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困境

2024-07-05

解决困境(精选12篇)

解决困境 篇1

2009年是国家为应对经济危机进行新一轮刺激政策的第一年, 也是地方融资平台公司数量和规模急剧膨胀的一年, 而其巨量的债务规模引起了金融市场广泛的担忧, 其发展前景也逐渐变得不明朗。

一、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由来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 指由地方政府及其部门和机构等通过财政拨款或注入土地、股权, 经营性资产等资产设立, 承担政府投资项目融资功能, 并拥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它们多以城市建设投资公司, 城市开发公司, 城市资产经营公司或投资控股公司等形式存在, 通过政府以财政收入, 特殊经营权等作为担保而获得贷款, 再将这些贷款投入到各项地方基础设施建设中, 以实现融资功能并完成地方基础设施建设任务。

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发展

以一系列的重要历史事件 (主导了融资平台的发展) 为分割点, 我们将地方融资平台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 (上世纪80年代——1994年) ——萌芽阶段, 1988年交通部下发《贷款修建高等级公路和大型公路桥梁, 隧道收取车辆通行费规定》开启了各级政府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新的融资模式;第二阶段 (1994年——1997年) ——初步发展阶段, 由于分税制改革, 中央和地方的财权及事权逐渐明确, 各地方政府积极组建建设开发小组等各类机构, 地方融资平台公司的作用开始显现;第三阶段 (1997年——2008年) ——加速发展阶段, 随着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 中央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地方政府承担了较重的财政负担, 各类城建, 城投公司兴起;第四阶段 (2008年底——至今) ——大发展阶段, 2009年3月23日, 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银监会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信贷结构调整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指导意见》, 明确指出“支持有条件的地方政府组建投融资平台, 发行企业债, 中期票据等融资工具”。截止2009年底, 各级地方政府组建了融资平台公司8000多家, 县级及以下达4000多家。

三、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投融资渠道

国外地方政府融资行为也十分普遍, 他们主要通过发行债券, 引入投资基金, 信托产品或采用BOT, BT等模式进行融资。我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融资渠道单一, 地方政府没有发债权力, 80%以上的融资来源于以地方财政收入为担保的银行贷款。而通过发行债券, 信托理财, 投资基金等形式的融资只占很小的比例。

四、融资平台问题的显现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对于国家基础设施建设任务的完成, 实现国家宏观经济目标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但随着下半年宏观经济增速的放缓及国家对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实施,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还贷能力受到了广泛担忧:

1. 宏观经济放缓, 作为银行贷款的第一还款来源的基础设施项

目的营业收入及投资收益将有可能下滑, 银行将不能按期收回贷款, 从而影响银行资产质量及经营效益;

2. 国家进行严厉的房地产价格调控, 土地成交量急剧萎靡, 地

方财政财政收入受到很大影响, 进而影响贷款偿还和基础设施的后续建设。而如果一旦还贷风险向银行扩散, 银行收紧贷款, 将会对整个宏观经济造成更大的负面影响。

我们认为现在地方融资平台公司的最首要问题不是公司能不能最终还款的问题, 而是中央政府以后如何定位地方政府在我国基础设施建设中的职能, 如何规范地运作地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以及如何有效化解地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融资难等一系列问题。

五、政策建议:建立地方政府及现有融资平台公司融资的长效机制

2010年6月13日, 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其中对于对融资平台公司, 主要包括以下两点:划清地方政府与融资平台的还贷责任, 逐步去融资平台为政府融资的职能;同时拓宽地方政府及融资平台公司的融资渠道, 引入民间资本, 走市场化道路。

如果按照国务院的上述通知内容继续执行下去, 随着政府与融资平台公司关系地逐渐分离, 由于没有政府信用, 财政收入等担保, 而其自身资产的抵押有限, 融资平台公司因自身经营从银行贷款将变得越来越难。地方政府也失去了为基础建设服务的融资渠道, 不管是政府还是平台公司的融资都将成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因此改革基础建设项目投融资体质成为国家当前必须考虑的一个重大问题。

为此我们考虑将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分为三类:第一类——非经营性项目, 指那些主要为社会发展服务, 难以产生直接回报的非营利和具有社会效益性, 属于公共产品的建设项目。如城市绿化, 城市立交桥建设, 街心花园建设, 污水垃圾处理, 校园建设, 党政机关、社会团体办公设施等。第二类——半经营性项目有部分收入, 但不能自负盈亏。

这三类项目并没一个十分精确的界限, 第一, 二, 三类项目之间有可能互相转化, 产生交叉。比如污水垃圾处理, 现在完全靠财政承担, 居民免费使用, 如果以后在水费之中加入污水处理费, 那么污水处理有可能转化为第二或三类项目。又比如高速路的建设, 如果过了收费期限, 那么公路维护费用将全由政府承担。

对于第一类纯公益性项目:应该主要依靠财政投入, 通过发行政府债券从公开市场融资, 并以地方政府财政税收, 土地出让收入, 中央转移支付及第二, 三类中可产生收益的投资收益来进行偿还;或通过出让特殊经营权, 将非经营性项目转变为经营性项目, 引入民间资本直接进行开发经营并通过财政收入给予对方一定补助以及通过政策支持给予给予低息贷款等。

对于第二, 三类经营性或半经营性项目, 由于能产生一定收益, 考虑到各个项目收益率及成本收回周期各不相同, 可整合在一起归入地方融资平台公司, 将优质的原融资平台公司整合上市, 或纳入已上市基础建设类公司中, 通过已上市公司的定向增发然后在二级市场配股, 发行可转债等融资的方式进行融资。现A股市场中道路桥梁, 供水供电等基础建设类具有国资背景的公司占大多数, 所以对地方融资平台公司具备很强的接纳能力。

改变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体质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部分。将地方政府融资问题纳入资本市场解决, 不仅解决了地方基础建设的资金问题, 将无限责任有限化, 而且由此建立了一个解决地方融资的长效机制并充分发挥了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 有利于推动经济建设又好又快的发展。

解决困境 篇2

一、家纺品牌,促销还是促死

家纺作为一类耐用消费品,50%以上的销售额是在促销期间完成的,而促销旺季主要集中在劳动节、国庆节、新年前夕,此时正是结婚、乔迁、日常更换的高峰时期。同时家纺产品主要的渠道:商场店中店、大卖场超市等渠道,由于受到此类渠道的制约,家纺促销成了配合商场、卖场搞大型活动的工具,往往被一刀切,无法自主制定促销政策,加上过高的的营运费用和账期,促销变成了促死,众多的经销商选择开设专卖店的模式,进行销售。

因此作为家纺经销商来说必须结合产品特点、品牌文化在合适的时机,合适的渠道与当地情况进行有节奏、有策略的调整,对促销旺季时段进行有效整合,每一次促销活动都能为下一次营销活动做铺垫做加法。对经销商来说,比较容易操作的方法就是就是将产品进行主题分类,而不是按照通常的品类分类,把相关联的床品、布艺、被子、浴巾按照“新婚、乔迁”的主体草滩形式陈列出来,而不仅仅是床品和其他传品分开来陈列,这样增加了体验氛围,刺激消费者产生购买的冲动,如果受到面积所限,可以通过画册展示,或者现场组合体现出来,塑造与众不同的形象,吸引消费者。

另一方面,我们发现,从家纺促销的形式来看,多采用直接打折促销和买赠促销:全场7折优惠酬宾、买满100送拖鞋,类似这样的促销手段,几乎所有的家纺品牌都在使用。导致促销活动也面临同质化,而且促销的目的没有真正体现出来,因为很多家纺专卖店现在很少正价销售,日常出货价格就在8折以下,可以说单纯通过价格吸引消费者,只能仅对一些低端产品销量带来提升。而所赠送的赠品往往是拖鞋、枕巾、枕套这些低附加值的产品,对购买上千元的床品的新人来说,这些赠品又算什么呢?创意决定效益,因此必须在促销形式上有所差异,方能杀出重围。

二、找到家纺促销的关键点

对于家纺促销活动而言,经销商有时候别指望厂家进行深度支持,促销活动的策划和执行主要靠自己,而自身的能力和财力有限,就必须找到自己促销的核心点,仅仅为围绕它,体现自身的优势,因此根据针对自己所在的商圈和步行街进行规划,在以下促销的核心点,主要体现在形象促销、产品促销、人员促销、广告促销、公关促销、联合促销等上面需求突破,以点带面、以面带动整体,

渐渐形成自己独特促销模式:

形象关键点:让店面形象靓起来

商品60%的价值取决于形象,家纺更是如此,但厂商提供上的“统一的店面形象”并不一定吸引消费者眼球,经销商可以一地一策,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优化。作为经销商是大有可为的,比如凯盛家纺以“情感家纺”作为定位,但是终端的形象,和其他家纺比起来大同小异,也没有突出情感的内涵和意境,作为经销商就可以把一些象征爱情的道具,作为辅助陈列,体现独特的品牌风格和意境。

如湖南某家纺品牌的经销商根据品牌以婚庆家纺为主,在自己的专卖店中布置了上百朵塑料玫瑰,以及红烛和红酒、千纸鹤,投入虽然不高,配合温柔的烛影和浪漫的音乐,获得了特别的视觉效果,很多人都会进店看看,不少潜在消费者甚至问这些道具哪里有卖,产品的销量也获得了显著的提升,因此作为经销商可以借鉴化妆品和其他婚庆产品的陈列形式,突出品牌的形象和产品的特色,是行之有效的促销手段。这一点,

产品关键点:细分产品线,区别对待

书画义卖助老区解决饮水困境 篇3

10月12日,由省老区建设促进会和省老区建设基金会主办的“思源反哺老区 助解饮水困境”书画作品义卖会在广州东山宾馆举行。

省老促会会长陈开枝出席会议并讲话。省老促会荣誉会长陈坚、徐尚武,省老区建设基金会理事长黄广伟等领导,捐赠书画的广东省南北方水墨艺术研究院院长刘宗汉,九三学社广东画院院长、广东南国美术馆馆长刘基青等多名书画家,和义购书画的爱心企业家代表、各地市老促会代表共100多人出席义卖会。省扶贫办、省社会组织管理局和省水利厅有关部门负责人莅临指导。省老促会常务副会长林华景主持大会。

陈开枝指出,我省虽然是水资源大省,但有些经济欠发达的老区,饮水基础工程欠缺,饮水问题突出,严重影响群众的生活和身体健康。我们开展这次书画义卖,就是希望有助于解决老区群众饮水难题。

