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市场的机制与竞争(精选9篇)
保险市场的机制与竞争 篇1
一、美国农业保险的种类
1. 涵盖150多种农作物。
美国已形成了多个种类、覆盖多种农作物的农业保险产品。目前美国已有150多种农作物被纳入农业保险范畴, 可供选择的保险品种超过300个, 既包括玉米、棉花、大豆和小麦等大宗农作物, 也包括草莓、干豌豆、柑橘等种植面积少、总产量低的小品种。2008年以来, 主要农作物的参保率均在80%以上, 而且呈现稳步增加的趋势。
2. 产量险和收入险并存。
美国农业保险的产品种类包括产量险和收入险。产量险是以产量损失达到一定程度作为赔偿发生条件的险种。收入险是通过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与农业保险政策相结合, 把价格变化对收入造成的不确定性纳入了风险责任之中, 以收入低于一定水平作为农业保险赔付的条件。收入险的风险保障的覆盖范围更广, 受到了农场主的普遍认可, 近年来发展较快。
二、美国农业保险体系的特点
1. 构建多层次农险服务体系。
美国农业保险体系形成了农业风险管理局、商业保险公司和各类民间组织组成的多层次体系。美国农业部风险管理局 (RMA) 和联邦农作物保险公司 (FCIC) 两块牌子、一套人马, 负责制定农业保险政策、提供农业再保险、对经营农业保险的私营保险公司进行补偿以及开发新的农业保险品种等。
私营保险公司承担农业保险的销售、理赔全程服务, 并负责质量管理、承担风险和向风险管理局提供相关数据和统计资料等。私营保险公司推出的农业保险具有商业可持续性。在2012年的农业干旱灾害的保费收入高于赔偿10余亿美元, 赔付率约为91%, 不考虑保险公司的相关运营成本, 私营公司的农业保险产品有能力实现自负盈亏。
各类民间组织积极促进农险政策的立法和推广。如美国农场局联合会 (AFBF) 等组织, 反映农户的利益和诉求, 通过影响立法机构、社会舆论等途径争取有利于农场利益的农业保险政策措施。
2. 施行对农险的供求双方进行双向政策激励。
为鼓励农场主积极投保, 政府对投保农场主的保费进行一定比例的补贴, 近年来的平均补贴率在60%左右。补贴水平由投保人选择的保障水平与保险单位决定 (FAPRI, 2010) 。该种制度设计能够加大对经济状况较差农场主的支持, 因为经济状况较差的农场主通常选择的保障水平较低, 因此支付的保费较低。为鼓励商业保险公司推出更多的农险产品, 政府对保险公司实行15%以上经营补贴、税收减免, 提供低成本再保险。
3. 根据实施效果不断完善农险政策。
美国农业保险历经70多年的发展, 近10年开始大量应用。1938年经《农业调整法》授权开展农业保险之后, 美国政府相继修改和出台了《联邦农作物保险法》 (1980年修改) 、《克林顿农作物保险改革法》 (1994年出台) 、《农业风险保障法案》 (2000年出台) 、《食品、环保和能源法案》 (2008年出台) 、《食物、农场及就业法案》 (2014年出台) , 对农产品保险政策不断完善, 形成了日渐成熟的农业保险体系。目前, 农作物保险承保面积达到当年可保面积的80%左右。
4. 期货市场成为农业保险产品开发的重要基础。
美国利用期货价格开发大豆和玉米的保险产品。预测价格 (projected price) 和收获期价格 (harvest price) 等决定农民保费水平和赔偿金额的关键参数由大豆和玉米期货价格确定, 大豆使用11月合约价格, 玉米使用12月合约价格。预测价格基于期货合约的2月份每日结算价的平均值计算, 收获期价格基于上述合约的10月份价格进行计算。收获期价格高于预测价格越多, 农民获得的赔偿就越多。
大豆收入保险涉及历史平均产量 (Actual Production History, APH) , 即最近5年产量的移动平均值, 单产保险比例 (Coverage level, CL) , 基价 (Base price, BP) , 即期货价格等参数。
三、我国发展农业保险的启示及建议
1. 农业保险和目标价格政策相结合稳定农民收入。
我国目前人均耕地面积小, 农户数量大, 保险公司开发保险产品缺乏规模效应, 全面开展农业保险的将产生较高的保费费率。美国农场220万个, 农场平均耕地面积约1000亩;我国农户2.66亿户, 户均耕地面积约7亩, 土地的集约化经营程度低。目前, 引导种粮大户选择农业保险, 如采用低费率, 高理赔水平等是我国当前农业规模化经营水平相对较低时的可行选择。在我国平均经营规模达到200.2亩的家庭农场87.7万个, 引导这部分农场率先参加农业保险, 可以覆盖约1.7亿亩的耕地面积。随着农村合作社数量的增加, 单个合作社耕地面积的提高, 可以全面铺开农业保险, 取代国家临时储备政策、目标价格政策作为稳定农民收入的主要政策工具。
2. 增加对保险公司的保费补贴等激励措施。
我国目前对农业保险的支持政策主要是保费补贴, 目前的补贴比例在75%-80%之间;2007-2011年, 中央财政安排的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资金从21.5亿元增加到97.06亿元。保险补贴施行财政补贴分级幅度的机制, 中央政府提供35%-40%, 省级政府提供约20%, 市县基层政府提供约15%;按此推算我国政府提供的保险补贴总额度为250亿元左右, 低于美国;2010年美国政府的保费补贴近70亿美元, 约合400亿人民币。但除了对农民的保费补贴之外, 我国没有对保险公司经营管理进行补偿的政策, 也没有再保险政策扶持, 税收政策也只有在营业税方面有一定优惠, 我国应加强对保险公司的积累措施, 增加财政资金的支持额度。
3. 加快发展农产品期货期权市场。
我国目前开发的农产品保险只有玉米、鸡蛋等少数保险以期货价格作为理赔依据。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充分汇集供求信息, 价格公开透明, 是市场的重要参考;同时, 保险公司可以直接或间接参与期货市场对冲自己的风险暴露, 美国已充分利用期货价格作为保险理赔的价格依据。我国目前具备利用期货价格的良好基础, 玉米、水稻、大豆、小麦等农产品期货品种均已上市多年, 运行平稳, 价格发现和风险管理功能发挥较好。建议政府相关部门鼓励和引导保险公司的农险产品引入并推广农产品期货价格作为理赔依据。同时, 鼓励期货市场开发更多农产品期货, 并尽快上市农产品期权, 为农业保险的发展奠定更好基础。
保险市场的机制与竞争 篇2
作者:佚名情报来源:金融与保险点击数: 102更新时间:2007-7-5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字体:小 大】
中国保险业入世过渡期已经结束。入世以来,保险业坚持市场化的改革方向,国内财险市场主体有了快速的增长,新公司的成立、分支机构的扩张,带动了国内财险市场竞争格局的变化。竞争性的市场结构是保险公司开展竞争的舞台,是保险公司提升竞争力的外在动力,是促进保险业快速健康发展的外部条件。
1国内市场上的商业财产保险公司
财产保险公司是指财产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财产保险业务包括财产损失保险、责任保险、信用保险等保险业务;财产保险公司经保险监督管理机构核定,可以经营短期健康保险业务和意外伤害保险业务。入世以来,国内财险市场主体的数量快速增长(表1)。截至2005年底,国内市场上共有财产保险公司35家。其中,美亚上海、广州和深圳 3家分公司统计为1家公司。
从1996年至2000年间,国内一直没有再增设新的内资财险公司。2001年,中保国际在内地成立太平保险公司,开始“恢复国内保险业务”。2003年,中国再保险公司在重组改制过程中,设立了中国大地财险公司。1992年至2004年间,外资财险公司的发展速度相对乎稳,平均每年成立一家外资财险分公司。2004年,保监会批准筹建多家财险公司。上海安信、永诚财险、天平保险、安邦保险、阳光财险、渤海财险和都邦财险等多家财险公司已经于2004年和2005年先后正式开业,财险公司又进入新一轮快速发展阶段。
在监管机构的积极推动下,在保险公司的积极努力下,保险公司的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深化,内在素质不断增强。随着中华联合完成重组改制,内资财险公司全部转为股份制企业。新成立的内资保险公司均采取了股份制的组织形式。
2国内财险市场总体竞争格局分析
截至2005年年底,国内市场上已经正式开业的商业性财险公司共有35家,其中外资公司13家。以2001年以来的公开数据为基础,可以分别计算财险市场保费收入等指标历年来的 CRn和H值,分析国内财险市场竞争格局的演化情况。
2.1 2001年至2005年国内财险市场集中度(CRn指数)分析
