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计划(共12篇)
都市计划 篇1
项目主体>保利房地产 (集团) 股份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保利地产)
项目执行>上海太立光标公关顾问有限公司
项目简述:
如果说有哪项运动可以毫不犹豫地宣称自己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 那一定是跑步, 是马拉松。在中国, 这股跑步热潮也正汹涌而起。短短几年时间, 跑步就从完全跟时尚不沾边的健身狂人小圈子, 流行到了曾经忙到没空注意健康的大V圈, 再逐渐扩散到各种相关圈子里。打开你的微博或者微信朋友圈, 几乎每个人都有一两个经常跑步的朋友, 跑步逐渐成为都市人日常生活的一种习惯。所以, 盘点当下的时髦生活方式, 跑步绝对算一个。
“时间在继续, 我们会老去, 勇敢去追寻, 不害怕失去, 纵使路遥远, 用青春前行, 如果还可以, 我愿随着生命一直跑下去!”2014年首届保利约跑嘉年华暨保利跑团成立仪式正式落下帷幕后, 跑步活动在成都掀起了一股不跑不快的环湿地跑步热潮。作为一种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 跑步已经逐渐成为一种全民参与的运动。2015年5月, 第二届保利约跑嘉年华再次轰动蓉城, 成为5月最出彩的活动之一。
项目策划:
“超越极限, 超越自我”是保利地产为此次活动提出的宗旨。作为行业内最先倡导绿色跑步的地产公司之一, 保利地产深知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始终坚持将绿色环保的生活理念落实在自己的商业和社会双重责任中。除了为市民打造一个健康美丽的生活栖息地外, 保利地产更是以各种各样的活动来丰富市民的生活, 保利地产意识到, 只有让市民拥有健全的生活体制, 才能够开辟出一条推动行业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创新之路。
实际上, 保利地产通过“都市逃跑计划”项目成功地呼吁了都市人对城市生活的创新理念, 做到让市民在繁忙工作的同时也能够享受绿色生活, 强身健体的同时又可以放飞烦恼, 实现自我放松。在活动期间, 保利地产注重与媒体和公众保持紧密的联系, 使保利地产的品牌在国内房地产市场引起极大的关注。
项目执行:
本次活动由上海太立光标公关顾问有限公司成都分公司的团队与成都约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共同协作, 为客户提供了一体化的解决方案, 无缝地合作与执行。
第二届“保利约跑嘉年华”在第一届的基础上有了更大的突破, 围绕“超越极限, 超越自我”的主题, 通过都市跑步计划创建了专属的约跑app, 让更多的跑步者受益。约跑app也为所有的跑步爱好者建立了一款约跑运动社交软件, 不仅可以拉好友在线上组建自己的跑团, 共同组织、计划、分享、相互PK, 除此之外还有丰富的线上赛事, 可与全球的跑步者竞技, 感受跑步的乐趣, 从而带动身边更多的人参与跑步。
本次活动分为光猪跑、彩色异装跑和家庭跑三个部分, 在短短六个小时的活动中, 参与人数数以千计, 每位参赛者在成功跑完全程后, 保利地产都会为其颁发特别定制的奖牌, 其中每组跑步的前三名还会获得时尚的超值奖品。
另外, 除了参与跑步外, 比赛还另设趣味化妆间, 让参赛者可以尝试不同风格的奇装异服来参加跑步, 同时鼓励在场的爸爸妈妈带领自己的孩子一起参加比赛, 不仅可以增添比赛的趣味性、互动性, 更能增进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情感交流。活动当天, 不仅邀请了数十名中外籍模特到场领跑助阵, 更有幸请到“百马大叔”民间跑步推动第一人田同生老师现身讲座, 分享跑步知识与经验, 现场由2014年《超级演说家》成都赛区冠军主持人叶子凡担纲主持。
项目评估:
此次活动不仅在地产界引起了广泛关注, 在公关界也取得了新的突破。保利地产对“健康生活、乐享跑步”的强力呼吁也在社会上得到了积极响应, 引起了整个成都市民、媒体以及其他行业的高度关注, 彼此更建立了良好的关系。活动当天, 到访人数不计其数, 除了参赛选手奋力奔跑, 还有更多了解赛况、加油助威的跑步爱好者及保利地产的业主、准业主们共同参与, 气氛热烈, 嗨爆全场!
都市计划 篇2
一、背景
作为休闲观光型农业旅游的典型代表,“农家乐”旅游因适合了都市旅游者回归山水田园的需求而倍受喜爱,脱颖而出。西安的“农家乐”始于上世纪90年代末,一些农户利用自家空闲的房屋,依托当地的景区景点,兴办了一批以味美价廉的农家菜为主要特色的旅馆和饭店,历经10余年的发展,西安“农家乐”由冷趋热,渐渐从草根登上大雅之堂,从单纯的餐饮,到吃、住、休闲、娱乐一条龙的服务,从局部覆盖到全市所有县(市)区,已发展到一千余家,在引来一片叫好声的同时,也存在“形式单一”、“审美疲劳”等一系列问题。逐步兴起的“袁家村”“马嵬驿”“周至水街”等规模化旅游,餐饮集团化发展,但在西安还没有真正落实的体验式农庄的概念提出进行创业尝试。
长久居住于都市“水泥森林”中的城市现代人渴望拥有一个私家田园,为自己的家庭增添一个自然的、绿色的生活新空间;从小生活在城市中长大的孩子希望拥有一个农田体验场所,可以种瓜种豆养花,认识各种瓜果蔬菜和花卉;工作节奏快的都市白领希望可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和爱好,利用周末或节假日在单元地中进行耕耘,享受私有土地的种植乐趣和满足感,充分释放农夫情节,做一个“都市农夫”、“白领农夫”。他们可以对自己的私家田园拥有经营收益权和命名权,收获的蔬菜、瓜果、花草等可自行带回家享用,也可由农场美食餐厅现场代加工制作为美味佳肴,在农场休闲餐厅现场享用。喝着小酒,吃着自己亲手劳动收获的蔬菜、瓜果,沏着甘甜的茶,听着美妙的音乐,绝对让人感觉无比惬意,在享有自己劳动成果的同时,又有锻炼身体,享受绚丽多彩的生活和郊游的乐趣。
二、建设目标 “休闲开心农场”定义为一款以种植为主虚拟与现实相结合的社交游戏。用户可以扮演一个农场主的角色,在自己农场里种植各种各样的蔬菜和花卉。作物从种植到成熟有着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都需要农场主进行精细的管理。
产品成熟之后,可以自己消费,也可以与其他农场主进行果实互换,购买种子,还可以委托人员管理,认领果树等再生产活动。为了满足乐于享有自己私有田园种植乐趣和假日野外休闲乐趣需求的都市人群,给久居闹市的都市人提供一处野外放松身心、健身的大自然休闲空间,满足都市人群对世外桃园式的田园风光的向往、野外种植乐趣、都市农夫的种植情节,我们规划建设网络“休闲开心农场”的现实版,让都市人群享受 “网络种菜”无法体验的乐趣。
三、总体设计方案构想 为了能够为用户提供便捷专业的智能种植体验,提高项目整体运营、管理水平,整个设计方案将采用“开心农场”网络智能物联网解决方案进行总体设计与规划。网络智能物联网系统主要由前端传感器、前端控制终端、GPRS 传输终端、软件服务平台等组成,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管理系统。可实时显示和记录温室内的光照、温度、湿度、水分和二氧化碳的数据参数,为农业专家远程指导以及设施农业的研究提供有效数据;根据传感器采集的数据,控制温室内的通风、灌溉、遮阳系统等等,为农作物提供一个最适生长环境;私家菜园地主可以根据平台专家的提示来远程网络命令来操作管理自己的私家菜园。
二、项目介绍 1.概况:
都市体验农场系统是交互体验式的新型农业生产模式,让消费者远程参与农产品生产过程管理,实时监督农产品的生长、生产过程信息,确保食品绿色无公害,同时可以进行游戏娱乐,一方面消费者获得食品安全保障,另一方面农场企业也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系统结合农场的远程监控、移动互联网、物联网技术、音视频技术、传感器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以及无线通信技术等,用户可以网上租赁农场划分的地块,实现远程管理、远程灌溉等作业管理。
全无线设计,无需外接电源和任何通信连线,网络化操作理。节省您的亲临时间,无需在现场管理种植您的私家菜园,大大节省了种植繁杂冗余步骤。通过访问物联平台,实现数据查看和远程控制,以满足作为生长的需要。交互能力强,可以通过各种手机和其他终端进行远程的监测。可根据私家菜园情况,网络命令操作农业种植实际需求的步骤。私家菜园主相互间换购平台,填补种植单一弊端增进园主之间沟通交流。3.3 主要功能介绍 数据实时监控温室环境实时监控数据主要采集农作物生长过程中的关键因子,如:现场实时视频、空气的温湿度、土壤的温湿度、大气中CO2含量、光照等并通过无线传感器采集,每十分钟上传一次到系统平台,并且还有对这些参数的直观分析报告。例如,当日哪些时段环境参数的实时点落在农作物适宜生长的区间范围内等分析内容显示。
其为顾客提供服务的过程就是顾客的一个体验过程, 因此, 农庄经营的营销理念应树立体验营销的理念, 创新顾客体验过程。我们所创建的都市体验式农庄就是迎合城市人追求“绿色”“田园”的一种心态,综合了城市人比较感兴趣的农村生活状态,在我们的农庄里,有给你提供自耕自种自留地和观赏、采摘的生态园。生态园里,分为蔬菜、瓜果、花草、养殖三个区域。会员可申请自耕自种自留地种植绿色、原生态的蔬菜瓜果,并配有专业的农艺师进行指导与日常管理。后期发展养殖认领模式,自己专属的鸡、鸭、猪、兔等 2.经营模式分析:
(1)进行地块划分,出租,绿色农产品出售,加工,即时餐饮体验形式以获取利润。
(2)经营理念:家的乐园,心的归属。(3)主要运行模式:
A.选址在距西安市区1小时车程内,周边环境舒适,交通便利,一部分供租地耕种者使用,另外部份自留(以下介绍)。每个地块划分面积为0.5亩,年租金分为自种为500-600元,会员代管合同800-1000元,(详见会员章程)。每个地块前都竖有写着种菜者名字和种菜心得的(爱心指示牌)。农庄提供二三十种菜种、农具、还有专门的农业技术员帮助指导种菜。
B.缴纳了租金成为农庄会员后,按照会员章程领取一套标准农具(锄头、铁锨、铲刀、水桶、等)。我们自己或者农业技术员则在田边给他们做示范,从除草开始,一直到翻地、播种。消费者离开时让他们那些签下了代管合同,委托代为施肥、治虫等。收到会员费作为流动资金,作为下一步扩大发展的生产资料和有关配套设施。
C.预留一部分的土地,由我们的工作人员来耕种蔬菜瓜果,这一部分可以作为生态示范地,收获的蔬果可以卖给来农庄里但却不想自己租地亲自耕种的会员,种植的蔬果要符合“绿色蔬果”的标准,无污染、安全、优质、营养。
D.我们的体验农庄也包括餐饮的经营,让自耕自种的会员吃自己的劳动果实,当然他们可以选择自己烹饪或是让我们烹饪,那些不喜欢自己耕种的消费者,我们就采用我们庄园的绿色蔬菜给他们烹调。收取一定的费用,作为今后扩大规模的流动资金。(依托现有农家乐,体现尊重、服务、用心)
E.实现真正的生态化循环农业,体现绿色、生态、环保,让会员真正看的见,体验的到,建立养殖区,存栏鸡40-50只,鸭20-30只、猪2-3头,鱼1000-1500斤,第一年积累养殖经验,进行成本核算,为后续规模化发展量化指标,第二年后发展会员对鸡、鸭、猪等进行认养,收取费用。
三、市场分析
(一)优势(strengths)
