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锻炼

2024-07-19

思维锻炼(精选12篇)

思维锻炼 篇1

思维缜密性是数学思维的重要品质之一,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由于小学生不成熟的个性心理和不积极的思维品质, 在解题过程中很容易出现“考虑欠周到、思维不严密, 顾此失彼, 丢三落四”等思维不缜密的情形. 为了纠正和克服学生的这些不良倾向, 就需要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来锻炼学生的缜密思维能力.

一、初涉新境, 夯实思维缜密基础

预习好比学生进入了新的境地, 去探索新的环境. 学生需要自己摸索、自己动手、动脑、自己阅读教材, 做上各种记号, 如懂了的, 不懂的, 有异议的等, 借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课前布置预习作业, 要求明确, 即让学生预习时, 边阅读边用特定的符号作出标记重要的“法则、概念、原理、定律”和解决问题中的关键句、重点句;针对“法则、概念、原理、定律”列举身边熟悉的事例来理解;针对例题学生尝试做, 特别是解决问题可以画出直观的线段图帮助理解;针对公式的推导等操作性较强的知识, 要求学生在预习过程中亲自动手去实践, 通过剪、拼、折、移、摆、画、量、观察、比较等活动, 体验、感悟新知识;针对新的学习内容, 有计划的翻以前学过的课本, 复习和新知识有紧密联系的旧知识, 初步了解新旧知识间的联系, 为学习新知识做好充分的铺垫;针对不清楚的地方进行批注, 以便于上课着重听. 最后还要尝试练习, 检验自己预习效果. 在班级里人手一本预习本, 每天给学生布置预习作业, 要求进行记录, 记录在预习过程中, 自己看懂了什么, 还有什么问题. 也可以是教师给予学生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 在预习过程中发现问题, 在预习过程中, 达到思维的缜密.

通过预习日记的形式进行预习, 教师再对预习日记进行评价, 让学生通过预习, 摘录重点公式, 定律等, 通过学生自己的思考, 发现问题. 在这一过程中能促进学生思维的缜密, 特别是当他们得到了教师的鼓励后, 他们再预习时, 就会积极思考, 敢于提出问题, 就使积极创新思维、大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最终达到思维的缜密.

二、入境挑刺, 突破缜密思维瓶颈

通过预习所得, 进入新课, 学生已然融进了数学情境. 但是, 新课的重难点成了他们驾驭新知的瓶颈, 对于新知识的重点难点往往迫不及待地想一探究竟. 此时在课始倾听老师和同学的发言时, 或评价, 或“挑刺”, 他们有的会欲言又止, 有的会兴致勃勃, 有的会静观其变, 但无论哪种现象, 他们的内心总是渴望实现从“山重水复”到“柳暗花明”的飞跃. 这“ 挑刺”, 有的是学习同伴学习新知的误解, 有的是教师故意设置的陷阱, 往往是学习新知时的重难点, 即关键. 要求学生上课做到“一专三动”, 即专心听老师对重点难点的剖析, 听例题解法及思路分析、技巧等. 勤于思考, 积极举手发言, 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认真做好堂上练习, 认真听老师讲评及课后小结, 积极动脑、动手、动口参与教学活动. 很多学生认为教师讲的一定是正确的, 只有听而不经过自己的思考. 教师就给学生提出要求. 要让学生听的过程中积极思考, 给老师“挑刺”, 给同学“挑刺”. 当教师提出问题时, 除了积极思考, 还要听取别人的方法, 同时对别人的方法进行“挑刺”, 对别人的回答进行补充, 当学生“挑刺”成功, 教师对他进行适当的奖励, 这奖励可以是言语, 可以是动作, 也可以是物质的, 被鼓励的学生会很自豪, 而其他学生也会因为榜样效应学会考虑怎样的答案是最完整的. 而回答问题时也会去考虑怎样回答才能让别人挑不出刺, 从而使思维更加缜密.

人都有一个共性, 在自己身上是找不到不足的, 而让他从别人身上找不足, 那么在他眼里, 到处是不足. 所谓“刺”, 往往是知识的重难点所在, 或是学生最容易忽视出错的地方, 通过给别人“挑刺”这一活动, 学生不但能自己认真听, 而且能积极地思考, 细心辨析, 更易突破锤炼学生思维缜密性的瓶颈.

三、出境回味, 提升缜密思维品质

复习就像学生熟悉了新环境, 进而去完善改进它. 这里指学生在复习阶段, 需要掌握规律, 举一反三, 进一步巩固并提升.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 许多概念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沟通有关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 是学生形成概念知识系统的关键. 引导学生对所学过的每个知识点、 每章节的内容加以综合归纳, 注意知识的新旧联系、知识的前后联系、知识的横向联系, 写出简明小结, 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专题化. 有选择性地解一些各种类型和档次的习题, 使学生掌握各类题的解题规律和方法, 巩固所学内容. 在复习课前教师通过精心设计整理单, 学生依托整理单, 通过知识盘点、梳理成网、有的复习, 注重单元复习由点到线、期末复习由线到面、毕业复习由面到体, 找到高效的复习方式, 形成有序的分层复习氛围, 通过复习查漏补缺, 达到思维的缜密.

这样的整理单以表格的形式让学生通过“读课本、比例题、治错误”, 将所学的知识进行梳理、归纳、总结, 让学生进一步掌握本单元的知识重难点, 分清各知识点间的联系和区别, 提高计算的能力, 培养了学生自主整理的能力, 让学生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 以便及时查漏补缺, 从而构建知识网络, 建立认知结构, 提升数学思维的品质.

参考文献

[1]袁保金.谈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缜密性的培养[J], 河北理科教学研究, 2008.3.

[2]刘永春.例谈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J].中学数学月刊, 2001.7.

[3]李斌.例谈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J].教学与管理 (小学版) , 2003.12.

思维锻炼 篇2

即使是初学者,面对需要动脑思索、判断、布局的游戏(如桥牌、西洋棋、象棋),每一步也能想出十种以上的玩法。纽约市爱因斯坦医学院一项21年的研究发现,每星期至少玩一次游戏(如西洋棋、桥牌等)的老年人,比不玩游戏的老年人减少50%罹患失智症的机会。

2 培养急速反应能力

任天堂等电动玩具、小钢珠能训练快速反应能力,并且在快速集中注意力后得到相对放松。乔治华盛顿大学神经学教授瑞司塔克建议工作空档时玩丢纸团游戏:背对垃圾桶约六呎处,手拿纸团快速转身将纸团丢进垃圾桶。

3 生活里创造新经验

一成不变的生活方式会扼杀脑力,杜克大学脑神经生物学家凯兹在《让你大脑new一下》中鼓励人们破除生活惯例,创造新经验。例如挑选全新的路线上班上学,搜寻新路上有什幺声音、哪种味道、哪种风景;每天到不同的餐馆吃饭,尝新滋味,让感官经验多元。