2005年是国内财险业高速发展的一年。新兴中小型内资财险公司加快了市场扩张速度,导致了财险市场集中度的下降。2005年是近几年以来,市场集中度下降最快的一年。2001年至 2005年,国内财险市场保费收入集中度CR3和CR5.从中可以看出,2001年以来,国内财险市场保费收入集中度呈现逐步下降的趋势,特别是 2003年和2004年这两年,随着新兴主体的增加和分支机构的扩张,市场集中度有较大幅度的下降。
但是,对照贝恩分类方法和日本通产省分类方法,国内财险市场仍然属于“寡占I型”或“极高集中寡占型”市场结构。美国财险市场是一个竞争比较充分的市场,2003年净承保保费收入排在前四位的公司的市场份额总计为28.6%(01)。通过横向比较来看,也可看出国内财险市场的集中度偏高。
从国内财险市场具体的市场份额变化情况来看,保费收入排名前三位的公司一直没有变化,排名第四至八位的公司则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表3)。国内财险市场上,保费收入前三名一直为人保财险(2003年以前为“中国人保”)、太平洋财险和平安财险 3家公司所占据。第四至八名的市场份额争夺则比较激烈:华泰在2001年排名第四,2005年已经被挤出前八名;中华联合(2002年以前为“新疆兵团”)4年来排名持续上升,2005年已经跻身第四名;天安、永安、华安、大众等4家公司保费收入排名有升有降。
2.2国内财产保险公司的市场份额
从国内财险公司的经营现状来看,可以从市场份额和经营区域两个维度来判断某家公司的市场地位。市场份额是企业市场地位的直观体现。2005年国内务财险公司市场份额排名见表4。但是,市场份额的高低不仅与公司的经营历史和业务扩展能力有关,也受到经营区域的约束。
在2004年以前,受产业政策的影响,保险公司的经营地域是存在差异的。例如,一些中小型内资财险公司,在成立之初就定位为“区域性公司”;外资财险公司大多采取分公司的组织形式,只能在一个省(市)范围内开展保险业务。根据2004年实施的《保险公司管理规定》,在满足资本金和偿付能力要求的前提下,保险公司的经营区域不再受限。这项政策限制取消后,中小型内资财险公司明显加快了市场区域的扩张速度。由于新法规生效时间还比较短,还未对市场格局产生实质性的改变。
在国内市场上经营历史最长的、分支机构数量最多的人保财险公司占据50%以上的市场份额。太平洋财险、平安财险和中华联合近几年的分支机构发展速度很快,市场份额相当,但与人保财险还具有较大的差距。大地财险和安邦财险的机构建设速度也很快,但是,由于成立时间较短,业务还没有达到应有的规模。农业保险公司在发展初期,其经营地域还不会迅速向全国扩张,而且由于业务特点的原因,农险公司不会对财险市场格局产生大的冲击。其他内资公司的经营地域也都还非常有限,外资财险公司目前也只在1至3个地区开展业务,这类公司具备进一步发展的潜力。
3国内财产市场竞争格局展望
2004年以来,国内财险市场准入机制的变化及各类公司的发展战略调整,正推动着市场格局的变化。公司及分支机构设立条件降低,新兴财险公司将进入快速增长期和扩张期。保险业入世过渡期已经结束,财险公司经营地域限制已经
完全取消。2004年新修订的《保险公司管理规定》,删除了以前将保险公司分为全国性和区域性的规定,将设立保险公司的最低资本金要求统一规定为2亿元人民币,并提高保险设立公司分支机构的自由度。保险公司以法定最低资本金额即2亿元人民币设立的,在住所地以外的每一省级区域内首次申请设立分公司,应当增加资本金至少人民币2000万元。保险公司资本金总额达到人民币5亿元,在偿付能力充足的情况下,增设分公司可不再增加资本金。比原规定要求的额度5000万元和15亿元有了大幅度的降低。以资本金和偿付能力作为基本要求,使得市场准入机制更加科学合理,有助于促进保险业和保险公司的发展。在新的市场准入政策引导下,中小型保险公司开始加快扩张步伐,大批新公司开始筹建。市场原有的“区域性”保险公司和新成立的公司,都开始构建全国性经营网络。
随着经营区域的扩展,新兴财险公司和中小型财险公司的承保能力将得到释放。通过净资产占比与市场份额之间的比较(表4),可以看出各财险公司的业务发展成熟程度。人保财险、中华联合、天安、华安和永安公司的市场份额已经超过净资产占比,业务发展比较成熟,资本金得到充分利用;太保财险、大地财险、大众和太平的市场份额与净资产占比大体相当,表明其业务发展已经达到一定规模;其他新兴财险公司,特别是外资财险公司的市场份额还远低于其净资产占比,表明这些公司还蕴藏着巨大的承保能力,还有较大的业务扩张的空间。
随着新兴公司承保能力的释放,市场集中度会进一步下降。2004年以来,新成立内资财险公司,给财险业新增了58亿元的资本金,占国内财险业净资产总额的比例已经接近16.43%(以各财险公司2004年末净资产为基础)。如果这些新兴公司达到有效的保费规模,市场格局将会发生较大的变化。与此同时,外资财险分公司纷纷开始申请由“分公司”改建为“子公司”,以降低其增设分支机构的资本要求。中银国际和香港民安的申请已经得到批准:香港民安保险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改建为独资子公司,改建后的公司名称为“民安保险(中国)有限公司”(保监国际[2004]800号);中银集团保险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改建为独资子公司,改建后的公司名称为“中银保险有限公司”(保监国际[2004]801号)。2005年,经保监会批准,韩国三星火灾上海分公司改建为韩国三星火灾海上保险(中
国)有限公司;日本财险大连分公司改建为日本财产保险(中国)有限公司。外资财险公司改建为“子公司”后,有可能会凭借其资本优势加快市场扩张速度,凭借其技术优势提供创新型产品,有可能会在短期内挤入第三类公司之列。当然,外资财险公司的区域市场选择和业务领域定位及其对整个市场的影响还需进一步观察。
与发达国家(地区)保险市场相比,国内财险市场的竞争程度还比较有限。但是,入世以来,国内保险市场逐步放开,保险主体迅速增加,市场竞争日渐加剧。竞争性的市场格局逐步形成并且还在不断深化,市场集中度还会进一步下降。在竞争性的市场上,财险公司追求“持续生存和发展”的愿望从未像现在这样强烈
保险市场的机制与竞争 篇3
现有代理成本影响因素的研究集中于委托人利用管理层持股、负债以及股权集中度等方面, 出发点是通过委托人设立约束或鼓励的机制来限制经理人的代理成本问题, 可定义为公司制衡机制。然而, 在充分的市场经济条件下, 市场是进行资源调配的有效手段。无效的市场导致了劳力、资本以及其他生产要素无法进行有效的流动, 阻碍了要素的竞争和发展的动力。这引发我们思考代理问题是否部分源于市场制衡机制的缺失。市场制衡机制是指市场中的客观存在约束了经理人的代理行为。 (佚名, 2003) 则把市场制衡机制定义为“通过企业及其要素在产品市场、资本市场和经理市场上的竞争和流动来实现对企业经营者的激励和约束”[1]。我国目前经理人市场发展不充分, 供不应求的局面以及家族世袭制严重影响了经理人资源的流动速度, 也导致了占据大量资源的现有经理人缺乏了忧患意识, 造就了他们“权利泛滥”的资本。公司制衡机制的主体是经理人之外的个人或组织, 而市场制衡机制的主体是市场。有关从市场制衡机制研究代理成本的研究很少, 主要涉及市场与经营者行为的规范性研究, 从而为我们进行研究提供了机会。
代理成本首先由是Jensen和Mechling于1976年提出的, 用于描述所有者与经营之间因利益冲突形成的损失。此后, 国内外对代理成本进行了很多有益的研究。在公司管理层激励方面, 管理层持股相比薪酬方案似乎更合理。Jensen和Meckling (1976) 认为, 管理层持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股东与管理层之间代理冲突。Ang, Cole和Lin (2000) 发现控制行业、规模和资本结构后, 代理成本与管理层持股存在负相关性。而吴育辉吴世农 (2010) 认为, 高管薪酬并未有效降低公司的代理成本, 反而提高了代理成本。在公司治理机制、债务结构与代理成本之间的关系方面, (晏艳阳陈共荣, (2001) ;张涌 (2000) ;王培林、靳云汇 (2007) ;李世辉、雷新途 (2008) 从不同的角度对债务资本结构与代理成本的关系给予了实证研究, 认为企业负债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管理层的代理问题。并且, 李世辉、雷新途 (2008) 进一步指出, 短期负债主要抑制显性代理成本, 而长期负债主要抑制隐性代理成本。公司制衡机制着重从组织的角度研究如何设计企业制度来限制代理成本问题, 是委托人充分发挥主动性的表现。其作用的机理是, 通过外部人为的制衡机制作用于经理人, 使其行为尽可能地与股东利益保持一致。Martin和Parker (1997) 的研究发现:企业绩效与市场竞争程度正相关, 市场竞争越激烈, 经营者就越努力地改善绩效。Fama (1980) 指出, 经理市场可以有效地控制代理成本。张建琦 (2002) 认为, 要建立对经理人的声誉约束机制, 实行名誉权合同制度, 通过经理人对自己职业声誉的珍视来约束经理人的行为。根据微观经济学竞争理论, 垄断市场无法实现帕累托有效, 会导致垄断方利益的增加和被垄断方利益的减少, 需要建立完全竞争市场合理配置资源和调整利益关系。当前我国经理人市场发展不充分、不平衡, 经理人资源的非有效流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市场制衡机制作用的有效发挥。根据市场制衡机制的作用机理及内涵, 我们选取经理人市场竞争性视角来考察代理成本问题, 希冀为进一步解决代理问题提供新的思路。
