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期编辑意识

2024-06-04

后期编辑意识(精选8篇)

后期编辑意识 篇1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对精神层面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只有开拓自己的眼界才能有更好的生活这个道理。因此,记录片冉然成为了人们获取社会信息的首选途径。针对记录片前期创作中的后期编辑意识进行一个简单的论述。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对精神层面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只有开拓自己的眼界才能有更好的生活这个道理。因此,记录片冉然成为了人们获取社会信息的首选途径。针对记录片前期创作中的后期编辑意识进行一个简单的论述。

记录片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它主要是采用生活中真实的人或事做为整个艺术创作的原始素材,而后通过艺术手段对真实的人或事进行加工,使其展现给人们的视觉效果更好。记录片主要是以体现真实的生活为艺术本质,并利用真实的人或事来引发出人们对该题材的思考的一种电视电影的表现形式,其主要创作的核心内容则以真实性为主,其中时事报道、历史记录、传记、人文地理、舞台记录、专题等都属于记录片的范畴。

记录片前期创作中应以真实性为主,虚幻为铺

记录片的主要题材是要以真实性为主,要以接近人们的真实生活为主。但目前记录片的整体形势并不容乐观,主要原因是导演在创作记录片时越来越注重其风雅效果,关于城市题材、农村题材、社会矛盾题材、家庭矛盾题材等的记录片越来越少,甚至连以往的国家制度改制、工人上下岗问题等题材的记录片也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具有疑惑、新颖的记录片艺术题材,而忽略了人们对记录片真正的渴求,使刻录片的本质离人们的生活渐行渐远。

1.记录片来自于生活

与其它的电视电影作品比较,记录片所依赖的题材并不是新颖和创新,而是真正能够深入到人们生活本质中去的作品形式。因此,在记录片创作前期,创作人员要真正地走入生活对题材进行观察,以等待最为合适的拍摄时间,为记录片的真实性创造有力条件。例如,在《我们的留学生活》《舟舟的世界》等记录片都是备受好评的作品,它们之所以受到人们的追捧,是因为这两部作品都是发生在人们身边的人和事,创作人员可以随时随地扑捉到题材中的每一个环节,使记录片所显现给人们的是最为真实的世界。从这一层意义上来讲可以充分证明,记录片的创作不是某一个人或是某一些人编排出来的,而是真正以身边的人事记录出来的。

2.记录片中虚幻的艺术形式

大多数人认为,刻录片要保持一定的真实性。在记录片拍摄过程中给出了诸多的界定,如:不许用演员扮演角色、不许用专业的灯光照明、不许用音乐烘托等等。但实际创作中,诸如蒙太奇这种表现形式的艺术作品,这种以不同空间拍摄出来的多组镜头联结在一起的艺术表现形式则恰恰给人一种视觉上的合理性,使其变得更具自然性,并且从观众们的心理上加强对该作品情绪的感染力。

记录片前期创作中的后期编辑意识

在记录片创作前期,创作人员除了要保证其真实性外,还要为后期的编辑做好衡量与安排。

1.后期编辑对记录片前期创作的重要性

无论是哪一类的艺术表现形式,其创作都是由前期与后期组成的。所谓的前期创作主要是指作品所需要选取的题材、相关资料信息、确定主题思想、整体作品的创作思路等等。而后才是按照整个前期的准备与构想进行观察拍摄。记录片拍摄完成后,也就真正进入了后期的编辑环节中。在人们的意识里,普遍认为所谓的编辑工作都是在后期制作完成的。但实际中,记录片的编辑工作则是在记录片创作中的每一个环节中都是必不可少的。后期的编辑工作在记录片整个效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从某一方面来说,记录片的后期编辑才是整个刻录片保证真实性的重点。

例如,在记录片《沙与海》的拍摄中,创作人员在拍摄骆驼的沙暴过后死去过程时,不小心在沙滩上发现了不远处刘泽远的小女儿在沙上奔跑、时不时趴在沙滩上玩鞋的场景,并出于职业选择对其进行了跟踪拍摄,结果这一意外的收获成就了一个优秀的记录性艺术作品。

2.记录片前期创作中的后期编辑意识

一般来说,出于记录片中被拍摄对象的行为不确定性以及周边环境的不确定性等多重因素影响,创作人员在进行记录片拍摄过程中往往会不可预知地记录下创作构想以外的画面,这对作品创作人员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因之前构思与创作中并没有的事件出现,使记录片创作人员不得不重新考虑后期编辑效果。因此,刻记录片的创作人员在进行拍摄的每一分钟内都不能终止对后期如何进行编辑的思考,这种在拍摄中逐步形成的后期编辑意识,对前期所要拍摄对象的选择都是十分重要的。因此,这种前期创作、中期拍摄与后期编辑意识的相互融合与协调,可以使记录片在真正进入后期编辑时得心应手,从而避免了后期无法编辑、没能主体思想的局面出现,同时也更能保证记录片的真实性、生活性。

例如,梁碧波在拍摄记录片《三节草》时,可以说当时的时间要求十分紧迫,甚至没有多余的思考与思路整理时间。然而就是在这种艰难的条件下,梁碧波依然能够在拍摄的同时进行主体框架的构思、并选取合适的拍摄题材,并在拍摄过程中的每一刻都在不停地思考着后期编辑的各种事项,可以说,他的成功充分地证明了在记录片前期创作中的后期编辑意识是多么的重要。

结语

由上述论点可以看出,记录片前期创作中后期编辑意识对整个作品效果的重要性。因此,在进行拍摄记录片过程中,一定要将后期的编辑意识贯穿到整个作品创作拍摄中去,才会真正拍出最具真实性、最贴近生活的艺术作品。

浅谈影视后期制作与编辑 篇2

关键词:影视节目;后期制作;编辑方法

中图分类号:TN948.13

影视节目制作可以分为前期制作和后期加工两个方面内容。前期制作顾名思义就是影视节目的筹备和准备阶段,包括剧本的创作、确定拍摄预算、拍摄地点选取、投资商洽谈、演员视镜和摄制组人员挑选等一系列的前期工作。后期加工则是在前期制作之后对影视节目的影像、音效和文字等感官内容进行综合制作和加工的环节。影视后期制作与编辑就是后期加工环节中的重要一环,它直接影响了整个影视节目的制作水平和播出质量。

1 影视后期制作的范畴

影视节目的后期制作是指对已经拍摄完成的短片、素材等,利用相关的影视制作技术和手段进行镜头剪切、合成与制作的过程。简单来说,影视后期制作与编辑其实就是利用的技术和工具对拍摄得来的短片进行处理,使其成为一部完整的影片,然后呈现给观众。

