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生活(共12篇)
都市生活 篇1
福建都市生活广播是一家旨在为都市私家车提供全面服务的广播电台,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 福建都市生活广播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节目形式。在其主打的《速度生活》、《城市私家车》、《快乐早八点》等节目中, 都营造出了一个公共交流平台, 广大听众可通过电波提出自己的疑问、阐明自己的观点, 形成良好的互动。然而, 通过电波构筑的交流平台毕竟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为了提供更加具有实质性的帮助和服务, 福建都市生活广播不断地推出各种的活动, 通过这些活动, 听众与听众、听众与电台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 在吸引广大受众注意力的同时, 福建都市生活广播也大大提升了自己品牌的知名度, 这些活动也因此成为福建都市生活广播独特的营销方式。
活动营销也称事件营销, 美国著名的营销学家汤姆·邓肯在其《整合营销传播——利用广告和促销建树品牌》一书中认为, 事件营销是一个有意义的场景或促进性事件, 它有一个中心关注点并赢得目标客户的参与和注意力。他还认为, 公司和非营利组织运用事件有几个原因:使目标客户参与;把一个品牌和某个活动、生活方式或人物联系起来;接触到难以接触的目标群体;提高品牌知名度;为品牌宣传提供平台。 (1)
媒体选择活动营销来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 最著名的莫过于湖南卫视利用“超女”、“快男”等选秀节目来制造出一系列的媒介事件, 成为了媒介利用活动营销获利的经典案例。广播等媒体利用活动进行品牌营销, 便是通过组织、策划某些有意义的活动, 利用自身平台展开宣传, 来吸引受众和其它社会团体的注意力, 以便提高收听率及自身品牌的知名度。在过去几年间, 福建都市生活广播举办了很多这样的活动, 例如在汶川地震期间掀起的“黄丝带行动”, 北京奥运期间的“为奥运喝彩”活动以及“爱心护橘大行动”等等, 这一连串的活动成功地达到了活动营销的目的, 培养了一大批忠实的听友, 且大大提高了福建都市生活广播的品牌知名度。
一、活动营销的对象
CSM媒介研究提供的数据显示, 在2005~2008年全国各主要城市的广播电台市场份额排行中, 福建都市生活广播始终是福州地区收听份额最高的广播电台, 并且是全国唯一一家排名首位的都市生活类广播, 这与他们明确的市场定位是分不开的。从2005年开始, 福建都市生活广播便明确地把节目的受众锁定在都市私家车的车友身上, 并且结合了电台自身的特色, 尝试着以一种娱乐的方式给广大听友提供全方位的咨询服务, 无论是生活、娱乐、休闲、美食、爱车等相关方面、种种问题, 都可以在福建都市生活广播的主打节目中得到令人满意的回答。无论是提问还是回答问题, 广大听友都能在节目中得到互动的机会, 于是, 节目吸引的听众越来越多, 并且有了一个统一的称谓——“987车友”。
从福建都市生活广播举行的活动营销来看, 活动的主体对象都是这些忠实的“987车友”, 而福建都市生活广播的活动营销行为也都是针对“987车友”的喜好和特性来进行策划和布局的。喜欢参加活动的“987车友”一般都是年龄在20~45岁之间的都市有车一族, 他们拥有一定的经济基础、追求时尚休闲的都市生活、富有爱心、认同福建都市生活广播提出的道德理念。
针对“福建都市生活广播车友”的这些特征和喜好, 福建都市生活广播举行的活动大多涉及公益、娱乐、服务以及带有商业性质的优惠活动, 活动举办的形式也都基本贴近“有车一族”的行为特征, 例如“后备主义”活动, 就是倡导“987车友”把不需要的东西放在后备箱中, 然后电台组织大家在特定的时间、地点进行物物交换, 没有交换出去的东西则用于拍卖, 所得款项捐给贫困的学生。这个活动十分贴近广大车友的心理特征、行为习惯, 既践行了福建都市生活广播提倡的“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的行车理念, 引导听众的公益心和正义感, 也让车友在活动中体会到了交流沟通的乐趣, 因此, 活动一经推出便得到广大车友的积极响应。
二、活动营销的种类
福建都市生活广播举行的活动各式各样, 在办台初期, 为了打响品牌名号, 其举办的活动大多具有商业性质, 因为在不具备庞大的忠实听众群的情况下, 商业化的活动是比较容易操作的。而近两年来, 随着“987车友”队伍的日渐庞大, 电台的号召力和影响力也不断地增强, 纯粹商业化性质的活动已经看不见了, 相反, 福建都市生活广播正在努力地剔除这些活动的商业性, 凸显活动的公益性和服务性, 以期更符合办台的宗旨和理念。
1、常规性活动
常规性活动指的是按照某种规定或标准经常开展的活动。福建都市生活广播举行的常规性活动很多, 涉及娱乐、服务、商业等方面的内容, 可以满足“987车友”娱乐休闲、旅游购物等方面的需要。
“987娱乐兵团”是福建都市生活广播在近期推出的一个车友线下活动组织, 车友加入“987娱乐兵团”即可通过广播、手机短信以及互联网等获知福建都市生活广播近期举办的娱乐活动的信息, 如有对福建都市生活广播举行的K歌、美食等娱乐活动感兴趣的车友, 便可通过短信报名获得参与活动的机会。从活动反馈的结果来看, “987车友”十分热衷于参加这类休闲娱乐活动, 一来可以近距离地接触电台的主持人以及广大的听友, 扩大自己的交际圈, 二来可以相对低廉的方式体验时尚的休闲娱乐活动, 可谓受益无穷。
2008年, 国际油价跌宕起伏, 我国也实施了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 一时间, 油价成了百姓热议的一个话题, “987车友”也多次在节目中交流油价以及税改的问题, 这给福建都市生活广播制造了一个很好的活动营销的机会, 经过协商, 福建都市生活广播与福州国荣加油站合作推出了优惠加油活动, 凡是贴有“福建都市生活广播”车标的车友都可以在指定的时间、指定的加油站内享受到优惠条件, 93#汽油每升可便宜0.47元, 97#汽油每升便宜0.3元。此活动一推出, 便受到“福建都市生活广播车友”的热烈欢迎, 加油站前排起了长长的队伍, 形成了一个独特的街头景观。
把活动与电台节目融为一体, 也是福建都市生活广播目前正在尝试的一种做法。在每日中午时段的《城市私家车》节目中, 主持人王琳会在一定的时段离开演播室, 开着车到街上寻找10辆贴有福建都市生活广播车标的私家车, 如果对方能打电话到演播室, 他 (她) 就能获得福建都市生活广播送出的礼品。这是一个操作起来相对简易的活动营销行为, 然而却非常有创意:它把电台节目的背景拉到了演播室之外, 使得节目更加地生动和贴近;这样的活动使得主持人与听众的互动性更强、现场感更加突出。
类似的常规性活动还有很多, 例如“987自驾车俱乐部”每周的自驾游活动等。这些常规性活动营销一般都是福建都市生活广播与其它公司或社会团体合作开办的, 大多是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规划和进行的, 利用福建都市生活广播这个平台为听众提供娱乐的信息、机会以及优惠活动、生活服务等内容。通过这些常规性活动, 福建都市生活广播聚集了一批忠实的活动参与者, 他们还拥有统一的标志——“987车标”, 这种福建都市生活广播车友专属的车标是一个醒目的黄色耳麦造型。目前, 福州共有三万多辆贴有“987车标”的私家车, 该车标就像福建都市生活广播的活动会员卡一样能为车友提供许多优惠的活动和信息, 所以吸引了大批听众参与。
2、非常规性活动
非常规性活动是指不定期、不按照固定的规定或标准进行的活动。福建都市生活广播举行的非常规性活动主要来源于电台对于社会新闻事件所做出的反应, 事件有两类, 一类是突发性事件, 例如基于“5·12汶川地震”所发起的黄丝带行动;另一类是策划性事件, 例如福建都市生活广播与福建电视新闻频道联合举办的“爱心护橘”活动, 通过策划这项活动使得“爱心护橘”的行动成为了一个有影响力的媒介事件。无论是突发性事件还是策划性事件, 都是基于社会上的热点问题所举行的活动营销行为, 其出发点都是站在公益性的角度, 考验的是福建都市生活广播对于社会热点问题的反应力和执行力。
“5·12”汶川地震发生后, “福建都市生活广播车友”张穗准备在自己的车上系上黄丝带, 表达对汶川地震中死难者的哀悼。他打进福建都市生活广播车友的热线电话询问哪里可以买到黄丝带。通过电波, 他的想法立即引起了车友的共鸣。福建都市生活广播的所有工作人员立即行动起来, 买回黄绸布, 裁成一条条黄丝带。两天的时间, 一万多名车友就将黄丝带全部领光。在车友的提议下, 福建都市生活广播车友又于5月17日在福州万象城举行了募捐活动, 在短短的3小时内, 车辆川流不息, 现场共筹集善款711972.9元, 创下了福建省红十字会成立以来单日单地零散个人募捐的最高纪录。
