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经济

2024-10-05

都市经济(精选12篇)

都市经济 篇1

经济新闻报道如何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成为媒体和学界关注的焦点。山东临沂沂蒙晚报围绕当地政府中心工作, 从政策落地、舆论引导、双向互动等多个方面进行了经济报道的有益实践, 为当地政府决策提供了依据和参考。

抢占话语权, 影响政策制定

1.找准切入点

山东临沂是中国北方最大的商品物流集散地, 临沂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建设国际商贸城”的战略目标, 实现临沂商城由“买全国、卖全国”向“买全球、卖全球”的转变。这对于习惯了做内贸的市委市政府决策者、商城管理者、商城业主, 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作为临沂市主流媒体, 选择“商城”这个主题, 不仅切合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 而且符合商城发展规律。

怎样才能做得深、做得透, 成为晚报人思考的重要问题。为此, 我们确定了“商城国际化”作为主题报道的发声点, 推出了一系列深度报道。事后证明, 这些报道说出了读者之所想, 写出了读者之所不知, 不仅赢得了话语权, 而且成为市委市政府决策者研究商城制定政策的重要依据。

2.找准时机

第一个节点是2011年9月, 临沂举办第二届临博会。“临博会”之后, 浙江义乌的“义博会”开幕在即, 临沂该向“义博会”学点啥?沂蒙晚报组成采访团南下义乌, 深入义乌国际商贸城采访调查, 推出了6期《走义乌观临沂》大型系列报道。这组报道在临沂报业是划时代的, 此前从来没有哪家媒体有如此担当和气魄, 将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与媒体观察点紧密相连, 并以事件化的表达和人物故事把“南义乌”的经验生动地呈现给读者。一经刊发, 旋即引起临沂商城决策者和商界领袖的高度关注, 更为市委市政府将打造“国际商贸城”摆上刻不容缓的日程安排, 起到巨大的推波助澜作用。晚报记者也成为市委市政府、商城管理者、业主眼中的“义乌专家”, 还被邀请参加“临沂市国际商贸城调研会”现场做主题汇报。沂蒙晚报还将报道汇集成册整理出版了《走义乌观临沂——记者眼里的义博会》专辑, 以及整理的《临沂商城该向义乌学点啥?》内参, 提出了学习义乌做强临沂商城的建议, 为市委市政府工作提供依据。

第二个节点是2012年4月, 国家七部委来临沂调研考察商城国际贸易情况。为此, 晚报再次将“商城国际化”作为报道的主题, 大型系列报道《商城国际化攻略》, 不仅回答“为什么”“怎么了”, 还提出了留住外商“怎么办”的建议。事实证明, 本组报道说得明白、说得到位、说得得体, 不仅引起了业界的广泛关注, 更得到了临沂市委主要领导的点名表扬, 认为“报道写的真不错”。

解析经济政策, 发挥“消化”功能

1.事件化介入

以CPI为例。虽然CPI反映的是居民购买的生活消费品和服务价格水平的变动情况, 但很多人根本看不明白。如何让CPI与百姓生活连接起来, 让这个数据变成实实在在的生活事件?在解读CPI时, 沂蒙晚报通过人和事来诠释CPI的涨或者跌。2012年9月的CPI跌至1.9%, CPI重回“1时代”, 菜篮子沉了还是轻了, 居民消费支出多了还是少了, 菜农养殖户赚了还是赔?通过小人物、小事件的切入, 诠释CPI这个宏观的大数据。

2.调查式采访

2013年2月下旬, 山东省政府发布了《关于修改〈山东省契税征收规定〉的决定》, 将于4月1日起执行新的房产交易契税政策, 将契税修改为3%~5%。实际上, 临沂市相关部门暂未接到契税税率调整通知。然而, 在信息满天飞的时代, 市民“宁可信其有”, 遂扎堆缴税、办理房产证。在这种情况下, 媒体对政策的解读与舆论引导显得格外重要。

没有调查, 就没有发言权。沂蒙晚报深入采访了政府部门、房产开发商、中介公司, 并公布了缴税地点和注意事项。先后推出了《房屋契税上调临沂楼市影响不大》《临沂相关部门暂未接到调整契税税率通知仍执行3%》相关报道, 真正做到解读政策、服务政府、服务百姓。

3.感性化表达

今年年初以来, 人民币汇率不断攀升, 汇率的变化到底与当地外贸出口企业有何影响?这也是政府有关部门需要了解的资料。沂蒙晚报记者通过一张100万美元合同入手, 发现在短短的几天时间里100万元美元损失了10万元人民币, 这也就意味着在国际经济滑坡情况下, 外贸生产企业利润空间已被大幅压缩。这一形象化的表达, 不仅让外贸出口企业更清楚地认识到处境, 也给政府部门制定相应扶持政策一定的参考。

搭建沟通桥梁, 实现双向互动

如果说传统媒体只是单一的线性传播方式, 那么借助网络、热线则可形成点线面结合的网状传播方式。

以临沂物业收费新规为例。沂蒙晚报担当起纽带作用, 让百姓在政策、规定出台前有说话的机会。2011年底, 临沂市物业收费新规即将出台, 物业收费价格的调整事关临沂城区60多个社区居民的切身利益。为此, 晚报与临沂市物价局开辟“物业收费新规”专栏, 广泛征求读者和物业公司意见和建议, 在报纸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收费论证会”。于2012年1月出台的临沂市物业收费新规, 其中的“供热、供水二次加压产生的费用, 不得列入物业服务成本”等相关规定, 基本都是来自读者的声音。

都市经济 篇2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和完善经济适用住房制度,加强经济适用住房管理,根据《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办法》(建住房〔2007〕258号)、《关于加强经济适用住房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建保[2010]59号)、《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城镇住房保障工作的意见》(成府发〔2010〕14号)等有关规定,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 锦江、青羊、金牛、武侯、成华区(含高新区,以下简称中心城区)内经济适用住房的申请、审核、配售及监督管理适用本细则。

第三条 经济适用住房,是指政府提供政策优惠,限定套型面积和销售价格,按照合理标准建设,面向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供应,具有保障性质的政策性住房。

第四条 经济适用住房组织建设实行按需建设,保证供应的原则,单套建筑面积控制在60平方米左右。

第五条 市房产管理部门负责全市经济适用住房工作的组织实施。市住房保障机构负责本市中心城区申购经济适用住房

超过35万元且他处无房屋的低收入被拆迁家庭,符合以上

(一)、(二)、(三)款条件,可申购经济适用住房。

第七条 申请家庭成员应为具有法定的赡养、扶养或抚养关系并长期共同生活的人员,未年满18周岁的子女必须作为申请家庭成员。家庭成员关系主要包括:夫妻;夫妻与未婚子女;祖父母、外祖父母与父母双亡的未婚孙子女、外孙子女;已婚子女与丧偶或离异的父(母);或丧偶或离异的父(母)与未婚子女;兄姐与父母双亡的未婚弟、妹等。已年满18周岁的未婚子女可以自愿选择是否作为申请家庭成员共同提出申请;已年满22周岁的未婚子女可以自愿选择是否作为主申请人,与家庭成员共同提出申请。

第八条 曾作为家庭成员与父母共同申购经济适用住房的未婚子女,未作为该房屋所有权共有人的,可在婚后提出经济适用住房申购申请。

第九条 申请人及共同申请的家庭成员在申请之日前3年内转让住房(含出售、赠与、离婚析产或自行委托拍卖房产等)的,所转让房产面积计入自有产权住房面积,统一进行住房审核。因重大疾病等原因造成经济特别困难,在申请之日前3年内转让房产的(不含转让给直系亲属及兄弟姐妹的情况),应提供二级以上(含二级)医院专科医生明确诊断等相关证明材料,经房产管理部门批准后,所转让房产面积不计入自有产权住房面积。

合保障条件的家庭名单由市住房保障机构在指定网络媒体上再次公示,公示期为五日。

(四)经各部门审核符合保障条件且公示无异议或异议不成立的,由市住房保障机构最终确认申请人住房保障资格,发放资格认定通知单。

第十二条 资格认定通知单有效期为一年,申请家庭在有效期内凭资格认定通知单选购经济适用住房。

第四章 配售管理

第十三条 市住房保障机构应在经济适用住房销售前公布房源的地址、套数、户型、建筑面积等相关信息。

第十四条 获得经济适用住房购买资格的家庭,由市住房保障机构按照经济适用住房配售工作的相关规定,统一组织摇号配售。

第十五条 经济适用住房实行政府定价,由市物价管理部门会同市房产管理部门在经济适用住房建设项目销售之前审定销售价格,并向社会公布。

第十六条 经济适用住房应当严格按照审定的销售价格销售,不得在审定价格之外收取任何未予标明的费用。

第五章 上市交易

第十七条 经济适用住房购房人拥有有限产权。经济适用住

均建筑面积部分应全额上缴计征单价与该经济适用住房原购房价格的差额。

第六章 监督管理

第二十一条 经济适用住房以自住为目的,在取得完全产权前,经济适用住房购房人只能用于自住,不得出售、出租、闲置、出借,也不得擅自改变住房用途。购房家庭自交房之日起一年半之内必须入住,入住后无正当理由不得连续六个月闲置所购经济适用住房,有特殊原因的,须向住房保障机构作出书面说明。

第二十二条 已购买经济适用住房的家庭,再购买其他住房的,其经济适用住房自合同备案之日(未备案的以购房家庭办理产权登记之日)起,不满5年的必须办理经济适用住房退出手续;购买经济适用住房满5年的,须取得已购经济适用住房的完全产权。

第二十三条 房屋登记、租赁管理机构办理房屋权属登记、租赁登记备案时,要比对市住房保障机构提供的有关信息。对已购经济适用住房的家庭,未取得完全产权前,任何中介机构不得代理买卖、出租其经济适用住房;房屋租赁管理机构不得办理其经济适用住房的租赁备案;房屋登记机构不得办理其经

合同备案之日(未备案的以购房家庭办理产权登记之日)起不满5年的,由市住房保障机构按原价格收回所购住房;自合同备案之日(未备案的以购房家庭办理产权登记之日)起购房满5年的,由市住房保障机构按原价格收回所购住房或购房家庭完善产权。

对骗购经济适用住房,或出租、闲置、出借经济适用住房且逾期拒不纠正的购房家庭,取消其在5年内再次申请购买或租赁各类政策性、保障性住房的资格。

第二十七条 各级住房保障机构及相关工作人员应严格执行经济适用住房的申请、审核、公示、摇号、配售、退出等规定,认真履行相关职责。相关工作人员在管理工作中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依法追究其责任。

第七章 附则

第二十八条 成府发〔2007〕86号文件出台后批准实施的经济适用住房项目适用本办法。

欲望都市的“剩女”经济学 篇3

人分男女,道主阴阳,都市圈最典型的经济特征是职业女性阶层的形成,即女性的经济独立。若把农村、城镇和都市圈划分为三个区域进行比较研究,这三种区域经济生态有一个重要差别就是“剩女”率:农村几乎没有“剩女”;中小城镇较低;大都市则为常态。统计数据证明:“剩女”率与城市化率成正比,财富越多的地方“剩女”率越高,消费水平也越高。大到城市,小到企业,“剩女”已成为人们视若无睹的经济指标之一。

“剩女”的统计学概念是“金女(GoldMiss)”,特指高学历、高收入的未婚女性。韩国统计分类把“金女”定义为29岁以上硕士学位以上的未婚女性,据说是因为大首尔都市圈的女性初婚年龄是29.1岁,所以统计局采用29岁为“金女”的起始年龄。和“金女”对应的是32岁以上未婚男性,统计中分为两组:硕士学位以上(A男)和中等学历以下(B男)。2010年在大首尔都市圈中每10个“金女”对应的“A男”约为6个,“B男”约为88个。所以,都市圈中婚姻问题更大的并非“剩女”而是“剩男”,中国的统计也证明是男多女少,性别比例失调。那为什么人们谈论更多的不是“剩男”而是“剩女”呢?

