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农业文化(共9篇)
都市农业文化 篇1
农业现代化是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都市农业是我国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基本实现现代化必须大力发展都市农业。实现传统农业向都市农业发展是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大城市郊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共同趋势。都市农业的现代化,是农业在布局、形态、功能以及生产等多方面出现新的特征,加速了我国大城市郊区农村内部产业结构和经营方向的转变。从整体上看,我国都市农业的现代化发展还处在较低水平。基于这样的背景,本文对都市农业的现代化水平进行评价。选取西安都市圈为研究区域,在回顾已有研究基础上,结合西安都市圈的实际情况,确立都市农业现代化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和地理信息技术对都市农业现代化水平发展现状及时空演变进行评价,最后提出西安都市圈都市农业的发展模式。本研究对统筹城乡经济社会、解决“三农”问题具有指导意义,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加快实现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目标的有效途径。本研究为西安都市圈制定都市农业的发展战略及城市的总体规划提供理论指导。本研究可丰富都市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建设,为西安市及类似地区都市农业现代发展能力和管理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通过研究,本文得出以下结论:
(1)2011年西安都市圈都市农业现代化水平分布现状:2011年,西安都市圈都市农业现代化处于初步实现阶段;都市农业现代化水平在空间分布上有很大差异,中南部五区县农业现代化水平高,中部区县次之,北部区县最低;农业生态环境安全子系统发展水平最高,北部区域生态环境安全现代化水平发展非常低,南部区域发展水平高;农业综合生产水平实现了现代化的60%左右,总体来说是北部发展水平高,南部低;农业社会发展水平整体都非常低;农业保障水平也很低,不足以保障西安都市圈都市农业快速实现现代化。
(2)西安都市圈都市农业现代化水平时空演变规律:1997-2011年西安都市圈的都市农业现代化水平一直在提高,呈现出先缓慢发展,后快速提高的趋势;都市农业的空间格局变化具有差异,1997-2004年都市农业现代化水平空间分布规律几乎没有变化,2004-2011年现代化水平中等区域和低水平区域范围扩大,高水平区域缩小;1997-2004年间东部区县现代化水平提升最慢,中部区县最快,其它区县次之,2004-2011年间越靠近中心区现代化水平提升越快,边缘区县提升速度缓慢;从1997年到2011年间,西安都市圈内四个子系统中,农业综合生产水平、农业社会发展水平、农业保障水平一直在提高,总体来说是越靠近主城区提升越快,边缘地区提升慢;农业生态环境安全水平空间变化不大。
(3)西安都市圈都市农业发展模式选择:西安都市圈内的都市农业划分为三个圈层,为近郊区、中郊区和远郊区三个圈层。近郊区以城乡互动发展模式为主,其他模式为辅,重点发展服务型农业,提高农业的社会化水平;中郊区以发展特色农业,建设多功能的农业园为主,辅助发展其他类型的服务型农业;远效区的南部重点发展山地都市农业类型,以生态保护为导向,重点发展唯一特色农产品培育;远效区北部,应重点发展生产农业,以企业带动农业生产的方式来促进本区农业的发展;杨凌区以高科技农业和农业展览会为主要发展方向。
关键字:西安都市圈,都市农业,现代化水平,时空演变特征
都市农业文化 篇2
发展北京都市农业、生态旅游和文化创意融合产业,无论是经济价值还是美学价值,或是生态价值意义都十分重大。正因如此,积极探索北京市都市农业、都市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融合之途径,以提升和优化镇域产业结构,是北京市郊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
一、实现都市农业、生态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的比较优势
张坊镇位于北京市房山区西南的拒马河畔,距京城75公里,总面积1524平方公里,山区、丘陵、平原各占三分之一。全镇有15个行政村,11172户,人口2.1万,其中农业人口1.6万,非农业人口0.5万。2008年,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完成7亿元,同比增长16.7%;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3亿元,同比增长20%;人均纯收入完成7880元,同比增长5%;税收完成3412万元,同比增长12.9%。开发都市农业、生态旅游和文化创意融合产业,北京市张坊镇具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人文、区位和基础比较优势。
(一)在都市旅游业发展方面,自然禀赋和人文环境优越
张坊镇地处十渡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1—4渡,是房山世界地质公园的重要节点,生态环境怡人,实属“自然氧吧,生态家园”。以山水文化为依托,山水游系列活动被广大游客所喜爱,而且随着《三国》等影视剧在这里选取外景,罗威等大品牌婚纱摄影公司来这里组织拍摄,使影视外景拍摄、婚纱摄影等附着产业在这里生根发芽。此外,来这里作画写生的画家也呈逐渐增多趋势。这里的山水文化正以其特有的魅力被更多人所认识和接受,口益成为首都市民短期假日旅游的首选和山水文化附着产业的创作基地。同时,张坊镇境内的仙栖洞和龙乡宫融汇了北方溶洞自然景观,是较为典型的喀斯特溶洞自然历史形成的代表,岩溶景观千姿百态,五种沉积类型景致形成于30万年一70万年之间,有滴水沉积、流水沉积、停滞水沉积、飞溅水沉积、水雾沉积,分别以石钟乳、石幔、石塔、石瀑、石镜、石鼓、晶花、盖板等方式存在,而且还有五星峡等地质奇观,具有较高的科普研究和推广价值。近年来,张坊镇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毗邻中国北京房山世界地质公园的区位优势,强化农游结合,依托金秋采摘节,加快以民俗采摘为主体的休闲农业发展步伐,有效整合了农、游资源,促进了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到目前为止,全镇12个村具备旅游接待能力,民俗户挂牌102家。
(二)在都市型现代农业方面,磨盘柿生产专业镇已初具规模
张坊磨盘柿以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品质最佳而享誉全国。目前,张坊镇磨盘柿基地面积已达1.9万亩,柿树总株数达到37万株,每年平均产量达到500-600万公斤。被国家命名为大磨盘柿生产基地、北京市磨盘柿专业镇、房山区农业标准化基地先进单位,通过有关部门验收,被命名为全国磨盘柿标准化生产基地。这里盛产的磨盘柿被国家绿色食品中心评为绿色食品、被中国果品流通协会评定为“中华名果”,并先后注册了“京峪、御贡、张坊”牌商标。2007年,张坊磨盘柿取得了“无公害”“有机”食品认证,被国家质量检验检疫总局批准为实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三)在文化创意产业方面,底蕴深厚的宋辽文化突出
张坊宋辽古城历史文化遗留再现了宋辽时期特有的历史文化。而且,作为华北地区唯一的古代军事设施,张坊古战道在古代军事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研究宋辽历史文化和古代军事提供了实物和佐证,可以用于历史文化辅助教学,继而以博物馆的形式,将张坊古城打造为历史教学的第二课堂。
(四)在环境建设方面,区位优势和基础优势明显
一是区位优势突出。由于地处山区、平原结合部,张坊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具有一定区位优势。周张路、房易路、涞保路的翻修绿化,使交通更加便利,环境大为改善,过境车辆和人员数量呈现明显增长趋势。特别是随着京石第二高速、北京郊区环线的投资投建,将对张坊镇旅游节点建设和吸引客流、引导消费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使张坊镇的区位优势更加突出,进而形成人员的集聚优势,为文化创意产品提供消费市场。
