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都市

2024-09-19

国际都市(精选12篇)

国际都市 篇1

一、浦东新场古镇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浦东新场古镇具有千年历史, 是浦东地区唯一保护完整的千年古镇。上海同济大学阮仪三教授称之为“上海原住民生活的真实画卷”。新场物质与非物质历史文化遗存均保存良好, 优秀民间技艺资源十分丰富, 锣鼓书、江南丝竹等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 浦东派琵琶、灶画、海上鸟哨等已列入上海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 另有物质类保护项目28个, 非物质类保护项目92个。综合考察新场古镇比较优势和稀缺资源特点, 正确的保护和开发思路, 是将原汁原味古镇风貌、原住民生活场景与优秀民间技艺有机结合, 叠加式、互补型、集成化地建构神形兼备、独一无二的原生态民族民间民俗文化空间。项目基础比较优势分析如下。

(一) 深厚历史文化积淀优势

1. 完好的历史风貌。

新场成镇于唐末, 始建于宋, 发展于明及清前期。宋代有“两浙盐运使署”设衙于此, 故“市集繁盛, 人文荟萃, 科第两朝堪盛”。镇区“歌楼酒肆, 商贾辐辏, 市民有赛苏州之谣”。经多年发展与建设, 新场古镇已逐渐形成了以新场大街、洪东洪西街为“十”字骨架, 传统建筑为肌理, 河网水系为依托的传统江南水乡古镇风貌特色。目前, 新场大街两侧及后市河沿岸还保存有较为完整的水乡古镇传统风貌地段。

2. 合理的总体规划。

规划古镇核心区面积约0.5平方公里。镇区四条河道把老镇区划为“井”字型格局, 河道两侧现存三进以上的第宅厅堂30多处, 古民居近百处, 呈现出“江南人家尽枕河”的风貌。镇区外围阡陌纵横, 水网密集, 桃林与耕田、杉林和舟辑为古镇营造出动静皆宜的优美自然环境。

3. 丰富的标志景观。

如书楼秋爽、横塘晚棹、千秋夜月、南山雪霁等笋山十景;贡元坊、旌节坊、熙春坊等知名牌楼和十多座石拱古桥;依街环绕、沿岸垒筑的水桥驳岸;永宁教寺、雷音寺、南山禅寺等千年古刹, 以及洪东、洪西干道两侧鳞次栉比的明清建筑。

4. 本色的乡土民俗。

自家宅院附近举行的民俗节庆活动依然兴盛, 如接财神、庙会、水龙会等;自纺自织的土布服饰依然风靡, 如本白布、紫花布、染蓝布, 以及对襟布衫、大襟布衫、长衫马褂、短袄长裤等;自酿自制的土菜特色依然流行, 如咸菜萝卜干、包子水饺馄饨, 以及椒盐桃片、新凤蜜桃等。

5. 灿烂的民间艺术。

如历经200多年传承的江南丝竹, 自成一体的浦东派琵琶, 曲调丰富、雅俗共赏的道教音乐, 千人千曲、绵延不绝的民间歌谣, 造型独特、有板有眼的龙狮舞蹈, 以及伴歌伴舞、情趣盎然的“打莲湘”舞蹈。

(二) 基础条件优势

1. 区位优势。

新场古镇位于上海市浦东区西南部, 距世博会会址20分钟车程, 距上海市中心45分钟车程, 距浦东国际机场22分钟车程, 距洋山深水港35分钟车程, 距规划中的迪士尼8分钟车程, 距国家级5A风景区野生动物园仅10公里, 距滴水湖、东海大桥仅35公里, 距滨海度假区 (54洞高尔夫球场) 仅25公里。

2. 环境优势。

新场古镇坐拥2000亩桃园, 风光秀丽。10万平米保存完好的古建筑和原住民原生态生活, 形成独特风貌和稀缺资源。

3. 政策优势。

浦东区已将新场古镇列入浦东区经济十一五规划, 并依托古镇旅游资源, 列入上海旅游线路。

4. 交通优势。

新场古镇位于A2沪南高速公路出口, 毗邻横兴公路、沪南公路, 在建中的轻轨11号线设新场站 (2012年通车) (见图1) 。

二、指导思想及项目构思

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 依托上海文化大都市建设, 把握上海大力保护民族民间民俗文化、大力发展文化产业重要契机, 发挥浦东新场历史文化古镇的基础条件和资源优势, 着力实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优秀民间技艺集成开发协调发展战略。在继续做好古镇整体保护、综合保护的同时, 围绕做大以优秀民间技艺为主题的文化保护与开发产业, 加强保护与开发联动, 全面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大力完善服务平台和推进机制, 促进优秀民间技艺大师、文化保护与开发人才、相关文化企业、投资商、配套服务企业高度集聚, 夯实保护环节、拓展产业领域, 扩大国际优秀民间技艺交流, 建立联合长三角、服务全国、面向国际的优秀传统技艺保护与开发的集聚区, 打造中华优秀民间文化保护与开发、优质民间文化产品走向世界的重要基地。

上海新场民间技艺文化创意园区的建设思路是:坚持政府主导、企业推进、市场运营、区域协作。在继续发挥新场古镇重要功能的同时, 加强古镇保护、优秀民间文化保护与开发产业的融合发展, 注重保护与开发的相互协调, 创造性地建立完整的“保护+开发”产业结构, 利用上海在区位、人才、信息、技术、资本、流通、传播等要素的综合优势, 重点发展原生态保护元素和时尚消费元素有机结合、合理配置的民间文化保护与开发产业。着力改善政府服务, 加快服务平台建设, 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坚持总体规划、合理布局、整合力量、分类推进, 形成主题性、功能性、产业型、规模化集聚。

三、民间技艺文化创意基地的定位

(一) 性质定位

“上海新场民间技艺文化创意基地”是原生态民间生活技艺活动基地, 其性质定位为:

1.“活”的民间生活记忆;

2.“活”的民间智慧和创造;

3.“活”的生活体验场景。

通过建立民族生活、民间保护与开发、民俗博物、生活工艺集聚的独特空间, 巧妙组接原生态民俗与传统智慧、历史体验与现代生活、经典技艺与创新创造、遗存保护与休闲娱乐。它既是民间技艺传承中心, 也是中华优秀传统精神和智慧极好的涵养场所;它既是原生态生活集中展示和体验的基地, 也是优秀传统绵延至今并向未来无限延伸的理想状态。

(二) 形态定位

“上海新场民间技艺文化创意基地”规划定位为:上海市以原生态民间技艺的“传承、生活、创新”为核心价值和显著特色, 兼备博物、收藏、展示、研究、推广、教育、交流、休闲、娱乐等多功能发展文化保护与开发产业的大型集聚区。力求在加强浦东新场古镇保护和利用的同时, 塑造与国际接轨、与长三角区域以及全国联动的平台, 全面带动民族、民间、民俗文化永续发展 (见图2) 。

发展上海民间技艺文化保护与开发产业, 与传统的文化艺术工艺及产品密切相关, 其主导趋向是使源于民族、来自民间、贴近民俗的各种保护与开发走向集聚化、产业化、规模化和市场化。浦东新场古镇“上海新场民间技艺文化创意基地”将别出心裁、另辟蹊径, 致力于鲜明的园区特色、产业特色、运行特色, 以及赢利模式特色的塑造, 以保护与开发产业集聚区的形式整体拉动上海优秀民间技艺发展, 确立上海优秀民间技艺在文化大都市中的重要地位, 为世博会增添独特风采。

(三) 功能定位

新场古镇的上海新场民间技艺文化创意基地未来功能定位为:

1. 上海优秀民间生活技艺活动基地;

2. 上海的各类民俗主题博物馆;

3. 上海地区民间技艺保护与开发文化产业的交流中心;

4. 上海民间生活工艺推广场所;

5. 让游客体验兼具传统创新的上海民间技艺, 提供新型态的民间技艺的休闲体验空间;

6. 优秀民间技艺传承中心以及培训专业民间技艺人才、传承技艺精神的培训中心;

7. 上海民间技艺设计技术研发平台, 成为全国各地的民间技艺业者与国外交流的窗口;

8.结合草根工艺造镇的目标, 塑造一个兼具丰富人文、地方资源的工艺新地标, 一个与国际接轨、交流的工艺园区。

(四) 总体定位

上海新场民间技艺文化创意基地建设总体定位是:新场镇党委政府在市、区支持下, 把发展优秀民间文化保护与开发产业作为落实上海文化大都市建设战略部署、促进全镇经济文化社会协调发展的工作重心。全镇各部门协调配合, 积极发挥基础条件、政策和资源优势, 通过历史文化遗存保护、民间文化保护与开发产业开发等要素整合, 促进文化遗产保护形态和民间保护与开发产业业态全面创新。完善基础设施, 健全推进机制, 创新运营模式, 提高服务质量, 围绕探索构建古镇硬件保护、民间文化保护与开发软件开发有机结合的集成发展模式, 引导和支持民间工艺大师、老艺人、各类保护与开发人才、民间文化保护与开发企业、投资商、采购商、配套服务企业和各类消费者高度集聚, 逐步建立与长三角及至全国民间技艺、保护与开发基地、生产流通、研究机构的交流、联动、集成关系, 引领中国优秀民间文化保护与开发产业、产品走向国际市场。

四、项目内容及空间布局

“上海新场民间技艺文化创意基地”, 整个园区重点为“一厂”即十九厂;“一街”即影视街、洪东街、洪西街;划分为四个相互并列、相互关联、相互支撑分区, 分别是:民间技艺文化创意集聚区、民间技艺互动旅游区、传统手工艺品商业街区、中华茶艺展示休闲区 (见图3) 。内容及空间布局如下:

(一) 民间技艺文化创意集聚区 (老厂房)

1. 空间位置。“一厂”由位于新场古镇中南部一个旧工厂改造而成, 面积约10000平方米。

2. 内容。引进民间工艺大师, 开设展示、工场、店铺、学堂于一体的大师工作室。

3.业态。保护与开发设计室, 大师工作室, 民间作坊, 精品展销馆, 工艺收藏品拍卖中心, 东方艺韵——中华优秀民间工艺品销售网, 培训基地, 旅游参观购物专卖店。

(二) 民间技艺互动旅游区 (洪桥景区洪东街、洪西街、洪桥北段及沿河)

1. 空间位置。以洪桥景区 (牌楼路以北的新场大街、洪东街、洪西街、洪桥北段及沿河) , 依托新场古镇古建筑保护, 利用洪东街两个广场、街区门面房及下塘街景观空间布局中国传统民间技艺坊, 这些民间技艺坊以教学的方式, 与游客形成互动, 以传承、传播为宗旨, 将文化与古镇旅游结合, 打造文化旅游 (见图4) 。

2. 内容。一是老浦东原住民文化互动项目, 包括学卖盐茶舞、学打莲湘舞;二是民间传统手工技艺的互动体验项目, 由民间技艺的匠师教游客学手工艺, 包括海派剪纸坊、中国结艺坊、传统布艺坊、草编艺术坊、棕编造型坊、丝网花艺坊、珠艺串缀坊、江南面塑坊、陶艺坊、绣艺坊、真蝶艺术坊、中国民乐坊、手绘脸谱坊、竹、藤编织坊、彩扎汽球坊、彩扎风筝坊、太极剪影坊、消像漫画坊、龙凤字画坊、传统糖画、吹糖、棉花糖坊等;

3. 业态。现场展演民间艺术, 游客民间工艺制作休闲体验, 成为中国优秀传统民间手工技艺的教育基地。

(三) 民间手工艺品商业街区 (洪桥景区影视街)

利用古镇老街洪桥景区影视街的沿街门面房, 布局手工艺品销售门店、传统食品店等, 形成老街特色商业街区 (见图5) 。

(四) 中华茶艺展示休闲区 (洪桥景区中心段)

1.空间位置。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利用“第一楼茶园”和“丝竹轩”开设中华茶艺展示休闲区 (见图6) 。

2.内容。积极发挥古镇在现代化都市生活中的重要休闲功能。利用中华茶文化与各种门类艺术的不解之缘, 集中研究开发既有中华优秀茶艺传统特点, 又适合现代都市休闲生活需求的特色新型中华茶艺, 实现中华茶文化元素与音乐、美术、民间说唱等有机结合, 创造新的特色休闲区域。

3. 业态。一般茶饮服务, 中华茶艺展示, 江南丝竹和锣鼓书等民间文艺展演, 营造文化消费意境。

五、神形结合促古镇文化走产业化道路

“上海新场民间技艺文化创意基地”在浦东新场古镇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基础上进行建设, 实现古镇物质性保护与非物质性保护的有机结合, 实现古镇历史文化元素传承与现代都市生活需求的有机结合, 实现原住民原生态生活场景保护与民族民间民俗文化集聚开发的有机结合, 实现保护开发模式、特色文化形态塑造、文化保护与开发领域拓展以及文化价值追求等多方面创新, 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城市、区域文化建设的空白, 并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方面均能够形成良好的预期。

国际都市 篇2

大池头小学六年级 冯珍

一、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平时都到过哪里?看到了什么?

生:我到过青岛,看到了美丽的海底世界。(大开眼界)

生:我到过北京,爬上了万里长城。(让我想到了诗句:不到长城非好汉)

生:去年我去泰安,看到了雄伟壮观的泰山。(不错)……

2、师:同学们去过的地方真不少,这节课,你们想不想继续旅行?(想)那我们赶紧踏上旅行的列车,一起走进美丽的国际大都市。(板书课题)

二、汇报展示 合作交流

1、课前,老师让同学们搜集有关国际大都市的资料,你们都带来了吗?谁来说一说?(指生回答)

2、师:同学们真能干,搜集了这么多图片资料和文字资料,老师听出来了,你们搜集的资料大概是这几个国家的(板书:美国、英国、日本、法国、西班牙)

3、师:对于美国,老师课前也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你们想不想知道老师对美国有哪些了解?(想)

师介绍:美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大多数人的祖辈是从外国来的移民。先让我们走进繁华的大都市——纽约

2、学生阅读‚我‛的旅行日记

(二),说说在日记中感受到了纽约的什么特点?

3、教师出示各组反映纽约城市繁荣的图片。

4、小结:纽约是美国第一大城市和最大的海港,联合国总部就设在纽约。

二、追求自由的国度

1、出示‚自由女神‛图片,学生描述‚自由女神‛,想想明白‚自由女神‛代表什么意思?

