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后期肢体肿胀

2024-06-25

骨折后期肢体肿胀(通用8篇)

骨折后期肢体肿胀 篇1

骨伤后期肢体肿胀是骨伤的伤口在愈合过程中, 受伤的肢体由于骨膜的生长造成其持续性肿胀[1]。骨伤后的肿胀治疗往往较困难, 而且肿胀消除后又可能复发。肿胀严重影响患肢的血液循环, 严重时还会引起骨筋膜室并发症, 不利于患者的康复, 本研究采用中药方治疗骨伤后期肢体肿胀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6月~2013年12月收治的80例患有骨折后期肿胀的患者, 按入院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40例, 男22例, 女18例, 年龄19~69岁, 平均 (45.15±4.65) 岁, 骨伤时间4~16周, 平均 (9.65±0.58) 周, 手掌骨骨折6例、前臂骨折15例、前臂双骨折4例、小腿骨折7例、股骨骨折5例、足踝部骨折3例。观察组患者采用中医方治疗。对照组患者40例, 男21例, 女19例, 年龄20~68岁, 平均 (44.72±5.45) 岁, 骨伤时间4~15周, 平均 (10.11±0.67) 周, 手掌骨骨折7例、前臂骨折14例、前臂双骨折4例、小腿骨折6例、股骨骨折6例、足踝部骨折3例, 对照组采用西医治疗。两组患者的年龄, 性别、病程等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服用止痛药物以及抗生素, 同时采用50%硫酸镁湿热敷, 每次30 min, 2次/d。观察组患者采用中药方外敷内服疗法, 将外敷中药 (茯苓皮15 g、土鳖虫10 g、木通10 g、川芎10 g、地龙10 g) 敷在患处, 并用纱布缠紧包裹伤口, 每天换药1次, 同时服用消肿方 (黄芪20 g、当归15 g、鸡血藤15 g、赤芍15 g、丹参15 g、陈皮10 g、泽泻10 g、牡丹皮10 g、大黄10 g、甘草6 g) , 1剂/d。10 d为1个疗程。

1.3 评价指标[2]

疗效采用以下标准:痊愈:患肢肿胀完全消失, 肢体关节活动正常;有效:患肢肿胀基本消失, 关节功能明显改善;无效:患肢肿胀及关节僵硬无明显改善。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数据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观察组40例, 痊愈28例, 有效9例, 无效3例, 总有效率92.5%;对照组40例, 痊愈20例, 有效12例, 无效8例, 总有效率80.0%。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 (χ2=27.358, P=0.024, P<0.05) 。

3讨论

骨折同时损伤软组织, 使局部或全身出现无菌性炎症, 炎症因子刺激神经出现疼痛, 引起肌肉收缩, 导致组织压力增高, 淋巴管和静脉受组, 组织和细胞渗透性增加, 使组织液增多;同时炎症刺激能使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失衡, 使组织液增多, 最终造成患者骨伤后肿胀现象。骨折后期的肿胀会使患肢的血液循环受到严重影响, 严重影响患者的患肢功能恢复, 患者的肿胀得不到消除, 骨折处就很难愈合[3]。

中医认为骨伤肿胀是因为损伤劳损变化或筋骨外感风寒湿邪为病进入经络, 流入关节抑制血气循环, 导致风邪水湿入内, 侵犯筋脉而使经络闭塞, 闭塞不通就会引发疼痛, 疼痛时间长就会肿胀, 其根源是筋络血液不活导致微循环以及毛细血管不顺畅引起的。口服方剂中的黄芪和当归具有补脾益气、补气血、利水消肿的功效, 鸡血藤可以使其药效得到明显加强;川芎、土鳖虫、赤勺、丹参、地龙、丹皮大黄等药物具有通络、活血祛瘀之功效;泽泻、茯苓皮、陈皮、甘草、木通等药物具有健脾、利水、渗湿的功效[4]。诸药合用具有活血、去风邪、止疼痛、消肿的功效。本研究结果显示, 中医治疗的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2.50%, 西医治疗的对照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80.00%, 观察组患者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

综上所述, 中医治疗骨伤后期肢体肿胀的临床疗效确切, 无明显无作用,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罗俊霞.骨折部位软组织肿胀消除方法的对比研究.当代医学, 2010, 16 (1) :192-193.

[2]黄仕光.中药治疗下肢骨折术后肿胀疗效探讨.当代医学, 2011, 17 (20) :146-147.

[3]孙振军.骨伤后期消肿方治疗骨折后期肿胀疗效分析.中国卫生产业, 2012, 13 (5) :103.

[4]黄永光.中药熏洗治疗骨折后期肿胀157例疗效分析.微创医学, 2011, 6 (4) :366-367.

