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银市发展都市农业(共6篇)
白银市发展都市农业 篇1
都市农业是指在城市化地区及其周边地区充分利用大城市提供的科技成果及现代化设备进行生产并紧密服务于城市的现代化农业, 它是都市经济发展到较高水平时农村与城市、农业与非农产业等进一步融合的必然产物, 是现代农业发展趋势之一。白银市作为兰白都市经济圈的副中心城市, 发展都市农业不仅可以为都市居民提供鲜活、优质农产品和优美的生态环境, 同时有利于打破现有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对实现甘肃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中心带动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白银市发展都市农业的必要性
㈠发展都市农业是改善生态环境的需要白银市地处甘肃省中部干旱地区, 生态条件十分脆弱, 2009年全市森林覆盖率仅为5.5%。辖区内布局的国有企业长期以来在为国家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 由于设备老化、工艺落后而工业“三废”污染严重。加之随着城市的发展, 市区人口密度增大, 建筑物拥挤, 街道狭窄, 城市中心绿化率很低, 加剧了城市环境的恶化。发展都市农业可以营造绿色景观, 防治环境污染, 保持清新、宁静的生活环境。
㈡发展都市农业是满足日益增长的城市居民生活消费的需要白银市紧邻省会城市兰州市, 兰白都市经济圈内覆盖人口633万人。众多的城市人口不仅每天要消耗大量的农产品, 而且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 对品质好、有利于健康的无公害食品的需求量还呈上升趋势, 发展都市农业可以为城市提供新鲜、卫生、无污染的农产品, 满足城市居民的消费需求。另外, 国内外大量的实践证明, 城市化率在30%~75%之间, 是城市居民的消费需求由过去的以消费农产品为主的单一性物质产品消费向消费物质产品与追求文化、休闲、旅游、观光等精神产品并重的多元化消费需求转化期间。兰、白两市城市化率分别为62%和36%, 发展都市农业则为市民体验乡野风光、了解农村文化、满足观光休闲需求提供了场所和机会。
㈢发展都市农业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需要需求弹性理论表明农产品需求弹性较小, 即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 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难以呈同步增加, 这就加大了农民增收的难度。都市农业集高科技含量、绿色无公害、观赏娱乐性于一体, 产品附加值高, 产业比较效益好。同时都市农业还可以通过多种经营方式, 扩大经营范围, 拓展农业功能, 提高农民收入。
㈣发展都市农业是破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需要由于长期的城市工业化经济体系与广大落后的农村地区经济社会的割据, 使得白银市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矛盾十分突出。发展都市农业可以推进城乡经济的互动互促, 通过延长农业产业链,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推动农业向二、三产业渗透, 实现城乡产业全面融合。城乡互动式的发展, 还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缩小城乡差距, 对实现区域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白银市都市农业发展的SWOT环境分析
SWOT模型是一种综合考虑产业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各种因素, 进行系统评价, 从而选择最佳经营战略的方法。它通过综合分析事物内部的S-优势 (Strength) 、W-劣势 (Weakness) 、O-机会 (Opportunity) 和T-威胁 (Threat) , 从中找出对自己有利的、值得发扬的因素, 以及对自己不利的、要避开的东西, 发现存在的问题, 找出解决办法, 并明确以后的发展方向。以下笔者将按照SWOT分析法, 对白银市都市农业发展所面临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进行分析。
㈠外部环境的机会
第一, 政策环境。近年来, 党中央、国务院针对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制定了一系列方针政策, 对破解我国“三农”问题营造了良好的宏观政策环境。同时, 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 国务院关于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等的相关政策的出台, 也对白银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针对性的政策扶持, 尤其是《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大力支持兰 (州) 白 (银) 核心经济区率先发展, 建设兰 (州) 白 (银) 都市经济圈”, 将白银纳入“中心带动”区域发展战略的“中心”地位, 为白银市发展现代都市农业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第二, 经济环境。白银市经济基础较好, 2008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235亿元, 居全省第四位, 紧邻的省会兰州居全省第一。2008年兰、白两市城镇居民人均实现收入分别为11677元和12158元。消费需求理论告诉我们, 收入水平的变化会导致消费水平发生相应变化。当人均年收入在500美元~800美元时, 人们外出观光旅游处于迸发期, 有着不可遏制的爆发力, 对都市农业消费的需求快速增加。
