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境反思

2024-09-19

困境反思(共9篇)

困境反思 篇1

问题与困境

如前所述。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的发展一派蓬勃景象,前景可期。然而,决不能被此冲昏头脑。应该看到,作为一牛尚处在较为幼稚阶段的新兴产业,加之北斗导航系统建设尚未完善,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与困境。正视并着力去解决这些阻碍产业发展的瓶颈与桎梏,趋利避害,对症下药,根除顽疾,才是我们需要的态度和做法。好在业界对产业发展的问题与困境有着较为清醒和深刻的认识,在中国卫星导航定协会主办的多次会议、论坛、沙龙土,来自业界的领导、专家、企业家等,都结合自身工作和感受,提出了很多具体的问题和挑战,为产业发展鼓与呼,言之灼灼、情之切切,令人感佩。有了这样的共识和基础,一个健康快速持续发展的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值得我们期待。

困境反思 篇2

一、异地高考的门槛设置问题

异地高考是指在一定条件下, 拥有高级中学学籍的学生跨省份、跨户籍所在地, 取得高考所在省、区考生资格, 且以当地考生身份参加当地高考, 并享有与当地考生同等和平等高考权利的一种高考制度。异地高考是现行高考制度的合理补充, 是促进高考招生公平的重要表现。但是, 异地高考政策出台后, 全国出现了“遇冷”风潮, 异地高考改革举步维艰, 出现教育公平坚冰。

首先, 异地高考的门槛设置就存在问题。从国家政策中的准入条件上看, 随迁子女参加高考须满足三项条件, 一是家长必有稳定工作、稳定住所、稳定收入, 缴纳各种保险, 系常住人口;子女要在迁入所在地就读;城市的发展需这个行业群体。如果有其中一项不满足的话, 随迁子女便无法享受参加异地高考的机会, 那么受教育机会公平也就无从保障。另外, 这三项条件的存在是否具有合理性也是一个问题。为什么如此说?以上设立的准入条件使得异地高考的方向指向了随迁父母的经济实力、社会地位, 而不是教育公平。这种高要求的有限开放反而将我们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对象———进城务工的社会中下层群体给排除在外, 这种大的方向性的错误可能会导致异地高考政策实施走向精英化, 与“应然目标”相距甚远。

另一方面, 通过查阅各地的异地高考方案, 可以总结我国异地高考方案大致可以分成四类:一类是以北京为代表, 出台了过渡方案, 设置的开放门槛相当高, 且只开放了高职;二是以上海、广东为代表, 推出了与居住证政策结合的异地高考;三是以黑龙江、浙江等为代表, 推出以随迁子女的学籍为主, 只对父母工作、居住场所提出了一定要求;四是以江西为代表, 只对学籍提出了要求, 不对随迁子女父母的职业、住所、社保等做出要求。而作为人口流入量大、流动频率快、教育资源丰富的北京、上海、广东等省市, 在异地高考设置门槛方面被指过高, 被网友戏称相当向中央交了一份“白卷”。

在笔者看来, 这个问题是地方保护主义思想盛行的强烈表现。改革开放后, 我国严密的户籍管理整体上有稍许松动, 但是就经济发展速度较快、水平较高的北京、上海、广东等省市的户籍管理反而不断加强。而我国的高考制度建立在户籍制度基础之上, 分省下达招生计划的数量和质量差距较大。加上我国是一个城乡差异比较显著的二元社会国家, 高度集中的计划资源配置模式, 造成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在很长时间内持续面对地域差距扩大的严峻现实, 且这种现实进一步直接体现为教育需求和利益的城市中心取向, 即公共政策反映体现甚至优先满足城市居民的利益, 教育的主流话语权执掌于城市, 尤其是一些特大城市。因而, 异地高考受教育既得利益集团阻抗, 他们的子女在拥有优质基础教育资源的基础上, 还希望尽可能使其子女获得优质高等教育资源, 以实现自身教育利益的最大化和最优化。

二、流入地与流出地利益协调问题

异地高考确实是改革开放以来大范围触动城乡、城际不同利益人群的一个两难命题。实施异地高考, 不仅可以突破户籍制度的桎梏, 减少更多的留守儿童问题, 推行高考同城待遇, 将实现更公平、更合理的教育资源分配, 是“有教无类”的理想写照。但是, 流入地利益代表者表示担忧, 因为异地高考的政策松动, 会给他们带来一系列新问题, 一方面是给城市治理带来更大的压力。另一方面是流入地利益代表面对着本地优质资源总量有限、人数急剧增多, 担心本地与外来生源利益失衡、高升学率会遭到破坏, 进而可能引发新一轮的“高考移民”风潮等。异地高考改革实际上需要两者间的博弈, 这种改革不是所有人都满意的改革, 不是增量改革, 而是重新切割蛋糕的改革。而如何切蛋糕, 保证整个社会的公平, 这是一个艰巨的任务。

三、政策执行与落实问题

高考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 异地高考改革只是高考改革里面的一部分, 并且异地高考不仅是一个教育问题, 更是一个社会问题, 它涉及到国家的各项制度, 所以只是单一允许随迁子女有在异地参加高考的资格根本只是改革中的皮毛, 丝毫没有解决更为本质性的问题。实行异地高考, 设计操作很复杂, 这是对有关户籍制度的破除和招生资源的重新分配的问题。高校的招生指标都要重新洗牌和分配, 必须根据每个地方考试的人数进行再分配才合理, 否则对流入地的户籍人口又是冲击和不公。值得注意的是, 异地高考关键是教育资源的配置不均衡, 前几年被严查的“高考移民”现象, 就是钻了招生政策的空子。实行异地高考, 确实会促进公平, 但必须强调可操作性, 包括法律层面上有很多问题要做。

而在异地高考实施的过程中, 却遇到重重阻碍, 其在于教育改革缺乏顶层系统设计。改革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 尤其是教育领域的改革, 更是需要具有全局的视野。而国家却没有树立整体、全面的改革理念, 没有从其他层面来保证异地高考的稳步前进, 配套改革跟不上, 丢失了宏观调控的责任, 只是放手让各地去制定方案。

四、破除异地高考现实困境的几点建议

针对我国目前推行异地高考政策的现实困难,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改革:

第一, 倡导公平教育理念, 保障公民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平等。美国哲学家约翰·罗尔斯主张对处于社会不利地位的群体在资源分配方面进行补偿, 通过对先天不利者和有利者使用不同的尺度, 使得两者最终能获得相同的生活。这就是被后来广泛用于经济、教育等社会领域“补偿原则”。

第二, 加大教育财政投入, 实现区域教育均衡发展。不管教育有无力量减少它自己领域内个人之间和团体之间这种不平等的现象, 但是, 如果要在这方面取得进步, 它就必须事先采取一种坚定的社会政策, 纠正教育资源和力量上分配不公平的状况。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性是教育财政的一个重要原则。而异地高考真正矛盾之处就在教育资源分布不均, 而破除此困境, 最根本的就要加大教育投入。如何进行教育财政支出, 这是摆在政府面前的一个大问题。但是我们可以从两条思路展开:一方面以国家为主体向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等教育资源相对匮乏之地倾斜, 改变这些地区投入不足、办学条件差、高考招生名额少等问题;另一方面实行以流入地政府为主的财政供给制度, 创造更为丰富的教育资源。因为大批的进城务工人员为这个城市创造了财富, 所以他们的子女应同当地居民一样享受平等的“市民”待遇, 本着“利益均沾”原则, 有权享受由政府提供的公共资源和服务。通过这两个方向的努力, 实现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