2、讲述‚自由女神‛的来历。

(自由女神穿着古希腊风格服装,头戴光芒四射冠冕,七道尖芒象征七大洲。右手高举象征自由的火炬,左手捧着《独立宣言》;脚下是打碎的手铐、脚镣和锁链,象征着挣脱暴政的约束和自由。自由女神像是美国的象征,美利坚民族和美法人民友谊象征,表达美国人民争取民主、自由的崇高理想。自由是美国的象征。)自由女神像,作为美国象征,位于美国纽约市曼哈顿以西的一个小岛--自由岛上,她手持火炬,矗立在纽约港入口处,日夜守望着这座大都会,3、教师:‚自由女神‛是美国人民追求自由的标志。

三、走近‚万国之国‛

1、你知道美国的历届总统和现任总统吗?(开国总统华盛顿,乔治〃W〃布什2001 父亲曾任第41任美国总统,比尔〃克林顿,罗纳德〃里根

2、为什么称美国为‘万国之国’‛?请大家展开讨论。

因为人种多,万国之国是因为在纽约基本上你都能找到和你用同种语言的人。

3、模拟情境:《答记者问》

在小组内推选一人当美国总统,其他人当在、记者。针对‚万国之国‛进行模拟采访。

四、经济强国——美国

1、教师引导学生介绍世界经融中心——华尔街,美国的首都——华盛顿,2、你对美国还有一些怎样的理解呢?(比如:体育、科研……)。

1.美国是世界上第一大生产国,就工业基本金属钢铁来说,美国产量占世界五分之一;汽车产量占世界四分之一,肉类产量也占世界五分之一,并且生产占世界上三分之一的铝。在乳酪、衣服、化学品、纸张、纸板、纺织品及其他许多制造品上,美国都居世界上的领导地位。在印刷业与出版业上,美国也是首屈一指的国家。2.美国是全球最大的农业出口国之一,主要农产品包括了玉米、小麦、糖和烟草,中西部大平原地区惊人的农业产量使其被誉为‚世界粮仓‛。美国工业产品主要包括了汽车、飞机和电子产品。美国也有发达的旅游业,排名世界第三。美国也是飞机、钢铁、军火和电子器材的主要输出国。

德克萨斯州是美国主要的石油生产地,占国内石油产量的40%与世界产量的6%。路易斯安那与加利福尼亚是仅次于德克萨斯州的石油生产地。美国同时也是世界上天然气产量最大的国家。德克萨斯州所生产的天然气约占国内总产量的40%,储量则占全国的30%。

3、小结:美国是当今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工农业生产都居世界首位,科学技术十分先进。

五、寻找‚龙的足迹‛——唐人街

1、教师讲唐人街的故事。纽约最早的唐人街是1890年形成的。1848年,两男一女共3位台山人乘坐‚流浪之鹰‛号帆船到达美国,这是最早移民美国的中国人。到1851年,移入美国西海岸的五邑人已达2.5万人,以后逐年增加。这些先侨们在矿场、农场、雪茄厂、木材厂做美国白人不肯做的工作。1880年美国发生经济危机,白人大批失业,而中国人却有工开。于是,白人嫉恨中国人,无端地指责中国人抢了他们的饭碗。由此,加利福尼亚州通过了《排华法案》,被排挤和受迫害的中国人向美国东海岸迁移。首先进入纽约的华人在曼哈顿下城东南区的勿街、柏克街落脚,随着人口的逐步增加,1890年唐人街形成。

2、你知道哪些发生在唐人街的故事呢?(指名)

3、教师简单介绍纽约的唐人街。唐人街在英国伦敦又叫中国城,坐落在市中心威斯敏斯特地区的索霍区。按路透社说法,伦敦唐人街是中国传统味道最足的唐人街之一。每年除夕夜,伦敦唐人街都会举办倒计时活动期盼新年到来,并以一声爆竹声响,揭开为期数日的新年庆祝活动。

过去几年,伦敦唐人街及周边地区在春节期间会上演舞龙舞狮、杂技、武术、舞蹈、地方戏等中国传统民俗活动。

巴黎-观光客选择多

法国巴黎十三区唐人街,是欧洲最大的中国城,坐落在巴黎市中心地带。不过,与其他城市不同的是,近些年来,巴黎城内逐步出现多个华人聚居区,其中比较著名的有三区和四区的‚温州街‛以及十九区的‚美丽城‛。每逢春节,几处华人聚居区同时举行庆祝活动,热情洋溢全城。对于观光客而言,在巴黎品味中国年的选择性多。

纽约-最古老商业区

坐落于美国纽约曼哈顿区的唐人街,已有100多年历史。自形成规模以来,纽约唐人街一直是纽约华人最重要的商业活动中心,其中最早的华人店铺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叶。事实上,这里也是除亚洲之外海外华人最早设立起来的华人商业街之一,具有‚示范‛作用。纽约的唐人街被美国政府列入国家史迹名录。

旧金山-华人第一落点

美国旧金山唐人街,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一条街道,而是形成多街道纵横交错的街区,是亚洲地区外最大的中国城,也是北美地区最古老的华人聚居区。按路透社说法,旧金山是华人漂洋过海穿越太平洋登陆美洲大陆的第一落点,也是美洲大陆中国元素最集中的地区之一。统计显示,每年前往旧金山唐人街观光的游客超过金门大桥。

路易港-多元文化气息

印度洋岛国毛里求斯首都路易港的唐人街,被路透社评价为毛里求斯最具多元文化气息的商业区。路易港唐人街成形于20世纪初,最早移民路易港的华人以广东梅州客家人为主。发展至今,路易港唐人街已成为毛里求斯最著名的商业旅游街道,是入境游客必到之处。

4、活动:请你在地图上找找唐人街的所在地,用五星红旗插在世界各地唐人街处。

5、用投影仪展示学生的活动成果。

六、走近世界名都

1、以小组为单位谈谈自己知道的世界上有名的国际大都市。(如:巴黎、东京……)

2、请你利用自己在课外搜集到的图片,文字资料等进行交流。对于这些国家大都市的标志重点介绍,让其他同学更好地了解这些名都。

3、你知道我过有哪些城市是世界上有名的大都市吗?(生答)

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补充:中国的上海、香港、北京等城市已迈入国际大都市的行列。

七、快乐抢答

1、举行一次有关国旗知识的抢答赛。

2、进行‚异国国旗快快认‛的活动,各小组派代表抢认国旗,认得多的为优胜组。

3、评选优胜组。

八、我来带你游名都

1、小组设计一条最便捷的旅游路线,带领游客走遍世界上的国际大大都市。

上海梦想:国际文化大都市 篇3

近日一组新鲜出炉的“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也许能提供参考。

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于日前同时发布三份报告,分别对全球城市、中国各省区市以及上海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作出了评估。

作为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近年来日益受到国家和各级政府的重视。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了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要求。

而在“十二五”期间率先提出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的上海,也规定了自己的公共文化发展目标——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相适应,与上海建设文化大都市的发展方向相适应,实现全市公共文化的公益性、均等性、基本性、便民性。

“上海正在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我们尝试用全球标杆来衡量上海的高度。”主持报告的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孙逊在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时表示。

愿景之下尚存努力空间

据孙逊介绍,本次报告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等权威资料,将数据解析转化为对“公共文化投入”“公共文化机构”“公共文化活动”“公共文化享受”等几大维度的具体要求,并下设诸如人均文化事业费、博物馆机构数、公共图书馆总流通人次等指标进行具体分析。在全国的报告中,还运用主成分分析模型,计算出了中国31个省区市和21个全球城市的公共文化服务指数及其排序。

报告显示,从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总指数上看,上海连续两年以全国唯一超过90分的成绩居首,并一直保持大幅领先于其他30个省区市20%左右的优势。

其中,上海在“公共文化投入”“公共文化活动”“公共文化享受”三项中得分均超过了90分。

报告还对上海、北京、天津、重庆四大直辖市的公共文化服务状况作了单独比较。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总指数的得分上,上海、北京、天津、重庆在全国31个省区市中分列第一位、第二位、第四位和第17位。

而在课题组选取的包括巴黎、伦敦、纽约等在内的21个全球城市中,上海的公共文化服务总指数排名列第12位,低于平均值,与第一名的巴黎相差34.13分。

在一些二级指标上,上海的表现喜忧参半。2013年,上海的剧院文化演出数达8.49万场,居21个全球城市之首,电影院数、每十万人口书店数、文化及创意产业从业人员数等指标居第二位。但上海目前仅有25个公共图书馆,与新加坡并列第20位,比排在首位的伦敦少了358个。而每十万人口拥有的公共图书馆数量,上海仅为0.11个,排名最末。

“在新兴的全球城市中,上海的排名靠前,但与老牌全球城市相比,有不少差距。这说明上海在构建‘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愿景之下尚存一定的努力空间。”孙逊说。

亮点:公共文化投入高

“上海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最大的亮点就是公共文化投入高。”孙逊说。

在公共文化投入综合指数上,上海市的总量排名为全国第三,人均排名第一。以2013年人均文化事业费为例,全国平均为44.60元,上海为120.65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7倍。文化事业费占财政支出比重,全国平均为0.40%,上海为0.62%,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5倍。

报告显示,在与投入相对应的产出方面,上海同样表现亮眼。在代表公共文化产出的公共文化产品、公共文化活动和公共文化享受三个指标中,上海的人均排名都居全国首位。

“根据我们的观察,上海在公共文化活动方面尤为突出。公共文化活动指数得分位居全国第一。”孙逊说。

据统计,2013年,上海市群众文化机构组织的文艺活动次数为32762次。但报告也指出,相对于公共文化服务所取得的成效而言,上海市公共文化服务投入和产出的绩效指数比较低,总量排名仅为全国第24位,人均排名第17位。

真特色在于文化原创能力

在上海与全球城市的比较中,有一组数字引起了孙逊团队的格外关注——在博物馆数量上,上海为90家,在全球21个城市中处于中游水平,而在博物馆的参观人次上,上海为1633.1万人次,仅高于北京和约翰内斯堡,列倒数第三。

“这说明上海的博物馆数量虽然多,但是吸引力不够,民众对博物馆的享受度并不高。”孙逊分析说。根据他们的统计,上海市的博物馆参观人数主要是靠上海博物馆拉动的。而相当一部分的行业博物馆、高校博物馆往往门可罗雀。

孙逊所在的上海师范大学就建有一所校内博物馆,主要展品是陶瓷。据博物馆的负责人向本刊记者介绍,这所博物馆一年的参观人数约为6000人次,其中绝大部分是校内学生以及周边社区的居民。缺乏特色及重量级的展品正是这座博物馆“养在深闺人未识”的重要原因。

“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要注重博物馆的内涵建设,做出特色,要有吸引人的展品。这样公共文化设施的数量和市民的享受值才能同步增长。”孙逊说。

而在上海作家葛红兵看来,上海的公共文化基础很好,“众多博物馆、展览馆和艺术馆等硬件设施已经做得非常好了,但在文化原创能力方面仍有很大的上升空间”。以冰岛的雷克雅未克为例,其国民阅读和读写能力非常优秀,这使得他们在公共文化方面无论是艺术产业消费还是文学教育、公共文化节目的欣赏方面,都有很好的基础。

郊区与中心城区的落差

对于上海17个区县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现建设情况,报告也进行了数据分析。

在总指数的排名上,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浦东新区、黄浦区、长宁区、徐汇区和普陀区。后五位分别为松江区、奉贤区、静安区、崇明区和金山区。

从公共文化机构、公共文化活动和公共文化享受等具体指标看,郊区与中心城区的差距基本都在10%以上,个别郊区(县)得分连中心城区的一半都不到。

“这说明与其他很多国内城市一样,上海郊区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服务水平等与中心城区相比还存在较大的不平衡。”孙逊说。

2014年初,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曾对远郊区县特别是大型居住社区和人口导入区的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建设开展了专题调研。

结果显示,从设施建设看,中心城区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平均每4平方公里就有一个,而郊区为平均每30平方公里一个。其中奉贤区面积超过100平方公里的奉城镇,仅有1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从服务水平看,与郊区相比,中心城区社区文化中心普遍开放时间较长,服务项目较丰富。

另外,高水平的文化资源如市级的图书馆、博物馆等也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区,远郊地区则较少。对于住在郊区的市民来说,路上花费的时间远远大于其享受公共文化设施服务的时间,因此参与的积极性也随着这种不便利性而有所减弱。

(本刊特约撰稿刘亚晴、汪芸对本文亦有贡献。)

国际大都市布鲁塞尔的田园风 篇4

这里的生活节奏缓慢,娱乐活动休闲而舒适。城市内满眼绿色,到处都是大片大片的森林,公园里几乎没有什么建筑,只有草坪、树林和池塘,顶多有一座古堡或古老的雕像。穿行在这样的城市中,就好像置身于田园,很是享受。

小国家的大广场

再次来到布鲁塞尔,天空下着细细的小雨,空气微凉,露天咖啡店飘着Taylor Swift的《Crazier》。因有Amanda的接待,所以这次我不再急着找寻旅馆的所在,而是停下脚步,坐在咖啡馆的大伞下,细数屋檐下的雨滴。

第二天一大早,我还在睡梦里就被Amanda摇醒,说是去看布鲁塞尔大广场,我本来很不高兴被打断和周公的约会,但一听说是去大广场,马上就精神百倍。早饭都来不及吃,拿了面包和牛奶边走边吃。

一路上,看见了雅致的美术馆、雄伟的王宫、肃穆的大教堂……但就是没有看见大广场。眼看越走越生活化,我终于忍不住发问,Amanda只笑笑,让我跟着走就是,然后,停在一大片民居面前说到了。我很惊讶地看着这个长不过百米、宽六十米左右的“大”广场,内心的失望一览无遗。

但待得我静下心来细细品味,却发现了它的独到之处,难怪雨果会赞它为“欧洲最美丽的广场”,从整体到细节都是那么的不同寻常。把视线沿楼顶天际线循环扫视下去,就会有一种置身于音律漩涡中的感觉,四周飘舞着舒缓的音符,优美的旋律让人时而沉醉、时而欢快。

广场四周矗立着四十多座哥特式、文艺复兴式、路易十四式等风格迥异的建筑,使人有置身于中世纪之感,但却没有一座是宗教建筑,除了市政厅和它对面的路易十四的行宫外,其他建筑物都是17世纪各行各业的会所办公楼。像这样淡化宗教的地方,在欧洲真是极其罕见。