2008年, 受到四川广元“蛆橘”事件影响, 闽北柑橘出现了大量滞销。一位“987车友”在节目热线中提出, 他想购买柑橘, 帮闽北橘农一把。听完这位车友的提议之后, 大家纷纷打电话表示自己也愿意订购柑橘。于是, 福建都市生活广播携手福建电视新闻频道于12月6日在福州金山展览城举办了“爱心护橘大行动”, 从建瓯运来的近140吨柑橘在不到3个小时里被热心的市民抢购一空。
这两个活动是福建都市生活广播在2008年举办的最有影响力的活动, 影响范围广且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这两项活动最初的缘起都是基于当时的社会热点问题, 通过车友在节目中的提议, 由福建都市生活广播牵头发起, 并迅速得到了广大听友的支持和参与。从活动举办的过程来看, 福建都市生活广播的迅速反应、有效组织, 是这些活动成功举办最关键之处, 而活动的公益性则使其影响力大大增加, 参与人群不断扩大。举办这样大型的公益性活动, 既符合电台提倡的“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的行车理念, 同时又能大大地提高了自身品牌的知名度, 而这两项活动都是由观众提议发起的, 这也体现出了福建都市生活广播对群众意见的支持和认同, 使得电台真正成为广大听友意见表达的平台, 这也是今后福建都市生活广播所要提倡和坚持的良好做法。
三、活动营销的作用
通过分析福建都市生活广播关于活动营销的对象和种类, 我们可以看出, 福建都市生活广播对于活动营销是十分重视的, 特别是2007年与2008年这两年间举行的活动营销对福建都市生活广播的运营带来很多积极的影响。
1、凝聚受众
在当今这种信息化的时代, 互动这个概念是大众媒介非常重视的一个吸引受众的因素, 广播主要依靠声音进行传播, 是一种“点对面”的传播方式, 即使开通了热线, 但能够参与节目的听众毕竟是少数的, 更不用提听众与听众、听众与主持人之间面对面的互动了。针对福建都市生活广播听众的特点, 福建都市生活广播举行了形式多样的活动, 有效地吸引了听众的眼球, 并且提供了听众面对面交流沟通的机会, 把“听得到”的广播延伸为“看得到”的广播, 培养了许多忠实的听众。
活动营销不仅能够吸引受众的眼球, 重要的是还能凝聚人心。在福建都市生活广播为“5·12汶川地震”举行的募捐活动现场, 在场的主持人和听友都被相互的行为所感动, 原本在台上的电台主持人准备了很多台词, 可前来募捐的车友太多, 他们只能一个接一个地念车牌号, 向车友们致谢。在这样的氛围中, 主持人和听友的心彼此拉近了, 听友和听友的心彼此拉近了, 大家为了一个共同的愿望而汇聚在一起, 也凝聚在福建都市生活广播这个特殊的大家庭中。
2、打响品牌
在福州地区, 有十几家电台在同时竞争, 大家都把目标集中在与交通、汽车有关的焦点之上, 而福建都市生活广播作为其中收听率最高的一个广播电台, 与其长期以来的品牌经营是分不开的。福建都市生活广播车标就是福建都市生活广播这个品牌的一个主要体现, 虽然现在的广播电台都有自己的电台标志,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电台标志都会像福建都市生活广播一样能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从福建都市生活广播推行车标的行动中, 我们就可以看出福建都市生活广播对于品牌经营的用心。
福建都市生活广播最初设计车标的目的是出于商业联盟, 只是在某些活动中作为识别车辆的标志。后来, 随着活动的越来越多, 贴车标的车辆也越来越多, 而活动的商业性也慢慢地淡化, 车友“贴车标”的行为渐渐变成了一种对福建都市生活广播品牌的心理认同。目前, 福州已有3万多辆私家车贴有福建都市生活广播车标, 这些私家车每天行驶在福州的大街小巷, 免费为福建都市生活广播提供流动的车体广告。虽然福州也有其他电台开展贴车标活动, 但他们缺少吸引车友的核心理念, 只是一味以优惠手段来吸引车主继续使用这个车标。而“987车友”贴车标的行为完全是自觉自愿的, 甚至有违规的行为还会有在节目中被其他车友曝光的危险, 即使这样, 仍旧有越来越多的车友要求要贴上福建都市生活广播车标。贴上福建都市生活广播车标, 并没有既得利益, 但却能加入福建都市生活广播这个团体中参与其举办的各种活动。由此可见, 活动营销不仅能够凝聚受众, 还能维持听众对于品牌的支持度, 并能通过车友来宣传这一品牌, 从而进入一种良性循环的状态。
3、塑造理念
在2008年“感动福建人物”的候选名单中, “987车友”也光荣地上榜了, 他们在“黄丝带”活动、“爱心护橘”大行动以及“后备主义”活动中的良好表现, 让他们成为了一个特殊的上榜者。由此可见, 活动营销对于理念的提升作用是非常显著的。在2004年《速度生活》节目刚推出时, 并没有特别想要提倡某种理念。到了2006年, 福建都市生活广播开始有意识地引导听众认同“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的行车理念, 并逐步将这一理念推而化之, 变成一种社会性的公益理念, 此后又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来巩固和推广这些理念。目前, 福建都市生活广播车友已形成了自觉践行这些理念的习惯, 并且在节目中提倡、在活动中体现这些理念, 最终使福建都市生活广播成为广大车友的精神家园, 使得贴上福建都市生活广播车标、参加福建都市生活广播的活动、接受广大车友的监督变成了一种发自内心的荣誉感。
摘要:福建都市生活广播十分注重利用活动营销来塑造和提升自己的品牌。通过一连串的活动营销, 福建都市生活广播成功地提高了自己的品牌知名度, 聚合了受众的眼球, 并且拓宽了自己的传播平台, 打破了声音传播的局限, 打造出“看得见”的广播。本文试图从活动营销的主体、活动营销的种类、活动营销的作用三个方面分析福建都市生活广播是如何进行活动营销并以此树立自己的品牌观的。
关键词:福建都市生活广播,活动营销,品牌提升
参考文献
①覃晓玲:《活动营销——整合营销的方向标》, [J].《中国广播影视》总第423期, 第102页
都市生活 篇2
他弯腰拿起皮包,靠在墙角,心砰砰跳得半天不能平抚。他怨恨中庆幸自己没有被搜身,不然内衣口袋藏的钱就会全部被打劫一空。
他很小心地环视了一下周围,看到身边没人,就悄悄转过身,从内衣口袋掏出一百元钱,准备返回面馆吃饭。因为饿了一天,肚子咕咕叫的很厉害。
此时,夜幕悄悄降临,街上车水马龙,灯火通明,五光十色,璀璨夺目,光怪陆离,令人眼花缭乱。
人行道上,人来人往,如织布机上游动的木梭。他信步靠右前行,迎面过来几个人,突然有一个小伙猛一斜步,右肩和他的左肩猛撞在一起。这一撞他顺势后退了两步,差点摔倒在地。小伙靠在栏杆上,抱住左肩“嗷...嗷”直叫。旁边三个小伙扶起同伴说:“起来活动一下怎样?”小伙痛苦的模样说:“我的妈呀,痛死我了,肯定骨折了,现在已经彻底不能动了。”
这一说,其他两个同伙立即按住他。一个说:“你的眼睛让兔子蹬了。”一个说:“你的眼睛装裤裆了。”
“你这么狠心,把我朋友撞成了残废。”
“快说咋办?”
他急忙说:“对不起,对不起!”
“对不起值几毛钱?”
“干脆我把你朋友送到医院检查去。”
“你真是糊涂了,都几点了,还上医院。”一个小伙装好人说:“有事咱们到僻静处慢慢商量,免得大街上人多难看。不管咋说,也得给这个农村大哥一个面子。”
五个人三拐两拐来到一个僻静小巷子。一个凶狠狠地说:“你撞坏了我朋友胳膊,明天需要住院治疗,要检查、手术等,咋说也得四五千元,看在你是农村人的面子上,掏三千元走人。”
都市生活需要备份 篇3
夜晚灯火通明恍如白昼,生活节奏快到用秒针计时,地铁、的士、公交车、私家车在城市的每个角落不停穿梭,手机传真互联网少了一个就是原始人,硬盘成了大脑的绝好代替品而且记忆力超群,这就是现代城市的真实写照。早晨起来还没见着第一缕阳光先开电灯,还没睁开睡眼就打开了水龙头,还没吞下早餐就先拿起了汽车钥匙,还没到办公室就先读取了E-mail,还没开完电话会议就收到了长如手纸的传真。一切都自然而然地发生着,理所应当,无需理由,都市生活本该如此。抱怨着自来水质量越来越差,抱怨着电脑主机的风扇噪音太大,抱怨着哪儿来铺天盖地的广告短信,抱怨着电压不稳日光灯忽明忽暗,抱怨着上下班那如蜗牛般的行车速度……总是有抱怨不完的烦恼,恨不能一觉醒来便置身桃花源中,再也不用回到那个让人迟早偏头痛的城市。可是,问题又来了,桃花源可没有自来水,也没有电能供应,更没有你原来生活中所有的电子设备和交通工具。虽说春没有沙尘暴秋没有秋老虎,可是夏没有空调冬也没有暖气,怎么办?
