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复锻炼

2024-09-13

恢复锻炼(精选6篇)

恢复锻炼 篇1

“生命在于运动”“流水不腐, 户枢不蠹”这些是流传至今的名言佳句。可见, 体育运动仍是当今社会人类文明和进步的象征, 是增进身体健康、提高人口素质、改善抗病能力和延年益寿的积极手段。

一、体育锻炼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一) 体育锻炼可以改善和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

实践证明, 经常参加体育运动, 可以增强中枢神经系统对身体各器官系统的作用。促使各器官系统的灵活和协调。保证有机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还可以改变大脑的供血、供氧状态, 使人头脑清醒, 思维敏捷, 大脑皮层的兴奋增强。

(二) 促进生长发育, 塑造健美体形, 提高运动能力。

经常运动可以使管状骨变粗, 骨密度增厚, 骨结节和粗隆增大, 使骨骼更加坚实, 抗压力增强, 特别是能使脊椎胸廓和骨盆等支撑器官的发展更趋完美。同时肌肉壮实, 有力, 从而提高运动能力。

(三) 促进心血管系统机能。

1.体育锻炼对心血管的形态结构和机能的影响。体育锻炼时, 心脏的工作量增加, 心肌的血液代谢过程加强, 长时间进行体育锻炼的运动员心肌纤维增粗, 心壁增厚, 心脏增大, 从左心室增大最为多见, 而训练水平越高, 这种变化越显著。2.体育锻炼影响血管的结构, 改变血管在器官内的分布。体育锻炼可使动脉血管壁的中膜增厚, 平滑肌细胞和弹力纤维增厚。动物实验证明, 体育锻炼能使骨骼肌的毛细血管分布数量增加, 分支吻合, 丰富, 这些变化都有利于改善器官供血, 增强物质和能量的交换。3.体育锻炼可以促使大量的毛细血管开放。4.体育锻炼可以降低血脂含量。体育锻炼可以增强血液中抗凝血系统的功能, 降低血中尿酸含量, 预防血小板的聚集, 以免发生血管栓塞。5.体育锻炼可以使人在安静时脉搏徐缓, 血压降低。人在安静时脉搏为每分钟70~80次, 而经过长期锻炼后, 安静时脉搏可减到50~60次。

二、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常言道, 心病还需心药治, 快乐是通往心灵安详的要道。快乐使人健康, 快乐使人长寿, 拥有快乐, 就等于拥有健康。那么如何使自己快乐呢?那就从事体育运动吧。每一项体育运动都会给你带来惊喜, 带来快乐。

(一) 体育锻炼能促进智力发展。

(二) 体育锻炼能提高自我知觉和自信心。

三、体育锻炼对人适应社会能力的影响

(一) 提高人体适应社会的能力。

(二) 促进社会交往和增加友谊。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 许多生活在大城市的人越来越缺乏适当的社会联系,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趋向冷漠。因此, 体育锻炼就成为一个增强人与人接触的最好形式, 这有利于个体忘却工作、生活带来的烦恼, 消除精神压力和孤独感。同时可以在体育锻炼中找到志趣相投的知音, 从而给个体带来心理上的益处, 有利于形成和改善人际关系。

四、关于锻炼后恢复的几种方法

随着提高运动水平难度的增加, 人们已经认识到负荷仅仅是训练全过程中的一个环节, 消除疲劳, 恢复提高, 才构成训练的全过程, 才符合人体机能适应性规律。因此, 恢复与负荷在运动中有着同等重要的作用。没有恢复就没有运动水平的提高。那么恢复的方法一般有以下几种:

(一) 睡眠。

没有充足平静的睡眠, 不可能有充分的休息。锻炼导致身体疲劳, 保证良好充足的睡眠是使身体得到恢复的重要措施。睡眠时大脑皮层的兴奋性最低, 体内分解代谢处于最低水平, 而合成代谢则最旺盛, 有利于体内能量的储蓄。成年运动员在训练期间, 每天应保证八九小时睡眠, 大运动量和比赛期间可适当延长。青少年运动员则要保证每天十小时的睡眠时间。