第三, 统筹全局整改, 设立国家督导机构保证教育公平。异地高考改革是教育综合领域改革的一部分, 它依靠于整体改革力量的发挥, 因此, 它的成效显现需要一个长期过程, 国家必须有广阔的视野和全局意识, 应跳出自定的教育领域圆圈, 当务之急就是需要做好顶层设计, 做好清晰的时间表, 明确改革的责任主体和推进机制, 有序地推进改革进程。其中, 改革过程中, 需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 加快户籍制度改革, 逐步消除城乡差别。户籍制度的背后是与之挂钩的公共服务、社会资源等, 而目前我国城乡、大城市与中小城市的公共服务水平相差较大。在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 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已经刻不容缓。因此, 要真正实现人口的“自由迁徙”, 也需对症施策, 推进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让更多的人在中小城市, 甚至在农村都有更多的发展机会和生活保障。户口的“含金量”相对均等后, 户籍制度的改革才能水到渠成, 那阻碍异地高考实施的一块“硬骨头”才真正被啃碎。

其次, 改革高考招生制度。我们可以改变过去按照各地高等教育资源划定录取名额的办法, 而根据各地的考生人数确定大致相同的录取比例。或者, 逐步实现高考和高校招生地方化, 即主要由各地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 因地制宜地确定考试科目和考试水平, 实行积极的差别对待原则, 继续实行高考录取中倾斜政策, 保证弱势群体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的关键。但是, 对于违规或非法获取的利益, 无论面临多大阻力, 都要坚决予以取缔。如严厉打击高考移民、胡乱加分、艺术与体育特招作弊等情况, 实行“阳光招生”, 接受全社会监督。

最后, 加强法制建设, 构建促进教育公平的监管机制。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在教育改革中专门提出“强化国家教育督导, 委托社会组织开展教育评估监测”, 有必要设立专门的教育公平监管机构, 从异地高考的制度和组织体系上保障教育督导部门履行对各级政府的教育督导责任, 协调相关部门对异地高考中的不适方案予以尽快调整, 定期向社会公布。

参考文献

[1]孙新, 杨淑捷.异地高考的合理性与现实性分析[J].教育评论, 2013, (1) .

物价对策的困境与反思 篇3

温家宝总理不只一次强调,通胀加上腐败,会动摇一个政权的执政基础。温家宝着眼的,是不断上涨的物价推高了生活成本将产生民怨,而且过火的通货膨胀也会恶化一个社会的财富分配,两者均不利于社会和谐与政治稳定。其实,通胀还会削弱出口竞争力,其效果等同于人民币的升值,从而同样不利于出口与经济增长。

现在的悬念是,中国的通胀到顶了吗?比较乐观的说法是7月或第三季度应会到顶,因此上周的加息0.25个百分点应是这一轮加息的最后一次。理由是这一轮物价上涨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因而今年下半年的CPI在与去年同期相比涨势应会减缓。但另一方面,必须看到还有一些不利的形势:(1)当前的CPI其实存在着一些人为干预的成分,如修改CPI中粮食类的比重,及劝谕一些大企业暂时不要涨价;(2)作为CPI领先指标的PPI,涨势仍未稍歇;(3)为了对付金融海啸采取的宽松货币政策的之后效应还将持续一段时间;(4)美国会不会再采取第三轮的宽松货币政策还存在着一些变数……因此当前中国的通胀是否即将或已经到顶,恐怕还很难有一个乐观的判断。

其实,比起对通胀走势的判断,对政策当局而言更大的困扰是当前物价对策面临的困境或窘境:

(一)滞胀形势的浮现。由于一再调高存准率,极大程度上限制了银行的信贷能力,从而导致大范围的中小企业面临融资困难。这就意味着在追求稳定与追求增长之间,货币政策已处于两难之境。

(二)不仅如此,当前的货币政策还存在着明显的内部矛盾。一方面,持续提高存准率的目的是希望把过多的流动性“约束”在银行体系之内;但另一方面,相较于CPI的快速上涨,加息步伐相对保守与滞后,从而产生的实质负利率现象其实又等同于把大量的流动性“挤出”银行体系。难怪连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都承认负利率是减少货币政策工具有效性的原因之一。

(三)既然如此,又为什么不加速升息以消除存在已久且幅度还越来越大的负利率现象呢?原来这又有几个担心:担心会导致热钱流入;担心会过大地冲击房地产市场,影响内需拉动;担心会加重地方政府原已极为庞大的债务负担……这即是当前中国物价对策的困境与窘境。

究竟如何是好?如何走出这样的困境与窘境?关键在于必要的政策反思:

(一)从经济学方法论的角度说,政策目标与政策手段必须相当,目标不能多于手段,具体点说,一个手段只能对付一个目标。

(二)很显然,摆在决策当局面前、现在要对付的问题很多,包括:(1)物价稳定;(2)保持出口竞争力;(3)不要让中小企业面临严重融资困难;(4)不要过大冲击房地产产业;(5)不要进一步加重地方政府债务负担;(6)不要诱发银行金融危机;等等。一个货币政策如何能面面兼顾到所有这些目标?这即是困境与窘境。

困境反思 篇4

20世纪,科学技术的进步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但同时也带来了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人类面临生存的困境.究其原因,主要是人类过多地注重了科学技术的工具理性,而忽视了其价值理性与人类缺乏对科学技术行为后果的责任感.要走出这一困境,一是要正视科学技术务实的思路,二是要使科学技术发展的价值目标以人类的根本利益为依归,三是要以科学技术的`生长点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作 者:李赫亚 娄和标 徐景芝 LI He-ya LOU He-biao XU Jing-Zhi 作者单位:李赫亚,娄和标,LI He-ya,LOU He-biao(中国矿业大学文法学院,江苏,徐州,221008)

徐景芝,XU Jing-Zhi(山东科技大学,山东,泰安,271019)

困境反思 篇5

其实理智的想一下,情况越坏,之后变得越好的可能性最大一 点,比如说,如果坏到零了,can’t be worse了,就算得一分也是进步了。而且,从0到60,比起从80到100,你经历和学到的其实更多更广更有意思,但如果你已经很习地用最后是否达到 100来作为失败与否的标准,那你一定会很容易失望。如果再把失败和价值感,羞耻什么的挂下钩,那你肯定更不想活了——无所不在的价值一元论导致了对失败 的羞耻和恐惧,我们不恐惧自己不快活无收获,却更恐惧我们不符合世俗的标准。说到底还是你内心要有一个正确的,自尊自爱的三观,明白自己的进步和充实是最 大的褒奖和价值,把自己的力量放在核心。如果你拱手把这个位置让出来,用别的东西,比如目标和胜败来作为你内心的支柱,那很不幸,这些东西一定会毫不客气 地占满你全部生活,最后压垮你。

