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境儿童社会保障(精选12篇)
困境儿童社会保障 篇1
儿童的生存发展是当今社会关注的焦点, 重视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特别是困境儿童及困境儿童家庭, 是社会不可推卸的责任。近年来, 江苏沛县在保障困境儿童的权益方面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 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困境儿童基本状况
困境儿童, 是指孤儿、流浪的未成年人或因监护缺失而暂时失去生活依靠的未成年人, 包括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受艾滋病影响的儿童、父母服刑或戒毒期间的儿童、贫困家庭患重病和罕见病儿童、失学辍学儿童、留守流动儿童等, 是社会上最困难、最弱小的群体。
江苏沛县有18个镇 (街道、场) 383个行政村。据调查统计, 全县有困境儿童1997人, 其中孤儿778人, 监护人缺失266人, 监护人无力履行职责85人, 残疾儿童178人, 其他困境儿童 (流浪儿童、吸毒家庭子女和受暴力侵害儿童) 690人, 困境儿童占全县总人口比例为0.16%。从统计数据看, 困境儿童的数量很少, 但困境儿童与其他儿童的生活质量相比, 他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质量较差。总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习水平差。从调查情况看, 55%以上的困境儿童学习成绩一般或较差, 2%的困境儿童甚至没有上学。二是生活质量低。困境儿童的父母 (监护人) 90%以上都是需要并接受政府救助的贫困群体, 家庭收入低, 家庭生活环境复杂困难, 远不能满足儿童健康成长的需求, 造成部分儿童营养严重不良, 身体健康受到损害。三是心理发展不平衡。困境儿童处于社会的底层, 父母和家庭的困境对他们心理发育产生了较严重的负面影响。据调查, 80%以上的困境儿童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 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自卑心理严重, 交往意愿和能力普遍较低。
二、基本做法
(一) 建立制度平台。
成立困境儿童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领导小组, 建立相关部门联席会议制度, 统筹协调全县困境儿童保障工作。政府相继出台了《困境儿童分类保障制度实施意见》、《未成年人社会保护工作实施方案》, 并通过《爱心帮扶结对制度》、《儿童信息管理制度》、《儿童福利督导制度》等具体制度性文件的细化来构建儿童成长的保障。
(二) 营造社会氛围。
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 通过多种宣传形式推动政策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 广泛开展以儿童优先和未成年人权益保护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活动, 动员更多的社会团体和各界人士, 积极为救助困境儿童献爱心、做贡献, 营造了全社会共同关心儿童健康成长的浓厚氛围。
(三) 落实生活保障。
落实困境儿童的基本生活保障制度, 建立标准自然增长机制, 逐年提高保障标准。发放孤儿基本生活费, 按社会散居孤儿基本生活费的80%发放监护人监护缺失儿童的生活费, 按社会散居孤儿基本生活费标准的30%发放重残重病、流浪儿童及其他需要帮助的儿童的基本生活费。并按照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 给予动态价格补贴。自2011年来, 全县累计发放基本生活费及价格补贴1670万元。
(四) 强化机构建设。
政府投入资金500万元建设儿童福利指导中心, 负责为困境儿童建档、造册, 对孤儿养育状况进行定期巡查和监督评估, 对监护人进行指导和培训。同时负责代理困境儿童权益的相关事务, 协助民政部门与财政、卫生、教育、人社等部门, 落实医疗康复、教育、住房及成年后就业等相关优惠政策, 指导并负责基本生活费发放工作, 为困境儿童成才提供必要的服务和支持。
(五) 开展爱心牵手行动。
2012年以来, 政府为加大对困境儿童的帮扶力度, 开展了“爱心父母牵手困境儿童志愿者行动”, 采取助学、助困、助教的形式进行帮扶。助学即从学习上帮扶, 一年资助小学生400元, 中学生600元, 用于补贴困境儿童的学习生活费;助困即从生活上帮扶, 一年资助1500元, 用于困境儿童家庭发展生产、改善生活环境;助教即从情感上帮扶, 以走访、电话、书信等多种形式关心困境儿童的心理健康。目前爱心牵手1050名困境儿童, 资助善款470万余元。
三、存在问题
一是资金投入力度不足。近年来, 中央陆续出台了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制度、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政法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改革等政策, 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即将实施。为落实这些政策, 县财政每年需配套资金上亿元。由于县级财政自有收入有限、财政依赖度高, 财政支出压力很大, 对困境儿童的保障投入普遍不足。比如沛县2014年社会救助资金支出为1.46亿元, 仅占全年总支出的1.39%, 而这笔微乎其微的社会救助支出, 主要是对以家庭为单位的低保、重残、大病的救助, 而针对困境儿童的社会专项救助少之又少。
二是社会救助政策整合度低。对孤残、流浪等困境儿童的保护, 需要政府和社会多方资源的整合, 目前尚无专门的儿童福利法律法规, 相关政策整合度低, 成“碎片化”、“条块化”。比如儿童教育归教育部门、医疗归卫计部门、福利归民政部门、康复归残联部门, 分散在众多部门, 这样不仅使困境儿童保护工作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而且造成资金分散, 不能形成合力, 制约了救助资金效力的发挥, 影响了救助效果。
三是机构建设和管理水平低。资料显示, 我国现有失去父母、查找不到生父母的未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 (即“孤儿”) 达61.5万名, 收养主体目前有政府、个人、社会组织。其中, 民政部门儿童福利机构养育的孤儿有10.9万名, 由亲属养育、其他监护人抚养和一些个人、民间机构抚养的孤儿有50多万名。目前, 省一级有独立的儿童福利机构9家, 市一级有独立儿童福利机构333家, 县一级有独立儿童福利机构64家, 800多家社会福利机构设立了儿童部。但多数县 (市、区) 没有专门的儿童社会福利机构。虽然全国有2000个救助站, 但只有130个儿童保护中心, 且多数儿童保护中心和救助站是一套机构、两块牌子, 专业化水平较低、管理体制不健全。
四、对策与建议
一是政府主导, 加大投入。困境儿童作为弱势群体中的弱势群体, 政府要把救助困境儿童提上重要议事日程, 切实强化领导, 加大政府投入, 上级财政应加大对县级财政的转移支付力度。困境儿童保障资金列入财政预算, 逐年加大投入, 为救助困境儿童提供强有力的物质保障, 逐步实现儿童福利制度由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转变。
二是完善平台, 动态管理。建立专门的儿童工作机构, 统筹协调儿童福利工作, 加强部门协作, 构建困境儿童福利服务平台, 建立无缝衔接的儿童管理服务网络。同时对困境儿童情况进行认真细致的调查摸底, 详细了解困境儿童的现状, 做好综合分析, 登记造册, 建立基础信息资料库, 实现动态化管理, 进而通过技术性的分析对不同的儿童实施分类保障。
三是多元参与, 结对帮扶。随着社会的进步, 我国社会福利观念也有较大的进步, 由补缺型逐渐向普惠型转变。全社会应重视和关注儿童事业, 树立尊重儿童权利、提倡儿童优先、儿童全面发展和儿童参与社会的发展理念。儿童福利仅仅靠政府是远远不够的, 需要家庭、社区、学校、企业、公益组织、个人等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共建。一方面政府需要充分调动社会资源, 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促进专业的社会组织发展, 畅通社会力量参与儿童福利领域的渠道;另一方面应建立困境儿童关爱帮扶制度, 促进关爱帮扶困境儿童进入制度化、常态化的轨道, 积极发动更多社会力量参与爱心接力。相关部门和社会公益组织通过组织困境儿童开展“手拉手”、“一帮一”、城乡帮扶或参加主题夏令营、户外拓展、亲子交流等活动, 鼓励其参与社会实践, 融入团体生活, 促进身心健康。
四是创新制度, 整合资源。孤儿和困境儿童的福利保障工作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 在国家没有出台社会救助法, 以及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碎片化”、“条块化”、不完善、落实不力的情况下, 需多部门参与, 形成上下联动, 分工负责, 做好信息通报和交流, 调查收集困境儿童保障工作中的成功经验和存在的困难问题, 研究制定孤儿和困境儿童保障政策, 协调相关部门解决孤儿和困境儿童保障问题。加强部门协作, 建立长效机制, 切实维护困境儿童合法权益。
困境儿童社会保障 篇2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困境儿童保障工作的意见》(国发〔2016〕36号)、《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困境儿童保障工作的实施意见》(桂政发〔2016〕73号)精神,根据《柳州市关于加强困境儿童保障工作的实施方案》(柳政办〔2017〕141号),为切实维护困境儿童的合法权益,结合我县实际,现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目标
建立健全与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困境儿童分类保障制度,加快形成家庭尽责、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困境儿童保障工作格局,建立覆盖城乡、上下联动、协调配合的基层儿童福利服务体系。
二、时间要求
到2017年底,基本完成未成年人(困境儿童)保护机构建设,县本级挂牌成立未成年人保护中心,乡镇(街道)挂牌成立未成年人保护站,村(居)委员会挂牌成立“儿童家园(之家)”,没有创建“儿童家园(之家)”的,要利用其他符合条件的工作场所挂牌成立;县、乡镇(街道)、村(居)委未成年人(困境儿童)服务队伍基本建成。到2018年底,基层困境儿童服务工作网络覆盖所有贫困村。到2020年底,全县建立覆盖城乡、上下联动、协调配合的基层儿童福利服务体系,全社会关爱保护儿童的意识明显增强,困境儿童成长环境更为改善、安全更有保障。
三、组织机构
县困境儿童保障工作在三江侗族自治县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未成年人关爱保护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开展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名单如下:
组 长:俞凯彬 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副组长:侯 松 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副主任、政务服务管理成 员:张秋芬 杨晓东石仁肖梁贻刚马孝文覃立忠朱园园龙晓琴莫若义吴光明韦海鲜石社平马安秀杨开升李立章杨永德李品安王圣钦杨 草杨振兴办公室主任
县民政局局长
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文明办主任
县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局长 县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 县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 县总工会副主席
共青团三江县委员会副书记 县妇女联合会副主席 县残疾人联合会副理事长 县发展和改革局副局长 县公安局副政委 县教育局副局长
县民政局副局长
县司法局副局长 县财政局副局长
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 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副主任 县交通运输局副局长 县卫生和计划生育局副局长 县城市管理执法局副局长
莫芹金 县扶贫开发办公室副主任 张若剑 县法制办主任 吴美莲 县文体新广局副局长 梁 冰 县国家税务局副局长 梁志美 县地方税务局副局长 吴爱松 县综治办副主任
胡献伦 古宜镇人民政府副镇长
谢 瑶 丹洲镇人民政府副镇长 蓝应德 斗江镇人民政府副镇长 欧 智 林溪镇人民政府副镇长 莫瑞寒 八江镇人民政府副镇长 阳春生 独峒镇人民政府副镇长 王愿通 程村乡人民政府副乡长 梁翠玉 和平乡人民政府副乡长 吴茂玲 老堡乡人民政府副乡长 覃华明 高基乡人民政府副乡长 廖继业 良口乡人民政府副乡长 廖伟希 洋溪乡人民政府副乡长 石荣娇 富禄乡人民政府副乡长 石明俊 梅林乡人民政府副乡长 杨春芝 同乐乡人民政府副乡长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办公室设在县民政局,办公室主任:杨晓东(兼),副主任:马安秀(兼)。办公室电话:8612510,成员单位各派1位业务股长(主任)为联络员。
四、主要任务
(一)加强分类保障。困境儿童包括因家庭贫困导致生活、就医、就学等困难的儿童,因自身残疾导致康复、照料、护理和社会融入等困难的儿童,以及因家庭监护缺失或监护不当遭受虐待、遗弃、意外伤害、不法侵害等导致人身安全受到威胁或侵害的儿童。针对困境儿童生存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和困难,进一步完善困境儿童监护、生活、医疗、教育、康复、服务和安全保护等方面保障制度。
1.加强基本生活保障。把符合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条件和孤儿认定条件的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纳入孤儿基本生活保障范围。对于遭遇突发性、紧迫性、临时性基本生活困难的儿童家庭,符合条件的给予临时救助。(牵头单位:县民政局)
