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创新(精选12篇)
挑战创新 篇1
1 开放式创新的起源与发展
技术的迅猛发展、环境的高度不确定性,使得技术创新日益成为一种复杂性活动,需要广泛的技术资源和专业能力,企业面临的创新压力大大增加,单独创新变得越来越困难。即使大公司也不可能在所有的技术前沿领域维持研究的努力,跟上技术变革的步伐。任何技术力量雄厚的企业不可能拥有创新所需的全部资源和技术。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企业研发模式开 始由内部化逐渐走向外部化。实际上,早在1959年卡特尔和威廉姆斯就强调,与外界适当交流是技术领先的公司最重要的特点之一。创新经济学创始人之一克利斯·弗里曼认为,19世纪最典型的创新模式是发明家兼企业家,20世纪最典型的创新模式是与外界充分交流的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部门,而在21世纪这些模式逐渐被网络化合作系统的创新模式取代[1]。
Teece(1986)指出,企业不仅需要评估决定在新知识生产中是依赖于外部知识还是依赖于内部知识,而且还要选择是将内部可供利用的知识作为一种商品在技术知识市场上出售,还是将它作为生产其他产品时的投入[2]。Chesbrough(2003)首次提出了开放式创新概念,认为企业在创新过程中应该改变原有的机械的思维方式,而将外部的和内部的技术有机地结合成一个系统,这个系统一方面使得企业能够通过技术许可,从外部获得企业需要的技术成果;另一方面激活在封闭的创新环境下可能被抛弃的某些企业技术,从而获益[3]。
通过对IBM、Lucent、Intel、P&G等多家公司的调查研究,开放式创新的优势在于企业获得外界的创造性的思想和技术;能够和其他组织特别是大学合作研究;对很有前景的新技术公司直接投资;转让不同于自己战略方向的技术;通过资产分派加快公司内部新科技的发展;鼓励其他公司和顾客成立内部科研项目。然而同时开放式创新也会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投资风险和金融风险;与其他组织的合作增加了交易成本;可能涉及的知识产权纠纷。
2 开放式创新带来的挑战
企业开放式创新是一种平台战略,不管是资源流入还是资源流出,都是动态和开放性的,但都是基于市场需求和企业经济获利的一种对于产权欲望的追求。因此,该种创新模式的推广,必将对现有技术环境提出新的要求。
2.1 外部技术交易市场
在既定的产业、技术或区域条件下,可供利用的外部技术知识数量是一个重要的禀赋,它有助于获得其他知识和相关组织的特征。参与者的多样性,比如企业、大学和研究中心以及经纪人和其他专业从事技术知识扩散的参与者,能够促进外部技术知识数量的增长。作为技术知识的提供者和互补性参与者,在开放式创新环境下,知识密集型商业服务活动会更加频繁。因此,有必要构建能够联接技术供给者(诸如发明者、提供者)和技术需求者(诸如创新企业)的外部技术交易市场。
完善、成熟的市场体系,对于国家经济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以资本市场为例,研究美国经济发展历程,会发现美国的崛起与它强大的资本市场密切相关。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和平发展时期,美国、欧洲和日本都经历了战后经济恢复性高速增长。但是,在经历了二十多年的粗犷式的发展之后,从七十年代开始,初级消费达到饱和,经济增长乏力,包括美国在内的各个西方主要发达国家无一例外地出现了“滞胀”的现象。由于金融改革严重滞后,资本市场的发展落后,金融体系缺乏弹性,德国、日本等国的经济在取得短暂辉煌之后,开始了长时间的持续衰退,至今未能走出低增长的困境。从七十年代末期开始,美国则依靠资本市场的推动成功地实现了经济转型,走出了这一困境,一轮一轮的高科技浪潮帮助美国经济成功地实现了产业升级。以硅谷和华尔街为代表,美国形成了以科技产业、风险投资和资本市场联动的一整套发现和筛选机制。过去的三十年中,在世界范围内,几乎所有的高科技产业都无一例外从美国本土兴起。
有专家预言,多学科的技术革命正在改变着世界,它超越了过去的农业革命、工业革命和信息革命。技术的高度融合性和多学科性进一步加剧了创新的复杂性,也带来了对研发活动广度和深度的更高要求。可以预见,随着这一趋势的延伸,对外部技术交易市场的要求会越来越高。构建完善的外部技术交易市场将有助于促进技术、知识的广泛充分流动,有助于我国实现大国崛起。
除了技术交易平台的构建,这个市场中的各种交易机制的设计,也是需要解决的。“如果不阻止知识的互补性、积累性和替代性的作用机制,事前和事后的过度专有性都有可能降低。这时,无论在企业还是在整体层面上,对知识交易的管理就是必要的”[4,5]。成文的技术知识能够更好地满足交易条件,也能够比较容易地找到外部交易的技术知识市场。内容契约的设计和实施相对可行和可靠。过程契约不能对交易的内容给出完全的定义,但是能够确定双方相互作用的形式和次序。根据投入的数量和实际的结果,为了解决参与过程、各方的职责、进入和产权分配的时机、暂时的和局部的排他性与过程、时间滞后以及相关贡献者的特权范围等问题,必须要设计一套完善的过程契约并加以实施。
2.2 内部技术创新管理模式
继Chesbrough提出开放式创新模式之后,开放式创新逐渐成为国际学术界一个热门的研究领域,但开放只是给企业提供了新的机会,并不意味着所有企业都能够在开放创新过程中获得同样有意义的发展。如何有效实施和管理开放式创新成为企业新的难题。外部丰富的创新资源的存在,将增加企业创新管理的复杂性,因此如何管理开放式创新成为新的研究焦点。
Hansen(1999)在对一个大型公司的网络联结进行分析时,发现当网络规模超过某一程度后,网络的维系费用会非常大[6]。Laursen和Salter根据英国政府对制造业做的一次调查进行分析,发现创新绩效随着开放度的增大,表现为倒U型关系,即随着开放度的增加,创新绩效随之增加,但到达某一临界点后,创新绩效会随之下降[7]。
Chesbrough通过对My Space、IBM、Linux等的运作模式进行分析,发现虽然这些公司都不同程度地采取了开放式创新,但是他们的获利模式是不一样的,有的公司如My Space能把创新带来的收益锁定在企业内部,而有的公司却不能完全享受到创新带来的收益。他认为,长此下去,那些不能完全享受收益的公司在创新方面将失去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为此,他提出了“开放式战略”(open strategy),并将它定义为“企业在价值创造(value creation)和价值获取(value capture)之间谋求的平衡”[8]。
由以上学者的实证分析、案例分析可以看出,虽然开放式创新概念的提出,为企业寻找创新来源、使用创新成果提供了更为开阔的思路,但是外部创新资源不会自动流入企业,如何使用好这种方式为企业创造价值、获取价值,却是值得深思的问题。开放式创新管理模式的建立对于完善开放式创新理论和提供实践指导都是十分必要的。
2.3 知识产权制度
在技术创新的研究中,常常涉及到技术创新产权问题。在研究创新激励、 合作创新、模仿创新、开放式创新、创新管理等问题中,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是:技术创新活动是追求经济利益的活动,人们愿不愿意创新,与技术创新的收益相关,而技术创新的收益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创新者与创新成果之间的产权关系,以及社会对创新产权的保护状况。
依据Nonaka等的观点,创新的本质就是知识创造[9]。在封闭式创新模式下,公司管理知识产权的目的是创造并保持对新技术的绝对控制权,避免别人使用它,此时知识产权发挥着进入壁垒的作用,尚未被视为收入和利润的来源。企业之间主要是一种竞争关系,企业面临的最大威胁是Arrow所提出的信息披露悖论(Disclosure Paradox),即信息的买方往往会在没有支付的情况下就获得了信息[10]。Arrow认为信息披露悖论导致了市场失灵,打击了创新的积极性,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所以应该实行严格的占有制度,如私有性的知识产权,旨在对创新成果进行保护。这时企业会实行封闭式创新,并通过严格的知识产权来提高知识占有程度。
知识产权制度通过构造事前的进入壁垒能够提高技术知识由市场供给的激励,但另一方面,知识产权又会阻碍技术知识在经济领域中的自由流动,丧失该项技术与其他技术结合的机会,从而产生一定的机会成本,这就需要在知识产权的优点和机会成本之间进行权衡。完全排除搭便车行为也是有风险的,它会破坏技术知识之间的互补性进而阻碍新技术的产生[11]。知识产权制度的那些可以刺激技术知识市场供给的优势,现在被技术采用延迟和技术无法扩散引起的成本抵消了[12]。知识产权的实施能有力地打击盗版行为,但是采取这样的法律手段,代价是高昂的。由于监管和惩罚的困难,原来很多利用专利和版权来进行商业运作的技术发明者,现在也开始考虑使用其他的方法来获得技术发明带来的价值了[13]。
随着企业创新环境的变化,社会学习周期大大加速,相对于信息披露悖论,知识的价值悖论成为创新企业所面临的更大威胁。价值悖论(Value Paradox)是指当我们提高产品中知识的编码与抽象程度的时候,我们从中取得的效用越大,同时却越会因为竞争力量所推动的技术诀窍扩散而难以确保其稀缺性,从而加快了知识的贬值。Boisot(1998)指出,对于知识的价值悖论,可行的解决办法不是“堵”而是“疏”,将对知识存量的关注转移到如何提高知识的流量[14]。
3 开放式环境下的技术创新管理
虽然由于研究视角的不同,产生了不同的技术创新模式,比如网络创新、集成创新、合作创新,但是相比较原来的封闭式创新,它们的共同点都在于采取了不同的开放程度。所以未来技术创新发展的主流趋势是开放式创新,而它的核心理念就是充分利用产生于企业内部和外部的技术和创意,提高创新绩效。通过技术转让或者股权合资等手段充分挖掘企业内部和外部已有创新成果的市场价值,即创新要素的流入和创新成果的流出。要达成这样一种“自由流动”的境界,企业在技术创新管理方面需要实现以下突破:
3.1 构建外部创新网络
与传统的“企业内部研究和创新”的封闭模式不同,开放式创新重视采用现成的成果并加以发展,企业需要向外部的思想和知识融合开放,行业之间的界限不再分明,一切创新资源(包括人才、投资、研发等)在企业之间、企业和相关组织之间都可以实现快速流动和共享。因此,企业需要更多地借用外部的创新成果,以充分利用这些成果的潜在价值。这些相关组织可以是价值链的每一个主体,包括用户、供应商、竞争企业、大学、科研机构、政府、中介组织等,也可以是区域创新平台、行业创新平台等公共技术创新平台。具体方式可以通过协同创新、合作创新和技术扩散。具体如图1所示。
3.2 搭建内部创新平台
企业技术创新系统的建立与完善还在于企业创新的内部支撑系统。管理就是搭建一个平台,综合各种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配置组织资源,借以实现组织愿景的活动,创新管理也不外如此。企业的技术创新模式必须相应地适应开放式创新的背景,技术创新管理的重点转变为建立能够识别新的价值、获取外部新技术并消化吸收,应用到商业目的上的新技术管理能力。即公司不但有自己的研发团队,更需要建立评估、消化吸收外部技术的外部技术获取机制,也要对公司的研发成果进行评估,避免因技术与商业模式的不匹配而被搁置。通过建立一支技术评估专家团队,对来自公司内部、外部的技术进行科学评估,分析判断未来的新技术发展趋势,分析新技术与商业模式的匹配程度,将来自公司内部或公司外部的新技术应用到公司现有业务中;将不适合本公司现有的商业模式通过技术转让或专利许可等方式给其他企业而获利。
