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复功能(精选12篇)
恢复功能 篇1
认知,是指人在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过程中对感觉输入信息的获取、编码、操作、提取和使用的过程,是输入和输出之间发生的内部心理过程,包括知觉、注意、记忆及思维等[1,2]。卒中后患者不但存在肢体运动功能障碍,而且一部分病人可伴有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障碍[3]。在各种认知功能障碍中,注意障碍的发生率高达60.61%,且注意障碍常与记忆障碍同时存在[4,5]。有研究结果显示,注意和记忆状态好者其运动功能恢复好[6,7],本研究旨在探讨认知功能障碍对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
1 对象及方法
1.1 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本院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康复医学科收治的脑卒中患者362例,均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入选标准:(1)首次发病,经CT或MRI证实为单发病灶;(2)首次接受康复治疗;(3)年龄<75岁[8];(4)脑出血或脑梗死;(5)发病到康复治疗的时间间隔(onsetadmission interval,OAI)≤6月;(6)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7)无明显语言障碍,理解能力正常。排除标准:(1)合并有多发性硬化、癫痫、脊髓损伤等其他神经肌肉疾病;(2)病例资料不完整或无效;(3)缺乏足够的交流能力;(4)病例资料显示入院及出院Fugl-Meyer运动功能分级的评定者不是同一人。
1.2 分组方法
采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评分为分组标准,该量表由20个问题共30项组成,最高30分,评定内容包括时间定向、地点定向、瞬时记忆、注意力和计算能力、短期记忆、物品命名、语言复述、阅读理解、语言理解、语言表达能力、描图方面的能力[9]。文化程度为文盲者量表分≤17分,小学程度者量表分≤20分,中学程度者量表分≤22分,大学程度者量表分≤23分者为认知功能障碍[10]。其中对于认知功能的评定主要为量表中的第3、4、5分项目,总分11分[10]。根据李春波等[11]及Brent等[12]对研究结果第3、4、5项正常的基线分数总和为9分,以此作为分组的标准,中学及以上程度者<9分为试验组,≥9分为对照组,小学文化程度者<7分为试验组,≥7分为对照组。符合以上标准患者共182例,其中男128例,女54例,年龄50~75岁,其中脑梗死92例,脑出血90例。右侧偏瘫患者84例,左侧偏瘫患者98例。文化程度:大学30例,中学106例,小学46例。其中试验组106例,对照组76例,平均受教育年限试验组为(7.44±2.56)年,对照组为(8.04±3.06)年。2组一般情况比较除出血类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其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1.3 研究方法
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全面系统地评价卒中患者的功能、训练效果及预后[13]。量表包括上肢33项检查项目,共66分;下肢17项检查项目,共34分,总分100分。在入院1周内及出院前3 d通过该量表评定患者的运动功能,通过对试验组与对照组入院及出院时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及Fugl-Meyer肢体运动功能总分值作差比较,分别得到FMS增加、FMX增加、FMZ增加分值。采用Mann-Whitney Test非参数检验方法进行差异性比较。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设定显著性水平为P<0.05。非正态分布数据采用中位数及四分位数间距来表示,记为M(Q),采用Mann-Whitney Test非参数检验方法进行相关的统计分析。
2 结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1)试验组FMS增加的平均秩次为35.06,对照组为58.97,2组FMS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2组FMX增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试验组FMZ增加的平均秩次为36.02,对照组为57.62,2组FMZ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注意代表了基本的思维水平,记忆、交流、解决问题和其他较高水平的认知和知觉功能性活动都需要注意的参与。注意障碍是指当进行一项工作时,注意持续时间短暂,容易分散,是脑损伤常见的后遗症[14,15]。卒中患者常突出表现在注意的质量下降,选择性、集中性减退,排除无关刺激,关注、追踪既定目标的能力下降[5]。记忆障碍主要表现为遗忘,指部分或完全地失去回忆和再认的能力[16]。二者作为常见的认知功能障碍,影响脑卒中患者的康复疗效,是其功能恢复较差的强预测因子[4,17]。
本研究结果显示,认知功能障碍对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改善有影响。2组病人肢体运动功能总体上的恢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优于试验组,说明认知功能障碍影响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虽然影响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恢复的因素有很多,如入院时的运动功能、认知功能、年龄、病程的长短等[18],但是本文研究更进一步细化了认知功能对脑卒中康复预后的决定性影响。这类患者由于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在训练中难以长时间维持一定的动作姿势,对学习新的东西并且记住感到非常困难[14,16]。肢体运动功能再学习亦如此,以前建立的运动模式随着病变消失了,新的运动模式的建立要经过很长时间反复训练,反复学习才能掌握和巩固,所以较对照组相比,他们的康复效率低,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慢。
2组患者下肢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差异不明显,说明与下肢肢体运动功能恢复相比,上肢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更容易受到认知功能的影响。这与Cirstea等[19]认为的对偏瘫患者认知功能的干预程度影响脑卒中患者上肢肢体运动功能恢复这一观点相似。上肢肢体运动功能康复以作业活动为主要康复训练方法,需要更多认知功能的参与,有效利用运动的关键信息及调整运动行为以提高效率。与下肢粗大运动相比,侧重于精细作业活动的上肢运动与注意的目标指向性有关,更需要高级脑功能的参与,如需要患者集中注意力,在不受环境影响的前提下完成作业活动。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在康复训练中只需关注认知功能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而忽略其对下肢肢体运动功能恢复的作用。不论是上肢还是下肢的康复训练,患者对训练内容的注意程度及记住一个训练项目所花费的时间都将对肢体功能的恢复程度产生影响。
综上所述,认知功能障碍影响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改善,而其对上肢肢体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更明显。所以,对于脑卒中患者来说,有必要评定其认知功能,并且对于存在认知功能障碍的患者,在康复训练时应该选择更适合的治疗方法,减少其对康复训练效果的影响,例如每次训练前,在给予口令、建议、提供信息或改变活动时,应确信病人有注意,如果可能,要求复述已说过的话;治疗的时间和任务难度随着病人认知的改善逐渐增加等[14]。此外,治疗师本身应该提高对认知功能障碍的认识及重视程度,在康复训练内容中适当结合认知功能训练,如应用特殊的记忆方法强化练习或将记忆练习与日常活动相结合[20],以便更大程度地提高康复训练效果,促进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无论是上肢还是下肢的肢体运动功能康复训练,都应该充分考虑认知功能的影响,并将其融入到训练计划中,以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恢复功能 篇2
