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挑战需靠科技创新

2024-10-05

应对挑战需靠科技创新(精选7篇)

应对挑战需靠科技创新 篇1

年关将近, 中国移动虽然完成了今年制定的T D用户任务, 但是为了在2010年实现3000万的用户目标, T D终端产业还需持续努力。同时数量可观的终端需求量给TD终端产业链带来了难得的机遇, 也给测试仪器仪表产业带来了福音, 对于TD测试环节来说, 突增的市场将使国产测试产业迎来了一个拐点。那么, 国产测试产业是否能借TD的东风, 一举打破落后的局面呢?东方集成租赁事业部总经理裘黎剑认为, 国产测试仪器仪表产业的路依旧很长。

通过多年的市场磨练, TD测试仪器仪表水平得到了显著地提升, 国产TD测试产品已经覆盖绝大部分应用。但是, 裘黎剑对本刊记者提醒道:“由于目前TD市场还未真正成熟, 整体的‘蛋糕’不大, 国外一些测试巨头如安捷伦、罗德与施瓦茨等企业都还没有正式在TD市场进行投入。但是TD市场的进一步扩大, 他们会很快切入这个市场。”裘黎剑还对记者说:“如果国外测试巨头真正进入TD市场, 出于其本身的技术积累优势, 加之目前市场上已经拥有的测试仪表, 只需换一个模块即可支持对TD的测试, 那么他们将对国产的TD测试厂商带来很大的冲击。”

那么, 从当前的状况来看, 如何才能降低国产TD测试厂商所受的即将到来的冲击呢?裘黎剑认为科技租赁不失为一种好的解决办法之一。

TD发展这几年, 很多研究机构及运营商、设备商、终端制造商等对TD测试仪表都是必需产品, 但是租赁所占的比率却很小。而科技租赁一方面不仅可以让公司的产品被更多的客户所使用, 进而转变成购买客户。更重要的是, 科技租赁已经是全球测试行业发展的趋势, 国产测试厂商必须改变原先的经营思路, 认真落实测试租赁, 以求获得更好的市场。

但是测试租赁市场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形成的, 这需要测试产品供应商和最终客户双方的理念转变, 裘黎剑说:“刚开始的租赁大多是被动的改变。”比如某手机代工巨头刚开始并不需要租赁测试产品, 经济危机到来后, 资金链的短缺让其开始大量租赁仪表。裘黎剑说:“如果哪天科技租赁由被动转变为主动, 那么这个市场就算成熟了。”

所谓的主动租赁, 裘黎剑认为就是通过对市场的研究, 熟知行业发展的方向、不断了解不同客户的需求等, 把租赁理念深入企业, 让公司风险降到最低、让公司资源运用更有效率。

实实在在地为客户着想, 也只有这样, 才能得到用户的青睐。虽然国产TD测试厂商在租赁方面已经有了些尝试, 但是还存在买与租的矛盾。因此, 国产TD测试厂商必须创新理念, 通过主动租赁提升企业自身发展, 进而取得成功, 而且只有有企业成功了, 才会有其他国产企业加入进来, 而带动整个国产测试业的发展, 这注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应对挑战需靠科技创新 篇2

新世纪中乡镇企业还将继续发挥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剩余劳力的转移、县域的地方财政收入及乡村居民的收入增长都日益依赖于非农产业的发展特别是乡镇企业的发展。但是我们应当看到目前乡镇企业的发展正受到和将要受到方方面面的冲击和挑战这其中包括国际的、国内的、自身的研究和探讨新世纪中乡镇企业所面

临的挑战和对策是我们面临的一个紧迫任务。

国际方面的挑战主要是跨国公司的大举进入以及加入对乡镇企业带来的影响。乡镇企业的结好范文版权所有构和布局人才素质远远无法适应来自国际市场的挑战。目前世界排名前家大公司中已有多家来华投资。大跨国公司技术水平高资金力量雄厚、项目规模较大。其投资方向和规模往往服从于其公司的全球战略目的是要占领中国市场。外商的投资和进入不仅加快了一些行业的集中度使竞争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而且已经控制了某些市场的份额和某些国内空白行业的“制高点”。如在饮料、洗涤剂、啤酒行业。外资进入后市《石家庄经济》··探索之光场出现了分化一部分企业与之合资或不合资而引进其先进技术和工艺而保持较高的技术水平和市场份额另一部分企业则在竞争中经不住优胜劣汰之考验而败下阵来。值得注意的是近几年跨国公司同国内一些老企业合资往往成了其进入国内市场的主要形式特别是他们选择一些我国同行业中的名列前几名的骨干企业进行合资这前几名骨干企业中乡镇企业恐怕不多或者就没有。长此以往乡镇企业的竞争对手不但多而且强如果乡镇企业在发展上抢占不了“制高点”市场占有率就会越来越低。

加入也会对乡镇企业带来一定的冲击和挑战。有人说是一只狼因此惊呼“狼来了”我们要认清加入不是一只狼来了而是一群狼来了那么加入到底对乡镇企业产生哪些影响呢首先是对乡镇企业中技术落后的弱势产业产生一定的影响。像我国的农业由于乡镇企业直接影响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和农业的经营规模以及农业现代化水平又会使农业处于更加不利地位。因为农业本身土地经营规模细小农业劳动生产率很低农业科技含量与产品质量不高农业生态环境不好大多数农产品缺乏竞争能力。加上一些国家高筑“技术壁垒”必然会给我国农业和农村造成严重的影响。

乡镇企业中的其它行业也不容乐观。像建材、食品、医药、化工、造纸等大部分是初级产品多、高档的产品少含有科技含量的产品更少这种状况这种竞争力怎么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呢

国内方面的挑战主要来自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以及合作合资企业。随着国民经济以数量为主发展阶段的基本结束以结构优化升级和整体素质提高为主要内容发展阶段的到来国有企业正从前些年的亏损状态逐步走向扭转为盈尤其是国有大型企业通过技术进步、产业升级、体制创新和资产的兼并、扩张或转让、分立一方面形成新的增长点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带动为数众多的相关产业的升级、调整为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增加动力。另一方面国有企业中技术力量比较雄厚技术人员的数量多职工整体素质比乡镇企业高这也是乡镇企业不可比拟的。

乡镇企业虽然积累了二十多年的改革、发展经验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面对国际、国内方面的种种挑战乡镇企业存在着严重的不适应性。乡镇企业的一些弱势产业和企业已经面临着“生存危机”一些原有一定优势和实力的产业和企业也正面临着兵临城下的威胁。从产业布局看布局分散企业规模小的问题相当严重污染环境生态平衡破坏大多也是由一些小化工、小冶炼、小造纸厂所为这些企业都是国家三令五申关闭的对象。就拿我市乡镇企业来讲年全市取缔了家小水泥企业井陉县依法强制关停了家灰粉企业受个人利益的驱动乡镇企业中的短期行为还是比较突出中低技术依然是我市乡镇企业的主体。一些高科技产品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依然凤毛麟角面对这种状况面对国际、国内市场竞争的种种挑战乡镇企业要想在新世纪中更好地生存更健康地发展就必须正视自己存在的问题重新研究自己的发展战略和对策来适应全球化经济的新形势。

在面向二十一世纪发展格局中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乡镇企业如果在技术密集型产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中没有自己一席之地的话是难以占据经济发展“制高点”的。我国乡镇企业比较发达的地区已经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像江苏常熟市的乡镇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由松散型协作向紧密型合作转变这种合作在不断深化、层次提升、领域拓宽、科企关系日趋紧密。好范文版权所有不少企业以把产学研合作作为企业生存发展的基本理念。中利光缆、力宝装潢等一批科技型企业把科技进步、校企联手置于企业发展的战略地位该市的隆力奇集团通过与中科院上海分院合作拓宽了发展视野创新了产业导向看到了目前普通保健品的潜在危机增强了调整结构科技创新的紧迫感把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加快发展生物制药和生物工程产品作为新一轮投资方向和创业目标把企业兴衰荣辱的命运牢牢拴在科技上。

经济界权威人士曾这样评价科技进步“对于生产能力的投入

收获的是产能的增长对于科技开发的投入收获的是产品和技术的更新产品附加值的提高。产能的增长会受到市场容量的制约而不能发挥而创新的产品和技术却有无限的市场空间”。

科技进步能促进企业技术创新。一个成果能带活一个企业一项战略能影响一个企业的市场功能定位这是科技进步给乡镇企业带来的新一轮发展机遇。科研院所通过乡镇企业这个“试验平

