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生育后期(精选4篇)
小麦生育后期 篇1
小麦是四川省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年种植面积113.33万hm2,总产500余万t。四川气候生态条件复杂,小麦病虫害种类多、个体变异大、危害重。危害小麦的病虫害种类主要是3病(条锈病、白粉病、赤霉病)两虫(蚜虫、红蜘蛛)。传统的防治方法不但劳动强度大,还会增强病虫的抗药性,产生环境污染和农药残留,影响粮食安全。小麦病虫害的防治要坚持抗性品种、药剂拌种、关键期的“一喷多防”的多种防治措施结合,以提高防治效率和质量。
1选择高产兼顾抗病虫品种
四川抗病育种方面成效突出,已选育出多个抗条锈病及兼抗条锈病、白粉病的品种,对于抑制病害蔓延,减少产量损失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多数抗性品种的产量潜力在500kg/667m2左右,抗病性与高产难以协调。多年控制性试验和生产实践结果表明,抗条锈病和白粉病且产量潜力突出的四川小麦品种仅有川麦104、绵麦367、蜀麦969等少数品种,高产攻关田单产均在600kg/667m2以上[1]。与其他品种相比,此3个品种对禾谷缢管蚜(西南麦区蚜虫优势种群)的抗性也呈中等偏上。选择抗病虫兼顾高产的品种,是病虫害防控最有效的途径。
2播前拌种,减少地下害虫及蚜虫的危害
药剂拌种是小麦播前准备的重要环节之一。根据四川小麦病虫害发生特点,在选择抗病品种的基础上,实施播前药剂拌种,有利于防治蚜虫和地下害虫。对比试验结果表明,目前商业化防蚜拌种剂成分多样,防效差异极大,其中效果最好的是吡虫啉种衣剂,拌种后在小麦整个生育期均有效果,发生高峰期百株蚜量不足50头(防治标准为500头),而对照处理(不拌种)近2000头。
3关键时期实施“一喷多防”
在选用抗性品种、药剂拌种基础上,防治关键期可实施“一喷多防”[2]。
3.1选择关键的防治时期
防治关键时期有2个:一是拔节孕穗期。此时病虫害达到防治标准,需及时喷药防治,若病虫害混合发生,则混合喷药;二是抽穗至开花初期。此时是防治赤霉病的关键时期,也是条锈病、白粉病和蚜虫发生危害的高峰期,需“一喷多防”综合防治病虫害。
3.2选择针对性药剂
病虫害易产生抗药性。已有研究表明,氧化乐果对蚜虫的田间校正防效低于80%;而多数生物药剂对蚜虫的防控效果(田间校正防效低于60%)远不及化学药剂(田间校正防效高于90%);增效剂增效效果较弱且有选择性,因此需选择针对性药剂,以提高防治效果。据多年试验示范结果,防治条锈病可选择丙环唑,防治白粉病可选择三唑酮,防治蚜虫可选择吡虫啉,防治赤霉病可选择甲基硫菌灵。
3.3选择最佳的喷药时间段
禾谷缢管蚜主要在早晨出来活动,上午9~10时叶面露水已经风干,喷雾雾滴容易接触到虫体,此时段防治效果较好。
4及时喷施叶面肥,保产增收
2016年初遇强低温,部分区域小麦造成冻害,主要表现为叶片损伤、死蘖死苗或跳籽[3],尤其是早播田。适当晚播可以减少冻害影响[4]。根据田间长势,灌浆期可喷施磷酸二氢钾延缓叶片衰老,促进灌浆充实。
参考文献
[1]汤永禄,李朝苏,吴春,等.四川盆地单产9000kg/hm2以上超高产小麦品种产量结构与干物质积累特点[J].作物学报,2014,40(1):134-142.
[2]曾娟.我国2012年小麦重大病虫害发生特点和预测预报建议[J].植物保护,2013,39(6):78-85.
[3]赵虹,王西成,胡卫国,等.黄淮南片麦区小麦倒春寒冻害成因及预防措施[J].河南农业科学,2014,43(8):34-38.
[4]翟冷楚,梁建娥.小麦冻害成因分析及预防措施[J].农业技术与装备,2014,8:57-58.
