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锻炼

2024-06-01

素质锻炼(共12篇)

素质锻炼 篇1

综合近几年有关河南省、福建省、山西省、甘肃省、湖北省、吉林省、辽宁省等关于小学生身体素质现状的研究报告,发现我国小学生身体素质指标降多升少。耐力和力量素质下降明显,其他素质有所下滑,但下降速度有所减缓。总体来说,我国小学生身体素质状况不容乐观。2001年7月颁布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身体健康学习领域明确提出了“发展体能”的目标。按照新课标的精神,发展体能的主要任务就是在“自主”、“快乐”的前提下,有效提升小学生的身体素质,这其实对小学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经过众多学者的调研,发现多数小学体育教师难于达到新课标要求。该文对小学生身体素质发展特点以及锻炼原则进行论述,希望对广大小学体育教师在发展儿童身体素质方面有所启示。

1 研究目的

通过对小学生身体素质发展特点以及锻炼原则的论述,引起广大小学体育教师对科学发展儿童身体素质的重视。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资料法

该文通过中国知网从小学生体质现状、小学生身体素质两个方面收集论文28篇,用来了解我国小学生体质和身体素质现状。后又分别收集关于小学生耐力素质、力量素质、速度素质、柔韧素质、灵敏素质、协调素质有关的论文70余篇,其中硕士论文5篇,参看相关著作5部,对有关各项身体素质发展的特点以及锻炼原则进行了综述。

2.2 访谈法

依据上述有关小学生身体素质发展特点和锻炼原则的综述结果对我省6名有关专家进行访谈,对文献综述的结果进行了完善。

3 结果与分析

3.1 身体素质锻炼的意义

身体素质锻炼主要指的是对力量、速度、耐力、柔韧、灵敏、协调素质的锻炼,小学生身心发育的特点决定其身体素质锻炼的内容、方法、手段有别于成年人,科学的身体素质锻炼将对小学生的身心发展有以下四方面的意义。

首先,力量和速度的锻炼可以有效促进小学生骨骼、肌肉的生长发育,帮助小学生形成和保持健美的体型。

第二,耐力素质的锻炼可以有效提升小学生心肺功能,降低肥胖比率,提升学习能力,增强意志品质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第三,柔韧素质锻炼可以使小学生形成优美的体型,并减少在运动中受伤的几率。

第四,灵敏和协调素质的锻炼可以发展小学生神经系统的灵活性,增强大脑对身体精确控制的能力,提升少儿智力水平。

上述四方面意义均是在科学地进行身体素质锻炼的前提下实现。身体素质锻炼的方法是多样的,但是必须要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锻炼的原则。

3.2 小学生力量素质发展的特点及其锻炼

3.2.1 小学生力量素质发展的特点

8岁以后,男女孩力量开始显露差别,男孩绝对力量自然增长的敏感期为11~13岁,而后,绝对力量增长速度缓慢。女孩10~13岁,绝对力量增长速度很快。三年中总的绝对力量可提高46%,13~15岁绝对力量增长速度下降。小学生速度力量发展比绝对力量发展早一些,7~13岁是速度力量发展的敏感区,而力量耐力自然发展趋势较为稳定。可见无论是绝对力量还是速度力量其发展的敏感期均在小学阶段,因此我们应重视小学生力量素质的培养。

3.2.2 小学生力量素质锻炼

(1)避免进行最大力量练习,以轻负重或不负重的手段进行力量练习。

小学生一般是7到12岁的儿童,这个时期骨骼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骨骼中有机物含量较成人高,骨骼硬度小、弹性大,不易发生骨折但是容易变形,因此在进行力量练习时要避免最大力量或负重练习,以免影响小学生骨骼发育。另外,小学生肌肉的增长以长度为主而非维度,肌肉细嫩,水分多,蛋白质和无机盐少,较成人收缩力弱。大力量练习可能导致肌肉的损伤。

(2)以发展速度力量和力量耐力的锻炼手段为主兼顾绝对力量的发展。

小学生刚好处在速度力量发展的敏感期,另外小学生神经系统兴奋占优势,应该针对小学生的特点多进行一些速度力量有关的练习,多以各种克服自身重量跳跃的方式来锻炼。另外在这个年龄段,力量耐力也在自然增长,但是与成人相比儿童耐力差、恢复快,可以用强度不大,次数较多的练习来促进其力量耐力的发展。以发展速度力量和力量耐力为手段使得绝对力量、最大力量有相应的发展。

(3)以动力性锻炼手段来发展力量素质,适当进行静力性的力量锻炼,尽量避免憋气情况。

小学生活泼好动,喜欢娱乐性较强的体育活动,可以多安排动力性的锻炼手段。另外,小学生躯干肌肉发展先于四肢,可以借助与核心稳定性有关的静力性练习发展躯干以及周围的肌肉,有助于小学生保持良好的体型。

(4)力量锻炼手段要多样而且要多变。

由于小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对新鲜的事物感兴趣,因此力量锻炼的手段应该多样而且多变,才能够取得良好的锻炼效果。小学生力量锻炼的手段应该以克服自身重量,对抗拉力,对抗同伴的阻力或对抗自然界阻力的方式来进行。

3.3 小学生速度素质发展的特点及其锻炼

3.3.1 小学生速度素质发展的特点

在六项身体素质中,速度素质最先发展,在6—12岁期间,反应速度大幅度提高,12岁时反应速度达到第一个高峰点,另外步频和动作速度从7岁起自然增长,13岁后下降,可见在小学阶段是进行速度素质练习的最佳时期。

3.3.2 小学生速度素质锻炼

(1)全面提升各种感受器的灵敏性,进而提升反应速度。

神经系统是发育最早也是最快的器官。在这个年龄段可以通过运用各种信号刺激小学生各种感觉器官来提升反应速度,例如:用听觉信号、触觉信号、视觉信号或综合运用这些信号让小学生身体迅速做出应答。不仅可以提升反应速度还可以促进小学生神经系统的发展。

(2)短时间、较大强度、间歇充分的高频练习来提升动作速度。

小学生肌纤维较细、能源储备量少,大脑皮层工作耐力差,这些因素导致小学生容易疲劳,因此要求练习时间要短,保证在磷酸盐系统供能为主的范围内进行练习。提高速度素质的练习必定强度要较大些,通过运用速度游戏或小学生感兴趣的锻炼手段,充分利用小学生兴奋性过程占优势的特点,使其积极的参与到速度锻炼中去从而达到一个较高的强度。虽然,小学生易疲劳,但是其合成代谢迅速,疲劳恢复也快,因此要多间歇,保证恢复充分的前提下进行下一次练习。

(3)短距离、较大强度、间歇充分的练习来提升位移速度。

位移速度的练习要距离短,间歇充分,通过充分调动小学生积极性和兴奋性达到较高强度。因此位移速度练习多以追逐跑、接力跑、速度游戏等手段来进行。

3.4 小学生耐力素质发展的特点及其锻炼

3.4.1 小学生耐力素质发展的特点

耐力素质在男孩10岁、女孩9岁时首次出现明显增加的高峰,多项研究表明,这一年龄以后,在合理安排负荷的前提下可以对小学生进行耐力素质的训练。另外由于小学生能源储备少,肌肉产生乳酸和糖酵解的能力较差,无论是肌肉组织还是神经组织耐受乳酸的能力都较差,应较少的采用强度大、持续时间长的无氧耐力锻炼。

3.4.2 小学生耐力素质锻炼

(1)有氧耐力练习为主,少用强度大的无氧耐力练习。

小学生的心肺功能各项指标的绝对值大多低于成人,但是相对值与成人差别不大,因此可以适度的进行有氧耐力练习。另一方面,小学生各个内脏器官发育尚不成熟,糖酵解能力差,长时间、大强度的锻炼会产生一些不良效应,会影响小学生正常地生长发育。

(2)耐力练习的强度小,量度适中,锻炼时间较成人短,间歇次数多。

小学生虽然可以进行耐力锻炼,但是一定要注意他们这个年龄段的特点:首先,小学生血液中红细胞、血红蛋白的含量均低于成人;第二、小学生心肌纤维交织较松,弹性纤维少,心缩力弱,心脏泵血力小;第三,小学生的胸廓狭小,气道较狭窄,呼吸时的弹性阻力和气道阻力都大,而呼吸肌力量又弱,所以每次呼吸的深度不及成人,肺活量较小;第四,能源储备不足;第五,小学生神经元的工作能力较低,工作持续时间短,易疲劳。但神经过程的灵活性高,神经元的物质代谢旺盛,合成速度快,所以疲劳后恢复也较快。鉴于以上特点,耐力练习要遵循强度小,量度适中,锻炼时间短,间歇次数多的原则。

(3)耐力练习的手段要多样而且要多变。

小学生神经系统的兴奋过程占明显优势,表现为活泼好动,注意力不易集中。根据小学生身心特点,耐力训练要用多样、多变的手段进行。可以采用匀速跑、变速跑、小强度间歇跑、法特莱克跑、耐久跑游戏、定向越野等方式进行锻炼。

3.5 小学生柔韧素质发展的特点及其锻炼

3.5.1 小学生柔韧素质发展的特点

一般来讲,要抓紧在7岁之前进行柔韧性练习,力争在12岁之前使柔韧性得到较好的发展,到13~16岁之间,由于生长发育较快,身高、体重明显增加等原因将导致柔韧性下降。多位学者认为在小学时期开始训练是发展柔韧素质最主要的方法。

3.5.2 小学生柔韧素质锻炼

(1)发展柔韧性的同时注意发展关节的牢固性。

小学生关节面的软骨厚,关节囊较薄,关节内外的韧带薄而松弛,关节周围的肌肉细长,因此关节的柔韧性和灵活性都较容易发展,但是牢固性差,容易在外力的作用下脱臼。因此在进行柔韧性练习时,也要辅以力量性练习(适当的静力性力量练习)来增加关节的牢固性。

