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挑战

2024-05-16

绿色挑战(共10篇)

绿色挑战 篇1

高排放、高消耗、高污染的经济增长模式遇到了挑战, 绿色发展将成为经济增长新的机遇, 而正确处理好政府、市场和企业的关系是发展绿色产业的关键。

关于绿色发展, 是指经济增长摆脱对传统化石能源和其他资源的高消耗及其带来的高污染的依赖, 并在经济增长与碳排放减少, 资源节约及环境改善之间形成相互促进关系的一种可持续发展方式。这是一个学术上的定义, 里面的含义还很多。这个含义现在存在不同的看法, 对要不要促进绿色发展产生了争议, 甚至有相互对比的看法。

首先讲一个问题, 为什么要促进绿色发展。

第一, 工业革命以来的高排放、高消耗、高污染的增长模式的可持续性遇到了挑战, 发达国家用传统的增长模式实现了工业化, 但代价却是高昂的。现在全球气候变暖, 发达国家在德班会议上却不愿意承担责任, 这是不怎么讲道理的。发展中国家也遇到了问题, 当我们进入工业化进程的时候, 遇到资源环境的约束比原来更大, 这是大家很难避免的挑战。

第二, 是一个更加重要的理由, 同时也是更为积极和重要的看法。绿色发展可以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为什么会成为经济增长新的动力呢?过去, 我们把污染物、排放物作为外部性的东西, 没有算入成本。而现在, 我们要计入成本了, 经济学上叫负的外部性内部化。一旦计入成本就太高了, 怎样才能降低呢?现在的办法不行, 需要采用新的技术新的方法, 需要技术创新。技术创新以后, 就有新的附加价值, 就会带来新的增长空间, 所以经济增长就会获得新的动力。因此观念上必须要转变一下。减排和治污, 过去被看作一种负担。很多人认为, 把污染物排掉, 不花钱, 就是占了便宜, 如果去治污, 就变成一个负担。现在大家再仔细想一想, 如果我们对这个国家, 对这个世界负责任的话, 就能形成一种新的机制, 会带来新的增长的机会和机遇。

第三, 当我们把绿色发展作为一种新的增长动力的时候, 我们会看到共赢的一面。有了共同利益的基础, 我想不论是两个企业也好, 两个地区也好, 两个国家, 或者N个国家, 都是合作的基础、共赢的基础。既然是一个机遇, 就有抓住机遇的问题。谁走在前面, 谁就可能抓住这个机遇, 就可能占据制高点。总体来讲, 我认为这个问题我们要看得深一点、远一点, 绿色发展是新的经济增长的动力, 绿色发展不是负担, 而是一个新的机遇。谁能先抓住机遇, 就可能赢得先机。

作为一个机遇, 中国有什么优势?首先, 我们有一个强大的政府, 中国政府在经济发展中发挥了比较大的作用, 在控制碳排放和环境保护等方面政府可以强有力地履行公共职能, 这个优势在中国来讲会更加突出;第二, 后发优势, 我们并不需要淘汰旧有的产能, 我们新增的需求可以通过发展绿色产能或者绿色的基础设施来实现;第三中国庞大的市场可以为我们快速地完善产业链提供良好条件;第四, 资本和人力优势;第五, 传统部门的技术改造空间巨大;第六, 可以避免城市化的“锁定效应”。未来20年, 中国城市化水平将由现在的47.5%提高到65%左右, 两亿多人口转向城市, 如果用传统模式实现城市化, 环境的代价会很高, 如果我们采用新的绿色发展的模式来实行一种绿色的新型的城市化, 我们将会获得很大的收益;第七, 新能源资源的禀赋。中国拥有丰富的风能、太阳能、页岩气和沼气资源, 这使中国在减少对传统化石燃料的依赖和改善其能源安全方面有较多的选择;最后, 中国强大的制造能力, 有可能使中国成为吸引全球绿色技术产业化的洼地, 一项技术可以是中国创新, 也可以是国外创新, 但可以在中国实现技术的产业化, 实现产业链的形成和完善。

当然, 要实现这样的目标, 我们还需要有足够的激励机制, 为绿色转型提供强大的市场激励主要有两方面:首先, 为绿色发展提供基础性的市场条件, 现在最重要的是要理顺煤炭、电力、天然气和水等自愿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 使价格不仅反映市场稀缺, 更要尽可能地反映它们在开采、生产和使用过程中对环境和健康造成的外部危害。但这种改革难度非常大。最近电价已经有所调整, 煤电的问题仍非常突出。为什么产生这些问题?关键是机制不顺。理顺价格机制是第一位的, 同时要清理和取消对传统能源和自愿性产品的各种显性和隐性的补贴, 并对国有企业占用的自然资源按市场价格收取足够的特许权使用费。

其次, 减少碳排放和环境保护须加快引入市场化机制。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中国节能减排提出了方案, 主要观点是到2020年单位GDP的碳排放强度下降40%~45%, 技术性的转化为排放总量的限额目标, 把排放的总额采用行业先进的排放标准和人均GDP等标准在各地区进行分配, 并且为各个地区建立碳排放的账户。账户建立以后, 每个地区怎么实现碳排放, 实现减排目标, 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可以用排放权的交易, 可以用碳税, 也可以是排放的技术标准, 或者地区减排的合作机制、行政管制等等。我们对各个地区进行考核, 不一定完全拘泥于其实际减排多少, 而是看其账户是否平衡。

总体来讲, 今天我们讨论清洁产业发展的问题, 绿色发展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的动力, 最直接的表现为清洁增长会引领一部分绿色产业的发展, 即所谓的绿色增长源。共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传统部门绿色化改造。有人认为, 可能需要一些新技术, 而事实是, 有些机构曾经做过研究, 如果把现在大量常规技术和管理模式能够很好地应用, 就能产生明显的节能减排效果, 而且可以同时提高企业的盈利水平。

第二个方面, 新兴绿色产业扩张, 广义上包括所有的低碳和低污染的行业, 狭义上, 包括太阳能、风能和设备制造、电动汽车等等。

第三个方面是服务业, 特别是新兴绿色服务部门扩张, 有非常大的潜力, 现在生态系统的服务在一些国家已经成为很大的产业。

最后谈一下我们在发展绿色产业方面要正确处理好政府、市场和企业的关系。

新兴产业的发展中, 政府到底扮演什么角色, 政府迫切需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呢?经济学讲究外部性问题, 即政府之外的人解决不了的问题, 将由政府着力解决, 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要保护产权。例如, 电动车在发展初期, 市场容量不大, 为了培养消费者可能需要适当的补贴, 但是这应该是需求性的补贴。什么含义呢?即没有特定的对象, 竞争中谁胜出, 谁能够把车卖出去, 得到消费者的认可, 政府就补贴谁。这是政府需要解决的问题。

政府不应该参与的事情是什么呢?例如创新过程中一些具体的问题, 企业生产什么, 生产多少, 投资规模多大, 这不需要政府解决。还包括政府要指定一些技术路线, 这种做法非常不明智, 特别是技术快速变化的领域更是如此。例如, 新能源汽车领域, 新型的柴油车在节油方面有优势, 那么混合动力车的前景看起来不错, 而近几年, 电池蓄能技术有了一定突破, 电动车又成为主流了。这个领域实际上处于一个很不确定的状态, 潜力很大, 但是技术路线也是经常在变化的, 因此技术路线的选择, 应该由处在市场中进行竞争的企业自己进行选择, 政府不需要进行参与, 即使参与也不会产生好的效果。

创新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过去, 我们总认为为了攀登技术高峰, 可以集中人力物力短期之内攻克, 经常举一个“两弹一星”的例子, 但是我想指出, “两弹一星”从地球上来讲并不是创新, 因为在我们之前, 美国人、苏联人已经发明导弹, 我们很大程度上是在追赶、在学习。如果要制造一个地球上尚未存在的东西, 真正要开拓技术前沿, 是有方方面面的不确定性。创新什么时候能成功?很可能是晚上睡觉的时候, 似醒非醒的时候突然想起来, 事情就成功了, 具有高度不确定性, 是不能规定时间的。如果说几个月之内、几年之内必须实现什么成果, 这是不符合创新规律的。这些事情应该让科学家, 让企业, 让具有创新精神的创业者, 在他们自己的探索中去解决。

现在, 新兴产业方面有些技术很热, 但是关键技术还没过关。在这种情况下有些地方政府搞了很大的开发区, 规划要搞多少多少量, 或者多大产能, 但是市场在什么地方?技术稳定吗?将来能卖出去吗?投资能收回吗?这些问题都是高度不确定的。新兴产业技术变动速度很快, 某种程度上意味着风险更大。其实, 一个行业里淘汰率最高的并不是传统产业, 而是新兴产业。

我们用更加清醒, 更加积极, 更加主动的态度找到一条正确的路线, 关键是把政府、市场和企业的关系摆对, 使中国的绿色产业获得突破性的进展。

(本文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世锦在21世纪低碳中国发展高峰会议的演讲)

绿色挑战 篇2

王鸿雁

香港国际安全食品认证中心

内容提要:例举我国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发展迟缓的原因,并给出相应对策和建议。

近几年来,有机食品,绿色食品认证在农村生态保护、农业可持续发展和食品安全保障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但目前有机食品认证存在很大隐患和问题。我国有机食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迅速,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但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检测认证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国有机食品产业的声誉。只有大力扶持有机食品产业,加大发展力度,引入第三方检测认证协助有机食品产业发展,才能有效解决我国有机食品面临的问题,推动有机食品产业健康发展。

需要根据有关部门检测且达到要求的食品才可称为有机食品或绿色食品。实践证明 , 绿色食品、有机食品适应了未来农业和食品业的发展 , 是现阶段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良好载体。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 , 对于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 提高农产品和食品质量 , 增强人民身体健康 ,增加农民收入 , 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绿色食品市场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检测认证不严格,监管体系不合理。我国绿色食品近年来频繁出现问题,很多拥有绿色标识的企业反而出现了比较严重的问题,让我国的消费者对绿色食品产生了怀疑,而产生这种问题的原因在于,检测认证的不严格监管体系不合理,在检测认证中出现企业“明星效应”,知名企业在检测认证过程中享受了“优惠”,监管体系中出现了互相推诿的问题,如此检测认证和监管体系导致了我国绿色市场发展迟缓,消费者对绿色食品失去信心。

绿色食品市场体系不规范 , 部分企业法律意识淡薄 , 假冒绿色食品现象时有发生 , 扰乱了绿色食品市场秩序 绿色食品商标标志是经国家商标局注册的质量证明商标 , 其商标专用权受我国 “商标法” 的保护。绿色食品商标标志包括 “绿色食品” 中文、绿色食品英文(GreenFood)、绿色食品标志图形及三者的组合体。任何企业和个人使用绿色食品商标标志 , 必须经注册人的许可。但是 , 部分企业法律意识淡薄 , 绿色食品侵权行为和假冒绿色食品时有发生。部分绿色食品企业擅自扩大绿色食品标志使用范围;部分绿色食品企业超期使用绿色食品标志;更有一些不法之徒 , 假冒绿色食品商标标志 , 欺骗消费者 , 严重损害了绿色食品的市场整体形象。某权威单位曾对北京某果品批发市场进行调查 , 发现市场批发的果品中 , 有近20 % 的产品包装上印有 “绿色食品” 字样 , 其中有 80 % 的产品系假冒绿色食品。此外 , 绿色食品良莠不齐的产品质量 , 也影响了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信赖。

按照消费者购买行为心理学说 , 认知只是消费者产生购买行为的基础(如消费者听说“绿色食品”),只有当消费者较全面感知了某种产品或某种消费确能极大化地满足其生理需求和社会需求时 , 才能产生积极的购买行为。由于绿色食品整体宣传不够 , 消费者对绿色食品价值缺乏进一步的感知 , 未能形成稳定的绿色食品消费信念 , 造成有效需求不足。据广州市统计局今年 3 月份的一项调查表明 , 市民对 “绿色食品” 这个名词的认知度较高 , 但相当市民对绿色食品缺乏进一步的了解。在调查的人群中 , 有 78.5 %的人听说过 “绿色食品” 这个名词 , 其中有 24.1 %的人未听说过 “绿色食品有识别标志” , 而具备识别标志能力的人只有 21.9 %。“无污染、安全”是绿色食品的主要特征 , 即使在买过的人群中 ,也只有 48.8 % 的人意识到这一点 , 而 62.4 % 的人由于对绿色食品缺乏正确的认识而未购买绿色食品。调查中 , 有相当部分的人对绿色食品不甚了解 , 以为绿颜色的食品或纯天然的食品就是绿色食品 , 还有人认为保健食品就是绿色食品。绿色食品较高的价格也影响着消费。现代农业依靠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来提高产量 , 绿色食品由于禁止或限用化肥和农药而引起产量下降 , 其生产和管理成本高于普通产品 , 价格理应高些 , 但目前有些企业没有正确分析产品自身特点和市场需求 , 为追求高额利润盲目提高价格 ,造成供求价格不平衡 , 影响消费。据调查 , 北京市某超市经营的绿色食品蔬菜(礼品装)价格比普通蔬菜高 200 % 以上 , 绿色食品鸡蛋价格比普通鸡蛋价格高 120 % 以上。