陈开枝介绍说,本次义卖活动得到了省政府与省扶贫办的支持,已纳入我省第三个全国扶贫日“10.17”系列活动之一。广东南国美术馆和广东省南北方水墨艺术研究院也给予大力支持。截至义卖会的举办,已有28位享誉国内外的著名书画家捐赠了47幅艺术价值较高并具有收藏价值的书画,省老区建设基金会也拿出了19位书画家之前捐赠的20幅书画作品。至今已被认购的书画作品达53幅,义卖总价值达300万元。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联谊会副主席韦克义当场捐赠了两幅书法作品,受到在场人士的赞扬。

会上,省扶贫办副主任宋宗约通报了我省扶贫工作进展情况,书画家代表刘宗汉、企业家代表吴使逸等分别作了发言。省老促会、省老区建设基金会领导向书画家们颁发荣誉证书,向书画义购的企业家们赠送捐赠纪念牌匾,并与他们合影留念。(文方 飞将 摄影报道)

县级财政困境及解决对策 篇4

财政是国家政权赖以存在和正常运转的基础。县级财政是直接面向基层人民群众提供公共服务的基层财政,承担着最广泛的民生性财政支出任务,完善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对全面推进民生财政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然而财政紧缺是当前我国地方政府运行中的普遍现象,据有关材料,我国目前3 000多个县市中,财政赤字的县市已过半数。尤其是国家粮棉产区的农业县市,地方财政更加困难,已经严重影响和制约着我国地方经济的发展。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纵深推进,县级财政压力与日俱增,如何增加财政收入,加强地方经济发展,是当前县级财政工作面临的现实问题,也是今后财政工作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1 县级财政困境的主要表现

改革开放以来,县级财政发展比较快,但近几年来,特别是随着分税制和税费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行,许多县级财政出现了财政紧张状况,虽然不同省份县级财政困难的具体表现各有不同,但一般说来普遍存在的现象有以下几种:

1.1 公共财政理念淡薄,导致县级财政职能不能充分发挥

由于对县级财政理念的淡薄,一些县级财政领导习惯于要钱、收钱和花钱,对县级财政的地位、职能、作用等认识不足,财政收支平衡意识不够,没有周密的财政预算,很少致力于财源建设,且不重视合理理财,浪费现象十分严重,致使县级财政的职能没有充分发挥其作用。再加上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不规范、监督不到位,使一些基层财政的预决算流于形式,有大量的预算外资金游离于政府预算之外,易产生管理和廉政问题。

1.2 财政包袱沉重,导致县级财政难以满足公共服务需要

县级财政来源一般都比较单一,第一产业农业的比重往往较大,新收入增长点不多,实行税费改革后,一些以农业为主的乡镇失去了主要的收入来源,财政收入明显紧张。中央努力提高中央财政的两个比重,导致地方可调控能力减弱,县级财政难以满足公共服务需要。主要表现在:一是人均收支水平很低,县级财政基本上仍然是“吃财政”;二是基础设施特别是教育、交通、文化、设施等方面的投入加重了财政负担;三是历史上的负债对县级财政也造成一定的压力。沉重的财政负担使得县级财政艰难运行,很可能冲击财政预算,威胁财政资金的安全,财政风险在所难免。

1.3 事权与财权脱节,导致县级财政收支失衡

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重新界定了中央、地方政府之间的财权和事权范围,由于省以下分税制改革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使财权与事权出现了两相背离的格局。层层向上集中资金,基本事权却有所下移,“事权下放”使财政支出责任向基层政府转移,县级政府负责的事情多而且范围广,县级政府履行事权所需财力与其可用财力严重不对称,导致县级财政收支失衡。

1.4 财政转移支付不规范,导致财政资金不能得到有效利用

近年来,政策性增支因素增多,随着事权下移,上级出政策,下级出钱办事日益增多,导致县级财政越来越困难。主要表现在:一是政策规定对教育经费、三农经费、科技投入增长要高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因这些经费基数大,要达到高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每年要增支不少。二是部分事权下移和上级要求匹配和州与县签订的责任状,要求县对卫生、民政、计生投入标准逐年增多,增加了县级财政困难。三是省州对县财政体制和煤调基金分配比例的调整,上解支出增加,加大了县级财政困难。

1.5 财政收支结构不合理,导致财政增收潜力有限

在收入方面,各县乡原来的产业结构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很难调整收入结构。一是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比重明显偏低,各类行政收费及其他预算外收入占财政收入比重较高,财政收入结构不尽合理;二是乡镇企业税源非常薄弱,税基偏小,税源结构也不尽合理。在支出方面,基本上仍然属于“吃饭财政”。县级财政在经济体制转型时期还承担着部分应由市场功能完成的支出,一方面是县级财政收入增长乏力,另一方面是财政支出却在逐年增加,支出的定比增长与县级财政收入的增长形成很大的反差,造成县级财政公共支出和发展支出不足。

2 解决县级财政困境的对策研究

2.1 转变思想观念,增强振兴县级财政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县级财政要走出困境,关键在于从思想上要由消极被动理财向积极主动理财转变。财政困难县必须端正思想,转变思想观念,增强振兴县级财政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克服“吃大锅饭”的依赖思想,克服“等靠要”的观念,不能一味地强调基础差、底子薄、人口多等客观原因,要抓住机遇,树立创新意识和敢闯敢拼的精神,加快发展,立足本地,吃透县情,走自己发展经济的路子。

2.2 发展县域经济,开辟财源,增加县级财政收入

解决县级财政困难的根本途径在于发展县域经济。首先要抓好工业,发挥地域和资源优势,实施工业强县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培植骨干型财源,增强龙头企业的辐射和带动效应,同时扶持和鼓励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比如临猗县先后出台了工业强县行动方案,坚持“内部挖潜、外部招商”的工作思路,一抓招商引资,二抓项目建设,三是抓园区建设,均取得良好成效,全县经济保持了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的良好态势。二是在农业方面,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积极开发名优特产品,使当地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增长优势。临猗县以“一县一业”、“一村一品”为载体,以“三环一区”为引领,不断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步伐,现代农业再创新局面,新增41个“一村一品”专业村,被省委、省政府表彰为全省“一县一业”先进县。

2.3 财权事权相对称,确保县级政府有效地履行职责

一是要改变目前县政府过多的事权与财权严重不对等的状况。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的支出责任,对于跨区域的外溢性的公共项目与工程,上级政府应在一定程度上参与或介入。对于医疗和教育服务的供应,中央和省级政府需要至少承担部分筹资责任。与国外相比,我国在这方面的法律还有待尽快完善。二是合理划分各级政府的财权,最大限度地调动地方当家理财的积极性。应把适合县乡的税种全部或部分下放给县乡,核定基数,确定比例分成或结算比例,统筹管理。另外,也可考虑适当地赋予地方政府必要的税种开征权。只有合理界定职能,理顺政府间事权关系,县级政府才能很好地履行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引导与协调职责。

2.4 完善转移支付制度,缓解基层财政困难

一方面是进一步加大对县级财政的支付力度,这主要是指从中央和省市两个部分。中央财政加大对地方转移支付的资金规模,确保县区正常运转的财力需求;省市级政府要按照缺口上移、财力下移的原则,加大对县级政府的转移支付的力度,做强做实县级财政,以提高县级财政保障能力。另一方面从支付方式本身来说,一要进一步完善转移支付资金分配办法。分配转移支付资金时建议按现在实有财政供养人数和人口总数(或取三年左右平均数)进行计算,并综合考虑县国土面积、地质灾害、矿区维稳和安全等因素进行计算,加大对财政困难县转移支付力度。二是可将部分支出责任上移。如将国民教育、卫生与社会保障等支出上移,实行省以上统筹,对人员性标准支出与公用支出由中央财政负担,项目性支出由省财政负担,切实减少或取消县乡项目性支出的配套资金,让县乡财政轻装上阵。三是修订完善转移支付权重系数。继续加大山区、贫困地区的政策支持力度,在一般性转移支付上,要充分考虑这些地区发展付出的社会成本更大,不能简单地以统一的标准财力来测算,应充分考虑地表起伏度大、自然村距行政中心村距离远近、地质灾害频繁、矿区治理难度等因素,可以通过细化成本差异系数、增加系数权重、比例来调整均衡性转移支付。

2.5 加强财政管理,提高县区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一是大力精简财政供养人口,遏制行政经费的扩张。要用法律的形式对县乡政府机构的设置及其人员编制进行规定,减少机构数量,核定人员定额标准,制定科学的官员业绩考核制度。二是严格支出管理,按照优先次序,将支出划分为人员经费、公用经费、事业发展支出,建立零基预算,据实安排支出,禁止用财政资金建设“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三是强化预算约束,不得任意追加和变更,不打赤字预算,加大依法执行预算的力度。四是将县级财政有限的资金重点投向于骨干企业的技术改造和产品研发,或者是投向有比较资源优势的行业,有效地扶持地方特色经济和企业发展。五是加强国有资产管理,提高资产使用效率,降低管理成本,提高国有资产经营收入,对闲置的国有资产进行处置,以缓解财政压力,避免资产流失。

3 结语

县级财政是国家财政的基础,其顺利运转直接决定了整个国家基层公共职能的实现。县级财政能否走出困境,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关系到国家财政的振兴和国家政权的稳定,关系到经济能否持续快速发展。要处理好深化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与相关改革的配套关系,解决好省以下体制机制方面的问题,有效推进财政改革,化解基层财政困境,走活基层财政这步棋。

参考文献

[1]陈锡文,韩俊.中国农村公共财政制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

[2]钱英文.地方财政理论探索与实践[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4.

[3]公茂新.浅议当前县乡财政的困境与出路[J].农村财政与财务,2004(8):14-15.