(2)小学生的柔韧性练习应多用“缓慢式”和“主动”拉伸练习。

小学生关节牢固性差,骨骼易弯曲变形,长时间用力掰、压等容易造成关节、韧带的损伤和骨骼的变形,不利于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应该以“缓慢式”和“主动”拉伸练习为主,辅以静力性拉伸练习。拉伸力量的大小应以略有痛感为限。柔韧素质练习与放松练习交替进行,防止肌肉因持续性拉长而失去弹性。

(3)柔韧素质练习手段要多样且多变。

根据小学生特点,练习形式的多样化能够很好的调动学生的练习积极性。练习形式可以单人练习、双人合作练习、多人配合练习等,练习的部位可以经常变换,练习的手段可以用游戏的方式,可以用常规的方式,也可以配以音乐使小学生在发展柔韧素质的同时陶冶情操。

3.6 小学生灵敏素质发展的特点及其锻炼

3.6.1 小学生灵敏素质发展的特点

灵敏素质的生理学基础是在中枢神经系统指挥下,将身体各种能力,包括力量、速度、协调、柔韧等综合地表现出来。神经系统是人体发育最早和最快的系统,7~12岁孩子具有良好的反应能力,6~12岁孩子节奏感较好,7~11岁具有良好的空间定向能力等等这些都为发展灵敏素质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另有研究表明灵敏素质是控制动作的力量、时间、空间参数的能力。灵敏素质的表现之一是在空间精确定向。而对空间的分化能力7~10岁增长最快,10~12岁比较稳定,在13~14岁前通过训练来发展灵敏素质可以取得较大效果。

3.6.2 小学生灵敏素质锻炼

(1)在精神饱满,体力充沛的状态下进行练习。

该原则有两层意思,首先,灵敏素质的锻炼对神经系统要求较高,多半安排在课的前半段;第二,灵敏素质锻炼的时间不能过长,长时间灵敏素质锻炼将降低神经系统的工作能力,导致锻炼效果不佳。

(2)采用多种手段或综合多种刺激信号来锻炼灵敏素质。

贯彻这一原则是灵敏素质锻炼本身特性的要求,也是小学生身心特点的要求。可以利用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信号刺激,要求学生迅速做出应答(改变自己运动的方向或身体的位置)。可以利用追逐性游戏、应答式游戏、躲闪性游戏等手段来锻炼灵敏素质。

3.7 小学生协调素质发展的特点及其锻炼

3.7.1 小学生协调素质发展的特点

研究表明7~13岁是发展协调能力的最佳时期,其中7~9岁可以多选择较为简单的协调性练习进行锻炼。9~13岁可进行复杂、高难的协调性练习。

3.7.2 小学生协调素质锻炼

(1)循序渐进发展小学生协调素质。

小学生在7岁时(一年级),皮质抑制过程弱,分化能力较差,应该以简单的协调性练习为主,8岁时神经细胞的分化已基本完成,大脑额叶迅速增长,9岁时皮质细胞的分化能力与成人无异,到13岁皮质抑制达到一定强度,可以进行较为复杂的协调练习,但是由于小肌肉群发育较晚的影响,还不能较好地掌握复杂精细的动作。因此要根据小学生的不同阶段采用相应的协调性练习,这样才能够有效地提升小学生协调性。

(2)利用多样多变的手段,全面综合地发展小学生协调性。

锻炼小学生协调性,主要是锻炼大脑对肢体精确控制的能力。可以采用体育游戏的方法,也可以采用韵律操或节奏感强、全身多肌肉群参与的身体练习手段进行练习,如果适当配合音乐将会更好的提升小学生协调素质的锻炼效果。

4 结论

总之,根据小学生身心特点,无论进行什么样的身体素质训练都应该采用多样且多变的手段;另外,科学的营养和恢复是小学生身体素质发展的重要保障;最后,小学阶段并非发展专项技术的最佳阶段,而是发展各项身体素质的最佳阶段,综合以上研究我们可以发现除耐力素质以外,其他5项身体素质的敏感期均出现在小学阶段,如果在这一时期未能科学的进行练习将会对孩子身体素质的发展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

参考文献

[1]王利东.1991年-2005年山西省7—18岁中小学生身体素质动态分析及对策研究[M].太原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8.

[2]邵月.河南省中小学生身体素质发展趋势及影响因素探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1(6).

[3]杨再辉.吉林省中小学生身体素质发展变化的因素分析[M].东北师范大学所示论文,2006.

[4]王君.提高小学生身体素质的实验研究.[中国会议]第九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1.

[5]杨锡让.实用运动生理学[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8.

[6]邓树勋.运动生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7]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8]马冬梅.运动训练学基础[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

素质锻炼 篇2

力量、耐力、柔韧性缺一不可

衡量身体素质的指标由力量、耐力、柔韧性组成。想提高身体素质也应从这三方面着手。力量是指机体某部分肌肉的爆发力;柔韧是指人体关节活动幅度的大小以及韧带、肌腱、肌肉的弹性和伸展能力。耐力是指人体长时间工作或运动时克服疲劳的能力。由于三者相互关联,任何一种机能下降都会影响到整体的身体素质,锻炼时要特别注意三者相结合,缺一不可。

进行这三种锻炼的总原则是:一、因人而异。选择锻炼的内容、方法时,锻炼者应根据性别、年龄及身体状况等来确定。二、持之以恒。人体组织器官是“用进废退”的。若长期不锻炼,器官机能会慢慢消退,体质也会衰弱。为了坚持锻炼,最好在每天的作息表中,固定锻炼时间,形成习惯。三、循序渐进。锻炼者不要急于求成,应合理地提高锻炼目标。

三项素质分别练

具体说来,力量锻炼可分为上肢锻炼和下肢锻炼。锻炼上肢力量可选择引体向上、俯卧撑等运动,也可借助哑铃、拉力器等器械;锻炼下肢可选择蹲起、跳台阶、快速跑等。本身力量较小的人应注意适当减少运动次数,如每次少做几个引体向上,跳台阶时少跳几阶等。

耐力锻炼可分为有氧耐力和无氧耐力。有氧耐力运动包括长跑、游泳、登山、健美操等;无氧耐力运动包括爆发运动,如短跑、跳高、跳远等。爆发力较差的人应注意缩短运动距离。以长跑为例,可以从每天500米开始,逐渐过渡到800米、1000米等。

素质锻炼 篇3

【关键词】耐久跑 策略方法 评价方式

耐久跑是一种有氧运动,在教学中通过对学生进行中长跑的训练,提高跑的技术,增强心肺功能,培养顽强的意志品质,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但是,在现实的体育教学中,耐久跑的教学难度却要大于其他运动项目。探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讲解、宣传、教育、研究不够,教学方式、方法陈旧单一、缺乏创新、没有活力,导致教学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甚至有的教师采取“极点”的教学方法来训练,从而导致学生四肢僵滞、呼吸困难、胸闷头晕、心率甚至高达220次/分等现象,极大的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甚至产生恐惧心理。二是学生认识出现偏差,始终笼罩在“苦和累”的阴影中。特别是现在的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一遇到困难就退缩,在练习中有很多学生偷懒,很难体验到耐久跑当中的乐趣,在训练不是叫苦就是偷懒,甚至有的直接就请假不参加了。鉴于此,教师需要深入探索,创新耐久跑教学,提高教学实效。

一、消除不良心理激发锻炼兴趣

1.明确目的,了解意义。在教学开始时,教师首先应当向学生讲清耐久跑的锻炼价值,使学生明白耐久跑的练习同增强体质、发展身体素质,提高学习效率是紧密联系的,能够提高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的功能,为将来的社会活动打下好的基础,从而提高学生的锻炼兴趣。

2.理论先导,疏导学生不良心理状态。在耐久跑的练习中,许多学生都害怕“极点”出现时的感觉,错误地认为“极点”就是“极限”,不敢主动克服。针对学生的这种情况,在练习前,教师应加强理论引导,使学生懂得“极点”是内脏器官机能的惰性所产生的一种暂时不适应现象,让学生作好思想上的准备。同时,向学生介绍克服“极点”的方法,让学生在练习中出现“极点”时正确对待,主动克服,顺利地度过难关。比如说我在教学中向学生介绍的克服“极点”的方法有:首先,当“极点”出现时,让学生尽量睁大双眼,这样以增大脑的供血量,维护脑的功能。其次,让学生加大吸气深度,降低呼气频率,以使摄氧量增加。同时让学生适当减慢速度,加大摆臂力量,以缓解“极点”出现时的生理反应。这样,有助于降低生理“极点”的负作用。当学生通过这样的方法自己克服了“极点”后,体会到了成功的快乐,参与练习的积极性也就提高了。

3.重视项目搭配和友伴鼓励。教师应该选择一些学生比较喜欢的运动项目与耐久跑搭配,并对耐久跑练习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对于按质按量完成者,可选择自己喜爱的项目,自己决定练习的方式。这样,对学生就有较强的吸引力,使耐久跑的练习质量得到提高。另外,教师在计时跑和考核时,将那些平时“合得来”的学生分在不同的小组内,让他们互相鼓励,相互带跑,这样,学生在平时结下的友情就变成了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鼓励着同伴去创造更好的成绩。

二、坚持基本原则实施科学锻炼

1.理论紧密结合实际。用靶心率来控制运动强度是最简便易行的方法。靶心率就是锻炼时应采用的运动强度所对应的心率范围,运动时的心率如果处于靶心率的范围内就说明运动强度适宜。发展心肺耐力的靶心率=220-年龄)65%~80%。因此中学生靶心率区间是130~165(次每分)。注意:开始锻炼时应按照靶心率的下限安排运动强度。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后再适当提高锻炼强度。个别身体素质好的学生可控制在165次/分以内。女生的靶心率可略低于男生,进行有氧运动贵在坚持,最好能每周进行3~4次锻炼,每次20分钟以上。当“极点”出现时可适当加深呼吸,放慢跑速,并进行积极的心里暗示。如:坚持——坚持——再坚持,或转移注意力,如:想象优秀运动员冲刺夺冠情景,并以顽强的意志和毅力坚持跑下去,从而减少极点出现时的痛苦感。

