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情缘

2024-08-19

都市情缘(共12篇)

都市情缘 篇1

一份由全国妇联发布的《2010年全国婚恋调查报告》显示, 我国有1.8亿单身人士。该报告指出, 女性超过27岁、男性超过30岁就是“剩女”、“剩男”的标志。[1]

正是大量的“剩男”“剩女”的存在, 刚性求偶需求的充足, 才催生了相亲市场, 使得相亲节目有了存在的必然性。近几年, 电视相亲交友类节目风起云涌, 以江苏卫视《我们相爱吧》《非诚勿扰》、湖南卫视《我们约会吧》、东方卫视《百里挑一》、浙江卫视《爱情连连看》为主力军, 占据荧屏, 受到大家的喜欢。相比之下, 广播相亲节目就甚为少见。

《都市情缘》是重庆都市广播FM93.8重点打造的一档生活服务类节目, 也是重庆地区唯一一档广播相亲节目, 面对这样的现状, 作为这档节目的主持人, 我也开始思考, 如何发挥广播的媒介特性, 将“相亲”与“广播”深度融合, 通过搭建平台, 更好地为都市单身男女解决刚性择偶需求, 以服务的姿态吸引更多有需求的受众来关注节目, 在提升口碑与收听率的同时, 吸引精准广告客户的广告投放, 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一、打造品牌形象, 内容创新是关键

无论是新媒体还是传统媒体, 其终极竞争力应该是内容产品。《都市情缘》充分利用广播方便快捷、互动性强的特点, 注重节目理念、节目形式和节目内容上的不断创新, 打破传统, 融入能让听众乐于接受的元素让老节目不断注入新活力。

(1) 不断开发新内容、新形式。先后开创《情满天下》《缘分问卷》《男左女右》《爱情许愿瓶》《真情告白》《今天我登场》《听见你的幸福》等创新子栏目, 在增强节目可听性的同时, 也让节目常办常新, 成为听众喜爱、客户认可的品牌。

(2) 重视节目片花的开发利用。为应对广大受众对广播节目不断提出的新要求和新挑战, 我们在创新节目形式, 优化节目内容的基础上, 也要对节目细节领域进行充分探索。片花的开发和利用, 就是我在细节领域非常重视的内容。事实证明, 这些精心制作的标头和片花, 成为节目中流动的风景线, 对于串联节目、营造节目氛围起到了很好的帮衬作用。

(3) 拓展内容渠道。《都市情缘》是一档婚恋交友节目, 所以, 节目嘉宾的质量是节目成败的关键要素。这两年《都市情缘》通过多渠道挖掘, 来找寻高质量嘉宾。目前在与全国婚恋网站世纪佳缘网合作的基础上, 还寻求与共青团团委和实名制婚恋网站百合网、重庆晨报相亲交友APP《重庆红娘》等合作, 推出实名优秀男女嘉宾, 为听众带来不同行业的年轻人, 展现当代年轻人的风采, 同时也为他们开启寻缘的幸福大门。这样的方式, 规避了从节目中寻找资源、无法验证具体身份的尴尬, 同时也增强了节目嘉宾素质的提升, 真实可信, 值得信赖, 而且借助节目也开拓了行业交友的渠道。

二、提升品牌形象, 强化主题策划

注重主题策划, 以“奇”出亮点。所谓“奇”, 即创新。任何一家媒体在进行一个项目时, 离不开两种创意:一种是内容创意;第二种是营销创意。《都市情缘》节目既是一档婚恋节目, 也是一档社会生活服务类节目, 节目除了日常进行相亲类的节目策划之外, 还紧扣生活脉动, 不断将视角投向关系民生的社会热点和公益事业, 强化主题策划, 提升节目的公益性品牌价值, 积极引导社会向上、向善的力量, 在提升主持人的社会形象的同时, 提高《都市情缘》的社会影响力。2015年, 《都市情缘》举办了“帮助白血病患儿爱心手工艺品义卖会”、“心系山区爱心托起山童读书梦”等系列公益活动, 起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三、强化品牌形象, 以“多元化”对应深度诉求

品牌打造是提高传播力的关键要素。《都市情缘》在今后打算在立足媒体资源的基础上, 针对《都市情缘》的特有听众, 打造多元产业, 延伸受众服务。在现有的“情缘俱乐部”的基础上, 打造“情缘红娘馆”、“情缘婚庆公司”等衍生服务, 组成针对特定受众群体的品牌延伸网络。同时, 也可以成立“都市情缘工作室”, 将参与节目的嘉宾故事, 写成书、制作广播剧甚至拍摄微电影进行产品的深度开发和推广。

四、巩固品牌形象, 全面推广造热点

《都市情缘》好比工厂生产的一个系列产品, 每场直播或者每场活动就好像一件单独的产品, 产品要得到听众的喜欢, 要引起商家的重视, 就必须进行推销、宣传。

(1) 线上宣传。《都市情缘》是重庆都市广播重点打造的一档广播相亲交友节目, 非常重视利用自身平台进行宣传。每次有重要活动或特别主题策划, 都会制作片花, 在各档节目中播发, 或者编辑软新闻在重要新闻节目中推荐。《都市情缘》的一些活动或重要选题, 会在前期进行充足的造势, 在微信、微博上开辟直播专题, 展开话题讨论, 引导听众参与直播活动。

(2) 线下活动。《都市情缘》的栏目定位和性质, 决定了它在做好节目内容的同时必须配套一系列有特色的活动, 不仅能够扩大都市广播的影响力, 也能增强《都市情缘》的吸引力, 还能有效提高节目参与度, 增强互动性, 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都市情缘》每年都会依托节目资源, 积极策划线下活动, 使每次活动都有创意、有亮点、有营销点, 为都市时尚男女提供爱恋机会、扩大交友圈子。活动主题以“约会”为主逐渐扩展至“休闲、娱乐、旅游、竞技、公益”等方面, 不断凝聚新的听众, 巩固扩大节目的民生影响力, 也不断提升节目主持人的社会形象和影响力。2015年, 都市情缘举办了“徒步做媒、邂逅爱情——2015迎新年徒步相亲会”、“‘冰雪奇缘’仙女山心动之旅”、“寻找你的茶.重庆天地2015浪漫季8分钟相亲派对”“开往春天的爱情大巴——长寿湖‘踏青旅游’主题相亲会”、“浪漫520——心跳十环, 爱在乐都”大型户外交友会、“为爱而战, 大型真人CS户外交友会”、“以花为媒交友联谊会”等系列活动。

(3) 借力新媒体, 增强存在感。在新媒体风起云涌的时代, 传统媒体如若墨守成规必将被淘汰。《都市情缘》非常注重借助新媒体的力量来增加收听率, 进而扩大影响。《都市情缘》拟将推出与新媒体紧密融合的APP, 实现节目资源分享、线下活动发布与征集, 以增强和听众之间的互动和交流。《都市情缘》还与考拉FM、蜻蜓FM等网络媒体达成了良好的合作协议, 节目的部分或全部内容都可以通过网络媒体进行有效传播, 借助新媒体的蓬勃与活力, 增强节目在受众中的存在感, 在市民生活中更好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4) 强化品牌营销, 整合资源, 跨界合作, 营造立体化传播的规模效应。所谓品牌营销即通过市场营销使客户形成对品牌和产品的认知过程。《都市情缘》要想不断获得和保持竞争优势, 必须构建高品位的营销理念。目前, 《都市情缘》的品牌视觉形象体系正在开发, 今后可以利用《都市情缘》观影团、系列相亲会及公益活动, 将《都市情缘》的视觉形象体系进行统一展示和提升。《都市情缘》还正在努力将广播与电视、报纸、杂志甚至影院之间, 广播与网络、手机微博、微信用户之间, 搭建起合作共赢的桥梁, 实现多层次、多介质的跨界合作, 以形成立体化传播的规模效应与乘数效应。今后《都市情缘》将继续把节目相关内容, 通过自己的APP、实名微博账户, 或其他公众号等加以扩散, 丰富、完善传统广播在全媒体时代的传播渠道与表达形式, 进一步吸引更大范围人群的关注, 提升节目的社会影响力。

摘要:基于目前的社会现状, 广播相亲交友类节目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本文以重庆都市广播《都市情缘》为例, 探讨广播相亲交友类节目的创新实践和思考。

关键词:相亲,媒体,广播,都市情缘

参考文献

[1]全国妇联中国婚姻家庭研究会, “中国首席婚恋服务专家——百合网”.《2010年全国婚恋调查报告》[R].2010:16, 25.

都市情缘 篇2

江财会[2009]58号

关于举办江都市会计中、初级职称

专业知识培训班的通知

各镇财政所、职称办,开发区财政局、市直各有关单位:

为充分发挥会计人员的作用,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经研究决定,举办江都市会计中、初级职称专业知识培训班,希各单位大力宣传发动,动员符合报名条件的会计人员踊跃报名。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培训对象

凡在我市民营、股份制、独资等非国有或非国有控股经济组织及农村会计岗位上工作,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需要申报评审会计师职称资格但不具备本专业大专以上学历和申报评审助理会计师、会计员不具备本专业中专以上学历的人员。

二、培训内容

1.申报会计员、助理会计师的需培训《初级会计实务》和《经济法基础》。

2.申报会计师的需培训《中级会计实务》、《财务管理》和《经济法》。

三、培训报名时间、地点和联系电话

报名时间:2009年4月15日—5月15日(节假日除外)。报名地点:江都市商业学校(工农路原仙女镇政府对面)。

报名点电话:86861074、86017279

四、培训、考试时间及费用

培训时间:2009年5月16日—8月30日 考试时间:2009年9月5—6日

培训费用:参照全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收费标准,报名费每人10元,考试费每门42元,培训费每门150元,初级教材费64元,中级教材费119元。

五、考试形式及证书效用

培训结束后,由市人事局与市财政局统一组织闭卷考试。考试合格者发给专业知识培训合格证书,证书从考试之日起三年内有效。合格证书作为不具备规定学历人员评审会计类职称的必备条件之一,同时视为计算当年继续教育72学时的依据。特此通知 附件:

1、江都市会计专业技术资格申报条件

2、江都市会计专业技术资格申报材料及要求

江都市财政局 江都市人事局 二OO九年四月十三日 附件一:

江都市会计专业技术资格申报条件

1、会计员

(1)初步掌握财务会计基础知识,熟悉本行业的财务会计制度。

(2)能担负一个岗位的财务会计工作,办理经济业务收支,编制记账凭证,登记会计账簿,编制简单的会计报表。能运用记账规则进行简单的会计核算。

(3)中专学校会计类专业(包括会计学、会计电算化、注册会计师专门化、财务管理、审计学和理财学,下同)毕业后,在会计岗位上工作满1年,经考核合格,可申报初定会计员资格。中专学校非会计类专业毕业从事会计工作满1年、或获得成人中等专业学校会计类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4门以上单科结业证书后从事会计工作2年以上、或高中毕业(含各类职校,下同)后从事会计工作3年以上、或初中毕业从事会计工作6年以上,并取得江都市职称办和市财政局联合举办的会计类初级专业知识培训合格证书的,可申报评审会计员资格。

2、助理会计师

(1)掌握一般的财会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熟悉并能 正确执行有关的财经方针、政策和财务法规、制度。

(2)能够担负一个方面或某个重要岗位的财务会计工作,进行资金筹集、费用归集、成本核算等,并能对本单位财会活动的某一方面进行分析。

(3)大学本科会计类专业毕业后在会计岗位上工作满1年、大学专科会计类专业毕业后在会计岗位上工作满3年,经考核合格可申报初定助理会计师资格。中专会计类专业毕业后受聘会计员职务3年以上;或中专会计类专业毕业后从事会计工作满5年,非个人原因至今尚未初定会计员资格的,经单位同意并出具相关证明,可申报评审助理会计师资格。其他(高中毕业及以上)人员从事会计工作满8年,受聘会计员3年以上,并取得江都市职称办和市财政局联合举办的会计类初级专业知识培训合格证的,可申报评审助理会计师资格。

3、会计师

(1)较系统地掌握财会基本理论和业务知识。(2)能系统掌握并灵活运用会计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熟悉会计的国内外现状及发展趋势。