合作学习的集体困境与解决策略 篇5

合作学习的集体困境与解决策略――基于情境理论操作化的思考

潘峰(厦门城市职业学院,福建厦门 361008)

【摘要】情境学习理论提出“实践共同体”概念,关注群体学习互动如何置于复合的社会和文化环境当中。但是,当群体互动概念应用于中国本土的团队实践之时,却遭遇集体行动的困境。为此,笔者尝试提出回归教师权威和重建小组认同的两种修正路径,以探讨摆脱困境的操作策略。

【关键词】情境学习群体互动 集体困境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2-4828( 2012 )11-0049-04

DOI: 10. 3969/j. issn. 1672-4828. 2012. 11. 013

20世纪80年代以来,哲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从不同的学科视角,对“人类如何学习?”这一命题进行重新诠释。在人类学的研究领域中,学者们不再囿于教育心理学领域、传统学校、课堂来解读学习活动,而是将学习看作是一种行为,放在一个更宽广的社会文化视野中进行分析和研究。这样的研究关注人在不同“情境”中的学习、关注人在各种情境中学习时所产出的意义、关注人在参与实践共同体的活动中身份晋升,并由此思考学校本位的学习模式,提出情境学习理论。这一理论为倡导“知行合一”的教育改革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为传统课堂的教学活动带来新的活力。

在西方新思想、新方法积极引入中国本土之同时,中国学者逐渐发现一个重要的问题:来自于西方经验的理论能否与中国本土的实际操作直接无缝嫁接?答案是否定的。许多本土教育研究者发现,中国社会文化一直存在着自身独特的运行逻辑,比如注重人际关系、消极求助、面子等特点。这使得代表西方价值观的教育理论,在传人中国本土社会后,面临巨大的文化差异和如何本土化的现实困境。

其中,情境学习理论中的“实践共同体”的概念,就遭遇如何应用于团队学习的操作性难题。结合各自的研究,人们发现学生群体的组织和互动,并不是理论意义上的“团队学习”。比如,程永超讨论了群体学习中存在不合作者的问题。尹睿指出学生在群体互动中受社会性交往的建构作用,同时也应该依靠“校本位”的系统知识接受的基础上,否则容易出现“以小组为单位学习”表面,而不是情境学习理论所倡导的“合作学习”的产生(尹睿,2008)。许多学者的研究发现群体互动中存在搭便车、社会惰化等现象,但尚未进一步的分析背后的社会文化和心理的深层原因( Barab,S.A.&Duffy,T.,2000)。

为此,本文基于情境学习中的团队概念,从小组学习的人际互动的操作层面,探讨情境学习理论在中国语境中施行的“合作学习”的各种集体困境,并力图通过回归教师权威和重建小组认同的方式探讨摆脱困境的可能。

一、问题的提出

(一)学习团队的概念

美国人类学者巴拉布和达菲提出情境学习理论,认为人们在某种现实情境中通过实践活动不仅获得知识、技能,同时还形成某一共同体成员的身份认同,两者是不可分离的(Brown,J.S.,and P.DugLud.,1991)。学者莱夫和温格将之称为“实践共同体”,并把它定义为“一群追求共同事业,一起从事着通过协商的实践活动,分享着共同信念和理解的个体的集合”。

在这里,“实践共同体”也被称为学习团队。学习团队不是简单的个体组成的学习群体,而是要求每个成员具有共同确定的实践、信仰和理念。情境学习的目标,是为了建立学习的同一性,即团体成员是通过人际沟通和交流,在协商中相互传递经验而达至知识的建构。同时,情境学习认为,知识的建构发生于社会文化的具体情境当中,是学习者通过建立自己与团体的关系,从而建立的个体同一性。同一性是个体在群体中发展出来一种获致身份或认同(程永超,2008)。

(二)群体互动的假设和存在问题

情境学习理论关注团队学习,强调的群体“参与”是传达一种合作、交往、互动的信息。(教育论文 )在互动中,个体不仅形成关于外部世界的意义,而且形成自己的“身份”。因此,知识或意义不仅是个人主动建构的结果,而且需要依靠意义的社会共享和协商进行深层次的建构。因此,情境学习理论假定学习一种合作交往的人际过程:一是学习依靠社会交往和外在的文化情境对知识的全面建构;二是学习不是灌输而是人与人协商的过程。学习者通过共同面对问题,将原有的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群体在面对、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基于相关经验,依靠认知能力,通过探索来形成知识的相互交流,在反复思辨中形成对问题的共识。不难看出,这一假设隐含这样的观点:学生能够在共同的学习中,形成信息共享、任务完成的共同体。其中,团队学习的核心是群体互动,本身就是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共同学习可以创造“先进”带动“后进”的良好氛围,让集体探讨问题的共同解决,在不断交流中达成对问题解决的一致性。

巴拉布和达菲提出“合法的边缘性参与”的观点,来指称团队学习的整体过程。他们认为,“合法”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与学习者经验的增加,学习者合法地具有活动中的真实身份,并使用共同体资源的真实程度;“边缘性”是指学习者在实践共同体中对有价值活动的参与程度与距离成为充分参与活动的成员的程度。而学习者通过共同完成任务的实践活动,不仅获得知识,而且逐渐形成共同体的成员身份。在这里,两位学者展示了学习者如何通过群体互动的学习方式,逐渐适应共同体的外在环境,并最终获得共同体成员身份的整个过程。

但是,这一理想图景如何运用到学生团队的组织和任务分派的实际教学中?研究者大都希望团队的组合存在差异性,即异质的团队组合。比如,王坦提出“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理念。而许晓川、卢红认为,任务合作学习需要不同成员构成,形成优势互补。他们强调异质团队的重要性,希望通过学生的相互交流和融合,达到某种一致性,并形成反思性知识建构的目的(王坦,2002;许晓川、卢红,2002)。

在实践教学实践中,研究发现团队学习群体长期存在三类亚群体:坐享者、不合作者和缄默者。他们对学习主流群体的协作实施、资源分享,甚至是最终目标达成,产生了巨大的阻碍作用。

二、群体互动的现实困境

(一)“搭便车”――坐享者

小组中的坐享其成者是影响集体效率的首要阻力。1966年奥尔森发表《集体行动的逻辑》一书,提出“搭便车”的重要概念(奥尔森,1965)。他认为,集体共有资源对于参与个体而言,是一个可以共同分享的公共物品。对于学习集体而言,这包括优秀的智囊团、有名望的领袖、勤奋工作者等。当理性的人聚居一起的时候,都倾向付出最少的代价而享受到集体努力的结果。这就出现“三个和尚没水喝”的局面。特别是当参与者确定自己的付出和公共物品的生产没有直接关系的时候,理性的“经济人”会选择偷懒方式,间接“享受”其他人的劳动果实。

在实际的小组操作中,异质化的小组由于能力高低的存在,并不是类似资源缺乏而寻找互补那样选择合作。而看到更多的情况是,小组内部难以形成积极的互动和依赖关系,取而代之的搭便车效应的出现。由于优秀人才的存在,任务的完成效率在互动中很容易产生鲜明的对比。这让许多“后进”的参与者在相互的比较中,产生心理落差。特别是在缺少教师引导、监督和控制的学习群体中,自我评价低的学生如果不及时发现,就很容易产生对教学行为的消极和抵触情绪。

(二)“用脚参与”――不合作者

学习者由于任务设置的需要,而临时组建所谓的团队,自然缺乏长期而固定的规则,缺少必要的监督机制,这就很容易出现“社会惰化”的现象。1972年学者斯泰纳在实验中就发现,团队成员的平均贡献率会随着参与人数的增加而减少。他认为,社会惰性产生的主要原因是过程性丧失( process loss),即团队活动中存在着不恰当的互动过程,其中包括两大内容:(1)协调性丧失(coordination loss),当小组规模扩大时,成员之间的联系增加,协调的难度随之上升,各种干扰的出现导致成员无法尽力,或力量互相抵消;(2)动机性丧失( motivation loss),团队工作中,个体行动的动机水平比单独的要低(王雁飞、朱瑜,2006)。这是因为他需要大量的协调工作,导致个体的单独努力下降而影响到集体的总体贡献。而协调性和动机的共同丧失,将导致社会惰化现象的出现。

根据社会工作专业教学实践的抽样调查,发现近80%被试学生希望“与自己水平相当”的同学进行合作。其中,61.5%的被试者希望“大家共同讨论问题,而不是在旁边保留观点”。近73%的同学揭示了,小组中的“偷懒者”往往是学习“排名”靠后的学生。进一步追问后,调查发现:事前教师精心安排的“先进带动后进”的团队学习理想,经常到后来演变为“后进”学生逃避团队任务的一大借口――他们经常用“能者居之”一类的话语,来搪塞小组讨论、项目完成等工作形式。

在调查中发现,当共同完成一项教学任务的时候,学生希望能够集中精力共同讨论问题的解决方案。这一方案的讨论、分析到最后的解决,需要团队成员一致的努力才能够达成集体学习,共同提高的理想状态。但是,当成员人数增加,群体内部差异出现不平衡的时候,大集体带来的异质化问题将会影响到协作的有效性,进而干预到团体的平均贡献率。这样的结果决不是与情境理论假设描述的那样――“异质群体的组合有利于群体互动”。调查表明:学习“后进”的同学希望学习“先进”的同学主动“挑大梁”,一方面能帮助小组提高分数而做享其成,另一方面也是担心自己能力的差距影响小组整体呈现的形象。而学习先进的同学,往往承担大量的工作,同时要面对许多怠工、偷懒的现象,而表现不平衡。根据调查了解,一般当怠工、偷懒的同学超过实际做事的同学人数的时候,那么先进同学的努力程度就会下降。

(三)“不求人”――集体缄默的现象

遇到困难,群体成员很少会主动向外界求助,从而表现出“不求人”的学习缄默。这其中,受“万事不求人”和“爱面子”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影响很大。

1.“独立”的思维习惯

王思斌通过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求一助”关系后,发现中国文化具有“内向性”的特征,遇到困难时候的人们,总是“默默进取和在无能为力时的忍耐”。而当个人陷入无法自我解决的困境时,人们首先想到求助熟人关系,并将熟人关系看作拟亲属关系的一种再生产(王思斌,2001)。不难看出,这一观点折射出社会学家费孝通的中国人“差序格局”的精辟思想。

在步入高等教育之前,十几年应试教育已经为学生灌输了“独立”的问题解决,形成“自主”的思考习惯。相对而言,小组式的合作、共同学习的教学思想,在形形色色的考试高压下被长期忽视。这一状况直到大学教育改革的倡导才得到一定程度上的解放。但是,当小组合作由差异化的个体、事先分离的异质化群体组合所代替时,亲密的伙伴关系被陌生的小组合作所打乱,这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向“不求人”传统思维习惯的重新回归。学习中的任务分派,尽量由群体负责人担当,而不是分配其他人,以免背上“人情债”而被期望“日后偿还”。特别是当监督缺位的时候,群体成员的关系则更多的是靠以往的道义、友情进行维系。

2.“爱面子”的群体分享困难

面子文化普遍存在与中国人的人际交往当中,来源中国人内敛式的文化性格――侧重熟人之间的互动,但这与异质群体的理想发生冲突。

从逻辑上讲,异质群体的组合是希望通过任务完成的方式来缔结新的成员身份和认同。然而,异质化的群体关注不同能力、民族、地区的成员随机组合,却在无形中打消同质性群体彼此吸引、容易接近的心理学特质,削弱了基于亲密联系的团队之间的协作性。但是,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发现异质群体更容易出现低效率工作的情况。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当个体产生自我觉知,即个体将自己的某方面与参照物进行比较发现有差距时,自我就会成为注意的焦点。这个时候,自我监控的行为就会出现。团体性工作会降低自我觉知水平,导致自我监控水平下降,随之而来的是个体互动的效率和对群体认同感的下降。