影视后期制作对影视节目的镜头剪辑、特效制作和声音调节,其中镜头剪辑就是将拍摄过程中录制的镜头片段进行组合和删减的过程,最终形成一个具有连贯性的连续镜头。特效制作的范围较广,既包括了传统大荧幕的转场、淡化和十字切入等镜头效果,还包括3D动画和虚拟场景等高科技效果。声音调节主要是控制同期声和后期配音的出现时间和重叠效果,另外还要处理一些特殊场景中需要的垂直蒙太奇效果。

2 传统后期制作和编辑方法的优缺点

传统的影视制作方法是指一种对镜头进行剪辑的编辑技术,具体方法是在完成底片冲洗后形成工作样片,然后利用样片进行成品剪辑。剪辑人员对胶片进行剪裁,挑选样片中有用的镜头并把它们按照一定顺序用胶带或胶水连接起来,然后观看剪辑的效果是否符合要求。这个剪辑、粘贴和观看的反复过程就是传统影视编辑的核心工作,这个过程会不断重复直到制片方满意为止。这种传统的后期编辑方法虽然十分原始,但这种非线性的制作方法可以保证样片的随时修改和增删不会影响整个片子的整体性。这种编辑方法十分经典,仍然是常用的后期制作方法之一。

传统的影视编辑方法是指在剪辑设备上进行的素材剪辑工作。一般的剪辑设备是由一台放映机和一台录像机构成的,放映机负责播放影视素材,并将有用的素材记录和刻制到录像机中的磁带上。在完成一段素材的录制后,再進行下一个合适镜头的筛选、记录和刻制过程,周而复始最终形成一个磁带记录。这种后期编辑方式因为是在一条线上完成的,被称为线性编辑方法。线性编辑方法是影视节目制作史上一种非常重要的编辑方法。但是由于线性编辑方法不支持断点插入和定点删除,所以对任何一个磁带的操作都要从头进行,大大增加了编辑的工作量。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数字化编辑技术为非线性后期编辑技术的发展提供了空间。剪辑人员可以利用计算机进行多点编辑和储存操作,计算机的超强运算和数据读取能力也保证了影视节目剪辑的高效性。利用简单的鼠标键盘操作,一个人就可以完成镜头选择、样片录制和剪辑组合等操作,大大提高了影视后期制作与编辑的工作效率,降低了工作成本。

目前,借助计算机的多媒体功能的非线性编辑技术已经日趋成熟,这也为影视节目的录制多样化提供了条件。镜头的剪辑可以不再按照拍摄的先后顺序进行处理,通过建立素材库,剪辑人员可以任意选择镜头来组合,随时改变镜头的长短和内容。对镜头的特效处理也更加方便,各种字幕、配音、旋律和文字元素都可以在剪辑过程中随意增添。素材节目的存储方式,可以根据阵列硬盘容量选择有损压缩或是无损压缩,来存储视音频信号,还可以同时制作相同内容的多个版本节目进行比较,也可以使用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制作人员同时制作一档节目的不同部分,然后再衔接起来。这些都是传统磁带编辑所不可能实现的。

3 影视制作后期编辑方式的探讨

3.1 线性编辑

线性编辑方式虽然有其局限性。但对于一些需要根据时间顺序进行节目信号处理的影视后期制作工作来说,线性编辑方式更加实用和有效。线性编辑系统是以磁带为载体的镜头序列处理技术。在进行镜头剪辑时需要在一维的时间轴上进行逐段搜索,虽然素材的选择比较耗费时间,但对于片源素材具有较强时间性要求的节目来说,线性编辑系统的特征一定程度上可以保证节目的完整性和一致性。比如新闻类节目的制作过程中,每个镜头的长度一般不得小于5秒,且要保证一定的信息量。另外新闻类节目的特效使用较少,镜头也是按照时间顺序拍摄的,音效则是以后期配音为主。线性编辑方式满足了上述要求,通过分量的素材连接来减少新型号的过程损失,最大限度地保证了节目质量[1]。

3.2 非线性编辑

非线性编辑系统在整合了传统后期制作中图像、音频、特效和声像合成等工序的基础上,根据拍摄素材和效果要求进行再创造,实现了节目剪辑、快速搜索、精确定位和任意序列变更等传统后期制作很难实现的功能。借助计算机技术,非线性编辑系统逐步取代了传统的切换台、编辑机、特技机、字幕机、调音台等制作设备,成为主要后期制作技术手段之一。非线性编辑技术的特征就是特效能力突出,因此在影视剧片头、广告片或专题节目中应用最为广泛。比如在广告片中进行多层画面的运动、透明和叠加特效,字幕的特殊处理和动画的穿插等。这些复杂的特效是传统后期制作方法很难实现的,但采用非线性编辑系统就很容易实现[2]。

4 影视后期制作技术的发展趋势

4.1 提高兼容性和开放性

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影视后期制作系统都是基于计算机平台和多媒体技术的。计算机不仅改变了传统的影视技术理念,随着软硬件技术的革新也为影视后期制作技术带来了根本变革。影视后期制作系统已经由上个世纪90年底的模拟制作转变为数字化分量制作,素材和信号的记录载体也由单一的磁带记录转变为磁盘存储。今后随着计算机工作站、云计算平台等先进理念的引入,影视后期制作技术的开放性和兼容性将得到加强,更多更好的剪辑工具和技术将实现共享。

4.2 支持媒体格式多样化

进入21世纪以来,计算机和网络已经逐步成为社会媒体形式的主流,并且不断有新的媒体格式进入公众视野。移动终端和高清数字电视网络的建设都对影视后期制作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借助软硬件厂商提供的技术工具,影视后期制作要在视频音频格式、节目清晰度、存储方式等方面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

4.3 更加大众化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电子产品和软件工具的使用已经非常普遍。很多专业的影视制作软件由于需要较高的职业素养和技术门槛都无法得到广泛应用。这就需要影视制作技术人员和软件开发商共同研究如何将影视制作技术和软件移植到家用机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影视制作技术的应用也不必局限在影视节目中,要逐步扩展到电子娱乐、多媒体、家庭影音和网络等领域。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影视后期技术是以科技为依托的,科技的飞速发展,必然带动影视技术和影视行业的发展。影视后期制作技术其功能将更加完善、使用更加方便、形式更加丰富。在影视节目的后期编辑中,线性编辑和非线性编辑手段都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两者在某些方面的不足之处。因此,只有使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取长补短,才能把影视节目制作得更加完美。

参考文献:

[1]姚程.关于影视后期制作的技术研究[J].大众文艺,2008(09):39-42.