骨折后期肢体肿胀 篇2

【关键词】 中药涂擦;四肢骨折;肢体肿胀;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3-0101-02

四肢骨折患者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为肢体肿胀,发生肢体肿胀时,可造成患者伤口的经久难愈、感染、深静脉血栓以及骨折的愈合困难等严重并发症[1]。因而,四肢骨折患者术后尽快消除肢体肿胀是治疗及护理的关键。有研究表明,在四肢骨折患者术后采用中药涂擦护理能有效改善患者肢体肿胀症状,临床疗效较好[2]。为进一步探究中药涂擦在四肢骨折患者护理中的应用价值,现根据我院收治的80例四肢骨折患者进行护理干预的情况,就不同护理方式的护理效果报道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我院进行四肢骨折手术治疗的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经常规检查,确定无其他疾病影响,排除患有严重认知功能障碍以及精神疾病的患者,患有其他严重躯体疾病者也不在本研究范围之内。其中上肢骨折患者37例,下肢骨折患者43例,发生轻度肿胀患者36例,中度肿胀者25例,重度肿胀者19例,均出现程度不同的发热、肢体疼痛以及活动受限等临床症状。将所有患者平均分成两组,其中对照组40例,男性23例,女性17例,年龄在15至69岁之间,平均年龄42.6±7.4岁,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进行常规消炎和消肿治疗。观察组40例,其中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龄在14至67岁之间,平均年龄43.3±7.2岁,并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进行中药涂擦护理。两组患者在一般数据资料上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故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进行常规消炎和消肿治疗。护理时要求患肢处于功能位,将患者下肢抬高约15-30cm,并进行上肢三角巾悬吊,目的在于使得患者静脉血液以及淋巴回流顺畅。在术后采用冰敷患者患肢,并在术后48h进行电磁波治疗仪照射,主要起到消炎消肿的作用。并根据医嘱采用甘露醇以及抗生素进行消肿消炎治疗。在护理期间,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主要包括患肢伤口渗血、疼痛以及感觉等情况,并注意关注患者的心理情绪变化,缓解患者的紧张焦虑情绪,并加强对患者知识宣讲,保证患者能够积极的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和护理的基础上采用中药药酒涂擦,药酒由红花20g、川芎20g、当归20g、伸筋草20g组成,并在使用前将药剂浸泡在50%酒精1000ml约1周左右。中药涂擦时,用纱布浸湿药酒,在患者骨折肢体处反复多次进行涂擦,并注意不要碰到患肢伤口,以及皮肤破损部位。2次/日,一次约3-5min,且在中药涂擦结束后,告知患者及家属不要擦掉药酒,保证其充分发挥疗效。定期记录患者肢体肿胀的消除情况,并以7d为一个疗程,对比分析两组肿胀消除的临床疗效。

1.3 疗效评定标准

根据肢体肿胀消肿的程度及天数评定临床疗效。显效:患者肢体肿胀症状明显得到缓解,皮纹出现,且消肿时间小于3天;有效:肢体肿胀程度有一定减轻,且消肿时间在3-6天以内;无效:肢体肿胀症状在治疗后变化不明显,且消肿时间为6天及以上者,可判断为治疗无效。

1.4 统计学方法

选择spss19.0进行数据统计,计量资料以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 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根据两组患者的术后肢体肿胀结果的比较,可以发现观察组经中药涂擦护理患者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肢体肿胀改善的效果更好,差异符合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 讨论

由于四肢骨折患者术后极易发生肢体肿胀,不仅给患者造成了极大的痛苦,且很容易引发各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不利于患者术后的恢复。因此在骨折手术结束后,应加强对患者肢体肿胀消除的关注,采用优质的护理干预方案及时达到消肿、消炎的目的[3]。目前临床上常规的处理措施主要为抬高患肢以及冰敷,并采用相应的药物进行治疗,但由于该方法消肿的时间过长,患者长期受到痛苦的折磨,且影响骨折愈合的进度,因而很难被患者所接受。中医学认为骨折术后肢体肿胀的病机主要是阳气虚败、血气湿淤,治疗原则应以活血化瘀、利水消肿、运气行血为主。通过将中药浸泡于酒精之中,充分溶解,并在涂擦过程中能够直接作用于患肢,通过肌肤的渗透,到达患肢筋骨,有效的发挥了临床疗效,达到较好的消肿消炎目的。极大的减轻了患者的痛苦,且有效的降低了消肿时间,促进患者术后骨折愈合[4]。

综上所述,中药涂擦在四肢骨折患者术后护理中应用效果较好,不仅消肿快,而且具有操作简便、安全可靠的特点,能有效提高患者肢体消肿效率,有利于患者术后的恢复,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永华. 中药涂擦对四肢骨折早期肿胀病人的疗效观察[J]. 河南外科学杂志,2010,06:82-83.

[2]叶家旭. 中医药对骨折早期肿胀治疗的研究进展[J]. 中医临床研究,2013,20:117-118.

[3]陈丽华. 疼痛干预护理在创伤性骨折患者术后康复的应用效果观察[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5,13:2025-2027.