(二) 活动性休息。

根据神经系统的影响学说, 训练中适当穿插和采用一些轻松愉快富有节奏的训练手段有助于促进神经兴奋, 清除神经疲劳的作用。

(三) 合理补充营养。

为了补充因运动而消耗的物质, 修复失常的体内机构, 清除疲劳, 补充营养是非常重要的。通常及时补充的物质有维生素 (C, B1, B2) 、糖、蛋白质以及矿物质等。

(四) 物理性恢复手段。

剧烈的运动训练或竞赛之后, 运动员的神经、体液、循环、呼吸、消化、代谢酸碱平衡等方面, 都要发生巨大的变化, 这些变化一时破坏了肌体内环境的平衡。但它很快又达到了新的平衡, 这个新的平衡, 通常都标志着肌体工作能力的提高。但是, 在内环境各机能系统达到平衡的过程中, 有时出现迟缓环节, 一般的表现有:精神过度紧张、失眠、疲劳、肌肉紧张等。运动后的按摩, 可以促使这些现象消除, 加速内环境达到新的平衡, 从而加速提高对运动负荷的能力, 加速完成对后面运动负荷的准备。另外, 训练后进行温水浴是消除疲劳的好方法, 调节血液加强新陈代谢, 有利于肌体内营养物质的运输和疲劳物质的排除。此外, 理疗、电兴奋等方法都能加速疲劳的消除。

(五) 心理调节。

快乐的情绪可以加速疲劳的消除, 例如欣赏优美的音乐, 进行自我心理控制与放松调节, 对体力恢复都有很大益处。

摘要:体育锻炼可以增强体质, 提高人体的健康水平。锻炼后合理的恢复也是确保人们有个健康体魄的重要过程。

关键词:体育锻炼,恢复

参考文献

[1]李析.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1.

[2]刘慎军.哈尔滨体育学院报.

[3]赵云中.体育与健康.

体育锻炼后的营养补充与体力恢复 篇2

1. 体育锻炼的社会意义

体育锻炼除了具有强身防病的功能外, 还具有“健心”和“乐群”的功能;参加体育锻炼, 可以调剂人的感情、兴趣, 使紧张的神经得到放松, 有害心理得到宣泄;参加体育锻炼可以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 消除个人的孤独感, 丰富人的生活内容, 提高人的质量。

2. 运动中能量消耗与运动后的能量补充

2.1 长时间运动后应补充适宜的糖类。

马拉松运动员比赛途中边跑边喝饮料, 不仅是补充水分, 而且是补糖消除疲劳的一种方法, 因为人体在长时间运动过程中, 主要是靠糖原 (又称体内淀粉, 与我们日常食用的大米、白面等同层次碳水化合物) 分解供能, 体内的糖消耗过多, 供能不足, 便会产生疲劳。

2.2 力量练习后要保证足够的蛋白质。

爱好健美的朋友最大的愿望就是肌肉发达, 体魄健壮。肌肉发达是肌肉内蛋白质含量增加的结果, 而力量训练有促进肌肉蛋白质合成的作用, 并出现所谓的“超量恢复”, 即肌蛋白质含量超过运动前水平, 使内纤维增粗, 肌肉“块”明显, 因此, 以力量训练为主要手段的体育锻炼爱好者, 平时不妨多吃些牛肉、鱼肉、瘦猪肉等蛋白质类食物, 既可长“块”, 又能解乏。

2.3 从事速度耐力锻炼的朋友应多吃碱性食物。

在一引起强度较大的运动中, 体内易产生一些“酸性代谢产物”, 如乳酸等。酸性物质生成过多, 会使肌肉、血液中的酸碱度下降, 同时大脑及肌肉工作能力也会下降, 产生疲劳。这就要求锻炼者在进行“速度耐久力” (即速度较快、时间较长的运动) 运动时, 增加碱性食品的摄取量。我们日常食用的食品有酸、碱性之分, 鱼、肉、蛋多为酸性食物, 蔬菜、水果多为碱性食物。作为1500-5000米跑的运动员或相当于该运动强度的锻炼者, 运动后应多吃些蔬菜、水果, 促进疲劳消除。