图1 单击“撤销键入”按钮执行撤销操作后,还可以将Word2010文档恢复到最新编辑的状态。当用户执行一次“撤销”操作后,用户可以按下Ctrl+Y组合键执行恢复操作,也可以单击“快速访问工具栏”中已经变成可用状态的“恢复键入”按钮,如图2所示。
办公软件教程
恢复城市养育生命的功能 篇3
但是在中国,今天从南到北,从东到西,看到一个个城市越来越趋于雷同。无论是从城市的空间结构来讲,还是从城市的文化来讲,都是这样。比如城市里都有音乐喷泉,不管是杭州还是西安;城市都有广场,不管是大连还是重庆,都是这样。原来由于地理、人文、环境而发展起来的城市多元化、多样性现在消失了。甚至城市本身也变得越来越呆板,千篇一律。据《金陵晚报》(2013-6-12)报道,一位法国人刚住进南京的一个小区,第二天出门,回来则看着眼前小区91幢一模一样的楼房傻了眼,他找不到家了,只得求助于警察。
芒福德有两部关于城市文明里程碑式的著作,即《城市的文化》(1938)和《城市发展史》(1961)。重读芒福德的经典著作,发现他在许多城市问题上的前瞻性,可以引起我们对现代中国城市的发展及其模式的很多思考。芒福德把希腊和罗马视为城市发展的两种模式,认为希腊这种文化渊源的城市才是理想的城市,代表“美好生活”;雅典是“大脑文化”,先有城,后有城墙,文化是它的生命。与此相反,罗马却是掠夺性的,控制数百纳贡城镇,先筑城墙,后有城市。
从希腊城市到罗马城市是一个巨大的倒退。罗马城市在物质上的过度扩张,文化上的日益衰败,终因“精神实质的消失”而走向死亡。因此,一个城市无论怎样强大和富有,如果丧失了精神本质就会走向衰亡。
芒福德指出城市就如一个有机体,为什么城市有生命?因为城市有文化,“文化是城市的血脉”。但我们把城市弄成了水泥的世界。几年前,美国出了一本关于中国城市发展的专著,书名叫《钢筋水泥龙》(The Concrete Dragon),到处都在大拆大建,毫无疑问中国在最近二三十年用了世界上最多的建筑材料。他认为城市的生命并不在于有多大规模,居民有多少,经济力量有多大,而在于城市的文化内涵。他看到,城市规模越大,城市就越拥挤。人们在上下班高峰时间花几十分钟以至几小时在路上,旅途劳累,筋疲力尽;交通系统越发达,人们在城市中行走的时间就越长,因为居住和工作场所越来越远;房屋越修越多,但普通居民的住宅越来越缺乏,因为源源不断的人进入大城市;大城市硬体建筑越高越多,个体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少,因为高楼把他们彼此隔离。
为此,芒福德提出了城市生态的概念。过去城市与乡村的联系紧密,村庄、城堡、教堂、市场等,都是人们活动的场所,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相互协作,居民和城市空间的自然联系是非常紧密的。但现在城市却打断了这种联系,现代城市则在很大程度上完全与乡村社会隔离开来,彻底遗弃了城市的文化灵魂。一个城市的水资源和排水系统犹如一个人的内循环一样,一旦出了问题,人就要生病。现在大城市基本上没有了地下水,就是因为钢筋水泥深打的地基完全把地下水脉割断了,更不要说深层的地下水的污染问题了。一个城市除了供水系统,还必须有良好的排水系统,否则就是不健全的。我们都还记得上次暴雨北京被淹的情况,发现我们的大城市竟然是如此地脆弱。
恢复功能 篇4
关键词:脑出血,早期护理,吞咽功能
脑出血是指患者因出现脑血流障碍进一步损伤脑实质引发的疾病, 具有发病急、进展快等特点[1]。有研究认为, 对脑出血患者实施吞咽功能训练等辅助治疗, 能促使其吞咽功能恢复, 确保康复治疗的连续性, 提升生命质量[2]。本研究以80例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 探讨吞咽功能训练的应用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0月至2015年10月我院收治的80例脑出血患者,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 各4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西医脑出血的诊断标准。试验组男22例, 女18例;年龄50~80岁, 平均 (62.5±2.2) 岁;饮水试验分级, 8例Ⅲ级, 18例Ⅳ级, 14例Ⅴ级。对照组男21例, 女19例;年龄50~80岁, 平均 (62.7±2.3) 岁;饮水试验分级, 7例Ⅲ级, 20例Ⅳ级, 13例Ⅴ级。两组一般资料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年龄40~80岁;发病时间小于7 d;清醒、能产生呑咽反射、少量误咽能通过咳嗽咳出者。排除标准:各种血液疾病, 脑瘤转移导致出血;深度昏迷;合并严重肾脏疾病;精神疾病患者;合并上消化道严重出血患者;治疗依从性差者。
1.3 方法
两组入院后均实施常规治疗, 包括吸氧, 确保动脉血氧饱和度在90%以上;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降低颅内压, 给予患者1.0~1.5 g/kg的甘露醇20%进行快速滴注;针对病情危重患者, 以10~20 mg地塞米松静脉滴注;控制高血压, 口服卡托普利、美托洛尔等降压药物;针对急性期血压骤降患者, 给予其间羟胺、多巴胺等药物治疗, 确保血压控制在理想水平。
试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辅以吞咽功能训练。 (1) 进食训练。准备好氧气、吸引器及相关抢救器材。准备密度均匀、便于吞咽的食物, 引导患者充分放松, 采取鼻式呼吸, 头部稍微偏向麻痹侧, 先进行几次空咽, 将食团放在健侧, 每次3~5 ml。 (2) 吞咽部位功能训练。向患者介绍训练目的及重要性, 取得患者配合。指导患者将舌体努力前伸3 s, 反复10~15次, 抵左右颊部10次, 抵上腭运动10~15次;咽部内收运动:10次鼓腮, 10次吮吸, 5次深呼吸, 每日训练2次。 (3) 咽部冷刺激。10枚无菌棉签, 以5%葡萄糖液5 ml浸湿, 在一次性输液器包装袋中平铺, 冷冻2 h以上。对患者实施常规口腔护理后, 以冰棉签对软腭、舌根、咽后壁进行直接刺激, 随后指导患者以舌尖抵上齿龈, 以鼻腔进行深呼吸, 做几次空吞咽运动, 每天3次。两组治疗周期均为28 d。
1.4 评定标准
洼田饮水试验[2]:Ⅰ级, 准备30 ml饮用温水, 患者5 s内一次饮尽, 未出现呛咳;Ⅱ级, 一次饮尽需5 s以上, 未出现呛咳;Ⅲ级, 可一次饮尽, 但会出现轻微呛咳;Ⅳ级, 需分2次或以上才能饮尽, 且出现呛咳;Ⅴ级, 出现多次呛咳, 无法饮尽。吞咽功能恢复评定标准[1]:以患者治疗后吞咽功能障碍全部消失, 饮水试验评定为Ⅰ级, 为治愈;以患者治疗后吞咽功能障碍显著改善, 饮水试验评定为Ⅱ级, 为有效;以患者治疗后吞咽功能障碍无变化, 饮水试验评定为Ⅲ级或以上, 为无效。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饮水试验结果比较
试验组饮水试验分级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2.2 两组吞咽功能恢复情况比较比
试验组治愈17例, 有效20例, 无效3例, 总有效率为92.5%;对照组治愈10例, 有效18例, 无效12例, 总有效率为70.0%。试验组吞咽功能恢复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脑出血是临床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 有着较高的致残率和病死率。多数脑出血患者会伴有不同程度神经功能障碍, 比如语言障碍、吞咽障碍、运动障碍等。而脑出血伴吞咽功能障碍的患者临床表现出吞咽时含梗阻感、进食困难、呛咳等症状, 部分患者还会出现发音不清等问题, 严重影响身心健康和生命质量。而且, 一旦脑出血患者出现吞咽障碍, 还可能导致其因误吸而出现肺感染, 影响预后。
吞咽功能训练是一种辅助治疗方法, 能对脑出血患者中枢神经系统产生刺激, 促使神经网络侧支芽生, 避免咽部肌群萎缩, 降低其吞咽障碍发生率。而且, 吞咽功能训练能对脑出血患者残存的迷走神经、舌咽神经、舌下神经及三叉神经反射产生刺激, 便于将刺激进一步传输到中枢神经, 重塑其吞咽功能, 便于促使患者吞咽功能的协同性得到恢复。此外, 脑出血合并吞咽功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训练是一种综合性治疗措施, 有着较强的持续性, 在整个治疗过程中, 需要临床医师加强与患者的交流和沟通, 切实提升患者依从性。
本研究对试验组实施吞咽功能训练, 并以同期实施常规治疗的患者作为对照。结果显示, 试验组吞咽功能恢复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试验组饮水试验分级优于对照组, 凸显出吞咽功能训练在恢复脑出血患者吞咽功能中的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 脑出血患者实施吞咽功能训练, 能促使吞咽功能恢复, 提升生命质量, 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秀琴, 鲍春龄.穴位按摩配合吞咽训练治疗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患者的临床观察[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4, 2 8 (5) :4 6-4 8.