(3)具有一定的财务会计工作经验,能担负一个单位或一个部门或一个系统某个方面的财务会计工作,并取得成绩。

(4)能够指导本单位会计人员处理经济业务事项,解 答各种业务问题。

(5)获得会计类硕士学位或取得会计类第二学士学位后在会计岗位工作满1年,经考核合格,可申报初定会计师资格。大学本科、大学专科会计类专业毕业后(对先工作后进修取得规定学历人员,其毕业证书必须为申报职称前一年底前取得的),受聘助理会计师3年以上;大学本科会计类专业毕业后工作满5年或大学专科会计类专业毕业后工作满7年,非个人原因尚未初定助理会计师资格且已符合相应中级资格条件,经单位出具相关证明,可申报评审会计师资格。

中专毕业后从事会计工作满10年、高中毕业后从事会计工作满12年,且受聘助理会计师4年以上,并取得江都市职称办和市财政局联合举办的会计师专业知识培训合格证书的,或取得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认可的会计类专业证书(含成人大学专科会计类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6门以上单科结业证书)的,可申报评审会计师资格。

4、破格条件

确有真才实学,任现职期间成绩显著,可突破规定的学历或资历限制。

(1)高中毕业后,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15年以上(或中专毕业后,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12年以上),受聘助理会计师职务6年以上;以及具备规定学历,但不具备规定资历 的助理会计师,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可破格申报评审会计师资格。

①获得江都市级(下同)(含)以上表彰的学科带头人。②获得市级(含)以上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优秀企业家”、“劳动模范”、“优秀科技拔尖人才”或相同级别的荣誉称号者。③市级(含)科技进步四等奖以上的获得者(集体项目前 5名)。④在市级(含)以上专业技术交流会或专业技术刊物上交流,发表过3篇以上有价值的专业论文。⑤在主持或组织专业技术创新、改造以及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或推行科学管理方法(如ISO9000标准、TQC活动等),取得显著成绩,在同行业中推广或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表彰与认可。⑥单位利税连续三年(申报中级职务的前三年)300万元(有权部门的证明,下同)以上的主要负责人,利税连续五年(申报中级职务前五年)300万元以上的负责人。

(2)对申报评审助理会计师资格的人员原则上不再实行学历破格。达不到规定学历的人员必须参加市职称办组织的专业知识培训考试,并取得合格证书方可申报评审。对实行资历破格的人员,其破格条件的掌握按破格申报会计师人员同等降一个档次执行。

(3)对破格申报晋升的,其任期内考核至少一次为优秀等次,职龄一般只能提前1—2年,成绩特别突出的,并符合上述破格条件两条以上者,经市职称办考核同意可不受 此限制。

附件二:

江都市会计专业技术资格申报材料及要求

1.《专业技术资格评审申报表》一式二份;2.学历证书、专业技术资格证书、聘书和继续教育证书(申报中级的每年需72学时,初级的需40学时。根据市政府办规定,从2008年元月起所有中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必须参加《职业道德与创新能力》继续教育公共课培训),以及各种获奖证书,所有证书必须提供原件及复印件。

3.信息化素质培训考核合格证书(原件及复印件)。凡申报初定和评审江都市专业技术资格的,必须提供江苏省或江都市信息化素质培训考核合格证。

4.晋升前近三年的《江苏省专业技术人员年度考核表》。5.任现职以来的专业技术工作总结(详见后第12条工作总结撰写要求)。

6.任现职以来完成的专业技术论文或专题技术总结两篇以上(申报初级的论文字数不得少于1000字,申报评审 中级职称的论文字数不得少于1500字)。

7.任现职以来能证明自己工作实绩的业绩材料(提供有代表性的或能体现自己水平能力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所承揽的账务、报表、财务分析报告或对某一重大财务项目处理办法等)。

8.属非个人原因中专毕业未初定会计员、大专毕业未初定助理会计师职称的,现直接申报助理会计师或会计师的,必须提供单位的非个人原因的证明材料。

9.破格晋升人员须附“破格晋升报告”并注明符合破格条件中的哪一条及相关证明材料。

10.《职称申报人员信息采集表》(按网上公布的固定格式由单位汇总后制成电子表格附软盘一并上报,或通过电子邮件发送到jdzcb@jdjy.cc信箱)。

11.评审材料一人一袋,并按照下列顺序装订成册,第2、3、4项装成第一分册,第5、6、7、8、9项装成第二分册,每册的各个大项用彩色纸做分色。材料袋封面请贴“评审材料登记表”。

12.工作总结撰写要求:总结要全面、客观地反映本人任现职以来的工作情况、技术学术水平、工作能力和业绩成果。一般可分为五个部分:①个人简历;②参加过何种再教育(培训、进修、学习)及目前的学识水平;③主要工作业绩(详细列举所从事的岗位,并在此岗位上取得哪些成绩,参与哪些大的政策的制定、项目的研究决策,或本人给企业所创造的效益、所起作用等,与第七条内容相一致)及考核评比奖励情况;④论文、论著等作品情况(列出刊物名称、期刊号及论文题目);⑤申报理由。即:对照评审申报条件符合哪几条,破格晋升的人员还需要逐条写出破格晋升的理由,并附上具体旁证材料。

13.上报的材料及复印件,单位审核人要签名、盖单位公章。对审查不严、弄虚作假的申报材料,如评审通过的,一经查实,将取消其评审资格,并追究单位及相关人的责任。

14.所需表格均可通过江都市人事局职称资讯网页上下载,网址:http://rsj.jd.cn/zck。

15.材料报送时间、地点、咨询电话

材料报送时间:2009年9月15日—30日(节假日除外);材料报送地点:江都市人事局职称科(江都市仙女镇东方红路60号市人事局四楼);

都市情缘 篇3

农业生产的核心问题是农业的组织形式,农业组织形式是一定时期生产关系的具体反映。本世纪中国的农业发展将进入以组织形式创新为主导的新阶段。适应新形势要求,从上海郊区实际出发,要以创新农业生产组织形式为切入口,提高都市农业的组织化程度,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强农业物质技术装备,发展都市农业,健全农业产业体系,加快推进上海现代农业发展。

一、改革和完善土地流转制度

发展都市农业经济,应搞好农村土地的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尊重农户的土地流转主体地位;加快建立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土地流转制度。

(一)强化依法管理土地,严格土地审批的法定权限,严格保护基本农田,建立合理的有利于农地适度规模化的村域内农地流转制度。鼓励农地在村域内的使用权流转,以村民自愿为原则,将农田集中于村级组织,在公平和公正的原则下,由村级组织通过公开招标,转包给村内种田能手。或通过股份制,由村级组织聘请懂技术、会经营的复合型人员进行企业化经营,村民则成为专职农业工人,从而为都市农业的新型组织发展奠定土地资源条件。

(二)健全征地程序,完善征地补偿和安置制度,加快建立和完善征地补偿安置争议的协调和裁决机制等。在征用土地时,要切实落实征地留用制,细化实施细则,让农民得到实惠。应将农村土地作为一种资本化的生产要素,以市场经济基本规律对农村土地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合理流动。强化土地作为农民生活保障的责任意识,确保农民得到基本的社会保障。此外,对远郊发展农业旅游应给予适当的土地利用指标,用于必须的农村旅馆和饭店建设,或在建设村级综合性文体服务设施时给予综合考虑。这样,能进一步完善土地流转制度,为都市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二、建立和完善都市农业科学技术体系

新型农业组织形式与传统农业组织形式的主要区别是,在新型农业组织形式中,更多的是通过资本和技术的投入来带动农业的发展,高投入、高科技成为新型农业组织形式的主要特点。技术含量是都市农业经济与传统农业经济的最大区别。只有不断提升科技对农业发展的贡献率,充分发挥农村人力资源的优势,加快推进农业科技研发和推广应用,都市农业现代化水平才能得到较快提高,才能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对都市农业的要求。

(一)大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和引进农业专门人才,一方面要加大对农业从业人员的培训,使他们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术,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提高就业能力,深化农业内部就业,培养适应农业产业化、集约化、规模化的专业农民和农民企业家。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城乡一体化的优势,与中心城市的农业科研单位、大专院校进行多种形式的人才、技术、信息交流,如聘请长期的专家、顾问,举办短期的农业技术、管理培训班;选派区内有关人员到科研院所、学校进修;高薪聘请、引进人才,提高都市农业新型组织的科技力量,使都市农业经济起步并保持强有力的后劲。

(二)加快推进农业科技研发和推广应用。大力发展以现代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特征的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加速转基因植物、生物肥料、动植物高效疫苗、生物农药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抗逆性,减少环境污染;发展好设施农业技术,通过这一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克服自然条件的限制,抵御或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并大大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发展农作物化学控制栽培技术,即采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和控制施肥来调节农作物的生长发育,促进农业增产增收;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工艺与技术等,以此提高都市农业新型组织的科技含量,提升都市农业经济的层级。

三、改革和创新农业生产组织方式

高度分散、超小规模的家庭承包经营,与都市农业未来发展的功能定位、产业开发和经营运作存在显著的不适应性,必须调整都市郊区现有的农业生产组织方式。根据都市郊区农村和农业生产的特点,进行农业生产组织方式的改革和创新发展,以有效提高农业产业经营的组织化程度和生产集中度。

(一)发展农业企业。加大对各种龙头型农业企业的扶持力度,积极推进产、加、销一体化经营,发展订单农业和契约生产,通过规范的运作机制将更多的农户纳入农业企业的产业体系之中。

(二)提高农业生产的专业化组织化程度。积极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操作规范,合理分离农业土地承包权和经营权,促进农业土地经营权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鼓励农户在自愿的基础上将农业土地经营权通过入股、租赁、契约等方式实行流转和集中经营,创建内生型农业企业,以提高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和组织化程度。内生型农业企业的组织形式可以多样化,如专业公司、专业合作社、社区农庄、具有一定规模的家庭农场等。

(三)进一步加大农业生产经营的对外开放度。积极吸纳外来企业发展企业化农业生产经营;鼓励外导型企业以契约、参股、控股等方式与市郊内生型农业企业合作或联合经营,以增强内生型企业的经营和竞争能力,扩大经营规模;同时支持外来企业租赁农地独立经营,或公司加农户的产业经营等。

四、进行产业体系的战略性调整

都市农业的高效率和高效益,只有通过产业化和市场化才能实现。必须加快调整产业体系,推进农业种植业、养殖业与加工业、服务业的融合发展。

(一)种植业:在农业用地总量逐年减少的条件下,有序大幅度削减传统的大宗农产品生产,重点扶持发展以都市区生态防护与景观、经济林果、花卉苗木为主体的生态与生产相结合的生态服务性农业;以时令蔬菜、特色瓜果、小品种特色经济作物为主体的,以优质、安全卫生食用农产品为主导的现代设施化园艺农业;立足自身技术经济优势、面向和服务全国的种子种苗业。

(二)养殖业:力求保持适度规模的水产养殖生产能力,重点提高特种水产养殖生产比重,优化品种结构,提升养殖生产的技术含量和生产水平。在农田对禽畜粪尿的合理负载能力和控制污染的基础上,有序减少禽畜养殖总量规模,可适度调整养殖区内的禽畜养殖结构,提高特种禽畜养殖比重;积极鼓励发展种禽种苗业,拓展跨区域的异地规模化养殖基地,以保障对都市区的副食品稳定供给和对品种及质量的需求。

(三)服务业:积极扶持开发多样化的新兴服务农业,重点开发生态景观与休闲、示范与教育、参与体验与度假等农业旅游服务业;以龙头企业为依托,以市场开拓、品牌包装、物流配送为主导的产业化加工服务业;以农业高新技术和设施化农业为依托,以标准化生产技术、种子种苗和技术服务输出为主导的技术服务农业。

五、实施品牌化和标准化战略

品牌化和标准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产业化、现代化农业组织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依托。在现代都市型农业建设的过程中,要强化品牌建设、标准化生产和质量管理,提升农业发展的层次水平,形成都市农业的特色和形象,从而提高市场开拓和综合竞争能力。第一,要根据都市农业未来发展的总体要求,以大型龙头企业为依托,在各个主导产品生产上积极扶持,做强和做好若干个品牌。第二,以品牌产品为依托,适度集中都市相关的农业科技力量和借助外来科技支撑,建立相应的产品技术标准、标准化生产技术和操作规范。第三,以品牌、标准化生产技术、技术服务、质量管理和统一销售为主,积极推进都市郊区同类农产品生产的横向联合和合作,全面提升都市农业的整体素质与市场竞争能力。

此外,要加快建立和健全农业农产品质量和食用农产品安全监管体系,对农产品生产实行全程质量监控,保障农产品生产的质量和食用安全,推动优质、安全卫生的食用农产品生产的发展。

发展现代化都市农业,应以农业组织方式创新为切入点,以土地的流转和集中规模经营为前提,以农业的产业化、企业化和公司化经营为基础,以农业科技应用支撑、网络化市场经营和品牌为两翼,根据大都市的特点和社会、经济、环境发展的需求来拟定现代化都市农业的方向和内容,坚持跨越型的或新型的、综合的、生态友好的和可持续的现代化,既有时代特征,又具备城市个性特色。从整体的角度来看,现代化都市农业的发展,应实现“三个合拍”:即与城市整体发展需要合拍、与国际都市农业发展趋势合拍、与现代产业经营理念和有效模式合拍,真正将现代化都市农业有机地融入到大都市发展和产业体系创新之中。

作者单位:中共上海市嘉定区委党校,华东政法大学

都市情缘 篇4

那么, 《都市剧场》如何突出其广播剧的特点和它的都市味呢?