二、研究设计
(一) 研究假设
由于经理人员资源的稀缺性, 经理人员往往身兼数职。经理人员就难以与企业股东的利益保持一致。另外, 由于公司之间的持股关系, 公司的管理层也会在其控股股东或者其子公司中担任高级职位。这种人为的职位安排会进一步挤压外部职业经理人的进入。当经理人市场缺乏竞争时, 更具有动机和机会对企业的资源肆意挥霍和盲目投资。由此提出如下假设:
H1:管理层身兼职位越多, 代理成本越大
在市场化程度高的地区, 经理人员的竞争强度更大, 市场人力资本流动性强, 因而经理人会更尽责。此外, 在市场化程度高的地区, 也具备更多的市场约束、法律约束和社会舆论监督, 可以更有效地制约经理人的行为。因此, 本文提出假设:
H2:市场化程度高的地区, 代理成本更低
在诚信机制完善的西方国家, 如果职业经理人无法履行职责而导致企业受损, 个人经济上受到惩罚。而在中国企业间、企业与客户 (包括职业经理人) 之间缺乏契约意识, 整个社会信用关系缺乏刚性。一些职业经理人把企业搞垮而个人照拿年薪或换一家企业照样当老总。所以, 在中国目前经理人市场缺乏有效性, 尤其是缺乏竞争性情况下, 经理人员与公司签订的任期时间对经理人的代理成本并不会有太大的影响。因此, 本文提出假设:
H3:距离任期合同的终止时间的长短与代理成本之间关系不显著
(二)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2009年在沪市上市的102家上市公司相关数据。涉及制造业、建筑业、等非金融行业, 分布在27个省份或自治区、直辖市, 剔除了ST公司以及具有特殊值的样本。
(三) 变量定义
(1) 代理成本变量 (MC/TAT) 。衡量代理成本的方法通常可以有:管理费用销售率、总资产周转率、管理层持股比例以及自由现金流量。笔者采用管理费用率 (Management Costs, MC) 和总资产周转率 (Total Assets Turnover, TAT) 来作为代理成本变量。 (2) 管理层身兼职比例 (Part-time proportion, PTP) 。由于每个公司管理层人数不同, 采取“兼职比例”来衡量管理层兼职状况。兼职比例=管理层兼职累计数/管理层总人数。管理层兼职累计数为公司各高级管理人员兼任职位的总和, 包括其在本公司、股东单位以及其他单位的兼职数。对于每一个样本公司的某一个管理人员而言, 其至少占据一个职位。出于简化计算, 不把管理人员在本公司的管理职位数计入累计数中。处于在股东单位及其持股单位兼职, 反映了人为职位安排对外部经理人市场的竞争抑制;在其他非持股单位的兼职, 则反映了经理人市场的资源稀缺性。高级管理层人员指公司年报中披露的正副级经理、工程师等, 职位则来源报告中“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项目。另外, 兼任的职位主要包括经理职位、各种总师级别的管理岗位以及董事。 (3) 市场化指数 (MI) 。对于市场化指数 (Market Index) , 笔者采用樊纲, 王小鲁, 朱恒鹏编制的《中国市场化指数———各地区市场化相对进程2009》市场化指数来对各样本公司的市场化程度进行计量。采用公司注册所在地作为公司所在地。如果样本期间发生注册地变更的, 采用变更后的注册所在地确定公司所在地。 (4) 距离到期时间的长短 (Maturity length of time, MIT) 。由于每个公司是否签订聘用期限的管理人员数不同, 管理人员数也不相同, 笔者仍旧采用单位平均到期时间数来进行衡量, 即每个管理人员距离任职终止的平均时间。合同终止日期超过15日的约等于一个月, 否则为0个月。对于无期限的管理人员, 对此不加以考虑。 (5) 控制变量。鉴于研究的是反映经理人市场状况的变量与代理成本的关系, 所以笔者将其他对代理成本具有影响的因素加以控制, 尤其是公司治理机制要素。控制变量主要如下:股权集中度 (Ownership Concentration, OC) :用第一大股东持股的比例;债务状况 (Debt Situation, DS) :流动负债/资产总额。鉴于使用管理费用率 (显性代理成本) , 认为使用流动负债而不是总负债更合理;董事会的勤勉度 (Due Diligence, DD) :董事会会议的次数;独立董事在董事会比例 (TPID) :独立董事人数/董事会人数;公司规模 (SIZE) :公司总资产的自然对数。
(四) 模型建立本文构建如下模型:
注:*、**、***分别表示回归系数在10%、5%和1%水平上显著, 括号中的数值表示相应系数的显著性概率值
其中, β0为截距, β1、β2、β3、β4、β5、β6分别代表模型各变量的回归系数, ε为随机扰动项。
三、实证检验分析
(一) 描述性统计
本文对三个主要的自变量进行了分组, 并计算出个组对应的因变量值。结果如表 (1) 所示。从表 (1) 中可知, 随着管理层兼职比例的上升, 管理费用率逐渐提高, 资产周转率呈现总体下降的趋势, 初步印证假设H1;随着市场化程度的上升, 管理费用率整体上波动降低, 资产周转率呈现整体波动上升, 可初步印证假设H2;距离到期时间的增加, 管理费用率与资产周转率都呈现明显不规则的上下波动, 表明代理成本与距离任期合同的终止时间的长短没有显著相关性。
(二) 回归分析
回归分析结果如表 (2) 所示。可以发现, 三个模型整体上均有显著统计意义 (F检验的P值均小于0.01) 。模型 (1) 中, PTP对MC的回归系数为0.011, 虽然回归系数较小但是二者在1%的水平上是显著正相关的, 表明管理层兼任其他高级管理职位数会增加以管理费用率衡量的代理成本, 基本印证假设H1。而如果以资产周转率衡量代理成本, 管理层兼任其他高级管理职位数与代理成本没有显著的关系。原因可能是管理层在生产投资决策时受到集体投资决策原则的限制, 未能明显的影响投资效率;也可能是选取的样本观测时间太短, 管理者对投资效率的影响未能显现出来。在模型 (2) 中, MI对MC的回归系数仅为-0.004, 表明市场化程度并非影响代理成本的重要因素, 但二者之间仍然具有统计学上显著的负相关性, 可以印证假设H2。这表明, 在市场化程度高的地区, 有着某种因素会使得管理费用率降低。而如果以资产周转率衡量代理成本, 尽管资产周转率与市场化程度存在正相关关系, 但是仍旧不显著。这表明即使市场化程度高, 可能管理层也没有被替代的危机感, 从而没有显著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对于模型 (3) , 不管是用管理费用率还是资产周转率衡量代理成本, 与管理层任职的到期时间之间都表现出不显著关系, 印证了假设H3。这表明管理层认识到经理人市场资源的稀缺性, 预期聘任合同可以续约或者毫不费力的找到新雇佣单位。此外, 从表 (2) 中可以得知, 在6个回归中债务状况 (流动负债/资产总额) 与代理成本始终显著负相关。这与国内许多学者研究负债对代理成本的影响的结果是一致的。在以资产周转率衡量代理成本时, 不管是对股权集中度 (OC) 还是账务状况 (DS) , 回归系数都超过0.5, 表明股权状况和负债状况 (流动负债/资产总额) 对企业资产使用效率有着重要影响。短期负债主要抑制显性代理成本 (以管理费用率衡量) , 而长期负债主要抑制隐性代理成本。
(三) 进一步检验
对自变量分别进行了偏相关检验, 结果如下表 (3) 所示。从偏相关检验结果可知, 在控制股权集中度、债务状况、董事会勤勉度等因素后, 管理费用率与管理层兼职比例、市场化程度显著相关 (与多元回归一致) , 并且相关系数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资产周转率与管理层兼职比例、市场化程度以及距离到期时间均不显著相关, 但是相比多元回归下相关系数也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高。意味着, 如果使用管理费用率作为衡量代理成本的指标, 可以一定程度上证明三个假设均正确;如果使用资产周转率作为衡量指标, 只能印证假设H3;虽然资产周转率与管理层兼职比例没有显著相关性, 但15.4%的相关性表明了管理层兼职对公司资产的营运能力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
四、结论
保险市场的机制与竞争 篇4
计算车险保费我们还提供了下面的车险计算器。
阶梯式理赔服务
据平安产险上海分公司车险理赔部负责人介绍,为了提升小额车险案件的理赔时效,公司采取阶梯式的理赔服务。对于元以下的案件采取自动核损;对于