绿色食品生产经营分散 , 缺乏统一的协调和组织 , 产品跨地区经营困难 绿色食品区域化生产虽初见雏形 , 但总体上分布仍很分散。如按我国三大经济地带划分 ,1999 年东部 12 个省、市绿色食品产品数为 572 个 , 占绿色食品产品总数的 42 % , 中部 9 个省、自治区产品数为533 个 , 占产品总数的 39 % , 而西部 10 个省、市、自治区的产品数为 248 个 , 占总数的 19 %。而且 , 由于对产地环境的特殊要求 , 绿色食品产地主要分布在辽阔的农村和边远山区。据统计 , 在1999 年的 742 家绿色食品生产企业中 , 有近70 % 的企业分布于经济落后、交通闭塞的边远地区。绿色食品的消费群体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的沿海开放区。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空间距离增加了绿色食品供货困难 , 造成产供销脱节 , 绿色食品消费市场发展缓慢。绿色食品企业及其产品尚未形成进入市场的合力 , 影响了绿色食品市场的发育程度和扩张规模。绿色食品生产企业和产品分布全国各地 ,市场的发育缺乏统一的协调和组织 , 缺乏较强劲的经纪人队伍 , 并受流通领域条块分割、行业封闭体制的惯性影响 , 产品跨地区经营比较困难 ,产品供给没有规模 , 市场的覆盖面和影响力有限。同样 , 绿色食品经营企业也相对分散 , 企业与企业间缺乏必要的经济联系 , 企业难以形成合力。绿色食品生产企业过分依赖于传统的商业流通渠道 , 与绿色食品营销企业缺乏必要的联系 , 影响了绿色食品市场体系的建设和发展。此外 , 部分企业还存在 “重申报 , 轻市场” 的观念 , 有些企业还过分依赖政府行为 , 如此等等 , 都是影 响绿色食品市场建设的重要因素。

绿色食品生产规模小 , 产品结构不合理 , 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绿色食品市场的发育 市场的发育 , 需要一定规模的产品。绿色食品经过 10 年的发展 , 产品开发得到了快速发展。绿色食品产品数由 1990 年的 127 个增加到1999 年的 1353 个 , 绿色食品实物产量由 1990年的 35 万吨增加到 1999 年的 1105.8 万吨 , 绿色食品环境监测面积由 1990 年的 15 万公顷增加到 1999 年的 337.6 万公顷。但是 , 相对于普通食品 , 绿色食品生产规模太小 , 绿色食品实物年产量还不到全国普通食品年产量的 1 %。即使发展较快的粮油、饮料、蔬菜类产品 , 所占的比例也很小。1999 年 , 绿色食品粮油产量仅占全国普通粮油类产量的 2.44 % , 绿色食品饮料类产量仅占全国普通饮料类产量的 3.01 %。绿色食品粮油作物的种植面积仅占全国粮油作物种植面积的 0.61 % , 绿色食品蔬菜种植面积仅占全国蔬菜种植面积的 1.59 %。产品结构不尽合理 , 产品品种单调 , 无法满足人们日趋多样化的市场需求。据资料表明 ,2000 年 , 在我国绿色食品产品结构中 , 粮油类产品占 28 % , 蔬菜类占 17 % , 饮料类占 15 % , 而消费者最为关心和市场需求较大的畜禽肉类产品、水海产品所占比例极小。较少数量的产品在结构不尽合理的情况下 , 无法形成独特的绿色食品市场。按一般商业标准 , 商店每平方米经营的食品品种一般应有 15 — 20 个 , 规模100平方米的商店 , 其经营的品种至少要达到1500 — 2000 个。而我国绿色食品产品数 1998年仅 1018 个 , 目前也仅 1831 个 , 如除去水果、蔬菜等鲜活农产品及一些由于地区消费习惯、口味等原因只适合本地区销售的产品外 , 真正能跨地区经营的产品还不到 1000 个 , 这么少的产品无法进行绿色食品专营 , 也无法形成独特— 4 2 —张志华 : 我国绿色食品市场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的绿色食品市场。我国有机食品市场出现的主要问题

有机食品认证工作自身的难度较大。有机食品生产是一项集管理、技术、诚信和环保于一体的系统工程。有机生产倡导不使用化学合成的肥料、农药、生长调节剂和畜禽饲料添加剂等物质,也不采用基因工程获得的生物及其产物。相对于其他传统安全食品认证特别重视终端产品的认证而言,有机食品则强调从育种、播种、病虫草害防治、收获、加工、运输到销售的全过程监控,并通过完整的记录体系来实施追踪审查。因有机食品生产自身的特殊性、复杂性,造成了有机食品认证的工作量大、难度系数和风险性相对较高。

部分有机食品生产企业重认证、轻贯标和咨询。与国外同类标准相比,目前,我国《有机产品》标准(GB/T19630-2005)在一定程度上对生产企业的农业质量管理体系要求更高。而农业生产者特别是农民,在质量体系文件编制方面的力量很薄弱,且受有机农产品咨询专家数量和咨询费用的限制,部分有机农产品的生产单位重认证结果、轻咨询工作,仅邀请质量认证咨询专家编写质量管理文件,却很少向生产和加工技术专家咨询,结果造成“两张皮”:写的是一套,做的是另一套,导致真正的有机生产技术水平并不高。

有机认证机构对获证企业的监管力度不够。当前,一些认证机构对获证企业重认证、轻监督,导致一些获证单位的违规行为得不到及时有效纠正,加上有机食品执法监管还没完全到位,这将影响我国有机食品的质量、认证市场的声誉和认证的有效性。

认证机构差异较大。认证机构的诚信和自律是提高认证有效性的关键。当前,国家认监委根据统一的有机食品认证规章和标准,对全国有机食品认证活动进行统一管理。自1995年以来,除少数国外有机认证机构进入中国开展有机食品的出口认证外,国内不同类型、不同区域、不同规模的有机食品认证机构不断增多,经国家认监委批准注册的有近30家,少数认证机构在尚未得到国家认可资质的情况下就开展有机认证业务,这将影响认证的有效性。

有机食品认证的诚信问题。与其他认证一样,有机食品认证的有效性直接关系到行业的信誉。自GB/T19630-2005《有机产品》国家标准颁布实施以来,国家对标准宣贯力度不断加大,我国有机食品行业保持着每年20%~30%的增长速度,但强劲的市场拉动也有可能使极少数认证机构只顾眼前利益,仅看重数量的增长,使消费者对有机食品认证的有效性和权威性产生怀疑。

发展我国有机食品建议

(一)严格检测认证、监管程序。

由于通过绿色认证的企业频繁出现问题,消费者对绿色认证产生了质疑,所以要加大力度搞好检测认证和监管程序,积极引进第三方检测机构,在公平公正的角度来进行检测认证,应引入国外的先进检测技术和认证体系,例如香港国际安全食品认证中心,犹太检测等第三方机构来协助我国绿色食品市场的发展和进步。对于出现问题的企业应严格处理,对于真正绿色健康的食品企业应积极采取扶持政策。

(二)扩大生产规模 , 调整产品结构 , 扩大市场容量 , 满足人们对绿色食品多样化的需求 “质量与发展” 是绿色食品的两大主题。在现有发展的基础上 , 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 , 各地要稳步扩大绿色食品的生产规模 , 扩大市场的供给能力。各地政府要充分认识发展绿色食品的重要意义 , 将发展绿色食品同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 , 把绿色食品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中 , 坚持以财政投入和信贷投入为导向 , 充分发挥财政、金融部门的职能作用 , 把扶持绿色食品开发作为资金投放的重点 , 切实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各地要依照本地的资源和环境条件 , 选择有市场竞争力的 “拳头” 产品 , 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 , 鼓励并支持具有较强经济实力和辐射力的龙头企业将特定区域内中小企业的相关产品纳入其品牌 , 通过改进生产工艺 , 提高产品质量 , 扩大产品在生产上的容量。积极筛选、研制符合绿色食品生产标准的生产资料 , 包括绿色食品生产所需的肥料、农药、饲料添加剂、食品添加剂、兽药、水产养殖用药等。随着我国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 , 人们对肉、蛋、水海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大陆居民的肉、蛋、水海产品消费量与 90 年代初比分别提高了19.4 %、76.8 % 和 55.1 %。目前 , 在畜禽、水产品养殖过程中 , 一些生产者为了增加产量 , 获取更高效益 , 大量使用激素、抗生素、兴奋剂和避孕药等药物 , 肉、蛋、水产品质量令人担忧。市场呼唤绿色畜禽、水海产品。但是 , 我国目前的绿色肉、蛋、水海产品很少 , 其所占比例还不到所有绿色食品产品数的 3 % , 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各地要认识到开发绿色肉、蛋、水海产品的市场前景 , 加快绿色肉、蛋和水海产品的开发。绿色食品主管部门应尽快出台 《绿色食品畜禽(水产)饲料添加剂使用准则》、《绿色食品畜禽(水产)兽药使用准则》 等标准文件。这是绿色食品市场发育和发展的需要 , 也是人们食物结构调整的要求。(三)强化宣传教育 , 营造绿色食品消费潮流

作为商品 , 绿色食品是无污染、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 , 但更多地融入了保护环境、崇尚自然、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 开展多层次的绿色食品宣传教育 , 启动绿色食品消费市场 , 形成绿色食品消费潮流。在宣传层面上 , 不仅要对政府和企业宣传 , 还要向科研院校、社会团体和普通消费者宣传。在宣传内容上 , 不仅要宣传绿色食品无污染、安全、优质特性 , 还要宣传绿色食品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保障人类健康、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通过绿色食品的整体宣传和教育 , 转变人们的消费观念 , 使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明确消费绿色食品既能保障人体健康 ,又能保护生态环境 , 使绿色食品消费意识深入人心 , 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绿色食品需求。

(四)分区域、有组织地建立专业化的绿色食品批发市场 , 形成全国统一的绿色食品营销网络体系

目前 , 大多数绿色食品只能通过普通流通渠道进入市场 , 市场聚集效应不显著 , 影响了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为发挥绿色食品的规模效益和整合效应 , 应有计划、有组织 , 分区域建立专业化的绿色食品批发市场。通过专业批发市场 , 聚集绿色食品 , 建立集散地。专业批发市场作为具有足够资金的绿色食品中间商 , 可承担绿色食品零售网络体系及电子商务建设的建立绿色食品连锁店。一定规模的连锁店 , 具有降低成本、控制价格、促进销售和强化服务的作用。通过专业批发市场 , 动员社会力量 ,建立绿色食品连锁店。绿色食品管理部门应对专业批发市场和连锁店进行统一设计 , 并综合考虑理念识别、行为识别、视觉识别 , 结合绿色食品标志、颜色 , 综合设计绿色食品统一的销售图案。建立专业批发市场和连锁店 , 首先可考虑大中城市和沿海开放城市。批发市场可分区域建立东部批发市场、西部批发市场、南部批发市场和中部批发市场。连锁店不能过多 , 大城市 3 — 5 家 ,中等城市 2 — 3 家。2 1 建立全国统一的绿色食品交易平台 , 开展电子商务。网络营销具有不受时空限制、准确度高、更新速度快、成本低等特点。应建立全国统一的绿色食品交易平台 , 开展 “ BtoB ” 和 “ BtoC ”电子商务 , 构建高效率的绿色食品营销网络体系。利用 “ BtoB ”平台 , 实现绿色食品加工企业和绿色食品原料企业间、绿色食品生产企业和绿色食品营销企业间的网上订购;通过 “ BtoC ”平台 ,并依靠绿色食品连锁店和配送队伍 , 实现 “网上购物”。对绿色食品专业批发市场体系的基础条件 ,政府要给予政策优惠 , 加大资金投入 , 发挥社会力量 , 合力搞活绿色食品流通。绿色食品管理部门应制定绿色食品专业批发市场及连锁店认证管理办法 , 施行 “绿色食品准入制度” , 加强对绿色食品批发市场和连锁店的监督和管理 , 确保绿色食品产品质量。

(五)加强宏观调控 , 为绿色食品市场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和条件

加快绿色食品立法工作 , 为绿色食品市场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建议政府加快绿色食品的立法工作 , 尽快出台 “绿色食品管理条例” , 为切实保证绿色食品产品质量 , 规范和发展绿色食品市场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依据。实践证明 , 黑龙江省出台的地方性 “绿色食品管理条例” , 对保证黑龙江省绿色食品的健康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作用。加快绿色食品标准、认证准则、贸易准则等方面与国际接轨 , 为进一步打入国际市场创造条件。AA 级绿色食品是与国际有机食品接轨的产品 , 其出口潜力巨大。我国即将加入 WTO ,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面临大量出口的机遇。我们应加快标准建设 , 加快标准、认证程序和相关法则与国际接轨 , 为进一步建立国际市场创造条件。3 1 加大打击假冒绿色食品产品的力度 , 维护绿色食品市场主体利益。政府要组织协调技术监督、工商等有关部门 , 建立完善的市场监督体系 , 加大绿色食品商标标志的保护力度。4 1 制定合理的绿色食品价格。制定合理的价格是绿色食品营销中的新概念。由于绿色食品生产和管理成本高于普通食品 , 生产价格高于普通食品 , 同时融入了生态环境保护理念 , 应将环境成本计入价格。如芬兰政府允许绿色食品价格比普通食品高 30 % 以上 , 而日本政府允许高出 20 % 左右。5 1 加强管理 , 确保绿色食品产品质量。绿色食品主管部门要加强绿色食品认证中的监督管理 , 保证认证的科学性、公正性和权威性;加强绿色食品生产质量管理 , 全面落实全程质量控制措施;加强对环境监测机构、产品监测机构的监督管理;加强队伍素质建设;加强绿色食品推荐生产资料工作等 , 确保绿色食品产品质量。

发展有机食品认证建议

有机食品认证工作自身的难度较大。有机食品生产是一项集管理、技术、诚信和环保于一体的系统工程。有机生产倡导不使用化学合成的肥料、农药、生长调节剂和畜禽饲料添加剂等物质,也不采用基因工程获得的生物及其产物。相对于其他传统安全食品认证特别重视终端产品的认证而言,有机食品则强调从育种、播种、病虫草害防治、收获、加工、运输到销售的全过程监控,并通过完整的记录体系来实施追踪审查。因有机食品生产自身的特殊性、复杂性,造成了有机食品认证的工作量大、难度系数和风险性相对较高。

部分有机食品生产企业重认证、轻贯标和咨询。与国外同类标准相比,目前,我国《有机产品》标准(GB/T19630-2005)在一定程度上对生产企业的农业质量管理体系要求更高。而农业生产者特别是农民,在质量体系文件编制方面的力量很薄弱,且受有机农产品咨询专家数量和咨询费用的限制,部分有机农产品的生产单位重认证结果、轻咨询工作,仅邀请质量认证咨询专家编写质量管理文件,却很少向生产和加工技术专家咨询,结果造成“两张皮”:写的是一套,做的是另一套,导致真正的有机生产技术水平并不高。