1剧目长度适中

《都市剧场》长剧一般以20集为一个单元, 中篇为10集、短篇为5集一个完整故事。20集长剧包括《这个阿爸真爆炸》《爱无双》《爱在途上系列》 《公私情人》《娱乐女王》《美味情缘》《星梦奇缘》等。 中篇包括《信望爱》等。短篇包括《四天三夜》《新同居关系》《星之碎片》《让梦想飞翔》等。剧本所涉及的题材也比较广泛, 围绕都市生活, 突出广州味, 包括弘扬南粤饮食文化, 娱乐杂志行业, 广告策划公司等等, 令背景更加立体, 避免以感情为主线的单一乏味, 令人有新鲜感。

除了长剧外, 城市之声也制作了系列独立短剧。 如《失恋胜仗》《头发》《在玛丽安娜的40分钟》《爱人》《古堡游戏》《烛光晚餐》《烟香》等, 半小时完成一个完整的小故事, 耐人寻味, 更带出一些人生哲理。这些剧目或长或短的定位能够提供多个选择, 能够满足听众的不同需求, 喜欢追连续剧的听众选择长剧、中剧, 喜欢看电影的听众可以选择收听独立短剧, 皆大欢喜。

2剧本创作和角色挑选坚持原创方向

在剧本创作和角色挑选方面, 广东广播电视台城市之声《都市剧场》栏目所制作的广播剧绝大部分都是原创剧。专门邀请专业剧本创作人员撰写广播剧, 然后挑选声音形象与剧中角色身份非常吻合的演员进行演绎。演员方面除广东电台城市之声全体主持外, 更广邀广东广播电视台各系列台当红主持及粤港两地名人明星担纲主演。这样不局限于电台主持人选角, 角色更加多样化, 演绎可以更丰富, 令剧中人形象更立体。

例如:广播剧《这个阿爸真爆炸》是说一个搞笑又严肃的老爸, 他有2个宝贝女儿。但2个女儿各有任性的一面, 令做老爸的颇为头疼。为了避免女儿受伤, 在保护女儿的同时做出种种令人忍俊不禁的荒唐事。这个广播剧风格上来说可算是家庭伦理轻喜剧, 而当中主角老爸的角色尤为重要。由谁来主演呢?最后节目是邀请了广州著名美食家大嘴米高饰演老爸的角色。大嘴米高形象独特, 知名度较高, 平时担任嘉宾主持风格较风趣, 声音条件接近剧中老爸角色需要。还有一点考虑, 因为大嘴米高不是一个专业的主持人, 所以他在演绎剧本的时候只是把意思用口语说出来, 这样的效果反而比专业的主持人的“专业演绎”更接近现实生活, 更口语化。

除了广州本土名人之外, 剧场还会邀请知名歌手担当主要角色, 如:香港艺人周秀娜、关心妍、 何浩文等。广州本土歌手胡芳芳、东山少爷等等。 与专业播音员、演员相比, 他们的演绎的风格会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节奏感更加强, 更真实, 更有时尚味。

3注重听觉立体化

《都市剧场》还有一大特点, 就是听觉立体化。 与以往的广播剧相比最大的感受是, 声音的画面感增强了, 很有层次感和电影感, 令听众能够用耳朵去“看”剧场。

例如场景转换, 以往的表达方式可能是由一个旁白交代说“某某某来到了一个什么地方, 然后他看到了谁谁谁在干什么之类”, 但《都市剧场》则完全不需要旁白交代剧情, 而以特定环境音或者转场音乐交代, 听众只需要听着背景声音的转换和音乐的交替, 就知道场景转换了。而且真实的场景声音更加能够令听者有置身其境的感觉, 代入感更为强烈。而对于角色心理活动变化, 则用主角内心独白向听众交代, 避免了旁白以第三者角度讲述而带来的抽离感, 令总体感觉统一、干净, 可听性大为增加。

4后期制作尤为重要

都市剧场的后期制作尤为重要。前期剧本角色挑选和演绎等素材等于材料, 怎样用这些比较单一的材料“烹调”出“色香味”俱全的、口味变化多端独特的“菜”, “调味料”的作用必不可少。而广播剧当中的“调味料”, 指的就是后期制作。

后期制作主要是指后期的合成工作, 就是将前期录好的人声与音乐有机结合 (为不同场景不同气氛作背景音乐的纯音乐) , 选择合适的背景音效以及合适的过场音乐, 将纯人声加工成立体化三维化的剧场。

首先, 主题曲和片尾曲一般会选择担任主演的歌手的作品 (有时会由歌手自己提供) 。这些作品一般都是比较时尚的流行歌。这样的做法既可以令歌手更乐意参与广播剧的录制工作, 也可令主题歌曲借广播剧的播放得以广泛流唱。

而为不同场景不同气氛做背景音乐的纯音乐可以从几个方面获得。例如:主题歌或片尾曲的纯音乐版。最好有钢琴版或小提琴版, 并且节奏不同, 有快的有慢的, 适用于不同场景当中, 这样就可以令广播剧听起来更加完整。另外就是经授权的电影或电视原声大碟或购买了使用权的罐头音乐了。

背景音效可以在网络上找到, 当然现场录的音效也不少, 一些简单的音效, 例如脚步声, 吃饭声音等等, 都可以通过现场制作获得。

过场音乐是什么意思呢?其实一般的美剧 (美国电视剧, 简称美剧) 在结束一个小节场景后会有一个过渡的音乐加空镜, 为了让观众明白前一小节内容已完成, 进入下一场景了。国内的电视情景剧, 如:《家有儿女》都有运用类似的手法。而广播剧运用这样的做法并不多见, 《都市剧场》则是借鉴了美剧的做法, 令表现形式更新颖, 令广播剧场景更加丰满。

5加大宣传力度

最后就是宣传工作了。例如:制作广播剧宣传海报, 在一些时尚娱乐杂志介绍广播剧内容及主要演员采访等, 增加广播剧宣传力度。不同平台的宣传作用各有特点, 能够吸引更多不同听众去关注去收听。当然在宣传过程当中也可以加入互动元素, 例如:设置开放性剧情或者结局, 鼓励听众参与其中, 这样的宣传效果能够令听众从单纯的“收听” 转为“追剧”, 甚至可以掀起话题热点, 对播出平台也起到一定的宣传效果。

总括来说, 一部好的广播剧, 剧本是肢干, 没有剧本就没有后来的广播剧。导演是灵魂, 因为他们对剧本对广播剧的理解, 广播剧才能诞生。演员当然是必不可少的添加剂。就像做菜一样, 没有调味料, 出来的东西谁都不会吃, 但是调味料或多或少, 或咸或淡, 也决定着这些菜的好坏。就如演员感情的运用, 声调的起伏, 等等, 也对广播剧起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后期制作则是广播剧的骨髓。

或许以前的广播剧是局限于用声音讲故事, 突出一个讲字, 这可能就涉及到很多地方都需要有一个旁白的角色在讲剧情。现在的《都市剧场》是用耳朵听故事, 突出一个听字。将电影的蒙太奇元素运用到广播剧制作中, 令广播剧不再是单一的以说话交代情节, 令听众想象空间更广阔。听者如在观看一部电影一样, 声音营造画面感。

不同的故事情节, 不同的人物设计, 不同的音乐交织, 共同交汇成一套套精彩的、通俗易懂的、 时尚的都市剧目, 通过大气电波传送到每一个角落, 令广州国际化大都市的城市化生活普及到每一位听众身边, 让听众感受到社会现代化带来的优越, 为营造和谐社会气氛贡献一份力量。

成都市物价局、成都市房产管理局 篇5

关于贯彻实施《四川省物业服务收费管理细则》意见的通知

成价费[2004]239号

各区(市)县物价局、房管局(办、所):

为规范物业服务收费行为,保障业主和物业管理企业的合法权益,现将省物价局、省建设厅制定的《四川省物业服务收费管理细则》转发你们,并结合我市实际,提出以下贯彻实施意见,请一并遵照执行。

一、我市物业服务收费按不同物业的性质和特点分别实行政府指导价和市场调节价。住宅(不含别墅)物业服务收费实行政府指导价,别墅及其他非住宅物业的服务收费实行市场调节价。

二、五城区(含高新区)物业服务收费政府指导价标准,由成都市物价局会同成都市房产管理局依据物业服务的社会平均成本及经济发展水平按照分级分等定价原则制定基准价及浮动幅度,并定期向社会公布。建设单位与物管企业或业主与物管企业应根据公布的基准价及浮动幅度协商约定,报所在区物价局备案,同时按有关规定明码标价。双方协商达不成一致意见的,由所在区物价局协调执行标准。

其他区(市)县物业服务收费政府指导价标准,由当地价格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并定期向社会公布。

三、住宅物业服务收费指导价标准(试行)(附件1),由与物业服务等级(以下简称服务等级)指导标准相对应的服务等级基准价及其浮动幅度,以及与环境设施设备项目等级(以下简称项目等级)指导标准相对应的项目等级基准价及其浮动幅度构成。

四、住宅物业服务等级指导标准(试行)(附件2)和环境设施设备项目等级指导标准(试行)(附件3),由成都市物价局会同成都市房产管理局分别根据物业服务范围、服务内容、服务质量等因素,以及物业的环境、配套设施设备等因素制定并公布。

五、住宅物业服务收费指导价标准中的项目等级基准价,是维持物业的公共环境、设施设备日常运行和维护的基本成本(含能耗、设施设备与绿化的日常维修养护及其对应人员的成本),除此以外的物业服务成本(不含保险费)和法定税费、企业利润进入服务等级基准价。

六、住宅物业服务收费指导价标准未含物业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及公众责任保险费,该项费用由合同双方协商约定,按物业买受人拥有的物业建筑面积另行分摊。

七、实行政府指导价的物业服务收费,其收费标准由合同当事人双方,结合不同物业项目的实际,按照物业服务范围、服务内容、服务质量,物业环境、配套设施设备条件,以及满足其正常运行、维护的要求,分别在相对应的服务等级基准价和项目等级基准价的基础上,在规定的浮动幅度内协商,并在服务合同中具体约定。

八、物业服务范围、服务内容、服务质量以及环境、配套设施设备等条件超出或达不到住宅物业服务等级或项目等级指导标准的,由合同当事人双方,结合实际,参照物业服务收费指导价标准协商确定收费标准。

九、物业买受人自物业竣工并交付使用之日起,按物业服务合同约定足额缴纳物业服务费用;纳入物业管理范围的已竣工但尚未出售,或因开发建设单位原因未按时交给物业买受人的物业,物业服务费用由开发建设单位按统一标准全额缴纳。

十、物业管理区域内同一设计用途、同一档次的物业服务收费,应按统一标准收取。住宅物业应严格按房屋设计用途使用,如另作他用的,物业服务费标准由双方协商约定。

十一、新建房屋销售时,建设单位应当按照《物业管理条例》的规定,在物业买卖合同中明确前期物业服务合同约定的内容,其中住宅物业应参照本通知精神,明确物业服务等级、环境设施设备项目等级的有关内容及其价格标准。

