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恢复

2024-12-09

心理恢复(精选11篇)

心理恢复 篇1

摘要:通过有效的心理干预, 解决住院精神患者恢复期的心理问题, 在对恢复期的精神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后, 患者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和抗复发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说明对恢复期的精神患者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有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恢复期,心理状态,心理干预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 精神病的发病率也越来越高, 当患者经过系统的治疗和护理后, 进入恢复期, 精神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 自知力部分或全部恢复, 这个时期患者的心理活动十分复杂, 如何了解和掌握患者的心理活动, 并采取相应的心理干预措施, 对患者的进一步恢复和出院后如何回归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

1 恢复期心理问题

1.1 自卑心理

由于病因作用, 患者在发病期间常有一些失态现象。当患者进入恢复期后, 回忆起自己当时的失态行为, 倍感悔恨与羞耻。恢复期的精神病住院患者常有度日如年之感, 当精神症状缓解或消失, 情绪稳定, 自知力恢复或部分恢复, 患者期盼出院与家人团聚, 渴求重返社会, 重新走上自己的工作岗位[1]。但患者自认为低人一等, 担心家人、亲朋好友及社会歧视等;如何解决患者这些现实的心理问题是恢复期患者早日全面恢复的关键。

1.2 自杀、潜逃

在发病期间, 缺乏自知力, 当处于恢复阶段, 患者感到疾病对生活的威胁, 许多患者于恢复期发生自杀、潜逃等问题, 这时护士的护理任务更加重要, 要及时采取更好的护理干预措施。

1.3 情绪低落、过分担忧日后的生活

有的患者由于疾病的原因, 使原先的工作不能继续, 或是经济上受到了损失。对现实缺乏勇气, 感到受到命运的捉弄, 被生活抛弃, 有强烈得孤独感, 沉闷压抑, 郁郁寡欢, 甚至对周围一切淡漠麻木。

1.4 精神卫生知识匮乏

有的患者能够接受高血压患者、心脏患者长期服药的事实, 但是对于精神疾病却缺乏正确地认识, 认为病治疗好了, 一切万事大吉, 对维持治疗意义不理解, 甚至存在抵触情绪, 很容易在出院后不继续治疗, 导致疾病复发。

1.5 恐惧感

主要担心家庭的破裂和婚恋困难。未婚者怕找不到合适的终身伴侣, 已婚者则恐怕爱人离异或忧虑子女的处境。

2 恢复期精神病患者的心理护理原则

不可刺激他们的自尊心, 防止自卑自怜心理出现, 帮助患者认识自己的现实, 学会对情绪的自我控制, 及对各种环境和精神刺激的适应能力, 心情愉快地熟悉和适应新的生活, 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从而达到心理干预的目的。

3 恢复期精神患者心理干预方法

患者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 病情缓解, 逐步向健康发展。此时只有社会、家庭、医院三者紧密配合, 才能做好精神患者的恢复和治疗, 使精神患者顺利回归社会。

3.1 做好有效的心理干预措施

加强心理护理, 关心患者生活, 医护人员应尊重患者, 对他们要有恰当的称呼;和患者谈话时, 态度要诚恳, 耐心倾听患者的陈述。热情对待患者。多与患者沟通交流, 建立信任的护患关系, 鼓励患者主动把心中的烦恼和担忧讲出来。既使患者感到亲切, 又满足了他们的自尊心, 建立起积极的心理状态, 增强患者恢复健康的信心。给予鼓励和肯定, 使他们感到自身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减轻患者的负面情绪, 消除自杀的意念。

3.2 诱导

在和谐的气氛中, 心平气和地按循序渐进的方法对患者进行循循善诱的护理。 (1) 对沉浸于反复追忆其发病期的异常行为, 心理上有羞耻感的患者, 医护人员应态度温和, 语言诚恳的帮助患者分析病情, 使他们正确认识病态行为并给予安慰, 以解除思想顾虑及羞耻心理。 (2) 对因个人生活受挫而忧心忡忡、消极悲观的患者, 则应诱导其正确对待和处理生活中的事情, 学会处理个人与家庭、社会关系的能力。 (3) 对过度悲伤的患者, 应巧妙引导, 使患者得到宣泄, 可采取移情法, 设身处地的为患者着想, 同患者交谈, 耐心倾听他们心中的痛苦和积怨, 并给予适当的解释, 让患者得到安慰和解脱。 (4) 对待病情基本恢复正常, 心理状态较稳定, 消除顾虑的患者, 可引导他们总结发病规律, 向他们宣教有关精神疾病方面的知识, 启发他们自己制订预防措施, 以取得其主动配合, 可得到更好的疗效。

3.3 保护

即防止患者的自伤和自杀。恢复期患者最突出的一种心理危机就是自杀, 而这种念头在具有绝望、毁灭及羞耻感等心理障碍的患者中, 最易表现出来, 对有自杀史, 有持久自杀威胁及严重抑郁症患者, 应特别提高警惕, 严加防范, 注意自杀征兆的出现。采取保护措施的同时, 辅以支持性诱导性心理护理, 以解除患者心理障碍, 打消其轻生念头。

3.4 做好患者家属的健康教育, 建立良好的家庭支持

因为精神疾病的发生与患者的家庭有关, 良好的家庭支持和关怀有利于患者恢复。恢复患者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 才会有较高的生活质量。因此, 恢复患者的家庭支持与患者的病情复发及生活质量直接相关。加强患者与家属、单位的联系, 让患者感到家属、单位的同志们都在关心自己, 让患者感到家庭的温暖和社会的支持, 必要时可以假释出院与家人团聚, 这样可以使患者感到自己仍然是社会有用的人。有效地帮助患者家属提高精神卫生知识, 教会家属在患者回归家庭后对药物治疗的依赖性和应对技巧, 从而起到治疗和延缓社会功能衰退的作用, 减少患者复发, 促进了整个家庭生活质量的提高[2]。

3.5 帮助患者树立健康向上的心理

恢复期患者自知力已恢复, 此时的患者是易于沟通的, 护理人员应向患者讲解他在家庭的重要性, 乐观向上是他的责任。鼓励其参加工娱疗活动, 针对患者所患疾病的不同, 具体讲解该病的特点, 所用药物的治疗作用及维持治疗的量, 出现药物副作用的应对措施, 出院后的注意事项。让患者能了解或大部分解了解所学知识, 这需要护士耐心、反复给患者分次讲解, 也可将内容制成宣传小册发给患者, 并在患者的实际行动中督促落实。帮助患者处于“最适宜的身心状态”, 以便采取有效的心理护理方式, 促进患者病情向良好的方向发展[3]。

4 结论

通过实施心理干预, 使恢复期患者在信念上由悲观变为希望, 在意志上由懦弱变为坚强, 在情绪上由消沉变为积极向上, 在心理控制上由盲目变为自觉, 在接受治疗上由被动变为主动。所以有效的心理干预能促进恢复期患者达到最大的社会康复。

参考文献

[1]沈渔邨.精神病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393.