恢复功能 篇5
这段倒霉的经历发生在某个长假的最后一天。平时双休和节假日的时候,父母喜欢到外面游玩一番,还特意买了个相机方便留念,拍回来的照片则由我负责转存到电脑里,可以随时打开欣赏。随着日积月累,如今照片量已经有好几个G之多了。谁知那天家里招待亲戚,把电脑让给亲戚的孩子看动画片,结果晚上去关电脑的时候发现桌面变样了,简单恢复之后又看了下各分区里的文件,发现各种副本文件、文件缺失,包括存下的那些照片也少了很多……
哦卖糕的,这哥们儿在我电脑上都搞了啥啊。。。总算,从回收站里的恢复出一部分,可以剩下那些回天乏力,除非借助专业的数据恢复服务,算了,就当自己倒霉吧。无奈中摆弄着电脑,突然想起了被我关闭掉的Win7系统保护功能,心中不禁懊悔,若不是为了挤出那一点点空间而关闭了系统保护,这次也不会丢失那些文件。虽然心情比较郁闷,但是为了防止今后再次悲剧,还是先打开Win7系统保护再说,
打开控制面板,进入“系统与安全”--“系统”,点击窗口左侧的“系统保护”选项。 在“保护设置”这里列出了当前所有驱动器分区的保护设置,可以看到除了系统分区外,其他都被关闭了,如果当初没有贪图那一点点空间,也就不会有那些损失了。赶快把其他分区的保护都打开吧。
逐个选中显示为关闭的分区,点击下方的“配置”。对于非操作系统所在分区,选择第二项即可,之后调节下方的滑块,用存放系统保护下的文件副本,可以根据需要自行调整,一般5%-10%就差不多了,只要够保存一两个关键的还原点即可。
配置完成后,切记还要点击上图中“立即为启用系统保护的驱动器创建还原点”后的“创建”命令,否则没有还原点的话,系统保护还是一纸空文。
进过一番设置后,几个分区上的数据安全系数大大提高了,即使误删也可以找回来,方法是:右键点击要恢复的文件夹或者是整个分区,选择“以前的版本”标签,这里会看到最近的一个还原点时间,选中它然后点击“还原”就可以恢复到之前的内容了。
恢复功能 篇6
山东 高菲菲
吞咽障碍是老年脑中风患者常见的并发症。患者会因吞咽障碍出现进食、饮水困难,从而导致脱水或营养不良,若出现误吸,则易患吸入性肺炎,严重者可因窒息而危及生命。中风患者应加强下列几种锻炼:
练习大声发音 让患者先从“啊、喔、哦”等元音开始,每音每次大声念5遍,通过张、闭口动作促进口唇肌肉运动,进而促进吞咽功能的恢复。
舌肌、咀嚼肌运动 嘱患者张口,将舌尽力向外伸出,先舔下唇及左右口角,再舔上唇及硬腭部,然后将舌缩回,闭口做上下牙齿互叩及咀嚼10次。如果患者不能自行舌运动,家属可用纱布轻持其舌,进行上下、左右运动,最后将舌还置原处,轻托下颔闭口,再做磨牙咬动10次。早、中、晚饭前,各做上述动作5分钟。
颊部、喉部肌锻炼 嘱患者轻张口后闭上,使双颊充满气体,鼓起腮,随呼气轻轻吐出;也可将患者手洗净,让其做吮手指动作,以收缩颊部及轮匝肌肉。每日2次,每次反复做5遍。
抬头看脚尖训练 患者在每日三餐前平卧在床,抬头将自己的下巴努力靠近前胸,直到眼睛可以看到脚尖。可根据个人情况掌握运动速率,重复10~30次,也可以反复坚持、放松各1分钟。
山东省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 翟爱华(主治医师)
前些天,我下楼梯时不小心崴脚了,马上贴上了膏药,可是医生说48小时后才能贴止痛膏药。请问,这是为什么?
福建 张伟峰
“崴脚”指的是踝关节扭伤。有些人受伤后习惯用热毛巾进行热敷,或伤后立即贴上膏药,这些做法都是不对的。应先冷敷患处,48小时后再贴止痛膏药。因为人体软組织受到损伤后,局部会慢慢肿胀,皮下小血管慢慢渗血。此时,如贴止痛膏药,膏药的活血功效会使局部血液循环加快,血管内渗出液体增多,反而加重局部肿胀、疼痛。如果先冷敷患处使血管收缩,可减轻肿胀、疼痛,同时帮助膏药更好地发挥其舒筋、活血、通络功效。
对于症状轻者,可在伤后即用凉毛巾外敷并抬高患肢。将冷水浸泡过的毛巾敷于伤部,每隔5分钟左右更换一次。天热时可用自来水冲洗,冲洗时间一般在4~5分钟,不宜太长。抬高患肢可加快血液、淋巴液回流,不至于使血液淤积于血管损伤处。如果踝部扭伤已超过48小时,则应改用热敷疗法。此时热敷能改善血液和淋巴液循环,有利于伤处淤血和渗出液的吸收。
河北大学附属医院 杨凯艳(副主任医师)
小儿良性早搏无需治疗吗?
前几天,我2岁的小女儿感冒,社区诊所医生在听诊后说孩子有早搏。可经心电图和心脏彩超检查后,医生又说是良性早搏,无需特殊治疗。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陕西 徐 良
小儿受到某些环境因素的影响,例如精神紧张、发热、上呼吸道感染、腹泻、脱水、劳累等,会引起心交感神经兴奋性异常增强,使得一部分心肌提前激动,从而引起早搏发生。一旦环境影响因素得到改善,早搏也就随之消失,不会持久存在,预后良好,故而称为良性早搏。
一般来说,小儿良性早搏通常并无心脏病史,但在发病前常有发热、感冒或腹泻病史。发病后无任何自觉症状,常常是在体检时偶然发现的,并具有下列临床特点:1.小儿一般状况良好,无自觉症状,每分钟早搏次数在6次以下。2.心脏不大,心功能正常,无器质性杂音。3.活动后心率增快,但早搏明显减少或消失,这种安静时明显、活动后减少的早搏是良性早搏的特征之一。4.心电图显示早搏为单源性的,无其他心电图异常。
由于小儿良性早搏无心脏器质性改变,因而不必特殊治疗,也无需药物治疗,重在消除环境影响因素并加强随访。
陕西省宝鸡市卫生局 魏开敏(主任医师)
编辑/青瓷
cw_0791@163.com
恢复功能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材料
选取2009年3月-2012年12月于笔者所在医院进行治疗的100例腹部外伤术后患者, 纳入研究患者均为腹部外伤且在本院进行了开腹手术治疗, 均同意参与研究。患者腹部外伤致伤原因为高空坠落伤、交通伤、撞击伤及其他等。将所有患者根据入院时间前后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 各50例。其中对照组男27例, 女23例, 年龄19~42岁, 平均 (27.8±2.6) 岁;研究组男25例, 女25例, 年龄20~42岁, 平均 (26.9±2.8) 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 研究组实施综合治疗。常规治疗:维生素B1注射液100 mg、维生素B12注射液500μg分别注射双侧足三里穴位, 1次/d, 并配合艾灸, 每2 d一次, 15~20 min/次。研究组在此基础上使用胃复安注射液10 mg, 1次/d。
1.3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术后肠鸣音首次出现时间、首次排气时间和肠蠕动恢复时间。
1.4 疗效评价标准
根据胃肠功能恢复情况制定临床疗效判定标准, 分为显效、有效、无效。显效:48 h之内腹部听诊显示肠鸣音恢复正常, 肛门排气功能恢复;有效:48 h内有肠鸣音但肛门排气功能未恢复;无效:48 h内既没有肠鸣音, 肛门排气功能也未恢复正常[2]。总有效=显效+有效。
1.5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100%,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6%,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研究组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首次排气时间和肠蠕动恢复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1和表2。
例 (%)
3 讨论
腹部外伤术后患者胃肠功能的恢复受多种因素影响, 诸如手术中的麻醉、胃肠的显露、术中操作质量以及腹腔感染等, 都会对术后胃肠蠕动功能的正常康复带来消极影响。临床治疗中, 术后患者胃肠功能的正常恢复主要以三大指标为主要评判标准, 分别是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首次排气时间和肠蠕动恢复时间, 对于患者来说, 术后如果伴有肠胃功能抑制情况, 则主要以腹痛腹胀、恶心呕吐、肠鸣音消失、肛门停止排气为表现, 面对这种情况, 需要抓紧时机进行针对性治疗, 否则持续时间过长不仅会导致肠胃功能紊乱, 干扰进食, 引发严重腹胀现象, 甚至还会影响肠道血循环, 对于患者术后身体的康复情况带来消极影响[3]。对于腹部外伤经开腹手术治疗的患者来说, 肠胃蠕动功能较差的情况下肠胃自身分泌的消化液会加重患者身体不适, 致使疼痛加剧而不自觉的吞咽大量空气, 使肠腔内压力升高, 最终甚至由生理性肠胃麻痹发展为病理性肠胃麻痹, 加重病情, 还会引发诸如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失衡等并发症, 威胁患者生命安全[4]。
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无法尽早恢复会致使手术切口愈合变缓, 出现伤口破裂、呼吸循环功能障碍等, 因此, 做好术后治疗护理确保患者肠胃功能早日康复具有积极意义。中医认为, 经络是连接人体器官与组织的重要通道, 能够通过气血的交换使各脏器与组织器官保持平衡、协调。足三里穴位是人体中能够调节脾胃的重要穴位, 对其施加刺激能够起到疏风化湿、通络气血、扶正培元的作用, 配合维生素B1、B12与艾灸能够促进患者术后胃肠功能的恢复[5]。此次研究中研究组在应用以上治疗的基础上, 加用胃复安, 以其受体激动效应促进胃肠道的运动, 协调胃窦、胃体和小肠功能, 治疗效果更胜一筹。从结果来看, 加用胃复安的综合治疗总有效率更高, 反应胃肠功能的三大指标恢复时间也远远短于对照组, 说明治疗效果好, 且患者无不良反应, 安全性也得到了保证, 患者痛苦少, 可以说是临床中促进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治疗首选。
综上所述, 腹部外伤术后胃肠功能的恢复需要积极的临床综合治疗, 治疗安全性高、痛苦少, 是术后胃肠功能康复的首选治疗方式。
摘要:目的:分析腹部外伤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治疗情况。方法:选取2009年3月-2012年12月于笔者所在医院进行治疗的腹部外伤术后100例患者, 根据入院时间前后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 各50例, 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 研究组实施综合治疗, 对比两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术后肠鸣音首次出现时间、首次排气时间和肠蠕动恢复时间。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100%,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6%,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研究组患者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首次排气时间和肠蠕动恢复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腹部外伤术后胃肠功能的恢复需要积极的临床综合治疗, 治疗安全性高、痛苦少, 是术后胃肠功能康复的首选治疗方式。
关键词:胃肠功能,综合治疗,肠鸣音,胃肠蠕动
参考文献
[1]赵丽萍, 罗涛, 何自力.经足三里穴位注射维生素B1对腹部手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09, 18 (18) :2698-2699.