十二、按照《住宅室内装饰装修管理办法》(建设部令第110号)签订住宅室内装饰装修管理服务协议的装修管理,其管理服务费用按以下标准执行,并在协议中明确:

1、按房屋建筑面积和装修工期向装修施工方收取管理服务费用,电梯住宅按不高于0.03元/平方米?天,其他多层住宅按不高于0.02元/平方米·天的标准计算。

物业管理公司收取了装修管理服务费用,不得再收取装修工出入证工本费、电梯使用费等其他费用。造成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损坏等的,费用由责任人另行承担。

2、委托物业管理企业清运装修垃圾的,清运费标准按建筑面积不高于2元/平方米收取,具体由装修人或装饰装修企业与物业管理企业协商约定。

十三、物业服务收费政府指导价标准中不包括居民生活垃圾处置费(袋装垃圾收运服务费)、车辆停放费、共用设施(如游泳池等)使用费。

十四、物业管理区域内,供水、供电、供气、供热、通讯、有线电视等单位应当向最终用户收取有关费用。物业管理企业接受委托代收上述费用的,可向委托单位收取3%以内的手续费(不得计入价内),但不得向业主收取手续费等额外费用,并不再分摊水、电计量总表至业主户表之间的管线损耗。

十五、未实行物业管理的住宅小区、单位职工宿舍的管理,可参照本通知执行。

都市婚礼新花样 篇6

婚礼司仪成时尚仪威时尚婚礼主持人“浮出水面”是近几年的事。随着收入的提高,人们更加讲究婚庆质量和品位,请一位高品位的婚礼司仪,将场面主持得热热闹闹,为新郎新娘留下永恒的美好回忆,如今已是许多将走上新婚喜坛的青年人所追求的一种时尚。

“租”个伴娘喜洋洋伴娘是结婚时新娘身边不可缺少的角色,她们给新娘壮胆,帮新娘克服羞怯心理,为穿上婚纱的新娘做些随时可能会遇到的小事,同时,伴娘也可如众星拱月一样衬托出新娘的娇艳。过去伴娘大多由新娘的同学或闺中密友充当,随着现代生活和工作节奏的加快,人们往往自顾不暇,找伴娘几乎成了一件难事。于是“出租伴娘”这一行当便悄然兴起,一位漂亮而又称职的伴娘的租金一般在100~200元之间。

订做喜糖甜蜜蜜不少新婚夫妇特请糖果厂订制新婚糖果,用激光技术在喜糖盒上印出新婚佳人的亲笔签名及别致、难忘的祝福语。在上海、广州等地订做一只含8粒喜糖的盒子,其费用一般不足1元,一时间效仿者甚众。

上门化妆扮新娘以往新娘在婚礼当天的一大早,便要身着婚纱赶至美容厅做新娘妆,这既不方便又耗精力。眼下,一些美容店适时地推出了电话预约、上门打扮新娘的服务项目,并有美容师在婚礼过程中陪伴新娘左右,以便及时地为其补妆,此举颇受新娘们的欢迎。

气球造型缀新房时下,南京一些婚礼公司针对有些婚房及婚庆场所布置缺乏新意的情况,别出心裁地推出了“彩色气球包装婚礼”的服务。他们用许多气球精心扎成造型美妙的“爱心”拱门,令参加婚礼者赞叹不已。 大喜之日“三轮”忙如今不少地方的青年人结婚时兴坐人力三轮车入洞房。过去婚事大操大办的现象,在现在许多城市青年中已逐渐淡化,乘坐三轮车,一方面省了不少人力财力,另一方面又增添了新婚浪漫的情调,给结婚这一人生的转折点添加了浓郁的民俗风味。

庆典签名志纪念新郎新娘别出心裁,在婚礼上铺开一块浅颜色的“窗帘布”,请各位来宾在上面签名、题辞,若新郎新娘有绘画才能,还可俩人共作一幅简单的图画,将这幅有纪念意义的“窗帘”挂在新婚洞房的窗上,使蜜月别有风味,也使来客得到了特别的尊重。

鲜花贺礼送温馨不少新娘新郎在向亲友发请柬时特别注明:“期望得到的珍贵礼品是各类花束中的一种”。用宾客们送来的各色“千姿百态”的花卉便可把洞房里外布置得像鲜花盛开的“百花园”。不但经济,而且使新婚夫妇大有“醉人花丛”的意境。

宾馆欢度新婚夜在星级宾馆租个套房挂上新郎新娘的结婚照,摆上几篮姹紫嫣红的鲜花,挂出贺喜祝福的彩绸,广州许多追求新奇与时尚的新婚青年,在大酒店星级饭店搭起临时“宾馆洞房”。楼下欢欢喜喜吃完酒,众人又立马到楼上洞房祝福、热闹一番。像这样在宾馆搭个临时“爱巢”,在城市青年中渐受青睐并有流行之势。据了解过去闹洞房,出了婚宴席,再到新婚人的洞房往往有很长一段距离,因交通有时不方便,加上有的新婚夫妇住房拥挤等多方面原因,尽管新郎新娘疲于奔命,但热情周到组织客人闹新房仍有不少困难。于是把婚礼与洞房连在一起的形式便应运而生。

随着人们文化素质和品味的提高,追求实在、简洁、方便多样的婚庆方式已成时代的新潮,那种大操大办、铺张浪费、千篇一律的婚礼形式必将成为过去。

都市情缘 篇7

一、规划结构及布局

1.尊重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结构布局, 充分发挥空间布局形态形成统一于城市的空间肌理, 将自然被城市道路分成的东西两大区域分期开发建设, 东西两区文脉连续而又各成体系, 形成两个街区 (Block) 。各街区吸收传统四合院的院落居住概念, 采用围合型手法:街区将十八层高层和十一层半小高层沿外围布置, 6层半多层和4层半花园洋房于中心布置。这种中式的空间是最符合中国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的, 尤其符合石家庄的地域居住文化特征。围合型街区与院落相结合的空间结构为居民创造了小区内高品质的外部空间环境, 也为充足的阳光、气流的组织提供一个好的条件, 提供了中心景观的可能性。中心的绿肺还有利于调节环境小气候, 形成街区的景观视点, 使尽可能多的住户有一个良好的景观视野。院落连结绿地布局, 空间序列清晰, 既有可识别性强的特点, 又有便于管理和居民使用方便的好处。住宅楼高低起伏, 形成活泼的天际线。组团通过不同的主题意向, 结合建筑和室外环境来表明其特点和区域界定, 创造了特点鲜明的空间环境。

2.从城市设计角度出发, 将本小区用地与相邻东方官邸用地形成的城市街道交叉点扩展演化, 形成圆形广场, 强化了城市文脉的节点, 也增强了街区的凝聚力, 同时体现了和谐邻里共享共生的规划理念。考虑到方便小区居民使用会所的均好性, 将多功能商业会所设置在圆形广场的一边, 同时结合南北会所设置了东区的主入口, 继而是东区的景观大道。东西向的景观大道, 南北向的景观公园和曲尺形的线状绿化景观道路形成了东区的基本构架。线状景观道路的延续是东西区联系的纽带, 继而演变成交错式的中心绿地广场式的住宅区庭院及花园成为西区的核心。整个住宅小区中各个户外空间组成部分, 展现一种连贯的协调风格, 形成层次丰富、形态各异的空间。主入口广场——景观大道——景观公园——环形景观道路——住宅区庭院及花园……社区的中部会所设置了以健康为主题, 以运动休闲为特色, 包括温泉、游泳池、医疗保健、文化活动室、阅览室、健身房等多功能项目, 还设有邮政储蓄、商业等便民设施。

二、“一轴、多脉”景观设计构架

主题水景观轴线贯穿东西两区, 赋予小区景观以流动性。绿化空间体系构建与自然景观相结合, 通过空间的组合变化采用传统园林中对景、框景等园林营造手法, 运用围合与分割、渗透与延伸、加强不同层次的空间感受, 实现景观的丰富多变。东区南北方向组织了三条纵向绿化带, 一方面开敞的纵向绿化带可有效地引入充分的阳光, 另一方面纵向绿化的组织使得各个住宅组团均可充分享受到小区景观环境, 达到景观均好性的目的。规划布局沿城市规划路布局小高层住宅, 形成规划而有韵律的临街景观带。西区高层带住宅设置转角景观窗, 使每户均可看到用地西侧的城市公园景观——借景。东区高层与二环绿化带毗邻也可体验到绿化的享受, 中部多层住宅更是被景观环绕, 而且花园洋房本身还作了下沉式庭院绿化, 露台绿化, 使绿化立体化、空间化, 花园洋房本身作为景观公园中的构成元素出现。

三、道路及交通组织

小区道路系统分为东区和西区两部分, 各自有独立的交通系统, 小区内道路与城市道路构成环状路网结构。同时其中穿插休闲步行街以及景观绿化带, 住宅入户均为南北向, 并结合场地设置了地面和地下停车场, 其中以地下停车为主。在设计中充分利用了住宅间的间距设计了地下车库解决了小区的停车问题。地下车库出入口设于小区出入口附近, 机动车进入小区后从地面转入地下, 地下车库可直接到达住宅楼各单元, 使地面上小区绿地与步行区域达到最大化。道路铺装材料采用较粗糙的表面处理, 既可减低行走于住宅区内车辆的速度, 又可使小区增添怡人闲适的居住环境。在带状公园与车形道的交接点上, 使用方格地砖作为缓冲区, 在人车共存的局部道路通过对路面进行绿化和小品等部分设施的设置使道路达到人性化尺度, 将机动车速度控制在不发生危险的安全限度内, 使人行与车行能够协调共处, 实现道路成为适宜人车共存的道路。

四、建筑设计

1.建筑造型设计以体量、虚实、光影、色彩等最基本的建筑语言表达建筑本体纯净的美感, 没有多条的装饰, 色彩用中性及自然的颜色, 白、灰、土黄, 求得建筑与自然和谐。多层住宅和花园洋房配合坡顶的设计, 形成丰富的天际轮廓线, 为住区景观添上点睛之笔。

2.住宅平面设计中紧凑的平面布局与交通组织、合理的动静分区、明确的洁污分区、公共活动空间与私有空间的有机划分以及南北向良好的通风采光效果无不体现出住宅设计中人性化的追求。

3.户型均采用大面宽小进深, 自然通风采光良好。通过阳光室、一步阳台、屋顶露台、私家花园等设置达到与自然的亲和。建筑单体在节能、隔声降噪、安防设施等方面都进行了合理的设计, 材料选用亲和自然的材料。

4.户型设计多样化。产品多样满足服务对象多层次、多方面需求。

五、总结

都市情缘 篇8

国外大都市圈发展与规划已有近百年的历史, 而国内大都市圈及其规划才成为研究热点.因此为更好地编制其规划, 必须及时总结国外大都市圈的规划实践。

1.1 城市群的主要驱动力——外向型经济

从发展历程看, 外向型经济是国外沿海城市群兴起和壮大的主要驱动力量。虽然技术进步使生产的区位约束条件日益宽松, 但海运仍然是实现国际贸易物资交流的最有效手段。因此, 临海地区在利用全球资源和拓展国际市场方面具有极大的比较优势, 这也是全球临海工业带普遍兴起的主要原因。尤其对于后发国家而言, 沿海口岸还可以发挥“桥头堡”的作用, 利用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 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因而在开放经济条件下, 沿海地区一些主要的港口城市, 如美国的纽约、费城、巴尔的摩、波士顿, 日本的东京、大阪, 迅速发展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心, 并且以其巨大的技术经济能量向腹地进行辐射和扩散, 形成大规模的产业集聚和城市绵延。

1.2 城市群的产业空间组织形式——产业集群

从产业空间演化过程来看, 专业化分工与产业集群是国外沿海城市群发展的主要趋势。城市群内各主要城市、港口通过垂直和水平分工, 形成了各自的职能和优势产业部门, 而且彼此间紧密联系, 发展为若干个相互交叠的产业聚集带和聚集区, 进而推动城市群的发展。如美国纽约城市群, 其首位城市纽约是全美乃至全球的金融中心, 也是美国和国际大公司总部以及各种专业管理机构和服务部门的聚集地;费城是该城市群的第二大城市, 重工业发达, 利用进口原材料发展了钢铁、石油化工与有色金属冶炼业, 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重型机器制造、造船、铁路机车制造与汽车制造工业群;巴尔的摩的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地位重要;而波士顿是著名的文化中心, 以它为中心的128公路环形科技园区, 形成了一个高技术工业群。