广场附近一条名叫“狗街”的街道转弯处,便是有着“布鲁塞尔第一公民”像,虽然这个小公民当时才5岁,却靠一泡尿浇灭了火药导火索,解救了整个城市,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撒尿童子”于连。很多游客和这个身高才50cm的小铜像合照,我也不甘落后,可惜不敢摆出他那样的造型来。

比利时的“吉祥三宝”

众所周知,比利时有三宝:蕾丝、巧克力和啤酒。

我是个出了名的“蕾丝控”,就连买“淑女屋”也专挑“天鹅湖”系列,只因喜欢那层层叠叠的蕾丝,眼见得比利时“罗萨琳”风格的蕾丝花边工艺,不由得一阵窃喜。

走进一家家的蕾丝店,仿佛回到了中世纪,湛蓝的湖、湖里的白天鹅和湖边的尖顶教堂,全都被编织在大大小小的蕾丝作品中,低调地炫耀着比利时古老的时尚。我买了一匹蕾丝,披在身上,恍惚间,我就是那穿着华服的贵族小姐,撑着蕾丝小伞,婀娜地走在满是鲜花的青石板道上。城堡、天鹅、湖水,都是我内心曲调的聆听者。

如果说蕾丝初时来源于妇女对从军丈夫的思念,那么巧克力则是自始至终地代表着爱情。有这样一首描述爱情的诗:

比利时的黑巧克力余韵不如你

葡萄庄园里的香槟清澈不及你

古典钢琴弹不出你微笑时的声音

爱你才是我最重要的旅行

能跟爱情相比的,唯有这比利时的巧克力。这里的每一条街道,似乎都弥漫着巧克力的香味,甚至还有那出名的巧克力喷泉,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就被甜蜜融化。而随处可见的巧克力店,总是让原本打算减肥的我不自觉地顺路拐进一家。

最为著名的巧克力店铺位于布鲁塞尔的Wittamer,以出售皇家巧克力闻名,比利时菲利普王子的皇家婚礼用的就是这家店制作的巧克力蛋糕。不过假如你喜欢经典巧克力味就要去Galler,因为那里可以品尝到14世纪、16世纪和18世纪三种不同风味的怀旧热巧克力。

Amanda的好友Deborah,是个喜欢吃巧克力的胖丫头,我们仨每天逛街时就到处寻找各种口味、各种造型的巧克力,晚上再抱着那一大堆战利品凯旋,铺在各人的床铺上,互相交换着品尝。

虽然接连吃了那么多的巧克力,但是我们一点都不担心发胖,因为这里的巧克力是纯可可脂制作的,并且绝对不含有任何防腐剂和色素。感谢这些巧克力,让我们度过了一个最甜蜜的假日。

夜风袭袭的晚上,我们会叫上几瓶啤酒,坐在旅馆的露台上,大口畅饮。“啤酒之乡”比利时真是名不虚传,泡沫细腻、色泽鲜亮、酒香醇正。在普通的啤酒种类之外,著名的Lambic是布鲁塞尔独有的啤酒,其制作过程中使用的酵母就分布在塞纳河谷附近。另外,Kriek果味啤酒(又称樱桃啤酒)酸甜可口,相当受女性欢迎。

我们还曾经奢华了一次,点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香槟啤酒(Gueuze),再配上布鲁塞尔的海鲜,真正是人间美味。怪不得比利时人专门在大广场建造了一个啤酒博物馆,以纪念他们如此深入生活的骄傲。

于是,那些个夜晚,我们的快乐就像揭开瓶盖的啤酒一样,喷涌而出。

在丁丁的老家寻找足迹

比利时是孕育艺术家的摇篮,凡是有墙的地方,基本上都被无名的画家绘满了涂鸦,还诞生了最伟大的连环画大师埃尔热。埃尔热这个名字你可能不熟,但是说起他的代表作你肯定恍然大悟——丁丁。我小时候可是在内心跟着丁丁全世界历险,时笑时哭。就连戴高乐都说过:“生活的坎坷能和我相比的,世界上只有一个人,那就是丁丁。”

一次在布鲁塞尔坐公交车,邻座是个带着耳塞、听着震天响的摇滚乐青年。我粗略计算了一下,音乐从他耳塞里传出来到我的耳朵里,起码要穿过1 500mm的距离,加上障碍物和空气的消减,冲击力虽然减退了三成,那声音还是强劲得不得了。更恐怖的是,旋律一直都是像Disco舞厅里不停回放的鼓声和贝斯声,没有一点美感可言,把我本来想好好欣赏沿途涂鸦的心情都搅得七零八落。

突然发现那小子手上还捧着一本《丁丁历险记》,虽然我不认识荷兰语,但是漫画总是不分国界的,丁丁头顶那几根毛实在太招摇了,再加上白雪的两只大耳朵,想不认识都困难。我灵机一动,给他说“Hello”,哪知他不为所动,我不得不大力推他,他终于抬起了他如被刀削过一般的立体脸蛋,茫然地问:“What?”

我指着丁丁问他:“Doyou like DingDingtoo?”虽然我的英语很蹩脚,但是加上肢体语言,他也理解了七八分,马上来了精神,和我大讲而特讲他对丁丁的喜爱。反正我听不懂,就一直猛点头,任他在旁边讲得眉飞色舞,我只管在旁边看花花草草。

下车之后,他还很热情地带我去漫画博物馆,里面有一些丁丁的相关作品。这是一个很古老的房子,推开厚重的大门,我看到了正前方楼梯旁边立着的一个红白格子的登月火箭,我一阵激动,那不就是丁丁的登月火箭吗?赶紧拍照留念。

异国他乡的昂贵川菜

和中国一样,布鲁塞尔也是一个讲究吃的地方。但和中国大多聚餐选择在晚上不同的是,布鲁塞尔人一直保持着长时间午餐的习惯,外加品尝美酒经常会作为就餐的主旋律,于是一顿饭下来很是需要一些时间。不过这很对我的胃口,免得晚上吃得太多有罪恶感。

一直以来我都觉得,只有和当地人一起吃饭才能真正品尝到当地美食,于是,在觅食之前我没有打的,而是选择了“聊天大巴”。该大巴其实是布鲁塞尔的一个旅游协会,协会成员就是各个地区的导游,他们的座右铭是“我们的导游不是鹦鹉,我们的游客也不是羊群”,摈弃了那些千篇一律的官方语言,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解说方式,很有意思。

很快,就在大巴上邀约了一群“好吃狗”,去各个旮旯寻找民间美食。我们首先去了Jourdan广场上一家叫“Antoine”的炸薯条专营店,点了一份“法式薯条”,很奇怪吧,明明是比利时本地的特产,却要叫“法式薯条”。且不论炸薯条的真正发源地在何处,确实非常棒,再配上各种口味的酱料,让人赞不绝口。如果是秋冬时节,比利时人喜欢用淡菜和芹菜与葡萄酒清煮,再搭配炸薯条。

在国内,我很喜欢吃蒜蓉粉丝蒸扇贝和碳烤生蚝,到了布鲁塞尔自然不能错过新鲜的贝类。比利时人烹调海鲜的方法很多,但是用白酒烹调才是保持原汁原味的最好方法,新鲜可口,清淡健康,还可以洗去体内长期积累的油腻。

饭后甜品是Waffel,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威化饼。1.5欧元的是纯Waffel,上面撒些糖霜即可,2欧元的在表面浇有热巧克力或炼乳或果酱……以此类推,最贵的好像就是既加水果(草莓、香蕉之类)又加炼乳或巧克力的,要4欧元。折合为人民币就是40元,我的天,好贵,突然觉得布农阿努10块钱一个的拿破仑好便宜。

除了传统餐厅之外,布鲁塞尔还有许多咖啡馆、小酒馆和国际快餐连锁店。这里的咖啡馆与酒吧类似,向顾客提供啤酒和小吃,而国内的那种咖啡馆在这里叫做Salons。另外,还有为数不少的Brasseries (啤酒店),向顾客提供各种口味的啤酒和典型的比利时食品。

接连吃了几天的比利时菜,就很怀念川菜,专门寻了一家川菜馆,发现那才叫一个高消费,一个鱼香茄子煲折合人民币要100块,于是决定还是继续吃比利时菜。

成都市教育国际交流服务中心 篇5

Chengdu Education 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Exchange

成都市教育国际交流中心是成都市教育局直属事业单位,承担成都市教育领域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相关服务工作。

中心积极推动成都教育同各国(地区)教育的交流与合作,增进各国(地区)人民间的了解和友谊,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Chengdu Education 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Exchange subordinated to Chengdu Education Administration, is a public unit which provides international exchange and cooperationservices for Chengdu education system.The center contributes to increase understanding and friendship among people from different countries(areas)and achieve sharing of high-quality education resources by promoting education exchange and cooperation between Chengdu and other countries(areas).中心主要职责和工作范围:

1、组织教育学术交流;

2、受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委托指导全市中小学校附设国际部业务;

3、开展各类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政策和信息咨询;

4、承担教育领域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会议、培训、接待等相关服务工作.Main responsibilities and activities of the center

1.Organizing education and scholarly exchange;

2.Guiding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within Chengdu to set up international department and organize relevant activities under entrustment from superior authority;

3.Consultation on policy and information of various education exchange and cooperation;

4.Operating conference, training, reception and other work related to education exchange and cooperation.地址:中国四川成都市金盾路57号

Add:No.57, Jindun Road, Chengdu, Sichuan, P.R.C.邮编Postcode:610041

电话Tel:86-28-86126169

国际大都市应有怎样的气质? 篇6

《新民周刊》:徐家汇是有城市气质的,它直接来自徐光启的个人贡献与历史影响。数百年来,这种气质被传承下来,得到上海市民的广泛认同。过去上海小青年找工作单位,有条底线,以人民广场为中心,以徐家汇为半径。再远,徐家汇是要划进来的。而这个时候,徐家汇的市政建设远远落后于南京路、淮海路,但长途汽车站拆掉,东方商厦、太平洋百货、美罗城一造,这里就形成了商圈,人气旺旺。再后来,徐家汇教堂前面的房子拆了,它被“救活”了,土山湾被发掘出来了,令徐家汇人非常自豪,这里是西方先进文化最早登陆并辐射至整个地区的地方。

现在徐汇滨江建设,当代艺术是主要的文化呈现,是否有必要、或如何将工业遗址与历史文脉打通呢?

孙继伟:首先,文化形态的呈现是多元的,我们要尊重差异化和多元化,以满足民众各层次的需要,这也是国际化的前提,封闭和单一不可能国际化和现代化,文化的多样性是发展的必要条件。其次,文脉像人体的经络一样,不止一条,而有无数条,各司其职,通力协作,肌体才会健康。再说,上海的文化特征是什么?就是兼容并包,海纳百川。上海的经络中有许多外来的神经和血管,注入上海的肌体后就成了自身的一部分,运转至今,不停地增氧,清除垃圾,所以比较健康。那么在我们徐汇区呢,历史文化资源也相当丰富,上海最早的教堂和图书馆、最早的艺术培训基地、最早的气象台、最早的唱片公司、上海电影的诞生地,还有历史最悠久、世界闻名的学校、最好的医院、最好的科研院所……还有衡山路、武康路、复兴路等久负盛名的历史文化名街,许多艺术界的代表人物也都集聚在此。所以我认为徐汇滨江的文脉也是如此,有自然而然的传承和累积,不是你硬性设计的,而是民众的自我选择与汇集,然后构成一个城区的新文脉。当代艺术在徐汇滨江呈现,也应该是自然形成的,是海派文化的体现,是一种适宜性和前瞻性的选择。

《新民周刊》:在建筑风格与历史风貌上,如何与徐汇区的原有景观呼应呢?

孙继伟:从徐家汇到滨江,特别是到西岸文化走廊,一定会有个过渡,它是自然的,坡度缓和的。同时,有差异也不会令人感到生硬和突兀。比如说,我们要把徐家汇建设成一个蕴藏中国文化对外来文明“食而能化、化而能食”大气魄的地标性区域,观光客来到徐家汇,可以到土山湾旧址、徐光启墓、徐家汇观象台、徐家汇天主教堂、徐家汇藏书楼等不同的历史遗存和名胜古迹游览,细细品味海派文化的气质和魅力,然后再到滨江一带来感受上海的未来,这样就能体会到一座城市的活力、创造力与文化底蕴。所以,这种呼应不单单体现在建筑体上,更体现在物体所承载的历史痕迹上,以及它所表达出来情绪和性格等方面。如果我们按照土山湾的老照片复制一批白墙黛瓦的老房子,就能说呼应吗?

《新民周刊》:城市气质的体现主体应该是人,徐江滨江的开发,将在何种程度上影响人的气质形成?

孙继伟:气质的主体确实是人,我们在徐江滨江所做的一切,都是从人的立场出发,为人服务的,艺术家、收藏家、企业家在这里体现他们的气质,然后通过他们的作品和产品影响到受众。在国际大都市里生活、学习、工作的人,应该对先进文化是有国际视野的,敏感的、开放的,乐于接受的,具有较高的艺术鉴赏力,能够感受文明传递的正能量,因此是高品位的、有高雅气质的。

这种气质还应该体现在环境上,比如绿化景观、城市雕塑、街道设计、建筑物以及西岸文化走廊里的一切呈现,一定是体现人文关怀的,处处替人设想,处处为人服务,处处启人心智,促进文明发展,让人有家园的认同感和舒适感。

《新民周刊》:但是人们也许会说,这里有户外最大的露天美术馆,又有建筑艺术双年展,全世界艺术家的画作、雕塑家的雕塑在这里呈现,话剧也是小剧场的,玩的是当代艺术,小众,前卫,实验,却不是每个人都喜欢或能看懂它的,那又如何产生影响呢?