3.3 运用灵活的知识产权管理方式
传统的知识产权往往是用来保护表达观念的物理转化形式,而对真正有价值的知识并非总能进行有效的保护,且作用的发挥还是高成本的,正式的产权保护如专利的作用仅能体现在法律诉讼中。另一方面,互联网的兴起与信息经济时代的来临对企业的经营模式与战略行为产生了根本性影响,企业对组织间关系的强调与对开放式创新模式的运用促使企业建立与运用更加灵活的知识产权,为企业从开放式创新中获利发挥重要的保障与激励作用。
一个经典的例子就是IBM的转型,在自身经历了数次变革之后,IBM从原来依赖知识蓄积的帝国转变为强调知识分享的共和国。IBM与其合作伙伴之间建立了共存共荣的互惠合作关系。尽管将自身的知识与众多企业分享,甚至免费提供给竞争者所需要的技术细节,但并没有因此削弱其市场地位,而是获得了更大的市场蛋糕[15]。
挑战创新 篇2
王志平
2011年7月24日,江苏都邦各级领导及员工代表齐聚于美丽的太湖之滨—无锡,参加江苏都邦年中工作会议。陈总在工作会议上做了《迎接新挑战,再创新辉煌》的报告,全面回顾了江苏都邦五年来的创业之路,五年来江苏都邦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凝聚着陈总高瞻远瞩的智慧,凝聚着全体都邦人勤奋努力的拼搏。会议上各先进机构所做的报告,更让我们实实在在的看到了都邦的发展,成绩斐然,令人振奋。
挑战即是创新 篇3
从钟表设计学院毕业后,Franck Muller便受到许多收藏家、私人博物馆以及拍卖公司的信赖,开始进行腕表的修复工作,其中不乏许多价值连城的腕表。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钟表修复工作后,Franck Muller开始思考更多——能否创立属于自己的腕表品牌?能否开发新的腕表机械功能?能否将很多怀表上的复杂功能应用到腕表上,赋予腕表新的价值?从1983年起,Franck Muller便把精力转移到制造带有复杂机械功能的腕表上,开启了他自己的腕表事业,并为收藏家专门订制独一无二的腕表。
2012年,Franck Muller推出Giga Tourbillon腕表和全球限量仅1枚、售价1200万元人民币的隐密镶嵌方钻陀飞轮腕表。Giga陀飞轮腕表装配了目前市面上最大尺寸的陀飞轮,直径达20毫米,足足占据表盘近一半的面积。
Franck Muller对记者表示,自己非常喜欢制表这项工作,而且他最大的乐趣就是挑战一些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情。在他看来,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真正地创新。Franck Muller每年设计新的作品,满足腕表爱好者们的热情之余,更满足了他自己对这个行业的好奇和创意。
除了技术和设计,Franck Muller也喜欢在概念上大胆突破,如疯狂时间系列,表盘上的阿拉伯数字排列将固有的表盘显示定律完全打破——表盘上依然将 12 个 Art Deco 式的阿拉伯数字整齐排列,但是数字的次序却并非按照 1 至 12 顺时针方向排列。奇妙之处在于读取时间却一点难度都没有。
中国碳市场政策创新机遇与挑战 篇4
一、建设背景:新形势下的新选择
中国的碳市场面临非常关键的节点, 碳交易试点已经在七个城市开始了。下一步在全国建立碳市场交易该走什么样的道路?
(一) 国际形势
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进程日益紧迫。在新形势下, 中国碳市场建设有两个不可回避的目标选择:一是到2050年全球减半的目标;二是全球碳排放的空间越来越紧缺, 主要国家均把低碳绿色发展确立为本国的发展战略目标。中国目前排放总量是全球排放的25%, 每年新增排放量占全球排放量的60%, 成为第一排放大国和未来全球排放增长主要来源国, 我国面临巨大压力。
目前世界主要的经济体都已经建立或者正在建立各自的碳市场, 如《京都议定书》第二阶段灵活机制将继续保留, 欧盟EU-ETS (欧盟排放交易体系) 仍在积极扩大碳交易机制范围。欧盟在建设碳市场的时候, 最开始碳配额发多了, 原因是先达成了政治的妥协。政治上正确后, 赶紧先建起来, 所以也没有经验, 在这个过程中欧盟再继续推出两项措施:一个是结构调整, 一个是2020年以后以统一的方式进行大的市场变化, 中国可以吸取在欧盟碳市场建设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
与此同时, 新西兰、澳大利亚、美国加州、加拿大魁北克已先后启动碳市场建设。韩国、日本仍在推动碳市场建设。巴西、印度、印尼、智利、泰国等大量发展中国家也在推动国内碳市场建设。
以中国目前的国际政治和经济地位, 不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和碳市场的全球化是不可想象的。
(二) 国内宏观政策环境
目前国内的政策环境大致有如下几项:
第一项, 2009年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了到2020年中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 即到2020年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 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十二五”及其后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 并制定相应的国内统计、监测、考核办法加以落实。如按45%算, 很多团队认为是很好达标的, 可从现在来看这个指标有可能比总量目标还更难达到, 因为这一切建立在经济稳步发展的过程中, 我们往后GDP的增长速度能不能达到8%, 这很难说, 一旦GDP达不到, 碳排放指标比经济总量更难达到。
第二项, 国务院发布“十二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即“十二五”期间, 我国将大幅度降低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 到2015年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10年下降17%。作为约束性指标, 该指标将分解落实到各省。从2013年开始, 各省的碳指标也开始相应的考核了。
各地在节能分解目标的基础上, 综合考虑了各地“十二五”能源消费结构变化、可再生能源发展状况和森林碳汇能力等因素, 设计自己的考核目标。加上约束之后, 就会产生政策基础的根本目标。
(三) 中国低碳政策的多重选项
我们国家目前的低碳政策有如下几类:
第一类是命令型政策, 即以命令的方式在某个阶段之前一定要达到某种程度, 这是一种传统型的政策, 以前我们的节能指标都是这么达成的, 但随着市场形势以及环境的发展, 这样命令型的指标越来越难以达成, 只会带来更多的不达标甚至造假的情况出现。
第二类政策是财税型政策, 以税收、补贴的形式, 如可再生能源电价的附加等等, 这在国内运用得比较多, 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政策, 但在整个行业是惩罚性政策, 成本和代价其实是非常高的。
第三类是市场型政策, 是一种创新型的政策。
这些工具不分优劣, 在各个不同的行业应该各尽其用。如空气、水等指标是必须要达到的, 这就需要应用命令型政策, 否则我们连发展的空间都没有了。比如与碳相关的交通领域的排放, 碳税的交易成本大于减排的成本, 用财税型的政策比较合适。但对于大的排放源, 需要靠企业自发的动力去解决的, 市场型政策将会更合适。无论是从人才方面还是政策工具方面, 目前我们最缺乏的是市场型的相应政策。
(四) 中国政府选择了碳市场
2010年10月, 国务院下发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中提到“要建立和完善主要污染物和碳排放交易制度”。2011年11月, 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下发《关于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的通知》, 批准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湖北、广东、深圳“两省五市”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2013年5月, 国务院批转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2013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中涉及:深入推进排污权、碳排放权交易试点, 研究建立全国排污权、碳排放交易市场。“十二五”规划、“十二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都提出要“建立完善温室气体排放统计核算制度, 逐步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
近些年来, 中国从各个层面发布了一系列的政策, 建立市场和试点工作, 包括更加细致的做排放的核算, 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已经有了相应的制度, 从这个角度来看, 目前碳市场最大的进展其实是各方面达成的共识。在2009年之前, 碳市场至少有50%的力量说这是阴谋论, 即认为这是西方创造的一种牵制中国发展的新工具, 但通过这几年的发展, 大家清楚地看到这跟西方东方没有关系, 与我们切身发展相关的环境解决的工具是密切相关的, 这是一个中性的工具。
二、中国碳市场试点思路
中国碳市场的思路是坚持科学, 务实实践。
(一) 中国碳市场建设的实践方式
这种思路有两种实践方式。一种是在全国范围内, 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方式。这类似于CDM机制的建设。全国范围内的项目级自愿减排交易侧重实践并且具备国家级的完整交易框架。比如注册登记办法、交易机构都是由国家发改委这个层面来做的, 但这并不涉及排放总控制和排放权分配等内容, 这种方式是自上而下的。
另一种是省级层面总量控制与排放贸易机制。目前选择了“两省五市”7个不同的试点, 在这些试点中, 有的试点总量是和欧盟一样按绝对总量, 有的试点还进行新的博弈配额分配办法, 虽然各试点的形势和内容不同, 但最终的目的是同样的。侧重实践区域内排放控制的效果和对经济、社会及环境的协同影响, 这都体现了地方特点以及不同区域在中国目前发展的阶段。
两种实践方式的目的都是为建立完整的全国市场打基础。CDM从2005年做到现在, 我们已经培育了大批的人才和建立了相应的制度, 管理程序经过实践有很大的科学性和借鉴性。纳入范围总量等方面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研究, 要吸取区域试点这种自下而上的从省级层面的总量控制和排放范围的机制。
(二) 中国碳市场建设的实践内容
中国碳市场建设要考虑11个到15个要素, 这里着重谈五个因素 (如图1所示) 。
一是覆盖范围。排放源多的企业进来是适合的, 排放量少的企业为了控制排放所耗费的成本大于收益, 不利于建立相应的市场机制。
二是总量目标。目标总量如何制定以及制定多少, 因为如果不制定的话, 指标是浮动的, 就很难建立起相应的机制。