1、产品迎合旅游消费观念的转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加快,大众消费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很多人已经厌倦了长途跋涉、兴师动众、历时长久的赶场式的旅游,转而将橄榄枝抛向了绿色环保、节省人力物力、时间短、频率高、注重体验的城市周边休闲旅游。
2、资源良好,经营成本低。农家乐多处于城乡结合处,交通便利,绿化良好,自然环境好,且农家乐旅游的背景是在农村,旅游的接待者主要是农民,旅游的内容也以农村生活的体验为主,采摘耕种、农家美食皆就地取材,现采现吃,自产自销,经营成本低。
3、消费水平低,符合大众承受能力。体验式农家乐旅游的消费水平较低,符合大众消费水平。据西安市统计局发布全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845元,比上年名义增长8.7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01%。其中,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188元,比上年名义增长8.05%,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05.38亿元,比上年名义增长10.1%。这样的收入消费水平,正适应人均20——50元不等的农家乐一日游旅游档次。
4、规范与特色并存,独具生命力。体验式农家乐将打破西安市传统农家乐“同质化”、“千篇一律”的竞争格局,真正将“体验”、“生态”的理念引入其中,与普通农家乐相比,除了一份自然的环境外,更能满足都市人渴望在乡村野趣中体验淳朴民风的消费需求,圆其心底那一个“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潜在田园梦境,形成独具一格的特色。
(二)劣势(weaknesses)
1、现有农家乐市场相对饱和。现在西安的农家乐主要集中在环山路,雁引路、各峪口及森林公园附近,依托良好的自然环境,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并且许多农家乐已经培养出一批“熟客”,市场相对饱和。
2、鲸鱼沟附近农家乐未形成规模效应,相对比较分散,需要客户培养。
3、现属于灞桥区管理,地面基础设施建设;政府资源欠缺,申请环保和科技农业扶持基金的审批具有一定的难度。
4、合作人内没有真正农技人员,对农业生产,田地管理、养殖、种植经验不足,如果农庄发展后期需要绿色无公害产品上市,需要培养自己的农技师及日常管理人员。
(三)机会(opportunities)
1、现有农家乐定位模糊
现有农家乐虽然数量众多,却都定位不明确,没有个性和品牌核心价值,缺乏特色,品味不高。以提供给游客饮食住宿服务为基础,茶水唱歌为附属,而棋牌游戏是主打,一些具有山野情趣的东西被逐渐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越来越城市化的休闲项目,这与消费者体验农家回归自然的初衷相悖,可替代性极强。而体验式农家乐无疑正好满足顾客这样的需求,又与现有农家乐形成差别,独具竞争力。
2、物联网技术与新型农业结合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消费能力会随之增强,对娱乐休闲,回归自然等精神生活的需求也随之急剧增长,给体验式农家乐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契机。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可以随时随地在任何地方关注自己的庄园发展情况,农作物生长,活动及产品互换,实在没有时间打理可以委托农场托管,保证产量及品质。作物成熟后没时间采摘,委托农场代为采摘,以快递形式发到客户手中。
3、依托现有农家乐资源,前期不用投入接待场地,满足客户吃、喝、游、乐等一条龙服务。现有农家乐太阳能光伏发电,满足现有农庄日常生产用电基本需求。
4、市政府对农家乐旅游的支持
市政府为拉动经济高速发展,不仅大力发展旅游经济,更强调生态旅游,这恰恰为体验式农家乐的发展提供了契机。秦岭北麓综合治理已纳入陕西省及环保部工作日程,将关停并转一些违规占地,卫生及规模不达标的农家乐,种植大棚等项目,清理土地,现有旅游的刚需势必会辐射到周边,如现在的成熟的樱桃谷,鲸鱼沟风景区等。
(四)威胁(Threats)
1、可模仿性强
随着体验式农家乐的发展和社会的普遍认可,加之体验式农家乐的建设成本低,可模仿性强,会有越来越多单位和个人想要瓜分体验式农庄这一块大蛋糕,先前一拥而上的“农家乐”热潮就可见一斑。
2、土地政策不确定性,前期投入巨大,如遇到拆迁、征地等政策影响,四、营销策略 1.市场定位
体验式都市农庄既是农家乐,但又异于普通的农家乐,以往的农家乐首先表现在农家乐提供的旅游产品内容单一, 缺乏特色, 品位不高。农家乐尤其是一些低档农家乐己经成为“乡间麻将会所”的代名词, 提供给游客的服务以饮食住宿为基础, 茶水唱歌为附属, 而棋牌游戏是主打。卫生条件给方面也不好。我们的农家乐首先经营者要有先进管理理念,打造中高档的农家乐,让消费者来到这里,不只是吃吃喝喝,而是有给你提供自耕自种自留地和观赏、采摘的生态园。会员可申请自耕自种自留地种植绿色、原生态的蔬菜瓜果,并配有专业的农艺师进行指导与照看
2.目标市场的选择
我们的目标客群企业老板、追求时尚的都市白领、有稳定、高收入的家庭组员,以及中年的政府官员。积极迎合他们追求田园风情乐趣、享受原始生活的的心理。这部分客群的消费能力比较强,他们会不惜金钱来追求一种自然的休闲状态。
3.营销推广方案。我们采取整合营销方式进行前期的市场拓展,把所有广告的触点整合起来,以错落有致的媒体广告、交相呼应的软性新闻为主,进行大幅度的市场推广!(1)广告攻势:
前期我们通过微信、朋友圈转介绍的营销方式,进行宣传推广,积累经验核算成本。中期产品产量、品质成熟及园区建设初见规模,将进行点对点落地宣传,进行商超、广场等人流密集区域,进行产品介绍,产品尝鲜等活动,发放宣传页,吸引更多客户加入。
后期我们将在本市各大知名媒体上进行大幅度的广告宣传,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以提高品牌知名度,初步打算在报纸、广播电台、网络打出广告:“职场压力大,身心疲惫的你是否向往乡下田野的宁静?这里还有清新的空气和柔情的阳光。节假日带着你的家人、朋友当个时尚的‘小农庄主’吧,在休闲健身的同时,还能收获新鲜的蔬菜和水果等。力争做到家喻户晓,路人皆知!(2)软性宣传:
软性新闻最大的好处就是能够提升品牌的美誉度和知名度。
我们将通过微信公众号,广播电台、网站等一系列的媒介,进行软性新闻报道,把都市休闲农庄变成市民关注的交点,让人们进行口头传播。(3)活动配合:
在每年的元旦、春节、劳动节、儿童节、端午节、国庆节、中秋节、圣诞节等重大节日推出各种促销活动,蔬果成果比赛,摸鸡蛋比赛,鸡鸭赛跑等等,吸引客户消费及转介绍。
四、财务计划
1、第一年计划
农庄前期投入15万元,滚动发展,前三年投入在30-35万元,在3年内实现盈亏平衡,3-8年为利润最大化时间。(以下为预算费用)
A.土地租赁费用(合同签署至国家拆迁征地时间,租赁费用按年缴纳)第一年租地及作物补偿费3万元。
B.园区规划及土地平整:设计、规划5000元(暂定),鱼塘,沼气池,化粪池,肥水池、喷泉、蔬菜暖棚侧墙基础、供水、供电管道开挖,土地坡差平整等10000元。
C.钢网围墙,园区景观,道路,停车场、养殖区等水泥硬化1000平方(停车场区域较大,逐步进行),化粪池,沼气池,肥水池修葺7-8万元。D.园区内土地灌溉设施(基础部分)喷灌,滴灌用,设施设备安装成本约为2-3万元(普通地块采用喷灌+灌渠,大棚地块预留滴灌管道)E.园区内用电及弱电、通信设施,监控设施综合布线:(用电取自农家乐太阳能发电,按表计量),红外防盗监控头,无线网AP,水泵,灌溉泵,泥浆泵,增氧机,经济林区照明,园区广播布线成本约8000-10000元。
F.园区内弱电、通信设施无线监控设备(暂时不启动大棚)约需15000元,软件费用约3000元。宽带年费约需1200元。
G.综合人工费用:人工费用第一年约3-4万元。(按月计酬),果树,苗木,家禽幼崽,水产种苗(鸡、鸭、鹅,羊、猪、鱼苗等),综合成本约需10000元。
收入:第一年:普通地块收入约3万元(按70%租金计算),其他综合收入约5000-10000元,水电支出约3000元。(沼气池,污水处理环保国家补贴申请启动)第二年:
A.筹建双层日光大棚,内部喷灌、滴灌设施,附属人员休憩充气膜大棚,总计投入100000.00元。管理软件及照明、监控等附属设施20000元。
B.增加变频供水设施一套,约需8000元。
C.景观投入(喷泉、园区经济林休息区,景观鱼塘砌护,景观照明等)约需5-6万元。
D.人员投入3-4万元,养殖成本1.5万-2万元。E.土地租赁费用1.5万元。
收入:第二年禽类养殖收入10000元,猪、羊收入5000元,计入投入扩大养殖规模与日常管理(需要农家肥进行土地熟化)。经济林认养费用,按照每4棵经济作物与林下土地计算每年1000-1500元,地块规划40组,收入约4万元,大棚租赁收入约为3-4万元,水产养殖收入10000元。启动年底净菜项目,彩印包装费用与收入基本持平。(投入与产出1:1,约5000-6000元,起到广告宣传与规模优势,剩余彩盒包装明年使用)。
第三年 A、优良品种引进及大棚种植技术提升,获得更高产品收益;园区景观及环境建设,运行中需完善的管理硬件及软件投入。使客户体验到看得见、摸得着的绿色无公害有机农业建设,费用约3-5万元。B、园区景观建设再投入,鱼塘、经济作物林区建设,地面及休憩区背景音乐,夜间露营区域建设,费用2-3万元。C、D、当年实现盈亏平衡,考虑扩大经营范围,建设儿童游乐设施。人工成本每年3-4万元,养殖成本每年1.5万-2万元(按照计划存栏量)。E、土地租赁成本15000元。
收入情况:普通地块收入每年2-3万元,大棚收入每年2-3万元,经济林作物每年2-3万元,养殖增收每年1-2万元,净菜收入约15000元。第四年-第五年规划:
A、新品种引进,作为高科技新型农业的典范。B、高级策划团队的支持。C、政府资源的支持。
D、管理经验积累与人员的培养。E、辐射周边带动旅游经济的发展。
F、新的管理理念,新型农业的设计规划思路,扩大到周边县市,连锁经营,辐射全省,覆盖西北。
收支情况总结:项目前三年总投入约30-35万元,经营运行良好情况下5年收回投入成本,如有发展潜力可进行再投入,发展立体养殖大棚,进行战略扩张,模式克隆到周边地市,作为品牌建设的根本。基础设施及农作物作为固定资产为今后发展奠定基础。
五、创业团队
本庄园采用庄主负责制原则。并聘请一批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
(1)市场营销部经理:负责市场的开拓,策划节假日活动,联合公关部做好广告宣传等;
(2)公关部经理:负责农庄形象与品牌设计,广告宣传,定期设计、更新农庄设施,做好公关礼仪服务等;
(3)财务部经理:负责日常收支,会计核算;
(4)农艺师:园林管理,负责蔬菜、瓜果、花草的种植,绿色草皮的养护;
(5)养殖员:奶牛、奶羊与挤奶工作,家禽、家畜的饲养,鱼虾养殖。
洋快餐:吃出都市人的“都市病” 篇3
早晨:面包加牛奶或者一杯豆浆;中餐:方便面或者盒装套餐;晚餐:麦当劳或者肯得基西式快餐。当工作越来越忙,休息时间越来越少的时候,越来越多的都市人就这样打发自己的胃口。不少人认为:这些洋快餐不是挺有营养的吗?