[2]苏会英, 杨菊美.精神病恢复出院前心理调查及护理指导[J].中原精神医学, 1999, 5 (4) :242.

[3]张福英, 孟庆立.护士家访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预后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 2005, 1 (1) :2.

心理恢复 篇2

参考文献

[1]丁坚.浅谈体育活动对改善人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作用[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1):103-105.

恢复期精神病患者的心理护理 篇3

【关键词】 心理护理;精神病患者;护理疗效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2-0108-01

随着人们工作压力的增大,有部分民众会出现一些心理问题,表现为思维混乱,行为异常,一切行为都不受控制,患者不能正常的生活,这就需要住进专门的精神病院进行治疗[1]。在住院期间我们的护理人员会给予患者多方面的护理,不仅仅表现在治疗方面,也越来越注重患者的心理,取得了较好的护理疗效,现将具体情况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自2013年1月-2014年6月收治的63例精神病患者作为对照组,将我院自2014年9月-2016年1年收治的72例精神病患者作为观察组。对照组,男38例,女25例,年龄为23-56岁,平均年龄为(34.83±3.23)岁,疾病分类:其中23例为精神分裂症,25例为狂躁抑郁症,15例为反应性精神病;观察组,男41例,女31例,年龄为21-59岁,平均年龄为(34.91±3.84)岁,疾病分类:其中27例为精神分裂症,26例为狂躁抑郁症,19例为反应性精神病;这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等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患者给予一般护理,具体包括:用药护理、饮食护理及心理护理等。

1.2.2 观察组患者给予心理护理,要先了解患者的心理问题进而解决。

1.2.2.1 对恢复期精神病患者的心理问题进行总结[2] ① 悔恨羞耻感:精神病患者住院后经过全体医护人员的努力,经过一些列的治疗,患者会有一个恢复期;在此期间他们已恢复了意识,认识到自己患了精神病,能回想起自己在犯病时做过的过激行为,他们会觉得很后悔,为自己做过的事感到羞愧,担心自己以后的生活,也怕别人看不起自己;② 悲观绝望,感觉自己没有前途:患者进入恢复期后,会觉得自己的前途一片渺茫,他们会想:以后的日子该怎样走下去,自己还有生活的能力吗,现在自己的病情得到了控制以后还会不会复发等,对生活失去了信心,看不到任何希望;③ 内心矛盾:在恢复期的精神病患者是需要继续吃药的,此时患者会出现矛盾心理,吃药的话让别人看到会不会疏远自己;药吃多了会有副作用吗,会产生依赖性吗;以后自己的病情是不是得靠药物来控制了;然而不吃药又担心病情会进一步发展。

1.2.2.2 恢复期精神病患者护理对策[3]: ① 鼓励与支持:在患者住院期间,和他们接触较多的是我们的护理人员,患者康复速度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在住院期间,尤其是恢复阶段,患者的心理比较脆弱,有的不愿意见自己的家人、朋友,但对自己的责任护士则坦诚很多,因此我们的护理人员一定要理解和尊重患者,对他们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告诉他们自己只是患病了,是一个正常人,不要觉得自己得了精神方面的疾病就不正常了,我们每个人都有患病的时候,要以平和的心态去面对,没什么大不了的;并告知他们要勇敢,只有这样才可以战胜疾病;② 对患者进行保护:在恢复期的精神病患者会对他们在患病时做过的事感到懊恼、羞愧,觉得无法再去面对家人,多数患者会产生轻生的念头;因而需对患者的行为进行严密观察,如有异常行为立即阻止,并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③ 按时服药:多数患者在恢复期认为自己的疾病已经好了,没有吃药的必要,加上担心吃药会产生副作用,还担心自己吃药被别人看遭到歧视,多数患者不再遵医嘱服药;我们可以和患者家属进行沟通,告知他们不吃药疾病复发性很大,吃药事必须的,得到家属的理解,并由他们监督。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 NOSIE评分[4]。

1.4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17.0软件进行分析,以(x±s)表示计量资料,以t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由表1知,经护理干预后两组患者NOSIE评分(包括总积极因子得分、 总消极因子得分及病情总估计因子得分)对比,P<0.05。

3.讨论

精神病患者在恢复期易出现一些心理问题,他们恢复了意识,认识到在病情发作的时候自己的行为是不对的,他们会产生羞耻心理,还认为自己得了精神疾病会被别人瞧不起,对未来的生活失去了信心,甚至出现失去继续生活的勇气而产生轻生心理,因害怕别人看到他们吃精神病类药物歧视他们,他们多数不愿继续服药,故而我们的护理人员要加强恢复期精神疾病患者的心理护理,给予他们尊重与支持,告知他们得病了就要治,不可放弃吃药,更不可产生轻生念头,自己的疾病用药维持是不会影响生活质量的,如实在不行可与他们的家属进行沟通,由家属监督他们吃药。由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给予恢复期精神病患者心理护理,可将患者的NOSIE评分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提高,由此可知,给予恢复期精神病患者心理护理,疗效佳,值得应用。

参考文献:

[1]王玉琴,马杰,乔宇. 精神病患者恢复期的心理分析及护理[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23:198-199.

[2]菅彩霞,李翠萍. 恢复期精神病患者焦虑状态采取心理护理临床效果分析[J]. 中国保健营养,2013,04:766-767.

[3]高玉. 心理护理对恢复期精神病患者焦虑状态的影响研究[J]. 中国民康医学,2013,07:116-117.

恢复期精神疾病患者的心理护理 篇4

关键词:恢复期,精神疾病,心理护理

随着心身医学的发展, 心理因素对健康和疾病的影响越来越受到重视, 心理护理在临床工作中已上升至重要位置, 尤其是恢复期精神患者。精神疾病是机体在内外各种致病因素的刺激和影响下大脑功能发生紊乱的一种疾病, 其发生、发展、变化受心理因素影响极大。精神疾病患者恢复期病情常反复发作, 消极情绪可影响其病情发展。因此, 护理人员应掌握恢复期精神患者的心理特点[1]。

1 恢复期精神疾病患者的心理特点

1.1 焦虑、抑郁、悲观及前途毁灭感由于精神疾病患者在社会上受人歧视, 所以当病情缓解进入恢复期自知力恢复时, 知道自己所患的为精神疾病, 特别是首次发病的患者, 易表现为心理焦虑、抑郁寡欢、悲观绝望[2], 一些患者情绪低落, 对未来感到迷茫, 失去生活信心等。

1.2因患病时精神异常所带来的悔恨与羞耻感精神疾病患者发病时, 常发生异常行为和失态表现。当病情恢复后, 患者会倍感悔恨与羞耻, 并对他人与自己的谈话和对自己的态度异常敏感, 担心被歧视。

1.3担忧病后不能适应社会[3]在承受身体疾病痛苦的同时, 还因社会舆论, 使精神疾病患者承受着社会和精神创伤的双重压力。已婚患者怕离异或忧虑子女处境, 未婚者怕找不到合适的伴侣, 对身边的人和事猜疑且躲避, 身心孤独, 遇事易退缩, 与现实社会相背离, 甚至有些患者还会因恐惧而不能适应正常生活。