[2]高巍, 黄裕新, 陈洪, 等.电针足三里对火鼠瘫体和外周血中脑肠肽含量的影响[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2011, 22 (22) :2023-2025.
[3]梅治明, 刘杏仙.按摩足三里促进术后肠蠕动功能恢复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2, 24 (5) :294.
[4]张亚范, 崔桂香.足三里穴位封闭治疗术后腹胀的体会[J].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0, 13 (12) :1551-1552.
恢复功能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本院2009年1月~2013年12月治疗的120例腹部外科手术患者。其中,男68例,女52例年龄39~76岁,平均年龄为59.7岁。经过初步分析,患者中有29例胃大部份切除手术,9例脾切除术,12例结肠癌切除术,25例肠梗阻手术,24例直肠癌根治术,11例为胃癌根治术,10例腹部损伤手术。将患者均分为三组:药物组、针灸组以及复合组。其中,关于患者的年龄、性别以及手术种类对于研究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所有患者手术之前留置管,在手术结束后进行常规禁食,且在4 d之内对患者进行肠外营养治疗,注意观察患者的电解质变化。在4 d之后对患者实施肠内营养治疗通过注射器从患者鼻空腔注射全营养膳食纤维整蛋白液[1]。
药物组:给予患者肌内注射维生素,且在患者手术之后1d口服四磨汤;具体情况遵医嘱。
针灸组:中医选取患者的胃肠道功能相关的穴道,例如足三里、天枢、阴陵泉等穴位,实施针灸治疗,帮助改善患者的胃肠运化和传导功能[2]。
复合组:联合上述两组的治疗方法同时实施治疗。
1.3 诊断方法
观察患者有无出现肠梗阻以及缺血坏死等症状,对比患者肛门恢复排气的平均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对本组研究的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三组患者在治疗之后,临床观察没有出现肠梗阻以及缺血坏死等症状,患者恢复良好。观察对比患者肛门恢复排气的平均时间发现,药物组的肛门恢复排气的平均时间明显高于针灸组患者(P<0.05),且针灸组和复合组患者的肛门恢复排气的平均时间没有明显差异。其中药物组患者肛门恢复排气平均时间为(46.42±5.78)h、针灸组患者患者肛门恢复排气平均时间为(21.98±6.12)h、复合组患者肛门恢复排气平均时间为(19.69±6.02)h。
3 讨论
在临床上,腹部手术属于一种相对比较常见的外科手术,所有的腹部外科手术患者都会出现暂时性的肠道功能障碍。随着现代医疗水平的提升,腹部手术种类也在不断增加,因此,尽早恢复患者的进食功能、提前患者术后第1次排气时间是临床治疗的一个重要环节。另外,在本次的观察中发现,患者在手术之后,常会出现胃肠道功能紊乱情况。医生在处理时,主要是维持患者的水以及电解质平衡,同时也通过给予患者一定的营养支持来改善患者的血清状况[3]。有研究表明,在腹部外科手术之后,糖尿病患者一定要严格控制血糖水平;且患者在被给予肠胃外营养时,也要适当给予谷氨酰胺双肽等辅助治疗,这样可以强化患者的肠黏膜屏障保护功能。本研究中,对比三组不同的治疗结果发现,针灸组和复合组的疗效没有明显的差异,药物组的疗效却明显高于针灸组患者,表明药物治疗增加了患者的肠道负担[4]。因此,与单纯的药物治疗相比,临床上要尽可能少地使用单纯药物治疗。
腹部手术容易导致胃和肠管出现损伤,刺激腹腔干神经丛,引起患者交感神经元兴奋。本研究发现,医生为了促进患者肠蠕动,无论是采用针灸方法还是药物治疗,都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刺激了患者的肠壁神经丛,迫使患者神经末梢释放大量的乙酰胆碱,强化了患者胃部以及十二指肠的收缩能力,一方面能够增加肠蠕动能力,另一方面可以促进患者小肠运转能力,在临床上具有良好的疗效,值得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 探讨腹部外科手术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的正确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20例腹部外科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全部患者均分为三组:药物组、针灸组以及复合组,观察对比各组患者的治疗方法和临床效果。结果 三组患者均没有出现肠梗阻以及缺血坏死等症状,恢复良好;药物组的肛门恢复排气平均时间明显长于针灸组患者(P<0.05),针灸组和复合组患者的肛门恢复排气平均时间没有明显差异。结论 针灸治疗方法以及药物治疗联合针灸治疗方法 ,临床疗效良好,具有很好的临床价,值得推广利用。
关键词:腹部外科术后,胃肠功能恢复,临床研究
参考文献
[1]孙玉勤,刘辉,杨东鹰.神厥穴经皮给药促进腹部手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的效果观察.护理学报,2009,16(19):18-20.
[2]刘春香,韦涌初.护理干预促进腹部手术病人胃肠功能恢复的研究进展.全科护理,2009,7(10):111-112.
[3]孙建华.中西医结合护理在术后胃肠功能紊乱患者中的应用研究.河北医药,2011,33(2):103-104.
