造提升传统特色产业,进一步扩大设施蔬菜、台湾水果生产,引导发展生态健康生猪产业,稳定和巩固肉鸡、肉鸭生产,发展壮大狮头鹅等特色产业,适当引导扩大蛋禽生产,鼓励扶持潮南枫桦、永吉肉牛产业加快发展。
三是加快培育特区精品农业。
加快推进莲华国兰、农科所蝴蝶兰研发生产为主体的花卉园艺产业成规模出效益,培育发展南澳海岛“农家乐”、濠江“丹樱园”、澄海莲华自然观光等为主体的观光农业产业,鼓励引进生物肥料、农业种业、航天科技育种、农产品加工物流、饲料加工、生态健康养殖等新品种、新技术,引导推动资金、技术、人才、市场等优质资源在新兴精品农业产业上集聚,逐步培育成为特区农业经济的支柱产业。
建设“三个工程”,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一是建设“标准农田”工程。
实施《汕头市现代标准农田建设“十二五”规划》,全面开展对围内农田基础设施的整治,逐步把全市的基本农田建成“路相通、渠相连、林成网、田成方、涝能排、旱能灌、地力高”的现代标准农田,力争至2015年整治农田受益面积达到30万亩,建成现代标准农田16万亩。
二是建设“园区示范”工程。
加快16个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和国家、省、市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基础设施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创新经营机制,积极引导农业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联结农户投资经营,提高农业集群化经营水平。
三是建设“科技兴农”工程。
都市农业的未来 篇6
北京东部的通州区潞城镇,位于长安街东延线的最东端,距繁华的国贸商业中心车程仅30分钟。中农富通的两百多亩土地就位于潞城镇东南部的通州国际都市农业科技园核心区内。
二月的北京乍暖还寒,四五级的北风呼啸,国际农业园内满眼尽是黄土色,然而,中农富通的大棚内却是一片绿意盎然的景致,各种观赏和食用的水培叶菜在温暖的大棚中恣意生长着。“棚里的每一处设施都有科技含量,许多搞农业种植的人一进来就不想出去了。”年轻的园区副场长邢利利自豪地介绍说。
小型电动旋耕机,可以自己种地、翻地甚至播种;二氧化碳发生器,可以增加棚内的二氧化碳,促进植物光合作用,一方面可以促进植物生长,另一方面可以增加产量。声波助长仪,有6个音频,可根据光照、气温、植物生长周期调换音频,促进植物生长。“以前只听说过让牛听音乐,我们这里是让植物听音乐,不过,在我听来,都是噪音。”据邢利利介绍,他们去年在草莓棚做过测试,同一品种,同样水肥条件下,使用声波助长仪的草莓不仅口感好,而且产量提高了10%。微纳米气泡(纳米水)技术,是一项新型增氧,曝气技术。微纳米气泡是一些微小的气泡,在一米深的水体内可保持4—5小时不消失,而一般情况下,气泡在水中的停留时间很短,这项技术可起到促进植物根系生长、缩短植物生育期,显著提高作物产量等作用。蔬菜全自动嫁接机,可以自动将种苗嫁接到砧木上。据邢利利介绍,一台机器一小时能嫁接五六百棵种苗,而且成活率高达96%,不仅速度比人工快三四倍,成活率也比人工高。
“在这片两百多亩的土地上,我们展示的技术多达近百项,都是我们公司专家学者们过去十多年做农业研究积累下来的技术、经验。我们不像一般的农业园区,仅做观光、休闲、采摘的都市农业,中国的都市农业需要一个新的发展模式——‘政产学研’的产业化模式。”中农富通总经理张天柱说。背依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等多家著名农业研究院所,中农富通希望通过多项农业科技发明,包括农业高科技设施、设备以及繁育种苗技术等的综合展示等形成产、学、研、销、培训一条龙服务。
从1995年就开始涉足设施农业领域的张天柱和他的团队,曾经研发过建造设施农业项目,帮助中国一些省、市、县制订农业发展规划,从事过农产品营销等,丰富的阅历、广阔的游历以及细致缜密的思索让张天柱对中国农业有了自己独特的看法,他认为中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尚不健全,目前以政府农业推广机构为主体,是比较单一的推广模式,此外,科研、教育、推广三者之间衔接不紧密,致使新的技术和成果不能及时应用于农业生产,科技研发推广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根据研究,中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的平均水平仅为40%。
“你给很多非专业的人讲农业科技,不如让他亲自去地里看科技生产出的成果,他就会信服,也会更加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也正是如此,我们才创办了这个科技展示园。现在要求我们提供科技服务的政府、企业越来越多。”张天柱预计,今年5月,这个规划一万亩的园区就会再掀科技农业的高潮。
中农富通拥有的土地位于潞城镇通州国际农业科技园的核心区内,“以前都是政府出钱办园区,现在我们创出一条新路是政府与企业相互支持建设园区。我们希望给北京市甚至全国,提供一个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潞城镇主管农业的副镇长李文周雄心勃勃地说。
“现在,我们已经打响了自己的品牌。”李文周说。2011年,通州区政府策划了一个别出心裁的开园庆祝仪式——举办第一届通州区国际农业科技节。“我们只做了小规模的宣传,没想到开幕那天参会的专业人员达三四百人,一些国家使馆的农业参赞也到场参观。以后,我们打算把这一形式固定下来,每年都要举办一次。”李文周一谈起农业总是兴致勃勃。
“的确,市场需求很旺,大家都希望能找到新的农业发展点。今年我们公司还会拿出更多、更新的技术,会让人们眼前一亮的。”张天柱表示。
园区的招商情况,也从去年上半年开始突飞猛进,“国内一家公司已经注资2000万元,西班牙一家公司也有意向进驻,目前我们正在和法国一家种业公司、一家荷兰公司商谈项目合作。农业大学的一些体系专家也打算把自己的研究项目放在园区内进行展示。通过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新理念的展示,这里已经形成科技的集聚。”张天柱兴奋地说。
中英荷国际咨询有限公司的董事长贾晓明已经到园区考察三四次了,“我的合作伙伴有一项技术是通过冰川水来育种。他在海拔四千多米的地方,发现一种含丰富矿物质的冰川水,通过这种水培育出的小麦、水稻的种苗不仅高产,同时还可抵御多种病虫害的侵扰。在农业部做了大量实验之后,现在已经拿到国家专利。”贾晓明表示将在园区内投资1000万元创办一家种苗培育中心。
园区的蓬勃发展态势,让潞城镇主管农业的副镇长李文周心情大悦。“我已经跟中农富通公司说好了,如果公司资金缺乏,我们潞城镇政府可以先行拿出一部分资金帮中农富通建成旋转温室项目。我希望把旋转温室建成园区地标式建筑。”李文周很有气魄地说。