三是配额如何分配的问题。欧盟最大的问题就是前期免费分配时分多了, 大量的企业把它卖掉了, 随着经济下滑很轻松的完成了目标。中国如何吸取这个教训, 怎么样进行分配?“只要是免费分配的东西, 就会无比复杂”, 这是我们在实践中的体会, 即各个行业和企业都有各自的特点, 要如何体现公平?但如果不免费, 以拍卖的方式目前在政治上还很难过得去。欧盟目前处于第三阶段, 已经从免费分配的过程整体过渡到拍卖阶段, 我们国家目前试点的机制还是先走免费方式, 这是事物发展的必要阶段。
四是MRV, 即相应数据的监测、统计和报告的系统。这在我们做的过程中其实是最难的, 因为在国内整个数据统计有不同的口径和不同的需求, 但整个市场是建立在监测统计数据真实性的基础上。
五是遵约机制。建立起一个强制的明确目标之后, 如何让企业有动力去做这样的事情。
此外, 支持工具、相关机构以及调控机制等具体内容 (见图1所示) , 这些都是目前在碳市场建设实践中的具体内容。
(三) 近期重点工作
近期笔者结合国家和试点地方做了相应的统计, 基础工作包括:一是省级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指南, 即划清哪些是可以排放的, 哪些是不可以排放的, 不可能是百分之百的排放源纳入清单, 现在基本将占量为40%~50%的几种大的相对更容易控制的排放源纳入了清单。二是重点行业的重点企业温室气体MRV如何核算, 这应该是全国统一的, 虽然目前七个试点地的步伐走得快些, 但是未来这个是一定会统一的。三是登记注册系统, 必须有一个国家级的稳定的第三方透明的登记系统, 才能保证每一吨二氧化碳真实的属性。
碳市场建设总体实施方案主要包括基本市场和技术要素识别、制定实施计划与步骤、执行计划, 设计具体内容以及能力建设等内容。
目前国家统一规划包括规范、引导和支持地方碳交易试点的建设, 确保各试点地区碳交易机制制度设计的科学、合理以及避免盲目建设。比如注册登记系统, 现在每一个地方都建立自己的注册登记系统, 可是当未来中国建立全国统一市场的时候, 地方的登记系统就没有意义了。
试点实施方案内容包括管理办法、登记系统、排放权分配等。各试点自己拟定实施方案。时间框架:2013年底7个交易点都会陆续启动试点交易。
三、中国碳市场试点进展状况
总体来说, 中国碳市场试点进展可谓稳健中偶有惊喜。
(一) 国家自愿交易试点主要进展
国家自愿交易试点按计划稳步推进:2009年启动了温室气体自愿减排管理办法研究起草工作。2011年7月启动了国家登记注册簿项目。2012年6月颁布了《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暂行办法》。2012年9月公布了自愿减排项目及减排量备案申请文件及格式要求。2012年10月印发了《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审定与核证指南》。2012年11月召开了交易机构备案审核会。2013年1月公布了5家交易机构备案。2013年3月公布了第一批52个方法学备案。2013年6月公布了2家审定和核证机构备案。未来将启动项目审批和交易, 扩充方法学和备案机构的范围。据悉, 中国的第一批CCER (核证自愿减排量) 项目已向国家报批。
人口GDP排放量
三年配额总量平均配额总量三年抵消信用总量年均抵消信用总量
(二) 区域试点主要进展
区域试点总体按计划推进, 偶有惊喜出现。
广东、湖北两省和天津、北京、上海、重庆、深圳五市均有意开展碳交易试点, 且都已将相关决定上报国家发改委并得到国家发改委的支持。之后碳交易试点的相关制度设计和实施工作都在紧锣密鼓的进行, 进展较快的试点已经进入了最后阶段。
三年抵消信用总量年均抵消信用总量
惊喜的是, 深圳于2012年6月18日宣布碳交易正式启动, 其余各试点省市交易机制也将陆续启动。
(三) 区域试点当前特征
对于区域试点的特征, 目前我们做了一个统计, 图2是参与地方试点的7个试点的能源消费总量、GDP以及排放总量占全国总量的比重, 即各项指标在全国占比近四分之一, 规模前所未有。目前我们已经拿到的数据显示, 这7个地方试点, 2013年到2015年配额总量是22.15亿吨 (见图3) , 这是欧盟碳市场发放配额规模的三分之一, 而这仅仅是试点。如果市场活跃起来, 将会带来很大的碳市场交易规模, 也就是说中国目前试点区域建立起来, 碳市场规模可以达到相对中型偏大且仅次于欧盟的碳市场规模。
区域试点当前有如下几个特点:“一法”、“二多”、“三快”、“四少”。
“一法”是指碳市场建设要有立法和依据, 目前仅深圳已经通过人大决定。据悉, 目前北京和上海也在上报, 立法依据公布可期。
“二多”是指纳入行业企业多, 分配配额可能较多。北京有400多家, 深圳600多家, 湖北100多家, 天津100多家, 企业足够多, 包括了不同的行业。基本上分配的配额多, 将不利于市场发展。
“三快”是指深圳、上海和北京略快一筹。
“四少”是指技术标准少、交易产品少, 流动性少和项目级抵消额度少。这与行业相对统一性有关。交易产品少, 基本上都是涉及二氧化碳。流动性少, 因为纳入的企业是纳入排放权的自己有配额的企业。我们去欧盟考察时发现, 欧盟很多企业也是如此, 那里真正的流动性是相应的金融机构和投机性机构提供的, 而自己有排放权的机构并没有太大的交易需求, 流动性少。另外各个地方有自己的担心, 项目级的抵消额度其实是偏少, 7个试点加起来每年大约6200万吨, 而且很多地方规定主要用本地产生的CCER。当然这个差异存在是合理的, 这就是地方做试点的原因。全方位的差异性凸显符合试点工作思路, 但也增加了试点工作未来的不确定性。
四、中国碳市场建设展望
笔者对中国碳市场建设总体展望的判断是问题可以预期, 前途不可限量。
碳市场的建设与运行是一个边做边学的过程, 欧盟刚开始做碳市场的时候也不清楚怎样去做, 只知道在政治上是可行的, 所以就一步步立法, 把碳市场建立起来。现在欧盟的排放配额仅仅是推迟或者调整都投了好几轮票, 所以如此庞大的体系在那个时候做是不可能的, 一定是边做边学, 出现问题然后解决问题。数据是否可靠、配额设置是否合理、监管体制是否到位, 系统安全是否有保障等所有问题, 只能是在实践中结合实际情况不断摸索、逐渐完善。国外如此, 国内的碳市场建设也是这样。
由易到难、逐步扩大市场。起初必然从简单可行的行业、企业和交易品种入手, 参与方的范围也较窄, 流动性和减排效果有所缺憾是必然的, 待形成稳定可控市场后逐步放宽。在此过程中, 起初的分配配额是偏多的, 这才能在立法没有完备的情况下吸引更多的企业进来, 这要求大家要有一定的心理预期。
由于现在没有相应的约束性政策去强制企业必须进入, 所以逐步收紧、减轻阻力会是试点地区未来的现实选择。用相对宽松但可能对市场有一定损伤的政策尽可能的争取纳入企业的支持, 待市场稳定后逐步收紧强化。
中长期展望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关于两型试点的发展。两型试点的发展一定会有更多的交易品种, 出现更多的交易形式, 更广泛的参与方。目前试点方案中的企业不足以形成健康良性发展的碳市场。
第二, 国内统一碳市场的形成问题。国内统一碳市场形成有两种选择, 一是如何通过试点向全国统一的碳市场过渡, 两试点间链接再逐步根据特色和GDP经济发展结构进行相连;另一种方式就是通过试点总结的经验和教训形成标准, 建立全国统一碳市场和大家共同遵守的方式, 也是发展方式选择的可行路径。
第三, 中国与国际碳市场的关系。中国与国际碳市场密切相关。虽然我们已经做了碳减排信用, 但中国都是碳信用的出口国, 未来怎样充满了不确定性, 之后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对接时中国到底处于什么样的角色, 取决于那时的发展阶段以及碳市场本身的发展。澳大利亚和欧盟的对接是我们需要借鉴的, 他们面临的分歧可能就是中国建立碳市场与欧盟和加州对接时面临的分歧。笔者认为, 2020年后, 中国的角色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因为2020到2030年会达到排放的峰值, 届时总量就会有相应的控制, 建立统一标准化的碳市场完全可以预期。
五、机遇与挑战
碳市场是由政策和市场两个主导因素决定的。两种因素主导下必然有大赢家也有大输家。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力求政策的得力和市场的得力同步, 这样碳市场才能良性的发展下去。而且碳市场与生态文明、节能减排、新能源等政策既有交集又有冲突, 但协同一致发挥作用。比如新能源利用得越多, 对于节能不一定合适, 但对减碳来说肯定是合适的, 并且规模的扩大会带来减碳成本的下降。这些政策如何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发挥相应的作用, 碳市场可以成为其他政策落地的抓手。
如何运用现有的碳市场机制把国家对于财政方面引导政策建立起来?如何引入碳市场的方式把国际化的可对标的量化系统建立起来, 这是国家正在考量的问题, 这相当于用市场化的方式对中国减碳政策进行相应的落实。对于政府来说, 这需要有相应清晰政策的配套, 才能给予市场稳定的预期, 企业才会开展相应的行动。对于企业来说, 加入碳成本的考虑, 自身的战略方向和管理模式应作以相应的调整。对于商业模式的创新, 当所有的企业把碳作为成本考量的时候, 有些行业企业的约束会增加, 如何降低成本, 这是个商业机会, 有些会产生以前并不知道的碳资产, 如何使碳资产做到最大程度的变现, 也一定会带来商业模式的创新。碳市场是创新型政策, 需要的是所有参与方的创新型实践。
参考文献
[1]李梅影.唐人虎:三要素构建中国碳市场[N].21世纪经济报道, 2011-02-28.
[2]李佐军.中国建立碳市场应遵循五个原则[N].中国经济时报, 2011-08-18.
[3]宗计川.中国区域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研究[J].中国市场, 2012, (11) .
[4]段茂盛, 唐人虎.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开发核心标准和流程[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12.
[5]林火灿.低碳经济迎来发展好时机[N].经济日报, 2013-06-17.
关于创新与挑战的励志个性签名 篇5
2.通往光明的道路是平坦的,为了成功,为了奋斗的渴望,我们不得不努力。
3.人最可悲的是自己不能战胜自己。
4.不要因一场薄雾,便认定前面没有什么景物。
5.没有人能一路单纯到底,但要记住,别忘了最初的自己。
6.梦想看上去遥不可及,你要去实现它,就要坚持,坚持和梦想缺一不可。
7.你真正喜欢想要的,没有一样,是可以轻易得到的。这就是努力的理由。
8.无论昨天今天明天,只要心中有梦永远是春天;不管阴天雨天晴天,只要有好心情永远是艳阳天。生活就是这样,有时只要鼓足勇气跨出一步,一切都会变得与先前想象的好!
9.当一个小小的心念变成成为行为时,便能成了习惯;从而形成性格,而性格就决定你一生的成败。
10.不求与人相比,但求超越自己,要哭就哭出激动的泪水,要笑就笑出成长的性格。
11.伟人所达到并保持着的高处,并不是一飞就到的,而是他们在同伴们都睡着的时候,一步步艰辛地向上攀爬的。
12.如果寒暄只是打个招呼就了事的话,那与猴子的呼叫声有什么不同呢?事实上,正确的寒暄必须在短短一句话中明显地表露出你他的关怀。
13.曾经拥有的不要忘记,难以得到的更要珍惜,属于自己的不要放弃,已经失去的留作回忆。
14.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
15.我只希望我的一生是用我自己的双脚走出来,不管是什么惊涛骇浪,我都要亲身感受一回。
16.别害怕带着梦向前走,流过泪才笑得从容。
17.不去努力争取,那你连失败的资格都没有!