5000元以下无人伤案件,提供“一袋式”上门收取理赔单证;对于所有单车案件,只要有警方出具的事故证明,免去现场查勘的步骤。
该负责人同时透露,近年来,客户关于查看不及时或赔付过慢的投诉占比极低。不过,如果有客户投诉服务人员态度不端正,那么这类投诉将设定为必然成立,责任人将受到处罚。据不完全统计,正是做好了这部分案件的服务工作,平安产险上海车险客户的续保率已经达到80%。
人保财险理赔服务自动化
无独有偶,人保财险同样亮出漂亮的成绩单。据人保财险上海市分公司车险理赔部介绍,通过快速调整和升级后台服务系统,理赔处理自动化程度得到有效提升,再加上服务人力的同比增加,要兑现“1小时通知赔付”的承诺并不困难。
不过,并非所有的保险公司都能在车险服务方面做得应对自如。在本刊和复旦大学保险系联合举办的上海车险服务满意度调查中,车险客户对财险公司服务满意度较去年有所下降。
根据受访者反馈的建议统计,财险公司最需要改进的车险服务依次为:57%的受访者认为应加强告知说明、49%的受访者认为应加快理赔速度、41%的受访者
认为应提高赔款合理性、34%的受访者认为应提供更多服务网点、23%的受访者认为应当提高电话接通率、21%的受访者认为态度需要改善、13%的受访者
认为改善投诉机制。
如何看待服务投入
那么财险公司究竟如何看待服务投入的呢?天平车险总经理助理陈文志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从精算的角度看,财险公司可以根据历年车险业务的情况,来推定当年出
险频次和案件总量,并合理分配每年的服务资金投入。但实际操作中,财险公司面临业绩增长的压力更大,导致大部分费用投入流向销售前端,又侥幸地期望在服务
人力和技术配备滞后的情况下,不会发生更多的理赔案件。
然而,车险后台的服务最终还是要靠人来支撑。据了解,一名新人从入职到培训再到上岗需要一个过程,这势必导致险企的业务和服务配比产生落差;即便在其投入工作岗位之后,坐席、定损、核损等服务岗位留存率并不高,很多人只是将其作为一个过渡职业。
平安产险上海分公司客户服务部负责人表示,服务投入应该是一项长期的战略发展。如果财险公司依旧根据业务增长来配备服务人力,那么客户获得的服务一定是滞
后的。平安采取化被动为主动的方式,每年都会投入固定比例的资金用于服务,若业务增长超过预期,则服务投入也同比增加。
据了解,人保和平安产险等大公司之所以理赔承诺达成率很高,还在于提升服务人员专业技能。如针对夏季汛期水淹车事故的增多,重点培训查勘人员事故处理流程和争议问题处理方法。另外,还特别将夜间和双休日的值班力度提高20%,以应对突发案件的处理。
业内人士认为,服务投入的增加和流程的精简,还需要配合管理监控。尤其对于工作量较大的车险业务,各服务环节管理都要求强化过程与量化管理,通过客户的意见和反馈及时调整作业规则的适用性和作业习惯的标准化。
保险市场的机制与竞争 篇5
在这样的经济背景下, 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风险与挑战。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最快最外向的经济重地之一, 长江三角洲经济圈的民营企业在对外贸易中受到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本文以长三角民营企业为载体, 对民营企业在金融风暴这个特殊时期里的发展问题进行分析与探讨。从而为完善民营经济发展的机制提出对策和思路。
一、长三角民营经济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20多年来, 长三角民营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并取得了令人叹服的业绩。其中要数浙江省的民营经济最具特色, 近几年来浙江省GDP的一多半是由浙江民营企业创造的, 几乎是国有经济的两倍。浙江是个多山靠海, 可耕地少、铁、煤、油等工业原材料十分紧缺的地方, 人均资源全国倒数第三, 然而人均GDP却多年稳居第一。2008年, 仅浙江一省就拥有45万余户私营企业, 注册资本高达8 663亿元。而就整个长三角地区而言, 民营资本则高达数万亿元。这样一个庞大的经济实体在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中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分布于长三角地区的民营企业主要是面向加工出口的劳动力密集型企业, 分布在传统纺织服装、皮革羽绒、鞋帽等行业。2008年特别是下半年, 由于受到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 下半年外贸发展势头显著回落的特点。
据统计2009年首月进出口总值为1418亿美元, 比去年同期下降29%。其中出口904.5亿美元, 下降17.5%;进口513.4亿美元, 下降43.1%。在这种全国外贸形势不佳的情况下, 长三角的外贸形势也很不理想。2009年1月份, 江苏、浙江和上海的外贸进出口值分别为212.4亿美元、146.4亿美元和181.3亿美元, 分别下降32.2%、17.4%和29.5%。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 长三角民营企业的外贸发展现状不容乐观, 形势很严峻。
二、长三角民营企业自身问题分析:
近年来, 虽然长三角民营企业对该地区的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已经成长为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且对于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推动技术进步、扩大就业、适应多层次市场需求等方面发挥了尤为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不断蔓延和加剧, 长三角民营企业所面临的形势也是每况愈下。这其中除了上述重大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 其自身内部存在的问题也十分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 规模有限、经验不足
虽然我国总体经济实力已有巨大的提升, 民营企业的总体实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但与国际企业比较起来, 还是有很大的差距。目前, 长三角民企中资产额500万以下的占多数, 这很难与国际大企业相竞争。因为后者拥有巨大的生产规模效应、全球化的资源配置能力和雄厚资金的保障, 以致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具有先天性的优势。此外, 由于我国改革开放晚, 我们的企业与国际接轨滞后, 从而导致了我国民营企业从事国际贸易的经验不足, 意识和思想行为上也存在巨大的差距。
(二) 民营企业创新能力有待提升
民营企业的产权和管理结构制约了创新活动。调查表明, 民营企业中77.99%采取了股权多元化的有限责任公司制度, 13.59%采取了股权多元化和社会化的股份有限公司制度, 但家族制的实质并未完全改变, 这样就使企业的控制权始终被拥有最多所有权的人掌握, 而不是授予最有能力的人, 而创新活动最终需要有能力的人完成。民营企业主及其雇员的学历普遍较低, 大多数是高中及高中以下的文化程度, 这使民营企业缺乏创新的人才队伍, 严重影响企业创新能力。民营企业的企业规模使创新活动难以开展。从企业规模的角度看, 民营企业的规模以中小型居多, 小型民营企业这种固有的规模劣势, 使其既缺乏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又难以获得必要的创新资金, 创新对于他们来说只是一种奢望。民营企业的道德风险也对创新活动有一定负面影响。民营企业在社会信用普遍缺失的状态下, 出于赢利的目的, 会采取一些不讲诚信的竞争手法, 导致大中型企业创新成果的产权无法得到保护, 企业就无法收回巨大的创新投入。例如:浙江省民营企业在国际产业链中基本上处于中低端位置, 加工型产业比重偏大, 许多民营企业的产品处于模枋和仿造阶段, 来料加工业务比重也较高, 原创性、自主性产品偏少。据抽样调查, 80%的民营企业没有新产品开发能力, 产品更新周期2年以上的占55%左右。浙江大型工业企业2008年研究开发费用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为1.7%, 而多数中小企业研究开发费用一般不超过产品销售收入的1.2%。
(三) 经营管理水平欠缺