不过三观这个东西,在青春期还是很模糊的,所以就像我前面说的,不管我给青春期的自己建议多少次 “不要因为失败感到恐惧和羞耻”,她也跟本不会听,也不会喜欢。其实我给困境中的青春期孩子还有一些其他的建议,比如“求助绝对必要”“无视他人的 judge”等,但这些只是具体方法,主题意思和上面那条差不多,都是一个源头:忠于自己,努力勇敢。不勇敢活着就举步维艰,无自我活着就没有任何意义。 当然我觉得这八个字对青春期的孩子稍微有点玄,因为流行文化的皮面也在努力鼓吹这一套,让孩子们觉得自己其实已经做到了,但其实本质完全不是·····扯 远了,总之今天看这篇东西的人大部分都已经不再是中二症少年,我们在漫长的成人之路上还有无数难关险境,而我们必须担负起让自己幸福的责任——因为没人会 为我们的幸福和快乐负责,只有我们自己。那我作为一个不怎么出色的成年人,对所有不怎么出色的成年人有一句想共勉,还是那八个字:

忠于自己,努力勇敢。

有关困境作文高中 篇6

有关困境作文高中1

成长,需要鼓励;成长,需要支持;成长,需要亲情;成长,也需要困境。

人生,好比爬楼梯,一个台阶就是一个困境。过去了,站得更高,看得更远;过不去,就只有原地踏步了。

也许,你见过蚕蛹吧。很多人不理解蚕为何要作茧自缚。殊不知,只有破茧而出的蚕才能化蝶。茧,就是上天对蚕所设下的困境,冲过去,脱胎换骨,化作美丽的蝴蝶;冲不过去,只有卡死在茧中,悲凉地结束一生。

有人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将几个快要被蚕冲破的茧挑破,使茧“不劳而获”。本以为,“破”茧而出的蝴蝶会翩翩起舞,谁知,那所谓的“蝴蝶”空有一对美丽的蝶翼,却只能拖着这对美丽的“包袱”缓缓爬行。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蝴蝶在破茧而出之时,蝶翼经茧的挤压而流血,唤醒了沉睡的神经细胞,蝴蝶才能翩翩起舞。人生不也是如此吗?只有经受过困境对心灵的洗礼,才能将心志磨炼得更加坚韧,才能算真正成长起来了。

如果你去过大草原,也许会有幸见到雄鹰翱翔在蓝天之上。先不要忙着羡慕它们,正所谓“不经风雨,哪见彩虹”,你可知道,雄鹰翱翔的背后,是一次又一次生死的考验。

当小鹰长到足够强壮,母鹰认为可以接受考验之时,它会叼起小鹰,飞到万米高空之上,一松口,小鹰便流星般坠落下来。也许是本能反应,小鹰会拼命地张开翅膀,令翅膀迅速硬化、充血,在与死亡的搏斗中学习飞翔。当它领悟了飞翔技巧以后,再双翼一挥,一飞冲天。这竟与蚕破茧而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是困境,激发了小鹰内在的潜能;是困境,铸就了小鹰坚韧的品质;是困境,促使小鹰迅速成长,成长为真正的雄鹰。

也许,你现在的旅程一帆风顺;也许,你现在的道路宽阔平坦;也许,你现在的前途繁花似锦。但是,请别忘记:成长,也需要困境。

有关困境作文高中2

困境,不是困境,而是成就伟人的天堂

——题记

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的渊源文化,从古至今,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词等。单鞋出这些优美文集的作者却没有像他们写的文章那样精彩丰富。

李清照,中国史上少有的杰出女诗人,本来生活幸福,出身于官宦世家,又嫁了一个好丈夫,生活幸福美满,写出的词也无异常之处,但世事难料,国亡家破,丈夫病死,晚年独自一个人孤苦生活,情景十分悲惨,但所写出的词却十分有力,令人感叹,白居易早年为民请命,兼以“达则兼济天下”为官格,所写出的诗,浑劲有力,但后来官途衰败,以“穷则独善其身”所写的诗歌也失去了“战斗力”…同一个人,所处的环境不同,所体现初的精神不同,倘若李清照一生幸福快乐,那中国第一女词人的称号应该换人了吧!

主席、周恩来等在中国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毅然立起,担负国家大任,最后流放于世,爱迪生从小被称呆痴,辛苦奋斗,最后成为一名发明家…古今中外,数不胜数,正应为他们在艰难的困境中不畏艰苦,勇往直前,才成就一世之才。古曰:“天降大任于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佛乱其所为。”

现实生活中,当我们在为别人取得荣誉和成功时,我们会去羡慕他,称赞他,而我们在用电灯给我们在黑暗中带来光明时,我们又没有想过这是爱迪生做了几千次试验才取得的一个成功结果。当我们在看电视呈现的彩色画面而津津有味时,我们有没有想过贝尔,发明了彩色电视机而未能看到其成就就与世长辞……,成功是用心血换来的。

如今,世界飞速发展,每个人的生活水平都提高了,都能过上幸福的生活,所以绝大多数的人都变的懒惰了,变得只知道按图享受,碰到一点点困难就长天而泣。“啃老族”、“富二代”、“官二代”等等。不知道这些人在拿着自己父亲所辛苦赚来的钱在别人面前炫耀时,不知道自己是在做一件很羞耻的事。

天降大任于人也,如果你畏惧艰难,那么困境永远通知和管辖你,苍天给你的大任也永远别想得到。困境出人才,人才也同样是出于困境、。

天才,如今天才众多,但未经困境后的天才以后还会是吗?历史会给出答案。

有关困境作文高中3

就在最近一段时间里,我仿佛陷入了一个巨大的漩涡中,心有余而力不足。尤其是今天,在球场上我完全没有发挥出最佳水平,同时也失去了去郑州比赛的机会。

下周双休日有几场比赛,因为很重要,所以必须要通过选拔来组织阵容,但由于我最近感冒,反应和动作都有些迟钝,能不能通过体能检测?我心里还真没有底。不过,既来之,则安之。哪怕没有通过测试,对我来说也是一次历练。

体测分为两个部分:行进间传球和躲避障碍射门。虽然都很简单,但在平常发挥就一般的我,心脏仍在剧烈的跳个不停。

“行进间传球”的测试队伍变得越来越短了,过关的人却只占少数,一个个失败的场景不断在我脑中回放,脚底也开始发麻。教练的叮嘱,对我来说已经无用,我要做的就是平复心情,发挥出真实水平。轮到我了,我小跑至标志点,从容的将每个滚来的球传向对面。我也从一开始的紧张变为了自信,在准确无误地传完最后一个角球时,我的心也随着那一声“通过”而变得无比兴奋。

第二个是测试“躲避障碍射门”。这个对我来说相对简单,只不过是得注意重心转移和射门角度,而这些,对于平时的我来说就是“小菜一碟”。每一个人拥有三次机会,只要进一次即可通过。因此,我信心满满。令我没想到的是,在第一次射门时,足球不偏不倚打在横梁上!反弹的球像箭一般扎在了我的心头,那一刻我慌了。所幸,在第二次射门时,一记抽射打破了我心中的恐慌,我成功完成了体测。

在最后的对抗赛中,我没有踢进球,也出现了几次失误。更可惜的是,我还罚丢了一个任意球。也正因为如此,我未能如愿进入大名单之内。不过,我已经十分满足了,因为我看到了差距,也看清了前进的路。

待我走出困境,给你一个奇迹!