农耕文明就是男权社会,因为“男”是“田+力”,代表土地和劳动是财富之源,所以才有经济学家威廉配第的名言: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是财富之父。田园生活的诗情画意是男耕女织,夫唱妇随,而都市文明的起点却是男不耕田,女不织布,家务社会化和女性职业化作为同一趋势的两个方面,一极创造消费需求,一极创造就业机会。研究表明,女性的学习能力高于男性,以体力劳动为主导的工农业更依赖男性,以智力劳动为基础的都市产业更需要女性,城市创造就业的功能必然为女性提供较多的就业机会,所以都市文明的男女平等首先是劳动能力的平等,从而形成了职业女性阶层,让越来越多的女性在经济上独立,中国目前的女性就业率已接近70%。

女性经济独立的后果之一是婚龄延后,过去说的芳龄二九即18岁就要抛绣球选男人,而如今都市女性的婚龄都29岁了。职业女性的收入越高,适配男性的人数越少,收入之间的差距越大,适配婚姻的选择越少。以韩国统计为参照,职业女性的多数“宁为剩女也不养汉”,城市就有了两个群体的流动:“金女”在流动中寻找机会,综合消费力上涨;“剩男”出城娶媳妇,综合消费力下降。所以“剩女”率越高的城市经济越繁荣,消费水平越高,高消费的压力进一步驱动“剩男”攒钱回乡娶媳妇,于是“金女”在都市圈中流动,驱动消费升级;“剩男”流出都市圈,再带“村姑”进城镇,城市化的进程就在这“金女—剩男—村姑”的人口流动中逐步升级,让都市圈与城镇化的趋势双翼齐飞。

经济学研究消费有个理论误区,假设的理性经济人有刚性消费和弹性消费,衣食住行等必需品的刚性消费在居民收入的比例是:收入越低,消费占比越高。由此类推,城市化驱动消费的主要力量是低收入家庭的增加,而在现实生活中,欲望都市的消费升级却主要来自于家庭收入水平的上升,让更多的居民从普通消费者升级为成熟消费者,而成熟消费者的偏好是弹性消费的比例较高。从这个角度看,“金女”作为单亲家庭的综合消费力有三个层次:其一是自主性消费,消费和收入挂钩;其二是关联性消费,消费与社交挂钩;其三是排他性消费,即对低消费男性追求者的排斥。

都市经济 篇4

所谓南京都市圈通常的界定就是以南京为中心, 以一小时的路程, 相当于100公里为界线的一个区域, 也称为“南京一小时都市圈”。该区域总面积约4.4万平方公里。

南京在长三角都市圈中, 由于地理位置距离上海较远, 受上海经济辐射微弱, 南京的发展与苏锡常相比, 更多的依托自身及其周边腹地。南京的地位目前也受到很大的挑战, 在以上海为中心的大的长三角都市圈中, 南京和杭州并列为副中心, 但从经济的发展状况看, 南京却落后杭州很多。同时同作为长江流域的城市, 南京与上海, 重庆, 武汉比较, 在国家经济格局中地位稍逊。而在省内南京的经济也不如距离上海较近受上海经济辐射大的苏州, 无锡等地。这就促使南京为了加快发展, 从2001年起就进行很多调整。首先调整自身城市布局, 扩展发展空间。如加快郊县城市化进程等。同时也在谋求向外部扩展。与此同时, 地处南京周边的镇江, 扬州, 芜湖, 马鞍山等地也亟待谋求机遇发展。芜湖的建材、家电制造和汽车工业、马鞍山的钢铁工业、巢湖、滁洲的农业、镇江的化工、造纸工业、扬州的汽车、化工工业等, 均具有一定的产业基础和市场地位。南京与上述城市间在产业结构上具有一定的互补性, 协同发展是有基础的。因此构筑南京都市圈, 就其本身而言能加强彼此之间合作, 提升彼此的竞争力, 促进经济发展。对外来说, 东面与苏锡常都市圈乃至上海相联系, 西面挺进安徽, 扩展南京发展的腹地空间, 增强南京都市圈的对外竞争力, 加强南京都市圈在国家经济格局中的地位都大有裨益。同样, 对于周边城市而言, 在经济上向南京靠近, 有助于更为充分地吸取南京的资金、科技、人才等要素来做大经济总量、促进结构调整, 有利于充分利用南京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 也有利于其企业与南京的大企业联合在一起从而增强竞争力。因此南京都市圈应运而生。可以说南京都市圈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和必然性。

二、南京都市圈的现状

南京都市圈是目前国内最为成熟的都市圈之一, 《南京都市圈规划》已于2003年获批准并开始实施, 其最大的特点是拆开了行政区划这个“围墙”, 跨过省界将安徽省的马鞍山市, 芜湖市, 滁州市纳入区域规划当中。

南京都市圈是以南京空间结构上形成了一个核心, 两个圈层, 三条主轴。其中一个核心是南京都市发展区;两个圈层为距核心城市中心区50公里左右范围内的核心圈层和100公里左右范围内的紧密圈层, 即1小时路程内, 也就是所谓的:“一小时都市圈”;三条主轴为宁扬, 宁镇, 宁芜轴线。南京都市圈的准确规划范围包括:南京市、镇江市、扬州市、马鞍山市、滁州市、芜湖市的全部行政区域, 淮安市的盱眙县、金湖县和巢湖市的市区、和县、含山县。为核心, 地域范围还盖江苏省的南京, 镇江, 扬州的全部, 淮安市的南部和安徽省芜湖, 马鞍山, 滁州的全部以及巢湖的部分地区。

南京的特殊地理位置, 使得南京成为中原文化和吴文化的交融之处。南京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具有源远流长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南京都市圈内服务业发展空间很大, 新兴服务不断涌现, 服务水平较高。都市圈内以石化产业, 汽车产业为代表的产业集群水平较高。以南京为中心的IT技术产业潜力巨大。都市圈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很快, 一批高速公路相继建成, 沿江高铁和京沪高铁论证通过, 准备建设, 都市圈交通网络密度高, 交通便利, 为都市圈内城市联系奠定了基础。城市化水平高, 圈层结构明显。

三、南京都市圈建设中政府定位

南京都市圈是我国目前最为成熟的都市圈之一,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也存在很多问题, 作为都市圈建设中的主要推动者和引导者的政府, 从自身角度出发, 如何在都市圈建设中发挥好自己的职能, 进行有针对性的措施, 以促进都市圈的健康发展, 使南京都市圈能够不断完善, 真正成为一个对外竞争力强, 内部分工合理, 相互配合的成熟的一体化经济体, 是一个现实的问题。

(一) 城市政府行政理念的重建

作为一个跨省的都市圈, 南京都市圈和苏南的苏锡常都市圈不同之处就在南京都市圈内部还包括了安徽省的部分地区。这个特点在某种程度上导致各成员城市普遍把城市行政区划界限, 尤其是省区划界限看作发展的极限, 就城市论城市, 没有整体的理念, 都市圈内部竞争大于合作, 大大增加的都市圈内部的内耗, 使得南京都市圈本身的整体互动性比较差。所以为了能使南京都市圈更具有竞争力, 减少都市圈内耗, 增强其整体性, 就要求各成员政府淡化行政区划概念, 树立区域互动, 整体互动, 都市圈内共同发展, 相互促进的整体理念, 各政府应在都市圈内的各项合作中将自己置身于南京都市圈整体中考虑问题, 在产业结构的互补性, 基础设施建设的全局性, 生产要素的流动性, 信息的共享性等诸多方面努力, 从南京都市圈整体出发, 彼此努力创造出都市圈内的良好的合作氛围, 加强成员城市之间的交流合作, 使南京都市圈真正成为一个结构合理, 设施完善, 要素全流动的开放的良性循环系统。

(二) 政府向有限政府和服务型政府的转变

都市圈内生产要素不能全要素流动, 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 实际上有很多是因为政府对经济干预造成的。所以政府作为社会经济活动的管理者, 公共服务的提供者, 要建设有限政府从根本上调整政府和企业, 社会的关系, 促进南京都市圈的整合。向有限政府转变, 弱化政府在本行政区范围内的经济利益主体地位, 是构造城市有限政府和整合都市圈的基本前提和基础。要逐步实现由政府主导型经济发展向市场主导型经济发展转变;要逐步实现政府由权力本位向强化公共服务职能的责任本位转变。公共服务型政府模式, 就是由政府来创建一种公共服务的供给体系, 由政府来有效、及时和足量地供给人民群众日益扩大的公共服务需求。为此, 以“顾客”为服务导向, 实现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市场化、社会化, 公共服务手段的电子化, 财政体制由投资型向公共服务型转变, 是重塑服务型政府价值取向构建服务型政府的重要路径选择。都市圈建设中正是需要政府调整自己的思路, 相互配合向服务型政府转变, 为都市圈经济的发展, 都市圈的整合, 做出政府应有的促进作用。

(三) 政府协调建立都市圈的信任机制

都市圈内部的信任机制的建立对于都市圈的建设发展有很重要的作用。信任机制的建立需要政府引导, 以政府形式出面加强成员城市之间的合作, 在多合作的基础之上, 逐步增强各城市之间的信任程度, 并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彼此之间的信任。同时, 应以政府为主导努力构建某种常态机制, 是都市圈内部城市的信任加强。信任机制的建立对于都市圈的一体化, 统一大市场的建立和经济合作的深化和广泛都具有重要意义。