2.加强医疗康复保障。整合保险、应急救助及慈善援助等资源,形成困境儿童医疗保障合力。对于困难的重病、重残儿童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给予适当倾斜。对符合医疗救助条件的困境儿童家庭纳入医疗救助范围。按规定将小儿行为听力测试、儿童听力障碍语言训练等医疗康复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范围。对于低保家庭儿童、重残儿童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个人缴费部分给予补贴。对于纳入特困供养人员救助供养范围的儿童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个人缴费部分给予全额资助。有条件的地方要积极为孤儿投保意外伤害保险。
对于0—6岁视力、听力、言语、智力、肢体残疾儿童和孤独症儿童,加快建立康复救助制度,逐步实现免费得到手术、康复辅助器具配置和康复训练等服务。纳入基本公共服务项目的残疾人康复等服务要优先保障残疾儿童需求。对于社会散居残疾孤儿,纳入“残疾孤儿手术康复明天计划”对象范围。鼓励引导慈善力量开展针对困境儿童的慈善医疗救助项目,提供医疗、康复等服务。(牵头单位:县人社局、卫计局;责任单位:县民政局、财政局、残联)
3.加强教育保障。积极发展学前教育,鼓励特殊教育学校、取得办园许可的残疾儿童康复机构和有条件的儿童福利机构举办附设幼儿园,切实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入园问题。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在普惠性幼儿园接受教育。建立残疾儿童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对不适合在普通学校就读的中重度、生活可以自理的残疾儿童,帮助到特殊教育学校就读;对确实不能到校就读的重度残疾儿童提供送教上门或远程教育。支持儿童福利机构特教班在做好机构内残疾儿童特殊教育的同时,为社会残疾儿童提供特殊教育。积极落实孤儿和家庭经济困难儿童的教育资助政策,做到应助尽助。对于孤儿和家庭经济困难儿童,落实教育资助政策和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政策。对家庭经济困难的残疾儿童提供包括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在内的12年免费教育。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全县教育发展规划和财政保障范畴,全面落实在流入地参加升学考试政策和接受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政策。各乡(镇)要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控辍保学工作协调机制,依法保障困境儿童入学和不失学。将困境儿童教育保障工作列入县人民政府教育督导评估的重要内容。(牵头单位:县教育局;责任单位:各乡(镇)人民政府、县综治办、民政局、财政局、残联)
4.强化监护责任。对纳入孤儿安置渠道的困境儿童,按照有利于孤儿健康成长的原则,采取亲属抚养、机构养育、家庭寄养和依法收养方式妥善安置。对于父母没有监护能力且无其他监护人的儿童,以及人民法院指定由民政部门担任监护人的儿童,以及查找不到生父母或其他监护人的打拐解救儿童,由民政部门设立的儿童福利机构收留抚养。养育费由该儿童的户籍所在地(打拐解救所在地)人民政府列入当地财政预算予以解决。公安机关在出警过程中,发现未成年人身体受到严重伤害、面临严重人身安全威胁或处于无人照料等危险状态的,应当将其带离实施监护侵害行为的监护人,就近护送至其他监护人、亲属、村(居)民委员会或者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并办理书面交接手续,未成年人有表达能力的,应当就护送地点征求未成年人意见,并追究生父母、养父母的法律责任。对于被执行行政拘留的被处罚人或采取刑事拘留等限制人身自由刑事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公安机关应当询问其是否有未成年子女需要委托亲属、其他成年人或民政部门设立的儿童福利机构、救助保护机构监护,并协助其联系有关人员或民政部门予以安排。对于服刑人员、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的缺少监护人的未成年子女,执行机关应当为其委托亲属、其他成年人或民政部门设立的儿童福利机构、救助保护机构监护提供帮助。对于依法收养儿童,民政部门要完善和强化监护人抚养监护能力评估制度,落实抚养监护要求。(牵头单位:县民政局;责任单位:县公安局、财政局)
5.完善未成年人关爱机制。完善困境儿童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机制,积极为困境儿童提供法律援助,鼓励和支持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等参与困境儿童法律援助活动。加强失足未成年人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的有效衔接,根据失足未成年人生理、心理特点和健康成长需要,完善社区矫正教育帮扶制度,提高社区矫正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帮助失足未成年人顺利回归社会。加大对困境儿童的精神关爱,提供专业社工心理咨询服务,培养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牵头单位:县司法局)
(二)加快服务体系建设。整合各类优势资源,强化和落实基层政府、部门职责,充实和提升基层工作能力,建立县、乡镇、村(居)三级工作网络。
要依托本级儿童福利机构、社会福利机构设立儿童福利指导中心,明确中心职责和功能,细化工作制度,充分发挥中心在组织管理、专业指导、教育培训等方面的基础性作用。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单独设立儿童福利指导中心。
各乡(镇)要建立政府领导,民政部门、妇儿工委办公室牵头,教育、公安、司法、财政、卫生计生、人社等部门和残联、妇联、共青团、工会组织信息共享、协调联动的工作机制,统筹做好困境儿童保障政策落实和指导、协调、督查等工作。要参照农村留守儿童救助保护机制,建立面向城乡困境儿童包括强制报告、应急处置、评估帮扶、监护干预等在内的困境儿童安全保护机制。要与乡镇人民政府和村(居)民委员会做好相关工作衔接,及时监测、发现、处理、解决困境儿童权益受侵害事件,按照分类保障措施,保障困境儿童权益。要依托县级社会福利机构、救助保护机构、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机构、残疾人服务机构、城乡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等,健全困境儿童服务网络,辐射城乡社区,发挥临时庇护、收留抚养、福利服务等功能。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要切实承担困境儿童保障服务工作职责,设立儿童福利服务工作站,指导村(居)民委员会做好困境儿童保障服务工作。要建立翔实完备的困境儿童信息台账,一人一档案,实行动态管理,为困境儿童保障工作提供信息支持。要畅通与县级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的联系,并依托各部门(组织)在乡镇的办事(派出)机构,及时办理困境儿童及其家庭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安全保护等事务,确保符合条件的困境儿童及其家庭及时得到有效帮扶。要依托“一门受理、协同办理”工作机制和服务窗口,及时受理、初审困境儿童有关保障政策的申请,协助做好申请批准和资金发放工作。
村(居)民委员会要设立专(兼)职儿童福利督导员,配备相对独立的办公场所,并落实相关待遇。儿童福利督导员负责困境儿童保障政策宣传和日常工作,通过全面排查、定期走访及时掌握困境儿童家庭、监护、就学等基本情况,指导监督家庭依法履行抚养义务和监护职责,并通过村(居)民委员会向乡镇人民政府报告情况。村(居)民委员会对于发现的困境儿童及其家庭,属于家庭经济贫困、儿童自身残疾等困难情形的,要告知或协助其申请相关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保障;属于家庭监护缺失或监护不当导致儿童人身安全受到威胁或侵害的,要落实强制报告责任;并积极协助乡(镇)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妇儿工委办公室和教育、卫计、人社等部门及公安机关、残联组织开展困境儿童保障工作。(牵头单位:县民政局、各乡(镇)人民政府;责任单位:县妇儿工委办公室、县教育局、公安局、司法局、财政局、卫计局、人社局、残联、妇联、团县委、总工会)
(三)充分发挥群团组织作用。全县群团组织要发挥自身优势,广泛开展适合困境儿童特点和需求的关爱、帮扶、维权等服务,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工会、共青团、妇联要广泛动员广大职工、团员青年、妇女等开展多种形式的困境儿童关爱服务,依托职工之家、妇女之家、儿童家园(之家)、家庭教育指导中心、青少年综合服务平台等,加强对困境儿童及其家庭的教育指导和培训帮扶。残联组织要依托残疾人服务设施加强残疾儿童康复训练、特殊教育等工作,加快建立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加强残疾儿童康复机构建设和康复服务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培养,组织实施残疾儿童康复救助项目,提高康复保障水平和服务能力。关工委要组织动员广大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等离退休老同志,协同做好困境儿童关爱服务工作。(牵头单位:团县委、县妇联;责任单位:县民政局、财政局、教育局、总工会、县关工委、卫计局、残联,各乡(镇)人民政府)
(四)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加快孵化培育专业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慈善组织、志愿服务组织,引导其围绕困境儿童基本生活、教育、医疗、照料、康复等需求,捐赠资金物资、实施慈善项目、提供专业服务。落实国家有关税费优惠政策,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等方式,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困境儿童托养照料、康复训练等服务机构,并鼓励其参与承接政府购买服务。支持社会工作者、法律工作者等专业人员和志愿者针对困境儿童不同特点提供心理疏导、精神关爱、家庭教育指导、权益维护等服务。鼓励爱心家庭依据相关规定,为有需要的困境儿童提供家庭寄养、委托代养、爱心助养等服务,帮助困境儿童得到妥善照料和家庭亲情。积极倡导爱心企业通过一对一帮扶、慈善捐赠、实施公益项目等多种方式,为困境儿童及其家庭提供更多帮助。(牵头单位:县民政局;责任单位:财政局、教育局、国税局、地税局、团县委、妇联、总工会、县关工委)
(五)强化服务机构建设。儿童福利机构、救助保护机构、儿童福利指导中心、儿童福利工作站、儿童家园等,是开展困境儿童保障的主要场所。要将儿童福利服务设施建设纳入财政预算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加强儿童福利机构或社会福利机构儿童部、救助保护机构、儿童福利指导中心、儿童福利工作站、儿童家园(之家)场所设施设备建设,完善服务功能,提高服务能力,满足监护照料困境儿童需要。大力支持县级儿童福利机构拓展服务功能,增设残障儿童康复训练基地,在做好机构内孤残儿童康复训练的同时,为困境儿童提供替代照料、养育辅导、康复训练等服务。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兴办残疾儿童康复特教服务机构。利用现有的城乡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及农村幸福院等设施开辟儿童家园(之家)等儿童活动和服务场所,将儿童服务纳入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要大力培养困境儿童保障服务专业人才,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每个乡(镇)至少配备专职社会工作者1-2人。探索建立困境儿童保障机构内的从业医护人员、特教教师、社会工作者、康复师、护理员等人员的激励机制,逐步提高他们的职业化、专业化水平和收入水平。(牵头单位:县民政局;责任单位:县财政局、县人社局、县残联、县妇联)
五、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各乡(镇)要切实加强困境儿童保障工作的领导,要按照儿童福利事业优先发展的要求,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和经济社会发展等规划,健全工作机制,及时研究解决重大问题,统筹推进困境儿童保障工作。把困境儿童保障工作列入绩效考核内容,制定督查考核办法,明确督查指标,建立常态化、经常化的督查考核机制。(牵头单位:各乡、(镇)人民政府)
(二)建立部门协作联动机制。县民政部门、妇儿工委办公室要发挥牵头作用,做好综合协调、指导督促等工作,会同教育、公安、司法、财政、卫生计生、人社、住建等有关部门和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组织,推动各有关方面共同做好困境儿童保障工作。加强困境儿童工作信息共享和动态监测。民政、教育、卫生计生部门和公安机关要督促指导中小学校、幼儿园、托儿所、医疗卫生机构、社会福利机构、救助保护机构履行困境儿童安全保护机制赋予的强制报告、应急处置、评估帮扶、监护干预等职责,保障困境儿童人身安全。(牵头单位:县民政局、县妇儿工委办;责任单位:县教育局、公安局、司法局、财政局、卫计局、人社局、住建局、总工会、团县委、妇联、残联)
(三)落实资金保障。多渠道筹措资金,建立稳定的经费保障机制,支持做好困境儿童保障工作。要充分调动社会力量、慈善资源积极参与,引导社会资金投入,为困境儿童保障工作提供更加有力支撑。(牵头单位:县财政局、各乡(镇)人民政府。)
(四)落实人员保障。编办、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通过采取增加编制人员、公益岗位以及编外聘用人员等措施,为当地儿童福利机构、救助保护机构以及社会福利机构提供人员保障,满足监护照料困境儿童需要。要通过政府购买专职服务机构开展基层困境儿童保障服务工作,确保儿童福利指导中心、儿童福利工作站、儿童家园(之家)等基层儿童福利机构设施落实专职人员、办公场所和工作经费,解决困境儿童保障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牵头单位:县编办、人社局、妇联)