1.4 因患病心理压力导致孤独感患者心理压力较大, 深感沮丧萎靡, 有强烈的孤独感、挫败感和无助感[4], 孤僻且自卑, 心理压抑, 对周围的人和事物淡漠麻木, 甚至可出现对抗暴力的不良情绪。当恢复期患者出现上述心理特征时, 若不及时防范和加强护理, 易发生自残、自杀、用暴力伤害他人等意外[5], 所以护理人员应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 采取相应的心理护理, 避免各种不良事件的发生。

2 恢复期精神疾病患者的护理方向

根据精神疾病的症状特点及心理特征, 应保护患者的自尊心不受伤害, 帮助其学会自我克制情绪及提高对各种环境的适应能力和精神刺激的接受能力[6], 保持愉快心情, 预防疾病再次复发。

3 恢复期精神疾病患者的心理护理

3.1 充分鼓励和支持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恢复期精神疾病患者的言语表情及行为等, 根据其具体情况实施不同的护理措施, 谈话时注意力要集中, 态度要诚恳, 鼓励患者倾诉内心感受, 耐心倾听其陈述。热情对待患者, 帮助分析其长处和优点, 鼓励其面对困难, 建立积极向上的心态。

3.2 有效启发和诱导 (1) 对于反复追忆其发病时异常表现、充满羞耻感和悔恨的患者, 护理人员须语言诚恳, 态度谦逊温和, 耐心地向其讲解精神疾病知识, 帮助其分析病情, 以消除顾虑。 (2) 对于因生活受挫折而消极悲观、忧心忡忡的患者, 应诱导其树立正确的疾病观, 帮助其提高处理个人与家庭关系和社会关系的能力。 (3) 对于过度悲伤的患者, 首先应对其进行巧妙的引导, 使其能够宣泄释放出心中的压力, 耐心倾听其忧虑, 并进行正确引导, 使其身心得到解脱。 (5) 对于病情已基本恢复、顾虑已消除、情绪较稳定的患者, 可引导其正确认识自身疾病的发病原因及规律, 制订预防措施, 减少或避免复发。

3.3 妥善安全保护护理自杀是恢复期精神疾病患者最易出现的心理问题, 该心理状态一般存在于绝望、悲观及有羞耻感等心理有障碍的患者中。因此, 护理人员应特别警惕和防范有自杀史及极度抑郁的患者, 尤其是由一级重症护理改为二级护理的患者。如认真收集刀具、绳带等各种危险品, 巡视检查门窗, 做好全面安全隐患排查。对自伤、自杀倾向的患者, 应做好护理交接, 给予其连续性心理护理导, 以消除其心理障碍。

3.4 药物心理护理恢复期精神疾病患者对服药往往有以下心理: (1) 认为已痊愈, 不需要再服药; (2) 服药后不良反应导致其出现恐惧心理; (3) 担心长期服药影响正常生活; (4) 担心药物损伤其身体器官; (5) 担心受歧视; (6) 担心家庭破裂; (7) 担心思维与正常人不同等; (8) 停止服药后, 疾病再次复发[7]。护理防范对策: (1) 向患者进行健康宣教, 使其明白除疾病本身外, 导致疾病再次发作的原因具有综合性, 能否坚持服药是关键所在。 (2) 耐心细致的做好解释工作, 以实例说服患者; (3) 充分发挥“生物—心理—社会干预”综合干预系统的作用, 向家属宣教坚持治疗和保持良好的家庭关系是精神病预后的主要因素, 讲解该病相关知识, 使其明白巩固疗效、减少复发对保持患者良好社会功能的重要性[8]。

4 结束语

随着社会竞争和心理压力的不断增加, 精神疾病患者病情复发时有发生。如何减少精神疾病患者病情复发, 其心理护理至关重要。实践证明,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是取得治疗成功的关键。在临床护理中, 护理人员应采取多渠道、多形式与患者进行沟通, 做到尊重和理解患者, 掌握其心理动态, 向患者及家属讲解精神疾病相关知识, 防止疾病复发, 嘱其保持良好心态。在临床护理服务中, 尤其在护患沟通中, 以优质的护理服务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 是促进恢复期精神疾病患者康复的关键[9]。护理服务应使患者感到受重视和被尊重, 护理人员应保持态度和蔼、语言诚恳, 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重塑完整人格;了解和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鼓励其参加体育活动和各种文化娱乐等康复活动;指导家属与患者沟通的技巧, 避免不良刺激, 充分认识坚持治疗重要性, 减少和防止疾病复发。

参考文献

[1]徐文炜, 姚建军.精神分裂症认知康复研究进展[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 2009, 36 (2) :112-115.

[2]周文霞, 李显文, 何贤晨, 等.运用团体心理咨询方法改善大学生抑郁情绪的调查研究[J].卫生研究, 2007, 36 (4) :515-516.

[3]John C.Self-concept 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al degree attainment[J].Higher Education, 1986, 15 (1-2) :3-15.

[4]陈冲, 刘铁桥, 陈洁, 等.自我概念在应激性生活事件与抑郁、焦虑之间的调节效应分析[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 2010, 37 (4) :196-197.

[5]喻东山.单相抑郁复发率的动态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3, 17 (3) :207-208.

[6]黄其春, 何淑芬, 兰淑芳.社区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的影响对照研究[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 2010, 16 (5) :426-428.

[7]程良, 李峥.精神分裂症患者药物依从性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 2005, 40 (9) :699-700.

[8]李峥, 王志英.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和家属教育干预的效果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 2004, 39 (7) :481-484.

心理恢复 篇5

【关键词】 脑外伤;脑外伤术后;心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6【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7-8517(2009)24-0194-01

近年来,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马路杀手-汽车的大量增加,车祸也随之增加,外伤性疾病逐年上升,脑外伤是一种危及患者生命的脑外科疾病,为了达到理想的医疗效果,决不可忽视心理护理的重要性。随着抢救护理科学的形成和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对急重症病人也同样需要进行心理护理。因为他们正面临着生命威胁,并且遭受躯体伤残的心理正处于高度的应激状态。此时,如果进行良好的心理护理,就会缓和紧张情绪,配合积极有效的抢救,有助于患者及其家属的心理安定,使病人转危为安。.否则,在病人心理高度紧张之时,再加上抢救或手术时的种种劣性刺激,绝望悲观的负性情绪就会加重病情,甚至造成严重后果。本文通过近两年来总结的护理工作对脑外伤及术后恢复期的心理护理体会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236例,男182例,女54例;年龄1-72岁,昏迷76例,清醒131例,意识恍惚29例 ;手术治愈205例;死亡11例。植物状态20例。