(四) 政府推进都市圈内产业集群

在南京都市圈内进行产业集群, 政府应发挥自身作用。波特认为, 产业集群的发展是由企业战略, 需求条件, 生产要素, 相关与支持性产业共同作用的结果, 但这并不是意味着政府在产业集群的发生、发展中毫无作为, 听任其发展。政府在产业集群发展中的作用十分重要。主要体现在:根据市场规律, 政府不应该直接参与产业集群的发展, 但是, 在集群产生的时期, 政府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改善基础设施和解决决上述四个要素中的不利因素。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如果没有政府的有效帮助, 集群的产生就会很难, 甚至可能出现天折。在集群成熟的时期, 政府的角色应该偏重于取消扼制创新的障碍和限制。集群内部的不正当行为、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完善、产业的升级和企业的机会主义行为以及集群外部的市场环境建设均离不开政府的参与。政府应该正确的引导, 在良好的基础上使得南京都市圈内的产业链条不断加长, 产业集聚不断深化, 产业结构不断提高。地区经济竞争力的核心是地区企业竞争力, 地区内企业创造增加值的能力, 而企业是否具有竞争力的又体现在市场环境对于企业营运的有利或不利影响程度, 相互补充, 共同以持续发展作为取向。地方政府提升地区竞争力应从产业集群入手, 采取促进城市相关产业在空间上群集发展的产业促群战略。政府要关注全球化经济发展动向, 积极培育、发现和识别正在形成的地方产业群, 为业已形成的产业群提供个方位的公共服务, 积极推动和促进城市产业聚集。产业聚集是种经济现象, 也是工业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它具有定的自发性, 正是这种自发性导致关联产业集聚也存在一定问题。政府要注意和利用区域分工, 依据自身优势和产业基础, 鼓励对同产业进行持续的资金和技术投入, 培育和发展优势产业, 引导企业提高技术、扩大规模、推动产业升级;制定优惠政策, 吸引国内外高技术、高管理、高增值企业来都市圈落户, 促使影响都市圈竞争力的优秀企业脱颖而出, 持续健康成长。这将使都市圈的优势产业实现几何增长, 从而实现整个都市圈经济的超常规发展和核心竞争力的不断提升。经验证明, 可以通过人为选择而催生出关键性企业和行业发展方向的, 所以都市圈政府在制定产业促群规划和相关政策措施时, 首先应在尊重市场经济规律的前提下, 促进产业集群的快速健康的发展, 提高都市圈的比较优势和对外竞争力。

(五) 政府主导基础设施建设的全局性

南京都市圈地处大长三角都市圈之中, 东面与苏锡常都市圈乃至上海对接, 西面以安徽为腹地, 和合肥临近, 所以南京都市圈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应以东西向为重点, 努力建设成为大长三角都市圈的沿江交通要道, 加强与上海、苏锡常地区的联系。同时, 作为一个独立的都市圈体系, 南京作为南京都市圈的核心城市, 应该注意自己作为核心城市应具有的辐射力。所以加快以南京为核心的南京都市圈内部的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南京对外辐射通道, 增加南京都市圈内部各城市之间的联系, 对在空间上增强南京的辐射力和都市圈的凝聚力, 提高都市圈内部的通勤率和流动的高效性十分必要。核心城市南京辐射力的加强, 有利于南京都市圈的圈层之间的联系的加强, 高度通勤率和高速的交通体系都对区域一体化的发展有推动作用。南京地处长江沿岸, 要有效的利用这个地理位置, 建设沿江的区域性的物流中心。努力打造南京港口, 使长江这个交通要道得到较好的利用。

摘要:南京都市圈是我国目前最为成熟的都市圈之一,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也存在很多问题, 作为都市圈建设中的主要推动者和引导者的政府, 从自身角度出发, 如何在都市圈建设中做好自身定位, 发挥好自己的职能, 进行有针对性的措施, 促进都市圈的健康发展, 使都市圈经济能够不断完善, 真正成为一个对外竞争力强, 内部分工合理, 相互配合的成熟的一体化经济体, 是一个现实的问题。

关键词:都市圈,都市圈经济

参考文献

[1]崔功豪.都市区规划——地域空间规划的新趋势[J].国外城市规划, 2001, (05) :1.

[2]刘君德等.都市区概念辨析与行政地域都市区类型的划分[J].中国方域, 2003, (04) :2-4.

[3]宁越敏.国外大都市区规划评述[J].世界地理研究, 2003, 12 (1) :36—43.

[4]胡序威.对城市化研究中某些城市与区域概念的探讨[J].城市规划, 2003, 27, (04) :28—32.

都市经济 篇5

摘要:总结了都市型经济开发区的类型和特点,重点分析了都市化经济开发区的.生态环境质量制约性因素,提出了从产业生态化建设、土地利用生态化建设、信息现代化建设以及区域环境健康保障体系四个角度分析了生态化建设的路径体系和具体的措施.作 者:李飞 修光利 仲星 刘辉 周雅琴 张萍 Li Fei Xiu Guangli Zhong Xing Liu Hui Zhou Yaqin Zhang Ping 作者单位:李飞,仲星,Li Fei,Zhong Xing(上海市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发展总公司,上海,200233)

修光利,周雅琴,张萍,Xiu Guangli,Zhou Yaqin,Zhang Ping(华东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上海,200237)

刘辉,Liu Hui(上海市徐汇区环境保护局,上海,200230)

都市经济 篇6

多条高铁线路将在2011年至2012年问开通。跨省城市间,省会城市问,乃至整个中国,都将因高铁网络的逐步建成和织就,形成“三小时都市圈”,“八小时省会圈”以及“一日全国生活圈”。一日间走遍多个城市将不再是梦想。华中到华南高铁三小时一线牵

随着时速高达350公里的武广客运专线的正式通车,将武汉至广州的行车时间从10小时缩短至3小时,将影响沿途20余个城市将近1亿人口的生活,华中与华南“三小时都市圈”基本成形。这将使各个区域的商业、文化、旅游更加密切,从而带动经济发展。同时,高铁更有助推动区内城镇化建设,将多个重要城市及地区连成一片,形成各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带,为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绝的动力。高铁不仅肩负巨大的经济发展任务,更是促进各民族融合,推动各区域平衡发展的重大举措。未来内地的高铁网还会向其他区域继续延伸。

北京至大部分省会将只需八小时

目前,中国高速铁路运营里程居世界第一位,正在建设之中的高速铁路尚有1万多公里,我国已经拥有了世界上最快、系统最复杂的高速铁路体系。铁道部副部长王志国在参加今年“两会”时接受采访时指出,我国高速铁路总体情况运行良好。到2012年,我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1万公里以上,高速铁路建设将进入全面收获时期。其中新建高速铁路将达到1.3万公里。邻近省会城市将形成1至2小时交通圈、省会与周边城市形成半小时至1小时交通圈,北京到全国绝大部分省会城市将形成8小时以内交通圈。到2020年,我国铁路营运里程将达到12万公里以上,其中,新建高速铁路将达到1.6万公里以上。加上其他新建铁路和既有线提速线路,我国铁路快速客运网将达到5万公里以上,连接所有省会城市和50万人口以上城市,覆盖全国90%以上人口。北京到全国省会城市都会在8小时以内,届时,将形成‘八小时省会圈’促进省会城市间在经济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

“人便其行,货畅其流”的目标将成为现实。

“一日生活圈”全国悄然成形

继长三角、珠三角的一小时生活圈之后,全国的“一日生活圈”也在悄然成形。

“在杭州游玩,苏州买衣服,广州吃宵夜”,再也不是神话。一日游遍苏杭穗,已非天马行空的幻想。

除了武广高铁,郑州至西安的高铁车程2小时:哈尔滨到大连、北京至石家庄、石家庄至武汉、上海至南京、南京至杭州、杭州至温州、天津至秦皇岛、上海至杭州等多条高铁的通车日期都在2011至2012年之间。而最引人瞩目的当数北京至上海的高铁,2012年通车后,1300多公里距离的车程只需4小时。

大连发展都市型海洋经济策略 篇7

一、都市型海洋经济的含义

目前尚没有对都市型海洋经济进行清晰明确地界定, 都市型海洋经济的内涵外延亦不清楚。不过, 将都市型农业的概念作类比延伸, 同时注重海洋与滨海城市的关系, 笔者认为, 都市型海洋经济可以定义为:直接受滨海城市经济势力的影响, 以服务滨海城市发展为导向, 以满足滨海城市现代化功能为宗旨, 以建构滨海城市和谐海洋生态环境为目的, 以海洋经济高端化为标志, 以海陆空间一体化为途径, 以近海海域开发利用综合化为手段的海洋经济模式。

二、大连海洋经济现状分析

(一) 大连海洋经济发展的优势

长期以来, 海洋经济一直是大连地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 近年来更呈现出逐步上升的趋势, 并持续保持在较高的水平。近5年来, 海洋经济对于大连市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达到14%以上。2012年, 大连市海洋产业实现经济总产值2339亿元, 预计到2015年, 全市海洋产业总产值将达到3000亿元, 占全市GDP的比重有望达到30%以上。

1. 地理位置优越。

大连位于辽东半岛南端, 三面环海, 一面着陆, 地处黄渤海之滨, 背依中国东北腹地, 与山东半岛隔海相望, 海岸线长达2211千米, 占中国海岸线的1/10, 辽宁省的70%, 管辖海域面积2.9万平方千米, 是地域面积2倍多, 发展海洋经济的基础生产力发达。

2. 海洋资源丰富。

大连地区的水产品资源丰富, 盛产多种鱼、虾、蟹、贝、藻, 是全国重点水产基地之一。沿海藻类共150多种, 其中海带、裙带菜、紫菜、石花菜等经济价值很高。区域沿海海水氯化钠含量较高, 有丰富的盐资源, 加上适宜晒盐的滩涂较多, 使大连成为全国主要的海盐产区之一。此外, 大连港口岸线共31746m, 占全省的61.01%;港口码头泊位共194个, 占全省的60.25%, 年吞吐量位居全国前列。

3. 造船业具有优势地位。

由大连造船厂和大连造船新厂重组后的大连造船重工有限责任公司, 是我国最大的出口船基地企业、最强最大的现代化大型船舶总装厂和中国海军大型舰船的建造基地。新中国成立以来先后建造舰船等各类船舶, 其中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即在此更改建造完毕。

(二) 大连海洋经济发展的劣势

1. 产业结构不尽合理。

从海洋经济的三次产业结构来看, 大连市目前海洋经济格局趋于合理, 但是海洋产业存在着产业层次不高和内部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如在海水养殖方式上总体还显粗放, 养殖规划滞后于产业发展, 缺乏优势产品的有效储备;水产加工业滞后, 科技含量低, 综合利用程度低, 附加值不高, 产业链不长。

同时, 涉海新兴产业比重不高, 海洋经济亮点不多。目前, 临港工业、港航运输、海洋装备制造业、海洋化工业、滨海旅游业在大连海洋经济中占相当大的比例, 而海洋油气业、海洋矿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电力业、海水利用业、海洋工程建筑业及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务业等新兴海洋产业所占比重依然偏低, 海洋经济结构比例仍需要调整优化。