(五)加强宣传引导。加强儿童权益保障法律法规和困境儿童保障政策宣传,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推动政策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强化全社会保护儿童权利意识,强化家庭履责的法律意识和政府主导、全民关爱的责任意识,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儿童健康成长的浓厚氛围。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民族恤孤慈幼的传统美德,鼓励、倡导、表彰邻里守望和社区互助行为,宣传报道先进典型,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建立健全舆情监测预警和应对机制,及时妥善回应社会关切。(牵头单位:县委宣传部;责任单位:县文体新广局、教育局、司法局、民政局、公安局、总工会、团县委、妇联、残联)
各乡(镇)人民政府要结合本辖区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并成立组织领导机构,强化领导,明确职能分工,确保困境儿童保障工作有序开展。县人民政府将组织督查组对方案的实施情况进行专项督查。
附件:《三江侗族自治县关于加强困境儿童保障工作的实施
方案》任务分解表
困境儿童社会保障 篇3
摘要:近年来,社会公众对自闭症儿童的关注程度日益提高,但是较高的社会关注度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善自闭症儿童家庭的生活窘境。本文以当前自闭症儿童社会救助的困境为切入点,从社会公众、康复机构以及自闭症儿童家长自身三个方面出发,梳理了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认为当前自闭症儿童的社会救助亟待从媒体关注走向有效的实际行动。本文提出相应的有利于确保社会救助有效性的措施,建议政府与社会公益机构建立完善的自闭症儿童社会救助体系,使广大自闭症儿童家庭得到切实的援助与关怀。
关键词:自闭症儿童;社会救助;政策困境;对策
一、社会公众对自闭症儿童的关注与救助问题的提出
随着媒体报道的增加与人们对弱势群体关注度的提高,自闭症儿童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公众视野中。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明确将自闭症列为精神残疾,儿童自闭症已占我国精神残疾首位。目前我国自闭症患儿数约为164万人①,而且还存在大量未被诊断发现或已有自闭症倾向的儿童。
与此同时,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也已发布了一系列法令法规,为自闭症儿童提供医疗救助、经济补助以及康复培训。例如,2014年国家教育部联合中国残联等其他部门共同制定了《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国办发〔2014〕1号),旨在加快推进特殊教育的发展,大力提升特殊教育水平,切实保障残疾人受教育权利。但是,由于没有建立健全自闭症儿童社会救助体系,各项福利政策具有局限性,并未使自闭症儿童及家庭广泛受益。
首先,社会公众对自闭症群体的社会接纳程度普遍偏低。自闭症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群体,虽已逐渐进入社会公众的视线,但自闭症方面相关知识的宣传不足和社会支持系统的缺失使得自闭症儿童群体始终在社会环境中处于较为边缘化的状态②。许多自闭症儿童自身的一些行为问题加之自闭症患者家庭大多处于沉默的状态,导致自闭症群体相较于其他残障群体往往承受了更多的社会偏见与误解,使一部分原本愿意伸出援助之手的社会人士望而却步。
其次,多数自闭症儿童康复机构发展不成熟。总体来说,我国接受自闭症儿童的特教机构数量并不少。但其中较权威的大型特教机构却屈指可数,并且基本不只针对自闭症儿童开设,收蓄能力非常有限。许多小型民营机构还面临着教师流动性大和场地租金不断上涨的压力,因而不得不中途关停。
同时,自闭症儿童家庭面临沉重负担的问题仍然得不到有效解决。其一,自闭症儿童家庭的经济负担问题仍然存在。《残疾儿童康复救助“七彩梦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实施范围仅局限于有一定工作基础和服务能力的城市中符合标准的康复训练定点机构,这意味着并不是所有自闭症儿童家庭都能够获得政府的经济补助。由于市场上没有制定特殊教育收费的参照标准,使得公办、民办机构收费价格参差不齐。家长对患儿康复治疗的个性化需求对于需要长期接受康复治疗的儿童家庭来说,也无疑是一笔巨额开支。其二,自闭症儿童家长心理负担沉重。家长无法接受孩子是自闭症的事实以及孩子康复过程、康复成效的缓慢。调查显示,坚持康复治疗逾3年的自闭症儿童家庭仅占25%③。其三,自闭症儿童家长还需承受社会负担,即孩子成年后依旧无法回归社会,生活问题得不到保障。目前,我国在有关保障成年自闭症患者护理、托养、就业等方面问题的救助政策方面还不完善,为成年自闭症患者提供康复和托养服务的机构更是少之又少。
二、自闭症儿童社会救助体系及其实施困境的根源分析
首先,社会宣传不到位和相关机构舆论引导工作的错位是造成救助实施困难的重要原因。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社会公众目前对自闭症的认识依旧滞后,不仅相关临床诊断和治疗资源严重不足,相应的研究及诊疗投入较少,社会舆论支持也相对不足,许多民众对于自闭症的了解很大程度上为个人的曲解。其一表现在大众媒体自闭症宣传存在偏差和片面性。虽然自闭症逐渐受到大众媒体的关注,许多关于自闭症的新闻报道也不断见诸报端,国内也出现了一系列关于自闭症的影视、文学作品,在一定时期内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反响,但从传播需要理性引导这一角度来说,现阶段的自闭症媒体宣传中还是不乏存在一些过于片面和容易引起受众理解偏差的信息。例如在许多自闭症报道当中,自闭症天才的故事更是为患者悲情的遭遇增添了一分神秘的色彩,更易激发人们的同情和好奇心④。事实上并不是每一个自闭症儿童都能够及时地被诊断出自闭症并接受系统的训练和治疗,也并不是每一个家庭都如此幸运地得到社会的关爱和帮助。大众媒体宣传的科学性将直接影响公众对自闭症的态度和行为。其二表现在社会宣传的广度和力度不足。自闭症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工作在农村及偏远地区尚处于空缺阶段,许多自闭症儿童家长对于自闭症认识存在缺陷,大大地降低了自闭症儿童早期筛查、早期诊断和早期干预的机会,使大量自闭症儿童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间;另一方面,社会对自闭症的认知还基本处于浅层次,尤其是校园宣传的缺失使自闭症儿童往往很难获得同龄人的接纳和理解。
其次,自闭症儿童康复机构面临着可持续发展的难题。无论是公办康复机构还是民营康复机构,要想获得进一步发展,就必须先全面地认识机构自身所存在的缺陷。当前我国的自闭症康复机构,无论是内部组织结构还是外部生存环境,都存在着诸多可持续性发展的障碍。
在内部组织结构上,位于起步阶段或中期阶段的民办康复机构在此方面暴露出的问题更甚严重。一是机构内部教师的资质良莠不齐。不少民办机构内部的教师只经过长期或短期的实践培训便开始对自闭症儿童进行康复训练,其在专业认知方面还有所欠缺。此外,教师的专业与职业认同感不高,也严重影响了其对自闭症儿童的教学效果⑤。二是场地与资金运作遇到困难。场地有限的问题就使多数机构难以拓展规模,无法提供更多的教育机会。并且多数自闭症儿童康复机构都是非盈利性质的,机构多只收取自闭症儿童在校内的食宿费等一些基本费用,这意味着机构要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在资金问题上仍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在外部生存坏境上,自闭症儿童康复机构面临着政府扶持力度不够与传媒关注随机性的困境。就政府而言,自闭症儿童的救助并不是其工作重心,政府对自闭症康复机构的扶持范围有限。民办康复机构多依靠社会捐助和慈善款项来维持机构的进一步发展,但民间力量具有严重不稳定性和不可持续性的弊端⑥,使机构承受着随时可能面临资金周转困难的压力。同时,政府在学龄前的康复教育机构的监管更加缺失。由于学龄前的康复教育跨越了医学与教育两个领域,负责教育的教育厅与负责医学的卫生厅对这块内容皆不予审批,加上市场上没有对特殊教育康复费用制定统一的定价标准,使一些民办的学龄期前自闭症康复机构的教学质量、收费标准都得不到保障。就社会传媒对自闭症儿童救助的宣传来看,自闭症康复机构没有与媒体建立长久的关系。机构只有在发展中遇到困难时才去找媒体,或是社会上发生了相关热点,媒体人才去播报自闭症话题。对于自闭症的宣传,每次只是以新闻点的形式出现,曝光率有限,其所造成的社会影响度不高。
最后,在某种程度也是最重要的,是多数自闭症儿童家长存在认识上的误区,集中表现在对孩子康复问题持有急功近利的想法,其不仅增添了家长自身的负担,而且对自闭症儿童的康复效果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造成自闭症儿童家长的认识误区主要归根于家长自身对自闭症及其诊疗途径认识不足以及缺少为自闭症儿童家庭提供专业咨询服务的机构。
在自闭症儿童确诊前,大部分儿童家长对于自闭症病理的认知几乎为零,因而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不能及时地对其一些异常行为有所察觉和引起足够的重视,导致自闭症儿童的许多行为问题在早期就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和纠正;在自闭症儿童确诊后,家长普遍难以接受孩子为自闭症儿童这一现实,且不少家长对目前的康复机构的诊疗手段和教学模式都持怀疑态度,于是转而寻求一些民间偏方或者私人机构的帮助。导致家长产生上述行为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家长对于自闭症病理认知的缺乏,从而使其在自闭症康复治疗方式的选择上存在盲目性。部分家长对于自闭症儿童是否接受融合教育缺乏理性认识,片面地追求让孩子接受“正常的教育”,没能将自闭症儿童的教育重点放在行为的引导上,而是一味地注重提升自闭症儿童的学习能力。在没对现实状况有较为深入的了解的情况下,就将孩子送进了普通学校,直至孩子的行为问题难以克服后才又辗转送入特教机构,最终不仅拖延了孩子的治疗时间,也增加了家庭的负担。与此同时,国内目前尚未出现针对自闭症儿童的权威医疗机构或提供专业咨询服务的机构、场所。许多自闭症儿童在医院被诊断为自闭症后,缺少权威的医疗机构对自闭症儿童个体的阶段性治疗效果进行定量判定,给予针对自闭症儿童个体进行下一阶段康复治疗的指导性建议。因此,家长在决定是否让自闭症儿童接受融合教育时过于主观,并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专业的自闭症医疗咨询机构的匮乏使许多自闭症儿童家庭获取专业自闭症医疗、康复资讯的信息源的可靠性和可持续性都大打折扣。
三、走向行动的自闭症儿童社会救助对策讨论
在总结国内已有经验和借鉴国外成功案例的基础上,我国当下为给自闭症儿童及其家庭提供有效的社会救助,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在行动上推进自闭症儿童社会救助体系的建立。
首要任务是推进立法进程,制定专门性的法律法规,细化自闭症儿童社会救助的分工。现行的有关自闭症群体的法律保护政策都较为笼统,并且对于处于精神残疾边缘的自闭症群体,还没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因此,立法机关要统筹现行各项分散的救助制度,建立起系统的自闭症群体社会福利的法律框架。加快出台针对性较强的单行法律,明确其所享有的各项社会保护政策。借鉴美国的经验,从自闭症的发现、研究、干预及各种服务⑦等方面,明确各相关部门在自闭症儿童社会救助过程中的分工,为自闭症儿童从医疗诊断阶段到康复训练阶段都提供具体的求助渠道。
其次,加大对自闭症教育、康复机构的扶持与监管力度。在针对自闭症康复机构发展的问题上,政府要进一步建立示范性的康复机构并加大对示范机构的扶持与管理,支持其发展壮大,从而能为其他机构提供发展借鉴与指导。政府机关要尽快对民办机构的混乱局面进行整顿,制定行业标准与管理规范,帮助完善康复机构的内部组织形式与日常运行模式。对于符合条件的民办机构给予资金补助或政策优待。
再次,加大人才的培养投入,建设数量足够、素质优异的专业师资队伍。一方面,加强在职教师的专业培训,如鼓励康复机构与科研机构的合作,定期召开各地康复教师的经验交流会,特聘权威专家对在职教师的再教育,并在具备严密的学术论证和严格测试的基础上,引进新型教育手段和康复训练机械等。另一方面,鼓励各大高校设立相关方面的学科,制定相关人才培养计划,以培育更多具有高素质背景的自闭症康复教师。在培养人才的同时,提高特教教师的福利待遇与社会地位,根据国家规定逐步提高特殊教育工作者津贴,提高特教教师在优秀教师表彰中的比例,增加自闭症康复机构教师的入编人数等,吸引更多社会人士投身于自闭症事业。
最后,政府与机构要发挥好宣传工作的中介力量,积极引导媒体人对自闭症的宣传与普及,引导受众的思考,从而帮助社会大众形成积极正确的观念。在保护患儿家庭隐私的情况下,通过个别具有代表性的案例,使报道尽可能做到真实、通俗,增强报道的说服力和可信度⑧。政府基层部门必须加强自闭症知识的公益宣传和推广,促使潜在的自闭症儿童家长重视其发病现象,及早诊断、尽早进行康复训练;做好各项救助补贴政策的入户宣传工作,提高自闭症儿童家庭寻求政策支持和补助的意识。通过形式多样的普法宣传活动,提高全社会尊重自闭症儿童群体权益的意识,提高自闭症儿童对残疾人保障法等法律法规的知晓程度和政府各项优待政策的普及范围的了解程度。
四、结语
就目前情况而言,我国的自闭症儿童社会救助体系仍然处在建构过程中,存在许多不足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加强社会宣传,提升社会公众对自闭症患者的接纳程度以及减少自闭症儿童家长的认识误区;如何落实、推进政府出台的各项救助政策,增加受益人群范围;如何加快专业医疗、康复机构的发展速度,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如何为自闭症儿童接受融合教育提供现实保障,减少自闭症儿童进入普通学校的障碍与压力……而解决上述问题,不仅需要法制保障与政府负责,更需要社会协同与公众参与。在政府、社会和家庭三方长久的共同努力之下,建立立体有效的自闭症儿童社会救助体系的美好愿景才可能尽早实现,才可能使不同的自闭症儿童个体受助程度最大化。
注释:
①中国公益研究院.中国自闭症儿童现状分析报告[R].北京:中国公益研究院,2012年4月2日.
②吴国栋.自闭症儿童社会支持活动实务与评估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2.
③北京师范大学壹基金公益研究院儿童福利研究中心.中国自闭症儿童家庭的现状与需求[R].北京:首届全国自闭症儿童家庭大会,2011年12月.
④金恒.大众媒体自闭症报道的偏差和建议[J].传媒观察,2012年7月.
⑤张梦莹.民办自闭症儿童康复机构评估研究——以武汉启慧特殊儿童教育中心为例[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6月.
⑥曹烁玮.福利多元视角下我国孤独症群体的社会政策问题研究[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13年5月.
⑦林晨昕.美国自闭症儿童的社会融合及对我国的启示[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3月.
⑧金恒.大众媒体自闭症报道的偏差和建议[J].传媒观察,2012年7月.