有关困境作文高中4

两位经商失败的人,以身上仅有的一文钱制作出抢手的风车,并靠这不起眼的生意成为百万富翁。人在一生中难免会有陷入窘境的时候。在我看来,我们应该学会从智慧为矛,以勇气为盾,穿上以自信化成的盔甲,冲出眼前的困境。

智慧,永远是为走出困境而准备的最好的鞋。拥有智慧,宛如拥有了无可匹敌的终极武器,令人临危不乱。晏子面对楚国的百般刁难,却能保持沉默,理智应答,终搏得楚王之钦佩,考得不正是机智聪慧吗?三国孔明以草船借箭,使得吴国从原来武器不足的劣势局面转变为无忧后患的强势局面,靠的不正是诸葛亮的高深智慧吗……不难看出,拥有智慧,就拥有了走出困难的必要条件。倘若晏子,孔明没有这般耐能,那么他们终不能走出困境。唯有具备了智慧,我们才能不为困境所困。

勇气,永远是我们面对困境时引导我们前进的不灭的一盏灯。大凡能够冲破困境的人。都具备了相当的勇气。当欧主希频频失败时,他并没有彷徨,因为他心中具备了面对失败的勇气,这般勇气给予他莫大的支持,为他指引走出困境的方向。终于在第601次试验中,他研制出新药。倘若欧主希没有面对失败的勇气,那么他的试验也绝不继续下去。勇气使他拥有了无穷动力。即使困境再深再远,他也能抓住他的影。拥有勇气,冲出困境不再是问题。因为勇气,使我们敢于面对困境,更敢于挑战困境。

自信,永远是们面对困境时最闪亮的宝石。唯有拥有自信,才能将困境踩于脚下,才能化困难为平易。阿里巴巴的创始人马云样貌不“凡”,但凭借内心的自信,他冲破重重障碍,经历了许多人意想不到的辛苦历程,终成为了为人赞颂的伟大企业家。不正是自信令马云拥有了冲出困境的力量吗?自信无论在何时何地都是最闪亮的金子。

欲冲出困境,智慧,勇气与自信必不可少,拥有这些,才能将困境逐个击破。

有关困境作文高中5

我们先回忆一下,昨天班主任李老师播放了一个视频,在一条广阔的大路上,有许多人同行,并且每个人都在奋力前行,而他们每个人的肩上都拖着一个专属于自己的十字架。走了许久,有一个人扛不住了,他感觉这个十字架好重,为什么不可以让它轻松一点呢?他想了一个自认为很棒的办法,于是,他砍掉了十字架的一部分。他又走了许久,发现虽然已经砍掉了一部分,但是还是很重,于是,他又砍掉了一部分。当别人都在负重前行时,他却是轻松地哼着歌快步前进,并且走在了队伍的最前面。而在这时,一条沟壑出现在他们的面前,其他人纷纷用自己扛的十字架搭好路走了过去。当他也效仿别人时,突然发现他的十字架短了一截,以致于无法越过。

“哪有什么大牛学霸,一切都只是厚积薄发。”当你在偷懒玩耍时,其他人都在努力地学习。所以世界上哪有那么多的不公平、黑幕,那都是你自己不努力的表现。这个寒假,机遇与危险并存。而它也是李老师说的弯道,如果你在这个弯道上超车,那么它便是你的机遇。但你也有可能来不及转弯,就已经撞死在了这弯道上,这也是你的劫数。在上网课的期间,当你默默地打开公屏,刷抖音,看视频,玩游戏时,你或许想不到别人正在手机前电脑前专心致志、奋笔疾书。在你做作业时,偷奸耍滑,实施大抄时,你也看不见别人正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机会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你凭什么获得那个机会?这是不公平,也是你在学习时得到的不公平对待的结果。等到开学时,你与别人的差距犹如鸿沟,遥不可及。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一切都只是因为有人为你负重前行。”我们读的这个清北班,看似多么的高大上,便以为自己就是个风云人物。醒醒吧,别梦了。你能在这个班上读书,那是因为你的父母,他们在为你负重前行。他们给了我们比别人更好的学习条件,让我们在起跑线上超过了别人一筹。别总想着自己多厉害,只要我学——马上就能全班第一。你比别人好,那是你赢在了起跑线,但在跑步中就不一定了,在寒假网课中你所有的优势都已经不见了。我们每个人上相同时间的课,相同的老师上课,靠的只有自己的努力。但在寒假的网课中,你有努力吗?你认真学了吗?现在,没人能为你负重了,重量始终都得自己扛。别再做那些春秋大梦了,好好想一想自己如何负重前行吧。

困境反思 篇7

一、土地出让金制度产生、发展过程

新中国成立后, 我国逐步废除了土地私有制, 实行土地国有和集体所有的二元公有制, 土地的使用实行的是严格的“无偿、无期限、无流转的土地计划配给制度”, 这种制度明显的弊端是, “使土地使用者丧失了经济地使用土地和使土地产出最大化的动力, 不利于公平竞争, 此外也严重消弱了政府部门的投资效率”[1] 。

改革开放以后, 传统的土地制度已经不能满足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 迫切需要改变传统的土地无偿划拨制度, 实行有偿的土地使用制度。1987年土地有偿转让第一次在深圳试点成功后, 1988年《宪法修正案》第十条第四款增加了“土地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转让”, 正式确立了土地有偿使用制度, 1988年、1998年、2004年三次对《土地管理法》进行了修正或修订, 均明确规定了土地使用权可依法转让。1990年国务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第一条规定:“为了改革城镇国有土地使用制度, 合理开发、利用、经营土地, 加强土地管理, 促进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 制定本条例。”这就明确指出国有土地出让金产生的真正原因:一是合理高效开发利用和经营土地。通过对土地使用收取出让金, 促进土地资源高效使用和优化配置。二是促进城市建设和发展。土地出让金的征收使得存量土地资本的价值货币化, 土地收入成为提高政府财政收入和城市建设资金的重要来源, 对减缓政府资金压力, 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发挥了重要作用。

由于法律法规仅规定土地使用权可有偿转让, 没有规定土地有偿使用费的具体使用方向、用途以及中央与地方分配比例, 于是1998年的《土地管理法》规定, 新增建设用地的土地有偿使用费30%上缴中央政府, 70%留给地方政府, 都专项用于耕地开发。1999年财政部印发了《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收缴使用管理办法》, 重申关于中央和地方的分配比例问题。但是地方的土地出让金主要还是用于城市建设与发展。以上海为例, 2001年5月21日发布的《上海市土地使用权出让办法》规定:“土地出让金主要用于城市土地建设和土地开发。”