换句话说,当学生觉得自己提出的方案不如其他同学的时候,自我对团队的认同有可能出现消极的影响,所谓“丢面子”。并不如情境学习理论期望的那样,群体互动能促进个体对原来知识的重新思考,所谓“悟”。在中国社会文化的语境中,个体在集体中不被承认或接纳自己努力时,往往会被当作“丢面子”的事情,特别是当与威望、能力强的好学生进行比较的时候。而“悟”的概念很少体现在群体互动中,却经常在个体独立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与师辈、长辈的相互交流中获得知识提升的一种精神状态。

三、讨论:集体困境的摆脱

(一)回归权威:教师的介入和引导

在团队式学习中,情境学习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但并不是排斥教师的主体作用。相反,教师作为专家、引导者、咨询师,是这一理论所倡导学徒制模式的进一步延伸。教师本身具有知识传播的主导性,是学生团队的`知识和技能的示范者。学者莱夫和温格认为,专业群体对学习者的认同,可以通过参与实践的各种努力,逐渐成为共同体的社会网络当中。虽然在学院组建学生缺少必要的专业群体,却可以通过重新强调教师的权威性,建立新的认同体系。

在人类学的情境学习中,不仅关注团队学习的建立对学习的意义,也要注意群体互动需要外界的引导和关系疏通,这样才能关注个人的互动学习应在团队中的相互作用,才能使技能和理解的获得才变得有意义。个体在群体互动中,与其他成员形成同一性,并在相互的模仿中建立榜样的作用。因此,教师主体介入具有关键性的作用――通过在小组内、外的角色转换,督促群体相互学习,以达成学习任务的最终完成。

同时,教师需要保持自我的独立性,与学生群体保持一定的距离。注意不能将偏向的组织管理经验、群体领导价值观,带入到实践团队的自主学习过程中。这会在很大程度上左右学生团队对问题思考的独立性。一方面,教师通过公开演讲、集体汇报等方式,监督“不合作者”、“缄默者”、“搭便车”者,以促进团队协作机制的运行;另一方面,在矛盾冲突发生的关键时刻,提供摆脱难题的必要指导和相关知识咨询,借助资源的借用达成知识的清晰化,促进学习者个体社会化的合作学习,最终摆脱集体学习的各种困境。

(二)重建同质性群体:团队认同的重要机制

上述建立学生群体向教师模仿的互动机制,特别适合于复杂的实践教学过程和环境。直接与团队认同感强度和对学生互动的整体评价两者息息相关:

首先,建构成员身份认同感,很大程度上需要紧密地依赖群体内部的纽带联系。综上所述,由于异质化的群体组合的种种困境,明显不适合中国文化语境中的人际缔结。正如麦克亚当(Macadam)认为的那样,集体行动中的关系网络结织,需要两方面的因素:沟通和团结是组织动员的关键。而群体的共同特征和内部亲密程度是形成人际网络强度的重要因素。换句话说,团队组合的共性越明显,群体成员的关系越紧密,组织的能力越强( Charles TiUy,1979)。总之,同质化的群体组合更好地实践成员身份的认同感,缔结团队成员的亲密程度,而不是异质化群体表现的那样。

其次,加强对群体互动的监督和评估。如果说建立职业认同的激励机制,是团队成为共同体的必要条件,那么教师的监督和评估对促进小组协作具有重要意义。在任务开始前,教师应向群体整体传达任务信息,并在统筹、监督下建立促进团队绩效的激励机制。这其中,同质的群体具有熟人群体的特有吸引力,能让努力加入其中的个体形成足够的认同感,形成团队共同完成任务的主要动力。但是,这一机制能否成功落实,就需要监督和评估作为群体合作的粘合剂:一是学习评估应该贯穿于团队学习的始终,保持对情境学习和自主学习相结合的原则;二是给予学生修改任务和重建人际关系的机会;三是将评价学习成果和人际交往的效果相互结合,共同进行。

四、总结

体育教师职业困境与解决方法 篇6

关键词:体育教师;职业困境;对策

目前我国的社会环境正在处于不断变化当中,而广大体育教师由于社会教育环境的变化而面临着严峻的职业困境。本文对我国农村中学体育教师的职业困境进行了介绍,对导致其职业困境的重要原因进行了分析,并且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体育教师职业困境的有效对策,供大家参考。

一、农村中学体育教师面临的职业困境

要想有效推动我国农村中学体育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就必须充分认识到农村中学体育教师面临的职业困境。

1.较低的社会地位

在农村,由于人们没有全面认识到体育的重要作用,因此也没有认识到体育教师的重要作用。很多学校认为体育教师是任何人都可以担任的,这就使体育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的时候存在着较大困难。

2.较低的工作待遇

在农村中学由于没有充分认识到体育教师的作用,因此很多体育教师在工作待遇方面非常低,这样很容易导致体育教师出现职业倦怠。与此同时,学校仍然采用单一的评价方式对体育教师进行评价,甚至存在着不公平现象,在颁发奖金的时候也不合理,这样就使得体育教师处于边缘状态。

3.缺乏体育器材和设备

目前一些农村中学普遍存在着缺乏体育器材和设备的问题,比如一些农村中学的操场非常不正规,由于操场大部分只是用土铺成的,因此在遇到雨天的时候就会变得非常泥泞,这样就使得农村体育教学的正常开展受到了极大影响。

二、导致农村中学体育教师面临职业困境的原因

1.学校没有充分重视体育教学

由于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因此现在很多学校仍然比较关注学生的成绩,这样体育课和体育教师就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忽视。很多学校认为体育课是可有可无的,甚至还有很多学校的老师擅自取消学生的体育课,让学生改上专业课。学习虽然对于学生而言非常重要,然而这种没有实现劳逸结合的学习方式很容易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变得很低。与此同时,一些农村学校很少组织全校性的体育活动,之所以如此,主要是由于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首先,在举办全校性体育活动的时候容易出现各种安全问题,因此学校出于对学生安全问题的考虑,尽可能不举办大型体育活动;其次,缺乏举办大型体育活动的经费。很多农村学校为了有效控制经费的支出,因此尽可能减少体育活动的举办。

2.分布不均的体育教师师资力量

现在农村中学普遍缺乏体育教师,有一些学校甚至根本没有体育教师,这样使学生的发展和成长受到极大影响。与此同时,我国城市中的学校往往具有比较雄厚的体育教师师资力量,这与农村中学之间就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和鲜明的对比。在我国一些偏远农村地区的中学中严重缺乏专业化的体育教师,分布不均的体育师资力量严重阻碍了我国农村地区体育教学的正常开展,而且农村地区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也受到城乡师资力量分布不均的极大影响。

3.没有关注体育教师的业务能力

要想有效提升体育教师的专业化程度,就应该积极组织教师进行再教育和业务培训。然而现在很多农村学校并没有充分关注其教师的业务能力,提供给体育教师的再教育和业务培训机会非常少,因此导致农村中学体育教师的业务能力很难切实提升上去。

三、改善农村体育教师职业困境的有效措施

1.提高对农村体育教学的重视

在一些农村学校,无论是校领导、学生,还是体育教师自身往往都没有认识到体育教学的重要性,这也是造成农村体育教师职业困境的直接原因。有关部门和相关领导必须认识到农村体育教学的重要性,加大对农村体育教学的资金投入,建设正规的运动场地、购买齐全的运动器材,重视体育教师的需求。上级部门应该定期对农村体育教师进行教学考核,奖优罚劣,使农村体育教师认识到自己工作的重要性。

2.提高农村体育教师的社会待遇和工资待遇

有关部门应该不断提高农村体育教师的社会待遇和职业地位。同时,也要进一步提高农村体育教师的工资待遇,提高农村体育教师的工作热情,激发农村体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3.对农村体育教师进行职业培训

农村体育教师的职业培训问题往往被忽视,导致农村体育教师的教学水平长期得不到提高,久而久之也影响了体育教学在人们心中的重要性。因此应该对农村体育教师进行相应的职业培训,提高体育课堂的灵活性,使农村体育教师也能够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提高体育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学生的身体素质对学生的长期发展起着重要作用,通过体育锻炼能够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学习效率,这就需要充分发挥体育教师的作用。针对当前农村体育教师面临的职业困境,有关部门应该积极采取措施,重视农村的体育教学,保障学生的平衡发展。

参考文献:

解决困境 篇7

虽然我国政府不断强调要转变过度依赖出口的经济增长模式,但最近几年这种状况非但没有改变,反而加剧。只要出口一出现下降,退税政策就被搬上台面。

中国式“退税”

从2008年8月1日起,我国已将部分纺织品、服装的出口退税率由11%提高到13%;将部分竹制品的出口退税率提高到11%。

从11月1日起,将部分纺织品、服装、玩具出口退税率再提高到14%,同时还上调了部分劳动密集型和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商品的出口退税率,涉及3486项商品,约占海关税中全部商品的25.8%。

从12月1日起,进一步提高部分劳动密集型产品、机电产品和其他受影响较大产品的出口退税率,涉及3770项商品,约占全部商品的27.9%。

从2009年1月1日起,提高部分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的机电产品的出口退税率,涉及553项商品。

从2009年2月4日起,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纺织工业调整振兴规划,并将纺织品服装出口退税率由14%提高至15%。

1994年,我国实行人民币汇率并轨以来,出口退税就成为政府调整宏观经济的重要手段。1998年以来,我国政府拉动经济的利器就是“出口+投资”,用出口退税来鼓励出口。2004年1月,国家开始改变出口退税的政策思路,第一次将1998年至2004年不断上调的出口退税趋势改变,并于2006年9月开始大范围取消或下调出口退税政策。

为了有效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2008年下半年以来,我国政府已连续5次上调了产品出口退税率。

在大多数国家,出口退税是作为一种税收制度实施的,有相关的法律支撑能够平稳有序地执行。但在我国,出口退税在某种程度上只是一项政策,作为宏观经济政策“杠杆”在使用,为了实现特定的政策目标,退税率调整非常频繁。

“退税”并未真正解决出口企业困难

出口退税政策出台速度之快令业界惊讶,但这一轮的上调出口退税政策是不是真能帮助企业转危为安呢?许多企业家认为,这样的“利好”更多的是种心理安慰。

据统计,2008年9月我国出口纺织品服装180亿美元,比上月减少了3.18%,与2007年同期相比增幅也只有1.75%,仍然处于低迷状态。其中服装及衣着附件单月出口120.55亿美元,同比下降了3.25%。可见,之前上调出口退税的效果并不明显。

目前,出口企业面临的问题是国际需求不旺,而不是中国商品的竞争力下降、市场份额被其他国家的商品所取代。由于受金融危机影响,美国等发达国家消费力减弱,直接导致大宗订单的缩减。

如果国际经济持续低迷,那即便出口退税率上调幅度再大,也无回天之力。同时,上调出口退税,只能使针对中国的贸易制裁步步升级。据统计,2008年美国新发起的针对贸易伙伴的18项调查中,有15项针对中国,占83.3%。调高出口退税极有可能会引起较大的国际反弹,出口企业并不能得到真正的实惠,最多只是使濒临倒闭的企业再多挣扎一段时间而已。

出口企业要想提高盈利水平,关键是要提高自己的议价和定价权,而不是靠政府的税收政策支持。

“上帝的馅饼”?