小麦后期管理五注意 篇2
二是注意病虫害统防统治。当前正是小麦赤霉病、白粉病、吸浆虫、蚜虫高发期, 指导大家结合小麦“一喷三防”及时喷施杀菌杀虫剂, 统防统治, 提高防治效果。
三是注意拔除麦田杂草。目前麦田禾本科杂草容易识别, 是人工拔除的关键期。因此, 号召大家一定要在禾本科杂草种子成熟前, 将田间禾本科杂草及时彻底的连根拔除, 并带出田外集中处理, 减少传播为害, 确保小麦正常生长和小麦生产安全。
小麦中后期黄叶及防治措施 篇3
1.症状。小麦染病后冬前不表现症状, 到春季返青期才出现症状。病株在4~6 叶后形成的新叶上产生褪绿条纹, 少数心叶扭曲畸形, 病斑扩大连接成长短不等、宽窄不一的条斑, 老病叶逐渐变黄、枯死。病株分蘖少、萎缩, 根系发育不良, 重病株明显矮化, 拔出病株发现根系有臭味, 3月底症状消失。
2.防治方法。适时施肥、浇水, 喷施宁南霉素、芸薹素和氨基酸叶面肥进行防治。
二、小麦胞囊线虫病引发黄叶
1. 症状。该病由禾谷胞囊线虫引起, 主要危害小麦、玉米等作物, 一般可造成减产10%~30%, 严重地块减产40%以上。
小麦苗期染病后出现矮化、叶片发黄, 类似营养不良或缺肥症, 病情由下向上发展, 最后枯死。受害轻的植株在拔节期症状明显, 受害重的在4 叶期即出现黄叶。麦田内成团、成片稀疏, 严重田块见枯死状。病株根尖生长受抑制, 次生根多而短, 严重时纠结成团, 分蘖明显减少;后期被寄生处可见白色发亮、后变褐发暗的胞囊, 为识别此病的主要特征。胞囊老熟后极易脱落, 调查时往往因不见胞囊而发生误诊。返青拔节期根部有大量根结;灌浆期小麦群体常现高矮相间的山丘状, 成穗少, 且穗小粒少。
2. 防治方法。每667 平方米用噻唑磷颗粒剂30 千克或2%阿维菌素颗粒剂1~3千克, 于翻耕土地前撒入。
三、小麦锈病、白粉病引发黄叶
1.小麦锈病症状。小麦锈病分为叶锈、条锈和秆锈三种类型。 (1) 条锈病。小麦条锈病主要危害叶片, 也可危害叶鞘、茎秆及穗部。小麦受害后, 叶片表面出现褪绿斑, 而后产生黄色疱状夏孢子堆, 后期产生黑色疱状冬孢子堆。条锈病夏孢子堆小、长椭圆形, 在成株上沿叶脉排列成行 (呈虚线状) , 幼苗期则不排列成行。 (2) 叶锈病。叶锈病主要危害小麦叶片, 有时也危害叶鞘和茎。叶片受害后产生许多不规则排列的圆形至长椭圆形的橘红色夏孢子堆, 表皮破裂后散出黄褐色夏孢子粉。其夏孢子堆较秆锈菌小而比条锈病菌大, 多发生在叶片正面, 后期在叶背面散生椭圆形黑色冬孢子堆。 (3) 秆锈病。秆锈病主要危害茎秆和叶鞘, 也可危害叶片和穗部。其夏孢子堆为长椭圆形, 在三种锈病中最大, 隆起较高, 呈褐黄色, 为不规则散生, 成熟后表皮大片开裂并向外翻起如唇状, 散出锈褐色夏孢子粉;后期产生黑色冬孢子堆, 破裂散出黑色冬孢子粉。
小麦上述三种锈病的症状有时容易混淆, 田间诊断时可根据“条锈成行叶锈乱, 秆锈是个大红斑”加以区分。
2. 小麦白粉病症状。小麦白粉病在苗期至成株期均可发生, 主要危害叶片, 严重时也可危害叶鞘、茎秆和穗部。病部初期产生黄色小点, 而后逐渐扩大为圆形或椭圆形病斑, 表面产生一层白粉状霉层, 霉层以后逐渐变为灰白色至浅褐色, 其上生有许多黑色小点。一般叶片正面病斑比反面多, 下部叶片多于上部叶片。病斑多时会融合成片, 导致叶片发黄枯死。发病严重时植株矮小细弱, 穗小粒少, 千粒重明显下降, 对产量影响很大。
3.锈病、白粉病防治方法。发病初期, 每667平方米选用20%三唑酮乳油70 毫升、25%戊唑醇粉剂20~30克、25%丙环唑乳油30~35毫升或12.5%烯唑醇粉剂40~50克, 兑水30~40千克叶面喷雾, 效果较好。
四、小麦叶枯病引发黄叶
1.症状。该病可危害小麦叶片、根部、茎基部、穗部和子粒, 造成苗腐、叶枯、根腐、穗腐和黑胚。病初叶片上形成褐色近圆形或椭圆形较小病斑;成株期形成典型的淡褐色梭形叶斑, 周围常有黄色晕圈;病斑会相互融合形成大斑, 使叶片干枯。
小麦中后期田间管理技术研究 篇4
1 小麦中后期管理工作重点