孙继伟:我们也有通俗艺术,比如梦中心等。露天表演也是大众喜闻乐见的。但我们的定位是高端的,为的是在文化艺术上起到引领的作用。文化艺术不像时尚消费,广告铺天盖地就有影响了,人们的消费还带有羊群效应,艺术一定要通过展示活动和理论探索等手段来引导,那么民营艺术机构可以担当这個使命,这里的博物馆、图书馆都是对公众开放的。同时,我们的社区文化建设是很好的,我们是全国首批31个公共文化示范区试点之一,上海只有一个,中期评估成绩令人鼓舞。由于历史原因,我们社区里的文化活动场地不是很大,但功能很强,内容丰富,基本能满足社区居民的文化需求。当然文化需求的提升速度是很快的,所以徐汇滨江增强了导入空间,没有弱化公共服务,反而丰富了项目与内涵。

我认为文化设施分为两类,一种是为社区群众服务的,要方便、就近使用,需要均匀布点;另一种是体现城市的形象的,是一个城市的名片,就需要集聚。

国际都市 篇7

2009年国家颁布的《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中, 西安被列为继北京、上海之后我国第三“国际化大都市”。但是我们还要看到, 西安即使与国际化大都市的初级标准相比, 也有很大差距, 在经济实力、产业结构、基础设施等各方面, 西安的差距都还很大。打造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不仅是空间意义上城市骨架的拉大, 也不仅是经济意义上实力的提升, 更重要的是文化意义上人文内涵和气象的盛大和精神活力的迸发。

一、国际化大都市的概念界定

国际化大都市往往是世界经济、贸易、金融中心之一, 在世界经济格局中有一定竞争力和影响力。根据国家社科机构测算显示, 有五项重要指标:一是人均生产总值;二是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三是外贸依存度;四是研发投入占GDP比重;五是城市规模指标。

国际化大都市适宜人的生存居住和全面发展, 是人们普遍向往、愿意生活的城市。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测算, 其中包含七个重要指标:一是人文发展指数;二是人均住房使用面积;三是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四是轨道交通客运比重;五是航空港年旅客吞吐量;六是信息化水平综合指数;七是空气综合污染指数。

国际化大都市对国际组织和人才具有很强吸引力和聚合力, 往往是国际金融、会展和服务中心。主要包括五项重要指标:一是跨国公司进驻数量;二是外国金融机构数量;三是城市年入境旅游人数;四是年举办国际会议次数;五是外籍人口比例。

二、西安市城市建设与发展现状分析

西安城市建设接轨国际化的措施要点在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提升城市功能、改善城市面貌, 增强城市吸引力和影响力;加速城市建设领域和行业的开放国际化, 全面提升建设市场开放水平、加快市政公用行业投融资体制改革等;要彰显古都风貌, 通过保护开发和强化城市标志等塑造城市之魂。

(一) 经济实力方面

西安几十年的建设和发展, 在全国区域经济布局上, 西安具有承东启西、东联西进的区位优势, 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但是在综合经济实力方面, 从人均GDP来看, 国际化大都市的标准一般为10 000-12 000美元, 而西安市仅为4 737美元。

数据来源:《西安统计年鉴2009》,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0年8月, 第一版

从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来看, 国际化大都市的标准一般为70%, 2009年西安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53.7%, 与国际标准相差16.3个百分点。国际化大都市的外贸依存度为30%左右, 而西安市2009年的外贸依存度仅为20%左右。国际化大都市的科技投入占GDP的比重为5%以上, 2009西安市为4.41%。

西安市的经济总量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排名靠后, 与西安市其他方面的发展不相协调, 极大地影响了西安市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打造国际化大都市, 西安最主要的是经济总量问题。

(二) 基础设施方面

目前, 西安市机动车保有量已接近50万辆, 且增长速度越来越快。2009年, 西安市共有私家车816 489辆, 占所有车辆的83.17%, 同比增长17.86%。机动车和私家车的迅速上涨, 给城市交通带来了极大压力。

西安处于我国内陆中心, 是亚欧大陆桥的重要支点, 是全国交通信息航空大通道的重要枢纽和西部地区连通东中部地区的重要门户。

2009年, 全市公路货运量为2.99亿吨, 铁路货运量为614万吨, 航空货运量为12.69万吨, 居西北五省区省会城市首位, 但要达到国际化大都市的货运量比重仍有差距。

西安市生活垃圾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居民生活垃圾;二是道路清扫保洁垃圾;三是沿街门店、集贸市场以及旅游、餐饮所产生的垃圾。

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和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均超过了初级标准, 这些都表明西安的基础设施有实力承载城市的更高一层的发展, 为国际化大都市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 国际交往方面

西安市和咸阳市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为6.71%, 本地产品出口额占GDP的比重也只有12.07%, 实际利用外资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为4.3%, 年入境旅游人数占本地人口比重仅为7.42%, 迹象指标均达不到初级标准值的一半水平。西安目前有外国金融机构6家、世界500强企业分支机构96家, 距离初级标准的30家外国金融机构和250家世界500强企业分支机构还有较大的差距。

三、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建设中存在的不足

从以上对西安的发展现状进行评价和分析可以看出, 西安与国际化大都市的差距较为明显, 急需解决的问题还很多。

(一) 综合经济实力有待提高

综合经济实力代表着一座城市的核心竞争力, 代表着整个城市的供给和需求能力。西安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还处于工业化中后期, 经济总量偏小, 产业不大不强, 城市化水平还不高。经济总量不大是制约西安发展的最突出问题, 也制约着公共产品体系的建设。

(二) 财政投入不足

西安2009年全年财政总收入398.84亿元, 比上年增长22.9%。其中, 一般公共服务支出40.97亿元, 增长19.0%;教育支出39.24亿元, 增长19.3%;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454.24亿元, 下降6.9%。对于一些只能由城市政府经营的公共产品的供给领域, 由于财政经费不足、投资方式单一、缺乏民间资本等原因, 导致公共产品难以维持再生产。

(三) 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滞后

据2010年5月31日中新网的报道, 西安市机动车保有量突破100万辆, 其中私家车占到了80%;而在2009年, 西安市共有私家车816 489辆, 占所有车辆的83.17%, 同比增长17.86%。西安市目前的道路交通建设主要集中在绕城线路、高速路、区县道路的建设, 对于市区道路的建设速度较为缓慢, 导致市区内部交通状况日益恶化。

(四) 人口规模与市民素质均需提高

西安目前的常住人口837.52万人, 根据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发展战略规划, 到2020年, 西安的总人口将要达到1 280万人。市民素质的高低代表着一座城市的本质和形象, 影响着城市的进一步发展。

(五) 城市管理水平较低

国际化大都市往往是服务之城, 服务业十分发达。服务业作为国际化大都市重要标尺, 覆盖了金融、商贸、航运、物流、旅游、法律、教育、中介、咨询、公关和信息网络等诸多领域。中国目前这方面做得最好的城市是香港, 其服务业比重达到了82%, 而西安仅为50.3%, 距离国际化大都市70%的最低标准尚有差距, 且服务业标准和水平都不高。

四、结论与建议

西安要建立自己的国际地位, 必须立足自身优势, 扬长避短, 制定长远正确的城市发展战略。这样, 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优势, 扩大国际影响力和知名度, 吸引更多人才和资本的进入, 完善城市建设。

1.西安拥有优越的地理区位条件、相对完备的交通通讯设施、极具特色的旅游产业以及雄厚的科技实力和良好的外贸基础。但是与国际化大都市的初级标准相比还有相当的差距存在, 即综合经济实力不强、财政投入不足、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滞后、人口规模与市民素质均需提高、城市管理水平较低。

2.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 设定城市的定位, 应是一个更加务实的选择。西安的国际知名度主要来自于悠久而独具特色的实力文化资源, 将西安建设成国际旅游城市将会更加现实和可行。

3.西安在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首要问题就是要明确全市各部门、各产业等的发展方向, 制定明确的短期和长期发展规划, 明确指导城市国际化现代化建设。城市建设的各方面发展的基础在于基础设施的具备和完善, 这样才能在发展中实现自身城市的优先发展。

摘要:西安作为关中-天水经济区中的核心城市, 将在国家区域发展中担当重要的战略角色。西安作为一个世界闻名的历史名城, 如何建设国际化大都市, 成了摆在西安人民面前的一道难题。以中心城市区作为研究对象, 从实际出发, 利用大量统计资料, 用反映城市国际化水平的相关指标对西安市国际化大都市建设水平进行比较, 找出西安市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优势和差距, 并据此提出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定位及努力方向。

关键词: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发展现状,差距

参考文献

[1]刘进田.对西安打造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文化的战略思考[N].西安日报 (理论与实践) , 2010-02-22 (007) .

[2]中共西安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杨殿钟.关于西安打造国际化大都市的思考和展望[N].西安日报, 2010-01-22.

[3]李亚绒, 吕雅琴, 刘妍.协调区县经济发展, 提升西安综合竞争力[J].经济管理, 2009, (9) .

[4]鄢小莉.西安经济增长制约因素及发展对策研究[J].西部大开发与陕西经济社会发展, 2005, (9) :45-47.

国际都市 篇8

关键词:职业教育,国际合作,现状,发展对策

教育国际化已成为当今世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趋势。《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明确提出, 要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 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 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成都市根据城市发展定位, 大力推进职业教育国际化, 推动职业教育跨越发展, 提升职业教育基础能力, 激发职业院校办学活力, 同时也现了一些问题, 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一、教育国际化、教育国际合作与国际合作办学的概念辨析

目前我国学术界关于教育国际化、教育国际合作和国际合作办学等概念界定上虽有区分, 但在使用中常常相互交替, 造成理解上的混乱, 因此很有必要梳理清楚之间的关系。

教育国际化和教育国际合作内涵基本一致, 通常指的是世界各国和各地区教育的相互借鉴、相互渗透和相互合作, 是跨文化的、国际的、全球性的观念、方式和方法与学校的教学、科研和服务等功能的融合。不同之处在于“国际化”中的“化”意为“性质或形态改变”, 体现一种过程的观点;而“国际合作”更侧重于行为。

国际合作办学内涵要更窄一些, 只是国际化或国际合作诸多形式中的一种。《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实施办法 (教育部令第20号) 》界定“中外合作办学”是指中国教育机构与外国教育机构以不设立教育机构的方式, 在学科、专业、课程等方面, 合作开展的以中国公民为主要招生对象的教育教学活动。

因此, 通常所说的诸如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引入国际职业资格认证、师生交流、联合办学等活动, 应为职业教育国际化或国际合作, 而不仅是合作办学。

二、成都市职业教育国际合作的现状、成效与问题分析

(一) 成都市职业教育国际合作的政策环境

为促进教育国际化工作, 成都相继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 为教育国际化提供行政导向和政策支持 (见表1) 。

从表1可以看出, 成都市有关教育国际化政策文件从2010-2013年间, 发生了不同的变化, 主要表现在以下的几个方面。

1. 目标定位的发展变化

2010年的目标定位是“通过2-3年的努力……使成都教育国际化总体水平有较大提高。”“通过5年左右时间……赶上东部沿海同类城市的水平。”到2012年时, 发展为“2014年底, 达到东部沿海同类城市的教育国际化水平。”而2013年时, 则提出“到2020年, 把成都建设成为我国中西部教育对外开放与合作中心, 使成都教育国际化水平达到全国一流。”目标的变化, 体现了成都教育国际化能力水平的不断提升, 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 国际化措施的变化

推进成都教育国际化的主要措施集中在交流合作、师资队伍建设、课程等教育资源引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生交流 (留学生) 等方面。2012年增加了“扩大留学规模, 积极走向世界”的目标。在实施方案中, 提出“推进评价标准国际化”, 首次涉及到对国际化工作的质量评估。2013年提出要进一步提升成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这些变化说明了对教育国际化内涵认识的不断深化, “完善成都市推进教育国际化工作评估指标体系”体现了对教育国际化工作的规范以及对于其质量的重视和反思。

(二) 成都市职业教育国际合作的总体情况

据成都市教育局公布数据, 2012年全市中高职院校一共92所, 其中53所开展国际合作, 约占58% (见表2) 。与新加坡、法国、美国、英国、荷兰、德国、澳大利亚、奥地利、台湾、香港等10余个国家或地区开展合作。合作的主要形式包括: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合作、引进教育资源、引进职业资格证书、师生交流等。目前全市职业院校开展中外合作办学的有3所, 国际化项目13个 (见表3) 。2012年职业院校管理人员和教师海外培训及考察430余人次, 境内国际合作专题集中培训约900余人次。

(据成都市教育局《2012年教育数据公报》, 成都市中职学校总数为90所, 市属高职院校2所。其他数据来源:成都市教育局对外交流合作处与成都市教育国际交流中心合办网站:成都教育国际网, http://jygj.cdedu.com/。)

(数据来源:成都市教育局对外交流合作处与成都市教育国际交流中心合办网站:成都教育国际网, http://jygj.cdedu.com/;成都市各职业学校网站宣传信息汇总。)

(三) 成都市职业教育国际合作的主要内容和形式

1. 中外合作办学

这类合作办学以高职学院为主, 实行“3+2”、“3+3”和“国内中高职+国外大学”的职业教育国际化模式, 学生完成三年专科 (或中专) 学业后, 既可选择直接就业, 也可凭语言优势、国际化的专业知识选择到国外继续深造, 为学生就业和到国外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例如成都职业技术学院与法国雅高集团合办的中国雅高学院 (成都学院) 、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与荷兰联办的中荷国际合作班、成都市工业职业技术学校与澳大利亚西悉尼TAFE学院联办的中澳成都TAFE学院等。

2. 引进优质职业教育资源

引进国外先进课程资源, 对国外教材进行本土化改造, 设计满足行业、专业、工种和职业群需要的国际化的课程体系和实训项目。例如成都市工业职业技术学校开展的中澳TAFE项目, 按照澳大利亚课程体系以及评价标准进行教学。马立可培训学院项目全套引进马立可培训体系, 借鉴美国职业教育理念, 采用美国原版ASE (Automotive Service Excellent, 汽车维修优秀技师) 教材。

3. 引进国际职业资格认证

引进具有国际公信力的外国职业资格认证, 实行“国内职业资格+国际职业资格”, 改革传统职业院校以课程考试为主的评价模式。例如奥地利—成都国际焊接培训中心项目, 由成都市工业职业技术学校、成都市汽车产业研究院与奥地利经济促进学院 (WIFI) 三方共建。该项目全面引进奥地利WIFI的课程体系、培训模式及评价模式, 借助其丰富的培训经验, 按照国际ISO 9606/EN287-1标准实施培训、考核, 在理论和实践考试合格的基础上颁发欧洲通用国际职业资格证书。教师赴奥地利参加培训取得了符合ISO 9606/EN287-1标准的国际焊接职业资格证书;完成焊接技术应用专业课程体系及教材的本土化开发, 自编了4本焊接技术应用专业的校本教材。在教学方面, 学校采用小班化教学、“菜单式”培训, 培训过程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方式, 特别注重实践操作。