我国困境儿童权利保障问题研究 篇4
关键词:困境儿童,救助,权利保障
2011年6月, 河北省石家庄社会福利院设立了全国首家婴儿安全岛, 2013年7月, 民政部下发《民政部办公厅关于转发中国儿童福利和收养中心开展“婴儿安全岛”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 全国各地相继开展有关“婴儿安全岛”的试点工作。然而, 2014年3月17日, 运行仅48天广州婴儿安全岛因不堪重负成为全国首家宣布暂停运营的婴儿安全岛, 紧随其后, 济南、厦门的婴儿安全岛也宣布暂停运营。婴儿安全岛的出现, 侧面折射出我国困境儿童的窘境, 为此, 该文就困境儿童的权利保障问题进行探析。
1 我国困境儿童的现实状况
“困境儿童”这一概念, 无论是在我国学术界, 还是政策文献中, 都未能有一个清晰明确的界定。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困境儿童”的定义, 主要是指孤儿、残疾儿童、流浪乞讨儿童、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子女、受暴力侵害和虐待儿童, 以及与患艾滋病父母或本身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儿童。其次, 《中国儿童福利政策报告》中指出:“中国有特殊需求的儿童群体, 包括孤儿、残疾儿童、流浪乞讨儿童、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子女、受暴力侵害和虐待儿童, 以及受艾滋病影响儿童等弱势群体。”2011年6月, 浙江省政府办公厅下发了《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孤儿和困境儿童福利事业的意见》, 我国首次省级以上部门提出来“困境儿童”的概念——指流浪未成年人和因其他原因暂时失去生活依靠的未成年人。但困境儿童的概念范围过窄, 重点受益对象有限, 不利于困境儿童的权利得到救助。
综上, 该文将“困境儿童”概括为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缺失保护和关爱, 需要特殊帮助的十八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
近年来, 我国政府对困境儿童的关注度日益增强。2005年全国首次孤儿状况摸底调查结果显示, 我国孤儿总数为57.3万人;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 0~14岁的残疾人口为387万人, 6~14岁学龄残疾儿童为246万人; (2) 根据2005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中国政府合作艾滋病预防关怀项目的一个研究——《中国儿童福利政策报告》显示, 据2005年的统计数字, 中国出生缺陷的发生率为1.39%, 民政部保守估计全国每年近100万出生缺陷儿;截至2008年, 我国0~17岁流动、留守儿童数量分别占儿童总数的9.18%、17.83%, 以此估计我国流动儿童的规模约为2725万人, 留守儿童约5509万人, 0~5岁留守儿童占该年龄段儿童的比例超过20%;截至2010年底, 中国受艾滋病影响的儿童约有49.6~89.4万人, 其中有2.0~2.7万儿童因艾滋病失去父母双方。
从以上统计的数据看出困境儿童数量十分庞大, 还有不计其数的困境儿童未被发现。他们在生活、教育、医疗、康复等方面存在着诸多的问题, 长期承受着痛苦与折磨, 亟待政府给予更多的关心和救助。随着经济发展, 社会结构不断变迁, 困境儿童数量不断扩大, 儿童陷入困境的原因更加错综复杂。倘若不解决困境儿童问题, 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冲突, 不利于社会和谐稳定和发展。关注困境儿童, 是以人为本, 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体现。
2 我国儿童权利保障机制的缺陷
2.1 我国缺乏主动发现和主动救助机制
社会福利院、困境儿童救助保护中心以及救助管理站是接收、抚养或者帮助困境儿童寻找家人、送返家庭的职责主体。据已知的数据统计, 我国失去父母的儿童、弃婴及事实上无人抚养的未成年人共计71.2万人, 其中60万名散居在社会。还有大量的困境儿童未被统计, 主要是因为缺失了承担主动发现和主动救助机制的主体。社会福利院、困境儿童救助保护中心以及救助管理站遵循“自愿救助原则”。这些责任主体往往处于被动的状态, 不会积极主动得去发现困境儿童。而另一方面, 困境儿童自身缺失主动求助的条件, 导致大量困境儿童游离于救助体系之外。
2.2 非营利组织参与救助能力不足
非营利组织承担了一部分政府的不可或缺的角色。但长期以来, 政府对社会救助一直处于优势和主导地位, 对社会保障责任更是大包大揽, 非营利组织伸展空间极小。非营利组织只能执行政府的具体安排, 参与事务性的工作, 有时承担政府的延伸职能, 其特殊优势与作用难以发挥, 参与社会救助范围十分有限。虽然我国对非营利组织有了初步的法律规范, 但登记门槛过高, 审批程序繁琐复杂, 救助范围有限, 政府扶持力度小等等, 种种因素抑制了非营利组织对困境儿童救助的积极性。
2.3 对困境儿童救助渠道狭窄
截至2010年, 全国共建立2000余个救助管理站, 但儿童救助保护中心仅有300余个。救助机构只接收符合一定条件的困境儿童, 且其数量远远不能够满足。在偏远或较为落后的地区, 很少甚至没有儿童救助机构, 因此, 社会公众即便发现了困境儿童, 也很难对其实施救助。再者, 救助管理站与儿童救助保护中心只是短期对困境儿童提供基本的照料与服务——提供住所, 寻找家人, 送返家庭等, 保障了困境儿童最基本的生命权和发展权。从长期发展的角度看来, 并不能够满足困境儿童的需求。困境儿童未能享有与普通儿童一样的平等权利与机会, 不利于儿童全面健康成长, 最终必将导致困境儿童难以融入社会, 引发新的社会矛盾与问题。
2.4 关于困境儿童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我国尚未建立儿童福利保障制度, 致使我国困境儿童的窘境长期存在。自新中国成立以来, 我国关于儿童福利的法律体系初步建立, 却不尽完善。1990年, 我国政府正式签署加入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 明确“儿童利益最大化”和“生存权与发展权”原则是我国儿童权益保护的基本原则。但是关于我国对儿童权利保障的法律内容散见于《刑法》、《民法通则》、《未成年人保护法》、《母婴保健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等相关法律文件中, 整体较为分散凌乱。从我国现行立法来看, 仍未有一部关于儿童权利保障专门的部门法, 未能细致深入儿童权利保障链条的每个环节。
3 构建我国困境儿童权利保障体系
我国缺乏关于困境儿童权利保障的体系, 致使在困境儿童权利保障的道路上阻力重重。为有效保障困境儿童的最基本的生存权与发展权, 该文从多方位、多层次得进行分析和探讨, 构建困境儿童权利保障体系。
3.1 构建主动发现和主动救助机制
各级政府应当结合当地地域特点和风俗习惯, 构建主动发现和主动救助机制, 定期对散落在人间的困境儿童进行排查和统计, 及时对外公布统计数据。其次, 建立对困境儿童的跟踪反馈机制, 对每位已得到救助的困境儿童最新情况有所了解和把控, 确保困境儿童的救助工作得到落实。此外, 政府应当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 明确主动发现以及主动救助困境儿童的责任主体, 如社会福利机构、救助管理站和儿童救助中心等, 避免产生责任推脱。
3.2 支持非营利组织从事困境儿童救助工作
政府应当简政放权, 放宽非营利组织登记注册条件, 将非营利组织纳入困境儿童的救助体系进来。政府主要担任管理和监督的职能, 从宏观进行调控, 非营利组织则参与实质性的救助工作。此外, 政府应当支持与鼓励民间福利机构从事困境儿童救助工作, 使其能够享受与公办福利机构同等的待遇, 建立抚养责任分担机制, 通过立法打破原有的尴尬局面与重重阻碍, 缓解政府和社会的压力。
3.3 建立普惠型困境儿童救助体系
2013年6月29日, 民政部下发《关于展开适度普惠型儿童福利制度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文件, 提出为困境儿童建立基本的生活保障制度。在构建困境儿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 应采纳“分类型分标准原则”和“切实适度原则”。困境儿童包括了各种不同特点的特殊弱势群体, 在政策制度设计时, 则应追求为其“量身打造”, 分类型分标准。其次, 每个困境儿童所享有的保障标准不一, 但都应有个最低限度, 即能满足困境儿童健康成长的基本需求。“切实适度原则”不能脱离两个标准, 一是最低养育标准, 而是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该文认为“分类型分标准原则”和“切实适度原则”能为政府构建困境儿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提供很好的指引性作用, 符合社会保障法的基本方针——广覆盖和保基本。以国家政府为主导, 以非营利性组织为实施主体, 并发动公众广泛参与, 形成一支专业化相结合的队伍。以儿童优先和儿童最大利益为原则, 建立和完善普惠型困境儿童救助政策体系。从推动社会福利转向适度普惠, 深入救助困境儿童权利链的每个环节, 力求确保每位困境儿童的享有平等救助的权利和机会。
3.4 尽快出台《儿童福利法》
目前, 我国对于儿童福利事业已取得长足进展, 但通过对儿童福利政策法规进行梳理与总结发现, 关于儿童权利保障问题的政策杂乱无章, 其司法实践的可操作性不强。一些部门法也出现了其滞后性, 而困境儿童的救助刻不容缓, 保障儿童合法权益亟需一个完整的法律体系框架。因此, 应当结合我国现有国情, 加快对儿童福利立法的步伐, 建立体系完备的《儿童福利法》, 将分散的儿童福利资源进行整合和升华。
参考文献
[1]宫春子, 关宏强.数说儿童的那些事[J].中国统计, 2013 (12) :48-49.
[2]仇雨临.我国孤残儿童福利保障政策的评析与展望[J].社会保障研究, 2007 (2) .
[3]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中国儿童福利政策报告[R].北京:中国社会政策研究所, 2010 (6) .
[4]柏文涌, 黄光芬, 齐芳.社会管理创新视域下困境儿童救助策略研究[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13 (2) .
[5]戴超.试论困境儿童的国家救助——以儿童福利理论为视角[J].当代青年研究, 2014 (3) :78-84.
[6]陈琴华.孤残儿童康复中的社会工作介入策略[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 2013.
[7]郭艳丽.我国非营利组织参与社会救助问题研究[D].济南:山东财经大学, 2012.
困境儿童社会保障 篇5
今年,我校积极响应各级领导的号召,从实际出发,在全校范围内启动了关爱留守儿童工程,现将自查情况总结如下。
一、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体系
全面贯彻落实文件精神,将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和关爱工作纳入主要工作。
二、积极改善留守儿童生活条件
学校宿舍优先满足留守儿童的需要,为留守儿童免费提供床上用品,满足上学需要,中午学校有食堂,完全满足孩子的午餐需要,还为留守儿童建立“留守儿童之家”,让他们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三、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日常管理
四、广泛开展留守儿童关爱活动
我校完善了留守儿童花名册,建立了包保机制,成立了留守儿童之家。通过结对子、爱心妈妈等亲情活动对留守儿童进行法制观念和安全防范知识教育;借助家长学校,定期对留守儿童的监护人进行家庭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培训,要求外出打工家长做到每周打一个电话,每月与班主任联系一次,铺架他们与父母情感沟通的桥梁,从而提高了家庭教育和管理能力。
五、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学校办学经费仍然困难,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所需要的开支,学校这个大家庭也负担不起,经费不足。同时,缺乏心理教育的老师和相关人员也是制约“关爱工程”的问题之一,对相关人员进行专业的心理教育培训或由专业人员进行指导迫在眉睫。
2、农村家庭教育网络不健全、部分家长学校作用发挥不够好,缺少有针对性的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宣传培训活动等,加之有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监护人尤其是祖辈监护人文化程度低,认识不到位,放任孩子的言行,使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问题。
六、下一步工作打算
1、加强内部管理,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让所有学生都能够及时得到老师的关心和帮助,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树立学习自信心。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困境对策探讨 篇6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转型的不断加速,每年的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转移,在为经济带来巨大利润的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就是目前的一大困境。本文对留守儿童教育困境的对策进行探讨,希望在现有的政策支持下,加深对留守儿童相关问题的认识,弥补一些漏洞,为后续研究提供一些补充建议,并探求促进留守儿童健康和谐发展之策。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 ; 教育困境 ; 对策探讨
【基金项目】2013年湖南省职成教育学会与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协会联合立项重点课题资助项目。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7-0055-01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市场经济转型的产物,也是我国特定条件下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留守儿童问题不仅是关系留守儿童到本人的发展,更是关系到一个社会的长治久安。这一问题需要国家政府、社会、学校和家庭等群体的共同关注,相互配合,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为留守兒童创造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
一、相关教育政策的长期扶持
政府和相关的教育主管部门对留守儿童的扶持政策:一是改革僵化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从体制上解决这个问题,逐渐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体制”,引导农村劳动力的有序流动,为儿童的成长创造条件,让留守儿童不再“留守”;二是当地政府要采取有效措施,大力发展地方经济,改善农村物质文化环境;三是加强非政府社会组织的建设,加大社会力量帮助和参与程度;四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如在财政、宣传、教育和管理等方面适度向留守儿童倾斜。熊亚认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政府部门要从观念上转变,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制定合理的教师编制标准;加强校园周边环境治理,规范学校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常规管理;积极投资农村基础教育的多元化需求,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1]