第三, 社会文化环境。兰、白两市工业发展历史悠久, 长期的工业文明和城市生活的单一性, 使得城镇居民闲暇之余对休闲娱乐、劳动健身、缓解精神压力的乡野观光情有独钟, 对品质好、有益健康、无公害的绿色食品格外青睐。两市目前现有的200余万城镇人口消费本身就是都市农业发展的一个巨大的市场需求主体, 如果再考虑周边地区的需求, 则市场空间更大。
第四, 技术环境。白银市的农业、畜牧、水产、农机、水利、气象等农业生产技术研发、推广、教育、服务体系健全。与其相连的省城兰州是西北科教中心之一, 学科门类齐全, 科研院所实力雄厚, 是白银市发展都市农业的重要依托力量。经过多年的发展, 两市的农业科技平均贡献率为60%, 高于全国48%的平均水平。
第五, 自然环境。白银市属大陆性温带干旱气候。全年日照2500小时~2800小时, 年平均气温6.3℃~8.8℃, 年平均气温日较差12.4℃~13.6℃, ≥10℃有效积温2102.3℃~3704.5℃, 无霜期150天左右。光热资源在黄河流域具有开发反季节蔬菜和优质农产品的优势。全市现有耕地30万公顷, 其中水浇地9.17万公顷, 人均占有量高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 是甘肃省重要的黄河灌溉农业区, 也是黄土高原与腾格里沙漠过渡地带少见的沙漠绿州。
㈡外部环境的威胁
第一, 竞争激烈。处于黄河之畔的白银市距省会兰州69公里, 地处西宁、银川、西安等大城市的中心位置。优越的地理位置、快捷的交通运输, 既是白银市的优势, 同时也使白银市的都市农业发展面临着来自周边城市的严峻挑战, 如何使畜牧养殖业在与具传统生产优势的西宁市、银川市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使高原夏菜、特色林果业、马铃薯等特色优势产品在与天水市、定西市的同生共荣中彰显生机是白银市都市农业发展的重大课题。
第二, 市场信息不畅通。恢复建市以来, 虽然白银市农村信息化建设有了长足的发展, 但就目前情况来看, 从市、县 (区) 、乡 (镇) 到基层农村, 农业科技信息数据库、农业生产管理专家系统等网络化信息资源缺失, 农产品市场信息不畅, 加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育不成熟, 致使现代都市农业的发展缺乏及时准确的信息来源, 分散的农户小生产难以与社会化的大市场实现有效的对接。
㈢内部条件的优势
第一, 农业经济持续发展, 特色产业初具规模。2009年白银市完成农业增加值32.88亿元。在保证粮食生产的前提下, 已形成草畜、瓜菜两大战略性主导产业和马铃薯、特色林果、小杂粮、啤酒大麦四大区域优势产品, 瓜菜、畜牧两大产业产值分别占农业总产值的40%和27.91%。特色优势产业的形成为都市农业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
第二, 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迅速。近年来, 白银市委、市政府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战略, 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快速提升, 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格局日趋凸显。2009年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190家, 农畜产品加工能力达到120万吨, 实现销售收入22.58亿元。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到339家, 销售收入达13.4亿元。农业标准化生产有了新提高, 累计认证绿色食品68个, 颁布实施农牧业地方标准55项。无公害及绿色食品种植达12多万公顷, 初步形成了“公司+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格局。
第三, 农业科技推广成效显著。在农业专业科技队伍和农村科技带头人的带领下, 全市使用现代农业科技的氛围浓厚, 全膜双垄沟播、模式化栽培、农畜新品种引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机播机收、日光温室秸秆生物反应堆等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成效显著, 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
㈣内部条件的劣势
第一, 农业产业结构单一。都市农业内涵丰富, 多业并举。但从白银市农业发展的现状看, 目前仍摆脱不了以种植业为主的单一结构。2008年白银市农业实现总产值497929万元, 其中来自农业的产值为333304万元, 占66.94%。改变农业单一生产功能性, 把农业的功能从第一产业延伸到第二、第三产业, 大力发展农产品开发、旅游农业和休闲农业是白银市都市农业发展新的生长点。
第二, 农业的外向度还需要扩大。都市农业不仅仅是为都市提供多样化需求服务的农业, 成功的都市农业同时也应该是一个外向型农业, 以优良的生态环境吸引外商投资农业, 吸引国内外游客, 以优质卫生的农副产品供应外埠市场。白银市的特色农业发展虽已现雏型, 但由于在标准化生产、市场化营销等方面尚存不足, 致使产品市场范围相对狭窄, 外销量甚微。
第三, 农产品层次和附加值较低。尽管白银市的设施农业发展水平居全省前例, 但至今尚未脱出作为城市的农副产品供应基地的框架, 农业生产还是以满足城市基本消费品需求为经营导向。从产品结构来看, 大部分产品还在与“菜篮子”工程划着等号, 存在着产品层次较低、附加值较少的缺陷。
第四, 都市农业支柱行业和支柱企业较少。近年来在白银市农业发展中也形成了一些规模较大的农产品生产基地, 促生了一批龙头企业, 但总体来说支柱行业优势仍然不明显, 支柱企业在数量和规模上仍有待发展。缺少支柱行业与支柱企业, 都市农业的发展就缺乏稳定性, 易受到市场变化的冲击。
三、白银市都市农业的发展思路与对策建议
㈠发展思路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 紧紧围绕市区农业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为城乡居民服务这一主题, 把农业种植、农艺景观、新农村建设和观光休憩、度假娱乐融为一体, 全面提升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以强化农业产业化经营为重点, 全面加快白银市农业由单一生产型向生产、生活、生态多功能转型, 形成近郊、远郊和不同特色、不同层次、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农业发展区域, 为人们观光旅游、休憩健身、学习交流提供场所, 最终达到调整农村结构、提高农民收入、增加都市圈经济实力的目的。