2. 资源利用缺乏统筹规划。

当前, 在大连海洋开发活动中, 各部门、各行业均强调自身利益, 争资源、争空间的矛盾十分突出, 致使海洋资源综合效益不能达到最大化。此外, 填海造地缺少总体布局, 围海工程过热, 严重破坏了大连的海岸线, 导致大连近海优质水产资源已近枯竭。

3. 近岸海域环境质量状况亟需改善。

近岸海域受到越来越严重的污染, 海域环境质量明显下降, 如长山群岛海域也开始出现劣四类水质区域, 部分海域沉积环境质量明显下降, 海上溢油事件成突发量大趋势, 危险化学品泄漏风险逐年增加, 海产品食用安全问题严重等一系列环境问题制约着大连海洋经济发展。

4. 海洋科研力度相对较低。

大连市在海洋环保、海洋渔业、海洋运输、海洋工程等方面都拥有一定的科技实力, 但基本分散于企业、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另外, 科研机构和高校重理论研究而轻应用的现象突出, 很多研究成果基本停留在实验室阶段, 产、学、研没有很好地结合。同时, 企业对海洋科技产业化的认识不足, 研发费用投入较少。

三、大连发展都市型海洋经济的意义

(一) 确保海洋经济发展模式与城市功能定位相统一

建设“美丽、富庶、文明”大连方针的提出, 必然要求大连市以生态理念、现代标准实现城市发展模式的战略转型。因而, 未来的大连必将是一座集国际性、生态性和现代性于一体的滨海大都市, 其海洋经济发展要以此为宗旨。而都市型海洋经济就是要以服务滨海城市发展为导向, 以满足滨海城市现代化功能为宗旨, 以建构滨海城市和谐海洋生态环境为目的的海洋经济模式。

因此, 大连发展都市型海洋经济可以确保海洋经济模式与城市功能定位相统一。

(二) 确保海洋产业转型与产业高级化

海洋产业是海洋经济的重要载体, 目前大连市以第一、二产业为主的海洋资源开发损耗型的产业结构不符合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产业结构转型、产业优化升级”的要求, 也对大连市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不利。为此, 海洋经济要从“资源开发损耗型”的初始海洋经济模式向“综合服务型”的高端化海洋经济模式转变。要加大海洋第三产业的集群化程度, 全方位提高海洋高新产业的集约化水平, 加快传统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变, 使得海洋经济实现永续发展。

因此, 大连发展都市型海洋经济可以确保海洋产业转型与产业高级化发展。

四、大连发展都市型海洋经济的策略

(一) 指导思想

参考都市农业理论, 都市农业具备经济、社会、生态等功能, 都市型海洋经济也应同样具有上述功能。因此, 大连发展都市型海洋经济应兼顾“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功能, 增强海洋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提高大连海洋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 为大连全域城市化发展做出贡献。

(二) 发展思路

大连发展都市型海洋经济的目标是建立一个与城市发展相融合的海洋经济形态, 要达到此目标, 必须要有步骤、有计划地在现有海洋经济的基础上进行开发建设。

第一步:结合大连各区县海洋经济发展特点, 加快都市型海洋经济区域的统一规划和布局。大连应对都市型海洋经济的发展进行区域统一规划和布局, 特别要注意坚持海陆一体化, 合理利用岸线陆域资源和岸线海域资源。岸线陆域资源是发展海洋经济的重要依托, 岸线海域资源是岸线陆域发展的必要空间。岸线开发要按照海洋产业发展的要求, 正确处理岸线陆域和岸线海域开发的互动关系, 优化岸线陆域和岸线海域的功能定位, 使之相互协调, 避免开发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第二步:重点投资, 深化都市型海洋经济发展。这一阶段以都市型海洋经济经济、社会功能为基础, 着力打造都市型海洋经济生产、生活功能。大力发展已经形成比较优势的港口及海洋运输、海洋渔业、滨海旅游、船舶制造等海洋产业, 努力提高规模、质量和效益。积极培育海水淡化、海洋能源和海洋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 尽快形成一定的产业基础。

第三步:多功能都市型海洋经济的形成。当大连都市型海洋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 将形成全方位、多功能的都市型海洋经济, 其平衡生态、经济、社会的功能占主导地位, 同时兼顾一定的科技服务、示范功能。

(三) 发展措施

1. 改革创新与全面统筹相结合。

依托全域城市化推动, 变革海洋行政管理和政策扶持体制机制, 创新海域滩涂产权流转制度, 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同时, 切实发挥海洋功能区划和海域使用规划制度的引导作用, 整合岸线资源, 合理配置海洋资源, 提高海洋资源和空间的利用率, 夯实都市型海洋经济的发展基础。

2. 产业转型与功能开发相结合。

借助要素、技术、市场与管理融合, 调整海洋产业结构, 推动海洋经济发展方式的改变, 提高海洋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结合大连自身特点, 积极培育海水淡化、海洋能源和海洋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 提高海洋产业对社会经济的贡献率, 深度开发服务城市的生产、生活、生态综合功能, 凸显都市型海洋经济的综合竞争优势。

3. 龙头带动和集群拓展相结合。

制定促进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引导海洋高新技术产业集聚的政策, 结合空间布局部署, 选择龙头企业、龙头市场、龙头区域集聚资源、重点突破, 进而辐射扩散、梯次带动企业、园区和产业集聚区融合拓展, 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具有科技创新能力的高新技术龙头海洋企业, 努力将大连建设成为海洋高新技术的研发基地、海洋高端产业的集聚基地, 优化都市型海洋经济的组织协同关系。

同时, 发挥大连区位和口岸优势, 强化物资、技术、人才、资金和信息等方面的区际分工与协作, 积极推进海洋产业对外开放, 不断加强国际合作, 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促进都市型海洋经济在更大空间范围的协同优化发展。

4. 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相结合。

在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的同时, 要改善海域生态环境, 扩大人工鱼礁、增殖放流等资源修复产业规模, 扩大海域生产秩序及环境质量监控范围, 实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 建立海洋生态服务价值评价和环境灾害预警系统, 定期对全市海洋环境质量进行评价, 对海域环境质量变化趋向进行分析报告, 助推都市型海洋经济健康发展。

5. 海洋文化和经济发展相结合。

加强海洋文化建设, 提升海洋文化对大连海洋经济的推动力。制定和完善海洋文化产业发展规划, 壮大海洋文化产业的规模, 使海洋文化产业成为大连海洋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四) 保障条件

1. 加强组织领导。

可以成立市政府主管领导牵头, 由相关职能部门参与的“都市型海洋经济发展领导小组”,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海洋与渔业局, 相关县 (市) 区也要成立相应领导机构。领导小组负责协调各职能部门, 统筹配置资源, 对都市型海洋经济建设发展中出现的重大问题进行决策。

同时, 利用电视、广播、报刊和互联网等媒体, 加强都市型海洋经济的宣传力度, 形成全社会积极参与的共识, 为都市型海洋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2. 加大海洋人才队伍建设。

在充分发挥大连现有教育资源的基础上, 有计划、有针对性建设一批培训基地, 培养和造就一批技术专家和科技人才。有计划选派具有开发能力的技术人才, 到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进修或到国外研修。大力引进专业技术人才、现代企业管理人才和高级海洋管理人才。通过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合作, 引进一批高精尖人才来大连发展。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在外就读的本地大学生回乡发展。最终, 形成海洋科研人才、管理人才、企业家队伍、专业技术人才为骨干的多层次海洋人才体系, 为实现都市型海洋经济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3. 营造良好的海洋金融环境。

建立多元化的海洋产业投融资机制, 充分运用市场经济手段, 引导社会资本、工商资本参与海洋经济开发。向社会发布海洋产业投资方向指南, 引导产业资金流向, 确定重点扶持方向。积极探索运用财政贴息等方式, 支持民营企业投资基础设施等项目建设。探索设立海洋高技术产业保险险种、发展海域使用权市场交易等海洋金融手段。

4. 建立完善的海洋经济信息服务系统。

经济信息, 是现代管理决策和实施的基本手段, 没有足够的、准确的经济信息将无法进行有效的海洋经济管理。应建立海洋经济信息监测统计系统、海洋文献档案信息系统、海洋管理法规信息系统、海洋科技情报信息系统等海洋经济信息服务相关系统, 提高信息加工能力和质量, 为大连都市型海洋经济发展服务。

摘要:在建设“美丽、富庶、文明”大连的背景下, 大连市海洋经济发展应该是以服务城市国际化发展为导向, 以满足城市现代化功能为宗旨, 以建构城市和谐海洋生态环境为目的的都市型海洋经济模式。为发展好都市型海洋经济, 就要在海洋经济高端化、海陆空间一体化、近海海域开发利用综合化等方面着手。

成都市各城区经济综合实力分析 篇8

成都是西南地区的重要中心城市,是西南(西部)几乎所有大区机构、央企、外企区域总部所在地。1989年经国务院批准,成都市实行计划单列,享有省一级经济管理权限,成为全国14个计划单列城市之一。近年来,成都市的经济发展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在全国始终名列前茅,对各个城区的发展状况进行综合分析,有利于进一步加深对成都市各城区经济发展的了解,有助于发现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为今后各城区的均衡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科学的衡量一个区域的经济综合实力,不应该单单用某一项产业的产值去衡量,而应该从社会生产的各个方面去考虑。本文综合使用了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两种方法,旨在从排序和分类两个角度刻画出成都市9个城区的实际经济综合实力状况。

二、实证分析

1. 指标的选取和数据的准备

由于经济综合实力涉及到国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因此在指标选取时必须综合考虑这些因素。我们在参考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2010年相关数据及成都市的经济发展现状,制定了综合评价指标。该指标体系包括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人民生活、社会发展四个方面,共14个指标。x1年底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x2地区生产总值(亿元);x3固定资产投资(亿元);x4地方财政收入(亿元);x5实际利用外资额(万美元);x6工农产值比;x7第三产业比重;x8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元);x9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元);x10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元);x11申请专利数(件);x12专任教师数(万人);x13卫生技术人员数(人);x14馆藏图书(万册)。

2. 主成分分析

主成分分析是把原来多个变量划为少数几个综合指标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从数学角度看来,这是一种降维处理技术。假设有m个对象,每一个对象都有x1,x2,…,xn个要素构成。经过降维处理后,新的要素指标为z1,z2,…,zn(p≤n)则

其中z1,z2,…,zn分别称为原要素指标x1,x2,…,xn的第一,第二,...,第p主成分且(i≠j;i,j=1,2,...,p)相互无关。其中z1在总方差中所占比例最大,z1,z2,…,zn的方差依次递减。当p个主成分的方差占全部方差的比重大于一定阈时,将新要素指标替代原要素指标。并计算各组成分的载荷,从而计算出各组成分的得分,并最终计算个对象的综合得分,并按得分大小进行排序。

根据标准差标准化后的数据,利用SPSS16.0软件的主成分分析功能可求得其相关系数矩阵中所有大于1的特征值及其相应的主成分贡献率和累计贡献率。

Total Variance Explained表中显示在这个分析中保留4个主成分(F1,F2,F3,F4)为宜,这4个主成分集中了原始18个变量信息的90.026%,可见效果较好。

Extraction Method: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a.4 components extracted.