有机认证机构对获证企业的监管力度不够。当前,一些认证机构对获证企业重认证、轻监督,导致一些获证单位的违规行为得不到及时有效纠正,加上有机食品执法监管还没完全到位,这将影响我国有机食品的质量、认证市场的声誉和认证的有效性。

认证机构差异较大。认证机构的诚信和自律是提高认证有效性的关键。当前,国家认监委根据统一的有机食品认证规章和标准,对全国有机食品认证活动进行统一管理。自1995年以来,除少数国外有机认证机构进入中国开展有机食品的出口认证外,国内不同类型、不同区域、不同规模的有机食品认证机构不断增多,经国家认监委批准注册的有近30家,少数认证机构在尚未得到国家认可资质的情况下就开展有机认证业务,这将影响认证的有效性。

有机食品认证的诚信问题。与其他认证一样,有机食品认证的有效性直接关系到行业的信誉。自GB/T19630-2005《有机产品》国家标准颁布实施以来,国家对标准宣贯力度不断加大,我国有机食品行业保持着每年20%~30%的增长速度,但强劲的市场拉动也有可能使极少数认证机构只顾眼前利益,仅看重数量的增长,使消费者对有机食品认证的有效性和权威性产生怀疑。

为了促进我国有机食品产业的健康发展,对于有机食品认证,应完善体系编制,建立诚信体制,重视有效性和规范性。并遵循国家政策,引进国外第三方检测机构,例如香港国际安全食品认证中心和犹太认证以及美国FDA认证等检测机构,协助规范有机食品企业,重新建立消费者对有机食品的认知。

参考文献

绿色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篇3

关键词:绿色经济;发展;环境保护

开展绿色经济建设的道路任重而道远,虽然目前我国已经出台了较多的绿色经济发展曾策,但是但是绿色经济的发展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中国处于绿色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面临很大机遇与挑战,为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企业,政府,行业,消费者各方应作出不懈的努力。

一、中国发展绿色经济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中国发展绿色经济的机遇(1)发达国家与我国开展绿色技术合作。美国的商务部长骆家辉与能源部长朱棣文于2009年7月14日访问中国,此行是为了促进中美两国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领域的更深一步的合作互利。通过这次到华访问,使得美国看见在中国发展新能源的市场潜力是巨大的,且美方此行的意图在于通过在中国的宣传,能够增加美在华贸易额的增长,尤其是在可再生能源领域、高效能源领域和医疗保健等领域贸易额的增长。

同时中美双方也在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问题上达成共识,希望未来的时间里双方能够在温室气体减排等方面开展深入友好合作。美国此行也开启了中国与发达国家在绿色技术领域合作的大门,有助于中方学下和引进更多的世界上先进、发达、科学的绿色经济技术知识,从而有助于提高我国开展绿色经济的能力。

(2)中国在部分领域已取得显著成绩。随着我国经济有序、健康、稳定的发展加上政府部门的高度,我国积极加大在绿色经济技术上面的投入,努力开展科研,经过长时间的努力,我国已经在绿色经济的许多方面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绩。在2008年,绿色能源投资增长涨幅为18%在这当中最活跃的投资项目是生物燃料和风能发电,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风力发电市场。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太阳能出口国,已累计出口太阳能1300平方米,在全球污水处理能力排行榜名列第二。

(二)绿色经济发展的挑战

(1)资源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加剧。在没有大规模的新能源替代传统资源的情形下,资源环境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制约加剧,虽然有许多种资源,但分布集中,人均少,利用率低,污染和浪费严重。目前,中国的工业能耗约占总能耗的70%在许多经济飞速发展的省份,工业能源消费占的比例也高于70%中国的能源需求将持续增长长,已经面临严重的能源短缺,在未来15年增加十几万吨一次能源供应,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中国必须进一步寻找可持续的能源供给适应产业化和城市化。

(2)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不协调。最突出的协调经济和社会发展问题的是:就业不足,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和分配不顺三大问题。更深层次的三个问题为教育,文化,卫生。在经济发展的条件下,解决不了及时突出的社会发展问题,将严重阻碍我们的发展,绿色经济发展就更不用提了。

(3)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自主创新能力不够好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仅为24%在世界50个主要国家排在24位,我国对国外技术的依赖程度高于50%和美国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到60-70%美国。实际情况告诉我们深入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在于提高国家的经济实力。很多绿色低碳环保型的设备都依靠进口,原因在于中国的工业传统产业技术含量低和低附加值的产业以及产品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以及发展十分缓慢的装备制造业,尤其是被别人把控的一些关键技术装备。这些情况表明,中国的高科技环保型绿色产业发展相对滞后,是制约绿色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但如果国际经济大环境发生重大变化,也会影响国内经济,甚至会给我们的经济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二、我国绿色经济发展的对策思考

(一)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在开展绿色经济建设中,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通过政府的统筹调控,有利于我们各个省市有效的整合和规划相关的绿色产品项目和产品结构,有助于我们大力培育绿色产业和产品。同时也有助于我们开展资节约型社会的建设,在提高经济环境双管齐下的发展中,我们也应该敞开国门大胆的走出去,学习国外先进的绿色经济管理和发展的经验和优点,逐步结合自身特点学以致用,不断的完善自我。通过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加强立法执法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精心实施,有助于绿色经济企业给予优惠待遇,对违反绿色经济的要给予惩罚,甚至禁止公司运行。

(二)企业加强对外技术资源的交流和借鉴。工业企业应加强与国外优秀的工业企业间在技术、资源的等领域的合作,同时要注重自身技术的创新,以此同时还应该注重企业管理模式和相关监管、激励机制的完善和不断创新,从而更好的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再者需要借助市场来不断发展自己,要注重实用价格手段来调整和刺激消费者的消费欲望,以消费促发展,带动起绿色产品相关产业链的发展。在开展深入的合作和发展的同时要使用兼并和、并购、联合等手段,不断优胜劣汰,加强自身的竞争力,更好的增强绿色企业的实力,为企业的品牌形象的树立和打造,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企业应走绿色营销道路。通过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走绿色经营的道路。使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贯穿于产品开发,设计,生产,包装,运输的绿色技术的研发和创新提高,充分了解绿色市场消息和消费者绿色需求的各方面能力。

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需要我们不断的开发和创新新的技术,不断的利用现代先进科学的技术提升和改造传统的产能工业,加快现代化服务业的发展。纺织等产业,加大房地产,汽车,推动绿色,充分回收利用可降解性质的垃圾。不断的完善公司的法人治理机制,健全企业的运行与管理机制,有助于企业的不断加强与优秀企业在绿色经济和绿色產能领域里的合作,更好的互利共赢。

(四)加强行业的自查、自监。增强行业自我检查,自我监督,促进企业开展绿色经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绿色技术规划和绿色经济的评价体系,包括发展绿色科技成果的交流与合作。为了应对一些发达国家的绿色垄断,和发达国家在绿色经济技术领域里面的合作要不断加强和维稳,同时也应该担当起大国的责任,为了维护世界上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有关利益需要不断各国不断努力,一起协商制定出一套国际社会公认的规章制度,切实维护好自身的权利。再者在开展加大对环境投资治理和管理的力度上,要不断完善监管机制和责任制,确保责任落实到人,这样才能更好的保护环境。也需要我们不断的加强对绿色科技资金的投入,只有科技才能带来更大的产能和持续力,因此科技投入必不可少,还要逐渐的完善行业整体结构,优化产业结构和不断加强产品的优化升级,以便更好的提高自己在国际竞争中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五)消费者应转变传统的消费观。当局承担绿色教育,绿色认证和绿色监管的职责,增加对违法生产和销售绿色产品的打击力度,为全体消费者创造一个良好的绿色消费的环境。消费者能够更好的,更明确的了解绿色消费的重大意义,那么就可以实现绿色消费的模式。消费者对无污染的并且有助于大众健康的绿色产品进行选择,并且注意在消费当中的垃圾处理,避免环境污染。

三、结语

总之,中国正面临着人口众多,资源利用率低,环境恶化是严峻的现实。以前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是意浪费大量能源和资源,破坏生态平衡,损害人们的健康损失为特征的发展,然而绿色经济则是有利于人体健康的平衡的经济。因此,绿色经济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开展实质性的绿色经济发展,首先要了解当前的机遇和绿色经济发展趋势,迎接挑战,同时抓住机遇,有效地开展绿色经济,以避免“摸着石头过河”。

参考文献:

[1] 夏光.绿色经济新解[J].环境保护.2010

[2] 潮伦.各国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应对经济衰退[J].生态经济.2010

国外“绿色新政”风暴进展及挑战 篇4

关键词:“绿色新政”,进展,挑战

自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2008年12月11日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正式发出“绿色新政”(Green New Deal)倡议以来,以提升政府领导力、发展绿色经济为核心的“绿色新政”风暴席卷了全球,迄今已有近两年时间。在当前阶段,各国“绿色新政”表现出哪些特点、其实际效果如何、遇到哪些挑战等问题需要我们去认真探求和深刻总结,这对推进我国 “绿色新政”、赢得未来全球“绿色竞争”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发意义。

1 国外 “绿色新政”风暴进展

“绿色新政”初衷是为应对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整治环境污染,但随之成为全球实现社会经济转型的一个契机。尽管各国推出的一揽子具体政策措施不尽相同,但经过比较和归纳后可以发现全球 “绿色新政”风暴还是具有如下一些共同特点:

1.1 制订了宏伟的 “绿色新政”战略与计划体系以指导本国未来行动

为了指导本国未来发展,许多国家纷纷制订了庞大的“绿色新政”战略与中长期计划,形成了本国“绿色新政”路线图。如英国政府2009年7月发布了《低碳转换计划》和《可再生能源战略》国家战略文件,相关部门制定了《英国可再生能源战略》、《英国低碳工业战略》等一系列配套方案。韩国在新兴经济体中率先将绿色增长确定为国家战略,于2009年7月公布了《绿色增长国家战略及五年行动计划》,从应对气候变化、开发增长动力、改变生活方式三个方面推进绿色增长战略。法国2008年12月公布的发展可再生能源的宏伟计划共有50项之多措施。美国政府2009年1月出台的“复兴和再投资计划” 计划未来3年投入1 500亿美元发展新能源。日本2009年4月公布的《绿色经济与社会变革》的政策草案要求在2015年之前把绿色经济规模扩大至120万亿日元(约合1.3万亿美元)。新兴经济体如印度也启动了全面性的国家气候变化行动计划,并且大力投资风能太阳能以便刺激经济发展。各国制订的“绿色新政“战略与计划体系可谓大手笔、大气势,具体目标和实施步骤也很明确,这是他们”绿色新政“政策的重要举措。

1.2 确立了本国“绿色新政”的发展重点和特色

一方面,各国实施“绿色新政”过程中,注意立足国情,扬长避短,在相应领域确立了自己的发展重点和特色。如能源短缺的以色列优先发展太阳能、绿色高科技产业,正在成为绿色科技大国。人口不多的芬兰把发展重点放在生物燃料工程、风能、二氧化碳捕捉等绿色技术提高方面。新兴经济体之一的巴西把生物能源发展作为重点方向。发达国家如美国把节能增效、开发新能源、应对气候变化作为绿色新政的主要突破口、德国重点发展生态工业和太阳能等绿色能源、法国重点发展核能,英国重点发展风能等。另一方面,有一些领域是各国共同关注的重点:一是节能建筑领域,目前有法国、日本、英国、德国和韩国等很多国家将绿色建筑投资视为其经济刺激方案的重点部分;二是可再生能源领域,以色列、美国、德国、英国等国投资了大量的可再生能源项目,如风力发电厂、太阳能电厂等项目。三是绿色技术领域,谁掌握了绿色技术谁就掌握了绿色经济的命脉,英、美等发达国家视之为重点发展方向,目前在碳捕获、清洁煤、智能电网、低碳汽车等绿色技术上保持领先优势。[1]

1.3 推行“绿色新政”,政府起主导作用

尽管各国“绿色新政”强调市场在发展绿色经济中的重要性,但由于绿色经济具有投资大、收益慢等特点,决定了现阶段政府无法把绿色经济完全抛给市场,还需要政府主导推行。表现在:① 在组织方面,成立了专门机构来加强领导。 比如韩国,于2009年2月在中央层面成立了直属于总统领导的总统绿色发展委员会;在地方,则指定绿色发展具体负责人,从而强化了对全国“绿色新政”的领导。日本为了促进节能减排,成立了以首相为首的国家节能领导机构负责宏观节能政策的制订和监督落实。②在政策方面,创新绿色政策工具,发挥政策引导、调节的作用。主要有:其一,绿色税收政策改革。如丹麦、德国、日本等国对鼓励发展的低碳汽车减免税费;南非、瑞典等国对传统新车等征收碳排放税;日本对于污染与破坏环境的行为征收环境税等。其二,建立碳排放市场体系。韩国大力发展国内碳市场,一批受到政府资金和咨询帮助的专门交易企业正在建立和成长。还有一些国家的碳市场也在不断发展,例如澳大利亚、日本以及美国的“区域温室气体行动”等。[2]其三,建立各种碳基金。不少先进国家如德国、日本、英国、加拿大、丹麦通过政府独资、政府企业合资、企业出资等形式建立了各种碳基金,且规模都在千万美元以上,极大地推动了节能减排和清洁能源的发展。③在资金方面,政府安排了大规模的绿色投资。据统计,目前全球经济刺激计划支出中绿色投资的比重为15.6%,约4 360亿美元。具体到国家,美、德、法等国绿色投资比重都保持在10%~20%水平;澳大利亚为21.2%;韩国高达80%。[3]政府绿色投资的重点是提高能源效率和发展可再生能源等领域。

1.4 吸收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绿色新政”

政府实施“绿色新政”,社会广泛参与必不可少。许多国家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绿色运动,吸收民间组织和公民参与。在以色列,议会发起了全国公民绿色运动,意在推动全社会绿色意识提高;形形色色的非营利环境组织紧密联系社区居民、乡村农民,推行节能灯、太阳能发电、生物燃料校车等降耗减排项目,还推动全社会回收利用废料,提高能源利用率。在韩国,政府开展了全民动员的“绿色国民运动”,着重从加强大中小学青少年的绿色教育和社会舆论的宣传等方面凝聚起全体国民“绿色共识”,不断推进韩国“绿色新政”发展。