2.4 任何形式的运动均需要补充无机盐。

铁、锌、铜等无机盐对消除疲劳的作用已引起人们的普遍认可。许多资料已证实, 运动员体内缺铁可导致运动性贫血, 体育锻炼效果也可能由于缺铁而使身体机能下降, 影响锻炼效果。因此, 在体育锻炼后要补充含铁类较多的, 如动物的肝、蛋黄、菠菜等食物, 增加铁的摄入量。但铁的补充也要适量, 过多摄入铁又会“顾此失彼”, 影响锌的吸收。补充无机盐要合理进食、定量进食, 这样无机盐代谢才不会造成紊乱。

2.5 补充适量的维生素, 也是从事各项运动必不可少的。

身体的衰老和疲劳都与体内一种被称为“自由基”的化合物有关。实验证明, 运动时, “自由基”增多, 会造成细胞膜损伤, 影响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导致衰老和疲劳。维生素E、C、B族等都有抗疲劳与抗衰老的作用, 运动后可食用一些维生素丰富的食品, 如肉、奶油、肝油等, 它们含丰富的维生素E, 枣、山楂、水果、绿色蔬菜中的维生素C丰富, 谷物、杂粮、干果等中含有大量的B族维生素。

3. 运动锻炼后的恢复手段

恢复手段与方法有很多, 下面介绍常见的几种供大家参考。

3.1 理疗与按摩。

热敷、温水浴等都可加快血液循环、加快代谢废物排泄的速度, 改善神经肌肉的营养状况。局部按摩放在训练后进行, 它能加速血乳酸的消退, 消除肌肉僵硬, 从而解除局部疲劳。

3.2 生理恢复法。

调整呼吸, 减缓心跳, 然后做肌肉各部位的拉伸以消除疲劳, 对骨骼而言, 能改善脊柱间的压力, 恢复椎间盘弹性, 对腰部的恢复效果尤好;对肌肉而言, 改变肌肉张力, 使各部分韧带达到充分放松。相互按摩法, 足踩按摩, 这样, 接触面积大, 容易达到肌肉深层, 单足做柔、推、压、踩等各种脚法的按摩能控制力量的使用, 使锻炼者既感到舒服又达到放松的目的。

3.3 心理暗示。

心理调节可以加快运动后恢复的速度, 它的主要生理机制使大脑皮层由兴奋迅速向抑制转化, 让神经支配肌肉去解除疲劳。

3.4 心理恢复法。

即意念放松, 盘腿端坐垫上, 两手心向上放于两膝上, 微含胸全身放松, 两眼微闭, 意守丹田, 呼吸均匀逐渐入静, 随着轻而柔的语言, 默念自己的关节肌肉放松。

4. 运动锻炼后的休息

锻炼时经过破坏的身体, 又在睡眠中获得修补和扩建, 因此, 即使有足量的营养, 没有充足的休息, 也得不到修补和扩建, 如果长时间内得不到应有的休息, 则不仅无法提高, 而且保持不了原有的运动水平, 所以在保证合理营养的同时, 还要保证充足的休息, 当然休息时间不是越长越好, 如果超过必需的恢复时间而没有加紧锻炼, 就不能达到理想的锻炼效果, 因此, 要科学合理地安排锻炼与休息的关系。一周锻炼三至四次为宜, 每次锻炼1小时左右。

5. 运动后的进餐

食欲随着运动量的增大而增加, 但是, 参加强度大的训练、比赛和集训末期疲劳积存后, 消化器官机能下降, 食欲不振, 因此, 有时特别需要选择容易消化且有丰富营养的食品, 并且合口味的食品, 刺激味觉, 以增强食欲, 但含脂肪百分比高的食品则不宜多食。在疲劳期, 有时会引起消化障碍, 尤其会引起顽固的痢疾, 这时最好服用消化剂和容易消化的糖质为主的食品, 同时维生素剂、碱性食品也很重要。

