肢体功能恢复

2024-09-21

肢体功能恢复(精选10篇)

肢体功能恢复 篇1

脑梗死是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致残率及致死率居高不下。多数急性脑梗死患者可遗留肢体功能障碍。以往临床多采用药物治疗,对患者生活自理能力不够重视,导致患者错过早期康复训练的机会,从而引发关节变形,对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产生严重影响[1]。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临床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情况给予了高度重视,早期肢体功能锻炼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为进一步分析该方式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本院对6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给予分组治疗,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本院2014年4月~2015年4月收治的6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8例,女27例;年龄51~74岁,平均年龄(63.7±3.4)岁;病程2~11 d,平均病程(6.6±1.3)d。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及观察组(35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早期肢体功能锻炼,具体内容包括确定锻炼时机、原则、肢体锻炼及日常生活锻炼。主要内容有:(1)确定锻炼时机。对患者的身体情况进行合理评定,发病第1天则可进行简单肢体功能锻炼。对病情较轻、心理素质较好的患者可在发病前2 d告知其肢体最佳摆放位置,尽量避免肢体自主活动[5]。发病2 d后可依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诊断性的肢体功能锻炼。(2)肢体功能锻炼原则。在训练期间,护理人员需制定科学合理的计划对患者肢体肌肉功能进行锻炼,锻炼时间及量应循序渐进,以保证患者逐步适应,切忌操之过急,导致患者出现不耐受情况。由简单到复杂,从大关节至小关节进行活动。锻炼过程中力度需适中,使患者逐步适应运动模式。(3)肢体功能锻炼方法。在患者发病后2 d,医护人员需对其肢体进行被动运动和按摩,对其肘、踝、肩等关节进行反复屈伸,2次/d,30 min/次。注意患者肢体功能位的放置,避免肢体受压。在按摩及运动过程中动作需轻柔,以免患者受到不必要的损伤。发病2 d后可依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适当加强肢体运动的量及时间,指导患者进行体位变化和部分关节的自主活动。采用抓乒乓球及握拳的方式对患者上肢肌力进行训练,以促进其上肢功能的恢复。随着患者肢体功能的不断完善,可依据患者具体情况调整锻炼方案。做好锻炼前准备工作,如将床头抬高35°,患者适应后逐渐抬高,在可坚持30 min的情况下进行坐位锻炼。坐起后,医护人员可将患者的肩部扶住,以免其坠床受伤。(4)日常生活锻炼。协助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逐步提高肢体功能,鼓励其生活自理。告知其日常锻炼可在坐后进行,尽量依靠自己穿衣、进食、洗漱;尽量使用患侧肢体,不断巩固和加强患肢功能。

1.3 疗效判定标准

0级为完全瘫痪;Ⅰ级为肌肉可轻微收缩;Ⅱ级表示可在床面活动,但无法抬起肢体;Ⅲ为肢体可抬起,但无抵挡阻力;Ⅳ级为肢体可在抵抗阻力的情况下进行运动,但与正常水平仍存在一定的差异;Ⅴ级为肢体功能恢复正常。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肢体功能0~Ⅲ级患者显著少于对照组,Ⅳ~Ⅴ级显著多于对照组,观察组肢体功能恢复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两组比较,P<0.05

3 讨论

脑梗死是中老年人多发的脑血管疾病,致残率较高。相关研究表明,急性脑梗死存活患者中,70%以上患者存在肢体功能障碍,且重度残疾约为40%[3,4],给患者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早期康复锻炼可促进患者大脑功能充足和代偿,刺激患侧神经元,从而提高神经元的兴奋度,得到正确的运动输出,使机体逐步恢复正常[5]。本组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给予了早期肢体功能锻炼

观察组患者肢体功能0~Ⅲ级患者显著少于对照组,Ⅳ~Ⅴ级显著较多(P<0.05),提示早期肢体功能锻炼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综上所述,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给予早期肢体功能锻炼可有效提高患者的肢体功能,促进了患者身心健康的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肢体功能锻炼对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为急性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提供参考。方法 6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及观察组(3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早期肢体功能锻炼,1个月后分析两组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观察组肢体功能0Ⅲ级患者显著少于对照组,ⅣⅤ级显著多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给予早期肢体功能锻炼可有效促进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早期肢体功能锻炼,急性脑梗死,肢体功能

参考文献

[1]陈秋林,陈金花.1例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合并脑梗死患者的循证护理.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4,30(12):51-53.

[2]张延红,赵晓丽,王东,等.早期综合康复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河北医药,2014,19(10):1564-1566.

[3]陈桂君,刘忆菁.早期肢体功能锻炼对脑梗死偏瘫病人的影响.护理研究,2014,16(15):1846-1847.

[4]陈惠英.早期康复护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障碍康复的影响.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36(21):134-135.

[5]汤丽丽.良肢位在脑梗死偏瘫患者肢体功能回顾中的护理体会.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17(10):133-134.

肢体功能恢复 篇2

【关键词】早期康复训练;急性脑梗塞;肢体功能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1-0170-02

为了解早期康复训练在急性脑梗塞患者肢体功能恢复中的应用效果,本次研究选取了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期间于我院住院治疗的急性脑梗塞患者共90例,将采取常规治疗和实施早期康复训练的两组患者进行了对照研究,取得了满意结果,其详情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于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90例急性脑梗塞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51例,女性患者39例,年龄58~72岁,平均年龄(65.21±5.47)岁。肢体偏瘫情况:55例为左侧偏瘫,35例为右侧偏瘫,按照随机数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5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以及偏瘫侧别等方面比较均不具显著性差异(P>0.05);可将其进行对比。

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经CT检查和磁共振确诊为急性脑梗塞;无合并心力衰竭、心肌梗死等严重并发症;无肢体功能障碍和意识障碍患者;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自愿配合本次研究。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单纯的药物治疗,即应用脑代谢活化剂、活血化瘀、脱水降颅压、清除自由基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早期康复训练,具体措施如下:

①翻身训练及按摩

给予患者患肢正确的体位拜访,床头抬高15~30°,每2h对患者进行翻身,待其病情稳定后指导患者进行翻身训练,双上肢向上伸举,健侧下肢屈起,使其用力支撑向患侧翻身。给予患者按摩护理,对患肢牵伸挛缩的肌肉和肌腱、周围关节组织进行摩擦和揉捏,使肌张力高的肌群放松,按摩时注意按照从近端关节至远端关节这样的顺序,从而促进患者患肢血液循环。

②预防肢体畸形及肌肉萎缩

鼓励患者进行想象肢体运动,适当的对患肢皮肤、肌肉和肌腱等进行抓捏等被动运动,使用冷热毛巾对患肢进行擦敷。指导患者进行抗阻、牵引和加压练习,将这些训练方法同时教会患者家属,以便更好地督促患者进行康复训练。

③肢体功能训练

向患者及其家属耐心解释早期康复训练的重要性,赢得他们的最大配合,从而使康复训练获得最佳效果。对患者患侧各关节进行被动训练,增加各关节的活动度,防止关节僵硬,进行早期的坐位和床上训练,如床上桥式运动、患侧或健侧翻身等。在患者卧床期间可在其日常生活中进行肢体功能训练,如由护理人员协助患者进行下床、行走、刷牙、洗脸、吃饭等,帮助患者恢复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

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肢体功能恢复情况,采用Lovett六级肌力评定法,分别于患者入院检查时和治疗后第28d对患者肌力进行测定,疗效评价标准:患者瘫痪肢体肌力达到5级,生活能自理为痊愈;患者肢体肌力明显改善,达到3级,生活基本自理为显效;患者瘫痪肢体肌力提高2级,下肢功能基本恢复、上肢功能丧失,生活不能完全自理为有效;患者上下肢功能基本丧失,生活完全不能自理,肌力评价没有改变为治疗无效。

1.4 统计学方法

用统计学软件SPSS16.0对本次研究所统计数据进行分析,数据资料的表述形式如下:正态计数资料→(%)率;检验方法如下:正态计数资料→卡方检验。统计值有统计学差异的判定标准参照P≤0.05。

2 结果

两组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效果具体见表1,观察组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急性脑梗塞起病急,病情进展快,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死亡率,具有关资料显示,我国急性脑梗塞患者的病残率为75%[1]。脑梗塞给患者遗留的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导致其生活质量严重下降,尽快帮助患者恢复肢体功能是脑梗塞临床治疗中的一项重点[2]。急性脑梗塞患者单纯依靠药物治疗难以恢复期中枢神经元损伤造成的肢体瘫痪,早期功能训练是刺激患者运动通路上各个神经元、调节神经元兴奋性的有效方式。通过科学性的早期康复训练能有效帮助患者获得正确的运动输出,从而促进患者肢体功能恢复,对于降低急性脑梗塞患者的病残率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3]。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见,早期康复训练在急性脑梗塞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中具有显著的效果,通过科学的翻身训练及按摩、预防肢体畸形及肌肉萎缩和肢体功能训练,能明显的促进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此外,在患者早期的康复训练过程中,护理人员需要注意的是训练方法、强度和时间都要根据患者不同情况进行合理地选择与安排[4]。患者由于年龄、体制和疾病功能损害程度等各方面的不同,所需要的康复训练程度也各不相同,在训练过程中,注意密切关注患者的反应,切勿因运动过量使患者感到疲劳。

参考文献:

[1]李晓华.早期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18):11-12.

[2]耿秀霞,白玉琴,顾珍凤,等.早期康复训练对卒中后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3,17(02):68-70.

[3]刘波,罗贤彪.早期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1,28(04):558-559.

肢体功能恢复 篇3

资料与方法

2010年10月-2012年10月收治脑卒中患者64例, 随机分为试验组及对照组, 诊断标准以1995年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为诊断标准[6], 并经影像学确诊, 存在肢体功能障碍。

方法:试验组与对照组基本治疗相同, 即采用常规重症监护病房机械通气, 每2 h翻身1次, 肢体给予保护性约束, 每天下午利用探视30 min在病房允许的情况下由医护人员指导家属与责任护士一起进行被动肢体活动, 如病情稳定15 d左右开始由理疗师进行穴位针灸及物理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针对每位患者的病情进行充分评估后进行早期锻炼, 具体方法如下: (1) 患者体位:健侧在下患侧在上的侧卧位或半侧卧位, 以缓解患侧肢体痉挛状况, 患肢在上, 充分前伸, 保持肩前屈90°, 患侧肩胛, 帮助患者做患侧上、下肢各关节的被动运动, 包括屈伸、内收、外展、内外旋转等, 令患者在被动运动时配合意念性运动。由肢体近端到远端逐渐活动, 每个关节适当伸展肘腕指关节, 并将其放在胸前枕头上;同时患侧下肢适当屈曲, 把患侧下肢放在防护垫上, 不要让脚腾空, 对于患侧卧位来说, 健肢在上, 将防护垫放于后背, 充分前伸患侧肩胛, 保持肩前屈90°, 适当伸展肘腕指关节, 且手心在上, 同时膝髋关节略屈曲, 且放置胸前[7]。 (2) 关节活动训练:早期关节活动度训练方法有被动训练和主动训练两种。早期自我被动训练如定时变换体位, 每2 h翻身1次, 帮助患者做各关节的被动运动, 例如屈伸、内收、外展, 内外旋转等。令患者配合意念性运动, 在被动运动时, 由肢体近端到远端逐渐活动, 每个关节每次10遍左右, 每天运动3~4次。主动训练多采用主动关节度训练, 主要是针对意识清醒且病情稳定的患者, 比如行肩关节被动活动, 让患者双手十指交叉握手, 在练习翻身时做伸髋动作, 如双桥运动。让患者学会自己翻身、使用便器等。 (3) 肌肉功能训练:利用肌肉功能康复治疗手段有理疗师肌肉电刺激治疗、肌力诱发训练、肌肉易化技术、肌肉按摩等。及时进行运动训练的强度调整根据患者病情的发展和变化, 因为按不同肌力分级的肌肉采用物理治疗方法有所不同, 所以及时评估患者肌力分级, 应进行针对性物理治疗根据肌肉力量分级。 (4) 特殊体位训练:针对急性脑卒中患者的肢体摆放亦是功能锻炼的一种, 通过对姿势和运动模式的评估, 早期应用反射性抑制模式, 不仅可以逐步制定反射性稳定的姿态, 而且可以预防和减轻痉挛从而改善运动控制能力。这些对于患者后期康复治疗、功能恢复及自理能力亦相当重要。