㈡对策建议
第一, 统筹规划, 突出特色。白银都市农业的发展必须依托省城兰州, 要借兰白都市经济圈建设的东风, 通过建立领导会晤机制和区域性协调机制, 对兰、白两市农村优势资源合理布局, 优化配置;充分发挥区域内特有的自然资源优势, 对经济圈内的成本低、质量优、商品率高、市场竞争力强、发展基础好的优势产业进行强势布局, 集中最佳资源、最佳要素, 加快发展优势产业集群, 打造特色品牌。就白银市而言, 目前发展的重点是在壮大草畜、瓜菜两大战略性主导产业的同时, 要在产品调优、规模调大、效益调高上下功夫。同时要注重一产和二产及一产和三产的融合, 充分利用兰、白两市所具有的管理、技术、资金、信息、物流、交通等方面的优势, 在做好产业带建设的基础上重点把农产品加工业和旅游服务业做大做强。
第二, 完善都市农业产业化运行机制。农业产业化经营要以市场为导向, 以经济效益为中心, 以农民家庭经营为基础, 以龙头企业为纽带, 通过社会化服务、专业化生产, 将产前、产中、产后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充分发挥产业的协同效应和规模效益。实现白银都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点是要完善具有三层复合结构的农业产业化运行机制。从顶层构建具有幅射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 积极扶持运销、储藏、保鲜为主的龙头企业, 重点培育壮大粮油淀粉、蔬菜保鲜、果汁饮料、肉类分割包装和饲料加工等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 促进农产品多层次转化增值。在底层建立规模化的标准化产业基地和产业带, 重点建设红枣、枸杞、梨果、蔬菜、小杂粮、啤酒大麦及畜禽养殖等基地, 形成县有区域、镇有特色、村有专业、户有规模的产业格局。在中层形成有影响力的各类有形、无形市场和专业合作组织, 从而达到农产品基地规模化、龙头企业群体化、各类市场网络化、农业生产经营集约化。
第三, 努力提高都市农业科技水平。都市农业是以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为支撑的集约型农业, 要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发展目标, 适应国际国内大市场对生产技术和产品质量新要求, 在良种繁育、节能节水、配方施肥、种植制度、病虫防控等方面积极推进技术进步, 着力推进设施农业技术创新, 通过各级农业科技人员的引导、龙头企业的带动、各类园区的典型示范, 不断提高自主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 形成育种、繁殖、加工、推广于一体和专业分工与攻关协作相结合的农业技术研究与推广体系, 做大基地, 做强产业, 提高市场竞争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第四, 加强政府对都市农业的保护和支持力度。作为一种新生事物, 都市农业的发展需要政府的支持和引导, 这是国内外都市农业发展的经验总结。要实现白银都市农业的稳定发展, 增加农业劳动者的收人, 必须加大政府对都市农业的扶持力度。在都市核心区, 都市农业表现出来的主要是生态功能, 具有公共物品的特点, 其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投资;在拓展开发区和外围区的都市农业发展时, 政府也要在各项政策上给予优惠, 在人力、技术、资金等方面大力扶持, 并协调各部门在支持都市农业方面的举措, 以形成合力, 有效促进都市农业的发展。
白银市发展都市农业 篇2
助推城乡一体化发展
中共哈尔滨市呼兰区委员会
哈尔滨市呼兰区人民政府
(2012年2月日)
呼兰既是传统农业区,又是都市新城区。近年来,在改造农业、建设都市的过程中,我们以都市农业为联接,探索实践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发展的新路子,实现了强区与富民良性互动、城市与农村共同繁荣、环境与发展同步提升,使农业农村在自身又好又快发展的同时,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保障和提升促进作用更加突出。2011年,全区都市农业实现产值62.8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69%,从业人员人均纯收入1.5万元,高于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54.5%。
一、坚持一体规划,统筹布局都市农业
呼兰的发展,城市化是历史重任,农业农村是发展难点,而两者之间,都市农业是完美的结合点。基于这一科学判断,新一届区委、区政府作出了新的现实选择,围绕全面城市化目标,确定了发展都市农业的战略主攻方向,并拿出100万元,聘请农业部规划设计院,对全区都市农业进行系统规划。按照城乡一体化要求,结合城市建设和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1
沿松花江旅游产业带、哈肇路都市农业产业带和呼白路现代农业示范带三条产业带,沿江沿河沿产业带又设计了生态田园新城、团山风景区、蒲井有机菜基地、黄土山森林公园等都市农业节点工程27个。这些节点工程陆续开工建设,引领“三带”迅速上规模、出形象,促进了农业提质增效,对城乡一体化发展也产生了深刻影响。一是扩大了群众就业。全区各类都市农业,吸纳就业2.3万人。大用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投入9000万元,建设900栋棚室,承包给农民种植果蔬、花卉,亩效益接近传统种植的100倍,有效解决了沈八新村建设中失地农民的生产生活问题。二是改善了城市面貌。致力于建设生态田园新城,新城区已经全面退出粮食生产和养殖业,依托园艺产业,发展特色果园、菜园、花圃等“插花式”、“镶嵌式”城市景观农业,在实现生产创收的同时,美化了城市,促进了新城建设。三是加快了小城镇建设。都市农业节点工程的建设,吸引着人流和物流的集聚。腰堡街道通过发展休闲农业,沿江聚集商户95户,吸纳就业850多人,一个新型城镇正在加速形成。此外,围绕呼兰河口湿地公园建设,我们在老城区东部,重新规划了一个新商圈,使老城框架拉大了近一倍。