18.我也曾经看着阳光,心里充满感动想起你阳光的侧脸。
19.人总会为了自己的目标去不停得奋斗,不要埋怨眼前看似一成不变的生活,未来的路还很遥远。
20.努力到无能为力,拼搏到感动自己。
21.只有自己变优秀了,其他的事情才会跟着好起来。
22.人只要不失去方向,就不会失去自己。
23.世上没有绝望的处境,只有对处境绝望的人。
24.泪水不代表着谁的失败,微笑不意味着谁的成功。
25.人海中再回首,朋友真诚依旧,生命里重逢,心境平和温柔,往事如风,岁月如歌,漫漫人生路,苍桑几许,幸福几何!
26.前方无绝路,希望在转角。
27.朋友,不要叹息命运的坎坷。因为大地的不平衡,才有了河流;因为温度的不平衡,才有了万物生长的春夏秋冬;因为人生的不平衡,才有了我们绚丽的生命。
28.有没有人爱,我们也要努力做一个可爱的人。不埋怨谁,不嘲笑谁,也不羡慕谁,阳光下灿烂,风雨中奔跑,做自己的梦,走自己的路。
29.所有的胜利,与征服自己的胜利比起来,都是微不足道。所有的失败,与失去自己的失败比起来,更是微不足道。
30.没有人会让我输,除非我不想赢。
31.人生中难免会遇到喜与悲,只要你坚持的走过了,那么你的人生就是成功的。
32.你要不顾一切让自己变得漂亮,即使是在那些糟糕的日子里。
33.左手提着的是事业,肩上扛着的是风雨,右手撑起的是希望。这就是男人!
34.年轻不为梦想买单,老了拿什么话说当年。
35.当你决心改变的那一刻,成功就会自动找上你。
36.如果你不肯付出一时的努力去博取成功,那么你可能就要用一生的耐心去忍受失败。
37.做一个向日葵族,面对阳光,不自艾自怜,每天活出最灿烂的自己。
38.你自己不牛X,你认识再多牛X的人,你也不会牛X。
39.如果自己不够强大,再好的机会在你面前你也无能为力!
40.人生最大的错误,是用健康换取身外之物,人生最大的悲哀,是用生命换取个人的烦恼,人生最大的浪费,是用生命解决自己制造的麻烦!
41.一切伟大的行动和思想,都有一个微不足道的开始。
42.有压力,但不会被压垮;迷茫,但永不绝望。
43.生活就是要把你折腾的死去活来,你要做的就是咬牙坚持下去。
44.青春如此短暂,可却还没学会珍惜。
45.人生如梦,岁月无情,蓦然回首,才发现人活着是一种心情,穷也好,富也好,得也好,失也好。一切都数眼云烟,只要心情好,一切都好!
46.比别人多一点努力,你就会多一份成绩;比别人多一点志气,你就会多一份出息;比别人多一点坚持,你就会夺取胜利;比别人多一点执着,你就会创造奇迹。
47.许多时候,我们不是跌倒在自己的缺陷上,而是跌倒在自己的优势上,因为缺陷常常给我们以提醒,而优势却常常使我们忘乎所以。
48.把脸一直向着阳光,这样就不会见到阴影。
49.永远不要埋怨你已经发生的事情,要么就改变它,要么就安静的接受它。
50.人们常嘲笑别人,但那样是无知的,在嘲笑别人的同时,别人也在心里看不起你。
51.敢于面对困境的人,生命因此坚强;敢于挑战逆境的人,生命因此茁壮。
52.拥有一个让你耗尽此生也不觉得疲惫的梦想,是生活赐予你最好的礼物。
53.人生是一种承受,我们要学会支撑自己。
54.当你觉得孤独无助时,想一想还有几十万亿的细胞只为了你一个人而活。
55.人生最难吃的三碗面:人面情面场面。
56.嘴里说的人生,就是自己以后的人生。
57.很多爱不能重来我应该释怀输不起就不要输。
58.一个人有了决心,方能克服种.种艰难,去获得胜利,这样才能得到人们的敬仰。成功也有很大的偏心,总是垂青那些有坚强决心的人。只有决心,才能增强信心,才能充分发挥才智,从而在事业上做出伟大的成就。
59.如果机遇总是不曾垂青他他总是找不到自己喜欢做的事,那他就承认自己不是环境的主人,他不得不向困难低头,因为他没有足够的力量。
60.靠山山会倒,靠人人会跑,只有自己最可靠。
61.那些只看到困难的人有一个致命弱点,就是没有坚强的意志去驱除障碍。他没有下定决心去完成艰苦工作的意愿。他渴望成功,却不想付出代价。他习惯于随波逐流,浅尝辄止,贪图安乐,胸无大志。
62.他们善于夸大困难,缺少必胜的决心和勇气。即使为了赢得成功,也不愿意牺牲一点点安乐和舒适作为代价。总是希望别人能帮助他们,给他们支持。
63.人生就是一场旅行,不在乎目的地,在乎的应该是沿途的风景以及看风景的心情。
64.如果放弃太早,你永远都不知道自己会错过什么。
65.房屋别墅只是虚无坟墓才是永远的家。
66.一个人至少拥有一个梦想,有一个理由去坚强。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在流浪。
67.平静的湖面只有呆板的倒映,奔腾的激流才有美丽的浪花!幸福不是靠别人来布施,而是要自己去赢取!生命的意义在不断挑战自己,战胜自己!
68.你接受比抱怨还要好,对于不可改变的事实,你除了接受以外,没有更好的办法了。
69.输了就是输了,没什么好去解释的,不过是一盘棋,何必去计较。
70.耐心点,坚强点;总有一天,你承受过的疼痛会有助于你。
71.即使你有一千个理由难过,也要有一千零一个理由欢笑。
72.横跨在你和你的梦想之间的唯一的东西就是奋力拼搏。
73.这世上,没有谁活得比谁容易,只是有人在呼天抢地,有人在默默努力。
74.只要面对阳光,阴影就在背后。
75.孤独足够让人有无所畏惧的勇气。
76.生活其实很简单,过了今天就是明天。
77.过了做梦的年纪,就只能往前走。
78.没有人陪你走一辈子,所以你要适应孤独,没有人会帮你一辈子,所以你要奋斗一生。
79.高峰只对攀登它而不是仰望它的人来说才有真正意义。
正视自主创新的严峻挑战 篇6
去年8月长春“全国高新区创新创业环境建设经验研讨会和全国创业中心工作会议”上马颂德副部长语重心长的讲话,曾在我们心里激起了经久不息的涟漪;徐冠华部长有关自主创新方面的指示更是具体而颇有实操性;温总理最近在中关村时的话语我们还在兴致盎然地咀嚼回味……形势看上去很美。
却少有人意识到自主创新其实是对我们自身的挑战——不但挑战我们的水平能力,更挑战我们的意识和思维方式,挑战我们一贯来的工作作风。认知到这是挑战的人,证明了心态的积极;敢于迎接挑战的人,或许在新一轮竞争中脱胎换骨进而提升提高;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如果只是随号附和,嘴上喊喊,恐怕难逃淘汰的噩运。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笔者最近走了好几个高新区、孵化器,言谈中“自主创新”显然成了标签。坐着谈自主创新,站着做的仍是招商引资,每个汗毛孔透出的都是对更多更大进驻企业的渴望,对招商额、GDP问题、总产值、扩大高新区面积等数字不断递进叠加增长的期待,以至于近乎狂热。谈到孵化器,言必称孵化面积、入孵企业数量、政策支持力度,全然不太关心企业状况、企业成长、创业者心身健康、创业精神、文化的弘扬营造,工作中“吃硬”“怕软”的劣根性十分严重。
我们这样忙乎15年了,该静下心来好好想想了。一个自主创新的时代已历史性地光临并友好地在向我们招手,我们绝不能友好地打个招呼后就当成嘉宾供起来,发发言,充充门面,然后挥挥衣袖。
诚然,如标题而言,自主创新是对我们的严峻挑战,不论是战略规划,还是思维方式、工作作风、工作质量,以及责任心、使命感等等,都会在自主创新面前显影还原,获得结论,产生结果。
之所以是挑战,因为自主创新很难。不论对园区、创业服务中心、创业者、企业,自主创新的实现和努力,都需要长久的培育,需要默默无闻地付出,需要无私的奉献,需要高度的民族责任感支撑。它可能让一届政府的辛勤耕耘成为作嫁衣裳的铺垫,它可能让为官一任的雄心勃勃变成润物细无声的园丁属性。这可能不吻合许多人惯常的想法,但这的确是我们面临的自主创新带来的激荡灵魂的挑战。
班组思想政治工作的挑战与创新 篇7
1.1 地位的挑战。
在市场经济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时有时无、可有可无的状况成为班组建设中普遍性的问题。因此,班组思想政治工作的意义与作用需要重新予以认识,其地位与价值亟待提高。
1.2 价值观念的挑战。
伴随着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导入,一些腐朽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乃至生活方式也会趁虚而入,腐蚀班组职工。价值观念问题,这方面的挑战,无疑使我们的工作增加了难度。
1.3 形式和内容的挑战。
新经济时代的到来,职工在精神和物质方面需求也越来越多、越来越高。因此,具有优良传统的班组思想政治工作倘若未能在内涵上升华,载体上更新,形式上创新,就很难满足职工的需求,不但难以达到效果,而且会让职工产生逆反心里。如此,班组思想政治工作也就没有了生命力和存在的价值了。
2 班组思想政治工作适逢发展机遇
2.1 职工思想活跃呼唤班组思想政治工作。
当前国有林场职工在理想信仰、价值取向、生活方式等方面出现了多元化的倾向。作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职工思想的复杂化、多层面的状况加大了国有林场管理的复杂与艰难。班组作为最基层的组织,思想政治工作显得愈为重要,价值凸现了。
2.2 林业企业转型要求班组思想政治工作创新。
当前,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国有林业企业改革正处在大变革时期,企业的内部和外部环境、生产力、生产关系都产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对班组思想政治工作的内涵和外延、形式与载体等都提出了更高更新、更具时代特点的要求。时代的发展要求我们对现行的思想政治体系在继承的基础上,敢于创新,求得发展,把班组思想政治工作做深、做细、做新、做活。
3 班组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思考
3.1 建立量化机制,“虚”事实抓。
班组思想政治工作最根本的是要在认识上改变“政治是虚的”看法,从思想上树立起“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观念,把经济建设、班组管理中的定指标量化考核机制引入班组思想政治工作中,在建章立制上为班组思想政治工作创造新的氛围、新的机制。
3.2 加强理论研究,丰富内涵。
要把班组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研究列入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政治经济学等重要学科中,全方位地开展系统的研究,创建足以指导班组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体系。
3.3 开拓工作领域,增强“三性”。
3.3.1 生动性。
任何一项工作,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不能吸引众多的参与者,都很难取得大的成效。因此,班组思想政治工作要面对新形势,适应新发展,具有强烈的时代感才能把工作做好。在思想政治工作的载体上,可采用“小、活、快、细”生动活泼的新形式,把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放在人与人心灵的沟通上,以培育思想工作的生动性,增强吸引力。如此,才能真正发挥班组思想工作明理知情的疏导功能、稳定人心的凝聚功能以及团结鼓劲的激励功能。
3.3.2 有效性。
班组政治工作要根据不同的人和事,解疑释惑,缓解矛盾,并结合企业的实际,在物质上为困难职工排忧解难,通过物质的调节,使班组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落到实处。班组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要体现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情操作的具体化和物质化相结合,这样,才能使改革调整的无情转化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情,这既是思想内涵上的创新,也是具体实践工作内容的创新。
333灵活性。班组思想政治工作要紧紧围绕企业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地开展工作,增强工作的灵活性,并注意在班组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与创新过程中,把握处理好主角与配角、传统与现代两个关系。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国有林场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国有林场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新的课题、新的机遇、新的挑战。因此建立科学性强、更具感召力和凝聚力的班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挑战创新 篇8
各位领导, 各位代表:
上午好!