洋快餐是有营养,但它的营养除了高糖、高脂肪、高蛋白以外,缺少的是维生素(特别是维生素C)和膳食中的纤维素。
缺乏维生素的人,机体内许多酶的代谢活性下降,免疫力降低,抗病能力差,容易让人感到疲劳、食欲不振,导致坏血病、皮肤溃疡。维生素C在人体中起着重要的抗氧化作用,能清除代谢产物产生的有害氧自由基,延缓衰老。维生素C还被证实在预防感冒、癌症、心血管疾病、白内障等常见、多发病,起着重要作用。
维生素A来自胡萝卜、绿叶蔬菜、玉米;维生素B来自黄豆、大米、小麦;维生素C来自西红柿、桔、鲜枣、苹果以及绿叶蔬菜;维生素D来自莴苣、动物骨骼;维生素E来自菠菜、坚果。不难发现,各族维生素几乎全部蕴藏在我国传统的饮食中。而外国的洋快餐几乎不含有。
都市计划 篇4
那么, 《都市剧场》如何突出其广播剧的特点和它的都市味呢?
1剧目长度适中
《都市剧场》长剧一般以20集为一个单元, 中篇为10集、短篇为5集一个完整故事。20集长剧包括《这个阿爸真爆炸》《爱无双》《爱在途上系列》 《公私情人》《娱乐女王》《美味情缘》《星梦奇缘》等。 中篇包括《信望爱》等。短篇包括《四天三夜》《新同居关系》《星之碎片》《让梦想飞翔》等。剧本所涉及的题材也比较广泛, 围绕都市生活, 突出广州味, 包括弘扬南粤饮食文化, 娱乐杂志行业, 广告策划公司等等, 令背景更加立体, 避免以感情为主线的单一乏味, 令人有新鲜感。
除了长剧外, 城市之声也制作了系列独立短剧。 如《失恋胜仗》《头发》《在玛丽安娜的40分钟》《爱人》《古堡游戏》《烛光晚餐》《烟香》等, 半小时完成一个完整的小故事, 耐人寻味, 更带出一些人生哲理。这些剧目或长或短的定位能够提供多个选择, 能够满足听众的不同需求, 喜欢追连续剧的听众选择长剧、中剧, 喜欢看电影的听众可以选择收听独立短剧, 皆大欢喜。
2剧本创作和角色挑选坚持原创方向
在剧本创作和角色挑选方面, 广东广播电视台城市之声《都市剧场》栏目所制作的广播剧绝大部分都是原创剧。专门邀请专业剧本创作人员撰写广播剧, 然后挑选声音形象与剧中角色身份非常吻合的演员进行演绎。演员方面除广东电台城市之声全体主持外, 更广邀广东广播电视台各系列台当红主持及粤港两地名人明星担纲主演。这样不局限于电台主持人选角, 角色更加多样化, 演绎可以更丰富, 令剧中人形象更立体。
例如:广播剧《这个阿爸真爆炸》是说一个搞笑又严肃的老爸, 他有2个宝贝女儿。但2个女儿各有任性的一面, 令做老爸的颇为头疼。为了避免女儿受伤, 在保护女儿的同时做出种种令人忍俊不禁的荒唐事。这个广播剧风格上来说可算是家庭伦理轻喜剧, 而当中主角老爸的角色尤为重要。由谁来主演呢?最后节目是邀请了广州著名美食家大嘴米高饰演老爸的角色。大嘴米高形象独特, 知名度较高, 平时担任嘉宾主持风格较风趣, 声音条件接近剧中老爸角色需要。还有一点考虑, 因为大嘴米高不是一个专业的主持人, 所以他在演绎剧本的时候只是把意思用口语说出来, 这样的效果反而比专业的主持人的“专业演绎”更接近现实生活, 更口语化。
除了广州本土名人之外, 剧场还会邀请知名歌手担当主要角色, 如:香港艺人周秀娜、关心妍、 何浩文等。广州本土歌手胡芳芳、东山少爷等等。 与专业播音员、演员相比, 他们的演绎的风格会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节奏感更加强, 更真实, 更有时尚味。
3注重听觉立体化
《都市剧场》还有一大特点, 就是听觉立体化。 与以往的广播剧相比最大的感受是, 声音的画面感增强了, 很有层次感和电影感, 令听众能够用耳朵去“看”剧场。
例如场景转换, 以往的表达方式可能是由一个旁白交代说“某某某来到了一个什么地方, 然后他看到了谁谁谁在干什么之类”, 但《都市剧场》则完全不需要旁白交代剧情, 而以特定环境音或者转场音乐交代, 听众只需要听着背景声音的转换和音乐的交替, 就知道场景转换了。而且真实的场景声音更加能够令听者有置身其境的感觉, 代入感更为强烈。而对于角色心理活动变化, 则用主角内心独白向听众交代, 避免了旁白以第三者角度讲述而带来的抽离感, 令总体感觉统一、干净, 可听性大为增加。
4后期制作尤为重要
都市剧场的后期制作尤为重要。前期剧本角色挑选和演绎等素材等于材料, 怎样用这些比较单一的材料“烹调”出“色香味”俱全的、口味变化多端独特的“菜”, “调味料”的作用必不可少。而广播剧当中的“调味料”, 指的就是后期制作。
后期制作主要是指后期的合成工作, 就是将前期录好的人声与音乐有机结合 (为不同场景不同气氛作背景音乐的纯音乐) , 选择合适的背景音效以及合适的过场音乐, 将纯人声加工成立体化三维化的剧场。
首先, 主题曲和片尾曲一般会选择担任主演的歌手的作品 (有时会由歌手自己提供) 。这些作品一般都是比较时尚的流行歌。这样的做法既可以令歌手更乐意参与广播剧的录制工作, 也可令主题歌曲借广播剧的播放得以广泛流唱。
而为不同场景不同气氛做背景音乐的纯音乐可以从几个方面获得。例如:主题歌或片尾曲的纯音乐版。最好有钢琴版或小提琴版, 并且节奏不同, 有快的有慢的, 适用于不同场景当中, 这样就可以令广播剧听起来更加完整。另外就是经授权的电影或电视原声大碟或购买了使用权的罐头音乐了。
背景音效可以在网络上找到, 当然现场录的音效也不少, 一些简单的音效, 例如脚步声, 吃饭声音等等, 都可以通过现场制作获得。
过场音乐是什么意思呢?其实一般的美剧 (美国电视剧, 简称美剧) 在结束一个小节场景后会有一个过渡的音乐加空镜, 为了让观众明白前一小节内容已完成, 进入下一场景了。国内的电视情景剧, 如:《家有儿女》都有运用类似的手法。而广播剧运用这样的做法并不多见, 《都市剧场》则是借鉴了美剧的做法, 令表现形式更新颖, 令广播剧场景更加丰满。
5加大宣传力度
最后就是宣传工作了。例如:制作广播剧宣传海报, 在一些时尚娱乐杂志介绍广播剧内容及主要演员采访等, 增加广播剧宣传力度。不同平台的宣传作用各有特点, 能够吸引更多不同听众去关注去收听。当然在宣传过程当中也可以加入互动元素, 例如:设置开放性剧情或者结局, 鼓励听众参与其中, 这样的宣传效果能够令听众从单纯的“收听” 转为“追剧”, 甚至可以掀起话题热点, 对播出平台也起到一定的宣传效果。
总括来说, 一部好的广播剧, 剧本是肢干, 没有剧本就没有后来的广播剧。导演是灵魂, 因为他们对剧本对广播剧的理解, 广播剧才能诞生。演员当然是必不可少的添加剂。就像做菜一样, 没有调味料, 出来的东西谁都不会吃, 但是调味料或多或少, 或咸或淡, 也决定着这些菜的好坏。就如演员感情的运用, 声调的起伏, 等等, 也对广播剧起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后期制作则是广播剧的骨髓。
或许以前的广播剧是局限于用声音讲故事, 突出一个讲字, 这可能就涉及到很多地方都需要有一个旁白的角色在讲剧情。现在的《都市剧场》是用耳朵听故事, 突出一个听字。将电影的蒙太奇元素运用到广播剧制作中, 令广播剧不再是单一的以说话交代情节, 令听众想象空间更广阔。听者如在观看一部电影一样, 声音营造画面感。
不同的故事情节, 不同的人物设计, 不同的音乐交织, 共同交汇成一套套精彩的、通俗易懂的、 时尚的都市剧目, 通过大气电波传送到每一个角落, 令广州国际化大都市的城市化生活普及到每一位听众身边, 让听众感受到社会现代化带来的优越, 为营造和谐社会气氛贡献一份力量。
都市计划 篇5
(2007--2008学年度第一学期)
工作目标:
根据学校工作计划,以争创一流业绩,迎接省查为发展契机,进一步加强教师岗位技能培训,强化技术装备管理,全面提高教师素质,为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而不断努力。
主要思路:
一、加强电教管理,塑造省级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新形象
发展和提高教育信息化的水平,使学生从小享有现代科技文明成果,在良好的条件中学习,是教育工作者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教育信息化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我校在基础建设和电教应用水平都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但面对越来越庞大的基础设施和教学人员,电教管理显得越来越重要,向管理要质量已经成为学校电教工作继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本学期要实施的具体举措是:
1、根据上级文件精神,重新核对和完善学校现代教育技术领导小组名单,定期研究和处理学校各项现代教育技术工作遇到的问题。
2、拟新成立学校电教设备管理维护小组,应对各类设备在使用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对兼职参与的一线教师要重新确立自身权利和义务,激励他们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实现奋斗目标。同时努力争取学校领导对兼职人员工作量上的认可,并在经济上适当考虑补贴。
3、精心维护好学校网站,做大做强,使之成为展示我校师生成果、便于教育教学和记录学校发展轨迹的窗口。本学期又将面临江都市和扬州市两个级别的网站评比,要精心设计好学校主网站、教师博客、音像资源查询系统、在线装备报修系统、校庆专栏以及其它专题学习网站,鼓励兼职电教人员尽最大的努力,争取最好的成绩。
二、切实更新教育技术观念,继续建设一支信息化素养高的师资队伍