有人形容出口退税是中国做了一个“上帝的馅饼”分给世界。一旦出口退税上调,外商的报价也会相应调低,因此有相当一部分利润是补贴给了外国消费者。这相当于世界人民再次分享了中国财政补贴带来的福利。

近年来,我国部分商品价格反常,很多商品在国内的价格甚至高于在国外的价格。

与其通过出口退税补贴外国消费者,不如补贴自己的人民和自己的企业。有专家提出,应大幅度提高劳动者工资,从而增加国内的消费能力,以消化过剩的产能,同时逐步取消出口退税。

2008年1-11月份,我国出口退税总额为5248亿元,同比增长10.7%。司年前11个月,出口总额13174亿美元,约合91493亿元人民币,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5940亿元,后者高于前者。

根据以上数据,假如将用于支付出口退税经费转为支持国内消费,这样不但可以吸收因出口商品价格上升而减少的出口部分,还有可能增加需求。而且,从中国出口退税额度来看,已经到了不可承受之重。

据国家税务总局统计,2005年至2007年用于出口退税的资金分别达到3374.66亿元、4284.89亿元和5273.29亿元。2008年1-11月份,出口退税已经达到5248.11亿元,由此可知,最近4年出口退税总额已接近2万亿元。出口退税给国家财政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如果将这部分资金用于补贴国内民众,健全社会保障,其对内需的拉动作用将更大。

退税:掩盖了问题实质

多年来,由于国内消费不振,为了解决由于过度投资而带来的产能过剩问题,中国一直实行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方式,对出口的依赖越来越高,从1998年的18%,一直上升到2007年的38%左右。如此高的出口依存度,只有经济结构不健全、市场狭小的小国经济体才会如此。

2005年,我国政府已经开始重视这一问题,并且试图通过频繁调低出口退税率来迫使粗放经营型出口企业进行调整。但现在,为了度过眼前危机,又来了一个政策反转。

出口退税率的上调实质是拿纳税人的钱去保护一大部分盈利水平低下的企业,从长远来看,是不利于提高企业竞争力,而且会使前几年开始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努力付之东流,不利于整个产业结构升级。

长期以来,我国的出口产品结构不合理,高污染、高耗能、高资源性和低附加值的产品居多。巨额的外汇储备是名副其实的“血汗钱”,中国要用8亿件衬衫才换得一架空客380飞机。

现阶段即使上调出口退税,中国出口下滑的趋势也是不可避免的。这样做甚至会延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时机以及未来一段时间的经济发展。而且,政府在出口退税上政策频繁变动,也让企业有些无所适从。

孤儿作品的适用困境与解决 篇8

孤儿作品指受版权或邻接权保护,但权利持有人身份无法识别或者权利持有人的身份能够识别却无法寻找到的作品[1]。孤儿作品的范围可以概括为两类:第一,经过尽力寻找无法查明作品的权利人或者无法与权利人取得联系的作品;第二,是经过尽力查询后,无法确定作品是否受版权保护或无法查明有无权利人的作品。因此孤儿作品的认定中把主观的“不知”转换为客观的标准就显得十分重要。

2 孤儿作品适用存在的问题

孤儿作品难以得到有效利用,统计数据显示,在其他国家孤儿作品的问题存在于超过40%的创造性作品中,只在英国就有4000万个作品因是孤儿作品无法实现数字化。孤儿作品在我国也是难以利用的,我国规定由作品原件的所有人行使作者不明作品的著作权(不含署名权)。这一规定看似在找到作品原件所有人时可以解决一部分孤儿作品的问题,但是在充斥着各种复印件的数字环境中,原件与复印件混杂着,找到作品原件的难度可想而知。因此,因立法缺失导致现实中孤儿作品大量存在并不断增加。

3 孤儿作品现象的原因

3.1 自动保护原则和版权有效期延长。

在加入伯尔尼公约之前,我国作品的作者想要获得版权保护需要注册或登记、交存样书、交纳注册费等。加入后,获得版权保护的形式要件被废弃,缺少了这些可供使用者寻根溯源找到著作权人的程序,很大程度上加大了使用人寻找著作权人的难度,找不到著作权人,无法征得著作权人的同意成为使用作品的极大障碍。同时,版权有效期的延长也会导致孤儿作品出现。我国规定了较长的著作权保护期[2],这就意味着版权有效期的延长大大推迟了作品进入公共领域的时间,在进入公共领域之前,著作权的转让、继承等导致的权利人发生的变化,以及权利人联系方式的变化都是没有登记备案制度加以s记录的。因此,任何中间环节的断口都会导致孤儿作品的出现。

3.2 数字产业技术的发展。

电子技术的发展对于作品的影响是巨大的,互联网每天向网络用户推送不计其数的信息与作品的同时,点击鼠标,复制粘贴后再加入自己的思想与想法,不计其数的新的作品又通过互联网输送出去。这种情况下,作品的作者在任何一环节未标注自己的版权,都有可能增加自己作品成为孤儿作品的可能性。加之,网络环境复杂,大量的作品被拆分、篡改、抹去作者信息然后发布出来,找到作品的作者就变得愈发的艰难。

4 孤儿作品难以适用的负面影响

使用作品要尊重作者的著作权,即使在强制许可或合理使用的情况下也要履行支付报酬或指明作者的姓名并且不侵犯作者享有的其他权利的义务,因此,孤儿作品的存在阻碍了作品的有效利用。特别是在转换使用时必然要用到前人的作品,若被转换使用的作品牵涉到孤儿作品时,演绎者就面临着版权禁令救济与金钱赔偿的风险。因此用户大都会选择放弃对孤儿作品的利用来规避风险。这样一来,即使真正的权利人同意对自己作品的使用也无法传达至使用者,造成一损俱损的局面,公众更是丧失了获得优秀作品的机会。

5 孤儿作品问题的解决方案

5.1 加强版权信息管理

孤儿作品存在的源头就在于作品作者信息不明或无法与作品作者取得联系。加强版权信息管理,鉴于《伯尔尼公约》虽不能强制作者公开其身份信息,但是可以做的是,一方面,将已公开的作品的作者信息准确的收入版权信息数据库,并及时更新修改作者信息保证作者信息的准确性;另一方面,鼓励权利人自愿公开作品信息以更好地保护作者的权利。完善的版权信息数据库不仅可以帮助使用者找到作者,而且能节省找寻的成本,是解决孤儿作品问题的根源。

5.2 建立登记备案为基础的许可模式

采用“建立登记备案为基础的分类许可模式”是指使用者在使用孤儿作品前要向登记备案部门备案,登记备案部门对使用者是否进行了尽力寻找进行审查,如果确定使用者尽了查找义务,则允许备案,备案是获得使用的前提。在此基础上再进行第二步:1)以登记备案为基础的合理使用,即登记备案后,在符合了普通合理使用的要求时,直接对作品进行使用,不用提存报酬,但应指明作者的姓名和作品名称。法律规定有举重以明轻的效果,对于著作权人明晰的作品尚可以合理使用,对于孤儿作品的合理使用也是应有之义;2)以登记备案为基础的法定许可,即登记备案后,在符合了法定许可的范围时,提存适当使用费,即使著作权人出现,在不侵犯著作权人精神权利的情况下即可直接使用;3)以登记备案为基础的普通许可,即登记备案以后提存适当的使用费,即可对孤儿作品进行利用。权利人出现主张权利时,根据不同情况决定继续使用或停止使用。

参考文献

[1]杨红军.版权禁令救济无限制适用的反思与调适[J].法商研究,2016(3).

解决大学生就业困境的思考 篇9

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一) 国内大学毕业生人数增长状况

我国是1999年开始实行大学扩招的, 高等教育模式也从培养精英教育变为大众化教育。2003年是高校改革后的首个毕业季, 大学毕业生人数达到212万人, 比上年增加了67万人, 增长了46.21%, 是有史以来最高增长率。至2008年的5年间, 每年新增人数都在60多万人以上, 增长率呈现逐年下降, 但仍保持两位数的增长。2010年以来, 新增人数有所下降, 增长率保持在5%以下, 高校扩招12年以来毕业生人数翻了5倍。预计未来5年, 高校毕业生数量还将保持在年均700万人左右 (见表1) 。

(二) 海外留学生回国人数增长状况

据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提供的数据显示, 从2008年以来, 我国各类出国人员持续增长, 5年间共有143.31万人出国留学, 其中2012年比2007年增加了25.5万人, 增长了176.35%。与此同时, 海归人员也呈增长趋势, 从2007年的4.44万人到2012年达到27.29万人, 5年间增加了22.85万人, 增长了541.64%。除2010年外, 其他年份增长速度均保持在40%以上。其中2008年至2012年底的5年间, 有77.15万人回国, 占所有回国人数的70.70%, 接近改革开放以来前30年的3倍。此外, 海归人员结构也在发生变化。在2012年各类回国人员总数的27.29万人中, 自费生25.27万人, 占海归人员总数的绝大多数。预计未来5年, 我国将迎来回国人数比出国人数多的历史拐点, 我国也将从世界最大的人才流出国, 转变为世界最主要的人才回流国 (见表2) 。

(三) 社会提供的就业机会减少

受全球经济发展环境不佳的影响, 2011年起我国经济增长被迫减速, 实体经济发展受到很大的冲击。为了更好地发展经济, 从2013年开始, 我国主动放慢经济增长脚步, 强调经济增长的质量, 着重经济结构的升级、产业转型、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经济增速放缓的结果是就业岗位需求的减少, 实体经济用人需求增长缓慢, 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与新增就业人数的矛盾在一定时期内仍将长期存在, 就业压力增大。大学毕业生就业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表现在:一方面是许多大学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另一方面是大量的企业找不到合适的工人。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与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存在一定距离, 毕业生就业能力与用人单位要求也存在差距。另外, 由于全球经济不景气, 就业市场整体表现不景气, 很多大企业为了降低人工成本和企业转型, 不得不大规模裁员, 同时作为吸纳就业主体的中小企业由于受到劳动法、出口遇冷等多重因素的影响, 业务量明显减少, 用工需求也明显减少, 这些都给大学生就业客观上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因此, 从当前经济形势来看, 未来几年大学生就业形势不会太好。

