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挑战

2024-05-14

思维挑战(精选8篇)

思维挑战 篇1

记得去年听过朱国荣老师的一堂课, 被朱老师大胆的课堂设计震撼, 被朱老师大气的教学风格征服。40分钟的课堂上, 每个学生都在朱老师的布局下挑战着思维, 挑战着自我。下课前, 朱老师让同学用一句话概括一下这堂课的学习收获时, 有同学这样说:“这堂课上一开始我觉得自己是对的, 后来觉得他们更有道理。”“我知道了有的话正着说是对的, 倒过来说却会不对了。”……同学们一种拨开云雾见青天的感觉由此而生。这堂课上学生不只探索到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给他们留下更深印象的是探索道路上的疑惑与坎坷, 而这种疑惑与坎坷却正是朱老师巧妙设下的教学环节而引发的, 老师既想看到学生在困难面前被激起挑战的欲望, 更想与学生分享挑战成功后的喜悦。而这堂课上我们都感受到了学生强烈的挑战欲望, 也分享到了这份成功的喜悦。

一、数学课堂呼唤思维挑战

数学课堂和数学学习的价值何在, 学生数学素养发展的方向何在, 有人说, 教学的本质不在于训练、强化已形成的内部心理机能, 而在于激发目前还不存在的心理机能。我们的数学课堂需要营造数学思考的氛围, 创造思维挑战的条件。如果把学生学习数学比作一条没有终点的探索之路的话, 那么数学课堂应该是在通向那隐蔽的真理的曲折道路上指引学生前进的一盏明灯, 而数学教师正是点燃这盏明灯的人。每个学生都有寻求刺激、接受挑战的潜在的心理动机, 只不过有时候这种动机可能因为这样和那样的原因被掩盖了。如果一位数学教师能把情感体验真正当成了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 那他一定有可能营造出激情洋溢的课堂。如果一位数学教师能把思维挑战作为数学素养之精髓, 那他一定会千方百计创造出精彩灵动的课堂。又想到朱老师的“平行四边形面积”一课, 他的设计和执教就很好地使学生接受了一次思维挑战。且看这一教学片段:

教师让学生给提供的材料上的平行四边形作高, 再让学生说说这些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指哪部分。 (学生先同桌说, 再发言)

问:“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么求?”进一步指导说:“我们可以先量一量, 根据量出的数据大胆地试一试, 看看怎样求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学生试做, 教师巡视。

试做情况反馈:

生1:5×7=35 (平方厘米) 。 (5厘米是斜边, 7厘米是底)

生2:3×7=21 (平方厘米) 。 (3厘米是高, 7厘米是底)

学生1发言:因为长×宽=长方形面积, 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5×7。让与学生1解答相同的学生 (占大多数) 再发言, 他们这样解答理由也都是是因为长方形面积=长×宽。 (这些学生的表情显示很坚信自己的观点)

教师板书:长×宽=长方形面积

问:看到平行四边形你怎样会想到长方形的?

生:把平行四边形转一下就变成了长方形。

教师拿出教具让学生拉一拉, 看看平行四边形怎样变成长方形的。 (把教具固定在黑板上, 画出拉出的长方形)

问:就因为这样,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5×7=35 (平方厘米) , 你们同意吗?同桌讨论, 如果不同意说出为什么。 (这时, 许多同学对自己原来的想法产生了怀疑)

学生讨论后发言。

生:图形的周长不变, 面积变了。

追问:你是怎样看出面积变了, 怎样变了?

生:把三角形1切下补到2的地方就能看出平行四边形面积比长方形面积小了。

师小结:这种方法不对, 你认为怎样可以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呢?再看看第二种方法对不对?

…………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 我们能清晰地观察到学生在朱老师的引领下经历了猜测尝试—自我怀疑—探究辨析—自我调整的学习过程, 完成了向原有的思维方式作出的挑战。学生在这样的学习中产生了思维的撞击, 迸发出了火花, 很可能成为学习生涯中一次难忘的经历。这难道不是我们追求的有效学习吗?

要使数学课堂实现思维挑战我们应该怎样做?

二、寻求超越, 发扬挑战精神

关注学生发展的好教师往往会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 他们通过不断实践, 深入了解学生现状, 充分预设各个教学环节的生成情况来调节自己的教学行为。我对“平行四边形面积”这一内容自以为十分熟悉了, 听过的公开课也有好几堂了, 印象中这种课不过是沿着“知识迁移—剪拼实验—公式推导—公式运用”的模式作些微小改进罢了, 即使是许多评优和展示活动的设计中也只能够看到局部的创新, 或能够看到某个环节的亮点, 然而像朱老师这样大胆的教学思路却是闻所未闻。这是一种对传统课堂的挑战, 需要教师具有十分熟悉教材熟识学生的底气, 自如把握课堂的霸气。而每位教师的发展何尝不需要挑战, 名师之所以成为名师不就是经历了一次次的挑战才登上教坛顶峰的吗?每个人只有不断接受新的挑战, 不断挑战自我才能实现一次又一次的超越, 这种超越只有自己才能最正切地体会到, 这时这种超越会变成教育的幸福。当一位数学老师真正走进了课堂 (不只是单纯的教室) 以后, 追寻数学教育思想, 让课堂成为自己安身立命的所在, 才可能真正过上丰富的、有意义的教育生活, 达到了这样的境界的老师才有可能挑战一切。