伴随着学校基础条件的改善和新课程改革的浪潮,教育信息化的步伐愈来愈急迫和迅猛。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明白:谁也不是天生就能掌握信息技术的人才,而是通过后天主动学习甚至在职工作下培训、自修、钻研才能形成的技能,并且这些技能因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而总是处在不停的学习之中。
本学期将继续按照“培训先行,按需施教,讲究实效,以点带面”的总体方针,从过去到现在乃至将来相当长的时间段内,坚持校本“师资培训”,努力培养我校四个层次的队伍:
1、操作应用队伍。要求我校50周岁以下教师100%接受信息技术各类培训,对照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学以致用,真正做到会上网检索资料,会局域网基本技术,会调用学校课件库的课件开展学科教学。
2、资源开发队伍。重点培养一批想做事、能做事、会做事、做好事的教师熟练地自主开发设计多媒体课件和制作网页,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教育研究活动,努力使他们成为学校电教工作的精英人才。
3、网络管理队伍。要求有1-2名网络管理专业教师,能熟练掌握网络硬件的结构原理,掌握网络操作系统、数据库和相关软件的使用,能切实做好学校局域网的管理和开发、应用工作。
4、信息技术学科教师队伍。要使他们勇于成为教师应用教育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表率,不断学习和钻研,不但要上好课,而且要管好、用好机器。
三、紧跟“课改”步伐,加强电教课题的实践与研究
目前正在申报1个省级电教课题的课题。新学期将结合新课程改革的学习和课堂实践,认真考虑课题的组成人员和学习、研究形式,认真编排课题的年度规划和学期研究目标,不但要争取在本校内的实践形成阶段性的成果,而且要争取以“送教下乡”或“校校交流”的形式在周边兄弟学校中产生辐射和示范作用。我们要在研究过程中引导学科教师重点注重以下三个方面:
1、从基层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依托信息技术环境,强调研究者的设计与开发理念,把学科主题学习资源的研究定位为音像素材、网络课件、主题学习型网站、教学案等资源的有效整合上。
2、从设计和开发的角度上看,基层学校的教师由于自身教育教学工作的艰巨性,虽然不可能像专业IT人士一样开发大型专业资源库,但也有自身长期学科教学的优势,熟知学习者迫切需要的学习资源,完全可以在有组织有计划的前提下,以小型团队力量协作开发实用性强的学科学习资源。
3、从学习活动的视角出发看待学习资源,学习资源的设计与开发至少可以划分为“教学设计+知识加工、信息组织+技术集成”的块面。因此,从技术路线的角度看,本课题研究将紧密结合我校正在运作中的资源开发队伍的建设,以网络环境的积件、课件和自主性学习网站为开发重点,注重资源的各项技术规范,特别是资源的共享性和兼容性,必须贯穿整个设计与开发过程中。
四、根据学校的总规划和财力,继续营建现代化教育教学环境
结合我校人力、财力等实际情况,本部门将继续当好校领导决策的参谋,继续把教师群体的良好意愿积极向上反映。只要一有更新和添置新基础信息化装备的任务,必将努力开展市场调研、多方比价以及进货安装、培训教师的工作,为学校的整体构建体系添砖加瓦,为教师的信息化工作实践创造便利,力争逐步营造先进的现代化教学环境。
日程安排:
七、八月:
完成假期电教设备的简易维护
九月:
1、制订各类电教活动的实施计划,分发各类管理记载簿
2、新成立学校电教管理维护小组,明确职责
十月:
制作庆国庆专题片
十一月:
1、配合教导处做好电教研究课的开课工作
2、第十届学生电脑绘画竞赛
十二月:
组织教师参加课件制作、论文评比
元月:
都市婚礼新花样 篇6
婚礼司仪成时尚仪威时尚婚礼主持人“浮出水面”是近几年的事。随着收入的提高,人们更加讲究婚庆质量和品位,请一位高品位的婚礼司仪,将场面主持得热热闹闹,为新郎新娘留下永恒的美好回忆,如今已是许多将走上新婚喜坛的青年人所追求的一种时尚。
“租”个伴娘喜洋洋伴娘是结婚时新娘身边不可缺少的角色,她们给新娘壮胆,帮新娘克服羞怯心理,为穿上婚纱的新娘做些随时可能会遇到的小事,同时,伴娘也可如众星拱月一样衬托出新娘的娇艳。过去伴娘大多由新娘的同学或闺中密友充当,随着现代生活和工作节奏的加快,人们往往自顾不暇,找伴娘几乎成了一件难事。于是“出租伴娘”这一行当便悄然兴起,一位漂亮而又称职的伴娘的租金一般在100~200元之间。
订做喜糖甜蜜蜜不少新婚夫妇特请糖果厂订制新婚糖果,用激光技术在喜糖盒上印出新婚佳人的亲笔签名及别致、难忘的祝福语。在上海、广州等地订做一只含8粒喜糖的盒子,其费用一般不足1元,一时间效仿者甚众。
上门化妆扮新娘以往新娘在婚礼当天的一大早,便要身着婚纱赶至美容厅做新娘妆,这既不方便又耗精力。眼下,一些美容店适时地推出了电话预约、上门打扮新娘的服务项目,并有美容师在婚礼过程中陪伴新娘左右,以便及时地为其补妆,此举颇受新娘们的欢迎。
气球造型缀新房时下,南京一些婚礼公司针对有些婚房及婚庆场所布置缺乏新意的情况,别出心裁地推出了“彩色气球包装婚礼”的服务。他们用许多气球精心扎成造型美妙的“爱心”拱门,令参加婚礼者赞叹不已。 大喜之日“三轮”忙如今不少地方的青年人结婚时兴坐人力三轮车入洞房。过去婚事大操大办的现象,在现在许多城市青年中已逐渐淡化,乘坐三轮车,一方面省了不少人力财力,另一方面又增添了新婚浪漫的情调,给结婚这一人生的转折点添加了浓郁的民俗风味。
庆典签名志纪念新郎新娘别出心裁,在婚礼上铺开一块浅颜色的“窗帘布”,请各位来宾在上面签名、题辞,若新郎新娘有绘画才能,还可俩人共作一幅简单的图画,将这幅有纪念意义的“窗帘”挂在新婚洞房的窗上,使蜜月别有风味,也使来客得到了特别的尊重。
鲜花贺礼送温馨不少新娘新郎在向亲友发请柬时特别注明:“期望得到的珍贵礼品是各类花束中的一种”。用宾客们送来的各色“千姿百态”的花卉便可把洞房里外布置得像鲜花盛开的“百花园”。不但经济,而且使新婚夫妇大有“醉人花丛”的意境。
宾馆欢度新婚夜在星级宾馆租个套房挂上新郎新娘的结婚照,摆上几篮姹紫嫣红的鲜花,挂出贺喜祝福的彩绸,广州许多追求新奇与时尚的新婚青年,在大酒店星级饭店搭起临时“宾馆洞房”。楼下欢欢喜喜吃完酒,众人又立马到楼上洞房祝福、热闹一番。像这样在宾馆搭个临时“爱巢”,在城市青年中渐受青睐并有流行之势。据了解过去闹洞房,出了婚宴席,再到新婚人的洞房往往有很长一段距离,因交通有时不方便,加上有的新婚夫妇住房拥挤等多方面原因,尽管新郎新娘疲于奔命,但热情周到组织客人闹新房仍有不少困难。于是把婚礼与洞房连在一起的形式便应运而生。
随着人们文化素质和品味的提高,追求实在、简洁、方便多样的婚庆方式已成时代的新潮,那种大操大办、铺张浪费、千篇一律的婚礼形式必将成为过去。
都市计划 篇7
一、规划结构及布局
1.尊重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结构布局, 充分发挥空间布局形态形成统一于城市的空间肌理, 将自然被城市道路分成的东西两大区域分期开发建设, 东西两区文脉连续而又各成体系, 形成两个街区 (Block) 。各街区吸收传统四合院的院落居住概念, 采用围合型手法:街区将十八层高层和十一层半小高层沿外围布置, 6层半多层和4层半花园洋房于中心布置。这种中式的空间是最符合中国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的, 尤其符合石家庄的地域居住文化特征。围合型街区与院落相结合的空间结构为居民创造了小区内高品质的外部空间环境, 也为充足的阳光、气流的组织提供一个好的条件, 提供了中心景观的可能性。中心的绿肺还有利于调节环境小气候, 形成街区的景观视点, 使尽可能多的住户有一个良好的景观视野。院落连结绿地布局, 空间序列清晰, 既有可识别性强的特点, 又有便于管理和居民使用方便的好处。住宅楼高低起伏, 形成活泼的天际线。组团通过不同的主题意向, 结合建筑和室外环境来表明其特点和区域界定, 创造了特点鲜明的空间环境。
2.从城市设计角度出发, 将本小区用地与相邻东方官邸用地形成的城市街道交叉点扩展演化, 形成圆形广场, 强化了城市文脉的节点, 也增强了街区的凝聚力, 同时体现了和谐邻里共享共生的规划理念。考虑到方便小区居民使用会所的均好性, 将多功能商业会所设置在圆形广场的一边, 同时结合南北会所设置了东区的主入口, 继而是东区的景观大道。东西向的景观大道, 南北向的景观公园和曲尺形的线状绿化景观道路形成了东区的基本构架。线状景观道路的延续是东西区联系的纽带, 继而演变成交错式的中心绿地广场式的住宅区庭院及花园成为西区的核心。整个住宅小区中各个户外空间组成部分, 展现一种连贯的协调风格, 形成层次丰富、形态各异的空间。主入口广场——景观大道——景观公园——环形景观道路——住宅区庭院及花园……社区的中部会所设置了以健康为主题, 以运动休闲为特色, 包括温泉、游泳池、医疗保健、文化活动室、阅览室、健身房等多功能项目, 还设有邮政储蓄、商业等便民设施。
二、“一轴、多脉”景观设计构架