4. 吸引海外留学或研习人员

由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和成都职业技术学院共同建立的研习基地, 是南洋理工学院在我国创立的第四个海外研习基地。计划从2012年9月起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将陆续派6批学生, 每批20-40名学生到成都职业技术学院进行为期2周的文化体验与交流, 包括通识教育课程、成都文化及风情专题、文化体验、中新学生交流学习等内容。

5. 师生人员交流

选派职业院校管理人员、教师赴法国、德国、澳大利亚、英国、新加坡等国家学习培训, 例如成都市工业职业技术学校选派近100名管理干部和专业骨干教师赴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 (NYP) 进行“办学理念和教学管理”培训;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与台湾昆山科技大学、建国科技大学、朝阳科技大学、中州技术学院、致远管理学院 (现更名首府大学) 等院校签订合作协议书, 结成友好学校。

(四) 成都市职业教育国际合作的成效

1. 学习借鉴了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

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 特别是引进优质的职业教育资源和国际职业资格证书, 职业院校的管理人员和教师队伍思想观念、职业教育理念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中心、以胜任工作为标准的理念不断深入人心。同时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培养模式、职业标准、教学过程、评价模式的科学性、规范性也得到广泛认可。

2. 改革了人才培养模式

逐渐形成了“国外学分+国际认证”、“国内职业院校+国外大学”、“国内职业资格+国外职业资格”等国际化的职业教育“直通车”模式, 探索职业学校办学标准、课程标准与国际职业资格标准对接。对我国传统的中职“2+1”、高职3年学制, 以及“理论知识+实验实训+顶岗实习”的培养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改革和补充。

3. 提高了教师专业能力

国际交流合作给予教师更多的学习培训机会, 极大地提升了其专业能力。例如成都市工业职业技术学校7名专业教师获得英国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QCF:资格鉴定考评员) 、5名教师获得奥地利国际焊接职业资格证书、10名专业教师获得澳大利亚培训及评估四级证书等。

4. 促进了学生成长成才

国际合作项目为职业院校的学生采用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和评价模式, 一方面有利于其职业能力的培养, 使其在就业中更具优势;另一方面又为其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可以赴国外高校学习进修和到国外就业。例如中奥焊接班2011级、2012级学生, 奥方承诺, 在完成规定学习后, 只要语言过关, 可以到欧盟就业, 月薪不低于2 500欧元;中美马立可订单班2011级毕业生, 全部进入马立可公司工作, 公司承诺对语言过关且已取得ASE证书的学生, 推荐赴美就业;中英IMI班14位毕业生全部获得英国汽车维修职业资格证书, 并且进入宝马、奥迪、大众等4S店工作, 月薪高于普通毕业生20%-30%。

(五) 成都市职业教育国际合作的问题

1. 合作的广度和深度有待拓展和深化

从数据统计来看, 目前全市92所中高职院校中, 开展国际合作的不多, 且相当集中。处于第一圈层 (核心城区) 的几所基础条件较好的院校成为了国际合作的绝对主体, 而第二三圈层 (非核心城区) 职业学校却很少。从合作内容来看, 一般的人员交流互访较多, 深层合作不够。尤其是联合办学和进行项目合作的数据太少, 总体上处于起步阶段。

2. 项目的引进和保障有待规范和完善

目前多数院校国际化项目引进处于自发状态, 甚至依靠商业机构介绍。一方面缺乏依据自身发展需求寻求合作对象和合作项目的主动性, 另一方面也缺乏项目引进程序以及相对应的保证项目质量的法律法规。程序比较粗放, 风险评估不够, 需要加强管理和保障。

3. 项目的特色和可持续发展有待加强

从开展的合作项目来看, 还缺乏区域特色, 同时职业教育的特点也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一方面, 成都地区的发展定位与区域特点, 应该成为区域内职业教育国际合作的基础;另一方面, 职业教育国际合作与高校或普教的国际合作具有明显区别, 如更加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 更加突出就业能力的提升, 而不仅仅是升学。同时, 许多国际合作项目花费巨大, 且很难由学生承担, 特别是中职学生, 如果不寻求解决办法, 财政负担将越来越重, 难以保证其可持续发展。

三、成都市职业教育国际合作的发展对策

(一) 完善管理机构和制度, 规范管理, 保障质量

应该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 完善国际合作项目的引进、评估、审核、监控等一系列流程, 并形成信息报送制度, 及时了解和掌握全市职业教育国际合作的动态。要借鉴国家关于中外合作办学的管理模式, 严格审批、规范流程, 把控教育方向和教育质量, 规范国际合作流程, 防范合作风险, 避免商业化倾向。

(二) 鼓励职业院校根据自身发展需求和特色开展国际合作

当前职业教育国际合作还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重数量而轻质量。国际合作项目不是越多越好, 国际合作的对象也不是只要外国就行。需要根据院校自身的发展定位、培养层次、专业设置、办学特色等, 认真选择合作对象和合作项目, 使国际合作真正有利于学校发展、有利于学生成长。逐步形成成都特色, 提高成都职业教育的影响力。

(三) 要积极面对困境, 深入开展专题研究

要积极面对和认真思考以下问题:高职学院如何避免国际化项目中仅仅成为国外大学的生源输送地?中职学校如何兼顾学生学习基础与国外课程体系、教学过程以及职业资格证书的高要求?特别是如何解决语言问题?如何协调中职“2+1”学制与国际合作项目的矛盾?如何协调就业与升学的两难选择?如何协调不增加学生经济负担又能保持国际合作项目的可持续发展?校内应该设立专门机构管理国际化项目, 也要在更高层面成立区域性的研究机构, 或者在原有教育研究机构增加职业教育国际合作的研究任务, 开展研究工作, 寻求解决办法。

(四) 要积极做好国际合作项目的本土化工作

本土化一方面是体现中国职业教育特色, 方便学生学习的需要, 另一方面也是降低国际合作项目成本的需要。外国教材如果允许翻译的, 应该组织翻译;教师培训如果可以邀请外籍教师到国内集中培训的, 应该尽量减少出国培训;课程体系需要增加本土化内容, 兼顾国内职业教育的目标要求;依托 (下转第74页) (上接第7页) 职教集团, 发挥国际化骨干学校的引领示范作用, 降低其他学校开展国际合作项目的成本, 吸引更多的职业学校开展国际化合作。

参考文献

[1]周满生.教育国际化:概念、特征与趋势[J].世界教育信息, 2013 (13) .

[2]侯兴蜀.职业教育国际化的内涵、形势及推进策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2 (21) .

[3]刘正良.高职教育国际化的结构适应性与对策思考——江苏案例的经验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 2008 (28) .

国际都市 篇9

关键词:西安,城市,文化外交,国际化大都市,政策

0 引言

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 离不开城市的文化外交。2014年5月15日, 习近平出席了中国国际友好大会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60周年纪念活动并发表了重要讲话, 强调要推进城市外交, 促进中外地方交流, 推动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1]2015年, 习近平在西安接见了印度总理莫迪, 标志着西安成功以城市身份参与了国家外交活动, 并且已经超越了国际友好 (交流) 城市间的这种地方政府开展公共外交的初级形式, 这为西安发展城市文化外交提供了良好契机。西安政府可以借助这样的机遇, 以建设国际化大都市为目标, 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辐射下, 创建对外开放的新优势, 以西安深厚的历史文化为基础, 彰显西安城市的文化外交影响力。

1 城市文化外交的内涵和特点

城市文化外交是由地方政府主导, 在思想、文化和教育等领域对外开展的人员往来、文化推广和思想交流, 以实现软实力和文化输出等目的的外交活动, 主要包括文艺外交、思想外交和文明外交三个层次。[2]一个城市的文化外交水平和能力代表了该城市软实力的影响力。具体讲, 西安的文化外交大部分从属于其城市公共外交的范畴, 是由西安市政府配合国家文化外交总体战略, 大众参与, 提升国际社会对中国及西安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认知, 即推进和拓展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城市形象品牌的塑造与传播。

与其他外交形式相比, 文化外交有自身特点:

首先, 内容属性的柔和化, 文化外交不同于政治、经济或军事外交等“硬性外交”, 它属于“软性外交”, 平和而且贴近人心, 形式灵活多样, 潜移默化影响受众群体, 更易达到对文化外交实施国或地区的文化认同。“因此, 文化外交不仅仅是政治外交、经济外交、军事外交等传统外交形式的有益的———乃至必要的——辅助或补充, 而是一种可以独立的、不可或缺的外交形式。”[3]

其次, 行为主体多元化。传统外交的行为主体是国家的外交部门, 但是文化外交的主体既可以是主权国家的官方机构, 也可以是地方政府的外事部门、非政府组织、个人等, 但是文化外交的主导者必须是政府, 这是区别于民间“文化交流”的最主要标志。也就是说文化外交的行为主体是政府组织或经过政府授权并委托的非政府组织或公民个人, 实施行为后果由相应政府部门负责;最后, 实施路径多重化。由于文化内涵丰富且行为主体多样, 文化外交实施路径从简到繁、从浅到深, 形式多种多样。从常见形式看, 主要是物质文化方面的交流, 例如影视、音乐、美术、绘画、餐饮文化等;从实质意义上看, 文化外交的开展是一种文化的输出, 传递时是一种精神文化信息;从追求目标上看, 其实践路径是一种价值观念的传播。概括讲, 实施文化外交就是要使国外民众接受并认同实施主体的文化习俗传统、经济发展理念和思想价值观念。

2 西安文化外交的现状与问题

西安能够以城市身份服务于国家总体外交战略, 说明西安具有良好的外交基础, 而文化历史底蕴是西安的城市符号和特色优势, 因此, 西安实施文化外交既可以有助于实现国家外交的总体目标, 又可以巩固西安的城市发展定位。

目前, 西安现有国际友好城市27个, 友好交流城市51个 (信息来自于西安外办2016年工作总结) , 西安领事馆区建设进展顺利, 2016年底前将建成4个统建馆, 力争外国在西安新设立总领事馆, 商务代表处, 芬兰、意大利驻华大使馆在西安设立签证中心, 吸引涉外机构等入驻西安领事馆区, 西安市已经形成与五大洲对外开放联系紧密的网络与渠道。2011年西安举办的世界园艺博览会是其文化外交能力的成功展示, 但之后的持续性影响不大, 在西安“城市品牌”中很容易被忽略, 说明此类活动的文化外交功能发挥不到位。因此, 西安需要通过借力和造势提升西安文化外交水平, 进而提高西安城市的国际影响力。目前来看, 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对城市开展文化外交的重要性认知尚缺乏。

文化外交是提升城市形象重要手段。可以说自2011年启动世园会海外推广以来, 借助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大历史契机, 顺风而动, 西安文化外交迈出了坚实一步, 先后举办了国际文化周、世界华文教育大会、欧亚文化论坛、丝博会、丝绸之路经济带城市圆桌会议等, 但是与其他国内外国际化大都市相比, 西安在一些硬指标上虽有所建树, 但过度追求拥有跨国公司、国际航班、五星级酒店、酒吧、别墅、高尔夫球场、地铁、西餐、外国乐队、巨型建筑这些符号化的物质载体, 就举办大型国际性赛事或国际会议级别和次数、一流大学数量、大型剧目年演出数等文化资源指标来讲, 西安的进步并不冥想。

所以, 需要把城市文化外交纳入到西安国际化大都市构建与推广的系统工程中来, 使其成为系统的常态运作机制, 让西安的文化外交布局涵盖塑造国际化大都市形象的要求。

第二, 西安文化外交框架还未形成。

西安政府在城市文化外交实践中具有主导和统筹作用。西安市外事侨务办公室、政协等机构部门是西安对外文化交往的核心。另外, 企业、非政府组织、文艺团体、普通民众等都应该有意识参与捡来, 共同建构城市文化外交的组织网络。相比国内其他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北京、上海等地都设有公共、城市或文化外交协会, 在城市的对外开放上已经走在了西安的前列。而西安开展城市文化外交的依托仍然是传统机构部门———外事办, 1985年外事办下设成立西安人民对外友好协会, 属于人民团体性质, 它通过举办文化等领域的民间对外交流活动, 例如举办或参加纪念会、报告会、座谈会、研讨会, 参加双边及多边会议, 交换资料、举办演出和展览, 青少年之间的国际交流等活动助力西安的国际化大都市建设。

目前这个协会还没有荣誉大使, 没有形象代言人, 并且包括西安海外华侨华人、外籍友人和“西安荣誉市民”等大量西安可以开展文化外交的潜在人脉资源还未得到充分开发和利用。

第三, 西安对外文化交流方式保守且单一。

从现状来看, 仍是以互派留学生、开设孔子学院、派出文化演出团体等传统的文化外交方式为主。随着国际文化交往的深入和网络等新媒体的出现, 文化外交方式适应新的形势和新的发展而变得灵活多样。

经过调查, 国际社会了解西安的主要来自于三条渠道:一是互联网传播 (47.6%) ;二是人际传播 (1%) ;三是亲身体验 (41.2%) , 因调查对象以年轻人为主, 对互联网的熟悉度要高于其他群体, 其他传播方式不能忽略。可以借助互联网发展人际传播, 并分享体验信息, 鼓励他们把在西安的切身感受、见闻或旅游经历制作成视频在网络上分享, 依托媒体传播效应扩大西安的国际影响力。

第四, 西安文化外交对硬实力的依托不足。

2015年《中亚留学生眼中的西安城市形象调查研究》显示, 外籍人士对西安的第一印象分别是历史文化名城 (62%) , 现代化城市 (24%) , 国际化大都市 (12%) , 这说明, 在外国人眼中, 对西安的历史文化认可度最高, 而对其经济和现代化程度上评价却偏低, 其中对西安历史文化名城的认知主要来自于历史古迹, 如兵马俑、大雁塔、钟鼓楼等。而西安的文学、影视、秦腔等这类文化产品在外籍人士那里认知度较低。这都说明大众对西安国际大都市认同的依据主要来自于历史文化积淀, 而非城市的现代化, 这显然与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城市发展目标背道而驰。也是就说, 西安城市经济影响力远滞后于其文化影响力, 而城市的经济影响力恰恰是国际大都市建设中的重要一极。国务院批准的《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中, 要把西安建成国际“现代化”大都市, 拓展“向西开放”的广度和深度。

因此, 西安不能仅满足于只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的定位, 而应当继承历史上西安的区位优势和开放传统, 借助“一带一路”战略发展成亚欧合作经济、科技、文化交流的国际化大都市, 建设成亚欧合作交流的主要基地, 巩固和发挥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的地位和作用。