骨折后期肢体肿胀 篇3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4月—2013年8月我院收治的80例骨创伤后期并发肢体肿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均为骨折患者, 其中下肢骨折57例, 上肢骨折23例;年龄18~65岁, 平均年龄 (37.2±5.9) 岁。据患者意愿与医师建议, 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40例,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文化水平、伤情、治疗与骨愈合情况、依从性、肿胀临床表现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纳入标准:年龄18~75岁;未合并有其它性质骨病。血栓性疾病、严重系统性疾病与器质性疾病;均采用外固定疗法, 骨愈合后去除外固定, 伴有肿胀、疼痛等临床表现。

1.3 方法

1.3.1 对照组

选用自制外洗方剂, 配方组成:水蛭、过江龙、青皮、威灵仙、荆芥各15g, 金银花、入地金牛、海风藤、路路通、泽兰、漫山香各30g;若表现为局部肿胀、肌肉韧带与关节僵硬者, 加昆布、苏木、大黄、海藻各30g;若初次洗浴后有皮肤反应者, 加蒲公英、紫花地丁各30g;若胀痛明显且伴有淤瘢者, 加赤芍、当归尾各20g, 红花15g;若挛缩严重且伴有明显肌腱粘连, 可适当增加醋、酒。上述药材加水2 000~3 500mL, 煮沸后文火维持30~40min, 去渣取水置入木盆中, 将患处置于液面上, 以蒸汽熏蒸患处, 切忌不能烫伤患处;若患处位置敏感, 也可取坐位露头, 罩住患处熏蒸, 待药液已凉, 温度适宜时, 将患肢浸润药液中, 或以药液浸润擦拭, 待药液恢复至室温, 停止。每天2次, 治疗6天为1个疗程, 联用1~3个疗程, 每疗程间隔1日。

1.3.2 治疗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西医治疗, 20%的甘露醇250mL静脉快速滴注, 每次熏洗治疗前滴注1次, 同时配合肢体功能性锻炼, 根据患肢部位采取不同的锻炼路径;配合手法治疗, 淋巴结引流技术 (以淋巴分布方向, 在皮肤上进行移动式轻微按摩) 。

1.4 观察指标

每个疗程结束后进行复查, 以软尺测量患肢皮肤周径, 估算患肢直径;查看皮肤紧致情况, 观察有无水泡, 并检测肤温, 评估肿胀情况。

1.5 判定标准

疗效判断标准:痊愈:肢体恢复至正常水平, 关节功能正常, 肿胀、疼痛等临床症状消失, 肿胀评分0度;显效:肢体肿胀减小≤0.4cm, 关节功能正常, 疼痛明显减轻, 肿胀评分下降, 但未达到消失;有效:肢体肿胀减小0.4~0.8cm, 总体上肿胀症状评分未下降, 关节功能基本恢复正常;无效:肢体肿胀较正常范围>0.9cm, 肿胀未见明显改善, 关节功能障碍较明显, 患肢功能不健全, 转其它方法治疗[2]。

肿胀判断标准:Ⅰ度, 患肢皮肤紧致, 皮纹存在;Ⅱ度, 患肢皮肤紧致, 皮纹消失, 肤温稍高, 但无张力性水泡;Ⅲ度, 患肢皮肤紧致发亮, 无皮纹, 肤温较高, 有张力性水泡[2]。

1.5 统计学处理

实验数据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比较

经治疗,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100%,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90.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n (%) ]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肿胀评分变化

治疗前, 两组患者患肢肿胀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第1、2、3个疗程后, 治疗组患者患肢肿胀水平等级分布均低于对照组, 治疗组肿胀0级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骨折后期肢体肿胀多见于长期加压固定患者, 待去夹板进行康复锻炼时, 易出现患肢肿胀、关节僵硬、肌腱粘连, 不利于开展康复训练, 甚至可引发血栓、静脉炎等严重并发症, 影响骨愈合。肿胀是局部微循环不畅的表现, 中医认为经脉淤塞、气滞淤血为主要病因, 西医认为局部广泛性的无菌炎症是主要病因。

该病多以局部中药熏洗为主, 本研究对照组采用中药熏洗3个疗程, 未见无效者, 肿胀均显著改善。水蛭、泽兰等可活血化瘀, 漫山香、过江龙等具有舒经活络、调理气机的作用, 金银花可清热解毒、止痛消肿等。现代药理学证实中药熏洗可扩张微血管, 具有加速微循环、散结消肿作用[2]。

同时单纯采用中医治疗部分患者伴有较明显疼痛, 活动严重受限, 无法进行康复锻炼。可能与中药熏洗药效不确切、熏洗药力渗透入药作用范围有限有关。水肿表现为血管微循环不畅, 还表现为整个患肢局部组织系统病变, 如肌腱粘连、肌肉痉挛, 炎性物质大量堆积, 部分区域比较集中, 单纯采用中药熏洗起效较慢, 系统性差。联合西医淋巴结引流技术治疗, 滴注甘露醇, 有助于快速消肿, 促进血液循环, 同时配合适当功能锻炼, 加速炎性物质聚集处的气血运化, 促进中药活性物质的渗透, 增强疗效。结果显示:第1、2、3个疗程后, 治疗组患者患肢肿胀水平等级分布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提示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后期肢体肿胀起效更迅速。

综上所述, 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后期肢体肿胀相较于单纯中医熏洗治疗效果更为显著, 可迅速改善肿胀状态, 持续缓解疼痛, 促进患肢活动能力提升, 有助于开展早期康复锻炼,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观察评价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患者后期肢体肿胀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骨折患者后期肢体肿胀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0例, 对照组采用中药熏洗治疗, 治疗组采用中药熏洗联合西医运动锻炼与甘露醇治疗, 两组患者均治疗3周。结果:经治疗,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100%,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0%;第1、2、3个疗程后, 治疗组患者患肢肿胀水平等级分布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后期肢体肿胀效果显著, 有助于缓解疼痛, 减轻肿胀等症状, 便于开展早期康复锻炼,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骨折,肢体肿胀,临床研究

参考文献

[1]陈清志, 叶崇帆, 等.骨外洗方治疗骨折后期肢体肿胀182例[J].新中医, 2008, 41 (11) :75-76.

