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产保险市场

2024-12-10

财产保险市场(精选12篇)

财产保险市场 篇1

随着我国财产保险事业不断发展, 保险消费者权益受到侵犯的案件逐渐增多, 成为影响我国财产保险业深化发展的重要问题。消费者权益保护受到了公民越来越多的重视, 特别是新保险法修订, 对受益人都做了更多保护。如何切实保护财产保险消费者权益, 是财产保险业当前应着力解决的课题。本文立足中国财产保险行业, 对保险公司侵害消费者权益问题进行一些研究。

一、保险消费者权益被侵犯主要类型

(一) 侵犯保险消费者知情权。《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 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保险法》也明确了保险公司对投保人具有明确说明义务。由于保险产品设计复杂、专业性强, 保险合同包含了大量专业术语, 基于信息对称的要求, 需要保险公司向投保人提供清晰的说明和解释。但从实际情况看, 对产品进行失实宣传和介绍、回避说明免责条款、引诱客户购买不适合的产品等“销售误导”现象已成为保险业痼疾之一, 对保险消费者知情权造成了损害。部分投保单由代理人书写, 被保险人对保险合同完全不知情, 一定程度上侵害了被保险人的知情权。

(二) 侵犯保险消费者自主选择权。保险消费者应当拥有自主选择保险公司、保险产品、消费时间和地点、退保等事项的权利, 不受他人干预。但现实中, 仍不乏保险公司或其合作机构侵犯消费者自主选择权的案例, 例如, 财产保险公司内部做出文件规定, 经营机构的保单退保率不得高于一定指标, 超出指标便进行展业费用的削减, 以此迫使经营机构对部分退保业务不予进行受理, 侵害被保险人利益。再如, 财产保险公司对于出险车辆做出特殊规定, 凡发生赔款的保单不予进行退保操作等。

(三) 侵犯保险消费者公平交易权。《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 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或者接受服务时, 有权获得质量保障、价格合理、计量正确等公平交易条件, 有权拒绝经营者的强制交易行为。但保险公司往往利用格式合同中的“免责条款”来免除或减轻自己应当承担的责任, 从而侵犯消费者在保障程度、价格等方面的利益。如, 在条款特别约定中对投保特定险别的车辆做出维修厂家限制, 或对出险区域进行相应的免赔额扣减。

(四) 侵犯保险消费者求偿权。保险消费者的求偿权是指发生保险事故或达到给付条件后, 受益人享有要求保险公司按照保险合同偿付保险金的权利。由于利益驱动, 保险公司在理赔过程中往往通过“惜赔”、“拖赔”来减少或降低赔付责任, 不仅侵犯了保险消费者的求偿权, 也形成了保险业久被诟病的“理赔难”现象。保险公司理赔人员为降低赔付指标, 部分理赔案件, 在被保险人不知情的情况下, 进行了案件注销操作。还有, 当前大多数保险公司均实行了车险全国通赔服务, 但一些经营机构对于外地车辆的理赔服务人为怠慢, 故意延长赔付周期, 有些不能达成一致的赔付意见。

(五) 侵犯保险消费者隐私权。保险消费者在购买保险产品时, 将大量个人信息资料转移给保险公司, 如果保险公司在没有获得授权的情况下将这些信息泄露给第三人, 即构成对保险消费者隐私权的侵犯。现实中, 不乏保险消费者的个人信息被泄露的例子, 由此导致他们经常受到大量营销电话的骚扰, 更有部分保险公司的客服电话对被保险人实施恶意呼出。

二、保险消费者权益被侵犯原因分析

(一) 相关制度系统性不足。目前, 我国与保护保险消费者权益相关的制度主要有《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保险法》、保监会发布的大量规章和规范性文件, 数量众多, 关于保险销售、承保、保全、理赔及纠纷处理等各个环节中保护保险消费者权益的具体规定散见于各种规章及规范性文件中, 缺乏系统性, 增加了保险公司实施相关措施的难度, 也导致保险消费者维权时难以及时、有效地寻找相应依据。

(二) 保险公司粗放化经营。部分保险公司热衷于发展速度和规模, 追求短期利益, 不从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 真正围绕保险消费者来制定和执行公司的发展战略。例如, 保险公司没有对销售环节做到有效的管控, 对保险条款的合规性没有进行风险排查, 对保险营销员的从业行为没有做到有效的监督, 对理赔人员、客服人员的业务技能、服务理念及行业素质没有进行必要的培训和宣导, 产生了一定的霸王条款, 形成了很多销售误区, 造成了理赔难问题。

(三) 消费者教育机制不足。有关保险基础知识、保险产品选择、相关政策法规、纠纷处理程序等消费者教育内容的缺乏, 导致消费者受教育权、自主选择权、求偿权等重要权益难以得到有效保障。

三、完善我国财产保险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建议

我国保险监管部门高度重视保护保险消费者权益, 发布了大量规章和规范性文件, 专门成立了保险消费者权益保护局。2012年1月18日, 保监会发布《关于做好保险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的通知》, 就加大信息披露、畅通投诉渠道、完善调处机制、普及保险知识、建立失信惩戒机制、查处违法违规行为、完善社会监督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和措施, 完善了我国保险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本文认为, 保险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工程, 还可从以下方面对其进一步完善:

(一) 增强相关制度的系统性。从销售、承保、客服、理赔及纠纷处理等各环节出发, 梳理法律、规章、规范性文件中关于保护保险消费者权益的内容, 形成系统的制度体系, 强化对保险消费者知情权、自主选择权、公平交易权、隐私权、救济权、受教育权等切身利益的保护。

(二) 增强监管体制灵活性, 并建立多样化监管途径。一是探索建立功能监管操作模式。保险与银行机构可以采取联合发文的方式, 明确银保双方在保险销售、纠纷处置等方面的权责, 为功能监管提供操作依据;二是建立多样化、多层次的监管途径。从预防保险消费者权益受损的角度, 可要求保险公司按照针对性、适合性和可理解性的要求, 实现保单信息通俗化、产品及经营信息披露简单化, 以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从及时发现保险消费者权益是否受损的角度, 监管部门可采取暗访、座谈、市场调查等多种手段, 及时采取相应措施;从处置保险消费者权益受损的角度, 监管部门要在制度建设和执行方面, 完善责任追究和向上追责机制, 强化保险公司和高管人员责任, 使保险公司切实承担起主体治理责任。

(三) 引导保险公司转变发展方式。加紧建立保险公司经营评价体系, 完善偿付能力监管和分类监管, 从消费者权益维护、风险控制、公司治理、社会贡献等方面, 健全综合评价机构经营管理水平和核心竞争力的指标体系, 督促和引导保险公司转变发展方式, 围绕消费者建立长期发展战略。

(四) 拓宽保险消费者救济渠道。一是强化消费者教育机制。建立监管部门、行业、消费者组织、社会媒体及公众等多方参与的保险消费者教育平台, 开展长效的保险知识教育和消费者信息宣传, 提高消费者自我保护能力。从长远看, 可将消费者保险知识普及纳入到公民基础教育范畴中;二是设立专门的保险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和仲裁机构。与其他消费相比, 保险产品和服务相对复杂, 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风险性。同时, 保险消费者保护还涉及到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问题, 目前的消费者协会和仲裁机构往往还不具备解决保险消费者权益纠纷的专业素养。因此, 可以考虑在当前的机构框架下, 设立专门的保险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和仲裁机构。

摘要:本文列举当前保险消费者知情权、自主选择权、公平交易权、求偿权、隐私权等五种权益被侵犯的行为, 并从相关制度系统性、保险公司粗放化经营、消费者教育机制等方面, 分析保险消费者权益被侵犯的原因, 最后提出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建议。

关键词:财产保险,侵权,消费者权益保护

财产保险市场 篇2

1980年,我国财产保险业务恢复,在30余年的发展进程中,财产保险市场发展快速,呈现出“规模大、数量多”的发展特色。但是,我国财产保险市场仍存在诸多问题,市场主体的单一性、产品的同质化等矛盾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财产保险市场的多元化发展。为此,进一步推进财产保险市场的发展,应以创新发展为驱动,培育成熟的、具有发展活力的财产保险市场。本文立足于财产保险市场的研究,就如何推进财产保险市场发展,做了如下具体阐述。

一、当前财产保险市场的特征

从实际来看,财产保险市场的发展,表现出多元化的市场特征。具体而言,财产保险市场特征主要表现为:

(一)保险市场发展快速,财产保险公司数量增加

随着保险市场的不断发展,财产保险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自1980年我国财产保险业务恢复,到2016年财产保险业的全面发展,我国财产保险市场呈现出“发展快速、数量增加”的特点。在快速发展的背景之下,财产保险市场的格局正发生着巨大变化,由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等单位垄断的市场,逐渐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形态,市场化的竞争加剧,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我国财产保险业的有序发展。

(二)收入快速增长,财产保险业务发展多样化

财产保险市场的快速发展,决定了财产保险保费收入的快速增加。从实际来看,我国财产保险业务发生了巨大变化,由人身保险为主体的保险模式,逐渐发展成为人身保险、车险等多种保险业务并存的现状。当前,在财产保险业务中,车险成为了主体,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我国社会的发展实际,车险多样化的发展现状,有助于盘活财产保险市场。

(三)财险市场不断发展,市场体系逐渐形成我国财险市场的不断发展,得益于市场体系的逐渐形成,为整个财险市场的发展创设了良好的内外环境。一方面,我国财险市场形成了原保险、再保险市场、财产中介的市场体系,极大地推动力财险市场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财险市场从公司数量到从业人员规模,都在很大程度上加速了财险市场的发展,表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财险市场体系。

二、目前财产保险市场的发展现状

在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之下,我国财产保险市场面临诸多发展困境,制约市场的可持续发展。在笔者看来,财险市场的发展一是面临“供需”矛盾;二是市场潜力缺乏挖掘;三是规模扩张所形成的效益矛盾,进而导致市场发展问题。

(一)“供需”矛盾显现,保险市场供给力不足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对财产保险的需求日益增加。但从实际来看,两者之间的“供需”明显存在矛盾。首先,我国保险市场规模大,但财产保险产品相对较少,在很大程度上难以满足市场的实际需求,进而出现一定程度的供需失衡;其次,我国财产保险市场发展尚不成熟,财产保险的保障功能未能充分体现,这也是造成财产保险功能弱化的原因所在;再次,我国在财产保险方面,存在保障程度低的问题。一是投保率低、在赔付上相对有限;二是保险密度低,与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匹配,造成财产保险市场供给不足的情况。

(二)市场潜力缺乏挖掘,存在结构失衡问题

近几年,我国财产保险市场发展快速,但市场潜力有待进一步挖掘。首先,我国财产保险试产的投保率较低,家财险不足20%;企财险也就近30%而已。这样的财产保险试产显然与实际存在较大差距,巨大的财产保险市场尚未充分开发;其次,财产保险市场存在结构失衡的问题。一是市场竞争不规范,尚未形成多元化的竞争格局,市场竞争水平较低;二是险种结构失衡,财产保险业务过于集中,造成市场发展的局限性,我国财产保险市场的发展,应着力保险业务的拓展,丰富保险产品种类;三是财产保险产品开发具有较大的滞后性,且产品同质化问题突出,造成了财产保险产品缺乏市场活力;四是财产保险产品从营销到服务,存在服务质量缺乏,营销渠道狭窄,营销方式陈旧。

(三)效益矛盾突出,扩张发展与效益提高形成矛盾

效益矛盾是制约财产保险市场发展的重要因素,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财产保险行业的规模日益扩张,而经济效益的下滑,造成了两者显著的矛盾冲突。首先,我国财产保险规模呈现出快速发展态势,但规模扩大所形成低效益模式,成为制约市场发展的重要原因;其次,行业自律滞后,在一定程度上难以适应财产保险市场的发展需求;再次,随着我国财产保险市场的开放,保险市场国际化与监管方式所形成的矛盾也在日益显现,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扩张发展与效益提高矛盾的产生,影响整个财险市场的发展。

三、新时期财产保险市场的发展对策

适应时代发展需求,构建和谐有序的财产保险市场,是深化社会经济建设發展的有力支撑。在笔者看来,新时期财产保险市场的发展,着力做好下几个方面:

(一)完善市场主体,构建有序的市场环境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财产保险市场的发展,应注重市场主体的培育,这是构建有序市场环境的有力保障。首先,大力扶持中小保险公司。在保险市场多元化发展的当前,中小保险公司成为财产保险市场的重要主体之一,应在市场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其次,规范保险中介市场,建立规范的市场环境,这是财产保险市场发展的重要基础;再次,不断地丰富财产保险组织形式。在现有组织形式的基础知识,要进行拓展性发展。如保险合作社等的组织形式,可以在新的历史时期,成为财产保险市场的组织形式之一。

(二)盘活财产保险市场,完善财险产品体系

总体而言,我国财产保险市场发展良好,但市场活力有待进一步提高。盘活财产保险市场活力,应强化财险产品体系的建立,这是市场融入活力的关键所在。特别是保险产品同质化问题的解决,创新型产品的培育,尤为重要。

1.强化产品开发,实现“广覆盖、深开发”

我国财产保险市场巨大,这就强调保险市场的发展,应依托多样化的财险产品。为此,一是要强化财产保险产品的开发,特别是创新型产品的培育,对于提高财产保险产品的市场发展潜力,具有重要的意义;二是转变经营管理模式,充分开发财产保险市场,拓宽市场辐射力度,这是财产保险市场发展的内在要求。

2.开发衍生产品,提高财产产品的市场价值

对于当前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强化开发财产保险衍生产品,对于提高产品市场价值,具有重要的意义。财产保险产品的开发,要立足社会需求,契合市场发展总体方向,提高产品的市场契合度,最大限度地满足市场需求,并创造更大价值。

(三)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创设良好的发展环境

为了更好的培育财产保险市场,我国应进一步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为市场发展创设良好的发展环境。首先,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尚不完善,在财产保险市场快速发展的背景之下,现行法律法规的不适应性增加。为此,要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配套以保险法为核心的法律法规,强化对市场秩序的有效维护;其次,强化保险监督管理,建立完善的监管体系。在以保监会为监管主体的同时,要进一步完善监督管理体系建设,强化监督管理的有效性;再次,构建风险评估预警系统,实现对风险的有效防控,确保市场的安全稳定。当前,我国财产保险市场尚处于发展阶段,风险防控体系的构建,能够为市场的培育及发展创设良好的内在环境。

(四)优化财险市场布局,完善市场开放模式

财产保险中保险利益的理解与适用 篇3

关键词:保险利益;归属主体;适用时间;标的转移

基本案情:A公司以FOB价格条款与约旦客户签订买卖板栗合同,某保险公司向A公司签发了货物运输保险单。约旦客户在收货时发现集装箱内冷藏温度过高,板栗出现损坏,为此,向A公司索赔并扣除应付货款30937.15美元。A公司请求判令某保险支付保险赔偿款22245.67美元及滞纳金。

裁判结果:一审法院认为,本案所涉及的货物均由收货人通关并运至仓库处理,A公司不能获得赔偿,判决驳回了A公司的诉讼请求。A公司上诉,二审法院撤销原审判决,改判某保险公司给付A公司保险赔偿金13503美元。

一、保险利益的构成

保险利益,其英文名称为insurable interest。我国现行保险法对此作出的规定为“保险利益是指投保人或者被保险人对保险标的具有的法律上承认的利益”。一般来说保险利益的构成要件包括有如下三个方面:

1.保险利益应是合法的利益

所谓保险利益应是合法的利益,但也有例外情形,如善意取得的标的物在一定情况下可以认定具有保险利益。但法律上承认的利益是不是就完全等同于合法的利益,这一点一直没有明确的定论。有许多利益并不违反社会公德、公序良俗以及法律的明确规定,虽然未必是实体法上明确承认的利益,但从理论上来讲,成为保险法上的保险利益也未尝不可。

2.保险利益应是可确定的利益

所谓可确定的利益,即客观上已经存在的并可确定的利益,或者是虽客观上尚未取得,但可在未来某一时间确定的利益。上述案例中A公司对准备出口的板栗所拥有的所有权利益就为现有利益,因其客观上已经存在并可确定。

3.保险利益应是经济上的利益

所谓经济上的利益是指可以用金钱或货币估值或计算的利益。如不能外化为可量化的经济利益,则不能作为保险利益,应被排除在保险合同承保的保险利益范围之外。

二、保险利益的归属主体和适用时间

保险利益的归属主体即保险利益的对人效力,即哪些主体对保险标的具有保险利益。保险利益的适用时间是指保险利益的时间效力,即被保险人取得保险金请求权的时间节点或时间段。

1.保险利益的归属主体

我国财产保险合同的主体主要包括投保人、保险人、被保险人。

在确定了保险合同的主体后,进一步要确定的便是保险利益归属于谁的问题。我国原保险法第十二条第一款规定“投保人对保险标的应当具有保险利益”,2009年修订的保险法第十二条第二款规定:“财产保险的被保险人在保险事故发生时,对保险标的应当具有保险利益”。

2.保险利益的适用时间

保险利益的适用时间是指保险利益的时间效力,即被保险人取得保险金请求权的时间节点或时间段。

我国现行保险法第十二条规定:“财产保险的被保险人在保险事故发生时,对保险标的应当具有保险利益。”第四十八条规定:“保险事故发生时,被保险人对保险标的不具有保险利益的,不得向保险人请求赔偿保险金”。财产保险的目的在于填补被保险人所遭受的损害,财产保险合同作为补偿合同的一种,补偿原则决定了无利益即无损失,无损失即无补偿。ll’而只有在保险事故发生时,对保险标的遭受损毁灭失的实际承担者才拥有保险金的请求权。

三、保险标的转让对保险利益的影响

1.保险标的转让对保险利益影响的法律依据

我国现行保险法第四十九条第一、二款规定:“保险标的转让的,保险标的受让人承继被保险人的权利和义务。保险标的转让的,被保险人或者受让人应当及时通知保险人,但货物运输保险合同和另有约定的合同除外”。因保险标的在途中可能会牵涉到数次的转让,且货物运输保险合同本身就是对运输途中的货物投保,所以即使权利义务的承继人不及时通知保险人,保险合同对于保险人和受让人依然有效。

2.本案的具体分析

关于A公司与某保险公司的海上货物运输保险合同纠纷一案,涉及到保险标的转移,以及保险事故发生时这一时间节点,保险利益的归属主体等具体问题。

首先,A公司作为投保人与某保险公司签订保险合同,为其保险标的即出口的板栗投保。即保险合同签订时,A公司既是投保人,又是被保险人,此时A公司对保险标的具有保险利益。A公司与其贸易合同的相对方约旦公司约定了FOB价格條款,随着保险标的转移,风险也随之转移到约旦公司。

综上,保险事故发生时,保险利益的归属主体是约旦公司而非A公司。所以,本案一审法院以A公司在保险事故发生时不具有保险利益为由,驳回其诉讼请求符合保险法及其相关规定。

其次,纵观二审法院的判决,其将保险事故发生时保险利益的归属主体与保险事故发生后的责任承担主体混为一谈。二审法院认为,A公司购买了保险,A公司以实际履行行为变更了约定的FOB货物交付条件,因此认为A公司在保险事故发生时具有保险利益。然而,在贸易合同双方没有协议变更合同约定的情况下,约旦公司的扣款行为并未变更约定的FOB货物交付条件,而是对双方合同的违约,二审法院的上述认定不仅违背了合同法的自治原则,姑息违约行为,而且还没有法律依据。根据合同法相关规定,标的物在转移前,其毁损、灭失的风险由标的物所有人承担,发生转移后,标的物由买受人占有和使用,风险应由买受人来承担。在板栗交付前,保险标的损毁灭失的风险由原所有人A公司承担。转移后,由买受人约旦公司承担。

综上,二审法院以事后A公司承担该部分货物的实际损失为由,将A公司不得已承担货损的行为及约旦公司的违约行为视为对合同的变更,从而认定A公司在保险事故发生时仍具有保险利益。法院作此认定是将保险事故发生时保险利益归属主体和发生后的责任承担主体混为一谈,是对分散风险,填补损失这一保险制度的否定,该认定明显缺乏法律依据。

虚拟财产保险市场分析及运营探讨 篇4

(一) 目标市场。

中国的网络游戏产业逐渐发展壮大。随着网络游戏迅猛发展, 虚拟财物交易现已成为一个热门话题, 被称为网络游戏的二次革命, 但因此引出的虚拟财物的物权和安全问题也越来越受关注。目前该市场处于空白阶段, 如公司率先进入该市场就会形成“先入为主”的竞争优势。进入该市场所需成本较少, 但赢利前景十分巨大。

(二) 运营模式。

在短期内, 我们采用与效益高的运营商合作的模式, 利用运营商的平台进行保险定制和管理, 而运营商则对玩家装备丢失进行鉴定, 由我们进行赔偿。

二、产业背景和发展概述

(一) 产业背景。

尽管现在几乎所有的游戏运营商都采取必要的措施加强对玩家利益的保证, 但这都不能确保玩家能保证自身财产的安全, 因为在强大利益驱使下, 再新的防盗技术都有被破解的时候, 通过保险来提高玩家对游戏的信心, 建立更好的保障体系, 从而提高玩家对运营商的满意度。

而现在中国的实体保险公司正陷落于一个发展低谷, 中国的真实世界的保险尚且远远没有开发完毕, 虚拟世界就更无暇顾及了。众多玩家的利益因此无从保证。针对这种市场环境, 开辟一个专业的虚拟财产保险行业是理所应当的。

另外, 网游玩家每天网游花费时间在6小时以上的占45.65% (17173第五届中国网络游戏市场调查报告2005年) , 月平均网游花费在80元以上的占61.2% (IDC数据) , 这足以说明花费极少的保金而保障了花费那么多的时间和金钱换来的虚拟物品, 玩家是可以接受的。

作为一个独立于运营商和实体保险部门的虚拟财产保险公司既没有运营商多重的顾虑, 又不像实体保险部门那样与网络游戏隔阂较大, 容易为广大玩家所接受, 且不像他们那样需要投入巨量资本, 可以迅速切入这个市场;在市场营销方面, 由于客户的集中性, 大大减少了营销资本;此外, 不同于实体保险公司, 立足于虚拟财产保险更为公司长远化的网络服务集团计划奠定好了基础。

(二) 发展概述。

在公司初始阶段, 主要对网络游戏中的虚拟装备提供保险。通过与各大网游合作, 采取嵌入保险方式, 在游戏中嵌入保险程序, 通过运营商的服务器完成广大玩家投保的过程;在财务方面的保持公司独立性, 保金通过运营商直接转到公司, 赔偿金也由公司透过运营商支付给玩家。这样的话, 运营商在保险业务中可以有高姿态的参与度而只负很低的风险。采用价格歧视的保险政策, 虚拟装备以其在网络虚拟财产交易市场上的现实价值来定保额, 而对于游戏账号则按照等级来分为不同保金。此外通过运营商的防盗系统来鉴定失窃的真实性和赔偿的必要性, 可以用于应对可能出现的保险讹诈, 也能降低我们的成本和投资风险。

公司注重短期目标和长远战略的结合, 在短期内, 我们采用通过与效益较高的运营商合作的模式, 直接利用运营商的平台, 进行保险定制和管理, 而运营商则对玩家装备丢失进行鉴定, 由我们进行赔偿, 迅速开辟市场, 重点放在提高自身技术含量、回收风险资本并增加再发展的资金、巩固自身品牌三个方面, 努力将虚拟财产保险内化到网络游戏中去, 从而为中长期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在中长期, 随着自身技术的提高和品牌的打响, 横向和纵向同时发展。横向方面, 继续向其他网络游戏提供保险业务和外包部分网络游戏的保险服务的方式继续扩大在虚拟财产保险行业的主导地位, 稳固市场公司在这个方向的市场份额;纵向方面, 开始建立其他子公司自身代理新型网络游戏, 建立自己的虚拟财产交易平台等相关产业方面, 从而把公司发展成为多元化的网络游戏服务集团。

三、市场调查分析

(一) 服务对象分析。

在公司初始阶段, 主要对网络游戏中的虚拟装备以及游戏帐号提供保险, 随着市场的不断成熟和公司的不断壮大, 公司将逐步把业务扩展到其他方面, 比如说QQ帐号, QQ币等等。所以, 公司在初始阶段, 主要的服务对象是网络游戏的玩家。