台”加快了科技新产品向市场商品的属性转移提高科技新产品社会化生产产业化制造的适应力。与此同时企业也感受到了科技产业化的信息辐射找到了调整结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主攻方向双方收益、各得其所。

应对挑战需靠科技创新 篇3

关键词:民生科技,政府,和谐社会

近年来,改革过程中的矛盾和问题日益凸显,关注民生已经成为当下的共识。随着城乡差距、地域差距、贫富差距和行业差距的拉大,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弱势群体正有扩大的态势。如何保障民生,仁智各见,不一而足,有重视政策支持的,有重视财政投入的,笔者希望通过加强民生科技领域的关照来保障民生。科技与民生结合在一起,不是因为名词的原因,而是现实生活的需要。[1]胡锦涛强调,“要坚持以人为本,把解决好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作为科技工作的重要内容,在生命健康、生态环境保护、公共安全等领域加强攻关,加强对地震灾区灾后恢复重建方面科技问题的研究,推动科技成果充分惠及广大人民群众。”[2]需要注意的是“‘十二五’时期科技发展将遵循创新导向、需求牵引的原则,坚持以人为本,把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3]通过民生科技来保证民生实现。

1 研究之缘:民生科技与科学技术的价值

科技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无可争议,正如邓小平所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就历史发展的脉络而言,人类的每一次进步都依附于科学技术水平的改进与提高,但需要说明的是这并不能成为我们一味竞逐科学技术的理由。在人类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的契合中,必须重视科学技术的价值,即发展科学技术到底是为了什么的问题?诚然,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本无可厚非,但由于对此问题的重视导致了对科技发展过程和科技成果的过度关注,致使政策的关注重点更多地指向效率、经济发展、经济增长等字眼,而民生状况问题被忽视。就现实而言,利用科学技术做大蛋糕是必要的,但也要考虑用科学技术来保障民众福祉的提高。事实昭示,改革开放以来的科技发展对民生改善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在民生领域还存在着不足,诸如民生科技成果不多、科技成果的民生转化程度不够,民用科技发展滞后等问题都亟待解决。需要说明的是,在发展民生科技上,中国的发展进步与否,既需要纵向比较,即现中国与之前中国,今天与昨天的对比,也应横向比较,当然对象应尽可能选择那些有巨大发展潜力和显现发展实力较强或极强的国家和地区。通过比较,在看到成就的同时,增强忧患意识、挑战意识,要认清自己的不足,以便汲取他人长处为我所用,切不可沾沾自喜,自鸣得意。在国家发展形势瞬息万变的时刻,谁把握了机遇,谁就赢得了先机,而这一先机的取得需要准确地为国际发展事态和具体国情把脉。就我国的发展实践而言,建国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领域成就斐然,但经济领域的成果并未及时、顺畅、有效地转移到社会领域,致使民生质量提高滞缓,究其根源就是对经济发展的过度关注,即更多的为发展经济而输出政策,却忽视了社会领域的发展。基于以上,发挥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不仅要着眼于科学技术在经济领域的贡献,更要发挥科学技术在纠治民生问题中的作用,这就有必要将民生科技运用在具体民生问题的解决上,真正实现经济与社会、科技与民生的协调。

2 现实之困:发展民生科技面临的挑战

(1)认知模糊,民生科技缺少必要的理论支撑。理论是实践的先导,理论对实践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当前,民生科技理论有限,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可资借鉴的并不多,这也成为制约中国民生科技发展的瓶颈。就民生科技理论而言,国外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关注公民利益的实现。约翰·阿利克认为“政策能否被接受,取决于有无保证美国人获得其利益份额的明确推广战略”。二是对涉关民生科技的领域给以适当的政策帮助。林达·科恩认为美国能够保持优势在于加强知识产权管理、对工业研究与开发给予支持、为科学和工程技术领域的研究及人员培训提供经费等内容。三是在公共政策上更多的着眼于民生科技的立体防护网建设。威廉·J·克林顿在科学与国家利益中提到“我们这样做,是因为科学与技术在不断进步中相互依存,并与人民的健康、幸福与安全关系重大……我国有关科学、技术、教育、政府效能、环境保护、医疗、国际贸易、信息通讯、知识产权保护条例法令、财政及货币以及其他领域的各种政策,必须通盘考虑。”对于以上理论需要明晰的是,这些理论在国内也多有争论,尚未达成共识,而从具体的做法来看也未必适合中国。就我国民生科技理论研究而言,民生科技研究刚刚起步,尚且处在摸索阶段,主要针对以下几个雏形领域:一是对民生科技的基本概念界定上还难能形成共识。王海燕从民生科学的角度来理解民生科技,认为民生科技就是指“在民生科学基础上融合了相关技术,即与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显示的利益问题相关的科学技术”。曾国屏从国计民生的角度来理解民生科技,认为民生科技应处理好两个关系:其一军口科技与民口科技的关系;其二威望科技与民生科技的关系。“民生科技,则是指与民生问题具有最直接关联的科学技术,主要是指把科技成果转化到与民众生活紧密相关的活动之中去,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改善人民生活质量的目的。”[4]另外,魏江则认为“目前对于民生科技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还缺少深入的理论分析”。二是认识到民生科技的重要作用,但指向性不够明显。王明礼认为民生科技的重要性有三方面,即“民生科技对经济和谐发展的动力作用、民生科技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润滑作用、民生科技对和谐生态的导向作用”。周元从建设和谐社会的角度来理解民生科技的重要作用,认为“无论哪一个层面的和谐,都离不开科技,尤其是民生科技的支撑。”结合以上能够看出,我国在民生科技理论的研究上还是有待加强的,而理论上的不足也直接掣肘了实践的发展。

(2)保障措施不足,民生科技实力薄弱。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的国情是一穷二白、千疮百孔,国民经济频临崩溃,在这种特殊情景下,只能选择高积累的方式来发展国力,即更多的关注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对GDP的关注。诚然,建国后到文革结束前国内民众生活的窘困状态既有天灾的影响,也有政策的原因。从各国的实践来看,虽然对战争、天灾、人祸很难根绝,但理应保证国民基本生活得到适时的改善与提高,否则,社会发展便会进入困顿状态。针对过往,“人类对科技的不当运用使得以往的科技发展(如军事科技、工业科技)倾向于关心政治和军事利益最大化,而对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产生活关注甚微。”[5]从政治的角度来看,对于维护国家主权和内部稳定,必要的军事设施和军工技术保障是必要和应当的,但需要注意的是,就国家科技工作的重心来看,必须着眼民生科技,把科技发展的目标定位在民生质量的改善与提高上。惟有如此才能真正保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为全民共享。当前,保障民生科技发展的政策供给效果上还多有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政策目标落实程度不够。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规划发展纲要(2006—2020)》的重点专项中,涉及民生科技的重大专项包括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新药创制,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涉及生物等战略产业领域,能源资源环境和人民健康等重大紧迫问题。通观诸此问题,新问题并不多,而绝大多数都是老问题。二是政策重点不明确。就目前的政策实施来看,政策在地方政府层面尚且不够具体,政策重点还不够清晰,尤其体现在处理发展、稳定与民生的关系上,个别地方甚至把发展和民生对立起来,把稳定与民生割裂开。三是政策供给配套性差。实践中,政府往往借助于个案政策去解决政策问题,而效果有限。毋庸讳言,民生工程是个系统工程,任何一个单体政策都不足以保障其实现,这样一来,必须注重多体政策的协调与配套。

(3)依托力量不够,民生科技发展质量受限。民生科技的兴起需要主体力量的支撑,从我国现实情况来看,主要包含决策者、科技工作者和普通公众三个方面。其一,就决策者而言,受身份的限制,决策的视野相对宏观,而且往往会选择那些权重系数高、获得效益快的领域。诸如建国后的一段时间,我国将更多的工作重点放在发展国防和军工上,这才有了“两弹一星”的功勋成就,但随着国防和军工实力的相对强大,应当对过去忽视和漠视的领域进行重新观审和反思,为什么社会领域的状况不能另人满意?民生领域的问题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依靠什么呢?科学技术到底应为此做点什么呢?这些问题都有待回答。其二,就科技工作者而言。科技工作者往往与项目和机器打交道,工作目标往往就是完成即定任务,至于科技的民生指向性有多少,所作所为对民生质量的提高能否有帮助,他们似乎并不太关心。其三,公众素养和民生科技之需还不够匹配。民生科技是诸多要素的有机结合,而公众素养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比较而言,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甚大,且发展不平衡。2003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为1.98%,而美国2000年为17%,欧共体1992年为5%,加拿大1989年为4%,日本1991年为3%。”[6]