表Component Matrixa中我们可以看出:第一主成分F1在除个别的指标以外的其他指标中均具有较大载荷(其中多项指标载荷大于0.8),这说明第一主成分F1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城区经济的综合发展水平。第二主成分F2在专任教师数,馆藏图书指标上具有较大载荷,这说明第二主成分F2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城区经济发展中对教育方面的发展。第三主成分F3在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元)上有较大的载荷,这说明第三主成分F3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城区经济发展中对居民家庭的影响。第四主成分F4在申请专利数指标上有较大的载荷,这说明第四三主成分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城区经济发展中对科技方面的发展。四个主成分的结合,替代了原有的18项指标,大大简化了数据比较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从而计算出各个城区在第一,二,三,四主成分上的得分以及综合得分排序结果。

从主成分得分表中可以看出:综合得分排在前5位的是锦江区,青羊区,成华区,武侯区,金牛区;也恰只有这5个地区综合得分为正,即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在平均发展水平之上。

3聚类分析

聚类分析是根据研究对象的特征对研究对象进行分类的多元统计分析技术的总称,其实质是一种建立分类的方法,它能够将一批样本数据或变量(按照它们在性质上的亲疏程度在没有先验知识的情况下自动进行分类,使同一类中的样本具有高度同质性,不同类之间具有高度异质性。本文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对成都市9大城区的综合经济实力进行评估,以为政府决策者依据各城区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根据标准差标准化后的数据,利用SPSS16.0软件的聚类分析功能,首先对数据进行欧氏距离的平方的计算,得到距离矩阵。然后然后使用最短距离聚类法对距离矩阵进行聚类分析,最终得到聚类谱系图。

从聚类谱系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可以将成都市的9大城区大体可以分为2类。第1类区域:经济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包括锦江区,青羊区,成华区,武侯区,金牛区。第2类区域:经济综合实力较弱的区域,包括温江区,青白江,龙泉驿区,新都区。

三、结语

比较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两种分析方法的结果基本一致,即锦江区、青羊区、成华区、武侯区、金牛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经济综合实力排名居前列。近年来,以上5个地区在加快经济开发区的建设和发展,积极吸引外资,加快城市化建设进程,推动工业建设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令人注目的成绩,外向型经济和民营经济发展迅速,有力地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温江区、青白江、龙泉驿区、新都区这4个地区不像前述5个地区那样具有很强的招商引资能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没有比较优势,依靠本地区产业发展的原始积累,经济发展速度相对较慢。而且这几个地区低收益低增长的农业经济占到了经济发展的很大比重。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综合实力的排名。

综上所述,通过运用系统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方法综合评价成都市9个城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的结果是合理的,事实上也与成都市的实际情况基本一致,从结果中可以看出,成都市9大城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是很均衡,经济综合实力有一定的差距较大。当然,由于在样本指标的选取上存在的一些局限性,造成了有些区县的情况没有得到更为准确的解释。但从总体上说,还是大致反映了各区县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综合实力,为推动成都市经济的协调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参考文献

[1]何晓群.多元统计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04

[2]贾俊平,何晓群,金勇进.统计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01

[3]薛薇.统计分析与SPSS的应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01

[4]邢海虹,刘科伟.陕西省区域综合经济实力变动分析[J].生态经济,2007(6)

[5]叶依广,周蕾.长江三角洲各城市综合实力的主成分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4

[6]龙如银,何颜.矿业城市综合实力的评价与比较研究[J].中国矿业,2005

[7]刘馨,王虹.利用因子分析法评价四川省各城市综合经济实力[J].经济体制改革,2002

都市经济 篇9

各国的大都市区概念, 虽然都是从空间功能的角度, 但是在不同的国情和社会经济发展背景以及各异的文化和制度环境下, 各国在行政区之外纷纷提出大都市区这一功能地域概念的目的和结构内涵也存在一定差异。

我国对都市圈的定义为, 一些地理位置优越和产业优势明显的城市经济功能趋于综合型, 金融、贸易、服务、文化、娱乐等功能得到发展, 城市的集聚力日益增强, 从而使城市的经济能级大大提高, 成为区域性、全国性甚至国际性的经济中心和贸易中心。

1.1 低水平、快速城市化背景下的中国特色都市圈

这是由我国城市化正处于“低水平、高速度”发展阶段所决定的, 加之我国区域间发展不平衡的特点, 中西部地区城市的都市圈, 如西安都市圈等尤其具有这样的特征, 都市圈的城市化水平并不高, 具有广阔的农村地域, 都市圈范围远超过城市功能地域范围, 包括都市区和非都市区两部分, 但是在都市区和非都市区之间却存在更为普遍的联系和分工, 是一种基于大都市的区域。事实上, 由于都市圈的实体并非是广阔的都市地域, 我国一些早期的论述也将都市圈描述为“城市圈”, 甚至是近年来我国一些大城市在开展都市圈规划时, 也曾采用城市圈的概念, 其原因就在于低城市化水平的现状基础, 与国际上的都市圈内涵相距甚远, 政府似乎就没有“底气”把它直接定义为都市圈。比如北部湾都市圈在最初就是被称为南宁城市圈, 因为区域内的滨州、德州、聊城等城市2000年的城市化水平还未超过30%。但后来仍改称为北部湾都市圈, 其中不乏政治目标的因素。北部湾都市圈尚处东部临海, 我国中西部一些都市圈的实质就更可想而知了。当然, 在我国东南沿海, 情况则与日本的都市圈概念非常相似了, 如以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都市圈已经具有了较高的城市化水平, 城市网络密集, 城市之间分工联系紧密, 都市圈不仅是城市经济区或势力圈的范围, 也将接近城市功能地域的范围。

1.2 转型期区域空间矛盾日益突出背景下的规划型都市圈

不仅是计划经济时期导致的城乡二元极化未能改善, 进入市场经济转型期, 政府建设的重点仍集中在城市, 尤其是大城市, 社会差距进一步拉大;而且大城市在功能不断集聚的过程中无法形成对周边中小城市的带动力, 中心城市成为经济要素的吸引中心, 周边城市因得不到相应的中间机会而发展缓慢, 区域城镇空间体系也出现两极分化的格局。城市用地迅速蔓延, 开发区遍地开花, 耕地资源破坏严重。计划经济以来长期积压的对土地的需求, 在土地使用制度改革之后一下被释放出来, 加之中央财权的下放, 土地便成为地方政府最重要的财政来源, 在缺乏有效机制的保障下, “政府卖地热”和“开发区热”使得规划所限定的城市建设用地底线一次次被突破, 规划一次次被强行修改, 几乎所有的大中城市都存在建设用地吃紧的问题。地区市场分割, 产业结构雷同, 缺乏分工协作, 重复建设普遍, 基础设施供给低效。行政区分割给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带来的影响更像是囚徒博弈, 即在双方合作均受益、但一方如果背叛则另一方受损的情形下, 最终将导致双方不合作。于是相邻地区之间各自为政, 你有你的市场, 我有我的市场, 各自产业结构互不关联, 这往往就造成产业结构雷同, 既没有发挥产业集聚的效益, 也造成了产业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2 都市圈空间结构要素及经济绩效的理论分析

规模密度是反映一个城市或区域空间集聚的最基本特性。从一般意义上说, 空间集聚体的规模密度之所以能对经济绩效产生影响是由于集聚经济的发挥:规模越大, 在报酬递增的节约下就能形成更高的经济效益。但对于都市圈的规模密度而言, 集聚经济的效益仅是提高经济绩效的一个方面。事实上, 都市圈规模密度的增加, 意味着都市圈内经济活动愈加密集, 各地区之间和各利益主体之间交流互动的机会也就越多, 这就容易激励都市圈内的分工与合作, 从而导致经济绩效的提高。从理论上说, 根据藤田昌久、克鲁格曼 (1999) 等的空间经济理论模型, 当经济体内人口规模较小时, 由于运输成本较大, 城市的集聚经济不足以抵消从核心城市运输城市产品至周边腹地的成本, 因此此时形成的经济是分散供给、自给自足的经济。随着经济体内人口规模的增大, 城市的集聚生产所带来的市场规模效益将超过运输成本的增加, 此时就形成了中心-外围结构, 即形成了专业化生产, 经济体的分工就在城市和农村之间产生, 而不再是自给自足的经济。随着经济体内人口规模的进一步增加, 单一城市内的继续集聚由于供给范围过远就产生了集聚不经济, 新的腹地城市就会形成, 并承担了一部分核心城市中相对低等级的职能, 但高等级职能仍在核心城市供给, 这就形成了区域内的进一步分工。各子区域由于存在提供日常服务的中心城市而相对独立, 但仍然与核心城市之间发生着紧密的联系, 以获得高等级的服务。总结这一理论分析, 即说明了区域经济体规模密度越大, 分工合作就越成为必然之需, 这实际就是斯密定理所说的“劳动分工受劳动市场规模的限制”, 区域分工合作越明确, 加之规模密度增加导致的集聚效应, 经济绩效应呈现为更大幅度的提高。

3 广西北部湾都市圈的都市圈绩效调控对策

为提高北部湾都市圈的经济绩效, 首要环节显然是完善都市圈的相关制度, 以发挥都市圈协调各方利益、增进多元主体分工合作、促进各种稀缺资源协调利用和保护的功能。换言之, 即促进北部湾都市圈人均经济总量的持续增长和引导都市圈经济更加均衡的发展。根据前文基于经济绩效权衡所提出的都市圈空间结构调控模式, 提出北部湾都市圈的空间结构调控对策如下:

(1) 稳步推进城市化, 培育均衡城市网络。促进城市化的稳步发展, 是推动经济增长、提高都市圈总量经济绩效最为稳妥的一项空间策略, 也是我国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项基本政策。既然推进城市化是一种不可逆的趋势, 那么关键就在于如何优化城市化发展的空间结构, 以使得城市化过程更为有效的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由于北部湾都市圈经济绩效提高的路径要求是趋于更加均衡, 尤其是要促进黄河以北地区的迅速发展, 在此基础上凸显南宁的经济核心地位, 增强都市圈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对北部湾都市圈城市化发展空间结构的调控应是培育更为均衡的城市网络, 这里的均衡不仅是要求城镇分布的空间均衡, 更是指城市规模和经济实力的空间均衡。具体而言, 需要引导实现“强化核心、多元中心、县域支撑”。