(二) 市场容量和趋势分析

1、虚拟市场目标人群数。相应公式:市场总人口数×被盗人群比例=目标人群数

截至2005年3月止, 中国网络游戏玩家的总人口数已经达到2600万人 (英国《金融时报》) , 装备保险目标人群 (有装备被盗经历人群比列) 约占总玩家比例的61% (参见《瑞星网络游戏安全市场调查报告》) , 这样, 装备保险目标人群总人数为:1586万人。

2、虚拟市场容量。相应公式:目标人群数×平均购买金额=市场容量

举例:装备目标人群数量为1586万人, 若目标人群100%购买保险, 平均每人收取8元钱的参保费 (一年时间内) , 则此类保险的市场容量达1.2亿元人民币。

(三) 竞争对手分析

1、同行的竞争。

虽然就目前国内来说, 该行业尚处于空白阶段, 但随着该市场的不断成熟, 不排除会有追随者进入到该市场。对于这一部分竞争对手, 公司拥有“先入为主”的竞争优势。进入该行业需要有网游运营商技术上的支持, 而本公司已先与大量的运营商合作, 建立起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 使得其他同行要进入该行业需要克服较大壁垒, 增加了竞争者进入该行业的难度。

2、现有的实体保险公司。

实体保险公司有可能将现有的保险业务扩大到虚拟财物保险市场中来。但是现在中国的实体保险公司正陷落于一个发展低谷, 其真实世界的保险尚且远远没有开发完毕 (见保险市场分析) , 虚拟世界就更无暇顾及了。再加上目前法律不完善, 虚拟财产的保险市场仍然存在着风险, 实体保险公司在网络风险没有得到较大降低, 网络安全性没有达到很好的情况下, 很难选择进入到该行业中来。

3、游戏运营商。

游戏运营商是不会介入该行业的。因为对运营商来说无论是补偿玩家损失还是上法庭都是额外支出, 都是亏本, 除非它能收取额外的保费来支持对玩家虚拟财物的赔偿。可是由于运营商的独特的身份限制, 他无法以自己的身份向广大玩家收取保险费, 因为这样必定使游戏的商业性更加明显, 从而使玩家因觉得丧失游戏性而离开, 这个论点已在虚拟物品交易市场得到证实。所以运营商虽然需要一个对失窃虚拟财产的补偿体系来支持其原先的防盗体系, 但不能亲历亲为地做起保险生意, 这份市场容量1.2亿的蛋糕只能忍痛让给别人。

(四) 市场份额分析。

根据《2004网游安全调查报告》, 2004年装备被盗率约20%, 假设我们对于一个价值为A的装备收取2%/年的保金, 赔率为5, 那我们对于一个装备的一年为税前销售利润:2%*A-20%*A*5=1%*A。据英国《金融时报》, 2004虚拟市场上所有装备的平均价值约为800元, 那2004的可达1%*800*1586 (装备保险目标人群) 达1.2亿。

四、运营探讨

(一) 运营计划。

我们收取的保险金额主要以装备价值来估量, 比如一个价值为A的装备我们收取2%的保金。而装备的价值又以虚拟物品交易市场中装备的价值来审定。

公司通过与各大网游合作, 在游戏中嵌入保险程序, 通过运营商的服务器完成广大玩家投保的过程;在财务方面保持公司独立性, 保金通过运营商直接转到公司, 赔偿金也由公司透过运营商支付给玩家。

前期需要公司进行一些宣传工作, 目标是使80%以上的网游玩家买我们的保险, 对那些花费大量时间和费用在网络游戏中以及拥有重要装备的玩家要进行重点宣传。

主要合作伙伴是网游运营商, 他们将成为我们能否成功和生存的关键所在。

该项服务的基本模式采用的是投资者投入—企业组织生产商品和服务—货币收入产生利润—向投资者分红。所以在公司成立后, 除前期宣传费用外, 并不需要太大的资金投入。

分红模式。前期我们可以以低盈利而给运营商高投资回报, 目标为4-6甚至3-7。随着风险投资的回收, 公司运作的日益完善, 我们可以提高自身的盈利, 逐步独立出来, 与运营商达成一定的合作协议, 而不再单纯依附于运营商, 分红目标为6-4甚至7-3。

(二) 风险分析。

最大的风险在于两点。第一, 目前大陆对于虚拟财产的保护没有具体的法律规定。第二, 由于前期需要运营商支持, 所以需要与运营商搞好关系, 如果利益的分配上没有符合他们的要求, 运营商有可能停止或者是转向与其他追随者合作。

但是一旦与运营商合作, 公司的服务一旦开始运作, 风险也会大大地降低。首先, 技术成本大大降低, 而失窃鉴定本身就是运营商的日常服务之一, 他们的技术鉴定是玩家索赔的依据。在初期我们不需要投入很大。而我们与运营商在建立良好合作伙伴关系的同时, 也会与运营商签署一系列的合作协议, 使其受法律约束。第二, 风险投资风险低回报高。通过与运营商合作, 保险服务的营销推广问题和信用度积累可以很好地解决, 并且由于采取嵌入式保险, 公司初期的资本积累可以短时间内完成, 收取保金—支付赔偿也可以很快地循环起来。投资初期就可以得到可观利润。虚拟物品保险有了运营商这个平台, 可以达到低投资高回报的目的。

参考文献

财产保险市场 篇5

一.中国财产保险市场发展现状

(一)保费收入总额

2009年我国财产保险保费收入达到2993亿元,2010年前三季度为3062亿元,同比增长31.33%,按此增速全年保费收入可达3930亿元。2009年我国非寿险保费收入折合538.72亿美元,占全球市场3.11%,位列第九。由于1987年以来全球非寿险保费收入增速长期低于5%,因此我国财险收入规模占全球市场比重不断上升,但相对于较高的人口总量和经济规模,目前我国非寿险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仍然较低。

尽管我国财产保险发展速度较快,占世界市场的份额不断上升,但在国内保险市场的份额从80年代以来却大幅下降。

(二)险种结构

企业财产保险曾经是财产保险市场规模最大的险种,但随着汽车保有量增长,上世纪80年代后期车险成为财产保险公司第一大险种。截至2009年,机动车辆保险已占财产保险公司保费收入的72%,比2000年上升了11个百分点。尽管2009年比重创新高有经济刺激计划引起汽车销量上升的短期因素,今后汽车销量下降可能引起车险保费收入增速放缓,但短期内车险在财产保险市场的地位仍难以动摇。

与其他国家相比,车险在我国财产保险中的比重也较高。不考虑意外险和健康险,2009年我国车险占财产保险业务保费收入74.96%。从盈利能力来看,车险承保利润率其实很低,由于产品同质性高,市场竞争激烈,2008年、2009年车险承保业务均为亏损,并导致全险种承保业务亏损,因而车险经营中的不规范行为也是保监会整治财险业的重点。

(三)行业集中度

中国人保、中国平安、中国太保一直是财产保险市场份额最大的三家公司,但市场份额最高的中国人保比重有所下降,太保和平安则有所上升,而且平安财险保费收入已在2009年超过太保。总体来看由于人保份额降幅趋缓而平安、太保份额上升,前三大公司份额总和有所回升。2010年前三季度,人保、平安、太保保费收入占行业66.28%,比2008年的低点63.86%上升2.42个百分点,行业集中度暂时趋于稳定。

二.中国财产保险市场存在问题

由于很多公司过度追求保费规模增长和市场份额的提高,导致竞争层次较低,各种不规范现象非常普遍。

(一)国内保险公司内部存在的问题

1.部分公司业务和财务数据不真实的问题。业务和财务数据不真实是财产保险公司比较严重的违法违规问题,主要包括五个方面:保费数据不真实,赔款数据不真实,手续费数据不真实,经营管理及业务推动费用数据不真实,未决赔款责任准备金数据不真实。

2.部分公司治理结构还不完善。目前多数公司已经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相关要求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但部分公司董事会、监事会在公司经营管理活动中的约束和监督作用并没有得到切实发挥,由于治理结构不完善造成的违法违规行为时有发生。

3.部分公司内部管理方面还比较薄弱。存在信息化建设滞后,集中管理、集约经营的水平不高,销售、承保、理赔等各个环节“跑冒滴漏”的现象还较为突出,骗保、骗赔仍时有发生,这将影响到公司的可持续发展,不利于行业的健康发展。

4.部分公司对偿付能力风险还不够重视。今年以来产险市场业务发展较快,部分公司偿付能力不足的风险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目前偿付能力不足的公司,以及处于警戒区域的公司也还有几家,其中个别公司预测解决难度还较大。

(二)国内财险市场营销机制存在的问题

1.认识片面,营销观念落后。对于现今各个财险公司状况而言,营销观念还普遍停留在以自我为中心的“销售观念”或“产品观念”阶段,一味强调自身经济效益,而忽视了顾客及社会的利益。

2.调研预测薄弱,市场定位失衡。由于受错误观念及粗放经营方式的影响,各财险公司尤其是基层公司均不重视市场调研和预测工作。

3.培训与管理滞后,从业者素质较差。由于缺乏统一的领导与规范,各公司往往各自为政,随意试办财险营销。加之受专业人才及经验缺乏的影响。

4.销售渠道单一,市场拓展乏力。国内财险业务自恢复以来,一直习惯于依靠公司外勤直接展业,并辅之以兼业代理等简单的销售方式,缺乏系统完善的营销体系。

5.产品单一老化,营销系统薄弱。目前市场上的财险产品不仅数量少,而且各财险公司的产品相互“克隆”、功能雷同。显得单调老化、层次少、创新不足。

(三)承保过程中的问题:报批报备费率条款执行不严格

由于各保险公司过于追求保费规模以及行业竞争激烈,一些公司纷纷以打折为手段进行促销,或者擅自变更报批报备的条款费率,尤其是一些新成立的公司为了尽快上规模,极力压低保费争夺市场,造成行业竞争秩序混乱。

(四)理赔中的问题:理赔难、假赔案

保险公司在争取客户上有很强动力,在理赔环节中却存在惜赔、拖赔、无理拒赔等问题,让投保人感到理赔难、承保理赔“两张脸”。另外,保险公司自身也存在理赔技术和服务管理滞后、理赔人员专业性不足等问题,而社会诚信观念缺失、法制不健全等因素,也致使一些中介机构主动制造假赔案,影响理赔效率。对被保险人利益的保护还存在不足。

三.中国财产保险市场发展思路

(一)保险公司自身的资金来源

保险公司上市,特别是在海外上市,是目前国内几家大的保险公司纷纷争取的目标。通过在海外寻求战略合作伙伴,改变公司治理结构,建立与国际保险业接轨的现代企业制度,是缩短对国内公司经营模式艰难探索历程的最好方式。但应认真考虑美国保险公司并购趋缓的原因,吸取经验教训,寻找建立战略合作伙伴的突破口。

(二)保险业务方面

1.扩大可保财产范围。虽然我国的企业财产保险条款对可保财产作了广义解释,凡是被保险人所有或与他人共有而由被保险人负责的财产,以及其他具有保险利益的财产均属保险标的范围。同时也列明了特保财产和不保财产的范围。但是,我们的条款对于建筑物、存货、户外财产以及重要文件和记录如何承保都没有说明,可保财产范围实际上被缩小了许多。因此,为了扩大可保财产范围,我们应该以企业财产项目类别列明可保财产,特保财产和不保财产的清单,作为条款的附件。

2.增加通用条款。财产保险合同有一些国际通用条款,如代位求偿权条款、重复保险条款、争议处理条款等。但是,在我国的企业财产保险条款中还缺少一些国际通用条款。除前述的共同保险条款之外还应增补如下几项通行条款:被保险人的定义条款。空房条款。保护受押人权益条款。估价条款。鉴定(公估)条款。免赔额条款。

3.增加保险金额确定方法的选择权。我国财产保险基本险和综合险条款中对保险金额的确定方法的规定几乎是任意的,但在赔偿计算时要以规定的保险价值加以限制,即实际上是实行单一的重置价值保险。涉外财产保险的特约条款中有重置价值保险、仓储财产申报条款。定值保险条款、增加资产条款等,但仍然缺少像功能重置成本,总括保险、旺季批单一类的新方法。

4.增加配套的新险种。诸如同直接损失有关的附属保单中有超额损失保险、条件差异险、建筑工程申报式附属保单等;同间接损失有关的附属保单中有简易收益保险、定额附属保单、租金或租赁价值保险等。这些险种有不少在我国有着现实的保险需求,有待于我们开发。