体育运动锻炼是一个能量消耗的过程, 打破原来机体素质状况, 建立或扩建新的机体素质结构, 提高身体的承受能力。要使锻炼者能够经常达到较高的运动热情, 就必须科学地把握运动饮食及恢复之间的关系, 始终保持人体营养平衡, 精力旺盛。只有运动及时且持久才能保证锻炼效果, 才能达到“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目标, 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摘要: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 在密切结合体育锻炼的特点的基础上, 从分析体育锻炼的能量消耗入手, 进一步阐述了锻炼后饮食的重要性。科学合理地安排饮食、休息与训练, 才是提高身体素质的途径。

关键词:体育锻炼,能量消耗,运动,饮食

参考文献

[1]胡英清.学校体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7.

[2]江仁虎.新课程体育与健康教与学.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5.4.

[3]教体艺〔2007〕14号文:教育部关于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的通知, 2007.

恢复锻炼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本院2014年4月~2015年4月收治的6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8例,女27例;年龄51~74岁,平均年龄(63.7±3.4)岁;病程2~11 d,平均病程(6.6±1.3)d。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及观察组(35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早期肢体功能锻炼,具体内容包括确定锻炼时机、原则、肢体锻炼及日常生活锻炼。主要内容有:(1)确定锻炼时机。对患者的身体情况进行合理评定,发病第1天则可进行简单肢体功能锻炼。对病情较轻、心理素质较好的患者可在发病前2 d告知其肢体最佳摆放位置,尽量避免肢体自主活动[5]。发病2 d后可依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诊断性的肢体功能锻炼。(2)肢体功能锻炼原则。在训练期间,护理人员需制定科学合理的计划对患者肢体肌肉功能进行锻炼,锻炼时间及量应循序渐进,以保证患者逐步适应,切忌操之过急,导致患者出现不耐受情况。由简单到复杂,从大关节至小关节进行活动。锻炼过程中力度需适中,使患者逐步适应运动模式。(3)肢体功能锻炼方法。在患者发病后2 d,医护人员需对其肢体进行被动运动和按摩,对其肘、踝、肩等关节进行反复屈伸,2次/d,30 min/次。注意患者肢体功能位的放置,避免肢体受压。在按摩及运动过程中动作需轻柔,以免患者受到不必要的损伤。发病2 d后可依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适当加强肢体运动的量及时间,指导患者进行体位变化和部分关节的自主活动。采用抓乒乓球及握拳的方式对患者上肢肌力进行训练,以促进其上肢功能的恢复。随着患者肢体功能的不断完善,可依据患者具体情况调整锻炼方案。做好锻炼前准备工作,如将床头抬高35°,患者适应后逐渐抬高,在可坚持30 min的情况下进行坐位锻炼。坐起后,医护人员可将患者的肩部扶住,以免其坠床受伤。(4)日常生活锻炼。协助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逐步提高肢体功能,鼓励其生活自理。告知其日常锻炼可在坐后进行,尽量依靠自己穿衣、进食、洗漱;尽量使用患侧肢体,不断巩固和加强患肢功能。

1.3 疗效判定标准

0级为完全瘫痪;Ⅰ级为肌肉可轻微收缩;Ⅱ级表示可在床面活动,但无法抬起肢体;Ⅲ为肢体可抬起,但无抵挡阻力;Ⅳ级为肢体可在抵抗阻力的情况下进行运动,但与正常水平仍存在一定的差异;Ⅴ级为肢体功能恢复正常。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肢体功能0~Ⅲ级患者显著少于对照组,Ⅳ~Ⅴ级显著多于对照组,观察组肢体功能恢复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两组比较,P<0.05