(4)评价体系不完备,民生科技发展无以遵循。在对民生科技发展质量的动态测评上,缺少权威、专业的部门和组织,也缺少涉关民生科技的指标体系,致使民生科技测评在持续性、深入性上还有待提高,虽然我们强调不以结果论英雄,但在具体的社会工作实践中又不得不以结果论英雄。诚然,衡量政府的工作效率是困难的,毕竟政府关注的结果产出,既包含可测量的经济收益,也包括良好的民声效益。前者可以用指标数据去测算,这比较容易进行。后者,由于民声往往具有一定的主观性,而且民声介乎于一定的模糊情况,很难做到精准的评价,甚至连起码的评价都很难,这样就要看具体的个体的主观感受程度和感受强度了。民生科技评价体系的不完备也使人们将更多的关注度指向了科技结果,至于对民生辐射程度和质量则往往被忽视。

3 未来之径:发展民生科技的着眼点

保障民生仅仅依靠财政上的支持是不够的,必须将一切转换为一种实在的能力,即能够使现实发生真实而可靠的向前性变化。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工业文明和信息文明时代越发得到证明,并且社会越发展、文明越前进,命题的正确性就显得越发深刻。而在这其中,我们有必要深入研究一个命题,即人类所发展的科学技术到底如何保障人类自身生活的发展与改善?亦或发展民生科技的进路在哪里?为此,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1)民生科技的发展理论和实践没有固定的模式,既要学习他人,更要有所创新

马克思主义认为,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这客观的要求我们必须把发展民生科技的核心力量放在本国的基点上,同时对国外成功经验有所关照,引进吸收,为我所用。诚然,任何一个成功的模式都生成于特定的环境或土壤,正所谓“生于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就美国的民用科技状况而言,采取的是先军为主,转向军民结合并有所侧重,如生化工程、生物工程的民用化、核能的和平利用、信息情报技术的民用化等等。中国不能完全采用美国的模式,毕竟国情、文化、历史发展均有不同。中国可以在不忽视军事(或国防重点领域)的情况下,把注意力和资源向民生科技倾斜。另外,对民生领域也要有所选择,不可铺面太大,否则,资金状况不足以保证其顺畅发展。就我国的民生科技而言,食品安全领域、医疗卫生领域、环境保护领域、三农领域的科技水平还相对落后,高科技的发展、创新成果并未更好的惠及民生。尤其是在科技力量相对薄弱的农村“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必须依靠社会公益技术进步大幅度提高公共科技的供给能力”。[7]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三农问题都是中国科技发展和民生发展的瓶颈问题,解决不了,解决不好,中国的发展就不好办。

(2)在发展民生科技的方法选择上应前后有续、轻重缓急、有所侧重

首先要明确保证国家的稳定与秩序这是最大的民生问题,民生科技要服从于、服务于这个大局。尤其是在当前国际形势瞬息万变、国家关系错综复杂、利益博弈难有定论的情况下,任何一个微不足道的利益纠葛都可能转化成不可控制的局面。为了保证国家的整体利益和人民的亡国灭种之危必须对军事科技、国防科技,尤其是高精尖领域应给以足够的财政支持和政策保障,这是发展民生科技的前提和基础。之所以这样说,是基于特定的国际形势和应对,防止局部战争和地区战争的爆发,切实保证中国的安全与稳定,没有一定的军事威慑力是不行的。其次,对民生科技的费用要有收支计划,适时调整。“判断政策取向,不能只看政策宣言,还要看财政资金的流向。”[8]为此,应“对科技经费的投入方向进行战略性调整,重点加强社会发展科技领域工作,建议社会发展科技领域的投入成倍增长,大幅度提高健康、环境、生态、安全、节能、防灾减灾方面的科技经费,对于关系节能、环保、健康、安全等民生问题的课题,加大科技投入,给予重点支持。”[9]需要注意的是科学技术具有两面性,民生科技也是如此。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增进人民福祉、造福国民中的积极作用,同时也要措施得当、注重防范和化解其消极作用。

(3)在发展民生科技的力量依托上,必须视野开阔,充分动员各方力量

众人拾柴火焰高,民生科技的发展也是如此,具体来说就是“科技与人民群众的生活密不可分,它不应该成为科技界一家的事,而应该是全社会都来关注的事业。”[10]从一定程度而言,国家的强大未必直接带来公民的强大或民生状况的改善,与其说成是国家的强大不如说成是政府的强大,在我国的政府指的是广义的政府,而不是简单的行政部门,政府强大意味着政府对社会支配能力的增强,包括对财政转移支付的有效调适、对资源和财源的合理安排、对设计政策的精到调控等等。而公民的强大则是在于抵御社会风险能力的增强和文化水平的提高。就目前状况而言,政府应当在培育公民能力的过程中发挥自身作用,使公民个体能力得到增强,从而也从另一侧面减少政府的负担。“在实际工作中,要坚持以人为本,以重点实验室、各类科技创新园区和基地、高新区为主要载体,以与民生密切相关的科技项目为纽带,加快引进和培养一批科技人才、创业人才、金融人才以及熟悉现代化管理的高素质领导人才和专业化技术中介人才。”[11]调动公众参与民生科技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其成为发展民生科技的参与者、支持者最终和受益者,在此基础上共享发展成果。

(4)在民生科技评价体系的建设上,应注重量化、精细化民生科技指标

评价总是要依据一定的标准,而在我国当下更多的侧重对科研论文的考评,这也是论文功利化倾向越来越严重的诱因。诚然,大型的民生项目不能简单的用论文来评价,毕竟论文只是反应项目的一个方面,而且往往不是重要的方面。我国之所以在国内很多的大项目能够取得“优秀”的评语,但在实际中的效果并不明显,甚至是零效应现象还依然存在,这对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而言是不利的,就此,应改变“原来用论文来评价科技成果的方式,今后应更多用市场、社会需求和应用情况来评判。让更多的科研要素转到民生科技上来”[12]当然需要注意的是,任何项目的结果都要经历一段时间来显现,这就要对民生科技项目适时监控、有效反馈,完善评价机制,切实把民生质量的提高作为评判科技发展的重要维度。民生科技指标应关注两个方面:一是社情参数,一是民意参数。关注社情参数就是要关注那些反映民生科技发展的数量、质量、程度、状态、等级等的项目,即哪些项目与民生科技发展相关和项目自身的发展状况如何等问题。关注民意参数就是要关注那些反映社会成员对民生科技发展状况的认知、感受、评价、态度等项目,即受众对民生科技发展的认可程度怎么样。

参考文献

[1]孟宪平.民生科技的两大亮点[N].光明日报,2008-03-31

[2]胡锦涛在纪念中国科协成立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http://www.china.com.cn/policy/txt/2008-12/16/content_16955091_2.htm

[3]回眸十一五展望十二五:民生科技点亮幸福生活.中国政府网,http://www.gov.cn/jrzg/2010-11/04/content_1738317.htm

[4]贾品荣,赵钢.民生科技的战略要义与政策着力点[N].中国经济时报,2009-01-21

[5]李莹,王明礼,王艳雪.发挥民生科技对科学发展的引领和支撑作用[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

[6]王明礼,王艳雪.民生科技的价值取向与实现途径[J].科学学研究,2010(10)

[7]国家“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科技部网站,http://www.most.gov.cn/kjgh/kjfzgh/200610/t20061031_55485.htm

[8]王绍光.安邦之道:国家转型的目标与途径:第一版[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385

[9]贾品荣.大力发展民生科技需要政策支撑[J].中国科技奖励,2010(8)

[10]王瑟.关注与我们息息相关的民生科技[N].光明日报,2007-03-11

[11]秦远建.湖北省民生科技现状分析及对策[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8)