二、坚持城乡融合,全力开发新型产业
深刻理解都市农业内涵,充分发挥资源、区位和人文三个优势,着力发展三个都市农业体系。一是融合供给和需求,发展特色种养体系。利民苗木花卉基地、哈肇路蔬菜基地、沿江沿河水产养殖基地进一步壮大。2011年,全区落实苗木、花卉、蔬菜、蘑菇、小杂粮等特色种植40万亩,“粮改菜”
4.5万亩,蔬菜面积一年增长28%。投产各类养殖水面3.5万亩,其中特种养殖5500亩,试验网箱养鱼20箱,水产养殖占据八区半壁江山。全区“菜篮子”充盈,及时满足了快速城市化对农业的新要求。二是融合生产和加工,发展绿色食品体系。持续加大生态投入,全区生态环境保持良好,整体通过了无公害产品产地一体认定,认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192个。依托丰富的绿色农产品,利民开发区辟建有2平方公里的绿色食品产业园,生产6个系列45个品种的绿色食品。今后5年,我们还计划把产业园做大到10平方公里,打造一个销售收入500亿元的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建设全省重要的绿色食品加工、出口基地。三是融合农业和旅游,发展休闲农业体系。沿文化呼兰河、生态松花江旅游线路,全区发展农家乐项目110多个。腰堡街道坚持农家采摘、渔家餐饮配套发展,独具特色的休闲农业线路已经形成;呼兰河口湿地、黄土山森林公园初步具备接待能力;正在建设的新凯莱生态农业示范园区,是典型的集生产、示范、观光、体验、休闲一体的多功能都市农业项目。我区的休闲农业,内涵日益拓展,模式不断丰富,正在从零星分布向规模集约转变,呈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
三、坚持多元并举,加速都市农业开发
对都市农业的发展,区财政建立了持续增长机制,在吃饭财政的压力下,2011年安排各类农业补贴、补助2亿多元,极大地调动了各类都市农业主体的积极性。以政策扶持为导
延庆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掠影 篇3
雄伟的长城脚下,有一处美丽的瓜园。300多亩的华坤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有着四五华里长的观光瓜廊。上百个品种的南瓜、倭瓜红黄蓝绿五颜六色,长方圆扁形态各异。有的长得像飞碟,有的像话筒,有的像一串小灯笼。长的一二米,重的一二百斤。园区的科技人员通过多次嫁接技术育出了许多叫不出来名字的南瓜新品种,和从国内外引进的几十个南瓜、窝瓜品种一起,共同装扮着瓜园。一放暑假就有不少的学生、游人来这里观瓜、赏瓜、摄影。瓜熟时,瓜园的主人把这些奇形怪状的瓜,按照不同的品种,不同木质化的程度,分门别类地进行收获。熟得好的,有的打蜡,有的去皮,有的晒干,做成各种各样的工艺品,一直能够保持到来年的六七月份。供市民在瓜秧不能生长的季节也能欣赏到五颜六色、色彩斑斓的各式各样的瓜。稍微嫩一点的,主人把它们小心地贮藏起来,做成美味可口的瓜宴,供游人品尝,酒杯、饭碗、盛莱的盘子,舀汤的勺子等所有的餐具都是师傅们用南瓜一件件精雕细琢而成,使人们享受到纯天然的饕餮大餐。在这里,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美、艺术、科技融合为一体。
近年来,延庆建设了许许多多类似的瓜园、花园、果园,星星点点地洒落在妫川大地上。在此基础上,延庆开展了一系列农业科技文化活动,“果蔬文化采摘节”、“十里花乡妫水风情”、“葡萄采摘节”等,以文化活动为载体,展示农业科技最新成果,丰富农民科学文化生活。
沈家营镇政府发挥资源优势,发展彩色农业,在优美的滨河生态走廊发展集农业观光、彩色农作物采摘、农事体验、科普旅游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大地景观农业,通过生态农业搭台,推动民俗旅游业发展。金秋时节,政府部门举办了“十里花香·妫河风情”主题活动,吸引众多游客走进妫水河,亲近大自然。到此赏菊、品茶、摄影、写生,远离城市的喧嚣。参加妫河健步之旅,漫步在绿树成荫的滨河生态走廊,可以一边欣赏林中美景,一边聆听妫水河潺潺的流水声。每年的5~10月,市民可坐羊车,坐驴车,可骑自行车,自驾车,伴随着鸟语花香畅游滨河生态走廊。春天,金灿灿的白菜花,银白色的萝卜花,在风中摇曳,一望无际。秋天,百亩菊园中贵妃醉酒,鸿运当头,玉玲珑、金不换等上百个品种的地被菊花团锦簇,花香四溢。可谓“轻风浮絮洒甘露,满地黄花分外香”。
十里花乡,乔、灌、草错落有致,绿树、鲜花、中草药合理种植。乔、灌、草、花、药扮靓了40华里的妫河路两侧,富裕了农民的钱袋子。在这里,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和谐而统一。
离开十里花乡,驱车前行10多公里,便驶入了“四季花海”。“四季花海”西起刘斌堡,东到珍珠泉,跨越三个乡镇,以四海为中心。穿行在绿树掩映的山区公路上,仿佛置身于花的海洋。上千亩的万寿菊成片成片地分布在四季花海的沿线,不时地映入你的眼帘。整条峡谷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到处都弥散着玫瑰的芳香。几十亩连片的百合花,不时有三五成对的新人在这里拍摄婚纱照……
四海镇为了实现“四季花海”的梦想,联姻首都农业科研院校,从百合品种的引进,到当地野生品种的驯化,从标准化、规模化的种植,到对农民手把手的培训,专家们都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引入了多家生产、经营和加工企业,无论是百合种植的生产、还是万寿菊的收购以及茶菊的加工,都是企业全程负责;组建了种植合作社,通过合作社架起农民联系专家,联系企业,联系市场的桥梁。
500mm的年平均降水量,79.4%的森林覆盖率,700m的平均海拔,是当地发展花卉产业的自然优势。四海镇把握自己的区位优势,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根据不同节点种植不同品种的花卉,建立起了球根花卉,玫瑰花,菊花、草盆花和野生花卉资源圃5个专业化花卉生产区。为了选育适合当地气候生长的山野花,乡土专家和专家教授一起将山上的160多个品种的山野花品种采收回来,在野生花卉资源圃进行选育、驯化、试种,选育了多个适合美化环境、具有推广价值、生命力强的野生花卉品种,并进行推广种植。这里,沟沟岔岔,漫山遍野的山野花,五彩缤纷、姹紫嫣红。