旋转温室是中农富通公司研发的专利项目,目前还仅有模型。按照设计,这座巨型玻璃温室将高达39米,有如楼房,大约分九层,包括餐饮区、观光区以及高效栽培种植实验示范区等。为满足植物的光照需求,温室的每一层都将随阳光的角度不同而缓慢旋转。旋转温室还将是一座绿色无污染的项目,不仅旋转动能依靠各种绿色能源,如风能、太阳能、沼气、地热能等,而温室所产生的废弃物也都能消化吸收干净,最后的废渣还可以做成肥料回填给植物。“这座温室里涵盖了所有最新的农业科技成果,那么多植物要通风、补光、降温、二氧化碳补充等等,工艺相当复杂。”张天柱说,“但它建成后的意义相当重大,它是解决未来城市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法。”
张天柱介绍说,城市农业有别于都市农业的平面化发展,强调立体式发展。城市有很多闲置的土地,但都空间狭小,比如地下室、废弃的厂房,甚至是房顶、阳台等都可以变成农业生产场所。运用旋转温室一方面会有农业产出,解决食品安全问题,一方面还可以发展旅游。日本、欧美都在做这方面的研究。
重庆都市现代农业发展对策研究 篇7
一、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概况
重庆直辖十几年来,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有了较大提高,精品农业、生态农业、休闲农业、设施农业等都市现代农业形态已初具雏形,在“三化”同步进程中走在全市前列。
(一)圈层布局大致形成。
可区分为“一中心两圈层”。中心区域包括渝中区、南岸区、江北区东南部、沙坪坝区西部,城市化程度高,农用地面积有限且零星分布,主要发展花卉、草坪、林果等绿色园艺产业。中圈区域包括江北区、沙坪坝区余域和大渡口区、九龙坡区东部、渝北区东部及南部,农地有一定规模,以发展为主城提供生鲜农产品的种养业和实现生态优化的湿地森林、水体开发为主。外圈区域包括主城余下区域,连片地域面积适合较大规模发展名特优土产、特色农产品,果林、茶园、苗木等产业比较兴旺。
(二)特色产业快速发展。
近几年来,水果、蔬菜、花卉苗木、茶叶等一批具有都市特色的农业产业在主城周边兴起,已成为都市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种植面积和产量占全市比值均超过10%。休闲观光农业由零星分布逐渐向农业旅游区、主题乐园等高端形式发展,以季节性特征为主题的乡村游活动已广为市民接受并成为时尚。
(三)现代都市农业园区不断发展。
主城各区以项目为载体,重点谋划和筛选了一批具有较大影响的都市农业园区项目。如北碚区建成了生态农业科技产业示范区,“重庆农谷”、“多彩园艺”、“乡村嘉年华”等10个项目。巴南区建成了天天茶叶长廊基地、光大城市生态奶业基地等10个基地,打造了二圣天坪、木洞长坪、跳石圣登山等8大观光农业园区。
(四)科技支撑更加坚实。
充分发挥西南大学等高校及社会科研机构的农业科研优势,搭建都市农业科技示范平台,大力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形成了一批科研成果。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以农业示范园区为载体,采用新品种、新技术和经营新模式,促进生产要素向园区集聚,形成技术集约优势。
(五)农民培训有力推进。
深入推进农民职业教育,通过大专院校、职业院校培训,为农村培养输送了大量的管理人才、实用技术人才和乡土人才。有针对性地开展“阳光工程”等培训,建成一批农民田间学校,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合作的新型职业农民加快培育。推行专家科技大院服务模式,结合不同季节生产需要开展现场培训、农技指导,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六)市场体系不断健全。
以主城农产品交易中心、特色产业基地批发市场、乡镇农贸市场为主的三类市场体系基本建成,广泛推行农超对接直销,开办农产品展销节会,推行订单农业,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初级产品消化能力、加工能力,“卖难”问题进一步解决。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农业产业整体布局缺乏统筹规划。
一方面,主城涉农区作为一个整体缺乏统筹规划。都市现代农业分布呈现出自发性和无序性,各自为政、一哄而上、同质发展。另一方面,在城市发展总体规划中往往没有预留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空间,没有被作为大城市经济不可或缺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一些已经成熟的都市现代农业园区,往往不得不因为城市扩张而被“赶出”城市。
(二)农业基础设施配套不够完善。
一是城郊乡村道路路况没有得到根本改观,多数还是机耕道,“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二是现有水利设施老化严重、控制性工程少,尤其是用于农田灌溉的大型水库缺乏,兴利除害能力不强,没有形成完整的抗旱体系。三是农业机械装备总量不足、并且小型机具较多,结构不合理,社会化服务能力不能满足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四是农业资源与生态保护体系尚不健全,各种保护站、检测站等基础设施短缺等等。
(三)整体规模偏小,档次偏低,特色不突出。
都市现代农业总体规模偏小,缺乏亮点特色,发展层次较低,经营方式单一,没有突出本区域的乡土人情特质。乡村旅游景点布局散乱,环境不优,难以让人找到“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感觉。
(四)产业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一是龙头企业辐射带动作用有限。现有龙头企业数量不多,规模不大,产品科技含量低,深加工、高附加值企业少,抗风险能力不强。二是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主城区各种农民合作社得到快速发展,但农户参与度低,获益较少,参加合作社积极性不高。三是“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尚未完善。龙头企业等主体与农民的利益联结不够紧密,产业链不大不长。
(五)农业生产附加值低,产出效益总体不高。
一是初级农产品标准化率低。名特优新品种占比还比较低,产品质量标准不高,不利于规模化的精深加工。二是文化创意附加值不高。“地方特色”发挥不够,停留在向特色品种要效益的初级阶段,以特色文化提高产品附加值的空间未充分打开,同时对优质产品的文化包装、宣传不够,导致好产品在低端市场徘徊。三是品牌推广滞后。农产品品牌意识不强,现有品牌续建能力不足、有牌无名的现象突出。