3 讨论

脑梗死是中老年人多发的脑血管疾病,致残率较高。相关研究表明,急性脑梗死存活患者中,70%以上患者存在肢体功能障碍,且重度残疾约为40%[3,4],给患者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早期康复锻炼可促进患者大脑功能充足和代偿,刺激患侧神经元,从而提高神经元的兴奋度,得到正确的运动输出,使机体逐步恢复正常[5]。本组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给予了早期肢体功能锻炼

观察组患者肢体功能0~Ⅲ级患者显著少于对照组,Ⅳ~Ⅴ级显著较多(P<0.05),提示早期肢体功能锻炼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综上所述,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给予早期肢体功能锻炼可有效提高患者的肢体功能,促进了患者身心健康的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肢体功能锻炼对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为急性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提供参考。方法 6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及观察组(3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早期肢体功能锻炼,1个月后分析两组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观察组肢体功能0Ⅲ级患者显著少于对照组,ⅣⅤ级显著多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给予早期肢体功能锻炼可有效促进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早期肢体功能锻炼,急性脑梗死,肢体功能

参考文献

[1]陈秋林,陈金花.1例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合并脑梗死患者的循证护理.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4,30(12):51-53.

[2]张延红,赵晓丽,王东,等.早期综合康复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河北医药,2014,19(10):1564-1566.

[3]陈桂君,刘忆菁.早期肢体功能锻炼对脑梗死偏瘫病人的影响.护理研究,2014,16(15):1846-1847.

[4]陈惠英.早期康复护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障碍康复的影响.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36(21):134-135.

恢复锻炼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将2015年6月至2016年1月本院诊治的52例脑梗死恢复期患者按照随机分配的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 对照组的26例患者中, 男性患者16例, 女性患者10例, 年龄45~79岁, 平均年龄 (67.4±7.7) 岁, 病程1.2~9.1个月, 平均 (3.3±0.6) 个月, 文化程度:文盲者4例, 小学与初中者12例, 初中以上者10例。观察组的26例患者中, 男性患者15例, 女性患者11例, 年龄45~78岁, 平均年龄 (67.6±7.3) 岁, 病程1.2~9.5个月, 平均 (3.4±0.5) 个月, 文化程度:文盲者4例, 小学与初中者12例, 初中以上者10例。两组脑梗死恢复期患者的上述统计方面数据间均无明显差异, P均>0.05。

1.2 方法:

对照组的26例患者按照常规的护理步骤依次护理干预, 将康复锻炼相关知识及注意事项进行宣教及告知, 另对相关基础生活及锻炼措施进行指导, 并进行心理与情绪方面的疏导干预。观察组的26例患者则按照3H护理模式进行护理干预, 即将舒适、温馨及个性化理念融入到护理措施及相关护理内容的制定过程中, 注意针对每位患者的舒适、温馨及个性化护理需求进行评估, 然后针对其需求进行护理措施的改进及实施, 尤其是在心理情绪疏导的过程中, 注意对其个性化的心理情绪问题进行针对性的疏导。然后将两组患者护理前和护理后1周、4周的锻炼依从性进行评估与比较。

1.3 评价标准:

锻炼依从性由所有护理及治疗人员进行共同评估, 以患者锻炼过程中积极遵循相关要求, 未出现抵抗及不遵从的情况为锻炼遵从性较高, 出现1~2次抵触的情况为锻炼遵从性一般, 出现2次以上抵触的情况为锻炼遵从性较低。

1.4 统计学分析:

软件与检验方法分别为SAS7.0、t检验 (计量资料) 和卡方检验 (计数资料) 。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护理前对照组锻炼遵从性较高、一般与较低患者分别为10例、8例及8例, 其所占比例分别为38.46%、30.77%及30.77%;观察组锻炼遵从性较高、一般与较低患者分别为10例、7例及9例, 其所占比例分别为38.46%、26.92%及34.62%。

护理后1周对照组锻炼遵从性较高、一般与较低患者分别为12例、8例及6例, 其所占比例分别为46.15%、30.77%及23.08%;观察组锻炼遵从性较高、一般与较低患者分别为17例、7例及2例, 其所占比例分别为65.38%、26.92%及7.69%。