非常高兴能够来参加今天的会议, 首先我要向大家表示最热烈的祝贺, 祝贺你们所取得的巨大成绩, 祝贺新一届理事会成立。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第一届理事会成立以来, 在姚文俊理事长的带领之下, 团结广大小学校长和教师开展各种实验研究, 推广教学经验, 为促进小学教育事业的发展, 提高小学教师的专业水平, 提高教学质量做了大量的工作, 取得巨大的成绩, 刚才在报告里面也都讲到了。
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石, 小学六年是儿童长身体、长知识, 形成健全人格最关键的时期, 小学教育的质量的高低, 不仅能影响到儿童身体健康和发育成长, 学习能力的增长, 而且影响到他的性格的养成, 影响到我国人才的培养。近些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新课标的实施, 小学教育的改革蓬勃发展, 各地小学都开展了实验研究, 教育质量得到了明显提高。
我最近这两年, 作为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的委员, 走了十几个城市, 几十所学校, 在上海、南京调研, 我觉得小学教育确实是在蓬勃的发展, 小学教育的改革有很大的提升。有许多改革很值得我们总结、推广, 南京现在推行小班化的实验, 上海搞信息化的实验, 有很多新的创举。
但是在新的形势下, 小学教育也面临着许多的挑战。挑战之一还是发展不均衡。城乡之间, 学校之间, 仍有很大的差距, 县城小学人满为患, 一年级差不多六七十个同学, 七八十个学生, 已经是普遍的现象了。我看到的最多的是有100多个学生。那么农村的小学学生就很稀少, 因此要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 关键还是要建设好农村的学校。
挑战之二, 是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矛盾。虽说义务教育阶段没有设置考试, 小学升初中也不设考试, 但是因为择校的问题难以解决, 仍然存在着各种竞赛的要求, 成了变相的考试, 增加了学习的竞争, 增加了学生学习的负担, 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这个情况我觉得现在越来越严重。在学校我是不主张学习要讲竞争, 学习是需要互相帮助的, 互相提高, 但是现在学习变成学生之间的竞争。要改变这种局面, 要全社会来努力, 认真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中所提出的, 义务教育阶段不准以任何竞赛的成绩作为入学的依据。
挑战之三, 是学校教育的思想和家长的观念相矛盾。学校要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家长反而要增加学生的负担, 这个情况我到了好多学校都遇到这个问题, 学校很想改革, 很想解决学生的负担, 但是家长就怕学校里面减轻了负担, 影响了质量, 学校减轻了, 在家里面又报这个班那个班, 买很多的辅导材料, 这就要求我们学校在建设和管理当中, 要和家长沟通, 使家长理解我们的改革, 理解我们的改革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 也有利于学生提高质量, 这是不矛盾的, 不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成绩, 让家长看到成效, 得到家长的理解和支持。
挑战之四, 是农民工随迁子女如何融入到城市的学习和生活。现在大多数城市随迁子女已经可以到当地的公办学校学习了, 但是他们的学生与城市学生怎么融合, 还是一个问题, 需要城市学生和老师们特别关注他们的心理状态和学习状况, 加以帮助, 加以扶持。
挑战之五, 是农村小学的建设。农村小学的建设目前还存在许多问题, 有布局的问题, 有设备的问题, 有儿童营养的问题, 留守儿童的问题、教师的问题等等, 一系列的问题。更重要的问题还是师资队伍的问题, 农村缺师资, 教师队伍质量低, 影响农村教育的发展。当前许多小学都在开展轰轰烈烈的改革, 但大多数的改革都是在城市里面。农村小学的改革还比较少, 当然有一些, 我去年到了广西, 广西在一个农村的改革, 我觉得非常好, 老师的积极性也很高, 学生的积极性也很高, 但是这方面还是比较少的。所以希望我们小学专业委员会今后也要更多的关注农村的小学的教育。
总之, 当前我们教育遇到了许多挑战, 我们只有面临现实, 解放思想, 大胆实践, 要不断地解决这些矛盾。解放思想, 改革开放是我们国家的总的方针。如果没有解放思想, 我们没有今天。怎么解放思想, 怎么创新, 就要打破旧的制度, 我觉得解放思想很重要, 一方面我们要依法办教, 也要依法办会, 但是也要解放思想, 改革创新, 创新就是要突破旧的制度, 不束缚, 大胆实验, 不断解决这些矛盾, 使我国小学教育质量不断的提高。
我希望新一届的理事会, 能够团结广大的会员, 努力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要求, 坚持以人为本, 改革创新, 促进公平, 提高质量。紧紧抓住素质教育这个战略重点, 战略主题, 开展各种实验研究, 总结经验, 在小学改革和发展中取得成绩和经验。
(根据录音整理, 未经本人审阅, 标题为编者所加)
有人认为教既无益, 不教亦无损。这是大错而特错的。可以说, 世上没有比教育人更重要的事了。这是因为教育就像植树者的工作一样。如果置之不理任其自然, 庭院里的松树也会横生枝杈, 园中的牡丹也会尽失富贵之相, 有时它们难免因虫害而枯萎凋零。只有经过植树者矫枝培根, 四季勤劳, 才能使其生机盎然, 枝繁叶茂, 色相宜人。
挑战创新 篇9
一、大数据及政府治理方式的内涵
(一) 大数据的内涵
未来学大师阿尔文·托夫于1980年在其著作《第三次浪潮》中, 将大数据高度赞誉为“第三次浪潮的华彩乐章”。然而, 在当今这个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 大数据的概念已经不能与那时相提并论了, 如今的数据如同火山爆发般迅猛增长。奥巴马政府于2009年发布《开放政府指令》, 并推出了公共数据开放网站, 创造性地将“大数据”这一概念引入了政府管理领域。麦肯锡全球研究所于2011年6月发布题为《大数据的下一个前沿:创新、竞争和生产力》的研究报告, 首创性的提出“大数据时代”来临。
“大数据”这一新生事物目前还处于被逐渐认识、被初步应用的阶段。虽然它在许多领域都被运用到, 如:商业、IT业、学术界等, 但各界都一直没有对大数据给出一个统一、确切的定义, 因此大数据的概念仍然处于模糊状态。然而, 维基百科对“大数据”下了定义, 它被定义为“无法在可承受的时间范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进行捕捉、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大数据的来源是多元的, 主要有:
(1) 结构化数据。主要来源于政务部门、企业部门的数据系统。
(2) 非结构化数据。主要来源于互联网上的邮件、新闻、微博, 以及视频网站、电子商务网站的视频、图片、文本等。
(3) 互联网运营商和通信数据。主要来源于电信公司、移动公司和联通公司。
(4) 卫星云图数据。来源于利用天文望远镜拍摄的图像和视频数据等。
(5) 其他数据。来源于物联网、车联网、云计算、移动设备、终端中的商品、个人位置、传感器采集的海量数据。
“大数据”具有四个显著的特点, 业界将大数据的特点归纳为4个“V”:海量性 (Volume) 、高速性 (Velocity) 、多样性 (Variety) 、价值性 (Value) 。
(1) 海量性。指巨大的数据量, 可以使得数据从TB跃升到PB级别。
(2) 高速性。处理速度快。由于数据流动速度很快, 比如微博、facebook、微信等数据载体每分每秒都在产生数据, 许多情况下我们要求短时间给出分析结果, 时间过长就失去了数据的价值。这一特点是大数据处理区别于传统数据处理最显著的特点。
(3) 多样性。数据来源渠道多样, 且数据类型繁多。大数据可大致分为三个基本类型:
(1) 结构化数据。如政府部门和企业部门的数据系统数据;
(2) 半结构化数据。如新闻、微博、邮件等带来的数据;
(3) 非结构化数据。如地理位置信息、图片、视频等所产生的数据。
(4) 价值性。大数据具有海量性的特点, 所以其价值密度是降低的, 但是大数据经过专业人才的专业化处理之后, 挖掘出来的信息则是具有极高商业价值的。
(二) 政府治理方式的内涵
政府管理现代化的一个重要体现是其观念从“管理”转变到“治理”。1995年, “治理”一词被联合国全球治理委员会界定为:或公或私的个人和机构经营管理相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于是, “政府治理方式”我们可以理解为:在政府主导, 多主体合作的基础上, 用来实现政府治理目的而运用的手段、方法和途径的总称, 是解决政府治理问题的基本工作内容。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以下简称《决定》) 。《决定》提出, 要改进社会治理方式, 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和源头治理。要实现高质高效的政府治理, 就要寻求政府治理方式的创新。我们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实现政府治理方式的创新:
(1) 实现多主体治理的创新。实现多主体合作治理, 社会治理的主体由政府、企业与公众多主体替代政府单一主体。这是一种新型的合作关系, 也是一种新型治理方式。是政府与公众、其他社会组织通力合作的体现, 也是坚持走党的群众路线的体现。在多主体共同合作进行社会治理的情况下, 需要建立有效的社会有序参与机制, 政府应该依据具体情况适度的向社会放权。
(2) 推进多领域管理方式的创新。首先, 创新提供公共服务的方式。政府应该积极转变角色, 在服务方式上从“划桨人”转变成“掌舵者”, 真正做到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其次, 创新社会治理方式。更加注重“以人为本”, 用更为柔和与人性化的治理方式来维护全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切实减少采用强制的治理方式来办事。最后, 创新对企业和金融业的监管方式。事前放宽准入, 给企业和金融领域充分的自由发展空间, 事中和事后对其加强监管, 最后要公开监管结果。
(3) 抓好治理过程的创新。一个公开透明的治理过程是现代政府治理的必要前提。正是因为当前某些权力的行使不公开、不透明, 所以政府与公众之间的矛盾频频产生。为了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与监督权, 政府部门应该建立从梳理和公开各项行政权力目录, 到权力行使过程, 再到行使结果的相应公开机制。
二、大数据时代政府治理方式面临的挑战
传统的政府管理通常是以政府作为单一的管理主体, 以政府权威性和向公众发出命令来达到管理的目的, 实行的是封闭的、单向度的管理方式。大数据时代的海量数据在给政府带来各种机遇的同时也对政府治理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 对政府过去陈旧落后的治理方式产生了冲击, 并且推动着政府治理方式的变革。