2.动态调整合适的负荷。耐久跑教学应该根据学生体育能力的个体差异,在时间上要求统一,但在完成量方面跨度可大些。例如12分钟的耐久跑要求男生跑2200~2600米,耐力好的跑2700米;要求女生跑1800~2200米,耐力好的跑2300米。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锻炼的积极性。同时,向学生传授运用基础心率来了解自身的机体状况,评估锻炼效果。基础心率不变或渐趋降低,说明运动负荷适当,身体机能良好。如果提高了运动负荷基础心率就会略有增加,若基础心率不稳定或增加偏多,说明运动负荷偏大,必须及时调整。

3.渐进与持久的辩证统一。耐久跑应该量力而行,不能操之过急,急功近利,这样就违背了体育锻炼强身健体的宗旨。比如在第一学期,学生通过学习原地摆臂,体会摆臂与呼吸的结合,先练习小步跑,再由小步跑转入中速跑。注意跑与呼吸的正确结合。适当增加一些高抬腿跑,连续的单脚跳等辅助练习。在第二学期时,在第一学期的基础上开始进行弯道跑教学,弯道跑教学要与耐久跑结合进行。同时,开始出现变速跑,要求快、慢交替进行练习,发展速度耐力。在第三学期时,安排越野跑,但距离、强度要有不同安排,注意循序渐进的原则。在运动负荷上,应当以小强度练习为主,强度控制在30%~50%之间。练习总时间在20分钟左右,练习与休息可按1:1的比例安排。另外,从体育锻炼的终生性为出发点,在强调循序渐进原则的同时,也向学生讲解持之以恒的原理,切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以顽强的意志与毅力克服困难,坚持锻炼,并提高自我锻炼的能力,养成锻炼的习惯。

三、创新教学方法提高锻炼实效

耐久跑教学形式的单调、枯燥,是影响学生练习的主要因素。因此,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形式上要丰富多彩。同时,练习环境的改变,会增加学生的新鲜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1.信号激励。教师要参与到学生中去,要让每个学生都能从教师身上感受到一种期待、一种力量。例如,把所要跑的距离划分为几个段落,在每个段落做上标记,比如:慢跑、匀速跑、快速跑、冲刺跑、特种跑(并步跑、交叉步跑、单脚替换跑、脚外侧跑、脚内侧跑、脚后跟跑、后退跑)。在跑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随时发出不同的信号,做出正确的提示,学生根据信号和提示变换不同的速度或跑跳方法。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个体情况掌握好运动量和运动强度,并通过语言和评价激励学生,使学生产生足够的信心和兴趣。这样能够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并且能够增进师生思想感情的沟通和教师对学生的了解。

2.变换路线法。在教学中将学生分成若干组,以纵队的形式进行中速跑。教师设计几种路线图形,如蛇形跑、螺旋形跑、“8”字形跑、多角跑、对角线跑等。教师发出口令,学生根据口令变换路线。在行进过程中,还可以让每组的最后一名学生用最快的速度超越排头成为新的领队,一直轮换,直至终点或时间到。这种方法改变了传统的场地绕圈,而发展为有路线变化的图形跑,可以使学生产生新鲜感,提高学习积极性。

3.运球法。这个方法的灵感来自篮球的教学,是指学生按照教师设定的路线跑动运球,或急停运球或变向运球,或慢运球或快运球。要求在运球跑动过程中球不能掉落,否则受到惩罚(简单的蛙跳、俯卧撑、或其它自选动作等等)这样能够很好的转移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练习兴趣。运球跑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耐力素质,还能够相对提高运球技术,且由于在运球跑中路线和速度的变化,提高了练习效果,一举两得。

4.分层趣味跑。简化场地设计,改变传统练习方法,以一块篮球场为基础,学生在耐久跑练习中,不断改变跑的方向,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这样激发学生练习的兴趣,使学生可以有比较轻松的心情,不易疲劳。同时,利用分层教学方法,根据每个学生的能力大小,利用得分多少来调整每个学生跑的距离。这一练习方法,得到了学生的喜欢,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在篮球场的各条线上,取等距的标志点。学生可以从不同的标志点进人。学生耐久跑时,沿篮球场线的右侧跑进,每经过一个标志点,得1分,最后看累计得分。在规定时间内,计算得分多少,得分多者优胜。或规定每位学生的达标分值,时间短者优胜。或学生自己申请达标分值,时间短者优胜。

(2)在规定时间内,男生达标分值为130分,女生达标分值为110分。如果学生自己申请达标分值时,男生达标分值不低于110分,女生达标分值不低于90分。或根据班级人数将学生分成5~6人/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计算各小组的得分,得分多者优胜。

5.定时障碍跑。这种方法是人为的设置一些固定的障碍,例如:钻地圈、过“木桥”、跳板凳、跨“水沟”、绕路标等等。进行有跨越、翻越、跑越、绕越、钻越等动作的耐久跑,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完成。这种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环境适应能力,培养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体育教学中的如栏架、垫子、山羊等器材和楼梯、攀爬架、树木、沙坑、单双杠等都可以在这项教学中派上用场。

6.模仿法。在教学中让学生一边模仿动物的动作和周围的活动物体,如模仿鸟飞、兔跑、鸭子步、熊行、牛走和飞机、游泳等动作,一边完成一定距离的训练,达到轻松、愉快的教学目的,同时还能够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7.变换动作法。这个方法是来自体育教学中的准备活动,是指在跑进中穿插采用不同姿势的动作,如小步跑、高抬腿跑、后蹬跑、交叉步跑、蛙跳、单脚交换跳、跨步跳等动作,以发展各种不同的运动能力。

8.游戏法。在体育教学中,把游戏融入到教学中去是学生十分喜欢的内容,所以,把游戏融于耐久跑教学,尽可能让学生在游戏中获得耐久跑的乐趣,这也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1)追逐游戏。将学生按照能力一对一结成对,每对学生确定单数和双数,每对学生之间相距2米,分散在画好的区域内(这个区域方形或者圆形都可以),听到信号,单数学生迅速躲、逃,而双数学生则追、拍。凡是被拍到的,两个人互换角色,轮流追至时间到。

(2)记数游戏。以25米为限,教师让学生在相同的时间内作往返跑,学生每往返一趟,用粉笔在自己的区域记下一个数(或插一面红旗),最后看谁往返的次数最多。

(3)跳绳接力。教师按照学生的能力,结合接力将学生分成人数相等的若干小组,学生往返跳绳。学生也可以进行各组之间的比赛:①在规定时间内累计次数多的小组为优胜。②规定距离进行跳绳迎面接力,到达终点早的小组为优胜。这种方法能够增强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而且这种比赛的方式更能激发学生的斗志和兴趣。游戏的种类还有很多,例如不同形式的追随、接力、传递、换物等游戏,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不断的摸索,将更多的游戏融入到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兴趣。

四、改变评价方式深化教学改革

笔者在对学生进行教学测验时,改变了以往单纯以学生跑的时间来决定学生成绩的方式,采用一学期测技评,一学期测达标,使学生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并加强平时的自我督促和勤奋锻炼,从而培养学生自觉锻炼的习惯。同时,教师在对学生成绩评定还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1)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使每个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都能看到自己的进步,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学有所成”。

(2)教师在学生的成绩评定上,以学生锻炼的积极性和成绩的提高程度为主。

(3)实行等级制评价,将百分制改用A、B、C、D四个档次。各项目的评价只对学生公布等级的档次,而不直接公布具体分数。这样,减少分数的负面影响,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学生找回自信心和自尊心,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促进了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经过创新的耐久跑教学,改变了外部环境,用新鲜事物刺激,学生常常忘记了疲劳,在快乐的活动气氛中完成运动任务,提高了教学效果与质量。当然,教师在教学中要组织好,确保运动安全,防止意外事故发生。

【参考文献】

[1] 孙福强. 如何上好田径耐久跑课[J]. 中国学校体育,2010,(1).

[2] 王革新. 新课标理念下耐久跑的授课策略[J]. 运动,2012,(15).

[3] 张建东. 中学耐久跑教学的有效性研究[J]. 中学时代,2013,(2).

素质锻炼 篇4

一、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培养学生自信心

体育教学是师生共同的活动, 只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处于青少年时期的中学生体育水平参差不齐, 基础较差的学生害怕做出的动作难看, 往往不敢参与练习, 或者敷衍了事。针对这种情况, 教师应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激起学生潜在的参与热情,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使之把紧张胆怯转化为自我锻炼成长的自觉行为。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考核时应把检查评价渗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比如根据学生的运动水平, 适当地降低体育技术的要求, 使每位学生都能发挥出自己的优势与潜力, 以增强学生的自信与自尊, 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二、巧施抗挫教育

锻炼学生意志抗挫折教育, 是一种提高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和培养学生受挫恢复力的教育。抗挫教育的目的在于教育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技能, 提高自身素质, 磨练意志, 增强心理免疫力, 提高学生对社会生活与环境的适应能力。体育活动的形式是以身体练习为主, 为了熟练掌握一个运动项目的技术、技能动作, 需要练习者成百上千次地反复练习, 在这一过程中练习者必然会遭受多方面的失败与挫折。这就需要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当关心学生在遭受挫折后, 个体应以何种方式对待挫折情境, 尽可能让学生获得应对挫折情境的正确理念和调适心理的有关知识和技能。

1. 利用恶劣天气, 锻炼学生意志。

体育课户外活动较多, 避免不了要碰上恶劣天气。很多体育教师考虑到天气影响, 经常要改变教学计划, 进行室内授课, 其实天气不好恰恰为我们创造了挫折教育的适宜环境, 如果不加以利用就错失了教育的大好机会。例如, 下雪天操场有不少积雪, 天气又很寒冷, 教师为了锻炼学生抵御严寒、战胜困难的能力, 可以组织打雪仗等活动, 以此来增强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2. 创设比赛情境, 磨炼学生意志。