应对挑战需靠科技创新 篇4

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突然暴跌,引起市场很多争议。结合去年以来的走势,很多人认为人民币开启了贬值大周期,各种阴谋论,货币战争之说也尘嚣而上。人民币掀起的暴跌**,无疑给豪赌人民币升值的套利者致命一击。而那些依托商品怀揣套利目的的贸易融资也不免倒吸一口冷气。目前企业投资者都在担心人民币暴跌其原因为何?暴跌之后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对此中国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宏皓会长,对人民币贬值的影响做出了以下分析:

人民币对美元即期汇率周一早盘一度大跌并逼近跌停位,而更关键的是,美元兑人民币首次打破2%目标波动幅度限制。人民币掀起的暴跌**,给投资者敲响了企业投资风险扩大的警钟。在岸、离岸人民币双双大幅走低,在岸人民币暴跌逾200点,最低触及6.2531,创去年6月以来新低,离岸人民币暴跌逾100点。

首先,要分析人民币为何下跌,本轮人民币下跌是过去10年中国炒房导致的通胀,再加过去错误的货币政策导致人民币的扭曲:人民币对外升值对内贬值,本轮下跌是人民币理性的自然回归,也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过程式中必然要面对的现实.其次,本轮人民币下跌如何保障自已的财富:一是人民币下跌会加速房地产泡沫的破灭,让中国的房价理性回归.二是人民币下跌股市面临阵中期回调,三是人民下跌会加速大宗商品的下跌.四是国内过去虚高的资泡沫会破灭.因此,投资者在2015年应减少所有的投资,包括银行的理财产品等都不能投资,2015年保住财富不贬值应成为百姓理财和重中之重.同时,企业家也要减少投资,向李嘉诚学习,尽量不要投资,等风险过后再寻找机遇.面对此番人民币贬值风暴,中国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作为国内互联网金融行业最具权威的智库,根据协会的金融投资理念及对未来企业投资风险的预测,为企业投资者出谋划策规避风险。中国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的成立得益于国内有意向互联网金融转型升级的企业对此行业的发展的认知、重视与支持。从行业自身发展需求来讲,金融行业的发展是以信用为前提的,国内互联网金融行业不仅需要政府监管,还需要行业自律。

协会自成立以来一直为金融企业发展提供多元化的服务。针对未来金融发展趋势,为企业详述财富管理经验及资本市场的运作方式。目前人民币贬值对企业投资极其不利。中国海外投资正在提速,但无论是政府性投资还是企业投资,都会受到汇率的影响。在人民币贬值的情况下,协会凭借对人民币发展趋势预测及国内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对民间金融企业、房地产企业等进行最具落地实操性的帮助。为民间金融企业讲述应对方法,为房地产企业指导创新策略,为地方政府打造产业集群。为企业输送一只优秀的互联网金融业实战团队。

习近平主席曾在讲话中提到过:“要振兴中华,不仅希望企业走出去,还希望人民币走向国际,成为国际储备货币。”当下企业只有敞开思维,顺应金融生态变化的趋势,充分发挥优势,主动性探讨开拓更多的金融互联网的发展路径,才可以在互联网金融的挑战中立于不败之地.所以,当下各行各业应先参加中国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的学习,学会了互联网金融时代的方法,新的机遇自然就到来了。

金融学家宏皓2015年经济、金融类核心课程:

1、《政府、企业资本运作与投融资方法》

2、《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银行金融创新》

3、《房地产行业发展趋势及转型升级》

4、《民间金融转型升级应对策略》

5、《地方融资平台融资模式与金融创新》

6、《经济、金融环境分析与投资策略》

7、《互联网金融对银行的影响及创新应对》

8、《十八届四中全会政策解读与企业应对》

9、《互联网投融资管理策略与金融领域创新》

10、《互联网金融对房地产企业的挑战和创新应对》

11、《企业融资方法与投融资管理》

12、《互联网金融时代投融资管理策略》

13、《互联网金融对券商的挑战和创新应对》

14、《用互联网金融重塑企业商业模式》 总裁班开班第一讲

1、《2015年经济、金融形势分析及资本运作与投融资管理》

2、《房地产发展趋势及投融资管理与银行金融创新》

3、《互联网金融时代投融资管理策略及金融领域创新》 通用类课程

《十八届四中全会政策解读及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银行等金融机构专业课程

1、《2015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银行应对》

2、《私人银行财富管理》

3、《中国财富管理发展趋势》

4、《用金融创新推动农村信用社转型升级》

5、《民间金融转型升级应对策略》

6、《农村金融创新发展与财富管理》

7、《互联网金融对银行的影响及创新应对》

8、《村镇银行政策解读与创新发展》 产业园区课程

《用金融创新推动产业园区转型升级》 企业适用课程

1、《私募股权投资操作实务》

2、《企业资本运作与投融资管理》

3、《企业融资方法与投融资管理》

4、《2015年宏观经济形势与房地产发展趋势及应对策略》

5、《房地产行业转型升级与投融资管理》

6、《2015年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企业资本运作及投融资管理》

7、《互联网金融对房地产企业的挑战和创新应对》

8、《互联网金融时代投融资管理策略及金融领域创新》

9、《经济发展与企业金融创新》 政府适用课程

1、《政府融资平台的创新与投融资管理》

2、《政府资本运作与投融资管理》

3、《地方融资平台融资模式与金融创新》 总裁班 /MBA/EMBA适用课程

1、《财富管理与财富人生》

2、《资本市场》

3、《2015年经济、金融环境分析与投资策略》

4、《民间金融转型升级应对策略》 论坛适用主题

1、《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趋势与展望》

2、《2015年宏观经济形势下的投资策略》

金融学家宏皓在中国金融领域独树一帜的授课风格

一、中国划时代的金融专家,是在中国金融领域讲课最受欢迎的中国顶级金融实战专家,各大高校EMBA、总裁班开学第一课的金牌指定授课专家。

二、中国唯一的金融学家,能在讲课中帮助受培训学员企业解决融资资金筹措等实际问题的落地型金融专家。

三、中国唯一能运用多种金融工具给政府、银行、企业解决发展难题的金融创新实战专家。

四、创建了中国人自己的金融理论。当前的中国只有宏皓教授的金融理论才能实现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才能突破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运用宏皓的金融理论的所有企业、银行、政府才能更好地健康持续发展,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宏皓教授是全国总裁班开班第一课王牌主讲人,是对企业、政府、银行、家庭讲授金融全产业链综合课程第一人,是讲授民间金融转型升级国内唯一专家,是讲授房地产课程最具落地实操性的地产转型升级唯一实战专家,是目前企业投融资管理和资本运作课程最具权威的教授,也是国内目前唯一给银行高管讲授金融创新转型升级课程的实战专家深度,让你收益匪浅。

应对挑战需靠科技创新 篇5

一、“大数据”及其时代特征

维基百科认为, 大数据是指无法在一定时间内用通常的软件工具进行捕获、管理的数据集合。②但是许多学者认为, 提出“大数据”概念的意义, 并不是为了强调数据在规模与种类上的迅速增加, 而在于强调人们数据搜集、储存、处理技术的飞跃式提升。因此, 当前学界一般将“大数据”界定为“在数据密集型科学环境下的一套用于超大规模数据采集、存储、分析及知识再发现的信息处理范式的统称。”③他们认为“大数据”时代具有四个基本特征:第一, 海量数据的自动记录与储存;第二, 数据流动速度与信息透明度的大大加强;第三, 人类社会、自然环境及整体人类行为的可量化、全数据分析;第四, 个体隐私权将面临严峻挑战。

二、大数据对我国学术期刊带来的挑战

由于在大数据时代知识生产和传播的方式将发生根本性变革, 作为知识成果发布与传播平台的学术期刊也将发生重大变化, 期刊的编辑流程、出版模式、评价体系, 甚至期刊的功能角色都将产生巨大变革, 而这些变革将给我国当前学术期刊的编辑出版工作带来严峻挑战。具体来讲, 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对期刊运营模式的挑战