经营管理水平欠缺。目前, 长三角民营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也比较粗糙。在很多民企中有家族亲情式经营管理的痕迹或者是企业的管理制度上不科学不合理, 没有完全建立现代型的企业管理制度。同时, 经营方法和策略不够准确和明确, 缺乏科学合理的中长期企业发展规划等等, 这些都影响到了一个企业的健康持久发展。
(四) 民营企业人力资源严重缺乏
民营企业在用人时, 一般不会出现人浮于事的局面, 但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 在一次次上台阶、上规模、实现更高层次的飞跃时, 人力资源短缺问题逐渐显现。在这种情况下, 往往大力召募人才, 同时, 也着力培养内部人才。但由于人才, 特别是适合于特定企业使用的人才, 其贡献和投入相比较, 总有一定的滞后性, 其需求与供给相比较, 总有相当的稀缺性, 致使企业总处于人力资源短缺的状态。人才是在21世纪竞争中保持主动, 赢得优势的第一资源。当今世界管理科学的权威杜垃克也认为:“企业唯一的真正的资源是人, 管理就是充分开发人力资源。”
面对当前的内忧外患, 长三角民营企业更应该勇敢面对, 迎难而上, 从而最大程度地减少自身受到的冲击, 民营企业也应该从“长三角”民营经济发展出现的问题上加以借鉴。
根据当前市场状况为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完善企业自身的机制提出以下对策与思路:
1、做大做强, 增强企业竞争实力。
国际金融危机为民营企业低成本扩张带来了新的重大机遇, 经济低迷时, 一些企业陷入经营困难, 但也有很多企业依然保持了强劲的增长势头, 这就为那些优质企业通过并购、重组, 以较低成本迅速实现企业, 做大做强提供了机会。
2、节省企业的支出。
面对金融危机的影响, 企业可以进行适当裁员, 把不符合公司要求的人员排出公司之外。这样可以降低人力成本, 还可以借机对公司结构进行优化, 达到“精兵简政”和提高公司效率的目的。此外, 也可减少出差、旅游等活动计划和压缩日常用品开支, 增强员工的节约意识, 进一步达到节省开支的目的。
3、转变经营思路寻求发展。
除了“节流”之外, 还要同时“开源”。虽然目前企业面临着困境, 但不应该裹足不前, 坐以待毙, 而是要敢于迎难而上, 更加坚定进取求变的决心。企业应当积极转变经营策略, 全力改进不足, 努力开拓新的市场和提高公司盈利水平。如以前是从事外贸, 就把目标转移到国内, 积极开发国内市场;以前是从事轻工业领域, 就转为投资重工业领域或者是高新领域;以前是粗放式经营, 就升级为集约化经营等。
4、“走出去”提高企业国际化经
济水平, 我国企业已经到了加快“走出去”的新时期, 有条件的民营企业, 应抓住世界金融危机带来的低成本扩张的新机遇, 找准时机, 积极开展国际市场, 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进行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 提高企业国际化经营水平。
5、民营企业应该科学发展:
民营企业要实现新的发展, 必须知变、善变、应变、强化自身的科学发展。
6、充分运用财税税政策解决民营
企业“融资难”问题, 降低企业税负, 尽快出台对中小企业增加自有资金的税收优惠措施, 通过低优惠税率来引导企业发展, 设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 加强财政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支持。
7、促进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 可
以借鉴发达国家经验, 考虑制定并实施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政策, 建立重要技术的研究开发费补助金制度, 对中小企业用于技术研究和开发的投入, 允许按实际支出在缴纳企业所得税前列支。
8、广纳优秀人才, 关怀外来工和弱势群体, 提高民营企业人才素质。
9、寻求企业之间的合作。
保险市场的机制与竞争 篇6
一、吉林省财险保险市场的竞争态势的SWOT分析
(一) 吉林省财产保险市场发展的有利因素 (S)
1. 吉林省经济的稳步增长、民众保险意识增强。
截至2011年底, 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首次突破万亿大关, 达到10530.71亿元, 比上年增长13.7%, 支撑经济增长的物质和技术基础不断增强, 为财产保险业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随着经济的稳步增长, 人们对现有财产的保险意识提升, 这就为保险业, 尤其是财产保险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发展环境。
2. 保险监管的逐步规范。
2004年国家重新修订了《保险公司管理规定》, 逐步放宽了非寿险市场的准入条件。而2004年12月后, 保监会宣布取消外资公司经营的地域限制等等一系列保险法律法规的完善, 从制度上修订了保险公司经营的地域准入壁垒, 促进了区域性财险公司特别是外资财险公司在全国的业务扩张。在保险市场监管逐步规范的前提下, 吉林财产保险市场主体也由2004年的老三家发展成现在的13家。
3. 市场主体逐步自律。
近年来, 随着监管部门力度的逐步增强、消费者维权意识的提升, 市场竞争逐步加剧, 各市场主体也逐步意识到单纯的价格战已无法满足竞争的需要, 必须强化自律意识, 守法加一, 加强内部风险管控, 促进财产保险市场由价格竞争向技术和服务竞争转化。
(二) 吉林省财产保险市场的不利因素 (W)
1. 市场整体水平较低。
近年来, 虽然吉林省财产保险市场发展迅速, 但是整体发展水平距离保险发达地区还有较大差距, 以2010年为例:吉林财产保险市场保费收入62亿元, 保险密度223.53元, 保险深度0.71%, 均低于国内保险密度300元, 保险深度1%的平均水平, 特别是同发达的深圳 (财产保险密度1372元, 保险深度1.3%) 相比差距更为明显。
2. 市场监管法制不健全。
虽然政府部门不断修订保险法和保险公司管理规定, 使制度能符合并引导行业发展, 对促进财产保险行业发展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尽管如此, 中国在财产保险法制方面的建设还较为薄弱, 从目前实际情况来看, 如何发挥行业协会作用, 如何规范财产保险市场秩序, 引导财产保险竞争方式转变、促进财产保险健康发展等方面亟需加强, 一套相对完善的财产保险监管体系有待逐步建立。
3. 保险服务水平, 服务意识有待加强。
吉林省财产保险无论其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均落后于国内较为成熟的财产保险市场, 保险种数量较少且产品结构单一;且核保、核赔技术明显滞后于全国整体水平, 整体服务水平和服务意识不足。
(三) 吉林省财产保险市场的未来发展环境所带来的机会 (O)
1. 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及保险行业的平稳发展。
随着吉林省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 预计未来十年, 吉林省国民收入水平仍会保持10%以上的增长水平。未来五年中国保险行业会维持高增长速度, 而近年来吉林财产保险发展数据表明其发展速度一直位于我国财产保险前列。由此看来, 吉林省财产保险市场未来发展潜力巨大。
2. 民众保险意识和维权意识增强。
随着经济的稳步增长, 民众收入的不断提高, 消费需求开始多样化, 私人或企业所支配的物质财富越来越多, 为保障现有财富的拥有权, 迫使私人或企业增强保险意识, 不断增强财产保险的购买需求, 为财产保险行业的发展带来了较大的发展机会。
3. 为一批专业化高的财产保险公司在竞争中胜出提供了机遇。
近年来, 监管力度的不断强化, 保险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 消费者权益保护意识不断增强, 财产保险市场秩序进一步规范则约束了各保险公司在市场竞争中的违规行为, 财产保险市场由价格竞争向技术和服务竞争转化, 这种形势的转变给一些综合实力较强、专业化程度较高的财产保险公司的扩大发展提供了机遇。
(四) 吉林省财产保险市场未来发展环境所带来的挑战 (T)
1. 风险管控体系是否建立将影响财产保险行业的发展。
吉林财产保险市场产生相对较晚, 市场预警机制并不成熟, 风险管控体系未建立, 保险风险较大;没有建立相关的风险防范制度和再保机制, 使事故发生的概率上升, 赔付率随之而上升, 各公司主体的盈利水平下降;财产保险监控机制存在一定漏洞, 对财产保险公司的内部监控力度不足。这一系列制度方面的欠缺严重制约了吉林省财产保险市场的稳健发展。