(2) 强化核心即是突破南宁作为核心城市辐射能力不强的现状制约, 一方面突出南宁中心城区的城市高端服务业功能, 使之成为北部湾都市圈乃至更大区域范围内的金融、商贸、信息、科技、文化中心和企业总部集聚的中心;另一方面促进现代制造业在南宁中心城区的周边地域内集聚, 并向柳州等具有传统优势的制造业基地的方向延伸, 带动沿线地区的快速城市化和经济发展进程, 从而共同构成北部湾都市圈城市与产业发展的重心地带。因此, 强化核心不仅是指南宁单核心的城市规模和功能强化, 而是指包括南宁、北海一体化为基础的多核心大都市区的功能强化, 即南宁-北海建设都市区。南宁-北海都市区不仅是北部湾都市圈区域内两个经济基础条件最好、人均GDP均已超过1000美元的城市南宁、北海都市圈内最负盛名的北海旅游景区之间的联合, 更重要的是南宁-北海都市区构成了北部湾都市圈参与区域竞争和对外联系的核心竞争力区域, 是北部湾都市圈整合发展的动力心脏。

(3) 多元中心即是突破北部湾都市圈外围其它中心城市集聚不够的现状制约, 一方面通过基础设施的高标准建设, 培育良好的企业发展环境和氛围, 制定各种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 积极吸引国内外资金和民营投资, 培育一批具有带动效应的骨干企业, 迅速促进各个城市产业功能的集聚和经济实力的提升, 使之成为各次区域发展的重要极核和带动中心。另一方面, 继续完善各中心城市的居住、商业以及生活服务设施, 针对城市内部的不同社会群体分别提供住房和各项社会保障, 逐渐消除户籍制度对城乡人口转换的制约和影响, 健康推进各中心城市的迅速城市化进程。多元中心调控引导的过程中, 各中心城市必须集约有效的开发土地资源, 避免各城市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仅为做大城市发展框架或优化城市环境而出现的人均用地过高的现象, 应布局紧凑的开发各项城市功能, 优化城市空间结构, 避免各种城市问题的出现。

都市经济 篇10

武汉城市圈是以武汉为圆心, 包括周边8个城市组成的“1+8”城市圈, 集中了湖北一半的人口, 六成以上的GDP, 是湖北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核心区域。武汉城市圈经济的发展, 对带动湖北的经济振兴具有重要作用, 同时对支撑中部崛起也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县域经济是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 以发展本地经济为宗旨的区域性经济, 是国家重大战略决策和政策的基本操作平台和实施平台, 县域经济的发展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关键点和立足点。作为武汉城市圈内的县域, 与武汉都市区的经济联系具有先天的优势, 加强武汉城市圈内县域经济与武汉都市区经济的联系, 充分利用武汉都市区的资源, 对促进武汉城市圈内县域经济的发展, 进而促进整个武汉城市圈的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武汉城市圈内县域经济与武汉都市区经济联系的测度

(一) 武汉城市圈内县域经济体的构成

根据都市区的内涵和武汉市的现状, 武汉都市区经济体包括武汉市的江岸区、江汉区、硚口区、汉阳区、武昌区、洪山区、青山区和东西湖区。武汉城市圈内县域经济体构成如下:武汉市的县域经济体包括蔡甸区、江夏区、黄陂区、新洲区和汉南区;黄石市的县域经济体包括阳新县和大冶市;鄂州市的县域经济体包括梁子湖区、华容区和鄂城区;孝感市的县域经济体包括孝南区、孝昌县、应城市、安陆市、汉川市、大悟县和云梦县;黄冈市的县域经济体包括黄州区、麻城市、武穴市、团风县、红安县、罗田县、英山县、浠水县、蕲春县和黄梅县;咸宁市的县域经济体包括咸安区、赤壁市、嘉鱼县、通城县、崇阳县、通山县, 此外还包括仙桃市、潜江市和天门市。

(二) 模型的选取及测度

对经济圈内部经济联系的测度, 学者们大多采用扩展的基本引力模型, 结合武汉城市圈县域经济的现状, 本文选用徐明华 (2011) 的模型, 采用如下形式:

上式中Ri表示i县域经济与武汉都市区经济联系强度, P、V分别表示武汉都市区的人口数和地区生产总值, Pi、Vi分别表示i县域经济体的人口数和地区生产总值, Di表示i县域与武汉都市区的公路实际里程, Ki为引力系数, 用来度量i县域与武汉都市区的经济距离, 两地之间的经济差距越大, Ki值越小, E、F、G分别表示武汉都市区的人均GDP、地均GDP、财政收入与GDP的比, Ei、Fi、Gi分别表示i县域的人均GDP、地均GDP、财政收入与GDP的比。

采用2012年武汉城市圈各地的数据, 运用上文的经济联系强度模型, 可得到武汉城市圈各县域经济与武汉都市区经济联系强度值R, 如表1所示:

三、测度结果分析

(一) 整体描述

1. 各县域经济与武汉都市区经济联系相差较大, 经济联系发展不平衡

从表1可以看出, 反映各县域经济与武汉都市区经济联系强度的R值相差很大, R的最大值达到180.47, 而R的最小值只有0.62, 前者是后者的290多倍。江夏区、黄陂区和蔡甸区这三个县域经济体的R值都大于100.00, 远远超过其他县域经济体的R值, 而崇阳县、英山县和通城县这三个县域经济体的R值都小于1.00。这表明, 相对于其他县域经济体, 江夏区、黄陂区和蔡甸区这三个县域经济体与武汉都市区经济联系明显强很多, 而崇阳县、英山县和通城县这三个县域经济体与武汉都市区的经济联系很弱, 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2. 各县域经济与武汉都市区经济联系的整体水平不高

从表1可以知道, 反映经济联系强度的R值大于100.0的只有三个县域经济体, 占所有县域经济体的8.3%, R值介于10与100之间的县域经济体只有8个, 占所有县域经济体的22.2%, R值介于5与10之间的县域经济体只有4个, 占所有县域经济体的11.1%, R值介于1与5之间的县域经济体有18个, 占所有县域经济体的50%, R值小于1的县域经济体有3个, 占所有县域经济体的8.3%。从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出, 反映经济联系强度的R值小于5的县域经济体接近60%, 说明除了极少数县域经济体与武汉都市区的经济联系紧密外, 武汉城市圈内绝大多数县域经济体与武汉都市区的经济联系并不密切。

(二) 各县域经济与武汉都市区经济联系分析

1. 基于区位的分析

为了分析不同县域经济体与武汉都市区经济联系的差异, 本文以武汉都市区为中心, 以各县域距离武汉都市区的公路里程为依据, 对武汉城市圈内的县域进行分类, 比较不同类别的县域经济与武汉都市区经济的联系。结合武汉城市圈的现状, 把距离武汉都市区的公路里程低于50公里的县域归为一类, 把距离武汉都市区的公路里程介于50到150公里的县域归为一类, 把距离武汉都市区的公路里程大于150公里的县域归为一类, 可得到下表2。

由表2可知, 区位是影响各县域与武汉都市区经济联系的重要因素, 一般来说距离武汉都市区越近的县域, 与武汉都市区的经济联系越紧密。根据距离武汉都市区的公路里程以及与武汉都市区经济联系强度, 可把武汉城市圈内的县域经济分为四类:

第一类是武汉市的郊县, 具体包括蔡甸区、江夏区、黄陂区和汉南区, 汉南区虽说与武汉都市区经济联系的R值远低于其他三区, 但主要是由于汉南区的经济体量太小所致。这一类县域经济体的特点是空间上与武汉都市区临近, 与武汉都市区经济联系强、要素流动频繁、经济融合程度高, 一般来说经济也较发达。

第二类具体包括新洲区、华容区、鄂城区、孝南区、汉川市、大冶市、仙桃市等七个县域经济体。这一类县域经济体的特点是空间上距离武汉都市区较近 (离武汉都市区的公路里程介于50公里至150公里之间) , 与武汉都市区的经济联系较密切 (R值介于10与100之间) , 一般在当地属于经济较发达地区, 但目前与武汉都市区的经济融合程度并不很高, 这类县域经济与武汉都市区经济联系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需要进一步加强与武汉都市区的经济联系。

第三类具体包括梁子湖区、孝昌县、云梦县、黄州区、团风县、红安县、咸安区、嘉鱼县、应城市、安陆市、大悟县、麻城市、罗田县、浠水县、蕲春县、赤壁市、通山县等17个县域经济体。这一类县域经济体的特点是空间上距离武汉都市区较近 (离武汉都市区的公路里程介于50公里至150公里之间) , 但与武汉都市区的经济联系不密切 (R值小于10) , 这类县域经济体需要找出制约其与武汉都市区经济联系的因素, 大力发展与武汉都市区的经济联系, 利用武汉都市区的资源发展自己。

第四类具体包括阳新县、武穴市、英山县、黄梅县、通城县、崇阳县、潜江市、天门市等8个县域经济体。这一类县域经济体的特点是空间上距离武汉都市区较远 (离武汉都市区的公路里程大于150公里) , 地理位置上处于武汉城市圈的边缘, 与武汉都市区的经济联系弱 (R值小于10) 。

2. 基于行政区域的分析

首先通过比较不同行政区域的县域经济与武汉都市区经济联系强度R的平均值可知, 从行政区域来看, 县域经济与武汉都市区经济联系强度由强到弱依次是武汉市、鄂州市、仙桃市、孝感市、黄石市、潜江市、天门市、黄冈市和咸宁市。

其次从不同行政区域内部来看, 武汉市内的县域经济与武汉都市区经济联系强度由强到弱依次是江夏区、黄陂区、蔡甸区、新洲区和汉南区, 其中新洲区和汉南区与武汉都市区的经济联系明显弱于前三者。黄石市的县域经济与武汉都市区经济联系强度由强到弱依次是大冶市和阳新县, 其中阳新县与武汉都市区的经济联系明显不如大冶市。鄂州市的县域经济与武汉都市区经济联系强度由强到弱依次是华容区、鄂城区和梁子湖区, 其中华容区和鄂城区与武汉都市区的经济联系相差不大, 而梁子湖区与武汉都市区的经济联系明显不如华容区和鄂城区。孝感市的县域经济与武汉都市区经济联系强度由强到弱依次是汉川市、孝南区、应城市、云梦县、孝昌县、安陆市和大悟县, 其中汉川市和孝南区与武汉都市区的经济联系相差不大, 且明显高于其他5县市, 而其他5县市与武汉都市区的经济联系都不大。黄冈市的县域经济与武汉都市区经济联系强度由强到弱依次是黄州区、红安县、麻城市、浠水县、团风县、蕲春县、武穴市、罗田县、黄梅县和英山县。其中黄州区与武汉都市区的经济联系略强于其他9县市, 而其余9县市与武汉都市区的经济联系都很小。咸宁市的县域经济与武汉都市区经济联系强度由强到弱依次是咸安区、嘉鱼县、赤壁市、通山县、崇阳县和通城县, 但总体来说, 咸宁市的6个县域经济与武汉都市区的经济联系都不大。