4 体验自助旅行的乐趣

旅行的意义在于开拓视野、感受新环境的刺激,所以出国旅行应避免参加大型旅行团或通华语的市区导览团,尽量选择自由行或自助旅行,最好能租车或搭乘大众交通工具,到当地的市集逛逛,多花一点时间在调味料或香草区,闻闻看你未曾接触的味道,和当地人聊天,使大脑保持能随时面对新问题的最佳状态。意想不到的挑战将使大脑神经细胞有机会发展新连结。

一些简单的方法来锻炼大脑

1.闭上眼睛吃饭

我们在生活里很多动作都已经成了无意识动作——比如吃饭,这种每天都做的动作已成为程序记忆被储存在小脑里,我们不知不觉中就能完成。为了有意识地用脑,我们可以阻断一些信息,比如视觉信息。闭上眼睛,靠其他感觉去寻找食物,再送到嘴里,咀嚼,这样可以刺激触觉、味觉和嗅觉,从而增强大脑的这些功能。

2.用手指分辨硬币

随时在口袋里放几块不同面值的硬币,没事时拿手指的指尖去尝试着分辨,这样可以刺激到我们的大脑皮层,从而挖掘大脑隐藏的一些能力。

3.戴着耳塞上下楼梯

阻断周围声音的刺激,可以让我们更集中注意力去做一件事情。隔绝了声音,我们就只能靠脚尖的感觉来认准楼梯的位置,从而可以锻炼我们平时几乎使用不到的脚趾,这也是可以刺激大脑皮层的,提高感觉敏锐度(关掉声音看电视也可以达到类似的效果)。

4.捏住鼻子喝咖啡

通常咖啡的香气会通过鼻腔粘膜和嗅觉神经传到脑,再在脑中对其进行分析。但现在我们闻不到香气了,大脑就只能靠舌头的味觉来努力分析进到嘴里的东西,大脑一开始拼命分析思考,那它就在锻炼啦。

5.放开嗓子大声朗读

巧妙用“1” 锻炼思维 篇3

“1”在高中数学中是一个既简单又复杂的数字,简单在于它的一般形式,复杂在于它可以有不同的表现。对此若能巧妙利用,在解题时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各种变换来运用“1”,能锻炼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能让学生体验数学变换的奇妙,感受数学方法的魅力,从而能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本文将具体阐述如何通过变换“1”来解决三角函数、不等式、复数问题。

一、三角函数问题

1.利用sin■2α+cos■2α=1代换

例1 已知tanα=2,求sinαcosα的值。

分析:这道题目已知角α的正切值,求它的正弦、余弦值,可以列方程组来求解,但根据tanα=2可知,角α位于第一或者第三象限,需要进行分类讨论。

解法一:

(1) 当α位于第一象限时,可得

(2) 当α位于第三象限时,可得

由此可得sinαcosα=■。

再仔细观察这道题,发现这是一个三角函数中的齐次式问题。这类问题的特点是已知角α的正切值,求关于角α正弦和余弦的三角多项式的值,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通常是“化弦为切”,而这道题要化弦为切时遇到麻烦,所以我们需要再观察它的其他特点。观察可发现sinαcosα的分母是1,而联想到1=sin■2α+cos2■α,我们可以尝试通过代换1来寻求另外的解题途径。

解法二:sinαcosα=■=■=■=■ 。

评注:解法一是在三角函数同角的正弦、余弦、正切中知一求二 ,由于不明确角所在的象限,故需要分类讨论。解法二利用sin■2α+cos■2α=1,将所求多项式化为二次齐次式,避免分类讨论,简化了解题过程。

2.利用tan45■=1代换

例2 求值: ■。

分析:本题有好几种解法,但若选择不当,计算起来将相当麻烦。仔细观察题目可发现本题是分式形式,由此可联想到两角和的正切公式,但两角和的正切公式tan(α+β)=■=与题目的形式有区别。这时我们注意到题目中1的位置是公式中的tanα,则自然会想到令1=tan45■■,将题目中的1进行代换。

解: ■=■=tan60■=■。

二、不等式问题

1.利用题目中有关“1”的条件

例3 已知x>0,y>0,且x+2y=1,求■+■的最小值。

分析:本题是求两个正数和的最小值问题,容易想到利用基本不等式求解,而基本不等式成立的条件是“一正,二定,三相等”,很显然题目给定的形式无法满足第二个条件,所以需要根据题目中给出的条件作恒等变形,构造出所需形式(一般是凑和或积为定值)。现利用题目中x+2y=1的条件进行代换,就能构造出基本不等式的形式来求解。

解法一:■+■=■+■=1+■+■+2=■+■+3。

∵x>0,y>0,∴■>0,■>0,

故■+■+3≥■

当且仅当■=■时取等号,即x=■y,又x+2y=1,所以当x=■-1,y=■时,■+■取最小值3+■。

解法二:■+■=(■+■)(x+2y)=1+■+■+2=■+■+3,接下来的解法同上。

2.通过构造“1”创造条件

例4 若0

分析:看上去本题与例3的问题较为接近,解题方法有可借鉴之处。例3解法的关键之处是利用“1”凑出积为定值的条件,从而让基本不等式成立的条件得以满足,而在本题中正缺少了这一关键条件。再仔细观察,可发现两个分式的分母里面暗藏玄机:x+(1-x)=1,由此可构造出“1”,使问题迎刃而解。

解:■+■=(1-x)+x■+■=■+■+5。

∵00,■>0,

故■+■+5≥■+5=9,

当且仅当■=■,即x=■时取等号,此时■+■取最小值9。

评注:以上两个例题都是利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的问题,都不是可以直接求解的问题,需要根据题目的特征,巧妙运用“1”或构造有关“1”的条件进行恒等变形,将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明了。

三、复数问题

1.利用-i2=1简化除法运算

例5 计算■。

分析:本题中的式子较复杂,需进行多次除法运算,若按照常规做法,计算比较麻烦。观察到式子中多处出现“1”,可考虑约分计算,将式子中的1用-i2代替,通过约分即可化简。

解:原式=■=■=■=■=-■。

评注:对于分子为实数,分母为纯虚数的复数运算,可利用此法简化运算。

2.利用■简化乘方运算

例6 计算

分析:本题若直接进行乘方运算,计算量非常大。注意到

,可变换原式,再利用 即可迅速得解。

评注:教育学生,当遇到使用通常的方法难以求解的数学问题时,应该冷静下来认真分析题目,看可否从不同的角度去另辟蹊径。如本题中1的两个立方虚根■的应用大大减少了运算量,在简化复数运算方面能起很大的作用,这一点应引起我们的注意。

利用“1”来解决数学问题,实际上是一种数学解题策略、解题方法。它通过等价转化、恒等变形,适当地引入或构造含有“1”的条件,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使问题变得清晰,从而得以巧解、妙解。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应注意总结,举一反三,挖掘出“1”在更多数学问题中的妙用,以此类问题为载体,锻炼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锻炼 篇4