2 护理体会

2.1 创造良好的护理环境和护患关系 脑外伤病人一般发病突然,常常表现为心理反常,焦虑恐惧,紧张不安,易激动或抑郁。一切不良刺激常致患者情绪的异常波动。因此,病区要保持整洁,安静,避免一切不良刺激。创造一个舒适的环境是加快病情恢复不可轻视的条件之一。 建立良好的医、护、患关系。为了促进病人健康,医护人员必须与病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应同情、关心病人,取得病人的信赖,使其愉快地接受医护人员的劝告和护理,同时让他们相信,只要认真治疗,疾病很快就可痊愈。

2.2 增加安全感 使病人感到医护人员可亲。病人一旦进入医院顿有绝路逢生之感。这时,护理人员应当做到紧张而又热情的接诊,亲切而又耐心的询问,悉心体贴、关怀周到。使病人感到在危难之时遇到了救命的亲人。这种医患关系对抢救过程能否顺利进行有极大的影响,并直接影响抢救和治疗效果。要使病人感到安全,医护人员的医德和技术是病人获得安全感的基础。所以,我们在护理及操作过程中应做到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过硬的技术基础和过硬的技术技能。做到,稳、准、熟。因为赢得时间是病人转危为安的保证。同时,对病人来说又是心照不宣的支持、鼓舞和依靠力量,使病人感到可信、可敬,从而获得安全感。

2.3 重视精神护理 重型脑外伤后往往有情绪低落,悲观失望等现象。因此,要劝说亲朋、病友给予热心关切和照顾以解除其自怨自卑心理,提高生活乐趣。医护的优质服务是患者的心灵良药。崇高的医德、医风对护士的护理工作十分重要。护士不仅要有熟练的护理技能,还要具有高尚的责任感和语言修养。同时,文雅的风度、细微的观察力等也是能够有效地完成心理护理工作所必不可少的条件。病人的每一点进步,每一点的好转迹象都要告之,并予以安慰和鼓励,让其明白自己的病情确实在向好的方向发展,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尤其是当病人由昏迷转为清醒时,嘱家人陪伴左右,告诉他终于挺过来了,表扬他真的很坚强,这样一来,他就会更加珍惜生命,盼望康复。

3 护理措施

3.1 功能锻炼时的心理护理 重型脑外伤后,恢复期病人多有身体部分功能减退或丧失,如失语,肢瘫等症状。常造成心理上的压力,失去恢复信心。因此,要说服并协助其坚持锻炼,树立信心。多列举一些功能恢复良好的范例,耐心回答病人及家属提出的各种疑问。鼓励他们持之以恒的锻炼直到功能恢复。.肢体按摩应从远端关节开始,应按肢体正常功能方向开始,先行被动运动。一开始因疼痛病人不愿活动,此时应安慰鼓励并稍加强制。活动从短时间小运动开始,逐步增量。应鼓励尽早恢复自主活动。对失语病人,坚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反复练习,持之以恒的原则。先从病人受损最轻的言语功能着手,如运用姿势性言语,眼神,手势等进行交流。然后再用具体物品,单字,单词,短句进行训练。言语训练时,发音练习要尽早开始。智能训练过程,作业训练应尽早进行。最好让最熟悉的亲朋好友与之交流,配以音乐刺激,以尽快恢复语言功能。

3.2 心理康复 颅脑外伤病人的心理改变包括以下四个过程(1)心理休克期;(2)期望期;(3)悲观期;(4)适应期。常见的心理反应包括:焦虑、否认、烦躁、抑郁、依赖等。为了使病人克服不良的心理反应,避免悲观期负效应,必须进行有计划的心理康复。首先,要给他们以心理支持,根据每个人的特点采取相应的康复措施。对病人功能的评估应强调保留的功能,可恢复的前景及取得的成绩。在乐观积极的氛围中,激发病人的主观能动性,使康复计划顺利实施。病人的康复计划应遵循渐进、量力而行,避免病人产生挫折感和烦躁心理。每天的训练又要有明确的目标,使病人在完成训练后有一种成就感。其次,要及时有效地解决病人的心理问题,进行心理治疗,包括支持疗法、精神分析疗法、行为治疗、职业疗法,从而帮助他们重建认识,协调与社会间的关系,在新的起点上适应工作和生活环境。

3.3 康复期 对于轻型病人应鼓励他们尽早自理生活,防止过度依赖医护人员,要让他们树立战胜伤病的信心。消除“脑外伤后综合征”的顾虑。重型颅脑伤病人在神志体力逐渐好转时,常有头痛、眩晕、耳鸣、记忆力减退、失眠等症状,医护人员应该向病人适当解释。让病人知道有些症状属于功能性的,是可以恢复的。对于遗留神经功能残疾的病人,今后生活工作,颅骨修补的最佳时间,偏瘫失语的锻炼等问题,应该积极向病人及家属提出合理建议,鼓励病人面对现实,树立争取完全康复的信心。.脑外伤病人较易发生智能障碍后遗症。应注意尽早开始各种机能训练和康复治疗护理。要加强日常生活,个人卫生,饮食,睡眠等基础护理和培训。尤其对生活不能自理者,要进行生活习惯训练,防止精神状态继续衰退。病人只要不是严重痴呆应定时引导排便,养成规律解便的习惯。

4 护理总结

随着现代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各行业的人们普遍承担着巨大的生活压力,面临着不可预测的意外事故,颅脑外伤的发病率也在不断随之增高,这类病人的心理问题正引起医学界的重视,而心理护理又是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做好这类病人的心理护理是医护人员义不容辞的职责。我们不仅要精通业务技术和丰富的心理学知识,还要有崇高的道德修养和无私的奉献精神,无论是神志不清,偏瘫还是烦躁不安,精神障碍的患者,都一视同仁,用所学的心理学知识,饱满的工作热情服务每一位患者,只有这样才能为病人早日康复创造一个良好的医疗、心理和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 江基尧,朱诚.现代颅脑损伤学.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1999,503-504.

心理恢复 篇6

1 临床资料

本组216例,男182例,女34例;年龄5岁~63岁;昏迷41例,清醒175例;手术治愈105例,死亡11例。

2 护理体会

2.1 创造良好的护理环境

脑创伤患者一般发病突然,常常表现为心理反常、焦虑恐惧、紧张不安、易激动或抑郁等症状。不良刺激常致患者的情绪异常波动。因此,病区要保持整洁、安静,避免一切不良刺激。创造一个舒适的环境是加快病情恢复不可忽视的条件之一。

2.2 增加安全感

增加安全感能使患者感到医护人员和蔼可亲。患者一旦进入医院顿有绝路逢生之感,这时,护理人员应当做到主动而又热情地接诊,亲切而又耐心地询问,悉心体贴、关怀周到,使患者在危难之时感到遇到了救命的亲人。这种医患关系对抢救过程能否顺利进行有极大的影响,并直接影响抢救和治疗效果。医护人员高尚的医德和精湛的操作技术是患者获得安全感的基础,所以,我们在护理及操作过程中应做到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过硬的操作技术,做到稳、准、熟。因为赢得时间是患者转危为安的保证,同时对患者来说又是心照不宣的支持、鼓舞和依靠力量,使患者感到可信、可敬,从而获得安全感。