[2]李军.活血化瘀汤辅以推拿治疗骨伤后期肢体肿胀45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2, 10 (19) :20-22.

骨折后期肢体肿胀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34例骨伤后期肿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7例。其中, 对照组男9例, 女8例, 年龄18~48岁, 平均年龄 (29.67±6.24) 岁。观察组男11例, 女6例, 年龄19~50岁, 平均年龄 (27.14±4.64) 。肢体肿胀情况分类:一级肿胀患者5例, 二级肿胀患者20例, 三级肿胀患者9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患者给予常规方法治疗, 即将患者肿胀肢体高抬, 肿胀部分给予消肿止痛药物进行治疗[2]。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中医治疗。患者行骨伤术后给予中药治疗, 并进行按摩推拿。中药方剂组成为:乌药15g、木香20g、陈皮15g、积壳10g、青皮15g、香附10g、郁金15g、泽泻10g、路路通10g。辨证治疗:下肢肿胀者加用川牛膝和独活各30g, 上肢肿胀者加用桂枝和羌活30g。水煎服, 每日1剂, 分早晚2次服用。

按摩推拿治疗:手法包括推、拿、按、摩、揉、捏、拍、点等, 按摩肿胀患处。15天为1个疗程,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 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3]。

1.3 疗效判定

根据《临床医药实践》制定疗效判定标准:显效:患者治疗前后肢体肿胀程度差值保持2mm以内, 有效消肿时间为3天;有效:患者治疗前后肢体肿胀程度差值保持3~8mm, 有效消肿时间为3~6天;无效:患者治疗前后肢体肿胀程度差值保持超过9mm, 有效消肿时间超过6天。

总有效率= (显效+有效) 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经治疗, 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88.24%, 高于对照组的64.71%,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n (%) ]

2.2 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

经治疗, 观察组患者总满意度为94.12%, 高于对照组的70.59%,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骨伤患者术后肢体肿胀症状为临床常见病症, 主要由于患者骨伤后自身保护机制释放大量炎症因子, 中枢神经系统在接收炎症因子疼痛信号的同时, 由于机体自身条件反射反应出现痉挛现象, 对血管壁产生强烈的压迫感, 致使血管迅速扩张, 增加血管壁的通透性, 导致血管内液外渗流至组织的间隙出现肢体肿胀现象[4]。若治疗不及时, 会严重影响患者伤口愈合速度, 甚至造成伤口边缘皮肤异常坏死, 阻碍局部皮肤的供血能力, 严重影响患者的康复效果和效率[5]。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88.24%, 高于对照组的64.71%;观察组患者总满意度为94.12%, 高于对照组的70.59%,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提示中医治疗骨伤肢体肿胀患者具有良好的效果。

[n (%) ]

综上所述, 中医药物结合按摩推拿治疗骨伤后期肢体肿胀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患者满意度较高,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观察中医治疗骨伤后期肢体肿胀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34例骨伤后期肿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7例,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方法治疗,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中医药物结合按摩推拿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88.24%, 高于对照组的64.71%,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者总满意度为94.12%, 高于对照组的70.59%,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中医药物结合按摩推拿治疗骨伤后期肢体肿胀疗效确切, 患者满意度较高,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骨伤后期,肢体肿胀,中医,临床研究

参考文献

[1]吴会平.中医治疗46例骨伤后期肢体肿胀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9 (26) :240-241.

[2]张浩.中医治疗骨伤后期肢体肿胀的临床疗效[J].当代医学, 2014, 4 (3) :158-159.

[3]刘美荆, 陆志夫, 黄丽贞.骨伤后期消肿方对骨折后期肿胀的治疗疗效分析[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4, 7 (6) :856-857.

[4]叶勇智.中药方治疗40例骨伤后期肿胀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J].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4, 1 (6) :1237-1238.

骨折后期肢体肿胀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本次研究中选择2014年2月-2016年4月我院收治79例骨伤后期肢体肿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结合治疗差异分为甲组和乙组, 甲组39例患者, 其中男和女分别是20例和19例, 年龄在28~70岁, 平均年龄 (50.2±2.8) 岁, 病程在1~5周, 平均病程 (32±1.1) 周。乙组40例患者, 其中男和女分别都是20例, 年龄在29~72岁, 平均年龄 (51.2±1.8) 岁, 病程在1~6周, 平均年龄 (4.2±1.1) 周。两组患者年龄在年龄和性别等常规性资料方面无明显差异性, 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可以对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

1.2 方法

在本次研究中, 甲组给予基础方式进行治疗, 按照治疗要求进行落实。乙组则给予中医方式进行治疗, 中药汤剂:桃仁、红花、当归、川芎、赤芍、柴胡、牛膝、枳壳、甘草等药材, 对于上肢伤者加桂枝、羌活等。对于下肢伤者, 加木瓜、独活等。采用煎服的方式, 一日1剂, 分为早晚两次服用[1]。