基于已有的研究成果,国家各级政府作为农村留守儿童社会保障制度构建与实施的支柱力量,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困境的缓解,需要一个长期稳定的,有利于弱势群体利益的教育发展政策。
首先,中央和地方政府分别承担不同类型的贫困地区经费支持。各个地区的留守儿童数量不均,如果只按照每个学区划分的额定拨款,对于留守儿童居多的地区将会出现“僧多粥少”的状况。2010年三月的人民网消息,关于加大边远贫困地区教师补贴的建议中指出,地方政府财力无法支付该地区教师津贴的,国家财政可建立专项资金支持。[2]专项资金的设立,以当地留守儿童的规模为依据,评定生均公用教育经费,中央和地方政府可协商合作。
其次,保证经费的有效流通,并产生预期效果。2011年起,国务院启动农村义务教育营养补贴计划,标准是每天每生3元钱的营养餐,用于缓解贫困地区的孩子生长迟缓率近12%,低体重率达9%,身高和体重均明显低于同龄段城镇儿童正常值的现状。国家的免费营养餐政策一度让留守的孩子感受到了亲情般的温暖和激动,但随之经媒体核实的“鸡毛事件”、“三无产品”、“壮壮水牛奶”事件等让留守的孩子们情何以堪。
最后,给所有的学生建立全国性流通的电子学籍档案系统,特别是留守儿童的电子档案管理。田慧生,吴霓认为可以探索实施“钱随人走”的教育券制度,缓解农民工子女学籍管理和财政拨款中的困难。这个对留守儿童来说,确实是非常有希望的一种措施。因为留守儿童由于转学的频繁或监护人的转变,很难得到当地政府对弱势群体的各种补贴。据笔者所了解的情况显示,能享受优惠政策的学生,其学籍必须在本校保留一年以上。如果学生的电子档案能在全国流通,那么,不管这个学生走到哪里,优惠政策都能落到实处。
二、社区“定点定区”的关爱活动
社区可鼓励发展农村团体协作组织活动,对在外务工的留守儿童从放学回家后到下次上学前之间的这段时间内,组织专门的代理家长来统一看管孩子,照顾孩子的饮食起居,学习指导及安全教育。陆水(2008)在学校管理的视角上也提出对社区协助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期许。建议在农村社区建立管理留守初中生专门机构;建立农村初中与社区共同管理留守初中生机构;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开展各项活动,丰富学生的文娱生活,陶冶学生情操。
在社会团体方面,马能福建议发挥好群团组织和校外辅导员的作用,共青团、少先队、妇联及关工委组织等可以发挥各自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活动优势,通过建立监护体系,发起关爱行动,组织主题活动、开展“互帮互助”等关爱行动,将 “代理爸爸”、“代理妈妈”、心理健康辅导员等角色来作为对留守儿童的亲情递补。[3]
社区团体应该共同承担起保护农村留守儿童的责任和义务,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周边环境。首先,在较多农民工流入的城市里建立看护中心或者一些专业托管中心、课程辅导中心等等。其次,维护好社区周边环境,使农村留守儿童尽可能少的接触到不良影响。最后,社区应该积极宣传,动员更多的人来关注农村留守儿童。
三、学校完善的管理机制
留守儿童主要受教育的场所在学校,因此,深入挖掘现有学校的办学潜力,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学校教育的合理性、实效性、人本性的管理,对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首先,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切实有效地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和管理,让留守的孩子真正有个可以享受到关爱的群体活动场所;其次,成立学校留守儿童工作领导小组,对全校留守学生进行统一管理,但不是给留守儿童“贴标签”式的管理,而是做到心中有数,行为上有倾向;再次,加强留守儿童的电子档案建设和管理工作,让留守的孩子有一个完整的学籍跟踪;最后,高度重视对教师的心理学培训和对留守孩子的心理疏导工作,让每个教师都能做到对留守的孩子心中有爱,也让留守的孩子能从内心感受到来自教师的爱,学校的爱。
四、家庭教育的积极弥补
由于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人都是年龄较大的祖父母,或是知识文化程度比较低的其他亲戚朋友等,他们既没有能力正确指导孩子的学习和心理等方面的困难,也不可能再短期的培训中改变这种状况,那我们就只有设法做一些替补性的方法来缓解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空缺的状况,给留守儿童提供一定的学习指导和生活帮助。卢德平(2007)认为:鉴于隔代监护人的文化水平普遍低下,与学校教师沟通也比较困难,也不能在短期内改变现状,对此,地方政府可提供一些帮助;比如:指定具有一定文化水平的退休教师、干部等将村里的留守儿童集中起来,一起指导学习,进行安全教育。[4]据此看来,家庭教育虽然不能给留守孩子提供最好的教育环境,但我们可以朝着积极的方向去探索对孩子有利的、合适的教育方法。
参考文献
[1]熊亚.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J].2007.5
[2]中国人大新闻网. http://npc.people.com.cn/GB/11045435.html.2010.3.1
[3]马能福.甘肃省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问题研究[J].2008.10
困境儿童社会保障 篇7
关键词:社会工作,单亲家庭儿童,社会化困境
农村单亲家庭儿童指的是生活在农村中的儿童, 其父母双方中有一方因为去世、离异、分居等造成了家庭主要成员不齐。由于家庭的不完整, 这些儿童在社会化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种种困境,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该类儿童的性格成长和不良行为的产生。对该类儿童社会化困境的成因进行分析, 同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对于促进该类儿童的社会化的顺利发展有重要意义。
一、农村单亲家庭儿童社会化困境原因分析
对于造成农村单亲儿童社会化困境的影响因素可以从多方面分析, 社会化拥有家庭、学校、大众传播媒介、参照群体等四个载体, 本文从家庭和社会两个大的层面出发, 分别分析家庭、学校、社会团体及个人对农村单亲儿童社会化的影响。
(一) 家庭因素
家庭在社会化中地位独特, 作用突出。家庭是个体社会化的起点, 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社会化因素。这主要是由于三个原因:第一, 童年期是人一生社会化的关键期。儿童时期的智力水平、个性特征、社会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对后来的社会化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第二, 儿童时期在生理和心理上对家庭的依赖是一生中最强烈的时期。父母对儿童有着足够的权威和支配作用。这一时期儿童的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家庭中度过的。第三, 家庭是社会结构中的一个基本单位, 各种社会关系通过家庭这个中介反射到儿童身上。农村单亲家庭本来就属于不完整的家庭结构, 加上父 (或母) 对于子女的社会化问题重视程度不够, 再加上父 (或母) 要为家庭的经济所奔波忙碌, 哪有空暇时间来管子女社会化的问题, 他们也许只是在乎怎么吃饱穿暖的问题。由于家庭经济的限制, 农村单亲儿童面临着辍学的困境, 本来父母不能够帮助到的事情可以交给学校予以补偿, 运用科学文化知识熏陶, 这样一来连最后的希望也遭破灭。随着社会的发展, 年轻的父母把子女的教育甩给自己的父母, 自己忙事业、忙赚钱、打麻将等, 他们不知道自己的做法给自己孩子的成长和家庭的未来留下了隐患。这种“隔代抚养”由于年龄、思想、知识观念上的差距, 教育的内容和方法难免陈旧, 这在孩子走向社会时就很容易留下隐患。
(二) 学校因素
学校是除了家庭之外人生成长最为重要的场所, 父母的知识有限, 不可能在各个方面都给予孩子很好的教育与引导, 必须要有更专业更多的人来共同教育孩子, 学校是最好的选择。学校是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向个体系统传授社会规范、价值观念、知识与技能的机构, 其特点是地位的正式性和管理的严格性。个体进入学龄期后, 学校成为其社会化最重要的场所。学校是道德教育的主阵地, 学校的道德教育应被重视起来。发展道德教育, 学校应加强对道德建设的认识并协调社会、家庭建立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 丰富道德教育的内容, 开展形式多样的道德教育。以政治课教学和学科教学为主阵地, 积极开展政治课教学改革, 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提高德育工作的教学效果, 为农村单亲家庭儿童社会化提供有利平台, 为下一代的成长做出贡献。如果没有发挥好学校教育这一有利因素, 会对农村单亲家庭儿童社会化的进程造成多大的影响可想而知。
(三) 社会因素
在现实的生活当中, 侵犯农村单亲儿童合法权益的例子比比皆是:虐待、剥夺其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雇佣未成年人进行超负荷劳作、逼迫其出去乞讨等。这些行为严重侵害了农村单亲家庭儿童的人身、受教育等相关合法权利。由于人们对法律的认识不够深刻, 加上他们对农村单亲儿童的认知度不高, 在他们利益心的驱使下, 经常做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举动。再者说, 农村单亲儿童在法律方面的知识也非常单薄, 根本就不知道自己的合法权益是什么, 也不知道自己的权益怎么会受到侵害, 更不知道在受到侵害的时候如何采取措施予以补救, 这也是社会法律保障的薄弱环节, 正是因为社会法律的普及不够到位, 让他们成为了所谓的“法律文盲”, 又不能在他们相关权益受到侵害的时候提供及时的支持和帮助, 导致一系列侵害农村单亲儿童合法权益的案件的发生, 让饱经摧残的他们的处境雪上加霜。既然社会让他们这么失望, 他们又何尝不想远离, 这种心理更是让他们对于社会让而却步。
二、农村单亲儿童社会化困境的对策建议
(一) 触发家庭自助行动, 形成家庭互助模式
家庭是首要的、基本的社会化场所。单亲儿童在家庭中所受到的血缘继承、婚姻状况、收养关系等的牵连, 尤其是父母的态度对于其成长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家庭气氛也是影响孩子性格的重要因素, 专制的家庭会使孩子创造性下降, 产生怯懦、逃避等心理特征;而民主家庭则会使孩子有较强的创造力, 敢于创新, 勇于开拓进取。而自由度和亲密度也会影响着孩子的心理特征, 自由的家庭氛围会使孩子自由、开放, 代际之间亲密无间的家庭氛围会使孩子充分享受在家庭的温馨之中。因此, 家庭不光要满足单亲儿童的物质需求, 更应该全方面的关怀其内心世界。农村单亲儿童的抚养人通过辛勤劳作 (外出务工、务农等) , 不管是自己找工作还是通过救助机构寻找工作, 应该尽最大努力来满足单亲儿童基本的物质需求, 如吃饱、穿暖等, 给予最大的支持和帮助来保障其最基本的需要, 在此基础上努力改善家庭生活环境, 为其成长生活提供一个良好的空间。同时, 保证必要的经济条件供孩子上学接受义务教育, 以提高文化素质水平, 加深内涵, 促进社会进程。在单亲家庭生活当中, 抚养人应该承担起父母双亲的责任, 全方面地给予孩子完备的关怀, 以弥补单亲给他们带来的爱的缺失。在农村中, 一个家族中, 亲戚朋友们都要关心孩子的成长, 多与其进行心理的沟通交流, 全面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 这样才能知道他们在想什么, 以便提供及时的疏导和帮助。同时, 他们把心里的感受用语言表达出来, 有利于减轻心中的压力和负担, 排解内心的不痛快。在农村单亲家庭中因为抚养人在努力劳作维持家庭运转的时候, 往往会忽视对孩子心理的照顾, 导致孩子出现心理问题, 他们更应该注重情感关怀这一方面。物质需求虽很重要, 精神关怀也必不可少。
(二) 构建社会支持网络,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是农村单亲儿童社会化的平台, 政府的相关政策是保障, 学校教育是手段, 在社会组织和社会成员的帮助和支持下, 为其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化平台, 让他们更好的学习, 更好的生活, 更好的实现社会化进程。学校不光要敞开大门迎接农村单亲家庭儿童, 让他们能够在明亮的教室里读书写字, 还应该积极帮助那些家庭困难的学生, 通过降低门槛、减免学杂费、给予一定的生活费援助、提供勤工助学岗位等一系列措施帮助农村单亲家庭减轻经济负担, 让那些没有能力上学的农村单亲家庭儿童能够步入课堂, 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凭借自身能力改善家庭生活环境。社会组织针对农村单亲家庭儿童进行慈善救助活动, 如社会募捐、红十字会项目、物资捐赠、资金援助、心理辅导和医疗队伍下乡等慈善事业, 以助其摆脱物质生活困境, 使其能够吃饱穿暖、健康得到保障、能够上学念书等。其实在农村单亲家庭儿童社会化的道路上, 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有不可避免的责任。在保障农村单亲家庭儿童合法权利, 保护其基本利益不受侵犯方面, 政府针对各种侵犯行为现象制定并实施相关政策, 以严厉打击各种侵权行为。同时, 社会保障政策应该确保从各个层面保障农村单亲家庭儿童享有他们依法享有的权利, 不管是物质保证、教育保障, 还是合法权益的保护, 都应该把这些保障制度细化并落到实处, 让他们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
(三) 发挥社工救助功能, 帮助解决相关问题
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 作为一个弱势群体的农村单亲家庭问题不断突显。农村单亲家庭在经济上存在很大困难, 而获得的支持却极为有限, 单亲家长情感上有很大的困惑, 然而没有办法自己解决, 又得不到个人或组织的帮助, 政府虽有帮扶单亲家庭有这个意识, 但是力量有限, 而农村社区对单亲家庭的帮扶几近空白。在农村单亲家庭的帮扶中引入社会工作的理念与方法是解决单亲家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的有效途径。社会工作者采用调查问卷、实地走访调查等方法对农村单亲家庭的境况以及农村单亲儿童社会化问题进行了解记录、归纳总结, 并记录在案, 让这些问题明朗化、具体化、系统化, 方便政府、社会更为清楚明白地看到农村单亲家庭的问题以及农村单亲家庭儿童社会化过程中所面临的压力和苦难, 以便于发动整个社会去帮助支持他们。在社会化问题得到呈现的同时, 把总结归纳好的问题向上级或政府反映, 引起他们的重视。社会工作者从专业视角出发, 以农村单亲儿童社会问题为中心, 针对实质性问题进行探讨研究, 提出有利可行的解决方案, 并向上级或政府申请考察执行, 为农村单亲儿童争取每一个有利的援助和支持。社会工作者是所有计划的实施者, 在这个过程中, 要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 以农村单亲儿童社会化问题为中心, 以计划内容为依据, 切实做好每一个步骤, 在其中充分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从每一个细节入手帮助改善农村单亲家庭的境况, 为孩子争取每一个机会, 让他们能够吃得饱、穿得暖、有书可读、依法享有合法权益, 为他们扫除社会化过程中的障碍, 让他们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井欢.单亲家庭儿童社会化问题分析及其解决对策[J].邢台学院学报, 2011, (06) .