恢复功能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本院2014年4月~2015年4月收治的6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8例,女27例;年龄51~74岁,平均年龄(63.7±3.4)岁;病程2~11 d,平均病程(6.6±1.3)d。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及观察组(35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早期肢体功能锻炼,具体内容包括确定锻炼时机、原则、肢体锻炼及日常生活锻炼。主要内容有:(1)确定锻炼时机。对患者的身体情况进行合理评定,发病第1天则可进行简单肢体功能锻炼。对病情较轻、心理素质较好的患者可在发病前2 d告知其肢体最佳摆放位置,尽量避免肢体自主活动[5]。发病2 d后可依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诊断性的肢体功能锻炼。(2)肢体功能锻炼原则。在训练期间,护理人员需制定科学合理的计划对患者肢体肌肉功能进行锻炼,锻炼时间及量应循序渐进,以保证患者逐步适应,切忌操之过急,导致患者出现不耐受情况。由简单到复杂,从大关节至小关节进行活动。锻炼过程中力度需适中,使患者逐步适应运动模式。(3)肢体功能锻炼方法。在患者发病后2 d,医护人员需对其肢体进行被动运动和按摩,对其肘、踝、肩等关节进行反复屈伸,2次/d,30 min/次。注意患者肢体功能位的放置,避免肢体受压。在按摩及运动过程中动作需轻柔,以免患者受到不必要的损伤。发病2 d后可依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适当加强肢体运动的量及时间,指导患者进行体位变化和部分关节的自主活动。采用抓乒乓球及握拳的方式对患者上肢肌力进行训练,以促进其上肢功能的恢复。随着患者肢体功能的不断完善,可依据患者具体情况调整锻炼方案。做好锻炼前准备工作,如将床头抬高35°,患者适应后逐渐抬高,在可坚持30 min的情况下进行坐位锻炼。坐起后,医护人员可将患者的肩部扶住,以免其坠床受伤。(4)日常生活锻炼。协助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逐步提高肢体功能,鼓励其生活自理。告知其日常锻炼可在坐后进行,尽量依靠自己穿衣、进食、洗漱;尽量使用患侧肢体,不断巩固和加强患肢功能。
1.3 疗效判定标准
0级为完全瘫痪;Ⅰ级为肌肉可轻微收缩;Ⅱ级表示可在床面活动,但无法抬起肢体;Ⅲ为肢体可抬起,但无抵挡阻力;Ⅳ级为肢体可在抵抗阻力的情况下进行运动,但与正常水平仍存在一定的差异;Ⅴ级为肢体功能恢复正常。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肢体功能0~Ⅲ级患者显著少于对照组,Ⅳ~Ⅴ级显著多于对照组,观察组肢体功能恢复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两组比较,P<0.05
3 讨论
脑梗死是中老年人多发的脑血管疾病,致残率较高。相关研究表明,急性脑梗死存活患者中,70%以上患者存在肢体功能障碍,且重度残疾约为40%[3,4],给患者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早期康复锻炼可促进患者大脑功能充足和代偿,刺激患侧神经元,从而提高神经元的兴奋度,得到正确的运动输出,使机体逐步恢复正常[5]。本组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给予了早期肢体功能锻炼
观察组患者肢体功能0~Ⅲ级患者显著少于对照组,Ⅳ~Ⅴ级显著较多(P<0.05),提示早期肢体功能锻炼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综上所述,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给予早期肢体功能锻炼可有效提高患者的肢体功能,促进了患者身心健康的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肢体功能锻炼对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为急性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提供参考。方法 6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及观察组(3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早期肢体功能锻炼,1个月后分析两组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观察组肢体功能0Ⅲ级患者显著少于对照组,ⅣⅤ级显著多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给予早期肢体功能锻炼可有效促进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早期肢体功能锻炼,急性脑梗死,肢体功能
参考文献
[1]陈秋林,陈金花.1例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合并脑梗死患者的循证护理.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4,30(12):51-53.
[2]张延红,赵晓丽,王东,等.早期综合康复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河北医药,2014,19(10):1564-1566.
[3]陈桂君,刘忆菁.早期肢体功能锻炼对脑梗死偏瘫病人的影响.护理研究,2014,16(15):1846-1847.
[4]陈惠英.早期康复护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障碍康复的影响.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36(21):134-135.
恢复功能 篇10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2月-2014年6月经上级医院确诊和手术治疗后病情稳定回归笕桥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脊髓损伤患者70例,所有患者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GCS)均>8分,且存在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障碍、语言障碍等。排除合并精神疾病、严重肝心肾功能不全、 恶性肿瘤、临床或随访资料不全患者。根据回归顺序单双号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5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受伤原因以及受损程度等基线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椎 管内固定 术或椎管 减压术,术后生命体征平稳,出院前遗 有不同程 度的肢体 运动功能障碍,出院后均 建立完善 的康复病 例。对照组患者只进行定期随访,包括每月一次电话随访,每两个月一次上门 随访,完善康复 记录。观察组患 者在此基础上给予 社区及家 庭康复指 导干预,首先组建 社区及家庭康复指 导小组(以下简称 康复小组),根据患者的病例资 料如年龄、文化程度、收入水平、疾病严重程度等进 行个性化 干预,对患者进 行社区及 家庭康复指导,两组均连续干预6个月,社区及家庭康复指导具体措施包括:
1.2.1家庭干预
1心理干预:因治疗费用高,患者及其家庭承受了巨大的经济压力,因此患者常出现焦虑、抑郁等悲观情绪,康复小组每周一次上门进行心理干预。上门随访时要保持微笑,给患者一种积极向上的情绪,积极与患者沟通,倾听患者的顾虑,多鼓励患者,给予患者战胜疾病恢复健康的信心。对患者家属进行耐心指导,教育家属对患者多进行包容和理解,让患者感受到亲情的温暖,发现有不良情绪时要及时进行疏导。2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指导和训练:指导患者正确使用轮椅,指导患者及其家属正确梳洗、进食、穿脱衣物。教育患者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适当运动,劳逸结合,饮食宜清淡,多蔬果并适当补充钙、钾。嘱家属保持患者心情愉悦,避免情绪波动太大。3用药指导:叮嘱患者及时服用,嘱家属进行用药监督,严格按照药物的用法、用量进行,不能随意自行加减或停药,如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及时与医务人员取得联系并妥善处理;嘱患者定期检测血压、血糖等指标,并根据医生建议结合检测结果调整用药剂量和频率。
1.2.2社区指导
通过社区黑板报、宣传栏、宣传横幅等方式及对脊髓损伤健康知识和康复知识进行普及和宣教,每月举办一次有关脊髓损伤的康复讲座,制作并发放相关健康宣传手册,鼓励患者及家属参与互动和交流,及时解答患者的疑问,帮助患者尽快恢复健康。定期开展病友交流会和文体活动,让恢复好的患者现身说法,促进患者之间交流,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鼓励患者积极参与活动,促进患者身心健康。
1.2.3康复训练
1关节活动训练:对瘫痪肢 体的关节 进行被动 活动训练,尽量将关节的活动范围调整到最大,但切记动作缓 慢、柔和、有节奏,每日坚持 训练20~ 30min;2合理体位及 体位转移 训练:患者由于 存在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卧床时间显著增加,要采取正确的卧床体位,仰卧位时双足保持直立或背屈位,2h翻身一次,指导患者进行体位转移训练,包括从卧位的横向和纵向转移,卧位床上到座位轮椅上的转移,轮椅至助行器或坐便器的转移以及借助步行器的站立和行走训练;3肌力训练:对残存的肌力如不完全瘫痪下肢、双上肢以及腰背肌等的肌力训练,包括使用哑铃、沙袋等进行渐进抗阻训练、进行仰卧位桥式运动和练习双上肢支撑能力。
1.3评价指标
1.3.1干预效果
采用并发症发生情况评价两种护理方法的干预效果,常见的并发症包括痉挛、肌肉萎缩、骨质疏松、泌尿系感染、褥疮等。
1.3.2功能恢复
采用巴塞尔指数(Barthel指数)评价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共15个条目,每个条目分为四个水平,包括自理指数和活动指数两个方面,得分越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越强,由医护人员填写;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价患者的心理状况和躯体化症状,包括躯体化、人际关系、焦虑和抑郁四个方面, 得分越高,症状越明显,由患者自己填写。分别于干预前后各评价一次。
1.3.3生活质量
采用生活质量评价量表SF-36评价患者的生活质量,包括36个条目共8个维度,得分越高,生活质量越好,由患者自己填写。分别于干预前后各评价一次。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率的比较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见表1。
2.2两组干预前后功能恢复及生活质量比较见表2。
注:与治疗前比较,a:P<0.05,b:P>0.05;与对照组干预后,c:P<0.05。
3讨论
脊髓损伤是由各种外伤、疾病等引起的脊髓结构和功能损害,是致残率最高的疾患之一[5]。
过往研究多报 道了社区 康复在慢 性病中的 效果[4,6],缺乏对脊髓 损伤患者 出院后的 康复干预 研究。本研究对脊髓损伤采取了社区及家庭康复指导进行干预,结果表明,社区及家庭康复指导可以降低脊髓损伤患者并发症,促进患者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脊髓损伤患者经治疗后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障碍,增加了肌肉萎缩、骨质疏松等并发症发生的风险,社区及家 庭康复指 导根据患 者的年龄、文化程度、收入水平、疾病严重 程度等进 行个性化干预,对患者进行关节活动训练、合理体位及体位转移训练、肌力训练等,通过被动活动瘫痪肢体的关节,采取正确的卧床 体位和指 导患者进 行体位转 移训练,对残存的肌力进行渐进抗阻训练,增强了患者的体魄,促进了障碍肢体的功能恢复,降低了躯体化症状,减少了肌肉萎缩等并发症的发生[7,8]。康复小组通过指导患者 正确使用 轮椅,指导患者 及其家属 正确梳洗、进食、穿脱衣物等日常生活,饮食起居,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9]。通过药用指导促进了患者尽早康复,社区每月 举办一次 脊髓损伤 康复讲座和定期病 友交流会 和文体活 动,给了患者 恢复健康的信心,愉悦了患者的心情,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10,11]。
参考文献
[1]焦新旭,冯世庆,王沛,等.天津市553例颈脊髓损伤患者的流行病学分析[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0,20(9):725-729.
