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思维

2024-10-05

系统思维(共12篇)

系统思维 篇1

系统关键词之:有效连接及有机结合

“贝克洛做系统是将前端供应链优势与客户端及应用施工等后端实现最有效的链接;系统就是各个有机优化的组合, 如果能真正从客户需求角度出发, 从原材料到部件到成品, 最后到成品的上墙, 全流程管控质量, 最终做出一樘好门窗, 能让消费者满意, 这样的公司就是系统公司, 这样的产品就是系统门窗。”

MISS FC:黄总, 您好, 非常感谢您百忙之中接受我们的采访, 这也是您代表贝克洛公司第二次接受MISS FC的专访了。贵司成立至今短短6年的时间, 已飞速发展成长为国内系统界的领军企业之一, 去年更是新建了公司总部并已经建成全球三大门窗检测基地之一, 能否简单介绍下这些年贵司的发展路径和主要的思路?

黄总:这些年但凡做系统的, 两种企业法人的呼声最多, 一种来自铝材企业, 一种来自门窗企业。前者具有供应链优势, 可以利用在门窗产品方面的积累及经验;后者具有客户端优势, 在应用端及施工方面具有比较好的经验, 这两类企业中的优秀者, 一路走来都做的挺棒。不同于上述两种情况, 贝克洛做系统, 将两者优势进行了结合, 首先把前端供应链的优势, 铝材、五金、密封件等从产品性能角度进行整合, 通过零部件研发的集成做到成品的研发集成;然后与有丰富加工和施工经验的门窗企业合作, 在汲取市场的营养之后, 根据不同区域对产品的差异化诉求, 在产品研发、技术支持、后端市场推广方面运用差异化运作手法, 与门窗企业采取不尽相同的合作方式, 来让客户 (房地产商、消费者) 真正感受到我们的价值。简单来说, 就是与门窗企业一道协同, 将前后端实现最有效的连接, 这也是贝克洛多年来积累的"比较优势"所在。

MISS FC:可以看出贵司在企业发展理念在做系统方面有自己的独到之处。现在关于系统门窗还是门窗系统存在不同的认知, 从您的角度, 您认为应该如何定义系统门窗?

黄总:我们参加了很多研讨会, 也与很多业内同仁进行了探讨, 什么叫门窗系统?什么是系统门窗?其实这是让业内同仁头大的。我个人理解, 如果一个公司, 无论是叫系统公司, 还是叫门窗企业, 能真正从客户需求角度出发并有效管理, 从原材料到部件到成品, 到最后成品的上墙, 能全流程管控质量, 最后做出一个好门窗, 能让开发商和消费者满意, 这样的公司就是系统公司, 这样的产品就是系统门窗。系统就是各个有机部分的优化组合, 做不到就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系统公司。

系统真正做透, 那是相当不容易的。贝克洛, 也只是在路上。任何行业的发展, 都是从局部到系统, 从区域向更大范围发展, 从部品到产品, 从产品向解决方案发展, 这都是规律, 毫无疑问, 未来真正意义上的系统门窗一定是市场的主流。

MISS FC:现在可以说是进入互联网+时代, 请问贝克洛对于系统门窗在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怎么看待的?

黄总:从模式上来说, 互联网的消费端大概是两个端, B端和C端, 目前做系统的企业大部分聚焦B端, 主要针对像地产开发商、工程公司这样的专业的购买者去销售, 做B2B市场的相关核心内涵就是产品品质、产品的性价比, 还有就是客户体验等。

B端的贝克洛互联网+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首先是供应链的整合, 目前贝克洛借助互联网力量和模式实现了供应链全球布局, 由全球最优质的供应商提供材料和部件;其次在渠道合作端与门窗施工企业的合作, 贝克洛零成本向施工企业提供软件, 该软件含有专业的材料数据库, 是从材料、零部件到成品的选型的所有数据的集成, 实现了从设计、材料下料、订单提交、订单传输、物料传输、加工制造、工程预决算整个过程全部信息的互通, 这样施工企业实现完整的无纸化化办公, 极大提升了上下游合作伙伴的运营效率, 降低了成本。这个过程中, 信息的准确度、运营的效率也得到极大的提升。

C端的工作, 我们也在做, 最近签约当今世界足球名帅, 里皮先生, 也是从消费端去拉动, 建立未来O2O模式的第一步;客观地讲, 现在贝克洛的产品, 用里皮的话说, 堪称精品;如何提升消费终端的客户体验, 是下一步互联网+的主要着力点。

系统关键词之:封闭与开放、定制开发与定制配置

“做系统无论是封闭还是开放, 都是相对的。贝克洛在商业角度上足够开放, 且会考虑整个价值链上所有环节的感受;在产品角度采取局部封闭模式, 实行定制化的开发和定制化的配置以集成整窗性能, 达到部件质量更优, 提升客户的价值感受。”

MISS FC:上次专访我们谈到做系统有封闭与开放方式两种, 而贝克洛在整个产业链整合过程中采用的是开放的合作方式, 现在经过了4年多的发展, 是否有新的变化呢?在这种方式下, 贝克洛又是如何进行产品质量和后期服务的把控的?

黄总:在系统界, 封闭和开放已经讨论了很多年, 我个人认为, 任何的封闭和开放都是相对的。首先是商业角度必须开放, 结合所有可能给客户创造价值的力量。几年前贝克洛就已经提出要与业界同仁一起拓展市场和服务客户, 这一理念现在、过去、未来都不会变化。纵观无论在中国还是海外, 如果想把一件事情做到价值最大化, 是需要上下游同仁一起去努力的, 只有这样才会创造更多可想象的空间。

其次从产品角度来说, 如果所有的东西都可以通配, 那或许也就意味着所有的都做不到精细, 正因为如此我们才站在如何让产品性能更加卓越的角度做了一些卓有成效的调整。这在某种意义上提升了客户的价值感受, 增强了合作伙伴在质量把控、产品经营上的主动性。经过近八年的努力, 贝克洛的产品系列既拥有了贝克洛完整的独立系统, 也拥有开放式的产品系列, 从商业模式上来说, 足够开放!

具体说说“封闭”, 以外开窗为例, 外开窗在欧洲只是局部使用, 英国可以见到, 意大利极少, 德国几乎看不到;但是中国大部分地区外开窗应用量非常大, 这就需要我们根据中国的市场环境特点来进行“定制”。这里的“定制”, 一方面指产品结构上可能与一般产品存在差异, 因为在外开窗应用很多的沿海地区, 必须考虑高风压的状况, 必须考虑窗扇掉落的风险;另一方面还包括材料上的定制, 要实现门窗的高性能, 型材、五金、玻璃和辅件的公差配合都会要求更为严格;再一方面还有产品本身材质的差异, 比如304不锈钢在微量元素配比不当时还是会锈蚀, 这些都是进行“封闭”时必须考虑的;也就是说从整体结构到零部件, 再到零部件构成的材质都需要个性化的精细考量和要求。

另外, 做系统不仅仅要考虑产品本身的性能参数, 也需要考虑整个价值链。比如供应商在做产品时是不是可以更便捷, 加工成本是不是可以更低, 质量稳定性可不可以更高;同样的, 对于下游合作伙伴门窗厂的考量也是, 如何把整体成本降低, 质量如何把控好, 工人如何实现舒心而有效的装配、安装, 如何节省成本, 如何节约时间等等。比如贝克洛的外开窗系列, 外开窗的制造和加工效率较一般提升30%以上。

系统关键词之:气候因素、遮阳、防霾与系统门窗设计

“气候特点的差异直接导致客户对门窗需求的不同, 进而导致对于门窗设计的不同。系统公司更多做技术标准, 所以对于遮阳一般不单独考虑, 而是考虑门窗遮阳一体化到建筑遮阳一体化, 考虑遮阳公司如何与门窗公司、开发商更好的连接;对于防霾, 通过首先做好密封和如何解决通风及空气过滤问题, 再考虑与门窗在结构、性能方面的结合去实现。”

MISS FC:据我们所知, 贵司目前将主要的市场锁定在南方, 相比较于夏热冬冷和寒冷地区, 南方的系统门窗在设计方面会更加考虑哪些因素?是否有在窗系统产品里增加遮阳因素?

黄总:南方窗与北方窗的差异已经讨论好多年, 这其实源于两地鲜明的气候特点。南方降水多, 台风大, 日照长, 气温高, 且丘陵多, 空气对流差一些;另外南方工业发达, 酸雨的次数相比较北方也多, 这些气候特点的差异都会导致客户对窗的需求不同。贝克洛这些年针对上述问题在研发门窗的性能上投入很多, 也取得一定的行业认可。目前“招宝万金”都是我们贝克洛的合作伙伴, 如果评技术标, 这些都不是问题。

日照渐多, 全球变暖, 遮阳也是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方面。从全球各大遮阳企业纷纷入驻中国市场来看, 目前这一块确实很火。从系统角度来讲, 我们自己不制造门窗, 也不制造遮阳产品, 我们更强调专业分工, 门窗应该把门窗做到极致, 遮阳应该把遮阳做到极致, 至于他们之间怎么配合怎么做到最好, 是我们系统公司应该更多去思考的, 门窗遮阳一体化到建筑遮阳一体化, 考虑各地不同的遮阳需求, 不同的选型。如何与门窗施工企业更好的衔接, 在技术的对接、标准的统一、应用端结合的配合、市场推广以及与开发商的合作等等各方面的无缝对接。从制造本身来讲, 目前遮阳公司延伸到门窗上, 门窗公司延伸到遮阳上, 在系统公司看来都是个体的选择。系统公司应更多关注技术、做好标准, 与上下游合作伙伴共同完善。

MISS FC:众所周知“贝克洛”是非常重视研发的系统公司, 我们了解到早在前两年“贝克洛”的科研经费就超过了3000万元。在全国大力倡导绿色节能的背景下, “贝克洛”是否有针对性的研发节能、防霾产品呢?

黄总:可以这么说, 目前在中国市场存在着主流需求应用的产品, 基本都是完整的、完善的。贝克洛这些年在产品研发上也有很多积累, 其中主要的一点就是在“满足各个区域不同特点的需求”方面。比如防霾, 防霾这事儿其实不是今天才有的, 需求早就存在, 属于空间管理里面的空气管理, 解决方案有中央新风系统, 也有空调里面的新风空调、智能化空调。

如果从门窗上解决的话, 有两个功能点满足大家对霾的关注, 一是密封, 密封不好别的再好也没用, 气密性可以做到什么样的等级非常关键, 比如我们已经采用了好的五金、好的玻璃、好的型材, 但是公差配合差, 窗户完成后, 就有那么一个小缝隙, 而且肉眼看不到, 公差需要控制在什么程度, 控制在多少范围内, 决定了密封的好坏;此外对应材料的质量, 材料之间的配合也会对密封性能产生影响;整体控制公差要求从材料控制、到部品控制、到成品控制都必须满足, 才能密封好!然后才是密封之后的通风, 通风过程中如何解决霾的问题, 这里涉及空气质量的监控, 门窗自动化的结合, 根据目前的空气指数能否做到空气质量好开窗, 质量不好关窗, 现在贝克洛都在通过APP控制 (BTW:这也算是互联网+吧, 呵呵) 。第二方面是非正常开窗过程中, 空气过滤水平如何?通风器有主动和被动, 如何做到通风过程中把PM2.5控制住, 这些是通风器要解决的。从产品技术来讲, 空气过滤在空调行业新风领域里面早就解决;过滤本身没有太多难度的, 需要的是在窗户上, 如何通过企业间的相互配合, 做到外观与内在的完美结合。

系统关键词之:消费回归理性与系统门窗接受度越来越高

“这几年, 地产企业对与门窗的接受程度在逐步提高, 一方面与开发商越来越成熟有关, 另一方面与市场的成熟度也有关。从市场角度来说, 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市场对于系统门窗的认可度处于急剧攀升阶段, 目前的开工不足是市场回归理性的体现, 对于坚持做品质的贝克洛反倒是增加了更多机会。”

MISS FC:我们了解贵司主要面对的对象, 不仅是门窗厂, 还有广大房地产公司, 地产企业对系统门窗的接受程度如何?