(一) 大数据时代打破政府对于信息的垄断地位
大数据时代到来之后信息的传播更为迅速, 处理更为快捷, 这就意味着政府、企业和公众距离的拉近。随着信息科技的突飞猛进, 政府对信息资源的垄断地位被逐渐打破, 公众对信息资源的占有量迅速增加, 社会成员对于参与社会治理的诉求日趋强烈, 参与、协作、合作等政府治理方式日渐兴起。
过去政府高度强调自己的管治职能, 轻视甚至忽视了政府的服务职能, “重立法, 轻治理”, 于是出现了许多越位、缺位和错位的现象。然而, 现在更多的是强调依法治国, 建立服务型政府, 大数据时代则为之提供了可能性和有利条件。过去通过政府发布强制性命令或者发布红头文件就能办到的事情, 现在必须依靠大数据才能实现。在大数据的冲击下, 政府信息垄断地位的丧失对政府改进治理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 大数据技术工具与政府管理方式难以适配
以数据作为基础, 通过、研究和分析海量数据, 为政府提供更切实可靠的数据信息, 帮助政府做出更为英明的决策, 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 是大数据时代政府对大数据进行筛选和处理的根本目的所在。要实现这一目的, 就需要做到大数据技术工具与政府管理方式相适配。但是, 目前政府的管理方式还无法完全紧跟大数据时代的步伐, 有些管理方式比较陈旧, 不适应新时代的发展。同时, 我国大数据技术工具的发展也没有真正做到高质高效的服务于政府的治理, 以至于降低政府治理效率的事情时常发生。
要充分发挥大数据的作用, 真正的做到“拿数据说话”, 就需要大数据技术工具与政府管理方式相适配。因此, 我们既要大力提升数据处理的技术, 努力地开发和升级大数据技术工具, 又要不断地改进政府的治理方式, 这样才能把大数据时代的优越性发挥到极致。
(三) 海量数据限制了政府的决策能力以及质量
大数据时代的首要特征就是数据的海量性。大数据时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 海量数据不断涌现, 此时的大数据在提供巨大价值的同时也给政府的治理带来了许多困扰。
一方面, 政府的决策能力受到海量数据的限制。数据量越大, 人们的选择范围就越广泛, 对于数据的取舍难度就越大, 无形之中大数据就给政府的决策造成很大的压力。另一方面, 政府的决策质量受到海量数据的影响。大数据涵盖了非常广的范围, 它包含了不同领域、不同时期的各类数据, 并且这些数据是不断产生、不断更新的。更严重的是在海量的数据当中还隐藏着大量的严重影响政府决策质量的虚假数据和重复数据。在这样的情况下, 政府要做出正确、明智的决策, 就需要在治理方式方面进行改良或者创新。
(四) 大数据时代冲击政府治理的公开和透明度
我国的政府部门提供的数据长期存在着公信力不够, 公开透明度不高等一系列问题。想看政府相的关数据对于普通民众来说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民众对政府公布的许多数据也在一定程度上持不信任态度。在大数据时代到来之后, 公众对参与政府治理产生了很高的热情和积极性。人们对数据公开提出了新的要求, 要求数据完全成为一种工具, 而政府正是利用这种工具为各项工作来服务。
从传统的角度看, 人们通常只把信息公开和提高政府透明度联系起来。但实际上, 政府开放数据资源的本身就是一种政府治理方式。创新治理方式, 深化建设大数据开放平台, 深入挖掘民意数据、业务数据和环境数据等方面信息, 并利用这些数据作为制定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相关政策的依据, 是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
三、大数据时代政府治理方式的创新
为了顺应大数据时代的需求, 做到与时俱进, 政府应该利用大数据带来的优势实现传统政府管理方式向现代政府治理方式的转变, 学会用数据说话, 做到用数据分析和解决问题。要实现政府治理方式的转变和创新我们必须注重公务人员数据思维的培养、公共服务的优化、数据平台的开放和专业人才的培养,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政府治理方式的创新。
(一) 培养公务人员的数据思维
大数据时代, 数据的获取和处理技术有了新的进展, 政府管理水平的提升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 但是与之相匹配的大数据思维依然欠缺, 对数据的收集能力较差, 并且无法有效利用所得数据。大数据思维作为一种全新的信息意识, 其所倡导的思维模式使研究、寻求对策都发生了改变。大数据时代的政府治理变革必须改变传统的思维模式, 重视“琐碎的多数”, 利用高效便捷的数据收集方法收集全面完整的数据, 从而做到用数据说话。相关部门公务人员应该基于对数据间显著相关性的分解来更好的服务于大众, 并且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公务人员应该在工作中培养大数据意识, 弘扬数据理念, 坚持用数据说话、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决策和用数据创新, 真正做到大数据与公共政策的制定相结合。培养公务人员的大数据思维也是对政府治理方式的一种创新。
(二) 善用大数据优化公共服务
大数据时代, 要利用大数据为全社会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就必须以努力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切入点。政府要实现高质高效的治理, 不仅需要依靠公务人员的智慧, 还需要依靠大数据的力量, 使得企业、公众和其他社会机构多主体共同合作参与到公共服务中来。
大数据通过政府、企业、公众和其他社会机构的共同参与, 能够构建起一个全新的公共治理结构与公共服务体系, 让公共产品从设计、生产到供给, 每一个环节都有公众的参与。同时, 政府也能通过大数据构建起来的公共服务体系, 更为深入和广泛的了解民情和民意, 促进社会的和谐, 不断优化公共服务。
(三) 建设政府大数据开放平台
2007年, 美国总统奥巴马在访问谷歌公司总部时提出了这样的观点:“公众知道得越多, 政府官员才可能更加负责任。”可见, 政务数据的开放是政府改进治理方式的一种进步和创新。建立一个强大的数据开放平台, 是政务数据公开的重要前提。官方数据服务平台的建立, 有利于促进政府公共数据查询服务的公开透明。
例如纽约市, 大数据时代的纽约市凭借着开放的心态、创新的意识和先进的技术, 实现了政府治理方式的转型和创新。纽约市政府通过政府数据网站“NYCOpen Data”向公众大量开放政府部门的数据资源, 从而激发公众创新意识。任何人都能直接从政府数据网站下载数据, 公众可利用这些数据参与政务、监督政府。建设大数据开放平台是对政府治理方式的重大创新, 有利于减少人为干扰和时间滞后, 也极大的节约了人力成本。
(四) 积极培养大数据专业人才
未来既是数据科学的时代, 也是数据科学家的时代。在国内外, 数据科学都是目前最热门的研究领域, 数据科学家也是最热门的职业, 《哈佛商业评论》将数据科学家誉为“21世纪最性感工作”。数据科学家的工作就是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运用数据挖掘工具对复杂海量的数字、符号、文字、网址、音频或视频等信息进行数字化重现与认识, 最终帮助决策者进行分析和做出决策。数据科学家是复合型人才, 需要掌握数学、统计学、数据分析、商业分析和自然语言处理的技能和行业相关知识, 并且还应当具备好问、坚持、创新等多种素质。
要实现政府治理方式的创新, 就要积极培养大数据专业人才。政府应该把大数据人才培养摆在优先地位, 把大数据队伍建设融入国家人才建设总体部署中, 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路径, 为培养大数据相关人才提供更好的政策环境。
四、总结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社会更为开放、权力更为分散, 是一个网状的大社会, 将具有更强的流动性, 并具有突出的个性化、社会化和网络化等特征。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对政府治理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 如政府信息垄断地位的丧失、政府管理方式和大数据工具难以适配、政府决策能力不强质量不高、公开数据公信力低下等。同时, 大数据时代为政府治理方式的创新创造了新的平台。政府部门在政府公务人员数据思维的培养、公共服务的优化、数据平台的开放和专业人才的培养等方面的努力都能够有效推动政府治理方式的创新。政府应在大数据洪流中, 用大智慧创新治理方式, 更好的为人民提供服务。
摘要:大数据 (big data) , 又称巨量或海量数据, 是指无法在可承受的时间范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进行捕捉、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对当局政府来说, 大数据这种新的技术因素是政府治理方式创新的一条重要技术路径。探索和研究大数据时代政府治理方式的挑战和创新意义重大。文章首先阐述大数据和政府治理方式的内涵, 接着探讨大数据时代政府治理方式面临的挑战, 最后提出这一时代下政府治理方式创新的思路。
关键词:大数据,政府治理方式,挑战,创新
参考文献
[1]刘叶婷, 唐斯斯.大数据对政府治理的影响及挑战[J].电子政务, 2014 (06) .20-29
[2]王岑.大数据时代下的政府管理创新[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报, 2014 (10) .40-48
[3]孙彩虹.有效的政府治理关键在方式创新[N].光明日报, 2013-12-05 (002) .
[4]杨冬梅.大数据时代政府智慧治理面临的挑战及对策研究[J].理论探讨, 2015 (02) .163-166.
[5]黄新华.整合与创新:大数据时代的政府治理变革[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2015 (06) .05-10
[6]冯秀成.“大数据”时代的政府管理[J].廉政瞭望, 2013 (06) .50-51
[7]王伟, 曹立春.大数据时代的政府信息公开[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3 (05) .79-82
[8]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 肯尼斯·库克耶.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M].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3.
[9]于浩.大数据时代政府数据管理的机遇、挑战与对策[J].中国行政管理, 2015 (03) .127-130
[10]郑磊.纽约的“电子治理”[N].东方早报, 2013-02-05.
[11]徐继华.智慧政府——大数据治国时代的来临[M].中信出版社, 2014.