2. 宏观政策环境将进一步影响保险行业在吉发展。
地方政府的宏观政策一直是影响当地保险行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以吉林省社保缴纳为例, 其现有政策就严重影响现有财产保险企业的经营, 吉林省社会保险的缴纳政策是不论个人和单位都是不封顶缴纳, 而全国绝大多数都是以个人收入三倍封顶进行缴纳。这样就大大增加企业的人力成本, 这种政策既影响了驻吉财产保险企业的盈利水平和能力, 又影响了各公司总部对驻吉财产企业的资源倾斜, 还影响驻吉企业员工是收入水平。
3. 重大意外事故和巨灾事故频发。
重大意外事故和巨灾风险的显著上升也将增大对整个行业的不确定性, 以吉林省为例, 2010年出现重大水灾使吉林省各财产保险公司经营承受巨大压力, 为确保自身经营的稳定性, 驻吉各财产保险公司在扩大自身业务的同时应加强风险管控, 积极引入再保公司, 分散经营风险。
4. 优化产品结构压力增加。
目前, 吉林财产保险市场产品结构较为单一, 车险占比较大, 自21世纪开始, 车险比例一直维持在70%以上。产品的同质性致使现行市场上对车险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 价格战和费用战成为主要竞争手段。
二、吉林省财产保险市场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根据对吉林财产保险市场竞争现状的了解及上述SWOT分析, 对如何发展吉林财产保险市场对策和建议如下。
一是完善监管体系。吉林财产保险市场总体还处于低端竞争状态, 服务水平和产品结构还有待于提升, 价格战仍是主要竞争手段, 利润空间不断被压缩, 各市场主体经营压力较大。为促进吉林财产保险市场的可持续发展, 完善监管体系, 建议重点关注: (1) 完善吉林财产保险行业信息化平台建设。 (2) 加强监管力度, 完善失信惩戒机制。 (3) 切实发挥行业协会作用, 建立行业自律制度。
二是加强市场主体建设。在一个成熟的财产保险体系中, 财产保险公司、保险代理公司、保险经纪公司等都是有机组成部分, 各司其职, 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吉林省财产保险市场的竞争主体逐年增加, 但老三家 (人保、平安、太保) 的市场份额却一直维持在70%以上, 其他财产保险市场主体所占份额却不断下降。因此如何有效提升中小财产保险企业的市场份额, 完善吉林财产保险市场结构和主体数量, 进一步建立和健全吉林省财产保险市场体系是关键。
三是提升消费者权益保护意识。吉林财产保险发展空间巨大, 而如何提升财产保险行业发展, 关键一点就是全行业提升消费者权益保护意识, 只有不断提升消费者权益保护力度, 才能得到消费者的认可, 才能提升对财产保险行业的消费倾向, 这是财产保险行业不断壮大的源泉。
四是加强保险创新, 加大非价格手段的应用。针对现行吉林财产保险市场产品同质化的现状, 各公司主体应当积极进行创新研究, 可以在经营策略、管理体制、金融工具、科技应用上进行创新。加大对新产品的开发力度, 推行产品品牌化战略, 优化理赔流程, 以服务和品质来争取客户。
五是加强吉林省保险人才的培养。首先, 各保险公司应该提早做好人力规划, 加强内部员工技能提升, 从内部培养紧缺人才。其次, 监管机构和行业协会应当定期举行对高级管理人员的培训, 提升高级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能力。再次, 加强保险业与高等院校的合作, 着力培养储备一批复合型人才。
摘要:吉林省财产保险行业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 发展潜力较大, 随着吉林省财产保险市场主体的不断增加, 市场竞争将进一步加剧, 基于SWOT分析方法分析的吉林省财产保险市场目前存在的优势与不足和未来面临的机会与挑战, 吉林省财产保险市场健康发展的策略是完善监管体系;加强市场主体建设;提升消费者权益保护意识;加强保险创新, 加大非价格手段的应用;加强吉林省保险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财产保险,竞争态势,发展策略
参考文献
[1]江生忠, 等.中国保险业改革与发展前沿问题[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6.
[2]林江.引入外资后中国保险产业组织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5.
[3]蔡华.中国财产保险市场结构、效率与绩效关系检测[J].广东金融学院学报, 2008 (12) .
[4]张本照, 郑谦.我国保险业市场结构特征及对策分析[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 2005 (6) .
市场竞争中医院激励机制的应用 篇7
1 激励的理论基础
激励主要是指利用某种外部诱因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使人有一股内在的动力, 提高工作绩效, 朝向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过程。心里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需求分为5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概括来说就是物质与精神两个方面。
2 精神激励的主要方面
精神激励是要医院管理者要运用公平激励法对员工的晋级、任用和分配等工作上确保公正、公平, 使员工能得到公平待遇, 产生公平感, 从而心情愉快工作, 提高工作效率;提供学习培训的机会, 创造有利于个人发展的空间等, 来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还要采取表扬、嘉奖等荣誉激励法, 对有贡献的职工进行鼓励, 使其更好地工作。同时也会对周围的员工起到带动作用;领导增加对员工的关怀程度, 做好细致、周到的思想工作, 提高员工的主人翁意识, 更好调动员工的主动性和创新性。
3 物质激励的应用
而在医院所建立的激励机制中, 最重要最直接的物质激励形式就是奖金的分配。在市场条件下, 医院医务人员的工资奖金不论是由国家支付还是由医院自支, 它的分配方式和激励的作用都是值得研究的问题[1]。
由于医学的特殊性和医院工作的复杂性, 无法适用简单的计量工资和计时工资。而平均主义的“大锅饭”也起不到竞争和激励作用。不适当的分配和激励方法甚至会导致片面追求个人和科室的经济利益, 损害到患者、医院的利益。所以, 各医院都十分重视奖金分配这种手段的激励作用。在实际工作中, 将医院和科室的经济利益与个人的经济利益相结合, 确实起到了较好的激励效果, 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效益。做好医院的奖金的分配工作, 对于调动全院人员的积极性, 合理有效地利用各种卫生资源, 创造更好的社会效益和更多的经济效益, 满足广大患者对医疗、保健的需求都有重要意义。除了对奖金的分配以外, 医院还另外提取一部分资金设置奖励基金。这部分奖励分为月奖和年终奖。月奖是每个月设置固定的奖励金额对员工进行奖励。根据当月科室收入、床位周转以及员工工作情况打分, 根据分数不同进行奖励。其中收入和床位周转是和去年同期进行比较, 工作情况由本科室主任和护士长进行考核, 如表1。
年终奖是在年终时根据科室收入、工作考核打分评出先进科室及先进个人进行一次性的奖金奖励。在考核制度的制定上, 要使考核的结果既能反映出职工的工作总量, 又能反映出职工的工作质量。值得注意的是, 由于奖金具有易上不易下的特点, 因此奖金的总额一开始不能太高。要随着工作的进步和质量的提高逐步有所增加, 使其起到激励作用。如果开始就定的高, 以后又不得不减下来, 员工的积极性就会受到挫伤, 奖励不但不能起到激励的作用, 反而会适得其反。
4 精神与物质激励相结合
物质是人们的一种基本需要, 在保障物质需求的基础上, 高素质、高学历人群还要追求一种精神上满足。他们一般有较强的自我实现、自我发展的愿望。所以要充分认识到每个职工的个体差异, 尽量为他们提供个人发展的空间和条件。激励他们转变成学习型人才, 使其自身的价值不断升值, 具备较强的竞争力从而增强医院的人才优势[2]。
现代医院的管理者一定要重视对与员工的激励管理, 根据实际情况, 综合运用多种激励机制, 改变思维模式, 建立期适合本医院的性质、特点和满足员工需求的激励体系。
摘要:面对医疗市场的激烈竞争, 技术型人才又成为竞争中的主要因素之一。只有采取有效的激励机制, 才能更好的调动现有的人才发挥最大效用。
关键词:激励机制,奖金
参考文献
[1]李辉.医院成本核算与财务管理实用手册[M].银川:宁夏大地音像出版社, 2003.