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一) 受全球性经济增长缓慢的影响, 我国经济增长缓慢

2008年起源于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2010年起源于希腊而波及到欧洲的欧债危机;从2011年下半年开始的我国经济发展的被动放缓到2013年的主动放缓。世界经济形势的恶化造成我国许多企业收缩、迁移、裁员甚至倒闭, 从而减少了劳动力的就业空间。

(二) 大学生人数的增长大于企业实际的需求

大学生就业难的症结在于:不是毕业生人数总量的供给大于需求, 而是结构性的供大于求, 主要是大学生学习的内容与社会的实际需求脱节。这表现在高校专业设计及课程设置有较大的盲目性, 造成某些专业的供给严重大于需求。另外, 高校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掌握的只是理论上的知识, 缺乏企业所需的动手能力。这与用人单位实际要求严重不符, 这些无疑也增大了大学生就业的难度。政府机关、商贸企业、金融业和房地产业是大学生青睐的行业, 而制造业却少有人问津, 这便造成了严重的供需不平衡现象的产生。作为人才需求最多的制造业却苦于应聘不到合适的高素质人才从而空出大量的工作岗位。这种普遍存在于大学生群体当中的行业选择扎堆现象无形中给大学生就业造成了障碍, 并进一步扩大了就业供需的结构性矛盾。

(三) 毕业生就业期望值较高

大多数毕业生都希望能在一线大城市和大企业发展, 不愿到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即使回到中小城市, 他们首选工作稳定、收入高、福利好的公务员和国有企业, 也不愿意到中小企业或基础性岗位就业, 从而失去了许多就业机会。

(四) 存在就业流动壁垒

调查显示, 我国现存的二元经济结构、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等因素, 形成了大学生就业流动的壁垒。由于城乡、东西部地区经济二元结构的存在, 且当前小城镇、西部地区人力资本、物质资本的缺乏, 导致大学生区域性就业差距进一步扩大, 造成在大城市、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就业工资较高、社会保障制度较为健全;城乡二元户籍制度使人口缺乏流动性, 即使流动也具有很强的单向性, 即从大中城市流向小城市或乡镇容易, 反之则很难。这些制度因素都使更多的大学生选择在大城市就业, 而忽略了有更大发展潜力的中小城市。

(五) 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与市场严重脱钩

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严重不符, 一些高校专业的设计, 并没有根据市场环境变化的需求予以调整, 从而导致大学生在学校所学与社会实际需求严重脱节。据调查发现, 一些理工院校的相关实验配套设施严重落后, 甚至早已被淘汰, 而这种结果最终导致社会上呈现出两种局面, 一边是找不到合适工作的大学生, 一边是找不到合适人才的企业。

(六) 用人单位人才制度设置不合理

一些用人单位为了追求实际效用, 在招聘大学生时, 并没有从人才的培养角度出发, 而只是一味的要求大学生必须拥有实践经验, 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单位, 认为培养员工加大企业运营成本, 对新毕业的学生根本不予考虑。另外, 还存在对高学历的无限要求、用人条件苛刻和性别歧视等问题。同时, 一些企业不但不签劳动合同, 而且随意延长试用期, 相关社会保险福利更是没有, 薪金福利也较低。

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建议

大学生就业难既有高校、政府方面的原因, 也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 所以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不仅需要政府、企业、高校的共同努力, 同时也需要大学生的努力。当前高校大学生就业已成为一个社会性问题, 更好更快地处理好这个问题就显得刻不容缓。这不仅需要大学生转变观念和提高自身综合实力, 同时也需要政府、学校、企业共同努力, 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一) 政府应积极采取措施, 解决经济增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经济增长才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我国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特别是服务业, 这是吸纳就业的重要阵地。通过调整产业结构, 促进经济发展来带动大学生就业。尽管近年来服务业增长迅速, 但我国经济基本上还属于制造业经济。制造业目前对我国GDP的贡献率高达45%, 就业贡献率达30%。理论上讲, 第三产业每增长一个百分点, 能够带动近70万个就业岗位。我国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占36%, 远低于发展中国家平均50%~60%水平, 更低于发达国家80%~90%的水平, 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还很落后, 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政府要重点结合产业升级开发更多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着力落实和完善近年来已经出台的若干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扶持政策, 对吸纳毕业生的小微企业给予一定期限的社保补贴、培训补贴, 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等关于户籍问题, 除直辖市以外, 凡是大学生就业, 所有的户籍地都应放开, 不要给大学生就业创造区域性的矛盾。解决就业平等、保障毕业生合法权益要解决、消除性别歧视的问题。近年来, 国家通过系列政策, 引导大学生去基层、到中西部地区就业, 促进大学生多渠道就业创业。

(二) 高校要以市场为导向,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 加快调整学科结构, 调整人才培养结构和模式, 培养社会急需人才

针对目前普遍存在的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相脱节等不利于大学生就业的现象, 首先高校应继续深化以社会需求和就业为导向的高等教育改革, 着力提升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和创新能力。其次, 学校要根据社会需求, 理性开设专业, 不能因为经济利益而乱开专业。最后, 学校还需开设就业指导必修课, 对毕业生进行重点的指导、服务、培训和推荐。

高校有必要加强毕业生职业指导工作。这种就业指导贯穿在整个大学生涯中, 这种工作的重点可以落实在推行4年职业规划项目上:第一年对入学的新生就开始进行职业教育, 帮助他们接触和了解就业状况;第二年帮助学生发现和了解自己的性格、兴趣和专长, 进而帮助学生选择专业;第三年帮助学生了解就业市场的需要, 参加社会实践和一些招聘会, 让他们直接感受就业市场的情况;第四年辅导学生写求职信, 传授求职要领和面试技巧。高校对大学生进行职业指导工作对大学生择业观的形成、择业实力的增强和求职技巧的培养都会大有帮助。

高校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高校的设计出发, 对高校的专业设置及新专业发展状况进行系统、全面的比较分析, 并有针对性地调整专业设置, 建立有特色的学科专业结构体系。

(三) 企业单位要根据本企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的选人标准, 要改变唯经验论、唯文凭论的人才观, 抛弃用人中的生源歧视、性别歧视等现象

用人单位要为大学毕业生提供宽松的就业环境。用人单位要改变不顾企业实际需要, 片面追求高学历的心理, 真正重视应聘者的实际工作能力, 在考虑单位自身利益的基础上还要多一点社会责任感。而且, 目前正是用人单位吸纳、储蓄人才的大好时机。用人单位要动态调整人才规划, 灵活地处理人才引进、使用和储备问题。

(四) 大学生要转变就业观念, 确定适当的就业期望值, 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全新择业观念, 把就业放在第一位

对于大学生个人来说, 首先要摆正心态, 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结合社会实际形势做出理性的预判, 应先就业, 然后再在就业岗位上寻找更大的发展和锻炼。其次, 要积极面对社会, 提高自己的综合实力。当今社会, 学历作为成功标志的观念已转变为能力是人生成功标志, 所以大学生不能只把拥有高学历作为高能力的体现而要注意综合素质的培养。

(五) 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中国工程院院士金涌认为, 社交能力、在梯队中的工作效率、信息收集能力、自学能力、信息分析能力是大学生最重要的五项能力, 其中社交能力位列首位。大学生要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 提高大学生的社交能力。

魅族手机营销困境及其解决对策 篇10

魅族老板黄章基本不接受媒体采访, 活动范围限于家里和魅族珠海的办公大楼, 在微博平台, 魅族科技在新浪现在已有超过110万粉丝, 在MX2发布时候, 魅族科技进行了微博文字直播, 其中一条“很难为魅族手机用户找到需要ROOT的理由。但相爱不能强求, 或许经历虚荣的繁华, 你才能明白我的心意。MX2将开放ROOT权限, 把选择权交给用户。你不会离开, 离开了你也会回来。”这样一条略带煽情的微博赢得了很多粉丝的热烈回应。有将近一万的粉丝进行了转发。

二、魅族手机营销的现实困境

1、产品定位窄:

魅族产品主要针对18-30岁这个市场, 又以18-25岁为主, 这些人多是学生或者刚步入社会的人, 追求时尚但又缺乏消费能力, 这注定了魅族的产值不能取得突破性的增长。而比如竞争对手朵唯, 作为一个09年才成立的公司, 朵唯手机的定位就很明晰, 即关注现代女性对“爱、美、尚、家”的多维追求, 努力将公司打造成为女性手机第一品牌。定位问题是魅族的现实困境所在。

2、广告部分缺失:

魅族为了降低成本和售价, 直接忽略了电视广告。魅族创始人J.wong表示:“现阶段, 与其把钱投到广告去增加成本, 我更愿意把那钱实实在在的花在机器本身。”

三、魅族手机营销对策

1、投放电视广告

魅族并非没有广告, 在MP3时代魅族M6-mini player上, 魅族就拍摄了漂亮的电视广告, 并且内置在机器的内部, 魅族当时在电视台广告的投放量多大不得而知, 但是根据我当时接触到的传统纸媒而言, 魅族当时投放的广告宣传是非常大, 最近魅族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这款机器在当时国内MP3高端市场相当畅销, 成绩喜人。而在之后M8, M9两部机器上我们看到魅族没有再继续制作电视广告, 可能魅族前期将所有资金都注入到了机器的研发生产上了, 而自身本事小公司资金也不是过于充裕。而到了MX的时候我们看到魅族再次制作了电视广告, 不过这次选择在香港播放, 这也是魅族第一款在香港上市的手机, 期间配合着的各种广告形式种类繁多, 效果也不错, 让香港人认识了一家国内智能手机制造商。而魅族电视广告的风格和OPPO的广告风格相接近, 主要针对时尚年轻人群, 画面清醒唯美。而小米的广告同样针对年轻时尚人群, 不顾风格上体现科技极客感, 这与小米系统MIUI的可玩多变相契合。魅族其实可以考虑广告的多元性, 加大广告上的投入, 根据市场的反应来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广告。加大广告的投入对于魅族来说, 还是提高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的上乘选择。

科技评论人王自如在点评魅族与小米手机时说:“两部手机很难分出伯仲”在手机差不多的情况下, 营销的策略就显得尤为关键。小米与魅族之前都是靠论坛营销, 在广告方面是缺失的, 然而小米在今年蛇年央视春晚之前投放了广告《嘿嘿》。魅族在电视广告上的缺失, 使得其用户群体受限, 不利于品牌的推广。

2、加大新兴媒体宣传的投入

传统的科技类网站在这几年越来越显示出疲惫的态势, 而国外这几年已经兴起了大批的新兴科技媒体, 而国内传统的科技网站对此无动于衷, PChome、中关村在线、泡泡网还是万年不变的页面, 像是坦然面对死亡的老者一般, 等待时代的潮水将他们淹没在世人身后。魅族要利用好这一阵营, 多投放视频广告, 在微博等平台与粉丝多进行互动。