1.3 临床效果评估

显效:治疗后不存在不良症状, 肢体肿胀显效消失。有效:不存在明显不良反应, 患者生活质量有所提升。无效:临床治疗效果不明显, 甚至存在不良症状。总有效率指的是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在本次研究中采用SPSS24.0统计学软件对本次研究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当P<0.05说明比较结果存在明显的差异性, 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在本次研究中, 甲组39例患者中治疗有效的患者例数27例, 治疗总有效率为69.2%, 乙组40例患者中治疗有效的患者35例, 治疗总有效率为87.5%, 乙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甲组, 组间数据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细如表1。

在本次研究中对两组患者的疼痛评分进行分析, 乙组治疗后的疼痛评分为 (0.52±0.04) , 甲组治疗后的疼痛评分为1.49±0.25, 乙组的疼痛评分明显少于甲组, 组间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骨伤后期肢体肿胀是当前骨科常见的症状, 对患者自身有严重的影响, 主要是由于人体骨质受到影响后, 周围毛细血管的通透性下降, 导致毛细血管出现破裂现象。静脉血管内的液体外渗后, 会导致血管壁出现扩张的现象, 间质水肿现象严重。骨伤后需要及时对患者采取有效的方式进行治疗。如果治疗不及时必然影响肿胀部位的血液循环, 导致组织得不到修复, 进而出现感染的症状[2]。

根据现有中医学临床治疗指标要求可知, 预后治疗不及时, 则会衍生其他不良症状。考虑到热毒内侵以及气滞血瘀等症状因素, 在治疗过程中必须以活血化瘀作为主要原则。根据现有指标要求, 采用中医法进行治疗, 整体优势明显。本次研究中对药物成分进行合理选定, 包括:桃仁、红花、当归、川芎、赤芍、柴胡、牛膝、枳壳、甘草等。药物之间存在相互作用, 能有效缓解不良症状。骨伤肿胀现象如果不能得到缓解, 患者会出现口渴、发热等现象, 基于临床治疗的属性要求, 需要从具体情况入手, 按照用药标准和具体要求进行落实, 突出其作用[3]。

根据临床指标以及治疗模式的要求, 采用适当的推拿和按摩手法进行治疗, 具有活血化瘀以及疏通经脉的作用, 在后续治疗阶段, 按照治疗要求进行落实后, 能满足其他指标要求。中医推拿按摩中的推、按、拿、捏、打、揉、摩、颤等手法作用于患者的患肢或相应穴位上, 具有活血化瘀, 开通闭塞, 疏通经络, 滑利关节, 运行气血的作用。根据已有用药治疗指标要求, 医护人员需要掌握其他指标要求, 对准穴位进行治疗。骨伤患者的预后恢复时间比较长, 随着生活节奏不断加快, 发病率逐渐提升, 多数患者会存在心理压力大的现象, 如果不能及时缓解病情, 患者应激性心理严重, 甚至衍生其他症状。因此在临床研究中需要适当对患者进行指导和帮助, 使其掌握临床注意事项, 积极配合医护人员接受治疗。常规性治疗方式能缓解不良反应, 但是消极因素影响大, 会增加临床治疗难度, 预后恢复效果差。采用中医法进行治疗, 能缓解临床不良症状, 考虑到治疗指标的具体要求, 要从现状入手, 提前对病情进行分析, 必要时对患者进行健康指导和教育。增加患者对骨伤后肢体肿胀产生原因的了解, 在日常生活中引起重视, 避免受到特殊因素的影响, 导致病情恶化。部分患者由于骨伤后用夹板或者石膏长期间对肢体进行包压, 长时间卧床休息后, 导致肢体缺乏活动, 进而出现血液阻塞的情况, 进而出现肿胀症状。

甲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69.2%, 乙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7.5%, 乙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甲组, 组间数据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乙组的疼痛评分明显少于甲组, 组间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说明对骨伤后期肢体肿胀患者应用中医方式进行治疗, 其优势明显, 患者预后恢复时间短, 不良反应少。

综上所述, 中医方式在治疗骨伤后期肢体肿胀中起到突出的作用, 能有效缓解疼痛症状, 患者对该治疗方式满意率比较高, 因此值得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张朝仁.中医骨科综合治疗骨伤后期肢体肿胀的疗效分析[J].中医临床研究, 2016, 13 (01) :54-55.

[2]王坚, 潘浩, 诸力, 等.中医按摩结合活血止痛汤治疗骨伤后期肢体肿胀疗效观察[J].新中医, 2016, 09 (12) :70-71.

骨折后期肢体肿胀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在2011年1月至2013年2月收治46例骨折后期肢体肿胀患者, 其中男性患者占29例, 女性患者占17例, 患者的年龄在17~70岁之间。从肿胀的程度分析, Ⅰ度肿胀患者占14例, 主要表现为存在皮肤皮纹;Ⅱ度肿胀患者占21例, 主要表现为和正常皮肤比较皮纹消失、紧张, 温度稍高, 皮肤表面没有出现张力性的水泡症状;Ⅲ度肿胀患者占11例, 主要表现为皮肤皮纹消失, 紧张到发亮的程度, 皮肤的温度增加明显, 出现了张力性的水泡症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两组患者各占23例, 观察组患者给予中医治疗, 对照组患者给予西药甘露醇静脉注射治疗。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基本资料上没有明显差异性, 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对比观察两组治疗方法的临床效果, 探讨中医治疗骨伤后期肢体肿胀的临床疗效。