一、在求异思索中发散思维, 锻炼学生创新能力

学生创新思维的锻炼需要教师善于诱导学生的求异意识, 让学生在一题多解中得到最大的乐趣和满足, 渐渐养成求异的意识, 从而达到锻炼学生创新意识的目的。如在一年级《乘法初步认识》一课中, 我先出示几道相同数字连加的式子, 让学生改写成乘法算式;再出示算式:3+3+3+3+2, 让学生改写成一道有乘法的算式。经过学生讨论与老师及时的点拨, 学生列出3+3+3+3+2=3×5-l=3×4+2=2×7等算式, 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使学生认识到一题并非只有一解。

二、在动手实践中发散思维, 锻炼学生创新能力

俗话说:“眼过百遍, 不如手做一遍”。小学生有好动的习性, 如果让他们在学习时摸一摸、摆一摆, 把他们好动的特点迁移到学习上, 就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因此, 在教学中, 我们应多为学生提供亲自操作的机会, 让他们通过观察、分析来获取新知。如在教学10以内数的认识时, 为了给学生创造人人动手实践的机会, 我们可以让学生把家里玩的计数器带来, 摆在课桌上。教学时, 老师在大计数器上拨珠, 学生在自己的小计数器上拨珠, 并让学生思考:“计数器上原来有几个珠子?又添上几个珠子?一共有几个珠子?几添上几是几?”等问题。通过实际操作, 他们很容易就会明白1添上1是2, 2添上1是3……从而使学生明确了各数的来源。接着, 我们还可以让学生在同桌之间, 通过一起摆小棍和数字卡片来深入理解1~10各数的顺序:一位学生摆出1根小棍, 另一位学生就在小棍的下方摆数字卡片“1”;一位学生摆出2根小棍, 另一位学生就在小棍的下方摆数字卡片“2”, 以此类推!学生边摆老师边板书:“1的前边摆数字几?为什么?”从而使学生明确0是起点, 在第一根小棍的下方应摆数字0。在此基础上, 我们还应把板书的小棍图变成了“尺子图”, 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数的排列顺序:2在1的后面, 3在2的后面……学生在动手实践中, 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容易理解的形象认识, 创新的能力也在动手操作中得到了锻炼。

三、在创设情境中发散思维, 锻炼学生创新能力

数学来源于生活。学生发散思维往往是由问题开始, 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因此, 在教学时, 教师应把学生的学情与教材特点结合起来, 设计接近生活的问题情境, 来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动机。如教学《元、角、分的认识》一课时, 当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人民币后, 我们可以设计一个“小小超市”:超市里有各种明码标价的学习用品, 教师发给每位学生一个装有“钱”的袋子, 让学生自由购买学习用品, 并提出问题:你能用这些钱买几样学习用品?你有多少种不同买法?教师所提的问题形象直观, 又通过生动真实的表演, 既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又激活了思维的发散性, 锻炼了学生的心理素质, 使学生在情趣与算理的交融中, 思维得到了创新。

四、在生活应用中发散思维, 锻炼学生创新能力

如何锻炼提高思维能力 篇5

体验新的味觉和嗅觉,用你平时不用的那只手做事,到新的地方去旅行,进行艺术创作,这些新鲜的没接触过的事物都可以锻炼你的思维。

2、多问为什么

我们的大脑与好奇心联系在一起,很多人都对于很多的事情都是存在好奇心的,在日常生活中,多问为什么,会让大脑变的愉快,你也会惊讶地发现你的生活工作中有那么多的机遇和解决方案。

3、充满激情的活动

没有全身心投入,你做不了伟大的工作。当人们在学习和创造中成长时,他们都会全力以赴,投入比127%还多的精力在工作中。愉悦自己或者你愉悦世界。还记得,当你是个孩子时,你喜欢干什么,就把所有精力放在那上面。这是你通向天才,通向天赋的途径。

4、灵活使用逻辑

有逻辑思维能力不等于能解决较难的问题,仅就逻辑而言,有使用技巧问题。何来?熟能生巧。学数学可知,解题多了,你就知道必须出现怎样的情况才能解决问题,可叫数学哲学。总的来说,文科生与理科生差异在此,不在逻辑思维的有无。同时,现实中人们认为逻辑思维能力强的,实际上是思想能力强,并无分文理。而且思想也不是逻辑地得到,而是逻辑地说明。

锻炼全脑思维能力的4个训练方法

全脑思维训练一:观察力、注意力训练

观察训练是以“左脑有意识和右脑潜意识处理所有资讯”这一原理为基础,有利于增加左右脑处理资讯的数量。

1、静视。寻找一样东西,比如台灯、一张椅子或一棵花草,观察1-2分钟。然后闭上眼睛,努力在脑海中勾勒出该物体的形象,应尽可能地加以详细描述,最好用文字将其特征描述出来。然后重复细看一遍,如果有错,加以补充。刚开始可以选择简单的物体,逐渐转到更复杂的物体上。

2、行视(边走边看)。以平缓的速度穿过你的房间、教室、办公室......走的过程中要留意尽可能多的物体。走完之后然后回想,把你所看到的尽可能详细地说出来,最好写出来,然后对照补充。

3、闪视。就是在眨眼的功夫,看马路上疾驶的汽车牌号,然后回想其字母、号码;看一张陌生的面孔,然后回想其特征;看广告牌,然后回想其画面和文字。这样不仅可以有效锻炼视觉的灵敏度,还可以使你从内到外更加聪慧。

4、感知。比如自己取一张a4纸,用彩色笔(同色的也行)在纸上无序的画上各种图形(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等等)或者数字。可以多画几张,简单的、复杂的都包括。画好之后就可以开始练习了,快速的看一眼(1秒)a4纸,然后回答出各图形的数量、甚至位置。不清楚的可以参考“精英特速读记忆训练软件”中的“整体感知”训练环节。这个训练可以强化你快速识别信息和瞬间记忆的能力。

全脑思维训练二:发散性思维训练

发散性思维体现了大脑的内部结构和程序(思维导图是它的外在表现),运用发散性思维将关键词和关键图像进行瞬时连接,这是一切思维的基础。

1、词汇练习。准备一张白纸和一支笔,在白纸上写下一个主题词,比如“幸福”(刚开始尽量用容易联想、发散的一些词语),并将它圈起来。然后以它为中心,画10个分支,在每个分支上写下你一想到幸福这个概念就会联想到的词。

2、图像练习。准备一大张白纸和一些彩色笔。与前面讲的词汇练习一样,不同的是,放在中央的是一副图画,围绕着这个中心图画的10个分支中,每一道分支线上都画着一些“联想”的画。(即便你画得很差也没关系,能画出就是好的。)