黄总:贝克洛的直接合作伙伴是门窗工程企业, 我们与之一起服务于地产开发商。这几年地产对于系统门窗的接受度越来越高了。一方面是开发商越来越成熟, 他们能够站在地产本身的角度去思考, 对于需求不仅相对前几年越来越缜密, 而且有时候比我们自己思考的更完善更系统。比如, 他们非常清楚自己的销售卖点在哪里, 并反馈给我们, 来指导我们研发如何向前推进。另一方面与市场的成熟度也有关系, 板块是在流动的, 从原来欧洲市场系统比较成熟, 到现在中国境内的华东、华北、华南逐步成熟, 到现在西南、中南的市场也逐渐呈现出比较火爆的态势, 这与建筑整体水平的提升和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提升息息相关。现在门窗也开始品牌化, 品牌与否也重要, 最重要的是把门窗整体做好, 做细致。

MISS FC:在近几年地产市场低迷的大环境下, 在南方市场, 目前系统门窗的使用比率能够占到新开工面积的几成?对贵司的销售影响如何?

黄总:关于开工面积确实不好说, 也没有第三方统计。主要是因为分子分母不明确, 什么才是系统门窗?不好界定, 都在叫系统, 到底怎么统计, 还没有边界。但从市场来说, 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市场, 对于系统门窗的认可度, 在急剧攀升。为了满足不同的市场需求, 我们也做了调整, 在整体性能指标不变, 保证产品整体成熟度的基础上, 根据市场需求的不同做一下差异化的配置。另外也会考虑建筑本身的需求, 比如高楼层, 台风下的防水要求就会比较高, 有些别墅类可能对这方面要求就没那么高。再比如防盗性要求比较高的情况下怎么做?要求低的又怎么做, 都可以做调整。再加入成本因素, 可能就会更有所不同。这样每个地区的开发商可以进行一些差异化的选择, 但整体上基本性能都必须是一致的, 必须是高性能的, 高品质的。

地产企业整体开工减少, 对一个小微企业来说, 影响是不显著的。因为整体市

场足够大。开工不足, 背后的逻辑是现在整个市场的态度更加理性, 老百姓回归价值本身, 开发商也是。像我们这种坚持做品质产品的企业, 反倒增加了与优质地产企业接触的机会。接触过程中, 能否让客户选择你, 真正感受你的价值, 这是实力的表现。从这些年区域地产龙头到全国性大型房企对我们的肯定来看, 贝克洛确有明显的进步。

系统关键词之:局部突破到整体突破

“目前广东大部分企业做系统是在做点的突破或者局部突破, 而系统门窗需要的是全系统整体突破, 这样对诸如资金的投入、人力资源的整合、市场经验的积累、外部市场的成熟度都要求很高, 所以未来系统公司将面临很大的挑战。”

MISS FC:可以看到在门窗系统高速发展的大潮下, 众多型材厂纷纷向门窗系统转型。您所了解的广东地区企业转型情况能否帮我们简单介绍下?这些企业所用的模式是否有什么不同, 您又是如何看待这些差异的?

黄总:如果按照第一部分对于系统门窗的理解, 现在广东企业大部分都是在做尝试。所谓尝试, 是指试图从某一点突破, 如施工企业, 从加工安装上突破, 做出一个好门窗, 叫系统;型材在结构上设计方面突破, 设计出很好的性能的门窗, 也叫系统门窗;至于配件辅件配合的好不好, 只要去做就好了。可以说大部分是从点上进行局部突破, 这显然有其意义所在, 值得肯定, 反映出好的意愿及动力。

但从另外一个角度, 点的突破, 未来他的可持续性是有待论证的。能否通过局部到全系统整体进行覆盖, 从整体进行提升突破, 无论在长三角、珠三角还是全中国, 系统公司都将面临很大的挑战。因为整体提升突破对很多条件都有很高的要求, 比如资金的投入、人力资源的整合、市场经验的积累、外部市场的成熟度等, 这些内外部条件都具备了才能真正做好一个系统。个人角度, 我很看好这个前景也很欣慰, 目前市场上呈现出热情高涨的真正的系统生机。任何事物总是有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 集大成者需要时间来验证, 百舸争流才能凸显冠军的实力。

系统思维 篇2

战略思维是领导者思维的重要内容.如何保证领导者的战略决策合关键因素之一是应用正确的思维方法作指导.战略思维对象的系统性与思维过程的全局性、阶段性,决定了战略思维必须遵循系统思维方法的一般原则:即整体性原则、结构性原则和有序性原则.这就要求领导者注重对象系统的`有机整体性,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注重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在决策中追求整体的最佳效益;可通过了解系统的功能去寻求优秀系统功能的最佳结构,通过结构优化促使系统功能优化;重视系统开放的必要性,重视系统自组织这一可贵的资源,重视控制性因素的作用,力求以最小的调节力度获得最大的控制效果.

作 者:王玉琳  作者单位:中共湖北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 刊 名:系统辩证学学报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SYSTEMIC DIALECTICS 年,卷(期): 9(3) 分类号:C933.2 G934 N94-02 关键词:战略思维   系统   有序  

于扬 系统思维成就领导力 篇3

例如2007年,他提出“互联网化”,并预言:15-20年后,所有的企业都会互联网化。事实是,近10年间,从渠道到供应链,传统企业不同程度地被互联网改写着历史。

2012年,他又首次提出“互联网+”。随后,这一概念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由此上升为国家战略。一时间,“互联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渗透到各行各业,由此诞生的创业企业遍地开花。

有人说,于扬是这个时代的预言家。

这是业界熟知的易观董事长兼CEO于扬。在外,他是一个预测者、布道者。而他作为易观领导人的一面,却鲜为人知。事实上,于扬之于易观这个大数据帝国的贡献,恐怕远远大于他对整个行业的引领。

而就在过去的10个月中,当其他创业者都在资本的寒冬里被冻得瑟瑟发抖的时候,他所带领的易观相继完成了A、B两轮融资,总额超过亿元人民币。此时的易观,已经是一个SDK覆盖超过103万款App,调研终端超过12亿智能终端的大数据公司。

于扬坚信,技术是强大的生产力,系统是最好的管理。而这样的理念,贯穿了易观发展的每一个历史结点。

2000年,于扬希望用技术改造传统市场分析研究,成立易观。但之后,碍于现实原因,这一初衷走得并不顺畅。其间,易观面临被美国知名分析公司Gartner收购或是独立的两难选择。

2010年,当第三方分析公司的独立性饱受诟病之时,于扬开始决定逐步砍掉企业的定制化业务,全心全意依靠技术打造标准化服务产品。

2012年,于扬把大数据业务拆分独立出来,成立易观智库。

2016年,易观方舟、易观千帆、易观博阅、易观万象等产品矩阵形成,为移动互联网及数字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于扬说:“我不是预言家,离开易观的系统,我一无是处。别看我是创始人,再搞个公司我打不过易观。它已经是一个系统了。”他十分谦逊地对《中外管理》说。

于扬是如何将他对技术的热情和追索注入易观,并一手缔造易观这个庞大系统的?

坚持自己对未来的判断

1995年深秋,北京中关村白颐路南端的街角处,竖起了一块硕大的广告牌:“中国人离信息高速公路还有多远?向北1500米。”

打此广告的是一家叫瀛海威的公司,这是中国第一家互联网企业,尽管六年之后它逐渐淡出公众视线。而在当时,它却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互联网启蒙运动,令无数有志青年心向往之。

于扬,就是其中一位。

2000年,他拉着机械部当处长的杨彬,下了海。二人谋计要通过互联网技术,来解决咨询和研究中的低效率问题。

事实上,在此之前,于扬已经成立了一家“博能图文技术有限公司”,这是一个服务外企的公关公司,虽然名称中带有“技术”二字,却并没有什么技术含量,甚至有一个客户打电话问他要“公关小姐”。

这迫使于扬不得不寻找下一个与“技术”二字有关的项目,易观由此诞生。

但成立没多久,纳斯达克就崩盘了。一方面,易观融资失败,账上没有现金。另一方面,新技术投入巨大,彼时,没有人理解技术到底能带来什么。襁褓中的易观,嗷嗷待哺,命悬一线。

2001年,適逢Gartner——这家美国知名的IT分析公司进军中国市场寻找合作伙伴,易观从12家企业中被选中。

与Gartner的合作,成为易观历史上最重要的转折点。在长达五年的合作时间里,Gartner在分析领域积累的方法论、体系、模型对易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于扬看来,至今为止,易观身上还流淌着Gartner的基因。其传授的方法论,让于扬用技术做分析的想法,一点点在中国落地。

当时,Gartner带给于扬最深的感触是,“分析是一件特别专业的事情,你的分析思路是什么?你承载的模型是什么?你的方法论是什么?每一个环节都要严丝合缝。”那时,Gartner经常会派澳洲、英国、美国的分析师到中国来讲课。

2006年,于扬面临“是把自己卖给Gartner,还是独立发展”的艰难选择。前者希望于扬的“易观”一直隐姓埋名,永远作为Gartner的全球OEM(代工厂)。在最终权衡之后,于扬选择了后者。原因在于,双方存在两点最重要的分歧:首先,Gartner将IT作为主要业务方向,而于扬则认为,互联网对整个世界的影响将超过IT。其次,Gartner对中国所扮演的角色也不看好,他认为中国只是代工厂,而不是主要消费国。于扬却坚持未来分析的主战场,一定是在中国。

他说他相信直觉判断,后来易观的一切都离不开这一点。最终,易观开始走自己的路。

敢于走出舒适区

易观独立后的第一年,于扬做了一个重要决定——去IT化。当时因为跟Gartner合作的企业,都是像IBM、联想、康柏、方正、用友等知名IT企业。这个决定意味着,易观要放弃掉相当一部分的收入,而去IT化几乎等同于从零开始。同一年,分析咨询行业大爆发,涌入了大量的竞争对手。

走正确的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这个人的特点,就是一旦想清楚了,我会毫不犹豫。你给我一座金山我也不要。”于扬的这种坚持近乎执拗。

事实上,从2004年开始,于扬就开始隐隐约约地预感到日后与Gartner的分手。一方面,传统的IT行业稳步进行,另一方面,他也开始尝试将易观的触角向周边行业延伸。2006年,易观正式启用自己的品牌,在于扬看来,2006-2016年这10年,是真正意义上的易观,它完全按照自己的方向和策略在互联网领域耕耘着。

于扬不只一次在这样的关键时刻,显示出异于常人的果断和坚决。

nlc202309082159

2015年年底,他一刀切地全部砍掉易观的定制化服务。要知道,当时相当比例的收入来源于此。2015年,外界遭遇了几乎与2008年不相上下的资本寒冬,很多企业在这个寒冷的冬天销声匿迹。

在于扬的规划下,易观要成为一个数字原油的炼油厂和加油站。在这个终极目标实现之前,整个易观自身必须彻底数字化。即完全用产品、技术去实现交付,而非人。砍掉定制化势在必行。同时,此举也解决了长期困扰易观的数据真实性问题,因为易观的定制化业务一直被质疑有公关之嫌。

而这个决定造成的直接影响,就是员工个人的业绩和收入下降。整整一年时间,员工上下都对此抱怨不已。于扬曾经声色俱厉地拍着桌子喊:“我不管,这块业务就是不能接,谁接开除谁!”

