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境与解决思路

2024-10-25

困境与解决思路(精选12篇)

困境与解决思路 篇1

一、国企薪酬制度改革面临的困境分析

(一) 薪酬分配模式不合理

国企现行薪酬分配制度, 基本采取相同模式, 即固定工资、奖金与福利保险的模式, 员工行政职务大小、职级高低通常是决定薪酬分配的关键性因素。一方面, 企业内不同的部门其重要性及承担的工作强度及压力差别较大, 却因职级相同而取得相同的职级报酬, 看似公平, 实则不公;另一方面, 因薪酬结构简单, 员工晋升空间有限, 职级低的员工不管工作业绩如何优秀, 也只能取得本职级岗位的薪酬。这都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薪酬的内在激励机制, 劳动与薪酬不成正比, 导致了员工内部“平均主义”现象的出现, 没有从根本上摆脱计划经济的薪酬模式, 也无疑会造成国企优秀人才的流失。总之, 薪酬分配模式的不合理导致了企业员工的内部矛盾突出和积极性下降。

(二) 业绩考核制度不规范

首先, 薪酬业绩考核体系设计缺乏科学性。多数国企单纯以利润指标及日常部分管理评议指标为主, 且指标目标值的设定主要是以往年工作业绩的一定增长比例计算得出, 绩效考核机制的战略导向性不强, 不能充分反映企业长期战略规划和重点战略举措的需要。其次, 业绩考核制度未能得到有力执行。其首要原因是公司等级制度较严格, 常常是企业“一把手”说了算。且绩效考核方法较传统, 由上至下, 近几年来也出现了同级和下级之间的考核模式, 比较新颖, 但实施起来较为局限, 主要还是领导高层的评价占有较大分量。虽然考核系数和标准是公开可见的, 但掺杂了较多的人为因素和不确定性, 而具体到部门或基层, 形式主义现象普遍, 考核结果不能全面表征员工的贡献, 这常常造成员工自身存在感下降, 难以有效发挥考核机制的激励作用。另外, 考核置于表层, 考核结果未能与被考核人员的薪酬升降、职位变动相结合, 通常只要员工不犯大错, 则薪酬只升不降, 考核激励的价值意义无法实现。

(三) 薪酬项目种类复杂

多数国企薪酬项目种类繁多, 如:固定工资包含有:基础工资、岗位工资、工龄工资、加班工资、满勤奖、各类津贴、通讯补贴、交通补贴、过节费等。据相关调查, 有些国企薪酬、福利类目有40多种, 甚至有国企将工龄工资分四类:企业工龄、军队工龄、社会工龄、改制工龄, 且不同的工龄段薪酬标准不同。制定如此精细的薪酬标准是为了尽可能囊括所有影响员工薪酬的要素, 如年龄、工作年限、职务等级、所在地区等, 可实际改革效果并不理想, 反映的问题五花八门。企业进行薪酬设计时要做到面面俱到很困难, 若顾及所有员工收入因素, 必然引起薪酬种类系统的繁杂, 将导致企业非弹性成本增加, 加重企业负担, 不利于管理。同时, 由于设置较多的普惠性间接经济报酬, 其激励导向作用并不明显, 可能导致企业人力资源需求配置结构不合理。

(四) 监管较为简单粗放

虽然国企薪酬经历了近三十年的改革, 从计划经济时代的“行政化”状态到现行的“半市场化”状态, 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但社会各界却评价不高。一方面, 坊间炮轰国企薪酬偏高, 质疑国企业业绩更多的是靠国家资源等外界因素实现而不是靠自身在市场竞争中取得;另一方面, 国企人员也存在困惑, 并抱怨薪酬水平低留不住人才。究其原因是各地国资监管部门对国企薪酬的监管政策多数仍然是单一的“一刀切”的形式, 管理办法较为笼统粗放, 未能根据国企自身性质定位来区别对待国企薪酬, 要么管理政策严格限薪限高, 要么管理松散, 且难以平衡各方意见, 改革难以推进。

二、解决国企薪酬制度改革困境的思路

(一) 建立合理的薪酬分配模式

国企在建立内部薪酬分配模式时, 应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 使各个职位的薪酬标准能够反映员工的实际努力程度, 最大限度地发挥激励作用。可针对国企中不同层级人员的特点, 设计与各层级人员相对应的薪酬策略。

高层管理人员应重点体现长期激励措施, 可增加绩效奖金、特殊贡献奖金等变动性收入的比例, 其改革趋势可以股权激励为主, 体现高层管理者与企业运营收益及风险共担的原则。

中层管理人员及专业技术人员应侧重于改善其工作绩效, 提高管理效能, 企业可先内部评估各种职位价值贡献及承担的风险责任的大小, 合理制定不同岗位的薪酬标准, 同时应注重管理及专业人才的培养, 防止人才流失, 并开辟多种非行政职业晋升通道, 进一步激发人员积极性, 引导企业人力资源多元化、专业化发展。

一般员工则着重于稳定及和谐, 其整体薪酬可横向综合考虑地区社会平均工资水平及所处经济形势等因素, 逐步缩小新老员工及体制内外等不同身份人员的收入差异, 而以工作能力及强度作为收入的主要确定依据。

(二) 规范业绩考核制度

首先, 设计业绩考核体系时, 应以企业总体战略为导向, 尤其国企可引入“经济增加值”标准, 考核净营业利润与资本成本之间的差额, 切实衡量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并借鉴“平衡计分卡”的原理, 建立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相结合、静态与动态评价相结合、所有者利益与市场顾客导向相结合的战略业绩考核体系。企业内部考核应针对各部门业务特点及部门功能目标设计相适应的指标, 兼具可操作性。

在执行业绩考核制度时, 应严格规范考核程序, 做到公开透明, 考核过程可由不同职级的人共同审核, 以确保其公正性。

考核结果应及时公布, 让员工及时了解自身的工作状态和贡献大小, 促进改进。考核结果与员工薪酬奖惩紧密结合, 切实体现“以业绩定薪酬、以考核论奖惩”的原则, 推行员工“能上能下、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的制度改革。

(三) 精简薪酬类目, 创新优化福利政策

为便于国企薪酬管理, 发挥薪酬体系的多方面功能, 可合并相似的薪酬项目种类, 尽量减少一些未能起到激励作用的非弹性薪酬项目。同时, 建立完善的福利政策并形成统一管理, 创新福利形式, 个人认为可适当减少物质及现金福利, 增加一些精神方面的福利政策, 达到普惠性和激励性的平衡。具体可采用如:员工培训福利、带薪休假、员工健康管理等方式, 员工健康管理福利的形式有:组织内部运动比赛、定期体检、举办戒烟比赛等。这些方式既节约了企业的刚性成本, 又有利于营造企业健康文化, 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和工作效率;此外, 类似的弹性福利更能提升员工的感受度, 促进员工更加敬业, 更好的吸引和保留员工。

(四) 分类监管, 分类考核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准确界定不同国企功能定位, 分类监管。为化解国企薪酬制度改革的困境, 推进改革, 监管部门对国企薪酬的管理也应按照国企不同功能定位分类, 同时考虑相关高管人员的身份性质和定位实施不同的薪酬管理办法。对于公益服务性及功能保障性的国企, 其高管人员可较多采用政府任命形式, 其薪酬可参照党政官员行政级别并综合经营状况进行管理, 考核指标可侧重于公共产品的供应量、服务质量、价格公允性或工程质量、工程进度等指标, 具有垄断性质的国企应严格规范, 限制薪酬过高;对于竞争性盈利国企, 放宽管制走向市场是未来的改革方向, 因此这类国企一方面应推行用人市场化, 人员由市场公开聘任, 另一方面实行薪酬支付市场化的管理办法, 采取市场化的薪酬结构和水平, 绩效考核指标以资本回报率、税后净利润、EVA等盈利性指标为主。

综上所述, 国企薪酬制度改革必须统筹兼顾多方面要素, 综合考虑国企的功能定位分类及国企人员层级分类, 推行不同的管理重点, 但最终的趋势都应是使国企人员薪酬能最大化体现其实际劳动价值, 才能平衡各方利益, 顺利推进改革。

摘要:随着十八大的召开, 新一轮的国企国资改革正在紧锣密鼓的进行, 国企薪酬作为其中重要的一环, 也已进入改革“攻坚期”, 如何化解矛盾进一步推进, 本文将通过分析目前国企薪酬制度在设计及监管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从中寻求解决思路。

关键词:国企薪酬制度,改革,困境,解决思路

参考文献

[1]熊志军.国企薪酬制度改革的难点与解决思路[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12 (05) .

[2]熊志军.剖析国有企业薪酬制度的改革[J].先锋队, 2012 (17) .

[3]黎文靖, 胡玉明.国企内部薪酬差距激励了谁?[J].经济研究, 2012 (12) .

[4]宋晶.国企高管薪酬制度改革路径与模式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 北京, 2013-02.

困境与解决思路 篇2

一、村民自治的理论内涵———————————————————————4

(一)村民自治的核心概念——————————————————————4

(二)村民自治的相关理论———————————————————————4

二、揭阳市村民自治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5

(一)揭阳市基本情况简介———————————————————————5

(二)揭阳市村民自治现状—————————————————————6

(三)揭阳市村民自治存在的问题——————————————————6 1.观念陈旧思想,认识很不到位—————————————————6 2.“两委”工作存在矛盾,一些村的村民“自治”形同虚设,一些村委会组成人员呈现“年老体弱,文化水平低,工作能力差”等严重现象——————6 3.村民自治形式虚化,工作推进很缓慢,进展很不平衡,实施结果低效 7 4.缺乏村民自治相关配套制度和制约机制,落实乏力————————7

三、改进揭阳市村民自治的对策———————————————————7

1、广泛宣传,提高全县村民参加自治的积极性和自觉性———————7

2、选好“两委”,提高他们的素质,让“两委”适当兼职,狠抓村民自治的组织建设——8

3、号召乡镇、各村健全村民自治相关规章制度,以制度来规范村民自治8

4、健全“四民主”,进一步强化民主监督机制————————————8

5、勇于实践,开展村民自治模范单位的创建工作——————————8

四、结语—————————————————————————————9 参考文献————————————————————————————10 揭阳市村民自治制度研究

——村民自治面临的困境与解决对策

姓名:黄宇华学号:200907558576

指导老师:郑臣

[摘要]

在农村30多年改革的实践中,我们党在邓小平理论指引下,领导亿万农民不仅创造了农村经济发展的奇迹,而且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创造了村民自治这一亿万农民当家作主的好形式。实践表明,村民自治制度顺应了时代进步和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代表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人权事业的发展方向,促进了农村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但是,在谈到成绩的同时,也决不能忽视了存在的问题。必须看到,在广大农村村民自治实行得比较好的毕竟还是少数,不少地区虽然也建立了村民委员会组织,也按期进行了选举,也制定了一些规章制度,但是离真正的“村民自治”还有较大距离,有些地方的村委会甚至处于瘫痪、半瘫痪状态。就是在那些村民自治搞得比较好的地方,各种自治组织和规章制度也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实行“村民自治”任重而道远。本文重点介绍了广东揭阳市村民自治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揭阳市村民自治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改进揭阳市村民自治的对策。希望借此来引起各方面对村民自治问题的高度关注,以便采取更好的办法来完善村民自治制度,提高村民自治水平。[关键词] 村民自治;农村改革;揭阳市

一、村民自治的理论内涵

(一)核心概念鉴定:村民自治

“村民自治”的含义包涵四个方面:民主选举,即直选;民主决策,即通过村民会议决定重大事项,通过村民代表会议研究日常工作;民主管理,通过制订村民自治章程或村规民约,建章立制实现规范化管理;民主监督,即实行村务、财务公开,民主评议干部,建立重大事项汇报制度。实行村民自治,扩大农村基层民主,是党领导亿万农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创造。做好这项工作,有利于把村民公认的、真心实意为群众服务的人选进村民委员会;有利于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当家作主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自主意识、竞争意识、民主法制意识,促进农村先进文化的发展;有利于坚持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密切党同农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更好地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二)村民自治的相关理论

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自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起,已有20多年。科学总结农村基层群众性自治制度建设,关系着对20年来中国政治改革与政治发展的认识,关系着对中国实际的人权进步程度的把握及对社会主义民主广泛性、真实性的理解,具有重大的理论与实践意义。长期以来,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历来是中央非常关心的问题,农村的稳定和发展是我国社会政治稳定与发展的基础,三农问题的关键是农民问题。中国要实现现代化。本世纪中叶赶超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和农村经济的长足发展是绝对不行的。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内容。我国有13亿人,其中9亿多在农村。我国的民主化,必须有农村的民主化。村民自治是我党和政府领导人民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创造,搞好村民自治,让9亿多农民自己当家做主,必将极大地推进整个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我国1982年宪法第111条规定:农村按居民居住地区设立的村民委员会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1987年制定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把宪法所确定的村民自治原则具体化。在宪法以及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范下,中国农村的村民自治实践,已经对农村基层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使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迈出了重要的步伐。在农村基层实行村民自治,逐步做到群众的事情由群众自己依法解决,这是从我国国情出发,将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典范。

村民自治是坚持党的领导、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基础工程。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体制的转轨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促使农村社会结构发生深刻的变革,在体制转轨、经济结构转型的特殊时期,我党及时顺应民意,推进村民自治,把党的基层政权对农民的直接领导关系转变到全力推进以“四个民主”为基础的村民自治下的指导关系,这一政治体制的转变:调动了亿万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了社会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坚定了农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了对党的信任;促进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巩固了党和政府在农村的执政地位。村民自治的伟大实践为厉行法治,落实政治制度文明、政治行为文明提供了民主政治动力。1988年我国在农村部分地区开始实行村民自治,直至1998年的《村组法》的颁行,最终将农民的民主政治实践所提出的自治权法律化和制度化,从而把农村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纳入到法治的轨道,实现了农村干部由村民自己选,村里的事情由村民自主办,村中财务由村民自己管。村民自治的伟大实践,增强了农民的民主法治观念,推进了法治建设的步伐,并使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能够通过村民自治这一民主与法治相结合的有效载体在广大农村逐步得以具体落实和推行。