(六)从业人员素质不高,劳动力要素面临结构性短缺。
一是结构不尽合理。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人才较少,复合型人才紧缺。二是整体素质不高。都市农业从业人员具有大专学历以上人员和中、高级职称的技术人才,现代农业知识储备不足。三是实用人才流失严重。主城区一批技能带动型人才、青壮年实用人才大量流向外地发展就业,留在当地的所剩无几。四是高端人才引进比较困难。现阶段都市现代农业的比较效益尚未充分显现,难以对城市高素质人员产生吸引力。
(七)农业服务体系功能不完善。
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服务设施和手段还比较落后,服务网络向基层农村延伸不足、覆盖率较低,尤其是在市场信息传递、科技推广创新与应用等环节显得薄弱,影响了都市现代农业发展。
三、都市现代农业发展对策及建议
(一)找准功能定位,进行科学规划、统一布局。
一是立足市情找准功能定位。都市功能拓展区发展都市现代农业,首先必须找准与重庆城市功能定位相契合、与重庆总体发展战略及其结构布局相协调的都市农业功能定位。结合重庆市情,都市现代农业发展应该是偏重生产、经济功能,兼顾生态和社会功能的模式,主要以产品生产为主,既能满足城市居民日常生活需求外,又能不断发展观光休闲农业、体验农业、生态农业等,满足人们精神层面和生态保护的需求。二是科学合理规划。将都市现代农业的发展纳入到重庆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中,科学制定城乡一体化的功能互补式规划方案,并以法律法规形式明确,让农业作为城市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长期存在并得到不断发展。三是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市级层面,可以借鉴农业圈层理论,在城市近郊、中郊和远郊地区分别建设不同区域、不同功能定位、不同规模的都市农业区,合理布局产业,引导差异化协调发展。主城各区应按照重庆市经济发展战略的总体要求,立足于本地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着眼于市场动态需求,明确发展的总体思路和重点,确定主导产业和骨干项目,合理摆布产业区带,确定发展重点、发展目标和工作措施。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加强以农田水利灌溉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安全保障为中心,突出抓好农田水利灌溉系统整治、水库除险加固以及水资源保护开发,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加强土壤改良,加快推进先进适用农机具的示范推广,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二是加强休闲旅游设施建设。发展休闲农业地区要优先保证水、电、路和通讯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尤其是提高乡村公路等级和通行能力,对重点休闲观光线路要纳入交通发展规划,大力发展郊区旅游专线,为市民到郊区旅游提供便利。三是加强农业园区建设。大力建设基地成规模、优势较明显、产品有特色、示范内容多、带动能力强的现代农业创业和科技示范园区,为从事都市农业生产、经营的市场主体搭建好成长平台。四是加快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继续实施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项目,加快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完善农业信息收集和发布制度,发展农产品现代流通方式,加快形成流通成本低、运行效率高的农产品营销网络。
(三)探索推行有利于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土地制度。
一是通过立法和规划加强对主城区农用地的保护和利用。严厉禁止擅自占用耕地或改变耕地用途,避免引起土地不合理地“农转非”;除基本农田保护外,可以将部分其他土地如城市范围内设施农业、精品农业和生态观光农业等用地纳入保护范围,不应将农业全部排斥在城市之外。二是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在认真执行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前提下,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制定促进土地流转的优惠政策,积极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使耕地向种养大户、科研机构、产业化基地、龙头企业等流转,促进集约化、专业化发展。三是改革集体建设用地利用、管理制度。在加强总量控制和规划管制的前提下,研究制定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综合利用,充分保障现代农业项目建设用地需要。四是探索农村集体土地直接进入市场。在符合总体利用规划的大前提下,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按照“同地、同价、同权”原则纳入城乡土地统一市场体系,把土地非农化带来收益全部留给农民,用于都市现代农业发展。
(四)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
一是采取综合措施扶持壮大一批龙头企业。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通过法律规范、财政扶持、信贷支持、税收优惠等办法,充分发挥农业资源的特色和优势,依托农产品生产基地,培育壮大一批大规模、高起点、强带动力的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推进优势产品向优势企业集中、优势企业向优势产业和优势区域聚集,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和综合影响力。二是把农民合作社真正建成都市现代农业经营组织。切实做好对农民合作社建设与发展的各项指导、扶持和服务工作,做到“帮生、帮长、帮规范”。“帮生”就是要加强指导,制定落实优惠政策,鼓励农民入社或创办合作社;“帮长”就是要加大财政支持和金融、流通、人才、科技、信息的服务力度,帮助合作社健康茁壮成长;“帮规范”就是要做好农民合作社的规范管理工作,提升合作社运行质量和服务水平。三是推进各方形成紧密的经济利益联结机制。