有人说,领导者必须要具备双重性格,也许总是笑眯眯的于扬,背后有着另一重性格,就是近似“暴君”的形象。“你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一纠结就没戏了。”当企业面临变革升级之际,总是要有这样一个领导人存在。而自己就是那个人。

易观总裁刘怡,跟随于扬一路打拼过来,深知这其中的不易。在她眼里,于扬身上最宝贵的品质,是勇于改变自我,并且有能力走出舒适区。很多人喜欢停留在舒適区,干容易或者习惯干的事儿。“但是真正引领一个企业不断往前走的,正是一种勇于变革的精神。”

追求能效的领导人

2016年,是易观发展历史上又一个关键年份——不仅在大数据业务上取得了较大进展,也获得了资本市场抛来的橄榄枝。

可就在这时候,于扬却提出,易观要做“最小的大公司”。即在人均交付价值不超过100万美元之前,易观要永远保持200人的规模。

在企业的高速发展期,为什么于扬会为易观设定一个这样的目标?在他看来,“做最小的大公司”的核心含义是:追求能效,重视质量而非数量。

在具体落地上,于扬奉行三个策略:第一、精英团队;第二、技术化,所有业务流程技术化;第三、社会化,术业有专攻,非核心竞争力全部外包出去。

今年年初,他花重金聘请了前联想研究院大数据总监、大数据专家郭炜任CTO。郭炜和于扬见面的时候,聊到通过数据算法学习人作决策,二人便顿感相见恨晚。于扬意识到,郭炜正是那个能带领易观驶上快车道的人,他将帮助易观实现由人的模型到自动化机器算法的变革。

两个多月后,在郭炜的带领下,易观推出了第一款面向开发者的数据分析工具——易观方舟,这款产品能够帮助开发者进行运营统计分析,用户画像,找到自身的竞争优势。

郭炜的加入,无疑加速了易观在大数据业务上的进程。照说这样的人才,应该像菩萨一样供着。但是在易观,你很难直奔CTO的办公室找到郭炜本人,因为他甚至都没有一间独立的办公室。

这是于扬的另一面,虽然在技术和人才上“挥金如土”,但在其他花钱的地方,却显得有些“小气”。例如:他的办公室看上去仅有十几平方米,几个贴墙的柜子、一张小方桌,再加上一个褪色掉皮的仿皮沙发,就已经被塞满了,这完全不像老板的办公室。有意思的是,他还习惯站着办公。

“我喜欢这种拥挤感”,或许这样的感觉更能让于扬感受到一种效率。在这样一个小小的办公室里,于扬带领的易观,每天处理着来自各行各业的150亿条数据。

不仅如此。在易观位于望京大厦三层的办公楼里,除了于扬和运营总裁拥有自己的办公室外,其他高管都和普通员工坐在一起。

CEO的职责:用系统解决问题

“您是个什么类型的企业家”?

面对《中外管理》的提问,于扬犹豫了一下,然后一头雾水地说:“什么是企业家?我没有概念。我就是一个工程师,搞系统、做产品的。”

于扬对于技术和效率的坚持,不仅仅体现在易观的业务布局上,更重要的,他让这套技术逻辑完完全全融入了易观的内部管理中。

例如:他偶尔在检查工作的时候,选择性忽略掉某些员工犯下的错误。用他自己的话来说,CEO要学会视而不见。其逻辑是,如果某个问题暴露出的是系统问题,他就会立马找到高管沟通;如果是个案,干脆就忽略掉。

很多人奉企业文化为“灵魂”、“血液”。但在于扬看来,只有价值观和愿景才是大脑和灵魂,因为这决定了吸引什么样的人。在易观,文化是衣服,而系统是骨架,流程才是血液。

在这样的思维框架之下,于扬和高管团队沟通的时候,经常会不停地提醒他们,“你不要说是谁干的,就说职能名称!”他对下属的要求是,在提出解决方案的时候,一定要先汇报事件的策略,然后是组织结构,组织结构下的具体职能是谁来承担,最后再具体到个人。

“作为CEO,其职责就是做一个系统,把自己干掉。”于扬很清楚这些年他在易观扮演的角色,就是不断完善易观的各种流程体系,然后让自己有更多的时间向前看。有着工程师思维的他,更相信企业是一个系统,管理就是用一套系统来解决问题。

信任“系统”,而非“人”

对技术和系统笃信的另一面,是于扬对于人性的怀疑。他对系统的信任超过对人的信任,人会打盹、偷懒,会有惰性。而基于技术的系统一旦构建好,其失误率就会远远低于人。

易观曾在2016年7月份推出一款新产品。只要用户填写信息,就可以获得三天的免费试用机会。刚开始,他会紧紧盯着几个关键点:每一层目标怎么设计?谁负责?用什么方法做?但到头来发现,有时候很多东西在执行过程中,得不到落实。

“能不能用技术手段将流程固化下来,用技术取代人?”他对研发人员直指问题关键。

没过多久,这项跟进客户进一步销售的工作,就交给了机器,系统会根据用户登陆之后的频次、时长,进行选择性跟进。

这仅仅是于扬面对易观众多业务产生如此反应的一个缩影。

nlc202309082159

但是,不是说他真的不信任人,而是他看人跟別人不一样,他会潜意识里把对人的信任分成两个维度:一是人品信任,二是商业信任。大多数人的人品是好的,但是商业信任随时是变动的。他有一次对下面的一位高管说:“我对你的商业信任简直到0。”

与制度管理、系统管理相对应的是“人情管理”。在于扬看来,人情管理的成本相当之高。更多的讲人情只会干扰系统,因为人情很难量化,最后的结果几乎都是摆不平。如果跟员工做朋友,就意味着一定会有远近亲疏,如何精准地把控和员工之间的距离?“我现在跟谁都不交朋友,别跟我交朋友。”他笑着说。

在刘怡看来,老板于扬不是一个立马让人亲近的人。“有时候他的话,不太容易懂。但是一旦听明白,就会非常认同他的价值观。”在前易观副总裁韩啸眼里,于扬是一个强势的领导,看到高管身上的缺点,他会毫无顾忌地指出来,但接下来他会明确地告诉你应该怎么办。

于扬也承认,“我有时候不太顾及人的面子,我认为直接是最有效的。”他经常在高管会议上说,“我每天想的不是如何跟你们做朋友,让你们高兴。作为CEO,我的任务是让公司成长,让你们成长。”

工程师出身的于扬,骨子里流淌着科学和技术的血液。正是这样的基因,成就了这个易观的系统缔造者。

成事在“神”

强势CEO也有另一面:平和。

于扬每天会在朋友圈发一条《圣经》里的话。他办公室里正对着门口的十字架,以及放在书柜最显著地方的《圣经》,无一不向大家昭示着他作为基督徒的身份。

一方面是对技术的疯狂迷恋,另一方面又是对耶稣匍匐般的虔诚,这多少让人感到一些迷惑。

当《中外管理》记者提出这个疑问时,于扬兴奋地反问:“你们知道量子力学的最新发现吗?”见记者摇头,他脸上浮现出略带神秘的表情。紧接着他开始讲起了“薛定谔(奥地利物理学家、量子力学奠基人)的猫”:黑箱子里有一只猫,一个原子装置,一个毒气罐,原子衰变会打破毒气罐,猫就会死。请问:在任何特定的一秒,猫是死的还是活的?

后来,薛定谔派他的学生戴防毒面具进去观察。最后的结论是:在量子力学有一个“态叠加”,原来这猫是死的,同时又是活的。“为什么在又不在?因为我观察你了,我的意识作用在你身上。量子力学已经证明:意识是一种物质。”于扬解释道。

“当你能够更多地相信这个东西的时候,它一定会发生。”自从几年前信奉耶稣基督后,于扬更愿意相信意识的作用。

有一次,易观的一个投资人由于遇到暴雨天气,导致航班延误。于扬对他说:“你把航班号给我,我给你祷告。”后来,这个投资人前面和后面的航班均取消,唯独他搭乘的飞机起飞了。当时投资人都惊呆了。于扬说“这绝对不是迷信,这是神的力量。”

作为基督徒,于扬学会了一个重要的词:surrender,这个词在中文里的翻译是“投降、屈服”,意思是被打败了。不过在于扬的理解中,应为“降服在神的话语中,要学会交托。”

现阶段的易观虽然发展得很快,但是距于扬的想法还有一段距离。以前,只要想法没有达成,他就会特别焦虑。而宗教信仰,开始慢慢地改变了他的心态。他逐渐意识到——成事在神,“我会全力以赴地去做,但也请神来引导我,最后的结果,交给神来安排。”他虔诚地说道。

现在,于扬不给易观设置N年后的长远目标,一切听从神的召唤。他会尽量设置一些短期目标,例如三个月、六个月。在达成目标的过程中,仍然不断地从满足用户和客户需求的角度,根据其反馈来进行调整和改进。

现在,没有什么能让于扬感到担忧和焦虑的了,即使眼前需要克服的困难还有很多。他还是会在朋友圈里写:“窗外阳光明媚,屋里热火朝天,技术是核心生产力。”

浅析物理系统思维能力的培养 篇4

那么, 学生物理系统思维能力的提高受什么因素约束呢?笔者归纳为两点:

其一, 有可能学生在某个知识点上还存在理解性、应用性的障碍, 或者知识点之间还存在理解性的冲突;其二, 学生没有得到系统有效的思维训练。

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 缺乏有效的练习指导, 沉迷于题海战术, 导致刻板的对所见局部现象和过程片面分析的思维惯性。要培养学生的物理系统思维, 就要对症下药, 笔者认为对应的可以分三步实施:

一、教师要引导学生形成较完整的物理知识体系

完整的物理知识体系是学生系统思维的基础, 而通透各个知识点是前提。因此教师平时要引导学生了解各知识点的产生过程、联系, 进而理解、应用。要以学生为主体, 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多让他们说和做, 教师做好及时指导反馈, 使学生真正通透知识内容。“功夫在平时”, 教师平时要有意控制知识和实际应用的互相推进过程, 这样才能建立牢固扎实的知识体系。

二、在复习阶段进行有效渗透

学生在每一个阶段性复习中, 对知识进行再认、重现, 巩固了知识点, 加强了应用水平。这个时候, 学生已经形成较为完整的知识结构, 此时若有意挑选一些综合性的题目让学生分析, 会起到培养学生系统思维的效果。但是要注意, 此时题目的系统思维要求不应该过高, 应该符合学生的知识结构水平和思维发展特点。

如在复习光学时, 常用的一道题目:

例1.右图是一条光线经空气和水交界处的光路图, 是入射光线, 是反射光线, 是折射光线, 其中I区域表示的光的介质是___ (填“空气”或“水”) 。

此题把光的反射定律和光的折射定律联系起来, 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联系和甄别能力, 学生应该将整体要求分为三个思维过程:

①确认分界面 (AE或者是CG) 和法线。突破点是反射定律中的“反射角=入射角”。观察图片, 只有FH、HD与AE夹角相等, 由此知道GC为分界面, AE为法线。

②确定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折射光线。突破点是折射定律中的“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以及折射角、入射角的不同。由此可知, FH为入射光线、HD为反射光线、HB为折射光线。