2009年2月20日,江苏省盐城市很多市民在早上接水时发现水有股“农药味”后怀疑自来水被污染,后来官方通告果然证实是城西水厂水质污染,水厂立即停止供水。水沟早就干了,河水早就臭了,没有了水源怎么办?大部分市民在尚未得到政府正式通告前,就开始到超市抢购纯净水、矿泉水等备用。一度去超市排队买水的人数激增,甚至造成交通堵塞,人山人海,蔚为壮观。人们这才发现,和今天见什么客户、签什么协议、利润率攀升了多少比起来,原来自来水才是老大。
如果有一天,没有电、没有自来水、没有地铁、没有私家车、没有手机、没有电邮,我们如何生存?如果有一天,我们的生活轨道某个环节突然出现意外,我们怎样自救?如果有一天,做梦也想不到的事情发生在了我们身边,千万别惊讶,因为你早就该准备好了!
场景一:
2003年8月14日美国东北部部分地区以及加拿大东部地区出现的大范围停电,这就是足以载入历史的“美加大停电”。这次北美历史上最大范围的停电,受影响的人数在加拿大有一千万(整个加拿大的三分之一人口),在美国有四千万。几乎所有的行业随之受到巨大冲击。美国三大汽车制造商的54家工厂被迫停产。而两国的航空业连续两天陷于混乱状态,美国纽约、底特律、克利夫兰以及加拿大多伦多和渥太华的机场因停电至少取消了1200个航班。由于多伦多附近的主要运转中心停电,加拿大航空公司暂停了所有的国际航班。在纽约,成千上万名乘客被困在漆黑的地铁隧道里。公共汽车就地停止运营,造成公路堵塞。同时,办公楼内电梯停运、空调没法运转,许多上班族和商场内的顾客陷入恐慌,不顾一切地冲到曼哈顿的各条大街上。总之,纽约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已经被完全打乱,纽约市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一辆公共汽车、火车、地铁在运营。在恢复电力供应以后,经济学家测算出这次美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停电事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平均每天多达300亿美元。
场景二:
比盐城市最近那次停水更让人记忆犹新的是早前在2005年年底哈尔滨的一次持续4天的大规模停水。对这个有着349.6万人人口的城市来说,这次停水可以说让所有人都如临大敌。一些市民纷纷到超市大量购买饮用水,致使大量水商品断货。甚至,在停水通告发布后,社会上和网络中就有了哈尔滨将发生地震的传言。此说法被市民竞相传播,且有越演越烈之势。不少市民急忙采购食物储藏,还有人干脆带着帐篷到户外过夜。
场景三:
2003年2月18日上午9时50分,在韩国大邱市的地铁一号线上,当一列地铁列车徐徐开进中央路站的时候,2号车厢里有人点燃了自带汽油罐,瞬间车厢变成了火海。地铁的电源被自动切断,车门也开不,火焰烧尽了化纤椅子,车厢里充满了滚滚的毒性浓烟,乘客们拼命往车门口跑,使出吃奶的力气,想打开车门,但车门紧闭。对面驶来的1085号列车没能及时停下,因而遭到迎面而来的大火的侵袭。 两列列车车厢内弥漫着大量有毒气体,乘客们慌乱地寻找出口,没有任何的自我保护意识,许多人因吸入有毒气体而窒息死亡。
同样在2003年,一场突如其来的停电事故给英国伦敦地铁和英格兰东南部的铁路交通带来了巨大混乱。事发当时正值下班高峰期,每小时有500多趟列车在伦敦地下穿梭。停电之后,近三分之二的地铁列车停运,大约25万人被困在地铁中。由于停电,工作人员也一时无法确定各趟列车到底停在隧道里的什么位置,疏散工作一度遇到困难。但受困在地下黑暗中的25万乘客没有惊慌失措,始终坚持耐心等待,并在救援人员到达后积极地配合进行有序撤离,从而创造了25万人全部安全撤离无一人伤亡的奇迹。
城市生活对设备和装置的依赖度在它们的机械运转中被不知不觉的隐藏起来,人们不关心从何来,只关心有什么、怎么用。记不记得上一次淋雨?记不记得上一次走路回家?记不记得上一次走楼梯去办公室?记不记得上一次看见江河湖海?记不记得除了手机和互联网还有什么沟通方式?……如果生活的附属物有一天集体罢工,我们如何应对?如果我们不能完全抛弃它们,我们怎样做出适当改变?
生活主张一:适当改变,定期体验“不插电”生活
“不插电生活”是指断绝现有的通讯工具联系,不使用高科技电器,回归简单质朴健康环保的生活方式。不插电生活是对高科技的抗拒,对陷溺其中的人群的拯救,当然要做到这些并不容易。身处科技资讯发达的现代社会,人们习惯了忙碌的插电生活,休息时也宁肯做个沙发“土豆”也不肯到户外晒晒太阳,任何食物都可以丢进微波炉加热,任何衣物都可以扔进洗衣机,从来没有耐心让头发自然风干,几乎已经不会拿钢笔写字。
“不插电生活”可以让人回归简单质朴健康环保的生活方式,在任何一个有机会远离紧张节奏和喧嚣都市的时间,比如周末,我们都可以做些简单的改变:
1、早晨起来,不吃微波炉食品,给自己煲一锅白米粥配小菜。
2、关掉手机,电脑,电视,音响,洗衣机。
3、忘记工作,安心在家。
4、手洗衣服,整理房间,唱歌给自己听。
5、手写书信一封,给亲人或朋友。
6、与爱人去植物园散步晒太阳。
7、买回蔬菜水果,做一顿绿色健康饭,拒绝烤箱和微波炉。
8、发一会呆,不想任何心事,让大脑好好休息。
9、静坐读书,直至夜幕低垂。
10、点上美丽的蜡烛,光晕摇曳,为家人做晚饭。
11、沐浴更衣,让身体发肤自然风干。
12、与爱人亲密谈心,握爱人手安然睡去。
生活主张二:用环保精神贯穿生活
希望有健康及自给自足形态的生活,环保精神和自我修炼是必不可少的科目。既然要减少对外部资源的依赖,那么首先要做的就是尽可能减少对各种资源和现代化产品的利用、保护自然。
1、减少制造垃圾,实行垃圾分类和回收。
2、支持社会慈善事业,进行旧物捐赠和捐款。
3、节约用水,将马桶和水龙头的流量关小,一水多用。
4、向家人、朋友推荐与环境友善的产品。
5、不用一次性筷子、减少纸张的使用,珍惜森林资源。
6、坚持减少对手机、电脑的使用。
生活主张三:学会封闭空间的自我保护
完全脱离城市显然不现实,但是我们对城市“不离不弃”就会换来它永远对我们“忠贞不二”吗?显然,紧急情况和意外事故屡屡发生,特别是封闭空间的意外事故更容易让人产生心理恐慌,掌握对付这些意外的应急手段是城市生活的必需。
地铁:
在地铁遇到突然爆炸、毒气袭击和有人意外坠落等突发情况的概率虽然很小,但大部分人普遍缺乏处理此类紧急事故的经验。
1、在车厢内遇到紧急情况,可以先拨打110急救电话,或者在十分紧急时扳动报警装置,列车在站台停车后更容易处置。
2、乘车时尤其是高峰期和节假日乘车时,一定要站在黄色安全线以内,发生人群拥堵时一定注意观察,以免发生坠落或者被人挤下站台等意外。
3、如果确认地铁里发生了毒气袭击时,应当利用随身携带的手帕、餐巾纸、衣物等用品堵住口鼻、遮住裸露皮肤,如果手头有水或饮料请将手帕、餐巾纸、衣物等用品浸湿。然后立即判断毒源,应该迅速朝着远离毒源的方向逃跑,有序地到空气流通处或者到毒源的上风口处躲避。
电梯:
1、如果突然被困在了电梯当中,千万不要慌张,可用电梯内的电话或对讲机向有关方面求救,还可按下标盘上的警铃报警。
2、困在电梯里的人无法确认电梯的所在位置,因此不要强行扒门,这样会带来新的险情。
3、电梯顶部均设有安全窗,该安全窗仅供电梯维修人员使用,扒撬电梯轿厢上的安全窗,从这里爬出电梯会更加危险。
都市生活 篇4
一、语文教学应回归生活
我们的语文教学往往只注重知识的传授, 技能的训练, 是在教语文课本, 很少站在学生生活的高度来审视教学活动, 致使语文教学成了学生生活的一种负担。有学生说, 高中语文学习很累, 很枯燥, 语文课上尽是一些枯燥的字形、字音、文言文、古诗词等, 因此,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 走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道路, 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 应该是语文教学的返璞归真。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 “课堂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我们理应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 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 让教学贴近生活, 联系实际。这样, 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并真正受到启迪;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 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 做生活的强者, 做生活的主人。