二是环境优势得以彰显。为进一步打造发展环境,形成产业优势,张坊镇政府积极争取投资近2亿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了发展环境,加快了发展步伐。08年镇域总体规划修编得到批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中心区详细控制性规划修编进展顺利,主导产业“211”调整布局更加明确。综合整治绿化美化效果明显,以三条线为重点治理内容,房易路一期综合整治绿化工程沿线清理砂石场7个,绿化面积6万平方米,周张路绿化带加厚补植、密植苗木0.5万株,涞保路两侧公路绿化栽植绿化苗木9.5万株,围绕“三条线”的绿化、美化,加紧沿线村的环境整治和村庄绿化,完成村庄绿化2.5万平方米,栽植绿化苗木41.7万株,增加绿地11.5万平方米,全镇绿化工程总投入达到850万元。
二、实现都市农业、生态旅游和文化创意融合产业的比较劣势
围绕发展都市休闲农业,该镇把“两带一区一沟”作为重点,两带即从蔡家口至四渡为龙头的一、二、三产相融合的黄金产业带和沿房易路两侧发展商贸服务产业带。一区即以镇政府所在地为中心,建设城镇中心发展区。一沟即以仙栖洞景区建设为龙头沿千河口至东关上村一条沟。在产业发展方面,以旅游、林果两大发展优势为基础,着力推进都市农业、都市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融合,打造都市型现代农业立体结构。拟对周张路沿线1—4渡进行规划设计,建设现代农业观光基地、大峪沟乡村度假区、十里采摘观光带、农耕文化展示区,以及一渡、二渡、三渡、四渡景点及服务区,建设一条旅游黄金线。2008年成功引进磨盘柿冷藏加工项目,两家企业开始试生产脱涩柿和柿子醋,年加工能力可消纳全镇磨盘柿总产量的60%以上,实现了量变到质变的转变。
开发都市农业、生态旅游和文化创意融合产业,北京市张坊镇具有着良好的自然、人文、区位和基础优势。但存在的问题和劣势也不容忽视,这主要表现在:
(一)缺乏文化创意产业远景规划和近期目标。
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力远远大于文化建设本身。在文化建设上投入不少,但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上投入不足,特别是还没有产业远景规划和近期目标。
(二)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内容和规则不熟悉。
主要表现在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不清楚,把文化发展等同于文化创意,对上级政策掌握不清楚,争取和利用政策支持的方向出现偏差,努力不小,收获不大。
(三)人才和技术的制约。
缺乏文化创意产业建设人才,对文化创意的前期挖掘和发展的方向研究力度不够,整体发展处于低级水平,有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模糊意识,但缺乏必要的人才和技术支撑。
(四)政策和资金的制约。
发展都市农业、生态旅游和文化创意融合产业,资金需求量大,单凭本镇经济实力缺口仍然较大。需要争取和赢得优惠的政策支持,需要不断开拓多种融资渠道和发展模式。
以上因素制约了张坊镇文化产业的建设和发展,在发展上“有资源没优势”的问题较为突出,存在的问题亟待解决。
三、实现都市农业、生态旅游和文化创意融合产业的战略措施
张坊镇文化资源丰富,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总体思路是:以科学规划为导向,以资源聚合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目标,以产业实体为重点,加紧制定张坊镇文化创意产业规划,加快现有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实现都市农业、生态旅游和文化创意融合产业战略,必须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主体”的原则,通过实施领军人才模式、促进多元融资模式、创新经济发展模式,建立产业基地模式,加快建设与“中国磨盘柿之乡”品牌相协调的文化创意产业架构。重点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一)抓紧制定发展规划。
按四大文化创意产业区划分,对不同区域的文化背景和内涵进行深入分析,制定张坊镇文化创意产业五年发展规划。一是宋辽古城风貌区,二是自然山水体验区,三是地质科普推广区,四是现代农耕示范区。
(二)建立文化创意产业基地。
利用政府北侧建设用地,规划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基地。坚持用规划后的蓝图和向社会公开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项目,吸引一批民营企业入镇经营,引进影视后期制作、特色旅游纪念品研发、规划包装设计等经济实体,发展影视编辑、动漫制作、创意设计等文化创意产业,形成基地集聚效应和带动作用,建造张坊镇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孵化器”。
(三)营造文化创意产业环境。
以市场为导向,加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环境建设,营造“引的来,留的住”的文化创意产业投资和市场消费环境。抓好文化创意产业服务,将服务作为产业载体、文化创意产业与其他产业、其他环节链接的中心市场,增强文化创意的生命力,以完善周到的服务争取落地生根型企业,打造产业经济实体。
(四)实施领军人才战略。通过开辟绿色通道,为集
聚产业精英创造更多的条件。结合《北京市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和房山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等政策文件的落实,加紧研究张坊镇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在土地使用、项目立项、政策争取、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最优服务和最大支持,鼓励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继续巩固与北京农学院、中国农业大学等高等院校的合作基础,积极引进本土高等学府的学子回乡创业,在小额贷款、政策帮扶等方面给予必要支持,形成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科技人才聚集优势。
(五)加强现代科技支持力度。
加快“数字张坊”建设和产业信息化建设,推进网络营销和对外链接,扩大交流与合作的机会,通过信息流吸引创意流、资本流、人才流、消费流,引导文化创意产业趋向,为产业实体的文化创意、文化投资、文化置业、文化经营及文化消费的决策行为架设桥梁。
(六)继续实施品牌带动战略。
以磨盘柿产业文化创意为题材,研发带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形成良好的口碑效应,提高对外影响力和美誉度,营造良好的外部市场环境。以旅游产业为载体,进一步改善文化旅游消费环境,使文化创意产品直接转化为商品,在旅游主服务区和众多景点设立连锁销售网点,建立文化创意产品快速入市的绿色通道。
(七)建立多元投资融资模式。
引入民营资本参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按照“集体引导、农民自愿、企业参与”的原则,建立利益导向和调节机制,采取农民出让土地经营权和“企业+基地股份制合作”、“股权保底+股份分红+劳务收入”等多种利益分配形式,进一步加大土地等生产资料的集中流转力度,实现文化创意产业向规模经营方向发展。
(八)提供优质高效政府服务。
都市农业文化 篇3
农业生产的核心问题是农业的组织形式,农业组织形式是一定时期生产关系的具体反映。本世纪中国的农业发展将进入以组织形式创新为主导的新阶段。适应新形势要求,从上海郊区实际出发,要以创新农业生产组织形式为切入口,提高都市农业的组织化程度,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强农业物质技术装备,发展都市农业,健全农业产业体系,加快推进上海现代农业发展。
一、改革和完善土地流转制度
发展都市农业经济,应搞好农村土地的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尊重农户的土地流转主体地位;加快建立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土地流转制度。
(一)强化依法管理土地,严格土地审批的法定权限,严格保护基本农田,建立合理的有利于农地适度规模化的村域内农地流转制度。鼓励农地在村域内的使用权流转,以村民自愿为原则,将农田集中于村级组织,在公平和公正的原则下,由村级组织通过公开招标,转包给村内种田能手。或通过股份制,由村级组织聘请懂技术、会经营的复合型人员进行企业化经营,村民则成为专职农业工人,从而为都市农业的新型组织发展奠定土地资源条件。