医疗保险药品支付中的市场机制 篇8
1市场机制基本概念
市场机制的本质是通过市场自由竞争与自由交换来实现资源配置的机制。在市场中供求、竞争、价格三大要素互相结合、互相制约, 供求引起竞争,竞争导致价格变化,价格变化又影响供求关系。这三大要素运转循环的原动力来自于市场参与各方对自身利益的追逐。 当供大于求、商品价格下降,买方在交易上处于有利地位,为买方市场;当供不应求、商品价格上涨, 卖方在交易上处于有利地位,为卖方市场。
2我国医药终端市场
在医药终端原始市场中,市场主体为医疗机构和患者个人,这个市场主要有三方面问题:一是患者 “健康追求与疾病恐惧”以及“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市场主体间地位不平等问题;二是公立医院管理体制及定价招标制度限制了其作为市场主体追求自身利益问题;三是公立医院行政保护和医生人事管制造成的市场垄断问题。这个市场属于绝对卖方市场。随着全民医保的实现,理论上医药终端市场供求双方地位不平等的问题得到解决,卖方市场将逐步向买方市场转变。但公立医院改革迟迟没有进展,药品集中招标采购进一步强化,原有价格政策限制了公立医院和医疗保险作为市场主体的谈判议价权利,医疗保险有着市场主体之名,却未有主体权利之实。卖方市场不改变,最终只会让广大群众利益受损。药品价格改革计划取消大部分药品政府定价,医疗保险看到了通过支付标准引导药品终端零售市场价格合理形成的可能,但其他方面仍然没有改变的迹象。
3医保支付中的市场
3.1何为市场主导
以市场为主导,具体体现就是交易过程中由买卖双方在平等、自愿前提下讨价还价达成交易协议。 医疗保险和医疗机构作为医疗服务的买卖双方也同样如此。
德国是最早建立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国家,德国健康保障体系采用社会治理模式。医保基金、医院、医生均各自组织形成各级协会或联盟,其内部或相互之间讨论制定各自准则和办法。联邦政府只负责监管这些社会组织的产生及运行的合法性,不干预讨论结果。德国法定医疗保险支付方式和支付标准由这些组织组成的“联邦共同委员会”讨论形成,投票决定。“联邦共同委员会”由13名代表组成,包括3名独立委员、5名服务提供方代表和5名服务购买方代表,这些成员均由各自组织推荐产生。
我国台湾地区的全民健保同样采用社会保险模式。台湾健保中也通过这种由保险人、参保人、雇主、医疗服务提供方、专家学者、 社会公正人士等多方代表组成的机构来讨论确定重要事宜。其中“健保会”确定内容包括健保缴费率、 保障范围、总额预算划分等;“共同拟定会”确定内容包括具体支付项目及标准、药品支付价格等。
3.2医保如何谈判
相对于普通交易,医疗保险与医疗机构交易标的物的需求来自第三方患者,在实际发生前无法确定标的物具体内容和数量,医疗机构既有动力又有能力诱导消费。这种复杂的交易关系正是医改成为世界难题的原因所在。对此,医保部门在谈判中需要重点把握以下几方面:
一是基金风险控制。解决这一问题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总额预算, 根据基金收入与医疗机构讨论商定一个预算总支出。这也是国际上通行的做法,人社部正在积极推行, 地方实施效果显著。
二是医疗机构间的公平竞争。 无论是预算划分还是决算方法,都应鼓励医疗机构公平竞争。一般做法是根据历史数据来谈判划分预算,按服务数量与质量来决算。台湾健保的做法相对更为科学,通过 “健保会”按地区和医疗机构类型讨论划分预算总额,并建立“论点计酬”计价方法,确定每个医疗服务项目的点数,在同一个预算盘子下,各医疗机构提供所有项目总点数越多,则预算除以总点数得到的点值就越低,每个医疗机构获得费用为本医疗机构服务总点数乘以点值。由此建立了医疗机构间相互竞争又相互约束的机制。
三是药品与医疗服务的关系。 对于医疗机构而言,药品及部分单独收费医用耗材的进出货差额是获取利润成本最低、风险最小、最为直接的途径,这也是当前药品及材料费用居高不下的原因。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是打包付费,也就是按病种付费、DRGs、按床日付费等。 但在当前依然按项目付费为主的情况下,医保对药品及材料费用的控制必不可少。
四是促使医疗机构主动降低药品费用。对医疗保险而言,支付医疗机构的药品合理费用理论上应是药品采购和管理成本以及临床使用服务费用(即药事服务费)。 但“无利不起早”,若医疗机构在药品采购环节上无利可图(即零差率),最直接的结果就是药品采购价格飙升,利润被药品企业获得, 企业为增加销量,部分利润又通过其他渠道流回医疗机构或医生口袋,这在国内外均有鲜明的实例佐证。对此,医保应当采用的方法是通过与医疗机构谈判确定药品的支付标准(主要为价格),无论医疗机构采购价格如何,医保均按此标准付费,价差由医疗机构自行获得或负担。为使支付标准相对合理, 且双方谈判更具效率,通常以医疗机构药品采购实际价格为基础,并按约定方法计算支付标准。如德国的药品固定价格和台湾地区的药品支付价格。
五是保障参保人利益。医疗保险作为参保人代表,最终目的是为参保人谋取利益。由于支付标准直接关系到个人待遇问题,在医疗保险与医疗机构谈判商定支付标准时更应注意保障参保人利益。德国及台湾地区的做法是让支付标准与个人分担无直接关系,并设置个人分担上限。但当前国内的个人分担方式有所不同,某个具体药品的支付标准将直接关系到个人支付费用, 参保人同样是医疗服务交易的直接参与方,在支付标准谈判过程中有必要让参保人群代表参与。
4主要看法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要求,《推进药品价格改革的意见》按照这一要求指明了下一步药品价格改革的方向,某种意义上, 这个文件代表着医改从量变向质变的转折。但从当前社会各方反映和某些部门的实际做法来看,对“市场主导”的理解依然有偏差,或有“借市场名义行计划之实”的嫌疑,个别地区医疗保险部门对开展支付标准的具体工作也较为茫然。 本文通过阐述市场机制基本概念, 分析医药终端市场情况,讨论医疗保险支付中如何体现市场主导和具体注意事项,希望能让大家对研究分析药品医保支付标准有所启发。 笔者认为:
一是市场机制的基本概念简单明确,当前医药市场中的问题也显而易见,在市场机制应用到医药市场中时不应“简单理论复杂化”, 甚至偷换概念,使好不容易取得的医改成就出现复辟。
二是“市场主导”在医疗服务市场的具体体现,在于医疗保险和医疗机构作为市场主体双方在自由、自愿前提下进行交易,支付方式和支付标准通过平等谈判博弈确定。不能把药价改革曲解为管理部门更换。
三是药品费用只是医疗费用的一部分,药品价格又只是影响药品费用的一个因素,医疗保险支付标准必须与支付体系统筹考虑,系统设计。以医疗机构药品采购市场价格为基础制定药品支付标准,更多是因为这种方式相对容易被市场各方接受。
四是保障参保人利益并非一句空话,这是社会医疗保险制度根本所在。在谈判制定支付标准过程中,一定要考虑个人分担问题。在机制上,谈判应有参保人群代表参与;在结果上,应保证参保人个人分担不会因为重新制定药品支付标准而增加。
参考文献
[1]国家发改委.关于印发推进药品价格改革意见的通知(发改价格[2015]904号)[Z].2015.