积极引导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入股,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使之与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利益关系更紧密。规范发展订单农业,引导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与农户形成相对稳定的购销关系,探索“公司+基地+投资者+农户”的经营模式,通过制度创新促进订单农业健康发展。鼓励龙头企业采取风险基金、利润返还等形式,与农户搭建起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建立龙头企业竞争淘汰机制,强化其社会责任意识,对主营业务脱离农业、带动能力明显不足,甚至欺农害农的企业,取消“重点龙头企业”资格。四是注重保护农民利益。在都市型现代产业发展过程中,当龙头企业与联结农民发生利益冲突时,当农民因经营农业的高风险而导致收入不稳定时,政府应承担起责任,通过制订相应政策,采取相应扶持或补贴措施,保护农民合法利益。
(五)建立都市现代农业的投融资机制。
一是改革财政对都市农业的投入方式。不断加大财政对农业投入,整合各类项目资金,建立农业投资引导基金,支持都市农业发展。二是鼓励城市工商资本下乡创业。采取合作开发、项目融资等多种方式拓宽招商引资渠道,通过给予专项政策支持和贷款贴息、担保等措施,吸引农业龙头企业或社会资金投资都市现代农业,参与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和农产品精深加工。三是探索创新农村金融服务。鼓励设立多种所有制的社区金融机构,允许私有资本、外资等参股,培育由自然人、企业法人或社团法人发起的小额贷款组织,引导农户发展资金互助组织。出台相应的金融政策支持下乡发展创业人员,地方金融机构也应有针对性地提出支持措施。
(六)大力实施品牌战略。
一是建立和健全农产品品牌保护制度。强化区域品牌的商标注册、建立区域品牌许可证制度等措施,加强区域品牌管理,做好区域品牌的法律保护。二是制定农产品品牌培育政策。加强对品牌企业财政、资金、税收等优惠以及出口补贴、信息交流、管理培训、法律咨询等服务,有效地推进农产品品牌建设。三是强化区域品牌产品安全质量标准体系监控。重视农产品区域品牌的质量控制和风险管理,不断提高农产品区域品牌的竞争优势。四是制定农产品品牌宣传推广制度。制定完善标准,做好特色品牌的评价、管理和宣传推广,借助市场化运作手段,帮助企业推广品牌,提高品牌产品市场占有率。
(七)改革创新都市现代农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是创新涉农院校都市现代农业人才培养机制。明确涉农高校办学定位,加大对都市型现代农业人才培养,适应都市现代农业发展需要。二是培养农业龙头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新型农民。认真开展实用技术和创业培训,提高都市农业从业人员的农业科技和经营管理水平。将培植种养加大户与开发乡土人才有机结合起来,把大户培养成发展农业规模经营化经营的致富带头人。三是完善都市现代农业人才市场建设。建立市、区县、镇乡三级网络人才市场体系,发布农业人才就业指导目录,优化农业人才配置,让优秀人才充实到都市现代农业发展中来。
(八)建立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九龙坡区都市现代农业驶入快车道 篇8
目前, 该区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2家, 名牌农产品5个, 全国驰名商标2个、重庆市著名商标14个。41个农产品通过三品一标认证, 其中有机产品2个、绿色产品19个、无公害产品20个。全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固定资产达到11.8亿元, 年销售收人50余亿元。今年, 该区注重从奇、异、特、鲜上下功夫, 探索引进种植蓝莓、杨梅、火龙果等优质果品, 促进花果产业提档升级。继成功创建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区后, 白市驿高峰寺村又荣膺中国最有魅力休闲乡村称号, 现在西彭真武宫村、金凤九凤村、石板天池村等10个市区级美丽乡村建设也正如火如榮地推进。九龙坡区都市现代农业提档升级, 驶入快车道。
◆联手市农科院 打造现代农业科技高地
重庆市农业科学院花卉基地位于九龙坡区白市驿镇市农科院现代农业高科技园南园, 占地面积13.33公顷。建有向日葵迷宫、佛手主题园、坡地农业景观区、采摘区等。在采摘区, 光番茄就有35个品种, 辣椒也有19个品种。该基地的作用除休闲农业品种选择和休闲农业景观模式研究外, 还致力于摸索农业产业化平台的建立, 研究整合休闲农业品种、技术、建设模式和发展方式。
除了市农科院花卉基地, 九龙坡区还大力扶持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和示范户, 目前已建成科技示范基地7个、筛选科技示范户1000户, 累计开办“田间学校”13所、培训农民1790名。推广鱼菜共生等近10项新兴技术, 辐射带动了4000多家农户。
◆升级农家乐 创建生态休闲农场
毛毛虫农场已投资1500余万元, 解决200农户就业增收。在这里边, 不光可以钓鱼、采摘, 还有兰花园、盆景园、青少年农耕体验示范基地等特色项目。去年, “毛毛虫”生态农场先后被评为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和全国休闲渔业示范基地, 今年5月, 又被评为重庆市青少年社会实践综合示范基地。
除了毛毛虫外, 九龙坡区还打造了西池、贝迪颐园等一批休闲农业品牌, 并成功举办了枇杷采摘节、草莓音乐节、垂钓节等节会活动。在今年举行的全国休闲农业创意精品推介活动中, 贝迪温泉度假区荣获景观创意金奖, 九龙坡区的休闲农业建设正渐入佳境。
◆打造精品水果采摘基地 串起九龙美丽乡村珍珠
真武宫村选择打造乡村特色旅游项目, 该村定位为以建设葡萄园、草莓园、苗圃园、垂钓园为重点, 着力打造集观光、养生、科教和农业展示为一体的现代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经过几年的建设, 目前该村葡萄种植面积已有133.33公顷, 2013年总产值达4000万元, 并形成了“向葡萄”、“卓润”、“桃林社”等一批知名品牌。
真武宫村只是九龙坡区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现在九龙坡区花卉种植面积近1333公顷, 年产量600多万株 (盆) , 各类精品水果基地种植面积达1400余公顷。
◆都市农业结出硕果 农民收入快速增长
都市现代农业 篇9
1 环境解读