(二)健全征地程序,完善征地补偿和安置制度,加快建立和完善征地补偿安置争议的协调和裁决机制等。在征用土地时,要切实落实征地留用制,细化实施细则,让农民得到实惠。应将农村土地作为一种资本化的生产要素,以市场经济基本规律对农村土地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合理流动。强化土地作为农民生活保障的责任意识,确保农民得到基本的社会保障。此外,对远郊发展农业旅游应给予适当的土地利用指标,用于必须的农村旅馆和饭店建设,或在建设村级综合性文体服务设施时给予综合考虑。这样,能进一步完善土地流转制度,为都市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二、建立和完善都市农业科学技术体系
新型农业组织形式与传统农业组织形式的主要区别是,在新型农业组织形式中,更多的是通过资本和技术的投入来带动农业的发展,高投入、高科技成为新型农业组织形式的主要特点。技术含量是都市农业经济与传统农业经济的最大区别。只有不断提升科技对农业发展的贡献率,充分发挥农村人力资源的优势,加快推进农业科技研发和推广应用,都市农业现代化水平才能得到较快提高,才能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对都市农业的要求。
(一)大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和引进农业专门人才,一方面要加大对农业从业人员的培训,使他们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术,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提高就业能力,深化农业内部就业,培养适应农业产业化、集约化、规模化的专业农民和农民企业家。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城乡一体化的优势,与中心城市的农业科研单位、大专院校进行多种形式的人才、技术、信息交流,如聘请长期的专家、顾问,举办短期的农业技术、管理培训班;选派区内有关人员到科研院所、学校进修;高薪聘请、引进人才,提高都市农业新型组织的科技力量,使都市农业经济起步并保持强有力的后劲。
(二)加快推进农业科技研发和推广应用。大力发展以现代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特征的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加速转基因植物、生物肥料、动植物高效疫苗、生物农药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抗逆性,减少环境污染;发展好设施农业技术,通过这一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克服自然条件的限制,抵御或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并大大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发展农作物化学控制栽培技术,即采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和控制施肥来调节农作物的生长发育,促进农业增产增收;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工艺与技术等,以此提高都市农业新型组织的科技含量,提升都市农业经济的层级。
三、改革和创新农业生产组织方式
高度分散、超小规模的家庭承包经营,与都市农业未来发展的功能定位、产业开发和经营运作存在显著的不适应性,必须调整都市郊区现有的农业生产组织方式。根据都市郊区农村和农业生产的特点,进行农业生产组织方式的改革和创新发展,以有效提高农业产业经营的组织化程度和生产集中度。
(一)发展农业企业。加大对各种龙头型农业企业的扶持力度,积极推进产、加、销一体化经营,发展订单农业和契约生产,通过规范的运作机制将更多的农户纳入农业企业的产业体系之中。
(二)提高农业生产的专业化组织化程度。积极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操作规范,合理分离农业土地承包权和经营权,促进农业土地经营权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鼓励农户在自愿的基础上将农业土地经营权通过入股、租赁、契约等方式实行流转和集中经营,创建内生型农业企业,以提高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和组织化程度。内生型农业企业的组织形式可以多样化,如专业公司、专业合作社、社区农庄、具有一定规模的家庭农场等。
(三)进一步加大农业生产经营的对外开放度。积极吸纳外来企业发展企业化农业生产经营;鼓励外导型企业以契约、参股、控股等方式与市郊内生型农业企业合作或联合经营,以增强内生型企业的经营和竞争能力,扩大经营规模;同时支持外来企业租赁农地独立经营,或公司加农户的产业经营等。
四、进行产业体系的战略性调整
都市农业的高效率和高效益,只有通过产业化和市场化才能实现。必须加快调整产业体系,推进农业种植业、养殖业与加工业、服务业的融合发展。
(一)种植业:在农业用地总量逐年减少的条件下,有序大幅度削减传统的大宗农产品生产,重点扶持发展以都市区生态防护与景观、经济林果、花卉苗木为主体的生态与生产相结合的生态服务性农业;以时令蔬菜、特色瓜果、小品种特色经济作物为主体的,以优质、安全卫生食用农产品为主导的现代设施化园艺农业;立足自身技术经济优势、面向和服务全国的种子种苗业。
(二)养殖业:力求保持适度规模的水产养殖生产能力,重点提高特种水产养殖生产比重,优化品种结构,提升养殖生产的技术含量和生产水平。在农田对禽畜粪尿的合理负载能力和控制污染的基础上,有序减少禽畜养殖总量规模,可适度调整养殖区内的禽畜养殖结构,提高特种禽畜养殖比重;积极鼓励发展种禽种苗业,拓展跨区域的异地规模化养殖基地,以保障对都市区的副食品稳定供给和对品种及质量的需求。
(三)服务业:积极扶持开发多样化的新兴服务农业,重点开发生态景观与休闲、示范与教育、参与体验与度假等农业旅游服务业;以龙头企业为依托,以市场开拓、品牌包装、物流配送为主导的产业化加工服务业;以农业高新技术和设施化农业为依托,以标准化生产技术、种子种苗和技术服务输出为主导的技术服务农业。
五、实施品牌化和标准化战略
品牌化和标准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产业化、现代化农业组织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依托。在现代都市型农业建设的过程中,要强化品牌建设、标准化生产和质量管理,提升农业发展的层次水平,形成都市农业的特色和形象,从而提高市场开拓和综合竞争能力。第一,要根据都市农业未来发展的总体要求,以大型龙头企业为依托,在各个主导产品生产上积极扶持,做强和做好若干个品牌。第二,以品牌产品为依托,适度集中都市相关的农业科技力量和借助外来科技支撑,建立相应的产品技术标准、标准化生产技术和操作规范。第三,以品牌、标准化生产技术、技术服务、质量管理和统一销售为主,积极推进都市郊区同类农产品生产的横向联合和合作,全面提升都市农业的整体素质与市场竞争能力。
此外,要加快建立和健全农业农产品质量和食用农产品安全监管体系,对农产品生产实行全程质量监控,保障农产品生产的质量和食用安全,推动优质、安全卫生的食用农产品生产的发展。
发展现代化都市农业,应以农业组织方式创新为切入点,以土地的流转和集中规模经营为前提,以农业的产业化、企业化和公司化经营为基础,以农业科技应用支撑、网络化市场经营和品牌为两翼,根据大都市的特点和社会、经济、环境发展的需求来拟定现代化都市农业的方向和内容,坚持跨越型的或新型的、综合的、生态友好的和可持续的现代化,既有时代特征,又具备城市个性特色。从整体的角度来看,现代化都市农业的发展,应实现“三个合拍”:即与城市整体发展需要合拍、与国际都市农业发展趋势合拍、与现代产业经营理念和有效模式合拍,真正将现代化都市农业有机地融入到大都市发展和产业体系创新之中。
作者单位:中共上海市嘉定区委党校,华东政法大学
都市农业问题研究综述 篇4
都市农业问题研究综述
“都市农业”一词最早出现在1930年出版的大阪府农会报杂志上,而都市农业作为学术名词,最早出现在日本学者1935年发表的农业经济地理一书中,随后其他国家的农业科学家和城市地理学家相继开展了城市农业的研究。随着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都市农业的发展势头比较迅猛,明确都市农业的概念内涵,解读都市农业与城市化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探讨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模式,并进行都市型现代农业与农村、农民以及市场建设关系等方面的探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都市农业的概念