(三)财产保险业务结构的优化升级

首先是企业优化业务结构的措施:

1建立新产品创新机制,丰富保险产品市场。

2.搞好现有保险产品的筛选,存优去劣,优化业务结构。

3因地制宜,加快区域性业务结构调整。科学策划,准确定位。

其次是为业务结构优化升级提供良好的环境:

1遵循市场化原则,逐步取消价格保护。

2放宽有关政策,加速保险新产品投入市场

(四)财险市场营销机制创新

1.观念创新,建立科学的财险营销机制。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落后、步步落后,观念超前、步步领先。首先、细分和挑选适合本公司发展的目标市场;其次制定可行的发展战略、策略及科学的管理制度和研制开发顾客满意的保险产品和服务;最后建立便捷通畅的销售渠道及精干高效的销售团队。

2.培训机制创新,全面提高员工素质。营销的关键是人才,动力是教育和培训。各公司应尽快加强培训机构实力,配备经验丰富的专兼职教师队伍,使员工培训工作走向系统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培养出了解国际游戏规则、熟悉国际保险市场、懂得国外先进管理理念的复合型人才。

3.整合分销系统。目前国内保险公司的产品销售仍以直销为主,其业务代理销售系统正处于建立过程。如何根据银行、互联网、独立代理人、专门代理人等分销业务渠道特点及其目标产品和目标客户群的差异,科学建立、整合分销系统,是目前国内各家保险公司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五)建立诚实可信的文化理念

财产保险公司营销策略研究 篇6

一、產品策略

保险行业所属金融服务行业,所提供的保险产品包括保险公司提供给客户的各种服务形式和服务过程,因此,其产品不仅包括核心产品即风险保障,有形产品即保险合同,还包括延伸产品,对财险企业来说即为附加服务和附加利益。

1.产品开发策略

(1)针对行业制定产品组合策略,如对于某建筑企业,可以将雇主责任险、人身意外保险、财险一切险等进行组合推广,从费率上可以综合制定;

(2)针对区域制定产品组合策略,如对农村地区,可以将拖拉机险、人身意外险、摩托车险等进行组合,制定推广策略。

(3)针对消费者职业制定产品组合策略,如对于雇主,可以将机动车辆保险、雇主责任险、人身意外险、家庭财产保险等进行组合推广。对于司机,则可以将人身意外险、机动车辆保险等组合推广。

2.延伸产品策略

(1)推行差异化理赔服务。对不同类型的事故制定不同的理赔流程,数额小、案情简单的事故赔款当日到位。

(2)简化理赔流程。针对手续繁琐、流程复杂的问题,将需要客户添写的表单、资料等合并为一个整体,避免重复内容,节省了时间。

(3)推行VIP客户服务制度,实行重点客户承保理赔一条龙服务。

二、价格策略

保险产品的定价涉及很多因素。从目前我国财险市场的竞争情况来看,价格竞争仍是市场竞争的最主要的手段之一,公司在价格费率浮动方面要注意:

一是要合理确定费率。鉴于保险产品的特殊性,其定价因素远比一般产品要复杂得多,既要考虑成本,又要考虑消费者的承受力;既要考虑出险的概率,又要考虑资本市场、货币市场的变化。

二是要理性降低费率。降价是竞争的手段,但不是核心手段,作为保险企业,如果盲目对产品降价,会给公司造成巨大风险,因此,作为经营者,降价必须理性。

三是要合理使用差别价格策略。财险公司分支机构较多,虽然每个分支机构有地域之别,但业务的拓展的区域没有硬性规定,因此,企业应慎重对待相邻区域的差别费率政策。

三、渠道策略

加强对渠道的开发和利用,建立新型销售渠道的形式有:

1.扩展直销业务

2012年,全国原保费收入1.549万亿元,其中专业中介渠道实现保费收入仅为1007.70亿元,虽然担当了第一渠道的角色,但是仅仅占总保费规模的6.5%左右。由此可见,保险公司通过客户经理、营销员及自身业务部门实施的直销渠道,业务规模明显持续增强,依然成为各家险企稳定可靠的传统业务渠道。

2.加强银保合作

银保合作在保险企业产品销售中优势明显,银行和客户之间先期已经建立了较好的信用关系,可以缩短保险企业的产品与客户间的距离。一方面保险企业可以利用银行网点作为产品的销售渠道,有效扩大市场覆盖面;另一方面还可以与银行进行深层次合作,将保险公司与保险代理机构的关系转变为两者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实现共赢。

3.推进互联网销售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移动终端数量的迅速增多,及世界金融业向无现金、无支票的电子化迈进,财险产品销售互联网化发展是必然的。我国省经济发展在国内较为速度较快、水平较高,网络普及率较高,保险公司应抓住时机,全力推进保险网络销售规划和开发。

四、促销策略

1.广告宣传策略

不同的企业或同一企业在不同的阶段,其具体的广告目标可能不同。财险公司在实施宣传营销策略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问题:

(1)有效广告媒介的选择,如报纸、杂志、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媒体传播,进行宣传,从而实现一定的效果。

(2)广告宣传策略的选择。一是要使用明确信息的策略。要用简单的文字和图形,传达公司的相关信息及公司所能提供的产品、服务类型、质量水平等;二是要强调公司带来的利益的宣传策略;只承诺能给消费者提供公司具体的服务项目,不能因为要说服潜在的消费者,提出让消费者产生过度期望而公司又无法兑现的承诺。

2.营业推广策略

(1)营业推广目标的确定。营业推广的目标来源于企业市场营销目标和总的促销目标。营业推广因目标市场类型的不同而异,主要包括以下几种:一种是针对个体购买者;另一种是针对代理人、经纪人,可以提高代办费、手续费等形式促销。

(2)营业推广方案的确定,包括确定营业推广的对象、营业推广的途径、营业推广时机确定等,正确选择组织营销推广方案是十分重要的。

3.服务营销策略

服务营销策略可采取有形营销策略、让渡价值营销策略和文化价值观营销策略。

(1)加强服务的个性化。随着保户多元化个性化需求的增长,保险市场被无限地分化和细化,规模销售方式已逐渐不适应消费者需求。保险企业应按照2/8法则,主要针对大客户设计个性化服务,如建立大客户服务“绿色通道”,开发大客户服务系统,建立大客户特别赔付审批制度及客户分析制度等,以服务让这些大客户成为本公司的稳定的保费来源。

(2)开发、应用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CRM是以提高客户获得、客户保留、客户忠诚和客户创立为目的,建立将客户信息转化为积极的关系管理的反复循环的过程。但目前,真正完善的财险公司客户管理系统仍未得到有效开发。CRM系统的开发仅依靠软件公司是远远不够的,这一过程需要保险公司各部门工作人员尤其是市场销售人员充分参与。

参考文献:

[1]张洪涛,时国庆.保险营销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第一版

财产保险市场 篇7

关键词:广东省,财产保险市场,现状,政策建议

一、前言

近年来, 广东财产保险市场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期。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行业利润普遍提升, 发展活力逐渐显现;风险防范能力显著增强, 市场秩序明显好转, 保险的社会地位持续提高, 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要成就。

但是, 与全国其他地区的财险市场相比, 广东财险市场发展均显滞后, 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制约着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如何破解这些难题, 为广东财险市场的健康快速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有效发挥财产保险的保障和社会管理能力, 更好服务于广东省经济社会的发展, 服务于幸福广东建设, 是广东财产保险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广东财产保险市场发展现状

1. 业务持续增长

财产保险是一个与经济发展繁荣程度息息相关的行业。从图1中可以看出, 广东省保费收入的增速与GDP的增速之间表现出了较强的相关性。在全省经济快速增长的背景之下, 广东财险市场近年来取得了快速的发展。2005至2009年间, 广东省财产保险保费收入由118.13亿元增长到239.33亿元, 四年内翻了一番、, 年均增速达19.30%, 2008年, 保费收入的增速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 放缓降至7.97%, 2009年又增至14.87%。初步估算, 2010年全省财险保费增速不低于25%, 随着经济的复苏, 广东财险市场规模出现了恢复性增长, 并有加速扩张的趋势。

2. 险种结构变化

从表1中可以看出, 2005-2009年, 广东车险保费收入增速明显快于财险市场的整体增速, 结合车险的占比情况不难得出, 车险业务是全省保费收入的增长的主要拉动力。同时, 非车险中的农业保险和信用保险的年均增速也达到了62.46%和28.40%, 但因基数不大, 总量偏低, 在财产险中的占比不高, 只有0.43%和1.97%。

3. 服务经济社会能力不断增强, 覆盖面不断扩大

(1) 积极为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转移服务。过去的5年当中, 广东财产保险业有力的支持了地方的经济建设, 为广州汽车制造业、茂名和惠州石化产业、东莞和惠州的电子制造业等多个省内重点项目提供了保险保障等。截至2010年初, 广东财产保险业为基础建设项目提供风险保障近8万亿元, 为出口企业承担120亿美元风险保额。 (2) 发挥保险作用, 有力保障三农发展。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农房保险, 截至2010年末, 广东省农房统保覆盖率达90.4%, 同时, 能繁母猪、水稻试点、森林等农险险种的试点和推进工作也在有序的展开。 (3) 服务保障民生能力有所提升。广东省社保医疗补充保险已覆盖佛山、惠州、阳江等9个地市, 为城镇居民提供医疗补充保障。同时, 围绕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创新服务方式。“湛江模式”是将商业保险机制引入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一个新的尝试, 对完善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4. 积极发挥经济补偿功能。广东省地处东南沿海, 热带风暴频发, 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广东财产保险业在面对巨灾时, 充分发挥保险的经济补偿和社会管理功能, 认真履行保险合同责任, 为受灾地区的生产生活恢复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在2008年的冰雪灾害中, 广东保险业累积支付赔款1.29亿元。

4.风险防范能力显著增强

2006年以来, 广东财险业的风险控制水平有效提升, 市场环境得以改善。一系列监管制度及措施的出台, 如实施见费出单制度, 手续费据实列支制度, 批退全额转账制度, 车险赔款支付全额转账制度等, 为行业的风险防范水平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 有效的促进了险企盈利能力的提升。截止2009年, 广东整个财产保险行业应收保费率为3.4%, 远低于8%的警戒线, 业务及管理费用率降幅明显, 2009年降至20.8%, 费用率得到有效控制。

三、广东省财产保险市场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

广东省财产保险行业在取得了重要成就的同时, 也存在几个较为突出的矛盾, 制约着市场健康的发展。

1. 保险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

(1) 市场供给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作为全国财险市场保费收入领先的省份, 我省的优势更多的体现在保费规模上。从表2来看, 2005年广东省保险密度141.22元, 全国排名第9位。保险深度0.60%, 全国排名第19位。2009年保险密度273.62元, 排名下降了两位, 降至第11名, 保险密度升至0.78%, 全国第13位。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在全国排名居中, 折射出广东省的财产保险市场目前的发展程度仍然不高, 与其全国领先的经济地位明显不符。

从保险供给的角度来看, 广东省保险市场创新能力缺乏, 适销险种少, 保险有效供给不足。保险供给是保险人在一定时期内通过保险市场可能提供给全社会的保险商品数量。一方面广东省占据市场较大份额的公司都是分公司建制, 缺乏独立开发产品的能力, 直接销售由总公司从全国层面出发而设计的产品, 导致产品适应能力差, 不能很好满足地方的需要。另一方面供给主体的内部经营机制不能适应财险发展的需要, 主体本身的潜在能量尚未完全发挥。这在一定程度上就造成了财产保险市场目前仍以粗放竞争、价格竞争为主, 费用率上升压力较大, 违规风险大。

(2) 大灾赔付比例明显偏低。广东自然灾害频繁, 但保险赔付比例一直不高。以2008年南方雪灾为例, 全部经济损失达1500亿元, 保险业赔付迅速, 有效支持了恢复重建工作, 但此次灾害中, 总体保险业赔付仅占经济损失的3%, 保险赔付率严重偏低。在发达国家, 这一比例往往达到了30%以上。巨灾赔付水平低, 反映了当前广东省在面对巨灾时, 保险机制仍无法有效发挥作用。如何将商业保险机制有效的融入巨灾风险管理是广东、更是我国财产保险市场目前亟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3) 服务的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一是市场主体在保险产品的设计、营销、保险理赔过程中, 重承保、轻理赔, 未能很好地体现保险的经济保障的功能。二是服务体系不健全, 服务链脱节现象严重。对保险咨询、风险评估、保险方案设计、承保后的风险防范和管理、保险条件优化和保险补偿在内的全程服务全面滞后, 造成业务脱节, 失去市场, 降低竞争能力。三是服务整体水平及专业化程度不高。目前, 各家保险公司的部门设置、保险产品、服务手段等内容大同小异, 核心竞争力不强。