现代农业园区是以技术密集为主要特点, 以科技开发、示范、辐射和推广为主要内容, 以促进区域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为目标[1,2]。一般位于郊区, 周围有着广阔的农田和良好的自然景观;作为现代农业园区, 会展中心、科研用房及综合办公建筑是园区内最基本的配套建筑。其所处的环境既不是建筑林立的市区, 也并非原始自然的村落, 而是农业园区中以大量农业设施与露地种植为背景的现代农业大地景观中的活跃元素[3]。
2 设计理念
作为农业园区中的活跃元素, 配套建筑的风貌和内涵是园区特色风貌的重要表现载体[4]。因此, 充分挖掘地域、民俗文化, 塑造具有现代农业园区形象的建筑风貌是此类建筑设计的出发点。同时, 为兼顾农业园区的观光功能, 打造与周边大地景观互融, 并成为农业景观中有一定观赏性的人造景观, 是对此类配套建筑的设计定位[5]。
3 具体实例
3.1 会展中心
会展中心是该园区对外的主要建筑, 前广场是会展中心室外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从会展中心及其前广场的形态入手, 使前广场既能与城市界面良好交接, 又能形成具有欢迎态势和聚集人气的室外展示和集散广场。同时, 会展中心建筑在形态上既要能成为前广场的主体建筑, 又能在空间上与后部的特色温室形成良好呼应, 并能使两侧的温室塔和生态餐厅融入前广场, 起到统领的作用, 形成有核心与秩序感的园区形象。
平面设计上, 根据场地条件和建筑功能需要, 分为5个展厅, 位于中部偏东的4号展厅设有会务管理、业务洽谈及配套服务用房, 每个展厅需要的设备用房利用夹层单独设置, 方便各展厅的独立使用并满足不同要求。各展厅间侧面以张拉膜覆盖的通道连接, 既为通往北部的特色温室留出了通道空间, 又加强了各展厅间的联系 (图1) 。
在建筑风格的塑造上, 首先从宁夏地域文化出发, 将伊斯兰建筑中的符号进行提炼形成富有韵律感的序列廊架, 作为建筑与室外广场之间的过渡空间, 与展厅间的张拉膜下的通道空间一并形成建筑的灰空间, 既可引导参会人流又可丰富空间层次。
同时, 在具有配套管理、洽谈功能的4号馆前设置了超大尺度的电子显示屏, 利用纵跨建筑的钢结构格删作为其背景构件, 打破了超长尺度下单层建筑平淡的天际线, 形成了具有一定地方特色、气势恢宏、韵律中又不失变化的会展建筑, 也成为园区在高架高速公路上快速观览的一座重要建筑 (图2、图3) 。
3.2 科研建筑
为了保证园区内持续的科研支撑, 在科研开发区内设置科研楼, 并成立“西北 (宁夏) 设施农业产业研究示范中心”。综合办公楼位于园区东北部现有水塘北边, 较为安静的区域, 围墙北侧即为开阔的田野。场地地势平缓、用地宽松, 对建筑的布局形态限制较小, 结合建筑的多种功能要求和所处的外部环境, 该建筑的风格定位为运用简洁的造型、朴素的材料, 塑造现代设施园艺科研大楼的风貌。
首先在总图设计中, 采取院落式的空间组合方式, 使建筑与室外空间互相渗透、融合, 并在环境配置上尽量利用农业的手段作为绿化的主题, 使室内、外功能互补, 并且从地面种植延伸到屋顶绿化 (图4) 。
根据现代农业的试验研究需求, 设置了相应的标准实验室、植物工厂、组培室等, 在西北地区示范和推广先进的现代农业技术。植物工厂是现代设施农业发展的高级阶段, 按计划周年性进行植物产品生产的工厂化农业系统代表着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平面功能组织上, 遵从不同科研空间的使用要求, 进行分区、分层处理, 力求功能分区明确、布局紧凑、便捷高效 (图5) 。
在形体的塑造上, 用最简洁的矩形体块穿插关系、太阳能板的嵌入、窗口侧边色彩的组合, 创造出清新、淡雅的农业科研建筑新形象 (图6、图7) 。结合西侧室外疏散楼梯将企业标志融入建筑造型, 并寓意科技是开启成功之门的钥匙, 点名了建筑的主题和科技在现代农业中的重要地位, 丰富了建筑的内涵。
3.3 综合办公
为保证园区的持续运行并完善服务功能, 在综合服务区内设置综合办公楼, 并将其设置在交通便利、景色宜人的园区东北角景观湖的北端, 处于科研开发区和生产示范区的中间位置, 方便联系各主要功能区。
总图设计上, 充分考虑建筑南面的湖面和东面的露地种植以及外围高架而过的高速公路这些外部环境。作为园区东北部的中心建筑, 从建筑体量的处理上依然采用与大地景观有良好亲和力的低层建筑, 同时考虑建筑与矩形场地的吻合度和与湖面尺度的关系及景观效果, 采取长逾100 m的扁长型建筑体量强化低层景观建筑的舒展性和对高速公路视线上的开放性, 使建筑与环境融合并使各自品质互相得到提升 (图8) 。
功能主要包括3个部分:即科研展示区、管理办公区以及公寓住宿区。设计上遵从功能和流线为先导的设计理念, 将科研展示区布置在建筑首层东端;管理办公区和专家公寓分别位于建筑首层和二层的东、西两侧;三层全部为普通住宿区。并设置各自独立的出入口, 最大限度地满足各功能的使用与管理需求 (图9) 。
建筑风格和形体的处理上, 充分考虑南边平静的湖面和东边碧绿的田野, 色彩处理上利用大面积的白色、阴影处的灰色和建筑底层的砖红色, 形成简洁明快、对比鲜明的建筑色彩 (图10) 。形体上, 南立面首层中部引入具有良好延伸感的木质亲水平台、穿插于建筑主体的晶莹剔透的不规则阳光房、三层出挑的绿化观景休憩平台, 以及北立面嵌入式大会议空间等手法, 使得建筑具有强烈的体块感和良好的虚实对比关系, 并通过南立面前端通长的景观跌水设计, 使建筑与景观湖一动一静、相映成趣。形体灵动、轻盈的建筑风格, 营造出一种自然清新、欢快活跃的现代农业建筑形象 (图11) 。
4 结语
上述建筑, 在园区的运行中均已发挥重要作用, 也是园区整体风貌塑造的重要元素, 并因其恰当的定位和良好的亲和力获得甲方及游客的高度好评。该园区建筑设计有幸荣获农业部优秀工程设计一等奖。
农业园区的配套建筑, 既服务于人, 又因处于具有勃勃生机的现代农业的设施装备与大地景观之中, 而赋予其特殊的生命力与内涵, 成为一类个性独特的景观建筑, 随着园区地域的不同、性质的差异和具体功能定位的不同, 而表现出不同的性格特征。由于农业产业比较效益相对较低, 因此加快信息、工业技术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 追求经济、简洁、绿色中的美观或许是此类建筑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吴正旺, 王富平, 栗德祥.建筑设计的景观生态补偿[J].建筑学报, 2008 (9) :84-88.
[2]文玉.“大地艺术”与当代景园设计[J].规划师, 1999 (3) :127-131.
[3]赵立群, 张景明.建筑学设计中的生态建筑设计的发展研究[J].中华建设科技, 2012 (10) :56-57.
[4]杨其长, 张成波.植物工厂概论[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
现代都市阳台农业发展现状及前景 篇10
一、阳台农业的特点
1. 阳台农业具有多重功能性。
从概念及实用上都是对传统农业的一种全新突破。传统农业生产都是以获取人们需要的生活物资或经转化加工的产品为目的, 而阳台农业则有更多其他附加的功能。如起到阳台楼顶的绿化作用;是家庭重要的菜篮子;是小孩科普教育的最佳素材;是老人怡情愉悦的美好空间, 更是环境清新的天然氧吧。