体育比赛中常常会出现一些激动人心的关键时刻, 如:短跑、中长跑最后的冲刺阶段, 一场篮球比赛的最后几秒钟双方、比分只差一分等时刻, 在这种情况下, 领先的一方如何将优势变为胜势, 落后的一方如何扭转乾坤反败为胜, 都是对运动员双方心理素质的考验, 运动员必须具备一定心理素质才能坚持到底。为此, 体育教学中可以不断地创设类似的情境, 让更多的学生投身于其中, 磨炼他们的意志品质, 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同时, 教师在利用运动负荷增强学生抗挫能力的过程中, 要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差异, 注意掌握适当的运动量, 设置适度的项目强度, 才能实现预期的目标。

三、组织竞赛活动, 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和协作精神

在体育教学中, 通过多种形式的竞赛活动, 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激发学生无高不可攀、无坚不可摧的进取精神和竞争意识。一方面, 通过体育课中的集体活动, 使学生学会理解他人、与人共处、协调他人关系, 从而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 适应环境、适应社会的能力。同时, 和谐、友爱的运动环境可使学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情感的愉悦, 体会到集体的力量, 有助于学生从消极、焦虑、苦闷等不健康的心理中走出来, 克服自我的狭隘的思想意识, 把自己融入到集体中去, 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另一方面, 组织合作学习, 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协调配合、竞争对抗的机会, 尤其是“健康第一, 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在教学中的运用, 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群体得到了不同的发展和体验。在体育教学中, 体育活动多数是以集体形式出现, 人和人之间发生着频繁的横向联系。这种民主与合作的关系, 很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竞争意识。例如:在进行接力赛时, 在赛前做好动员工作, 使学生树立敢拼的决心和信心。比赛中把学生分若干小组比赛, 以同组成员得分之和计算团体成绩, 这样每个同学都会很注意自己的成绩, 力争为集体争光, 促使学生加强团结协作配合, 互相支持和鼓励。还要在赛后进行认真讲评, 使胜者不骄, 败者不馁。在成绩的考核中也要建立激励机制, 使成绩好的学生能百尺竿头, 更进一步。这样既培养了参与竞争意识、集体观念, 又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成绩。

四、总结

教师要善于观察、了解和分析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心理变化, 因材施教, 通过恰当的课堂形式进行改善、诱导和调整学生的心理障碍, 满足学生的生理、心理需求, 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锻炼他们的意志, 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和协作精神, 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得以提高。

摘要:本文针对初中学生在体育课堂中表现出的紧张胆怯、意志薄弱及协作竞争意识差等现象, 主张通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巧施抗挫教育及组织竞赛活动来加强学生心理素质锻炼。

大学生体育锻炼身体素质状况调查 篇5

【摘要】:

本次调查采用的是街头抽样调查法,在人口数最多的市中心发放事先准备好的调查问卷,行人平均素质较高,能给予配合和支持,从整理出的调查问卷可以看出,如今大学生身体素质不容乐观,大多数大学生宁愿整日宅在家里,也不愿定期花费一定的时间出外锻炼,多数人除了在校园里学校展开的体育课上参与一些定性要求的锻炼外,其余时间从未想到要去锻炼,而且,同学们都熟知锻炼的好处只是出于懒惰而选择宅在家中上网或看电视。

在我们当今社会里可以说竞争相当激烈,毕业生日益的增多,就业也成了毕业生的最头疼的事了。可以这么说在社会里你要时时准备好接受拒绝。碰壁那是家常便饭了。我是在校生,我很少接触社会,但是我认识一个人,只比我大一岁,但是已经在社会里闯荡了几年了。可以说有了一定的社会经验了。其实在小明的身上我学到了很多也看到了很多,也了解了当今社会的形势和创业的艰难。

在我认识的人中有这么一位,暂且称呼他为小明,小明读完初中就被迫进入了社会,残酷的社会现实就早早的压到了小明的身上,也常常让小明懊恼和悲愤。可是尽管小明抱怨社会的残酷,但是小明从来没有被社会所压到。坚强的小明怎么也不相信在当今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就没有属于他的一片天,每年从初春出发到过年才回家,一晃几年已经过去了,现在小明可以说已经可以挑起整个家的大梁了,开始的时候,和舅舅一起开车,可以说是帮忙。后来就贷款买了车,自己独自开始了自己长征。到现在小明已经可以说是一名相当出色的司机了。从华山车到大型车,从氮肥厂工人到司机,小明尝遍人间辛酸,也在最后迎来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从中可以说充满了坎坷和艰辛,明明知道外面是毒辣的太阳,但是小明也义无返顾的继续工作在第一现场,明明知道已经到了黑夜,但是小明没有能睡好一次,整天拖着疲惫不堪的身体迎接早晨刺眼的阳光。面对冰冷的世界,小明的心永远是那么的炽热。永远没有可以使小明放弃的理由。小明用他那炽热的心感化了这个冰冷的社会。小明的坚强无一不感染着我,其实小明的精神也是我努力学习的一个主要动力。我没有理由让自己被社会所抛弃,不能在学校里比别人差,永远要拼命地学习。怎么说呢“命运”这个词到底是什么感念呢?记得小明曾经给我举过这么个例子,“比如说把现在全世界的钱都集中起来,然后在平均分给每个人,但是感以肯定的是贫富还是照样的出现,富裕的还是富裕,贫穷的还是贫穷,为什么呢?可以这么解释,其实在这个社会里金钱就漂浮在你的身边,并且充满了整个世界,就看你伸不伸那个手去抓钱。也可以这样说在这个社会上机会对每个人都一样平等,机会永远关照那些努力的人”。

别人的经验永远也跑不大你的身上,只有亲身体验的经验才真正的属于自己。虽然我从别人身上看到了很多,也了解到了现在的社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但是我从来就没有自己实际的亲身体验,所以我在寒假也深入社会亲自品尝了当今伟岸的社会。

此次实践调查还有赖于高中同学的帮助,不但积极帮我填问卷,更是帮我分发问卷,采访路人。

起初,我出于胆怯心理而不敢大胆上前进行分发问卷及采访交流,一段心理挣扎后终于勇敢迈出了第一步,而在调查中有时会出现目测上的自小错误,被采访人还未进入大学生活或学习生涯已结束,但此时,我往往会选择进一步交流,将那些交流体会心得记下,刚好形成了一个对比调查,对比了大学生与上班族或中学生的体育锻炼情况。而也会碰到那么一些人,我热情地上前打招呼时,他们头都不回就走开,这时我并不会太在意,因为在迈出第一步前就预测到了这种情况,早已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了。还有一些人草草写掉问卷就走了,不愿做进一步交流,那我依然会报以诚挚的微笑及感谢。

自从走进了大学,就业问题就似乎总是围绕在我们的身边,成了说不完的话题。在现今社会,招聘会上的大字报都总写着“有经验者优先”,可还在校园里面的我们这班学子社会经验又会拥有多少呢?为了拓展自身的知识面,扩大与社

会的接触面,增加个人在社会竞争中的经验,锻炼和提高自己的能力,以便在以后毕业后能真正真正走入社会,能够适应国内外的经济形势的变化,并且能够在生活和工作中很好地处理各方面的问题,我开始了我这个假期的社会实践-调查大学生体育锻炼状况。

实践,就是把我们在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客观实际中去,使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有用武之地。只学不实践,那么所学的就等于零。理论应该与实践相结合。另一方面,实践可为以后找工作打基础。通过这段时间的实习,学到一些在学校里学不到的东西。因为环境的不同,接触的人与事不同,从中所学的东西自然就不一样了。要学会从实践中学习,从学习中实践。而且在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又加入了世贸,国内外经济日趋变化,每天都不断有新的东西涌现,在拥有了越来越多的机会的同时,也有了更多的挑战,前天才刚学到的知识可能在今天就已经被淘汰掉了,中国的经济越和外面接轨,对于人才的要求就会越来越高,我们不只要学好学校里所学到的知识,还要不断从生活中,实践中学其他知识,不断地从各方面武装自已,才能在竞争中突出自已,表现自已。在学校里也许有老师分配说今天做些什么,明天做些什么,但在社会实践中,你必须要自己去摸索,你必须自觉地去做,而且要尽自已的努力做到最好,一件工作的效率就会得到别人不同的评价。在学校,只有学习的氛围,毕竟学校是学习的场所,每一个学生都在为取得更高的成绩而努力。而这里是工作的场所,每个人都会为了获得更多的报酬而努力,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都存在着竞争,在竞争中就要不断学习别人先进的地方,也要不断学习别人怎样做人,以提高自已的能力!记得老师曾经说过大学是一个小社会,但我总觉得校园里总少不了那份纯真,那份真诚,尽管是大学高校,学生还终归保持着学生的身份。而走进企业,接触各种各样的客户、同事、上司等等,关系复杂,但我得去面对我从未面对过的一切。记得在我校举行的招聘会上所反映出来的其中一个问题是,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请与在校理论学习有一定的差距。在这次实践中,这一点我感受很深。在学校,理论的学习很多,而且是多方面的,几乎是面面俱到;而在实际工作中,可能会遇到书本上没学到的,又可能是书本上的知识一点都用不上的情况。或许工作中运用到的只是很简单的问题,只要套公式似的就能完成一项任务。有时候我会埋怨,实际操作这么简单,但为什么书本上的知识让人学得这么吃力呢?这是社会与学校脱轨了吗?也许老师是正确的,虽然大学生生活不像踏入社会,但是总算是社会的一个部分,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但是有时也要感谢老师孜孜不倦地教导,有些问题有了有课堂上地认真消化,有平时作业作补充,我比一部人具有更高的起点,有了更多的知识层面去应付各种工作上的问题,作为一名新世纪的大学生,应该懂得与社会上各方面的人交往,处理社会上所发生的各方面的事情,这就意味着大学生要注意到社会实践,社会实践必不可少。毕竟,3年之后,我已经不再是一名大学生,是社会中的一分子,要与社会交流,为社会做贡献。只懂得纸上谈兵是远远不及的,以后的人生旅途是漫长的,为了锻炼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而这次的寒假社会实践活动确实让我受益匪浅,我从中收获了很多,不仅仅是关于调查报告本身的结论,不单单是了解了当今大学生体育锻炼身体素质状况,更多的是从实践中领悟到了的一些课本中无法学到的知识,从成功地克服了心理障碍开始,我就知道这次的实践对我来说是个大的突破,而在调查交流中更是让我对人际交往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若将感受想法更进一步,上升到做人的层面,我想这次实践更让我懂得了如何去尊重别人,而下一次,当进行此类实践的主角不再是我时,我也要身体力行地帮助别人,花费的几分钟会让调查人开心一个假期,或许更长„„

也不说什么慷慨激昂的话了,说实际的在这个社会里拼的就是勤奋与刻苦,只要你去努力,只要你伸出你那随时可以伸出的手,周围的机会就会随时可能属于你。最后我就说一句话吧,希望也能成为大家的一条准则:

伸手吧同志,机会就在你手边,世界上永远没有不平等,只有伸手和不伸手的区别。

大学生体育锻炼调查问卷亲爱的同学,你好!为了了解大学生体育锻炼的情况,现进行一次大学生体育锻炼调查,本次调查旨在了解大学生体育锻炼的情况,希望大家积极配合共同完成此次调查问卷,衷心感谢!