2. 险种结构矛盾

从近5年的各险种的发展情况来看, 广东省险种的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车险保费收入占比重过高, 并有逐年上升的趋势。2005-2009年间, 广东省车险保险收入占财险保费收入之比, 从63.30%上升至73.04%。

从发达国家的情况来看, 如美国2007、2008年的车险在财产险业务中的占比都在38%左右, 而家财险和劳工保险合计占比在20%以上;日本近年来车险在财产保险中占比在55%左右。目前, 广东省财险公司的险种结构以机动车辆保险和企业财产保险占主导地位, 2009年二者保费收入占全省保费收入的82.27%。车险占比相对偏高。

二是非车险发展缓慢, 效益低。责任险有效需求不足, 发展速度缓慢, 2009年, 责任险保费收入占我省财产保险收入的3.34%, 与发达国家17%左右的平均水平相比偏低;企财险和工程险目前表现为市场费率低, 风险高, 盈利水平普遍不高;农险方面, 广东农村点多面广, 地处偏僻, 业务成本较高, 加之保费收入偏低, 受灾频繁, 市场各主体在开展农业保险时缺乏积极性。总体来说, 非车险发展规模不大, 质量不高。

广东省财险业结构失衡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由于车险在财险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 各市场主体将业务发展的重心放在了车险上, 对非车险的重视和投入明显不足。二是非车险方面, 社会保险意识不强, 保证市场有效益发展的市场环境、法律环境和政策环境仍不完善, 非车险整体发展动力不足。

3. 区域发展不平衡

广东省的经济总量高, 但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区, 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财险市场也表现出极强的不平衡性。从珠三角和非珠三角区域的保费收入看, 2005年, 珠三角与非珠三角地区财险保费收入分别为9660.22亿, 2152.95万元, 珠三角地区保费收入占全省保费收入的81.78%, 这一比值在2005-2009年间, 在82%左右波动, 2008年最高时达到了82.44%。市场发展不平衡, 在客观上加大了各市场主体统筹业务发展的难度和经营管理的复杂程度。除了人保财险以外, 其他市场主体, 包括平安、太平洋在内, 都将非均衡发展作为其在广东省区域发展的指导思路。

四、广东省财产保险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在未来的几年内, 广东省将以建设幸福广东为契机, 适当调低GDP增长预期, 把经济工作的重心放在深入调整产业结构, 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等方面。从经济环境看, 《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和“十二五”规划的制订和实施, 将使广东的社会总消费和投资将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从行业监管看, 监管视角逐渐从微观监管转向宏观审慎监管, 监管重心从经营性风险向系统性风险转换。在这样的大环境下, 市场将更趋规范, 经营理念逐步转变, 注重效益特别是承保效益将成为市场主体的共识。总体而言, 未来几年内, 广东财险市场的发展仍是机遇多于挑战。发展环境不断好转的趋势不会变, 规模不断扩大的趋势不会变, 盈利水平提高的趋势不会变。

在新的形势下, 广东省财产保险业应积极把握适应新的环境, 推进切实转变发展方式, 培育新的增长点, 着力提高发展水平, 提高保障能力和社会服务管理能力。

1. 创造良好环境, 强化政策落地。

一方面应继续改善财产保险行业的硬环境, 促进保险相关法律的制订和完善, 从政策和财政方面为财产保险发展提供支持。另一方面应继续改善财产保险行业的软环境, 积极加大宣传, 提高社会保险意识, 全力提升财险行业地位。同时, 进一步完善引导财险市场主体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导向, 着力出台和制订有效促进市场科学发展的政策合力的监管措施。

2. 支持经济建设, 增强保障能力。

广东财产保险业应以广东“双转移”战略与《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为契机, 重点关注专项规划的实施, 努力推进国家重点扶持的产业领域、新兴技术的保险险种的设计与研发, 积极争取政策和财政方面的支持, 不断扩大财产保险的服务领域, 提高保障水平, 切实提升社会保障能力。

3. 完善服务体系, 提升服务品质。

首先, 广东省财产保险业要切实加强服务能力建设, 以文化建设为引导, 制度建设为保障, 信息化建设为依托, 建立覆盖各种环境、全方位、立体化、智能化的保险服务体系, 实现由单纯卖产品向为用户提供风险管理解决方案服务的转变。其次, 发挥保险公司的资源优势, 为用户提供保险责任以外的附加服务。再次, 积极探索和创新服务模式, 如欧美一些大型保险公司有自己的急救医院、康复中心, 客户可以在那里享受优惠的服务, 投保数额大的客户还可享受免费疗养。广东财险业要通过提升服务水平来主动适应当前保险消费市场内涵正在发生着的深刻变化。

4. 促进险种均衡, 实现全面有效益发展。

大力促进较有潜力的非车险险种发展, 改善广东财险险种不均衡的状况。责任保险是一个对法律环境依赖性较大的险种。一方面要求有相对健全的法律制度体系, 另一方面也需要社会有较强的法律意识。责任险的发展, 一是要发挥保险监管部门的积极作用。加强同有关部门的沟通和交流, 创造良好的政策和法律环境, 二是通过开展各类责任保险试点, 积极提升公众的保险意识。三是鼓励保险公司加大对责任险的倾斜, 重视对责任保险的开发和创新, 优化制订选择销售策略。在农业保险方面, 一是要加大对农业保险的补贴力度, 激发市场主体开展农险业务的积极性, 增强对农业的保障力度。二是保险公司应注重农业保险的治理, 在农业保险方面把握好政府政策与商业之道间的平衡与分配, 处理好公司品牌形象与公司效益间的关系。

5. 积极争取和探索巨灾保险模式, 扩展保险补偿功能的广度和深度。

瑞士再担保2009年的关于巨灾的标准是, 只要满足保险理赔4260万美元、总体经济损失8520万美元、死亡或失踪20人、受伤50人等其中一项, 即列入巨灾的范畴。依照这一标准划分, 我省属于巨灾多发的地区。当前保监会正连同各有关部委, 加紧推进巨灾保险实施机制的调研工作, 一些落地的方案也会于近期推出。广东应发挥对巨灾经验丰富的优势, 有条件的争取和探索巨灾保险模式, 更有效的发挥保险经济补偿功能, 为本地财产保险市场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中国保险年鉴》2006-2010年, 中国保险年鉴社

[2]吴焰, 《中国非寿险市场发展研究报告》2007-2009年, 中国经济出版社

财产保险市场 篇8

随着中国入世, 国民经济高速发展, 其中保险业更是展现出亮丽的发展图景。经过十多年的飞速增长, 中国已经逐渐成为全世界最大的财产险市场之一。行业在最近十年实现20%的年均增长率, 复合增长率接近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三倍。2011年, 财产保险保费总收入为人民币4770亿。与发达经济体相比, 保险深度和密度仍有相当差距, 行业增长速度仍可望保持较高水平。

过去十年, 财险市场竞争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突出表现在行业主体增多, 行业竞争加剧。行业主体由1986年人保财产一家增加到大小财产保险公司五十多家, 人保财产市场份额从100%降至50%以下。

应该说, 财产保险业发展, 是市场化不断深入的过程。但以往市场化特征, 主要表现在行业准入性, 引入更多的竞争主体。目前, 占市场规模70%以上的业务来自机动车保险, 而车险费率定价方式为行业监管者制定。

随着发展深入, 费率管制的负面影响逐渐显现。2013年全国保险监管工作会议上, 中国保监会主席项俊波表示, 去年 (2012年) 保险业务增速首次降至个位数, 与近二十年来超过20%的平均增速形成了明显反差, 反映行业创新能力不强、产品缺乏竞争力等深层次问题。因此, 市场各方对行业费率市场化关注程度不断提高, 市场化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

二、保险产品价格形成机制

与普通商品类似, 保险产品价格由各种成本及预期利润构成, 可分为损失因子, 费用因子, 预期利润。损失因子对应保险产品赔付率, 可以是整体或区域市场平均赔付率, 也可以是特定保险公司自身经验数据。费用率根据各保险公司不同而有差异, 是保险公司竞争优势或劣势的因素之一。

现阶段我国财产保险市场, 多种定价机制并存, 简析如下:

1. 完全竞争市场价格形成。

完全竞争市场 (Perfectly Competitive Market) , 又叫纯粹竞争市场, 是指竞争充分而不受任何阻碍和干扰的一种市场结构。在这种市场类型中, 买卖人数众多, 买者和卖者是价格的接受者, 资源可自由流动, 市场完全由“看不见的手”进行调节, 政府对市场不作任何干预。财产险由于保障范围类似, 价格不存在监管, 非常接近完全竞争市场状态。

2. 不完全竞争市场的价格形成。

不完全竞争市场状态介于完全竞争市场与垄断市场状态之间, 部分市场参与者拥有一定竞争优势, 能影响价格形成。如目前地铁等大型工程险项目, 由于保险金额巨大, 市场参与者较少, 大型保险公司能部分影响价格形成。

3. 非市场定价。

即由非市场因素主导的定价方式, 车险的行业监管定价是其中典型代表。此外, 我国农业保险因政府补贴为主要保费来源, 也可以看作非市场定价。

三、费率监管理论分析及管理实践

与其他金融产品一样, 为保障保单持有人利益, 防范行业系统性风险, 监管部门通过多种形式对保险产品定价施加影响。实行费率监管的目的, 是为了防范以下两种情形:一是市场恶性竞争, 费率过低, 进而导致保险公司破产, 损害保单持有人利益;二是参与市场主体之间通过恶意联合定价, 人为抬高保险产品价格, 损害投保人利益。特别是某些保险产品供给方较少, 合理价格水平短期内难以检验。目前, 我国财产险市场上主要存在以下几种费率监管方式:

1. 直接定价。

采用全行业统一车险条款, 统一费率, 仅允许一定幅度内给予被保险人折扣优惠。

2. 间接定价。

通过发布特定行业费率风险因子, 引导理性定价, 避免恶性竞争。

四、保险产品市场化定价分析

价格竞争是市场竞争的主要手段之一, 我国财产保险市场处于发展初级阶段, 保险产品价格竞争激烈, 常常是竞争获得客户的唯一手段, 是不可避免的现象。由于车险市场地位及行业费率监管, 车险费率市场化对全行业费率市场化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以往监管实践表明, 费率监管实行难度大, 管理成本巨大。在车险市场领域, 由于车险产品由市场定价, 存在较好的利润空间, 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天然动机下, 财产保险公司常通过各种手段降低费率水平, 吸引客户, 扩大业务规模, 使得监管定价形同虚设。在市场竞争过于激烈时, 监管机构通过行政手段实行监管费率。由此形成监管费率与市场费率若即若离, 不断变化的恶性循环。而财产工程险等无费率监管的险种, 费率下降幅度更为惊人, 承保亏损现象非常常见。

以车险市场为代表的监管定价的弊端, 体系在以下几个方面:

1.费率行业定价, 一方面提高了车险投保人的保费支出;另一方面车险管理中弱化成本分析, 间接导致假赔案泛滥, 行业形象受损。

2.车险行业定价, 对其他险种经营的影响体现在:财险公司用车险业务承保利润, 去支出其他非费率监管险种恶性竞争。导致全行业承保利润微薄, 非理性定价, 行业对应巨灾风险能力极弱;

3.费率行业定价, 制约了财产保险公司风险定价水平的提高, 行业创新速度慢, 市场竞争能力弱。

五、再保费率市场化情况及影响

再保险, 是保险人将其所承保的危险责任的一部分或全部向其他保险人办理保险, 即保险的保险。或视为保险人之间的责任分担, 即分保。再保险是保险公司分散和管理承保风险的常用手段之一。我国再保险市场发展, 是伴随着直接保险市场一起发展, 但参与中国再保险市场主体, 不仅有本土再保险公司, 而且有瑞士再保险公司、慕尼黑再保险公司、劳和社市场中辛迪加等世界知名专业再保人。我国再保险市场是全球再保市场的组成部分。