都市农业,从其形成过程来看,是生产力发展到较高水平时,农业同工业进一步结合,城乡之间差别逐渐消灭过程中的一种发达的农业形态。都市农业一般是在隙地带或者周边地区,利用城市中的成产要素,由市民经营,服务于城市的社会、经济、生态、文化需要的农业生产。都市农业经营者生活方式城市化,基础设施完备,生产的专业化社会化程度以及科技、资本集约度高。中外都市农业在起因和内涵上有着本质的不同。国外特别是发达国家都市农业的兴起有其制度(土地私有)和法律上的原因,是一种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过程和产物。发展中国家如非洲都市农业走的是另一条不同的道路,政府认为都市农业不合法,不允许其存在,但因为农业是城市贫民谋生的重要保障手段,所以都市农业一直在艰难地生存着。我国的都市农业实质上是由学者和政府提出的一种自上而下的行为,是经济和理论发展的必然逻辑结果。都市农业概念是由城郊农业发展而来,它更多地属于经济范畴,行政区属的色彩很重。
2、都市农业的功能
本文由:远景设计研究院整理提供(专注古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农业规划、旅游规划)
发达国家都市农业的功能一般阐述为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向市民供应新鲜安全的农产品,为市民提供休闲和农业教育;发展中国家和落后国家则侧重于对食物安全、维持城市贫民生计、缓解城市环境危机等特殊作用。综合远景设计研究院多年的都市农业规划经验及都市农业的概念内涵和发展情况来看,其基本功能可以表述如下:
1、经济功能。主要指提供优质的鲜活农产品以满足都市消费需求,并增加就业机会、优化城郊产业结构以提高农民收入。
2、社会功能。主要是指为都市居民提供接触自然、体验农业以及观光、休闲与游憩的场所与机会,并有利于增强现代农业的文化内涵教育功能。
3、生态功能。主要是指其营造优美宜人的绿色景观、改善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充当都市的绿化隔离带、防治城市环境污染以保持清新、宁静的生活环境,并有利于防止城市过度扩张。
3、都市农业的分类
根据都市农业产生机制的不同,将都市农业分为原生型都市农业和诱致型都市农业。原生型农业是直接受城市化发展影响而发生变形的农业,是受保护的对象,在落后城市是城市贫民借以谋生的自发农业,在现代城市是为了保护城市生态功能的自觉农业;诱致型农业首先是半企业行为的现代企业,如城市近郊区的农业园区,随后是扩散型农业,即大城市郊区的现代都市型农业。根据都市农业的实施情况又分为以下几种模式:成品农业模式(出售产品和加工品为主);生态农业模式;设施农业模式;精准农业模式。
4、都市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都市农业土地使用问题
土地使用权的安全问题,由于许多国家实行的是土地私有和土地公有两种所有制形式,而我国则是土地的国家所有和集体所有,土地的所有权是被垄断的,因而国内外都市农业土地使用存在的问题存在着差异。根据阐述,在国外,都市农业可利用的土地一应俱全,从狭小的住宅空间(窗沿、容器、栅栏、屋顶、墙角和围墙上),到公娱用地、公共设施和交通要道两边,再到郊区的公共和私人用地。大部分以生存为目的的都市农业在非私有土地上进行,在公路两旁,河边、铁路两旁的空地,闲置的私人土地和公园等。总的来说,利用这类土地只是暂时性的,使用者的权益无法保障。
观光农业的问题
经济发达地区的人民消费水平和消费层次较高,为观光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温床,观光农业在都市农业中占了较大的比重。但是观光农业的发展缺乏宏观控制和指导,基本上是以乡村和企业自主开发为主,造成了投资决策的随意性和开发的盲目性,其发展缺乏科学规划和市场定位,难以形成自己的特色占领市场。而且体现现代科技的观光农业前期投入成本很高,经营期间还需要很高的运营成本,其产品的销售收入和旅游收入有限,收回投资遥遥无期。许多项目要么转产,要么依附于其他产业,其长远发展令人堪忧。
都市农业中的农民问题
都市农业发展的瓶颈是文化素质问题。都市农业发展中教育体制落后,农民文化素质普遍很低,组织化程度很低,农户经营行为协调性很差,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服务水平很低,农民集体谈判能力低,不能满足农业信息化发展的要求。一些地方成立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虽然可以有效地解决郊区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小规模农户和大市场之间的对接问题。
5、都市农业的发展措施
银川: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情况 篇5
银川是宁夏回族自治区的首府,辖三区两县一市,有乡镇27个,村272个,农业总人口约60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30%左右,耕地约190万亩。近年来,银川市全面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大力实施:‚做强设施园艺产业和奶产业,做大露地瓜菜产业、清真牛羊肉产业、适水产业、长红枣产业,培育有机大米产业、玉米及瓜菜制种产业、酿酒葡萄产业、花卉产业‛的‚两强四优四新‛发展战略,加快发展以绿色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市场创汇农业、高科技现代农业,都市现代农业发展取得了明显进步。
一、银川市都市现代发展的现状
1、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构建都市农业产业体系
经过多年发展,我市‚两强四优四新‛优势特色产业不断壮大,设施园艺总面积达到31万亩;蔬菜种植总面积达到61.5万亩,总产量超过70万吨,人均蔬菜占有量为350公斤,奶牛存栏14万头,总产超过40万吨,人均鲜奶占有量为200公斤,人均牛奶占有量位居全国之首。牛羊养殖规模继续扩大,肉牛和肉羊的饲养量分别达到25万头和300万只,水产养殖面积达到20.6万亩,水产品产量6万吨。长枣种植总面积达13万亩,年产量达500万公斤,产业效益逐步提升。全市优势特色产业产值经占到了农业总产值的89%。
2、全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构筑产加销一体化发展格局
坚持用现代工业理念谋划农业,深入实施龙头企业带动战略,对农业企业技改、扩建、品牌注册和技术引进进行政策扶持,着力提高农产品加工水平,引进国内农业企业在银川建基地、带农户、拓市场、扩流通,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和实力明显增强。目前,全市乡镇企业3587个,从业人员8.3万人,涵盖了粮油加工、瓜果蔬菜销售、畜禽渔业养殖加工、种子苗木繁育销售、乳品加工、冷冻储运等各个方面,有力地拉动了优势特色农产品的规模扩张,推进了农业产业化的快速发展。全市初步形成了以金河、北方、明旺等乳品加工,伊品、泰瑞等玉米加工利用,正大、大北农等饲料加工,塞北雪、兴唐、昊王等粮食加工,西夏王、广夏、贺玉等葡萄加工等为代表的一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带动下,涉农企业规模提升、品牌培育、质量体系认证等有效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进一步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达到405个,由合作社销售的农产品总量达21.1万吨,销售产值7.8亿元以上。农业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逐步发展形成,进一步带动了农业农村经济整体效益提升。
3、鼓励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拓展都市农业多元化功能
为了拓宽农业增收渠道,我依托丰富的现代农业资源和独有的黄河文化、西夏文化、回乡文化、田园风光、塞上民俗、西北风情资源,着力开发建设休闲观光农业,初步构建起沿山生态林、葡萄庄园、农家乐;中部农业观光园、休闲垂钓中心;沿河休闲风情园、大漠植物园的休闲观光农业框架。发展建设了一批集生产性、生活性、生态性于一体的观光休闲农业示范点,全市已开发建设各类休闲观光‚农家乐‛场点180多家,‚农家乐‛年经营总收入在5000万元。贺兰县被农业部、国家旅游局授予‚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同时,银川市还成功举办了多届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全国钓鱼大赛,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4、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都市农业装备条件