2001年财政部国土资源部联合印发了《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财务管理暂行办法》, 明确了上缴中央财政土地有偿使用费支出范围, 即专项用于耕地开发项目支出、耕地信息与监督系统建立支出以及与土地有偿使用费使用有关的其他支出。至此, 土地出让金以前一直为城市建设和发展独揽的局面被打破, 土地出让金开始用于耕地开发, 但是数额仅为土地有偿使用费的30%, 与地方的70%相比明显偏小。2004年3月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将部分土地出让金用于农业土地开发有关问题的通知》, 规定土地出让金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比例不低于土地出让平均纯收益的15%。这就明确规定了地方土地出让金对农地开发使用, 但是土地出让平均收益标准偏低, 而实际用于农业土地开发数额很少。就最大限度的计算来说, 土地出让金用于农业土地开发仍不超过40.5% (假设中央的30%土地有偿使用费全部用于农地开发, 地方的70%中有15%用于农地开发) 。无论从农地面积与城市面积比, 还是从农村人口与城市人口比来说, 这样的比例分配虽然比以前有很大改善, 还是很不公平的, 不但没有缓和城乡二元化, 反而加剧了这种矛盾。2004年11月颁发了《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中国人民银行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征收使用管理的通知》, 对土地有偿使用费的缴库方式进行了调整, 土地有偿使用费30%上缴中央财政、70%上缴地方财政的政策没有变。

二、土地出让金制度的成效

土地出让金制度自产生以来, 对我国经济社会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具体来说,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盘活全国土地资源, 创造经济价值, 促进了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

土地出让金制度使得土地使用权的分配由无偿转为有偿, 显化了土地资源的价值, 增加了政府非税收入。从1992年至2003年, 全国土地出让金收入累计达10000多亿元, 其中近三年累计达9100多亿元。土地出让金制度不仅盘活了全国土地资源, 激发了土地潜在活力, 聚集了巨额可支配财力, 而且促进了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期, 由于工业化带来对钢铁、汽车、装备制造、化工等重化工产品需求的上升和城市化带来对市政、道路、交通、房地产、水、电、文化、教育、卫生等需求的普遍高涨, 造成了严重的土地供求紧张。土地出让金制度对合理调节土地资源供求紧张局面, 充分发掘土地的资源价值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

第二, 降低土地交易成本, 为土地开发提供了激励机制。

由于政府有限理性和开发商投机主义, 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存在较大的交易成本, 包括:信息成本、缔约成本、监督成本等。土地出让金制度明确规定了开发商获取土地使用权途径、方式、价格等, 为土地有偿使用提供制度平台, 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同时, 土地出让金制度对于地方政府、开发商等产生明显激励效应。土地出让金作为地方政府重要的收入来源, 大大激励了地方政府积极促进土地交易以获取更多出让金收益的积极性;对于开发商而言, 土地出让金制度降低了政府寻租空间, 激励开发商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投资项目的收益获取上, 而且促进了集约和节约用地, 最大限度发挥土地资源的潜在价值。

第三, 弥补国有土地产权不足, 促进了国有土地优化配置。

从产权经济学来看, 土地出让金实际上是土地所有者出让土地使用权的资金收益, 或者说是, 土地受让人为获得土地使用权而支付的资金代价。作为出让人的国家和土地受让人之间的土地交易, 是土地使用权和受益权实现的重要表现, 没有出让金的土地产权是不完整的, 而土地出让金制度恰好弥补了土地产权这方面的不足, 促进了国有土地优化配置。如果国家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不收取土地出让金, 这不仅意味着国有土地产权是残缺的, 而且在土地的配置合理使用方面也是低效的。因此, 土地出让金作为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益, 不仅是国有土地用益物权在经济上的实现形式, 而且通过价格杠杆有效地调节土地供求等, 实现了土地资源优化配置。

三、土地出让金制度面临的困境

在现代社会中, 政府本身就作为一个利益集团而存在, 特别是地方政府, 他们会为谋取最大化利益而充分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正像孟德斯鸠所说:“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 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到遇有界线的地方才休止。”[2] 政府为获取土地出让金对土地进行粗放式的野蛮开发导致目前很多问题产生。

1.加剧城乡二元结构的分化, 严重损害了农民利益

由于我国严格限制集体土地直接进入土地市场, 其土地使用权本身不能成为交易的对象, 故我国土地市场的交易对象主要为国有土地使用权, 在新增建设用地中, 国有土地使用权绝大多数来源于对农村集体土地的征用。自土地有偿使用实施以来, 土地出让金与与对农地的补偿之间的“剪刀差”为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巨大资金支持, 实现了城市快速发展, 农村和农民成为推进城市发展的无偿动力, 加剧了城乡二元化, 严重损害了农民利益, 为社会的协调发展埋下隐患, 严重危害了社会安全与稳定以及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据有关方面资料显示, 现在全国起码有4000万失地农民, 60%的失地农民生计困难, 其中相当一部分人成了‘三无农民’ (无地、无业、无保障) 。某省调查分析, 若征地成本价为100%, 其收益分配格局是:地方政府占二至三成, 企业占四至五成, 村级组织占近三成, 农民仅占5%~10%。有专家测算, 近20年有关方面通过各种形式征用耕地的价格‘剪刀差’, 从农民身上至少拿走50000亿元。”[3]

土地出让金加剧城乡二元化的另一个表现为:土地出让金为城市公共产品的提供方面提供了巨大资金支持, 城市中的公共服务和公共设施, 如教育、医疗、图书馆、公共交通、消防、绿化等均来源于公共财政, 并向全体社会成员开放, 而城里人并不会额外负担相关费用。而在农村, 类似的“公共产品”大都需要农民集资建立, 甚至地方行政的部分开支也通过“摊派”的形式由农民负担。以至于“农民人均支付的税款相当于城镇居民的9倍, 加上上缴的各种杂费, 则相当于城镇居民的30倍”[4] 。在教育方面, 2002年, 全社会的各项教育投资为5800多亿元人民币, 其中77%用于城市, 占接受义务教育孩子总数70%的农村孩子只获得其余23%[5] 。

2.阻碍了现代公共行政建立和市场经济发展

地方政府将分取的土地出让金投入到生产性领域, 利用政府投资拉动和扩大本地投资规模, 提高地区经济增长速度。这种财政政策构成和经济发展模式仍带有浓重的计划经济色彩, 有悖于我国政府及其收支活动向现代政府和公共财政的转型;同时当前一些地方政府的收支结构中, 出让土地的收入已经占到全部地方财政收支的30%甚至是40%[6]37, 有悖于由税收收入占据绝大多数份额的现代政府公共收支结构, 危害了政府公共收支的稳定化、持续化和法制化。

政府过多地干预生产和投资领域, 将直接影响到资源在投资和消费间的配置, 导致政府对市场干预过度。而且政府过多地介入地产行业的运营, 为政府的权力寻租带来机会, 政府从土地买卖和经营中瓜分到过大规模的利益, 直接扭曲地产行业的产权机制和经济激励机制, 破坏行业竞争秩序, 阻碍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

3.造成土地资源过度开发, 严重危害后代利益

由于土地出让金巨大收益的吸引和长期严格土地利用规划监管的缺位, 地方政府的短视效应导致土地开发泛滥和土地利用的低效, 严重违背了当初征收土地出让金的初衷。从各地滥建的开发区可见一斑。从2000年开始的开发区热, 当时正值西部大开发的实施, 许多地方政府纷纷设立开发区。这些开发区往往存在以下一些问题:土地征而不用或者多征少用;规划失控, 布局零乱;重复建设, 效益低下等等。在这轮热潮中, 一些沿海地区5年时间就用完了10年的用地规划。截止2004年7月, 全国共清理出6866个各类开发区, 其规划用地面积达3.86万平方公里, 超过现有城镇建设用地3.15万平方公里的总面积[7] 。