困境儿童社会保障 篇8
该儿童救助管理站已有十二年的历史, 是成都市成立较早的救助管理站, 其中主要聘请了几位管理人员, 与此同时, 还链接了各大高校的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志愿者, 西南民族大学社会工作专业就是其一。由于长期的与高校合作, 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实践体系。民大志愿团队主要规定了每周二的下午四小时为实习时间。一般的体系是有一位或几位专业的社会工作教师指导与培训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实践, 参加活动的学生主要是由民大社会工作专业的大三学生, 同时, 由大三的学生再为大二的社工专业学生做专业指导。一般来说, 形成了一个导师, 大于二的大三社会工作专业学生, 和九个以上的社工大二学生。
民大社工志愿团队在学习期间的每周二与服务对象展开活动, 由于管理站会定期将有监护人的儿童安全送回, 所以导致了儿童救助管理站的流动性, 这为志愿团队的实践活动带来了较大的困难。由于流动性较大, 民大志愿团队选用的最主要的工作模式是小组活动, 主要流程是1、与管理站工作人员接洽2、社工学生与其对应的儿童进行单独交流, 初步了解儿童状况3、由团队选出的活动领导者代领7-12个儿童进行小组活动4、做小组或团队总结。
二、志愿团队实习过程中的困境
经过对志愿团队的调查, 了解到志愿者在做实物实习的过程中, 主要会遇到三方面的阻碍:一、自身不足导致的障碍。二、救助管理站的性质导致实习困难。三、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方面的阻碍。首先从志愿者自身分析:1.专业实践与专业理论分离, 在实践过程中由于专业能力应用熟练度不够而很少使用专业知识。2.志愿者没有与服务对象建立信任的关系, 因此, 服务对象参与积极性不高。3.正式的需求评估不足, 主要由于救助管理员为我们提供的信息有限, 我们服务对象在救助管理站内的言论又不太自由, 所以志愿者很难对服务对象的需求进行准确评估。4.志愿团队内部存在分歧和观点的不一致, 也会导致不能有效展开活动。5.在策划的设计上, 有些不能吸引服务对象眼球, 吸引力不够。从救助管理站的结构分析:1.由于救助管理站会定期送儿童回家, 因此救助管理站的儿童流动性大, 小组活动的针对性不强, 活动效果不明显。2.由于服务对象对活动的不了解, 服务对象不同愿意参加活动, 但又迫于管理员要求, 只能被动参加, 所以在活动过程中不愿意配合。3.服务对象的年龄阶层和智力水平不一致, 针对特别的儿童, 并不适合参与小组活动, 服务对象的差异增加了设计策划的难度。从救助管理站的工作人员分:1.社会工作志愿团队与救助管理站的工作人员意见不一致, 导致工作人员不太支持活动进行。2.管理站的工作人员的管理方式不太恰当, 会导致活动的混乱。
三、相关建议
从政府层面上来说, 加强管理力度, 提高对救助管理站的重视, 设立内部监管机制, 可对救助管理站的工作人员的专业性做相关要求。
从机构本身来说:1.引进更多的专业工作人员, 建立救助管内独有的一份管理体系和价值理念。2.改变内部管理方式, 提高对人权的认识。3.提高对儿童在管内的综合素质教育, 增加救助管理站内的活动, 从根本上对儿童产生影响, 提高对社会工作实务的重视度。
从社会工作志愿团队的角度来说:1.提升专业素养, 进行小组学习讨论, 寻求督导帮助, 提升活动质量。2.在活动开展前, 事先与管理站工作人员联系, 了解服务对象具体情况, 进行需求评估, 并设计出更合理的活动策划, 提供服务对象参与度。3.活动前开会讨论策划的合理性与可能遇到的问题, 活动后进行后期总结, 讨论有待改善的地方。4.使用弹性的工作方法, 不要一味选用小组工作。
四、理论依据
(一) 符号互动论的社会化理论
“米德认为, 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 有一群人对个人的评估最具影响力。这群人包括父母、兄弟姐妹、好友、教师、朋友等等。儿童在学习扮演这群人的行为中, 会逐渐把父母和老师的标准、态度、信仰融入进自己的人格, 而这一过程既是实现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内化”。而社会工作者在儿童救助管理站中担任的角色有领导者、教师和朋友等, 在活动的过程中, 逐步影响儿童的心理, 使之往积极的方向转变。
(二) 社会学习理论
该理论认为个体行为的变化是由个体的内在因素和环境相互作用决定的。儿童的社会行为, 诸如对他人的信任, 对他人的攻击, 性别化行为等并不是由本能发展而来的, 而是通过直接学习、模仿和强化的结果。
(三) 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和他的认知水平是平行的, 即儿童的道德判断能力随着自身认知结构的变化而变化, 以及认知水平的提高而提高。这样, 认知的发展就表现为主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史柏年, 罗观翠.儿童社会工作[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3.
中国儿童电影困境与突破 篇9
关键词:儿童电影价值,中国儿童电影困境,突破
1 在电影历史上, 儿童电影是重要的类型
在美国电影史上, 无论从影响力还是票房来看, 儿童片中经典影片的数量都不少。比如《绿野仙踪》 (1939年) 、《爸爸爱妈妈》 (1961年) 、《杀死一只知更鸟》 (1962年) 、《音乐之声》 (1965年) 、《ET外星人》 (1982年) 、《伴我同行》 (1986年) 、《狮子王》 (1994年) 、《怪物史莱克》 (2001年) 、《超人总动员》 (2004年) ……。
在美国和世界其他电影市场原则里, 儿童电影都属于“通吃”的类型。在现代, 美国儿童电影在中国市场上更是占据着主流的影响力, 像近几年的《玩具总动员》系列电影、《功夫熊猫》、《飞屋环游记》等, 在世界和中
势汹涌。有些影视剧中的植入广告多达几十种, 受众有的时候已经分不清自己是在看电视剧还是在看广告。这样的现象让受众渐渐开始在影视剧中去寻找植入广告, 并且对其有了一定的免疫力, 简单的广告植入已经很难达到广告主的预期营销目标和广告目标。从植入的频率上来说, 不论哪类影视剧中过于频繁的出现某产品的广告植入, 虽然可以起到给受众增强记忆点的效果, 但是也使受众从心理上开始抗拒。而可植入古装影视剧情中的产品或品牌目前数量很少。这就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植入广告频率过高的现象, 比如《后宫·甄嬛传》中东阿阿胶的广告植入, 虽然“东阿阿胶”本身确实有补气养血、滋阴润燥等功效, 但是由于出现的频率过多, 还是引起了一定受众的抵触情绪。
3影视剧中植入广告
的未来发展方向
国电影市场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在中国电影发展史上, 儿童电影中也曾经出现过很多脍炙人口的经典作品。像《小兵张嘎》、《大闹天宫》、《闪闪的红星》、《小螺号》等等, 其影响力和票房都在当年的电影市场上取得过很好的成绩。
2 中国当代儿童电影的困境
我国儿童电影所面临的生产与市场方面的问题, 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曾引起人们的关注;如今, 儿童电影的境况也并未发生实质性改变。新世纪前六年里, 我国共拍摄了近八十部儿童片, 但能与观众见面的却寥寥无几。创作观念的落后与创作方法的单一成为我国儿童电影作品不受欢迎最为关键的因素。“儿童电影如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寻求
影视剧中的植入广告以有别于传统广告的方式更受广告主的欢迎, 这一类型的植入广告未来将会更多的出现在影视剧中。但是, 为了更好的宣传产品和提升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来达到广告主的营销目标和销售目标, 广告主应该有选择的进行广告植入, 不仅要考虑到剧情还要考虑到剧中角色适合哪一类消费人群, 特别是古装影视剧更应该如此。虽然现在穿越剧可以通过角色带现代产品回古代、或是穿越者通过台词提及某些产品, 但是这种植入方式除了有很大局限性以外, 其在植入方式上也缺乏创意。在植入产品或品牌的选择上, 广告主和影视剧方都应该更加理性的去选择, 控制好数量, 提升质量, 以期达到双赢的局面。
除了广告主将广告植入影视剧以外, 定制剧、微电影等形式也将成为未来影视剧植入的一种新的趋势。在未来发展?”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世界电影市场上, 儿童电影是重要的类型, 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和商业价值, 为什么独独中国儿童电影却成了“鸡肋”呢?其实这个问题并不很复杂, 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原因。
2.1 电影人的误解。
众多电影机构和制片人, 包括导演, 在儿童电影不景气的三十年时间里, 主观认为儿童电影没有市场价值, 有意无意间认为在中国是不能拍儿童片的, 拍了也难有经济收益, 还不能凭借其申领国际大奖, 此等“赔本不赚吆喝的买卖”是不能碰的。
2.2 观念的陈旧。
中国儿童电影在意识形态的制约下, 普遍对儿童电影存在下意识的偏见——认为儿童电影只是
的影视剧植入广告的操作手法中, 应更多的运用整合营销的传播模式。多渠道的利用影视剧和各种媒介平台相融合, 让受众在参与活动的同时既为影视剧做了宣传, 又为产品或品牌做了宣传, 同时还给受众良好的参与体验。相信未来的影视剧植入广告会以更加幽默、有创意的方式策略性的植入。期待我国未来影视剧中的植入广告会有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莉.隐性广告的传播学审视[J].今传媒, 2007 (11) .
[2]陈艳.中国植入式广告的发展[J].新闻爱好者, 2007 (17) .
[3]薛敏之.经济全球化时代的植入式广告[J].中国广告, 2005 (6) .