二、语文训练“生活化”
语文训练, 既指语修逻文的知识巩固, 也指听说读写的能力提高, 语文训练“生活化”, 要求我们教师的训练应着眼于学生的学以致用, 而非学以致考。所用的训练材料, 应尽可能来自生活;即使是教材上的练习, 也应尽量挖掘其与学生生活的联系。这样, 学生在接受训练时, 便会感到掌握知识, 培养能力不只是为了应付考试, 而是为了更好的生活。讲语段、句子知识, 可以从学生的请假条入手;改病句练习, 最好从学生周记、作文中找例子;修辞方法的训练, 不妨联系学生熟悉的各类广告……另外, 语文训练是最容易在“统一标准”中扼杀学生的思维个性的, 因此, 我们尤其应该注意保护甚至鼓励学生的创造欲望。我们让学生写周记, 刚开始有不少学生总喜欢编造脱离自己生活真实与认识能力的“成人化”语言、“英雄化”思想, 我们说这样写不好时, 他们还不服气:“以前老师就是这样教的嘛!”我们应用生活中的例子, 让学生明白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是文章的生命;同学们在没有成为雷锋之前, 却人人编造“雷锋日记”, 这首先不是作文是否真实的问题, 而是做人是否真诚的问题;每一位同学的生活都是一道独特的风景, 每一位同学的心灵都是一个独特的世界, 为什么到了作文中却如此“规范单一”呢?我们要让学生们逐渐明白, 周记不是交给老师检查的, 而是自己心灵的轨迹和生活的镜子。
三、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找一个生活的切入点, 解决一个具体的教学目标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新教材·语文·说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在教学过程中,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和民族共同语的规范意识, 提高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和文化品位, 发展健康个性, 形成健全人格。”我们不难发现, 当我们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堂结构和容量等发生显著变化的时候, 我们为每堂课制定的教学目标的数量并未发生明显的变化, 仍旧包含有提高道德品质、加强思想修养、培养某方面能力等几个目标。试问:一堂课或者一篇课文真的如此神通广大?一堂课能解决一个问题就很不容易了, 目标越多, 越容易“有的”而无法“放矢”了。目标只要一个, 也不能过大, 并且只有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 学生才能更好地掌握。《荷塘月色》中能让学生体会到景中饱含的情, 《我与地坛》中体会作者对生命的感悟, 《米洛斯的维纳斯》培养学生的审美直觉, 让学生虽然身处校园却始终保持着热爱生活、关心改革、思考社会的好习惯。
总之,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 也处处用到语文, 语文教学生活化, 生活语文化, 不仅能克服传统语文教学中只重语言知识的弊端, 而且可以优化教学过程, 使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语文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语文教学只有扎根于生活这一片沃土, 才能发芽、开花、结果, 为我们的语文教学开创一片灿烂的晴空。
摘要:在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中, 教师有意无意地忽视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 把“应考”的需要作为教学内容取舍的唯一依据。这种“应试语文”不但使语文在学生眼里失去了应有的魅力, 而且造成了学生语文知识懂与会的分离, 学与用的脱节, 最终我们所追求的语文教育成效也自然无从谈起, 也大大影响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这与我们所追求的语文素质教育的最佳目标相比, 无异于南辕北辙!
值得一看的都市生活剧 篇5
由《潜伏》的导演姜伟亲手炮制的这部当代职场商战剧《猎场》很有可能是20xx年最值得一看的电视剧。首先我们相信导演姜伟对剧情的掌控,该剧讲述了一个高级猎头在商界中纵横捭阖、在情感上命运多舛的故事。旨在通过讲述高端职场的商业案件,揭秘金领们的人生选择和情感故事。
其次我们期待男主角胡歌在演技上的突破,经历了《伪装者》和《琅琊榜》胡歌越来越彰显出一个好演员的素质,为“明明可以靠脸吃饭,却偏要靠才华”这句话做出了最好的注解。剧中胡歌饰演的郑秋冬情路多舛,却没有豪门恩怨、虐恋情深和四角恋情,郑秋冬和女主角上演了一出情深缘浅、令人牵挂的感情故事。再加上孙红雷、张嘉译和祖峰的加盟,让观众有理由把《猎场》期待为20xx年最精彩纷呈的男人对决,堪称职场版的《北平无战事》。
《我们的爱》:老干部靳东首演凤凰男
家庭情感暖心剧《我们的爱》由靳东、潘虹、童蕾等实力派演员主演。一向以硬汉形象出现在荧幕上的靳东,此次转型出演小人物值得期待。据悉,靳东饰演的凤凰男经常扮演“圣人”的角色,对别人的要求都无法拒绝,也正是因为这种性格,让他与妻子矛盾频出。
想看靳东在电视上是如何夹在老婆与女儿之间受气?想看靳东从年代剧中回归现实演绎人们身边的普通人?那么一定不能错过《我们的爱》。高颜值、高演技、高气质的三高型型男靳东本色出演父亲。左拥萌妹王芷璇,右揽美妻童蕾,下有美女新女友,上有全能老岳母。好吧,这是一个关于靳东后宫的故事。各位少男少女、萝莉正太们,准备好舔屏了吗?
《老公们的私房钱》:钱藏哪儿是个要命的问题
与西方家庭的金钱观念不同,中国家庭总是要为“钱归谁管”讨论一番,虽然最终的结果依然是要上交老婆大人,但老公们明里暗里的“抗争”总不停歇。《老公们的私房钱》就是一部重口味话题的家庭轻喜剧,私房钱是引子,反映出的生活中的问题和情感才是重点。据悉,该剧是《我的丑娘》编剧单联全历时3年创作的婚姻家庭生活秘籍,用他的话说,男人不能不看,女人不得不看。
剧中三对夫妻各有特色,老大家老公范明抠抠搜搜,老婆左小青居然一天只给老公20元钱(这也还能忍?!);老二家老公涂岩松是二婚土豪,老婆高露是全职太太每天负责买买买;三女儿爱情至上不屑大姐二姐那一套却进入了只求浪漫不切实际的怪圈。再加上潘虹与王丽云两大老戏骨的恶婆婆VS丈母娘戏码,她们各自带领儿子女儿展开婚前保卫战,那一定是“血光四溅”、夸张搞笑啊。
《妈妈向前冲冲冲》:精品续集直指当下婚姻观
《妈妈向前冲冲冲》由《妈妈向前冲》原班人马再汇聚,志在打造温情励志时尚大剧。郭晓东、秦海璐这对有着影帝、影后级演技的搭档再次合作。郭晓东的电影作品以文艺片居多,主演电影多次入围国际级电影节,《暖》《推拿》多次获奖;秦海璐也是早就凭电影《榴莲飘飘》拿到金马影后,即使不是主角,也乐于参演《钢的琴》《桃姐》等小成品佳作。而在电视剧方面,两人的演技却又非常生活化,特别自然不做作,这种相似的经历不得不说是两人有着绝佳CP感的前提与缘分。
近年来,温情都市剧占据电视剧市场的大片江山,《奶爸的爱情生活》、《虎妈猫爸》、《我的博士老公》、《老婆大人是80后》众多电视剧各有千秋,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此次《妈妈向前冲冲冲》走温情励志风,重在塑造已婚妈妈励志追爱之路,打造有温度的电视剧力作,用平实的艺术表现手法,引导观众建立积极的婚姻观、爱情观和事业观。
《领养》:聚焦社会议题温暖感人
的催泪韩剧《对不起,我爱你》风靡中国,无数剧迷为被领养到澳大利亚的男主角苏志燮的悲惨人生哭花了脸。如今,中国也有了一部以国际领养为主题的电视剧出现,填补了领养题材在国内的空白,该剧由袁咏仪、丁海峰、胡杏儿、濮存昕主演。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在经济文化转型期,社会公众的关注焦点越来越回归到对人性、人情、精神归属的追求上,由此催生亲情剧的走红。作为该类型剧新作的《领养》如何突破“千剧一面”,成为了业内、媒体、观众三方关注的焦点。
寻亲,是近年来的热门话题,不同于打拐卖题材文艺作品中寻亲的悲伤无奈又无力的基调,《领养》中,饰演养母的袁咏仪为了患上白血病的养女操碎了心,更不远万里带她回中国寻亲,充满了温暖和大爱,向社会传播出正能量。《领养》还有望突破现有家庭亲情题材作品的瓶颈,通过剧集引起人们对家庭关系的理性思考。
《大嫁风尚》:乐活职场欢喜冤家