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是政府作为城镇土地的所有者将土地使用权在一定年限内让与土地使用者时所收取的费用, 包含土地使用权未来若干年的预期收益, 实质是未来地租收益的现值。按照我国现在的行政体制, 政府在5年的任期内独占了未来至少35年 (而按照现行的土地法规, 土地使用权的出让年限最短的商业、旅游和娱乐用地为40年) 的土地收益, 严重损害了后代人的利益。

四、土地出让金制度的反思

土地出让金设立初衷一是, 为了“合理高效开发利用和经营土地”。因为在传统的无偿划拨用地情况下, 土地利用效力低下, 无法高效开发和经营土地。在土地有偿使用的初期, 土地出让金的收取实现了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 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益, 但是在它的发展过程中也产生了诸多问题, 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合理高效开发利用和经营土地”目标的实现, 这就迫切需要对现有的土地出让金制度进行改革, 不仅促进土地经济效益提高, 更要实现土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综合发展。

土地出让金设立初衷二是, 改变当时城市建设和发展落后的局面, “促进城市建设和发展”。从目前的状况来看, 土地出让金设立促进了城市建设和发展, 但是它是以农村、农民和农业的巨大损失为代价的。而且三农问题的产生也将严重影响城市可持续发展。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 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政策已制定, 土地出让金不能仅是城市的专利, 更应该是惠及广大农村和农民、缩小城乡二元化的有效工具。虽然2004年3月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将部分土地出让金用于农业土地开发有关问题的通知》, 规定土地出让金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比例不低于土地出让平均纯收益的15%, 但是这还是远远不够的, 需要对出让金的使用制度进行改革以缩小城乡二元化, 促进城市持续良性发展。

五、土地出让金制度的出路

1.着眼土地综合利用效益, 提高土地出让金数额

在以前的土地利用中, 我们往往只看到土地经济效益, 对土地的社会和生态效益认识不足, 这就直接影响了对土地的价值的认定, 进而影响土地出让金的数量。土地出让金不仅要包含土地的经济价值, 更应当包含土地的社会价值 (如粮食安全等) 和生态价值, 而且随着我国土地稀缺化程度的加大, 土地的资源价值也应不断增加, 土地出让金必须体现这种土地价值变化。因此, 提高土地出让金、合理显示土地资源的综合价值对土地综合效益提高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2.着眼城乡协调发展, 加大土地出让金支农惠农的力度

缩小城乡二元化差距, 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举措。

首先, 土地出让金是国家作为土地所有者获得一项国有资源性收入, 理应由全国人民共享, 但是在偏重工业化、城市化的政策导向下, 过去的20多年一直为城市所独享, 导致城乡二元化加剧。扭转这种局面的根本途径在于加大土地出让金支农惠农的力度, 补偿“三农”所受的损失。一般情况下, 出于公平考虑, 土地出让金对三农的支出比例可以按照城乡人口比或城乡面积比计算, 即土地出让金对三农的分配额=土地出让金总额×农村人口数/总人口数, 或者=土地出让金总额×农村土地面积/总土地面积。如果加上过去应对三农的补偿, 可以适当提高对三农的分配额。对于土地出让金的三农用途可以主要放在农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方面、耕地保护和开发方面、农业补贴和生态农业建设方面等。

其次, 现在的土地出让金仅体现了国家土地所有权, 没有将农民的土地承包权、耕作权纳入其中, 在这方面实际上是剥夺了农民土地出让金分配的主体地位。因此, 应将拥有所征用土地承包权和耕作权的农民纳入到土地出让金的分配主体中, 建立农业用地征用为建设用地的“事后分成”机制。依据国家对农业用地承包权期限的规定, 对农业用地征用后的出让收入, 采用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农民三方共同分享的方案;在土地出让期满后, 如果尚未超出国家农业土地承包的法定期限, 农民及其后代仍有权继续参与到该项土地的再出让收入的分配, 形成农民参与征用土地出让金的动态分配机制[6]38。

3.着眼土地法治化建设, 规范土地出让金收支制度体系建设

土地法治建设是依法治国的重要方面, 将土地出让金的收支活动纳入到统一的政府预算中来, 受国家预算法和财政法规范, 这一方面有利于实现土地出让金收支公开化、透明化, 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法治阳光政府的塑造。第一, 对于土地出让金的征收, 实行“收支两条线”, 由财政部门负责, 纳入地方财政。第二, 建立土地出让金收支专户, 省级土地出让金的专户放在财政部, 省以下的放在省财政厅, 这样有利于从总体上掌握土地出让金的征收情况。通过土地出让金间接了解各地区每年土地出让规模, 有效控制各个地区的土地出让审批额度;了解地方政府土地出让收入的使用情况, 规范地方政府在土地出让金收支上的短期行为。第三, 对于土地出让金的使用分配, 应优先足额安排支付征地补偿安置费用、拆迁补偿费用, 补助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所需资金的不足, 结余资金应重点用于农业土地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等方面, 并兼顾廉租住房建设和完善国有土地使用功能的配套设施建设等。

4.着眼土地持续利用, 建立“国有土地收益基金”

土地的出让金实际上是若干年土地使用期的地租之和, 政府获得的土地出让金有很大比率是预支未来的收益。按照一定的比例提取土地出让金建立“国有土地收益基金”, 政府每年只可以使用基金一定比例。“国有土地收益基金”的设立, 不仅为后代的土地发展留下资金支持, 体现代际公平;而且会使本届地方政府的可用财力减少不少, 对于遏止地方政府圈地具有很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田莉.土地有偿使用改革与中国的城市发展——来自香港特别行政区公共土地批租制度的启示[J].中国土地科学, 2004, (6) :40-45.

[2][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上册) 中译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61:154.

[3]刘维佳.中国“四农”问题数据解析[J].农村工作通讯, 2005, (8) :24-28.

[4]曹红蓓.中国农民工子弟:在城市与乡村的夹缝里挣扎[N].中国新闻周刊, 2005-03-23.

[5]陈锡文.当前我国的农村经济与农村政策[J].改革, 2004, (3) .

[6]王晓阳.重新审视土地出让金改革——一个国有产权和公共财政的框架[J].当代财经, 2007, (2) .