(新疆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乌鲁木齐830046)
用来教育儿童的, 而不是用来娱乐儿童的。所以, 拍出来的电影多以成人的姿态灌输、说教陈旧的意识形态和社会价值观, 故事可笑又虚伪, 这样的电影当然不可能受到儿童的青睐。
2.3 投入的不足。
由于大部分电影人的主观误解, 认为儿童电影没有商业价值, 导致儿童电影的投资大都是几百万的极小投资, 上千万的投入凤毛麟角。在电影市场发达的今天, 这样的投入既请不来有票房号召力的明星, 也吸引不了具有相当智慧的电影人的加盟, 随之而来的就是影片的粗制滥造。儿童在电影电视网络发达的今天, 智商和情商较上个世纪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对影片的故事、拍摄水准都具有较大的鉴别能力, 中国儿童电影在某种程度上因电影人对儿童电影的糊弄态度让儿童观众避之不及, 另一方面, 孩子们也更容易被外国儿童电影所吸引。
以上因素也是使中国儿童电影市场为美国和日本儿童电影所占领的主要原因。
3 儿童电影价值所在
3.1 市场和影响力翻倍的电影类型
从电影受众群体来看, 儿童观看电影多在家长的陪伴下进行, 家中的孩子要娱乐, 孩子的父母往往要全部出动, 因此, 美国电影制片商一直非常重视儿童题材的电影, 认为儿童电影的影响力价值是普通电影潜在价值的三倍。尤其是寒暑假两个学生假期, 都是儿童电影的重要档期。在票房和其电影衍生物品即时销售上可以带来很多的经济效益:一家三口人买票看电影, 消费饮料、食品顺带买玩具……一部儿童电影所带动的一连串消费非常可观。
在中国, 孩子更是家庭消费的主力军, 孩子的事就是父母的事, 可能还是爷爷奶奶等更多亲戚长辈的事, 如果拍出一部让孩子喜欢的电影, 势必会带来更多的潜在消费者和消费行为。
3.2 培养长期观众群体
儿童电影, 顾名思义, 就是为处于成长初期阶段的个体提供的精神产品。一部电影对于作为观众的孩子而言, 能够带给他们思考和记忆, 甚至在以后的十几年间影响他们的喜好和价值观。迪士尼能成为世界百年老店, 其长期市场策略和他们对为孩子们拍摄好看电影的不断坚持都是很大的助力。可以说, 其事业的发展和孩子未来成长中的一路支持有着不小的联系。当玩具、漫画成为世界儿童电影主要元素来源的时候, 儿童电影更有巨大的长期市场可挖——它是一座金矿, 怎么能挖出金子来, 是需要电影人靠智慧和坚持不懈的努力来实现的。
3.3 正确价值观的培养
美国儿童电影不管情节如何曲折复杂, 也不论角色形象塑造上有什么样的缺点和毛病, 都始终贯穿着一个普世的价值观——正义战胜邪恶, 善良勇敢和独立思考是人类成长过程中所必需的品格。依据这些人类最基本、美好的价值观, 电影才能让教育蕴含在娱乐之中, 潜移默化地给一个国家的未来输送具有合格品质的国民。
3.4 有多重表现的类型电影
对于儿童片, 虽说儿童是收看主体, 但切不可忘记, 他们不是永远不会长大, 大人经历过的事他们也都将接触。因此, 以儿童为主角的电影可以与科幻片、警匪片、爱情片、战争片、喜剧片及其他很多类型电影相融合。而3D技术的流行, 更是给儿童电影插上了飞翔的翅膀, 卡通化的表达形式让儿童电影倍受孩子们的欢迎, 在当下, 巧妙地运用3D技术进行儿童电影的制作也不失为一个大好方向。美国科幻电影《E.T》虽是大制作, 却也是一部地地道道的儿童电影, 而且影响力和价值挖掘潜力深远。美国儿童电影《小鬼当家》以警匪片的形式出现, 全面展现了儿童具有的勇敢、机敏、智慧、独立思考等品质, 深受世界各地电影观众的喜爱, 不单是孩子, 大人也被电影呈现的幽默深深吸引, 连拍四部, 为电影制片商带来丰厚的回报。在表现家庭方面, 伊朗电影《小鞋子》以细腻精巧、讲故事的手法和简单的情节带观众进入孩子们对待一个简单事物时单纯的视角和复杂的心里变化, 孩子们的世界由此向大人展开, 引发大人们的思索和关注, 其实这是一部给大人看的儿童电影, 没有复杂的特技和镜头, 只是以两个孩子的角度讲述生活里简单的小事, 却深深地打动了全世界的大人, 这部电影获得奥斯卡大奖, 当之无愧。
3.5 衍生产品最丰富的类型电影
既然儿童影片面对的是儿童观众, 那么儿童的需要就是电影在票房外的商业契机所在。玩具、服饰、食品等都是电影在后票房可挖掘的领域。可以说对于成功的儿童影片, 票房收益只是一小部分。《米老鼠和唐老鸭》的电影拍了几十年, 虽然收益不菲, 但其在衍生品里所获更多, 商标转让、迪斯尼旅游项目的融合才使其电影投资有了更大的回报。就中国来说, 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也是在影响力巨大的时候, 转入到衍生品的商业开发, 直到今天, 这部电影产生的效益还源源不断。
4 拯救中国儿童电影的药方
中国儿童电影市场“患病”三十年, 似乎无力回天。但只要认识清楚、观念换新、舍得大投入, 要逐渐恢复, 也并非无望。
药方一:从编剧着手, 给儿童要好好讲不虚伪、不说教、不灌输意识形态的好故事。要以人类普遍认同的价值观为基石, 讲出大情节虚构、小情节真实的故事。
药方二:大投入, 精细制作。儿童电影是大人和儿童一起消费的电影, 因此, 在讲出大人、小孩都喜欢的故事以外, 还要有正确的票房定位, 吸引大明星、投入大制作。电影《长江七号》应该说是一部儿童片, 但周星驰的加盟为这部儿童电影提供了更大的商业目标, 也取得了可观的商业效益。科幻的故事, 儿童的情感和高科技的制作, 才让儿童电影有了可以实现的预期。
药方三:对待儿童电影要破除头脑里的固有框框, 不要认为儿童电影就是粗制滥造、没有其他商业元素的低成本电影。要相信儿童电影有机会成为商业大片, 有机会成为有票房有口碑有长期价值的电影, 是可以有商业前途又可以影响几代人 (影响其实就是教育) 的好电影类型。
综上所述, 中国儿童电影其实是有希望的, 只要有智慧的电影人能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是可以扭转目前的困境, 并找到突破口的。第一桶金子就静静地待在某个地方, 谁先挖到就是谁的。
儿童剧的发展困境及措施 篇10
一、儿童剧发展的困境
(一) 儿童剧的剧本过时, 当代优秀的剧本很少。通过我们对当代儿童剧的现状进行调查发展, 现代演出的儿童剧大多数都是根据一些优秀的童话剧改编而成的。而近半个世纪以来, 鲜少有创作较好, 受到广大儿童普遍欢迎的儿童剧创作出来。这导致儿童剧不符合现当代儿童的认知状况, 在儿童剧观看的过程中觉得剧中发生的过时与自己生活的时代较远, 因而难以理解, 难以感同身受等, 这使得儿童剧在儿童中的受众较少, 制约了儿童剧的扩大发展。而当代题材的儿童剧作家也因为儿童剧受众较窄, 儿童剧的创作需要对儿童的生活背景、生活习惯习惯、语言特点、思维特点等进行研究, 比较费事, 同时优秀剧目的创作又需要时间同时赚的钱又较少等, 所以很多儿童剧作家转向电视剧写作, 造成了儿童剧作家缺失, 优秀儿童剧本缺乏。
(二) 教育意义缺乏。儿童剧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是使儿童受到教育, 从而使其人生得到更好的发展。但是, 现代的创作出来的一些儿童剧却表现出了过度娱乐化的倾向, 没有让儿童在儿童剧的观看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这使得儿童剧退化成为了一个娱乐产品, 而非教育产品, 丢失了儿童剧存在最根本的意义。
(三) 儿童剧的营销机制落后, 造成儿童剧发展不景气。营销机制落后也是造成儿童剧发展困境的一个重要因素。通过我们对一些国营的儿童剧院进行调查发现, 这些剧院在儿童剧的推广过程中较为被动, 没有充分地利用现代的营销手段来扩大宣传, 来获得人们对儿童剧的认知, 所以导致了儿童剧不被儿童和家长了解, 因而卖不出去的状况。同时, 很多国营儿童剧院专业营销团队缺乏, 这导致剧院在现代电影、电视剧等的竞争之下难以找到出路, 发展缓慢。
二、促使儿童剧走出发展困境的措施
(一) 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出一批优秀的、能写当代儿童剧的作家。优秀儿童剧剧本缺乏是导致当代儿童剧遭遇发展困境的一个重要原因, 所以, 我们需要一批优秀的, 能写当代儿童剧的作家。首先, 对年轻的、有创作潜能的儿童剧作家予以资助和鼓励, 使其能够在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的前提下实现写出优秀儿童剧, 促进儿童剧发展的愿望。其次, 对有潜力的儿童剧作家进行培训。使其能从而能够以儿童的视角出发, 根据儿童的生活背景创造出优秀的儿童剧。
(二) 增加儿童剧对儿童的教育意义。儿童剧的教育意义虽然不是儿童剧演出的唯一目的, 但是却是儿童剧演出的重要目的, 离开了教育意义, 儿童剧的发展就丧失了其本质, 变得毫无意义。所以, 我们要必须要增加儿童剧的教育意义。首先, 将教育内容巧妙地融入到剧本当中, 这样, 通过话剧演员的表演, 儿童能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其次, 在儿童剧演出的过程中与儿童展开互动, 让儿童在剧情的带动下依靠自己的判断力做出正确的选择。最后, 在儿童剧剧本的写作过程中, 一定要坚持以能够对儿童产生教育作为中心来开展写作, 剧本的情节等以促使儿童受到教育为目的展开, 促使剧本教育意义的提升。
(三) 建立营销团队对儿童剧进行科学营销。现代营销团队以及营销手段的缺乏是儿童剧发展遇到困境的一个重要原因, 所以, 我们需要建立营销团队通过现代营销手段来对儿童剧进行科学营销, 促进儿童剧的科学良好发展。首先, 选拔营销人才来构建儿童剧营销团队。通过吸纳高素质的营销人才进行儿童剧院, 扩大儿童剧的社会认知程度, 促进人们对播出的儿童剧目以及其意义进行认可, 从而促进儿童剧的发展。其次, 运用现代的营销手段来对儿童剧进行营销。通过发行年卡、进行团购、推出系列套票以及在各大媒体和网站进行平面和影响宣传等, 能够有效地扩大儿童剧的影响, 促进儿童剧的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 我们需要对儿童剧发展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 从而对症下药地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帮助儿童剧走出发展困境, 使广大儿童能够真正地从儿童剧中收益。我们认为, 只用从儿童剧作家, 儿童剧的剧本内容以及儿童剧的营销方式着手, 才能够真正地帮助儿童剧走出发展困境, 促进儿童剧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徐珺.儿童剧应像童话般美妙[J].上海戏剧, 2012, (04) .
[2]黄会林, 吕益都, 陆彭, 申彩虹.电影媒介/文化对未成年人社会化影响的调研与思考[J].电影艺术, 2006, (06) .
困境儿童社会保障 篇11
一、关于留守儿童个体观察及问题研究——以学生甲为例
我作为一名小学班主任,接收到了一名留守儿童插班生学生甲,通过跟他的接触对留守儿童问题有了更深刻的接触和认识。学生甲性格文静,喜欢看书但不爱说话,他的成绩属于中等偏上,家庭经济情况不甚理想。因为学生甲越来越沉默寡言,他的母亲才毅然决然地辞掉外地的工作回到他身边,后又将他带到珠海姑姑家寄居,在姑丈的相助下,入读了我所处的公办小学。从学生甲的事例中可以探究到关于留守儿童成长的种种问题。
1. 关于留守儿童的认知
业界普遍认为,根据留守儿童的具体情况,可以将其分为留守儿童、寄养式留守儿童和寄宿式留守儿童三种。学生甲的情况相对复杂,他是从一名纯粹的“隔代抚养”的留守儿童发展成现在的寄养式留守儿童。但严格意义上说,他并不算真正意义上的寄养式留守儿童,因为他的监护人妈妈就在身边,也因为如此,他“隔代抚养”的性质也发生了改变。可以说,他的情况在留守儿童中是较为特殊的。然而我们不难发现,学生甲的沉默寡言的性格在留守儿童中却是普遍的。“留守”的标签,吞噬了孩子的自我,长期“一个人”的生活,得不到陪伴的成长,让他们对社会交往的适应性困难些,孤独感更强烈,参加集体活动的欲望也更少。
2. 对于留守儿童的观察及适当救助
我观察到,学生甲是个爱读书看报的孩子。他经常在班级的读书角附近看书,我也时常留意他在看哪些书籍,并偶尔与他交谈书中内容,倾听他对书中内容的看法。自此后我常为他推荐书籍,并让他说说感悟,不难观察到他在与我交流的过程是快乐的。后来我还根据他的爱好特点推荐他参加《珠江晚报》小记者培训班。他兴奋地与我分享他的创作,我把他的文章在班上朗读并展示在班级公告栏,让他感受到群体的关注和赞美。
对于留守儿童,我认为,了解孩子个体的爱好并加之引导和交流,对于其性格的塑造和改变尤为基本和重要。留守儿童的沉默往往带着自卑等消极认知,而对留守儿童群体加之肯定和赞美对增加其信心并融入集体是有积极意义的。从沉默寡言到敞开心扉,看到学生甲的巨大变化让人着实安慰。后来因他在写作上的特长,还被同学一致推选为班长,从一个沉默不语的插班生成长为一个品学兼优的班长,他身上贴着的“留守儿童”的标签也被人逐渐遗忘。
千万留守儿童的种种悲剧让人扼腕叹息,当站在他们的角度来看问题,对于这群“时代的孤儿”,他们的无奈,他们的孤独,他们的自卑封闭无不令人心生无限怜悯。我作为一名基层的班主任,深感自身力量的微薄,虽然自身无法撬动时代的杠杆,但由于学生甲的到来,才让我重新定义了教育,它不仅是教人以知识,更能给一部分人播撒下希望的种子。
3. 关于留守儿童的困境研究及救助对策
留守儿童群体并不是天生的“问题少年”,而是一个弱势群体,在身体健康、受教育、自身发展等方面都需要社会救助。在生活上、学习上遇到的困境若得不到及时解决会产生一系列社会问题,这样,留守儿童所面临的困境就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留守儿童的教育困境,首当其冲的是受教育难、教育质量不高的问题。早在2003年,国务院就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要求务工农民的子女上学享受市民待遇,收费与当地学生一视同仁,后来国家文件又规定输入地实行“两为主”(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公办学校接收为主)。但是,迎面而来的是更高的壁垒:许多城市设定了“五证”(包括暂住证、实际住所居住证明、务工就业证明、户口所在地乡镇政府出具的在当地没有监护条件的证明、全家户口簿),此外还有,高额的捐资助学费。
学生甲已是留守儿童中相对幸运的一例,因为有亲戚的裙带关系使他能进入公办校门。其实更多随迁子女进入了农民工子弟学校。《珠海市外来农民工子女状况调查报告》中提及到,尽管义务教育免费政策得到了普遍落实,外来工子女没有了高昂的借读费等障碍,但与城市的学生相比,他们还没有充分享受到同等的教育权利,特别是在学位分配及升学等方面,各种不平等现象依然存在。由于公办学校学位相对紧张,不少外来工子女不得不选择收费偏高的一些民办学校。这意味着他们付出了比这个城市的学生更高昂的教育费用,得到的却是滞后的民办教育。
这还不仅仅是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在对学生甲的观察中,我真切地感受到农村与城市教育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农村与城市在文化建设上的差距。那些留守在山沟沟里的孩子,身边既无父母的陪伴,又享受不到平等的教育。这种人为的不平等他们又该如何去弥补?在与学生甲的交谈中,他谈及此前的农村学校,老师一人教多门课,班上统共也就两个老师包班,而且老师们往往脾气不好,动不动就骂人、罚站,以至于学生并不信赖老师。