千余农民育花、种花、管花、收花,成为了护花人、走上了致富路。南湾村的村民伴着初升的太阳,沐浴着阳光雨露,穿行于玫瑰丛中,采摘娇艳欲滴的花朵,含苞待放的花蕾,企业定点定时到田间地头进行收购,每亩每年都能收上两三千元,种植大户能收获三五万块。今年的玫瑰丰收了,花农们也收获了幸福和芬芳。
游完“四季花海”,我们前往“山水人家”——千家店。行驶在绿树掩映、依山起伏的山区公路上,让人感觉神清气爽。
千家店,距北京市区130公里,位于延庆县的东部山区。有山有水,山水相依。近年来,千家店镇政府利用自然山水,沿黑白河两岸百余华里建设山水画廊,把农村自然资源当作旅游资源来建设,从山边、水边、林边、路边、田边、村边六边治理入手,绿化了山川、美化了环境、亮化了庭院,使生活在此的农户成了山水人家,成为了百里山水画廊的组成部分,而农民也成为了天然大公园里的园林工人、成为了画中之人。镇政府因势利导,注册了“山水人家”,对全镇16个行政村,71个自然村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风格,对12个节点展开全面建设。
蓝天、白云、青山、碧水、绿树、青草,构成了百里山水画廊,“山水人家”点缀其中,人在画中走,水在山中流。正可谓“青山无墨千秋画,流水无弦万古琴”。
优美的风光,浓厚的文化,纯朴的民风,带动了全镇乡村民俗旅游的发展,2009年接待游客28万人,收入2800多万元,仅向日葵的直接收入就达到了160多万元。今年为了延长葵花海的绽放时间,当地采取了分期播种、延长花期的技术,2000多亩的葵花海一个月的绽放,能够极大地满足摄影人、绘画者以及广大游人的观光需求。该镇还与20多所首都美术院校签订了写生协议,来自首都美术院校的首批400多名学生入住“山水人家”后,在山水画廊中挥毫泼墨,酝酿着创作的灵感。
景美了,钱挣了,生活在画廊里的“山水人家”把本地优美的自然资源展示给了外界,也把外界先进的知识、理念融入了自己的生活,成功地实现了农业由一产向三产的跨越,实现了农业和旅游业的完美结合。
银川: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情况 篇4
银川是宁夏回族自治区的首府,辖三区两县一市,有乡镇27个,村272个,农业总人口约60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30%左右,耕地约190万亩。近年来,银川市全面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大力实施:‚做强设施园艺产业和奶产业,做大露地瓜菜产业、清真牛羊肉产业、适水产业、长红枣产业,培育有机大米产业、玉米及瓜菜制种产业、酿酒葡萄产业、花卉产业‛的‚两强四优四新‛发展战略,加快发展以绿色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市场创汇农业、高科技现代农业,都市现代农业发展取得了明显进步。
一、银川市都市现代发展的现状
1、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构建都市农业产业体系
经过多年发展,我市‚两强四优四新‛优势特色产业不断壮大,设施园艺总面积达到31万亩;蔬菜种植总面积达到61.5万亩,总产量超过70万吨,人均蔬菜占有量为350公斤,奶牛存栏14万头,总产超过40万吨,人均鲜奶占有量为200公斤,人均牛奶占有量位居全国之首。牛羊养殖规模继续扩大,肉牛和肉羊的饲养量分别达到25万头和300万只,水产养殖面积达到20.6万亩,水产品产量6万吨。长枣种植总面积达13万亩,年产量达500万公斤,产业效益逐步提升。全市优势特色产业产值经占到了农业总产值的89%。
2、全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构筑产加销一体化发展格局
坚持用现代工业理念谋划农业,深入实施龙头企业带动战略,对农业企业技改、扩建、品牌注册和技术引进进行政策扶持,着力提高农产品加工水平,引进国内农业企业在银川建基地、带农户、拓市场、扩流通,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和实力明显增强。目前,全市乡镇企业3587个,从业人员8.3万人,涵盖了粮油加工、瓜果蔬菜销售、畜禽渔业养殖加工、种子苗木繁育销售、乳品加工、冷冻储运等各个方面,有力地拉动了优势特色农产品的规模扩张,推进了农业产业化的快速发展。全市初步形成了以金河、北方、明旺等乳品加工,伊品、泰瑞等玉米加工利用,正大、大北农等饲料加工,塞北雪、兴唐、昊王等粮食加工,西夏王、广夏、贺玉等葡萄加工等为代表的一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带动下,涉农企业规模提升、品牌培育、质量体系认证等有效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进一步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达到405个,由合作社销售的农产品总量达21.1万吨,销售产值7.8亿元以上。农业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逐步发展形成,进一步带动了农业农村经济整体效益提升。
3、鼓励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拓展都市农业多元化功能
为了拓宽农业增收渠道,我依托丰富的现代农业资源和独有的黄河文化、西夏文化、回乡文化、田园风光、塞上民俗、西北风情资源,着力开发建设休闲观光农业,初步构建起沿山生态林、葡萄庄园、农家乐;中部农业观光园、休闲垂钓中心;沿河休闲风情园、大漠植物园的休闲观光农业框架。发展建设了一批集生产性、生活性、生态性于一体的观光休闲农业示范点,全市已开发建设各类休闲观光‚农家乐‛场点180多家,‚农家乐‛年经营总收入在5000万元。贺兰县被农业部、国家旅游局授予‚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同时,银川市还成功举办了多届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全国钓鱼大赛,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4、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都市农业装备条件