探讨高中语文新课程的困境与反思 篇8

【关键字】高中语文 新课程 困境 反思

在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教育改革也在快速的发展,其中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成败就会对高中语文以后的发展产生比较严重的影响。通过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让高中语文教学效果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提高,不管是在教学理念的革新、创新课堂教学形式、重新编排教材、制定新的评价标准方面,还是在课堂学生组织和学生的管理方面都取得了比较大的变化。但是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需要看到现在高中语文新课程面临的困境,只有对这些困境进行深刻的反思才能够让高中语文新课程的改革顺利实施并取得更好的效果。

一、语文教学的道德负荷与反思

我国的语文教学具有自身的一些特殊性,和一些近代才出现的学科相比较,它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它不仅是一般的工具性学科,同时它也是涉及到思想文化领域的人文性学科。我国社会具有很强的道德倾向,这样就使得语文教学在不自觉间就背负上了道德负荷,对于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就会产生比较严重的影响,在语文新课程的改革中道德负荷成为了一个主要的困境。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常常要求学生去理解作者的思想、体会文章的内容。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开始就确定了一个主题,然后想办法对学生进行引导,让他们能够接受教师确定的这个主题。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原本比较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将那些属于文艺性质的问题变成道德问题,导致学生的体会和理解其实只是教师的体会和理解而已。比如在对契诃夫的《套中人》进行讲解的时候,教师一般都是通过文章先对沙皇统治的反对性进行探讨,然后在通过文章内容来批判以套中人为代表的小人物,从而揭露出资本主义的罪恶和对无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必然性进行论证。在这篇课文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并没有根据自己的体会去理解文章中小人物的特殊性,去感受作者在进行批判的同时也带有很深的同情。

所以教师在让学生对文章以及文章中任务进行道德价值判断的时候,不能只是简单的进行辨证分析,但是又怎么样让学生去进行自己的体会和理解,成为了现在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一个困境。

二、学生能力的评价滞后与反思

语文教师是造成语文教学道德负荷最直接的人,而造成这方面的原因主要就是在对学生能力进行评价的时候相关的体系出现严重的滞后情况。在对高中语文进行新课程的改革中,建立一个对学生能力进行有效评价的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现在很多学校在对学生语文能力进行考核评价的时候主要的手段还是考核,考试分数就是对学生语文能力进行评价的标准。在对学生的能力进行评价的时候采用考试的手段来进行具有非常明显的效果,但是同时也不能够忽视它存在的一些缺陷,特别是对于语文学科来说,它不仅会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比较严重的影响,同时它也会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产生影响,这样就不能实现新课程的改革目标。

语文学科具有人文性以及工具性,对于高中语文来说则主要表现出的是它的人文性,所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不再是对学生的字词句的考察,主要是对文章、社会以及人物的鉴赏、判断和评价。面对相同的问题可能每一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理解,但是标准答案却只有一个,语文的阅卷老师为了方便进行判断和打分,基本上都是采用踩点打分的方式,甚至还有将错就错的情况发生,他们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所谓的公平。所以考试也就成为了评价学生能力的唯一标准,学生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为了能取得不错的成绩往往就会去猜测出题老师的意图,并没有发自内心的去鉴赏文章,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样对于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是很不利的,新课程实施也不能取得预想的效果。

三、教学理念的资源缺失与反思

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根本理念就是让学生能够得到个性而又全面的发展,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让学生的语文素养能得到全面的提高。但是因为受到道德负荷和评价体系滞后的影响,使得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不能得到有效实现,同时另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学习资源比较缺失。

学习资源主要是指在课堂教学中课本和教师讲解以外的获取知识的途径。语文是一门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相互配合的综合学科,它不仅存在于我们平时的生活当中,同时它也应该要投射到社会中,这样才能够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具有个性特性的人才。所以学生在獲取语文知识的时候不能够只是局限于课本和教师的讲解。课堂教学中的知识非常有限,对于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是不够的,所以就需要在课堂外去补充自身的知识。但是现在面临升学的压力,学生很难有充足的时间去补充课外知识,同时教师也没有多余的时间对学生进行课外指导。这样学生在面对很多文章的时候也就不能提出自己的见解,更加不能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

结束语:

在教育制度改革不断深入的过程中,对高中语文新课程进行改革是大势所趋,但是在实际的改革过程中也面临很多问题需要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反思。这些存在的困境并不是不能够克服,在西方教育以及我国古代的教育史当中都有很多比较成功的事例,关键的就是要将这些成功的经验和当前教育的实际情况相结合,遵循教学规律,让学生和教师能够有一个比较开放和自由的学习环境以及教学环境,让学生和教师能够真正的从这些困境中走出来,从而促进我国高中语文的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贡如云.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研究[D].扬州大学,2007.

[2]贡如云.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研究综述[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9,02:56-59.

[3]王绍林.语文新课标与高考改革[J].社会科学论坛,2010,21:183-188.

[4]潘涌.评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的实施[J].浙江教育科学,2006,06:34-37.

融资困境论文 篇9

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原因;对策

引言

面应对当前通货膨胀,我国政府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人民银行一年内先后连续6次上调准备金率,现今我国的大型金融机构的准备金率已高达21.5%,为历史最高。面对当前的经济形式,本来就融资困难的中小企业想从银行获得贷款变得更加困难。在这种形势下,我国中小企业的资金周转出现了严重问题。相关统计表明,仅仅在我国浙江温州一带,就有20%以上的中小企业由于资金链断裂不得不被迫停产。据全国工商联最新统计资料显示,我国广东、江苏、浙江等16个省市的中小企业正面临比20xx年金融危机更加严峻的挑战。

一、中小企业面临的融资困境

(一)与直接融资相关的困境

1、自身资金积累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

首先,中小企业通常缺乏对未来的发展规划,企业固定资产及流动资产的比例容易失调。其次,我国现行税收政策没有对中小企业制定照顾条款,使得税收占据了大量企业利润。再次,创业者自有融资渠道有限。这些困境都导致企业自身资金不能满足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2、中小企业直接融资的资本市场体系不健全

当中小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最希望得到直接股权类资金的支持。但是,我国的资本市场体系还不健全,同时国家对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提出了许多限制。为了促进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我国政券市场在20xx年10月份开启了创业板块,但对中小企提出了一系列限制条件,只有少数优秀的中小企业可以满足条件。据统计,直至今年1月1号,仅仅有84家中小企业登录创业板融资。

(二)与间接融资相关的困境

1、向银行申请贷款中的困境

通常,中小企业存在信用低下、业绩不稳定、缺少抵押担保等问题,我国的商业银行为了降低风险,更喜欢把资金投入到大型企业或国有企业身上。据统计,我国现有大型企业数量占企业总数不足0.2%,中小型企业占企业总数的99.8%以上;然而大型企业的借贷额占国家贷款总额的50%以上,中小型企业的借贷额只占有不足50%。这和国家政策是分不开的。我国银行综合考虑国家政策及自身风险,对中小企业贷款制定出更加严格甚至苛刻的规定,使得中小企业很难申请到或只能申请到少量的银行贷款。

2、通过民间借贷市场融资中的困境

大量的中小企业在面临资金危机时,考虑到申请银行贷款时的种种困难,不得不把求助之手伸向民间的借贷市场。但是,民间的借贷市场是纯粹以盈利为目的的机构,中小企业在获得资金支持的同时,也提高了资金的成本。据调查显示,早在20xx年10月份,民间借贷市场平均利率就高达39.19%。随着今年我国紧缩贷币政策的实施,民间贷款利率又开始飞速飙升。最新资料显示,温州民间借贷最高利率竟然高达180%,为当期银行利率的27倍。这大大压缩了中小企业的获利空间,甚至有些中小企业由于偿还不了民间贷款而破产。

二、导致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原因分析

导致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既有中小企业自身的因素,也有外部环境方面的因素,我们应区别看待。