2 全球 “绿色新政”风暴面临的挑战

“绿色新政”受到各国如此重视,前途可谓一片光明。从各国启动实施“绿色新政”一年多来的情况来看,可以说也取得了阶段性进展。但同时我们更应看到,全球“绿色新政”实际效果与预期效果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在实现“绿色新政”目标的道路上还面临着诸多挑战,未来征程并非一帆风顺。

2.1 西方政党政治掣肘和利益集团游说制约了“绿色新政”的实施

“绿色新政“是对能源、环境等领域的改革,势必触动一些既得利益者,在西方体制下其国内这种利益斗争就会演变成政党政治掣肘和利益集团游说行为,消耗了政府大量的精力,制约了“绿色新政”的实施进程。如在美国,面对能源问题这一共和党的传统利益范围,作为民主党人的奥巴马总统推行“绿色新政“, 少不了与共和党的一番较量;同时,诱人的经济刺激方案还促使以能源企业为代表的各种利益集团纷纷给政府和国会施加压力,要求分一杯羹。如何摆平各种势力考验着奥巴马政府。在英国,”绿色新政“同样考验着新上台的卡梅伦联合政府,因为在能源政策方面,组成联合政府的保守党和自民党之间还存在一些分歧,分歧焦点在于风能或核电何者应大力发展。如何解决两党之间的分歧关系到英国联合政府的稳定和“绿色新政”的顺利实施。在法国,由于社会党和绿党的反对,萨科奇政府原定于2010年1月1日开始征收的碳排放税在实施前一刻被宪法委员会否决,政府不得不去重新制定一套生态税制度。可见,这些内部斗争和妥协行为损害到了“绿色新政“的实施效率。

2.2 欧美发达国家社会不良生活方式对“绿色新政”的抵触

长期以来,欧美发达国家过的是对资源过度占有、浪费式消费的生活方式。据统计,欧美发达国家仅占世界人口的15%,却消费了世界56%的石油和50%以上的重要矿产资源。[4]在淡水消费方面,一个欧洲人每年消费约800立方米,大约是一个加纳人的70倍;在粮食消费方面,有资料显示,2007年美国人均消费粮食达1 046公斤,分别是印度和中国的6倍和3倍。[5]正因为如此,发达国家能否带头绿色消费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全球”绿色新政“能否实现预期目标。但是,欧美发达国家长期形成的这种消费模式已是根深蒂固,成为推行”绿色新政“不得不认真对待的一种社会习惯力。如果急于求成,”绿色新政“就可能引起社会习惯力的抵触而导致夭折。这方面,法国萨科奇政府的碳排放税政策因遭到法国民众的强烈反对而被否决就是一个教训。能否逐步改变发达国家根深蒂固的不良社会生活方式并倡导绿色消费模式是对”绿色新政“的一大挑战。

2.3 不公平的补贴政策和绿色贸易壁垒将使全球“绿色新政”陷入困境

许多国家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在推行“绿色新政”的同时,仍然延续甚至诞生一些有损平等、公平等普世价值观的政策和行为,将使全球”绿色新政“陷入两难处境。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不公平的补贴政策在各领域大量存在。大多数国家的政策结构中都包含一定数量的不正当补贴,这不仅影响国家利益,而且也影响全球公共利益。[2] 如全球每年对矿物燃料的价格和生产补贴额超过2 000亿美元,这不利于可再生能源的推广;对渔业补贴额全球每年为150亿至350亿美元,这直接导致了过度捕捞,危及海洋生态。这些不公平补贴如果不进行改革,绿色行业的投资也就无公平可言,绿色经济也就无法繁荣发展。二是发达国家绿色贸易壁垒的障碍。在当前国际贸易中,一些国家利用自身的贸易和绿色技术优势单方面采取对他国的进口产品征收“碳关税“或通过制定内外有别的双重绿色技术标准来限制进口等做法,其实是一种新的绿色贸易壁垒,这对于技术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是不公平的,严重损害了它们的利益,危及到世界经济的复苏,当然对于推行全球“绿色新政”也是很不利的。

2.4 缺乏“绿色新政”国际间的有效合作机制

实施“绿色新政”不仅是一国内部事务,还需要构建国际间的有效合作机制,统一协调全球行动。目前有些国家为此开展了国际协作,如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尽管积怨很深,还是携手合作,共同监护15条河流的水质。但从总体上看,国际间的有效合作机制还未真正建构起来。理应承担更多绿色责任的欧美发达国家,其“绿色新政“措施皆更多地着眼于本国,在诸如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发展绿色经济的资金、无偿或低价转让节能减排技术等帮助发展中国家实施“绿色新政”方面还做的远远不够,这必然会影响到全球“绿色新政”的实施效果。当然,广大发展中国家也需发挥积极性,争取更多的国际合作和交流机会,创造条件实施“绿色新政”,为全球化的绿色治理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来春.西方国家绿色新政及对中国的启示[J].中国发展观察,2009(12).

[2]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全球绿色新政政策简报[EB/OL].(2009-03-16)[2010-10-15].http://www.docin.com/p-50810718.html.

[3]任勇.多重危机同时肆虐地球家园怎样用绿色新政应对[N].中国环境报,2009-05-25.

[4]辛本健.“绿色新政”应运而生[N].人民日报,2009-03-18.

绿色挑战 篇5

摘 要 本文简述了企业实施绿色财务管理的成本和效益,以及所面临的挑战,为企业实施绿色财务管理提供一些思考。

关键词 绿色财务管理 成本 收益 企业文化

绿色财务管理已成为企业价值最大化,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与实践的关键内容之一,是一种变革管理,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只有收益大于成本,才有可行性和可接受性。所以有必要权衡利弊,分析成本和收益。

一、企业绿色财务管理的成本和效益

(一)企业绿色财务管理的成本

衡量企业绿色财务的有形成本比较容易,但是无形成本也影响着管理实施的进程,检测了企业文化变革的水平。

1.基本框架

实施绿色财务管理的有形成本包括整合成本,改变模型,雇佣新人和业务记录流程的成本。如果数据分布在全部的企业流程中,量化和跟踪这些费用是相当有挑战性的,但是企业资源管理计划(ERP)的出现,使得这些问题逐步被解决。通常企业进行决策都非常需要这些成本。

2.政治成本

致力于实现绿色财务管理可以说是一个“大赌注”。支持该项目的高管和董事会成员要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进行鼓吹,甚至在有必要的时候冒险的投入自己的名誉和声望。如果倡议失败,可能会失去影响力。监管机构,投资者和评估结构会对管理层丧失信心。这些因素迫使高管仔细权衡政治成本,考虑他们需要投入多少感情和专业方面的努力。

3.破坏和机会成本

破坏和机会成本是企业最广泛的无形成本,也是企业克服组织惯性和变革管理方面最典型的努力。分散和集中的组织结构所承担的无形成本也截然不同。集中的组织已经实现了某种程度的整合,分散的组织结构会发现更具挑战性。

随着企业内部管理的挑战,外部的重点也可能会丧失。虽然,机会成本难以量化,但这些成本和内部破坏程度高度相关。企业在实施的过程中必须要考虑到企业的现实状况和文化背景。

(二)企业绿色财务管理的效益

企业绿色财务管理的价值命题的重点并非是否应当追求这方面的投资,因为健全的绿色财务管理系统会逐渐成为一项基本的“企业环境”。相反企业绿色财务管理的价值应建立在证明其效益超出了成本。当然,企业实行绿色财务管理的好处可能来自不同的组织来源。

1.成本节约

各种监管机构的冲突或重叠分散了企业资源和管理层的注意力,增加企业日常业务的主动权,满足监管结构对企业环境成本要求的绿色财务管理框架,可以降低决策成本,节省可观的费用。

2.对于整体经济资本更低的要求

企业实施绿色财务管理的好处之一就是改进了企业资本估计的要求。无庸置疑,更好的了解企业所面临的环境成本风险,清楚的知道支持某一特定风险所需要的资本,降低经济资本。

3.对融资成本的影响

评级机构在对公司治理的评估过程中,会监督企业财务状况以及信誉。随着绿色经济的持续深入,企业绿色财务管理能够提高企业的整体评价,提升企业的信贷评级。

4.增强信誉和透明度

绿色财务管理把绿色指标融入企业评价体系,更加强调企业的社会责任,可以提高员工,客户,投资者对企业的信心。事实上,许多企业认为,企业绿色财务管理带来的仅是名誉方面的好处就更加值得投资。

5.有绿色意识的经营文化和问责制

绿色财务管理的结果,政治问题以及变化的一般惯性都是企业理解绿色财务管理具有极大的挑战性。就绿色财务管理的定义而言,文化的改变应当是最大的好处之一。具有更高问责制的绿色经营文化的成功转型,有形的,无形的,都是可以实现的,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实施绿色财务管理所面临的障碍和挑战

(一)实施绿色财务管理的障碍

虽然实施绿色财务管理有很多重要的益处,但是仍然存在局限。人为判断的局限,以及建立控制都需要考虑成本和收益。认为自身的失败,两个人或以上的串通等等,这些局限都使得管理层不能绝对保证目标的实现。

阻碍实施绿色财务管理的事项有:

1.企业绿色财务管理的目标和企业的目标不一致。

2.高管的承诺不充分。

3.文化有时不匹配。

4.统计分析的工具和系统不太充分。

(二)实施绿色财务管理的关键挑战

1.董事会的支持

大多数组织认为管理层有必要表明绿色财务管理的有形收益和获得重要的利益相关者的支持。

2.责任和問责制

管理层应当考虑整合签证活动以及合规活动的必要性来实施绿色财务管理,协助管理层监督企业的实施,并及时向管理层董事会报告。

3.风险计量

企业实施绿色财务管理的风险计量对于利益相关者的影响是很重要的。从定性到定量的估计在企业的风险计量中是很关键的。

4.绿色意识

为了提高企业的绿色意识,管理层应该看到沟通和报告一致的重要性。

5.增加企业价值的挑战

管理层应该看到建立将绿色财务管理和企业竞争优势相联系的流程的必要性。这一结果不一定必须是财务上表现出来的。

6.专业人员的挑战

绿色财务管理的实施需要大量的专业人员,管理层应着重培养和雇佣相关专业的人才。

企业绿色财务管理的长期生存能力需要时间和资源。如果企业绿色财务管理被看成是最新的财务管理时尚,管理层可能仅仅是走过场。另外,员工对于绿色财务管理的看法是成功的关键指标,影响企业绿色财务管理计划的长期生存能力。正如上面讨论的,企业绿色财务管理文化要素具有很大的潜在好处,坚定不移的领导和管理层的支持对实现企业绿色财务管理的文化转移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魏江.绿色化企业及其战略分析.北京:中国人民大学资料复印中心.工业企业管理.2003.

[2]杨士儒.绿色财务管理浅议.集团经济.2006.2.

[3]刘智析,杨熙,陈璐琪.如何让"绿色"深入人心.北京:商业研究.2002.

绿色挑战 篇6

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的专家葛察忠说, 随着中国对外投资的增加, 中国企业在环境评估、保护所在国生物多样性、环境信息公开方面的措施将变得越来越重要, 因为它不仅事关中国“走出去”战略的实施, 还会影响企业的后期是否盈利。

根据中国本土非政府组织全球环境研究所组织编写的《“走出去”———中国对外投资、贸易和援助现状及环境社会挑战》, 中国在拉丁美洲、非洲以及东南亚的投资有很多都涉及矿产资源、水利资源的开发, 它们在社会责任意识上的短板带来了生态恶化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而因为公众咨询及媒体沟通上的缺位导致问题逐渐积累, 成为海外投资发展壮大的隐患。

根据商务部今年1月份发布的数据, 中国2013年累计实现非金融类直接投资901.7亿美元, 同比增长16.8%。

全球环境研究所项目协调人任鹏就此表示, 中国对外投资增量巨大, 但存量较发达国家仍然很低, 中国仍是直接投资市场的初来乍到者, 仍有很多需要改进和学习的地方, 而环境和民生领域就是经常出问题的地方。

一位长期研究厄瓜多尔矿业问题的台湾中山大学教授Adam Chimienti认为, 欧美国家的企业在海外投资中同样会出现破坏当地环境的问题, 有些针对中国企业的新闻报道确实有夸张, 但中国企业确实有对当地了解不够深入的地方。

而环保部原总工程师杨朝飞认为, 中国走出去的企业在境外的表现跟在国内是一致的, 很多企业在国内牺牲环境来追求利益, 到了国外也一样。

绿色挑战 篇7

刘永春

“通信业节能要求越来越高,网络主设备需要在不同时期满足不同版本的节能标准要求。实践绿色采购,须注意四方面问题。”

《通信世界》:运营商在基站设备集采时,在能耗方面有没有硬性指标?|

刘永春|为了顺应“低碳经济”的趋势和践行企业在绿色环保领域的社会责任,目前中国三大运营商均对设备节能降耗问题给予了高度关注。以中国移动运营商为例,中国移动在GSM集采时对设备能耗方面设定了ABC三档标准,严格控制设备的节能降耗水平。上海贝尔的GSM设备完全符合绿色节能的要求,在2008年初某运营商的能耗测试中获得“整机能效”排名第一的佳绩。

《通信世界》:在实践运营商“绿色采购”要求的时候需要考虑哪些问题和挑战?|

刘永春|第一,不同通信产品间进度快慢、规模大小有区别;第二,新旧产品过渡存在问题;第三,必须考虑节能理论与实际、产品测试与在线的情况;第四,要考虑市场投入与实际效率的差距,短期经济效益和长期和谐发展的冲突。

《通信世界》:产业链各环节在实践“绿色采购”方面有何最新进展?