《大嫁风尚》在拍摄期间就凭借轻松诙谐、啼笑皆非的故事情节,养眼的演员阵容,获得了业内人士一致好评与满心期待。尤其是全新CP乔振宇与杨紫的配对,更是“萌了一脸血”。无论是剧本创作、情节设置,还是人物塑造,《大嫁风尚》都持着“打破题材窠臼”的态度,对准当下大都市中最活跃,也最能引起广泛共鸣的85后潮流群体——他们驻扎职场、敏于时尚、乐活轻松。
杨紫在《大嫁风尚》中颠覆形象尽显熟女魅力,更首度搭档“天涯四美”之一的乔振宇,气场契合毫无违和感。剧中,他们一个伶牙俐齿、大大咧咧,一个高冷专注、成熟稳重,两人相遇之后“针尖对锋芒”,囧事、糗事、火爆场面也接踵而来。
《守婚如玉》:正妻蒋雯丽PK小三蒋欣
蒋雯丽与蒋欣的对决无疑是《守婚如玉》最大的看点,再加上台湾型男王耀庆再次出演暖男备胎,令人期待。与以往婚恋题材故事相比,《守婚如玉》并没有将目光停留在矛盾冲突本身,把鸡飞狗跳的家庭战争当做卖点,也没有落入妻子宽容隐忍、丈夫浪子回头的俗套路数,而是将重点放在了遭遇婚姻危机之后,男人和女人如何将危机当做蜕变前的阵痛,如何实现自我救赎和互相拯救。作品直面婚姻中的敏感问题,探讨了在面对爱人背叛时,是该一刀两断还是重头再来,被摧毁的信任该如何重建等话题,引导观众以更理性的眼光看待婚姻中的矛盾与冲突。
《爱情万万岁》:刘涛演绎失婚“三高”女神
随着《琅琊榜》的热播而人气再次飙升的刘涛此次在《爱情万万岁》中卸下戎装,从郡主变身高学历、高收入、高颜值的“三高女神”,不恋胡歌,恋黄觉。再加上老戏骨张凯丽、韩童生夫妻上演一场阴差阳错的夕阳婚姻危机,更有新新人类叶祖新为爱痴狂……全明星阵容,演绎老中青三代的爱情故事,该剧堪称“全民追爱指南”。
《爱情万万岁》聚焦各类家庭婚姻热点,以家为主题,讲述50后、60后、70后、80后、90后的爱情故事,同时又囊括了时下最受争议的话题,如老少恋、剩女、90后、富二代等,将社会热门话题一网打尽,人物丰富、情感细腻、故事正能量,全方位展现老一辈、新一代之间的故事和碰撞。
《奶爸当家》:高颜值奶爸“囧”生活
《奶爸当家》讲述了三个黄金单身汉与一个从天而降的萌娃之间发生的爆笑温情故事。囧式海报一经推出,就让网友直呼奶爸辣妈萌娃颜值爆表,新鲜组合令人期待。高冷帅气黄宗泽变身全能奶爸,尽显暖男本质。从青葱校园冰山校草升级为单身公寓暖心奶爸的罗云熙(黄宗泽饰)格外引人注目,与萌娃斗智斗勇哭笑不得的他,面对饰演角色从“学长”一跃成为“奶爸”的飞速变化,坦然是对自己演技的挑战和考验。帅气奶爸囧式带娃的轻喜剧都市题材和黄宗泽、罗云熙、阚清子、刘冠翔、买红妹、黄小蕾的演员阵容值得期待。
《致单身男女》:地球男与火星男再次争女
都市生活的过敏烦恼 篇6
统计表明,过敏的发生率存在地域性差异,发达国家和地区高于发展中国家,城市高于乡村。不仅如此,近年来过敏的发生率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攀升。据上海市儿科学会的调查,1990年上海市儿童哮喘的患病率是1.5%,2000年竟达到了3.34%,十年间增加了一倍!英国有一份资料表明,在过去的25年间,过敏性鼻炎增加了4倍。哮喘和鼻炎是这样,其他的过敏性疾病也同样如此。
是什么诱发了过敏
那么过敏是如何发生的呢?过敏体质的人并非对所有过敏原都敏感,而只对某些特定的物质过敏。只有他们恰好接触、吸入或者食用了这些特定的过敏物质,过敏才有可能发生。
人类的工作生活中可以接触到多达约85000种化合物,当这些化合物接触到皮肤时,大多数会刺激皮肤,其中2800种为接触性过敏原,可导致过敏性接触性皮炎。还有些过敏原会导致过敏性哮喘、荨麻疹……过敏的诱因五花八门,表现也因人而异,但都或多或少地干扰着人们的正常生活。
的确,现在城市的生活比以前更舒适、更丰富了,从前的诸多梦想已经成为现实,人们正享受着优越的物质生活。但是人们似乎忽略了,还有些悄然而至的“伴生品”随之而来,成为新的导致过敏的原因:除了人们熟知的花粉、海鲜、药物等之外,新的过敏诱因潜在于人们的衣食住行,几乎随处可见。
为了享受娱乐,有屏幕的家用电器越来越多,比如电视机、电子游戏机、电脑等。因为荧屏表面会产生静电荷,静电荷对空气中的灰尘、微生物有一定的吸附作用。如果观看时间过长或者人离屏幕太近,这些聚集的微生物和尘埃微粒等就有可能刺激人的皮肤,从而导致过敏性皮疹。
为了拥有豪华的装修,人们在居室和汽车内使用大量涂料、粘合剂、塑料、复合板、皮革等,其中所含的甲醛、苯等化学物质会缓慢释放,对人的皮肤、呼吸道造成刺激,可以导致过敏。
为了追求口味、色泽、方便等,食品中的化学添加剂大显神通。虽然它们大多符合行业的标准,但是对于某些人来说食品调味、防腐、保鲜、着色等制剂都可能是过敏性疾病的诱因。
为了让自己更漂亮,化妆品几乎成为都市女性的生活必需品。由于品牌繁多,成分复杂,谁也说不好哪天就“冤家路窄”恰好用到有自己敏感成分的“新品”了。
改变生活方式预防过敏
都市生活 篇7
1.引言
当代MOMA从建成至今已有7个年头了,重新关注这个社区,原因是我国住宅市场正在经历去库存的阶段,新建设量在减少,对于建筑师来说恰可借这个时期,重新梳理自己的设计思路,从埋头画图的状态中跳出来,重新思考居住社区在城市中担任的角色,居住社区需包含的功能,住户良好体验空间的营建方式等等,并通过思考,甚至可以说是反思,来促进自身居住社区规划设计理念的创新。
过去的近十年,我国城市不断扩张,各城市常住人口不断增长,居住社区建设飞速发展,发展过程中不乏规划、设计较为优秀者,其创新的规划设计理念也已为各开发商争相追捧。总的来看,新颖的规划设计理念多摒弃传统居住社区“纯居住”的单一功能,更多的从社区开放、功能复合、生态低碳、体验改善、文化传承等多方面复合居住与其他生活功能,“Linked Hybrid”(北京当代MOMA)正是柔和这几个方面的成功案例,向城市开放,提供复合功能的微缩都市生活综合体。
2.项目概况
项目名称:北京当代MOMA
(Linkede Hybrid)
建筑师:Steven Holl
建设时间:2003至2009年
建筑面积:22m2
社区功能:公寓、商业、酒店、电影院、教育
图片拍摄:Iwan Baan,SHA,Shu He
MOMA社区共有八栋住宅塔楼及一栋酒店,九栋建筑通过环抱的形式形成中心内庭,内庭即是组团中心,也是主景观区域,围绕内庭Steven Holl沿建筑首层、地下、空中连廊、屋顶四个不同维度的空间布置了商业、教育、娱乐等一系列功能,其形式有别于惯用的二维功能布局——沿街裙房围绕内部封闭小区的形式,而是通过竖向分层,将各都市生活所需空间穿插于居住空间之中。这一做法不仅使社区使用环境更加独特,也避免了单调的空间封闭围合,使各功能空间更加交融,整个社区充满活力。
3.开放的社区
开放性是Steven Holl设计MOMA时想着重创造的,与一般思路不同,Steven Holl通过竖向维度分层的方法,将都市生活中所需的各个功能融合于各个层中,各维度之间的漫步系统就成为了各功能空间的主要串联方式,使社区各建筑体量之间产生了连续性。另外Steven Holl于首层设置了多处开放通道,促进了社区与周边城市空间的融合,使步行体验以一种小尺度的空间感出现。整个社区表达出一种完整、开放的生活状态,而非单纯、封闭的居住空间。
MOMA社区表达出的开放性,是对城市功能的回应,是对“大院”式居住区的反思,也是对现代城市化进程的反思。Steven Holl这种开放性社区的理念,契合近期提出的逐步开放封闭居住大院的理念,更多的从城市的角度去理解居住社区的本质,而不是由封闭式的、单一的居住模块构成的房间式单元。社区作为复杂的、可交互的生活综合体,应是都市生活的缩影,应能更好地融入到城市的运行与生长之中。
4.独立生活单元
行走于MOMA之中,很难凭借第一视觉印象对其进行功能定位,是公寓?商业?办公?或是艺术馆?各建筑体量相互连接,色彩不一,脱离了传统印象中对居住社区“思维定式”的理解——建筑正南正北,绿地围绕建筑,相似的建筑形体,封闭的居住环境等。Steven Holl设计之初即是想形成一个功能完备的社区,居住其中的人,体验到的是一种崭新的、完整的生活环境,通过建筑表达城市疏松性、连续性及都市性等特点。
复合功能是MOMA社区表达城市特性的重要前提,为各建筑的横、纵向连续提供了可能,也是对传统社区规划建设方式的突破。MOMA社区这种横纵向功能连续分布、复合的社区功能,形成了未来城市生活的都市单元,有效的减少了居住者出行时间,减少了人对汽车的依赖,表达出社区并不应仅是居住的场所的理念,其更应成为一种生活的空间,具有城市的属性。
5.微能耗
资源短缺是如今城市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因此如何合理减少能耗、实现废旧能源的再利用、是居住社区运维时需要重点关注的。
MOMA社区在能源可持续方面做出了成功的范例。具体如社区地下停车场上方采用大面积圆形采光面,在减少能耗的同时,实现人车分流;再如社区内庭利用中水设水塘,充分实现生活废水的再次循环,用于植被浇灌与景观补水;另外100m深的地源热泵为MOMA恒温恒湿环境的维持提供能源;最后建设过程中挖掘的土壤被作为景观土丘,减少了土壤资源的浪费。