三、设计创新, 开拓挑战空间

作为一名教师, 我们常常需要思考, 我们的课堂会为学生带来什么?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什么?概念、公式、法则……随着时间的流逝都会淡去, 只有刻骨铭心的经历才会影响以后的学习与工作。在获得难以磨灭的体验经历过程中, 惊奇、快乐、迷惑等情感因素显得尤为重要。在课堂教学中, 我们作为老师往往讲究明确教学目标, 尤其对知识与能力目标定位十分精准, 情感目标也会考虑到, 但会显得十分笼统, 许多课的情感目标往往十分相似。为了较顺利地达成知识与能力目标会小心翼翼地进行教学设计, 以便有效地控制意外。我所接触的教学设计大多像为学生学习而铺设的列车轨道, 精妙之处无非是沿途的风景。课堂上不乏精彩的问答, 细腻的层次和巧妙的衔接, 师生在阳光和煦和波澜不惊中到达彼岸。再以朱老师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为例, 他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游乐场”, 让学生自行探索, 寻找出路。学生自然会经历磨难, 如本课教学中一开始出错的学生人数超过了三分之二, 只有三名学生正确算出了面积, 还有的学生疑惑不定, 这是真实的状况。朱老师敢于这样设计教学是充分估计了这种状况, 当大多数学生遇到困难时巧妙地为他们搭建了“桥梁”, 那就是可以拉动的平行四边形, 当学生超越困难时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已跃然脑海。教师给学生一个大空间, 再提供给学生一个小工具, 通过有效互动完成学习, 这就是具有思维挑战的有效课堂。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情感体验沿着盲目—迷惑—顿悟—愉悦的轨迹变换着, 起伏波动显得尤其明显, 只有像这样有深刻情感体验的课堂才能算有效课堂。

在漫长的课堂教学实践中, 教师要实现主动发展就需要富有挑战精神, 不断尝试创造教学新方法, 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能永远保持生机。

思维挑战 篇2

课题题目:转变思维模式,迎接新的发展

调研单位:XXX

课题成员:XXX

完成时间:

一、前言

为响应区政府解放思想的号召,我站全体人员在站长的带领下,大家展开了广泛的讨论,表达了各自的见解,共同探讨如何进一步解放思想,提升自我,以及目前思想不够解放的主要原因和对策。通过这次调研,我们一致认为:社会要取得进步,要实现新一轮发展的跨越,关键在改变思想,改变人的传统观念,只有把陈旧的思维模式改变了,才能彻底去除束缚发展的条条框框。

二、背景

2月15日,全区“解放思想、赶超跨越”大讨论活动动员大会在南宁召开。自治区党委书记、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郭声琨在会上作重要讲话。他强调,要增强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创新意识,高标准、高要求、高质量抓好大讨论活动,迅速掀起新一轮思想大解放热潮,为加快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为了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柳州市水利局下达了“解放思想大讨论”的通知,要求下属各部门认真学习和领悟区政府的大会精神,展开广泛、热烈的讨论,积极献言献策,将解放思想落实到实处。

大会上,郭声琨强调,这次大讨论活动要紧紧抓住制约科学发展的关键问题、影响改革开放的突出问题、涉及民生改善的热点问题,以解放思想的强大动力推进赶超跨越,以赶超跨越的发展态势推动富民强桂,用富民强桂的实际成果检验大讨论活动成效。

事实上,我们可以看出,大会的主要思想正是解放思想以求改变、求发展,而这正是党中央十七大的重要内容,说明了区政府正是在认真领悟了中央的正确指引方针后作出的具体施政举措,体现了中央与地方相互呼应之势。

在党的十七大上,“解放思想”被反复提及并被着重强调。十七大报告旗帜鲜明地号召全党“继续解放思想”,明确指出“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一个“继续”,一个“法宝”,凸显了在新时期新阶段不断解

放思想对于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极端重要性。今年“两会”,总理温家宝在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时对“解放思想”又作出回应,他说解放思想“将永不停止,一直到中国现代化的成功”。

三、具体内容

我站全体人员共同参与了这次课题的大讨论,整个讨论过程始终处在一个热 烈的氛围里,大家都畅所欲言,表达自己对于解放思想这一课题的理解和各自的观点。以下是我们讨论得出的主要观点:

(一)、发展离不开创新,社会要发展,就必须要有创造性思维。

说起解放思想,大家觉并不陌生,甚至是老生常谈,可是它并不过时,我们讲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实际上,解放思想的过程,就是总结经验的过程,就是不断修正错误的过程,就是思想创新和开拓新局面的过程,也就是坚持实事求是。结合我们具体的工作而言,我认为,根据事物发展的客观需要来扎实有效、开拓创新的开展工作,就叫解放思想。实际上,解放思想的过程,就是总结经验的过程,就是不断修正错误的过程,就是思想创新和开拓新局面的过程,也就是坚持实事求是。结合我们具体的工作而言,我认为,根据事物发展的客观需要来扎实有效、开拓创新的开展工作,就叫解放思想。

(二)、创造性思维要求我们要改变传统的思维模式。

所谓改变就是要不因循守旧,用党中央常用的一个词来概括就是“与时俱进”,只有思想上与时俱进了,我们的社会才能跟着发展,才能跟得上世界的发展和变化。

(三)、和谐社会的建设要求我们打破狭隘的利己思想。

当今社会的主题是“构建和谐社会”,国家已经调整战略,虽然仍然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但是已经由原来的一切以发展经济为优先,先污染后治理等,转变为经济与环境并重,在确保可持续发展、维护生态环境稳定的基础上发展经济了,这是人与自然地和谐;此外,和谐社会还包括人与动物之间、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相处。这些都要求我们不能自私自利,不能一心只想着自己的利益而不顾别人的利益,不顾国家以及整个社会的利益。

(四)、要勤于学习

第一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随时给自己“充电”,补充新的知识,了解新事物,活到老学到老,利用休息时间、利用工作之余,切实做到工作学习两不误;第二要会学习,要有方法,学习要有针对性,更要有时效性,切实做到学以致用;第三要坚持学,持之以恒,不浮躁,在学习中努力增长自己的才干。要深入学习党的十七大重要思想及路线方针政策,时时关注国家新的政策方针,刻苦钻研自己的业务知识,以及科技、管理等社会各方面的知识,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以丰