3、多方法处理同一问题练习(这一练习还有助于锻炼创新思维)。比如,做题的时候一题多解;面对一个问题时,多角度的思考和处理;面对一个物品,多方面的运用。

全脑思维训练三:无声思维训练

什么是无声思维?我举个例子:你现在想表达或描述一个想法,在表达前,你大脑中其实已经有了对于这个想法的一个“影像”,这就是无声思维。

无声思维具有:思维速度快、思维局部和整体兼顾、思维流畅、具备创造性思维等特点。比如,灵光一闪。

1、无声看图训练。比如在“精英特速读记忆训练软件”中是这样训练的:给你一张图片,在几秒内观察这张图片,同时快速思考和想象1-6个问题。

2、无声思考训练。同样的,给你几个乍一看毫不相关的字或词,然后在几秒钟内快速的把这几个词组成一句话(事实上是在脑海内构建一幅画)。比如给你:吞吞吐吐、冰封雪盖、君子兰、蜗牛这四组词语,然后你需要展开想象,把它们融合到一个想象的画面中。比如这样想象:在冰封雪盖的茫茫山野中,一只瑟瑟抖抖的瘦蜗牛站在一株君子兰面前,对君子兰吞吞吐吐的说,君子兰,我要吃了你。

全脑思维训练四:想象和联想训练

联想和想象的练习,可以为我们的全脑思维打下坚实的基础。比如:有利于信息的储存和检索;使枯燥的事物变得有趣;提高创造力。

1、联想简单来说就是:通过某人、某种事物、某一概念而想起其他相关的人、事物或概念。

一般,联想的方法(规律)包括:①相似或相关联想,比如看到鸟想到飞机;②对比联想,比如看到白色想到黑色、沙漠想到绿洲;③因果联想,比如看到蚕蛹就想到飞蛾,早起起来看到地面潮湿想到夜间可能下过雨;④接近联想,比如看到春联想到春节,看到教室想到学生、老师等。

2、想象则是:在已有形象的基础上,在头脑中加工或创造出新的形象的能力。

锻炼宝宝逆向思维的小游戏 篇6

哭笑娃娃

游戏玩法:

和孩子玩经典的老游戏“石头、剪刀、布”吧!不过,这次要做点小小的改动。每一次,胜利者都要做“哭”的动作,输的一方则要做“笑”的动作,谁先做错就要淘汰认输哦!

反口令

游戏玩法:

您说“起立”,孩子就要坐着不动;您说“举左手”,孩子就要举右手;您说“向前走”,孩子就往后退……总而言之,孩子要和您“反着来”才行。如果他做错了就算输了。

高个和矮个

游戏准备:正方形、长方形、圆形积木,高矮不同的小人3个。

游戏玩法:

这是一个非常适合您和孩子两个人进行的游戏。您可以在3个高矮不同的小人下面垫上正方形、长方形、圆形的积木,使它们显得一样高。然后,让孩子根据所垫木块的多少,判断出这3个小人中,哪个最高,哪个最矮。

我是小法官

游戏准备:粗细不同的3根小棒,绳子3根。

游戏玩法:

先将3根绳子分别在3根小棒上绕3圈,但剩下的绳子的长短要相同。然后,您要请孩子来判断一下,哪根绳子最长。孩子猜出来以后,不管是对是错,您都可以让他自己亲手操作一下。

奇怪的时钟

游戏准备:自制一个可以拨动时针和分针的时钟,并准备一面镜子。

游戏方法:

让孩子看着镜子,您拿着这个自制的时钟站在他的身后,并拨动时针和分针,让孩子看着镜子里时钟的影像,说出是几点钟。

藏宝图

游戏准备:用比较透明的纸做几张“藏宝图”,并准备几张相同的空白图纸。

游戏方法:

先给孩子看一张“藏宝图”,然后问他:“这是一张透明的藏宝图,如果将它翻过来,你觉得会出现什么样的图案呢?”也可以让他在空白图纸上画出来。

扑克猜数

游戏准备:1~9的牌两套(共18张)。

游戏方法:

思维锻炼 篇7

好奇心能够推动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让学生寻找到其感兴趣的切入点, 使学生在学习中锻炼思维能力, 然后再由活跃的思维激起强烈的好奇心。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 其学习的根本是磨炼学生的思维, 而兴趣则是学生思维的源泉, 我们要将兴趣和思维的培养结合在一起, 达到培养的一致性。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 教师们十分关心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充分吃透教材, 准确地把握教材中的重要因素, 积极有效地进行教学。然后就是要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在数学教学的环节中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兴趣能够激发大脑组织进行更多的思考和探索, 从而推动学生不断思考, 促进思维能力的发散和提高。

一、观察能力的培养, 能够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

学生想要认识事物, 得到事物的特点和性质, 首先就必须通过自己的眼睛去观察, 因此观察能力是学生发现新鲜事物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一定要注重引导学生掌握观察事物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让学生学会通过观察事物的外在现象思考事物本身的内在因素, 能准确抓住事物的本质和其发展规律, 使学生能够不断地获取知识, 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发展其智力因素。

小学阶段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和积累一般都是通过观察实践而得到的。如果没有观察学生就不会学习和模仿学习技巧以及解题的方式, 就不会逐渐形成丰富的想象能力, 也就不会有正确的思维思考能力。无论是对数学知识的学习还是日常生活中的事情都不能够得出正确的推理、概括和创造。因此, 教师要有意识地安排学生去观察, 逐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引导学生总结观察的方法和技巧, 发展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这样既会增加数学课堂的趣味性, 又会创设良好的数学学习环境, 不但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还会使学生的数学思维更加灵活和发散。

例如, 在学习“100以内数的认识”时, 我们可以让学生制作一个十行十列的数据表。教师首先带领小学生一起完成数据表的填写, 把1到100这一百个数按照正确的顺序填入到数据表之中。然后教师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去观察, 当然观察要有一定的目的性, 教师要给学生布置观察的任务, 如观察每行或是每列的数据特点等,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眼睛, 以及发挥自己的思考和总结能力来得到正确的答案。

二、直观性数学教学, 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数学教学中, 单凭教师的语言讲解是远远不够的, 即使教师所用语言多么准确和优美, 表述得多么形象和生动, 也不能够让学生更加全面和准确地理解及掌握知识。对于解决数学问题中的抽象性知识还是直观教学方式更能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直观教学有看得见摸得着的教学特点, 直观的教学方式更能够直接说明问题, 帮助学生理解和解决问题, 并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影响和记忆。多种直观性教学方式的运用, 能够让学生从学习中得到更多的乐趣, 体验到数学学习的快乐和幸福, 进而能够推动学生从直观的感知上升到更加抽象的理解。

例如, 在学习解决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或是少多少的数学问题时, 我们刚开始可以利用一些实际物品, 真实地摆在学生眼前, 让学生亲自数数就能够比较谁多谁少, 然后再思考数学应该如何计算, 这时教师再加以生动的讲解, 学生便会深刻地理解和记忆。