(一)中小企业自身的因素

1、管理环境薄弱、抵御风险能力差

我国大部分中小企业缺乏科学的管理制度、明晰的产权制度和完善的会计制度;在新产品的研发过程中,缺乏充分的市场调查,研发的产品质量低、科技含量不够,市场竞争力不足。当企业遭遇到市场波动时,企业自身很难抵挡风险,这就给银行等信贷机构带来了投资风险,因此银行会限制中小企业的信贷。

2、企业信用意识淡薄

有些中小企业缺乏还贷意识,常常以效益不佳为托词拖欠银行贷款;有些中小企业甚至以套取银行贷款为目的,拒不还款。这些行为严重破坏了银行对中小企业的信任,导致中小企业贷款困难。

3、贷款缺乏担保,抵押率低

中小企业受自身经济实力限制,其固定资产总额较少,所以其用于抵押贷款的资产也是有限的。一些大的企业考虑到为中小企业担保所承担的风险,都不愿意为其担保,导致中小企业面临获取担保资金的困境。

(二)外部环境方面的因素

1、缺少公平的融资环境及法律保障

首先,我国的信贷政策对中小企业存在歧视。我国政策规定,银行借贷对象应以大型国有企业为主,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其次,我国缺乏专门针对中小企业贷款的国有金融机构,中小企业的贷款渠道狭窄。再次,中小企业虽然利润率不如大型企业,但其承担着与大型企业相同的税率负担,从而造成中小企业资金积累满。另外,我国保障中小企业的法律建设相对滞后,不能满足当期市场需要。

2、缺乏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

信用体系不健全一直制约着我国的金融行业发展。由于我国缺少有效的资信评估机制,导致企业不履行诺言的成本很低,所以许多企业都为了赢得更多利益而违背信誉。我国为了降低银行的坏账率,要求银行在贷款时采用相应的抵押担保制度,同时对贷款对象提出了更加严格的限制条件。我国的中小企业一般可担保资产有限、信誉度低,所以很难申请到银行贷款。

3、金融市场不尽完善,金融体系不够健全

现如今,在我国银行的组织体系当中,还缺乏为中小企业进行融资服务的专职政策性银行,另一方面,城乡信用社以及城市的商业银行在资金实力、服务与结算等方面的功能还远远不足以满足我国中小企业相关金融服务的需求,这就导致了中小企业在融资上面存在困难。

三、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几点建议

要解决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问题,应该多管齐下,进行综合推进,特别是要在完善企业自身发展与建设方面下足功夫。

1、积极完善我国企业融资相关的法规与政策

通常情况下,融资环境包含有法规政策环境、金融市场以及行政管理有关机构等方面,而法规政策环境则是最为重要的体制保障。立法的重点必须放在承认与保护中小企业与反垄断上来。我国政府针对中小企业现状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正在积极完善相关政策法规。最近几个月来已相继出台了几项专门针对中小企业贷款的支持政策,我国银监会在6月7号又发布《关于支持商业银行进一步改进小企业金融服务的通知》,新规章明确规定加大对单户金额不大于500万元的小企业加大贷款的支持力度。9月22日,工信部也发表声明,要加强中小企业贷款的支持力度、扩大贷款规模,完善中小企业的信贷考核,加速推进创业板市场,建立完善的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机制,帮助中小企业渡过难关。随着这些政策的落实,相信会一定程度上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现状。此外,政府部门还应该以税收优惠及财政补贴等方式来给予中小企业在资金上面的支持,可以考虑在每年财政增长的部分中提取出一定的资金,成立中小企业的发展基金,旨在于对中小企业进行扶持,促进其生产与发展。

2、积极健全我国中小企业的信用体系

我国应该对有关立法积极进行健全与完善,建立起各地统一的信用信息基地,对企业的税务、海关、外汇管理、质量与技术监督、社保以及司法等方面的信用信息进行收集与汇总,记录企业的纳税情况、遵守法律情况、信贷记录以及合同履约率等情况,能够实现在中小企业间的信用信息的查询、共享以及交流,完善了其社会化的信息平台建设。与此同时,还应该积极对企业的信用评价相关机制进行健全与完善,通过信用评价机构对企业信用评价进行全面的处理,建立出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

3、树立企业自身良好形象,强调中小企业的自身建设

第一,强化内部管理,推动技术改造。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提高产品的档次与质量,强调企业发展的后劲,不断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从而吸引更多的信贷资金的不断注入,以期实现企业的真正发展与壮大。第二,完善财务制度,落实还款责任。我国中小企业应该严格遵守商业银行与会计法规的相关要求,完善自身财务制度,同时周期性地向有关部门与单位提供全面的、准确的、真是的财务会计信息,加强信息的透明度。此外,还要及时地还本付息,以树立出企业重履约、守信用的良好形象。第三,加大资金管理工作力度。要合理、有效地运用企业流动资金,加速资金周转效率;维持合理的企业贷款水平;制定出应收账款的管理体系,加快资金的回笼。

4、要积极探求更多的融资渠道

第一,要积极与各大公司进行联姻,成为其合作伙伴或者其子公司。与大公司进行联姻,不但能够获得大批量的订单,获取大企业的销售支持与技术支持,而且还能够利用为其进行加工与配套的机会,来减少企业对资金上的需求,有时甚至能够在大企业处直接获得资金上的支持。第二,要探求租赁融资。一般来说,租赁融资的方式灵活、风险较小、成本较低,企业能够运用少量的资金获取所有的原材料及现金的技术设备,降低企业的负债率,缓解其资金周转的压力。第三,要积极探求风险投资。进行风险投资就是指投资人将其风险资本投进企业当中,在承担一定风险的基础上给予股权投资与增值服务,从而促进企业的快速成长。我国中小企业经由风险基金与民间的资本融资,能够通过外部资金加速自身的发展壮大。在我国,有一大批市场前景好、管理先进与科技含量高的优秀的中小企业,它们完全有能力吸引到更多的风险投资。

5、完善与健全和中小企业的发展相互匹配的金融体系

第一,建立政策性银行,为中小企业进行服务。其产权结构经由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一同注资,把保本微利作为其经营目的,原则是既要在整体上提供政策性的支持,又要对各个具体融资项目按照市场规则进行严格把关。第二,要搭建商业银行对我国中小企业在金融服务与信贷支持方面的平台。商业银行应该对中小企业其流动资金的贷款审批权,进行适当的权力下放,充分发出基层机构的地利优势,对当地企业的信誉、经营管理水平以及还贷能力等信息进行收集与汇总,较好地把握中小企业的贷款力度。第三,完善与健全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体制。经由地方与中央政府一同出资,成立担保机构,涉及到具体项目上的担保,要按照市场规则进行处理,政府不得进行干预。与此同时,成立商业性的担保公司,以盈利作为其目的,实现商业化运营。

参考文献:

[1] 李焕婷. 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新思路――民间融资[J]. 价值工程, 20xx, 8

[2] 伍仙洁. 金融危机下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分析与对策, 20xx, 9

[3] 谭妙洁. 浅析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原因与对策[J]. 经济论丛, 20xx, 7

上一篇:故乡的秋天--散文下一篇:【名师一号】2014-2015高中语文 我与地坛(节选)双基限时练 苏教版必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