图片来源:作者拍摄
图片来源于网络:www.Arch Go.com
MOMA社区可再生能源的使用与废旧资源的再循环,是居住社区绿色生态建设方面的良好尝试,契合了当今社会资源短缺形式,为居住社区向生态可持续方向的发展提供了方法经验。
6.总结与思考
虽然MOMA社区的建成距现在已有很久,但是当重新走近它时,还是能够感受其前瞻性,并引发许多思考。也许它并不能比拟奢华的独栋别墅,但其有了很好的未来定位,从未来城市生活的角度对复合化的、微缩型的都市生活单元进行了很好的诠释。Steven Holl从开放社区、复合功能、微能耗角度设计的MOMA,可以说是对未来居住社区形式的预判,从MOMA建成后的使用及社会反响来看,其思路与方法具有一定的可推广性,对我们传统的设计理念与设计方式的更新具有良好的借鉴意义,同时,Steven Holl从城市整体角度看待建筑设计的思路也是我们值得学习的。
浅谈建筑空间环境与都市生活 篇8
100多年前, 由于工业革命开始发展, 城市人口激增, 使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以后产生的城市规划理论, 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城市建设不再以广场街景为构思的出发点, 而是着重于交通、功能分区、道路系统, 大量平民化住宅和公共福利设施, 以适应城市现代化的需要。在城市现代化进程飞速发展的今天, 古建筑越发显得稀有而珍贵, 在现代化大城市中保护古建筑, 需要尽可能保持其古建风貌, 综合考量其历史、艺术、科学和经济价值。欧洲许多现代城市为了保护历史古迹, 都制定法规限制在旧城区盖超高层, 美国的华盛顿、波士顿等城市也制定了同样的城市法规。
1846年建成的特尼地教堂是纽约人引为自豪的一幢历史建筑。它是新古典主义历史时期美国哥特复兴建筑的代表。
特尼地教堂与著名的联邦纪念大厦和纽约证券交易所, 在华尔街地区形成了一块颇有古建风貌的空间环境。从华尔街向西北方向望去, 特尼地教堂的主立面, 正好是街区终点的对景。站在联邦纪念大厦向西南方向望去, 则是以纽约证卷交易所大楼为起点, 融合了古典风貌与现代风采的一条金融街。再由证卷交易所大楼所在金融街向东北方面望去, 座落在地势高差约10英尺半坡地上的具有希腊复兴建筑风格的联邦纪念大厦, 就仿佛是巴蒂浓神庙的再现。联邦纪念大厦位于美国独立后第一个国会大楼的遗址上。1789年4月30日, 华盛顿在这里宣誓就任美国第一任总统。1903年建成的纽约证券交易所大楼, 是在1792年纽约证券商人签署第一个证券交易协议的地方。它们特殊的历史地位, 更提高了这块具有古建筑风貌空间环境的身价。
同样, 在笔者的家乡哈尔滨, 其建筑文化呈多元化方向发展, 以俄罗斯式、新艺术运动、折衷主义建筑为基调, 汇集了纯正西方建筑文化的欧洲古典建筑, 使哈尔滨成为闻名于世的“东方小巴黎”。
在哈尔滨的宗教建筑当中, 东正教堂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规模上都是最为突出的。沙皇俄国的国教是东正教, 俄国人大多是虔诚的东正教徒。在哈尔滨众多的移民当中, 俄国移民占了相当大的比重。为了满足教徒的宗教生活需要, 安抚将士怀念故国的思乡之愁, 大量的东正教堂拔地而起。到20世纪30年代, 哈尔滨的东正教堂已达25座, 此类建筑多为带有俄罗斯建筑风格的拜占庭式建筑。被誉为“东方第一”的远东地区最大的砖木结构教堂———圣·索菲亚教堂, 就是东正教堂的典型代表, 而作为教堂建筑艺术精品的圣·尼古拉大教堂是当时哈尔滨城市景观的突出标志, 教堂是全部由原木堆积咬合起来的井干式结构, 造型端庄肃穆、精美绝伦, 在城市空间环境中起到画龙点晴的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 哈尔滨的建筑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出现了大量以现代建筑的设计手法, 融现代建筑与传统民族风格于一体的仿古建筑, 具有代表性的建筑有:哈尔滨船舶学院、哈尔滨医科大学、中共哈尔滨市委等。这些建筑以中国固有的合乎传统理念的翬飞式翘檐“大屋顶”为显著特色, 含蓄自然、寓意深远, 诠释出中国悠久文化的无穷魅力并带给人们东方文明的启示。
著名单体建筑成为所在空间环境中的主体, 历史上不乏成功的例子:埃及金字塔以巨大体量与严谨单纯的几何造型, 控制了整个沙漠空间;希腊巴蒂浓神庙, 以优越地势条件与建筑本身的艺术魔力控制了雅典卫城;中世纪哥特教堂尖塔和神权的威力, 控制了整个城市。但在今天的现代城市摩天楼空间环境中, 要保护一个著名单体历史建筑, 并为它创造一个完美的空间环境是很困难的。
圣派垂克大教堂建成于1888年, 是罗马天主教在纽约地区的活动中心, 它是全美最大的教堂, 也是世界上11座最大的罗马天主教堂之一, 它作为宗教建筑的地位是显赫的, 在历史上曾经是这块居民区的中心。由于在建筑内部拱顶时, 采用砌砖和抹灰替代了石头, 因此没有采用飞扶壁结构。但在壁柱顶端, 仍保留着哥特式的小尖塔。当上世纪30年代在这个地区开发建筑洛克菲勒中心建筑群以后, 很快取代了圣派垂克大教堂的中心地位。上世纪60年代后, 圣派垂克大教堂的四周又兴建了超高层建筑群, 使圣派克大教堂所处的空间环境更显得狭小。上世纪70年代贝聿铭建筑事务所的亨利·柯布建筑师, 在波士顿首创用玻璃幕墙超高层建筑做古建筑的近邻, 以玻璃幕墙面反射的效果, 取得与古建环境的协调。这个创新仿佛给现代城市规划带来了一线曙光, 使超高层建筑得以就近建造在历史建筑旁边, 互相渗透, 以促进城市现代化进程。
一般来说, 历史上著名古建风貌的环境, 都具有非常强烈的特殊景观。仿佛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焦点, 或需要严格隔开的区域。但现代化大都市环境中, 需要探讨如何使它们之间能够互相包容和渗透, 以创造一种新的具有某种弹性的视觉空间。互相包容和互相渗透的两组不同风貌的古建筑和现代建筑, 只要处理恰当, 是可以组成一个空间环境的, 但不能是多中心, 像仅仅一街之隔的洛克菲勒中心与圣派垂克大教堂, 就很难形成一个完整的空间环境。因为作为建筑物及其环境特征表现的有形与无形的鲜明限界, 是各自客观存在的。当一个空间环境中同时出现几种不同特征, 互相矛盾时, 就会使整体效果减弱。所以包容与渗透, 不能仅在建筑哲理上认同, 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求。上世纪60年代以后在圣派垂克大教堂北面建造了50层高的奥林匹克大厦。它是典型现代主义国际式建筑, 具有深茶色玻璃幕墙的金属框架结构。在阳光照射下, 它仿佛是圣派垂克大教堂的背景, 主动在承受圣派垂克建筑的光影。但在曼哈顿大峡谷式狭窄街道空间中, 阳光照射的机会是极其有限的。因此奥林匹克大厦在多数情况下, 却表现为一个个性很强的建筑实体, 与圣派垂克对比黑白分明, 略显矛盾。纵然它有着不可抹杀的历史、文化和精神价值, 但在赞美与感叹之余, 仍不免感到其环境的拥挤、狭窄而引起的烦燥、紧张与不舒畅。
都市生活 篇9
关键词:生活,地理,教学,探索
国家颁布的地理课程标准提出“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 这与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倡的“教育即生活”和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倡的“生活即教育”是一脉相承的, 其旨在倡导地理教学的生活化。对于“生活化”的理解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我想从分析短语看去掉修饰语变成“习地理”, 怎样学?从生活中学, 地理来自生活;还有一个修饰语“对生活有用”, 因而指出了“学习地理”的目的———对生活有用。简而言之, 地理既源于生活, 又融于生活, 我们要引导学生从中感悟到学习地理的乐趣和真谛。
一、地理源于生活, 感受地理学习的乐趣
由于初中学生空间思维能力较差, 而地理概念、地理原理较抽象, 接受较困难, 怎么有效地学习地理呢?我想到了陶行知先生有一个精辟的比喻:“接知如接枝。以自己的经验做根, 以这经验所发生的知识做枝, 然后别人的知识方才可以接的上去。”我把这理解为下图。
我想学生的生活经验就是“根”, 由生活经验获取的知识就是“枝”。生活素材是师生间的载体、桥梁, 教师利用生活素材传授知识即“接知”, 学生透过生活素材把“别人的知识方才可以接的上去”。地理教学可以借助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 将复杂难懂的地理概念、地理原理赋予其中讲解。那么, 怎样捕捉陶行知先生所谓“生活”素材创设生活情境呢?