观察指标:肢体功能评定采用Fuglmeyer评定, 严重运动功能障碍<50分, 50~84分为明显, 85~94分为中度, 95~99分为轻度;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采用Barthel指数进行评定[8], ≤40分为差, 41~60分为中, >60分为良。

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 (±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试验组在经过早期锻炼后患者的肢体活动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讨论

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患者对预后有了更高的要求, 为了提高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 对其进行早期活动尤为必要[9]。本次试验采取随机法对急性脑卒中患者的肢体功能能力与日常生活能力进行对比, 结果表明, 试验组Fugl-meyer与Barthe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早期功能锻炼能促提高患肢的运动功能, 本结果与以往报道基本一致[10]。

肢体骨折后如何进行功能锻炼 篇4

首先应制定合理和有效的锻炼计划,然后再严格按照计划循序渐进地进行分期锻炼,既不可急于求成,也不可怀有无所谓的思想而忽视功能锻炼。通常,肢体骨折后的病人主要可按照以下几个阶段和原则进行功能锻炼:

1.第一个阶段(骨折的早期,即伤后1~2周)

这一阶段的骨折病人,其患肢会出现明显的肿胀和疼痛,其骨折端也很不稳定,容易发生再移位。所以,该阶段的骨折病人在进行功能锻炼时主要应在骨折邻近关节不活动的情况下使肌肉收缩和舒张,以锻炼患肢的肌肉,防止出现废用性萎缩。例如:前臂骨折的病人可反复做握拳、充分伸直和屈曲手指以及收缩肩部和上臂肌肉的活动,而不可活动腕关节和肘关节。股骨及小腿骨折的病人可做收缩和放松股四头肌(大腿肌肉)的活动,同时还可做踝关节的背屈及足趾的屈伸活动,每天可各做100次左右。需要注意的是,在此阶段病人不能活动与骨折邻近的上下关节,而且不可剧烈地活动患肢,以防引起局部的再次出血或骨折移位。骨折病人在这一阶段进行功能锻炼的目的主要是促进患肢的血液循环。

2.第二个阶段(骨折的中期,即伤后3~8周)

这一阶段的骨折病人,其患肢的肿胀已基本消退,并没有了明显的疼痛,其骨折端也有纤维连接且逐渐形成了骨痂,即骨折端基本趋于稳定。该阶段的骨折病人除了可继续进行患肢肌肉的舒缩活动外,还应在健肢的帮助下逐渐地活动骨折的上下关节,并应使上下关节逐渐由被动活动转为主动活动。在伤后的6~8周当骨折部位有足够的骨痂形成时,应加大运动的幅度和力量,并要加强肌肉的锻炼,如抬高下肢、屈伸膝关节、旋转肩关节、屈伸上肢关节等活动,以避免使关节僵硬。此时,病人可扶拐下地练习行走(不可让患肢过度负重),但活动时应遵循以下原则:活动的范围应由小到大,活动的次数应由少渐多,活动的时间应由短渐长,活动的强度应由弱渐强。骨折病人在这一阶段仍须限制不利于骨折部位稳定的剧烈活动。例如:外展型肱骨外科颈骨折的病人不应做肩关节的外展活动;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的病人不应做肘部的伸展活动;前臂双骨折的病人不应做前臂的旋转活动;桡骨远端骨折的病人不应做腕背伸和腕关节的侧偏活动;胫腓骨骨折的病人不应做小腿内外旋活动;踝部骨折的病人不应做足部的跖屈活动等。

3.第三个阶段(骨折的后期,即伤后9~13周)

这一阶段的骨折病人已解除了外固定,而且通过前两个阶段的锻炼,其关节活动的范围已逐渐接近正常。该期病人在进行功能锻炼时主要应加强患肢关节的主动屈伸活动和负重锻炼,以使各关节的活动迅速恢复正常,使患肢的肌力接近正常。此时,病人应全面地活动患肢的肌肉和关节,同时还要加大活动量和活动范围,直到患肢的功能完全恢复。

肢体功能恢复 篇5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1年8月至2015年8月收治的24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的诊断标准[2],伴有肢体功能障碍,且排除肝肾的器质性疾病,精神病、先天性智力障碍者。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其中男性患者15例,女性患者9例,年龄48~82岁,平均年龄为(63.47±2.63)岁,发病时间最短1 d,最长4 d,平均发病时间(2.68±0.37)d,脑血栓14例,脑梗死10例,左侧偏瘫11例,右侧偏瘫13例。1.2方法: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应主动与患者沟通,引导患者,安慰患者及家属,平复患者的情绪,并列举临床上恢复较好的成功案例,鼓励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对患者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时刻关心患者,消除患者的心理障碍,增加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体位护理:护理人员协助患者定时翻身,每天按摩患者2~3次,促进患者微循环,预防肌痉挛。每2 h帮助患者变换体位1次,患者侧卧位、健侧卧位、仰卧位交替进行。被动让患者上肢向肩外展50°,屈肘40°,伸展手、腕关节。定时进行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肩关节、手、腕关节等的被动运动,做屈伸、旋转、内收、外展等活动,防止静脉血栓的形成[3]。

神经功能康复训练:有些脑卒中偏瘫的患者伴有语言障碍,情绪较为烦躁,护理人员应充分利用自己的肢体语言、文字交流等方式不断地鼓励患者,引导患者开口和思考,并根据患者自身喜好,播放音乐、录音等刺激患者的神经系统。对于严重的患者先行发音练习,反复训练患者的语言功能,促进患者恢复,对于患者好的表现要及时的给予肯定和鼓励,增加患者的信心。