1、您的性别()

A、男B、女

2、您的年级()

A、大一B、大二C、大三D、大四

3、您一般每周参与体育锻炼的次数是

A、0次B、1次C、2次 D、3次E、4次F、5次G、6次及以上

4、您参与体育锻炼的主要目的是()[多选题]

A、增强体质B、对于某体育项目的热爱C、为了通过体质测试D、交友 E、其他

5、您平时通常的体育锻炼方式是什么?()[多选题]

A、篮球B、足球C、跑步 D、健美操E、排球F、乒乓球G、健身房 H、登山I、自行车J、羽毛球K、游泳L、舞蹈M、太极拳N、其他

6、如果学习紧张,您还会抽出时间来参加体育锻炼吗()

A、是B、否

7、您单次锻炼的时间大致是多久()

A、半小时以内B、半小时到一小时C、一小时到两小时D、两小时以上

8、如果你制定过锻炼计划,那么最后实行了没有()

完全没有

A、一度尝试过,然后终止B、一直按照锻炼计划实行

9、您参加过学校里面相关的运动会或者比赛吗()

A、多次参加B、参加过,次数很少C、没有参加

10、您对于体育锻炼的态度是()

A、讨厌B、过得去,保持中立C、喜欢D、非常喜欢

11、如果您平时不是经常锻炼,您认为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A、没时间B、没场地C、没气氛D、各种主观原因

12、您觉得学校的相关体育设施怎么样()

A、很好B、还不错C、勉强可以接受D、很差

13、相比同龄人,您认为您平常的健康状况如何()

A、不太好B、一般C、健康D、非常健康,体力充沛

14、您感觉现在的体育锻炼运动量与以前相比怎样?

A、有所增加B、差不多C、不如以前

15、您认为体育锻炼对于学习方面的影响是()

素质锻炼 篇6

关键词:初中体育;心理素质;教学实践

心理素质是一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它对于一个人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正如前文所言,体育所培养的身理素质往往与心理素质有着藕断丝连的联系,两者之间往往是一种互相补充,互相促进的关系,因此,在锻炼一个人的心理素质时,一定的体育锻炼是必不可少的,而这就给体育教师的教学安排了新的要求和意义。初中里的体育教学正好处于一个学生青春期的发芽阶段,学生在性格方面往往比较叛逆,在遇到一些小麻烦小困难时,也容易遭受挫折,从而自怨自艾,抱怨生活和他人。针对学生的这一身心情况,体育教学在锻炼一个人的心理素质时,往往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和压力。

一、体育教学对于一个人心理素质培养的重要性

一个有着强大心理素质的人,会在日常的生活中有一定的体现,比如,那些积极面对生活的人,在遇到困难时,总能够迎难而上,积极面对人生,相反,如果一个人在心理素质上缺乏必要的培养和锻炼,那么,在遇到生活和学习上的一些困难时,往往会将他轻易击垮,从此一蹶不振,甚至抱怨人生的不公平,做出向他人泄愤,危害社会的行为。因此,对于一个人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势在必行。体育锻炼对于一个人的心理素质的培养是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的,心理和生理是分不开的,心理的疾病会导致身体上的不舒服和实际操作能力的障碍(比如,因为害怕所以不敢做一些体育动作,因为怕水而不敢去学游泳,因为在平衡木上掉下来过所以不敢接近它,等)身体的类型也会影响心理认知,比如比较胖的学生们是不愿意和其他学生一样做动作或上体育课的,不是因为不敢做,而是因为不能做好做标准而觉得丢脸和难受等,因此,身心不分家。通过体育锻炼,有利于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有:团队合作意识、恒心、耐心、细心、勇气与胆量、自信心、进取心,等,作为体育教师要心理基本知识通晓,设身处地的为特殊类型的学生们着想。此为老师的情感共鸣,也体现了教师自身的职业素质和人格魅力。

二、初中体育教学中锻炼学生心理素质的有效实践

1.通过必要的跑步训练来提升学生的耐力和毅力

跑步是体育教学里面的基本训练内容,在上课之前,教师一般会让学生先通过慢跑三到四圈来进行热身运动。除此之外,在初中阶段的体育测试中,跑步也是主要的测试内容,即在规定的时间内,要求学生完成八百米的跑步。那么为什么跑步是体育里面的主要教学内容呢?其实原因很简单,首先跑步不需要任何的体育道具和教材,因而,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教学经费;其次,跑步可以极大的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在身理上,锻炼人的体能,在心理上,培养人的耐力和毅力。因此,必要的跑步教学是有必要用来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的。每一节体育课坚持跑步是最基本的教学,哪些体能比较好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坚持慢跑2000米左右,注意一定要匀速的慢跑,还要练习最后冲刺阶段,比如冲刺150米的距离,考试的时候跑步冲刺阶段的时间。体育锻炼不仅能提高人体的免疫能力,增强人的体质,也能提高人的心理素质。因为体育锻炼是很辛苦的,比如长跑一项,跑的时间越长,人就越疲劳,当学生非常疲劳达到想停下来歇一歇的程度,那就是锻炼学生的耐力和心理素质的时候,学生越坚持,学生的耐力和心理素质会随着时间的增长而增强,当自己遇到任何困难的时候就会坚持,因为学生时常会想到体育锻炼的时候那样艰难和痛苦自己都挺过来了,眼前这点事情又算什么呢?

2.注重体育教学的多样性

多样的体育教学往往可以让学生对体育的学习产生新鲜感,就像你每天的饮食,要变着花样的去吃,你就觉得好吃和新鲜。教体育也同样如此,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们感到体育有意义,玩的高兴、快乐,每个孩子上完体育课脸蛋红扑扑的,那就得到目的了。因此,除了必要的跑步训练外,体育教学还应该有其它一些形式的教学内容。平时除了跑步教学之外,坚持练习跳远和投铅球,跳远的教学,以及要求学生在日常上楼下楼时,也可以量力而行的进行跳楼梯,除此之外,还可以买两个哑铃来锻炼下手臂的力量。跳绳也是一种很好的全身锻炼,也是教师可以设计到的多样的体育教学内容之一。

3.要求学会坚持日常的体育锻炼

锻炼不只局限于一周一节两节的体育课堂,更多的还是需要学生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去坚持锻炼,多做运动。坚持锻炼身体,丰富体育知识,培养兴趣、多锻炼、多找技巧、不怕苦、坚持不懈、持之以衡就是一种心理素质的培养。初中生的身体正处于发育的高峰阶段,身体和生理机能都发生急速的变化,身高的快速增长是这个时期身体最明显的特征,体重主要反映在肌肉的发展、骨骼的增长及内脏器官的增长等。在这个阶段,学生的第二性征也开始发育,即进入青春发育期。高中生在这一时期的神经活动过程灵敏性高,但不稳定。骨骼也继续生长,肌肉随骨骼的变化而变长加粗,关节的灵活性相对稳定,肌肉力量增大,心肌收缩能力增强,呼吸肌力量增强,呼吸频率减慢,并且呼吸较深,肺活量增大。身理上的培养和锻炼对于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有着及其重要的作用,教师在进行这一块儿的教学时,要学会培养学生主动进行体育锻炼的意识,从而让他们的日常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起来。

三、结语

初中生在身理和心理上的发育都是比较显著的,在步入青春期的他们,难免会因为一些“小痛小病”而变得心浮气躁,躁动不安。作为一个教师,对于学生这样的心理特征和状况,绝不能放任其不管。毕竟学生的心理素质是需要去锻炼、磨砺和培养的,在进行体育教学时,教师要承担起这一方面的责任和义务,积极的通过自身的教学来促进学生身心方面的有益发展。

参考文献:

[1]万从灵.初中体育教学中加强学生心理素质锻炼的途径[J].教育教学论坛.2012(S4).

[2]姜英浩.初中体育教学中加强学生心理素质锻炼的途径[J].黑河教育.2010(10).