以实现现代农业水利化、机械化、信息化为目标,全面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加强中低产田改造和农村沟、渠、路配套建设,近年巩固建设高标准农田100多万亩,改造中低产田80多万亩;大力推广喷灌、滴灌等节水灌溉实用技术,建设了20多个节水农业示范园区;全面实施‚沃土工程‛,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加强适用农机具的示范推广,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了177万千瓦,我市大力培育扶持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加快发展从整地、播种、管理到收获、收购的全程机械化服务组织,机械化平均作业率达到了70%以上。大力开展农村信息化建设,全面推进信息进村入园,已建成和在建的农村信息点300多个,基本建成了覆盖全市农村的农业信息网络。
5、科技创新推广转化能力不断提高,农业科技支撑作用日益增强
从2006年起,我市以强化公益性职能、激活经营性服务为目标,全面开展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改革,加强公益性机构建设,优化资源配置,实行全员竞聘上岗,充分调动了农业科技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现有300多名农业科技人员直接到生产基地开展科技承包和科技服务,带动农民科技兴农。100余名农技人员通过直接投资、技术入股、承包经营等形式引领创办项目,带领农民发展农业优势特色产业生产。按照‚一个产业一个技术团队‛的要求,组建了‚两强四优四新‛10个产业11个专家技术服务团队,每个团队重点对2-3个农业示范基地、园区进行科技试验示范、技术咨询和服务指导,推广应用了一批优势特色产业核心技术,示范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过不断探索努力,我市都市型现代农业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总体上看还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还没有形成完备的体系。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产业特色还不够鲜明。我市优势特色产业布局还不够鲜明,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不够,区域产品得不到深度开发,市场竞争相对优势不强,不能适应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内在需求。
二是多种功能开发利用水平较低。都市农业的最大特点就是功能多样性,目前我市农业总体还是以生产功能和就业增收功能为主,对农业的生态功能、生活功能、示范功能、文化功能、观赏功能等开发利用还远远不够,开发的自觉性、目的性不够,配套机制尚未建立。
三是都市农业发展层次比较低。都市现代农业是农业发展的一个较高层次,在对农业功能开发的过程中必须要与城市的长远发展协调一致。而我市对都市农业科学的统一规划还不够,休闲观光农业普遍发展层次较低,布局不合理、特色不明显。
三、进一步促进我市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路
按照‚两强四优四新‛产业发展方向,我市将全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现代化,打造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突出抓好奶产业提质增效工程,建成全国优质奶源核心区;提升设施园艺发展规模和档次,大幅提高经济效益。优化农业区域布局,构建有机水稻、葡萄酒庄等特色产业带,大力发展水产、制种、花卉、长红枣等特色产业,建成全国重要的绿色蔬菜瓜果生产基地、清真牛羊肉生产加工基地和西部适水产业基地,建立‘全国农产品安全区’。深化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改革,推进土地经营权流转。大规模开展高标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提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带动能力和经营水平,引进和培育产业化龙头企业,推动农业向二三产业拓展延伸、融合发展。
1、加快制定完善支持都市农业发展的配套政策体系
都市现代农业涉及经济社会诸多领域,为提高都市农业发展水平水平政策,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今年我们将研究制定都市现代农业产业组织体系建设政策,提高农民组织化水平,制定具有银川特色的都市现代农业唯一性产品和品牌发展政策,扩大银川农业影响。
2、突出产业布局优化,着力加快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
在贺兰、永宁成功迈进现代农业示范区行列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力度,进一步提高发展水平,努力建设优势突出的现代农业发展先行区,发挥好典型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今年我市将按照区域布局重点培育新建7个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同时在全市原有农业园区的基础上,改造提升14个现代农业园区,实施我市现代农业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工程,力争建成一批布局区域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销售品牌化、运作市场化现代农业样板,打造一批具有全市标杆和引领作用的综合性特色现代农业园区。
3、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为都市农业发展创造有利平台
都市农业是高度外向型农业和城乡融合发展的产物。下一步我们将全面加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科学规划布局,制定有力措施,加强部门协调配合,形成合力,使农业资源得到综合开发利用,全面可持续推进都市农业纵深发展。
4、加强农业多种功能公开,发挥农业最大效益
都市农业文化 篇6
一、项目概况
项目位于锦江区“198”区域,并且位于国家AAAA级风景旅游区三圣花乡“五朵金花”旁。项目构想:以都市农业为载体,独具特色的乡村文化吸引城市人群观光旅游,发展城市酒店消费相关配套产业,促进成都市酒店业消费配套的物流基地,完善成都市现代服务业功能。
该项目用地北临金港赛道、南临高威体育公园、东临“五朵金花”,西临成仁路快速通道,项目用地面积约1300亩,由观光旅游用地和部分配套用地组成。
二、项目背景和政策支持
(一)项目提出的背景和必要性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城乡统筹发展要求,加快产业发展,以农民生产、生活、居住方式的转变为着眼点和落脚点,为农民增收致富提供有效产业支撑,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加速推进城市化进程,通过“拆院并院,拆企入园”的土地整理方式,围绕锦江区“198”区域搭建项目平台。
(二)国家相关的政策支持
享受国家城乡统筹实验区相关政策。
(三)项目的投资人概况
有农业观光旅游项目开发经验和实力的国内外投资商。
三、项目定位和选址
(一)项目定位
吸引城市人群参与农业观光、旅游、体验农业休闲的农业花园,并建立与酒店产业相关的业态,以酒店配套物质及配送一体的都市观光旅游项目。
(二)项目选址
位于成都市东南方,三环路外侧的锦江区“198”区域非核心区内,并且位于国家AAAA级风景旅游区三圣花乡“五朵金花”旁,紧邻西部唯一的国际GP2汽车赛道,北临成都西部汽车运动休闲服务园区,东至国际GP2汽车赛道,南接高威体育公园,西靠新成仁路快速通道。
1、区域综合环境:
项目地处锦江区“198”区域,紧靠国家AAAA级风景旅游区三圣花乡“五朵金花”风景区,以集聚动感元素的国际GP2汽车赛道和汽车销售服务为一体的汽车后市场为伴,座落在连接成都市东部副中心和南部副中心的石胜路及出城道路——新成仁路快速通道汇集处。周边有成熟的三圣花乡“五朵金花”等旅游景区,更有高威体育等新兴的运动休闲产业园区,区位优势非常明显。三环路、成龙路、新成仁路、石胜路等多条直达汽车公园的交通线路,项目距市中心仅6公里,距机场15分钟车程,道路四通八达,交通十分便利,符合赛交通需要和市民休闲需求。
2、项目用地:
该项目用地位于成都市“198”区域,属农村土地整理项目,区域幅员面积达1300余亩,通过土地整理,可用于建设的土地300余亩(农村集体建设用地)。
3、周边情况
“五朵金花”已成成都市民旅游、休闲的胜地,国际GP2汽车赛道的赛事活动以深得市民的喜爱,汽车销售集群市场的不断发展,已占汽车销售一席之地,项目周边的人气、商气及知名度已成气候。项目土地已整理完毕,引自成都东风渠河水的南支三灌溉渠贯穿于项目。农用地和农村建设用地已经成都市规划局规划。