随着气候变化的加剧,极端天气往往给小麦种植带来严重影响。如大风、干旱、低温、冰雹和病虫害等频发、突发时,往往给小麦带来减产、重灾危害。常言道,农业生产三分种七分管。针对小麦中后期田间管理工作实际,积极确保小麦丰产丰收,需要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落实好国家农业政策,特别是围绕小麦中后期田间管理各项措施,从保障粮食丰收目标上,加强农情调查、监测,细化调度和技术指导,推进科学管理和实施效果。二是做好病虫害防控,立足“虫口夺粮”,分区治理,着力打赢防控突击战。三是注重田间分类管理,组织专家深入田间地头,就农作物苗情、墒情进行摸查和分析,完善分类管理技术方案,指导农民推进田间管理任务。如加强肥水管理,巧施拔节肥,对旱情进行科学抗旱,运筹肥水管理,对于涝情进行防范,排涝降湿。四是做好灾害防御,特别是小麦中后期倒春寒、干热风、防倒伏等问题,要及早制定防范对策,做好天气预警,指导农民开展有效的防范措施。五是及早筹划跨区机收作业,根据地区农作物种植规模、区域分布,制定抢收抢种方案,推进机械化作业,确保粮食丰收、下一季播种两不误。
2 小麦中期田间管理技术
2.1 田间肥水管理
每年三四月,小麦进入拔节期,这一阶段要做好肥水管理。在小麦生育期,拔节是营养生长、生殖生长同时进行的,要结合田地苗情、墒情来加强肥水灌溉,提升分蘖成穗率。需要强调的是,春季肥水要因苗制宜,前期未进行肥水或早春返青期施肥但肥料不够的田块,要在拔节期追肥2次;对地力水平一般的田块,要做到肥水早攻,促进弱苗转壮;对地力好的麦田,肥水要后移,在拔节后期进行追肥。抽穗扬花是小麦吸肥的第2个高峰期,这一时期要从肥水供应上,增加粒数、巩固穗数,确保足够粒数,应结合雨水追施尿素。阴雨天气较重时,要注重排涝,防止渍害,保障麦田通风,避免中期倒伏。
2.2 对倒春寒的防范
做好“倒春寒”低温预警及预防、补救。清明断雪,谷雨断霜。4月上中旬气温起伏不定,易形成“倒春寒”,导致小麦遭受低温危害。因此,要关注天气变化,在“倒春寒”到来前采取浇水等有效的防寒措施,避免或减轻“倒春寒”的发生与危害;在冻害发生后要及时搞好以浇水、病虫害防治和叶面追肥为主的田间管理,最大程度地减轻不利气象因素带来的影响。特别是在缺乏肥水条件的田块,着力从2个方面来改善。一是做好氮肥追施,667 m2尿素追施150~200 kg,提升小麦的分蘖率;二是及早喷洒氨基酸等植物生长调节剂,如庄福星、美洲星,配以磷酸二氢钾兑水来进行喷雾,中间间隔10 d,促进小麦受冻后恢复生长[1]。
2.3 做好纹枯病防治
从小麦种植实际来看,开春后多阴雨天气,田间湿度较大,通风较差,小麦纹枯病滋生严重。中期小麦纹枯病防治上,主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做好清沟沥水,防范渍害,增加麦田通风透气;二是开展化学防治,选用25%的己唑醇300 m L,或12.5%井·蜡芽3 L,配施氨基酸液750 m L、磷酸二氢钾3 kg,兑水225~450 kg进行喷雾,间隔7 d,通常防治2次[2]。
3 小麦后期田间管理技术
3.1 做好“一喷三防”工作
进入小麦后期管理,主要是对病虫害的集中防治,开展“一喷三防”工作,做好“防早衰、增粒重”,防倒伏、防干热风、防病虫害,提高灌浆强度,促进农作物光合作用。在小麦穗期田间管理,要做好田间小气候的改善,特别是对于后期根系吸收作用不足时,要加强生长所需养分的供给,提升灌浆速率,增加粒质量。当田块小麦抽穗率达到70%时,进行首次喷药预防。以40%戊唑·多菌灵悬浮剂900~1 200 m L,或者25%咪鲜胺750~900 m L,配以0.0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300~450 m L、50%吡蚜酮颗粒150~180 g,辅以氨基酸液肥750~1 000 m L、99%高纯度磷酸二氢钾2 500~3 000 g,兑水225~450 kg进行喷雾,重点对小麦穗部进行施药;扬花期进行二次喷洒[3]。开展“一喷三防”用药时,以晴天无风为宜,喷水量不能少于450 kg/667 m2,要注重对中下部叶片进行喷雾;扬花期喷药时要避开授粉时间,以11:00以后为宜;在喷药时间上关注天气变化,避免喷施后24 h下雨,降低“一喷三防”效果。
3.2 适宜收获
针对小麦后期抢收工作,要结合地区小麦种植分布实际,选择不同的区块,分期进行收割;小麦粒质量以蜡熟中后期最高,收获过早,将降低粒质量,且因收获过程中致籽粒变形而影响商品性能;收获过晚,常会因籽粒的呼吸作用又使粒质量下降,收获时又容易掉穗落粒。机械收获小麦,以蜡熟后期为宜。
参考文献
[1]任安祥.小麦纹枯病的发生与综合防治技术[J].农技服务,2015(12):137.
[2]李晓英.浅谈小麦中后期管理技术要点[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3(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