保险公司在安排风险转移时, 需要与专业再保公司进行业务分保商业谈判, 以比例方式 (基于保险金额分摊) 或以非比例 (基于赔款) 方式, 确定分出方 (国内财产保险公司) 和分入方 (再保业务接受人) 之间的责任划分。本质上是对保险风险的再次定价。再保市场汇集了全球资金、人才、信息、定价模型等, 再保定价可以视为不完全竞争定价至完全竞争定价, 具体情况取决于大型再保公司在具体业务上的影响力。

国际再保市场作为国际金融市场组成部分, 市场机制发挥充分作用, 资本流动自由, 再保承保能力供应具有明显的周期性特点。当市场费率高, 承保利润高于平均资本回报率时, 资金便会进入再保市场。承保能力充足, 竞争激烈会使得再保险产品价格下降, 向均衡水平回归。当市场费率低于均衡水平, 承保利润低于预期, 甚至发生承保亏损时, 市场承保能力供应会减少, 市场费率水平会逐渐提高。再保产品价格变化反映资本市场对整个行业发展信息及变化趋势的判断, 对直保市场定价有间接指导意义。虽然再保产品的标的不同于直保产品, 但再保价格能对直保市场价格形成产生影响。

在目前我国市场财产保险市场中, 份额最大的车险业务费率受行业监管, 市场主体各财产险公司无法自主定价, 但其他险种面临严峻的市场竞争, 且再保产品价格受国际再保市场定价影响。若将购买再保保障视为风险管理成本, 并按各险种进行配比核算, 就不难发现, 各保险公司不同程度存在用车险承保利润去“补贴”非车险业务的经营。市场表现是, 车险业务虽然费率一直受到行业监管, 直到2010年才实现全行业盈利, 并在2011年利润水平进一步改善。但与此同时, 行业应对巨大自然灾害的能力仍然很若, 保险产品创新停滞, 主要市场主体偿付能力较弱, 行业整体资本回报率低。2012年一季度, 满足最近连续两个会计年度偿付能力充足率高于150%要求的财产保险公司仅六家 (市场共五十三家财产保险公司) , 2011年共占非财产险市场37%保费份额。

六、保费费率市场化改革路径分析

当前保险市场发展形式, 对费率市场化改革, 特别是车险市场化费率改革呼声日趋迫切。且市场化改革试点计划在特定地区或公司开展。根据2012年3月保监会发布《关于加强机动车辆商业保险条款费率管理的通知》, 旨在审慎放开, 逐步推进市场化改革。《通知》中, 对符合费率有限度放开公司, 需满足以下条件:1.经营商业车险业务3个完整会计年度以上;2.最近连续2个会计年度综合成本率低于100%;3.最近连续2个会计年度偿付能力充足率高于150%;4.上年度承保辆数达到30万辆以上;5.设置专门的商业车险产品开发团队, 配备熟悉法律、车险定价实务的经营管理人员, 建立完善的业务流程和信息系统;6.保监会要求的其他条件。

《通知》中仅对允许放开费率公司要求偏重于财务及市场数据, 对市场化路径并无具体指引。随科技水平发展, 营销渠道创新, 电销网销等新渠道的崛起, 竞争加剧的同时, 市场规律在车险经营中发挥作用日益增大, 若仍然固守行业监管定价, 会扭曲市场信息, 使得将来市场化变化情况更加复杂和难以控制。笔者认为, 费率市场化改革, 需要市场主体和监管机构共同在市场规律作用条件下竞争, 发挥市场机制, 尽快形成费率条件市场化。主要要点如下:

1.监管机构严格公正的实行偿付能力监管要求。偿付能力监管不同于费率监管, 属于间接监管范畴, 但通过偿付能力要求能有效防范恶性竞争, 为有序竞争环境形成创造条件。

2.审慎逐步放开原则正确, 但开放时间应缩短并对市场主体一视同仁, 减少行政手段对经营预期的影响。

3.竞争主体管理机制完善。避免恶性竞争, 关键在于市场主体对价值规律的遵循和敬畏, 随着财产保险公司公司治理结构完善, 经营目标更体现股东要求, 强化按险种经营, 合理测算各险种赔付水平及合理定价。

4.保险产品定价过程中, 参考再保价格, 直保价格调整反映具体业务风险差异, 并通过公司内部核保、风控等部门作用, 理顺内部考核机制, 信息传导渠道通畅, 发挥市场定价机制。

5.引入精算定价机制, 使市场主体定价透明化。通过保险行业协会收集分析商业车险行业参考损失率表, 并要市场主体定期公布经验损失率数据, 通过精算方式增强行业损失率数据透明性。引导市场竞争领域转向费用和管理模式, 营销渠道的创新。

以上为笔者对我国现阶段保险产品定价现状分析及市场化改革方式探讨, 希望通过再保市场价格传导机制, 引导直保市场价格发现, 监管机构在这一过程中, 加强偿付能力监管营造公平竞争环境, 各方共同努力实现保险费率市场化改革。

参考文献

[1]刘京生.再谈保险费率市场化[J].北京金融, 2001 (01) .

[2]余祖典.车险条款费率改革后保险监管难点分析[J].保险研究, 2003 (04) .

财产保险市场 篇9

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保险业得到恢复,但中国保险市场的成长却并不迅速。 但在进入21世纪,中国保险市场规模迅速扩大,公司数量明显增加,而外资财产保险公司数量也稳步提升。 以下是今年来中国财产保险公司数量的增长过程。

从表格1中可以看出, 由于国家政策, 市场需求等各方面原因, 2004年至2005年中国财产保险公司数量急剧上升 ,之后几年 ,中国财产保险市场的市场规模趋于稳定,并不断提高。 财产保险公司从2000年的17家扩展到2010年的53家数量上的变化十分明显。

二、市场格局

随着中国保险公司数量和市场规模的快速增长, 中国保险市场的格局也悄然发生着变化。 提高市场竞争力,围绕核心市场业务,侧重多元化,降低经营成本,充分发挥不同业务之间的协同优势,这才是保险机构实现规模扩张和资源整合的最佳方法。

目前,保险企业集团化经营共有三种模式,以下是保险企业集团化经营三种模式的比较:(表2)

三种集团化经营模式各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保险公司需要根据自己的优势和劣势, 明确自己的发展战略定位才能使自己的企业逐渐发展壮大。

三、保费规模

以下是2005年以及2010年中国各大保险公司以及外资保险公司的市场份额表:

从表3中,我们可以发现,5年来,财产保险的保费规模变化还是很大的,人保股份不再一家独大。 目前,中国财产保险市场仍属于寡头垄断型市场,大部分保费收入还是牢牢掌握在国内几大保险公司手中,一些中小型保险公司虽然成长很快,但不足以对几个巨头构成威胁。

四、覆盖地域

近年来人们开始逐渐接受保险,在中西部地区,除各地一些龙头城市以外,许多中小城市的保险市场仍然刚刚起步,保险覆盖率较低,市场机制并不完善,还有许多漏洞,当地居民也普遍并不接受保险。 这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中国财产保险市场的发展。

五、偿付能力

随着财产保险市场的高速发展和保险产品的不断创新, 财产保险公司大都隐含着准备金不足的风险,而财产保险市场的过快发展,也使各大保险公司所面临的偿付能力不足的问题日益严重。

在监管部门的高度重视以及各大保险公司的积极配合下, 保险公司偿付能力不足的问题得到了有效的解决, 有效防范和化解了行业的系统风险,使中国财产保险市场更加完善,在财产保险公司集团的趋势下,财产保险公司的资金实力将进一步提升,偿付能力的问题也将逐渐解决。

参考文献

[1]王绪瑾.论我国保险市场模式的选择[J].保险研究.2007(12)

财产保险市场 篇10

一、吉林省财险保险市场的竞争态势的SWOT分析

(一) 吉林省财产保险市场发展的有利因素 (S)

1. 吉林省经济的稳步增长、民众保险意识增强。

截至2011年底, 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首次突破万亿大关, 达到10530.71亿元, 比上年增长13.7%, 支撑经济增长的物质和技术基础不断增强, 为财产保险业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随着经济的稳步增长, 人们对现有财产的保险意识提升, 这就为保险业, 尤其是财产保险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发展环境。

2. 保险监管的逐步规范。

2004年国家重新修订了《保险公司管理规定》, 逐步放宽了非寿险市场的准入条件。而2004年12月后, 保监会宣布取消外资公司经营的地域限制等等一系列保险法律法规的完善, 从制度上修订了保险公司经营的地域准入壁垒, 促进了区域性财险公司特别是外资财险公司在全国的业务扩张。在保险市场监管逐步规范的前提下, 吉林财产保险市场主体也由2004年的老三家发展成现在的13家。

3. 市场主体逐步自律。

近年来, 随着监管部门力度的逐步增强、消费者维权意识的提升, 市场竞争逐步加剧, 各市场主体也逐步意识到单纯的价格战已无法满足竞争的需要, 必须强化自律意识, 守法加一, 加强内部风险管控, 促进财产保险市场由价格竞争向技术和服务竞争转化。

(二) 吉林省财产保险市场的不利因素 (W)

1. 市场整体水平较低。

近年来, 虽然吉林省财产保险市场发展迅速, 但是整体发展水平距离保险发达地区还有较大差距, 以2010年为例:吉林财产保险市场保费收入62亿元, 保险密度223.53元, 保险深度0.71%, 均低于国内保险密度300元, 保险深度1%的平均水平, 特别是同发达的深圳 (财产保险密度1372元, 保险深度1.3%) 相比差距更为明显。

2. 市场监管法制不健全。

虽然政府部门不断修订保险法和保险公司管理规定, 使制度能符合并引导行业发展, 对促进财产保险行业发展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尽管如此, 中国在财产保险法制方面的建设还较为薄弱, 从目前实际情况来看, 如何发挥行业协会作用, 如何规范财产保险市场秩序, 引导财产保险竞争方式转变、促进财产保险健康发展等方面亟需加强, 一套相对完善的财产保险监管体系有待逐步建立。

3. 保险服务水平, 服务意识有待加强。

吉林省财产保险无论其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均落后于国内较为成熟的财产保险市场, 保险种数量较少且产品结构单一;且核保、核赔技术明显滞后于全国整体水平, 整体服务水平和服务意识不足。

(三) 吉林省财产保险市场的未来发展环境所带来的机会 (O)

1. 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及保险行业的平稳发展。

随着吉林省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 预计未来十年, 吉林省国民收入水平仍会保持10%以上的增长水平。未来五年中国保险行业会维持高增长速度, 而近年来吉林财产保险发展数据表明其发展速度一直位于我国财产保险前列。由此看来, 吉林省财产保险市场未来发展潜力巨大。

2. 民众保险意识和维权意识增强。

随着经济的稳步增长, 民众收入的不断提高, 消费需求开始多样化, 私人或企业所支配的物质财富越来越多, 为保障现有财富的拥有权, 迫使私人或企业增强保险意识, 不断增强财产保险的购买需求, 为财产保险行业的发展带来了较大的发展机会。

3. 为一批专业化高的财产保险公司在竞争中胜出提供了机遇。

近年来, 监管力度的不断强化, 保险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 消费者权益保护意识不断增强, 财产保险市场秩序进一步规范则约束了各保险公司在市场竞争中的违规行为, 财产保险市场由价格竞争向技术和服务竞争转化, 这种形势的转变给一些综合实力较强、专业化程度较高的财产保险公司的扩大发展提供了机遇。

(四) 吉林省财产保险市场未来发展环境所带来的挑战 (T)

1. 风险管控体系是否建立将影响财产保险行业的发展。

吉林财产保险市场产生相对较晚, 市场预警机制并不成熟, 风险管控体系未建立, 保险风险较大;没有建立相关的风险防范制度和再保机制, 使事故发生的概率上升, 赔付率随之而上升, 各公司主体的盈利水平下降;财产保险监控机制存在一定漏洞, 对财产保险公司的内部监控力度不足。这一系列制度方面的欠缺严重制约了吉林省财产保险市场的稳健发展。

2. 宏观政策环境将进一步影响保险行业在吉发展。

地方政府的宏观政策一直是影响当地保险行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以吉林省社保缴纳为例, 其现有政策就严重影响现有财产保险企业的经营, 吉林省社会保险的缴纳政策是不论个人和单位都是不封顶缴纳, 而全国绝大多数都是以个人收入三倍封顶进行缴纳。这样就大大增加企业的人力成本, 这种政策既影响了驻吉财产保险企业的盈利水平和能力, 又影响了各公司总部对驻吉财产企业的资源倾斜, 还影响驻吉企业员工是收入水平。