2.3 重视精神护理

重型脑创伤后往往有情绪低落、悲观失望等现象。因此,要劝说亲朋、病友给予关怀和照顾,以解除其自怨自卑心理,提高生活乐趣。医护的优质服务是患者的心灵良药,崇高的医德、医风对护士的护理工作十分重要,护士不仅要有熟练的护理技能,还要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语言修养。同时文雅的风度、细微的观察力等也是能够有效完成心理护理工作必不可少的条件。

3 护理措施

3.1 功能锻炼时的心理护理

重型脑创伤后,恢复期患者多有身体部分功能减退或丧失,如失语、肢瘫等症状,常造成心理上的压力,从而失去恢复信心。因此,要说服并协助其坚持锻炼,树立信心,多列举一些功能恢复良好的范例,耐心回答患者及家属提出的各种疑问,鼓励他们进行持之以恒的锻炼,直到功能恢复。

3.2 心理康复

颅脑创伤患者的心理改变包括以下四个过程:(1)心理休克期;(2)期望期;(3)悲观期;(4)适应期。常见的心理反应包括:焦虑、否认、烦躁、抑郁、依赖等。为了使患者克服不良的心理反应,避免悲观期负效应,必须进行有计划的心理康复。

首先,要给他们以心理支持,根据每个人的特点采取相应的康复措施。对患者功能的评估应强调保留的功能、可恢复的前景及取得的成绩,在乐观积极的氛围中,激发患者的主观能动性,使康复计划顺利实施。患者的康复计划应遵循渐进、量力而行,避免患者产生挫折感和烦躁心理。每天的训练要有明确的目标,使患者在完成训练后有一种成就感。其次,要及时有效地解决患者的心理问题,进行心理治疗,包括支持疗法、精神分析疗法、行为治疗、职业疗法,从而帮助他们重建认识,协调与社会间的关系,在新的起点上适应工作和生活环境。

3.3 康复期

对于轻型患者应鼓励他们尽早自理生活,防止过度依赖医护人员,要让他们树立战胜伤病的信心,消除“脑创伤后综合征”的顾虑。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在意识和体力逐渐好转时,常有头痛、眩晕、耳鸣、记忆力减退、失眠等症状,医护人员应该向患者适当解释。让患者知道有些症状属于功能性的,是可以恢复的。对于遗留神经功能残疾的患者,今后生活工作、颅骨修补的最佳时间、偏瘫失语的锻炼等问题,应该积极向患者及家属提出合理化建议,鼓励患者面对现实,树立争取完全康复的信心[2]。

4 护理总结

随着现代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各行业的人们普遍承担着巨大的生活压力,面临着不可预测的意外事故,颅脑创伤的发病率也在不断随之增高,这类患者的心理问题正引起医学界的重视,而心理护理又是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做好这类患者的心理护理是医护人员义不容辞的职责。我们不仅要精通业务技术和丰富的心理学知识,还要有崇高的道德修养和无私的奉献精神,只有这样才能为患者早日康复创造一个良好的医疗、心理和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江基尧,朱诚.现代颅脑损伤学[M].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1999:503-504.

心理恢复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80例患者治疗前均经CT检查, 确诊为脑梗死或脑出血, 同时经智力评分表, 测定排除认知功能障碍, 经简易抑郁评分量表评定存在抑郁状态 (740分) 意识清楚者入组。分为普通组和试验组, 普通组40例, 男25例, 女15例, 年龄42岁~82岁, 平均年龄62岁, 脑梗死30例, 脑出血10例;试验组40例, 男20例, 女20例, 年龄45岁~85岁, 平均年龄65岁, 脑梗死15例, 脑出血25例。2组性别、年龄、病情、文化程度、用药、简易精神状态检查 (MMSE) 、Zung评分和斯堪的纳维亚神经评分表评分, 差异无显著性。

1.2 方法

2组患者均采用医生制定的治疗方案, 普通组除完成治疗外, 不做特殊心理护理, 对有主动求医行为患者给予必要的解释, 但不实施系统化教育;试验组在进行治疗同时给予心理护理, 实施系统化健康教育及解除负性情绪, 具体措施如下。

1.2.1 每日用15 min, 由专门护士实施系统化健康教育,

观察患者的情绪, 了解其对疾病的认知情况, 给患者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 让其了解脑血管病的发病机制、治疗方法、疾病转归等情况, 使其对疾病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特别要讲明情绪对脑血管病发生、发展、治疗的重要影响, 使其建立治疗疾病的正确观念, 能够积极接受治疗。

1.2.2 支持性的心理治疗。与患者之间建立良好的医患关

系, 了解患者家属对患者的态度, 使之与医护人员共同关心体贴支持患者, 得到患者的充分信任和依赖, 从而使患者正确对待自己的疾病, 度过心理危机, 避免精神崩溃。创造良好的康复氛围, 建立舒适的治疗环境, 有利于患者心情舒畅, 激发患者与疾病作斗争的积极性, 并使之发挥潜在能力, 主动训练瘫痪肢体和配合医护人员进行康复治疗, 当取得微小成绩时给予鼓励, 使患者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增加信心。

1.2.3 鼓励患者之间相互交流, 讲解相关疾病及肢体功能

康复保健的基本知识和正确方法, 讲座成功病例的经验, 培养其健康的心理, 提高自我调节能力, 舒缓患者的身心紧张, 提高患者重返社会和家庭的信心。

2 结果

普通组30, 45, 60 d肌力评定, 肌力从0级升至Ⅰ级28例, 60 d肌力评定, 从0级升至Ⅲ级10例, 升至Ⅳ+级20例, 从0级升至Ⅳ+级10例, 肌力恢复明显。

3 讨论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 心理社会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引起广泛重视, 负面情绪可使躯体疾病恶化和加重。由于脑血管病的复发率高, 患者从四肢健康, 生活、工作正常的人, 变成一个行动困难、生活不能自理的人, 认为自己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负担, 心理压力非常突出, 如不及时给予纠正, 错过早期康复的治疗时机, 则肢体功能康复将会很慢。护士通过心理卫生宣教, 争取家属、亲友、领导的充分配合, 应用支持性心理治疗措施, 在获得家庭和社会支持后, 患者解除心理压力, 调节患者情绪至良性状态, 使之能主动配合康复治疗。本文试验组40例患者, 采用配合心理治疗方式, 观察肢体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显示, 试验组肢体功能恢复效果优于普通组, 说明心理治疗对神经功能康复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通过采取心理护理, 使患者心情舒畅, 激发了与疾病作斗争的积极性, 而专职护士、高度的责任心和爱心最为重要, 给患者亲人般的关怀, 使患者家属充分地理解, 持续给予健康知识指导, 从而使患者肢体功能得到良好的恢复。