第五, 西安外国籍人口所占比重偏小, 限制了人际传播效应的发挥。

按照国际大都市的普遍标准, 外籍人口占人口比例不低于5%。纽约、巴黎、伦敦、东京等城市外籍人口所占比重都在20%以上, 而西安还不足1%, 西安在这方面同世界其他国际化大都市相比存在较大发展空间。外籍人员少是西安的短板, 意味着从事对外交往活动的人员少之又少, 那么要把西安的城市形象和城市精神传播到世界各地的可能性就会大打折扣。跨国人员流动无疑是传播文化、加深理解的重要渠道。因此, 西安不仅要扩大海外人才的引进规模, 更要深挖现有的存量资源, 把现有的百分之一外籍人士作为最主要的传播对象, 激励他们成为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形象的口碑传播者, 在城市形象推广中重视外籍新西安人的声音, 这是西安城市形象塑造过程中必须依靠的重要力量。

3 西安开展文化外交的目标与对策

第一, 文化外交目标设定对接城市发展需要, 把服务推进国际化大都市建设与城市文化外交的布局统一起来。

西安并不缺乏文化交流形式, 但在战略沟通谋划上缺失某些重要因素, 没有一个城市发展目标层面的详细规划, 并且相互重复和重叠的活动内容很多, 这就要求从事文化外交活动的相关部门整理并明晰相关信息, 建立明确的文化外交目标方案。西安文化外交的目标框架设定可以围绕短期见成效、中期见特色、长期见机制的方案展开。

(1) 从短期目标上来看, 以政府为主导或牵头, 尽快成立西安公共外交协会, 以发展和扩大文化外交为先发机制, 抢占时机。目前, 国内的许多大城市包括上海、南京、扬州、温州等都成立了公共外交协会。这些城市基本坐落于东南沿海地区, 西部城市中还没有。西安如何在“一带一路”战略中迅速崛起, 提升国际影响力, 顺利实现城市发展目标, 借力造势并抓住当下机遇是关键。当然, 这里要打破一种旧观念, 文化外交不是政府单独的行为, 政府在机构设置上或特定的文化活动项目中需要与社会团体通力合作并保持稳定长久的合作关系;

(2) 从中期目标来看, 推动海外华人华侨对西安精神的认识, 塑造更加多彩立体的城市形象。西安精神是这座城市发展的精神动力, 是西安的文化内核, 更代表西安的人文特色。因此, 可以通过华人华侨“在海外从事商业、宗教、教育和其他活动方式来”[4]传播西安精神, 强化西安现代文化吸引力;

(3) 从长期目标来看, 坚定城市发展定位, 维系国际社会对西安市的知名度、热衷度和满意度, 把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目标融入到城市管理的长效工作中来。

第二, 加快制定《西安市对外文化交往项目指南》, 从观念、机制和行动三个层面入手突显对外开放的全局性, 彰显西安在走向国际化城市中的文化外交影响力。

就西安开展文化外交的对策而言, 首先在观念层面, 要树立这样的观念———中央文化外交工作的顺利实施离不开地方的积极配合和参与, 必须提升西安市政府对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开展文化外交重要性的共识。观念是行动的先导, 有了这样的观念, 西安政府的宣传部门应该立即启动打造专门的文化交流中心计划, 制定《西安市对外文化交往项目指南》。在这点上, 西部地区另外两座较有影响力城市———成都和重庆已经走在了西安的前列, 转变观念成为当务之急;其次, 在机制层面, 实现文化外交工作有政府外事部门“独家”统筹向各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多家”协作的方向发展。

再次, 在行动层面, 文化外交活动的开展必须要依靠群众、为了群众, 通过文化外交让市民感受打到更多的自豪感, 概括来讲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原则, 充分调动社会资源和民间力量, 形成政府引导、全民共建共享的局面;最后, 从国际经验层面看, 国际经验特别是治理经验是一笔不可忽视的财富, 有必要对世界国际化大都市进行个案比较, 特别是重视对纽约、巴黎、东京、新加坡等国际大都市的城市形象和文化对外推广的案例研究。

总而言之, 西安市在积极探索国际化道路中, 就自身城市形象塑造方面仍需大胆摸索和创新, 应利用中央大力推进城市外交战略的契机, 增强对外开放的系统性, 突破建设发展中的部门化、政府化、零散化, 将西安这座城市的文化优势发扬光大, 把文化外交定位为西安城市公共外交的核心, 实现西安的现代化发展之路, 成为世界最有吸引力、最有投资价值和适宜居住的国际大都市之一。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出席中国国际友好大会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60周年纪念活动并发表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 2014-05-16 (01) .

[2]范勇鹏.文化外交的层次及效用[J].公共外交季刊, 2013 (04) :51.

[3]彭新良.文化外交与中国的软实力:一种全球化的视角[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8:507.

国际都市 篇10

一、社会公共卫生安全第一须永久性禁止活禽交易

上海是否要永久性地禁止活禽的交易?我的观点是一定要永久性地停止活禽交易。2012年8月由我主持、上海连锁经营研究所完成的《城市 (上海) 鲜活农产品流通三种模式 (菜场、超市、大卖场) 的比较研究》的报告中就明确提出:“上海是一个国际化的大城市, 人口的密度极大, 因此对由牲畜与禽类引发的流行病源的控制极为重要, 目前在上海的标准化菜场中都有活鸡、活鸭、活鹅、活鸽和鹌鹑出售, 如一旦爆发禽流感等病毒性疫情, 可以说上海800多家标准化菜场和其他农贸市场都将是一个个埋伏于广大居民区病毒源的‘定时炸弹’。从世界发达国家来看活禽类产品是不进入零售环节的, 在市场销售鸡鸭鹅都是经过政府认定的屠宰场宰杀后以冰鲜品和冻品的形式在零售市场出售的, 在这个问题上上海应该下决心在全国率先来做, 对一些由历史遗留下来的消费习惯必须从城市安全的大局出发进行改变。”在此次是否要永久性停止活禽市场交易的社会热议中, 反方的观点主要集中在活鸡的口感和鲜度要比冰鲜鸡和冷冻鸡好, 也就是说, 传统的消费习惯是反对者的主要依据, 也就是所谓的“民意”。当今中国社会的公共卫生安全遇到的最大挑战之一就是传统的习惯势力。而传统的习俗中对社会公共卫生安全形成最大挑战的就是“吃活鸡、放鞭炮、烧纸钱”这三大旧习俗, 在农耕时代形成的这三大习俗已经与现代的城市生活尤其是公共卫生安全格格不入了。上海是全国最大的城市, 易于病毒的流行, 上海是候鸟迁徙的主要路径地, 是禽流感的高发地, 上海是全国人口密度最高的城市, 燃放烟花爆竹和焚烧纸钱所产生的噪音、烟尘、垃圾对环境和市民的身心健康影响甚大, 而由此引发的火灾和人身伤害每每有之。上海在上个世纪就曾经禁止过燃放烟花爆竹, 也在2004年暂停过活禽交易, 后来又都恢复了。如果说当时对这些旧习俗对社会公共卫生环境的危害性认识还不足的话, 今天, 我们的政府如还要以“民意”为藉口不敢采取断然的措施立法来规制三大旧习俗的话, 就是对市民的不负责了。当务之急政府应该尽快立法公布上海市永久性禁止活禽交易的有关规定, 这样做的目的是让与上海市场有关的禽类生产、屠宰、加工配送和销售的供应链环节上的个人和企业早做准备, 避免更大的损失。同时对市民做好社会宣传教育工作, 必须让市民明白, 消费习俗必须符合城市的社会公共卫生安全, 旧的消费习俗如不加管束和引导会出现对传统文化的极端性异化, 造成对传统文化的伤害。就如今天我们已经看到, 为了追求极端的味觉鲜度而不惜大肆扑杀野生动物和鸟类造成对地球生存环境的极端破坏, 为了追求极端的喜庆烟花爆竹越来越昂贵失去了喜庆愿望的本意, 把尽孝简单地理解为逝者身后丧事和祭奠铺张浪费, 而不把关爱和金钱用在先人活在世上的生命过程里, 这种尽孝还有什么对生命尊重的价值。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 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不是简单的形式上的而应该是与时俱进有所扬弃的, 每一个市民在社会的发展与变革中都不应该是社会发展变革舞台下的“看客”。

二、满足市民需求用现代冷链技术打造鲜禽的供应链体系

从食品安全和食品营养卫生的角度来看——上海菜市场的活禽现场宰杀交易, 是存在着极大食品安全和病毒流行的隐患。首先, 目前上海市场上活禽交易市场上的来源地复杂, 活禽的检疫根本无法做到追索, 就拿此次检疫出闵行地区菜场中活鸽中含有H7N9病毒的事例来看, 至今没有查出来源地。其次, 在活禽的运输和宰杀过程中污水的处理和宰杀现场的密封状况都令人堪忧, 而上海菜场活禽宰杀现场环境普遍脏乱差, 本身就是最为原始和落后的食品加工方式文明程度极低, 与国际化大都市的文明要求差距甚远。再次, 现代科学证明畜禽类活体在宰杀后都要有一个排酸过程不易立即食用, 也未必更有营养, 而在常温和畜禽类宰杀后酮体裸露的情况下是不利于抑制细菌生长的。那么在上海永久性停止活禽市场交易之后, 如何才能让市民吃到安全、卫生和新鲜的禽类产品呢?实际上上海在畜牧类产品如猪、牛、羊肉产品上已经基本上做到了冷链化市场销售。所谓冷链化是指, 畜牧类产品从屠宰、加工、储存、运输配送、批发和零售环节都始终处于低温 (0-4度) 环境之下, 食品在冷链低温的流通中, 质量安全得到了保证, 损耗也会得到有效的控制, 而新鲜度和口感也是最佳的。就猪肉而言上海市民历史上都习惯吃刚宰杀后的“热气肉”, 为什么现在都喜欢买处于冷链条件下的“冰鲜肉”了呢?因为是更安全了, 新鲜度有保——口感还要胜过“热气肉”了。现代的冷链技术还使冷冻食品也做到了新鲜和营养, 如日本不少餐馆销售的生鱼片和寿司等商品, 都是在中国山东沿海地区加工速冻后出口到日本的, 日本的餐馆运用科学的解冻方法还原商品的新鲜度, 当做鲜食销售出去的。所以说, 今天我们只要在禽类产品的供应中全面地推行冷链化, 就完全可以在永久性停止活禽交易后向市场和市民提供安全、卫生、新鲜和好口感的禽类产品。在鲜禽类产品的冷链化整个供应链控制中, 政府的监管和控制的要点是, 第一, 活禽定点饲养的控制, 运用现代物联网技术从饲养开始就建立起每一个活禽的生命档案, 为如发生禽流感时病毒源的追索建立起最基础的社会公共安全卫生数据库;第二, 活禽的定点宰杀控制, 这一环节的控——关键是检疫检验;第三, 在储存和运输配送环节控制的要点是对冷库和运输车辆以及配送过程中驳运设备设施的温度控制;第四, 在最后的销售环节, 要严格控制零售市场上现场销售的冷藏设施的完好率和温度的达标率以及商品的保质期。建立满足市民需求现代化的鲜禽冷链化供应链体系, 需要政府下大的决心。首先, 在法制建设上要尽早立法公布畜禽类产品按照冷链化要求的市场供应办法;其次在冷链化供应链建设的投资上敢花大钱建设畜禽类产品屠宰加工配送中心, 并作为“菜篮子”工程的基础性设施;最后要加强市场的监管。上海是一个国际化大城市, 在现代商业的发展上也是全国领先的, 上海已经建立起完整的现代零售冷链销售体系, 上海目前有220家大型超市, 4000多家中小型超市, 5000多家便利店, 连800多家标准化菜场都涵盖在上海整个的生鲜食品冷链之中, 这个资源在全国的城市中是独一无二的, 也就是说, 上海已经具备了鲜禽类产品流通的终端销售的渠道条件, 在渠道建设中只要将各菜市场中原有的活禽类销售点改造成冷链化的冰鲜禽类销售点, 整个的冰鲜禽类零售市场的渠道建设就完整了, 当完整的现代零售冷链销售体系与上游的鲜禽类供应体系对接后, 上海就会成功地完成从活禽的市场交易到鲜禽的市场交易的转换, 由此, 上海的社会公共卫生安全会得到极大的提高, 市民的食品安全也会得到极大的改善。

三、建立国际大都市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的设想

实现在上海市场上从活禽的市场交易到鲜禽的市场交易的转换, 仅仅是建立适合上海国际化大城市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的第一步, 上海应该贯彻中央“先行先试”的方针进一步探索建立具有国际化水准的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 为此提出以下设想:

1、确立流通先导的鲜活农产品城市管理体系。

目前反映在零售终端鲜活农产品的安全问题, 核心的问题不是出在零售终端, 而是出在它的供应链上游——种植和养殖源头环节。现今的管理体制是农委管种植、养殖, 商务委管流通, 而缺乏对鲜活农产品整个供应链各环节协调一致的管控。从上海市鲜活农产品的种植和养殖环节来看由于在上海田间种菜越来越多的是外省籍农户, 农产品安全的管理难度越来越大, 因此, 充分发挥政府在农村基层政权组织的指导管控作用是最为关键的。另外, 体现在流通领域里的食品安全追溯系统, 必须跨界延伸到上游的种植和养殖领域, 这就需要发挥现代流通业的先导作用, 以流通中的分销企业和终端的零售企业向后整合供应链, 这需要农委和商委两个部门联手配合。

2、建立完整的鲜活农产品追溯系统。

上海应该率先于全国建立起在上海所有上市交易的鲜活农产品的标识系统, 以一个包装 (不管是袋、筐、箱还是单个商品) 为一个标识单位, 这个标识系统应该是政府强制性推行的, 而又必须在种植和养殖的源头环节开始建立。只有当这个标识系统建立起来后, 在大卖场、超市和菜场这些零售终端里不管从哪里去进货都是可以追溯的。现今上海零售市场中还存在着一个鲜活农产品追溯系统的缺口, 即在菜场中消费者拿不到购物的小票, 这就使得整个上海鲜活农产品的追溯系统存在着一个巨大的安全缺口, 也使得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无法得到切实的保护。因此, 政府强制性地要求菜场的摊贩要向消费者提供购物小票是堵住食品安全漏洞的必要举措。