运动功能康复训练: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自身的病情及偏瘫的程度制定适合患者的训练方案,并耐心的向患者讲解康复训练方案的内容及重要意义,取得患者的认同,使之积极配合。患者早期卧床时,护理人员每天被动活动患者患肢,按摩及做屈伸运动,活动范围由小及大,次数由最初的20次/天逐渐递增,并注意肘关节、肩关节及膝关节等的运动,预防关节痉挛。当患者可下床时,指导患者站位练习,逐步过渡到步行,在康复训练中引导患者靠自身的力量进行,要培养战胜自身的心理障碍,达到逐步功能恢复。

日生活能力康复训练:护理人员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还应帮助患者锻炼生活自理能力,如穿衣、吃饭、上下床、大小便等日常活动。根据患者自身的能力及喜好安排适当的运动,培养患者对生活的乐趣,加快康复。

出院指导:患者出院时,根据患者自身功能障碍的程度,给于患者合理化康复训练的建议,并嘱患者相关的注意事项,鼓励患者独立完成康复训练,争取早日康复。

1.3疗效评价标准:运动功能评分采用Fugl-Meyer评价法,轻度95~100分,中度:85~94分,中度85分以下;日常生活能力评分采用Barther指数进行评价,优良:60分以上,一般:41~60分,较差:40分及以下;神经功能采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进行评定,重型:31~45分,中型:16~30分,轻型:0~15分。观察患者护理前后的运动功能评分、日常生活能力以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

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9.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护理前后运动功能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比较:所有患者实施康复护理后运动功能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较护理前显著提高,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较护理前显著降低,护理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3讨论

脑卒中是以脑部缺血及出血性损伤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病死率高的特点,且每复发一次,病情即加重一次[4]。据统计,我国现约有600万脑卒中患者,约有75%的患者丧失劳动能力,约有40%的患者重度致残,可见脑卒中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的极大威胁[5]。脑卒中偏瘫是一种常见的脑卒中后遗症,除了及时有效的治疗外,还需要给予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帮助患者尽快恢复。研究表明,早期的康复护理能显著的改善患者的肌力、耐力以及自身活动能力。本研究中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实施心理护理,消除患者的心理障碍,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另外每日按摩患者患肢及各关节,促进运动功能的恢复,并根据患者自身疾病情况,制定康复护理方案,进行神经功能康复训练、运动功能康复训练、日生活能力康复训练等,使患者在有限的时间内恢复到最佳状态。本研究结果表明,24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护理后运动功能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较护理前显著提高,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较护理前显著降低,护理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对病情稳定的脑卒中偏瘫患者,实施早期的康复护理,能显著的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及肢体功能,加快患者的康复,减轻残损程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脑卒中偏瘫患者24例,患者均实施早期康复护理干预,观察患者实施康复护理前后的临床效果。结果 所有患者实施康复护理后运动功能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较护理前显著提高,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较护理前显著降低,护理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的康复护理能显著的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及肢体功能,加快患者的康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康复护理,脑卒中偏瘫,肢体功能,生活评分

参考文献

[1]Knutson JS,Hansen K,Nagy J,et al.Contralaterally controlled neuromuscular electrical stimulation for recovery of ankle dorsiflexion:A pilot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post-stroke hemiplegia[J].Am J Phys Med Rehabil,2013,92(8):656-665.

[2]陈晓.探讨康复护理对中风偏瘫患者肢体功能状况的影响[J].大家健康(中旬版),2014,(10):33.

[3]伍琦,钟印勤,叶美霞,等.护理干预对恢复中风偏瘫患者肢体功能的效果[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3,32(9):2097-2098.

[4]张敏娜,贾月.早期康复训练对脑中风偏瘫患者肢体功能康复重要性及防止异常模式[J].中国卫生产业,2014,30(15):149-150.

肢体功能恢复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以2012年10月至2014年10月为范围, 按照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1]入选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共60例, 同时排除严重脏器器质性病变、意识障碍、心肌梗死及心力衰竭等患者。随机将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两组, 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30例。其中对照组男17例, 女13例;年龄45~75岁, 平均 (62.5±7.8) 岁;梗死部位:前循环12例, 后循环18例。观察组男19例, 女11例;年龄45~77岁, 平均 (63.8±7.0) 岁;梗死部位:前循环10例, 后循环20例。两组资料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可进行比较。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及护理, 同时指导并鼓励患者进行功能锻炼。在此基础上观察组加强早期康复护理, 具体措施如下:

1.2.1 被动功能训练:

(1) 肢位摆放:a.患者患侧躯干后倾, 借助枕头支撑躯体, 患侧肩胛带向前伸展, 肘关节伸展, 肩关节屈曲, 前臂旋后;患侧下肢逐渐伸展, 健侧下肢屈曲, 下方垫枕头, 以免压迫患侧下肢。b.头部放在枕头上, 脸部面向患侧, 肩关节下方垫枕头, 肩胛骨向前突出;肘关节上肢伸展, 放在枕部, 腕关节背伸;下肢大、小腿中放置沙袋, 避免髋关节外旋;患侧臀部垫枕, 患侧骨盆前突。c.头部放在枕头上, 床面与躯干成直角, 由枕头对患侧上肢进行支撑, 健侧上肢置于舒适部位, 患侧下肢屈膝屈髋, 由枕头支撑。 (2) 关节运动:取仰卧位, 肩关节屈曲;肘关节伸肘, 屈肘;踝关节环绕屈伸;髋关节屈曲, 腕关节屈伸;先健侧后患侧的顺序进行活动, 1~2次/天。 (3) 按摩肢体:指导患者全身放松并进行按摩, 以揉法、振法、摩法、滚法等为按摩手法对患侧肢体进行按摩, 由远至近做向心性按摩, 2次/天, 20分钟/次。

1.2.2 主动功能训练:

(1) 翻身:a.取仰卧位, 双手叉握, 健腿置于患腿下方, 上肢向上伸展并来回摆动, 用健腿带动患腿进行翻身。b.取仰卧位, 健侧带动患侧, 上肢伸直, 健侧下肢屈曲, 患侧上肢置于外展位, 身体转向患侧。 (2) 坐位及蹲起训练:a.翻身, 健侧在下, 取侧卧位, 健侧带动患侧, 下肢移向床边, 小腿垂下, 健侧肘部、前臂支撑, 肘伸直并坐起。b.患侧下肢肌力达到三级时, 双手前伸扶物, 直立身体, 分开双足, 缓慢下蹲站起, 10个/次, 2次/天。 (3) 步行训练:下肢肌力达到四级时, 由一人搀扶, 练习跨步, 自行体会迈步的感觉, 并增加时间和强度, 进行行走训练。

1.3 评价方法:

采用FMA运动功能评分标准对患者运动功能进行评定[2]。<50分为严重运动障碍, 50~84分为明显运动障碍, 85~95分为中度运动障碍, 96~99分为轻度运动障碍。

1.4 统计学处理:

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 采用t检验, SPSS16.0统计软件作数据处理, P<0.05则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护理前FMA评分 (33.54±1.52) 分, 护理后FMA评分 (57.65±2.87) 分;对照组护理前FMA评分 (32.75±1.78) 分, 护理后FMA评分 (47.65±3.42) 分;两组护理前FMA评分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t=1.9967, P<0.05) , 护理后FMA评分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 (t=12.2679, P<0.05) 。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恢复肢体功能是自然而又漫长的过程, 且康复程度并不理想, 需要积极开展早期功能训练, 以免错失功能恢复的最佳时期, 对日后健康的恢复及生活质量产生严重影响。脑梗死患者脑动脉粥样硬化, 中枢神经系统出现损伤, 造成神经功能出现障碍, 并对正常运动的传导造成严重干扰。受损后的大脑皮质、锥体束因中枢神经元的不可逆损伤, 导致单纯借助药物进行治疗并不能有效促使其功能的恢复;神经受损造成运动出现障碍, 而康复效果取决于康复的开始时间, 因此早期进行康复治疗对促使肢体功能恢复具有明显作用。有关报道指出[3]早期康复功能训练能够对大脑皮质的营养成分进行改善, 有利于神经系统应激性及兴奋性的加强, 对神经轴突突触及神经侧支循环联系的建立具有突出效果, 可促使功能代偿及功能重组。而国内有关学者认为[4], 7 d内或2周内实施实施早期康复训练, 其恢复情况均好于发病2周后实施康复训练的脑梗死患者。本研究针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 实施早期康复护理促使其肢体功能恢复, 并采用FMA量表对其运动功能进行评价, 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后FMA评分明显提高, 与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说明实施早期康复护理对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具有一定效果。

因此, 临床应加强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 逐渐恢复其肢体功能, 降低致残率,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以促使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的好转及健康的恢复。

摘要:目的 分析早期康复护理对急性脑梗死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我院2012年10月至2014年10月收治的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 按照护理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30例, 均实施常规治疗及护理, 并在此基础上观察组加强早期康复护理, 比较两组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两组护理前FMA评分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护理后观察组FMA评分显著提高, 与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加强早期康复护理, 对肢体功能的恢复具有明显效果, 应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关键词:早期康复护理,肢体功能,脑梗死

参考文献

[1]刘虹.老年脑梗死患者生活能力的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研究[J].四川医学, 2014, 22 (8) :1064-1065.

[2]任燕, 顾艳荭, 金小红, 等.路径式早期康复护理对脑梗死病人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J].护理研究, 2015, 16 (31) :3911-3913.

[3]邸艳荣, 王淑芬.Orem自理模式在脑梗死患者早期康复护理中的应用[J].山西医药杂志, 2014, 5 (23) :2827-2829.

肢体功能恢复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2011年9月-2014年2月舟山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8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脑梗死的诊断标准[6,7]。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40例),男27例,女13例,年龄41~75岁,平均年龄(58.2±10.7)岁。合并症主要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分别为27例,23例,35例;对照组患者(40例),男21例,女19例,年龄39~76岁,平均年龄(57.2±9.1)岁,合并症主要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分别为25例,26例,34例。如表1所示,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 护理措施

1.2.1做好患者入院后的宣教工作

做好患者入院宣教工作,耐心向患者讲解所患疾病的病因,临床表现及特点,以及相应的治疗方案。与患者间建立相互信任,帮助患者振作精神,树立信心,积极配合治疗。在与患者沟通过程中,态度要热情,要尊重患者,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为患者创造良好的环境,有利于患者尽快适应医院生活,积极接受治疗。

1.2.2心理护理

根据患者的年龄、文化程度、经济家庭情况、社会背景以及患者的心理情绪情况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工作。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帮助患者克服消极悲观情绪,保持良好心态,树立战胜病魔的信心[8],主动积极地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

1.2.3饮食护理

给予患者低盐、低脂、低胆固醇饮食。饮食忌辛辣,宜清淡,注意戒烟戒酒,多食新鲜蔬菜、水果、豆制品、鱼虾类等,适当增加蛋白质、维生素和膳食纤维摄入。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不可暴饮暴食或过分饥饿。鼓励患者多饮水,适当喝茶。养成早起后先喝一杯水再活动的习惯,可以帮助减少血液粘稠度,促进血液循环。

1.2.4康复训练

绝对卧床患者,要定期对其患肢进行按摩,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萎缩。另外,为预防关节僵硬,护理人员应经常对患肢进行被动运动,包括屈膝、伸膝、屈肘、伸肘以及弯伸手指。患者稍能活动后,可在护理人员或家属帮助下尝试坐在椅子上进行伸膝,扶物站立等康复训练[9]。

患者功能锻炼得到基本巩固后,可在医护人员的协助下,做些扶物站立,下蹲等活动;或者身体向左右两侧摆动的运动;还可进行原地踏步,轮流抬腿训练以及扶住桌沿、床沿移动步行训练。对上肢的锻炼,主要是训练两手的灵活性和协调性[10]。