摘要: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对脑血管病致残、有不同程度肢体功能障碍、劳动能力丧失的患者康复治疗的影响。方法选择自2007年1月-2008年7月在我院住院的80例脑血管病患者进行分组观察, 其中40例进行心理康复治疗的作为试验组, 另40例除做完治疗后不做特殊心理护理的作为普通组。结果进行心理护理组的患者与普通组的患者肌力恢复有明显差异, 经过心理护理的患者肌力恢复有明显提高。结论心理护理对神经功能康复有明显促进作用。

心理恢复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牡丹江神经精神病医院共收治的51例精神分裂症患者, 均采用《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中关于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2]进行确切诊断。患者均处于疾病恢复期, 汉密顿抑郁量表测定分值均在8分以上, 且均无明显的药物不良反应表现和严重身体疾病及药物依赖。将51例随机分为两组, 观察组25例, 其中男15例, 女10例;年龄17~56岁, 平均年龄为 (35.6±12.8) 岁;病程为4~18年, 平均病程为 (8.43±7.8) 年, 住院次数为1~5次。对照组26例, 其中男性16例, 女性10例;年龄为16~58岁, 平均年龄为 (34.9±13.2) 岁;病程为3~16年, 平均病程为 (8.23±8.1) 年, 住院次数为2~5次。两组在患者性别、年龄、病程、住院次数等方面经t检验有可比性, 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1.2 方法

对照组仅进行精神科常规护理;而观察组在其基础上进行心理护理。护理前后均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进行测定, 比较两组的HAMD分值。进行HAMD评定的护理人员均经过统一培训。HAMD评定标准[3]为:HAMD<8分, 则认为干预有效;HAMD≥8分则视为干预无效。

1.4 统计学方法

研究采用SPSS13.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HAMD分值采用 (±s) 表示, P<0.05, 视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两组护理前后HAMD分比较

两组护理前后HAMD分值下降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尤其观察组下降明显, HAMD分由 (16.62±4.48) 下降为 (7.08±2.38) 。观察组干预后 (7.08±2.38) 与对照组 (9.63±3.29) 相比, 差异有显著性 (P<0.05) 。

2.2 两组有效率比较

心理护理干预后观察组25例中有效者17例 (68.00%) , 对照组26例中有效者11 (42.31%) , 两组有效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精神分裂症患者经过治疗后症状得到了控制, 但其回归社会前通常存在沉重的心理负担, 如担心自己不被社会认可、担心疾病复发等, 故通常存在抑郁等负面情绪。Kagan认为抑郁情绪的存在, 容易导致患者出现偏激、自杀等行为[4]。如果不及时加以防范, 可能导致自杀或冲动杀人等意外事件的发生。本研究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强对精神分裂症恢复期患者的心理干预, 包括进行针对性心理疏导、帮助患者正确认识疾病、加强患者的情感支持等, 以探讨其干预效果。研究结果表明, 心理干预后观察组较对照组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分有显著下降 (P<0.05) , 观察组有效率较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这说明进行针对性心理疏导、帮助患者正确认识疾病、加强患者的情感支持等心理护理提高了患者的社会适应能力, 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因而心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恢复期患者抑郁情绪有明显改善作用。

参考文献

[1]孙红娟.恢复期精神分裂症病人的抑郁症状和护理干预[J].家庭护士, 2008, 6 (1) :214-215.

[2]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 (第三版) (CCMD-3) [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75-78.

[3]左津淮, 杨彩霞, 王从辉等.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抑郁情绪的影响因素及认知行为干预效果分析[J].精神医学杂志, 2007, 20 (4) :227-228.

心理恢复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在本院住院治疗的116例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为此次研究对象, 116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 (CC MD-3) 精神分类症的诊断标准。116例患者中男46例, 女70例, 年龄25~69岁, 平均 (45.3±3.6) 岁;小学文化50例, 初中文化36例, 高中及以上30例:116例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经过抗精神病药物治疗, 临床精神症状消失, 自知力得到恢复, 经简明精神病量表 (BPRs) 评定, 所有患者评分均低于30分。

1.2 方法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对116患者心理状态进行了解, 将测评表发给患者, 由患者本人填写, 如有不能填表的患者, 护士如实将测评内容告知患者, 然后有本人填写或护士代写, 为进入恢复期一周后进行填表, 病情稳定。

1.2.1 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主要是在心理学理论指导下, 将良好与合适的医患关系作为基础, 应用语言和非语言进行交往, 排除患者各种行为障碍或心理痛苦, 提高患者适应环境的心理整合能力, 进而为患者的恢复心身健康的计划打下基础;多与患者进行交流, 了解患者的兴趣爱好, 鼓励患者参与和自己兴趣爱好有关的活动, 告知患者放松的技术, 引导患者关注周围的事物, 是患者的注意力得到分散;鼓励患者用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挫折和失败, 消除自卑心理, 树立战胜困难的自信心。

1.2.2 安全护理

提供安全舒适的生活和休息环境, 加强危险品的保管和存放, 如刀剪、药品、玻璃用具等, 保证以上用品和工具不要成为自杀工具, 认真执行服药核查制度, 保证患者遵医嘱进行服药, 同时防止患者藏药, 避免累积过多后服药自杀;在对患者进行体温测量时要防止患者吞咬体温表, 进行自杀;洗澡时防止有意外烫伤;加强巡视, 严密观察病情, 在夜间和交接班以及医护人员少而工作多时要注意观察患者的思想活动及情绪变化;做好宣教, 消除患者偏见和误解, 尊重患者的想法和感情, 使患者感受到应有的重视、尊重与关怀。

2 结果

经过药物治疗和细心的护理后, 大部分患者在恢复期表现出人际关系敏感、焦虑、忧郁、悲观、失望的心理得到改善;临床治愈65例, 占56.03%, 有效31例, 26.73%, 病情恶化20例, 17.24%。

3 讨论

精神分裂是主要以行为退缩、社会接触不良、生活自理能力部分或完全丧失等为特征的疾病, 发病率约占世界总人口的1%。通过实验得知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思想负担重、顾虑多、易有焦虑、忧郁、悲观、失望等心理, 应加强对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护理能促进患者全面康复, 给患者及家属减少经济负担, 进而带来家庭乃至社会的和谐与幸福。

摘要:目的 对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心理状况进行分析, 并给予一定护理措施, 以促进患者全面和快速康复, 观察和评价护理效果。方法 对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116例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大部分患者在恢复期表现出人际关系敏感、焦虑、忧郁、悲观、失望, 只有少数患者表现出心态稳定, 临床治愈65例, 有效31例, 病情恶化20例。结论 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思想负担重、顾虑多, 易有焦虑、忧郁、悲观、失望等心理, 应加强对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护理, 能促进患者全面康复, 给家属和患者减少经济负担。

关键词:恢复期,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护理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J].3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167-168

心理恢复 篇10

摘 要:近年来,许多国家为遵循“重塑社会和谐”的理念,积极探索出一种用以代替刑事审判的新的刑事司法模式——恢复性司法程序。但是,单纯的恢复性司法程序未考虑到未成年人案件主体的特殊性,偏重于社会关系的修复,却忽略了对未成年人内心的审视。有鉴于此,笔者认为,将心理辅导机制纳入恢复性司法程序的具体实施中,能够更好地贯彻“既要注重社会的安全、秩序,也要注重保护失足少年”的未成年人司法观。