富的理论知识武装头脑。第四在学习中不仅要向领导学习,还要虚心向身边的同志、群众学习,在实践中学习。通过不断的学习,深刻思想,更新观念,掌握技巧,从而创新思路,以更好地满足群众需求,适应工作的需要。

(五)、要善于思考

一个人仅仅学习而不思考,那将等于什么也没有学到。思考是一种能力,根据掌握资料,运用所学知识,按照正确方法进行加工,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在工作中不会一帆风顺,难免会遇到困难与挫折,这时要正确认清形势,把握好大局,妥善处理好矛盾。在工作中面对群众时,一定要注意沟通方式和方法不能一成不

变,要开动脑筋,要充分运用所学的知识和工作经验,根据岗位工作职责,积极思考如何打开工作局面。

(六)要勇于实践

我们应该牢固树立“重在行动,贵在落实”的理念,要将学习与行动结合起来,目的是要促进发展。如今国家各项政策也在不断变化,群众的需求也呈现多样化,作为基层工作的第一线人员,在工作中要努力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工作中做好“诚信”服务,尽心负责地向群众宣传政策,做到有求必应,绝不信口雌黄,从而让群众有信赖感。二是积极主动为群众排忧解难,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在群众遇到各方面的困难时,积极为其提供帮助,努力减少群众的负担。三要敢于转变。我们在工作的过程中,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人,面临着各种考验,通过学习,认真总结,积极主动解决认识上的问题,转变工作作风,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同时,在工作中要能够放下身段,破除旧观念,经常深入到群众中去,与人民群众拉近距离,热情周到地为他们服务。

四、总结

21世纪是充满发展机遇的一个世纪,更是一个充满各种挑战的世纪,面对领土争端、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等一系列问题,我们国家要想继续发展,就必须要改变经济增长模式,增加教育和科研的投入力度,实行科教新国战略,同时优化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的管理体制,而要实现这一切,其重中之重就是首先要解决人的思想观念这个问题,知识就是力量,有知识才能有思想,没有知识作为后盾,做一切事都没有底,只能是瞎干。只有种下了知识这颗种子,才能长出思想这株苗,才能结出成功的果。要获取知识就必须不断学习,只有通过持之以恒的学习,才能不断深化自己对事物的认知,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

通过这次解放思想大讨论,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要不断解放思想,转变思维模式。为此,国家应加强力度宣传,让最广大的群众都参与进来,就好比国家是一个大家,每个家庭是一个小家,只有小

新理念、新思维、新挑战 篇3

关键词 新教材 新理念 新思维 新挑战

一、深刻领会新教材的基本理念,切实转变教育观念

实验版新教材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其基本理念是突出体现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培养,通过教授数学知识,使学生获得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新教材首先对教师的教育观念提出了挑战,要求教师不再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组织好的知识体系传授给学生,而是充当指导者、合作者和助手的角色,与学生共同经历知识探究的过程。对此,我们要有深刻的认识,要立足学生终身发展以及参与未来竞争的需要,切实转变教育思想,树立以育人为本的观念,适应时代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要求,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教学思想的转变是用好教材、搞好教材实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只有我们的教学观念与新教材基本理念相吻合,熟悉进而研究新教材和新的教学方法,从而逐渐过渡到熟练地驾驭新教材,才能变挑战为机遇,更好地使用新教材,使新教材充分发挥其作用。

二、充分利用新教材良好的可接受性,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告诉我们,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或学习对象的一种力求认识和探索的倾向。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时,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就会全神贯注、积极主动、富有创造性地对所学知识加以关注和研究,因此,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作为课程的执行者,我们应该对此加以强化。要善于运用幽默的语言、生动的比喻、有趣的例子、别开生面的课堂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数学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以我国在数学领域的卓越成就,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还要挖掘绚丽多姿而又深邃含蓄的数学美,给学生以美好的精神享受,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热爱。

总之,我们应通过多种手段、多种方式、多种途径不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大家感受到数学中充满了美,数学也是一门生动活泼的科目,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围绕过程与方法,加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数学学习是再创造、再发现的过程,必须要有主体的积极参与才能实现。改革后的新教材也将数学知识形成的基本过程和基本方法贯穿始终,这是培养数学思想和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方式。在新教材的教学中,我们应紧紧围绕这一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出有利于学生参与的教学环节,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和交流,获得数学知识,发展数学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一)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概念的建立过程

传统的教学中,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常常是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新教材给我们开拓了新的思路,我们应积极引导学生关注概念的实际背景与形成过程,使学生理解概念的来龙去脉,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严谨性。

(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开放性课题研究

在研究过程中,学生可以将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这也是一个极好的实践、思考、探索和交流的过程。通过这种开放性课题的研究,学生既提高了数学语言的运用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又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获得了新的知识,增强了合作意识,发展了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从实际生活中提出问题,创设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

没有对常规的挑战,就没有创造。而对常规挑战的第一步,就是提问。一个好的提问比一个好的回答更有价值。因此,我们可以将学习内容设计成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来引发学生更多的提问,启发学生的思考,逐步使学生学会将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学会用数学观点观察分析现实问题,并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初步掌握建立数学模型的思路和方法。如,讲到"可能性"这一节时,可让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彩票中奖率进行研究,比较各种形式的彩票中奖率的高低。

(四)营造以学生为主体的严谨活泼的课堂氛围

改变课堂上传统的老师问学生答的旧模式,更多地采取讨论、辩论等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问题可由学生来提出,结论由学生来探究,方法由学生来摸索,结果由学生来评价,甚至可以让学生上讲台讲解。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挑战知识权威,使学生解放思想、开阔视野,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四、精确把握新教材的精髓,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