患者能独立行走后,护理人员应当叮嘱患者走路时将腿抬高,做跨步态,并逐渐过渡至跨门槛,斜坡行走等,注意锻炼要循序渐进,逐渐加长距离。下肢功能恢复较好的者,还可进行小距离跑步训练。

1.2.5动作锻炼

开始时用健康的手漱口、洗脸和梳头,逐步学会用患手协助健手进行漱口、洗脸和梳头;穿衣时先从患侧穿衣,然后穿健侧,脱衣服时先脱健侧,然后再脱患侧,注意尽量选择宽大柔软,款式简单的衣服;洗澡时,最初须有人协助,洗澡时间不宜过长,然后逐渐过渡到独立洗澡;疾病早期需喂食,逐步试行患者自己进食,康复期也以半流质为宜,逐步过渡至正常饮食。吞咽困难者采用鼻饲,逐步训练带着鼻饲管自口进食。待进食时无呛咳和返流时,可去掉鼻饲管;患者出现便秘、尿潴留或大小便失禁时,需给予相应处理。早期,可在家属协助下进行大小排便训练,并逐步由患者自理。

1.3 观察指标

治疗一个月后,采用简式Fugl-Meyer法评价患者的FMA评分,Barthel评分评价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并比较两组患者的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变化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FMA评分和Barthel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的FMA评分和Barthel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FMA评分和Barthel评分分别为68.9±26.4、56.9±15.9,均较对照组患者明显改善(分别为50.4±25.3,41.6±14.8),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2。

2.2 两组干预前后的SAS评分和SDS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的SAS评分和SD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SAS评分和SDS评分分别为(25.9±4.8)分、(15.9±5.6)分,均较对照组患者明显改善(分别为42.5±5.7和36.8±7.9),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近年来,脑梗死的发生率正在呈现逐年升高的趋势,虽然目前的医学技术日趋完善,抢救率也大大提高,但是随之而来的高致残率则给患者的身心带来了严重的伤害[11]。临床实践显示,早期康复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肢体功能,并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有效改善脑梗死患者的预后[12]。

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FMA评分、Barthel评分分别为68.9±26.4、56.9±15.9,均较对照组患者明显改善(分别为50.4±25.3,41.6±14.8),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早期康复治疗对脑梗死患者的肢体功能的恢复至关重要。通过对患者进行被动锻炼、逐步增强的肢体锻炼等早期康复训练可有效促进中枢神经系统的可塑性变化,而且重复的康复训练可产生有节奏的本体感觉及皮肤感觉冲动,诱发适当的运动应答,从而促进肢体功能恢复,改善患者的肢体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13,14]。

此外,本组资料还显示,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SAS、SDS评分分别为(25.9±4.8)分、(15.9±5.6)分,较对照组患者明显改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适当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自信心,使患者能够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从而进一步促进患者的肢体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和提高[15]。

摘要:目的:评估早期康复治疗在急性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恢复中临床疗效。方法:纳入2011年9月-2014年2月舟山市妇幼保健院诊治的的脑梗死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接受早期康复治疗,对照组(40例)接受常规治疗和护理,分析和比较两组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情况。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FMA评分、Barthel评分均较对照组患者明显改善,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早期康复治疗后,患者的SAS、SDS评分分别为(25.9±4.8)分、(15.9±5.6)分,均较对照组患者明显改善,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康复治疗能够有效缓解脑梗死患者的不良情绪,促进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值得推广应用。

肢体功能恢复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我院接收治的老年脑梗死患者114例, 其中男67例, 女47例, 年龄50~78岁, 平均 (66.5±0.5) 岁;合并症:糖尿病40例, 高血压52例, 风湿病7例, 其他5例;所有对象均经磁共振成像 (MRI) 确诊为脑梗死, 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偏瘫、肢体乏力、活动不便等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缺损症状。以随机双盲法将114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57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神经内科常规护理, 观察组患者在神经内科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康复护理干预, 具体措施: (1) 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 指导患者卧位平衡、床边坐起、站立平衡、肢体功能及行走等锻炼; (2) 耐心指导患者变化体位, 并进行相应的床上训练;患者取健侧卧位, 每2~3小时协助患者进行1次翻身, 同时嘱咐患者肢体摆放正确的位置, 为维持患肢功能位, 实际训练应由被动运动向主动运动过渡为原则进行; (3) 卧位平衡, 患者取15º~30º卧位, 然后适当增加卧位角度, 通常每2~3天增加15°;每次10 min, 4~6次/d, 待患者可成直角坐起后停止; (4) 站立平衡, 在患者可成直角坐起后指导其进行站立平衡训练, 训练应在平衡杠中进行, 先屈头部及颈部, 再屈躯干, 然后进行站起、跨步、跨门槛等训练, 2~3次/d, 5~10 min/次。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日常生活能力及肢体运动能力恢复情况。

1.4 疗效判定标准

治愈:治疗后患者的肢体乏力、麻木等症状消失, 恢复活动能力;有效:治疗后患者的肢体乏力、麻木等症状明显好转, 活动能力有所改善;无效:治疗后患者的乏力、麻木等症状无明显改善, 活动能力无改善;恶化:治疗后患者的乏力、麻木等症状加重, 活动能力下降。肢体功能恢复情况以Fugl-Meyer量表为依据进行判断, 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以Brathel指为依据进行评定, 总分均为100分, 分值越高则表示恢复情况越好[1,2]。

1.5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以±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经康复护理干预后治愈率为43.8%,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9.8%,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日常生活能力及肢体运动功能恢复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Barthel评分为 (83±9) 分, Fugl-Meyer评分为 (72±9) 分, 对照组治疗后Barthel评分为 (66±9) 分, Fugl-Meyer评分为 (52±9) 分, 两组比较, 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脑梗死又名缺血性脑卒中, 为临床常见病, 是指患者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氧缺血造成的局限性脑组织缺血性坏死现象[3]。该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致残率及病死率, 尤其是近些年来, 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 我国老年人口越来越多, 老年性脑梗死的发病率也在不断增加, 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4]。而脑梗死发病后及早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则是改善其活动能力、提高治疗效果的有效方式[5]。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经康复护理干预后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经康复治疗后Barthel评分和Fugl-Meyer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符合上述观点。