四、项目开发思路及初步规划
(一)项目指导思想
积极探索和实施城乡统筹发展总体战略,探索具有成都特色的发展路子,以产业发展为支撑,以城乡生产要素自由流动为目的,按照构建新型城乡形态的要求,稳步推进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推进锦江区“198”区域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结构调整,在充分尊重高、中、低端以及个别特殊群体的消费需求的基础上,达到政府、企业、农民、消费者的共同和谐,成为成都市城乡统筹、和谐发展的示范区域。
(二)总体布局
项目用地以农用地为主,发展城市观光、旅游、体验的农业旅游休闲产业,通过土地整理出的建设用地(已经过规划),根据项目可建设相关的配套设施。
(三)功能分区
农用地保留土地性质,进行种植和绿化;建设用地可根据项目规划方案,建设项目配套的建筑。
五、项目用地取得方式
项目用地分为农用地、农村建设用地,可根据项目的规划和流转农用地的情况,进行建设用地匹配(招拍挂形式)。
1、农用地取得方式:
按照农村土地政策,由锦江区“198”土地业主进行土地流转,每年向土地业主缴纳土地流转费,使用年限以农村第二轮土地承包年限为准,期满,同等条件可优先流转。
2、农村建设用地取得方式:
参照国有土地进行招拍挂形式取得。
企业可介入项目前期建设方案的制定;
方案制定完成后,通过挂牌方式出让该项目用地使用权;
都市杠杆下的设施农业 篇7
广州市农业局为了开好这次研讨会, 达到研讨的预期目的, 通知要求各市、区农业局进行了专题基础调研, 作了充分准备。又在会前的7月9日组织各市、区农业局负责人先后到珠海市农科中心、番禺区绿兴源花卉场进行了现场参观。
据了解, 广州市农业生产结构快速调整, 都市现代型农业发展迅速, 水稻种植面积不断减少, 水果、蔬菜、花卉、苗木的种植面积不断地增加。为了加快设施农业机械化发展步伐, 广州市发挥政策与资金并举的杠杆作用, 加大行政推广力度, 发展型都市农业, 取得了良好效果。该市2000年放宽了土地承包期限, 2005年又开始对设施农业给予财政补贴, 鼓励、引导、扶持发展特色农业, 调动了广大农民、农村专业组织及农业龙头企业利用现代设施从空间、品质、产量提升农产品附加值的积极性, 逐步提升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战略目标。在各市、区农业局专题调研中, 果、菜、花业界精英们普遍认为:只有依靠政府的惠民政策扶持, 特色农业才能加快科学发展步伐, 更好地示范带动, 体现价值特色。番禺区绿兴源花卉场1995年11月从租用2亩菜地开始种植花卉, 随着政府对土地承包期限的放宽, 花卉种植面积已发展到近1000亩。在区、镇农机部门的帮助下已有430亩享受财政补贴, 装备了大棚、喷淋、光照等设施, 实现了增收节支三大好处:节省人力;夏防高温冬防冻, 促使花卉正常健康生长;缩短了产出期, 提升了花卉品质, 售价比自然人工种植提高一倍以上。
研讨会上全市各市、区农业局负责人汇报了专题基础调研情况, 省市农业、农机、农艺、农机科研专家根据外省外地经验, 对照广州设施农业机械化发展实际, 重点围绕政府财政补贴惠民政策执行中申请审批程序、财政补贴对象、建设补贴标准、合同补贴办法、项目监督验收, 以及推动设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配套措施发表了各自把脉式的建设性意见。
广东省农业厅副巡视员潘雪芬在会上说, 广州市设施农业机械化发展研讨会有计划、有调研, 既有政府部门负责人, 又有专家参与把脉, 为我省开了个好头, 正是时侯。从各市、区汇报情况来看, 广州设施农业机械化发展进程已经进入了“特写”的新阶段。
广州市农业局副局长梁达波作了总结讲话, 他说, 市委张桂芳副书记在2008年2月28日召开的全市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发展设施农业、精细农业, 提高农业的设施装备水平。因此, 我们在各市、区前期调研的基础上召开本次研讨会, 力争为政府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着力推动设施农业机械化快速、科学地向前发展。
依靠科技进步 发展都市农业 篇8
据北京市统计局报告称 :科技进步已成为北京市农业经济增长的主导性因素,大批农业优良品种和先进生产技术得到广泛推广应用,2003年种业产值已达75.9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30%以上,现代种业成为京郊农业的主导产业。以锦绣大地、小汤山、顺义“三高”等为代表的工厂化农业生产方式已成为首都农业的突出特点。目前,全市共有高效农业科技园区400余家,设施农业面积达35.3万亩,设施农业产值占种植业产值的70%以上。同时,面对首都巨大的消费市场,京郊建设了一批具有较高科技水平的观光农业园。2003年京郊观光农业园共接待游客3982.7万人次,创收27亿元,比上年增长18.4%。
以上统计报告表明,要加快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使“三农问题”得到进一步解决,促进生产、生活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就必须加大科技投入,依靠科技进步,否则是没有出路的。目前,城市农业产业已不仅限于农产品的生产,而是如何充分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为人们旅游休闲、体验农业、了解农村提供场所。这就为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更离不开科技的支撑。正如王岐山市长指出的,要大力推广优质良种和先进技术,科技兴农,努力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因此,如何依靠科技进步,将生产、生活、生态等方面结合于一体来发展都市农业,已成为北京农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都市农业被现代农业经济学家誉为“永恒的朝阳产业”,都市农业的崛起展现了未来农业的新潮流。要使北京的都市农业顺利发展,就应着力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充分发挥首都强大的科技优势,大力发展集约农业;二是通过发展都市农业,实现农业生产、生活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三是依靠首都的市场和信息网络,延伸北京的农业产业链条;四是凭借北京国际大都市的地位,建立知识经济时代的现代农业前沿阵地。以上四点既是我们的重点工作,也是我们这一时期的前进方向。近期,北京农村科技工作,将以实现农村城市化、农业产业化、农村信息化、农民知识化为目标,以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安全、生态的农业为核心,瞄准动植物良种选育与产业化、农产品精深加工、安全食品工程、水资源保护与利用及工厂化农业等重点领域,创新突破,集成应用,扶植畜禽疫苗、玉米良种、蔬菜良种、家畜胚胎等重大科研成果产业化开发。为此,北京将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建立和健全以合作制为基础的农村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加速科技成果的推广与转化,促进城乡科技资源整合与互动,以及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实施人才战略,进一步完善以远程教育为辐射源的多种农村教育资源的整合,普及科学技术,大力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提高农民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力争北京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稳定在70%左右,到“十五”末,使科技进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55%提高到70%。
都市农业的概念、特点和主要类型 篇9
一、都市农业的概念
都市农业是指地处都市及其延伸地带,紧密依托城市的科技、人才、资金、市场优势,进行集约化农业生产,为国内外市场提供名、特、优、新农副产品和为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并具有休闲娱乐、旅游观光、教育和创新功能的现代农业。
二、都市农业的特点
1、它所包括的范围是指都市城市化地区与周边间隙地带的农业,不同于一般城郊型农业。
2、都市农业的生产、流通和消费,农业的空间布局和结构安排,农业与其它产业的关系等,必须首先服从城市的需要并为其服务。这种由城市需要决定农业的发展,体现了都市对农业的依赖性,并进而实现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一体化关系。