③确定分界面两侧介质。依据是“光线由空气中斜射入水中, 光线偏向法线”。由图中∠AHB<∠EHF, 可知I区为水。

可以看出分析此题的过程环环相扣, 要求学生知识点清晰, 能够从整体出发, 将问题化整为零, 逐个击破。能够很好的培养和训练学生的系统性思维。

三、在中考总复习阶段进行有效训练

连续几年的初三教学中, 我常感到, 很多学生只忙于应付教师的所教、所复习内容, 思维模式刻板单一, 缺乏变通。具体表现在不能把貌离神合的新模型与典型进行比较, 去认识和把握新、旧模型物理本质上的共性与差异, 在练习中遇到新题, 要么无处下手, 要么纠缠于枝节, 不能从整体着手, 从容运用系统思维, 正确分析并得出结论。因此, 教师有意识的训练和引导, 让学生在解题时有运用系统思维的意识, 这在临考阶段尤为必要。

初三学生, 经系统复习后, 一般都具备了较完整的知识结构, 或者说此时知识结构最完整, 是提高系统思维最佳时期。教师适时精选习题, 注意引导学生对变化模型的分析对比, 逐步帮他们养成整体把握、高屋建瓴的分析常态。并能够在分析中提取共性, 洞察差异, 灵活有效的变通思维。

而此时精选的题目应能够体现知识的连接、物理模型的比较和辨别, 以及思维的转换。如下题:

例2.在研究真空能否传声的时候, 把闹钟放在玻璃钟罩内, 用抽气机逐渐抽出罩内空气, 听到铃声逐渐减小, 实验中无法达到绝对真空, 但可以通过铃声的变化趋势, 推测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这种方法称为“理想化实验”, 英国物理学家牛顿曾经, 推测得出了一个重要的结论。

(1) 请你根据以上提示及牛顿当年所绘制的草图 (如图2) 推测出这个结论:______。现代科技领域中应用这个结论制成了______。

(2) 伽利略等人利用相似推理方法对力和运动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牛顿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了著名的定律。

题干提供了两个模型, 让学生在阅读对比中首先提取出“理想化”的信息, 然后联系课本中引出牛顿第一定律时所做“比较在不同平面上小球滑动距离”的实验, 并借鉴其实验思想和分析归纳的方法, 从而水到渠成地完成第一空。而第二空让学生将物理模型与实际应用联系, 第三空在第一空的思维活动中已经涉及。如果没有建立起这种联系, 第一空的回答肯定磕磕碰碰, 不能流畅、完美。此题集知识联系、模型比较、思维转换于一体, 很适合对学生进行系统思维训练。

总之, 在解题中渗透系统思维, 就是要让学生克服习惯思维模式, 从问题的全局出发, 整体驾驭信息。学生在引导下, 学会抓住问题的本质, 抓住局部与整体之间联系, 对已知条件从整体结构进行剖析、比较、转化等灵活处理, 架起问题与结论的桥梁。相信在教师的精心设置和引导下, 在学生的自主思考和训练过程中, 学生的知识架构定会更加坚实, 把握全局, 勤思善变的良好思维习惯定会逐渐养成。

摘要:初中学生的思维大多建立在生搬硬套或是效仿性的惯性思维上, 当遇到变化或综合类的问题时极易出错。本文就物理教学中学生的系统思维做简单阐述和分析, 通过具体的实例浅谈提高中学生的物理系统思维能力的一些看法和做法。

系统综合思维能力训练 篇5

一、想出四个与增大面积有关的生物结构。——、——、———。

二、写出五个带毛字的生物学名词。——、——、——、——、——。

三、想出与平衡有关的三个生物学问题。——,——,——。

四、写出与动物呼吸有关的五个生物结构。——、——、——、——、——。

五、写出几个常用的与实验有关的的常用试剂。———、——、——、——。

1、一只白猫生的孩子有黑的,也有白的,这种现象在生物学上叫_________,猫的体色、大小叫_________,体色中的黑色和白色叫_________。

2、蚯蚓对种子萌发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蚯蚓对植物生长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生活在干旱地区的仙人掌叶片变成刺,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过度干旱仙人掌也会死亡说明____________,仙人掌多也能保持水土说明______________。

4、写出四个与平衡有关的生物短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写出四个相反与相对的和生物学概念______和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和_____。

6、写出六个与运动有关的结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今天一个中国人放了个屁,明天跑到奥巴马嘴里去了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农田里打了某种农药,附近的池塘中发现了这种药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8.(5分)(2013•娄底)如图为人体内某结构(或器官)的血液流动情况示意图,B代表某结构或器官,A、C代表与其相连的血管,箭头代表血流方向,请据图回答:

(1)若B表示肺部毛细血管,则血管A的名称是_____,血管C中_____的含量明显高于血管A.

(2)若B为组织细胞,血管C比血管A血液中的二氧化碳含量_____.(3)若A血管血液中氧的含量高,营养物质含量低,C血管血液中氧的含量低,营养物质含量高,则B能代表的最有可能的器官是_____ .

(4)若A可以是静脉血也可以是动脉血,C也是,则B是 ____. 9.(6分)(2013•株洲)如图所示X表示人体的某个器官或部位,据图回答问题.(1)如果血管a比血管b中的二氧化碳多,则X是_____.

高中化学教学需要系统思维 篇6

高中化学教学 系统思维 系统化

一、系统思维

系统思维起源于系统论。它是美籍奥地利人、理论生物学家L.V.贝塔朗菲(L.Von.Bertalanffy)于1945年创立的。通常认为,系统思维是把认识对象作为系统,从各要素的性质以及系统和要素、要素和要素、系统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中综合地考察认识对象的一种思维方式。整体性是系统思维的核心思想,它强调把想要达到的结果、实现该结果的过程、过程优化以及对未来的影响等一系列问题作为一个整体系统进行研究。

二、高中化学教学需要系统思维

1.现代社会需要系统思维

现代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协调处理其中的各种关系,需要系统思维。只有重视系统中多种因素的动态协调,才能更好地促进社会的和谐运行。“过去工业时代的扩张一直靠对自然资源的不可持续的‘攫取-制造-废弃的线性生产方式”[1],从而造成了对自然的破坏,“今天我们的世界如此不健康,跟我们没有把它看作一个更大的系统有极大的关系”[2]。在如今大工业、大农业、大商业、大科学、大文化日益盛行的全球化的今天,我们“必须要重新设计,从基于攫取自然和社会资本,转向滋养社会和生态的健康福祉”[1]。在不断缩小的地球村里,人类间相互和谐相处,并与所有生命系统和谐相处,是我们的一项基本的生活需要。

2.高中教育需要系统思维

高中是处在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间的特殊的教育阶段,它既不应该是义务教育的简单延伸,也不应该是高等教育的预科,而应有其特殊的地位和价值。“一方面,高中要承担继续培养和提高国民基本素养的重任;另一方面,也要从各方面为青年学生将来接受高等教育作好充分准备;再次,高中生正处在抽象思维发展成熟和道德伦理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因而高中教育恰好处在人的认知发展和道德发展的重要环节”[3]。而现实的高中教育,往往是人为割裂了其应有的系统的、全面的功能和价值,单一地、片面地追求某方面的价值,三年的高中教学时间只是两年上新课,一年通过做题和反复的训练来应对高考,从而提高学校“被异化的价值”——升学率,这些显然是无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学业的长久进步。所以高中教育需要系统思维。我们不仅仅需要站在高等教育的立场,还应该在更广阔的视野中思考与研究,包括政治的、社会的、经济的、区域的、历史的等方面,协调处理好学生的科学人文素养、终身发展能力及与高考升学率的关系。

3.高中化学教学中系统思维的缺失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与“朝阳科学紧密联系”的、社会迫切需要的、承上启下的“中心的、实用的和创造性科学”。然而,就是这样一门应用极其广泛的充盈着方法与情感价值的科学,“随着改革开放以来中学阶段尤其是高中阶段应试教育的愈演愈烈,逐渐脱离了其赖以产生与发展的生活世界,同时失却了充满活力的科学方法及科学情感的向度,仅剩下干瘪而无灵魂的科学知识的堆积,日益沦落为理科中的文科”[4]。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为基础教育带来了新的景象,但多年的实践结果表明,在各种因素的共同影响下,高中化学教学仍然是处于一种缺乏系统思维的状态。大多数高中化学教师不仅忽视了化学学科本身的系统性,忽视了化学与科学、社会和环境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且也忽视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构建的过程,仅仅是单方面传授一些支离破碎的所谓重点知识和重要题型,而学生学习化学的目的也仅仅限于知识的掌握和分数的获取。对高中学生的科学教育来讲,我们不应该传授给学生支离破碎、脱离生活的抽象理论和事实,而是应该用恰当的、生动的教育方法,不仅要帮助学生达成系统化知识的构建,初步形成科学态度,掌握科学方法,了解科学精神,而且要帮助其建立一个完整的对自然界的认知,明白什么是对社会和自然的责任。从这方面来讲,系统思维可以说是最适合的、必需的思维方式了。

三、系统思维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根据化学教学的特点,化学教学系统的要素可分为教师、学生、文本、化学实验、教学环境和教学理论等6项。[5]对每一个要素、要素和要素、要素和系统、系统和环境以及教学系统的结构(即各要素以何种形式构成系统)等方面都需要用系统思维来指导我们的教学研究。在此,我们仅从教学设计及教学内容方面来探讨系统思维的应用。

1.高中化学教学课时目标的系统化设计

教师每节课的教学不应是盲目的、随意的,教学的立足点也不能仅仅是针对某些知识点的、孤立的重难点而展开的教学行为,而是应将每一节课的教学纳入整个学科教学体系之中,在课时目标的指导下进行有计划的教学过程。而每课时的教学也应该是为每个学期和学年的教学服务,学期、学年的教学又应该是服务于整个高中化学课程,而化学课程的目标又是服务于教育目的。所以,对化学教学,不能简单地、孤立地来看,而应该把它放在课程目标和教育目的的大系统中进行系统化设计,以促进学生加深对科学本质的认识,更深刻地认识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逐步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

2.高中化学教学内容的系统化研究

高中化学教学内容通常可分为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元素化合物、有机化学、物质结构、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六部分。这些内容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构成化学课程内容系统;而每一部分内容又可以单独构成一个更小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的各组分是互相依赖、互相作用、互相制约的。所以,对这些教学内容,一方面要放在人类文化背景下,从宏观上认识各个内容系统的整体面貌,并把握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关联性;另一方面要结合人类探索物质及其变化的历史与化学科学发展的趋势,深入内部(也就是更小的系统)细致研究各组分的特征表现及其系统化行为。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从整体上认识和把握化学基本概念、物质性质及物质反应的基本趋势,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构起一种有序的知识结构,而且当需要对概念、原理及反应过程加以准确认识时,又能使学生迅速切入概念的核心内涵及物质内部和反应细节进行深入研究,让学生在化学学习的过程中“既见森林,又见树木”。endprint

3.高中化学课程体系中化学基本观念的系统化研究

当学生将具体的化学事实性东西都忘掉以后,在他头脑中剩下的东西,就是根植于学生头脑的化学基本观念,它是学生主动运用化学思想方法认识身边事物和处理问题的自觉意识或思维习惯[6]。可以说化学基本观念的养成是我们高中化学教学的逻辑起点和最终目标。而观念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也不是你强硬塞给他的。那么怎样在整个高中三年的时间里有计划、有目的、有策略的帮助学生形成牢固的化学基本观念更需要我们进行系统化研究。

4.高中化学系统化教学的系统化思考

苗东升教授建议我们要跳出系统看系统。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所以“欲识庐山真面目,须得身离此山中”。对高中化学系统化教学需要跳出教学系统,来审视与这个系统有关的外在环境,系统功能的发挥必定是受环境影响的。比如社会环境,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各方面知识的储备、性格脾气以及学校领导对教学评价的导向性等等,都是影响到系统化教学的因素。所以,我们需要对系统化教学进行系统化思考,以期使系统化教学更有效地得到落实和发挥最佳效益。