主题水景观轴线贯穿东西两区, 赋予小区景观以流动性。绿化空间体系构建与自然景观相结合, 通过空间的组合变化采用传统园林中对景、框景等园林营造手法, 运用围合与分割、渗透与延伸、加强不同层次的空间感受, 实现景观的丰富多变。东区南北方向组织了三条纵向绿化带, 一方面开敞的纵向绿化带可有效地引入充分的阳光, 另一方面纵向绿化的组织使得各个住宅组团均可充分享受到小区景观环境, 达到景观均好性的目的。规划布局沿城市规划路布局小高层住宅, 形成规划而有韵律的临街景观带。西区高层带住宅设置转角景观窗, 使每户均可看到用地西侧的城市公园景观——借景。东区高层与二环绿化带毗邻也可体验到绿化的享受, 中部多层住宅更是被景观环绕, 而且花园洋房本身还作了下沉式庭院绿化, 露台绿化, 使绿化立体化、空间化, 花园洋房本身作为景观公园中的构成元素出现。
三、道路及交通组织
小区道路系统分为东区和西区两部分, 各自有独立的交通系统, 小区内道路与城市道路构成环状路网结构。同时其中穿插休闲步行街以及景观绿化带, 住宅入户均为南北向, 并结合场地设置了地面和地下停车场, 其中以地下停车为主。在设计中充分利用了住宅间的间距设计了地下车库解决了小区的停车问题。地下车库出入口设于小区出入口附近, 机动车进入小区后从地面转入地下, 地下车库可直接到达住宅楼各单元, 使地面上小区绿地与步行区域达到最大化。道路铺装材料采用较粗糙的表面处理, 既可减低行走于住宅区内车辆的速度, 又可使小区增添怡人闲适的居住环境。在带状公园与车形道的交接点上, 使用方格地砖作为缓冲区, 在人车共存的局部道路通过对路面进行绿化和小品等部分设施的设置使道路达到人性化尺度, 将机动车速度控制在不发生危险的安全限度内, 使人行与车行能够协调共处, 实现道路成为适宜人车共存的道路。
四、建筑设计
1.建筑造型设计以体量、虚实、光影、色彩等最基本的建筑语言表达建筑本体纯净的美感, 没有多条的装饰, 色彩用中性及自然的颜色, 白、灰、土黄, 求得建筑与自然和谐。多层住宅和花园洋房配合坡顶的设计, 形成丰富的天际轮廓线, 为住区景观添上点睛之笔。
2.住宅平面设计中紧凑的平面布局与交通组织、合理的动静分区、明确的洁污分区、公共活动空间与私有空间的有机划分以及南北向良好的通风采光效果无不体现出住宅设计中人性化的追求。
3.户型均采用大面宽小进深, 自然通风采光良好。通过阳光室、一步阳台、屋顶露台、私家花园等设置达到与自然的亲和。建筑单体在节能、隔声降噪、安防设施等方面都进行了合理的设计, 材料选用亲和自然的材料。
4.户型设计多样化。产品多样满足服务对象多层次、多方面需求。
五、总结
都市计划 篇8
国外大都市圈发展与规划已有近百年的历史, 而国内大都市圈及其规划才成为研究热点.因此为更好地编制其规划, 必须及时总结国外大都市圈的规划实践。
1.1 城市群的主要驱动力——外向型经济
从发展历程看, 外向型经济是国外沿海城市群兴起和壮大的主要驱动力量。虽然技术进步使生产的区位约束条件日益宽松, 但海运仍然是实现国际贸易物资交流的最有效手段。因此, 临海地区在利用全球资源和拓展国际市场方面具有极大的比较优势, 这也是全球临海工业带普遍兴起的主要原因。尤其对于后发国家而言, 沿海口岸还可以发挥“桥头堡”的作用, 利用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 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因而在开放经济条件下, 沿海地区一些主要的港口城市, 如美国的纽约、费城、巴尔的摩、波士顿, 日本的东京、大阪, 迅速发展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心, 并且以其巨大的技术经济能量向腹地进行辐射和扩散, 形成大规模的产业集聚和城市绵延。
1.2 城市群的产业空间组织形式——产业集群
从产业空间演化过程来看, 专业化分工与产业集群是国外沿海城市群发展的主要趋势。城市群内各主要城市、港口通过垂直和水平分工, 形成了各自的职能和优势产业部门, 而且彼此间紧密联系, 发展为若干个相互交叠的产业聚集带和聚集区, 进而推动城市群的发展。如美国纽约城市群, 其首位城市纽约是全美乃至全球的金融中心, 也是美国和国际大公司总部以及各种专业管理机构和服务部门的聚集地;费城是该城市群的第二大城市, 重工业发达, 利用进口原材料发展了钢铁、石油化工与有色金属冶炼业, 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重型机器制造、造船、铁路机车制造与汽车制造工业群;巴尔的摩的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地位重要;而波士顿是著名的文化中心, 以它为中心的128公路环形科技园区, 形成了一个高技术工业群。
1.3 城市群的空间扩展模式——从点轴扩张到联网辐射
国外沿海城市群的空间扩张, 大多经历了点轴扩张和联网辐射两个阶段:起初, 少数经济中心集中在沿海的重要港口城市, 呈斑点状分布。随着极化和扩散作用不断增强, 中心港口城市的规模急剧扩大, 周边地区中小城市数量也显著增加。大部分中心城市形成了各自的都市圈, 如日本东京城市群内的以东京为核心的首都圈, 以大阪、神户、京都为中心的京阪神城市圈等。沿海主要交通干线将中心城市连接起来, 都市圈沿着海岸方向扩展融合, 并且在干线两侧集聚人口和各种经济要素, 形成新的聚落中心。在此基础上, 整个区域建立起具有密切联系的功能性网络, 形成了区域发展的空间一体化。
2 国外沿海城市群建设的经验
2.1 着力发展临海经济
国际经验表明, 依托深水大港发展临海经济是沿海地区形成产业集聚和城市集聚的重要条件。以日本为例, 其工业自然资源十分贫乏, 自给率很低。二战后, 日本最大限度地利用自己的优良海湾和漫长的海岸线, 兴建了一系列海港和海岸工业带;又针对其陆地面积小的特点, 围绕港口大量填海造陆, 在沿海地带填就了东京湾、大阪湾等连绵数百公里长的海岸工业用地。其中, 东京湾港口群包括东京、川崎、横滨、横须贺、千叶、君津等六大港口, 沿着东京湾海岸带两翼伸延100余公里, 港口密布, 工厂林立, 构成日本最大的港口工业区和城市集团。凭借这些庞大的港口群, 日本得以大规模地利用以海外石油与矿石为代表的全球性资源来发展本国工业, 其产业重心也从北海道、北九州等煤炭产地迅速转移到拥有深水良港的东京湾、伊势湾、大阪湾等地, 并很快在这些地区形成了大规模的城市集聚, 诞生了所谓的东京大都市圈、名古屋大都市圈、大阪大城市圈。
2.2 重视城市群交通体系建设
国外沿海城市群发展经验表明, 交通网络的发展对城市群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一方面它促进了城市群空间扩展并改变着城市外部形态, 对城市空间扩展具有指向性作用;另一方面又直接改变着城市群的区域条件和作用范围, 产生新的交通优势区位、新城市或城市功能区, 进而改变原有的城市群产业空间结构。
高速公路和轨道交通是城市群内交通联系的两种主要方式。美国城际交通体系以高速公路为主, 以轨道运输为辅。高速公路体系极大地增强了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 另一方面也使人口郊区化趋势日益凸现, 在美国纽约城市群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 过于依赖公路运输也带来了很多问题, 尤其是交通拥挤问题成为城市群进一步发展的主要障碍。
2.3 政府规划促进城市群空间结构优化
在沿海城市群发展过程中, 为解决核心城市过度膨胀问题, 各国政府采取了不同的措施以优化城市群空间结构。荷兰的兰塔斯德地区是城市群建设较为成功的范例之一。上世纪60年代, 荷兰为解决大城市的拥挤问题, 开始了新城建设运动, 他们先后规划了15座新城, 其中13座分布在著名的兰塔斯德地区。新城建设非常成功, 在很大程度上起到疏散阿姆斯特丹等大城市的人口的功能, 兰塔斯德地区也最终形成了一个体系健全、有机分工的城市群。其经济发展水平、环境质量、城市功能和交通联系都属世界一流。反观东京都市圈在控制核心城市空间扩张方面则存在着十分明显的失误。1959年的城市发展战略确定东京的空间发展模式是绿带加卫星城“一极集中”模式, 即单核“外溢”发展模式, 最后城市空间的扩张失去了控制, 造成急速的畸形集聚和不受约束的连绵外溢。单核外溢发展的“回波”效应还导致中心区的地价急剧上升, 竞争力和活力下降。由此可见, 如何在做大做强核心城市的同时, 避免核心城市的过度膨胀和连绵外溢, 如何在建设周边城市、疏解核心城市人口和功能的同时, 避免核心城市的“空心化”, 是许多国家和地区在城市群发展过程中共同面临的难题。
2.4 注重城市间的管理协调
大城市群内往往存在许多城市, 而单个城市政府又无法独自应对广域行政问题, 对此国外各沿海城市群采取了不同的区域协作模式。日本各地方政府间主要采取“事务委托”和“部分事务联合”的方式共同处理特定事务, 由各地方政府通过议会决议, 授权政府签订合作协定。欧洲一些城市群则出现了像大伦敦这样的广域城市政府, 对大城市群内的港口体系、机场体系、高速公路体系、通勤铁路体系、环保体系等作出全盘规划和统筹安排。而美国纽约城市群, 其城市间虽然经济联系紧密, 但却并未形成统一的、具有实体性质的城市群管理机构, 区域间的协调和跨区域管理大多通过一些专业性管理机构进行, 城市间协作是松散和非正式的。
3 长三角都市圈及其发展瓶颈
长三角地区从地理位置来说, 是指以河口冲积平原和滨海平原为主构成的长江下游三角洲的广大地区。目前的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有16个会员城市, 即上海, 江苏的南京, 镇江, 扬州, 苏州, 常州, 南通, 泰州8市和浙江的杭州, 宁波, 湖州, 嘉兴, 绍兴, 舟山, 台州7市, 总面积10.97万平方公里, 占全国1.1%.