[2]张运香,贺云鹏.谈影视后期制作与编辑[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16):43-44.

后期编辑意识 篇3

一、纪录片前期策划与选题中的后期编辑意识

前期策划与选题是纪录片创作的开始, 前期的策划能否找到一个很好的选题直接决定了纪录片的故事内涵, 找到一个好的选题可以认为成功了一半。纪录片的前期策划与选题大致分为五个部分:选题策划、调研预防、策划文案、拍摄大纲、拍摄前创作人员及设备等的准备情况。创作组在这五个部分的工作是否成功直接决定了纪录片拍摄和后期剪辑中的是否顺畅, 所以在前期策划与选题中要具有后期编辑意识。

选题策划和调研预防是对整个纪录片涉及到的人物、事件和环境进行调研、资料分析和筛选, 分析和筛选的过程就是编辑意识的存在。所以在找到合适的选题后, 我们要尽可能详细地找到影片涉及的人物、事件以及人物所处环境的资料。熟悉了人物、事件、环境, 然后进行编辑筛选, 即资料中包含了哪些信息、哪些对影片有直接帮助、哪些要迅速淘汰, 以便于在拍摄中能够有效地调用。

策划文案是对这个纪录片的具体设计, 由书面文案具体表现出来, 以便在实施操作中有依据。文案虽是文字工作, 但对于电视节目制作非常重要, 电视节目通过视听语言讲故事, 而文字则是通过大家熟悉的符号讲故事。策划文案虽是条条框框的文字, 但是在每一个条框中我们都需要像讲故事一样把所要拍摄的内容描述给读者。在策划文案中要表明我们拍什么、为什么要拍, 列出影片的大致构架。文案中所提到的内容基本是影片所要展现的, 所以在文案写作中也要充分考虑到后期编辑意识, 以便在拍摄实施阶段用镜头讲述的故事具有完整性。

拍摄大纲一般有“粗线条式、段落式和分镜头式”1三种。粗线条式和段落式主要用于纪实性纪录片的拍摄, 拍摄大纲的撰写只需有一个大致框架, 这个框架是整个影片的编辑构架, 所以在撰写时也要注意后期编辑意识, 否则将会影响到整个影片的结构。分镜头式拍摄大纲主要是专题片拍摄大纲的写作方法, 这个方法的特点是详细, 充分考虑到了纪录片的后期编辑意识, 甚至会清晰的描述每个画面之间的转场。无论使用哪种方法, 创作人员都要具有后期编辑意识。

二、纪录片前期拍摄中的后期编辑意识

纪录片创作者是否具有较强的后期编辑意识, 将会直接影响到前期拍摄的效率和镜头的选取。纪实性纪录片在拍摄中多使用单机拍摄或者多机位拍摄, 多机位拍摄对后期编辑非常有益, 只要安排好机位, 后期编辑时使用蒙太奇分切镜头就可以很顺畅的叙事。但如果是单机拍摄, 就需要摄像师具有强烈的后期编辑意识。

(一) 无技巧转场

纪录片是属于纪实性作品, 后期编辑中画面之间的转场多数使用无技巧转场, 或者称“直切”、“硬切”。不同场面的组接 (除了上下文的因果关系组接) , 摄像师需拍摄一些作为无技巧转场的过渡画面, 如空镜头、特写镜头、不同画面之间的相似体等。例如纪录片《月亮熊》, 在这部影片为介绍黑熊被挖去熊胆一幕的残忍, 摄像师用特写镜头拍摄了取熊胆汁的设备, 一是为了表示残忍, 二是采用直接切换的方法, 使画面更加形象化。

(二) 合理越轴

纪录片的拍摄是根据现实中发生的实事随机拍摄, 一般会围绕一个事物进行360度拍摄, 像这样根据被摄主体的运动轨迹或关系方向进行拍摄, 很多画面就会出现越轴的情况。越轴是电视摄像中的一忌, 但并非任何时候都不能越轴, 只要不使观众在视觉方向上产生错觉即可, 所以摄像师也要随时具有后期编辑意识, 在后期编辑时合理越轴。在拍摄中摄像师就要根据情况, 拍摄一些移轴镜头、特写镜头或者空镜头 (远景或全景——交代被摄主体与环境之间空间关系的画面) 等。否则一旦出现越轴, 将会给纪录片的后期编辑带来很大的麻烦, 如果无法弥补, 便会给纪录片添上污点。

(三) 长镜头弥补

长镜头作为纪录片的主要叙事语言, 越来越受到纪录片创作者的青睐, 但对于纪录片来讲, 长镜头比蒙太奇更具有优势。长镜头的纪实性非常强, 更加适用于纪录片的创作;蒙太奇分切镜头的运用会分散摄像师的注意力, 还要时刻从不同的角度拍摄, 以便后期编辑顺利进行。但纪录片如果使用长镜头拍摄, 前期拍摄中的后期编辑意识就可以降低, 同时也能弥补蒙太奇分切镜头剪辑中的繁琐。长镜头是记录事件过程最适合的镜头语言, 它主要是根据主题需要及长镜头本身所表现的内涵及其价值来确定其在纪录片中是否需要;另外, 一个镜头再长, 也不可能记录某一事件发展的全过程, 长镜头也只有通过剪辑才有意义。所以长镜头画面的拍摄也要具有后期编辑意识, 如果长镜头叙事不够完整, 那么就要使用分切镜头叙事。在经典纪录片《龙脊》和《最后的山神》中多处使用长镜头, 保证了完整的写实, 也真实再现了生活的原来形态, 为后期编辑的减少了大量的剪切工作。长镜头意识存在从另一个层面来讲就是后期编辑意识的存在。所以在纪录片前期拍摄中, 创作者要具有后期编辑意识。

三、纪录片前期拍摄采访中的后期编辑意识

纪录片的采访和新闻采访不尽相同, 它可以和新闻采访一样很正式, 也可以非常随意, 更可以在拍摄时根据被摄对象的活动情况随机采访。纪录片的采访主要有三种形式:观众交流式、对象交流式、出镜式。出镜式采访, 对于采访者来说使用何种采访形式都无所谓, 只要受访者给出我们要的内容即可。在这种采访形式中, 采访者和拍摄者的后期编辑意识较淡, 那么这里主要讨论一下非出镜式采访 (观众交流式和对象交流式) 中, 摄像师和采访者的后期编辑意识。