3、准确定位受众

魅族的定位是比较模糊的, 一方面它主打中高端科技含量高的触屏手机, 另外一方面很多消费者的刻板印象使得对魅族的印象仍然停留在山寨机, 这显然是魅族营销的问题。与国产竞争对手OPPO相比, 在魅族发布MX2同档期, OPPO发布了Ulike 2智能手机, 同时发布了5个普通女孩参与到Ulike自由计划而拍摄的广告, 广告的背景, 音乐, 人物, 文案配合的很好, 在微博平台赢得了很多女性用户的认可, 并且很多女生就是因为这支广告而选择了购买OPPO手机。这不得不说是OPPO营销的成功, 魅族缺少对于自己明晰的定位, 将消费者与手机挂钩, 手机的质量是属于理性因素, 而手机的广告或者手机的象征就是属于感性因素。魅族需要把手机做成有故事的手机。

4、完善售后服务

国产手机区别山寨机在于品质和售后服务, 消费者对于品质的鉴定在短期内是无法实现的, 而对于服务的感知却是迅速的。所以魅族一方面要增加售后维修点, 另外一方面在顾客消费过程中, 降低顾客的期望成本, 从而提高顾客价值。

5、理性善待批评

著名科技评论人王自如在魅族MX2评测视频发布后, 再次引发热议, 这部MX2与小米之间的对比视频成为了王自如团队迄今为止信息量最大, 专业系数最高的一部。不过对于王自如指出的MX2不足之处, 身为魅族创始人的黄章似乎并不买账, 在魅族的论坛里, 他并对那些跟风吐槽的人回复:“不喜欢就滚, 人云亦云。”这对于品牌来说产生了恶劣的影响。魅族论坛、微博作为消费者与品牌之间的交流平台, 要利用好, 加深消费者对魅族的理解, 使得消费者对魅族品牌未来的发展走向产生信心,

参考文献

[1]周志民.基于品牌社群的消费价值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 2005, (2) :104-110.

[2]彭子玄.基于顾客关系营销理论的虚拟品牌社区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 2009.

[3]Muniz A M Jr, O'Guinn T C.Brand community[J].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2001, 27 (3) :412—432.

解决传统科学理性困境的新进路 篇11

关键词:科学修辞;辩证法;科学修辞战略

中图分类号:B0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09)35-0103-02

自亚里士多德提出“人是理性的动物”以后,西方哲学都在致力于探索人类认识的理性原则,理性由此成为人类最为推崇、最多歌颂的概念,并把寻求形形色色的确定无疑的“第一原理”、“阿基米德点”作为其追求的最高目标。经过近代经验论和唯理论的论争以及德国古典哲学尤其是黑格尔哲学的综合思辨,理性主义无论在认识论还是方法论上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从而建立起人类理性主义的大厦。

在传统理性主义看来,科学是理性主义最典型和最值得骄傲的一项事業,通过理性,科学得到不断的累积和进步,同时也在不断推动着社会的向前发展。因此,理性的“问题”也一直是科学哲学关注的核心论题之一。在20世纪60年代之前,也就是历史主义学派兴起或者说非理性主义泛滥之前,整个科学哲学始终都在维系着理性的光环,尽管在不同时期,不同的科学哲学家都对理性概念给出了不同的诠释和重构,但他们都在试图从科学认识论以及科学方法论两个方面来建构着科学理性的大厦,而问题是这两根被视为理性主义最基础、最中心、最确定的支柱是否能支撑起整个科学理性的大厦。

首先,自然科学在微观和宏观的深入发展使得以逻辑经验主义为代表的传统科学理性再也无法支撑起所谓的“坚不可摧”的宏伟大厦,“可证实原则”显然已经成了当代科学尤其是物理学进一步发展的障碍,传统认识论中的那些所谓的标准都已经成了没有任何意义的废话;其次。逻辑经验主义内部的矛盾日趋不可调和。尽管逻辑实证主义内部一再放宽其标准——从早期卡尔纳酱提出的“可证实原则”(confirmation)到“可检验性原则”(testability)、再到“可验证性原则”(corroboration),最后到赖欣巴哈提出的“概率性原则”(probability),试图通过内部的调整来寻求解决困境的出路,但由于自身的矛盾和外部的批评最终放弃了所谓的刚性的方法论标准;再次,来自外部的其他哲学派别的批评也使得逻辑经验主义难以应对,其中一方面是来自以奎因为代表的整体主义的批判以及波普尔的批判理性主义的批判,另一方面则是来自20世纪60年代崛起的历史主义和科学知识社会学的消解,最终使得逻辑经验主义从科学哲学的中心舞台退出。

面对传统科学理性的困境,波普尔率先试图通过其“证伪”理论来挽救逻辑经验主义,但它和逻辑经验主义一样。都忽视了一个用经验来作为标准的致命的弱点——经验本身无法克服的私人性和欺骗性;库恩从历史的角度给出了范式理论的解决方案,但在其心理、社会因素以及不可通约性的指导下,“库恩损失”也最终走向了无标准、无进步性可言的相对主义;接着,拉卡托斯又试图通过其“科学研究纲领”的不断进化和退化的模式,来清除库恩模式中那些否认科学存在客观性、进步性的相对主义因素,但拉卡托斯这里抛开了辩证法逻辑,而完全按照形式逻辑的方法来进行简单的综合,最终成了费耶阿本德嘲笑的对象;历史学派的极端主义者费耶阿本德则把对传统理性和对传统方法的批判和反对推向了极端,并汇集了科学哲学不同学派中所有的心理主义、相对主义、非理性主义的种种因素,最终形成了一整套的非理性主义体系,如果说上述历史主义是从科学史的角度对科学的客观性和绝对性进行相对主义的消解的话,社会建构论则是从社会学角度对科学的客观性和自然本性进行社会和政治性因素的消解,但社会建构论一旦夸大社会因素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甚至把科学看成是社会建构、为金钱、权威所左右的结果的时候,则是非理性的、更是危险的;最后,后现代思潮则从语言学角度对科学的知识论和语境无涉性进行语言学、解释学和修辞学上的消解,但某些极端的后现代主义所带有的强烈的反基础、反中心甚至是反人类的相对主义特征,却最终使后现代主义走向了更另人难以接受的反科学思潮。这些形形色色的非理性主义的科学观。几乎把当代科学哲学的发展领上了一条不归之路,他们共同的观点就是反对理性、反对方法,取消科学的“限制物”。认为科学并不比任何其他的智力探索更理性,企图建立一个反对传统理性、反对传统方法论的新科学图景。

面对要么仍然固守传统科学理性的堡垒,要么放弃传统科学理性事业彻底走上费耶阿本德告别理性之路,科学哲学必须重新作出选择。无论是图尔明从认识论角度为科学修辞所做的实用论证的辩护,还是佩拉从方法论视角为科学修辞所做的功能辩护都深刻地表明,作为介于绝对理性和非理性之间的一种中间战略,科学修辞战略的合理性不仅在于科学实践中时刻存在着的对理性和非理性因素进行“决定”的要求,而且也是科学修辞学本身所具有的功能和非规则叙述的本质特征之所在;也正是在这里,理性的“理由”和修辞学的“有理由”内在地结合在了一起,同时在不同论域之间构建起了由此达彼的桥梁;理性的力量可以成为最好的修辞学的设计,而修辞学的力量能够成为最合理的理性可接受性的助力。

从理论上看。作为具有实践意义的科学修辞战略的理论指导或内在逻辑,科学辩证法是负责包括裁决科学争论及交流和表达等在内的科学话语的逻辑,换句话说,如果没有辩证法,修辞就会成为柏拉图和康德所贬低的诡辩论。事实上,在科学论辩的语境中,辩证理性是由一张包括实践、标准、思维方式、论证形式、信仰体系等要素组成的网络,它既包括由科学事实、科学理论、价值以及推理等构成的实体性要素,也包括一系列负责控制正在进行辩论的和对辩论进行裁决的程序性要素,从而形成了科学修辞语境中的辩证理性的基本框架。

比较性研究表明,与黑格尔自己考察自己的自我批判式的辩证理性不同,科学辩证理性并不是一个只强调通过自身扬弃而最终实现完善的过程,而是着眼于大科学时代背景,借鉴亚里士多德意义上的辩证法优势。强调在不同科学共同体论辩语境下的辩证理性的研究,一方面克服黑格尔概念辩证法的局限性,缺乏客观性和实践性,另一方面在论辩双方形成的辩证理性更有利于把握事物的真理,有利于防止某一方形成对事物的歪曲认识,这无疑又是对辩证法在新的实践背景下的创新和发展;与逻辑经验主义的绝对理性相比,辩证理性在道义上更加宽容,因为它不是与一个特性或一组已确立的必要条件相联系,而是更正确地与自由争论的不同特性和必要条件相联系;与“怎么都

行”的“非理性”相比,辩证理性更加适当,因为它保留了规范的理性概念,同时它也并不取决于权威的冲动或外在的社会因素。事实上,辩证理性的哲学魅力就在于它取决于自身的内在本性。即论证力度和效度。

可见,科学修辞语境中的话语逻辑——辩证理性为消解绝对主义与相对主义之争提供了一条适当的中间之路,同时也为科学家达成科学共识提供了一个有效的交流平台。因此,我们对科学修辞语境中的辩证理性的研究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最为重要的是,在科学实践中,科学修辞战略的具体运用也充分展示了科学修辞在科学领域无可替代的在策略性和战略性上的灵活性、实用性和必要性。在科学实践中,无论是公有性战略、认识论战略、发明战略和语言战略四大宏观科学修辞战略,还是经验事实优先性战略、理论权衡战略、为前提或假设进行辩护的战略、裁决科学争论的战略、传统价值优先性战略、得到或失去结果的战略、保全性戰略、保守性战略和语言修辞战略9种较为成熟的具有“实战”意义的微观科学修辞学战略,都深刻地表明论辩双方无论利用哪一种科学修辞战略总都呈现出一种总体性的“贝叶斯修辞”战略——论辩的每一方都想方设法(灵活多变的权宜性战略)来提出论据,以提高自己理论的可信性。同时降低对方理论的可信性,最终实现说服和驳倒对方的目的。同时也表明在科学修辞战略的语境中,即使是最为激烈的科学争论也应被看作是发生于一个多元的论辩语境中,在这个多元的论辩语境中,存在着一种关于基本原则的默契;在这个语境中。持不同意见者及他们的活动会得到系统的宽容;在这个语境中。甚至是最为激进、最为固执的观点也不会被随意地驱除;在这种语境下,那些相左的视角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同一硬币的两面。最终会达成共识。因此,一位出色的科学家就必须懂得,要在最佳时刻,运用最佳战略,达到最佳结果。