护理后4周对照组锻炼遵从性较高、一般与较低患者分别为15例、8例及3例, 其所占比例分别为57.69%、30.77%及11.54%;观察组锻炼遵从性较高、一般与较低患者分别为23例、3例及0例, 其所占比例分别为88.46%、11.54%及0.00%。

护理前对照组和观察组的锻炼依从性无明显差异 (P>0.05) , 而护理后1周及4周观察组的锻炼依从性显著改善, 且评估结果均好于对照组患者同时间的评估结果 (P<0.05) 。

3 讨论

脑梗死患者的恢复期较长, 此阶段的患者面临的康复锻炼时间也较长, 面临的康复锻炼难点也较多, 因此对此类患者进行护理的过程中, 应重视对其进行康复锻炼遵从性方面的改善, 同时此方面的改善程度也是评估护理模式可取程度的重要参考依据[2]。3H护理模式是基于Hotel、Home及Hospital理念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护理模式, 其对患者的护理干预更具有舒适、温馨及个性化的服务干预作用, 因此其临床应用效果较好。本文中我们即就3H护理对脑梗死恢复期患者锻炼遵从性的影响程度进行研究, 并与常规护理干预的效果进行对照, 结果显示, 3H护理模式在提升此类患者锻炼遵从性中的效果相对更好, 明显好于常规护理干预的患者, 因此认为3H护理模式更为适用于此类患者恢复期的应用[3]。综上所述, 我们认为3H护理对脑梗死恢复期患者锻炼遵从性的改善作用更好, 因此为患者的康复效果改善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振安.临床护理路径在脑梗死康复锻炼中的应用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6, 29 (3) :401-402.

[2]陈惠英.早期康复护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障碍康复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4, 17 (21) :134-135.

恢复锻炼 篇5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符合膝骨关节炎诊断标准的48例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 应用数字随机法将本组48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24例。对照组中有17例女性患者, 7例男性患者, 平均年龄为 (60.35±9.35) 岁, 平均病程为 (10.62±5.36) 年, 其中5例患者为双膝, 19例患者为单膝。研究组中有16例女性患者, 8例男性患者, 患者平均年龄为 (62.13±10.65) 岁, 平均病程为 (11.02±4.39) 年, 其中4例患者为双膝, 20例患者为单膝。两组患者在临床一般资料方面没有明显差异, (P>0.05) 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的患者给予常规的药物治疗与膝关节理疗。研究组的患者在进行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由护理人员指导进行膝关节功能锻炼操[1]。具体实施方法如下: (1) 坐位练习:患者取坐位, 护理人员指导患者交替摆动小腿, 包含:勾起脚尖、伸直左右下肢等[2]。 (2) 仰卧位练习:患者取仰卧位, 护理人员可让患者随意选取以下4种锻炼方法中的一种进行锻炼:a.将下肢交替屈曲, 足跟着床尽可能内收;b.将下肢抬起离开创面, 交替伸直、屈曲, 如自行车踩踏;c.将下肢伸直, 一侧下肢屈曲, 将足部放平, 将另一下肢缓慢的上抬得到患者最大极限, 保持该状态5 s, 然后缓慢的放回床面[3], 后患另一下肢重复以上动作;d.将下肢伸直, 膝关节处于伸直为, 由护理人员进行向下加压, 保持该状态5 s后放松5 s, 再重复。 (3) 侧卧位练习:指导患者选择较舒适的侧卧位, 让一侧下肢屈曲于患者胸前, 另一侧下肢最大限度向后伸直, 双下肢交替进行, 保持5 s, 更换侧卧方向, 重复进行上述动作。 (4) 俯卧位练习:患者于床上取俯卧位, 护理人员将患者的小腿进行交替后屈, 足跟朝向患者臀部。 (5) 站立练习:患者站立时将双下肢微微分开, 躯干保持正直, 让患者屈胯、屈膝向下进行运动, 然后取坐位。 (6) 走步练习:护理人员指导患者双手叉腰, 向前行走约5步, 走步时应将足跟先着地, 指导患者将身体重量有足跟逐渐的向足趾进行转移[4], 然后后退行走, 后退时, 患者足趾先着地, 指导患者将身体重量由足趾向足跟进行转移。 (7) 锻炼频率:膝关节功能锻炼应该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第1周每日锻炼次数为2次, 上述动作重复5次。第2周每日锻炼3次, 每次动作重复次数在10~15次。第3周每次锻炼4次, 每次动作重复次数在15~20次。如果患者在进行功能锻炼期间出现严重疼痛, 可适当的减少重复次数[5]。