三、操作性思维能力的锻炼, 能够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小学生的智慧需要从他们的实际参与和动手操作中应运而生。许多的科学实验证明, 小学生动手操作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智慧。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的时候, 教师更要重视其学会自己动手“做”数学。比如, 我们在学长度单位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亲自去测量, 测量自己的身高, 桌子或是椅子的长度以及高度。在学物体的重量时, 亲自称一下身边物体的重量, 让学生对一千克和一克有一个感知上的认识。有许多小学数学教学内容都可以让学生自己亲手操作来学习和感知, 这样就能够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更好地去发展自己的创造能力和发散性思维。

(一) 利用多种解题方法, 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模式

作为一名优秀的小学教师, 在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会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及能力差异, 来选择和创设适宜的教学方式。对于同样一道数学题, 我们要清楚地知道用什么样的讲授方式, 用什么样的语言表达, 以及用什么样的语气来传达才能够让学生尽快地接受和掌握。例如, 针对学生读不懂题意的数学题目, 我们可以利用启发的教学方式, 举例子让学生快速接受和理解。让学生在教师举的例子中寻找到题目的突破口, 用最适合和最简便的方式找题目的答案和解法。这样就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让学生在发散性思维的协助下懂得数学学习方法的重要性和对解决问题的关键性, 有利于促进学生爱思考、爱解决问题。

(二) 通过有效引导, 启发学生进行数学思考的积极性

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十分薄弱, 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 我们想要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 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引导;想要引导效果有效且快速, 教师必须具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与学生融洽相处的能力, 通过自己的专业知识发现教材中所隐含的深刻含义, 并通过总结和归纳以趣味性的形式激励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 并且要适当地使课本中的教学内容得到相应的拓宽和补充。

(三) 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培养学生的独特性思维能力

数学问题往往不是只有一种解决方法。对于同样的问题, 如果学生出发角度不同, 得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步骤也会不同。但是只要是学生解题的思路明晰和答案准确就是正确的。这样往往会激励学生去独立思考, 寻找到区别于他人的解题方式。因此, 我们教师应利用一题多种解法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锻炼学生思考问题的独立性。

思维锻炼 篇8

一、打开“窗口”,开启思维之门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梅耶认为,学习活动始于学习者的注意力。通过注意,学习者选择了与当前学习任务有关的信息材料,并将有限的心理能量集中在相应的活动上,同时与新信息相关的贮存在长时记忆中的原有知识被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动才真正开始了。教师的任务应当是找到一个既与当前的学习任务有关,又能唤醒学生注意的生活材料,以发挥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的双重作用。

一个有经验的政治教师应该会引用一些典型的生活材料作为一堂课、一个问题的开始或结尾,就像打开一扇通往外面精彩世界的窗口,这样常常能起到抓住学生注意力,启动学生思维的作用。越是生动的生活材料,就越能叩开学生的心灵之窗,开启其思维之门。

二、做好“接口”,构建思维台阶

做“接口”的过程,就是教师善于在有疑问处释疑的过程。奥苏伯尔的同化理论告诉我们,学习的实质就是在新知识与学习者已有知识之间建立联系。因此,缺乏已有知识基础而进行的新知识教学,往往易导致缺乏思维质量的机械学习。

中学政治课教学是常识教学,知识体系相对不完整。因此,在很多知识学习中,学生存在知识理解上的难点和盲点。教师如果不及时发现这些难点、盲点,并作出必要的“稀释”,那学生掌握的知识就只是机械意义上的,学生的学习负担也会因为机械记忆而增加,最终导致学习效率降低。因此,做好“接口”,稀释难点,在新旧知识间建立思维台阶,是学生增进知识,从而减轻负担,提高学习效率的必要举措。

有时候,从单纯的知识角度看,学生并不存在理解的困难,似乎教师不需要做“接口”,但从强调知识内在联系、强调知识衔接性的角度看,恰恰又需要做“接口”。比如,初一学生刚接触到思想政治课,容易将思想政治课与小学的思想品德课划等号,未深入学习、了解就将其简单化,形成自我封闭意识。教师则要通过必要的形式和要求,改变学生的消极意识,引发学生对创新的“自我需要感”。这时,可先安排学生分成小组根据教材目录和课文结构比较与小学品德课的异同,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比较发言归纳形成提纲并作出评价,让学生感觉到哪几个小组的认识观点被老师采纳得多,得到满足感,并发现自己的不足,掌握课本编排的基本方式及特点。这就为学生知识的迁移制作了一个很好的“接口”,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新的知识网络。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教师应当善于在学生思维的“邻近区”设置“接口”,以使学生达到最佳思维状态。虽然做起来可能有点困难,但应当作为我们做“接口”的原则来追求。我们强调做“接口”,设“台阶”,于“有疑处释疑”,其目的是要保证学生课堂思维的持续性,保证思维质量,同时也使学生容易产生成功感,进而形成持续思维的动力。

三、留下“缺口”,创设思维空间

在实际教学中,如果教学密度过大,学生的思维空间就会被挤压,因此,教师不应该以自己有多少知识来决定讲多少,而应该以学生能接受多少来决定讲多少。我们通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必须有一桶水,但一桶水全部倒下去,学生不一定就有一杯水。有一桶水的目的是让教师能进行最佳的知识组合,使输出的知识更能适合学生的知识结构,使教学过程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思维。

因此,在政治课教学中,我们反对“满堂灌”的所谓“高密度”教学,而应做到“疏密有度”。心理学告诉我们:“满堂灌”的教法易使学生产生生理、心理的疲劳,引起学生的“分心”,即使学生勉强全都听完,也是“听”而不“进”。同时,“满堂灌”的教法不利于学生记忆,而“疏密有度”、留下空A点,则很容易使学生记忆,因为后者受到的前摄抑制和后摄抑制相对较少。从创造和想象教育的要求看,“疏密有度”、留下空白点,更容易使学生荡起想象的浪花,激起好奇的涟漪。

在政治课课堂上留下“缺口”,要注意既包括教学时间上留有余地,又包括教学内容上留有问题。

所谓教学时间上留有余地,是指在课堂上既要给学生留下动脑思考的时间,又要留下积极发言、积极动手练习的时间,使学生真正做到耳到、心到、口到、手到,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思维质量。

所谓教学内容上留有问题,主要指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要善于设置问题,留下一定的空隙时间,让学生在思考中填补内容空白。如果说做好“接口”要求教师具有于“有疑处释疑”的慧眼,那么留下“缺口”则要求教师具备于“无疑处设疑”的本领。