素质锻炼 篇7

一、对小学生开展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 在我国的小学生教育中开展体育锻炼, 对于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有很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小学生进行体育锻炼, 不仅可以提高小学生的自我认知、自我评价以及自我体验与调控能力, 使小学生在体育锻炼中能认识到自己的某些错误, 克服自我调控能力差的缺点, 提高小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与适应能力, 避免小学生中心理疾病的发生, 可以全面促进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

二、体育锻炼对提高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探究

在我国的小学生教育中, 发现体育锻炼对与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 有很好的影响。下面就从学校体育教师的长期教学实践中, 探究体育锻炼对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对于我校2012年10月到12月期间, 在小学生班级内开展体育锻炼研究工作, 并且撰写体育锻炼研究日志, 整理成数据、图片等资料形式, 探究体育锻炼与小学生心理素质的联系。对本校小学生体育锻炼后的心理现状进行调查研究, 运用体育教学实践, 推广并实施体育锻炼, 对心理异常的小学生进行追踪调查, 观察学生在实施体育锻炼后一段时间内的心理变化, 不仅增进了小学生的心理健康, 消除学生的心理疾病。而且, 体育锻炼在小学生的情绪、自我概念以及人格、人际交往、意志品质、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 都具有一定的影响, 是关乎小学生心理素质提高的关键。

三、体育锻炼对我国教育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

随着二十一世纪的到来, 使得我国的小学教育事业也得到很大的发展, 面对瞬息万变、纷繁复杂的世界, 加强对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培养, 已成为小学教育中面临的重要任务。体育教学是促进学生身体健康的有效手段, 因此在小学教育中体育锻炼是促进小学生健康成长关键, 也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好方法。以下就来介绍体育锻炼在教育教学中对小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

1. 体育锻炼可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在小学生中开展体育锻炼教育活动, 可以使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多多和同学们接触, 增强学生与人交往的能力, 以自主探究或者小组互动合作的形式, 增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体育锻炼可以有效的帮助学生融于集体, 稳定学生的不良情绪, 使学生的性格更加的乐观开朗, 能很好的应对人际关系, 提高小学生的思想品质, 从而有效促进小学生心理的健康。

2. 体育锻炼可有效缓解学生的恐惧心理。

在小学生教学中开展体育锻炼, 可以使学生通过体育运动缓解自身的恐惧心理, 有效的培养小学生吃苦的精神, 加强小学生的集体意识, 有效的缓解小学生紧张情绪, 使小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形成顽强拼搏的作风以及坚忍不拔的品质。让学生自主的参加体育锻炼实践, 可以有效消除小学生的恐惧心理, 提升小学生在今后成长中克服困难的信心。

3. 体育锻炼可以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 通过体育锻炼, 能使小学生增强体质的同时, 还可以锻炼学生的意志, 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 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 使学生自身的性格得到收敛;为小学生创造安全的体育锻炼活动, 还可以缓解学生紧张的学习环境, 调整学生的疲劳身心振奋精神, 提高学生的组织性与纪律性。对小学生开展体育锻炼, 对于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有重要的影响, 发展学生智力, 使学生以正确的人生态度对待今后的人生。

4. 提高学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在小学生教学中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并将其融入到体育锻炼内, 不仅可以让学生的身体得到健康, 还可以全面提升学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使学生具备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及健全的心理素质。体育锻炼中, 可以使学生学会如何去克服外在困难, 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并理解体育健康概念, 赋予学生战胜各种不良心理的力量, 可见体育锻炼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有着积极地影响。

由上可知, 在我国二十一世纪的小学教育中, 应该重视对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 并结合体育锻炼, 使学生在学校体育活动中提高学生自身的心理素质。“少年强, 则国强”, 因此在我国的小学教育中, 应该加强对学生开展体育锻炼教育, 提高学生的自律能力, 使学生的自身言行以及性格等方面都得到很大的进步, 提高我国小学生的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素质锻炼 篇8

初中阶段是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重要阶段, 同时也是学生心理发展最容易发生偏差的时期。初中体育教师应充分发挥体育教学课堂的作用, 帮助学生建立健全自身的人格, 在增强学生体魄的同时, 促使学生形成过硬的心理素质, 从而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然而, 初中体育教师到底应采取哪种途径来切实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抗击打能力还有待商榷。下文中笔者将尝试对相关问题展开简要的探索。

一、立足于初中体育教学,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

第一, 基于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和特殊性, 在初中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做到因材施教, 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势和长处。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尽可能地营造出一种积极和谐的教学环境, 并主动与学生交流和沟通, 逐渐与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 通过师生间的有效交流来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 然后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状况, 带领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体育学习, 让学生在体育活动将将自身的优势充分的发挥出来, 一方面达到体育教学强身健体的目的;另一方面通过此种方式来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促使学生更好地融入到集体活动之中。

第二, 在初中阶段, 受年龄、阅历的限制, 学生的心理发展不成熟, 心理情况不稳定, 心理思想容易受外界影响而失衡。对于此, 教师应多鼓励学生、表扬学生, 多给予学生正面的评价, 促使学生能够更全面、客观的认识自己, 从而帮助学生越过心理障碍, 走出心理困境, 最终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一方面, 在体育教学中, 教师可以用感染力较强的语言来引起学生参与学习的激情, 使其主动参与体育教学活动, 并对学生的参与成果比较肯定或予以积极的评价。另一方面, 教师也应完成相关的教学评价体系, 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 也要注重学生的学习和探索过程, 实现多元化、多角度、全方位的评价, 采用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式, 以学生的学习态度为重点, 对学生进行的学习表现做综合性的评价, 借此来提升学生的自尊亦是和自信意识, 最终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二、立足于初中体育教学, 进行适当抗挫教育, 提高学生心理承受力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 孩子成为家庭的中心, 家长对孩子的过分的迁就和溺爱, 使得孩子的变得任性而脆弱, 心理承受能力差, 经不起挫折。而往往受过挫折的人在面对相同的事件时, 其会产生紧张、不安等负面情绪, 从而表现的很是退缩。然而这些焦躁、退缩并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因而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对学生进行抗挫折教育, 充分利用体育教学的优势, 不断的锻炼学生的心性和意志力。鉴于体育可大多数都是户外教学, 教师就可以利用场地和环境来对学生进行抗挫折教育, 比如在严寒或风雪天气, 户外条件比较恶劣, 在传统的教学中为展现出体育教学的人文关怀, 则将本来的户外教学改为室内教学, 然则这却错失了以此抗挫折教育的良机。在这样的恶劣的环境下, 教师可以适当的组织和安排学生进行一些室外活动, 通过锻炼学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来增强学生的对抗困难的能力, 进而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另外教师也可以通过给学生安排一些看似困难, 实际只要学生多努力以下就能达到或实现的目标, 比如在4分钟内跑完800米或者30秒内跳绳80下, 教师可以将这些作为一种长期的训练目标, 让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来完成, 期间教师也可对学生的完成状况在定期的检查来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这样的方法一方面可提高学生的体育素质, 另一方面也借此来磨练学生的意志, 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三、立足于初中体育教学, 组织开展竞技比赛, 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首先, 通常情况下, 初中体育教学多是以集体教学的形式而开展的, 在这样的形式下, 学生之间不可避免的会产生交流与互动, 且有些体育项目或内容是必须要有多人来完成的, 因而这样的教学形势为学生团队意识的增强与协作能力的提高带来了便利。其次, 体育本身的竞技性也为其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提供了优势。其一, 体育竞赛的开展少不了组织环节, 在竞赛中组织的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协调配合能力, 也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其二, 竞赛本身的竞争和对抗性质以及己方队员之间民主合作的关系, 也为学生协作精神和竞争意识的增强带来了较大裨益。比如, 在接力赛中, 赛前的组织动员活动可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和自信心, 而成绩和得分的计算比较, 则有助于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意识;最后赛后的总结评价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进取意识和集体观念。

结语

总而言之, 初中体育教学作为初中教学体系的重要课程有着其他课程所无法比拟的教学优势, 是素质教育过程中不可忽略的一部分, 其对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增强和提高有重要作用。而健康的心理是学生形成健全人格的基础。因此初中体育教师应充分认识到锻炼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性, 在教学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并通过适当的挫折教育和竞赛活动, 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心理承受能力, 有效的激起学生的上进心, 从而达到体育教学锻炼学生心理素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志国.初中体育教学中应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锻炼[J].体育世界 (学术版) , 2010 (02) .

素质锻炼 篇9

一、体育课堂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的关系

体育课堂教学是在体育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下, 通过运用适当的方法指导学生掌握体育和卫生保健知识、基本的运动技术和技能, 增强学生体质, 培养体育能力和良好的思想品德的一种有组织的教育过程;而课外体育活动又是在体育教学的基础上, 通过多种方法和手段来巩固、提高体育教学知识, 实现学校体育教学目的、任务的一条主要途径。由此可见, 体育课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是相辅相成的, 学生通过课外体育锻炼可以巩固、加深在体育课上所获得的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通过课外体育锻炼来提高体育教学效果。同样, 体育课堂教学为学生的课外体育锻炼打下了基础, 而且还可以通过体育课来检验课外体育的锻炼成果, 这种联系是双向互利的。

二、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要性

1. 课外体育锻炼在学校体育工作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历来都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

许多法规与政策以行政的方式保证了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时间:1951年7月, 政务院通过《关于改善各级学校学生健康状况的决定》, 其中规定“学生每日体育、娱乐活动或生产劳动时间, 除体育课及晨操或课间活动外, 以1小时至1小时半为原则。”1990年国务院与国家教委都对课外体育锻炼提出具体要求, 用法规的形式确定了课外体育锻炼指数。近几年来, 由国家体育总局同有关部门共同组织实施的《全国健身计划纲要》, 以全体国民为实施对象, 以青少年和儿童为重点, 保证学生每天至少要有一个小时的锻炼时间, 有步骤地开展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健身活动。通过对《纲要》的认真实施, 其成效已初步显现。

2009年, 为迎接一年一度的体育中考, 笔者在课外活动中分组、分项目、分阶段地安排了200名学生分别进行立定跳远、实心球、跳绳、仰卧起坐等项目的锻炼, 而学生的立定跳远、实心球、跳绳、仰卧起坐的平均成绩在半年后分别比锻炼前的平均成绩提高了21.3厘米、87.2厘米、32次和15次, 技术动作也有了明显的改善;2010年, 笔者担任高中篮球模块教学, 在课堂上多次只对学生进行简单的技术动作教学, 而要求部分学生在课后对该技术进行定量的复习操练。通过抽查发现, 能开展复习的学生均能基本掌握该技术, 不复习的学生则几乎无法完成技术动作, 可见, 只有把体育课堂教学和课外体育锻炼结合起来, 才能真正使学生掌握锻炼技术及技巧, 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从而真正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2. 课外体育锻炼能促进学生正常发育。