(一) 摄像师要具有后期编辑意识

在非出镜式的采访中, 最终呈现在影片中的声音只有受访者。在这种采访中, 并非每个受访者都能对答如流, 所以受访者通常会出现回答不流畅、重复、冗长, 出现语病或答非所问。作为摄像师一般会在采访结束之后, 补拍采访者谈话时的特写画面、受访环境中其它物件、受访者的家庭环境以及访谈中的全景或远景, 以便在后期编辑中插入画面, “使谈及的内容形象化;配合讲话扩展信息量;消除声音剪辑痕迹。”2纪录片《爆肚张和老吉家》中, 在对主人公张耀兴夫妇的采访中, 为了他的回答衔接更加顺畅, 多次加入了张耀兴家中其它物件的特写、他们和子女一块工作的场面, 增加了内容的信息量, 使受访者的故事更加形象化。纪录片《墨脱情》关于朱坤显的采访中, 据朱的叙述插入他们到达墨脱的画面, 消除了声音剪辑的痕迹。

(二) 采访者要具有后期编辑意识

对于一部完整的纪录片来说, 不但要做到故事讲述顺畅, 画面也要具有流畅性。如果纪录片采用了观众交流式和对象交流式采访, 这要求采访者的提问简练、具有总结性, 尽量不使用粗放型采访, “粗放型采访回答简单明确, 有时以简单的一问一答的形式就能结束, 它主要关注的是回答的信息, 而不是人的信息”。3《北京的风很大》的采访是属于粗放型, 影片采访的问题几乎全是“北京的风大吗?”这样的采访不能使我们进行更加深入的探讨, 但《北京的风很大》是属于调查式纪录片, 影片是为了调查市民对北京的风的感受, 不需要深入, 这种粗放式的采访反而更能直接反应问题。但对于讲述人物故事的纪录片, 粗放型采访将不能使用或尽量不使用, 否则会大大影响后期编辑工作。特别是对于受访者回答有关年份的时候, 需要采访者给予一定提示, 让受访者尽量给出这样的回答, 如“我们剧团成立于1960年”、“我参加工作是1960年”, 这是采访者的后期编辑意识。一般人物类纪录片多采用集约型采访, “集约型采访的目的在于与受访者深入的交流。一般谈话时间会很长, 必要时还要一谈再谈”, “集约式采访致力于发展一种心灵解放的谈话空间, 最终能够做到对某些事件表面的信息做出深度的解释”4。集约式采访中, 采访者的后期编辑意识可以稍微淡化, 但不可没有。特别是在受访者回答的过程中, 如有疑问可先记下, 待受访者回答完毕后再重新提问, 若采访者对受访者的回答非常认同, 点头示意即可, 以免影响拍摄中的流畅性和避免后期编辑时可能带来的麻烦。

四、小结

如果前期创作中创作者不具有后期编辑意识, 策划方案将可能不够完整而导致拍摄中的漏拍, 故事的讲述将可能不完整, 故事也会平平淡淡、毫无震撼力。综上, 在纪录片前期创作中要时刻具有后期编辑意识, 创作工作才能够在每一个阶段中井然有序的进行。

摘要:纪录片是以纪实为基本美学特征的影片样式。影视剧有剧本, 拍摄中可以不断NG, 如若后期剪辑时缺少必要的画面, 还可以补拍。而纪录片是纪录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真情真景, 没有剧本, 只有在适当的时机不断地记录, 如有失误也无法弥补。如果前期拍摄中不具有后期编辑意识, 将会给纪录片的后期剪辑带来很大的麻烦, 甚至影响到成片的质量。所以纪录片的创作从前两个阶段开始就要具备后期编辑意识。

关键词:纪录片,策划与选题,前期拍摄,后期编辑意识

注释

11 .谭天, 陈强.纪录片创作教程[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2011:103-105.

22 .朱景和.纪录片创作[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278.

33 .陶涛.电视纪录片创作[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4:227.

电视新闻后期编辑研究 篇4

电视新闻为一类视觉艺术形式, 通过声音、图像、视频的丰富变换、综合处理、后期的巧妙编辑制作, 将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赢得大众的广泛认可与赞许。由于电视新闻信息量大、传播快捷, 因此成为当前传媒发展的主导力量。如何提升电视新闻整体质量水平, 则成为新闻工作人员应主力研究探讨的重要问题。优质的新闻节目应体现突出的思想性, 同时后期编辑制作应形成良好的效果, 编辑人员应将采访获取的各类价值化新闻资料通过有效的提炼、合理的编辑、全面的汇总、有效的加工, 配以适当的解说词, 同新闻画面形成良好的一致性, 进而提升电视新闻节目的吸引力, 深化其内涵, 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由此可见, 电视新闻后期编辑制作尤为重要, 只有掌握实践技巧, 明确操作方略, 提升编辑制作水平, 方能创建出真正优质精品的电视新闻节目, 打造形成行业的亮点品牌。

2 电视新闻画面应配以适宜的解说词

电视新闻节目后期编辑制作阶段中, 对于一些需要说明的新闻画面应配以适宜的解说词, 形成对新闻内容的良好补充。同广播以及报刊媒介相比, 电视新闻节目后期编辑体现了更高水平的操作要求。因此编辑解说词应做好布局谋篇, 激发其生动直观性, 获取受众的全面认可。对于需进行气氛渲染的电视新闻片段, 群体活动报道, 在制作编辑解说词时也应力求简明扼要, 避免应用大量重复的辞藻堆砌, 这样将令观众产生厌烦之感。而对于表述人物内心世界、喜怒哀乐, 或展现优美形象的景观等新闻素材, 则应由不同的视角入手, 应用丰富手法、各异的景别, 多元化、丰富层次的镜头, 运用适宜的画面展示新闻内容, 并就画面背景配以适当的文字解说。令观众感受的视觉以及听说信息良好结合, 深刻、全面的感知电视新闻传达的内涵。倘若新闻画面浅显易懂、观众可一目了然, 则不需进行详细的解说, 仅作稍微的提示便可。另外, 播音员倘若在电视新闻中出镜, 则需要位于新闻画面之前添加导语, 也可在新闻画面播出之后加入编后话。该类后期编辑方式适用于具有一定传播力以及重大新闻的报道播出。