[2]Smith E,Brosnan M,Comiskey C,et al.Road collisions as a cause of traumatic spinal cord injury in ireland,2001-2010[J].Top Spinal Cord Inj Rehabil,2014,20(2):158-165.
[3]黄爱华,卢柳艺,叶化.居家护理对外伤后脊髓损伤病人康复效果的影响[J].护理研究,2013,27(1A):90-92.
[4]刘玉萍,刘晓丽,周付华,等.医院-社区-家庭护理干预模式对老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昏迷的影响[J].重庆医学,2010,39(14):1901-1903.
[5]Schwed AC,Plurad DS,Bricker S,et al.Abdominal hollow viscus injuries are associated with spine and neurologic infections after penetrating spinal cord injuries[J].Am Surg,2014,80(10):966-9.
[6]禹颖,李莉,刘如渝,等.社区家庭医生服务在糖尿病患者二级预防中的管理效果分析[J].浙江预防医学,2013,25(9):25-27.
[7]Welk B,Tran KC,Liu K,et al.The pattern of urologic care among traumatic spinal cord injured patients[J].Can Urol Assoc J,2014,8(11-12):E805-9.
[8]汝再华,吴华.社区康复指导对脊髓损伤患者并发症及生存质量的影响[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3,38(11):1231-1233.
[9]Shin JC,Kim JY,Park HK,et al.Effect of robotic-assisted gait training in patients with incomplete spinal cord injury[J].Ann Rehabil Med,2014,38(6):719-25.
[10]吴华,吴彩虹,顾旭东,等.心理干预结合指导性家庭康复对脊髓损伤患者的影响[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9,15(10):967-969.
恢复功能 篇11
摘要:目的: 研究运动配合药物对脑梗死患者平衡功能和运动功能的恢复作用。方法: 所有90名患者被随机分为运动组和对照组,共治疗12周。治疗后进行Fugl睲eyer平衡积分、Sheikh躯干控制积分、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等指标进行评价。结果 :运动治疗配合药物治疗在对急性脑梗死患者Fugl瞞eyer平衡积分、Sheikh躯干平衡积分、日常生活指数等各指评价中均有明显的改善,而基础治疗配合针刺治疗优于基础治疗组。结论 : 运动疗法对脑梗死者平衡功能和运动功能有积极的恢复作用。
关键词:运动训练;脑梗死;Fugl睲eyer平衡积分;Sheikh躯干控制积分; Fugl睲eyer运动积分
中图分类号:G804.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4-0486-03
脑梗死是指由于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引起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脑软化[1],具有较高的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随着现代诊疗水平和抢救技术的提高,死亡率呈下降趋势,但是由于存在着重视抢救生命,忽视功能恢复,重治疗、轻运动康复的倾向,而导致致残率明显增高,存活者中86.5%的人有不同程度的残疾,其中15%的病人日常生活不能自理[2]。
目前运动康复对脑梗死后运动功能和平衡功能的研究尚未予以足够的重视,虽己有部分研究,但都处初级阶段,对运动功能和平衡功能的全面评价、规范化治疗方案和随机对照研究支持。因此 ,我们设计随机对照研究方案,旨在探讨运动康复在脑梗死患者平衡功能和运动功能康复中的作用,研究运动是否可提高脑梗死患者整体功能康复的疗效,并由此初步制定出科学规范、价格低廉、易于推广的脑梗死后康复方案。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受试对象来源于2006年3月-2006年9月南昌市第一,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初发脑梗死住院患者90例,其中男49例,女41例,年龄(65.46±11.46)岁。均经CT或MRI证实,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
纳入标准:年龄在40岁以上,70岁以下;符合上述脑梗死病的诊断标准;发病在两周以上已脱离危险期病情稳定的患者发病病程在半年以内。
排除标准:不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和纳入标准的患者;脑外伤、脑炎并发脑梗死的患者;合并有心肌梗死、肝、肾和造血系统严重危及生命疾病的患者;肿瘤患者;未按照规定计划坚持治疗、无法判定疗效或资料不全等影响疗效或安全性判断者。
中止试验标准: 临床试验中出现严重不良反应者应中止试验; 出现严重并发症或病情迅速恶化者应中止试验。
1.2分组方法
将90名受试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仅进行药物治疗,运动组进行运动康复配合针刺也同时进行药物治疗。
1.3治疗方法药物治疗:根据梗死情况采用静脉给予低分子右旋糖昔、丹参注射液、阿斯匹林、甘露醇及针对基础疾病的处理措施。
运动治疗:运动训练由专业运动康复治疗师实施,治疗师不参与课题设计。采用神经促通技术,综合应用Bobath、Brunnstrom、Rood等技术[3-4]。训练内容包括:1) 良肢体位的摆放,即在仰卧位、健侧卧位或患侧卧位的抗痉挛体位;2) 肢体各关节主、被动训练,包括屈、伸、内旋、外展等,每个方向运动动作重复做10~20遍;3) 床上桥式运动,患者仰卧屈膝屈骸,两足平放在床上,两膝间加一小枕头,行抬臀伸髓动作,宜反复多次进行,利用视、听、触、痛、温等多种感觉输入以促进运动反应;4) 转移及平衡训练,包括患侧及健侧翻身训练、从卧位到坐位转移训练、坐位平衡能力训练、从床到轮椅的转移、坐位到站立位的转移、患侧下肢负重的站立、立位平衡能力的训练、平地行走训练及上下楼训练等。运动中强调患者自我意识的参与。康复训练分步骤循序渐进,因人而异,针对不同的情况选用合适的促进技术处理,选择合适的运动量。每天训练2次,每次45 min,共训练三个月。
1.4疗效评定方法和标准患者治疗前后由同一医师各评定一次,前后对比进行评价。评分人员不参与课题设计和运动训练康复操作。
1.5疗效观察指标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Fugl-meyer平衡量表[5],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Sheikh躯干控制量表[6]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7]。
1.6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0.0软件包建立数据库及统计分析, 所有数据以(X±SD)表示,应用进行自身前后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结果
2.1受试者治疗前后Fugl-meyer平衡量表的得分变化情况结果显示,运动组经运动训练后,Fugl-meyer平衡量表评分显著增加(P<0.05),而对照组无明显变化(表1)。
2.2受试者治疗前后Sheikh躯干控制量表的得分变化情况结果显示,对照组经治疗后,Sheikh躯干控制量表得分显著增加(P<0.05),而运动组则出现了非常明显的增加(P<0.01)(表2)。
2.3受试者治疗前后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的得分变化情况结果显示,运动组经治疗后,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得分出现了非常明显的增加(P<0.01)。而对照组无明显变化(表3)。
3讨论
脑梗死早期介入运动治疗,降低了病人的致残率,生存质量大大提高。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种固定的运动训练模式,综合康复中还遇到许多亟待解决的临床问题。本研究采取运动训练结合药物治疗的的方法对脑梗死病人进行康复, 采用Fugl-meyer平衡量表、Sheikh躯干控制量表、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等方法,综合评定脑梗死病人的平衡功能和运动功能。对比观察了普通药物治疗组、药物治疗结合运动训练组脑梗死病人的各项指标。
本研究中两组病例治疗前后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运动组与对照组Sheikh躯干控制量表得分均明显增加(运动组P<0.01对照组p<0.05),即两组治疗前后Sheikh躯干控制评分均有显著性差异(表2),说明在肯定脑梗死恢复的自然发展过程的影响的同时,药物治疗、药物治疗结合康复训练两种方法均能不同程度的改善病人的躯干控制能力。而躯干控制能力也直接的影响患者的运动能力和平衡能力。此结果与其他一些研究的[8-9]的结果一致,均从不同角度证实了运动的方法或运动结合其他现代康复技术的综合康复的方法相比药物治疗能更好的提高病人的躯体控制能力,也就改善其运动功能。分析其原因,主要由于运动具有扩张血管、调整血液流变学、血液动力学及神经电生理的异常等作用即可改善病人的运动功能,加之连续的运动训对运动功能障碍的功能训练 ,更加使其功能改善明显。
进行平衡功能评定的主要目的有以下几个方面:1) 确定患者是否存在平衡功能障碍;2) 如果患者存在平衡功能障碍,确定引起障碍的原因;3) 确定是否需要进行药物或康复治疗;4) 重复评定以评定治疗手段是否有效;5) 预测患者可能发生跌倒的危险性[10]。