1.3统计学分析:应用Lequesne对锻炼前后积分进行评价, 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 并以表示, 若 (P<0.05) 则差异显著, 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锻炼前, 对照组患者的平均Lequesne评分为 (9.82±2.36) 分, 研究组患者的平均Lequesne评分为 (9.72±2.41) 分;锻炼后对照组患者的平均Lequesne评分为 (5.26±1.98) 分, 研究组患者的平均Lequesne评分为 (3.08±1.80) 分。在进行功能锻炼与护理前, 两组患者在Lequesne评分方面没有明显差异, 实施护理与功能锻炼3周后, 研究组患者的Lequesne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骨关节炎是退化性疾病, 随着人们年龄的增长该疾病的发病率逐渐的升高, 由于该疾病的病程较长, 常常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保持与恢复患者的膝关节功能状态是临床治疗该疾病的最高目的。膝关节功能操是参考美国所提供的膝关节炎恢复训练方法所设计的[6], 每一项锻炼动作都是肌肉等长运动, 能够减少关节所产生的应用, 增强肌力, 扩大膝关节的活动限度。本次研究结果表明, 在传统药物治疗与理疗治疗膝关节炎的基础上给予适当的关节功能锻炼, 每天由护理人员指导患者进行膝关节功能锻炼操练习, 能够显著改善患者膝关节功能状态, 加之膝关节功能锻炼操具有操作简单、有效、安全的特点, 具备在社区康复护理工作中进行推广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叶向宇, 赵宝力, 李俊杰, 等.“四步”法结合功能锻炼治疗膝骨关节炎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4, 23 (10) :1066-1068.

[2]卢华琳, 陈红, 叶晓春, 等.膝关节功能锻炼操对膝骨关节炎患者的社区应用及康复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 2010, 25 (14) :1306-1307.

[3]李战武, 王理康.针刀松解术+功能锻炼对Ⅰ、Ⅱ级膝骨关节炎的疗效[J].武警医学, 2014, 25 (3) :290-292.

[4]黄建萍, 黄秀蓉.膝骨关节炎的综合治疗[J].颈腰痛杂志, 2006, 27 (4) :321-322.

[5]蔡楠, 陈虹, 龚宗明, 等.舒稳功能锻炼法治疗老年性膝骨关节炎30例临床观察[J].江苏中医药, 2008, 40 (10) :59-60.

恢复锻炼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本院收治的42例膝部骨折患者为观察组, 并以2012年12月至2013年12月接收的45例患者为对照组, 两组患者均经影像学检查获得确诊。观察组中男27例, 女15例, 年龄22~51岁, 平均 (38.2±5.1) 岁, 股骨踝上骨折13例, 股骨内外踝骨折15例, 股骨踝间骨折14例;对照组中男性29例, 女16例, 年龄20~54岁, 平均 (38.9±5.3) 岁, 股骨踝上骨折14例, 股骨内外踝骨折13例, 股骨踝间骨折18例。两组间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对照组患者围术期仅接受常规护理, 给予基础宣教、手术配合以及并发症预防等措施, 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联合开展CPM锻炼干预, 主要内容如下。 (1) 术后7 d左右评估其身体状态, 监测体温与局部肿胀等临床表现, 观察是否发生局部感染状况, 生理状态良好者便可开展CPM锻炼。 (2) CPM锻炼开展过程秉承持续渐进原则, 由弱至强逐渐增加锻炼强度与活动范围, 具体实施标准根据患者个人耐受程度而定。训练时以60~90 s为1个周期, 单次锻炼时间控制为15~30 min, 每天2次, 活动范围每隔1天增加5°, 持续训练时间为3周。 (3) 训练过程中积极关注健侧肢体表现, 根据实际情况给予适当干预, 避免健肢发生肌肉萎缩等不良情况。