2. 阳台农业具有高产优质性。
阳台或楼顶的小气候环境, 以及栽培模式的特殊性, 使阳台植物的生长速度大大加快, 开花结果性能大大提高, 特别是气雾模式的运用, 皆可使大多数的植物生长速度成倍地提高, 产量几倍甚至数十倍地增加, 阳台栽培植物所具的高产优质性除了模式特殊性, 一切采用营养液栽培外, 还与阳台或楼顶空间具有更大的边际效应及最好的通风条件有关, 使生产的瓜果蔬菜糖度及色泽指数更高。
3. 阳台农业具有广谱适应性。
阳台农业是一种完全的人工农业, 它可以采用各种集成的环境控制技术, 如阳台小温室来创造最佳的植物生存空间, 也可利用科学的栽培方法, 打破了传统土壤栽培的各种限制。它是水培气培及陶粒等人工基质培的结合, 远离了土壤及农家肥, 使植物的适应性广谱性能够采用人工技术实现灵活多变的植物适应机制。采用先进的环控技术及栽培模式, 不管什么植物都可进行人工栽培, 使受地区局限的品种格局打破, 如在北方地区也可在小阳台的微型温室内栽培上菠萝、香蕉、番木瓜等热带水果。
4. 阳台农业具有洁净无公害性。
阳台及楼顶环境及小气候除了不利于病虫害发生外, 还可利用家庭的各种无公害土方进行防治, 做到真正的无公害。采用水培气培陶粒培等养液栽培后, 生产出的农产品极为洁净, 稍作清洗即可作为净菜销售, 而不像土壤栽培, 常有大量的大肠杆菌及其他病虫的存在与滋生, 对人体会造成直接污染与间接危害。在通风特好及无土壤的环境下进行无土栽培, 各种病菌及虫害极少, 即使有, 也可有土制配方或家居的一些生活常用品作为替代品进行防治, 正真实现免农药栽培。
5. 阳台农业具有简便易操作性。
阳台农业从传统的槽式或盆钵式土栽发展到现在的新型栽培模式, 如漂浮栽培、管道栽培、气雾栽培等, 这些方式最大的特点就是极易与控制智能系统联接以实现自动化管理, 可以让阳台农业生产过程傻瓜化, 根本不需除草中耕浇水施肥等操作, 一切通过营养液的科学调配及智能控制来实现。而且也是标准化规范化农业生产的一种, 单株间整齐度高, 品质与产量可以做到相对一致, 如果作为商品出售, 可大大提高商品率。再就是由于电资源的丰富及运用的便捷性, 许多物理农业方法也可在阳台农业中得以运用, 也就是说阳台农业完成可建成一个高科技农业的模式集成。
6. 阳台农业具有发展的可持续性。
阳台农业是建立在阳台生态学、植物生理学、植物栽培学、植物营养学等基础上的一门科学, 它具有比传统农业更大的发展空间与前景, 传统农业在生产中常因土壤板结, 盐碱化的加剧, 或者污染后重茬病的出现等问题, 使它的生产力越来越低, 而阳台农业不存在上述的这些问题, 而且阳台农业在设计管理上是一种完全无污染的可循环持续发展的农业模式。栽培后残留的养液可用气雾培实现重复利用, 收获后的秸秆垃圾可以通过箱式或桶式发酵提取液肥重新返还至水培或气培的养液中, 正真实现物种间生态间的平衡, 是可持续无污染循环经济农业的一种。
二、都市阳台农业的意义
阳台的美化绿化, 阳台的蔬菜瓜果生产, 阳台的小气候环境优化等都为人与自然的和谐, 城市文明的建设作出重要的贡献。所以阳台农业的发展已完全超越了农业的概念, 是城市文明建设中必不可少的一项系统工程, 也是和谐社会建设中一项重要辅助工程, 让人与自然达到最为完美的和谐, 让地球生态达到人工的最佳修复, 是真正实现失地复绿的一项重大项目。
对家庭来说, 是一个很好的科普教育基地, 是认识自然培养科学兴趣的一个鲜活素材, 通过栽培体验可培养孩子动手能力与热爱劳动的思想, 更是老人晚年寄情怡志的好场所, 让时光在充满活力的植物世界中悠闲地度过, 也是家庭主妇最为热衷与方便的信手可拈蔬菜基地, 鲜嫩无公害的蔬菜让你的品得更有味吃得更放心, 而且是自已劳动成果的醇美享受。
三、现代都市阳台农业发展前景
1. 营养液无土栽培成为阳台绿化的主角。
土耕的阳台农业始终不能解决承重及夏日高温的问题, 而用营养液无土栽培可轻松解决。利用无土栽培的陶粒基质培、漂浮式水培及容器式气雾培, 三种模式的结合就造就了一个可以栽培各种植物阳台农业系统。采用无土的营养液栽培技术, 可解决工程浩大的人工客土工程, 只要有水有电即可进行植物栽培。而气雾培更是先进的栽培模式, 它的重量是最轻的, 根系完全长于气雾中, 根本不需考虑栽培场所的承载问题, 更为关键的一点是, 这种栽培方式比土耕或水培生长都要来得快, 同样品种同样营养液情况下, 比土耕生长快3-5倍, 比水培快1.5-2倍, 有些瓜果类植物甚至可提高上百倍的生物产量与经济产量。陶粒培或人工基质养液培, 又是水培及气培排出废液的最终循环利用及清除消化者, 实现阳台栽培系统没有任何废液排出, 没有任何二次污染的产生, 这主要归功于基质养液培具有较好的养液缓冲性, 不需太严格的配方。另外营养液的的循环系统能为植物肥水的需求提供与创造了最重要的保障, 不需像土壤栽培那样的繁琐和较多的技术要求。所以, 无土养液栽培在阳台农业上的运用是技术上的一大飞跃, 也是阳台农业得以快速普及发展的有力保障, 更是让都市人爱上阳台农业的关键所在。
2. 工业的发展为阳台农业提供了现代化的栽培设施。
以前的阳台农业大多是露天的, 而现代的阳台农业可以是在小型的温室也可以是塑钢结构的栽培架下进行。可以保温也可避雨。管道工业的发展, 又为养液循环肥水的供应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它像人体的血脉一样, 构成的栽培植物的肥水保障系统, 而且是最直接最高效的供应, 没有土壤的固定流失而损失, 是最节水的肥水管理方案。栽培系统的营养液槽或池或者容器, 更是利用工业或装修材料, 可以创造出高雅的环境, 因离开土壤后, 实现洁净化就极为容易了, 阳台的一切设施可高档也可实用灵活解决, 高档的可以按照家庭装修来看待, 处处体现出美与典雅, 相当于一个室内装修工程来建设, 这样就可造就一个类似于室内的自然绿色空间, 这种美是在大自然中也是难以享受的。
3. 计算机智能化技术的结合, 使阳台系统的运行实现自动化智能化。
智能系统帮助解决栽培过程中的种植技术问题, 特别是环境优化管理的问题, 这是其他任何栽培模式所不能比拟的。在无土养液栽培过程中所涉的养液循环、温度极限控制、湿度的调节等, 根本不需人为调控与管理, 计算机系统可智能地帮你实现, 比如说, 过高的温度要影响植物生长时, 系统会自动进行微喷降温, 阳台空气过干时, 会自动加湿调节, 造就一个最适植物生长的小气候环境, 它是成功简便栽培阳台植物的保护神, 是忠实的呵护者。而且计算机集成技术又具有成本低使用方便功能强大的特点, 它将成为未来家庭必备的电器, 就像现在的冰箱与空调洗衣机般的普及。
摘要:阳台农业不仅是传统农业提升的缩影, 也是农业高新技术的集成, 是一种可持续无污染循环经济农业, 是不断满足人们对环境美化的需求, 是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需求。营养液无土栽培, 工业的发展, 计算智能化技术为现代阳台农业发展提供了保障, 使现代都市阳台农业前景广阔。
关键词:阳台农业,现状,前景
参考文献
[1]陈晓梅, 戴明, 刘孝慧, 等.现代都市阳台农业发展探析[J].农业科技资讯, 2013 (12) :17-19.