四、高中化学教学内容中系统思维范例

1.合成氨条件的选择

化学发展史中合成氨条件的选择是比较典型的系统思维的例子。为提高原料的转化率,应采取低温、高压和适时分离出氨气,为加快反应速率,应采取高温、高压和使用催化剂。可见,对速率和转化率来说,温度是矛盾因素,压强是一致因素。在这种情况下,必须从整体出发系统地思考问题,不仅要考虑反应速率和转化率的高低,还要考虑实际操作的可能性(材料的耐压和增压投入的成本)。最终,德国化学家哈伯(Fritz Haber)在经历了数千次的实验后,采用了“保系统的全局利益以降低系统某部分的功能为代价”的方式,提出了合成氨的最优化条件[7],使人类从此摆脱了依靠天然氮肥的被动局面,加速了世界农业的发展。因此在1918年他被瑞典皇家科学院授予了诺贝尔化学奖,但却激起了世界众多科学家的强烈反对和谴责,因为哈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负责研制、生产氯气、芥子气等毒气,并使用于战争之中,造成近百万人伤亡。这也就是把科学放在一个更大的系统中,科学及科学家的社会价值都是我们应该系统化思考的因素。这样一种系统化的思考,可以帮助学生深刻地认识化学与科学、技术、社会及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2.氧化还原反应的系统化行为

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我们从系统的角度就会发现,它只不过是在氧化剂和还原剂之间玩起了传递电子的游戏。在一个系统中,如果多人扔电子,得看谁扔的快;如果多人抢电子,得看谁抢的快;如果扔和抢在不同的位置,电子通过导线在中间传递,那就构成了原电池,可以对外做功;如果在同一电解系统中,那么扔和抢的能力则变成了离子的放电顺序,电镀锌则是锌离子和氢离子浓度影响其系统行为的结果;如果能力不足以抢到电子,那么跳起来抢,一旦把电子抱到后就立刻飞走(脱离系统),则就是根据平衡移动和熵增原理在工业上由钠制备钾的做法;如果金属离子有多种途径抢得电子还原成单质,则需要在反应条件、效率、环境等方面衡量和比较,找到最佳生产方式;扔和抢的能力越强,反应自发进行的程度就越大;如果在食品或药品中加入还原剂去抢得氧气的电子,则可以延长保质期,但是过量的添加剂对人体健康又是有害的。从这个系统的角度看,就会发现化学反应变得有序而有趣,化学反应的发生既是具体物质性质的使然,又是该物质存在于系统中的系统行为的必然结果,对化学反应的认识,也不再是局限于反应本身,而是放在了与自然界相互作用的关系中[8]。这样一种系统化的思考,不仅有利于学生对化学知识体系的整体把握,而且能够帮助他们在系统思考中发现有利于迁移的知识,提升其对世界的整体认知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碱金属单质及其化合物的系统化复习

在高中化学内容体系中,碱金属单质及其化合物主要包括钠、氧化钠、过氧化钠、氢氧化钠、碳酸钠和碳酸氢钠。这些物质的性质及行为表现实际上都是受这个家族的本质特性——极强的活泼性影响的。钠活泼性非常强,极易失去电子,即使遇到得电子能力不是特别强的H,钠也会把电子强行塞给它,所以NaH表现出离子化合物的性质。当钠单质和氧气反应的时候,如果给它提供了稍微温暖的条件加热,则由于其极强的还原性,就会把O2还原的面目全非,所以产物就不再是普通的氧化物,而是过氧化物。同样,正因为其极强的还原性,所以NaOH的碱性极强,故称之为烧碱。至于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为什么会水解呈较强的碱性,也是受这个强还原性影响的。这样,可以使学生先看到这个家族的整体面貌,理解其基本行为习性。然后在此基础上,以核心物质Na2O2、Na2CO3和NaHCO3为实验探究点,进入内部深入探究各物质的性质及用途,并使性质与原理、结构水乳相融,这样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完善知识结构,重建学科知识体系。这样一种“先见森林,再见树木”的教学,实际上就是将整个学科或一部分知识体系视作一个系统,让学生先从整体上感知学科精神、学科面貌和学科特征,然后再探究学科内部具体的知识和内容。这样便有利于学生既能综观全局,又能重点突破,学生所面对和掌握的东西也不再是支离破碎的,而是彼此有着规律性联系。

上述几个例子仅仅是在教学内容方面做了些许系统化的研究,它并不代表教学过程,真实的教学过程是一个多维的、动态的系统,只有系统中各要素有机结合才能发挥出系统的最大功效。

————————

参考文献

[1] 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张成林,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

[2] 苗东升.论系统思维(二):从整体上认识和解决问题.系统辩证学学报,2004(10).

[3] 项贤明.高中课改宜尊重高中的特殊性.中国教育报,2012-03-24.

[4] 张新宇.化学教科书中元素知识的系统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5] 马永平,杨承印.教学情景中的化学系统结构探析.化学教育,2003(9).

[6] 毕华林.化学基本观念的内涵及其教学价值.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1(6).

[7] 朱立峰.化学系统思维能力:内涵与范例.教育研究与评论,2011(8).

[8] 江敏.从系统的角度对化学反应知识进行建构.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2(7).

[作者:苏建立(1974-),男,江苏常州人,江苏省前黄高级中学,中教高级,硕士。]

系统思维 篇7

本文以语文“奇思妙想”单元内容为例, 包括《天上的街市》《七颗钻石》《蔚蓝的王国》《皇帝的新装》四篇文章的共同点, 即单元主题是:“展开想象翅膀, 感受美好情怀”, 教学目标是:感悟文学作品中所表达的情怀 (美好、真善美等) ;分析生动的情节、人物、描写等, 理解联想、想象与主旨之间的关系;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思维方式进行创作, 表达自己的美好愿望。

一、认识学生的认知起点, 让学生初步感受美好

单元伊始, 为了点燃学生创作童话的热情, 明确学生在想象思维方面的学习起点, 在情境创设中, 我开展了自创童话和撰写童话分析报告两个活动。

具体情境如下:“元旦将临, 为了庆祝元旦, 展现学校话剧特色, 初一年级准备召开‘驰骋想象, 感受美好’童话展演。现需要我们为童话剧的演出创作童话, 必须为原创, 1 000 字左右。”看到这个活动后, 学生的表情是这样的。

由此可以直观地看到学生的起点:他们喜欢读童话, 但不愿意创作童话, 主要是不知如何发挥想象来创作童话。学生在有些措手不及中写下了“童话”的初稿。在他们的童话初稿中, 学生的想象思维现状被清楚地呈现出来: (1) 童话创作没有主旨或主旨不明确或低幼化; (2) 童话创作想象力不丰富; (3) 想象天马行空, 不符合情理, 逻辑混乱; (4) 童话中没有描写细节, 情节不吸引人。

教师都希望学生的想象既在情理之中, 又在意料之外。于是, 我设计了撰写童话报告的活动:要求学生自读4 篇《安徒生童话》中的故事, 从以下方面完成一篇关于童话的分析报告。即: (1) 童话中体现了哪些美好愿望? (2) 童话借助哪些想象来表达美好愿望? (3) 分析童话中作者想象的合理性。

在学生的童话分析报告中, 他们重读了《安徒生童话》的经典篇目, 能总结出大多数童话会借助夸张、拟人的手法表达美好愿望, 初步感受到了美好, 但很少有学生能说清楚童话是如何建立起想象和美好愿望即主题的关系的。

二、深化拓宽学生思维, 让学生经历美好

子曰:“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在学生存有疑问时, 我又设计了一个活动, 要求他们:认真研读第六单元的四篇文章, 用思维导图的方式画出作者是怎样建立想象和主题的关系的。

在他们的思维导图中, 可以看到学生的想象思维有了一定的发展, 能把文章主题与想象联系起来, 理解了要想让想象变得有意义, 可以通过跌宕起伏、符合逻辑、在现实中能找到影子的情节及夸张和描写的手法来实现。这说明学生已经能够读懂别人的童话了。

读懂别人是第一步, 我还是希望他们能把理解的东西迁移到自己的创作中, 让想象实现第一次飞跃, 所以写作篇幅不宜过长, 因此, 在学完每篇文章后, 我会搭配想象思维的片段练习 (见表1) , 让训练由易到难, 从联想开始, 在此基础上展开关于联想的画面, 也就是想象。接着, 用拟人和夸张的手法进行有主题设定的想象练习, 然后训练自主确定主题的想象, 最后完成有情节的想象练习。

从学生的作业中, 可以发现他们的想象思维在不断完善, 表现在以下方面。

(1) 联想想象丰富

能把圆想象成太阳、篮球、珍珠、露珠、纪念章、果实、苹果、世界、月饼、黑洞、汤圆、象棋、眼睛、戒指、镜片、舞台追光等物体。

(2) 想象画面描写细致

清晨, 和暖的阳光照得人懒洋洋的, 如同母亲温暖的手, 暖融融的, 湖面映射出无限柔光, 粼粼地闪着微波, 仿佛熠熠生辉的宝石, 又像无瑕的一面明镜, 水波漾漾地送来潮湿的水汽, 打湿了在阳光下透明得仿佛绿翡翠般的树叶儿, 晶莹地摇摇欲坠地挂在上面, 蓦地, 一只鸟飞起, 抖落了几滴水珠, 清脆的歌声唤醒了一夜的沉睡。

——初一 (2) 班赵祎然同学

(3) 想象的主题有意义

舞台上的歌剧演员用依旧投入、饱满的感情演唱完了最后一个音符, 随着指挥结束的手势, 台下观众们从深深的陶醉中清醒过来, 音乐厅内静了一两秒, 随后想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伴着这持续不断的掌声, 歌剧演员走到台前, 追光灯那银白色的光照在演员身上, 在她的脚下形成一片明亮的圆形光区, 在绛红色幕布的映衬下, 显得格外耀眼, 在观众一浪强过一浪的掌声中, 显得更加熠熠生辉, 仿佛一层银屑, 撒在演员的身上和周围。

——初一 (2) 班李秋熠同学

(4) 想象的情节合理, 符合逻辑

北边是地上散着枯败落叶的森林, 南边则是装着美食的铁栅栏, 鸟兄弟叽叽喳喳地讨论, 它们的未来何去何从。时光飞逝, 鸟兄弟长大了, 到了该去拼搏的时候, 哥哥带着一颗勇敢的心冲进萧瑟的树林, 独自闯荡;弟弟带着一颗贪婪的心冲进铁栅栏, 过上了无忧无虑的生活。它们约定, 一年后再相会。不久后, 森林慢慢长出了“绿”, 渐渐变得生机勃勃, 哥哥在这里坚强地生存了下来, 安了新家。弟弟在精致的笼子里成了人们天天称赞的小精灵, 吃着精细的食物, 但是在哥哥的眼里, 它精神萎靡, 身材矮小, 失去生活的目标。哥哥流着眼泪, 看着弟弟自顾自地给人们展示着它的“风采”。它突然觉得弟弟好陌生。

——初一 (2) 班姜维曦同学

(5) 能借助想象, 用诗歌的形式, 表现美好愿望

曾经我也幻想,

在未来的一天,

装满快乐的箩筐。

曾经我也幻想,

一切都会运转在划分的图纸里,

由你我书写。

曾经在海边孤单翘望,

在风中悠闲漫步,

希望那片云带走忧伤。

沏上, 一杯咖啡,

续写, 一次情缘,

为自己织梦。

饮尽, 苦涩的咖啡,

沉淀着, 我的幻想。

——初一 (5) 班赵宿宇同学

三、让思维变成习惯, 打开脑洞, 见证属于自己的美好

二度创作童话的时机终于成熟, 我先让学生找到四篇文章的共性, 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制定出完整的童话评价标准。