在大数据时代, 学术期刊不再是单纯的科研成果发布平台, 而成为承载信息服务、学术研讨和资源共享等多种功能的数字化服务平台。学术期刊功能角色的全新定位要求期刊的运营模式也必须做出相应变革。但就目前来看, 我国大多数期刊仍以纸媒时代的运营模式为主, 多数属于事业体制, 在各自的主管、主办单位的管理和庇护下生存, 不具备独立法人资格, 经营能力较弱, 盈利方式单一。在大数据的冲击下, 学术期刊原来依靠纸质发行和广告赢利的传统赢利方式将难以为继, 而且, 由于发行和内容传播将依赖大数据平台, 学术期刊在运营模式上可能会受制于大型数据库运营商。总之, 我国当前大多数学术期刊的运营模式未来将难以适应时代发展要求, 期刊运营从传统模式向大数据模式的转变将是一步巨大的跨越, 对于每一家期刊来说都将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2.对编辑职业能力的挑战

首先, 由于大数据技术在学术期刊编辑出版过程中的广泛应用, 期刊编辑对大数据技术的运用和操作能力亟需提升。由于我们当前的学术期刊多数仍停留在纸质出版时代, 许多编辑虽然接受过大数据方面的一些理论培训, 但还没有机会在工作中将这些理论付诸实践, 更勿说熟练掌握。从传统纸媒时代到大数据出版时代编辑角色的转变将是一个艰难的学习再适应过程, 对每一位在职编辑的学习能力都将是一个挑战。其次, 大数据时代的期刊内容将是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网络连接等多形态丰富资源的综合体现, 因此, 这对期刊的编辑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位编辑不仅要精通平面文字符号的编辑, 还要熟悉多媒体音频、视频、图片、网络信息的编辑。最后, 大数据对期刊编辑的数据分析能力、选题策划能力提出了更大的挑战。编辑要能够针对各自期刊的特点设计出适合自己的数据分析策略, 从海量数据中挖掘出对自己期刊有价值的信息和数据, 并基于此做出合理的选题策划, 而我国当前编辑队伍中具备相应能力的人才还比较匮乏。

3.数据共享与版权保护的挑战

在大数据时代, 国内外期刊、数据运营商所承载的信息数据需要互通共享, 但数据的公开、共享与数据的版权保护是一对孪生矛盾, 如何在其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在有效保护版权的前提下促进期刊之间的数据合作, 这是一个亟待破解的难题。就我国当前情况来看, 一方面, 各期刊、书籍出版单位之间的数据共享面临严重的信息壁垒。传统期刊社电子产品生产、出版、经营全过程没有完全实现信息化管理, 无法完整收集这些过程中的数据;数据所有权者, 如国内外大型期刊数据库、重要学术期刊、电子阅读服务商等掌控大数据, 数据、信息的交流分享因信息涉密、版权保护机制不协调、交流沟通不畅等多种客观因素而存在较多壁垒。另一方面, 伴随大数据而来的信息全球化交流与个体化传播使期刊管理与版权保护面临巨大压力。

三、应对大数据挑战的有效对策

有效应对大数据时代的挑战, 中国学术期刊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做出努力:

1.运用大数据技术, 积累大数据资源

对于各家期刊来说, 要有效应对大数据的挑战, 必须能掌握和运用大数据技术。首先需要期刊社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硬件、软件更新, 为大数据技术的应用提供基础条件, 构建符合大数据时代要求的数字化编辑出版平台、信息服务平台和论文评价平台。同时要通过人才引进和职业培训组建自己的大数据编辑队伍。以技术和人才为依托, 变革传统学术期刊编辑出版模式, 加快实现期刊的数字化编辑、全媒体出版以及作者、读者和专家的全程沟通。除了技术的运用, 在大数据时代, 学术期刊还要注意有效数据资源的积累。数据是价值创造的源泉, 在大数据时代, 拥有大量数据或具有较强的数据聚合能力, 将是一个巨大优势。在大数据时代, 学术期刊要运用大数据带来的技术革新, 努力加强自己对信息数据资源的获取能力。比如与作者合作动态记录其整个科研过程中的原始数据、研究素材、实验过程;通过网络沟通和智能识别软件, 记录专家、读者阅读偏好、阅读规律及对文章的反馈意见。除此之外, 各家期刊还可以通过建立期刊联盟实现数据共享增加期刊掌握的数据资源, 使期刊在面对数据库运营商的竞争时更具优势。

2.更新办刊理念, 变革期刊管理运营方式

大数据时代的学术期刊, 要树立三种办刊理念:一是服务意识, 即以数据提供者和消费者为本位的人性化服务意识;二是市场意识, 即基于出版市场规律、面向市场需要的发展意识;三是创新意识, 即不断创新数据获取、数据价值挖掘和数据服务方式的意识。同时, 新的办刊理念要落实到具体的管理运营变革之中。在大数据时代, 学术期刊必须转变原有管理运营模式, 拓展业务领域和服务范畴, 开辟新的盈利渠道。大数据时代的期刊出版, 将会转变为“内容与服务并重”, 基于版权内容的大数据出版平台打造新的信息服务产业链条。除了传统的产品供给之外, 学术期刊还要能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信息服务, 并通过采集用户行为, 了解阅读内容, 判断用户的兴趣偏好, 实现出刊内容的个性定制和分类推送。期刊运营上的这些变革都要求期刊要改变原来偏事业单位性质的管理体制, 增强独立办刊的能力和自主经营意识。即使未来不完全走市场化发展的道路, 也必须能在大数据时代日益开放、多元、竞争的市场环境中求得发展, 也必须能经得起市场规则的考验。

3.培养编辑信息素养, 不断提升业务能力

大数据时代, 编辑职业角色的转变要求期刊编辑必须不断提高信息素养, 提升与大数据要求相适应的业务能力。第一, 编辑要通过职业培训和自主学习, 满足大数据对编辑工作提出的新的技术要求, 能够通过云技术辨识并分析海量信息, 通过数据再加工提升其价值含量, 能够熟练运用多媒体软件对期刊来稿内容进行编辑加工, 能够通过网站、博客、论坛发帖等新方式征集稿件, 也能运用微信、微博等新通讯工具与作者、读者、专家沟通。第二, 编辑要深刻认识大数据时代知识信息生产和传播规律, 并了解大数据时代公众阅读方式、信息获取方式的变化, 并能根据这些变化调整期刊编辑方式和版面设计模式。第三, 编辑要全面增强选题策划能力, 能够通过“差异性选题”, 保持选题创新性, 对相关学科、领域的热点问题以及未来发展趋势有较强的预测能力。第四, 编辑要参与到期刊营销发行全过程中, 不断强化市场意识、服务意识, 提升营销能力, 能够利用大数据统计技术进行市场分析, 提高对市场状况和产业发展趋势把握的准确度。

4.完善数字化版权保护体系, 加强信息安全体制建设

在大数据时代, 版权保护的难度和重要性比之前任何时期都要强, 因此, 完善数字化版权保护体系、加强信息安全体制建设对于大数据时代的版权保护至关重要。首先, 立法方面, 国家要尽快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 使虚拟世界中的数据版权的保护有法可依。由于版权保护与数据共享、信息安全和国际合作之间还需实现一个恰当的均衡, 国家有关立法研究机构和专家需要和国际有关机构开展合作研究, 共同探寻科学适当的、可与各国法律体系接轨的版权保护原则。其次, 版权保护具体措施方面, 可由政府新闻出版管理部门牵头, 由各相关部门、学术期刊、数据库运营商等共同组建全国一体化的数字版权交易平台, 采用数字化识别技术对出版单位的数字产品进行监督审查, 运用互联网技术对数字版权与使用权交易进行统一管理, 对违规失信单位予以公示、惩罚, 将数字版权交易、共享、交流纳入公开化、透明化、规范化、法制化轨道。

摘要: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将给我国学术期刊的运营模式、编辑职业能力以及数据共享和版权保护带来严峻挑战。中国学术期刊要有效应对大数据的挑战, 就要善于运用大数据技术, 积累大数据资源;更新办刊理念, 变革期刊管理运营方式;培养编辑信息素养, 不断提升其业务能力。同时, 还要各方合力完善数字化版权保护体系, 推动中国学术期刊在大数据时代的创新与发展。

关键词:挑战,应对,大数据,学术期刊

注释

11周小华.“大数据”时代中国学术期刊的转型与发展机遇[J].科技与出版, 2014 (4) :102-104.

22 维基百科.大数据[EB/ol].[2012-10-05].http://zh.wiki.