1.2 方法

1.2.1所有患者均进行卧床休息, 把患肢的高度提升, 给予止痛等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甘露醇治疗, 使用20%的250m L甘露醇在术后进行静脉滴注治疗, 每天治疗3次, 持续治疗1周;观察组患者给予中医活血化瘀汤进行加减治疗, 主要的方药包括木香15g、陈皮15g、乌药15g、郁金15g、青皮15g、柴胡10g、香附10g、泽泻10g、泽兰10g、路路通10g。对于患侧在上肢的患者加用羌活和桂枝进行治疗, 对于患侧在下肢的患者加用独活和川牛膝进行治疗, 用水煎服, 每天服用1剂, 分为两次服用, 持续治疗1周。药物治疗的同时给予推拿、按摩等手法对关节进行治疗, 能够起到疏通脉络和活血化瘀的功效, 促进了患者的血液循环, 缓解了肢体肿胀症状。治疗期间对临床治疗效果以及产生的不良反应进行密切观察, 并做好记录[2]。

1.2.2判定两组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 主要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显效:患者经过治疗肢体肿胀的程度和治疗前相比缩至0.2cm以内, 肿胀症状消除的时间在3d以内;有效:患者经过治疗肢体肿胀的程度和治疗前相比缩至0.4~0.8cm之间, 肿胀消除的时间在3~6d之间;无效:患者经过治疗肢体肿胀的程度和治疗前相比没有明显变化, 肿胀消除的时间在6d以上[3]。

1.2.3选用软件SPSS19.0对观察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使用t检验计量数据, 使用χ2对计数数据进行检验, P<0.05则表明存在的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1.3%, 对照组患者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65.2%, 观察组的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 存在显著差异性 (P<0.05) , 如表1所示;两组患者都没有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

3 讨论

中医学认为肢体肿胀主要是因为热毒、气滞以及血淤导致, 因此主要以活血化瘀的药物进行治疗。活血化瘀汤主要由柴胡、郁金陈皮、木香、香附、乌药、青皮等组成, 陈皮和木香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 郁金和柴胡具有舒通气脉的功效, 乌药具有行气止痛和温肾散寒等功效, 青皮具有消积化滞和疏肝破气的功效, 各方药联合使用能够起到疏通经脉以及活血化瘀的功效。活血化瘀汤应用于治疗顾上后期肢体肿胀疗效显著, 配合推拿、按摩等手法治疗, 能够有效缓解肌肉紧张, 对于血液循环起到了有效促进作用, 能够较快消除肿胀症状。通过上述结果显示:观察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1.3%, 对照组患者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65.2%, 观察组的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 存在显著差异性 (P<0.05) ;两组患者都没有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说明了中医治疗骨伤后期肢体肿胀取得的临床疗效显著, 具有安全、可靠性, 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和使用。

参考文献

[1]容安.中医治疗骨伤后期肢体肿胀的疗效分析[J].求医问药 (学术版) , 2012, 10 (5) :284.

[2]魏伟峰.中医治疗骨伤后期肢体肿胀的临床疗效[J].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 (13) :37-38.

四肢骨折肢体肿胀的护理观察体会 篇7

1.1 一般资料

本组56例患者, 其中男34例, 女22例, 年龄最大69岁, 最小9岁, 平均39岁。损伤原因为跌倒、撞击、挤压或者碾轧以及手术等原因引起的伤肢肿胀和疼痛的患者。股骨干骨折7例, 胫腓骨骨折9例, 肱骨髁上骨折11例, 胫骨平台骨折8例, 踝关节骨折7例, 尺桡骨双骨折5例, 桡骨远端骨折4例, 掌骨骨折3例, 断肢再植术2例, 其中手术后患者14例。

1.2 治疗方法

患者入院后, 选用骨伤科常规治疗。包括骨牵引、手法复位、石膏或夹板外固定、抬高患肢等。同时根据病情给予消肿、抗炎、活血药物对症治疗。

2 结果

2.1 治疗标准

参照王维佳等制定的评分标准[1], 将肿胀分为四级:治疗前量取患肢周径, 治疗后与原周径比较, 取其差值为肿胀消退数, 并进行评级。≥2cm为Ⅳ级, ≥1cm为Ⅲ级, <1cm为Ⅱ级, =0为Ⅰ级。疗效等级标准分为显效:4d内肿胀下降至Ⅳ级, 患肢肿胀完全消退, 疼痛缓解, 表情自如, 肢体功能不受限;有效:5~7d内肿胀下降至Ⅱ~Ⅲ级;患肢肿胀缓解或者消退, 疼痛缓解, 下肢于下垂状态或者行走后有轻度肿胀, 肢体功能无明显受限;无效:7d肿胀无下降。患肢肿胀无改善或者加重, 疼痛不缓解, 肢体功能仍明显受限。

2.2 观察结果

56例显效14例 (25%) , 有效38例 (67%) , 无效4例 (7%) 。

3 护理与观察体会

3.1 查对引起肿胀的原因, 及时对症处理, 使肿胀进展缓慢, 停止肿胀下肢活动

3.2 适当抬高患肢 (10~15°)