二、揭阳市村民自治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揭阳市基本情况简介 揭阳市位于广东省东部,韩江三角洲南端,历来是粤东、赣南、闽西南一带的重要交通枢纽、进出口岸和商品集散地,素有“岭东门户、华南要冲”的美称。也是全国重要的沿海开放城市和著名侨乡。揭阳市,处于“大珠三角”和“泛珠三角”经济圈的重要节点,是长三角、珠三角及海峡西岸经济带的重要连接点,拥有亚太地缘门户的独特区位优势。揭阳港临近西太平洋国际黄金航道,距香港、台湾高雄均不足200海里,位于东经116°14′至117°19′,北纬23°02′至23°38′之间,韩江三角洲南端,东北接潮州市饶平县,北邻潮州市潮安县,西邻汕头市,西南接汕头市潮阳区,东南濒临南海。市区距香港187海里,距台湾高雄180海里。

2010年,揭阳市辖普宁市、惠来县等3个区和5县,辖32镇37街道,辖548个村委会和513个居委会。民族以汉族居多,约占99.9%,还有畲族、壮族等10个少数民族,根据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少数民族人口1118人。

(二)揭阳市村民自治现状

进入21世纪以来,揭阳市在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目标的指引下,进一步免除农业税和除烟叶税以外的农业特产税,在农村推行村民自治,总的看,揭阳市村民自治工作有所加强,村民自治成效较为显著,集中体现在: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主要内容的村民自治不断深入人心,农民参政议政意识空前增强;农村很多工作取得了群众的理解、支持和参与,农村中不少矛盾被有效化解,大多数村民变得气顺心齐劲足。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几点:

1、村新一轮换届选举都能按照新颁布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的程序进行。做到了由村民直接提名候选人,普遍设立了秘密写票处,当场公布选举结果,充分体现了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

2、重视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这些经常性民主形式作用的发挥。许多乡镇重新依法选举了村民代表,又有一批乡镇单位出台了本行政区域的关于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建设的规范性文件,对村民会议议事规则,村民代表的产生、培训、职责作了详细规定。

3、村务公开已在原有村务公开栏的基础上,向事前、事中、事后相结合的方向发展。但是,揭阳市是农业大市,农业人口多,农业科技落后,农民文化素质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村经济发展滞后,村民自治问题仍然严重。下面将对此展开论述。

(三)揭阳市村民自治存在的问题

1、观念陈旧思想,认识很不到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由于揭阳市一些村级组织的软弱涣散,农村教育处于放任自流状诚。一些急于发家的农户纷纷让女子弃学务农;还有的农户承包后生活水平下降,无法供子女上学读书;少数坚持完成大学学业的青年又纷纷远离农村。经调查,目前在揭阳市的农村劳动力中,小学和初中文化的占70%左右,文盲占15%左右;接受过短期培训的只占15%,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教育或培训的只占8%,而接受过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仅占5%,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的高达65%。教育的薄弱和人才的流失,导致揭阳市农村经济文化总体发展的缓慢与落后,同时使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缺乏现代化的支撑。现代文化的贫乏导致了揭阳市部分乡镇干部和农民观念陈旧思想,对村民自治认识很不到位!

揭阳市有少数乡村干部认为,农民文化素质偏低,不具备实行自治的能力,担心村民自治给农村工作带来混乱;有的仍然习惯于行政命令、发号施令,担心村民自治会削弱党在农村的领导地位;还有的乡村干部认为,村民自治是软指标,发展经济是硬指标;有的认为村民自治会带来“麻烦”出力不讨好。一些村受地域观念、宗族观念、家庭观念影响,左右或干扰广大村民表达意愿。不少村民由于自身素质的问题不会议政,在参与决定村里的大事时,要么人云亦云随大流,要么随心所欲,难以形成共识。还有一些村民不能正确对待权利与义务的关系,认为村民自治就是自己想怎么干就怎么干,一味要求行使民主权利,对履行义务不自觉、不主动。也有少数村民以为村民自治就仅仅是选几个村委会干部,对村民自治的其它内容稀里糊涂。

2、“两委”工作存在矛盾,一些村的村民“自治”形同虚设,一些村委会组成人员呈现“年老体弱,文化水平低,工作能力差”等严重现象。本人在调查中发现,揭阳市288个村民自治委员会中,大专以上村委会干部仅有3人,高中有81人,其余均为初中以下学历。村委会干部55岁以上占66%,与此同时,“两委”工作还存在诸多矛盾。在这种情况下,有些村党支部习惯于计划体制的管理方式,在实践工作中往往实行包办代替,使村民会议、村委会形同虚设。有的村委会干部认为,自己是民选的,有群众基础,只要执行包括党员参加的村民会议的决定就行了,至于党支部书记个人的意见听不听无所谓,有的甚至与党支部争权。虽说经过选举产生的村干部整体素质有所提高,但勿庸讳言,有不少村干部带富本领、工作能力与村级发展的要求和广大村民的愿望还有不小差距。极个别村干部选前为了拉选票到处讨好许诺,选后有的心甘情愿做群众的尾巴,有的却忽视对村民的承诺和服务。还有一些当选村干部不能及时转换角色,或盲从迁就、无所事事,或在其位不谋其职,或自我服务、种“自留地”。有的本身就无意于当村干部,做了和尚也不愿撞钟。很难起带头作用。

3、村民自治形式虚化,工作推进很缓慢,进展很不平衡,实施的结果低效。村委会组织法正式颁布后,由于法律的强制性,不搞不行了,因此,过去工作基础差的地方,或者不按法律办事的地方就暴露出种种问题。如在村委会选举中操纵选举、指选、派选,随意罢免群众选举的干部;在村务公开中搞虚假公开,欺骗群众;在村务管理中,有的乡镇上收村民民主理财权利,强制推行“村财乡管”;在村务决策过程中,有的村干部依然习惯于 “一言堂”,使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作用难以发挥,等等。

4、缺乏村民自治相关配套制度和监督机制,落实乏力。村务公开存在大量问题,表现为:内容不真实。一是公开的内容故意简化,在公开汇总项目时不公开细节,不让村民了解真实情况;二是有选择的公开,对干部有利的公开、不利的不公开;在财务管理上做假帐,有的做成两本帐,一本对付上级检查和村务公开的,另一本是村委内部掌握的;还有的做成三本帐,一本是公布在公开栏上的帐,一本锁在办公桌里的帐,另一本是揣在会计口袋里的帐。村务公开时限目前普遍为4个月至6个月,个别的甚至一年公布一次。许多“问题村”、“空壳村”的干部贪污腐败、财务管理混乱都与公开时限间隔过久有关。程序不规范。有的村对票据从不审核,所有开支不论是否正当全部交由会计入帐。反馈制度不健全。村务公开缺乏“反馈”制度,有的公开栏前不设“意见箱”,有的虽设有“意见箱”但长期不用,村民的意见和疑问不能及时反应反馈,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村务公开上的弄虚掺假剥夺了村民群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不少村没有结合村情民意来完善、细化各项村规民约,有的将原来过了时的制度拿出来“翻录”,有的参照其它村的做法“生搬硬套”,有的按上级规定“依样画葫芦”,导致一些村务工作无章可循或有章难循。一些村本着“宜粗不宜细”的原则,在制定诸如财务开支等敏感问题的制度时,过于笼而统之,难以操作。个别村干部对自己有利的制度就踊跃支持,对干部加以约束、规范的制度就阳奉阴违、消极抵触。一些村没有设村民代表议事室、村民自治档案室(柜)、村民意见箱以及专门的村务公开栏,有些村务公开栏,因未及时维修破蔽不堪,连避风挡雨都做不到,上墙的东西今天贴了明天掉;一些村虽有零星的各种制度,但该上墙的未上墙,该装订成册的未装订成册,“制度”被几个村干部“束之高阁”;还有一些村缺少村委会会议簿、村民议事簿、村务公开记载簿、民主理财记录簿、村民意见登记簿等,未能形成村民自治的有形载体和有目共睹的活动机制。一些村民主评议制度未能有效形成,严重阻滞了对村干部批评和村干部接受批评的渠道。村务工作过失责任追究制度也未真正建立起来,对造成过失的村干部失之于宽。一些村干部对村务特别是财务公开缺乏主动性、积极性,公开时搞形式主义,避实就虚、避重就轻,村民无法有效掌握村务实情。此外,在当前村民自治中还有一些像选民资格问题、如何制止贿选问题、罢免村委会干部的程序问题、妇女当选问题等等,都是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有待于我们在实践中逐步解决。

三、改进揭阳市村民自治的对策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借鉴发达地区的经验,结合当前农村工作实际,实施村民自治必须坚持党委、政府的正确指导,以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为重点,以村民共同参与为基础,进一步深化认识,强化宣传,提高素质,强化公开,完善管理,加强领导,大胆创新,不断提高村民自治工作水平,推进揭阳市农村各方面快速发展。

1、广泛宣传,提高全县村民参加自治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实施村民自治是新时期党中央、国务院从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的高度,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建设和谐新农村的高度而作出的重大决策,也是坚持科学发展观统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促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引导农民实现当家作主各项权利,从政治上保障和实现农民各项政治权利的途径。因此,要动员揭阳市各级党委、政府应立足农村工作实际,从维护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出发,自觉并全力支持村民自治工作,积极为村民自治工作铺路搭桥,努力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引导和指导农民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约束。同时,各乡镇党委、政府要加大对村干部和农民群众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法律、法规及《村规民约》或《村民自治章程》的学习,采取广播、电视、报刊、村务公开栏等形式,深入宣传村民自治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通过宣传和学习,让广大村民增强主人翁意识,树立“村民治村”、“治村为民”及“依法治村”理念,学会调动村民参与村级建设的积极性和运用法律武器保护村民的各项民主政治权利,发挥村民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村级事务管理,增强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本领。

2、选好“两委”,提高他们的素质,让“两委”适当兼职,狠抓村民自治的组织建设 根据揭阳市的实际情况,选好“两委”,提高他们的素质,让“两委”适当兼职显得尤其迫切。因此,要打破村域、职业、年龄、性别的限制,选配好村级党、政“一把手”,在选拔村干部时,注意把乡镇“退下来”的招聘干部、村级“显出来”的优秀人才和一些“热心的”复员军人、外出务工返乡人员选拔进村干部队伍,集中全村智慧和力量,不断深化农村干部改革,提高工作效率。同时,要依托县委党校、职业技术学校、乡镇农业服务中心等载体,加强对村干部市场经济、现代科技及管理知识的培训,提高村干部发展农村经济的能力。抓村民自治的组织建设,一方面要建好村委会,要明确村委会责任,具体地说,村委会承担办理本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调解民间纠纷,协助维护社会治安,向人民政府反映群众的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支持和组织村民发展经济,宣传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的政策,维护村民的合法权益,教育和推动村民履行义务,开展各种形式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教育和引导村民加强团结、形成良好的村风民风,协助乡镇开展工作等工作任务。另一方面要理顺村委会关系,核心是要理顺村委会与村党组织和乡镇人民政府之间的关系,这是保证村委会搞好自身定位和正确行使职权的重要前提。村党组织是村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但同时,村党组织又不能越俎代疱,要切实做到总揽不包揽、到位不越位。因此,村委会应当在充分尊重和服从村党组织领导的前提下,独立自主开展村民自治活动,直接行使民主权利。村委会与乡镇政府虽没有直接行政隶属关系,但村委会必须自觉接受乡镇政府的指导,履行应尽义务。

3、号召乡镇、各村健全村民自治的相关的规章制度,以制度来规范村民自治 要根据揭阳市实际,号召乡镇、各村制定规范的《村规民约》,认真做好《村规民约》的落实工作,倡导和敦促全体村民共同遵守。另外,要建立健全村民自治章程。村民自治章程是实行村民自治、民主管理的综合性规章制度,是完善村级民主管理的主要渠道。民主管理离不开村民自治章程的规范建立,主要从三方面来健全村民自治章程:一是完善村民组织制度。着重对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的组成、职权、会议制度、决策程序,村委会及其下设机构的产生、职责、工作制度,村民小组的组成划分和村民小组长的职责,村民的权利与义务,村干部的行为要求等层次进行规定明确。二是完善经济管理制度。建立包括土地管理、村办企业管理、集体资产的使用管理、生产服务、财务管理等在内的规范体系。三是完善社会秩序制度。侧重制定社会治安、村风民俗、邻里关系、婚姻家庭、计划生育、村级档案管理等各项制度或村规民约。

4、健全“四民主”,进一步强化民主监督机制 “四个民主”是推进村民自治的基础,“四个民主”指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依法推进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才能建立健全村民自治的长效机制。搞好揭阳市的民主监督机制,一是完善村务公开制度。建立村务公开监督小组,按每个村民小组2人的规模组建,其成员经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在村民代表中推选产生。把财务公开作为重点,实行财务、政务、事务公开相结合;在公开的形式上,除了墙栏公开之外,采取定期召开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党员会议,发放“明白卡”的形式来组织实施;在公开的层面上,由一般对办理结果的公开向事前、事中、事后全程公开延伸;在公开的主体上,由乡镇和村掌握操作主动权,向以村民为主导,严格按规范程序公开延伸。二是推行民主理财制度。建立村民主理财小组,按每组1人或总人数不低于5人的规模组建,其成员由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从村务公开监督小组成员中推选产生。民主理财小组负责对本村集体财务活动进行民主监督,参与制定本村集体的财务计划和各项财务管理制度,检查、审核财务帐目及相关的经济活动事项,否决不合理开支。每次理财须有三分之二以上理财代表参加,在指定的场所集中理财,并对财务收支票据逐笔审核、逐张签署意见才算有效。三是落实民主评议村干部制度。对村级班子成员、村民小组长以及享受由村民或集体承担误工补贴的其他村务管理人员,每年要进行一次民主评议,通过评议对象向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述职等形式进行。评议中要将审计结果及时向村民公布,实行评议结果与村干部及管理服务人员的使用和报酬直接挂钩。对被评为不合格的村委会成员,应责令辞职,不辞职的应启动罢免程序。