中学数学教学从"知识传授"的传统模式转变到"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模式,着眼于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和良好的思维品质的养成,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既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新教材的精髓所在。在新教材的实践中,我们应精确把握其精髓,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教学方法上进行深入地探索和研究,并结合近几年教改中涌现的激励式、探究式、发现式、情趣式等优秀的教学法,根据实际情况,结合新教材的特点,有选择地加以吸收利用,逐步形成有新教材特色的、符合自身实际的教学法,更好地开展新教材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积极主动地对课程进行适当的修正和调适,灵活使用新教材,设计出新颖的教学过程,把枯燥的数学知识转化为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刺激物,引发他们的进取心,这也是衡量课程实施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新教材的实践中,我们还应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

在新教材的试用过程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暂时难以理解的问题,对新教材的编排会产生一些困惑。对此,我们不能轻易地进行否定,而应该从创新教育的角度出发,创造性地去理解和使用新教材。

经历思维挑战, 从度性走向超越 篇4

为了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 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很好的发展, 笔者在平时的课堂教学和习题设计中都考虑到了这一点, 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经历思维挑战, 从度性走向超越。

一、创设挑战机会

人的大脑就像是一台机器, 如果不使用它, 不让它工作, 就会“生锈”。学生在求学阶段就是要让他们处在思考问题的氛围中, 不能都照着数学书本依样画葫芦地学一遍, 而不对他们进行基本的思维训练。这就需要老师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使用教学方法, 给学生创设思维挑战的机会。如教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笔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 (进位) ”时, 由于前面已经学过几课时的三位数乘一位数, 学生觉得列竖式计算没有一点难度, 以为乘法计算就是简单的列竖式, 学习上有些松懈。对于学生的这种情况我并没有多说什么, 而是抛给他们一道题目, 让他们尝试着做。

在□里填合适的数字。

在适当的时候放手让学生挑战, 不但能纠正他们学习上的陋习, 而且也能有效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如新授“长、正方形周长计算”一课, 我并没有根据教材上的编排进行教学, 而是利用一张长方形纸完成了整节课的教学。首先, 学生根据手中的长方形纸计算出它的周长;然后通过折一折、剪一剪变成一个正方形和一个小长方形, 计算正方形的周长;最后让学生动手折一折小长方形变成两个完全一样的图形, 并计算出其中一个图形的周长。整节课学生的思维都处于兴奋状态之中, 人人有动手操作、用眼观察、动口说理、动脑思维的机会, 学生自己观察发现问题, 积极探索得出结论, 教学效果很好。

不同的知识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达到的是同样的效果———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有效的发展。但是光给学生创造思维挑战机会是远远不够的, 还要让学生亲自参与挑战的过程, 在不同的练习中训练与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

二、引领挑战过程

每个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不同, 已有的数学思维也有所不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因材施教, 要精心设计有层次、有坡度、要求明确、题型多变的练习题。教师要有的放矢地引领学生畅游在学习的海洋中, 获取知识, 发展思维。

1.引领学生经历不同的思维挑战。每个学生之间存在个性差异, 对新知的接受能力各有不同。考虑到这些, 教授不同的知识时注重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引领他们经历不同的思维, 才能在潜移默化中使数学思维深入他们心中。

第一, 数学语言的训练, 促进思维发展。语言是思维的表达方式, 学生借助语言思考问题, 表达思想。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语言是师生、生生间情感交流、数学思维的工具。鉴于此, 我十分注重训练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如教材中出现的“观察上表, 你有什么发现?”“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等这些带有思考性、较为开放的问题, 我会给学生充分发言的机会, 意在训练他们用确切的、完整的、简练的、清晰的数学语言来表达思维的结果。

第二, 习题练习, 发展数学思维。针对学生平时的练习情况, 精心设计每周一练。每周一练上的题目都是学生易错的题, 是一些基础知识, 全班学生都需要掌握的。另外还设计了一道拓展题,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得。对于练习题的训练我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 (1) 读一读。任何数学题目的解答, 必须先通过读题来了解题目所提供的信息和条件, 然后才能有的放矢地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问题。因此, 我要求学生在做题时先把题目认认真真读一遍, 了解题目的基本信息, 做到心中有数。 (2) 找一找。找出题目中最能体现解题范围或解题方法的关键词。 (3) 想一想。题目提供给了我们哪些知识的信息, 从这个信息中你想到了可以用哪个学过的知识点来解决?这只是培养了学生思维的严密性, 学生对问题的思考都有一种习惯趋势, 遇到问题时往往会按照以前固定的思路去思考, 这就是思维定势。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依照以往的方法去思考问题, 有时会困难重重。但当我们转换思考问题的角度, 从问题的反面去剖析、理解、推理、设想问题时, 问题会简单化, 这就是逆向思维。

第三, 培养逆向思维。逆向思维在解决数学问题中, 常常会遇到, 因此, 注重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但在训练中发现学生思考问题时会自然而然地显现出固有的思想 (照本宣科书上的知识) , 不会灵活变通。同类型的题目老师讲过后会解, 但是变换一种说法或问法, 他们又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在运用题量训练时还要注重方式方法, 给学生一片广阔的天地, 给他们一个自主的空间, 让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在课堂学习中得到充分的发展。

2.引导学生由相对封闭走向开放。老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用什么, 会迁移, 但不会类推;思维较为狭窄, 只知其一, 不知其二, 稍有变化, 就不知所云。老师可通过开放性习题引起学生思维的发散, 由封闭走向开放。如:黑兔12 只, 白兔3 只, 一共有多少只兔?我是这样引导学生的:黑兔的只数、白兔的只数, 题目中都直接给出, 我们称这两个条件是直接条件, 所以一步计算:12+3=15 (只) 。如果题中第一个条件黑兔12 只不变, 那么第二个条件白兔3 只与黑兔12 只有什么关系? (学生会说:白兔3 只比黑兔少9 只……) 如果题中“白兔3 只”这个条件不直接给出, 根据与黑兔的关系说出来, 该怎样叙述题中的第二个条件? (学生可以答出:白兔比黑兔少9 只……) 解决问题需要知道白兔和黑兔的只数, 白兔这个条件需要我们通过与黑兔的关系先算出来, 白兔这个条件没有直接给出, 这叫间接条件。谁还能把这个条件再变换一下说法, 使它变成间接条件? (学生回答:黑兔比白兔多9只, 黑兔是白兔的4 倍……) 学生思维活跃了, 想方设法说出更新颖的条件。这样他们在积极思维中理解了什么是间接条件, 间接条件与已知条件、问题的关系等。理解了也就自然会运算了。接着, 我又让学生将第一个条件变成间接条件, 第二个条件、问题都不变, 或问题随着其中的一个条件同时改变, 目的仍是巩固练习两步应用题, 教给学生了解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 使学生掌握了解两步应用题的方法, 解放了思考方式, 发散了数学思维。