1.3 城市群的空间扩展模式——从点轴扩张到联网辐射

国外沿海城市群的空间扩张, 大多经历了点轴扩张和联网辐射两个阶段:起初, 少数经济中心集中在沿海的重要港口城市, 呈斑点状分布。随着极化和扩散作用不断增强, 中心港口城市的规模急剧扩大, 周边地区中小城市数量也显著增加。大部分中心城市形成了各自的都市圈, 如日本东京城市群内的以东京为核心的首都圈, 以大阪、神户、京都为中心的京阪神城市圈等。沿海主要交通干线将中心城市连接起来, 都市圈沿着海岸方向扩展融合, 并且在干线两侧集聚人口和各种经济要素, 形成新的聚落中心。在此基础上, 整个区域建立起具有密切联系的功能性网络, 形成了区域发展的空间一体化。

2 国外沿海城市群建设的经验

2.1 着力发展临海经济

国际经验表明, 依托深水大港发展临海经济是沿海地区形成产业集聚和城市集聚的重要条件。以日本为例, 其工业自然资源十分贫乏, 自给率很低。二战后, 日本最大限度地利用自己的优良海湾和漫长的海岸线, 兴建了一系列海港和海岸工业带;又针对其陆地面积小的特点, 围绕港口大量填海造陆, 在沿海地带填就了东京湾、大阪湾等连绵数百公里长的海岸工业用地。其中, 东京湾港口群包括东京、川崎、横滨、横须贺、千叶、君津等六大港口, 沿着东京湾海岸带两翼伸延100余公里, 港口密布, 工厂林立, 构成日本最大的港口工业区和城市集团。凭借这些庞大的港口群, 日本得以大规模地利用以海外石油与矿石为代表的全球性资源来发展本国工业, 其产业重心也从北海道、北九州等煤炭产地迅速转移到拥有深水良港的东京湾、伊势湾、大阪湾等地, 并很快在这些地区形成了大规模的城市集聚, 诞生了所谓的东京大都市圈、名古屋大都市圈、大阪大城市圈。

2.2 重视城市群交通体系建设

国外沿海城市群发展经验表明, 交通网络的发展对城市群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一方面它促进了城市群空间扩展并改变着城市外部形态, 对城市空间扩展具有指向性作用;另一方面又直接改变着城市群的区域条件和作用范围, 产生新的交通优势区位、新城市或城市功能区, 进而改变原有的城市群产业空间结构。

高速公路和轨道交通是城市群内交通联系的两种主要方式。美国城际交通体系以高速公路为主, 以轨道运输为辅。高速公路体系极大地增强了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 另一方面也使人口郊区化趋势日益凸现, 在美国纽约城市群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 过于依赖公路运输也带来了很多问题, 尤其是交通拥挤问题成为城市群进一步发展的主要障碍。

2.3 政府规划促进城市群空间结构优化

在沿海城市群发展过程中, 为解决核心城市过度膨胀问题, 各国政府采取了不同的措施以优化城市群空间结构。荷兰的兰塔斯德地区是城市群建设较为成功的范例之一。上世纪60年代, 荷兰为解决大城市的拥挤问题, 开始了新城建设运动, 他们先后规划了15座新城, 其中13座分布在著名的兰塔斯德地区。新城建设非常成功, 在很大程度上起到疏散阿姆斯特丹等大城市的人口的功能, 兰塔斯德地区也最终形成了一个体系健全、有机分工的城市群。其经济发展水平、环境质量、城市功能和交通联系都属世界一流。反观东京都市圈在控制核心城市空间扩张方面则存在着十分明显的失误。1959年的城市发展战略确定东京的空间发展模式是绿带加卫星城“一极集中”模式, 即单核“外溢”发展模式, 最后城市空间的扩张失去了控制, 造成急速的畸形集聚和不受约束的连绵外溢。单核外溢发展的“回波”效应还导致中心区的地价急剧上升, 竞争力和活力下降。由此可见, 如何在做大做强核心城市的同时, 避免核心城市的过度膨胀和连绵外溢, 如何在建设周边城市、疏解核心城市人口和功能的同时, 避免核心城市的“空心化”, 是许多国家和地区在城市群发展过程中共同面临的难题。

2.4 注重城市间的管理协调

大城市群内往往存在许多城市, 而单个城市政府又无法独自应对广域行政问题, 对此国外各沿海城市群采取了不同的区域协作模式。日本各地方政府间主要采取“事务委托”和“部分事务联合”的方式共同处理特定事务, 由各地方政府通过议会决议, 授权政府签订合作协定。欧洲一些城市群则出现了像大伦敦这样的广域城市政府, 对大城市群内的港口体系、机场体系、高速公路体系、通勤铁路体系、环保体系等作出全盘规划和统筹安排。而美国纽约城市群, 其城市间虽然经济联系紧密, 但却并未形成统一的、具有实体性质的城市群管理机构, 区域间的协调和跨区域管理大多通过一些专业性管理机构进行, 城市间协作是松散和非正式的。

3 长三角都市圈及其发展瓶颈

长三角地区从地理位置来说, 是指以河口冲积平原和滨海平原为主构成的长江下游三角洲的广大地区。目前的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有16个会员城市, 即上海, 江苏的南京, 镇江, 扬州, 苏州, 常州, 南通, 泰州8市和浙江的杭州, 宁波, 湖州, 嘉兴, 绍兴, 舟山, 台州7市, 总面积10.97万平方公里, 占全国1.1%.

长三角经济区存在的一些发展的障碍因素。主要包括:

3.1 行政分割导致各自为政, 行为扭曲导致过度竞争

长江三角洲分属二省一市的多个城市, 行政隶属关系非常复杂, 这种制度安排的弊端表现在: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和战略重点雷同, 缺乏特色, 经济运行带有显著的行政区域利益特征, 区域合作和磨擦始终并存, 无法从分工协作关系上考虑如何集合一个整体从而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其次, 不计成本的招商及一味强调引进外资的绝对数, 忽略了形成特色、忽视产业集聚的作用从而加剧了产业同构。再次, 各行政区域在外贸出口上竞相压价, 导致过度竞争;人为阻挠各种商品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对异地投资企业实行双重征税政策, 严重影响了优势企业的跨地区迁移或兼并、重组。

3.2 地区产业结构存在较严重的同构现象, 从而导致城市定位和分工不明确

该地区产业趋同现象十分显著, 上海和江苏有5个行业同为主要行业, 纺织、化工 (普通) 机械、交通设备、电器 (机械) 和电子通讯设备;上海和浙江则有3个行业同为主要行业, 即纺织、化工 (普通) 机械和电器 (机械) 。江苏和浙江除了上述行业类似之外, 还有建材和服装两行业。总体而言, 化工 (普通) 机械、电器 (机械) 和电子通讯设备等行业在二省一市中所占比例极为相近。根据测算, 长三角各城市之间产业结构相似系数一般都在0.9以上, 城市间的互补性较弱。

3.3 核心城市的城市化发育不完善

作为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的核心城市上海, 由于第三产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 使之缺乏足够的金融、信息和投资手段, 难以对区域经济施加重要影响。在资金筹集、对外贸易领域, 上海与普通大城市地位无异;国家级或跨区域的大银行、大集团数量较少, 城市内部交通信息体系尚不完善, 影响了城市功能的辐射。

4 长三角都市圈发展对策与建议

4.1 打破行政分割, 以区域内城市综合发展规划为龙头

在促进长江三角洲都市圈的形成过程中, 应当从区域整体的高度进行合理规划:加强上海作为区域核心城市的综合功能, 特别是着力培育作为长江三角洲区域以及更大范围内要素配置中心的功能和综合服务功能;增强区域内的次中心城市经济实力, 提升其在各自范围内的集聚、辐射能力, 确定城市功能特色, 促进城市功能的互相衔接。首要之举是编制区域综合发展规划。

4.2 加强中心城市城郊的城市化发展

中心城市城郊小城镇的发展可以通过接轨中心城市, 接受中心城市经济辐射, 承担中心城市部分外移功能, 构筑与中心城市功能互补的产业结构, 从而把小城镇发展融入大都市圈建设中。在小城镇空间形态逐渐与中心城市连为一体的同时, 实现经济社会形态向现代城市发展。推进分层次的人口和经济要素的集中, 逐步理顺地级市、县级市之间的关系, 并解决小城镇过于分散的问题, 使城市体系空间布局进一步趋向合理化。

4.3 强化城市的功能定位, 推进区域产业结构整体结合与分工, 培育区域性主导产业与支柱产业

该地区城市功能定位大致可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资源配置中心, 即最高等级的核心城市一上海;第二类是地区性的资源配置中心, 即省会级城市或区域副中心, 这两类城市都应是具有综合功能的城市;第三类是具有专业功能的城市, 如旅游城市、交通枢纽城市、专业性工业城市等、在功能清晰区分的基础上, 整合各城市产业结构, 从而协同发展, 以产品、资产联系为纽带, 把组建超大型企业集团作为重要手段。

4.4 积极尝试信息交流与合作, 强化区域整体认同感

服务业是城市化特别是城市现代化的载体和依托, 与城市化有互动的关系。例如, 目前, 长三角地区医疗机构的数量已达相当规模, 可以在地区内发展与其他医院的合作关系, 甚至以收购兼并、资产重组的方式建成紧密型医院集团, 使长江三角洲地区成为整个中国的医疗服务中心地区。另外, 长三角的高等教育资源丰富, 应鼓励著名学府在教育部指导下, 在辖区内有条件地开设分校, 并在生源调剂、学分互相承认、师资共享等近期可以突破的领域率先实现异地合作, 尽可能增强教育服务的供应能力。

摘要:都市圈及其规划建设, 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城市化快速发展过程中的新生事物。目前, 长江三角洲都市圈 (以下简称长三角都市圈) 是中国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经济总量规模最大、内在潜质最佳、发展前景被普遍看好的首位经济核心区, 也将成为中国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率先融入世界经济的重要区域。以美国纽约都市圈和日本东京都市圈为例, 分析我国长三角都市圈的发展问题及瓶颈, 并提出建设性建议。

关键词:长三角都市圈,瓶颈,产业集群

参考文献

[1]崔功豪.都市区规划—地域空间规划的新趋势[J].国外城市规划, 2001, (5) .

[2]陈振光, 宋平.城市化进程中的区域发展与协调[J].国外城市规划, 2002, (5) .