在这个标准的指导之下, 每个学生完成了童话创作的终稿。之后, 我将学生的作品编辑成册, 有的是在原有初稿的基础上修改的, 有的是重新构思, 完成了一篇新的童话。在他们的想象王国中, 我们可以看到跨越时空的经历, 看到跌宕起伏的情节, 看到环环相扣的故事, 更重要的是, 看到他们心中的美好愿望, 有的是那么遥不可及, 有的却唾手可得。

在单元学习结束后, 学生也不禁表达出自己的想法。

你藏着一场梦, 一个大道理, 将它悄悄地书写在童话里。这时, 你发现童话早已不是妈妈张口朗读的时候的那个样子, 只有慢慢地品, 慢慢地读, 才能将这场梦做到天亮。

童话不只是给儿童看的, 更是给成年人看的, 它们是想告诉人们, 是想呼唤人性的真善美, 是想让奔波在现实中的人们看到, 一个理想的世界, 正如懵懂的小孩子一样, 天真、活泼、纯洁、充满希望。

通过这个单元的学习, 我找回了一些童年的感觉, 也找回了我生活中想象和幽默的灵感。

综上所述, 为了更好地认识学生, 让学生的思维可视, 我系统设计了一系列学习活动 (见图1) , 从学生过程性和终结性学习成果方面认识他们思维的发展和变化。

当学生沉浸在自己的童话中时, 作为教师, 我更沉浸在他们创作童话的过程中, 因为那是一段经历美好的过程。

城市快速路设计的系统思维 篇8

1 城市快速路系统解析

城市快速路是在城市内修建的, 中央分隔、全部控制出入、控制出入口间距及形式, 具有单向双车道及以上, 并设有配套的交通安全与管理设施的城市道路[1]。从快速路的交通功能上看, 其包含主路、辅路、衔接和穿越4个子系统。

主路系统为快速路主路基本路段, 主要考虑快速路路段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辅路系统是快速路交通的集散道路, 在城市中包含车辆近距离出行、公交通行、慢行交通通行的功能。衔接系统作为快速路与路网衔接的功能, 主路上对应互通与出入口设置, 辅路上对应平面交叉设计。

穿越系统是城市其他交通穿越快速路的路径, 包含车辆与慢行交通的穿越, 涉及分离式立交、辅道平面交叉、慢行系统过街设施。

2 城市快速路设计与规划的融合

单个项目依托城市总体规划进行建设, 因此快速路项目设计的首要工作是对城市总体规划的解读。通过规划的解读, 一方面明晰项目在城市路网和涉及城市区域的功能定位, 另一方面掌握城市发展对项目建设的外部要求。项目设计方案始终围绕自身功能定位和外部要求进行制定, 而方案制定的过程也是对规划的不断落实与完善的过程[2]。

2.1 明晰项目功能与定位

城市快速路的分类从路网结构上可分为骨架网和加密网两类, 从路网形态上可分为环线、射线和联络线。环线的功能主要是构筑中心城区的屏障, 诱导交通绕越城市中心区域, 同时也快速疏散中心城区的车辆驶出。射线的功能主要是加强城市中心区域对外的交通联系, 引导车辆快速进出城区。一般城市组团间的快速联系及城市与高速公路网的快速联络也由射线承担。联络线通常也为城市快速路网中的加密道路, 功能上做为环线与射线的补充, 起到路网分流和快速集散的作用。快速路项目研究应首先围绕城市总体规划明确项目功能定位, 围绕功能定位展开方案研究。

2.2 项目与相关专项规划的关系

在明确项目功能定位的基础上, 需要继续解读城市规划对城市建设的要求。从规划层面, 城市快速路仅为城市综合交通规划中的一部分, 因此城市快速路不仅需要处理好干道路系统的衔接, 还需要考虑与城市公共交通 (含公交、轨道交通) 、慢行交通的规划要求, 在工程方案上考虑同步实施或预留。

除城市交通系统外, 快速路项目的总体方案还应充分考虑城市产业布局、土地利用、空间控制、文化彰显与保护、环境保护、水系、市政公用设施、综合防灾等方方面面的要求。将这些需求融入到项目方案之中, 才能建设出功能完备, 生态和谐的城市快速路。

2.3 规划的落实与调整

总体规划给定的是原则与方向, 而项目最终的实施往往不能回避现实问题。一方面受城市规划的系统性和深度的影响, 各专项规划之间难免存在冲突与矛盾;另一方面, 受城市开发建设时序和历史问题影响, 项目周边实际情况与规划也会存在矛盾。在项目中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1) 项目规划红线宽度不足。规划初期未考虑道路将改造为快速化道路, 在红线宽度上仅考虑道路作为城市主干道的宽度, 道路断面和互通节点未考虑用地预留。

(2) 拆迁难度。项目沿线存在房屋、管线拆迁, 拆迁成本与拆迁难度需要综合评估。

(3) 项目沿线的环境需求。商业、居住及学校等地块对周边道路环境具有相应的心理需求, 快速路改造方案所带来的环境改变是否能够被接受也是项目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影响因素。

(4) 其他规划项目的建设时序。项目范围内可能涉及其他规划项目, 如市政管线工程、地铁等。快速路方案需做好同步建设或方案预留的考虑。

以上方面在快速路项目方案研究之中应做好充分研究, 为政府决策提供有力支撑。

3 城市快速路的交通组织对方案的影响

城市道路建设的根本目的在于做到交通的有序组织, 因此在方案研究中应进行逆向思考, 以交通组织的合理性反推快速路项目的具体方案。

3.1 宏观的交通组织

宏观交通组织对应路网层面, 目的在于项目本身有效的与路网衔接, 形成车辆由支路至次干道、主干道至快速路辅路至快速路网汇集的理想状态。由此在宏观交通组织上涉及辅路与其他道路平面交叉方式的选择, 主辅路出入口位置的设置, 主路标准及互通方案等方面问题的考虑。

辅路与其他道路平面交叉的方式上, 与主路及次干道交叉宜采用渠化平交, 与支路交叉宜采用右进右出的平面交叉。合理控制辅路信号平交的间距, 实现主线交通的快速集散。

主辅路出入口的设置以不干扰主路通行能力为前提。控制出入口间, 避免主路上严重交织导致主路通行能力降低。同时也需要控制出入口至辅路平交的间距, 避免车辆驶出主线后不能及时疏散而导致车辆拥堵至主路, 干扰主路直行车辆通行[3]。

主路标准的选择以合理分配路网交通量为基础, 同时考虑出入口和互通的设置对主路路段通行能力的影响[4]。

互通方案由路网中的总体交通组织构架来确定, 避免追求单点互通功能的完善而导致整体交通组织混乱。

3.2 微观的交通组织

微观交通组织对应路段, 包含对所有道路交通参与者的管理和组织。具体涉及路段沿线居民出行, 公交站点布设, 慢行系统过街设施等内容。

辅道的主要功能是做为主路的集散道路, 应避免辅道成为城市主要出行点的集散道路。因此学校、医院、大型商业中心、居民小区、重要企事业单位等出入口应尽量避免直接设置在辅道两侧。

公交站点与慢行系统过街设施需统一考虑, 减少行人绕行, 避免行人横穿快速路。

4 总体方案中的系统平衡

4.1 快速路与外部系统的平衡

(1) 快速化的方式服从于城市土地利用、空间控制和环境景观要求

当前快速化方式主要分为4种:地面快速路主要适用于红线宽裕的城市外围快速路, 具有景观通透、造价节约, 但对道路两侧地块分割严重的特点。高架快速路适用于城市建筑密集、拆迁难度大、道路红线宽度受到限制但是景观要求不高的区域。隧道快速路适用于城市建筑密集且环境敏感区域, 其征迁工作量和环境影响最小, 但其造价和后期维护费用也最高。地堑式快速路的环境影响也相对较小, 但其占地与平面快速路相当, 排水困难, 主要适用于少雨地区的城市外围景观敏感路段。具体方式的选择需要结合总体城市设计、空间布局和项目沿线土地利用情况进行考虑。

(2) 断面布置与道路红线、综合管线分布的平衡

快速路断面布置需在规划的道路红线范围内满足既有及规划市政综合管线布置需要。但在实际项目中往往存在红线宽度预留不足, 管线需求超出辅道空间等问题。在方案研究中需明确问题, 提出拓宽红线是否可行, 或者建议更改管线规划, 为管线在路网中寻找其他路径。

(3) 工点方案与周边环境要求的平衡

在快速路改造项目中, 受项目周边既有用地性质的影响, 项目沿线会产生具体的环境要求, 如居民区对噪声的控制要求, 商业体对人流集散的要求等。方案研究中应合理考虑相应需求, 但需求与项目整体需要相悖时应通过多方协商, 降低要求服从于项目。

4.2 快速路子系统间的平衡

(1) 主辅平衡, 出入口的合理布局

车辆总是希望进入辅道后能尽可能方便地出入快速路。但在快速路中, 如果出入口密度过高, 则主线将频繁受到干扰, 影响主线的通行能力, 辅道的集散功能降低。反之, 如果出入口过于集中, 则易受辅道平交通行能力限制, 出口车辆不能及时疏散, 车辆在主线积压, 同样影响主线通行。因此合理布置出入口, 提高辅道集散效率, 是保障主线高效运行的关键。

(2) 衔接平衡, 车流的合理分配

在快速路网的衔接上, 需要关注衔接前后通行能力的匹配, 同时结合路网的交通组织方案, 避免在快速路网上诱发车流集中路段。快速路与其他道路衔接时, 应加强被交道路交通量调查, 分析路网条件变化后交叉路口流量变化趋势, 确定交叉口车道划分和信号配时。

(3) 机非平衡, 慢行系统的穿越归并

除全高架或全隧道形式的快速路, 其他方式对道路两侧都将产生一定的阻隔。在满足机动车便捷通行的条件下, 慢行系统的便捷性也是快速路项目方案研究中的一个重点。慢行系统过街设施主要分为辅道平面交叉人行横道、人行天桥和地下通道三类。天桥与地道的频繁设置将增加工程投资和加大管线迁改难度。慢行系统过街的需求来自于道路交叉过街、公交换乘过街、出行目的地过街3个方面。因此在慢行系统过街的归并上可以考虑结合平交布设将公交车站设置在交叉口出口侧, 利用平交人行横道进行公交换乘的过街。同时对于学校、居民小区或商业中心等出行点, 尽量将出入口调整至被交道路上, 减少快速路段内慢行交通的过街需要。

5 结语

成功的快速路方案不仅仅是解决城市道路交通快速出行的问题, 更需要在研究之中详细地分析解答项目与城市建设的关联和意义, 系统完善地提供整体解决方案。本文依托笔者参与设计的快速路项目经验, 总结提出快速路项目方案研究的系统思路, 可供未来城市快速项目的建设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CJJ 129—2009城市快速路设计规程[S].

[2]GB 50220—95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S].

[3]郑建湖, 伍雄斌, 文子娟.快速路入口匝道控制对交通系统的影响分析[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8, 25 (2) :17-20.