|刘永春|以中国移动最近加入“绿色沟通”联盟(Green Touch)为代表,中国运营商正在积极加入国际性的NGO和行业性的组织机构,与国际社会和行业机构一道努力,实现整条价值链端到端的绿色环保节能减排。“绿色沟通”是由阿尔卡特朗讯贝尔实验室倡导组建的全球性联盟,致力于通过技术创新实现千倍提升通信网络能效的宏伟目标。在未来几十年间,能效将成为构建可持续网络的核心因素。“绿色沟通”汇集了行业、学术界和政府实验室的专家们,通过发明和提供全新的方式来提升能效。这帮助了产业链各方应对低碳经济、绿色采购的最新升级和顺应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通信世界》:上海贝尔的设备如何应对运营商“绿色采购”需求?

|刘永春|上海贝尔的通信产品采用模块化设计,强调兼容性,重视硬件对未来技术的长期演进,这些都对绿色环保做出了贡献。上海贝尔的节能工作特色具体表现在五个方面。

第一,产品高度模块化,较竞争对手减少近30%的备件存储;第二,模块兼容性好,使得运营商根据业务调整基站类型时,原有设备得到了最大重用;第三,硬件对新技术的支持(例如早期载频板也支持EDGE),帮助运营商减少了技术更新时对废料的处理;第四,通过MCPA、载频关断、DPS时隙关断等技术,帮助运营商大幅度降低能耗;第五,在物流等环节积极采用可拼装、可重用的“绿色包装”,减少了传统运输模式对森林资源的过度消耗。

记者观察

研发创新与交流合作成厂商共识

通过采访,《通信世界》记者了解到为实现“绿色采购”高要求,配套设备厂商都抓住了产品研发创新与多方交流合作两大核心,高节能、高可靠、高可用、高智能成关键词。

研发“绿色利器”

运营商产品采购的绿色标准在不断提高,通过研发来提高产品的节能性,是设备商在采购中成功的重要方式。对此,艾默生网络能源表示根据运营商需求提出5个方面措施。

第一,创新高效率、低能耗的节能产品;第二,打造业界领先的完整节能方案,包括数据机房整体节能方案、基站智能综合节能方案等;第三,根据机房实际能耗情况,评估、分析存在问题,提供个性化解决方案,实现有效节能;第四,满足国内外最高环保标准要求;第五,提高产品的集成度,节省设备占地空间。

这点在基站新能源供电系统市场同样适用。上海致远副总经理谭明铭表示,不同于其他厂商,上海致远通过自主研发投入,提高产品系统集成度,最值得一提的是上海致远的控制器是根据运营商的需求设计开发的,提升了风力发电机、光伏和控制器的匹配度,与一般的控制器相比,对风能和光能利用率要提高30%,从而大大地增加了设备发电的效率,高度满足了运营商“绿色采购”要求。

交流合作共推节能理念

除了产品的研发创新,配套设备厂商在节能环保方面还做出了诸多努力。记者采访了解到,艾默生网络能源积极与各运营商、集成商及行业相关部门开展交流和协作,在建设节能合作项目、制定行业标准规范、推进技术交流共享等方面大力进行工作部署,促进自身在“绿色采购”中取得优势。

在标准制定方面,艾默生网络能源曾作为主要单位,参与了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标准局批准发布的《房间空气调节器能源效率限定值及能效等级》(GB12021.3-2004)等3项空调能效标准的研究和起草工作,为该项能源效率标识制度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依据。

绿色挑战 篇8

由于制鞋用材料繁多, 包括皮革、橡胶、合成革、纺织品、塑料诸多种类, 因而涉及鞋类“绿色壁垒”呈现分布广、隐蔽性强的特点, 对不同的消费目的地市场、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款型结构、不同的消费对象, 其检测要求和技术指标往往千差万别。而且对产品的检验手段和检测方法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标准要求利用高新技术, 高灵敏度的检测设备。“绿色壁垒”还往往延伸到产品外围, 如对商品包装材料对人体和自然环境无害方面也有较高的技术要求和标准。目前我国大多数鞋类出口企业的管理水平、技术水平、产品开发能力和获得最新信息的能力等都还处于中低水平, “绿色壁垒”已经从人才、观念、技术、产品成本、经济效益等多个层面对我国鞋类出口带来较大冲击。

一、欧盟、美国技术法规体系中涉及鞋类产品的绿色壁垒概况

美国是我国鞋类出口的最重要市场, 输美鞋类约占我国出口鞋类总量的50%左右。欧盟是我国出口鞋类的重要市场之一, 输往欧盟鞋品约占我国出口鞋类总量的20%左右。目前针对鞋类产品的技术要求主要来源于其相应的技术法规体系中。欧盟有关鞋类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的限制主要来源于欧盟76/769/EEC《关于限制危险物质使用和经营的指令》, 该指令经过33次的修订, 现在涉及的危险化学物质已达43项。此外, 欧盟还对鞋类、纺织品等实行绿色生态标签制度, 出台了2002/231/EC《关于修订欧盟鞋类生态标签标准和修正1999/179EC决定的决定》, 要求加贴生态标签的产品必须符合生态标签标准的一系列苛刻繁杂的要求。另外, 由于鞋面材料经常使用纺织面料, 因而欧盟目前采取的诸多纺织品绿色壁垒如偶氮染料禁令、生态纺织品标准、REACH体系等, 其要求往往被应用于含有纺织类材料的鞋类, 从而使鞋类产品面临更多、更广泛的潜在限制。

美国则要求进口鞋类必须符合《消费产品安全法》 (CPSA) , 不得含有对消费者造成实质性危害的结构和物质, 对部分特种鞋按照该法规要求须通过安全性认证, 尤其对童鞋、婴儿鞋使用的材料, 其健康卫生性要符合更加严格的标准指标。此外美国CFR 1303《含铅油漆及某些含铅油漆消费品的禁令》规定供消费者使用物品的油漆或类似涂层材料的含铅或铅化合物不得超过总的不挥发油漆重或干漆层重的0.06%。由于我国许多鞋类出口企业习惯在鞋底、鞋跟上喷涂鞋底漆、鞋跟漆以增加光泽, 在鞋面涂上鞋油以增加亮度, 许多出口到美国的鞋也因此被要求增加检测铅等重金属。

二、欧盟限制鞋类有害化学物质的系列指令

1、多氯联苯 (76/769/EEC指令)

对纺织面料进行防静电, 阻燃整理时所用的整理剂中, 常含有多氯联苯等有害物质。多氯联苯容易引发癌症, 会在鱼类、肉类脂肪、乳类产品中积聚, 人若摄入这种有害化学物质会使肝、肾功能受损, 使人记忆力衰退, 降低成人的生殖能力等。欧盟76/769/EEC指令规定, 该物质的要求为不得检出, 其限量为1.0ppm。

2、镉含量 (91/338/EEC指令)

由于镉污染对人体 (骨骼) 健康的危害, 1988年1月25日理事会的决议要求委员会立即采取向镉污染宣战的共同行动方案;91/338/EEC指令要求欧盟成员国限制含有镉的材料和制剂的经营和使用。

镉及其化合物不能作为用下列材料制成的成品的着色剂:

聚氯乙烯 (PVC) 、聚氨酯 (PUR) 、低密度聚乙烯 (LDPE) 、醋酸纤维 (CA) 、乙烯丁酸纤维 (CAB) 、环氧橡胶等。

在任何情况下, 不论何种用途或目的, 用镉着色且浓度高于塑料总质量的0.01% (按Cd的质量计) 的成品和成品部件均不得投放市场, 要求从1995年12月31日起实施。

镉及其化合物不能作为由聚氯乙烯制成的以下产品的稳定剂:包装材料、办公室和学校的供应品、家具、汽车的装修或类似物、服装和纺织附件 (包括手套) 、填充、涂层、覆盖或层压的纺织纤维、仿革、电线的绝缘材料等。

在任何情况下, 不论何种用途或最终的目的, 由用含镉物质稳定剂的氯乙烯的共聚物或聚合物制成的上述物质, 如果其中的镉 (用金属镉表示) 含量高于聚合物质量的0.01%, 则禁止投放市场。

3、镍的释放量 (94/27/EC指令)

1999年欧盟对进口纺织品进行规定:禁止在市场上销售含镍释放量在0.5ug/cm2/week以上的与人体接触的附件产品。该规定起源于欧盟委员会94/27/EC指令, 指令规定与人体直接、持续接触的物品, 镍的释放速度必须小于0.5个单位。鞋扣、拉链、装饰品等金属物品应符合该项规定。

4、有机锡 (TBT) (1999/51/EC;2001/570/EC指令)

有机锡化合物被用作PVC材料的稳定剂、工业催化剂、木材防腐剂、船底涂料等, 有机锡通过PVC包装材料、饮料容器等污染环境, 可使生物体致畸、慢性中毒。限制使用有机锡化合物指令有1999/51/EC和2001/570/EC, 这两个指令是对76/769/EEC指令的修订, 指令限制使用有机锡类化合物, 包括单/二/三丁基锡, 其限量值为1.0ppm。

5、五氯苯酚 (91/173/EEC指令)

五氯苯酚及其化合物是一种防腐剂, 可用于皮革、棉纤维和羊毛的储运, 又可用于印花浆增稠剂, 残留在织物上的五氯苯酚其毒性可致癌, 且不易降解, 纺织品漂洗时排出的含五氯苯酚废水会污染环境, 会对人和环境造成危害。某些成员国限制含有上述物质的物质和制剂的经营和使用。德国法律规定禁止生产和使用五氯苯酚, 服装和皮革制品中该物质的限量为5 mg/kg;91/173/EEC指令规定禁止在市场上销售使用含浓度≥0.1%的五氯苯酚和它的盐、酯类的产品。

6、阻燃剂 (2003/11/EC指令)

欧洲议会和欧盟委员会2003/11/EC指令规定全面禁用五溴二苯醚 (C12H5B r5O) 和八溴二苯醚 (C12H2Br8O) 两种阻燃剂。这两种阻燃剂常用于纺织面料、玩具、家具布和各种床上用品及室内装饰织物。该指令规定, 禁止使用和销售五溴二苯醚或八溴二苯醚含量超过0.1%的物质或制剂。同时, 任何产品中若含有含量超过0.1%的上述两种物质也不得使用或在市场上销售。

该指令要求所有成员国在2004年2月15日前将此禁令转化成本国的法律、法规或行政命令, 并且最迟不晚于2004年8月15日付诸实施。

7、禁用偶氮染料 (2002/61/EC指令)

2002/61/EC指令是关于禁止含有有害偶氮染料的皮革和纺织制品投放市场的指令。含有某些偶氮偶氮染料的皮革和纺织制品可释放出具有致癌危险的某些芳香胺。该指令规定, 在还原条件下可释放出的所列24种芳香胺的浓度在可检出水平以上的偶氮染料, 如30ppm的, 不得用于与人体皮肤和口腔长期直接接触的皮革和纺织制品。

8、蓝色染料 (2003/03/EC指令)

2003年1月6日通过的新的指令2003/03/EC, 对有关危险物质的指令76/769/EEC进行修订, 加入“索引号为611-070-00-2的蓝色染料”为一种新的禁止使用的偶氮染料。风险评估表明这种铬酸盐类的蓝色偶氮染料的对水中鱼和其他水中生物有较大的毒性, 而且生物降解相当困难。指令要求禁止在市场上销售和使用该染料染色的纺织品和皮革。指令要求成员国应该在不迟于2003年12月31日制定适用于该指令的强制性的法律、规定和管理规章, 并从2004年6月30日执行这些规定。

9、短链氯化烷烃 (2002/45/EC指令)

欧盟2002/45/EC指令禁止在金属加工和皮革涂饰剂中使用短链氯化烷烃, 要求成员国应在2003年7月6日前制订并公布符合本指令要求的法律、法规和行政规章, 并应在2004年1月6日前实施相应措施。短链氯化烷烃 (SCCPs) 因对水生有机物是十分有毒而被列为对环境危险的物质, 指令规定短链氯化烷烃浓度超过0.1%的物质不能投入市场。短链氯化烷烃多用于皮革加脂剂中, 常见的有合成牛蹄油等。

1 0、增塑剂 (1999/815/EC指令)

增塑剂具有改进塑料的柔软性和耐寒性, 减低软化温度, 改进加工性能等优点, 但增塑剂广泛使用导致生态环境和食物链污染。欧盟于1999年12月7日做出决定 (1999/815/EC指令) , 对三岁以下儿童使用的与口接触的玩具以及其他儿童日用品中的PVC塑料中的增塑剂进行限制, 要求PVC中所含六种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 (邻苯二甲酸二异壬酯、邻苯二甲酸二辛酯、邻苯二甲酸二 (2-乙基) 己酯、邻苯二甲酸二异癸酯、邻苯二甲酸丁基苄基酯、邻苯二甲酸二丁酯) 的总含量不超过0.1%。

1 1、壬基酚、辛基酚 (2003/53/EC指令)

乙氧壬基苯酚 (NPES) 、乙氧辛基苯酚 (OPES) 是表面活性剂乙氧烷基酚 (APEOS) 中的2种组分。乙氯壬基苯酚、乙氧辛基苯酚对皮肤和呼吸系统有刺激作用。壬基苯酚 (NP) 、辛基苯酚 (OP) 是上述2种组分的降解产物, 被怀疑影响肌体荷尔蒙分泌, 引起内分沁失调。乙氧壬基苯酚和乙氧辛基苯酚, 由于可形成稳定的化合物不易被生物降解, 因而被认为对环境有害。2003/53/EC指令规定, 用于纺织品和皮革加工中的该类物质含量应小于0.1%。

乙氧壬基苯酚和乙氧辛基苯酚在化工领域应用比较普遍, 常用于生产洗涤剂、润湿剂、颜料和涂料中的乳化分散剂以及浸渍剂等。对皮革生产来说, 制革工艺中的浸水、浸灰工序中使用的浸水助剂、浸灰助剂、脱脂剂中, 都可能存在上述4种组分。