企业绿色会计实施困境及解决措施 篇12

一、绿色会计的内涵

绿色会计的另外一个名称也叫环境会计, 绿色会计是会计学和经济学的有机结合体, 它的作用是基于价值管理的基础之上, 调节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绿色会计是传统会计上的一个分支, 是以货币为主要的计量单位, 以相关的环境法律、法规为根本依据, 进而研究经济与环境资源当中存在的关系, 为决策者提供分析理论依据。绿色会计因为将环境也纳入了考核的范畴, 本身的存在就具有了传统会计没有的特点:

1. 周期难以衡量。

因为绿色会计涉及的业务与环境相关, 而与环境经济业务的周期相比传统会计经济业务的周期来讲时间相对较长, 这也变相的为绿色会计衡量环境周期增加了难度。

2. 不确定性。

环境问题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概念, 不能具体到某一个特指的问题之上, 环境问题呈现出的多样性也让绿色会计具有不确定性。

3. 报告信息多面性。

绿色会计的报告内容信息广泛, 不似传统的会计报告, 只披露公司的财务情况和运营情况, 绿色会计还要揭示相关的环境执行和治理情况。

4. 研究方法多样性。绿色会计由于涵盖的内容广泛, 除了本身的经济学之外, 还有社会学和环境学等等。

二、构建绿色会计的必要性

执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 又不影响后代人的需求, 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又能保障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而想要达到这个目的, 企业必须改变传统的经营模式, 改变发展观念。而企业传统的会计核算并没将生态环境作为核算的指标, 导致企业在逐利的过程当中没有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发展理念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相互违背。因此, 想要实现可持续发展, 为后代人谋取利益, 就必须将绿色会计核算作为重点工作开展。

1. 是促进可持续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可持续发展在不同时期的具体实施项目是不相同的, 但整体的定义是不变的。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21世纪, 可持续发展就是以资源的合理使用和循环利用作为发展战略的大方向, 以节能减排、保护环境为具体执行目标, 调节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矛盾, 最终解决这个矛盾。想要实现这个目标, 不是单靠政府就能完成的, 还需要社会上各个企业的共同努力, 提高企业对自然资源的重视程度, 树立循环使用的发展理念, 通过绿色会计将环境成本纳入企业的核算指标, 并通过合理有效的经营手段降低环境成本, 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和再生, 推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步伐。

2. 是企业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社会发展的同时, 人们也逐渐改变了原有的思维模式, 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更加注重环保, 例如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 在对产品指标的整体考查上, 会更加注重产品的绿色标准, 而价格考查逐渐成为了绿色标准的附庸。因此, 企业在发展过程当中要加强对绿色会计的重视程度, 生产消费者需要的产品, 吸引客户群体, 增强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况且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鞭策下, 消费者群体在对产品的选择上也逐渐将思考问题的重心转移到环境保护之上, 对于绿色标准的要求也会日益提升。所以, 企业构建绿色会计不单单是为了顺应可持续发展战略, 也是为企业自身占领市场份额积攒实力, 因此企业在发展过程当中要运用合适的会计方法记录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对资源的损耗情况, 将绿色会计工作落到实处。

3. 是与国际接轨的需求

环境保护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 尤其是发达国家, 逐渐将环境保护规划到国家的政策当中, 由此看见, 环境保护是当下热门的国际话题之一。国际贸易是本国企业生产的产品走出国门, 走向世界的唯一途径。但是我国生产的产品在接受绿色贸易壁垒的检查时, 由于绿色指标不达标的原因, 导致我国的大部分产品难以走出国门, 走向世界, 这对我国的国际贸易无疑是一个致命的打击。在这样的背景之下, 企业只有通过绿色会计来实现产品的“绿色”达标, 才能让企业生产的产品通过绿色贸易壁垒的“筛膜”, 从而走向国际。绿色会计不仅是顺应当下时代的发展, 更是企业与国际接轨的必要途径, 只有将绿色会计贯彻执行, 才能实现企业产品走向国际的愿望。

三、企业实施绿色会计的困境

1. 社会总成本和总收益不准确

企业在经营过程当中, 对环境资源造成的浪费和破坏导致的环境成本, 由于没有具体核算方法, 也就让企业不能全面的核算社会总成本, 只能简单的核算人力成本。而企业经营过程中创造的利益总和也不能通过具体的货币数量具体表现出来, 这就让企业在经营活动过程中产生的社会总成本和创造的总收益数据不准确。虽然能通过企业现有的科学计算方法计算出物质成本和人力成本, 但是还是不能得准确的社会总成本。因此解决社会成本和社会收益的核算成为了企业实现绿色会计面临的一大难题。

2. 环境成本性质的不确定

环境成本的定义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当中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导致环境为我们服务的能力下降的代价。但是由于环境的多样性, 导致我们对环境成产生的费用的性质不确定。因为绿色会计不仅要统计经济成本, 还要统计环境成本, 环境成本性质的不确定, 会让最终的会计信息明细表上的项目出现差异, 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 增大了企业实施绿色会计的难度, 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绿色会计的发展。

3. 没有建立合理的社会总成本和总效益核算模式

绿色会计由于要考虑环境因素, 在具体的核算过程当中也与传统的会计有着极大的区别。但是由于企业没有建立合理的社会总成本和总效益核算模式, 致使企业不能科学有效的进行核算, 阻碍了绿色会计的发展。

4. 绿色会计报表编制的不合理

由于人们逐渐重视环保问题, 信息的使用者对于绿色会计的财务报告也越来越重视。而企业的会计人员在对绿色会计信息编制时, 编制的会计科目不全面, 不能真实有效的反映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以及产生的相应的环境成本。从某一角度来说, 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可以说是企业的潜在客户群体, 但是由于会计信息披露不全面, 有可能导致企业丢失潜在的客户群体

四、企业绿色会计实施困境的解决措施

在我国的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 明确指出当前社会要朝着“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 这个决策无疑为绿色会计的发展指明了发展方向。目前我国政府也逐渐与国际接轨, 已经从宏观层面上加强对绿色会计的建设, 通过绿色会计来协调当前的生态环境, 并逐渐完善与环境相关的法律法规, 在监管力度上也进一步加强。

1. 完善环境法规

自然环境是社会经济活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 也是我们生产原材料的主要来源。随着我国的人口不断增加, 人们对自然环境的掠夺也逐渐加深, 环境问题进一步恶化。在这样的背景之下, 加强环境法律法规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现行的《会计学》由于没有涉及环保等绿色方面的内容, 完善相应的环境法规, 将绿色会计建设纳入法规的调理当中, 推动企业绿色会计的建立步伐, 将绿色会计工作落到实处。

2. 成立专门的绿色会计的研究机构

绿色会计由于涵盖环境因素, 在编制绿色会计报表时增加了难度, 这是企业在实施绿色会计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政府可以成立专门的绿色会计研究机构, 针对性地对绿色会计当中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帮助企业实施绿色会计, 让绿色会计在我国得到更好的推广和发展。

3. 增加绿色会计科目

绿色会计的核算项目不仅包含企业内部的财务, 还有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 核算的内容涵盖大自然当中的水、树木、以及其他资源等等。由于核算的项目增多, 相应的也要增加绿色会计的科目。首先, 要改变编制会计科目的思维, 绿色会计核算的内容是与环境相关的, 在编制具体的资产账户时要注明绿色资产和绿色资产损耗, 方便信息使用者能一目了然。其次, 增加绿色成本科目, 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成本代价也要具体落实到绿色会计的科目上。最后, 增设相应的绿色负债科目, 既然在利用自然资源追求利益的同时, 也要相应的通过货币的方式补偿大自然。通过具体的绿色会计科目, 来落实绿色会计的工作, 促进绿色会计的发展。

4. 增加环境成本和资源成本核算

笔者通过最新的网络相关资料对资源成本和环境成本的定义进行总结概括:企业在运用自然资源追逐利益的过程当中, 难免会对环境资源产生破坏和浪费, 在经营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一切破坏都将纳入企业的经营成本当中, 为自身的破坏行为买单。因此, 企业的核算内容应该包括对环境造成影响而产生的环境成本以及资源浪费产生的资源成本。这样不仅能完善绿色会计科目, 还能通过准确的核算结果让企业提前做好风险控制的准备。

5. 树立企业绿色经营理念

企业参与的一切经济活动都是落实到企业内部的具体工作人员身上, 因此企业想要降低环境成本为企业带来的负担, 就要大力宣传绿色环保意识, 树立绿色经营的理念, 将绿色环保意识落实到企业的每一个人身上, 从思想上高度重视环保, 从而达到降低环境成本的目的, 实现绿色经营的理念。

6. 加强绿色会计人员的专业知识教育

绿色会计学不是一门简单的学科, 它囊括的知识面不仅包括经济学、社会学还有环境学, 这就对会计人员的工作提高了要求。一方面, 要加强对绿色会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培养, 提升他们的知识储备量, 以便能顺利开展绿色会计的工作;另一方面, 要加强绿色会计人员的环保意识, 绿色会计人员从事的工作本身就是与环境有关, 通过宣讲环境的重要性, 让绿色会计人员在工作过程当中能主动的参与到绿色会计信息的披露当中去。

7. 加强绿色会计的社会和政府监督

绿色会计的执行主体主要是社会上的各个企业, 企业存在的根本目的就是追逐利益。因此企业在对绿色会计信息披露时, 都会存在侥幸心理, 不能真实全面的揭示绿色会计信息。这就需要相关的政府部门加大对企业绿色会计的监管力度, 采用合理有效的手段, 保证企业绿色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促进绿色会计在我国的发展。

五、结语

经济的发展也让我们所处的环境进一步恶化, 为了保护环境, 实现可持续的长久发展, 绿色会计走进我们的视线, 绿色会计是当下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 是我国经济长久发展的必要措施, 但是我国企业在推进绿色会计的发展进程中面临诸多问题:环境成本的不确定、绿色会计报表编制的不合理等等, 但是相信在政府帮助之下, 绿色会计能在我国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 经济腾飞的同时也让我们所处的自然环境进一步恶化, 环境处理和资源利用等问题也逐渐得到各国的关注,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 绿色会计应运而生。在当下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 我国的经济想要得到可持续的长久发展, 就离不开绿色会计, 绿色会计也是当下社会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绿色会计,经济发展,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陶月英.我国绿色会计实施存在的阻碍因素及其对策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 2009 (23) .

[2]周英涛.论绿色会计与企业可持续发展[J].科技资讯, 2008 (36) .

上一篇:现代视觉设计下一篇:医院总务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