5、勇于实践,开展村民自治模范单位的创建工作

健全、完善的村民自治机制不可能与生俱来,也不可能一成不变,更不可能一劳永逸。必须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依法开展村民自治实践活动。要实现村民自治必须依靠规范的村民自治实践活动来推动、促进。揭阳市农村情况复杂,问题很多,那么大力开展村民自治模范单位的创建工作,意义特别重大。村民自治不是少数人自治,更不是几个村干部自治,村民自治的主体是全体村民。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村民自治模范单位创建活动,对完善村民自治举足轻重,它不仅有利于提高广大村民参与度,而且有利于创造社会关注、支持的良好氛围。要不断制订和完善村民自治模范村、模范乡(镇)、模范县(市)考核标准,鼓励上上下下、各层各级对照标准,强化领导,精心组织,夯实基础,层层推进,争先创优。要通过大张旗鼓地发动广大村民参加村民自治模范单位创建工作,让广大村民时时体味、处处体验、事事体会村民自治的实效和存在。

四、结语

我们应深刻认识村民自治制度是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基础工程,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坚定推进村民自治进程的信心,知难而进。村民自治工作已经走过了十几年的历程,步入21世纪,村民自治必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推行村民自治自度中确实暴露出许多问题,有些人对村民自治持否定的态度,认为村民自治还不符合当前的国情,甚至把当前农村发展中产生、存在的问题统统归罪与自治制度本身。我们应认识到在全民推进村民自治制度出现问题是不可避免的,要看主流,要认识到村民自治的产生是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之后,我党顺应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要求而做出的正确选择,体现了党的农村工作的一贯政策和意志。早在1998年7月江泽民同志在安徽考察工作时就指出,“包产到户、乡镇企业和村民自治都是在党的领导下我国亿万农民的伟大创造。”党中央郑重地把全面推进村民自治确立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目标,并写进了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的决定之中。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村民自治,专门修订了《村组法》,使村民自治的法律保障更为有力。因此只要我们在工作中自觉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把人民满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村民自治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用创新的思维和创新的工作方法推进村民自治,在前进中不断完善村民自治制度,解决突出问题,就一定会使村民自治得到长足发展。江泽民同志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最重要的是把社会主义民主落实到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及各项社会事业的决策和管理中去,落实到各项制度和各项实际工作中去,落实到广大人民行使民主权利的实践中去”,“不断扩大基层民主,不断创造和完善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形式,要保证人民群众在基层的经济、政治、文化和其他事务中当好家做好主,这是人民群众在整个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中当家作主的基础。”农村党支部、村委会全部的工作的本质和核心就是坚持在党的正确领导下,组织、支持、保障村民当家作主。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正确把握党在农村工作中的政治方向,理顺当前制约村民自治推行的体制缺陷、制度缺位、村民自治运行机制不畅等问题。在发展中思考问题,在创新中解决问题。凡是有利于村民自治的事情我们不能畏缩不前,必须大胆的试,大胆的闯,不断扩大基层民主的深度和广度。

总而言之,经过农村多年的村民自治的实践,村民自治正朝着广度和深度发展,进一步推进了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保障了广大农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密切了干群关系,促进了农村发展,维护了农村稳定。实践表明,村民自治制度顺应了时代进步和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代表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方向,促进了农村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但是必须看到,在广大农村村民自治实行得比较好的毕竟还是少数,不少地区虽然也建立了村民委员会组织,也按期进行了选举,也制定了一些规章制度,但是离真正的“村民自治”还有较大距离,有些地方的村委会甚至处于瘫痪、半瘫痪状态。就是在那些村民自治搞得比较好的地方,各种自治组织和规章制度也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实行“村民自治”任重而道远。因此,就揭阳的实际情况看,解决当前揭阳市村民自治的实际存在的“观念陈旧思想,认识很不到位”、“两委”工作存在矛盾,一些村的村民“自治”形同虚设,一些村委会组成人员呈现“年老体弱,文化水平低,工作能力差”等严重现象”、“村民自治形式虚化,工作推进很缓慢,进展很不平衡,实施结果低效”以及“缺乏村民自治相关配套制度和制约机制,落实乏力”的种种问题,我们应该切实加强宣传,提高全县村民参加自治的积极性和自觉性,选好“两委”,提高他们的素质,让“两委”适当兼职,狠抓村民自治的组织建设,号召乡镇、各村健全村民自治相关规章制度,以制度来规范村民自治,健全民主制度,进一步强化民主监督机制,勇于实践,开展村民自治模范单位的创建工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意义上解决当前村民自治存在的问题。【参考文献】

[1] 洪湖.完善村民自治若干问题研究.大连理工大学 , 2004 [2] 张秀珍.榆次区村民选举与自治分析.山西农业大学 , 2005 [3] 杨东广.村民自治中的民主选举探析.中共中央党校 , 2000 [4] 田高.论村民自治的实践成效和完善对策.东北师范大学 , 2005 [5] 孙红军.论村民自治的理论与实践.山东师范大学 , 2001 [6] 崔巍.论村民自治.四川师范大学 , 2001 [7] 王海雨.村民自治问题研究.郑州大学 , 2002 [8] 王会杰.论村民自治的实现.安徽大学 , 2004

[9] 龙香玖.村民自治中的贿选现象及其遏制的理性思考.湖南师范大学 , 2003 [10] 陈辉宗.中国农村村民自治的动力与空间.福建师范大学 , 2001 [11] 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A].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教育读本[C].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1998.

[12] 延寿推进村级民主管理[N].人民日报,1998-05-25(3).

[13] 宋学春.让村民当家作主[N].人民日报,1998-09-08(9).

[14] 冯奎.“民主日”的威力[N].人民日报,1998-08-18(9).

[15] 曹志.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N].人民日报,1998-12-10(3).

[16] 王金良,严明.富民基业[N].人民日报,1997-12-24(3).

中专英语的困境与解决策略 篇3

【关键词】中专英语 困境 解决策略

一、前言

英语作为一门国际语言,使用越来越广泛,随着中外交流的不断扩大,英语在我国受到了更多的重视。很多单位在招聘人才的时候,也将英语作为一门必要的考核技能。但是目前中专英语教学还缺乏一定的创新性和实践性,“填鸭式”“汉语式”等教学方式成为主要障碍,不仅影响了学生英语成绩的提高,更无法锻炼学生的英语实践能力,使英语变为了一种压力,而不是学习的动力。教学困境在教学中表现得也比较明显,对英语成绩的提高有严重的影响,必须尽快解决这些问题,方能开拓一片中专英语教学新天地。

二、目前中专英语教学面临的困境

(一)学生英语基础薄弱,学习习惯不正确

中专生很多都是无法进入普通高中就读的学生,他们学习基础比较差,而且学习欲望和意愿不够强,这就导致了学生学习效率低下,教学更是出现了较大的困难。特别是英语学科,需要学生付出更多的努力和记忆力,而中专生普遍对记忆力科目有些许排斥,害怕学习上的困难。并且长期的错误学习习惯,使得他们主动性差,需要长时间的监督学习,对老师的依赖性比较强,自主性差。这些都造成了中专英语教学中的困境,让教学浮现出较难应付的漏洞。

(二)教材规划不合理,教学内容不具时代性

中专和普通高中的一大不同,是在专业性上的问题。中专学生的学习专业性比较强,他们会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专业学习上,这也就造成了他们对英语学习的忽视。而在教材选择上,目前中专所用的英语教材比较陈旧,甚至很多相差较大的专业使用的英语教材都是同一套,这样就不能满足学生的专业需求,也就无法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而在创新性上,教学内容跟不上时代的要求,造成知识落后,难以应用于社会工作中。

(三)教学方法单一,不能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

学校和社会对非英语专业的中专生在英语方面的要求比较低,这就在无形中放宽了对英语老师的要求。英语教师缺少进修和研读的机会,阅读文献较少,导致在教学中采用的教学方法单调、枯涩,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长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这样单一方式的教学容易让学生产生学习疲劳,对英语更是提不起兴趣。而且缺乏英语知识的实践活动将理论和实践分开来,无法体现英语的学习真谛。

三、解决中专英语教学困境的相关策略

(一)步步为营,逐步提高对学生的英语学习要求

中专学生英语学习基础薄弱,但这不意味着他们“无药可救”,反而从乐观的教学来看,他们有更大的提升空间。在教学中将教学目标细致化,大目标变成小目标,先逐渐实现小目标,就能完成大目标。如果学生在读音上比较差,那就从音标开始教学;学生在单词记忆方面比较差,就从基本的单词开始教,逐渐增加每天的单词记忆量;如果学生在英语阅读方面比较差,就和学生一起阅读英语文章,观看英语电影等等,逐渐提升他们对英语文化的感知力。没有谁的成功是一蹴而就的,只有不断的坚持和细致的改变积累,才能够实现最终的目标。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给他们制定符合当前情况的学习目标。先让他们完成一个目标,给予信心,然后进击下一个。可以制定一个详细的目标计划,让学生在目标完成后,签上自己的名字,逐渐增加成就感。

(二)创新教学内容,体现英语的现代化

英语学习应该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因为它是文化的传承和纽带。脱离社会和时代的英语是缺乏灵魂的,对教学更是没有帮助。老师在教学中可以改变从教材中汲取教学内容的单一方式,将英语教学和学生的专业结合起来,多教授给学生一些常用的英语知识和相关专业的英语内容,这样学生不仅会有熟悉感,更能发现自己学习英语的意义。老师可以从专业论坛或者是新闻中去发现这些英语内容,并将有历史和趣味背景的英语内容作为重点讲解的对象,这样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英语和汉语一样,随着社会发展会出现很多变化,基础的英语教学可以以此为基础,丰富同学们的视野,提高学生的英语理解能力。

(三)丰富英语学习手段,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老师在教学的同时也应该注意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和丰富自己的学识。学校可以定期安排老师进行进修,或者听有经验的老师做报告,共享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老师自己也可以通过查阅文献、看优秀教学视频等方法来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英语教学手段的创新,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标准,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展示英语影视作品的魅力,能够增強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兴趣;采用互动式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英语理解能力和老师对学生英语学习过程的掌控程度,从而纠正错误的英语学习思路和习惯。

(四)采用实践教学方法,提高使用英语的频率

鼓励实施英语的实践教学法,学习英语也成为英语使用的过程。多用英语和学生交流,学生能够由刚开始的羞涩变成后来的喜欢,最终演变成熟练的英语使用。另外,培养学生的英语使用习惯,成立英语角,在其中放置一些英语杂志、报纸等,真正发挥到英语生活化的作用,将英语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来。中专生的课余时间比较多,所以培养一种爱好既是对他们生活的负责,也能促进其学习。

总之,中专英语教学的困境不是一天造成的,解决起来也不是一两天的事情,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教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自身的带动学习作用,鼓励师生一起学习提高,做学习上的伙伴、生活中的朋友。

【参考文献】

[1]陈美风.中专英语教学中的创新教育[J].龙岩师专学报,2004(Z1):91-92,94.

困境与解决思路 篇4

独立董事,主要是指和公司无契约关系而具有董事身份的董事,主要强调它的独立性。独立董事制度设计之初的背景是单层制组织结构制的英美企业出现“内部人控制”现象,因而损害股东的利益。施行此项制度以期达到监督、约束经营管理层的作用。独立董事制度发展至今日,其所发挥的自身功效一直是毁誉参半。作为一项并不成熟的制度还在发展中不断完善自身缺陷,其发展影响也波及我国。

随着我国股份制经济的发展,“一股独大”和“内部人控制”的问题越来越突出,许多学者希望引进独立董事制度来完善我国公司治理的相关问题。[1]通过颁布和实施一系列规章,中国证监会以及有关部门推动了独立董事制度在中国的发展。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与尝试,新公司法在第123条及其他相关法条的规定,标志其已上升到法律层面。但独立董事制度毕竟是“舶来品”,在单层制组织结构的发展环境中能否很好地适应中国现阶段双层制组织结构环境,还是一个问题。另一方面,此制度对于我国企业也是新鲜事物,其了解并不透彻,并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不少问题。其中主要是独立董事不能发挥立法希望的效果,我国独立董事制度发展遇到困境。

二、我国独立董事制度发展困境解析

1、功能定位问题限制其发展

从新公司法和《关于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等法律文件并结合相关实践来看,在我国建设独立董事制度的意图,主要是增强公司监督职能,弥补监事会职能缺漏,也就是解决“一股独大”和“内部人控制”的问题。颇有意义的是,独立董事可以作为股东整体利益代表,并且为保护中小股东利益和公司利益而参与公司的重大问题决策和监督管理层。分析这一功能定位,是一种双向要求,试图用一种制度设计解决监督和决策两种问题。但这一理念会引出独立董事与已有的监事会地位、职能的划分问题。另一方面,这一功能定位尤其以保护中小股东利益来制约大股东的制约方式,能否真正代表整个公司的利益,还是一个问题。[2]

2、引入原因不充分

独立董事引入我国的原因之一,是与监事会功能发挥不健全、效果不佳有关。但是一项制度在运行中出了问题,首先应当对制度本身进行检讨,找出原因,看是制度本身出现了问题,还是外部环境造成了制度运行不畅,而不应该用另一种制度弥补其不足或者说是间接取代其作用,[3]因为独立董事制度作为一项新的制度,它本身在实践中也会出现新的问题和监管的难度。引入原因之二,是在上市公司中实施独立董事制度已经成为潮流。有学者认为,随着我国加入WTO,我国在股份公司中引入独立董事,有利于增强竞争力和吸收投资,国际投资者也十分看重公司董事会中独立董事的角色和作用。我国上市公司在发展中需要迎合这一要求。但国际投资者想看到的是公司有效地治理情况,而不是徒有其表的独立董事制度的躯壳。[4]引入独立董事制度需要更深刻地内部动力以及转化为本土制度的适应能力。