3 电视新闻同期音的科学制作

为提升电视新闻收视率, 深化新闻节目宣传效果, 可依据表达需求位于电视新闻之中合理的加入同期音。可将采访者、当事人的身份、姓名、职业等信息借助字幕清晰呈现出来, 促进同期音以及新闻画面、导语解说词的良好结合。同期音的加入可提升电视新闻节目的新鲜感, 可在后期制作采编阶段中依据新闻结构以及现实表达需要, 利用受众好奇了解热点新闻内容的心理, 合理的引入同期音, 进而促进电视新闻节目的内涵深化、外延拓展, 扩充新闻节目信息量。相比于单一应用新闻画面以及解说词的电视新闻, 将更加具备吸引力, 凸显新颖性。对于重要会议、大规模社会活动的电视新闻报道, 更应合理的应用同期音, 令观众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被同期音渲染的现场气氛所感染, 提升政府组织号召力、亲和力, 强化大众的爱国主义热情以及民族自豪感。在报道采访领导, 追踪其深入基层、关怀群众的典型新闻事件时, 可配以领导慰问群众的同期音, 体现领导对基层施以人文关怀的亲民、爱民之情, 塑造典范领导形象, 令干群关系更加和谐融洽, 达到良好的新闻舆论效果。编辑同期声阶段中, 应参照电视新闻节目的中心思想, 明确其内容结构, 选择适宜的同期声编辑制作长度。有关采访面谈相关政策举措的新闻同期音, 可适当延长时间, 而对于群众的感受与想法的新闻同期音, 则可做精炼、简要的概括。应确保同期音的编辑加入过度自然, 衔接良好, 做到丝丝入扣, 不突兀、不冗余, 进而令电视新闻节目更加和谐、良好与自然。

4 优化电视新闻后期字幕编辑处理

电视新闻后期字幕的编辑处理, 可对其解说词、新闻画面以及同期音形成良好的提示作用, 令画面构图更加均衡, 声音影响更加协调。一些电视新闻倘若单纯应用画面则较易令观众产生片面、错误的理解, 无法准确的传递新闻表述内容。倘若加上适宜的后期字幕, 进行科学准确的编辑, 方能令电视新闻节目内容更加清晰、准确, 令观众快速理解, 全面接受。例如新闻采访对象的身份、不同地区的方言等需要通过后期字幕的处理编辑明确显示, 还可用于对新闻事件的背景做进一步介绍, 呈现总结全面的分析数据等, 进而令观众清晰掌握新闻信息内容, 扩充视野, 成为电视新闻节目的忠实观众, 有效提升节目收视率与美誉度。

5 结语

总之, 电视新闻后期编辑制作环节尤为重要。我们只有把握后期编辑制作实践技巧, 做好字幕的编辑处理、同期音的科学制作、配以适宜解说词, 方能提升电视新闻节目影响力, 优化新闻节目制作质量, 赢得受众的广泛认可, 实现良好的发展与提升。

摘要:本文就电视新闻后期编辑处理技巧、科学实践策略展开探讨。对优化电视新闻画面效果, 提升电视新闻节目价值及影响力, 强化后期编辑处理水平, 有积极有效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电视新闻,后期编辑,技巧

参考文献

[1]向延桃.论文学修养与电视新闻后期编辑的关系[J].魅力中国, 2011 (15) .

影视后期制作与编辑 篇5

影视后期制作的流程

影视后期制作的流程大致上是初步剪辑、正式剪辑、作曲或选曲、录入特效、音效合成。

1. 初步剪辑

影视后期制作的第一步就是初步剪辑, 又叫做粗剪。将拍摄得到的素材转入电脑中后,

导演和剪辑师就会开始在电脑中进行初步剪辑。由于拍摄的素材都是与脚本上的顺序颠倒的, 所以导演会先按照正确顺序将素材连接起来, 然后再剪辑。初步剪辑后的影片还没有加入音乐、旁白、配音、特效等, 它只是作为一个最初版本给其他专业人士看。

2. 正式剪辑

当初步剪辑后的版本得到先关部门或人士的认可以后, 就可以开始正式的剪辑了, 正式剪辑也叫做精剪。进入正式剪辑后, 要先将在初剪中发现的错误或不满意的地方修改过来, 然后再对影片进行精细的剪辑。

3. 作曲或选曲

影视作品中的片头片尾曲和插曲, 可以是原创的, 专门为这个影片创作的歌曲, 也可以是选择现成的适合本影片的音乐。如果是作曲, 那么就可以根据影片的情节和情感等来创作, 这样的音乐会更加融合到影片之中, 增加影片的效果。当然如果考虑到成本等因素, 选曲也是可以的, 不过可能观众听过了, 就没有新意了, 效果也会不如作曲的好。

4. 录入特效

录入特效是指在影片中, 将原本无法用镜头拍摄到的画面或拍摄效果不好的画面, 利用高科技设备制作成特效, 再插入影片当中。这个环节是很重要的, 因为观众所看到的超强的视觉效果大多是通过特效达到的。

5. 音效合成

我们所知道的影片的配音、旁白以及各种声音效果都是在这个阶段完成的。配音师在录音棚内对影片的角色进行配音, 加入旁白, 然后音效师会为影片配上需要的音效, 例如我们经常看到的打斗片里的声音等。这样, 歌曲加上音效, 一部影片的声音部分就基本完成了。

影视后期制作的编辑方式

1.线性编辑

线性编辑是影视后期制作当中运用的传统的编辑方式。线性编辑, 字面理解就是一对一的编辑方式, 将录像机在片场拍摄到的素材复制到另一台录像机上。线性编辑的技术从影视行业产生时一直发展到今天, 经过这几十年的不断改进, 已经相当成熟了。在以前还没有发展出特效技术和现在很少使用特效的电视节目当中, 线性编辑都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例如, 以前电视的访谈类节目和现在的新闻类节目, 像这些很少使用特技效果的节目比较适合使用线性编辑。因为线性编辑可以减少信号在输送过程中的损失, 这样就确保了节目的质量。但是线性编辑是运用磁带来记录素材的, 因此在复制和修改过程中很容易对磁带造成磨损, 影响图像的质量。

2.非线性编辑

随着科技的发展, 线性编辑已不能满足影视制作的需求, 因此非线性编辑技术就应运而生。非线性编辑是相对线性编辑而言的, 它是现代高科技发展的产物。通过将传统的设备与计算机相结合, 将摄像机中的素材转移到计算机中, 从而在计算机上进行影视的后期制作过程。在计算机上, 影片的任何片段都能随时找到并立即得到修改, 大大提高了编辑效率。后期制作的所有流程都完成后, 都可以输入到计算机中, 生成完整的影片, 再将完整的影片放到播放设备上播放就可以了。

3.线性与非线性的结合

线性编辑与非线性编辑都有各自的优点, 都在影视的后期制作编辑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为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我们可以根据它们各自的特点和优势来合理的搭配运用。例如一些现场直播类的节目, 根据节目的特点和需求, 节目是不能停止的, 因此需要灵活的选择编辑方式。在体育竞赛节目的直播过程中, 经常需要定格和重复一些精彩的镜头, 这时候就需要在线性设备的基础上搭配非线性设备的使用, 只有这样才能够达到需要的效果。