地理教学中系统思维能力的培养 篇9

关键词:能力,思维,知识,分析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 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就是引导学生根据思维的共性, 考察地理事物或现象, 把握其本质, 揭示其内部联系, 达到全面深刻地认识地理事物、现象及蕴含于其中的规律, 进而认识到这些事物、现象与人类社会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思维能力是发展各种能力的基础, 它控制并制约着各种能力的发展, 指挥、调节各种能力在实践中的运用。人类一切具有创造意义的实践活动都无非是思维能力在各个领域的一种物化。笔者以地理学科教学为载体, 充分调动学生自身的内在学习动因, 进而实现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这个从古至今的终极目标,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目前, 教育界大力倡导的使学生学会学习, 就是这种目标的具体化。

一、激发兴趣, 促进创新思维的发展

兴趣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当学生对地理学习产生了强烈、浓厚的学习兴趣时, 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会高涨, 而且会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要对全体学生一视同仁, 尊重他们, 热爱他们, 对他们抱有热情、信任的态度。尤其是对那些后进生, 要更加地关注。当学生从老师那里感受到对自己真挚的关怀以及殷切的希望时, 他们就会在内心深处受到鼓舞与激励, 从而会对教师产生信赖、尊重和爱戴之情。正所谓爱屋及乌, 当学生对教师产生好感时, 就会对教师所教授的学科产生巨大的兴趣, 从而会努力学习。因此,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放弃传统的教学观念, 努力创建一种平等、和谐、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 使学生的个性得到释放, 愉快地学习。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人格, 发扬民主, 要给学生充分的信任, 提供机会让他们发表不同的意见和建议。例如, 在讲中国分区地理的“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时, 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两大派, 分别代表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 然后进行讨论和研究。然后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 每一个组派一个代表发言, 说一下自己小组所代表的区域的发展优势, 并且指出对方小组所代表的区域的发展局限性, 在发言的过程中, 小组中其他成员可以进行补充。这样, 课堂氛围就会被激活, 学生情绪高涨, 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 思维敏捷, 潜力也发挥出来。

二、通过引导学生转换问题形式,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深刻性

教师在教学中, 一定要注意问题对学生的启发性和引导性, 所设置的问题要能使学生学会知识, 能够运用知识, 举一反三。教师应切忌使学生对问题不甚了解, 浅尝则止, 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当问题变形后, 就会变得不知所措。所以, 在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应该灵活改变问题的形式, 从问题的不同层面或者转变不同的形式进行讲解, 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开拓性和深刻性。例如, 在教学关于森林资源的内容时, 大多数的学生只是简单地将森林作为自然资源对待, 而忽视了森林作为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 在教学中, 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明白森林作为自然资源在生产生活中的运用, 而且还要使他们明白在调节气候、保护环境中的重要作用。

三、加强动手, 积极开展课外活动, 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探究性

地理教学如果只凭教师的语言和书上的文字, 从一个问题到另一个问题, 就不能激起学生对知识深层次的兴趣。学生的思维能力也难以深化, 达到融会贯通、学以致用的目的。如在讲气温和降水时, 我们叫学生拿温度计进行测试, 讲中国地理时, 可以叫学生动手画中国地图, 在画的过程中思考各省的形状像什么?这样既活跃思维也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课外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 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开拓视野、陶冶情操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它为地理思维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智力营养和情绪环境。学生在课外活动中, 少了在课堂中的约束和拘谨, 更具有自主性和灵活性, 能够更好地独立发展, 在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的活动中去观察课内教学所不曾看出的道理, 去领悟课内教学所未涉及的奥秘。

四、创新提问, 利用感性材料引导学生思维能力的形成

首先, 在地理教学中提问很重要, 提问的方式和方法要新颖, 因为初中生对新奇的事情才会感兴趣, 这样才会引导学生主动地去想, 亚里斯多德曾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 学生有了疑问才会进一步去思考问题。在平时的教学中, 我一方面引导学生“于疑难处质疑”“于无疑处质疑”“于核心处质疑”, 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 从而激活他们的地理思维。如我在导入樱花之国日本时, 我借用朱自清的几句话慢慢地导入“盼望着, 盼望着, 东风来了, 春天的脚步近了, 桃花、梨花、樱花, 你不让我, 我不让你, 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这样通过春天引出樱花, 一说到樱花的美丽和绚烂学生们就很兴奋和激动, 从而导出樱花之国日本。另一方面, 我努力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创设问题, 如在讲亚洲的河流时, 我先问亚洲的地形怎么样?地势怎么样?降水怎么样?然后再过渡到河流的特征。这样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从而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五、联系生活实际, 活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在水产业和野生动物及自然保护区等章节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若让学生死记硬背去掌握水产品的种类及分布、自然保护区的分布及所保护的珍稀动物, 则学生出现张冠李戴、移花接木的现象在所难免, 甚至比比皆是, 但教学中如能与学生日常生活实际结合, 则效果就大不相同。例如:教师可利用温州地处东海之滨的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让学生凭自己的生活经历讲出所吃过、见过或了解的鱼类, 再把这些鱼类按生活在淡水或海洋进行分类, 这就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效果自然也不同凡响。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乔瑟夫·摩苏博士说:“人的潜意识好比一座‘冰山’, 浮出水面一小部分是意识, 而潜意识隐藏在水下大部分。……人只要适当地加以运用, 记忆就变得十分轻松。”

企业财务管理系统思维的理论框架 篇10

1. 价值最大化理念

价值最大化理念是指企业财务管理应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摒弃会计核算的假设前提,体现资源稀缺、机会成本、货币时间价值等经济学思想,在预测、决策、预算、控制中,充分分析成本性态、量本利关系、资金的时间价值等等[1]。这样一来,企业经济利益相关者就可以从经济利润的角度修正一般会计核算的缺点,并在此基础上考核企业及各责任中心,从而为协调各方利益、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提供科学的依据。

2. 价值创造理念

财务管理部门不仅有监督服务的职能,也有创造价值的一面,与企业生产部门一样,也能为企业创造价值。财务部门的直接创效包括低成本融资以及合理避税带来的效益增加;间接创效包括:监控创效、分析与决策创效及参与管理的创效[2]。明确财务管理也有价值创造的一面,有利于强化财务管理的价值创造职能,充分发挥财务管理的积极作用。同时将财务管理的价值创造理念纳入企业财务部门的考核体系指标中,以公平合理地对财务部门和人员进行考核与奖励,有利于减少企业财务人员的流失,提高财务部门对企业的贡献和作用。

3. 服务理念

服务理念是指财务部门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履行服务职能:

(1)为外部的利益相关者提供优良的服务。例如为税务部门提供税收申报表,为环保部门提供社会责任报表,为债务人提供财务诊断服务等。

(2)为内部的利益相关者提供服务。例如为企业资产融资决策提供财务分析及相关数据信息,为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税务咨询服务,为职工报销提供优良服务。因此,财务管理部门一方面应该加强服务意识;另一方面也应该把会计核算和财务信息的分析工作放到与产品订单、生产、销售工作同等重要的位置来抓,确保能同时令企业内外部客户满意。

以上两个基本理念的树立对企业管理人员的财务管理系统思维是至关重要的。否则,企业管理人员就不能很好地运用财务管理的系统思维来处理需要解决的工作或任务。目前,在实务中,企业对财务管理理论及实践的认识还依然存在着一些误区,如忽视对财务人员的激励,忽视财务管理在企业中的作用等等。这些都是与企业财务管理的基本理念相违背的,可能会导致企业财务管理的高成本、低效率及低效果。

二、财务管理职能活动间的关系

财务管理的主要职能活动有:长期投资决策、长期筹资决策、流动资产管理、财务分析、财务计划[3](P5~6)。各个财务管理职能活动之间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其之间的关系大致如下:

1. 在上述职能中,财务计划是最为基本的职能,处于统领地位,财务管理其他职能活动的发挥都要受其制约及影响。另外,该职能的有效履行也是企业正常运行、减少混乱程度的前提。

2. 财务分析具有诊断功能,能够发现财务管理其他职能活动以及企业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其有效履行是财务管理摆脱传统的管理与监控角色定位的关键所在。

3. 长期投资决策以及长期筹资决策在企业长期资金运动领域发挥作用,其职能活动要在财务计划的框架下、财务分析的基础上发挥作用,同时该两职能活动又影响着流动资产管理。

4. 流动资产管理在企业短期资金运动领域发挥作用,其职能作用受其他财务管理职能活动的影响,当然其运行效率和效果也对其他职能活动产生影响。

三、财务管理各职能活动的关键环节

1. 长期投资决策的关键环节

长期投资决策的关键环节有:(1)宏观分析投资环境,合理把握投资方向,制定几个备选的可行性投资方案。另外,企业一般应该在自己的核心专长领域进行投资,对于多元化应持谨慎态度,不可因为分散风险而增加风险。(2)根据企业投资经验和各备选方案中的相关数据信息认真计算各投资方案的回收期、净现金流量等,以作为决策的参考。另外,对各种计算方法的优缺点应该有清楚的认识,并应该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对计算方法进行一定的调整。(3)对影响企业长期投资的各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在充分考虑竞争态势、消费者需求等因素的条件下进行决策,选定可行性最大、受益最大、风险最小的方案。

2. 长期筹资决策的关键环节

长期筹资决策的关键环节有:(1)对长期筹资的两种基本来源(吸收直接投资与间接筹资)各自的优缺点结合企业实际进行深入分析,以做出有利于企业长远发展的决策;(2)深入分析行业特点,结合企业实际情况确定最佳的资本结构比例以及控制的上下限。这样一方面可以做到稳健经营;另一方面也可以充分发挥财务杠杆的作用;(3)对影响筹资的各种因素(如资金成本、财务环境、时间、风险等)进行综合考虑,以做出正确的筹资决策;(4)避免过多筹集资金、不按计划筹资、不计成本筹资等非理性行为。

3. 流动资产管理的关键环节

流动资产管理的关键环节有:(1)依据企业财务环境,审慎选择流动资产管理策略[4],不可因主观偏好而选择相应的策略,应确定流动比例、速动比例的目标值以及控制的上下限;(2)对流动资产的运行状况进行监控,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另外,要加强日常管理,如信用调查、严格流程控制等,以免造成货款因为凭据而无法回收等现象;(3)熟悉及合理运用流动资产管理的各种手段,以增强经营的稳健性。

4. 财务分析的关键环节

财务分析的关键环节有:(1)健全财务分析指标体系。现行财务分析指标存在一定缺陷,企业应该在实践中进行探索,增补一些有利于经营决策的分析指标[5];(2)对企业生产中的量本利关系进行分析。现实中有相当一部分企业没有进行量本利分析,因而对生产经营中的基本数量关系较为模糊,这不利于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3)分析人员应该深入生产经营第一线,做好积累“活”的分析资料。职工群众是企业各项生产经营活动的直接参与者,他们对生产经营活动最了解、最清楚[6];(4)了解同行业其他企业的情况,进行行业分析和同业比较,这样可以显示出企业的行业地位和发展前景,增加对报表真实性判断的准确性[7]。

5. 财务计划的关键关节

财务计划的关键关节有:(1)应以企业战略及销售预测为依据做好财务预测,编制财务计划。以年度利润目标为导向编制财务计划是不正确的,这不符合现代市场竞争的理念;(2)实行全面预算管理,细化预算编制,硬化预算执行。预算编制应采取“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上下结合”的参与式编制方法[8](P469);(3)在制定成本计划时,应结合专题研究来进行,所定指标要有科学依据,过于严格或者过于宽松都是不对的。

财务管理系统思维的理论框架的构建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相反,需要企业管理人员首先要重视企业的财务管理,要明了财务管理在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其次,要有意识地加强学习,认真理解财务管理的基本理念、各职能活动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和财务管理活动的关键环节。再次,要将财务管理系统思维的理论框架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在实践中学习、思考和构建该理论框架。

参考文献

[1]郭欣.财务管理理念及其创新[J].经济问题探索,2005,(3).

[2]黎精明.集约化财务管理的理念与特征[J].财会月刊(理论),2006(,10).