平衡功能的损伤必然导致各种运动功能的失常。目前己知急性脑梗死后恢复实用步行能力应达到的先决条件之一是静态和动态的直立平衡[11]。正常独立步行的能力与患者躯干控制能力,站立平衡呈高度正相关[12]。由于平衡反应及自发的保护性姿势反应是随意运动的基础,这些反应恢复正常,患者就能做正常的或接近正常的运动。多项研究也表明,平衡功能的康复对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的提高有促进作用[13-14]。因此,促进脑梗死后患者平衡功能的恢复是康复医师必须重视的关键。
我们的研究中发现,运动组经运动训练后,Fugl-meyer平衡量表评分显著增加(P<0.05),而对照组无明显变化。这也证明了运动训练对脑梗死后平衡功能的影响。
本研究强调病人的自我主动参与意识,这与Sherrington和Lloyd的“时空总和”概念有关,当外周和中枢的输入信号经突触汇聚而传人共同的运动神经时,如果这两个信号单独作用于运动神经元,只能使其处于阈下兴奋,无冲动释放[15];但当外周反射信号(由训练获得)传人时,病人意识性促进信号(由主动参与获得)也同时到达,则两信号总和超过神经元阈值,进而导致冲动释放,促进神经再通。在一般情况下,病人运动训练越多,功能重组就越容易进行,并且适宜的训练环境可以加快刺激功能重组。加强运动可促使躯干功能恢复,通过躯干控制和相互协调的特殊训练与学习,可使病人的躯干肌肉再次结合到正常的活动模式之中。运动可以促进病人各个关节的伸展控制能力,同时可以有效地锻炼肌力,预防痉挛的发生和发展,为站立、步行作准备,并有助于纠正偏瘫步态。运动还可促进脑梗死局部脑血流灌注,这对于改善脑梗死病人平衡功能的恢复有较大帮助。
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评分:运动组出现著性差异(p<0.05),即应用运动结合药物治疗的方法的病人的运动功能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的病人,说明对于改善脑梗死病人的运动功能,运动结合药物治疗的方法是这两种治疗方法中的最优方法。产生上述结果,充分显示出运动结合药物治疗的综合方法更能显著改善脑梗死病人的运动功能,此结论与其他相似研究报道结论一致。运动结合药物治疗的方法更加充分地适应了脑梗死的恢复原理,在药物治疗同时配合相应的有针对性的运动训练,能最大限度地提高了脑梗死病人的运动功能。
大量研究表明运动训练对脑功能重组具有重要意义。运动训练促进脑损伤功能恢复的同时可促进树突的发芽,刺激突触增生,使大脑皮质血管增多[16]。另外运动训练可重新形成大脑皮质环路的完整性,环绕大脑皮质缺血损伤区域经过康复训练后的兴奋性增加,可能是由于GABA受体活性下调所致,从而增加了脑的适应性改变和自身恢复的敏感性。运动训练还可影响神经递质并可上调海马区、皮层等部位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 和NGF的基因表达。大量资料都非常支持早期活动与训练,而一些实验却显示与之相矛盾的结果,Bregman等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的实验结果显示[17]:动物缺血后24 h即进行功能锻炼,与对照组相比运动功能恢复明显好转,但生理学和组织病理学检查无明显差异。McTigue等的研究发现早期训练虽能改善缺血动物功能,但有加重脑皮层损伤的危险。有研究表明脑缺血损伤后第1周,过度使用患侧肢体,能增大损伤面积,第2周过度使用患侧,则不出现这种情况。推测早期训练组的功能结局较好可能与对侧半球、皮质下区或小脑的代偿适应有关[18];组织损伤加重可能是由于兴奋性突触功能增强,而氨基丁酸的抑制减弱,使兴奋性和抑制性突触功能失衡,导致缺血早期脑缺血周围的皮质网络过度兴奋,而且机体运动可刺激谷氨酸和儿茶酚胺释放,在缺血组织的兴奋和毒性物质的基础上,使周围神经元更加易损伤。
综上所述,运动结合药物治疗作为一种综合康复方法,已被逐渐应用于临床,对其作用机理的研究仍需进一步探讨。运动对脑梗死的康复疗效已被大量的临床实践证明,目前一致认为,运动可扩张血管、调整血液流变学、血液动力学及神经电生理的异常,增加脑的适应性改变和自身恢复的敏感性等。现代康复学对脑梗死的康复己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体系,主张以运动训练的方法重建运动功能。由于中枢性瘫痪的特异性是运动模式的改变,训练的方法应以促进正常的运动模式恢复、抑制异常的运动模式为原则。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
积极开展运动训练治疗对脑梗死病人平衡功能和运动功能的恢复,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而关于运动训练后早期的恢复是否与降低颅内压、改善脑组织水肿、侧肢循环的建立、减少梗死区的缺血坏死及增加肌力有密切的关系,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倪朝民,等编著.脑血管病的临床康复[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9:34.
[2] 高磊,王茂斌.脑的可塑性与卒中康复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2000,8(6):368.
[3] Ullian EM,SappersteinS K,Christopherson KS,et control of synapse number by glia.Science,2001,291(26):657-661.
[4] Rosenmund C,Rettig J,Brose N.Moleeular mechanisms of active zone function[J].Curr Opin Neurobiol,2003,13(5):509-519.
[5] Turner AM,Greenough wT.Differential rearing effects on rat visual cortex synapses.I.Synaptic and rneuronal density and synapses per neuron[J].Brain Res,1985,329(1-2):195-203.
[6] Bobath B.Adult Hemiplegia:Evaluation and Treatment.2rd London:William Heinemann Med Boks Ltd,1985.
[7] Sehaarsehmidt H.Prange Hw.Reiber H.Neuron—specific enolase concentation in blood as a prognostic parameter in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troke,1994;25:558.
[8] Binernaskie J,Corbert D.Enriched rehabilitative training promotes improved forelimb motor function and enhanced dendritic growth after focal ischemic injury[J].J Neurosci,2001,21(14):5272-5280.
[9] Jones TA,Chu CJ,Grande LA,et a1.Motor skills training enhances lesion ‘induced structural plasticity in the motor cortox of adult rats[J].J Neurosei,1999,19(22):10153-10163.
[10] 徐莉,李玲,陈景藻,等.康复训练对大鼠脑梗死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0,22(2):86-88.
[11] Eastwood SL,Burnet PwJ,Mc Donald B,et a1.Synaptophysin gene expression in human brain:a quantitative in situ hybridization and immunocytochemical study[J].Neurosci,1994,59:881-892.
[12] 贾子善,张淑琴,国雪,等.运动训练对脑梗死大鼠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2002,6:3498-349.
[13] 朱镛连.脑损伤的恢复和修复[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4,10(7):385-386.
[14] Dipiero V,Chollet FM,Maccarthy P,et a1.Motor recovery after acute ischemic stroke:a metabolic study[J].J Neurol Neurosurg Psychiatty,1992,55:990-996.
[15] Saito S,Kobayashi S,Ohashi Y,et a1.Decreased synaptic densityin aged brains and its prevention by rearing under enriched environment as revealed by synapt0physin contents[J]. J Neurosci Res,1994,39(4):57-63.
[16] 贾子善,赵大为,槐雅萍,等.运动训练对局灶性脑梗死大鼠梗死灶周围皮层NCAM mRNA表达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5,20(7):502-503.
[17] Bregman BS, Broude E, McAtee M,et df.Tramplants and neuretrophic factors prevent atrophy of mature CNS neurons after spinal cord iniury.Exp Neurol 1998,149(1):13-27.