在独立解题中, 学生的思维还没得到完全发展, 想象力较差, 所以光注重训练还不够, 还必须在实际运用中不断提升自身的经验。

三、提升挑战的经验

数学学习要求每个学生在各自不同的数学世界里, 主动进行分析、吸收, 充分发挥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因此, 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建立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 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 创设学生发挥自己才能的机会和情境, 促进其思维发展。

问题是放飞思维和想象的钥匙, 问题的出现能使学生产生一种需要, 产生一种对解决问题的渴求, 所以教师要善于提出富有启发性、能激发思维的问题, 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有效的发展。

练习是检测学生学习效果的最直接的教学手段。因此, 课后还要精心设计习题, 让学生通过解题使不同的思维得到有效的发挥。

思维挑战 篇5

公共管理是对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统称,具体内容涉及行政管理、教育管理等多个方面,需保证决策科学、管理规范,才能尽快实现预期目标。决策阶段对管理过程和最终结果非常关键,需要管理者根据相关资料提前分析商讨,并结合当前形势、估测未来发展方向,同时考虑各类风险而做出的决定策略。过去的公共管理多依赖经验,缺乏科学数据的分析,如今信息技术发达,社会已进入大数据时代,云计算能力飞速提升。不但可以综合历史数据分析现状,还能通过网络及时与群众互动,接受群众的反馈意见,从而使得决策和管理更加科学[1]。

1.2提高服务质量

从现代管理理念来看,公共管理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就应转变陈旧的观念,树立服务意识,使管理逐步向服务领域靠拢,并不断提高服务质量,满足公众更多新的需求。管理的本质特点是变革,与信息密不可分,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公共管理服务日益多元化,不但内容丰富、方式多样,整个大环境也更加开放,为高标准、高质量的管理服务奠定了基础。以政府管理为例,传统的政府管理模式给人的感觉是命令发布者,如今政府管理提倡透明化,重视群众的参与和监督,公共服务质量不断提升。新形势下,公众需求的`个性化特点愈发明显,发展创新思维有利于跟紧时代潮流,及时调整策略,满足公众日益多元化的个性需求[2]。

1.3降低社会风险

思维挑战 篇6

关键词:质疑精神;创造性思维;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2-0257-01

我国明代学者陈献章说:“前辈谓学贵如疑,小终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说起大疑,使我想起了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19世纪初,爱因斯坦对整个经典物理学基础---牛顿定律产生怀疑,并为之不懈苦苦思索10年,终于在他大约26岁的时候建立了由他怀疑而创造的结论----狭义相对论。可见, 以科学批判为根据的质疑精神,是科学发展的必要前提,也是我们致力于培养学生最宝贵的思维品质。

当前,我们的中、小学课堂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吗?通过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创造性思维品质吗?他们当中还有人敢怀疑牛顿、怀疑爱因斯坦吗?有人曾对北京10所中学12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课后敢于向老师质疑的占21.5%,而课堂上敢于当面指正老师错误的学生仅占5.5%。一位外籍教师在谈到中外学生的差异时说:“中国的孩子非常聪明,为什么他们课堂上不踊跃提问呢?”她得到的答案是“没有什么问题可问了”。

真的没有什么问题可问了吗?在一堂高中政治课上,老师正不假思索地总结“矛盾”的含义时说:“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或缺点,所谓‘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话还没有讲完,一位同学举手说:“老师,在什么情况下尺不如寸,寸比尺优越呢?”这一问,课堂上的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学生们交头接耳,议论纷纷。那老师一时语塞,表情颇为尴尬,便板起脸高声呵斥道:“谁让你‘打岔’,上课为何不专心听讲......”可见,学生并不是没有什么问题可问了,而是不敢问也。因为,在训斥声中,学生们早已明白:自己身边的不少教师并不喜欢思维活跃、想像丰富、常常提出诸多“为什么”、“怎么样”等问题的学生,而是偏爱那些循规蹈矩、亦步亦趋跟着教师节拍向前走的学生。

有人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实现“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转轨“。可如果我们的教育始终艰难跋涉于“分数---考试---升学”的怪圈,那么实现“转轨”可谓九天揽月,五洋捉鳖。

某校一次政治课考试,教师出了一道分析题:“匡衡借光读书”说明了什么?有的学生分析说:“匡衡学习刻苦”;有的学生说:“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学习”。偏有个学生在回答时说:“匡衡凿壁借光,苦读精神很好,但损坏了墙壁,也损伤了视力,我们不能生搬硬套。”结果,被老师毫不客气地打了个叉。这里,我们不是责备教师这样,而是说,所有的孩子都是出色的,他们都具有惊人的创造性思维天赋,随时可能迸发出各种各样智慧、新奇的思维火花。遗憾的是教育不是去挖掘、发现和培养这种天赋,而是在自觉不自觉地去扼杀它们---引导学生寻找一个标准答案,案得,思维行为即止,勿需冥思苦想、标新立异。久而久之,学生被“塑造”成囿于教师、囿于书本的“思维机器”,面对茫茫题海、巍巍书本,举步维艰。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科学发现没有纯粹的逻辑通道,它必须依靠人们的想像、直觉和灵感(顿悟)等思维要素的协同动作。这话虽然是对科学研究而言的,但是,它也完全适用于我们的教学。在讲述“内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时,我设计了如下问题:“鸡蛋为什么能变成小鸡?”学生回答:“因为它是种蛋。”我继而又问:“是种蛋能变成小鸡吗?”学生思考后回答:“不能,还要有适宜的温度。”接着又问:“种蛋与温度哪一个是孵化小鸡的关键因素?石头能在适宜的温度下变成小鸡吗?......”步步深入的提问,诱导学生积极思维,在思维的对撞中,学生不断产生灵感的火花,由顿悟而获得新知。因此可以说,没有问题便没有思考,没有思考便没有人的想像、直觉、灵感(顿悟)等创造性思维要素的协同运作。