影视后期的特效制作

由于影视制作的不断发展, 伴随着高科技手段的应用, 特效镜头以其震撼的画面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现在特效制作已成为影视后期制作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特效制作主要是指在正常拍摄当中无法直接用摄像机拍摄到的镜头, 运用高科技设备来制作的过程。其实早期的影视作品中也有特效镜头, 不过大多是通过传统的方法, 例如制作模型或特殊的技巧摄影等来达到的特效效果。这种方法主要是在拍摄的过程中完成, 而现代的特效制作则是在拍摄结束后的后期制作中完成的。现在我们制作特效主要是利用计算机等特殊设备和技巧来进行镜头或画面的处理, 以及画面的转换、拼接等, 以此来达到我们想要的效果。一部好的影片或电视节目, 除了要具备吸引人的故事情节外, 还要有好的视觉艺术效果。正如被大家所喜爱的3D电影《阿凡达》, 电视剧《西游记》等等影视作品, 它们都是好的特效制作的代表, 正因为有了特效的加入, 这些影视作品才会如此受观众喜爱。

结语

新闻采访和后期编辑的探讨 篇6

关键词:新闻采访,后期编辑,新闻

随着时代的发展, 人们对新闻时事也越发关注, 现在消息的传播途径也特别广, 随着腾讯微博、手机、电视、广播等传媒工具的普遍应用, 社会大众对新闻及时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新闻节目“现场性”这个概念也已经广为传播。在新闻学的教科书上我们可以看到它们对于新闻这样定义:新闻是指传媒工作者对新进发生的事情的报道, 新闻是最近发生的并且能够引起人们兴趣的事件, 新闻是利用现代传媒工具对近期发生的事情的报道。对于新闻的解释有很多, 但是它们都没有注意到一个问题就是新闻的正在进行时。现如今新闻已经朝着现场直播的方式不断迈进, 新闻的制作也逐渐进入了复杂的创作时代, 新闻采访主要分为前期采访和后期编辑工作, 只有这两个部分能够完美的结合, 新闻才能及时的呈现在大众眼前。

1 如何做好新闻的前期采访

媒体不同, 它们采访的方式也不同, 但是各种采访方式也都有共性存在。通过对新闻采访基本规律的总结, 再加上我自身在广播电视台的社会实践经验, 我认为要做好新闻的采访工作应当要注意下面几个问题。

1.1 做好准备工作

记者应当具备的基本功中有一项就是访前准备, 访前准备被称作是静态采访, 在采访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新闻界喜欢把采访比作是和“敌人”面对面的兵戎相接, 要想百战百胜就必须知己知彼, 约翰·布雷迪就曾说过:“宁愿准备过头, 也不能准备不足”。采访前的准备包括有理论、政策、知识、心理等方面的内容:记者如果没有掌握与采访内容相关的基本理论知识, 就无法准确、客观的反映出事件的真实情况;记者如果不对相关政策法规有深入的了解, 就无法确立正确的采访报道方向;记者如果对采访的事件、人物情况有相关了解, 就很难找出采访的切入点;记者如果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对采访中出现的意外事件就无法进行妥善的处理。当然不是每一条新闻都需要花费如此多的时间来做访前准备, 因为新闻要讲究时效性, 对于一些突发事件, 记者根本就来不及准备, 这就需要记者平时的积累。但是无论是初次涉及采访的新人还是有丰富经验的资深记者, 都不能忽视访前准备这一环节。

1.2 要善于提问

保持新闻作品生动的关键就是注意细节, 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要善于抓住细微的闪耀点, 丰富素材。新闻是用事实说话的, 没有具体的数据、目击者的证明等实际的材料, 单单凭借一般的材料很难创作出好的新闻。记者的提问应当注意两点:目的性和针对性。在提问时记者应当要明确自己此次采访的目的, 所提的问题应当根据任务设计来, 不能漫无边际的泛泛而谈。提问的针对性一方面是针对报道思想, 另外一方面则是针对关键人物, 对于不同的人所提问题应当不同。例如全局性问题便可以针对这一区域的负责人或者是相关的工作人员, 细微的要点便应当问基层工作者或者是群众, 专业性的问题则应当请教相关的专家学者。记者所提的问题一定要有针对性和目的性, 要抓住事件的关键点, 才能提高受访者的积极性和谈话的兴趣。

1.3 善于调节心理

受访者的身份地位、人格修养不同时, 记者的心理状态也会不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性格特点, 在采访中谦逊、内敛、紧张、反感等情绪都会对采访有很大的影响。采访是记者与受访者的双向交流活动, 要想探讨到事情的最深处, 记者就必须和对方建立良好的心理沟通桥梁, 降低对方的心理防备, 取得对方的信任。记者的言谈举止不仅会影响到采访的效果, 更会影响受访者对记者的看法。曾今某电台记者就大学生就业问题到某个大学进行采访, 相机还在摄影, 采访还在进行中的时候, 记者的手机响了, 他便旁若无人的拿起电话独自离开了采访现场, 这时受访者不仅思路被打断而且有不受尊重的感觉, 对整个采访有很大的影响。现场采访实际上就是一场心理战, 记者必须要学会根据环境来调节和控制自己的心理情绪, 营造最佳的采访氛围。

2 从后期编辑上加强新闻的可视性

新闻节目的选题、内容、画面制作、声音等各个方面都能够反映新闻的严谨性还有真实性, 在新闻产品的制作中, 制作人如果能够采用多种手法并加入自己的创新意识, 相信会为新闻增色不少。

2.1 做好策划和沟通工作

编辑工作千头万绪, 策划组织则应当摆在编辑工作的首位。新闻追求最大限度的覆盖范围, 多的信息流量, 高的新闻价值, 只有这样才能增大新闻的收视率, 获得最大的效益。新闻通讯网络主要由记者和通讯员组成, 编辑部应当及时和他们进行信息的传递工作, 及时通报新闻的播报和发稿情况, 并且适时的根据新闻编辑的要求指导他们进行信息的采集, 有了好的素材编辑部才能做出好的新闻。编辑部也应当创建一个和观众沟通交流的平台, 了解观众的需求和自身工作中的不足, 便于有针对性的做出改进。

2.2 编辑内容的创新

新闻内容是对报道素材的确立, 作为现代传媒的新闻应当着眼于传达时政、信息和知识。现代人的生活节奏较快, 他们对新闻的要求主要是集中化、简单化, 现代的新闻内容一定要顺应观众这方面的需求, 让观众能够快速的获取新闻并掌握其精髓。同时在编辑新闻内容时一定要把新闻的新闻性和知识性有效地结合起来, 实现信息传递是新闻的本分, 传递知识则应该作为新闻的拓展功能, 以顺应现在的知识经济时代。