保险市场的机制与竞争 篇9
近年来, 随着浙江省平阳县社会经济的发展, 当地保险市场已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竞争局面, 保险主体从多年前的1 家独营扩大到现在的10 家“大战”。保险市场主体数量的迅速扩张, 对平阳保险业来说, 利弊互见。积极的方面表现在:市场主体增多, 给广大消费者以足够的“货比三家”、选择购买的余地;保险产品的逐步市场化、多元化, 普及到了公众生活的各个方面, 满足了社会各界不同层次的保险需求;随着竞争的加剧, 各保险主体都比较注重宣传引导, 从而提升了全民的保险意识, 社会公众的保险需求趋热, 营造了一个活跃繁荣的保险市场环境;由于盈利空间缩小, 各家保险公司加强内部管理, 压缩经营成本, 使依法合规经营意识逐步增强等等。消极的方面表现在:大打“价格战”而非“服务战”的直接后果是造成部分保险主体经营亏损, 偿付能力必然减弱, 如果连续亏损经营, 最终丧失的是广大客户的根本利益;部分新设立的保险主体为了急剧膨胀业务规模, 抢占市场, 采用明折暗扣、高额返还等不正当竞争手段, 扰乱了正常市场秩序, 使保险市场处于混乱和不规范状态;恶性竞争导致的直接后果是对客户的不负责任, 当客户出现较大事故损失时, 往往推诿扯皮, 使客户难以足额得到损失补偿, 造成保险业社会形象欠佳等等。
总之, 目前保险市场多家竞争, 市场相对活跃繁荣, 社会公众对保险由陌生到认知到理性消费, 消费群体逐渐趋于庞大和成熟, 但繁荣掩盖下的违规违法经营也暗藏着较大的经营危机和行业信誉危机, 使保险这个靠诚信经营的行业信誉受到质疑和冲击。
二、落实科学发展观, 规范市场竞争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规范和诚信是保险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石。保监会吴定富主席指出: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保险业发展全局, 着力解决好诚信和规范经营问题, 促进保险业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浙江省人保财险公司党委书记华美春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学习交流会上说, 近几年来公司的发展实际证明, 只有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和指导下, 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融入到具体的工作实践中, 才能全面完成上级公司下达到各项任务目标, 公司才能有地位、员工才能得实惠。
然而, 讲发展不是一味地追求发展速度、发展规模, 而是在防范风险、规范管理基础上讲品牌、有效益的可持续发展, 是规模、品牌、效益达到有机统一的科学发展。在当前打造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下, 各行各业都致力于依法合规经营, 树立行业诚信形象, 努力打造社会公众认可的品牌价值的时候, 对于保险业来说, 依法合规经营, 理性参与竞争, 树立诚信形象, 显得更为必要和迫切。
一是科学厘定费率的原则所决定的。保险公司经营的是风险, 保险费率的厘定依据的是大数法则和风险损失概率, 收多少保险费承担多大风险损失是有科学依据的。如果同业之间恶性价格竞争, 随意降低费率, 违背了费率厘定基本原则, 增大了经营风险。
二是损失补偿职能所决定的。保险最主要的职能是损失补偿职能, 保险业的依法合规经营, 可以使保险公司逐年积累足够的赔款准备金, 用来应对重大灾害事故的发生, 使受损客户及时得到足额的损失补偿, 维护客户生活稳定和灾后重建, 如果保险业违规经营, 恶意降费, 偿付资金不足, 就会使大多数客户的根本利益难以保证。
三是持续健康发展所决定的。持续健康发展的前提是依法合规经营, 保险业只有依法合规经营, 才能保持健康的发展速度和经营效益, 如果通过不正当的竞争手段, 片面追求业务规模的快速膨胀, 规模固然可观, 却潜藏了极大的经营危机, 这样的发展是畸形和不健康的发展, 根本无法保证公司的经营稳定和持续发展, 国外保险公司因经营不善而破产倒闭的情况时有发生, 应引以为戒。
四是企业本质属性所决定的。保险公司的经营目标是以盈利为目的, 这是企业的经营法则。在当前市场主体增多, 竞争日益加剧和费率市场化的形势下, 保险公司的盈利空间已经越来越小, 如果不顾盈利底线, 继续违规操作, 追求短期的规模快速扩张, 就难以保障被保险人的利益。
五是客户服务需求所决定的。一个对客户高度负责的保险公司, 需要有健全的服务网络, 需要有一大批承保、查勘、定损、理赔、防灾、咨询等方面的客户服务人员, 才能为客户提供高品质的一条龙服务。但服务网络、服务设施、服务人员需要有固定的成本费用开支, 如果公司经营业绩欠佳, 势必压缩成本支出, 减少机构、网络、人员的数量, 客户服务质量将难以保障。恶性竞争、盲目扩张注重的是保费, 忽视的是服务, 影响的是信誉。
三、意见和建议
目前, 保险市场尚处于初级阶段, 不正当竞争的无序混乱状态仍将持续相当长的一个时期。为此, 笔者建议:
1.加大市场监管力度, 严厉打击不正当竞争行为。对于那些高额返还、吃单埋单、违规代理等行为, 一定要依法查处, 严肃处理, 决不能姑息迁就。
2.严格机构审批程序, 抬高机构设置门槛。对拟成立保险机构的主管任职资格、办公营业场所、设备网络配置、客户服务能力、整体队伍状况要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和深度的调研分析, 不能够一个人、一间房、一张桌就算一个机构, 然后再招兵买马, 把一些良莠不齐的社会闲杂人员吸收进来, 凭着不正当竞争抢滩市场。
3.强化行业自律, 共同拟定和遵守行业公约。成立保险行业协会, 不定期召开行业自律会议, 签订行业自律公约, 协调各种纠纷和争议, 声讨误导消费、违规降费等不正当竞争行为, 明确手续费支付标准, 遏制价格战恶性竞争, 对于那些无视公约或变相违背公约的行为, 提请保险监管部门立即查处, 公开处理, 定期通报。
4.规范人员流动, 提升从业人员素质。主要是要规范人员流动, 完善业内“黑名单”制度, 对那些存在问题的“跳槽者”坚决进行责任追究, 同时还要提高各方面的条件, 吸引高素质精英的加盟;加强从业人员尤其是管理人员的培训提升等。
5.发挥媒体监督作用, 规范公司经营行为。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强大的舆论监督功能, 对那些违规经营、恶意竞争、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公司要勇于曝光, 共同创造一个公平有序的保险市场竞争环境。
合规经营, 理性竞争是保险市场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财险市场的龙头老大, 人保单位要从我做起, 狠抓市场行为规范, 实现财产保险市场秩序明显好转。如在车险业务经营管理情况方面, 要严格遵守有关单证管理规定, 实行专人负责, 在规范使用保监会统一制定的车险监制单证的基础上, 建立项目齐全的监制单证领用登记簿。在具体开展业务过程中, 做到保单业务留存联的装订、存档符合规定, 监制单证不遗失。签单均采用一车一单, 保单要素填写基本齐全, 条款费率使用得当。保费和应收保费的入帐符合规定, 保费收入与保费收入专用发票金额相符等等。
参考文献
[1]中国人保, 2008 (10) , 总第58期
【保险市场的机制与竞争】推荐阅读:
市场竞争机制07-14
财产保险市场的调查报告05-20
论保险市场误导消费的行为09-08
再保险市场10-20
我国保险市场05-24
农村保险市场09-27
人身保险市场10-29
保险中介市场发展05-16
保险市场监管分析06-06
保险市场问题研究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