3. 基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分析

为了进一步分析各县域经济体与武汉都市区经济联系, 本文把人均GDP分为三个等级:5万元以上, 3至5万元, 3万元以下。根据各县域经济与武汉都市区的经济联系和经济发展水平得到表3。

从表3中可以看出, 与武汉都市区经济联系较强的县域 (即R>10) , 除了孝南区以外, 其他县域的经济发展水平都较高, 说明武汉都市区经济对这些县域经济产生了一定的辐射作用, 但反过来并不成立, 即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县域 (人均GDP>3.0) 不一定与武汉都市区的经济联系较强, 赤壁市、梁子湖区、黄州区、咸安区、嘉鱼县、潜江市就属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但属于与武汉都市区的经济联系较弱的县域经济体。另外, 在武汉城市圈的36个县域经济体中, 有19个县域经济体属于经济发展水平低 (人均GDP<3.0) , 同时属于与武汉都市区的经济联系也弱的县域。

四、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 可得出如下结论:第一, 除了极少数县域经济体与武汉都市区的经济联系紧密外, 武汉城市圈内绝大多数县域经济体与武汉都市区的经济联系并不密切。第二, 空间距离是影响县域经济与武汉都市区经济联系的关键因素。随着与武汉都市区空间距离的增大, 其与武汉都市区的经济联系会显著减少。目前, 武汉都市区主要对空间距离小于50公里的郊县有辐射作用。第三, 作为武汉城市圈核心的武汉都市区, 并没有对其他8个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带动作用, 武汉城市圈内的绝大多数县域经济都处于经济发展水平低的状况, 因此, 如何发挥武汉都市区的作用, 促进武汉城市圈各地县域经济的发展, 是未来面临的挑战。

摘要:采用扩展的基本引力模型, 对武汉城市圈内县域经济与武汉都市区经济联系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除了武汉市的郊县外, 其余县域经济与武汉都市区的经济联系并不强, 武汉城市圈内县域经济与武汉都市区经济联系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同时作为“1+8”城市圈核心的武汉都市区, 并没有对其他8个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带动作用。

关键词:武汉城市圈,县域经济,经济联系

参考文献

[1]刘荣.中西部地区县域经济的包容性增长[J].学术探索, 2012, (05) :62-68.

[2]颜莉.武汉城市圈县域经济体发展状况评价及对策研究[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06) :96-105.

都市经济 篇11

【摘要】 对成都经济型酒店的发展现状及其制约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分析了成都发展经济型酒店的前景,并对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初步设想和探讨。

【关键词】 发展策略;经济型酒店;成都

一、关于经济型酒店

经济型酒店源于上世纪50年代的美国,在欧美已是种相当成熟的酒店经营模式,经济型酒店(Economical Hotel)又称为“有限服务酒店”,其服务模式为“B&B”(Bed床+Breakfast早餐)。这一种相对传统全服务酒店而存在的另一种酒店业态,主要市场定位于普通旅行者和中小商务人员,且最大优势为房价便宜,更提供“清洁、舒适、实惠、方便、安全”的优质服务。

二战后,美国经济带动了大众旅游的发展,引发了对中低档住宿设施的大量需求,为经济型酒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从60年代初到80年代末期,经济酒店进入蓬勃发展时期,酒店数量迅速增长,产品形态呈丰富的层次性,开始朝多元化方向发展。从80年代末期到90年代末,经济型酒店进入了市场成熟期,高速增长和大规模扩张的动力逐渐减弱,市场竞争淘汰了一些管理能力薄弱的酒店,品牌建设,质量管理,市场细分,产品多元化等企业内部管理得到了重视,经济型酒店开始进行品牌调整。进入21世纪,经济型酒店主要表现在在发展中国家的市场开拓和本土品牌的发展,在中国,东南亚等地区,经济型酒店的扩张非常迅速,经济型酒店进入品牌调整阶段。

我国经济型酒店最初的发展始于1996年,上海锦江集团下属的锦江之星作为中国第一个经济型酒店品牌问世。近十年来,中国经济型酒店发展迅速,出现了一些影响颇广的民族自主品牌,市场需求旺盛,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大型城市的经济酒店需求非常突出,市场条件日益成熟,引入了各类资本的大量涌入,目前已经形成外来品牌与自主品牌激烈竞争的状态。

二、成都经济型酒店的特点和发展现状

随着西部大开发和成都大众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为成都经济型酒店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2002年美国著名经济型酒店品牌马瑞卡快捷(Maruika Express Inn)在成都落户,从此便掀起了成都发展经济型酒店的浪潮。

1.成都经济型酒店的特点

目前,成都市经济型酒店主要分布于CBD、高校、集中商圈、历史文化景点等区域周边。客源组成主要为外地商务、商旅客人,且以散客居多。同时,位于高校周边的经济型酒店的客群也有相当一部分高校学生。客房数量大多在30~150间之间,均为中小型规模的酒店;客房面积在30~65平米左右,满足了住客对客房面积的基本需求,其中部分酒店的客房还达到了四星级豪华酒店的标准。房价集中在每天90~288元/间之间,套间房价集中在每天120~368元/间。价格差异大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酒店配置档次和管理服务品质的不同。

2.成都经济型酒店的发展现状

(1)产权不清晰。与高星级酒店相比,经济型酒店的产权普遍不清晰,大多属于为满足地方、部门利益而建立的“楼堂馆所”或是事业单位,或是一些机构的附属,缺乏现代法人治理结构和现代企业制度。很多经济型酒店不完全是商业化运营,对规范管理、经济效益、市场竞争、行业管理的信息不敏感,也缺乏主动性,推向市场经济的基础较差。

(2)同质化现象严重。成都的经济型酒店缺乏对市场的细分和特色产品的开发,大多定位于商务领域,在度假旅游、观光旅游以及私人旅行市场上基本处于空白区域,在经营中以大众化的产品推向市场,客房类型和服务项目比较单一,同质化现象严重,导致以削价竞争为主要竞争手段,最终不可避免地陷入恶性竞争的误区。

(3)品牌知名度和连锁化程度低。在品牌方面,成都很多经济型酒店尤其是本土经济型酒店还只是单体规模,如散兵游勇,孤军奋战,不能形成具有一定辐射范围的知名经济型酒店品牌;在连锁化程度方面,由于资金、市场认知等方面因素,连锁化程度较低,成都经济型酒店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商业形态和成熟的运作体系。

三、成都经济型酒店发展的前景展望

1.成都的西部龙头地位

成都作为东西部连接的战略要地,是整个西部的经济文化中心,旅游资源和商务成本都具有明显的优势,还有“中国最佳旅游城市”之称。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深入,成都将成为西部乃至中国的服务业、信息业、会展业和物流业的重要基地,由此将会带来巨大的客源量和商机,为成都经济型酒店的发展带来重大的机遇。

2.大众旅游的兴起

私家车的普及为汽车旅行和家庭集体旅游创造了条件。2005年成都私家车数量突破百万辆,跃居全国第3位。带薪休假制度、黄金周等无不刺激着大众旅游的发展,引发了市场对那种干净、卫生、方便而又经济的住宿的强烈需求。由此可见,经济型酒店的发展有着光明的前途。

3.成都小户型楼盘优越的地理位置迎合了其选址要求

经济型酒店因主要服务商务人士和游客,故对选址要求较高,通常会选在市区交通便捷的商圈、写字楼或旅游景点附近。成都大部分小户型楼盘优越的地理位置正好配合了这一需求,“时代印象”、“一江城花” 、“SOHO沸城”等楼盘已经相继引进经济型酒店。

四、成都经济型酒店新世纪发展策略

1.对经济型酒店业的认识需清醒、统一

近年来,成都经济型酒店的快速发展显示了巨大的市场需求,大力投资经济型酒店已成为共识。投资者要清醒地认识到,经济型酒店的管理是一个高度专业化的领域,急功近利的思想是利于产业发展。为了使经济型酒店的发展、规范有一个良好环境,各方面要有一个统一认识。尤其是政府主管部门,从体制和市场统一的角度出发,要有长远打算,为经济型酒店打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2.国有旅游饭店转型经济型酒店—进行公司制改造

为了使国有旅游饭店能建立起利益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改善经营管理,参与市场竞争,应将部分符合条件的国营酒店和企事业单位的招待所、宾馆通过减持国有股、吸收非国有资本特别是民营资本的方法,将其改造成符合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经济型酒店。高星级酒店在市场经济和管理、服务规范上已同国际接轨,在建立企业制度方面,是经济型酒店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对象。

3.个性塑造,探索服务特色

特色化是经济型酒店发展的生命线,同质化倾向的产品只能加剧削价竞争。投资者应在前期进行深入的市场调研和分析,从分利用自身资源,进行特色化经营。如位于美丽风景区周边的经济型酒店,可以打造成以观光旅游为主的酒店;位于商业圈、高端企业周边的经济型酒店,可以打造成服务于白领商务的酒店等。经济型酒店应在经营中不断提高其个性特色,加强个性化的服务特色,形成各自核心的竞争力。

4.推行品牌化、集团化经营

经济型酒店的利润低,应以规模取胜,最大幅度地降低成本,要以品牌取胜,最大程度地提高核心竞争力。经济型酒店的品牌建设与集团化经营是紧密联系、相互依存的。集团化需要品牌,品牌只有在规模发展中才能壮大。综观国际国内经济型酒店品牌的扩张路径,普遍采用品牌经营、连锁和特许经营方式,都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成都符合经济型酒店改造标准的酒店可以通过特许经营、委托管理等形式使用著名酒店集团面向中低档市场的品牌,成为酒店集团中的一员,利用品牌优势和网络优势,增强自身的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赵建强.简述中美经济型酒店的内涵与特征[J].燕山大学学报.2005(6)

[2]杨泸.成都经济型酒店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7

[3]徐桥凤.我国经济型饭店的管理问题和对策[J].管理.2007(4)

[4]郭利娟.经济型酒店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J].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3)

都市经济 篇12

关键词:西咸大都市,绿色循环经济,规划

2009年国家正式发布《关中一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提出, 关中一天水经济区的总体目标定位是建设成为西部及北方内陆地区的开放开发龙头地区, 以高科技为先导的先进制造业集中地, 以旅游、物流、金融、文化为主的现代服务业集中地, 以现代科教为支撑的创新型地区, 领先的城镇化和城乡协调发展地区, 综合型经济核心区, 全国综合改革试验示范区, 农业方面, 要建成全国重要的在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果业。西咸大都市位于关中—天水经济区主轴线上, 其建设情况对推进关天一体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支撑和辐射作用。