2.3 编辑形式的创新

新闻的形式不应当只是一成不变的模式复制, 在新闻的编辑上应当作出不断的改进与创新, 加大新闻的色彩性。例如;现在很多电视新闻都采用了多人情景播报形式, 在新闻的播报中加入了很多的互动元素, 这样不仅增大了新闻的直观性, 也能增大新闻的传播速度, 信息的反馈也更为及时;有的新闻则采用了滚动播报的形式, 这种方式既弥补了少数新闻“稍纵即逝”的缺点, 也增加了新闻的信息含量, 强化了新闻的时效性和时新性。

3 结论

21世纪是知识主导的时期, 新闻的竞争其实是新闻工作者所掌握能力的竞争, 记者要不断的提升知识涵养、道德品质、职业操守, 做好新闻的采访工作, 为新闻的编辑提供好的素材;新闻编辑者则需要不断的创新, 为观众提供更具可视性、价值性的新闻。

参考文献

[1]黄伟强.浅谈新闻采集的技巧[J].科技资讯, 2009 (18) .

电视编辑后期处理技巧与艺术 篇7

1 电视编辑后期处理的技术性流程

电视编辑后期处理制作主要是从编辑素材、添加特技、制作字幕等步骤,再到对画面进行编辑后,初审看到混录初步成果后完成片审播出带复制存档的过程,核心是画面、镜头和字幕的处理。

1.1 画面的处理技巧

第一,要把握好画面节奏。一种情况是动接动,如果两个镜头的运动方向一致,要将两个镜头联接起来就比较容易,把上一个镜头的落幅和下一个镜头的起幅相联接。如果前后两个镜头的运动方向相近,则可以通过去掉落幅和起幅,在运动中进行组合。如果要展现出两个镜头运动主体之间的对立的情况,可以将两个运动方向相反的镜头联接起来。另一种情况是静接动与动接静。把静止镜头和运动镜头的起幅或落幅短暂静止的画面相联接,或观察画面中主体的动势,找到合适的动作联接点,将静止镜头与运动镜头在动态中联接。

第二,把握好审美规律。电视编辑后期处理时要尽量保证视觉审美与画面编辑规律相一致,所以在后期处理时,制作人员会在动态跳跃的镜头之间加入全景或特写镜头。人们在观察事物时存在一定的规律和方法,通常是先远后近,从大体到细节,从局部到整体,在处理后期画面时要从观众的角度出发,根据观众的审美规律进行编辑,使电视画面顺畅。处理的方法有进式,顺序是从全景到中景再到近景最后特写,后退式句式的顺序与进式的顺序相反,而环型句式是进式与后退式循环进行,方法多样。

1.2 镜头的处理技巧

在电视编辑后期处理技巧中,镜头内容是直接展现在观众面前的,所以对镜头的处理要满足以下几点要求。首先,对镜头的不同组合可以实现表意的功能,镜头联接排列顺序的不同表达的意思也相应不同,向观众传达不同的意思,对画面语言的意义表达也会产生不同影响。其次,镜头前后的联接能够创造影视时空,通过声音与镜头画面的结合、人声与背景音乐的结合,能够给观众带来想象的天地。

相对应于镜头的技巧要求,对后期镜头的处理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法。第一,深化主题,迎合观众兴趣。可以先调查清楚观众的兴趣和当前社会上的文化潮流,弄清楚一个大方向,在镜头组合上实现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实现有效排列。第二,把相近内容进行组接。为了防止镜头“跳轴”状况的发生,可以在一个蒙太奇片段中把内容相近的镜头进行组接,这样不会给观众一种太突兀的感觉,能够完整地表达一个片段的主要内容。第三,不同的景别,镜头时间要合理。镜头时间的合理性能够引起观众的注意,以免观众出现倦怠心理。一般全景镜头时间为7 s左右,中景是4~5s,近景镜头是3 s,特写可以控制在1.5s左右,其中包括景别之间的过渡,秒数可以更灵活。第四,景别的过渡尽量舒缓。将动态镜头与固定镜头相联接时要注意过渡舒缓,避免生硬,给观众一种很自然的感受。

1.3 字幕的处理技巧

字幕对于电视节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通过字幕的呈现观众能够对电视节目的内容和要表达的思想有更清晰和完整的了解。字幕的作用主要是装饰,随着人们欣赏水平的提高,对节目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不能只重视电视节目内容的呈现,也要同样重视对内容的外部包装。所以,在电视编辑后期处理字幕时要注意字幕的字体、颜色和大小,既要符合镜头画面,也要符合观众观看的需要。字幕的出入时间和方式要注意合理性,使字幕内容与节目内容更吻合。

2 增加电视编辑后期处理的艺术性

提高电视编辑后期处理的艺术性是电视行业得以快速发展的有效保证,电视主题的深化程度、电视形象吸引观众的程度、电视节目结构的新颖程度和观众的感兴趣程度能够衡量电视编辑后期处理效果艺术性的高低。

2.1 提高编辑工作人员的艺术水平

要使电视节目受观众欢迎,制作人员在进行电视节目后期的编辑工作时,需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为编辑工作增光添彩,这就更需要制作者自身具备关于电视编辑的专业技能和艺术知识,通过艺术素养和审美情趣来判断怎样编辑能更具有艺术性,获得更高的收视率。所以,电视行业要加强对编辑工作者的培训,增强他们的艺术知识和专业素养。定期对他们进行专业培训,提高审美能力,也要不断提高对新鲜事物的认识和对观众喜好的了解,满足人民大众对电视节目的要求。编辑人员要以电视编辑后期处理的理论知识为基础,以电视编辑艺术手法为方法,对电视节目的后期处理进行有效包装。

2.2 有效利用蒙太奇手法

在电视编辑中有一种特殊的艺术手法被称为蒙太奇手法,是对电视节目和电影后期处理的一种重要手法,尤其在电影中格外重要。电视与电影有许多相通之处,所以蒙太奇对电影的处理方法也可以运用到电视中,可以突出电视节目的特点。相对于电视节目的后期编辑来说,蒙太奇可以指对电视节目的镜头之间进行转化和联接,提高电视节目的整体效果,突出电视节目的特点。蒙太奇手法需要利用不同的背景和环境丰富电视节目的内容,将拍摄场景和片段重新进行组合以适应节目需要,形成完整的电视节目给观众以更好的视听体验。通过画面与画面、镜头与镜头、时间与空间、声音与画面之间的配合,有效利用蒙太奇手法,能够促进电视编辑后期处理的艺术性。