教育心理学认为,学生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时,一般要经过定向、准备、设想、评价和实施五个阶段。定向阶段是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和激发解决问题的动机;准备阶段是收集和整理资料;设想阶段,是运用发散思维,提出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案;评价阶段是运用辐合思维判断,选择最好的方案;实施阶段是把方案运用于实际。其中设想阶段与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关系最大。因此,教师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一定要鼓励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让思维自由奔放,使之产生尽可能多、尽可能新、尽可能独特的解题思路,以此来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

在讲述“怎样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问题时,我举了“把木梳卖给和尚”的例子。谈到其中三位营销员中有一建议长老把木梳作为纪念品赠给香客。之后,我提出出如下问题让学生讨论:如果你是营销员,如何将木梳卖给和尚?这个问题的提出,像一块石子投进了学生平静的心底,激起了他们的涟漪。同学们绞尽脑汁,出谋献策,提出了许多销售方案。经过一一分析、评价,最后选择了两个最好的方案报告于我。此事,让我一直深受感动---我们的学生,我们的孩子,他们的思维是如此的广博,对问题的看法是如此的独特。

《诗经》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一位优秀的教师在提出问题之后,总会抓住时机,及时组织课堂讨论。在讨论中,学生的思维展开交锋,思维迅速运作,灵感不断涌现,且一个学生的灵感不断引爆另一个学生的灵感,形成一种连锁反应,使全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以迅速发展。在运用问题、讨论等方法组织教学的时候,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注意营造一种宽松的、自由的、民主的、愉快的课堂氛围,绝不能动辄“吹胡子”、“吹哨子”、“亮红牌”,警钟常鸣。即使个别学生“固执己见”,也不要视为“异端”而施于火刑,也许真理就在少数人手中。

韩愈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我想,当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轻轻松松提问的时候,当教师能够潇洒自如组织教学的时候,当创造性思维真正走进课堂教学的时候,我们又何愁培养不出敢于挑战爱因斯坦的人呢?

作者单位:商丘市实验中学

思维挑战 篇7

在前些年的大学计算机教学中, 主要注重计算机做为工具的实用性, 目的是让学生会使用计算机、使用各种办公软件和网络。不可否认, 计算机作为工具会用即可的提出有它的历史背景, 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计算机课程的发展。但是, 现在的形势不同了, 学生从小学、初中、高中就一直在学习、使用计算机, 大学的有些内容对他们来说已是重复。同时, 有些基础课教师教学时不注重方法, 一味地照本宣科, 或者只顾埋头操作计算机, 不与学生交流, 造成学生只看不想、只听不说。教学管理部门看到这种情况, 自然会压缩课时, 质疑课程的必要性。在这种形势下, 计算机基础课的改革势在必行。

二、计算思维:机遇与挑战并存

2010年7月, 在西安交通大学举办了首届“九校联盟 (C9) 计算机基础课程研讨会”, 讨论了国内外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以九校联盟 (C9) 为代表的我国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如何在新形势下提高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质量、增强大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 进行了充分的交流和认真的讨论, 旗帜鲜明地把“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作为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核心任务。[1]任务的提出, 具有前瞻性地明确了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新目标, 对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提出了挑战, 同时, 改革的机遇也摆在了我们面前。

三、迎接挑战, 憧憬未来

计算思维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进行问题求解、系统设计, 以及人类行为理解的涵盖计算机科学之广度的一系列思维活动。周以真指出, 计算思维是每个人的基本技能, 不仅仅属于计算机科学家。我们应当使每个孩子在培养解析能力时不仅掌握阅读、写作和算术 (Reacding, Writing, and Arithmetic) , 还要学会计算思维。[2]计算思维的提出与日渐深入的研究为计算机基础课带来了挑战, 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不能再一味追求眼前利益, 应该把目标放得长远些, 逐步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

1. 改变观念, 积极教改。

作为教师, 首先要认识到计算思维是每个人都应具有的一种科学思维, 不仅学计算机的人要有, 非计算机专业的人也应具有这种思维, 学会这种思维, 其实就是学会一种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 计算机基础课, 不仅仅是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 更要认识到在教学中训练学生计算思维的重要性, 并且积极地围绕计算思维进行教学改革。

此外, 基础课教师也不能认为计算思维的培养方案和教学体系只是教育主管部门、教育研究机构和个别学校的事, 与己无关。计算思维的培养是所有教育工作者都面临的挑战, 尤其是面向非计算机专业开设的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师。教师要从自己做起, 从自己教学实际情况出发, 把计算思维引入到教学工作中, 并且广为宣传, 积极教改, 从而引起学校的重视, 让改革得到支持, 取得成效。

2. 要循序渐近, 勿急功近利。

计算思维的培养与训练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千万不能拔苗助长、急功近利。首先, 教师要具有计算思维的意识, 加强自身的修养, 才能在将来的教学中把这种科学思维渗透到教学中, 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其次, 教师需要从计算思维的角度重新审视教学内容, 可以先从某一门课的日常教学工作做起, 基于计算思维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和实验的设计, 积累其中的经验。计算思维的培养还处于起步期, 没有现成的经验, 所以任课教师之间要注意交流, 互相启发, 教师间的交流与讨论可以促进教师更好地进行教学反思, 归纳出最适合的经验。最后, 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 教师应整理出一套包括教材在内的计算思维培养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数字化资源。计算思维的培养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 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需要逐步摸索与完善, 并要经过实践的检验, 这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 需要脚踏实地地做好。