3、独立董事制度设计不完备

其问题主要体现在独立董事的独立性及与公司内部协调等问题上。第一是产生程序易受公司影响。按照《公司法》,独立董事是董事会组成人员,只能由股东大会选举产生,《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规定“独立董事也应该由股东大会选举产生”;“公司董事会、监事会、单独或者合并持有上市公司已发行股份1%以上的股东均可以提出独立董事候选人”。这一规定让独立董事的独立性受损,较多受制于大股东。第二是激励和评估机制不完善。现阶段激励机制主要是报酬激励,《上市公司治理准则》第七十条规定:“上市公司应建立公正透明的董事、监事和经理人员的绩效评价标准和程序;董事和经理人员的绩效评价由董事会或其下设的薪酬与考核委员会负责组织。独立董事、监事的评价应采取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相关规定的具体性、可操作性和有效性都不尽如人意。第三是约束监督机制欠缺。独立董事的执业过程对于公司来说是有风险的,如何预防、减少相关风险,仅靠现阶段《指导意见》里的建立独立董事职业保险还不够,还需要有一套约束和监督机制,需要明确约束的责任形式和专门的监管机构。第四是公司内部协调问题,表现为知情权保障不够。[5]大股东在信息知悉方面比中小股东有较大的优势,这也是中小股东切身利益得不到充分保护的一个重要原因,这就需要公司保证独董有知情权。第五是独董与监事会的关系不清,在监督方面的功能有交叉,特别是在财务监督和业务监督上。如果职权不明晰,不能处理好协调关系,独立董事制度就不能发挥出立法者所要求达到的功效。

4、制度配套设施发展缺陷

我国不少上市公司是由原来计划经济时代的国有企业改组而来,一些社会管理者的不合理干涉会降低产权的明晰度,影响独立董事功能的发挥,所以应该进一步明晰产权。同时,“一股独大”的失衡的股权结构和不发达的人力资本市场不能为独立董事培育注入新动力。

三、我国独立董事制度发展困境的解决思路

1、功能定位要进一步完善

目前的功能定位是偏重保护中小股东来制衡对抗大股东,但这种制衡效果能否有利于公司整体利益还不清晰。我们可以把思路放到如何协调大股东与中小股东的利益上,放到如何协调与现有的公司组织机构的关系上,以达到维护公司整体利益的目的。

2、健全相关法律体系,弥补相关条文的不合理性

纵观我国独立董事制度,其法律依据均分散在不同的法律规范中,法律体系完整性体现不足,不利于具体操作和未来发展。建议可以在《公司法》有关独立董事的大的框架下设立规章级别的法律规范,并把已有的法律规范整合加入,建立更加具体有效的制度。值得一提的是我国现阶段独立董事制度是强制性的,即上市公司必须建立独立董事制度,这一规定并不合理,国外很多企业采取的是因企制宜的方式。[6]利用外来移植制度能否很好地本土化的不确定性,要求在实施此制度时应注意范围和采用渐进式。另外,强制实行独董制度不利于调动企业积极性和公司自治,如效果不佳反而不利于此项制度在中国的发展。对于这一问题可以借鉴相关国家的经验,如日本,它允许达到一定规模的公司自主选择独立董事和监事会制度,给公司一定的自主空间。可以通过放松上市条件来鼓励企业实行独董制度。

3、反思制度本身,增加可操作性

主要包括下列方面:一是产生程序方面。独立董事的产生程序应从股东大会选举中独立出来,交由第三方独立的专业机构进行资质筛选和选举推荐,这就要求第三方独立的专业机构建立相关的产生程序制度和评估制度以及了解公司相关人才需求的信息渠道等。二是激励机制以及评估机制方面。不少国家在独立董事激励制度上加入认股期权以长期激励独立董事。我国可以借鉴的经验是:物质激励除保留津贴外可以加上控制在一定限度内的认股期权。引入声誉激励,辅以相关独立的专业机构进行评估和声誉评级。物质激励与声誉激励的关系可以是以物质激励为主声誉激励为辅。这样可以大大提高独立董事将自身利益与公司长远目标相结合的积极性,更好地发挥独立董事的功能作用。三是知情权保障方面。应切实保障独立董事对于公司的相关知情权,可以在公司章程中规定一项专门的公司与独立董事的信息沟通制度。其中可以由执行董事或内部董事定期向独立董事汇报工作项目,独立董事对汇报工作进行评价,上市公司并把这一评价反映到执行董事或内部董事的工作考核中,这样可以改善知情权不足的现状。另外,加强公司内部独立董事之间的联系和沟通也是必要的,可以定期开会商讨公司内部治理和监督问题,加强工作的协调性。四是独立董事与监事会的协调关系方面。独立董事与监事会的协调关系方面可以从完善监事会职能本身以及财务监督权和业务监督权职权内部的划分界限上进行考虑。

4、完善制度配套设施,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为了能更好地实现对独立董事的约束监督,实施独立董事制度相对成熟的国家和地区通常会制定和实施严格的职业责任规范。[7]现阶段我国在约束监督机制建设方面不足,需要渐进性地进行改革。可以逐步规定独立董事的相关法律责任,加大中国证监会在监督方面的作用,在内部新建机构监管独立董事。良好地外部环境为独立董事制度运行起到积极作用。首先要调整宏观产业结构、优化企业股权结构,推进股权分置改革,制定约束大股东的机制。另外,还需要加强人力资本市场,为专业化独立董事提供孕育场所。

参考文献

[1]周友苏.上市公司法律规制论[M].上海:商务印书馆,2006:89-90.

[2]徐慧玲,高雄.论我国独立董事制度与中小投资者利益保护[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3,(1).

[3]游劝荣.公司法比较研究[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301.

[4]赵旭东.新公司法制度设计[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138.

[5]唐跃军,肖国忠.独立董事制度的移植及其本土化[J].财经研究,2004,(2).

[6]张晓,柯大钢.国外独立董事研究对我国公司治理的启示[J].经济问题,2007,(2).

行政服务中心发展的困境与思路 篇5

摘要:本文简要回顾了行政服务中心的成立与架构,总结了运行成效和机制,梳理了在运行过程中的困境,最后,通过研究各地的改革与实践,试图为行政服务中心的发展提出一些有益的思路。

关键词:行政服务中心,行政审批制度,行政许可法

随着行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在服务型政府建设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近年来,各地建立的行政服务中心就是在现有政府架构下,围绕提供公开透明优质高效审批服务,转变机关工作作风和改善政府形象的创新实践。行政服务中心(有的地方称为审批中心、政务大厅、便民服务中心等),有人将其理解为政府整合职能集中审批的服务场所,也有人理解为综合性的行政服务机构,为便于讨论使用,本文选取后一种理解。

一、行政服务中心的成立

(一)成立及动因

1999年初,浙江省金华市首开全国先河,设立市政府集中办事大厅,将全市46个具有行政审批权的委办局的审批办证业务全部集中在大厅,这一粗放集中的举措却成倍地提高了行政效率。随后,浙江省上虞建成了全国第一家真正意义的行政服务中心,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管理制度。2001年,安徽省最早成立了省级政务服务中心,随后,天津市、四川省等也都成立了省级政务 服务中心。目前,全国绝大部分地市县均设立了行政服务中心,星星之火愈演愈烈,其成立动因可大致总结为以下几点:

1、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必然产物。在计划经济时代,行政审批是政府管理经济的重要手段,涵盖面广,涉及领域多,在经济社会生活中发挥过重要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名目繁多、程序复杂、时限过长的的分散式的行政审批制度与时代越来越不适应,加之腐败不断的种种丑闻,损害了政府形象和人民利益,妨碍了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改革总是在反映最强烈的地方突破,因此,伴随着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春风,行政服务中心这种集中部门审批权力实行阳光透明运行的新型模式得以遍地开花。

2、转变政府职能的有效载体。过去“大政府、小社会”的管理模式,部门职责不清,工作人员服务意识、责任意识、效能意识淡薄。而行政服务中心作为新生事物,在设计运行上就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职责,以“廉洁、规范、高效、便民”为运行原则。正是这种先天的优势,行政服务中心成为了转变政府职能的载体,在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方面起到了推动示范作用。

3、优化地方发展软环境的需要。在资源、人口、区位优势无法改变的前提下,各地之间的竞争最终趋向于软环境的竞争,良好的政务环境可以加快项目落地速度,使投资者近悦远来。因此,设立行政服务中心,将与企业生产、项目运作密切相关的行政审批服务事项纳入行政审批大厅集中办理,成为各地优化投资发展软环境的首选。

(二)组织架构及职责 行政服务中心的组织架构一般为管理层和窗口服务层,窗口服务层工作人员受中心和派驻单位双重管理,人事财务关系等在派驻单位。管理层一般设有综合、督查、行政三个处室,10个左右的行政编制或全额事业编制。为增强权威性,方便协调部门,行政服务中心的主任或比部门高配半格,由政府常务副市长兼任,或与部门平级,由政府副秘书长兼任。

行政服务中心的主要职责为对各部门进驻大厅集中办理的行政审批项目和行政事业性收费进行组织、协调、监督管理和服务。如马鞍山市行政服务中心的职责为:①负责制定行政服务中心有关规章制度、管理办法并组织实施;②负责对进入行政服务中心的窗口单位工作人员进行现场管理,并负责对其培训、考核;③负责协调进入行政服务中心的部门和服务项目的确定和调整,并对审批项目的办理情况进行协调、督查;④负责对涉及两个以上部门行政审批项目联合审批的组织协调;⑤协助市纪委、监察局处理窗口单位人员有关违法、违纪行为;⑥组织开展调查研究,及时准确地想市政府领导反映情况并提出建议,承担市政府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二、行政服务中心的运行及困境

(一)成效及运行体制

行政服务中心的出现,在形式上使政府的行政审批发生着许多转变:分散审批向集中审批的转变,无限期审批向限时审批的转变,串联式审批向并联式审批的转变,部门内部操作向窗口公开审批的转变,提高了办事的透明度和高效率,得到了企业、投资者和社会公众的广泛认可。经过探索 和实践,行政行政服务中心基本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规范的运作模式,各地的运行体制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六个方面:

一是分类办理制。根据职责、权限,将审批事项划分为即办件、承诺件和上报件,分类予以办理;二是充分授权制。各进驻部门设立窗口首席代表,将项目的审批权力以《授权委托书》的形式授予首席代表,负责即办件的核准、承诺件和上报件的审核等等;三是首问负责制。行政服务中心指定一名工作人员作为承办责任人,由其负责陪同和指导申请人完成全部事项;四是服务承诺制。按照高效、便民、廉洁的要求,对行政审批事项进行流程再造,精简服务环节,提高服务效能,公示公开审批项目的承诺期限、服务质量、收费标准等;五是链条审批制。对相互关联的审批事项,按照“一门受理、抄告相关、同步审批、限时完成”的要求,由行政服务中心牵头,各部门窗口联合审批、联合勘验、快速办结;六是一口收费制。严格落实“收支两条线”的规定,部门窗口向申请人出具统一印制的收费票据,所涉及的税费一律由行政服务中心银行窗口收取。

(二)运行困境

一是法律依据缺失。行政服务中心作为一项自下而上的改革,国家并没有任何法律法规对其的法律地位和职能定位作出明确的界定。行政服务中心究竟是一个场所,还是一个机构;是审批业务主体,还是监督主体?这是行政服务中心最大的法治困境,也由此造成机构设置上的职责不明、手段缺乏等问题。

二是制度保障缺失。行政服务中心的设立依据来源于地 方政府的行政命令,地方党委、政府的改革决心和支持力度直接决定了行政服务中心的发展和创新。因此,也呈现出全国各地行政服务中心发展不平衡的态势。事实上,地方政府的工作重心总会发生变化,领导的关注也会随之转移,一旦如此,行政服务中心则有被形式化和边缘化的危险。

三是管理手段缺失。对于审批项目,各部门均有明确的法律授权,现实中存在的政府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利益化不良倾向,即使政府三令五申统一集中办理,但事项进权力不进、明进暗出、体外循环等现象屡禁不止;与此同时,关系窗口工作人员升迁、福利等方面的人事、财务关系都在原单位,窗口必然“为本单位谋福利”,面对这样的现实困境,行政服务中心没有铁的管理手段。

四是服务体系断层。行政服务中心大都局限在市和区县两级设立的,在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之下夹缝生存。而行政服务必然要求审批部门实现从上到下的信息沟通与协作,但是,一方面,大部分省份和乡镇的行政服务机构设立不到位,另一方面,上下级改革不统一、步调不一致,无法实现省、市、县、乡四级行政服务的整体衔接,导致服务体系断层。

三、行政服务中心的发展思路

随着我国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经过了十余年发展历程的行政服务中心已处于何去何从的交叉路口,必须认真加以总结、思考,理清未来的发展方向。可喜的是,各地在行政服务中心的管理与运行方面有很多突破性进展,很多地方开展了相对集中部门审批权的制度改革,成都市武侯区等地在行政服务中心的基础上成立了行政审批局等,这些改革从不 同层面加强了行政服务中心的建设,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行政服务中心的发展,要从政府职能转变、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明确法律定位等方面入手,才能取得更进一步的进展。

(一)转变政府职能是行政服务中心发展的源动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要从对市场的和社会的全面管理中退出来,把主要精力放在宏观调控、制定规则、监督协调和提供公共产品上来,能交给市场、中介组织或企业主体自主解决的事情坚决不管,将涉及国计民生的事情管好办好,与市场经济利益彻底脱钩,承担守夜人角色。这样的理念支配下,行政审批将不再称之为“权力”而是“服务”,作为向社会提供无形的政府服务产品的行政服务中心也就有了发展壮大的源动力。