都市情缘 篇9

所谓南京都市圈通常的界定就是以南京为中心, 以一小时的路程, 相当于100公里为界线的一个区域, 也称为“南京一小时都市圈”。该区域总面积约4.4万平方公里。

南京在长三角都市圈中, 由于地理位置距离上海较远, 受上海经济辐射微弱, 南京的发展与苏锡常相比, 更多的依托自身及其周边腹地。南京的地位目前也受到很大的挑战, 在以上海为中心的大的长三角都市圈中, 南京和杭州并列为副中心, 但从经济的发展状况看, 南京却落后杭州很多。同时同作为长江流域的城市, 南京与上海, 重庆, 武汉比较, 在国家经济格局中地位稍逊。而在省内南京的经济也不如距离上海较近受上海经济辐射大的苏州, 无锡等地。这就促使南京为了加快发展, 从2001年起就进行很多调整。首先调整自身城市布局, 扩展发展空间。如加快郊县城市化进程等。同时也在谋求向外部扩展。与此同时, 地处南京周边的镇江, 扬州, 芜湖, 马鞍山等地也亟待谋求机遇发展。芜湖的建材、家电制造和汽车工业、马鞍山的钢铁工业、巢湖、滁洲的农业、镇江的化工、造纸工业、扬州的汽车、化工工业等, 均具有一定的产业基础和市场地位。南京与上述城市间在产业结构上具有一定的互补性, 协同发展是有基础的。因此构筑南京都市圈, 就其本身而言能加强彼此之间合作, 提升彼此的竞争力, 促进经济发展。对外来说, 东面与苏锡常都市圈乃至上海相联系, 西面挺进安徽, 扩展南京发展的腹地空间, 增强南京都市圈的对外竞争力, 加强南京都市圈在国家经济格局中的地位都大有裨益。同样, 对于周边城市而言, 在经济上向南京靠近, 有助于更为充分地吸取南京的资金、科技、人才等要素来做大经济总量、促进结构调整, 有利于充分利用南京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 也有利于其企业与南京的大企业联合在一起从而增强竞争力。因此南京都市圈应运而生。可以说南京都市圈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和必然性。

二、南京都市圈的现状

南京都市圈是目前国内最为成熟的都市圈之一, 《南京都市圈规划》已于2003年获批准并开始实施, 其最大的特点是拆开了行政区划这个“围墙”, 跨过省界将安徽省的马鞍山市, 芜湖市, 滁州市纳入区域规划当中。

南京都市圈是以南京空间结构上形成了一个核心, 两个圈层, 三条主轴。其中一个核心是南京都市发展区;两个圈层为距核心城市中心区50公里左右范围内的核心圈层和100公里左右范围内的紧密圈层, 即1小时路程内, 也就是所谓的:“一小时都市圈”;三条主轴为宁扬, 宁镇, 宁芜轴线。南京都市圈的准确规划范围包括:南京市、镇江市、扬州市、马鞍山市、滁州市、芜湖市的全部行政区域, 淮安市的盱眙县、金湖县和巢湖市的市区、和县、含山县。为核心, 地域范围还盖江苏省的南京, 镇江, 扬州的全部, 淮安市的南部和安徽省芜湖, 马鞍山, 滁州的全部以及巢湖的部分地区。

南京的特殊地理位置, 使得南京成为中原文化和吴文化的交融之处。南京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具有源远流长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南京都市圈内服务业发展空间很大, 新兴服务不断涌现, 服务水平较高。都市圈内以石化产业, 汽车产业为代表的产业集群水平较高。以南京为中心的IT技术产业潜力巨大。都市圈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很快, 一批高速公路相继建成, 沿江高铁和京沪高铁论证通过, 准备建设, 都市圈交通网络密度高, 交通便利, 为都市圈内城市联系奠定了基础。城市化水平高, 圈层结构明显。

三、南京都市圈建设中政府定位

南京都市圈是我国目前最为成熟的都市圈之一,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也存在很多问题, 作为都市圈建设中的主要推动者和引导者的政府, 从自身角度出发, 如何在都市圈建设中发挥好自己的职能, 进行有针对性的措施, 以促进都市圈的健康发展, 使南京都市圈能够不断完善, 真正成为一个对外竞争力强, 内部分工合理, 相互配合的成熟的一体化经济体, 是一个现实的问题。

(一) 城市政府行政理念的重建

作为一个跨省的都市圈, 南京都市圈和苏南的苏锡常都市圈不同之处就在南京都市圈内部还包括了安徽省的部分地区。这个特点在某种程度上导致各成员城市普遍把城市行政区划界限, 尤其是省区划界限看作发展的极限, 就城市论城市, 没有整体的理念, 都市圈内部竞争大于合作, 大大增加的都市圈内部的内耗, 使得南京都市圈本身的整体互动性比较差。所以为了能使南京都市圈更具有竞争力, 减少都市圈内耗, 增强其整体性, 就要求各成员政府淡化行政区划概念, 树立区域互动, 整体互动, 都市圈内共同发展, 相互促进的整体理念, 各政府应在都市圈内的各项合作中将自己置身于南京都市圈整体中考虑问题, 在产业结构的互补性, 基础设施建设的全局性, 生产要素的流动性, 信息的共享性等诸多方面努力, 从南京都市圈整体出发, 彼此努力创造出都市圈内的良好的合作氛围, 加强成员城市之间的交流合作, 使南京都市圈真正成为一个结构合理, 设施完善, 要素全流动的开放的良性循环系统。

(二) 政府向有限政府和服务型政府的转变

都市圈内生产要素不能全要素流动, 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 实际上有很多是因为政府对经济干预造成的。所以政府作为社会经济活动的管理者, 公共服务的提供者, 要建设有限政府从根本上调整政府和企业, 社会的关系, 促进南京都市圈的整合。向有限政府转变, 弱化政府在本行政区范围内的经济利益主体地位, 是构造城市有限政府和整合都市圈的基本前提和基础。要逐步实现由政府主导型经济发展向市场主导型经济发展转变;要逐步实现政府由权力本位向强化公共服务职能的责任本位转变。公共服务型政府模式, 就是由政府来创建一种公共服务的供给体系, 由政府来有效、及时和足量地供给人民群众日益扩大的公共服务需求。为此, 以“顾客”为服务导向, 实现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市场化、社会化, 公共服务手段的电子化, 财政体制由投资型向公共服务型转变, 是重塑服务型政府价值取向构建服务型政府的重要路径选择。都市圈建设中正是需要政府调整自己的思路, 相互配合向服务型政府转变, 为都市圈经济的发展, 都市圈的整合, 做出政府应有的促进作用。

(三) 政府协调建立都市圈的信任机制

都市圈内部的信任机制的建立对于都市圈的建设发展有很重要的作用。信任机制的建立需要政府引导, 以政府形式出面加强成员城市之间的合作, 在多合作的基础之上, 逐步增强各城市之间的信任程度, 并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彼此之间的信任。同时, 应以政府为主导努力构建某种常态机制, 是都市圈内部城市的信任加强。信任机制的建立对于都市圈的一体化, 统一大市场的建立和经济合作的深化和广泛都具有重要意义。

(四) 政府推进都市圈内产业集群

在南京都市圈内进行产业集群, 政府应发挥自身作用。波特认为, 产业集群的发展是由企业战略, 需求条件, 生产要素, 相关与支持性产业共同作用的结果, 但这并不是意味着政府在产业集群的发生、发展中毫无作为, 听任其发展。政府在产业集群发展中的作用十分重要。主要体现在:根据市场规律, 政府不应该直接参与产业集群的发展, 但是, 在集群产生的时期, 政府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改善基础设施和解决决上述四个要素中的不利因素。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如果没有政府的有效帮助, 集群的产生就会很难, 甚至可能出现天折。在集群成熟的时期, 政府的角色应该偏重于取消扼制创新的障碍和限制。集群内部的不正当行为、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完善、产业的升级和企业的机会主义行为以及集群外部的市场环境建设均离不开政府的参与。政府应该正确的引导, 在良好的基础上使得南京都市圈内的产业链条不断加长, 产业集聚不断深化, 产业结构不断提高。地区经济竞争力的核心是地区企业竞争力, 地区内企业创造增加值的能力, 而企业是否具有竞争力的又体现在市场环境对于企业营运的有利或不利影响程度, 相互补充, 共同以持续发展作为取向。地方政府提升地区竞争力应从产业集群入手, 采取促进城市相关产业在空间上群集发展的产业促群战略。政府要关注全球化经济发展动向, 积极培育、发现和识别正在形成的地方产业群, 为业已形成的产业群提供个方位的公共服务, 积极推动和促进城市产业聚集。产业聚集是种经济现象, 也是工业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它具有定的自发性, 正是这种自发性导致关联产业集聚也存在一定问题。政府要注意和利用区域分工, 依据自身优势和产业基础, 鼓励对同产业进行持续的资金和技术投入, 培育和发展优势产业, 引导企业提高技术、扩大规模、推动产业升级;制定优惠政策, 吸引国内外高技术、高管理、高增值企业来都市圈落户, 促使影响都市圈竞争力的优秀企业脱颖而出, 持续健康成长。这将使都市圈的优势产业实现几何增长, 从而实现整个都市圈经济的超常规发展和核心竞争力的不断提升。经验证明, 可以通过人为选择而催生出关键性企业和行业发展方向的, 所以都市圈政府在制定产业促群规划和相关政策措施时, 首先应在尊重市场经济规律的前提下, 促进产业集群的快速健康的发展, 提高都市圈的比较优势和对外竞争力。

(五) 政府主导基础设施建设的全局性

南京都市圈地处大长三角都市圈之中, 东面与苏锡常都市圈乃至上海对接, 西面以安徽为腹地, 和合肥临近, 所以南京都市圈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应以东西向为重点, 努力建设成为大长三角都市圈的沿江交通要道, 加强与上海、苏锡常地区的联系。同时, 作为一个独立的都市圈体系, 南京作为南京都市圈的核心城市, 应该注意自己作为核心城市应具有的辐射力。所以加快以南京为核心的南京都市圈内部的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南京对外辐射通道, 增加南京都市圈内部各城市之间的联系, 对在空间上增强南京的辐射力和都市圈的凝聚力, 提高都市圈内部的通勤率和流动的高效性十分必要。核心城市南京辐射力的加强, 有利于南京都市圈的圈层之间的联系的加强, 高度通勤率和高速的交通体系都对区域一体化的发展有推动作用。南京地处长江沿岸, 要有效的利用这个地理位置, 建设沿江的区域性的物流中心。努力打造南京港口, 使长江这个交通要道得到较好的利用。

摘要:南京都市圈是我国目前最为成熟的都市圈之一,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也存在很多问题, 作为都市圈建设中的主要推动者和引导者的政府, 从自身角度出发, 如何在都市圈建设中做好自身定位, 发挥好自己的职能, 进行有针对性的措施, 促进都市圈的健康发展, 使都市圈经济能够不断完善, 真正成为一个对外竞争力强, 内部分工合理, 相互配合的成熟的一体化经济体, 是一个现实的问题。

关键词:都市圈,都市圈经济

参考文献

[1]崔功豪.都市区规划——地域空间规划的新趋势[J].国外城市规划, 2001, (05) :1.

[2]刘君德等.都市区概念辨析与行政地域都市区类型的划分[J].中国方域, 2003, (04) :2-4.

[3]宁越敏.国外大都市区规划评述[J].世界地理研究, 2003, 12 (1) :36—43.

[4]胡序威.对城市化研究中某些城市与区域概念的探讨[J].城市规划, 2003, 27, (04) :28—32.

都市情缘 篇10

何谓社论的大众化特色

社论的大众化特色指的是言论要采取大众视角, 用大众的眼光去评点事件, 用大众的心态感受事件, 为大众立言。按一般的理解, 社论所涉及的主题是国家和国际大事, 着重从全局来考虑问题, 一副严肃庄重的样子。但是, 《南都》的社论却不局限于这种陈旧的做法, 而多从大众的立场出发来操作社论的写作, 甚至直接以大众的口吻说话, 为大众代言。如:

“重庆市杨家坪鹤兴路17号的命运, 至今还很难看清楚。它今天不被拆掉, 也许明天就被拆掉了, 或者后天———其实这和昨天凌晨拆掉没有分别;或许开发商与房管局迫于压力会重新考虑业主的要求, 或许双方会达成协议———那么这个个案是胜利了, 但是私人物权的现实还在等待改进。不论这个故事的结局如何, 一切都才刚刚开始。但是一切已经开始。这个红旗招展的浪漫开头给了我们足够的信心和斗志, 一往无前, 义无反顾, 我们能够猜到那个结局。” (1)

上文很明显地可以感觉到南都的立场———支持当事人的行动, 为当事人加油、鼓劲。另外, 社论完全是以一种平视的、悲悯的、义愤的心态来与广大读者对话, 与众多的私有财产的捍卫者交流的, 全然没有通常社论那种俯视的眼光。有关“钉子户”的报道这时被赋予了悲壮的战斗色彩。我们俨然看到, 两军对垒、军鼓阵阵, 而《南都》在一旁拼命地鼓与呼:钉子户, 你不孤独, 你的背后, 有我们。这种话语能够得到绝大部分读者的同意和赞赏, 给“钉子户事件”蒙上了一层高贵的色彩。

此外, 《南都》社论的语言也很“情绪化”, 很直接地表达了愤怒, 但是这种愤怒是通过“我们”的口说出来的, 即用“不在场”来表示它的“在场”, 实际上是为民众代言, 替大众说话, 很好地把自己的话语与大众的话语进行了一个巧妙的置换。