[2]张怀波, 张伟娟, 周保龙, 等.我国阳台农业发展现状评析[J].安徽农业科学, 2014 (16) :99-101.
[3]郭迪, 王晨静, 陆国权.我国阳台农业概况及发展前景[J].浙江农业科学, 2013 (3) :33-34.
打造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旅顺样本 篇11
报告显示,大连市都市型现代农业综合排名在全国35个大中城市中位居第三,仅次于北京、上海。
作为大连市都市型现代农业的重要承载区,近年来,大连市旅顺口区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大力发展都市型休闲农业、创意农业、精品农业,都市型现代农业取得突出成效。围绕旅顺口区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模式、亮点及规划等一系列问题,近日,记者对旅顺口区副区长夏德永进行了专访。
因地制宜
做精都市型现代农业
记者:近年来,依托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旅顺口区大力发展都市型休闲农业、创意农业和精品农业,努力做精都市型现代农业并取得突出成效。请问夏区长,这个“精”字的具体内涵有哪些?我们在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这方面最大的亮点是什么?
夏德永:说到这个 “精”字,就要从都市型现代农业与传统都市农业的差别谈起。传统都市农业主要考虑为城市提供一般的农副食品,突出的是经济效益,而都市型现代农业是一种全新的农业发展模式。旅顺口区做精都市型现代农业就是以环渤海交通支点旅顺近郊为主要集聚地,通过充分利用东北亚组合港的科技、资金、市场、信息等资源优势,为国内外市场提供名、优、特、新、稀的农业精品,为市民创造优美生态环境,并具有旅游、观光、休闲等多功能的现代农业。我们的都市型现代农业不仅追求经济效益,而且追求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更具有经济功能、生态功能和社会文化功能,更强调与城市发展的和谐统一。
可以这样认为,都市型现代农业是城郊农业发展的高级阶段,如果说城郊农业只是城市的米袋子、菜篮子的话,则旅顺的精品都市型现代农业还是城市的后院子、绿帐子。
这些年我们在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方面的确做了些工作,要说亮点,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多功能型。旅顺都市型现代农业不仅具有高质量的生产功能,更强调资源低耗与高效利用、环境洁净、景观优雅等生态功能,生活、就业、安全、福利等社会功能,以及教育、培训、示范、带动等服务功能。二是领域延展型。我们的都市型现代农业不再局限于第一产业,不仅仅是初级产品形式的物质生产,而要向第二、三产业延展并与之融合。在物质生产领域,我们将初级产品生产延伸到加工、制造;在物流领域,我们扩展到营销、配送,直至上餐桌;在精神领域,我们要为居民提供教育、文化、体验、休闲等身心健康的服务。三是可持续型。它不仅高投入、高成本、高收入、高回报,具有极佳的经济效益;而且,在生态屏障、水源涵养、农村与农业景观等方面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在生活、教育、就业、安全、福利等方面具有突出的社会效益。
记者:什么因素的支撑使我们取得了这样的成绩?能否简单概括一下旅顺口区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模式?
夏德永:取得今天的成绩离不开市委、市政府对旅顺口区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大力支持,说到支撑,我想世代旅顺农民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的夙愿是我们努力工作的力量之源。
我区农业资源相对短缺,土地面积有限。这就决定了我们的都市型农业发展模式,既不能是大面积地发展设施农业,走高投入、高产出的模式;也不可能把农业发展为仅仅是供人们休闲、旅游、度假的观光农业。因此,在模式选择上,我们注重农业的经济功能与生态、社会功能的完美结合,采取三种功能并重模式,凸显农业精、特、优的新篇章。
多方联动
打造农业经济升级版
记者:加快推进都市型现代农业进程中,旅顺口区在调优产业结构、打造农业经济升级版方面有很多好的尝试和做法,能否分享一下?
夏德永:的确,我们在这些方面做了一些工作,这里谈两个方面问题。一是以高新技术为指导发展都市农业。高新技术是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我们以农业生物技术、农业信息技术和设施农业技术为重点发展方向,逐步建立起具有旅顺特色的技术创新体系和技术服务体系,成为现代农业的创新源和辐射源,努力提高农业的整体素质。以高科技武装农业,重点实施种子工程、温室工程、生物工程、绿色工程,形成都市农业科技配套工程,通过高新技术引领产业结构调整。二是广开渠道,多方筹集建设资金。都市型现代农业是资本有机构成较高的产业,单纯依靠农民很难完成资本积累的过程,只有动员各方面力量,形成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投入体系,都市型现代农业才能形成可靠的资金支撑。在稳定现有农业投入的基础上,逐渐提高财政资金、借贷资金对农业投入的比重。政府支农资金在增加总量的同时,改进投入方式,除农民自筹和政府扶持外,还可通过搞股份制、吸引外资等形式广开财源;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财政资金对投保农户予以保费补贴,提高农民抗御风险能力。
战胜干旱
农业今年不减产
记者:今年,大连市遭遇了63年来最严重的干旱,旅顺口区也未能幸免,给农作物生产造成严重损失,同时我们也看到相关部门为防止旱情蔓延,积极投入到抗旱工作中所作出的努力,今年我区农民收成情况怎么样?
夏德永:今年旅顺遭遇了63年来最严重的干旱。为有效抗旱减少损失,我区先后多次召开区级抗旱工作布置会,分析抗旱形势,布置工作任务,落实抗旱责任。同时成立9个区级抗旱工作督查小组,深入街道一线对抗旱工作责任和各项措施落实情况进行督查,指导群众抗旱自救。平均每天投入抗旱人力2000余人,抽水泵约1400台,大型拉水车60余台,耗费油电费用90万元左右,通过开展跨区域调水、完善配套设备和老旧设备更新等工作,全区实际灌溉面积将近9万亩,基本可以保障果树、蔬菜的生产用水。因此今年农业总收成与去年基本持平。
科学规划
助推农业健康发展
记者:规划,对于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是十分重要的,请问夏区长,我们这方面做了哪些具体工作?