课外体育锻炼能满足青少年生长发育的需要, “生命在于运动”, 而对于青少年来说, 积极地从事体育锻炼更是重要的, 他们的身体器官正处在不断生长发育的时期, 身体的可塑性很大, 正值锻炼身体的“黄金时期”。根据他们的生理特点, 选择合适的体育锻炼内容, 掌握适宜的运动负荷, 坚持经常锻炼, 能有效促进其体格生长;对于部分学生身体的某些畸型状态, 也可以用特定的锻炼手段加以矫正。无疑, 体育锻炼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壮、匀称的体态和端庄、健美的身姿, 而这些运动技能的掌握与娴熟地运用、运动量的达标必然离不开学生在课外体育锻炼中的反复练习。

3. 课外体育活动有利于巩固、提高体育课所学的技术技能。

在我国现行的体育教学计划中, 课堂教学时间少, 每个同学在课堂上的练习还不到半小时, 要熟练掌握大纲所规定的各项技术与技能的确有很大困难。因此, 要充分利用课外活动时间, 结合课堂教学内容, 有目的地向学生布置一些短期内能完成的技术练习和辅助练习, 如教师讲授“头手倒立”的技巧时, 可要求学生平时多练习一些靠墙倒立, 体会倒立时的感觉, 这有利于掌握头倒立动作。又如, 讲授铅球侧向滑步技术, 教师可在体育课上针对技术难点, 关键环节进行分解练习, 因课堂时间有限, 教师则需要对学生提出要求:在课外多做徒手滑步练习和辅助练习, 以提高动作质量。

4. 课外体育锻炼能有效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 有助于学生运动能力的培养。

身体素质是掌握技术、技能的基础, 因而体育锻炼必然要将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作为重心。中学生还处于生长发育的高峰期, 可塑性强, 正是提高身体素质的最佳时期, 因此, 应有目的地向学生布置一定数量的发展身体素质的课外体育锻炼任务。教师在课内讲解练习方法, 在课外让学生主动加强练习, 项目可包括俯卧撑、斜身引体、引体向上、双杠屈臂伸、仰卧起坐、蛙跳、纵跳摸高、负重蹲起、越野跑、加速跑、变速跑等多种练习——简单易行, 又不受场地器材影响, 学生一般都能按要求完成, 也愿意完成, 这样才能有效地发展他们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和柔韧等身体素质。

加强课外体育锻炼的辅导与管理, 不仅能使学生养成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 而且有助于其自学能力的培养。通过课外体育锻炼、实践, 学生自觉行动的能力、自评自测能力以及组织能力、裁判能力、交往能力等都会得到发展, 由此可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体育骨干来。

5. 课外体育锻炼能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促进校园精神文明建设。

课外体育锻炼是课外文化娱乐的组成部分, 相较于课内体育锻炼来说, 它内容更丰富具体, 形式更多样、直观形象, 也更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如小型多样的游戏活动可以培养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集体主义精神及胜不骄败不馁的意志品质;各种竞赛可以培养学生诚实、公正、良好的竞争意识, 经常组织各种活动既可充实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 又能促进校园精神文明建设。

6. 课外体育锻炼能丰富学生的体育知识。

体育是一门科学, 知识面宽, 若仅仅凭借课堂教学时间来解说有关知识, 就不利于学生有效地掌握。因此, 必须采取课内外结合的方法, 才能使学生掌握各种技术动作方法、要领、重点、难点及保护与帮助的方法;才能使之掌握科学锻炼的方法及了解有关人体形态结构和运动生理卫生常识。同时, 教师还应指导、组织学生阅读体育书刊、收看体育节目和各种比赛, 让学生了解当今世界体育发展动向及我国体育的伟大成就, 这样既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 又可培养其爱国主义精神。

三、课外体育锻炼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 群体性。

课外体育锻炼要坚持面向每一个学生, 面向学生的各个方面, 让每位学生都有一个循序渐进、增强体质的过程。活动的设想与实践要充分体现群体性, 要征求各班学生意见, 照顾各班特点和兴趣, 做到因材施教, 以激发广大学生参加活动的积极性。

2. 趣味性。

课外体育锻炼是体育课堂教学的延伸, 是课堂讲授知识、技能的实践应用。课堂内容能丰富课外锻炼的内容, 但课外体育锻炼又绝非对课堂内容的简单重复。在课外锻炼的广阔空间里, 可以充分体现体育运动的趣味性, 因此, 不妨让学生放开身心, 以各自的趣味为引导, 去完成他们所喜爱的运动项目, 或者以各自感兴趣的方式去学习规定项目。

3. 科学性。

内容的安排是课外活动的关键。科学地安排好活动内容的顺序及活动量, 符合儿童生理、心理特点, 符合人体运动的变化规律, 同时随着季节变化, 还应适当进行调整, 这样才能劳逸结合, 避免片面或枯燥的练习, 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目的。

4. 创造性。

课外活动要根据实际情况, 因地制宜, 做到有特色, 有创新。在活动内容的安排上, 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 让学生去创新, 使他们在活动中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和特长, 使其创新思维得到发展。

5. 安全性。

课外活动要加强安全管理, 制定出必要的安全制度, 注意培养好骨干力量, 严格要求他们负起指导与保护、帮助同学的责任, 要组织、指导好, 保证安全, 避免重大伤害事故的发生。

学生通过课外体育锻炼, 体验体育知识和技术, 培养顽强的意志和优良的体育道德作风。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有目的地布置课外体育活动锻炼任务, 引导学生积极热情地参与, 促进其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只有这样, 才能适应素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流, 才能充分体现体育教学在素质教育中举足轻重的地位。

摘要:文章通过对体育课堂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的关系的阐述, 论证了课外体育活动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巩固课内知识;对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具有必要性。在对其加以重视的同时, 亦需注意解决课外体育锻炼的若干问题。

关键词:素质教育,课外体育锻炼,体育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学校体育工作条例[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

[2]李小伟, 邵山.坚持依法治教促进学校体育发展[J].中国学校体育, 2006, (10) .

[3]黄世军.《新义务教育法》修订:能否使中小学生体质不再下降[J].中国学校体育, 2006, (10) .

[4]许定国, 李国泰.加强课余体育锻炼管理的意义[J].体育学刊, 2009, (5) .

素质锻炼 篇10

一、在初中体育的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初中生面对学习的巨大压力,身体与心理上也随之发生变化。容易产生情绪不稳定,易产生极端的心理,与此同时初中生处在青春期,容易产生逆反的心理,从而影响初中生的学习成绩和生活。在加强初中生体育锻炼的同时,也要强化初中生的心理素质的锻炼,从而使初中生的身体和心理都能够得到良好的发展。

体育活动的锻炼能够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提升,舒缓学生的心理压力,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意志的磨练。

体育锻炼也从属于心理调节的范畴,初中生需要在体育教师的正确引导下进行体育锻炼与心理调节,体育活动中的动作技能能够使学生肢体的能力得到发挥,增强初中生的体魄;在小组的体育活动进行时,增强了初中生与同学、教师之间的交流沟通,在不断的交流中舒缓学生的学习压力等心理层面的压力,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体育锻炼不仅仅能够促进学生的身体和心理上的发展,还能够在一定程度山锻炼学生的意志,形成健全的人格。促使学生能够坚强的面对学习生活中的压力,学会自我调节,增强与同学、教师之间的友谊,为未来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培养,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的锻炼

1. 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

适度的体育运动可以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在体育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体育运动的节奏调节自己的心理和情绪,在体育锻炼与体育游戏的失败与成功中寻找经验,丰富初中生的情感经历和自身的调控能力。

在初中体育的教学活动当中,体育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的特点,制定出学生自我评价的方案,使学生能够进一步的增加自我的认知,体育教师也可以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采取增强学生动作间的互动等方式促进彼此之间的交流,使学生在集体的合作中促进学生的合作与交流,教会学生照顾他人、关心他人,从而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

2. 锻炼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

在实际的体育教学活动当中,适应强度的体育运动锻炼能够使学生形成吃苦耐劳的精神。体育锻炼可以帮助学生在遇到困难阻碍的时候拥有客服困难的勇气,形成顽强拼搏的意志。在进行体育能力测试的过程中,教师要对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鼓励学生完成体育任务,一步一步的克服困难与阻碍,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

3. 建立多种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健康的发展。

合理的评价体系制度是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关键性措施,使学生在活动的体验中领悟快乐与挫折,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充分的发挥学生的内在潜能。学生的个体情况受到多种外界因素和内在因素的影响,因此学生的个性特点都有所不同,通常用的两种方式分别为表扬性鼓励以及期待性的鼓励。

表扬性的鼓励。这种方式采用直接表扬的语言方式,从学生的优点出发,例如:针对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在学习上有所进步,就使用带有鼓励性的语言增强学生对学习的信心;针对平时在课堂上很少发言的学生,对学生进行表扬,调动学生的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期待性鼓励。这种方式要求教师充分的关注学生在课上或者课下的动态,对学生使用带有期待性的语言,这种方式可以放在表扬性鼓励之后进行。例如:“最近学习成绩总体上升的很快,如果在某一科加强学习,这样就更好”;“这项体育技能做的很标准,如果再在某一个动作上稍微的调整一下,看起来就更加的协调。

面对学生个体的参差不齐,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心理知识的辅导,扩展学生的运动知识,对不配合体育活动的学生,教师要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分析这一类学生的心理状态,说服其参与到体育活动当中来,从而促进整体学生心理素质以及身体素质的提升与发展。

综上所述,在初中的体育教学过程中,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锻炼的途径渠道有很多,体育运动中的小组竞技比赛等小组合作能力的锻炼、小组交流的锻炼、小组竞争的锻炼都对初中生的综合能力的提升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朝文.试分析初中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素质锻炼加强的途径[J].东方教育,2015(11):362-362.

[2]姜英浩.初中体育教学中加强学生心理素质锻炼的途径[J].黑河教育,2015(10):44-45.