(二)开展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行政服务中心发展的必然路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一是要对部门行政审批项目的清理和精简,主要针对行政审批项目进行合理性、合法性、必要性等方面的审核,各地一般都是几年开展一次,属于常规性动作,无需赘述;二是要相对集中部门行政审批权,建立审批与监管分离的体制。《行政许可法》第二十六条赋予了地方政府的这一职责权限,很多地方称之为“两集中两到位”审批制度改革,具体内容是,由地方政府组织各部门整合行政审批职能,设立行政审批科室集中审批职能,然后将事项、权限和科室全部集中到行政服务中心统一办理,确保行政审批服务事项从受理、办理到发证都在行政服务中心完成。这样,一方面解决了部门重审批轻监管、用权不担责的突出问题,另一方面解决了窗口只挂号、不看病、环节多、效率低的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这样,将部门行政审批相对集中到行政服务中心,不改变审批项目的主体,行政服务中心仅对项目进行监督、管理、协调,属于渐进式的改革模板。

(三)建设网上服务平台是行政服务中心发展的重要方向。当前,各地都在开展网上审批系统的建设,打造“外网受理、内网办理、外网反馈”的工作机制,通过行政服务中心外网向企业和群众提供零距离服务,通过政务内网传递申请材料、完成审核签批环节,打造综合性政务公开平台。从各地实践情况来看,建设网上服务平台要重视解决以下问题:一是要定位准确。行政服务中心网上服务平台是地方政府面向社会提供综合性服务的平台,与各部门的网上服务平台存在资源整合关系而不是取代作用。二是要技术过硬。该系统除要具备与不同部门系统的互联互通特性外,必须运行稳定、易于学习、方便使用。三是配套措施齐全。要完成网上审核签批环节,必须配套建设电子签章系统,这一点邯郸市等地已进行了实践,效果良好。

(四)健全运行管理机制是行政服务中心发展的内在要求。一是理顺管理机制。成立更高层次的管理机构或议事协调机构,可以采取邯郸模式成立行政服务中心管理委员会,作为市政府特设直属机构,赋予其对全市行政审批、招标投标和便民服务管理协调的职责。二是要健全绩效考核机制。党委、政府要赋予行政服务中心对各部门行政审批服务的考核评优权,并与目标绩效考核挂钩,行政服务中心对进驻的窗口工作人员享有年终考核权。三是健全行政服务监察机制。市纪委、监察局向行政服务中心派驻监察室,负责受 理和处理对行政服务中心工作人员违规违纪行为的投诉,对窗口办事效率,服务态度等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四是健全人文关怀机制。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改善行政服务中心的办公条件,提高窗口工作人员的生活福利和相关待遇,统一订做工作服,建设图书阅览室、党员活动室等配套设施,调动服务的能动性和积极性,增强凝聚力、战斗力。

教师继续教育的困境与解决途径 篇6

但是,就目前各地教师培训的情况来看,培训缺失人本化,培训缺乏针对性,低效化甚是严重。

首先是培训缺乏针对性。每年的教师继续教育(硬性规定的培训)强调要30课时以上,这一硬性规定本来是很有必要的。但由于这30课时必须是在网上完成,或者参加区、县教师进修学校组织的培训才算数,于是逼着老师们只能选培训机构规定的内容。同时,由于选择课程是个人意愿,自由申报,因此极易导致教师选择课程时出现“最简单的、最容易的就来”的结果。在自由选择的课程里,由于缺乏必要的监管与约束,于是“最简单的、最容易的就来”这种选择现象很难控制。教师培训本来是因有问题才培训,培训是为了解决问题,培训的功能就是因问题的存在而生成。但最终的结果却是,教师接受继续教育大部分是为完成上级规定的学时而做,其针对性和本来的功效大打折扣。

其次,镇本培训的缺失。现在的继续教育,除了学历进修教育之外,只有教师进修学校开设或组织的培训方可计算学时数。这样一来,进修学校需要开设大量的培训班次,才能满足教师的需要。如是,培训内容五花八门,琳琅满目,每到暑假、寒假就有成千上万的教师源源不断涌进教师进修学校,为完成规定的学时、学分而“奋斗”。相反,镇内的培训由于不纳入继续教育课时、学分范围,教师们就会觉得“费时而得不到好处”,参与的积极性便大打折扣。并且镇级教育行政部门也很无奈,教师平时教学压力不少,假期时间有限,如果再利用假期开设培训班,势必招来怨声载道。镇级培训如果放在学期中,那些骨干教师往往又是重复培训对象,他们的时间实在难以支配。因而,继续教育的垄断性,使原本最有效的镇级培训失去了原动力。

第三,培训管理的低效率。目前的继续教育管理上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就是只管人数,不管质量。每次办班,点名制度是很严格的,又签名,又凭票。然而,一旦进入课室,干其他事,可以;睡觉,可以;甚至中间开溜都无人过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无他,因为坐在课室的都是其他镇、校的教师,有些是同学,有些是旧同事,话多;或因为都不相熟悉,困了,睡觉也不觉得有失身份,放胆;身边没有自己学校领导在,没有了顾忌,爱怎么样就怎么样,放肆。至于最后的考查作业,一般授课者也不会为难平时又苦又累的老师们,所以也不怕。这样的培训效率低就在情理之中了。

针对这些问题,怎么办?把培训权下放,挖掘镇、校培训的优势,让教师培训的途径更广阔些,更科学些。

我们可以这样设想,教师继续教育的管理机构还是教师进修学校,进修学校可以设定一些可操作的监控措施,如办班的规模,申报办班的程序,邀请教授的条件,办班结束后要上交的材料,等等。只要按照这些要求而开设的培训班,不仅纳入教师继续教育学时计算范围,而且还可以给予经费上的支持。然后,给镇级充分的主动权,让镇、校根据自己的需要,有针对地、系统地开展培训。

这样做的好处是显然的。

首先,可以解决培训没有针对性的问题。由于地理条件不同,各镇、校的办学条件有很大差异,师资水平也有很大差别,并且区域性的工作方法、侧重点也有不同,各镇有各镇特点,各镇有各镇需求,各镇的师资培训应该区别对待,有些可能是基础性的,有些可能是提高性的。如果各镇能根据自己的需求来安排每学年培训内容,其针对性就强,其培训效果也就事半功倍。

其次,可以解决教师培训游离于镇、校行政监管之外的问题。镇、校培训通常是领导与教师共同参与的,教师在领导视线的范围内接受学习,管理起来就比较有效,点名也好,听课也好,甚至课后作业,都将会大大减少“放胆、放肆”的现象。而且镇、校领导都虚心参加学习的话,教师自然会受到影响,会变得更自觉。这样,将刚性管理变成软性促动,其效果自然会好。

第三,可以激发镇、校开展教师培训的积极性。各镇、校都非常了解自己本身单位的需要,都急迫要解决一些问题,因而其培训也将是根据自己的需要来进行。而且,培训是要付出代价的,资金的,时间的,精神的,谁都不希望自己开设的培训班在可以管理得好的情况下却流于形式。在这种前提下开设培训,其管理就必然更加严格。假如镇、校组织的培训还可以得到上级资金的资助,培训又纳入继续教育课时计算范围,那么培训就成了多方得益的继续教育,培训者和受训者的积极性都将大大提高。

当然,教师进修学校还是要有自己的控制范围,比如名师的培训,校长的上岗培训等,主要是针对镇、校做不了的培训来做。这样,区、镇、校的培训就各有特色,相得益彰了。

房价合理回归的困境和解决思路 篇7

近年来, 房地产价格一直居高不下, 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房地产调控政策以期打压房价, 防止房地产泡沫的破灭。2011年12月9日, 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 指出“要坚持房地产调控政策不动摇, 促进房价合理回归, 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在随后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 中央再次为2012的房地产调控定下基调。会议指出:“要推进房产税改革试点, 要坚持房地产调控政策不动摇, 促进房价合理回归, 加快普通商品住房建设, 扩大有效供给, 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在今年的两会上温家宝总理再次重申了要促进房价的合理回归。由此可以看出中央的决心, 意味着这一轮的房地产调控政策一定要达到预期的、明显的效果。

中央在强调, 学界在讨论, 那么回归到什么样的房价才算是房价的合理回归呢?这个问题一直引起很大的争论。按照国际惯例, 一个家庭六年的总收入可以购买一套房子, 这样的房价才是合理的。温家宝总理在两会上给出了两条标准:一是房价与居民的收入相适应;二是房价与成本和合理的利润相匹配。这个标准也被称为“总理房价”。也有业内人士认为合理房价应该是一个“综合房价”。中国房地产及住宅研究会副会长顾云昌认为房产价格“应该涵盖各种不同阶层的住房价格, 包含商品房和保障房, 合理的房价就是合理的房价体系, 就是不同阶层的家庭都能承担得起与其对应的住房”。目前, 在我国主要用“房价收入比”这个专业术语来衡量合理房价。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说法认为, 房价收入比在3~6倍之间为合理区间, 如果考虑住房贷款因素, 住房消费占居民收入的比重应低于30%。

在我国这样一个大国, 东西部收入差距, 城乡收入差距等都还很明显, 很难对合理的房价形成一个统一的标准。同时很多人质疑, 为啥房价收入比的3~6倍被认为是合理的, 其他倍数就不能是合理的呢。同样, 房价要和合理的利润相匹配, 这个合理的利润有是多少呢?银监会主席认为银行可以承受50%的降幅, 开发商认为可以承受30%的降幅, 也有人认为可以承受15%左右。这就说明不同的利益群体对合理利润的理解和实际承受力也是不一样的, 这也很难形成一个统一的标准。所以所谓的房价合理回归, 其实是一个相当模糊的命题。对这个问题,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 有不同的标准。

二房价合理回归的困境

解读中央的房地产调控政策, 基本上可以概括为三大招。第一招:房产税。第二招:普通商品房建设, 或者说保障房建设。第三招:限购令。面对如此严厉的房地产调控政策, 我国的房价也确实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降, 但是远没有得到预期。温家宝总理在两会的记者招待会上也承认房价远没有达到合理的价位, 房价的合理回归任重而道远。为啥如此严厉的房产调控政策效果不甚理想呢?

1. 房产税改革推进难度大

我国目前已经在上海、重庆两地开始了房产税改革的试点。由于我国产权制度还不明确, 房产登记不清晰, 房产估价系统不完善, 加上房产税自身设计等问题, 导致房产税的实际征收困难重重。大部分民众把房产税视为一种“盗窃”, 认为政府拍卖取得的出让金, 就相当于征收了几十年的房产税了。部分学者也认为房产税征收的基础是房产私有制 (如美国) , 而我国的房产不是私有的, 所以房产税征收不合理。地方政府也害怕房产税的征收会侵犯城市中产阶级, 对推进房产税热情不高。经过一年的试点, 房产税的税基太小, 导致房产税收入不高, 例如, 重庆市一年的房产税收入才接近一亿元, 这和重庆市税收总收入达9000亿元相比显得太少了。过小的房产税收入起不到增加地方政府收入的作用, 对房价的调节作用也不明显。

2. 保障房建设问题多

保障房建设是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 但很多地方政府认为保障房建设减少了土地收益和地方财政, 在建设保障房时不愿选择相对好的地段建设保障房。导致大量的保障房出现在城乡结合部和远离城市的地方, 房子虽然说是经济了, 却增加了民众的其他成本, 如出行成本、医疗成本、教育成本、就业成本等, 这样的保障房建设的意义何在?同时, 在保障房的分配上存在很多问题。很多国有企业借保障房的名义给员工提供变向的福利, 很多官员由于腐败等问题, 使得保障房落在了那些行使了不正常手段的人手上, 民众很难得到称心如意的保障房。本应该是给那些无力购买或租赁商品房的中低收入群体, 可是在我国却出现了“负保障”的情况, 就是那些本应该得到保障的群体被那些不该得到保障的群体所挤占, 出现了“低保保富人”的保障错位。再加上保障房上马力度大, 融资困难, 很多项目难以按期完成, 出现了许多的烂尾房, 有的甚至偷工减料, 保障房的质量难以保障。这样的保障房何以惠及民生, 又怎能起到促进房价合理回归的作用呢?

3. 限购令是一种过渡政策

限购令是一剂猛药, 确实对房价起到一定的打压作用。但在执行的过程中一些企业为了规避限购令实行了一些违规操作, 出现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情况。限购令实际是一种行政调控, 是违反市场经济原则的, 限购令只是在非常时期所使用的非常手段。限购令设计跟户籍挂钩, 就对民众产生了歧视和不公平, 这与户籍制度改革的大方向也是背道而驰的。同时, 限购令使得一些真正需要买房的人不能买房, 扼杀了部分刚性需求。限购令就像一道大坝拦住了洪水, 但随着水位的上升, 很多问题会很快暴露出来, 限购令只是延缓了问题爆发的时间。在市场经济环境下, 限购令只是一种不可持续的过渡政策。它对房价的打压也是暂时性的和短期的, 在长期内, 限购会对房价的合理回归作用不大。

综上所述, 我国现行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出现了困境, 在短期内房价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打压。从长期看效果不会太明显, 同时由于政策本身的种种原因, 导致房价很难回归到一个合理的价位, 可以说是治标不治本。

三房价合理回归的解决思路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发现政府的调控政策很难在长期发挥作用, 因此, 必须建立长效机制, 才能从根本上促进房价的合理回归。

1. 改革分税制, 减轻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

土地是地方政府的饭碗, 有些地方政府的土地出让金占了房价的50%, 不改变土地财政, 降低房地产开发成本, 房价很难降下来。自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来, 中央政府就一直占据着税收收入的大头, 而地方政府税收收入增长缓慢, 导致事权和财权不匹配, 出现缺口, 地方政府不得不依赖土地这块“金饭碗”。因此要改革分税制, 首先, 赋予地方政府更多的财权。目前, 中央政府主要是通过转移支付的方式把税收返还给地方政府, 但是这其中存在很多问题, 其实可以直接取消共享税, 那么地方政府的收入将会得到很大提高。其次, 要完善房地产税收制度。目前我国涉及房地产的税费共计50多项, 应该将这些税费整合成物业税或者房产税, 这样既让老百姓看得明白, 也减轻了征收的难度和成本。把那些不合理的税费都去除后, 会减轻开发商的开发成本, 这样房价才有下降的空间。