当然,在课堂教学中预留“缺口”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有时教师虽然也设计了问题,但如果设计的意图不明确,自己又慢慢吞吞地自问自答,以自己的回答代替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不知该想还是该听;有时教师看到学生开小差,便突然发问,学生虽然受到一惊而强打精神,但因没有事先精心设计,不在火候上,学生会“启而不发”,这种提问当然也达不到促进学生思维的教学效果。因此,有经验的教师应该是善于在学生思维的“邻近区”设计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恰恰处于学生现有水平和未来水平之间,能使其在“邻近区”展示思维的魅力。

四、符合“胃口”,确保思维质量

在教与学的矛盾中,学生的学是主要方面,新课程强调学生为主体,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因此,教必须以学生的接受为前提。在政治课教学中,符合学生“胃口”,有两层含义:一是要求教师的教能使学生有兴趣学,以充分唤醒其学习动机,即解决愿不愿意学的问题,我们要打开“窗口”,引入生活材料,做好“接口”,使学生能顺利思维;二是要求教师的教能使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即解决能不能学的问题,我们做好“接口”,制作思维台阶,留下“缺口”,创设思维空间的目的正在于此。

思维锻炼 篇9

一小学体育教学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作用

爱玩是小学生的天性, 致使他们喜欢上体育课。对于大部分小学生来说, 想象是他们的天分, 只要教师能进行正确的引导, 在体育锻炼中, 就能不断地激发其创造性的思维。体育活动不但能强健学生的体魄, 还能磨炼学生们的意志。在小学阶段体育要求不高, 教师在完成体育教学内容后, 应积极组织学生们开展体育运动, 将体育游戏与体育教学联系起来, 营造一种轻松有趣的氛围, 让学生们在进行体育游戏的过程中, 不断地激发其创造性的思维。例如, 教师在体育教学中, 利用“食物链”的教学方式对学生们进行体育教育, 将食物链的内容详细讲解给学生们听, 食物链高层的成员, 为了生存要捕捉底层食物链的成员, 学生们在抓捕与逃避的过程中, 既能锻炼身体, 又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由于小学生的自尊心与好胜心都很强, 教师应该对抓捕成功的学生进行奖励的时候, 对被捕获的学生进行鼓励, 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游戏的本质, 推动小学体育游戏教学健康、快速的发展。

二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方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 采用竞技、测验、游戏等形式, 充分发挥学生们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例如, 在400米耐力跑这一教学内容, 教师可采用400米自然地形跑、400米计时跑、50×8米往返跑等方式, 以及竞赛模式的让距跑、超前跑以及结伴跑等方式。在400米计时跑中, 教会学生在前100米, 调整呼吸与步伐的速度, 中间200米尽量保持不变的速度, 在最后100米用尽全力冲刺, 并且注意调整呼吸。

在体育教学开始之前, 通过适当的引导, 帮助学生们理解体育教学的内容。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适当地选用教学场地与器材, 在安全性的前提下, 让学生编排自己喜欢的体育游戏。例如, 女生自己创造的“编花篮”“跳皮筋”等游戏, 可以将耳熟能详的儿歌《拔萝卜》《娃哈哈》《两只老虎》等歌曲, 编排在体育运动中。通过为学生创造条件, 唤醒学生创造性的思维。

在教学的过程中, 不断为学生提供创造性学习的机会, 唤醒学生的创造性意识。例如, 立定跳远的教学, 教师在体育教学的准备活动中, 提出问题:“同学们, 你们见过小袋鼠、小兔子和小青蛙吗?”学生积极踊跃的回答, 然后再问:“你们知道他们怎么跳的吗?”学生争先恐后地模仿, 通过提问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 再将立定跳远的教学内容在“小袋鼠跳”“小兔子跳”“小青蛙跳”的声音中, 完成教学内容, 这样既锻炼了身体, 又激发了他们创造性的思维。

鼓励学生的质疑, 为培养其创造性思维创造条件。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 教师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 通过提出问题, 让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教学中。例如, 学生们提出“完成400米计时跑后, 怎样避免出现又累又渴的现象?”教师解答:400米计时跑, 不是轻松可以完成的, 在平时的体育锻炼中不断练习, 在练习中调整呼吸, 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调整跑步的速度, 在锻炼中掌握先提速、再匀速、最后加速的技巧, 有效地避免在跑完后出现又累又渴的情况。

三结束语

创造性思维对与学生的学习十分重要, 而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初级阶段, 对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因此,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 教师应利用体育活动的优势, 采用科学、合理的手段, 磨炼学生们的意识, 培养上体育课的兴趣, 激发创造性的思维, 促进其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姚春祥.浅谈小学体育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力[J].中华少年 (研究青少年教育) , 2013 (6)

思维锻炼 篇10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生,思维,锻炼

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必要性

(一)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和要求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培养学生对所学的内容进行初步的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对简单的问题进行判断、推理。同时注意思维的敏捷和灵活”。由此可以看出,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和要求。为了达到这一目标, 需要每一位数学教师都应结合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 有目的、有计划地认真培养学生初步的思维能力。

(二)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符合数学学科的特点

数学, 是一门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学科, 具有抽象性、严密性和应用的广泛性等特征。现代数学论认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 而不仅是数学活动的结果, 即数学教育的任务是让学生形成那些具有数学思维特点的智力活动结构。数学学科的特殊性和数学教学的任务, 共同决定了数学教学在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方面, 较之其他学科更有必要且更具优势, 广大教师理应对此予以重视。

(三)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所决定的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7岁以下的儿童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7-12岁的儿童, 抽象逻辑思维处于始初阶段;到9-11岁, 儿童的辩证逻辑思维开始萌芽。由此可知, 小学阶段是学生发展思维的重要阶段, 是学生初步的思维培养的最有利时期, 为此教师要好好把握, 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渗透对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与培养。

二、锻炼学生的思维要避免走入误区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往往存在着三种误区:一是把教材中供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的高层次内容, “扩散”到了所有学生身上, 无形中增大了学生的压力;二是对奥数的盲目“普及”, 将奥数题目渗透到了课内外, 造成学生学习任务的“超载”;三是误认为思维训练等同于“脑筋急转弯”。比如三年级有一道题:“在啤酒节上, 每买3瓶啤酒, 会免费换赠1瓶。小强共买了30瓶, 最后拿到多少瓶啤酒?”这道题, 其实是个连环套:30瓶共获赠10瓶;这10瓶, 每3瓶还可以再获赠1瓶, 共3瓶;这3瓶, 还可再赠1瓶;最终的答案是30+10+3+1=44瓶。这种原本只供少数优秀学生的“余兴”题, 却变成了普适题, 非常不可取。小学数学教育, 应该像把水倒进沙子般, 自然地向学生渗透数学理念、培养思维, 而不要拔高、为难学生, 即“数学思维训练, 一定要水到渠成”。