如无禁忌应早期恢复肌肉关节的功能锻炼, 促进损伤局部血液循环, 以利于静脉血液及淋巴液回流, 防止、减轻或及早消除肢体肿胀。

3.3 如肢端肿胀伴有血循环障碍, 应检查夹板, 石膏等外固定物是否过紧, 如外固定物过紧应及时解除压迫

3.4 损伤早期局部可冷敷, 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 减少渗出, 使损伤破裂的小血管及时凝固止血, 减轻肿胀

3.5 应用消肿、抗炎、活血药物治疗的患者, 注意观察药物疗效、不良反应

伤后3d内, 血液处于低粘度, 应慎用活血药, 特别不宜用降低红细胞压积的药物[2], 保证治疗护理安全。

3.6 严密观察患肢情况

一般创伤性出血和反应性炎症引起的肢体肿胀高峰期是是伤后/骨折后或手术后3~7d。临床上可表现为软组织肿胀, 皮肤紧张发亮、张力性水泡、溃烂等, 严重时阻碍静脉回流, 使筋膜间隔区压力升高, 阻断动脉血供, 引起肢体缺血, 产生严重后果。对严重的肢体肿胀, 要警惕骨筋膜间区综合征发生, 及时通知医生做相应处理。评价患肢肿胀程度可参照上海华山医院顾玉东教授的手部肿胀程度的分级标准评定[3]。Ⅰ级:轻度肿胀, 轻度疼痛, 皮纹消失, Ⅱ级:中度肿胀, 皮肤绷紧发亮, 中度疼痛, 可以忍受, Ⅲ级:重度肿胀, 皮肤绷紧发亮, 伴有张力性水泡, 重度疼痛, 常需要应用镇痛药物。

3.7 断肢再植术后引起肢体肿胀的原因很多, 包括

(1) 静脉回流不畅; (2) 清创不彻底, 反应性肿胀; (3) 肢体断面巨大血肿; (4) 离断肢体缺血时间过长, 造成相应的细胞肿脓和组织间隙水肿; (5) 创面感染, 体位不当, 淋巴回流障碍等。一旦发生, 及时通知医生, 仔细查明原因, 对症处理。

3.8 健康宣教及锻炼的指导

骨折患者要承受精神上和肉体上的双重痛苦。所以, 护理人员需要给予患者更多的关心、体贴、温暖, 并适时适度地劝说、安慰、鼓励, 稳定患者情绪。在创伤后的1~3d内有歩骤地指导患者进行康复锻炼, 以增进肌力和关节活动能力。其次是改善饮食, 补充营养, 指导患者吃富含黄酮类和维生素E的食品, 有利于改善微血管的血液循环[3], 禁忌吸烟。

4 护理体会

创伤性肿胀是一个较复杂的病理过程, 与创伤后的时间、创伤力的大小、损伤部位、骨折类型以及患者的体质等因素密切相关, 因此如何尽早尽快消除肢体肿胀, 缓解皮肤张力, 改善伤肢血液循环, 减少感染机会, 除了及时有效的治疗外, 护理人员的精心护理、严密观察、锻炼指导、严重患者的预见性护理等也是非常重要的。对四肢骨折肢体肿胀患者正确、良好的护理可为患者提供了一个安全有效的治疗环境, 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王维佳, 易立明, 何进, 等.自控消肿仪的研制与临床疗效观察[J].中医正骨, 2007, 9 (5) :131~132.

[2]马克昌, 宋文昭, 刘月桂, 等.创伤骨折病人血液流变学变化的临床观察[J].中医正骨, 2006, 7 (1) :12~14.

骨折后期肢体肿胀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200例,观察组120例,男71例,女49例,年龄17t69岁,平均(34.7±14.7)岁;对照组80例,男31例,女19例,年龄17~70岁,平均(36.3±13.9)岁。骨折部位:观察组上肢损伤39例,下肢损伤81例,对照组上肢损伤28例,下肢损伤52例。经统计学分析二组患者在例数、年龄、性别及损伤部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标准

1.2.1 病例纳入标准

①有明确外伤史,经X线摄片确诊为闭合骨折并有明显肢体肿胀者(股骨、胫腓骨、肱骨和尺、桡骨);②无血管、神经和复合损伤等合并症者;③伤后不超过48小时就诊并接受治疗者。

1.2.2 病例剔除标准

①年龄在16岁以下或70岁以上;②开放性损伤及骨折,脱位后复位石膏固定;③闭合骨折合并血管、神经和复合损伤等合并症者④肌健韧带软组织完全断裂者;⑤未按规定用药;⑥无法判定疗效或资料不全等影响疗效判断者。

1.2.3 肿胀程度评定

依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并参考软组织损伤症状分级标准制定。轻度肿胀:有疼痛感觉,有压痛,伤处较正常皮肤肿胀,但皮纹尚存在,标尺法与健侧比对肿胀中心高度≤0.5cm。中度肿胀:疼痛感觉明显,有压痛,伤处皮纹消失,但无水泡,皮肤肿胀中心高度为0.5~1cm。重度肿胀:疼痛较剧烈,伤处皮肤硬紧,中心高度>lcm,出现水泡,但无OFCS存在。