素质锻炼 篇11

【关键词】初中体育 教学研究 心理素质锻炼 途径

【中图分类号】G40.01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6)02-0107-01

初中学生正是心理素质变化、成熟的时期,也是其人格品质逐步奠定的黄金时期,但由于其本身人格与心理发展还不够成熟稳定,因此需要加强对初中学生的心理素质锻炼。而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心理素质教育是初中生们的重点学习内容之一。

目前,初中生的心理素质锻炼过程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与不足,而基于此,如何在初中体育课堂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心理素质锻炼就成为广大体育教师们重点关注的问题,本文正是在此背景下提出了几点加强学生心理素质锻炼的途径,以期能够切实提高初中生心理素质水平。

一、强化心理健康教育

初中学生相对小学阶段而言,其学习压力逐步加大,同时由于逐步进入青春期,身心发展都逐步加快了速度,因而容易发生心理失衡情况,甚至部分学生的叛逆心理以及逆反心理会更加严重,导致出现心理问题,不仅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还容易导致学生学习成绩下降,严重者甚至会误入歧途。因此,在初中体育课堂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们心理素质的重要手段。首先,体育锻炼能够推动学生对客观世界认识能力的发展,通过体育课堂训练能够适当调节学生学习压力,并且还能促进学生自身人格的健全与发展,形成更加坚强的意志。其次,体育锻炼一般能够以积极主动的活动形式让学生调整自身,从而保证身体协调性,长久坚持能够增强学生的判断能力,让学生的心理更加敏锐与灵活。

二、激发学生内在积极性与主动性

初中体育课堂教学中,体育课程内容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来完成的。加强学生心理素质锻炼,需要进一步发揮学生自身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从而让学生们更加积极向上的参与到体育教学过程中来。在初中时期,学生们体育素质参差不齐,而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因为害怕自身做出的动作难看而导致其产生自卑心理,不敢过多的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或者草草敷衍一下。针对这种状况,体育教师需要设置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们潜在的参与热情,从而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们能够将紧张、胆怯、自卑的心理转变成锻炼自己,突破自己心理。

这就需要体育教师首先做到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学生的身体素质制定教学方案,让每个学生都能发现自身的优势所在。

(一)让学生获得比较良好的心理状态

教师需要营造出融洽热烈的课堂气氛,让师生关系更加密切,学生之间能够互相帮助,从而让学生获得比较良好的心理状态。

(二)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需要教师深入学生之中,对学生们的个性特征、兴趣爱好以及运动才能有着细致的了解,根据不同学生的爱好与性格确定不同的教学内容,让他们都能够在体育活动中发现自己的长处,从而建立起自信心和认同感。例如,对于缺乏自信,身体素质较为薄弱的学生,可以选择一些较为简单的项目进行训练,如选择跳绳、广播体操、跑步等;而对于本身容易紧张的学生,则可以选择对抗性的比赛项目,如选择篮球、足球、排球等,让学生们通过激烈的比赛来克服容易紧张的问题;对于身体素质较好,体育学习比较扎实的学生可以选择难度比较大的技巧性项目,例如长跑、跨栏、跳高等。

(三)采用适当的考核评价方式来增强学生自我认知能力

体育教师运用恰当的评价手段能够进一步增强学生们的自信心。第一,在体育教学中,教师需要运用有激情与感染力的语言来调动学生们的情绪,激发其对于体育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在学习过程中,对于学生取得的进步要给予肯定与赞扬,以及时评价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第二,需要进行考核评价体系多元化改革,采用更多内容性评价来取代单纯的分数评价,例如对学生的身体状况进行评估之后,结合学习态度、过程以及取得的进步情况等综合评价。从而让不同身体素质的学生都能够发挥自身的潜力,树立起自信心。

三、运用抗挫折教育锻炼学生的意志力

抗挫折教育是一种能够极大的增强学生心理素质的方式。抗挫折教育的目的在于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与挫折恢复力,其能够有效的增强学生对于社会生活和环境的适应能力。在体育教学中,主要是进行身体练习项目教学,因此,通常需要学生进行多次练习,而在此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很多挫折。这时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遭受挫折后的反应。

加强学生心理素质锻炼,可以采用抗挫折教育方法。例如在恶劣的天气环境中锻炼学生的意志力。体育课程大多数都是在户外进行活动,因此经常会遇到较为恶劣的天气状况。有很多体育教师会因为天气状况而将室外课转为室内教授理论知识,但实际上恶劣的天气正是进行抗挫折教育的最佳环境。在冬季,经常会遭遇大雪天气,操场会有很多积雪,同时,气温会非常低。此时,为了增强学生们面对困难的意志力,教师可以组织滑雪、打雪仗等体育活动,一方面通过活动抵御严寒,另一方面可以有效增强学生的意志力,从而达到加强学生心理素质锻炼的目标。

素质锻炼 篇12

一、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受中考、高考的影响,初中生通常具有较大的学习压力,而且初中生心理发展不健全,容易产生逆反和叛逆心理,甚至严重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因此,初中体育教学不但要重视学生的身体健康,还应当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提高初中生的心理素质。体育锻炼能够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促进学生人格、意志的发展形成。学生只有通过正确引导的体育锻炼形式才能够达到调节心态的作用,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协调能力,提高学生的直觉判断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适应环境能力。在初中体育活动中,通过体育锻炼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促使学生形成乐观、外向的性格,最终实现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与发展。由此可见,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推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增强学生自信心和积极性

初中生的体育发展水平各不相同,基础较差的同学对体育活动一般缺少兴趣和积极性,不愿意主动参与课堂练习,大大降低了预期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目的。因此,只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才能挖掘学生的潜力和热情,最终达到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教学目的。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增强学生自信心和积极性的有效途径主要有以下两种:

第一是坚持因材施教,发展学生自身的优势和特长。首先,教师应当坚持与学生平等交流,营造轻松良好的教学气氛。只有师生之间能够互相尊重、同学之间互相帮助,学生才可以形成良好的心理定势。其次,初中体育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以及身体素质等心理、生理特征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活动。这样可以使得所有学生都可以展示和发展自己的优势特长,更加快速的被同伴接纳,融入到体育活动中,从而获得自信心和认同感。最后,对于基础较差的同学体育教师可以进行单独辅导,选择一些简单、易做的项目进行训练,使他们获得更多的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和积极性。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选择复杂、难度较大的项目进行训练,比如跳高、跨栏、长跑等项目,逐渐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第二是教师应当对学生给予积极评价,提高学生认知能力。积极的评价方式能够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提升认知能力,增强自身的自信。因此,教师应当要学会合理利用评价手段,给予学生恰当的评价,帮助学生提高自我认知能力。一方面,初中体育教师可以通过富有激情和感染力的语言去激励学生,对学生的进步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大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另一方面,学校应当重视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过程的评价,将考核评价渗透到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中,使得每位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潜力,有效增强学生的自信和把握,最终实现学生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

三、实施挫折教育,培养学生的意志力

挫折教育是对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和受挫恢复力进行培养锻炼的教育,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磨练锻炼学生的意志力,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体育教学活动一般采用身体练习的形式,通过反复的练习掌握运动项目和技能动作,学生通常会遭遇到很多失败和挫折。因此,体育教师可以巧施挫折教育,锻炼学生的意志力。一方面,教师可以积极创设教学情境,有效的磨练学生的意志力。教师可以创设一些比赛中的关键时刻,引导学生投入其中,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比如,在长跑比赛的最后时刻往往对运动员的心理素质要求较高,领先的一方如何延续优势转为胜势,落后的一方如何改变局势反败为胜,这都是都学生心理素质的考验,只有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才可以坚持到底,笑到最后。当然,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身体素质,项目难度设置应当科学合理,才能有效的实现对学生意志力的培养和锻炼。另一方面,初中体育教师应当善于运用恶劣天气训练学生的意志力。体育活动一般在室外进行,通常会遇到恶劣的天气状况,大部分体育教师在这种情况下会改变教学计划,选择在室内开展教学活动。其实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恶劣的天气为开展挫折教育提供了适宜的环境和机会。比如教师可以在下雪之后组织学生打雪仗,既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能够锻炼学生抵御严寒的能力和战胜困难的勇气,磨炼自身的意志力。

四、开展竞技类活动,培养学生合作竞争意识

竞技类的体育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求胜心,激发学生战胜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因此,在初中体育教学活动中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竞技类活动,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第一,在开展集体活动过程中,教师应当注重学生之间的协调发展,引导学生更好的与他人相处,提高学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使得学生能够学会理解他人、与人合作,最终克服自身的狭隘思想,更好地融入到集体生活中。第二,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协调配合、竞争对抗的机会。教师在坚持“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科学理念的基础上应当重视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与体验。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体现了民主与合作的关系,促使学生积极团结合作,互相鼓励和配合,最终实现学生之间协作意识和竞争意识的培养。第三,体育教师针对学生的比赛成绩应当认真评价,建立激励机制,对于成绩好的同学给予表扬和激励,对于表现不是很好的同学也应当给予鼓励和肯定,在帮助学生提高体育成绩的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观念和协作意识。除此之外,充满团队合作氛围的集体活动能够给学生带来温暖、轻松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从消极、焦虑等不良情绪中走出来,培养良好的性格和品质。

综上所述,初中生正处于心理发展的黄金时期,是进行心理素质锻炼的良好时机。初中体育教学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人格品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因此,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多方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坚持因材施教,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学生给予积极的评价,增强学生自信心和积极性;采用适当的方式进行挫折教育,培养学生的意志力;积极开展多种竞技类活动,培养学生合作竞争意识,有效地满足学生的心理和生理需求,最终促使学生心理素质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李忠平.基于实际探索初中体育教育教学方式[J].读写算,2014,(11):243-243.

[2]万丛灵.初中体育教学中加强学生心理素质锻炼的途径[J].教育教学论坛,2012,(13):253-254.

上一篇:保险市场的机制与竞争下一篇:高考失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