三、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锻炼学生的思维

(一) 鼓励学生独创

在学生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 要鼓励他们别出心裁地提出新异的想法和解法, 培养思维的独创性。尽管小学生的独创能力从总体上看还处于低级阶段, 但它却蕴育着巨大的创造、发明潜力。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该多以别出心裁的思考问题锻炼学生, 鼓励他们大胆提出与众不同的意见和质疑, 独辟蹊径地解决问题, 不要人云亦云, 一味地跟风, 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思维能够从求异、发散向创新推进。

(二) 引导学生强化条件, 类比联想

心理学认为, 强化条件刺激, 加上合适的引导, 能引发学生的联想, 加速学生对信息因子的组合, 从而使他们获得解题的途径, 提高思维能力。比如, 我在教分数工程问题时, 出了这样一题练习题:“某登山运动员从山脚到山顶, 再原路返回, 他上山的速度是每小时4千米, 下山的速度是每小时6千米, 这个运动员上、下山的平均速度是多少?”此题比较抽象, 没有告知从山脚到山顶距离的具体数字, 加上学生对“平均速度”与“速度平均值”这两个概念容易混淆, 因此学生初读题目, 难免会无从下手。为了突破难点, 理清思路, 我又出示了以下问题, 边提问, 边让学生回答: (1) 怎样求时间? (2) 怎样假设上、下山的总距离? (3) 怎样求平均速度?通过一个个的渐进提问引导学生去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 寻找解题思路, 获得解题方法。这样, 利用类比联想, 强化刺激, 揭示规律, 就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

(三) 鼓励学生一题多变, 开拓思维

一题多变, 指对题中的条件、问题、情节作各种扩缩、顺逆、对比或叙述形式的变化, 在各种变化了的情境中, 从各种不同角度认识数量关系, 是开拓学生思维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教师应引导学生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由有序到无序、由顺向到逆向, 层层善诱, 步步深入。如我在教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练习时, 设计了一道这样的题目:“电线长100米, 第一次用去它的1/4, 第二次用去它的20%”, 继而列出了五个算式、提出了五个问题, 让学生根据算式补充问题。接下来可指导学生由算式补充问题, 由问题补充算式活用箭头号连接问题与算式, 使学生在一题多变的过程中, 同中求异, 异中求活, 活中求新, 把所学的知识, 条理化、系统化、科学化, 进行纵横勾通, 既形成了知识网络, 又培养了思维能力, 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除了一题多变外, 教师还可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采取多种形式的训练方式, 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 以达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如一图多问:观察同一事物时能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仔细地观察、认识事物, 理解知识;一题多异议:提供某种数学情境, 调度多方面的旧知识、技能或经验, 组织议论, 引起思维火花的撞击;一题多解:在条件和问题不变的情况下, 多角度、多侧面地进行分析思考, 探求不同的解题途径。

参考文献

[1]杨同春.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J].山西青年, 2013 (18) .

[2]闫欣.浅谈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3 (36) .

[3]王小云.浅谈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小作家选刊, 2013 (05) .

思维锻炼 篇11

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及好奇心、求知欲是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原动力。因此,教师应当设法创设实验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求解的内在动机。若学生有了创造的意图及同化新知识的欲望,就会把注意力集中到化学实验中,其积极性就会被充分调动起来。学生通过实验,可以探究自己还未认识的世界,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掌握实验技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因而我们在化学教学中采用探究性教学是很有必要的。我们进行的化学实验教学是以其生动的魅力和丰富的内涵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方面发挥其独特的功能和作用。如何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开展探究性教学,拓展学生的创新意识,这是化学教育面向现代化的重要课题。

一、让学生在实验中萌发的创新意识,激励他们去探究事物的本质

创新意识是使学生进行创新、创造行为的心理动机。在正常情况下,学生一般都具有创新和创造的潜能。教师应具有的保护学生创新心理和创新精神的意识,是学生形成创造力的重要条件。如在实验教学中,因材施教,拓宽实验思路,使化学实验更具有趣味性、探索性和综合性,以满足学生动手、动脑、求知的心理特点,激发学生在实验中萌发的创新意识,激励他们去探究事物的本质。为了提高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在演示实验中,可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过程,使之变为探究型、设计型、科研型的实验。例如:在关于溶液的导电性演示实验中,教师可以给出所需的药品和仪器,然后让学生自拟一个实验方案来验证物质的导电性。教学中我们可以这样安排:①学生自拟实验方案。②学生详细设计实验操作过程。③师生讨论、评价实验。学生在实验中,独立探索、研究,虽然时间可能长一些,但在操作中提高了他们的实验设计能力和动手能力,通过解决实验中出现疑难问题,提高了学生独立实验和学习的能力。

二、将化学学科的各部分知识、技能、技巧相互渗透、融会贯通

探究的目的是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探究性地主动求知,这是学习过程的一种质的突破与飞跃。探究式教学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的时空,为学生提供动手动脑的机会,促使学生产生质疑、问题、探索求解的创造性学习动机,并将化学学科的各部分知识、技能、技巧相互渗透、融会贯通。以“化学反应速度与哪些因素有关”为例,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按以下步骤进行:

1.提出问题:化学反应速度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2.提出假设: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纷纷猜想问题的答案,主要有以下几种:

猜想一:与浓度有关。

猜想二:与催化剂种类有关。

猜想三:与温度有关。

猜想四:与接触面积有关。

在学生提出各种猜想的问题后,老师再学生在猜想的基础上进行如下合理的引导。

在变量因素较多情况下,控制其它变量进行对照实验。

3.制订计划,设计实验,进行实验:让学生制订详细的探究计划,就上述的猜想设计实验方案,教师在实验中给予一定的指导。

实验一:在两只试管中分别注入5ml 5%和10%过氧化氢溶液,加同量二氧化锰,观察现象。

现象:10%过氧化氢溶液反应速率快。结论:浓度越高反应速度越快。

实验二:在两只试管中分别注入5ml 100C和200C的 5%过氧化氢溶液, 加同量二氧化锰观察现象。

现象: 200C的 5%过氧化氢溶液反应快。结论:温度越高反应速度越快。

实验三:在两只试管中分别注入5ml常温下的5%过氧化氢溶液,分别加二氧化锰和水泥块,观察现象。

现象:加二氧化锰的反应速度快。结论:化学反应的速率与催化剂的种类有关。

4.解释与结论:要求学生对所做的实验进行总结,从实验所得到的事实可以证明与化学反应速率有关的因素是:①与浓度有关(接触面)②与温度有关。③与催化剂有关。在多个变量的情况下控制其它变量,在同一条件下进行对照实验。

三、高质量设计探究性习题,提高在实际探究中找到最佳方法的能力

实验方面的探究性学习会占据大量的时间,而且会受到一些客观条件的限制,而习题只需要利用大脑的思维,避开实验条件,利用已有的知识,在大脑里形成探究步骤,在大脑里比较分析各种可能情况的利与弊,从而得到正确的结论。

例:某学生学习电离知识后知道盐酸的微观组成,他提出盐酸能使紫色石蕊变红从微观的角度是什么粒子使紫色石蕊变红。

请根据上述事实和实验现象探讨下列问题:

(1)根据所学知识推测使紫色石蕊变红的粒子可能是什么粒子,并简述推测理由。

(2)对你所推测的粒子试设计实验进行检验(写出简要的实验步骤、现象、结论)。

在中学化学中有许多体现探索性和创造性的实验,作为教师应深刻领会《课标》精神,挖掘实验教学的内涵,将实验知识、实验方法与实验操作有机地统一起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始终处于不断探索的情景中,主动实验、仔细观察、积极思维。长此下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必然能得到很好的发展,对待科学的创新意识和态度也将会逐渐地形成。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必将是未来具有开拓精神的建设人才。

高质量的习题,它不仅能很好的锻炼探究性思维能力,而且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探究思维品质,学会把握探究过程的脉络,有利于提高在实际探究中找到最佳方法的能力。

思维锻炼 篇12

关键词:技工院校,语文,创新思维

不管是对于一门课程、一个企业还是一个国家而言, 创新都是其发展壮大的根源, 也是攀登高峰的无尽动力。如果缺少或者没有自主创新的能力, 只是依赖借鉴与模仿他人, 那么就永远无法摆脱“落后就会挨打”的局面。试想, 一个没有创新能力只靠引进技术的国家如何获得尊重与拥护, 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如何获得发展与成功, 对于一门课程更应该是如此。语文作为文化传承的科目, 语文教师更应该在其过程中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不断的尝试和努力。创新能力来源于创新的思维, 因此,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离不开对其创新思维的培养。而对技工院校的学生而言, 由于其是普通学校录取以后淘汰的学生, 所以语文基础较差;再则技工院校的班级是按专业来分而非成绩, 这样一来一个班里的成绩差异较大;又加上技工院校的部分学生心理障碍和厌学情绪比较重,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更多的技巧和耐心。根据上述技工院校学生的情况和特点, 教师首先应该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为主, 然后再根据其优势来发展长处。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特别是对于技工院校的学生来说, 只有把他们兴趣的提上来才能真正提高他们的成绩。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多进行课堂实践和教学互动, 通过课文朗读、提问、演讲、写作和一些赏析等环节来促使学生从被动地接受知识慢慢转变为主动地探索知识, 也只有这样他们才能静下心来学习, 才能有新见解新思维, 进而培养出创新思维。笔者认为, 在技工院校的语文教学中, 教师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和思路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以类比模仿启发创造性思维

纵观人类的发明史和创造历史, 科学家或者智者们往往会类比或者模仿同类性质的事物来启发他们的思维, 可以说类比模仿是对发明非常有益的诀窍, 但是可惜的是, 不会利用这种方式的人很多。日本有一学者曾说过:“类比模仿确实是从事发明创造的一种方法技巧。”而在今天看来, 现代社会的科学进步与社会成就无一不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依靠于前人所探求到的知识和经验来实现的, 凭空想象和创造几乎是不可能的。这些同样可以运用到技工院校的语文教学中, 在平时的课堂或者教学实践中运用这种思维模式进行教学可能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说在作文教学中, 学生往往无话可说, 更不知道从何说起、怎么说, 在这种时候可以给他们几篇范文, 让他们按照文章的模式仿写, 用自己的语言把自己知道的例子替换成自己的文章, 这样训练一段时间后会发现真的有效果, 达到量变到质变的目的。

二、以发散思维引导创造性思维

发散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前提, 发散性思维要求学生针对一个问题发散出不同的想法, 但是又不同于天马行空, 它要求围绕着这个问题的中心不能跑题。高中时期的学生虽然发散性思维不如初中或者小学时期, 但是他们有了思维的逻辑和深度, 所以每个发散分支的质量会更高, 教师在这其中需要引导和注意的是, 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地发散性思维。比如说以《_______花》为题, 很多学生一看就是玫瑰花、鲜花、昙花等, 但是也可以是泪花、姐妹花, 这就要教师引导学生首先从表象去想, 然后再往深层次、往拟人、比喻等方面去思考。因此, 教师应该在教学实践中多进行这种锻炼与训练, 从而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

三、以抽象思维锤炼创造性思维

这里所说的抽象思维是指从繁复的资料信息中得出一个最好的答案或者提炼出最好的解决方式。在技工院校的语文教学中, 这种思维的应用很广。比如说对于同类型的阅读题或者写作题, 会有一定的套路和模式, 做多了要善于总结, 总结出同种类型题的解决方法。例如, 针对议论文写作, 一般有总分总、分总分、分分总等模式, 每种模式适合于什么类型的题目或者议论, 针对于其中的事例应该怎么侧重才能支持论点等等, 这些都要用到抽象思维。

四、以比较思维塑造创造性思维

经过前面发散性思维和抽象性思维的锻炼, 学生应该大概可以掌握创造性思维的前提条件, 之后需要做的就是比较思维。当一个想法或者理论在成形的过程中会有很多的备选方案或者想法, 如果通过比较选出最好或者最优的那个, 这就需要学生的比较思维能力。对于这种思维能力的锻炼,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通过文章、语句或者用词的比较来启发学生, 让他们进行对比, 然后说出哪种更好或者各个放在什么样的场景中更好, 并且说出为什么。这样教师不仅可以知道他们的思维过程, 也能更好地进行课堂教学。

五、以求异思维成就创造性思维

求异思维是指与传统或者说大众的思维方式和逻辑完全相反或相对的一种思维模式。通常来说, 就是把同一个问题反过来想或者说从反面看问题。纵观人类的发展历程, 不难发现很多惊世骇俗的发现都是从智者的求异思维中发现的。同样, 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应该多在这方面对学生进行锻炼, 比如说对历史人物曹操的评价, 很多人觉得他背叛了国家, 是反面角色, 但是他也有优点, 他对人才的爱护以及他在政治上的雄韬大略等都是可圈可点的, 不从多数人的思维模式去向, 反着去想, 往往能更早地见到“桃园”。因此, 在职业高中语文的教学中, 教师在讲课或者引导学生写作的过程中都要鼓励学生运用求异思维。

六、总结

根据技工院校学生的特点,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保持耐心并且要进行适时地督促和鼓励, 让他们重新树立起对自己的信心, 并一直保持着勤奋上进的心态, 以一颗昂扬的心来对待每一门课程、每一次困难。同时, 在教学层面上, 教师应该根据班上学生的程度和进度及时调整教学内容, 并定期对教学内容进行反思, 了解学生的需求和要求, 从而及时调整教学大纲和上课模式。我相信, 只要学生和教师共同努力, 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贯穿到整个语文教学中, 一定能有新的突破与改变。

参考文献

[1] .林瑞云.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考试周刊, 2011 (32) .

[2] .汤岳兰.职高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7 (10) .

上一篇:基层妇女干部下一篇:收割机的使用保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