从学生甲的实例中,他身上“留守儿童”的标签逐渐淡化,这与他本人的努力和教师的帮助是分不开。学生甲并不是一个典型的寄养式留守儿童,王东华在论证寄养批判的理由时指出,“寄養”促使“亲生后母现象”在许多家庭出现,给母子双方的心理都造成了巨大的创伤。王东华认为这是生理的隔阂造成的心理隔阂。另一方面,缺少关爱的留守儿童能否得到学校及教师的学习支持与感情寄托至关重要。学校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留守儿童心理上的情感缺失,然而,文中的教师,即是我本人,对学生甲的关注也是具有特殊性和偶然性的。由于学生群体中只有学生甲是特殊的一个,我又是一个关心留守儿童群体的教师,才引起了我的关注与帮助,最终淡化了他身上的“留守”标签。
二、关于留守儿童研究后续问题及展望
上述提到学生甲对于留守儿童群体中是相对幸运的一例,但是各种随迁子女的困境现状和发展改变还有一条很长的路要走。学生甲因没有珠海的户籍且无办理暂住证积分手续,后被迫转回户籍所在地的农村学校读书。对于两年来逐渐优秀的他,对于已获得区“三好学生”荣誉的他来说,这是残酷的。对于我来说,也是沉重的,因为这就代表了这位可怜的孩子又要重回到生命开始的地方,重走这一条坎坷、黑暗的路。学生甲曾谈及他的未来和理想:“我长大后要考中山大学文学系,我想当一名像曹文轩爷爷那样的儿童作家,用我的笔写出好多好多学生喜欢看的书,或者,当一名记者,走遍祖国的大江南北,用我的笔让大家了解儿童。”即使他离开时留下了许多的惋惜和泪水,他还是被迫返乡了。
2013年,我国有20多个省份实施异地高考,10个省份的官方披露数据显示,仅约有4500名考生参加“异地高考”,实属凤毛麟角。一方面是举步维艰的异地高考落实政策,另一方面是居高不下的随迁子女的数量。如果解决不了随迁子女的中高考问题,他们只能回原户籍所在地求学,产生更多像学生甲一样的遭遇,产生新的留守儿童问题。
入学难、考试难、优秀难……学生甲的教育困境让他原本就脆弱的大学梦、文学梦变得更加虚无缥缈。一个基层的班主任,一所恪守招生细则的学校,一个解决学籍生都自顾不暇的城市,显然已经无法救助此时的留守儿童群体了。
2016年2月14日,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这份迄今为止最高规格的文件,提出了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总体思路,并头一回明确了责任部门。文件提出了一项目标:到2020年,儿童留守现象明显减少。2016年8月,广东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提出建立健全包括监测预防、发现报告、应急处置、监护干预等在内的农村留守儿童救助保护工作机制。《2016年珠海精准扶贫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提到:加强留守儿童关爱体系建设。
从被遗忘到进入顶层设计,在留守儿童的救助上,政策讓人看到希望,我们大胆假设,农村留守儿童救助保护工作机制和留守儿童关爱体系,一个从生活层面上解决问题,一个从情感层面上体现人文关怀。而源源不断的社会救助,能够一起汇聚在这个历经磨难的群体上,让他们集体告别“一个人”的从前,不要再被遗忘了,也不要再被迫“返乡”。
我作为一名基层的班主任,或许改变不了一群人的命运,但是能给予学生甲生活的希望,在两年的生活中为他种下一颗希望的种子,深感满足。而作为人民教师,为这些希望的种子撒上鼓励、追求和知识的光芒是毕生的追求,也是内心的福祉,今后也将把这种希望的光芒更多地播撒到每个孩子的心灵上。
困境儿童社会保障 篇12
生命教育在教育领域中是比较“年轻”的,直到20世纪下半叶, 西方国家才陆续提出了生命教育和主张“对生命有敬畏之心”的道德教育。1968年,杰·唐纳·华特士(J.Donald.Walters) 最早开始倡导和践行生命教育(Education for Life),并将其视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从我国近二十年的生命教育研究和实践看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生命、尊重生命[1],并试图理清生命与教育的关系[2],进而提出了生命教育的若干建议[3]。在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导下,部分省市(如上海、辽宁、湖南)也进行了生命教育的实践,较好地推动了我国儿童生命教育的发展进程。但不可否认, 我们目前仍缺乏具有针对性的、科学有效的留守儿童生命教育内涵、 内容、形式等的研究成果,更缺乏对农村留守儿童生命教育的实践和实验研究,专业师资也异常短缺;加之传统文化“讳谈生死”,导致无法将西方的实践经验直接“拿来”,这些都使得我国的农村留守儿童生命教育基本停留在空白阶段。
鉴于以上现实背景,本文着眼于农村留守儿童生命教育的实践困境与挑战,对留守儿童生命教育的基本构成和实施途径进行探讨。
一、农村留守儿童生命教育的困境与挑战
1.留守儿童生命教育亟需操作性定义
我国目前关于生命教育的内涵多集中在理论领域的探索,主要有生命教育是一种生活教育、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教育、生命教育是一种道德教育等观点[4,5,6],在生命教育的实践取向上也存在伦理道德取向、安全健康取向、挫折教育取向、生死教育取向等争论[7,8,9,10]。因此,观点和取向的不统一导致了留守儿童生命教育操作性定义的缺乏,这就造成了在生命教育的教学实践中容易出现用安全教育、道德教育和健康教育等代替生命教育的现象。
实际上,西方国家对生命教育内涵的实践性建构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以美国为例,美国中小学的生命教育旨在使学生意识到自我生命内涵的多面性和丰富性,正确地体会与认识生命的可贵,确立正确的生活态度与目的。[11]再如,英国的生命教育以全人培养和全人关怀为核心内涵,关注学生的生活[12]。不难看出,西方的生命教育都是个体价值本位的,它以学生的需求和关心的事物为基础,将社会需求和个人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形成了立体性、多样性和完整性的操作性内涵。因此,留守儿童的生命教育也应从年龄、性别等因素出发,建构起立体、多样、完整、系统的留守儿童生命教育操作性定义。
2.留守儿童生命教育缺乏针对性内容
目前在生命教育实践中规定具体明确、体系结构完整的省市主要有上海、辽宁和湖南,它们分别出台了文件,将生命教育纳入了国民教育的总体规划,实现了中小学生命教育内容的具体化、规范化和标准化。以上海为例,小学阶段的生命教育着重帮助和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自身的生长发育特点,树立正确的生命意识,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但不可否认的是,鉴于这些文件缺乏针对性,因此往往不能发挥最大的有效性。不仅如此,由于留守儿童缺少父母的陪伴和监护,其安全、自尊建立等问题要比一般的孩子更为突出,特别是溺水、性侵害、药物误用或滥用等问题更为高发,因此,留守儿童生命教育对科学有效、针对性强的教学内容有更为迫切的需求。
3.留守儿童生命教育缺乏专业化师资
教师是留守儿童生命教育的主要实施者。留守儿童处于不完整的家庭教育中,往往会比一般儿童更依赖和崇拜教师。因此,教师关于生命教育的专业知识与观念会极大地影响留守儿童生命教育的效率与效果。在具体实施中,由于生命教育的内涵丰富、内容众多、 形式多样,教师不仅要具备生命情怀、学会生命关怀、发展生命智慧, 还要学会如何选择日常生活事件供学生讨论,在阅读中指导学生认识生命的价值,在传统文化视野、 生态文明视野下汲取智慧与精华; 不但要在显性课程(如自然、体育与健身、品德与社会等)中进行生命教育,而且要掌握在专题教育、 课外活动中渗透生命教育的方法, 这些都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但遗憾的是,专业化师资的缺乏使得留守儿童生命教育的效果和效率低下。
4.留守儿童生命教育中讳谈死亡教育
生和死是人生必然需要面对的问题,生和死本为一体两面,因此生命教育与死亡教育也应当是密不可分的。但由于我国传统文化中对死亡的避讳,孔子也曾说过 “不知生,焉知死”,于是,便有学者用“生死教育”代替了死亡教育的称谓[13]。即使是始于80年代的内地死亡教育研究,从研究方法来看多为理论探索,对死亡教育的实证研究特别是实验研究少之又少[14]; 从研究视角来看也多从医学和健康角度出发,着重研究临终关怀或幼儿死亡教育[15]。也有学者对中外的死亡教育进行了差异比较[16]。 另外,留守儿童生命教育往往以确立理想、展望未来、充实自我等内容为主,而没有正面死亡、接受分离的相关内容[8,9,10]。可见,死亡教育在我国的留守儿童生命教育乃至于生命教育中是避讳的。
从近年来的统计数据来看,意外伤害是0~14岁儿童的首位死因,15~24年龄段青少年的死亡原因中自杀居于首位[17];青少年杀人、伤人、虐杀动物的新闻也时见报端。这说明避谈死亡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死亡意识淡漠,进而漠视自己、他人和动物的生命。因此,只有帮助留守儿童正确认识死亡,才能将生与死的“一体两面”补充完整,才能帮助其珍惜生命,进而使留守儿童的肉体生命和精神生命达于完善,促进其生命质量提升及个人发展。
二、农村留守儿童生命教育的实施愿景
1.留守儿童生命教育的基本构成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 《纲要》),结合留守儿童的实际情况,可将留守儿童生命教育分解为尊严教育、生死教育和安全教育。
(1)尊严教育:悦纳自我
自我悦纳一般是指个体能正确评价自己、接受自己,并在此基础上使自我得到良好的发展。留守儿童生命教育中的尊严教育就是为了让留守儿童在悦纳自我的基础上,关心他人,喜欢自然界的事物。第一,应让留守儿童喜欢自己, 接受自我的性别,了解自己的独特性,从优点与缺点两方面找出真实的自我,并接纳自己的优点与不足,在此基础上努力改进和完善自己,发展潜能,从而建立自尊与自信。第二,在自尊与自信的基础上乐于和同学交往,懂得关心同学和家人,尊敬、理解和感恩父母。第三,认识和亲近大自然,爱护环境, 珍惜自然资源。
(2)生死教育:充实自我
生死教育主要是让留守儿童了解生与死的意义,从而认识生命、尊重生命和珍惜生命,活得自信、自尊、充实,最终加强留守儿童的生命保障力度,提高生存质量。 借鉴台湾和西方国家的成功经验, 可将生死教育分解为以下内容:第一,帮助留守儿童认识生命,知道死亡的意义,明白器官移植手术与安乐死的争议,进而欣赏生命的丰富,了解生命的可贵;第二,协助留守儿童掌握如何珍惜生命与尊重生命的方法,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第三,引导留守儿童用爱心经营生命及思考生命的方向,明白“善良”和“良心”是人的特质,培养正确的人际交往观和自省的方法;第四,引导留守儿童接受痛苦、困难、死亡与分离都是生命的一部分,协助留守儿童用积极的态度和方法去面对痛苦、困难、死亡与分离等带来的失落、彷徨等负面情绪。
(3)安全教育:保护自我
根据《纲要》,中小学校园安全教育主要包括食品卫生安全、校园暴力、消防安全、自然灾害安全、交通安全、校舍安全、心理安全、网络安全、文体安全等。针对留守儿童相对缺乏监护人约束的特殊性,应在以上基础上着重帮助留守儿童掌握安全知识与技能,形成安全意识,提高保护自我的能力。第一,学会面对意外情况与自然灾害的预防和处理方法,特别是掌握溺水、 交通意外等意外预防和处理措施, 了解安全用电、用火、用水、用气等的办法;第二,注意良好饮食习惯的培养,形成较好的卫生习惯,拒绝烟、酒、色情和毒品的诱惑,科学使用网络,避免网络成瘾;第三,学会用恰当的方法保护自己,避免受到性侵害,学会辨别坏人的方法, 学会应对敲诈、恐吓等突发事件的方法。
2.留守儿童生命教育的实施途径
一般认为,中小学生命教育应有机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各个学科与环节,利用校园文化,在课内课外开展形式多样的专题教育,进而拓展留守儿童生命教育;最后,还应营造和谐的学校、家庭、社会环境,进而促进留守儿童生命教育的质量与效果的提高。
(1)在学校教育中渗透生命教育
首先,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生命教育课程。就国内而言,目前还没有省市有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关于生命教育的内容主要体现在小学的自然、体育与健身、品德与社会等学科,初中的生命科学、科学、 思想品德、社会、体育与健身、历史等学科,高中的生命科学、思想政治、社会、体育与健身、历史等学科中。由于留守儿童生命教育需要特别强调尊严、生死和安全教育,如果也将之割裂开来散落在各个学科中,将不能凸显针对性,还会影响教育效果。因此,需要在小学教育中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生命教育课程,以尊严、生死和安全教育为主线,挖掘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中显性和隐性的生命教育内容,分层次、分阶段地培养留守儿童认识生命、尊重生命和珍惜生命的态度和意识。
其次,推行具有整合性的综合课程体系。在这里,英国的成功先例可供借鉴。从2008年8月起,英国建立了以促进学生灵性、道德、 社会与文化发展为主轴的公民教育综合课程(即生命教育综合课程体系),主要包括个人、社会和健康教育。[12]因此,鉴于留守儿童的生命教育内容的广泛性和形式的多样性,可将自然、体育、社会、科学、 历史、生命科学等课程的相关内容进行整合,组成全面、科学、系统的生命教育综合课程体系。
最后,充分利用校园文化拓展生命教育。校园文化对于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还应充分利用学校各项专题教育、班团队活动、节日和纪念日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多种形式,从留守儿童的兴趣、经验、传统文化、社会热点问题出发,积极创造条件,关注留守儿童的年龄、性别差异,拓展生命教育的深度与广度,提高生命教育的有效性和整体性。
(2)在社会环境中加强生命教育
【困境儿童社会保障】推荐阅读:
国务院关于加强困境儿童保障工作的意见09-01
中国儿童电影困境08-28
困境儿童摸底调查报告06-02
玉舍镇学校留守儿童、困境儿童精准帮扶方案09-16
社会保障困境10-25
社会困境10-17
社会环境困境10-13
社会环境的困境07-22
社会困境心理学的现状10-23
农村儿童社会保障分析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