三、欧盟2002/231/EC指令

《关于修订欧盟鞋类生态标签标准和修正1999/179/EC决定的决定》

欧盟的绿色生态标签虽然属于半强制性 (即加贴生态标签属于自愿, 但加贴生态标签的产品必须符合生态标签标准的要求) , 但它对市场消费具有很强的引导作用, 对未加贴生态标签的产品的销售造成遏制。欧盟现已有17个类产品 (面币纸、洗碗布、土壤改良剂、床垫、室内涂料及清漆、鞋类、纺织品、个人电脑、洗涤剂、洗碗剂、复印纸、白炽灯泡、手提电脑、冰箱、洗衣机、各种用途的清洁器 (含卫生清洁器) 及手洗洗碗剂) 实行生态‘花形’标志。目前实施成功的产品有纺织品和鞋类等。

从2002年4月1日起申请授权加贴生态标签的鞋类产品组内的产品必须符合规定的标准要求:

1、成品中的残留物

(a) 成品中的Cr (Ⅵ) 残留平均浓度不得超过10ppm, 在成品中不能检测出砷、镉、铅。

(b) 鞋类纺织部件中的游离或可部分水解的甲醛含量不得超过75ppm, 鞋类皮革部件中的游离或可部分水解的甲醛含量不得超过150ppm。

2、材料生产过程中的排放物:

(a) 制革厂或纺织厂的污水应经过处理, 可采用厂内或市政部门的污水处理场/设施, 污水中的COD应降低85%。

(b) 制革污水经处理后三价铬Cr (Ⅲ) 含量应低于5mg/L。

3、有害物质的使用 (直到购买)

(a) 不得使用PCP (五氯苯酚) 和TCP (四氯苯酚) 及PCP和TCP的盐类和酯类。纺织品:限量为0.05ppm

皮革:限量为5ppm。

(b) 不得含有能还原为24种芳香胺 (目录略) 的偶氮染料。限量30ppm (注:4-氨基偶氮苯、4-氨基联苯、2-萘胺可能呈假阳性, 建议确认) 。

(c) 在橡胶中不得测出以下N-亚硝胺:

N-亚硝基二甲胺 (NDMA)

N-亚硝基二乙胺 (NDEA)

N-亚硝基二丙胺 (NDPA)

N-亚硝基二丁胺 (NDBA)

N-亚硝基哌啶 (NPIP)

N-亚硝基吡啶 (NPYR)

N-亚硝基吗啉 (NMOR)

N-亚硝基-N-甲基-N-苯胺 (NMPh A)

N-亚硝基-N-乙基-N-苯胺 (NEPh A)

(d) 皮革、纺织和橡胶部件中不得使用C12-C13氯代烷烃。

4、成品鞋类生产过程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VOCs) 的使用。

按下列分类, 成品鞋类生产阶段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平均量不得超过 (20-25) g VOC/pair。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是指在293.15k温度下蒸气压力大于或等于0.01kpa, 或在特定使用环境下达到相应蒸汽压力的有机化合物的总量。

5、PVC的使用。

鞋类不得含有PVC, 但大底可以采用可再生利用的PVC, 但在制备可再生利用PVC时不得使用DEHP (邻苯二甲酸二辛酯) , BBP (邻苯二甲酸丁酯) 或DBP (邻苯二甲酸二丁酯) 。

6、能源消耗

在自愿的基础上, 要求申请方提供每双鞋的能源消耗的详细情况。

7、电气元件

鞋子中不得含有任何电子或电气元件。

8、成品包装

(a) 成品使用纸盒包装时, 纸盒中至少80%的材料应是可循环利用的。

(b) 成品使用塑料袋包装时, 应采用可循环利用的材料。

9、包装信息

(a) 使用指南:

产品应提供下列内容 (或同等内容)

“鞋子已经防水处理, 不需要进一步的防水处理。” (这条规定仅适用于已经防水处理的鞋类)

“在可能修补的情况下, 请勿丢弃你的鞋子, 以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当丢弃鞋子时, 请使用就近可利用的废物处理设施。”

(b) 生态标准信息

1 0、生态标签上的信息

标签应包含下列内容:

———对空气、水分低污染

———不含有害物质

1 1、有助于耐用性的参数

职业鞋、安全鞋必须加贴CE标识 (根据欧盟89/686/EEC有关人身防护用品的指令) , 其它鞋类必须达到帮面耐折性能、帮面撕裂强度、大底耐磨性能、大底耐折、帮底结合牢度、大底撕裂强度和鞋类内层表面颜色牢度等相关性能要求。

四、我国出口鞋类的总体质量状况

近年来我国皮革工业发展较快, 出口鞋类产品的整体质量和档次有了很大提升, 但不少出口生产企业仍停留在传统重视外观质量和耐用性能检验的陈旧观念上, 对鞋材中有毒有害物质限制等要求了解不足或重视不够, 更有甚者, 个别小企业竟使用低质原辅料生产加工出口产品以达到低价竞销的目的, 这类情况影响了我国出口产品的质量声誉, 产品质量问题仍然是制约我国鞋类产品提高创汇能力的主要因素。

近期对出口鞋类产品进行的抽查检测表明, 仍有一定比例的鞋类产品检测结果不符合相关国家和地区技术法规要求, 鞋类健康卫生项目如禁用偶氮染料、游离甲醛含量、镉含量、铅含量、镍释放量超标的问题时有发生。尤其是目前轻纺产品对人类健康、安全、环保等方面的“绿色壁垒”问题日益受到各国重视, 而我国目前的制鞋材料、检测手段、标准体系等与发达国家技术、环境标准规定要求尚存在一定差距, “绿色壁垒”已成为鞋类企业在接单、设计、生产、验收等环节遇到的主要障碍之一。

五、应对国外绿色壁垒的措施和建议

问题和挑战亟须引起重视, 建议采取以下应对措施:

一、相关部门应携手, 在广泛收集国外技术壁垒信息, 充分了解国外技术法规对相关产品中环境健康有害物质的限制和要求的基础上, 建立联动机制和预警机制, 及时通报国外涉及鞋类产品的绿色壁垒信息;

二、加大宣传, 采取有力措施引导企业从源头把关, 在原材料检验、生产过程中严格控制, 加强质量检测和把关服务, 推行清洁化生产, 使产品符合环保健康要求;

三、通过协会等组织加强与鞋类进口国沟通对话, 及时与欧盟有关国家进行沟通、对话, 了解进口国有关鞋类安全卫生检测方法和有关进口政策;

四、加大研发和科技创新力度, 尽快调整出口产品结构, 提升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加强绿色环保产品研发和认证工作, 积极参与由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的ISO14000环境系列标准认证, 采用先进标准指导生产, 提高产品质量;

五、鼓励绿色生产, 促进绿色消费, 保护环境资源, 在品牌战略实施中努力打造绿色品牌和国际品牌, 实现我国鞋类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六、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

绿色挑战 篇9

1 绿色合成路线奖

从植物中提取的植物油可以取代石油, 成为许多 工业化学品的原料。Solazyme公司, 已实现了根据客户需 求生产植 物油, 所需藻类生物的工程化。这些微型藻类衍生油相一致, 无论季节、地理区域和原料来源。

几千年来, 文明社会已经使用了大约12种天然甘油三脂植物油, 包括棕榈、黄 豆、花生、玉米、橄榄 油、葵花、椰子、食品、能源和各种各样的化工原料。然而, 这些油可能没有任何针对特定用途的理想组分。通过分离精制、蒸馏和 常见化学 修饰等方法, 把植物油从原料中分离出来。从植物油中分离出有用的成分, 往往需要耗费大量的能量和金钱, 可能造成大量的浪费, 在某些情况下, 甚至需要使用危险化学品。

相对于一些公司, 已经转向利用大肠杆菌 和酵母等 传统微生物, 改变物质结构生产甘油三酯油, Solazyme公司, 找到了一条利用微藻发酵, 把油菜籽、大豆、棕榈和椰子 转变成专 用燃油的途径。Solazyme公司利用微藻天生的生产燃油的能力, 开发了一条通过发酵生产燃油的工艺。

Solazyme公司的技术把藻类固有的产油能力和基因工程有机的结合, 显现出了无与伦比的产油基因的多样化。因此, Solazyme公司具有了生产甘油三酯油的无限潜能, 同时大大 缩短生产时间。Solazyme公司已经筛选出成千 上万的微 藻, 生产具有独特物理、化学性质的油类物质。在一些商 业应用中, Solazyme公司已经证实他们生产油和润滑油与普通的 植物油的相比, 在使用中可减少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VOC) 和废物的排放。Solazyme公司生产的油处于测试阶段, 在食品、燃料、家庭和个人 护理及工 业产品等 一些列领 域可以实 现商业化。

2 绿色反应条件奖

量子点图像有限公司使用一种创新的绿色工艺生产了高质量量子点纳米级LED组件。这些量 子点元件 在彩色平 板显示器和半导体 照明领域, 实现了低 成本高效 全光谱色 彩。以前, 量子点元 件的制造 使用危险 化学品, 同时产出 效率很低。

大多数的白色光源包括一个主光源和一个将部分或全部的初始光转换为所需的白光光谱的低速可调荧光光源, 在一个典型的荧光灯泡中, 通电的水银气体产生的光谱主要集中在紫外线 (UV) 的范围内, 荧光粉 (在灯泡内的白色粉末) 将紫外光 (UV) 转换成白光。同样, 现在的发光二极管 (LED) 产生蓝色的主光, 荧光粉将蓝光转换成人眼看起来更白 的光。然而, 这些LED荧光粉的发射光范围 很广, 在颜色质 量和效率 方面不能兼顾。作为一个结果, 显示屏制造商为了成 像的需要, 在自然界中发现的全系列的色彩无法完全显示, 如果完全显示就会大大降低产品的效率。低效率, 意味着需要 更多的LED光源才能达到同样的亮度, 因此成本会增加, 也需要更多的能量来运行。

在实现系统高效的前提下, 半导体纳米晶体量子点技术, 为固态照明 (LED灯) 设备和液晶显示器 (电视, 移动设备) 提供了高质量的彩色。量子点图像有限公司不仅在开发节能材料, 同时研发了更绿色的合成路线。量子点图像有限 公司估计在美国他们每年可少用150000L (40000加仑) 的高毒性 溶剂和100kg镉废液。量子点图像有限公司实现了使用长链碳氢化合物溶剂取代烷基膦-烷基氧化膦溶剂, 降低了危害, 减少了溶剂的使用量。他们还利用危害较低的初级 粒子, 替代了高度危险的有机镉和有机锌原料。最后, 他们通过 多次离心与过滤纯化了产物, 缩短了时间和节约能源, 减少废弃物的排放。量子点图像有限公司已经实现了这些技术 上的改造, 提高了材料的性能。因此, 2013年, QD Vision量子点光学元件首先在主流商业设备中被使用, 包括索尼电视的很多品牌。

3 设计绿色化学品奖

含氟表面活性剂是泡沫灭火剂的重要组成 部分, 但由于它们是一类难降解、具有生物累积性的有毒化学品, 已经引起了严重的健康和环境问题。通过开发RE-HEALINGTM泡沫 (RF) , 索伯格公司已经利用非氟表面活性剂和糖类化合物, 取代了含氟表面活性剂。这一类泡沫灭火剂效率更 高、环境影响更低。

泡沫灭火剂抑制可燃物的燃烧, 实现冷却灭火。多年来, 灭火泡沫都以长链含氟表面活性剂作为活性成份。2006年, 美国环保署制定了一个自愿性的管理计划, 以减少长链含氟表面活性剂 的使用, 是因为它 们是聚对 苯二甲酸 丁二醇酯。 作为一个结果, 泡沫配方中的含氟表面活性剂实现了从长链到短链的转变。但是, 当使用短链而不是长链含氟表 面活性剂, 40%以上的含氟表面活性剂可以满足美国安全检 测实验室 (UL) 162项性能标准。虽然, 短链含氟表面活性剂具有低生物累积性和毒性小的特点, 但是很难降解, 如果大量 使用, 大量的短链含氟化合物会被释放到环境中。

索伯格公司不是简单地使用短链含氟表 面活性剂, 而是开发了一种线型无卤浓缩泡沫。经过对火灾几年的研究与测试, 索伯格公司开发的产品, 与含氟化合物相比效 果相当, 有时会更高。索伯格生产的泡沫, 与现有的标准完全相适应, 同时消除了其的难降解性。特别是RE-HEALINGTM泡沫 (RF) 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浓缩灭火泡沫, 适合于防火、灭火、火 情控制和表面绝缘。控制火情、灭火时间和表面绝 缘对于消 防人员的安全至 关重要, RE-HEALINGTM泡沫在各 方面都非 常优越。

RE-HEALINGTM浓缩泡沫是碳氢表面活性剂、水、溶剂、糖类物质、防腐剂和腐蚀抑制剂的混合物。浓缩泡 沫开发了 含有1%、3%和6%有效成分的一系列产品, 用于B级碳氢可燃物火灾。结构复杂的碳水化合物的存在, 使泡沫比 含氟泡沫有更显著的 热量吸收 能力。这些提 高了RE-HEALINGTM浓缩泡沫的灭火性能, 也增加了复燃能力。用于RE-HEALINGTM浓缩泡沫的可再生碳氢化合物, 同时也被用于医疗保健行业。这种共混物的使用, 使得产品有非常良好的 卫生性和 环境友好性 (28d93% 降解, 42d完全降解 ) 。RE-HEALINGTM浓缩泡沫, 在现有系统中很容易填充, 作为含氟表面活性剂的替代品。

4 小企业奖

可再生能 源有助于 实现全球 可持续发 展, 阿米香树 (Amyris) 公司, 利用工程酵母生产乙醇替代产品法尼烯, 向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迈进了一步。法尼烯是转化为可再生能源的原料, 处于替代存在弊端的第一代生物燃料的 地位。与石油柴油相比, Amyris公司可再生柴油的使用可减少82%的温室气体的排放。

在美国, 交通运输是仅次于发电的第二大 温室气体 排放源。相对于消耗其它燃料, 如卡车、火车、船舶使用柴油燃料, 汽车消耗汽油产生的温室气体量占交通运输业的一半以上, 其余温室气体排放主要来自飞机燃料。油价的上涨促使有许多国家, 包括美国和巴西, 开始大规模生产生物燃料。本土化生产的生物燃料对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巨大, 潜力无限, 包括拉动当地就业、能源安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第一代生物燃料, 特别是乙醇和生物柴油, 使用受到的限制, 主要体现在多少可以与汽油混合, 低温性能差等方面。为了解决第一代生物燃料现有的缺点, Amyris公司研发了一个先进的可再生燃料, 可作为汽车、电力和基础设施 用燃料, 都可以兼容, 重型柴油发动机和商用飞机已经开始使用。