关键词:未成年人;恢复性司法程序;心理辅导机制

一、恢复性司法程序中引入心理辅导机制的必要性

(一)根据未成年人心理特点引入辅导机制提升改造效果

十四至十八周岁年龄段的未成年人通常具有精力旺盛但支配能力弱、依附性强但认知水平低、兴奋度高但自控能力差等心理特征[1],因而容易产生偏激或矛盾的认识和行为。通过心理辅导能够矫正未成年人心理发育不平衡的情况、及时疏堵接受恢复性司法的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杜绝“准犯罪心理”的产生和犯罪心理的“交叉感染”,提高未成年犯罪人员改造的效果,真正使教育、感化、挽救的宗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强调恢复性后果而忽略程序本身是本末倒置的行为

实践中,恢复性司法程序往往强调“重塑社会和谐”的恢复性后果,而忽略程序实现过程中的价值。通说观点认为,恢复性司法把尊重被害人内心需要放在首位[2],也就更偏向于“修复损害和预防犯罪”,而非在“恢复”过程中实现未成年人的自我修复。笔者认为,未成年人恢复性程序在开展过程中应涵盖对未成年人本身的改造,包括行为和心理的矫正,有利于未成年人从根本上摆脱犯罪的阴影。

(三)单方物质精神“恢复”不是恢复性程序的根本目的

恢复性司法程序主要强调通过犯罪人的道歉、赔偿、补偿、提供服务等形式使被害人的物质、精神损失,生活以及社会秩序、公共政策服务等及时恢复原态,从而使犯罪人获得外界的良好评价,以协助其回归社会。但笔者认为单纯强调被害人的物质、精神修复或社会秩序的修复,不利于对未成年犯罪人内在的教育、挽救,相反会使未成年人获得“花钱买刑”、“司法有价”等负面信息。因此一味注重未成年人的行为矫正而忽略其思想、心智的教育、成长将与恢复性程序的根本目的背道而驰。

二、心理辅导介入恢复性司法程序的可行性分析

(一)法律制度逐步完善,推广恢复性司法制度势在必行

在实践中,轻微刑事案件的刑事和解制度、未成年人案件的“污点封存”、社区观护以及附条件不起诉等制度为探索恢复性司法制度的推广运用奠定了基础,也为心理辅导机制的引入做了铺垫。

(二)社会环境的改善为在恢复性司法程序中引入心理辅导提供了可能性

多年来,经广泛宣传和教育,社会大众对未成年犯罪人员回归社会的包容度明显提高,不再强调“劳改犯”、“犯人”等有损人格的称谓,实施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也在较大程度上降低了前科劣迹对未成年人的影响。

三、在未成年恢复性司法制度中介入心理辅导机制的难点

(一)法律制度障碍

我国法律尚未对恢复性司法程序予以明确界定,各类措施也仅散见于诸多法律法规中。实践中则存在“现有法律对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指导过于原则,司法解释缺少具体操作可行性,部门规章未形成统一规范”等刑事司法缺陷,未能形成体系性、依据性的规范文件,致使心理辅导的介入在执行上缺少依据。

(二)社会思想障碍

虽然对未成年犯罪人员的社会包容性有所提高,但社会大众仍会不自觉地与该类人员保持距离,甚至贴上“犯罪标签”。在求学和就业方面都会遭到不同程度的排斥。因此,对未成年人实施心理辅导首先要排除其自身的自卑心理及对社会的抵触情绪,为未成年犯罪人员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再社会化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三)具体实施困难

由于缺乏相应的实施标准和监督机制,恢复性司法程序的实践操作存在保障不全面、开展不到位、监督不及时的缺陷,心理辅导介入该司法程序,需要相对稳定的环境、全覆盖的期间、较为固定的人员和完善的配套机制,避免半途而废或出现适得其反的情况。在这一过程中,就需要各类机构、社会团体的互相协调、统筹,是对各个机构分工合作的实际要求。

四、关于心理辅导机制介入恢复性司法程序的制度构想

(一)心理辅导参与主体及其定位

鉴于心理辅导的专业性和对未成年犯罪人的倾向性,该参与主体不应由司法机关或社区帮教人员担当——避免给被害人带来负面影响——而应形成以具有资质的心理咨询机构为主导,专业社工为辅助的阶梯化心理辅导主体。由专业机构制定计划、定时回访,支持专业社工对未成年犯罪人员开展心理关怀和感化,将心理辅导机制渗入日常教育之中。司法机关作为心理辅导机制的监督者、社区作为恢复性司法程序的具体参与者,要定期与心理辅导主体沟通,了解未成年主体在恢复性司法实施中的表现和走向,以不断修改、完善相应计划。

(二)关于心理辅导介入形式

一是心理测试阶段。恢复性司法程序在启动之初即应介入心理辅导,了解未成年犯罪人员的家庭环境及相关情况,观察未成年人的心理状态,作出符合未成年犯罪人员现实特点的心理报告以决定恢复性司法程序的具体运用;二是心理帮教阶段。在程序具体实施的过程中,由专业机构根据未成年人特点制定心理帮教计划,通过心理咨询师及专业社工的辅导、教育,阶段性地对未成年犯罪人员的心理偏差予以矫正,最终为对方构筑积极、正面的人生观、价值观,避免因前科劣迹产生消极、悲观、偏激的想法和行为;三是心理评估阶段。在恢复性司法程序运用末期,通过心理辅导力求为未成年人的再社会化提供帮助,并作出详尽的心理评估,以指导未成年人在结束恢复性司法程序以后的行为模式或适当延长心理辅导机制的运用。最终目的是通过心理辅导的三个阶段使未成年犯罪人员树立良好的行为观和认知观,从而修复未成年人与自身、与社会的关系,这也是恢复性司法程序对未成年犯罪人适用的根本目的。

(三)心理辅导机制的监督和监督主体

由于恢复性司法程序倡导的是非刑罚化、非监禁化的司法模式[3],在其实施过程中司法机关仅起到引领作用,而非裁判或对抗方,因此检察院和法院在恢复性司法程序运行过程中处于中立立场,对未成年犯罪人员修复与被害人、社区等社会关系持积极态度。因此,在心理辅导机制介入的同时需要司法机关作为监督主体予以督促、监督,了解未成年犯罪人员在接受恢复性司法程序的过程中的具体动态,了解被害人及社区的反馈意见,并与心理辅导机构及相关人员及时沟通,提出建议。

(四)在实施过程中建立流程档案和回访制度

结合恢复性司法程序的相关政策,重视未成年犯罪人员回归社会的需要,在进行心理辅导的同时建立未成年人心理档案,对在教育、辅导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加以整理,以制定下一階段适合未成年人自身特点的心理辅导计划。同时,在恢复性司法程序实施完毕后需要建立一套适合恢复性司法体系的心理辅导回访机制,对程序实施完毕后的未成年人进行一年、三年、五年的回访调查,了解其在回归社会后的精神需要和心理动态,为构筑长效的心理辅导机制和进一步完善恢复性司法程序提供数据、资料保障,实现良性循环的效用。

参考文献:

[1]杨丽平.未成年人犯罪心理与矫治方法.上海政法学院学报(法治论丛),2010(6).