挑战创新 篇10
一、武汉科技金融创新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
1、金融规模小, 金融供给不充足
(1) 金融资源存量少。从银行金融资源的绝对量来看, 截至2009年底, 湖北省银行业金融资产总额相对较小, 总量仅有2.1万亿元, 仅相当于北京市的26.19%, 金融资源相对较少, 这直接限制了武汉地区科技金融的发展。
(2) 融资规模小。从上市融资的增量方面来看, 湖北省2009年A股和H股上市融资规模仅为109.1亿元, 位于各发达省市之后, 仅为北京市的7.23%, 甚至比四川等西部省份的直接融资额小。
(3) 科技金融机构实力弱。在清科发布的中国创业投资机构50强中, 80%以上的机构集中在北京、上海、深圳、苏州等地, 东湖高新区只有华工创投上榜, 且排名相对靠后, 且华工创投管理的资金只有10亿元, 投资能力无法与国内大的创投公司相比。
2、金融结构单一, 金融的需求主体实力弱
(1) 风险投资行业的发展滞后。根据中国风险投资研究院等机构发布的《2009年中国风险投资行业调研报告》的资料的典型统计, 北京地区无论是案例数量还是规模都是最多的, 规模占比达18.97%, 58.77亿元, 案例数量占比达17.70%, 120个项目;投资规模居第二位的是上海地区, 占比为11.43%, 35.41亿元, 案例数量占比达10.47%, 71个项目;投资案例数量居次位的是江苏省, 占投资案例总数量的14.45%, 98个项目, 规模占比达7.39%, 23亿元;湖北的风险投资规模占比达1.38%, 4.27亿元, 案例数量占比达3.83%, 26个项目。
(2) 直接融资力度不足。2009年, 东湖高新区企业上市数量与前几年相比, 势头较猛, 共有6家企业在海内外上市, 上市企业数量26家。2010年上半年, 东湖高新区仅有1家企业上市, 而中关村和深圳各有20多家企业上市。与国内先进地区相比, 东湖高新区的上市企业数量、上市储备企业、上市势头明显不及国内先进地区, 差距还是很大。
(3) 融资对象实力不足。特别是从中小企业的发展潜力、企业上市后备资源的潜力来看, 东湖高新区尽管为智力密集区, 创新创业比较活跃, 但是与中关村、深圳、杭州、苏州相比, 仍存在巨大差距, 与示范区的要求较大。东湖高新区的龙头企业、主导产业仍然是一些老企业、老产业, 新面孔不多, 符合上市的后备企业大约有100多家, 整个高新区中小企业的发展潜力、企业上市的后备资源无法与先进地区相比。2009年, 武汉的高新技术企业人均创造收入位列各主要城市之后, 这表明武汉高新技术企业价值创造能力还较弱, 整体实力亟待加强。
3、科技创新投入不足, 金融创新环境有待改善
(1) 科研经费投入需进一步加大。据调查, 湖北省研发费用支出占GDP的比重仅有1.64%, 低于各发达省市水平, 仅相当于北京市的29.87%, 并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1.75%) , 这表明湖北省对研发投入不足, 这严重影响了湖北的技术研发能力的提高。
(2) 市场环境需加强协调。虽然近年来我国金融市场发展较快、进步明显, 但是与发达地区相比, 武汉地区的金融市场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例如武汉的各类企业融资结构中间接融资仍占绝对比重, 股票、债券等直接融资的规模所占比重较小, 企业80%以上的融资来自银行贷款, 对银行的依赖性大, 企业风险对银行风险构成了显著影响。这种融资结构状况不仅不利于分散金融风险, 而且会弱化市场本身对金融风险的调节功能, 特别是弱化公众投资者的风险意识。
二、武汉进行科技金融创新的良好机遇
1、国家级的实验区和示范区为科技金融创新的提供政策扶持
当前, 武汉的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 国家对武汉提出了新的希望和更高要求,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建设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东湖高新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国家重大战略聚焦武汉, 武汉可以便利地获取多项先行先试的政策优惠, 这将有利于提升武汉在全国的战略地位, 同时也给科技金融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
2、武汉固有的科技和金融基础为科技金融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武汉是全国重要的区域性金融中心, 发展科技金融具有区位优势、高新技术产业优势、技术创新优势等多方面的优势。到2009年底, 武汉市内已有银行业金融机构22家、外资银行5家、保险公司39家、证券公司总部2家, 银行密度居中部第一。此外, 合众人寿和交银国投的总部也位于武汉。已初步显现出区域性金融中心的雏形。在后台服务中心建设方面, 已有十多家金融机构在武汉兴建或拟筹建信用卡中心、客服中心、灾备中心等后台服务总部, 还有8家金融机构有意将后台服务中心选址落户在武汉。在金融主体建设、金融市场体系建设方面也有一定成绩。
3、中国成为全球风险投资的高地的背景为武汉提供了发展科技金融的市场环境
随着中国创业板的开通, 新三板即将扩容, 风险投资退出机制的完善, 中国的风险投资面临着大发展的历史机遇。虽然美国硅谷仍然是全球风险投资的中心, 但是中国在全球风险投资中的排名已上升到全球的第二位, 仅次于美国。据CVCRI统计, 2009年已完成募集的136家机构/基金募集的风险资本额为963.29亿元人民币, 是2008年全年完成募集的资本额的94.56%;平均每家机构/基金募集的风险资本规模达7.08亿元, 是2008年的1.33倍。
4、不断深入的金融改革为武汉发展科技金融提供了配套服务
金融改革是我国今后体制改革的重点, 国家金融改革将加快市场的多样性和产品多样化的进程, 在股权投资、小额贷款公司、科技银行、信用评估、担保、柜台交易、权证、股指、期货、衍生品, 还有公司证券、市政证券、国债市场等方面, 将有进一步的发展。在金融制度建设方面, 金融法规将进一步完善, 将在放松管制、放开民间金融、股权投资基金、私募基金、金融机构的市场退出、金融机构的综合经营、金融控股公司、金融消费者保护、衍生产品市场管理等方面的制度将逐步完善。
三、武汉加强科技金融创新的对策建议
1、做大做强各类政府引导基金和“新三板”市场
(1) 建立政府引导创投基金。政府引导创投基金应当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科学决策、严格管理”的原则进行投资运作, 重点引导创投基金或创业投资企业投向光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先进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环保节能、高效农业、现代服务业等符合湖北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的领域, 引导创业投资企业重点投资处于初创期、既有风险又具成长性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创业。
(2) 建立政府引导担保基金。通过对武汉高新技术产业投资担保有限公司实施增资扩股以及定向募集的方式, 增加武汉高新技术产业投资担保有限公司资本金规模, 提高其担保能力, 发挥国有担保机构的主导和引导作用, 逐步形成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鼓励科技型中小企业互助担保组织的建立和发展, 努力促进商业性担保机构的扩大和发展。
(3) 大力发展“新三板”市场。武汉应当抓住有利时机, 建立健全代办股份转让市场, 同时借鉴发达国家经验, 努力将东湖高新区的代办股份转让市场发展成全国性的场外交易市场, 实现全国范围内联网运行, 集中报价、分散成交、统一核算。这既有助于解决高新区的科技型企业的融资难问题, 更是将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成为国家科技金融创新特区不可多得的历史机遇。
2、充分利用民间资本建设国家科技金融创新特区
湖北统计局的一项调查显示, 在湖北中小企业的资金来源中, 民间融资仅占20%, 这一比例仅相当于温州上世纪90年代中期水平的一半。据省统计部门测算, 湖北省2008年民间资本总计已达2800亿元以上, 融资潜力巨大, 但同时民间融资程度低、金额小, 民间资本利用亟待进一步挖潜。
(1) 搭建平台, 互通信息。建议搭建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七方联席会” (政府+银行+行业协会+创投公司+担保公司+信托公司+中小企业) 市级融资平台。利用这个平台, 可以每月定时开会, 让投资者和融资者尽可能做到无缝对接, 实实在在地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七方联席会”既是一个融资平台, 又是一个金融超市, 这个融资平台以诚信为基础, 以信息为依托, 以利益为纽带, 促进民间资本与投资项目有机结合的桥梁。
(2) 积极创新, 激活民资。一是成立民间资本中心, 聚集资本, 通过设立PE私募股权投资基金, 引导民间资本向有利于促进科技企业发展的方向发展。二是设立小额贷款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的融资免去了繁琐的交易手续, 交易过程快捷, 能使中小企业迅速、方便地筹到所需资金。三是发展“企业信用联盟”。会员企业在融资的时候, 实行会员之间相互担保, 不再需要抵质押物。四是积极开办股权质押贷款、仓单质押贷款、应收账款质押贷款、专利权抵押贷款等多种融资模式, 把“静态”资产盘活成“动态”资产。
(3) 做好服务, 引导民资。政府应当建立健全民间投资服务体系, 加强服务和指导, 为民间资本创造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同时要降低民间资本的准入门槛, 支持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产品和服务进入政府采购目录, 为民间资本创造一个有序的市场环境。
3、大力发展租赁业, 拓宽科技型企业的融资渠道
金融租赁的目的是融通资金, 对于筹资困难的中小企业而言, 融资租赁开辟融资新渠道的作用就毋庸置疑了。租赁业的健康发展, 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支持。从国际上看, 美、日等国租赁业的迅速发展与政府的种种优惠政策是密不可分的, 尤其在租赁业发展初期更是至关重要。为此, 政府应鼓励银行经营租赁公司或向融资租赁公司参股, 政府加大扶持力度, 政府牵头成立资信公司。改变融资租赁公司的职能观, 根据行业的需求创新融资租赁产品。
4、大力发展保险市场, 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良好的保障
中小企业信贷难归根结底还是企业与银行间存在信息不对称, 银行面临着较大的信贷风险。在这种背景下, 发展中小企业融资信用保险对减少银行和企业间的信息不对称、降低银行的信贷风险和中小企业贷款的难度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是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信用贷款保险。东湖高新区应当充分研究制定相关的激励和促进措施, 对保险公司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 鼓励保险公司积极地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保险。二是促进信用担保再创新。东湖高新区应当通过各种激励和引导措施促进保险公司进行信用担保的创新, 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更多便利和融资渠道。三是大力引入科技保险。东湖高新区应当积极申请成为科技保险的试点园区, 通过引入科技保险来为科技型企业提供更为广阔的融资途径。
摘要:科技金融创新是加速高科技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国家“十二五”规划已经明确提出要通过加快科技金融创新来加速我国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作为拥有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和雄厚高科技产业基础的武汉更加应当抓住机遇, 深化科技金融创新, 为高科技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持。本文将立足于武汉科技金融发展现状, 客观分析当前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提出武汉加快科技金融发展的对策建议。
创新金融模式 挑战金融危机 篇11
由美国始发、迅速向全球蔓延的世界性金融危机,引起了各国政府领导人、金融家、经济学家和全世界人民的高度关注。我们的会议应当给出一个根治金融危机的方案,而不仅是一纸退烧的药方。
这次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并非是突发的,而是流行几个世纪之久的、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和金融发展模式诸多重大弊端长期积累的必然结果,是一次总爆发。
这次世界性金融危机最深刻的原因,是由于在旧的、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和金融发展模式影响下,世界经济和金融在其长期发展过程中,消费资本一直处于缺失状态。消费需求不足和消费资本缺位,是这次世界性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
传统的市场经济理论认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只有一种资本,即货币资本。但市场经济发展的实践说明,事实并非如此。人们通过对市场经济发展史的研究认识到:市场经济的资本构成应包括货币资本、知识资本和消费资本。换言之,是三种资本在拉动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不是单一的或者唯一的货币资本。
但多年以来,我们的市场经济一直是货币资本一支独秀,它的作用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货币资本所有者的权益也得到充分的保证。而知识资本和消费资本的重要作用和权益,却长期处于被淡化、甚至缺位的状况,从而使二者长期处于被动的消极状态,形成单一地依靠货币资本发展经济的局面。虽然经济也能取得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由于长期地依靠货币资本这一单一要素发展经济,资本短缺、创新乏力、消费萎缩问题不可避免。所以,知识资本、特别是消费资本缺位造成的市场萎缩和总需求不足,才是世界经济发展不协调、不稳定,不断发生周期性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最深刻的原因。