Amyris公司使用最先进的应变工程技术, 利用使酵母实现糖转化为法尼烯而不是乙醇。然后, 法尼烯加氢, 得到下一代石油柴油和飞机用混合燃料的可再生替代产品法尼烷。最近, 根据其使用周期的分析, 与美国环保署公布的化石柴油排放标准和间接影响相比, 估计法尼烷的使用可减少82%的温室气体排放。法尼烷也给陆地重型运输带来巨大效益:1hm2大豆生产 传统的生 物柴油可 以使1辆公共汽 车行驶965.4km。同样1hm2土地种植甘蔗生产乙醇, 可以使同1辆公共汽车行驶6436km。然而利用甘蔗被用于合成法尼烷, 可以使同样的柴油机动 车行驶8849.5km。将木质纤 维素类物 质, 通过发酵转变为糖类物质, 将进一步提高效益。

Amyris公司已经证明, 使用其专 有的酵母 菌, 通过工业 化生产, 将糖类转化成的可再生燃料, 可达到石油燃 料规格。Amyris公司的可再生 柴油, 已由EPA批准可以 添加35%, Amyris公司的可再生柴油不含有硫或其它粒子, 具有比柴油更高的十六烷值, 同时改进 了低温性 能。最近, 在2014年6月ASTM修订航空燃油标准, 包括可再生燃料法尼烷, 可以作为商业航空喷气飞机燃料的添加物。

5 学术奖

氧化反应被广泛用于有机化学品的生产, 但它们往 往产生无用的副产物。Shannon S Stahl教授, 已经开发 了一种使 用空气中绿色催化剂氧气的催化方法, 来替代使用危险化学品的方法。该方法反应条件温和, 安全系数高, 适合于规模化生产, 并且选择性高, 作为药物合成方法, 节省了时间和金钱, 减少危险废物的排放。

氧气分子 (O2) 是最便宜和最环保的化学氧化剂, 但出于安全性和反应选择性差, 所以很少被使用。工业生产中, 不是使用氧气直接氧化, 而是选择使用其它有毒的氧化剂, 或选择其它低效率、无氧化反应的合成路线。

Shannon S Stahl教授和他的研究团队专门致力于分子催化氧化反应的调 查和研究, 他们最近 开发了几 种实用、多用 途, 醇类物质有氧氧化的方法。2011年, 博士后研究员Jessica Hoover博士研究表明, 在室温情 况下, 一价铜盐 和2, 2, 6, 6四甲基二苯哌酯, 可以选择性的把醇类物质氧化成为醛类物质。这种方法对于活性和非活性醇类物质、杂环化合物、含氧 氮硫官能团化合物都是适用的, 能够选择性的氧化分子内未受保护的二级醇结构-伯醇。这些反应机理的研究导致一种由研究生Janelle Steves发现的新的催化剂体系的出现, 这种体系在更大的范围可以有效的氧化一级和二级醇结构。这些催化剂体系简单, 使用非化学试剂氧化剂的氧气, 有利于产物的分离, 减少了副产物的产生。其它氧化体系中需要 的含氯有机溶剂, 不再需要。

Shannon S Stahl教授与Thatcher Root教授 (威斯康星大学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 和一些制药公司的科学家 (礼来公司Matthew Yates, Martin Johnson, Joseph Martinelli博士;默克公司Christopher Welch博士;辉瑞公司Joel Hawkins博士) , 共同探讨, 安全和可控的利用有氧氧化反应合成药物的实施方案。这种方法涉及到一个连续流动的过程, 在反应器 内反应5min, 通过氧化反应醇转化为醛。

实用、安全、可控的氧化方法的研究, 为制药、特种精细化学品制造商的广泛采用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绿色挑战 篇10

本届大会在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国家部委支持下, 由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中国绿色建筑与节能专业委员会和中国生态城市研究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 并得到国内外多家政府机构、行业内相关协会和组织、知名企业的大力部委色专机支持。大会已连续成功召开了10届, 是中国乃至东南亚最具规模、最专业的绿色建筑领域会展和最权威论坛。

随着中国城镇化的不断推进, 建筑业已成为我国能耗最高的行业之一, 并将在未来10年继续大幅增长。而在全球, 到2050年, 将有超过半数的能耗来自建筑。因此发展绿色建筑, 最大限度地节约能源、减少污染、保护环境, 将直接关系到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日前闭幕的“两会”上的代表也纷纷建议:将节能减排作为扩大投资、改善人民群众生活的主要抓手。

大会聚焦 绿色新未来

国务院参事、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理事长仇保兴在绿建大会上发言。他紧扣本届大会主题——提升绿色建筑性能, 助推新型城镇化, 作了题为《新常态、新绿建》的主题报告, 详细介绍了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现状, 他指出, “近年来, 我国绿色建筑的数量在逐年提升, 尤其是三星、二星级绿色建筑的增长幅度都近达1倍以上, 2014年新建绿色建筑面积已经超过了1亿多平方米。”

随后, 仇保兴理事长表示, 在如此有利的社会发展背景下, 绿色建筑将迎来新的发展时机, 这对业内士人来说, 无疑又是一大挑战。

§展望绿建未来:让民众可感知

目前, 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已经到了瓶颈期, 大众化、普及化是关键。下一步, 将绿色建筑推出设计室, 让民众感知、可监督, 激发居住者节能、节水的积极意识, 势在必行。为实现该目标, 要让民众清楚地知晓绿色建筑能够给社会生活带来哪些改善, 经济性和健康性是两个重要的切入点。同时为满足居住者感官上的需求, 在设计上, 还要在注重性能的同时提高建筑的可视性。绿色建筑物业同样不容忽视, 尤其是在可再生能源、雨水收集、垃圾分类回用等方面。此外, 激发民众参与绿色建筑设计、管理和改造的积极性, 同样能够增加其对绿色建筑的感知。

§展望绿建未来:互联网+绿色建筑

未来的建筑趋势, 是要发展“互联网+绿色建筑”。如何实现?首先, 要提供免费软件, 收集基础数据, 并设计出能够将国内数量庞大的基础软件整合起来的云计算软件;其次, 要在建筑的新部品、新部件及绿色建材、新型材料、新工艺上互联网化;再次, 标识管理要实现互联网化。仇保兴理事长透露, 中国城科会将于近期推出绿色建筑标识的申请咨询监测评估网络系统, 且提供免费软件, 推进实现申请、咨询、监测、性能评估、管理的一体化。

此外, 在互联网基础上进行施工的物联网化, 有助于实现零库存、低污染和高质量施工。而运营阶段引入互联网思维, 就能够像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一样, 利用手机操控自己的住宅, 享受智慧人生。甚至, 我们还可以将绿色建筑设计放到互联网上, 令大众可以同设计师合作, 亲手创建出属于自己的个性住房。在互联网时代, 这些都不再是幻想。

§展望绿建未来:更生态友好、更人性化的建筑

借鉴中国传统文化里模仿大自然的智慧和创造理念, 将其与节能减排结合起来, 使绿色建筑的内涵得到了进一步延伸, 利用建筑的余能、余水及建筑垃圾, 使资源得到回收再利用, 从而实现与大自然的共生。例如:室内培育植物、蔬菜、水果;室内温度、湿度的可调可控;生产新鲜安全的蔬果;污水和雨水的收集与利用;吸收Voc、PM2.5;增进环境美感等。

城市虽然消耗了80%的能源, 但如果同时再反过来通过绿色建筑、物联网、智能电网, 将一切可再生能源都充分利用起来, 城市就会成为生产单位, 这样就可以大大降低废气废物的排放, 减少环境污染, 创造出更生态友好、更人性化的建筑, 甚至能够解决未来50年人类面临的能源、水、食品、环境、贫穷和疾病等难题。

从仇保兴理事长的报告中, 我们深切的感知到, 绿色建筑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未来, 绿色建筑与互联网的融合, 与新兴产业的融合, 使虚拟技术与实体建筑结合在一起, 并通过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创新技术, 提高节能、节水、节材、降低温室气体的实效, 进而全面提升绿色建筑的质量, 使未来的建筑更加生态和友好, 更适合人类居住。

政策支持 顶层设计保驾护航

城市建设中, 规划是龙头, 是建筑设计中的顶层设计。而在整体规划中, 政府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因此, 政府出台的指导方向, 才是决定市场前行的风向标。

习近平总书记曾于2015博鳌亚洲论坛中强调:“我国当前同世界的互动越来越紧密, 机遇共享、命运与共的关系日益凸显, 建筑的绿色机遇也在不断扩大。我们要走绿色发展道路, 让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成为主流的生产生活方式。我们正在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 优化能源结构, 落实节能优先方针, 推动重点领域节能。”

在这些“绿色机遇”之下, 政府更应从实际出发, 整体创新, 完善市场, 为行业、企业开拓出一条适合我国发展的绿色节能道路。

实际上, 在绿色建筑这方面, 我国政府很早就开始加以重视了。如2013年年初,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改委、住建部的《绿色建筑行动方案》, 标志着绿色建筑行动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在国家发展绿色建筑这一顶层设计的指导下, 各地方政府、设计院、标准院等单位纷纷响应, 相继推出符合当地发展条件的政策标准, 大力推进绿色节能建筑产业。各大厂商, 如万达、绿地等集团也积极迎合, 第一时间宣布涉足绿色建筑业, 并将节能减排作为市场战略提了出来。

可见, 国家政策的强制和激励, 是绿色建筑发展的动力。因此, 各制标委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 便开始着手出台各种标准规范, 截至2014年底, 已有8部绿色建筑标准化细则出台。

1

《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 (GOBAS)

立项:2002年11月

正式出版:2003年8月

开始实施:2003年10月

参考标准:LEED (美国) ;CASBEE (日本)

该标准是我国第一部关于绿色建筑的正式文件, 是科技部“奥运科技十大专项”之一, 是由北京市科委负责管理的。标准中首先明确了“绿色建筑”的理念, 并根据我国当时的国情, 提出符合我国实际的“绿色建筑”实施内容, 给出可操作的评估体系, 并在奥运项目中试行, 以实现“绿色奥运”的目标, 从而促进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

该标准将建筑的“绿色”程度从A到E细分为5个等级。其中, A级代表资源、能源、环境代价付出很少但建筑品质优秀, 为最佳绿色建筑;B级和C级尚属绿色建筑, 但资源、能源、环境消耗太大, 或建筑品质略低;D级意味着高消耗而且品质不高;E级则为低劣建筑。 (见图1)

2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GB 50189-2005)

发布:2005年4月4日

实施:2005年7月1日

主编单位: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发布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该标准的制定和实施是为了贯彻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 改善公共建筑的室内环境,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按照该标准进行的建筑节能设计, 在保证相同的室内环境参数条件下, 与未采取节能措施前相比, 全年采暖、通风、空气调节和照明的总能耗应减少50%。

标准实实施施后后, 从从根根本本上上扭扭转转了了公公共共建建筑筑用用能能严严重重浪浪费费的的情情况况, 受受此此影影响响, 与与房房屋屋建建造造密密切切相相关关的配套行业, 将面临新一轮洗牌。建设部相关负责人认为:“一方面, 一些时下热销产品将受到挤压甚至停产;另方面, 升级换代的产品将面对技术上的诸多挑战。按照建筑节能涵盖的范围来讲, 近年来涌现的节能建筑只能算拥有节能建筑的潜质, 真正实现建筑节能还需要相当长的过程。”

该标准适用于新建、改建和扩建的公共建筑节能设计。

3

《绿色建筑技术导则》 (建科[2005]199号)

发布时间:2005年10月

主编单位: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发布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 推进绿色建筑是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的具体实践。为加强对我国绿色建筑建设的设计指导, 促进绿色建筑及相关技术健康发展, 建设部和科技部联合编制了《绿色建筑技术导则》。相关负责人表示, 发展绿色建筑必须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 必须从建筑全寿命周期的角度, 全面审视建筑活动对生态环境和住区环境的影响, 采取综合措施, 实现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为引导、促进和规范绿色建筑的发展, 特制定《绿色建筑技术导则》。

导则中指出, 绿色建筑的基本要素可分为六类, 包括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室内环境质量和运营管理。这六类指标涵盖了建筑物全寿命周期内的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管理及回收各阶段的评定指标的子系统。

积极推广绿色建筑技术, 有利于我国实现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改善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等目标, 助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4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GB/T 50378-2006)

发布时间:2014-04-15

实施日期:2015-01-01

主编单位: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发布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为贯彻落实完善资源节约标准的要求和保护环境的国家技术经济政策, 推进可持续发展, 规范绿色建筑的评价指标, 特制订此标准。

该标准的制定, 除了总结出多年来我国绿色建筑方面的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 还特意借鉴了许多其他国家的先进绿建经验, 可谓是我国独立制定的第一部多目标、多层次的绿色建筑综合评价标准。

标准中指出, 评价绿色建筑时, 应统筹考虑建筑全寿命周期内, 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满足建筑功能之间的辩证关系。此外, 还应依据因地制宜的原则, 结合建筑所在地域的气候、资源、自然环境、经济、文化等特点进行评价。

该标准用于评价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中的办公建筑、商场建筑和旅馆建筑。

目前, 2006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目前已不再使用。

5

《绿色施工导则》

发布时间:2007年9月10日

发布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建字号:建质[2007]223号

导则中明确指出绿色施工是建筑全寿命周期中的一个重要阶段, 其总体框架是由施工管理、环境保护、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能与能源利用、节地与施工用地保护等6个方面组成。实施绿色施工, 应进行总体方案优化, 在规划、设计阶段, 应充分考虑绿色施工的总体要求, 为绿色施工提供基础条件。同时, 实施绿色施工, 应对施工策划、材料采购、现场施工、工程验收等各阶段进行控制, 加强对整个施工过程的管理和监督。施工应进行总体方案优化在规划设计