[2]程荣斌,侯东亮.恢复性司法的核心价值:尊重和修复. 西部法学评论,2009(6).

[3]李波.确立我国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恢复性司法程序之构想.青少年研究,2006(5).

作者简介:

心理恢复 篇1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近年来在我院收治120例患有脑震荡的患者,当中男性患者89例,女性患者31例。年龄在19~69岁,平均年龄为39.6岁。所有患者通过相关临床检查,并被诊断为脑震荡。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两组的年龄,疾病情况等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采用随机抽取的方式,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临床护理模式,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之上加入优质心理护理。

1.2 脑震荡患者恢复期间心理特征

(1)不承认和面对现实:根据相关临床实践研究表明,大约有80%的患者都不愿意面对现实以及不承认事实。有着这类患者大部分都是文化教育程度比较高的人,因其突如其来的打击,使患者的美好幻想瞬间打破。所以,患者不能勇敢面对事实。(2)焦虑以及痛苦的不良情绪:大部分患者在发病的时候都较为突然,患者对自身疾病、治疗以及预后存在一定的担心,患者不单单要考虑机体的伤残,其中不良心理问题也占非常的比例,担心治疗以后出现后遗症。(3)反应性抑郁:大部分患者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患者心理活动从刚开始的震惊到恢复过程当中的不敢面对现实的阶段,感觉自身精力明显减低,同时出现失眠多梦以及认知行为明显降低,通常感受到机体出现明显不适,其中包括头晕、恶心等,严重的患者甚至感觉到未来没有任何希望。

1.3 临床护理方法

(1)对照组护理方法:对照组对患者采取常规临床护理模式:患者通常表现有头晕、头疼、肌肉酸痛以及麻木等相关临床症状,自身感觉到非常无力。护理人员在对患者护理的时候,要给以患者更多的关怀与体贴。如患者能够下床活动以后,护理人员要让患者尽量参加相关活动,并保证患者的睡眠质量,养成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在饮食当中尽量不吃油腻食物,主要以清淡食物为主,同时多食用新鲜的水果以及蔬菜。同时根据患者的不同的心理问题,采取针对性的心理疏导,使患者的不良心理问题得到消除,使患者依从性明显提高,对疾病的恢复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2)实验组护理方法: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之上加入心理护理,其中包括有以下几点。a.人际关系护理:脑震荡患者的临床症状都表现出感觉自己的情感受到创伤,对他人的神经较为过敏,和其他人相比感觉不如别人。在和他人相处的时候或者谈及自身的时候都会感觉到不舒服等,其在人际交往当中都会出现不同的自卑、紧张、不时等心理问题,造成患者机体恢复健康以后无法顺利的回到日常的生活、工作当中,对出现这种心理问题的患者,临床护士必须要尊重患者,要耐性倾听对患者提出的要求和建议,尽量满足患者的基本需要,并向患者介绍相关成功案例,使患者建立一个战胜疾病的自信心,使患者的依从性明显提高。b.焦虑、恐惧的护理:因为这种疾病属于颅脑损伤,受伤的环境,受伤以后出现暂时性意识丧失、头痛、恶心以及对担心会留下各种后遗症(失忆、痴呆等),上述原因都会造成患者精神始终处于高度紧张、焦虑以及恐慌等,为了改善这些不良情绪,护理人员应该正确指导患者应该怎么样对面对突如其来的境遇,并耐心对患者讲解发生这种疾病以后发生脑功能障碍是完全可以得到恢复的,同时还要对患者讲解整个治疗过程、方法以及预后情况,使患者的焦虑、紧张以及恐惧等得到消除,使患者能够积极主动的配合医务人员的工作[2]。c.抑郁护理:患者在出现抑郁的时候,都会表现出现情绪低落、生活无趣、苦闷以及未来没有希望,对其治疗没有任何信心,对出现抑郁的患者,护理人员应该给予患者更多的关怀与体贴,和患者之间进行良好的沟通与交流,态度要和蔼可亲、语言要轻柔。对患者提出的意见要耐心倾听,并满足患者的基本需求。在临床操作的时候要做好稳、准、快,同时还要具备强烈的责任性,在特殊情况的时候可以采取丙咪嗪等相关治疗抑郁的药物进行治疗。

1.4 临床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以及出院时候的心理状况。

1.5 患者满意度评价标准

患者满意度评价标准:使用我科室自主研制的满意度评价标准,其中包括非常满意、一般满意、不满意;满意率采用非常满意例数+一般满意例数来进行判定。

1.6 统计学分析

统计分析采用SPSS14.0软件包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两样本率比较都使用χ2检验,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住院时间之间对比

实验组患者一共60例,平均住院时间为(19.00±5.68)d;对照组患者一共60例,平均住院时间为(37.00±7.58)d,临床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出院的时候心理状况之间对比

实验组一共60例患者,其中焦虑5例,抑郁6例,恐惧0例;对照组一共60例患者,其中焦虑26例,抑郁29例,恐惧2例,临床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出院时候的心理状况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患者满意度对比

实验组患者一共60例,其中非常满意有51例,一般满意有7例,不满意2例,满意率为96.6%;对照组患者一共60例,其中非常满意有42例,一般满意有9例,不满意9例,满意率为85%。结果表明,实验组患者满意度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健康与疾病之间的转化过程不单单是受到生物原因的影响,同时还和心理以及社会原因有关。脑震荡属于轻度颅脑损伤,在临床当中通常以神经功能和精神功能异常为常规表现,根据相关临床实践研究表明,脑震荡以后的综合征主要是因为心理原因造成的,有些精神功能障碍也是因为心理原因或者因为颅脑受损导致的[3],但不和外伤状况成正比,极小的外伤也许都会导致严重精神障碍。所以,在临床护理当中应该高度重视心理护理,采取合理、有效的心理护理,可以使其症状得到显著好转,对患者的恢复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本文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出院时候的心理状况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对脑震荡患者采用心理护理干预,可以使患者不良心理问题得到消除,使患者住院时间明显减少,取得显著的临床效果,对患者的健康生活质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徐卫平.脑震荡的心理护理[J].现代医院,2009,21(9):172.

[2]党同梅.脑震荡患者恢复期心理状况调查及护理[J].职业与健康,2012,18(5):151.

【心理恢复】推荐阅读:

早期恢复10-19

市场恢复10-21

载波恢复01-20

恢复理论05-09

性能恢复05-26

灾难恢复06-17

资源恢复06-17

植被恢复06-25

恢复延迟07-24

恢复影响07-31

上一篇:教导型组织论文下一篇:新加坡的责任意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