3、都市农业不仅是经济功能的开发,而且要进行生态、社会等功能的开发,并进而实现全功能性的大农业。
4、农业生产经营明显的表现为高度集约化的经营方式,实现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进而达到高度的农业发展形态和为都市服务的特殊功能。
三、都市农业的主要类型
1、农业公园。这种类型的特点是把公园与农业生产场所、消费场所和休闲场所结合起来建设,利用农业生产基地来吸引市民游览,主要是供观赏和旅游,面积比较大。一般选择依山傍水,有林草的地方,以地形和农产品种类而成自己的风格特色。农业公园分专业性农业公园和综合性农业公园。
2、观光农园。这种类型的特点是,开放农业园地,让市民观赏,采摘或购置。有的主要是供观尝农村景观或生产过程,有的可以购买新鲜产品(如花卉),有的还可以参加采摘果实。有的农户开放自家的花卉种植温室,有的观光农园集中区建立了展览室,让游人在观赏之余还能增长知识。
3、市民农园。这种类型特点是,让没有土地所有权的市民承租农地,直接参与农业植栽,亲身体验农业劳动过程。市民家园一般设在市区较近、交通、停车都便利的地方。农园经营者把整个园地划分若干块,分别租给不同的市民,供他们进行耕作体验,有的可以解决一些吃菜或就业问题。
4、休闲农场。这是一种综合性休闲农业区,以吸引旅客住宿为特点。农场以生产果、菜、茶等农作物为主,经过规划设计,充分利用农场原有的多种自然景观资源,如溪流、山坡、水塘,以及植物、动物、昆虫,引进一些游乐项目,开发为休闲农场(或度假农庄),把市民的观赏景观、采摘果实、体验耕作、住宿餐钦和娱乐等多种活动结合在一起,适应他们度假游乐的需要。如日本的“民宿 — 1 —
农场”,澳大利亚的“度假休闲农场”。
5、教育农园。这是兼顾农业生产与科普教育功能的农业经营形态,即利用农园中所栽植的作物、饲养的动物以及配备的设施,如特色植物、热带植物、农耕设施栽培、传统农具展示等,进行农业科技示范、生态农业示范,传授游客农业知识。代表性的有法国的教育农场,日本的学童农园,台湾的自然生态教室,北京的少儿农庄。
6、高科技农业园区。这是采用新技术生产手段和管理方式,形成集生产加工、营销、科研、推广、功能等于一体,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农业种植区或养殖区。这些园区有的可以对外开放,接受游人的观尝,有的属于封闭型,不接待游客。
7、森林公园。这是一个以林木为主,具有多变的地形,开阔的林地,优美的林相和山谷、奇石、溪流等多景观的大农业复合生态群体。以森林风光与其他自然景观为主体,在适当位置建设狩猎场、游泳池、垂钧区、露营地、野炊区等,是人们回归自然、休闲、度假、旅游、野营、避署、科学孝察和进行森林浴的理想场所。
8、民俗观光园。选择具有地方或民族特色的村庄,稍加整修提供可过夜的农舍或乡村旅店之类的游憩场所,让游客充分享受农村浓郁的乡土风情和浓重的泥土气息,以及别居一格的民间文化和地方习俗。
9、民宿农庄。主要是为已退休或将退休的城里人租住农村房屋,迁居农家。这些人中有教授、导演、设计师、工程师等,他们在城里均有较好的楼房,但非常向往农村的风光,游览田园景观,希望在林间散步,呼吸着农村新鲜空气,过着宁静淡泊、无噪音、无污染的世外挑园式生活。
部分城区发展都市农业的经验做法
北京市通州区:
1、加强政策扶持。一是扶持设施农业。对连片集群式的设施农业基地、唯一性的农产品设施生产基地、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设施农业专业村给予不同额度的资金支持。二是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对原有合作组织进行整合,建立与主导产业紧密结合的区级行业协会,加以扶持、规范、完善,同时分区域、分行业建立行业分会和专业合作组织,对能切实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带动农户能力强的合作组织给予重点扶持。三是扶持农产品品牌及认证。培育和引导生产加工单位树立质量观念和品牌意识,重点在农产品商标注册、广告宣传和认证方面给予扶持。以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合作组织为带动,采取“公司+农户+商标”和“合作组织+农户+商标”的方式,吸纳农民成为品牌农产品的直接生产者,降低农民市场风险。四是扶持都市农业走廊建设。重点扶持设施农业产业群、观光休闲区、农业结构调整、实用技术、农田治理等。五是扶持籽种产业。对种植、养殖的品种进行改良换代,重 — 2 —
点是蔬菜育苗、小麦良种繁育、乌鸡、祖代种猪、优质肉羊种羊、观赏鱼的引进等。六是扶持观光休闲农业发展。对采摘、观赏、垂钓等园区的基础设施、生产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给予一定财政补贴。七是扶持农业龙头企业。采取银农合作、贷款贴息、项目资金扶持等方式,重点扶持现有和新进的农产品加工、农产品物流配送、观光农业等类型的龙头企业。
2、搭建农业重点项目工作平台。为整合农业政策、资金、技术等资源条件,搭建了由政府主管区长牵头,农委统筹协调,发改委、财政局、科委、水务局、林业局、种植中心、养殖中心、农机中心、经管站等涉农部门参与的农业重点项目工作平台。平台主要负责设施农业使用菌类生产,中低产田改造,农业节水,农村安全饮水,农村土地流转,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农民科学技术培训,农村新能源开发,优质农产品品牌打造,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等12项重点工作。每一项工作都分别确定了负责人、牵头单位、参与单位,同时明确了工作任务。
3、规范村级财务管理工作。在全区推行以大额资金管理为主要内容的农村财务管理制度改革,主要是在村级设置基本账户,实行“定额备用金制度”,并在此基础上,单独开设一个“集体大额资金专储账户”,对集体资金实行转户储存,规范管理。
成都市温江区:
(一)推进园区建设,搭建发展平台
1、突出抓好策划规划工作。编制了《温江区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策划规划了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城、现代花卉产业基地、高新农业示范基地等功能区。依托四川农大研究生院、成都市农林科学院,集中发展以现代农业科技为主导的泛农业总部经济;依托“鱼凫田园”项目,挖掘成都平原大田风光、川西林盘景观和古蜀鱼凫文化资源优势,打造“成都平原农业生态休闲观光基地”;依托花卉基地,打造以花卉生产、展示、交易以及花卉文化为基础的花卉景观区和旅游、休闲、度假基地,重点建设4A级农业旅游景区。
2、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3亿多元,建设园区道路、渠系、给排水、电力等基础设施,同时鼓励和引导园区企业搞好门前景观绿化。
(二)壮大龙头企业,培育市场主体
注重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村新型集体经济组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多层次的农业市场主体。目前,该区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已达61家,成功培育了四川华侨凤凰集团、成都统一企业2家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成都万花公司、成都艾文博花卉世界有限公司等4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全区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达128个,其中省级示范专合组织2家。
1、不断完善扶持政策。实施土地租赁和规模经营的财政补贴、风险补偿等制度,以及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村专合组织负责人进修学习的奖励补贴制度,对农业产业化项目、龙头企业在 — 3 —
项目建设用地、税费减免、财政奖励、信贷、技术推广和品牌认证等方面进行扶持。组建农业担保公司,在推行大树抵押贷款的基础上,结合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实施了农村产权的抵押担保贷款。
2、做大做强专合组织。围绕主导产业和优势产品,引导和推动农村各类生产大户、贩运大户和经纪人,成立专业合作社或协会,培育在生产、加工、流通、信息型等领域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三)优化资源配置,突破发展瓶颈
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该区实施了 “两股一改”,即通过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化、农村集体土地股权化和以转变农民身份为主体的村改居,鼓励和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科学合理利用集体建设用地等资源,推动农村资源的优化配置。