综上所述, 老年脑梗死患者在神经内科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康复护理干预, 可有效地提高其治疗效果, 促进患者肢体功能及生活能力恢复。

摘要:目的 探讨康复护理干预在促进老年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恢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老年脑梗死患者114例, 将其以随机双盲法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给予神经内科常规护理, 观察组患者在神经内科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康复护理,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患者经康复护理干预后治愈率为43.8%,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9.8%;观察组患者治疗后Barthel评分为 (83±9) 分, Fugl-Meyer评分为 (72±9) 分, 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 (66±9) 分、 (52±9) 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 。结论 老年脑梗死患者给予康复护理干预可有效的提高其治疗效果, 促进患者肢体功能及生活能力的恢复。

关键词:康复护理,老年人,脑梗死,肢体功能

参考文献

[1]张新慧.早期康复与健康教育对脑梗塞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观察[J].医药论坛杂志, 2008, 29 (24) :30-31.

[2]石艳琴, 刘庆红, 甘洁琼.老年脑梗塞患者肢体功能障碍的康复与护理[J].河南中医, 2013, 33 (B4) :376-377.

[3]周素萍, 林强, 蒋桂花, 等.延续性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 2014, 20 (2) :9-11.

[4]范丽婵, 张薇平.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肩关节半脱位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 2014, 20 (2) :97-98.

肢体功能恢复 篇9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3.289

在总结之前工作经验教训和查阅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总结出功能锻炼方法和护理措施,并从2010年3月份开始在部分患者中使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2010年3月~2011年3月收治乳腺癌施行乳腺癌根治手术患者71例。所有病例均为女性,年龄23~64岁,平均48.7±5.2岁。病变均为单侧乳腺,左侧39例,右侧32例,37例患者施行了改良根治术,34例施行了扩大根治术。所有患者有冰冻病理切片检查确诊。

肢体功能锻炼方法:71例患者于术后清醒后即开始在护士的指导下按照我们制定的规范进行锻炼,主要是早期开始分步骤的上肢功能锻炼。①术后24小时后指导患者进行关节的活动,患者卧床,取平卧位,依次做伸指、握拳(前臂与上臂呈90°,手指用力握拳再完全张开)、屈腕、屈肘等锻炼,以防患侧肢体肿胀的发生。每日可练习3~4次,每次20分钟左右。此期功能锻炼持续至拔除引流管下床活动时。②拔除引流管可下床活动后(术后3~4天),患者即可开始进行肩关节功能的锻炼。指导患者练习耸肩的动作,患者坐于床边或者站立,挺直脊背,双臂自然下垂,收缩上臂肌肉,上提两臂使之尽量靠近耳朵,放松,每日3~4次,每次10分钟左右;“爬墙练习”:用患肢手指顺墙渐渐向上滑行,尽可能地提高,直至手臂完全伸直,然后缓缓下移至原来位置,每日练习3~4次,术后第5天即可开始;用患侧上肢摸同侧耳郭和对侧肩部;病情进一步好转后,可练习患侧上肢伸直、内收、屈曲肩关节等动作。锻炼过程中,应告知患者坚持有计划、有目的、分阶段循序渐进的锻炼,不能急躁,应坚持在不影响切口愈合的前提下锻炼。如切口愈合不良,则应适当放慢锻炼速度。医护人员要随时评估患者患侧肢体活动的耐受力和进展情况,及时调整功能锻炼的方案。③术后9~14天,切口愈合拆除缝线后,应继续坚持以上运动并可进行上肢旋转和扩胸运动。上肢旋转,患者取站立位,将上肢尽可能的向前和向后摆动,然后将上肢贴垂于同侧躯体,外旋和内旋肩关节。此期的功能锻炼可适当延长锻炼时间,并鼓励患者自己打理生活,如穿衣、梳头等需要运动上肢的活动。④出院后应继续功能锻炼,进行适当的负重劳动,以达到增强患侧肢体力量,完全恢复其功能的目的。在日常生活中还要有意识地多使用患侧上肢从事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

护理措施:有效的护理应当兼顾术前、术中、术后各个时期。

⑴术前护理的重点在于心理护理:患者往往出现焦虑、沮丧甚至抑郁厌世的情绪。此时就要求护理人员通过专业的指导和积极的心理护理,解除患者的思想顾虑,帮助患者正视疾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另一方面,在术前应全面了解患者的基础身体状态,记录患者的体温、血压、心率、血糖水平、肝功能、肾功能等。对于存在糖尿病、心血管系统疾病以及感染等合并症的患者,应积极纠正合并症,最好能够将患者的基础生命指标控制在正常范围内之后再施行手术。

⑵术中护理主要是加强手术过程中操作的规范性,提高无菌意识,保护好手术野的无菌区,减少术中不必要的损伤和失血,减少手术带来的感染。

⑶术后待患者苏醒、血压平稳后,置患者于半卧体位,以利于切口引流,并改善呼吸。监测患者的基础生命体征,发现异常及时处理。密切注意切口愈合情况,观察切口是否有红、肿等感染征象,及时清洁切口并换药。观察引流管是否通畅以及是否有受牵连过紧的情况,保持引流管内有效的负压。重视疼痛护理,由于乳腺癌根治术切除组织较多,创伤大,术后疼痛严重,应根据不同患者具体情况给予止痛药物。乳腺癌根治术创伤大,术后可正常进食,以后应注意患者的营养支持,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以增强机体抵抗力,使患者早日康复。