1. 地理教材生活化。
通过灵活处理地理教材, 把教材内容活化为实际生活, 努力营造生活化的教学环境, 还原生活背景, 培养学习地理的乐趣。如2014年中国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美食类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 介绍了中国各地美食生态。中学生亮亮发现生活在南方的人们, 旧时饮食大都小碟小碗, 一次食净。对于一时难以食净的食品常有腌制的习俗, 如侗族的“酸食”、傣族的“酸肉”、“酸辣菜”等。而生活在北方的人们, 炖菜、烩菜食风颇盛, 为长期保存还可以支撑干菜、干肉、干鱼, 夏季也不例外。思考南北方饮食与当地环境有何关系。
2. 乡土地理生活化。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大自然是学生美育的总要源泉。学生身边的大自然, 恰好是最真实、最丰富、最有活力的地理资源, 最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 最能激发地理学习的乐趣。如在讲到徐州的季风气候, 想一想徐州地区夏季和冬季风向是否发生显著的变化?冬、夏季在降水上有什么差异?
3. 社会热点生活化。
与日新月日迅速发展的现实热点相比, 教材内容总是相对滞后。地理教师要有敏捷思维能力、锐利的眼光, 善于捕捉与地理学科有关的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关注新闻事件, 积累新闻事件, 新闻生活化, 走进学生的地理学习, 感受地理乐趣。在学习《巴西》一节时, 可利用巴西举办世界杯这一社会热点创设情境引入对本节内容的学习。如人民网北京6月13日电?“2014年巴西世界杯开幕式在圣保罗竞技场隆重举行。”想一想为什么桑巴舞、足球、混血人种成了巴西的代名词?
地理源于生活, 从生活中学习地理, 感受地理学习的乐趣。
二、融于生活, 感知地理学习的真谛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理念的最终目的并不仅仅止步于获取地理知识。章太炎先生说过的一句话:“做学问有两种, 一是求是, 二是致用。”我们的课堂教学主要是“求是”的过程, 是学生获取地理知识和必要的地理素养的过程, 但学习的最终目的乃是“致用”, 是为了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产与生活实践, 是为了创造更美好的生活。我想地理源于生活是“求是”, 而融于生活则是“致用”。因而在地理教学上让学生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叙述, 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活动, 锻炼各种生活和生存技能。 (如下图)
1. 学会观察生活, 发现地理问题。
关注身边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关注国内外社会热点, 从中学会积极捕捉生活素材, 想一想它们与地理的联系, 从中发现地理问题。
2. 学会思考生活, 分析地理问题。
《地理教育国际宪章》提出的“它在哪里?它是什么样子的?它为什么在那里?怎样使它有利于人类和自然环境?”这是地理科学所特有的思维方式。学会思考生活现象中蕴含的地理原理, 学会分析地理现象的来龙去脉, 努力做到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3. 学会实践生活, 解决地理问题。
陶行知先生说过:“中国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脑的人不会用手, 不教用手的人会用脑。”这说明我国教育长期以来忽视学生实践的弊端。地理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 最终目的是利用地理知识与技能更好地发展与生活, 提高生活质量。只有增强自我实践能力、提升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才是二十世纪青少年的必备技能。
总之, 在融于生活的过程中, 不断提升自己的生活和生存技能, 从中真正感悟地理科学的真谛。
学习对生活有用、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就是地理既要源于生活, 又要融于生活, 则是地理教学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从中才能感知地理的乐趣, 感悟地理的真谛。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教育文集[M].四川教育出版社, 2011.
都市生活 篇10
因此,语文教学要指导学生了解语文学习与生活的关系,指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学会生活,在生活实践中学习语文,并最终运用语文工具更好地生活。
一、生活是语文教学的本源
(一)生活积累是理解之源
阅读理解与生活息息相关,需要积极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情趣的积累。阅读理解得越透彻,就越需要这样的积累。在教学中,教师应拓宽学生语文学习的领域,把学校和社会联系起来,带领学生走出学校的小课堂,走进社会的大课堂,从观察、体验入手积累生活,并利用生活积累,为理解语文知识服务。
如《学会查“无字词典”》一文中指出:“要学好语文,不仅要学会查有字词典,更要学会查生活这本‘无字词典’”,并要求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对“骄阳似火”、“惊涛拍岸”等词语作出解释。在教学时,我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见到的“骄阳似火”的现象。学生的思维很快被激活了,有的说:“烈日炎炎,把爸爸的摩托车都晒烫了。一坐上去,觉得屁股滚烫滚烫的。”有的说:“夏天,太阳当空照,晒得人们满头大汗,真是骄阳似火。”……联系生活实际,学生很快就明白了词语的意思。
(二)生活情景是感悟之源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设定现实的情境,汲取学生切身的生活经验,与学生展开直接的,面对面的对话。”这就是情境教学。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情境,为学生的感悟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在课堂中就可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师生模演、师生口头描摩等多种途径来展示情境。但无论采用何种途径,教师都应创设相应的情境,把学生的注意力、情感、想象引入到具体的生活情景中,在书本知识与学生感悟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如在口语交际课上,教师可利用电教媒体创设情境,把教室变为商店、医院等,唤醒学生的生活记忆,让学生进入情景,有感有悟,打通认识通道,从而培养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
(三)生活经历是写作之源
《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这一论述体现了“生活本源”的教学理念,也就是说,作文教学必须回归生活,以生活为本源。教师必须鼓励学生留心观察大自然,关注生活、了解社会,从生活中选取素材,提倡写生活真实。只有生活真实、感情真挚,文章才会感人,才会充满生机和活力。这才是作文教学返朴归真、正本清源的关键所在。
如在教完《天鹅的故事》之后,我问学生:“你在生活、电影、电视中,看见过齐心协力完成一项任务的场面吗?”学生记忆的闸门顿时被打开了,便滔滔不绝地聊起来。有的说:“在拔河比赛中,我们班同学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取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有的说:“听到玉树地震的消息,医疗队、救援队……奔赴灾区,从废墟中抢救出许多生命。”……最后,我让学生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写下来。正是有了生活的经历,真情的体验,在写作时,这些情景、体验才会招之即来,奔入眼底,注入笔端,达到文思泉涌的写作佳境。
二、生活是语文教学的回归
(一)开展语文课外阅读活动
小学生已积累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语文知识,对周围的事物特别感兴趣,充满着好奇。教师要紧紧抓住学生的这份好奇心,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活动,为学生创设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情境。
如在学生学习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七)———读书要有选择》后,教师可引导他们去班级图书架查找资料,选择图书……学生购买了新书,教师就可引导他们制作“新书介绍卡”,在新书介绍会上展示、介绍。学生在口语交际课《推荐一本书》中,已掌握了好书的介绍方法。所以在介绍会上,还可让学生说说自己为什么喜欢这本书,并朗诵自己认为最感人、最精彩的片断,介绍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唤起同学们阅读新书的兴趣。介绍之后,在班内挂上“新书介绍卡片”,并展示新书,供学生们参照购买新书和互相借阅。
广播、辩论、采访、课外“小书吧”等无不是运用语文知识的活动,开展这些活动,学生亲身实践,既能不断从活动中汲取营养,又能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使语文教学这棵大树根深叶茂。
(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学习语文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只有将学到的语文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学生学习的语文才能显示出强大的实用功能。学生一旦能运用已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学习兴趣必然得到提高。
如在“为地震灾区献爱心”活动中,学生们纷纷捐出了零花钱。但大家没有汇款经历,不知如何寄出去,我就提前教了课文《第一次汇款》。通过学习,学生了解了怎样填写汇款单和填写时的注意点。他们利用星期日去邮局汇款,既加强了语文知识点的掌握,又解决了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真切体会到了语文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三)排解学生多种心理问题
近几年来,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少学生都存在心理压力,如自卑心理、畏难心理、厌学心理等。小学语文教材给我们提供了许多渗透心理教育的课文,学习这些课文,可以使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迎刃而解。
如学习了《二泉映月》后,学生被瞎子阿炳历尽磨难、与命运抗挣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由此,他们联想到自己学习上、生活中的困难挫折,与阿炳的经历相比,是如此渺小。学生以阿炳为榜样,激励自己,向畏难心理挑战。
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 篇11
关键词:数学;生活;息息相关
一、从生活中来
数学本身是抽象的,但数学来源于生活实际,是具体的。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从情景中引入
从熟悉的生活背景导入,让学生感受数学无处不在,是培养数学应用意识的条件之一。例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时,我是这样导入的:身体有圆又有方,穿着各色花衣裳。吃饭逛街买东西,生活处处少不了。请小朋友猜一猜,这是什么?这里我从学生喜欢的猜谜语的这一情景切入,使学生感受到日常生活中充满了数学问题,数学问题就是生活中实实在在存在的问题,使学生对数学知识感到亲切可信,从而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
(二)在体验中学习