以实现现代农业水利化、机械化、信息化为目标,全面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加强中低产田改造和农村沟、渠、路配套建设,近年巩固建设高标准农田100多万亩,改造中低产田80多万亩;大力推广喷灌、滴灌等节水灌溉实用技术,建设了20多个节水农业示范园区;全面实施‚沃土工程‛,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加强适用农机具的示范推广,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了177万千瓦,我市大力培育扶持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加快发展从整地、播种、管理到收获、收购的全程机械化服务组织,机械化平均作业率达到了70%以上。大力开展农村信息化建设,全面推进信息进村入园,已建成和在建的农村信息点300多个,基本建成了覆盖全市农村的农业信息网络。
5、科技创新推广转化能力不断提高,农业科技支撑作用日益增强
从2006年起,我市以强化公益性职能、激活经营性服务为目标,全面开展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改革,加强公益性机构建设,优化资源配置,实行全员竞聘上岗,充分调动了农业科技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现有300多名农业科技人员直接到生产基地开展科技承包和科技服务,带动农民科技兴农。100余名农技人员通过直接投资、技术入股、承包经营等形式引领创办项目,带领农民发展农业优势特色产业生产。按照‚一个产业一个技术团队‛的要求,组建了‚两强四优四新‛10个产业11个专家技术服务团队,每个团队重点对2-3个农业示范基地、园区进行科技试验示范、技术咨询和服务指导,推广应用了一批优势特色产业核心技术,示范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过不断探索努力,我市都市型现代农业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总体上看还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还没有形成完备的体系。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产业特色还不够鲜明。我市优势特色产业布局还不够鲜明,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不够,区域产品得不到深度开发,市场竞争相对优势不强,不能适应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内在需求。
二是多种功能开发利用水平较低。都市农业的最大特点就是功能多样性,目前我市农业总体还是以生产功能和就业增收功能为主,对农业的生态功能、生活功能、示范功能、文化功能、观赏功能等开发利用还远远不够,开发的自觉性、目的性不够,配套机制尚未建立。
三是都市农业发展层次比较低。都市现代农业是农业发展的一个较高层次,在对农业功能开发的过程中必须要与城市的长远发展协调一致。而我市对都市农业科学的统一规划还不够,休闲观光农业普遍发展层次较低,布局不合理、特色不明显。
三、进一步促进我市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路
按照‚两强四优四新‛产业发展方向,我市将全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现代化,打造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突出抓好奶产业提质增效工程,建成全国优质奶源核心区;提升设施园艺发展规模和档次,大幅提高经济效益。优化农业区域布局,构建有机水稻、葡萄酒庄等特色产业带,大力发展水产、制种、花卉、长红枣等特色产业,建成全国重要的绿色蔬菜瓜果生产基地、清真牛羊肉生产加工基地和西部适水产业基地,建立‘全国农产品安全区’。深化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改革,推进土地经营权流转。大规模开展高标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提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带动能力和经营水平,引进和培育产业化龙头企业,推动农业向二三产业拓展延伸、融合发展。
1、加快制定完善支持都市农业发展的配套政策体系
都市现代农业涉及经济社会诸多领域,为提高都市农业发展水平水平政策,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今年我们将研究制定都市现代农业产业组织体系建设政策,提高农民组织化水平,制定具有银川特色的都市现代农业唯一性产品和品牌发展政策,扩大银川农业影响。
2、突出产业布局优化,着力加快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
在贺兰、永宁成功迈进现代农业示范区行列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力度,进一步提高发展水平,努力建设优势突出的现代农业发展先行区,发挥好典型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今年我市将按照区域布局重点培育新建7个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同时在全市原有农业园区的基础上,改造提升14个现代农业园区,实施我市现代农业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工程,力争建成一批布局区域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销售品牌化、运作市场化现代农业样板,打造一批具有全市标杆和引领作用的综合性特色现代农业园区。
3、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为都市农业发展创造有利平台