⑷患者康复出院时应对其进行细致的出院指导,将所有注意事项印成小册子发给患者,并当面告知。鼓励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和生活习惯,在家尽量生活自理。着装应宽松舒适,避免佩戴手表、首饰,以免过紧的衣物和饰品压迫患侧肢体引起血液回流障碍。每日进行适度功能锻炼,前3周不要使用患侧肢体上提>1kg的重物。做好避孕措施,5年内尽量避免怀孕,以减少乳腺癌的复发。另外,要指导患者学会乳房的自我检查,检查时间以月经后7~10天为宜。取平卧位,肩部可垫一薄枕,将被检查一侧手臂上举过头,用对侧手指掌面扪查乳房,按内上-外上-外下-内下-中央的顺序轻触,并触摸扪查腋下,每月至少进行1次。发现乳内或腋下有硬结或肿块,乳头有分泌物流出时应及时就诊,并嘱患者定期复查。

结 果

对患者进行了0.5~1.5年的随访,71例患者中有7例因乳腺癌复发死亡,2例患者出现上肢淋巴水肿,5例患者出现患侧上肢肌力下降,余未出现明显的关节活动异常。患者关节活动自如,能进行正常生活劳动。

讨 论

乳腺癌根治术手术切除范围大,严重影响了患侧上肢功能,如手术后早期未进行功能锻炼,可出现废用综合征,影响工作生活。由于乳腺癌手术清扫范围大,患者术后疼痛严重,许多患者惧怕切口疼痛而拒绝术后早期锻炼,致使切口处瘢痕挛缩,肩关节活动受限,因此,控制好术后疼痛也是乳腺癌术后有效肢体功能锻炼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张晓菊,胡雁,黄嘉玲,等.渐进式康复操改善乳腺癌患者术后肩关节活动度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7,23(7):5-7.

2 王玲,牟静.乳腺癌患者围手术期心理状态及护理对策[J].齐鲁护理杂志,2006,10(10):2054.

3 汪赛进.护理知识1000题[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5:165-169.

肢体功能恢复 篇10

关键词:老年,髋部骨折,术后肢体功能恢复,康复护理

髋部骨折指的是股骨颈及股骨转子间骨折, 是一类影响老人身体健康的主要疾病, 同时也是导致老人行动障碍的最为主要原因[1]。这些年, 国内外专家对于老年人髋部骨折治疗越加倾向于手术[2], 手术治疗后能让患者早日下地活动, 减少并发症, 以及降低病死率等, 但是有50%左右的患者在术后4个月~1年时间内髋部关节功能及日常的活动能力无法恢复到骨折之前的水平, 术后整体功能障碍除了会影响患者身心健康, 同时也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为了探究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肢体功能恢复的护理策略, 本研究就康复护理在其中的应用展开了研究, 现将相关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9年至2011年收治的121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 全部符合相关诊断标准。男患55例, 女患66例;年龄66~87岁, 平均为72.9岁;骨折原因包括外伤、跌伤及撞伤。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 研究组61例, 对照组60例, 两组病患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上并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式, 交待相关注意事项并给与常规的护理即可;研究组则采用康复护理,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术前:通过与病患交流沟通, 进一步了解患者的一般情况, 并进行评估;了解病患的身心健康状态, 解除病患对手术的恐惧及术后肢体功能恢复的焦虑。 (2) 术后当天:患者患肢外展20°~30°, 保持中立位, 两腿之间放置三角形软枕, 待下肢的感觉恢复之后, 立刻给予患肢踝关节的背届与屈趾活动, 而上肢则做屈伸、击拳、外展及深呼吸运动。 (3) 术后第1天:指导并教会病患股四头肌静力性收缩练习, 将其膝关节伸直, 并让下肢肌肉用力, 之后放松, 行肌肉的舒缩锻炼, 以促进患者局部血液循环, 防止肌肉的萎缩, 并指导患者行三点支撑引体抬臀运动。 (4) 术后第3天:行膝关节及髋关节的屈伸活动, 同时从被动慢慢过渡到主动练习, 在运动的时候以不引起明显的疼痛为宜, 活动的幅度则应慢慢增大。在指导病患行患肢直腿抬高练习时, 应要求患者的足跟离床的位置为20cm, 在孔中的停顿为5~10s, 并反复进行, 以一次30~50下为宜, 每天行3~4次。 (5) 术后1周:病患的膝关节可以完全进行屈曲运动, 而髋关节允许屈曲的度数>90°, 可以作适当的仰卧位屈髋屈膝运动, 一天以8~10次为宜, 每次大约10min;为了避免左右摆动, 病患可以选择坐于床边, 然后以双腿下垂的姿势。 (6) 术后2周:一般而言, 术后两周后就可以指导病患持着双拐进行下场活动, 从基本的站立训练开始, 之后持拐下地, 但是应禁止内收、内外旋, 在行走的时候初始以每天2次为宜, 每次大约5~10min, 以后可以慢慢增加次数与时间。这里应注意的是, 其锻炼的标准以肢体不疲劳为准。 (7) 术后4~6周:患肢可以进行适量的负荷康复训练, 以阶段负荷的方式, 根据体质量的25%、50%、75%、100%依次逐渐增加, 康复训练的强度则以病患能耐受且不感到疲劳为准。待3个月之后, 骨折痊愈便可去拐。

1.3 功能恢复评定

本研究采用的功能恢复评定标准为Harris评分, 评价髋部康复程度, 包括关节功能、疼痛、关节活动度等, 总计100分。其中分为了四个等级优 (90~100分) 、良 (80~89分) 、中 (70~79分) 、差 (70分以下) 。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相关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2.0处理, 组间比较以t检验为主, 以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研究组在Harris评分上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性显著 (P<0.05) , 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详见表1所示。

3 讨论

通过本研究可知, 对于老年髋部骨折术后肢体功能恢复而言, 采用康复护理能取得比较良好的效果, 其临床护理的优良率明显优于对照组的常规护理, 因此可以作为一种老年髋部骨折术后肢体功能恢复的辅助手段[3], 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参考文献

[1]葛向煜, 王君俏, 刘邦忠, 等.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肢体功能恢复的康复护理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 2008, 43 (6) :550-553.

[2]葛向煜, 王君俏, 刘邦忠, 等.渐进式功能锻炼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 2009, 24 (2) :25-28.

上一篇:农村医疗机构下一篇:制造业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