3. 探索培养计算思维的多样化形式。

计算思维的培养, 是一个长期的、滴灌式的过程, 除了利用好课堂教学外, 还要拓展多样化的培养形式, 让计算思维融入学生学习生活的点点滴滴。 (1) 小学期课程。近年来, 很多高校借鉴国外暑期学校的成功案例, 利用春季学期结束后若干周的时间,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开设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增强创造能力的“小学期”课程。小学期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与国际接轨的又一次尝试, 可谓给计算思维的培养带来了机遇。小学期倡导的就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和计算思维的提出有异曲同工之处。

在我校, 针对小学期, 开设了文科、理科的课程设计类课程, 这类课程主要目的就是解决计算思维的系统问题。如VB课程设计、C语言课程设计、数据库应用系统设计等。对大多数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而言, 学习程序设计的目的是学习计算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和思路, 程序设计课的内容也最能够体现语言级的问题求解方法, 是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内容。另外, 在这门课程的教学实施中要特别注重实践, 要使学生通过实践确实感受和领悟计算机问题求解的基本方法和思维模式。课程设计的教学, 一方面要突出相应领域问题求解的核心思路和基本技术与方法, 另一方面需要通过小规模的应用系统设计与实现, 使学生领悟应用系统级的问题求解方式。[3] (2) 计算机设计大赛。高校计算机基础课教师可以把中国大学生把计算机设计大赛作为培养计算思维的前沿阵地, 选出一部分计算机基础扎实、应用能力强, 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 在系统开发和设计的过程中, 探索培养计算思维的方法和模式。教师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 相互学习、集思广益, 开阔了眼界, 拓宽了知识面, 知识结构得到了调整和更新, 教师的业务素质也得到了很大提高。所以说, 通过参加计算机设计大赛, 不仅提升了学生应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而且对教师深度掌握计算思维的培养方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四、结语

由于计算思维教育着眼于一种思维模式的养成和训练, 因此有着与以往教学不同的要求和目标。这些要求和目标对现有的教育观念和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 也为计算机基础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如何抓住机遇, 应对挑战, 则需要教师结合教学实践, 摸索经验, 从教学的多方面展开计算思维的培养, 让学生不仅会用计算机, 更要会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思想思考、解决其他问题, 从而塑造具有计算思维的新一代学生。

摘要:随着人们对计算机认识的提升和对学生要求的转变, 计算机基础课教学中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 计算机做为工具会用即可的观点已不适应当今的时代。计算思维的提出为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带来了机遇, 本文分析了计算思维的含义和国内高校对计算思维的研究, 提出要循序渐进地培养计算思维, 探索了利用算机实践课程、计算机设计大赛等多样化的形式培养计算思维的途径。

关键词:计算思维,计算机基础课,机遇

参考文献

[1]九校联盟 (c9) .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联合声明[J].中国大学教学, 2010, (9) .

[2]周以真.计算思维[J].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 2007, (3) .

思维挑战 篇8

剧情式综艺不再仅是综艺的剧情化, 而是真实人物在虚拟剧情中承担叙事者功能, 凭借自身性格特点对于设置的剧情产生反应行为来完成相关任务, 并能够在虚拟的背景下体现真实的社会现实。选择《极限挑战》第二季作为案例, 从嘉宾角色塑造、剧情情境设计、核心价值情感等方面切入, 进行编创思维的探析。

1 嘉宾策略:定位明确、关系强化与反差展现

典型人物一直是影视创作的核心, 生活在特定情境中的人物角色是推动剧情叙事发生发展的关键媒介。对剧情式综艺而言, 嘉宾所担任的角色不仅是规定剧情的表现者, 也是剧情走向的创造者。因此, 应该抓住角色定位、相互关系与反差效果进行塑造编创, 使嘉宾策略成为剧情式综艺成功的关键。

第一, 定位明确的角色性格, 为产生引人入胜的情节提供角色基础。《极限挑战》剧情编创收获好评正是由于6位常驻嘉宾的精准设置, 通过节目组观察艺人的日常个性与行为举止找到相应的标签定位, 在录制中将人物性格进行放大与固定化处理, 通过嘉宾的个性特征进行与观众的互动, 并凭借所产生的共鸣代入感以继续吸引观众收视。

第二, 建构鲜明的人物关系, 为情节走向与事件发展提供预测视角。节目在嘉宾策略方面, 突出细节的展现进行角色定位与人物关系的强化, 电视观众在更了解嘉宾角色性格与人物关系的前提下, 能够跟随节目的剧情走向预测事件发展。黄磊、黄渤、罗志祥的“极限三精”, 孙红雷、张艺兴、王迅的“极限三傻”, 两组嘉宾定位与对抗关系贯穿两季, 使电视观众的期待视野得以实现。同时, 节目也在人物关系的先行带入下引导剧情发展, 通过形成的典型事件再次反向强化人物关系。

第三, 展现反差的人物形象, 在预制剧情的基础上以引导的方式引发娱乐效果。《花样男子》一期中以重拍《流星花园》为剧情框架, 将简单粗暴的道明寺角色分配给孙红雷, 由拥有反差风格的王迅出演花泽类, 罗志祥反串少女朱碧石。编剧依照嘉宾的固有标签、性格形象与效果反差进行角色分配, 通过艺人或本色或反差的夸张表演实现喜剧性的展现。