大众化特色的表现

首先, 社论大众化特色最为明显的是话语策略的大众化, 也就是它能够紧紧抓住读者, 让读者都以为社论是在“说我想说的话”、“表达我的情绪”。都市报近年来积极参与重大事件的建构, 甚至越来越左右着事件发展的态势, 在引领舆论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在针对一些邪恶现象时, 《南都》的社论中时常用诸如“令人震惊”、“令人愤怒”、“令人发指”、“我们呼吁”、“我们请求”等情绪性的用语, 全然没有通常社论中那种严肃的面孔。要特别注意的是, 这些用语裹挟了全体大众, 表现为大众的“愤怒”、“震惊”和“发指”。面对种种引起普通人共同情感的事件的发生, 都市报适时抓住了这种共同的情感, 并恰到好处地利用了公开发言的平台, 并在恰当的时机“帮”大众表达了出来。经过这样一个过程, 都市报能够巧妙地完成单个媒体的话语向大众话语的转变, 或者说是对大众话语的有效利用, 从而对社会舆论形成较大的引导能力。 (2)

其次, 社论大众化特色表现在社论题材的大众化, 就是社论涉及民生问题较多, 注重大众关怀。《南都》强调对同大众利益紧密相关的问题的评论, 并推动问题的解决。如2009年1月3日社论就针对浙江出台的“给街头游商走贩确定固定的经营场所, 让其规范经营”的规定发表看法:“……如何防止流动摊贩夜间扰民, 如何避免小商小贩毁损市容, 如何在市民便利与管理有序之间巧妙平衡, 这些也可以集思广益进一步完善……街头生活原本就是纷繁多样, 它理应成为城市治理的起点, 而非强求的景观效果。这将是一个向社会本身学习归认的过程。”这种对大众的关怀比比皆是。

再次, 它还表现在对社论的本地化处理上, 不仅全力关注本区域问题, 也表现于在谈论全国性问题、现象的时候, 经常能引入本地的视角, 借鉴本地经验, 解决本地问题。统计发现, 《南都》社论的关注点有一半来自本地。从珠江治污、深圳产业转型, 到广东改革开放、广州春运……这些借助于本地事件组织的系列评论, 不仅最大限度地引起了本土读者的兴趣, 也很好地引导了当地民众。

大众化特色的成因

众所周知, 大众化特色是以《南都》为代表的都市报社论的鲜明特色, 那么, 它的成因有哪些?

第一, 社论的大众化特色是与传播大环境的变化息息相关的。过去, 由于特殊的历史背景和宣传政策, 媒体的传播都强调单向的自上而下, 根本不考虑受众、市场等因素, 媒体掌握着主动权。进入20世纪80年代, 尤其是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以来的新闻改革趋势, 要求媒体传播必须要意识到受众的“主体性”, 要充分考虑受众和市场, 坚持“三贴近”, 把受众看作消费者, 媒体和受众也有了更多的互动和交流, 受众对媒体的内容也能够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第二, 社论的大众化特色是适应读者“说话”需求的结果。现在的读者不光是要能够通过报纸了解、关注他们感兴趣的事件, 而且更希望能够在报纸上发言、在报纸上有他们的舆论“领地”。为了满足读者的这些需求, 都市报社论的写作不仅要在题材上关怀大众, 关注底层民众的生活, 注重与读者密切相关的问题的解决, 而且更表现为都市报对大众话语的借用, 都市报想说的话、想体现的立场变相地通过大众之口表达了出来, 读者因此就会觉得都市报与他们是“同一个阵线”的, 与他们有共同的情感和价值观。在当前大众想要轻易地在大众媒体上发言还不太现实的情况下, 都市报“替大众发言”就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办法。

第三, 社论的大众化特色更是都市报激烈竞争的产物。都市报的迅猛发展和空前激烈的竞争使得评论尤其是社论成为各大报纸增强核心竞争力、张扬个性和增强影响力的“杀手锏”, “别人不敢说的话, 别人没有说的话, 你说出来了, 这就是你与众不同的地方。”谁赢得了大众, 谁就赢得了舆论, 也赢得了市场。

结语

都市报社论的大众化特色是有很大意义的, 一方面, 对于报纸本身, 既实现了差异化竞争, 也推动了都市报主流化的进程。“作为一个主流媒体, 应该是与国家的改革大事, 或者说是与现代社会的发展方向相对接的;另一方面, 我们追求的是一种对社会发展的持续、深入的推动力量, 这其实也是这个社会赋予现代意义上的主流媒体对这个社会所应该负有的责任。” (3) 在奠定发行量、覆盖面等市场领袖的地位后, 各大都市报便意欲争取舆论领袖的地位。都市报的这种“与大众同在”的取向, 频频以“我们”的口吻发言的方式意图裹挟大众。“与大众同在”蕴藏着主流价值, 或曰普世价值, 与主流社会合拍, 从而让都市报“发一家之言”的同时, 得以引导社会大众, 真正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媒体, 完成都市报主流化的进程。同时, 受众发言的需求得到了一定的满足, 大众情绪有了释放的出口, 公共利益日益受到重视, 社会也变得更加和谐。

注释

1 《南方都市报》A2版, 2007年3月23日。

2 尹连根:《浅论都市报对民众话语权的借用》, 《新闻记者》, 2008 (8) 。

不解的情缘 篇11

科学家们震惊了,全世界恐慌了,仿佛世界的末日来临了。一时间,原子弹又成了一些大国侵略和威胁的外交语言,国际政治、军事和外交谈论的焦点。

蒋介石的国民党政府也想搞原子弹。蒋介石召见了著名的化学家曾昭抡,询问如何才能造出原子弹?曾昭抡说,首先是培养人才,建议在数学、物理和化学三科各选两名成绩优秀的年轻人到美国留学。

1946年,国民党政府决定派数学界、物理界、化学界的三位著名教授华罗庚、吴大猷、曾昭抡去美国考察,并要求每位教授再推荐两名年轻助手去美国培养深造。华罗庚推荐了孙本旺和徐贤修,曾昭抡推荐了唐敖庆和王瑞先,吴大猷则推荐了朱光亚和李政道。

1924年12月25日,朱光亚出生在湖北宜昌。少年时的朱光亚饱受战火的灼烤,几次迁居易地。1938年,武汉抗战形势危急,刚刚初中毕业的朱光亚和两个哥哥被迫转学到“大后方”四川重庆。在沙坪坝的南开中学,朱光亚有幸受教于几位好老师,学习数、理、化,特别是物理学使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41年,朱光亚考入重庆中央大学(现南京大学)物理系。第二年夏天昆明西南联大在重庆招收大二插班生时,朱光亚在几位南开中学校友的关心和帮助下,顺利地转入西南联大物理系,使他有缘先后受教于周培源、赵忠尧、王竹溪、叶企孙、,吴有训、吴大猷等著名教授。在众多名师的栽培下,朱光亚不仅在学业上有了较坚实的基础,而且导师们的学术思想、人格风范也对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时,朱光亚从众多毕业生中脱颖而出,被遴选留校担任助教。他的优异成绩和出色才能,得到吴大猷教授的赏识。

1946年9月,朱光亚随吴大猷等教授组成的考察组前往美国进行考察。他们未曾料到的是,美国早已决定不向任何国家开放原子弹研制技术,对蒋介石派出的中国学者也不例外。考察组只好解散,各奔东西。为了掌握研制原子弹这门新兴的科学技术,吴大猷教授把朱光亚安排在自己的母校美国密执安大学研究生院。从此,朱光亚与核物理结下了不解之缘。在核物理这门迅速发展的尖端学科里,他刻苦地钻研着,勤奋地学习着,终于通过论文答辩,获得密执安大学核物理博士学位。

随着新中国成立的隆隆礼炮声,蒋家王朝覆灭了,蒋介石的原子之梦也破灭了。朱光亚经历过国民党的黑暗统治,看到了新中国希望的曙光,他与52名留学生联名给留美同学写了一封饱含激情的公开信。在信中他们大声呼唤:

“回去吧!让我们回去把我们的血汗洒在祖国的土地上灌溉出灿烂的花朵。我们中国是要出头的,我们的民族再也不是一个被人欺辱的民族了!我们已经站起来了!回去吧!赶快回去吧!祖国在迫切地等待着我们!”

1950年4月,朱光亚冲破重重阻挠毅然踏上归途,投入了新中国创业的伟大洪流之中。他担任北京大学物理系副教授,在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所长钱三强的领导下,先后在北京大学、东北人民大学等几所大学筹办了核物理专业,为新中国原子能事业培养了第一代大学生。

1950年冬和1951年夏,他先后参加土改参观学习团和赴革命老根据地访问团,受到深刻的革命历史教育。1952年,朱光亚参加了抗美援朝,在中国人民志愿军朝鲜停战谈判代表团秘书处任外文秘书,在板门店参加了举世瞩目的朝鲜停战谈判。他亲眼目睹了美帝国主义利用手中的高科技和雄厚的军事实力,肆意屠杀中朝人民的惨剧,看到了科学在正义和邪恶上的殊死较量,从而进一步激发了为中国强大的国防科技献身的坚定信念。

50年代,新中国正处于帝国主义和反动派的包围和威胁之中。面对帝国主义的战争叫嚣和核威胁的严峻形势,1955年1月,毛主席向全党发出了发展我国原子能事业的伟大号召,并在1956年《论十大关系》的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而且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党中央决定利用苏联提供的援助发展新中国自己的原子能工业,研制自己的核武器。

朱光亚被召回北京大学担任物理研究室副主任,参与组建原子能专业,担负起为中国培养第一批原子能专业人才的重任。

1957年,朱光亚被钱三强调到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任研究员、研究室副主任,专门从事中子物理和反应堆物理研究工作。他先后发表了《研究性重水反应堆的物理参数的测定》等研究论文,领导设计、建成了轻水零功率装置并开展了堆物理实验,跨出了我国自行设计、建造核反应堆的第一步。

一份绝密文件

1957年10月15日,中苏签订“国防新技术协定”后不到两年时间,苏联就背信弃义,于1959年6月20日单方面撕毁协议,撤走专家。我国原子弹的科研项目停顿了,正在试生产的企业瘫痪了,凛冽的寒潮席卷着中国大地。

“自己动手,从头做起,准备用八年时间,拿出自己的原子弹!”开国领袖毛泽东发出了向国防尖端技术进军的伟大动员令。

一个凝聚着屈辱和愤怒的“596”工程(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工程代号)开始了,一个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集中兵力打歼灭战的新战役打响了。

1959年7月1日,35岁的朱光亚奉调来到二机部,担任核武器研究所副所长和第四技术委员会副主任,担负起中国核武器研制攻关的技术领导重担和中子点火等主要技术课题的攻关指导工作。王淦昌、彭桓武、郭永怀三位科学家奉召前来助战,程开甲、陈能宽、周光召、于敏等一大批优秀科技骨干投身于这一神圣的事业,一支中国核武器研制大军诞生了。

1960年6月15日,核武器研究所副所长朱光亚向参与原子弹研制的科研工程技术骨干进行了一次技术交底,并向他们讲解了一份“绝密文件”。

那是根据1958年7月,苏联专家聂金、戈夫利戈夫、马斯洛夫的一个报告记录整理的文件。1958年六七月间,苏联派了三个核武器专家来华考察工作,他们先参观了核武器研制基地厂址,而后回北京作了报告。这次报告尽管只是讲了一种教学概念,还不是工程设计,而且有的数据根本不对,但毕竟解决了从无到有的问题,对我国研制原子弹初期的工作起到了引路的作用,缩短了研制进程。

中国原子弹艰难的理论攻关就从这绝密的“碎片”上开始了。经过夜以继日的艰苦奋斗,在继承和否定交织的科学探索中,中国的原子弹理论设计终于有了重大突破。

两个纲领性文献

1962年9月,二机部拟定了《关于自力更生建设原子能事业情况的报告》〉,提出争取1964年下半年或1965年上半年爆炸第一颗原子弹的奋斗目标——“两年规划”。

研制试验第一颗原子弹的“两年规划”是一项重大的战略决策。它是动用几乎全国所有的科研、生产、交通,人力、物力、财力,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各领域的一场大会战,举足轻重,事关大局,牵一发而动全身。为进一步论证其可行性,朱光亚在部、所领导下起草编写了《原子弹装置科研、设计制造与试验计划纲要及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与《原子弹装置国家试验项目与准备工作的初步建议与原子弹装置塔上爆炸试验大纲》两份纲领性文件,对我国当时在科学和工业基础薄弱的条件下很快完成第一颗原子弹装置的研制起了重要作用。纲要明确提出核爆炸试验分两步走:第一步先以塔爆方式,第二步再以空投方式进行。后来的实践完全证明了这是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对于中央正确决策起了关键作用。

11月3日,毛主席仔细审阅了报告,十分高兴地批示:“同意,很好。要大力协同,做好这件工作。”

12月4日,周总理在中南海西花厅主持召开了第三次中央专委会议。中央专委主任周总理和贺龙、李富春、聂荣臻、薄一波、罗瑞卿等专委会领导同志一起审议二机部提出的研制原子弹的“两年规划”,商讨这一关系国家安危的大事。

会上,二机部副部长刘杰、钱三强等同志汇报原子能工业进展情况和原子弹研制两年规划问题,朱光亚列席了会议并作了补充汇报。当朱光亚汇报实现原子弹研制两年规划的两个纲领性文件的具体情况时,周总理亲切地招呼他:

“请坐到前边来!”