一、绿色循环经济内涵本质

“绿色循环经济”是一个复合概念, 具有物质闭环流动的经济结构, 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 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 建立一种基于市场导向, 依靠生态环境的产业链, 并实现整个经济体循环发展, 最终达到经济和环境和谐的目的。“绿色循环经济圈”是发展“绿色循环经济”的一种特殊的经济特区, 它的特殊在于整个区域能够形成一个完整的循环体, 在其内部能够做到物质、能源和技术的良好循环流动。在这样的一个经济特区内, 高新科技能被用来实现资源的节约和再利用, 让经济活动能够分享科技进步的成果, 在经济活动中实现绿色生产、绿色流通和绿色分配, 用生态链把工业和农业、生产与消费、城区与郊区、行业和行业、人与自然有机的结合起来。在整个区域内建立起人—自然—经济的大系统, 使人类经济社会的循环与自然循环良好的融合起来。要建立这样一个经济特区, 需要城市规划与经济学原理的结合与使用, 这两者的综合利用并非新鲜事物。20世纪80年代以来, 城市作为经济活动的运行场所, 其本身所独具的经济问题已经得到城市规划者的重视, 对于城市经济发展的研究也越来越多, 逐渐产生了综合城市规划和经济学原理的一些相关理论。经济学中的抽象原理作为指导思想, 城市规划的现实应用作为行动准则, 将理论结合实践, 从而达到对城市经济发展研究和规划的目的。

二、西咸大都市现状分析

从地理上看, 西咸大都市圈地处关中盆地, 是陕西“一线两带”中轴线。“一线”是铁路、公路交通线, “两带”是高新技术产业带和关中星火产业带。这为西咸大都市圈带来了地理优势。从政策上看, 2002年西安、咸阳两市便在共同研究的基础上, 签订了《西安—咸阳经济一体化协议书》, 并组建了西咸经济一体化办公室, 研究编制了《西安—咸阳经济一体化战略规划纲要》, 并于2004年9月得到批准实施。此外, 西咸两市还签署了《备忘录》、《西安、咸阳产业合作战略框架协议》、《2007年西安—咸阳经济一体化重点工作备忘录》等重要文献。这为西咸大都市圈带来了政策上的优势。从产业结构上看, 西咸大都市圈囊括了高新技术产业、生产加工产业、食品化工产业、建材能源产业以及农业畜牧产业, 未来还将完成规划中的五大功能区:高新技术产业区、专业物流区、中央商业区、生态观光旅游区、生活居住区。产业结构布局做到了联合圈内强势产业, 并且增强圈内薄弱产业。但是在整个关中地区, 整体产业发展不充分, 结构也不甚完整有效, 此外资源亦较为匮乏的, 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更是逼近最低警戒线, 可利用土地资源贫乏, 而且关中地区处于水资源极度缺乏区域, 此处的生态环境虽条件较好, 但较为脆弱, 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低, 容易发生生态环境危机。同时由于原先的产业区域规划集中于几点, 导致区域环境污染严重。

三、西咸大都市“绿色循环经济圈“的规划思路

西咸大都市圈因其优势而极有利于建立“绿色循环经济圈”, 而西咸大都市圈又因其现存问题而必须要建立“绿色循环经济圈”。将西咸大都市圈打造成一个满足“绿色循环经济”的独特经济特区, 不仅符合国家对科学发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的要求, 也体现陕西人民对于摈弃牺牲环境的传统发展方式寻求经济社会与自然环境和谐的目标。

(1) 特区定位规划。西咸大都市圈是一个城市集群, 集中了关中最为发达的城市, 整合了西北的优势资源和产业。因而大都市圈被赋予了以自身发展带动周边发展的使命。首先是西咸大都市圈应当充分发挥自身地域、资源和产业优势, 推动自身整体经济发展。其次应当通过自身能量, 吸引优势资源带动周边圈外经济活动, 促进它们的经济发展。这就要求西咸大都市圈在特区定位规划时能充分体现大都市圈的作用, 不仅做到西安、咸阳两市投资合作, 而且要从政策导向、经济活动和发展路径等多方面协作, 实现整个都市圈规划统筹、发展同步、产业同兴、经济同享, 并将发展成果与周边共同分享, 做到与集群中的城市相互依存、相互补充、共生共荣。再次是充分发挥发挥地区“领头羊”作用。“羊群效应”是经济学的一个概念, 其内容是单独的羊只在独自行动时, 会有盲目散乱的行动, 但是当羊群中有一只领头羊带动时, 其他羊就会纷纷模仿它的行为, 从而使整个羊群产生有秩序的状况, 并能集合全部的力量于一处。在不当的利用下, “羊群效应”带来的盲从会是人受骗而带来损失, 但是合理的利用“羊群效应”却能达到众人拾柴火焰高的效果, 集全体之力行事而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功能区域规划。西咸大都市圈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都高度发达, 大量流动, 因而要集合大型居住区功能、地区产业龙头功能、区域经济发展中心功能以及信息交流通讯中心功能。这些功能区的设定是由于西咸大都市圈的功能需求。为了能达到各功能区域之间的最优化配合, 需要做到城市功能分区规划, 在这主要的功能区之下还有更具体细节的功能区, 如工业区、仓储区、跨际交通区、文教区、娱乐区等等。在城市功能分区规划时, 从抽象层面上讲, 要考虑到经济原则中根据帕累托最优原理, 在规划过程中完成所有可能的帕累托改进, 从而使规划结果达到帕累托有效的情况。从具体的层面上讲, 需要考虑进地段区域经济因素、社会风俗习惯因素、政府部门行政因素、文化传承保留因素等等。帕累托改进和帕累托最优都是经济学概念, 帕累托改进是这样一种情况, 在不改变其他的收益的情况下, 所做的改动能带来额外收益, 这即为帕累托改进, 而在没有可行的帕累托改进之后, 便是帕累托最优的情况。城市功能分区的形成是由于城市中同种功能的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地的需求从空间、位置、特性等的需求也是相同的, 因而会在空间上形成集聚, 成为这样一种功能的功能区。而城市功能区规划则是在了解认识城市的各种功能之后, 对这些功能的分区进行配置规划。

(3) 产业结构规划。“绿色循环经济圈”要求大都市圈不是仅仅发展单一或几个的重点产业, 在重点产业的发展的同时, 要做到配套产业同时发展, 是整个产业结构形成周而复始的循环产业链。在产业结构规划时, 应按照循环经济理念和产业生态学, 为上游企业的产品和“废弃物”设置以此为生产原材料的下游企业, 在经济圈内, 使副产品和废弃物能得到再利用, 让能量、资源得到梯级利用。产业中的企业在规划时也应依照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将高新科技技术融入其中, 避免企业单一的扩大规模。科技改进所带来的是全要素生产率的增加, 同时再扩大规模, 则可以达到规模报酬递增的效果。在规划时要鼓励发展绿色产业, 扶持生态环保企业, 让传统污染企业自行承担其责任, 将负的外部性的效果减小到最小。重视全要素生产率、规模报酬、外部经济实体, 规划好产业结构。循环产业链的规划应当具备柔性, 使经济圈的产业具有市场竞争和非正常运行的抵抗性并能持续发展。全要素生产率是指“生产活动在一定时间内的效率”, 是衡量单位总投入的总产量的生产率指标, 即总产量与全部要素投入量之比。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常常被视为科技进步的指标, 全要素生产率的来源包括技术进步、组织创新、专业化和生产创新等, 产出增长率超出要素投入增长率的部分为全要素生产率 (TFP, 也称总和要素生产率) 增长率。规模报酬 (Returns to scale) 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企业内部各种生产要素按相同比例变化时所带来的产量变化。企业的规模报酬变化可以分规模报酬递增、规模报酬不变和规模报酬递减三种情况。产量增加的比例大于生产要素增加的比例, 这种情形叫做规模报酬递增。外部性经济主体 (包括厂商或个人) 的经济活动对他人和社会造成的非市场化的影响。即社会成员 (包括组织和个人) 从事经济活动时其成本与后果不完全由该行为人承担。

(4) 交通布局规划。狭义的交通是指在两个地方之间的铁路公路道路, 广义上的交通不仅是物质在空间位置上的交通更是资金、信息、技术、思想、能量在整个经济圈内以及经济圈内和圈外的流动。交通布局的规划应该使经济圈内的产业获得较好优势, 在市场上能占有更高的份额。从狭义的交通上看, 西咸大都市圈应当使普通公路、高速公路对接, 做到城市集群内交通同网。从广义的交通上看, 西咸大都市圈应当使资源等能得到快速的流动, 这就要求各地积极消除地方保护主义, 消除地方壁垒, 创造无形道路的无阻畅通。比较优势是一个经济学二级学科国际贸易中的概念, 生产同种产品的厂家其中机会成本小的那个具有比较优势, 在市场上更受欢迎, 也更容易发展壮大。机会成本是经济学概念, 是指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所要放弃另一些东西的最大价值。

总之, 在经济加速腾飞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背景下, 发展是硬道理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仅仅考虑发展已经不能符合时代发展的需求, 而且要思考怎么样才能合理的发展。尤其是在目前世界金融危机、能源危机等肆虐全球之际, 绿色循环经济发展显得更为重要和紧迫。在中国正处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建设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战略转型时期, 面对这些问题和挑战, 绿色循环经济是建设西咸新区一个很好的解决之道。

参考文献

[1]曹颖轶, 刘雅莹.“西咸经济圈”的建立与资源的优化配置[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 2008 (3)

[2]李慧, 刘总理, 赵广信.关于西咸大都市圈构建的思考[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 2009 (3)

[3]杜忠潮, 宁建宏, 何伟, 韩望.“西咸”都市圈临渭生态工业系统建设初探[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4 (3)

[4]李宝侠, 郭静.西咸一体化建设现状和特点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 2011 (17)

[5]李慧.对西咸经济一体化产业布局的思考[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7 (3)

[6]陈宇.对西咸经济一体化内涵的理解[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7 (3)

[7]林建中, 陆迁, 吴俊成.西咸一体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化解策略[J].当代经济, 2010 (6)

[8]许宁宁, 储亚玲, 刘总理.西咸经济一体化进程分析与问题思考[J].商场现代, 2008 (17)

[9]杨美蓉.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和低碳经济[J].中国集体经济, 2009 (30)

[10]张莹, 刘波.我国发展绿色经济的对策选择[J].开放导报, 2011 (5)

【都市经济】推荐阅读:

都市女性06-04

都市圈06-05

都市书写06-07

都市体育08-30

都市计划08-30

都市电影09-05

都市新闻09-11

国际都市09-19

都市休闲09-20

都市类媒体06-18

上一篇:系统思维下一篇:车载CAN总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