但纵观第二季节目, 在嘉宾设置与引导方面也存在着编创层面需要解决的问题。随着拍摄期数的增多, 常驻嘉宾的互动关系趋于稳定, 观众对艺人的角色定位与处事风格更为了解, 这也使节目在人物塑造上所能呈现的陌生感与意外性降低。并且每期特邀嘉宾也因常驻嘉宾间的密切关系而难以与他们擦出火花, 受到关注的宋小宝、薛之谦、岳云鹏等“网红综艺咖”与“国民女神”林志玲, 都没能在节目中拥有过多的戏份, 为观众留下的仅仅是段落化的人物行为呈现。

因此, 节目应该在维护“极限男人帮”6位常驻嘉宾互动效果的基础上, 积极引入不同类型的艺人担任特邀嘉宾, 促使其通过剧情化的角色建构融入节目当中。力求发挥“鲶鱼效应”以激发嘉宾们的固定化角色的非固定发挥, 充分体现特邀嘉宾的价值与意义, 为整体节目内容增添亮点。

2 剧情设计:从游戏的杂糅到强化剧情本身的特质

随着一系列真人秀的播出, 综艺剧情化成为当前业界进行节目制作的核心策略。但《奔跑吧兄弟》《二十四小时》等以游戏为核心的综艺真人秀, 尽管存在宏大背景的剧情框架, 但其重点仍在于明星艺人行为游戏化的纪实呈现。《全员加速中》为代表的以实境游戏为核心的真人秀, 虽然通过剧情进行整体结构的调整, 但节目的核心衍化为“电视剧”情节引导游戏任务, 过重的表演成分与明星行为的强调依旧使节目以游戏任务为重点。

剧情式综艺相对综艺剧情化的游戏类真人秀, 在编创上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 强调去游戏化、去明星化的编创思路。《极限挑战》总导演严敏率先提出“去游戏化”的编创思维, 以游戏作为辅助内容, 将节目重点引导至对于剧情本身的呈现。《与你同行》作为首期节目, 延续第一季结尾的剧情设计, 以“极限男人帮”重归地球后失散为背景, 要求6位嘉宾想办法重新聚首完成救出狗王子的任务。

常驻嘉宾们并没有将自身局限于固定地点进行游戏化环节呈现, 而是以“贴近观众”为指导思想, 走到广阔的户外空间与观众零距离互动, 在公园、古城等公共场所进行一场开放性的“社会实验”。

第二, 要求娱乐本位与叙事功能的巧妙结合。剧情式综艺算是真人秀剧情化的升级, 跳出游戏集锦的窠臼, 强调剧情设计背景下每个任务的叙事作用, 并强化嘉宾在任务中的行动功能。尽管剧情背景与行为引导也存在着虚拟与演绎的成分, 但更加强调嘉宾们在相对合理性的剧情中所展现出的真实性格与行为选择。正是通过节目内在拥有的戏剧情节与叙事元素, 使剧情式综艺不再仅是娱乐化片段的拼凑, 而成为现今真人秀的最强形态。

通过剧情角色的主题性行为, 以带有娱乐性的泛游戏类任务进行节目叙事线索的建构, 充分实现剧情化叙事与娱乐放松收视需求的结合, 形成以任务结构为核心事件引领剧情, 以游戏环节为催生事件丰富故事。

作为剧情式综艺的尝试者, 节目在剧情主题设计上也存在缺憾, 例如第五期《花样男子》以拍摄校园风格的偶像剧为任务, 嘉宾们众筹拍摄资金、不同嘉宾分配片段进行拍摄等限制性剧情设计都没能发挥理想作用, 整体故事情节陷入俗套, 仅是依靠角色反差形成本期的收视看点。

3 核心价值:娱乐话题引向深刻社会现象的探寻

东方卫视总监李勇在谈到如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如何在节目制作中实现“有意义”与“有意思”时, 以《极限挑战》为例提出节目的制作既要符合核心价值观, 又要与播出平台的风格气息、受众特征相契合, 同时更加强调通过剧情式综艺的这种形式增强观众的收视代入感并传递积极的正能量。

总导演严敏也多次提出, 节目不能仅作为娱乐化的载体娱乐观众, 同时也必须成为反映社会现象的“一面镜子”。《极限挑战》以“社会实验的操作者”作为自身定位, 将娱乐性的节目话题引向深刻的社会现象, 推动社会大众共同关注深层的核心价值。

《说走就走的旅行》一期中常驻嘉宾们各自进入不同的主题密室, 在30分钟的时间内各自选择是否按下房间内的红色按钮, 最终没被淘汰的一人将会获得去海南旅行的机票。嘉宾们在王迅意外误按遭淘汰后, 为求自保纷纷按下自以为淘汰他人的红色按钮却导致“自杀”, 在这样一个小型游戏中体现出了目前社会上的恶习从众心理, 也促使电视观众进行深刻的反思。

“感人心者, 莫先乎于情”。剧情式综艺在以娱乐话题导向社会现实的基础上, 融入道德理念与人文关怀, 以真实为基础、良善为前提, 将核心价值导向情感的层面, 引起社会大众的共鸣。

第十一期《漫步人生路》中最终任务是将6位常驻嘉宾按照游戏结果进行衰老化打扮, 要求他们走到公共场合体验老年人生活, 使电视观众们更加了解老龄化社会背景下的老年人生活。孙红雷乔装的孤寡老人走失后获得暖心帮助这一情节, 也使观众们共同见证了社会的和谐与友善。

摘要:《极限挑战》的“爆款”热潮使“剧情式综艺”接替了游戏类真人秀的位置, 占领现今电视荧屏的收视高地。如何将剧情巧妙地通过编创思维植入节目拍摄, 已经成为制作好剧情式综艺的核心与关键。本文以《极限挑战》第二季为例, 从嘉宾策略、剧情设计与核心价值等3个角度进行编创思维的分析。

关键词:编创思维,剧情式综艺,《极限挑战》

参考文献

上一篇:业务系统整合下一篇:土地保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