2. 改善投资环境, 扶植民营企业, 尤其是小微企业

现在的房价虚高, 很重要一个原因是投机。一些民营企业甚至是国有企业由于国内投资环境恶化无法经营下去而跑来炒房地产。小微企业本来利润就低, 再加上融资困难, 导致小微企业生存困难。小微企业规模虽小, 却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功不可没。有数据显示, 全国共计6000万家以上的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 对中国GDP的贡献率早已超过60%, 并提供了75%以上的就业机会, 创造了一半以上的出口收入和财政税收。只有改善国内的投资环境, 才能使得那些炒楼的资金回归, 房地产市场才能降温。

3. 加强制度建设, 建立房地产市场长效机制

目前, 我国的房地产市场实行的是双轨制, 即保障房和商品房双轨。要加强制度建设, 使得房地产市场合理化。对于商品房应该交由市场实行调节, 国家应减少对商品房的干预, 由市场自由竞争, 让那些有钱买商品房的可以自由购买, 国家只要控制商品房企业的垄断等不利于市场竞争的方面即可, 而不应该继续对商品房实行限购。对于保障房, 国家要加强制度建设, 让保障房真正落到实处。既保证保障房按时按量的建设, 也要保证保障房的质量, 同时要保证保障房真正成为一种福利。而不会出现“负保障”和一些国有企业或机关借保障房的名义来提高自己的福利。只有制度建设好了, 才能实现房地产市场的长效机制, 房价才能日趋合理。

摘要:房价问题一直是社会的热点, 这也关系到民生的改善和社会的稳定。中央政府一直致力于调整房价, 2011年,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促进房价合理回归。在今年的两会上, 温总理再次强调要促进房价的合理回归。本文在分析现有的房价调控政策的基础上指出房价合理回归的困境, 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以期为房价的合理回归提供理论上的建议。

关键词:房价合理回归,房产税,保障性住房

参考文献

[1]牛刀.如何理解“房价合理回归”[J].城市住宅, 2012 (2)

[2]唐一爽.浅析房产税实施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建议[J].价值工程, 2012 (1)

困境与解决思路 篇8

从2002年到2010年,我国社会融资规模由2万亿元扩大到14.27万亿元,年均增长27.8%,比同期人民币各项贷款年均增速高9.4个百分点。2010年社会融资规模与GDP之比为35.9%,比2002年提高19.2个百分点。融资结构呈现多元发展,金融对资源配置效率不断提高。我国中小企业发展迅速,已成为推动我国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增长的重要力量。然而从全世界范围看,中小企业面临的最普遍、最关键的制约因素是难以通过正常的渠道获得有效融资来解决资金短缺问题。

1 民间融资的内涵

民间融资指出资人与受资人之间,在国家法定金融机构之外,以取得高额利息与取得资金使用权并支付约定利息为目的而采用民间借贷、民间票据融资、民间有价证券融资和社会集资等形式的暂时改变资金所有权的金融行为。其中,正常的商业信用不属于民间融资范畴之内,但若商业信用时间超出合同约定时间并收取利息或其他报酬,也被纳入民间融资范畴。

2 国内外主要民间融资的发展过程

2.1 国外主要民间融资过程

国外民间融资最早根源于工业型国家(如美国、意大利等),其形式既满足了对方的融资需求,又弥补了正规金融机构的不足。发展主流有:1990年美国的“天使投资”、1915年日本的“礼金”以及1972年韩国盛行的“私债”。

2.2 国内主要民间融资过程

上世纪90年代初期,起步于浙江、福建等省的民间融资活动逐步成为广泛的经济现象。其演进种类繁多包括私人钱庄、合会、民间互助会等,组织形式具有隐蔽性和多样性特征。最具代表性的有浙江的“合会”、江苏的“私人钱庄”。

2.3现行我国民间融资的主要形式

2.3.1 民间借贷

民间借贷包括民间经济主体与非民间经济主体之间的融资活动,其表现形式多样。借贷资金主要源于自有资金,借贷期限较短,金额较小。民间借贷按照利息的不同可分为黑色借贷、灰色借贷和白色借贷三种。其中黑色借贷为高利贷,目的为收取高额利息,赚取暴利。

2.3.2 民间集资

民间集资是为组织生产而集中社会闲散资金的一种直接融资方式。它根据互惠原则使资金的所有者和使用者之间发生直接信用关系,其资金所有者要直接承担最终借款者违约和项目失败的风险。在实践中,民间集资种类按照发起人可分为:地方政府发起的集资、企业发起的集资和国有机构部门发起的集资;按照用途可分为:生产经营性集资、非生产性集资和福利性集资。

3 中小企业选择民间融资的原因分析

3.1 中小企业选择民间融资的内生原因—中小企业融资需求特殊性

首先,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着创造现金流能力差。由于企业内部较高的人工费用比率和较高的利息、税收负担摊薄了利润,使得每单位销售收入所产生的现金流量比率远低于大企业。其次,内部信息不透明,公开披露的财务信息非常有限。

3.2 中小企业选择民间融资的外生原因—正规金融中介失效

中小企业的融资约束是企业发展阶段的一个基本特点,中小企业在正规金融市场上面临不平等的待遇,主要表现为信贷配给(贷款数量限制)和较高的贷款利率(价格限制)。其中信息不对称被认为是中小企业面临融资约束的根本原因。这种不对称信息使得企业在融资过程中往往产生两种问题:逆向选择问题和道德风险问题。面对中小企业分散、多样化且信息严重封闭的融资需求,正规金融中介规模效应却出现失效。

4 现行正确引导和规范民间融资的建议

迄今为止,没有任何一个现代国家没有地下经济,在发达的市场经济中,除了大企业和大银行之外,推动经济增长的更多的是中小企业金融和民间的金融活动,因为民间金融不在体制内,是一种内生金融,不受规范制度的约束。因此,我认为更加要重视引导和规范民间金融的发展,逐步将其引入现代金融之列。

4.1 以法律规范和引导民间融资的良性发展

现行试点的小额贷款公司只贷不存,其主要原因是无法区分民间融资与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因此,必须尽快建立健全与民间融资有关的法律法规,为民间融资的发展提供必备的法律制度环境,建议国家立法部门应尽快制定《民间金融法》或《民间金融管理条例》赋予民间融资合法的法律地位。

4.2 构建以现代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为主导,民间金融为补充的金融体系

当前,中小企业融资难,相当程度上是银行业垄断程度过高,真正能够为中小企业服务的商业银行为数过少。因此,应采取以下措施:(1)引导民间金融组织逐步演化为定位于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的民营金融机构,使得民间金融“浮出水面”。例如引导有条件的民间借贷组织逐步转化为社区银行。(2)通过改造现有成熟的民间金融组织或者吸收民间资本金改造我国现有成熟的商业银行和信用合作社使其成为中小企业专业银行或者整合为地方性的民营商业银行。

4.3 完善金融监管体制,规范金融市场退出机制

4.3.1 完善金融监管,把金融监管思想纳入民间金融制度设计中如指定机构对民间融资进行管理监督,通过各种渠道(网络、报纸、电视等)对获取的民间融资活动相关数据如资本量、利率、交易对象进行披露与提示风险并且根据民间金融组织的规模大小、财务状况、资质高低等确定合适的标准实施分类管理。

4.3.2 进一步健全金融市场的登记、交易、清算系统,将民间金融纳入金融市场管理的整体中,并针对民间金融发展的特点,在纵横方向上建立相应的管理监督网络,实行有效的监管。

4.3.3 建立民间金融的市场退出机制,包括相应的存款保险、投资者保护和保险保障制度,关闭差的民间金融机构允许设立新的金融组织如自愿性、互助性的合作型金融组织,以防意外事件发生。

4.4 政府等相关部门提供支持

首先,从国际经验上看,在许多国家民间金融的发展都得到了政府相关部门的认可。例如美国小企业局创立的网络服务中介(ACE-NET)就是一个非营利性的“天使投资”中介,有出让股份资格的企业只需向ACE-NET提出融资申请并交纳小笔中介费,即可开展相关的商业计划。其次,从国内发展趋势看,应开展循序渐进放开式管理。对浙江、福建等沿海民间金融发展比较成熟的地区,优先全面放开民间金融,积累经验以推广至其他地区,其他地区则根据实际情况通过试点逐渐放开。

综上所述,现行对中小企业发展进行金融支持的关键不在于出台各项政策扶持,仅仅依靠现有的以大型商业银行为主的正规金融体系来解决中小企业问题是不现实的,强制要求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发放贷款也不具有可持续性。而应该把民间融资纳入中小企业的融资体系,这不仅是中小企业获得足够金融资源的需要,也是金融体系自身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需要。

摘要:文章通过浅述中小企业融资渠道束缚现状,提出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新思路—民间融资,并进而对民间融资进行了概述,重点就中小企业选择民间融资的内外原因、民间融资的利率水平、特有的风险防范机制进行了深入分析,并给出规范、引导民间融资的几点建议。指出随着中小企业的发展,民间融资方式最终会被纳入正规金融规制,成为现代化金融体系的组成部分。

困境与解决思路 篇9

一、知识型员工的内涵

最早提出知识型员工 (或称知识工作者, Knowledge worker) 这一概念的是美国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 他认为知识员工是指“那些掌握和运用符号和概念, 利用知识或信息工作的人”, “他们生产的不是物质产品, 而是知识和思想”。加拿大著名咨询师弗郎西斯·赫瑞比认为“知识员工就是那些创造财富时用脑多于用手的人, 他们通过自己的创意、分析、判断、综合、设计给产品带来附加值。”

二、研究背景

“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 中小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发展中小企业是我国的大战略”[1]。它在保持经济稳定、缓解就业压力、优化经济结构、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 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 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却面临着重重危机。理论和实践都充分表明, 一个成功的企业, 关键在于要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 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尤其是作为企业中坚力量的知识型员工的的工作热情尤为重要, 只有这样才能使使我们的中小企业在的市场竞争中不断的做大做强。为此, 激发中小企业知识型员工的内在行为动机, 使之围绕企业目标而努力, 就成为激发企业活力、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源泉。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贸易自由化的发展, 我国的中小企业正经历着由传统经济, 到知识经济的转变。所谓的知识经济, 其特征是社会财富主要来自于取得知识的人的自愿合作, 使各人的知识在共享、分享中产生知识创造。知识经济的到来, 使企业之间的竞争, 知识的创造、利用与增值、资源的有效配置, 最终都要依靠知识的载体一一知识型员工来实现。英国牛津大学的一项调查结果同时表明, 只有将近60%的公司价值可以由账面体现出来。这点充分说明了社会正在以一种新的方式创造财富, 公司的价值将由那些掌握并且应用知识的人创造。公司的人力资本已成为公司业务中最重要的部分。今天, 企业的发展要依靠创新, 依靠知识。最能利用知识优势的个人和组织将会增大新产品在整个产出中的份额。知识经济的发展, 作为知识载体的知识型员工在企业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成为企业价值创造的最重要驱动力量。然而, 知识型员工是一个不同于普通员工的特殊群体, 他们以智能劳动为主, 工作结果难于量化, 过程难于监督, 工作效果往往取决于他们的工作动机, 并具有较强的流动意愿。他们的积极性, 影响组织的绩效;他们的管理, 给组织带来巨大挑战。尤其是各个方面都不是很完善的中小企, 如何才能吸收到人才留得住人才已经成为中小企业发展的关键。因此, 在中小企业的环境下如何发挥知识型员工的最大潜能, 创造出最大价值, 成为21世纪的管理者们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 也成为广大学者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核心命题。[2]

三、中小企业员工激励存在的问题

1. 激励方式相对单一且对知识型员工缺乏针对性激励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可以得出, 员工的需求可分为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 物质需求是员工最基本的需求, 而精神需求是员工更高层次的需求。企业应根据不同员工的不同需求, 有针对性地实施激励措施。中小企业由于管理者在管理水平以及技能方面的缺陷相对来说更多的是关注物质激励对于更高层次的激励重视不足, 很少考虑运用精神激励的手段, 例如工作上得到认可、情感关怀等形式来满足员工的精神需求, 而这些正是知识型员工所期待的。[3]

2. 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由于中小企业在人才、资金、技术等很多方面都相对薄弱, 致使一些中小企业的管理者非常急功近利, 过多地看重眼前利益, 缺乏对员工的长期激励。中小企业很少采用员工持股、职业生涯管理等长期激励措施, 导致许多员工尤其是其中的知识型员工工作热情、创造性被扼杀, 造成整个企业市场竞争力减弱。

3. 对培训的重视程度

很多中小企业的管理者由于自身素质不高, 对于员工培训缺乏足够的重视。第一, 有的管理者认为投入在员工培训方面的费用是企业的一项成本, 从节约成本的角度考虑, 应该尽量减少培训费用, 因此, 中小企业在培训方面的投入经费严重不足。第二, 有的管理者担心, 一旦员工经过培训后, 离开本企业跳槽到其他企业, 甚至是竞争对手的企业, 企业前期投入的培训费用将付之东流, 因此, 很多企业因噎废食, 尽可能减少对员工的培训。第三, 有的管理者认为, 企业效益好时无需培训, 效益不好时没钱培训, 因此, 企业在任何时候都没有必要对员工进行培训。很多优秀的员工由于很长时间都没有培训的机会, 技能始终得不到提高, 对企业十分不满, 导致工作积极性下降。

4. 企业文化激励的缺失

很多中小企业的管理者由于对企业文化缺乏正确的认识或是对物质利益的过度追求, 致使企业长期处于一种企业文化缺失的状态。第一, 他们认为企业文化是虚的, 没有什么实质内容, 不需要浪费精力去建设。第二, 很多中小企业的管理者认为, 只有规模比较大的企业才会有企业文化, 而小的企业没有自己的文化, 因此, 没有必要进行企业文化建设。第三, 很多中小企业的管理者只注重企业是否盈利, 过度地追求物质利益, 而缺乏对精神方面的重视, 因此忽视了对企业文化的建设。中小企业由于企业文化建设的缺失, 使员工对企业缺乏归属感, 企业的人际关系非常紧张。[4]