2.3 把握好电视编辑的节奏

电视节目的节奏有动与静、快与慢、长与短和强与弱等多种方式,把握电视节目节奏的重点是要让节目的构成要素都能够有顺序、有控制地展开。电视节目的节奏需要适应电视节目的题材,摄像机移动速度的快慢、主体的运动速度和场景的变化速度的快慢、光影变化和色彩转换都会影响电视节目的节奏。在电视编辑后期处理中,要注意和节目节奏有关的要素,从部分出发,使整体节奏能得到控制。

总之,电视节目的后期编辑处理是对前期成果的再加工,是电视节目最终成果的关键之处。把握好电视编辑后期处理的技巧与艺术,满足观众需要,可以提高收视率,提高电视节目的生命力。

摘要:电视是人们与信息相联系的主要载体,是主要媒体之一,电视节目的内容和特点要与人民群众的精神需要相契合,要从人民群众的角度出发,才能够得到人们的认可。由此可以说明,电视节目的审美性是至关重要的,而审美性在很大程度上是从电视编辑后期处理工作等方面来进行的。电视编辑后期制作是融合了画面、声音和文字等多种技术于一体的综合性创造,艺术性主要是工作人员从审美、创造、想象和趣味等方面来处理表现。本文从电视编辑后期处理制作的技巧与艺术展开分析与研究,希望对电视编辑水平有进一步提高。

关键词:电视编辑,后期处理,技巧,艺术,分析研究

参考文献

[1]朱永红.电视节目的后期制作技巧[J].现代视听,2009,(S2).

[2]刘付民.教育电视节目制作后期编辑的探讨[J].文教资料,2005,(23).

[3]黄学群.浅谈电视节目的后期制作[J].山东视听,2006,(4).

影视后期的制作与编辑技巧 篇8

一、对白

电影录音是科学, 更是艺术。电影录音的发展同技术进步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影视录音通常包括音乐、音效、对白三部分内容。在对白录制时需要注意到, 声音本身应当具有距离感和空间感。在不同的空间里, 声音具有不同的艺术色彩。影视中录音师应用空间属性表现声音, 可以给人以亲切而真实的感受。在画面里, 某个处在庭院中的场景人物, 同在浴室中的场景人物, 其发出的声音是有很大差别的。如果我们所设计的音效无法使人感知到这种差别, 那么就会削弱画面所呈现出来的镜头感。受众对声音距离产生的感觉来源于直接声音与反射声音所构成的比例, 另外也同声音的大小有很大的关系。在影视摄制中, 录音师以传声器控制位置和变化音量, 调整音色等, 从而使声音获得不同的距离效果, 让画面更加富于层次感与透视感, 用声音模拟出画面的层次, 用画面带动声音的效果。

二、动效

动效指的是除音乐与对白之外的影视声音, 一般把动效划分为若干个种类, 比如动作音响、机械音响、自然音响等等。在实践中, 录音师需要对不同动效间的画面进行精心布局调节。按照影视创作的实际需要, 将动效与画面融合为一个整体的艺术品。录制动效时, 首先应当依照尊重生活的艺术原则, 给画面配置真实的声音, 用动效将影视中的世界真实地展现出来, 创造真实感、环境感, 以及声音层次清晰的立体空间, 扩大并丰富画面空间的表现世界, 让影片更加接近真实、接近生活。需要注意声音的节奏, 掌握好各种声音之间的平衡比例, 使声音同画面结合得更流畅。最后需要对声音本身进行艺术性地整理与加工, 让声音为艺术形象服务, 要求利用到多种不同的录音方式, 比如调整音质、延时、棍响、延续等, 做到艺术效果的独特性。可以用技术措施来补偿原来声音存在的不足, 继而准确表达声音的内涵及特色, 或者有意对真实声音进行变化, 达到目标艺术效果。

三、音乐

影视音乐从制作方法上可以分为原创与剪接两种音乐类型。音乐完成后的录音可以参照下面的方法进行:前期制作、后期录音、棍音。多数时候, 影视音乐都要依据这三种形式进行分别录音。在前期制作时, 作曲家与导演需要对音乐的节奏与整体感进行把握, 让音乐成为影视的有效参考, 这样的参考对于确立角色运动节奏显得至关重要。在影片完成之后, 音乐制作人按照画面节奏指挥乐队录音, 这样做可以保证影视与音乐的精准配合, 最后再通过棍音来保证声音音量与质量。

四、音画关系

音画关系是指影视与音乐的具体结合关系。画面属于视觉艺术, 音乐属于听觉艺术, 二者共同以时间的延续展现自己的艺术感染力, 它们进行有效结合是必然规律, 结合通常可以分成音画对位与音画同步两种类型。

(一) 音画对位。

这部分工作指的是根据特定的艺术目标, 使同一时间段内的画面与声音展现出艺术的不同侧面。使两者在艺术上形成统一, 形式上形成对位, 以达到影视内容的深刻性。音画对位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音画并行, 用声音形象表达出人物形象与情绪状态, 使受众得到更多的潜台词与联想, 扩大影视内容单位时间内的容量。二是音画对立, 作曲工作人员与导演有意识地让声音形象和画面形象在节奏、气氛、情绪以至内容等方面形成对立, 借以深化影视的表现主题。

(二) 音画同步。

实则音画同步属于音画关系的基本类型, 在理论研究上, 所有的影视也都应该是音画同步的, 意即声音同影像经过系统的融合, 让受众同时可以感受到影像与声音两部分内容, 音乐情绪同影像情绪保持基本一致, 画面节奏和声音节奏处在同一旋律之上。很多时候, 若有一两处声音与画面不能同步, 受众并不容易发现, 比如一个背对着摄像机讲话的演员, 而若演员对着摄像机讲话, 他的嘴唇动作必须同声音对白保持一致, 任何超过半格的误差都会让整个表演受到损失。而在制作动画影片时, 口型制作也显得尤为重要, 是需要进行严格对位的内容。

五、结语

在影视后期的制作与编辑过程时, 线性编辑同非线性编辑都发挥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二者都存在各种不足之处。所以在工作中, 我们要把两种技术综合应用, 取长补短, 使影视后期制作力争做到尽善尽美。

摘要:本文分别从对白、动效、音乐、音画关系等几个方面, 探讨了影视后期制作与编辑的技巧。

关键词:影视效果,线性编辑,后期制作

参考文献

上一篇:专题片策划下一篇:最小距离的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