这是朱光亚第一次面见周总理。他在周总理对面坐下,显得有些激动。当时他只有38岁,身材高大,精力充沛,思维敏捷、谈吐清晰,给周总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讲得很好,很好!”周总理赞赏地对朱光亚说:“核武器研究所的同志们做了艰苦的努力,党和人民是清楚的。”由于“两年规划”涉及许多重大问题,会议从上午一直到下午。最后中央专委批准了“两年规划”,周总理作了重要指示。

临别的时候,周总理紧紧地握着朱光亚的手诚挚地说:“请捎个话,毛主席和中央的同志们感谢你们,人民感谢你们,你们要不懈地努力!”

朱光亚激动了,一种共商大计、共建大业的崇敬和豪迈之情油然而生。党和国家领导人,能和普通的科技人员、和全国人民同舟共济、同心同德,还有什么困难不能战胜,还有什么奇迹不能创造呢?朱光亚坚信,他梦寐以求的原子之梦一定能够实现。

大漠里的庆功宴

1964年7月,经过不到两年时间的艰苦奋战,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终于研制成功了。在全面完成现场各项准备工作之后,首次核试验进入预演阶段。

1964年10月16日,新疆罗布泊大军云集,连营千里。

起爆代号“投篮”的密码命令是15日发出的。这一代号是基地的篮球运动员们提议的,意思是:把铀部件和点火装置放进爆炸装置中。从酒泉原子能联合企业的运送,到试验基地地下装配车间的装配检查,从几千名试验人员疏散,到该装置向铁塔起爆位置提升,朱光亚始终工作在第一线,严密监视着作业的全过程。当塔顶上的技术人员将核弹安装完毕,完成最后一次检查确认准确无误后,他们才撤离到距试验塔23公里的试验控制室内。

百米铁塔高耸入云、巍然矗立,像一个东方巨人俯瞰着千古大漠,大战前的宁静预示着中华民族开天辟地的伟大壮举。朱光亚沉默着,思索着,等待着……随着起爆的命令,大漠中骤然闪出一道强光,一朵巨大的蘑菇云,伴随着一声天崩地裂的巨响。

试验区上空,一架专用飞机掠过正在上升的云雾收集样品;炮兵部队的火箭穿过巨大的蘑菇云采集样本;特种装备部队的车辆箭一般冲向爆心,检验效应物和核爆炸条件下作战能力……试验和效验的一切都是按照预定计划那么有条不紊。

成功了!看到那惊心动魄的壮景,看到整个试验的圆满成功,指挥所里的人们欣喜若狂。老成持重的朱光亚激动了,中国的原子弹在经历了十数载艰难的寻觅之后,终于在伟大的祖国、伟大的时代、世界的东方爆炸成功了!

当晚,在试验基地的庆功“宴会”上,朱光亚喝醉了,喝得酩酊大醉……

震惊世界的“三级跳”

在中国核武器发展的进程中,朱光亚处于高层决策的中心,对一些重大的关键科技问题总是亲临一线,及时作出正确的科学决策。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后,朱光亚紧接着又组织实施研制原子航弹、核导弹弹头到氢弹弹头的“三级跳”计划。

1965年5月,我国机载核航弹爆炸试验成功,1966年10月,我国东风2号甲导弹运载核弹头的爆炸试验又获成功,核武器研制的“三级跳”一步接一步地快速而稳健地实现着。

1965年2月,根据毛主席和周总理关于加快氢弹研制的指示,二机部向中央专委呈报了《关于加快发展核武器问题的报告》,提出一方面要抓紧原子弹武器化工作,装备部队;一方面要尽快突破氢弹技术,向战略核武器的高级阶段发展。

在朱光亚和彭桓武主持下,邓稼先、周光召组织科技人员总结前一段的研究工作,制定了关于突破氢弹原理的工作大纲:第一步继续进行探索研究,突破氢弹原理;第二步完成质量、威力与核武器使用要求相应的热核弹头的理论设计。

1966年12月28日,朱光亚参与指挥了在中国热核武器发展史上有着非常重要意义的氢弹原理试验。随着起爆“零”时到来,在离铁塔20公里处的掩体里,朱光亚和参试人员透过墨镜,看到了那充满希望、意义重大的闪光,看到了那冉冉升起的“核聚变”蘑菇云。

焦急守候在总指挥部的聂荣臻元帅、国防科委副主任张震寰一听到这一喜讯后,立即高兴地用专线电话向周总理汇报。周总理代表党中央向全体参试人员发来贺电。晚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发了经周总理亲自审定的新闻公报,宣布我国又成功地进行了一次新的核试验。

一切都在有计划、有步骤、紧张有序地进行着,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终于顺利地爆炸成功,强烈的冲击波又一次震撼了世界……

中国的“三级跳”创造了世界奇迹。从原子弹到氢弹,美国用了七年三个月,英国四年七个月,法国八年六个月,苏联用了六年三个月。而中国只用了两年零八个月!

朱光亚参与领导了我国原子弹、氢弹、中子弹以及同近程、中程、远程、洲际导弹相配套的核弹头几乎所有的研制工作,为铸造中国强大的核反击力量,为国防尖端科技事业的创立和发展,建树了不朽的丰碑。

1970年,朱光亚调任国防科委副主任,在负责核武器研制的同时,还参与组织了中国第一座核电站——秦山30万千瓦核电站的筹建、核燃料的生产和放射性同位素应用等项目的研究开发。

1991年5月,朱光亚众望所归地被推举为中国科协第四届全国委员会主席,在5年的任期内,他继往开来、殚精竭虑,在更广泛的科技领域,为建设和发展中国最大的科技群众团体,开拓中国新的科技事业,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1994年3月,朱光亚被增选为全国政协副主席,如今已连任两届。在中国最大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的最高层,公务和社交活动非常繁忙,但几十年从事国防科技特殊生涯所形成的独特气质和精明干练的工作作风,使他始终显得从容自如,游刃有余。

1994年6月3日,中国工程院成立,朱光亚当选为第一任院长,开始领衔中国最高工程技术学术机构。在人们热烈的掌声中,这位谦逊的长者一再表示要向工程院的院士们学习,请教,从而努力做好这一为人民服务的新工作。他带领中国工程院全体院士充分发挥科技研究、咨询、建议、协同和交流的职能,为我国工程技术事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

熟悉朱光亚的人都认为,谦虚是他一贯的美德。他从不以权威和领导自居,在学术上他严肃认真,非常注意倾听各方面的意见,在工作中他一丝不苟,对事业精益求精。每当人们提到他在中国原子能事业上的成就时,他总是温和地一笑说:“已经取得的重大成就,是许多同志共同做的。我个人并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严肃而不失温和,严谨而虚怀若谷,功勋卓著的朱光亚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为一位勤奋而严谨的科学家,朱光亚对生活同样也充满着情趣。他喜欢欧洲古典音乐,他的书柜中除了众多专业书籍和文学名著外,还珍藏着大量的世界名曲唱片和录音磁带。他喜欢体育运动,年轻时打过乒乓球,参加过篮球赛。他还喜欢骑自行车,尤其喜欢爬山。他曾不无遗憾地说:“当年参与核工业大西南三线建设选址,我到过四川好几座大小山头。只是至今还没有上过峨嵋山,也没去过九寨沟,因为难得分身游览名山。”

朱光亚虽已是世界知名人士,但个人生活仍十分简朴,他几乎没有什么个人的特殊嗜好,无论是服饰还是饮食。他至今仍住在70年代分配的房子里,二十多年里有多次调房他都没有接受,在他的眼里房子够住就行。他家里的那台21英寸彩电,直到1999年澳门回归之际才更新,而且还是一台国产的29英寸彩电,为的是要看清楚澳门回归的盛况。

从1945年出国考察原子弹,到跨世纪的今天,朱光亚与原子弹已经打了半个多世纪的交道,结下了不解的情缘。如今,他仍清醒地认为,在新形势下核力量的战略地位仍没有改变,战略核武器仍是大国实力与地位的象征,和平不是乞求得来的,而是在力量的抗衡中取得的。为此,朱光亚正用他自创的“避开交通堵塞法”,每天早上7点30分即走进办公室,继续在国防高科技战线上辛勤地耕耘着。

都市农业在日本 篇12

“上天入地”的农田

在日本东京闹市区, 来到许多高层建筑的楼顶和地下室, 一垄垄新鲜的蔬菜水果让人误以为置身在田间地头。其实, 这些都是“城市农民”的杰作。这一新兴职业让年轻人在大都市实现了“走近农业、亲近自然”的梦想。

对于日本来说, 这种新型农业具有诸多现实意义: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可以改善城市自然环境, 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对解决全球气候变暖问题也不失为一种有益的探索;日本些星星点点的耕地所提供的嫩绿的蔬菜、鲜艳的花卉, 不仅为自然资源短缺, 60%以上的食物依靠进口, 在城市里“见缝插针”发展生产, 有助于提高本国蔬菜、水果自给能力;引导国民了解农业、参与生产, 既有利于农业产业的长远发展, 也为公众生活增添了更多的休闲元素。

星星点点的耕地

日本是一个土地资源十分有限的岛国, 经过20世纪60、70年代的经济高速增长之后, 城市扩张迅猛, 城市周边地区的地价不断上涨。由于该国实行土地私有制, 为保留土地以达到增值的目的, 一些农户不愿过早出卖自己所拥有的土地, 于是在高楼大厦林立的城市内, 零星的耕地得以保留了下来。人们意识到, 这城市增添了绿色, 增加了观赏的景点, 而且改善了城市的生态环境, 有着不可忽视的存在价值。

到目前为止, 日本的都市农业已经探索出三种主要模式。一是观光型农业, 即设立菜、稻、果树等田园, 吸引游人参观体验, 其实质是农业与旅游业的结合;二是设施型农业, 即在一定范围内运用现代科技与先进的农艺技术, 建立现代化的农业生产设施, 一年四季生产无公害农副产品;三是特色型农业, 即通过有实力的农业组织建设特色农副产品生产基地, 并采用先进科技实施深层次开发, 形成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的特色农业。

当前, 日本都市农业呈现出高品质、高科技、高效益的发展趋势:生产逐渐规模化, 以提高都市农业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生产结构逐步调整, 逐渐淘汰效益低、成本高的农产品, 绿色保健型产品产量迅速增长;生产手段向全自动化、设施化、智能化发展, 尤其在蔬菜、水果生产上的应用更为明显;农产品批发市场逐步完善;生产经营管理向网络化方向发展。

潮流农产品吸引年轻人

当前, 一些日本农民为了让自己从事的“夕阳产业”后继有人, 号召年轻人关注本国农业, 通过创新经营理念使传统行业焕发新的生机。31岁的养猪户宫治勇辅创建了一个名为“农民的儿子”的联盟, 专门生产有机农产品。联盟中的成员互相交流种植有机农作物的经验, 号召消费者向他们直接购买产品, 免除运输、保鲜带来的环境污染和能源消耗。这种标榜绝对环保的经营手法迎合了崇尚有机食品的年轻消费者, 目前该品牌已经吸引了超过200名年轻农民和支持者。他说:“我们的目标是让农业成为时尚的朝阳产业, 我们要让孩子们以当农民为荣!”

上一篇:完形填空题解题指导下一篇:行会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