四、构建中小企业员工激励机制的思考与建议

重视中小企业员工激励制度构建, 切实解决企业员工发展面临的各种障碍, 中小企业必将快速发展, 并将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力量。建立中小企业员工激励机制, 不仅要建立有效的内部激励机制, 还要加强对员工的培训, 优化企业体制机制, 改善企业内部发展环境, 以不断激发员工潜能, 培植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 提高员工参与企业发展创新的积极性和实际能力。种种措施对于企业吸引并留住知识型员工至关重要。

1. 建立公平又具差异化的内部激励机制企业

建立内部激励机制的根本的目的是正确地诱导员工的工作动机, 使他们在实现组织目标的同时实现自身的需要, 增加其满意度, 从而使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以继续保持和发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企业员工的利益实现程度直接取决于企业生产经营在市场的实现程度和员工自身对企业贡献的大小, 这就带来了员工对收入预期的不确定性, 而收入的不确定性往往易产生危机意识, 这有助于激发员工的创造性和成就感, 培育员工的自主精神和创新精神, 但从另外一个角度看, 这又易导致员工缺乏安全感, 难以形成对企业的归属感。激励机制的制定首先要体现公平、透明的原则, 要通过广泛征求员工的意见, 争取大多数员工认可, 并且要激励制度公之于众, 使每个员工都熟悉激励制度, 让每个员工都有一个基本的目标指向, 这样才能使员工身心愉快地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同时, 激励机制的制定还要体现差异化的原则, 企业要针对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企业员工的不同类型, 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差异化激励模式、短期激励与长期激励相结合的机制, 以满足员工的合理需求。

2. 加强企业员工的培训

在“企业是什么、企业靠什么、企业为什么”等基本问题上, 人本管理思想明确提出“企业即人、企业靠人、企业为人”。[5]企业只有拥有一流人才, 才会有一流计划、一流组织、一流领导, 才能充分而有效地掌握和应用一流现代化技术, 创造出一流产品。否则, 即使技术设备再先进也只能付诸东流。在知识经济时代,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工作中所需技能和知识更新速度日益加快, 终身学习成为每位公民的必然选择。对于中小企业来说, 在发展的过程中, 人才更是至关重要。员工培训既是企业提高员工素质和技能、提升工作效率、增强竞争力的必然途径;同时给员工提供各种学习、培训机会也是一种有效的激励方式, 培训意味着自身能力和素质的提高, 意味着自身人力资本的提升, 更意味着将来会有更好的发展机会和空间, 这种激励对员工的影响是深远的。在实践中, 师傅带徒弟、干中学、菜单式培训、针对性案例分析等传统的培训方式在企业中已得到广泛应用, 随着科技的进步, 互联网培训、情景模拟、管理游戏等新的培训方式也是中小企业进行员工培训的很好选择。[6]

3. 完善企业的体制机制

有效的、反应迅捷的企业内部体制机制对企业员工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激励。良好的体制机制有助于保持与员工沟通渠道的畅通, 使员工的合理化建议迅速在激励方案中体现。随着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 一些中小企业组织设置已经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 为此必须根据不同规模、不同类型、不同发展水平的企业来创新企业流程、优化企业管理层次、提高企业管理效果, 从而形成企业员工的长远激励, 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同时, 中小企业还要从企业永续发展出发, 完善企业内部管理机制, 特别是要注重发挥员工参与企业管理激励措施的作用, 我们也知道, 对于中小企业于员工而言, 理论上的描绘不如重奖真惩来得实在。为此, 我们要在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如涉及中小企业发展主要环节的供应、生产、销售等各部门间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并真正把这种机制与合理的奖惩激励机制结合起来, 使员工的个人行为与企业的长远发展有机结合, 从而形成更加公平、有效的协调、激励、约束机制。

4. 营造良好的企业环境

好的环境是激发企业员工积极性的重要手段。随着企业竞争的加剧, 企业文化的竞争显得尤为重要。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重视企业文化的激励, 通过创造一个环境整洁、氛围友善、运作有序、管理规范的良好企业形象, 不但可以激发全体员工的热情, 统一企业成员的意志和欲望, 齐心合力为实现企业战略目标而努力, 而且是留住和吸引人才的一个有效手段。[7]一个良好的企业文化, 对企业的员工尤其是知识型员工更为重要, 因为知识型员工更加关注的是企业的软实力或者说是企业的软待遇。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中小企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日益显著, 然而中小企业如何做大做强就成为了很棘手的问题。而其中建立有效的内部激励机制是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措施尤其是对其中知识型员工的激励。通过对当前中小企业内部激励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分析, 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构建有效的知识型激励机制, 以促进中小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为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动力。本文从中小企业的环境入手, 针对中小企业的特征, 从而对企业知识型员工激励的模式进行研究, 并对企业激励知识型员工给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中小企业,知识型员工,激励机制,对策

参考文献

[1]周琦.我国中小企业的产业政策探讨[J].现代管理科学, 2003 (9) .

[2]陈万明, 王延胜, 刘晓玲.从国外经验看我国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J].商业研究, 2000 (10) .

[3]林汉川, 夏敏仁, 何杰, 等.中小企业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J].中国社会科学, 2003 (2) .

[4]牛凯兵.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瓶颈:认识和机制[J].企业活力, 2004 (8) .

[5]李一民.中小企业薪酬体系的构建[J].企业改革与管理, 2006 (7) .

[6]房萍.中小企业员工激励机制浅谈.技术与市场, 2008, (7) .

[7]齐少波.中小企业员工激励问题与机制建立.现代企业, 2009, (3) .

困境与解决思路 篇10

一、中国社会转型期的特征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已进入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中国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引发了社会结构的整体性的变迁。笔者认为, 现今中国的社会转型仍是进行时, 并呈现出以下特点:在社会转型时期, 随着社会制度和体制的逐步变迁, 社会群体在不断分化, 原有的利益格局被打破, 社会发展目标和方向产生了新的变化;不同社会群体之间、个体与个体之间的竞争和冲突加剧, 尤其是在社会转型关键时期, 由于社会资源配置方式和流向的改变以及社会成员能力差异和机遇的不同, 使得社会群体、成员之间对社会资源占有的差异加剧了这种冲突;社会生活由封闭走向开放, 社会流动程度大大提高, 社会联系越来越密切而广泛;社会价值观念多元化, 传统价值信仰体系面临严重危机;社会心态方面出现焦虑与迷茫, 由于社会的急剧变化所带来的压力以及不断加剧的竞争所带来的压力, 人们对生活的不确定性越来越严重, 由此产生的一个后果是, 距离体制越远的社会群体越是珍视自身眼前利益, 社会利益整合的难度将越来越大。

二、农民利益诉求的困境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 特别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 中国广大农村释放出了巨大的生产力, 农民生活水平较开放前有了巨大的提高。农村的改革推动了城市的改革, 城市的飞速发展进一步吸纳了大量从农村解放出来的劳动力。伴随着改革开放, 农民这一群体逐渐产生分化, 原有的农村政治秩序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笔者从公民参与的角度考察农民利益诉求的现状, 认为在现阶段农民利益诉求主要面临以下困境:

1. 农民组织化水平低, 参与程度不高

改革开放以前, 农村的管理机构主要是人民公社。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的制度, 即把基层政权机构 (乡人民委员会) 和集体经济组织的领导机构 (社管理委员会) 合为一体, 统一管理全乡、全社的各种事务。在这样的体制下, 农民的组织化水平非常高。改革开放后, 人民公社被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等组织替代, 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迅速降低。当前我国农村除传统的村委会、村民小组等组织外, 很少有代表农民利益的组织存在 (个别经济水平较高地区的农村存在一定数量的专业合作组织) , 农民个人很难在社会发展的利益博弈格局中取得对等的地位, 在经济、政治、社会事务的发展中涉及权利维护、发展机会、平等待遇等自身利益时, 农民往往集体失声, 导致了农民成为社会发展中的弱势群体。与此同时, 农民个人往往受其经济条件、教育程度等因素的影响, 导致了在现有的农村秩序下农民的利益诉求很难被有效反馈, 直接导致了农民参与度不高。

2. 形式多而实效低, 诉求渠道不畅

“一种政治体系适应能力强弱的一个标准, 就是它对于那些向该体系提出要求的集团所采取的政治行动方式是否有能力予以同化、缓和化和合法化。”新中国成立后, 建立了一系列制度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实现。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形式、政治协商形式、工会妇联共青团等社会组织形式、自上而下行政首长接待形式、自下而上信访形式等。在梳理这些渠道后我们发现, 虽然在现有政治秩序中公民利益诉求渠道多种多样, 但随着社会阶层的分化, 与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民群体有关的利益诉求渠道变得却少之又少。在现实生活中人大、政协、工会、妇联、共青团等组织成员精英化现象比较普遍, 以及基层党组织、团组织战斗力不强等因素, 使得这些利益诉求形式对于广大农民群众而言实效性大大降低。广大农民群众唯一可行的渠道是通过自下而上的信访渠道。而现行的官员考核机制以及在社会转型期不可避免的矛盾凸显期使得官员面临的维稳压力, 改革的不同步、不彻底等因素导致基层官员在解决问题时面临很多两难困境, 种种因素导致相当数量的农民对信访制度不信任, 这唯一渠道的实效性也大打折扣。

3. 非理性行为频现, 表达秩序缺失

在社会转型时期, 由社会的分化导致利益的分化, 进而产生诉求的不同, 使得利益的表达多元化。处于优势地位的社会群体, 其利益诉求可以通过正常制度化的途径得以实现, 社会稳定也必须同时关注弱势群体的利益诉求。在现有政治秩序内在社会分化中处于弱势的农民群体中由于自身条件限制、制度化渠道的实效等原因, 农民无法顺畅表达其利益诉求, 这就导致了非制度化的利益表达增多, 在其现实利益面前, 他们往往不得不采取非制度化的手段, 如越级上访、静坐、围攻政府部门等。客观地说, “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民群体之所以甘愿冒着巨大风险进行非制度化的利益表达和抗争, 主要原因还是由于现有的利益表达渠道和政治参与机制的不畅和失效所引起的。”非理性的利益表达导致了公民政治参与秩序的混乱, 对现存政治秩序的合理性提出严重的挑战。

三、公民参与的路径分析

公民参与, 通常又称为公共参与、公众参与, 就是公民试图影响公共政策和公共生活的一切活动。无论对于政治国家, 还是对于公民社会, 公民参与都是实现善治的必要条件。公民参与是实现公民权利的基本途径, 可以使公共政策更加科学和民主, 可以有效防止公共权力的滥用。

美国当代著名政治学家、哈佛大学教授塞缪尔·亨廷顿在探讨政治现代化时提出, “政治现代化涉及权威的合理化、结构的分离以及政治参与的扩大等三方面。”新中国成立后, 中国共产党正是通过强大的社会动员能力在乡村社会建立起了健全的基层政权体系, 乡村政治秩序在权威的合理化与结构分离两方面的现代化进程达到了较高水平。笔者认为, 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期, 面对农民群体日益增长的诉求意愿, 我们应该摒弃以前政社合一包办一切的思路和放任自流无序表达的思路, 中国的政治现代化进程越来越需要公民的有序参与。

1. 提高农民参与程度

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奠定农民参与利益表达的物质基础。马克思主义认为, 物质生产活动是其他一切社会活动的基础, 只有大力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 使农民真正富裕起来, 才能使农民有政治参与的物质基础。

注重对农村教育的投入, 使农民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提高他们利益表达的能力。列宁曾说过“文盲是处在政治之外的, , 不识字就不可能有政治”。农民在表达利益诉求的时候由于受自身条件特别是教育程度的限制, 导致他们缺乏利益表达的能力, 很多现有的参与渠道实质上对广大农民群体来说是关闭的。

加快农民组织建设, 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在现代社会, “由公民支持的中介组织和社团, 形式上公民通过它们可以向政府官员表达他们的见解”。农民作为弱势群体, 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缺乏其利益表达的组织平台。只有加强农民组织建设, 按照《村民组织法》的要求, 真正发挥村委会组织的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组织功能, 同时规范各类农村合作组织, 提升其在农民权利表达方面的作用, 才能从有效提升农民政治参与程度。

完善各项民主制度, 提升农民参与实效。首先, 加强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落实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其次, 完善信访机制。建立信访监督制度, 把问题的解决率作为衡量官员政绩的指标, 这样才能保障农民的利益诉求渠道的畅通。第三, 建立社情民意反映制度, 政府决策要做到集思广益, 这样才能既扩大公民参与度又提高决策的科学性。此外, 积极推进乡镇体制改革, 促使村委会职能回归, 使其真正扮演好自己的自治组织的角色, 真正履行好其维护农民利益的使命。

2. 加强引导、避免无序

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 我们在进一步提高农民群体政治参与的同时, 必须注重引导和维护正常的参与秩序, 正确把握政治参与的程度与现实政治体系制度化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 引导农民群体有序参与利益表达, 确保公民参与能够在法律的框架内有序地进行。为此, 笔者认为应采取以下措施:

(1) 加强对利益表达的引导。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承认利益的分化, 建立不同利益群体沟通协调机制十分必要和紧迫。社会的飞速发展要求国家为不同利益主体表达自己利益诉求提供制度性的安排, 在利益主体多元化的今天, 强势群体与弱势群体在利益表达上的差异需要国家做出理性的制度安排。建立不同利益群体沟通协调机制, 加强利益群体和社会成员之间的协商对话, 是缓解社会矛盾、解决利益冲突的重要途径。

(2) 建立健全公民利益诉求的法律保障机制。当前随着我国公民政治参与意识的增强, 公民的政治参与热情高涨, 其利益诉求多样, 甚至会提出现行的政治体系难以解决的利益要求, 并且往往采取非制度化的方式予以表达。因此必须把各利益主体的利益表达行为纳入法制化的轨道, 既使其利益能够得到充分的表达又使其行为受到规范, 使不法行为得到禁止。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经济发展迅速而又尚未达到足够水平, 社会的旧体制趋于解体而新体制尚未完全形成, 农民的利益诉求在现存的政治体系中长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如果一个社会的政治体系不能向公众提供有效而充分的表达渠道, 制度外的表达将会向政治体系施加外部压力, 导致政治秩序的混乱。因此, 持续推进社会转型, 必须建立和完善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制度化的参与机制, 进一步完善和开拓广大农民群众政治参与的渠道, 只有这样, 才能协调处理好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关系, 维护安定团结的良好局面, 进一步将改革推向深入。

参考文献

[1]何卫平, 胡启南.社会转型期农民利益表达的困境及原因分析[J].求实, 2010 (5) .