[3]卢家仪,将冀.财务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

[4]黄素芬.流动资产管理的几种有效策略[J].商业会计,2006(,2).

[5]徐群,叶德平.浅探财务分析指标的局限性[J].财会月刊,2004(,B7).

[6]吴丽燕.做好企业财务分析工作的体会[J].商业经济文荟,2000(,3).

[7]易永珍,苟松.行业分析及同业比较在财务分析中的运用[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5).

系统思维 篇11

【关键词】思维可视化;系统整合;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46-0074-01

【作者简介】刘濯源,华东师范大学(上海,200062)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特聘研究员,思维可视化教学专家。

乘京沪高铁,近无锡东站时,临窗眺望,便可见一欧陆风情的建筑群落,其间有一钟楼挺拔矗立,最是醒目。那里是江苏省锡东高级中学,而那座钟楼已被写入《锡东赋》:“碧水泱泱,汇聚江南灵气;钟楼巍巍,坐拥东方雅昶……”但锡东中学的魅力却不仅仅在其大气典雅的外表,更在其高瞻远瞩的国际视野、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系统整合的课程开发的思维。

锡东高级中学这些极具魅力的内涵与气质具体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瞻远瞩,与时俱进

当下,移动互联、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技术等正在改变着人类的生产及生活方式,也正对传统教育模式发出一波强过一波的冲击。那么,是做“温水中的青蛙”还是主动立于潮头,做引领教育新变革的弄潮者?锡东高级中学坚定地选择了做后者,这是基于学校领导团队对教育发展趋势的敏锐洞察以及对探索教学创新之路的担当。随着新科技的迅猛发展,知识与技能的“保鲜期”越来越短,以“知识灌输”为主导的教学已经适应不了时代发展的要求,因此必须与时俱进,主动拥抱新科技,为教学植入智慧基因,提高教学效能。

二、软硬兼施,系统整合

如何让教育新科技在教学实践中发挥出最大效能?锡东高级中学的做法是“软硬兼施,系统整合”。所谓“软硬兼施”,是指在推进教育信息化时,不只是追求“硬件”的升级,而是更重视“软件”的开发与融合:组合式桌椅、触控一体机、电子白板、移动智能终端是硬件支持;智能录播系统、大数据分析、云平台等是软件支持;思维可视化教学体系、创意学习等则是更“软”的心智型教育技术。锡东高级中学在创建“思维可视化”课程基地的过程中,以提升教学效能为目标,以发展学生学习力为宗旨,将以上技术进行系统整合,表里兼顾,无缝连接,形成体系,达到良好效果。

三、以点带面,练好内功

民间有这样一句谚语:“练武不练功,到老一场空。”缺乏内功支撑的套路,耍得再好,也不过是“花拳绣腿”。同样道理,缺乏教学“内功”支撑的高端设备也很容易成为摆设。这里的“内功”是指教育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学习技术的运用能力、优质课程资源的创作能力等。锡东高级中学在创建“思维可视化”课程基地的过程中围绕“课程经营”之理念,坚持“以点带面,练好内功,循序渐进”的推进原则,借助专家引领,汇集师生智慧,整合校内外各种优势资源,把新设备用活,把新技术落实,把新理念及新方法融入教师的心智,生成合力,实现效能最大化。

一项事业的成功往往需要三个条件:正确的方向、高效的方式与方法、持续的努力。没有“正确的方向”会南辕北辙,越努力离目标越远;缺乏“高效的方式与方法”会事倍功半,使自己失去信心或在竞争中被淘汰出局;离开“持续的努力”会让前两者失去意义,行百里者半九十,坚持也很重要。历经三年多的实践检验,锡东高级中学在以上三个方面基本都做到了,他们已经获得了阶段性的成功。

系统思维 篇12

关于思维过程, 心理学家从不同的方面对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进行了研究, 其中有代表性的理论有“解决问题四阶段论”、威尔·西蒙的信息处理系统理论、波利亚的解题四环节论以及美国心理学家华莱士根据许多创造发明家的自述经验进行研究, 总结出四个过程等。综观思维过程的研究, 可以看到研究的成果是丰富的, 探究也十分深入。但是, 从整体上看, 思维过程的研究尚存缺陷:思维过程的划分过于机械化、程式化、不连贯。同时, 学生数学问题解决中思维过程不同于数学家的过程, 直觉思维与数学家不一样, 是算法式思维的熟练阶段。二者直觉的结果是不同的, 发明创造家的结果是人类未知的新知识, 学生的直觉结果是再发明再创造。但二者的思维过程都是对于自身原有思维的飞跃, 不自知的过程。而且直觉思维贯穿于思维过程每个部分, 算法式思维过程的每个缝隙中都有直觉思维润滑, 直觉思维是润滑剂, 而不是经历了算法式思维才经历直觉思维。因此, 学生数学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 应是系统思维过程。

一、数学问题解决的系统思维过程

数学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 (以下简称系统思维) 是在元认知监控下算法式思维过程和直觉式思维过程相互作用的一个系统过程。

算法式思维过程是指按准备、探索、明朗、建构四个步骤解决数学问题的思维过程。其中准备阶段包括清楚的意识到面临的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机、阅读数学问题;探索阶段包括用数学语言 (代数语言或图形语言) 表示条件或结论、化简 (包括因式分解、通分、约分、分离常数、合并同类项、分子或分母有理化、逆用基本运算定理和运算公式等) 、等价变化条件与结论、试误、逆向思考问题。明朗阶段包括模式识别、回忆联想、找出问题各条件和结论以及解题过程的中间步骤与条件 (或结论) 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与差距、找出缩小差距的策略、确定执行的策略、对采用策略的评价、决定一个标准选择适当的策略。建构阶段:验证结论, 定向控制思维流程, 加深巩固数学知识, 改进数学方法, 感受积极的情绪体验, 增强数学学习兴趣。

上述四个步骤的每一阶段都有可能遭遇失败、产生新的问题。此时, 元认知监控思维过程退回到原处或环境中仔细探索。这样的循环往复有可能要经历许多次, 故由这四个基本阶段组成的问题解决过程是非线性的, 动态循环的过程。[2]直觉思维是高度压缩的算法式思维过程。当学生算法式思维的探索和明朗阶段运行良好成为一种潜意识时, 问题信息输入大脑后经过短暂的算法式思维 (有时甚至是无意识的) , 瞬间得到结果, 这就是学生的直觉思维过程。数学问题解决时首先经历算法式思维的准备阶段, 接着元认知控制思维根据问题情境首先进行直觉思维, 如能正确解决问题, 元认知控制思维进入算法式思维的建构阶段, 以验证结果的正确性、分析直觉思维的产生机制, 并将产生机制作为程序性知识储存到认知结构, 作为今后直觉思维产生的触发点。否则元认知控制思维转向算法式思维的探索、明朗阶段, 最后进入建构阶段。

由此可见, 良好有序的算法式思维是产生直觉思维的基础, 而直觉思维又能简化算法式思维。学生数学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是系统思维。系统思维在数学问题解决中具有以下功能:

二、系统思维的功能

1. 促进学生正确归因

很多问题解决主体不能对个人问题解决能力低下进行正确归因, 无法采取有效措施, 导致问题解决能力长期得不到提高。系统思维须在完整有序的认知结构基础上运用。如果认知结构有缺陷, 系统思维就会受到阻碍而停顿。此时, 思维主体就能正确归因。

例如, 某生对刚学会的题目, 过一两个小时候就不会做了。该生的课任老师认为这是因为理解能力差, 不理解概念的内涵外延, 因此, 长期指导学生提高理解能力的训练;家长认为是因为该生禀赋不高, 无法弥补。但是笔者向他讲解下题:“设变量x, y满足约束条件, 则Z=3x-2y的最大值是什么?”时, 学生能很好地理解此题的本质含义是:求所表示的区域中的点使一组平行线Z=3x-2y取得的最大和最小截距。然而, 第二天测试此类型的题目, 该生又不会了。笔者要求学生按系统思维做出声练习时发现:该生可以顺利完成准备阶段, 但是明朗阶段的模式识别和回忆联想无法进行, 完全想不起曾经做过此类题目。当笔者提示昨天讲过此类题目后, 学生立刻可以顺利解决此题。通过运用系统思维解题, 该生发现自己问题解决能力低的原因是记忆力不好。因此对该生的有效指导应该是训练记忆力。因此, 系统思维在数学问题解决中可以起到正确归因的作用。

2. 完善学生认知结构

系统思维的运行需要完善的知识结构支撑。如果知识欠缺, 系统思维就会停顿, 此时学生必须主动弥补知识欠缺, 系统思维才能继续运行。因此, 系统思维运行的过程也是学生自我完善和巩固知识结构的过程, 同时这也是学生主动学习 (或复习) 的过程, 其效果高于被动学习。成功的学习体验增强了学生数学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提高了学习积极性。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而若要培养学生系统思维, 教师首先应改革例题的教学方式, 突出系统思维的作用。

三、培养系统思维的教学策略

学生直觉思维的基础思维是算法式思维, 因此培养学生系统思维首先应培养算法式思维, 以算法式思维激发直觉思维。

1. 改变教师的例题讲解方式

讲解例题时, 教师按照系统思维过程讲解, 展示算法式思维的运行轨迹、直觉思维的触发, 以及元认知的调控过程, 让学生充分体会到系统思维的有效性和重要性。

例1设函数f (x) =.如果对任意x∈R, 都有f (x) ≥2, 求a的取值范围。

教师讲解此题:此题是证明不等式成立的问题, 并且函数含有两个绝对值。按照处理含有绝对值代数式的常用方法, 将f (x) =≥2用零点分段法转换表述方式。

继续观察条件, 由“对任意x∈R, 都有f (x) ≥2”, 知此题是第三类不等式恒成立问题。常用解题方法是求函数f (x) 的最小值g (a) , 然后解不等式g (a) ≥2。分析中间状态“分段函数f (x) ”与“求函数f (x) 的最小值g (a) ”的关系, 知此类题的常用方法是图像法, 即画出分段函数f (x) =的图像, 从图像上求最小值。从上面的分析过程可知:分析中间状态与中间状态 (条件、结论) 的关系是解此题的关键;如果算法式思维达到自动化, 可以立即知道此题是求分段函数的最值, 解题方法是图像法, 这就是学生的直觉思维。到此, 教师才分析完此题。从教师分析例题的过程, 学生感受到运用系统思维解决问题, 思路具有明确的方向性;当思维受阻停顿后, 知道该想什么;知道思维经历过哪些步骤, 少了哪些步骤, 哪些步骤是残缺的, 以便及时弥补。从而使学生感受到了系统思维的有效性, 激发了学生学习系统思维的欲望。

2. 培养学生元认知监控能力

当学生具有学习系统思维的心理倾向后, 采用提问法 (前期采用教师提问, 学生回答的方式, 后期采用学生自问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元认知监控能力。这些问题是:可以用数学符号 (图形) 语言表示这个题目吗?是否能用到下面的化简技巧:等价代换、合并同类项、因式分解、通分、分母有理化、配方、提取公因式、交叉相乘、分离常数等。面对的是什么类型的题?条件与结论、条件与条件之间、中间状态与条件和结论的内在联系是什么?这个题和典型题的联系与区别?有什么方法可以消除这个差别?消除差别的方法是否简单?有没有更简单的?这个题是否是一个新的典型题?解题方法是否具有典型性?对其他题解决是否有帮助?学生具有了良好的元认知监控能力, 就可以根据问题自主控制算法式思维的运行, 正确选择所需的算法式的思维的关键步骤, 忽略不需要的步骤, 最终形成直觉思维。

上一篇:社会信息披露制度下一篇:都市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