夏德永:都市农业是与都市融为一体的农业,是融合了第一、二、三产业,具有经济、社会、生态、文化教育、示范等等多种功能的农业,因而这就特别需要有一个通盘的规划,合理解决农产品的季节生产与全年观光经营的矛盾,搭配不同季节的品种,尽量延长产业链条提高综合效益。
都市现代农业 篇12
1 农业综合开发助推都市现代农业的主要做法
1.1 农业综合开发助推农业优势产业
根据市、区发展定位, 沙坪坝区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优势产业是水果、花卉、蔬菜这3大主导产业。遵循“项目跟着产业走”的思路, 近5年, 总投资2000余万元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 使中低产田得到有效改造、农田水利基础设施逐渐完善、农业产业化进程日益加快、农村科技推广更加深入, 基本形成了“一镇一特色”的格局。全区建成的特色农业基地面积已达2000多hm2, 实现年产值3.6亿元。曾家镇建成了万亩“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园”, 形成了西南片区最大的红叶石楠苗木基地。回龙坝镇建成以金沙杏为主的优质伏淡季水果环山产业带200hm2。凤凰镇建成花卉产业园200hm2。歌乐山镇建成桂花基地200hm2。中梁镇建成400hm2无公害蔬菜基地并获得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
1.2 农业综合开发助推休闲农业发展
为实现一三产业高度融合, 充分发挥都市拓展区农业休闲、观光和体验功能, 遵循“产业提档升级”的思路, 通过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带动, 建设了园区道路、排灌设施, 带动了休闲设施和公益设施投入建设, 打造了一批休闲农业示范基地。在凤凰镇胡南坝村, 先后引进投资业主10余家, 投入资金近亿元, 种植各类花卉苗木200hm2, 建成了食用百合、中药材花卉、居尚花卉等农业观光园, 凤凰花漫大地四季花卉主题观光园成功开园迎客。在歌乐山镇天池村, 先后带动各类资金3000多万元, 建成了以金桂为主的桂花基地200hm2, 种植苗木近60万株, 成为重庆市主城区最大的桂花种植基地, 连续举办4届“重庆歌乐山天池桂花文化节”, 每年接待游客8万人次以上, 实现年均旅游收入600万元, 被市政府评为“重庆非去不可”旅游创新案例之赏花胜地。在中梁镇龙泉村, 成功打造了“绿瀚开心农场”, 目前, 建成了家庭农场、亲子乐园、绿色蔬菜园等9个主题园区, 推出了绿色蔬菜直销配送终端服务, 充分展现了都市现代农业的休闲、体验、科教等综合功能, 通过开展农业亲子互动和小学生社会实践等活动, 年接待数量达到10万人次, 发展绿色蔬菜配送会员2100多户。
1.3 农业综合开发助推农业产业园区建设
曾家都市现代农业园区是集农业生产、科技、生态、观光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现代农业聚集区。遵循“项目进园区”的思路,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紧随曾家都市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步伐, 实施中低产田改造, 完善农田水利设施, 改良灌溉系统, 助推农业园区建设取得了较大进步。首先, 通过近年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连续投入, 助推曾家都市现代农业园区成功被评为重庆市市级农业园区。其次, 在该园区核心区域, 已经建成葡萄、桃子、梨子、枣、李、柚、石榴、猕猴桃等特色水果园47hm2。第三, 整个园区引进了重庆沙龙科技公司、重庆国泰实业公司、重庆西湖实业公司、重庆高地实业公司和重庆希贤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 投资2亿元, 初步建成了花卉苗木生产区、翠冠梨和血橙采摘体验区、桃花基地观光区、莲花湖度假区、虎峰云涛生态农业园和虎峰山森林公园6大功能区, 形成了花卉苗木生产、特色水果生产、乡村特色旅游、乡村体验式农业和乡村休闲度假5大产业格局, 解决当地农民就业700余人, 成功举办了5届桃花节和5届乡村采果节, 年均吸引游客20多万人次, 每年创造旅游收入400余万元。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农综项目资金投入总量较小, 影响到社会资本投入的积极性
沙坪坝农村区域作为重庆市都市功能拓展区, 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还需要各级项目资金扶持, 才能更好地吸引各类社会资本的投入。从近年的农综投入额度看, 投资额度小, 年均不足500万元, 使得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的核心区域较小, 影响力不强, 社会资本投入的积极性不高, 不能很好地发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辐射带动作用。
2.2 农综项目建设内容针对性不强, 影响到都市现代农业的发展步伐
从重庆市都市拓展区的发展趋势来看,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建设内容和质量标准上都应该有别于传统农业, 才能适应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但近年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 在建设内容和标准上没有随着都市现代农业发展而调整, 针对性不强, 存在建设内容单一、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标准不高、现代科技和产业化投入较少等问题, 使得本区域的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步伐缓慢。
2.3 农综项目管理出现了新的问题, 影响到项目建设质量和工期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管理机制是一套科学、完善的系统, 但从近年来的实施情况看, 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一是在市、区层面上没有完全统一。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国家和市级有统一标准、管理制度和办法, 但增加了各区县项目管理的难度和工作量, 拖延了评审时间和建设工期;二是低价恶性竞标和财政预算评审审减制度的弊端。恶性竞标和审评硬砍所造成的节余资金, 又要按照新的项目走各类程序, 严重拖延了项目建设工期, 项目经费少了, 质量就会打折扣;三是基层参与度不高造成监督不力。虽然区县农综办作为项目建设业主单位, 但没有明确基层镇、村、社、农民和投资业主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中的监督管理作用, 也就忽视了基层的监督管理主体功能, 工程建设质量没有得到当地受益群众的认可, 建设质量必然会受到影响。
3 农业综合开发助推都市现代农业的对策建议
3.1 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对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投入力度
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对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投入力度, 就是要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对都市功能拓展区的项目和资金的投入力度。一是要提高农业综合开发投资都市现代农业的资金额度;二是要整合高标准农田建设、科技类项目和产业化经营类项目资金;三是要集中打造核心示范区, 起到良好的示范和引导效应, 才能有效带动各类社会资本投资都市现代农业, 才能更好地助推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 打造农综项目助推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典范。
3.2 制定农业综合开发投资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政策
都市现代农业已经成为大城市农业的主要发展形态, 有别于大农业大生产传统农业的发展, 为此, 针对性地制定农业综合开发投资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政策, 就变得尤为必要。通过调研出台政策, 要针对性地明确都市功能拓展区的项目投资范围、项目建设内容和建设标准, 特别是加大科技类项目和产业化经营类项目的投资力度和比重, 真正体现出观光、休闲、体验和科普等融合一体的都市现代农业特色。
3.3 进一步完善农业综合开发质量监管制度
【都市现代农业】推荐阅读:
现代都市农业园06-15
现代都市家庭教育11-20
天津市:突出城市鲜明特色展现现代都市面貌11-03
成都市现代渔业发展奖励补助项目申报目录11-19
都市农业景观10-19
都市农业问题11-01
都市农业文化05-22
都市农业模式08-24
都市观光农业园06-18
都市农业改善生态环境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