长三角经济区存在的一些发展的障碍因素。主要包括:
3.1 行政分割导致各自为政, 行为扭曲导致过度竞争
长江三角洲分属二省一市的多个城市, 行政隶属关系非常复杂, 这种制度安排的弊端表现在: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和战略重点雷同, 缺乏特色, 经济运行带有显著的行政区域利益特征, 区域合作和磨擦始终并存, 无法从分工协作关系上考虑如何集合一个整体从而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其次, 不计成本的招商及一味强调引进外资的绝对数, 忽略了形成特色、忽视产业集聚的作用从而加剧了产业同构。再次, 各行政区域在外贸出口上竞相压价, 导致过度竞争;人为阻挠各种商品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对异地投资企业实行双重征税政策, 严重影响了优势企业的跨地区迁移或兼并、重组。
3.2 地区产业结构存在较严重的同构现象, 从而导致城市定位和分工不明确
该地区产业趋同现象十分显著, 上海和江苏有5个行业同为主要行业, 纺织、化工 (普通) 机械、交通设备、电器 (机械) 和电子通讯设备;上海和浙江则有3个行业同为主要行业, 即纺织、化工 (普通) 机械和电器 (机械) 。江苏和浙江除了上述行业类似之外, 还有建材和服装两行业。总体而言, 化工 (普通) 机械、电器 (机械) 和电子通讯设备等行业在二省一市中所占比例极为相近。根据测算, 长三角各城市之间产业结构相似系数一般都在0.9以上, 城市间的互补性较弱。
3.3 核心城市的城市化发育不完善
作为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的核心城市上海, 由于第三产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 使之缺乏足够的金融、信息和投资手段, 难以对区域经济施加重要影响。在资金筹集、对外贸易领域, 上海与普通大城市地位无异;国家级或跨区域的大银行、大集团数量较少, 城市内部交通信息体系尚不完善, 影响了城市功能的辐射。
4 长三角都市圈发展对策与建议
4.1 打破行政分割, 以区域内城市综合发展规划为龙头
在促进长江三角洲都市圈的形成过程中, 应当从区域整体的高度进行合理规划:加强上海作为区域核心城市的综合功能, 特别是着力培育作为长江三角洲区域以及更大范围内要素配置中心的功能和综合服务功能;增强区域内的次中心城市经济实力, 提升其在各自范围内的集聚、辐射能力, 确定城市功能特色, 促进城市功能的互相衔接。首要之举是编制区域综合发展规划。
4.2 加强中心城市城郊的城市化发展
中心城市城郊小城镇的发展可以通过接轨中心城市, 接受中心城市经济辐射, 承担中心城市部分外移功能, 构筑与中心城市功能互补的产业结构, 从而把小城镇发展融入大都市圈建设中。在小城镇空间形态逐渐与中心城市连为一体的同时, 实现经济社会形态向现代城市发展。推进分层次的人口和经济要素的集中, 逐步理顺地级市、县级市之间的关系, 并解决小城镇过于分散的问题, 使城市体系空间布局进一步趋向合理化。
4.3 强化城市的功能定位, 推进区域产业结构整体结合与分工, 培育区域性主导产业与支柱产业
该地区城市功能定位大致可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资源配置中心, 即最高等级的核心城市一上海;第二类是地区性的资源配置中心, 即省会级城市或区域副中心, 这两类城市都应是具有综合功能的城市;第三类是具有专业功能的城市, 如旅游城市、交通枢纽城市、专业性工业城市等、在功能清晰区分的基础上, 整合各城市产业结构, 从而协同发展, 以产品、资产联系为纽带, 把组建超大型企业集团作为重要手段。
4.4 积极尝试信息交流与合作, 强化区域整体认同感
服务业是城市化特别是城市现代化的载体和依托, 与城市化有互动的关系。例如, 目前, 长三角地区医疗机构的数量已达相当规模, 可以在地区内发展与其他医院的合作关系, 甚至以收购兼并、资产重组的方式建成紧密型医院集团, 使长江三角洲地区成为整个中国的医疗服务中心地区。另外, 长三角的高等教育资源丰富, 应鼓励著名学府在教育部指导下, 在辖区内有条件地开设分校, 并在生源调剂、学分互相承认、师资共享等近期可以突破的领域率先实现异地合作, 尽可能增强教育服务的供应能力。
摘要:都市圈及其规划建设, 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城市化快速发展过程中的新生事物。目前, 长江三角洲都市圈 (以下简称长三角都市圈) 是中国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经济总量规模最大、内在潜质最佳、发展前景被普遍看好的首位经济核心区, 也将成为中国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率先融入世界经济的重要区域。以美国纽约都市圈和日本东京都市圈为例, 分析我国长三角都市圈的发展问题及瓶颈, 并提出建设性建议。
关键词:长三角都市圈,瓶颈,产业集群
参考文献
[1]崔功豪.都市区规划—地域空间规划的新趋势[J].国外城市规划, 2001, (5) .
[2]陈振光, 宋平.城市化进程中的区域发展与协调[J].国外城市规划, 2002, (5) .
都市计划 篇9
所谓南京都市圈通常的界定就是以南京为中心, 以一小时的路程, 相当于100公里为界线的一个区域, 也称为“南京一小时都市圈”。该区域总面积约4.4万平方公里。
南京在长三角都市圈中, 由于地理位置距离上海较远, 受上海经济辐射微弱, 南京的发展与苏锡常相比, 更多的依托自身及其周边腹地。南京的地位目前也受到很大的挑战, 在以上海为中心的大的长三角都市圈中, 南京和杭州并列为副中心, 但从经济的发展状况看, 南京却落后杭州很多。同时同作为长江流域的城市, 南京与上海, 重庆, 武汉比较, 在国家经济格局中地位稍逊。而在省内南京的经济也不如距离上海较近受上海经济辐射大的苏州, 无锡等地。这就促使南京为了加快发展, 从2001年起就进行很多调整。首先调整自身城市布局, 扩展发展空间。如加快郊县城市化进程等。同时也在谋求向外部扩展。与此同时, 地处南京周边的镇江, 扬州, 芜湖, 马鞍山等地也亟待谋求机遇发展。芜湖的建材、家电制造和汽车工业、马鞍山的钢铁工业、巢湖、滁洲的农业、镇江的化工、造纸工业、扬州的汽车、化工工业等, 均具有一定的产业基础和市场地位。南京与上述城市间在产业结构上具有一定的互补性, 协同发展是有基础的。因此构筑南京都市圈, 就其本身而言能加强彼此之间合作, 提升彼此的竞争力, 促进经济发展。对外来说, 东面与苏锡常都市圈乃至上海相联系, 西面挺进安徽, 扩展南京发展的腹地空间, 增强南京都市圈的对外竞争力, 加强南京都市圈在国家经济格局中的地位都大有裨益。同样, 对于周边城市而言, 在经济上向南京靠近, 有助于更为充分地吸取南京的资金、科技、人才等要素来做大经济总量、促进结构调整, 有利于充分利用南京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 也有利于其企业与南京的大企业联合在一起从而增强竞争力。因此南京都市圈应运而生。可以说南京都市圈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和必然性。
二、南京都市圈的现状
南京都市圈是目前国内最为成熟的都市圈之一, 《南京都市圈规划》已于2003年获批准并开始实施, 其最大的特点是拆开了行政区划这个“围墙”, 跨过省界将安徽省的马鞍山市, 芜湖市, 滁州市纳入区域规划当中。
南京都市圈是以南京空间结构上形成了一个核心, 两个圈层, 三条主轴。其中一个核心是南京都市发展区;两个圈层为距核心城市中心区50公里左右范围内的核心圈层和100公里左右范围内的紧密圈层, 即1小时路程内, 也就是所谓的:“一小时都市圈”;三条主轴为宁扬, 宁镇, 宁芜轴线。南京都市圈的准确规划范围包括:南京市、镇江市、扬州市、马鞍山市、滁州市、芜湖市的全部行政区域, 淮安市的盱眙县、金湖县和巢湖市的市区、和县、含山县。为核心, 地域范围还盖江苏省的南京, 镇江, 扬州的全部, 淮安市的南部和安徽省芜湖, 马鞍山, 滁州的全部以及巢湖的部分地区。
南京的特殊地理位置, 使得南京成为中原文化和吴文化的交融之处。南京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具有源远流长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南京都市圈内服务业发展空间很大, 新兴服务不断涌现, 服务水平较高。都市圈内以石化产业, 汽车产业为代表的产业集群水平较高。以南京为中心的IT技术产业潜力巨大。都市圈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很快, 一批高速公路相继建成, 沿江高铁和京沪高铁论证通过, 准备建设, 都市圈交通网络密度高, 交通便利, 为都市圈内城市联系奠定了基础。城市化水平高, 圈层结构明显。
三、南京都市圈建设中政府定位
南京都市圈是我国目前最为成熟的都市圈之一,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也存在很多问题, 作为都市圈建设中的主要推动者和引导者的政府, 从自身角度出发, 如何在都市圈建设中发挥好自己的职能, 进行有针对性的措施, 以促进都市圈的健康发展, 使南京都市圈能够不断完善, 真正成为一个对外竞争力强, 内部分工合理, 相互配合的成熟的一体化经济体, 是一个现实的问题。
(一) 城市政府行政理念的重建
作为一个跨省的都市圈, 南京都市圈和苏南的苏锡常都市圈不同之处就在南京都市圈内部还包括了安徽省的部分地区。这个特点在某种程度上导致各成员城市普遍把城市行政区划界限, 尤其是省区划界限看作发展的极限, 就城市论城市, 没有整体的理念, 都市圈内部竞争大于合作, 大大增加的都市圈内部的内耗, 使得南京都市圈本身的整体互动性比较差。所以为了能使南京都市圈更具有竞争力, 减少都市圈内耗, 增强其整体性, 就要求各成员政府淡化行政区划概念, 树立区域互动, 整体互动, 都市圈内共同发展, 相互促进的整体理念, 各政府应在都市圈内的各项合作中将自己置身于南京都市圈整体中考虑问题, 在产业结构的互补性, 基础设施建设的全局性, 生产要素的流动性, 信息的共享性等诸多方面努力, 从南京都市圈整体出发, 彼此努力创造出都市圈内的良好的合作氛围, 加强成员城市之间的交流合作, 使南京都市圈真正成为一个结构合理, 设施完善, 要素全流动的开放的良性循环系统。