体验是人的智慧和品格发展的最重要方式之一。华盛顿大学有一条标语:“听过的容易记忆,看过的容易记住,做过的容易学会。”这和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三者统一的思想不谋而合,生动地说明了体验的重要性。《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在原教学大纲对知识要求达到“了解、理解、应用”的基础上,同时强调学生“经历了什么”、“感受了什么”、“体会了什么”,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激励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习,设法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验证、推理、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形成、发展和应用,让学生在多向交流、合作、探究中学会学习。例如,在教学“10的认识”中,让学生自己动手摆一摆,自己进行探索,进行体验。强化实践操作,开放学生“全脑”,引导他们眼、手、脑、口等多种感官参与,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动态生成,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学体验教学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数学活动中主动参与,亲身经历,获得对数学事实和经验的理性认识和情感体验。它是学生以认知主体的身份亲自参加丰富生动的活动,完完全全地参与学习过程,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从而在体验和创造中学会数学。
(三)在生活中探究
我们归根结底是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而数学能力的核心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想让学生获得这种能力,关键要让他们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他们的应用意识和欲望。教师要创造性地挖掘课程资源,让数学学习与儿童自己的生活充分地融合起来,将数学学习纳入他们的生活背景之中,进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校的资源是有限的,但社会生活是无限的。
二、到生活中去
(一)在活动中感受
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可以为学生提供更为宽广的思维空间,使每个学生经过思考后都能有所得,使数学学习、活动生动活泼,富有个性化。而且这样的学习过程还能使部分学生通过比较选择适合自己的最佳方案,提高自己的思维水平及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教学“上下”中,让学生做拍手游戏,让他们在生活、游戏中感受。
(二)在现实中认识
数学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它源于生活,最终又回归生活。这是学习数学的根本目的。围绕这一目标,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出发,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例如,学习图形的认识的时候,先从一些物体中认识图形、物体,再回到生活中去,把这些图形、物体拼一拼,拼成好看的形状。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学生加深了对各种图形、物体的特点的认识,体会到他们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了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三)在思维中呈现
很多教材所呈现的知识,所讨论的问题一般都经过了加工,问题的解决方案一般都很单一,这样虽然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学习,但却抑制了学生的自主探索,不利于学生自主思维的养成。而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它的解决方案和结果都是开放性的,从不同的角度考虑就可以得到不同的解决方案和结果,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就会有不同的收获。例如,在教学百以内的认识:数一数,我们班有多少人?说一说你是怎么数的?有人说是一个一个数的,有人说是两个两个数的等。
数学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学数学就是为了用数学,从而强化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是重要的一步。
参考文献:
[1]林华民.新课程下我们怎样当老师[M].华语教学出版社,2007-06.
都市生活 篇12
一、善于寻找生活中的物理素材,将生活实例引进课堂。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新课的安排是否得当,决定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否高;教学效果的良好与否,取决于教学过程是否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因此,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寻找生活中的物理素材,把学生熟悉的、蕴含着物理规律和物理原理的生活实例引进课堂,将教材中单调、抽象、枯燥的教学内容还原为实际生活的物理情境,让物理教学生动又切合实际,使学生感悟其中的物理知识。
如:讲到超重和失重时,采用简短的自拍视频(如利用学校隔壁小高层的电梯,让学生站在体重计上,观察电梯运行中体重计示数变化情况),这样就很好地解释了超重与失重、实重与示重的概念;讲曲线运动中的速度方向时,从实验室拿来砂轮,让学生直接观察炽热微粒的飞出方向,更直观地说明了曲线运动物体的速度方向。学生看到视频中熟悉的同学和环境,学习兴趣迅速提升,与老师的配合也更加积极、踊跃。
二、利用熟悉的生活材料自制实验仪器,体会物理来源于生活的真实感受。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高中物理教材中有很多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实验可以帮助学生增强对物理研究方法的认识、研究过程的体验,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而实际教学中,实验总有不尽如人意之处:有时实验室器材短缺,几个班级同时开课不够用;有时在进行演示的过程中,实验现象不够明显,只有靠得近的学生能观察到;有时实验仪器结构复杂,只能由教师操作,学生只能观看,不能动手,缺乏真实体验;更有时实验现象持续时间短,对测量造成困难……
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材料,如:易拉罐、乒乓球、橡皮筋、饮料吸管、胶带、汽球、儿童玩具、废旧电器零件、鸡蛋、建筑和装修的各种边脚料等来做物理实验或自制实验仪器。不仅能让学生逐步体会物理来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真实感受,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维,还有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
如:《向心力》一节“用圆锥摆粗略验证向心力的表达式”的演示实验中,让小球沿事先画好的圆做圆周运动是比较困难的,而且即使成功,圆锥摆的运动持续时间也不长,造成周期的测量误差较大。笔者利用小电风扇的电动机带动圆盘转动制作了一个电动圆锥摆,使得实验稳定,测量精确。
三、选择有实际科技背景或以真实物理现象为依据的问题设计习题。
《普通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指出:一个好的习题,就是一个科学问题。在设计练习和习题时,应选择有实际科技背景或以真实物理现象为依据的问题,习题的背景可以从物理学史、生产和生活的实际、现代科技等方面选取。此类题联系生活实际,能很好地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能拓展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可以使学生对学习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
如:在《能量的守恒定律与能源》的教学过程中,笔者曾采用了这样一个例题。据专家介绍变频空调比定频空调要节能,因为定频空调开机时就等同于汽车启动时,很耗能,是正常运行的5至7倍。空调在工作时达到设定温度就停机,等温度高了再继续启动。这样会频繁启动,耗电多,而变频空调启动时有一个由低到高的过程,而运行过程是自动变速来保持室内温度,从开机到关机中间不停机,而是达到设定温度后就降到最小功率运行,所以比较省电。阅读上述材料后,探究以下说法中合理的是( )
A.变频空调节能,运行中不遵循能量守恒定律
B.变频空调运行中做功少,转化能量多
C.变频空调在同样工作条件下运行效率高,省电
D.变频空调和定频空调做同样功时,消耗同样电能
此题中,要选出答案对学生而言不是非常困难的,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是平时家用空调被搬到了物理习题中,并用物理知识做出了明确解释。
四、引导学生课外探究,积累生活中的物理信息,对实际问题进行科学抽象处理,提升学生的建模能力。
由于受到长期的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和生活经验的限制,学生对物理中涉及的许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缺乏真实的感受与了解,建模较困难。生活经验与体会中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教学时首先需要引导学生多注意观察,多思考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多进行课外探究,积累更多的生活经验,让他们从这些生活经验和体会中学习、理解物理知识,并促使他们形成科学的认知过程。其次是要注意培养学生形成摆事实、讲道理的科学态度和习惯,注重从实际问题中抽象、概括出概念的过程,了解物理规律的探究过程,使学生在建立概念,归纳规律的过程中受到物理思想与方法的熏陶,提高物理建模能力。
如:(2011年江苏卷第4题)如图所示,演员正在进行杂技表演。由图可估算出他将一只鸡蛋抛出的过程中对鸡蛋所做的功最接近于( )
A.0.3J B.3J C.30J D.300J
此题看似简单,但是没有生活经验的积累,就不会知道一个鸡蛋多少重;如果不会仔细观察、进行比较,同样不能求出鸡蛋抛出后上升的高度。
物理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物理知识只是物理学习的一个方面,把抽象的物理知识转化为生动的生活原型,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这是物理学习的另一个方面。在教学中我们若从日常生活中最熟悉的物理现象入手,把学生从生活经验中引入到物理中来,让学生在不经意间掌握所学的知识,并自然地应用于生活,将物理与生活巧妙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去获取新的知识和技能,从中获得情感体验,提升科学素养和品质,就可以使我们的物理和生活更加精彩,真正做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回归生活”。
摘要:物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源于对自然界的观察和研究,与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我们的物理教学也应该构筑在生活的基础上,做到物理源于生活,回归生活。本文从课堂教学、实验教学、习题教学和课外探究中隐含的“生活化”元素出发,展开高中物理“生活化”教学的思考与探究。
关键词:高中物理教学,生活化,物理现象,生活经验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人教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