1、多形式推进土地流转。鼓励、支持业主与农户采取转让、租赁、入股等方式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并建立农村产权交易中心,为农村土地流转和其他产权转移提供服务。目前,该区农村土地流转面积达9.76万亩,占农用地面积的57.61%。
2、推动土地综合整治和合理利用。坚持产业规划与建设规划、规模利用与节约资源相结合,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为主体,辖区农业投资公司参与,实施农村土地综合整理,推进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农民向集中居住区集中。
(四)完善服务体系,加强发展保障
1、加强项目投资服务。主要引进充分体现温江本土文化特色和花文化特色的休闲旅游项目、都市生态农业体验旅游项目、以中高端家庭市场和高端商务客户为目标的旅游项目以及针对专项市场的顶级乡村度假旅游项目。同时,建立现代农业投资服务中心,制定入驻项目流程图,对入园项目审批程序、在建项目管理办法、项目退出机制等做出了相应规定,并按规定为入驻企业提供一站式代办服务。
2、完善信息服务体系。建立“农信通”短信平台,并依托短信平台建立了全区信息互通及信息服务联动体系。在整合各类协会的信息资源基础上,建成了网上虚拟市场,以虚拟市场促进实体市场交易。2009年,农村经济信息服务网络带动全区农产品销售达2亿多元。
3、加强农村公共服务建设。借助市场、交通、信息等优势,对农业科技、金融、综合服务等资源进行聚集发展,在全区统筹建设5个区域性农业服务中心,并依托区农业投资公司搭建投融资服务中心,为都市农业发展提供融资担保。同时,按“1+13”的标准配套建设文体、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配套设施,促进农民转变生产生活方式。
济南市历城区:
(一)突出特色,打造亮点
长期以来,历城区坚持用旅游的理念来包装和提升农业,围绕广大市民和游客的“吃、住、行、游、购、娱”等一系列消费需求,突出好看、好吃、好玩等方面的特色,大力发展生态景观型农业、体验参与型农业、旅游度假型农业。
1、围绕“好看”,按照“点上求突破,面上成景观”的要求,着力打造局部看点,营造整体景观。在农作物品种选择上,突出“先观后用”,每年引进特而专、新而奇、精而美、观赏性高、适销对路的农业新品种近百个;在生产基地建设上,突出“基地园区化、园区景点化”,大力建设农业生态园、大樱桃观光采摘园、百菜观光园、草莓文化科技园等集生产、观光、采摘体验、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农业观光园区;在大型旅游景区景点开发上,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利用“四荒”、森林等资源,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和综合开发力度,累计投资20多亿元,先后建成红叶谷、九顶塔、九如山瀑布群、卧虎山国际滑雪场等特色鲜明的景区景点19处,其中国家4A级景区2个,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1个,市级“十佳”旅游景区6个。
2、围绕“好玩”,按照“春赏花、夏纳凉、秋摘果、冬滑雪、全年农家乐”的要求,策划推出特色游乐项目,构建四季旅游大格局。依托各大景区景点、农业园区、生产基地、农家乐等观光休闲场所,大力发展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赏农家景、购农家物”为主要内容的乡村特色旅游项目,举办形式各异、各具特色的休闲娱乐活动。近两年,该区先后推出了桃花节、梨花节、果品采摘节、草莓文化节及休闲垂钓等特色旅游项目50余项。2009年该区仅举办果品采摘活动,就接待游客300万人次,采销农产品2000多万公斤,实现综合收入1.5亿元。
3、围绕“好吃”,按照“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在全区范围内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为满足游客购物需求,出台了《关于做好农产品包装工作的意见》,促进农产品由商品向礼品化转变,努力达到“寓销于游、游中促销”的效果。
(二)经营生态,夯实基础
1、以“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民更富”为目标,实施了绿山治水工程。在山区,搞荒山绿化、植树造林,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和旱作农业项目;在平原地区,建设农田林网和绿色通道,为都市农业发展提供“绿色”支撑。
2、为解决农村环境面貌较差问题,该区推广“猪—沼—果”生态模式,建设生态文明示范村,规范“农家乐”饭店,推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和规模化养畜区粪便治污项目。
(三)健全机制,强化支撑
在组织领导上,建立区镇两级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农村工作综合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的组织体系。在社会宣传上,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宣传平台,对农业园区、节庆活动、特色产品等进行宣传,每逢“五一”、“十一”旅游黄金周来临,都要举办“旅游暨绿色农产品展 — 5 —
示招商会”,对全区上千种特色农副产品和19大景区景点进行集中展示,对旅游及农副产品生产加工项目进行集中招商。在资金投入上,一方面,持续加大政府投入。2008年以来区财政对农业的投入每年净增1000多万元。另一方面,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各类投资主体,以独资、合资、承包、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参与观光农业项目建设。同时,按照“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要求,对区直各部门对上争取的扶持资金,在不改变使用方式和用途的前提下,尽可能地捆绑使用。
淄博市张店区:
1、围绕生态宜居、体验参与和休闲娱乐三大功能,重点规划建设“四个片区”:一是优质粮食生产片区。主要发展精准农业生产,建设优质粮食生产基地。二是生态涵养发展区。挖掘山区独有的资源潜力,发展以特色农产品培育、山区民俗旅游、生态旅游等为主要内容的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三是生态经济林果带。重点发展经济林、林果等产业,积极引导规划建设休闲农业观光园区。四是城市绿地生态体系。主要沿主干公路、主河道建设绿色通道防护林带以及环企、环村生态林,大力发展生态和经济效益兼备的经济林果,提高森林覆盖率。
2、为创造良好的宜居环境,该区实行“点、线、面”相结合的方式发展都市农业。在“点”上,以市场运作为主,发展各类都市农业园区,建设都市农业园区。在“线”上,以政府投资为主,大规模实施沿路、沿河绿化,以及河沿岸生态经济林带、公路沿线经济林带、花卉苗木带等工程建设,构筑绿色生态长廊。在“面”上,围绕重点区域,实施生态修复和植树造林,同时建设历史文化、休闲体验等项目,打造城市近郊休闲旅游区。
3、建立和完善“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村企主办、社会参与”的都市农业发展机制。一是积极推进土地流转。出台推进全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及股份合作制的相关政策,举办培训班,指导农民做好土地流转工作,鼓励引导农民将土地向资本和技术雄厚的企业和经营大户流转,推进土地集约利用,实现农业的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提高农业整体竞争力。二是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工作。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工商企业、旅游企业投资开发现代农业项目,发展主题突出、科技含量高、配套齐全的品牌农业项目和配套产业。三是与科研院所联系,引入先进的科技项目,带动都市农业向名、特、优方向发展。
【都市农业文化】推荐阅读:
都市农业景观10-19
都市农业问题11-01
都市农业模式08-24
都市现代农业07-21
现代都市农业园06-15
都市观光农业园06-18
都市农业改善生态环境05-09
白银市发展都市农业05-11
都市农业生态旅游资源09-28
郑州市都市农业发展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