(二) 政府向有限政府和服务型政府的转变
都市圈内生产要素不能全要素流动, 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 实际上有很多是因为政府对经济干预造成的。所以政府作为社会经济活动的管理者, 公共服务的提供者, 要建设有限政府从根本上调整政府和企业, 社会的关系, 促进南京都市圈的整合。向有限政府转变, 弱化政府在本行政区范围内的经济利益主体地位, 是构造城市有限政府和整合都市圈的基本前提和基础。要逐步实现由政府主导型经济发展向市场主导型经济发展转变;要逐步实现政府由权力本位向强化公共服务职能的责任本位转变。公共服务型政府模式, 就是由政府来创建一种公共服务的供给体系, 由政府来有效、及时和足量地供给人民群众日益扩大的公共服务需求。为此, 以“顾客”为服务导向, 实现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市场化、社会化, 公共服务手段的电子化, 财政体制由投资型向公共服务型转变, 是重塑服务型政府价值取向构建服务型政府的重要路径选择。都市圈建设中正是需要政府调整自己的思路, 相互配合向服务型政府转变, 为都市圈经济的发展, 都市圈的整合, 做出政府应有的促进作用。
(三) 政府协调建立都市圈的信任机制
都市圈内部的信任机制的建立对于都市圈的建设发展有很重要的作用。信任机制的建立需要政府引导, 以政府形式出面加强成员城市之间的合作, 在多合作的基础之上, 逐步增强各城市之间的信任程度, 并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彼此之间的信任。同时, 应以政府为主导努力构建某种常态机制, 是都市圈内部城市的信任加强。信任机制的建立对于都市圈的一体化, 统一大市场的建立和经济合作的深化和广泛都具有重要意义。
(四) 政府推进都市圈内产业集群
在南京都市圈内进行产业集群, 政府应发挥自身作用。波特认为, 产业集群的发展是由企业战略, 需求条件, 生产要素, 相关与支持性产业共同作用的结果, 但这并不是意味着政府在产业集群的发生、发展中毫无作为, 听任其发展。政府在产业集群发展中的作用十分重要。主要体现在:根据市场规律, 政府不应该直接参与产业集群的发展, 但是, 在集群产生的时期, 政府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改善基础设施和解决决上述四个要素中的不利因素。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如果没有政府的有效帮助, 集群的产生就会很难, 甚至可能出现天折。在集群成熟的时期, 政府的角色应该偏重于取消扼制创新的障碍和限制。集群内部的不正当行为、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完善、产业的升级和企业的机会主义行为以及集群外部的市场环境建设均离不开政府的参与。政府应该正确的引导, 在良好的基础上使得南京都市圈内的产业链条不断加长, 产业集聚不断深化, 产业结构不断提高。地区经济竞争力的核心是地区企业竞争力, 地区内企业创造增加值的能力, 而企业是否具有竞争力的又体现在市场环境对于企业营运的有利或不利影响程度, 相互补充, 共同以持续发展作为取向。地方政府提升地区竞争力应从产业集群入手, 采取促进城市相关产业在空间上群集发展的产业促群战略。政府要关注全球化经济发展动向, 积极培育、发现和识别正在形成的地方产业群, 为业已形成的产业群提供个方位的公共服务, 积极推动和促进城市产业聚集。产业聚集是种经济现象, 也是工业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它具有定的自发性, 正是这种自发性导致关联产业集聚也存在一定问题。政府要注意和利用区域分工, 依据自身优势和产业基础, 鼓励对同产业进行持续的资金和技术投入, 培育和发展优势产业, 引导企业提高技术、扩大规模、推动产业升级;制定优惠政策, 吸引国内外高技术、高管理、高增值企业来都市圈落户, 促使影响都市圈竞争力的优秀企业脱颖而出, 持续健康成长。这将使都市圈的优势产业实现几何增长, 从而实现整个都市圈经济的超常规发展和核心竞争力的不断提升。经验证明, 可以通过人为选择而催生出关键性企业和行业发展方向的, 所以都市圈政府在制定产业促群规划和相关政策措施时, 首先应在尊重市场经济规律的前提下, 促进产业集群的快速健康的发展, 提高都市圈的比较优势和对外竞争力。
(五) 政府主导基础设施建设的全局性
南京都市圈地处大长三角都市圈之中, 东面与苏锡常都市圈乃至上海对接, 西面以安徽为腹地, 和合肥临近, 所以南京都市圈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应以东西向为重点, 努力建设成为大长三角都市圈的沿江交通要道, 加强与上海、苏锡常地区的联系。同时, 作为一个独立的都市圈体系, 南京作为南京都市圈的核心城市, 应该注意自己作为核心城市应具有的辐射力。所以加快以南京为核心的南京都市圈内部的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南京对外辐射通道, 增加南京都市圈内部各城市之间的联系, 对在空间上增强南京的辐射力和都市圈的凝聚力, 提高都市圈内部的通勤率和流动的高效性十分必要。核心城市南京辐射力的加强, 有利于南京都市圈的圈层之间的联系的加强, 高度通勤率和高速的交通体系都对区域一体化的发展有推动作用。南京地处长江沿岸, 要有效的利用这个地理位置, 建设沿江的区域性的物流中心。努力打造南京港口, 使长江这个交通要道得到较好的利用。
摘要:南京都市圈是我国目前最为成熟的都市圈之一,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也存在很多问题, 作为都市圈建设中的主要推动者和引导者的政府, 从自身角度出发, 如何在都市圈建设中做好自身定位, 发挥好自己的职能, 进行有针对性的措施, 促进都市圈的健康发展, 使都市圈经济能够不断完善, 真正成为一个对外竞争力强, 内部分工合理, 相互配合的成熟的一体化经济体, 是一个现实的问题。
关键词:都市圈,都市圈经济
参考文献
[1]崔功豪.都市区规划——地域空间规划的新趋势[J].国外城市规划, 2001, (05) :1.
[2]刘君德等.都市区概念辨析与行政地域都市区类型的划分[J].中国方域, 2003, (04) :2-4.
[3]宁越敏.国外大都市区规划评述[J].世界地理研究, 2003, 12 (1) :36—43.
[4]胡序威.对城市化研究中某些城市与区域概念的探讨[J].城市规划, 2003, 27, (04) :28—32.
都市计划 篇10
何谓社论的大众化特色
社论的大众化特色指的是言论要采取大众视角, 用大众的眼光去评点事件, 用大众的心态感受事件, 为大众立言。按一般的理解, 社论所涉及的主题是国家和国际大事, 着重从全局来考虑问题, 一副严肃庄重的样子。但是, 《南都》的社论却不局限于这种陈旧的做法, 而多从大众的立场出发来操作社论的写作, 甚至直接以大众的口吻说话, 为大众代言。如:
“重庆市杨家坪鹤兴路17号的命运, 至今还很难看清楚。它今天不被拆掉, 也许明天就被拆掉了, 或者后天———其实这和昨天凌晨拆掉没有分别;或许开发商与房管局迫于压力会重新考虑业主的要求, 或许双方会达成协议———那么这个个案是胜利了, 但是私人物权的现实还在等待改进。不论这个故事的结局如何, 一切都才刚刚开始。但是一切已经开始。这个红旗招展的浪漫开头给了我们足够的信心和斗志, 一往无前, 义无反顾, 我们能够猜到那个结局。” (1)
上文很明显地可以感觉到南都的立场———支持当事人的行动, 为当事人加油、鼓劲。另外, 社论完全是以一种平视的、悲悯的、义愤的心态来与广大读者对话, 与众多的私有财产的捍卫者交流的, 全然没有通常社论那种俯视的眼光。有关“钉子户”的报道这时被赋予了悲壮的战斗色彩。我们俨然看到, 两军对垒、军鼓阵阵, 而《南都》在一旁拼命地鼓与呼:钉子户, 你不孤独, 你的背后, 有我们。这种话语能够得到绝大部分读者的同意和赞赏, 给“钉子户事件”蒙上了一层高贵的色彩。
此外, 《南都》社论的语言也很“情绪化”, 很直接地表达了愤怒, 但是这种愤怒是通过“我们”的口说出来的, 即用“不在场”来表示它的“在场”, 实际上是为民众代言, 替大众说话, 很好地把自己的话语与大众的话语进行了一个巧妙的置换。
大众化特色的表现
首先, 社论大众化特色最为明显的是话语策略的大众化, 也就是它能够紧紧抓住读者, 让读者都以为社论是在“说我想说的话”、“表达我的情绪”。都市报近年来积极参与重大事件的建构, 甚至越来越左右着事件发展的态势, 在引领舆论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在针对一些邪恶现象时, 《南都》的社论中时常用诸如“令人震惊”、“令人愤怒”、“令人发指”、“我们呼吁”、“我们请求”等情绪性的用语, 全然没有通常社论中那种严肃的面孔。要特别注意的是, 这些用语裹挟了全体大众, 表现为大众的“愤怒”、“震惊”和“发指”。面对种种引起普通人共同情感的事件的发生, 都市报适时抓住了这种共同的情感, 并恰到好处地利用了公开发言的平台, 并在恰当的时机“帮”大众表达了出来。经过这样一个过程, 都市报能够巧妙地完成单个媒体的话语向大众话语的转变, 或者说是对大众话语的有效利用, 从而对社会舆论形成较大的引导能力。 (2)
其次, 社论大众化特色表现在社论题材的大众化, 就是社论涉及民生问题较多, 注重大众关怀。《南都》强调对同大众利益紧密相关的问题的评论, 并推动问题的解决。如2009年1月3日社论就针对浙江出台的“给街头游商走贩确定固定的经营场所, 让其规范经营”的规定发表看法:“……如何防止流动摊贩夜间扰民, 如何避免小商小贩毁损市容, 如何在市民便利与管理有序之间巧妙平衡, 这些也可以集思广益进一步完善……街头生活原本就是纷繁多样, 它理应成为城市治理的起点, 而非强求的景观效果。这将是一个向社会本身学习归认的过程。”这种对大众的关怀比比皆是。
再次, 它还表现在对社论的本地化处理上, 不仅全力关注本区域问题, 也表现于在谈论全国性问题、现象的时候, 经常能引入本地的视角, 借鉴本地经验, 解决本地问题。统计发现, 《南都》社论的关注点有一半来自本地。从珠江治污、深圳产业转型, 到广东改革开放、广州春运……这些借助于本地事件组织的系列评论, 不仅最大限度地引起了本土读者的兴趣, 也很好地引导了当地民众。
大众化特色的成因
众所周知, 大众化特色是以《南都》为代表的都市报社论的鲜明特色, 那么, 它的成因有哪些?