应对挑战需靠科技创新 篇6

大学物理实验课是高等院校理工科专业的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 同时也是对大学生进行全面素质教育过程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开设这门课的目的:一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及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能力;二是系统地培养和训练学生进行实验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 使学生学会正确使用基本物理仪器, 掌握基本物理量的测量原理和方法, 掌握用物理实验来验证理论的方法;三是学会正确处理实验数据和分析实验结果, 提高科学实验的能力。然而, 通过学生的实验报告和各种形式的教学讨论会所反馈的信息, 我们发现学生“学”的兴趣并没有随“教”的投入而成比的增加, 相反的, 学生对实验课的学习兴趣表现出明显的下滑趋势。为此我们进行了一次较全面的物理实验教学质量分析和实验兴趣调查。

1 高等院校学生对物理实验课兴趣的调查研究

1.1 调查的方法与范围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 对我校2006、2007级非物理专业 (化学、数学、生物、计算机) 师范类本科学生348人进行了调查, 返回有效问卷324份, 占调查学生总数的93%, 调查结果基本反映出了客观情况。

1.2 调查研究的内容

为了能够更加详细地了解和分析非物理专业学生物理实验课兴趣的情况, 针对一系列的相关问题, 我们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2 调查结果分析

对学生返回的问题答案, 我们进行了统计和分析, 从统计表中具体的数据和大量的反馈意见, 大致得到了以下的结论:

2.1 学生对视觉性较强的实验, 如“金属丝杨

氏模量的测定”、“利用气垫导轨验证弹性碰撞”、“用旋光仪测定液体浓度”、“利用示波器观察李萨如图形”等实验表现出非常浓厚的兴趣, 这也是多年来很多届学生所表现出的一个共性特点, 即学生对多感官参与性实验的学习兴趣非常浓厚。所以, 我们应该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 在物理实验中使“看”、“听”、“动”等多种能力协调发展, 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实验积极性。

2.2 有63%以上的学生希望多开设一些和他

们本专业相结合的跨专业综合性实验, 减少纯物理理论验证实验所占的比重。通过平时对学生的了解, 我们发现非物理专业学生对物理课程学习的兴趣之所以一直很低。这主要是因为大学物理课本身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并且, 物理实验对课程理论知识、专业背景和数学计算能力都有一定的要求。这使得许多非物理专业的学生对物理实验课望而却步, 很难以饱满的精神来完成实验。从而导致实验课学习兴趣低下, 教学效果不佳的结果。那么, 如何引导和培养学生对基础物理实验学习的兴趣?

2.3 超过三分之二的学生对计算机仿真物理

实验表现出强烈的学习兴趣, 这使我们高兴的看到大学生对现代科学知识的渴望, 对高层次物理实验的兴趣是非常强烈的, 同时也是对实验设施加大投入的教学改革措施的肯定。但是, 另一方面也说明现代大学生计算机操作能力的加强, 也导致了他们实验技能水平的下降。

2.4 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教师的指导方式有着

密切的关系。从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到, 教师对学生的严格要求、耐心指导以及成绩认定标准的提高等等, 都会对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增强起到积极的作用。

3 教学改革与实践

经过多年连续的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 目前已基本对非物理专业本科学生科学实验能力的养成得到了一些很有价值的经验, 对学生实验积极性的培养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3.1 改造传统实验, 尽可能的调动学生多感官的参与性与协调

对一些传统的以测量为主的实验进行改革, 大量引入定性与半定量因素, 省去一些枯燥的内容, 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验积极性。例如, 用迈克尔逊干涉仪测量光波波长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以测量为主的实验题目, 要求学生读出移动至少500个连续条纹时反射镜的移动距离, 从而计算出光波的波长。虽然实验的精度较高 (结果可达四位有效数字) , 但是内容相当枯燥, 学生常常会读数读的头昏眼花, 因此学生的实验兴趣很低。现在对实验内容和要求稍作调整, 要求读数从500条减少到100条, 且只做一组, 利用节省下来的时间, 让学生仔细观察迈克尔逊干涉条纹和牛顿环条纹的异同;思考如何利用迈克尔逊干涉仪研究等厚干涉条纹等等。结果发现, 学生并没有因为实验要求的降低而轻视实验过程, 相反的恰恰因为只测量一组数据, 反而做得更加仔细。这样, 既学会了仪器的使用方法和操作规程, 还避免了因主观上的疲劳而引入的测量误差, 更重要的是还极大地丰富了实验内容, 使学生深层次地掌握了仪器的原理。非常有效的提高了学生实验的积极性。类似的实验还有很多, 如拉伸法测量金属丝的杨氏模量、拉脱法测量液体表面张力、落球法测量液体的粘滞系数等等。

3.2 素质教育先行, 改革传统教学项目, 大量开设跨专业物理实验

通过平时对学生的了解, 我们发现非物理专业学生对物理课程学习的兴趣一直很低。那么, 如何找到物理学和非物理专业的切合点?如何通过这些跨专业的边缘学科领域引导学生对物理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如何培养学生对基础物理实验学习兴趣?这许许多多的问题不仅是每一位物理教师当前必须思考的问题, 而且这也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新的研究课题:基础物理实验学习兴趣培养的途径在哪里呢?答案是, 开设跨专业物理实验一定是一个好办法。

大量开设跨专业物理实验是一条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实现素质教育的较好途径。首先, 开设跨专业实验课程有利于实现素质教育。其次, 由于跨专业物理实验具有知识面广及多学科综合性优势, 而与一般的科普性教育相比又具有较深的专业知识和技术, 因此不但可以开阔学生的知识面, 也可以使学生受到较系统专业化的训练。

3.3 加大实验设施的投入, 更新实验设施

在普通物理实验中, 很多实验还在使用传统的, 几近淘汰的仪器, 学生对此类实验都表现出明显的兴趣不高。对于这种情况, 更新实验设备, 大量采用新型实验仪器, 通过学生对于新仪器强烈的驾驭心理, 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实验积极性.

3.4 合理利用多媒体资源及广阔的网络空间

21世纪是信息化高度发达的知识经济时代, 如何合理利用丰富的多媒体及网络资源是任何一个学科都不可小视的大课题。在实验教学过程中, 我们必须思考如何有效的利用这些资源。例如:在传统实验中, 有两个环节是必不可少的。一是实验前的预习报告;二是实验后的数据处理和回答问题。虽然, 这两个环节对于掌握原理和完成实验的重要性学生都很清楚, 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真正用心完成的少之又少, 大多数学生都是简单的抄袭教材和计算器加图纸。并没有真正起到预习和复习思考的作用和效果。现在我们把实验准备做了一些补充和改革, 充分利用物理仿真实验和网络实验课件。这样既促进了学生多感官参与性的协调发展, 又提高了学生计算机的操作能力, 可谓“一举多得”。

结束语

随着实验教学改革的深入和教学设施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 实验教学制度、教学方法、评分标准和评价体系将会更趋完善。正如北京大学赵凯华教授所说的那样:“面对层出不穷的科技新花, 物理实验作为一门基础实验, 不可能, 也没必要亦步亦趋地跟踪和反映所有的科技新成果, 需要的是给学生驾驭这些新知识的信心和能力。”

摘要:通过对近几年我校非物理专业本科学生大学物理实验课学习兴趣的详细调查, 发现学生对传统物理实验的兴趣明显下滑, 而对半定量和定性实验、计算机仿真实验等表现出很高的学习积极性。对非物理专业物理实验课兴趣培养作了一些尝试, 提出了一些新的教学改革设想。

关键词:非物理专业,学习兴趣,物理实验,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孙彦清, 赵升频.大学物理实验[M].西安:陕西人教出版社, 2003, 8.

[2]杨述武.普通物理实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5.