3、批发市场和连锁超市跨域建立鲜活农产品生产基地发挥大城市的经济功能。

上海的批发市场每年组织全国各地的蔬菜水果类鲜活农产品约占到上海供应总量的70%以上, 在建立上海国际化大都市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中, 批发市场是一个重要的力量也是一个批零功能转换的市场节点, 对上海而言跨域 (跨出上海市) 在全国各地建立鲜活农产品的种植基地至关重要, 它关系到现代的大城市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的基础, 也关系到整个上海市民食品的安全。这就需要集合运用整个城市的力量通过鲜活农产品的全国基地建设来发挥上海这个大城市的经济功能, 即将上海现代农业的组织与技术的力量发展到全国去。首先要把上海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农业技术力量集合到这项全国基地的建设上来, 以先进的现代农业技术服务上海的菜篮子工程和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其次, 各批发市场要逐步完成从鲜活农产品市场交易的场所到鲜活农产品订单中心的转换, 按种类品种、按季节、按地区、按数量和质量在全国建立各类鲜活农产品生产基地。上海有着全国最大的连锁超市企业集群, 这是建设上海鲜活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的又一重要力量, 通过国家的“农超对接”流通政策跨出上海建立适合企业各自特点的鲜活农产品生产基地。确立市场经济条件下流通先导的原则同时发挥批发市场和规模化连锁超市企业两支流通的力量, 才能真正建立起上海鲜活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

4、建设具有社会化服务功能的鲜活农产品加工配送中心和主副食品的中央厨房。

鲜活农产品的加工配送中心的功能是将鲜活农产品作简单加工和中度加工, 将消费者花在鲜活农产品上的选拣、冲洗和切配等厨房家务劳动由配送中心来完成。主副食品中央厨房是将鲜活农产品直接加工成消费者可以直接入口的主食、点心和菜肴等。这种大型的加工配送中心和中央厨房除了配送零售终端和家庭之外, 还可将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部队、学校、社区食堂 (适应中国老年化城市发展的需要) 纳入配送对象, 由于是工业化的标准生产加工可全面提升上海市的食品安全水平, 由于是大批量采购和集中化的生产加工对鲜活农产品的综合利用率高, 最终食品的价格就可得到控制, 又由于工厂化的加工生产使得鲜活农产品的废弃物得到集中处理, 不再进入城市对城市的环境卫生发挥积极的正面效应。这种加工配送中心还会具有“蓄水池”的功效, 通过加工和储存能够调剂蔬菜等鲜活农产品供应的丰歉。鲜活农产品加工配送中心和主副食品中央厨房建设的社会化是指投资建设的主体是政府, 或企业建设享受政府的“菜篮子工程”政策支持, 但配送对象不是某一企业的客户而必须是社会各界, 它的性质是政府投资的基础性流通设施, 是具有对全市市民服务的公益性项目。这样的大型流通设施的投资政府应该改变以企业单位为支持对象的老方法, 改为以项目的基础性、普及普惠性和配套性为评估标准, 政府的投资以设施的物理形式和产权的方式存在, 而企业则可以低于市场价格租用这些流通设施, 但必须承担起国家赋予的市场责任, 也可以聘请专业的管理人员来管理, 让这些流通设施为全社会服务。政府对流通设施投资方式的改革——其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即政府财政资金的支出物理性的显现化、产权化, 而其功能和效应则社会化和普惠化。

5、建立以连锁超市为主导的鲜活农产品销售终端体系。

鲜活农产品特别是蔬菜由于其产品形态的可直接消费的商品化特点受到商品保质期短等市场因素制约, 较难用国家储备制度来解决市场的急需, 又由于中国缺乏全国性多功能的流通组织也不可能迅速消化时点上的蔬菜过剩。政府未来必须对该类商品强化市场的调控, 但由于零售终端市场零散性与区域性格局的特点使得政府调控市场缺乏全国性规模化终端市场的响应支持, 也就是说政府缺乏调控市场的企业实体的抓手。因此, 上海建立鲜活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应提升经营鲜活农产品流通组织的规模化和现代化水平, 应该以城市“菜篮子工程”为重点建立以连锁超市为主导的鲜活农产品销售终端体系。目前国家关于农产品流通政策中的一条途径是“农超对接”, 但在中国主要的大中城市“农超对接”所完成的鲜活农产品的流通量还是非常的小, 要使“农超对接”的流通量大起来, 主要就是要促进连锁性超市的企业组织规模要大起来。在上海, 国家这种流通政策目标的实现是需要通过市政府制定政策推进“农改超” (农贸市场改成超级市场) 和“农超对接”来逐步实现。在上海“菜篮子”工程的建设中一直有“菜场”派和“超市”派之争, 但“超市”派已经有了成功的实践案例 (山东威海家家悦、福建永辉) , 而“菜场”派尚不能在中国找到成功的案例。“菜篮子”工程建设已经过去了20多年了难道还要指望“菜场”能成为城市鲜活农产品流通的主要形式吗?因此, 在城市鲜活农产品销售主渠道政策导向的问题上政府部门一定要树立坚定的目标与信心, 要将超级市场革命进行到底!在鲜活农产品销售终端的流通组织规模化过程中, 要与城市大型基础性流通设施的投资相衔接和相配套, 连锁超市企业要建设或租用国家投资建设的大型鲜活农产品加工配送中心和中央厨房, 通过现代化加工配送中心和中央厨房的使用大幅度提高城市“菜篮子”工程的质量。上海目前的超市企业在经营鲜活农产品上的水平是低于全国城市的平均水平的, 所以在上海这样一个国际化大都市鲜活农产品的销售70%还是在菜场中实现的, 上海要赶上和超过全国的水平关键是要改革以国企为主的超市企业的体制, 要引进竞争机制如引进山东威海家家悦和福建永辉这样的超市企业进入上海, 并参与上海新一轮的农贸市场改造。

6、建设鲜活农产品产地、交易地和销售市场的信息网络系统。

海牙海边皇城荷兰最国际化的都市 篇11

如果说阿姆斯特丹最大的特色是“水”,那么海牙的主要特色就是“树”,这是一座隐匿在森林中的安谧城市,而它的名字也恰恰和“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海牙最初是荷兰贵族们的猎苑,13世纪,荷兰伯爵在树林中建造了行宫,并且在行宫周围筑起了高高的树篱,延缓委迤。被百姓戏称为“伯爵的树篱”,在荷兰语中“树篱”的发音为“赫拉芬哈赫”(Gravenhage),跟“海牙”的发音相似,这个恢谐的名称就这样保留至今。

海牙仿佛是一座隐匿在森林中的城市。马路蜿蜒于树林之间,建筑在林中若隐若现,一年四季都可以在地上见到各种橡子、李子等果子。“海牙森林”“席凡宁根森林”等公园,是普通海牙人周末居家休闲之处,而富人区瓦森纳的森林最为茂密,一幢幢豪宅掩映其中,即使有地址,也很难找到。

和平宫/国际法庭

世界各国共同兴建的和平之宫

和平宫之所以取名“和平”二字是因为它寄托了世界各国人民对维持世界和平的希望。这一希望同样贯穿于整个“如世界和平本身的理念一样强大和壮丽”的建筑之中。但它却没能遏制敌对情绪的增长,最终一战爆发。1899年海牙会议结束之后,为了建立一个常任仲裁法庭,美国外交官安德鲁·怀特说服富商安德鲁·卡耐基捐资150万美元建造。当时在全世界征集和平宫的设计,最终由法国建筑师路易·科多涅(Louis M. Cordonier)拔得头筹。他设计的和平宫是一座荷兰红砖建筑,屋顶是灰色石板,属于新文艺复兴风格。由于整个建筑极为宏大,钟楼高达80米,如果想在此前留影,没有专业相机是如何也不能把它照全的。宫殿的花园是由英国园艺设计师托马斯·莫森(Thomas Mawson)设计的。和平宫的在1907年第二次和平会议时动工,极具象征意义。1913年完工时由威廉明娜女王揭幕正式开放。宫中有很多各国送来的礼物,以示对法庭的支持,来自中国的2对比人还高的、红木底座的景泰蓝花瓶、俄罗斯的重3.2公斤的巨大花瓶、比利时的铸铁和铜门,意大利的大理石、丹麦的喷泉、日本的壁挂、印度尼西亚和美国的木材、德国的门和栅栏、瑞士的钟。

和平宫外有一座高约1米的和平纪念碑,碑顶上的和平之火长明不息。和平之火是由欧洲、美洲、非洲、澳大利亚、亚洲和中东的火焰共同组成的。1999年,火焰被空运到了各个大陆。碑文是“愿和平充满世界”。碑周围铺设了由197颗代表世界各国的石头组成的世界和平之路,其中一块翠绿的玉即是中国赠送的。在和平之火对面是和平椅,由马赛克组成的彩条和两只手接近的图案同样象征着世界和平。

现在,和平宫是联合国国际法庭、国际法图书馆和国际法学院的所在地。前南斯拉夫总统米洛舍维奇曾在此受审。国际法庭负责裁决主权国家之间的争端,不受理个人或团体提出的诉讼。争执长达一百多年的、曾引发武装冲突的卡塔尔、巴林领土纠纷案,最终就是在国际法庭得到了解决。新中国成立以来,先后有3位中国人担任过国际法院的大法官。2003年2月6日,史久镛先生当选为国际法院院长,这是国际法院成立以来首次由中国籍法官担任院长。前中国驻荷兰大使薛捍勤是现任国际法院院长之一。

席凡宁根海滩

海牙后院的欧洲著名海滩

尽管海牙和海牙—席凡宁根同属于一个直辖市,但它们各有各的特色。在荷兰,不管在哪你都只需几分钟的行程,就可以从探索繁华的城市到享受阳光、海和海滩。海滨度假地和城市中心几乎相依而立,从附近的社区都很容易抵达此地。不同于一般繁忙的海滩,席凡宁根海滩的一切都是那么的随意放松舒适,偶尔还能见到神态威武的女骑警,骑着高头大马,为悠闲的气氛增添不少的色彩。

此地本是海牙郊区的小渔村,自从成为海滨度假村后,獲得了飞速发展,现在已经成为了荷兰数一数二的夏季旅游胜地,沿着海滨是一座又一座豪华的饭店和餐馆,还有咖啡厅、礼品店和游艺场。这附近还有卡西诺赌场。这里的海水即使在夏天也很凉,所以大部分人都赤身露体地享受日光浴,而且这里的日光浴是全露胸式的。在这里坦胸露背是很自然的事情,看了吓一跳的也只有东方人了。在沙丘中骑马、骑自行车或者随便走走,也都能给你带来一些不一样的亮点。

烹饪在这里好像永不停止:街边别具一格的席凡宁根小酒吧、露天小吃、顶级的特色餐厅和上流社会钟爱的奢华餐厅。当你在这林荫道中漫步时,你很难在这众多的热情的咖啡馆、露天小座、酒吧、迪斯科厅和有趣的店铺中做出选择。室内购物中心Palace Promenade一年365天不休,给你更多选择。这个海滨度假胜地的另外一张面孔就是它的音乐和运动活动、令人屏息的焰火(每年8月的周末举办烟花汇演)、灿烂的现场音乐表演和充满活力的夜生活。

席凡宁根历史悠久的渔村的特征从未改变。海牙港给人们带来的是迷人的景色,你可以在这里散步然后为一个愉快的插曲而顿足。在码头的咖啡馆小憩,享受着从一个港口餐饮散发的新鲜的鱼的气息。这个港口仍是许多渔夫的聚集地。古老和现代的船只在这个设备齐全的码头并排停泊着,很是热闹。有些船都单纯提供钓鱼,他们的船只曾经也用于商业捕鱼,现在通过每天的潮汐通道来让数十名钓鱼者在公海垂钓。非钓鱼者也可以通过北海航线来感受海上航行。毕竟,欣赏席凡宁根和海牙港两边的海岸线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来到席凡宁根,你永远不必担心无事可做。

莫里茨皇家美术馆

莫里茨王子的宫殿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整修后,位于荷兰海牙的莫里茨皇家美术馆(Mauritshuis)定于2014年6月27日重装开放,以新的面貌与游客见面。莫里茨皇家美术馆总监Emilie Gordenker博士表示,我们诚挚的邀请海内外的客人能在这个夏天来到重新翻修的莫里茨皇家美术馆参观游览,探访著名荷兰画家维米尔的名作《戴珍珠耳环的少女》。

国际都市 篇12

《指导意见》提出, 到2012年, 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结构中服务业比重明显提高, 并基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到2020年, 形成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 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再用更长一段时间, 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指导意见》要求, 继续发挥上海的龙头作用, 加快以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金融中心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发展, 进一步增强创新能力和高端服务功能, 率先形成以服务业为主的经济结构, 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世界城市。

根据该《指导意见》, 国家对上海市下一阶段的主要期许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争创世界城市。

一、上海市产业结构变迁 (1978~2008)

上海是中国第一大城市, 四个直辖市之一。上海位于中国东部沿海, 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核心城市和首位城市 (2) 。

昔日的上海, 只是一个以渔业和棉纺织手工业为营的小镇。19世纪, 由于上海良好的港口位置使其迅速发展。1842年, 上海成为中国开放对外通商的口岸之一, 并很快成为东西方贸易交流的中心而蓬勃发展。20世纪30年代, 上海发展成为跨国公司开展贸易和商务的枢纽。改革开放后, 1990年, 上海又开始重现往日的繁华, 国民经济保持平稳健康发展。

1992年以来, 上海经济已连续16年保持两位数增长。2007年, 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2001.16亿元;比2002年增长80.8%, 平均每年增长12.6%。 (3)

今日的上海, 不仅是中国重要的科技、贸易、金融和信息中心, 更是一个国际文化交流和融合的地方。

(一) 上海市三次产业结构变迁

1.1978-2007上海市三次产业结构变动。

资料来源:上海市统计局网站

过去30年, 上海市一直以发展非农成业为主 (第一产业比重不足4%) , 并且其产业结构调整的脉络是非常清晰的, 简言之“退二进三”。

根据表1, 1978年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仅占4个百分点, 其后30年累计降至仅占0.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从1978年的77.4%下降至2007年的46.6%, 其下降动因绝大多数来自工业比重的减少。第三产业是蓬勃发展的产业, 改革开放后的30年, 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上升了30多个百分点, 平均年增幅超过1个百分点;1999年以来, 第三产业更是超过第二产业, 成为上海市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力量。