[2]涂小雨.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利益机制[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2010 (2) .

[3]杨友国, 刘志民.农民利益表达与乡村政治现代化[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12) .

[4]黄进才, 马淑明.和谐社会视角下农民工利益表达机制的构建[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 (3) .

[5]胡美灵, 吴献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民利益表达机制的创新[J].经济研究导刊, 2007 (11) .

困境与解决思路 篇11

关键词:高职;美术史;教学困境;路径

当今中国,艺术高考成为走进大学殿堂的一条重要途径,它的兴盛与发展更多的缘于“轻文化重技能”意识作用下的高考之曲线逃避。较之本科层次的艺术专业招生,高职艺术生的整体文化水平和艺术技能要低得多,高职美术史教学面临巨大的教学困境,造成此种境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高职美术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改变“教师难教,学生畏学”的尴尬境地,需要从多个角度去进行教育模式改革。

一、高职美术史教学困境原因探析

(一)学生因素

基于我国目前的高考体制,艺术生是特殊的招生类别和层次,因为其对文化课的要求较低,从而成为很多基础差、却又想上大学之人一条成功捷径。通过短期的突击培训练习,从而跨入大学校门。这些学生从主观意愿上是对艺术不感兴趣的,寄希望他们拥有对美的追寻、对艺术的热爱无疑是空谈。相较于艺术专业其他课程,美术史更显得枯燥乏味,可有可无,能够混个及格分就万事大吉。

笔者对所就职的学校做过一次细致的问卷调查:一共发放调查问卷185份,回收问卷177份,有效问卷156份,通过李克特量表的数据分析,我们发现在“为什么要学习美术史?”的问题上,有36%的学生选择了“完全不知道”,28%的学生选择了“不知道”,11%的学生选择了“部分知道”,这表明大多数学生对美术史课程是完全陌生的;在“你觉得美术史课程对你美术学习有帮助吗?”这个问题上,有超过一半的学生选择了“没有”,基于学生对这么课程不了解的情况下,学生对于美术史课程没有任何思想上准备,更没有苛求学习的主动态度,也就更谈不上通过美术史课程给自己带来创作灵感和艺术思维的训练等等一系列后续问题。综上,美术史出师不利,俨然成为了一门“鸡肋”课程,为最后的尴尬的教学困境埋下了伏笔。

(二)教师因素

高职学生的整体文化素养和艺术水平整体较差,授课教师往往为了教学能够有效进行,大大降低课程内容难度以及培养目标,本应当从美学、文学、历史、哲学、心理学以及传统工艺学等多门学科进行系统讲授,压缩为简单的历史梳理与传达,至于西方喜欢以“圣经”为题材创造出大量艺术作品的深层次原因以及其所表达的文化张力这就没有办法在课堂上讲授,原因很简单,一是在上大学前就没有要以从事艺术创造为自己终生事业的目标,只是上大学的一块敲门砖,学生根本不感兴趣,二是学生基础差、底子薄,没有能力接受。

欣赏因人而异,每个人依靠自己的天份和感悟能力,就会“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教师的个人理解并不代表学生的观点。在现行体制下,大学课堂上的教师拥有绝对的话语权,往往教师说什么,学生就必须认同,特别是高职生,由于基础差、文化水平低等因素,即使自己有闪光点的意见,也不敢出去表达,其实这是对学生个性和灵感的扼杀,不利于学生自我主观能动性的发展,因此,教师首先要做到是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环境,放下教师的身段,与学生打成一片,对待什么样的学生,都能够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去谆谆教导,切不可如同本科高校教师,上课就来,来了就讲,下课就走,这种“零接触”在高职美术史课堂上是万万不可取的。

高职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强烈的责任意识。美术史教学依然以理论讲授为主,缺乏有效的实践和师生互动,学生由于基础差以及不感兴趣产生了强烈的抵触心理,结果出现教师在台上滔滔不绝,学生在台下各自做各自的事情,教学效果可见一斑。学生之所以来到高职就学,表面显现的是成绩低,深层次原因是缺乏自控能力和正确的学习态度。高职教师绝对不能如同著名高校对学生学习放之任之,加强课堂管理和课后管理,促进学生自主性学习。

师资力量的弱化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究其根本原因是老师真的太忙了。教师的基本功能就是“教书育人”,把书教好就是考量一名教师优劣与否的根本标准,然而现行的考评机制确另行其道,更多的关注教师的学术成果,发了几篇论文,什么样的刊物级别,写了几本专著,主持或参与了几个课题等等,这是典型的重科研轻教学。教师大量精力忙于艰难复杂的职称评审,没有更多精力和动力专注于教学,势必造成美术史教学师资力量的弱化。

(三)课程设置因素

高职办学目标是培养高素养和搞技能的“双兼”人才,其中高素养就是培养学生具有传统文化底蕴、高尚的道德情操等优良品质,但纵观现状,无疑都是重技能轻素养,美术史亦是如此。美术史在艺术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位置比较尴尬,一边是高喊美术史在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一边不断压缩和排挤美术史课时和地位,以阜阳职业技术学院美术教育专业为例,只在第一学期开设了中外美术史这门课程,课时仅仅是四十五,这对于美术史浩瀚的教学内容是远远不够的。而对于同为艺术类专业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根本就取消了这么课程。这样的课程设置明显是重技能轻素养理念所造就的结果。

美术专业要找准专业定位,进行合理科学的规划,因为创作的灵感和动力源泉是基于前人的作品和经验之上的,没有对美术史深厚的了解和文化积淀,如何创造具有文化底蕴的高水平作品。美术史不仅仅是搞理论的人应该去研究的东西,而是所有从事艺术创造都应当关注的基础。

(四)社会因素

当前社会是一个充满诱惑的社会;是一个多元化思潮共存的社会;互联网迅速发展并深入影响青年一代的社会;也是一个充满极强物质欲追求的社会。在这种大的社会背景下,各种观点、思想、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产生了一系列的碰撞,于是形成了一系列的是是非非,产生了形形色色的群体和各种对事物的看法。所有这些都深入影响着我们的在校学生,他们当中相当一部分人会产生“学习无用”的想法,更有甚者直接放弃学业去追求单独的物质增长。更别提让他们花费大量时间来阅读和学习一些史学、文学、哲学等等有利于提高内涵修养的知识了。

二、解决路径研究

薄松年认为“美术专业的学生具备作为美术工作者所必须具有的中国美术史系统知识,在理论素质和修养方面也得到相应的提高,同时训练自己的艺术思维”。美术史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和地位,基于此,本文从转变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式和革新教材编写模式等三个方面切实解决美术史教学的尴尬局面。

(一)转变教学观念

受现行的教育体制影响,美术一直处于“副课”的地位,未被大众普遍重视,更不用说美术史,人们认为学习和研究美术史毫无价值可言。在学以致用思想影响下,美术沦为一种无可奈何下才会习得的一种技能,更不是一种影响人生存能力的根本,只是业余消遣甚至是娱乐的消费工具。在这种社会大环境下,美术生在本身学习美术就是被动的境况下,美术史处于非常尴尬和危险的境地,更无从谈起其学科地位和学科价值。

然而,美术史是学习和研究美术不能够忽视的,当下的美术发展和创新必须牢牢植根于悠久深厚的美术历史文化中,只有在前人的基础上,才能不断拓展新的艺术空间和艺术理念,才能不断形成自由独特的创作领域和认识世界的思维方式。潘诺夫斯基在《视觉艺术的含义导言》中认为“作为人文主义的一门科学的艺术史,它面临的不是捕捉那些可能会溜掉的东西,而是为那些可能会死灭的东西赋予生命。”

(二)改革教学方式

传统课堂“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扼杀了课堂教学的生命力,直接的理论讲授和泛泛而谈的案例分析都不能够引起学生足够的学习兴趣,这样的课堂教学方式改革势在必行。一是美术史的教学对教师备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具备深厚的专业功底,还需要广博拓展知识,用精彩故事环绕整个教学知识点,做到寓教于乐;二是加强新媒体的使用,大学生都是数字体验的先行者,通过微博、微信、QQ、视频等多种工具,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加强师生实时互动;三是增加实践环节,转变过去教师为课堂的唯一主体,转变为教师与学生二元互动主体,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去实践和独立思考。增加课外授课环节,通过带学生到博物馆、美术馆以及艺术品实物,进行现场教学,用具象的实物将复杂的理论简单化,实时解答学生提出的各项问题,充分将艺术的美和灵感展示在学生面前,增加学生对美的感性理解和对艺术的主动性追求。

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都终将是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美术史的教学亦是如此,不能单纯的进行美术史的教学,需要关注课程群的构建,特别是与美术创作要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大学开设这么课程,不是希望学生最终仅仅成为一个美术史研究者,而是成为一名理论与能力兼备的高素质艺术家。

(三)革新教材编写模式

现在各高校讲述《中外美术史》课程的教材大同小异,基本上都是历时梳理国内外美术发展的进程,甚至相当一部分教材长期没有更新,没有加入最新的学界研究成果,因此,这样的教材是不合理、不科学的。美术史的教材的编写不能仅仅局限在史学的视域中,而是需要从其它多个学科的角度下进行审视,这样才能够比较全面的去认识美术史,深刻了解每个艺术流派和艺术家的成长环境、艺术背景和历时价值。另外,加强教材实践内容和环节的设置,指导学生更加科学合理的进行课程实践。

三、结语

美术史教育对于创作者来说是必要的必须的,没有此方面的理论知识积累,没有对历史众多艺术家博采众长和技法学习,是无法创作出优秀的作品。因此。我们要摆正美术史在美术教育中的位置,彻底扭转传统错误的观念,改变当下目前不利的教育局面。

【参考文献】

[1]刘晓慧.关术教育中的美术史课程与教学改革探究[J],华南师范大学,2012(03).

[2]杨修红 郑宪恒.新中国高等师范院校美术史课程发展历程研究[J].文教资料,2011(35).

[3]李丕宇.美术学与艺术史论:美术史学科建设之思[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3(01).

农机监理工作的困境与发展思路 篇12

1.1监理法律法规不完善

我国人口和民族众多,各地区和民族的风俗习惯存在显著差异。对于相同法律,不同地区和民族人民的看法不同,造成农机监理工作相关法律的实际落实效果较差。

1.2监理工作队伍的执法水平低

监理工作队伍的执法水平低主要体现在2个方面,执法效率不高;执法人员的素质水平低。我国成立农机监理部门的时间久远,农机监理部门建设初期对人员的能力要求不高,许多低水平人员进入监理工作队伍,农机监理工作队伍的专业水平不高,执法效率低。

1.3政策执行力度差

农业是国家的根本,近年来政府推出大量优惠政策,扶持农业发展,然而优惠政策落实上存在一些问题。部分地方政策执行力度不足,工作人员未及时向广大农民群众传达政策的精神,农民未享受到国家优惠政策和服务。例如农民购置农机,虽然政府推出购置农机的优惠政策,但是地方制定了繁琐的程序,农民需要办理大量手续才能享受优惠,影响政策落实。

2农机监理工作的发展对策

2.1持续加大政府支持

农机监理机构作为政府职能部门,农机监理机构完善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根据当前农机监理部门自身存在的问题,政府需要健全机构设置,适当增加人员编制,保证农机监理部门正常运转。政府还需要加大硬件投入,为集成农机监理部门提供先进的通讯、交通设备,提高监理工作水平。

2.2提高监理工作队伍水平

基层部门需要重视农机工作,加强对农机监理工作的领导和指导,及时解决监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协调的农机监督和管理工作,为做好农机监理工作打下基础。

提高监理工作人员的待遇水平,吸引高素质人员进入农机监理工作队伍;政府持续加大农机管理投入,对将农机监管工作经费纳入基层政府部门的财政预算,为农机监理工作提供经费保障。同时还需要做好农机监理工作所需硬件设备投入,提高农机监理技术水平,为开展监理工作提供技术保障。

配备高水平监理人员。根据农机监理法律法规落实监理工作人员,明确人员职责。根据实际工作需求配备监理人员。同时,加大现有监理工作队伍的培训,用知识武装监理工作队伍,提高监理工作人员的素质。高素质不仅表现在专业技术知识,还表现在监理人员的道德素质。因此还需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深入贯彻党的思想,帮助监理人员树立服务意识,引导监理人员文明执法,关心群众,为人民服务。

2.3加大宣传力度

基于农机监理工作内容及要求,监理工作人员不仅需要具备良好的法律意识,还需要具备高尚的道德素养,才满足工作需求,才能顺利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各类困难。因此,需要开展思想教育,加强法律知识学习,深入贯彻为人民服务、为国家服务的思想,提高监理人员依法执法的水平,必须加大普法宣传。因此,深入基层与乡村,对于相关人员进行普法安全教育,通过农机教育安全讲座、录音录像等形式来提高群众安全作业的意识。采用手机信息、宣传车等多种形式开展宣传[3]。

3结语

虽然当前我国工业发展水平较高,农业对经济的贡献作用持续下降。但是在任何时代,农业都是国家的根本,是国家的命脉,做好农机建立工作必不可少。此外,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机械化生产已经成为现代农业发展趋势,更应该重视农机监理工作,为农业生产提供技术服务和安全保障。任何一个农机监理工作从业人员都必须反思当前工作中的困境,再结合实际情况作出改变,才让监理工作走出困境,获得新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利军.分析当前农机监理工作的困境与发展思路[J].中国农业信息,2013(17):236.

[2]梁莉.新形势下农机监理工作的困境与发展思路分析[J].湖南农机,2014(7):9-10.

上一篇:多样化武术教学下一篇:群团建设