恢复区域报警系统功能的必要性 篇12
1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形式及构成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可分为区域报警系统、集中报警系统和控制中心 报警系统 三种形式。在98版“报警规范”中对三种形式 的系统都 有定义,而在13版“报警规范”中删去了三种系统形式的定义。其原因可能是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又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系统形式已经深入人心,无须重申,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因缺乏准确定义,系统形式的构成及其适用范围仍存在一些争议。因此,三种系统形式的定义需要再度明确,以正视听。
98版“报警规范”对三种系统形式的定义如下:
(1)区域报警系统:由区域报警控制器和火灾探测器等组成,或由火灾报警控制器和火灾探测器等组成,功能简单的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2)集中报警系统:由集中火灾报警控制器、区域火灾报警控制器和火灾探测器等组成,或由火灾报警控制器、区域显示器和火灾探测器等组成,功能较复杂的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3)控制中心报警系统:由消防控制室的消防控制设备、集中报警控制器、区域火灾报警控制器和火灾探测器等组成,或由消防控制室的消防控制设备、火灾报警控制器、区域显示器和火灾探测器等组成,功能复杂的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三种形式在构成元素上有所不同,核心区别在于“简单”、“较复杂”和“复杂”3个用词上,然而这几 个词的界 限很难界定,给设计造成一定的困扰。区域报警系统是最简单的系统形式,其应用场所不应超过一个单体的规模,集中报警系统由多个区域报警系统加上一些辅助控制功能构成,这些辅助控制功能包括消防电话系统、消防广播系统、消防电源监控系统和多线控制系统等;而控制中心系统是由两个及以上集中报警系统构成,并确定一个集中报警系统为主系统。
区域报警系统与集中或控制中心报警系统的最直观的区别是对于消防控制室的设置要求,区域报警系统可以不设置消防控制室,而集中报警系统和控制中心报警系统中的火灾报警控制器、消防广播主机和消防电话总机等起集中控制功能的设备必须设在消防控制室内。
2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形式的选择
98版“报警规范”第5.2.1条,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形式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5.2.1.1区域报警系统,宜用于二级保护对象;
5.2.1.2集中报警系统,宜用于一级和二级保护对象;
5.2.1.3控制中心报警系统,宜用于特级和一级保护对象;
98版“报警规范”中保护对象的分级是 根据其使 用性质、火灾危险性、疏散和扑救难度等进行分级,详见98版“报警规范”第3.1.1条,笔者摘录整理出二级保护对象类型,见表1所示。
在13版“报警规范”中取消了保护对象分级的概念, 取而代之的是以是否需要消防联动来进行系统形式的选择,详见规范第3.2.1条;在98版“报警规范”中区域报警系统可以设置消防联动,而13版“报警规范”中则不允许,严重限制了区域报警系统的应用。
所谓消防联动指采用联动编程的方式通过总线控制模块实现对受控设备的控制;需要消防联动控制的设备有很多,例如切除非消防电源、强制点亮应急照明、防火卷帘与防火门、消防风机、消防水泵、消防电梯、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气体灭火系统等。
13版“报警规范”实施后,在前期方案阶段对其他专业的依赖性增大,需要根据其他专业是否有联动设备来选择系统形式,确定系统形式后方可考虑消防控制室的设置,并且若不能采用区域报警系统,会造成大量消防控制室的出现,增加建设投资,却又不能有效的运行,对此笔者将重点讨论。
3消防控制室设置要求
13版“报警规范”第3.4.1条,具有消防联动功能的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保护对象中应设置消防控制室。
GB 50016-200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以下简称“建规”)第11.4.3条,设有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和自动灭火系统或设有火灾自 动报警系 统和机械 防(排)烟设施的 建筑,应设置消防控制室。自动灭火系统包括雨淋或预作用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固定消防水炮灭火系统、气体灭火系统等,按照“建规”的要求,在工程设计中将出现大量的消防控制室。
根据GB 25506-2010《消防控制 室通用技 术要求》 (以下简称“消控室”)第4.2.1条,消防控制室管理应实行每日24h专人值班制度,每班不少于2人,值班人员应持有消防控制室操作职业资格证书。
按此条规定要求,则消防控制室必须有6个以上专业人员方可正常运行,而对于一些中小型建筑,其物业管理人员总计也不到10人,甚至原本不足6人,让其专门配备6个专业值班人员显然不切实际。
13版“报警规范”第3.4.1条为强制性条文;笔者曾经遇到过是否设置消防控制室的困扰,这些建筑都是一般建筑,规模不大,经分析均采用区域报警系统解决,未设置消防控制室。当然,这些项目是在13版“报警规范” 之前的,在新规范实施之后,再采取区域报警系统就违反了新规范,笔者列举和探讨采用区域报警系统的合理性及必要性。
3.1仅有防火卷帘的建筑
某学校行政办公楼,地上4层,总建筑面积约5 600 m2,一层门厅上空,将一二层连为一体,因为一二层面积较大合起来超过了一个防火分区面积要求,为了火灾时将一二层分开,在二层门厅上空处设置防火卷帘,火灾时需要自动降落以便实现防火分隔。
3.2仅有一台消防风机
某多层住宅楼,地下1层,地上5层,因地下室走道较长,设置有机械排烟系统;
某宿舍楼,地上6层,因公共走道较长,每层走道中间均设置有排烟口,屋顶集中设置一台排烟风机。
3.3仅有自动喷水灭火系统
某多层住宅小区,其中有一个地下车库,建筑面积约1 500m2,停车45辆,属于IV类地下车库,设置有自动喷水灭火系统。
3.4仅有消火栓系统
因市政管网压力不足,很多多层甚至两三层的小楼设置了临时高压系统,需要消火 栓按钮配 合起泵,在13版“报警规范”之前,虽然该楼未设火灾报警系统,但可以采用消火栓按钮直接启动消火栓泵,可以满足消防灭火需要。
3.5仅有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某幼儿园建筑,地上3层,总建筑面积约36 00 m2, 因其属于儿童活动场所,按“建规”要求需设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通常可采用区域报警系统。但有人认为,既然设置有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就应该实现强制切除普通照明和点亮应急照明等消防联动功能,人为增加消防联动就违反了13版“报警规范”第3.4.1条。
在13版“报警规范”实施之前,以上几种类型的建筑均属于二级保护对象,可采用区域报警系统甚至不设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而采用灭火系统自身的连锁控制装置来实现。例如,消火栓按钮直接起泵,喷淋系统压力开关直接起泵都能很好地解决问题,若再加上区域报警系统的自动控制功能,基本可以保证万无一失。若按13版 “报警规范”均应采用集中报警系统,必须设置消防控制室,必须有6个以上专业人员来保证正常运行,这对建设方是不可承受的。
以上类型的建筑在县级城市较为常见,即使地市级也较常见。因此,规范不能按一线城市标准一刀切,应该对保护对象进行分级,扩大区域报警系统的适用范围,这样才会贴近实际,更有利于规范的执行,否则就会出现阳奉阴违,图纸上有消防控制室,而运行中却无人值守的局面,造成资源浪费。
消防控制室的设置应有灵活性,不能一有排烟风机和喷淋系统就要求设置消防控制室,这是不切实际的,应根据系统形式和运行需求来确定。
4区域报警系统设计构想
区域报警系统构成简单,初投资相比集中或控制中心系统低廉,因为不用专设消防控制室,其后期运营成本也远低于集中或控制中心报警系统。在中小建筑中有着广泛的适用范围,因此应该按98版“报警规范”恢复区域报警系统的联动控制功能,但是又应该有所限制,笔者以为区域报警系统可按照以下原则进行设计:
(1)区域报警系统的适用范围应加以限制,可以参考98版“报警规范”中保护对象分级的做法,其只可用于二级保护对象,二级保护对象的类型见表1所示。
(2)区域报警系统中区域报警控制器的数量要严格限制,只能有一台火灾报警控制器,可以是联动型;火灾报警控制器必须设置在经常有人值班的房间或场所,如值班室、门卫室、旅馆服务台等处。
(3)对火灾报警控制器的编码地址数的规模应有限制,避免系统无限扩大,建议所连接的火灾探测器、手动报警按钮和模块等设备总数和地址总数不超过500点为宜,其中联动总线回路连接设备的总数不超过100点,系统中消防风机或水泵的数量不超过5台,也即区域报警系统可以包括2个报警回路和一个联动回路,可以有不多于5个手动控制点。
(4)区域报警系统不应设置消防广播和消防电话系统,否则应采用集中报警系统或控制中心报警系统;对于按“建规”规定需要 设置火灾 自动报警 系统而又 没有风机、水泵、卷帘等联动设备的保护对象,区域报警系统中不必纳入强切普通照明和点亮应急照明的功能,越简单越好。
(5)当一个建筑群中有一个单体需要设置集中报警系统或者整个项目中各单体内消防风机和水泵总数超过10台时,该项目就应该采用集中报警系统或控制中心报警系统,专设消防控制室,并且其他采用区域报警系统的单体都应纳入消防控制室集中报警系统统一管理,各单体的风机直接连锁控制功能需设置在消防控制室内。
5结语
(1)恢复区域报警系统原有的功能和适用范围迫在眉睫,否则将造成大量人力、物力浪费。
(2)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要实事求是,不能动辄就设消防控制室,应考虑到后期运行的可持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