3. 重大意外事故和巨灾事故频发。

重大意外事故和巨灾风险的显著上升也将增大对整个行业的不确定性, 以吉林省为例, 2010年出现重大水灾使吉林省各财产保险公司经营承受巨大压力, 为确保自身经营的稳定性, 驻吉各财产保险公司在扩大自身业务的同时应加强风险管控, 积极引入再保公司, 分散经营风险。

4. 优化产品结构压力增加。

目前, 吉林财产保险市场产品结构较为单一, 车险占比较大, 自21世纪开始, 车险比例一直维持在70%以上。产品的同质性致使现行市场上对车险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 价格战和费用战成为主要竞争手段。

二、吉林省财产保险市场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根据对吉林财产保险市场竞争现状的了解及上述SWOT分析, 对如何发展吉林财产保险市场对策和建议如下。

一是完善监管体系。吉林财产保险市场总体还处于低端竞争状态, 服务水平和产品结构还有待于提升, 价格战仍是主要竞争手段, 利润空间不断被压缩, 各市场主体经营压力较大。为促进吉林财产保险市场的可持续发展, 完善监管体系, 建议重点关注: (1) 完善吉林财产保险行业信息化平台建设。 (2) 加强监管力度, 完善失信惩戒机制。 (3) 切实发挥行业协会作用, 建立行业自律制度。

二是加强市场主体建设。在一个成熟的财产保险体系中, 财产保险公司、保险代理公司、保险经纪公司等都是有机组成部分, 各司其职, 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吉林省财产保险市场的竞争主体逐年增加, 但老三家 (人保、平安、太保) 的市场份额却一直维持在70%以上, 其他财产保险市场主体所占份额却不断下降。因此如何有效提升中小财产保险企业的市场份额, 完善吉林财产保险市场结构和主体数量, 进一步建立和健全吉林省财产保险市场体系是关键。

三是提升消费者权益保护意识。吉林财产保险发展空间巨大, 而如何提升财产保险行业发展, 关键一点就是全行业提升消费者权益保护意识, 只有不断提升消费者权益保护力度, 才能得到消费者的认可, 才能提升对财产保险行业的消费倾向, 这是财产保险行业不断壮大的源泉。

四是加强保险创新, 加大非价格手段的应用。针对现行吉林财产保险市场产品同质化的现状, 各公司主体应当积极进行创新研究, 可以在经营策略、管理体制、金融工具、科技应用上进行创新。加大对新产品的开发力度, 推行产品品牌化战略, 优化理赔流程, 以服务和品质来争取客户。

五是加强吉林省保险人才的培养。首先, 各保险公司应该提早做好人力规划, 加强内部员工技能提升, 从内部培养紧缺人才。其次, 监管机构和行业协会应当定期举行对高级管理人员的培训, 提升高级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能力。再次, 加强保险业与高等院校的合作, 着力培养储备一批复合型人才。

摘要:吉林省财产保险行业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 发展潜力较大, 随着吉林省财产保险市场主体的不断增加, 市场竞争将进一步加剧, 基于SWOT分析方法分析的吉林省财产保险市场目前存在的优势与不足和未来面临的机会与挑战, 吉林省财产保险市场健康发展的策略是完善监管体系;加强市场主体建设;提升消费者权益保护意识;加强保险创新, 加大非价格手段的应用;加强吉林省保险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财产保险,竞争态势,发展策略

参考文献

[1]江生忠, 等.中国保险业改革与发展前沿问题[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6.

[2]林江.引入外资后中国保险产业组织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5.

[3]蔡华.中国财产保险市场结构、效率与绩效关系检测[J].广东金融学院学报, 2008 (12) .

[4]张本照, 郑谦.我国保险业市场结构特征及对策分析[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 2005 (6) .

财产保险公司顾客价值战略研究 篇11

摘要:本文针对保险企业存在的问题提出保险企业顾客价值的概念,在抽样调查的基础上对保险企业的顾客价值进行测量,并根据实证分析情况,给出提高顾客价值的方案。

关键词:顾客价值 实证 战略

1 问题的提出

随着后WTO后时代的到来、保险业市场发展迅猛,社会地位极大提高。十六大报告中,把保险业提高到社会“稳定器”与“减震器”的高度,十七大报告提出了“提高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竞争力”的要求。在2008年初的雪灾中,保险业充分发挥了维护社会稳定、保障社会发展及进行经济补偿的基本作用,5月12日的汶川大地震又把保险业推到历史的关头。保户即保险业的顾客,是保险企业发展的源泉,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资源。为了充分发挥保险业的社会作用,提高产业竞争力,塑造企业竞争优势必须从战略的高度对保险企业顾客价值管理问题进行研究。那么如何调整思路,提高顾客续保率、降低业务费用、提高效益,增强赔付能力,实现保险业经济补偿和社会保障的基本职能?无疑培育业务增长点、减少费用支出、节约成本、提高效益,是一条正确的道路。而实现这些,要依靠创造优秀的服务质量赢得更多的保户,现今保险行业人员己经充分认识到这一点。

2 财产保险公司顾客界定

作为金融行业中的保险业,其本身的特殊性,决定了保险业的顾客与传统的顾客有着很大的不同。在保险业中,保险公司面临的顾客不仅仅局限于在保险公司投保的投保人、被保险人,与保险公司接触频繁的中介代理机构、营销人员等非保险公司的员工都是公司的顾客。由于保险经营主体不断增加,市场竞争加剧,加之公司的业务人员流动日趋频繁,因而也可以将业务人员看作保险公司的顾客。

3 顾客价值实证分析过程

顾客对价值的感知是指顾客在购买保险产品过程中,所支付的费用和所达到的实际收益的体验。在保险业来讲,顾客价值感知的核心是赔付情况,而不仅仅是交纳的保费。顾客对价值的感知体现在四个方面:顾客总成本感知、顾客总价值的感知、理赔质量与价格之比的感知、价格与理赔质量之比的感知。在保险购买过程中,只要支付的额外价格不超过得到的额外利益,顾客会选择他们认为重重的因素:如理赔的速度、赔付的金额及理赔人员的服务态度等。保险企业所提供的保险服务不再是你比竞争对手高多少,而是你能让顾客在比较的过程中获得多少价值,顾客正是依靠这种价值感觉评价来选择分析。顾客价值(CV)由他们所能认知的利益(CCR)与服务的顾客生命周期总成本(PTC)的比值来决定。基于此,我们可以建立如下模型:CV=f(u)。u为顾客从保险公司提供的服务中所获得的总体价值感受,其构成如下:

由于CCR和PTC在实践中均为非零自然数,故该式在逻辑和数学上完成成立的。很显然,u越大越好,最好是∞,但这只能在理论上存在;如果u<0,则表明保户从保险公司中得到的服务是负数,保户的利益得不到保障;若u<1,则说明保险公司提供的服务不能满足保户的要求,保户在该公司的投保是得不偿失的;如果u=1,表明保户在保险公司获得的服务只是他想要的,对于这样的客户,保险公司的顾客价值战略是没有意义的,它无法使客户顾客“诱惑”。如果u>1,则表明顾客得到的价值超出了其原来预期,即通常所说的“物超所值”,这样的u应受到公司战略上的高度重视,因为它最易演化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根据以上模型,设计问卷调查表,发放200份,收回有效表格188分,通过对徐州财产保险市场上的投保客户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得到以下统计表格:

从上表中看出,整个市场上保户对保险公司提供的服务仅仅是其想要得到的一种保障,还没有做到真正提升保户的价值。这也对保户对保险公司的忠诚度不高,保险公司的续保率低下做出了说明。按照美国保险管理协会的研究解释,拓展新客户的费用是维护老客户的10倍,保险公司的续保率低下是其经营不善的重要原因,这也有力地说明了目前保险市场竞争混乱、佣金高、展业手段单一、基层公司举步维艰的状况。

4 从战略视角提高顾客价值

针对以上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我们提出以下建议来对顾客价值进行战略管理。

4.1 明确顾客,为顾客提高价值

鉴于保险公司顾客的特殊性,保险公司的顾客价值的提高应分类进行。

4.1.1 对于内部员工,应在优化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上下功夫,为优秀人才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和物质待遇。根据市场规律,企业还应按智力资本价值实行薪酬激励机制,完善以营业业绩为考核核心的多元分配体系,努力做到“一流人才、一流贡献、一流分配”。在用人制度上还要建立相应的竞争、激励、淘汰的“赛马”机制。

4.1.2 渠道业务和代理机构的价值提高。作为保险企业业务来源的重要部分的渠道业务和代理业务的控制者,这些客户对保险公司的要求不仅仅是提供良好的承保和理赔服务,更重要的是在佣金结算、合作细节等方面细化管理,提供差异化服务。

4.1.3 对于最终客户,大力提高客户关系管理水平 加强客户服务集中管理体系建设,大力提高服务的标准化水平。在此基础上,逐步实现服务的差异化。理赔服务是体现保险产品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改进理赔服务具有极其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只有集中对理赔服务的细节和品质进行持续的改善,才能打造持久的核心竞争力。

4.2 产品价值策略 为顾客提高价值包括提高保险产品的价值、服务的价值和形象的价值等。为顾客提高价值必须针对保险公司营销现状,采取新的措施。

4.2.1 提高保险产品的价值。据有关资料分析,我国保险产品的相似率90%以上。因此要提高保险产品的价值,首要的任务就是提高保险产品的市场适应性,不断开发适销对路的新险种,为顾客提供全方位保障。其次,要提高保险产品的价值还要根据顾客需要提供个性化的保险产品。如提供风险咨询、对常年无赔款的单位、个人采取重大节日送贺卡、寄送慰问明信片等方法加强与保户沟通,提高续保率开展客户联谊活动及社会公益活动加强保险宣传,根据顾客的个性化需求,开展保险产品网络销售空间。

4.2.2 提高服务的价值。保险提供的产品是无形的,公司员工在保险服务提供过程中有很高的参与度,保险服务是保险公司员工和顾客的互动过程,参与的顾客不同或者提供服务的员工不同,服务质量就会不同。为了稳定保险服务质量,加强服务流程设计,从制度上保障顾客价值的实现是非常必要的。

4.2.3 提高形象的价值。保险产品的无形性,往往使顾客感觉购买保险产品比购买有形产品风险大得多,为了降低这种风险顾客会寻找保险产品质量的“象征”——保险公司的形象,这样就会减少顾客感知的风险,就是为顾客创造价值。

4.3 为顾客节省成本 为顾客节省成本不等于降低保险产品的价格。许多研究表明,节省顾客的时间成本或心理成本比单纯降低价格更能为顾客带来价值。

4.3.1 节省顾客的时间成本。一方面要整合服务方式,利用电话、互联网和便捷服务网点的建设或者适当延长营业时间等方式使保险服务更加容易获得;二是减少顾客在办理保险时的等待时间,等待时间越短顾客就越高兴。当然,由于公司资源限制,不可能保证所有顾客都能得到及时的服务,可以通过调整顾客对等待时间的期望值减少顾客的抱怨。

4.3.2 节省顾客的心理成本。保险产品的无形性,加大了顾客对购买的风险感知,节省顾客心理成本一方面要加强有形展示,降低顾客感知的风险;另一方面,要管理好对顾客的承诺,对顾客的承诺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适当、适度。

4.3.3 节省顾客的经济成本。保险产品的价格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根据大数法则精算得出的必要成本,一是保险公司的管理费用。节省顾客成本不是盲目降低保险产品价格,而是应当在降低保险公司管理费用上做文章。一些保险公司为了争夺市场份额,不惜违背客观规律,将保险产品价格降到必要成本以下;同时,公司的管理费用却在大幅度上升。这些做法,表面看是节省了顾客经济成本实际上降低了公司的偿付能力,增加了顾客的风险。

4.4 为顾客提供比较价值 目前保险市场上的产品同质现象十分普遍,这样,顾客的购买决策就不单纯是一个价值分析过程,还存在一个价值比较过程。一个保险公司在提高顾客价值和节省顾客成本过程中可能付出了很大努力,但是如果竞争对手为顾客提供的价值更多,这些努力仍然不会有效果。因此,为了吸引顾客,必须为顾客提供可以比较的价值。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的财产保险企业还是将经营重点放在保费规模上,多数企业没有考虑到区分客户价值,把最好的服务提供给最有价值的客户,保险企业的顾客价值战略还仅停留在理论阶段,“以客户为中心”还只流于形式,客户意识、服务意识、市场意识还很淡薄,企业不能做到全心全意为员工着想,员工不能倾心为客户服务,整个价值理念还未完成融入到企业文化中去,缺乏有效的顾客价值管理方法。要促使中国的财产保险企业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深挖财产保险企业顾客价值的内涵,进行企业文化改造和标准工作流程再造,加大人力资源管理,进行绩效改革,这对于促进中国财产保险业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白长虹.西方的顾客价值研究及其实践启示[J].南开管理评论.2001.(2).