应对挑战需靠科技创新 篇7

一、勘察设计行业质量发展现状

工程勘察设计是工程建设的龙头, 是决定整个工程质量的关键环节, 勘察设计环节的质量水平对建设工程最终的质量、安全、功能和效益有着全面、长远的影响。一直以来, 国家各级政府及地方城乡建设主管部门高度重视工程勘察设计环节的质量问题, 各业内企业也在加强工程勘察设计质量管理方面做了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 使得我国工程勘察设计阶段的产品质量水平不断提升。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 政府部门高度重视工程勘察设计质量水平的提升。近年来, 工程勘察设计质量有关法规的制修订工作不断加强, 如《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制定和《建设工程勘察质量管理办法》的修订等, 进一步规范了勘察设计行为。相关部门积极引导、监督勘察设计单位和有关各方贯彻执行《建筑法》、《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管理条例》、《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等法律法规, 不断强化工程勘察设计质量意识和责任意识, 严厉打击“三边”违法行为, 加强责任追究力度, 各项法律法规贯彻实施效果有明显提升。

其次, 施工图审查制度的建立成为勘察设计质量水平稳定提升的有力保障。开展设计审查制度, 有效地避免了重大质量事故的发生, 尤其是确保设计强条的贯彻执行, 使工程质量有了较好的保障。对施工图涉及公共利益、公众安全和工程建设标准的内容进行强制性审查的过程, 充分发挥了对设计质量底线的监管作用。

第三, 企业的质量宣传活动促进设计质量水平的提升。一方面企业广泛开展的质量安全宣传活动对预防重大设计质量事故起到了很强的警示作用, 同时相关绿色、节能设计与技术内容的宣传, 对促进项目设计质量水平持续提升创造了较好的条件。

第四, 企业质量管理体系不断健全, 行业自律提升效果显著。

工程勘察设计行业经历了传统质量管理、TQC及贯彻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阶段后, 进入到贯彻“三标一体”的新进程中。目前, 大多数勘察设计单位都已建立起比较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 编制了系统、全面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 制定了具有企业特色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 并能正常运行和持续改进。为工程勘察设计的质量提升提供了有效支撑和借鉴。另一方面, 通过多年市场竞争的洗礼, 以及国际化推动, 行业内大部分企业对质量管理的认识水平和重视程度明显提升, 已经从过去被动管理逐步转变为自觉地加强质量管理, 将其视为企业综合竞争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五, 信息化建设的快速发展, 为加强工程勘察设计质量提供了有效的技术保证。

当前, 信息化技术在三维设计、协同设计企业管理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和深入, 促进工程勘察设计质量的管理方式发生更深刻的变革。信息化技术的推广应用无疑会大幅度提升质量水平, 促使勘察设计人员能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技术创新方面, 从而进一步提升工程勘察设计整体技术质量水平。

总之, 全国范围内的工程勘察设计质量总体稳定, 并在以上几个重点领域不断有突破提升。全行业相关单位的共同努力对确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城镇化进程中非常关键的基础设施、住房、公建、工业建筑等领域的工程建设质量、安全和效益发挥了重要的先导作用, 充分体现了勘察设计作为工程建设龙头和灵魂的地位。

二、当前勘察设计行业质量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

随着工程勘察设计行业质量管理标准、规范的进一步完善, 质量监管力度的不断加强, 工程勘察设计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升级换代, 以及信息化水平的持续提升, 工程勘察设计质量水平在逐步提高。但是, 工程勘察设计的质量事故依旧时有发生, 造成经济损失的同时, 更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虽然这些问题不一定完全是勘察设计环节的责任, 但作为工程建设的龙头与灵魂, 解决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 对工程勘察设计质量进行更有效管理和控制, 将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这些质量事故的发生。

从目前工程勘察设计行业质量发展情况来看, 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主要问题:

一是行业内工程项目的勘察设计深度不一, 质量水平参差不齐, 呈现两极分化趋势。大中型的综合设计院、工程公司、工程咨询公司在质量管理方面更为规范, 投入资源更多, 施工图的质量水平相对比较有保障;而部分中小型设计机构在勘察设计水平、技术要求、质量把控, 以及交付产品的设计深度上还存在较大差距, 加之一些企业过于追求经济效益导向, 对于质量管理不太重视, 缺少体系化的管理制度和团队, 导致质量水平良莠不齐, 施工图审查的一次性通过率不高。

二是勘察设计行业的标准规范的制定、更新滞后于技术、经济的发展。由于市场化竞争意识的加强, 各企业对自身知识产权的保护不断升级, 先进技术的共享程度越发艰难, 目前越来越多的标准规范已经逐渐变成企业行为, 不能反映行业整体发展水平和需求。另一方面, 由于目前体制, 标准规范的制定缺乏行业统一的支持, 有些现存标准成为了个别企业和一些企业的标准, 严重制约了行业的发展。

三是勘察设计行业面临的市场形势与其对项目质量的责任不能完全匹配, 导致无法充分发挥对工程建设质量的先导作用。首先, 在过去一段时期内, 经济发展速度和基建投资增长的速度非常快, 导致工程建设产业链前后端过于追求效率, 却不同程度地忽视了质量与效率的平衡。其次, 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咨询、设计、施工相对分离的行政管理体制使得勘察设计缺乏在工程建设全过程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表现为设计收费不断下降、设计周期过度压缩等问题。勘察设计单位缺少对建设工程全过程质量水平负责的能力和积极性, 最终设计质量不得不让位于建设单位、开发商的建设周期和经济效益。

四是行业内企业的质量责任意识有一定程度放松, 行业和企业质量管理人才队伍严重不足。由于市场形势所迫, 许多企业面对恶性压价竞争、业主过度压缩设计工期等情况, 重效益、轻质量的风气有所抬头。加之在一些质量责任事故中业主、工程建设单位往往承担了主要责任, 这使得行业内企业对自身质量的责任意识有所放松, 对工程勘察设计质量风险的警惕性不足, 部分企业为了高产值, 存在以“质量”换“数量”的现象。

解决好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突出问题是进一步提升工程勘察设计质量水平的着力点。但是, 影响整个行业质量管理的问题背后大多都有着全局性和深层次的矛盾难以平衡, 不是某一个单位能够独立解决的, 必须要行业相关政府机构、协会和企业主体的共同努力, 特别是企业自身要加强自律与自我约束。

三、未来勘察设计质量管理需要应对的新趋势和新问题

工程勘察设计行业质量管理工作要持续健康发展, 不仅要努力克服以上这些当前发展面临的问题, 还必须应对未来转型升级过程中遇到的更多的新问题和新挑战。

1. 业务转型升级为质量管理带来新的挑战

面对经济增速的趋缓以及行业竞争的加剧, 为了避免同质化竞争带来的业务下滑、收费水平下降, 业务模式转型升级已经成为工程勘察设计企业谋求进一步发展的必然选择。

中小型企业大多选择聚焦核心主业, 向精专化、特色化方向发展。多数大型综合型企业选择向产业链的前后端延伸, 打造为工程建设提供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服务的能力, 而全过程服务的工程总承包业务成为很多工业、市政、交通等领域勘察设计企业主营业务转型升级的主要方向。

特色化、精专化的业务发展为企业深入研究某一细分产品和细分市场的用户需求, 从而加强质量管理的精细化和标准化水平创造了条件。以勘察设计龙头发展工程总承包业务, 改变了之前设计单位方案设计和施工单位的施工图设计、详细设计割裂的局面, 从而从设计源头上落实对质量的管控, 将有助于大幅度提高工程勘察设计质量水平。

与此同时, 业务转型升级也为工程勘察设计企业的质量管理带来了很多新的挑战。

首先, 质量管理理念需要更新。勘察设计单位习惯了以设计的眼光和角度看待工程建设各环节和产业链上下游的质量问题。而业务转型升级则要求必须从整个工程建设全过程和产业链上下游共同发展的角度看待问题。特别是工程建设过程中对成本节约和保证质量之间的平衡, 从发展转型较好的企业实践经验来看, 这一过程对勘察设计理念的转变有巨大影响。如果总承包项目要盈利, 勘察设计人员对工程成本和造价的意识和控制力必须比单纯勘察设计项目有显著提升。

其次, 质量管理体系需要升级换代。无论是精专化和特色化, 或者是工程总包业务发展, 都会面临从原来单一的勘察设计环节转向涉及产业链上下游和设计、采购、施工等多个环节, 所以其质量管理体系必然要充分考虑各环节间的衔接、交叉, 这就需要对整个项目的质量管理工作流程等做出更新和调整, 从而克服咨询、设计、采购、施工、调试、运营相互制约和脱节的矛盾。而且工程总承包业务的管理一般多采用强矩阵式的管理模式, 全产业链的发展更需要跨业务形态的管控, 支撑其业务发展的组织结构、人力资源体系等与单纯的工程设计业务有很大不同, 因此质量管理标准体系也需要进行相应调整。