该导则用于指导建筑工程的绿色施工, 并可供其他建设工程的绿色施工参考, 旨在对建筑工程实施绿色施工提供指导, 积极推动建筑业发展绿色施工, 使建筑业肩负起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责任。鼓励各地区开展绿色施工的政策与技术研究, 发展绿色施工的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与新工艺, 推行应用示范工程。并绿

——2009年, 各地省标相继颁布, 绿色建筑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2010年, 国务院提出“绿色建筑发展纲要”。

6

《绿色建筑行动方案》 (国办发[2013]1号)

公布时间:2013年1月1日

发布单位:国务院办公厅

编制单位: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2013年1月1日,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改委、住建部制订的《绿色建筑行动方案》。该方案充分认识了开展绿色建筑行动的重要意义, 指出了相关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基本原则, 明确了重点任务, 即切实抓好新建建筑节能工作, 大力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 开展城镇供热系统改造, 推进可再生能源建筑规模化应用, 加强公共建筑节能管理, 加快绿色建筑相关技术研发推广, 大力发展绿色建材, 推动建筑工业化, 严格建筑拆除管理程序, 推进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此外, 方案中还点明了行动的主要目标, 即, “十二五”期间, 完成新建绿色建筑10亿平方米;到2015年末, 20%的城镇新建建筑达到绿色建筑标准要求;在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方面, 要求完成北方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和节能改造4亿平方米以上, 夏热冬冷地区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5000万平方米, 公共建筑和公共机构办公建筑节能改造1.2亿平方米, 实施农村危房改造节能示范40万套;到2020年末, 基本完成北方采暖地区有改造价值的城镇居住建筑节能改造。

开展绿色建筑行动, 以绿色、循环、低碳理念指导城乡建设, 严格执行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 扎实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 集约节约利用资源, 提高建筑的安全性、舒适性和健康性, 对转变城乡建设模式, 破解能源资源瓶颈约束, 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培育节能环保、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要把开展绿色建筑行动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把握我国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加快发展的历史机遇, 切实推动城乡建设走上绿色、循环、低碳的科学发展轨道, 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7

《绿色工业建筑评价标准》

发布日期:2013年8月8日

实施日期:2014年3月1日

主编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2010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 (建标[2010]43号) 的要求, 标准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 认真总结实践经验, 参考有关标准, 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 制定了该标准。

《绿色工业建筑评价标准》突出了工业建筑的特点和绿色发展要求, 是国际上首部专门针对工业建筑的绿色评价标准, 填补了国内外针对工业建筑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空白, 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和可操作性, 总体上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它是各工业行业进行绿色工业建筑评价共同遵守的依据, 体现了量化指标和技术要求并重的指导思想;采用权重计分法进行绿色工业建筑的评级, 与国际上绿色建筑评价方法保持一致;规定了各行业工业建筑的能耗、水资源利用指标的范围、计算和统计方法。

该标准是指导我国工业建筑“绿色化”规划设计、施工验收、运行管理, 规范绿色工业建筑评价工作的重要技术依据。它的实施将有利于我国工业建设领域规划、设计、建造、产品、管理一系列环节引入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理念, 不断提高其规范化及合理性, 为各工业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技术依据和执行标准, 引导未来工业建筑逐步走向绿色发展道路。

8

修订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GB/T 50378-2014)

2014年4月15日,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通知, 表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为国家标准, 编号GB/T 50378-2014, 自2015年1月1日起实施。原《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06同时废止。

新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比2006年的版本“要求更严、内容更广泛”。该标准在修订过程中, 总结了近年来我国绿色建筑评价的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 开展了多项专题研究和试评, 借鉴了有关国外先进标准经验, 广泛征求了有关方面意见。修订后的标准评价对象范围得到扩展, 评价阶段更加明确, 评价方法更加科学合理, 评价指标体系更加完善, 整体具有创新性。

2006版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有6大指标, 每个指标下, 满足一定的项数即可被评为一星级、二星级或三星级绿色建筑。而新的标准则是采用打分的方式, 总分达到45~50分是一星级, 60分是二星级, 80分是三星级。新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让三星绿色建筑评价标识更具价值。

此外, 2015版新国标, 还就以下方面进行了修订。

1) 将标准适用范围由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中的办公建筑、商场建筑和旅馆建筑, 扩展至各类民用建筑。

2) 将评价分为设计评价和运行评价。

3) 绿色建筑评价指标体系在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和运行管理六类指标的基础上, 增加"施工管理"类评价指标。

4) 调整评价方法, 对各评价指标评分, 并以总得分率确定绿色建筑等级。相应地, 将旧版标准中的一般项改为评分项, 取消优选项。

5) 增设加分项, 鼓励绿色建筑技术、管理的创新和提高。

6) 明确单体多功能综合性建筑的评价方式与等级确定方法。

7) 修改部分评价条文, 并为所有评分项和加分项条文分配评价分值。

行业机制评估体系助推发展

绿建大会的召开, 表明绿色建筑在中国的高速发展离不开全社会共同的努力, 除了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引导, 行业协会以及相关研究机构也功不可没。他们一直在中国的绿建道路上耕耘着、倡导着, 也正是由于他们的付出, 中国的绿色建筑才能一直走在发展的大路上。

2006年, 为了更好地约束我国绿色建筑业的健康秩序, 住建部出台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第一次正式为“绿色建筑”贴上了标签, 明确了“中国绿色建筑三星认证标准”。此外, 还特意引入了英国BREEAM、美国LEED、日本CASBEE等国际绿建评估体系, 严格把关新建建筑和既有建筑的绿色节能设计标准, 从而推动中国的绿色建筑走上积极稳定的发展道路。

1

中国绿色建筑三星认证标准

来源:《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GB/T50378) 等级:共分为三级——绿色一星、绿色二星、绿色三星

该标准是为贯彻执行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国家技技术术经经济政策, 推进可持续发展, 规范绿色建筑的评价而制定定定的的。。

标准中规定, 该认证分为3个等级:18项达标为绿色一星;27项达标为绿色二星;35项达标为绿色三星, 是中国绿色建筑评估标准中的最高级别。具体项目划分如图1、图2所示。

绿色建筑的建设与评价应因地制宜, 统筹考虑并正确处理建筑全寿命周期内, 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满足建筑功能之间的辩证关系。

目前国内的绿色三星级别建筑项目屈指可数, 因为若要建造最高级别的建筑, 不仅需要巨资打造, 对技术的要求也相当严苛。此外, 国内目前绿色资源配套相对薄弱, 成为了绿色建筑发展较慢的主要原因。

2

英国BREEAM体系

全称:英国建筑环境评估体系 (BREEAM)

始创:1990年

等级:共分为五级——按照各部分权重进行计分, 计分结果可分为:通过 (Pass) ≥30%、良好 (Good) ≥45%、优秀 (Very Good) ≥55%、优异 (Excelent) ≥70%、杰出 (Outstanding) ≥85%。

BREEAM体系下的绿色建筑评估设计9个方面的内容, 包括:管理、健康和舒适、能源、交通、水、材料、土地利用和生态、垃圾、污染。该评估体系采取“因地制宜、平衡效益”的核心理念, 是世界上第一个也是全球应用最广泛的绿色建筑评估方法, 这也使它成为全球唯一兼具“国际化”和“本地化”特色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

它既是一套绿色建筑的评估标准, 也为绿色建筑的设计设立了最佳实践方法, 也因此成为描述建筑环境性能最权威的国际标准。英国建筑研究院通过BREEAM体系帮助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包括荷兰、法国、俄罗斯、西班牙、沙特、阿联酋等国在内的组织和国家创立了适用于当地的绿色建筑评估标准。

3

全称:Leadership in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Design

别称:绿色能源与环境设计先锋奖 (LEED)

源于:《绿色建筑评估体系》 (LEEDTM)

始创:1998年

正式推行:2003年

等级:共分为四级——根据可持续场地、水资源有效利用、能源与大气环境、材料和资源、室内环境质量和创新设计6个方面的建筑综合考察并对其打分, 认证级 (26~32分) 、即满足至少40%的评估要点要求;银级 (33~38分) 、即满足至少50%的评估要点要求;金级 (39~51分) 、即满足至少60%的评估要点要求;铂金级 (52~69分) 、即满足至少80%的评估要点要求。

由美国绿色建筑协会建立并推行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 简称LEEDTM, 是目前在世界各国的各类建筑环保评估、绿色建筑评估以及建筑可持续性评估标准中被认为是最完善、最有影响力的评估标准。随后, 绿色建筑认证协会 (GBCI) 与必维国际检验集团签署了一份谅解备忘录以推进LEED项目。LEED是世界上对绿色建筑进行设计、施工、维护及操作认证的最重要的系统。

LEED的创办宗旨是在设计中有效地减少环境和住户的负面影响, 目的在于规范一个完整、准确的绿色建筑概念, 防止建筑的滥绿色化。其认证主要特点为:国际认可的绿色建筑体系、由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 (USGBC) 开发、对多种类型建筑均适用、提供实用且可量化评估的绿色建筑解决方案。

该标准在美国部分州和一些国家已被列为法定强制标准, 项目遍及103个国家、超过10735个认证项目, 拥有超过43063个注册项目。

4

日本CASBEE评估体系

全称: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System for Building Environmental Efficiency

颁布时间:2003年7月

主编单位:日本可持续建筑协会

源于:《建筑物综合环境性能评价体系·手册1-绿色设计 (Df E) 工具》

等级:Case Bee采用5分评价制。满足最低要求评为1分;达到一般水平评为3分。

该评价体系以各种用途、规模的建筑物作为评价对象, 从“环境效率”定义出发进行评价, 试图评价建筑物在限定的环境性能下, 通过措施降低环境负荷的效果。其一经颁布, 变得到了日本全国的认可。

CASBEE将评估体系分为Q (建筑环境性能、质量) 与LR (建筑环境负荷的减少) 。建筑环境性能、质量包括:Q1-室内环境;Q2-服务性能;Q3-室外环境。建筑环境负荷包括:LR1-能源;LR2-资源、材料;LR3-建筑用地外环境。另外, 每个项目都含有若干小项。参评项目最终的Q或LR得分为各个子项得分乘以其对应权重系数的结果之和, 得出SQ与SLR。评分结果显示在细目表中, 接着可计算出建筑物的环境性能效率, 即Bee值。而Bee值则可在以建筑环境性能、质量与建筑环境负荷为x、y轴的二元坐标系中表现出来 (见图3) , 并可根据其所处位置评判出该建筑物的可持续性。

优秀案例推介

§科科技技百百年年住住宅宅

设计单位: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

建筑面积:约90m2

技术策略:该样板间以标准院与上海绿地集团共同研发实施的上海绿地南翔崴廉公馆项目为研究原型, 由标准院设计, 青岛海尔家居等产业化住宅部品优质供应商共同参与搭建, 建筑面积约90m2, 通过“SI住宅内装修体系”, 即把“S”部分的结构支撑体和“I”部分的管线及内装填充体有效分离, 使住宅具备结构耐久性、室内空间灵活性以及填充体可更新性等特质, 充分展示了住宅产业化建设中“生产工业化、部品标准化、施工装配化”的核心理念, 呈现了真正以建筑产业化的生产方式建造的长寿命、高品质、低耗能的新型可持续住宅精髓。

项目影响:“科技百年住宅”从社会角度延长了住宅使用寿命, 符合可持续城市建设的社会需求, 满足了住户对住宅使用的开放、灵活等要求, 弥补了长期粗放型生产方式导致住宅的平均寿命较短的弊端, 节省了社会财力和能源资源, 避免了巨大浪费。当前国内百年住宅项目逐渐增多, 其发展无疑推动了住宅产业化的进步, 开发了节能建筑的市场先机。

§北京华联合肥和平路购物中心

项目名称:北京华联合肥和平路购物中心

设计星级:二星

设计单位: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技术策略:可再生能源利用、雨水利用与中水回用技术和被动式围护结构保温隔热技术等。

项目简介:本项目原为大型综合超市, 根据北京华联集团规划, 拟将项目改造成为1个一站式消费服务的综合购物广场, 一层到四层业态为百货、商业街, 五层为影院、商业街、美食城 (其他层商业街中也有部分餐饮) , 负一层为超市、商业街, 负二层为停车场及设备用房。

软件应用

§宝时得中国总部大楼

设计单位:江苏省 (赛德) 绿色建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评价星级:三星、LEED-NC2009铂金级双重认证

技术策略:可持续场地应用、水资源的回收利用、能源能效优化、节约材料和资源、保证室内环境质量、提高运营管理等。

系统支持:在大楼一层的消控中心设置中央集成系统, 其智能化子系统包括楼宇自控系统、能源计量系统、安防监控系统、入侵报警系统、巡更系统、一卡通系统、广播通讯系统、智能照明系统、信息发布和会议管理系统及变配电系统, 各系统均集成到中央集成系统中, 并能实现各子系统的联动与统一调度。

项目简介:宝时得中国总部 (一期) 1#办公大楼是宝时得机械 (中国) 有限公司新建的中国区总部办公楼, 位于苏州市工业园区东旺路金堰路东北侧, 地下1层, 地上5层。总用地面积19824m2, 总建筑面积19094.97m2, 地下建筑面积6466.11m2。建筑主要功能为办公。

§江森助力长沙北辰三角洲项目

项目名称:长沙北辰三角洲

评价星级:二星、LEED-CS金奖双重认证

设计单位:江森自控

技术策略:江森自控为该项目提供了诸如Metasys�楼宇控制系统、变风量空调系统 (VAV) , 整体节能解决方案等多项技术和系统。

项目简介:本项目是湖南长沙的地标性建筑群, 总建筑面积约550万平方米。其中, 黄海标高39米架空平台上住宅面积312万平方米, 五星级酒店、商业、写字楼、公寓等综合公共建筑80万平方米。此项目也是北辰集团在中国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综合性项目, 其中的北辰时代广场是湖南省的最高楼。本项目将能耗降低到原来设计方案的三分之二, 为该地区的节能减排起到了示范效应。

上一篇:五四下一篇:个性化综合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