1.3 方法

1.3.1 用药方法

二组均按外科常规给予治疗。观察组患者自伤后第1天起,口服迈之灵片。伤后前3天,每次300mg,2次/天;以后每次150mg,2次/天。在治疗过程中停用其他消肿止痛药物,对照组口服三七伤药片3片/次,3次/天。连续服药10天。两组进行观察对比。

1.3.2 观察方法

测患肢周径:距髌骨下缘10cm测量。分别测量致康组术后健侧、患侧小腿肿胀最大距离;用药后两组患侧肢体肿胀最大距离及用药后1、3、7、10天两组患肢肿胀距离,计算出不同时间肿胀消退程度。分别于伤后即时,与用药后10d复诊,测量局部肿胀程度,与健侧对比。测量方法:用皮尺测量肿胀最明显处的肢体周径的长度(mm)。

1.3.3 临床疗效评价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以肿胀消除程度及天数为指标进行疗效评定。显效:肿胀治疗前后肢体差值≤0.2cm,消肿时间小于3天。有效:肿胀治疗前后肢体差值0.4~0.8cm,消肿时间3~6天。无效:肿胀治疗前后肢体差值≤0.9cm,消肿时间大于6天。

1.3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检验标准α=0.05。

2 结果

两组用药后起效时间比较:治疗组消肿止痛起效时间为(1.61±0.47) d;对照组为(2.62±0.69) d两组相比,P<0.05 (表1~3)。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注:与轻度相比,*P<0.05

注:用药后患者肿胀程度比较,*P<0.05

3 讨论

肿胀是骨折后出现的常见症状,肿胀严重者若未能及时处理,可致骨OFCS等严重并发症。因此,在骨折的早期治疗中,除予以正确的固定外,还应尽快使其消肿,减少早期并发症。尤其是踝部骨折术前肿胀是否能减轻也关系手术时机的选择。骨折术后肿胀的发病机理在于骨折及骨折术后筋膜间隙内肌肉出血肿胀,使间隙内容物的体积增加,静脉压增高,渗出增多,内容物进一步增加,形成恶性循环。

骨折创伤后均可引起不同程度软组织肿胀,导致皮下组织、小血管、肌组织的损伤,使细胞、组织破裂,血管壁受损,局部发生炎性水肿,释放的血管活性物质和缺氧状态等均开增加毛细血管通透性,引起创伤区及周围软组织水肿。软组织损伤后数小时内局部即引起炎症反应,如组织坏死、细胞失活等可加重局部的炎症反应,引起恶性循环。局部的小血管经过短时间的收缩后转为扩张,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可渗出至组织间质内,伤处的炎症可能起源于出血后血液凝固-纤维系统活化及组织损伤,促使多种因子释放,如缓肽,5-羟色胺,组织胺,前列腺素(EI、E2)等[2],使毛细血管扩张和通透性增高。使局部肿胀加重。肿胀对骨折病人术后康复有很大的影响,不仅开影响静脉回流,而且可影响动脉供应,使肢体康复得不到足够的营养和血液供应。对于骨折后肢体肿胀的治疗已进行了许多探索,方法各异,效果不尽相同。

迈之灵是欧洲马栗树种子的提取物,按无水七叶皂甙素计算,相当于30mg三萜糖苷,其主要成分为五环三萜类糖苷[3],主要药理作用为抗水肿、抗炎、提高静脉张力等。所有这些作用主要涉及选择性血管渗透作用机制,使其对离子通道具有更高的敏感性,造成动脉和静脉张力增加。其对离子和其他分子如5-羟色胺的敏感性作用,可引起静脉收缩活性的增加,由此产生了抗水肿作用。迈之灵通过降低毛细管的通透性,抑制破坏血管细胞间隙作用,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减少液体进入组织间隙,减轻水肿,从而达到消肿祛瘀的作用。

本观察结果显示,骨折后肢体软组织肿胀患者口服迈之灵后,止痛、消肿起效时间明显能因为局部软组织受损比较严重时,局部小血管损伤加剧、出血多、炎性反应强,血管床和静脉系统损伤继发血栓形成,使患肢出血和渗液多而回流受阻,吸收愈合的时间也相应延长,故治疗时可适当延长疗程。通过对迈之灵治疗骨折后肢体肿胀的临床观察,我们认为迈之灵治疗骨折后肢体肿胀可取得较好疗效,安全可靠、无毒副作用。

摘要:目的:观察评价迈之灵片对骨折后肢体肿胀的临床疗效,并与三七伤药片作比较。方法:将200例骨折后肢体软组织肿胀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20例,对照组80例,分别观察患者用药后骨折肢体肿胀消退的程度、时间及止痛作用。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5%,对照组有效率为8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迈之灵片对骨折后肢体肿胀的临床疗效明确,使用安全。

关键词:肢体肿胀,迈之灵,临床研究

参考文献

[1] Koester MC,Spindler KP.Pharmacologic agents in fracture healing[J].Clin Sport Med,2006;25(1) :63~73

[2] 廖前德,钟达,陈刚.骨折治疗体系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医师杂志,2006;8(4) :571~573

【骨折后期肢体肿胀】推荐阅读:

开发后期10-16

明代后期05-19

后期护理07-30

后期工作08-02

后期发展11-06

后期控制11-15

后期系统11-16

实习后期11-25

手术后期论文05-10

后期编辑意识06-04

上一篇:现代科学技术下一篇:肱骨内上髁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