[2]项保华.企业战略理论综述[J].经济学动态.2000.7.

[3]牟晋京,王晓萍.论顾客价值理论对保险营销的创新[[J].保险研究.2005.(4).

[4]余洋.价值链再造下的保险营销创新[J].上海保险.2003.(11).

[5]王海洲.客户资源价值与管理[J].IT经理世界.2001.(8).

[6]陈明亮.客户保持与生命周期研究[D].西安交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1.(1).

[7]马连福,张慧敏.顾客价值营销[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

[8]张洪吉.再造顾客价值空间[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财产保险市场 篇12

一、材料与统计

本组被记录存在保险理赔漏洞的78例案件中,根据投保险种的性质划分,属于机动车辆各类保险的有52例,占66.67%;属于其它责任保险(除机动车辆外)的有19例,占24.36%;属于短期人寿保险的有6例,占7.69%;属于其它财产保险(除机动车辆外)的有1例,占1.28%。根据参与策划保险理赔漏洞的人员主体身份(如被保险人、伤者、鉴定人、评估人、医疗人员、交通警察等)划分,属于单方行为的有33例,占42.31%;双方行为的有31例,占39.74%;多方行为的有14例,占17.95%。根据最终处理结果划分,属于拒绝理赔的有26例,占33.33%;减少理赔额的有35例,占44.87%;协商赔付的有16例,占20.51%;按原报案金额赔付的有1例,占1.28%;通过法律途径赔付0例,占0%。根据财产保险公司避免的损失额度大小划分,属于1000元以内的有10例,占12.82%;1001~5000元有14例,占17.95%;5001~10 000元有12例,占15.38%;10 001~50 000元有36例,占46.15%;大于50 001元的有6例,占7.69%。

二、财产保险理赔漏洞的表现形式

(一)相关人员报假案

这是常见的保险理赔漏洞形式之一,也是保险理赔漏洞中最严重的一种。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一是虚构事故情节。即保险事故没有发生谎称发生,或发生的是小事故而谎称为大事故,或是隐瞒事故中的某些真实情节。二是顶替责任人。即本应由甲负担赔偿责任,但因甲没有参加保险而谎称为已参加保险的乙是赔偿责任人。三是更改案件性质。即原本为自杀或犯罪等故意行为致人伤亡,为了达到理赔目的而谎称为意外,以求按医疗责任保险、雇主责任保险、校方责任保险或人身意外伤害保险赔偿;或是原本为意外伤亡,为了达到理赔目的而谎称已参加保险的车辆发生车祸所致;或原本没有参加保险的甲车发生的交通事故,却谎称已参加保险的乙车发生的事故。四是重复索赔。即保险事故发生后,被保险人已经向有责任的相对方索取了全部或部分赔款,为了获得更多的赔偿,又向保险公司提出索赔要求。本组中相关人员报假案41例,占52.56%,其中虚构事故情节16例,占20.51%(占报假案例数的39.02%,下同);顶替责任人9例,占11.54%(21.95%);更改案件性质14例,占17.95%(34.15%);重复索赔2例,占2.56%(4.88%)。

(二)鉴定或评估失误

鉴定和评估结论对财产保险理赔十分重要,它直接关系到保险标的额的认定,从而直接决定保险赔付额的多少。鉴定和评估结论的准确性不仅与鉴定和评估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工作态度有关,还与鉴定和评估人员的道德修养和法律意识相关,因此,鉴定和评估结论是财保理赔过程中审核的重要内容。本组中因法医鉴定结论中的伤残等级过高、误工损失日和护理时间过长、后期医疗费偏高共9例,占11.54%;因评估的损失金额过高0例,占0%,这与本地区社会评估事务刚刚起步,保险财产损失大多是由保险理赔工作人员自行评估和网上报价有关。

(三)法律文书材料虚假

保险理赔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它单位和部门出具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书材料,对于权威部门的法律文书材料,保险公司往往是深信不疑。但近年来伪造、更改法律文书材料的现象明显增加。为了获得更多的赔款,少数被保险人、受益人或投保人通过各种不正当的关系、方法和手段,取得虚假的责任认定书及调解书、虚假的病历及诊断资料、虚假的户籍证明、虚假的工资证明等,给财产保险理赔带来了巨大的困惑。本组中法律文书材料虚假共10例,占12.82%,其中虚假的责任认定书及调解书5例,占6.41%(50.00%);虚假的病历及诊断资料1例,占1.28%(10.00%);虚假的户籍证明3例,占3.85%(30.00%);虚假的工资证明1例,占1.28%(10.00%)。

(四)医疗费用不实

财产保险理赔案件中,绝大多数的保险标的与医疗费用相关,被保险人、受益人或投保人为了获得更多的理赔金额,通过各种方法取得虚假的医疗费用发票,扩大医疗费用数额,这种行为必须引起高度警觉。另外伤者住院过程中医疗人员超标准使用高档器材、滋补药品、丙类药品、非治疗药品及搭车开药的现象十分突出,因不在此文统计讨论的范围内,不作赘述。本组中医疗费用不实10例,占12.82%。

(五)恶性过度医疗事件

少数人员受伤后小病大养,伤好后仍不出院,或要求实施超出此次伤情医疗常规范围的治疗措施,或对伤前的自身疾病进行全面系统治疗,其全部医疗费用均由车主、雇主、学校、医院等责任人负担,最后通过保险合同转嫁给保险公司理赔。如曾有一小女孩患有先天性心脏病,被一的士带倒多处擦伤,在外科住院1周后医生建议其出院,小孩的父母要求对其先天性心脏病进行治疗,便将小孩转内科治疗,车主及出租车公司做小孩父母工作无效,之后在内科住院费达13 027.56元,此款在事故调解时由车主承担,在保险理赔时予以减除。本组中恶性过度医疗事件2例,占2.56%。

(六)对保险条款理解不清

投保人、被保险人或受益人对保险条款往往不十分重视,没有进行全面的阅读和理解,承保的时候,业务员也没有对条款进行全面逐条解释,加上保险条款多是冗长复杂,有时有少数条款本来就存在歧义。当发生保险事故被保险人、受益人或投保人等报案后,理赔人员根据保险合同内容告知事故不在保险责任范围之内时,他们往往感到十分惊讶,因对相关条款存在着不正确的认识和理解,片面地认为某些免责条款过于苛刻,同时强调业务员承揽保险业务时没有清楚告知,有被欺骗的嫌疑,要求赔偿。当被建议通过法律诉讼途径时,他们也不照办,有的甚至采取极端蛮横无理的手段,如封锁保险公司大门、携家带口在保险公司门前大哭大闹、与保险人员纠缠不休、紧跟理赔领导寸步不离等方法索要赔款,严重影响保险公司工作秩序和保险人员的生活秩序。例如:某电信公司为其38岁女性电信代办员购买了一份人生意外伤害保险单,在保险期内,该代办员无证驾驶二轮摩托车摔倒发生交通事故死亡,此事故在保险免责范围内,保险公司不予赔付,其受益人死者丈夫便带上家里的小孩和老人在保险公司纠缠数天,迫使保险公司妥协,给予了一定数量的保险赔偿金。本组中被保险人、受益人或投保人等对保险条款理解不清的有6例,占7.69%。

三、防范措施

(一)提高员工的业务与法律素质

保险企业员工的业务与法律素质的提高是防止保险理赔漏洞、减少企业损失的关键。承保业务员工及其代理人应当全面宣传保险业务的特点、告知保险合同条款、解读疑难问题、根据不同人群和企业的特点恰如其分地推荐不同的保险险种,防止不仅对客户造成伤害,而且损害保险业在公众中的形象的不诚信行为的发生,同时宣传与之相关的法律法规,介绍出险理赔的方法、程序和步骤,使被保险人的保单买得称心如意,也为万一出险的后续理赔工作奠定良好的理赔基础。保险理赔员工更应该精通保险条款,熟知相关法律法规,有丰富的事故查勘经验,能及时准确全面地分析判断事故的性质,同时还要有医学、法学、法医学、评估学、交通学等方面的知识,能够准确地审核相关资料,防止保险理赔漏洞的发生;保险公司管理者应将员工个人的收入与其承保业务的利润、承保标的出险率、赔付率挂钩,提高员工自觉发现和抵制保险理赔漏洞的积极性。总之,保险员工应自觉加强业务和法律知识的学习与培训,加强道德修养,提高自身素质,以主人翁的姿态防止理赔漏洞的发生。

(二)提高保险理赔的科技含量和效率

财产保险公司理赔部门是堵塞保险理赔漏洞的前沿阵地。为了应对保险理赔漏洞日益翻新的局面,公司应当把提高理赔的科技含量放在首位,加大投入,在交通、通讯、照相、摄像、录音等设备上适应现代化的要求,保证快速反应的需要。同时进一步提高保险理赔效率,确保每一个保险事故都有第一现场资料,确实因为不可抗拒的原因没有第一现场资料时,也应确保有复堪材料。对被保险人提供的索赔材料的真实性要进行全面的审查,发现疑点后,必须进行调查,必要时对知情人及提供证明材料的单位和个人进行逐一走访调查,降低保险理赔漏洞的发生率。

(三)聘请专家加大审核力度

有条件的保险企业应有重点地聘请相关专业的专家,对专业程度较高的文书材料进行审核,发现其中的问题和疑点,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特别是法医、医生和律师,他们的专业性很强,理赔中被涉及到的问题也十分常见,保险企业应选择上述行业中业务能力强、经验丰富、道德水平高、有正义感、善于做细致思想工作的专家做常年顾问,对法医鉴定书、医学资料、责任认定书、交通事故调解书等进行常规性审核,发现漏洞并解决问题,减少保险损失。

(四)健全与相关单位的沟通和协调机制

保险理赔工作对被保险人、受益人或投保人提供的相关资料依赖性非常强,因此,保险企业应当与相关资料来源单位保持密切的沟通和协调关系,如与医疗部门保持沟通可减少医疗费用的支出,防止虚假医学资料的产生,与鉴定及评估部门沟通可防止鉴定和评估结论的不实,与交通警察部门沟通,可获得大量真实的交通事故现场资料,还可以阻止虚假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和调解书的产生。当发现有保险理赔漏洞苗头时,保险理赔部门亦可以在第一时间与上述单位协调,将其扼杀在萌芽状态。

(五)建立伤员医疗跟踪制度

保险理赔工作中应当把伤员医疗跟踪作为常规制度来抓,这样既可以很好地调查案情、了解伤情,又可以第一时间掌握治疗方法和医疗费用情况,还可以及时发现超标准用药、用滋补药品等问题,更可以有效地遏制小病大养、治疗无关疾病、超常规方法治疗及虚开医疗费用发票等保险理赔漏洞的发生。

(六)加大法制宣传和执法力度

保险企业和员工都应该主动向社会各界和被保险人、受益人、投保人进行法制宣传,使他们自觉抵制导致理赔漏洞的不良行为的产生,自觉维护保险公正性。同时还要与公安、检察、司法等政法机关联系,加大保险理赔漏洞调查处理力度。做到该立案的要立案,该拒赔的要拒赔,该减赔的要减赔,依法严厉打击,绝不手软,使之起到杀一儆百的效果。

(致谢:本文得到了湖北省红安县人保财险公司理赔部的大力支持和协助,在此表示真诚的感谢。)

参考文献

[1]姜涛,王耀光.建立保险代理人诚信档案的有效性研究[J].北方经贸,2009(4).

[2]彭永恒.保险诈骗的成因、类型及防范[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5(2).

上一篇:研究隐喻现状的意义下一篇:煤矿机电管理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