在分析这次世界性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时,一些金融家把美国次级贷款看成是这场金融危机多米诺骨牌的第一张,其实是不准确的。它容易掩饰金融危机产生的真实原因。因为次级贷款在有效需求充分的情况下,并不会造成房贷机构资产和财务收支状况恶化。只有在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下,次级贷款才会造成房贷机构资产和财务状况恶化并引发危机。因此,有效需求不足才是危机发生的真实原因。
消费资本,拉动经济的直接动力
不少经济学家还没有完全从西方传统的市场经济理论的束缚和影响中走出来。他们提出的一些举措,依然是传统理论思维的表现。因此,还没有找到内需不足的根本原因,因此也没有找到解决内需不足的根本方法。
我们应当换个角度看扩大内需问题,我们应当从新的经济方式中寻找解决刺激消费、扩大内需的根本办法。这就需要一个新的市场经济理论为依据,这个新的市场经济理论,就是消费资本论,或消费资本化理论。
消费资本化理论,是刺激消费的根本方法,是扩大内需的原动力;也是实行消费资本化理论是解决扩大内需的根本途径。
挑战创新 篇12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是现代社会人们在各自岗位上做好本职工作的必然要求,是应对全新国际化挑战所必须进行的伟大实践。江泽民同志指出:“要迎接科技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迅速兴起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未来学家奈比斯特曾指出:“处于伟大变革的时代,我们最需要创造力和创造精神。”党的十六大向全国人民发出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进军令。在改革创新中,人们都把教育创新视为根基。当前新一轮课程改革已全面启动,它是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新的创造性工程。培养学生品德素质和综合实践能力的政治课无疑应该肩负起更加迫切的改革和创新使命。
近年来,各地教育行政部门为了适应改革和创新的新形势,对政治课实行开卷考试,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发学生智力,激发学生创新思维,从而造就创新型人才。由于受应试教育和传统观念的影响,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年年岁岁课相似”,教学方法、教学手段陈旧,沿袭过去的灌溉式、满堂灌等枯燥的传统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考试形式在改革,社会对人才要求的形势在改变,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依旧,必然造成学生思维不活跃,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差,培育出高分低能的学生的现象普遍存在。为克服弊端,扭转不利局面,政治课教学必须应对改革与创新的挑战,适时采取对策与措施已成为当务之急,大势所趋。
二、应对改革与创新挑战所采取的对策与措施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广大教师承担着提高民族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艰巨任务,作为从事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教师更是责无旁贷,应自觉迎接改革与创新的挑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努力:
调教师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生在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满足学习需求,体验学习兴趣,发展学习个性,从而实现教学相长。当然,教学活动不应该求多求杂,也不应该只注意其外在的表现形式,更多地应该注重其内在的品质,教师要根据政治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设计具有挑战性、激励性的活动,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真正让学生掌握知识的本质。
3.3采用多种教学法方法并提高教学效果
对于高中思想政治教师来说,要想让学生认真听课,在教学方法上应该寻求多变,否则学生对高中思想政治的学习兴趣就会下降。教育家陶行知认为:教育的方法要采用自动的方法、启发的方法、手脑并用的方法、教学合一的方法,并且要使学生注重全面教育以克服片面教育,注重养成终身好学这习惯以克服短命教育。面对新教材,如何解决课时减少与内容较多形成的教学矛盾,如何处理好完成教学目标与开展探究活动的关系,是政治教师面临的最大挑战。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政治教师要对新旧课程标准进行比较,以明确本课程教学需要继承哪些行之有效的好的做法,创新哪些教学方式、学习
1. 加强学习,提高素质。
改革和创新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全新的课题,创新教育是面向未来对人才提出的一种具有前瞻性、科学性的教育理念。政治教师必须增强责任感和急迫感,紧跟时代潮流,努力加强新理念、新知识、新技术、新信息等的学习。要把学习作为一种政治责任,一种精神追求,孜孜以求,学而不怠。在此过程中,要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来武装头脑,增强实施创新教育的责任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认真研究创新教育理论,深入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应认真根据本学科的特点,努力探索符合创新教育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要勤于钻研教学理论,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教改实验,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上有新突破。要善于研究双主体理论,探讨学生在现代教育条件下品德、知识、技能、个性及综合能力的形成和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改善师生关系,权衡师生的互动地位,强调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要灵活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开发其创造潜能。通过学习不断拓宽教师的创新领域,不断提高具有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本领。
2. 转变观念,与时俱进。
时代的发展,形式的变化,迫切要求教育观念进行转变。政治课教师要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与时俱进,革故鼎新。要树立全新的教育思想观念,特别要在教育价值观、人才观和质量观上大胆突破,勇于创新。在教育价值观上,教师应转变只为少数人,以造就个别苗子为目标的教育观念,树立为全体服务的观念。为了全体,面向全体,培养全体,想方设法为全体学生获得终身学习、创造和生存能力打下扎实的基础。人才观方面,教师应变革重知轻德、高分低能、贬低学生个体的价值观念,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人格与个性,平等地为每个学生提供表现、创造和成功的机会,让其生动活泼、主动和谐地发展。在教育质量观方面,教师应以改革考试成绩
方式和呈现方式,避免陷入只注重好看、热闹、多样而不讲实效的误区。
3.4建立新的课程评价体系
要培养出具有国际意识与民族意识并存的高中学生,这就需要对高中思想政治课的评价体系进行改革,以适应时代的要求。笔者认为最好重新建立评价体系。思想政治课本质上是致力于思想政治观念和道德品质习得与养成的课程,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必须把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评价放在首位。在评价指标上,教师要实现由过分关注学生学业成绩到注重思想政治素质和综合能力的转变,要按照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把检查和促进知识、能力、觉悟的提高和认知与行为的统一作为考核的依据和出发点,切实改变以应付升学为中心的单纯考核学生的知识积累和应试能力的做法。
总之,高中思想政治课要适应时代变化,要适应目前的国际与国内形势发展的要求,培养出合适的人才,就要求我们对目前的高中思想政治课进行改革,提升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国际化意识与民族意识。
论素质教育背景下的法语教学改革
陈
(宜春学院,江西宜春
摘要:本文介绍了素质教育背景下法语教学的现状,针对教学中面临的问题,提出了改进法语教学的建议与基本做法。
关键词:法语教学现状建议和基本做法
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各国之间的交往日趋频繁,于是人们越来越重视运载和传递信息的工具———语言。传统的外语教学越来越不能适应这一新的形势。最近30多年来,随着语言学、心理学、社会语言学和功能语言学的发展,外语教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对传统的外语教学提出了种种批评,其中包括教学目标、教学指导思想、教学法、外语课堂、教师的作用与培训、教学大纲、考试制度等。在传统的外语教学基础上,人们不断提出新的理论,从而使外语教学成为一门与其他多学科相联系的新的独立的学科。
法语作为一种国际通用语言,其使用范围仅次于英语,位居世界第二。法语优美、准确、严谨,被称为“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据统计,世界有50余个国家和地区以法语作为居民母语、官方语言和通用流行语,约有5亿人用法语。在我国,掌握一定程度法语的人不超过10万,其中1.6%的法语资源是与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是推动我国法语教育与研究的主要力量。因此,如何充分发挥高等学校的培养优势,发挥法语资源的社会价值,为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对外交往服务,成为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
华东师范大学何慧敏教授在《培养创新型的外语专业人才》一文中提出培养创新型的法语专业人才是新世纪赋予我们的责任,要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改革法语教学方法。在高校法语教学改革的实践中,我们的迫切任务是建立一支合格
作为惟一评价标准的做法,注重学生在认识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培养,要强调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和探究新知识的能力。
3. 大胆实践,开拓创新。
创新人才的培养和造就,改革与创新的着力点,关键在于创新实践。政治课教学要以开卷考试为契机,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创新方法为杠杆,以创新理念为指导,以全体学生为载体,以实践活动为抓手,在教材、教法、教学的应变,活动的指导等方面敢于实践,善于突破。要对现有教材深入挖掘其创造性内涵,选择全新的视角,把创新教育渗透、贯穿到课堂教学之中。要在现有的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创造出更为先进的教法。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凡符合教学规律,体现创新精神,适应时代要求的教法均可以去尝试、去实践。要在不同的教学情境中能迅速、巧妙、正确地解决教学中的突发问题,不断增加教学的应变能力、判断能力和洞察能力。要加强开展活动课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适时设置开放性的实践活动(诸如:开设模拟法庭、讨论会、辩论会、组织演讲竞赛、开展社会调查、撰写调查报告等)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逐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最终解决问题。
4. 以研促改,以改活研。
转变观念,注重实践固然是改革和创新的必然要求,但教
娟
的素质教育型教师队伍,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重视教材建设,以及教学方法的改进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
一、法语教学的现状
同理想的教学目标相比,无论是汉语还是外语教学工作者都感到尚有这样那样的不足,需要努力改进提高。例如,从我们大学专业法语学生的法语学习水平来看,一方面只经过短短的四年学习,就能担任一般口笔语翻译任务,实属难得。不过,用更高的标准来要求,就会发现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
1.书面语的表达质量或多或少地存在这样那样的缺陷。在法译汉中,对复杂的法语句子,弄不清成分之间的结构和语义关系,因而妨碍正确理解和翻译。在汉译法笔译和用法语写作中,措辞不够准确,逻辑性差;存在一些结构、搭配错误;不大会区分口笔语,令句子结构零散,文辞繁冗;词语重复太多,句型贫乏,句式单调,使用并列单句和从句太多;不大会作承前省略、替代简化、同义词语变换运用,致使表达平淡;很少人会使用分用同位语、分词从句这些使用频繁、逻辑性强、结构紧凑、文辞简洁的地道法语表达句型,转承照应差,行文不流畅,等等。于是,写作成段成篇的法语文章或者将母语文章翻译成法语时,不知到底要怎样表达才是地道的法语。
2.学生的听说能力还有待提高。造成这一状况的重要原因,是传统的教学思想中存在着重读写,轻听说;重书面语言,轻口头语言的倾向。随着我国的对外开放,我国与世界各国的交往已变得越来越直接,越来越频繁,因此对外语工作者听说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越来越迫切。
【挑战创新】推荐阅读:
融合挑战创新10-20
开放式创新的新挑战07-27
应对挑战需靠科技创新10-05
工商系科技创新基金和挑战杯宣传方案08-18
挑战机遇,挑战压力—人事教育处长竞职演讲12-04
小学生关于挑战的作文:挑战哥哥的分数10-20
挑战杯参赛项目分析——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09-23
制度挑战10-20
思维挑战05-14
绿色挑战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