都市农业是高度外向型农业和城乡融合发展的产物。下一步我们将全面加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科学规划布局,制定有力措施,加强部门协调配合,形成合力,使农业资源得到综合开发利用,全面可持续推进都市农业纵深发展。
4、加强农业多种功能公开,发挥农业最大效益
白银市发展都市农业 篇5
关键词:珠三角地区;都市农业;发展
随着珠三角地区的不断发展,该地区已经形成了一个大都市区域,因此,发展珠三角地区的都市农业具有其可行性与必要性。从都市农业的功能方面来看,都市农业可为城市居民提供舒适环保的生活环境、优质的农副产品以及休闲的旅游空间。由此可见,从市场需求方面而言,都市农业满足了城市居民对于上述三方面的需求,而如今的珠三角地区对于上述三方面的市场需求均呈现显著的上升趋势。因此,很有必要在珠三角地区发展都市农业。
1 都市农业的内涵及其构成
有关都市农业这个概念最早是在1935年由日本学者青鹿四郎所提出的。所谓的都市农业,即在都市工商业及住宅等区域内或都市外围所分布的形态较为特殊的农业。通常而言,这些区域内的农业组织常常需要依附于都市经济,会受到都市经济势力的直接影响。都市农业的主要经营产业包括鸡、奶、鱼、新鲜蔬菜以及果树等等,因此,专业化与集约化生产程度均相当高,此外,都市农业还涉及到了麦、稻、水产及畜牧业等的复合式经营。一般来说,都市农业区域的范围为整个都市面积的两到三倍。也就是说,都市农业是一种专门负责失误及燃料生产、加工与销售的产业,其主要面向的是城镇以及城市的日常消费需求,通过城市内部及其周围分散的土地及水域,采用集约化生产方式来进行多样性谷物及动物的生产。
结合我国社会及经济的特点,现阶段我国都市农业既依托于都市,又服务于都市,并集生产、生活、生态、科、教、文于一体,是一种新型农业形态,也是我国现代化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更是都市经济、社会、文化及生态的主要组成部分,其不仅满足了都市人民对于农副产品方面的需求,更为都市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支撑与服务。
2 珠三角地区的发展背景
珠三角地区主要包括了广州、珠海、深圳、东莞、佛山、中山、江门、惠州以及肇庆9个市及其管辖市、县、区。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珠三角地区依靠其独特的区位优势抓住了世界经济及产业的发展机遇,促进了经济及社会的快速发展,与此同时,珠三角地区的城镇群也得到快速的发展。有资料显示,2012年珠三角地区的城镇化水平已经达到了80%,预计2020年可达到85%以上。珠三角地区的城镇建成区正在逐步相连,并初步形成了一个大都市连绵区,并具有如下发展特点:一是珠三角地区已经成为我国目前城镇化水平及连绵程度最高、经济要素最为密集的区域,但是该地域的经济、社会及城镇化发展水平仍有欠平衡;二是城镇群经过多年的快速增长,如今在发展需求及供给方面存在了结构性的失衡,并制约了珠三角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三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珠三角地区城镇群发展过程中的结构性矛盾越来越突出。在此发展背景下,珠三角地区在农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资源缺乏、城乡差距增大以及生产成本增加等多方面的压力,传统农业发展模式已无法适应当地的城市化发展需求,迫切需要对传统农业模式进行转型和升级,因此,在珠三角地区发展都市农业势在必行。
3 在珠三角地区发展都市农业的主要问题
3.1 土地资源极为紧缺 由于珠三角地区是我国城市群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其不仅工业发达、人口密集,而且城市化水平极高,因此,珠三角地区农业用地必须能够担负其该地区人民的生产及生活需要,这不仅体现在农副产品的生产及城市环境的美化方面,还体现在为城市工业及建筑的进一步扩张提供土地资源。这就为土地资源本就稀缺的珠三角地区带来了更大的压力,也对该地区都市农业的进一步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3.2 劳动力成本相对较高 珠三角地区主要是以第二、三产业为主,由于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机会成本相对较大,因而导致该地区农业劳动力成本远远高于周边地区。
3.3 都市农业产业化规模相对较小 由于珠三角地区的农业仍以村镇形式独立进行发展,因此还未真正达到都市农业所要求的产业化生产规模,需要进一步提高当地农业的产业化水平。
3.4 有关农业生产人员的文化素质亟待提高 作为都市农业的基本特征之一,高素质、高文化水平的农业人员队伍是推动都市农业不断发展和完善的主力军,三是,珠三角地区目前在此方面仍十分欠缺,该地区的农民多为初中文化水平,科学素质低,因此,农业生产人员的文化素质亟待提高。
4 发展都市农业的建议
(1) 首先,必须利用市场导向作用引导农业结构进行调整,并推动精品农产品的进一步推广和生产,最终构建一个国际化农业交流平台,促进珠三角地区都市农业健康发展。应将加强珠三角地区农、副产品市场的建设置于首位,并以此为基础带动珠三角地区的都市农业朝着市场化方向发展;(2) 应进一步加大珠三角地区农业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力度。虽然珠三角地区的经济已较为发达,但是,仅仅依靠自身的力量来进行都市农业投资仍十分有限,因此,必须充分利用我国新农村建设这一大趋势,不断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并积极争取投资,对农业基础设施进行进一步完善,从而提高珠三角地区都市农业的发展水平;(3) 推动珠三角地区都市农业高新技术的产业化发展。作为一种高科技农业,要想发展都市农业必须加大同当地高校及科研机构合作力度,共同进行珠三角地区都市农业资源的开发。不断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促进高新技术成果的进一步转化和推广,从而实现珠三角地区都市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白银市发展都市农业 篇6
记者:请问,贵校是在怎样的背景下构建都市型高等农业教育体系的?