第一, 社论的大众化特色是与传播大环境的变化息息相关的。过去, 由于特殊的历史背景和宣传政策, 媒体的传播都强调单向的自上而下, 根本不考虑受众、市场等因素, 媒体掌握着主动权。进入20世纪80年代, 尤其是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以来的新闻改革趋势, 要求媒体传播必须要意识到受众的“主体性”, 要充分考虑受众和市场, 坚持“三贴近”, 把受众看作消费者, 媒体和受众也有了更多的互动和交流, 受众对媒体的内容也能够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第二, 社论的大众化特色是适应读者“说话”需求的结果。现在的读者不光是要能够通过报纸了解、关注他们感兴趣的事件, 而且更希望能够在报纸上发言、在报纸上有他们的舆论“领地”。为了满足读者的这些需求, 都市报社论的写作不仅要在题材上关怀大众, 关注底层民众的生活, 注重与读者密切相关的问题的解决, 而且更表现为都市报对大众话语的借用, 都市报想说的话、想体现的立场变相地通过大众之口表达了出来, 读者因此就会觉得都市报与他们是“同一个阵线”的, 与他们有共同的情感和价值观。在当前大众想要轻易地在大众媒体上发言还不太现实的情况下, 都市报“替大众发言”就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办法。
第三, 社论的大众化特色更是都市报激烈竞争的产物。都市报的迅猛发展和空前激烈的竞争使得评论尤其是社论成为各大报纸增强核心竞争力、张扬个性和增强影响力的“杀手锏”, “别人不敢说的话, 别人没有说的话, 你说出来了, 这就是你与众不同的地方。”谁赢得了大众, 谁就赢得了舆论, 也赢得了市场。
结语
都市报社论的大众化特色是有很大意义的, 一方面, 对于报纸本身, 既实现了差异化竞争, 也推动了都市报主流化的进程。“作为一个主流媒体, 应该是与国家的改革大事, 或者说是与现代社会的发展方向相对接的;另一方面, 我们追求的是一种对社会发展的持续、深入的推动力量, 这其实也是这个社会赋予现代意义上的主流媒体对这个社会所应该负有的责任。” (3) 在奠定发行量、覆盖面等市场领袖的地位后, 各大都市报便意欲争取舆论领袖的地位。都市报的这种“与大众同在”的取向, 频频以“我们”的口吻发言的方式意图裹挟大众。“与大众同在”蕴藏着主流价值, 或曰普世价值, 与主流社会合拍, 从而让都市报“发一家之言”的同时, 得以引导社会大众, 真正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媒体, 完成都市报主流化的进程。同时, 受众发言的需求得到了一定的满足, 大众情绪有了释放的出口, 公共利益日益受到重视, 社会也变得更加和谐。
注释
1 《南方都市报》A2版, 2007年3月23日。
2 尹连根:《浅论都市报对民众话语权的借用》, 《新闻记者》, 2008 (8) 。
台湾的“都市农业” 篇11
一、都市农业的含义
都市农业,一般是指靠近都市,在城乡边界模糊地区发展起来的,可为都市居民提供优质农副产品和优美生态环境的高集约化、多功能的农业。都市农业是现代都市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城郊农业的高级阶段,是发达的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都市农业可以有多种表现形式:休闲观光型都市农业,主要是指利用农业和自然属性满足都市居民休闲、观光、度假等需要的新兴都市农业项目,即基于都市居民回归自然的生活情趣新追求应运而生的观光农业、休闲农业与旅游农业等,也可以是工厂化农业。因此,都市农业是现代农业在都市(区域)条件下具有一定超前性的特殊农业形态,是在都市(区域)条件下现代农业与其他产业日益融合而产生的功能作用日益多元化的特殊形态的农业。
二、台湾发展都市农业的几种类型和得出的经验
台湾的都市农业主要是在城市化、工业化过度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迅速提高的背景下,应市民对优美环境的渴望而产生的。台湾的都市农业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
1.观光农园:开放成熟的果园、菜园、花圃等,让游客入内采果、拔菜、赏花,享受田园乐趣。目前仅台北市的观光农园就有柑园、花圃、草莓园、菜园、百香果园、茶园、莲雾园、香菇园、海芋园、葡萄园等10多类,经营面积达400多公顷,共有400多个农户参加。
2.市民农园:这是由农民提供农地,让市民参加耕作的园地。台湾的市民农园面积多达100公顷,主要分布在城郊或都市化地区。从承租目的看,台湾的市民农园既有自助菜园型,又有休闲游憩型,还有田园生活体验型。从市民农园内每个小区的面积看,台北市的市民多以10~33平方米为1单位,桃园、新竹等地则以66~330平方米为1单位。从经营主体看,台北市有农民将农地直接分块出租给市民,而中南部地区则大多由农会来管理或由承租户组成的管理委员会管理。从发展趋势看,有些市民农园与观光果园、花圃相结合,向多元化经营迈进,承租人或体验、或品茗、或游赏、或教育、或休闲,皆可依个人的兴趣自由选择。
3.休闲农场:这是一种综合性的休闲农业区,游客不仅可观光、采果,体验农作、了解农民生活、享受乡土情趣,而且可住宿、度假、游乐。例如,龙头休闲农场是一高山农场,位于嘉义市至阿里山旅游区的交通要道上,场内分茶园区、自然景观区、竹林游乐园、园游区、滑草区、度假山庄,人们在此可采茶、烘焙、品茗、滑草、烤肉、竹林浴等,是一个休闲、度假的好去处,也是人们去阿里山旅游的中间休息站。
除上述类型外,还有假日花市、农业公园、教育农园、银发族农园、森林旅游区、屋顶农业等其他型态,呈现出五彩缤纷的景色。经过10多年的发展,目前,台湾的都市农业处于普及阶段,主要特征是:(1)都市农业分布广,类型多;(2)都市农业的管理已初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特别是观光农园的管理体制已基本健全;(3)赋予都市农业以文化内涵,提升了都市农业的层次和水平;(4)强化了文化教育功能,如进行亲子教育等,使都市农业已摆脱了单纯的经济功能;(5)把都市农业与开发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业结合起来,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发挥了作用。
都市农业在日本 篇12
“上天入地”的农田
在日本东京闹市区, 来到许多高层建筑的楼顶和地下室, 一垄垄新鲜的蔬菜水果让人误以为置身在田间地头。其实, 这些都是“城市农民”的杰作。这一新兴职业让年轻人在大都市实现了“走近农业、亲近自然”的梦想。
对于日本来说, 这种新型农业具有诸多现实意义: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可以改善城市自然环境, 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对解决全球气候变暖问题也不失为一种有益的探索;日本些星星点点的耕地所提供的嫩绿的蔬菜、鲜艳的花卉, 不仅为自然资源短缺, 60%以上的食物依靠进口, 在城市里“见缝插针”发展生产, 有助于提高本国蔬菜、水果自给能力;引导国民了解农业、参与生产, 既有利于农业产业的长远发展, 也为公众生活增添了更多的休闲元素。
星星点点的耕地
日本是一个土地资源十分有限的岛国, 经过20世纪60、70年代的经济高速增长之后, 城市扩张迅猛, 城市周边地区的地价不断上涨。由于该国实行土地私有制, 为保留土地以达到增值的目的, 一些农户不愿过早出卖自己所拥有的土地, 于是在高楼大厦林立的城市内, 零星的耕地得以保留了下来。人们意识到, 这城市增添了绿色, 增加了观赏的景点, 而且改善了城市的生态环境, 有着不可忽视的存在价值。
到目前为止, 日本的都市农业已经探索出三种主要模式。一是观光型农业, 即设立菜、稻、果树等田园, 吸引游人参观体验, 其实质是农业与旅游业的结合;二是设施型农业, 即在一定范围内运用现代科技与先进的农艺技术, 建立现代化的农业生产设施, 一年四季生产无公害农副产品;三是特色型农业, 即通过有实力的农业组织建设特色农副产品生产基地, 并采用先进科技实施深层次开发, 形成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的特色农业。
当前, 日本都市农业呈现出高品质、高科技、高效益的发展趋势:生产逐渐规模化, 以提高都市农业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生产结构逐步调整, 逐渐淘汰效益低、成本高的农产品, 绿色保健型产品产量迅速增长;生产手段向全自动化、设施化、智能化发展, 尤其在蔬菜、水果生产上的应用更为明显;农产品批发市场逐步完善;生产经营管理向网络化方向发展。
潮流农产品吸引年轻人
当前, 一些日本农民为了让自己从事的“夕阳产业”后继有人, 号召年轻人关注本国农业, 通过创新经营理念使传统行业焕发新的生机。31岁的养猪户宫治勇辅创建了一个名为“农民的儿子”的联盟, 专门生产有机农产品。联盟中的成员互相交流种植有机农作物的经验, 号召消费者向他们直接购买产品, 免除运输、保鲜带来的环境污染和能源消耗。这种标榜绝对环保的经营手法迎合了崇尚有机食品的年轻消费者, 目前该品牌已经吸引了超过200名年轻农民和支持者。他说:“我们的目标是让农业成为时尚的朝阳产业, 我们要让孩子们以当农民为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