第三, 人才队伍建设必须加强。工程总承包业务将对质量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提出更高要求, 在增加人员数量、优化人才结构的同时, 还需做好教育培训工作, 提升人员整体素质。

2. 国际化发展为质量管理带来的新挑战

近年来, 在国家政策引导和鼓励下, 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趋势明显加强, 海外业务拓展已经成为大多数勘察设计企业的战略诉求。目前, 中国承包工程企业累计合同额超过1亿美元的国家和地区已超过100个, 据最新的统计数据, 2012年中国海外工程市场仅房屋建筑领域就实现了240亿美元以上的营业额, 这些大规模的工程承包项目中很大一部分可以直接带动中国勘察设计企业的海外业务增长。

随着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国际化程度的加深, 质量管理体系及标准在国际化发展的不同阶段面临不同的风险与挑战。

首先, 在国际化发展初期, 工程勘察设计企业面临的挑战主要来自于质量标准与国际接轨的问题, 以及在明确国际工程项目质量管理流程的同时, 对质量管理体系、项目管理模式等如何进行相应调整。此外, 对于海外项目, 很多情况下需要聘用一定数量的当地人员, 而这将使企业的质量管理工作面临文化融合的挑战。

其次, 当工程勘察设计企业进入国际化经营阶段, 其面临的风险将主要来自于目标市场政策及经济环境的变化, 以及文化背景的差异。而此时, 工程勘察设计企业质量管理的难点就转变为构建一个具有更强包容性及抗风险性的质量管理体系, 以及如何建立一支国际化的质量管理人才队伍。例如, 很多中东欧国家的招投标文件及项目实施过程中必须用当地语言, 而面对区域性小语种、小国家的质量标准、管理习惯、管理文化都给中国勘察设计企业的质量管理提出很高要求。

另外, 对进入资源国际化阶段的工程勘察设计企业来说, 由于海外分支机构一般会占用企业较大资金及资源, 所以, 这些企业的质量管理面临的最大挑战将在于对这些分支机构的管理控制, 一旦管理控制出现问题, 将直接影响海外项目的进度及成本, 进而影响项目质量。

虽然工程勘察设计行业的国际化发展对其质量管理提出了更大挑战, 但也为中国质量管理标准的国际化发展带来了机遇。在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同时, 也已经把中国的质量管理标准带向国际市场, 许多海外项目已经采用中国标准, 而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掌握美标和欧标, 这对中国质量标准的提升也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3. 新技术应用为质量管理带来的新问题

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 将突破原有质量管理覆盖的区域和范围, 对质量管理提出更高要求, 带来新的发展空间。

首先, 新的工程技术、应用技术的突破与推广要求工程勘察设计质量管理标准的及时更新与完善。一些新技术应用方面的领先企业已经开始研究和编制新技术的质量管理标准, 领先企业的质量标准最终将很大程度的影响整个行业质量管理水平的提升。

其次, 新技术应用需要全产业链协作。技术创新成果的应用涉及到工程建设各个环节的过程中, 工程勘察设计环节的质量标准和规范管理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 但受益方往往是建设和运营环节。工程勘察设计企业相比较下游工程建设、运营环节企业而言, 规模和实力都明显不足, 难以带动大产业链整体的趋势, 需要通过政府、协会等公共平台和支撑和协作, 整合产业链前后端, 共同推进新技术的质量管理体系建设。

第三, 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滞后影响新技术应用过程中的质量管理。新技术的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及质量管理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特别是在新技术推广应用初期, 相关的专业技术人才必然面临较大短缺, 而质量管理体系建设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 企业此时主要考虑市场拓展和完成生产任务, 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往往会滞后。这会对工程勘察设计质量造成不利影响, 也会削弱新技术的吸引力和推广力度。

4. 跨领域发展为质量管理带来的新边界

工程建设行业的周期性和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 促使大中型的工程勘察设计企业将拓展本行业外的领域作为重要的方向。

跨领域发展主要有两种模式, 其一是通过业务拓展、并购等形式直接进入新的细分领域;其二是结合自身优势, 发展交叉领域, 填补市场空白。

对于跨领域发展的工程勘察设计企业, 质量管理的边界进一步扩大, 特别是多元化的集团企业, 面临的首要问题是根据集团管控的思路, 建立分层次的质量管理体系, 将宏观的质量体系管理和具体业务的质量管理、质量控制适度分离, 做到不同业务板块之间的质量管理既有统一标准, 也有各自业务自身的差异化。在质量管理实践中, 如何把握好职能性的质量体系管理和业务性质的质量管理两个层次之间的衔接和配套是跨领域发展的勘察设计企业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对于采用并购方式进行跨行业发展的勘察设计企业, 可能会面临并购后不同的质量管理体系适度整合的问题。

四、全行业开展质量管理创新的倡导和建议

作为一个多数成员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型行业, 工程勘察设计质量管理水平提升必然要以创新为灵魂, 在此, 我们代表中国勘察设计协会质量工作委员会向全行业发出如下倡导和建议:质量为本, 创新为魂, 凝聚全行业力量, 通过优化市场环境、加快行业标准编制、加强新技术研发投入、推进信息化建设、打造高水平人才队伍等五项主要措施, 为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和产品。

1. 优化市场环境

一是进一步规范和引导市场秩序, 完善招投标市场管理, 建议能够从设计合同监管开始, 通过市场化、规范化的审核机制来约束合同收费、合同周期、设计内容深度等。

二是进一步加强监管和执法力度。对出借、挂靠资质及人证分离等不规范的市场行为的惩处力度, 为质量管理创造良好条件。严格落实工程勘察设计单位、注册人员以及施工图审查机构的质量责任, 健全责任追究制度, 强化工程质量终身负责制。依法查处、严惩不执行工程建设标准、勘察设计深度不够、施工图审查不到位等违法违规行为的企业和个人。

三是建立和完善企业诚信评估制度。建立和完善勘察设计企业的诚信标准, 组织力量开展诚信评估, 通过积极推行分类监管和差别化监管, 突出对重点工程和保障性安居工程的监管, 突出对质量安全行为不规范和社会信用较差的工程勘察设计单位和人员的监管。积极构建网络共享的项目质量数据库, 和勘察设计单位的诚信评估信息数据库, 实现工程勘察设计质量安全的有效控制。

各企业要加强自律和自查, 积极推动建立合法、规范和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 强化全员质量意识, 执行质量管理制度, 落实责任, 共同营造健康有序的竞争环境。

2. 加强标准管理

建议政府部门加大投入支持行业标准化的力度, 以适应行业新技术应用、国际化的发展进程, 提高标准编制质量, 有效推进我国勘察设计行业标准规范的国际化。各勘察设计单位需要进一步做好标准化工作, 必须严格执行国家强制性标准规范、积极参与新标准编制和行业标准体系建设。

3. 加强行业信息化建设

建议充分发挥政府、行业协会的引导作用, 共同推进行业信息化水平的提高, 针对涉及全产业链效益提升的信息化建设项目给予支持。进一步整合上下游企业参与BIM系统的前期研究和开发应用。各勘察设计单位应不断加强自身的信息化建设, 开展信息化和知识工程等计划的实施, 提升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水平, 大力推进三维设计系统的普及与应用。

4. 加强新技术研发投入

工程勘察设计企业要将新技术的研发投入作为一项战略任务, 针对国民经济转型升级所对应的绿色、节能、环保、城镇化、新农村建设等相关领域制定系统的技术或产品研究规划, 加强行业内外的协作与配合, 保证持续投入提升勘察设计质量水平。

5. 加强质量管理人才队伍培养

工程勘察设计企业要重视质量管理人才队伍的建设, 努力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秀的质量人才队伍。要建立加强和优化质量管理岗位人员的选拔任用、培养和分配激励制度, 提升质量管理人员的地位和待遇最大限度地调动技术人员参与质量管理积极性和主动性, 为质量战线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要加快多领域、国际化质量管理人才的培养, 强化质量培训和质量责任意识。

工程勘察设计质量关系社会大众的百年大计, 是工程勘察设计行业的生命, 是工程勘察设计企业赢得市场、创造价值、树立信誉、塑造形象的基石。

上一篇:成型零部件下一篇:服务型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