1.3评价标准:功能锻炼前与持续锻炼护理3周后评估患者的膝关节主动活动度与膝关节功能, 评估分值越高表示关节功能改善程度越佳。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行t值检验, 计数资料行χ2检验, 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护理后3周的关节主动活动度与膝关节功能均显著好于护理前, 但观察组患者的改善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 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3 讨论

人体膝关节构造相对复杂, 对下肢正常活动具有重要作用, 进而在日常行动等情况中经常发生骨折状况[2], 经手术治疗后可获得良好的骨折固定作用, 但术后长时间固定过程中极易诱发关节僵硬或关节囊粘连等不良事件, 导致患者术后生存状况受到严重影响[3]。功能康复训练是缓解膝关节功能受限的直接手段, 为有效改善膝部骨折患者的术后恢复程度, 我院自2014年1月起逐渐推广了CPM锻炼模式。该种方式主要通过被动训练, 促使膝关节滑液良好扩散与渗透, 从而强化局部组织的营养吸收及代谢, 缓解血液循环障碍, 抑制关节囊内血肿发生, 最终促进膝关节迅速恢复。同时, CPM锻炼方式也可减轻对手术切口的影响, 缓解切口张裂等情况。锻炼护理过程中保证持续渐进的原则, 逐渐增强训练强度与活动范围, 在促进关节功能恢复的基础上阻止不良事件的发生。本组患者经CPM锻炼护理后, 其膝关节主动活动度评分达 (73.2±15.4) 分, 膝关节功能评分达 (68.2±8.4) 分, 不仅明显好于护理前, 也显著优于常规护理对照组患者。信庆[4]的研究中, 40例膝部骨折患者均采用了CPM锻炼护理措施, 结果表现护理后患者的膝关节功能及关节活动度均获改善, 同本研究结论一致。

综上所述, CPM锻炼护理措施可有效提高膝部骨折患者术后关节主动活动度, 并积极改善其膝关节功能。

摘要:目的 分析关节持续被动活动 (CPM) 锻炼护理措施对膝部骨折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的改善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42例膝部骨折患者作为观察组, 并以前一年度收治的45例膝部骨折患者为对照组, 对照组仅采用常规护理措施, 观察组在其基础上给予CPM锻炼护理措施。结果 观察组患者护理后3周的关节主动活动度评分为 (73.2±15.4) 分, 膝关节功能为 (68.2±8.4) 分, 不但明显好于护理前, 亦显著优于对照组,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CPM锻炼护理措施可有效提高膝部骨折患者术后关节主动活动度, 并积极改善其膝关节功能。

关键词:膝部骨折,关节持续被动活动锻炼,膝关节功能

参考文献

[1]陆迅.功能锻炼在膝部骨折早期康复中应用的意义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 2013, 11 (12) :14-15.

[2]李经红, 朱玲.持续性被动运动锻炼结合康复护理对膝部骨折术后膝关节功能的疗效观察[J].河北医药, 2014, 36 (6) :950-952.

[3]陈丽芬.CPM锻炼对膝部骨折术后膝关节功能障碍疗效观察及护理[J].中国农村卫生, 2013, 19 (2Z) :299-300.

【恢复锻炼】推荐阅读:

恢复理论05-09

性能恢复05-26

灾难恢复06-17

资源恢复06-17

植被恢复06-25

恢复延迟07-24

恢复影响07-31

电网恢复08-13

组织恢复08-14

恢复手段08-15

上一篇:中职农学专业下一篇:商誉的确认与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