资料来源:金芳长三角现代服务业合作与发展论坛

根据表2对国内9大主要城市经济数据的统计可知:2006年, 上海市总体经济规模超万亿, 位列9大城市之首;从产业结构来看, 上海市服务业比重低于北京 (4) 20个百分点, 服务业发展任重而道远。

(二) 上海市服务业发展

近年来, 上海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 2007年服务业增加值突破6000亿元。

2007年, 金融业实现增加值1195.72亿元, 比上年增长33.4%, 占当年GDP的比重为9.96%, 占当年第三产业的比重为18.9%。金融业跃升为对GDP增长贡献率最高的服务行业, 贡献率达到20.1%。金融机构加速集聚上海。至年末, 上海有各类金融机构604家, 其中经营性外资金融机构131家。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初见雏形。

上海证券市场各类证券成交额38万亿元, 比上年增长3.1倍。上海期货交易所交易总额23.13万亿元, 增长83.4%。上海黄金市场和钻石交易市场分别成交3324.65亿元和10.02亿美元, 增长62.5%和53.4%。产权交易市场成交各类产权956.93亿元, 增长13.4%。要素市场功能不断拓展。

上海房地产业实现增加值785.84亿元, 比上年增长7.6%, 占当年GDP的比重为6.54%, 占当年第三产业的比重为12.45%。

旅游产业实现增加值858.09亿元, 比上年增长22.1%, 占当年GDP的比重为7.15%, 占当年第三产业的比重为13.59%。

全年共举办了第九届中国国际花卉园艺展览会、第十三届中国上海零售业博览会等会展项目309个, 总展出面积474.6万平方米, 参观人数907.08万人次, 其中境外参观人士53.44万人次。

金融、要素市场、房地产、会展、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在上海得到了全面发展。

二、上海与国际大都市建设

(一) 国际大都市的内涵

国际大都市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即国际化阶段的产物, 国际大都市是区域性甚至全球性的经济活动中心, 是城市化演进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约翰·弗里德曼 (John Friedmann) 在“十年的世界城市研究回顾”中认为世界城市应该具备五个特征: (1) 它们是起组织作用的全球经济系统的“节点”, 是地域、国家和国际经济的具体表达; (2) 根据实力可以将它们区分为不同的等级, 等级越高对世界的控制力越大; (3) 它们是全球资本流的枢纽; (4) 它们是高度城市化的地区, 具有极高的社会、经济和人口活动强度; (5) 它们受跨国资产阶级的控制, 它们关心的是全球性的财富积累系统的平稳运作。保罗·诺克斯在《世界系统中的世界城市》中认为世界城市不仅是全球性财富积累系统的枢纽, 同时也是管理、财经、科技、商业服务和信息整理的关键所在。它们是“大众消费者的技术成长中心”, 是商业创新和企业控制的中心, 是营造消费口味和考验消费者品位的实验室。

从以上阐述以及当今有重要影响的国际大都市的实际不难看出, 国际大都市具有与一般区域性中心城市完全不同的产业发展特征, 这种国际大都市型产业结构具有两个显著特征:首先它是高级产业的积聚地。从产业结构看, 以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为主, 国际性大都市往往是全球最重要的高级制造业中心和第三产业的全球节点。其次它是新型产业的策源地。从产业内结构看, 国际性大都市云集了各种产业的价值链源头产业。高成长性、高赢利性、高风险性和高社会影响力是价值链源头产业的共同特征。由于其引领社会潮流和控制全球资源的巨大能量, 使价值链源头产业巨头拥有左右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重要权力, 它们在全球所形成的网络是当今国际格局形成和演化的重要力量来源。

(二) 上海建设国际大都市的步伐

1990年, 上海以浦东开发为契机, 制定了到2010年基本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 使上海崛起成为又一个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的战略目标, 开始了建立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历程。2001年5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并原则同意《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 (1999~2020年) 》, 明确提出到2020年要把上海建设成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和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之一。2002年11月在上海召开的第14次市长国际企业家咨询会议, 主题就是“如何把上海建成世界级城市”。2008年8月, 国务院《指导意见》要求上海建设成为世界城市。经过十几年的建设, 如今上海已经具备了国际大都市的雏形, 但未来的路仍然很长。

国际大都市建设是新时期上海市的核心任务, 也是上海市城市功能和区域地位的历史回归, 同时也承载着新时期上海重要的国家和民族使命。

三、国际大都市产业结构转变与城市发展

(一) 国际大都市产业结构调整的时代背景

20世纪50年代以来, 世界经济领域正在进行一场空前革命, 以信息技术、知识产业的迅猛发展为主要标志的知识经济革命使西方社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后工业社会。20世纪70~80年代一些城市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产业调整与转移中, 工业与制造业规模日渐萎缩, 城市衰败随之而来。即使像伦敦、纽约这样处于世界城市体系最顶层的国际大都市也处于困难的转折时期, 面临着在世界经济转型的历史紧要关头, 如何继续保持城市的国际影响力并满足居民对城市生活质量的要求。

与工业社会不同, 后工业社会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本不是流人传统的工业、农业, 而是流人服务性行业, 服务业成为这个时代的主导产业, 在经济结构中比重越来越大, 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贡献也越来越大。此外, 经济全球化要求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商品、资本、信息的自由流通。这种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通, 必须有发达的贸易服务、金融服务、信息服务、法律服务作为前提条件或基础。国民经济服务化成为后工业社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时代特征。

为了适应后工业社会国民经济服务化的这一转变, 城市功能必须由生产型向服务型转变, 这种转变对国际大都市尤为重要。一个信息、交通便捷, 商品贸易、金融服务完备, 科技管理人才云集的城市必然成为跨国公司发展的首选目标。为这些公司服务的国际银行、金融机构的服务部门也云集在这里, 这就使那些具备优良国际服务功能的国际大都市或者国家中心城市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愈来愈重要。可见, 城市功能由生产性向国际服务性转变, 是那些在后工业时代力求继续保持或发挥重要影响力的国际大都市的必然选择。

近年来, 纽约、伦敦、巴黎、东京等国际大都市把握住了产业结构调整的这样一种方向, 不遗余力地推动城市功能由生产型向服务型转变。这些城市相续建成以商业和金融服务业为代表的高度发达的第三产业, 日趋完善的市场经济机制和以中央商务区 (CBD) 为代表的综合服务系统。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 这些国际城市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占总从业人员的60%以上。第三产业在成为城市支柱产业的同时, 又不断增强了这些城市服务于世界经济从而影响控制世界经济的能力。

(二) 国际大都市的产业升级的总体表征

根据屠启宇、金芳等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达国家产业结构转换和优化期的考察, 发现其基本特征是主导产业向服务业转变的总体趋势。新技术革命的发展使得第三产业成为城市最重要的经济部门, 城市间的相互作用不再以有形的实物联系为主导, 取而代之的是“资金的流动、信息的交换和知识的沟通”。大都市的地位越来越取决于金融和信息产业在城市系统中的地位。

国际大都市核心产业的构成和特征呈现如下三方面:

1. 产业结构服务化。

根据1998~2004年 (5) 的数据, 所有国际性大都市第三产业的比重都超过50%;超过80%的有巴黎、香港、法来克福和台北等;60%~80%的包括新加坡、约翰内斯堡、墨西哥城、米兰等;50%~60%以上的包括首尔、曼谷、圣保罗等。

2. 制造业内部高级化。

国际大都市制造业更多地依靠科技进步获取增长。例如洛杉矶, 近年来的核心企业主要在航空航天、国防、生物技术等高科技领域;悉尼是澳大利亚IT产业发展的龙头;新加坡的电子、生物医药和精密制造三个部门增加值占了整个制造业的2/3。

当然, 国际大都市后或多或少的保留了一些都市工业。如纽约的印刷出版业、服装业等, 这两个产业就业量占制造业总就业的48%, 增加值占了41% (6) 。

3. 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服务业。

现代服务业主要是指那些依托电子信息等高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发展起来的, 如金融保险、商务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教育与保健服务、网络与通讯服务等高增长部门。国际性大都市第三产业前三位都是上述各类现代服务业。

另外, 国际大都市一般都形成了专业服务中心 (如纽约的国际金融中心) 和特色产业 (如洛杉矶的文化产业、巴黎的服装产业、米兰的服装产业和展览业) 。

(三) 典型国际大都市的产业结构调整与现代服务业发展

1. 伦敦。

伦敦是老牌的工业城市。伦敦中心区多为小工业, 这些产业从1950年代开始, 已沦为夕阳工业。从1961-1981年, 伦敦制造业的就业人数从145万降到65万, 1983年只剩下58.3万, 到1998年制造业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比重下降至10%左右。服务业蓬勃发展兴起, 就业率从1977年的66.6%上升到1984年的77.1%。

伦敦位居世界三大金融中心之列, 在证券、外汇、海事和航空保险、债券保险和交易、银行间拆借等国际金融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2003年, 保费收入高达250亿英镑。200多家外国银行在伦敦设立分行或子行。

到2001年, 伦敦创意产业的总产出达210亿英镑, 约占英国创意产业总产出的1/4。2000年, 创意产业以52.5万名雇员的就业量居伦敦各产业第三位。

2. 纽约。

制造业衰退。就业人数自1950年代后, 开始减少。制造业内部主要向印刷出版业、服装业等都市工业集聚。第三产业尤其是金融、商业和保健服务崛起。纽约是美国和世界的金融和证券交易中心。

3. 东京。

东京制造业在全国占有突出比重, 但附加值数和就业数在下降;东京第三产业产出比重约达90%, 就业人数占东京总就业的8成以上。在东京经济构成中, 十分抢眼的是大量的公司总部。它们本身在东京经济构成中占20%, 其间接效应非常大。

四、上海建设国际大都市的发展对策

(一) 正视差距

国际大都市的发展建设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而是需要上海经过数十年乃至更长时间的艰苦奋斗。

从目前来看, 上海与国际大都市的差距是明显的。从产业结构来看, 上海第三产业比重刚跨入50%的发展门槛, 落后国际大都市20%左右;从经济总量来看, 上海2007年GDP约1700亿美元, 香港2000年就超过1600亿美元, 纽约2002年超过4000亿美元, 总体来看, 上海的经济规模仍偏小;从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来看, 现代金融、商业服务、信息服务等比重仍不够高, 吸纳的就业仍显偏低。

(二) 应对之策

1. 提升控制力。

根据前文分析, 国际大都市的核心能力在于金融、总部经济等“软实力”, 控制区域乃至全球的实体经济, 主要表现在两方面:其一是对实体经济的控制, 基于金融等现代服务业的高度发达, 指挥世界范围内的资源在不同国别、不同产业流动。

其二, 作为中心城市, 利用信息优势、政策发布平台等, 对区域乃至国际的控制。当前, 上海建设国际大都市的重要举措是提升控制力, 构建控制力体系, 强化金融、要素市场、信息服务、总部经济等建设, 形成对实质经济、区域发展的强有力控制。从近十年的发展来看, 上海在长三角地区的“龙头”作用日益显现, 江浙两省也都加大了与上海的对接力度, 上海也借助上证所、上期所等一批金融经济组织加强了对全国经济的控制;基于控制力, 上海当前要加强对长三角乃至全中国的辐射与支持力度, 积极主动地将发展精力集中在国家级高端服务业, 中远期的目标是强力发展国际级高端服务业。

2. 加强政策力。

在国际大都市建设过程中, 上海地方政府的作用至关重要。市长国际企业家咨询会议是一个创新, 是政府决策的重要参考, 上海要继续加强倾听国际各界人士的建议。除了政策制定之外, 还应加强政策的执行力, 尤其是在关键节点上, 要出台和坚决贯彻一批对接国际大都市、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产业政策、人力资源政策、财政税收政策等。

3. 提高居民力。

国际大都市建设, 对所有上海居民都有着较高要求。首先, 居民应具备大都市居民的必要素质, 如宽容的心态、了解国际时事、通晓国际语言等。

其次, 居民的文化科技素质须符合国际大都市产业升级发展的需要, 必须要有一批掌握国际经济交流、国际事务的高级人才, 还需要大批符合现代高端服务业需要的技术型人才, 还需要从海外引进一批中高级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

4. 强化执行力。

(1) 分阶段执行。国际大都市建设要有总体规划和分期建设规划。近期, 要重点奠定基础、构建框架;中期要坚决推进“退二进三”战略、实施“优三”战略, 不能因为发展过程中的阵痛而有所动摇;远期, 则要全面达到国际大都市的各项指标要求, 在国际经济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 (2) 分产业执行。总体原则是“退二进三”, 区别对待、倾斜发展。对于第二产业, 要有保有汰, 高技术含量、高增加值产业和都市工业要集聚发展, 其他的产业应尽可能转移到周边区域, 争取发展一些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产业。第三产业内部, 扶持高端服务业, 加快产业集聚、加速产品研发、加强人员培训。

5. 依托大机遇。

2010年上海世博会, 是上海迈入国际大都市行列的一个重要契机, 在半年的举办期内, 对上海的服务业是个考验, 这也是上海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实施“退二进三”、“优三”战略的有利时机。

“世博”建设在城市功能、基础设施、环境保护、人文氛围等多个方面的提升, 都会直接刺激相关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为形成上海现代服务业体系奠定新的基础。

这次盛会是上海城市近30年来最佳的“国际展示盛会”, 过程虽然艰辛, 但国际大都市的愿景会逐渐清晰、明朗。

参考文献

[1]段霞国际大都市产业结构调整之动向分析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J]2005 5 65~70

[2]刘长全杜旻国际大都市产业结构与工业布局演变趋势上海经济研究[J]2005 12 45~50

[3]杨亚琴王丹国际大都市现代服务业集群发展的比较研究世界经济研究[J]2005 1 61~66

[4]龙绍双国际大都市与国内一般城市的结构差异特区理论和实践[J]2001 12 54~55

[5]陶爱萍周健生上海建立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近代历史基础合肥工业大学学报[J]20086 11~15

[6]陈修颖甑峰吴泓上海市传统产业的地域转移研究人文地理[J]2004 12 44~48

[7]陈志洪高汝熹等纽约产业结构变动及对上海的启示上海经济研究[J]2003 10 50~57

[8]屠启宇金芳金字塔尖的城市上海人民出版社[M]2007 7

[9]上海市人民政府网站

上一篇:商品混凝土的质量控制下一篇:新闻背景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