王有年:都市型高等农业教育体系是伴随着北京地区农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对人才、技术、智力支持的需求而逐步形成的。北京地区的农业发展,大致划分为传统农业、城郊型农业和都市型现代农业等3个阶段,学校适应这种发展经历了3个不同的发展过程。
20世纪90年代后,北京城乡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郊区农业开始向经济、社会、生态等综合功能发展,籽种、精品、创汇、观光、设施农业和农产品加工等新型农业得到发展,农业的现代化内涵不断拓展,日益凸现都市型现代农业的鲜明特色。都市型现代农业是以高效农业、生态农业、休闲农业为主要内容,进行集约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的现代农业。学校自上个世纪90年代就开始关注和研究都市农业问题,形成了一批较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及时提出了“调整专业结构、深化教学改革,适应都市型农业对人才需求”的办学理念。2001年学校专门成立了都市农业研究所,对都市型现代农业和都市型高等农业教育进行系统的理论研究,2004年在全校取得高度共识。2004年12月,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学校取得“良好”成绩,专家组对学校办学特色的评价是:北京农学院始终坚持服务首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办学宗旨,经过几代人的探索和实践,逐步形成了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都市型高等农业教育的办学特色。建立和发展以适应北京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都市型高等农业教育,其内涵丰富、成效显著、特色鲜明。
记者:都市型高等农业教育体系的基本特征是什么?贵校是如何完善都市型高等农业教育体系,并使之成为自己鲜明的办学特色的?
王有年:都市型高等农业教育体系的基本特征包括6个方面:一是具有鲜明的指导思想:服务首都现代化、服务都市型郊区经济、服务都市型现代农业;二是具有开放的办学模式:开门办学融入北京郊区、开放办学与国际接轨、开发办学与企业联合,主动外引内联,整合校内外、国内外各种教育资源,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国际化水平;三是,具有科学的教育理念:适应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加快改造传统学科专业,设置新的学科专业,加快学科专业的交叉、渗透和融合;四是具有全新的培养目标: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的技术人才、经营人才和管理人才;五是,具有合理的培养模式:构建产学研一体化的培养模式,引导学生投入首都经济建设,加强动手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与锻炼;六是具有规范的课程体系:根据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要求,科学设计课程体系,编写和选用反映现代农业成果的新教材,精减纯理论课堂学时,强化实验、实习环节,采用先进的教学管理方法,建立完善的质量监控体系。
结合都市型高等农业教育体系的基本特征,学校从5个方面不断完善都市型高等农业教育体系。
第一,加强学科建设,提升办学层次。学校以校级重点学科建设为基础,结合北京市重点学科建设,从北京市农业现状、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和学校实际出发,重点建设果树学、临床兽医学、作物遗传育种、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等学科。同时,依托重点学科,积极申报硕士点,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至2006年学校硕士点已增至8个。
第二,调整专业结构,形成优势和特色。近年来,学校优先发展高新技术类专业和应用型学科专业,积极探索设置建设边缘学科专业、跨学科的交叉学科专业,有重点、有计划地申报和增设了生物技术、农业资源与环境、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法学、社会工作等9个新专业。同时,不断改造和提升传统专业,比如,在原农学系、园艺系基础上重组、融合并创建了植物科学技术系。通过进一步淡化同类专业界线,拓宽专业口径,灵活专业方向,不断提高专业教学水平。比如,采取了按植物生产大类招生的方式,设置了各具特色的种子科学与工程、设施园艺、植物进出口检疫等柔性方向,供学生入学两年后选择。
第三,优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学校根据都市型现代农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以及社会对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整体要求,按照进一步强化基础,拓宽专业口径,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和个性发展,特别是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原则,实行学分制,变共性教育为个性教育。实行以主修专业为主的多元化培养模式,通过优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构建都市型高等农业教育“平台+模块”的人才培养模式。
第四,加强实践教学,强化技能训练。学校高度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对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逐渐形成了4年不断线、8个环节相互贯通的实践教学体系。明确了实践教学的整体培养目标,并将其分解落实到了实验、教学实习、课程设计、毕业实习、科研训练及毕业论文(设计)、军训、公益劳动和社会实践等各个实践教学环节中。实践教学成为学校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环节,各院系依据自身特点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建立了适合本系学生的实践体系。
第五,扩大合作交流,提高国际化程度。学校积极开展中外合作办学,拓展教育合作领域,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加快传统专业的改造和调整,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提升国际化程度。2002年成立了国际学院,2003年与英国哈·亚当斯大学合作开办“国际商务管理”和“国际食品安全与零售管理”两个专业,联合招收学历教育本科生,还与美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哈萨克斯坦等国的高校建立了校际友好合作关系。
记者:党中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发展现代农业”的战略目标,贵校作为市属唯一一所农林院校,是如何为发展现代农业培养高质量人才的?
王有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现代农业为学校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学校紧紧抓住这一重大契机,发挥学科优势,整合教育资源,周密组织部署,重点做了以下4方面的工作。
【白银市发展都市农业】推荐阅读:
白银市中考满分作文-2009年甘肃省白银市中考满分作文05-30
甘肃省白银市06-30
白银市中小学07-29
白银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 《白银市贯彻甘肃省新型墙体材料推广应用管理规定的意见》的通知09-12
对白银市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的调查09-30
白银市促进招商引资和民间投资优惠政策07-10
白银市第六次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会部署10-20
我的白银甲作文06-03
黄金白银td基础知识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